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智慧读后感(精选13篇)
1.教师的智慧读后感 篇一
如果说“课程智慧”主要显示为教师的“备课”智慧,那么,教师的“教学智慧”则主要显示为上课方式的变革。现代知识增长,已经不能单纯用“变化”来表达,应该称为变革,或者称为革命的变化。针对这种变革的特征,教学方式也需要变革。
有一个孩子,从入初中开始,数学就不及格,久而久之,连数学作业也完成不了,数学老师感到实在忍无可忍,终于把这个孩子撵出了教室,并要求他在放学前必须把数学作业补上,否则就别想再走进教室。这个孩子实在不想和教室永别,只好捧着一本数学书在走廊里看,结果是他竟然看懂了,交上了数学作业。这以后,每到数学课,老师在上面讲,他在下面自己看,期末考试时,他数学成绩破天荒第一次考及格了。老师让他介绍经验,他推辞不过,只好介绍经验。让数学老师哭笑不得的是,他介绍经验所拟的标题是:《感谢数学老师把我撵出教室》,他说,数学老师如果不把我撵出教室,恐怕我一辈子数学都不会及格。
一、从消极被动的接受性学习向积极主动的探索性学习转变
老师讲学生听,这是我们的基本教学模式和基本学习方式。在知识增长比较缓慢的时代,这样学习方式方法是合适的,所谓一朝学习,终生受用。但如今终生受用的知识越来越少了,生活中有用的知识,越来越需要不断的补充,而这种补充来自于自我学习,特别是积极的探索性的学习。
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最重要的是把学习知识变成探索问题。在学习中能不能学会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衡量学习成败的根本标准。在传统教学中,学习知识是目的,通过问题帮助掌握知识是手段;可是在现代学习中、学习知识是手段,能够运用解决问题是目的。
二、从线性学习向T型转变
到目前为止我们的思想方法基本是线性的,即擅长什么学什么,将来希望干什么学什么,所以高中就实行分科,分文理科、大学填报专业总是填报自己喜欢的专业。在知识分化明显,分支学科主导的情况下,这也很自然的选择。但是在知识综合化趋势不断加剧,处理综合问题更显重要的今天,要把自己培养成为T型人才,这对传统的学习方式,是个巨大冲击。在变化中学习,能否在不断变化潮流中适应这种变化,这就决定了这个人在社会上发展的可能性。
三、从学会知识到学会学习
中国有句古话: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我们普遍的学习观念是,读书是重要的学习,而且书要反复读,要烂熟于心,倒背如流,这就是功夫。问题是,知识数量的膨胀不允许我们这么做,时间也不允许我们这么做。我们要学会利用知识,准确地说,是要学会利用现代信息平台,和技术手段获取掌握知识。学会用现代信息手段,寻找知识已经成为一个现代人的基本素养。你会逐渐的发现,是否善于从网络上寻找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决定了你的工作岗位上的地位,收入和发展前景。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懂得的东西再多,不会应用也白搭。理论要联系实际,理论要结合技术,理论要运用方法。因为,现在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理论向技术转化的速度在加快,理论和技术的转化几乎是同步的,尤其是在新兴科技领域。
四、积极组织和参与社会活动
参加社会活动需要时间,与书本知识学习有冲突,但与提高学习成绩,并不冲突。社会活动只要不过度,不仅不影响学习,而且有益于提高学习成绩。因为,第一,社会品质与学习品质有许多是一致的,比如用心、自律、坚韧,比如整体性、分类、抽象、概括,在本质上都是相通的;第二、在社会活动中可以提高自信心和责任感,可以学习对事情结果的预料和判断,可以增加对自己个性特点包括优点、缺点和弱点的了解、增加自知之明,可以提高对自己规划的能力。
每位教师对如何上课都应有自己的认识、观念、理念,应该经常问自己:我凭什么教书?是凭自己的经验、传统、权威,还是凭自己的认识、观念、理念?
2.教师的智慧读后感 篇二
1. 智慧的教师不断学习
教师应该有这样的观念:我们只是比学生早学几年而已, 不学习就要落后, 落后于时代、落后于学生。学习专业知识, 学习教育理论, 学习教育心理学知识, 学习时代新知识, 研究新时代新时期背景下成长的学生心理规律、行为规律。台湾著名作家刘墉所言:“现在的小孩特质是‘世界变小了、心眼变多了、脑海变大了’”。一代人不同一代人, 教师与学生可有年龄代沟, 但应该无心理隔阂, 好教师应知彼知己, 所以好教师应该是不断学习的教师。温家宝总理指出:“教师要努力钻研, 学为人师……要崇尚科学精神, 严谨笃学, 潜心钻研, 做热爱学习、善于学习、终身学习的楷模。要如饥似渴地学习新知识、新科学、新技能……”
2. 智慧的教师尊重自己、尊重学生
既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也要尊重学生的思想和学习方式。教师尊重自己、尊重学生是包容心的体现, 也是智慧的体现。思想上要在法律前提下尊重学生灵闪的火花, 奔放的思维, 教师要承受得住学生观点和自己观点的对撞, 有包容心;学习方式上更要尊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自由, 尊重学生从多种渠道获取知识, 有正确的学生学习观。温家宝总理指出:“当好一名教师, 首先要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人, 把追求理想、塑造心灵、传承知识当做人生的最大乐趣。”
3. 智慧的教师明白以下几种情况下不宜教育学生
(1) 学生已知错, 心惊胆战之时。学生知道自己的行为是错的, 只是意志力、控制力不强犯了错, 而且学生自己已经很清楚地认识到错误, 此时不用教师再嗦, 嗦只会造就叛逆, 转移问题核心, 而达不到纠正学生行为的目的。学生犯错了要让学生承担一定的犯错责任, 但不是训斥。
(2) 学生玩得高兴之时。学生玩得高兴之时, 不宜教育学生, 这样学生会觉得你不尊重他。事实上学生玩得高兴, 我们何不用玩来引导学生, 用行为、用活动来教育学生呢?不宜用语言说教的方式。
(3) 在众人面前。在众人面前, 如有教师和其他同学在场, 学生讨厌你一言我一句的“轰炸”, 这样很容易使学生出现和教师争理、辩理的现象, 方向、目的出现偏差, 长久以往, 师生对立。所以教师要特别注意教育学生的场所, 有些教师喜欢在办公室人多的时候教育学生, 以突出自己勤快做工作, 这样的教师是得不到学生喜欢、效果也不会好的。谁不想上进?谁不想得到表扬?谁愿意被揭短?批评人、教育人一定要考虑对方 (特别是叛逆期的小孩) 的心理反应, 注意教育场所。
