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方法初探

2024-08-07

初中历史教学方法初探(共13篇)(共13篇)

1.初中历史教学方法初探 篇一

由于历史教学是从感知历史转变成积累历史的过程,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应该首先转变过去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初中历史教学的质量提高。

一、设置问题情境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首先在课堂上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要设置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深入到历史人物中,要诱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体会历史人物的心理,了解历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除此之外,教师可以采取角色扮演的方式来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历史人物,从根本上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教学生学会查资料

由于初中历史学科所涉及的知识面较广,所以教师应该首先教会学生查资料,使学生具备独立查阅资料的能力,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于一些知识面较为广泛的内容,教师在课堂上讨论学习完以后,在学生还存在疑问的`情况下,再安排学生进行课后的资料查阅,让学生根据自己存在的问题去查找资料,这样才可以达到解除学生疑惑的目的,使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从而掌握更加有效的学习方法。

三、适当开展活动,突出学生的主动性

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种信息交流的过程,所以教师应该在初中历史课堂上适当地开展相应的活动,让学生和学生、学生和教师之间能够进行合作互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能够开动脑筋参与到教学中。除此之外,教师通过建立合作小组来让学生在课题上采取表演或者讲故事的形式进行学习,把课堂还给学生,发挥学生的表演力,使学生能够快乐地学习历史,并且从中学习到更多的历史知识。

四、积极评价学生,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感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差异,通过评价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和改变自己,树立学生历史学习的自信心。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要多采用鼓励的方式,要注意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言,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且通过提问来了解学生学习历史的情况,对于表现好的学生要及时给予肯定,对于表现不好的学生要指出他们的不足之处,这样才可以全面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综上所述,想要做好初中历史自主学习教学,作为历史教师首先应该转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且要教学生学会查资料,适当开展活动,突出学生的主动性。除此之外,还要积极评价学生,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感,这样才可以提高初中历史自主学习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付超。初中历史课堂如何进行自主探究教学[J]。学周刊,(23)。

(作者单位 辽宁省本溪市第十二中学)

2.初中历史教学方法初探 篇二

关键词:课程标准,学习方式革命,历史教学现状,创新方法

众所周知, “课程作为对未来人才培养的‘施工蓝图’, 作为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 作为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 越来越受到学校和教师的关注。”因为这第八轮的课程改革不同于前七次, 其“总目标是要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新体系”, 于是, 更新观念、调整角色、改善学习方式、提高整体素质是每位教师最紧迫的任务。而“改善学习方式”无疑是这次课程改革的一大革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中明确提出:“要改革课程实施过分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 必须把握课程标准, 结合学科的特点, 强调过程性、体验性目标,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亲身实践, 独立思考, 合作探究, 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目前, 初中历史教学主要还定位于“三个中心”, 即以教师、课堂和知识为中心, 还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型教学模式, 还采取单一的“分数”评价体制、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 封冻了学生求知的欲望与激情, 禁锢了学生的思维, 以致历史天天背、周周考, 可一到考试, 连均分“60分”都难以突破, 难怪依旧是教师不满意、学生不满意、家长不满意甚至社会不满意, “无可奈何花落去”, 只好哀叹, “桃花无语笑东风”, 初中历史教育教学始终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地位。

究其原因, 主要还是教育理念的滞后、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失当以及教学评价的失误等。事实上, 《安徽青年报》曾作过一次“我说新课程”的调查, 对我们很有启发。其中, 合肥市徐国桢老师特别强调“学习方式要转变”, 他说:“听进———背诵———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 这是人们常见的学习方式, 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 学生只要全神贯注地听, 把老师讲的内容记下来, 考试时准确无误地答在卷子上就算完成了学习任务, 这种机械、呆板、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课程了。”定远县的张过华老师则进一步说:“这种教材改革, 实际上是整个教学方法的改革。”而合肥市教育局教研室张宗华更是权威地指出,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就是改变过去课堂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因此,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 创新历史课的教学方法, 势在必行。

那么, 如何创新历史教学的方法呢?任何一个科学的研究方法的形成, 一靠继承, 二靠借鉴, 三靠创新。而创新就是在继承和借鉴的基础上开辟自己的研究道路, 进行创造性的实验与探索, 从而形成自己的一整套的教学理论和教法方法。豪尔·葛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 人至少有七种智能。在很多情况下, 你用一种理论很难学会的东西, 如果你用多种方法甚至七种方法并用却能很快地学会。同样, 历史课的教学亦然。

人的知识是通过各种感觉器官获得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交叉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 让学生耳闻目睹, 口诵心维读读写写、讲讲练练, 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样做, 不仅可以拓宽学生获得知识的信息渠道, 还可以使课堂教学轻松愉快、生动活泼,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依据这样的指导思想, 我在上历史课时, 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 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创造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 仅此罗列, 以求批评指正。

一、对抗式讨论法

长期以来, 怎样组织和开展课堂讨论一直是历史教学的难点, 不少老师布置的课堂讨论场面冷淡, 争论不起来, 导致讨论失败或者收效甚微。我从电视台播放的大学生辩论对抗赛节目引起轰动效应中受到启发, 于是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讨论之中, 很受学生的欢迎。

每次讨论前, 我设计一个学生感兴趣的题目, 把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两大组, 要求每个人都按题意写成小论文或辩论稿并交给我看。我看完作批示后, 把稿子发回给学生, 进行分组讨论, 互相补充完善本方观点。正方和反方推举4名代表, 在班上进行辩论, 其程序是:各自陈述意见———自由争论———归纳总结。最后由老师进行裁判并具体分析双方的辩论得失。在世界古代史教学中, 我组织的课堂讨论题目是:“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之比较”, 正方的观点是“西方文明不如东方文明”, 反方的观点是“东方文明不如西方文明”。在世界现代史教学中, 我设计的题目是“战争是历史的主流”。这种讨论具有竞争机制, 适合学生的特点, 他们为了驳倒对方, 翻阅了很多书, 讨论的场面十分激烈, 趣味盎然, 往往是时间已到, 很多人仍不想结束。

二、抽签提问法

美国著名学者布鲁巴克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 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出问题。”课堂提问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 但如何提问, 则要讲究艺术性。我采用的是抽签提问法, 具体做法可分为五个步骤:第一步, 设疑, 即提出问题, 制造悬念;第二步, 阅读, 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和思考, 寻找答案;第三步, 抽签提问, 让几个学生回答, 列出不同意见;第四步, 讨论, 自由发言, 分析问题;第五步, 老师归纳总结。其中关键的是第一步和第三步。第一步“设疑”要难易适当, 并有一定的诱惑性, 能引起学生去思考。第三步抽签, 机会要均等, 使人人都感觉到自己有可能被抽中, 因而认真看书, 积极动脑筋想问题, 不敢怠慢。

所抽的签可用纸片做, 每张纸片上只写一个学生的名字, 装入信封中, 提问时当众抽签答完后将签装入另一个信封。一个学期要保证每个学生被抽中2~3次, 至少要抽中1次。为了引起学生的重视, 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及答题水平, 每次提问都打分 (不公布) , 记入平时成绩。提问既可以让学生口头回答, 也可以让学生作书面回答和写在黑板上, 以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三、知识串联法

所谓知识串联法, 就是抓住历史线索。这线索犹如网之纲, 纲举目张, 基本知识就会一网而尽。历史知识一般由时间、地点、任务、事件几个基本要素构成, 上历史课必须把这些基本要素讲清楚, 这是历史课与其他课程的最大区别。这些要素又可演化成为历史的基本线索, 并以这些基本线索把相关历史知识串联起来, 好像用线串珠子一样。

四、点面交叉法

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最重要的是要找准“点”, 以“点”带“面”。所谓“点”, 就是历史纵向和横向联系的交叉点, 即坐标。我上课时, 往往抓住某一个知识点, 谈今论古, 谈古论今, 或者谈中国论外国, 或谈外国论中国。比如讲到世界某段历史时, 我就问:“这时的中国怎样?”公元1~2世纪, 西方有个罗马帝国, 东方有个东汉帝国, 不同的是前者是奴隶制帝国, 后者是封建制帝国。讲到现在的“中东和谈”, 就说一说犹太人的苦难历史、现代的几次中东战争, 帮助学生分清是非曲直, 并介绍一些书目让学生去借阅。这种点面交叉法, 大大丰富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五、历史课的语文教学法

