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就业问题和如何适应社会的调查

2024-08-13

毕业生就业问题和如何适应社会的调查(共13篇)

1.毕业生就业问题和如何适应社会的调查 篇一

职校毕业生如何顺利度过“就业适应期”

职校毕业生在刚刚走上工作岗位时,往往还存在以下一些不良心理,如依恋心理、自卑心理、浮躁心理等,使得他们不能很好地适应工作环境。毕业生从学校进入社会就面临着学生角色向职业角色的转变。绝大多数毕业生在角色转变中,有一段适应过程,叫做就业适应期。如果毕业生能够顺利地度过这个时期,就有可能走向成功的职业生涯。

不适应职场的原因如下:

1.理想和现实存在差距。很多毕业生不愿从基层最基础的工作做起,当工作单位的住宿环境差、工资低、工作程序单调时,就会产生失落感,从而降低工作热情。

2.用人要求与自身能力存在偏差。社会和用人单位往往认为:职校毕业生既然是“技能型人才”,工作后就应该“上手快、适应性强”,因此对职校学生的期望值往往过高,求全责备。而职校毕业生普遍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其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相对较弱,从而导致职校毕业生对工作的不适应。

3.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用人单位希望职校毕业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还要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然而,一些中职毕业生在校期间不注重综合能力的锻炼与培养,踏入社会后才意识到自己的综合素质远远不能胜任所从事的工作。

4.思想行为过于简单。学校生活的单纯、校园人际关系的简单、社会阅历的缺乏,使得毕业生对社会、对人生价值的认识过于理想,在分析问题、处理问题上表现为简单化。因此,在复杂的现实生活中,他们看不透,又不会灵活对待,因而造成人际关系紧张。

如何适应职场顺利度过“就业适应期”:

1.树立职业意识。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要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分析、独立处理问题,要有主人翁精神,主动积极地承担岗位责任,做好本职工作。特别是要树立团队协作意识。

2.从容面对挫折。刚找到工作的毕业生不要将工作目标定得过高,可以减少挫折感,正确看待失败与挫折。新手初上工作岗位,出现差错实属正常。只要认真分析失败原因,改正错误,成功一定会到来。要有“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的心态,先立足、再谋发展。

3.不断完善自我。尽管毕业生在校期间已经学到了一定的知识,具备了一定的能力,但知识结构还不尽完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动手能力还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职场新人要想快速进步,就要不断学习。毕业生要成为有心人,时时学、处处学。要注意观察公认业务能力最强的上级或者同事,琢磨他们的工作思路和工作特点。另外,还要认真学习本单位、本部门的规章制度,充分了解自己所承担工作的职责及要求。

4.建立宽松的人际关系。毕业生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融入集体,与大家和谐相处,避免受到排挤和孤立。

(1)学会调整心态。在与同事相处的过程中,要学会“兼容”,不要以个人的喜好作为交友标准,对于与你看法不一致的应保持沉默,不要妄加评论,同事之间应该是相互合作的关系,而不是相互竞争的“敌人”。

(2)保持适当距离。不打听别人的隐私,诸如生活状况、感情纠葛等,除非对方主动向你说起。刚到单位的新人,不可能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更没有正确分析判断的能力,因此对同事们之间的是非议论最好保持沉默。

(3)迅速融入集体。刚参加工作的学生在闲暇之余,要多与同事们一起出去娱乐,比如唱歌、跳舞、郊游、度假等,不仅能彼此增进了解,也能让你获得更多的快乐,有助于建立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

(4)说话注意分寸。毕业生由于刚刚工作,与同事都不熟悉,在说话的时候必须注意分寸,不能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当与同事或领导产生意见分歧时,应学会有效沟通,注意方式。

2.毕业生就业问题和如何适应社会的调查 篇二

青年中期是个体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我国大学生大多处于这一阶段的年龄,生理发育已接近完成,但其心理发展尚未完全成熟,因此很容易出现各种心理冲突。同时,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就业形势的严峻,人际关系的复杂从而导致大学生尤其是毕业生的压力越来越大,有的学生心理不堪重负,从而导致抑郁症等心理问题的出现。心理学家的最新报告显示,我国高校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生率已由1990年22.13%上升为31.67%。大学生阶段是人生成长发展过程中带有转折性的一个关键时期,大学生作为一个高素质群体,是未来社会希望之所在,所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也是大学生想要有所作为、渴望有所成就而导致的。本文就以地方高校英语专业毕业生为研究对象探讨解决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的问题。

1 社会适应性

社会适应既包括个体改变行为反应的方式来适应环境,也包括个体改变周围环境来谋求更好的发展。张大均认为,“适应性是指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改变自身或环境,使自身与环境协调的能力。”适应是个体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构建良好心理机制的过程。人类生活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心理环境、社会环境)经常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如果没有环境的变化,就谈不上所谓的社会适应性问题。另一方面,既然环境总在发生变化,那么个体就会经常面临适应新环境的需要。因此适应就成为个体一生随时都要面临的任务,也是个体生存与发展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大学生面对着学习和就业竞争的压力要增强自己的社会适应性就必须客观地评价自己所处的生活环境,与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怀有高于现实的理想,而又不沉溺于不切实际的幻想当中;当需要、愿望同社会要求发生冲突时,能放弃和修改自己的计划。

2 英语专业毕业生社会适应性的现状

当今英语专业的毕业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其主要来源是就业的压力,由于近几年高校连续扩招而英语专业又是扩招的重点专业,导致高校英语专业培养的一般性人才在某种程度上超出了社会实际需求,而与此同时英语专业综合性人才却比较缺乏,如有的学生在学校学习时学习的知识过于单一化,师范类英语专业毕业的学生只懂得如何去当一名教师,而不知道如何去利用自己所学的英语知识去处理一些涉外事务。而学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学校中只学习了商务英语方面的知识,对英语翻译方面的知识了解甚少。另一方面真正的专门性的拔尖的人才缺乏,如真正能做同声传译的英语人才在我们国家是非常稀缺的,仅有北京外国语学院、上海外国语学院和广东外国语学院等重点院校才有少数的该方面的人才。一方面我们的高校培养的一般性英语人才找不到理想工作,对他们造成巨大心理和经济上的压力,其社会适应性受到明显的限制,另一方面很多单位和公司又找不到相关英语综合性人才和专门性人才。从根本上来说造成这种矛盾的根源主要来自学校对学生的培养方案和社会的实际需求相脱节,当然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差也是学生在学校学习过程中抱着得过且过的混日子的态度,虚度年华所造成的。

3 增强英语专业毕业生社会适应性的策略

3.1 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

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在进入社会参加工作之后就不可避免地会和不同国家的人一起工作或参加各种社交活动,因此增强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也是增强英语专业毕业生社会适应性的重要因素。其中比较有效的增强学生跨文化意识的方法有文化讲座和关键事件。文化讲座作为传授知识的一种有效手段,对于文化教学来讲也是必不可少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需要学习者了解和掌握有关的文化知识,如文化的本质特点和功能,文化包含的内容和范畴,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念和习俗规范等,都可以通过讲座的形式传给学习者,不同的文化构成一系列的文化知识讲座,有利于学习者进行系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关键事件是通过分析实际跨文化交际中发生的,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失败案例,来说明跨文(下转第246页)(上接第221页)化交际中误解产生的原因,帮助学习者了解两种不同的文化在某个方面的不同期望和表现。

3.2 转变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要适应市场机制,及时改变办学思路,不但关心能否吸引更多的考生,而且更要考虑培养的学生能否被就业市场所接纳,尤其是英语专业的学生,当英语专业前几年还是热门专业的时候各个院校无论是理工类院校还是各专门院校如农业大学和医科大学等等纷纷开设英语专业,都想在招生的过程中分得更多的蛋糕。但是现在面临的这种激烈的就业竞争形式我们各个院校的英语专业必须苦练内功,根据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继续深化教学改革,调整专业结构、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使我们的英语的教学课程增加更多实际性的专业知识如外贸、翻译等等,使之与社会需求相吻合,尽可能增强英语专业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降低大学生结构性失业。

同时,我们高校要适应当前科技进步和知识的更新速度加快的新形势,改革外语的教学方式,扭转以往外语教学“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传授方式,培养英语专业大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如在对学生的英语教学当中多带学生到外贸公司、外资企业以及广交会等地进行现场的实践教学从而真正地提高其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

3.3 培养较强的学习创新能力

在现代学习型社会里,学会任何学习是每一个人都要面对的时代课题,英语专业的毕业生也不例外。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大学生日后就业能力和社会适应性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大学生要积极参加校内外组织的各项科技文化活动和实践创作活动如参加学校组织的由外教参加的英语角活动以及社会上的外贸交流会等,从而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加强知识融通和迁就能力的培养,在学习和创新中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使自身创造能量的释放达到最大化和最优化。

同时作为高校来讲要考虑结合本校的办学特色,构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如在医学院院校开设医学英语课程,在农业大学开设农业英语课程。高校也可以通过讲座、座谈、模拟、案例等各种教育方式,也可以邀请有关专家和成功创业的往届校友介绍就业形势和创业成功的经历,大力培养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和创业技能,努力提升大学生的综合创业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4 结语

本文从高校英语专业的社会适应性的现状分析得出从培养英语专业的毕业生的跨文化意识,转变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较强的学习创新能力能有效地促进高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

摘要:当今英语专业的毕业生面临者巨大的就业的压力,本文就高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增强其社会适应性减缓就业压力。

关键词:英语专业毕业生,社会适应性,问题研究

参考文献

[1]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3.毕业生就业问题和如何适应社会的调查 篇三

社工专业的学长学姐们:

您们好!我是社会工作专业的大四学生,这项调查,主要是想了解社会工作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及其对自身专业的一些看法。希望通过调查作出有助于更好地促进专业成长提高社工专业的认同感和就业率。这也是我的毕业论文题目。我急切需要你们的支持与合作。

此次调查进行的是抽样调查,采取不记名的方式,对于您所提供的资料,若涉及到个人稳私的都不会对外公开,希望您能如实选择和填写。占用了您保贵的时间,向您表示衷心地感谢。

填表说明

有选择的项目,请在合适你的答案旁打“√” ; ●

有特殊要求的项目,请按特殊要求填写;

在有“其它”或“原因”等项目中,请简要填写您额外的想法或意见。

问题和答案

1.您的毕业年份----2 您的性别

A 男

B女 目前的工作所在地属于 A城市

B乡镇

C农村 4 从毕业到现在您更换过几次工作

A 1次以下

B 2到3次

C 4到5次

D 6次以上 5 您换工作的原因是

A认为没有发展前途

B觉得福利待遇不好

C离家远

D其他 6 您目前的工作状况

A 全职工作B兼职C自由职业D自己创业F没有工作 7 您是通过哪种途径找到工作的

A企业招聘会B:亲友介绍或家庭关系C同学朋友或依靠校友推荐D老师推荐E其他 您目前所从事的工作种类(若选A请继续回答8到9题)

A社会工作专业人员 B服务人员 C管理人员D普通办事人员E教育培训人员F销售人员 G其他(请注明)

9.您从事社会工作至今,就社工的具体工作而言,你的感觉是 A很不喜欢

B不喜欢

C没感觉

D喜欢

E很喜欢 10.您今后是否会继续从事社会工作?

