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的感悟(精选14篇)
1.活着的感悟 篇一
既然每个人都会死,那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人与生俱来的本能就是追求所谓的幸福,追逐所谓的梦想,以及追寻所谓的自由。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早已陷入世俗,谁又会在意活着的终极意义?
生命之短暂,如白驹过隙,稍纵即逝。因为不能永生,人跟所有动物一样繁衍后代,以此作为生命的延续。
这是一个神奇的世界,万物都是合理的存在,却又存在得不太合理,仿佛被一双巨大的眼睛窥视着,被一股神秘的力量操纵着。夜幕降临,仰望星空,你会感知整个地球渺小得如同尘埃一般,那么,一颗尘埃的意义又在哪里?
宇宙很大,岁月很长,回不到源头,也到不了终点,你能把握的,也只有活着的这一段。纵使活着的理由千千万万,死后都将变得毫无价值,身灭魂消,再无其他。
而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每个人的心底都应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答案吧……
2.活着的感悟 篇二
福贵始终相信着,即使生活相当悲惨,即使命运极其残酷,他也一定能有足够的勇气熬过去。于是无论世界的荒诞程度如何,“信仰者在失败中取得了胜利(《西西弗神话》)”。也就是说,福贵在现实的一次又一次挫折前,虽然表面上败得一塌糊涂,然而他宽厚而乐观的精神,却在一次又一次的毁灭中得到了升华,他终究可以以自己的精神之力,超越现实的荒诞,并达成生命其本身的高尚所在。而作品也正是透过现实世界的混乱、险恶与丑陋,通过福贵一生灾难性的经历,揭示出生命简单而完整的理由——活着就是活着本身的目的;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与福贵相似的,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也是一个受苦无尽的人物。他被诸神惩罚推滚一块巨石上山,然而巨石到达山顶又会马上滚落下来,于是他不得不日复一日周而复始地重复这个活计。然而,加缪在《西西弗神话》中通过荒诞哲理得出的结论是“西西弗是幸福的”,因为“他的命运终归是属于他的,他的岩石是他的东西”,命运在此与人完全融为一体,“他是自己岁月的主人”——这些话用来形容福贵也是成立的。
按加缪的定义,荒诞产生于主观愿望与客观世界的断裂,因为客观世界总是难以让人满意,于是,荒诞成了人与世界的唯一联系,是人存在的一种必然状态。而命运的荒诞感在福贵身上尤为明显:年轻时输光了家产,又被国民党抓去当兵,成为解放军的俘虏后好不容易回到家中,却又经历了共和国史上一次次坎坷,身边的亲人也一个接一个地去世:儿子,女儿,女婿,妻子,甚至孙子。命运的荒诞与无常之感弥漫纸间,早已让读者不忍卒睹,而作者却躲在文字背后冷峻地将残酷一步步推演了下去。
然而,正是在这种戏剧化的荒诞感中,主人公高尚的人生态度也清晰地凸显出来。加缪在《西西弗神话》中将人对命运之荒诞的态度概括为三种:一是生理上的自杀,这是一种消极的逃避,俯首投降的态度,很显然福贵从来没有起过这样的念头,他一直都努力挣扎着试图活下去,一如作者所言:“他是我见到的这个世界上对生命最尊重的一个人,他拥有了比别人多很多的死去的理由,可是他活着。”
二是哲学上的自杀,即不是正视现实的荒诞,而是寻求来世或彼岸的寄托,以虚妄神秘的天国作为逃避荒诞的乐园,而这是对自我理性的一种窒息与自残。福贵在一次又一次与至亲之人的生离死别中,并没有寻求超验的精神慰藉,不信神不信鬼,眼中只有一个清清明明、有苦难更有温情的现实世界,并踏踏实实地立足此间继续自己的生活,这是一种对“生命”与“生活”,也即“存在”或“活着”本身极大的尊敬与爱护,无论有什么灾难祸患,只要“活着”就好。
加缪所说的第三种对待荒诞的态度是坚持奋斗、努力抗争,这也是加缪所赞许的高尚选择。反映在西西弗神话中,则是诸神眼中一项无尽头无效果的苦役,成为西西弗坚持不懈的奋斗源泉,因为,“攀登山顶的奋斗本身足以充实一颗人心(《西西弗神话》)”。而对于福贵来说,他在荒诞境况中的自我坚持,永不退缩气馁的勇气,不畏艰难的奋斗,特别是在绝望条件下的乐观精神与幸福感、满足感,所有这些都凝缩在他的“活着”之中。每一次灾难都成为了过去,惟有他仍包容地活着。一如加缪论西西弗的:“他比他推的石头更坚强。”
只为活着本身而活着,在荒诞绝境中的幸福感与满足感,既是精神的奇迹,也是精神之为高尚的原因。福贵以这样的人生态度,在“活着”的荒诞之中,达成了活着本身的高尚。
摘要:余华的《活着》, 描述了普通人福贵多灾多难的一生, 在冷静而质朴的叙述中展示了人之存在与生存的荒诞。而加缪的《西西弗神话》, 则是从哲学角度, 来说明人的生存之荒诞与崇高。本文试图将这两本著作结合起来, 以加缪《西西弗神话》解读余华《活着》, 试图从文学故事与哲学角度上, 都看出活着其本身的荒诞与高尚。
关键词:余华,活着,加缪,西西弗的神话,荒诞,崇高
参考文献
[1].余华《活着》
[2].加缪《西西弗的神话》
3.活着就活着吧 篇三
答:李二狗。
问:文化程度?
答:小学一年级。
问:平时都干些什么?看书看报看电视吗?
答:平时到处找事做,想赚点钱寄回家,让爹还村上的账。俺不看书不看报,那上面的字认得俺,俺不认得它。喜欢看电视,但俺家的电视不带色,还尽是雪花点,怎么也调不好。电视里尽演些美男美女的事,没有农村人看的节目。
问:你最崇拜的人是谁?
答:俺村的张大虎。他给乡长开车,两年家里就盖了幢楼房,还娶了个美女。
问:你最敬重的人是谁?
答:俺娘。那年我在田里喷农药,中毒了,俺娘从乡里请来医生给俺治病。没有钱,俺娘在卫生院卖了血。
问:你最痛恨的人?
答:俺乡长。他最坏。乡长看中了俺家的一蔸樟树,他硬是缠着俺娘卖给了他。那蔸樟树是俺爷爷的爷爷手里的。乡长说支援国家建设,个人要做出点牺牲,最后以100元钱成交。后来听张大虎说,俺家的那蔸樟树移栽在县长新盖的房子的院子里。
问:你最感动的一件事是什么?
答:那年俺进城打工,给城里人修遛狗的公园,半年没结过一分钱。娘犯病了要钱,俺急得不行,只好爬上城里的一座水塔,想往下跳,一死了之。不一会,来了许多救俺的人,劝俺下来。后来还帮俺追回了半年打工的钱。
问:你遇到过最难堪的事吗?
答:那次补发的600元工资里有一张100元是假的。可惜被银行里的人盖了红印。
问:你最喜欢做的一件事是什么?
答:相亲。不管成不成,那种味道真好。
问:你做过最满意的一件事是什么?
答:那天在公共汽车上俺抓住了一个小偷,他们几个拿刀子要捅俺,俺撕开衣服,拍着胸脯说:儿子,捅吧,俺本来就活得不耐烦了,死了,说不定政府还补几个钱给俺娘,屋里的茅屋正想换瓦房哩!那几个被吓跑了,全车人都鼓掌。那个被偷的娘们还给俺代买了车票。
问:你最向往的是什么?
答:下辈子变城里人。不行的话,变城里的一条狗也行。城里的狗有专门的衣食店,专门的医院,还有游玩的公园。有许多人爱护,像待洋人似的。丢失了,还登广告寻找,出的价钱,俺一辈子也赚不回来。
问:你最想说的一句话?
答:活着就活着吧!
4.阅读余华《活着》感悟 篇四
有人问余华先生“为什么您的小说《活着》在那样一种极端的环境中还要讲生活而不是幸存?”余华先生回答:“对《活着》而言,生活是一个人对自己经历的感受,而幸存往往是旁观者对别人经历的看法。《活着》中的富贵虽然历经苦难,但他是在讲述自己的故事。我用第一人称的叙述,富贵的讲述不需要别人的看法,只需要他自己的感受,所以他讲述的是生活。”
文末段“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暗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这段文字再结合富贵动荡和苦难的一生,每次感觉生活会有希望时,灾难就会来临,每次苦难发生总是牵动人的心灵。然而家人都一个个先他而去,富贵仍然坚强的活着,就像余华先生听过的老黑奴的故事,经历磨难他依然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生活给了富贵许多的灾难,但他没有怨恨,却感到“踏实”、满足,他是“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我很揪心。
生命的可贵之处可能也是如此,仿佛懂了活着的意义,面对生活中的一切,或喜或忧,也许富贵的活着是家珍、二喜、有庆、凤霞、苦根生命的一直延续......