在历史课引入语文教学方法是完全可行的。自古文史相通, 历史与文学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任务文学作品都产生一定的历史背景并反映某一个方面的社会现实, 同样, 任何历史内容都是依靠文学形式 (有少量是实物形式) 记录下来的。因此, 对历史的表述不仅可以借鉴, 而且必须借鉴文学的方法。我做过两年语文教师, 上了十三年历史课, 从贾谊的《秦论》中了解到秦朝灭亡的历史原因, 从清朝的腐败历史中认识到《红楼梦》的伟大意义。历史课和语文课的共性是在太多了。

把一些语文教学方法运用到历史课之中, 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3.初中历史复习方法初探 篇三

关键词:初中历史 复习 方法

初中历史加入中考已有几个年头,结合历次考试中学生反映的情况和自己历史教学中积累的些许经验,对于中考历史复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自己尝试的解决办法,做了一下简单小结。

一、初中学生历史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1.历史线索不清,前后颠倒混淆。由于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中历史部分的编排是按专题进行的,它将整个中国的古代史、近代史和现代史均只用一个单元就加以浓缩概括,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虽能有所补充,但大多被教材所局限,导致学生在快速浓缩掌握几千年历史的过程中往往并不牢固。而在接下来学习各专题时,又再次涉及到各个时期或朝代,造成了他们对历史时期的混淆,甚至有同学连中国古代史最基本的朝代先后都搞不清楚,所以经常造成朝代与事件、与人物,事件与内容等张冠李戴,混淆不清。例如填空题一般考查的均是学生极其熟悉的内容,如英、法、美三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颁布的文件,确仍是错误百出,学生几乎将他所知道的所有文件均写了进去,却无法分清哪部文件属于哪个国家。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只是简单机械的背诵,却未能加以理解记忆,虽将知识点背下来,却无法准确应用。

2.汉字基础不牢,别字错字成堆。无论在填空题还是综合题的答题中几乎每题都能批到学生的错别字,姑且不论一些比较冷僻的词,就是平时最常用的中国共产党的“党”,独立战争的“立”等一些最常用的字,错误率也不低,所以自然就在无形中让学生的答题准确率降低许多,令人非常惋惜。

3.缺少相应练习,解题能力缺乏。如果说填空题考查的是学生的基本背诵,基础知识的掌握的话,那么选择和综合题中考查的必然有一部分是学生的解题能力。例如,选择题:“有学者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20世纪20年代之前的发展特点简要的归纳为‘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由理想到现实’,问其中‘由理想到现实’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这里对学生考查的就不只是他的历史知识的记忆了,而更多的考查了学生对一些历史史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而大部分初中生在这一方面明显缺乏,所以整个阅卷中这一题的错误率是极高的。从中可以看出初中学生在审题、解题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如何加强和弥补就有待初中教师去探讨和解决了。

当然除了这些还有复习过程中学生的背诵效率,复习课的参与度等也存在着不小的问题,在与同行阅卷老师的交流中,我也发现不少老师反映学生对复习课明显积极性不高,所以,如何提高复习课的效率也是我们复习中必须解决的一大问题。

二、动起来——历史复习的捷径

1.化整为段背一背。众所周知,复习课最难的就是提高学习兴趣,特别是像历史这样的文科,它必须建立在牢固的背诵上,如果没有扎实的背诵,即使能力再强,也是无法取得理想的效果的。而枯燥的背诵却往往会让学生失去对课堂的兴趣,那么,如何在45分钟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背诵效率呢?首先,应坚决杜绝整堂课布置完背诵任务后,教师就撒手不管的现象,这样的课堂恐怕连10分钟的效率都达不到。其次,我采取把当堂背诵内容划分为一小段一小段,例如,一节课的背诵内容把它分为5段,每一段规定学生在5~10分钟内背完,同时在每一时段之前,先有教师或学生将要求背诵的内容加以分析,先让学生听一遍,然后在最短的时间内背完,完成背诵后再由教师或学生互查背诵效果,这样的话就把一节45分钟的无聊背诵课变成了一段又一段的短时竞赛课,学生的学习效果自然就提升了。第三,抓反复,虽然学生当堂已经完成背诵,但是往往会在背完后出现反复,为巩固记忆效果,在每次背诵下一课的内容时,我往往会给学生5分钟的巩固时间,以避免背完就扔的现象。

当然除了进行短时背诵,还可以穿插一些历史小故事、趣味历史、史学新发现等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由于所复习内容相联系的趣味性较强,一两分钟的小讲演可消除其复习一段时间后的疲乏,同时又能再次抓住学生的兴奋点,使课堂再次活跃起来。

2.抓住重点写一写。虽说历史很长,知识点繁杂,但是作为初中历史,结合考试要求与每年热点,仍能抓住一些基础和重点知识,加以整理和精炼后再交给学生,必然会使学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顾此失彼,到头来两头皆空的结局。当然这需要多位老师的共同探讨和研究,为之付出极大的心血和努力,幸而现在网络发达可以充分借鉴他人的成果再加以自己的改善才能取得成功。当然这一成果可以有老师直接印发给学生,也可让学生进行听写归纳,前者为学生节省了更多的复习背诵时间,后者却可以转化为学生自己的查漏补缺。在听写过程中可以要求学生将自己不熟悉的内容记下,而自己熟悉的可以略写或直接不写,这样一来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自己的复习状况,让自己的复习效率越来越高,需要背诵的东西也越来越少,增强它的成功感,并且还可以加强其错别字的训练,尽量避免许多学生会背不会写的现象。

3.精选习题练一练。基础知识掌握以后,所需要的就是加强学生解题能力的训练,否则会背而不会做仍是空谈。初中学生学习历史的时间有限,在基础背诵上花费大部分时间后,解题训练所剩的时间极其有限,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其解题能力,就需要教师精心研究考纲,结合热点焦点,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编写习题,让学生进行训练。训练可分专题(选择题、材料分析题、能力与拓展题)训练和综合模拟训练,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训练的目的是检测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和锻炼学生应试的心理素质。每次训练下来,教师都要认真地阅卷,分析总结,根据“错题档案”,全面分析学生存在的问题,并与学生交谈,收集信息,然后在课堂上集中评讲。不仅评讲正确的答案,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审题、解题的方法,分析错误的原因,以及今后应注意的问题,再举一反三,让学生掌握要领。

4.初中历史课堂生本教学模式初探 篇四

黄小芳

(四川省乐山市沐川县实验初级中学)

近年来,随着生本教育理念的深入,我们沐川县历史教师,在县历史中心教研组的带领下,提出了初中历史“问题牵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包括四个环节八个步骤,具体教学过程

如下:

一、创设情境,目标呈现

(一)创设情境

清末诗人丘逢甲的《春愁》诗:“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一种思恋故土、痛恨侵略、渴望统一的情感跃然纸上。那么台湾第一次从祖国分离是在何时?又是怎样回归的?当时侵略我国的国家还有哪些?

(二)呈现目标

1.记住戚继光抗倭的重要战役,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时间,中俄签订的第一个边境条约。

2.列举明请反侵略的斗争。

3.理解戚继光抗倭的背景和取得抗倭斗争胜利的原因以及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意义。

4.认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二、自主学习,收获展示

(一)戚继光抗倭(请一学生介绍戚继光)

1.“倭”指哪个国家?“倭寇”又指哪些人?

2.戚继光为什么要抗击倭寇?

3.戚继光主要在哪些地方抗击倭寇?

4.戚继光抗倭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

小结:正是戚继光的坚持抗倭,才结束了东南沿海几十年的倭患,保卫了东南沿海一带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I卫了国家的尊严。他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抗击外来侵略的光辉典范,数百年来受到人民的爱戴和纪念。除了戚继光以外,明清时期和他齐名的民族英雄还有驱逐荷兰殖民者的郑成功。

(二)郑成功收复台湾(播放视频)

问:从视频中,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学生回答)

问:美丽的.台湾曾有过许多名字,名字的改变见证了她的历史。你能举例说明吗?