(4) 教师自己没有准备。教育学生跟教学上课一样, 教师要有准备, 要备“好课”, 教学要备课, 教育人更要备课, 它不是传授知识, 而是做人的思想工作。教育备课就是要事先明确达到什么教育目的, 讲些什么, 用什么样的表达方式、什么样的语气、预测突发情况、对象可能的心理反应、可能的效果……教师自己没有准备, 千万不要教育学生。这是很多班主任易犯和常犯的错误。
(5) 怎么教育学生都不听之时, 要先放下。古人言:“忠告善道, 不可则止。”但这并不是要放任不理, 而是暂时放下, 这就是策略。教师应该是自控的教师, 有智慧的教师。当双方争执不下, 教师无法说服学生时, 不和学生斗气, 不要试着压服学生, 或转移主题漫无边际的数落, 更不要大发雷霆。先放一放, 放下, 从自身找原因, 看看哪里没准备好, 从学生找原因, 学生不能接受的问题出在哪里, 过一段时间再谈也未尝不可。这不是跟教学一样的道理吗?学生一下子接受不了的讲解, 不是先放一放吗?师生双方都回去思考思考、消化消化。从人的内心做工作, 把工作做到人的内心, 心通一切都通。
4. 智慧的教师能幽默大度地处理学生轻微犯纪之事
学生违章、违纪不可避免, 智慧的教师知道在行为上学生还是小孩, 而教师是大人。在应对学生违章、违纪事情上应冷静地把握方向, 有方法、有策略, 有智、有谋、有勇。“小违章之事”教师能大度幽默处理, 他会觉得教师给了他面子, 学生是感恩的, 而且会改正得很彻底。得到一个违纪学生的感恩, 工作难道不是能很好地开展了吗?在幽默中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睿智, 能建立教师的威信。
5. 智慧的教师会注意工作、生活细节
做为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与行, 纳言敏行。细节对学生有可能产生终身影响。教师对学生个体的影响, 有时可能不是教师一贯的言行, 而是某一次教师不经意但对学生而言却直指内心的细节或瞬间。一言一行注意学生的反应, 对学生造成的影响。教师不要吝啬自己对学生不经意的爱, 因为这很能触动学生的心灵, 学生会喜欢你的。正所谓细节决定成败。即教师要有正确的工作方法观。温家宝总理指出:教师“要以身作则, 行为示范。身教重于言教。教师个人的范例, 对于学生心灵的健康和成长是任何东西都不可代替的最灿烂的阳光。广大教师要加强师德修养, 以自己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思想道德风范去教育和感染学生, 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卓有成效的工作赢得全社会的尊重”。
6. 智慧的教师是自然、真实的工作者
教师也是人, 有情感、有情绪、有名利荣誉诱惑, 但在学生的眼中, 教师永远是神圣的, 教师是自然而然得到学生尊重的。教师要非常谨慎地对待名利荣誉, 特别是在学生面前, 既要荣辱不惊, 又要乐观上进, 要自然、真实的工作, 绝不能为了班级、为了自己弄虚作假, 也不能为了自己一时的得失而情绪失控。否则学生会非常鄙视你的。
7. 智慧的教师不会追求短期所谓的“优秀”
教育是需要时间的, 育人是个长期的过程。学校一般对教师特别是对班主任有各种各样的评比, 这是必要的, 是好事。但对于一些特别顽皮的学生, 不是一朝一夕能达到教育标准的, 一个有耐心的教师往往头脑比较清醒, 而追求短期所谓的“优秀”的教师往往跳不出评比的圈, 容易忘记教育规律、违背教育规律而产生过激行为, 这样班级虽然“优秀”了, 对学生却不一定是好的教育。
8. 智慧的教师眼中不会有差生、好生之分
教师在潜意识中不要用学习成绩、学生性格划分学生, 即不要有差生、好生之分。学生的学习成绩只是很小一部分, 学生学习不好, 不要说学生笨, 只是人各有专长, 对学生要耐心培养。健全人格的培养、能力的培养更重要, 决定人发展的是人格, 不是学习成绩。每个学生都渴望被关注, 教育最重要的是公平, 给每一个学生公平教育的机会, 关注学生个体, 不管他们的表现如何, 教师在关注他, 学生就有信心、就有感激。
9. 智慧的教师有开朗的性格
教师性格开朗易使师生关系融洽、轻松, 学生敢于、乐于和教师交往。同时情绪能传染人、氛围能感染人。作为一位教师要有组织活动的能力, 要经常组织学生开展活动, 如文体活动、社会活动、学科竞赛活动……把活动贯穿于日常教学中。其实学生活动也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方式。有些教师怕开展活动, 来回于上课、备课、改作业、测验之间, 在这些项目中教师总处于强势位置, 学生处于弱势位置, 长此以往, 师生容易产生隔阂。教师要积极参加学校、社会活动, 做一个开放的教育者, 而不是封闭的教育者, 在活动中展现能力、提高能力, 在活动中提高自身在学生心目中的位置和威信, 促进和谐的师生关系。
1 0. 智慧的教师教学会很灵活
智慧的教师教学过程中心中有人, 这个人就是学生, 然后才有物, 这个物就是教学内容、教学任务。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以人为中心, 教学的出发点是学生, 归宿点也是学生, 出发点绝不是教材, 更不是知识内容。智慧的教师对课堂教学任务有个正确的理解, 课堂教学首要任务应该是尊重学生, 想方设法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然后才是知识传授。这要求教师教学方法要灵活、教学内容呈现要灵活、教学过程要灵活、和学生交流方式要灵活。
3.教师的智慧 篇三
等待智慧
“十年树木,百年育人”。教育学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正确处理好教育规律与人的成长规律之间的关系,具有“等待”的智慧。就像毛毛虫,要成为美丽的蝴蝶需要在茧中痛苦地等待;就像姚明,成为NBA巨星的关键在于他善于在篮球架下的“等待”,而这种等待是一种积极主动工作着的等待,是一种创造性的等待。缺乏这种智慧的教师往往表现得比较急躁,一旦学生没有好的表现,教师就会对其严厉指责,甚至用一些不合适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感到学习的可怕;或者简化教学过程,让学生做大量的、重复性的练习题来替代教学过程,希望通过“捷径”让学生的成绩有一个快速的提高,这样的行为都没有从学生的发展规律来思考问题。
创新智慧
一个教师没有勇气对传统的教学进行批判;没有勇气坚持自己的教学特点,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没有胆量根据学生的实际对教材进行适当地整合与改编,这必将影响教学的质量。
人教版新课程实验教材《语文》下册“语文园地六”有这样的习作要求:
你想过吗?将来人吃的食物,穿的衣服,住的房子,坐的汽车……是什么样子的?请你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样东西,展开想象,写一写。
如果按照一般的要求进行指导,学生写出的想象作文,无非是“可以调节温度的衣服怎样使用,怎样的神奇”之类。但有—位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在想象作文中穿插精彩的故事。他对学生说:“同学们,当你拥有一件可以调节温度的衣服时。会发生什么精彩的故事呢?当你拥有可以飞的房子的时候,又会发生什么精彩的故事……”这样的引导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孩子们展开了想象的翅膀进行写作,教学效果非常好。
生成智慧
虽然教师在授课以前都会备课,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学活动就是按部就班地进行,我们需要的是动态生成的教学步骤,我们需要的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即时捕捉生成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从两位语文老师教学《桂林山水》的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教育智慧:
甲教师: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对桂林山水的赞美。
学生说:桂林山水让我废寝忘食。
全班学生哄堂大笑。
甲教师:用词不当。
乙教师在遇到同样的问题时,反问全班学生:你认为什么时候会废寝忘食?
学生:看书,看电视……
教师:那么,当你坐在竹筏上,欣赏“甲天下”的桂林山水,你会怎样?
学生:也会忘记吃饭。
全班学生不由得发出赞叹:原来。他说得很有道理!
这种生成智慧也可以说是即时机智,教育的境界就在于教师能够机智地处理类似的偶发事件,既能打破僵局,又可以引导学生向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发展。
沟通智慧
教师的教学艺术在很大程度上是沟通的艺术,教师的语言不能渗透到学生的心灵深处,教育的效果就不会很好。在沟通中最有智慧的是等距离沟通与零距离沟通。等距离沟通体现的是教师一视同仁的博爱教育思想,而零距离沟通体现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无缝隙的深爱教育思想。
一位小学三年级的学生,由于生活在一个父母离异的家庭中,虽然父亲和后妈给了他许多的爱。但他总感到父母对他有偏见,竟然说:“做人真没意思,还不如做大熊猫。大熊猫有那么多人爱他。”
老师了解了这位学生的特殊心理后。蹲下来与他交流,给予了他更多的关心,引导他参加各种兴趣小组,带他到自己家中体验生活,让学生体会到了人与^,之间的真爱。终于有一天,他对老师说:“我阿姨(指后妈)对我可好了!我好多好看的衣服都是她给我买的。”原本很沉闷的家庭从此有了欢乐。这里的转化,与教师的零距离教育是分不开的,而教师教育的主要方法是和他交朋友,和他谈心,引导他走进群体之中。这就是一种沟通的智慧
4.《做有智慧的教师》读后感 篇四
赵爱萍
读完以后,越来越感觉到自己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的不足,同时也感觉到自己需要学习改变的东西很多很多。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作为一名有智慧的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更需要机敏豁达的智慧,要用智慧的心灵去点燃学生智慧的头脑;还要有完善的人格魅力,要有人情味,能够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用爱心与责任心对待学生。反思自己的教学生涯,确实差距太大。上课时对学生往往是照本宣科,完成教学任务就万事大吉,没有真正用心分析学生,真正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对学生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以前总是感觉要让学生尊重你,你就必须维护教师的威严,要说一不二,这样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学生才会无条件地服从你的命令。于是我在课堂教学中也就经常失去了笑容,板着面孔,渐渐地学生对我也就“敬而远之”了。现在想来,我的这种做法是一个多么严重的错误!每个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有个性的人。作为教师,就要有一种平和的心态,蹲下身子,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交流沟通,还要有包容之心,宽容之度。要有完善的人格魅力,要有人情味,能够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用爱心与责任心对待学生。这样才能使学生乐于接近你,乐于学习你所任教的学科。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学习做一名智慧的老师,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反思,不断超越自我。要有教学智慧,要有较高的教学机智,有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能在课堂教学中随机应变,游刃有余。在教学中还应该和其他老师一起共同探讨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探讨教学的艺术,交流彼此的经验,共享成功的喜悦,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坚持记读书笔记、写教育日记、教学反思等。读完这本书,感觉名师们深刻的教育思想、渊博与睿智的大家风范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和启发,仔细回味每一个小故事,处处精彩,在充满智慧的字里行间,点点滴滴无不引领着我们做一名有智慧的教育者。
5.教师最伟大的智慧读后感 篇五
丰富的学识和人文涵养是做智慧型的教师的基础。
具有丰富的学识和人文涵养,掌握了教育发展的学术、实验动态,知晓教育教学的原理原则并善于以此对学生进行点拨指导,丰富的学识底蕴,是教师智慧的基本源泉,是教师能够成功的基础。
如何具有丰富的学识和人文涵养呢?