不同的人,不同的人生经历,不同的时间看到这本书,都会有不同的感触,有些书要有一定的经历和阅历才能读懂,才能产生共鸣,这本《活着》就是如此。豆瓣上对这本书是这样的评价:
这样的一本书,
年轻女子看见生命的悲凉。
年轻男子看见生命的无常。
体会过了熹微和光明。
老人家只是微笑,
说很好
余华先生说,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我想,他说的是对的,人活着就是一个过程,我们所能感受的也只是活着的这个过程。也许你正经历着或者已经经历了苦难,也许你对活着产生了质疑甚至想到了放弃,那么请你打消这个不良的念头,好好地活下去。生命是父母给的,我们谁都没有权利去践踏它。人生固然有许多不如意之处,但想想你有过幸福和快乐,换一种眼光,用另一种心态去看待不幸,相信一切苦难都会过去,那么你就能坚强地活下去。
5.活着的感悟 篇五
然而,老天总会有出乎我们意料之外的安排。不经我们同意,不同我们协商,任性的赐予每个人幸福抑或苦难,健康抑或病痛。在生死之间,我们谁也不知道在这之间的时间里等待着我们的是什么。死亡固然可怖,但生而为人,当你几乎触摸到了死亡的边缘时,你反而不会过多的考虑死亡本身带给自己的苦痛。倒是无数次的,反复的去思想那些深爱着你的亲人,失去了你的他们,将如何面对残破的人生。 你会慢慢发现,你的身体和健康不仅仅属于你,它更属于身边爱着你的亲人。于是,你只有选择坚强。因为,唯有你的坚强才能带给他们内心的踏实与希望。
活着,不仅仅是一种生命的存在,更是一种责任。
我们总是惊叹那些在大灾大难面前能表现出超于常人的勇敢与坚强的人。然而,事实上,很多时候,当你除了坚强别无选择时,自然会变得坚不可摧。身处困境,要么颓废倒下,要么勇敢面对。前者是灵魂的丢失,而后者是精神的崛起。
医院这种地方,的确是阐释活着的最佳的场所。在这里,你会真真切切的看到所有的人不惜一切代价为更好的活着所做的努力。即使病痛折磨着,依然渴望活着:为那些未来无数的可能,也为那些深爱着自己的亲人。在这里,我看到风尘仆仆从千里之外赶来治病的老年夫妇,肩背鼓鼓囊囊的背包,手拉偌大的行李箱,只为尽快的见到能够拯救生命的医生;我看到医院过道里躺卧在病床上的病人,听到他们痛苦的呻吟,然而,眼里却满满的都是对美好生命的乞盼;我还看到病人家属无助的眼神和被精心掩饰出来的强颜欢笑……
他们,他们,都在履行着一种责任: 爱与被爱。
现在想来,生之意义,其实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深奥复杂,就是能拥有爱和被爱的能力。若失去了这种能力,人生便苦不堪言,活着便了然无趣。无论我们遭遇怎样的人生,就是因为身边有我们爱着的人,也有爱着我们的人,于是,我们努力的,坚强的活着,磨炼着灵魂,履行着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忍受着各种幸福与苦难,平庸与无趣。
终于有一天,当你发现更好的活着原来可以如此美好,可以给你身边的人那么多的未来和希望乃至幸福和快乐,生命因此才会有了厚重感。那么,你必然会加倍努力。当活着不再成为一种形式,而蜕变为一种责任,我们的人生便会变得美妙而且丰盈。你会由衷的感慨: 活着,真好!
6.活着的感悟 篇六
下楼正好遇到王阿姨,她也为我感到庆幸,但又说,“花从那么高的楼下摔下来, 估计也不行了。那种花不值什么钱,再买一盆便是。”当然,再买一盆花很容易且简单,花市里到处都是。可我打心眼里还是舍不得它。花虽不名贵,但它陪我度过了很多个日日夜夜,给我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乐趣。给它浇水、施肥,再看着它如何抽叶,如何成长,如何从稀疏到爆满花盆,那种感情不是说不要就不要的。任何事物一旦倾注了自己的感情,就会产生一种莫名的难以割舍的情愫。
或许在王阿姨眼里,它仅仅是一盆花,可对我来说,它更像一个孩子,它有它的花语,它有它的性格,它是独一无二的,而它的生命,只有一次。在这个绵绵的雨天,不知为何竟然这么多愁善感起来。忽然又想起妹妹家的孩子乐乐,她从四岁就被查出患有重度再障性贫血(类似白血病),为了看病,这几年奔波于各大医院,亲人、朋友、社会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捐钱捐物,可至今也不见病情有多大好转。父母和亲朋好友都劝她再生一个,病也别看了,就这样顺其自然的养。可妹妹坚决不同意,把所有精力都扑在乐乐身上。前不久,我去她家,拉着乐乐的手轻轻的问她:“还写日记吗?”“写啥日记呢,能把命保住就很不错了。”她用忧郁的眼神看着我,默默的低下了头,小声冒出了只有我才能听到的声音。我的心猛的像被电击一般,竟然不知该用什么样的言语来回答她、安慰她,只有呆呆地望着前方。
是啊,活着,活着,活着才有一切。面对受伤的生命,能放弃吗?望着孩子一双渴望求生的眼晴,能放弃吗?不能!妹妹不能放弃她的乐乐,一如我不能放弃我的绿萝。不管什么生命,都不可以复制重来。唯有珍惜,唯有呵护,唯有爱。乐乐难道不想和其他孩子一样,每天快快乐乐背着书包去上学,难道不想和同龄伙伴一起愉快的游戏玩耍?可她能吗……她得饱受疾病折磨。治病期间医院也曾下过几次病危通知,让家人准备后事,可乐乐每次都奇迹般地挺了过来,她的顽强和勇敢感动并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社会上像乐乐这样患这种病的也有,她们随时都有失去生命的危险,可只要不放弃,不抛弃,相信总会有好的那一天。
正如我也相信这盆花一样,它一定会活过来。弯下身,我仔细地拨弄着绿萝的叶子。花间夹杂着许多残枝断叶,轻轻的、轻轻的我将它们一一捡起,又找来一个花盆添些新土和残留的旧土掺在一起,把它重新移植进花盆,掩好土又浇了水,心里祈祷着它能尽快恢复往日的生机和鲜翠。它能挺过来吗?
每天,每天,枯黄的叶子一片片的掉落,根须也逐渐一根根萎缩,再没有以前那么生机盎然的样子了。朋友来家玩,不屑的说:“扔了吧,都成这样了。”可他们哪里懂得我的心情呢?遂不死心地又找来以前用过的养风信子的花瓶注满水,把它小心翼翼地又插进花瓶。
一天,两天,日子就这么在不经意间悄悄溜走,忙忙碌碌也就没再去注意它的变化。一周后,奇迹发生了,它竟然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机。枯黄的叶子变得舒展而翠绿,驻扎在玻璃里的根须也变得饱满起来。夜里,似乎还听到它在努力生长拔节的声音呢!
汪峰的一首《怒放的生命》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响起,荡涤心扉,让我思绪万千。是啊!花如此,人亦如此。忽然想告诉乐乐,绿萝活过来了;我也要你,活着!
7.活着的感悟 篇七
一、知识分子与普通人界限的消弥
阎真说:“西方有一种说法, 叫做‘知识分子死了’, 是指在当代技术化社会中, 知识分子失去了身份特征。”褪去“知识分子”外衣的知识分子, 归根结底是一个人。在阎真笔下, 其作品中的知识分子们失却了昔日的崇高感, 更多地表现出与普通民众无异的“人”的属性。他们不再代表着某种信念与追求, 不再坚持责任意识和人格坚守。
1、向大众看齐的祛人格化
在阎真的作品中, 知识分子们处于一个崭新的时期, 市场经济是这个时代的话语霸权。他们不再唯人格操守至上, 而是奉行“适者生存、胜者为王”的原则, 一切向钱看、向权看。一直以来, 知识分子特有的人格操守、社会责任意识使他们区别于大众。而在阎真的作品中, 知识分子们逐渐祛神圣化, 逐渐向普通大众看齐, 一步步地走向世俗的深渊。其实, 早在左翼文学时期, 作家笔下的知识分子们就曾向大众看齐过。不同于革命时期, 市场经济时代的知识分子们则是为了个人利益, 逐渐放弃了自己的人格操守, 在严峻形势的逼迫下融入茫茫大众中。《曾在天涯》中, 高学历的知识分子们表现出明显的人的劣根性:高力伟夜半去偷学校的垃圾桶、赵洁打国际长途不交钱、林思文到处抄抄拼成自己的硕士论文……《沧浪之水》笔下, 曾有过崇高理想的池大为也一步步成了另一个丁小槐, 甚至比丁小槐走得更好:点头哈腰讲奉承话、出卖良心打小报告、揣摩风向跟紧领导……《因为女人》中的柳依依更是在欲海沉浮中迷失自己, 《活着之上》中的蒙天舒也是通过各种投机倒把、暗箱操作坐上了副院长的位子。
2、基于性别意识的本质属性
在阎真笔下, 他并没有因为“知识分子”的头衔来拔高这些人物, 而是从作为男性与女性的人的属性的差异上来看待他们, 让我们看到了作为男人与女人的知识分子的差异。与女人的柔弱不同, 男人天生就是力量的象征, 他要在社会上打拼。在阎真的四部作品中, 三部是围绕男人而写, 《因为女人》则把关注点放在了女性身上。不论是高力伟、池大为、聂志远还是柳依依, 他们都是受过研究生教育的高学历知识分子。《曾在天涯》中, 高力伟首先是把自己定义为一个男性的, 文中写道“我内心有一种很执着的心理定势, 促使着我接受一个柔弱的而不是强干的女性。”这是一种男人所特有的典型的大男子主义心理。《沧浪之水》与《活着之上》中, 池大为与聂志远更是作为一个男人的形象呈现在我们面前。《因为女人》中, 作者关注的并不是作为一个女大学生、女研究生的柳依依的境遇, 而是将焦点放在其作为一个女人所面临的种种困境。柳依依梦想着找份好工作, 再找个好男人, 有一套房子、一个孩子。在这里, 即使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知识分子也逃脱不了作为一个女人的宿命:女人的美好是要男人来品味的。
在知识分子世俗化的过程中, 他们发生了一系列变异, 这些变异最终导致他们失去了身份、地位, 失去了区别于公众的特征。在阎真的笔下, 知识分子们的形象首先是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男人和女人而存在的。但是, 若是知识分子与引车卖浆者流完全相同, 我们不禁要问:这些被消解掉了根本特性的“知识分子”还是知识分子吗?
