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管理理念创新实践探析论文

2024-10-24

医院管理理念创新实践探析论文(精选15篇)

1.医院管理理念创新实践探析论文 篇一

1医院管理理念创新

1.1深化改革,提高管理水平

提高医院管理水平是确保医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与前提,构建较为规范、科学的管理体制、运行体制、监管体制、考核体制,实賴院的长远发展。在医院籠工作中,借助公立医院改革工作与三级综合医院评价评审工作,藤院各项规章制度进行梳理与完善,逐渐提高医院医疗能力与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医院医疗作用。在开展管理工作的时候,可以采取分类髓的方式进行’将全院科室分成临床管理、职能管理、医技腋务管理、后勤服务管壢恕也^理这4个级别,并且进行定期考查,主要包括技术水平、服务态度、工作鮮、髓_、断龍、自身賺龍等’_核成绩作为评优选先、年终奖細依据,提高医护人员工作_极性与创造性,实现医院管理的人性化、规范化,促进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1.2创新万法’增强服务质量

在医院管理工作中,对医院分开管理成果予以巩固,强化合理用药管理,并且对开具处方进行定期检查,将一些不合格处方、不规范处方、超常处方等纳人医生绩效考核P]。在开展具体管理工作的时候,由主管院长对没有落实管理制度的科室进行管制,要求其限时整改,禁止滥用抗生素,对开具处方进行抽査统计,运用信息化手段对医护人员与药剂人员进行监督,保证患者的安全用药,全面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与效率,促进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1.3创新技术,提出全新措施

在医院工作中’鼓励医护人员进行新业务,掌握新技术,落实奖励机制,充分挖掘与激发医护人员的潜力与积极性,对亚健康人群进行宣教工作,特别要重视心理调适工作的展开,逐渐减轻其心理压力,设立心理门诊咨询室、宣教室,主动为人们提供服务,强调预防工作的开展,降低人群发病率,减少住院患者人数与诊疗次数。除此之外’加强对医疗技术的研究与创新’通过论文的撰写与发表,提高医护人员的知识水平与业务技能,充分发挥医院公共服务能力,树立良好的形象,实现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1.4优质服务,提高服务质量

在医院工作中,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培训,培训内容丰要包括理论知识、业务技能、自身修养、医德医风等,以此来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与自身素养,并且更新理论知识,规范操作流程,主动和患者沟通,面对患者保持微笑,向患者讲解疾病知识,用心关怀、照顾患者,尽可能满足患者的合理需求,让患者可以越来越信任医生,进而积极配合医院治疗,树立良好的医院医疗形象。由此可以看出,要想提高医院管理水平,就要完善优质护理,为患者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打造医院品牌,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并且逐渐获得患者及社会的认可,促进医院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医院管理理念创新实践

2.1管理、技术两手抓

近些年来,医院管理人员越来越与时俱进,在贯彻实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形势下,对医院进行了大力改革,在加强管理理念创新的同时,也要重视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形成管理、技术两手抓的局面。针对管理工作而言,在满足医院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尽可能让患者群体收益,将管理目标定为以事业发展为主,充分调动医护人员工作的主观能动性,始终坚持经营管理准绳,实现管理质量的有效控制,提高医护人员的护理服务水平,完善服务流程’为患者提供更加舒适的环境、精准的设备、到位的服务、先进的技术,促进患者早日康复。计对技术工作而言,加强对医护人员的技术培训,树立品牌理念,达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有我新、人新我精”的目标,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提高患者的满意度,为医院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2效益、质量同等重要

效益是医院生存的根本,质量是医院立足的基础。医院效益主要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其中经济效益是医院长期经营过程中,医疗劳动与服务成果的比值,通过对现代化管理手段、理论调动医护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与热情,实现人员的合理配置,提供最佳的优质服务,积累工作经验,促进医院长远发展,提高医院经济实力。社会效益是E院提供社会医疗服务期间,对现有资源的合理利用,尽可能提高社会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生命质量,其主要就是卫生事业人性化发展的产物,也是医院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同时,医院服务效益也是社会效益的一个方面,与患者就诊情况、病情变化有着一定的关系,对社会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由此可以看出,在医院工作中,必须遵循以患者需求为核心的原则,为患者提供舒适、人性化的优质护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减少医疗成本,强调质量效益型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3结语

总而言之,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人的形势下,要想实现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就要重视管理理念创新工作的开展。在创新医院管理理念的时候,主要围绕体制改革、方法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展开,通过管理与技术两手抓、效益与质量同等重要予以实践,实现医院的长远发展。

2.医院管理理念创新实践探析论文 篇二

一、什么是创新教育理念

(一) 基本内涵

创新教育是全面的, 难道只有一少部分学生有机会享受创新教育下的体育教育吗?回答是否定的!基本上在创新教育下的全体学生都能够享受创新教育理念下的体育教育。因为对于体育, 基本上所有学生都有潜质, 而且都有权利享受创新教育理念下的体育教育成果。所以创新教育理念具有全面性。[1]

综合性也是创新教育体育理念的又一大内涵, 它将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相结合, 还结合了体育实践与体育理论, 结合了学生的智力和体力, 所以创新教育理念也有综合性的内涵。

(二) 深层内涵

创新教育不仅是在理论方面的创新, 也是在实践方面的创新, 它通过向学生们教授知识和方法, 让学生们能够在体育方面得到较大的提高, 达到创新教育的本质目的。在创新教育理念下, 还对教育方面的设施进行了改革。总体来说, 创新教育理念是在继承了前面教育的精华, 然后去除其不可取的一部分, 并且借鉴了别的国家教育方法的优点, 与本国相结合, 创造出的一种新的教育方法。创新教育理念的中心是学生, 它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精神素质。通过体育教育, 为祖国浇灌花朵, 为祖国培养人才, 提高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信心, 以便于将来他们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 这样也有利于提高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信心, 让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上升。

二、创新教育理念下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

(一) 对教师的要求

在创新教育理念下, 体育老师应该根据实际, 思考出自己应该应用哪种方法才能给学生更好的教育, 而且体育老师也应当相信每个学生在体育方面都有潜力, 只要通过正确的方法进行培养和教育, 都能够成为人才, 不管学生接触体育的时间是早还是晚, 体育老师要做的是引导学生融入体育, 让学生在体育方面有积极性, 还要引导学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学会自主地解决。在课后, 体育老师还应该对自己的教育方法进行思考, 思考自己的教育方法是否适合学生, 这种教育方法对学生的发展是否有益处。在仔细地权衡利弊后, 做出最佳的选择。[2]

(二) 对学生的要求

在创新教育理念下, 学生要明白自己学习体育的重要意义, 而且要正确认识创新教育理念的要求和内涵。但是, 最重要的是, 学生自己要调动起自己对体育的积极性, 积极融入体育之中, 虚心接受老师的意见, 认真进行体育训练, 要有坚持下去的信心和毅力。并且要虚心向老师询问经验, 以便于改进和完善自己在体育方面的学习。

三、怎样在体育教育中运用创新教育理念

(一) 理论方面

创新教育在理论方面, 需要体育老师们充分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 积极创新, 创造出新的教学方法。老师和学生之间不仅仅是师生关系, 还是朋友关系, 老师在体育教学时也应当更加灵活,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并且让学生们能够在自己的领导之下, 产生对体育的强烈兴趣。在新的教育理论之下, 也要以学生为主力军, 这样有利于鼓励学生积极融入体育教育, 这也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在进行教学时, 学生和老师也要积极沟通和交流, 这样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 也有利于老师改进自己的教育方法, 在体育教育方面取得更大的进步。[3]

(二) 实践方面

在进行体育教学时, 要采取多元化的方法来进行。不管是在教育方法, 课程的安排上, 还是在器材上, 都应该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来进行体育教学。要在体育教育上积极挖掘新的方法, 让学生们觉得体育是有趣的, 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起学生们参加体育教育的积极性, 也更加有利于体育教学了。在体育教学方面, 还可以增加学生的自由性, 比如在教育课程方面开设不同的课程, 在不同的地方开展体育教学。另外, 体育老师也要通过调查、与学生们交流多方面地了解学生们需要哪种教育方法。但最主要的是, 不仅老师要树立起为学生服务的态度, 而且学生们也要自觉地遵守纪律, 尊重老师的教学。

四、体育教育改革的解决方法

1) 在进行体育教育改革时, 要明白这样一个道理, 体育教育与社会发展是紧密相连的, 社会更加发展, 那么体育教育也应该随之变化。体育教育应该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推陈出新。同时, 体育教育应该对学生在个性方面的发展给予较大的重视, 这样有利于让学生们更加积极地参加体育教育。

2) 在进行体育教育的时候, 也要注重学生心理方面的教育。社会正在不断发展, 体育教育方法也要不断更新改进。在进行体育教育时, 老师应该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 并以此作为依据, 来改进自己的体育教育方法, 这样有利于提高自己的教育效果。

3) 在进行体育教育时, 还要制定多种多样的评估体系。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加愿意参加体育活动, 体育老师还要制定多种多样的评估体系, 让体育教育不仅仅面对学校、学生、老师, 还要让它面对社会, 普及体育教育。

总而言之, 在创新教育理念下, 学校的体育教育应当立足实际, 实事求是。不仅老师应当在教育方面发挥发挥重要的作用, 学生也要积极配合老师的工作, 当然, 国家也会在这方面积极支持创新教育理念下体育教育的发展, 促进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 提高我国人民的综合素质, 以促进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增强我国国力。

参考文献

[1]依布拉衣木艾海提.基于创新教育理念下体育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研究[J].赤子 (中旬) , 2013.

[2]霍军, 苏朋.创新教育理念下体育教学方法应用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 2014.

