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量词与修辞格

2024-12-21

汉语量词与修辞格(共9篇)

1.汉语量词与修辞格 篇一

认知分析与对外汉语示形量词教学 作者:缑瑞隆

——对外汉语量词教学个案研究系列之一

丰富的量词是现代汉语的显著特点之一。据陈保存等[1][p.1-148]、何杰[2][p.1]和郭先珍[3][p.4]等统计,汉语量词有600多个。除少量的度量衡类专用量词外,大多数量词都编码着事物的形象,即具有示形功能,如“张、面、片”表示平面形状,“条、根、支、丝”表示细长柱状形象,“块、坨”表示立体形状,等等。为了分析的方便,我们不妨将这类量词称为示形量词。

汉语的“数词+量词+名词”句法结构反映了“数目+形状+事物”的语义结构,体现了汉民族在认知客观事物时凸显形状的特点。即使是一些无形可象的抽象概念,汉语也会通过意象转换、隐喻等途径(深层),通过量词的选择(表层)来赋予他们以某种形象。例如,“一条纪律”、“一条性命”中的“纪律”“性命”都是无形的抽象概念,为什么要用表“细长”的量词“条”来称量而不用别的量词呢?再如,“一条鱼”“一条绳子”“一条辫子”“一条线”“一条裤子”“一条胳膊”“一条扁担”“一条路”中的“鱼”“绳子”等都是细长状的,可是“裤头”不是细长的,却可以用“条”称量,如“刚买了一条裤头”就是正常的说法。这是习惯呢还是有理可据的呢?诸如此类的问题,本族人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留学生更是困惑不解,工具书、教科书又往往语焉不详。因此,量词教学一直是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对于诸如此类的问题,传统的语义分析帮不上什么忙,结构主义和转换生成语法也没什么用武之地。语言不仅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还是人类重要的知识编码体系。不同的语言编码着不同民族对世界的经验和认识。上述问题都与汉民族对外部世界的经验和认识有关。认知语言学从人与外部世界的互动经验出发,探讨语言结构的成因和用法的理据,因而常能在其他理论无所作为之处独显魅力。在多年的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我们有意识地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指导量词教学,获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近几年教学的一些体会陆续整理成文,本文即是该系列文章的第一篇。

(一)张 面 片

这三个量词都具有“平面”的意象,用于称量平面状物体或具有平面状部分的物体,但用法具有不对称性。请看下面的例句:

[1]a.一张报纸

b.一面报纸

c.一片报纸

几张床

?几面床

?几片床

张张笑脸

?面面笑脸

?片片笑脸

?三张镜子

三面镜子

三片镜子

?几张旗

几面旗

?几片旗

?一张白云

?一面白云

一片白云

?一张笑声

?一面笑声

一片笑声

?一张春光

?一面春光

一片春光

象这样错综复杂的分布情况,如果能找出其底层的某种规律性,对于对外汉语教学自然是十分有用的,下面我们逐个分析这三个量词的认知基础。

先看“张”。“张”的本义为“施弓也”(《说文》),意思是将弓弦绷在弓背上,后引申为“开弓”。这两个义项都是动词义。人与弓互动的方式是人用手拉动弓弦,靠弓背的弹力突然收缩弓弦,将搭在弓弦上的箭弹出去打击目标。人们观察射箭时,最佳的角度是从射手的侧面观察。从这个角度看去,弓的形状随射手拉弓放箭动作的进行而不断变化:由弓背和弓弦组成的“面”时而变大(拉弓时),时而变小(放箭时)。这个不断变化的“面”因其动态特征而具有视觉显著性,从而在意象中得以凸显,使“张”由动词义发展出量词义来,成为称量“弓”的量词。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表明,词义的引申、词的用法的发展所遵循原则之一是家族相似性,“张”所称量的对象的扩展也是如此。还是以这个“面”为基础,量词“张”又发展出称量具有可张开和缩小的平面状物体的用法,例如:

[2]一张小嘴

一张渔网

由此再进一步发展出称量可以卷起或展开或可变化的平面状物体:

[3]一张地图

一张笑脸

一张年画

一张羊皮

一张凉席

一张烙饼

最后发展出称量不可变化的平面物或具有此类平面物的物体:

[4]一张床

一张椅子

一张案板

一张古琴

一张桌子

一张粉皮

象“床”、“椅子”、“古琴”之类物体,其构型并非只有平面物,之所以用称量“平面”的量词“张”来称量它们,是因为这类物品在与人类的互动过程中,其构型中的“平面”具有功能的重要性:“桌子”、“床”、“椅子”直接与人体接触的部位是其“面”,而它们的“腿儿”则是间接的,“古琴”能够用手弹拨的部分也位于“面”上。当然,“椅子”构型中的靠背因为具有视觉显著性也可得以凸显,这时,就可以用量词“把”来称量(“一把椅子”),因为靠背可以用手“把”住。现在来看量词“面”。《说文》:“面,颜前也”,即人的脸部,是名词。人的面部是一层皮肤,由此引申出“平面”、“表面”的意思,如“路面”、“桌面”、“床面”、“鼓面”,仍是名词义。再由“平面”、“表面”义引申出量词义,用于称量扁平面状物体或具有扁平面状部分的物体。由于“面”的词义原型是人的脸面,人们所见到的脸多数是意识清醒时的,即处于直立状态时的人的脸面。这时的脸是一个垂直于地面的立面,因此,当“面”发展出量词义时,这个原型意象使得它只用于称量与人互动时处于“立面”状态的事物,如:

[5]三面红旗

几面镜子

三面铜锣

几面盘鼓

四面高墙

两面船帆

一面大网

需要说明的是,“网”可以用“张”称量(前文已述),也可以用“面”称量。用“张”时凸显其可以展开收拢的动态特征,用“面”时定格于其被撒开时立面意象。还有,“鼓”可平置敲击,也可立置敲击。前者如现在的“威风锣鼓”中的大鼓,后者如腰鼓。古代军队中作为发布命令的工具的鼓以及县衙门前的鼓多为立式放置,“鼓”用称量立面的量词“面”称量,想必与此有关。

再看量词“片”。“片”的本义是动词义。《说文》:“片,判木也,从半木。”就是将木头破成两半的意思。由破木的动作转指破开的木片,进而引申为“平而薄”的物体,如“布片”、“纸片”、“肉片”、“面片”、“药片”、“卡片”、“明信片”等。再由这个名词义发展出称量“平而薄”的物体的量词义来。石毓智[4][p.126-129]认为“片”是三维形状量词,即它所称量的物体是立体的,如“一片面包”、“三片香肠”、“一片药”、“几片火腿”所指称的事物都是有一定厚度的。但是,据我们的观察,有些并非三维的事物也可以用“片”称量,例如:

[6]一片血迹

一片绿色

一片汗渍

其中“血迹”、“汗渍”是液体蒸发后留下的痕迹,“绿色”是物体表面反射的光线的颜色,它们都是二维的面。或许有人认为这些痕迹所附着的物体都是三维的,量词“片”反映的是被附着物的形状。问题是这种说法与人们的语感不符,比如,当我们听到“墙上有几片血迹”时,难道脑子里出现的不是面状的血迹而是三维的墙体吗?可见,“片”也可称量二维的面。

既然“张”、“面”、“片”都可以称量平面状物体或有平面状物体的事物,那该怎么解释[1]中的不对称现象呢?“张”和“面”都是个体量词,“片”比较复杂,可作个体量词、集体量词和整体量词,分别记作片g、片j 和片z。

先看“片g ”和“张”、“面”用法的差异。“片 g”的原型意象中破开的木片具有“属于整体的部分、形状不规则、边缘表面粗糙”的特点,这些特点制约着“片g”用法,能够用“片 g”称量的事物大都具有这样的特点,例如:

[7]一片白云

几片木片

片片血迹

三片花瓣

五片羽毛

几片姜片

两片嘴唇

几片饼干

上无片瓦

“张”的原型意象是由弓背和弓弦围成的“面”,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可以变化;②可以是中空的;③是一个整体;④边缘光滑。这些特点制约着“张”的搭配习惯。请看[8]:

[8] a.一张扑克

b.几张邮票

三张照片

一张凉席

一张双人床

一张拖网

几张球案

三张虎皮

两张铁锨

一张巧嘴

一张古筝

数张油饼

[8]a中称量的事物都具有特点③和④,[8]b中的事物都具有特点①③④,其中“拖网”、“巧嘴”还具有特点②。

正是“片”和“张”原型意象的不同,导致了二者分布上的不对称。“桌子”、“扑克”、“笑脸”、“巧嘴”这类事物都是具有形状规则的整体平面的,因此能用“张”称量,而不能用“片g”称量;“花瓣”、“树叶”、“瓦”、“白云”只能用“片”称量不能用“张”,是因为在我们的经验中,它们都不是单个存在的,而总是作为群体的部分存在的,同时其表面也不一定光滑。当某个事物既可用“片g”又可用“张”称量时,意义有所不同:用“张”称量是整体,形状规则的平面;用“片g”称量是部分、形状不规则的平面。如“一张羊皮”、“一张粉皮”、“一张报纸”,都是形状规则的整体;“一片羊皮”、“一片粉皮”、“一片报纸”则是形状不规则的部分。

当个体事物连缀起来时,在空间上就会形成一个“面”,这个“面”的边缘和表面往往具有粗糙的特征,形状也多是不规则的。这样的“面”与“片”的原型意象相似,于是,通过隐喻发展出“片j”。同时,这样的“面”不同于“张”所称量的“面”,因而不能用“张”称量。“片j”用于称量连成较大面积的事物,由于许多事物都可以连缀成片,所以,“片j”分布相当广泛,如:

[9]大片棉田

一片平房

一片丘陵

一片枣林

大片楼群

大片自行车

大片积水

大片湿地

一片人头

几片草坪

一片沙滩

一片墓地 “片z”所称量的事物情况复杂,先看下面的例子:

[10] a.一片大好春光

b.一片欢声笑语

一片湖光山色

一片丰收景象

一片皎洁的月光

一片深情厚谊

一片光明

一片肺腑之言

一片空白

一片爱心

一片漆黑

一片痴情

一片硝烟

一片真心

[10]a中的事物多为较具体的视觉映像,[10]b中的事物多是听觉音响(欢声笑语,肺腑之言),心理情感(爱心、痴情、深情厚意)或复杂的情景(丰收景象、新气象)。这些事物显然不是“平而薄”的,为什么用“片2”来称量,只能从认知上去分析。[10]a中的视觉形象记录(描画)下来时,就常常被转化为一个平面。考虑到绘画与中华文明悠久的密切关系,有理由认为,[10]a的各表达式是这种意象转换的结果。由于[10]a中的事物在现实中边缘模糊不清,形状模糊不定,转换成平面时也被赋予了这个特征。[10]b中的事物更为抽象、已无形可象,具有“范围模糊,难以把握’的特点。认知语言学得隐喻理论揭示了人类的认识抽象事物的一般规律,即把抽象的、难以把握的事物隐喻成具象的、容易把握的事物。将[10]b中的事物隐喻成“边缘粗糙、界限模糊、形状不规则”的平面,这就是[10]b各表达式的认知理据。无论[10]a还是[10]b,其“面”的意象都与“张”、“面”所称量的“平面”特征不同,因而不能用它们来称量。

(二)本

这四个量词既可称量书籍簿册,也可称量其他事物。这里只分析它们称量书籍时的异同。“本”和“部”的分布较广,先讨论这两个量词的情况。

“本”和“部”的分布是不对称的,请看下面的例子:

[11]a.一本书

一本诗集

b.?一本二十四史

两本小说

几本字贴

这本杂志

多本讲稿

那本词典

十本佛经

几本专著

一本画册

三本日记

五本教材

[12]a.一部书

几部专著

b.?一部杂志

那部词典

两部小说

?几部日记

一部诗集

十部佛经

?一部字贴

一部讲稿

一部二十四史

?几部画册

通过比较[11]和[12]中各表达式,尤其是[11]b和[12]b,可以看出,“本”的分布比“部”要广一些,有“较薄”的意味;“部”则有“较厚”、“庄重”的意味。要了解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还得从它们各自的语义原型说起。

