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改革的设想(精选11篇)
1.课堂教学改革的设想 篇一
受有关方面委托,在沈克琦先生的主持下,笔者正在参加为北京市重点学校编写高中物理教材的工作。实际上这是基础物理教学内容改革的一次探索。自然,教学内容现代化是这种探索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新编教材在内容的广度与深度上会有一定程度的扩展和提高。但这并不意味着教材内容的超常膨胀和不适当的“拔高”。我们力争做到的是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与基础性的统一。为此,我们坚持编入高中学生能够掌握的物理学的核心内容,使他们能够学到比较有系统的、相互联系的、有生命力的知识。同时,对一些虽在高中阶段不宜展开或不能完全掌握的,但又是非常根本的、重要的,对开扩学生的科学视野、树立新的科学观念和思维方式极有好处的内容,也要开一个头,长一个芽。
基于以上的一些考虑,拟议中的教材在内容上与现行教材(甲种本)就有了一些区别。
1)?在讲授经典物理学内容时不回避它的局限性。例如在讲牛顿力学时指出物体的质量是可变的,并给出相对论质量与运动速度的关系。在讲授惯性力时,也讲解引力与加速度的.等效性。
2)?在热学中专辟一章“热力学定律”。其中讲授热力学第零定律,以便对温度和温标进行再讨论,使学生对温度和温标的概念科学化。也讲自然过程的方向和热力学第二定律,以使学生对不可逆现象及其重要性有所了解,对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微观解释及其统计意义和它所反映的偶然与必然、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加深认识。这对于破除学生头脑中“决定论因果性”是唯一的因果律的观念,树立“统计意义上的因果性”的观念大有好处。
又如,?在讲授气体时,增加了一节“真实气体范德瓦耳斯方程”。这不仅能使学生认识真实气体与理想气体的区别,体会从理想气体模型到较真实的模型的一种修正方法,而且正是因为范德瓦耳斯方程是非线性的,因而气体的液化即相变才是可能的,而理想气体无相变可言。这也就为讲授物态变化“长了一个芽”。
3)?在波动光学中,增加了双缝干涉条纹的分布规律和夫琅和费单缝衍射条纹的分布规律的讨论,以使学生通过对实例的分析,体会一下分析光的波动现象的方法,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现象的观察上。这也算是“开了一个头”。
4)?“狭义相对论初步”作为一章准备编入教材之中,其目的是使学生的时空观念有所发展,并对狭义相对论产生的物理背景、爱因斯坦的思考及其方法论内容有所了解和体会,帮助学生增加一点科学发现的“悟性”。
5)?在讲述微观物理学中专设“波和粒子”一章。在这一章中,不仅通过黑体辐射规律的分析提出能量量子化的概念和观点,通过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提出和证实光子的概念和观点,而且通过光的波粒二象性的分析引出德・布罗意关于物质波的假设,使学生认识类比方法在科学探索中的作用。同时还在分析微观粒子可能显示波动性的条件后,以戴维逊一革末实验为例,介绍了物质波的实验验证,并顺带讨论一下“宏观物体是否也具有波动性”的问题。我以为这种讲述与讨论是非常基本的(应该指出,基本不等同于浅显),但又较以往的教材要先进些。
6)?拟议中的这套教材的最后一章是“基本粒子与宇宙”。如所周知,粒子物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粒子,其尺度范围小于10的13次方厘米,质量小于10的-23次方克。天体物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星体、星系乃至整个宇宙,其尺度范围大于10的19次方厘米,质量大于10的39次方克。然而,在今天这样两门研究对象迥异的学科却奇迹般地融为一体,成为物理科学体系中的一门新学科。简要介绍一下宇宙概观和宇宙的起源与演化,这对于处于花季般的青少年该是何等有益呀!
无庸讳言,这样的变化无疑会给教与学带来一些新的难度。事实上,任何现代化的事业都不可能是“轻松”的代名词。这是无法回避而只能知难而上的事情。
更为重要的是,教学内容的改革绝对不仅是教材编写的技术性问题,它必然要涉及到教育思想与观念的转变和革新。拟议中的这套教材重视科学概念、科学思想和科学素质的培养,淡化题海式的大运动量的习题计算,这就要求师生乃至教育行政领导从“应试竞争”中解放出来。因此,可以说,教学内容的改革呼唤着教育思想、教育制度(如升学考试制度等)的整体改革的全面深化。这一改革的成功之日,就是教育强国的崛起之时。
2.课堂教学改革的设想 篇二
一、《作物育种学》的学科特点
作物育种学主要以遗传学和进化论为基础理论, 涉及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农业气象学、生物统计与试验设计、生物技术、组织培养、作物栽培学、作物耕作学、生态学等许多学科, 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1]。作物育种学与其他专业基础课不同, 它要在生产实践中直接应用, 既要掌握理论知识, 又要具备实践技能, 实践性强是作物育种学区别于其它学科的一个显著特点。“育种学发展到今日, 虽然其科学的成分日益增多, 但由于生命运动过于复杂, 迄今还有许多未知的领域。因此, 育种的成就不仅依赖于科学, 而且也依赖于尚未上升到理论的经验。”[2]换句话说“育种学也是一门艺术”[1], 艺术需要实践, 从实践中总结经验, 这需要长期的磨练和积累。理论教学使学生掌握育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实现育种目标的主要途径, 但育种的理论与方法只有回到实践中去, 学生才能充分理解, 形成具体的内涵, 否则是抽象的、朦胧的。只有在实践中, 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 更好地掌握育种理论的精粹。因此, 《作物育种学》教学既不同于以系统理论学习为主的基础课教学, 也有别于培养技术实用型人才为主的课程教学, 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技术性很强的综合应用学科, 涉及学科面广、融合交叉性强。《作物育种学》教学中实践教学应该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作物育种学》实践教学的现状
1999年大学本科扩招之后, 学生就业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由以前的分配就业转变为双向选择就业。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 要求学生既要掌握理论知识, 又要具备一定的实践动手能力。为了扩大就业面, 增加就业机会, 教育部门要求扩充学生的知识面, 开展“厚基础, 宽口径, 高素质, 强能力”的教育[3]。在这种人才培养思路下, 教学为了面向就业市场, 必须减少专业课的课时以增加素质教育课程, 并重视实践教学, 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样, 势必要减少理论课的时间, 相应增加实践教学 (包括实验教学和实习教学) 的时间。但是, 长期以来, 实验教学都是以教师为中心, 安排几个验证性实验, 学生按照教师设计好的实验步骤进行, 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是认知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在这种教学模式下, 往往忽视了学生自主获得知识的潜在能力和理解知识的差异性, 掩盖了学生的个性发挥, 忽略了学生积极思维和创新意识, 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并且, 这样的实验教学也忽视了其目的———巩固和加深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以我校为例, 最新教材《作物育种学总论》[4]有20章, 一般只能安排56学时, 其中, 实验课16学时, 约占30%。《作物育种学各论》[1]编排了32种作物, 一般选择讲授当地主要的几种作物, 也只能安排56学时, 其中实验课16学时, 约占30%。按传统的做法, 每个实验一般必须在3~4个课时完成, 因此只能安排一些简单的验证性实验, 目前作物育种学的实验教材都是这样, 无法对育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进行实验设计, 未能建立起与理论教学相呼应的实验教学体系。实习教学环节是在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完成后进行的, 其目的是在实习过程中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生产上的实际问题。以我校为例, 安排80学时 (4周) , 按照不同的作物进行。由于学时数和作物生长季节的限制, 很难顾及实际工作中的主要育种途径和育种全过程, 也难以建立起与理论教学相呼应的实习教学体系。这样, 尽管经过了理论、实验、实习等教学环节, 学生对育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还是处于混沌状态。实践教学必须与理论教学相呼应, 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育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并在实践中灵活应用。
三、《作物育种学》实践教学改革的具体内容
育种过程是人工进化过程, 与自然进化过程一样, 包括变异、选择、遗传三个环节。创造变异和选择变异这两个环节体现在各种育种途径和方法中。图1概括了育种学原理的基本框架, 列出了主要的育种途径与方法, 包括选择育种 (包括无性繁殖方式的芽变) 、杂交育种、回交育种、诱变育种、远缘杂交育种、倍性育种、杂种优势利用、轮回选择、细胞工程育种、转基因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
杂交育种是通过有性杂交创造变异, 在杂种后代中选择目标变异的过程, 其理论基础是有利基因的重组和目标个体的选择;选择 (系统) 育种的实质就是选择自然变异, 其选择变异的方法与杂交育种是一致的;回交育种、远缘杂交育种、轮回选择育种是特殊的杂交育种, 因此, 杂交育种是最基础的育种途径, 应用最广泛、最富有成效, 集中体现了育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应该作为实习的一个重要内容。杂种优势利用在生产上应用广泛, 如杂交水稻, 杂交玉米, 杂交油菜等。育种过程包括亲本 (自交系) 选育和组合选配两个环节, 这两个环节都建立在杂交育种的基础上, 但其主要的理论基础是杂种优势形成理论和杂种优势实现途径的理论, 具有独特的、完整的理论体系。转基因育种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是当今发展起来的新技术。转基因育种打破了物种之间的生殖隔离, 使得基因能在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之间交流, 创造变异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实现了传统的表型选择向基因型选择的转变, 选择变异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从而可以使育种从经验变为科学[5], 已经显示出其重要的育种地位。诱变育种和倍性育种的核心内容是诱变技术, 如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加倍技术, 学生相对容易掌握。细胞工程育种主要是指利用花药组织培养、原生质体培养、体细胞融合等技术进行育种, 这些技术属于生物技术范畴。通过以上分析可知, 杂交育种、杂种优势利用、转基因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4条育种途径基本概括了主要的育种原理和方法, 是普遍应用、成效显著并代表未来发展的育种途径。前两者一般称为传统育种, 后两者一般称为分子育种, 后两者建立在前两者的基础上。实践教学应该把以上4条育种途径作为重点, 但是以上内容要安排实验, 每个实验仅仅用3-4节课是无法完成的。为此, 必须对实践教学进行改革:1) 总论安排56学时, 详细讲解育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重点讲解杂交育种、杂种优势利用、转基因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4条育种途径;各论安排40学时, 主要讲解自花授粉作物 (如水稻和小麦) 、常异花授粉作物 (如棉花和油菜) 、异花授粉作物 (如玉米) 等代表性作物, 重点讲解表1中与实习相关的内容, 与后面的实践教学相呼应。2) 实验教学和实习教学结合起来, 安排96个学时, 具体见表1。受课时数的限制, 只对不同作物共通的育种基本原理和方法安排实习, 触类旁通。鉴于此, 安排杂交育种、杂种优势利用、转基因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4条育种途径, 对育种的整个过程 (一种作物完整的生长周期) 进行实习。这样的实践教学完成后, 学生可以较好地了解育种的完整程序, 理解育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四、《作物育种学》实践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法