3.医院管理理念创新实践探析论文 篇三

【关键词】班级建设;理念创新;实践

目前,如何进一步深化高校的班级建设和管理问题,已受到广大学生思政工作者的重视和关注,笔者结合近年来从事高校学生管理及班主任工作的实际体验,拟对这一课题作以若干思考与探讨。

一.坚持育人为本,创新班级建设管理的理念与体制

1.确立整合班级全体骨干力量的队伍建设新理念

以班级为基础,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班集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组织力量;整合凝聚全班学生干部队伍,努力发挥学生骨干在班级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坚持育人为本,培养提升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与素质等,既是高校班级管理的重要理念,也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原则。

高校班级中的学生干部具有多元性的特点:其中既有班委会、团支部的组成人员;也有班、团小组组长和学生宿舍的寝室长;还包括有班内一部分在学校或院(系)等学生组织(团委、学生会、学生社团、学生楼寓管理组织等)任职的干部。这些学生干部虽然职务不同,但都属该班学生干部中的一员,都是学生群体里的骨干力量。班主任应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将他们纳入该班的全体学生干部序列实行统一管理和原则指导。

譬如可以实施学生干部任职情况通报制:即班主任对各类学生干部的任职岗位和职务变动情况在班内作适时的通报。建立班级全体学生干部例会制:由班主任定期召集全体学生干部会议,通报班级重大事项,部署班级重点工作;举办学生干部学习会,加强对全体骨干的教育和培训。建立学生干部交叉任职制:即根据实际需要,对部分干部实行不同层次之间的职务交叉兼任。目的是既让校、系学生干部及时了解、支持和参与班级的工作,促使其更好地联系群众,在班级中更好地发挥骨干带头作用;又使全班学生及时了解校、系干部的任职情况,便于大家配合支持他们的工作;同时让参加例会的班团小组组长、寝室长,及时得到班主任、班委会、团支部的工作指导与支持,以增强他们的荣誉感和责任心,促进组、室工作的开展。其结果是有利于班主任加强对全体学生干部的考察培养,以便做到统筹管理、分类指导,全面、客观、公正地做好学生党建和各类评优、推优等工作。实践中,这些班级管理理念与方法均颇具实效,对于充分提升高校班级全体学生干部的能力与素质,促进他们更好地团结、带领全班学生加强班集体的建设,不断增强班级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等方面具有显著作用。

2.建立健全班团小组基础组织的班级管理新体制

高校班级不仅建有班委会和团支部,而且应健全其基础组织——班小组和团小组,这既是进一步完善班团组织建设的基本管理体制,也是夯实班团工作基础的重要措施。

班、团小组是班团组织系统中最小的基础单位。一个班级的班团小组是否健全,是否团结和谐,是否运行正常,是否具有生机和活力,反映了班级的整体建设成效和管理水平。实践证明:班级建立班、团小组,有利于划小班级的基本管理单位,健全组织系统,夯实育人基础;有利于增强小组成员的团组归属感与团队荣誉感;有利于引入竞争机制,开展各类竞赛型系列的班团活动,促进班级工作的有效开展,从而全面加强高校班集体的建设和管理。

组建班、团小组应遵循民主集中制原则,在班主任指导下,由班委会、团支部集体决定。班、团的组别名称可分设,而组成人员及主要负责人可以合二为一。班级一般可设4-6个小组;每组以8-10人为宜。分组时,一般应兼顾男女生比例、学生干部与普通学生、住宿生与走读生等诸多因素的相对平衡;同寝室的成员一般适宜划在同一小组,其他方面的因素可作为调节考虑。科学、合理、公平分组的积极意义是:班、团小组在组建时就让各组的人员素质相对平衡,即有目的的使各小组一开始就尽量处在同一起跑线上,为今后班级工作和活动的全面开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坚持德育为先,创新班级学生思政工作的机制与方法

传统的学生思政工作偏重于教育灌输、纪律约束的方式,而面对当代的大学生,传统工作方式已远远不能适应。怎样才能“坚持德育为先,创新学生思政工作的机制”;如何“引导大学生在班集体中正确行使民主权利,摆正民主与集中,个人与集体,自由与纪律的相互关系”;怎样促使大学生努力实现‘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生活’的基本育人目标”等等,已成了当前高校班级建设和管理所面临的重要课题。要进一步提高高校班级管理的能效和水平,就应在启迪、引导学生的民主意识,维护学生的民主权利方面;在建立、拓展学生的民主管理渠道,使“民主集中制”原则在班级管理实践中得到正确的运用方面;在创新、激活班级思政工作机制与方法等方面进行探索与创新。

创新高校班级思政工作机制,应该找准符合高校班级实际的切入点。比如针对现在大学生竞争、参与意识强的特点,就可选择“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个体民主参与班集体建设和管理”作为思政工作的切入点。

激活高校班级思政工作机制,需要确立“公平、公正、公开”的工作原则,并作为班级各项工作的突破口,以充分调动广大学生民主参与班级事务管理的积极性。“公平”即要求机会均等,班主任对全体学生应做到一视同仁、平等相待,给每一个学生个体的成长发展以公平、均等的机会;“公正”即要求教育者做到时时、事事出于公心,办事公道、说话公正、以身作则、严以律己;“公开”即要求班级实行班务公开和团务公开,使得全体学生在公开的班务、团务中,及时地最大限度地获得知情权,行使参与权,以全面履行一个大学生和青年团员的基本民主权利。

完善高校班级思政工作机制,要求广大的高校思政工作者,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在班级的建设中充分发扬民主,积极推行班务、团务公开,建立健全班团工作定期研究、通报、公示、公告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班级管理制度。

如可实行“班级工作周点评”制,即由班主任或班级主要负责人,每周以召开全班短会的形式,及时通报与点评班级一周来开展的主要工作及有关事项;表扬好人好事,批评不良倾向;明确下阶段工作任务等。这种点评式的班级短会,往往以其“重点突出、鲜活生动、及时公开、扬优抑劣”的特色而受到大学生的欢迎。

建立“班级工作月公告”制。即由班委会、团支部将每个月的班级主要工作(活动)的安排在月初用书面形式进行公布。“月公告”制度既可强化班级工作的计划性,并起到告示全班、动员全体的作用;还具有强化民主监督,促进班级工作目标的实现与完成;以及提升学生干部工作能力,提高班、团组织威信等诸多效能。

开设“班级工作公告栏”。“公告栏”是班级建设的重要园地,是班团工作的信息窗口,是班务、团务公开的公示载体。“公告栏”可将班级需要公示、公告的重要事项予以及时的公布,诸如学期考试成绩优秀榜、课堂考勤纪律汇总表、班级月工作(活动)安排表、班级(小组)各项竞赛活动评比榜、寝室卫生评比榜、各类评优公示榜、班费使用情况通报等等。

4.医院管理理念创新实践探析论文 篇四

教师教育效率,即在单位时间内,学习者自身潜力发挥的程度与获取的学习收益。“效率”不仅影响着教师的发展水平,而且决定师范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本文结合洛阳师院的办学实践,就提升教师教育效率的理念和制度问题作些思考。

一、树立效率与质量的理念

教师教育效率与质量是一对具有共生关系的概念。虽然,国际上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关注目光似乎已经从效率优先转向了质量优先,但在此处把提升效率作为重要问题进行讨论并非和国际趋势相冲突。尤其在高等教育仍面临着规模扩张的现实冲击情况下,不仅需要构建教师教育质量的制度保障机制,而且也需要构建完善的效益监控体系,特别需要构建对办学经费使用效率的监督和控制体系,并通过效益监控体系确保“质量是生命线”的落实。

为了持续提升教师教育效率,升本以来,洛阳师院一方面端正办学理念,明确办学定位和办学思路;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实践探索,努力创新制度环境,不断完善效率提升的制度保障系统。学校认为:教师教育效率的提升,依赖于富有特色的开放环境,依赖于扎实的教师教育实践,依赖于目标、内容等的和谐融合,更需要依赖于制度建设。教师教育如果不与基础教育实践相结合,不能按照基础教育的需求与发展及时有效进行系统改革,或者虽然作了一些改革而缺乏自身办学特色、模式、标识、计划、独特举措和独特思路,教师教育效率的提升就难以发生。教师教育如果缺失系统的制度保障,其效率的提升也同样难以发生。所以,提升教师教育效率,必须首先具有成熟并富有特色的、开放的、实践的、融合的和制度性理念系统,遵循教师教育的发展规律形成明确的发展思路。升本以来,洛阳师范学院发展教师教育的基本思路就是走开放性、实践性、合和性和教师教育制度系统化的发展之路。

二、倡导教师教育的开放性

所谓开放性,指教师教育的视野必须面对国际改革的现实,必须与国内前沿的改革趋势相接轨,必须与基础教育的需要相吻合。在此基础上,不断改革教师教育的体制,构建开放多元的教师教育模式,并努力创造条件,提升教师教育的学历层次,以此提高教师的专业学术水平和教育专业素养。例如,洛阳师院的一批教师经过多年研究和实践,所形成的具有一定特色的“相似教育模式”就是学校坚持开放性办学的结果。

所谓“相似教育模式”就是指按照相似教育论的基本思想,形成由教育对象和目标、教育内容和方法、培养途径和质量标准等要素构成的相对稳定的教育教学结构和组织过程。基于这样的认识和长期的实践探索,逐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师范生相似发展模式”。这一模式的基本内涵是,“基础性、专业性、通识性、多元性和民主式、自由式、互动式、开放式”。即在师范生发展过程中,强调师范教育必须与基础教育领域相沟通;强调师范生应选择适宜而义必要的专业领域;强调教师教育过程人文精神和教育信仰的融会贯通;强调合格教师培养过程中知识与技能结构的多元化。同时,强调营造教与学的民主气氛;强调师范生个人潜在资质的自由挖掘和师范生个性的张扬;强调通过师生互动引发对现实问题的拷问、反思和探究;强调教育教学思想的输出、引进和实践验证。相似教育模式指向的目标是,要把师范生培养成为高层次、高素质、创新型、通用性的基础教育教学的骨干人才。其明显标志,不仅在于使师范生获得了可以直接运用教育活动的知识,掌握了成熟的教学技艺,而且在于通过学习,使师范生都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和促人向上向善、教人创造幸福生活的美好心灵,有坚定的教育信仰和高度的责任感。

三、加强教师教育的实践性

所谓实践性,就是重视课堂教育实践科目的学习和教育教学的实践成绩,加强教师专业的实践技能训练,着力提高学生在教育现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基础教育输送高质量应用型的合格教师。特别注重根据学生不同的专业,采取不同的教学实践方式,加强双语教学、微格教学、视频案例、课例研究、角色扮演、现场教学、网上教育、教师博客、综合实验室等教学环节的训练,加强对学生教育实践设计的评估与指导。不断规范教师的人职培训和考试,完善教师入职教育的质量保障机制。确保学生在获得教师资格证书之前,修满规定的实践性学时学分,完成教育教学的技能的各项训练,达到入职从教的基本标准和要求。没有理念,就难以端正提升效率的正确方向;但是只有理念,而缺乏实践和制度的支撑,教师教育效率的提升也不可能发生。仍以“师范生发展实验巾心”开展的教师发展研究活动为例。按照实践,实验中心既是半实体化的教学机构,又是有效的研究场所。所谓半实体化教学机构,就是说中心根据需要可以自主招聘有关教师担任相关课程,可以自主开设有利于教师发展的相关课程。但是,中心聘用的教师编制非固定化,人员流动非固定化。所谓研究场所,就是说中心开展的教学活动,采取的是研究式的教学和互动式学习。为了凸显其研究特色,中心不仅对任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有较高的要求,而且,对所招收的学员的学习结果也有较高的要求。例如,要求学员参与课题研究,并要求部分学员熟练掌握教育科研的写作,便是其中的一项基本内容。自2007年,中心拟面向文学院学生,招收60名实验班学员。整个学习过程,采用“1+2+1”的学习模式。具体方案是:第一年,由学生在本专业和教育学专业各选6—8门课程,进行混合式研究学习。第二、第三年进行专业学习。第四年,“抓住模拟关键期”,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实践和毕业创作以及人职前的政治思想和信仰教育。四年毕业后,实验班学生除允许获得专业学士学位外,对于学完实验班所开设的教育学门类的相关课程,并完成了相应的研究任务和发表了具有一定层次的教育研究的,可以同时授予其教育学学士学位。这样有利于营造最适宜师范生发展的教学环境,有利于促使学生有效提高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率。

