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复习注意事项

2024-08-14

中考历史复习注意事项(共14篇)

1.中考历史复习注意事项 篇一

中考历史复习心得

长治县四中赵雁鸿

近年来,历史学科中考的命题要求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面向全体学生,考查历史思维能力,发挥历史的教育功能。淡化纯知识、纯记忆的内容,这也体现了当今时代倡导的素质教育的要求,给当前中学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课题。加之历史学科中考内容多(既有中国历史,也有世界历史,甚至有山西历史)、复习时间短的特点,初三历史复习课教学应该有规划、系统的进行,复习课的质量必须全面提高。既要注意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更应注意历史知识的整体、系统把握,注意学生能力的训练。现就将我个人近几年的一些复习经验跟大家交流交流,权当抛砖引玉。我认为,中考复习可分为三个复习阶段:

第一阶段:全面、系统复习,拓宽知识,打牢基础。

在这个复习阶段要依据课本逐册、逐章、逐节全面复习,但要注意不要搞成上新课。复习不是简单知识的重复,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提示出这节课的基本线索和主要内容,理清史实和概念。教学时要在“精”字上下功夫,即讲课时要语言精炼,线索清晰,重点突出,逻辑性强;时间和空间概念明确;板书有条不紊(采取纲要、表格和图示法等板书形式);多设问,启发学生思考,多让学生分析、发言、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通过看、读、写、记等方式强化训练,使每章每节的基础知识做到人人过关。

第二阶段:专题归类复习,比较对照,纵横联系。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用这两句诗来形容经历了第一轮复习的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把握我认为是很恰当的。经历了第一阶段的复习,学生掌握了较多的基础知识,但知识是零碎的、孤立的,没有从宏观上整体把握知识脉络。在复习的第二阶段,老师可将前面所学的知识列成专题归类总结,纵横串联,比较对照,辨其异同,形成知识网络。如将中国近现代史划分为列强侵华史,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史、社会主义建设史等几个专题。而将世界近现代史划分为三次科技革命,世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与巩固,国际关系,社会主义运动与民族解放运动,世界科技与思想文化等几个专题。

历史知识具有多样化特点,在空间上涉及世界各地,在内容上涵盖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对外关系等方面知识。理清同一历史时期各方面知识及其相互关系,就是横向联系。如近代重要国家资本主义确立的事件可归类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内战、日本明治维新、俄国1861年改革、。总结为“三个国家资产阶级革命、两次资产阶级改革、一次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引导学生分别从背景、导火线、革命爆发标志、领导人、重要战役、重要文献、结束标志、意义等方面进行分析。通过列表格呈现出来。

另一方面,每一历史事件又都前后发展、依次交替。把每个历史事件前后串联起来,使之系统化,这就是纵向联系。如中国近现代史的线索可以纵向串联历史知识,以不同历史时期为经线,以每一历史时期的不同历史特征为纬线,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可附表如下:

中国近代史(1840-1949年)

(一)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鸦片战争爆发-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

1.列强侵略中国:

(1)(中英)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2)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3)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的五四运动-1949年新中国成立)

1.五四运动和中共的成立时期(1919-1923年底)

2.国民革命时期或大革命时期(1924-1927年)

3.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1937年)

4.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1945年):包括防御、相持和反攻阶段

5.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年):

(1)重庆谈判与中共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2)解放战争:包括战略防御阶段、战略进攻阶段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历史事件之间是互相联系并先后相承的。只有从宏观上把握了历史特征、历史线索,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才能由点发展到线、到面,并进而构建起整体历史知识网络,获取规

律性的知识。

第三阶段:综合巩固,针对训练,突出重点、热点。

这一阶段的复习,一方面进行综合复习,查漏补缺,突出重点知识。既要有一定的跨度,又要有一点的广度和深度,要抓住中心,以点带面。如台湾问题可以抓住七个“点”:①三国时卫温到达夷洲②元朝设立澎湖列岛③清朝设立台湾府④1895年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割占台湾和澎湖列岛。⑤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回到祖国怀抱。⑥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把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阻挠解放军解放台湾。⑦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用“一国两制”办法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目前我们要坚决反对台独活动,反对“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积极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这样对台湾问题就一目了然。

另一方面要进行强化训练,通过练题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消化和巩固。《考试说明》是中考的重要指导用书,要从中了解考试范围、内容、形式、题型及其要求等情况,结合近几年来中考试题,把握考试命题方向、难易程度,选择一些能充分展示考生能力的新、活题型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练题形式要多样化,包括课堂的口头回答、书面作业、单元检测、月考等,但不要搞成题海战术。通过讲解和练习,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使能力得到培养。练习的内容可分为基础训练和理解训练两大部分。前者采用填空、选择、填图、识图、列举等题型;后者采用材料分析、简答题、综合问答题、编写大事年表等题型。而后者特别是综合问答题是中考分值最多、份量最重的题型。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各种类型题的特点和解题方法,训练他们的应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兹以目前山西历史中考中常见几种题型为例,进行说明。

①单选题:主要考察学生理解历史基础知识的能力。要求学生要运用辨证唯物史观分析重要历史现象、事件的本质,采用肯定法或排除法得出正确答案。要留意组合选择题(如几个事件按发生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选择排列正确的选项)和反向选择题(选择叙述错误的选项)。要求学生仔细审题,看清题干和选项,分析历史事件和现象的本质,去伪存真。另外今年文科综合将采用两卷测试的办法,其中卷1为选择题,使用机读答题卡答题,这一新变化要在平时多训练。

②填图题和识图题:它主要考察学生把握历史现象的空间概念,对历史现象进行比较、分析。复习时要对教材上比较重要的图归类汇

总,如重要的人物、著作、遗址、事件及重要战争、运动的形势示意图等。填图题主要掌握重要事件发生的地点(包括古称)、路线,识图题主要掌握该图所反映的重要人物、事件、现象及其时间、时期和相关重要知识。

③材料分析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能力及利用有关历史知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首先要快速读完材料或图表(包括出处),弄清该阅读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现象和材料的中心思想。然后要注意审题,抓住关键,弄清限制条件。再根据提问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材料分析题常见的考查方法有:①回答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现象;②根据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现象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回答问题;③归纳材料的中心思想;④根据提问在材料中找有效信息,也包括比较几则材料的异同;⑤依据材料提炼、概括出观点;⑥联系实际,谈谈启示。

④问答题:主要考查学生进行历史思维,创造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历史阐释、文字表达等方面的能力。问答题的常见类型有叙述题、分析题、评价题和比较题等。无论什么样的问答题,首先必须审清题意,找到主干,抓住关键字词,弄清限制条件,明确要答项目和解答对象。行文力求语句简炼,层次分明,逻辑性强,书写规范。叙述型问答题一般是把一个或几个历史时期的历史事件、现象或人物的活动按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进行系统的概括、归纳、综合,一般跨度较大,要面面点到,不宜过细展开;分析型问答题一般是依据史实,运用辨证唯物史观分析说明历史事件、现象,跨度相对较小,进行深挖掘。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现象的原因、内容、性质、结果、作用、教训等;评述型问答题一般是运用辨证唯物史观,根据当时的具体历史条件对历史事件、现象或人物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要用史实印证结论,史论结合;比较型问答题主要是通过对不同历史事件、现象的分析,比较其异同。对比较题应先弄清题目的比项和限制条件,而后将比项双方的史实进行归类、提炼、分析,得出相同点或不同点。

学习历史是为现实服务的,同时在现实生活中处处留心也可以学到历史知识。新版《初中历史教学大纲》针对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就明确提到要注意“历史演变与现实生活、时事之间的联系”。因此要密切关注当今与历史有关的时政热点问题,如中日关系,中美关系,西藏问题等。近年来中考并不回避热点问题的考查,在考前复习和训练

