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税收

2024-10-06

财政税收(共8篇)(共8篇)

1.财政税收 篇一

税收原则学习心得

财政学

会计1103班 林欣如 2011601301

31税收是国家为满足社会需要,凭借公共权力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强制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分配方式。它体现了国家与纳税人在利益分配上的特殊关系,是一定社会制度下的特定分配关系。税收收入是国家财政收入最主要的来源。税收原则是建立改革和完善税收所应遵循的标准。财政收入原则,它要求税收具有充分性即保证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具有弹性,即税收随政府支出需要变动而灵活变化。效率原则又称经济发展原则,要求税收体现资源最优配置的要求,同时对微观经济活动的效益损失应降到最小。公平原则包括受益原则和纳税能力原则,受益原则即按纳税人从政府公共支出中所获利益程度来分配税负。纳税能力原则中收入和消费被认为是衡量纳税人支付能力的标准。税务行政原则包括遵从成本和征管成本。遵循适度原则,要求税收负担适中,税收既满足正常的财政支出需要,又能与经济发展保持协调。税收的法治原则,就是政府征税应以法律为依据,以法治税。

现代税收理论中,效率原则和公平原则是公认的两大基本原则。社会发展目标是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其实现依赖于公平和效率。公平是税收的基本原则,政府征税应确保公平。而税收不仅应该是公平的,且应是有效率的。税收效率原则,就是政府征税应讲求效率,降低成本,应利于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效率和公平是现代社会追求的两大目标,同时是经济生活中的一对基本矛盾,税收原则中,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对国计民生具有重大影响。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收入差距。税收对社会的公平与效率具有极大的导向作用——通过税收优惠吸引外资而形成了中国的对外开放;通过减税优惠鼓励安置待业人口就业创业,改革初期对解决就业和促进经济增长发挥了巨大作用。税收还可起到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鼓励资金、技术、人才流向需要发展的地区,这是深层次上公平的体现。

兼顾公平和效率原则,税收将更好地促进经济增长,普遍提高社会的公共服务,创造稳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实现生产力发展的最大效率。

2.财政税收 篇二

行政机关事权和财权的划分对于公共部门的高效运行有赖于各意义重大, 税收分割是国家财政分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政府事权的履行及职能的承担联系密切。财政分权与地域分权和政府决策分权不同, 地域分权主要是鼓励城市以外地区的经济发展, 大量补助和税收手段用于降低经营成本, 实施较高的税收, 提高城市的服务成本。

财政分权方法的实施, 能够使得公众获得满意的政府社会服务, 这就要求地方政府的财政自主权需要加强, 以独立地进行决策。鉴于此, 本文将首先分析财政职能, 总结财政职能适当归属与税收分割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 本文对税收分割的限制性因素进行了探讨, 对我国分税制改革的演进路径进行了总结与评价。

二、财政税收的职能问题分析

马斯格雷夫将财政职能分为三部分, 即宏观经济稳定、进行收入再分配和资源的配置, 三职能的划分使得各级政府之间的税收分割需要经过适当分配。

首先, 从稳定宏观经济稳定的职能来看, 这一职能主要表现为保障物价稳定和充分就业, 也往往是由中央政府承担的职能。这是因为, 非中央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不能对宏观经济施以重大影响, 往往面临失败。同时, 非中央政府的借款能力有限, 如果为了刺激需求而进行扩张性财政政策, 财政赤字就会出现, 这又会加剧宏观经济的不稳定。从税收看, 公司所得税和累进个人所得税的经济稳定效应较强, 这两种税收应该划归中央管理。相对而言, 非中央政府更依赖于对宏观经济条件不敏感的税收来源, 涵盖了一般销售税、消费税和财产税。

其次, 从收入再分配职能看, 税收能够实现收入的公平分配。非中央政府执行收入再分配职能往往面临失败, 也会打乱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比如, 累进个人所得税倾向于向家庭征收重税, 一些地区存在流失和高收入者逃避的问题, 累进税收变为实质的累退税收。而在支出方面, 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会吸引穷人, 其积极性就会受影响。而公司所得税属于减少收入差别的税收工具, 地方政府使用则不能达到既定的收入分配目标, 而会导致地域上的不当配置, 这两种税收应由中央政府使用。

再次, 从资源配置来看, 财政税收职能要求保证资源的有效利用。公共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要使自身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与受益区域居民的消费偏好一致。即通过投票进行公共选择, 使得受益范围为地方的由地方提供, 区域性的公共产品由国家提供。而考虑到公共支出收具有非排他性, 与受益财政的要求严格一致, 税收的缴纳应尽可能地反映公共服务的成本和收益。因此, 有限规模经济特征的产品和服务可由地方政府提供。

三、税收分割及管理上的限制性因素

税收分割可能导致强烈的政治反应, 税收划分给地方政府也存在不易管理的问题。而且, 片面理解税收分割会导致中央与地方政府纵向收入的失衡。从概念上看, 税收分割的限制性因素一是税收转嫁问题, 即商品流通过程中纳税人将税负转嫁到商品消费者或生产者身上。税负可能转嫁的税收要由中央政府征收, 否则地方政府主导的税收转嫁是不公平的, 往往会牺牲非居民利益。二是经济行为在不同区域中的错误定位问题。某些税收由中央征收是可以接受的, 地方征收则较为不当, 比如, 国际贸易和国内市场的某些税收。

从管理上的限制性因素看, 几个重要的税种比如个人所得税, 通常由地方政府课征税比较方便, 并为公共服务项目提供资金。但对大多数家庭而言, 其享受的公共服务是在生活地而非工作地, 地方征收方式难以满足不同辖区的需要。就一般销售税而言, 比如增值税, 其是否适合地方征收存在争论。当前, 增值税与零售税的双重征收面临着跨地区的贸易征税问题。对小规模纳税人而言, 同时运行这两种税收系统会有着更大的困难。

四、从财政分权角度评价我国目前的税收分割

1994以来, 我国实行了税制改革, 增值税成为中央地方分享税, 个人所得税、营业税和财产税划则归了地方政府。从结构来看, 这一分税制应该是比较成功的。一方面, 税收收入基础更为合理, 另一方面, 中央与地方的财力对比趋于合理, 也增强了中央与地方的征税积极性, 减少了地方政府同中央之间的谈判协商。不过, 从财政分权的观点来看, 分税制改革没有增大地方的财政自主权, 以下进行简短的评价。

一是增值税。税制改革后, 增值税成为共享税。以前, 增值税由地方政府征收管理, 存在地方保护措施, 破坏了国家统一的政策目标。中央统一征收避免了中央财政收入的流失, 也降低了税收成本, 提高了征管效率。不过, 地方保护的产业政策仍然存在, 特殊税收优惠仍然存在。

二是个人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划归地方政府, 符合税收最佳原则。地方政府管理个人所得税会提高征收效率, 但从宏观角度讲, 我国当前的个人所得税划分并不合适。从长远来看, 有两种所得税制可供选择。一是保持现有模式, 采取超额累进级次。二是实行税基由中央确定、具体征收由中央政府负责的模式, 以满足了地方税的效率标准。

三是企业所得税。目前企业所得税是省级政府的主要财政来源, 企业所得税划归地方存在的问题是税基周期性的不稳定, 极易受到产业政策变化的影响。且从长远看, 地方企业所得税与地方产业政策密切相关, 这与地方政府稳定的收入来源原则不相一致。

摘要:行政机关事权和财权的划分对于公共部门的高效运行有赖于各意义重大, 税收分割是国家财政分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政府事权的履行及职能的承担联系密切。本文首先分析了财政职能, 总结了财政职能适当归属与税收分割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 本文接着分析了税收分割的限制性因素, 评价了我国分税制改革的演进路径。

关键词:财政分权,税收分割,分税制改革

参考文献

[1]张菡.新时期我国中小企业纳税筹划之探讨[J].商场现代化, 2005 (01) .

[2]贾康.财政本质与财政调控[M].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8.

[3]王登梅.浅谈中小企业的税收筹划[J].内蒙古煤炭经济, 2009 (03) .