台湾问题至今仍然是摆在两岸中国人民之间,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中亟待解决的头等问题。郑成功抗荷收台的事迹在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史上书写下光辉的一笔,他的英名将永垂史册,他将永远活在海峡两岸人民心中。

过渡:东南海疆战事平息,沙俄侵略者又入侵我国东北边疆,烧杀抢掠,强占城池。面对强敌入侵,清朝政府是如何做的?结果如何?几位同学将此历史再现在我们面前,下面请欣赏小品,你会从中找到答案的。

(三)雅克萨之战

活动设计:

旁白:沙俄是一个欧洲的小公国,与我国并不接壤,经过不断侵略扩张,到16世纪末开始与我国领土相邻,17世纪中叶,沙俄侵略者的急先锋波雅科夫和哈巴洛夫匪帮先后窜入黑龙江流域,他们以雅克萨、尼布楚为据点,进行烧杀抢掠。面对沙俄侵略者的残酷扩张,清政府实在忍无可忍……

康熙帝:众爱卿,沙俄侵略者入侵我大清领土,多次给予警告,仍不思悔改,并狂妄地叫嚣,要清政府“归依沙皇陛下的最高统治之下”。拟旨,朕决定派军队用武力把沙俄侵略者赶出我大清领土。

旁白:1685年,康熙帝派遣3000名清军水陆并进,并用“神威无敌大将军”炮猛轰雅克萨城的沙俄侵略军,沙俄败退,并承诺永远离开雅克萨城。然而不久,沙俄侵略者竟背信弃义地再次入侵雅克萨,清政府于1686年再次挥师北上,打败俄军,双方就边界问题进行了谈判……

(双方开始谈判,多媒体出示地图)

沙俄代表:我们要么以黑龙江为界,要么以雅克萨为界,否则以军事行动达到目的。

(以动画方式显示上述地点)

清官员:尼布楚、雅克萨和黑龙江上下游以及与黑龙江相通的每一条河、每一条溪流都是我们的领土,都不可沦为俄罗斯的地盘,否则终止谈判。

旁白:正在双方谈判处于僵持状态时,漠西蒙古准噶尔部正在进攻漠北蒙古喀尔喀部,康熙帝考虑到准格尔部可能会与沙俄勾结,作了一些让步,双方就边界问题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这是中俄第一个平等的边界条约。(这时动画显示中俄边界条约及当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东北边界,加深认识)

感谢同学们的精彩表演,从他们的表演中,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三、问题牵引,合作探究

戚继光、郑成功、岳飞、文天祥都是历史上着名的历史人物,说说他们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民族英雄: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抗击外来侵略时,在I卫国家领土主权的斗争中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

四、例题精析,练习巩固

1.例题精析

阅读材料:“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请回答:(1)这是哪朝、哪位历史人物表明心迹的诗句?

(2)“海波”是哪些人掀起的?

(3)这位历史人物是怎样率领军队平息“海波”的?

(4)如何评价这位历史人物?我们应学习他的哪些高尚品德?

2.练习巩固

(1)下列人员,属于倭寇的有

①中国商人 ②日本武士 ③日本不法商人 ④日本海盗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④

(2)下列事件的先后顺序是()

①雅克萨之战 ②戚继光抗倭 ③郑成功收复台湾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③②① D.②①③

(3)明清时期出现的两位民族英雄是()

A.岳飞、文天祥 B.戚继光、郑成功

C.戚继光、郑和 D.岳飞、戚继光

(4)中俄《尼布楚条约》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A.中俄两国停战问题 B.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问题

C.中俄两国西段边界问题 D.中俄两国北段边界问题

(5)阅读下列材料,正确回答问题:

大军前来,只是收回自己的产业,并不是与你们作战,你们理应立即离开,把台湾归还原主。

请回答:①材料中的“大军”指什么军队?

②为收回“产业”,这支军队与谁作战?结果如何?

③大军收回“产业”,最主要的意义是什么?

5.初中历史教学方法初探 篇五

疃里二中 汪彦霞

内容提要:历史教学评价主要是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历史教学过程、教学效果以及影响教学的各种因素进行定性和定量的价值判断。教学评价是历史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改进历史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新课程、学业评价、评价机制、评价方法

改革课程评价既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环节,也是保证学校教育活动沿着正确的方向向前发展的重要手段。然而,受到“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我国现行课程评价出现了诸多的问题,其中有些问题已经成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严重障碍。要想科学、有效地做好新课程改革工作,必须运用科学的教育理论,树立新课程改革十大教育教育理念,所以,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课程评价改革作为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被提了出来,倍受重视。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关于课程改革目标的规定中明确提出:“要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由于课程评价对学校教育活动具有导向、监控、调节、鉴定等重要功能,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能否建立起一套适合素质教育发展需要、符合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的评价与考试制度,是关系到这次课程改革能否沿着预定的方向发展并取得较大成效的关键因素之一。可见,旧的考试评价标准已成为新课程改革顺利进行的瓶颈。历史让人记忆忧心,过错却不在于考试的存在,考试作为甄别人才,权衡教育的手段和依据,不能取消,关键是考什么和怎么考。考试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毫无疑问,正确的考试观念、合理的考试制度以及科学的考试和测评方法,将对推进素质教育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基础教育考试改革固然要从本国国情出发,并充分尊重文化与教育传统,但对中小学阶段校内考试改革的一些国际经验与趋势也需加以研究和重视。减少考试次数,强化课程作业,把经常性的形成评价同若干关键年龄段所举行的校外统一考试相结合,以便在较宽松、自主的环境下全面落实教育目标,是中小学校内考试改革的国际经验与趋势之一。中国是一个非常重视考试并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直到今天考试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育,历史学科更是如此。考试改革是当前历史教学改革的一个急迫的课题。如何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呢?下面我将我的一些初步的尝试介绍给大家,我对七年级学生第一学期的历史课,在第一堂课上就明确的告诉学生,我们将实行多种形式的评价考核机制。历史考核的评价包括以下六个方面:(1)学生课上参与课堂教学的情况记载;(2)完成课堂训练情况记载;(3)课外活动参与情况记载;(4)期中、期末知识能力测试记载;(5)动手、动脑能力综合评价记载;(6)学生自我评价、学生家长的评价。学生的期末成绩由这七个部分按不同的比例综合而成。具体操作是:(1)学生课上参与课堂教学的情况占10%,(2)完成课堂训练情况占10%,(3)课外活动参与情况占10%,(4)期中、期末知识能力测试占40%,(5)动手、动脑能力综合评价占10%,(6)学生自我评价占10%,(7)学生家长的评价占10%。在课改实践中,我具体操作如下:

一、学生成长记录卡,包括(1)、(2)两个方面。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观察记录是一种常用的评价方法。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的表现并加以记录,对学生历史学习的成效作出较为全面的评价。在具体实行过程中,我又采取了以下几种具体做法。

1、课堂纪录法。主要是指对学生在教学中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语言表达的完整性、问题归纳的逻辑性、知识掌握和运用的灵活性作出评价并记录下来。新的课程观倡导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新教材也提供了这种便利,设置了诸如“动脑筋”、“活动与探究”等专题。采用课堂记录的评价法就是实现以上要求的一种有效的方法。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口头表扬回答精彩的学生,而且在下课后,还要按等级记录在学生的成长记录卡中。如果时间允许,可以再写上简单的评语。

2、历史作业反馈小结。它主要包括课后练习、活动课、调查报告等方面。在每课结束后,教师记录下对每个学生的评价,时间允许的话,应记录下包括学生的学习过程、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与提高,已经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以及具体的改进方法。

3、单元测验评分。每一单元学习结束以后,采用阅卷方式对基础知识进行测验,并将每个学生的成绩等级记录下来。

二、学生参与活动记载表,包括(3)和(5)两个方面。记录学生个人参与历史活动的情况,建立档案,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进行评价。档案的建立在开学初。我给每个学生准备一个记录卡,记录下本学期学生所参与的每一次活动情况。本学期我结合教材以及课程标准的要求,我设计了以下几个小专题:

1、撰写历史小论文。我在讲完《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一课以后,要求学生课后自己搜集资料,独立完成小论文《“北京人”一天的生活》。学生利用双休日,各显神通,完成了自己的历史学科的处女作。我将学生的佳作在办公室朗诵给教师们听、在教室朗诵给学生们听,并张贴到学校的橱窗里,让大家既感受到历史的熏陶,又欣赏到了奇思妙文。

2、亲身体验历史。我讲完《原始的农耕生活》和《灿烂的青铜文明》这一课以后,要求同学们回家用橡皮泥或胶泥,仿制陶器和青铜器。让同学们在亲身制作的过程中,体验先人的聪明才智,增强同学们的历史自豪感。在学过《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课后,让同学们亲自动手体验割圆术,从中体会祖冲之的刻苦的科学精神,培养同学们从小学科学、爱科学、献身科学的优良品质。

3、编写历史小故事,举行历史故事演讲。我在讲完《春秋战国的纷争》一课后,召开历史故事演讲会。为了这个演讲会,同学们作了精心的准备,个个争先上台演讲。通过这一活动,不但调动了同学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而且开阔了同学们的视野,拓宽了同学们的知识面。通过这一活动,既巩固了本学期的历史知识,又起到了帮助同学们理解成语、掌握成语的作用,功效双收。

