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课报告信息技术

2024-09-21

观课报告信息技术(精选6篇)

1.观课报告信息技术 篇一

今年终于不用再在语文的暑假研修中蹭课了,有了我们信息技术自己的研修,真是感觉机会难得,但也有些许的担心,担心研修的空洞无物,白白浪费时间。在这一个月中,从集中研修的微课、反转课堂、技术学习,到研修平台推送的六节优课,从理论到实践,真正感觉到了学有所获,物有所值。对信息技术课要怎么上,将来可能会怎么上,我们要做好哪些准备,有了许多全新的想法和感受。简单总结如下:

1、一节成功的课首先要让学生有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自觉自主地学习,首先要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进入学习的境界。这个情景创设好,这节课就成功了一半。例如:复制、移动操作中的将大象装入冰箱分几步;信息、物质、能源课中的野外生存必须的东西;版式美化课中的应聘校报编辑;网页链接课中的电影院海报等等的全新创意,无不体现了教师的水平,无不激活了课堂,为一节有效、成功的课堂打下了基础。所以想上好一节课,必须要有一个完美的创意、完美的情景。

2、通过观课,对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有了更新和全面的认识。自主学习,并不是给学生提出问题后甩手不管了,如果个别学生确实有困难、不能解决,而老师又不能或者说不需要全面讲授的情况下,就需要纸质的提示或者这个知识点的微视频了。合作探究中经常会遇到:教师布置分组探究的任务后,组长或个别学生很快完成,而其他组员没有跟上的情况。这个时候,如果这些组员能得到这个知识点的微视频,将是一根救命稻草,让他继续跟上队伍。

3、随着技术的进步,在不久的将来,现在上课的方式、形式将全部颠覆。高效、便捷的信息获取途径、生动具体实用的练习内容都将走入课堂。做为信息教师要不断学习新技术、尝试新方法,才能不会被淘汰。现在来说,如果初中信息老师们合作起来,将初中所有的知识点都制作成微视频,交流共享,将大大减轻老师们的负担,提高课堂效率,同时提高我们的技术水平。

简单粗陋的几点想法,不足之处还请批评指正,最后列出我观看的《版式美化》一课的观后记,他的程序、做法很值得借鉴。

本节课教师以应聘校报编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本课的学习。将学习内容分成4部分,逐关推进。每一关都是提出任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解决。提前给学生下发导学案或者知识点的微视频,让学生在遇到困难时进行参考。以小组为单位全部完成任务的举手,教师进行统计加分。然后找学生上台演示。操作正确的为小组加分。经过4关之后,本科的知识点都完成了。然后进行综合练习进行知识的拓展和巩固。最后对前期小组的得分进行评比、奖励。用电子表格统计分数,最后直接转化成柱状图。形象直观。

这堂课内容实用,学生参与度高,课堂气氛活跃有序。以任务为驱动,学生积极探究。辅以纸质提示和微视频。课程流畅,学生兴趣浓厚。整堂课效果非常棒。

如果在学生练习的检查上再加强一下,在学生掌握情况的反馈上再用些更好的方式。整堂课堪称完美。

2.观课报告信息技术 篇二

世界经济论坛近日公布了《2009-2010年全球信息技术报告》,它根据各国信息技术发展水平进行排名,中国在排名中继续保持上升势头,位居全球第37位,比2009年的名次提前了9位。瑞典排名第一,此后是新加坡和丹麦,其中丹麦曾在过去三年连续排名第一。全球共有6个亚太经济体排名进入了前20位,其中马来西亚(第27位)、中国和越南(排名第54位)分别在中上等、中下等和低收入国家经济群体中位于前列。报告强调,经历了近几十年来全球最严重的这次金融危机之后,信息通信技术对于推动世界经济、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全球信息技术报告》是世界经济论坛在国际领先的商业学院英思雅德(INSEAD)工商管理学院的协助下完成的,隶属于世界经济论坛的“全球竞争力网络”和“信息技术与电信行业合作伙伴项目”框架下,已连续出版9年,涵盖世界上133个经济体,是世界上衡量各经济体利用信息技术推动经济发展及提高竞争力的最综合、最权威的评估性报告。根据“信息通信技术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本年度的报告多方面考察了信息通信技术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各种关联。

