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认识音乐的教学论文

2024-11-10

审美认识音乐的教学论文(精选18篇)

1.审美认识音乐的教学论文 篇一

音乐审美教育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摘要:本文对中等职业学校的音乐审美教育进行了深入研讨,论述了音乐审美教育的效能,随即从多个层面分析了音乐审美教育在我学校的作用,展现了音乐审美教育独有的价值魅力。

关键词:音乐审美教育;效能;作用

黑龙江农垦工业学校始建于1959年,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与壮大,现已成功跻身于国家级重点职业技术学校行列,为现代社会培养并输出了大批专业性人才,受到了社会公众、师生家长的一致好评,由此可见,我校具有极高的专业化教育水平。当然,在提高职业技能课程教学水平的同时还不忘强化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尤其是音乐审美教育,故而本文以“音乐审美教育在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学中的作用”为题,以期为相关工作者提供意见指导。

一、论述音乐审美教育的效能

众所周知,音乐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人类可以借助音乐进行沟通交流、表达思想情感、诉诸内心所求,是丰富人精神生活的一种优质方式。审美教育则是审美与教育相结合的产出物,它以教育的形式存在,却饱含情感性,而音乐恰恰以其独具的优势摘得审美教育优质媒体桂冠,所以不少教育研究者会将音乐与审美教育联合起来进行研究。而所谓的“音乐审美教育”,其最主流的手段便是通过聆听欣赏音乐、表现音乐或音乐创造等审美活动开展教育,让学习者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得到其它方面的提升,进而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谈及音乐审美教育的效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1.审美感知效能

音乐本就是艺术审美的一种感性形式,因其所产生的各种情状都建立在感觉的基础上,所以音乐之所以会让人产生美的感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自身相对完美和谐的特征让人产生了协调对称之感,在审美个体上表现出极强的知觉渗透力。此外,音响给予音乐强化的同时也强化了人的审美感知,使人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所以说,人所体会到的审美感知美,是音乐审美感知效能的真实体现。

2.生动形象效能

音乐是能塑造形象的,旋律、节拍、节奏、音色是音乐所表达出的语言,而声态、情态、形态等则是音乐的外在特征,音乐审美教育完美结合了音乐的语言和外在特征,让受众在音乐语言与外在特征的双重作用下受到感染,并产生联想、引发共鸣,沉醉其中。在实际的音乐审美教学中,老师的教学方略更是多样,可用音乐语言诠释经典作品,可通过自身演奏演唱集中学生注意力,抑或将音乐作品与生活相结合予以阐释,这便是审美教育生动形象效能的最好表现。

3.心理调适效能

从某种层面上来讲,人在听音乐的过程中会形成“音乐记忆”,聆听不同类别音乐的时候也会形成不同类别的音乐记忆。比如,聆听“军港之夜”、“十五的月亮”之类柔和舒缓的歌曲时,便会被歌曲的柔和旋律所感染,引发我们对军队将士、边防战士的慰藉之情,甚至改变我们个人的人生态度。所以说,受众在聆听此类柔美和缓的乐曲时,内心所荡漾起的别样之感对于个人审美情趣的塑养意义重大,并有效提升自我的审美能力。

二、多层面分析音乐审美教育在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1.音乐审美教育促进学校学生非智力因素成长

我校对学生的培育理念较为先进,不仅看重学生自身的智力因素,而且关注并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养成与发展,音乐审美教育恰好契合这一学生培育理念,所以我校致力于音乐审美教育工作的开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将音乐教育与情感教育相联结,让学生在聆听音乐、感受美好的同时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以此达到培养学生思想情感的目的;学习音乐的过程是轻松欢愉的,学生不仅可以全面放松自我,而且可以伴着优美音乐展开畅想,发挥自我对音乐的自由参与体验,增强自身的学习兴趣;音乐教材中不乏一些挟有励志色彩、意志情怀的歌曲,老师可以借助此类乐曲,锻炼学生的坚强意志,让学生在日后的生活学习中学会直面挫折、坚持不懈。由此可见,音乐审美教育对于学生情感、兴趣、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大有裨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音乐审美教育帮助学生修成良好品德素养

音乐是一种难得的精神世界营养品,它所带给学生的审美体验是真实不可换的,不但能够陶冶学生的性情、净化学生的内心,而且还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修成良好的品格素养。比如,老师在教学《中华民族器乐曲》一课时,选定经典琵琶名作《十面埋伏》作为教学实例,先在课堂上向学生介绍民族器乐的分类、叙事曲的音乐风格等基础教学内容,然后向学生简单介绍“琵琶”这一民族乐器,并让学生根据乐曲理解《十面埋伏》的音乐形象,在音乐中想象并感受“项羽被大军包围时走投无路的场景”,直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音乐文化的情感,并努力上升到爱国主义情感的层面。除此之外,音乐审美教育还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以此彰显音乐审美教育的独有价值意义,促使学生良好品德素养的修成。

3.音乐审美教育能够催发学生自身创造力

除了以上两条作用之外,音乐审美教育对于我校的学生来说还有一条特别重要的作用,即音乐审美教育能够催发学生自身的创造力。为什么这么说呢?我校是一所中等职业学校,在教学上相对侧重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这就意味着学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创新力,方能辅助学生更好的进行专业课程知识的学习,而音乐审美教育恰好在无形中满足了培养学生自身创造力这一要求,所以利用音乐审美教育催发学生创造力可谓是明智之举。音乐审美教育给予了学生足够自由、广阔的想象空间,它不但能够发展学生的创造想象、创造思维,而且对于学生独立自主的创造美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校参照国家对公共基础课程开设的标准,开展了音乐审美教育,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去发现美、创造美、展示美,从而提高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专业技术技能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结束语

总的来说,我校所开展的音乐审美教育绝不是要求学生掌握音乐理论知识与技能,而是借助于学到的音乐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综合素养、创造力以及创新能力,以此为学生职业技能课程的学习提供帮助,让学生在轻松欢愉的音乐天地里感受美好、陶冶性情,净化心灵并最终塑造健全且完美的人格。

参考文献:

[1]陈晓鸣.中职院校音乐教学评价体系的探析[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0(03)

[2]林青.中职音乐教育现状及改革思路[J].吉林教育.2009(19)

2.审美认识音乐的教学论文 篇二

一、听觉与视觉相结合, 感受音乐的形态美

新课标中指出, 音乐与美术都是情感艺术, 两者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音乐与美术的有机结合, 就是从听觉与视觉两个感官、两个侧面去感知, 相互补充、相得益彰。有人说音乐也是一幅画, 是用情感作色彩、旋律作线条描绘出的用听觉去观察的心灵之画。音乐中有do、re、mi、fa、so、la、si, 而美术中有赤、橙、黄、绿、青、蓝、紫这是多么奇妙的事啊。

听, 是音乐的学习的重要手段。听, 就是体验的过程、理解的过程、加强记忆与锻炼思维的过程。对于初中学生来说, 他们的认知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 由于受学生个体生活、环境、知识、经历的限制, 不可能对音乐所表现出来的事物和意境都有深刻的理解, 仅靠听很难深切感受音乐的美。所以, 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要利用好教材中的彩图。例如, 湘教版八年级第四单元德彪西的《月光》一课中的插图就一目了然地展现了音乐所描绘的景象。我在教学生欣赏之前和过程中指导学生观察插图, 这样就直接帮助他们感知和理解了乐曲所描绘的情景, 对乐曲的理解就更准确、更形象。同时还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幻灯片、录像、CD、VCD等, 并通过图像、文字、音响特别是声音与画面的同步处理, 展示音乐表现的意境, 让动听的旋律与变幻的画面结合起来。例如在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这首乐曲时, 我根据音乐制作了简单的动画, 每段都配上一个情节动画, 帮助学生分析音乐。这样, 借助多媒体的功能学生很快了解了教学内容。这样的课不仅刺激学生的感官, 增强其注意力, 更提高了他们音乐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视觉与听觉的互相配合, 使得音乐课堂变得更加丰富生动, 多姿多彩。

二、听赏与律动相结合, 感受音乐的动作美

《诗经·大序》曰: “言之不足故嗟叹之; 嗟叹之不足, 故咏歌之; 咏歌之不足, 不知手之舞之, 足之蹈之也。”舞蹈与音乐, 本就是一对孪生姐妹。音乐的一些显著特征如速度、节奏、力度等本身就具有活跃的动作性, 音乐特征的发展变化 ( 如力度变化、节奏变化) 和不同的风格 ( 如进行曲、摇篮曲) 仅靠欣赏或者讲解, 并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无法在记忆中烙下烙印。只有通过身体的律动、舞蹈动作等才能作出反应, 才能事半功倍。如在教唱《歌唱祖国》时, 我启发学生: 用什么样的动作来表现这首进行曲速度的歌曲呢? 有的学生用跺脚, 有些学生很自然地踏起正步, 有的用甩胳膊等。这样学生不但了解了进行曲而且还能体会到旋律的强弱。还有我在教完《举杯祝福》这首歌曲后, 就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对这首歌曲进行舞蹈创编。让学生边唱边跳这样学生更能感受音乐的动作美。“情有所感, 心有所动”, 当把音乐的欣赏与活动结合起来, 使整个音乐学习过程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音乐的动作美就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三、想象与语言描绘相结合, 感受音乐的内涵美

新课标中指出, 音乐最主要的审美特征是情感体验, 其心理过程是感知———想象———体验———理解。想象不是幻觉, 它是以感知作为基础的思维活动, 对于学生来说, 想象离不开教师恰当的语言描绘。记得有一次, 学生在欣赏《野蜂飞舞》时把可爱勤劳的小蜜蜂, 有的想象成了苍蝇, 这显然与音乐内容不符。于是我让大家来说一说蜜蜂和苍蝇有什么不同, 然后再结合音乐分析出音乐所描写的是什么。显然, 教师的语言描绘帮助了学生更准确地欣赏了音乐。还有一次, 看了《百鸟朝凤》的插图, 学生大多这样说:“草地上百鸟在悠闲地踱步, 凤凰站在中央的石头上。”其实, 重要的是注意百鸟与凤凰的神态是什么样子的? 它们为什么是这个神态呢? 这就要求教师围绕教材的教学目的通过语言描绘引发学生思考, 鼓励他们用语言展示想象。语言描述时要求不重复, 你想, 我也想, 你这样想, 我那样想, 逐步把学生带入奇妙的音乐世界。这样才能将形象感知和情绪体验围绕音乐有机地结合起来, 从而深深感受到音乐的内涵美。

四、模仿表现与知识技能相结合, 感受音乐的创造美

新课标要求现代音乐教育的目的已经从单纯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转向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主要目的。教师应尽量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 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喜好、特长, 自由地想象、自由地表现、自主地创造。比如, 在感受《百鸟朝凤》的音乐形象时, 学生欣赏了一段鸟叫虫鸣的乐曲, 他们听后, 会认为是杜鹃、喜鹊、蛐蛐等的叫声。学生们争先发言, 各抒己见、相互补充, 使得音乐形象更清晰、更准确、更生动、也更丰满;在欣赏湘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歌唱祖国》《今天是你的生日, 中国》时, 我先让学生交流音乐所表现的意境, 然后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来描绘祝福祖国的画卷。结果, 许多学生运用了丰富的线条、鲜艳的色彩、精致的图案来表示他们的祝福, 展现他们的才能, 真是美的享受。再如在学习乌孜别克族民歌《举杯祝福》时, 我和我的学生们通过改变节拍、节奏、速度、强弱关系进行旋律的二度创作, 将2/4拍XX热情欢快的旋律改编成3 /4拍XX X具有舒缓优美的旋律, 这样旋律的情绪立刻发生了变化。这时的学生都感觉自己是一个作曲家, 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总之, 教师在音乐教育中, 应努力引导学生真正地感受音乐的形态美、动作美、内涵美、创造美, 提高他们鉴赏音乐的能力, 形成审美情操, 完善学生人格的发展, 那么我们的音乐教育一定能丰富多彩, 日臻完美。

