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中国

2024-09-15

毛泽东思想中国(共8篇)

1.毛泽东思想中国 篇一

怎样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其每一表现中都带有中国的特性,带有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使其在中国进一步民族化和具体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是指引党和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为全常和全国人异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柱,使中华民族以崭新的面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地开拓

试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1)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就是要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新民主主义工和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革命进程中,一定时期采取的国家形式。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中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非社会主义的因素。(2)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也称为三大经济纲领,即:没收封建地主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3)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纲领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具体化,是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构成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基本轮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和意义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意义:1.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2.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3.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试述社会主义改造历史经验?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这些经验主要是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实现了以下突破:第一,在国家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上,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工业化和改造同时并举的道路;第二,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式上,从一举过渡变为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第三,在改造的方法上,是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如何理解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1)改革是为了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解放生产力。(2)改革是对原有体制进行的根本性变革。(3)改革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思想观念等一系列重大变化。

为什么说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立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1.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把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2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3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简述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必然性。1公有制经济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同社会发展的方向相一致。2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3公有制经济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柱,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和国家实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满足社会成员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劳动人民经济上、政治上的主人翁地位和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的不可缺少的物质保证坚持党的领导为什么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有改善党的领导,才能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这是因为:第一,当今世界正处在历史性大变动之中,为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必须改善党的领导。第二,中国正处在历史性的伟大变革之中,新形势、新任务对我们党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三,目前,我们党的实际状况同肩负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荣使命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

具体措施是什么?1要正确处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2要改革、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3要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1)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3)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4)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1)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3)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4)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试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和重要意义一般地讲,和谐社会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人类社会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统一中发展的,也是在和谐与不和谐的矛盾统一中发展的。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具体有哪些措施? 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首先,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中国的近现代历史充分证明了这样的道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有了共产党,中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在长期革命斗争中逐步形成的,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人民的选择。人民群众之所以信任、选择和支持中国共产党,就是因为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是能够满足人民需要的。在旧中国,广大人民群众最迫切的要求,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和压迫,获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中国共产党适应人民的需要,领导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共和国。新中国成立后,已经站起来的中国人民希望国家繁荣昌盛,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党适应这种需要,领导人民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而奋斗,并顺应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开辟了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广阔前景,并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成就。其次,新的历史条件下,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根本上说,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中国能够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这个宏伟目标的政治力量,只有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的性质

(一)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二)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三)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答: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在这里,不仅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命题,完整阐述了这一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而且准确揭示了这一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历史地位。理论是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科学理论是人们认识中同社会发展规律相符合的正确内容,是引领社会前进的旗帜。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的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工人阶级争取自己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科学理论,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只有发展马克思主义才是最好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纵观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方法和行动指南,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不断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历史。中国共产党人一贯富于理论创新,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改革和建设的实践相结合过程中,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在这一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它们统一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都贯穿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都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既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创立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因此,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就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在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我们党的行动指南,是凝聚党心、赢得民心的光辉旗帜。中国为什么一定要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1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国情的必然选择。今天的中国虽然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但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人民最需要、最珍爱和平的国际环境,愿尽自己所能,为推动各国共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2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中华民族历来就是热爱和平的民族。中华文化是一种和平的文化。渴望和平、追求和谐,始终是中国人民的精神特征。3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求和平、促发展、谋合作 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特别是世界多极化的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给世界和平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争取较长时间的和平国际环境是可以实现的。总之,中国将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的民族,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我们坚持把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秉持公道,伸张正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基本方针建设的根本任务: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法杖,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的基本方针: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2、坚持“双百”方针,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3、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

4、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

5、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具体有哪些措怎样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其每一表现中都带有中国的特性,带有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使其在中国进一步民族化和具体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是指引党和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为全常和全国人异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柱,使中华民族以崭新的面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地开拓 试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1)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就是要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新民主主义工和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革命进程中,一定时期采取的国家形式。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中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非社会主义的因素。(2)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也称为三大经济纲领,即:没收封建地主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3)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纲领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具体化,是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构成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基本轮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和意义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意义:1.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2.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3.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试述社会主义改造历史经验?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这些经验主要是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实现了以下突破:第一,在国家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上,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工业化和改造同时并举的道路;第二,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式上,从一举过渡变为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第三,在改造的方法上,是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如何理解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1)改革是为了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解放生产力。(2)改革是对原有体制进行的根本性变革。(3)改革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思想观念等一系列重大变化。为什么说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立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1.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把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2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3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简述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必然性。1公有制经济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同社会发展的方向相一致。2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3公有制经济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柱,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和国家实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满足社会成员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劳动人民经济上、政治上的主人翁地位和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的不可缺少的物质保证坚持党的领导为什么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有改善党的领导,才能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这是因为:第一,当今世界正处在历史性大变动之中,为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必须改善党的领导。第二,中国正处在历史性的伟大变革之中,新形势、新任务对我们党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三,目前,我们党的实际状况同肩负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荣使命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 具体措施是什么?1要正确处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2要改革、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3要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1)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3)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4)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1)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3)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4)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试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和重要意义一般地讲,和谐社会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人类社会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统一中发展的,也是在和谐与不和谐的矛盾统一中发展的。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施? 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首先,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中国的近现代历史充分证明了这样的道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有了共产党,中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在长期革命斗争中逐步形成的,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人民的选择。人民群众之所以信任、选择和支持中国共产党,就是因为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是能够满足人民需要的。在旧中国,广大人民群众最迫切的要求,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和压迫,获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中国共产党适应人民的需要,领导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共和国。新中国成立后,已经站起来的中国人民希望国家繁荣昌盛,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党适应这种需要,领导人民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而奋斗,并顺应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开辟了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广阔前景,并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成就。其次,新的历史条件下,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根本上说,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中国能够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这个宏伟目标的政治力量,只有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的性质

(一)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二)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三)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答: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在这里,不仅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命题,完整阐述了这一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而且准确揭示了这一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历史地位。理论是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科学理论是人们认识中同社会发展规律相符合的正确内容,是引领社会前进的旗帜。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的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工人阶级争取自己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科学理论,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只有发展马克思主义才是最好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纵观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方法和行动指南,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不断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历史。中国共产党人一贯富于理论创新,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改革和建设的实践相结合过程中,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在这一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它们统一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都贯穿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都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既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创立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因此,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就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在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我们党的行动指南,是凝聚党心、赢得民心的光辉旗帜。中国为什么一定要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1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国情的必然选择。今天的中国虽然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但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人民最需要、最珍爱和平的国际环境,愿尽自己所能,为推动各国共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2 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中华民族历来就是热爱和平的民族。中华文化是一种和平的文化。渴望和平、追求和谐,始终是中国人民的精神特征。3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求和平、促发展、谋合作 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特别是世界多极化的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给世界和平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争取较长时间的和平国际环境是可以实现的。总之,中国将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的民族,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我们坚持把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秉持公道,伸张正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基本方针建设的根本任务: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法杖,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的基本方针: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2、坚持“双百”方针,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3、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

4、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

5、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2.毛泽东思想中国 篇二

一、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列宁要求东方共产主义者把“一般共产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运用于东方的“特殊条件”, 并且指出, 这是一个“困难”而“崇高”的任务。[1]104马克思指出, 要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变为改造旧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 就必须把它同各国的国情结合起来, “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2]因此, 必须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同各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

首先明确地提出要把马列主义理论同中国革命实际“结合”的是毛泽东的《反对本本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 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结合, 我们需要‘本本’, 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3]1937年, 毛泽东发表的《实践论》和《矛盾论》, 结合对中国革命经验的总结, 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 进一步批判了教条主义的错误。1941年和1942年, 毛泽东发表了《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等文章, 他在这些文章中强调指出:采取教条主义态度对待马列主义, 是一种反科学的反马列主义的主观主义的方法, 是党性不纯的一种表现。他反复强调:学习马列主义必须同中国国情相结合, 我们“是为着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而去从它找立场, 找观点, 找方法的”。[4]801绝不是为了单纯地学理论而去学理论的。“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 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5]815因此, 他号召全党“应确立以研究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为指导的方针, 废除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4]802根据毛泽东同志的倡议, 为了肃清党内“左”右倾机会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影响, 中国共产党利用抗战处于相持阶段、局势相对稳定的时机, 在全党开展了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整风运动。对党内的教条主义错误, 作了实事求是的结论。