作物育种学作为农学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 一般在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修完后, 在三年级开设。对我校来说, 若按本文的改革思路, 在开设作物育种学实践教学 (三年级下学期) 之前, 已经修完了植物学、生物化学、植物生理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农业气象学、生物统计与试验设计、生物技术与基因工程操作、组织培养、作物栽培与耕作学等课程, 并且都有实验课教学, 已经掌握了较全面的实验技能。此时, 应该由以加深理解基本概念和训练基本技能为目的的验证性实验向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转变, 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实验动手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及查阅中外文资料的能力;培养锻炼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科研素养。
具体做法是, 以上4条育种途径, 设计5个项目 (表1) , 分别由5个老师指导, 由学生自己进行实验设计, 要求涉及育种的完整程序。考虑作物生长季节和学生的课程安排 (三年级上学期学总论, 三年级下学期学各论) , 实践教学于三年级下学期开始, 四年级上学期结束, 跨一个学年。实习内容和选择的代表性作物与其生长季节相适应, 力求了解作物生长的一个周期。做到人人参与项目设计和实施的过程, 在项目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理解和掌握育种的基本原理与方法。这样“以项目为主线、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改变以往“学生按照现成的实验步骤做”的被动的教学模式, 使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同时也是对实验设计者、实验指导者和实验管理者的教学水平、学术水平、创新能力的有效检验和促进, 有利于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盖钧镒主编.作物育种学各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0:1-9.
[2]侯喜林, 房经贵, 陈发棣, 等《.园艺作物育种学》教材建设的思考[J].中国农业教育, 2001 (3) :31-32.
[3]王茜龄, 余茂德, 敬成俊.桑树栽培及育种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蚕学通讯, 2010, 30 (1) :57-59.
[4]张天真主编.作物育种学总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3
3.课堂教学改革的设想 篇三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反思与设想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000-01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反思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 “语文教师不是只给学生讲书的。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的看懂,可是深奥些的地方,隐藏在字面背后的意义,他们就未必能够领会。老师必须在这些场合给学生指点一下,只要三言两语,不必罗罗嗦嗦,能使他们开窍就行。老师经常这样做,学生读书看书的能力自然会提高。教的虽是一篇一篇的课文,目的却在于使学生善于读其他的书。看书读书是每个人一辈子的事。”
简单朴实的一段话却非常具有前瞻性的指出了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几个重点:
首先,教师在课堂上只是作为引导作用,学生才是学习主体,教师的指导做到点到为止即可,更多的需要学生自主思考和钻研。但是,从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初中语文课堂“填鸭式”教学的模式来看,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地位并没有得以展现,这就导致学生被迫式学习,学习兴趣、自主学历能力以及想象力都被严重扼杀。
其次,叶圣陶先生还指出,学习语文课文并不在于课文本身,而是掌握阅读方法,举一反三的自主阅读其他书籍文章。但是,目前我国初中语文课堂教学重点还停留在落后的文字和词语教学上,一篇课文下来学生无非是多学习了几个新的文字和词语,并没有学习到使用的阅读方法,因此,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方式都迫切需要进行改革。
除此之外,我国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还存在教学方案落后、学生评估方式单一等问题,这些已经存在和日益凸显的问题迫切需要我们通过改革来解决。而改革是前进的动力,所以我们务必遵循新课改的目标和要求,使初中语文教育更加贴近实际,能够切实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设想
我们以初中课文《风筝》为例,从四个方面探究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具体设想方案。
1.学生地位——主体化。
中国式的传统教育,一直以来都是以老师为主导地位的“满堂灌”“填鸭式”“一言堂”的说教摸式,教师上课时只需要带上两样东西:一支粉笔和一张嘴。这样的教学模式无疑对于学生的学习思维不利,同时还促成了一种病态的师生关系,那就是老师和学生是一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一直处于主导者的地位,学生们只能做底下的服从者,长此以往学生们自己的思维方式就会慢慢地淡化,成为了一个只会接受和记忆的工具。因此,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首先要改变的就是学生的地位,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因此,老师必须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弱化自己在课堂上的影响力,更多的是通过点到即止的指导,让学生自主参与到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2.教师角色——多重化。
在新时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这一角色起到的不仅仅是讲解的作用,更是要“言传身教”成为学生的榜样、引导者和感化者。即:首先在个人言行上,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将自己打造为一个文化知识丰富、道德品行高尚的学者形象,成为学生尊重和学习的楷模;其次,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引导,这里的引导不是单方面的知识灌输,而是点到为止的学习方法指导,让学生在关键性的指导下,主动掌握基本知识和学习方法。
结合上述两个改革设想方案,我们以课文《风筝》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一连串问题:主人公是谁?讲述一个怎么样的故事?这个故事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是什么?这篇文章想要告诉读者什么?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自主阅读《风筝》就会发现,原来这篇文章是一篇以风筝为线索的回忆性故事,作者回想起自己儿时因为放风筝一事对弟弟的粗暴言行,后来才明白“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自己这样的行为不仅仅让弟弟不开心,从更深层次来说,是对弟弟纯真天性的扼杀。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带着这些问题进行自主思考,老师只是从旁进行点到即止的指导,学生便会逐渐学会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掌握阅读的方法。
3.教学方案——个性化。
优秀的教学方案也能够使得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高,因此教学方案设计是一项重要工作。教学内容是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解决“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教师在编写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方案之前,首先,一定要对语文教材进行深入的钻研和理解,分析教材的编写特点,领会编者的意图,才能编写出与教材内容紧密相连的教学方案;其次。要把握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再次,分析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并通过合适的内容编排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4.教学评价——全面化。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中所提出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需要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根据评价的结果对以上各环节进行修改,以确保促进学生的学习,获得成功的教学。但是,由于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不一样,为了最大程度的保证不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不能仅仅通过单一的书面考试的模式来确定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效果评价的方式应是多种多样的,除了必要的模拟考试之外,也应结合课堂观察、学生访谈、课外作业、作文评比等全面化手段加以分析,由此做出比较深入的教学效果评价,了解学生在掌握书面知识和应用技能、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的基本情况,为进一步完善教学设计方案提供比较科学的依据。
三、小结
语文学习不仅仅是教会学生认字、阅读和写作,还教会学生明是非、懂道理、善交际,更是学生学习其他教学科目的基础,因此,语文学习显得尤为重要。但是,从目前我国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现状来看,还存在诸多丞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工作意义深远,需要社会、学校以及教师个人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方关军.“立足课堂,先学致疑,因学施教”的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实践[J].教育科学研究,2014-12-10.
