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科图像管理制度(精选10篇)
1.放射科图像管理制度 篇一
放射科X线图像质量控制标准
高质量的图像资料,能为疾病的诊疗提供客观、真实的影像信息,直接影响疾病诊断。对DR图像进行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可以提高诊断率,减少漏、误诊。根据《河南省医学影像学检查技术操作规范》,结合我科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质控标准。
(一)、甲级影像标准:
1、体位要求:
(1)位置正确,符合诊断学要求;
(2)照射野范围适当,一般不超过检查部位要求范围的10%;
(3)图像画面布局合理。
2、模拟照片:密度适当,对比度、锐利度好,层次丰富。
3、数字影像:锐利度好,噪声水平适度,曝光指数在推荐范围内。
4、标记准确、齐全。
5、图像无伪影。
(二)乙级影像标准:
按甲级影像标准,有一项不符合要求,但不影响诊断者。
(三)丙级影像标准:
按甲级影像标准,有两项或三项不符合要求,尚不影响诊断者。
(四)废像:
影像不能满足诊断,需重新拍摄者。
附:影像评级达标要求
1.三级医院:甲级影像率>50%,废像率<2%
2.二级医院: 甲级影像率>40%,废像率<3%
3.一级医院: 甲级影像率>30%,废像率<4%
放射科CT图像质量控制标准
1.扫描摆位是否标准;
2.扫描视野(过大、过小);
3.扫描范围(过大、过小);
4.肺部扫描是否告知患者吸气、屏气;
5.胃部扫描是否告知患者饮水充盈胃部;
6.咽喉部扫描是否告知患者禁止做吞咽动作;
7.敏感部位是否注意放射防护;
8.扫描参数设置是否合理;
9.重建算法设置是否合理;
10.增强扫描造影剂剂量设置是否合理、延迟时间设置是否合理;
11.窗宽、窗位设置是否合理。
放射科MR图像质量控制标准
1.扫描序列、扫描参数选择是否合理。
2.扫描FOV、扫描层厚、扫描间隔选择是否适当。
3.增强扫描时,对比剂剂量设置、延迟时间、扫描期相是否合理。
4.后处理重建图像是否充分显示检查部位和病灶。
5.图像是否存在伪影:
a磁场相关伪影(金属伪影、磁化率伪影); b运动与流动伪影;
c射频和梯度相关伪影(介电伪影、拉链伪影、层间交叉、射频噪声伪影); d图像处理伪影(卷褶伪影、化学位移伪影、截断伪影);
e其他伪影(网状伪影、部分容积效应伪影)
2.放射科图像管理制度 篇二
关键词:图像引导放射治疗,导轨式CT,临床应用
在放射治疗技术中,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 (3DCRT) 和调强放射治疗 (IMRT) 技术可以产生高度适合靶区形状的剂量分布, 达到了剂量绘画或剂量雕刻的效果, 基本解决了静止、拟刚性靶区的剂量适形问题。由于计划的剂量分布更加接近于治疗前的计划CT, 使用计划CT来代表整个疗程中治疗床上的患者, 其真实性程度制约了所给剂量的精确性, 因为肿瘤患者行放射治疗时, 在分次治疗之间和每次治疗过程中治疗靶区和靶区周围正常组织的形态、体积和位置会因为分次治疗的摆位误差、治疗分次间的移位和变形 (如体重下降以及放疗后肿瘤缩小等) 、同一分次中的运动 (如呼吸运动、胃肠蠕动、心脏跳动等) 原因发生变化, 这些变化可能明显影响治疗结果。已有的报道表明治疗期间肿瘤运动的幅度在治疗前是不能被预测的, 必须实际测量才能得知。因此, 在治疗实施前获取的当前患者实际的解剖和位置信息就会变得极其重要。图像引导放射治疗 (IGRT) 是指在治疗机房里通过使用影像技术提高放射剂量对肿瘤的适形度, 提高肿瘤的局部控制率并减少正常组织并发症的放射治疗技术。IGRT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潜力将取决于成像的性能。诊断用的扇形束千伏级CT (KV-CT) 经过多年的发展, 性能稳定, 扫描速度快, 成像清晰, 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 因此它是当前作为IGRT反馈影像的首选。我科室最新引进的西门子 CTVision系统是目前国内首套将KV-CT利用直线加速器集成一起的商业化系统, 它采用CT-on-rails技术在治疗室内安装一台带滑轨的大孔径扇形束KV-CT, 加速器和CT共用一张治疗床, 在同一张治疗床上完成成像和治疗, 保证患者同一体位获取图像和治疗。本文就西门子 CTVision系统的特点及优势和该系统在图像引导放射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做简单介绍。
1 CTVision系统简介
1.1 成像系统西门子
CTVision成像系统为西门子带滑轨的大孔径 SOMATOM OPEN CT 系统, 此新型 CT具有更符合人体工程学扩大的机架孔以及距离机架前端仅 35cm 的扫描平面, 可以为精确放射治疗计划提供优越的诊断图像, 因此十分适于放射治疗计划 (RTP) 。大孔径的设计可以毫无限制地在82cm的机架孔中进行病人设置, 以及在较低的检查床位置下扫描, 由此获得最大的机架“自由空间”, 明显地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 借助82cm视野 (FOV) , 可获得完整的解剖可视性, 由此得到最佳的定位和剂量计算。时间范围内的高容积覆盖率 (每0.5s 20×1.2 mm) , 减小了移动伪影和屏气时间。采用了外部激光标记和联机的工作站, 该系统可以提供放射治疗计划中模拟定位的全部步骤, 可提供检查床和激光之间高度的几何精确性, 以及平板检查床嵌入物之间的整合性, 而且更加快速、简便。成像剂量低及成像清晰度高亦为该系统的突出优势。整个成像系统都是由基于 SYNGOTM 界面的COHERENCE TM治疗师工作站控制, 该工作站与控制面板、直线加速器和患者数据库连接。工作站上安装的Adaptive Targeting应用软件, 允许自动图像采集, 图像重建, 自动将治疗前采集到的数据和治疗计划的CT图像注册融合, 以及调整治疗床的位置。
1.2 成像流程
在治疗床上对患者进行定位, 将室内激光灯定位系统设定于治疗中心, 分别于在患者正面和侧面皮肤标记上应用CT可视标志 (BB) ;CT移至靶区部位并在靶区周围留有足够的空间, 将治疗床旋转至CT扫描仪利用系统专门为放射治疗提供的扫描序列执行扫描;扫描完成后, 使患者体位保持不动, 再将治疗床180°回治疗体位 (见图1) ;查看 CTVision 数据并确定标记点, 利用 Adaptive Targeting 软件自动将 CTVision 采集到的数据和治疗计划的 CT 图像融合, 确定患者在三维方向上的摆位误差, 通过调整治疗床的高度, 将治疗床移动到新的坐标点, 调整患者位置。一旦开始采集图像, 患者的治疗计划 CT图像连同在计划系统中设定的解剖勾画和感兴趣点, 都可以自动装载到 COHERENCETM靶区Adaptive Targeting登记软件中。重建完成后, 软件采用共有信息最大化算法将治疗CT图像与计划CT图像登记融合在一起。还可以手动对任何典型平面 (横断面、冠状面和矢状面 ) 的登记进行进一步调整。系统能够以不同的色彩方案显示每层 CT图像, 并可以通过调整透明度来显示计划CT图像和治疗CT图像 (见图2) 。
2 临床应用
X射线在兆伏级能量范围内, 以康普顿散射衰减为主。图像对空气和软组织的分辨率并不令人满意, 依靠骨性结构的灰度对比进行配准, 配准精度和所需要时间会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甚至会发生错误。即使在患者体内植入金标等标记, 会对配准结果有所改善, 但也会有一定的应用限制。千伏级X射线的能量范围是30~150kV, 它在穿过人体组织的过程中, 主要发生光电吸收效应和康普顿散射效应而衰减, lcm厚的骨和空气对比度都很高, 成像清晰, 对患者辐射大大减少。因此学者被提出用千伏级 X线代替兆伏级 X线成像 , 以解决 MV-CT成像中的不足。西门子CTVision成像系统为诊断级CT扫描仪, 为肿瘤学家提供了清晰的CT图像, 帮助其进行组织区分, 更有利于与来自TPS系统的CT定位片进行比较, 减少计算摆位误差, 所提供的图像被认为是IGRT图像的金标准。
2.1 用于在放射治疗中制定个性化的临床靶区外扩边界范围
为了在治疗过程中不遗漏靶区, 我们通常要外扩临床靶区 (CTV) 一定边界成为计划靶区 (PTV) , 盲目外扩较大的边界固然能大大降低靶区遗漏的可能性, 但会使得周围正常组织受到不必要的照射, 增加放疗副反应, 也使得适形和调强放疗的优越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CTVision系统能精确计算出每次等中心的三维方向上 (左右、头脚、腹背) 的实际误差值, 使用特有的分析软件分别对所有的摆位误差、误差范围的发生率及在三维方向误差范围与发生频率之间的关系, 总结出CTV-PTV的外放范围, 使计划靶区具有个体化。对实现精确放疗有重要意义。
2.2 用于每次治疗前对摆位误差进行纠正
在肿瘤放疗的整个过程中, 都需要保证精确的摆位和复位, 否则就可能造成靶区剂量不足或比正常组织超量, 特别是对一些移动度大的肿瘤的摆位。如对前列腺癌的摆位, 若患者不能每日根据图像引导进行前列腺定位, 其直肠充盈变化可能会影响生化控制率、局部控制率及直肠毒副反应。Cheng等用CT-on-rail技术对前列腺癌患者的研究结果显示:每次治疗前拍摄CT所得得影像与设计计划用的CT影像作比较, 发现等中心在左右方向上移动较小;在前后方向上33%的患者需要调整3~5mm, 18%的患者需要做5~10mm的调整;在头脚方向上26%的患者需要调整3~5mm, 8%的患者需要5~10mm的调整。美国MD Anderson肿瘤中心Shiu等报道3例椎旁转移瘤应用CT-on-rail技术进行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的结果。每次治疗前拍摄CT与计划用CT比较, 发现等中心的位置变化:前后方向的改变为 (-0.26±1.2) mm;左右方向上的改变为 (0.59±2.21) mm, 头脚方向的变化为 (-2.06±1.74) mm。对上述位置改变校正后, 将其电子射野影像与计划得到的DRR相比较, 等中心点在前后和左右方向上的位置改变均控制在1mm以内, 增加了治疗的准确性。
2.3 用于对呼吸运动进行监测
呼吸运动是周期性重复的, 胸腹部的器官也会也会随着呼吸运动进行周期性重复运动, 因此如果对呼吸运动进行监测并进行同步成像和照射, 就可以避免诊断中的伪影、图像质量的下降和治疗中的不必要照射。
2.4 用于监测解剖结构的变化
由于放疗时靶体积的变化可影响放射剂量的分布, 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可能需要重新制定放射治疗计划, 但目前尚无其它有效方法显示放疗过程中组织结构的变化并确定再次制定放疗计划的最佳时间点。CTVsion系统诊断级CT扫描成像可对所有类型的肿瘤进行有效的组织区分, 更有利于与放射治疗计划图像进行对比, 从而更精确地监测靶体积的变化和评估日放射剂量。
3 小结
本文总结了CTVsion系统的主要结构功能、使用流程及其在临床方面的应用。CTVsion系统支持在一个房间的一台设备上完成CT和IGRT计划, 又在同一张床上进行成像和治疗, 免除病人的重新定位, 缩短扫描时间, 提高治疗精度, 实现了节省治疗时间和临床投资效益的最大化。CTVsion系统必将会引起社会各界更多的关注和研究开发, 必将能在肿瘤放射治疗中发挥更强大的功能。
参考文献
[1]戴建荣, 胡逸民.图像引导放疗的实现方式[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2006:15 (2) :132-135.
[2]Starkschall G, Forster KM, Kitamura K, et al.Corre-lation of gross tumor volume excursion with potential bene-fits of respiratory gating[J].Int J Radiat Oncol BiolPhys, 2004;60 (4) :1291-1297.
[3]Wong JR, Cheng CW, Grimm L, et al.Clinical imple-mentation of the world, s first Primatom, a combination ofCTscanner and linear accelerator, for precise tumor targe-ting and treatment M.Physica Istituti Editoriaile PoligraficiIntemazionali[J].Italy Medica Physica, 2001, 17:271-276.
[4]Uematsu M, Shioda A, Tahara K, et al.Focal, highdose and fractionated modified stereotactic radiation therapyfor lung carcinoma patients:A preliminary experience[J].Cancer, 1998, 82:1062-1070.
[5]Brock KK, Mcshan DL, Balter JM.A comparison of com-puter controlled versus manual on-line patient setup ad-justment[J].Appl Clin med Phys, 2002, 3 (3) :241-247.
[6]Herman MG, Abrams RA, Mayer RR.Clinical use of on-line portal imaging for daily patient treatment verification[J].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 1994, 28 (4) :1017-1023.
[7]Jaffray DA, Drake DG, Moreau M, et al.A radiographicand tomographic imaging system integrated into a medicalliner accelerator for localization of bone and soft-tissuetargets[J].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 1999, 45 (3) :773-789.
[8]于金明, 袁双虎.图像引导放射治疗及其发展[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2006, 28 (2) :81-83.
[9]Cheng CW, Wong J, Grimm L, et al.Commissioning andclinical implementation of a sliding gantry CT scanner in-stalled in an existing treatment room and early clinical ex-perience for precise tumor localization[J].Am J ClinOncol, 2003, 26 (3) :e28-36.
