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简历自我鉴定

2024-07-05

化学简历自我鉴定(精选7篇)

1.化学简历自我鉴定 篇一

(1)熟练使用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毛细管电泳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仪、紫外分光光度仪、红外光度仪,熟悉以上仪器的各项性能,可以对仪器设备进行简单的维护维修及整机组装调试。

(2)可以独立建立起未知样品分析方法系统,包括样品的预处理、样品分离条件优化、组分检测条件优化、定性定量分析方案的选择等。

(3)较强的与人沟通的能力,可以轻松地与自己的工作伙伴及客户进行交流。

(4)学会了应用所学知识独立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并且建立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2.化学简历自我鉴定 篇二

一、充分了解学生, 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

对学生了解的情况是影响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教师应该对学生现有水平、认知能力、接受能力等都有一个很实在的了解, 学生已经达到的能力水平, 应该是我们教学的起点。而学生可能达到的潜在发展水平也是我们必须分析、考虑、确定的, 这些是学生通过一定的努力完全可以学会的。例如在学习“盐酸物理性质”这一教学内容时, 设计如下活动方案。

活动目标:认识浓盐酸的物理性质及保存时的注意事项。

活动内容:观察实验, 完成下表。

思考:浓盐酸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质量以及质量分数如何变化?保存浓盐酸时要注意什么?实验室制二氧化碳时, 为什么不用浓盐酸?预习中你还有哪些困惑?该方案的学习目标是认识浓盐酸的物理性质, 设计时教师将盐酸的物理性质设计成一个个具体问题, 既有让学生直接找到答案的问题, 如盐酸的色、态、味;也有稍作思考后才能够回答的问题。这样的设计要求具体、目标明确。学习潜能不是少数人或者少数尖子学生才具有的, 每位学生都有学习的潜能, 教学的任务就是开发蕴藏在每一个学生身上的潜在能力, 让所有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成功。

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习活动是学生自我体验和感悟的过程, 学生通过与教师、同学的交流、对话和合作, 形成和提高自我的认识。而化学实验以其生动直观、现象新奇等特点而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容易使学生对教学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 而兴趣是创造性思维成果的前提和条件。

在一堂习题课上, 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加热蓝色固体后变成黑色固体, 黑色固体可能是什么?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出了氧化铜, 我感到很惊奇:这个知识我们根本就没学过啊!学生们得意地说:上次偷偷地给硫酸铜与氢氧化钠反应后生成的氢氧化铜加热时, 发现它变成黑色, 再加入稀硫酸, 黑色物质消失了, 溶液又变成了蓝色, 所以认为黑色的固体就是氧化铜!一次“偷偷地实验”, 不仅学到了一些课本所没有的知识, 还使他们学会了检验氧化铜的方法。

学生自主实验的过程能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大胆设计方案, 探索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和方法, 再亲自动手实验进行验证。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 还学到了科学的方法, 更是激发了学习化学的热情。

三、创设问题情境, 引发探究的愿望

要精心设计具有新意、强烈刺激的问题情境, 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关注, 并且在具体的情境中蕴涵矛盾和疑惑, 造成学生对原有认知的质疑, 从而引发探究的愿望。例

如在“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这一节的教学中, 将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让学生做实验。学生的学习热情顿时高涨起来, 接着布置探究的课题——一定量的溶剂中某种固体物质能否无限制地溶解?学生们立即行动起来, 通过实验进行探究, 得出结果, 发现一定量的溶剂中不能无限制地溶解某固体。

怎样能让不再溶解的固体继续溶解呢?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们又忙开了, 去思考、去探索, 继续探究溶解的条件。

已不再溶解氯化钠的溶液能不能溶解高锰酸钾呢?