4.课堂教学改革的设想 篇四
——校本研修工作总结
巨鹿县堤村乡贾庄校区薄庄中学
董俊平
新时代呼唤新的教育理念,现代教师应当了解新的教育理念,只有用新理念指导实践,才会有新的教学方法,适应时代的要求。如果没有扎实的理论功底,不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很容易在改革的浪潮中迷失方向,在纷繁复杂的问题面前手足无措。虽然进行校本研修是辛苦的,但苦中有乐,它让我增长了不少教育教学见识,提升了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从2006年2月到2008年12月,学校开展的以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设想校本研修课题。下面对我主持的语文组校本研修活动情况做一下总结:
一、工作回顾
在学校领导班子的领导下,在广大教师的大力支持下,我主持的语文教研组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根据学校的教师专业研修中长期计划,制定语文教研组研修计划,安排公开课和集体备课工作。
(2)根据语文教研组研修工作计划,在广泛征求各老师意见的前提下,确立了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同时出台了《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设想》,并对教师进行了培训。在这个基本设想中,对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式进行了阐述,即以“学案”替代“教案”,一字之差,体现的却是两种根本不同的教育教学理念,前者是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为基本要求的。同时对“学案”的结构和生成过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
(3)组织本教研组集体备课活动,做出了一个好的带头作用。各老师积极参与,形成了一种团结紧张、积极向上的新气象;
(4)号召老师们积极开展读书活动,定期交流学习。
(5)积极配合教导处开展新课堂教学改革的研讨活动,在交流中不断改进我们的工作。
二、研修心得
(一)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主动参与是关键 通过本次研修学习,我们真正地认识到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每一个学生都发言就是参与吗?研修结果表明:站起来发言是参与,但只是一种行为的参与,关键要看学生的思维是否活跃,学生所回答的问题、提出的问题,是否建立在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之上,每一个学生的发言是否会引起其他学生的思考;要看参与是不是主动、积极,是不是学生的自我需要;要看学生交往的状态,思维的状态,不能满足于学生都在发言,而要看学生有没有独立的思考。”
那么,怎样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呢?通过研修得出的结论是,应当创设情景,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同时,教师要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辩论。教师应当给学生时间和权利,让学生充分进行思考,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条件具备了,学生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高起来,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只有积极、主动、兴奋地参与学习过程,个体才能得到发展。
(二)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根本 通过研修学习,我们语文组成员做到了三个“自觉”:自觉参加网络培训,自觉参加讨论,自觉上交学案。通过研修,我们
明确了现代教育的本质,明确课改对于教师提出了什么样的素质要求。明确了作为一名教师必须不断的提高自己,充实自己,具有丰富的知识含量,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否则就要被时代所淘汰。增强了自身学习的紧迫性,危机感和责任感,树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不断进行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有了根本性的改变。
(三)积极研修,深刻反思,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研修培训,深刻反思,是提高教学能力的必要途径,也是重要途径。我们通过多种形式,利用各种资源开展研修活动。我们通过远程课程视频聆听了专家的专题讲座;通过课程文本加深了对专题的理解;通过课程作业反思了以往和展望即将启动的教学改革;通过网上探讨寻找到了思想的沉淀和共鸣。没有震动就没有觉醒;没有反思就没有进步。新的课程理念、新的教学方法、新的评价体系,都使自己对语文教学与教研工作不得不重新审视和重新思考。
三、继续努力,力求完美。
通过进行校本研修活动,语文组老师的授课能力得到提高,我校语文成绩得到明显上升。我任教的初中二年级(1)班和(2)班的语文成绩平均分达到86.4分,高于全县同年级平均分12.35分。在年底的考核中我本人被评为优秀教师,受县政府嘉奖。
但是,我们的校本研修工作仍有待加强和完善。在今后的教研中,我将更加努力工作,为提高自身修养和全体语文组教师的业务水平而不懈努力。
5.课堂教学改革的设想 篇五
摘要:随着高校教育的改革深化和英语在社会发展中的广泛应用,一些企业、单位对英语类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但是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教育活动不契合社会需求的现象,导致高校英语人才难以投入到相关的社会活动中。一方面是英语应用类企业的发展革新速度快,对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变化较快,而且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英语人才需要与国际接轨,适应当前频繁、高效的国际经济、文化交流。另一方面,高校的课程优化速度较慢,在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都逐渐脱离了当前的时代特点。因此,高校需要实时优化课程内容,将社会需求融入到英语语言学教学方案中,并以科学的方法实现教学目标。本文首先研究了当前高校英语语言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社会发展对其需求总结了教育优化需要实现的目标,进而提出了一些实施教育改革、提升教学成果的措施。
关键词:高校;英语语言学;课程教学;改革设想 引言:
我国的英语语言学课程已经开设了较长时间,为国家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助力,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提升较大,符合我国素质教育理念以及目前的时代特点要求。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会因为语言学理论知识多,内容过于抽象,而学校安排的课时过少,造成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提升并不明显的现象。而且,目前社会招聘条件中也大多看重英语六级、八级考试成绩,导致学生在学习时,不重视此类课程,将多数时间用在了习题重复练习、词汇记忆上。因此,需要施行课程改革,将学生的综合素养作为培养目标,将其语言运用能力与社会现状相结合,为教学改革提供方向指导。基于此,本文总结了高校教育现状下,施行英语语言学课程改革的有效措施。
一、教学现状
(一)课程设置不科学
在当前的高效英语专业教学中,课程设置者为了适应社会的多元化需求,往往在课程中设置了多门学科,这虽然扩展了教学面积,但对教学深度损伤极大,往往出现学生综合素质因为盲目增加课程得不到提升的现象。一般,高校英语类专业会开设一些复合类课程,相应地就会减少语言学的课时,导致教师需要自紧迫的时间内完成教学活动,不仅出现了教学质量下降、理论知识不够透彻的现象,还会导致实践活动减少、教学辐射范围缩减的现象[1]。而语言学是一门包含较多理论知识,同时又要求学生具有较强运用能力的课程,因此需要高校在该课程上增加课时,这与当前的教学课程设置存在着明显矛盾。盲目增加课程种类,会导致原有课程的内容得不到有效剖析,教学效果失去了系统性,对学生知识体系的构成也形成了障碍,实际上会导致综合素质下降,不符合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另外,我国的英语教材版本较多,高校在选择时较为困难。
(二)教学内容不合理
首先,在当前的高校教学过程中,较多英语教师将英语作为工具进行了教学,不仅体现出了一种急功近利的教学思想[2],将考试、特殊场合的语言运用作为了主要教学内容,不利于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还表现了忽视语言本身魅力的错误思想,导致学生很难真正喜欢上学习英语,不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培养,出现了较多的厌学情绪。另外,在当前的教学内容上,大多高校选择的是难度较高的抽象化理论型内容,而且语言学本身涵盖的面积较为广泛,展现出了一定的深度、广度,在政治、经济、文化中都有深入运用。这就导致教学教材上出现了一些晦涩难懂的内容,且大多数较为枯燥。这也会增加学生的厌学情绪,导致教学效率下降,加剧了教学时间不足带来的质量下降问题。最后,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大多选择以教材为主,理论性内容较多,甚至部分教师完全按照教材开展教学。导致学生缺乏实践活动,出现了英语无用论的错误思想。在内容上设定不合理,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大打折扣,反馈给老师,又会加重教学课堂的无趣[3],这种相互反馈的现象导致教学效率大大下降。
(三)教学方法较单一
当前高校教学方法上也较为单一,大多仍然采用传统教学中教师课堂教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导致课堂氛围较为枯燥。而语言学需要有活跃的气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扩展教学面积并提升教学效果。尤其当前较多高校运用了大班教学模式,200多的人数导致教师很难开展其他活动,甚至师生之间的交流都十分少。另外,在学习成果考核上,也存在着仅仅重视理论成绩,忽视实际运用能力的现象,虽然大部分高校都采取了平时成绩+考试成绩的考核模式,但在实际运行中,平时成绩相差无几,对学生并没有起到较好的约束力[4]。
二、教学目标
(一)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首先,要明确教学的基本目标,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作为第一教学目标,包括英语的理论知识、运用能力及其涉及到的综合知识[5]。在当前的教育中,有部分学校将综合能力简单理解为了语言运用能力,忽视了理论基础,导致学生的学习基础没有加强,在今后的学习或工作中,获取新知识有一定困难,这也不符合现今提出的终生学习理念。而过分重视理论,忽视实践,则会导致教学活动难以产生实际效益,有悖于来源生活、用于生活的教育理念。因此,教育工作者要权衡二者的关系,明确综合素质的内容,然后在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需要注意,当前的部分高校为了提升综合素质,盲目地增添课程,最终只会有损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培育。因此,教师需要做到的 是强化教学的深度,在教材的深入挖掘过程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以此为中心实现教学内容的扩散,从而体现出教学的