摘要:音乐教育的核心是审美。遵循美育规律, 坚持听觉与视觉相结合、欣赏与活动相结合、语言描述与想象相结合、知识技能与发挥表现相结合, 使学生感受音乐的形态美、动作美、内涵美、创造美。

3.简析高中音乐的审美教学 篇三

【关键词】高中音乐 音乐审美 情感审美 审美实践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2.092

随着高中教育和教学的不断完善与发展,高中音乐作为重要的课程日益开展起来,甚至很多学校就此开始举办自己的音乐节、音乐鉴赏课或者音乐竞赛等。音乐对于高中学生的影响确实在日渐深入,而学生对于音乐的鉴赏能力和接受能力也得到提高和扩展,这和我们日渐发展的经济以及提高的生活质量密切相关。为了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和音乐审美素质,我们必须开展审美教学。教师通过带领学生对音乐进行审美学习与实践,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充分的提高,使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甚至对其今后的人生道路也会产生持久的影响。以下我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谈一下如何开展审美教学。

首先,开展审美教学最基本的就是音乐审美,随着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提升和对鉴赏审美对象的扩展,音乐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已经建立了密切的联系,教师开展音乐审美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和鉴赏方式、技巧,与其今后的生活以及内心世界的丰富和精神的寄托有重要的联系。音乐本身给人以愉悦和轻松、自由,在音乐的世界里学生可以享受自己的兴趣,释放学习的压力,对调节学习生活、实现生活的丰富性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很多学生对于基本的音乐知识和鉴赏方式以及区分还不十分明确,这就阻碍了他们的鉴赏和审美。所以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会区别基本的乐器和民族曲类,对我国传统的乐器也要有所了解,即使很多学生可能对于二胡、琵琶等乐器兴趣不高,但是基本的鉴赏能力还是需要具备的,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通过丰富教学内容来吸引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对于学习的乐曲鉴赏审美产生兴趣。

例如在听黄梅戏的时候,学生可能并不感兴趣,并且很少有学生能够知道黄梅戏的一些基本知识,但是教师可以借助于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凄美爱情故事为导入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样就能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所以教师在让学生进行音乐知识的学习的时候想要产生审美鉴赏的效果就需要借助其他的教学因素来实现。例如,在学习西方经典的钢琴曲的时候,高中学生因为受到学习时间和接受能力的限制,很多学生可能都不了解钢琴的基本知识,这时教师就可以让班里会弹奏钢琴的同学来为学生进行讲解,这样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学生在学习中理解一些钢琴演奏常识,从而在鉴赏的时候能够运用上,为今后的审美鉴赏做好理论知识准备。

此外,音乐审美还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具体的音乐播放来带领学生进行审美鉴赏。教师充分运用多媒体来播放形象生动音乐,可以先让学生闭目感受,在没有为学生讲述基本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听完之后进行自己内心感受的表述,然后再进行专业分析鉴赏,再让学生进行鉴赏,学生就会发现自己的音乐鉴赏能力在提高,并且在懂得相关音乐知识的基础上就能更加准确的把握音乐的情感基调。音乐审美还需要教师在音乐类型的设置上考虑到基本的古典音乐和传统音乐,但是也要兼顾现代流行音乐的学习和审美鉴赏,这是学生比较熟悉的部分,但是教师选取的歌手一定要具备代表性,能够具有鉴赏力度,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其次,音乐审美教学还包括情感审美。情感审美主要就是和作家或者歌唱家有关,通过音乐我们人与人之间形成沟通,还能够表达内心的情感,甚至没有歌词的乐曲也能够激发我们情感的共鸣,这就是音乐的情感力量。教师带动学生主动对音乐的情感进行审美鉴赏,从而提高审美能力,在自己的业余生活中也能够把音乐鉴赏作为一种情感的寄托,丰富学生的内心和精神世界。

第一,情感审美需要教师建立审美情境,在真实丰富又生动的情境中,学生的想象力和理解力充分调动起来,在情感层面和音乐达成共鸣,真正实现情感的沟通。例如,在学习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的时候,贝多芬的一生就十分坎坷,面临失聪的命运,他勇敢面对,并且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反抗在音乐上获得如此高的成就,而这个曲子就是贝多芬人生的阐释,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阅读一篇关于贝多芬生平简介的文章和关于乐曲鉴赏的文章,在读完之后教师让学生回想作家一生的命运发展,在这种情境里面进行音乐情感的激发,学生会更容易理解曲子里面的音乐,乐符像是跳动在学生的心弦上一样真实而生动,加深了学生的情感审美印象。

第二,情感审美还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既定生活情感或者经验来开展,这样会达到更好的效果。例如在学习《义勇军进行曲》的时候,学生从小就会唱国歌,但是对于国歌曲子和歌词的产生和发展还不是很了解,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对于国家独立自强的情感经验出发来开展教学,增强学生对于歌词的深刻理解,从中实现情感的共鸣,对当时的社会境遇下中国人民勇敢反抗的英勇行为产生敬佩,并且激励学生今后的人生。由此可见,开展情感审美教学重在使学生重新感受音乐带给我们的力量以及音乐中所带来的人性的善良与美好、强韧与力量。

最后,高中音乐的审美教学离不开审美实践,就是在审美的实践中让学生对于音乐的各个鉴赏模块有更加深入地认识。只有在实践中学生才会懂得把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审美过程中,如果教师只是完全按照自己的教学方式开展,忽视学生的审美实践需求就不能实现完整的审美教学。

第一,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打节拍来对音乐的基本章节和拍子有感性认知,不同节拍对于抒发感情也是不同的作用,这种方式是最简单、最直接的审美实践。第二,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音乐实践的机会,也就是不能只是开展口头教学,而要开展音乐实践教学,教师不断增强专业演奏能力,在给学生演奏的过程中使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音乐才能,并且这种实践能够充分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第三,学校每年组织一次校园十佳歌手大赛,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同时举办班级的合唱比赛,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把学习到的基本功应用到实践中,在这种实践中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第四,学校尽可能为学生争取社会实践的机会,或者一些社会公益演出等,学生利用音乐来为社会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也是增强学生审美意识的重要举措。

4.审美认识音乐的教学论文 篇四

一、音乐审美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健全人格的构建

音乐审美能力是在不断积累审美经验与人文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的,通过对国内外不同风格、体裁与题材的优秀音乐作品进行欣赏,提高大学生对于音乐的鉴赏、理解与感受的能力,扩宽学生学习视野。其次,音乐审美能够帮助大学生构建有效的审美心理结构,使每个大学生都拥有一双“音乐的耳朵”,能够感受到情感世界、现实社会、音乐作品中的美好事物。除此以外,音乐审美教育还能够保证学生在进行音乐欣赏的同时提升对音乐的领悟能力。

二、音乐审美教育能够促进高校师资力量的提升

音乐的审美教育不仅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对于高校的老师来说也是一次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多数教师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在授课的过程中,过度的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往往忽视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导致教学内容枯燥、乏味。进行音乐审美教育,是一场音乐教学的革命,在这种浪潮下,教师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也会主动去学习新的知识,转变教学思维与教学方式,使其朝着现代化教育的方向前进。

三、音乐审美教育能够丰富高校音乐教学的内容

音乐是一门艺术性较强的课程,与传统的文化理论课程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现阶段,我国的高校音乐大多倾向于讲解西方音乐,往往忽略了对我国传统民族音乐以及古代乐曲的讲解。部分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音乐欣赏的过程中,只是欣赏单纯的音乐作品,但对于音乐创作的历史背景以及作品的内涵却鲜有介绍。通过加强高校的音乐审美教育,有利于丰富音乐教学的内容,教师在发现审美教学的弊端之后,会采取多种措施来丰富教学的内容,从音乐的创作背景以及作品内涵的角度进行审美教育,不断丰富教学内容。

四、音乐审美教育推动了教学观念的更新

现阶段,高校的音乐教育由于长时间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的教学观念比较陈旧,将教学重点放在完成教学内容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都注重于单纯的灌输理论知识,往往忽略了实践的重要性。其次,部分教师还存在轻音乐基础、重专业知识的表现,这些比较传统的教学观念都造成学生审美素质的缺失。部分高校学生表示,现在高校的音乐教育仅仅停留在简单的向学生罗列音乐作品,对于音乐内涵的讲解与体会少之又少。高校进行音乐审美教育,是通过一种独特的教育方式,向学生灌输审美知识,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正确的去理解一个音乐作品,教师由于受到这种思潮的影响,也会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这都会推动高校审美教育的发展。

五、音乐审美教育能够推动高校教育事业与素质教育的发展

现阶段,高等院校的教育正朝着全面化的方向发展,音乐审美教育是一种和传统理论课程存在巨大差距的艺术课程,音乐审美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高等院校的.教学内容,促进了高等院校教育事业的发展。音乐审美教育对于素质教育有着十分重大的贡献,在素质教育中,它十分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音乐审美教育就是在传授给学生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情操,开阔他们的视野,为大学生的发展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因此,音乐审美教育能够推动高校教育事业与素质教育的发展。音乐审美教育是一种较为先进的音乐教育观念,它不是单纯的欣赏一个音乐作品,而是在音乐作品介绍的基础上,介绍音乐的创作背景以及内涵等内容。高校的审美教育对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发展健全人格,还能促进高校师资力量的提升,丰富音乐教学内容,更新教学观念,推动高校教育事业与素质教育的发展。

5.审美认识音乐的教学论文 篇五

【摘 要】音乐教育是进行美学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主要特点就是情感审美,这也就决定了音乐教育的主要方式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教师的音乐活动是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的主要对象。本文主要从如何提高中职学生的审美教育方面来进行相关的探讨。

【关键词】中职音乐教学;审美教育;重要性;教学方法

当前我国对人才的要求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注重素质教育,音乐教育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主要结合中职院校的发展情况,对审美教育如何在学院开展进行详细的分析,以完美的将感性与理性结合起来,促进中职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音乐的旋律来拉近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促进中职音乐的长期发展。

一、中职音乐教育中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一)审美教育实现了音乐教育

我国中职音乐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全方位性的音乐人才,通过音乐教育中审美教育使全方位性音乐人才发展成艺术人才,从而进一步地带动我国音乐事业的发展。在审美教育中认为,音乐教育存在着一些感性和理性的不同,但是审美教育完美地结合了感性和理性的问题,成功地解了感性和理性对音乐教育带来的不良之处,是音乐与人之间和谐发展,并能够让人进一步地渗入到音乐中,通过音乐的旋律来感染学生的情绪,滋润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得到更高的音乐造诣,从而更好地进行音乐教育服务。

(二)审美教育可以促进音乐教育

审美教育其实是一个非常广泛的定义,以至于审美教育被分为很多不同的模块,而音乐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其实是为了让学生发现音乐里的美、感受音乐里的旋律以及作者演奏时的情绪波动。比如当老师教学生弹古筝《高山流水》的时候,按照传统的音乐教育只是教学生如何拨动琴弦,学生了解的只是《高山流水》的表面空壳,毫无实质情感,但是如果在教学生拨动琴弦的时候给学生讲解当年俞伯牙遇到钟子期之后那种“巍巍乎志在高山,洋洋乎志在流水”的情感,那么学生领会起来会快很多,就能感受到作者作曲时候的意境,使学生在演奏的时候情感能够更加投入其中。法国的著名作曲家别尔通曾经说过“艺术中的第一美质在情感,而第二美质在于选择用以表达情感的演奏手段,但是只有两种品质的结合才能创造出完美艺术作品。”一个优秀的艺术家想要表达一首音乐的情感,首先要学会如何演奏自己的情感,才能够表达自己的音乐审美情感。

(三)审美教育有助于中学生的创作能力

音乐教育是一门艺术类学科,主要注重于艺术的设计,当音乐教育遵循中学生对音乐情感研究的规律中,那就是我们所说的审美教育。一堂成功的音乐课必须有一定的艺术结构,而审美教育也是这个艺术结构的一部分,只要转变教育观念,定准培养目标,就能将研究方法细化:在音乐教学中,从中学生的音乐爱好、音乐审美、音乐演奏,独立创作,层层深入下去,让学生对音乐有一个全新的体验。