为了坚持马列主义理论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毛泽东在反对教条主义的同时, 也不断地同轻视理论的经验主义错误作坚决的斗争。我们党内有大量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同志, 其中有些人存在着经验主义倾向, 即否认中国革命需要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来指导, 不懂得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 满足于一得之功、一孔之见。醉心于狭隘的零碎的局部经验, 到处乱搬乱用。为了防止和克服经验主义错误倾向, 毛泽东指出:“有工作经验的人, 要向理论方面学习, 要认真读书, 然后才可以使经验带上条理性、综合性、上升成为理论, 然后才可以不把局部经验误认为即是普遍真理, 才可不犯经验主义的错误。”[4]

毛泽东在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斗争中, 注意从中国实际出发来学习、研究和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 不仅完整地提出和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科学原理, 而且逐步学会了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有机结合起来, 从而获得了克敌制胜的强大武器。

二、对本国实际要深入全面地调查研究

1919年毛泽东同志没有去法国勤工俭学, 我们可以从《新民学会会员通信集》中了解到, 有三方面原因使他觉得自己应当留在国内:关于中国的情况还不够了解, 还必须作许多实地调查研究;“中外古今学说的大概”没有弄个清楚, 出国也无益;国内还有许多迫切的事情要做。[5]在北伐战争和土地革命时期, 毛泽东做了大量的农村调查, 写了许多内容丰富而深刻的调查报告, 不仅为制定党的有关方针政策提供了客观依据, 而且为全党同志认识调查工作的重要性和学会调查研究的科学方法作出了榜样。有些著作和文献就是直接深入实际斗争、进行调查研究以后而发表出来的报告或写作出来的文章。例如《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就是毛泽东深入到湖南的五县, 直接作了32天调查以后发表出来的考察报告;又如《论十大关系》, 就是毛泽东在听取了34个部门的情况汇报, 经过两个多月调查研究而写出来的文章。毛泽东在这些著作和文章中, 进一步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 总结了他从事调查研究的丰富经验, 形成了关于调查研究的理论, 为我党把马列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实际结合起来指明了方向和途径。

调查研究之所以极为重要, 就在于它是达到把马列主义理论同中国的国情相结合的纽带。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正是通过调查研究, 才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国情, 正确地认识了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 从而不断地把马列主义理论同日益变化着的中国的具体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

三、善于从党的集体和人民群众中吸取智慧

早在“七大”前夕, 党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 “就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 毛泽东同志关于中国革命的理论和实践便是此种结合的代表”。[6]刘少奇在《论党》报告中也说:“关于整个中国历史与中国革命的全部有系统的科学理论”, “只能由中国无产阶级的代表人创造出来, 而其中最杰出最伟大的代表人, 便是毛泽东同志”。但是, 毛泽东思想并不等于毛泽东个人的思想, 作为一种中国化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体系, 它是党和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 是党和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这一点, 毛泽东自己讲得最明确。在延安整风中, 中央党校讨论“什么是毛泽东思想”的时候, 他说:“这不是我一个的思想, 是千百万先烈用鲜血写出来的, 是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在“七大”上, 又说:“他们一定要用毛泽东思想, 我也可以同意, 因为党总要找个代表。毛泽东思想不是我一个人的, 都是从你们大家来的, 我把它综合起来, 把它概括起来, 你们叫毛泽东思想也可以。”

毛泽东善于在党内集中集体的智慧。有些思想和观点、提法和论断, 首先是党的其他领导人、理论家或实际工作者提出, 后来被毛泽东吸收和采纳, 从理论上作了新的更深刻和更全面的研究和发挥, 因而是包括毛泽东在内的集体创造的产物。例如, 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 首先是由高君宇、邓中夏、瞿秋白等人提出的;“敌进我退、敌驻我扰, 敌疲我打, 敌退我追”的游击战术“十六字诀”, 首先是由朱德提出的;“乡村包围城市”的概念, 则是“立三路线”时期在党内发生的一场可否“乡村包围城市”的争论中提出的;党在白区工作中的一些策略思想, 首先是由刘少奇提出的;“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首先是由周恩来提出的。所有这些, 都受到了毛泽东的高度重视, 并给予了深入的研究和系统的发挥, 补充一些新的认识和见解, 使之更加完善, 具有一种更加完整的理论形态。

四、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思想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这是马列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其理论支点:第一, 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是国际性事业, 需要各国无产阶级的互相支援。各国无产阶级的“联合行动”, 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7]第二, 一国无产阶级的利益又必须服从全世界无产阶级斗争的利益, 并且“决心去为推翻国际资本而承担最大的民族牺牲”。[1]274第三, 国际联合只存在于国家之间, 这些国家“在内部事务上”应该坚持“自主和独立”的原则。[8]

马列主义关于独立自主原则是党在革命实践中必须遵循和坚持的基本原则。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期, 在国际运动和中共党内盛行的把马列主义教条化, 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 曾经给中国革命带来严重的危害。毛泽东就是针对这种错误倾向, 提出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 正如他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所说的“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9]115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 又对“自力更生”和“国际援助”的关系作了论述, 强调“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 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 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9]161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 毛泽东又多次论述过自力更生的方针。建国以后, 我国在经济建设中曾经照搬过苏联的一些做法, 产生过某种教条主义, 但是总的说来, 仍然是按照中国情况办事的。1956年以后, 毛泽东曾多次强调, 要根据自己情况, 走出一条中国工业化道路。这些说明, 党从幼年时期转入成熟时期以后, 是一贯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正如邓小平同志在十二大开幕词中所说:“独立自主, 自力更生, 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 都是我们的立足点。”

五、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和发展

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就是要使党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同客观实际情况相符合。要做到这一点, 最重要的就是实践。只有在实践中才能逐步认识客观实际, 逐步把马列主义理论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结合起来。

毛泽东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 是在实践中逐步认识、逐步解决的。毛泽东的独到之处, 是他善于总结实践经验, 不仅善于总结成功的经验, 也善于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毛泽东关于农村包围城市夺取全国政权理论, 就是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从1925年“五卅”惨案之后, 毛泽东开始以主要精力领导农民运动。他从亲身的实践中认识到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 也是无产阶级领导权的中心问题。大革命失败后, 他总结了失败教训, 进一步认识到农民运动必须与军事运动结合起来, 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光辉思想。根据这种新的认识, 毛泽东领导湘东赣西秋收起义。开始他率领起义军攻打长沙, 但从几次败仗的教训中认识到, 在强大的敌人占据中心城市, 革命处于低潮的情况下, 弱小的革命力量要攻占中心城市是不可能, 于是当机立断率领起义军向敌人统治薄弱的农村———井冈山进军。这是一个伟大的战略转变, 是毛泽东关于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的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在开辟井冈山和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 毛泽东不断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从中国的国情和根据地具体条件出发, 回答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问题, 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一文是为了答复对于红军前途的一种悲观论调而写的。毛泽东写的这封长信是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革命道路形成过程中的一篇重要著作。其基本观点是:第一, 认为红军和小块红色区域的建立与发展,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 是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它发展的“必然”结果。[9]48第二, 把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概括成为一种“朱 (德) 毛 (泽东) 式、贺龙式、李文林式、方志敏式”的“深入土地革命”、“扩大武装组织”、建立根据地并在其中“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革命道路。第三, 深刻地说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 由于帝国主义国家“互相争夺”, 统治阶级内部互相“混战”, 政治经济的发展极不平衡。在这种情况下, 共产党领导的红军游击战争和小块红色区域, 不仅是完全必要的, 而且是确实可能的。第四, 指出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 由现在的红军游击战争和小块红色区域的“星星之火”, 必然会发展为将来的“燎原”之势。这也形象地深含着从农村到城市, 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思想。

中国共产党人对本国这样一个复杂国情的认识, 是不可能一次完成的, 只能在实践中逐步认识。这就需要善于总结经验, 特别是要善于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毛泽东不仅善于总结成功的经验, 还关于从失败中学习, 把失败变为成功之母, 所以在马列主义理论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 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摘要: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把马列主义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在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毛泽东依据马列主义理论, 提出了一系列适合中国国情的理论思想, 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宝库。

关键词:毛泽东,马列主义,中国国情,相结合

参考文献

[1]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1:433.