综观所有特级教师的成长经历,你会发现,他们无一例外地都是智慧的学者,他们都是自觉的学习者。优秀教师的学习都是自觉的。“学无止境。我先天不足,唯有后天勤奋补上!”为了弥补自己没有经过系统科班学习的缺陷,吴正宪给自己约法三章:“要敢于吃别人不愿意吃的苦,要乐于花别人不愿意花的时间,要敢于下别人不愿下的苦功!”在繁重工作的同时,能够锲而不舍地坚持学习,是优秀教师的另一个共同特点。他们学习的顽强、自觉有时达到了惊人的程度:有的“几年来阅读量达300多万字,记下了20多万字的读书笔记”;有的工资不高,但是“那几年买了近40000元的书”;“在最初的几年,我阅读了50多部理论书籍和多本教育期刊,撰写了100多万字的笔记。”
6.教师的智慧读后感 篇六
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难免伴随着压力,有时还会发一些火气,面对学生有时有着些许无奈,甚至有时会把工作归结为一个字:累。虽然随着工作阅历的增加,学会了自己减压,会寻找工作方法,但通过阅读这本书,让我对情绪管理,无论是自己还是对学生,都有了新的认识:情绪管理——教师的新型必修课。
首先,教师要学会认识自己的情绪。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了教师本人的情绪对工作和学生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正如庄伟教授所说:“情绪是人类社会里对人影响最大,同时最被人所忽略的东西”。是让情绪控制理性思维还是让思维控制情绪?我想我们常常做的是前者,但学习之后我要努力做到后者。
从成为教师的那一刻起,教师就属于学生,就应考虑自己的情绪会不会给学生带来影响。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决定要学会体察自己的情绪状态,接纳自己的情绪,快乐工作,幸福生活。
其次,多运用一些情绪调节方法。情绪的调节十分必要。情绪积聚在我们心中,需要得到及时的释放,但是释放有道,乱发脾气,迁怒他人不是良策,庄伟教授提出的几种特殊方法让我眼前一亮:
1、给大脑提供维生素B族。我们以为情绪只是人的非理性的东西,原来,情绪也可以通饮食来调节大脑,这是一项值得一试的好方法。
2、多饮水。水这一最可宝贵的资源,不但能够提供给我们生产生活的功用,还能对我们的身心进行有效调节,繁忙之余,一杯清水就可轻松解决心中烦扰。
再者:教师在经营好自己的情绪之外,还要管理辅导好学生的情绪。以前,我们的管理很多是基于自己的主管臆断,教师更多地时候是不自觉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学习了庄伟教授的讲座后,我明白了,学生的情绪有其深刻的内涵原因,教师应该仔细分析,找到根源,做一个循循善诱的的心理医生。从书中学到几种方法:
1、与学生交谈要设定目标。解决学生心理情绪问题不能单纯地看表面,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内在心理原因,并以此确定心理辅导的目的,明确目标所做的一切才会围绕目标,才会有所效用。
2、“停止做错即是值得立即赞美的小小进展”。回顾我们自己的教育经历,的确,我们有时候常常会忽视学生的小小改变,重视错误过于重视进步。通过学习,我明白了对学生的肯定与鼓励,不要仅仅局限于已有的长处和优点,“进步”这才是教育的痕迹,肯定学生的进步就是在肯定教师的付出,肯定教育的力量。
7.教师的智慧 篇七
关键词:智慧,喜欢,关注,教育
教师虽是小人物, 但小人物需要大智慧。作为一名教师, 对学生进行相应教育, 引导学生, 是应尽的职责。
一、上学生喜欢的课
276所有想回答的同学都说出他们的理解8一概没有对学生的回答作任何的评价。, 等所有学在此期间, 生我02都回答完毕时, 我做了这样的总结, 我说:“同学们,
今天的语文课, 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我们学习《愚公移山》。上课一开始, 我让学生就自学时遇到的问题提问。这时, 整个课堂静静地。过了好一会儿, 也没人提问, 我忍不住了, 说道:“没有问题, 我就要问你们啦?”听到我的催促, 马上有学生说:“有, 有……”我在心里窃喜, 这招还真管用。一位学生站起来问:文中为什么写“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始龀, 跳往助之”?我一听, 心想:糟了, 事先没有规定好提问的范围, 学生的提问会漫无边际。可是, 学生已提出了问题, 不能不解答。于是, 我说, 谁来回答这个问题?有学生马上举手回答并且回答得很好, 我给予肯定。接着, 另一位同学又提了这样一个问题:愚公的妻子提出了对移山的质疑, 智叟也提出了对移山的质疑, 为什么愚公不反问他的妻子, 而反问智叟呢?此问题一提出, 马上又有很多学生要回答。我让所有想回答的同学都说出他们的理解, 在此期间, 我一概没有对学生的回答作任何的评价。等所有学生都回答完毕时, 我做了这样的总结, 我说:“同学们, 你们的回答都很好。从今天的学习中, 我才真正看到了你们的才华, 原来你们是这么有自己的思想, 这才是你们的创新思维, 我们中国的学生缺少的正是这样的思维!而你们已经有了这样的思维, 我真替你们高兴!”我这一鼓励, 就一发而不可收, 学生的提问顿时活跃起来, 不用我指名, 学生就抢着问, 抢着答, 课堂气氛相当活跃, 几乎都没有我的发言权了。学生为了问题, 竟然忘记了这是上午第四节课了, 直到下课铃响, 学生才意识到是下课了, 这是从来没有的事啊。
这一堂课, 给了我深深地思考:学生不是不会思考, 而是教师的满堂灌没给学生思考的机会。《愚公移山》这篇课文, 学生虽然是初次学习, 但是对于这个故事却是耳熟能详。当学生对课文的内容非常熟悉时, 就会有自己的思考。这时教师再稍加点拨, 学生的创造思维就会如那泄闸的洪水, 奔涌而出。其实, 学生的思维很开阔, 只是教师未能有效地打开它们。我想, 作为教师, 在教学中是否应多多地考虑启发学生的思维呢?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我这一堂课的备课完全不是这样的, 一点也没有按照备课思路上课,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一堂成功的课, 但是我确信, 这却是一堂学生喜欢的课!