二、审美教学的教育方法

(一)树立新的审美观念

在音乐教学中审美观念能够为学生提供独特音乐的体验方式,同时也激发教师和学生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使学生能够树立健全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操,不断的鼓励学生对音乐审美的研究,为音乐事业作出贡献。

(二)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

在音乐的实践教学中,教师需要具备各种教学能力和创新想法,只要改变了原有?我坏囊衾纸萄Ю砟睿?全面对现代音乐教学模式进行优化改革,通过对学生的课堂的教学任务以及课后的实践任务来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比如,教授《欢乐颂》时,笔者会给学生布置任务,让他们回家之后通过上网等方式查出这首音乐的背景以及想要表达的情感是什么!让学生自己动手所获取的知识,记忆往往要深刻。所以说让学生理解音乐艺术,理解音乐的变迁,深入感受音乐的魅力,从而对音乐进行欣赏、审美,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和综合素质。

(三)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在学生欣赏音乐从而进入音乐的世界中,可以通过情景体验来激活以前所学到的音乐知识,并把这些感受表达出来,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音乐学习,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艺术审美情趣,从而将这些情趣运用到一些传统的古典、高雅的音乐中去。在国内众多的音乐演绎节目中来看,学生对流行音乐有更多的接触和了解,然而作为音乐教学者,就更应该发挥自己音乐的专业优势,培养学生对流行音乐进行正确的辨别、分析能力,让每一位学生能够正确地对待流行音乐,发现流行音乐中的美。这样在流行音乐的感染下更容易让学生获得对音乐的审美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职音乐教学过程是发现美、感受美、理解美的过程,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指导工作,使学生在审美的过程中得到升华,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音乐审美能力与音乐创作能力。只要对音乐教学中审美教学的重要性和教育方法进行深入的探索与研究,那么就可能帮助学生走上音乐大师之路。

参考文献:

6.《对乡镇音乐教学中的认识》 篇六

乡镇音乐教学,始终是音乐教师头疼又无奈的问题。在国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仍然存在着很多的的问题,下面对自己在工作中所认识到的问题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

一、当前农村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1、社会的整体认识不足。

首先大部分学生对音乐课的认识不够对音乐课的理解只是扯着嗓子唱歌体会不到音符里传递的情感。虽然部分学生是喜欢上音乐课的,但基于各种原因,遇上一点困难就放弃了主动性。

其次学校领导对音乐教师有着一定的偏见,认为这门课无所谓。

3、就是家长,学校有活动时,家长总以为是不误正事,耽误自己的孩子学习。

二、音乐教师配备不够。

1、没有音乐教室。

2,、教学设备的配备

没有好的音响。(一台录音机,还是质量差的),没有电脑,(虽然要求达到人手一机,但我们学校音乐教师是没有的)像现在信息如此丰富的时代,没有微机如何教学呢?

三、根据农村情况因材施教。

音乐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了使学生能感受音乐的魅力,总是想法找贴近他们身边的音乐进行梳理、教学,激发他们的兴趣。

7.浅析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篇七

音乐是最能表现人们情感, 引起情感共鸣的艺术形式。在教学实践中, 我体会到要以学生对音乐情感体验为重, 引导学生在欣赏、唱歌等活动中去感知音乐情感, 感受音乐的美, 这样就能在音乐教学中做到入情入境、声情交融,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其身心健康成长。

一、通过欣赏使学生深入体验音乐情感

在听觉感知中理解音乐语言所表达的情感, 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感受:一是速度、力度是对音乐旋律的处理。培养学生对速度、力度的听觉感知, 使学生在音乐的快慢、强弱中正确地领会音乐情感。如演唱或欣赏《保卫黄河》时, 学生体验到的是雄壮、慷慨激昂的情感, 胸中迸发的怒潮如江河横溢、一泻千里。正如学生们在感想中谈到:歌声生动地反映了中华民族不屈不饶的精神, 表现了抗日军民为保卫祖国, 斗志昂扬奔赴战场, 英勇战斗的情景。当听到《牧歌》时, 通过优美抒情的音调, 通过速度, 学生体验到的是宽广优美、含蓄深沉的乐风, 使人联想到美丽宽广的草原景色。二是从节奏、旋律、调性的不断变化中来对比感受音乐情感。如欣赏《黄水谣》就是通过旋律的变化对比来体会日军侵略前后黄河两岸人民的不同生活情景。《鳟鱼》所描绘的愉快游动到受骗上钩的不幸遭遇, 是通过节奏、旋律、调式调性的不断变化来表现的。

二、通过表现音乐使学生体验音乐情感

学生参与音乐艺术实践活动, 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最佳形式。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信地演唱、演奏及综合艺术的表演能力, 发展学生的表演潜能及创造性潜能, 使学生能用音乐的形式表达情感和进行情感交流, 感受美的愉悦, 受到情感的陶冶。教师要善于运用情景教学方法, 把情景教育寓于音乐教学之中, 要做到以鲜明的艺术形象和丰富的感染力去启发、感染学生, 使学习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 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性。教师应对音乐作品具有丰富的审美情感, 在上课之前, 必须深刻理解、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作品所描绘的情景, 然后再将这种情感传递给学生, 这样, 学生才能从作品的内涵中体验到音乐情感。如学生在学习《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时, 我就通过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启发学生,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采取提问的方式, 让学生回答。如:通过学习你们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答:辽阔的草原、蓝天、白云、马儿跑、鸟儿飞, 一幅美丽的草原景色。这样, 学生通过音乐作品本身的内涵产生联想, 扩展思维, 如身临其境般在愉快的气氛中更好地理解音乐情感, 进而在演唱中用技巧来表达音乐的情感, 更好地演唱歌曲。

三、教师要采取多种教学形式, 用自己对音乐的感悟, 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 不仅要具备一定的音乐素质, 还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这样我们才能在教学中充分挖掘作品所蕴涵的音乐美及相关文化, 用自己对音乐的感悟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从事教学工作三十余年, 由于我校规模不大, 我除了担任音乐教学工作外, 还长期担任了历史课的教学工作。为了上好课, 我不断学习, 不断充实自己, 这对我在音乐和历史课的教学上帮助都很大。正如我在初一年级第一单元《七子之歌——澳门》和《东方之珠》的教学中, 我利用自己所掌握的历史知识, 生动地向学生介绍香港和澳门分别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被列强霸占, 以及两地的风土人情, 从而介绍香港、澳门的回归。学生在听这段历史的时候全神贯注, 因为他们不仅了解了相关的文化背景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祖国的热爱。这样就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知识的欲望, 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也使学生在演唱中投入更多的感情。

8.浅谈音乐课的审美教学 篇八

关键词:音乐审美 生理基础 听觉 感情 实践 氛围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7(c)-0000-00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审美教育的核心,是审美的要点。”在学校中,音乐教育的核心就是审美教育,审美教育即美感教育,是人类自我教育的方式,是人类文明的标志,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 音乐审美的生理基础

音乐欣赏过程中,音乐艺术的具体音响作为一种适宜刺激,作用于人的听分析器,引起听觉,进而作用于人的身心,产生审美快感。这是一个刺激—

—反应模式,是审美生理机制的简单说明。人类的听觉能力是与生俱来的,是無条件反射的,也是有限的。但人类的听觉——包括语言听觉、噪音听觉和音乐的听觉——的全部丰富性,则是历史性的发展和教育的结果①。除了先天的遗传作用,人们的音乐审美能力是经过后天的音乐教育、培养、环境的熏陶发展起来的②。因此,音乐的审美的生理机制又可以描述为:在听觉的有限的无条件反射基础上形成听分析器条件反射活动,进而发展为听分析器超条件反射的自由能动的机制③。

2 从“听”去初步感受音乐的美

音乐是听觉艺术,一切的音乐教学都要围绕着听。听,是感知和理解音乐的前提条件。马克思说过:“对于不懂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因此,音乐教学中必须将听放在首位,在听中去感知体验、去分析与理解。例如:在学习中,基本的音的高低,节奏的不同,时值的长短,都先让学生用听觉去感觉,然后辨别出这些不同;在感知调式时,通过听辨,感受出某一调式的特点,感受这种调式下的音乐作品会有什么样的感觉;作品中的各种记号,如一些民歌中的滑音,颤音等,都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去感受。通过听让学生自己去感受了解最初步,最直观的音乐的美。

3 用“心”去感受音乐的美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乐记》)。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中反复强调“音乐的内容是情感的表现,只有情感才是音乐所要据为己有的领域。”音乐作为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充分发掘音乐中的情感因素,利用音响本身的音乐震撼力,辅以教师生动的语言、丰富的表情等手段,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这是实施审美教育的必由途径。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用心感知作品最富于表现力的地方,如:不同的节奏、调性的色彩感、旋律的起伏……,让学生从内心去感受音乐中的艺术形象。例如:在学唱《七子之歌——澳门》时,首先要让学生认真听范唱或录音,让学生感受歌曲表现了什么样的内容与情绪?音乐通过那些方法来表现意境和情绪的?教师引导学生在听歌曲时,仔细感受,将两个乐段的力度对比,注意歌词中的逻辑重音。歌中曾多次呼唤母亲,表达了人们企盼早日回到祖国母亲怀抱的强烈愿望,这些句子的旋大多都是上行的,如:

︵ ︵

“23 5 — ︱5 — 0 56 ︱1——”

母 亲! 母 亲!

其中,有的表现为急切,有的表现为深情,有的则表现为激动。因此在力度次上有所区别。学生通过感知了解,可以更好的将情感运用在演唱中。这样的演唱则不是所谓无滋味的机械性演唱,学生通过感受,更好的了解作品,在演唱中也能更好的表达这种情感,从而体验作品的美。在欣赏作品时,不同风格、不同内容的作品所采用的音乐手法都会相应的不同,让学生感受作品如何形成这些不同的意境,如:欣赏古筝曲《渔舟唱晚》和电子合成器曲《渔舟唱晚》,感受不同的乐器演奏风格,古筝曲古典、悠远,电子合成器曲音色效果丰富、流畅,各有所不同。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去用心感受感知不同的意境,从而更加充分的感知音乐美。

4 在“实践”中感受音乐的美

音乐课是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活动。无论是音乐创作、音乐表演、音乐欣赏,它们都与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密切相关。我国古代《乐记》中记载“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音乐课中,歌唱是重要的一面。歌声是表达情感、美感的一种重要途径。在演唱中要注重体验作品的情感,让学生以美的感觉、美的情绪体验不同作品,并且用这种情感将之演唱表达出来。创作、表演也是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可以在理解、感知的同时自我创造音乐美,并在表演过程中将美感、情感体现出来。

例如:在根据图画,找相应的音乐来表现画的意境内容时,先引导学生感受图画中的意境美,如:一副图是春暖花开,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学生在感受时,先体会画中春意盎然的情绪,紧接着感受到一种舒心放松的心情,引导学生,创作哪一种风格的作品来表现画面的意境。学生回答是比较平缓、优美的音乐。在创作过程中,学生选择了民乐舒缓作品做主旋律,并用几个杯子倒动水,做流水声音,一部分同学模拟不同的鸟叫声,很好的将这一作品意境表现了出来。在这一创作、表演过程中,学生感受了图画的美、音乐作品的美、并自己创造了美。

5 营造美的氛围

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增强美育的效益,还应当积极创造条件,努力营造艺术氛围。如:每节课进行才艺表演,请一些在器乐、声乐、表演上有特长的学生上讲台来演唱、演奏、表演节目。进而使每个同学都能上台来表演节目,培养同学们的自信心、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精神。也可让学生各自带一些自己家里的CD、LD、VCD等自认为好听的音响资料,播放给大家听。开阔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对其他音乐的评价能力。久而久之,形成一个积极的良性循环,对巩固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审美能力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6 结语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优美的音乐,悦耳的音调,能鼓舞人们随着美好的想象去生活。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唤起学生的美感,使他们在轻松,活泼的音乐气氛中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以培养他们最终人格审美完善、身心和谐发展。

注释

① ②③罗小平,黄虹著.音乐心理学[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年3

月:146,150.

参考文献

[1] 罗小平,黄虹著.音乐心理学[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年3月.

