高中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2024-12-08

高中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精选12篇)

1.高中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篇一

《陈情表》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教学目的:

1、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

2、鉴赏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3、深入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

教学重点:

1、重要的古汉语语词知识。

2、分析本文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

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形象生动、骈散结合、自然精粹的语言。

第一节

一、导入:

古人曾说:“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 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今天我们一同学习李密的《陈情表》。

二、解题:

“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奏章的一种,用于臣下向君主陈情谢贺。因为“表”的阅读对象是皇帝,所以一般都态度诚恳,措辞谦恭,读起来如对面谈心,颇为感人。“陈”是陈述的意思,标题中的“情”当为辞不赴命,终养祖母的衷情。

三、作者简介:

李密(224~287),一名虔,字令伯,西晋犍为郡武阳县(今四川彭山县)人,文学家。李密祖父李光,东汉末做过朱提太守。但李密从小境遇不佳,出生六个月丧父,四岁时舅父又强迫母亲改嫁。他是在祖母抚养下长大成人的。祖母对他关怀备至,他对祖母也十分孝敬。

李密幼时虽体弱多病,但甚好学。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称

于世。年轻时任蜀汉尚书郎,曾多次奉命出使东吴,以能言善对著称。李密在祖母去世,服丧期满后出仕事晋。先为尚书郎,后为温县(河南温县西)令。在任政令严明,政绩显著,以刚正见称。李密很有才能,本望在朝担任高职,充分施展其才能。但李密刚正不阿,当权者惮其公直,无人推荐,不久竟去官,为州大中正,后任汉中太守。只任了一年太守,被罢官归田。

四、写作背景:

公元265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晋武帝)废魏帝曹奂,建立了西晋王朝。当时东吴尚踞江左。晋武帝为安抚蜀汉旧臣,同时也为使东吴士臣倾心相就,以减少灭吴的阻力,对蜀汉旧臣采取了怀柔政策,授予官职以示恩宠。曾多次出使东吴,历职郎署的李密当然被列为晋武帝笼络的对象。且李密当时以孝闻名天下,而晋武帝承继汉代以来以孝治理天下,推重孝道,因此李密屡被征召。267年,晋武帝立太子,慕李密之名,下诏征李密为太子洗马。诏书累下,郡县不断催促。当时的李密对出仕新朝有所顾虑:李密的祖母年事已高,年老多病,无人供养;李密有忠臣不事二主的蜀汉旧臣思想;李密可能有亡国之臣顾虑新朝而暂存观望的谨慎,更何况司马氏有篡取天下之嫌。李密的这些想法,多少被晋武帝觉察到,因此“诏书切峻,责臣逋慢”。在这种情况下,抓住“孝”字大做文章,写下此文。

五、诵读课文,感知课文:

1、指定学生朗读课文,指出要重要字词的读音:

茕茕孑立

洗马

陨首

逋慢

拔擢

优渥

盘桓

2、精读课文,感知以下问题:

A、是谁陈情?

李密。

B、向谁陈情?

晋武帝。

C、陈什么情?

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先尽

孝后尽忠的衷情。

D、李密怎样才能说服晋武帝呢?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至于作者是如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我们学习文章时慢慢体会。

六、讲解第一段:

1、讲解第一段词句:

2、文章一开始,作者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那么作者从小遭遇了哪些不幸之事?

第一: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

第二:年幼多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

第三: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

第四: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床不起。

3、该句在全段中起到什么作用?

总摄作用;

正是基于上述四个原因,故作者不能“废远”。所以这一句又为下文埋下伏笔。

4、围绕“夙遭闵凶”,作者的叙述的层次是怎样的?

纵的方面:(生孩六月——至于成立)

横的方面:(外、内)

5、作者为什么要向晋武帝陈述这些不幸的遭遇?

由当时的处境看,如果李密一开始就向晋武帝提出辞不赴命的请求,不但达不到目的,而且可能性命不保。因此,李密先不谈辞不赴命之事,而是从自己幼年不幸的遭遇和家庭困境说起,营造一种悲戚的情感氛围,使晋武帝的恼怒斥责化为同情,达到“以情动人”的目的。

因此这段文章的朗读基调应该是——凄苦,悲凉。

第二节

一、导入:

悲苦的家庭境遇最容易引起别人的同情。李密在第一段里诉说了自己的“四大不幸”,足可以引起所有人的同情了。但是他一再推辞,这样很容易给晋武帝产生误会——你李密不识抬举;甚至很容易被误解为不肯与新兴的晋王朝合作,就很危险了。那么李密在这段中又是如何陈情的?

二、第二段词句的学习:

1、指定学生朗读该段:

2、讲解该段中重要词句:

3、巩固整理该段词句:

三、问题解析:

1、同学概括该段主要内容:

一方面写朝廷对自己征召之殷的感激之情,另一面写写自己进退两难的境地。

2、所以本段分为这两个层次来写,在第一层中作者反复陈述朝廷对自己的知遇之恩,表达了自己的感恩之情。同学们说说哪些是说朝廷对自己的恩遇,李密对朝廷的恩遇持怎样的态度?哪些是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的语句?

知遇之恩:察臣孝廉;举臣秀才;拜臣郎中;除臣洗马。

辞不赴命,辞不就职。

表达感恩:寻蒙国恩,非陨首所能上报。

3、面对郡县的逼迫和州官的催促,李密陷入了怎样的境地?

进退两难的境地。

4、大家思考:李密的“进”难在哪里?“退”难在哪里?

进,无以报祖母的养育之恩;退,不能回报朝廷的知遇之恩。

5、从本段中我们看到的是李密坚决辞不赴命,还是他的哀婉陈情?

词意凄恻婉转,恭谨虔诚,外表象是俯首乞怜,令人同情。实质是态度坚决,还是不去应征。

四、第三段词句的讲解:

1、指定学生朗读该段:

2、讲解该段中的重要词句:

3、巩固整理该段词句:

第三节

一、问题讲析:

1、本段结尾落在辞官养亲上(“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但本段文势有个三转折,表示转换的字眼是什么?

伏惟、且、但。

2、据此给这段文字划分层次?

A、抓住晋“以孝治天下”的大理,解释自己应得到同情。

B、自陈宦历,称颂君恩,表明辞不就职与“名节”无关,以求皇帝谅解。

C、正面陈述刘氏之现状,是“不能废远”的惟一原因。

3、品味第一层,作者为什么扯起“孝”这面大旗?“凡”“况”句有何含义?

A、晋武帝治国标榜的是“以孝治天下”,谈“孝”就给作者提出终养祖母的要求提供了“理论依据”,使自己供养祖母的要求既合情合理又合法。

B、“凡”是指一般情况,是凡是的意思;“况”是指特殊情况,是何况的意思。行孝道既然遍及一般,对于特殊情况就更应如此了。理由充足且冠冕堂皇。

4、李密不为官事晋,他最担心晋武帝怀疑他哪一点? 李密怕晋武帝认为自己是矜守名节。因为古代崇尚一种“忠臣不事二主”观念,魏晋文人名士最重气节。

5、那么作者提起自己在前朝为官的经历,是否是多余的?有何作用?

作者表明自己“本图宦达,不矜名节”的人生目标,打消了晋武帝的疑虑;作者一再称颂君恩, “宠命优渥”,岂敢盘桓”,让晋武帝明白自己的辞不就职与“名节”无关,完全是为了供养祖母,为了“孝”。

6、最后作者以“祖母病日笃”是想向晋武帝表达什么信息?

让晋武帝明白:自己不能出仕的唯一原因只是因为祖母病重。

二、讲析最后一段:

1、学生朗读该段:

2、讲解该段词句:

三、问题讲析:

1、本段中哪一句话表明了全文的主旨?

“愿乞终养”

2、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种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

先尽孝后尽忠。

作者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合情合理,再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晋武帝置疑,不得不答应李密的陈请。

3、由本段可见全文感情真挚,悲恻动人的原因是什么?

事之实: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言之切:愿乞、愿矜悯、听臣微言、明知、共鉴。

心之诚: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四、讨论: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1、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

2、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

五、“陈情表”,文中主要陈述了什么情?

陈述了孝情、忧情、惧情、忠情。主要是孝情和忠情,因为,忠孝难以两全才“忧”,才“惧”。

六、梳理课文结构:

第一段: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

第二段: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

第三段: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

第四段;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

2.高中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篇二

(一)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全文, 了解生命的起源过程, 并完成所布置的任务。

2.用所学的词汇和语言点复述课文, 掌握段落大意。

3. 用所学的知识与伙伴进行交流、沟通, 提高交际能力。

(二) 过程与方法

1. 任务教学法:快速阅读, 掌握段落大意, 匹配正确选项。

2. 合作学习法:仔细阅读, 讨论生命发展的过程, 并排序。

3. 交际学习法:学生展示讨论结果, 运用所学知识对生命的起源进行叙述。

(三) 情感、态度、价值观

本部分旨在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手段, 获取有关“地球生命的起源”方面的知识, 提高学生的素质, 拓宽学生的视野, 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 强化学生的文化意识, 激发学生热爱地球、保护地球、珍爱生命的意识, 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

天文学作为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对我们人类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课文以“How Life Began on the Earth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为中心话题, 内容涉及太阳系、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宇宙大爆炸、黑洞效应等, 主要围绕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展开。本课时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本篇阅读文章采用了叙述方式, 按照时间顺序, 主要叙述了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和发展过程。我将采用任务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法, 以问题导入, 让学生思考, 激活学生的思维, 从而引导学生进行主题阅读, 进而扩大课堂的材料输入量和学生的语言输出量。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1. 对全文大意作整体理解:本篇阅读文章采用叙述方式, 按照时间顺序, 主要叙述了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2. 掌握本课的重点单词与词组 (Useful words andexpressions) :

Big Bang watch out

break out exist

in time now that

block up as a result

give birth to lay eggs

cheer up prevent … from

in one’s turn puzzle

3. 找出各段的主题句, 并归纳出本文的中心思想, 提高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

教学难点:

1. 如何利用预读、略读、查读等阅读技巧和识别关键词、确定主题句等阅读微技能, 形成阅读策略。

2. 如何帮助学生运用阅读策略, 实现自主学习。

3.怎样以阅读课的教学为依托, 全面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4. 掌握本课的重点单词与词组, 指导学生借助工具书进行适当的辨析与拓展, 提高实践能力。

四、学情分析

在高一第一学期英语学习的基础上, 学生已经掌握了略读、快速阅读等阅读技巧, 以及识别关键词、确定主题句、预测等阅读微技能, 形成了初步的阅读策略。但大部分处在这一阶段的学生的基础知识仍然较为薄弱, 运用英语进行交际活动的能力较差, 学习的主动性不足;然而, 他们学习比较认真, 学习较为优秀的渴望在班集体里得到他人的认可, 很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与此同时, 他们的求知欲旺盛, 思维比较活跃;部分学生的基础较好, 能主动配合老师, 愿意开口讲英语;他们有着高中生的独立、爱表现自我的特点。因此, 只有设置使他们感兴趣的活动, 因材施教, 才能让他们投入到课堂活动中来。

本课课文是一篇科普类文章, 文中有许多专有名词, 如, 两栖动物、水生有壳动物、爬行动物等等。因此必须先学习单词, 同时学生可将英文所呈现的内容与生物知识相结合, 帮助理清文章的脉络。

五、教学过程设计

步骤1:复习 (Reviewing) (5分钟)

设计意图:本环节将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简略回顾上节课的主要内容, 从而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做铺垫。

师:How many planets are there in solarsystem? What are they?