“本”的本义是树木之根,《说文》:“木下曰本”,名词义。对于植物来说,根部是汲取营养,维持生命的基础。由此引申指“事物的根源”,如“根本”、“根源”、“根基”、“本源”中的“本”就是这个意思。书籍是记录知识,使之传于久远,播于异地的重要手段,是人们获取知识的根源,于是进一步引申指“装订成册的著作”,“书本”、“账本”、“脚本”、“剧本”、“笔记本”、“本子”中的“本”都是这个意思。量词“本”应该是由“本子”的“本”进一步发展而来的。造纸术出现以前,文字写在竹简或锦帛上,只能一卷一卷的卷起来,不会“装订成册”。造纸术出现的初期,纸张的质量也不会太好,装订的工艺也有很大局限,因此可以想象当时的书不宜装订成厚本。印刷术出现以前,著述全靠手写,字比较大,书的篇幅自然也大。又薄又大的书必然较“软”。所以,“本”作“书”讲时给人以“薄”、“轻”、“软”的意象,发展出量词义后仍带有这样的意象。今天,当用“本”称量词典等又厚又硬的书籍时,也不象用“部”称量时那样凸显其厚重感,而具有了薄轻感。

曹先擢、苏培成[5][p.39]指出“部”本义为“分开”,动词义。由分开的动词义引申指“事物的部分”,再进一步引申指“部落”、“部伍”。量词的“部”是由“部落”、“部伍”发展而来的(刘世儒,1965)。“部落”、“部伍”的内部是有组织和结构的,量词“部”延续了这个特点,请看:

[13]一部电影

一部电视剧

一部手风琴

一部交响乐

一部大胡子

一部电梯

一部电台

一部汽车

一部辞源

[13]中的“部”所称量的事物都具有内部结构,外形也都是有一定厚度的立方体(电影的胶片盒和电视剧的磁带盒是有厚度的)。书的内容有繁简丰约之分,内容丰富、篇幅较长的书内部结构自然比较复杂,外形较厚,还可分册装订。这与[13]各式的意象是一致的。由于视觉意象比内部结构更直观,因此,“部”所称量的书籍的“厚”、“重”、“硬”的视觉意象得以凸显。即使是“胡子”这样厚而不重的事物,用“部”称量时也会带上厚重的意味,请比较:

[14]一部络腮胡子

一脸络腮胡子

这是造成量词“本”和“部”称量书籍时表现出的不对称性的根本原因。

“卷”和“册”作量词分布范围较小。“卷”的本义是指膝关节的后部,《说文》:“卷,厀(膝)曲也。”就是这个意思。膝关节是可弯曲的,于是引申出“弯曲”的动词义,写作“蜷”,读作quán,后又引申为弯曲成卷(juǎn)的意义。古时的竹简或锦帛可以卷(juǎn)起来收藏,一部书常可分若干卷(juǎn)。由此进一步发展出量词义,读作“卷”(juàn)。可以看出量词“卷”的语义原型有两个特征:①可以卷成卷儿,②称量对象常为一部书的分册。后来由于科技的进步,书籍不再卷起来收藏了(但仍可卷起来持握),但现代汉语中量词“卷”依然具有这样的意象特征,例如:

[15]《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这部书共有五卷

校图书馆藏善本书三百卷

“册”的本义为“简册”,上古文字写于竹片或木片上,然后用绳子编串成书。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说:“竹谓之简,木谓之牒,亦谓之牍,亦谓之札,联之谓编,编之谓册。”后人一般将简、牒统称为“竹简”。将有文字的竹简按次序编串起来,就成为“册”。甲骨文中“册”字是象形字,竖画象竹简之形,横画象绳子之形。“册”的量词义是从“简册”的名词义发展而来的。由于字形和语义原型的影响,“册”给我们以这样的意象:当书籍摆放在书架上时,书脊相连(立着放置),形如“册”字;或者平摞放置时,本本相叠,也与“册”形似。另外,在现代汉语中“册”具有正式语体色彩,请比较[16][17]各例:

[16]图书馆藏书逾五十万册

向希望小学赠送一千册课本

附赠一册精美画册

初中语文第三册

[17]?我刚买了一册小说

?听说你又出版了一册书

?你找什么?我的一册唐诗丢了。

再者,“册”通常也不用于称量“非书”的印刷物,如:

[18]?手里拿着一册杂志

?当兵三年,他写了六册日记

?刘老师写了三册厚厚的教案

其原因似乎与这类印刷物的存放方式与书籍不同有关。

参考文献:

[1]陈保存等.汉语量词词典[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8.[2]何杰.现代汉语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3]郭先珍.现代汉语量词用法词典[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2.[4]石毓智.语法的认知语义基础[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5]曹先擢 苏培成.汉字形义分析字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作者简介:缑瑞隆,男,郑州大学文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语言理论和对外汉语教学。

来源: 文学院

阅读: 2585

日期: 2007年8月17日

【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 【 字体:大 中 小 】

上一篇:

下一篇:

郑州大学2007级普通本科班分班信息

普通本科生公修课补考通知

2.汉语量词与修辞格 篇二

一、汉语量词的基本分类

《HSK词汇备考手册》、《 实用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现代汉语词典》都对量词做了相应描述和说明,本文将上述内容重新整合和归类, 并结合百度词典加以说明。常见的量词如“只”、“个”是经常使用的 ,但其中几十个量词在英语里没有对应词,使学习和教授这些量词变得较难。中文量词让语用者在描述事物时词语显得丰富多彩,有时量词之间的替换只是为了上下文语音的方便和押韵,为了更恰当地表述这些量词,我把它们按功能归类说明,当某些东西属于多类的时候,量词的搭配就不重复了, 而且每门类的范围都是狭义上的范围,例如:“一个苹果”,既属于食物类又属于水果类,那么在两个类别中“个”都出现了。还有“一个钉子”,我们只视为工具类,而不认可家庭用品类的划分。

1.表示人的量词 :个 、位 、条 。 位是比较正式客气的用法 ,条的用法仅限于好汉等。

2.表示动物的量词 :只、匹、头、条 、峰。这些都是对外汉语教学中学习者非常头痛的地方。学生不止一次地犯错误,如“一只马 ,一只猪”。

3.表示人和动物器官部位的量词 :个 、 只 、 颗 、 根 、 张 、 片 、条。 这些与形状关联较大,但是也有历史传承因素。

4.表示植物和植物部位的量词 :棵、株、朵、条 、颗、粒、片。

5.表示水果的量词 :个、粒、根。

6.表示形状的量词 :条、根、支、道 、面、片、张、颗 、粒、块。

7.表示食物的量词 :顿、份、根、块 、个、片。

8.表示餐具的量词 :把、个、张。

9.表示家庭用品的量词 :台 、把 、块 、根 、盘 、张 、个 。

10.表示穿戴用品和装饰品的量词 :件 、个 、顶 、只 、个 、副 、枚、条。

11.表示建筑物的量词 :座 、栋 、个 。

12.表示交通单位的量词 :辆 、列 、架 、艘 。

13.表示工具的量词 :把 、个

14.表示文具的量词 :枝 、块 、方 、张 、个 、只 。

15.表示文学作品的量词 :封、则、首、篇 、道、幅。

16.表示事件和动作的量词 :件、顿、场、通 、阵。

17.表示武器的量词 :把、支、张、门 、枚。

18.表示地理天文气候的量词:座、个、轮、颗、朵、阵、道、条。

从这里我们很容易发现,“个”出现的频率是最高的。

二、学习量词过程中的特点和难点

1.其他国家学习汉语者的特点是面对量词时 , 最为困惑的不是“应该和必须”,而是“为什么”添加量词。印欧语系的欧洲体系中量词的使用是非常简单的,而且以名词辅助体现,他们有“性数格”的划分,可是没有量词的大量运用。例如:a loafof bread,量词不是必须出现的 ,而是为了强调。而汉语量词是表意需要,地位不一样,这和思维差异有关。中国人习惯形象思维,欧美人习惯抽象思维。中国人的形象思维发达,从而产生象形文字。欧美人的抽象思维让他们拥有了字母。中国人偏向综合思维,欧美人偏向分析思维。所以在量词使用上,汉语学习者愿意较真,而中文教授者更倾向于“天理其然”的解释。

2.量词学习难点是内容宏大,固定搭配较多,使用灵活。例如:一个脑子比较一颗脑袋,一张嘴比较一片嘴唇。中文量词很多来自于形状,而汉语学习者不同想法导致理解和运用上的差异。例如:一张嘴为什么不是一口嘴? 一顿饭为什么要用顿,而不是次?

三、教学过程中对量词的教学侧重点

1.对外汉语教学基本是用外语教授汉语 ,不是母语培养 ,本质上是一种翻译过程。这种翻译能力(或者说二外甚至三外的表达能力)不是光靠学习者的热度就能提升和改变的,要根据性质和研究对象的特点具体分析。所以,最开始的时候,除了记住固定搭配外,还应该适度练习,避免脑洞大开,也不能故步自封。同时,我们大可不必见“错误即改写”、“翻译需要操控”等论调而色变,因为这些理论只适用于解释一定范围内的语言现象,而非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操控和改写理论和传统的“忠实”翻译观共存于对外汉语学习理论体系框架之内。

2.量词学习可以尝试把意义与汉字形体联系起来 , 这样不仅容易理解,记得牢固,而且课堂趣味盎然。外国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更喜欢兴趣化和实用化, 这点尤其和中国学习者在初级学习量词时大为不同。例如:一条河和一座山,条和座都有相应的其他使用范例,而且写法上更接近象形。

3.加强对量词的使用 ,让学习者有更多机会接触汉语 ,情境教学是非常好的方法。情景教学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主要在课堂上强调教师的组织和指导,建构环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创设情景教学,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更能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听说读写译等全方面能力。首先,教学中要先确定量词的难度等级,以及出现错误频率的高低,本着先易后难的认知过程,根据实际需要,设立多维情景,建立认知模式。认知差异对实践至关重要,对学习造成巨大影响。因此,学习过程中,可以把语言作为连接两种文化的桥梁和纽带,提高自身对文化的感知和对两种语言的运用能力,努力准确传递信息。我经常和学生一起看电影或者图片, 并且要求他们正确理解和翻译。如下列这几个例子:

Good to the last drop.滴滴香浓,意犹未尽。 (麦迪威尔咖啡)

A Mars a day keeps you work,rest and play. 一天一块玛斯巧克力,让您工作像工作,娱乐像娱乐。

As soft as mother’s hands.像妈妈的手一样温暖。

A diamond is forever.钻石恒久远 ,一颗永流传。

3.浅谈量词的修辞功能 篇三

有的量词有借代的作用,因而使语言简洁。如在宴会上,主人殷勤提议:“我们干一杯!”这杯中之物自然是酒。走进公园,你会看到“树林里有一对”“石凳上有一对”,这“一对”的含义非常清楚,是指年轻的情侣,谁也不会理解为“一对老头儿”或“两个小朋友”。

有的量词还有比喻的作用,而行文又比比喻更简洁。“一叶扁舟”会使人想到一只小船像一片树叶一样漂浮于宽广的水域上;“一瓣芳心”又使人想到姑娘的爱心像鲜花一样纯洁芬芳;“一帆风顺”则会使人想到船行水上,借助风力,顺利行驶的景象……

有的量词还具备通感的功能。如“一缕清风”,清风本身并不呈“缕”状,这是化感觉为视觉的结果;“一串笑声”中,笑声是无论如何也串不起来的,是听者对那清脆悦耳笑声的喜爱,如同珍珠用线串起来一样,是化听觉为视觉的结果。

有的量词富有感情色彩,恰当地表达了人们对事物或行为的态度或认识。如对人,用“位”则表示尊敬,如“一位教师”“各位来宾”等等;用“股”“帮”则表示憎恶,如“两股土匪”“一帮歹徒”,绝没有人说“校园里来了两位流氓”或“有两股下岗工人进了培训班”。表人的量词如此,表物的量词也是这样。“一席良言” “一片深情”中的“席”“片”都含有褒义;“一派胡言”“一堆废品”中的“派”“堆”表贬抑。同样绝没有人说“一派美言”“一堆正品”。

量词如果使用恰当,还可以起到一般修辞格无法起到的作用。如唐诗中“一丸秋日下长城”,这个“丸”用得很有意境的,它展现了塞外秋夜的空旷寂寞,还似有寒意渗透出来。

了解了量词的作用,并恰当地使用它,可以使我们的语言表达准确生动,为我们的文章添光加彩。

4.汉语通用量词枚与个的嬗变 篇四

汉语发展史上先后出现过“枚”与“个”两个通用量词.在分析“枚”与“个”更替的原因时,应该注意区别量词的使用频率和使用范围,正确认识个体量词使用的.范畴化和专职化的关系,了解“个”的不同来源.