[3]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111-112.

[4]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5]李锐.毛泽东的早期革命活动[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0:156.

[6]毛泽东选集:第3卷附录[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952.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270.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1:84.

3.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中的民本思想 篇三

纵观世界历史,差不多所有国家和民族的封建时代都置于宗教的统治之下,尤其西方信奉基督教的国家,认为人是上帝创造的,人类的理性靠上帝的启示和光照,人类理性的目的就是认识上帝的存在,“一切现存的事物都是由神安排的”,“天意要对一切事物贯彻一种秩序”。(《阿奎那政治著作选》)他们认为上帝对人的奴隶制度是合理的,谁要破坏这种秩序,便是违背上帝的旨意,要遭到上帝的惩罚。而我们中国是一个例外,以儒家为主体的中国古代政治思想,无论先秦老子、庄子,还是宋明时的朱熹、陆九渊、王守仁,都无不排斥和批判宗教,都具有浓厚的理性主义色彩。这是因为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社会,这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最主要的社会根基,决定了中国社会的政治结构和意识形态。所以民本思想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中的地位非常突出。本文主要从君民关系上论述中国古代的以民为本的思想。

民本思想源远流长,最早把它作为治国手段的是周公旦,提出“敬德保民”,意在要求统治者做道德的榜样去感化人民,以仁爱的心去爱护人民。最早明确提出民本思想观点的是《尚书·王子之歌》:“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在他所整理的这部书中进一步提出:“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故为政在人”。孔子的这一思想被孟子所继承并加以发扬光大,他非常明确他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孟子·尽心下》)人民、社稷与君主三者比较起来,人民最重要,社稷第二,君主第三。这就是著名的“民贵君轻”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在孔孟稍后的荀子论述到:“用国者,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三得者具而天下归之,三得者亡而天下去之。天下归之之谓王,天下去之之谓亡。”(《荀子·王霸》)这就是得民众得天下的道理。

在论述民、国、君三者关系方面最具典型性的是汉代贾谊,他说:“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故国以民为安危,君以民为威侮,吏以民为贵贱。此之谓民无不为本也。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命也。国以为命,君以为命,吏以为命。故国以民为存亡,君以民为盲明,吏以民为贤不肖。此之谓民无不为命也。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功也。故国以为功,君以为功,吏以为功。国以民为兴坏,君以民为强弱,吏以民为能不能。此之谓民无不为功也。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力也。故国以为力,君以为力,吏以为力。故夫战之胜也,民欲胜也;攻之得也,民欲得也;守之存也,民欲存也。”(《新书·大政上》)贾谊从民为本、民为命、民为功、民为力等四个方面论述了民为邦本的道理。一是民众决定了国家的安全、君主的威望、官吏的尊贵;二是民众决定了国家的存亡、君主的明暗、官吏的贤否;三是民众决定了国家的兴废、君主的强弱、官吏能力的有无;四是民众决定了战争和政治斗争中的战、攻、守的胜败。归根结底,民众是国家、君主的决定力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

二、民本思想在政治思想上的体现

民惟邦本是传统的为政治国良策,为历代开明的统治者所重视。他的思想源于先儒的“仁”和“仁政”思想。孔子提倡“仁”,“以德治国。”仁的基本精神是重视人,基本含义是“爱人”。在《论语》一书中,孔子讲“仁”有100多处,要求人们把对亲人、家庭的爱推广到家庭以外的人们中间去,把对一个邦国的关怀推广到整个天下,把对家庭的亲情、血缘之爱扩展为对朋友的友爱、对全社会的博爱。孟子则充实和发展了孔子的这一思想,提出了“仁政”的主张,将仁爱原则置于君臣、君民的从属关系之上,使“民贵君轻”思想显示出限制暴君苛政的积极意义。

“仁政”在理论上出自于“人性善”论,“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公孙丑上》)在实践中表现为个人道德的扩大,“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梁惠王上》在执政上要实行“德治”,强调仁义原则是制定政策与法令的依据,只有实行“德治”才能使人心悦诚服,而德治的实现有赖于道德高尚的人充当统治者来感化人民。所以,传统儒家都认为,国家的治乱,礼法的立废,都取决于统治者,特别是君主个人的品德。为此强调,“由己及人”,以身作则,统治者要严格地以礼法“正己”,“其自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孟子也强调“身正而天下归之”,“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孟子·离娄上》)因而“惟仁者宜在高位”,也就是品德高尚的人适宜掌握重要的权力,“不仁者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尽心上》)这就是“为政在人”的德治思想主张。

民本思想是德治的基础和前提,德治是反对暴政、苛政的。孔子认为“苛政猛于虎。”(礼论·檀弓》)对于治国,他提倡“五美”,即“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论语·子张》)即给百姓恩惠但耗费不大;役使百姓而无人怨恨;追求仁德而不贪图财利;态度庄重而不傲慢;政治威严而不苛刻。荀子也指出“有社稷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荀子·君道》)

三、民本思想体现的内容

惠民、爱民、利民,是民本思想原有之义。如何实现呢?我们的先智先哲在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有诸多论述,主要思想有:

(一)富民为先

春秋时代的杰出政治家管仲说:“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反之,“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必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管子·治国》)管仲还特别强调:“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要使天下太平,权力握牢,必须做到“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管子·牧民》)这四个方面,富民是基础。管子是最早提出富民政策的政治思想家。稍后孔子也提出过“政之急者,莫大乎使民富且寿也。”(《孔子家语·贤君》)

怎样富民呢?孟子提出—个根本性的措施,这就是“制民之产”,也就是让老百姓有一定的固定资产。他认为,“民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这个“制产”的标准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养)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当时孟子定的民之产的理想是:“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忽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孟子·梁惠王上》)孟子把这些作为“驱民之善而王天下”的基本条件的。战国时期,土地兼并已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孟子主张实行“仁政”,首先从划

分和确定土地的疆界开始,甚至主张用法律的手段限制土地兼并。孟子之后,许多政治思想家都提出过“制民之产”的具体方案。汉代晁错曾指出,“圣王”能使民不饥饿,并非要自己亲自去种田织布,而是让百姓安心地在自己的土地上生产和生活。他说:“民贫,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刑重法,犹不能禁也。”(《论贵粟疏》)北魏高祖元宏曾颁布均田令,“遗使者循行州郡,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劝课农桑,兴富之本。”(《魏书·高祖纪》)等等。

(二)轻徭薄赋,使民以时

官府徭役,不违农时,这在农业社会里是十分重要的。最早提出这一主张的是管仲,他说:“凡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守在仓廪。”“不务天时,则财不生,不务地利则仓廪不盈。”(《管子·牧民》)“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荀子·王制》)孔子也倡导“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孟子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样就能“使民养生丧死无憾。”(《孟子·梁惠王上》)

富民,要“薄税敛”,征收赋税要有定制。“地之生财有时,民之用力有倦,而人君之欲无穷。以有时与有倦,养无穷之君,而度量不生于其间,则上下相疾也。”(《管子-权修》)南朝刘勰从“仁政”的高度来论述轻徭薄赋,不夺农时,并把它看成是致太平的根本措施。他说:“夫足寒伤心,民劳伤国;足温而心平,人佚而国宁。是故善为理者,必以仁爱为本,不以苛酷为先。宽宥刑罚,以全人命;省彻徭役,以体民力;轻约赋敛,不匿人财;不夺农时,以足民用。则家给国富,而太平可致也。”(《刘子·爱良》)历代开明的统治者都受这种思想的影响,注重“宽政息役,惠益百姓。”汉初实行“与民休息”,奖励农桑,“三十税一”,形成文景之治;唐太宗在贞观二年对侍臣说:“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菅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抑情损欲,克己自励耳。”(《贞观政要·务农》)正因为李世民有这样的清醒认识,推行“安人宁国”的政策,历史上形成“贞观之治”就不难理解了。