[2] 张雅婷.提高中学音乐课堂教学质量的几点建议[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1,01.

9.审美认识音乐的教学论文 篇九

摘要:作为直接表达人类内心情感的方式,音乐的美妙对一个人审美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因此,作为一名小学高年级的音乐老师,应该更好地去注重学生们审美能力培养的问题,唯有如此,音乐教学的优势才得以施展。

关键词:小学音乐 学生审美能力 高年级

作为一门极具美感的艺术,音乐让人们内心的情感尽情释放了出来,是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作为一名已有十多岁的青少年来说,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对美有了一定的感知能力,那么如何借助音乐来进一步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呢?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审美渴望是培养审美能力的基础

作为培养审美能力的基础,激发学生们的审美渴望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过程中绝对不容忽视。激发学生们审美渴望的方法不胜枚举,例如布置富有新意的音乐教室、别具一格的乐器造型再加上舒缓音乐老师的悬念引导,都能很好地激发学生们的审美渴望。比如说在学唱《外婆的澎湖湾》这首歌的时候,先播放舒缓的背景音乐,然后老师再制造悬念:“同学们,你们知道澎湖湾在哪吗?有没有跟爸爸妈妈一起去那旅行过呢?澎湖湾又有哪些迷人的风景呢?你们是否想了解这首歌取名为《外婆的澎湖湾》的由来呢?”这样一连串的疑问把学生们的注意力很好地吸引过来,从而激发了学生们的审美渴求,这时再接着说:“你们想要知道的答案可都隐藏在这首歌里呢?你们想不想找到呢?”一下子又让学生们把注意力转移到了所需要学的歌曲里,进而引导了他们带着众多疑问去寻找音乐中美的所在。

二、审美感知能力是培养审美能力的前提

作为一个人来说,我们必须要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否则我们就很难发现身边的美,也就不能好好地去享受生活了,所谓感知能力,就是指我们对一件事物的感性理解的一种能力,审美感知能力就是只对审美的初步感性理解的过程,那么,作为培养审美能力的前提条件,审美的感知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也应当被教学者们高度重视。比如在教唱《浏阳河》这首歌的时候,教师在上课之前可以搜集关于浏阳河的视频或者图片,然后在上课的时候可以先简单介绍一下《浏阳河》的创作背景:它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经典民歌,诞生之初也只是湖南花鼓戏中的唱段,它的故事可以追溯到1950年的湖南土地改革之初,其创作者徐叔华某天在听到车轮碾压泥土时发出的咿呀声之时突然联想到丰收的景象,由此灵感大发,进而创作了流传百年的《浏阳河》,讲完之后便可以运用多媒体,播放关于浏阳河的视频或者图片,将浏阳河的景象形象地展现在学生们的面前,再加上之前对浏阳河创造背景的讲述,使学生们可以对《浏阳河》这首歌曲有了更为深刻的感知,从而形成了审美感知。

三、审美想象能力是审美能力的提升

音乐艺术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及模糊性,这就需要学生们有较强的想象能力,才能真正领略音乐中所蕴含的美。想象是对已有知识的扩展与延伸,故而要想培养学生们的审美能力,必须要以一定的想象力为基础。例如在欣赏的《渔舟晚唱》的时候,教师们可以在保证教师相对安静的基础之上让学生们闭上眼,然后播放这首歌,在学生们欣赏的同时,教师可以用极为轻柔的声音慢慢讲解:“在一个夏天的傍晚时分,一位年迈的.老伯站在一艘静止在湖中央的小木船上,他激昂地对着湖面歌唱,不为四周的一切所动,仿佛这天地间就只剩下他与他的山歌了,他的声音沙哑而动听,和蔼地微笑着……”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教师们引导着学生慢慢地去感受音乐的美好,音乐中的情景也逐渐浮现在学生们的脑海之中,实现了对审美能力的升华。

四、审美创造能力是审美能力的扩展

音乐不仅给予了学生们想象的空间,而还给了他们创造的自由,作为一名优秀的小学高年级的音乐教师,不仅需要传输给学生们音乐知识,让他们感知和想象音乐的美,还要激发和培养学生们的音乐创造能力,从而综合提升学生们的审美能力。比如说,教师可以在让学生们欣赏完音乐之后还可以让他们思考一下那首歌曲的主题以及所表达的情感等,或者还可以让学生们上台即兴表演。笔者曾经在教同学们《小红帽》这首歌的时候,先是教他们音符的发音,然后带着他们唱了一遍音符之后把歌词添上再带唱两到三遍。之后,随机点了几组学生上台表演这个故事,让他们自由发挥,这样才能充分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让他们享受到了音乐的乐趣,也锻炼到了他们的表达能力以及各方面的能力,对审美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的形势之下,小学音乐教师不能再像过去一样敷衍了事,而是要真正地去利用音乐这个资源更有效地去培养小学生们的音乐鉴赏水平以及一定的审美能力。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学会发现学生们在音乐方面的天赋,同时还要充分利用学生们的音乐天赋去培养学生们对音乐的热爱,去发现音乐中的美、体验音乐的美,从而引导学生们去感知美、想象美、创造美,最后形成一定的审美能力,这让学生们不仅心灵上得到净化,情感上得到抒发,更重要的是人格魅力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1]修海林,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10.浅谈音乐的审美特征 篇十

摘要 :音乐是人类抒发情感的一种特殊活动,又是诉诸听觉的时间艺术和想象艺术。音乐审美是音乐整体艺术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曲创造音乐美,音乐表演呈现音乐美,而音乐审美发现音乐美,并且在某种意义上揭示音乐艺术最有价值的东西。音乐是人类抒发情感的一种特殊活动,又是诉诸听觉的时间艺术和想象艺术。音乐审美是音乐整体艺术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曲创造音乐美,音乐表演呈现音乐美,而音乐审美发现音乐美,并且在某种意义上揭示音乐艺术最有价值的东西。研究音乐审美意识的感性特征对于培养人们的音乐审美能力、提升人们的音乐鉴赏水平、提高人们的音乐审美判断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思想意义与理论价值。

关键词 :情感艺术、时间艺术、想象艺术、音乐艺术、审美特征

音乐艺术是人类最伟大的创造,也是人类最美的艺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音乐以它特有的艺术魅力,抒发着人们的情感,拨动着人们的心弦,陶冶着人们的惰性,美化着人们的心灵。聆听美妙的音乐,你会感到美的气息扑面而来,你会感到怡然自得,如痴如醉。列宁曾无限感慨地说:“我不知道还有比《热情奏鸣曲》更好的东西,我愿每天都听一听。这是绝妙的、人间所没有的音乐。我总带着也许是幼稚的夸耀想:人们能够创造怎样的奇迹啊!”为什么音乐会有如此诱人的魅力和神奇的力量?这是因为美妙的音乐中蕴涵着一种与人类息息相通的审美特质。音乐是反映现实生活,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艺术。它通过旋律、和声、节奏、速度、力度、音色等多姿多彩的变化,在一定的时空环境内塑造音乐形象,反映社会生活,使人赏心悦目,它不仅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特征给人们的精神生活提供美的享受,而且对改造人们的审美结构,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整体素质具有重要作用。任何音乐作品都具有一定的思想内涵,反映时代气息,无论它表现什么,只要能在作者和欣赏者之间产生共鸣,就能起到审美作用。

音乐艺术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能够在人们的心灵深处产生强烈的共鸣,有感化人心的力量。音乐艺术对人的意义不只是给人们精神生活提供的享受,而且还直接参与改造人的审美结构,提高人的审美能力,激活人的审美自觉。音乐艺术具有与其他艺术不同的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特征。探讨音乐艺术的音乐形象及其审美特征,不仅对丰富音乐艺术的美学内涵具有理论价值,而且对实施音乐艺术的审美教育具有实践价值。

一、情感的艺术

音乐擅长表现情感,没有情感的音乐也就没有了它的灵魂。黑格尔说过“在音乐中外在的客观性消失了,作品与欣赏者的分离也就消失了。”于是音乐作品透入人心与主体合二为一,就是这个原因,音乐是情感的艺术。

音乐是擅于抒发情感的艺术,音乐作为人的思维活动的产物,形象的反映现实生活,但它不像电影、戏剧、小说那样显示出具体的地点、人物和事件,而仅仅是表现人在生活体验中所获得的感受和产生的情感。从音乐创作上看,它是作曲家内心深处思想和情感的独白。从欣赏者来看,只有那些富有时代精神和生活意义的情感音乐,才能引起人们情感上的共鸣。因此,音乐艺术不仅可以表达历史所凝聚的思想情感,同时也可以表达与时具进的时代精神,而且具有唤起人们情感和强烈激情的巨大能量,它作用于人的情感领域,使人心驰神往、如醉如痴;使人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音乐利用旋律的起伏、力度的强弱、节奏的张弛、音响音色的变化等多种方式,来表达人们的喜、怒、哀、乐等深刻细腻的内心情感。黑格尔曾指出:“音乐是心情的艺术,它直接针对着心情。”优秀的音乐作品听后能够给人一种诉说不尽的意蕴和审美感觉,音乐家把自己的真情实感全部浓缩在作品之中,相传我国古代大音乐家于伯牙跟他的老师学琴多年,也只得其技,而缺乏感情,琴声不动人心弦,为此他的老师把他带到蓬莱山下,让他独自一个人在孤岛上,听着海涛拍岸、看着山林杳冥、听着群鸟悲号,从而引起他无限感慨,于是操琴,充满感情的创作一首《水仙操》抒发了他对寂寥生活的感受。再如阿炳的二胡曲《二泉映月》那如泣如诉、凄楚悲愤的曲调向人们倾诉了作者的悲惨生活,控诉了残酷的社会现实,在清幽婉转的旋律中流露出深沉的哀怨,如泣如诉。他倾心演奏的这首音乐曲,就是他一生颠沛流离生活的体验的结晶,这里面饱含着他的悲苦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们可以从乐曲中体会到阿炳的凄凉身世,仿佛亲眼目睹了作者的悲惨生活。体现了作品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当然,音乐发出的音响具有一种感情色彩,不同的音色给人的感受和情感反映也会不同。正因如此,我们可以感受,《步步高》的喜庆祥和、《黄水谣》的悲泣、《春江花月夜》的恬静,有如琵琶曲《十面埋伏》描写古代战争的场面。乐曲壮丽辉煌,以它那雄伟的气势、壮观的场面震慑了很多人。一把乐器(琵琶)只有四根弦,却能把古战场上的战争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很多人为之倾倒。早在十六世纪末,就有这样的描写:《楚汉》(十面埋伏)一曲,当两军决斗时,声动天地,瓦屋若飞坠。徐而察之,有金声、鼓声、剑弩声、人马劈易声;俄而无声,久之,有怨而难明为楚歌声;凄而壮者为项王悲歌慷慨之声;陷大泽有追骑声;至乌江有项王自刎声;余骑蹂践争项王声,使闻者始而奋,既而悲,终而涕泪之无从也。其感人如此。又如从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中描写梁山伯与祝英台在草桥结拜的一段音乐中,便不难听出这段音乐是抒发了梁祝之间结拜时相互爱慕之情。而作为表现艺术的音乐,则是偏重于抒情和表意的,通过人的抒情,愉悦人的情怀,陶冶人的性情,给人以鼓舞和力量。音乐表现情感是直接的、抽象的,是表现艺术而不是再现艺术,是现实生活在作曲家的折射,间接地反映现实。音乐作品是有思想感情的人的精神所创造的。作曲家用声音概括某种感情,需要欣赏者用心去感受,如同样是感受,但每个人的感受是不同的,这种情感带有一定的概括性和主观性,又由于审美主体生活阅历的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以及价值观念的差异,而显现出一定的差异;另一方面,同一首音乐作品,审美主体在不同的心境下、不同的环境中以及不同表演者的表演中,也会相应地表现出对音乐的不同反应和不同理解。所以人们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带有浓厚的主体性,他既是作者主体情感的反映,又是听者主体情感的审美观念。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或有着好的寓意,或抒发一种温馨的情怀,只有作者与欣赏者之间产生一种情感的共鸣,才能获得最佳的审美享受。