作 者:张义  作者单位:淮北煤炭师范学院,文学院,安徽,淮北,235000 刊 名: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AIBEI COAL INDUSTRY TEACHERS COLLEGE(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29(2) 分类号:H146.2 关键词:枚   个   使用范围   使用频率   通用量词  

5.汉语修辞学史 篇五

袁晖 谭全基 宗廷虎 戴婉莹李金苓著

袁晖 宗廷虎 主编 胡裕树作序 山西人民出版社

所谓修辞,即是语言运用的方法或技巧,换句话说,也就是调整或修饰语言以提高表达效果的活动或规律。

修辞学三大领域:描写修辞学,解释修辞学,修辞学史。

修辞学史研究的任务:首先,多角度研究——从时间上,可以编写修辞学断代史。——从部门上,可以编写辞格、语体、风格研究史等;也可以研究学者和专著,例如刘勰修辞思想研究,《修辞学发凡》研究。——从体裁来说,还可以研究某一种文体的研究史,如诗歌修辞史等。其次,可以从修辞学史的角度开展对比研究。如:曹丕、陆机修辞思想对比研究,大陆和台港澳的修辞学著作对比研究等。再次,可以进行修辞学史的资料整理和汇编工作。

汉语修辞学史研究的分期。古代(20世纪以前)分为七个时期。现代(建国)分为现代、当代两个时期。

先秦——萌芽期

儒家文质并重的修辞观。孔子:“辞,达而已矣”(《论语。卫灵公》)。“情欲信,辞欲巧”(《礼记。表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道家疾伪主朴、顺乎自然(“不饰之饰”)的修辞思想。老子:“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辨,辩者不善”。庄子:“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天道》),”“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外物》)。

墨子实证逻辑的修辞理论。《墨子。小取》修辞学史上第一篇专论。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记,明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焉模略万物之然,论求群言之比。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以类取,以类予。

法家韩非尚质重用的修辞理论。“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韩非。说难》(情境修辞观的实质即根据特定的环境或对象的特点来遣词放言。)” “礼为情貌者也,文为质饰者也。……其质至美,物不足以饰之。夫物之待饰而后行者,其质不美也。《韩非。解老》”。

先秦经传中的修辞思想。《周易》“修辞立其诚”,首创“言不尽意”说。《尚书》“辞尚体要”。《左传》的“言以知物”,“以辞为功”说。《国语》的“巧言辩惠则贤”说。《礼记》的“言语之美穆穆皇皇”说。

两汉——成长期

《淮南子》(《淮南鸿烈》)是汉初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合著的哲学著作。以道家思想为基础,兼取儒法道墨的思想。“”反映的是综合修辞观。质、情为重,朴素为美。首评《离骚》情志统一的修辞观。

董仲舒(今河北枣强广川镇人)的中和辞质论 “质为文,物为文,文著于质”的质文兼备修辞观。

司马迁的综合修辞观 “题旨情境”说——《太史公自序》:“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 首倡审美性修辞——《屈原贾生列传》。

刘向的“辞不可不修”说 《说苑。善说》:“夫辞者乃所以尊君重身,安国全性者也,故辞不可不修,说不可不善。” “六比”说(比德、比智、比义、比勇、比仁和比情)是对荀子的“比德”说的发挥和归纳。

扬雄的文质并重观 《法言。吾子》“或曰:女有色,书亦有色乎?曰:有。女恶华丹之乱窈窕也,书恶淫辞之屈法度也。” 《法言。重黎》“威仪文辞,表也;德行忠信,里也” 《法言。问神》“言,心声也;书,心画也”。

王充的言文一致修辞观 《论衡。超奇》“文由胸中而出,心以文为表”。《自纪》说:“”把“意欲”提到决定修辞方式的中心地位,比起情动言形,言为心声说又深入了一步。“口则务在明言,笔则务在露文。”是对“心意所欲”的重要补充。

桓谭、班固等的修辞观

《诗大序》及二郑诠释中的修辞思想

魏晋南北朝--修辞学建立期

一、文学概念的净化促使文和史、诗和论的分家,从而推动了修辞学的发展。西汉的文学观是载道尚质的,魏晋的文学观是缘情重饰的,修辞理论自然由尚质重用而向文质兼备过渡,审美性修辞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

二、曹丕提出文体论和风格论。

三、言意之辩推动了修辞已经与哲学的结合。

四、《文心雕龙》标志古代修辞学的初步建立。

曹丕《典论。论文》的修辞思想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世。” 突出修辞个性化——“文以气为主,气(才能气质)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作家风格论——“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应?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词,至于杂以嘲戏;及其所善,扬、班俦也。”(气质、天赋、才能不同,决定文章诗赋的风格不同。)文体论——“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陆机《文赋》(以赋的形式写成的著名论文。)论作文的构思、谋篇、创新,研究表意措辞等问题——《文赋.序》“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夫其放言遣辞,良多变矣。妍蚩好恶,可得而言。每自属文,尤见其情。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 肯定意由物生、辞由意定的辩证关系——写作是从“玄览”、“典坟”和“瞻万物而思纷”开始的,有了感受,才引起文思。所以,修辞必由意生,意生必由学习和物动而起。文体分十类——“诗。赋。碑。诔。铭。箴。颂。论。奏。说。”

朦胧的音韵修辞观——“暨音色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

挚虞和左思的修辞思想 挚虞《流别集。文章流别论》“古诗之赋,以情义为主,以事类为佐;今之赋,以事形为本,以义正为助。情义为主则言省而文有例矣;事形为本,则言当而辞无常矣。文之繁省,辞之险易,盖由于此。” “夫假象过大,则与类相远;逸辞过壮,则与事相违;辩言过理,则与义相失;丽靡过美,则与情相悖。” 左思《三都赋》--继承和发挥王充以来的实证修辞思想。

言意之辩的修辞学意义 荀粲的“言不尽意”说(“言不尽意”说源自战国《周易。系辞上》“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以及《庄子。天道》“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盖理微者,非物象之所举也。今久立立像以尽意,此非通于意外也;系辞焉以尽意,此非言乎系表者也。斯象外之意,系表之言,因蕴而不出矣。” 王弻的说(“得意忘言”说也来源于《庄子。外物》 “笙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笙。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鱼,得意而忘言。”)欧阳建“言尽意”说《言尽意论》“名逐物而迁,言因理而变。此犹声发响应,形存影附,不得相与为二。苟其不二,则无不尽矣。吾故以为尽矣。” ¬--言意之辩三种不同说法,分属两种不同的角度,从表达角度谈的“言不尽意” “言尽意”,从接受角度谈的“得意忘言”。前者就传递信息而论,后者就接受信息而论。都是修辞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葛洪与的修辞主张 葛洪--因时因地因境措辞而异的修辞观点:《抱朴子。疾谬》“善于依因机会,准拟体例,引古喻今,言微理举,雅而可笑,中而不伤,不?人之所讳,不犯人之所惜。” 《抱朴子。喻蔽》“昔诸侯访政,弟子问仁,仲尼答之,人人异辞。盖因事托规,随时所急。” 沈约--(“永明体”领袖)声律说“四声八病”。

刘勰的修辞理论 钟嵘《诗品序》论诗的修辞 诗的起源--(同刘勰)物感性动说“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 不满“永明体”把诗的音律引向刻板机械的做法。

萧统《文选》第一次区分了诗赋文学同诸子史传的区别,使《文选》成为第一部诗文总集。

颜之推《颜氏家训》 《颜氏家训。文章》“文章当以理致为心肾,气调为筋骨,事义为皮肤,华丽为冠冕。”--事理、词语和音律三者统一的修辞观。说明“避讳”修辞。

宋金元时期——成熟期

欧阳修、苏轼论修辞 欧阳修(宋初古文运动领袖)《六一诗话》“君子之所学也,言以载事,而文以饰言,事信言文,乃能表见于后世。……事信矣,须文。” 苏轼《答谢民师书》“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

王安石、司马光 王安石:注重练字“春风又绿江南岸”;论“用事、对偶” 司马光:论“婉转、镶嵌”修辞格。

黄庭坚(江西诗派创始人)“点铁成金”说——“古人之为文章,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陈言入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 “夺胎(规模其意而形容之)换骨(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说——一种意同辞异的表达方法。“无一字无来处”说——“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

叶梦得、洪迈 叶梦得“言与意会,言随意遣”;“言与竟会,言中有节”;“诗语固忌用巧太过,然缘情体物,自有天然工妙,虽巧不见刻削之痕。” 洪迈《容斋随笔》论“比喻、叠字、双关、对偶、歇后、避讳、仿拟”。

朱熹“不必著意学如此文章,但须明理;理精后,文字自典实”。《诗集传》“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陈骙《文则》——第一部修辞学专著(标志我国古代修辞学走向成熟)。

王若虚

陈绎曾 王若虚(1174—1243)藁城(今河北)。不满于黄庭坚诗文片面追求新奇:“山谷之诗,有奇而无妙,有斩绝而无横放,铺张学以为富,点化陈腐以为新;而浑然天成,如肺肝中流出者不足也。此所以力追东坡而不及欤!”《?南遗老集。诗话卷中》。他极力反对黄山谷提倡的“夺胎换骨”、“点铁成金”说,未免过于偏激。论词语运用——用词不当,词语冗复,妄改成语、„成言‟,文势不相承接。论旋造(如:“泉香而酒洌”,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中称之为“倒装”格)、示现(“凡为文有遥想而言之者,有追忆而言之者,各有定所,不可乱也。《归去来辞》”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将„示现‟分为三类)、用典、比喻、比拟、歇后、借代、夸张。

陈绎曾《文说》(1916被周钟编入《文学津梁》)。《文笙》(流传日本,名为《文章欧治》)。

《文说》——论“用事”(现代称为“引用”格);“拗语”(现代划归“错综”格)。把篇章作为一整体,分为头、腹、结三部分,“头起欲紧而重”,“腹中欲满而曲折多,欲健而快”,“凡结欲轻而意足,如骏马驻坡”。

修辞论资料汇编 宋代诗话大量出现,便产生了诗话汇编的书籍。胡仔《苕溪渔隐丛话》;魏庆之《诗人玉屑》;王构《修辞鉴衡》(第一部以“修辞”命名的专书。)

词论、曲论修辞的产生 李清照《论词》“词别是一家”。其词论是格律词派修辞论的先声。张炎《词源》。沈义父《乐府指迷》。周德清《中原音韵》(总结北曲的作曲规律)。

明代--修辞学的纷争期 明代——纷争期

明初的修辞论 宋濂支持“台阁体(歌功颂德、粉饰太平)”。“身之不修,而欲修其辞,心之不和,而欲和其声,……决不可致矣。”《文说赠王生?》。李东阳(茶陵派领袖),反对“台阁体”。胡震亨《唐音?签》——我国第一本断代的修辞学资料汇编。