中一定要多加注意,结合所学历史知识联系现实进行总结复习。

此外,学科之间的综合试题以及开放性试题也是近年来中考考试改革的一个重要动向,体现了对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灵活运用知识的考查,在教学中也要给学生提到,并进行专项训练。学科综合试题体现了高考综合考试的方向。学科之间的综合考试常见的有历史与语文(如材料分析题、问答题对材料的阅读与分析、撰写历史小论文)、历史与政治(如时政热点的考查)、历史与地理(如填图题、识图题的考查)、历史与数学及自然科学(如民国纪年法与公元纪年法的换算;历史图表数据的分析)等学科的综合渗透。这就要求学生要有学科综合意识,基础知识扎实,思路开阔,在训练过程中多从学科联系方面去锻炼思维能力。历史开放性试题常常针对学术针鸣较大的重要史实进行分析、阐述,有多种观点,考生可任选一种回答,并且常与当前形势、生活实际相联系,谈谈学生的启示、体会。开放性试题重在考查学生独立思考的素质和发散、创新思维及实践能力,符合21世纪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历史开放性试题常出现在材料分析题、问答题、小论文等题型中。如关于洋务运动的作用,有人说积极方面是主要的,也有人认为消极方面是主要的。你的看法呢?联系今天的改革开放谈谈洋务运动的局限性。洋务运动的失败给你哪些启示?答题要观点符合要求、事理结合、逻辑性强、要点清楚,多角度、多层次甚至多学科分析。当然,开放性试题也有历史考查、历史制作、社会实践活动等之类的开放性考试形式,此不一一述及。

综上所述,初三历史复习应该紧扣考纲、教材,打牢基础,理清知识脉络,专题汇总,强化训练,培养学生能力、技巧。在复习过程中,以教材为根本、以学生为主体是关键。要全面系统地指导学生读书,做到“五看四抓”,即看目录、看标题、看正文、看图表、看材料,抓概念、抓线索、抓框架、抓重点。不能叫学生死记硬背,而要融会贯通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惟其如此,方能教有所获,学有所得,使学生们在今后的中考中取得好的成绩。

各位同仁,以上就是我的一点复习心得,望大家批评指正。

2.中考历史复习注意事项 篇二

(1) 查漏补缺, 及时沟通。越是临近中考越要抓牢基础知识, 将“应该拿的分”都拿到。每年都会有一些考生在考完后为丢了应该拿的分而捶胸顿足。为此, 我建议采取如下一些方法:一是由教师控制, 学生自学, 让学生阅读课本和一二轮复习的学案, 并结合近半年来比较重要的错例档案, 对基础知识进行查漏补缺, 找到自己基础知识的欠缺和能力上存在的主要问题;二是教师与学生进行及时沟通, 或由学生写出不懂的问题来交给教师, 以待解答理解。

(2) 背练互补, 双管齐下。在最后复习阶段中, 既强调集中强记, 也适当加大训练量。针对教材的重点、易考的热点、学生的薄弱点, 加强针对性训练, 做到缺什么补什么。综合训练时, 重主干知识的扩展和应用, 重学生存在问题的知识巩固和能力训练。坚持每周一次的综合性考试及开拓性讲评, 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 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三年中考, 分析梳理。在学生比较全面掌握了历史学科知识的基础上, 要求学生做近三年的中考真题来“热身”, 了解熟悉中考试题, 并让学生自己分析中考试题的特点。

中考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的考查要最终落脚到行文答卷上, 这是真正的“临门一脚”功夫, 因此, 我们特别重视非选择题答卷规范化的训练。

(1) 形式要求, 注重“四化”。即“段落化”“提示化”“序号化”“整洁化”。 (1) “段落化”指所需回答问题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小问题或问题须明确回答两个或两个以上角度、侧面, 在书写表达时“小问题”“角度”“侧面”都要自成一个段落, 使段落分明, 条理清晰。 (2) “提示化”指遇到“小问题”“角度”“侧面”等书面表达时在段首处写上主要提示语并加注冒号, 之后再写答案内容, 这样就会把试卷所问内容较清楚地呈现在阅卷教师面前。 (3) “序号化”指回答“小问题”“角度”“侧面”的各个并列要点时要分隔, 使要点突出, 一目了然。 (4) “整洁化”指卷面美观, 整齐洁净。按试卷要求用笔, 字体大小适中, 尽量做到不涂抹, 在指定区域内作答。

3.中考历史复习策略 篇三

1.依据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明确复习方向和目标。

中考兼有“初中学业考试和高中阶段学生招生考试”的性质,决定我们在备战中考时要以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为依据,明确复习的方向和目标。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中外历史的基本知识,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对人类历史的延续与发展产生认知兴趣,感悟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养成爱国主义情感,开拓观察世界的视野,认识世界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成为拥有良好的综合素质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另外,我们还要以考试说明为依据,制定一个复习计划,先列出一个总目标,如以在中考时考多少分为目标;然后,再具体列出一个个小目标,对总目标进行细化。列小目标的时候要注意,这些小目标要成一个体系、呈阶梯性,即后一个目标要以前一个目标的完成为前提。

2.全面基础复习。

中考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考查,是以对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为主的。如果要进一步进行分析的话,掌握知识是形成能力的基础。所以,同学们应当重视对基础知识的复习。正确的复习策略是先将七年级上、七年级下、八年级上、八年级下、九年级上、九年级下这6本教材按顺序复习一遍,形成对知识的总体理解。

3.重点复习、专题复习,构建知识网络。

在全面基础复习的基础上,同学们应根据考试说明或者根据近三年的中考试题总结出常考的考点知识和主干知识,进行重点复习,抓大放小。同学们还可以根据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行专题复习,这样可以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形成一个知识系统,以便提高复习效率。

4.关注历史地图,学会分析地图的方法。

有些中考历史题会利用历史地图,如军事路线进攻图、交通分布图、古代都城分布图等,来考查考生的读图分析能力、知识掌握情况。所以,同学们在学好历史的同时,注意地理学科中有关地图的分析和判读方法,会将这些方法运用到解答中考历史试题中。

5.密切联系时政,关注热点、焦点问题。

历史学科虽然不像思想品德学科一样与时事政治有密切的联系,但是历史学科也是具有时代性的。中考历史命题也会紧跟时代步伐,以当前社会中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为切入点,考查考生运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平时的学习中,同学们在遇到有重大影响的时政新闻时,可以主动地、有意识地从历史学科的角度来分析时政热点,找出时政热点与历史知识有联系的地方,用历史学科的分析方法去分析时政热点。

6.精选习题,强化训练。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记忆是有遗忘的,遵循遗忘规律。所以,在完成全面基础复习和重点复习后,同学们要及时进行巩固。大家都知道,巩固记忆的最好途径就是进行习题训练。所以,同学们要挑选一些相关的习题进行训练。挑选习题是有方法的,应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即应先挑选一些与教材知识同步的练习题进行训练,然后再挑选一些以提升综合能力为主的有一定难度的习题进行训练。在做完习题对完答案后,最好将自己做错的试题标注出来,认真分析做错的原因,避免以后碰见类似的试题的再做错。

7.解题方法的总结。

在实际的复习中,有好多同学不重视这一步骤,认为已经完成基础复习、重点复习,并且也做了相应的习题进行强化和巩固,已经可以在中考中取得满意的成绩了。这种想法和认识是有偏颇的。因为中考毕竟是一次考试,它是有时间限制的,而且它还是一次非常重要的考试,关乎自己的未来,有些同学会因此而紧张。所以在有时间限制和紧张的氛围中,心理较差的学生在中考中发挥失常,达不到自己应有的水平,是很正常的。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同学们有必要在习题强化训练后总结一些好的、快的、相对简单的解题方法,以提高答题效率和质量。例如,针对选择题,可运用“排除法”的解答方法:排除绝对表述的选项、排除含义相近的选项、排除不符合史实的选项等。针对材料式历史主观题,解答时应遵循先审设问后审材料的原则,这是因为先读设问,能明确命题者要问的是什么,能带着问题去读材料,以节省时间。

4.中考历史复习注意事项 篇四

一、蒲丽萍老师关于《2010年历史考试科目说明解读》

1、考试依据、性质、题型、各部分的比例中考历史科目命题,以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考查学生历史课程所达到的学业水

5.中考历史复习资料 篇五

1.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已经出现了青铜器。夏朝时,青铜器种类增多。

2.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青铜器生产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美。著名的青铜器有巨大的司母戊鼎和造型奇特的四羊方尊。商朝的司母戊鼎是世界现存最大的青铜器。在西南地区的成都平原,出土了“三星堆”青铜文化。出土有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