3.放射科图像管理制度 篇三
【关键词】 通化市;放射诊疗;措施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67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683-01
放射诊疗监管工作需要卫生监督机构、病人、放射工作人员以及放射诊疗机构等各个方面同时参与的复杂性工作。地方政府必须要高度重视放射防护监管的重要性,环保与卫生等监管机构应当切实加强执法、指导、培训以及宣传的力度,严格按照相关规定,针对违规违法的行为加大处罚力度,无论针对任何级别的放射诊疗机构都应当一视同仁。而各级放射诊疗机构也应当按照对应的规章制度加强对工作人员进行对应的培训,从而切实做好对于工作人员以及受检者的防护工作,要将各项防护措施落实到实处[1]。
1 通化市放射诊疗机构管理现状
1.1 调查各级放射诊疗机构分布情况 2010年——2013年,通化市共有各级放射诊疗单位23家,且数量基本无变化。本次调查即以此23家单位为调查对象,其中,三级医院2家占8.7%,二级医院4家占17.4%,乡镇卫生院6家占26.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家占34.8%,民营医院3家占13.0%。
1.2 各级放射诊疗单位放射防护管理情况 2010年——2013年,通化市各级放射诊疗单位在放射防护管理方面,成立专门的管理组织、制定落实各项管理制度、制定放射诊疗质量控制方案、建立放射防护管理档案等指标的合格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012年各级放射诊疗单位上述4项指标的合格率与2010年相比有较大的提升,2013年各级放射诊疗单位上述各项指标的合格率最高,分别为15%、65%、85%和100%。经过对2010年——2013年,被调查的各类放射诊疗单位在放射防护管理方面各项指标的合格率进行比较,三级医院的合格率总体高于其它类别医疗机构,乡镇卫生院和民营医疗机构相对较低。
1.3 放射诊疗设备配置使用情况和行政许可情况 2010年——2013年,通化市各级放射诊疗单位共23家。2010年,共有放射诊疗设备44台,有放射诊疗许可的设备有6台;2011年,共有放射诊疗设备45台,有放射诊疗许可的设备有25台;2012年——2013年,共有放射诊疗设备49台,有放射诊疗许可的设备有47台;2010年——2013年,通化市各级放射诊疗单位的放射诊疗许可持证率,分别为26.1%,56.5%和,95.7%和95.7%,放射诊疗许可持证率逐年升高。
通过调查,笔者认为,通化市当前各级放射诊疗机构开展的放射防护管理的现状仍然存在许多不足,放射防护措施在通化市各级医院的落实情况也不容乐观,部分医疗卫生部门(尤其是三级以下医疗卫生部门)在个人防护用品与放射防护设施安装方面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一些基层的放射诊疗机构,因为受到自身财力的制约,一般都是购置二手的机器,防护性能堪忧,机房也非常简陋,根本不能达到相应的标准,个人防护用品的配备也就无从谈起。此外,因为部分放射诊疗机构的领导缺少对放射防护相关的方律法规的认知,导致其新建或者改建的放射诊疗场地自主性非常大,并且自主施工以后就开始投入使用,根本没有向相关的机构申请审查,因为这些自主型工程避开了预防性的卫生监督,其在放射防护设设施这方面没有实施“三同时”,所以存在的防护问题非常多。而关于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方面,三级以下的医院,特别是基层的乡镇卫生所,因为其领导为了节约开支,根本不能实现定期开展对应的健康检查。
2 措 施
2.1 落实放射防护措施 要切实落实放射防护措施,这就需要各地政府、放射诊疗机构、卫生以及环保等相关监管部门的协同合作。环保与卫生等相关监管机构必须加强对于放射诊疗部门的监督与管理力度,针对各级放射诊疗机构应当一视同仁[2]。此外,卫生行政机构还必须要督促放射诊疗机构完善各项放射防护的管理制度,切实落实各项放射防护的措施,从而做到依法监管。
2.2 加强培训宣传力度 卫生行政机构应当定期对放射诊疗机构的领导与放射工作人员开展对应的培训,向他们宣传放射防护相关的防护常识与对应的法律法规,让他们更加注重放射的防护工作,加强自身的法律意识,从而采取行之有效的防护手段。此外,卫生行政机构还应当运用互联网、电视、广播以及报纸书刊等媒介,采用各种形式的宣传模式,提升广大居民的防护意识[3]。
2.3 放射诊疗单位要不断健全内部放射防护管理 各级放射诊疗机构都应当完善其管理制度,配置专职的放射诊疗监管人员,并且要制定与自身从事的放射诊疗项目相符合的品质保障制度;各级放射诊疗机构必须要切实做好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监护工作,并且加大对于病人与放射工作人员的宣传教育工作,为其提供必须的个人防护用品,同时提升放射工作人员的操作能力,降低漏诊率、重拍率以及误诊率。
2.4 抓住医改契机,进一步推动卫生监督体制改革 卫生监管部门的运行体系与管理制度都会对放射诊疗机构的发展产生影响,健全卫生监管体制的建设,从而构建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是当前社会对于卫生监管部门的要求。各地政府应当针对卫生监管机构实施科学的定位,切实明确卫生监管机构的身份,彻底改变卫生执法没有威慑力、没有刚性的问题。
3 小 结
综上所述,各级卫生行政机构要切实履行自身的职责,强化对于放射诊疗机构的监督、指导、培训以及宣传力度,并且严惩放射防护违法行为,让各级放射诊疗机构的放射防护行为更为科学、规范。
参考文献
[1] 陈正其,姚洪章,刘定理,柒挺,蒙宗树.低剂量电离辐射对放射工作人员健康影响的调查[J].中国辐射卫生,2005(02).
[2] 孙东红,曹波,曹国妹,等.医疗机构放射诊疗中受检者防护调查[J].中国辐射卫生,2007(3).
4.放射科管理制度 篇四
一.在院长领导下,实行科主任负责制。实施放射科主任统一领导和管理。科主任一般应当由学科带头人、高年资医生担任。二.可分设付主任或组长协助科主任工作。
三.住院医师应实行不同影像学方法的轮转学习,力求全面掌握影像学各种方法、以便发挥综合诊断的优势。鼓励高年资主治医师按人体解剖系统分专业深入钻研、培养成某一方面的专家。技术人员实施相对固定,定州轮转,能够掌握放射科各种设备的操作、使用,实现一专多能。
四.全面抓好科室的各项质量管理和优质服务。科主任要全面管理好各岗位人员的工作,有计划地安排好各级人员的专业培养和提高。
第二节 登记室管理制度
一.根据疾病,摄影要求和病人体形不同而用不同尺寸、不同类别胶片,给出正确价格。对检查有不明之处及时请示本科医师或技师。
二.核对病人姓名,性别,年龄,科室,床号,住院号,摄片部位及核实收费,并登记记录或将所有资料输入电脑。
三.为首诊病人编写新号码,为复治病人查找老号码。四.为造影病人准备片袋,正确登记编号.以利保管。五.对申请造影患者,详细交待检查前准备事项。
六.坚守岗位,主动、热情、耐心等待前来检查的患者,有问必答,树立放射科良好窗口形象。第三节 资料存档保管制度
一.X线片、X线检查申请单、报告单、存档光盘等资料要保存15年。二.线检查资料要有专门储藏场地,专人负责,保证资料完整,不得遗失破损。三.及时查找,明确去向。四.每天整理,汇总,归类。
五.遇有借阅,要办好借片手续。定他催还,如遇遗失及时落实责任,作好记录。
第四节 借片管理制度
一.借取存档片由登记室人员负责,其他人员不得擅自借取。二.急诊借片。
根据急诊室要求,急诊病人拍片后,可先借片,后写报告。三.平诊借片。
借片需由借片医生开具借片条后至登记室借取;外借片须有借片人出具借条,留下借片人身份证复印件及联系电话号码。
第五节 X线摄影室管理制度
一.每日上班后应先开机、开空调。检查病人前先作球管预热,不许在未预热状态下检查病人。机器出现故障时,应记录在案,维修情况也应记录。二.进行x线摄影检查前,应仔细核对病人姓名,性别,年龄,科室,床号,住院号,摄片部位和会诊单,检查号码是否准确,严防错号、重号和病人重名重姓。除去病人身上金属、膏药等物品。对检查有不明之处及时请示本科医师或上级技师,或与临床取得联系。
三.摄影操作时注意周围有无障碍物及诸附件有无固定。危重病人或怀疑脊椎骨折病人应有临床医生陪同,协助移动病人和摆位,以免因摄影操作而加重病情,发生意外。
四.病人检查结束后,应填写曝光条件、日期;特殊摄影应记录摄影体位,最后签名。
五.非本机操作人员未经许可严禁操作使用。
六.保持机房内整洁,下班前要及时关机、关灯和空调,并在机器复位后进行清洁卫生工。
第六节 暗室管理制度
一.每早清洁暗室、洗片机、打印机,检查自来水、红灯,备足胶片。二.检查清洁洗片机和打印机各部分结构,检查运转状况,包括循环、补液、显影和干燥、温度。三.洗片机工作前先走废片数张,并记录走片时间是否正常。打印机每天工作前先作“Reset”,确定情况正常再进行日常工作,并装满胶片。
四.定期检查、清洁暗盒;看看有无破损、污迹,并做好记录。五.暗室工作人员应随时关灯,非暗室人员无特殊情况不得入内。
六.下班前进行安全检查,包括电源、水源、空调、洗片机和打印机等,并做好桌面卫生保洁工作。第七节 综合读片制度 一.设立专门的读片室。二.每天早上8:00-9:00科主任带领全科医生、进修、实习医生进行读片。三.值班医师准备该片内容,挑选一天中一些疑难的、典型的或具有教学意义的病例,收集这些病例的病史及各种影像检查的信息。
四.读片时值班医师汇报病史,分析影像,得出初步结论,并提出需解决或存在的疑问,上级医师进一步分析病例,综台各种影像信息,相互印证;做出最终结论。
五.记录疑难病例讨论结果。
第八节
疑难读片讨论制度
1.定期举行疑难读片讨论或每天综合读片时选取疑难病例,展开科室内讨论。2.定期或不定期与相关科室联合该片。明确分工,专人负责各系统的读片,准备读片内容并负责联系相关科室的读片。
3.疑难介入手术病例多科室联合读片,制订最佳手术方案,并报院领导批准。4.专人负责记录疑难读片结果。
第九节
设备维修保养制度
一.设备定期维护(每三个月进行一次)
1.设备机械性能维护:配重块安全装置检查,各机械限位装置有效性检查,各种运动运转检查,操作完整性检查。
2.设备电气性能维护;各种应急开关有效性检查,透视曝光参数(KV、MA、MAS)检查。
3.剂量检测:每六个月进行一次。二.日常维护(每日进行)
l.每日开机后先检查机器是否正常;有无提示错误等,如有必须先排除。
2.对于 X线机开机前必先WARMUP后才能工作。3.每日工作完后,需清洗机器上的脏物和血迹等。
第十节 导管室消毒隔离制度
1.严格执行《总则》和《手术室消毒隔离管理细则》。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2.设专人负责管理,术前必须穿手术衣,戴口罩和防护眼罩,帽子,洗手(按外科手术洗手规程)。
3.凡规定一次性使用的无菌医疗用品物品不可回收再用,一次性使用导管不得重复使用,医用污染垃圾扔入黄色污物袋按规定统一处理。
4.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审批的药产品,其说明书未规定一次性使用的导管,应按去污染,清洗,灭菌的程序进行处理。(1)导管应编号,记录使用情况。
(2)用过的各类导管经高效消毒剂消毒后用高压水枪冲洗。
(3)检查导管的长度,表面是否光滑,打折,用放大镜检查有无裂痕,管腔有无阻塞。
(4)用加酶剂浸泡,清洗,净化水高压冲洗,高压气枪干燥。
(5)用密封袋密封,环氧乙烷灭菌,监测合格,注明灭菌日期及失效期。(6)电极导管要检查测试导电性,并记录结果。(7)传染病人用过的导管不得重复使用。
5.每天用含氯消毒液擦拭物体表面,每周大扫除一次,保待室内清洁干燥 6.隔离病人所需的一切用品必须与普通病人分开放置,使用,处理。7.每次操作后作好终末消毒处理。
8.常规每天空气消毒一次;必要时随时消毒,并记录在册。每月空气培养一次,如不合格时,应立即查明原因并消毒处理。
9.每月监测:手指,空气,消毒液,操作台,医用器材(熏蒸,浸泡)。10.保证新风机畅通。
第十一节
进修,实习医生管理制度
1.严格管理进修、实习生,高标准要求进修实习生。
2.安排专人负责进修、实习生的管理,制订合理的进修实习计划。3.进修、实习生在上级医师带领下参与日常工作,学习各种临床检查技能。4.上级医师负责指导进修、实习主影像诊断报告的书写。5.定期给进修、实习生上课,提高进修、实习生理论水平。
6.建立进修、实习生早上读片制度,锻炼进修、实习生的读片能力,提高进修、实习生实践能力。
5.放射科设备使用管理制度 篇五
放射科设备使用管理制度
一.按放射科医疗器械型号、规格登记,专人保养。二.科室对器械的资料保存完整,单独建档。三.经培训完全掌握仪器功能后方可使用。四.工作时要按照操作规程操作。
五.定期检查,了解仪器运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六.每天清洁卫生,保持室内、仪器洁净,无灰尘、无污染。
七.违反操作规程及设备管理制度规定而造成仪器损坏者,按规定进行赔偿。
八.非本机操作人员不许上机,违者对科室及有关人员进行罚款。
6.图像管理,使用标签更方便 篇六
ACDSee 支持多级标签,比如创建一个顶级标签“人物”然后在这个标签下按姓名建立子标签。
1. 在整理面板,在“人物”分类下新建“刘德华”标签(如图1);
2. 在左侧选择文件夹,把刘德华的照片拖动到上一步创建的“刘德华”标签上,给这些图像贴上“刘德华”标签;
3. 重复第二步,把所有文件夹中刘德华的照片都贴上“刘德华”标签。
现在,只要在“整理”面板上点击“刘德华”标签,就可以显示整个硬盘中所有刘德华的照片。
提示:要显示一个或某些文件夹中刘德华的照片,可以使用“选择性浏览”:选择“视图→选择性浏览”,然后选择文件夹和标签,就可只显示这些文件夹中贴有“刘德华”标签的图像;也可以使用过滤功能:选择多个文件夹,然后在“过滤”中选择“刘德华”标签。
自动添加标签
数码照片在拍摄时,图像会自动把相机信息和拍摄参数(相机型号、光圈、快门等)添加到文件的“头部”,ACDSee 会提取这些信息为图像自动添加标签。在“整理” 面板上选择“Canon EOS 500D”(如图2),就可显示硬盘中所有用“Canon EOS 500D”拍摄的照片。
利用ACDSee 依据拍摄参数添加标签的特性,查看不同光圈、快门速度等拍摄参数下照片的特点,可以快速提高你的拍摄水平。
7.放射科-急诊绿色通道管理制度 篇七
放射科急诊绿色通道管理制度
为了保证急危患者的检查工作及时、准确、有效地进行,以挽救患者的生命为目的,放射科开设绿色生命安全通道,即“急救绿色通道”,特作如下规定:
1.对危急重患者一律实行优先登记、优先检查、优先出具报告,医疗相关的手续按情补办。
2.放射科“急救绿色通道”开通范围:所有急诊生命体征不稳定的患者或预见可能出现危及生命的各类危急重患者。
3.放射科设有专职登记分诊人员,接到急诊医师、护士预约电话或申请单后(均贴有圆形“急”字标签或盖有“绿色通道”印章),立即登记获得检查P号、分诊到检查室并通知科室值班技师及医师,并记录,做到优先检查,30分钟内出报告。
4.患者在检查过程中必须有急诊医师、护士或患者家属陪同,如出现心跳、呼吸骤停紧急意外,值班人员应立即进行或协助急诊医师进行心肺复苏,同时送急诊抢救室抢救。
5.为保证抢救及时,遵循生命权高于知情同意权原则,对绿色通道的急诊患者,放射科值班人员必须尊重家属的知情权,及时告之病情及变化并通知患者主管医师。
6.抢救过程应由相关人员根据实际情况完整记录并妥善保管,并在科务会议讨论。