文体论的代表作——吴讷《文章辨体》和徐师曾《文体明辨》。

明中叶后的纷争 修辞学上复古思潮,前(李梦阳、何景明、等)后(王士祯<“……篇法、……句法、……字法”>《艺苑卮言》,李攀龙、等)七子。反复古思潮: 唐宋派(王慎中、唐顺之、归有光等)。公安派(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竟陵派(钟惺<竟陵人>、谭元春)。

李贽“童心说”和焦竑“性灵说”,都提出把真实感情放在第一位,反对复古修辞。

杨慎《词品》 谢榛《四溟诗话》 李腾芳《文字法三十五则》 高琦《文章一贯》——修辞资料汇编

费经虞《雅论》——一部重要的修辞资料汇编,提出一个带有总结性的修辞体系。

王骥德《曲律》(明代,南戏兴盛)

清代——丰收期

清初——进步思想家:顾、黄、王;反对封建专制,批判程朱理学。王士祯(康熙时期诗坛主要人物)提倡“神韵说”(力求“超脱”,要做到若即若离,容易使人脱离时代现实。)康熙下令编《分类字锦》(供修辞作文使用,并作序。)

乾隆时期,编《四库全书》。出现乾嘉学派(淹没于繁琐考证。)汪中《释三九》体现了考据学在研究修辞方面的作用。刘青芝《续锦机》(修辞学资料汇编。总结古代诗歌的修辞学的成就。)

清初:顾炎武《日知录》“文须有益于天下”。黄宗羲“诗以道性情”。邵长蘅《与魏书子(魏禧)书》论“定体、定格、定理”。叶燮(反潮流<即反形式、复古、教条的文风>的修辞理论家)《原诗》(继《文心雕龙》后,在修辞理论方面非常重要的著作)李渔《闲情偶寄》(论戏曲修辞)

康熙年间修辞工具书《佩文韵府》《骈字类编》《分类字锦》。

清代中叶——沈德潜“格调说”(代替“神韵说”);翁方纲“肌理说”(两者都带有复古色彩)。袁枚“性灵说”与以上两者相反。

清中叶及中叶以后的修辞学:清代中叶,特别是乾隆嘉庆年代,出现“考据风”。文风也走上拟古和形式的道路:文有“桐城派”,诗有沈德潜“格调说”《说诗?语》;翁方纲“肌理说”。反对的:文有史学家章学诚“文德说”和“文理说”、《古文十弊》;诗有袁枚《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性灵说”。

李?《秋山论文》具体指出叙事的手法“顺叙、倒叙、分叙、类叙、追叙、暗叙、借叙、补叙、特叙、夹叙夹议”。袁守定《占毕丛谈》谈文和诗,甚为精辟。方东树《昭昧詹言》论诗法(“学诗六法”)及文法。包世臣《文谱》独创一修辞系统。施补华《?佣说诗》论修辞手法和辞语分类。唐彪《读书作文谱》论“修词”。

清代中叶及末叶——“桐城派”(方苞《望溪文集》论“义法”;刘大?《论文偶记》“行文之道,神为主,气为辅。”;姚鼐《古文辞类纂》论文学理论三要素“义理、考据、文章”、“格律声色者,文之粗也”<修辞四要素>);反对者是史学家章学诚“文德说”和“文理说”;《古文十弊》。

汪中的修辞论文《释三九》(一篇科学的修辞学论文)把数分为两类“实数,可稽也;虚数,不可执也”,指出“虚数”的修辞意义;“辞之形容者”。

蒋澜《续诗人玉屑》精选千人的论诗歌方面修辞手法的材料;

修辞批评的代表作章学诚《文史通义》“文德说(„知临文之不可无敬怒,则知文德矣!‟”和“文理说(为文的„法度‟)”;

传统修辞学的重要里程碑刘青芝《续锦机》辑录前人修辞学的论述而加以编排。(金代元好问《锦机》); 传统修辞学的殿军刘熙载《艺概》文体分类的代表作。“文不外理、法、辞、气。理取密而通,辞取雅而切,气取清而厚”。“盖文惟其是,惟其真”。“辞之患,不外过与不及”。论叙事法、情景交融;“眼”:文眼、诗眼、词眼。

汉语现代修辞学的建立和发展

新派修辞论的代表——引进日本修辞学的“仿日派”:龙伯纯《文字发凡》、王易《修辞学》《修辞学通诠》、陈介白《新著修辞学》。——模仿英国讷斯菲的《高级英文作文法》:唐钺《修辞格》(用白话文写作,建立我国第一个较为全面而科学的修辞格系统。)

旧派修辞论的代表——郑奠《中国修辞学研究法》。杨树达《中国修辞学》《词诠》《高等国文法》。马叙伦《修辞九论》。张文志《古书修辞例》

修辞史上的丰碑——陈望道《修辞学发凡》(1932年问世):建立一个崭新的、科学性强的修辞学体系。

6.第八章 现代汉语修辞概说 篇六

一.导入

平时,听别人说话,感觉有人说得生动形象,感染力强,不仅能够让人懂,而且让人非常想听;可是有人说话呢,虽然没有错,但是平淡无奇,没有什么感染力,就像一杯白开水;当然还有一些人讲话,则是错误百出,让人不忍卒听。其实,这都属于讲话水平的问题。这里的学问很深,很多,有很强的所谓的讲话的艺术性。谈讲话的艺术性,会涉及到很多方面的知识,修辞其实正是研究如何运用语言艺术的。二.修辞的含义

(一)“修辞”溯源

在中国最早把“修辞”这两个字连起来用的是孔子。据《易·乾·文言》所述:“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这里的“修辞”是个动宾结构的词组。据《说文》解释:“修,饰也。”段玉裁作注:“修,洒刷之也,藻绘之也。”《说文》解释“辞”为“讼”之意。两个字合起来是“修饰文辞”的意思。这是第一次从言语表达的角度提出了“修辞”这一说法,而且把它和“立诚”连在一起,看作君子进德修业的必需之事,提出修辞要有真情实感,足见孔子对修辞的重视。

自古以来,人们对“修辞”的意义已作出过许多阐述:有的解释为“修饰文辞或语辞”,有的理解成“美化语言”,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解释为“调整语辞”等等,都把“修辞”当作动宾词组来理解或使用,指的是修辞活动,与我们今天所要讲述的“修辞”不完全相同。

(二)“修辞”的一般含义

“修辞”这个词在今天一般有三种含义。

1.指修辞活动。

当表达这个意思时作动词用,如“修辞要适应题旨和情境”(陈望道《修辞学发凡》);又如明代顾炎武说:“从语录入门者,多不善于修辞。”鲁迅也曾说:“正如作文的人,因为不能修辞,于是不能达意。”

2.指修辞这一事物本身。

即客观存在着的那些规律,客观存在物,是一个名词,如“修辞和语音、词汇、语法并不处于同一平面,它是运用语言的一种艺术”。这个“修辞”是指从人们的修辞活动中概括出来的一种有效运用语言的规律。

3、指修辞科学。

用作该义时,也是一个名词,如“刘教授是搞修辞的”。修辞学是对客观存在着的修辞规律的认识或描述,即关于它的知识和学说。因为不同人的认识水平、研究角度不同,这个意义上的“修辞”也必然会带上主观色彩。

(三)“修辞”的定义

本书将“修辞”定义为:修辞是为适应特定的题旨情境,运用恰当的言语表达手段,以追求理想表达效果的规律。具体分析,它包括如下三个特点:

1.适应特定的题旨情境

“题旨”是人们言语表达的意图或围绕的主题目的,“情境”则是指言语表达时由情景、氛围、场合等构成的环境。这种环境又称“言语环境”或“语境”。广义的语境包括说写活动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及上下文等;狭义的语境仅指上下文。修辞活动离不开题旨情境,修辞现象是特定题旨情境的产物。

2.运用恰当的言语表达手段

语言是达意传情的工具,修辞活动就是运用这一工具以求更好地达意传情的过程。可供选用的语言材料是非常丰富的,从语音来说,声韵调的搭配、音节的长短、节奏的慢快、语调的抑扬顿挫等,都是可利用的手段;从词语看,可根据语境准确选用各类词语,又可随达意传情需要,使词与词超常搭配;从句法看,有不同的句类、句型、句式可供选用;就连语言的书写符号汉字,也可成为修辞活动的材料。

修辞的一切方式,都要依靠语言材料来构成,修辞的一切效果,都要通过语言材料的恰当运用来体现。运用恰当的言语表达手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同义形式的选择,即在同一内容的不同表达方式中,选择最有效的言语表达手段;二是某种手段的变异使用,将某一表达方式加以变化,变为异乎寻常的表达手段来提高表达效果。

3.追求理想表达效果

适应特定的题旨情境,运用恰当的言语表达手段的目的是为了取得理想表达效果。所谓表达效果是指修辞内容通过修辞手段表达出来后,在接受对象中所产 2 生的影响和作用。具有理想表达效果的言语可以是明白晓畅、均匀缜密的,也可以是生动活泼、形象而富于表现力的。

以上三方面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言语手段的运用要适应特定的题旨情境,而理想表达效果必须通过运用恰当的言语表达手段来达到。忽视其中的任何一方面,都难以达到修辞的目的,而言语表达手段的运用,是修辞的根本与关键所在。

(三)、修辞学

(一)什么是修辞学

修辞学是研究修辞规律的科学,即研究怎样运用具有不同表达效果的语音、词语、句子等来有效地表达思想感情的规律的科学。

修辞学和语音学、词汇学、语法学及文字学并不处于同一平面和同一层次。语音学、词汇学、语法学分别研究语言要素自身的结构系统和规律;文字学则处于另一平面,专门研究语言书写符号系统的性质、结构和演变;修辞学又处于第三平面,从提高“达意传情”的效果方面来研究语言文字的运用规律。正如《修辞学发凡》在谈到修辞和语言文字的关系时所指出的:“修辞所可利用的,是语言文字的一切可能性。”正因如此,学习现代汉语的修辞知识,要在学习掌握教材前面各章知识的基础上进行。

修辞学的研究对象是修辞现象。修辞现象是人们利用语言这一工具表达思想、交流信息的言语现象,而且是一种力求达到理想表达效果的积极的言语现象。因此,修辞学作为研究提高言语表达效果的客观规律的科学,应当视为语言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修辞现象是具体复杂的,同时又是有规律可循的。修辞学的任务就是对修辞现象及其规律作出科学、系统的说明,并用来指导人们的修辞实践。

(二)修辞学与语法学、逻辑学的关系

修辞要综合运用语言的各种材料,同时又涉及到其他有关的学科,特别是语法学和逻辑学,应该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语法学研究的对象是语言的结构规律。我们说话或写文章,用词造句是否符合语言的结构规律,这些是语法学的研究范围。

逻辑学的研究对象是思维形式和思维规律,即从人们说出的话、写出的文章 3 的内容上把握思维是否符合逻辑规则和规律,也就是说,研究说出的话、写出的文章反映、认识客观现实的方法是否正确。

修辞学研究的是提高言语表达效果的规律。说话写文章的时候,词语用得是否准确、是否有表现力、语音上是否和谐、句子表达得是否晓畅而生动、整段的话或整篇的文章是否条理清楚,等等,这属于修辞学的研究范围。

因此,人们通常说,语法管的是“通不通”,逻辑管的是“对不对”,修辞管的是“好不好”。

语法学、逻辑学和修辞学是三门性质不同的学科,它们相互联系但又有着本质的区别,不可混淆。语言运用中的许多现象是错综复杂的,要同时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一方面,不能机械地用逻辑和语法的规则去衡量人们的言语表达;另一方面又不能只求言语表达的语法规范、句子通顺、合乎逻辑而不考虑修辞效果。例如:

①他无法统计失败了多少次。他毫不气馁。他总结失败的教训,把失败接起来,焊上去,作为登山用的尼龙绳子和金属梯子。

②绕到L君的寓所前,便打门,打出一个小吏来,说L君出去了,须得午饭时候才回家。

这两个例子如果机械地进行逻辑分析,似乎都不合事理:“失败”是抽象概念,无形无体,按常理本不能像断绳一样接起来,也不能像钢铁一样进行焊接。例②中的小吏明明是听见打门声音应声来开门的,不用“走”却用了一个“打”字,于事理也不吻合。但从言语表达的效果上看,却是好的:例①中用了比拟的手法,把抽象之物拟作具体实物来描写,形象生动,具体可感;例②中动词“打”的两次使用,把上下文紧密地联系起来,而且第二次的使用把“小吏出来开门”与“打门”两事之间的因果、时间发生上的先后都显示出来了,言简意赅,十分传神。

③失了东三省只有几个学生上几篇“呈文”,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可以博得“友邦人士”的夸奖,永远“国”下去一样。

④看着他们那双懒洋洋的筷子,我的心就像翻倒了五味瓶,什么滋味都有。

这两例如果机械地用语法规则来分析,似乎也有错误:例③中“国”是个名词,怎么能和趋向动词“下去”搭配在一块使用?例④中“筷子”是吃饭用的 4 工具,无知觉无感情,怎能用表示人的情感的词“懒洋洋”来修饰?但从修辞的角度看,又有其独特的表达效果:例③中“国”字临时改变了词性,言辞简洁,意蕴深刻,又有讽刺意味;例④中把持筷人的心情、神态移用到筷子上,是这一特定语境中的临时移用,形象而生动。这是运用了一定的修辞手段而达到了独特的修辞效果。

修辞与语法、逻辑之间虽然有区别,但不是各不相关、彼此孤立的,而是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修辞活动一般要以逻辑规律为前提,要在合乎逻辑的基础上进行。修辞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言语表达的效果,首先就要使表达与事理相合。违反事理,不合逻辑,这不是靠使用修辞手段可掩饰的。正确的言语表达必须以合乎语法规则为前提。如果说出或写出的句子不通顺,那无论用什么样的修辞手段也难达到生动的表达效果。

2.对言语表达进行分析,应同时着眼语法、修辞和逻辑三方面。因为人们的言语表达过程是对这三方面知识的综合运用。同一语句,从它的结构规律着眼,是语法分析;从它所表达的思维方法着眼,是逻辑分析;从表达效果着眼,就是修辞分析了。如:

⑤月光像银纱似地照着校园,夜风微微吹来,树枝摇曳着,伴着月光,发出沙沙的响声。

例⑤从修辞上分析属于病句,病因在于词语的配合上有问题,“月光”可以“照着校园”,也可以“像银纱似地罩着校园”,但不能说成“像银纱似地照着校园”,从语法和逻辑上看,也同样是不恰当的,“夜风微微吹来,树枝摇曳着”,自然会发出沙沙的响声,在这样的情境中,又夹着一句“伴着月光”就是多余的了,应该删去。又如,复句的几个分句之间,有时用关联词连接,有时也可不用,这是语法要讨论的事;不同的关联词语表示不同的关系,这是逻辑分析的结果;至于为什么有时用上关联词,有时又不用,这就要从修辞方面来作出解释了。我们在学习修辞的过程中,必须注意把修辞同语法、逻辑之间的关系有机联系起来,掌握修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增强正确认识和分析复杂言语修辞现象的能力,提高言语表达水平。修辞≠辞格≠修饰文辞

辞格仅仅是修辞的一部分,它们之间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修饰文辞:书面的知识

陈望道:“修饰调整语辞”修饰文辞给人的感觉就是只承认文辞也就是书面语的文章,而口语中不存在修辞。同时,着眼于华丽精巧的文辞。

陈望道主张:修辞不过是调整语辞使达意传情能够适切的一种努力。

三、修辞的含义

平时,我们听到的修辞至少有三种: 我们要学习修辞。(学问)

这篇文章经过一番修辞后,好多了。(行为,活动)这种比喻修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到处可见。(修辞格)

我们要讲的修辞指的是讲话或者写作时积极调整语言的行为,也就是说对语言进行选择加工以提高表达效果的修辞活动。

比如,作文时,要尽量使用华丽的辞藻,使自己的文章读起来悦耳动听,这是修辞行为,其实,有时候,不用华丽词语,为了使自己表意更明白也是一种修辞行为。

例如:从此,就看到许多新的先生,听到许多新的讲义。(新鲜的讲义

陌生的先生)

这种对用词进行修改,以求明确的表达的过程就是修辞活动。当然,这和为使语言华美精巧的修辞不一样。关于它们之间的区别,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一书中,首次对修辞进行了分类:(浓妆淡抹总相宜)积极修辞——使用一些辞格,显得更为形象生动 消极修辞——不追求华丽奇特,以明白精确为主。比如,(1)木兰诗(陈望道举例):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闻燕山胡骑声啾啾(具体体验)

当两种修辞不可以两全时,必须牺牲一方面。那就要判断本意偏在何方,方才可以决定。如果要概念明白,只说水流、马嘶。

(2)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中央电视台实况直播,当时白岩松在结束 6 时讲:

江泽民等参加了澳门政权交接仪式,用的名称是“中国政府代表团”,因为有另一方——葡萄牙政府代表团参加;结束时,举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成立暨特区政府宣誓就职仪式,所用的名称“中央政府代表团”,因为是国内事务。

由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来:在政治性活动中,名称、术语的准确更具有特别的意义。

(3)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杨子荣,孤单英雄传奇色彩“抒豪情寄壮志面对群山,愿红旗五洲四海齐招展。哪怕是火海刀山也扑上前。我恨不得急令飞雪化春水,迎来春色(天)换人间。”(春色能给人万象更新、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感觉,且春色既可以指季节,也可以指人类社会,语义双关,大大丰富了词语的韵味。)

修辞:是讲究运用语言艺术,对语言的修饰、调整以期达到最佳交际效果的一项活动。

四、谭学纯、朱玲老师的《接受修辞学》《广义修辞学》

五、修辞与语境的关系

八宝山:要严格控制人口

昔具盖世之德,今有罕见之才(汪精卫)《雅谑》公公媳妇之间的对话 欢迎再来

红领巾

朱元璋当皇帝后

陈望道:修辞要适应题旨情境

像女人脸上的瘸子

隐性语境:比如交际目的,交际双方对某个问题达成的共识等。学习要点:

简要介绍修辞的几个相关概念、修辞的对象和任务,以及修辞学与相关学科语法学、逻辑学之间的关系。

7.汉语量词与修辞格 篇七

关键词:赵本山小品,《现代汉语》,修辞教学

近年来, 赵本山的小品好评如潮, 赢得了无数观众的掌声, 赵本山也因此多次获得春晚的“小品王”。赵本山的小品为何具有如此巨大的魅力, 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呢?这一方面与赵本山本身的表演才华密不可分, 另一方面也与他的小品语言采用的修辞方法有很大关系。

《现代汉语》修辞章节部分内容与中学时的重复, 用例非常陈旧, 因而教师讲课, 没有信心和激情, 甚至干脆略去不讲;学生听课, 也是颇觉乏味, 兴趣全无。可见, 修辞教学迫切需要进行必要的改革。

本文在分析目前教材修辞部分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 结合赵本山小品采用的修辞手法, 指出, 修辞章节应增添新的修辞格, 多列举文学 (文艺) 作品和现实生活中的用例, 让同学们意识到修辞的应用性本质及意义。

一、《现代汉语》修辞部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

(一) 现行教材介绍的修辞格侧重点不当, 部分内容与中学时的重复, 没有新鲜的修辞格。对策是应略介或删除中学已学的修辞格, 详介中学没学的、现实生活常用的修辞格。

以黄廖本《现代汉语》 (第三版) 为例, 教材修辞部分共介绍了21种修辞格, 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等常用的修辞格, 而在中学阶段这些已经是明确要求学生要掌握的了 (见《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语文常识部分的要求) 。

此外, 胡裕树本、张斌本、邢福义本、邵敬敏本等《现代汉语》教材也大同小异, 都或多或少涉及了这些修辞格。我认为如果大学阶段再老调重弹的话, 说实话, 真的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有些教材干脆删掉修辞这部分内容, 如北大版教材就没有修辞章节。

一般来说, 大学中文系学生的语文功底相对比较扎实, 对常用修辞格的运用应该说已经烂熟于胸。因此, 没必要再在大学阶段炒冷饭, 而应加强新的修辞格的学习。像一些文艺作品 (小说、相声、小品等) 或现实生活中常用的修辞格, 如飞白、移就、别解、拆字等。了解和掌握它们的特点, 不仅能增强学生对语言现象的分析能力, 而且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言语交际水平。遗憾的是, 在今天的《现代汉语》修辞部分很难见到它们的踪影。平时遇到文艺作品中出现类似的修辞格, 学生常常无法下手分析, 自然很难体会作品的思想内容, 了解它的语言艺术。

(二) 现行教材介绍的修辞方法, 用例陈旧老套, 缺乏现实感、生活感, 学生很难产生共鸣。对策是教学中应多列举当代文学作品或者现实生活中的用例, 以便贴近学生生活, 增强趣味性和实用性。

以黄廖本《现代汉语》 (第三版) 为例, 教材修辞格部分, 共引用了150个例子。除了近30个用例没有注明出处外, 120个左右 (约占80%) 的用例都是来自于现代作家、诗人、散文家 (如毛泽东、鲁迅、茅盾、朱自清、贺敬之、吴伯箫、秦牧、杨朔等) 的作品。其中出自毛泽东和鲁迅作品的用例最多。据初步统计, 来自毛泽东作品的用例有13个, 占总数8.6%;来自鲁迅作品的用例有8个, 占总数5.3%。这些作品反映的历史事实和人物背景, 与学生的现实生活严重脱节, 学生对此一知半解, 甚至是一无所知, 自然无法理解作品中的修辞格表现出来的含义, 难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因此, 我认为在教学中, 应适当选择学生们熟悉的文学或文艺作品中的用例, 通过分析这些例子中修辞格的特点, 一方面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 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搞好修辞教学, 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二、赵本山小品中的修辞格与《现代汉语》修辞教学

针对现行教材用例陈旧、修辞格介绍侧重点不当等问题, 我认为如果在修辞教学中适当引入赵本山小品的修辞特色分析, 就能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下面我结合赵本山小品中具体的修辞格来谈谈《现代汉语》的修辞教学。

(一) 赵本山小品中的修辞格可以为现有的修辞教学提供新颖活泼的用例, 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 唤起学生的兴趣。

赵本山小品中使用了不少富有幽默感的修辞格, 可以为修辞教学提供精彩的例子。如讲仿词修辞格时, 先指出仿词是临时性仿造原有词语而产生的新词语, 其特点是仿词与被仿词同时出现。接下来我们可列举赵本山小品中的仿词修辞。如在小品《昨天·今天·明天》中, (1) 宋丹丹:这是我老公。赵本山:这是我老母。 (2) 宋丹丹:是啊, 人家倪萍都出本书叫《日子》, 我这本书就叫《月子》。这两句对话中, 都采用了仿词的修辞格。 (1) 是“老母”仿“老公”; (2) 是“月子”仿“日子”。这些仿词手法, 都是对平时非常熟悉的词语加以改造而成的, 显得生动活泼, 诙谐风趣, 把人物形象和性格刻画得栩栩如生, 具有强烈的讽刺性和幽默性。我们如果纯粹讲课本上的用例, 学生肯定感到非常乏味。讲解赵本山小品的仿词手法, 可以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 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 更深入地认识和了解仿词修辞格的特点, 达到较满意的教学效果。