一连串的问题提出后, 学生在浓浓的实验氛围中进行探究, 不知不觉中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明白实验操作, 知道实验结果。因此教学中应当放手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自己去探索、去研究、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只有在实验中让学生有所感、有所思, 才能激发学生产生积极的探究动机, 激发学生去钻研、去探索其中的奥妙。

四、正确理解课堂师生定位, 及时捕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 予以指导和调控

要正确理解教师在课堂教学互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是一位出色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同时又是合作者和助手。如原煤燃烧产生的气体经处理后含CO2、SO2和CO, 其中SO2能使高锰酸钾溶液退色, 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而CO2和CO不能使高锰酸钾溶液退色。如何通过实验来验证这些产物?本问题的提出, 不但巩固了所学的相关元素化合物的知识, 又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 更发展了学生的创造能力。探究活动可按如下程序进行。

1. 确定目标

教师提出探索目标激发实验兴趣, 学生明确探索目标, 产生求知欲望。本实验的探索目标是:要求检验出燃烧产物, 设计实验方案。本实验方案重点是:说明实验原理、所需试剂、检验产物的顺序。

2. 设计方案

设计的内容包括实验原理、实验仪器、所需试剂、实验步骤等。教师要引导学生怎样设计, 对学生设计的不妥之处及时纠正, 使实验更加完善。实验中很多的学生会考虑到SO2可用高锰酸钾溶液检验、CO可用灼热的氧化铜检验、CO2则可用澄清石灰水检验, 但对CO2与SO2相互间的干扰及检验的先后顺序往往考虑不到, 教师应适当提示, 并与学生共同讨论, 得出如下较完善的方案。

实验顺序为:混合气体→高锰酸钾稀溶液→高锰酸钾浓溶液→高锰酸钾稀溶液→澄清石灰水→氢氧化钠溶液→澄清石灰水→灼热的氧化铜→澄清石灰水。

3. 实验探究

按照设计的方案, 准备相应的仪器和试剂, 指导学生按照设计的方案进行操作。在设计过程中, 学生通过探索设计, 产生了急于证实方案是否正确可行的心理, 形成了学生动手操作、探求结果的动力。操作中要求学生细心观察、如实记录,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当学生实验不成功时, 应让学生分析讨论, 找出原因, 并提出改进方法。如本实验过程中由于连接装置多, 检验产物的先后顺序及相互干扰较多, 学生往往考虑不周, 缺乏严密性。此时教师就要帮助学生分析, 寻找原因, 提出修改方案, 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的严谨性, 从而培养他们思维的严密性。

4. 得出结论

很多实验应引导学生如何通过实验来验证产物, 并引导学生分析自己设计方案的不足。学生实验后对所得信息进行分析、讨论、归纳、综合得出结论是关键, 更是目的。学生在从设计到探求出结果的整个过程中提高了认识, 从“学会”走向“会学”, 领悟了探究知识的艰辛和获得了学习化学的科学方法。在整个实验过程中, 学生学习的热情高涨, 查资料、思考、观察现象、讨论交流。课堂完全是属于学生自己的, 学生秀出自己的自信与风采。

总之, 无论是课堂教学, 还是课外活动, 都应当以学生为主体, 创设激活学生思维的情境, 引导学生主动认知、自主探究, 获得学习的积极体验, 逐步形成迁移知识和能力的本领, 让化学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更是师生彼此共同成长的殿堂。

摘要:让学生成为化学课堂的主人, 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地去感知、体验、探究, 让学生在化学课堂上秀出自我。本文结合具体的案例从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调动学习积极性、引发探究的愿望、正确理解课堂师生定位等方面, 介绍了如何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展现自我, 凸显主角地位。

关键词:化学课堂,自我,主体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1) .

[2]王祖浩.化学教育心理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7 (1) .

[3]张克龙.构建高效课堂的教学策略[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12 (8) .

3.提升化学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策略 篇三

编者按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生的聪明来自他的手指头”。他—针见血地点明了“动手”的重要性,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就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因为理论知识的掌握需要不断通过实践来证实,每一次实验都是理论和实践相互验证的过程,通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可以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验证知识的正确性,为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可以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创新能力的提高。

自我效能感,也称自我能力有效感,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于1977年首次提出的。它是指人们在执行某一行为操作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该行为活动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它不是技能,也不是一个人的真实能力,而是个体对完成特定任务所具有的行为能力的自信程度。化学学习自我效能感是指学生在化学学习活动中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学习任务和进行具体学习活动的能力的预期。学生化学成绩不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化学学习自我效能感较低。提升学生化学学习自我效能感对于提高化学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挖掘亮点,提增信心