二、关注学困生
每学习一篇新课文, 我都让学生自己在读课文的同时, 把文中的生字词划出来注音学习。如果不会, 可查字典, 问同学, 甚至问教师。可是总有那么一部分学生就是不注拼音, 任凭你说破嘴皮也无济于事。我在课下巡视时, 若遇到这样的学生, 就逼着让他注音, 学生只好拿起笔来写。我看到学生拿起笔来写, 就以为注音了。可当我第二次来到他面前时, 课本上仍然很“卫生”。我想现在的学生真是太懒了, 连个拼音都懒得写。对这事也就没去太在意, 并且心想:“我这样来督促你学习, 你还不学, 真是不可救药。”可是, 有一次与学生的交流, 却改变了我的看法。
语文复习课上, 我让学生读一遍课文。学生立刻认真地读起来, 这时我发现有一名学生未读, 就来到这名学生跟前, 问他为什么不读, 他不回答。我想, 他莫非不会读书?为了弄清他到底会不会读书, 我就把他叫到办公室, 让他单独读给我听, 结果这位同学书读得很好, 就是有些字还不认识。于是, 我就当面表扬了他, 要他以后要按照教师的要求读书, 他答应了。然后我又让他当面把不认识的字在课本上注音, 我说出拼音, 让他写。可是他怎么也不写, 我问为什么, 他也不回答。在我的再三追问下, 他终于说了实话, 不会注音。天哪, 八年级的学生还不会注音, 太不可思议了, 我做梦也想不到。但事实就是如此。我恍然大悟, 班里为什么有那么一部分学生总是不在课本上注音了。
八年级的学生还不会注音, 那简直是天方夜谭, 但在事实面前我又不得不相信。是啊, 一些学生基础差, 教师应该了解。我们认为很简单的知识, 在一些学生看来却很困难。在学习的道路上, 不是学生不去学, 而是因为落下了, 跟不上了, 以致越落越远, 最后干脆就不学了。与其他教师一起交流, 普遍认为现在的学生不爱学习了。我想, 不是学生不爱学习, 而是他们想学, 可是跟不上啊!就像这位学生, 我们一味地要求他和其他的同学一样去学习, 试想他能爱学吗?他能学好吗?
在教育过程中, 教师一定不要过高地估计学生。教师要关注那些学困生的学习, 从他们的基础抓起, 树立他们学习的信心, 一步一步地让他们尝到学习的滋味, 他们才爱学习啊!
三、应该这样教育学生
一天, 在四楼的走廊里, 看见两名学生正蹲在一个应急灯前在鼓捣什么, 我立刻意识到是在搞破坏, 便厉声喝道:“你们在干什么?”这两名学生吓得马上站了起来, 低着头, 默不作声。我看了看那应急灯, 外面的罩已没有了, 里面的小指示灯也没有了, 只剩下光秃秃的内壳了。于是就问他们:“这是怎么回事?”这两名学生马上回答道:“这不是我们干的, 我们只是拿了点线头, 你看就这点。”他们说着, 战战兢兢地拿出了手里的线头。我一看, 确实就一点线头, 现场也没有其他破坏的痕迹。看来应急灯不是他们破坏的。但是, 我并没有放过对他们教育。我就从应急灯的重要作用及应急灯被破坏带来的后果等方面对他们进行了一番教育, 要求他们要做一个有益于学校和社会的人。这两名学生听了后, 心服口服, 自觉地向我保证, 以后再也不破坏公物了 (其实他们没有破坏公物) , 并表示一定会与破坏公物的人作斗争。我对他们说:“我相信你们会做得很好的!”他们走了, 给我留下的是一串的思考……
学校无小事, 事事牵教育。作为一名教师, 对学生进行教育, 是应尽的职责。我想, 我教育的不仅仅是这两名学生, 而是由这两名学生引开去的无数的学生啊。
8.教师的智慧,学生的感恩 篇八
还记得在我带2005届毕业班的那年,发生了一件让我至今还记忆犹新的事,也是这件事让我认识到了老师的一点宽容,汇报给你的将是学生永远地感恩。
一个周二的早晨,我还像原来一样,带着舒畅的心情走进办公室,打开抽屉打算要放东西,让我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我放在抽屉里的班费和自己的一点零用钱不翼而飞了,我就开始着急地找,怀疑是不是自己放错地儿了?还是我记错了?可我坚信我是放在抽屉里了!这时办公室的同事们都回来了,都开始七嘴八舍的议论这事,突然一个同事说,昨天下午自习课上他回来拿东西打算要回家,还没到办公室就看见一个人影从办公室里慌乱地跑了出来。当时也没在意,就以为是学生上办公室拿作业本来了,还说那影子特像我班的康××。我回忆回忆,当时他是出去了,说是肚子疼要上厕所,但他怎么跑到办公室去了呢?这件事就在我的疑问和气愤中暂时被搁置在一边了。因为我知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对于这种情况,当时的我如果主观臆断,不假思索的、武断地处理,我想,后果将不堪设想,这将是孩子一生的名誉啊!但没想到的是第二天班里也发生了同样事,上完早操回来后,田××说自己书包里的25元钱不见了,于是班里就像炸开了锅似的,有猜疑的、有骂这“小偷”的、也有说报教导处让主任来查的……反正班里乱成一锅粥了,这时我马上想到了昨天同事说的他,我下意识地用眼神小心的瞥了一眼“他”,发现他也在看我,而且还透着一种不安和慌乱。这时的我从他的眼神中似乎也悟出了点什么……学生群情激愤,也让我怒火中烧,我真想点他的名字让他站起来解释解释这一切,可就在这时,我想起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的一句话“自尊心和自信心是学生心里最敏感的角落,是学生前进的潜在的力量,是学生前进的动力和向上的源泉。”于是我告诉自己:必须冷静!冲动的大脑迅速冷静下来了,想着学生们马上就要毕业了,真要查出“小偷”是谁的话,一个可能是前途无量的孩子很有可能就在这件小事上毁了。
我稳了稳神,清了清嗓子,也稳定一下学生们的情绪后,平静地说:“同学们,田××同学丢了钱,大家都很气愤。可是,我们想过没有,如果这位同学没有特殊的原因的话,谁愿意背上一个小偷的骂名呢?班里发生这样的事,我也感到很惭愧,但我相信这肯定是事出有因,同时我也在这里保证以后班里不会发生这样事了,仅就这一次!丢钱的这位同学,下课以后上办公室找我,我帮你解决你丢的钱……”这时只听到一句话:“老师,难道小偷就不查了吗?”“小偷?咱们班哪有小偷啊。噢,对了,以后谁要是遇到困难,直接和老师说,可千万别自做主张了。弄不好,真要是被大家误解了,背上个小偷的罪名多不好啊!”