**医院放射科
放射科急诊绿色通道管理制度
7.放射科值班人员必须对急危重患者全力抢救,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延误患者的诊疗。
8.遇大批伤员、中毒或传染病、严重多发伤、复合伤、外籍伤病员、高级领导干部应及时向科主任及院领导汇报。9.必须确保急诊绿色通道的医疗药物、仪器、设备及其他用品的充足、完好。
8.放射科管理制度及岗位职责1 篇八
1.医学影像科各项检查必须由各科医师详细填写申请单,经医学影像科有关人员审核后方可登记检查。急诊病人随到随检,其余检查应服从登记室的安排,特殊检查须经登记室视科内业务情况进行预约安排。
2.接诊医师应认真及时了解病史及各种临床资料,并进行相关体检,制定最佳检查方案及扫描序列。
3.危重患者或具有危险的检查技术应由临床医师陪同,以便随时进行抢救。4.各种检查的原始资料如X线片、CT胶片、M0盘、录像及光盘等均由医学影像科统一保管,严格借阅手续。若有丢失严加查处。
5.实行集体阅片制度,以科室或专业组为单位由专业组长及主治医师以上人员主持,解决疑难病例诊断问题。所有报告均必须由主治医师或以上人员复核后方可发出。
6.健全各种管理制度,实行科主任负责制。
7.严格各项操作规程,注意安全与防护,定期为工作人员体检及保健,并统一安排休假。
8.加强在职人员继续教育的培训和知识更新,组织专业人员对职工的晋升实行全面的考核。
9.各项大型设备应指定专人管理、保养并与设备科或工程技术人员协调进行定期检修。
放射科登记室工作制度
放射科各种检查(普通摄片和特殊检查)一律登记编号,登记时应做到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X线号、CT号、MRI号、住院号、投照部位或扫描器官,第1页,共20页 并为患者导诊。若发现因公费医疗或帐目报销原因而冒名顶替使用非患者本人姓名、性别、年龄的申请单,登记人员有权并应当及时给予指出并指导其进行改正,否则由此造成的任何后果主要由患者承担。
1.为患者正确划价、记帐、扣费,对于欠费的患者,要及时记帐及时补扣费用,杜绝漏帐。
2.负责造影等特殊检查的预约工作,指导患者做好检查前准备。
3.对急诊(包括床边片)接申请单后即刻登记,并通知有关技术员或医师及时进行检查,并记录时间。
4.做好工作量日报并及时统计每月上报。
5.将X线、CT诊断报告分门诊和病房,登记后分别发送,并请接收者签字。
CT室工作制度
1.CT室在医学影像科主任领导下进行日常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
2.各项CT检查,须由临床医师详细填写申请单,不得因公费医疗或报销的理由使用非患者本人的姓名、性别、年龄,一旦发现此种情况,CT室登记人员及全体医护人员应当给予指出并要求纠正后方可进行预约、检查。应当给予指出并要求纠正后方可进行预约、检查。介入治疗须事先预约。
3.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值班人员必须坚守岗位,急诊病人随到随做并在检查完毕之后半个小时内发出正规报告或临时报告,发临时报告时最迟应在次日补发正规报告。
4.建立常规的扫描方案体系。特殊扫描由医生和技术员共同确定扫描方法。增强扫描前须做碘过敏试验,术中严密观察病人反应,危重病人须有临床医生护送陪伴。
第2页,共20页 5.坚持集体读片,报告按“书写规范”书写,进修、实习医师及低年资住院医师的报告均应经上级医师审核、签名后方可发出。
6.CT库存资料统一归档、保管,一般不得外借,特殊情况须请示科主任批准,坚持做好追踪登记工作。
7.CT室全体人员必须做到对病人热情、周到、耐心,对工作认真、准确、及时,尽可能满足临床的需求。上班、值班不得擅自脱岗。严禁私自检查、私收现金。8.严格遵守射线防护规程,做好医、患人员射线防护工作。工作人员定期体检,妥善安排休假。
9.注意用电安全,严防差错事故,CT机和其它设备由技术员分工负责,定期保养、检修。
放射科摄片室工作制度
1.保持摄片室整洁卫生,室内机器、器械和用具处于工作和使用状态,机器设备由专人负责,严格交接班制度。严格检查设备及其用电,确保操作中设备和人员的安全。
2.当班技术员应坚守岗位,如因事短时离去,要告知登记处或同班暗室技术员。下班时当班技术员应关机切断主电源及其它电器电源,关闭门窗,确保安全。3.机器发生故障时,机器管理人员应当及时向组长和维修人员报告,并向维修人员详细说明故障的现象,共同分析故障的原因并详细记录。
4.严格管理,优化工作流程,提高机器使用效益,建立每日机器使用情况登记制度。
5.接诊病人时,须仔细阅读申请单,根据接诊医师及临床要求选择最佳投照方法和体位,必要时与接诊医师联系,共同研究确定检查方法,熟练和细致地
第3页,共20页 应用透照条件并与暗室技术员密切配合,尽可能争取一次摄片即可满足影像诊断和临床诊疗的需要,减少不必要的重照,确需重照时如无特殊情况应在本班内完成。
6.热情接待患者,耐心向病人解释检查方法和注意事项,如更衣、去除金属或不透X线装饰物,详细回答患者的询问。7.工作应仔细认真,摄影要做到:
查对申请单,核对姓名、住院号、X线号、摄影部位和方位。 核对检查部位和照射范围并选用适当的胶片尺寸。
选用适当的摄片条件,核对电源电压、kV、mAs和其他摄影参数。8.对老人、儿童、重症及残疾患者应给予特别照顾,摆位要轻柔而迅速,尽量减少患者的痛苦。危重患者须有临床医师陪同,婴幼儿应有家长照顾。9.摄片完毕,帮助患者下离检查台,填好各种记录。10.摄片室内严禁吸烟、会客、聊天。
放射科接诊制度
1.普通放射、CT、胃肠造影、乳腺诊断由当班医师负责接诊工作,做到坚守岗位,主动热情接待患者。
2.影像科医师负责审核影像检查申请单各项内容,根据病情合理决定检查方法和扫描方式。必要时与临床医师取得联系进一步补充病史,了解各种影像检查结果。
3.与技术人员共同协作制定摄片方式、程序、部位、体位,随时与摄片室技术人员联系,确保摄片质量。
4.随时与摄片室联系,协调各组之间的工作,不断优化工作流程。
第4页,共20页 5.根据临床和患者的特殊需要,视具体情况可出临时报告,方便临床与患者,但须及时补发正式报告。
放射科急诊及值班制度
1.放射科实行二十四小时值班制度,保持值班电话的畅通,值班岗位要有明显的标志如指示红灯等以方便患者寻找。急诊病人实行首诊负责制,由接诊医师处理完毕后方可下班离去。
2.合理安排值班医师和技术员,并适当安排二线医师值班。
3.值班医师与值班技术员密切配合,负责及时为急症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查。4.医师全面负责急症者的影像诊断工作,包括与临床医师的讨论会诊,对疑难病例应请二线医师协助指导。急诊患者须在检查完毕之后半小时内发出正式报告或临时报告,发临时报告时最迟应在次日补发正式报告。
5.值班医师和技术员必须坚守岗位,不得擅离职守,应当密切合作并做好值班记录。每一班次的值班人员必须待下一班次值班人员到岗并清楚交接后方可下班离去,值班人员应当准时到岗,科室规定白天的透视上班人员与午班及夜班的值班人员进行交接,其余人员亦应准时上下班以确保急诊患者的及时处理。
6.值班人员必须认真负责所在岗位和场所的安全保卫和卫生清洁工作,发现重要问题及时处理,并及时向院总值班报告,次日向科主任汇报。
放射科会诊制度
1.院内各科提出会诊,由专业组长或副主任医师以上医师参加,会诊医师应作好准备,疑难病例应主动征询上级医师的意见。
2.全院性大会诊或有外院专家参加的会诊,应由科主任派副主任医师或主任医
第5页,共20页 师参加。
3.患者家属要求外院片会诊或门诊带片要求会诊,应挂放诊科专家号,同时按规定交纳会诊费,片子质量符合诊断要求时会诊专家方可出具诊断报告书。4.由医院委派的外出会诊按规定须经医务科同意后安排。参加放射学会组织的影像会诊须经科主任同意后方可外出。
5.远程会诊:特殊病例需要远程会诊时,须由科室提出申请,经医务科同意,在患者家属同意支付会诊费用的前提下,将相关资料发送给指定的专家进行远程会诊咨询。科室专家可在科内接受远程发送的影像会诊咨询请求。
放射科随访工作管理制度
1.病例随诊是检验诊疗质量、总结经验、提高诊治水平、积累科研教学资料的一项重要措施。需要安排专人做此项工作,按月为单位、建立专门的记录,并统计确诊与误诊率。
2.随访分类:按照科内设备与专业进行分类随访,如乳腺类、消化道造影检查类、CT诊断类、平片类等。建立每例随访制度。尽可能查找经过病理确诊的病例,对照影像诊断,记录正确与否。
3.定期举行专业组或全科病例讨论会进行病例分析讨论,特别是漏诊或误诊的病例,应认真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以提高诊断水平。
放射科质量控制制度
1.质量控制的组织:在科主任的领导下成立科内质量控制小组,建立每月自查制度,同时定期接受医技组的检查。各种设备必须建立相应的质量控制标准,进行分类专项的质量控制与管理。
第6页,共20页 2.质量控制与分类:X线平片类由技师组主要负责,参照国家标准,建立技术质量管理与评片制度,X线片进行分级评定,及时总结经验,不断提高甲级片的比例。科室质控小组定期对乳腺类的质量控制应包括片子的质量与诊断报告;CT诊断类的质量控制应包含排版、照片与报告。
3.质量控制的赏罚:科内建立质量控制的检查方法和评定标准,并结合科室的管理对未达标者进行处罚,对达标和超标者进行奖赏。
4.质量控制资料:科内建立完整的质量控制总纲,分别对各专业的检查进行记录备案,每月自查存底,对质控办的各种反馈资料进行保存。
放射科影像资料管理制度
一、CT、X线片、乳腺片的管理:
1.每日整理X线片、CT片及报告,进行核对(片号、住院号、姓名、片数等),发现差错及时改正,做到差错不出科,并通知有关当事人员。2.将申请单和报告单粘贴后放入片袋并将片袋归档。3.及时整理片架,按序号核对,定期清扫片架和片库。
4.对普通放射、CT和乳腺摄片的特殊投照或扫描检查,要强化管理,建卡登记归档,妥善保管。
二、借片与复制胶片制度:
1.患者凡因医疗需要借片,应由本院医师写借片条,凭借片条办理借片押金手续,并按期归还,逾期不归或丢失者要追究责任。
2.凡注示教学片、科研片,一律不外借,一般可来科阅片,特殊病例须与放射科协商,如因科研工作需要,应事先与放射科协商。
三、数字化存储设备的复制:
第7页,共20页 1.数字化存储影像设备(数字胃肠、CT、DR等)将为临床提供打印胶片、刻录光盘服务,按规定收取工本费。
2.定期刻录各种光盘,所有存储光盘进行编号并记录索引信息如编号和日期,有序存放,保证资料的完整。
X线、CT防护安全管理规定
1.为确保放射工作人员及病人的安全,对X线、CT检查的防护安全做如下规定: 2.医务人员要积极宣传防护知识,合理应用X线及CT等影像检查,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检查。
3.申请X线及CT检查时,临床医师应认真填写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明确检查部位及检查目的。
4.对于育龄妇女,怀孕早期绝对禁忌进行使用X线的影像学检查,孕中晚期应慎重选择。对于确需进行影像学检查的孕妇或孕妇患者,临床医师填写检查申请单时必须注明孕期情况。临床医师不得在申请单上未注明孕期情况时为孕妇开具X线相关的影像学检查申请单,否则由此导致的后果临床医师应承担主要责任;影像科登记人员及医务人员应当尽可能防止和避免孕妇的不必要照射。
5.婴幼儿行X线及CT检查时应做好严格的防护,尽量避免甲状腺区及性腺区受照射。
6.肝肾功能低下,白细胞极低、极危重患者应缓期检查。
7.检查时必须做好非检查部位的防护,尤其性腺及甲状腺区域的防护。8.临床医师应积极与影像医师共同磋商或会诊,制定最佳影像检查方案,避免短期重复检查。
第8页,共20页 9.若检查中需要患者家属陪护,工作人员应帮助做好家属的防护工作。
放射线工作人员防护制度
1.从事放射工作的人员应具备必要的防护知识,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并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
2.要经常检查防护物的防护效能,各种放射源只准在国家规定允许剂量的条件下使用,避免工作人员接受超量照射。
3.放射专业工作人员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允许暴露于原发射线束之中,在不影响诊疗质量的情况下,尽量缩短照射时间,设备允许时尽可能采取遥控和远距离操作。
4.从事放射工作的人员,应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建立健康档案,白细胞4×109/L以下或血小板7×109/L以下者,暂时脱离接触放射线,并给予治疗。5.长期从事放射线工作的人员,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实际情况,给予相应的保健待遇。
6.有生育计划的工作人员应当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给予适当的假期或科内岗位的调整安排。
乳腺钼靶摄片诊断室工作制度
1.每天上班时应准备好设备,注意保护受检病人的安全,维护设备及其用电的安全,保持室内环境卫生,保持室内一定的温度。接到已经收费的摄片申请单后,查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及其他检查的信息,查对检查部位,及时登记编号并写好片袋。拍摄时注意肿块的位置、大小以及是否包含在片内。特殊情况下应在医师的指导下进行特殊方位透照。
2.操作技术员上岗前应进行培训,掌握常规方位及特殊方位的拍摄方法,并及
第9页,共20页 时记录其拍摄条件,胶片冲洗应避免污染与划伤,保证摄片质量符合诊断的要求。
3.专业医师须经专业培训方可上岗,医师应认真阅读申请单,询问并补全病史资料,诊断前须为病人进行体格检查(触诊须注意手法和触诊顺序,男医师在检查女病人时应有另一名医护人员在场)。门诊病人检查后及时报告,当有疑难时应进行科内集体读片,所有的报告须经主治或以上医师复核后方可发出。
4.详细做好随访工作,记录影像报告的结果并及时填写随访结果,随访片应整理编号并在登记本上作好标记。
放射科进修制度
一、进修放射诊断学(含CT、乳腺、MRI)1.条件:高等院校大专或以上毕业,从事本专业工作三年以上;中专院校毕业从事本专业工作五年以上。
2.进修期限:进修放射诊断期限不得少于一年;专题进修CT、MRI期限不得少于六个月;乳腺影像进修期限为三个月以上。
二、进修放射投照技术:
1.中专以上文化程度,从事本专业工作三年以上。2.进修期限应在6个月以上。
三、进修要求:
1.学员必须遵守医院及本科的各项规章制度,按照科室的安排进行各项业务培训并参加科内政治学习。
第10页,共20页 2.在上级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日常投照及诊断工作,在取得负责医师及技师同意后,方可独立进行投照及书写诊断报告。
3.应认真填写投照条件、书写诊断报告,经上级医师审阅签字后方可发出。4.按时参加业务学习及讲座,参加读片会讨论。
5.学习期间不得无故请假,特殊情况须持单位信件,经科主任及科教科批准后方可离院,一年累计不得超过20天。
6.通过学习使学员掌握常规X线投照技术、CT扫描方法和常见病、多发病的影像学诊断技能。按专业进行考核后方可结业。
放射科主任职责
一、在院长领导下,负责本科的医疗、教学、科研、预防、行政管理工作。.