报告中使用的网络就绪指数(NRI)从三个方面衡量了各国有效利用信息通信技术的成熟度:信息通信技术在整体商业、监管和基础设施方面的环境;三大社会主要群体—个人、企业和政府—使用并获益于信息通信技术的准备就绪程度;以及实际使用最新信息通信技术的情况。

网络就绪指数采用的数据来自公开渠道及企业家问卷调查的结果,这是一项由世界经济论坛与本报告所包含的国家合作机构网络(主要的研究机构和商业组织)所共同进行的问卷调查,旨在为评估国际网络指数提供重要、全面的数据。

“十多年来,《全球信息技术报告》系列和网络就绪指数在提高人们对信息通信技术重要性的认识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信息通信技术是制定旨在促进国家发展并提高国家竞争力政策的核心工具,”英思雅德(INSEAD)工商管理学院罗兰•贝格商业技术学院及本报告联合主编Soumitra Dutta教授说,“此系列报告可能为世界上的决策者和所有利益相关者提供了指导,为此我们非常自豪。我们希望本年度的报告能够再次成为有用的工具,为唤醒人们关注信息通信技术的重要性做出贡献,以构建更加美好、公平、可持续发展的世界。”

3.《压强》观课报告 篇三

本节课马老师在教学中加强了科学探究活动,在活动中,一方面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体验、交流合作,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另一方面在活动中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设计实验、观察现象、收集证据,合理进行解释的科学探究能力。回顾整堂课,教学思路比较清晰,活动开展顺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高。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知道了压力的概念,压力的方向与接触面垂直,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两个因素有关,理解了压强的概念、计算公式和单位,能够用压强公式进行运算。科学探究活动提供了和谐的情境,学生在交流和总结的过程中获取知识的同时,能用所学的知识分析简单问题,培养了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一、教学设计的成功之处:

教师直接通过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例子来描述压力,利用压力的示意图,让学生自己体会压力,并对压力的概念下定义,接着让学生画出已知的重力的示意图,通过对示意图的观察,说出重力和压力的区别,主要是让学生明白,压力不等同于重力。

在分析讲解压强的概念、公式时,做到由浅入深,一步步的深入,让学生很自然地接受并理解压强的概念。在讲解例题时,通过让学生计算大象和芭蕾舞演员对地面的压强,让学生深入理解压力是指力的大小,而压强是指压力的作用效果的物理量。增加学生的生活常识,激发他们学习物理学的兴趣,落实物理——社会。在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方法的讲解中,从公式P=F/S、生活现象出发,并结合实例分析、运用来巩固。在总结时注意启发学生在生活中要用学过的物理学知识进行解决问题,进一步落实“生活——物理——社会”

二、存在问题:

对学生了解不够好,没有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回答问题不够勇跃,进度比较缓慢。学生看书回答问题,不能很好地跟随教师的教学步伐,致使学生利用书本上的将要讲的知识进行回答,常常使教师陷入窘境。

三、今后改进措施:

要认真备好学生,改进时间安排,争取在25分钟内结束课程,留下充足的时间进行训练。备课时要灵活,以便能应对时刻出现的突发事件,发挥想象,积极思维来解决问题。

课堂上要学会关注学生的需要,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帮助学生,把学习的过程真正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并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中加强学法指导

1、在教材分析中,对于压力大小的讲解花的时间过少,可以增加物体不同放置情况下的压力大小比较,适当的知识拓展有利于一些优秀学生的有效学习。

2、教学流程中有些细节设计需要完善改进,比如展示图钉按进墙壁的图片,墙壁变形不明显,如果教师亲自实物演示效果会更好。教师提供实验器材时,应该对器材进行具体介绍和展示,对探究开展有帮助。在实验演示时,没有考虑到后排学生的可视情况,应该将实验器材位置放高,这样展示就清晰明了了。

4.《翠鸟》观课报告 篇四

通过研修平台,观看了刘宗梅老师的《翠鸟》一课,深受启发。

《翠鸟》这篇课文分别从外形、活动、住处三个方面来介绍翠鸟,语言优美、生动,用词准确,需要学生去积累和运用。

第一自然段主要来描写翠鸟的颜色,作者先从题目中的翠字开始描写,细致地描写了翠鸟身上每一个部位的颜色,观察得很深入,想象得也很好。把头上、背上、腹部得羽毛分别比作了头巾、外衣和衬衫。