3.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商朝时期,就有烧制原始青瓷的瓷窑。

4.夏、商、西周是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商周时期,“五谷”都齐备。农业上已知道选种、施肥和治虫害。家畜、家禽的主要品种,商朝时已经都有。

二、春秋战国的纷争

1.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2.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公元前7世纪中期,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公元前7世纪后期,晋、楚双方在城濮大战,晋军胜。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后来,楚庄王做了中原霸主

3.战国七雄:韩、赵、魏三家分晋,形成齐、楚、秦、燕、赵、魏、韩七雄并立的局面。主要战争有发生齐国、魏国之间的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和秦国、赵国之间的长平之战(发生于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后,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三、大变革的时代

1.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

春秋末年,我国已使用牛耕,战国进一步推广。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

2.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是举世闻名的防洪灌溉工程。

消除了岷江水患,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

3.商鞅变法:战国时期,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变法。

内容是:①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②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③建立县制。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了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增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4.战国是我国封建制度的确立时期。

5.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

变革具体表现在:①工具变革:铁农具和牛耕广泛使用,生产力显著提高。②制度变革:各国通过变法,确立封建制度(最能反映大变革本质的)

6.③思想变革:思想空前活跃,各学派形成“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

四、中华文化的勃兴

1.商朝人刻写在龟骨或兽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商周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金文”,也称“铭文”;西周晚期,有人将文字整理成“大篆”。今天的农历又称“夏历”,据说来源于夏朝。商朝时,历法逐渐完备。

2.战国时期,人们测定出一年24个节气,以便安排农业生产。这是历法上的重大成就。

3.扁鹊是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他能用针刺、按摩、汤药治疗疾病。他总结出的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一直被中医沿用。屈原生活在战国末期的楚国,被定为世界文化名人。代表作是《离骚》。春秋战国盛行“钟鼓之乐”,其中以湖北随州出土的整套编钟最为珍贵。

4.春秋晚期的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孔子是大教育家,创办私学,“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由孔子的弟子整理的《论语》,记载了孔子的言论。后来,孔子的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

5.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里。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老子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

6.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各学派著书立说,互相辩论,形成“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

7.战国时期:(1)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支持正义战争;

(2)孟子:儒家。提出“春秋无义战”,反对一切战争。“仁政”治国,轻徭薄赋,主张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保护环境;(3)道家:庄子,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4)韩非,战国末期法家代表人物。主张改革,提倡法治,建立君主****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6.中考复习注意三大要点 篇六

一、选择模拟卷适度训练

冲刺复习期间,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复习,尽量多做历年中考模拟卷。要精心整理错题集,适当精选试题进行模拟训练,考察复习的效果,及时作出调整。模拟试题不仅可以检验复习效果,也可以去体会中考命题的思路和命题的延续性,还可以扩大自己做题的宽度和广度。同时在模拟训练中去把握做题的时间,提高做题的速度和精度。

复习中要根据自身特点找出差距和薄弱环节,适量做题,不要以为做过的题目越多越好、越难越好。考试可以有选择性的做往年的中考题,通过反复的、阶段循环式的针对性训练来提高复习效果,体会和熟悉中考题型。但重要的是做题后,要学会反思,善于总结,尤其是做错的题,要去寻找、分析做错的原因。这样才能避免难题解不对,基础题解不好。

二、规范答题避免无谓丢分

字迹端正,善于抓住得分点。首先要读题仔细,注意解题过程的规范性训练,忌轻视“过程”用语。比如化学用语书写的规范性,物理、数学书写公式、代入数据、解出结果、统一单位要步步落实,不能只写公式,不代入必要的数据,直接写出答案。

在平时练习中要重视一题多解,有些试题的结果需要分类讨论,不能考虑疏漏和答题马虎,浅尝辄止。其次,解题中要避免“五种错”,即:看错、想错、算错、写错、抄错。读题和审题是解题的基础,读题不能匆匆而过,应该字字落实,注意不能多字、漏字及语言要规范、通顺,不写错别字。要避免粗心大意,受思维定式和熟题答案的影响。再次,特别是中等和中等偏下的学生,怕麻烦,解题过程简单化,要克服“眼高手低”的毛病。

不管试题难度如何,自己会做的就一定要在答卷上体现,特别是一些涉及到容易错、易混淆的知识点复习不能走马观花,复习时不深不透。另外,要适当安排一些限时解题训练,重点解决会而不得分的问题,切实提高解题的速度和正确率,拿到应拿的分数,做到“该得的分一分不能少,能得的分一分不能丢”。

三、注意调整考试心态

不少同学每逢考试就紧张,更不要说是中考。那么冲刺复习中应注意有意识地克服这种怯场心理状态。首先要放下畏惧心理。把每次考试当成中考及早进入应试状态,其次考生要正视自己,相信自己,对自己的知识水平有一个恰如其分的评价,保持良好的心态,忌上考场自乱方寸,影响自己的真实水平发挥。我们应当把考场看成是“人生的体验场”,只要自己发挥了最佳水平,尽了力,你就是考试的成功者。以积极的心态主动应考,做好考前的复习与准备:

1.科学合理地安排复习与休息

中小学网校排名:http://edu.21cn.com/net/zhongxiaoxue/

2.注意身体健康,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3.沉着应考,坚持到最后

7.中考历史复习课教学“四要” 篇七

一、按时出好复习内容提纲,打印及时并保证清晰,发放到每位学生手中。

仅让学生拿着书本复习有几个弊端:一是学生不知道该复习什么,所以我们常见学生将书从头读到尾,而且效果不佳;二是反复看书会出现视觉疲劳,容易忽视书上的内容,就是所谓的视之不见,我们常在考试后听到学生说书上的这个地方没注意。我的做法是依据中考说明的要求和集体备课的结果,将要求学生了解、指导、简述、理解的知识点结合教材进行细化,编写成复习内容提纲印发给学生,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复习,使学生明白哪些知识是识记内容,哪些是理解掌握内容,哪些是重难点、易混点,做到有的放矢。当然这个工作可以由不同教师分工完成。

二、博众家之采,取众家之长,收集与整理中考信息,多途径收集名校复习方法及复习资料。

中考是我们初中阶段的战略大决战,只有充分地掌握大战前的各种信息,才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中考复习其间,我们会获得各种各样的信息,包括考试大纲及其特点变化,试题类型及变化,内容范围及难易深浅,等等。虽然这些信息并非试题本身,但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能够使教和学有所依据,不会如无头苍蝇,盲无目的。如我们在参加各种中考会中得知,2008年的中考会与重大时事结合起来,因此我们就把一些时政热点与历史挂钩,并进行整理归类。如2008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我们就把有关改革开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去复习。果不其然,在08年中考中问答题的第三题正是此知识点,甚至跟我们整理的资料一模一样。这样不是事半功倍吗?所以应对中考,信息的收集和整理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临考前一段时间更是如此。

三、保证课堂复习模式的有效性,至关重要。

对于这个工作的研究和探讨,有许多优秀教师都有自己的见解和方法。在复习课堂中,我觉得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课堂建模很重要。模式就是方法和途径,好的课堂模式就是两点间的直线运动,这样的模式简洁、直截了当、有的放矢,能达到成本最小效益最大;不好的模式就是两点间的曲线运动,花费时间多精力大,而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甚至还会达不到效果。课堂模式除了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外,对学生也有着很大影响。学生是很难创造出自己的独有学习方法的,学生的自主学习方式和方法基本源于教师的课堂模式,是教师课堂模式的翻版。因此,我们结合了洋思模式、杜朗口模式、即墨28中模式的特点,根据本地实况,创制出了“目标明确、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师生共解、激辨讨论、提高能力”的课堂模式,以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课堂讲解不超过20分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围绕目标自主学习,实践结果表明效果不错。

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复习内容和要求要非常明确,尽量细化。第一,教师要交待学习的主要内容,并要求学生必须达到什么程度,有目标的学习比“今天大家复习世界大战”要有效得多。第二,师生要系统回顾基础知识,扎扎实实打好基础,毕竟中考历史主要考查的还是基础知识,重在弥补知识缺漏,使之形成知识网络与结构。第三,教师要选择典型例题讲解或组织学生讨论,狠抓重点内容,适当练习热点题型,帮助学生揭示解题规律,注意解题方法和本学科能力的培养,教会学生善于归纳和总结知识之间纵横的联系和比较。第四,要根据学生实际制订适当的复习量。复习课中常看到教师布置了超量的复习内容,我们通过试验比较发现其结果是效果很差,一堂课不可能复习完两堂课的内容。