二、制订本科工作计划,组织实施,经常督促检查,按期总结汇报。
三、根据本科任务和人员情况进行科学分工,保证对病员进行及时的诊断和治疗。
四、定期主持集体阅片,审签重要的诊断报告单,亲自参加临床会诊和对疑难病例的诊断治疗,经常检查放射诊断、治疗和投照质量。、五、经常与临床科室取得联系,征求意见,改进工作。
六、组织本科人员的业务训练和技术考核,提出升、调、奖、惩的意见。学习、第11页,共20页 使用国内外的先进医学技术,开展科学研究。督促科内人员做好资料积累与登记、统计工作。
七、担任教学,搞好进修、实习人员的培训。
八、组织领导本科人员,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检查工作人员防护情况。严防差错事故。
九、确定本科人员轮换、值班和休假。
十、审签本科药品器材的请领与报销,经常检查机器的使用与保管情况。
副主任协助主任负责相应的工作。
放射科室正(副)主任医师岗位职责
一、在科主任领导下,对本科、本专业医疗、教学、科研各岗位医师进行全面的技术指导、业务考核和理论的培训提高工作,是本学科的学术带头人。
二、制定本人及本专业组的工作计划、科研课题设计,并参加科研及论文书写,按期总结汇报。向科主任提出有关学科发展、专业设置、人员培训等意见。
三、参加专家院内会诊,应用国内外先进技术解决临床实际问题,提高医疗质量。
四、参加和指导急、危、重、疑难患者的检查诊断。参加或主持疑难病例会诊和术前病例、死亡病例的讨论。
五、担任一定的教学任务。指导主治医师、进修医师、研究生完成临床医疗任务和科研课题。
六、督促检查下级医师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严防发生医疗差错事故。
七、协助科主任进行思想教育和精神文明、医德医风建设。
放射科主治医师岗位职责
一、在科主任领导和上级医师指导下,负责本科一定范围内的医疗、教学、科研
工作。
二、参加值班并主持每日的集体读片,审签诊断报告,担负疑难病例的会诊诊断。
三、认真做好交接班,负责检查和修改下级医师、实习医师的病历诊断报告。
四、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常规,亲自操作或指导实习医师进行各种
第12页,共20页 重要的检查和操作,严防差错事故。
五、承担临床教学及指导进修、实习医师工作。
六、学习和运用国内外先进技术,开展科研工作,做好资料积累。
七、协助科主任做精神文明、医德医风建设及宣传工作。
放射科住院医师岗位职责
一、在科主任领导和上级医师指导下,担任住院、门诊、急诊的日常值班与病员的检查工作。
二、负责X线诊断,并按时完成诊断报告,遇有较难问题及时请上级医师指导,提高诊断符合率;遇有疑难病例不能单独处理时,应及时报告上级医师。
三、参加会诊和临床病例讨论。
四、掌握X线机的一般原理、性能、使用及普通投照技术,严格遵守与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做好防护工作,严防差错事故。
五、担负一定量的科研、教学、进修及实习人员培训工作,完成住院医师培训计划,定期向导师汇报并接受考察。
放射科主管技师岗位职责
一、在科主任领导和主任技师指导下,负责本科一定范围内的业务技术、教学和科研的具体工作。
二、负责处理本专业较复杂疑难的技术问题及设备仪器的使用、维护和保护,保证技术操作准确、安全、有效。
三、督促下级技术人员严格遵守并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本专技术操作规程和安全规
则,严防差错事故,有了问题及时向上级报告。
四、承担本专业下级技术人员、进修人员的培训工作,指导业务学习,指导技术操
作,担任部分教学任务。
五、组织本科内技术人员开展科学研究及新技术的应用。定期向科主任汇报工作计划及实施情况。
放射科技师岗位职责
一、在科主任领导和主管技师指导下,根据不同资历和能力,负责一定范围内的第13页,共20页 具体技术工作。
二、参加具体技术操作和大型仪器的使用、维护和保管工作,负责处理一般的技术性工作,技能操作较准确、安全、有效。
三、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本专业技术操作常规,严防差错事故,有了问题及时向上级技师报告。
四、担任下级技术人员的教学和业务指导工作;积极在本专业范围内开展业务工作和新技术的应用。
放射科技士岗位职责
一、在本科上级技师指导下,按照不同分工,负责一定范围内的部分透视、拍冲片、投影扫描技术工作。
二、按照要求参加具体技术操作,保证检查手段或操作方法的准确、安全有效。
三、经常检查维护仪器、设备,保持性能良好;及时补充各种耗材、X线片,保持随时应急用。
四、根据临床对各种物品、仪器耗损情况,不断改进管理和使用安排,以利于急、搀救工作的进行。
五、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常规,发现问题及时向上级报告
CT室主任岗位职责
一、在院长及科主任领导下负责CT室医疗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工作。
二、制订本室工作计划,组织实施,经常督促检查,按期总结汇报。
三、根据本室任务和人员情况进行科学分工,保证病人进行及时的诊断和治疗。
四、定期主持集体阅片,审签重要的诊断报告单,亲自参加临床会诊和对疑难病例的诊断治疗,经常检查CT诊断、技术组、护理组和工友的工作质量。
五、经常与临床科室取得联系,征求意见,改进工作。
六、组织本室人员业务训练,技术考核,提出升、调、奖、惩意见。学习、使用国内外的先进医学技术、开展新项目及科学研究。督促科内人员做好资料积累与登记、统计工作。
第14页,共20页
七、担任教学,搞好进修、实习人员的培训。
八、组织本室人员,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检查工作人员防护情况。严防差错事故。
九、确定本室人员轮换、值班与休假。
十、审签本室药品、器材的请领与报销,经常检查机器的使用与保管情况。
十一、担任少部分日常医疗工作,定点解决疑难问题。
十二、完成院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CT室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岗位职责
一、在放射科主任和CT室主任领导下进行日常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
二、主持每天的集体阅片,并督促记录,书写诊断报告,尤其是较疑难的外院的诊断报告,审签日常CT诊断报告。
三、解决疑难问题,指导技术员和护士确定特殊病人的扫描方式和增强方式。
四、参与、指导病历追踪工作,每月主持追踪读片会一次。
五、负责资料的完善、记录、分类贮存、定期或不定期与临床医生、B超、放射科医生进行业务交流,加强自身业务学习,不断提高诊断水平。
六、指导过敏反应的抢救处理。
七、及时反馈扫描质量、胶片冲洗质量,做好质量、技术把关工作,不合格胶片不发报告。
八、组织科室的业务学习,参与教学工作,指导低年资医师、进修医生工作。进行一定的科研工作和新项目开发。
九、在缺少下级医生情况下,负责日常医疗工作,具体见医师职责
CT室主治医师职责
一、参加集体读片,在主任、副主任医师指导下负责书写CT诊断报告,书写报告按相关规范进行,同时做好读片记录和有意义的病人追踪卡,随时发急诊报告,快片报告。
二、负责病历追踪,准备每月一次的追踪读片会。
三、参与造影剂过敏反应的抢救处理。
四、参与科内业务学习、教学工作和一定的科研工作,不断学习新知识。
第15页,共20页
五、参与少量的行政工作和质量控制工作。
CT室住院医师岗位职责
一、在科主任领导和上级医师指导下,担任住院、门诊、急诊的日常值班与病员的检查工作。
二、负责CT诊断,并按时完成诊断报告,遇有较难问题及时请上级医师指导,提高诊断符合率;遇有疑难病例不能单独处理时,应及时报告上级医师。
三、参加会诊和临床病例讨论。
四、掌握CT机的一般原理、性能、使用技术,严格遵守与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做好防护工作,严防差错事故。
五、担负一定量的科研、教学、进修及实习人员培训工作,完成住院医师培训计划,定期向导师汇报并接受考察。
CT室技师职责
一、在科主任和医师指导下工作。
二、负责CT扫描工作,按CT扫描常规,医师要求及操作规程认真完成扫描,保证图象质量,遇到特殊情况,及时请示上级医师。
三、负责洗片工作,显、定影液配制,注意观察洗片机工作状况,保证洗片机质量。
四、负责值班工作,并按值班制度执行。值班期间,加强防火、防盗意识,保持科内整洁,负责关好门窗。
五、负责各设备的保养、检修工作,并建立档案。负责机器配件、药水、胶片等物品的请领,保管及消耗品的登记统计工作。
六、积极参加技术革新和科研工作。
CT室值班人员职责
一、值班人员必须坚守岗位,需吃饭洗澡时,要与放射科人员协调好工作,不得超过半小时,并要给病人留言。
二、值班人员负责当天下午的扫描、照片,检查显定影液情况,更换、补充药液,第16页,共20页 并做好交接班记录。
三、值班人员负责CT急诊工作,应该完成扫描、照片、洗片全过程,常规由放射科医师发报告,若病人出现意识异常(如燥动、昏迷、频繁呕吐、二便失禁)或心、肝、肾功能衰竭等其它严重情况者,一定由医师发报告,外院病人尽可能由医师发报告。
四、夏天必须倒抽湿机水一次(10时左右)。
五、晚间要巡视电源、各设备,尤其是配电柜,并调整好空调机温度(机房内20-25℃,办公室25℃以上,并放除湿档),并关好门窗及照明灯,若出现安全事故,一切责任由值班人员负责。
六、当班出现各种机器故障,一定要记录于交班本上和机器维修记录本上。
七、值班人员第二天上午为交接班时间,其它时间补休。若有特殊情况需值班人员在岗,则自动取消补休。
MRI室主任岗位职责
一、在院长及科主任领导下负责MRI室医疗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工作。
二、制订本室工作计划,组织实施,经常督促检查,按期总结汇报。
三、根据本室任务和人员情况进行科学分工,保证病人进行及时的诊断和治疗。
四、定期主持集体阅片,审签重要的诊断报告单,亲自参加临床会诊和对疑难病例的诊断治疗,经常检查MRI诊断、技术组、护理组和工友的工作质量。
五、经常与临床科室取得联系,征求意见,改进工作。
六、组织本室人员业务训练,技术考核,提出升、调、奖、惩意见。学习、使用国内外的先进医学技术、开展新项目及科学研究。督促科内人员做好资料积累与登记、统计工作。
七、担任教学,搞好进修、实习人员的培训。
八、组织本室人员,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检查工作人员设备磁场环境下设备及人员的安全保护情况。严防差错事故。
九、确定本室人员轮换、值班与休假。
第17页,共20页
十、审签本室药品、器材的请领与报销,经常检查机器的使用与保管情况。
十一、担任少部分日常医疗工作,定点解决疑难问题。
十二、完成院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MRI室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岗位职责
一、在医学影像科主任和MRI室主任领导下进行日常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
二、主持每天的集体阅片,并督促记录,书写诊断报告,尤其是较疑难的外院的诊断报告,审签日常MRI诊断报告。
三、解决疑难问题,指导技术员和护士确定特殊病人的扫描方式和增强方式。
四、参与、指导病历追踪工作,每月主持追踪读片会一次。
五、负责资料的完善、记录、分类贮存、定期或不定期与临床医生、B超、放射科、CT室医生进行业务交流,加强自身业务学习,不断提高诊断水平。
六、指导病人突发事件的抢救处理。
七、及时反馈扫描质量、胶片冲洗质量,做好质量、技术把关工作,不合格胶片不发报告。
八、组织科室的业务学习,参与教学工作,指导低年资医师、进修医生工作。进行一定的科研工作和新项目开发。
九、在缺少下级医生情况下,负责日常医疗工作,具体见医师职责
MRI室主治医师职责
一、参加集体读片,在主任、副主任医师指导下负责书写MRI诊断报告,书写报告按相关规范进行,同时做好读片记录和有意义的病人追踪卡,随时发急诊报告,快片报告。
二、负责病历追踪,准备每月一次的追踪读片会。
三、参与病人突发事件的抢救处理。
四、参与科内业务学习、教学工作和一定的科研工作,不断学习新知识。
五、参与少量的行政工作和质量控制工作。
第18页,共20页
MRI室住院医师岗位职责
一、在科主任领导和上级医师指导下,担任住院、门诊、急诊的日常值班与病员的检查工作。
二、负责MRI诊断,并按时完成诊断报告,遇有较难问题及时请上级医师指导,提高诊断符合率;遇有疑难病例不能单独处理时,应及时报告上级医师。
三、参加会诊和临床病例讨论。
四、掌握MRI机的一般原理、性能、使用技术,严格遵守与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做好防护工作,严防差错事故。
五、担负一定量的科研、教学、进修及实习人员培训工作,完成住院医师培训计划,定期向导师汇报并接受考察。
MRI室技师职责
一、在科主任和医师指导下工作。
二、负责MRI扫描工作,按MRI扫描常规,医师要求及操作规程认真完成扫描,保证图象质量,遇到特殊情况,及时请示上级医师。