二、知识分子仍会“仰望星空”
20 世纪的启蒙话语培育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优势心理和高贵气质, 造就了他们的精英心态。整个20 世纪, 知识分子经历了“启蒙者—革命者—被改造对象”的忧患历程, 他们在求道与从势之间、心灵与肉体之间、功利与审美之间、自我与大众之间等一系列二难选择中经历了极为繁复的心灵搏杀。在阎真笔下, 知识分子则趋于世俗化, 被时代大势所裹挟。但“知识分子”死亡了吗?我想是没有的。在近作《活着之上》中, 他让聂志远坚守到了最后。在我看来, 这是对其前三部作品知识分子“堕落”化的一个回答:知识分子并不是像有些人描述的那样没有希望。
1、曾经拥有的初心
在阎真的笔下, 知识分子们多少还残留些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精神意味。他们在刚步入社会的时候, 自我定位其实是很高的, 他们以清高和孤傲来抵御社会上的种种世俗现象。《曾在天涯》中的高力伟就自述道:“我内心那种执着的清高, 阻止着我违背自己的意志去逢迎他人”。《沧浪之水》中, 池大为也曾常常随身带着《中国历代文化名人素描》, 以先贤们的精神指引着自己。《活着之上》中, 刚入大学的聂志远也曾为张载的千古名言所激动不已。”《因为女人》中, 柳依依一开始把爱情看得非常神圣, 为此她也放弃了很多机会。但时代变了, 在市场化经济大潮的冲击下, 这些信仰、追求也变得不合时宜。所以, 这些知识分子们并不是一开始就世俗化的, 他们也曾“仰望星空”。
2、活着之上的坚守
一个人, 首先得活着, 才能追求精神上的东西。《曾在天涯》中, 高力伟放不下面子去应聘小饭馆的工作时曾自我鼓气道:“去了去了!死就死, 活就活, 人到了加拿大还要脸干什么?”在这样一个连生存都难以保障的情况下, 谈“活着之上”是奢侈的。我们可以看到, 世俗化和形而上追求的矛盾始终贯穿于阎真笔下。这是其小说主人公精神世界的一对基本矛盾。对此, 阎真还是让其笔下的主人公在活着的基础上偏向了形而上的追求, 这在三部小说的最后一节都得到了集中表现。《曾在天涯》中, 高力伟感叹道“这座巨大的城市离我非常遥远, 对它我感到疏远, 我无法摆脱那种漂泊旅人的感觉。我深深感到哪怕在这里再待更长的时间, 也仍然找不到心灵的归宿, 哪怕有朝一日真的发了财, 也不会感到幸福。”于是, 他选择赚钱回国, 但他还在考虑生存的意义。《沧浪之水》中, 池大为最终当上了厅长, 他虽心系官场, 但仍在仰望星空。《因为女人》中, 柳依依对爱情绝望, 但她仍渴望“一份心情”。对于这些主人公来说, 还有一种形而上的力量在提升着他们, 使他们没有“堕落”到底。《活着之上》中的聂志远更是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明确作答。他如是说道:“如果我不是个知识分子, 我就把很多想法放下来了。什么意义啊、责任啊、天下千秋啊、都与我无关, 盯紧眼下的生活就可以了。”
奇怪的是, 对于这些在某种程度上“向大地弯下腰”的知识分子们来说, 我们并没有感到愤怒至极。相反, 我们却表现出一定的宽容与理解, 无非是发出“现实就是这么现实”的感慨。在阎真笔下, 作品中的知识分子们其实是不具有鲜明的正面性或反面性的, 他们都只是在生活的泥淖中精心算计、苦苦挣扎。时代变了, 知识分子的定义也多少有所删减。即使“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但是对于“社会良心”的知识分子来说, 阎真还是让我们看到了他们对现实之外的一些思考。
摘要:继《曾在天涯》之后, 阎真基本上“六年磨一剑”, 又相继写出三部长篇小说。统观这四部作品, 其皆围绕知识分子主题, 探讨了当下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本文试从这四部作品切入, 浅析阎真笔下知识分子的整体面貌。
关键词:知识分子,普通人,精神坚守
参考文献
[1]杜兴, 黄忠顺.从《沧浪之水》看当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2005[04]:40-42.
[2]张潇晖.从阎真的《因为女人》看现代知识女性的命运悲剧[J].现代妇女 (下旬) , 2014[11]:62-63.
[3]戴海光.市场化语境中知识分子“死亡”的文学想象——以阎真小说中的知识分子为个案[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 2013[05]:116-121.
[4]杨经建.是作家, 又是学者——阎真访谈录[J].创作与评论, 2013[07]:9-11.
[5]袁海平.现代知识分子的尴尬——从《孤独者》到《沧浪之水》[J].新余高专学报, 2003[03]:52-55.
[6]孙潇雨.社会转型期知识分子的突围和迷惘[D].河北师范大学, 2010.
8.活着,让他者也活着 篇八
关键词:《河童之夏》 深层生态学 生态圈平等主义 普遍的共生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日本动画电影《河童之夏》由原惠一导演根据木暮正夫的儿童文学作品改编而来,讲述了在一个偶然的奇遇中,生活在现代世界中的少年康一捡到了从江户时代幸存下来的河童小酷并与之产生了深厚的友情。影片在向人们展示河童天真、无邪、令人发笑的种种行为的同时,又揭示了这一幸存下来的罕见生物与现代世界的格格不入,使人笑中带泪,为诸如此类的稀有生物的生存命运与前途唏嘘。在这部充满笑与泪的作品中,挪威著名哲学家阿伦·奈斯(Arne Naess)所创立的深层生态学思想被导演用孩童般天真的手法演绎得淋漓尽致,此种思想深深嵌入在整部作品的叙事主线中,通过人物关系的互动以及复杂的心理刻画表现出来。
一 对生态圈平等主义的阐释:颠覆人类中心主义
笛卡尔—牛顿哲学自开创以来,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变成了主客二元的绝对对立,自然被认为是客观的存在,是臣服于人类理性控制之下的“工具”。此种思想的流行促使人类在三百多年来取得了巨大的突破,却也使得人们逐渐发展出一种享乐价值观,一种不可持续的、以“反自然”为特征的消费生活。1973年,奈斯发表《深层生态学运动和深层、长远的生态运动:一个概要》一文,明确提出了深层生态学的概念。深层生态学主张不以人类为中心,认为人只是地球生物群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不比其它生物具有更多地内在价值,且人与环境是密不可分的,环境远远不止有工具价值,其自身也具有内在价值。深层生态学思想对传统的笛卡尔式的二元论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开创了环境伦理学的一个新篇章。影片《河童之夏》中,第一个镜头就是河童小酷和它的父亲躲在草丛中,等待一位武士路过,这位武士正计划将小酷一家的家园龙神沼泽开发成农田。小酷的父亲准备乞求武士停止计划,以免河童们失去自己的家园。夜幕中,武士与其同伴缓缓走来,讨论着这个开发项目会给自己带来多少私利,小酷父亲的出现惊吓到了他们,由于害怕它将自己的龌龊行为报告给官府,武士残忍地杀害了老河童。人类此种以自我的利益为导向,而不给其它生物种群留下生存和发展空间的做法不得不说是一种人类沙文主义的体现:灵魂与内在价值只属于人类,非人的存在物只具有工具价值,人类可以根据自己的利益而决定工具如何使用与何时丢弃。正如澳大利亚著名生态学家薇儿·普鲁姆德所说:“对人类来说,把价值和道德问题归结为人类的利益问题不仅是完全可以接受的,除此之外,不存在任何合理的或可能的其他选择。”武士将小酷父亲的一只断臂作为收藏品传给了后人,并宣称自己杀死了一个“作乱”的河童。两百年后,当小酷被迫在电视演播厅和武士的后人相遇时,它抱着父亲的断臂对人类残忍的行为进行了血泪的控诉:“我的爸爸不是作乱的河童,他是个捕鱼好手,心地善良,他是伟大的河童!”