生:There are eight planets in our solar system.They are Uranus, Venus, Earth, Mars, Mercury, Jupiter, Neptune and Saturn.

师:Very good. Do you know the words andexpressions on the blackboard. They may be used inthis class. Let’s review them.

学生活动: (The students read the words loudly.)

步骤2:导入 (Leading-in) (5分钟)

师:Do you want to know more information aboutthe universe?

生:Yes, very much!

师:Do you know the origin of life on earth?

生:Pangu separates the sky from the earth.

生:Nvwa makes human beings.

生:God created the world.

师:Yes. You are right. There are differentversions about the origin of life on the earth. But doyou know the scientific idea of the development ofthe life on the earth? OK, now look at these picturesand then answer my questions.

多媒体利用:用多媒体展示以下图片。

设计意图:这是本节课的导入过程, 教师通过多媒体呈现相关图片和文字让学生猜。这样的导入能让学生打开思路, 回想起地理课中所学过的相关知识。既能让学生体会到本堂课的主题, 又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营造一种宽松和活跃的课题氛围。本环节能让学生学习一些生词, 为下一步阅读策略的掌握及教学的开展做了很好的铺垫。

(1) The Big Bang宇宙大爆炸

(2) A cloud of dust一团尘埃

(3) A solid globe一个固体的球状物

(4) The globe exploded with fi re and rock球体爆炸喷出烈火与岩石

(5) The atmosphere大气层

(6) Oceans and seas海洋

(7) Small plants and tiny organism小植物和微生物

(8) Shellfi sh and all sorts of fi sh贝类及各种鱼类

(9) Amphibians两栖类动物

(10) Reptiles /Dinosaurs爬行类动物 / 恐龙

(11) Mammals哺乳类动物

(12) The evolution of human beings人类的进化

步骤3:略读 (Scanning) (7分钟)

师:Ok, so much for the pictures. Can you tellme what order of the pictures it is?

生:They are in the order of time. From thesepictures, we can know how life began on the earth.

师:That’s right. Now let’s look at the text. Lookthrough the passage quickly and get the main idea ofeach paragraph.

任务学习法:限时阅读活动, 学生在5分钟时间内把握文章各段的中心大意。

设计意图:准确、快捷地找到段落主题句是一种重要的阅读技巧。这一环节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快速浏览文章, 目的是引导学生运用略读技巧找出段落主题句, 初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此项任务可提高学生的预测能力和快速阅读能力, 让学生基本了解课文的章节安排和主线。

多媒体利用:用多媒体展示以上练习, 并连线。

师:Please match the main idea with eachparagraph.

生:para.1—d, para.2—c, para.3—a, para4—b, para.5—e

步骤4:精读 (Intensive Reading) (10分钟)

师:Well done. Now we’ll read the text carefullyand then put the right order of development of lifeinto a timeline, then discuss in groups.

1. Insects and amphibians appeared.

2. Dinosaurs appeared.

3. The earth became a solid ball.

4. Small plants grew on the water.

5. Reptiles appeared.

6. Plants began to grow on dry land.

7. The earth was a cloud of dust

8. Water appeared on the earth

9. Shellfi sh and other fi sh appeared.

10. The universe began with a “Big Bang”.

11. Clever animals with hands and feet appeared

12 Mammals appeared

合作学习法:小组讨论生命的形成过程。

设计意图:这一系列的环节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文章, 捕捉文章细节。引导学生先根据文章的主线, 搞清地球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培养学生领悟和分析语篇的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

各小组把讨论结果展示在黑板上。

生:the right order should be 10, 7, 3, 8, 4, 9, 6, 1, 5, 2, 12, 11 (对学生展示结果进行表扬)

师:Very good. Now you must have a generalidea about the text. Can you retell the text using yourown words?

生:... ...

交际学习法: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交流, 表述自己的观点。

设计意图:该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为学生创造语言输出的平台。学生通过阅读获得了语言储备, 为语言的输出做好了铺垫。同时, 此活动还可以激励学生将课本上所学的知识跟他们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同时培养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步骤5:讨论 (Discussing) (15分钟)

师:Good job. Now think about what you haveread and discuss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in pairs.

Why was the earth different from the otherplanets?

Why did the plants grow before the animalscame?

Why is it wrong to show fi lms with dinosaurs andpeople together?

What problem is caused by human beings?

多媒体利用:用多媒体展示以上问题。

合作学习法:学生合作学习, 共同完成任务。

设计意图:把教学活动变成了真正的交际活动, 并将课堂活动推向高潮。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变浅层次的参与为深层次的参与。学生将所领会到的知识、技能运用到另一个情景中去, 通过交际学会交际。使学生能清晰地感受到学习的意义, 实现学以致用。

师:Yes, we human beings did much harm to theearth. The earth may become too hot to live on. Sowhether life will continue on the earth for millions ofyears to come will depend on whether this problemcan be solved. It is high time that we should dosomething to protect the earth. Protecting the earth isprotecting ourselves.

步骤6:作业 (Homework) (3分钟)

Write a report about what you will do to protectthe earth.

Find out the useful expressions and languagepoints in the text.

Underline the difficult sentences and analyzethem.

设计意图:作业内容是本堂课的延伸, 旨在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为学生创造语言输出的平台;学生通过阅读获得了语言储备, 为语言的输出做好了铺垫; 复习本节内容并为下节课做好预习。

六、教学小结

本节课通过不同的任务设置, 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通过合作和探究来完成各项任务。深层思考的阅读理解活动和讨论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用英语表达的欲望, 达到了增强学生成就感、自信心, 培养其合作精神的目的。

七、教学反思

3.高中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篇三

下面谈谈我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方面的做法和体会:

语文单元教学离不开教材,那么怎样才能发挥教材的最大作用呢?让我们看看叶老是如何看待教材的 ,他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由此我们要明确一个认识: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的起点,语文教学要从这些例子出发,以求培养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的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他们追求高境界的人生。基于这样的指导思想,我在教学中特别关注文本的典型性,读写的一体性。以文本为范例,帮助学生举一反三,力求达到学会一篇文,带动一类文的目的。为此我把单元教学分成四步骤来进行。

一、统筹安排,目标明确

(一)单元伊始,教师先向同学们简单介绍单元教学重点、难点和学习方法,让学生目标明确,心中有数。

(二)要求学生通读本单元的全部课文,画出重点字词,明确其读音、词义;记住课文的作者,如果是以前学到过的作家,要能够回忆起曾经学过的作品,作者的生活经历,创作风格等;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比如梗概、中心论点、写作目地;了解文中主要表现手法。

(三)反馈学生在通读中出现的问题,以便确定讲读课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

二、有的放矢,重点突破

精心设计每节讲读课的教学目标,设计时的依据首先是教学大纲,在大纲的指导下揣摩编者意图,其次是学生的反馈信息,按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认知规律精心设计教学结构,力争最大限度地将教材的知识结构有机地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

这一环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教师通过精讲,不仅要为学生释疑,还要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总结出本单元文体在阅读和写作中规律性的东西。布置片段写作练习,为完成单元作文要求做好准备。精心设计教学课件,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大容量、提纲挈领的作用。在课堂上要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主体交叉教学结构,引导师与生、生与生之间互动、交流。力争每一位学生都动起来,每一位学生通过讲读课,不仅能对文本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而且还能把知识转化成能力,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三、复习巩固、举一反三

在讲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讲读课上学到的知识规律、方法进行自读,以获得新的知识,从而提高自学能力,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针对学生的现状,老师要加强对自读课的辅导,精心设计自读提纲。

自读课要以训练为主线,重视检查学习效果,从反馈信息中分析学生自学程度的强弱,上自读课时要注意适当向课外延伸、拓展,可布置一些同类体裁的阅读篇目,使学生不仅仅学到课本知识,而且使课本知识得到了充分的迁移,达到复习巩固、举一反三、自学有路的目的。

四、总结归纳,纲举目张

总结本单元的知识,探索其规律,使学生获得系统知识,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思辨能力。

总结课运用的主要手法是比较,重在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教材中单元的组合,是把文体相同的文章放在一起,同样文体的文章,在写作手法上也不尽相同,所以在对单元进行总结时,不仅要总结出文本的共性,使学生牢牢掌握这类文体的共同特点,做到触类旁通,还要求异,让学生体会不同的表达方式在写作中的不同作用。比较时,可以是段落比较,也可以是篇章比较,甚至可以是词句比较,这样通过比较,再次突现单元的纲,从而既能查漏补缺,又能加深提高,做到纲举目张。

五、读写一体,整合教材

写作课:有了前面四个环节的完成,再指导学生写作,培养学生写作能力,便是水到渠成的一步了,这是总结课上理论、规律的再一次运用,是知识上的又一次飞跃。

4.高中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篇四

陕西省佛坪县中学

王宝杰

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

1、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

2、指导学生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化常识。

过程与方法:

3、引导学生赏析本文行文思缜,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骈散结合形象生动的语言艺术。

4、鉴赏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深入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继承“孝”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

重要的古汉语语词知识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

教读方法设计:

本文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传世名作,宜采取多种方法反复诵读;对难于理解的段落,可以采取研究性学习策略,提供相关研究资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在自学和讨论中获取新知。

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系统

教学时数: 3 课时

课前预习:、通读全文,借助工具书解决文中生字词音义问题;