二、时间的艺术

音乐是诉诸听觉的时间艺术。它是以在时间上流动的音响变化,按一定的乐音规律构成“音乐语言”,利用特定的音响变化,通过调动欣赏者的审美感受力,运用联想、想象在内心唤起一定的情感,从而形成一定的“音乐形象”,音乐发出的音响,具有一定的情感色彩,它可以与人的感情形成某种默契,产生共鸣。音乐通过有组织的乐音在时间上的流动来创造艺术形象,传达思想感情,表现生活感受的一种表现性时间艺术。音乐形象不占有空间,它是在时间中运动发展的;它不像造型艺术和美术作品那样在时间中持续不变,而是在时间中进行,通过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的陆续显示而发展着,直到最后一个部分显示完毕之后,才为听者提供出作品的整个音乐形象。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它是在时间中运动发展的。作为物质运动中特殊形式的乐音运动,与其他物质运动形式一样,音乐具有时间的持续性和变动性。音乐展示在我们面前的是声音的高低、长短、强弱、快慢等一系列构成因素的变化和声音往复回旋,给人以律动的感觉。它不像美术作品那样在时间中持续不变以静态的方式而存在,而音乐则不然,同样一种形象则可以在连绵不断的时间中舒展开来。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从头至尾需要40秒钟,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则需要持续一小时零10分钟才能奏完。音乐所具有的这种时间的,在时间中延续的性质,同电影、戏剧和文学作品是共同的。中外音乐历史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要体现完整的音乐形象,不得缺少其中的任何运动环节,它是决定音乐形象在时间运动中呈现音乐审美特征的基础。正如黑格尔所说:“听觉否定了本身,音乐就是这种双重否定中使人感受到物体内部的震颤,成为一种符合内心生活的表现方式,耳朵一听到它,它就消失了,所产生的印象就马上刻在心上了,声音的余韵只在灵魂最深处荡漾,灵魂在它的观念的主体地位被声乐掌握住,也转入运动的状态。”所以音乐才能对人产生强大的震撼作用。音乐运动中这种时间性特征,便构成了音乐审美的又一特征。他不像绘画艺术那样,直接再现生活情景,以整体的形式和意象进入人们的视觉。而是以乐音的律动为生命,或如蜿蜒流淌的小溪,或如九曲连环的黄河,或如一泻千里的长江。它在运动中形成的审美意象,使人们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三、想象的艺术

音乐也是最擅长想象的艺术。想象是人的一种特殊的心理能力。想象和联想在音乐欣赏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把音乐音响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的中介环节。黑格尔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是想象,培养一个人的创造性想象力,是非常有必要的”。音乐艺术并不以单纯模仿自然音响为主要任务,而是要通过对乐音有组织的排列、有规律的旋律流动,给接受者以无限的想象空间,开拓出一个想象无比自由的充满灵性的世界。音乐能唤起听众在自己的生活经验中与这些富有情感的声音相联系,产生出丰富生动的联想和想象,引起强烈的情感反映,音乐的情感内涵又具有多义性和不确定性。音乐想象的源泉应该是生活的体验,联想和想象能在内心唤起一定的情感意象来完成音乐形象的塑造,欣赏者只能运用听觉去感受作品的某些特定感情,如喜怒哀乐等,这些概括性的感情诱发了听者内心早已潜在的感情,使得这一感情与听者原有的生活经历相联系,重新再现成音乐意象,使主体与客体产生共鸣,感情因此在听者心中得到深化和加强便产生了感动。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年轻人心中与在老年人心中所引起的反应会有较大的不同,在音乐专业人士与非专业人士的心中也会有很大的差异。张前先生认为:“文学艺术的欣赏活动,一方面是对原作的体验和领会,受欣赏对象的制约;另一方面,它又是带有创造性的想象活动,受欣赏者主观条件的制约。通过想象和联想,欣赏者不仅在自己的头脑中再现原作的艺术形象,而且还会以自己特殊的生活体验和艺术感受去丰富和补充原作的艺术形象;那些有丰富生活经验和艺术修养的欣赏者,甚至还可能发现原作中作者主观尚未意识到的生活形象的蕴含及其社会意义。”人们可以欣赏到同一首音乐作品,但是却不会有完全相同的感受,每一个审美主体都在欣赏过程中不断地改变着对象,也都力图把一个外在的审美客体变为主体感受的一部分,而这正是审美体验中的再创造性.如,在欣赏管弦乐《动物狂欢节》中“狮子”所表现的音乐片段时,首先出示狮子这一标题,当学生一见“狮子”二字,脑海里立刻会出现在动物园里或电影、电视银幕上见过的那种威武的神态。然后引导他们去听音乐中的节拍、节奏、乐器演奏的音区、音色,想象狮子在干什么?抓住“狂欢”想象狮子当时的动态和心情,这样,旋律一响,学生就仿佛看到狮子按着拍子跳起舞来了,吼叫声也被想象成是狮子唱歌的声音了。对大象的描写,大家都知道大象体形庞大,行动笨拙,作者正是抓住了这一特点,选用了音乐浑厚、发音低沉的低音提琴来演奏,使人联想和想象到那步履沉重的大象,迈着沉重的步伐艰难地踏着舞步的形象。

象征性也是音乐艺术的重要审美特征。音乐声音的象征性主要取决于声音的特有属性,如力度、音色、音高等,音乐具有模拟的能力。用音响可以表现各种鸟鸣声、泉水叮咚声、疾驰飞过的马蹄声,听者可以通过这种模拟性音响在脑中构成较为清晰的鸣禽、山泉、奔马的形象。象征的手法化为带感情色彩的音调,能唤起听众的联想和想象。如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楼台会”一段,以小提琴独奏象征女性祝英台,以大提琴象征男性梁山伯,同时和的提琴音乐也象征人物丰富的情感。交响童话《龟兔赛跑》,作者抓住了兔子和乌龟的各自特征,以单簧管灵活快速的演奏,夹杂琶音的跳跃旋律,刻画了兔子灵巧机敏的动作,以音色浑厚的大管及其节奏沉稳的旋律表现乌龟,显得十分形象、生动、贴切。音色使人产生联想,小号使人想到战斗的气氛和节日的盛典或进军凯旋,长号的声音使人联想起虔诚、严肃的感情,双簧管和大管的声音,使人想起牛羊成群的田园风光,音乐家常用这些绘相关的景物。

音乐所描绘的形象,在诉诸人们的听觉之后,还必须调动人们的想象力,使听众一听就可以在内心或大脑中显现出内在的视觉形象。正如音乐史学家安勃罗斯所说:“音乐是心灵状态的最伟大画家,也是一切物质的最不高明的画家。”音乐是一种抽象艺术,它没有可视形象,无法在人们心中形成固定的映象,但是它却能调动人们的情绪,调动欣赏者全部的想象力,通过饱含联想的音乐形象,突破声音范围,提高人对现实生活的认知能力。那些神奇的、不可捉摸的声符敲击着欣赏者的灵,诉说着人世间的喜、怒、哀、乐,欣赏者与音乐涕泣难离、同欢共喜。

音乐艺术由于具备上述这些审美特征,使它在社会精神生活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正如巴扎克所说:“音乐是艺术中最伟大的一个,是最深入人心灵的艺术,它唤醒你麻木的记忆,构成你的思想,只有音乐有力量使我们回返我们的本真。”随着我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音乐文化生活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因此,我们理应充分重视和发挥音乐艺术的社会作用和审美作用,不断提高人们的音乐欣赏、审美能力,从而使音乐艺术在人类的精神文明建设中绽放出更绚丽的光彩。而言之,我们不难看出,只有了解和把握了上述音乐审美特征,才能更好地进行音乐审美活动,才能有助于我们自觉地运用科学的理性思维去解释音乐现象,才能真正获得音乐美的享受。

参考文献:

(1)王宏建《艺术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105页。

(2)钟文娟《艺术概论》,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1年版。

(3)中国艺术研究院外国文艺研究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文化艺术出版社1985版78页。

(4)冯黎明等《当代文学批评主潮》,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1版98页。

(5)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349页。(6)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年版第53页。(7)高尔基《忆列宁》,《论美学与艺术》(2)第885页。(8)黑格尔《美学》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348页。(9)恩·迈耶尔《音乐美学若干问题》,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年版第51页。

(10)陈英《音乐审美教育散论》,载于《美与时代》2004年第11期。

(11)袁军兰《浅议音乐教育审美育人》,载于《兰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一期。

(12)彭吉象《艺术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60页.

11.审美认识音乐的教学论文 篇十一

关键词:音乐教学;审美情趣;审美情感

为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国务院决定进行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教育改革,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艺术实施,鼓励音乐创造,提出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化,完善评价机制等崭新的音乐教育理念。

标准的实施给音乐提出了新任务和新要求,那么,音乐教学如何贯彻新标准,如何在音乐教学中体现其审美意义,优化音乐的审美效应?笔者认为音乐教育应以培养和发展学生健康的音乐审美情趣和审美感为内涵,以培育人格审美完善、身心和谐发展的人为目的,把着眼点放在对音乐教学情感化和审美化的构建上。

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情感的艺术,与其它艺术相比,其感情表现更为突出也更为重要。音乐能够表现的主要是主体对客观事物情感反映的心理体验,因为感情的表现在音乐中就占据着重要地位,要培养感知音乐美的耳朵,就必须注重对音乐美的情感体验。下面就创设情境、发展情趣、培养情感三方面谈几点做法:

一、创设情境

情境,是音乐教学“情感化”的基础和前提。教师依据音乐审美教育的目标和学生心理特征,自觉地运用审美因素,按照音乐教学审美规律精心地创设音乐审美情境,是音乐教学得以成功和优化的保证。师生在特定的音乐审美情境中,触景生情,在情感共振中,获得审美情感体验。

创设音乐教学情境,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心境,唤起学生的音乐审美注意,当学生进入一種特殊环境,面对特定的审美对象,耳闻目睹的是美的形象及充满新异性的事物时,新鲜感便油然而生,注意力全部集中于眼前的景象。比如,组织教学时,教师优雅的仪表、亲切而真诚的问候、清晰简洁的谈话及优美轻盈的背景音乐等,都会使学生感到轻松,使其产生良好的审美心境,这便是与音乐审美注意相伴随的特定情绪。

教学情境的创设在音乐教学的不同阶段起着不同作用,用于教学的起始阶段和结束阶段,可起到愉悦审美环境、唤起审美注意、激发审美渴望的作用;用于教学过程的各环节和教学内容的连接,能承上启下,培养新的审美心境,唤起新的审美注意和审美渴望。

二、发展情趣

情趣是音乐教学“情感化”“审美化”的发展趋势,在音乐教学中,师生常被抽象的音乐知识和单调的技能训练所困扰,教学在一种刻板机械的训练中反复。久而久之,学生因此丧失了对音乐的兴趣,就是要变单调为丰富多彩,变刻板为生动活泼,变机械为愉快灵活。

音乐教学方法的情趣化,不仅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快乐,而且会使他们对音乐产生浓厚兴趣,使“要他唱”变为“他要唱”,“唱的多”变为“唱的好”,变“苦学”为“乐学”,真正体现“乐”(音乐)即是乐(快乐)的至理。任何有趣的事物,对儿童来说都存在着极大的吸引力,在音乐教学中,应努力为学生提供下一个良好的情感倾向场,以各种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吸引儿童,使他们自觉主动地参与音乐学习。

三、培养情感

情感,是音乐教学“情绪化”“审美化”的主要标志,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给人的情感移入比其它艺术更有力,能更直接、更有力地进入人的情感世界,情感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是最为活跃的心理因素,既是音乐审美感受的动力,又是音乐教育的目标之一。教育应牢牢地把握住情感性原则,不时地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使其进入审美的圣境。比如,对《二泉映月》的感知,情由景生。这里的情,是阿炳真挚情感的表露,反过来又影响所蕴含的丰富内容。只有借助想象和理想,才能使感知的内容远远超过《二泉映月》所给的东西。