四、历史教师认真负责的态度至关重要。

所谓态度决定一切。复习计划再好、复习方法再有效、中考信息再灵通,没有积极负责的教师去执行,最后就很难保证复习效果的真正有效,学生的中考成绩也许就会因此大受影响。包括一些历史教师都认为,历史无关紧要,这是十分的错误看法。《考试说明》中历史部分包括中国近代、现代史,世界古代、近代、现代史,共有四本课本。考试知识点多,考查范围广,综合性强,并且遵循“以能力立意命题”的命题导向。如果平时对基础知识没有系统地掌握和了解,想取得理想的成绩,难度很大。如果连教师都不能认真负责,则可能导致中考全军覆没。

教师的认真负责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以负责任的精神转变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态度。一些学生总是不把历史放在一定的地位上,很少甚至根本就不愿意分配一定的时间去学习和复习历史。学生对自己不负责,教师要负责。因此教师在复习中一定要教育学生,改变以前对历史学科的态度,要认真对待。其次,努力争取提高学校对中考历史学科的认识,保证充足的课时;积极寻求班主任的配合,因为学生都更信任班主任的话。最后,做好教师份内的事,尤其是批改试卷,这样才能了解学生的知识缺漏,弥补知识缺漏;培优补差,这是有效提高学生总体成绩的好方法。我们不能怕烦怕苦,不能流于形式,应该做的还是必须认真做的。

摘要:如何优质、高效、科学地安排好中考历史学科的复习, 这是摆在每一位历史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提出了中考历史复习课教学中的“四要”策略, 以此来科学有效应对新形势下新课程历史中考, 获得历史中考的成功。

8.中考历史有效复习探索 篇八

[关键词]历史复习中考命题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310107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思想文化多元化、社会生活数字化等一系列变化对旧的教育方式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我国在初中实行了新课程改革。这次新课程改革秉承着以学生为本,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人们关注的焦点一般都集中在新课教学上,却忽视了复习课的有效性。那么教师怎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好中考备考工作,提升历史复习的有效性呢?

一、知方向,定策略,把握中考历史命题趋势

考场如战场。要想打好中考这场战役,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知己知彼”,掌握中考的动向、命题的趋势,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笔者认真解读了中考《能力自测》、《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以及教研员沈春华老师撰写的中考试卷分析报告等,以把握未来命题方向。

首先,中考《能力自测》是中考命题的指导性文件和重要依据之一。认真解读中考《能力自测》,可以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和把握考试的目标(要求)、命题范围(内容)、试题的难度、考试方式与试卷结构等。中考复习中,教师应以《能力自测》为主线,围绕自测能级要求,大胆取舍,该讲的适当扩充,该省的坚决省,不该讲的坚决不讲,从而增强历史教学及复习备考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

课标是各版本初中历史教材编写的依据,也是历史教学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和准绳。自2008年苏州市历史学科参加中考以来,试题考点与课标一直是环环相扣的。认真解读课标,对复习备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其次,研究历年中考试题以及市教研员沈春华老师对中考试卷的分析报告,以领会中考命题的原则。沈春华老师每年都会对中考试卷进行分析,并在《苏州教育研究》上发表分析报告。细心研究苏州市历年中考试题和分析报告,可以发现苏州市中考历史试题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1.基础性。这是体现义务教育毕业与升学两考合一的性质。要求重视基础知识,突出核心内容。

例:(2009年)我国自古就有“三皇五帝”的传说,后来皇帝成为了封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谓。请问它的出现与谁有直接关系?

A.秦始皇嬴政B.汉武帝刘彻

C.唐太宗李世民D.元世祖忽必烈

2.整体性。即结合某一主题(或专题),将教材中散乱的历史知识有机串联起来,创设新的历史情境。重点考查反映历史线索的主干知识,从中考查学生综合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例:(判断题)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先后经历了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四次调整,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3.时代性。沈春华老师说:“中考试题正朝着提供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变换新角度的‘三新方向发展,不仅要考查学生阅读和理解材料,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还要考查对社会热点的关注。”

例:2011年第31题关于“逃港”的问题和2012年31题关于辛亥革命和祖国统一的问题,都体现出中考关注时政、关注热点的时代性。

4.人文性。现在的中考命题不仅注重对基本史实的考查,而且注重人文关怀,突出价值导向。比如2009年和2013年中考题的32题,就分别依托“复兴之路”和“中国梦”两大主题考查了中国为近代化而进行的思想文化领域的奋斗和探索。

二、重基础,谋整合,构建完整的初中历史知识体系

近年来的中考历史试题越来越体现出与时俱进的思想,形式更加灵活,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对历史阶段特征、历史发展的过程及规律的把握。这就要求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历史知识的结构和内涵,能够通过历史现象揭示出本质,有较强的综合、归纳的能力。即使考查的是历史知识的识记,也不仅仅是再现孤立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而是强调再现的系统性、完整性。因而在复习过程中不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就无法适应考试要求,并直接影响学生的应试能力。

以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步入近代”为例,教师在复习过程中应该重点引导学生理清单元知识线索,归纳单元阶段特征。比如问题1:第四单元反映的历史主题是什么?(步入近代或步入资本主义时代。)问题2:资本主义产生的基础、方式分别是什么?(一条新路、两种思想、四次革命。)问题3:资本主义产生过程中,他们分别战胜了哪些阻碍?(英、法:封建专制;美国:英国殖民统治。)问题4:学习了这段历史,你有何感悟?(思想解放可以推动社会进步;资本主义战胜封建社会是历史的进步等等。)通过这些问题,可以将本单元知识线索归纳如下。

资本主义基础:新航路的开辟、文艺复兴、启蒙运动

产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

法国大革命、步入近代

发展:工业革命

三、变方式,求高效,引导学生高效复习

1.精讲精练,提高复习效率

在复习课中,教师应当把引导学生自主练习作为巩固知识的主要策略——“精讲精练”。除了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要点,防止和纠正学生的错误外,教师还应大胆地让学生自己练习。教师可以变原先的先讲后练方式为边讲边练的方式,再根据考纲并密切结合学生的学情选择、设计习题,题目由易到难,逐步推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的成功感。

2.表格比较,理清线索,挖掘规律

沈春华老师曾风趣地说自己是“表格老师”。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沈老师对表格在复习教学中的作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运用表格形式进行宏观比较,可以站在历史的整体角度分析总结历史,从而把握历史发展的来龙去脉,构成较为完整的知识网络体系。如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表:

中国近代化特点相关重大事件西方近代化

第一阶段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洋务运动思想文化(文艺复兴、启蒙运动)

第二阶段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政治制度(英、美、法的革命)

第三阶段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器物 (工业革命)

表格能使学生清楚地明白了中国近代化三个阶段的历程以及相关事件。同时通过表格的对比可以直接把中西方近代化历程的不同点展现出来,便于学生掌握知识并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3.巧设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新课的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会采用情境创设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复习课中教师也应贯彻新的课程理念,根据教材内容巧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笔者在设计《大一统的汉朝》的复习方案时创设了如下情境:结合初中生喜欢的穿越历史剧《宫》,让学生自由选择穿越的朝代,并介绍选择这个朝代的原因,这样就能轻松地复习了我国古代朝代的更替和阶段特征。接着让选择穿越到汉朝的学生分析他们穿越到汉武帝时代可能会遇见什么事情,或者帮助汉武帝解决什么困难。如此设计,既激发了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养成其主动学习的习惯,又可以使学生对本专题的知识进行概括和构建,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综上所述,高效的复习教学方式应该是有明确的复习方向,构建完善知识体系,以及充分考虑学生现实状况的教学方式。教师要将是否有利于学生高效学习放在教学的第一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初三历史中考复习课的有效性,让学生顺利应对中考。

[参考文献]

[1]沈春华.稳中求活素质导向[J].苏州教育研究,2009(9).

[2]沈春华.关注史学研究倡导求真反思[J].苏州教育研究,2013(9).