第二自然段主要写捕食前的准备,也可以看出翠鸟的优点,如:速度快、有耐心。

第三自然段是翠鸟捕食的动作。前几句话突出了翠鸟目光锐利的特点,后几句话表现了翠鸟动作敏捷。有些动词用得很恰当,像蹬开、射出、叼起、贴着、飞走。最后一句作者用了配角突出主角的方法又一次表现了翠鸟的速度快。

最后两个自然段描写了小作者对翠鸟“另类的爱”,后来听了老渔翁的劝说他们知错就改,打消了这个念头。

这一节课整个流程简单,思路清晰。我认为这一节课是一节高效课。当然这离不开教师高效的教学,没有花架子,没有虚假的形式,只有老师一直在扎扎实实地教学,教语言文字,教学习方法,这样的课堂学生能没有所知,能没有所获吗?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觉得应该学习,更应该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

但是在教学学生学习方法的同时,从我自身的感觉上来说,有部分学生可能不能够完全掌握,或者说是老师塞给他们的东西,他们还没有真正的理解,所以有点生硬。不过从三年级这样长期训练下去的话,孩子的语文理解能力一定提高很快。

刘老师引导学生学习的几个侧重点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示范,今后我们的语文课堂就应是这样,这也是我想利用这个平台着重说的三点。

首先是我认为刘老师的学生课下预习一定做到了简单而又能准确到位。做到了扫除阅读障碍,认识理解字词,课文读通,简单查找翠鸟资料。这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完全可以做到,且不费时费力。不像有的老师的前臵性作业一大堆,学生既要认字、解词,还要归纳、分析课文,查阅课外大量资料,甚至要求学生制作课件,我觉得这些大堆的作业既耗费了学生大量时间,也起不到好的效果。由于作业多,学生没有时间思考,他们干脆买本《教材解析》,课下照着抄,课上照着念。那么我们的生本课堂就是这样抄抄念念吗?当然不是,学生没有自己的发现,没有自己的思考,那么又怎么能提高课堂的效率呢?由此可见,关注学情,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才是最好的教学。

其次是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去交流,刘老师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让学生围绕老师提出的问题,自己读书感知语言文字,教师巡视点拨指导。而且让学生读读画画写写,这不仅给予了孩子学习的时间,还教给了孩子的学习方法。无意中又培养了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这种学习形式不是走过程,而是孩子们在仔仔细细地读书,认认真真地思考。、最后是重视教学方法的指导。在教学进行的同时,刘老师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如抓住关键词语、句子体会翠鸟的特点。运用了比较法来教学生字的读音和字义,两段文字的比较来品析语言文字的好处。在抓点提升时教会学生学表达方法,如文中的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而且相似的两篇课文进行拓展学习,既让学生学会了文中内容,又让学生对已有的知识进行了迁移,实现了语文的大阅读教学。记得在网上学习过某专家提出的“211”课堂模式,就是一节课20分钟的课文学习,10分钟的拓展阅读,10分钟的练笔。不管形式如何,拓展大量的阅读是相同的,也是必要的。

5.观课报告 篇五

1.“自学在先,先学后教”,一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二是为了找准教学的起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要从低年级开始,从学完了汉语拼音就开始。那个时候,学生就可以用拼音读生字和给汉字注音,就可以用自己想到的方法来记字。自己和小组当中都可以。中年级一直坚持下来,到了高年级学生就可以带上较综合性的问题自学了。老师可以设计作业纸、作业单、自学提纲,来引导学生自学。这个提纲也可以搞得比较细,比如字方面、词语方面、句子方面、阅读的初步感受,提出不懂的问题等,学生边读边做这个自学提纲。

在学生自学、自做提纲的基础上,可以交流,拿出一定的时间来交流。已知、已懂、已会的,老师就不做为重点讲了。在交流的过程中,老师该订正的、该指导的、该提醒的、该点拨的都做了。在这个基础上,来找准教学起点,特别要关注学生提出的问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由不敢提问到敢提问,由不善提问到到善于提问,有一个训练的过程。到高年级,就不应该表扬那些只会提出浅显问题的、简单问题的学生了。应该鼓励学生能提出有一定思维价值的、能抓住课文理解或表达的重点难点的问题,要鼓励这样的。