(三)恤刑慎杀,反对繁法苛刑

孟轲认为重刑滥杀都是“虐政”和“暴政”,主张“省刑罚”,“不嗜杀人。”“省刑罚”即减少刑罚方面的规定,减轻刑罚的危害程度。“不嗜杀人”即慎重地运用死刑,不依靠杀人来维持统治。他说:“杀一无罪,非仁也。”(《孟子·尽心上》)主张大夫可以背叛“无罪而杀士”的国君,士可以离开“无罪而戮民”的诸侯,臣下可以讨伐残害民众的君主。他劝告国君一定要审慎地对待死刑,千万不能只听一面之辞而草率决定:“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梁惠王上》)孟子的这些主张,是他“民贵君轻”思想的集中体现,而且是对儒家君思想的重大修正,是古代民本思想中具有民主性的精华因素。

(四)富而教之

以民为本者都重视对民众的教育。孔子认为,治者的第一步是使民众富足,第二步就是教育。而“教则易为善,善而从正,国之所以治也;不教则易为恶,恶而得位,天下之所以殃也。”(《李觐集·安民策三》)所得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这一点汉儒董仲舒说得非常清楚:“老百姓追逐利益就好似水向下流一样,不用教化作为堤防就不能阻止。教化建立了,奸邪的人或事都会得到制止,这是堤防完好的结果;教化破坏了,奸邪的人或事都会出现,用刑罚也制止不了,这是堤防破坏的结果。”(译自《全汉文·卷二三》)历代统治者都懂得这个道理,因此,他们居帝位统治天下,都把教化作为首要任务。董仲舒的性三品说,宋明理学家对“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划分,天理与人欲的对举,都为统治阶级教化百姓提供了理论依据。中国古代特有的书院制度,将教育与训导相结合,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重教化的特点。教化的内容则是儒家一贯倡导的四常,即:礼义廉耻;五常:仁义礼智信。整个封建社会,教化的道德价值取向都是非常明确的。统治者教化民众的目的是使其统治能够长治久安。汉代贾谊说:“教者,政之本也,道者,教之本也。有道然后教也;有教,然后政治(国政得到治理)也。政治,然后民劝也。民劝之,然后国丰富也。”(《新书·大政下》)对人民进行教化,这是传统的治国方策,也是民本思想的体现。设教劝善,效迟功远。

(五)与民同乐

所谓与民同乐,也不仅仅是指同老百姓一道娱乐,更主要的是指统治者要推己及人,施恩于民,关心百姓疾苦忧乐。何谓以民为本,无非是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而已。只有“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后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只有达到此种境界,才是民本思想的体现,才是仁政理想所追求的。所以,历代开明的统治者都从维护根本的统治出发,尊重民间的风俗习惯,如元宵放灯、端午赛龙舟、庆贺五谷丰登、祈求风调雨顺等活动,都是与百姓同乐同忧的。唐太宗把君主分为“苦民之君”和“乐民之君”,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对百姓的态度不同。凡“苦民之君”往往“多营池观,远求异宝,民不得耕耘,女不得蚕织,田荒业废,兆庶凋残,见其饥寒不为哀,睹其劳苦不为之感。”相反,“乐民之君”能够做到“薄赋轻徭,百姓家给,上无暴令之征,下有讴歌之咏,屈一身之欲,乐四海之民。”(《旧唐书·太宗纪》)与民同乐与教化民众一样,在民本思想里具有同等重要的位置。

四、民本思想与现代我党以人为本思想的区别与联系

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的这些主张,作为封建社会为政治国的精华,虽然与现代民主不是同样的概念,但其中包含着肯定百姓的某些权利与利益,强调民众的拥护与否决定政权的稳固与否,主张对权力进行限制等,都具有明显的历史进步性和合理性。但民本思想归根结底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维护皇权,调和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矛盾。事实上,封建社会不可能从根本上做到以民为本、民贵君轻。皇权腐败,民生涂炭,司空见惯,哪朝哪代能避免得了呢?是封建制度决定了君与民的关系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是“牧”与“被牧”的关系。这是我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历史局限性。正如黄宗羲明确指出的,封建制度是“家天下”制度,君主凭借权力“以为天下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同时,君主不仅自己终身享用“天下”福利,还“视天下为莫大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这是君主将天下据为己有,集大权于一身,颠倒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主从关系。(《明夷待访录·原君》)

尽管如此,民本思想毕竟对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起到了重

要作用,得到了历代统治者的重视,尤其是民心向背、富民为先的思想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一直传承至今,也得到了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继承与升华。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就渊源于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江泽民同志总结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深刻指出,纵观历史,不少政治组织和政治集团,在夺取政权的阶段,其政策主张或多或少地代表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但是在取得政权之后,就忘乎所以,骄傲起来,久而久之,就脱离了人民群众,不再代表群众的利益,最后被群众所抛弃。它们垮台的原因尽管很复杂,但人心向背的变化是一个根本原因。‘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兴亡的根本性因素。一个政权也好,一个政党也好,其前途与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不能赢得最广大群众的支持,就必然垮台。我们党作为执政党,必须高度关注人心向背问题。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

八十多年来我们党进行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目前,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在中共“十六大”上江泽民代表全党提出,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小康社会是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的社会,是整个社会生产更加发展、人民生活更加富足、生态环境更加良好的社会。小康社会的目标更加切实地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真正实现了根本意义上的以民为本,体现了“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我们工作价值的最高裁决者。”所以我们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和方针政策,都要以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高衡量标准,我们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以,一切公职人员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都是公仆与主人的关系,与剥削阶级维护等级特权相反,我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真正体现了以民为本。

4.中国精神中国梦思想宣传 篇四

面对新时代新任务提出的新要求,全会指出,党和国家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同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同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直属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瞿家茂表示,两个“还不完全适应”体现了中央在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上,坚持问题导向,抓“牛鼻子”、啃“硬骨头”,统筹党政军群、抓总管总,防止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必将成为改革开放再出发的一个里程碑。

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保障。

广大党员干部认为,全会对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目标作了明确,必将全面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行稳致远。

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宋世明表示,将要进行的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一场全方位、立体式、战略性的组织变革,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次改革不再是单纯的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而是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不再是单纯的政府机构改革,而是统筹党政军群机构改革;不再是单纯的建立起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而是构建现代化的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

团中央组织部干部一处副处长于璐娴对全会提出的形成“联系广泛、服务群众的群团工作体系”印象深刻:“作为团中央机关改革后的一名挂职干部,我备受鼓舞,相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改革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也必将愈发凸显。”

全会提出,治理好我们这样的大国,要理顺中央和地方职责关系,更好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对此,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执行院长杜海峰认为,在改革中,一方面要进一步理清央地机构的职责和任务目标,加强中央机构的领导和权威;另一方面,中央机构在制定相应的制度、政策,出台相应措施时,要充分考虑地区差异、发展差异,进行分类管理、分类指导和更有针对性考核。

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全会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策部署上来。

中央组织部干部一局副局长左宣表示,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和方案,对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都将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组织部门责无旁贷,要为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在推动落实改革方案的实施上发挥好应有的作用。

浙江仙居县委书记林虹表示,对于基层而言,就是要迅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不折不扣抓好贯彻落实,以改革破除沉疴顽疾,提升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5.毛泽东思想中国 篇五

中国共产党在艰难曲折中走过了80年,跨入了新世纪。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实践史、探索史、发展史;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不断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并在中国得到极大丰富和发展的历史。在这段历史中,毛泽东思想作为历史的源头,占有极其重要的一页。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起点。但这并不是说,适合中国情况、指导中国革命实践的理论就由此产生了。从这时起,中国的一批马克思主义者就在探索中国革命的特殊规律,并试图从理论上阐发遇到的问题。这些问题,都不是书本上的,也不是理论推导出来的,而是从中国革命的现实实践中提出来的。