[3]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齐健.初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

9.2011中考政治、历史复习要点 篇九

注意区别题型作答

单选题黄金四选法

面对单选题,常用“黄金四选法”即排谬法、排异法、排正法和最佳选择法。排谬法,是排除错误的选项;排异法,即排除无关的选项;对于要求选择说法错误的题,可采用排正法,即排除正确的选项;最佳选择法,选择最符合题意的选项。

非选择题四审三答

对于非选择题,总的指导思想是“四”审“三”答。

第一,审准“主题词”。第二,审准“疑问词”。常用疑问词的命题述语为:1。原因、意义、影响、道理=为什么;2。途径、措施、建议、点子=怎样做;3。评述、认识、看法=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第三,审准“关键词”。第四,审准“分值”,看分值决定答案的简详。

答题思路三原则:一是逻辑原则,答题条理清楚、分点回答;二是优先原则,最符合题意的答案优先写;三是联系原则,紧密联系材料作答,切忌教材知识点和材料信息“两张皮”。

五大题型解题思路

选择说理题:对这类题,首先认真审题,捕捉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并分析,做出正确选择。其次,根据题意回归教材,寻找试题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点,明确试题所考查的是哪些知识点,选准切入点。第三,结合材料,准确点题。组织答案的基本原则是既体现教材中的知识,又体现材料中的信息,教材知识和材料信息有机统一;既打开思路、多角度答题,又紧扣设问、切中要害,做到题中之意不能少、题外之意不能有;答案表述要条理清楚、分点回答、语言规范、表达准确。

辨别分析题:关键抓“三点”:

一、找出辨点。认真审题,通过判断和分析将观点找出来。

二、明确观点。运用所学知识对试题中的观点作出判断,提出正确看法。

三、定准考点。通

过认真审题和对试题材料的分析比较,找出其中的考点。考点是否明确、有无偏差直接决定答题的质量。一般按照“对在哪里、错在哪里”、“原因是什么”、“怎样做”三个环节来答,保证答案的完整性。

材料分析题:

1。读:读懂题意,找准题中所涉及的教材中的原理或观点,并以此为理论依据,分析题材中的“人物言行”或“事件事实”。

2。析:理清思路,多角度答题。组织答案时,应“道德、法律、国情常识”多角度发散性思维,灵活运用,争取做到全、精、准。

3。结:谈自己的启示或总结自己的回答

图表分析题:

1。“四看”:①看图表标题;②看漫画画面和表格的行标和列标;③看图表的语言文字数据;④看漫画的夸张之处,这些往往是漫画的弦外之音,是漫画所要表达的寓意所在。

2。弄清图表的表面现象后,以图表标题为切入点,把它与教材知识相对照,思考出哪些基本观点或原理与图表寓意相吻合,然后总结图表的引申义。

3。明确作答范围和设问角度,紧扣题意,依题作答。图表的设问总体分三类:a揭示漫画所蕴含的道理即 “是什么”(包括漫画反映的道理或问题等);b分析漫画所反映的现象或问题的原因即“为什么”(包括析现象、谈认识、说看法等);c提出解决漫画所反映的现象或问题的措施即 “怎样做”(包括提建议、说做法等)。

活动探究题:

这类题根据课程标准和时政热点,结合学生活动实际而设计,是答案多元的命题形式。答好这类题需注意:

1。认真阅读背景材料,确定材料与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试题所要求的是什么。

2。审清题目后,从多角度分析,思考问题涉及课本哪些知识,将问题与课本知识有机结合。

3。根据设问的指向及与课本的结合点,确定回答问题的下手之处。从最符合题意的有关理论知识中选出答题最需要的有关知识要点,确定答题思路,列出答案提纲。

4。准确完整作答:注意依据题中设置的多个小问题的题型规范作答。

历史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还应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准确记忆基础知识是学好历史的是第一步。但对于没有入门的同学来说,历史知识纷繁复杂,千头万绪,简直无从下手。如何使学生会记、记熟,真正提高学习效率?其实这里边是有很多技巧的,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总结了几种方法,如果活学活用,做到举一反三,就可以既记得准、又记得狠。

一、字头法。抽出核心字(多为首字),串在一起,押韵更好,然后多念几遍即可。

例1.清朝有十位皇帝,其中最后的九个皇帝依次为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可记为“康雍乾,嘉道咸,同光宣”。

例2.1842年签定的中英《南京条约》中开放的中国第一批通商口岸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由南向北),记为“广厦福宁上”。

例3.“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记为“谭刘林,杨杨康”。

例4.1931年**的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可记为“靠贫联中限富,保中小灭地主”

二、谐音法。基本方法同于“字头法”,只不过要精选核心字及其谐音,使其既押韵,又有一定生动的意义。

例1.洋务派在中央和地方的代表共八人——奕訢、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沈葆桢、丁日昌,编为“新(訢)翻(藩)译(李)坐(左)洞审(沈)日昌”。

例2.八国联军侵华的八个国家——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奥匈帝国),可以编为“奥匈帝国,饿(俄)得(德)没(美)法,依(意)靠英日”

例3.我国对外开放的五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岛,可以编为“生(深圳)猪(珠海)三(汕头)下(厦门)海(海南岛)”

三、奇特联想法。联想越奇特,记忆越深刻,因人而异,因事而异。

例1.民主革命思想家陈天华有两部著作《猛回头》、《警世钟》,记法为一边想“一个叫陈天华的人猛回头撞响了警世钟,一边做转头动作,同时发出钟声响。”

例2.军阀割据时,冯国璋、曹锟、段祺瑞控制的地盘及其支持者可联想为“曹锟靠在一棵日本梨树(直隶、江苏)上饿(湖北)得快干(赣)了,段祺瑞端着一大碗(皖)卤(鲁)面(闽),这(浙江)应(英)该很美呀。”

四、歌谣法。即以“核心字”为基础,通过反复挑选排列,使之成为形式对仗,合则押韵的顺口溜,最适于记年代。歌诀记忆法就是把识记材料编成便于记诵的富有韵律和节奏的歌谣或口诀进行记忆的方法。

例1.**早期有三次全国代表大会——1921年7月,一大;1922年7月,二大;1923年6月,三大;同期国民党有一次,1924年1月,一大,可编为“一大21、7,二大22、7,三大23、6,国民党一大24、1”

例2.1932年,日本扶持溥仪做傀儡,建立伪满洲国。编为“

32、3 傀儡建”

例3.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红军进行了长征。编为“

34、10(念壹零)36、10(念壹零),红军长征,翻山越岭。”

例4.1935年瓦窑堡会议和1937年洛川会议的时间和内容很容易混淆。可编为“瓦早洛(落)后”及“瓦窑堡,**方针好;到洛川,定全面抗战”

例5.抗战过程中的几件大事,1937年平型关大捷,1938年台儿庄战役,1940年百团大战,1940年汪精卫成立伪国民政府,1941年皖南事变。可分别编为“

37、9 林彪吼,38、3 拉锯战,40春 汪伪成,40下半 百团大战,41九千(人)皖南事变”。

例6、1950年6月,毛泽东在七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争取国家财政基本好转的三个条件可编为:“土改完成,工商调整,经费节省”。

7、文革爆发的导火线和全面发动的标志可编为“一个导火线,两会两文件”。

8、文革中的主要建设成就可编为“成昆湘黔,二汽十堰,南京长江,胜利油田”。即成昆铁路和湘黔铁路,十堰的二汽,南京长江大桥,山东东营胜利油田。

9、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部分重大科技成就: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1964年和1967年-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1965年,世界首次人工合成蛋白质-牛胰岛素,1970年,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可编为“57武汉,桥通天堑;64、67,惊世两弹;1965,牛胰岛素;1970,人造卫星。”

10、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明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可提供如下口诀:“废三省,设三司,丞相职权六部分,五军都督掌军旅,殿阁学士当顾问,八股取士选奴婢,设置厂卫动杀机。”根据这个口诀,学生只要稍加联想,便能回忆起明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具体内容。

五、排比法。又称浓缩记忆法就是紧紧抓住历史知识的关键性字眼,将繁杂的记忆内容压缩为最简单的词或词组,并加以记忆的方法。即认真分析历史事物,从中归纳提炼出或连续或对仗的“核心词”,作为记忆的载体,有事半功倍之效,此法适用范围很广。