2、初步了解所表达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温习第一册第四单元的几篇文章,体会烛之武、邹忌、触龙的劝说技巧,并和同学讨论李密陈情的婉曲方式。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熟悉课文,掌握古汉语语词知识,理清课文思路。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传诵千古的绝妙好文,它陈情恳切,言辞婉转;它情理兼备,诚款感人;它缘情挥洒,流畅自然,这就是晋代文学家李密的名作《陈情表》,(投影《出师表 — 李密 》,学生会以为老师错了,教师解释)《出师表》是诸葛亮的作品,“出师一表真名世”,初中学过的诸葛亮的这篇文章的确是名世、传世之作。(屏幕隐去“出师”二字,仅留“表”字)“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奏章的一种,一般是臣子向皇帝陈述己见的奏章。内容多是劝进、辞免、庆贺、贡物等。它与一般上书奏折的不同在于常含有表示陈情、诉说心曲的意思。如诸葛亮的《出师表》。《出师表》就是诸葛亮向蜀汉后主刘禅陈情的奏章。“出师一表真名世”的下一句是“千载谁堪伯仲间”意思是“千年以来谁可以和他相比呢?”我不敢举哪个名人去和诸葛亮比较,但就在诸葛亮之后不足一百年的晋朝,有一篇奏章足以和《出师表》相媲美,它即是李密的《陈情表》。(投影显示“陈情”二字)千百年来,有“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以上苏轼语)读《报任安书》不下泪者,其人必不为人。(后人续)”的说法,可见该文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写作背景)这篇散文选自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的《文选》,原题为《陈情事表》。李密(224~287),名虔,字令伯,晋初散文家。武阳(令四川彭山县)人。祖父李光曾为蜀国朱提太守。父早亡,母何氏改嫁,幼小的李密被祖母刘氏收养。为人正直,颇有才干,长于《春秋左氏传》。年轻时曾仕蜀汉侍郎,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蜀之后,秦治三年(公元267年),晋武帝立太子,曾几次征诏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因侍奉祖母均辞命不从。在封建社会里,违抗君命是大逆不道的行为,更何况是一个“至微至陋”的蜀汉降臣。但晋武帝为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而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这就给李密以拒绝的借口。后来晋武帝催逼甚紧,李密就以“侍奉祖母”为由,写了这篇申诉自己不能应诏的苦衷的表文《陈情表》,再次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理由婉言辞谢。何况李密是一个亡国贱俘,四次征诏,四次拒绝,这就很容易使武帝产生疑虑,以为李密是怀念旧朝、不满新朝,于是李密在“孝”字上做足文章,采取婉转的方法和坚决的态度。而相传晋武帝看了此表后很受感动,特赏赐给李密奴婢两人,并命郡县按时给其祖母供养。祖母死后,李密无奈还是出任了太子洗马,官至汉中太守。后被谗免官,死于家中。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轻声诵读课文,对照注解,自己初步疏通课文;同时提醒学生注意以下词句:

(1)注意以下加点字的读音或词义:

险衅

夙遭闵凶

门衰祚薄

日薄西山

茕茕孑立

床蓐

陨首

逋慢

矜育

拨擢

优渥

期功强近

终鲜兄弟

除臣洗马

日笃

(2)注意以下加点虚词的词义或用法:

以:臣以险衅

臣以供养无主

猥以微贱

臣具表以闻

圣朝以孝治天下 但以刘日薄西山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3)注意以下加点的实词:

慈父见背

形影相吊

察臣孝廉

举臣秀才

拜臣郎中

拜表以闻

寻蒙国恩

除臣洗马

犹蒙矜育

不矜名节

愿乞终养

拜表以听

臣之辛苦

(4)注意以下句式: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2、指导学生再读全文,提醒学生注意各段的感情基调。

第一段:凄苦,悲凉;(亲情)

第二段:感激,恳切;(孝情)

第三段:真挚,诚恳;

第四段:忠诚,恳切,期待。(忠诚)

3、结合“表”的文体特征,提问:

1)是谁陈情?

学生回答后,投影:

李密)向谁陈情?

晋武帝。(投影)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陈什么情?

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

4、李密怎样才能说服晋武帝呢?(引同学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李密要想说服晋武帝,是应该先晓之以真情呢,还是喻之以大义?是的,李密先自诉家庭的悲惨境况,让晋武帝一开始就落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凄苦悲凉的氛围之中。

三、分析课文

(一)翻译理解分析第一段。

上面,我们总体把握了《陈情表》,了解了作者李密向晋武帝陈情的目的,也委婉表达了辞官不做的目的。那么,下来我们就来具体学习李密到底陈述了哪些情感,又是如何陈述自己的情的。

1.朗读。

2.检测巩固下面几个词的读音。

险衅 xìn

夙sù

闵mǐn凶

愍mǐn

终鲜xiǎn兄弟

门衰祚zuî薄

期jī功强qiǎng近

床蓐rù

茕qiïng茕独立

3.指导学生翻译第一段。

臣李密上言:我因为命运不好,幼年时就遭到不幸。生下来只有六个月,父亲就去世了;长到四岁的时候,舅父强迫我的母亲改嫁。祖母刘氏怜惜我孤单弱小,亲自加以抚养。我小时候经常生病,九岁还不能走路,孤独无靠,直到长大成人。既没有叔叔伯伯,也没有哥哥弟弟,门庭衰微没有福泽,很晚才得到儿子。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家里没有照管门户的僮仆。孤单无靠地独立生活,只有和自己的影子相互作伴。而祖母刘氏很早就为疾病所纠缠,经常卧病在床,我侍奉饮食医药,从来没有离开过她。

4.注意下面几个词语的意义或变化

闵:通“悯”,忧伤

见背:古今异义,背弃我,这里是死的委婉说法。见,我。

不行:不能行走。古今异义,今译不好,不可以。

成立:古今异义,成人自立。今译成功或建立。

儿息:儿子。

外:在外面,名词作状语。与下面的“内”同。

吊:安慰。形影相吊意思是只有形体和影子互相安慰,形容极其孤单。

婴:缠绕。

5.第一部分陈述家庭的不幸和祖孙相依为命的情形。朗读第一段,说说作者说了自己哪些不幸的人生经历。

臣以险衅,夙遭闽凶,概括自己的坎坷命运。

然后讲述幼年时期失父失母,孤苦多病,全赖祖母抚养;再述家门人丁不旺,祖母疾病缠身。

6.作者为什么要向晋武帝陈述这些不幸的遭遇?

由当时的处境看,如果李密一开始就向晋武帝提出辞官的请求,不但达不到目的,而且可能性命不保。因此,李密先不谈上表辞官的事,而是从自己幼年遭遇和家庭困境说起,回忆了自己幼遭不幸与祖孙俩相依为命的经历,营造一种悲戚的情感氛围,达到以情动人的目的。

因此这段文章的朗读基调应该是——凄苦,悲凉。

7、文章一开始,作者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该句在全段中起到什么作用?(学生回答:总摄作用)它总提了哪几个方面?(学生讨论,不必拘泥固定答案。教师提供参考答案,投影逐条显示)

第一: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

第二:年幼多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

第三: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

第四: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床不起。

四、结束语:

仅仅有第一段的悲苦说辞,能够打动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吗?晋武帝会不会认为这是他为保留名节坚辞不仕的托辞呢?这个问题对于李密来说至关重要 , 这关系到他的身家性命。李密是怎样陈述的,我们下一节课再赏读《陈情表》的其他章节。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继续积累古汉语语词知识;赏析李密婉曲的言辞技巧;鉴赏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教学过程 :

一、教师背诵第一段前两句,引导学生齐诵全段。

二、导入

悲苦的家庭境遇最容易引起别人的同情。李密在第一段里诉说了自己的“四大不幸”,足可以引起晋武帝的同情了。但问题在于晋武帝建立新晋,招揽人才,收买人心,“我征召你一个李密,你就照顾祖母,辞不应征,你不是存心不给我个面子吗?我看你还咋说?”我们首先看新晋对李密的态度。

三、分析课文

(二)翻译理解分析第二段。

1.朗读第二段。

2.注意下面几个词的读音。

逵kuí

猥wéi 陨yún首

洗xiǎn马

逋bū慢

日笃dǔ

3.学生翻译第二段。

到了晋朝建立,我沐浴在清明政治的教化之中。前些时候太守逵推举我为孝廉,后来刺史荣又推举我为秀才。我因为没有人能照料祖母,就辞谢掉了,没有遵命。朝廷又特地颁下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受国家恩命,任命我为洗马。以我这样卑微低贱的人去侍奉太子,这实在不是我杀身捐躯所能够报答朝廷的。我将以上苦衷上表报告,加以辞谢不去就职。但是诏书急切严峻,责备我回避怠慢;郡县长官催促我立刻上路;州官登门督促,比星火还要急。我很想奉命为国奔走效力,但是祖母刘氏的疾病却一天比一天严重,想姑且迁就自己的私情,但是报告申诉又得不到准许。我现在是进退两难,处境狼狈不堪。

4.注意下面几个词语的意义和变化。

察:察举,举荐。

举:推举。

拜:授予官职。

寻:不久。

除:拜官授职。

孝廉、秀才、洗马:晋代的官职。

陨首:杀身,牺牲生命。

闻:使„„知道,使动用法。

逋慢:怠慢。

急于星火:比星火还急。状语后置,于,比。

奔驰:赴京就职。古今异义。

日笃:一天天沉重。日,一天天,名词作状语。

告诉:古今异义。申告诉说,报告申诉。

进退:到朝廷做官,辞官不做。古今异义。

5.如果第一段作者借助亲情博取同情的话,那么这一段就是动之以理。作者反复陈述朝廷对自己的知遇之恩,表达了感恩之情。同学们说说哪些是说朝廷对自己的恩遇,哪些是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的?