影片中还有另一动物角色与小酷相伴,这就是康一家的小狗阿伯,阿伯在来到康一家之前曾被自己的前主人暴打,导演不止一次地接阿伯之口说出人类有多善变,多么以自我为中心。当小酷抱着父亲的断臂逃出让他紧张到窒息的电视台演播厅时,阿伯自告奋勇地扮演起了保护小酷的角色。镜头跟随着这两个同受过人类伤害的弱者不断地向前推进,阿伯在狂奔,小酷骑在它的背上,手里紧紧抱着父亲的断臂,同时它解掉了拴在阿伯颈部的链子,也扯掉了人类给它穿上的“裤子”,它们要丢掉人类强加给它们的一切束缚,还原真实的自己。它们企图逃开熙熙攘攘的人流和车流,去一个看不到人类的地方,可惜无数的脚步还是追赶着它们,无数的闪光灯还是对准了它们。人类猎奇的心态织成了一张大网,截断了阿伯和小酷的所有出路,最终导致了阿伯的死亡,小酷无法接受这一残忍的现实,大声哭嚷了起来,周围的人没有为一只狗的死而感到悲哀,而是纷纷拿出了手机想要抓住河童哭泣的样子,“哇,你看它还会哭呢!”“哇,河童还会生气呢!”这些人当然不会知道,这只狗在临死的时候还在记挂着它的前主人——那个常常拿它当出气筒、对他施暴的人类。导演用儿童的视角、拟人的手法来描写这个场景,在某些观者看来或者不足为信甚至过分夸张,因为人类终究无法一厢情愿地揣测动物的情感,但我们似乎可以这样说:人类也从没有试图真正地去了解动物的情感,我们更愿意把自己当做世界的中心,而非人的存在物是与我们截然分离的,只具有工具价值。深层生态学认为,“世界根本不是分为各自独立存在的主体和客体”,人类与非人类世界的划分也是子虚乌有的,所有的整体都是由错综复杂的关系构成的。这与当代生态神学中的“进程思想”十分一致,上帝不是高高在上永远不变的存在,他与世界处于一个互动的过程中,当世界变化的时候,上帝也变化了。人与自然也一样,彼此通过爱联系在一起,这种爱离开了付出与获得的双重定义就没有任何意义了。小酷在醉酒之后跳起乞求神灵降雨的原始舞蹈,憨态可掬的样子让康一一家人都忍不住笑出声来,“我的头顶快干了,请快点降雨吧,滴答滴答沙沙沙”,在小酷出生的那个年代,在小酷生活的河童族群中,神与自然的存在是真实可感的,而它们与自然的灵魂上的沟通也是如此的理所当然,在小酷真挚的歌声和舞蹈中,我们理解了深层生态学对传统二元论的颠覆和“过程中的统一”的世界观。
二 生态自我的实现:遵从普遍共生法则
奈斯从深层生态学中发展出来的生态学智慧有一个最高的原则——“自我实现”。这个“自我”和狭隘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自我含义截然不同,它是内容广泛的、大写的“自我”(Self),是“最大化的(长远的、普遍的)自我实现”。这种自我包含了地球上其它个体自我在内的所有的生命形式,简单地表述出来就是“普遍的共生”,即“活着,让他者也活着(Live and Let live)”。影片中,江户时代的武士为了谋取自己的私立不惜将河童赖以生存的沼泽地开发成农田,他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喝斥小酷父亲“大胆”的要求,甚至不惜将其杀害。康一带着小酷去人类打造的“河童故乡”寻找其他河童时,原本是河童栖居地的清澈溪流畔,却挤满了前来观光留念的游客。溪边的树上安装了24小时监控的摄像机,为的就是等待河童的出现,抓住河童的人甚至会得到一千万日元的奖金;记者们知道河童出现之后,日夜围守在康一家周围,迫使他们一家人不得不拔掉电话线、关起窗帘甚至关掉电视,几乎不敢踏出房门一步。来自各方的压力,使他们不得不同意将小酷带上电视节目。所有的这些都表现出一种“活着,却不让他者活着”的价值分级取向。影片给观者感触最深的一个镜头莫过于阿伯死后,小酷绝望地爬上高塔,以为这样就可以离人类远一点,结果收进眼底的都是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以及川流不息的人群和车流。它无助地对已在天上的父亲说:“爸爸,这里根本找不到一个没有人类的地方,这里好像是人类的巢穴。”或者人类应该向自己发问,我们的生存是否一定要以非人类种群的消亡为代价,自我的实现是否一定要以他者的牺牲为铺垫?
在深层生态学的“生态智慧—T”系统中,个人的自我实现取决于他者的自我实现,而“一个人自我实现的程度越高,与他者的认同就越深越广,作为结果,我们便能在其他的存在者中看到我们自己,其他的存在者也会在我们身上看到他们自身”。最大的复合性和最大的共生性使得多样性达到最大化,而最大化的多样性又增加了自我实现的可能。同时,停止掠夺和征服会促成完全自我实现及所有自我现实潜能的实现。这一切都要求我们有一种“共生”的意识,他者的自我实现就是扩大化的自我实现。人类生存领地的扩张不需要以牺牲他者的生存空间为代价,就像小酷的父亲曾经说过的那样:“人类不但会占据我们的河流和生活的土地,总有一天,还会把风和空气,甚至神明生活的地方都据为己有,甚至牺牲了自己的灵魂也所谓。”如果人类真的走到了那天,那么很难想象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没有了其他的物种,人类自我价值的实现不过是意义抽离的空壳。因此,“普遍的共生”或许才是我们实现自我价值,同时也成全他者价值的唯一出路。
影片中的康一是一个稚气未脱的孩子,他天真善良,一直收留着小酷,保护着它。但是他的性格中也有软弱和任性的一面,如在看到喜欢的女孩菊池被同学欺负时,也不敢上前保护,甚至因为不敢直面自己内心的情感而一直对其冷眼相向。当看到爸爸妈妈因为小酷住在家里而上了电视台时,他也非常向往能带着小酷上电视。对他来说,录电视节目是一件十分新奇的事,但他丝毫没有想过电视台的那种环境是否会让小酷这个来自大自然的伙伴感到恐惧和不适应。康一性格中的懦弱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逐一地展现了出来,但却在影片的最后产生了改变,当他看到小酷爬上高塔试图结束自己生命的时侯,他忽然明白了小酷的生命对于自己的意义是如此重大,这一次他选择了勇敢,他告诉小酷他再也不会让它去参加任何电视节目,他要好好保护它。当同学们嘲笑小酷是妖怪,身上有“河童病毒”时,当同学们推倒了为小酷辩解的菊池同学时,他勇敢地站了出来,用少年最为直白和冲动的方式狠狠地“教训”了那些同学,保护了自己想保护和应该保护的人。影片的最后,他和菊池将小酷送走,尽管十分不舍,但他还是选择了给小酷自由,让他回到属于自己的天地去。在运输车开走的那一瞬间,康一抹去了眼泪,从此他和小酷天各一方,但他们之间的爱却让他们的内心传导着情感的电流:小酷因为康一的照料而存活了自己的生命,康一却因为与小酷共处的时光而激活了自己的心灵,他们都因为存在而找到了真正的自己,实现真正的自我。他们之间所形成的那个情感激荡的世界是如此的完美,以至于不需要他人来毁誉。或许可以说,此二者的相遇开启的正是一场生态自我回归之旅。而这个“自我”,不为其他,正是深层生态中那个内容广泛的、大写的“自我(Self)”。
影片的结尾,一只假扮成人类生存下来的喜如妖收留了小酷,再次让观者领略了动画电影带给人们的温暖力量。小酷没有因为人们的围追堵截而死,它住在了一个相对安全的有山林有溪流的地方,它与人类的仇恨也在与康一一家的相处过程中得以化解,并且彼此还成为了好朋友。导演似乎想通过这样的结局表达一种深层生态学的思想,即世界作为一个整体与世间万物的和谐共生不但是可能的,而且是唯一正确的理解和出路。我们作为生物群中最为晚生的一种,正如当代环境伦理学大师罗尔斯顿认为的那样,人类应当学会诗意地栖居于地球,因为人的优越性和价值在于“维护所有完美的生命形态”,在地球上扮演榜样的角色。在动物和植物只能关心自己的生命和种群及后代的命运时,人类作为唯一拥有道德的生物,却有潜力培养出一种利他主义,以更为仁爱和宽广的胸怀关照和爱护所有非人类存在物。
参考文献:
[1] 薇儿·普鲁姆德,马天杰、李丽丽译:《女性主义与对自然的主宰》,重庆出版社,2007年版。
[2] W·福克斯,肖俊明译:《深层生态学:是我们时代的一种新哲学吗》,《国外社会科学动态》,1985年第7期。
[3] 阿恩·奈斯,桑靖宇、程悦译:《深层生态学运动:一些哲学观点》,张岂之、舒德干、谢扬举主编:《环境哲学前沿》,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4] 霍尔姆斯·罗尔斯顿,杨通进译:《诗意地栖息于地球》,杨通进、高予远编:《现代文明的生态转向》,重庆出版社,2007年版。
作者简介:
薛然,女,1988—,四川南充人,四川大学艺术学院2011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思潮、艺术理论。
9.活着的感悟 篇九
如今我内心的痛苦无法用钱来解决,一闭上眼便陷入无尽的空虚。我们生来便不拥有任何东西,死去也不带走任何东西。也许我还能活七八十年,也许我明天就陷入生死无常,但我觉得二者没有任何区别。就算能够长寿,我还是无法回答我为什么会活着的天问。
唉,思绪好乱,人生好难。我想说的是,这个世界就是快乐易逝,痛苦长存。
我用钱得到了很多东西,但是除了失去钱之外我感觉我也失去了很多更重要的东西,这或许就是能让我真正快乐的东西。可能死才能让我真正解脱,但是我还有家人,我的家人是我唯一重要的东西。但我活着又能为我最重要的家人做些什么呢?最疼我的爷爷已经八十多岁,从健康到半身不遂就只是几年的时间,期间几次大病差点让我永远失去他。虽然现在他还是健在,但该发生的总会发生。可是,我什么也做不了,再多的钱,再多的陪伴也不能让我的爷爷活得比我更年轻,更持久。
未来某一天,爷爷会永远地离我而去。我不知道那时的自己会不会被安上不孝子孙的名号?我不知道做到什么样算是孝顺,但我现在好恨自己只能眼睁睁看着时间正在蚕食我的爷爷,并最终带走我最爱的人,而我却无能为力。时间让我增长了岁数,也会带走我拥有的一切。最后的最后,时间也会把我带走。
过去的事情无法挽回,未来的事情难以捉摸。如果冥冥之中一切自有安排,那我们为什么要活着?我们是否是按照命运这个剧本来出生,来生活,最后死去?如果说我们活着是为了遇见自己最爱的人,那么,我们到底能为我们最爱的人做些什么?