[4]杨之刚.公共财政学: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

3.试论财政和税收的关系 篇三

摘 要 在政府众多的财政收入形式中,税收是最为主要的,税收构成了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财政收入的含义及其来源,税收的内涵和特征出发,分析了财政和税收的关系,并对如何正确处理财政和税收的关系,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 财政 税收 关系

一、财政收入的含义及其来源

所谓国家的财政收入,是指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如发行货币获得的收入,公债取得的收人以及税收取得的收人等等。总的来说,政府的财政收入包括利润收入、债务收入、税收收入以及其他收入。其中,利润收入主要是国有企业税后按规定上缴的利润收入即国家从参股企业中取得的分红收入;债务收入是指国家以债务人的身份,在国内发行国库券和国际债券,并向外国政府、国外商业银行、国际金融组织提供借款等取得的收入;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最主要和最普遍的形式,在财政收入中占主导地位,是财政收入最主要的来源。

二、税收的内涵和特征

(一)税收的内涵

人们通常习惯将税与税的征收合称为税收,从根本上来说,有国就有税,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执政职能,凭借其拥有的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国家通过税收取得的财政收入,为其自身的存在和发展提供最基本的物质经济保障。由于税收是一个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这也决定了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的特征。

(二)税收的特征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是可以凭借其政治权力来进行强制征税,这主要表现在纳税人依法纳税是其最基本的公民职责,税务机关依法征税是其最基本的工作职责。税收的无偿性表现在作为国家的财政收入,纳税人是无偿获得国家的回报的,即不需要将税收返还给纳税人,也不需要从纳税人那取得收入而付出任何代价。但税收的征收并不是随意的,是根据不同的征税对象收取不同的税收,这是在征税之前,国家就以法律的形式给予规定了的,即具有固定性。税收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其必须要有强制性,没有强制性,无偿性就缺乏保障,只有依靠国家的治权力,才能依照法律强制性地从征税人那里进行无偿征收。税收的强制性和无偿性决定了税收不可随意性,如果国家可以随意征税,缺少标准依据,就会致使国家经济生产无序,最终将危及国家利益,因此,必须具有固定性。总之,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三者之间不可分割,共同体现税法的权威性。

三、财政和税收的关系

税收是一个国家财政收入最为稳定的部分,作为国家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税收是国家发展最基本的物质保障。2010年,我国财政收入实现了83080亿元的收入,比2009年同比增加14562亿元,增长率为21.3%。其中,税收就占了财政收入的88%,共计73202亿元,非税收收入9878亿元,可见,税收收入是我国财政收入最主要的主体。

在我国,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每个公民作为权利和义务的统一体,财政和税收的关系决定了每个公民在享受国家从民那取得的税收收入为主的财政收入为民提供各种服务时,公民作为纳税主体,也应承担相应的纳税义务。

总的来说,税收和财政是不可脱离的一体,税收作为财政收入的一种基本手段,国家财政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缩小了公民的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保障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推动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另外,税收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承担着经济监督的重要作用。通过税收,可以实现对国民经济的总体运行以及纳税人的行为进行监督与控制,并为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相关信息。如通过税收收入情况,可以了解到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情况,分析未来的发展趋势。通过对税收收入结构的分析,了解行业结构的变化,看出产业结构的调整,从中捕捉经济发展中透露出来的信息。

四、正确处理好财政和税收的关系

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税收作为财政收入最主要的形式,其有着极其重要作用。如何正确充分发挥税收的职能作用,达到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是税务部门应该思考的,如何做到聚财为国,执法为民,发挥税收应有的作用是每个税务工作者需要努力和提高的。

(一)正确认识财政和税收的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社会发展的目标,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财政支持,财政可以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缩小国民的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通过国家的财政支出,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医疗卫生体系,进一步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而税收可以作为调节个人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减少贫富悬殊,促进社会和谐。正确认识财政和税收的关系,是相关部门执政为民的需要,也是我国在新的形势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有力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举措。

(二)加强税收征管,强化分配调节

税收作为国家财政收人的基本来源,是国家对国民收人进行分配最为主义和规范的形式,加强对税收的征收和管理,强化分配与调节是构建我国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因此,对于我国各个地方的税务部门来说,合法征收应有的税收收入,确保依法治税的有力执行,为政府履行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做好准备。

(三)推进依法治税,建立和谐的征纳体系

推进依法治税,建立和谐的征纳体系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期,相关税务部门应优化纳税服务,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税制改革,推进依法治税,充分发挥税收作用,通过国家财政和税收,不断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发展,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四)提高公民纳税意识

当前,我国公民的纳税意识还不够强烈,这是阻碍我国税管工作进一步开展的影响因素之一。因此,相关税务部门应加大对税和税法的宣传力度,严格执行税法制度,以身作则,做到严格守法。加大税法的执行力度,对于违法者,严惩不怠。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完善和健全代扣代缴和自行申报制度,建立纳税人编码制度。对于个人所得税,其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于是否建立健全的个人所得税税源监控机制。因此,在继续完善代扣代缴与自行申报制度的前提上,应建立纳税人编码实名制。通过发达的信息技术手段,加强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银行、海关、公安以及法院的配合,对纳税人的账户进行全面的监控,防止税源流失。

(五)调节个人收人分配,促进社会公平和谐

现阶段,我国现行的税务体制是在1994年税制改革的基础上建立的,其是以所得税和流转税为主要内容的,并以行为税、财产税、资源税为辅的税制结构。税收作为调节居民贫富距离,缩小收入差距的一种重要手段,我国目前现行的税务体制还不够完善和合理,征管力度有限,使税收政策在矫正贫富差距的功能还有不足,不能很好地促进社会的公平和諧。就拿所得税来说,我国现行的所得税存在征收项目少,收入规模小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很好地达到税收对个人收入调节的作用。因此,完善现行的税制结构,尤其是扩大所得税的征收范围,如提高个人所得税、财产税税基在整个税收收入中的比例,强化税收调控功能,更好地达到调节的功能,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的公平和谐。

参考文献:

[1]韩永文.财政与税收政策需协调一致.财经界.2000(4).

[2]石坚.充分发挥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税务研究.2002(9).

[3]贺众.收入分配理论、现状及调节措施.税务研究.2002(12).

[4]胡忠毅.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思考.现代经济信息.2009(19).

[5]艾立晶,陈宏博.从税收角度谈谈如何提高财政收入.松州.2006(Z1).

[6]严成樑,龚六堂.财政支出、税收与长期经济增长.经济研究.2009(06).

4.财政税收典型材料 篇四

----城关镇2008年上半年财政税收实现新突破

南乐县经济运行分析会后,面对全镇财税形势,镇政府切实增强做好财税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促进财税增收,注重在“培植财源、财税征管、优化队伍”等方面动脑筋、做文章、求实效、促增收,全镇上下形成了大抓项目、狠抓服务、严抓财税的良好发展氛围。

一、加快经济发展,夯实财源基础

为从根本上解决税源短缺问题,镇政府立足全镇实际,大力发展税源经济,积极培植税源,夯实财源基础。

㈠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全力培植工业财源。把发展能够牵动全镇经济发展的骨干企业、利税大户,作为工业经济发展、培植地方财源的突破口。一是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充分利用工业园区地处城关腹地这一优势,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加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工业园区投资硬环境,吸引企业向园区聚集。二是突出规模工业发展。引导现有化工、食品加工、草制工艺品、棉纺等支柱产业,通过加大技改和产品结构调整力度,上规模,上档次,提升效益。宏业化工有限公司年销售收入突破4亿元,跻身全市第二大民营企业,今年有望上市;研光鹏程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木糖项目顺利投产,年产值可达2亿元,利税1.2亿元;慕龙、天然两家草制品公司出口创汇能力增强,㈠加强税源调查。组织力量全面调查摸底,全面、准确摸清全镇的税源状况,特别是重点税源的分布行业;准确掌握企业的经营状况,防止税源流失。

㈡强化税收征管。建立加强财税领导联系制度,加强沟通和协调,每月定期召开财税部门主要领导碰头会,分析财税收入情况,每季度召开财税部门联席会议,分析掌握全镇经济运行情况,量化收入目标,把握收入进度,发现问题及时研究,及时解决,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决策有据、征管有力。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税种和新的收入增长点实施有效的跟踪监控,并做好相应的宣传服务工作;对收入波动较大的行业,及时查找问题和原因,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重点指导和监管,确保财税收入稳定增长。针对房地产销售不动产营业税疏于管理这一现状,镇主要领导亲自协调组织财政、地税等有关部门开展集中整治活动,做到应收尽收。同时,严厉打击偷、漏、逃、抗税行为,公平税负,保护诚信纳税人利益,为城关税源经济建设营造公平、公正竞争氛围。

㈢积极协调税金。对部分因流资不足造成税金上交困难的企业,镇政府积极与有关部门协调,充分利用有关优惠政策,竭尽全力为企业协调资金,确保企业及时足额上交税金。

三、加强财税队伍建设,提高财税工作效率

5.财政与税收考试要点总结 篇五

财政收入的类型及基本特点: 有若干种分类方法,依据:

1.收入的持续与否,可分为经常性收入与临时性收入 2.收入的来源渠道,可分为直接收入和派生收入

3.强制性特征,可分为强制收入与非强制收入

根据政府取得收入的形式不同,财政收入可分为税收收入、国有资产收入、公共债务收入、公共收费,这是财政学最常用的方法。

税收收入,指一国政府凭借其政治权力,依据相关法律和预定的标准,向处于本国税收管理范围之内的居民和企业组织强制无偿征收的财政收入。特点: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

国有资产收益,国有资产以税、利及少量的收费形式上缴国家财政时,所形成的财政收入。特点:国家具有行政管理者和资产所有者的双重身份,“有税有利,税利互补” 公共债务收入,国家通过信用方式取得的有偿性收入,也称公债或国债。

特点:自愿性和有偿性 公共收费,公共部门中的企事业单位通过销售自己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以有偿交换取得收入的形式称之为公共收费。、特点:缴费者通过履行缴费义务,已取得政府所赋予的权利,享受相应的服务和利益

财政收入规模是指财政收入的总体水平,可用绝对数额和相对数额来表示。

绝对数额就是财政收入总额,相对数额就是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 其影响:首先,对一个国家来说,财政收入规模是衡量一国政府财力的重要指标,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政府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能力。其次,财政收入得规模应该适当。若规模过大,则说明政府集中的资金过多,会压低社会的生产和消费,市场就会走向萧条,全社会的经济效率就会受到影响;若规模过小,政府职能受到限制,不能满足公众对公共产品的需求,同样会降低社会的经济效率。影响财政规模的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簪水平越高,财政收入规模越大;反之,规模越小

收入分配政策:影响剩余产品占国民收入总量的份额;影响财政收入占剩余产品的份额。一般,越强调分配公平,财政收入规模越大。

价格因素:首先,对财政收入实际购买力的影响,价格水平上涨率高于、等于、低于财政收入增长率时财政收入为实际负增长、不增不减、实际增长。其次,价格总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也会通过不同的税制和税种反映出来。再次,价格结构的变化会引起财政收入的变化。财政收入的原则,是一个国家组织财政收入时应遵循的基本准则。如下: 1.立足发展经济,扩大财政收入来源的准则

2.兼顾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利益,规范政府间收入分配的原则 3.区别对待、合理负担的原则

征税对象和税源可以不一致,如财产税;和税基(计税依据)也可以不一致,如增值税 第四章 税收原理

税收制度要素:

税收主体,是指税收法律关系的主体,分为征税主体和纳税主体。

税收客体,是指对什么征税,是区别不同税种的标志。

税率,是指税额与税收客体的数量关系比例,它是计算应纳税额的尺度,体现征税的深度,是税收制度的中心环节。

纳税环节,是指商品从生产到消费整个流转过程中应当缴纳税款的环节。

纳税期限,是指纳税人应当缴纳税款的期限,是税收强制性。固定性的体现。附加、加成和免税,是属于加重纳税人负担与减轻纳税人负担的措施。违章处理,是指对纳税人发生违反税收法规的行为采取的处罚措施,维护了税法的强制性和严肃性。

税收的分类。

按税收客体,分为:

商品税(流转税,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关税),以商品或提供劳务的流转额为征税对象。

所得税,以纳税人的所得额为征税对象的税收 财产税,以各种财产为征税对象的税收

其他税,包括资源税和行为税。资源税,是指对开发和利用国家资源取得级差收入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收入;行为税,对某些特定的经济行为开征的税收。

按税收的计量标准分类,可分为从价税和从量税,体现税收的合理负担和不尽合理 按税收与价格的关系分类分为价内税和价外税,税款作为商品或服务价格组成部分以及附加 按税负能否转嫁分为直接税和间接税

按税收管理权限和使用权限分为中央税、地方税和中央地方共享税 课税原则的现代观点 在现代财政理论中,对税制评价的两个最重要的原则是效率标准和公平标准。效率标准可分为两类,即经济效率标准和制度效率标准;公平标准也可以分为两类,即横向公平标准与纵向公平标准。

一.税收的效率标准

1.经济效率标准 税收的经济效率标准与税收中性有关。所谓税收中性是指政府课税不扭曲市场机制的运行,或者说不影响私人部门原有的资源配置的效果。反之,政府课税改变社会私人部门原有资源配置的效果就是税收的非中立性。税务学界在讨论税收的非中立性时,使用了许多概念,诸如消费者剩余损失和生产者剩余损失、福利损失或福利成本、超额负担或沉重负担等等。事实上,这些概念均指同一事实:税收在改变或者说扭曲资源配置后,对消费者和生产者造成的损失如何。根据税收中性概念,可把税收的经济效率概括为:政府通过税收制度把数量既定的资源转移给公共部门的过程中,尽量使不同税种对市场经济运行的扭曲所造成的福利损失或沉重损失最小化。

2.税收的制度效率。税收制度的设计与实施不仅要考虑到筹措收入的能力、对经济活动的影响,而且还要考虑到征纳双方在征税与纳税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即税务费用的多少。税收的制度效率就是指政府设计的税收制度在筹集充分的收入基础上使税务费用最小化。税收制度的设计与实施,不仅要么考虑恶人到筹措收入的能力、对经济活动的影响,还要考虑到税收制度是否能有效地运行。衡量税收制度的效率,一般可以用两个指标,一是质量指标,二是成本指标。质量指标包括集中性指标、时滞性指标和执行性指标;成本指标包括管理费用、纳税费用和政治费用。

二.税收的公平标准

税收学界一直认为税收负担在纳税人间的公平分配是及其重要的,税收的公平原则是设计税收制度的基本原则。税收学界一直把公平原则进一步区分为两个概念:即横向公平和纵向公平。如果某种税同等的对待同样的人,那么,这种税就是横向公平的。纵向公平标准说明的是税收制度如何对待福利水平不同的人。在实践中,横向公平或不公平表现在许多方面,所得税考虑了这样的事实:具有相同预算线的人可能具有不同的消费能力。因此,对于医疗支出和特定的教育费用等,允许从应税所得中扣除。而且,这类扣除也考虑到某些明显的不利

条件如盲人和老年人。在税收上,这些允许从应税所得中扣除的,都可能被认为是旨在使所得税制更符合横向公平的措施。纵向公平问题比横向公平问题更为复杂。要回答如下三个问题:从原则上判断谁应该支付较高的税收;从原则上选择课税方法和课税基础;究竟要高出多少。

如何衡量课税或纳税是否公平?

受益原则要求,纳税人应根据其从公共服务中获得的利益纳税 能力原则要求纳税人应当按照他们的支付能力纳税

第四节、税负转嫁与归宿

税负转嫁是指纳税人在名义上缴纳税款之后,主要以改变价格的方式将税收负担转移给他人的过程。有时也称“税收辗转”

税收归宿是指税收负担的最终归着点或税负转嫁的最终结果。税负转嫁的形式:

前传:提价,转移给商品或者生产要素的购买者 最典型与最普通 后传:压低生产要素进价或者工资,向后转移给生产要素的供给者

转换:亦称“税收转化”,通过改善经营管理和改进科技自行消化吸收 税收资本化:亦称“资本还原”,将生产要素未来应付税款,通过购入价中预先扣除的方法,向后转嫁给生产要素的出售者。

税收制度的发展

税收制度大致经过了由简单的直接税制到以间接税为主的税制,再发展到现代直接税为主的税制或以间接税和直接税为主体的双主体税制。

一.简单的直接税税制

二.以间接税为主体的税收制度 三.现代直接税税收制度

税收的经济效应

税收在参与国名收入分配、筹集财政收入、调节国民经济的过程中,对宏观经济运行和微观经济行为均会产生很大影响。因此,只有透彻理解税收的经济效应,才能制定科学的税收政策,优化税制结构,选择合理有效的税收优惠措施。第一节 税收的宏观经济效应

税收宏观经济效应的作用机制:

税收的宏观经济效应是指政府通过税收政策及其手段对经济增长和经济稳定的影响。税收之所以具有这种效应,主要是因为它的乘数效应,即税收乘数。税收乘数表明的是税收的变动(包括税率、税收收入的变动)对GNP的影响程度。税收乘数的一些特点:税收乘数是负值,说明国民收入与税收的变动相反;政府在采取增税策略时,国民收入减少,减少的程度为税收增量的C/(1-C)倍;倘若政府采取减税政策,将有利于经济增长;同公共支出乘数相比较小,也就是税收政策对经济增长和经济稳定的作用小于公共支出政策。税收的经济增长效应