例1.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强迫清政府分别签订了《天津条约》,主要内容有5点,可总结为“三外一赔一开”。赔款和开口岸 是近代绝大部分不平等条约都有的内容。

“三外”指外国人(可以到内地游历、经商、传教),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外国船(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例2.袁世凯的复辟帝制活动,可总结为“一转正、两解散、三修改”。

一转正:1913年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二解散:1913年解散国民党,次年又解散国会。三修改:废《临时约法》改为《****约法》;改内阁制为总统制;改总统选举法(改选举为推举,改有限任期为连选连任)。

例3.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可总结为“四提倡,四反对”。

例4.辛亥革命后“实业报国”思潮的代表人物,可总结为“南张北周和二荣”,类似的还有**建党先驱“南陈北李”(陈独秀、李大钊)。

例5.1927年**三大起义的意义,可总结为“三个第一”。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秋收起义建立了党领导下的第一支军队。广州起义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苏维埃政府。

6、一五计划经济建设的重大成就可总结为“一桥二铁三公四厂”。

即武汉长江大桥;宝成和鹰厦铁路;康藏、青藏和新藏公路;鞍钢无缝钢管厂、一汽、沈阳飞机制造厂和沈阳机床厂。

7、隋唐时期杰出的科技成果便可压缩为“五个一”:即一座桥(李春建的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一卷经(世界最早雕版印刷的《金纲经》);一条线(唐朝僧一行最早测得子午线的长度);一本书(世界第一部药典《唐本草》);一部药方(孙思邈编写的《千金方》)。

六、重复记忆法。重 复记忆法也称作尝试回忆记忆法,即对识记材料边阅读边尝试着背,背不出来再看书,看了书再背,直到全部背熟为止,过一段时间再复习,以巩固成果。但背的时候不能像背诗歌、古文、定理公式、英语单词那样一字不漏地背,只要求背提纲、重要的历史知识。背的时候,眼看、嘴念、脑想、手写并举,记忆效果最佳。

七、关键字记忆法。关键字记忆法就是找出识记材料的关键字词,或用某些关键字词概括出某段文字的内容,然后把这些关键字词按一定顺序排列,只要记住这些关键字词及它们的顺序,便容易回忆整个材料。美国独立战争的经过就可以用“爆发、建军、建国、失利、转折、胜利、和约”作为关键词来记忆。

八、表格记忆法。表格记忆法就是把零散的材料集中起来,将相关历史知识的各要素以表格的形式罗列出来,以便于区别和联系的记忆方法。如中国近代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根据它们涉及的各个方面,可以设计如下表格:

九、比较记忆法。比 较记忆法就是对不同的识记材料,特别是易混淆的材料,进行对比分析,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弄清材料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的记忆方法。这种方法往往和表格法结合 起来运用。比较既可以是横向比较,如英、法、美三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比较;也可以是纵向比较,如秦亡汉兴和隋亡唐兴的比较。通过比较,能抓住重点,理清线 索,增强记忆。

1、《南京条约》开辟的五处通商口岸:宁上广州,不下福州

“宁”指宁波,“上”指上海,“下”谐音为“厦”,指厦门,加上广州、福州恰好五个。

2、《天津条约》开辟的十处通商口岸:南汉九头镇,烟台淡营州

分别指“南京、汉口、九江、汕头、镇江、烟台、台湾、淡水、营口、琼州” 3、5个经济特区:一头猪三下深海

分别指“珠海、汕头、厦门、深圳、海南”

4、沿海14个开放城市:大晴天,烟青连,南上宁波游三州,占北海。

分别指: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广州、福州、湛江、北海14个城市。

5、太平天国永安建制所封五王:东洋消息,南风在北纬十一度。

“东洋”谐音为“东杨”,指东王杨秀清;“消息”谐音为“萧西”,指“西王萧朝贵”;

南风谐音为“南冯”,指南王冯云山;“北纬”谐音为“北韦”,指北王韦昌辉;“十一”

谐音为“石翼”,是指翼王石达开。

6、南昌起义的主要领导人:柳叶煮粥喝

分别指:刘伯承、叶挺、朱德、周恩来、贺龙。

7、革命根据地的名称和建立者:鳄鱼缓缓向前

徐向前建立鄂豫皖革命根据地

敌人来攻,彭想干(敌人),腾想恶干(一场)。

彭德怀建立湘赣革命根据地 腾代远建立湘鄂赣革命根据地

小平云逸韦拔群,左右江上显神通

邓小平、张云逸、韦拔群建立左右江革命根据地

8、宋应星的《天工开物》: 天上有星星

该句中从人名和书名中各取一个字连接起来,记忆效果好。

9、记俄国侵占我国北方的领土的区域:岭南江北 湖东南 江东一岛

1858年的《瑷珲条约》割占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60万平方公里领土;

1860年的《北京条约》割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约40万平方公里领土;

1860年的《北京条约》以及1864年的《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占中国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44万平方公里领土。

10、记忆洋务派开办的洋务企业的地点:“安江福天”轮开上汉阳

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

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物局、上海机器织布局、汉阳铁厂。

10.中考初中历史复习资料 篇十

汉族与少数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概况

(1)秦朝:

迁内地人民与越族杂居,中原铁器和先进技术传入越族地区,开灵渠,沟通湘水和离水。(2)两汉:西汉初年,汉与匈奴和亲,并进行贸易往来;昭君出塞,密切了汉匈关系,互市兴旺起来,文化往来增多。张骞通西域后,中原与西域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3)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北方各族与汉族互相学习对方的生产技术;鲜卑政权学习汉族文化,采用汉族地主阶级统治制度。(4)唐朝:突厥和中原有贸易往来,是沟通中原和中亚贸易的桥梁;渤海与唐朝贸易频繁;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大量手工艺品和生产技术方面、医药书籍,大大有利于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唐末契丹人逐步学会种田、纺织,部分契丹人开始了农耕生活。(5)北宋: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安定,双方贸易兴旺。宋夏议和后,双方重开边境贸易。(6)元朝:黄道婆向黎族人民学习棉纺织技术,改革棉纺织生产工具。(7)明朝:鞑靼俺答汗与明互市。(8)清朝:各民族经济文化联系加强,边疆得到进一步开发。

11.中考历史复习策略浅谈 篇十一

【关键词】中考;历史;复习策略

我市中考历史实行闭卷笔试形式,这种考试方式能较准确地反映初中生毕业生在历史学科方面所达到的水平,有利于引导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和教学方式的改进。对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提高其探索能力、创作意识和人文培养、促进全面发展,发挥了良好的导向作用。但从近几年来考生答卷情况分析中,可以看出初中学生对历史学习存在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对历史事件整体感悟能力欠佳,缺少分析归纳,确令人担忧。面对这种令人担忧的情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考虑。

一、分析中考试题的变化

首先要分析题型的变化,尤其是近五年中考试卷对比,在题型上有哪些变化,加强对新题型解答能力的训练。其次,要分析考查内容和试题形式的变化。新课改理念在中考试题中越来越明显,现在的中考试题越来越贴近生活,也越来越开放。课本知识不变,变的只是命题方式,通过大量引用课本以外的知识和丰富的社会素材,形成新的问题情景,构成新的设问。以人们关注的现实问题为切入口,突出知识的活学活用,使试卷具有很强的时代感。

例如:农业问题和民生民问题、热点历史问题如朝鲜半岛问题、中东问题、印巴问题、钓鱼岛问题、南海问题等等,都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大事。如果学生只顾埋头苦读,不闻窗外事,不了解时政热点的时代背景和现实意义,就很难用所学的相关知识进行准确分析、判断和解答。这些试题都体现时代精神,国情民情和关心社会,解决实际问题等主题。这类试题既能考查基础知识和能力,也能考查获得知识和能力的方法及情感与价值观。整体性强、层次分明。这类试题已经成为中考的一种趋势。这就需要考生积极关注现实,选择那些材料丰富、时代感强、开放性强的习题去训练。

二、依托教材,讲练结合,拓展思维

讲是引导点拨,练是巩固拓展。考前进行有质、有量、有度、有序的强化训练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但要忌题海战术式的频繁考试。习题要精选有典型性和针对性的题目,注意题目的多样性、梯度性和综合性,要务求实效,使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知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