我以为这件事就此会石沉大海的。
大概过了两个礼拜,有天早晨,我走进办公室,在我桌上我看到了一封用精美的信纸写的简短信:“老师:我真对不起您,也对不起咱班全班同学,我因上网玩游戏欠了别人的钱,他们逼我,我在迫不得已之下……您放心,田××的25元和您抽屉里的钱以后我会还上的!同时也谢谢您在班里为我做的一切!在这里让我为你深深地鞠一躬,以表我的歉意和诚意!”从这稚嫩的笔迹中我确信了这所谓的“小偷”就是他了!这时的我觉得应该做一件事,在班里为这件“小偷”事件圆满地画上一个句号。于是,我从自己的兜里拿出了25元钱,同时把这封信作了一下改动并用电脑打了出来:“同学们,真对不起,因家里发生了点急事,需要钱,万般无奈之下我才……在这里我向田××道歉并还上那25元,希望田××以及全班同学都能原谅我!”我带着微笑走进了教室……
从那以后,一向喜欢上网玩游戏、自由散漫的康××就像换了一个人似的,开始好好学习,备战模拟考试,中考了。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直属高中。
一转眼这件事过去好几年了,但每逢年过节,我都能收到康××的祝福与问候……今天我收到了康××被大学录取了的捷报,看到他一步步走向成功,我由衷地感到高兴和欣慰……也为当初我的处理方法和决定感到欣慰!
常言道:“人非草木,孰能无过?”想想,我们面临的是一群天真无邪,还未长大的孩子,当他们犯下错误时,我们应该想到“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这句话,那么,我们作为成年人,何不用一种儒家的中庸之道,执法应严,处理应宽,本着对学生的将来负责的态度去面对他呢?给他一颗完整的自尊心,让他昂着头走脚下的路吧!
今天,我真正体会到了“以心换心,真心育人”的真正含义,同时它也成了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和学生相处的警句。
9.教师的智慧读后感 篇九
“读教育名著、做智慧教师”读书实践
成果形式:成果名称:作者姓名:所在单位:电 话:手 机:E-mail: gumeiling1@qq.com
成果评选 统一封面
读书实践总结研究报告
读教育名著、做智慧教师
顾 美 岭 平度市大泽山镇长乐小学 读教育名著、做智慧教师
常言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在本次“读教育名著”活动中,我认真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魏书生文集》、《陶行知教育文集》等几本教育著作,从这些教育名著中我深深体会到,现代教育思想有了根本性的改变,强调多元、崇尚差异、主张开放、重视平等、张扬个性。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越来越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
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知识太多,而对于一个小学教师的我而言,知道的知识又太少了,明明知道这些道理,还是找这个借口那个接口,不去学习,不去读书。说真的,工作这么多年,没读过几本教育名著,虽然知道,读书是促进我们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的途径之一,读书会让我们教学不再心虚,充满底气,可还是一如既往的我行我素。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在互联网上有幸浏览到魏书生老师的报告,让我彻底不在埋怨没有时间读书,当我接触到《陶行知教育名篇》时,更让我感受到了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是那么的贫泛,感受到自己需要不断的学习和积累。暑假里,我第一次认认真真的读了几本教育名著。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他的教育思想既有浓郁的人文关怀,也有丰富的科学素养。他不仅用心爱孩子,而且有科学的教育技巧。他的教育是真正的教育。
其中《给教师的100条建议》是他的著名代表作之一,是他专为中小学教师而写。书中为教师提出的100条建议,非常具有针对性和学习价值。书中每条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文字深入浅出,通顺流畅,极便阅读。对这100条建议进行归纳、分类,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几个方面:关于教师教育素养、关于教学方法、关于学生阅读的培养、关于“减负”、关于让学生参与创造性的劳动、关于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的兴趣和习惯、关于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关于直观的生活教育、关于关注儿童的心理和身体健康、关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一致、关于和谐教育及发展儿童的多元智能等等。总之,他的教育是人性化的教育,是科学的教育。
阅读中我为苏霍姆林斯基充满感情的投入和全身心实践的精神深深感动。同时也会感到非常充实和幸福,因为你从中汲取了很多营养。之前虽也曾读过类似的教育书籍,但没有像这本书一样引起我诸多的思考,书中每一条建议都是独立的,也是相互联系的,它引发了我对教育工作及许多细节的思考。我从中受益匪浅,感悟到要想做一个好老师,不但是知识上的给予,而是要付出更多的热情,来感化每一个学生,挖掘他们的巨大潜能。在阅读过程中,苏霍姆林斯基清新的笔调将他对教育的认识和体验与你娓娓道来。他不喜欢大而空的说教,而是深入你的内心,联系教育生活的实际,用了很多生动的事例和实际体会,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给我们提出许多饱含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建议。
这本书最先吸引我的是“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它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我的确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每天总是备课、上课、写反思、批改学生的作业,参加教研活动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又过去,可收获却不大。
这本书还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不应该总是抱怨时间太少、事情太多。而应该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时间来丰富自己的知识。我们只有主动地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这是作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
读一本好书,就是一次与大师的对话,与智者的交流,是一次难得的精神之旅,同时也会让人收获非浅。对于我们教师来说,读一些关于教育教学的经典作品,就会使我们不断的增长职业智慧,使自己的教育教学闪烁着睿智的光彩。
我还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一书。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爱心,尤其是能具有感受到别人的爱心(或是痛苦)的能力,进而才有可能把他培养成为一个真正的有爱心的善良的人。
爱是教育的永恒的主题。韩军的人文主义精神;教育在线中的朱永新教授高举的爱的旗帜的新教育实验;李镇西的“走进心灵”的教育,似乎无不凝聚着爱的核心。
反思自我的工作经历,尤其是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所奉行的不也是爱的惟一原则吗?