由于学生对高中的学习生活不适应、化学知识面大、难度较初中时有所加深、思维由形象转为抽象等原因,导致化学成绩下降,从而引起学生的化学学习自我效能感逐渐降低。但由于没有及时引导、激励等原因,化学成绩越考越差,化学学习自我效能感也越来越低,造成了恶性循环。可能由刚升入高中时的佼佼者变为最终师生的“遗弃者”。其实要改变这种现状,关键是要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自我效能感。首先,教师要走近学生,以平等的态度和他们交流,理解学生碰到的困难,并诚心帮助他,让学生体察到老师在关心他。其次,挖掘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明确自己也有亮点,并不是不可救药,从而提增化学学习信心。

例如:在学习Cl2的漂白性时,作了如下设计:将干燥的有色布条和湿润的有色布条分别放入干燥的Cl2中,通过对比来说明潮湿的氯气有漂白作用,而干燥的Cl2没有漂白作用,起漂白作用的是HClO。学生也都觉得这个推理是正确的。此时,教师设问:氯气和水的反应为,就能说明其中的HClO有漂白性吗?平时学生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嘟哝了一句:是啊,为什么不可以是HCl?此时教师抓住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让该学生说说想法。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设计出一系列对比探究实验:用H2O、稀盐酸、氯水分别滴加到干燥的有色布条上,看是否能褪色来证明使有色布条褪色的物质是HClO不是其它物质。然后对该学生进行赞赏和鼓励,让学生觉得自己也不错,也能想到别人想不到的地方,也没有被老师抛弃,从而提高了学习化学的信心。

二、榜样示范,激活自尊

研究表明,学生个體的自我效能感是在自我与环境互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环境中的他人获得成功或失败的经历会为个体带来替代性效应,影响个体的自我效能判断。因此,教师引导学生与最初和其成绩相近,甚至更差的而现在化学成绩还不错的学生进行比较,对比分析各自的优点,让学生明白,别人能做得到的,只要克服或改正某些缺点,自己同样也能做到,同样也可取得这些好成绩,从而提升学生的自尊水平。例如在学习萃取和分液的操作时,教师分步讲解并示范操作后,有意识地让学习成绩不好但动手能力较好的学生来上讲台展示。在教师的帮助下,该学生顺利完成各步操作。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经常在学生中树立示范的榜样,能使学生从其他同学身上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以此来增强自我效能感。

三、策略支持,增添动力

大多数化学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往往缺乏相应的方法、技巧和策略,造成学习困难而导致自信心受到打击,多次的打击会击垮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所以教师的策略支持,就显得尤其重要。

例如:学习盐类水解时,学生往往记不住哪些离子能水解,哪些离子不能水解。教师可通过氯化钠、醋酸钠、碳酸钠、氯化铵、氯化铝等物质水溶液酸碱性的探究、对比,并让学生发现水解的规律,最后用顺口溜来表示水解规律:有弱才水解,无弱不水解,谁弱谁水解,越弱越水解,谁强显谁性,同强显中性。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但领略了科学探究过程,同时也掌握了总结归纳的方法。所以,有效的学习策略支持是增添学生学习动力的前提,也是增强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必要手段。

四、成功体验,重新定位

科学实验证明,个体的亲历的成功经验在自我效能感形成和发展中发挥着最有力的作用。不断获得的成功体验会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坚信自己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而在长期的习得性无助的阴影下的不断失败则会使学生怀疑自己的能力,进而使学生丧失自己的能力信念,不断降低自我效能感。因此在学习时,要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合理设定目标,让学生通过适当的努力就能取得成功,从而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重新给自己定位,在提升自我效能感的同时,也提高了化学学习成绩。

例如:学习元素周期律时,教师先不告诉学生什么是元素周期律,有什么规律。而是给各小组的学生准备了写有1—18号元素名称、原子半径以及核外电子排布的小卡片,教师先提示学生这些元素之间存在一定的规律性,能否通过分析比对,将其中的规律找出,并将这些卡片按规律排列。通过讨论,学生根据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成功地找到了元素内在的联系。成功的体验,对学生来说,是最好的奖赏,可促进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行为进行重新评估,有利于学生提高自我效能感。