我现在每天都活得提心吊胆,害怕哪一天深圳过来一个电话,告诉我,爷爷去世了。每天晚上一闭眼,我满脑子都是与爷爷有关的画面。如果我真的没有在亲人的最后一刻陪伴他们,我真的一辈子也不能原谅自己。
10.活着的感悟 篇十
不是逞强斗胜,就表示自己有成就、有能耐。事实上,贪执之心才是痛苦和堕落的根源。
任何存在我们身上的经验,都具有价值,没有任何一件事是被浪费掉的,没有任何一段光阴是可以被漠视的,而生活简单,心就容易清澈,没有复杂的情绪,也就没有太多怨慰和不满。
人心的贫困或富裕不在于是否有华屋,也不在于是否握有权势,而是源于人心的高雅或卑贱。
“无”是常态的时候,人才会为“有”感到无比的满足与谢意。若身边常属于匮乏状态,当“有”存在时,就可能怀着感谢之情活下去。
生活愈简单,生命反而愈丰美。
休闲与阅读
“鱼离水则鳞枯,心离书则神索。”
“一个没有书籍、杂志、报纸的家庭,等于一间没有窗户的房屋。”
参加读书会可以是一种增长知识的良性休闲;爬山涉水时不忘自我觉察是一种更高明的休闲;至于随时随地皆能安安静静观照内心的人,则更是一种绝高品质的休闲。生活若如是,则能够时时安适、时时活得清凉自在了。
“眼界要阔,遍历名山大川;度量要宏,熟读五经诸史。”所谓:“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清代初期文学家张潮所写的笔记随感小品《幽梦影》里有一句话:“善读书者,无之而非书。山水亦书也,棋酒亦书也,花月亦书也。善游山水者,无之而非山水。书史亦山水也,诗酒亦山水也,花月亦山水也。”所谓:“文章是案头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
“读书在有渐,渐乃克底有成。”
阅读的确是有种魔幻的力量,会让人乐以忘忧,超脱现实,进入以精神构筑的美丽世界,不管你采用的是感性阅读、理性阅读,还是学术研究,这种乐趣,总是迎面而来,有时读到会心处,甚至激动的手舞足蹈起来。
英国小说家劳伦斯说:一个对什么事都感兴趣的人,要常常注意人生旅程中的各种时机,如果很少错过什么,那么即使在短暂的人生,也能掌握丰富的探索成果。
阅读可以是一种休闲,休闲也可以是一种阅读;文字是有形的阅读,生活是一种无形的阅读;读书是一种趣味,休闲是一种情趣。生活中有趣味、有情趣,那么,生活就无一不美了。
活着的幸福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杂诗》十二首之一
很多人很想热爱生命,却不得不向生命告别。
所以,活着就是一种幸福。
所谓:“人生如朝露”、“人生如白驹过隙”,都是说明人生的短暂。“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我对这句话感受尤深,人必须珍惜生命的每个时刻、每分每秒,因为,这一刻的你,和上一刻的你,就并不相同。
得了癌症的周大观和林芳如,他们那么年轻,对生命有太多的梦想,还没有去实现,而病魔却不放过他们,让他们不得不向热爱的生命挥别。而活着的我们,是否愿意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是否能够多爱自己一点?是否对家人够亲密?佛法云:“前际不可得,后念不可得。”唯有珍惜当前、当下、此刻。
“不管多么卑微的生命,都有它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何况是万物之灵的人类?”有人说:“人要活得好,必须再好一点,更好一点”;更有人说:“出生是一件很凄惨的事,生活下去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死是一件很麻烦的事。”
俗话说:“好死不如赖活”,所谓:“人身难得”,生而为人真的不容易,要有各种因缘才行,因此,自杀的人是不智的行为。人生而为人,活着是幸福的,如果人只能活一次,更应该好好的活,活的好是为自己,不是为别人,活的不好是在自己,不在别人。
“人之所欲,莫甚于生,欲得其生,须重其生,欲重其生,切莫轻生。”
浮生若梦,世事无常,所谓:“爱欲荣华,不可常保,皆当别离;世事皆可不变,独无不逝的繁华”,人生只有短短的几十寒暑,所以,要在有限的生命,将个人潜能发挥,并在短暂的人生里,踏实而无憾的走完全程。
能够平安的活着,就是一件很美好的事。
快乐的真义
其实,现代人要求不多,只是想活得快乐一点而已,不过这也正是问题的所在。什么是快乐?
有人说:“快乐像一只蝴蝶,我们愈是用心捕捉,它愈是飘忽难测;但是,当我们不再奢望,安安静静认真做好本份的工作时,它却自动飞过来,停在我们的肩膀上。”也许,这就是知足常乐的道理吧!
快乐的定义为何?众说纷纭,并没有标准答案,对于疾病缠身的人来说,健康就是快乐,对于饥乏者来说,温饱便是最大的满足和快乐,不管如何,金钱、名位、权势并不是获得快乐的绝对保证,心念才是快乐与否的关键,而天堂、地狱仅在一念之间。
11.胜利的活着 篇十一
出生
2003年是中国电子竞技的“元年。当电子竞技被确定为国家体育总局正式开展的第99个体育项目,曾为电子竞技默默付出、艰苦奋斗的人们看到了行业蓬勃发展的希望。无数职业、半职业的电竞组织一时间在神州大地纷纷涌现。
2003年7月华南电子竞技俱乐部前身Fantasy战队在梦幻界网吧成立,但在那个狂热的时代,有很多著名的电竞俱乐部,这使得Fantasy战队在当时偏居一隅,并不为人所关注。俱乐部路子主席在回顾俱乐部创业之初:“如果当年Fantasv战队继续寄存在网吧,充其量只是网吧附属品。早期作坊式类型的战队运作模式缺乏有效的赢利模式,这种投资本身就是一种短线行为,华南电子竞技俱乐部成立已经势在必行。”
2004年4月由广东省体育总局批准,成为目前华南唯——家经政府部门注册的电子竞技俱乐部 ,Fantasy战队正式改制更名为华南电子竞技俱乐部。唐秋南那一年加盟了华竞,这位见证华竞成长历程的团队元老在谈到俱乐部运作摸索之际时感叹道:“在队伍管理方面,我们仍然沿用了签约全职选手、承包网吧作为练习基地的集中训练模式.同时仿照体育俱乐部运营方式进行商务运作。当初国内电竞行业这种通行的脆弱“造血”模式很快证明在缺乏电竞气氛以及职业化信心不足的广东电竞环境中是行不通的。”
生存
2004年9月华南电子竞技俱乐部成功承办第届广州电子竞技博览会。从现在国内顶尖赛事高质量的要求看待那一场赛事,匆忙组织市场的赛事现场可以用“简陋”来形容。但在2004年10月,从筹备到执行,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华竞团队交出了自己第一份令人满意的“问卷”:广州高校电子竞技运动会(2004GCCG)。而更让当初筹办GCCG的华竞人都没预料到的是,这个赛事会在三年后发展成国内首屈一指的高校地区赛事。媒体部的可乐在回忆当初GCCG赛事宣传工作之初的艰辛时说:“当初华竞曾经邀请传媒前来采访报道之时,对方冷漠地回应:这几天有个篮球赛事,有时间再过去看你们‘玩’。在当时广东,社会主流仍然对电子竞技的认识停留在“玩游戏”层面。我们明白到,仅仅是管理好一只队伍,承办好个赛事是远远不够的,电子竞技的大环境离不开主流媒体的支持 ”而就在2005年1月,经过华竞人的努力,全国地区都市报的领头羊南方都市报和他们合作开设全国第家电子竞技专版。
发展
借着2005年4月CEG俱乐部改制的东风,华竞成为全国首批职业俱乐部,并负责组建厂东代表队和组织广东主场赛事运作而又经过了一年的稳定发展,在2006年9月,他们承办了CEG广州站,而这也是广州有史以来举办的最大规模的电子竞技赛事竞训部主管的子龙,更是经历了华竞从广州范围拓展到全国赛事执行的见证人,回忆这段艰苦的岁月子龙说:“华竞这段时期,赛事执行团队只有人,就像毛泽东当年的运动战样,华竞用马不停蹄来弥补自身人员的不足以第三届网通高校杯为例,近3个月时间、行程6千多公里全省六大城市八大赛区,赛事执行人员们3个月内几乎一天都没休息,正是这种务实的运营和华竞全体员工的集体努力,才使赛事最终获得了圆满成功。
2007年7月力奥电子竞技体育馆运作强势推动、电视栏目的筹播、全国性赛事的推广……华南电子竞技俱乐部开始迎接新一轮的挑战。回顾华南电子竞技俱乐部发展史,我们了现这不仅仅是它自己的历史。一句“胜利的活着”道出了多少当年那引起曾经踌满志的电竞拓荒者的辛酸和苦楚。在电子竞技有了四年的发展的现在,回顾哪些侧下和站立着的先行者们,我们怎能不被子他们艰难发展、沧桑磨难,顽强地活着,不断地执着追求胜利的精神所感动?四年是一个轮回,希望以后,我们电子竞技俱乐部不仅仅是为了活着。
RS的探索之路
伴随着03年底电子竞技成为第99项竞技体育运动的春风,国内电子竞技运动开始从早期的萌芽阶段逐步成长,京融盛互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于2004年底加入了探索者的行列……
2005年5月RS-A全国魔兽争霸精英赛官员动背后闻发布会在北京风华宾馆国际会议厅召开,来自国家体育总局、竞技司的领导以及赛事合作伙伴、众多媒体参加当时的启动发布会,此次赛事启用了影视演员杨梅小姐作为赛事的形象代言人,这一做法也为当时正处在模索阶段的中国电子竞技运动开拓了新的出路,使赛事被来自行业外的诸多媒体所关注,影视明星作为开象代言人的加入为把社会对电子竞技的关注从单一的竞技类媒体拓宽到部分娱乐界媒体的加入。