A是

B否

C不一定 11 您目前的月平均收入(税前)

A 1000元以下B1000-2000元 C2000-3000元D3000-4000元 E5000元以上 12 您对目前所从事的工作

A很满意B满意C一般D不满意E很不满意 13 您现在最主要的经济来源是

A工资收入B 家庭援助C亲友资助D依靠借贷E其他(请注明)14 您目前的压力主要来自什么方面

A人际关系压力B经济压力C工作压力D感情压力 F其他(请注明)15 您认为高校教育缺乏对学生哪些方面的培养

A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B社交能力的培养C社会实践的经历D社会责任感的培养E自我塑造能力的培养 F其他(请注明)16您认为高校缺乏对学生进行哪方面的就业指导

A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B就业心理指导

C就业程序与技巧指导 D就业需求信息

E劳动法,保险,医疗政策等有关维权的知识指导 17您最想去什么样的单位工作

A政府机关 B大型企业 C事业单位 D外企 E自主创业F其他(请注明)18您认为阻碍自己找到理想工作的因素有哪些

A专业因素B人际关系C家庭背景D性别E自己的努力不够F其他(请注明)19您对未来五年的工作,生活预期

A会比现在差B不会有什么变化C会比现在好D说不清楚 关于专业 上大学前您对社工的了解程度

A没听说过

B 只有模糊的概念

C 比较了解

D 很了解 21.您认为影响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最多三项)A需要政府真正重视,采取有效措施才可能发展起来 B对社会工作的具体内容不了解,用人单位不愿意接受

C从事社会工作人员专业性不强,专业技能缺乏,无法得到社会的关注、欢

迎和认可

D专业理论大多来自国外,没有经过本土化实践与我国实际脱节 E其他

22.根据中国目前的国情,你觉得社会工作存在的价值----A非常需要

B需要

C可有可无

D不需要

E根本不需要 23.您对社会工作在河南省发展前景的预见是

A很悲观

B不太乐观

C不知道

D乐观

E很乐观 24.您认为社会工作专业的就业范围是

A包罗万象,在哪个行业都用得上

B主要是一些非营利、非政府的机构 C政府部门

D不太清楚 25.您觉得政府对该专业的发展所持的态度是

A漠视

B不太关心

C不知道

D关注

E很关注、支持 26.您认为社会工作迅速发展的条件(可选三项)A政府关注

B扩大教育范围

C社会工作职业化

D加强同国外的交流合作

27.如果让您重新做选择,你会

A继续选择该专业

B绝不会再选择该专业

C有可能还会选择该专业

4.毕业生就业问题和如何适应社会的调查 篇四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将开始实施第三步战略部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现代化进程,对农业将提出更高的要求。我国的经济结构能否顺利调整,国民经济能否发展的更快一些、更好一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基础是否稳固。只有加强农业基础,确保农产品供给,才能顺利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只有加强农业基础,开拓农业市场,才能支持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

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而且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十五”计划纲要提出,必须高度重视农民收入问题,把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做好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工作、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基本目标。

“靠天吃饭”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祖祖辈辈唯一的谋生手段,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方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后,农业生产受到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市场风险增加。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农业将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根据江泽民同志?quot;三个代表“的思想,周家村两委在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拓宽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领域上做文章。吸引外资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带领全村人走上了致富之路在产品供求关系发生变化、市场竞争加剧的情况下,必须对农产品的品种结构进行调整,面向市场,依靠科技,进一步加强优质品种的引进、选育、繁育和推广工作,尽快淘汰和压缩劣质品种,全面优化农作物品种结构,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种植业。他们为村民们联系了南韩的育种辣椒和西瓜,辣椒2000元/亩,西瓜4000元/亩,西葫芦5000元/亩,环绕村子还重了5000棵柿子树,每棵树收入200多元,年人均收入3800元。

虽然取得了这么大的成绩,但村两委并没有固步自封,他们清楚地知道”地,也就种成这样了,要想再发展农村经济,还是要想办法,上项目。“我觉得要想拓宽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领域,还要在以下三点上想办法:

(一)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

鼓励农民服务组织创新,培育经纪人队伍,加强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体系和市场信息体系建设,加快制订或修订农业行业标准和重要农产品质量标准,推广采用国际标准,创建一批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有计划地兴建或扩建一批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和科技、劳务等要素市场。搞好农业服务,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引导农民发展优质高效经济作物;搞好对农民的科技教育和培训,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到农户,及时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

(二)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推进规模经营和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带动力量。

1、鼓励采取公司加农户、订单农业等多种形式。要采取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扶持重点龙头企业发展。从信息、技术、资金等方面为龙头企业搞好服务,支持龙头企业建设农产品生产、加工和出口基地,引进、开发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企业和科研单位带动农户进入市场,与农户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

机制。合理调整农业生产区域布局,发展特色农业,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的生产格局。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

2、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和效益。农产品的转化主要是发展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水平还很低,通过运用高新技术,实行对初级产品的深加工,还可以为农产品的增长提供极为广阔的市场空间。要加快农产品加工技术和设备的引进开发,发展农产品销售、储运、保鲜等产业,积极促进初级农产品的转化和加工,不断开发名、优、特、新品种,搞好优良品种的繁育。

5.毕业生就业问题和如何适应社会的调查 篇五

环保融投资须与资本市场发展相适应-关于环保融投资体制问题调查和发展对策思考

本文针对在建立和完善环保资本市场中环保融投资出现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从环保投资的机构形式、资金来源、经营方略和发展方向等方面提出相应可操作性对策.

作 者:张新国 ZHANG Xin-guo  作者单位:山东省潍坊市环境保护局,山东,潍坊,261041 刊 名:中国环保产业 英文刊名:CHINA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DUSTRY 年,卷(期):2002 “”(4) 分类号:F8 关键词:环保融投资   投资体制   资本市场   规范运作   经济规律  

6.毕业生就业问题和如何适应社会的调查 篇六

1 完善制度设计, 提高制度的公平性、适应性和可持续性

1.1 为了体现制度的公平性, 应将灵活就业人员普遍纳入社会保险体系。

现行的社会保险制度实际上是将灵活就业人员排除在制度体系之外的, 尽管在一些地区已经开始进行针对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试点工作, 但由于制度本身的缺陷, 使得现有的尝试只能是边际性的改进。针对现行社会保险制度在灵活就业群体的制度空白以及灵活就业在解决就业问题方面的重要作用, 社会保险制度未来的发展目标应该是:建立一种既与现行制度衔接, 又适合灵活就业者基本需要, 并且可以覆盖全体公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这不仅是制度公平性的具体体现, 同时也是现实的迫切需要。

1.2 为了提高制度的适应性, 应针对不同人员实施差别化的设计。

尽管社会保险制度的发展目标是建立覆盖全体公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但是必须认识到不同群体的特征和需要是不同的。因此, 从提高制度适应性角度出发, 应根据不同社会群体的特征和需要设计不同的计划, 如区分雇员计划 (有两个互相制约的缴费主体) 和自雇人 (一个缴费主体) 计划, 并采用不同的费率、不同的缴费方式和账户管理系统;在城市和农村建立不同的计划;特别是应当让参保人身份弹性化, 他们可以在劳动力市场流动的过程中转换身份并加入相应的计划。

1.3 为了保证制度的可持续性, 应通过完善制度设计来稳定和扩大保险资金来源。

目前, 就全国社会保险基金总量而言, 已经出现入不敷出的状况, 并且已经威胁到社会保险制度的持续运行。将灵活就业人员纳入社会保险体系, 无疑可以扩大保险资金来源, 但目前, 由于在制度设计中没有明确政府、企业和个人应当承担的责任, 使得灵活就业人员以及灵活用工企业的参保积极性都大受影响。因此, 从稳定和扩大保险资金来源的角度出发, 应当进一步明确三方责任, 从而, 为社会保险制度的持续良性运行奠定制度基础。

(1) 明确政府的责任。政府承担着保护弱势群体和主导整个社会保险制度的责任。这种责任不仅体现在推动社会保险立法、监管社会保险运行等方面, 而且直接、具体地体现在政府承担的财政责任上。鉴于现阶段社会保险基金支出形势严峻, 国家不仅应当明确财政中的社会保险投入比重, 而且应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财政责任。政府可以通过“鱼饵补贴”政策激励灵活用工的企业和劳动者参加社会保险计划, 即在个人缴费的基础上政府给予补贴。中国有很多地方政府即通过这类补贴政策鼓励失地农民和进城务工农民建立养老保险个人账户, 并积极缴费。

(2) 明确灵活用工单位的社会责任。企业通常将灵活用工视为非规范用工, 选择灵活用工的目的即在于节约劳动成本, 规避法律责任。任其下去, 企业文化和管理水平将距离现代企业越来越远, 职工的合法权益被肆意侵犯, 这将引起一系列社会问题。明确灵活用工企业的社会责任主要有两个方面:a.依法建立灵活用工的薪酬计划和信息披露制度, 这是企业为灵活就业人员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基础;b.合理界定用工单位的缴费比例, 尽量减轻或者分解用工单位的负担, 依法监督用工单位为灵活就业人员缴纳社会保险费。

(3) 明确个人参保和缴费责任。增强国民自我保障意识和个人责任, 既是世界社会保险改革的潮流, 也是中国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重要目标。因此, 让劳动者分担相应的社会保险费是必需的举措。为此, 需要为全部就业人员建立通用的社会保险个人账户, 通过税收优惠和灵活的缴费方式鼓励他们参加社会保险计划并履行缴费义务。对于自雇人, 可以在完善税收制度的同时建立合理的缴费基数和费率。

2 改进技术手段, 提高社会保险管理能力

2.1 应利用信息技术加快建立社会保险关系信息库。

随着灵活就业群体日益增多、工作岗位变换日益频繁, 以及劳动者社会保险关系的变动、接续和管理的工作量越来越大, 建立社会保险关系信息库的重要性已经日益突显出来。尽管, 就最终目标而言, 是实现全国社会保险关系信息互联互通, 但是, 鉴于时机尚未成熟, 目前应以建立地市一级信息库为基础, 逐步实现社会保险关系信息库在地市间、省市间的联网与信息共享。此外, 为了不使社会保险成为劳动力流动的障碍, 而是积极地促进劳动力流动和就业, 应改变社会保险必须依托用人单位的传统做法, 针对灵活就业人员劳动关系不稳定的特点, 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 面向劳动者进行社会保险制度的设计。基于这一认识, 社会保险关系信息库的建设应坚持社会保险关系相对固定性和唯一性这一原则。包括灵活就业人员在内的所有劳动者, 一生只能建立唯一的社会保险关系, 该关系随就业状态的变化而转移、接续, 并以此为依据享受社会保险相关待遇。