五、反思归因,自我肯定

学生自我的肯定是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的重要途径之一。所以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以前的成功经验就显得非常重要,以便让学生认识到,自己以前在某些方面能取得成功是因为自己具备一定的能力,也是努力的结果,并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学科课程学习,从而让学生进行自我认可。当学生能进行自我肯定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对自己以前的化学学习行为进行判断、反思、积极归因:先前化学学习的失败是由于自己的学习行为没有付出努力,没有跟上相应的节奏,并不是自己没有学习能力。要是按照一定的方法去进行学习训练,化学成绩肯定会有很大的提高,并相信自己能够做到。当学生能作出这样的判断,化学学习自我效能感就自然地提高了。

例如:在学习了原电池后,书写甲醇等燃料电池的电极反应式时总是写错,学生怀疑自己的能力有问题。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注意电解质溶液的影响,并通过变换电解质溶液(如在KOH、H2SO4溶液及熔融碳酸盐、金属氧化物等情况下),让学生体会电极反应式书写中如何联系电解质溶液,让学生反思错写电极反应式是自己失误,而不是能力存在问题。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反思与积极归因,学生就会走出失败的阴影,学习自我效能感逐渐增强。

六、评价激励,强化效能

提升学生化学学习自我效能感,外部的促进作用也是不可小觑。对于学生的点点滴滴的成功,教师不能只是看在眼里,更要挂在嘴边。当学生退缩了,教师要给予鼓励;当学生成功了,教师要给予更高目标的激励。

例如对于能仔细观察化学实验,并以事实为依据而不是迷信权威的学生,教师赠予“严谨求实”;对于在学习中积极帮助别人的学生,教师赠予“热心助人”。教师这些激励性评价,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强大的情感力量,能增强学生化学学习的动力,让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不断得以提升。

当然,提升学生化学学习自我效能感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要通过一系列的措施,运用一定的方法,持续不断地作用于学生。只有多种策略综合运用,共同作用,且不断强化,才会收到一定的效果。

(作者单位:浙江台州市椒江区洪家中学)

4.简历自我鉴定 篇四

性格外向,善于沟通,有亲和力,与周围同学朋友能和睦相处,认真做好自己在学校兼任的本职工作,提高了能力与经验。

在专心致力学好本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参加了实践,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发挥了团队合作精神。学习经济、法律、管理等等知识,并把这些知识运用到实践,增加了技能和经验,提高了综合素质和能力,工作踏实认真,比较细心,能较好控制自己做事的情绪,能按时按质完成各项工作。经常在社会上做各种兼职工作,积累了大量社会经验,同时形成了艰苦奋斗的精神,养成了执着做好一件事情的习惯。学习营销学后掌握了交易的基本原则,并且通过社会实践。

熟练word、ppt、excel、access等等办公软件;熟练moviemaker、会声会影、premiere、turbo photo等等电影照片处理软件;熟练Sketchup、Autocad等等结构图软件;熟练flash、frontpage、fireworks、dreamwaver等等动画网页制作软件。拥有独立的自学能力、迎接挑战的精神,把自己培养成综合型人才。

5.护士简历自我鉴定 篇五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护士简历的自我鉴定》的内容,具体内容:自我鉴定有利于主体的自我完善。在护士简历中占着重要比重,下面是我带来的内容,欢迎阅读!篇一本人政治思想素质好,乐于助人,尊老爱幼,关心集体,以集体利益为重,有较强的...自我鉴定有利于主体的自我完善。在护士简历中占着重要比重,下面是我带来的内容,欢迎阅读!