知遇之恩:察臣孝廉,举臣秀才,拜臣郎中,除臣洗马,表达感恩的句子:寻蒙国恩,非陨首所能上报。

6.其实这段文字还是扣住了一个“情”字来说的,如果第一段说的事亲情,这段说的是恩情。因此朗读基调应该是——感激恳切的。

7.从本段中我们看到的是李密的态度坚决呢,还是他的哀婉陈情?(词意凄恻婉转,恭谨虔诚,外表象是俯首乞怜,令人同情。实质是态度坚决,还是不去应征。)

8.情以动人,理以喻人。如果李密仅仅想用情来打动晋武帝的话,也许晋武帝会稍动恻隐之心,而这种恻隐之心很快就会从搞政治的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心中溜走。你尽孝但不能不尽忠啊?自古说“忠孝不能两全”,舍孝而全忠嘛!李密用以陈情的第二手就是(稍顿,待学生说出“晓之以理”后)“喻之以孝道之大义”,(为什么李密从“孝”的角度来说理呢?)因为晋武帝治国标榜的是“以孝治天下”。

二、翻译理解分析第三段:

过渡语:

前面我们学习了《陈情表》扣住“亲”和“情”为自己委婉辞官作了铺垫,但是我们知道,仅仅以情动人还是不够的,还要晓之以理。今天我们接下来看看作者是如何通过说理来说服及武帝的。

1.学生朗读第三段。

2.注意下面几个词语的读音。

矜jīn育

拔擢zhuï

优渥wî

更gēng相xiāng

3.指导学生翻译第三段。

我想圣朝是以孝道来治理天下的,凡是故旧老人,尚且受到怜惜抚育,何况我的孤苦尤其严重呢。再说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蜀汉的郎官,本来希望能够得到更为显达的官职,并不自以为清高。我现在是卑贱的亡国之俘,实在微不足道,承蒙得到提拔,而且恩命十分优厚,怎敢徘徊观望而有什么另外的企求呢!只因为祖母刘氏已是象太阳将要下山的人,生命不可能维持太长的时间,已经处于朝不保夕的境地。我如果没有祖母抚养,就不可能活到今天,如果祖母没有我的照顾,也不能够安度她的晚年,我们祖孙二人,相依为命,正是由于这种出自内心的感情使我不能弃养而远离。

4.注意下面几个重点词语的意思或用法。

故老:年老而德高的旧臣。形作名词

仕伪朝:在蜀汉做官。仕,做官,名作动。

不矜名节:不顾惜自己的名誉节操。矜,顾惜,夸耀(矜育,怜悯抚育)

拔擢:提拔。

优渥:优厚。

希冀:过分的祈求。

日薄西山:太阳迫近西山,快到傍晚。这里是比喻刘氏的寿命即将终止。

更相为命:相依为命。更相,交替相互。为,作为。

区区:拳拳,形容感情恳切。

废远:废止奉养,远离祖母。

5.这段文字是全文最精彩的一段,特别是他的说理尤为突出。同学们能说说他说理精彩在哪里么?

首先提出“圣朝以孝治天下”的论据,接下来写自己忠孝难以两全的狼狈境地,最后说明自己选择了尽孝,很有说服力。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一句写得合情合理,感人至深,使人不得不产生同情。

“日薄西山,人命危浅,朝不保夕”用来形容刘氏的垂死状态,使人顿感怜悯,这些语言至今很有生命力。

6.李密最担心晋武帝怀疑他哪一点?他是怎么为自己辩解的?(矜守名节。古代崇尚一种观念“一臣不事二主”,魏晋文人名士最重气节。晋武帝同样怕李密也是矜守名节。本图宦达→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岂敢盘桓)

7.本段文势有三转,表示转换的字眼是什么?(伏惟、且、但)文意的重点落在哪里?(区区不能废远)

8.“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中“是”指代上文的什么内容?(指代“但以刘日薄西山„„更相为命”)

9.本段讨欢心、诉悲苦、求谅解、表心志,极尽陈情之能事,请结合本段文字具体分析。

(学生自主探究,言之成理即可)

第三课时

一、翻译理解分析第四段。

1.学生朗读第四段。

2.注意下面几个词语的读音。

又yîu 矜jīn愍mǐn 陨yǔn首

3.指导学生翻译第四段文字。

我今年四十四岁,祖母刘氏今年九十六岁,因此我效忠于陛下的日子还很长,而报答祖母刘氏的日子已很短了。我怀着象乌鸦反哺一样的私情,希望能够准许我对祖母养老送终的请求。我的苦衷,不仅蜀地的人和益州、梁州的长官所亲眼目睹,连天地神明也都看到的,祈望陛下能怜惜我愚昧至诚的心意,同意我这点微小的愿望,使祖母刘氏能够侥幸保全她的余年。我活着愿意献出生命,死后愿意结草来报答陛下的恩惠。我怀着象牛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谨此上表禀告。

4.注意下面几个重要词语的意思或用法。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乌鸦也有反哺之情,我希望能为祖母养老送终。

辛苦:古今异义。辛酸苦楚(多指内心),今译坚信劳累(多指身体)。

明知:明白知晓。

鉴:明察。

听:准许。

卒:尽,终。

结草:表示死后报恩。典故见课文注解。

以: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因为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因为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圣朝以孝治天下

谨拜表以闻

5、经过李密的一番婉曲凄切的陈情,晋武帝览表之后会有怎样的反应呢?(学生阅读课后练习中《古文观止》的评语)李密煞费苦心,扣住“情”字,委婉表达自己辞官的目的。那么他这样做有没有达到目的呢?据《晋书》记载,李密上了这道《陈情表》之后,晋武帝看后不仅答应了他的请求,而却大加赞赏。由此看来,在交际的时候,我们应该因人而异,采取最有效的手段,这样既保护自己,又不伤他人。

二、师生讨论总结四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投影逐条显示)

第一段: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

第二段: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

第三段: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

第四段;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

三、学生朗读或背诵全文,加深对上述分析内容的品味。

四、作品拓展(探究性学习)

讨论:有人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

引导:

1、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决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昧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

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把两者相提并论,有“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的说法。

引导:

2、李密对蜀汉念念于怀,他曾说刘禅“可次齐桓”。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以上苏轼语)读《报任安书》不下泪者,其人必不为人。

五、分析艺术特色:

1、感情真挚,融情于事;(从本文的实际效果入手,找出文中李密表达的几种情感 < 孝顺之情,不满之情,恭敬之情 >,体会抒情和叙事的结合:“情为文之经,事为文之纬”)

2、文脉畅达,照应联通;(本文前后照应的句子很多,教师可举出若干例,让学生回答)

3、骈散结合,音韵和谐;(简介骈体文特点)

4、陈辞婉曲,屈伸适宜。(可联系高一第一单元几篇文章,探讨陈情、讽谏、劝说的技巧:委婉含蓄、借题发挥、以小喻大、卑己敬人、直陈利弊、曲径通幽等等)

六、口语训练:

学生设置情境,稍微思考后由学生作答。主要考察婉曲的言辞技巧。(例如:一学生家长因家庭经济拮据,让成绩较好的儿子退学,亲人劝说无效。假设你是班主任,你到家劝说,怎样说服家长?)

七、讨论:

结合课后练习五,谈谈对传统孝道的看法。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往正确的立场、观点深入探讨。

八、结束语:

《陈情表》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它陈孝情情真意切。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十七八岁的年纪始终关注的永远是友情,深深憧憬的往往是爱情,最易忽略的却常常是亲情、孝情。希望李密对祖母的乌鸟深情能让我们有所感悟,有所行动,为亲人捧上自己哪怕微薄但却真诚的回报。

九、课后练笔:

写一篇联想亲情的文章。

附:

1、拓展阅读

谈谈孝道

作者:任继愈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两大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之一,另一个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是忠。几千年来,把忠孝视为天性,甚至作为区别人与禽兽的标志。忠孝是圣人提出的,却不是圣人想出来的。它是中国古代长期社会实践的历史产物。

从秦汉开始,中国就建立了多民族统一的大国,建成它并维护它要有两条保证。第一条,要保持对广土众民的大国高度集权的有效统治;第二条,要使生活在最基层的个体农民,安居乐业,从事生产。高度集中的政权与极端分散的农民双方要互相配合,减少对立,在统一的国家协调下,才能从事大规模跨地区的工程建设、文化建设,防止内战,抵御外患,救灾防灾。个体农民从中受到实惠,则天下太平。

农业生产是中国古代社会根据自然环境的合理选择。家庭是中国古代一家一户的基层生产组织,从而构成社会的基本细胞。小农生产的家庭对国家有纳税的义务,国家有保护小农的责任。

“国”与“家”的关系协调得好,则天下治,反之则乱。保证实现国家、君主有效统治的最高原则是“忠”;巩固基层社会秩序,增加乡党邻里和睦,父子孝慈的最高原则是“孝”。相传古代圣王多是造福氏族的领袖。国家组织被看作氏族组织的扩大。中国古代社会最基本细胞是家庭,因而,忠孝二者相较,孝比忠更基本。

《十三经》中的《孝经》把孝当作天经地义的最高准则。后来北宋的张载作《西铭》,在《孝经》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融忠、孝为一体,从哲学本体论的高度,把伦理学、政治学、心性论、本体论组成一个完整的孝的思想体系。这种高度抽象概括意义的孝,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形成民族价值观的共识,几千年来起了积极作用,功不可没。

“五四”以来,有些学者没有历史地对待孝这一社会现象和行为,出于反对封建思想的目的,把孝说成罪恶之源,是不对的,因为它不符合历史实际。

孝道是古代社会历史的产物,不能看作是古代圣人想出来专门限制家庭子女的桎梏,当然也不是天经地义,永恒不变的。

古代农业社会,政府重农,把农民固定在土地上,安土重迁,所以有“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古代职业世袭,有“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的训条。古人生活于家庭之内,子女对父母要“晨昏定省”。古代父母与子女不是平等的地位,片面义务,所以“天下无不是父母”。古代婚姻不考虑子女双方的感情因素,只凭父母之命即可组成婚配。

进入现代社会,中国社会结构正在转型过程中。社会老龄化现象对孝道研究提出了新课题。我国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出现大量独生子女。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新型家庭一对夫妇要照顾双方的两对父母。传统观念规定的某些孝道行为规范,今天有孝心的子女难以照办。当前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无论父母或子女,家庭仍然起着安全港湾的作用。

今天对孝道的理解和诠释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新形势,把几千年来以家庭为基地培育起来的、深入到千家万户的传统观念,从理论到实践进行再认识。这一课题关系社会治乱,更关系到民族兴衰。只要群策群力,假以时日,深入研究,必有丰厚的成绩。

2、板书:

晋对李 陈情 李对晋

察臣 供养无主 辞不赴命

举臣

拜臣 具以表闻 辞不就职

除臣

责臣 刘病日笃 告诉不许 进退两难

5.高中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篇五

知识与技能 了解古典小说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以课堂为阵地,提升学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探究拓展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官逼民反”的社会事实。

重难点 把握主人公思想转变的过程和原因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一、课前反馈(2′)

二、新课导入(1′)

三、研习林冲的思想转变

1、沧州遇旧

提问:沧州遇旧部分,表现林冲的哪些性格?

明确:A、插叙东京救助李小二一事表现了林冲扶危济困、慷慨侠义的精神。

B、林冲明知是高俅“生事陷害”,自己才吃官司,被刺配沧州,但和李小二说到这件事时,他还把高俅称作“高太尉”,甚至认为是自己冒犯了高太尉才受了官司,这既表现了林冲的善良安分,也表现了他委曲求全,逆来顺受的性格。

2、买刀寻敌

提问:林冲从李小二那得知陆谦来沧州谋害自己后,他有怎样的表现?在原文中找出。

明确:“休要撞着我,只叫他骨肉为泥“,“他买把尖刀,带在身上,前街后巷地寻”。

追问:买、带、寻表现了他当时怎样的心情?