四、推进教师教育制度的系统化

5.图书馆馆长管理理念探析 篇五

唐晓燕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 图书馆,广东 广州 511450)

摘要:通过结合本人在工作实践中的思考,对图书馆馆长在管理过程中应该确立的服务、资源、特色立馆、资源开发、人才、效益、形象和创新这八大理念进行了探索性地分析。关键词:图书馆馆长;管理理念 ;服务理念;资源理念;特色立馆理念;资源开发理念 中图分类号:G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理念是分析问题、处理事物的思想观念,图书馆馆长的管理理念是图书馆一馆之长行使管理职权、进行科学决策时的指导或支配自己的思想观念。观念工程历来是系统工程中的先导工程。馆长们是否具有与时俱进的科学的管理理念事关图书馆事业的成败,真可以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为此,本人特对此进行一种理性的思考,以期待产生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服务理念:以人为本,读者至上,不断强化服务的理念

服务是图书馆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以人为本”的实质是指人类的一切活动都要以人的生存、安全、自尊、发展、享受等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以人为本在图书馆具体体现为以服务读者为根本,满足读者在教学科研、休闲娱乐等活动中对信息资源的需求。以人为本要求把图书馆的服务和管理工作都纳入到以人为中心的轨道上来,以读者为本,以馆员为本。图书馆作为文化教育机构、社会文献信息中心的性质与任务决定着它以服务社会、服务读者为根本宗旨。它的基本职能就是直接或间接地满足读者需求,因此,服务是图书馆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否提供优质的服务是评价图书馆工作优劣的尺度。

馆长及馆员们的服务理念至关重要。图书馆要搞好对读者的服务涉及的内容很多,但首要的是服务理念的问题,只有从“以书为本”转化为“以人为本”的观念,坚持“读者至上”,“服务第一”的理念,才能增强为读者服务的自觉性和自主性,也才能把服务植根于每个员工的心目中,落实到每一项工作上。馆长推动全馆员工坚持以读者为根本,尊重读者的地位、维护读者的权益,以充分优质的服务满足读者的需求,让图书馆的信息资源能通过用户为社会做出贡献。

强化服务理念重点要抓好参考咨询和读者培训。参考咨询是发挥图书馆情报功能、开发文献资源、提高文献利用率的重要手段。要搞好参考咨询,图书馆员要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多种措施为读者在利用文献和寻求知识、情报方面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它以协助检索、解答咨询、专题文献报道、情报检索服务等方式向读者提供事实、数据和文献检索。馆领导要重视开展用户教育培训。培训内容可包括用户检索文件和利用文献信息的技能和方法、常用网络查询工具的功能和使用、网络信息类型及特点、网络信息鉴别以及文件下载方法、新的服务、新技术介绍等。逐步推进为教学科研提供二、三次文献信息的服务。

馆长们的服务理念还应包含服务社区和服务社会的意识。在《公共图书馆宣言》里写道:社会和个人的自由、繁荣与发展是人类的基本价值。人类基本价值的实现取决于信息灵通的 1

公民在社会中行使民主权利和发挥积极作用的能力。人们的建设性参与和民主社会的发展有赖于令人满意的教育和自由与无限制地利用知识、思想、文化和信息。因而应创造条件,在条件成熟或许可的时候,真正实现人人享有平等、自由利用图书馆的权利。这样才能更好地更直接地发挥图书馆服务社会的功能。

二、资源理念:构建资源丰富,结构合理,纸质资源与数字资源相结合的馆藏理念

强化信息资源建设概念。从最初的“藏书建设”,到“文献资源建设”,再到“信息资源建设”,这是图书馆馆藏建设中一个由简到繁、由小到大的重大发展和变化的过程。“藏书建设”从藏书补充到藏书组织或典藏的整个过程,包括了搜集、登录、馆藏布局、排架、保管、剔降等众多的内容。文献资源应当是:“人类以各种方式创制生产的,在社会上广泛分布、积累贮存、传播利用的全部文献之总和。”文献资源建设应是“以社会文献需求为依据,以知识创造为基础,组织文献生产、营销和采集活动,对文献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最终形成强有力的社会文献保障体制。” “信息资源”就是文献资源或数据资源,或各种媒介和形式的信息集合,包括文字、声像、印刷品、电子信息、数据库等。它强调的“信息资源”是指人类社会活动中经过加工处理有序化的、大量积累的有用信息集合。

重视构建丰富的馆藏资源。现时代的图书馆已进入到从最初的“藏书建设”,到“文献资源建设”,再到“信息资源建设”阶段,因此要重视构建丰富的馆藏资源。资源丰富意指资源在合用的前提下,各种媒介和形式的信息资源多多益善。这是一般性的理解,但并非所有图书馆都建成文献资源的博物馆,因为投入始终是有限的,尤其是对高职院校的中小型图书馆而言,投入是制约资源建设及各项发展的关键因素。因而资源丰富只能是以有限的投入为制约,追求资源效用的最大化,也即合用的资源尽可能多。

追求资源结构的科学合理。结构合理并非重视广而全,而是因校制宜,以合用为度。不同的学校所设计的专业、课程不同,培养的目标及突出的重点不一,因而产生的对资料的需求不一样。我们所追求的是各类信息资源与各校不同的需求相吻合,或在普遍供不应求的状况下,平衡各类需求的比例便是合理的结构。为检验结构比例的合理性,还可通过资源的最终使用情况的统计调查,从各类信息资源的利用率来分析结构合理性。合理的结构体现在从内容看,各类资源的比例结构与专业课程设计的要求相吻合,与读者对它的借阅、利用情况相吻合;从资源载体看,纸质资源与数字资源,实体资源与虚拟资源的比例适当。要适时适量地采购和利用电子图书、光盘音像资源及数据库,力求与时俱进地跟上或满足读者对新的信息资源的需求。加速电子文献资源建设,以适应信息高速发展的潮流。电子文献信息密度大,出版周期短,图文声并茂,操作简便,网上交互功能强,要设法利用网上文献,丰富完善馆藏。在网络环境下,馆藏资源和网上资源共同构成图书馆信息服务的资源基础,任何图书馆离开网络资源只靠自己有限的馆藏文献资源来提供广泛的信息服务是不可想象的,有网络文献资源作后盾,这不仅使图书馆有了可靠的文献资源保障,而且节约了经费。但无纸信息社会是夸大其词的不可能实现的预言,在可预见的时期内,不同的资源将和平共处。不同的资源各有其利弊,只有结构合理,比例适当才能发挥不同载体的资源相互弥补的作用,才能更好地满足不同读者的不同需求。因此,我们馆长们在狠抓信息资源建设的过程中,要设法推动这一工作。由于多种客观因素的制约,推动这一工作的难度很大,但始终不渝地推动图书馆的现代化建设是我们馆长义不容辞的职责所在。

三、特色立馆理念:满足专业需求,追求特色立馆,走共建共享之路的理念

追求特色立馆,推进资源共建共享。办学校要有特色,办图书馆同样也要办出自己的特色。否则在图书馆网络不断完善,文献资源共享逐步普及,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日渐提高的今天,一个毫无特色的图书馆不仅会逐渐被大家忽视,甚至到最后会完全失去存在的价值。但也不是不要重视自身的基本馆藏资源建设,仅仅依赖馆际互借,资源共享,事实上即不方便,交易成本也很大。之所以强调和实行各馆特色馆藏的建设,客观上能促进高校图书馆旧有观念的转变,冲破小生产经营方式的束缚,实行开放式办馆和开放式服务,增强资源共享意识。此外,建设特色馆藏有利于缓解经费紧张的矛盾。如果各馆都强化特色馆藏建设,经费相对集中投入购置特色文献,减少非特色馆藏的支出,普遍开展馆际互借、资源共享活动,就能使有限的经费发挥也最佳效益。再次,建设特色馆藏还有利于实现高校文献资源的合理布局,提高办馆效益。

馆长要设法推动特色立馆工作。首先,要努力建设特色馆藏,根据本校办学特色,围绕学校重点学科、重点课程、重点科研项目收藏具有鲜明学科、专业特色的文献和相关文献,建设重点学科专业馆藏,形成馆藏特色。其次,在本馆特色馆藏的基础上,根据本校办学任务、特点和优势,建设具有本馆特色或地方特色的专题数据库,供用户网上检索利用。此外,还要相应地开展特色服务、实行特色管理。特色馆藏一经建立,高校图书馆应调整馆藏布局,组建特色馆藏文献室,集中馆内精良人员对特色文献进行深层次的加工、开发,围绕特色馆藏开展一系列特色服务,以求得特色文献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和效益。

四、资源开发理念:藏用并重,拓展服务项目,力求开发资源的理念

藏用并重,以藏促用。转变重藏轻用的旧式藏书楼的理念,改变图书馆仅仅是知识的宝藏,被动地静候着读者上门来给予借阅服务的传统服务模式。图书馆应该注重藏用结合,以藏促用,藏用并重。为此,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应该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主动去为人找书,为书找人,宣传图书,推动读书,为读者搞好导读,办好宣传橱窗,搞好读者培训,提高读者利用各种信息资源的能力。也即搞好传统的各种服务,推动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挖掘信息资源利用的潜力和空间。

大力拓展服务项目,搞好信息资源开发。一方面要不断挖掘信息资源,加工信息内容本身,创造和生产新的信息产品;另一方面建立信息库存,开通信息渠道,加速信息传递。馆长们在开发理念的支配下,推动图书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 加强数据库的建设,建设一批大容量的、有特色的、标准化的、规范化的数据库。为推动这一工作,馆长们要采取多种措施,设法培养和造就出一批具有高层次开发能力的人才队伍。有了这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才能通过对馆藏文献的多层次开发、加工、整理,将蕴藏在文献中的有价值的信息、知识挖掘出来,才能在综合消化多种知识的基础上创造新知识,形成再生性文献信息产品,如研究进展报告、综述、评论、专题研究报告等,以最有效的途径、准确、快捷地传递给用户,把馆藏静态的文献资源激活成动态的信息流服务读者,服务社会。