4、举行历史辩论会。学完《秦王扫六合》一课,让同学们学电视里面的辩论会,准备《秦始皇历史功过辩论》。同学们纷纷找材料,写辩词,并交给我修改。经过大家的努力,辩论会开得非常成功。通过这一活动,既提高了同学们史论结合的能力,又锻炼了同学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5、与地方历史的结合。利用国庆长假,布置同学们调查当地的历史名胜、历史古迹或风景胜地,让他们学做一个小导游。这次活动更精彩,同学们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潜能,有的撰写了优美的解说词,有的准备了精美的图画,有一个同学还制作了光盘„„充分展现了同学们才华。通过这次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同学们爱祖国、爱家乡、爱历史的爱国主义精神。

6、举行艺术欣赏,培养同学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在这学期的历史教学中,我们还举办了商周青铜器欣赏、王羲之的书法作品欣赏、顾恺之的美术作品欣赏、秦汉和南北朝时期的雕塑作品欣赏。通过艺术欣赏,提高同学们的审美情趣,让同学们在艺术的熏陶中,增强历史自豪感,养成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品德。期末考试试卷的最后一道题是综合动手、动脑题。要求学生利用期末考试后的两天,完成下面两道题中的一道:(1)搜寻王羲之的隶书、草书、行书或楷书书法作品一幅并临摹一幅(字数不论多少,但不少于五个字);(2)自己制作一个竹简或木简并在上面刻下不少于五个字。

三、知识能力测试记载表,指第(4)方面。对学生历史学习成果进行数量测定,并对测定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评论,是历史教学中最常用的评价方法,也可以说是传统的评价方法。新的课程标准和新教材,倡导新的教学理念,提倡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降低教学难度,减轻学生学业负担,以至于有的学生认为不需要闭卷考试,就可以过关。教师通过观察和检查,发现有的学生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甚至连基础历史知识都不能很好地掌握,这显然不符合新课标的教学要求。所以,闭卷测试还是必要的。于是,本学期我进行了一次期中测验和一次期末测验。通过测试,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程度。当前,测试仍然是检验教学质量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命题是测试的关键环节。如何命题,对教学有巨大的指导意义,对课程改革的成败至关重要。新的教育理念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因此,命题也必须以考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我在期中和期末测试时,主要测试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测试的题型和方式多种多样,四、学生自我评价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自己历史学习的情况进行评价。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通过自我评价,可以对自己历史学习的特长以及不足有较为清楚的了解,有助于学生主动改进学习状况,增强历史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本学期我采用了以下两种方式实施自我评价法。

1、历史作业反馈小结。它主要包括课后作业、小论文、活动课、调查报告等方面。在活动结束后,当教师评定完以后,再由学生对自己作出评价,主要包括记录下自己的学习过程、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与提高,已经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以及具体的改进方法。通过这种形式,可以起到促使全面提高的作用。

2、学习态度反馈小结。它主要指学生自己进行的每月一次的自我小结。学生每月进行一次自我小结,总结前一阶段的学习情况,制定下一阶段的学习计划。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清醒的看到过去,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

6.新课改下历史教学方法初探论文 篇六

新课改下历史教学方法初探

田玉枝 郑州市第八十八中学,河南 郑州 450000

在过去的历史教学中,存在着过于强调学生对史实的掌握,教师在课堂上大都是以枯燥无味的讲解、概括为主,进一步造成了学生把死记硬背当做是学习历史的唯一方法的现象。实际上,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是:结合学生的时代特点,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还学生课堂和学习的自主权,着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以及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由此观之,历史教学的科学方法,应成为历史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加以探讨的重要课题之一。如何创新历史教学的方法呢?

一、以探究问题为目的

没有问题是谈不上学习和研究的,有人曾说:正是问题才把只不过是小碎石的东西变成了历史的证据。然而,以往的历史教学往往是固定式的,对于学生来说,并没有产生真正的探究性问题,或只有肤浅的问题,要不然就是令人头痛的问题(如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重复)。历史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使学生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所有的教学方法都应该是为了探究问题而设计的,都要给学生机会去了解事情的基本情况,使学生去深入探讨。

二、以思维训练为核心

历史学习不应该是促成思想固化的过程。无论从哪一个角度讲,历史本身和历史学科都不是限定在某一种僵化的模式中。人们对历史的正确认识,需要发散式的思维、复合式的思维,需要广阔的、全面的、客观的、辩证的、变化的、发展的视野,尤其是对历史上因果关系的思考,是对人的思维水平的检验。学生学习历史,像学习数学一样,也是思维的训练和强化,是思考的过程,是获得思维成就的经历,是积累经验的机会。所以,任何教学方法都要以激话、调动、启发学生的思维为主,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活跃发展。

三、以学生参与为形式

使学生参与教学,而且是积极、主动地参与,是使教学得以真正展开的关键性问题。(历史教学论文 )只有让学生投身其中,从做中学,才会激发动机,引起兴趣;才能使学生思想活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才能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体验到挫折感与成功感;才能看出学生的鉴别力、理解力、创造力;才能使学生多与教师、同学交流,建立亲密的合作关系。因此,教学方法的设计和运用重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

四、以史料运用为条件

人们认识历史的前提是获取承载历史信息的材料(主要是文字材料),获取史料的过程也是掌握历史学习方法的过程。在对历史信息进行处理时,如果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和储存,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学习历史的本来意义,甚至会加重学生的负担,使学生对学历史感到厌倦。所以,要改变历史学习是对现成知识的记忆这种传统的模式。教学方法的运用要使学习的过程与结果得以统一,而不是分离。我们提倡把学习历史看作是在研究和认识历史,这就要训练学生去掌握和理解历史的`信息,注重史料的作用,通过对史料的汇集、整理、辨析、推论,把史料作为证据,用以解决历史的问题。所以历史教学方法的运用,是离不开对史料的运用的,尤其是学生对史料的运用。

五、以周密设计为准备

任何教学方法的运用,都不是随意的,甚至不是随机的,都要有事先的准备和安排有具体的目标,有明确的设计思想,体现出一定的教学观念。方法的实施,是有步骤的而且要有回旋的余地。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教师以认真的和客观的态度来对待。前苏联的一位教育家巴班斯基曾提倡最优化教学,在教学方法的问题上,他认为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包括: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材难易程度、全班学生的程度、各种教学方法的效用和长短处、教师本人的特点和能力等,这些都需要认真地思考和缜密计划。

六、以教师引导为助动

以往的历史教学模式中,教师是唱主角戏的,好像教室这个舞台是为教师搭建的。现在我们倡导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但并不是说教师只是一名“场记”了,不再起重要作用。反之,教师的作用更为重要,他要像导演一样,要对教学进行引导、组织、控制,并随时诊断教学,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整。教师与学生的最基本的关系是教学上的朋友。朋友是有共同的爱好和志向的,是互相了解对方的,是互动的,是有交情的,朋友之间的交往是不能靠主观臆想的。所以,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应有的主导作用。

7.初中历史有效课堂教学初探 篇七

有效教学的前提在于教师, 但对有效性的检验要从学生入手,要看学生学习的效果,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和思维、兴趣拓展的深度和广度。简而言之,有效之“效”,就是学习的效果,是教学双方共同努力的成果。

关于有效性的一个隐喻:穿越玉米地

第一,谁穿得快(速度);

第二,谁掰的玉米多(收益);

第三,谁身上的伤口少(安全)。

这就是企业平常所说的速度、收益和安全。成熟的企业家都知道速度、收益和安全必须全面考虑,必须整体考虑。

速度、收益、安全也是有效教学必须考虑的三个要素。

历史有效课堂教学中,新理念的体现、新课标的落实及新教材的运用都是通过教学形式展现出来的, 历史课程标准提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初中历史新课程实施以来,广大历史教师围绕新理念、新课标认真组织教学,历史课堂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生命与活力,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使学生加深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并进行积极思维,激发学生求知欲,从而培养学生各种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历史课有效教学应注重以下四个方面。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创新思维

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 为了给学生学习历史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学习的主动性,我们可以采取各种教学方式和手段达到目的。比如讲点课外知识以扩大知识面;讲点有趣的典故以引起思考;讲点历史变化变迁的原因;开历史故事会让学生自己讲述历史组织学生编历史剧,等等。这样使学生始终有兴奋点,思维一直围绕历史转,从而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在教学各个环节中都要注意兴趣的激发。一是结合时事,激发学生兴趣。上课时,可利用时事资源, 引发学生对当今世界各个地区发生的热点问题感兴趣。如朝鲜核问题、我国举办奥运会、伊拉克战争等,让学生对国内外的形势变化发展进行思考;二是利用古今对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利用古今的一些名人或英雄相对比,探究中华民族的一些发展史和人文美德;三是借助实物、图片等教具创设相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如动员学生从家里带来珍藏的各朝代钱币,学生平时买的文物古迹宣传片,以及在名胜风景区拍的相片,等等,在课堂展示出来,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引发了创新思维。