篇一

本人政治思想素质好,乐于助人,尊老爱幼,关心集体,以集体利益为重,有较强的工作能力,个性活泼、开朗,为人诚实可靠,对工作充满热情,责任心强,能理论联系实际,熟练进行各种临床技能操作;能自己独立值班,完成各项医疗文件书写。医护关系融洽、协作,并以“视病人如亲人”为宗旨,擅长与病人交流,对病人热情、耐心,具备了临床护士的基本素质,能胜任临床医疗护理工作。

本人具备良好的人格,吃苦耐劳,忠诚稳重,坚守诚信,正直原则,拥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善于学习,勤奋务实,刻苦钻研,勇于挑战自我开发自身潜能;善于与人沟通,具有较强的团队管理能力和与人合作的精神,能够积极互动努力达成团队的目标;对待工作,充满热忱,积极主动,义无反顾,克己尽职;本着“爱心”、“耐心”与“责任心”,立志为病患提供优质护理与人文关怀,平等待人,充分尊重患者的人格和权利,把一切尊重患者的言行自觉融于日常护理工作中,真正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新型护

理关系。

篇二

本人性格开朗、稳重、有活力,待人热情、真诚。工作认真负责,积极主动,能吃苦耐劳。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和团体协作精神,能迅速的适应各种环境,并融合其中。

当一名为人们解除疾病的医学工作者一直是我的心愿,因此进入大学后,我把握机会,全面系统学习专业文化知识和护理专业操作技能,课余时间还经常到图书馆阅读有关医学知识,使自己的知识面更广,理论更扎实。在学好文化知识的基础上,还注重其他方面的学习,更全面发展自己,学习工作上都认真负责,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好评。周末的时候多次到医院、敬老院进行义工活动,将我们所学的医学知识帮助需要的人们,从而也增强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大三一年的临床实践期间,严格要求自己,将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相结合,积极主动地学习,始终以“责任心、爱心、细心、耐心”四心为基本去护理患者,并本着“以病人为中心”的宗旨和真诚的态度为患者服务,得到患者及家属的信任和满意,同时也受到带教老师和护士长的肯定。一年的实习不但提高了我的护理操作技能,也增强了我的沟通能力和培养了我的临床思维。一年的临床实践给我深刻的体会是:临床的护理工作必须要细心、耐心、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做到急病人之所急,解决病人之所求,让他们真正的感觉你是在真心的关心着他们的健康。

篇三

本人接受过全方位的大学基础教育,收到良好的专业训练和能力的培

养,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并且在 xx 年通过了浙江省高校计算机一级考试,xx 年通过 CET-4,具备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希望贵公司能给我一次机会,展现自我,实现自我价值和人生价值,我一定会全力以赴不负所望!

6.化学简历自我鉴定 篇六

关键词:化学,课堂教学,自我超越

新课改背景下提出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中心教学理念, 摒弃了传统的以教师为核心的传授式的教学理念和方式。高职化学教材的新特点要求教师在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 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注意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 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生动的思想教育;注意反映化学的发展和与现代社会有关的化学问题, 把有些问题放在社会的大背景下启发学生思考, 使学生了解化学与社会、生活、生产、科学技术等的密切联系, 以利于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和学以致用,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注重学生的自我超越。

一、开放性实施课堂教学, 激活学生思维活动

传统的教学方式过分强调教师的作用, 忽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因此教学效果不很理想。采用开放性的教学方式, 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思维、质疑、探索、提问, 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个性特点、教学知识特点, 提前布置有梯度的内容, 吸引所有学生的注意力, 让学生明确所研究内容的知识背景、研究目标以及研究方法, 在读书本、读图、读网络的同时, 感知问题、感悟知识, 接受开放氛围的熏陶。教师要布置适当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前做充分的自学准备, 既能打动学生心灵, 又方便形成统一的课堂气氛, 使学中有探, 探中有学, 实现自我能力的超越。