(二)满足社会实际需求
其次,在开展教学优化时,深入地分析社会需求,将教学活动与社会发展相结合,实现其相互促进。第一,要分析当地企业对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针对其主要缺口相应调整部分课程内容,深入分析当地企业的需求。第二,要根据毕业生的毕业流向,分析其从事的行业种类,增加或调整相应的内容。可以根据分析结果增加一些选修课程,例如从事科技类的工作较多的话,就可以增加科技英语的选修课程;从事商务类活动的,就可以增加交际英语的选修;从事翻译类的,则可以开设语法分析的相关课程。只有将英语教学活动与社会的需求相结合,才能真正提升其实际意义,教育为社会发展提供了经济效益,才能获取社会给予的较多资源,从而有教学质量提升的外在环境支持。
(三)促进教育良性发展
最后,要注意到教育本身的重要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育模式的不断优化,因此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教学模式的不断优化,分析原有模式存在的缺陷,采取对应的措施。在教学良性发展的改革目标中,对象往往是整个教育行业,需要学校、企业到政府等众多参与者的努力。
三、改革措施
(一)优化课程设置,改变教学理念
首先,要改变当前的教学理念,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中,并考虑到当前的社会发展状况,合理设置教学课程。第一,要合理设定课程、教材的占比。语言学课程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基础,因此一般在大三时开设该课程,此时的学生经过了几年的学习、练习,已经有了较强的运用能力。在课时上,可以考虑设定为36学时。在第一学期,可以设置为语法、形态等基本内容,继续深入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在第二学期,就可以将一些扩展运用的知识增添到课程中,包括语言、文化等内容。第二,合理地选择教材,要根据学生的平均知识水平选择对应难度的教材,例如《新编语言学教程》中有较多的有关认知理念下语言作为交流工具的实际含义解读[5],例如通过符号系统讲解人类的交流习惯,从而探究语言的本质。通过合理选择教材,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得到了激发,不仅实现了教学范围的扩展,部分学生还会主动研究教材的深层内容,完成一些专题研究。第三,要转变教学理念,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同时注重教学互动,引导学生完成自主学习。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将学生作为主体,这也是当前学生主体特征、教学氛围提出的要求。而且要将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来教学,要将其深层的文化内涵介绍给学生,满足该课程的综合性。另外,为了满足师生之间的互动,需要优化教学模式,根据学校的特点和实际教育情况适当选择小班化教学,这也是增强互动的外部支持条件。
(二)革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重教学内容的选择,提升教学效率。在教学时,要合理地分配理论知识与实践互动的占比,并且将二者融合[6]。语言是一门运用性质较强的课程,这也为实践和理论的结合提供了自身条件支持,因此教师需要开展一些实践活动,并融入理论知识。例如在情境对话模拟中,贯彻词汇、语法以及英语文化的内容。不同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选择是教师以教材为中心进行教学内容的扩散。例如,在教材中提到了有关社交的对话礼仪,教师就可以引申到餐桌礼仪等,扩展教学内容。这就需要教师了解整个教学结构中的各个部分,在自己的教学体系中,将其进行重构,形成网状的教学结构,在课堂上就会表现为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通过将教学内容的排布变为交错的形式,避免了过去单线发展的缓慢教学进程。在教学内容转变的同时,为了提升对教学目标的契合度,对应的考核机制也需要转变。传统的仅仅依靠期末考试的方法,对学生的综合素
质考察不全面,因此需要引入综合考察的方式。除了当前已经施行的平时成绩+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外[7],还可以增加学生互相评价、教师评价等环节,从而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还可以将自我评价引入到考核机制中,这能够使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从而认识到当前部分不当学习行为,并改正。
(三)丰富教学方式,增添教学趣味
在教学方式上,也需要进行扩充,主要需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步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主要采取以下的教学方法。第一,采用情景模拟的方法,创设一些对话情境,通过模拟对话的形式将语法、词汇、文化融入其中。例如在学习有关商务英语对话的内容时,就可以设置面试或工作的情节,将该部分知识的通过教学设计融入到对话中。在使用该方法时,需要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可以布置对应的任务,让学生在课下自己进行编排,从而吸引其兴趣。第二,可以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优秀的课件,将图片、视频、音乐等多媒体元素运用到课件中,在制作过程中要将各种信息综合运用。在教学中,通过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现出了丰富的信息内容,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较大,而且通过英语音乐、视频等资源,学生在课外中也可以开展学习,扩展了学习范围。第三,可以深入地运用社交平台,引入慕课、翻转课堂的新式教学方法。在QQ、微信等社交平台中,学生能够互相交流,沟通英语的学习乐趣[8],教师也可以通过平台提前开展一些课前预习活动。例如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教师可以提前录制一些课堂中可能会遇到的知识点、延伸内容等,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或者自行查阅资料,能够提升课堂的效率,节省了较多时间,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时间开展一些运用类活动。
(四)强化师资力量,增强教学质量
除了上述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变,还需要强化师资力量,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人才支持。第一,可以引入外校的高素质教师,并带动整体教学氛围的增长;第二,可以开展本校的教师培训,提升师资平均水平。除此之外,还需要改变教师绩效的考核机制,将教学成果与教师的工作考核挂钩,从而提升其工作积极性。
四、结束语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结合当前的高校英语教学境况,联系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英语语言学教学新目标,然后根据这些目标提出了开展教学改革 的方向措施。在教学优化过程中,高校需要始终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将其综合素质提升作为主要教学目标,并围绕学生开展教学方式的革新优化。另外,当前的教育环境中,学生没有对自身语言运能力形成重视,这也导致其学习行为不符合当前的社会需求,与当前的就业形势不符。因此,高校要加强观念宣传,提升学生对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视。英语语言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对学生综合能力提升作用明显,与我国目前的国际化发展战略有很高的联系,因此高校需要深入分析社会需求,进行相应的教育改革。希望本文的研究对我国的英语语言学的课程体系重构与教学模式优化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6.中学语文教材体系改革的设想 篇六
一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存在着效率不高和一定程度的脱离社会实际的问题。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 面的,但是最根本的原因则在于语文教材的体系没有很好地体现学生学习和应用语文的规律。
先让我们简单回顾一下我国的语文教育史(主要是教材史)。我国封建社会的语文课本由蒙学读物、经学 课本和文选读本三大部分组成。近代以来,除建国前的小学低年级《国语》课本和建国后的小学低年级《语文 》课本及50年代中期的中学《汉语》课本外,中小学语文课本都是以文选为体系的,选用的又大都是历代的经 典作品,是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的精华。这对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审美能力和道德情操,都起着一定的 积极作用。然而,文选体系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种种弊端,并且,同现代社会生活对语文教学提出的新的要求 相比,这些弊端及其造成的消极影响已愈来愈明显。
其一,按文选的体系编教材,由于选文的标准不同,编者的好恶各异,因而选文可此可彼,份量可多可少 ,编排可前可后,组合可这可那,课文之间缺乏较紧密的内在联系,“本身就没有严格的系统”(夏丐尊《怎 样阅读》)。结果,学生少学几篇课文甚至少学几个单元似乎都无关大局,这就大大影响了学生学语文的积极 性和语文教学的效率。同时,在教学实践中,对同一篇课文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甚至各取所需,这就更 增加了语文教学的随意性。
其二,既然以文选为体系,选文便成了语文教材的主体,以选文为中心设计的思考练习题和近些年为培养 语文能力而安排的提示及导读之类的内容,都不过是选文的附属。这样,语文教学势必以掌握选文本身为主要 目的,语文能力训练则不得不处于从属地位,因而不利于语文能力的培养。同时,以选文为中心又往往导致教 学的面面俱到和评价中的求全责备,因而训练重点不突出。
其三,文选体系的“文”无论是指“文字”还是“文学”“文章”,都属于书面语言。以书面语言形式的 课文为体系来编课本,势必忽视口语交际训练。这正是语文教学长期以来重“文”轻“语”的重要原因。
其四,文选体系的语文课本着重选取历史上素有定评的名家名篇,因而同现代社会生活之间存在着较大的 “时差”。现代社会生活中充满活力的语言现象及富有时代色彩的语文范例很难及时在课本中得到反映,这就 使课本难以摆脱滞后于现代社会生活的被动状态。