(一)宏观税负水平与经济增长

宏观税负水平是指一国税收收入总额占GDP的比率,有人也称之为宏观税率或税收比率。宏观税负水平的高低反映出政府在经济总量中集中程度的大小,反映了政府的社会经济职能和财政职能的强弱,故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

1.宏观税负水平与经济增长的理论解释:拉夫曲线。其经济涵义:第一,高税率不一定取得高收入,而高收入也不一定要实行高税率;;第二,取得同样多的税收收入,可以采

取两种不同的税率;第三,税率、税收收入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从理论上说存在一种兼顾税收收入与经济增长的最优税率。

2.宏观税负水平与经济增长的经验解释:马斯顿的经验分析。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一国的地税收比率对于提高本国的经济增长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个机制来实现:第一,较低的税收比率会导致较高的要素收益率,而较高的要素收益率会刺激这些生产要素的总供给,从而提高总产出水平;第二,低收比率国家的各种税收刺激,将使资源从低生产率部门和活动转移到高生产率部门和活动,从各提高资源使用的整体效率 税制结构与经济增长

为什么发达国家以直接税为主体,而发展中国家以间接税为主体。

首先,一国的税制结构是由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其次,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利用不同的税制结构解决不同的问题;再次,直接税有利于发达国家解决发展的某些问题,间接税有利于发展中国家解决经济增长问题。

第二节 税收的微观经济效应

税收的微观效应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税收将支出能力从纳税人转移到政府手中,发生了资源的转移。第二,税收会扭曲消费者对物品的选择或生产者对生产要素的选择,从而给纳税群体造成额外负担。税收对家庭储蓄的影响:

在所得税制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所得税对家庭储蓄的影响主要通过对个人可支配收入和税后收益率的影响来实现的额,即产生了“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收入效应:在不考虑对储蓄的利息所得征税的情况下,对其他所有收入征税将直接减少个人可支配收入,但不影响利率水平,也就是说,不改变个人预算线的斜率,因此,由于征收所得税,个人的消费与储蓄水平同时下降了,这就是所得税对储蓄的收入效应。替代效应:在考虑对储蓄的利息所得征税的情况下现在消费与将来消费的相对价格发生了变化:将来的消费价格变得昂贵了,而现在的消费价格相对下降了,个人现在将增加消费,于是产生了替代效应。税收对储蓄的替代效应,是指征税会减少纳税人的实际税后收益率,降低储蓄对纳税人的吸引力,从而引起消费者以消费替代储蓄。

税收对技术进步的影响:

采取降低税率、延期纳税、加速折旧以及投资税收抵免等措施,鼓励研究与开发活动,从而提高技术进步率。

第九章 税式支出

税式支出是政府为了实行对某种行为给予鼓励或照顾的政策目标,以主动放弃部分税收收入的形式向特定纳税人提供的财政援助。

税式支出和税收优惠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税收条款中关于减免税的优惠对于纳税人来说就是税收优惠,对于政府来说则是税式支出。税式支出本质上是政府部门为了分析税收优惠而采取的一种经济统计方法。

税式支出的主要形式:

按照其对税收收入的影响,分为四大类:税基式、税率式、税额式和递延式 税基式税式支出是指以减少纳税人税基方式存在的税式支出,主要项目有:起征点、免征额、税收扣除和税收庇护;

税率式税式支出是指以优惠税率为主要方式的税式支出;

税额式税式支出是指以直接减少纳税人应纳税额方式而存在的税式支出,主要项目有;减免税优惠、税收抵免、优惠退税;

递延式税式支出是指允许纳税人推迟纳税人缴纳应纳数额方式而存在的税式支出,纳税人取得税款的货币时间价值,相当于一笔无息贷款,主要形式有递延纳税、加速折旧和 准备金制度。

起征点,就是开始征税的起点。课税对象数额在起征点以下的不征税,达到或超过起征点的应全额纳税

税收扣除,就是允许纳税人从课税对象中扣除某些符合要求的特定项目,从而减轻其税收负担,其实质是税基的扣除。扣除额的确定,分为定额扣除和比例扣除两种方法。尤其是比例扣除法下,课税对象数额越大,允许扣除额也就越大,同时在实行累进税率条件下,适用税率也因此而降低,因而税负减轻很多。(企业所得税中的捐赠扣除)免征额,实际上是定额的税收扣除。课税对象总额中免于课税的数额

税收庇护是指纳税人吧已经取得的本应纳税的所得在未纳税前重新投资于另一活动,从而避免为这一部分所得缴纳所得税的一种方法。

优惠税率,又称低税率优惠,是对特定纳税人、课税对象和某种特定行为采用比一般税率较低的税率征税。优惠税率根据适用的期限可分为长期和短期。长期优惠税率一般为法定税率。另外了,纳税限额规定实际上也是税率优惠之一。

减免税优惠是减税和免税的统称。减税是从应纳税额中减征部分税款,免税是免征全部应纳税额。一般都属于定期优惠。减免税按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地区性减免,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行业性减免,农业、第三产业。信息业;新办企业的减免税,税收假日。税收抵免,是指允许纳税人从应纳税额中减去的数额,纳税人实际缴纳的税款等于应付税款减去可抵免数额。常见的税收抵免有:投资抵免和国外税收抵免

鼓励企业投资

避免对跨国纳税人的重复征税

优惠退税,是指政府为了鼓励纳税人的某种经济行为将纳税人已经缴纳入库的税款一部分或全部,按照规定程序退还给纳税人,从而减轻纳税人的负担。出口退税、再投资退税

税款递延、加速折旧和贮备金制度实际上都属于递延纳税,实际上获得了一笔政府的无息贷款。

税式支出与财政直接支出的异同点: 相同点:

1.都是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手段 2.实施效果相同

3.都是对财政资金的额无偿安排 4.都对财政收支的平衡产生影响 5.都是对财政资金的使用 区别:

1.对国民经济调节的重点和力度不一样。侧重于微观和宏观。力度小与力度大 2.在法律规定上不同

3.执行的主体和客体不同。税务机关与财政部门;形成财政收入之前与想成财政收入之后 4.地位及作用不同。补充与最主要、最基本 5.时效性不同。滞后性

税式支出的主要特点: 1. 时效性强 2. 更具隐蔽

3. 具有累加激励效果 4. 具有诱导性 5. 具有广泛性 6. 具有灵活性

税式支出是各国政府普遍使用的宏观调控工具,正效应体现在:

1、有利于鼓励微利有益产品和具有外部正效应的产品的生产

2、有利于鼓励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风险项目的投资,增加科技投入,推动技术进步

3、通过税式支出政策的贯彻实施,可以宏观上引导社会资源流向国家鼓励的产业和地区,从而实现了产业结构调整和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目标

4、有利于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

5、有利于扩大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增加就业机会 负效应体现在:

1、不利于纳税人之间的【平等竞争,容易造成经济的扭曲,从而影响资源的有效配置。说明税式支出只能在市场调控乏力的领域使用

2、背离了市场经济所要求的税收公平原则

3、导致税法复杂化,增加了征管难度和成本

4、税式支出的累加激励效果和对非纳税人的排除增加了新的不公

5、减少了国家的财政收入,造成税收收入的流失

6、淡化了税收权威,加剧了分配领域的混乱局面

税式支出对市场机制的影响:

其作用机制是通过影响社会的总需求和总供给,从而影响市场机制。

从商品课税来看,税式支出的直接作用是降低产品成本,使生产真愿意并能够扩大生产,使供给量增加;

从所得数方面来看,税式支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增加利润,从而扩大需求。

税式支出对资本和产业的影响:

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对一定产业实施税式支出,会随着征税产业的税负再分配,引起资本向免税产业流动,直至达到新的均衡,从而实现资源的再配置。

公债是以国家为主体,即国家为债务人,与国内个人和法人以及国外发生的债权债务关系。种类的划分:

从时间,短期、中期和长期

从发行的办法,自由公债和强制性公债 从用途来看,行政公债和财政公债

来源,内债和外债

从公债转让的性质,可出售与不可出售

发行主体来看,中央政府公债和地方政府公债 从利率形式,有固定利率公债和浮动利率公债

公债的发行规模由多种因素决定: 预算收支差额(公债最原始职能);

公债还本付息(每年公债发行额是由预算赤字加上公债还本付息额来确定); 宏观经济环境;

政府承受能力及社会应债能力(发行一方与承购一方综合制约的结果)

为什么说公债对那纳税人造成负担?