交流之后,老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加以梳理,该马上解决的当时就解决。只留少量的有思维价值的、体现理解重点难点的、体现得意得言的问题,把它纳入到教学预设当中。形成一两个、两三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既得意又得言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地学习理解。所以,为了找准教学起点,学生必须先学。在学生学的基础上,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号学生这个脉,摸准教学起点。一般地说,有50%难度的交流,是孩子最喜欢完成的,太难了不行,太容易了也不好。要找准的教学起点,就是跳一跳能摘到桃子的地方,即心理学讲的“最近发展区”。现在我们看到的课,甚至高年级的阅读课都是零起点,这样上课学生当然没兴趣,所以我建议要自学在先,先学后教,找准教学起点。

(二)精选教学内容,突出语言文字的运用。

当前,语文教学的一个误区,是教语文就是教课文,教课文就是面面俱到,这不对。教语文不是教课文,教语文是用课文来教。按叶老的话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用这个例子来干啥呢?来训练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让例子为我所用,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所以,语文老师要对课文进行二度开发。每一篇课文的信息量都非常大,头绪非常多,要真教真讲那内容真是太多了,怎么办?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呀,使其为我所用。那么怎么选择,关注点是什么?语言训练呀。因为语文是学习语言的课程,特别是运用语言的课程,这是别的学科所不管的,我们必须抓好它。

我们在备课的时候,除了解读文本,把课文搞懂外,确定教学目标的时候,一定要抓准三个点:第一,语言训练点,无论年级低还是高,都要找准语言训练点;第二,方法习得点,在学习方法上,应该让学生掌握点什么;第三,能力培养点,在学习能力上,让学生通过本课学习有什么收获。三个点抓住了,其他的就可以忽略了。要注意,对课文进行二度开发必须精心备课。

确定教学内容,还有一句话:“教科书是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教学内容,但不是唯一的、全部的教学内容。”这个意识我们一定要树立。企图通过12本教科书培养孩子多么高的语文能力,那是不可能的,量还小啊。12本教科书充其量三四十万字的阅读量,六年时间阅读三四十万字是绝对形不成多高语文能力的。怎么办?要多读一些,叶老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就讲过:“教科书要编的厚一点,让孩子多读一点。”有的老师说:这么厚,教不完怎么办?叶老又说了:“人家外国怎么也能教得完?”要学生多读一些,教师少讲一些,挑几点讲一讲就够了。挑几点就是我说的那三个点。前苏联上个世纪50年代小学四年制,(现在小学还是四年制)俄语开两门课,一门叫《阅读》,另一门叫《语言》。《语言》就是学俄语语法,很难学。人教社曾经把他们的全套《阅读》译成中文,是100万字。人家用小学四年时间阅读100万字,还不算那本很难学的《语言》,而我们现在小学六年才读三四十万字,不行呀。所以,要多读一些相关的资料,今天作课的几位老师都有这个意识。一定不能只读这几篇课文,要让学生在课上多读一点。

评课者(ping2 ke4 zhe3):山东省青岛市南京路小学 杨屹 整理者:四川 雪梅

上课时间:2010年10月21日11:10—11:30(第一会场)

主持人:下面欢迎杨屹校长评课,掌声有请。

杨屹:各位代表大家好,非常珍视能有这么一个宝贵的机会,和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同仁来分享我的心得。

两年一(liang nian yi)度的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是从事语文教学同仁们心中期盼的盛会。回顾着全国小语会多年来教学改革的探索之路,思索着上课教师展示的研究成果,不禁想起贾平凹先生的《一只贝》。一只贝,因痛苦磨制而成长为一种永恒的美丽; 育惠教育

一节课,因用心研磨而散发出无限的魅力; 一位教师,因丰富的磨砺而让生命绽放绚丽的光彩;

一群执着教育的人,因对信念的追求与坚守而为孩子们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

二、课例启示

(一)学什么

从生命活动的视角来看,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传授与学习的过程,而且还是教师与学生共同进行生命活动的过程。生命无价,童年只有一个,我们用孩子有限的童年时光,用获取知识、增长技能的黄金时段去交换低效低质的课堂学习,是否为等值交换? 1.学需知