2.2 应利用计算机技术, 充分发挥个人账户的功能。

个人账户具有多种功能, 是参保人权益记录、计划资产记录、投资运营的管理工具、监督计划的工具。通过个人账户这个服务平台, 可以建立联接政府、企业、社会和个人及家庭责任的管理系统, 产生一卡通天下和管终生的效用。随着个人权益账户携带性的提高, 公民对计划的认同性自然会提高, 不再担心政府和计划的信用, 这对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和促进城镇化具有一举多得的效用。只有按照这样的目标设计和完善社会保险计划, 才有可能使计划的弹性和适应性最大化, 保障灵活就业机制下各类群体和一人终身各种就业选择的需要。

2.3 通过设置“社会保险个人服务窗口”, 建

立社会保险关系管理中心等措施, 简化参保程序, 改进服务手段。设立可以直接接待和受理灵活就业者个人参保的“社会保险服务窗口”, 使灵活就业者参保更加方便;劳动者个人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参保登记、缴费, 应当作为建立正常社会保险关系的一种方式, 以缴费而不以有无劳动关系确定是否参加社会保险并建立社会保险关系, 以便为灵活就业者和下岗、失业、暂时无工作人员建立、接续社会保险关系创造条件;简化程序, 使灵活就业者参保登记、缴费、转移和接续社会保险关系更加省时、快捷。

3 明确政府责任、完善政府政策

在灵活就业人员中还存在一定数量的弱势群体, 在就业过程中, 他们的基本权益常常难以得到保障, 因而尤其需要政府的扶持和帮助。目前, 对于弱势群体通常的扶助措施是提供一次性救济。实践结果表明, 这种方式的效果十分有限, 并且往往具有消极性。如果政府能够改变思路, 帮助他们参加社会保险计划, 从而取得长期收益资格, 则更加具有积极意义。这样一来, 他们就可以在通过灵活就业获得收入的同时还可以参加社会保险计划, 从而更多依靠自己, 减少对政府的依赖。相应地, 也有助于从根源上减轻政府负担。针对当前大龄失业下岗职工和其他生活困难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缴费负担问题, 应通过政府补贴部分社会保险缴费的办法推动他们参保、续保, 促进其就业。

摘要:针对灵活就业群体被排斥在现行社会保险制度之外所引发的严重问题, 从完善制度设计, 提高制度的公平性、适应性和可持续性;改进技术手段, 提高社会保险管理能力;明确政府责任、完善政府政策等三个方面较为系统地提出如何构建适应灵活就业的社会保险制度。

关键词:灵活就业,社会保险,制度建设

参考文献

[1]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对积极的就业政策的解读和解析[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3.

[2]李会欣.发达国家的灵活就业政策分析及启示[J].宏观经济研究, 2003 (9) .

[3]莫荣.2002年:中国就业报告[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3.

7.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调查问卷 篇七

指导语:同学您好,我们是希望学院大三心理班的学生,我们正在做有关大学生适应能力的调查,旨在了解大学生适应能力的基本情况,您的回答无所谓对错,只要能真正反映您的想法就达到我们这次调查目的。希望您能够积极参与,我们将对您的回答完全保密。调查会耽误您5分钟左右的时间,请您谅解。下面每题后都有“A、B、C”三个选项,请将符合您实际情况的选项填写在每题后的括号里。谢谢您的配合和支持。

性别:年级:

1.我最怕转学或转班级,每到一个新环境,我总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才能适应()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2.每到一个新的地方,我很容易同别人接近()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3.在陌生人面前,我常无话可说,以至感到尴尬()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4.我最喜欢学习新知识或新学科,它给我一种新鲜感,能调动我的积极性()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5.每到一个新地方,我第一天总是睡不好,就是在家里,只要换一张床,有时也会失眠()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6.不管生活条件有多大变化,我也能很快习惯()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7.越是人多的地方,我越感到紧张()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8.在正式比赛或考试时,我的成绩多半不会比平时练习差()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9.我最怕在班上发言,全班同学都看着我,心都快跳出来了()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10.即使有的同学对我有看法,我仍能同他(她)交往()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11.老师在场的时候,我做事情总有些不自在()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I2.和同学、家人相处,我很少固执己见,乐于采纳别人的看法()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13.同别人争论时,我常常感到语塞,事后才想起该怎样反驳对方,可惜已经太迟了()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14.我对生活条件要求不高,即使生活条件很艰苦,我也能过得很愉

快()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15.有时自己明明把课文背得滚瓜烂熟,可在课堂上背的时候,还是

会出差错()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16.在决定胜负成败的关键时刻,我虽然很紧张,但总能很快使自己

镇定下来()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17.我不喜欢的东西,不管怎么学也学不会()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18.在嘈杂混乱的环境里,我仍然能集中精力学习,并且效率较高()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19.我不喜欢陌生人来家里做客,每逢这种情况,我就有意回避()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20.我很喜欢参加社交活动,我感到这是交朋友的好机会()

8.毕业生就业问题和如何适应社会的调查 篇八

来源: diyipaper.com

1.研究方法

1.1 方法随机抽取我校毕业生1 15名,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发放问卷115份,回收l10份,有效100份,有效回收率87.O%。其中男性49人,女性51人;年龄21-26岁。

1.2 工具

(1)采用自编的人口统计学变量问卷及修订后的高职高专毕业生社会适应量表(共59个项目)进行调查研究。量表又分为6个分量表:学习适应(13个项目)、自我意识(13个项目)、社会交往适应(9个项目)、家庭环境适应(7个项目)、校内人际关系(10个项目)、挫折耐受力(7个项目)。采用4点计分法(完全不符合1分,基本不符合2分,基本符合3分,完全符合4分),得分越高代表社会适应能力越差,中度水平为2.5。在本次测量中,问卷的 系数为0.783,具有较高信度。问卷的结构效度用因子间的相关指标分析说明,各分量表的相关系数在0.240--0.567之间,符合量表法对各个次级因子间中低相关(O.1~0.6)的要求。

(2)根据自编的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访谈提纲对3位我校毕业生及1名医务工作者进行实地访谈,通过访谈进一步了解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存在的主要问题。

2.结果分析

2.1高职高专毕业生社会适应的忌体特点运用修订的高职高专毕业生社会适应量表对研究对象进行测量,测得其在以下6方面及总体社会适应的得分与标准差的基本情况。力得分最高,其他几方面均处于中间水平,而总体社会适应得分处于相对正常水平(2.20),表明毕业生总体社会适应良好,但挫折耐受力弱。

2.2 背舞牲因素对高职高专毕业st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笔者将不同背景性因素在社会适应各维度上的均数与标准差进,行了统计。背景性因素主要包括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及居住地城。

男生在学习适应、家庭环境适应、校内人际关系3方面得分低于女生,而男生在自我意识、社会交往适应、挫折耐受力及总体社会适应上得分均高于女生。独生子女除在学习适应上和社会交往适应上的得分略高于非独生子女,在其他几方面均低于非独生子女。在居住地域上,县城及以上毕业生得分在所有维度方面均低于乡镇或农村毕业生。通过对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和居住地域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是否独生子女在自我意识(P-=o.019,

2.3 家庭经济因素对高职高专毕业st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笔者将家庭经济情况分为富裕、较好、一般、较差、很差5类。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家庭经济因素对高职高专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

在家庭环境适应上存在显着性差异(F=2.524,P<0.01);在校内人际关系上存在显着性差异(F=2.814,P<0.01);在挫折耐受力上存在显着性差异(麒.241,P<0.01)。

对平均数的多重比较分析表明,在家庭环境适应上,家境较好和家境一般得分低于家境很差的毕业生,P值分别为0.008和0.02。

在校内人际关系,家境富裕得分高于家境一般的毕业生,P-0.041;家境较好和一般的得分低于家境很差的毕业生,P值分别为0.035和0.011。在挫折耐受力上,家境富裕、较好、一般和较差得分都低于家境很差的毕业生,P值分别为O.049、O.000、0.001和0.005。综上所述,在家庭环境适应上,家境较好和一般的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要高于家境很差的毕业生。在校内人际关系上,家境富裕的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要差于家境一般的毕业

生;家境较好和一般的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要强于家境很差的毕业生。在挫折耐受力上,家境很差的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要差于其他家境的毕业生。

2.4社会交往因素对高职高专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对经常参加社会或集体活动的毕业生加以分类,分为经常、偶尔和从不参加社会或集体活动,并且对这3种情况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具体结果见表4。

在家庭环境适应上存在显着性差异(3.905,P<0.O5);在校内人际关系上存在显着性差异(F=.027,P<0.01);在挫折耐受力上存在显着性差异(F=3.325,P<0.05);在总体社会适应上存在显着性差异(F=3.360,P<0.05)。平均数的多重比较分析显示,在家庭环境适应上,经常和偶尔参加社会或集体活动的毕业生得分低于从不参加者,P值分别为0.O11和0.023;在校内人际关系上,偶尔参加社会或集体活动毕业生得分低于从不参加者,P--0.002;在挫折耐受力上,偶尔参加社会或集体活动的毕业生得分低于从不参加者,P=0.012;在总体社会适应上,偶尔参加社会或集体活动的毕业生得分低于从不参加者,P=-0.012。综上所述,在家庭环境适应上,经常和偶尔参加社会或集体活动的毕业生要强于从不参加者;在校内人际关系上,偶尔参加社会或集体活动的毕业生要强于从不参加者;在挫折耐受力上,偶尔参加社会或集体活动的毕业生要强于从不参加者;在总体社会适应上,偶尔参加社会或集体活动的毕业生强于从不参加者。

2.5 高职高专毕业生面临的社会适应问题通过自编的高职高专毕业生社会适应访谈提纲对我校3名毕业生及1名医务工作者,主要针对毕业生所面临的社会适应问题及自我应对策略,进行了实地访谈。

3.讨论

3.1高职高专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一囊特点研究表明,除挫折耐受力平均得分为

2.68(超过中度水平2.5)以外,其他几个维度得分都低于2.5,都处于一个相对较好的社会适应状态。总体来看,我校毕业生社会适应状况相对正常,但研究结果与预想的高职高专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存在一定差距。究其原因,社会适应能力较弱的毕业生无法在原工作岗位继续胜任,因此,较弱的社会适应能力一般在调查中不易被发现。挫折耐受力平均得分较高(2.68分),说明毕业生的挫折耐受力较弱。访谈结果也表明,不同毕业生在工作能力差、基础知识不扎实及心理脆弱等方面表现一致。