因为政府虽然是偿还公债的主体,但是政府本身不产生收入,政府的收入来源于税收,也就是从单位和个人那里征集来的税收。从政府角度看,政府无所谓负担问题,因为它一方面向单位和个人借钱,另一方面,又向单位和个人征税,用征收到的钱还债。显然,如果没有公债的话,纳税人本来不会缴纳这么多的税收。从这个角度看,对纳税人产生了负担。

为什么说公债造成隔代负担? 短期公债一般不会发生隔代负担问题。而对于长期负债来说,认购者可能摆脱公债认购者和偿还这的双重身份,也就是说,公债的认购者可能在领取公债的还本付息额时已不再是纳税人。所以是年轻人向老年人还债,存在隔代负担。

对公债宜作相对数的控制:国际公认的警戒线是20%,不过究竟发行多少,首先要考虑公债发行的目的和预期效果,负担率大小可以作为一种经验数据,以此作为制约条件。

根据同代受益原则,税收原则上应用于政府的经常性支出。公债原则上应用于政府的资本性支出

为什么产生挤出效应?

因为一笔钱对于企业和个人不能两用,由于购买了公债,就不能再用于个人和企业的消费和投资了,因此产生了“挤出效应‘

债券对货币供应的影响分三种情况讨论:

1.财政部发行的公债由中央银行承购,财政部把所得款项存在商业银行,是货币供应量扩大 2.公债由商业银行承购,所得款项存入商业银行,货币供应量一增一减等于未变 3.商业银行承购,所得款项存入中央银行,货币供应量减少

4.财政部发行的公债由中央银行承购,财政部把所得款项存在商业银行,但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发生债券业务往来。

什么是财政支出:

财政支出是政府及其所属公共机构的开支。政府在行驶职能时所分配、安排和耗费的资源形成了财政支出

社会经济活动,核心问题在于三个方面: 如何高效地配置有限的经济资源: 如何使国民收入公平地分配;

如何保持国民经济稳定和健康的增长。

财政支出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也可以从这三个方面来考察:

对资源配置的影响:积极意义在于矫正市场机制失灵而导致资源的错误配置,但在资源配置中只起到补充和配角的作用

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帮助解决收入不均和贫富差距问题,使收入分配状况趋于合理分配,有时会适得其反

对经济稳定的影响:通过对比关系来影响经济总量,使用得当,能起到“内在稳定器”作用

财政支出的一般决定因素:

必须满足的公共需要和弥补市场失灵的政府安排。

按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划分,财政支出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两类。

所谓购买性支出,是指政府向企业和个人购买产品和劳务的支出。政府购买性支出的影响:

挤出效应——在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状况时,经济资源在政府和私人部门之间形成此消彼长的分配关系,政府占用就会排斥或挤占私人部门占用,出现挤出效应的经济现象

引入效应或乘数效应——在有效需求不足或开放型市场经济中,未必会有挤出效应,政府购买性支出反而能够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吸引私人部门增加投资、境外投资者加大外资投入,出现引入效应和乘数效应的经济现象

所谓转移性支出,是指政府将财政资金无偿地支付给某些企业和个人的一种支出。具体支出形式有:养老金支出、失业救济支出、补贴支出和公债利息支出等

不会导致政府占用社会经济资源的增加,只是税收收入的转移支付,具有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特点

财政支出规模的衡量指标:

绝对量指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财政支出的货币价值总额

相对量指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财政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

财政支出规模不断扩大的原因:

5.社会经济发展。财政支出规模与社会经济发展保持一种正相关的关系。一方面,社会经济发展要求有相应规模的财政支出与之配合;另一方面,社会经济发展扩大了财政收入的来源,也会增大财政支出的规模。

6.政府规模。政府机构规模与活动规模的扩大都会导致财政支出的规模水平上升 7.人口规模。人口增加会带来公共需求的增加,引起财政支出规模的扩大。

公共管理支出

政府向社会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以维护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和公共收益所承担的费用。公共管理的特点:

1.属于基础性支出,对维护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骑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属于公共性支出,全体社会成员是受益者,具有显著的外部性和公共性的特点 3.属于管理性支出,用于解决国家管理机构从事管理工作所发生的公用经费与个人经费

公共支出的原则:

1.社会利益原则,追求的是社会利益而不是经济利益,获得的社会效益应当超过社会成本 2.量入为出原则,根据收入的多少来安排支出规模 3.最小费用原则,“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

行政管理支出,从我国的实践看,政府职能范围的变化和行政经费的使用效率是行政管理支出总量直接的、决定的因素。

国防支出是用于国防建设、国防科技事业、军队正规化建设和民兵建设方面的军事支出

国防支出的内容:维持费和投资费两部分

科研支出的现状:

1.绝对量与相对量有所上升,但是与发达国家有差距 2.面临科研经费紧缺 3.地区间投入差异较大

社会保障的涵义:社会保障是国家或政府为了。保证社会稳定,通过立法和行政措施为符合法律规定标准的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行为 主体:L国家和政府 目的:促进社会稳定

通过国家立法或行政措施来实施

对象:符合法律规定标准的社会成员 一种为人们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行为

社会保障体系:社会救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

最低生活目标,最低层次;基本生活目标,中间层次;以提高国民的社会福利水平为目标,最高层次;对特定人群的特殊保障,特殊层次

社会保障基金,是政府按照有关法律和制度规定建立的用于社会保障的专项基金。

内容上由社会保证基金和社会保险基金构成 社会保证基金用于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优抚安置 社会保险基金用于社会保险 基金来源:

8.政府财政拨款,社会保障基金的主要来源

9.受保者及其雇主负担

10.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收入 11.社会募捐

6.财政税收 篇六

叶东琛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物流管理专业,南京 21004

4[摘要]正确的财政支出结构政策是国家调节经济与社会发展和优化经济结构的强大杠杆。针对我国当前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要求,财政支出结构必须进行战略性调整,其核心是解决财政支出“越位”与“缺位”的矛盾,力求通过改革和政策调整,着力建立起一个支出合理增长、内部结构有保有压、能够有效地规范支出行为、管理方式符合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支出运行机制

[关键词]财政税收,财政结构,战略调整,运行机制

一、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应采取的政策和措施

1、加大改革力度,改变国家财政包揽过多的分配局面。

这方面主要应解决三个问题: ①大力削减对城市居民的有关福利性补贴。现在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居民收入消费水平增长相当快,政府不必也没有能力再去承担对居民的庞大补贴了,必须彻底改革。有些补贴如近年来由国家统一出台的肉食、副食品、粮食等价格补贴,已经成为职工收入的组成部分,要结合工资改革将这部分“明补”改为工资。②治理和规范事业单位的财政经费供给范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各事业单位并不都具有公共需要性质,财政不可能也不应该对其经费开支进行统包统揽,要将市场机制进入事业单位,针对不同的类型采取不同的财务管理办法。一般地讲,事业单位按其服务性质,可以分为三类:即公益性的、准公益性的和经营性的。③对国有企业的亏损补贴制度进行改革。对一些特殊行业(如属于社会公共公益事业的水、电、城市交通、环境保护等)的价格和收费仍需由国家进行管理,还有一部分国有企业承担着政府特殊的责任,由此产生的亏损仍应由财政给予补贴。其它大多数属于竞争领域的国有企业,其亏损补贴则应随着企业改革的推进予以取消。

2、采取综合治理措施,控制行政人员和经费的膨胀。

从理论上讲,财政分配是为政府履行其各项职能提供财力保障,其中确保政府机器的正常运转是财政分配最基本的职责。但由于政府机器隶属于上层建筑,纯属非生产领域和消费性质,因此,无论是政府机器本身还是经费供给,都必须进行严格的总量控制。当前的问题在于,行政体制改革严重滞后于经济改革,政府机器庞大,机构臃肿重叠,财政养人过多,行政管理费呈现出加速膨胀的态势,大大加重了财政负担。具体建议:①在财政内部全面实行“下管一级”的管理办法,也就是上级财政对下级财政的行政经费总量限额、行政人员编制及人均行政支出综合定额提出控制指标,进行动态考核,辅之以一定的奖罚措施。②下决心推进行政改革,精简机构,这是减少财政供养人员和压缩行政经费的治本之策。③建立有效的政府公务员系列的竞争机制。这不仅包括公务人员的公开考试录用制度,而且要逐步推