明确:急切复仇的激愤心情。说明当迫害到眼前时,林冲也具有反抗意识。

3、到草料场

提问:林冲放松了警惕,而陆谦等人的阴谋却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他们设计让林冲接管草料场,想置林冲于死地,而不知情的林冲对此是什么态度,表现了他什么性格?

明确:有疑虑,但还是听众了安排,看到被朔风摇撼的茅屋,还想第二天找泥水匠来修理,买酒的途中还祈求神明的保佑,这都表现出他随遇而安的性情。

4、雪夜复仇

提问:林冲由委曲求全到最后走上反抗道路,是什么促使他的转变?

明确:当林冲听到陆谦等人毫不隐讳地和盘托出他们的罪恶的阴谋,林冲的幻想破灭了,他清醒地意识到高俅一伙留给他的只有死路一条,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奋起反抗。

欣赏:林冲血刃仇人的片段

追问:看到林冲终于把谋害他的仇人杀掉,我们心里会有什么感觉?

自答:痛快、解气

四、性格总结

沧州遇旧(1) 扶危济困、慷慨侠义

善良安分、委曲求全

买刀寻敌(2-5) 具有反抗意识

到草料场(6-9) 随遇而安

雪夜复仇(10-12) 奋起反抗

五、小结(5分钟):

林冲被陷害刺配到沧州,到沧州后善良安分,委曲求全,一心想挣扎着回去和家人团聚。仇人的到来激起了林冲的怒火,表现出他的反抗意识,然而这种反抗是不坚决的,寻不着仇人自己就松懈下来,依然想平安度日。接管草料场的林冲依旧随遇而安,还作了长久呆下去的打算,然而仇人狠毒的迫害,终于使林冲忍无可忍,奋起反抗。这个过程体现了一个“官逼民反”的社会现实。

我们常为林冲委曲求全而痛惜,现在终于有了痛快淋漓之感。林冲也在这一连串的动作中散发出灿烂的光辉,从此才真正走上反抗道路的林冲再没有丝毫的懦弱,成为《水浒》中立场最坚定的猛将。

孙宇

6.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教案 篇六

过渡语: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基础,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将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音乐与影视艺术》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八单元第24课的教学内容。本课由“19世纪的音乐流派与杰作”“20世纪世界音乐的发展变化”和“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三个子目构成,主要介绍了19、20世纪音乐发展的背景、各流派代表人物及作品;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历程。

二、学情

过渡语:要想上好一堂历史课,不仅要深入分析、研究教材,还要对学情有深入的把握。

高中生已经掌握了丰富的历史学习方法和手段,并且已经建立了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能够较好的跟随老师的思路和教学方法的引导。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会从学生实际的发展需要出发,考虑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和心理特点。

三、教学目标

过渡语:新课程标准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出发点和依据,根据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说出19、20世纪音乐与影视艺术发展的相关史实。

【过程与方法】

通过归纳总结、问题探究等,锻炼和提高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认识人类文化发展的时代性和民族性。

四、教学重难点

过渡: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主要的音乐流派、代表人物及作品;影视艺术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难点】

19、20世纪音乐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各流派特点。

五、教学方法

过渡语: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教学方法的选择。

在本课,我主要采取的教学方法有谈话法、表格归纳法和小组讨论法等。

六、教学过程

过渡语:接下来,我具体谈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和难点,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环节一:导入新课

过渡语:我采用谈话法,导入新课。

课程伊始,我会与学生互动,询问同学们周末都有哪些休闲娱乐活动?引出音乐、电影和电视。顺势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从生活入手,拉近了大家日常生活和历史的距离,使学生更好的投入新课的学习。

环节二:新课教学

1.19世纪的音乐流派与杰作

首先引领学生回顾以前所学知识,19世纪世界历发生了哪些重大事件?引发学生对19世纪音乐发展背景的思考。学生能够回答出工业革命、殖民国家的扩张、美国南北战争等。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19世纪音乐的发展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在讲浪漫主义音乐时,我会多媒体出示《浪漫主义音乐概况》表格,让学生自主学习,对表格进行补充完善。学生在填写表格的过程中,就能够了解浪漫主义音乐的特点、代表人物及作品。

紧接着我会多媒体展示一组《天鹅湖》剧照,吸引学生的兴趣,然后简单向学生介绍民族乐派。

【设计意图】通过对以前所学知识的回顾,能够建立起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性;表格的运用,能够使零散的知识更具系统性,方便学生的记忆。

2.20世纪世界音乐的发展变化

首先,展示20世纪世界音乐发展变化的相关史料,学生阅读思考发展变化的原因。其次,介绍现代主义音乐,采取学生自主学习填写表格的形式进行。最后,学生依据课前准备的当代音乐发展的相关资料,就当代音乐发展的趋势及走向繁荣的原因进行小组讨论。在小组讨论,学生代表发言的基础上,我进行补充完善。

【设计意图】通过表格的形式,把音乐发展各流派的特点、代表人物及作品进行系统归纳总结,既简单实用,又突出了这一重点知识。史料的运用,能够锻炼和提高学生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养成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

3.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这一部分知识点的线索脉络较为清晰,且高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习愿望较为强烈。因此在这一部分我完全采用学生自学的形式进行课堂教学,充分突显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我只在必要时刻进行引导和点拨,让学生着重理清影视艺术的发展脉络和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设计意图】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学生能有极高的参与性,更容易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

课堂小结的目的是强化认识,巩固新知。因此在小结环节我采用了师生共同总结本课知识内容的方式,加深同学们对本课知识的认识与理解。

2.作业

在课程的最后我设置了开放性的作业:请同学们课下互相分享交流自己最喜欢的音乐。

7.高中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篇七

一、用词不恰当

1.P18, “而山区或丘陵地区的城市用地比较破碎, 往往形成分散发展的城市形态。”这段内容中的“破碎”一词, 《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破成碎块的;零碎的”, 日常使用时更多地是指立体的大块东西变成零碎的小块的东西。而城市用地是平面的, 用“破碎”一词来描述城市用地不太恰如其分。建议把这段内容修改为:“而山区或丘陵地区的城市用地往往比较零散, 形成分散发展的城市形态。”

2.P20, “在有些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市中心, 还会形成一个特殊的商业区中心商务区 (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 简称CBD) ”。这段内容中的“一个”一词使用不恰当。这是因为在一些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可能会形成一个特殊的商业区CBD, 但也可能会形成多个特殊的商业区CBD, 例如上海就形成了陆家嘴、淮海中路、徐家汇、人民广场中心区、虹桥、南京西路静安寺、五角场新江湾城等七个风格明晰、个性迥然的CBD。建议将这段内容中的“一个”修改为“一种”。

二、定义不确切

3.P8, “所谓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这一定义对“人口迁移”的概念内涵上缺少具体的明确的质的规定, 造成了外延过宽, 使“人口迁移”的概念等同于“人口移动”。建议把原定义修改为:“所谓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长期性的改变。”

4.P41, “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 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 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 这就是农业。”这一“农业”定义外延过窄。这是因为: (1)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们已经可以不直接利用土地而通过无土栽培技术获得农产品; (2) 现在人们已广泛通过栽培木耳、香菇、平菇等菌类作物获取农产品, 而菌类既不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而是属于微生物。因此, 建议把上述“农业”的定义修改为:“人类利用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以获得所需的产品, 这就是农业。”

三、概念不明确

5.P4, “目前, 发达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已经保持在较低水平, 人口增长缓慢。……一些国家的人口数量还会减少, 例如俄罗斯、德国和日本。”根据前后语意, 这里把“俄罗斯”作为了发达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情形的典型代表, 是不正确的。这是因为, 从经济上来讲, 俄罗斯不属于发达国家;再者, 俄罗斯人口数量减少和一些发达国家人口数量减少原因不一样。发达国家的人口减少是因为发达国家经济发达, 社会福利制度健全, 人们衣食无忧, 老有所依, 老有所养, 不愿意要孩子, 所以生育率低。而俄罗斯人口数量减少是因为俄罗斯经济相对落后, 住房、医疗、教育等没有社会保障, 人们生活比较紧蹙, 养不起孩子, 所以人们不愿意要孩子;再加上气候寒冷, 酗酒成风, 平均寿命短, 离婚高等原因, 造成生育率低。因此, 建议把这段内容中的“俄罗斯”删除掉。

6.P5, “阅读”中, 文字说明有三句话, 前两句讲的是“人口大国”怎样, 后一句讲的是“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大国”怎样, 前两句里的“人口大国”是属概念, 后一句里的“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大国”是种概念, 前后概念游移不定, 易引起人们思维上的混乱。为了前后概念统一, 语意连贯, 建议在“所以, ”后添加“人口大国、尤其是”。

7.P10, “案例2”介绍到:“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从16世纪起, 欧洲人开始移居美国。……目前, 在美国人口中, 白人占82﹪, 黑人占12.7﹪;华人有100多万, 印第安人有100多万。”我们都知道, 美国的土著居民是印第安人, 因此, 对于美国来讲, 除去100多万印第安人外, 都是移民或移民的后裔。而P24“案例1”介绍到:“纽约市内约有1筑4的人口是国外移民的后裔, ……”言外之意, 纽约市内约有3筑4的人口是土著居民即印第安人。据资料表明, 纽约市现有人口1800万以上。据此推算, 现在纽约市约有1350万印第安人。显然, P24“案例1”介绍的内容与P10“案例2”介绍的内容相矛盾。造成两处内容相矛盾的原因是两处“移民”的标准不同, 即两处“移民”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同。建议编者将两部分内容统一起来。

8.P15,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 在大城市和东南沿海地区, 出现了源源不断的农民工。大批农民离开家乡, 来到大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 成为城市经济建设的一支生力军。”这段内容中, “东南沿海地区”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后表述概念不同, 容易造成人们理解上的混乱。因为, “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概念外延大于“东南沿海地区”, 而且, 事实上农民工在向东南沿海地区流动的同时, 也在向其他沿海地区流动, 尤其是环渤海地区。所以, 建议把这段内容修改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 大批农民离开田地, 走出家乡, 源源不断地来到大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 成为城市经济建设的一支生力军。”