又如学习双关修辞格时, 先让学生明白双关是利用语音或语义条件, 有意使语句同时关顾表面和内里两种意思, 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格。怎么理解双关这种同时兼顾表面和内里的运用手法呢?教材上 (黄廖本《现代汉语》) 列举了京剧《八一风暴》和电影《刘三姐》中出现的“双关”修辞格。坦白地说, 这里的京剧和电影的内容都不为现在的学生所熟悉, 例中的“双关”修辞格, 自然难以唤起学生的欣赏欲望。如果我们在讲解“双关”修辞格时, 适当地介绍赵本山小品的此类修辞格, 自然会让学生兴奋不已, 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有助于学生准确理解修辞格的特点。如在小品《昨天·今天·明天》中, 宋丹丹:啊, 白云, 黑土向你道歉, 来到你门前, 请你睁开眼, 看我多可怜。今天的我们怎样重复昨天的故事, 我这张旧船票还能否登上你的客船。崔永元:大叔啊, 那后来怎么样了。赵本山:涛声依旧了。在这个小品中, 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妇孺皆知的歌名《涛声依旧》及其歌词中的内容“今天的我们怎样重复昨天的故事, 我这张旧船票还能否登上你的破船”来表明小品中黑土和白云婚姻关系在小波浪之后回归平静。歌词和歌名是表层意思, 希望恢复稳定的婚姻关系是里层意思。如此表里相应, 含蓄又不失幽默, 让人捧腹大笑, 回味无穷。

(二) 赵本山小品还可为教材中未曾涉及的修辞格———需要介绍的常用修辞手法 (如飞白、别解、换序等) 提供精彩的例子, 把修辞教学从课内引向课外。

赵本山的不少小品运用了飞白、别解、换序、易色等饶有趣味的修辞格, 这在平时的修辞教学中未曾涉及。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够串讲赵本山小品中的这些修辞格, 学生自然非常开心, 在品味幽默之余, 对新修辞格的运用也会有很深的印象。像“飞白”这种修辞格在赵本山小品中是屡见不鲜的。“飞白”是一种有意将错就错, 如实加以记录或引用的修辞手法。如把“平镜”、“机动”听成“平静”、“激动” (《三鞭子》) , 把“基功”理解为“鸡公” (《红高粱模特队》) , 把“话疗”错以为“化疗” (《心病》) , 把“研究所”听成“研究锁” (《门神》) , 把“鱼翅”听成“鱼刺” (《不差钱》) , 等等。

为了增强表达效果, 赵本山小品中经常采用“别解”的修辞格, 所谓“别解”就是为了言语表达的生动, 故意对某个词语的意思作曲意的解释, 借题发挥, 使话语诙谐幽默, 增加话语的轻松愉快感。如“秋波, 就是秋天的菠菜” (《昨天·今天·明天》) 。类似的例子还有:“猫步”解释为“猫在散步” (《红高粱模特队》) , 法国总统“戴高乐”曲解为“大总统给他戴高帽他也乐啊” (《过年》) , 快餐名“麦当劳”误解为“麦当娜的妹妹” (《钟点工》) , “奥运火炬手的腿”缩称为“火腿” (《奥运火炬手》) , “专机”解释为“拉砖的拖拉机” (《小崔说事》) , 等等。

此外, 赵本山的小品还经常使用“换序”的修辞格, 所谓“换序”就是故意把词语的前后颠倒过来, 形成一个新的词语, 达到一种诙谐幽默的效果。如把酒店名“苏格兰情调”故意说为“苏格兰调情”, 把“精辟”换为“屁精” (《不差钱》) , 故意把“卖拐”颠倒为“拐卖” (《卖拐》) , 等等。

总之, 如果我们在修辞教学中, 能够结合分析赵本山小品中的修辞格, 就不仅可以营造一种轻松的教学气氛, 有效地激起学生学习修辞的兴趣,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准确把握各种修辞格的用法和特点, 达到一种较好的教学效果, 而且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欣赏相声小品的艺术鉴赏能力, 对赵本山小品的语言特色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 丰富学生们的业余生活, 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 (第三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8.汉语量词与修辞格 篇八

关键词:个体量词,认知,差异

【中图分类号】H195

1. 引言

虽然量词是汉语十一大词类之一,但是由于受到印欧语系语法体系的影响,中国语言学家们对汉语量词的研究一直到十九世纪末才开始。尽管很多研究者对量词的分类有着不同的意见,但是他们都意识到了汉语量词中一类特殊量词的存在,那就是“个体量词”。相对于印欧语系中的语言而言,个体量词是汉语的一个特有现象。本文主要从认知的角度分析个体量词与其它类型量词的差异,以及差异产生的原因。

2. 个体量词的特殊性

个体量词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产生与发展方式的不同。

和其它类型的量词相比,个体量词在产生之初就是建立在转喻的基础之上的,而所谓的转喻,无非是在已有的认知经验上进行延生,既以一个认知域中的原型概念为中心不断拓展。而其它类型的量词却不一定经历这种不断延生的过程,比如度量词“斤”,其含义从兵刃到称量器具再到计量单位,虽然有一定的延生,但是都相对比较固定,而且在延生的过程中,其发展相对单一。

也就是说,个体量词在发展过程中,是始终围绕着原型进行拓展的,且在拓展的过程中,新的范围之间有密切联系,如“头”从作为牲畜的量词到形容“蒜”,都是围绕原型“首”——圆而结实的东西展开的,而且它所能结合的名词与初期促使它形成的名词原型密切相关。但是其它类型量词则不同,它们的拓展过程是根据新事物,新概念的产生而扩展的,且展开之后相对稳定,而且之后它所能结合的名词与初期促使它形成的名词原型关系不大。如“斤”可以用来形容各种可以计重之物,而“双”可以用来形容各种成对的事物。

第二,表义上的不同。

与其它量词表达确切的意义不同,个体量词的表义性体现在它能够弥补认知层面上的一部分具象形象,在这一点上,个体量词的域和形容词的域有一定重合,但是不像形容词那样能够赋予它所修饰的名词确切的特点,个体量词是一些认知经验的模糊集合,赋予它所结合名词一系列较为模糊的特性,而这一系列特性和最初促使它形成的名词息息相关。并且,与其它量词相比,个体量词的概念范围更为复杂。其它量词的概念范围较为简单直接,如度量词就是表示它所指的度量,临量词也是以它自身的特征为中心的,如,不管是“一碗水”还是“一碗粥”,“碗”的特性不会根据它内部所盛之物的特点而改变,但是“一头牛”和“一头蒜”中,“头”所表现的具体认知特点是和它所结合名词的特点相通的。

第三,与名词的结合方式的不同

与其它类型的量词相比,个体量词与名词的结合更为紧密。名词和量词必须满足一定特征的匹配才能相互结合,在这种特征匹配的过程中,个体量词和其它类型的量词表现出了不同。

在汉语中,当新兴事物产生,人们会根据自己的认知经验将事物本身的特征与个体量词进行匹配,如电脑出现之出,人们通过自己的认知经验将其和量词“台”结合,而一旦搭配形成,就会比较固定,即使后来出现越来越轻薄的手提电脑,在正常情况下也是与“台”进行搭配。

而其它量词更注重自身的特征,也就是说,其它量词对名词的选择性更强,它们不要求在各个方面的吻合,而是只要满足它自身特点的名词就可以与它相匹配。如“斤”可以用来结合“肉”“铁”甚至“苹果(手机)”。

也就是说,个体量词与名词的结合更为紧密,而其它量词与名词的结合较为松散。因此可以将个体量词成为“黏着量词”,将其它量词成为“松散量词”。

3.个体量词特殊性形成的认知原因

汉语中有丰富个体量词的原因与汉民族的认知形式和汉语的特点息息相关。

汉民族的认知形式偏向于抽象或者泛化,也就是说,人们在存储认知经验的时候偏向于整体性,只要存储大致轮廓即可,这种认知方式体现在语言上就是汉语没有曲折变换,这种没有曲折变换不光体现在没有时态变换,也体现在名词没有数和性的变化。而在表达的过程中,当需要具体表现出一种抽象的特征的具体特点时,就需要借助其它的方式,这就要求了个体量词的出现。在认知语言学中,一个名词的概念或定义也是一系列认知经验的集合,与有曲折变换的语言相比,没有曲折变换的语言缺乏了数与性这样的特征,从而使其所描述出来的对象相对而言不够具体,而个体量词由于和其原型名词的关系和它自身的特征,将促使量词产生的原型名词的数与性等特征叠加在它所结合的名词的概念域上,恰好弥补了这种不够具体的缺陷。这也就是为什么有曲折变换的语言中一般没有个体量词,而在没有曲折变换的语言中却有相对丰富的个体量词。

4.总结与思考

个体量词无论是在产生与发展方式上,还是在表义和与名词结合的方式上,与其它类型的量词都有着一定差异,而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来自于汉民族的认知形式,可以说量词上的不同,只是内在认知形式不同的外在表现。

本文对个体量词诠释并未能完全阐明个体量词与其它类型量词的所有差异特征与原因,也只是相当初步的研究,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进一步总结分析个体量词这类特殊的量词与其它量词的差异,而在解释清楚差异的基础上,则能开始以一种更为宏观的视角研究人类语言中量词这一类词产生的认知基础,从而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人类语言。

参考文献:

[1] 李先银. 汉语个体量词的产生及其原因探讨[J]. 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15).

[2] 王彤伟. 量词“头”源头浅探[J]. 语言科学,2005(4).

[3] 周永平. 汉英量词研究综述[J]. 宜宾学院学报,2010(10).

[4] 郭先珍.现代汉语量词手册[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 1987.

[5] 万献初. 现代汉语分类系源[J]. 咸宁师专学报,2000(20).

9.汉语量词与修辞格 篇九

一、单项选择:每个小题1分,共50分(总分50.00)

1.下面句中的“东西、人家、报告、地道”需要读轻声的

是()

(1.00分)

A.下午听报告

B.你的发音很地道

C.这间屋子东西宽三米、南北长五米

D.这村儿住有几乎人家

2.下列成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1.00分)

A.违莫如深 开诚布公 风餐露宿 未雨绸缪

B.弄巧成拙 集腑成裘 死心蹋地 赴汤蹈火

C.纲举目张 正本清源 开源节流 众目睽睽

D.事过境迁 肢离破碎 风毛麟角 漠不关心

3.从汉字的构造方式来看,“山”属于()

(1.00分)

A.形声字

B.象形字

C.指事字

D.会意字

4.古文字变为今文字的转折点是指()

(1.00分)

A.从隶书到楷书

B.从金文到小篆

C.从甲骨文到金文

D.从小篆到隶书

5.下列音节中的韵母()是开口呼

(1.00分)

A.zi ji B.li xiang C.pi jiu

D.zhi chi 6.下列音节中()中间不用隔音符号,所代表的意义就变了

(1.00分)

A.huanghua谎话

B.xian西安

C.liyou理由

D.danwu 耽误

7.甲骨文最早出现于()

(1.00分)

A.战国时期

B.春秋时期

C.殷商时期

D.西周时期

8.下列词语读音完全正确的是((1.00分)

A.迸(bèng)发)

B.谙(yīn)熟

C.麻痹(pì)

D.拗(niù)口

9.下列词语书写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1.00分)

A.囤积居奇 推陈出新 退避三社 亦步亦趋

B.笑容可举 望穿秋水 功败垂成 中流砥柱

C.回肠荡气 讳莫如深 杞人忧天 三缄其口

D.风条雨顺 感恩戴德 花团锦簇 精兵简政

10.汉代以后,形声字已占汉字的(以上

(1.00分)

A.85% B.70% C.80% D.75%

11.))