二、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总是站在历史发展的旁观者角度,即使再感人的历史事实,也无法激起他们内心的波澜。我们可以通过创设历史情境, 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走入历史人物的内心,以至“观史如身在其中”。诱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走进历史情境体验人物心灵,思考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进而发展“言之有据,论者符实”的科学态度及“理解偏见、容纳悖论”的人文精神。要实现这一点,可以通过情景假设法、角色扮演等方式。如讲左宗棠收复新疆时,我采取讨论的方式,先让学生阅读课文及相关材料,然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是左宗棠,你该如何收复新疆?让学生积极讨论,课堂效果良好。当然,还有很多方式:如让学生走上讲台当老师,就某一个专题的分组开展辩论赛,编排和表演历史短剧,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播放相关的影视资料,举办故事会,撰写学生小论文,等等,都会让学生感到有趣,也就会让他们主动地学习历史知识,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三、课堂教学要注重关联,讲清发展,理清条理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发展。在课堂上,教师除了要讲清块状的知识点外,还要注意纵向(或横向)联系,突出关联,讲出“发展”来。所谓关联,应该有三个方面:1两堂历史课之间的关联。2一堂课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3历史与现实的关联。前两点教参上多有说明,而后一种联系,教师一般不够重视。如目前国内外重大新闻、古今中外科学文化知识等,都可作为联系课文的好材料。如在教学《“蒸汽时代”的到来》一课,有一个问题,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是什么? 工业革命使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战胜了封建主义,世界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教学时可联系中国近代史上的鸦片战争,教师略加讲解,学生就可进一步了解鸦片战争的来龙去脉。再如讲《明治维新》,可从日本向西方学习获得巨大社会进步的事实, 联系日本在奴隶社会末向中国隋唐学习、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的历史,使学生了解:一个民族的进步与发展,除了要有一定的历史条件之外,还需要有开放的胸怀,学习外国一切有利于自己的先进东西,从而提高学生对当前改革开放的认识。这样联系,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学生听来饶有兴趣,易于接受,思想觉悟认识能力相应也随之而得到提高。

四、利用多媒体技术强化教学效果

8.初中历史中考复习方法初探 篇八

关键词:初中历史;中考;复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6-059-01

一、注重平时复习,夯实基础

初三阶段,学生刚开始接触世界历史。世界历史头绪很多,学生较难掌握。在教学中教者要引导学生“趁热打铁”,做好及时复习。每学习一课,引导学生及时复习巩固,做到节节清,不留任何“后患”。每学习一个单元后,教者要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对相关的知识进行整理归纳,加深学生的理解。他们不仅能及时巩固课本上的重要知识,而且还尝试着学习教师的复习方法,对每一单元的知识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归纳整理。学生真正做到了“温故而知新”,对新接触的世界历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注重知识连贯,理清线索

世界历史新课结束后,教者积极引导学生打破教材的编排体系,重新整理教材,理清线索。复习中,将同类知识前后连贯起来,从而把世界近现代史部分整理成以下十大类:三次思想解放运动、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革命和改革、三次工业革命、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国际工人运动、美、苏、日三个大国及两个主要地区(东欧地区和西欧地区)、两次世界大战和二战后的几次局部性战争、四次国际会议、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和二战后经济发展的全球化趋势、近现代的文学、艺术和科技成就。这种复习,将相关、相似的知识前后连贯起来,在比较中掌握,有助于学生理清线索,整体把握。如复习美国的历史时,将北美独立战争、美国南北战争、罗斯福新政、二战后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推行的对外政策等知识点联系起来,从而帮助学生理解美国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巩固和发展的过程,使学生对美国历史有一个全面细致的了解。

值得注意的是,中外历史知识的联系比较,最利于知识体系的形成与学习内容的深化,因为对比分析,求同找异,既可强化记忆,还可加深认识。如复习1861年俄国改革时,引导学生联系美国内战、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的戊戌变法。复习1857——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义时,联系第二次鸦片年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

另外要注意历史知识的纵横联系。没有纵横联系与比较,历史则不成体系,是一堆乱麻。复习时必须通过纵横联系,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如复习清朝前期巩固统一、反对分裂和侵略这一内容时,引导学生从方位顺序连贯复习:在东北进行雅克萨之战,签《尼布楚条约》;在西北欢迎土尔扈特部归国,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在西南册封达赖班禅,设置驻藏大臣;在东南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设置台湾府。通过这样的归纳与复习,使知识连成一片,深化教材内容的关联,提高迁移与运用能力。

三、关注热点,学以致用

在熟悉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教者应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大力挖掘教材中与现实有联系的历史知识。把那些当代发生的,又能在历史上找到影子的事件罗列起来,加以分析,以史为鉴,学以致用。初中阶段,需要关注的重大热点问题有:(1)中国的改革开放,西部大开发;(2)国共两党的合作与台湾问题;(3)中东问题;(4)复杂多变的中美日三国关系;(5)“三农”问题。

四、强化检查,查缺补漏

毛泽东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一个教师不检查学习情况,不了解学习动态,如何做到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教师了解学情,检查学习效果的方法很多,比如:课堂提问检查、批阅作业检查、平时测试检查、正规考试检查等。历史学习中,教者要灵活运用各种检查方法,课前,突出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旧知识的检查。课上,当堂知识当堂巩固,突出对重点知识、重点学生的当堂检查。

五、强化训练,提高能力

训练可以把上面所讲的一切落在实处。但训练的效果,又取决于训练题的质量与数量。初三复习任务重,时间紧,对于学生来说更是“一寸光阴,一寸金”。这就要求教者复习时根据考纲和近几年的历史中考试题,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编写习题,对学生进行有效训练。在训练中,尽量模拟正规考试的形式进行。如训练时间的安排要符合中考的规定;试题的质量,既要重视基础知识,又要注重能力的提高与情感的渗透,以增强学生作答的信心和体验,提高学生的能力。每次训练下来教者要及时阅卷分析总结,全面分析学生存在的问题。课堂上要集中讲评,交给学生审题、解题的方法。

实践证明,上述方法的综合使用,相得益彰,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9.中学历史课兴趣教学策略初探 篇九

中学历史课兴趣教学策略初探

常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历史教学决不是空洞的、干巴巴的说教.历史本身是一幅绚丽多彩、波澜壮阔、妙趣横生的画卷.老师应让学生在历史知识的`海洋中畅游,得到知识、发展能力,特别是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显得特别重要,这也是新课标的要求.笔者总结历史教学多年的经验,结合中学生年龄特征,在兴趣性教学上,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以供历史教育工作者参考,不妥之处,还让各位同仁指正.

作 者:马洪富 作者单位:四川省南部县楠木中学刊 名:科海故事博览・科教论坛英文刊名:KEHAI GUSHI BOLAN(BAIKE LUNTAN)年,卷(期):”"(3)分类号:G63关键词:

10.初中历史教学方法初探 篇十

近两年来的课改实践,让我由衷的感到:历史课堂变了――首先是教师的教学方式变了,即由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记的沉闷的注入式教学,转变为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生自主学习后提出问题,教师点拨指导,师生共同解疑的探究式教学。其次是学生的学习方式变了,即由传统的被动接受知识,死记硬背知识,争取考试得高分,转变为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上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动脑,动口,动手等各种活动,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得到有效思想教育。学生们有了“当家作主”的感受,学生是课堂真正的主人。课堂上彻底告别了“一本书、一支笔、教师一人讲到底的“满堂灌”的时代”。开始了以学生为中心,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新时代。课堂充满生机、富有活力。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如何有效组织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更好完成新时代交给的教学任务,是广大历史教师不能回避,而且必须认真加以解决的重要问题。组织学生参与历史课堂的各种活动,要依据不同教学内容、学生具体实际,采用不同的活动形式。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1.学生学习重大的历史事件等内容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上讲台模拟记者报道的活动形式进行。例如:学生学习“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一目内容,学生就可以采用这种活动形式。课堂上教师提出:假如你是一名记者,并作为“一大”的列席者,你是如何向人们报道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是怎样诞生的?学生们在台下先思考,讨论,写出报道主要内容,教师指导学生要从几个方面进行报道。不久,我发现很多学生跃跃欲试,想到讲台上的体验,教师选择二到三个学生上讲台进行模拟报道,在下面的“观众”作为评委,通过比较他们在台上的表现,由学生们评选出优胜者,并给他以掌声鼓励,最后教师指导,小结,肯定好的地方,指出不足之处。课堂上通过这种活动,创设新的学习情境,学生们可以穿越时空隧道,有亲临其境,亲身体会一回当小记者的感受。学生们既掌握历史知识,又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知识迁移能力,为今后学生成功走向社会打基础。这要比教师直接讲述效果好的多。这种活动形式以后常可采用。