五、人才理念:重视以人为本,开发人力资源,树立开放的人才理念

馆长们一定要把人才当作最为宝贵的财富,全力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开发人才和利用人才。首先,要有重视人力资源的理念。人力资源是最宝贵的资源,有了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才有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为此一馆之长要为人才的成长和施展才干创造尽可能良好的软、硬环境。如优美的工作环境,先进的科研设施,尤其是绿色的人际关系。馆长要切实践行“三个代表”,做好送温暖工程,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追求人际的和谐与人才队伍的相对稳定。重视馆员的价值,提高馆员的地位和作用,从物质上和精神上引导馆员行为目标与

图书馆相一致,激发馆员的内在动力,强化工作上的自觉性。其次,要有开发人力资源的措施。使之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注重培养与使用并重,提素与挖潜并行。一是创造条件,采取外送内训等各种措施手段,加大培养力度,重视素质的提升;二是放手大胆使用,使其在干中学,学中干;三是引入适度的竞争机制,建立健全应有规章制度,用制度约束人,用目标鼓励人,用竞争去激励人;四是要宽严适度,奖罚分明;五是馆长自身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唯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实施有效的组织领导。三是要有开放的宏观的人才意识。现代图书馆馆长应从封闭的人才观念向开放的人才观念转变,对人才问题、人力资源问题要高瞻远瞩,眼界开阔,要从本馆的狭小的眼光转变为面向全校、全地区、全国的人才大市场观念,突破区域观念,从大范围优选人才,突破本位主义,舍得向社会输送人才,唯有人才适度流动才能实施对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才能产生优化的效应;从“听话”、“勤恳”、“按部就班”的“守业型”标准,向敢想敢干、敢于开拓创新的“创业型”标准转变;从过去那种“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只能上不能下”的干部晋升观念,转变到“只讲功劳、不讲苦劳”,“既能上也能下”的观念上来。馆长要力推人事制度改革,讲究人才结构,计较用人成本,从制度上推动人才效应。

六、效益理念:注重社会效益,讲究经济实效,追求效用最大化的理念

注重社会效益。图书馆绝对是社会福利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人们分享社会进步成果,公平占有信息,提升知识素养,积极参与社会的一个重要渠道。为此它要以追求社会效益为主,绝不能把它变成赢利的实体。

讲究经济实效。但图书馆也不应是毫不讲求投入成本,没有任何产出理念的单位,它虽不追求实现赢利最大化,却应该追求在一定的社会效益的产出下,追求尽可能少的成本投入,或者说在一定的投入成本下,尽可能开发出更大的社会效益,服务效益,追求总效用的最大化。为此,馆长们在考虑问题,决策事情时,也一定要有追求经济而实效的效益观,例如,购书搞招标,这不仅在廉政建设上有了保障,而且把竞争的压力给了商家,把竞争中的让利留给了本单位;有些业务如编目、保洁、保安可外包,走利用社会分工之路,便于管理,利于节约成本;用工制度可适度采用灵活的聘用工、临工和学生工制度,这种用工制度对社会就业和用工单位是一种双赢;资源也要走共建共享之路,不必要大而全,小而全;效益观念还体现在尽可能为用户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图书馆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满足读者需要为最高目标,以追求一定投入下的服务效用最大化为行为准则。

七、形象理念:塑造自身形象,注重图书馆形象,以有为求有位的理念

馆长要重视自身形象和图书馆形象的塑造。馆长的素质与修养对该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一个称职的馆长,不仅要具备领导者最基本的行政领导素质,还要使自己成为知识型与管理型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要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注重自身素质的培养,做一个政治强、业务精、工作实、作风正的高素质馆长。作为现代图书馆馆长要有战略眼光,要准确把握现在,预测未来;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及时掌握现代技术;具有较高的道德修养,心胸开阔;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熟悉本专业的业务流程;具有较强的组织工作能力,协调好人际关系,减少摩擦,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具有这种高素质的馆长,并且能严以律已,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才能通过权力和非权力影响力树好自身的形象。并借以形成强大的亲和力、感召力、凝聚力,从而赢得本馆工作人员的信赖与支持,推动本馆工作的顺利开展。诚然,馆长素质要达到这样的高度相当不易,人无完人。这种要求只能是相对而言,是馆长们努力的一个方向。馆长们的成长也需要一定的土壤和环境。有能力有魄力的馆长还得注重图

书馆整体形象的塑造。全面提升馆员素质,创造性地推进图书馆工作,在馆际共建中有贡献,在读者服务中有好评,在教学科研中离不了它的优质服务,总之,使整个图书馆以有为求有位,逐渐地改变人们对旧式图书馆的种种偏见,逐步地树立新型图书馆的形象。

八、创新理念:与时俱进,全面创新,以创新求发展的理念。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永恒主题。创新,是人类延续至今并具旺盛生命力之所在,创新就意味着发展。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图书馆所发生的变化,比历史上任何时代都更激烈、更迅速。毋庸置疑,这些变化是由计算机及远程通讯技术广泛应用引起的。技术已大大推动了我们的记录保存活动,而且成功地促进了图书馆之间的资源共享。开拓创新也是馆长的重要素质。为此,现代图书馆馆长也要树立起创新理念,用现代创新思维观念衡量自己所作所为,推动传统图书馆向现代化图书馆过渡。处于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要想保优势,就必须在文献信息的收藏与开发上创新、还有服务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怎样才能有效地实现创新呢?首先,创新要符合实际。即图书馆的创新应以读者信息需求为依托,以图书馆的内部条件为基础,确保创新目标的实现。其次,创新要全面系统。按照系统论的要求,系统整体功能的提高要靠系统内部各要素的共同改善来实现。图书馆作为一个系统,其创新应包括信息产品、技术、规章制度、组织结构及管理思想等一系列内容的创新。只有不断创新,才能真正有助于图书馆管理目标的实现。一个勇于开拓、不断创新的馆长才会给图书馆带来生机与活力。

科学理念的确立并非易事,有来自自身对问题认识深刻程度的制约,更有来自外部多种客观条件的制约,确立理念的过程是深化认识的升华过程,是不断排除外部种种干扰坚持不懈的过程,没有矢志不渝、执着追求的精神,不但不能确立科学理念,很可能会产生信仰危机。然而一旦确立了正确的管理理念,馆长们就有了有效推动图书馆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思想及宏伟蓝图。方向对了,路子清了,宏伟蓝图的实现有待全馆成员的共同努力,但终将会一步一步地迈向成功。

[参考文献]

[1]何庆来.论新世纪的图书馆管理创新[J].图书情报工作,2000,(5).[2]张科.从“以书为本”到“以人为本”[J].社科纵横,2001,(5).[3]陈志仁.高校图书馆馆藏特色建设浅议[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2000,(1).[4]张炬.怎样当好图书馆馆长[J].图书馆学研究,2000,(3).[5]曾伟清.以人为本__高校图书馆的服务与管理理念[J].图书馆论坛,2004,(5).[6]樊怡菁.图书馆服务质量管理的新理念[J].图书馆论坛,2003,(4).A Tentative Analysis of Management Notions for Curators of Libraries

TANG Xiao-yan

(Library of Guangdong Women’s Polytechnic College, Guangzhou 511450,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practically assays the establishment of notions such as service, resources, library establishment with characteristics, human resources, benefit, good model and creativity.Keywords: curators of libraries;management notion;service notion;resources notion;notion of library establishment with characteristics;notion of resources development

收稿日期:2005-04-06

6.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新理念探析 篇六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新理念探析

高校学生工作是该社会组织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手段.在新的历史时期,高校学生工作出现了新的特点,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开创这项工作的新局面,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的问题.本文拟从管理学角度,在分析高校学生工作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工作观、协作观是走出实践误区的关键.

作 者:李晓月 作者单位: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辽宁,朝阳,12200刊 名: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AONING TEACHERS COLLEGE(SOCIAL SCIENCES EDITION)年,卷(期):2009“”(5)分类号:G645关键词:高校学生工作 学生观 工作观 协作观

7.医院管理理念创新实践探析论文 篇七

一、高校图书馆管理中的问题

目前,高校图书馆在传统管理模式下,存在着许多问题,直接降低图书馆管理效率和阻碍其发展进程。其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首先,管理理念相对较为落后。在以人为本理念下,高校图书馆更加注重对自身环境氛围的改善,以期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另外,图书馆自动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对管理人员技能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但许多管理人员的能力素质水平仍然相对较低,阻碍高校图书馆管理发展进程。其次,图书馆相对不够人性化,与以人为本理念背道而驰,如服务手段、服务内容相对较为单一,且管理人员处于被动服务角色,直接降低图书馆服务能力。最后,图书馆管理人员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不利于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1]。

二、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遵循以人为本理念的必要性

随着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的不断深入,管理部门有必要进行管理创新。在图书馆管理中,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尤为重要。首先,以人为本理念是图书馆管理创新的重要基础。在图书馆发展中,其服务对象以学校师生为主,部分高校图书馆对外界开放,因而图书馆服务应以满足学校师生需求为主,为其阅读提供便利。其次,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是对以人为本理念落实的真实反映。例如为满足学校师生阅读需求,可以设置手机APP,为学生浏览电子书提供便利。由此可见,在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中,遵循以人为本理念具有必要性[2]。

三、以人为本理念下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的建议

在以人为本理念下,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尤为重要,能够为高校图书管理人员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同时有助于推动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的发展进程。对此,高校图书馆管理部门人员有必要从三个方面着手,即提升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创新管理机制和创新读者服务模式。

1、提升管理人员素质

在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中,有必要提高管理人员素质能力水平。在以人为本理念下,注重培养和提升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使其能够本着服务理念而开展更为优质的服务。其次,对管理人员加强培训,旨在提升管理人员协调能力、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不仅能够适应图书馆自动化建设的发展需要,而且有助于提高管理人员技能水平,为其深入开展图书馆服务工作创造基础条件。最后,高校图书馆应加强对“以人为本”管理文化氛围的营造,如团结合作文化、人际良好关系文化等,促进图书馆管理各部门人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确保图书馆服务工作顺利进行。现阶段,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高校图书馆走信息化、智能化、自动化发展之路是必然趋势,只有不断提升管理人员的素质,才能提高管理工作效率,促进图书馆管理发展进程。

2、创新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

在高校图书馆发展中,管理人员发挥着主体性作用和占据主体地位,只有加强对其管理,才能推动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的发展进程。在以人为本理念下,应建立与完善以人为本的员工管理机制。首先,完善绩效考核机制,以此作为评价员工绩效工作质量的重要依据,由于其本着公平性原则,能够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热情与积极性。其次,为管理部门员工提供广阔的晋升空间,并完善晋升制度,通过对员工的有效评估后,任何满足晋升条件的员工应给予晋升鼓励,实现晋升平台的有效搭建和制度落实。最后,在创新管理机制时,应遵循因材施管的原则,针对不同员工的管理需求而积极制定管理计划和开展管理活动,确保员工管理机制的完善[3]。

3、创新以人为本的读者服务模式

高校图书馆具有传承文化和弘扬文化的重要功能,因而具有服务性的特点。在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中,要全面贯彻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有必要创新读者服务模式。对于高校图书馆而言,其服务对象主要是全校师生,在创新读者服务模式过程中,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就环境而言,以方便读者为主,如为读者设立比较醒目的指示牌,帮助其快速明确图书馆布局及寻找所需书籍等;再如营造安静环境等,确保读者阅读时保持愉快心情。其次,就内容而言,高校图书馆应为广大师生提供更为多样类型的书籍,不仅能够为读者开设多元化的服务活动,而且可以为读者提供良好服务。如开展读者交流会活动,促进广大师生读者之间进行必要的交流,有利于充分发挥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功能。

四、结论

图书馆在高校中占据重要地位和发挥重要作用,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实现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纵观图书馆传统管理实践,存在许多问题,不仅降低管理效率,而且不能更好为广大师生而服务。在以人为本理念下,高校图书馆管理部门应注重提升管理人员的素质、创新管理机制、创新读者服务模式,既能改善传统图书馆管理现状,又能提高管理效率,更好为高校广大师生提供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王莉.基于以人为本理念下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的思考[J].兰台世界,2015,35:94-95.