三、负责洗片工作,显、定影液配制,注意观察洗片机工作状况,保证洗片机质量。
四、负责值班工作,并按值班制度执行。值班期间,加强防火、防盗意识,保持科内整洁,负责关好门窗。
五、负责各设备的保养、检修工作,并建立档案。负责机器配件、药水、胶片等物品的请领,保管及消耗品的登记统计工作。
六、积极参加技术革新和科研工作。
MRI室值班人员职责
一、值班人员必须坚守岗位,需吃饭洗澡时,要与影像科人员协调好工作,不得超过半小时,并要给病人留言。
二、值班人员负责当天下午的扫描、照片,检查显定影液情况,更换、补充药液,并做好交接班记录。
三、值班人员负责MRI急诊工作,应该完成扫描、照片、洗片全过程,常规由放
第19页,共20页 射科医师发报告,若病人出现意识异常(如燥动、昏迷、频繁呕吐、二便失禁)或心、肝、肾功能衰竭等其它严重情况者,一定由医师发报告,外院病人尽可能由医师发报告。
四、夏天必须倒抽湿机水一次(10时左右)。
五、晚间要巡视电源、各设备,尤其是配电柜,并调整好空调机温度(机房内20-25℃,办公室25℃以上,并放除湿档),并关好门窗及照明灯,若出现安全事故,一切责任由值班人员负责。
六、当班出现各种机器故障,一定要记录于交班本上和机器维修记录本上。
七、值班人员第二天上午为交接班时间,其它时间补休。若有特殊情况需值班人员在岗,则自动取消补休。
9.放射科图像管理制度 篇九
(1)根据规定组织放射工作人员参加专业技术、放射防护和有关法律知识培训。
(2)放射工作人员,工作时佩戴个人剂量元件并按规定参加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体检。
(3)按规定对放射诊疗场所和诊疗设备进行防护与状态检测。(4)严禁对妊娠妇女进行(5)对儿童进行面积一般不超过胶片面积的(6)新安装、证的服务机构进行检测,合格后方可使用。(7)工作人员必须熟练掌握业务技术和射线防护知识,用范围,合理使用(8)在不影响诊断的前提下,应尽可能采用“高电压、低电流、后过滤”和小照射野工作。(9)工作人员在使用射野使有用线束限制在临床需要的范围内并与成像器件相匹配。(10)施行X适当的防护措施。摄影中除受检者,其他人员应在机房外等候,对受检者需要扶携时,对扶携者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11)进行X合,熟练掌握暗室的操作技术。X线检查时,应尽量采用线诊断。
XX线检查,尤其是妊娠%,并采用短时间曝光的摄影技术。
8X线摄影检查,照射野
周的妇女。正确掌握适 采取—15 10维修或更换重要部件后放射诊疗设备,请取得资质印
X线摄影时,应严格按所需的投照部位调节照线检查时注意受检者防护,对受检者非投照部位,线摄影检查时,合理选用胶片以及胶片与增感屏的组
X射线影像诊断质量保证方案
(1)根据规定组织放射工作人员参加专业技术、放射防护和有关法律知识培训。
(2)放射工作人员,工作时佩戴个人剂量元件并按规定参加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体检。(3)按规定对放射诊疗场所和诊疗设备进行防护与状态检测。(4)严禁对妊娠妇女进行(5)对儿童进行积一般不超过胶片面积的(6)新安装、的服务机构进行检测,合格后方可使用。(7)工作人员必须熟练掌握业务技术和射线防护知识,范围,合理使用(8)在不影响诊断的前提下,应尽可能采用“高电压、低电流、后过滤”和小照射野工作。
X线检查,尤其是妊娠X线检查时,应尽量采用10%,并采用短时间曝光的摄影技术。线诊断。
8—X线摄影检查,照射野面 周的妇女。
正确掌握适用15维修或更换重要部件后放射诊疗设备,请取得资质印证
10.放射科 制度(全) 篇十
一、考勤与休假制度
1.全科工作人员、实习生、进修医师均应按时上班,不迟到早退,上班时间内不串岗、不脱岗,坚守工作岗位。
2.科室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医院考勤及请假的规定,违者按院部规定条例处理。
3.科内病假、事假人数及天数由各部门责任医师登记,月终由科考勤员统计。
4.按国家规定,放射工作人员除法定各种假期(婚假、产假、探亲假、工休假、病假、事假)外,享受放射假。科内放射人员休放射假由科主任在保证工作正常进行前提下,统筹安排。放射假、工休假不作缺勤。
5.科内人员在上班期间,若遇到特殊情况(急诊、直系亲属因病或/和其它特发事件)需离岗者,必须按院部有关规定条例办理请假手续。
6.凡病假者,必须持院保健科病假证明方可生效,并由科主任签名后科内考勤员存档;凡事假超过一天者,必须由科主任同意签名后,在人事处办理手续,将回执交科主任过目,由考勤员存档。
7.无论病假、事假,若超过原请假期限,视为旷工,按院部有关条例处理。
8.若病假、事假未达到期限提前上班,需及时向科主任说明情况,注销请假日期。9.新进科室人员必须工作满一年后,方可安排休放射假。当年放射假必须在当年内安排(特殊情况除外),但不待借用下年度放射假。
二、读片、报告审核制度
1、读片制度:
(1)保证每天上午半小时集体读片,以当天科室值白班医师及技师参加。
(2)由前一天当班医师选择疑难病例和/或有教学价值的病例若干份,作为当天集体读片的主要内容。
(3)由前一天当班医师重点发言,介绍病史、体征等临床资料和检查过程,全面分析检查所见的放射学表现,发表自己的有关诊断和鉴别诊断意见。
(4)参加读片的医师可各抒己见,进行深入的相关信息交流,做到既培养青年医师的逻辑推理能力和表达能力,又重温了解剖、生理、病理、临床等相关知识。通过相互交流,达到提高诊断质量、进行专业和教学培训的目的。
(5)由当天“审核医师”总结报告内容,便于“书写医师”正确书写报告。
(6)最后由“书写医师”做好简要记录(记录本或电脑),为教学和科研积累第一手资料。
2、报告审核制度:
(1)审核医师必须由获得主治医师职称二年以上的医师担任,完成当2 日诊断报告的审核。
(2)审核医师对每份检查报告必须核对“申请单、片头、报告”三者的姓名、性别、年龄、科别、放射学检查号码、门诊号/住院号、病房号/床号、检查时间、报告书写时间、报告审核时间以及书写医师的签名。
(3)审核医师对每份摄片必须核对检查部位、名称和方法是杏达到送检医师的要求(针对性要强),认为不妥者需及时与主管该患者的经治医师联系商榷(亲自联系或请书写医师执行)。
(4)审核医师在审核报告过程中应注意修正错误的或不当的专业描述用语,以及描述与诊断结论的一致性,特别是放射学诊断的准确性。必要时提出加做和/或重做有关的放射学检查,交书写医师落实执行。尽可能地减少误、漏、过诊之机率,提高报告的正确性。
(5)审核医师还应注意,对送检医师的要求以外的阳性发现在报告中应有述及,并按诊断重要性的主次顺序写在结论中以供临床医师参考。
(6)审核医师在同意的和修改后通过的报告上使用手写体电子版签名,字迹要清楚。
三、阅片报告制度
1、迅速及时发出报告,及时提供临床诊断,减少病人候诊时间。
2、在扫描完毕后必须立即摄片,以保证当班医生尽可能在工作时间内阅片,写出报告,然后交登记室发出。急诊报告半小时内发出,门诊报告1小时内发出。病房检查报告原则上次日上午十时前发出。急诊病例同门诊,特殊病例须向病人解释清楚,及时电话告知接诊医师或病房医护人员。
3、按本科室查对制度规定内容严格查对把关,保证诊断质量。
4、书写报告时应密切结合临床资料,包括主诉、病史、客观检验值、临床诊断,检查方法等,必要时亲自检查病人。补充资料记载在申请单上。
5、报告内容字迹清楚,无错别字,形容描述应恰当如实,语句简练明白,描述与结论吻合,层次分明,诊断力求正确,提出相应检查建议及随诊要求。
6、凡当班报告医生认为不能做出诊断的疑难片,可留待次日晨间读片时全科医生讨论,做出诊断,遇有不同意见时,由科主任作出诊断或请外院阅片,由书写报告一声发出报告。
7、报告应签署全名,不应签花体。
8、严禁书写假报告,否则以失职或违法乱纪论处。
四、业务学习制度
1.工作日每天应有半小时左右的时间集中读片、讨论。
2.业务学习以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操作为主,另外不定期举办专业专题、建立业务学习记录。
3.凡有特殊疑难病例、根据情况随时组织会诊或讨论。
4.不定期举行下列业务学习:读书心得汇报、课题计划及进度汇报、专题讲座、论文交流、证实病例读片会等。
五、疑难病例集体读片、讨论制度
1.每周由科主任组织,质控小组成员主持,进行一次疑难病例、少见4 病例或典型病例集体读片讨论。
2.疑难病例读片由接诊医师准备病例资料、介绍病情、检查经过;参加人员不分资历,各抒己见,主持人作总结分析,提出诊断意见。
3.疑难病例讨论必要时应邀请临床科室或其他医技科室人员参加,广泛听取各种意见,相互参考,以求作出更准确的诊断。
4.疑难病例读片、讨论应指定专人记录。
六、病例随访制度
1.本制度的目的为了提高诊断质量,定期统计影像诊断的正确率,提高业务水平。对经随访证实的术前诊断不明确的病例可在疑难读片会上进行分析、讨论,总结经验教训。
2.明确分工,安排专人负责登记疑难病例追踪情况,不定期深入各临床科室病区,查对本科发出之报告的正确与错误率。
3.检查对象为本科影像诊断阳性,经手术,病检证实或经可靠的临床证实的病例并记录。
4.具体内容为:姓名、性别、年龄、职业、住址、住院号、片号、病检号、影像诊断、诊断者、临床诊断、手术所见、病例诊断等。
5.将查对结果及时向科主任汇报,以便对事故与重大差错能及时作出处。
七、事故登记制度
1.操作规范,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以杜绝事故发生。2.建立医疗意外和事故登记本,凡有差错者均按日期,X线号,差错原因及当事者一一登记。
3.一旦有医疗意外和事故发生,应及时记录发生时间、地点、内容、抢救措施和当事人等情况,并及时报告医院有关职能部门,以便进行相应的调查处理。
4.每月底将差错事故登记情况由科主任向全科报告,对差错提出分析及处理意见,凡为医疗事故者则由医院医务科处理。
八、抢救药品登记和抢救记录制度
1.放射科应配备抢救车,配置必要的抢救药品,并有药品登记单和记录本。
2.抢救药品应定点放置,定人保管,定期消毒,定期核对,定期更换。
3.在影像检查过程中,患者病情危重需抢救时,应立即采取积极抢救措施,并及时与临床医师和相关部门联系,提高抢救成功率。
4.在患者抢救过程中,医师、护士、技师等密切配合,并及时做好记录。
5.病情危重者应及时与其家属或单位联系。
6.抢救完毕,做好抢救记录、登记、整理、消毒、记账等相应工作。
九、消毒隔离制度
1.放射机房应保持清洁和每天消毒,并做好记录。2.机房(包括发热门诊拍片机房)室内应每天作紫外线消毒;地面等物品表面采用湿式消毒,消毒液应由专人负责,定期更换。
3.机房所用器材由专人负责,定期向供应室领取、更换,并按有关法规、规定的要求进行使用和毁形处置等。
4.胃肠检查应使用一次性杯子,钡灌肠检查应使用一次性肛管,以防止交叉感染。
5.传染病患者在传染期尽可能暂缓放射科检查,必要时由病房穿隔离衣及带被单来科检查,并注意机房及时消毒。
6.放射科内患者、医务人员所用物品,以及放射防护用品应定期清洗、消毒。
7.如有突发疫情发生,按医院疫情处置相关要求执行。
十、危急情况应急处理制度
1.当患者在放射科造影或增强检查中出现过敏反应:当班医师立即就地观察患者的呼吸、血压和心跳状态,并立即呼叫内科总值班,对发生严重过敏反应出现生命体征严重异常者,应立即就地进行抢救,并呼叫医院急诊科、麻醉科等急救小组成员到场抢救。
2.当患者在放射科检查或等待过程中发生心脏问题或呼吸停止等危险情况:发现者立即将患者平卧、保暖,测心率、血压、呼吸,就地进行胸外心脏按摩等抢救,并呼叫医院急诊科、麻醉科、内外科等急救小组成员到场抢救。
3.当患者在放射科检查或等待过程中发生下列危急情况时:(1)张力性气胸
(2)胃肠穿孔引起膈下游离气体(3)脑疝
(4)胃管误插入气管(5)手术后体内残留异物(6)双肺弥漫性肺水肿(7)肺动脉栓塞(8)主动脉夹层
放射科值班医师对出现的上述危急情况必须及时电话通知有关人员,步骤如下:
1.门诊患者,通知门诊办公室,由门诊办公室及时转告责任医生或患者本人。
2.住院患者或急诊患者,可以通知病区护士或急诊护士,由其及时转告患者主管医师。并在危急情况专用记录单上记录日期、时间、患者姓名及病历号(住院号)、检查项目及其结果、接电话人员的姓名或工号。记录至少保留2年。
3.当患者在放射科检查或等待过程中发生如下其它情况的处理方法:(1)癫痫:发现者立即告知当班技师或医师,将患者平卧、保暖、头伸向一侧,口腔用压舌板保护,并呼叫内科总值班(2)低血糖:发现者立即告知当班技师或医师,将患者平卧、保暖,测心率、血压、呼吸,补充甜食或饮料,并呼叫内科总值班。
(3)跌伤:发现者立即告知当班技师或医师,查看伤势,安抚患者,并呼叫外科总值班。
十一、放射科工作制度
1.严格执行医院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
2.衣帽整洁,挂牌服务,遵守劳动纪律,以病人为中心,做好优质服务。
3.各项影像检查须由临场医生详细填写申请单,急诊病员随到随检,老弱病残患者优先。各种特殊影像检查和照影检查应事先预约。
4.各岗位人员均要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和技术操作常规,详细阅读申请单,了解病史、体征、检查目的,必要时亲自询问和检查。
5.重要的摄片由放射科诊断医师和技术人员共同确定,摄影完后,待观察影像合格后方瞩病人离去。
6.危重病员的检查,必要时应由临床医师携带急救药品陪同检查,大出血、血压过低、休克等危重病员须经临床处理待病人稳定后再做检查。
7.在规定的时间,由执业医师密切结合临床病史、体征。按规范书写诊断报告,并实行双签审制度。进修和实习医师在上级医师指导下进行工作。