情感体验,是音乐教学至高至美的境界,音乐教学不仅是让学生掌握音乐的技能、技巧、合唱几首歌曲,更重要的是要挖掘学生的音乐潜能,激发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艺术美的感受力、表现力和创造力。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善于运用一切美的教学手段来唤起学生的美感,使他们在轻松的音乐气氛中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

12.谈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篇十二

关键词:音乐教学,审美教育

一、创设情境

情境, 是音乐教学“情感化”的基础和前提, 教师依据音乐审美教育的目标和学生的心理, 心理特征, 自觉地运用审美因素, 按照音乐教学的审美规律精心地创设音乐审美情境, 是音乐教学得以成功和优化的保证。师生在特定的音乐审美情境中, 触景生情在情感共振中, 获得审美情感体验, 陶情冶性。创设音乐教学情境, 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心境, 唤起学生的音乐审美注意, 当学生进入一种特殊环境面对特定的审美对象, 耳闻目睹全是美的形象及充满新异性的事物, 新鲜感便会油然而生。注意力全部集中于眼前的景物。比如, 组织教学时, 教师优雅的仪表, 亲切而真诚的问候, 清晰简洁的谈话, 优美轻盈的背景音乐等, 都会使学生感到轻松, 和谐和愉快。使其产生良好的音乐审美心境, 这便是与音乐审美注意相伴随的那种特定情绪。

创设音乐教学情境, 目的是不仅适应音乐教学的起始阶段, 同时也适应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音乐教学的不同阶段起着不同得作用, 用于音乐教学得起始阶段和结束阶段, 可起到愉悦审美环境, 唤起审美注意, 激发审美渴望, 用于教学过程的各环节和教学内容的连接, 能起到承上启下, 培育新的审美心境, 唤起新的审美注意和审美渴望, 用于教学内容之中。则会使原有的审美要素, 更加丰富多彩, 产生更佳的宜人, 感人, 化人的审美效应。教师在上音乐课时以其生动而赋于情感的语言音调从容地吟颂着, 老师的一切语言和情景演示, 都随着音乐的展开而同步进行。此时, 学生聆听优美的音乐, 看着栩栩如生的画面, 感受着教师美好生动而又富于情感的表情和语言, 他们完全沉浸在审美的情境之中。来自情感, 视觉, 动觉, 想象等一切可感的审美因素, 从各种渠道综合的作用于学生的情感, 达到了以情动人, 以美育人的极佳审美境地。

二、发展情趣

情趣是音乐教学“情感化”“审美化”的重要形式, 在音乐教学中, 师生们常被抽象的音乐知识和单调的技能训练所困扰, 教学在一种刻板机械的训练中反复, 久而久之, 学生常常因此丧失了对音乐的兴趣, 甚至会产生厌烦音乐逆反心理。音乐教学的情趣性, 是审美教育发生情感体验和优化效应的心理机制, 就是要变单调为丰富多彩, 变刻板为生动活泼, 变机械为愉快灵活。在教学中体现形象性, 趣味性, 愉快性等一系列原则。音乐教学方法的情趣化, 不仅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快乐, 而且会使他们对音乐发生浓厚的兴趣, 使“要他唱”变为“他要唱”, 使“唱得多”变为“唱得好”, 变“苦学”为“乐学”, 真正体现“乐” (音乐) 即是乐 (快乐) 的至理。任何有趣的事物, 对学生来说都存着极大的吸引力, 这是由年龄心理特征所决定的, 在音乐教学中, 应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情感倾向场, 以各种趣味性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吸引学生, 使他们自觉地主动的参与音乐审美活动和音乐学习。

三、培养情感

情感, 是音乐教学“情感化”“审美化”的主要标志,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给人情感移入比其它艺术有力得多, 能更直接更有力进入人的情感世界, 情感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是最为活跃的心理因素, 既是音乐审美感受的动力, 又是音乐教育目标之一。音乐教育应牢牢地把握住情感性原则。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 使用其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进入审美的圣境, 音乐审美活动, 是对审美对象得感知开始的, 在审美感知中, 必须带有情感因素, 在《二泉映月》中阿柄对二泉的描绘, 首先是对二泉的感知, 情由景生, 这里的情, 是阿柄真挚情感的表露, 反过来又影响感知活动本身, “二泉”提供了感知的直感条件。而作品中的音外之音, 景外之景所蕴含的丰富内容只有借助想象, 才能使感知的内容远远超过“二泉”所给予的东西, 这样情景交融, 最生动地说明了情感在音乐审美中所起的动力和中介作用。情感是人的整个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音乐教育能保证情感的积累处于一种清醒的有意识的状态, 日积月累, 便会感情丰富, 情思细腻, 使人格完善起来。情感体验, 是音乐教学至高至美的境界, 音乐教师应努力去追求和创造, 使音乐教育成为真正美育意义上的一种教育。通过情境, 情趣, 情感的教育和培养, 音乐教学不仅是让学生掌握音乐的技能, 技巧, 合唱几首歌曲, 更重要的是要挖掘学生的音乐潜能, 激发对音乐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对艺术美的感受, 表现和创造,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善于运用一切美的教学手段来唤起学生的美感, 使他们在轻松, 活泼的音乐气氛中感受美, 表现美, 创造美, 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13.审美认识音乐的教学论文 篇十三

————杜艳斐

在广大的农村小学,很难给孩子们开设音乐课程。孩子们的音乐世界,无外乎就是电视上那些流行歌曲,或者是大人们手机里一些摇头晃脑、震耳欲聋的手机铃声。这些对孩子们的音乐教育都是无益的。

我们该如何改进当前的音乐审美教育状况呢?我个人认为,应当从以下几点做起:

1、让孩子们充分认识到音乐课程的审美体验价值,摆正审美教育在音乐教育中的核心地位。

只重视知识的讲授,而轻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只重视技能的训练,而忽视情感的体验的做法,努力做到让学生在音乐意境中尽情享受美、体验美、创造美,同时提高自身的音乐鉴赏能力、音乐审美能力。

2、音乐课堂应贯穿审美于其中。

比如我们学习一首音乐作品时,不能简单的教授歌曲的音准,节奏等等。而是应该给孩子们播放全曲,让孩子们整体感受歌曲所带来的情绪,让孩子们收到歌曲作者的感染。然后通过或分段或全曲欣赏的方法,借助适当的语言、图谱、实物等辅助理解,引导学生熟悉音乐主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游戏活动,听辨其中的演奏乐器,如锣、鼓、钹等,通过感受并模仿这些打击乐器的不同音色,从而感受其中热烈、欢腾的气氛,最后再引导学生理解聂耳这首表现人们舞龙、划舟、锣鼓喧天赛龙舟的欢乐场景的音乐思想实质:表达了作者对新中国的坚定信念和革命乐观主义。

3、提高学生们的课外音乐欣赏水平。

音乐教育除了音乐课堂教学,还应包括校园内外的所有音乐实践活动。我们应当充分调动一切积极的因素,利用一切有利的条件,开展音乐课外活动,为孩子们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并鼓励支持孩子们大胆参与,培养孩子们的审美情趣。如,我们可以利用元旦、六

一、国庆等节日或艺术节举行文艺汇演,或是不定期举行专题性的文艺演出等,使同学们的音乐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在活动中得到更多的艺术熏陶。

14.审美认识音乐的教学论文 篇十四

摘要:在教育的各种要素中,教师和学生是其最基本的要素,而教学法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因而,研究教师和学生以及科学教学法是实现音乐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音乐教育

素质教育

音乐欣赏

音乐审美

音乐教育是审美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音乐教育是实施审美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的有效途径。审美素质教育如果不能与新世纪、新形势相适应,不仅教育本身得不到应有的发展,而且还会严重阻碍社会在新世纪的前进步伐。

一、提高音乐教师素质是实现音乐审美素质教育的条件 音乐审美素质教育中的审美活动与一般审美活动有着明显的区别,因此教师在审美过程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一般的审美活动是由作为审美主体的人与作为审美对象的音乐客体两种因素构成,多是表现为白娱自乐的自发行为,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产生的美感是人对音乐的一种主观反映。而音乐审美素质教育是由学生、教师和音乐三者组成的统一体,其中,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和促进者,是沟通学生和音乐之间必不可少的中介和桥梁。所以,音乐教师的审美品格与素养至关重要,将直接对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产生影响。

(一)音乐教师较高的业务素质是实现音乐审美素质教育的前提 音乐教师的业务素质主要包括教学仪态与气质,唱、奏、演等教学基本功,以及一定的教学能力。第一,教师应具有美的教学仪态与气质。音乐教师是音乐审美素质教育的实施者和实践主体,而且也是美的传播者,一个美好的音乐教师形象,不仅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喜爱与信任之感,而且会使学生乐于接受音乐。作为“美的使者”音乐教师应十分看重自己的仪表及服饰,使教学仪态符合礼仪要求及审美规范。实施音乐审美素质教育,音乐教师只有具备这样的教学仪态与气质才能够有益于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也才能真正成为塑造学生完美人格的“灵魂工程师”。

第二,音乐教师应具有“唱、奏、演”等较为过硬的教学基本功。音乐教师只有具备“唱、奏、演”扎实的基本功才能在音乐审美素质教育中把音乐之美展现给学生,也才能以情动人,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对音乐的兴趣。

第三,音乐教师应具有一定的教学能力。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要具有较强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即:口齿伶俐、语言标准、情感丰富、音量适度,随着表达内容的需要做出强弱变化,节奏快慢有处理,语气有抑挫,富有感染力,简洁并具有启发性,使学生在教师清晰、准确的讲授过程中,使心灵得到美的陶冶。同时,在板书方面也应做到,文字端正秀美,乐谱整齐规范,设计精巧,布局合理,美观清晰,便于记忆,给学生带来美的感受。

(二)音乐教师较高的思想素质是实现音乐审美素质教育的关键 教育的过程是以人塑造人的过程,是以优良的职业道德培养品学兼优的学生的过程。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师生关系多在更深刻的意义 上,是人和人的关系,是师生间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碰撞的社会互动关系。儿童、青少年将成长为怎样一个人,与学校的教师有着密切的关系。一名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智力上的影响,更是思想的、人格的影响。音乐教师的职业与其他职业相比,有其特殊性。音乐教师作为“美的使者”,不仅是音乐文化的传播者,而且是是非曲直、完美人格的塑造者。因此,音乐教师良好的思想素质是影响学生形成健康审美品格的重要因素。

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实现音乐审美素质教育的目标 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个体。这个个体是具有主人翁精神的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消极被动,缺乏主动性和责任心的下一代,要培养主动发展的人,就必须充分调动个体主动性。音乐审美素质教育是要让学生感受美、体验美、发现美、创造美,消极被动的教育是不可能使学生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更不可能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的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真正实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才能够使学生为音乐艺术之美所感动,也才能达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和功效,从而实现音乐审美素质教育的目标。

审美素质教育的目的主要不在于传授关于“美”的知识,更不是把“美”灌输给学生,而是通过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使之积极的进行审美创造。音乐教育本身就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及创造力,如果教师能有意识的运用它来培养、扶植、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那么 学生就会在获得大量音乐知识的同时,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

在音乐审美教学中教师可通过音乐实践启迪学生的审美创造。如:演唱歌曲就是发展审美创造的良好途径。在学习歌曲时教师可通过巧设问题、启发思维、反复实践、讲练结合、内化渗透、唱奏表演、升华提高等步骤,使学生在歌唱时自然的、主动的感受旋律之美,创造性的表现作者在音乐中蕴涵的情感,深刻理解音乐作品的思想感情和音乐形象。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音乐欣赏被称为三度创作,它对于启迪学生的音乐审美创造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在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中应通过语言文学艺术、美术等媒介来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如:在欣赏《阳光三叠》、《春江花月夜》等古曲时,教师可伴着优美动听的音乐,轻声吟诵同名古诗,营造出古色古香的艺术氛围,使学生在倾听中体味美好情感,产生无限美好憧憬,启迪审美创造,而教师优美动听的语境也会引导学生产生审美创造。