2005年底,正值国内各项大型赛事烽烟暂缓的阶段,为了迎合国内电子况技爱好者的口味,继续拓展电子竞技爱好者所覆盖的范围,建立电子竞技运动广泛的关注群体,RS推出WGEG全国魔兽争霸女子精英赛。专业女子电子竞技赛事的举行为当时种类繁多的电子竞技赛事增添一笔靓丽的色彩,一项运动的发燕尾服离不开高水平的竞技选手,离不开明星选手的人气效应,同时更不可以忽视同处一片蓝天下的女子选手,她们同样拥有着属于自己的竞技天地,同样拥有高超的竞技水平,同样,她们也拥有着极多爱好者的支持,我们应该给她们更多的关注。
同时,从2005年底开始北京高校电子竞技真心题讲座,每站巡回讲座反到学校都有获得了高校爱好者热烈拥护,在这个基础上,北京高校电子竞技联盟成立大会于2006年3月5日在民族大学历史系1号楼会议室顺利娱,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20多所高校电子竞技社团负责人到场参加此次成立大会,会上大家通过了北京高校电子竞技联盟章程的计论,确立了联盟各部门负责人及成员,并且就下一步联盟活动及高校联赛策划,执行等方面问题进行了讨论。
为了巩固几年发展获得的电竞资源,2006年12月12日,RS宣布成立First女子职业电子竞技俱乐部。俱乐部选手全部为女子电子竞技选取手,添补国内女子电子竞技项目的空白。
电竞之路漫漫其修远,吾辈仍需上下而求索,RS将同所有的电竞人一起共同探索电子竞技的发展之路,一个运动或者说一个行业需要大家共同的力量来推动。四年的历程对于一个新兴行业来讲尚属短暂,如何去发避孕药和如何去经营,所有的电子竞技人仍然在探索中,是基于专业还是多元化经营还需要从业才和爱好者们共同思考,路尚长,人未老,电子竞技的发展需要我们的坚持,行业的发展和未来在我们自己的手中。
游戏是拿来玩的
理想。当我们还年轻的时候都有的东西,也许有些人现在还保持着,但那是有些人,我似乎已经全部忘记了。99年,校园生活结束之后的游戏世界离我们更近了,那是个属于QUAKEIl的时代。Thresh就是属于那个传奇年代的传奇。从那个时候开始,游戏比赛才真正在我的意识中形
成了一种概念,体育精神和明星效应。一些有理想的人开始行动了,国内也开始有了一些大型的游戏赛事,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电子竞技。其实当初这项活动并没有被冠以“电竞”这么好听的名头,在那个年代国内游戏环境的发展还是非常良好的,在红白机曾经广为流行的基础上.人们还没有发现游戏“洪水猛兽”般的“本质”。
体育精神的感召下,俱乐部应该是一种运动的最佳组织形式,只可惜它的发展却是缓慢的。cHJ和MTY是我最直接接触到的国内早期真正的职业选手。完全的职业化运作在世纪之初并没有取得应有的成绩.一切当然是因为大环境的不成熟所导致的,缺少赞助,缺少正规化的赛事,总之所有参与其中的人们都在那个时候耗尽了对理想的热情,也许我们应该继续坚持,只是也许。
如今,我们再也不缺比赛打了,不缺赞助商了,不缺明星选手了,可事实上我们缺少的东西还是很多,规范,观众,转播……一番红红火火蓬勃发展之后,未来的一切似乎还是未知的。无数的人都在从产业角度观察评论着这第99个体育项目,运作模式的改革.商业利润的实现,职业化的包装。我不知道人们是不是太把“电子竞技”当回事看了。其实这一点看法在网游蓬勃发展的时候,我也是这么理解的。游戏的文艺性和娱乐性在商业化的世界里丧失殆尽,所谓的业内人士很少关心于一款游戏是不是真的好玩了.我们开始走的离玩家越来越远了,离游戏越来越远了。
回过头看“电子竞技”,充满热情的玩家比比皆是,他们是实现商业利润的基础,是游戏比赛真正的意义所在。而玩家需要什么?我们是不是真的了解呢?他们要一款好玩的游戏,要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要一个得到承认的环境,要一个轻松的娱乐方式?所有这一切都是他们需要的,但我不知道能不能给他们,谁又知道呢?
扔掉所有的产业概念吧,我只想玩游戏.玩一款真正的好游戏,跟每一个热爱游戏的人们一起。游戏曾经是我们的梦想。梦想?太高了。游戏就是拿来玩的,不是用来研究的。如果你有一个爱好,那么千万不要以它作为职业。当游戏成为职业之后.我才发现失去了少有的爱好其实是一种痛苦。
从很多年前就开始习惯游戏了。每天做完该做的功课,心里塌实了,和关系好的朋友玩上一阵游戏.心情就会特别的好。 说起游戏,老一辈就会觉得好象洪水猛兽一样:某某学生因为玩游戏偷钱拉,因为玩游戏做了坏事了…如果没有电子游戏他们就会变成乖学生吗?念高3那年也一样玩游戏,但是会先完成功课再去玩,一年后也如愿考进了大学。没有游戏的生活,会觉得枯燥得无法想象。
大学毕业了.偶然获得了一个成为职业玩家的机会,回想起来那时候真的非常的苦.可以说比念书的时候还要苦。念书的时候父母给生活费非常的准时,但是俱乐部老板就不这么想了,加入过一个俱乐部欠了我整整半年的工资,曾经穷到没钱去洗澡,给老妈打电话求救。那又怎么样呢?我非常的喜欢游戏.在那一段时间里觉得很开心,也很充实,看着自己的实力和水平一步一步提高,超越了一‘个又一个偶像级别的选手。当了一年职业选手,我也成功拿到了自己期望的成绩。
当成绩最好的时候,我选择了离开职业选手的生活。游戏的颠峰就象一个梦想。我已经触摸到了.职业选手的生活对我来说就是一个追逐心愿的过程,不计得失,无所谓回报。离开选手的职业,我依然如此的热爱这些虚拟的世界,不仅仅是war3,还有wow,还有仙4。回归正常的生活,又不想离开游戏里的朋友们,我选择去做一名电子竞技的幕后工作人员。每天在公司中午的常规活动是几个人一起K星际。我们都不是很强.水平也离曾经的完美越来越远,但是那份快乐一点也没改变过。
现在电子竞技还不够成熟,选手总是处于一种弱势的地位。虽然现在的条件比以前好了一些,选手依然是非常的艰苦。我和很多同样是做幕后工作的朋友们交流过.大家都觉得选手不容易,我们的工作都会经常的接触到选手,在接触的过程中我们会尽量为选手提供我们所能做到的。更何况看到那些年轻的面孔我就会想起曾经追求梦想的生活来呢真的觉得很亲近的感觉!每次大赛的直播我都会去看,感谢那些为我们带来精彩比赛的选手,在竞技中的玩家们是如此的神采飞扬,充满年轻的爆发力。
是的,游戏是我的一种习惯,等我一年一年变老.我依然会喜欢它和它带来的世界。
我的故事
725
和每个在学校调皮的少年一样,处于青春期的我对于学校的束缚的教育模式以及三点一线枯爆的生活早已厌倦。对于80年后我们这一代来说,叛逆好像成为当时所有孩于都具备的一个特点。每个孩子无论成绩在学校如何,都急于寻找生活中的某个方面展示自己,向父母宣告我们已经长大了。有人选择在篮球场上挥洒汗水,有人选择在学业显示自己能力,有人更有选择比较极端的方式去晨示自己的“威严”,而我选择在游戏场上展示自己成熟的一面。
在初中的时候开始接触一个叫星际争霸的游戏,由于当时家里买电脑比较旱所以我可以不像同学那样顶风作案去当时只有十几台机器所谓的网吧去玩.而是自己在家里进行着人与电脑的对战。但初中时期,家长管理孩子都还是非常严格的,我也逐渐失去了我与电脑亲密接触的机会。反而慢慢开始购买相关介绍星际争霸的杂志。记得当时亚联是中国最好的星际站点,也出过很多相关的杂志,战报集。而对于我影响母大的一个笔名就是=PNz=Jeff。每每看到这个笔名的战报的时候我都会认真的拜读,把每段语句中的战术、技巧牢记。但是迫于中考的压力,最终还是安心的读书。
中考后,我迎来了一个快乐的暑假,我近乎疯狂的开始玩星际争霸这款游戏,后来经同学的介绍也逐渐接触了战网,整个暑假,我都沉浸在263的3号服务器上,随之后来的也是家里当时很高昂的电话费。父母看到我这种情况之后.在我开始高中阶段选择了让我住校。
随后,我开始了人生第一次离开父母进入到集体生活当中。自己开始很惧怕这种生活,因为学校那种严格的管理自己会很不适应。但我却在学校里结识了很多同样喜爱星际的同学,而我则是当时在他们当中星际水平最好的 面,在困惑了一段时间之后,在朋友的感染下最终我加入了当时的电竞资讯站CGA。从一名实习记者开始做起。高三阶段,家人为了我充分的利用时间,让我从住校生转成了走读生老爸也顺理成章的把我的电脑封箱.家里的网络也停了。而对于刚刚加入到CGA的我来说,去进行新闻更新,当时我还没有权限,工作很简单就是把国外网站的新闻翻译之后给编辑来进行更新。记得当时更新的第一条新闻是《森海塞尔赞助SK俱乐部》,当编辑把我翻译的断闻更新到页面上的时候,看到自己的名字在新闻的最底下时心情很兴奋,我的工作得到了肯定,在经过了一个月的努力之后,我顺利的成为了CGA的一名魔兽编辑。
然而后来由于各种原因,大批编辑都走掉了。当时的新闻工作只能靠我一个人去支撑。我不希望CGA的魔兽站就这样的垮掉,随后的一段日子里,我只要有时间就会去更新新闻。记得那年是冬天,北京的天气很冷。很多国际新闻需要在早上进行更新。每天早晨,在家人还在熟睡的时候,我都要爬起来坐下去往学校的头班车,赶往离学校最近的网吧。赶到网吧才早上5点多,WC3L、SK、clanbase,ingame这些网站都是我早上必浏览的网站。中午的时候,我也会借辆同学的高赛去建个网吧更新下国内新闻。放学后,我也会去写些战报。回家之后,自然是要拼命的读书。现在回想起,那段生活我很喜欢,因为我什么都不用去多想,新闻更新更像是我高三紧张生活的调味品,给我生活带来了很多充实与满足。我很喜欢那段日子,因为我对电竞抱有热情,是电竞给了我青春释放的空间。