8.坚持每日集体读片,评定影像和诊断质量,科内定期组织专业知识学习和讨论,不断提高检查和诊断水平。9.影像资料有专人管理、归档、借阅。
10.重视安全工作,严禁在科内使用电炉,燃油(气)具,严禁在工作场所吸烟。
11.做好病人、家属和工作人员的辐射防护工作,保护好患者的隐私。.爱护设备,定期保养,出现故障立刻汇报,并与设备科联系,及时解决。
十二、放射科辐射防护制度
1.机房设计合理,面积应满足防辐射要求,墙壁、门窗施工安装后经检测(主、副防护应达2.0和1.0铅当量),合格后方可正式投入使用。
2.机房外安装醒目的防辐射警示标志及工作灯,提醒周围人员。3.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各种防辐射屏蔽隔离设备应齐全、充足,并保持完好、清洁,随时可以使用。
4.操作人员在机房内曝光时应穿戴防护衣、帽、手套、面罩,积极采取措施,防止射线损伤。
5.对患者注意防护,尽量缩小照射野,减少曝光量和曝光次数,对敏感部位应做屏蔽防护。
6.注意周围人员的防护,曝光前注意关好门窗,防止漏射线对他人的损伤。
7.使用移动式X线机摄片时技术人员应作好个人防护,尽可能远离辐10 射源并注意周围人员的防护保护。
8.无关人员不得随意进入机房内,确有必要者应作好周密的防护并尽可能远离辐射源。
9.操作技术人员发现机器有异常辐射应立即关机、切断电源,并立即向科主任汇报。
10.科室医技人员应带个人剂量片监测辐射剂量;定期体检,及时了解辐射损伤情况。
11.按有关规定轮流安排工作人员休假或疗养。12.科室设防护监督员,定期检查监督防护措施的落实。
十三、安全防范管理制度
1.由科主任总负责,安全员具体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
2.科室设立一名兼职安全员,定期检查科室的安全防范措施,包括科室的安全通道是否通畅,及时提出整改意见。
3.各组的安全防范由安全员具体负责。中午值班和夜值班期间的安全防范由值班人员负责。
4.节假日放假前技师长须巡视全科,不需要使用的机房和办公室门须关闭
5.各组组长每天下班前负责组内巡视,检查水、电、煤、门、窗等安全问题。
6.一旦发现水、电、煤、门、窗等安全问题及时向科室领导汇报,并 落实改进措施。各组均需配备灭火器,并经常检查其有效性。自觉学习有关安全防范的业务知识及安全防范的文件及政策。积极配合医院保卫部门对案件及事故的调查、取证工作。
十四、放射科设备管理、保养制度
1.放射科设备管理、保养由技术组长负责,实行专机专人管理。2.机房的各种标志醒目,各台机器应有规范的操作规程和运行记录。3.保持机房内干燥整洁,禁止在机房内存放无关物品。
4.保持机器清洁,及时清理污物血渍,每天必须进行一次机器的清洁工作。
5.每周进行一次安全检查和常规小保养,减少机器故障的发生并及时掌握机器的运行情况。主要为机器清洁、安全装置、运转部件检查保养。
6.每月进行一次机器的全面检查和调整。内容包括:机房机器的清洁;机械电器部件牢固、运行准确性;平衡悬吊装置的安全;电缆电线的完好;保护地线接触良好;显示数据准确性等。保持机器处于良好的状态,确保机器设备安全、正常运行。
7.发生故障应及时停机检查,记录故障现象以便维修。
十五、放射科设备维修制度
1.机器设备发生故障时应及时向科主任汇报并记录故障现象。2.科主任接到设备故障报告后安排具有维修技术的技术人员进行检查。常见和简单故障及有能力维修的故障原则上鼓励技术人员自行维修,12 以节约成本。
3.对本科室无法维修的故障及时向设备科报告,并填写维修申请单,由设备科安排维修。
4.设备维修应及时做维修记录,内容包括:故障经过、现象、检查情况、维修经过和维修后情况。
5.设备故障修复后应进行严格的验收检测,经试运行正常后方可正式使用。
6.未经科主任许可,严禁私自拆解、改造、维修机器设备。
十六、知情同意告知制度
1.每个检查室入口处必须张贴射线损伤警示标志。
2.科室具备“放射检查临床使用许可证”,并在醒目位置公示许可证复印件。
3.每个患者应该在检查前知晓X线检查或CT检查同时将接受X线照射,存在对人体产生辐射损伤的可能性,具体做法可以在每个检查室外张贴包含上述警示内容的检查须知。
4.医务人员发现患者是婴幼儿或儿童时,应劝其慎重考虑进行射线检查;目前或近阶段可能怀孕生育的患者,都应劝其尽量选择其它检查或诊断手段。
5.CT增强检查开始前,由管床医生评估患者行CT增强扫描的风险程度并告知“碘对比剂知情同意书”必须告知的内容,必要时由CT室医师及护士补充解释或说明。患者或其家属必须在书面的“血管内使用含碘对比剂 知情同意书”上签名后方可实施检查。
6.CT增强检查的“血管内使用含碘对比剂知情同意书”必须告知患者或其家属以下基本内容:
(1)血管内使用含碘对比剂可能会引发严重的过敏反应,甚至死亡。
(2)患者应该说明原有对某些物质过敏的病史。
十七、放射科查对制度
1、检查时:查对科别、病房、姓名、年龄、片号、部位、目的。
2、治疗时:查对科别、病房、姓名、部位、条件、时间、角度剂量。
3、发报告时:查对科别、病房。
第二章岗位职责
一、放射科主任职责
1、在院长领导下,负责本科的医疗、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工作。
2、制定本科的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经常督促检查,按期总结汇报。
3、根据本科任务和人员情况进行科学分工,保证对病员进行及时的诊断和治疗。
4、定期主持集体阅片审签重要的诊断报告,亲自参加临床会诊和对疑难病例的诊断治疗,经常检查放射诊断、治疗和投照质量。
5、经常与临床科室取得联系,征求意见,改进工作。
6、组织本科人员的业务训练和技术考核,提出升、调、奖、罚的意见。
7、担任教学,搞好进修、实习人员的培训。
8、组织领导本科人员,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检查工作人员防护情况,严防差错事故。
9、确定本科人员轮换、值班和休假。
10、审签本科药品器材的请领与报销,经常检查机器的使用与保管情况。
二、放射科主治医师职责
1、在科主任领导和主任(副主任)医师指导下进行工作。
2、着重担负疑难病例的诊断。治疗,参加会诊和教学科研工作。
3、主持每天的集体阅片,审签诊断报告单。
4、其他职责与放射科医师同。
三、放射科医师职责、在科主任领导和主治医师指导下进行工作。
2、负责X线诊断和放射线治疗工作,按时完成诊断报告,遇有疑难问题,及时请示上级医师。
3、参加会诊和临床病例讨论会。
4、担负一定的科学研究和教学任务,做好进修、实习人员的培训。
5、掌握X线机的一般原理、性能、使用及投照技术,遵守操作规程,做好防护工作,严防差错事故。
6、加强与临床科室密切联系,不断提高诊断符合率。
四、放射科技师职责
1、在科主任领导和主治医师指导下进行工作。
2、负责投照工作,参加较复杂的技术操作,并帮助和指导技士工作。
3、负责本科机器的安装,修配,检查,保养和管理,督促本科人员遵守技术操作规程和安全规则。
4、开展技术革新和科学研究。指导进修、实习人员的技术操作,并担任一定的教学工作。
5、参加集体阅片和讲评投照质量。
五、放射科技士职责 1在技师、医师指导下,担负所分配的各项技术工作。
2、按照医师的要求,负责进行X线的投照,洗片、治疗工作。
3、配合技师进行本科机器的安装、检修、保养。整理和清拭工作。
4、负责机器附件、药品、胶片等物品的清理、保管及登记统计工作。
5、积极参加技术革新和科研工作。
六、放射科护理人员职责
主要负责放射科的护理工作,包括登记、预约、记账、统计、药物及物品的管理工作。工作内容:
1、仔细审阅各种预约申请单,严格掌握适应症,认真核对检查目的及部位。
2、做好各项检查前的准备工作。
3、完成每天的登记、记账工作。
4、协助医师完成各种造影检查的配合工作。
5、做好抢救药品及器械的管理,保证数目清楚、定点、定位,熟悉抢救程序,掌握抢救器械的性能,配合医师积极做好抢救工作。
6、认真执行无菌技术技术操作规程,并监督检查者的无菌操作按规范执行。
7、保证工作场所的干净整齐,维持工作次序,耐心安抚和疏导病人。
8、工作标准
(1)保质保量完成当天的各项检查、造影工作,严格按三查七对制度,不发生差错事故。
(2)临床各项日常工作质量达到护理制度规定的标准,并不断提高。
第三章操作常规
一、DR普放投照技术规范
(一)脊柱
1、寰枢关节(第1、2颈椎前后位)受检者仰卧(或取立位)头颅正中矢状面垂直台面,头向后仰,使上颌门齿咬合面至乳突尖部连线与台面垂直。在曝光时,尽量张嘴。中心线两嘴连线中点;如受检者头部无法后仰,可将X线管向头侧倾斜;距离为100CM。
2、颈椎正侧位片正位:取立位,双上肢放于身体两侧,正中矢状面垂直台面,头部后仰。中心线向头侧倾斜10度—15度,对准甲状软骨下方射入;照片上缘与外耳孔平齐,下缘包括第一胸椎,距离为100CM。侧位片:取立位,两足分开,使身体站稳。下颌前伸,头颈部正中矢状面平行于台面。中心线经甲状软骨平面颈部的平面中点垂直射入。照片上缘包括外耳孔,下缘包括肩峰。距离为100CM。
3、颈椎功能位片取立位,下颌前伸,头颈部正中矢状面平行于摄影架,在标准颈椎侧位的基础上仰头(或低头)。双肩尽量下垂。上缘包括外耳孔,下缘包括肩峰。中心线经甲状软骨平面颈部的中点水平方向垂直射入。距离为100CM。
4、颈椎后前斜位片受检者取立位,背部靠片,人体冠状面与台面成45度,头部偏转成侧位姿势,下颌稍前伸。照片上缘包括外耳孔,下缘包第一胸椎。经甲状软骨平面颈部的中点水平方向垂直射入。距离为100CM。
5、胸椎正侧位片正位片立位或仰卧位,矢状面垂直台面,照片上缘包括第7颈椎,下缘包L1。中心线对准胸骨角与剑突连线中点垂直射入。距离为100CM。侧位片受检者侧立与检查台面,正中矢状面平行于台面,上缘 包C7,下缘包L1。中心线对准T7垂直射入。距离为100CM。
6、腰椎正侧位片正位片:立位或仰卧位,受检者仰卧,正中矢状面垂直台面,两侧髋部与膝部弯曲,使腰部贴近台面,以矫正生理曲度,减少失真。上缘包括T12,下缘包括S1。中心线对准脐上3CM处射入。侧位片立位或仰卧位,受检者侧卧,腰椎序列平行于台面,照片上缘包括T11,下缘包括上部骶椎。中心线向足侧倾斜5度对准第3腰椎射入。距离为100CM。
7、腰椎功能位片常规取立位,受检者侧卧,在腰椎侧位的基础上躯体反张(或头膝相触)。,照片上缘包括T11,下缘包括上部骶椎。中心线对准第3腰椎垂直射入。距离为100CM。
8、腰椎双斜位片常规取立位,受检者侧卧,身体冠状面与台面成45度,照片上缘包括T11,下缘包括上部骶椎。中心线对准第三腰椎垂直射入。此位常规照左右两后斜位,以便两侧对照观察。距离为100CM。
9、骶尾椎正侧位片立位或仰卧位,受检者仰卧,人体正中矢状面与台面垂直,照片上缘包括第4腰椎,下缘包括尾椎。中心线向头侧倾斜15—20度经耻骨联合上缘3CM处射入。(骶椎)照片上缘包括髂骨棘、下缘超出耻骨联合。中心线向足侧倾斜15度经两侧髂前上棘连线中点射入。(尾骨)骶尾椎侧位片受检者侧卧,骶尾椎正中矢状面与台面平行。照片上缘包括第5腰椎,下缘包括全部尾椎。中心线对准髂后下棘前方8CM处垂直射入。距离为100CM。
10、脊柱及下肢全长正侧位片拼接脊柱:按照颈椎、胸椎、腰椎及尾椎正侧位片各自投照(一般需投照3—4次,需注意每次投照应与下次投照有重合区域);下肢:按照股骨、胫腓骨正侧位各自投照,上缘需包括髋关节、下缘包括踝关节(一般需投照3—4次,需注意每次投照应与下次投照有重合区域)。在后处理拼接工作站时拼接图片对比度应相差不大,拼接后20 要观察是否完成,完成后需保存全长拼接图。
(二)四肢及关节
1、肩关节前后正位片受检者被检侧肩胛骨喙突置于台面正中线上。被检侧上肢向下伸直,掌心向上,被检侧肩部紧贴台面。中心线对准喙突垂直射入,距离为100CM。
2、肩关节穿胸位片受检者被检侧上臂外缘紧贴台面。被检侧上肢及肩部尽量下垂,掌心向前,对侧上肢高举抱头。被检侧肱骨外科颈对准照片中心。中心线水平方向通过对侧腋下,经被检侧上臂的上三分之一处垂直射入。吸气后屏气曝光。
3、肩关节斜位片。受检者被检侧肩胛骨喙突置于台面正中线上。被检侧上肢向下伸直,掌心向上,被检侧冠状面与台面呈一定角度。中心线对准喙突垂直射入,距离为100CM。
4、锁骨轴位受检者仰卧于台面,肩背部垫高,被检侧肩下垂,头转向对侧。暗盒竖立肩上,并向后倾斜30度,片盒内缘紧贴颈部。中心线与水平面成20—30度,对准锁骨中点垂直射入。
5、肱骨前后位受检者手臂伸直稍外展,掌心朝上。被检侧上臂尽量贴近台面。肱骨长轴玉台面保持一致,上缘包肩关节、下缘包肘关节。中心线对准肱骨中点垂直射入,距离为100CM。
6、肱骨侧位片被检侧上臂与躯干稍分开肘关节弯曲90度成侧位姿势置与胸前。肱骨长轴与照片长轴平行。中心线对准肱骨中点垂直射入,距离为100CM。
7、肘关节正位受检者前臂伸直,掌心向上。尺骨鹰嘴突置于照片中心 并近贴台面。中心线对准肘关节垂直射入。
8、肘关节侧位受检者曲肘成90度,肘关节内测紧贴暗盒。手掌心面对受检者,尺侧在下,成侧位姿势。肩部下移,尽量接近肘部高度。中心线对准肘关节。
9、尺桡骨正位前臂伸直,掌心向上,背面紧贴台面。前臂长轴与暗盒长轴平行,上缘包括肘关节,下缘包括腕关节。中心线对准前臂中点垂直射入。
10、尺桡骨侧位受检者曲肘成90度。前臂摆成侧位,尺侧紧贴台面,肩部下移,尽量接近肘部高度。上缘包括肘关节,下缘包括腕关节。中心线对准前臂中点垂直射入。
11、腕关节正位手半握拳,腕关节置于照片中心,腕部掌面紧贴台面。中心线对准尺骨和桡骨茎突连线中点垂直射入。(尺偏位)手掌尽量向尺侧偏移。
12、腕关节侧位手指和前臂侧放,将第五掌骨和前臂尺侧紧贴台面,尺骨茎突置于照片中心。中心线对准桡骨茎突垂直射入。