对历史事件教学,教师也可以灵活采用其它的活动形式。在教学“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一目内容时,可创设当年的历史情境,学生参与活动,然后师生评价总结,激发学生兴趣。活动过程可以这样设计:先让一组学生装扮隋唐时期百姓和文人,他们为了获得一篇好文章不停的抄写,费时而且经常抄错,并联想到自己书包里的这么多书,如果用这种办法,何年何月才能抄完,于是他们提出能否创造一种省时省力并准确传播文章的好办法?此时全班同学参与提建议,想办法,出主意。结果发明了雕版印刷术。这种学习方式,使学生亲临其境,全身心投入,不仅掌握知识,同时增强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受到有效的思想教育。

2.学生学习历史人物等内容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讲故事、自编历史短剧、举行诗歌诵会、亲自动手操作等形式举行活动。学生在学习《三国鼎立》一课时,同学们对三国时期一些主要历史人物已有一定的了解,他们在小说,电视剧中已“认识”这些人物。课堂上,教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讲这些人物故事,如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等,并进行比赛、竞争、看看哪些同学讲得更精彩动人。激发学生积极情感,师生在欢声笑语中上完一堂课。在教学“光耀千古的诗坛”一目内容时,可举行小型诗歌朗诵会,朗诵内容选择唐代主要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所写的诗篇。教师组织小评委给参赛者打分,评出优胜者,最后由教师小结。由于教学方法不同传统、较新颖、符合学生好胜心理,激发学习兴趣,课堂气氛也活跃。组织学生参加这种学习活动,比传统的全由教师口述这三大诗人生平,代表作效果要好得多。课后教师可以布置有书法、绘画基础的同学,以“唐代”为题,创作书画作品,在班级展示,或有学生自己动手编写小报,自己设计版面,内容是有关唐诗的各方面。这些活动学生学会接触大量反映中华民族智慧的丰富材料,无形中产生名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起到寓教于活动之中的作用。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新教材中的很多内容教学时可以组织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操作活动。如《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一课中,学生学习北京人能制造和使用工具,教师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打磨石器,并说说自己感受和体会。我发现初一学生非常乐于参与,很多同学都要上讲台试一试,体验完后,有一个同学说:“我试着打制石器,可那石头一点也不好打,我的手都磨破了,还打不出好用石器,原始人要靠这石器去征服自然,获得食物真不容易。”他们从实践中感受到原始人生活的艰辛,体会深刻。

3.学生学习国家方针政策、文化成就、民族关系,对外关系以及其它历史内容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自学课文活动、讨论问题活动。通过一起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补充学生没有发现的问题。这样教师就把“问题权”交给学生,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主体。正因为学生是学习主体,学生应当在教学活动的开端就享有提出问题的权利和机会。如果在课堂上,学生只是等待老师提问,然后在“问题”引导下去寻找答案,学生主体地位就置换了。“问”是创新的萌芽,是探究的钥匙。,没有“问”,不善“问”,学生怎能成材?怎么能打开科学的大门?因此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在自读课文后,多提问题,特别是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这时教师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讨论活动,来解决这些难题。如学生学习“屈原和钟鼓之乐”一目内容,讲到屈原以身殉国时,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如何评价、特别是怎么看屈原跳江自尽这一行为?课堂上以学生兴趣、个性特长为依据,并在自愿基础上分组讨论这个问题。组员畅所欲言,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后提出不同看法、观点。教师巡视指导,设法引导学生得出正确或基本正确答案,小组长归纳本组观点形成小组结论,并代表自己组发言,汇报该组评价观点。讨论后,出乎教师意料的是学生形成不同观点:多数学生认为屈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爱国思想,爱国行为值得我们学习。他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光大。屈原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以死抗争,是为了唤醒民众,死得其所,他的死比泰山还重。但也有少数同学提出相反的意见:“留着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如果人人都像屈原那样,谁来继续战斗,我认为他不是一个真正爱国者,楚国人民常需要屈原站出来为人民做事时而他却自杀了,他是为了逃避现实,是懦弱的表现。”这种观点很具有挑战性,让很多同学都感到惊讶!课堂上持不同观点的同学各持己见,谁也无法说服对方,这时教师要表扬提出不同观点的同学,说明他有开动脑筋,能提出不同的见解,教师不能急于给学生一个“标准”和唯一答案,要求学生回家后继续查阅资料,用具体的事例来支撑自己的观点。有的问题不一定能达成一致意见,有的问题一时也很难找到正确的答案,但是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语言技能得到提高,学习潜能得到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精神。

11.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初探 篇十一

【关 键 词】 课程改革;历史课堂;有效教学

有效课堂具体讲就是使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的协调发展。有效课堂有很强的针对性:地点是课堂,方法是教学,目标是有效,载体和对象是学生,主要的组织者是教师。而教学的有效性是课堂教学既要体现教师的教学智慧,又要体现学生的知识内化,两者有机统一才能诠释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新课程改革后,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应如何开展?现结合本人在历史课堂上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有效教学的认识。

一、吃透教材、教参、课标,认真备课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载体,教参是实施教学的依据,课程标准是学科核心,教师备课时必须要认真研读,在吃透教材、教参、课标,抓住教材重难点的基础上认真备课。一堂精彩的历史课应该是立足于精彩的备课。要上好一节课,备好课是前提,只有备好课才能教好课。因此,教师的备课是十分必要也是十分重要的。在新课程条件下,随着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备课的性质、功能、方法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要求教师从新课程理念出发,在落实学生主体学习地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切实提高课堂效益上下工夫。与此同时还要兼顾好教材重难点,做到详略得当,做好这些才是备好了一节课。

二、创造良好课堂教学氛围,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曾十分肯定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这给我们历史教学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启示。可以说,我们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学生就会对历史产生一种热爱之情,就会不由自主地去学习、去钻研、去体验、去创造,而这些又必然会反过来促进历史教学的进一步开展和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这种相互促进,将会形成一种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发挥他们的巨大潜能,才能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才能得到充分体现。

三、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重现历史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和共鸣

“历史”原本是有生命的,是很生动的。在教学上,应当运用多种教学方式,真正教给学生“有生命的历史”,还原生动、深刻、鲜活的历史,才能使更多的学生爱学、乐学历史。在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坚持情感教育,即在教学中创设能激发学生情感,有吸引力的环境,把学生引入课文内容所描述的情境中,使学生在感情上受到震动,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这是很重要的。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与历史有关的音视频资料,重现历史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在讲授红军长征一节内容时,可以用江西民歌《十送红军》来渲染红军被迫战略转移,百姓依依惜别的场景。如果再把音乐语言与文字语言结合起来,教学就真正实现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介绍一二九运动时,脍炙人口的《毕业歌》中“满耳是大众的嗟伤,一年年国土的沦丧”反映出当时民族危机严重的历史背景,更能引起不同(下转69页)(上接67页)时代学生共鸣,激发其爱国情感。学习知识的渠道应该是“条条大路通罗马”,可来自书本、课堂,也可以通过课外书、网络媒体、实践而获得,同时在课堂教学中,重现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反思、质疑,真正达到学史明志、知史做人的目的。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合理运用,让学生在体验历史场景中产生心理共鸣,获得历史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发挥历史教学的教育价值功能。

四、重视教学过程的信息反馈,确保教学的时效性

强化基础知识,确保学有成效。初中历史是国家课程设置的学生的必修课之一,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巩固基础知识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历史教学时,要让学生夯实重点基础,全方位对基础知识进行梳理,强化学生对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记忆。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适时引导学生对基础知识进行必要的分析和突破,精心设计练习,及时检测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否则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得不到提升。此外,书中的插图、文献资料等,也要要求学生能结合教材和自己的认识说出其内涵及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教会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主要方法,让他们逐步做到在离开教师这根“拐杖”后自己能够独立“行走”。这也是评价“有效教学”的标准之一。教师要以正面启发和肯定为主,对学生进行教学信息反馈,这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自己的学习状态,正确认识自己。通过学生的自我分析、自我调整,逐步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实现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有效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教育目标,特别是课程标准的理解和把握。要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要更新理念,加强学习,提高修养,求新求进,善于反思,勇于创新,勤于实践,不断提升教学艺术,切实提高历史课程教学的实效性,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刘军. 初中历史教学策略[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 李启明. 初中历史新课程校本教研问题与指导[M].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2.初中历史与社会探究教学策略初探 篇十二