离开了高中的校园,步入大学这小小社会中。我依然继续这电竞的梦。大一时候,我组建了学校第一个电子竞技社团,并举办了通州区的校电子竞技大赛。当时,在大学里懂电竞的人很少,只是几个有兴趣的同学在配合我做。策划、招商、执行几乎都是我一个人在做,我从没想到做赛事是如此这难,到最后没有奖金的钱了还是自己拿出饭费补的上去。现在这次的活动我也吸取了很多的经验。在大一那的的夏天,我加入到了华纳游戏网。身边的叛逆天使等同事都让我肃然起敬,能与他们共同工作是个愉快的事情。虽然在那的时间只有短暂的两个月,但是我从中获益菲浅。随后自己也经历了一段流浪生涯,从WAR3XP.OGAME等地方都有工作过。2006年我离开了CGA,离开了我梦开始的地方。
12.鲁迅活着——鲁迅杂文的当下意义 篇十二
关键词:鲁迅,杂文,当下意义,社会,国民性
2000年左右,国内有些报刊陆续发表了葛红兵、王朔、王蒙多篇议论鲁迅的文章,这些文章大多不是认真的、以科学的态度论述鲁迅、分析鲁迅,而主要表现为随意性,甚至有些情绪化,有些话就不免偏激、过分、无理。他们的这些言论甚至引起了一场解构鲁迅思想的浪潮。试问一下,当今的这个时代,到底还需要鲁迅吗?事实上,我们并没有走出鲁迅的时代,相反,时代的发展更显示了鲁迅人格魅力的伟大,鲁迅的思想对我们今天依然有深刻的意义,特别是鲁迅的杂文虽然经过了半个世纪,仍然给我们当下的社会许多深刻的启示。
杂文是鲁迅一生运用最多的文学形式。通过杂文,鲁迅显现出他不屈不挠与旧势力战斗到底的革命者形象。他的杂文多收于《三闲集》、《二心集》、《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和《且介亭杂文末编》等16本杂文集中。他的杂文题材广泛,主要内容有两大特点:一是,它反映的中国社会具有相当的深度和广度,从中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历史面貌。如单从某一篇看,他的杂文所评述的多是具体、细小、平常之事,但汇在一起却是一个完整的社会形象。二是,鲁迅的一生关注中国的国民性改造问题,这一工作主要是由他的杂文来完成的。研究鲁迅的学者王得后认为“鲁迅杂文是鲁迅切身的生命体验并与中国人的生命病态的肉搏,是鲁迅‘立人’的理想对于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的病苦的揭示、解剖和救治。鲁迅‘杂文’是一部迄今无与伦比的中国民情和民心的历史;实际上就是我们中国的一部‘人史’。”可以说,王得后先生很精炼准确地概括了鲁迅杂文的精髓。
一、鲁迅杂文中的中国人的“国民性”和当下中国人
鲁迅对中国有着深深的爱,所谓“爱之深,恨之切”,他对中国的爱体现在对中国人国民劣根性的揭露上。他在《随感录﹒三十八》中说:“中国人向来有点自大。——只可惜没有‘个人的自大’,都是‘合群的自大’。这便是文化竞争失败之后,不能再见振拔改进的原因……‘个人的自大’就是独异,是对庸众宣战。……‘合群的自大’,‘爱国的自大’,是党同伐异,是对少数的天才宣战。”就是因为这种集体无意识的自大,“中国人很少敢于指摘自己过度的错误,不太爱听别国的好……不肯正视自己的各个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是正路。在这路上,就证明着国民性的怯懦,懒惰,而又巧滑,一天天的满足着,即一天天的堕落着,但却又觉得日见其光荣。”经历了数千年的中华民族,自大和藐视一切从来就是中国人的本性,这一点在今天也没有丝毫的改变。在最近的30年里,中国的经济腾飞了,于是埋藏在中国人心底几千年的自大思想又开始膨胀了,但是认不清中国还深藏着很多自身问题没有解决。比如最基本的人权问题,在中国有时候会脆弱的不堪一击,“中国人向来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是如此……”(鲁迅语)。中国人真应该好好反思一下:怎么真正地认识自己,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真正地实现国家的和谐发展,彰显自由、平等和人权?
中国人是盲目自大的,却又是欺软怕硬的。鲁迅先生用了一个非常著名的比喻来描述中国人,那就是“中国人在对于羊显凶兽相,而对于凶兽则显羊相,所以即使显着凶兽相,也还是卑怯的国民。这样下去,一定是要完结的。”鲁迅就是这样撕掉中国人的种种伪装,让其露出我们都不愿意面对的最血淋淋的真实。鲁迅不是耸人听闻,我们想想看,这样一个欺软怕硬的民族还有什么希望可言呢?那该怎么办呢?鲁迅的杂文给我们指引方向:“对手如凶兽时就如凶兽,对手如羊时就如羊!”可是,近一个世纪过去了,当代的中国人又做得怎么样呢?就我个人而言,我不能说自己就不是那个看见高高在上的“七大爷”就膝盖不由得发软的“爱姑”,也不能说自己看到自己觉得比自己弱小的人就一定不会显出凶恶的一面。往大了说,我们现如今的这个社会呢?欺软怕硬的官员、百姓何止是少数?就拿那个因在牛奶中掺了三聚氰胺的三路奶粉来说,据说也不过是个软柿子罢了,那些真正强硬的企业,国家还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我们的前任总理朱镕基先生, 他代表着智慧.果断和强硬,他下那么大的决心要好好整治贪官污吏,后来又怎样呢?朱镕基不再是我们的总理,贪官污吏照样在逍遥法外,中国到底什么时候才能有个彻底的转变?
中国人不但欺软怕硬,还擅长自欺欺人,这一大特点用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精神胜利法”来概括是再精到不过了。“阿Q精神胜利法”的精髓就是欺软怕硬而又自欺欺人、敏感禁忌而又麻木不仁,鲁迅从千千万万个“阿Q”的灵魂深处挖掘到中国人普遍的消极性的思维活动,使这一艺术典型达到个性与共性、具体与抽象的高度统一。阿Q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人的内心的秘密,照射出中国人普遍的弱点,从根本上教育和敦促人类克服自身的弱点,具有恒久的普遍意义。虽然时代不一样了,“精神胜利法的”这种精神现象和退回内心以求平衡的普遍弱点却依然存在,所以阿Q依然保持着深刻的鉴戒意义,令人无处躲藏,令人回味无穷。
鲁迅认为“民族之根性造成之后,无论好坏,改变都是不容易的”,种种劣根性已经牢牢地固化在我们的文化中,甚至可能固化在我们的DNA中,但并不是说不能改变了,只有做到鲁迅讲的那句话——“只有正视,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只有这样,中国才有希望,中国就有希望。所幸,中国还是个有脊梁的民族,是那些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愿的人,舍身求法的人。我们这些最平凡的中国人唯一能做的,就是正视自身,无愧于自己的内心,做一个真正的人。
二、鲁迅眼里的中国社会和当今中国
读鲁迅的杂文,在他的字里行间感受中国这个社会环境,会发现他提到的两个简直让人触目惊心的意象:一个是“黑色酱缸”。如他在《两地书﹒四》中说:“中国大约太老了,社会上事无大小,都恶劣不堪,像一只黑色的染缸,无论加什么新东西进去,都变成漆黑。”在这个大大的“黑色染缸”里,个性被抹杀,没有人权的意识,却还打着平等的旗帜。我们从小就被老师教育热爱祖国,热爱集体,我们作为每一个生命个体的主体性就在这种崇高的感情中被无形的消解了。对于中国的具体的生命而言,鲁迅说“中国老例,一死是常常能够增价的。”有谁注意到这样的一个深刻的事实?刚刚离我们而去的央视新闻联播的播音员罗京先生,他健康时给我们播报新闻,他在我们很多人眼里只是一位称职的播音员,但是当罗京终于没有斗过淋巴癌这个恶魔而撒手人寰时,全国上下都扼腕叹息。罗京以前的视频和祭奠他的帖子也布满了网络,人们都觉得罗京太有才华了,太完美了!罗京逝世真是中国的巨大的损失。可是,在感到惋惜的同时,有多少人想到罗京这个可怕的病是怎么形成的呢?在央视工作是无上光荣的,但是必须承受难以想象的工作压力,很多主持人都坦言自己的压力太大,更别说作为“国脸”的罗京了。据了解,罗京两年内翻烂了一本《现代汉语字典》,可见他的压力不是常人能忍受的。但是,在罗京健康的时候,央视有没有想过这样近乎苛刻的规定会给工作人员带来怎样的危害,有没有想过可以实行一些比较人性化的制度?就是想到了,为什么非得经历了巨大的损失才开始稍稍有些醒悟?鲁迅杂文中的另一个意象是“人肉的宴席”。他在《灯下漫笔》中说:“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宴席。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宴席的厨房。”这个比喻深刻的有些毒辣,他看到了中国的社会其实是一个吃人的社会,“有贵贱,有大小,有上下。自己被凌辱,但也可以凌辱别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别人。一级一级的制驭着,不能动弹,也不想动弹了。”他还在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吃人的历史,让人振聋发聩!