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1.00分)

A.筹谋

未雨绸缪 风声 谈笑风声

B.备置

关怀备至 不怠 百战不殆

C.步伐

不伐其功 不堪 不刊之论

D.斗志

斗志昂扬 出工 出恭人敬

12.根据发音方法的不同,属于边音的是()(1.00分)

A.x B.m

C.t D.l

13.现代汉语中的声调主要由于语音物理属性中的()而产生的。(1.00分)

A.音长

B.音高

C.音色

D.音强

14.在六书的基础上,()提出了“四体二用”

(1.00分)

A.许慎

B.班固

C.王筠

D.戴震

15.韵母a的发音情况是()

(1.00分)

A.舌面、后、半高、不圆唇元音

B.舌面、后、半高、圆唇元音

C.舌面、央、低、不圆唇元音

D.舌面、前、半低、不圆唇元音

16.中国有()大方言区

(1.00分)

A.5 B.8

C.7 D.6

17.目前,我国发现最早而又相当成熟的文字是()

(1.00分)

A.隶书

B.金文

C.篆书

D.甲骨文

18.元音u和 o的区别是((1.00分)

A.舌位高低

B.舌位前后

C.声带振动与否

D.圆唇与否

19.下列词语读音完全正确的是((1.00分)

A.恫(tòng)吓

B.菲(fēi)薄))

C.氛(fēn)围

D.胴(tóng)体

20.下列各组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组

是()

(1.00分)

A.出言不逊 以飨读者 屈意逢迎 改斜归正

B.沁人心脾 锲而不舍 目不暇接 煞费心机

C.甘之如饴 呕心沥血 良辰美景 大相径庭

D.鞭辟人里 蜂拥而至 独挡一面 色厉内荏

21.汉语拼音方案是以()字母为基础制订的(1.00分)

A.希腊

B.拉丁

C.英语

D.法语

22.普通话中共有()个单韵母

(1.00分)

A.10

B.11

C.12 D.9 23.下列不属于造字方法的是()

(1.00分)

A.假借

B.指事

C.形声

D.会意

24.属于卷舌元音韵母的是()

(1.00分)

A.o B.er C.ê

D.e 25.下列词语中“不”的发音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1.00分))

A.不要

B.不去

C.不怕

D.不好

26.辅音zh的发音情况是((1.00分)

A.舌尖前、送气、清、塞擦音

B.舌尖后、不送气、清、塞擦音

C.舌尖后、送气、清、塞擦音

D.舌尖前、不送气、清、塞擦音 27.普通话中一共有((1.00分)

A.39 B.40 C.41 D.38

28.))个韵母

下列词语中没有别字的是()

(1.00分)

A.通辑

B.繁锁

C.范畴

D.松驰

29.用叠音的虚词语素构成的形容词,如“热腾腾”,重叠的音节非阴平的,要变为(A.阳平

B.阴平

C.去声

D.上声

30.下列词语中没有别字的是((1.00分)

A.幅射

B.秘决

C.游弋

D.妥贴)(1.00分))

31.辅音n的发音情况是()

(1.00分)

A.舌尖中、浊、边音

B.双唇、浊、鼻音

C.唇齿、清、擦音

D.舌尖中、浊、鼻音

32.两个上声相连,前一个上声变直上,后一个上声为

()

(1.00分)

A.直上

B.原调

C.半上

D.去声

33.从1998年起,每年()月的第三周为全国推广

普通话宣传周

(1.00分)

A.3

B.10

C.5 D.9 34.开口呼是指()

(1.00分)

A.韵头或韵腹是ü的韵母

B.没有韵头而韵腹又不是i、u、ü的韵母

C.韵头或韵腹是u的韵母

D.韵头或韵腹是i的韵母

35.零声母音节是()(1.00分)A.以Y为声母的音节

B.没有声母的音节

C.没有辅音声母的音节

D.以W为声母的音节

36.从汉字的构造方式来看,“本”属于((1.00分)

A.象形字

B.会意字)

C.形声字

D.指事字

37.普通话中一共有()个辅音声母

(1.00分)

A.22 B.20 C.19 D.21 38.下列成语中没有别字的是((1.00分)

A.川流不息

B.洁白无暇

C.竭泽而鱼

D.悬梁刺骨

39.i 在下列音节()(1.00分))

y

中要换成

A.i B.iong C.ing D.in 40.“黄”这个音节包含((1.00分)

A.4 B.2 C.1 D.3 41.从汉字的构造方式来看,“信”属于((1.00分)

A.象形字

B.会意字

C.形声字

D.指事字

42.)个音素)

从汉字的构造方式来看,“问”属于()

(1.00分)

A.象形字

B.会意字

C.指事字

D.形声字

43.从汉字的构造方式来看,“林”属于((1.00分)

A.指事字

B.会意字

C.形声字

D.象形字

44.下列声母发音方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1.00分)

A.C.q-c B.zh-ch C.g-k))

D.b-p 45.从普通话的声韵配合规律来看,下面音节没有拼合错误的是()

(1.00分)

A.fu B.加 ja C.心 xin D.缺 quo 46.一个汉语音节最少包含((1.00分)

A.2 B.1 C.4 D.3 47.下列成语中没有别字的是((1.00分)

A.娇揉造作))个音素

B.蛛丝马迹

C.迫不急待

D.出奇不意

48.从汉字的构造方式来看,“骑”属于((1.00分)

A.会意字

B.指事字

C.象形字

D.形声字

49.下列词语读音完全正确的是((1.00分)

A.场(chǎng)院

B.炽(zhì)热

C.踟(chí)蹰

D.哺(pǔ)育

50.齐齿呼是指()))

(1.00分)

A.韵头或韵腹是i的韵母

B.韵头或韵腹是ü的韵母

C.没有韵头而韵腹又不是i、u、ü的韵母

D.韵头或韵腹是u的韵母

单项选择:每个小题2分,共70分(总分70.00)

1.“一对花瓶”“你说的对”“面对未来”中三个“对”代表((2.00分)

A.一个词

B.只代表音节,不代表词

C.三个词

D.两个词

2.“放下包袱,开动机器”中的“包袱”,是用它的((2.00分)

A.基本义

B.借代义

C.比喻义

D.本义

3.下列各组中,每个成员都是外来词的是()(2.00分)

A.手机 沙拉))

B.模范 卡拉OK C.激光 因特网

D.中巴 超市

4.下列同义词在语体色彩上有差异的是()(2.00分)

A.贴切 确切

B.幽寂 幽静

C.讥诮 挖苦

D.永久 永远

5.“红领巾”本义是红色的领巾,派生义指少先队,这种派生方式

是()(2.00分)

A.比喻引申

B.其他引申

C.借代引申

D.直接引申

6.“明亮”在“光线充足”这个意义上的反义词是()

(2.00分)

A.暗淡

B.模糊

C.黝黑

D.昏暗

7.下列四个词中,不属于新词的是()(2.00分)

A.超女

B.国家

C.给力

D.海选

8.下列各项中,按“词根+词缀”方式构成的是(A.阿妹

B.石头

C.忽然

D.说法

9.语素是()(2.00分)

A.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单位

B.最小的语音单位

C.能独立运用的最小的意义单位

D.最小的意义单位

10.下列哪个词是双声联绵词()(2.00分))(2.00分)

A.惆怅

B.哆嗦

C.徘徊

D.垃圾

11.合成词是()构成的。(2.00分)

A.两个以上音节

B.三个以上音节

C.两个以上的词

D.两个以上语素

12.下列四个惯用语中,哪一个是新出现的(A.耍花招

B.打酱油

C.泼冷水

D.踢皮球

13.下列四个新词中,哪一个不是外来词(A.晒

B.酷

C.秀

D.控)(2.00分)(2.00分))

14.下列四句话中,字母词没有活用的一句是()(2.00分)

A.做人不能太CNN。

B.今天晚上有一场NBA的总决赛。

C.WTO后,我们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D.今天你QQ了吗?

15.“虚心”和“虚伪”的区别是()(2.00分)

A.范围大小不同

B.语体色彩不同

C.感情色彩不同

D.语义轻重不同

16.“地震”一词的构词方式是()(2.00分)

A.限定式

B.补充式

C.陈述式

D.单纯词

17.下列词是单纯词的是()(2.00分)

A.工人

B.工作

C.慷慨

D.人生

18.“这篇文章内容还好,但是结构(),层次不清,必须重写。”括号内应填入的词是()(2.00分)

A.混乱

B.紊乱

C.胡乱

D.杂乱

19.下列哪个词是叠韵联绵词()(2.00分)

A.伶俐

B.蝴蝶

C.逍遥

D.坎坷

20.下列句子中,流行语使用比较恰当的一句是(A.那个童鞋,请你好好说话。

B.这次考试我真的觉得鸭梨山大啊。

C.这事不能这样做,做人要厚道。

D.德安东尼辞职,湖人“喜大普奔”。

(2.00分))

21.下列四个新词中,不属于专业词语的跨领域使用的是((2.00分)

A.出局)B.喜欢

C.滑坡

D.跳水

22.下列各句中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00分)

A.带着这么一张脸,你不管从事什么职业,不管穿什么服饰都不会有一种鹤立鸡群,引人注目的可能。

B.它们发现自己陷入了峰回路转的绝境,一片惊慌,胡蹦乱跳。

C.我们班的小明视力很差,鼠目寸光,看不到远处的东西。

()D.小明看大家都选择她当班长,就见风使舵,很自然的也投了赞成票。

23.下列各组中,每个成员都是词的是()(2.00分)

A.令 拒 啤

B.的 鬼 走

C.莉 据 俩

D.又 霹 客

24.下列各句中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2.00分)

A.这篇文章没有中心,东拉西扯,内容空洞,语言贫乏,令人莫衷一是。

()

B.他对工作一向任劳任怨,勇挑重担。

C.她从小就养成了自以为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即使在医院要别人照顾,也依然颐指气使,盛气凌人。

D.置身在瘦西湖公园,亭台楼阁,小桥流水,一切都是那么美不胜收。

25.下列同义词在感情色彩上有差异的是()(2.00分)

A.退还 退赔

B.凶悍 凶横

C.强壮 强健

D.保护 庇护

26.下列各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是()(2.00分)

A.白璧无瑕 偃旗息鼓

B.万马齐暗 管中窥豹

C.英雄倍出 墨守陈规

D.好高务远 原形必露

27.成词语素和非成词语素是从()(2.00分)

A.结构角度划分出来的

B.意义角度划分出来的

C.功能角度划分出来的

D.音节角度划分出来的

28.“边疆”和“边境”的区别是()(2.00分)

A.范围大小不同

B.集体与个体的不同

C.语体色彩不同

D.性状特征不同

29.下列四个词中,哪一个有了缩略语的新义()(2.00分)

A.明眼人

B.白骨精

C.球面镜

D.钱串子

30.下列四个方言词中,哪一个不是北方方言词()(2.00分)

A.薪水

B.傻帽

C.猫儿腻

D.面的

31.下列各组中,括号内的词之间属于多义词关系的是(分)

A.买(米)一(米)布

B.天高云(淡)味道(淡))(2.00

C.(别)费劲了(别)上校徽

D.头发剃(光)了(光)说不练

3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国家鼓励各民族互相学习语言文字,国家_____普通话,_____规范汉字。

②制定本法第四章法律责任的指导思想是:对_____本法规定者应该由有关部门责令其限期改正。

③《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_____了,我们要认真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它。

(2.00分)

A.①推广 推行 ②违反 ③颁布

B.①推广 推行 ②违犯 ③颁布

C.①推行 推广 ②违犯 ③公布

D.①推行 推广 ②违反 ③公布

33.下列各项中,括号内的词属于词类活用的是()(2.00分)

A.有同情心的人都会(同情)他的遭遇。

B.这位代表(代表)大家发了言。

C.他封信忘(封)口儿了。

D.他呀,比卓别林还(卓别林)。

34.下列各组中,两个词属于反义词关系的是()(2.00分)