13、手正斜位片五指自然分开,掌心紧贴向下,第三掌骨头置于照片中心。中心线对准第三掌骨头垂直射入。五指均匀分布,稍弯曲,指尖触及台面。手指内旋,使掌面与照片成45度。中心线对准第三掌骨头垂直射入。
14、拇指前后位和侧位受检者前臂伸直。前后位:手和前臂内转(或外转)使拇指背面紧贴台面,其他四指伸直;侧位:拇指外侧缘紧贴台面,拇指背面与暗盒垂直。中心线对准拇指的指掌关节垂直投照。
15、示指、中指、环指、小指侧位示指(中指、环指、小指)伸直,余四指握拳。中心线对准近侧指间关节,垂直投照。
16、足正斜位片正位:坐于摄影台上,使检侧膝弯曲,足底贴暗盒,第三跖骨底放于暗盒中心,使足长轴于暗盒长轴平行。中心线对准第三跖骨底部。斜位:同足正位姿势。然后下肢向对侧倾斜使足底与胶片约成30—45度。中心线对准第三跖骨底部。
17、足侧位被检侧足摆成标准侧位姿势,上缘包足趾,下缘包足跟。中心线对准足部中点。跟骨侧位被检侧呈标准侧位。跟骨置于暗盒中心。中心线对准跟距关节垂直投照。
18、跟骨轴位坐于摄影台上,被检侧下肢伸直,踝关节放于暗盒中心。踝部极度弯曲,用一绷带拉住脚尖,使跟骨充分露出。中心线向足底倾斜35—45度,对准第三跖骨底部。
19、踝关节正侧位片正位:坐于摄影台上,被检侧踝关节呈标准正位姿势,足稍内旋、足尖前倾。中心线对准内外踝连线上方1CM处。侧位:侧卧于摄影台上,被检侧踝关节呈标准侧位姿势。中心线对准内踝上方1CM处。
20、胫腓骨正侧位片正位:仰卧,胫腓骨摆成标准正位姿势;侧位:侧卧,胫腓骨摆成标准侧位姿势。上缘包膝关节、下缘包踝关节。中心线对准小腿中点,垂直投照。
21、膝关节正侧位片正位:受检者下肢伸直,髌骨下缘对照片中心。中心线对准髌骨下缘垂直投照。侧位:受检者被检侧膝关节外侧靠近台面。膝关节屈曲呈120—135度。髌骨下缘置于照片中心,前缘包括软组织,髌骨面与台面垂直。中心线对准胫骨上端垂直射入。
22、髌骨轴位受检者俯卧,被检侧膝关节尽量弯曲。髌骨下缘置于照片三分之一处。中心线向头侧倾斜15—20度。
23、股骨前后正位片下肢伸直足稍内旋,使两足趾内侧相互接触。上缘包髋关节,下缘包膝关节。中心线对准股骨中点垂直射入。
24、髋关节正侧位片正位仰卧台面,呈标准正位姿势,足稍向内倾,股骨头放于暗盒中心(髂前上棘与耻骨联合上缘连线的中点向下垂直2.5CM处即为股骨头)中心线对准股骨头垂直投照。侧位呈前后位,髋部垫高。暗盒在台面竖立,紧靠被检侧髋外侧,上包括髂骨嵴,下与躯干分开约成45—55度。对侧髋和膝部弯曲,使大腿与躯干垂直。中心线对准股骨颈垂直投照。蛙式位同骨盆正位片,髋与膝部屈曲,大腿外旋,使与台面约成30度。中心线对准股骨头连线中点投照。
(三)胸腹盆及特殊检查
1、胸部正位片受检者取立位,上缘超肩3CM。两手背放于髋部,双肘弯曲,尽量向前。两肩内转,尽量放平、紧贴台面。深吸气后屏气曝光。中心线经T6垂直射入。距离为180CM。
2、胸部侧位片受检者侧立于台面,被检侧胸部紧靠台面,腋中线对准台面中线。双上肢上举环抱头部。深吸气后屏气曝光。中心线经腋中线T6平面垂直射入。距离为180CM。
3、肋骨斜位片(后前位)受检者取立位,被检侧靠近台面,躯干冠状面与台面呈20—45度夹角。深吸气后屏气曝光。距离为180CM。肋骨前后位斜位片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投照辅助鉴别。
4、骶髂关节前后位受检者仰卧,人体正中矢状面垂直台面。中心线向头侧倾斜10—25度经髂前上棘连线中点射入。距离为100CM。
5、骨盆正位片受检者仰卧,人体正中矢状面垂直台面,两下肢伸直,双足内旋(10—15度),脚尖并拢,脚跟分开。照片上缘包括髂骨棘,下缘达耻骨联合下方3CM。中心线对准两髂前上棘连线中点下方3CM处垂直射入。
6、泌尿系统平片(KUB)受检者仰卧,人体正中矢状面垂直台面,照片上缘超出剑突,下缘包括耻骨联合下2.5
CM。中心线对准剑突与耻骨联合上缘连线中点垂直射入。呼气后屏气曝光,距离为100CM。{此位通常是观察泌尿系结石}
7、前后立位腹部平片受检者取立位,照片上缘包括横膈。中心线经剑突与耻骨联合连线中点垂直射入。呼气后屏气曝光,距离为100CM。{此位通常是为了观察肠梗阻、膈下游离气体(肠穿孔)}
8、分泌性肾盂造影仰卧摄影台面,按照KUB投照方法摄片一次,后放置两个椭圆形压迫器于脐两旁用腹带紧压以受检者能忍受为度。注射对比剂后7分钟、15、30分钟摄肾区片,中心线对准胸骨剑突与脐连线中点,经第2腰椎。放松腹带后摄尿路解压片,显示全尿路,上界包T11,下届包耻骨联合下缘,屏气后曝光。
9、子宫输卵管造影仰卧摄影台,在透视观察下注射对比剂,受检者有胀感停止,即刻摄第一张片,为子宫充盈像;等输卵管充盈后摄第二张片。15—30分钟后摄第3张片,了解对比剂是否进入腹腔。要点:在透视观察下对比剂将子宫腔和输卵管充盈即刻点片。摄影位置是盆腔平片位置,上缘包括髂前上棘,下缘包耻骨联合,中心线对准摄影中心射入,屏气后曝光。
二、CT扫描技术规范
1颅脑
扫描体位:常规取仰卧位,头部两侧对称,头部过伸。
扫描范围:由基线开始连续由下向上逐层扫描,直至脑实质扫完为止。扫描层厚和层矩:常规用8--10MM。
图像后处理:观察脑组织结构取窗宽(80,100),窗位35;观察颅骨取窗宽(80,100),窗位35。
2头颈部
扫描体位:颈部扫描常规用横断层面扫描,患者仰卧,头稍后仰,两肩下拉。
鼻和鼻窦可采用横断面和冠状面扫描,下颌内收。冠状面扫描仰卧位时头后伸,体位摆成标准的颌顶位;俯卧位时头尽量前伸,使成标准的顶颌位,两外耳孔与台面等距,听眶线与台面平行。
眼眶横断面扫描患者仰卧,下颌仰起,听眶线与台面垂直,两外耳孔与台面等距,正中矢状面与台面中线重合。扫描时患者的眼球需保持不动。眼眶冠位检查患者取仰卧或俯卧位,头后仰,使听眶线与台面平行,正中矢状面与台面中线重合。
内耳、颞骨横断面扫描,患者取仰卧位,下颌稍内收,使听眶线与台面垂直,正中矢状面与台面中线重合。
扫描范围:颈部在侧位定位像上设定扫描范围,包括整个颈部,即从26 下颌角至胸腔入口,喉部扫描从颈4向下扫,连续发字母“E”音,甲状腺从颈5向下至甲状腺下级。
鼻和鼻窦包括硬腭至额窦顶部。冠状面包括额窦、筛窦、上额窦、蝶窦和鼻腔。
眼眶范围从眶底至眶顶。
内耳、颞骨范围从外耳孔后1CM处向前至外耳孔前缘。
层厚和层矩:头面颈部各部位常规采用5MM,中耳、内耳用1MM。图像后处理:头面颈部CT图像软组织窗的窗宽(300,400)窗位(30,60);骨窗窗宽(1000,1500),窗位(250,350);中耳和内耳窗宽(3000,4000),窗位(200,300)
3胸部
扫描体位:取仰卧位,双手臂上举过头顶,身体尽量至于出床面中线。
扫描范围:在正位定位像上设定扫描范围,由肺尖至肺底连续扫描。层厚和层矩:横断面常用10MM,在深吸气后屏气状态下扫描,病灶较小可局部用薄层或高分辨率扫描,层厚及层矩(2、3)MM 图像后处理:肺窗取窗宽(1500,2000),窗位(-450,-600),纵膈取窗宽(250,350),窗位(30,50),骨窗取窗宽(1000,1500),窗位(250,350)。
4腹部
扫描体位:常规取仰卧位,双手臂上举过头,身体置于检查床中间。扫描范围:在正位定位像上却得到检查部位和扫描范围。肝胆脾自膈顶向下扫至肝叶下缘;胰腺自膈顶扫至胰腺钩突下缘十二指肠水平段;肾脏自肾上腺区扫至肾下极下缘:肾上腺自膈顶扫至肾门平面;其他部位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扫描范围。
层厚和层矩:肝胆脾腹膜后记腹腔常规用7MM,胰腺及肾脏用5MM,肾上腺及胆囊用3MM,巨大肿块可用10MM,较小病灶局部可用薄层扫描。腹部应在一次屏气下完成扫描。
图像后处理:腹部图像的窗宽和窗位因脏器不同而异,肝脏窗宽(100,150)窗位(45,60);胰腺(250,350)、(35,50);肾脏(250,350)、(35,45);肾上腺(250,350)、(10,45);腹膜及腹膜后窗宽(300,400)、(20,40)。
5盆腔 扫描体位:
仰卧,双手臂上举过头,身体置于检查床中间。扫描范围:
在正位定位像上髂骨嵴水平下至耻骨联合。膀胱扫描应自耻骨联合下缘向上至膀胱顶。
扫描层厚和层矩: 常规7MM,膀胱用3--5MM 图像后处理:
盆腔CT图像窗宽(250,400)、(25,40)。6脊柱 扫描体位:
患者仰卧,身体置于检查床中间。颈椎扫描双手置于身体两侧、下拉;胸腰椎双手上举过头顶。
扫描范围:颈椎从C1--T1,胸椎C7--L1,腰椎T12--S1。扫描层厚和层矩:常规5MM。
图像后处理:软组织窗宽(200,350)、窗位(35,45);骨窗窗宽(1500,200)、窗位(350,500)
7四肢及骨小关节
扫描体位:常规取仰卧或俯卧,身体置于检查床中间。扫描范围:包括上下关节或按照临床要求来确定扫描范围。层厚及层矩:骨关节为3MM,长骨、骨盆及肋骨为5MM。
图像后处理:骨窗窗宽(1000,1500)、窗位(250,350);软组织窗宽(200,350)、窗位(35,45).二维、三维图像重组处理
MPR 多平面重组的方法是将一组横断面图像的数据通过后处理使体素重新排列,使其在显示屏上能够按诊断的需要显示任意方向的二维断面图像。显示形式有矢状面、冠状面、斜面和曲面。
CPR 曲面重组是MPR的一种特殊形式,可在一个指定参照平面上,由操作者沿感兴趣器管划一条曲线,并沿该曲线做三维曲面图像重组,从而获得曲面重组的图像。SSD 表面阴影显示法可逼真地显示骨骼系统及增强血管的空间解剖结构,能获得仿生学效果。
MIP 最大密度投影法是按照操作者观察物体的方向作一投影线,以该投影线经过的最大密度体素值作为结果图像的像素值,按照图像的重组结果,低密度的组织结构都被去除。
VRT 容积再现三维成像是采用扫描容积数据的所以体素,并通过计算机的重组直接投影以二维图像的形式显示。
第四章 质控标准
一、正位胸片摄片质量控制标准
(一)诊断要求
能分辨肺野与纵隔,肺野与胸壁,肺野与肩部软组织的层次,肺纹理清晰可见。
(二)体位要求
1、患者面向摄片架直立,前胸紧靠暗盒,身体正中或脊柱正对暗盒中线,暗盒上缘须超出双肩约3 cm。双肩胛骨不与肺部重叠。两肩对称平放,使锁骨成水平位。
2、曝光时嘱患者深吸气后屏住。
(三)摄片要求
1、肩胛骨应投影于肺野之外,双侧锁骨对称放平。
2、普通胸片第1~4胸椎椎体及心影后肋骨应隐约显示。CR、DR胸片上气管、主支气管和心影重叠的肺纹或病灶能清楚显示。
3、胸部投照在胶片两侧正中,肩部软组织影上留3~5cm。
4、普通胸片铅字号码放在右肩部软组织上约2 cm处,正面显示,序列从左至右排列顺序如下:第一行:1)年月日2)左或右3)检查号4)医院名称5)技术员代号;第二行:患者姓名(手写或其它标记方法)。数字摄影要求将检查日期、时间和右侧、检查号和患者姓名、检查部位和名称、以及医院名称和技术员代号分别列于胶片的右上角、左上角、右下角和左下角。
5、技术操作无划痕,无水迹,无指纹,无漏光,无静电阴影。
6.数字图像无IP板或DR探测器等影像设备原因伪影。
(四)密度要求
1.基础灰雾密度值:D≤0.25。2.诊断区域的密度值:D=O.25~2.0。3.空曝射区密度值:D>2.4。
(五)评估要求
1.三级医院:一级片率>40%,废片率<2%。2.二级医院:一级片率> 35%,废片率<3%。3.一级医院:一级片率>30%,废片率<4%。(六)评片标准 1.一级片标准 摄片体位正确:
1)胸部投照在胶片两侧正中,应包括两侧肋骨外缘、两侧肋膈角、肺尖上软组织。
2)肩胛骨应投照于肺野之外,两侧锁骨平行对称。3)肩部软组织影上留3~5 cm;4)投照影像无失真变形。影像密度适当:
1)基础灰雾密度值:D≤0.25。2)诊断区域的密度值:D=O.25~2.0。3)空曝射区密度值:D>2.4。影像层次分明:
1)能清晰分辨肺野、纵隔、胸壁与软组织的层次。2)第1~4胸椎及心影后肋骨应隐约显示。无技术操作缺陷:
1)有关患者检查的相关信息按规定置放和显示。2)无体外伪影。
3)技术操作无划痕,无水迹,无指纹,无漏光,无静电阴影。4)数字图像无IP板或DR探测器等影像设备原因伪影。权重评分≥99分。
2.二级片标准
按一级片标准,80分≤权重评分<99分,但基本不影响诊断。3.三级片标准
按一级片标准,60分≤权重评分<80分,但基本不影响诊断。4.废片标准
权重评分<60分,无法作出放射诊断者。
七、膝关节摄片质量控制标准 诊断要求
1、皮下脂肪、肌肉、骨皮质、骨髓腔、骨小梁、关节间隙等层次分明、对比度满意。
2、病灶显示清晰,诊断明确。体位要求
1、膝关节投照包括前后位和外侧位:膝关节在两侧正中,应包括股骨下段和胫、腓骨上段、髌骨以及周围软组织。
2、前后位片肢体长轴与胶片长轴平行,腓骨头内部与胫骨重叠部分小于腓骨头横径1/2。
3、侧位片股骨内外上髁大部分重叠,腓骨头1/2与胫骨重叠,髌骨基本不与股骨髁重叠。
摄片要求
1、膝关节在胶片两侧正中,包括股骨下段和胫腓骨上段。
2、普通摄片要求号码正面显示(从上到下)患侧外方,排列顺序如下:第一行:(1)年月日(2)左或右(3)检查号(4)医院名称(5)技术员代号;第二行:患者姓名(手写或其它标记方法)。数字摄影要求将检查日期、时间和右侧、检查号和患者姓名、检查部位和名称、以及医院名称和技术员代号分别列于胶片的右上角、左上角、右下角和左下角。凡摄左侧者在图像左侧标识“左”。
3、技术操作无划痕,无水迹,无指纹,无漏光,无静电阴影。
4、数字图像无IP板或DR探测器等影像设备原因的伪影。密度要求
1、基础灰雾密度值:D≤0.25。
2、诊断区域的密度值:D=O.25~2.0。
3、空曝射区密度值:D>2.4。
四、上消化道钡餐造影摄片质量控制标准(成人)
(一)诊断要求
1、腔壁线连续,无气泡,无絮凝,粘膜皱襞显示良好、对比度满意。
2、病灶显示清晰,诊断明确。
(二)体位要求