关键词:初中历史与社会,探究教学,策略

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 采用探究是实现课程标准的最佳途径, 也是新课程基本理念的要求。布鲁纳认知心理学是实施课堂探究的依据, 布鲁纳的认知发展论认为:“教学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发现学习的过程。”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不是把学习内容直接呈现给学生, 而是由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发现行为, 发现并获得学习内容。因此, 教师要运用相应的教学策略, 营造有利于学生自主发现、探索学习的情境。探究就是通过一个个问题与议题激发学生从多角度、不同学科知识以及技能入手, 进行全面思考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实践证明, 恰当地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运用探究法, 有利于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提升。

一、探究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的意义

1.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 每单元的综合与探究内容, 如果学生仅从某学科角度出发进行探究, 是难以形成合理、科学的认识的。只有结合多学科的知识与技能, 形成全面探究问题的思维模式, 才能真正提高自主探究与合作, 全面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能力。可以说, 让学生具有多角度思维的能力, 是新世纪对合格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学科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尝试多角度探究当前生活中的挑战与机遇, 学会独立思考、提出疑问、进行反思、逐步提高自主选择与决断的能力。”而运用探究教学法, 在提升学生思维能力方面有着不容忽视的价值。

2.有利于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

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 一些重要的探究活动, 如每个单元最后一课的综合探究, 学生个体往往难以独立完成, 那就需要在教师的指引下, 以小团队或小组的方式共同完成。这不但提高了学生多维分析问题的能力, 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综合认知及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 还最能体现学科价值的一种教学模式。

二、探究法课堂教学实施策略

探究法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可以概括为:氛围营造, 兴趣激发、自主课堂, 潜能挖掘、恰时点拨, 深入探究、变幻作业, 及时评价。

1.目标制定, 明确探究方向

探究目标的制定是学习活动的灵魂, 对学习过程有着导向、调控、激励和评价的功能。而探究目标制定的出发点是课程的教学目标。学科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由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组成。而教学目标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历史素养为核心, 互相融合成统一整体。为此, 在制定探究目标时, 要从学科总目标出发, 制定各层各级目标, 并细化到每一堂课中。条理清晰的目标框架对探究的实施意义重大。如“古代埃及”的探究目标制定如下: (1) 知道古埃及的代表性文明成就, 理解它们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意义。 (2) 结合教材图片及材料, 分析埃及的自然环境特点, 明白尼罗河的重要地位。 (3) 通过讨论、分析自然环境影响文明的产生, 充分认识大河对文明形成的重要作用, 了解文明产生的多源性。 (4) 在理解古埃及文明形成中尼罗河所起作用的基础上, 让学生感悟人类文明的多源性, 这是人类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结果。 (5) 通过了解金字塔建造及其特征, 让学生明白人民才是历史的缔造者, 人民的才智是无穷的。

2.营造氛围, 激发探究欲望

课堂情景的设置与氛围的营造, 尤其是具有吸引力的导入, 往往会立刻抓住学生的心弦, 调动学生的情绪, 激发学生的好奇和期待探究的心理。例如, 学习“高度集权的北宋政治”一课内容时, 我是这样导入的:

为学生展示《少年包青天》和《秦香莲》剧照。

设问:这些演员所扮演的历史人物, 他们生活在哪一个历史朝代?

过渡:人们曾这样评价这个王朝:

(1) 君明臣良而国弱。

——刘羽权《如果这是宋史3 仁宗盛世卷》

(2) 贤相辈出, 却无力改变官场的腐败昏庸;名将咸聚, 却无法抵挡小国的进攻;才子云集, 却热衷无休无止的内耗;经济富裕, 却用于购买和平;文化昌盛, 却不能扭转颓败的国运。这是一个美好的时代, 也是一个糟糕的时代。

———张学伟《北宋历史的悲剧》

(3) 北宋是中国历史上比较软弱的一个朝代。

———四月网专题报道《重回北宋》

以上材料是从哪些方面来评价北宋的?从材料里我们可以看出, 有人评价它是美好的, 也有人说它是软弱的、糟糕的。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评价重回北宋一起来寻找史实。

另外, 我们也可以用现在的网络用语或学生喜欢的TFBOBYS组合所唱的歌曲导入、设疑, 拨动学生的探究欲望。

3.有效提问, 提高探究实效

现代教学论研究表明, 调动学生求知欲的关键是问题, 问题层层深入才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引发学生探究, 探究情境的创设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尤其能激发学生对已有认知结构中空白知识填补的欲望, 同时也不断地对头脑里已有的各类知识进行类比、加工。

问题是探究学习的起点, 也是引起学生参与的动力, 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 有利于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当然问题的设计要注意设问的角度与层次性。如在学习“高度集权的北宋政治”集权措施时, 我设计了下列问题: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局动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他又提出了哪些解决措施?当时的统治者采取了哪些措施将兵权、政权和财权收归中央的? (学生根据已有知识与教材知识就能解答) 为了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我又设计了下列史料, 让学生从中分析史料体现了哪些中央集权的措施。

(1) 天子之卫兵, 以守京师, 备征戍, 曰禁军。

天下营兵, 纵横交互, 移换屯驻, 不使常在一处。

(2) 969年, 太祖又宴请节度使王彦超等, 劝使罢镇改官, 以消除藩镇割据隐患。

(3) 宋朝一改过去节度使把持地方财政, 以大量财物留使、留州现象, 令各州财赋除留必须之经费, 一律上缴, 由中央财政机构统一管理。

通过上面的设问与追问, 由表及里, 由浅入深, 激发学生的思考与探究, 进而形成发散与突破, 在层层认知的基础上拓展思维的广度与深度, 从而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和问题意识。

4.激发探索, 体验探究乐趣

在平时教学中, 教师要培养学生自己分析探究问题, 积极寻找解决方法与技巧的能力, 力争在一次次的解决和探究问题中提高探究能力, 体验探究乐趣。为达到这一目标就需要教师优化教学环节, 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思考题及课堂活动, 组织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辩论。第一, 教学中可以引入学生比较熟悉或与其切身相关的问题。如学习“湄南河平原”一课内容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自然环境、生产特点, 让学生自主探究;也可让学生走进田野, 亲身体验其自然环境、生产状况, 再与教材内容相联系进一步探究问题。第二, 教学中也可以引入社会热点问题。如2015 年是抗战胜利70 周年, 国家进行了阅兵式及一系列的纪念活动。其中就有许多值得探究的问题, 学生可以在探索中寻找答案:这段历史是怎样的?当时为什么会受到日本的侵略?中国人民又进行了怎样的反抗?现在的中国能进行大阅兵并邀请外国领导参加, 说明什么?70 年前后的变化又有什么启发?第三, 教师可根据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和原理进行设问。如在早期国家与社会时, 我就以青铜器为主线, 向学生先展示商的四羊方尊、夏的青铜爵、西周的利簋的图片, 让学生回答其所代表朝代, 让学生感知青铜器高超的铸造技术;然后再展示毛公鼎的图片, 让他们观察并发现的青铜器上的文字;接着让学生讲解他 (她) 所知道的有关文字的历史知识;继续展示宜侯矢簋图片及说明 (西周早期青铜器, 出土于江苏丹徒, 簋内底有铭文120 余字, 记载了周康王分封夨到宜地, 并赐给他很多土地、奴隶和仪仗等物品的情况) 让学生探究西周的分封制、礼乐制等知识并让学生以小品形式展示。第四, 创设特定的情境, 激发学生的求知本能。如在讲解“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一课内容时, 我先让学生观看有关秦一统天下的视频, 让学生感受秦帝国建立的不易, 然后就设问“如果你是秦始皇你会采取哪些措施来巩固统治?”