由于单一的文选体系存在着上述诸多弊端, 所以叶圣陶先生早在1938年就明确指出“文章是读不完的” ,“选古今现成的文章作教材,这虽已成习惯,其实并不一定是好方法……最理想的方法是依照青年的需要, 从青年生活上取题材,分门别类地写出许多文章来,代替选文”。(《关于〈国文百八课〉》)当前,人类社 会已进入信息时代,随着社会的进步,人际交往日益频繁,语文应用的频率也空前提高。在这样的情况下,语 文教学必须大大加快其科学化、现代化进程,以便从语文能力上帮助跨世纪的一代新人做好适应未来社会的准 备。
二
根据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遵循人们学习和应用语文的规律,笔者在学习老一辈语文教育家教育思想并吸 取广大语文教师的实践经验和语文教学研究人员的科研成果的基础上,构想、设计了一个以能力训练为主的多 元语文教材体系。这一体系包括一个主系、两个辅系。一个主系即能力训练体系,集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两个辅系,一是以语文知识及与其相关的文化常识构成的知识体系,着重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一是以文学作 品构成的文选体系,着重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主系好比飞机的机身,是多元教材体系的主干;两个辅系则有 如飞机的双翼,共同为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服务。
能力
7.课堂教学改革的设想 篇七
(1)中职学生因为对自己不能作出正确的分析和评价,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没有一个符合现实又具有一定前瞻性的设计,因而在面临就业时挑肥拣瘦,好高骛远,以致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难窘状;(2)部分学生到了工作岗位后不能脚踏实地,受利益驱动而频频跳槽,最终碌碌无为,一事无成;(3)因不能适应岗位的工作要求、人际关系或因不能吃苦耐劳而被辞退;(4)缺乏职业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给用工单位的工作带来巨大的损失,甚至有丧失职业道德的行为。这些学生,既辜负了家长的教育、学校几年来的辛勤培育,又损害了学校声誉。这一切,归结到底都是因为这些学生没有正确的择业观,没有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不能正确地评价自我并掌握面试的有效技巧,不具备爱岗敬业、乐业奉献的精神,从而也就不具备应岗、转岗的基本职业能力。因此加强学生的职业指导,是职业学校“招得进、学得好、管得严、推得出”的良性循环中的重要一环,也是提升学生应岗、转岗、创岗能力形成的重要因素,更是学校适应市场需求培养合格职高毕业生的重要保证。
2004年我们对在校学生和部分已就业学生作了大量的调查,学生普遍反映缺乏就业技能基础指导,指导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和个别咨询、指导不够,表明学生更加注重个性的发展,强调自我发展的需要,同时也反映学生对就业市场和就业信息了解的迫切心理。
我校自2004年开始将职业指导课纳入统一的教学安排,经过对2003级3个班,2004级3个班、2005高中机电班的教学实践证明,职业指导课对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转变学生就业观念,增加学生就业技巧等方面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学生反映职业指导课对他们的一生都有帮助。随着市场对学生要求的提高,就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目前这种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学校的发展,满足学生的需要,市场的需要,必须在更大范围内对职业指导课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进行全面改革。
一、目前,我校职业指导课教学现状和突出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一支专业的职业指导教师队伍
随着职业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对职业指导教师实践经验和专业素养要求越来越高。职业指导课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 任课教师如果不具备一定的社会经验和阅历, 不具备调查社会、参与社会实践的闯劲;对自己正培养的学生今后将要工作的岗位及岗位对人才需求的规格、社会经济对人才的要求缺乏了解;不具备开拓、创新的能力, 就无法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并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岗能力, 具有一定岗位适应性的合格的中职毕业人才。2004年以来就业科老师在完成本身工作的前提下, 承担以下班级的教学任务。其他班级职业指导课程由政治、语文等其他文科老师担任。
由于就业科老师有丰富的企业工作和就业指导经验,并持有专业资格证,教学效果明显好于其他班级。校内其他职业指导老师主要有德育、语文、政治课程的老师担任,多数老师缺乏专业的培训,既无企业经验又不掌握学校就业用工的情况,有时讲了一些不该讲的话,反而对学生以后的下厂工作产生负面影响。例如,某老师在上课讲,到某厂实习就是充当企业的廉价劳动力,工作乏味,学不到任何技术,没有前途,结果该班无一人参加企业面试。
(二)职业指导课没有合适的教材
现有部分教材也不能完全使用,同时该课的时效性很强,必须不断地掌握跟进就业改革和就业形式。整个授课过程大部分以理论和大道理讲授为主,是一个相对静止的过程,学生是被动接受体,授课效果很差。与企业相关要求等动态内容,目前这些由老师自由发挥,很难把握教学水平的均衡与稳定。
(三)职业学校以就业为导向
校内一些课程包括班会、政治课、职业道德课、公共礼仪课、形体课都包含一部分与就业相关内容,但各管一摊,讲了什么,效果如何,谁也不清楚。没有统一协调,难以形成合力,达不到各课程的终极目标即促进学生就业这一目的。
(四)职业指导课单一,教学方法陈旧
目前职业指导课主要还是校内老师讲,而根据了解,学生更欢迎一些企业负责人、一些优秀毕业生回来传经送宝,此项工作曾有开展,但很少。
目前多采用传统教室授课形式,多媒体设施很少运用,就业情况有关的影像课件也几乎没有,缺乏生动的教学方式,影响上课效果。
二、职业指导课的改革设想
(一)设立职业指导课教研组
该教研组设于“就业办”内,该教研组协助教务科组织、统筹全校的职业指导课的安排,负责定期组织任课教师开展教研活动,牵头组织对上职业指导课教师的培训工作,负责检查教案准备情况,负责组织教材选编、讲义编写及课件制作工作。
(二)将职业指导课前移
从新生一入学即开始,贯穿在校的五个学期。但每阶段要讲授的内容必须要分工明确。具体做法如下:
(1)一年级“择业指导”内容及分析。一年级学生从普通中学进入职校,是人生又一次重大转折。此时,大多数学生对职校感到无所适从,不知如何学习,不知如何走好三年职校之路。虽已选定了专业,但并不一定了解它、热爱它。对于所学专业相对应职业群的素质要求,更是一片茫然。因此,职业指导应从学生一进校就抓起。在构建“择业指导”课内容体系时,应首先采取对学生、家长问卷调查和座谈会的方式。找到学生“问题”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由专业和职业指导专职教师分别进行指导。一年级“择业指导”教育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应放在“学生所学专业今后就业情况以及所学专业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上,重点应放在“未来社会和职业发展对学生的素质要求”“全面认识自己和社会”等问题上。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方向,巩固专业思想,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正确的职业观,不断提高自己适应未来社会和职业发展要求的能力和素质,作好职业准备。这样才能为今后创业、就业教育打下基础。“择业指导”课的主要内容有,认识专业,热爱专业;认识职业,寻找职业;认识自我,完善自我;认识社会,适应社会。
(2)二年级“就业指导”内容及分析。职业指导课程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学生就业,这是当前社会和学校面临的十分紧迫的任务。现实劳动就业制度实行的是“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这既给学生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机会和广阔的就业渠道,同时也给学校、家庭和学生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就业指导中必须正视这一现实。学生要实现就业,除了要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之外,还必须有一个正确的择业观,懂得求职就业的有关知识和技巧。因此,“就业指导”课主要内容应以就业为目标,以求职知识和技巧为手段,以调整就业心态为主线,使学生充分认识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转变落后的就业观念,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理想与现实、主动与被动等关系。掌握求职就业的一些基本知识和技巧、自谋职业的方法和途径,在摸清当地经济特点和就业市场情况下,根据自己的实际作出职业决策,尽快地适应社会,转变角色,找到自己的职业位置等。
(3)三年级(第五学期)的职业指导课为面试加强型,主要是应对即将来临的实习和就业要求,针对性很强,每个班安排30~40课时,授课内容共分12个专题,突出职业意识的训练、劳动志愿、纪律安全意识,多采用案例教学。上课形式可采用单班与合班甚至大讲座相结合的形式。该课主要由就业科老师承担。目前采用的专题如下:
与此同时安排专业人员为毕业生做2~3场拓展训练,强化职业意识。
(三)明确各阶段的授课内容、授课要求
根据课程需要,由职业指导教研组组织,对政治、德育、语文等相关课程教师进行职业指导课授课培训,明确各阶段的授课内容、授课要求。
1. 政治课教学
政治课教育应突出以下内容: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职业观;(2)职业与心理健康,技校生常见的心理问题;(3)劳动法常识(劳动保护,合同法常识);(4)职业道德。
2. 语文课教学
如何写自荐书、推荐表,如何作自我介绍,如何写好应用文。
3. 公共礼仪
重点介绍面试着装及学生应具备的仪容仪表、仪态等知识,并将其和招聘面试、企业员工形象密切结合。
(四)转变观念,寻求与市场需求的结合点,选择适当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改革,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1. 职业指导是学生同企业、社会沟通的桥梁
教学方法应寻求与市场需求的结合,加大信息流量。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由就业科牵头,每学期聘请企业人力资料负责人和我校优秀毕业生回校讲课,以职业意识为主要内容,引用企业培训的方法,让学生感受角色转换。
2. 应用教育培训方法,有针对性地开设情景训练课
根据教学任务的不同,可以把课程分为授课、活动训练课两种主要课型。授课是以教师“讲”为主要手段,以学生“听”为基础来完成教学任务的课型。课堂集中帮助学生学习教材的内容、知识的课型。讲授的过程中要注意力求贴近职业、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要善于变换开讲的方法,注意教学的直观性、启发性。