教师要精讲,精讲学生困惑易错的重点难点。通过练习检测,教师要细致的研究学生的反馈情况,分析问题的特征,找出症结所在,然后对学生存在的共同问题进行精讲。讲知识要拓展思维,纵横联系、系统化、条理化;讲思路既要突出提示找突破口,又要努力给学生营造思维训练的情景。这样,就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深化了学生的认识。

如随着时代车轮的前进,我们听到了各年代发出的最强音—“流行语”,它能在一个侧面反映社会的发展,历史的变迁。如20世纪50—70年代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多快好省,赶超英美”,而80年代以来的如“万元户”、“小康”、“上网”等,现在的“微博”、“微信”、“四G”、等。请回答:①从以上50—70年代现在提供的流行语中任意挑选两句,介绍其反映的历史;②从80年代以来的流行语中,你可以感受到什么?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此题是充分利用教材,帮助学生抓住时代的主流特征,引导学生对社会生活中的现象进行形象的感知和理性的思考,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研究技巧,掌握正确的答题方法

历史学科考试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考查的同时强调能力立意,注重人文性、科学性、实效性、探究性、开放性、应用性,考生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出色完成答卷,平时就要积极研究答题技巧,力求回答时有所创新。一般的非选择题以材料题形式出现,教师应提醒学生要注意以下几句话:

(1)“根据材料回答问题”,遇到这类题要明确的告诉学生答案就在材料里,要认真反复阅读材料,整理答案,尽可能用原文回答。

(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要告诉学生,这类题答案不在材料里,材料起到提示的作用或者帮助你联系所学知识,又或者限定问题的时间、范围等,一定要吃透材料,掌握全题要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这类题的答案既出自材料,又要结合自己所学知识将其归纳出来,难度相对较大。组织答案时,一般要寻找突破口,找准切入点。启示类:(对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应谈个人的认识、感受以及对国家、民族、个人应该怎么做;借鉴类:应谈历史上的做法,并做出明确判断和分析,并联系现实谈个人应怎样做;探究类:关注历史、现实和未来的互动与结合,呼应主题,侧重于现实。

12.历史中考复习的几点拙见 篇十二

一、围绕课程标准,牢记各种要点

毋庸置疑,课程标准是整个教育复习工作的灵魂。复习时,所谓的高屋建瓴,其实就应该紧抓课程标准这一关键,以高处的姿态挥洒自如地运用中考说明,这样清晰洞察中考历史的命题方向,做到胸有成竹。

要讲“高度”,且不说初、高中的衔接问题,而是一些必要的历史规律、历史结论在高中教材有详细阐述,初中生需要在“面”的基础上了解,做到一脉相承,比如:什么是“联邦制”?教师只需要说清楚它是美国首创的资产阶级政权形式之一,特点是孟德斯鸠创立的“三权分立”。至于联邦制是如何运作的,有何规定,与“邦联制”政体有何详细的异同,这些都可以暂时不提。只有了解、分析了高中历史教材的内容、特点以及要求,初中教师才能事半功倍地透析初中知识重、难点,对于中考复习定然有莫大帮助。

二、构建整体框架,切忌“孤立政策”

复习工作的重点在于夯实学生的“双基”,即基础知识、基础技能。从“掌握”、“理解”、“运用”等不同层次出发,紧紧依据中考说明,开展逐课逐章形式的复习。然而这样下来,学生只能短时间内掌握一些时间、人物、事件性质和原因,根本毫无历史概念,只能是快餐式的消化,哪怕原料再好。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不注意构建知识点的整体框架。历史新课程基本的历史知识包含重要的历史史实,自然还有基本历史线索。历史线索的重要在于是历史史实的容器,能让学生生动地认识到整个历史环境,完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特别是材料题的解读。

例如复习“中国近代史(1840~1919)”,学生对此相对比较头疼,主要是这段时间的历史事件多且繁。教师必须理清两条基本线索:西方的不断侵略和中国人民自身的救亡图存,即一方面是从单国侵华到多国联合侵华,另一方面是中华儿女从技术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的不断学习。这样一来,可以较为轻松地理清思路,学生接下来只需不断往里补充细节。

同样又如复习“世界近代史”部分,主线索应该是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诞生、发展以及逐渐至统治地位的过程,也就是起于新航路的开辟,讫于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以后。所以,历史复习决不能犯孤立主义,华盛顿式的孤立政策在这里是行不通的,只会一味地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导致学习成绩的不理想,学习能力的提不高,那这与新课程教育的目的根本就南辕北辙了,所以建立框架结构不失为历史复习高效的手段。

三、把握知识主干,避免因小失大

一些教师复习中事无巨细、不分主次地要求学生能够记忆每一个知识点,惧怕试卷中的冷题、怪题。比如有些教师要求学生背诵、默写中国古代农业中的“五谷”、“六畜”;有的教师要求学生对比分析儒家“仁政”思想与西方的“人文主义”的异同点。这些工作确实有助于学生对于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忆、理解,无可厚非,然而却是与学生的知识积累和能力相脱离的。笔者认为,这主要是教师没有实事求是地研究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造成的。这就形成了某些教师存在的复习脱离轨道的现象。初中历史教学和复习考试的使命在于让学生能掌握重大的历史事实,了解中外历史发展演变的线索规律,提高基本的识图、史料分析、判断等学习能力,形成简单的历史唯物辩证思维。所以不能因小失大,影响极其重要的历史学习兴趣。

四、多种形式复习,摒弃单一枯燥

一些教师每到了中考复习阶段,就会由于内容多、课时紧、竞争强等因素,往往丢掉在前阶段已经安排好的“三维思维”方法,只会简单机械的试卷测试、词语默写、段落划书。一部分学生由此错误地认为,历史学习就是划划、背背、默默。而新课程历史改革强调指出“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同时“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这无疑是对这些错误现状的迷津指点。依据考试说明,教师可以进行比如运用多媒体课件开展小组之间的历史问题抢答等活动,这样不但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而且能够给毕业班学生疲惫的思维以崭新的活力。当然,清新的“听”、“看”、“说”历史知识点对于学生而言是肯定不够的,而“写”知识点是必要的。一堂历史复习课应该“形神兼具”,教师也应该留出5~10分钟用于学生对于知识点的书面记忆。因为学生学习历史需掌握的基本能力之一,就是知识点的“书写”。

五、联系社会热点,延伸历史视角

历史教学的基本功能和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是“以史为鉴”。美国近代教育学家杜威说“生活即知识”,确实如此,过去的生活就是历史啊。而我们历史教师需要做的是不断地增强自身知识储备,通过不停的观察和思考,这样便可驾轻就熟地、有机协调地将历史教材、考试内容与切身生活联系起来,得到使死的历史活起来这一“起死回生”的结果,得到让学生感到茅塞顿开的良效。中考历史的命题在开始通俗化,或者说亲民化、热点化。这些题目往往是在初中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基础上,与当今社会的热点紧密相连,让学生感到很贴近自身社会、生活,而且在答题时潜移默化地感受到历史的文化熏陶,感悟历史的独特魅力,发展历史的思维能力。

13.历史中考复习资料梳理 篇十三

2、明朝建立后,明太祖变更统治机构,加强君权,设立了特色的厂卫特务机构:锦衣卫、东厂和西厂。另外,明朝科举考试内容限于四书五经,文体严格限于八股文。

4、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明朝中后期的商品经济有较大的发展。明朝后期,白银成为流通的货币。

6、1405—1433年,郑和率船队先后7次下西洋,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意义:郑和下西洋,促进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比欧洲航海家哥伦布远航美洲、达·伽马远航印度早半个多世纪,是世界航海的空前壮举。

7、16世纪中期,倭寇入侵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明朝的戚继光抗倭功勋卓著;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他们都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民族英雄。

8、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

9、1684年,清朝设立台湾府,属福建省管辖。

10、1636年,皇太极(清太宗)在盛京称帝,把女真族改为满洲,改国号为清,清军加紧对明朝的进攻,大军直抵山海关,镇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投降清军,引清军入关;1644年,清军入关,占领北京,顺治帝迁都北京,京师(今北京)成为清朝的都城,不久,实现了对全国的统治。

11、康熙帝两次命令清军围攻雅克萨,沉重打击了沙俄侵略者,1689年,中俄双方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我国领土,《尼布楚条约》是中俄第一个边界条约。