三、科学的音乐教学法是实现音乐审美素质教育的手段 音乐审美素质教育的实现,只有教师和学生是不够的,选用合适的音乐教学法是实现音乐审美素质教育的必要手段。

(一)实现音乐审美素质教育应借鉴国际上先进的音乐教学法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因此,音乐审美素质教育也要注重吸取国际上优秀的教学经验。当前,国际上较有影响的几种主要音乐教学法有:达尔克洛兹的体态律动学、柯达伊教学法、奥尔夫教学法、铃木教学法和综合音乐感教学法等等。它们从体态律动、民族音乐、声势训练、祖国语言等方面培养学生的音乐美感。适当借鉴国外优秀的音乐教学法对于实现音乐审美素质教育将起到重要作用。

在达尔克洛兹的教学哲学即“唤醒天生的本能,培养对人体极为重要的节奏感,建立身心的和谐,使感情更臻细腻,使儿童更加健康活泼,激发想象力,促进各方面的学习。”它注重以身体运动来感受和再现所听到的音乐,把身体当成“乐器”,称身体为一个管弦乐队。并且以节奏为核心,通过节奏运动唤醒儿童的音乐本能,以体态律动、视唱练耳和即兴创造为手段,来进行音乐教育。柯达伊教学法则以民族民间音乐为精髓,以集体歌唱为主要教学形式,尤为重视无伴奏合唱训练,让学生从小养成“对位的耳朵”。在教学中以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为节奏训练的起点,并且节奏训练往往结合旋律进行,以五声音阶(匈牙利的民间音调)为视唱教学的基础,并在识谱教学中,注重学生内心听觉和音乐记忆能力的训练。在视唱教学中采用首调唱名法,为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音程,他采用了英国新教派牧师约翰·柯尔文创立的柯尔文手势等等。而奥尔夫教学法的特点是:元素性、综合性、创造(即兴)性。奥尔夫的音乐教学是结合语言、动作、舞蹈为一体的,把培养节奏感作为提高学生音乐素质的中心环节,教学中的“声势”训练是用拍手、跺脚、拍腿、捻拍进行多声部节奏感训练,运用“回声”训练培养学生精确的听觉,敏捷的反应以及记忆力和形式感,运用精美的音条乐器和打击乐器培养儿童的兴趣和创造力。铃 木教学法则被称为“祖国语言教学法”,它主张使乐器学习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同时强调良好的学习环境,重视教师的素质,要求强化训练,他认为“音乐的耳朵可以在听力训练中得到,而不是天赋或固有的,多练习就多出效果。”他希望通过音乐教育,使所有的孩子都成为具有美好心灵的人。综合音乐感教学法,只强调音乐教学的综合性,而并不强求一定的技术或学习方法,它通过构成音乐的共同性因素(音高、节奏、音色)而进行音乐教学的一种从总体、从综合性出发的教学法。学生既可以是表演者,也可以成为听赏者或作曲者。综合音乐感教学法能够帮助学生了解音乐的特性,并综合体验音乐的各个方面。

这五种音乐教学法产生于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且各具特色。但他们也有许多共同之处,那就是注重通过节奏、听觉、歌唱、创造、育人等方面,让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并在实践中去感受美、体验美和创造美,这五种音乐教学法就好像五幅色彩鲜明的音乐教学画面,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对实现音乐审美素质教育有重要的作用和借鉴的意义。

(二)实现音乐审美素质教育应确立科学的音乐教学法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新的教学动向的变化,教学观念的更新,也要求教学法要不断地适应新的需要。当前音乐审美素质教育正向着功能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它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审美能力、有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和具有创造精神的人才。因此,只有善于把握音乐教学的最新发展动向,确立科学的音乐教学法才能够适应 现代社会的培养需求,从而能更好地实现音乐审美素质教育。

1、音乐教学法应以教育学、心理学作为学科研究的理论依据 教育学、心理学是教育的基础理论,它们的发展推进着教学动向的变化,音乐审美素质教育也是一样受到教育学、心理学发展的影响。如:在2 0世纪6 0年代,教育心理学就涌动起“概念学习”的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思潮。现今,曼哈顿维尔音乐课程在承认音乐的文化属性即非共性概念的同时,确定了音乐的共性概念。美国音乐教育全国会议主席R·盖兹提出:“改进音乐教学的最大变革之一,是普通音乐教师对概念方法的逐渐接受。”刘沛在他的《从“零点计划”和多元智力理论到音乐教育的观念更新》中提出要用认知主义心理学的最新发现和观点来改造和丰富音乐教育的实践,提出了树立内隐心理过程,和树立“元经验”和“元认知”具有最高价值的信念,以及建构以整合和关联为主要学习形态的学习过程,为音乐思想的创新和其他学术的、或实践的创新奠定和优化心理定势基础等观点将有力地推进音乐教学的改革。因此,可以说在音乐教学中遵循一定的教学规律和原理,会使音乐教学法更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也必将指导着音乐教师能够用更新的视角去实现音乐审美素质教育。

2、音乐教学法要以音乐教育原则为基本要求

音乐教育原则是音乐教学实践的科学总结和概括,是音乐教学客观规律的反映。我国近年出版的一些音乐专著,对音乐教学原则的制定进行了深入研究,如:曹理在《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概论》一书中提出了“形象性、教育性、律动性、科学性、发展性、因材施教”八 项教学原则。郁文武、谢嘉幸在他们合编的《音乐教育与教学法》教材中提出“审美素质教育与德育渗透相结合的原则,感性入手与理性指导相结合的原则,情感形象与技能技巧相结合的原则,大面积提高音乐素养与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特长相结合的原则。”教学原则本身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在对音乐教学法进行研究时一定要善于认识音乐教学原则的发展性、整体性、动态性等特点。只有灵活的、发展的依据音乐教学原则,音乐教学法才能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也才会更好实现音乐审美素质教育的任务。

3、音乐教学法要遵循音乐艺术自身的特征

音乐艺术本身具有很多特征,而审美性、民族性和创造性是它最主要的特征。音乐教学法只有遵循音乐艺术自身的这些特征,才能使其更加科学、更加有效。音乐艺术自身就具有美学特征,音乐教学以音乐作品为媒介,在教学实践中运用的教学方法,也必然体现美学特征,给人以审美感受。因此,音乐教学法的操作过程应以展示美、感受美、体味美、发现美为前提。

音乐教学法就是学习音乐语言的过程。音乐语言表现在旋律的序进、调式的构成、节奏节拍的特点、风格韵味等方面,不同民族有着各自不同的音乐语言,这就是音乐艺术的民族性特征。学习音乐从学习本民族的音乐语言起步就如同儿童学习语言从学习母语开始一样。因此,音乐教学法应充分体现民族性的特征。

音乐艺术的创造性,不仅表现在音乐作品创造上,而且也表现在音乐表演与欣赏之中,音乐教学法应运用开放的现代教育理念,调动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堂教学动向,灵活运用即兴教学法,充分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即兴创造的能力,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

总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学法应把音乐艺术的审美性、民族性、创造性的特征加以综合的、灵活的运用,这样才能更有利于音乐审美素质教育的实现。参考文献:

1、曹理 《音乐学习与教育心理》.上海音乐出版社.2 0 0 1年5月

2、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社.《第一、二届全国音乐教育获奖论文精选》.人民音乐出版社.2 0 0 3年1月

3、[美]贝内特·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人民音乐出版社.2 0 0 3年5月

4、陈秉义 《高等音乐院校音乐教育的学科建设与教学改革探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 0 0 2年5月

5、刘沛 《从“零点计划”和多元智力理论到音乐教育的观念更新》.《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 0 0 1年.第二期

6、[美]保罗·哈克 刘沛译 《走向功能音乐教育》 人民音乐.2 0 0 2(1 1)

7、张前、王次召 《音乐美学基础》.人民音乐出版社.1 9 9 5年

8、邹爱民、马东风译 《音乐教育学》.人民音乐出版社.1 9 9 6年l 2月.北京.第一版

9、曹理 《音乐学科教育学研究的回顾与思考》.《中国音乐》.1 9 9 3年.第二期 0、郭声健 《音乐教育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上海教育出版社.2 0 0 3年3月.第一版

1、姚思源 《音乐审美教育应当是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核心》.《论音乐教育》 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 9 9 2年6月

2、霍华德·加德纳[美] 沈致隆译 《多元智能》.新华出版社.2 0 0 4年4月.北京.第1次印刷

15.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学浅探 篇十五

一、精选内容, 巧创情境

1.内容选择。音乐教学内容是学生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客观条件, 选择具有欣赏价值, 能够唤起美感的歌曲和乐曲作为音乐教学内容是极其重要的。音乐教材的审美因素包括立意美、情境美、音韵美、曲调美、配器美、伴奏美等。音乐欣赏教材要体现经典性与文献性, 展示人类音乐文化的精粹, 展示美的结晶。音乐教学内容的选择既不是死板地教教材, 也不是随心所欲地选择教材以外的内容。对于教材, 音乐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挖掘其中的审美因素, 将自己的音乐审美体验积极地融入对教材的分析、处理之中, 形成强烈而浓郁的音乐审美动力和审美渴望。同时充分挖掘利用与教学主题相关的内容, 尽量展示对多种风格的优秀音乐作品进行快乐、开放和自由的吸收。通过熟练的教学, 说明音乐不论风格如何, 都有表现力, 从而帮助学生从音乐的多种风格中更多地获得审美体验。

2.情境创设。在课堂中要积极创设有助于学生审美体验的视听环境。在各种教学手段方面如音响、音乐教室的布置、座位的安排、乐器的摆放、挂图、幻灯、录像、多媒体等等的运用, 都应努力遵循创设审美气氛与情境的原则。同时, 一堂出色的音乐课离不开构思精巧的教学设计, 而那些精彩的辅垫、诱人的导入、游戏性的组织教学也会不断地唤起学生的审美感知。教师要积极引导, 及时使学生刚建立起的这种内心审美体验得以巩固, 使之逐渐发展成为他们自身良好的性情、高尚的情操。

二、乐学体验, 审美欣赏

1.乐学体验。基本教学阶段是音乐教学的主过程, 它既是一个音乐审美感知过程, 同时也是一个审美探索活动过程, 更是把音乐基本技能教学作为一个音乐审美感知和审美探索的过程。在识谱教学中, 如通过唱歌的方法, 可进行唱名模唱、唱名背唱、视谱听唱、先唱词后唱谱等, 把识谱教学建立在音乐的结构意义上, 使识谱成为歌曲学习的一种自然的演化、一种乐学体验, 帮助学生把乐谱看成是一种可以得到审美感受意义的图像;在节奏练习上, 从拍手走步、奔跑、跳跃等活动, 通过自由地、协调地表现音乐情绪的动作来感觉节奏, 使学生建立起对音乐节奏要素的优美反应, 并从中体验美感与乐趣。

2.审美欣赏。在新课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均渗透着音乐审美的感知因素。唱歌教学中, 教师富有感情的范唱或新歌曲的录音欣赏, 配有背景音乐的歌词朗诵, 建立在歌曲美感体验上的以乐句为单位的轻声学唱, 都会诱发学生的音乐审美感受, 使他们对新教材的学习成为一个审美探索过程。欣赏教学中, 对音乐美的感知主要体现在对优美音响的聆听上;同时, 教师精练见解的描述, 充满感情的引导, 以及学生通过口头或身体的、歌唱或演奏等多种方式, 对欣赏教材的反应和参与, 都会大大加强学生的审美感受。如欣赏课《跳圆舞曲的小猫》内容是这样的:有一天晚上, 小主人睡觉了, 他梦见家里的小猫在“舞场”上跳起了优美的舞, 天真活泼的小猫越跳越高兴, 在“舞场”中快速地旋转, 突然传来了几声狗叫, 专心跳舞的小猫大为震惊, 迅速逃离舞场。小主人醒来, 发现自己的小猫安然地躺在自己的身边, 这位小主人长大以后, 却依然记得这场梦, 记得梦中的音乐, 他就是美国人安德森。这时我放音乐, 拿出制作好的图片, 边听边看并把故事解说一下。这样, 学生就会感到音乐是多么形象, 一首乐曲原来就是一个故事。理解了作品的创作目的和内容后, 让学生在复听时跟着音乐拍手, 同时提醒学生乐曲的速度快慢、力度、强弱、各种情绪表现都跟音乐的内容有关系。第三遍听时可让男生听到管乐器演奏的较弱音乐时用尺子弹出声音, 女生听到弦乐器演奏的较弱音乐时用手帕挥舞。这种方法虽很简单, 但却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活动直接感受到了音乐, 且用手帕、尺子更易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 把音乐的内涵都蕴于无言之中, 让学生体验到了音乐的魅力。