自从我当了一名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我首先教育孩子要学会关爱他人。因为关爱他人是现代社会中人所必备的素质之一,只有关心他人胜过关心自己的人,才能把自己融入到使周围的人都快乐的大我之中,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人与人之间需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相互提高。学会帮助他人,也就学会了关爱自己。我经常给孩子们讲我从我的老师那听来的故事,让孩子们明白关爱与合作对人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在和孩子们朝夕相处的日子里,我发现了,比我的世界更动人的是孩子们的心灵世界,在那里如小石潭记中的潭水一样的清澈;在那里如桃花源记中的桃源一样的美丽;在那里像佛教中的佛心一样没有憎恨只有善良。你爱他们,他们也爱你。
爱孩子们吧,即使他暂时不能理解你,终有一天,他会明白你的爱。爱是永恒的!为了你的学生总有一天如你爱他一样能去爱别人,为了这世上的人彼此之间都能互相关爱,请你爱你的学生吧!师爱是一种激励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无可取代的教育力量。有人曾说过爱是阳光,能融化冰雪;爱是春雨,能滋生万物;爱是桥梁,能沟通师生的心灵。有了爱,师生之间就能以诚相见,心心相印,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正如一首歌中唱到的:“爱别人就等于爱自己!”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当你培养出具有爱心的孩子,他就会对教师的爱很敏感,并以好心还好心;而教师的爱,最重要的是为了学生获得知识,若是学生懂得了这些,自发向上,成绩自然就好,成绩好了,那作为老师的你不也会更加快乐了吗?
通过阅读《魏书生文集》,我更是颇有感触,对魏书生的做人哲理、教育思想和教改经验的博大精深,仰之弥高。他的班级民主管理,他让学生体验生活的快乐、学习的快乐、畅谈竞争的快乐、吃苦的快乐,强化学生享受人生快乐这根神经,使学生的心理素质不断提高。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从不感到沮丧,始终保持欢快愉悦的心态,享受“快乐人生”。立体看人生是魏书生做人哲理之一。即用宽容当宰相,用勇敢当将军,用勤劳当大臣,用明智当君王,那自己的内心世界就能国泰民安。我欣赏魏书生的乐观,是在他对逆境的态度上。“埋怨环境不好,常常是我们自己不好;埋怨别人太狭隘,常常是我们自己不豁达;埋怨天气太恶劣,常常是我们抵抗力太弱;埋怨学生太难教育,常常是我们自己方法太少。解读魏书生,更让我明白,平常要保持对生活的这份激情,永远对万事万物都保持一种好奇,永远都涌动着一种对生活的热望。注意时时保鲜自己的激情,让自己的头脑能常常激荡起来,做快乐的人,享受教育的快乐,享受人生的快乐。
通过读教育名著,我深知教学质量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立足之本。坚持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不动摇的目标,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发展的保障。我们将要不断地认识自我,挑战自我,超越自我。才能源源不断获取最新的信息,最广博的知识,想象的空间才会不断拓展,大脑才能打破思维定势,才会在创新的路上越走越远。教学质量才会稳步提升。
通过读教育名著,我明白了学生之间只存在差异,而不存在所谓“差生”。人的潜能是多元的,有各自的优势。“差生”与“差异”,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却体现了两种不同的教育理念,只有在后一种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我们才会热情地去关心每一位学生,耐心地去指导每一位学生,仔细地发现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善意地去赞美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在这种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我们的工作才会更有情趣、更有奔头、更有价值。
10.做智慧教师的感悟 篇十
myp 20XX年X月我怀着激动地心情来到了cz这座城市,开始为期三个月的教师培训学习。这是一座风景如画的城市;这是一座文化气息浓郁的城市。金秋送爽,丹桂飘香,沁人心肺。在这里,我有幸听到了许多教育专家为我们带来的精彩讲座,通过这些学习,收获是非常丰富的,它引发了我更多的思考,也让我收获了很多的知识,使我感到自己的教师修养有了深一层次的提高。对教师来说,研究是学习、反思、成长、发展的同义词,与专业人员的研究具有质的区别。它是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实践者对自身实践情境和经验所做的多视角、多层次的分析和反省。通过学习,从“过去的我”与“现在的我”的对话交流,是努力摆脱“已成的我”,为不断获得新生的过程。努力研究自己,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自己、发展自己、更新自己。
有人说,教师是春蚕,是蜡烛,是航标灯,是导航员。而我要说,教师就象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需要吸收多方面的营养:有科学的教育思想,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有符合时代特点的教育言论,有广博的学识,有令人佩服的教学艺术,有较强的人格魅力,有不断开拓进取的精神。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在不断的学习,也在不断的研究、不断的探索,从教材、教参、课程标准中去触摸新课改的灵魂,准确把握教学的尺度。研究中考题体会其中蕴涵着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在同行身上学到的好方法也及时去应用。我和学生们相互学习,共同成长。我想,所谓的教学相长就是这个意思吧!