5.参与讨论, 感悟探究合力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如遇到疑问, 教师可先让学生先把自己的第一想法写下来, 再与小组其他同学交流和探讨, 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如在讲解“高度集权的北宋政治”中引入材料:

太祖问:“天下自唐季 (唐朝末期) 以来, 数十年间, 帝王凡易八姓, 战斗不息, 生灵涂炭, 其故何也?”我根据以上材料设问:“如果你是当时的大臣, 你会为太祖如何出谋划策?”在学习了整课内容后, 我又设问:“面对北宋这样一个‘积贫积弱’的局面, 如果你是当时北宋的官员, 你该怎样去改变?”学生在讨论与角色互换中得到了收获。

6.效果评价, 创新探究方式

建构主义认为, 学习的特点之一是积累性。因此, 面对教学效果评价, 我认为应是“夯实基础, 稳中提升, 层次构建, 三维共赢”的教学策略。稳中提升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巩固和理解前面所学的新知识, 并通过“新知识的运用, 逐步积累学习的能力”。

作业层次化。教师应关注不同学生的学情, 围绕课程标准要求, 为不同学生布置不同层次的作业, 设计由易到难的多层次作业, 满足不同学生的要求, 为了调动学生做作业的热情, 我们还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让学生选做作业, 从而提高做作业的效率。

作业形式多变化。直至今天, 学习的方式与途径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如果我们还是以单一的书面形式来布置作业, 将无法激起学生做作业的激情。为此, 我们必须对作业进行变革:如设立开放型作业、生生互相布置作业、建立作业合作小组、布置网络作业、开口表达作业、手工作业、实验过程结果展示等。

以上是初中历史与社会探究课堂教学的一些想法, 在实践中, 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探究中创新, 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探究课堂教学能否有效, 取决于学生能否探究、怎样探究、多少学生在探究。

参考文献

[1]沈菊秀.初中历史与社会“体验型生态对话”教学课型初探[J].文教资料, 2011, 5 (11) .

[2]李建雷.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史料”的运用[J].成才之路, 2013, 6 (13) .

13.初中历史教学方法初探 篇十三

新课程标准强调: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而传统的课堂教学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意志、兴趣、爱好,把生动的、复杂的教学过程囿于固定的、狭窄的认知框框中,把传授知识和技能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课堂教学如何体现新课程理念,以适应、促进学生发展的需要,给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发展的空间。笔者拟就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一、生活性

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拥有的“生活”世界,是一个充满着“活力”的人的世界。但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多地强调知识的传授与考试目标的实现,将教学与生活完全隔离,脱离学生的生活和经验,使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能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得到展现。教师通常根据自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将“过去的史实”硬塞给学生。学生为了应试一时记住了大堆的历史概念、原因、影响等知识,而后却浑然不知历史为何物,为何要学历史,学了历史有何用,使学生们日益感到课堂上学到的历史知识是“古董”,是脱离实际生活的。针对这一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新课程强调:“教育既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也不能简单地还原为学生的生活;教育必须高于生活,教育的内容和活动是对生活的提炼和对生活的超越。”为此,笔者认为,教师作为新课程实施的主角,应当尽可能地进行“二次创作”,将历史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活的气息。

例如,在学习中国现代史、当代史的内容时,教师就可根据历史新课程标准又结合历史教材相关内容设计一些来源于生活、社会的案例,如:学习了鸦片战争的“禁烟运动”时,要求学生联系现实生活谈体会。就有学生提出,鸦片战争的“禁烟运动”和当前中国的“禁毒大战”,尽管在历史背景、具体措施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但烟、毒给中国人民带来的严重危害古今相同,禁烟、禁毒的根本目标一致:保护国民身心健康,维护国家民族利益!使学生体会到“种毒必究、吸毒必戒、贩毒必惩”的必要性。

另外还可结合相关教材设计以下活动:①收集过去的一些购物票证,如布票、粮票、油票、副食本等,以及现在报刊上的各种广告资料,感受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②查阅资料,讲一讲五星红旗的由来。③查阅读资料,讲述有关周恩来外交活动的几则小故事。④收集雷锋的事迹,讲述雷锋故事,并讨论当代青年如何学习雷锋。⑤社会调查:向你周围的老人了解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的生产和生活的情况。⑥以《人民公社社员的一天》为题写一篇口述历史小论文。⑦口头社会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吃、穿、用、住有何不同?⑧搜集不同时期的照片,谈我家自改改革开放20多年来所发生的巨大变化。等等。

通过这些学习活动,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接近生活,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关注生活,关注周围的世界,变历史课程的知识本位为学生发展本位,促进学生主动求知、全面发展。

二、体验性

人有与生俱来的探究和获得新体验的需要,这些需要的满足,必须具有一定的环境和适当的方法。而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多地强调认知,过分地注重教师的理性分析、逻辑推理和参考(或标准)答案,结果忽略了学生的心理体验与情感需求。由于缺乏心灵体验的环节,学生的学习过程被简单地异化为机械传输的过程,求知的经历变成了一种单纯的灌装知识的活动。而新课程首次将体验摆到了极为重要的位置上,并反复提到了“体验”这个概念,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过程教学,给学生提供一个面向实际、进行探究和体验的学习环境。

如在学习中国近现代史《五四爱国运动》一节中时,笔者就采用了问题导学法来进行过程教学。先用上面的漫画引入教学,再通过设置下列问题,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1)画面上反映的焦点问题是什么?

(2)1919年召开的巴黎和会对这个问题作出了怎样的决定?

(3)这个问题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通过上述问题,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言语活动吸引到对五四运动背景问题的具体分析中,学生们或独立思考,或讨论问题,不知不觉地参与到活动中来。接着,要求学生结合五四运动的经过,模拟新闻记者在课堂上向全班同学作“五四北京见闻”报道。然后,组织讨论:怎样认识工人阶级在五四运动后期“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最后在学生基本了解了五四运动概要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讲一讲:①“如何理解五四运动的意义?②学习了这节课后,你有何体会或启示?”在完成课堂教学的基本任务后,还可让学生乘兴唱起《光荣啊!中国共青团》,再次体验和感悟五四精神。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用把现成的结论交给学生,而是不断地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讨论、去体验,让学生经历整个过程,从而获得深切的感受。学生在不断地思考问题、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既建构知识体系、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又养成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良好习惯,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才是知识的主要构建者,学习的主体参与者,问题解决的“第一责任人”,感受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学习的兴趣、探究的欲望、创造的快乐等种种感受油然而生,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从而得到加强。

三、情趣化

传统的课堂教学更多地强调能否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把学生当作装载知识的“容器”,缺乏教学情趣,结果教师讲的口干舌焦,学生听得晕头转向。新课程标准则强调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安排教学内容,通过历史照片、历史图片、场景、资料等为学生的学习设置各种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学习的兴趣并引发其深入思考。课堂教学要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就要实现由知识为中心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转化,充分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让课堂教学过程充满情趣,真正成为学生探索知识、发展能力、享受欢乐的乐园。

为体现课堂教学的情趣化,教师可以设计引人入胜的导言和耐人寻味的结语吸引学生,如上提到的用漫画作为课堂教学开始的激趣的材料;可以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进行直观性教学;可以运用角色转换方式,再现历史人物的活动;可以开设深受学生们欢迎的历史选修课,如:《史林探微》、《历史之谜》;可以组织学生观看《鸦片战争》《林则徐》《甲午风云》等历史题材影片,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斗争精神,并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说明影片的背景,讲述历史故事,写历史小论文等等。在参与种种活动的过程中,师生来共同完成“教”与“学”的任务,并从中得到了很多的快乐与满足。

四、活动化

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从培养“自然人”的教育

目的出发,认为教育不是要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主张让儿童通过实际活动接触事物,从观察与探索活动中去获得真实的知识。而传统的课堂教学要求学生“坐要端端正正,学要规规矩矩”,于是学生的学习变成了“颈部以上的活动”,最终导致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不关心周围的世界。对此,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教学的活动化,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了解、收集、交流、分析、解决问题等各种丰富的活动,感受历史。根据这一要求,教师可以结合教材相关内容设计一些学生乐于参加的教学活动:如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历史纪念馆、历史遗址,进行历史知识竞赛和历史故事演讲比赛,指导学生持之以恒地搜集、整理历史资料,有条件的还可组织剪报、集邮,特别是收集近年来的一些报纸、邮票,感受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等。

如在学到中国古代史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了台湾时,笔者要求学生结合自身的所学所闻所见,谈谈自己的感想。结果就有学生提出,在他所收集的邮票中,有一套我国邮政部门在2001年发行的《郑成功收复台湾三百四十周年》三枚纪念邮票。这三枚邮票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郑成功为收复台湾而英勇征战的历史。缅怀历史,追怀先辈,引发我们不仅要关注历史,更要关注与历史紧密相关的现实生活。随着香港、澳门的相继回归,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实现中华民族的统一已成为中华民族的紧迫课题。笔者认为,在这里,邮票不仅仅是邮票,它成为历史文化的载体。通过集邮,让学生挖掘其中的丰富内涵,更有效地深化教学,以邮助教,寓邮于学;学生在收集、整理、了解、分析的过程中,既加强了与社会的联系,又提高了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上一篇:宣传保密下一篇:乡村英文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