三、巩固新知, 审美创造

1.巩固新知。这是音乐教学中十分美好的阶段, 是师生在音乐审美感知探索的基础上, 加深对音乐的认识和理解并进行音乐审美创造的阶段。这个阶段, 弥漫着浓郁的艺术气息, 充满了音乐表现与创造, 使师生获得音乐审美的快乐与愉悦, 精神世界得到满足。音乐复习是对音乐审美对象的重复过程。重复的美学意义在于对审美对象的印象加深, 并不断产生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这是产生美感的重要途径。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喜欢电视动画片的歌曲, 这正是“重复效应”作用的结果。音乐教学应很好地运用这种“重复效应”, 使优秀的音乐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开花。但是, 音乐教学要力避那种机械式的重复, 如唱歌一遍又一遍却毫无新意, 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重复。复习的本质是创造, 音乐复习应是一种具有创造性, 能使学生产生新的审美体验的复习, 目的是从中领会更多的东西, 从中创造更多的美。当学生发现他们现在唱的歌比上节课要好、这一遍比前一遍更具有魅力时, 他们便会感受到创造的欢乐, 获得美的享受, 甚至产生“震惊”或者“顿悟”, 认识到自己在音乐上确实有了进步, 发现自己确实已深深地喜爱上了音乐, 同音乐分不开了。

2.审美创造。如在练声游戏中, 通过让学生愉快地边唱边进行角色表演, 小猫来了, 轻轻敲门, 快乐地问好。在唱唱、动动的活动中学生体验了强、弱、快、慢, 同时也体验了朋友见面的快乐, 从中获得了美的体验。又如《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歌学习后, 教师不失时机地边复习边引导学生深入讨论, 王二小是如何机智勇敢地与敌人周旋?被敌人发觉后, 王二小又是如何英勇不屈、视死如归的?通过讨论, 学生感悟到王二小是个英雄, 为祖国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有了这样的理解, 学生的演唱一遍比一遍深情投入, 在悲壮的音乐氛围中对王二小肃然起敬。继而教师提问“我们新世纪的儿童应为祖国做些什么呢?”有的学生说要从小学好知识和本领, 长大为祖国作贡献;有的学生说要当解放军保卫祖国, 再也不让侵略者肆无忌惮地践蹋国土;还有的学生说要时刻把祖国爱在心窝。那一刻孩子们幼小心灵中产生了爱国主义情感的共鸣, 这是他们审美理解与创造的表现。显然, 这样的复习、小结, 令一堂音乐课意犹未尽, 这种情境和气氛的感染力与熏陶作用是巨大的, 学生的审美理解与创造得到了充分的完善与发展, 音乐的表现与孩子心灵的感悟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达到了心灵陶冶和人格塑造的目的。事实就是如此, 提高学生审美品位, 培养学生高尚情操, 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都会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四、精妙结课, 拓展延伸

音乐教学的结束阶段, 既是师生对音乐审美的共同回忆, 又是一种新的音乐审美联想。有一位音乐教师在结束音乐课《童年》的教学后, 课堂小结是那样得深情:我们通过歌声同音乐家伯伯共同回忆了美好的童年, 这使我们更加珍惜自己的幸福童年。童年就是一首诗, 童年就是一首歌, 希望同学们永远记住这支美好的童年的歌!学生们在钢琴音乐《童年的回忆》声中, 恋恋不舍地离开了音乐教室。显然, 这种情境和气氛的感染力和熏染作用是巨大的。在学生们走出音乐教室的瞬间, 仍感受到音乐课堂的余韵, 当他们以美好的心情回味着音乐课时, 他们已经产生了对音乐新课的期待、对音乐审美的渴望。

16.审美认识音乐的教学论文 篇十六

关键词:高校音乐教学;视听;审美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2-274-1

高校的音乐教学,对于我国音乐文化事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它为我国音乐文化事业不断地注入新鲜的血液,使我国的音乐文化事业能够长久地发展。随着音乐事业的不断发展进步,越来越多的高校音乐教育需要不断的完善,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对于学生的音乐教育已经不能满足于知识方面,更重要的是美育教育。

一、审美教育对高校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一)审美教育能够带动音乐教育教学

审美需要感受事物的美,并且综合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创造美、表达美。在音乐教育中,这种审美教育显得尤为重要。音乐教育使学生吸收音乐知识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能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再创造。在音乐教育中融入审美教育,能够培养学生对音乐的不同审美标准,使学生在表达音乐时体现不同的审美情感。

(二)审美教育能够促进音乐教育目的实现

音乐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音乐人才,为我国音乐文化事业注入新的血液。高校音乐教育中重视审美教育,对于音乐教育目的的实现有着很强的推动作用。在音乐的审美教育中,能够挖掘学生对于美的感知能力,使学生在学习音乐知识的同时能够感受到音乐传达的美感,使学生的音乐素养不光在听觉以及演唱方面有所提升,更重要的是依靠审美教育调动了学生的情绪,使学生能够积极的探索音乐带来的美,促使学生在音乐教育过程中全面发展,成为高素质的音乐人才,实现教学目的。

二、审美视听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一)审美与传统音乐教学相结合

传统的音乐教学主要是注重学生听觉的培养,高校的音乐教学中,大部分音乐教师将“听”作为上课的重点,重听觉教育而轻其他方面的教育。在现在的高校音乐教育中,将听觉教育与审美教育相结合,使学生做到均衡发展。高校音乐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感知以及运用能力,这样才能够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审美教育过程中,要将视听练习融入其中,使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够不断拓宽思路,使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够更加的全面和深入,从而提高学生审美能力。[2]这种音乐教育方式,在巩固了学生音乐知识的同时,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情绪情感,使学生不断具备对音乐美的感受能力和表现能力。

(二)审美在高校音乐教学中不断探索创新

审美教育在高校的音乐教育中是一种不断探索和创新的教育方式。在整个音乐审美教育中,学生是进行音乐审美的主体,教师要明白此点,并且明确教师在审美教育中担任的是引导角色,教师对整个音乐作品进行讲解和指导,能够使学生清晰地了解音乐背景,从而更好地进行音乐审美,进行音樂的再创造。在此过程中,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真实感受,才能把握音乐情感,进行自己的理解创作。审美教育的不断探索创新中,教师要不断地改变教学策略,听觉训练要与视听教学方法相结合,使学生真正地感受音乐的魅力,进行音乐美的感知,积极的了解学生的审美诉求,以及学生对于音乐作品的情感理解,才能够实现学生的审美教育,全面发展。[3]

(三)视听教学方法与审美教育的结合

在高校的音乐教育中,教师担任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成果和学生的知识掌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怎样的方法能够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促进音乐知识和审美的提高,是高校音乐教师需要不断探索的话题。在现阶段的高校音乐教育中,教师普遍运用视听和审美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知识和审美的教育,并且成效显著。在音乐教育过程中教师充分调动自己的音乐情感,使学生能够直接感知所讲音乐的魅力,例如在歌曲《天堂》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穿上或者佩戴蒙古特色的衣着配饰,使学生产生兴趣,再利用多媒体等教学工具使学生对歌曲描述的草原进行视觉上的感知,进而引导学生对歌曲进行思考和探讨,开阔学生的思维,达到学生视听和审美相结合的音乐教育。

三、结束语

视听审美方法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广泛应用,不仅改变了传统高校音乐教育枯燥乏味,学生整体素质不高的状况,还对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视听审美方法的运用,使教师的音乐知识在审美的前提下积极的传达到了学生中,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质量,也增加了教师的教学激情,使教师在教学中能够获得更多的知识积累。对于学生而言,更是意义重大,在掌握基础音乐知识的前提下,开阔了自己的视野,提高了自己对音乐的审美水平,使自己能够融入更多的情感进行音乐创作,使自己的音乐表达更加的人性化、情感化,从而提高自己的整体音乐素养。

参考文献:

[1]刘星.浅谈高校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07).

[2]刘建刚.如何在高校音乐教学中体现审美教育[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6).

[3]吴志仙.论高校音乐教学的双重价值[J].艺术研究,2010,(02).

作者简介:

17.审美认识音乐的教学论文 篇十七

管心融

(江苏省常熟市碧溪中心小学)

摘 要:在小学低年级的学习中,教师应该注重的是一种兴趣上的培养。毕竟,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幼儿园和小学的过渡阶段,教师不应该将这种培养过多地归纳为知识性的培养,更应该注重兴趣的培养,体现在音乐方面,就是音乐的审美趣味的培养。在小学低年级的音乐审美趣味的培养中,应该更加积极地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应根据自身的实践经验以及学生的发展情况,有计划的、有目的地进行培养。

18.审美认识音乐的教学论文 篇十八

1、音乐课的内容设计虽形式多样,但缺乏目的性。教师们应该想一想,每一个教学环节你想达到什么目的?教师应该做到心中有数,不能在各个环节上图有虚名,摆花架子,不管教学每一个环节的目标达成的怎样,最后草草收场。如:音乐欣赏课,在引导学生学习与聆听的环节上学生还没有静下来,没有更多关注学生的感受,教师就急于让学生用各种形式去表现,结果影响了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赏习惯,适得其反。

2、歌曲的学唱,教师应该清楚学生完的怎样,或怎样来完成。声音美不美,二部合唱是不是掌握了?对音乐作品的更进一步的理解是不是能用歌声,用情感,用心去表达出来?教师的钢琴伴奏是不是滞后于学生的歌唱?是不是注重了学生的审美体验?而不能认为学生会唱了就算完成教学目的了,停留在浅表。教师要关注和引导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过程,挖掘歌曲歌词与旋律所包含的美的情感表达,挖掘与音乐作品相关的文化背景,使得音乐课更加生动、吸引学生,做到以情激情,以情动情,这样才能有效地完成好音乐教学任务。

3、课改后使用新教材情况。二年级、三年级应掌握的简谱、线谱知识程度是否达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设计有没有过于简单,或者有没有过于难唱,超出标准的要求?

4、让学生创编舞蹈动作。教师的任务是:组织创编一一提炼一一再表演,给学生以美的感受,给学生一个美的启发。舞蹈语汇的积累很重要,教师的提炼与评价也同样重要。将学生们好的舞蹈创意或简单的舞蹈语汇汇编成一个新的、完整的小舞蹈,再还给学生。让学生从中体验到成功,分享美的快乐。

5、打击乐器的难易程序。三年级就不能再大齐奏了,应分出声部,让学生看节奏谱敲击,有简单的合奏谱。这需要教师自己的编配合理,学生才会有兴趣,才能避免出现无效教学、机械重复。如:声音较长的三角铁、碰钟为一个声部,短些的双响筒响板为一个声部,为歌曲(乐曲)伴奏。我区有的教师会根据歌曲的内容将打击乐在高潮和音乐形象突出的地方逐步进人,层次清晰,悦耳动听,收到良好效果。也可以鼓励学生由浅人深地创编短小的节奏伴奏谱。

6、教师应具备的教学机智与课堂上及时反应的能力。有些教师语言苍白,贫乏,虽然很着急,但是表达的不准确。就是应该认真地备好课,找到与音乐相关的文化背景资料等,充分挖掘教材,以丰富的内涵、激情的讲解、巧妙的设计等等优秀的专业素质和良好的敬业精神去对待、完成好每一课。

7、教师的教态应抑扬顿挫,具有激情。不能以一种漠然的、冷漠的、无动于衷的态度,完成一节音乐课,虽然,课的设计应有尽有,虽然看起来教学内容也完成了。教师应与学生之间建立一个“场”,这个场就是师生间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

上一篇:初一叙事作文 :蓝色之旅——美丽的大海 800字下一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课文内容理解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