例如在讨论浓硝酸强氧化性时, 用铜片与浓硝酸反应, 会看到反应产生大量红棕色气体, 但溶液的颜色变为绿色。我们讲课和书本上都说生成了Cu (NO3) 2和NO2。同学质疑:“Cu (NO3) 2溶液是兰色的, 而生成的是绿色的, 产物应该不是Cu (NO3) 2。”表扬该同学勤于思考、敢于质疑的精神后, 让学生观察, 一瓶纯净的浓硝酸, 另一瓶是实验室常用的浓硝酸, 可以看到:纯净的浓硝酸是无色的, 但实验室常用的浓硝酸呈棕黄色, 学生就会得出结论:浓硝酸呈棕黄色是因为部分浓硝酸见光分解产生了红棕色NO2溶于其中。同学们恍然大悟:原来绿色是红棕色NO2与兰色Cu (NO3) 2混合后的颜色。据此, 也证明了浓硝酸与铜反应生成的气体就是NO2, 瓶中空间观察到的红棕色气体并不是生成了NO再与空气中的O2反应形成的。如果在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适量水, 看到溶液从绿色变成了兰色。这样形成的开放式课堂教学, 大大激活了思维, 激发了学生探索、求真、大胆质疑的科学精神, 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和积极性。开放性实施课堂教学, 锻炼学生灵活运用创造思维方法, 同时又促进学生有意识地去创新, 从而不断提高创造能力。

二、捕捉学生的闪光点, 激励学生的探究意识

教师在教学中不应被课前设定好的教学程式所束搏, 要能够灵活驾驭课堂, 善于随时捕捉有利因素, 以适应学生发展和教学的实际需要。如在实验中, 学生会因某种操作而产生与书本不同的实验现象, 当学生发问时, 我们不应回避甚至批评学生。探究意识既能帮助学生获取基础知识和理论, 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而实验探究习惯的养成, 使学生始终处于不断探索的情境中, 认真操作, 仔细观察, 积极思维, 充分发挥了学习潜能, 获得了成就感, 培养了自尊心。如:乙炔的性质实验中, 当乙炔气体通入溴水中, 有学生看到有少量淡黄色固体生成, 通过分析讨论, 是电石中少量的CaS水解生成的H2S与溴水作用生成了硫单质的结果。如何消除H2S的干扰?同学们提出了不同的建议, 有的提出用酸性高锰酸钾, 有的选用NaOH溶液, 有的建议用CuSO4溶液等。实验证明酸性高锰酸钾不可行。用CuSO4溶液的优点是:除杂完全现象明显, 还可以判断H2S是否除干净了等。学生开始运用自学、讨论和探究获得的知识, 学会举一反三, 解决类似或相关问题。探究是巩固和扩大知识, 同时也是吸收、内化知识为能力的过程。所以, 教师要有敏感性、慧眼和睿智。教师的经验、敏感性、慧眼和睿智来自于教师的综合素质。

三、注重开发生成性教学资源, 深化课堂教学

教师注重教材在教学中的地位, 注重知识讲授的科学性、系统性、关联性和完整性, 更应该关注学生的愿望和要求, 要关注动态的生成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高职师范化学教学中既要把严密的书本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 更应注意反映化学的发展和与现代社会有关的化学问题, 以利于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和学以致用,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改进实验方法和手段, 使实验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 如新课的引入, 重点、难点的突破, 知识的深入等, 以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综合效益;注意实验中的环境保护问题,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结合教材编入一定数量的家庭小实验, 以进一步增加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应经常让学生在实验中探究规律, 如“化学反应速度和化学平衡”实验后讨论平衡的移动规律。有学生提议:增加生成物的浓度平衡可以逆向移动。于是请同学们在反应的平衡体系中分别加入生成物, 结果发现反应体系的颜色改变了, 学生求知的欲望被调动得空前高涨。此时鼓励学生查阅资料借鉴网络和书籍, 解释这种现象的原因。大学积极探讨, 有的还写了有关的小论文。在讲述有关环保内容时, 采取分组活动, 选题目完成内容。学生热情高涨, 以编小品、画漫画、小制作等多种形式完成教学任务。师生共同合作充分参与教学, 不但完成了教学目标, 而且开发和利用了课堂上发自学生内心需要的生成性资源, 把教学提高了一个层次。

四、注重不同层次学生需要, 提高教学有效性

分层教学是一种教学策略, 强调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 关注每个学生个体、尊重个体差异。高职学生文化基础差, 能力差异明显, 教师应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 本着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 并使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的原则, 有意识地把整个班级的学生分层, 同时, 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教学。