用宝贵的40分钟,去学习孩子们应该学到的东西。教师按照课程标准,落实各学段教学目标。值得注意的是:要高效达成每课时教学目标,必须保证课时教学质量,做到省时、高效。2.学未知

学习的本质是创造最近发展区,教学的本质是引发最近发展区,是唤醒和启发。我们应关注学生最近发展区,将珍贵的时间用在解决学生困惑点及学习难点上。

(二)怎样学 1.扎扎实实地学

读书时间比较充裕。让学生有安静的时间,潜心阅读,是阅读教学效果的最重要的保障。连续5分钟乃至更长时间,让学生静静地读、默默地想,拿着笔批注式的阅读。这显然加深了阅读理解的程度,思维也更加深刻。2.情趣盎然地学

丰富多样、生动活泼的阅读活动,不断变换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于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要培养学生持久、稳定的阅读兴趣,还需要对阅读活动自身产生兴趣,而不是对活动手段和方式感兴趣。要培养学生对语文活动自身的兴趣,就得让学生有阅读成功的体验。3.触类旁通地学

“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

在本次观摩活动中,《滴水穿石》等许多课例都在关注学生学法指导,关注学习策略的形成。教学中,教师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落实到教学过程中去,从而使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完成从“学会”到“会学”的飞跃,进入“不复需教”的境地。

尽管有的课例学法指导并不完善,但我们欣喜地感受到了它的变化。其中,《最后一头战象》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指导扎实、到位。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三、推进建议(san1 _tui1 jin4 jian4 yi4)育惠教育(yu4 hui4 jiao4 yu4)建议一:教学行(jian4 yi4 yi1 _jiao4 xue2 xing2)为应进一步跟进

观念决定行为。喸准目标,夯实基础,指导学习,鼓励创新”十六字方针清晰入目。本次会议上我们还是看到这样的现象:

现象一:低年段目标重在识字、写字,但用在指导识记字型上的时间普遍偏少;中、高年段让学生动手练笔的教学设计并不多见,只有《天鹅的故事》、《桥》、《巨人的花园》等几个课例;有的教学课时容量过小。

现象二:有的教师语言依旧过于强势,用更多的课堂时间进行自我展示,难以引领学生静心品读、自主学习。

现象三:串讲串问,逐句分析,学生不感兴趣的问题还在不停追问的现象依然存在。课堂上,老师不停地堤问,追问,板书,反馈,范读,引读,递话刹,在学生间来回穿梭。学习过程中,老师就像《道梦空间》里的道梦者,用自己的理解和思路左右学生的思维。学生的多芫理解、个性化表达无从谈起。建议二:目标序列需进一步探索

从课(cong2 ke4)程标准中我们已知晓学段目标,而对于具体目标,特别是语言训婪目标,还存在一定模糊性、人为性。但构建语言训婪目标序列确实是一个系统工程,有涉及语文整体的(zheng3 ti3 de0),有涉及语文局部的,有基本的,也有具体的。并要按照一定的序列展开,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因而目标体系的形成不会一蹴而就,是我们在更长时间内的研究方向,需要持续探索、合力攻艰。

建议三:“教会学习”转向力度和角度应进一步加强

由“教会知识”转向“教会学习”,是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创新与超越。我们正处于转型期,期代实现华丽的转身。因此 “鼓励创新”成为本次研讨的核心关注点。为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羁绊,本次教学观摩活动将用“否定内容分析式教学”的方式,来表明改变费时多、收效微的阅读教学的决心,引导阅读教学越过顽固的魔障。遗憾的是,可能囿于比赛等客观原因,我们的转身还处在犹豫间尝试,尝试中徘徊,未能有大胆的突破。思索与口头(si1 suo3 yu3 kou3 tou2)同在,追求与超越同行。让我们承载着责任再次扬帆起航。

感谢上课教师:为大家奉献出独具特色的课例。“梅需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本次活动,更重要的是让我们从一节课的磨砺中获得成长的营养、成长的方向,并让这段历程成为价值人生的宝贵财富。

《鱼游到了纸上》观课报告

威海市实验小学 张华宁

记得崔峦老师说过:“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我觉得丛老师的这节课就做到了倡简、务本、求实、有度。她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以学生为本,以读为本,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感受聋哑青年的勤奋、专注。我认为这节课的精彩之笔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教学目标明确,主线清晰,重难点突出

整节课头绪简化: 围绕“鱼为什么会游到了纸上?鱼是怎么游到了他的心里?”这两个集中的、可以让学生深究的问题展开教学,层层剥笋般地挖掘文章的内涵。老师没有热衷于教学形式的翻新,课堂的面貌一新。而是围绕主线追求扎实的效果,把阅读课上得简简单单、清清爽爽。例:鱼为什么会游到了纸上?因为先游到了他的心里。这是两者的关系。也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又怎样游到了他的心里?