[2]张琦.浅析以人为本视阈下高校图书馆管理的创新[J].经济研究导刊,2015,17:261-262.

[3]白山丹.以人为本理念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创新策略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5,21:267+288.

8.理念创新的实践风采 篇八

高度重视

集团公司党组对企业文化建设十分重视,一直致力于培育优秀的企业文化。 2004年,把企业文化定位于实现建设“实力雄厚、管理一流、服务国家、走向世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这一理性认识的升华,来源于公司党组对实现战略目标与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深刻思考: 实施企业文化建设战略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中央企业实践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重要途径;是全面提高员工素质的有效途径;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趋势;是形成独特、强劲、持久的核心竞争力,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大企业集团的需要。抓好企业文化建设,是党组织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的有效载体,也是加强党对企业领导、保证企业发展方向、增强企业活力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在新形势下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和内在要求。

精心设计

作为一个大型企业集团,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是总结、概括和提炼企业文化理念,形成完整、科学、严谨的核心理念体系。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设计、创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华能集团公司领导倾注了大量心血,既是倡导者,更是组织者、设计者。

确定实施方案。几年来,为研究制定华能集团的《企业文化建设实施方案》,公司党组和企业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会议,研究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框架、核心理念等重要问题,仅就核心理念部分的概括表述,先后分别有11稿经集团领导审阅、批改,企业核心价值观曾在三次党组会议上讨论,最后确定了由集团主要领导亲自拟定的表述。

搞好基础性工作。为开阔眼界、厚积薄发,集团公司委派有关部门先后考察华为技术公司、平安保险公司、深能源公司、海尔集团、海信集团的企业文化建设情况。同时,派人参加了全国、北京市和电力公司系统举办的企业文化学习班,充实理论知识。另外,收集了集团公司成立以来的有关画册、文稿、讲话等材料和山东、福建、江苏、黑龙江省电力公司和宝钢、海尔、康佳、上海大众等知名企业的有关材料。在此基础上,对华能企业文化建设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先后起草了《关于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初步意见》、《华能集团企业文化建设规划》和《精神文明建设发展战略》,进一步明确了企业文化建设的相关内容。

广泛征求意见。为使企业文化理念的表述更加准确、精炼、充实和丰满,更具包容性和华能特色,集团公司专门下发通知在全系统征求意见。同时,在集团召开的有关会议上,专门听取了基层企业党委书记、政工部主任、工会主席的意见。又走访咨询了在中国企业文化界一些著名专家学者。根据大家的意见、建议,对企业文化的结构框架、文化理念的主要内容以及表述用语都作了部分修改。可以说,《实施方案》是在广泛调研、借鉴国内外企业文化先进理念的基础上,经过长期酝酿、反复讨论和精心总结提炼的,是对华能成立二十年来企业文化的概括,是华能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成果。

积极培育

集团高层领导的认识飞跃使企业文化建设由自在走向自觉,华能的企业文化理念步步升华、日臻完善:

企业使命得到确立。经过对华能发展历程的认真总结和深刻思考,特别是通过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集团公司提出要把华能建设成为一个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为国民经济持续发展、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努力的“红色”公司;一个注重科技、保护环境、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公司;一个坚持与时俱进、学习创新、面向世界的“蓝色”公司。“三色公司”理念,是华能人总结历史经验、审视当前形势、着眼未来发展的智慧结晶,它既是华能企业精神的概括和延续,又是适应新形势、实现新发展、立足于华能的实际情况而提出的现代经营思想,也体现了电力企业的发展趋势和电力生产将融入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大潮的前瞻性思考。它与华能战略目标的现实形态相吻合、相适应,构成了华能战略目标的文化形态。这一先进、科学的发展理念一经提出,立刻得到公司上下和社会各界的一致推崇,经过对其内涵的丰富和完善,确立为华能的企业使命,成为公司发展的主导思想,极大地提升了华能企业文化品质。

核心价值观得到升华。在长期的经营实践中,诚信、合作、进取、报国是华能人始终推崇的基本信念和奉行目标,并逐步打造为华能人的品行、道德、责任和准则。在总结、概括和提炼华能从诞生、成长到壮大二十年文化积淀的基础上,提出了“坚持诚信,注重合作,不断创新,积极进取,创造业绩,服务国家”的核心价值观,这六句话二十四个字, 成为指引企业的前进方向和凝聚员工的精神支柱。

经营理念更加明确。在长期的经营实践中,华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集团公司的工作报告曾总结的九条体会、十条经验和必须树立的五个全新发展观,都属于经营理念的范畴,但贯穿始终、非常突出的理念是充分依靠、调动和发挥“四个积极性”,实现“三高”。同时,确定了华能的发展方针、企业精神、企业作风等等。所有这些,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华能企业文化的思想内涵,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精神宝藏。

创新发展

实践证明,华能的每一次创新发展,对生产要素都是一次优化配置,对生产力的解放都是一次强有力的推动,对广大干部员工的积极性都是一次极大的调动。不断创新,积极进取,是华能发展壮大的强大动力和不竭源泉。

进入“十一五”重要战略机遇期,华能人以新的姿态面对新机遇、迎接新挑战。面对国内、国际同行的激烈竞争和国家发展的需要,公司党组认真分析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围绕“把公司建成以电为核心,煤为基础,电煤路港运一体化的具有国际竞争力能源集团”的战略定位,提出了公司“十一五”的发展目标:到2010年,公司所有企业达到资源节约型企业标准的要求,各项能源、资源消耗指标和排放指标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装机容量超过8000万千瓦,总资产超过4000亿元人民币,销售收入超过1400亿元人民币,进入世界企业500强。为此,公司党组以“自找差距、自我加压”的胆量和勇气提出“实施管理革命” ,对于不能很好地适应改革与发展的外部环境、不能满足实现公司发展战略目标与要求的内部管理体系,下决心加以改进和完善。党组要求,企业文化建设要坚持与时俱进,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持续发展为目的,扎实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把企业精神、价值观、经营理念等融入到公司管理的每个环节,在公司上下提升文化管理,持续推进体制、技术和管理创新,保持和扩大领先优势,把华能做大做强。

创新发展,必将造就华能新的辉煌。

9.创新教育理念 加强教学管理 篇九

教学管理是学校的日常工作,每天都在做,因此很容易让人形成思维定势。但墨守成规的管理不能促进学校的发展,更谈不上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日常教学管理工作中只有坚持创新才有突破、有创新才有发展,因此要以创新的理念为引领,用发展的眼光,创新的思路开展教学工作。“在细字上做文章,在实字上下功夫”,坚持高标准,力争高效率,实现高质量。采取静态的制度管理和动态的过程管理相结合的办法,探索出“动”与“静”相结合,“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的教学管理模式,使创新化、规范化、精细化的管理措施成为工作取得实效的根本保障。

1.全员参与教学研究与管理,营造支持教学工作的氛围

教学不单是教研部门的事,而是各部门的工作均要服从服务于教学中心工作,党政领导都要重视教学工作、要经常研究教学工作,领导承包教研组,要深入教学第一线,深入教研组,进行调查研究,解决教学工作中的问题;

2.明确岗位职责,建立岗位管理体系

学校要进一步强化责任人制度,校长是教学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主管校长是教学工作的直接责任人,教学主任是组织实施教学工作的具体负责人,各任课教师是教学工作的直接实施者,理顺三级治理网络(学校-教导处-年级组),教导处要加大平时教学工作监控的力度,作好平时情况的指导与记载,学校将教师教学工作实施情况作为对教

师业务能力评价的重要内容,稳步提高平时的教学工作。

3.创新规范教学制度,实施动静结合管理

在复杂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有章可循、有矩可守。学校要破旧立新,进一步规范教学制度,实施动静结合管理,从而优化教学秩序,创建统一、和谐、奋进的教学环境,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在静态管理方面,就是用 “不说话”的制度来规范教师教学行为。一是严格执行“不说话”的课表:在安排课表时,学校要开齐、开足、开好规定的各种课程及课节量,要求老师不准占课、不准送课,一些易被挤占的科目(如信息、体育、音美等),还要求班干部对教师上课情况进行登记,定期汇总,对挤占的课节要求补上。这样大大改变了过去只重主科不重副科的偏斜认识;二是严格执行“不说话”的《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学校对教师执行的各项内容都重新进行详细的规定。例如备课(改变书写备课簿的传统模式,实行“活页备课”即批注+卡片式备课),上课(践行新课改精神,构建实施“三三制”教学模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渗透最新教学理念、使用新的教学手段、体现自身教学特色)、作业批改(拓新作业形式、如教师作业本、学生错题集、自选作业本,倡导新的批改评价方法)、辅导(延伸辅导内容、改革特殊学生辅导方式)等等方面都提出明确的要求。三是制定下达“不说话”的质量目标。教学管理的最终目标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此,学校制定各年级各科质量目标及奖惩制度,对各级各科优秀率、及格率、提高率都做明确的规定,特别是对毕业班专门制定《毕业班管理办法》、《毕业班质量奖励办法》,落实了教学质量分析

会制度,每学期召开月考、期中、期末三次教学质量分析会,从年级、班级、备课组三个层面全面分析存在问题,总结经验教训,逐步解决教师赶无目标、随意性大、没有紧迫感的问题,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四是实行教学层次管理制度,学校成立教学工作领导小组,校长统筹安排,提出教学管理的宏观思路、支部书记监督教师教学行为、主管校长安排布置、教导主任指导督办检查、各教研组长主抓组内教师常规工作的落实。以上这四项“不说话”的静态管理制度,既体现了教学常规工作的创新化、规范化、精细化,保证了科学性、严肃性,因此学校教学工作一直平稳有序运行