行机关干部的辞退制度,改变行政机关人员只进不出的现象,这样就把动力和压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这实际上是一种与社会主义市场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制。

3、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财政需要进一步加强社会公共性开支。

社会公共性开支涉及的面很宽,包括科技、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是代表社会共同利益和长远利益的支出,也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财政支出结构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支出。①教育投入属于社会性开支,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财政支出的一项重要内容。国家财政要继续把支持教育作为重点,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提高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的比重。②社会保障是事关中国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个全局问题,需要纳入国家财政政策规划统筹考虑。为此,必须针对当前的问题,调整财政支出分配结构,增加财政的社会保障支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重点是完善养老保障、失业救济及其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这是社会保障的三道防线,与国家财政都有密切关系。特别要看到,未来中长期随着老龄人口和失业群体的扩大,社会保障的资金需求会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这无疑将对财政收支运行和分配格局产生深刻的影响。为此,财政必须按照公共财政要求,进一步调整现行支出分配结构,尽快使财政资金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同时相应削减行政经费和一般事业经费支出,从而真正把社会保障支出作为财政预算的一个重要内容。

4、着力强化国家重要产业和领域的财政投资,增强国民经济长远发展后劲。

在我国未来财政支出结构调整的过程中,仅仅重视社会公共性支出是不够的,还必须重视政府财政的经济建设投资。今后的财政投资应改变过去“撒胡椒面”的做法,集中财力,用于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宏观调控最急需的方面。我认为,中长期财政投资的方向和重点主要包括下述几个方面:①支持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为人类生产与生活提供不可或缺的物质载体和基本要素,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产业地位和战略地位。②着力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又是市场竞争中的弱质产业,世界各国大多都把农业作为政府的保护对象,而财政是政府保护农业的一个重要手段。③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科技进步与发展的支持力度。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为了加速社会生产力发展,增加国家综合经济实力,实现现代化发展战略目标,今后必须采取措施,切实有效地强化科技投入力度,从而真正发挥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总体构想

1.目标: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公共财政理论对财政支出结构的客观需要,并根据财政供给的基本范围以及需要和可能相结合的原则,我国近、中期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总体目标应为: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合理界定公共产品的内涵,明确政府职能,充分保障社会公共需要,加强财政资金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促进财政法制化建设。从财政支出职能结构来看,在现行支出结构的基础上,经济建设支出比重应逐步下降,行政管理费支出比重降中趋稳,社会文教费支出逐步增加等。要逐步降低政府购买性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提高转移性支出所占比重。当然,财政支出结构的目标不是也不可能一步到位,需逐步实施,系统推进。

2.原则:在现阶段优化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①体现政府职能原则。财

政支出结构与政府职能存在紧密联系,政府职能的范围和方向决定着财政支出的范围和方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通过财政参与社会资源配置,弥补市场缺陷,为社会提供必不可少的服务。因此,财政职能必须服从于政府的职能,财政资金供给范围也要服从政府职能范围。②体现社会公共需要原则。我国财政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共财政。社会公共需要是公共财政理论的基石,规范财政支出结构应体现社会公共需要,财政支出范围应与社会公共需要相符。在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中,必须以公共需要为原则来界定和规范财政行为。③体现社会效益最大化原则。效益涉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大都可由市场解决,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应特别注重社会效益最大化原则。政府应根据公共产品社会效益的不同,分层次、有重点地确定财政支出范围。④注重财政支出结构相互协调原则。财政支出结构的协调主要指结构内部各个要素的相互适应,是明确支出重点与非重点的平衡发展,而不是各个要素不分主次的平均发展。在不同的条件下,各要素在财政支出结构中的地位不同,有着明确的主与次、重点与非重点的分别。⑤体现财权与事权相统一原则。财政支出结构按行政级别划分有中央、省、市、县、乡各级财政支出,由于各级政府职责权限不同,财政支出范围也不同,即事权与财权应相一致。国家可通过立法等形式确定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各自的事权,根据各自事权确定相应的财权。在明确财政职责范围的前提下,合理、科学地划分中央与地方的支出范围。

3.总体思路:优化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前提是科学界定我国财政支出的范围,明确政府及财政应当承担什么事务,应重点支持什么,重点控制什么等等。因此,我国财政支出调整的总体思路可作以下考虑:①确保国家政权建设支出需要,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政权建设支出属社会公共需要支出,市场机制无法满足,只能由政府财政通过税收筹集资金予以解决。②增加社会保障支出。近年来,我国财政用于社会保障的支出逐年增加,但仍存在支出比重较低、社会保障覆盖面较窄的问题,这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各级财政应进一步加大社会保障的投入。③加大对社会公益事业的支持力度。社会公益事业具有较强的社会效益,私人投资者通常不愿介入或介入不充分,政府财政对社会公益事业的支持,有利于促进社会事业进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改善生活环境。④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基础产业的支持力度。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理论的客观要求,财政预算内投资要退出“竞争性”领域,逐步让位于市场,财政主要增加对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以及基础研究、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投资。

7.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创新研究 篇七

关键词:财政税收,体制,改革

如今, 我们国家的市场经济发展还不是非常的优秀, 此时的财政是从人民群众之中得到的, 用到人民群众之中的。虽说当前的经济获取了非常显著的成就, 不过由于改革活动的高度发展, 之前的财税制度也出现了很多的不利现象, 要切实的结合当前的具体状态和国家的具体情况以及国外的优秀知识来分析, 不断的完善我们国家的该项体制, 只有这样才可以合乎发展的规定, 为国家的发展贡献一定的力量。

1 面对的不利现象

1.1 无法有效的开展管控工作

在如今的管控体系之中, 管控工作者受到业务和行政的两项管控活动的干扰, 此时就会发生一些不利现象。关键的体现在对相关活动无法做好管控, 有时候无法落实理念, 不能够将法规条例牢记心中。同时因为如今的管控体系之中不具有综合化的监管机制。此时很多的管控工作者缺少危机意识, 进而就容易引发违规等现象。

1.2 不能够将监督落实到位

因为我们国家积极的开展结构革新活动, 很多区域的财政管控力度受到影响, 非常多的管控组织和工作者被撤销, 此时就使得管控组织不牢固, 工作者的热情太差, 管控不合理。很多区域虽说设置了管控机构, 不过因为资金欠缺, 而且工作者数量不足, 导致活动也无法有效的落实。

1.3 没有实现管控工作的民主意义

如今, 个别区域和组织未有效确保管控活动的民主性。政务公开, 民主管理, 民主监督制度是新时期党的建设工作的一项中心任务。其中, 财务公开, 民主理财就是这一制度的关键内容。具体来讲, 很多区域和机构虽说设置了相关的领导组织, 不过没有经由全民选举, 导致其无法发挥出监督的意义。

1.4 规范化转移支付有待加强

通过分析很多的具体状况我们得知, 国家机构间的该项资金运转是导致活动部护理, 运作时间过久, 使用性不高, 违规现象出现频率较高的区域。国家政府关键的掌管收入, 而所在区域的机构负责其实际的使用方面的管控工作。国家经由分税体系的落实, 切实的提升了财政收入的中央集中比例, 使得纳税机构的违规活动变少, 提升了支付水平, 确保了各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有序。税收返还与体制补助、财力性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是构成我国转移支付的三大部分。其中, 还有非常多的不利现象要靠着我们来完善。首先税收返还、体制补助的资金比例在转移支付总量中所占比例过高, 税收返还、体制补助带有明显的有利于地方的倾向, 而一般性转移支付所占的比例很小, 它主要能够反映地方财务均等平衡的状况, 经济发达地区的税收返额度高是正常的, 但是比例过于悬殊就不利于经济的平衡发展, 税收返还额度在成一定的比例增加, 也使某些经济现对落后的地方社会经济和社会服务的发展水平严重滞后。第二, 在将支付转移的时候, 没有综合化的监管体系, 此时就使得支付时期发生一些不利现象, 比如贪污等问题。此时导致的财务现象因为多集中在设计等机构之中, 此时其核查活动无法有效的开展。所以在转移的时候要从根源之中对其掌控。