因为看鱼时的入神,痴迷,坚持不懈。心中有了鱼清晰的轮廓,生动传神的形象,才有跃然纸上的惟妙惟肖的鱼,活灵活现的鱼。

二、对语文的本体和文本都做到务实,力求超越

语文的本体什么?口头的听说为语,书面的读写为文。

首先丛老师能够凭借文本,朗读感悟,引导学生潜心读书得到了体现。《小学语文课标》也指出:“只有多读,才能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形成独立阅读能力”。丁有宽老师也说过,无论何时何地,无论课程怎样改革,放弃了读,就放弃了一切。在这节课中,通过琅琅的读书声,感受到了语文独特的魅力。一遍一遍的读书声让我们受感动,让我们的心灵得到震撼,学生们懂得我们做事也应该像聋哑青年一样勤奋专注。学生的情感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其次老师用好文本,扎实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因为文本是课堂最重要的教育资源,语文课,特别是阅读课,情感的源头在文本之中,对学生最具有诱惑力的应该是语言文字。无论语文教学任务的内涵如何丰富,外延如何扩大,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仍然是学习语言,也就是发展学生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如:在教学句子 “他学画一年多,为了画好金鱼,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一看就是一整天。”时,老师引导学生从这个句子中的“一整天、每个星期天、一年”这3个表示时间的词语,让学生感受到这就是持之以恒,这就是坚持不懈。平时我们教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这里就做了最好的诠释,学生这就在学习。

在教学青年画鱼时的句子时,老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说画鱼画得像的词语。像“惟妙惟肖,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巧夺天工,生动传神”这些词说得多好。学生就在这种你一言我一语的语言训练中感受语言的魅力,积淀语感。

老师在用好文本的同时,重视课外延伸,拓宽学生知识面。语文学习是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这里有读的拓展,写的延伸,想象的空间。老师用作业的形式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今天学的课文跟勤学的内容有关,就读勤学的内容;明天学的课文是三国时期的,就读三国的课外读物。长期积累,学生的阅读量自然就多了。

老师不仅重视读,还重视运用,从积淀转化为运用,促使学生知行结合,有所收获。老师安排的写读后感的作业,实际上就是把课文中的一部分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上海师范大学吴立岗教授就强调过,在每篇课文学完后,一定要为学生精心设计运用语感的书面作业。

我觉得语文课就是语文课,老师就应该这样负起语文学科的责任。

三、教师注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交际、交流

课堂不是教师的“讲”堂,而是学生的“学”堂。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之间的交流是平等的,他们在优势互补中丰富了自己的理解,发展了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从而实现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如:让学生想象

鱼游动的样子,你的一种形态,我的一种形态,相互交流就有了两种、三种姿态。

四、面对课堂生成,老师能结合文本进行调控和引领

课堂的生成现象是无法捉摸的。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生命体,而每一个生命体又不尽相同。课堂的美丽就源于学生的个体差异,课堂随时可能出现意外。听课的老师都看见了丛老师出示的句子漏写了一个“老”字,如果老师在学生齐读句子后,对学生说一声“对不起,我漏了一个字。”对学生不可能会有很深的印象。但老师却问:是“是”好,还是“老是”好?“老是”一词的背后渗透着青年的专注。一个小小的失误,却使课堂出现了浪花闪耀般的精彩。

在向丛老师学习的同时,对这节课也有几点不成熟的看法,说出来与大家共同商榷。

1、要利用好课文插图,充分发挥它的作用:

我们都知道教材的编排内容非常丰富,我们除了要用好预习阅读提示思考练习外,也不应该忽视课文插图。这也是教学的内容。比如:丛老师在教学到“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赞叹着,议论着„„”时,设计了很好的环节──他们赞叹什么?议论什么?。我觉得此时就可以引导学生看到插图,展开想象的翅膀。猜一猜图中观鱼的小男孩、女孩、老人、小伙子都会说些什么?自然说话的内容就丰富多了。