在动态管理方面,学校主要从“听、评、谈、访”四个方面加强教学常规的动态管理。听:就是听课、学校领导对每位教师坚持每学期一次抽查性的推门听课,主要对象是随机抽查全体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每月一次观摩性听课,主要目的是进一步指导和锤炼引领课堂教学方向的名师、骨干教师的课堂教学;每学期一次评优式听课,主要是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评:就是评课,实行“三点式”评课:发现一个优点、指出一个缺点、提出一个金点子。对每位教师的课实行听完就评(所有听课领导都参与评课),评完就改,改完再查,对听课不合格者量黄牌,实行专人帮带,跟踪听课,不断提高每位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益。谈,就是召开座谈会。每学期学校都要召开学生代表会,通过问卷调查,现场发言、无记名留言等形式了解教师上课、辅导、批改、考核等教学常规执行情况以及课堂组织、班级管理、转差抓优等方面的工作状况,并将结果或在教师会上通报,或找教师交流改进意见,一些与课堂常规要求不符的现象都得到了及时纠正。访,就是访家长。每学期,学校都要通过召开家长会或教学开放日的形式,调查了解家长对学校教学工作的看法和态度,并填好家长回音壁反馈单,这一活动增进了家校沟通,也促进了教学管理的进一步优化。

4.创新教学常规评价体系,及时有效评价常规工作

在管理中提出 “将常规做好、把过程抓实、让细节完美”的口号,并通过创新常规工作的评价体系,倾斜政策和奖惩规定,对成效突出的部门和个人分别在评优、职称评定、入党等环节上优先考虑和照顾。例如为了能客观公正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采取了随堂听课,调讲问答、优质课评比“三项合一”的评价方式,使教师能够重在平时,效在课上。为了全面掌握教师作业批改情况,杜绝学校检查、教师临时突击的现象,改变以往提前通知,由班级把一至两科作业报送到教导处,教导处再进行常规检查这一做法,对作业检查方式大胆创新,尝试。由校长亲自带队,组成检查小组,深入班级,现场检查教师作业批改情况。

检查中,学校班子成员全部参与,进行严格分工,每人检查一类作业,每班随意抽样检查。检查类别除了常规作业外,还有专人负责检查班级特色作业和创新作业。以此来准确地掌握教师作业布置情况、批改作业的数量、质量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检查结束后,检查小组又坐在一起汇总,总结检查情况,指出优缺点,对教师批改作业进行了量化打分,并对常规以外作业的批改进行加分。检查结果在全

体教师会上做公示,增加检查的透明度。这样的作业检查改革,不仅掌握了教师批改作业的情况,从侧面反馈出教师的工作态度、责任心,同时,客观、公正的量化考核,大大鼓舞教师的工作干劲,真正体现了奖勤罚懒的原则,使教师更加敬业,在教学常规工作中,求实,求真,求效。这样,为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10.医院管理理念创新实践探析论文 篇十

2. 减少了开支,就是增加了效益

3. 管理者怕的就是不知道自己怕什么

4. 思路决定出路,格局确定结局。

5. 努力改变命运,会议成就未来。

6. 好领导:工作前指导,工作时督导,工作后辅导

7. 正确指导+强制执行=管理

8. 培训员工是唯一的出路

9. 管理的第一个功课,就是先管好自己

10. 质量是我们生存的基础,创新是我们发展的根本

11. 管理就是行动,管理就是树立榜样

12. 认为没有问题,进步就要停止,退步就要开始

13. 领导有权限,管理无界限

14. 工作要简化,不要简单化

15. 开会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重复问题

2019经典企业创新服务口号标语

1. xx,我们共同的家园;创新,我们共同的考验。

2. xx是自主创新的主体,创新是xx发展的主题。

3. xx天下事创新为先,创新清洁能源xx当先。

4. xx以人为本,创新我为先锋。

5. 安全警钟天天敲,创新工作处处抓。

6. 必须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

7. 不要小看自己,人有无限可能。

8. 处处皆兴创新事,事事为我开绿灯。

9. 创新管理理念,融入文化元素。

10. 创新精神是企业文化的灵魂。

11. 创新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12. 创新企业文化,获得竞争优势。

13. 创新是人类前进的永恒动力。

14. 创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15. 创新是优势,创新是潜力,创新是希望。

2019热门企业创新服务口号标语

1. 全民创新,人人有责,人人可行。

2. 全员发动,迎接气化;齐心协力,力争创新。

3. 人人参与创新,时时关心创新,事事服务创新。

4. 神话是编造的,奇迹是创造的。

5. 时时寻求效率提高,事事讲求方法技术。

6.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创新是xx发展的唯一出路。

7. 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创新型企业。

8. 市场竞争不同情弱者,不创新突破只有出局。

9. 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

10. 我为xx做贡献,xx为我谋福利。

11. 下定决心,不畏艰险,排除万难,去创造胜利。

12. 学习伴我同行,创新促我发展。

13. 以才济事,以德治学,我唯创新,同xx长。

14. 用知识拓展视野,用知识改变命运,用知识创造未来!

11.情感教育的实践与理念创新 篇十一

案例一:实验室里

“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涉及到的实验器材多,如酒精灯、温度计、铁架台等,安装较麻烦,安全隐患大。尤其是酒精灯的使用和加热后的沸水,弄不好容易烧伤或烫伤学生。实验前笔者特地安排了几位“调皮鬼”帮忙。

在笔者的示范下,几位同学很快把12个小组的实验器材有条不紊地安装好。其中为了减少热损失,要在烧杯上盖一硬纸片(温度计穿过硬纸片)。学生们有的拿来较硬的笔记本封皮,有的取一纸杯,剪去杯口的大部分,留下杯底的小部分,然后翻过来让杯底朝上,作为烧杯的盖子,再用笔尖将杯底戳一小孔,穿过温度计,这样盖子不大不小,十分密闭地盖在烧杯上。

笔者看在眼里,喜在心上,高兴地说:“大家的劳动很有创造性,新颖别致,简单实用。这种劳动,闪耀着科学家智慧的火花。阿基米德就是在洗澡时发现浮力原理;瓦特就是在观察壶盖的跳动发明了蒸气机;牛顾就是受苹果下落的启示研究出了万有引力定律……”

反思:只有充分相信学生,依靠学生,放手发动学生,给学生探究的广阔空间和平台,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否则,墨守成规,题海战术,会捆住学生手脚,让学生戴着镣铐跳舞。另外,“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第斯多惠语)。当教师发现同学们闪耀着科学家智慧的火花时,及时给予激励尤为重要。

案例二:公交车上

一个偶然的机会,笔者和学生小魏坐同一辆外环公交车到校。车上坐满了乘客。突然车停了,上来一位中年妇女。魏反应敏捷,立即起身让座。此时,忽然有一股暖流流进笔者的心窝。

上课前,笔者谈到了让座的事:“今天我无比激动和自豪。我们班有位同学在车上主动让座。”大家面面相觑,有人问:“是给您让座吗?”“不,是给一位素不相识的陌生人让座。”笔者接着说:“他就是团支部书。这件小事太平凡了,根本不能与白求恩同志为中国的解放事业作贡献的那种伟大精神相比拟,也不能与邱少云同志为了革命胜利献出自己青春的那种伟大精神相媲美。然而,伟大出自平凡,他的这一举动,体现了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美丽的心灵,他的这种精神值得笔者和大家学习!”此时,同学们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笔者接着说:“我们要学会为他人着想,学会为他人做事。如替同学擦一次黑板,为同学捡起掉在地上的笔套和橡皮,这难道不是一种快乐吗?”教室里又传来一阵掌声。从学生的掌声里,从大家的眼神中,似乎升腾起了一种为他人服务的欲望。

反思:教师在不经意中发现了身边同学让座的举动,并不失时机地抓住教育契机,以此激励全班同学学会为他人服务,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为他人服务是一种快乐,这比讲大道理效果好得多。教书育人是教师应尽的天职,教师不能仅仅把自己看成学科教师,而应把自己看成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者。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教师有责,应从点滴做起。

案例三:课堂内外

笔者经常送几句话给学生。同学们接受课前或课后的馈赠已经成为习惯。这其中有人生处世、道德修养、生活哲理、崇高追求、青春希冀等内容。

一次上课时,笔者发现一位同学正在写信。打听到该同学有“早恋”的嫌疑,好像是在写“情书”。对此,笔者没有虚张声势,把学生批评得体无完肤,而是送学生们下面一番话:“该说的话不说,对不住自己,不该说的话说了,出卖了自己;该做的事不做枉费了人生,不该做的事做了,浪费了青春。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不知道自己的过失是最大的病痛。大家能否举例说明哪些事该做,哪些话该说呢?你们知道自己有什么过失吗?”学生讨论积极发言,有的说该刻苦学习,有的学生说不能沉迷于网吧,有的说不能早恋……让学生自己说自己的想法,认识深刻,教育作用深远。

最后笔者又讲了一个故事:播种很讲究季节。秋天播的种切忌提前到春天播,这样它会夭折、枯萎,不能正常生长。为了不让种子发霉变质,还要把这些种包扎好,放在冰柜里冷藏起来,到了季节再拿出来播种,这样会顺利地开花、结果。大家明白故事的道理吗?学生沉思之后,笔者又说:“恋爱是人生必经之路,也是人生最美的经历,但不能提前呀,因为你们还不能承担起爱的责任,现在必须发奋学习。”同学们会心的笑了,似乎从交流中领悟到了什么。

反思:教师采用送名人名言的方式,教育和激励学生,是一种较好的育人途径。不仅对个别的同学有帮助,而且对其他同学也有启示,同学们听了不觉得是在批评自己。润物细无声。还是一位教育家说得好:“当教师教育学生时,如果学生知道你在教育他,你的教育就失败了。”是的,对于潜移默化的思想工作来说,不正是如此么?只有慢慢渗透,如细水长流,才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奇异效果。

12.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创新理念探析 篇十二

关键词:初中体育,创新理念,运用

近些年来, 我国的教育事业不断发展, 新课程标准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社会各界也对教育给予了厚望。因此, 创新教育成为了教育事业中的发展主流。初中的学生是祖国的未来, 正处在人生的初级阶段, 这个时期的学生, 生机勃勃, 想像力丰富, 十分具有创新能力的开发潜质。体育教育在一般人看来, 就是通过体育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各项体育运动来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其实不然, 体育教育不仅是让学生了解体育方面的专业知识, 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 更是为了使学生能够得到综合发展。在目前的初中体育教学工作当中, 还存在着体育教学成效不高的问题, 所以, 要想在体育教学当中灌输创新理念, 体育教师一定要对创新理念进行深入的研究, 改变自己形象, 转变教师形象, 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等等, 以此来成功地在初中体育教学当中运用和灌输创新理念, 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大幅度地提高。