中国革命遇到的第一个问题,便是统一战线问题。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致力于工人运动,兴起了1922-1923年的中国工人运动高潮。这场运动的失败,使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中国革命只靠工人阶级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于是有了第一次国共合作。这次合作,显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特殊的力量,并且同国民党左派一度掌握了统一战线的主导权。然而,处于幼年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人,既不懂得抓领导权,也不懂得抓军权,而是一味地埋头发动民众,结果在强大的右派势力举起杀人屠刀的时候,无力挽回大革命的失败。这个血的教训,中国共产党人刻骨铭心。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遇到的又一个问题。首先提出的是举什么旗帜、走什么道路的问题。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但打的是国民党的旗子。八七会议后,毛泽东响亮地提出要打共产党的旗子,并在攻打浏阳失利后,开创了向井冈山进军、建立中国农村革命根据地的伟大道路。从此,毛泽东始终站在了对中国革命特殊规律的伟大探索的最前列,站在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前列。

到农村实行武装割据,是一种临时的退却行为,还是一条新的革命发展道路?中国革命到底以城市为中心,还是以农村为中心?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武装斗争中遇到的一个突出问题。毛泽东开辟的道路,一开始并没有被中央所承认,他还为此受到过处分。但他没有气馁,而是认真总结井冈山斗争的经验。1928年10月到1930年1月,先后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从理论上初步阐明了中国革命必须实行“工农武装割据”,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探索中国革命特殊规律,就不能照搬书本,而要解放思想,大胆进行理论创新。然而,在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期,存在着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对中国革命危害很大。1930年5月,毛泽东为了纠正红军中的教条主义思想倾向,写了《反对本本主义》。他后来回忆说:“这篇文章是经过一番大斗争写出来的”。文章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指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这篇文章篇幅不长,却是毛泽东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包含着实事求是、独立自主和群众路线的思想,成为后来被概括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雏形。

中国革命的根据地在农村,斗争的主要形式是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土地革命战争,主力军和同盟者是农民阶级,这就提出一个的课题:如何在小生产者的汪洋大海里建设一个无产

阶级的先进政党。毛泽东尤其强调从思想上建党,党员不但要从组织上入党,而且要从思想上入党,注意用无产阶级思想改造和纠正党内的各种错误思想,把各种非无产阶级成分改造成为无产阶级的先进战士。他还强调保证党对革命军队的绝对领导,绝对不允许枪指挥党。在长期的斗争中,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这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这都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在中国的独创。

土地革命后期,中国的社会矛盾面临一场大变动。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迫切要求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历史再一次提出了统一战线这个中国革命的根本性课题。第二次国共合作,是中国式的统一战线理论的成功实践。中国共产党不但有了坚持统一战线内部的独立自主和领导权的总方针,而且形成了一整套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有理、有利、有节的策略方针。

抗日战争时期,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主要是通过实行什么样的抗战路线来实现的。抗日战争爆发不久,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随后,又发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和《论持久战》,阐明持久战的总方针和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及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科学地预测抗日战争的发展过程,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战争的纲领性文献。在革命战争年代,党的军事路线的解决和政治路线的确立总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这两篇文章,和土地革命后期发表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起,成为毛泽东最重要的军事著作,标志着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成熟。

这样,在土地革命后期特别是抗日战争前期,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和党的建设,作为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基本成熟,解决了这三个基本问题,就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理论基础。这标志着毛泽东思想从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第一次从理论上对这三大法宝作出科学的概括和总结的,是毛泽东作于1939年10月的《〈共产党人〉发刊词》。

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也是不断克服“左”、右倾错误特别是教条主义错误的过程。在从土地革命向抗日战争的转变时期,毛泽东写了《实践论》和《矛盾论》,就是为了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观点去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这两篇重要著作,奠定了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基础。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后,中国共产党决定在全党开展整风运动。毛泽东又接连发表《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等重要演讲,从端正思想路线入手,达到整顿作风、提高领导水平的目的。通过这场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教育运动,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深入人心。1945年中共七大,确定毛泽东思想作为全党的指导思想。这是总结建党24年经验作出的历史性决策。至此,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了第一次飞跃,产生了第一个理论成果。

二、建国后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创新

毛泽东思想在建国后究竟有没有发展?有。不仅有发展,而且有重大发展。

建国以后,摆在全党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就是如何引导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传统的道路是苏联式的,就是通过工厂和土地的国有化,一举向社会主义过渡。中国共产党人从实际出发,开创了通过农业合作化和国家资本主义逐步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新道路。不是一举过渡,而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不是单一国有制,而是形成国营经济、公私合营经济、集体所有制经济三足鼎立的新格局。

1956年起,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时,苏联的道路暴露出不少弊端。中国共产党面

临的迫切问题,是如何探索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取得的第一个重要成果。讲话的核心是以苏联的经验为鉴戒,总结前几年的初步经验,从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带普遍性的问题中概括出十大关系,对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它为科学制定八大路线奠定了思想基础。

社会主义社会,仍然是一个充满了矛盾的社会,但大量的已经不是敌我矛盾,而是人民内部矛盾。当时党内许多人还不懂得这个道理,习惯用战争年代对付敌我矛盾的办法来处理社会矛盾,结果造成矛盾的激化。1957年2月,毛泽东提出了正确区别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突出地提了出来。这一新学说,从理论上提出和回答了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个主要问题,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宝库,对中共八大路线也是一个重要的补充。这些都是毛泽东思想在建国后的新发展。此外,在执政党建设方面,在思想文化建设方面,在实现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和国防现代化方面,在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方面等,也有一些新的建树。毛泽东思想在建国以后的理论创新,主要有哪些呢?

第一,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巩固,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创造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治经济条件。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国家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即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开辟出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道路。

这条新道路是:通过以国家工业化为主要内容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了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为社会主义改造奠定物质基础。对个体农业,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走从互助组到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再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这样逐步过渡的道路。对个体手工业的改造,也采取类似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最终实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所设想过的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毛泽东强调,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社会生产力;我们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所用的方法是和平的方法。

在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起一套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与此同时,开始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中国共产党在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立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任务。

第二,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处在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从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到建成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要努力把中国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使中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

在社会主义社会,要善于运用对立统一规律认识和处理各种复杂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社会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同上层建筑的矛盾。在阶级斗争基本结束的条件下,中国共产党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社会存在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要造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调动国内国外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要始终把农民和农业问题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在经济建设上,要坚持以农业为基础,正确处理重工业同农业、轻工业的关系,走出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工业化道

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还要处理好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中央和地方,汉族和少数民族等各种关系,处理好积累和消费的关系,注意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在政治建设上,要扩大国家的民主生活,加强民主集中制和人民民主的法制,克服官僚主义;实行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巩固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在科学文化建设上,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第三,关于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统一战线。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后,中国共产党继续同民族资产阶级和各民主党派结成统一战线,吸收他们参加人民民主政权。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坚持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在对资产阶级实行赎买政策的同时,鼓励和帮助他们过好社会主义改造这一关,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的劳动者。

社会主义时期的统一战线,具有广泛的政治基础。政治协商会议是统一战线的主要组织形式。在工农联盟的基础上,团结全国各民族、各阶层、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海外华侨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组成广泛的统一战线。争取用和平方式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第四,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是完成经济工作和技术工作的保证,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既要反对空头政治家,又要反对不问政治的倾向。政治和经济的统一,政治和技术的统一,这就是又红又专。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任务,是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世界观的转变是一个根本的转变。要牢固树立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文化工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总战线中的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中国共产党领导科学文化事业的基本方针,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化建设,要面向现实,继承中国优秀文化遗产,批判地吸收外国文化中的长处,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要重视知识分子在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知识分子要在工作和学习的过程中,同工人农民打成一片,逐步树立共产主义的世界观。