活动训练课旨在使学生通过亲自参加有主题的具体活动,积累感性经验,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激发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自觉性。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可巧妙地设置情景,如设置难题、制造挫折,让学生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既不是望而生畏、束手无策,也不是轻而易举、一帆风顺,而是需要冷静应对,克服困难,付出一定的努力才能达到目的。通过训练,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磨炼意志品质,使他们懂得如何迎接困难和挑战,面对挫折和苦难,才能应对激烈的社会竞争。
学生学完某部分教材内容后,在教师指导下,把有关内容以小品、故事或其他文艺形式,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表演表现出相关教学内容,学生自主发挥余地较大,容易接受。教学内容通过学生的言行表现出来,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易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使教学内容得到巩固、补充和升华。
(五)设专职老师对已就业学生进行动态管理、跟踪服务
给每一位就业学生发放联络卡,联络卡上告诉学生工作生活上遇到问题时,请及时联络老师,老师将为他们排忧解难、出谋划策。学生走上工作岗位的第一年,难免会因环境的不适应、工作岗位不合适或认为待遇偏低、人际关系没处好等原因,产生想家和动摇的念头。职业指导教研组就要及时了解学生情况,做好学生就业稳定工作。通过就业单位和就业学生中的联络员,定时电话联系,及时掌握就业学生思想动态,及时发现问题,做好学生稳定工作。或派老师到单位回访就业学生,配合用人单位作一些协调工作,解决学生的具体问题,让学生安心工作,提高就业稳定率。
(六)开展中职生职业生涯设计咨询活动
为了给每个学生设计适合其自身条件的职业生涯,从新生报名、入学、学习到职场实习整个过程,我们都通过与学生交谈,了解其爱好、家庭情况、个人的实际情况,并针对这些结合行业的要求为学生设计合适的职业,指明他应学习哪些课程才能完成其职业所需的技能,从而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
8.对朗读教学改革的几点设想 篇八
课本要精选文质兼美的短文作为学生朗读的内容:或语言优美,琅琅上口;或形象生动,动人心弦;或哲理深刻,发人深思。我想文言文的选文应该不成问题,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学宝库中经典名篇太多了。对现代文学作品的选材可能要花些功夫,不要把眼光老盯在几位名家身上,我国是一个十多亿人口的泱泱大国,每年发表的文章数以万计,难道选几篇可供中学生朗读的美文都不能吗?因此,要尽可能多的吸收富有时代气息的作品到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来,充实现有的语文教材。
二.调整教材结构,增加文言文份量
我国古典诗文源远流长,浩如烟海,其中有大量的精金粹玉。大量朗读这些经典名文,对批判地继承我国古代文化遗产,加强学生的人文修养,陶冶情操,丰富语汇,从而提高其语文素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加大语文教材文言文的份量很必要。人教版新修订的中学语文课本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是大胆的创举。象鲁迅、茅盾等老一辈文学大师,他们青少年时代学习的主要是文言文,这不但没有影响他们成为现代文学大师,反而为他们深厚文学功底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不妨让中学生以学习文言文为主,以文言文的学习促进现代文的学习。
三.明确朗读要求,作为考试的指南
精短典范的文章要求学生背诵,考试可直接要求默写;稍长一点的文章要求学生熟读,考试可用选择题、填空题的形式来考查其熟记程度,也可以考虑采用口试的形式测试。教材还可以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提出不同的朗读要求。事实上,学生的学习能力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学有余力,可以提出更高一些的要求,有的学生先天不足,可以适当降低一些要求。比如规定一部分最简单、最基本的内容要求人人背诵,考试可占50-70%;再规定一部分内容,要求中等及中等以上的学生掌握,考试可占20-30%;另外增加部分内容,要求少数拔尖的学生掌握,考试可占10-20%。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既有利于全面发展,又有利于尖子生的培养。
四.增加教材中要求背诵的内容,加大试卷默写的份量
课文可分为两类:一类要求学生熟读,一类要求学生背诵。这样语文课的主要任务就是指导学生读书,对语文知识的考查当然也应该以考查朗读为主。如果考试不考课文默写,或者考得很少,却要求教师让学生多读书,这能做到吗?现在语文试卷中阅读理解题的份量很大,尤其是中考,课内阅读比重较大。如果某语段老师讲到了,学生就讨了巧。虽然语文题目千变万化,但是各个语段都有自己的特点,可出的好的题目也就那么几条,讲与不讲大不一样。因此,课内阅读理解题的大量考查也是导致以讲为主的一个重要原因。建议减少阅读理解题考查,加大试卷课文默写所占的份量,可以增至试卷总分的20%以上,这并不过分,这是对师生花在朗读教学上的功夫的回报。
五.改革试卷默写的内容和形式
翻阅各地近年来的中考语文试卷,默写内容大多为诗文名言警句,这些当然要默,但如果仅仅考查这部分内容,那么课本中更多的要求背诵的名篇佳作、精彩语段在考试中又如何落实呢?其实背诵整篇整段文章比背诵名言警句更重要。因此,考试应对课文默写全面考查,这也避免了少数人在背诵课文方面投机取巧的做法。近年来,语文考试默写出现了新招式,不是单纯采用传统的直接添写形式,而是出现了理解式、迁移式、创造式的题型。比如《马说》中描绘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这既考查了学生的记忆能力,又考查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出题者的用意是好的,但这既为难了学生,更为难了语文教师。教师在讲课时必须考虑到各种可能出现的题型,力求讲深讲透每个句子,否则学生考试就可能吃亏。如果让这种默写形式继续推广,那就会进一步加重师生的负担,讲风太盛的现象也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其实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本来已在阅读理解题中考到了,没有必要在此多此一举。这对考生来说也是不公平的,辛辛苦苦将一篇文章或一个语段背掉了,结果因为某一点理解不透,仍然默不出来,一点分数得不到,等于没有背。另外,评分要求不宜过高。如不少试卷评分标准规定错漏添一字扣一分,而往往默写一处就只有一分,一字有误就等于没有默写,要求太高了。能不能根据考生默写的情况酌情给分,让默出一部分的学生也能得到部分分数呢?说实在的,学生要背那么多的课文和语段,并且要保持到毕业或升学考试,这对多数人来说是不容易的,而又要完全理解,百分之百默出来,就更加不易。“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也应该让学生的耕耘在考试中多少有些收获。
9.课堂教学改革的设想 篇九
作者(来源):灞桥进校 发布时间:2009-09-18
摘要 随着国家职业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职业教育在社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几年的教学实践入手,对初中与职高数学的衔接;制定必要的专业大纲和校本教材;力求针对职高中学生的专业特点,因材施教,以达到职高数学教学真正之目。国家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为职业高中数学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尤其是 “基础性”、“趣味性”和“应用性”这三个教育理念应作为职业高中课程改革的重点。
关键词 新课标 课程改革 数学教学 职业教育
数学是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思想方法向一切领域渗透,数学的基础性越来越被社会所重视。“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在义务教育阶段就已提出,在职业教育阶段更应作为一个最基本的教育理念。如果承认个体发展的差异性,那么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能力发展上也是具有差异性。这一基本理念切实地体现了以学生为本。
一、“基础性数学”应着重体现
初中三年,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已在初步分化,进入职校的学生中,大部分是中考分流而来,数学基础参差不齐,总体较差,学习的习惯、信心、能力等都不太相同。因此,对于不同的学生要区别要求、对待,只要他能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就行。新课程必修课内容的确定性原则就提出:满足未来公民的基本数学需求,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数学准备。
1、注重初中与职高数学教学的衔接
数学知识是前后连贯性很强的知识系统,任何一个知识的漏缺,都会给后继课的学习带来影响,在教学中要善于做好查漏补缺的工作,以缩短初中与职高数学知识跨度的距离,顺利进入职高数学园地。
初中与职高数学教材内容有许多知识需要做好衔接,如:函数的概念;映射;一元二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与锐角的三角函数等,有新内容,又有旧知识。在教学中不但要注意对初中有关知识的复习,更应注意讲
清新旧知识的区别与联系,帮助学生温故知新。如:“函数”教学,初中重在“变量的依赖关系”,高中则重在集合的观点,教学中使学生明确它们在形式上的不同与本质上的联系,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愉快地接受了新知识。
2、处理好传统数学与现代数学的衔接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再到大学,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方法都有很大的区别,因为这种不同,淘汰了一大批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学生,如果把这些现代的数学内容、术语及群、向量空间、矩阵等数学名词在初中和高中阶段渗透一些,学生就能很快适应现代数学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二、加强趣味性在课程中的重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的产生来源于学生的学习动机,科学选取和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数学课一味的讲授,容易养成学生的惰性和滋生抽象乏味的感觉,部分学生感到学习数学很无聊、枯燥无味,学习没劲头,而逐步丧失学习的原动力。