A.赞扬——奉承

B.朴实——华丽

C.回绝——谢绝

D.算计——合计

35.下列四句话中,正确的一句是()(2.00分)

A.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词的形式相同,都是双音节词占优势。

B.合成词都是由两个语素构成的。

C.词与词汇的关系是个体与集体的关系,词汇不能用来指单个的词。

D.专有名词的词义没有概括性。

单项选择:每个小题2分,共64分(总分64.00)

1.下列复句属于转折复句的是()

(2.00分)

A.只有认真学习,才能取得好成绩。

B.无论你什么时候去,我都同意。

C.尽管你没有来,我们还是按时完成了任务。

D.他不仅喜欢唱歌,也喜欢跳舞。

2.“小张为什么没有来?”是()

(2.00分)

A.特指问

B.正反问

C.选择问

D.是非问

3.下列短语中是述宾短语的是()

(2.00分)

A.买了两斤

B.读了两遍

C.学习两天

D.去了两趟

4.下列四个词语中,哪一个不是介词()

(2.00分)

A.亲自

B.自从

C.向

D.对于

5.下面各句没有语病或歧义,表述准确的一项是

()

(2.00分)

A.我党在幼年时期,我们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和对于中国革命的认识是何等肤浅,何等贫乏,则现在我们对于这些的认识是丰富得多,深刻得多了。

B.能否保持为政清廉,是关系到党和政府能否取得广大群众信任的重大问题。

C.老张的衣服比老李的衣服做得好。

D.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侃侃而谈地乱说一通并不能解决问题。

6.“很、挺、十分”是()

(2.00分)

A.语气副词

B.情态副词

C.程度副词

D.范围副词

7.下列四个词语中,哪一个不是副词()

(2.00分)

A.必定

B.悄悄

C.十分

D.什么

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2.00分)

A.这些软件如果单卖共要1000元,可合在一起才340元,价钱便宜了近三分之二。

B.昨天是转会截止日期的最后一天,中国足协又接到25名球员递交的转会申请。

C.雷锋精神当然要赋予它新的内涵,但谁又能否认现在就不需要学习雷锋了呢?

D.今年年初美英两国曾集结了令人威慑的军事力量,使海湾地区一度战云密布。

9.下列短语()第一层是介词短语

(2.00分)

A.在桌子上有好几本小说

B.向茫茫的戈壁走去

C.向四个现代化

D.从北京来的女孩

10.“不、没”都是()

(2.00分)

A.否定副词

B.时间副词

C.程度副词

D.范围副词

11.下列四个词语中,哪一个不是拟声词()

(2.00分)

A.噗通

B.咚咚

C.呼呼

D.哈哈

12.下列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2.00分)

A.我本想这次能在家乡同你见面,回家后才知道由于你正忙着搞科研,不回来了。

B.为什么对于这种浪费人才的现象,至今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呢?

C.无论干部和群众,毫无例外,都必须遵守社会主义法制。

D.经过老主任再三解释,才使他怒气逐渐平息,最后脸上勉强露出一丝笑容。

13.“我去还是不去?”是()

(2.00分)

A.是非问

B.正反问

C.选择问

D.特指问

14.下列词语只有((2.00分)

A.文明 游戏 兴趣 兴致

B.开关 鼓吹 纯洁 科学

C.自然 代表 导演 端正

D.指导 指示 指挥 指针

15.“今天星期日”是((2.00分)

A.定中短语

B.主谓短语

C.述补短语

D.述宾短语

16.))组是兼类词。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2.00分)

A.当前和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每年进入劳动年龄的人口数很大,安排城镇青年劳动力就业是一项相当繁重的任务。

B.在古代,这类音乐作品只有文字记载,没有乐谱资料,既无法演奏,也无法演唱。

C.他马上召集常委会进行研究,统一安排了现场会的内容、时间和出席人员,以及会议中应注意的问题。

D.某工厂以技术进步为动力,不断致力于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研制开发。

17.()表示动作的量

(2.00分)

A.名量词

B.形量词

C.动量词

D.时量词

18.“我、你、他”是()

(2.00分)

A.疑问代词

B.名词

C.指示代词

D.人你代词

19.“去打电话”是()

(2.00分)

A.主谓短语

B.同位短语

C.连述短语

D.述补短语

20.“他在黑板上写字”的“在”是()(2.00分)

A.方位词

B.介词

C.动词

D.副词

21.判断下列虚词的用法,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2.00分)

A.他(对)这篇小说不够熟悉,你问他也是白问。

B.(对于)上级的命令,当士兵的岂敢不遵从?

C.乡亲们(对于)自己的子弟兵投入了大量支持和帮助。

D.老王(对)公司的新措施有些看法,也是正常的。

22.累得要命”中的“要命”是()

(2.00分)

A.趋向补语

B.程度补语

C.数量补语

D.情态补语

23.下列四个复句中,哪一句的关系与其他三句不一样

()

(2.00分)

A.既饱尝过苦,也倍受过甜。

B.我们能够去掉不良作风,保持优良作风。

C.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社会存在,而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D.我悄悄地披了大衣,带了门出去。

24.“只要A,就B”是()

(2.00分)

A.因果复句

B.假设条件复句

C.目的复句

D.让步复句

25.“怀着一颗火热的心情”的毛病属于()

(2.00分)

A.句式杂糅

B.成分多余

C.定中搭配不当

D.述宾搭配不当

26.下列各组词语只有((2.00分)

A.今天、晚上

B.时间、时期

C.马上、从来)不是名词

D.现在、目前

27.下列四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2.00分)

A.学习语文不能仅凭小聪明,一定要下苦功不可。

B.不远处有片树林,这是我练习打太极拳的地方。

C.从中国人民认识到再也不能错过历史机遇之日起,就开始了新的长征。

D.在退休者中,有许多继续为四化建设贡献余热的专家学者。

28.()能用数量短语修饰

(2.00分)

A.名词

B.动词

C.代词

D.形容词

29.()不能用“不”修饰

(2.00分)

A.动词

B.名词

C.副词

D.形容词

30.“明代医药家李时珍”是()

(2.00分)

A.定中短语

B.同位短语

C.主谓短语

D.联合短语

31.下列各句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2.00分)

A.文件对经济领域中的一些问题,从理论上和政策上作了详细的规定和深刻的说明。

B.县里的通知说,让赵乡长本月15日前去汇报。

C.睡眠三忌:一忌睡前不可恼怒,二忌睡前不可饱食,三忌卧处不可当风。

D.一个好的比喻,或为形似,或为神似,或为形神兼似,总是离不开相似这一根本特点。

32.下列各组词都是动词的是()

(2.00分)

A.讨论、丢失、存在

B.接受、优秀、聪明

C.保护、研究、义气

D.创造、笔直、迅速

单项选择:每个小题4分,共120分(总分120.00)

1.“ 甲:刘芳,你今年多大了? 乙:哎呀,糟糕,我忘记锁门了!”

上面乙的回答违反了合作原则的()

(4.00分)

A.数量准则

B.方式准则

C.关联准则

D.质量准则 2.春分刚刚过去,清明即将到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请问,这个演讲结尾的方法用的是()

(4.00分)

A.抒情式

B.幽默式

C.谦虚式

D.启发式

3.“我还是第一次到三峡观光呢”,这句话最能体现说话人的()角色。

(4.00分)

A.教师

B.上级

C.顾客

D.游客

4.下列不属于情景语境的是()

(4.00分)

A.交际的场合

B.交际的对象

C.上下文

D.交际的时间、地点

5.下面()不属于转移话题的方法

(4.00分)

A.避实就虚

B.节外生枝

C.巧妙闪避

D.实话实说

6.“甲:你上学期语文、数学考试成绩怎么样? 文考得不错,得了80多分呢?”

上面乙的回答违反了合作原则的((4.00分)

A.数量准则

B.关联准则

C.质量准则

D.方式准则

7.下列不属于外亲的是()

乙:我语)

(4.00分)

A.外孙

B.曾孙

C.祖母

D.母亲

8.下列词语,()不具有文化含义

(4.00分)

A.红色

B.桃树

C.风雨

D.梅兰竹菊

9.关于敬辞和谦辞的使用,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4.00分)

A.对人称自己的长辈和年长的平辈时 用“家”。如家严、家兄。

B.D.称呼对方的亲属或有关系的人时用 “令”。如令尊、令堂。

C.对人称比自己辈分低或年纪小的亲属时用“舍”。如舍侄、舍弟。

D.对人称别人的晚辈和年长的平辈时 用“用“小” “拙” “鄙’”,如小女、拙荆。

10.下列说明不同民族间交往要考虑民族文化特点的是()

(4.00分)

A.见面要打招呼

B.中国人送礼喜欢成双成对

C.婴儿要睡摇篮

D.年轻人喜欢穿牛仔裤

11.一位年轻的厂长借新产品投产之机召开了一个招待会,以加强宣传,扩大影响。被邀请的有各界来宾和新闻记者。即将步入会场时,厂长彬彬有礼地说:

“来宾们新闻记者请先入场。”大家面面相觑,谁也没有移动脚步。

请问,上例厂长的话违反了合作原则的()

(4.00分)

A.方式准则

B.关联准则

C.数量准则

D.质量准则

12.一位大学毕业生报考了公务员。在面试中,面试官问他:“请你回答1+1=?”这位毕业生稍加思索便十分自信地说:“你需要等于几,就能等于几。”结果他被淘汰了。

请问,上例中这个大学毕业生应聘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4.00分)

A.忽视了交际的场合

B.违反了谦逊的准则

C.回答内容与所报考职位的要求不一致

D.没有遵守数量准则

1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4.00分)

A.我们把这种至少在两个人之间进行的,以人际交往为目的的言语活动称为“言语交际”。

B.语言和言语的关系,是抽象与具体、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C.语言和言语是同一个概念。

D.语言和言语是两个既有联系又互相区别的概念。

14.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4.00分)

A.文化是语言发展的重要动力

B.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没有联系

C.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D.十分密切,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共同发展

15.“老师问:树上5只鸟儿,打下一只,还有几只?小学生回答:老师,不许打鸟儿。”

请问:学生的回答遵循了交际的()

(4.00分)

A.合作原则

B.质量准则

C.数量准则

D.关联准则

16.在有尊卑的交际双方之间,“惠函”是()的称呼

(4.00分)

A.自己著作

B.自己书信

C.对方书信

D.对方著作

17.汉语中许多表示动植物的词,还能表示特定的文化含义,如()

(4.00分)

A.柳树 公鸡

B.松树、鸳鸯

C.按树、松鼠

D.槐树、麻雀

18.朋友之间的言语交际表现出来的大都是((4.00分)

A.友情

B.感情

C.亲情

D.为利而交

19.一次交际的过程,用模式表示正确的是((4.00分)))

A.编码——受码——发码——传递——解码

B.编码——发码——传递——解码——受码

C.编码——发码——传递——受码——解码

D.编码——发码——受码——传递——解码

20.语境的构成要素不包括()

(4.00分)

A.背景语境

B.情景语境

C.上下文语境

D.角色冲突

2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4.00分)

A.职业称谓语是指根据称谓对象的职业、职称和职务而使用的称谓

B.通用称谓语受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

D.亲属称谓不能泛化形成通用称谓语。C.用于称呼人职称、职业的称谓语多是那些级别较高的、受到社会普遍尊重的职

22.“老师问:大雁飞行为什么要排队?小孩子回答:怕找不到家。老师说:不懂别瞎说,是为了减少阻力。孩子很委屈。”

请问,这位老师的话违背了交际的()

(4.00分)

A.慷慨准则

B.得体准则

C.赞誉准则

D.同情准则

23.在有尊卑的交际双方之间,称呼对方母亲的应是()

(4.00分)

A.家母

B.令堂

C.令尊

D.家慈

上一篇:面粉委托加工协议下一篇:食品安全意识活动策划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