9.P50, “案例3”介绍到:“玉米带面积不到美国耕地总面积的1筑10, 玉米产量却占全国的4筑5。”这段内容中的上一句是“玉米带面积”与“美国耕地总面积”作比较, 从逻辑上来讲, 下一句就应该是玉米带的玉米产量与全国粮食总产量作比较, 但根据教材内容中的数据, 实际上却是在与全国玉米总产量作比较。因为, 玉米带的玉米产量不可能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4筑5。由此可以看出, 这段内容前后比较对象不统一、不清晰, 易引起人们理解上的混乱。为避免上述问题的出现, 建议编者将这段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

10.P53~54, “活动”的标题为“西欧的乳畜业”, 内容介绍的也都是西欧乳畜业的情况, 但在第一句中却冒出“和中欧一些地区”。为了表述上的清晰, 前后概念的统一, 建议把“和中欧一些地区”删除。

11.P83, 图5.7的标题“浙江嘉兴略图”语意表达模糊, 所指范围不明确, 容易让人产生歧义。这是因为浙江省实行的是市管县的行政管理体制, 所以, “嘉兴”有狭义的概念与广义的概念之分。狭义的“嘉兴”仅指嘉兴城区, 广义的“嘉兴”除所辖城区的2个市辖区外, 还辖2个县、3个代管县级市。因此, 根据图中所绘内容, 建议图的标题修改为“浙江嘉兴城市略图”

12.P91, “但是人类对人地关系还是有了科学的萌芽。”这句话表达不够明确。因为, 可以说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人地关系, 但是人类是不是意识到了这种关系的存在, 是否对人地关系有了正确的认识, 是另外一回事。所以, 建议把这句话修改为:“但是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还是有了科学的萌芽。”

四、判断不准确, 推理不合理

13.P83, “在我们居住的社区中, 至少有一个商店。”这一判断不符合实际情况。这是因为, 所谓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的地域内的相互联系、相互交往的人群形成的具有共同生活特征的相对独立的地域性社会。这种相对独立的地域性社会可能是集聚几百万人口的特大城市, 也可能是只有几十人的小村庄, 可能是法定性的城市中的区政府辖区共同体、街道办事处辖区共同体、居委会辖区共同体, 也可能是世代繁衍、自然形成的小山村。现实社会情形是, 这些小村庄、小山村可能有商店也可能没有商店。因此, 建议把这句话修改为“在我们居住的社区中, 一般会有一个商店。”

14.P83, 正文第2自然节介绍到:“一个地区商业网点分布的密度, 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 交通的影响至关重要。”这一判断缺少前提条件, 不够准确、恰当。因为, 影响一个地区商业网点分布密度的因素有多种, 如人口密度、交通运输、购买力、消费观念、地形等。在人口密度、购买力、消费观念、地形等条件一定的前提下, 交通运输就决定着一个地区商业网点分布的密度;但是, 当交通运输、购买力、消费观念、地形等条件一定的前提下, 人口密度就决定着一个地区商业网点分布的密度;购买力、消费观念、地形等的影响依此类推。因此, 不好无任何前提条件地断定一个地区商业网点分布的密度“交通的影响至关重要”。所以, 建议把这段内容修改为“一个地区商业网点分布的密度, 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 交通的影响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再者, 这节内容从P84图5.8“山区商业网点示意”与图5.9“平原商业网点示意”的比较中, 得出因山区比平原“交通运输线路稀少, 交通运输方式单一”, 而“山区商业网点的密度明显小于平原商业网点”结论, 推理上不合乎逻辑。因为从图中观察可以看到, 山区与平原相比不仅“交通运输线路稀少, 交通运输方式单一”, 而且人口少, 因受地形、河流、耕地面积等条件制约, 居住分散, 人口密度小;还有, 一般来讲, 山区比平原地区经济落后, 人们不得不节衣缩食, 省吃俭用, 购买力弱。由此可以看出, 山区比平原“交通运输线路稀少, 交通运输方式单一”, 不是造成“山区商业网点的密度明显小于平原商业网点”的唯一原因, 而是还有其他原因, 如人口密度、交通运输、购买力、消费观念、地形等。所以, 把“山区商业网点的密度明显小于平原商业网点”的原因归结为山区比平原“交通运输线路稀少, 交通运输方式单一”, 未免以偏概全, 牵强附会。建议编者调整图5.8、图5.9的绘制内容, 调整到两图人口密度、可能具有的购买力等因素大致相当的情况, 再来比较交通的差异对商业网点的影响。

15.P84, “……很多商业网点以交通最优为原则, 建立在市区环城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这段表述不完整、不全面, 甚至可以说是以偏概全。因为, 自然是“很多商业网点以交通最优为原则”, 那么, 一般来讲, 商业网点就应首选市中心交通便捷的地方, 其次选择市区交通干线的两侧, 然后选择市区环城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因此, 建议把这段内容修改为“……很多商业网点以交通最优为原则, 建立在市中心交通便捷的地方、市区交通干线的两侧、环城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

16.P86, “集镇也是在交通要道上发展起来的。”建议修改为:“大部分集镇也是在交通要道上发展起来的。”由全称量项改为特称量项更符合集镇形成的客观实际。

17.P91, “从18世纪开始的‘工业革命’以来, 科学和技术突飞猛进, 人类攫取自然资源的能力空前提高, 极大地刺激着生产力的发展。”这段内容语序上存在问题。一般来讲, 科学技术的发展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的发展会促进生产能力的提高。所以, 建议把这段内容修改为:“从18世纪开始的‘工业革命’以来, 科学和技术突飞猛进, 极大地刺激着生产力的发展, 人类攫取自然资源的能力空前提高。”

五、文图内容不统一

18.P8, 正文介绍的我国人口迁移的时间是起始于“新中国成立以来”, 即可理解为1949年10月1日以来, 分为两个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和“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P9图1.8绘制的我国的人口迁移是从“1949年以来……” (图的标题) , 即可理解为1949年1月1日以来, 也分为两个阶段:“1949~1986年期间”和“80年代后期”。图像内容和文字内容表述不一致, 时间有差异, 容易造成人们理解和认知上的混乱和困难。因此, 建议图像和文字上的时间规定和表述要统一, 都统一为文字介绍中的时间划分和表述。

再者, 图中把“80年代后期”人口的迁移仅仅认定为是“民工潮”, 这是狭隘的、不全面的。因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人口迁移除了民工外, 还有大量的科技人才、工人和大学生等迁移到大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因此, 建议把图例的文字说明由“有组织和自发的人口迁移 (1949~1986年期间) 和“民工潮 (80年代后期) ”, 修改为“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人口迁移”和“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人口迁移”。

19.P27, “案例2”介绍到“上海市能够成为我国人口规模最大的城市”的原因时讲:“上海市位于长江三角洲的东南端……”但是, 在P31图2.17“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中, 上海市并不是分布在长江三角洲的东南端, 而是分布在长江三角洲的东部中间位置。所以, 为了避免前后文图表述上的矛盾, 建议P27“案例2”对上海市的位置表述修改为“上海市位于长江入海口的南岸、长江三角洲的中东部……”

20.在P44、P46、P48、P49、P50、P51等多处文字内容中涉及“科学技术”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P49图3.13“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中也已经把“科学技术”作为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一种因素, 但是, P42图3.3“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中却没有“科学技术”。文字与图像、图像与图像之间内容不统一, 显然不妥。为了体现出知识的全面性、系统性, 使教材内容前后对应、统一, 建议把“科学技术”作为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一项主要因素添加在图3.3中。

21.P58~59, 教材文字内容“主要的工业区位因素”中把“技术导向型工业”单独列为一种工业类型, 强调了科学技术的重要性;P59教材文字内容“工业区位的选择”中特意强调:“近年来, 科学技术进步很快, 工业区位的选择越来越重视科学技术因素。”同时, 在P61还特意强调:“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增强, 环境质量已成为重要的工业区位因素。……而对环境十分敏感的一些高技术产品及食品等企业, 则应以优质环境为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但是, 图4.2“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中, 没有标注“科学技术”和“环境质量”。教材文字中十分重要十分突出的内容图4.2中却没有对应标注, 显然有失偏颇。所以, 建议把“科学技术”和“环境质量”标注到图4.2“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中。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3.886.

[2]韦克难.社区管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3.5.

[3]徐锦中.逻辑学.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8.36.

8.高中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篇八

[关键词]教学设计 翻转课堂 导学案 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33.4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310053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内容为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五Module 5 Unit 3 Life in the future的Reading部分。本单元的中心话题是“未来生活”,教材内容为学生提供了想象的空间,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们带着极大的兴趣走进了这单元的学习。这是本单元的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中,笔者对教材进行了整合,完成了Warming-up,Listening in the workbook以及Speaking的内容。本篇Reading“First Impressions”是一封电子邮件,文章主要讲述主人公Li Qiang乘坐时间胶囊来到公元3008年的见闻,着重介绍了未来的环境、交通和房屋三方面内容。通过学习,学生们能够受到启发而畅想未来,关注未来,意识到要适应社会发展就必须努力学习,用知识武装自己,这样才能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运用如下词汇:impress, constant, previous, lack, optimistic, tablet, opening, aspect, surroundings, capsule, uncertain, take up, tolerate, sweep up, lose sight of, remind sb of sth, suffer from, slide into, be back on ones feet.