第五,关于执政党建设。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加强执政党建设成为党的建设的中心内容。毛泽东告诫全党,在革命胜利以后,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的作风。要警惕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反对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严惩贪污腐败分子。同时,要警惕和抵制西方敌对势力对社会主义中国实行“和平演变”的图谋。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中国共产党形成了自己优良的传统和作风,这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实行自我批评等三大作风。毛泽东为中国共产党确立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及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具有长远的和普遍的意义。

第六,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毛泽东对帝国主义的本质和战争与和平问题,作过精辟的论述。他根据对国际局势的观察,先后提出关于“中间地带”和“三个世界”划分的思想。他认为,美苏两大阵营的对立和争夺,是战后国际局势的基本格局,真正决定世界发展方向的是亚非拉广大不发达国家和人民反对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的斗争。这是制止侵略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基本力量。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属于第三世界。中国不在任何地方谋求霸权,也反对任何形式的大国沙文主义和霸权主义。

独立自主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基石。维护世界和平,为中国国内建设创造和平的外部环境,是毛泽东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要把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统一起来。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第三世界国家之间,都要互相支持、互相援助,不能附加任何损害别国主权的政治条件。同时,又要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中国共产党主张各国人民和平共处,平等互助,反对干涉别国内政的霸权主义。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独立自主,也尊重别国人民独立自主地选择本国道路的权利;不把自己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于人,也决不允许别国把他们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于自己。

在国际斗争中,既要保持原则的坚定性,又要注意策略的灵活性;要用革命的两手对付帝国主义的两手;要妥善处理国际上的各种矛盾,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对敌对势力要注意中立、分化和利用。要打开国门,尽可能地同资本主义国家发展政治、经济、文化关系。毋庸讳言,中国共产党在建国后的探索中有过失误,毛泽东本人也犯了一些严重的错误。这些错误概括起来,就是用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代替了实事求是,以阶级斗争为纲代替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党内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错当成敌我矛盾,用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断代替了集体领导原则和民主集中制,最终酿成了“文化大革命”十年**。这些都是严重偏离和违背毛泽东思想科学轨道的后果。

回顾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过程可以看出:第一,它的创始人并没有追求百科全书式的理论体系,更没有作书斋式的逻辑推导。理论创造的起点,不是从书斋里得来的,而是从实践中得来的;不是理论推导决定着理论发生、发展的全过程,起这种决定作用的力量始终是实践,是党和人民大众的革命实践。第二,理论完善的标志,不仅仅在于它是否具有完备的理论形态,归根结底取决于理论同实践的结合,取决于在这种理论指导下能否制定出一整套比较完善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实践的深入与发展,推动着理论不断完善。第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必须同时具有理论的和实践的双重品格,必须同时防止两种倾向。一种是教条主义的倾向,偏重于理论品格而轻视实践品格,甚至用僵化了的理论来束缚实践。另一种是实用主义,偏重于实践的眼前的直接结果,而轻视长远的影响和理论指导,甚至用对物质文明和近期利益的追求来取代对理想、道德、信念的美好追求。这些,正是毛泽东等老一代革命家在进行理论创新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重要特征,对于我们今天进行理论创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毛泽东思想与新世纪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

中国已经进入21世纪。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上,已经出现过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新的世纪,中国共产党还需要继续进行理论创新。不进行理论创新,党就没有了活力,就会丧失生命力。但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会丧失根本。理论创新和不能丧失根本,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那么,在新世纪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中,毛泽东思想还有哪些重要的指导意义呢?第一,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奠定了中国共产党从事理论创新的哲学基础。有人问:邓小平理论有没有哲学基础?有。这就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实际上,对“活的灵魂”,毛泽东生前并没有作出这样的概括。对毛泽东思想的核心内核作出这样高度概括的,正是邓小平。我们在谈到邓小平理论和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的关系的时候,除了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这个主脉以外,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哲学基础,就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这一概括的提出,集中地表明了邓小平理论和毛泽东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上的高度统一,一脉相承。邓小平理论不但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学说,而且还直接继承并坚持了毛泽东思想的哲学思想,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赋予它更加深刻的内涵。

第二,毛泽东思想开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奠定了中国共产党从事理论创新的实践基础。我们现在所从事的事业,仍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尽管我们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以及现代化的内涵,无论从深度还是广度来说,都已经取得了认识上的飞跃,但是最早提出这个历史性课题,开创了这个振兴中华的事业,并为此奠定了工业化基础的,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代革命家。

毛泽东思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作出了哪些开创性贡献呢?(1)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正式提出了在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并作出了分两步走的战略部署。(2)从20世纪50年代初起,开始了大规模工业化建设,通过四个五年计划,为进一步实现社会主

义现代化奠定了工业化基础。应当说,四个现代化的第一步设想,即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就是在这个时期基本完成的。(3)初步探索出一条中国式的工业化发展道路,并作了初步的总结。我们没有像苏联那样牺牲农业和轻工业来集中发展重工业,更没有像东欧国家那样服从于苏联的社会主义阵营“经济分工”,而是摸索出发展重工业同发展农业、轻工业同时并举的道路,把建立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作为首要的发展目标。“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今天的一切成就,都是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结果。我们既不能站在今天的高度来苛求前人,更不能对今天的巨大进步和成就妄自菲薄。

第三,毛泽东思想开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奠定了中国共产党从事理论创新的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是毛泽东提出来的。实践证明,它是防止和反对教条主义的锐利武器,也是中国共产党进行理论创新的思想基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是多层面的。(1)从实现形式来说,要有中国气派。马克思列宁主义必须和中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且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同时又吸收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作风、气派和智慧。(2)从实际内容来说,一定要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要着眼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决不能拘泥于本本,更不能从本本出发。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应当以什么为中心?是以马克思主义的论断为中心,还是以实际问题为中心?毛泽东主张:“应确立以研究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为指导的方针,废除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党的十五大报告也指出:“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离开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来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同它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动发展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没有出路。”这些都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经验的科学总结。(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然要完成改造传统文化、创造和发展先进文化的历史任务。要以马克思主义为科学指导,系统地批判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要实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创造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在这方面,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华民族文化优秀遗产相结合的典范,是理论创新同发扬民族传统的典范,有许多内容值得深入研究,很好地加以总结。

80年过去了。继毛泽东思想之后,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上又出现了一次新的飞跃,产生了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邓小平理论。党的十五大以后,江泽民同志又提出了“三个代表”等重要论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指导思想。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有能力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无产阶级先进政党,是一个具有在国内外复杂形势下驾驭局势、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的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她的身上,肩负着民族振兴的希望!

【参考文献】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11-212.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52.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5.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02.

6.中国精神中国梦思想宣传精选 篇六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中得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70年的持续探索中得来的,是在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实践中得来的,是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到盛17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得来的,是对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传承发展中得来的,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宝贵成果。历史充分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党的领导下开创和发展起来的,也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继续推进。进入新时代,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面对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只有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我们才能成功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才能始终保持政治定力,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一以贯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的需要。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担负起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使命。党的xx大以来,以为核心的党中央旗帜鲜明地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的成就,发生了深层次、根本性的变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同时也要看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面对新形势新问题,只有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才能保证全党一盘棋,使党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步调一致沿着正确方向阔步前进,才能汇聚起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磅礴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加强新时代党的建设的需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根本目的和根本原则,是党的建设题中应有之义。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时期,我们党一以贯之地把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作为党自身建设的方向性、根本性问题抓紧抓实,才使我们党始终成为领导人民进行社会革命的坚强领导核心,带领全国人民攻克了一个个难关、战胜了一个个挑战,党自身也在领导伟大社会革命的实践中锻造得更加坚强有力。中国共产党从来不是为了自身建设而进行自身建设,党的建设归根到底是为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最终完成党所肩负的伟大历史使命。实践证明,只有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我们党才能不断增强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为改革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可靠保证,才能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二、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基本内涵

必须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只有党的政治建设搞好了,才能保证党的政治方向对头、政治原则坚定、政治路线正确,才能统一全党意志、凝聚全党力量。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必须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我们党作为一个有着8900多万名党员、在13亿多人口的大国长期执政的大党,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必然导致四分五裂、一盘散沙。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必须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向党中央看齐,向看齐;必须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牢记“五个必须”、严防“七个有之”,以实际行动保证全党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步调一致向前进。