准确的摄影体位及位置,包括上下左右边缘、部位及感兴趣区的显示。
(三)摄片要求
1、摄片范围从食管至屈氏韧带。
2、普通摄片患者资料中必须包括年月日、检查号、医院名称、患者姓名,不影响诊断区域的显示。数字摄影要求将检查日期和时间和右侧、检查号和患者姓名、检查部位和名称、以及医院名称和医生代号分别列于胶片的右上角、左上角、右下角和左下角。
摄片要求如下(1)食管双重相;
35(2)食管充盈相或粘膜相;(3)仰卧左前斜位胃双重相;
(4)仰卧右前斜位胃双重相;俯卧位胃体、胃窦充盈相;(5)胃底、责门左前斜位双重相;(6)胃底、贲门右前斜位双重相;(7)十二指肠球部和圈充盈相;(8)十二指肠球部双重相;(9)十二指肠球部加压相;
(10)立位或半卧位全胃充盈相。如发现病灶,病灶部位必须包括二个相以上,以便于明确诊断。技术操作无划痕,无水迹,无指纹,无漏光,无静电阴影。数字图像无IP板或DR探测器等影像设备原因伪影。密度要求基础灰雾密度值:D≤0.25。诊断区域的密度值:D=O.25~2.O。空曝射区密度值:D>2.4。数字化设备其曝光剂量符合设备提供商规定的参数范围(提供参照的设备操作手册)。评估要求三级医院:一级片率>40%,废片率<2%。二级医院:一级片率> 35%,废片率<3%。一级医院:一级片率>30%,废片率<4%。评片标准
1.一级片标准(l)摄片体位正确:
1)感兴趣部位投照准确,包括上下左右边缘的显示。2)投照影像无失真变形。
36(2)采用规范的摄片方法: 1)摄片范围从食管至屈氏韧带。
2)患者资料中必须包括年月日、检查号、医院名称、患者姓名,不影响诊断区域的显示。
3)摄片要求检查部位、检查相齐全。
3)如发现病灶,病灶部位必须包括二个相以上,以便于明确诊断。(3)影像密度适当:
1)基础灰雾密度值:D≤0.25。2)诊断区域的密度值:D=O.25~2.O。3)空曝射区密度值:D>2.4。
(4)影像层次分明:腔壁线连续、无气泡、无絮凝、粘膜面结构显示良好、对比度满意。
(5)无技术操作缺陷:
1)有关患者检查的相关信息按规定置放和显示。2)无体外伪影。
3)技术操作无划痕,无水迹,无指纹,无漏光,无静电阴影。4)数字图像无IP板或DR探测器等影像设备原因伪影。(6)权重评分≥99分。2.二级片标准
按一级片标准,80分≤权重评分<99分,但基本不影响诊断。3.三级片标准
按一级片标准,60分≤权重评分<80分,但基本不影响诊断。4.废片标准
权重评分<60分,无法作出放射诊断者。
五、上消化道钡餐造影摄片质量控制标准(儿童)
(一)诊断要求
1.腔壁线连续,无气泡,无絮凝,粘膜皱襞显示良好、对比度满意。2.病灶显示清晰,诊断明确。
(二)体位要求
准确的摄影体位及位置,包括上下左右边缘、部位及感兴趣区的显示。
(三)摄片要求
1.摄片范围从食管至屈氏韧带。
2.普通摄片患者资料中必须包括年月日、检查号、医院名称、患者姓名,不影响诊断区域的显示。
3.摄片要求如下:(1)食管充盈相(2)胃底、胃窦部粘膜相
胃底充盈相
(3)胃底、胃窦部充盈相 胃底粘膜相
(4)十二指肠球部和圈充盈相(5)十二指肠球部和圈粘膜相(6)全胃、十二指肠各段、近段小肠相
1.如发现病灶,病灶部位必须包括二个相以上,以便于明确诊断。2.摄片一律用正片。
3.技术操作无划痕,无水迹,无指纹,无漏光,无静电阴影。4.数字图像无IP板或DR探测器等影像设备原因伪影。
(四)密度要求
1.基础灰雾密度值:D≤0.25。2.诊断区域的密度值:D=O.25~2.0。3.空曝射区密度值:D>2.4。
(五)评估要求
1.三级医院:一级片率> 40%,废片率<2%。2.二级医院:一级片率>35%,废片率<3%。3.一级医院:一级片率> 30%,废片率<4%。
(六)评片标准 1.一级片标准(1)摄片体位正确:
1.感兴趣部位投照准确,包括上下左右边缘的显示。2.投照影像无失真变形。(2)采用规范的摄片方法: 1)摄片范围从食管至屈氏韧带。
2)患者资料中必须包括年月日、检查号、医院名称、患者姓名,不影响诊断区域的显示。
3)摄片要求检查部位、检查相齐全。
4)如发现病灶,病灶部位必须包括二个相以上,以便于明确诊断。(3)影像密度适当:
1)基础灰雾密度值:D≤0.25。2)诊断区域的密度值:D=O.25~2.0。3)空曝射区密度值:D≥2.4。
(4)影像层次分明:腔壁线连续、无气泡、无絮凝、粘膜面结构显示良好、对比度满意。
(5)无技术操作缺陷:
1)有关患者检查的相关信息按规定置放和显示。
2)无体外伪影。
3)技术操作无划痕,无水迹,无指纹,无漏光,无静电阴影。4)数字图像无IP板或DR探测器等影像设备原因伪影。(6)权重评分≥99分。2.二级片标准
按一级片标准,80分≤权重评分<99分,但基本不影响诊断。3.三级片标准
按一级片标准,60分≤权重评分<80分,但基本不影响诊断。4.废片标准
权重评分<60分,无法作出放射诊断者。
六、静脉尿路造影摄片质量控制标准
(一)诊断要求
1.对比剂注入后显影良好,影像对比满意,能分辨肾影轮廓、肾盂、输尿管和膀胱。
2.病灶显示清晰,诊断明确。
(二)体位要求
准确的摄影体位及位置,包括上下左右边缘、部位及感兴趣区的显示。
(三)摄片要求
1.患者资料中必须包括年月日、检查号、医院名称和患者姓名,在腹部右侧正面显示(从上到下),排序如下:(1)年月日(2)右(3)检查号(4)医院名称(5)技术员代号(6)造影时间,还必须包括患者姓名(手写或其它标记方法)。数字摄影要求将检查日期、造影时间和右侧、检查号和患者姓名、检查部位和名称、以及医院名称和技术员代号分别列于胶片的右上角、左上角、右下角和左下角。
2.摄片要求如下
(1)注射对比剂前,全腹部卧位平片1张。
(2)普通剂量静脉尿路造影:注射对比剂后 5~7min、10~15min摄肾区前后位片各1张;30~35min摄减压后全尿路前后位片1张。
(3)大剂量静脉尿路造影:注射后l、3、5、7min摄肾区前后位片各1张,10~15min摄全尿路前后位片1张。
3.必要时,加摄斜位或侧位片(如需明确病灶的部位),或加摄延迟片等(如要明确梗阻的部位和性质)。
1.技术操作无划痕,无水迹,无指纹,无漏光,无静电阴影。2.数字图像无IP板或DR探测器等影像设备原因伪影。
(四)密度要求:
1.基础灰雾密度值:D≤0.25。2.诊断区域的密度值:D=O.25~2.0。3.空曝射区密度值:D≥2.4
(五)评估要求
1.三级医院:一级片率>40%,废片率<2%。2.二级医院:一级片率> 35%,废片率<3%。3.-级医院:一级片率> 30%,废片率<4%。
(六)评片标准 1.一级片标准(1)摄片体位正确:
1)感兴趣部位投照准确,包括上下左右边缘的显示。2)投照影像无失真变形。(2)采用规范的摄片方法:
1)患者资料中必须包括年月日、检查号、医院名称和患者姓名,在腹部右侧正面显示(从上到下),排序如下:①年月日;②右;③检查号;④医院名称;⑤技术员代号;⑥造影时间。还必须包括患者娃名(手写或其它标记方法)。
2)摄片要求如下:①注射对比剂前,常规泌尿系统肾区前后位片l张;②普通剂量静脉尿路造影:注射对比剂后5~7min、10-15min摄肾区前后位片各1张;30~35min摄减压后全尿路前后位片1张;③大剂量静脉尿路造影:注射后1、3、5、7min摄肾区前后位片各l张,10~15min摄全尿路前后位片1张。
3)必要时,加摄斜位或侧位片(如需明确病灶的部位),或加摄延迟片等(如需明确梗阻的部位和性质)。
(3)影像密度适当:
1)基础灰雾密度值:D≤0.25。2)诊断区域的密度值:D=O.25-2.0。3)空曝射区密度值:D≥2.4。
(一)诊断要求
(1)影像层次分明:各部位组织层次分明,病灶显示清晰。(2)无技术操作缺陷:
1)有关患者检查的相关信息按规定置放和显示。2)无体外伪影。
3)技术操作无划痕,无水迹,无指纹,无漏光,无静电阴影。4)数字图像无IP板或DR探测器等影像设备原因伪影。(1)权重评分≥99分。2.二级片标准
按一级片标准,80分≤权重评分<99分,但基本不影响诊断。3.三级片标准
按一级片标准,60分≤权重评分<80分,但基本不影响诊断。4.废片标准
权重评分<60分,无法作出放射诊断者。
七、子宫输卵管造影摄片质量控制标准
(一)诊断要求
1.对比剂注入后显影良好、影像对比满意。2.子宫腔和/或输卵管显示清晰,诊断明确。
(二)体位要求
准确的摄影体位及位置,包括小骨盆上下左右边缘及感兴趣区的显示。
(三)摄片要求
1.患者资料中必须包括年月日、右、检查号、医院名称和患者姓名,排序
如下:(l)年月日(2)右(3)检查号(4)医院名称(5)技术员代号(6)患者姓名(7)检查部位和名称(8)对比剂名称和造影后摄片时间。2.摄片要求如下
注射对比剂前,常规摄盆腔平片一张。
在透视下缓慢注入对比剂至宫腔和/或输卵管显示满意后摄片,必要时加摄斜位或其它位置片。
注射对比剂后20 min左右(含碘水剂)和24hour(碘化油)摄复查片一张。
技术操作无划痕,无水迹,无指纹,无漏光,无静电阴影。数字图像无IP板或DR探测器等影像设备原因伪影。
(四)密度要求
诊断区域的密度值:D=O.15~2.5。
(五)评估要求
1.三级医院:一级片率>40%,废片率<2%。2.二级医院:一级片率>350r4,废片率<3%。3.一级医院:一级片率>30%,废片率<426。
(六)评片标准 1.一级片标准(1)摄片体位正确:
1)感兴趣部位投照准确,包括小骨盆上下左右边缘的显示。2)投照影像无失真变形。(2)采用规范的摄片方法:
1)患者资料中必须包括年月日、检查号、医院名称和患者姓名,排序如下:
①月日;②右;③检查号;④医院名称;⑤技术员代号;⑥患者姓名⑦检查部位和名称⑧对比剂名称和造影后摄片时间。
2)摄片要求如下:①注射对比剂前,常规摄前后位盆腔平片一张。②在透视下缓慢注入对比剂至宫腔和/或输卵管显示满意后摄片,必要时加摄斜位或其它位置片。③注射对比剂后20min左右(含碘水剂)和24hour(碘化油)摄片一张。
46(3)影像密度适当
1)诊断区域的密度值:D=O.15~2.5。
(4)影像层次分明:盆腔层次分明,子宫腔和/或输卵管显示清晰。(5)无技术操作缺陷:
1)有关患者检查的相关信息按规定置放和显示。2)无体外伪影。
3)技术操作无划痕,无水迹,无指纹,无漏光,无静电阴影。4)数字图像无IP板或DR探测器等影像设备原因伪影。(6)权重评分≥99分。1.二级片标准
按一级片标准,80分≤权重评分<99分,但基本不影响诊断。2.三级片标准
按一级片标准,60分≤权重评分<80分,但基本不影响诊断。3.废片标准:
权重评分<60分,无法作出放射诊断者。
八、CT检查摄片质量控制标准
(一)诊断要求
1、各部位组织层次分明;脑部灰质、白质能清晰区分,可分辨出≤
lcm的病灶(不含钙化及出血灶);胸部能区分段支气管、腹部肾上腺清晰可辨、柱神经根可清楚看到。
2、病灶显示清晰,诊断明确。(1)体位要求
准确的摄影体位和视野大小,包括上下左右边缘、部位及感兴趣区的显示。(2)部位:
脑部:视野20~25 cm,层数≥9。胸部:视野30~50 cm,层数≥15。腹部:视野30~50cm,层数≥12。
脊柱:视野≤20cm,层数≥3(1个椎间盘)或≥4(1个椎体),颈椎扫描4个椎间盘,胸、腰椎扫描3个椎间盘。
(3)平扫发现病灶,应加扫增强(或报告建议),以及测量病灶大小和增强前后CT值,必要时加扫薄层,或16排以上高档CT应加薄层重建显示病变。如疑颅脑外伤或鞍区病变应观察骨窗。
(二)摄片要求
1.患者资料中必须包括年月日小时分秒、检查号、医院名称、患者姓名、窗宽和窗位、检查序列、扫描kV、mA等。各部位的图像显示具有全科室统一的窗位窗宽要求。脊柱、颅脑外伤或鞍区病变加摄骨窗,肺窗纵隔窗分开拍摄。
摄片要求如下:
1.摄片应满足临床医生阅片需要,确保清晰显示病变部位。2.技术操作无划痕,无水迹,无指纹,无漏光,无静电阴影。3.数字图像无扫描球管或探测器等影像设备原因伪影。
(三)密度要求
1.基础灰雾密度值:D=O.16~0.25。2.空曝射区密度值:D≥2.O。
在窗位/窗宽=-500/1500时无明显噪声或伪影,水的CT值在-5与+10之间。
评估要求
1.三级医院:一级片率>40%,废片率<2%。2.二级医院:一级片率> 35%,废片率<3%。3.一级医院:一级片率> 30%,废片率<4%。评片标准 一级片标准 摄片体位正确:
1)感兴趣部位投照准确,包括上下左右边缘的显示。2)影像无失真变形。采用规范的技术操作:
1)患者资料中必须包括年月日小时分秒、检查号、医院名称、患者姓名、窗宽和窗位、检查序列、扫描kV、mA等。
各部位的图像显示具有全科室统一的窗位窗宽要求。脊柱、颅脑外伤或鞍区病变加摄骨窗,肺窗纵隔窗分开拍摄。
2)摄片要求如下:
摄片应满足临床医生阅片需要,确保清晰显示病变部位。影像密度适当:
3)基础灰雾密度值:D=O.16r__i0.25。4)空曝射区密度值:D≥2.0。
5)在窗位/窗宽=-500/1500时无明显噪声或伪影,水的CT值在一5与+10之间。
(1)影像层次分明:脑部灰质、白质能清晰区分,可分辨出≤lcm的病灶(不含钙化及出血灶);胸部能区分段支气管、腹部肾上腺清晰可辨、脊柱神经根可清楚看到。
无技术操作缺陷:
1)有关患者的相关信息按规定置放和显示。2)无体外伪影;无呼吸运动伪影。
【放射科图像管理制度】推荐阅读:
放射科图像评价标准11-04
放射科图像质量控制标准08-31
放射科安全防护管理制度09-23
放射诊疗管理制度汇编08-09
放射源管理流程07-12
放射防护监督管理08-20
放射工作场所监测制度08-22
放射卫生管理组织职责08-24
介入科放射源安全管理制度06-10
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制度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