多年来经常采用“架设桥梁”的方法实施教学, 注意层层引导, 使教材具有启发性, 以吸引学生自觉地阅读教材,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重视图画的作用, 编入了一定数量的彩图、章头图、插图以及实物照片等, 使学生见图知意, 印象深刻。教师在讲授教学内容时, 需要在很多教学环节中进行铺垫和启发引导, 在课前的教学设计中应该充分了解和考虑到学生的这些差异, 科学地设计和安排教学进程, 合理地“架设桥梁”, 并要随课堂教学实施过程的变化随时作相应的调整。评价分层也是分层施教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基本做法相似于分层练习。它是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 实施分层考核办法, 可以从实验操作、生活论文等方面综合评定学生的成绩。将集体教学、小组教学、个别辅导、同伴帮助、个人自学等多种教学相结合, 充分使用教学评价, 保证教学始终以评定作为衡量的标准, 较好解决统一教学与学生个别差异性的矛盾。充分调动和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活动, 进而增强其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激发其求知欲, 才能保证教学产生预期的效果。

课堂是一个形式上的封闭体系, 尽管每一节课都有教学要求、目标和教学过程的事先设计, 但我们千万不能完全被某些设定、框架和教学程式所束缚, 因为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开放的、互动的过程, 学生的思维和实际需要是开放性的和多变的。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会学生学习和探究的方法, 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并使教学适应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需要, 这样的教学才会达到最佳状态。为了适应现代化教学发展的需要, 作为高校教师要有不断学习、不断优化、不断超越自己固有教学方式的勇气和胆量, 与时俱进。只有这样, 才能使自己从教学的必然王国走向教学的自由王国。

参考文献

[1]刘知新.化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7.化学简历自我鉴定 篇七

关键词 钙离子 铁离子 锰离子 锌离子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1-0070-02

在高中《生物》新教材中,增设了《鉴定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蛋白质》实验。对于这三大物质的鉴定,已有很多学者提出了相关的简易方法。生物组织中还含有钙、铁、钠、铜、镁等多种无机盐离子,但生物教材中对于无机盐离子的鉴定缺少鉴定方法。本课题通过对鉴定钙、铁、锰、锌离子的研究,尝试在常见的蔬菜水果中选择出含钙、铁、锰、锌较高的作为实验材料,选择特定的化学试剂,摸索出最佳的浓度,得到方法简易、鉴定效果明显的适合中学生的实验方法,为中学生物教师实验教学提供案例,同时为中学实验教学的拓展提供实验方法。

一、反应机理

(一)钙的鉴定 钙离子Ca2+可以与草酸溶液作用,产生白色的细小结晶沉淀。

(二)铁的鉴定 三价铁离子Fe3+可以与硫氰根离子SCN- 形成可溶于水及乙醚的深红色化合物。

(三)锰的鉴定 锰离子Mn2+在硝酸溶液的酸性作用下,可以与铋酸钠固体NaBiO3产生紫色。

(四)锌的鉴定 锌离子Zn2+可以与双硫腙溶液反应,反应后溶液呈红色。

二、材料

(一)鉴定钙材料的选择

豆芽、白菜、牛奶、黄豆等食物中钙的含量都较高,其中用豆芽茎或者白菜叶片研磨后的汁液作为实验材料,结果明显,且两种材料容易处理,但要注意,白菜组织液必须临时制备,放置时间过长易变黄。而豆芽茎的组织液不会有这种情况出现,组织液制好后,可在冰箱中保存一周。牛奶本身呈乳白色,这种鉴定方法产生的沉淀易被遮掩,故不可采用。

(二)鉴定铁材料的选择

菠菜、红豆、猪肝、茄子等食物中铁的含量都较高,用菠菜叶片做实验材料,进行徒手切片,实验结果明显,猪肝本身呈红色,研磨后的组织液颜色较深,与反应后产生的颜色相同,该材料不能选用。红豆和茄子做实验材料,进行徒手切片,实验结果不明显。