3.2 不同背兹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特点对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及居住地域等背景性因素分别进行了研究。从表2可知,除挫折耐受力得分高于中度水平外,其他各维度得分均处于中度水平以下,进一步验证了毕业生挫折耐受力欠缺,有待进一步增强。在独立样本I检验中发现,是否独生子女在自我意识和家庭环境适应上有显着性差异,独生子女在自我意识上得分为(1.98~q).51)分,而非独生子女得分为(2.38~q9.77)分;独生子女在家庭环境适应上得分为(2.17±0.39)分,非独生子女得分为(2.34+0.41)分。通过对比,发现非独生子女这两方面社会适应能力较独生子女差,这是因为独生子女的生活环境导致其自我意识要明显强于非独生子女。在家庭环境适应上,独生子女有更强烈的追求独立的心理愿望。研究发现,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与背景性因素有密切关系。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对人施加影响的重要渠道,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环境等许多因素往往是通过家庭直接或间接影响孩子,潜移默化,影响其身心发育翻。

3.3 不同家庭经济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特点家庭经济因素是影响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另一重要因素。从经济学角度分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影响人的各方面能力,包括社会适应能力。研究发现,经济因素与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强弱的关系基本趋势为:较好>一般>较差>很差>富裕。除家庭环境适应、校内人际关系、挫折耐受力存在显着性差异外,其他几方面虽无显着性差异,但基本符合上述趋势。这验证了较好家境比富裕和较差家境对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有更积极的作用,因为较好家庭更注重孩子的教育和各方面能力的培

养。较差家境缺乏软、硬件条件,富裕家境则往往忽视孩子能力的开发与培养,从而导致社会适应能力较弱。综上所述,较好家境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最强。

3.4 不同社会交往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特点研究发现,经常参加社会或集体活动的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明显高于从不参加者。除2.4中分析的几方面存在显着性差异外,其他几个维度的均值得分基本都是经常<偶尔<从不。因为参加社会或集体活动能带给人愉快和喜悦,并能降低紧张与不安,从而调控人的情绪,促进其心理健康。参加社会或集体活动是人们实现社会参与最简单易行、最廉价又最有收获的方式。社会交往因素对人的社会价值的培养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4.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高职高专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总体水平趋于正常水平,但挫折耐受力水平超过中度水平。

(2)不同性别、居住地域的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无显着性差异,但是否独生子女在自我意识和家庭环境适应上存在显着性差异。

(3)家庭经济因素在家庭环境适应、校内人际关系、挫折耐受力几方面存在显着性差异,较好家境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强于其他家境毕业生。

(4)社会交往因素在家庭环境适应、校内人际关系、挫折耐受力以及总体社会适应上存在显着性差异,经常参加社会或集体活动的毕业生各方面能力要强于其他毕业生。

4.2 建议

(1)目前,高职高专毕业生总体社会适应能力相对稳定,但有些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特别在挫折耐受力上,需要特别关注与加强。用人单位要及时对毕业生进行正确引导与培训,使他们的工作、学习、生活等能有效展开,提高工作效率,保持工作热情。

(2)对不同背景毕业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关怀。针对不同背景毕业生在不同方面呈现的不同社会适应能力,着重加强对薄弱环节进行指向性关怀,从多方面、多层次了解毕业生当前社会适应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其实际情况进行疏导。社会对毕业生要有宽容心,要积极创造条件培养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使他们的知识转化为生产力,更好地服务社会。用人单位应把满足条件的毕业生吸收进来,进行规范的指导和培训,使他们更好、更快地成长。

9.毕业生就业问题和如何适应社会的调查 篇九

(一) 单位对秘书人员的需求

1. 企业设置的秘书岗位类型。

调查显示, 企业设置的秘书岗位类型多种多样, 如领导的专职秘书 (63.3%) 、办公室秘书 (16.7%) 、商务秘书 (10%) 、文字秘书 (6.7%) 、项目秘书 (3.3%) 。 (如图1)

2. 企业对秘书人员的年龄要求。

在对60家企业的调查后我们发现, 18家用人单位对秘书人员的年龄没有提出明确要求, 而在另42家对秘书人员有年龄要求的用人单位中, 秘书的年龄总体上被要求在20~40岁, 其中以20~30岁居多。可见秘书年龄需求的结构更加趋向平衡、合理, 中青年兼而有之。

3. 企业需求的秘书人员所学专业的类型。

调查中我们发现, 从对秘书应聘人员的专业要求看, 过半数 (55%) 的企业并不要求秘书应聘人员具有本行业专业背景, 可见用人单位在招聘秘书人员时大多考虑的并不是专业。也有45%的企业对秘书人员的专业有一定要求, 这其中, 81.5%的单位要求秘书人员从秘书 (文秘) 专业毕业, 说明秘书学专业在秘书人员需求中仍占据一定优势。

4. 企业对秘书人员的学历要求。

单位所需要秘书人员的学历层次也是参差不齐的, 调查中我们发现本科占有的比例最大 (56.7%) , 大专占40%, 高中占1.7%, 硕士占1.7% (如图2) , 其中, 本科专业需求中还有5.9%的企业要求秘书从211、985等重点院校毕业。调查并没有发现所需秘书人员学历是在高中以下。

当然, 这只是针对所调查到的企事业单位来说。但是, 这也显示出企业除了注重秘书的专业素养、职业技能的同时, 对秘书人员的学历越来越重视。重点院校本科或以上学历毕业的学生在竞争秘书这个岗位的时候更具有优势。

5. 企业对秘书人员的性别要求。

在调查的60家企业中, 我们发现只有8家 (占13.3%) 企业对秘书性别的要求为女性, 81.7%的企业对秘书人员并没有性别要求, 此外有5%的企业明确要求秘书人员为男性。调查中还发现要求女性秘书人员的岗位大多是:董事长秘书、经理秘书、教育、投资公司总裁秘书、汽车销售公司秘书等对个人形象、气质要求比较高的职位;要求男性秘书人员的岗位大多是:工程建设、信息技术公司总经理秘书等这类涉及能适应加班、吃苦耐劳的职位。因此, 社会上把秘书一职默认为只限于女性是不正确的, 男性也可以成为秘书人员。

6. 企业对秘书人员的工作经验要求。

当今社会, 企业在选拔人才时更加关注求职者是否有与岗位相关的工作经验, 一定的工作经验也是秘书就业中的一项“硬指标”, 不同的单位对秘书人员的工作经验要求也不尽相同。

在我们调查的60家企业中有46家 (占76.7%) 单位更倾向于有相关工作经验的秘书, 其中, 16.7%的企业需要秘书有一年及以上工作经验, 26.7%的企业需要秘书有两年及以上工作经验, 26.7%的企业需要秘书有三年及以上工作经验, 6.7%的企业需要秘书有五年及以上工作经验。而只有14家 (约占23.3%) 企业对秘书人员没有提出具体的经验要求。 (如图3) 显然, 工作经验对于秘书人员来说是比较重要的, 拥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会使你的求职更为容易。

7. 企业对秘书人员的薪酬待遇。

秘书虽然是一个社会需求较大的职业, 但是其工作属性总体来说是一种社会性服务职业, 因为秘书工作本身不能脱离它所服务的领导或单位而独立存在, 因此秘书人员工作范围具有很大的弹性空间, 工资收入差别也很大。通过调查, 60家企业中有33家企业 (约占55%) 在招聘秘书人员时面议定薪, 而在27家定薪的企业中, 月薪1500~3000的秘书约占59.3%, 3000~5000的秘书约占29.6%, 5000以上的约占11.1%。 (如图4)

工作薪金有高低, 正照应了初、中、高不同层次的秘书。从调查结果看, 月薪在1500~3000的秘书占了绝对数量, 这也从一个侧面看出, 秘书想要获得较高薪水, 就要不断“充电”, 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 向高层次秘书发展。

(二) 秘书人员应具备的素质能力及知识结构

1. 秘书人员应具备的素质。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 竞争同样异常激烈。无论何种层次的秘书岗位, 都会对职业素养、交际能力、服务意识这些秘书人员必备素质提出或高或低的要求。职位层次越高, 各种素质也被要求得更突出。调查显示, 企业要求秘书具有:

(1) 工作踏实认真, 具有责任心、良好的人际关系; (约占46.7%)

(2) 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诚实, 能忠诚于单位; (约占33.3%)

(3) 有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 善于沟通; (约占60%)

(4) 具有良好的组织协调﹑公关统筹﹑逻辑思维能力。 (约占26.7%)

2. 秘书人员应具备的能力。

调查显示, 企业要求秘书人员具备综合能力, 包括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公关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执行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合作能力、办公自动化操作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外语应用与交流能力、应变抗压能力、管理能力这11种能力。 (如表1)

3. 秘书人员应具备的知识结构。

知识就是力量。秘书其实是一个综合性的岗位, 不少企业在秘书工作中没有十分细致、精确的分工, 这对秘书人员的知识结构有很大要求。在调查中, 许多企业要求秘书人员应具备以下不同知识:汉语言文学知识、商务金融知识、工程管理知识、办公室事务管理知识、医药知识、法律知识与行政管理知识等。有的企业对秘书人员的普通话水平提出了要求, 还有不少企业要求秘书人员掌握一些常用的办公软件操作和驾驶技术, 英语方面的知识也必不可少。 (如图5)

二、大学毕业秘书人才就业困难的原因

秘书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是多层面的, 下面分别从社会、高校和毕业生自身三方面进行分析。

(一) 社会原因

1. 高等教育扩招, 毕业生数量剧增。

全国高校在从1999年开始大规模扩招后, 大学毕业生人数持续攀高。2004年毕业生人数为239万, 2005年增加68万, 2006年扩大到377万, 2007年达到447万, 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突破500万大关达到512万, 而到了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更是高达639万[1]。虽然近几年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数量较大, 但由于高校扩招政策是在不完善的市场环境条件下实施的, 高等教育扩招的规模与速度过快, 导致毕业生的供给速度大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速度, 超过了社会的吸纳能力[2]。同时, 大量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 又使得企业对于秘书人员的要求提高, 毕业生的素质无法满足企业需求。

2. 就业市场或多或少存在歧视秘书学现象。

由于秘书职业的特殊性, 因此用人单位在招秘书时, 会在外形、性别、学历和是否名校等方面存在或多或少的歧视。用人单位在招聘秘书时, 在注重能力的同时, 过多地关注秘书人员的长相外貌, 甚至存在性别歧视。另外, 很多企业在人员招聘过程中, 秉持“唯学历”论的思想, 盲目追求高学历, 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在选用毕业生时还注重毕业院校, 比如某些单位只招收211、985工程的毕业生, 造成有能力但学历不够的人找不到工作。第四, 部分企业在选拔秘书人才时存在地域歧视。某些企业更青睐当地毕业生, 如调查中发现两家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招聘总经理秘书时分别明确注明“常州人”和“无锡本地户籍优先”, 无独有偶, 一家涂料有限公司的招聘启事上表明“应聘者须是南京本地人”, 这种地域歧视显然不利于大学生就业的公平竞争。