②学生能够通过本课的学习对未来展开想象,并对未来生活进行一定预测,在预测中尝试使用有关表示预测的功能结构,如:It is likely/unlikely that...; It is possible that...; Im sure...; Its certain that...; I wonder if...; I imagine that...; Suppose that...; Perhaps/Maybe/Possibly/Probably/Most likely...等。

③学生能够发现过去分词作状语的基本用法。

2.能力和技能目标。

①学生能通过自主学习导学案和课堂再现强化的方式理解文章文体和大意,理清文章的基本结构。

②学生能够通过细读得到作者在未来世界旅行所见、所想的事实信息,从事实信息中去把握作者思想态度和观点,如第一段中的worried, unsettled, nervous, uncertain等,以及“What would I find?” 承上启下的过渡句等。

③学生能够学会在整合信息的基础上使用话题阅读中所学到的相关文体知识、语言知识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

(三)重点与难点

1.以导学案的内容为线索从词、句、语法、阅读理解四方面来梳理文章。

2.了解记叙文体特征,由物寄情,以及学会使用过渡句、表因果关系的表达方式。

3.培养创新性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了解过去分词作状语的用法。

二、教法分析

这节阅读课尝试使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即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传统阅读课的授课模式使得教师成为课堂的主导,学生被引领着从导入到略读、精读,再到讨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也仅限于完成教师所布置的几个阅读理解问题,和所谓的泛泛的小组讨论,课堂效率并不高。在本节课中,教师设计符合学生语言水平的导学案,即需要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学习提纲,其中共包括词汇、句子、语法和阅读问答四方面。学生根据导学案上的内容进行独立思考、小组探究,完成所有任务。教师集中收阅所有导学案,归类整理,根据学生自主学习情况的反馈去设计最终本节课的课堂教学重难点, 有的放矢,各个突破,帮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知识内化,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三、学法分析

学生一改往日与教师课堂共同完成阅读任务的习惯模式,而是先通过教师设置的导学案内容自己课前去熟悉文本,从词、句、目标语法句型和阅读问答四个方面梳理文章内容并总结出记叙文以时间和空间顺序展开叙述的方式,再通过教师对全班学生导学案典型错误和出彩回答的展示型回馈,形成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简单回顾前一节课对于过去的生活和现在生活的对比,并简述听力材料中的两项新发明,完成从过去到现在再到未来的逻辑衔接,顺利导入到本节课的话题中。

(二)课文串讲

以导学案为线索,展开阅读课的串讲。通过词、句、语法、阅读问答四方面内容考查学生对于文章主旨大意的理解,重点词汇、句子和语法的掌握。由于学生们准确无误地完成了对于重点词汇的汉英互译练习,教师只要求全班朗读再次强化记忆。对于重点句子改述的练习,教师挑出一些典型错误和出彩答案通过幻灯片展示给全班学生,供大家讨论修正。这样做既解决了问题,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目标语法句式学习环节,大部分学生仅能挑出3到4個句子,教师通过解析引导学生再次发现并补全修正自己的答案。本节课最难的部分就是让学生通过判断文章的文体来划分文章结构。在这一环节,教师将不同小组的不同划分方法展示在幻灯片上,让学生再次讨论,形成一致意见,教师再次带着大家一起思考总结,最终得出最符合文体的文章结构划分,同时也完成了对文章主干内容的课堂梳理。最后一个重点内容就是考查学生提炼处理文本细节性信息的能力,总结出未来生活三个方面的优点以及局限性。

(三)预测讨论

学生在充分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小组讨论除了课文中讲到的三方面未来生活,大家还期待未来生活中的哪些变化,包括教育、环境、交流方式、交通工具等方面。以此激发学生对未来生活的无限想象,增强学生互助合作学习的意识,并能够使学生口语和书面表达能力得到训练。

五、课后反思

利用导学案尝试“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还需要更多的思考。首先,要督促并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独立探究的意识,要求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前必须自觉地进行课前自学,然后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在老师的指导下解决问题。其次,在导学案内容的设置上还有许多可挖掘的空间。由于不同的文章题材不同,阅读理解的切入点也不同,因此如何科学地设置导学案,从不同的侧面去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语言表达的理解,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如何不使这样的课堂演变成简单的习题课堂,如何有效调动学生更加细致用心地去完成导学案,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进而过渡到愿意学、善于学、乐于学,是笔者需要不断思考解决的问题。

9.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 篇九

(一)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二)具体原因:

1、三对基本矛盾(焦点:争夺殖民地和霸权)

(1)法德矛盾(2)俄奥矛盾(3)英德矛盾

2、两大军事集团形成

(1)三国同盟(2)三国协约

(三)直接原因:萨拉热窝刺杀事件(1914、6、28)

二、战争的过程

(一)交战国:

(二)性质: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

(三)战场:

1、西线(英法比——德)具有决定性作用

2、东线(俄——德、奥匈)

(四)进程

1、第一阶段(1914年)

马恩河战役——德军速战计划破产,转入阵地战

2、第二阶段(1915——16)

(1)陆战: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俄军冬线夏季攻势

(2)海战:日德兰海战

(大战战略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

3、第三阶段(1917——18、11)

(1)协约国阵营扩大

(2)爆发“二月革命”、“十月革命”,退出战争

(3)同盟国失败

三、战争影响

1、对人类造成巨大物质、精神损失

2、削弱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力量

3、十月革命胜利

10.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教案 篇十

学习重点:

1.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2. 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及影响。

学习难点:

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自主学习】

一、从“无为”到“有为”

1.无为而治

(1)背景:秦末战火频繁, 破坏严重。

(2)目的:恢复 和 。

(3)表现:采取 的政策。

(4)影响:汉朝 逐渐恢复和增强,国力日盛。

2.积极有为

(1)背景:西汉强盛后,仍面临一系列社会危机。

(2)目的:加强 ,适应 的发展形势。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新儒学的特点: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 、和

的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

2.新儒学的内容

(1)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 ”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为加强君权,宣扬“ ”,提出“天人合一”和“ ”学说。

(3)提出“ ”。

3.作用

(1)对扭转 的局势十分有利。

(2)被 采纳,使儒学成为正统。

三、儒学成为正统

1.措施

(1)汉武帝起用很多 参与国家大政。

(2) 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教育为 所垄断。

(3)兴办 ,打破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

(4)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使儒学在 开始处于独尊地位。

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 思想,并成为中国 的主流。

【问题探究】

学生活动 教学设计

互动与展示

1.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西汉初期为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又提倡“无为而治”的思想。根据这些史实,请你谈谈对道家思想的认识。

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既有其消极、保守的一面,也为西汉初期“休养生息”政策的实行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促进了汉初经济的恢复和社会的 稳定。同时,老子思想中也包含了顺其自然的进步思想,这对今天创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道家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想一想,汉武帝既然“独尊儒术”,为什么在他的统治思想中又杂糅了一些其 他学派的思想?

汉武帝“独尊儒术”是他推行封建政治大一统的时代需要。但其他学派中也有一些对其统治有利的思想,如法家的法治、重农抑商等,因此也会被采纳。

3.有人认 为,若没有汉武帝,儒学就不会确立其统治地位,你认为正确吗?说明理由。

不正确。

理由:(1)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采取一系列措施最终确立了儒学的统治地位,说明汉武帝在儒学走上独尊地位的过程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2)但从根本上讲,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是当时政治、经济上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经过改造的儒家学说与这一需要相适应,因此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精讲与点拨

1. 儒家思想之所以能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其关键人物就是董仲舒。那么他的新儒学体系的思想主张主要有哪些?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1.(1)思想主张:①“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③“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三纲五常”)。

(2)目的:使统治者采纳儒家思想,让儒学在社 会和国家中获得独尊地位。

2. 自汉武帝以后,儒学的正统地位为什么能够确立?又有什么影响?

(1)原因:①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主张迎合了时代的需要,适应了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②汉武帝全面接受和肯定新儒学思想,采取各种措施尊儒,大力推动儒学发展。

(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基础巩 固】

1.从“无为”到“有为”思想的变化,主要是因为( )

A.汉朝经济实力的恢复和增强 B.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

C.加强中央集权的时代需要 D.统治者不喜欢道家的思想

2.董仲舒“一生的努力,是将先秦的各种不同学派糅合成一个相当庞大的学术系统,所有的先秦学术在他手上成为一个综合体”。材料中的“不同学 派”包括( )

①儒家 ②法家 ③道家 ④兵家 ⑤阴阳五行家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⑤

3.(•苏北四市模拟)“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矣。”这里的“臣”“陛下”分别指( )

A.李斯 秦始皇 B.萧何 汉高祖

C.董仲舒 汉武帝 D.魏征 唐太宗

4.如图是某高校的博士们戴上博士帽,身穿博士服的合影。如今,能成为博士,是莘莘学子的追求。汉武帝时期的博士是指( )

A.汉武帝时设立的专事研究、传播“五经”的教官

B.儒家学派的弟子

C.有很 高的学问并博闻强记的士人

D.泛称有高学问、帮助皇帝出谋划策的官员

5.汉武帝问策贤良文学,董仲舒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董仲舒的对策( )

A.指出了汉武帝的弱点 B.违背了汉武帝的初衷

C.触犯了汉武帝的忌讳 D.迎合了汉武帝的意愿

【能力提升】

1.汉兴之初,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70余年后汉武帝强行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这种文化政策变化的路径实际上反映了( )

A.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此消彼长的残酷性

B.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需要

C.道学理论的缺陷 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

D.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

2.董仲舒说:“国家将 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下列对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宣扬“天人感应”学说 B.要求君主遵循天道,实行“仁政”

C.反映了董仲舒对儒学的新发展 D.君主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3.(2012•山西名校联考)董仲舒在《春秋繁露•深察名号》中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以下对这一思想理解最准确的是( )

A.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

C.建议以礼入法,以礼入俗 D.主张民性本善,君权神授

4.(2012•浙江杭州模拟)中国古代帝王的典型形象是:“一手捧着儒家经典,宣示教化;一手高举法家利剑,厉行专制。”这种帝王的典型始于( )

A.秦始皇 B.汉高祖 C.董仲舒 D.汉武帝

5.(2012•湖南长沙模拟)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中国两千年来改朝换代二十多次,每一个朝代的帝王在方方面面都有兴有革,唯独教育政策一直没变,完全遵循汉武帝以儒为教的政策。”该观点说明在中国古代( )

A.儒家学说始终占据统治地位 B.教育以道德教化为主旋律

C.汉武帝确立了教育的基本内容 D.汉武帝是教育的开创者

11.高中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篇十一

一、刻画历史人物

关键性动词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使用, 可以较好地描写历史人物的活动, 刻画历史人物的形象。下面从每本必修教材中各选了一个例子来谈谈这方面的作用。

在提到皇帝称号的由来时有这样的描写:他把三皇和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 定作自己的尊号, 自称“始皇帝”, 希望由自己开始, 子孙能够二世、三世乃至千万世地传承, 永掌政权。这句中关键性的动词有“他把”“合为”“定作”“自称”“希望”“开始”“能够”“传承”“永掌”等。“他把”“定作”可以看出秦始皇在设皇帝称号时的主观性与独断性以及秦始皇心中皇位独尊的思想;“合为”则是表明称号的由来是在三皇和五帝中各取一个字, 说明了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的霸气;“自称”“希望”“开始”“能够”“传承”“永掌”这些动词表达了秦始皇希望世代做皇帝的“皇位世袭”思想。这些关键性动词将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紧密的结合, 在叙述历史事件的同时表达了历史人物的心理活动。这些活动一方面反映了历史人物所处的特殊时代,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 秦始皇只有通过创立皇帝制度才能概况他的历史功绩。另一方面, 也反映了秦始皇内心中“皇位独尊”、“皇位世袭”的思想。