2、朗读的形式可以再丰富一些:

丛老师的课堂书声朗朗,有自由读、齐读等形式。如果在段落的朗读形式上多一些,我觉得会让课堂增色不少。齐读效果不是很好的

时候,可以让大家在位置上练好之后再单个同学来尝试或者两个同学来赛读。

3、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要充足一些:

时间是学生最大的资源,空间是学生发展的最大的舞台,我们就要留足时间给学生思考、讨论。开课不久,老师让学生找体现鱼先游到青年心里的句子时,我感觉时间太仓促了一点。因为句子不是相对集中的。一句在第4自然段,一句在第12自然段。而且还要经过思索,找到的句子对不对。

一、教学目标明确,主线清晰,重难点突出

6.观课报告信息技术 篇六

2003年4月~5月,我们对成都市部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现状进行了调研。本文拟通过对调研结果的统计和分析,初步概括出成都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现状与需求,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措施建议。

本次调研以问卷调查法为主,辅以座谈会、访谈、教学现场的观察等形式。问卷调查主要在成都市6个城区中按重点、一般两类学校等量选取中小学校各2所的在岗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出问卷1320份,收回1067份,其中有效问卷为1016份。

一、成都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知识与能力的现状调查

1.中小学教师对计算机知识了解程度的统计

从表1看出,只有不到6%的教师不太了解计算机知识。这表明绝大多数中小学教师通过了各种途径的学习后,已经对计算机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而且中学和小学教师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差别。

2.中小学教师对计算机基本操作情况的统计

从表2看出,中小学教师能较好和熟练操作计算机的比例都在80%左右。这表明大多数中小学教师都能够较好地操作电脑,完全意义上的“电脑盲”只占不足2%。

3.中小学教师的计算机汉字输入水平情况统计

从表3可以看出,中小学教师能熟练或较熟练地输入汉字的比例都在83%左右。通过调查,我们还得知大多数教师是采用拼音输入法输入汉字的。注意到在“熟练”水平上小学教师比中学教师要多出16个百分点,表明了在汉语拼音方面小学教师高于中学教师。

4. 中小学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对常用软件的使用水平情况统计

表4统计结果表明,约90%的中小学教师已经在不同程度上会使用最常用的应用软件,其中有约70%的教师能熟练或较熟练使用Word进行文档处理,约65%的教师会用杀毒软件对计算机病毒进行有效处理,约57%的教师能够较好地掌握和使用电子幻灯片和电子报表。

5. 中小学教师在教学中课件制作与应用水平情况统计

从表5的统计结果看,约80%的中小学教师在课件制作与应用上都进行过尝试和努力,但效果很好的不多。注意在达到“能制作课件并能简单应用”水平以上的统计上,中小学教师呈现出较大的差异,中学约占80%,而小学只有该比例的一半。

6. 中小学教师关于网页及网站的制作与应用的水平情况统计

从表6看出,中小学教师在网页及网站制作应用方面整体水平不高,有近一半的教师没有制作过网页,大多数教师尚不能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有效应用,只有4%左右的教师(其中主要是信息技术学科教师)能够比较熟练的创建和管理网站,这一方面反映出成都市中小学校园网络环境的利用现状,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网络教育仍处于较低水平。

二、成都市中小学教师工作中应用信息技术的现状调查

1.关于中小学教师使用计算机的情况统计

表7是中小学教师每天使用计算机的时间统计,从中我们得知,超过半数的中小学教师每天使用计算机的时间在半小时以上,约占30%教师每天使用计算机时间超过1小时,大约15%的教师每天使用计算机的时间超过3小时,表明广大中小学教师对计算机的使用已经相当普及。进一步分析得知,中小学教师每天使用计算机时间的多少与他们上网的时间频率略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5)。

中小学教师使用计算机主要做些什么呢?从表8可以看出,中小学教师计算机的应用主要集中在课堂辅助教学、写教研论文、写备课教案等方面。

2.关于中小学教师使用因特网的情况统计

表9是中小学教师使用因特网的时间频率统计。其数据告诉我们,没有上过网或很少上网的教师与经常上网的教师人数差不多各占一半。这表明中小学教师使用因特网已经比较普遍,有越来越多的教师加入到学习和使用因特网的队伍中来。