3. 机关事业单位的吸纳能力下降。

在我国, 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长期以来就是大学生就业首选。但近年来, 政府机构大幅度精简, 因此不可能大量吸收大学生。与此同时, 国有企业在劳动力的雇用方面正面临着一种困境:一方面, 企业要实施现代化管理, 需要大批高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另一方面, 企业沉积着大量的冗员, 这时, 企业只好把大量的大学生求职者拒之门外[3]。据统计, 近年到机关、事业单位就业的毕业生比例明显下降, 只有5%左右;到国有企业就业的毕业生人数也只有8.75%, 非国有企业已成为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 达到了63.74%[4]。由此可见, 随着社会经济、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主要去向已经转向了中小企业、私营企业等, 这类企业也成了秘书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

(二) 高校教育原因

1. 部分高校课程设置滞后, 难以培养符合单位要求的复合型秘书人员。

现代社会的职业岗位, 所需要的是知识结构合理、适应社会要求的人才。很多企业往往要求秘书人员是“通才”, 具备本行业相关的法律类、管理类和财务类等知识。此外, 秘书工作具有综合性和专业性对立统一的基本观点, 也决定了秘书工作者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面和扎实的专业知识。而很多高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相对于目前瞬息变化的市场需求, 已经严重滞后, 使得高校培养出的毕业生在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上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严重影响了毕业生的适应能力, 也造成毕业生就业的较大困难。

2. 传统的教学方法不适应当今社会发展, 部分高校缺乏实训条件。

过去, 秘书工作的基本手段就是“一支笔”, 秘书除了口头表达之外, 主要依靠笔墨纸砚完成上传下达的秘书工作。但随着如今信息技术的发展, 办公设备都已逐步自动化, 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缩微设备等成为秘书人员工作必不可少的助手。秘书人员只有紧跟时代, 掌握现代化的办公手段, 才能准确高效地为上司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传统的课堂讲说方法显然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 这就要求高校拥有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专业秘书教学队伍, 与之配套的可操作的实验室及实训室。但是目前部分高校没有设置这些科室, 秘书专业的这一必要条件常常无法满足, 影响了秘书专业的课程安排和教学效果。

(三) 自身原因

1. 毕业生就业观念存在误区。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很大程度上就难在有业不就, 传统观念仍影响着当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 他们总是希望自己的就业能一步到位, 一下子进入所谓的“保险箱”。其一, 在就业地域的选择上, 许多毕业生期望值偏高, 片面认为大都市总是意味着机会、高薪和前途, 于是他们都把就业地点瞄向生活条件较好、发展空间较大的东南沿海地区、大中城市, 很少顾及中西部内陆地区及乡镇。其二, 在就业单位的选择上, 大学毕业生都希望选择一个待遇优厚的单位, 争着抢着进入政府机关大型企事业单位等他们眼中的“铁饭碗”当秘书, 殊不知, 当今社会, 民营企业迅速崛起, 对秘书人才的需求量提高。其三, 在起步薪水的选择上, 许多高校毕业生把薪酬的多少作为择业的主要标准, 直接导致高薪水、高福利等盲目求富观念在大学生中流行, 带来了秘书人才的就业难。今年5月27日, 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联合门户网站发布《2014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 报告显示, 本科生期望月薪3660元。而近期北京大学市场与媒介研究中心针对2014年大学本科生月薪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 2014年本科毕业生平均月薪仅为2443元, 与前者形成了鲜明对比。

2. 毕业生综合素质缺失。

大学生就业能力是大学生整体素质的客观反映, 它是就业过程中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专业技能素质、社会适应能力、心理素质及择业技巧等方面的综合体现[5]。

目前, 毕业生综合素质缺失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 道德素质不高。部分毕业生受社会各种不良思想冲击, 道德观念淡化, 缺乏一定的是非判断能力, 以致近年来大学生文凭履历造假、论文抄袭等现象屡见不鲜, 对自身发展产生恶劣影响的同时给大学生群体的形象抹黑。第二, 综合能力不强。随着社会的发展, 企业对秘书专业毕业生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某些大学生不能适应社会的新需求, 他们的专业能力或职业能力都有或多或少的不足。第三, 心理素质不好。心理素质是大学生“软实力”的重要表现, 如今社会高速发展, 给每个人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而大学生需要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巨大的社会竞争, 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是难免的, 但是毕业生如果心理素质不强, 则很容易受到挫折而产生消极思想, 这对就业极为不利。

三、应对秘书人才就业困难的几点建议

21世纪秘书工作发展趋势是职业化、现代化、智能化、规范化与国际化。秘书所从事的工作已不仅仅局限于办文、办会、办事等一般性工作, 而是以信息为载体, 为领导提供必要的参谋服务, 这无疑对秘书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那么, 应该如何解决秘书人才的就业困难问题呢?我们认真分析了大学毕业秘书人才就业困难的原因后, 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国家、社会、高校和大学生自身的协同配合和共同支持。

(一) 对国家的建议

1. 国家适当控制高校扩招规模, 提高秘书人才培养质量。

由于高等教育的市场体制尚未真正建立, 致使高等教育的市场行为往往具有较大的盲目性[6]。因此, 国家要加强对高等教育结构的宏观调控。可以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积极调整高等教育发展规划, 适当控制高校扩招的规模, 要把高等教育发展重心由发展速度转移到提高质量上, 加大财政支持, 努力改善高校办学实验条件, 提高秘书人才培养质量。

2. 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对人才的吸纳作用。

当前, 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正发生深刻变化, 面对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和严峻的就业压力, 国家要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 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同时, 要继续扶持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 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对秘书人才的巨大吸纳作用;整顿就业市场, 完善就业机制, 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 及时发布就业信息。

3. 加强就业引导, 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

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和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因此大学生就业往往偏向大城市及东南沿海地区, 造成了毕业生就业困难和人才资源的浪费。为此, 国家要加强就业引导机制, 采取切实的优惠政策鼓励秘书人才向中小城市、乡镇、农村发展。同时, 对有意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 国家应加大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的支持。

(二) 对社会的建议

1. 转变人才观念, 不片面追求学历高低。

用人单位要积极转变人才观念, 根据职业对学历的真正需要程度选拔人才。世界500强企业松下公司创始人松下幸之助被尊为“经营之神”, 他在人才培养方面有一个著名的“寻找70分人才理论”, 即招募人才应以适用公司的程度为好, 程度过高, 不见得一定有用。所以, 用人单位在选拔人才时, 应该更注重对人才能力的考查, 而不是片面追求学历高低。

2. 不过分关注工作经验, 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用人单位在选拔人才时, 要注重挖掘大学生的潜力, 不应过分关注工作经验。大学生毕业时虽然缺乏工作经验, 但只要他们有良好的素质和接受能力, 进行一段时间的培养后他们就会发挥自身价值。在这方面, 华为就是一个典型范例。《华为公司基本法》 (草案) 规定:“我们在招聘和录用中, 注重人的素质、潜能和品格, 其次才是经验。并按照双向选择的原则, 在培养与发展上, 提供客观对等的承诺。”[7]

(三) 对高校的建议

1. 强化实践能力, 创新秘书人才培养模式。

1998年, 教育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 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将“人才培养模式”表述为“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 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8]等。总的说来, 人才培养模式主要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培养什么样的人, 二是怎样培养人。

高校应注重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大胆创新、探索与实施多元化的秘书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适应社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或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9]。第一, 高校要根据社会需求, 相应地调整专业课程结构。企业欢迎“一专多能”的秘书, 高校可以在秘书专业基础上增加非秘书专业的知识和课程, 比如行政管理、财会、营销、英语、法律等知识, 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第二, 高校应积极开拓就业市场, 不断拓宽就业渠道, 通过校企广泛的交流, 为企业输送优秀的秘书人才, 还可以收集发布各类单位秘书人员招聘信息, 举办校园招聘会, 搭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交流的平台, 为大学生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第三, 高校要加强秘书实务实训基础设施建设, 开展各项活动引导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为大学生建立更多的实习基地等, 尽可能锻炼大学生的动手创新能力。

2. 加强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 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

为了提高秘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高校必须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 并将其贯穿于大学期间的整个过程, 要加强就业形势教育, 帮助学生接触和了解最新就业情况;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一些招聘会, 让学生最直接地感受到了就业市场的情况;在大三与大四期间, 更应加大就业指导力度, 加强秘书礼仪教育和求职面试技巧教育, 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

同时, 高校应加强秘书专业毕业生创业教育, 可以开设一些创业课程如SYB创业培训, 邀请社会创业成功者开展创业讲座, 培养大学生独立自主能力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树立强烈的自主创业意识和精神, 以此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 增强大学生的创业信心。

(四) 对大学生的建议

1. 加强学习, 重视自身能力的全面培养。

目前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 实际上是求职者能力与素质的较量。[10]秘书专业大学毕业生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按照社会需要塑造完善自己, 为自己赢得更多就业机会。具体来说, 主要应从以下方面着手:加强自己的知识积累, 把书本知识学透学活, 努力掌握必要的秘书专业相关知识与技能;提高思想理论水平和政治修养, 提高辅助参与决策意识;注意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提升心理素质, 培养自己应对挫折的能力, 增强信心;根据兴趣培养特长, 扩大交往范围, 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和应对能力;提前做好步入社会的准备, 要有吃苦耐劳精神, 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 可以参加一些学生会和社团, 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增强动手能力, 培养创新能力, 为就业增加砝码。

2. 找准自身定位,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在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 大学毕业生必须解放思想, 清醒地认识当前严峻形势的机遇和挑战, 积极适应时代的需要, 同时给自己做一个合理定位, 努力转变就业观念,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一要树立竞争就业的观念。面对当前就业竞争压力较大的现实, 秘书专业大学生需要以自身能力和素质为基础, 克服消极依赖思想, 为自己做好多方面的竞争准备。二要追求长远利益, 服从社会需要。秘书专业大学生要有自己长期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 用长远的眼光看待就业, 就业期望值不能过高, 切忌好高骛远。要懂得“只要是金子, 在哪里都会发光”, 可以选择到有潜力的中小城市甚至乡镇农村发展, 根据自身情况适当放低薪酬要求。可以从基础的秘书事务做起, 努力施展自身的才能, 得到领导的重视。三要有积极创业的思想准备。在就业压力较大的社会环境中, 要打破“唯学历论”的观念, 努力提高自主创业能力, 勇于创业。

摘要:21世纪是信息化社会, 经济高速发展, 社会分工愈加细化, 秘书人员在各行业领域中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 随着高校扩招, 秘书专业毕业生大量涌向社会, 该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同时, 社会对秘书专业的人才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这对于秘书学专业的学生冲击力不言而喻。那么, 当今社会对秘书人员的需求现状如何?如何应对秘书专业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呢?为此, 我们对江苏省部分用人单位对秘书人员的需求、技能要求及秘书从业人员的薪金情况进行了调查, 分析就业难形成的原因, 提出应对秘书专业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建议。

关键词:秘书人才,社会需求,就业困难,建议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年度数据查询, http://data.stats.gov.cn.