在叙述洋务运动的主要活动时教材有这样的描写:洋务派打着“自强”的旗号, 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 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从19世纪70年代起, 洋务派又打出“求富”的旗号, 创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 以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这些描写中包含的关键性动词有:“打着”“引进”“创办”等。“打着”表明洋务派在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 力求通过国家的自强来摆脱不利的局面, 从而挽救清王朝的统治;透过“引进”, 可以看出洋务派在思想上已经认识到西方技术的先进性;“创办”表明洋务派在在引进技术的同时还注意自身实践活动, 将引进的技术进行消化。这些词语将历史人物与时代背景、历史人物的主要活动紧密的结合。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 洋务派必须选择一条和顽固派不同的方式来挽救清王朝的统治, 同时也反映了洋务派的局限性, 只注重技术的引进, 忽视了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

在介绍康有为的思想时有这样的叙述:他撰写《新学伪经考》, 将封建统治者奉为儒学正统的古文经典斥为伪书。他还在《孔子改制考》一书中, 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 说孔子假托古圣先王尧、舜、禹的言论来宣传自己的政治观点。这两句描述将康有为著书立说, 通过驳斥古代典籍, 借用圣人的名义来宣传变法活动给刻画出来。这些描写中包含的关键性动词有:“撰写”“斥为”“宣称”等。“撰写”表明康有为通过著书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斥为”表明康有为对正统的经典提出了挑战;“宣称”表明康有为要用孔子是改革的先师, 来宣传自己的政治观点。他的这些活动一方面宣传了变法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他通过这些活动已经走到了时代的前面, 成为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领导者。另一方面, 反映了康有为等人的妥协性, 他们内心还没有完全抛弃封建传统思想。

在上面的三个例子中, 通过一组关键性动词词组刻画了历史人物的重要活动。通过人物的活动反映了特殊的时代背景以及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 历史人物要肩负的历史使命。同时, 通过这些词组的刻画也反映了历史人物的时代性与阶级局限性。

二、升华个人情感

在高中历史学习过程中, 升华学生的情感, 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一项重要内容, 关键性动词的使用往往会起到升华学生情感的作用。

教材这样描述雅典民主政治:雅典民主的理论与实践, 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民主氛围创造的空间, 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但是, 雅典民主仅限于占城邦人口小部分的男性公民。对妇女、外邦人、广大奴隶而言, 民主却是遥不可及。雅典民主只是“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通过这段话可以看出, 雅典的民主政治有积极影响, 也有历史局限性。它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最初基础, “创造”了有利于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辉煌成就的环境, 这两个关键性的动词点出了雅典民主的积极影响, 它是人类的优秀文明成果。但是雅典民主“仅限于”一小部分人, 这个词组深刻指出了民主的局限性。因此, 对待雅典的民主政治应该批判地加以认识。

教材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影响中提到: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 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 中国的加入也将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 有利于建立完整的世界贸易体系。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也带来压力和严峻的挑战。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关税的大幅度减让, 使国内一些产品、企业和产业面临更强的竞争, 有些产业会受到冲击。中国的企业正在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 以适应新的国际经济形势。在这些叙述中可以看出中国是主动“加入”世贸组织, “加入”深刻地表明中国主动地融入了世界经济大家庭;“促进”“进一步完善”“有利于建立”表明了入世对中国以及世界的积极影响;“也带来”“适应”表明了入世对中国的挑战, 中国自身要主动地迎接挑战, 适应新的国际经济形势。因此, 对待中国的入世我们要持有积极的态度, 主动融入世界经济大家庭, 主动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 把握经济发展的主动权。

教材提到黄宗羲的思想产生的影响有这样的描写:黄宗羲的政治主张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抨击”表明黄宗羲有着明确的政治主张;“推动作用”一方面表明封建社会已到了后期, 封建制度日益腐朽, 另一方面, 表明黄宗羲思想的历史进步性。因此, 我们说他是当时的一位进步思想家, 他的思想在当时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虽然由于时代性和阶级的局限性, 他还不能走出“明君加贤臣”的统治模式, 但是对他的思想的进步性我们要给予积极的肯定。

通过上面的三个例子可以看出, 关键性动词的使用将重要的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突显出来, 从而升华我们对这些问题的情感认识。

三、明确历史史实

史实的明确性是历史学科的重要特征。关键性动词的使用对于明确历史史实有着重要的作用。

《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有:割香港岛给英国, 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 由双方商定等。“割”什么、“赔”多少、“开放”哪里、“商定”什么, 这些动词将《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很明确地展现出来。

教材对于宋朝以前的“市”有这样的描写:宋朝以前, 县治以上的城市, 一般都在特定的位置设市, 用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市四周有围墙, 与民居严格分开。官府设市令或市长, 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 按时开市、闭市, 闭市后不许交易。“设市”明确了宋朝以前的“市”是由官府设立的;“用于”表明了“市”的用途;“与”什么“分开”表明“市”有着严格的地域限制;“按时”表明“市”有着严格的时间限制。这些动词将宋朝以前的“市”受到的种种限制刻画出来。

教材中叙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有: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 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新文化运动还提倡新道德, 反对旧道德。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文学革命, 它提倡新文学, 反对旧文学。“提倡”“发对”, 通过这两个词组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展现出来, 它“提倡的”是什么, “反对”的又是什么, 形成鲜明的对比。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 关键性动词的使用, 一方面使得历史知识更加的明确与具体, 给人的感觉是一目了然, 另一方面, 这些词及词组的使用还突出了历史史实, 使得学生可以更好地把握这些史实。

四、把握历史知识

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 有些学生怕学历史。因为, 很多历史知识他们记不住, 而关键性动词的使用对于学生更好地去把握历史知识是很有好处的, 可以用关键性动词作为暗示, 帮助他们记忆和巩固历史知识。

《天津条约》规定: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增开沿海沿江十处通商口岸;赔偿英法巨额白银;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通航等。“允许”什么、“增开”哪些地方、“赔款”多少、“通航”的条件是什么, 这些词组暗示了《天津条约》的主要内容。这些可以帮助学生去记忆历史知识。

教材对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有这样的叙述:恢复部门管理体制, 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 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运用经济手段, 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恢复”与“加强”叙述改革的一方面内容;“坚持”“扩大”“运用”“刺激”是在描述改革的另一方面的内容。通过这一系列的词组有利于帮助学生记住历史知识。

教材说伏尔泰的主要思想包括:猛烈抨击天主教会, 称教皇为“两足禽兽”, 号召人民粉碎教会这个邪恶势力。他反对君主专制, 倡导君主立宪制;他提倡“天赋人权”, 认为人生来就是平等和自由的。猛烈“抨击”的目标是什么、“称”教皇为什么、“号召”人们做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提倡”什么、“认为”什么, 这一系列词组深刻表达了伏尔泰的主要思想, 这些词组可以提示学生去很好地记住历史知识。

通过一系列关键性动词的暗示, 在学习新知识阶段可以帮助学生去记忆历史知识;在知识的巩固阶段可以帮助他们去回忆历史知识。因此, 要重视动词在学习历史知识中的作用。

12.高中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篇十二

十五、倒装句

类 型 情 况 例 句

部分倒装

(部分倒装是把be动词、情态动词、助动词放到主语之前。如果句子中没有这些词,要在主语之前加助 动词do/does /did等,而把原来的谓语动词变成原形放在主语之后。) 句首状语为否定词或半否定词的句子。

这类词或短语主要有never, neither, nor, little,seldom,rarely,hardly,scarcely,no sooner, not only,in no way,at no time,few, not,no等 Not a word did I say to him.

Never have I foun d him so happy.

Little does he care about what I said.

I ca n’t swim. Neither can he.

No sooner had he gone to bed than he fell asleep.

Hardly/Scarcely had he gone to bed when he fell asleep.

only+状语放在句首,要部分倒装 Only by this means is it possible to explain it. (介词短语)

Only then did I realize the importance of math. (副词)

Only when the war was over in 1918 was he able to get happily back to work. (从句)

注意:如果only后面不是状语,则不用倒装。

OnlyWang Ling knows this.

so或so引导的短语放在句首,要部分倒装 I saw the film, so did she.

So loudly did he speak that even people in the next room could hear him.

“Not only+分句,but also+分句”句型中的前一分句要部分倒装“Not only + 分句,but also + 分句”句型中的前一分句要部分倒装 Not only does John love Chinese, he is also good at speaking it.

但not only...but also...连接主语时,不倒装。

Not only the mother but also the children are sick.

Not until放在句首,从句不倒装,主句倒装 Not until last week did they find the lost bike. (简单句)

Not until my son had entered the universit y did he realize the importance of time. (复合句)

as/though引导的让步状语从句 Proud as these nobles are, he’s afraid to see me.

Tired as he was, he kept on running.

Tired though he was, he kept on running.

=Though he was tired,he kept on running

Child as he is,he knows a lot.(注意:child前没有冠词a)

在以often, well, many a time, now and again

等方式或频度副词(短语)开头的句子中,要用部分倒装结构 Many a time has John given me good advice.

Often have we made that test.

在虚拟结构中,条件从句的谓语含有were,

had 和should这三个词是,可省去if,将

这些词移至主语之前。 Had I time (= If I had time), I would go and help you.

Were I you (= If I were you), I would go abroad.

Should he come (=If he should come), tell him to ring me up.

用于某些表示祝愿的句子里 May you succeed!

完全倒装 There be结构。另 外,在此结构中可以用来代替be动词的动词有:exist, seem, happen, appear,live, rise, stand等 There stood a dog before him.

There exist different opinions on this question.

“Here,There, Now, Then + come (或be等) + 主语” 结构

说明:本句型中there是副词,应重读,强调地点。而前一句型中的there是引导词,本身没意义 Here comes the old lady!

Then came the hour we had been looking forward to.

There comes the bus.

Now comes y our turn.

除了then引导的句子用过去式以外,其余的均用一般现在时,表示一种生动的描述。其次,如果主语是人称代词,就不用倒装。

Here you are.

There she comes.

表示方向的副词out, in, up, down等置于句首,要用全部倒装。 In came Mr White.

Up went the arrow into the air.

Away went the boy.

表示地点的介词短语 (如on the wall, under the tree, in front of the house,in the middle of the room等)放在句首时,要全部倒装 On the top of the hill stands a pine tree.

In front of the classroom is a playground.

They arrived at a house, in front of which sat an old man.

其 它形式的完全倒装 Present at the meeting was Mr. Green, a headmaster.(形容词短语)

Such was the story he told me.(代词)

East of the city lies a new railw ay. (副词短语)

First to be completed was the seven-storey teaching building. (不定式短语)

Gone are the days when my heart was young and gay. (过去分词)

Lying on the floor was a boy aged 15. (现在分词短语)

上一篇:学校办公室先进事迹下一篇:大学党院办工作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