12、顺治帝封达 赖五世为“达 赖喇嘛”,后来康熙帝封**五世为“**额尔德尼”,雍正帝设立驻藏大臣;“达 赖喇嘛”、“**额尔德尼”、驻藏大臣三者地位平等;乾隆时建立金瓶掣签,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14、清朝前期,我国的疆域西抵葱岭和巴尔喀什湖北岸,西北包括唐努鸟梁海地区,北至漠北和西伯利亚,东到太平洋(包括库页鸟),南达南沙群岛,是亚洲东部的国家。

14、清朝雍正皇帝时,设立军机处,直接听命于皇帝,负责处理军国大事,严厉压制反清思想,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大兴文字狱,推行文化专制主义统治。

15、乾隆年间,大、小和卓兄弟发动叛乱,乾隆帝派兵平叛。

16、清明初年对外贸易政策是采取闭关政策。“康乾盛世”指的是康熙-雍正-乾隆时期。

17、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

18、李时珍是明朝杰出的医药学家,他用毕生精力,写成了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该著作被西方国家称为“东方医学巨典”。

19、宋应星是明末清初杰出的科学家,他编写了《天工开物》,该书被译成多国文字,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20、明代三部秀的小说是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施耐庵写的《水浒传》,吴承恩写的《西游记》。

14.中考历史复习经验交流材料 篇十四

汉阴县初级中学邝小琴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汉阴县初级中学邝小琴,从教已经25个年头,以前长期从事初中数学教学工作。近几年来,由于学校工作安排和我个人兴趣,我连续几年担任九年级历史教学。在教学中,我坚持多看多学勤动脑,力求课堂生动有趣,复习扎实有效。学生对历史课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中考中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成绩。我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此,我把在陕西省中考研讨会上获悉的关于中考命题的新动向,结合自己在复习中的一些体会与各位同仁分享。

一、上好复习课

提高复习课的效率,直接关乎学生的学习质量和中考的教学效率。复习课不是对旧知识的反复炒作,而是通过比较、归纳,形成知识的网络化、系统化,通过对典型例题的讲解,锻炼学生解读历史信息,总结归纳、迁移历史知识的能力。因此,上好历史复习课是搞好复习的基础。那么,如何使历史复习课扎实有效呢?

1.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复习课既要有基础知识的复习,又要有适当的拓展和延伸。适当提升复习课的深度与广度,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时间安排要合理,训练时间要充足,复习课的训练尤其关键。训练要突出基础、紧扣重点、锻炼能力、形式多样。这就要求我们要精心备课。关键是要动脑筋,精心设计:这节课从哪些方面复习,要涉及哪些知识要点,哪些社会热点,怎么组织这些要点,怎么安排课堂进邝小琴

程,选哪些题做课堂训练。要做好充分准备。当然我说的不是要写多么详细,写可以很简单,把自己上课的要点和思路进程写在一张纸片上,以便上课时随时提醒自己。复习课一定要避免照着资料念,资料只是便于学生课后翻阅和考试查阅的工具。

2.教学形式要活泼多样。比如用多媒体教学或学案教学,教学中使用表格式、比较法、讨论法等。现在我们多数学校都有多媒体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学课堂容量大,复习中利用多媒体优点很多。比如,很多的文字呈现可以节省大量的板书时间,思考、讨论、训练的时间就能得到保证。而地图和漫画通过多媒体呈现,美观、直观。这也是今年刘康花老师给我们的建议。

3.注意今年中考命题新动向。

中考出题专家杨宗年,对今年命题新动向的提示,主要有三点。首先是,加大对历史阶段特征的考查和历史知识整体性和时序性的考查。复习过程中,每个单元的几个主题就是那几个时代的阶段特征,一定要重视起来,要把每个主题对应的朝代或者时间理清楚。知识点要加强横向和纵向联系,要注意事件的前后关联。其次是弱化大专题复习,强化思考,简化答题。不用想方设法找专题,只需要扎扎实实上好每一节课,讲好每一份题。能勉强教会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和解释历史问题的方法,运用历史知识客观分析和解释社会现象的方法,我们就算教有所成了。第三,一定要重视新增考点。近三年来,每年新增考点都有2到5分,用杨宗年的话说,不然我增加它干什么。今年新增一共十个知识点,分散在各个考点中,可以对照去年的中考说

明,把它划出来,专门进行复习。

二、当好复习引路师

1.指导好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

由于历史开卷考试,学生往往忽视对知识点的记忆。但是,不记是不行的。对知识点关键词句的记忆,有利于提高学生完成选择题的速度,有利于学生理解材料解析题题意,迅速进入思考状态。然而,初中历史学科考点多,复习时间短,学生的记忆不可能面面俱到,而且记的太多也耽误时间。因此,记哪些,怎么记,就需要老师作好指导。我是这样做的:对照《中考说明》的要求,把每个知识点必须记忆的关键词句做系统的梳理。比如,考点3.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无论答案如何开放,都离不开核心意义:对祖囯疆域的奠定和中华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所以这句话是必须记忆的,其它答案点可以围绕这个意义进行,亦可以参考资料组合。考点7.概叙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只需要记忆一句话:北魏鲜卑族汉化改革。以后在审题过程中,只要看到“北魏”“鲜卑族”这样的字眼,自然而然的就会想到孝文帝改革,而他所有的改革措施都突出了汉化的特点。知识点关键词句梳理好以后,第一轮复习时,印发给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熟记这些关键词句。以便在第二轮复习时加强对历史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训练。

2.指导学生用好手头资料

尽管历史知识点多,但是中考所占的分值却偏少,答题可用时间也就偏少,实际上能在书上找到的答案也很少很少,所以我认为,复

习过后,三年的历史课本不需要带进考场。中考研讨会上,出题专家杨宗年就近年老师反应历史试卷偏难的情况做的回应是:他的试卷,是思考的时间长,写答案的时间短。学生进考场漫天翻书只能耽误时间,不利于思考。因此,要指导好学生用好手头的复习资料,让这本资料真正为考试服务。

我们学校今年的复习资料是《面对面》,本周星期三才给学生发下去。这本资料,优点是比较全面,并且练习题和资料是分开的,但是也有很多的不足,比如,目录过于简略,不便于学生查阅,部分知识点过时等等。为了完善它,首先,我根据《中考说明》,检索出知识点,对照资料页数,编制了一个较为详细的目录,而每个知识点下方,用小字把关键词句附上,印发后,既有利于学生记忆,又有利于学生查阅。其次,对正文内容进行了增删。因为资料一般都先于《中考说明》编印,所以不可避免的跟当年中考内容有出入。因此,老师一定要多看、熟看《中考说明》,因为,增加的有可能考,但删去的一定不会考。仔细阅读今年的中考说明,发现没有“中国古代文化、武则天、遣唐使、863计划,科教兴国、二战”等内容,所以,资料上的这些内容直接删去,不用复习。并且它每个考点的叙述,也没有体现考点内容的变化,而是沿用去年的中考说明,所以,要指导学生把资料上的考点跟中考说明对照,增加了的要添上。比如,考点2,资料上是:知道商鞅变法的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中考说明》上是:了解春秋战国诸侯国之间的战争,知道商鞅变法的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显而易见,增加了“春秋五霸、战国七雄”,而资料上提都没提,所以就要指导学生补上。比如,考点六,资料上是:知道魏晋南北朝的更替,初步了解人口南迁和江南的开发。《说明》上是:知道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和两晋南北朝的更替,初步了解人口南迁和江南的开发,多了三国鼎立的内容。资料适当的完善后,可以经常给学生一点时间读一读,资料越熟悉越便于学生查阅,这样就可以充分发挥资料的作用了。

3.做好开卷考试的答题指导

陕西省近年中考历史试卷偏难,主要是题目要求不好理解,总感觉题意指向不明。为了适应这种情况,在指导学生做材料分析题时,一定要让学生认真看材料,抓住题意中的一些关键词,如时间点、人物等等,联想相关事件。思考后再下笔。答题的时候,看清楚每小题有几个问点,防止漏答。省中考研讨会上专家们强调,历史的答案一定要序号化和逻辑化。语言表叙要简洁,要避免大段抄书。

上一篇:电力工作站年终工作总结下一篇:效能提升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