1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运用和培养创新理念的方法

要想在初中体育教学当中运用和培养创新理念, 体育老师就要用新课程标准为依据进行初中体育教学工作, 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为最终目的进行初中体育教学, 在教学过程当中讲究方式方法。下面对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运用和培养创新理念的方法进行几点简要介绍。

1.1 激发学生的兴趣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不管是哪一个学科的学习, 只有学生对这一学科的学习有了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发挥出来。所以进行创新体育教学的第一步, 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日常的初中体育教学工作当中, 体育教师可以针对男女生不同的身体条件和生理条件开展不同的体育内容, 让学生自己选择, 提供越多的选择, 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越高。还可以让学生进行主动教学, 所谓的学生主动教学, 就是允许学生参与到体育课程的设计当中来, 学生喜欢做哪些体育项目, 体育教师就在合理的情况下尽量地满足, 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 这样学生可以享受到创新教学给他们带来的乐趣, 也更愿意接受体育教育。

1.2 营造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

学习氛围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只有学习气氛和谐了, 学生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当中来。特别是在初中的体育教学工作当中, 教师要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 以朋友的身份参与到学生们的体育活动当中去。也只有地位平等了, 学习气氛和谐了, 学生才有胆量去和教师沟通, 才能真正获得体育技能。首先, 和谐的学习氛围会让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以体现, 学生会领会到自己的地位与价值, 因此更愿意参加到体育活动当中来。另外, 和谐的学习氛围需要较强的民主观念, 教师要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与见解, 共同推动体育教育的进步。其次, 初中体育教师一定要注重自己的表率作用, 只要是体育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 自己就一定要能够做到, 只有体育教师能够一直严于律已, 时刻为学生进行示范, 帮助学生学习。在对学生进行示范时, 要反复练习, 使自己做的每一个专业动作都可以达到教学标准。除此之外, 教师应该把自己的真实情感投入到体育教育工作当中, 与学生进行真心的交流, 帮助学生进步。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关心与帮助, 比如说, 在初中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有过这样的一个教学案例, 有一个学生平时课上活动都十分积极主动, 但连续两次体育课上都不言不语, 也不再主动配合老师。经过体育老师的了解, 是受到了高年级学生的恶意恐吓, 所以无精打采。老师把这一情况反应到了领导部门, 对当事的几名高年级学生进行了处罚, 接触了学生的困扰。自此以后, 体育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拉近了, 学生在体育学习中也十分地投入。

1.3 恰当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近些年来, 多媒体已经成为了教学当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并且其应用规模越来越广泛。在初中体育教学工作当中, 有许多体育教师认为体育课程用不到多媒体设备, 这样的想法是极其错误的。首先, 运用多媒体工具可以大大增加初中体育的教学内容, 在体育教学过程当中, 有许多高难度动作是老师做不了的, 这样的情况下, 体育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关的视频给学生看, 即使自己不能做展示, 也可以让学生们了解到该项运动的魅力。其次, 体育教育不仅是教授体育技能的学科, 还要对体育文化进行传播。比如在讲游泳课的时候, 体育教师完全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来讲解游泳发展的历史, 展示我国优秀游泳运动员的赛场风采。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学到文化知识, 还能让学生一览大将风采, 这样的敬仰会激励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体育技能, 了解体育文化。另外, 适当地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改变体育课一味地进行体育训练的现状, 使学生得到舒缓身心的机会, 不必一直进行体力消耗大的体育活动。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 可以使体育教学更加生动形象, 教学的效果也会更好。

1.4 重视游戏和竞赛的体育教学方法

多采用竞赛和游戏的初中体育教学方法可以大大提高体育教学的创新性, 因为游戏和竞赛可以促进学生脑部的思维潜能的开发。体育本来就是充满竞争力的一项运动, 所以, 竞赛教学法顺理成章地可以做为一种体育教学方法被应用到现实的教学工作当中。比如在上篮球的时候, 老师可以把男生、女生分开来, 再把男、女分别分成两队, 在进行完理论教育后, 让学生通过比赛来展示自己所习得的篮球技能。因为比赛会有胜负, 学生一定会认真学习理论知识, 并且能更好地把理论运用到实践当中。但是不能让学生养成很强的胜负观, 友谊第一, 比赛第二是竞技的重要理念。

1.5 讲究提问的艺术

体育老师在教学过程中, 一定要仔细考量自己所提出的问题。好的问题才会使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所以, 老师在进行授课之前, 一定要仔细研究体育教学大纲的要求, 总结重要技能知识, 提出值得学生思考的问题。也可以通过教学内容的引导, 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只有这样, 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性思维才能在体育教学当中得到培养与提高。

2 结语

在创新意识不断增强的今天, 创新理念已经逐渐融入到了初中体育教学当中。随着我国当代教育的发展, 创新教育已经成为了初中体育教学工作的有效方法。本文主要对施展初中体育创新教学的相关方法进行了简要的介绍, 希望广大初中体育教师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多多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 采用游戏和竞赛的教学方法, 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以此来落实创新体育教学工作, 切实提高初中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苏自强.浅谈初中体育教学创新[J].新一代 (下半月) , 2011 (3) .

[2]李小平.初中体育后进生的形成原因及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 (理论) , 2011 (1) .

[3]李卫.注重教学创新改革让初中体育教学绽放精彩[J].学生之友 (初中) , 2011 (11) .

13.医院管理理念创新实践探析论文 篇十三

在学校全方位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后勤工作中的服务育人具有其特殊的地位和不可替代性。树立先进的后勤管理理念,优化学校人文环境,让学生在多元化的教育环境中长大成人,促使他们的思想和精神境界得到超越自我的内化。突出育人功能,是后勤管理的主旋律;变管理为教育、变被动服务为主动育人是现代人文环境中后勤工作所面临的一个崭新的课题。多年来,我校在教育局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不断创新后勤管理理念,大力加强后勤规范化管理,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拓宽勤工俭学思路,努力提高服务育人水平,在增强后勤管理意识,强化服务育人功能方面做出了一点成绩。回顾几年来的工作,我们的具体作法是:

一、美化校园环境抓基础,突出环境育人

我们十分注重校园环境的绿化、美化、香化,努力构建积极、向上、文明、和谐的人文环境,以此来影响人、熏陶人、感染人、教育人。我们先后投资数十万元实现校园“四化四有”,即道路硬化、空坪绿化、环境美化、校园净化;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教学楼走廊文化、教室文化气息浓厚,每层楼一个主题,每个教室内容各异,力求融校园、家园、花园、乐园为一园,集社会美、艺术美、自然美、科学美于一身。努力营造“一草一木都能说话,一砖一瓦皆可育人”的充满艺术氛围和人文精神的校园环境。这不仅有助于学生调节情绪,振奋精神,减少德育中的逆反心理,而且有助于培养、陶 1

冶学生高尚的情操。

二、强化后勤管理抓重点,坚持活动育人。

学校后勤工作的职能不仅仅是管管“吃喝拉行睡,生老病死退”,也不仅仅是“头疼医头,脚痛医脚”式的被动服务,而应是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根据自身特点,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实施后勤管理,开展育人活动,以优良的管理、优质的服务共书育人华章。在工作中,我们着力强化“三性”来加强对学生的教育。

(1)服务活动的主动性。例如教室桌椅、玻璃、灯,厕所的水龙头、门锁坏了,屡报不修,一拖再拖,学生就会感到失望,就会感到没有人关心他们,从而对教育教学产生不利的影响,在教育学生关心集体、关心他人方面就会缺乏说服力。学校设立了“总务公开栏”、“后勤服务通报栏”,及时收集师生的意见,及时维修损坏的教育教学及生活设施,不断改善师生的学习和生活条件,使广大师生感到家一样的温暖,产生归宿感,形成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

(2)管理活动的规范性。管理校产的关键是使用规范的操作程序,执行严格的规章制度,确保固定资产发挥最大效益,更好的为教育教学服务。我们制定了财产管理制度、班级公物赔偿制度、财产维修制度等。学校将公物管理制度、维修制度及赔偿制度等印到学生手册上,发给每位学生,组织他们学习,启发学生遵守规章制度的自觉性,增强他们的纪律性和组织性。通过公物管理,配合班主任的教育,使学生懂得学校的各项设备是教学物质基础,是劳动人民的劳动结晶,培养学生爱护公物的的品德。

(3)教育活动的经常性。在为师生服务的同时,针对各个时期学生中出现的不良习惯,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活动。例如,针对学生习惯

差、环境意识差的现象,在学生中广泛开展了“治理校园环境、杜绝八乱行为”的活动;针对学生中乱扔、浪费、损坏公物的现象,开展了“不要乱扔,不要浪费,不要损坏公物”的“三不”活动,在师生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四、硬化教育设施抓保障,实现开放育人。

我们在后勤工作中想师生之所想,急师生之所急,不仅美化校园环境,而且加大教学设施的投入,配齐了教学及生活所需的物质和设施,充分发挥后勤服务的保障功能。特别是面对“信息社会”的新形势,教育改革的新发展,学校办学的新要求,我们及时更新观念,加快了学校教育教学设施的现代化。

一是抓创建,提升硬件档次。我们始终把各类创建活动作为提升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有力杠杆,坚持外争内挤的建设思路,积极改善办学环境。硬化了校道,建起了漂亮的教学大楼。

二是抓配套,改善硬件环境。配备了电脑,每个教师办公室都配备有电脑,组建了4间多媒体教室,为教育内容的多元化、教育手段的现代化、教育管理的信息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目前,我们正在筹集资金,努力实现校园网“班班通”,让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我校越来越发挥它的优势,从而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开放性学习的场所。

三是抓利用,积极运用网络资源,利用网络教育阵地,组织开展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网络信息交流活动,既可激发学生学习现代信息技术的爱好和兴趣,又可以通过活动了解他们的思想动向。利用网络环境广泛开展思想品德教育,使网络成为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阵地。

14.高校实验室管理创新理念研究论文 篇十四

在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下,地方高校需要适应教育分类指导的原则,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与发展。在地方高校中,实验室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管理水平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方高校的办学与管理水平。但是,当前地方高校实验室管理现状不容乐观,还有不少问题存在。