1.5 无法处理好胡乱收费的问题

最近一些时间之中, 我们国家的该项税收改革获取了非常显著的成就。在零三年的时候, 去除了很多不当的收费, 切实的鼓励了群众的活动积极性, 不过由于还是存在一些胡乱收费的问题, 此时导致改革的成就受到影响, 其中关键的一个缘由就是因为当前的革新活动发展到了攻坚时期, 很多区域的公务员组织太过庞大, 一些机构为了确保收入, 就将费用分摊到群众身上。此种问题时常的出现在一些基层单位区域之中。稳定的税收来源受到抑制的同时, 应当在财政监管加大力度, 不允许县级以下政府的财政支出向官僚本位主义倾斜。应当想尽办法使得不在位的公务员不成为财政的负担, 要不然的话, 胡乱收费的问题不但无法被处理好, 还会愈发的严重。不但对经济发展有影响, 还会引发很多社会方面的不利现象, 对于建设和谐社会来讲是非常不利的。

2 进一步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建议

2.1 建立完善“分级分权”的财政体制

设置并且不断的发展该项体制, 不但是我们国家基础形势的发展规定, 同时还是经由革新工作整治当前管控活动中的不利现象的关键措施。合理划分各级政府、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的分级分权财政体制, 目的在于调节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财政税收比例、依据当前情况, 应当适当加强中央政府的收入比例, 强化政府财政同一支出的平衡;加大中央政府的直接支出, 加强统筹管理, 减少财务问题, 同时减轻地方政府的财务管理的压力, 配合行政改革中人员精简的客观要求;同时还应对区域机构的支出能力加以约束。不但要给与他们适当的权限, 还要对其进行一定的管控, 确保革新工作能够顺畅有序的开展。

2.2 健全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

要将一般性转移支付与有条件的专项转移支付进行合理搭配, 形成资金来源稳定可靠, 资金分配方法较为科学合理的中央、省 (市) 两级两类转移支付体系。首先是要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比例, 适当整合其中的专项转移支付, 妥善安排转移支付的结构比例。其次是要改革税收返还与增值税分享制度, 从而稳定转移支付的资金来源。最后是要改革转移支付的分配方式, 建立起科学合理、公开透明的资金分配体系, 从而逐步改变目前从基数法确定转移支付数额与转移支付水平。

2.3 财税改革要在制度上实现创新

财政税收体制改革一直是制约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政府改革深化的羁绊。在广大农村地区大力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农民的劳动热情被充分激发, 农业生产工具的价格下调, 给农业生产降低的生产成本, 在免除农业税等税收项目外, 在水手结构上也应当进行必要的调整。正式地方政府的职责所在, 也是发展地方经济的必由之路。通过适当的途径招商引资、引进先进技术、合作扩大生产是有效手段。在财政税收体系中, 合理的采用“合同制”, 也是完善地方政府财务税收管理分配职能的一大创新, 不仅仅加强了地方财政税收的自主权, 也使得中央政府能够施加有力的宏观调控。不论在什么时代, 人们都会关注体制方面的改革工作, 积极的落实制度革新工作, 能够显著的带动经济的进步, 带动社会的发展。确保中央和区域的机构之间有效的协调是创新工作的关键着重点。

2.4 完善国税与地税的协调机制

针对税务机构来将, 明确国税与地税间的关联, 确保其彼此有效的协调, 本身就是税收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课题。在实行分税制财税管理体制改革的背景之下, 除了极少数省份外, 全国绝大多数省份都分别设置了国税与地税这两套税收征管机构。有条件的地区可先行试点国税与地税合署办公。各地的国税与地税机关也应充分开展信息交流, 当对政策有不同理解或出现争议时, 双方要共同探讨, 合力解决问题, 实现国税与地税的良好协调。

3 结束语

8.专题五财政税收和纳税人 篇八

[考点学练]

1.国民收入的分配

(1)国民收入是指在社会总产品中,扣除已消耗的生产资料后,余下那部分净产品,用货币表示就是净产值,称作国民收入。

(2)国民收入是劳动者新创造的社会财富,它标志着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扩大再生产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能力。因此,增加国民收入有着重要意义。

(3)实现国民收入迅速增加的根本途径是采用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是发展集约型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体现和要求。

(4)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后,按照其最终用途可分为积累(用于扩大再生产、非生产性基本建设和社会的物资储备)和消费(包括社会公共消费和个人消费)两部分。(注意辨别国民收入的各种具体用途)

(5)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关系:

积累和消费相互促进,同时,二者又是此消彼长的,二者之间也存在矛盾。

首先,在生产发展、国民收入增加的基础上,积累部分和消费部分都应当有所增长;

其次,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必须同国民收入的物质构成相一致;

最后,国民收入的分配还必须正确处理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关系。

(6)国民收入的分配和个人消费品的分配的关系

区别:①分配对象不同。前者是对各部门、各行业的劳动者新创造的社会财富进行分配,后者是对国民收入中用于消费的部分产品进行分配。②分配的原则不同。国民收入的分配原则,一是在生产发展、国民收入增加的基础上。积累部分和消费部分都有所增长;二是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必须同国民收入的物质构成相一致;三是兼顾国家、企业、个人三者的利益。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同时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③最终用途不同。前者最终用于积累和消费,后者主要用于个人消费。

联系:个人消费品分配是国民收入分配的延续,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进而影响国民收入的变化。而个人消费品的多少直接取决于国民收入的增长与否。

训练题例

我国地域辽阔,是旱涝等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因此,国家每年都要投入大量的物资去防抗自然灾害。国家在防灾抗灾中使用的大量物资属于国民收入中用于

A.积累的非生产性基本建设

B.公共消费的社会保障

C.积累的社会物资储备

D.积累的扩大再生产

解析国民收入积累基金包括用于扩大再生产、非生产性基本建设和社会的物资储备;消费基金包括社会公共消费和个人消费。用于应付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所需的物资储备,属于积累的社会物资储备,故选c。

2.财政的收入和支出

(1)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就是财政。财政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而进行的社会产品的分配。它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在全社会范围内集中性的分配关系。

(2)国家的财政是通过预算实现的。预算是国家的基本财政计划,是国家财政的主要环节。预算包括财政收入和支出,这是国家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两个方面。

(3)财政收支平衡是指当年国家财政收入等于支出,或大于支出、略有节余。如果财政节余过多,意味着财政资金没有得到有效的运用,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是不利的。如果支出大于收入,出现财政赤字,意味着财政支出要依靠借债来维持,这就可能会导致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不平衡,引发通货膨胀。

(4)财政收入并非越多越好。

①财政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使其得到充分发挥,必须大力增加财政收入。国家财政收入太少,会直接减少财政的经济建设支出,降低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最终也将不利于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②国家的财政收入是有一定限度的,并非越多越好。财政收入过多,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对企业生产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产生不利的影响,最终也将阻碍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加。

③因此,要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综合考虑,在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的基础上,实现企业生产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5)国家财政政策的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

训练习题

财政赤字意味着

A.财政资金没有得到有效运用

B.财政收支不平衡

C.必然发生通货膨胀

D.社会经济秩序混乱

解析此题意在考查财政赤字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财政赤字不存在财政节余,A项错;出现财政赤字,意味着财政支出要依靠借债来维持,这就可能会导致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不平衡,引发通货膨胀,故C、D项只存在可能性,但财政收支不平衡则是肯定的,因此正确答案是B。

3.财政的巨大作用

(1)财政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促进经济的发展。促进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障。

为了更好地发挥财政的作用,关键是大力增加财政收入。

(2)要重视财政在实现国家宏观调控目标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训练题例

在当前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下,实现经济较快增长的根本之策,是扩大国内需求,进一步形成消费和投资的双重拉动。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并保持必要的力度,同时采取其他配套的宏观经济政策。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是:①立足于扩大国内需求的重要决策②在需求不旺情况下,拉动经济增长的有效措施③实现财政收支平衡的重要措施④没有风险的投资融资手段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本题选材为当今社会的重大经济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面对当今世界经济走向低迷,我国出口受到严重影响的形势,要实现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就必须立足于扩大国内需求,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用国债收入,加大基础设施投资的力度,其形成的货币购买力必然会扩大对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需求,所以①正确;近年来的实践证明,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是十分显著的,所以②正确;③④本身表述是错误的。答案是A。

(二)税收与纳税人

1.税收及其基本特征

(1)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其实质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在全社会进行的分配。

(2)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三个基本特征。税收的三个基本特征是指在征收上的强制性,在缴纳上的无偿性,在征收范围和比例上的固定性。①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它必须具有强制性。强制性是无偿性和固定性得以实

现的保证。②税收的强制性和无偿性又决定了它必须具有固定性。

(3)偷税、欠税、骗税、抗税都是违法行为,都应负法律责任。

训练题例

某公司采取不列或少列收入、多列成本等手段进行虚假纳税申报,逃税共计1458万多元,被当地税务机关查获,该公司法人代表被依法逮捕。该公司逃税的行为属于——。该公司法人代表被依法逮捕体现的税收特征是——。