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在当今中国,作为最高政治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居于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地位,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对内政、外交、国防、民族等工作,对国家立法、司法、行政、监察机关,对经济、文化、社会、群团等组织和党外群众进行全面领导。同时,在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整个历史进程中,党都居于领导核心地位,始终发挥着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在国家治理体系的大棋局中,党中央是坐镇中军帐的“帅”。地方党委要坚决服从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积极发挥在本地区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在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上下功夫,领导和支持人大、政府、政协和人民团体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相互配合,形成强大合力,确保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落到实处。

不断完善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制度管根本、管全局、管长远。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要以党章为根本,以准则、条例等中央党内法规为主干,健全和完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提供制度保证。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要完善和落实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制度,坚持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坚持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既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又善于集中统一,保证全党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保证党的决定得到迅速有效的贯彻落实。要建立健全党对重大工作的领导体制机制,强化党的组织在同级组织中的领导地位。要优化党的组织机构,确保党的领导全覆盖,确保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要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支持人大、政府、政协和法院、检察院依法依章程履行职能、开展工作、发挥作用。将党委常委会听取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党组工作情况汇报作为一项重要制度安排,注重发挥这些组织中党组的领导核心作用,善于通过这些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来贯彻实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实施党委的重大决策和工作部署。

三、坚定不移地把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落到实处

把讲政治落实到行动中。旗帜鲜明讲政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维护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不断增强拥戴核心、维护核心、服从核心、紧跟核心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决贯彻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真正做到对党忠诚、襟怀坦白,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地方党委要坚定落实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的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积极主动地在全党全国工作大局中谋划地方工作,推动地方发展。要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照办,党中央禁止的坚决杜绝,绝不允许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绝不允许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绝不允许在贯彻执行中央决策部署上打折扣、搞变通。湖北省委始终牢记视察湖北时“建成支点、走在前列”和“四个着力”的殷殷嘱托,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在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上提出了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下大力气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加快“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进程,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的战略目标。

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政治上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纲领。只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才能推动工作,指导实践。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按照学懂弄通做实的要求,深化学习教育和宣传阐释,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90多年前,毛泽东同志在武昌举办“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传播革命思想,培育了一大批革命骨干。今天,湖北省委按照“全党来一个大学习”的要求,开办了“新时代湖北讲习所”。我们要全力将其办成学思践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大学校、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大学校、培养政治过硬本领高强的党员干部队伍的大学校,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荆楚大地深入人心、落地生根。

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全面从严治党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基础和保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必须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重整行装再出发,各级党委要坚决扛起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坚决杜绝任何违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言行;坚决剔除那些对党不忠诚不老实、阳奉阴违的“两面人”;坚决巩固拓展正风肃纪成果,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决防止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反弹回潮,特别要加大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整治力度;坚决巩固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持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更有效地遏制增量、更有效地削减存量,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坚决惩治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依法打击农村村霸,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把全面从严治党引向深入。

7.毛泽东思想中国 篇七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典型的政治理论课, 理论性、说教性较强的课程, 课程的性质、特点, 在加之高职院校的学生生源质量等现实问题, 决定了这门课应以教师讲授为主, 其他教学方法如多媒体、影视等为辅的教学方法。这是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师教法技巧的一大挑战。现就《毛概》教法技巧上谈点建议。

1 打破教材, 以史为纲, 以论为点

所谓以史为纲, 就是以毛泽东思想所形成的历史背景为主线, 讲述这一段历史故事, 讲述理论的形成与影响。理论最忌枯燥乏味, 以新中国及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历史为主线, 分别讲述毛泽东思想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作用和意义, 不仅能取到纲举目张、条理清楚的效果, 而且能活跃课堂气氛、化枯燥的理论为生动的实例, 在故事中学习, 从实例中分析, 从而加深影响, 取到很好教学效果。

所谓以论为点, 就是以各个历史节点为论点, 以有争议的历史事实为论点, 以重点问题及转折点为论点来理解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以历史背景为教学材料, 以重点论点为课堂任务, 开展项目任务型教学工作,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探讨中来。

甚至可以虚拟那一段历史, 如果是你, 怎样才能更好地解决当时的问题呢?每个学生甚至可以提出另外一种解决方法来进行讨论, 看看是否有什么好的办法。有时候, 历史不止一把钥匙, 只是历史选择唯一一种不可逆的方式开启这一扇门。但是, 无论如何, 历史总是翻开了新的一页。探讨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处事能力, 同时也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当时的背景及所选择的理论的正确性和必然性。

2 教学手段多样化

单纯的讲解让人不胜其烦, 被动的接受令人如苦药入口, 难以接受。唯有使用新手段, 转变学生学习心态, 才能调动学生积极性, 主动接受知识。思政课绝不是洗脑课!思政课同样要用新思维、新方法、新手段, 而且必须有新手段。

2.1 电教化设备的使用。

多媒体教学、图片教学, 影片教学等模式的综合应用将会促进思政教学的效果, 化空洞的事例、理论为生动的故事。但教学不能止于故事而应该在故事的基础上生发开来, 为什么在那些历史时期选择了这样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为什么取得了胜利, 为什么会遇到挫折?如此等等, 只有这样的深入分析, 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 并在此过程中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

2.2 授课方式和授课角色的转换。

单纯的宣讲令人不胜其烦, 喋喋不休令人生厌。记得当年上大学的时候最讨厌上的就是思政课了。内容枯燥, 宣讲大而无当, 离现实生活和时下的一切相对遥远。对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恨之入骨, 逆反心理和情绪非常浓重。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时至今日, 我们再使用那种自己都厌烦的方式去教育学生, 结果不想可知。老师在课堂上更多只是一个讲述者, 一个协助者和引导者, 单个人在课堂唱独角戏, 单人独演, 有倒彩而无喝彩, 估计只有某些久经考验的角色才能胜任此事。不仅教师累, 而且教学效果极差。为什么不变换一下角色呢?教师在课堂上列出事例和历史背景, 然后交给学生来讲述分析, 多个脑袋总比一个脑袋好使, 即使分析得出的结论不对, 有问题老师也是可以作出讲解更正的。如果教师不能说服学生, 那么为什么不允许学生形成自己的意见呢?强求同一本身就是一种愚蠢的行为, 强求所有人认为理论正确也是一种无理取闹。正确的未必就是适合的, 科学的未必就是人的, 自然的哲学道理未必就是适合人的哲学道理。科学无神、无信仰, 但是人确实需要情感依赖的。教师应该自觉地适应这一角色的变化,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2.3 实践课与参观活动。

参观学习也应该成为思政课的有机组成部分, 各个地方都有先烈的纪念堂或其它纪念馆的历史性教育基地, 这些场所的参观活动也应该成为思政教学的一部分。这些先烈纪念馆真实地再现了那一段激情燃烧、抛头颅洒热血的历史, 再现了当年的艰难岁月, 两相对比, 目见耳闻能加深学生的影响, 同时也尽可能地避免了枯燥的讲解。

3 教师要提高个人思政素养

所谓个人思政素养并不仅仅是说教师要熟悉思政教学教材, 而是应该吃透思政教学理论与事实, 对与之相关的历史要熟悉到了耳熟能详、张口即来的程度。不仅要熟悉思政教学相关的历史事件, 而且对其他历史人物与事件也要相当熟悉。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原来的许多历史事件在越来越透明的今天开始逐渐揭秘。很多原来大肆宣扬的事件或因为政治因素、时代因素等内容有一定程度上的扭曲。而现在网络发达, 很多事实开始逐渐曝光, 而对于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评价也越来越客观科学。如果思政教师不熟悉时事和历史再读的内容, 很有可能讲解乏味, 而且贻笑大方。现在学生的逆反情绪重, 而且知识获得渠道很宽, 如果教师本身不加强学习, 对历史事件不熟悉, 很可能不受学生喜欢, 当然教学教过就更说不上了。