一、地方高校实验室管理现状及问题

(一)现有实验室管理模式

1.三级管理模式。这主要是指地方高校实验室管理沿用了本科院校的校院系的三级管理模式。它以课程作为实验室应用的主体,从而使得实验室功能较为单一化。这种管理模式最大的弊端就在于其主要是依托于学校教研室而存在的,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却表现得较为分散,从而导致了实验室教学资源配置不够科学合理,实验室设备利用效率偏低,与学校其他部门之间难以进行有效协调,无法让实验室功能切实有效地发挥出来,最终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二级管理模式。一些地方高校为了打破三级管理各自为政的壁垒,选择了使用校系的二级管理模式。这就是说,地方高校不再让实验室由各个不同教研室进行依托式管理,而是在对它们进行统一规划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学科进行分类,让实验室成为实验中心或综合实验室。这种管理模式下的实验室在行政层面上与教研室平级,这就有利于各种教学资源得到最优化配置,加强各个实验室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让有限的教育资源实现有效共享。它可以在理论教学之外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但是,它的最大弊端就是无法实现最大化的资源共享,尤其是不能跨院系进行资源共享,从而难以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3.一级管理模式。一些地方高校在认识到三级管理和二级管理模式的缺陷之后,开始探索一种学校层面的一级管理模式。这就是说,地方高校成立了相关职能管理部门,对学校所有实验室进行统一建设与管理。这是一种高度集中的实验室管理模式。它使得实验室教学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避免了重复建设,让院系间的界限被彻底打破,并按照不同的功能对实验室进行分类管理。这不仅有利于地方高校科研成果应用到企事业单位中去,同时还可以大大提升地方高校的社会影响力。

(二)实验室管理模式的不足

1.实验室经费投入不足。我国不少地方高校的办学模式基本上都是按照传统本科办学模式进行的,往往存在着重理论而轻实践的现象,导致实践教学常常处于一种较为弱势的地位。它们对于实验室经费的投入严重不足,而是将重点放在大力发展学校规模与大型硬件设施上,根本无法满足实验室的正常运行需求。反过来,地方高校实验室建设资金缺乏,使得实验室教学设施等也无法满足学校正常的教学需求,从而限制了实验室功能的有效发挥。

2.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地方高校实验室由于现行管理模式的局限性而在实验员的选拔中存在着较为明显的问题,从而使得真正合格的专业实验技术人员严重匮乏。具体来说,很多地方高校实验室工作人员往往是由各个院系自主选择,并且会根据实际工作状况进行常规性的调换,加之一些实验室工作人员本身非科班出身,甚至有些是照顾教职工家属而安排的人员,因此,实验室工作人员整体素质偏低,常常会在工作过程中感到力不从心,让实验室日常运行无法稳定下来。此外,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待遇与其他教师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进而影响到实验室功能的充分发挥。

3.现行管理模式较为落后。地方高校实验室开放运行机制仍然较为落后,很多都处于一种封闭式管理模式之下,无法满足全校的实验教学要求。这就让实验室功能较为单一。加之实验室开放时间较为固定,一般是在上课时间,从而无法为学生真正提供有效的实践平台,造成了实验室资源的极大浪费。此外,实验室管理过程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分散现象,无法让学科间实现实验教学的互动与交流,有时就会发生重复建设的现象,不仅影响了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同时还影响了各个学科的全面健康发展。

二、地方高校实验室管理创新理念的构建与实施

(一)真正重视实验室管理工作。地方高校实验室对于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来说有着不容忽视的巨大作用,有时甚至可以说是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实验室不是小事情,而是大问题。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地方高校实验室管理工作仍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那么,地方高校就必须尽快转变管理理念,树立一种全新的实验室管理理念,并在创新理念的指引下采取更为先进恰当的管理模式。这就是说,地方高校要把实验教学的从属地位及时转变过来,让其与理论教学做到平等,从内心里重视实验教学。同时,还应优化实验室管理模式,构建一个多层次和多目标的管理系统。这就要求地方高校尽快打破实验室管理中的学科和专业界限,对实验室进行统一规划与管理,根据“跨专业、跨学科、大中心、现代化”的新型管理理念来重新优化配置实验室资源。这样不仅可以有效节约实验室经费,还能提高实验室整体管理水平。

(二)加强对实验室设备的管理。地方高校实验室管理不仅涉及到实验教学管理,而且也涉及到很多固定资产和实验设备等方面的管理。那么,地方高校就要尽快完善相关的实验室管理制度,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工作主观能动性,同时还影响到实验室功能能否充分有效的发挥出来。因此,地方高校实验室管理制度的完善与否,是实验室管理工作能否取得切实效果的重要保障之一。地方高校要针对实验室的设备建立一个完善的管理制度,让实验室设备充分发挥出自身应有的实验教学功能。对于一些价格高昂的实验室设备来说,地方高校应该实施有偿使用制度,并把缴纳的经费归入实验室建设资金账户中去,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实验室设备使用效率,同时还可以为设备更新提供更多的资金保障。

(三)提高实验室队伍质量。地方高校实验室中的专业技术工作人员是实验室开展实验教学与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验室获得持续性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推动力。因此,地方高校应该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实验室技术人员队伍,这是确保实验室利用率大大提高的根本性保障。这就要求地方高校加大对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有条件的情况下也可以引入一些高层次实验技术人才,壮大和充实实验室工作人员队伍,对于那些工作能力不够强的实验室人员可以实施淘汰制,不仅可以精简实验室人员,同时还可以大大提高整个实验室工作队伍的质量与水平。当然,地方高校还需要配备完善的激励机制,并组织相关知识和业务考核,让他们切实提升自己的实验室工作技能。只有具备了高素质的实验室工作队伍,地方高校实验室才能够真正实现资源共享,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校际校企之间通过一定的交流来培养出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行业高级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胡雪琼,夏杏洲,黄和等.教学型地方本科院校实验室开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现代教学装备,2009(4).

[2]孔凡芹,刘中兵.高校实验室建设初探[J].科技资讯,2010(9).

[3]邱菊.新建高校实验室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现代化,2006(8).

[4]沈剑敏,陈强,张东凯等.适应形势推进实验室管理制度创新[J].实验室科学,2009(1).

15.医院管理理念创新实践探析论文 篇十五

一、胜任力的内涵

20世纪70年代“胜任力”概念作为专业术语首次出现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这一概念的出现使人们认识到过去单纯用智力因素来评判员工工作绩效的好坏是不合理的。一个人所具备的胜任力, 如态度、认知、特质等, 同样决定着他的工作绩效好坏, 同智力因素相比, 甚至更为关键。

二、创新人才的胜任力特征

(一) 创新人才内涵的研究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倡导培养创新型人才以来, 有关创新人才内涵的研究不胜枚举, 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 偏重创新素质方面的研究

黄楠森 (2000) 认为, 创新人才的最根本品质是具有自觉的创新意识、具有缜密的创新思维和具有坚强的创新能力。魏登才 (2004) 认为, 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新精神的创造型人才, 也就是具有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其核心是创造性思维。王彦梅 (2007) 认为, 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 它是相对于不思创造、缺乏创造能力的比较保守的人而言的。

2. 从一般素质和创新素质两方面进行研究

丁钢 (2000) 认为, 创新人才指具有创造性思维、完善的自我实现目标和被社会与他人接纳的人。平旭 (2001) 认为, 创新人才是指拥有宽厚的知识基础、丰富的文化底蕴、高境界的思想道德素质、稳定成熟的心理品质、强烈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探求的精神、不断学习和终身修养的能力和意识的人。

3. 从创新素质和创新成果两方面进行研究

张纹 (2000) 认为, 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品德好、才智高、胆魄大和毅力强的素质, 富有创新意识, 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能够以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去认识世界, 对人类的和平幸福和社会的繁荣进步做出一定贡献的人。余红 (2004) 认为, 创新人才是指拥有崇高的创新精神, 活跃的创新思维和较强的创新能力, 以自己的创造性劳动为国家、为社会、为整个人类服务的一些个人或团体。

从以上有关创新人才内涵的研究可以发现, 我国有关创新人才的研究主要从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成果等角度阐释创新人才的。似乎给人一种错觉, 只要专门培养人的创造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等素质, 创新人才的培养便可大功告成。从中可以看出国内对创新人才的理解表现出很强的实用性, 体现了我国教育理念的源头是塑造, 把受教育者当做一种原材料, 采用“专业化教育模式”, 忽视了受教育者个性的自由发展。

(二) 创新人才的胜任力特征

对创新人才的胜任力特征进行分析, 有助于系统分析决定创新人才的要素结构, 甄别哪些是核心要素, 哪些是外显要素, 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创新人才的培养工作。本文将创新人才的胜任力特征概括为三个层次, 由内向外依次为:创新人格、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1. 创新人格

创新人格也可称之为创新个性或创新品质, 是指有利于创新活动的稳定的个性和行为特征。2.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指人脑在不断运动变化中客观事物的刺激下, 自觉产生的强烈的改变客观事物现状的创新愿望, 推崇创新、追求创新和以创新为荣的观念。

3. 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指综合运用已掌握的知识, 运用创新的方法, 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积极主动地进行创新实践活动的能力。创新能力包括知识结构、感知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经验迁移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等。作为创新人才胜任力特征的最外层要素, 易于通过学习培训习得, 但成为创新人才的前提是具备创新人格和创新意识。

三、基于胜任力视角的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理念

创新人才胜任力特征的三要素, 在创新素质的形成中具有不同的作用, 但彼此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创新人格作为核心要素是创新人才的基础, 强烈的创新意识是完成创新实践的动力保障, 而创新能力作为最外层要素, 虽易于学习提高, 却必须以创新人格和创新意识为前提。教育观念决定教育的思想和行为, 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 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和技能, 能不能解决当前的“现实”问题成为了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 而很少顾及对其具有深远影响的人格的塑造。因此, 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正确处理创新人才三要素的关系, 才能实现大学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

1.应当树立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 注重塑造学生独立完善的人格和个性

正如李开复先生所说, “中国社会历来有个通病, 就是希望每个人都按照一个模式发展, 衡量每个人是否成功时采用的也是一元化的标准:在学校看成绩, 进入社会看名利。”作为教育的主体, 学生是有思维、有感情、有个性的, 传统教育对此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学生多是作为被动的教育对象, 忽略其能动性, 束缚了学生独立人格的发展和个性的张扬, 限制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和创造空间。因此, 创新人才的培养首先必须要树立一切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点, 一切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

2.确立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为成才目标的理念

传统守旧的人才观, 总是习惯地将“老实听话”、“循规蹈矩”的学生看做是好学生, 而对个性鲜明、自信心强、喜欢标新立异的学生视作另类和异端, 不少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遭到扼杀。确立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为成才目标的理念, 就是为每个学生提供良好的充分的发展环境, 使人们变得更善于思考、更有追求、理想和洞察力。只有明确了我们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应该怎样培养人的历史使命, 才能增强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意识, 才能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

作为基于胜任力视角的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初步探析, 上述理念并不是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理念的全部,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教育领域的方方面面, 只有在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的前提下, 不断探索努力, 才可能使创新人才的培养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Spencer L M, Spencer S M.Competence at work:Models for superior performance[M].New Work:John Wiley&Sons, Inc, 1993.

[2]张志勇.创新教育——中国教育范式的转型[M].济南:山东出版社, 2004.

上一篇:美丽的学校500字小学四年级优秀作文下一篇: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汉语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