(三)鉴定锰材料的选择

榛子、花生、干姜、瓜子等食物中锰的含量都较高,其中用榛子和花生做实验材料的结果很明显。反应前需将熟的榛子和花生放入冷水中加热浸泡10-15分钟以上,然后挑取果肉进行反应。选用干姜和瓜子作为实验材料,进行切片染色的实验效果不明显。

(四)鉴定锌材料的选择

花生、豆芽(豆瓣)、生姜等食物中锌的含量都比较高。其中花生要放入冷水中加热浸泡10-15分钟以上,用研磨得到的汁液参与反应。豆芽和生姜要取用新鲜的材料,以便研磨取得汁液。选用豆芽作为实验材料时,豆瓣比豆芽茎的实验效果更明显。

三、试剂

(一)钙的鉴定

选择0.1%、0.2%、0.3%三个浓度的草酸溶液。

(二)铁的鉴定

硫氰酸铵容易潮解,直接取用硫氰酸铵晶体参与反应。

(三)锰的鉴定

选用铋酸钠固体NaBiO3和10%的硝酸HNO3溶液。

(四)锌的鉴定

选择浓度为0.01%的双硫腙溶液作为锌离子的鉴定试剂。

四、方法与结果

(一)钙的鉴定

用研钵研磨黄豆芽的茎,获得豆芽茎的组织液。取4支干燥洁净的试管,分别标号1,2,3,4。在每个试管里先加入15滴豆芽茎的组织液,再在1号试管里加入5滴蒸馏水,2号试管里加入5滴0.1%的草酸溶液,3号试管里加入5滴0.2%的草酸溶液, 4号试管里加入5滴0.3%的草酸溶液。静置10分鐘后,1号试管底部没有沉淀,溶液澄清,2号、3号、4号试管中有沉淀生成,并且2号试管底部沉淀量最少,4号试管底部沉淀量最多。实验结果表明:豆芽茎中含有钙,与浓度为0.3%的草酸溶液反应产生白色沉淀最明显。

(二)铁的鉴定

取一片干燥洁净的载玻片,在载玻片的中央加一粒硫氰酸铵晶体,待潮解后,将菠菜切片置于载玻片中央的硫氰酸铵潮解液中,盖上盖玻片,制作成一张临时装片。用解剖针的背面轻轻敲打盖玻片,使得临时装片里的菠菜细胞分散开。在显微镜下观察,此时,只能看到绿色的菠菜叶片细胞。将制作好的临时装片放置8小时后,用显微镜观察。可以看到在绿色的菠菜叶片细胞中,有红色颗粒出现。实验结果证明菠菜细胞中有铁离子存在。

(三)锰的鉴定

取一张洁净干燥的载玻片,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浓度为10%的硝酸溶液,将熟的榛子放入冷水中加热浸泡10-15分钟以上,用解剖针挑取少许果肉放入载玻片中央的硝酸溶液中,再用解剖针挑取少许铋酸钠固体,放入中央的硝酸溶液中。盖上盖玻片,制作成一张临时装片。用解剖针的背面轻轻敲打盖玻片,使榛子细胞分散开。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淡黄色的榛子细胞。将制作好的临时装片放置1.5小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榛子细胞的细胞质中,有紫色颗粒,并且随着实验时间加长,紫色颗粒逐渐连接成紫色区域。实验结果证明榛子细胞中有锰离子存在。

(四)锌的鉴定

取20粒豆瓣,放入研钵中加水充分研磨,纱布过滤,取其滤液备用。取一干燥洁净的比色板,在比色板的凹槽中各滴上一滴豆瓣研磨液,从左往右,第一凹槽滴上一滴清水,第二凹槽滴上1滴双硫腙溶液,第三凹槽滴上2滴双硫腙溶液,第四凹槽滴上3滴双硫腙溶液。反应后,第一凹槽没变化,其它均反应为粉红色。且随着双硫腙溶液量的增加,反应产生的红色逐渐加深。一般实验10分钟以后,反应的红色都会褪去,溶液呈现黄色。实验结果证明豆瓣中含锌离子。

参考文献:

上一篇:小学数学学习心得体会下一篇:新课改背景下农村高中后进生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