1、适时开展活动 提高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的积极、主动的意向活动。只有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才会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坚定性和求知欲。古今中外的科学家、发明家,无一不是对所探讨的问题有浓厚兴趣才获得最后成功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有趣的例子、别开生面的课堂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利用教学软件或教学游戏,使枯燥乏味的数学公式推导、计算活泼生动。可以使数学的理论知识易学、易懂、易记,并能运用,解决实际问题,对进步快的及时给予肯定、表扬和评价,使学生产生成就感。
2、体现数学史的教学
新课程的文化目的:传递人类文化的主要因素。在数学的发展过程中,发生了多少曲折离奇、可歌可泣的故事,让人深思和回味,给人启迪和教诲。数学教学完全忽略了数学被发现、被创造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看到的永远是那么完美、精确的数学,而把数学当中人文的东西省略了。目前各方面已认识到了这一点,在教学中将这门学科体系建立过程中有趣的史实、故事渗透在教学中,有助于学生领会到数学的美、数学思想的深遂,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
三、加强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数学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发展学生用数学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说是每个国家课程改革的核心和最终目标。对职业高中的数学教学来讲,由于职业教育的特殊性,更应该加强数学应用性的教学。
1、针对不同专业制定教学大纲
随着职教的发展,职教教材率先进行改革,采用新体系,引进新符号、新内容。它对传统内容进行了精选,在知识的应用与实践方面作了一定的增补,尽可能地考虑了各专业各大类的通用性和特殊性的要求。然而由于职中专业门类的多样化,现行教材的文化课与专业课在知识的衔接上存在两个方面的矛盾:(1)数学内容的安排顺序与专业课对数学知识的需求在时间上脱节;(2)有些专业必须用的数学知识恰好是职高数学教材的删减内容。针对这些特点,对数学教材进行灵活处理:在主体内容保持不变,不影响数学知识系统性的前提下,根据不同专业作必要的顺序调整或作内容增补,制定了不同专业的数学大纲,使调整后数学内容能与专业课很好地衔接。如:
(1)对机械类专业、广告设计专业,学习了“集合”后,就可以上“立体几何”。“立体几何”是这两个专业最基本的知识,通过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识图制图能力。
(2)电子类专业,应把“三角函数”等内容适当提前。特别是函数y=Asin(ωx+φ)的图像要作为重点讲解。这种函数在物理学和工程技术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物体简谐振动,交流电中电流强度与时间之间的关系等,都可以用这种形式的函数表示。
(3)对计算机专业,可以补充“逻辑代数”有关知识,如二进制等,为学生学习计算机打下必要的基础。
(4)对幼教专业,可以以培养幼儿有益的兴趣,发展幼儿智力,训练幼儿的思维能力为目标制定数学大纲。如:有关数量,图形,珠心算等的课程就比较适合。
(5)对有些商业性的专业,应增加“折扣率”,“利润率”,“标高率”,“盈亏率”等的计算方法。
通过对数学教材的灵活处理,制定不同专业的大纲,基本上适应了专业课对数学知识的需求,学生在学习中,由于有较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专业课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
2、数学课程应具有地区性
职业高中一个特点就是地区性强,同一个专业由于所在地区不同,专业活动的方式会有所区别。比如结算方式,有的地区用现金,有的地区刷卡;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沿海地区经济较发达,而西部地区较落后,决定了经济方式上就有所差别。职业高中既然要为社会培养高技术的劳动者,就必须考虑到这种差别,要让职高的数学课程适应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要切实地把课程与生活联系起来,具有自己的特色
10.基层法院法官员额制改革设想 篇十
谭加云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建设高素质法治专门队伍,全面推进法院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提高法官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法官员额制改革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措施之一,《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全面深化人民法院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改革意见》)对此有明确部署,全国部分法院也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实践。笔者根据中央和最高人民法院的要求及部署,对基层法院法官员额制改革提出些许观点,以期抛砖引玉。
设想:设置两种类型的法官
《改革意见》认为应针对不同层级法院,设置不同的法官任职条件;结合法院审级职能,科学确定四级法院的法官员额。基于此,笔者认为基层法院设置两种类型法官为宜。
(一)主审法官类型。特征如下:一是主要职责是审理疑难复杂案件,体现能力与行为的匹配性;二是属于员额制度内的员额法官,体现选拔的精英性;三是按“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的要求配置其审判权责,体现裁判的独立性;四是薪金待遇应高于法院其他工作人员,体现待遇的优厚性;五是配备一定数量的法官助理与书记员,组成审判团队,让其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脱身,专注于疑难复杂案件的审判,体现职能的判断性;六是一般适用普通程序处理案件,体现审判的审慎性。
(二)简易法官类型。与主审法官不同:一是主要负责
大量简单案件的审理工作;二是不属于员额制度内的员额法官;三是所作出的裁判文书需要主审法官签发;四是薪金待遇另行设定,但应低于主审法官;五是实行“一审一书式”审判资源配置模式;六是适用简易程序或小额诉讼程序解决纠纷。
理由:问题决定法官类型需求
基层法院在改革中面临两大问题,一是如何又好又快地审理案件;二是如何顺利推进法官改革,这也构成了基层法院需要两种类型法官的理由。
(一)改革的目的性要求。司法改革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公正高效地审判案件,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因此法官制度改革必须考虑案件特点,以使改革与案件处理达到最优配置。基层法院案件有数量多与难案少两大特点。数量多与法官人数少相对应,依笔者所在的基层法院而言,法官年平均办案数200余件。这意味着,一个法官每个有效工作日要办结一件案件。难案主要指事实认定与法律适用难的案件。如果将案件难度值分为简单、较难、很难三个等级的话,根据经验,基层法院这三类案件的比值大致为6∶3∶1,也就是说有60%的案件属于简单等级,30%的案件属于较难等级,只有10%的案件达到很难等级。
基于基层法院的案件特点,设置简易法官处理大量的简单案件成为有效路径。一是在能力上,简易法官处理此类案件较为胜任。依笔者的观察,在法院工作3年左右的人员,如肯吃苦,即能完成案件办理任务。二是在操作上,简易法 2
官处理简单案件符合繁简分流的审判规律。简单案件应当快审快结,在程序选择上适用小额或简易程序;在力量配置上“一审一书”,减少层级,快速办案。反之,如让主审法官审理这类案件;二则主审法官办理简单案件时,陷入大量简单重复的工作当中,与主审法官设置的改革目的不符。
同时也要看到,基层法院也有少量疑难复杂案件,这类案件适合主审法官审理。因为主审法官的改革目的显系为精英法官量身打造,能力上法律精通、经验丰富,这种配置当然应主审疑难复杂案件,符合司法规律。
(二)有效推进改革的要求。此次法官制度改革的核心在于员额制,即法院人员分类管理,现有人员分为法官、审判辅助人员和司法行政人员。这已属步入“深水区”的改革,涉及原有利益格局的打破,以及综合配套措施的跟进。改革不仅要在正当性上得到认同,还要在可行性上得以实现。“三圈”决策模型认为,决策时要考虑价值目标、资源条件和相关利益方支持三大要素,优先选择“三圈”重叠的决策方案。法官改革涉及法官利益,一定要得到法官群体的内心认同与支持,方能达到“三圈”重叠的优先选择方案。
就基层法院而言,法官可以分为三个群体,一是院长、庭长(正职庭长),即领导法官;二是骨干审判员,一般称中坚力量;三是助审员,多为青年法官。按《改革意见》和一些省份的改革实践,骨干审判员为法官员额的当然主力,一般不用担心入不了员额,而且会提高待遇,改革对其而言是增量改革,应当会支持法官改革。领导法官受改革影响最 3
大,他们会重回一线办案。青年法官情绪波动最大,一则进员额的几率很小,二则由法官变为审判辅助人员,“司法产品”的法官署名权也被剥夺。
在基层法院设置两类法官可以解决领导法官与青年法官的困惑,争取到改革的最大支持度。对领导法官而言,其多从审判一线摸爬滚打多年走上领导岗位,能力强、经验足,进入员额当无问题,他们的担心则是重回一线要和青年法官一样每年办200多件案子,体力精力上能否承受得住。设置主审法官,由领导法官担任,专司疑难复杂案件,一则此类案件量少,领导法官可以集中精力办难案,而不用陷入大量的简单案件当中,既保证了案件质量,也解除了回归一线办理大量案件的担忧。二则对青年法官来说,疑难复杂案件虽少,但确如重石压身,其能力经验与心理素质尚不能与案件审理相匹配,也会影响其他简单案件的快速办理。如有主审法官将疑难复杂案件分担,如同将重石从青年法官身上移除,他们可以轻装上阵,发挥优势,迅速办理大量的简单案件。
对青年法官而言,设置简易法官有三个好处:一是没有改变其现有状态,减少了改革消极因素。简易法官仍可以适用小额或简易程序开庭办案,仍可以在裁判文书上署名,但其裁判文书需要签发。二是给其以锻炼能力的平台,便于培养改革后备力量。基层法院简单案件虽小,但也“五脏俱全”,程序事项、开庭、写文书一样不少,关键是在基层与广大人民群众打交道,可以增加社会阅历,洞悉世间百态,熟悉人 4
情世故,这是一个职业法官必备的素养,乘此平台,多加历练,不仅解决了大量基层纠纷,而且也培养了青年法官的职业能力。三是空缺相当数量员额,增加了改革的积极因素。基层法院难案不多,决定着主审法官的数量不大,这样就为员额空缺留下较大空间。这也意味着青年法官的机会和希望增多,这是改革的利好因素。
在国外的基层法院中,也有类似于简易法官的设置。比如,英国治安法院的治安法官多数为非职业法官,负责处理轻罪案件和家庭事务案件,其对于案件的处理以解决问题为主,对于法官的专业背景要求较低。法国的初审法院也有非职业法官负责劳工纠纷与社会保障纠纷等简单案件的审理工作,等等。
说明:两种类型法官设置与改革要求
此轮司法改革较之以往更加注重顶层设计,基层法院设置两类法官将会助推法官改革,但在具体设计上,有两个问题需要说明,以符合中央与最高人民法院的改革要求。
(一)简易法官与法院新的人员分类管理。根据改革要求,法院现有工作人员将分为三类:法官、审判辅助人员、司法行政人员。法官仅指员额内的法官,审判辅助人员包括法官助理、书记员、执行员。笔者认为,对于法官设置及其员额问题,不能搞上下一般粗,应当对法官类别作扩充解释:法官包括员额制内的法官及基层法院的简易法官。如果“一刀切”地认为法官只能为员额制内的法官,在基层法院不设置简易法官,或者设置简易法官将其放入审判辅助人员类 5
别,既违背了实事求是的原则,亦会为基层法院法官制度改革带来问题。