[2][9]宋少华.新形势下山东省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09.

[3]张延东, 徐志京.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及其对策[J].山东省团校学报:青少年研究, 2000 (2) .

[4]孙玲.当前大学生就业政策研究[J].黑河学刊, 2005 (4) :77-79.

[5]祝金旭.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D].山东师范大学, 2009.

[6]姚林.切实加强政府对高等教育结构的宏观调控[J].扬州大学学报, 2005, 9 (1) .

[7]张斌峰.现代人文精神的实践性构建———华为公司企业文化中的现代人文精神[J].企业文化, 2002 (9) .

[8]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编.深化教学改革, 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10.毕业生就业问题和如何适应社会的调查 篇十

大纲—A组

微观维度--问卷

责任编辑 刘绚/郑诗凝

1.您的国籍是

A、亚洲 B、美洲 C、欧洲 D、大洋洲 E、非洲

具体国家是_______ 2.您的性别是: A、男

B、女

3.您的年龄是:

A、20以下

B、20-24 C、24-28 D、28-30 F、30以上

4.有何宗教信仰

A、基督教

B、佛教

D、伊斯兰教

E、印度教

F、无

G、其他___ 5.您的教育水平:

A、中等教育水平

B、本科生

C、研究生

D、博士生

E、其他_______ 6.您的汉语水平:

A、可以自由交流

B、可进行一般性交流

C、交流时有困难

D、完全不能交流

7.您的性格是:

A、乐观阳光

B、安静内敛 C、自卑消极 D、其他_______ 8.来华留学前是否有过去其他国家留学、生活的经验:

A、有

B、否

9.来中国前您对中国的了解:

A、非常不了解

B、不了解

C、一般了解

D、了解

E、非常了解

10.①在中国计划留学时间

A、一年内 B、1-2年 C、2-4年 D、4年以上

②已在中国生活多久

A、<6个月 B、6-12个月 C、1-2年 D、>2年

11.①来华留学方式

A、合作办学 B、交换生 C、通过留学中介(自费)D、单位、学校派遣

E、其他_____

②来华留学原因(可多选)

A、获得高质量教育

B、获得国际生活经验 C、对中国文化向

D、适宜的政治经济环境 E、易于获得奖学金

F、易于在华找到理想职业

G、有亲戚朋友在中国

H、其他____

12.您在华的主修专业是:

A、中文 B、医学 C、理工 D、法律 E、人文历史

F、商科 G、其他_____ 13.留学居住方式是:

A、校宿舍

B、租赁公寓 C、借住亲朋家 D、其他_____ 14.您来华留学每年的学费是多少:

A、5000RMB以下

B、5000---10000RMB

C、10000—15000RMB

D、15000RMB以上

15.①家庭人口数

A、2-3人

B、3-5人 C、5及以上

②家庭年收入

A.<50000RMB B.50000-100000RMB C.100000-300000 D.>300000RMB 16.您是否结婚了:

A、是(如果选择该选项,请回答第17题)

B、否(直接回答第18题)

17.您的配偶是哪国人:

A、中国人

B、其他国家_____ 18.您留学后打算在哪工作:

A、中国

B、回家乡

C、其他国家_____ 19.您认为来华留学对你未来找到理想的工作有多大的帮助:

A、很大帮助

B、有一点帮助

C、很少的帮助 D、几乎没有帮助

微观维度--访谈大纲

责任编辑 刘绚/郑诗凝

1.2.3.4.5.6.7.8.请问一下你来自哪个国家,有宗教信仰吗?现在的年龄是多少?是否已经恋爱结婚?

你认为你是什么样的性格?融入一个新的群体一般需要多久时间呢?你认为适应一个新环境最大的障碍是什么?

你之前有去过别的国家留学或生活吗? 如果有,和之前的经历相比你觉得在中国留学的生活有什么不同之处吗?

你为什么会来中国留学?之前对中国有了解吗?具体了解多少? 你在中国生活多长时间了?现在的中文水平怎么样?

在来中国留学之前,你有做什么准备吗?(比如参加一些跨文化培训班)你目前适应中国留学生活吗?是否结交中国朋友?毕业后打算在中国发展还是回国发展,现在就读的专业是否会和未来职业规划挂钩? 你认为中国最让你满意和最不满意的是什么?

宏观维度—问卷

责任编辑 刘天翔/高杰

需要了解的留学生基本信息情况:姓名、性别、年龄、学历、受教育程度(语言学习、预科、本科、硕士、博士)、学习的专业、在中国的生活时长,生源地或国籍(欧美、东南亚)、汉语水平(初级、中级、高级)、所生活的城市(大、小)、大学在城区位置(在城区或是在郊区)

一、宏观层面因素对留学生适应性的影响: 12345表示同意以下statement的程度,5表示非常同意,3表示一般,1表示非常不同意。(一)经济上:

1.您觉得在华的消费跟本国相比,消费支出大,经济负担重; 2.您觉得在华,您的消费需求可以很好的得到满足; 3.您觉得在华,市场经济发展程度很高;

4.您觉得毕业以后,您很有可能在华择业或创业; 5.您认为中国的商品比我所在的国家贵;

6.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以及在区域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是您前来中国留学的主要原因;

(二)政治上:

1.您觉得,中国各级行政机构对留学生在华的学习生活,提供了便利的服务; 2.您觉得,中国各级行政机构依法行政;

3.4.5.6.7.8.您觉得,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值得中国人民信任和依靠的政党; 您觉得,在华期间,您的有关权利能够很好的行使; 您觉得,在中国,您感到很自由; 您喜欢中国的政治环境; 您认同中国的意识形态;

您对中国政府和所在学校对于您在政策上、社会福利上的关怀感到满意。

(三)文化上:

1.您喜欢中国文化;

2.您适应您所在城市的生活节奏;

3.您认同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

4.您觉得,您接触到的中国人,多数是和善、友好的; 5.您喜欢您在华接受到的教育;

6.您觉得,您在学习汉语上有很大的困难; 7.您觉得,与中国人沟通语言上没有障碍;

8.中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艺术是您前来中国留学的主要原因; 9.您能够接受您所在城市的饮食习惯;

10.您很喜欢过中国的传统节日,并能融入到节日的氛围中;

(四)生态环境上:

1.您觉得,您所在城市的生态环境是良好的; 2.您觉得,您很适应当地的气候;

(五)社会建设上:

1.您觉得您所生活的城市环境宜人、文明素质高、治安良好。

2.您对您所在城市的市民办事机构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态度感到满意。3.您对您所在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市政配套工程感到满意。

宏观维度--访谈大纲

责任编辑 刘天翔/高杰

(一)经济上:

1.您觉得,从宏观上来讲,您觉得中国的经济环境如何,您觉得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中生活,您会幸福吗?

2.您是否有在中国拥有兼职工作?雇主对您的态度怎么样?对于薪酬水平是否满意?

3.您喜欢您所在的大学和城市吗?是否有打算留在中国升学深造或是工作?

(二)政治上:

1.您觉得,从宏观上来讲,您觉得中国的政治体制如何,您觉得在这样的政治体制下生活,您会幸福吗?

2.您在中国是否有被侵权的经历?您是如何处理的?

3.您会喜欢看中国的电视节目、中国的报刊杂志或其他的媒体或出版物吗?对于中国媒体对您的祖国的评价,您有何看法?

(三)文化上:

1.您接受中华文化吗?她最让你最喜欢或感到不舒服的地方在哪里? 2.您的生活方式会不会招来同龄室友的另类目光?您对此怎么想?

3.您是否愿意和中国学生交朋友?您最喜欢他们的一点是什么?最不喜欢他们的一点是什么?您认为他们的这些性格会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4.您会经常在节日或是其他时候接受中国同学的邀请或是请客吃饭吗?您对这一文化的认可程度怎么样?

5.您喜欢过中国传统节日吗?您对中国人过节日的方式有何看法?

6.现在不少的中国年轻人对于一些西方节日的热情与日俱增,您认为这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这是您愿意看到的吗?

(四)生态环境上:

1.您觉得,您所在地区的生态环境怎么样?您喜欢那里的生活环境吗?

(五)社会环境上:

1.您觉得您所生活的城市市政服务如何?

2.您觉得您所在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市政配套工程如何?

互动维度--问卷调查

责任编辑

李楚津/黄咏绸/范宇涵

除了有选项的问题,其余均采用 12345的打分制,5表示非常赞同,3表示一般,1表示完全不赞同。

(一)与当地居民接触程度

1.你经常参加汉语角或双语角的活动吗?

2.你愿意积极的参加校运会等学校重大体育赛事吗? 3.你是社团活动中的积极分子吗? 4.你积极加入社团管理层吗?

5.你经常参与学校机构的工作吗,如学生会、青年志愿者协会等? 6.你常常和语伴交流接触吗?

7.你愿意与中国学生发展为男女朋友的关系吗?

8.你有兴趣参加与中国学生合作的学术性的subject吗? 9.你对中国的节日和节日习俗活动了解和参与的多吗? 10.你的在校朋友圈里中国学生多吗? 11.你学校以外的中国朋友多吗?

12.你愿意经常和中国朋友一起出去玩吗?

13.如果和中国人出去玩,会去做什么(可多选)?

A.卡拉ok B.西餐厅或咖啡厅 C.看电影 D.酒吧 E.中餐厅 F.逛街购物

G.游戏厅 H.参观名胜古迹或自然风景 I.举办party J.短途旅行 14.就总体上而言,你觉得中国人对你友好吗? 15.你经常遇到觉得比较无法接受的中国的习惯吗? 16.刚来中国的时候,会感到非常不方便吗? 17.在哪些方面感到不方便?(可多选)

A.交流 B.出行 C.生活习惯 D.环境和气候 E.其他补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跨文化接触时间的长短 18.你来中国多长时间?

A.8年以上 B.5到8年 C.3到5年 D.2到3年 E.1到2年 F.6到12个月 G.3到6个月 H.3个月以下 19.还打算中国学习多久?

A.8年以上 B.5到8年 C.3到5年 D.2到3年 E.1到2年 F.6到12个月 G.3到6个月 H.3个月以下

20.如果有机会的话愿意留在中国生活就业吗? 21.你与外国人接触的经验多吗,时间长吗? 22.之前是否在其他国家留学?

A有,哪个国家________ B没有

23.在来中国之前中国朋友多吗?

24.在来中国之前对中国的了解程度如何?

25.写一个词表示你对中国的印象。____________

(三)社会支持

26.对中国商店的服务满意程度如何?