中小学教师在因特网上主要都干些什么呢?表10告诉我们,中小学教师上网最常见的用途分别是:查找信息和下载资料,其次是网上阅读、浏览网页和收发邮件。中小学教师之间的应用情况非常相似。这表明了中小学教师对网络信息资源的需求是一致的,也是十分迫切的。

3.关于中小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情况统计

表11告诉我们,约75%的中小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没有或很少应用信息技术。除了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外,经常应用的教师只有不到20%,并且中学与小学教师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别。这样的结果告诉我们,在中小学各个学科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远未普及。

我们设计了两个方面的调查统计。第一方面是关于中小学教师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时设备利用形式的统计。从统计表12得知,目前中小学教师对设备的利用主要是采用“电脑+投影仪”的方式(约占70%),由于这种方式比较适合班级集中讲授和演示,正反映出当前中小学课堂教学仍然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要授课模式的现状。注意到部分中小学教师也采用了“多媒体网络教室”等其他设备组合形式,开展了多元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的探索。

第二方面是关于中小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情况统计(见表13)。从统计情况看,“播放幻灯片、展示教学内容”是使用最多的形式,约有88%左右的中小学教师都采用过,其次是“播放录像资料”,约占60%。或许是由于学生年龄特征差异,小学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欣赏音乐、画面”上的比例差不多是中学教师的两倍。

4.中小学教师认为教学中难以应用信息技术的原因

从前面的统计数据我们得知,尽管80%左右的教师已经能够较为熟练地操作计算机、录入汉字,近66%的教师也能够较为熟练使用常用软件,但真正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地应用信息技术的教师只有25%左右。这客观地反映了信息技术在中小学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上面仍然存在着困难。为了解中小学教师对这些困难原因的看法,我们对此进行了调查(见表14)。

5.中小学教师认为提高自身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有效方法或途径。

要使信息技术能够与学科教学“整合”起来,必须首先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从什么样的途径、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才是行之有效的,我们对此进行了调查问卷,统计的结果如表15所示。

三、调查结论

通过前面对问卷调查的统计和初步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成都市中小学教师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及操作的掌握已经相当普及,约有80%左右的教师能够进行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大多数教师基本上掌握了汉字输入。

成都市多数中小学教师已经能够较为熟练地使用常见的办公软件,但应用范围相对比较窄小。例如,用Word文档写教案、写论文;用PowerPoint电子文稿制作教学幻灯片;用Excel电子报表管理学生成绩等。

成都市中小学教师在课件制作与应用上水平参差不齐,网页、网站的制作与应用处于较低的水平层次。

成都市中小学教师对计算机的使用已经十分普及,不仅许多教师会操作,而且50%以上的教师每天使用计算机的时间超过半小时。但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却不到25%,且应用形式较为单一。“缺乏教学软件和素材”、“升学率负担、工作压力大”等被认为是影响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主要原因。

成都市中小学教师对因特网的使用已经较为普及。有一半的教师经常上网查找信息、下载资料、浏览网页等。然而,教师们普遍反映网上适用的资源并不多,充分利用因特网资源为学科教学服务尚存在较大的困难。

四、对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认识与建议

1.开展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教学整合的研究

新课程提倡在教学中既要培养学生的知识与能力,也要让学生体验和掌握学习过程与方法,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的变化发展,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结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在课堂教学主战场外,学校教育的许多活动也都直接或间接对信息技术提出了需求。学校的各种课外活动都可能涉及信息技术的应用。

2.重视校本培训、注重提高培训质量

校本培训以校为本,集中学校现有人力、物力和信息资源,能够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有效提高中小学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校本培训的重点是抓好骨干,可以考虑将各学科中具有较高教学研究水平、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热衷于教学改革的中青年教师组织起来,进行高层次的研讨和培训,形成骨干队伍,来带动和影响全体教职工。

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重点已经不在于怎样“学”信息技术,而在于怎样“用”信息技术。因此评价校本培训的质量是看教师们能否有效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学科教学中去,而不是只看他们掌握了什么样的信息技术。

3.重视对教学软件和素材资源的开发利用

上一篇:大扫除活动方案下一篇:描写季节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