(二)简易法官与审判权运行机制改革。在司法实践中,大量的简单案件多为事实基本清楚、法律关系较为清晰的纠纷,法官不应再做人民调解员的工作,因为司法的规律要求不同层级的法官存有不同的审理方式及纠纷解决模式。
11.审计课程教学现状及改革设想 篇十一
【关键词】审计教学改革实践
当前审计对象日益复杂化、经济活动日益多样化。新会计准则与审计准则体系开始实施,审计环境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这些对审计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改革传统审计教学模式,培养具有创新意识以及较强实际动手能力的审计专业人才势在必行。
一、审计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笔者对所在学校已修过审计课程的大三及大四220名会计学专业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涉及教学内容、教学效果、教学方法、教材选用、实践环节等方面,通过对收回的215份有效调查问卷进行分析,反映出目前的教学模式及教学环境上存在诸多问题。
(一)学生对教学内容较难理解和运用,学习兴趣不强调查发现,近20%的学生明确表示对审计课程不感兴趣,近80%的学生认为授课内容过于理论,难以理解。也有些学生表示虽然感觉理解了。但还是不知道在实践中到底如何运用。造成这种境况的原因很多,主要有:第一,审计相对于以报表或账户为线索的会计课程来说,课程内容从表面上看逻辑性不强,难以系统把握;第二,审计课程内容设置本身就是先是审计基本理论知识,再用理论指导实践讲解会计报表审计实务,而在理论部分又涉及很多概念,概念之间又相互交叉,使得学生感觉比较混乱;第三,学生本身没有实务工作经验。而审计所用的会计、财务管理、税法等其他学科知识还只是停留在书本上,没有形成体系。审计课程中用到这些知识时,学生就更觉得难以理解了。第四,课程的学时有限。如果花太多时间讲解案例,甚至组织案例讨论,就不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因此老师在讲课时多谈理论而少用案例。另外,某些审计教师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教学,本身从未参与过审计活动,因此在上课时很难举出生动的审计案例。
(二)教学目标过于侧重应试审计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是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职业判断能力。尤其是目前我国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日益深人人心。大量会计、审计甚至其他专业学生涌入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队伍,审计学课程教材也选用注册会计师考试辅导教材,甚至有些学校还会对通过考试的学生予以不同程度嘉奖。调查发现,近85%的学生是以通过各种考试为学习目的的,有些学生是为了通过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有些学生干脆就是为了通过这门课程的期末考核。在这样的环境下,也使得一些教师在讲解相关知识点时干脆就以历年的一些试题作为辅助教学方式,以能否正确解答试题作为衡量知识掌握与否的标准。事实上,审计工作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更多的是需要有较强的分析能力、专业判断能力,甚至沟通能力等。而这些单纯靠做大量试题是无法解决的。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出的大学生即便在毕业后马上从事审计工作,也大多存在动手能力差、对实际审计工作流程不熟悉、难以很快适应审计工作要求等问题。
(三)审计课程教材选用不当
教材本身应该是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教师施教、学生学习的主要工具。选用合适的教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但在调查中发现有近60%的学生认为课程教材使用频率较低,没有发挥其价值。目前审计教学中在教材选用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选用的教材内容滞后,很多内容与已实施的新的会计准则、审计准则存在不一致。再有。选用的教材不适用。现有的审计教材理论性内容很多,案例和实务内容很少,整本教材更像是一本制度讲解,这对于没有实务经验的学生而言,往往觉得内容枯燥,难以理解。另外,由于缺少配套的案例教材,教师只能在讲课过程中自行寻找案例或自编案例,使得课程显得不够统一。
(四)课堂案例教学难以真正发挥作用
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通过参与案例讨论、撰写分析报告等,提高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操作能力。根据调查,80%的学生认为教师在讲课中引用过案例,但在这些学生中,有75%的学生认为案例设计一般或者效果不好。可见,目前很多审计课程教师已意识到这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一门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开始引入案例教学方法。但由于种种限制,在教学过程中却难于真正开展案例教学方式。一方面,审计工作主要依靠全面的会计资料与会计信息,而在当前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单纯依靠会计资料是完不成审计工作的,还需要企业全面的信息。甚至企业所处的行业情况、市场情况等资料。只有通过全面的相互联系的资料,才能让学生运用恰当的审计方法对各方面信息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但目前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案例,只能是提供某个方面的资料,甚至就是将被审计单位的部分会计处理情况列示出来,让学生判断是否存在错误。这种教学方法远远达不到提高实践能力的目的。
(五)审计教学的实践环节薄弱
实践教学要求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通过实际操作,获得感性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综合素质。日前大部分院校的相关专业对审计课程都开设有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的方式虽然各不相同,但实践教学效果却不容乐观。学生毕业后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应届毕业生动手能力较差,对实际审计工作流程与具体方法不熟悉,难以在较短时间内适应审计工作的要求。调查中也发现95%的学生认为本课程的实践环节很重要,但近75%的学生认为在审计实验课程结束后仍然不知审计工作是如何开展和进行的。可见审计实践虽然开展了但效果不佳。目前各院校的审计实践环节采用的模式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手工模式或通过计算机模拟方式让学生学习审计工作各环节的工作内容。但由于学时、审计资料、实验室环境等的限制,导致大部分审计实验课程流于形式,不能真正达到通过实践了解整个审计流程,提高实际操作能力的目的。
二、审计课程教学改革的设想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是教学质量最终的保障。目前从事高校审计教学的老师大多具有较高的学历,理论水平高。但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如许多老师是刚毕业走出校门又入校门从事教学,甚至从未接触过实际审计工作,审计实践水平有待提高。为此,学校应采取各种措施,提供各种机会加强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例如适当减少一些课堂教学的工作任务,增加一些实务工作方面的任务要求。或提供一些与会计师事务所、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部门的合作机会,使得教师一方面提高审计实践水平,另一方面也搜集一些实际的审计案例资料。另外,还可以从校外聘请具有丰富执业经验的注册会计师或审计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弥补课堂理论
教学过多的不足,并开拓学生的视野。
(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学过程中,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是从事现代审计教育的教师应具有的新的教学理念。教师可以在课程开始就强调审计课程的重要性。如强调它是—项专业技能,可以为学生在毕业后从事审计工作打下基础;或指出一些日常生活决策也会利用到审计知识。在教学过程中也应注意采用一些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引入一些盡人皆知的审计案件,联系刚刚发生的一些财务舞弊案,提高学生对于审计行业的感性认识。或让学生参与到课程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有效利用审计案例教学法
审计课程实践性较强,可采取案例教学法教学,通过富有代表性的审计案例,提高学生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但要让案例教学法真正发挥作用,必须组织好相关的各个环节。(1)对教师的要求。要求教师精选案例,精心备课,精心考虑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形。(2)对学生的要求。将学生进行分组,并事先将完整的案例资料提供给学生,让学生课下进行分组讨论,得出结论,在课堂上选择代表发言。(3)案例的选择。选择案例时,可以考虑提供一个完整企业的案例资料,针对这一个企业的资料讲解会计报表审计各个循环、各个项目的审计方法。而且审计工作结束后,出具什么类型的审计报告也是一个综合性的决策,依赖于整个审计过程所收集到的审计证据。所有各章教学都围绕一个企业的资料,也有助于学生在审查完一个完整审计项目后综合考虑,作出审计意见类型的判断。(4)案例教学的步骤。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等手段展现案例资料,由教师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在分析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一定要归纳总结。并提炼出审计理论。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案例讨论,可以提高判断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表达能力。而对于通过案例得出的审计理论自然理解会更透彻,记忆会更深刻。
(四)真正发挥实践教学环节的作用
【课堂教学改革的设想】推荐阅读:
课堂教学改革的趋势06-25
谈我的课堂教学改革10-20
对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09-02
探索经济法专业课堂教学改革的方法06-11
新课程改革下的英语课堂教学09-15
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07-18
在课堂教学改革现场会上的发言09-06
历史课堂教学改革09-30
课堂教学改革措施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