时下不少影视节目也逐渐涉及到历史原型, 这也涉及到历史的再认识和思想的在认识问题。使用老一套的方式来评论历史、认识思政理论不仅让人反感, 还可能会因为各种问题而诱发学生的逆反心理。拥有丰富的历史知识, 掌握尽可能多的秘闻式的资料, 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而且可以使自己讲授更加生动、活泼, 使学生易于接受。

4 思政课要具备发展的眼光

思政课教学必须具备发展的眼光, 了解并熟悉时事政治, 把思政教学和当前实际结合起来才能做到与时俱进, 贴合学生实际。把以前的理论背景置换到当代政治上, 与现在的政治环境结合起来分析, 让学生充分体味到理论联系实际的强大功能, 让理论课真正成为一门方法课, 实践指导课, 做到理有所据、理有所用, 培养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时代使命感和责任感。

不能把思政课仅仅看作是党的思想的灌输与强化, 更多地应该把它看成是一门思辨课, 一门历史课, 一门学术课, 一门智慧课。理论来源于实践, 理论高于实践, 同时理论也必须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理论必须不断地修改于进步。任何抱残守缺地单纯宣讲都是对于理论的不尊重, 而应该更多地结合当前实际, 发挥出理论的实际作用, 才能使人信服。

摘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高职思政教学的必修课, 是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 对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起着主导作用。当前, 高校思政工作出现许多新情况, 必须改善思政教学教法、教学内容, 才能适应新的教学情况。本人在长期的思政教学中, 遇到不少问题, 略有所得, 希望一得之愚能对广大同行略有助益。

关键词:思政教学,《毛概》,教法,项目任务教学

参考文献

[1]庄蕾.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职能[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 (03) .

[2]吴发水.浅谈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教育关键在内化[J].价值工程, 2011 (31) .

[3]李晓婷.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2011 (03) .

[4]洪曼丽.增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略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1 (18) .

[5]黄莉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刍议[J]..理论导报, 2010 (12) .

[6]陈玲.论高职“思政课”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教导刊 (中旬刊) , 2010 (08) .

8.中国的战略思想等 篇八

人民战争不是一种静态或死的理论。随着机械化和信息化推动中国军队现代化,“中国致力于创新人民战争的内容和形式”(2008年《中国国防白皮书》)。正如《战略学》一书所认为,通常以为人民战争是靠“小米加步枪”和人多取胜,其实不然,人民战争“是一种战争组织形式,其作用与军事技术水平无关”。

不久前,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国防动员法》,为“当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遭受威胁时”,将民用资源用于军事行动提供了法律基础。该法的通过凸显人民战争在中国的战略思想中持续的意义。

本质上,人民战争是在中国面对国内外敌人进攻时,使捍卫大陆的力量最大化的一种战略。《战略学》概述了人民战争的多项原则,描述一个寻求整合所有力量(军队、武警和民众)灵活主动应对形势的框架。今天,人民战争见之于中国武装部队和平民的许多演练,特别是在反恐、核武器和化学武器防御以及防空演练。人民战争还见之于许多后勤保障向民间的“社会化”或“外包”。对海空长距离人员和装备运输来说,民间支持尤其不可缺少。

2009年中国军方和民用船只数次与美国海军“无瑕”号和“胜利”号发生对峙。这可以说是中国的“海上人民战争”的一个例子。中国的军事学者称信息战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民战争”。但由于控制非军队黑客存在困难,而且他们的行动可能扰乱中国的战略和政治姿态,政府不太可能雇用民间黑客大军进行“人民网络战”。

人民战争原则仍是中国有关和平及战争的军事思想的重要基础。人民战争也是中国多层面、一体化的威慑态势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威慑的一部分,人民战争对北京来说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及取得战略目标的手段。不过,正如2009年发生在中国沿海的事件所表明的,人民战争战术未必会取得成功,从那些海上事件可得出,人民战争要取得成功,就必须大规模实施。

显然,人民战争在中国大陆或接近中国大陆成功的机会更大。而对解放军远离大陆行动的效果要大大降低。有人怀疑人民战争对解放军军事学说是否继续重要,他们认为人民战争是政治正确挂帅的可悲例子。这在一定程度上没错,但这种看法没认识到中国军队承诺对党的绝对忠诚。只要“党管枪”,人民战争就仍会是中国战略思想的基础。

“日本‘沉睡的10年’招致了中国军力向东海扩张”

日本前驻泰国大使冈崎久彦

由于日本近10年军力的衰退,中国军力趁势在东海扩张。

日本的国防开支在过去10年中持续减少。尽管美国—直将保卫世界的安全作为自身的义务,但又由于美国自身的财政困难,近来也开始希望能够有人分担它的重担。

日本的防卫力量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已经具备了相当高的水平,但是随后便出现衰退迹象,现在该是彻底革新的时候了。这一点应按计划于去年底制订新防卫大纲时进行调整,但至今新大纲的制订工作还未开始。

在此10年间,中国军备的进步引人注目。迄今为止在钓鱼岛及其附属岛等问题上,海上保安厅对于“中国的非法侵入和占领“尚能轻松应对,这主要是由于日本在东海拥有制海权和制空权。

早在10年前中国开始向东海扩张之时就警告过。但是此后的10年日本一直在沉睡。中国的军事实力却得到了飞速提升。现在日本在东海的优势已经成为明日黄花。或许中国在东海掌握制海权和制空权的绝对优势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了。

美国不是“下一个罗马”

英国剑桥大学教授、《大英帝国的衰亡》作者皮尔斯·布伦登

如今,悲观论者们不时会将罗马、英国与美国进行模拟,试图追踪美国霸权衰落的蛛丝马迹。但是,他们显然忽视了英国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的警告,即将年代相隔遥远的时代进行对比是极其危险的。

不可否认,美国确实出现了许多如罗马帝国衰亡前的症状,包括:在垒球各地过度扩张军力,中央政府在财政方面缺乏责任,税负大幅增加,政府提供的服务却变少;道德价值观和政治文明衰退,个人生活堕落,更加以自我为中心;政坛党派色彩更为浓厚,意识形态分歧加大等。

但是,两者的差别也显而易见。罗马帝国的经济基础是农业,而美国则拥有强大的工业基础,生产了垒球近四分之一的工业制成品,并在服务业中占据主导地位。罗马容易因内讧而爆发冲突,而实行宪政制度的美国则非常稳定。罗马被野蛮人征服,而美国的军队非常强大,即使是在恐怖主义猖獗、核扩散问题严重的时代,人们也很难想象美国会遭受类似于汪达尔人、哥特人和匈奴人给予罗马的致命一击。另外,与罗马的货币一出国境就如同废纸不同的是,美国能够依靠全球流通无阻的美元融通大笔开支。

很多时候,历史学家总是难以抑制预测未来的冲动。不过,历史终究是一张地图,而不是指南针。它记录人类的经历,止步于当下,无法指示未来的明确方向。历史既不会重演,也不会像阿诺德·汤因比所说的,按照某种节奏或周期运行下去,许多事件往往逆潮而动。

正如英国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所说,世间万物变幻无常。尽管如此,历史仍是我们唯一的向导,尤其是疲惫的美国巨人正在“太过庞大的命运天体”的重压下而步履蹒跚的时候。

认为现在的美国就是覆灭前的罗马帝国,确实是言过其实了。保罗·肯尼迪的预言可能是对的:随着亚洲和欧洲竞争对手的成长壮大,美国的财富和支配力将相对减弱。但在未来的国际秩序当中,美国仍将是全球经济和军事中心之一,尽管它或许不再是唯一。当然,美国衰落并不意味着美国将与其亚洲和欧洲的竞争对手互换位置,而是美国将走下全球唯一超级大国的神坛,与其它强权国家平起平坐。

这一变化将引发一连串的结果,包括美元将不再被视为垒球储备货币,美国在世界各地的军事力量将明显减弱等。经济和军事上的式微也决定了,美国将不再像过去数十年一样呼风唤雨,政策选择也不再拥有过去那样的自由。

上一篇:初二幸福的作文400字下一篇:网页设计师学习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