“因为中国是古国,历史长了,花样也多,做人特别难,单是为生活,就要化去生命的几乎全部”(鲁迅语)。相信每一个中国人都对这句话深有同感,每个人都难免为了人情世事劳心费神。“‘面子’是中国精神的纲领,只要抓住这个,就像二十四年前的拔了辫子一样,全身都跟着走动了”(鲁迅语)。面子与亲权又有着扯不断理还乱的联系,“中国人认为亲权是无上的”,中国人只有家的观念,没有国的观念,中国人的美德、忠诚、爱心、保护力,都以家为目标,一切努力,到此为止。当下的中国不论做点什么事,很少有不沾亲带故的,中国人已经形成了“默契”——没有关系是办不成任何事的。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官官相卫、裙带关系、“关系户”在社会上如鱼得水,而没有任何关系的青年人在这个生存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举步维艰。
提到中国的社会,不得不说一下中国的“国粹”——骂人。鲁迅先生把中国人最常骂的那句“他妈的”上升到国骂的地位,为此还专门做了一篇文章《论“他妈的!”》,全文引经据典,纵横古今中外,狠狠地调侃了一回中国独有的“精粹”。鲁迅认为“骂人在中国是极普通的事,可惜大家只知道骂而没有知道何以骂,谁该骂,所以不行。”所以,“错与被骂,在中国现在,并不相干。错未必被骂,被骂者未必错。”看到这句话,不由得想到那场十年的文化浩劫,多少优秀的知识分子被骂的一无是处,那绝对是一个颠倒是非黑白的噩梦。中国不但有这样一个烂疮一般的“国粹”,还是“撒谎国和造谣国的联邦”,在这个国度里,“谣言也足以谋害人的”,三人成虎、众口铄金、空穴来风、“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唾沫星子淹死人”……这些成语俗语在这个古老而现代的中国依然有着顽强的生命力。
看到鲁迅笔下的中国社会,我不由得又一次想到柏杨先生写的那本《丑陋的中国人》,柏杨说中国的文化是“酱缸文化”,这个酱缸里面装的是以“尧、舜、禹、汤、文、武、周、孔”道定于一尊的“固有文化”,柏杨说;“奴才政治、畸形道德、个体人生观和势利眼主义,应构成酱缸的主要成成分……”柏杨对酱缸文化的深刻揭露与批判,同鲁迅对传统文化中那些糟粕的批判,是一脉相承的。柏杨,以永不妥协独立不羁的批判精神,继鲁迅之后,树立起了又一座民族魂的丰碑,相信鲁迅一定会非常感激这个同道中人的。
著名作家郁达夫在鲁迅逝世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大师、思想大师,是毋庸置疑的,他的出现是我们中国的骄傲,我们应该拥护他,爱戴他,敬仰他,而不是轻率地认为他已经过时了,世界在发展变化着,中国的历史也经过了很长时间,可是似乎时间把中国给遗忘了。希望鲁迅——尤其是他的杂文,是只属于20世纪的。然而不幸的是,鲁迅,甚至包括他本人希望“速朽”的杂文,恐怕还要跨过世纪,对21世纪中国的思想、文学与社会仍发生巨大的影响。“你得承认,很多时候,中国的事情,还是鲁迅先生看得最透。而且,你也得承认,鲁迅不仅属于他的时代,也属于我们的时代,因为他不仅叙述了自己的体验,也预叙了我们的体验。我们从他的文字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看到了自己时代的影子。他给我们提供了一面镜子,一个尺度,我们借此考察自己的生存景况,认识我们寓身其中的社会和时代内部微茫难辨的真相。因此,我们今天依然需要鲁迅。”(李建军语)鲁迅先生像一位精湛的内科医生一样诊断出中国的种种病疾,鲁迅没有离去, 他一直“爱之深,恨之切”地关注着他所深爱的中国。
鲁迅活着。
参考文献
[1].朱竞编.《鲁迅活着》[M],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5年9月
[2].林贤治编注.《鲁迅语录新编》, [M]广州:花城出版社, 2006年1月
[3].王得后编, 李庆西.《鲁迅杂文全编》[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4月.
13.读《活着》有感:坚忍的活着 篇十三
坚忍的活着
――读《活着》有感
大王杖子 韩泳洁
今天读完了余华老师的《活着》,心情有些复杂,有悲痛,有忧伤,有感动,有无奈,也有温暖。
余华老师用第一人称直白近乎冷酷的叙述了主人公的命运。故事的主人公,地主少爷福贵年轻时嗜赌成性,败光家产,一贫如洗,气死了父亲。母亲生病,福贵去城里请郎中,谁料被国名党部队抓了壮丁,上了战场,死里逃生,历尽艰辛终于回到了家乡。母亲已病逝,女儿凤霞因一场病变得又聋又哑,但妻子家珍还在家等着他,儿子有庆懂事又聪明。本想着一家人好好过日子吧,谁知噩运悄然降临,有庆的校长,也是县长夫人生孩子需要输血,善良的有庆去献血,却因医生抽血过多而死。有庆的死如晴天霹雳,让本就卧病在床的家珍差点就撒手人寰。女儿凤霞大了,要找个人家,这时偏头的二喜出现了,二喜虽是偏头但朴实能干,真诚善良,值得托付终身。凤霞风风光光地嫁给了二喜,开始了一段幸福的新生活。一家人还没来得及细细品尝幸福的滋味,凤霞就因产后大出血离开了人世,不到三个月家珍也病死了。剩下福贵,女婿二喜,外孙苦根三个人相依为命,艰难的活着。不幸的事情再次降临,二喜在工地遇难横死。此时的福贵已经是个老头了,带着外孙苦根回到了乡下的小院子里,可是后来,苦根也死了。因为饿久了,吃了太多的豆子而活活撑死。最后只剩下福贵与一头老牛,两个垂暮的生命在那块古板的田里耕种……
“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这是余华老师在自序中的话。福贵的一生也体现着这句话,命运给了他一次又一次的致命打击,然而在最绝望的时候,他也没有想到结束自己的生命,而是选择了忍受,选择了坚强,选择在死亡魔咒的伴随下继续活着。福贵在讲述他人生的苦难时,眼睛里流露出不知是悲伤,还是欣慰的神色。
14.活着的感悟 篇十四
生命在这里复苏
——花都区人民医院脑病治疗中心见闻
去年笔者就听人说:“花都人民医院的脑病治疗中心非常了不起,成立5年来,先后让10多位被称为植物人的患者恢复了健康。”当时只是听听而已,并没有想着去采访。直到今年春节过后,才在一位朋友的提醒下,走进了花都区人民医院脑病治疗中心。
一块充满神秘的所在
花都区人民医院脑病治疗中心,设在八楼,如果你不仔细观察,几乎和其他科室没有不相同之处,进进出出的都是身穿白大褂的大夫,忙忙碌碌地都是前来看护病人的家属。假如你稍加留神,就会发现这个地方的病人很特别,他们不是坐在轮椅上让人推着,就是躺在病床一动不动,甚至连与他们有关的人他们都不理会,所有的声音都是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家人发出的。
2月20日,笔者来到这里采访时,一踏入这片神秘的领地,就觉察出了一种压抑很久的沉默,那些或坐或卧的患者,任凭你怎么问候,他们都吝啬到不还你一言、不看你一眼的地步,如果不是医务人员解释,笔者还以为自己做错了什么,最后才知道,这些患者都是住院很久的植物人。
一支医技精良的队伍
笔者了解到,这个专门治疗脑病的所在,是2004年9月成立的,现有专业医务人员70多人,其中博士、博士后2人,硕士8人,正高职称4人,付高职称9人。可以说是一支用专业医疗技术武装起来的现代化医疗队伍,他们都是在医疗一线,靠艰苦努力,辛勤实践成长起来的优秀医务工作者。他们中许多人,曾经成功经历并完成过一百多次重大手术。
采访这支队伍时,主任医师肖华对笔者说:“我们这支队伍,是一支用梦想呼唤生命的队伍,是在空气中捕捉希望的幽灵,所面对的都是那些在严重脑损后,长期缺乏高级精神活动,对外界刺激毫无反应,不能说话,不能执行各种动作命令,肢体不能自主运动,眼睛转动没有目的,貌似清醒其实不能与人进行感情交流的植物人。也就是说,这种人就是人们传统观念中的‘活死人’,不可救药。但站在唯物主义和医学的观点上说,这些人并不是传统观念中的‘活死人’,是可以治愈的„„”
一群肩负使命的天使
花都人民医院脑病治疗中心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引起患有严重脑病患者及家人的关注,甚至有人不相信我们花都的医院能看这种被叫作“植物人”的大病,所以许多患者都被家人送到广州等较大型医院医治。当时该中心包括医院领导都很纳闷,说白了,就是开始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和决策。直到2005年,中心成功唤醒三名植物人之后,外界的说法和自己对自己的疑虑才渐渐消失。
翻开危重、死亡患者病例讨论、手术患者术前讨论和分级查房等记录,笔者从心底感觉出了这个中心的重要性,从记录的字里行间,笔者看得出该中心的全体医务工作者为保证医疗质量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
中心一位负责人说:“我们在全区率先开展的显微镜下四脑室肿瘤切除术、桥脑小脑角肿瘤切除术、颈段和胸腰段椎管内肿瘤摘除术等高难度肿瘤手术,术后病人均恢复良好。开展的脑室外引流结合、腰大池引流治疗、自发性脑室出血等手术,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等特点。在此基础上,我中心还不断吸收国内外的先进医疗医术,比如手术中引用的‘脑保护’、‘功能定位’、‘微侵袭’等,用高新医疗技术,为患者的生命复苏开辟了一条绿色的通道。”
一片复苏生命的乐园
在中心采访的过程中,笔者和多位被称为植物人的家属谈起植物人生命复苏的话题,这些患者的家人,似乎都不怀疑自己亲人在中心治疗的选择,他们都这么说:“来区人民医院脑病治疗中心为我的家人治病时,很多不了解这个中心的朋友都劝我们把病人送到大医院治疗,当时我也犹豫过,但经过反复咨询,最后还是来到了区人民医院,不管怎么说,区人民医院这几年就有过治愈10多个植物人的经历,而且这些被治愈的患者,现在的状况都很好。”
为了证实这些患者家人所说的话的准确性,笔者还专门在中心的病房看望了多位植物人。患者的家人说:“病人这段时间一天好似一天,虽然说话还有点含糊不清,但眼睛却能和来人交流了,有时候还会发出愉快的笑声,医生说这是苏醒的先兆„„”
【活着的感悟】推荐阅读:
活着的美好散文08-10
雷锋活着的作文08-11
只要你活着的散文11-17
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活着09-21
高中作文700字:有尊严的活着11-03
读《活着》有感08-20
《活着》读书笔记08-24
活着杂文随笔09-08
我读《活着》有感09-16
活着余华小说赏析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