27.对政府机构的服务满意程度如何?(如:邮局、海关、警察局、医院等)28.你来中国学习有奖学金吗?

A有,金额是________ B没有。

29.中国学校给予外国留学生的奖学金多吗? 30.中国学校给予外国学生的录取优惠多吗? 31.主动帮助你的中国人多吗? 32.你拿签证困难吗?

33.你觉得中国社会上对外国人开放的工作多吗? 34.找工作的话是否受到特殊对待?

A.优待或受欢迎 B.歧视或受排挤 C.没有特殊对待 35.学校给予你们的优待多吗?

36.中国政府给予你们在社会上工作生活的政策优惠多吗? 如果有,请列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互动维度—访谈大纲

责任编辑

李楚津/黄咏绸/范宇涵

(一)与当地居民的接触程度 1.你有中国朋友么,多么? 2.你和他们是怎么认识的?

3.一般来说,你认为他们更想认识你还是你更想认识他们? 4.你会和中国学生主动搭讪么?他们和你搭讪多么? 5.你和你的中国朋友一般一起做什么?

6.你们一起玩的时候你开心么,习惯么,与你和以前的朋友一起玩的时候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7.你有进入一个以中国人为主的朋友圈么?还是他们进入你们的朋友圈?

8.学校组织的中外交流活动,例如双语角,汉语角之类的,你有参加么?为什么(不)参加?

9.除了学校的同学,你有其他的中国朋友么?你们是怎么认识的?例如你是否有接触一个普通的中国家庭?

(二)跨文化接触时间的长短

1.你来中国多久了,打算继续在中国留多久?

2.你来中国之前,是否有在其他国家学习生活过?如果有,你觉得这些经历对你适应中国有帮助么?

3.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你与外国人接触交流的经验多么?一般曾在什么情况或活动中接触外国人?

4.在来中国之前,你是否有通过什么渠道对中国进行相关的了解?例如了解这里的生活习惯,居民风俗等,如果有,你觉得这些了解对你的适应有帮助么? 5.你适应中国了吗?哪些方面你觉得适应困难?请举具体的例子。如果适应了,你花了多长时间?如果没有,你打算怎样让自己更快的适应?

(三)社会支持

1.你来中国后对中国的整体印象是positive还是negative的?

2.你认为中国对你友善么?你认为中国人对你更友善还是中国政府机构,社会机构对你更友善?能具体谈谈么?

3.能不能具体说说中国政府给你的优待?还有学校给你的优待? 4.再说说你认为是不好的对待的部分,类似歧视条款的东西? 5.你觉得你很特殊么?

11.大学生如何适应社会 篇十一

王洁 1206030308 摘要: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是大学生在大学校园生活环境中为达到与所处环境的和谐状态而必须具备的一种综合能力,主要由认知能力、独立生活能力、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应对挫折能力和实践能力等方面构成。通过查阅已有成果及调查研究表明,大学生在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存在着诸多不足,如认知能力较差,不能正确评价自我和他人;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人际交往存在障碍;实践能力弱等。要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应从学校教育和大学生自我教育两个方面入手,主要包括:强化认知训练,提高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加大“三自”教育力度,提高大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注重学习方法的训练,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加强人际沟通,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优化心理适应的辅导,提高大学生的应对挫折能力;加大实践性教育的力度,提高大学生的应变能力等等,不断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促使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从而最终促使大学生顺利适应新的社会角色。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 正文:

面对复杂多变、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只有具有较强适应能力的人才能获得更充分的生存与发展的条件,大学生作为社会成员中的一员,必须学会做事、学会求知、学会与人共处、学会生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强弱,关系着他们未来事业的发展与成功,因此,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社会适应能力也是大学生成才的内在要求。大学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最后阶段,大学时代是人的社会化最重要的时期,其主要任务就是促进大学生适应社会,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大学生社会化的任务是多重的,既有文化传授、智力培养、技能训练等内容,也有社会认知、社会角色转换等方面的内容。如何在大学阶段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使他们在跨入社会后能尽快地适应社会,是教育者不能回避的问题。只有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通过采取有效途径和方法,才能使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合理地调动自身潜能;才能客观地理解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以及自我与环境的关系,有策略地解决各种生活困难,摆脱各种生存困境,科学地把握自己的人生之路;才能实现人生目标和成才的愿望。

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个体独立处理日常生活与承担社会责任达到他的年龄和所处社会文化条件所期望的程度,也就是个体适应自然和环境的有效性。这里的适应有个体应对、顺应自然和社会环境的意思,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个体自己独立生活和把握自己的能力程度;其二是对个人和社会所提出的文化要求自己所能满足的程度。社会适应能力是一种社会实践能力,其特征不仅包括个体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也包括个体改变环境使之适合自身的需要。“社会适应能力的指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①生活方面,包括几乎全部使自己能为社会所接受的日常生活技能和习惯,如自理能力、饮食、穿戴等;②人际沟通方面,即表达和理解他人的能力,如人际交往能力、语言等;③社会技能方面,包括和他人共同生活及合作必需的技能,对于青少年来说,则是与人合作的能力和顺应社会行为规范的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等。” 大学生社会适应包含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期间的各种适应,如学校生活环境的适应、学校学习环境的适应、学校人际环境的适应等等,并在大学期间找到和社会的衔接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是大学生在学校和在社会生活中为达到与所处环境的和谐状态而必须具备的一种综合能力。当代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主要涉及适应时代、适应大学校园生活和从学校走向社会顺利发展等三大环节的能力,包含适应知识经济、适应市场经济、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适应大学环境变化、增进心理健康、学会学习、素质发展、树立正确择业观及就业观、实现角色转换和从业后顺利发展等具体能力。本文所论述的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主要指大学生在大学校园生活环境中所必需具备的各种能力。

大学校园环境是社会环境的一部分,是社会环境的缩影,大学校园环境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和家庭、社会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把大学作为进入社会的最后一个缓冲带,那么,大学生在校期间培养的各种能力和适应大学校园环境的程度如何,将对大学生将来适应社会大环境产生一定影响。在大学校园环境中,大学生除了学习上的适应之外,还要在生活习惯、行为方式上作出相应的改变,以适应大学生活的特点。这种适应的范围越广泛,对大学生的影响就越明显。这些改变不仅仅是大学生所需要的,任何一个处于这一年龄段的人都必须在新环境下作出改变,因为这是个体发展不可缺少的一步,甚至在将来进入社会之后同样的情境还会出现。大学生在应对校园生活中一系列问题的挑战时,其社会认知的能力、独立生活的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以及实际操作的能力都得到了相应的提高,而这些能力在处理现实问题时,又都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对大学校园生活环境的适应可以看作是大学生进入社会前的一次模拟演练,它最大的好处是,使大学生开始独立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重大问题,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因此,培养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是现代社会的需要,也是教育改革和为社会培养人才的趋势。

我国目前的家庭教育还没有摆脱“摇篮教育”的状况。学生在家庭生活圈里受到全方位的保护和照顾,如同在摇篮里的婴儿惟一的任务就是“好好吃饭”一样,其惟一的任务就是“好好学习”,基本上处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在整个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阶段几乎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很少有与父母与社会进行接触和交流的机会。他们年龄在不断增长,生活自理能力却长进很慢,以至于很多孩子上了大学后还不知道如何洗衣服、如何叠被、如何与人相处等一些基本的生活常识。从人的全面发展看,可以说,这种“摇篮”式的家庭教育其实是一种“无教育”的家庭教育。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成才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阶段,在大学阶段所获得的经验将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全面适应社会的能力。因此,大学生在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必须学会独立(相对于中学时的依赖),学会学习(主动求学),学会与人相处(真正意义上的社交),学会选择(面对各种机会与得失),学会自我调节(面对不时出现的压力),从而真正获得大学生的社会角色,并为今后适应社会能力的形成搭建现实的平台。此外,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也离不开家庭教育的支持和大学生自我教育意识的提高。只有社会、学校、家庭和大学生自我的共同努力,才能使大学生彻底摆脱“适应问题”的困扰,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服务社会,健康生活。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途径主要从学校教育和大学生自我教育两个方面入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强化认知训练,有利于大学生提高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认识、了解,并对此作出正确的评价。

2、注重大学生理想、信念和责任感的培养,发展主体意识。

3、大学生自己也要不断优化自我意识,提高认知能力。健全的自我意识是个体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并走向成功的必备因素。

4、加大“三自”教育力度提高大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

5、注重学习方法的训练,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

6、加强人际沟通,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7、优化心理适应的辅导,提高大学生的应对挫折能力。

8、加大实践性教育的力度,提高大学生的应变能力。

总之,以上多种能力培养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各种能力培养的途径是交叉的、相互的,并不是一种途径只对一种能力的培养起作用,只有把各种培养途径综合起来,形成合力,才能真正使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得以提高,满足大学生社会化的需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参考文献:

12.毕业生就业问题和如何适应社会的调查 篇十二

一、问题的提出

(一)现象:考试作弊

2012年1月11日,当日上午,在广西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的期末考试上,监考老师捉到了一名使用手机作弊的大四男生。在考试过程中,这名男生用手机拍摄试卷,然后发送给外面的同学帮忙解答。距离考试结束还有10分钟左右,他这一行为被监考老师发现,手机当场被收缴。在考试现场,有四五十名学生目睹了这一幕。

12日,教研组一负责人受访时称,对于这名作弊的学生,他们正在按正常程序进行处理,不过需要一个过程。

13日,全国学联在中央媒体发布声明,称按有关程序免去孙某的全国学联驻会执行主席职务,同时,支持该生所在学校依照校纪校规,对其作弊行为进行严肃处理。声明还提到,全国学联一贯强调学生干部不能脱离广大普通同学,不能放松学习,应带头遵守学校有关规定。“此事出现我们负有教育责任,我们将进一步采取措施,加强对学联、学生会干部的教育,严肃纪律,强化学风作风建设”。

同一天,广西大学发布信息称,该校举行学生会委员会扩大会议,大会罢免了现任校学生会主席孙某,对于孙某的考试作弊行为,给予记过处分。

(二)讨论:问题的提出

不少学生和老师关注的则是孙某另外的身份。从广西大学官方网站上查询到,孙某除了是广西大学校学生委员会主席外,还担任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驻会执行主席一职,被誉为是该校当选这一职务的第一人。不仅如此,孙某作为该校2012届优秀本科毕业生,还被推荐到学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网上。推荐表里写着,他在校期间,还担任自治区学生联合会主席、自治区青联副主席等职务。

从资料看,该学生是一名非常优秀的学生,他为什么要在考试中作弊呢?利用高科技作弊与现在的教育制度有什么关系呢?教育改革如何跟上时代变化,如何适应社会要求?