A.抗税法制性

B.欠税 固定性

C.偷税强制性 D.骗税无偿性

解析该题意在考查对税收的基本特征和违反税法的行为的区别。该公司逃税的行为属于偷税(注意偷税和骗税的区别),该公司法人代表被依法逮捕体现了税收具有强制性的特征,税收没有法制性这个特征,故正确答案是C。

2.我国税收的性质和作用

(1)我国税收的性质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新型税收。

(2)税收是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是调节经济活动的重要杠杆,是国家实现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

(3)国家打击走私等违反税法的犯罪行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训练题例

我国调整消费税税目、税率及相关政策:①是提高家庭消费水平的主要途径②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③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④有利于间接调节收入分配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解析我国调整消费税税目、税率的目的在于促使消费者节约资源从而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有利于调节收入分配,缩小贫富差距,促进共同富裕。而提高家庭消费水平的主要途径是发展经济,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是市场,显然①和③的观点是错误的。故正确答案是c。

3.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1)纳税人是税法上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也称纳税主体。

(2)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税收同国家的富强、人民生活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公民应自觉纳税;在社会生活中,每个公民都享受着国家提供的各种社会服务,享受服务就必须履行义务。

(3)把自觉纳税看成是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和国家主人翁地位的具体体现。

(4)每个公民还应该懂得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行使纳税人的权利。每个公民都应该以纳税人的高度责任感,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使用,监督税务机关的执法行为。

训练题例

税务部门向开小卖部的小王征税,小王拒绝纳税,理由是:“我是个体户,小本经营,还要纳税吗?”你如何看待小王的行为:①小王拒绝纳税的行为涉嫌违法,但与道德无关②小王拒绝纳税的行为既涉嫌违法,又是不道德的③小王应缴纳企业所得税④小王应缴纳个人所得税

A.②③ B.①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公民依法纳税既是法律义务也是爱国的道德要求。小王经营小卖部的收入属于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应交纳个人所得税。故应选D。

[强化训练]

一、选择题(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4分,共48分)

《经济日报》报道,财经工作基本是围绕生财、聚财、用财三者进行。“三财”之道,生财为根本。聚财要有度,用财讲效益。据此回答下面3题。

1.“生财之道”的根本在于( )

A.减少财政支出,增发国债

B.发展生产,促进经济增长

C.强化税收管理,堵塞税收漏洞

D.提高财政收入在GDP中的比重

2.“聚财有度”在于( )

A.财政收入的增幅应高于国民收入的增幅

B.财政收入增幅与国民收入增幅必须一致

C.财政收入的增长应保证避免财政赤字的出现

D.财政收入的增长应与生产发展、生活改善相适应

3.“用财讲效益”就是( )

①扩大生产规模,增加GDP数量

②追求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③尽量减少财政支出,保持财政收支平衡

④用尽可能少的财政支出,实现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4.为消除贫困,中央财政安排专项扶贫资金对全国的贫困县进行扶贫投入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贫困地区的农民增收明显。这说明财政所起的作用是( )

①调节资源分配的基础②促进经济的发展③促进同步富裕④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A.①②B.②③C.①③ D.②④

国务院和地方各级政府时防灾减灾工作高度重视。2005年,中央投入救助资金87亿元,地方各级政府投入救助资金21亿元。回答5-6题。

5.各级政府用于防灾减灾的资金,属于()

A.社会保障支出

B.债务支出

C.行政支出

D.国防支出

6.国务院和地方各级政府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重视,体现了( )

A.民主集中制原则

B.对人民负责原则

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D.依法治国原则

7.作为富人行业的房地产老板,经常采取“高招”躲避“个税”:一是以企业的平均工资,代替个人收入;二是把个人收入转移到国外;三是用欺骗手段,获得“个税”优惠;四是采取各种手段,推迟交税等。上述做法分别属于()

A.欠税、偷税、骗税、抗税

B.偷税、骗税、抗税、欠税

C.骗税、漏税、欠税、偷税

D.偷税、漏税、骗税、欠税

8.这幅漫画表明( )

①公民应自觉履行纳税义务

②公民应珍惜自己的合法权利

③每个公民都应该具有“纳税人”意识

④税务机关要依法治税,严格查处违反税法行为

A.①②B.①③ C.①③④D.②③④

2006年我国拟发行长期建设国债600亿元,比上年减少200亿元。回答9--10题。

9.国债主要用于农林水利、科教文卫、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西部开发等方面。这表明()

A.适度发行国债可促进经济发展

B.国债是巩固国家政权的重要保证

C.宏观调控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D.国债能为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物

质保障

10.债券与股票的共同点有( )

①都是有价证券②对个人而言都是投资手段③都是公司的集资手段④性质相同,都是所有权证书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1.解决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分扩大问题( )

①要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②要通过财政政策、税收政策调节个人收入③要克服平均主义,走同步富裕之路④要消灭收入差

距,走共同富裕之路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④

12.股票是股份公司发给股东的入股凭证。购买股票后,股东成为( )

A.公司的债主

B.企业法人

C.公司的所有者 D.企业的经营者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3.(15分)我国自1998年以来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得了极大的成功。2005年,实施已近7年的积极财政政策退出,取而代之的是稳健的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当经济处于收缩阶段时,政府通过扩张性财政支出刺激需求,促进经济增长;而当经济启动后,政府财政就应相对减少。我国的财政政策从“积极”转向“稳健”,正是顺应了这一变化。

阅读这一材料请回答:为什么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退出?

14.(18分)材料一1958年我国农业税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例是8,58%,到2004年只占到0.92%,2005年我国财政收入达到3万亿。农业税收入只有15个亿左右。2004年我国城市居民与农民之间的收入比例是3.2:1。2005年12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9次会议通过决定,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实施了50多年的《农业税条例》,这意味着我国延续2000多年的农业税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材料二近年来,中央对“三农”支持力度之大,前所未有。2006年,国家将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社会事业建设,加快推进农村道路、饮水、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增加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投入。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和问题?

(2)结合材料二,分析税收和财政政策对解决“三农”问题的作用。

(3)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何重大意义?

15.(19分)我国于1980年开征个人所得税,当时规定工薪所得扣除费用标准为800元/月。那时,我国城镇职工平均月工资在40元左右,能达到个人所得税扣除费用标准的人很少。1993年,我国城镇职工平均月工资为378元,达到扣除费用标准的人占职工人数1%。2004年,我国城镇职工平均月工资达到1340元,达到扣除费用标准的人上升到60%以上 。同时,月收入800元在我国许多地方只够得上温饱的水平。

2005年10月,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审议个人所得税修改草案,在充分吸取公众意见的基础上,将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扣除费用标准提高到1600元。据初步测算,提高扣除费用标准后,个人所得税一年要减少200多亿元。

依据税收的作用,结合材料说明如何正确认识个人所得税扣除费用标准的修订。

[强化训练]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2.D 3.B 4.D 5.A 6.B 7.D8.C 9.A 10.A 11.A 12.C

二、非选择题

13.(1)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是特定条件下采取的特定政策,从中、长期来说,应当坚持财政收支基本平衡的原则,并并逐步缩小财政赤字。(5分)

(2)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特点是用高国债、高财政赤字的方法拉动国内经济,但如果财政赤字长期高居不下,就容易诱发财政风险。(5分)

(3)财政政策由“积极”转向“稳健”,取决于我国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近两年来,我国社会投资明显增加,尤其从去年开始,固定资产投资持续高速增长,财政收入也持续攀升,国家财力充沛。(5分)

14.(1)材料一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业税的收入占我国财政收入的比例越来越小;我国的财力已经具备取消农业税的承受能力;城乡差距逐步扩大,推进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取消农业税意义重大。(4分)

(2)①降低和取消农业税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调节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可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发展。(4分)

②政府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可以发挥财政有效调节资源配置的作用;可以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可以促进农村科技教育等事业发展;有利于农村稳定,构建和谐社会。(4分)

(3)切实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这关系到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开拓农村市场;这关系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改变农村落后面貌;这关系到拓宽农村就业门路,增加农民收入。(6分)

15.(1)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国家征收个人所得税可以起到调节个人收入、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作用。(6分)

(2)此次提高个人所得税的扣除费用标准,可以使广大工薪阶层受益,税后个人收入增加,起到调节个人收入的作用,有利于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发展。(6分)

上一篇:自身竞聘优劣势分析下一篇:乡村脱贫振兴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