本文希望从教育结构的视角下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探讨。希望结合中国教育改革30年来的成果以及国外教育现状来试图分析。

二、文献综述

教育改革30多年来,取得了很大的成就。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的总方针开始,教育恢复了统一高考,恢复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落实了知识分子政策,这一改革为以后的教育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30多年的教育改革,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改革试验,取得了不少宝贵的经验,但是也出现了冒进和浮夸。中国至今没有一所大学能进入世界前200名,虽然大学生和研究生数量居世界第一,但是顶尖人才微乎其微。这不难想象这样的结果与中国教育的教育理念、教育体制和培养人才的模式有着直接的关系。

中国和西方在人才培养上有一个根本的区别,西方讲成长,是受教育者按照效仿自然法则,按照自己的性趣、志愿、选择,自然地生长,不受外界的干扰。而我们的教育方式是塑造,把守教育者当做一个原材料,把他放到一个标准的模具当中,放到生产流水线上,而生产出来规格毫厘不差的统一产品,这是我们教育的特色,结果导致我们学校没有特色,学生没有个性、没有创新性。

我国大学的教育体制是高度集权体制,人们把这种高度集权的体制称作为大一统的体制,也就是大包大揽教育领域一切教育资源和决策与管理权。是典型的计划经济思维在教育战线上的表现。

我国现在的教育模式仍然是专业化的教育,专业划分太细,学生知识面太窄,难以适应急剧变化的市场的需要,钱学森感言说中国教育没有真正发展起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技发明创新的人才模式去办学,没有独特创新的东西,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通过西安大学某大学生的这次考试作弊现象的发生,我国教育在教育理念、教育体制和培养人才的模式上存在的问题暴露无疑。考试作弊现象不是只存在这位大学生身上,我国其他大学考试、国外大学考试同样也存在作弊现象。据有关资料显示,某大学学生考试作弊率高达70%,但是作弊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为学习刻苦,害怕考试不通过的;也有为了满足虚荣心,想得高分的等等。在美国,在整个康奈尔期间,纳博科夫对那里的舞弊行为都很恼怒,他说“没有办法不让那些家伙作弊,绝对不可能阻止他们。他们会跟他们的哥们、姐们坐在一起交换

答案。”每次考试前,他都会修改考场规定.......这是美国上个世纪50年代的考试作弊现象。

三、总结与反思

考试作弊是一种社会现象,只要有学校的存在,就会有考试作弊现象的存在。当今社会市场竞争这么强烈,人人都像热锅上的蚂蚁,应聘工作都是靠自身证件来证明自己的能力,试问,在这种情况下,有谁不愿意多考几个证件呢。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一个疯狂的考试时代,这是一个资格证疯狂的时代。就连黄宏说小品都说,“从出生到现在,我怎么这么多的证件呢,我就不信证明不了我的身份。”因此,我认为,考试作弊不仅仅是单纯的道德上的问题,而且多方面的反应了社会上实际存在的问题。

对于大学生考试作弊这一现象,笔者认为应当从本质上去挖掘,从社会、学校多角度去了解,如果对作弊学生一味地严惩,虽然可以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但是,并不能从根本上杜绝作弊现象的发生,而且严惩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些学生因为承受不了巨大的精神压力而作出一时冲动之事也屡见不鲜。如何最大程度的遏止作弊现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必要的措施。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考试作弊很大程度上与对学习缺乏兴趣有关系。要从根本上解决考试作弊问题,就要从前端解决问题,改革教育方法,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使学生学习的知识真正能够学以致用,使学生从“为考而学”到“为学而学”。只有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才能减少学生考试作弊的可能性。

(二)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大学教育更重要的是教会大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如何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人才的概念是多角度、多方位的,我们经常发现,在校期间学习优秀的学生进入社会并未人人都成为人才,而有些成绩平平或传统观念认为是“差生”的学生却在行业中、单位里独当一面或成为专家。这说明我们现行的过分注重学习成绩的评价体系是不科学的。我们应重视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鼓励创新,为每个学生张扬个性,发挥特长提供环境和条件;奖励体系也应该是多层次的,在鼓励学习冒尖的同时,也要让有一技之长的学生得到表彰,为他们的成材创造一个合适的环境。

这就要求改革陈旧的考试方式,探索多样化的考试方式,改革考试内容和方法,更加科学全面的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可以将写学期论文、平时测验、课堂表现等和期中、期末考试结合在一起,量化学生的学习成绩;适当的减少闭卷考试,增加开卷考试,将死记硬背知识的考核降低到尽可能低的限度,将考核的重点真正转到考核学生的技能上来,变单一的卷面考核为多元考核。通过科学的考试来达到减少作弊的目的。

(三)加强思想教育

要求大学教师在平时的教书育人过程中,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而且要紧密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所想、所思、所行、所为,给予积极的引导,及时指出他们在学习、生活中说假话、做假事等不诚实行为,树立讲诚实、重信用的良好品质;要求大学生要从自身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特别是从考试不作弊等具体的事情做起,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注重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形成健全的意志,使学生能主动自觉地迎接挑战;要教育引导学生相信自己通过努力是可获得好成绩的,这样取得的真实成绩不仅可以增强自己的信心和自豪感,而且可以培养自强不息的意志和光明磊落的胸怀。

(四)采取必要的反作弊措施,防患于未然

严格的考试管理制度和严肃的考场纪律可以预防和打消学生的作弊企图。学校应制定完善可行的考场规则和监考职责。监考教师应明确任务和要求,严格执行有关考试的规章制度,加强管理,严格考场纪律,尽职尽责完成监考任务。

考前严格清场,在考试期间,要加大考场巡视力度,稳定考场秩序。监考教师既要关心、爱护学生,为他们考好创造良好的考试氛围,通过提醒、暗示,尽量使有作弊意图的学生不付诸实际的作弊行动。

13.毕业生就业问题和如何适应社会的调查 篇十三

2007-06-05 10:50文章来源:郴州市商务局

文章类型:原创内容分类:调研

一、我市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现状

1.重点区域失地农民的比重。根据我们调查的情况看,我市失地农民主要集中在郴州市苏仙、北湖两区、郴资桂“一体化”区域和经济较发达市县城郊。调查以人均耕地面积0.3亩以内的农户为主要对象。如北湖区郴江镇,共调查了500户。在这500户中,共有家庭人口2115人,其中劳动力1506人,即平均每户

4.23人,其中劳动力3.01人;完全丧失耕地的有325户,约占65%,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失地农民达13.89万人。

2.失地农民就业和生活现状。我们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到资兴市粟脚村和罗围村发放调查问卷100份,截至2006年10月30日,共收回问卷61份,统计结果如下:

接受调查的61人,其中男41人,女20人;其中16岁-35岁14人,36-55岁(男60岁),55岁(男60岁)以上8人。没有上过学的1人,小学文化4人,初中文化24人,高中(中专、中技)文化31人,大专文化1人。位于城郊的26人,乡镇周边的24人,完全在农村的11人。这些人的土地大约在2000年至2002年被征用,目前人均耕地不足0.3亩。在征地前家庭

收入以种、养殖业为主的占73.8%,打工收入为主的16.3%,征地后家庭收入以种养为主的仅占24.6%,打工收入为主的占62.3%,另有一小部分从事个体经营。这些家庭人均年收入征地前为2885元,失地后为1567元,下降45.7%。其中,失地后收入严重减少的占49%,失地后收入减少的占30%,变化不大的占21%。土地被征用后,大部分农民获得了一次性土地补偿金,有小部分人重新划拨了土地,但对土地征购补助表示很不满意的高达65.7%,其土地补偿金用于日常开支、子女教育、购买修建房屋等后所剩无几。

3.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情况。在普遍实行货币补偿后,我市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主要是靠自行解决。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起步的我市农村养老保险只运作2至3年,在国家的统一部署下,从1999年起一直处于清理整顿阶段,至于农民的失业保障更是还未提上议事日程。

二、我市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

1.文化程度较低,就业安置困难。一是失地农民转变为市民后,由于文化层次偏低,就业技能单一,在激烈的市场就业竞争中,主要只能靠外出务工,从事以体力劳动为主的临时性工作,就业稳定性不高。二是多数失地农民乡土观念严重,难以转变,一旦失去地土后,变得十分盲目,无所适从,存在“等、靠、要”思想。三是在经济落后县市,二、三产业发展较慢,城镇就业尚且困难,农民进城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更难,再就业更是困难重

重。

2.保障机制不健全,失地农民“两不沾”。目前,在实行单一的货币补偿后,基本上是由失地农民自行解决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问题,本来失地农民实际得到的补偿金就少,除去日常开支、购置房屋、子女入学等开销后所剩无几,加之再就业困难,陷于失地、失业困境,安置补偿费无法替代原土地的保障功能,生计难以长久维持。

3.社会保障体系建立滞后,社会保障资金没有着落。目前国家和地方政府还没有制定与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相配套的政策措施,给解决失地农民的长远生计问题带来很大影响,养老和医疗保障问题成为他们最大的后顾之忧。我市失地农民一旦遭遇重大疾病,就不得不借债保命,整个家庭因此“因病致贫”。在教育保障方面,贫困户的子女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虽然能享受国家“二免一补”优惠政策,但高中阶段以后的高额教育费用却没有着落。同时因其受教育程度、居住环境和生活习惯的差异,加上自身条件、个人素质、职业技能等方面的限制,就业问题非常突出。

三、对策建议

1.要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机制。对退休年龄段的失地农民实行基本生活保障;对劳动年龄段的失地少地农民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才保险范畴;对未到劳动年龄段的失地农民实行一次性发给征地安置补助费纳入城镇就业体系。在医疗保障方面,要结合推行农村医疗大病救助制度,将失地困难户纳入新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对符合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失地农民,应及时纳入城市低保范围。

2.要明确和落实社会保障资金渠道。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关键是要落实保障资金。本着“群众能接受,政府能承受”的原则,采取“三个一点”的办法,即“政府出一点、集体补一点、个人缴一点”予以筹集。政府出资部分可从土地出让金收入中列支;集体承担部分从土地补偿费中列支;个人承担部分从征地安置补助费中抵交。上述三部分资金,由国土资源部门在征地补偿费的拨付过程中负责统一办理,然后足额转入财政开设的社保基金专户中,以确保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费在规定时间内全额到位。

3.要积极拓展就业渠道,适当安排失地农民就业。做好就业安置工作是解决失地农民生产、生活出路的根本保证,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前提条件。要制定公平合理的农民工就业体系,构建符合城乡统筹就业要求的就业管理制度,提高失地农民的就业能力,彻底取消失地农民就业限制、以及对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歧视,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就业待遇,一视同仁发放《再就业优惠证》。在接受职业培训、就业指导、就业援助、自主创业等方面也应享受与城镇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同等优惠政策;同时,要加强对失地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失地农民就业能力;拓宽就业渠道,大力鼓励失地农民从事二、三产业。

上一篇:应届大学毕业生档案和户口问题下一篇:中小学生暑假观看《哪吒之魔童降世》有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