我通过本次的培训学习,使我在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及业务能力等方面受益颇多。我深切地认识到为了更好的胜任新世纪的教育教学工作,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必须不断的全面提高自身素质,而现代教育观念的树立,正是教师的立教之本,确立现代教育观。正如胡金平教授所讲“教育不是技术,而是智慧。教育不在近利,而在远效。教育不是给予,而是指导”作为教师我们只有充分了解我们的学生,才能因材施教,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首先要确立现代学生观,将“教师说学生听”,“教师灌学生记”,“教师管学生服从”的教育方法重新审视,转变为学生是教育的主体,重视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所以在今后的课堂上,我要注重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更多地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实际去观察去体会,增加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机会,鼓励学生多思善问,敢于质疑争论,促使学生动脑、动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培养表达能力。使学生逐渐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教师不仅要使学生会学,还要使学生乐学,要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要贯彻启发式教学,最大限度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1.教师课堂评价语言的智慧 篇十一
关键词:课堂评价语言;鼓励性;针对性;丰富性;体态语言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2-309-01
智慧性的课堂教学评价语言不但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而且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鼓励为主,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良言一句三冬暖”。孩子的心理特点之一就是希望听到赞扬和鼓励自己的话。所以,教师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对于学生的思考成果和独特感受,不要吝啬自己的表扬,让学生感受到学习乐趣,从而树立信心,唤起成功的需要。
一位同事上《我的叔叔于勒》这篇课文时,在“介绍作者”环节,一个学生大段大段地读资料,用了很长时间。同学们对他长时间的介绍都忍不住发笑了。而我这位同事却耐心地听完该生的发言,微笑着说:“如果要作莫泊桑的研究,我们××同学显然走在我们的前头了,他课前下了一番功夫的,占有的资料多丰富!但如果扼要地介绍,就要从中筛选最有用的信息了,你能再试一试吗?”面对同学们的讪笑,这位同学本来都有些尴尬了,但在老师的真诚的鼓励下,他又勇敢地抓住了要点介绍了莫泊桑的生平、思想及主要作品,学会了从中筛选。同事的这一做法既保护了他的积极性,又教会了学生从占有的资料中筛选有用的信息。
二、具体点评,加强评价针对性
教师的评价如果不结合文本加以辨析,一味地盲目鼓励,反而会缺失了评价的真实意义。时间长了,会使学生无法看清努力的方向和前进的目标,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能力的发展。
我在引导学生赏析《紫藤萝瀑布》的优美语言时,没有用你说得真好。”、“你读得真有感情。”这些空泛词语进行评价,而是相机点评:“你能抓住色彩的词语来赏析,真不错。”、“听了你的朗读,我的眼前仿佛浮现出了一幅生机盎然的画面:流动的花瀑,欢笑的花穗,生长的花朵。”、“如果你能重读挨着、接着、推着、挤着这些词语,那就更好了,就更能让人感受到紫藤萝的勃勃生机。”看似简单的评价,实质是指导学生朗读的技巧、赏析句子的方法。学生自然领悟,自觉地去完成知识的迁移和嫁接,获得“推波助澜”式的持续的学习热情。
三、语言丰富,增添课堂情趣
目前仍有不少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非常单一,仅限于对学生回答对错的简单判决,限制了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长此下去,容易使学生陷入这种非此即彼的单调思维的泥潭。
在教学《阿里山纪行》时,我让学生读课文中描写静谧林区的一段文字“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了。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至可以说是禅的世界。偶有人声也是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间的安宁。”一个学生用非常平直、响亮的声音大声朗读,我微笑着悄悄地说:“噢,你那么读,山间的安宁会被你打破的。再读一次,把静谧找回来吧。”
同事上《明天不封阳台》时,一个学生无法描述鸽子“正瞪大惊恐的眼睛望着我们”的紧张,老师亲切地解嘲道:“哦,虽然你没说出来,可你正在用自己的紧张告诉大家什么是紧张。”学生噗哧一声笑了出来,难堪释然了,问题解决了。
这样的课堂评价语言是丰富多彩的,是富有感情的,它打破了课堂内死水般的枯燥局面,使整个教学过程达到师生和谐、充满情趣的美好境界。它不仅提高了教学语言的品位,而且优化了课堂教学效果。
四、真情点评,适当运用体态语
学生非常关注老师听他发言时的表情,他们对老师表情的细微变化十分敏感、十分在乎,发言情绪和状态也会随着教师的表情变化作适当的调整。所以我们教师的评价,可以是鼓励的语言,也可以加以适当的体态语言。轻轻的点头、微微地一笑、亲切地摸一摸、使劲地翘起大拇指,特别是眼神,专注的倾听,流露出的惊喜,甚或眯起双眼深受陶醉、沉静享受,这些从教师心灵深处流溢出来的课堂评价表情会对学情引导和激发学生思维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李吉林老师教学《白杨》这篇课文时,有个叫陈星的同学回答对“爸爸微笑了,因为他看到那排白杨旁边,几株小白杨正迎着风生长”这一句的理解时,由于开始对问题的思考并不深入,潦草作答后发现老师迟疑了一下没有评价,而且眉头微蹙。陈星赶紧换了个说法,并设身处地地联想爸爸此时的心境,他看到老师的表情舒展开了,就越说越带劲,把爸爸的心思描述得那么动人,最终博得了大家的掌声。这当中,我想老师无言的表情比有声的评说更有意味,它开始对学生表达了不满意,又满含期待,最终用舒展的面容书写了她的欣赏。
12.教师的倾听智慧及其养成 篇十二
一一、倾听智慧的内涵及特征
倾听, 以积极的情意态度认真细心地听取, 就是借助于多种感官接受言语信息, 进而通过大脑活动达到认知、理解并作出反应等的过程。在追寻尊重生命、交往共生的理想教育的今天, 倾听已经成为教育教学自身的德性要求。教育中的倾听是一种双向互动的过程, 这一过程中教育者的倾听行为直接影响着受教育者倾听道德的形成、倾听习惯的养成和倾听素养的提升。显然, 教师的倾听具有道德实践的功能。但另一方面, 仅以道德责任的要求发挥了耳朵的倾听功能, 未必就能心随所欲, 使教育达到自由对话、智慧共生的神往境界。拥有倾听的道德是前提, 而拥有倾听的智慧才是成就智慧型教师的关键。
教师的实践智慧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应对不确定问题所表现出来的整合了认知、情感、意志、能力、经验等在内的一种深刻洞察、敏锐机智并高效便捷地解决问题的综合素养。它具有反思判断、情境机智、敏感平衡等特征。倾听智慧是教师的实践智慧之一, 指教师在师生倾听与对话情境中感知、辨别、把握和判断受教育者的言说所包含的认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内涵并灵活进行符合教育原则的艺术化、创造性处理的综合素养。
倾听智慧具有如下特征:首先, 倾听智慧具有情境性和行动性。它一定是在具体的倾听与对话情境中产生的, 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实现教育价值的具体行动, 随教育情境的变化而不断发展, 教师处理得是否合理、艺术, 得在相应的情境中予以考察。从这个意义上说, 倾听智慧是“复杂情境”与“行动能力”的双向整合。其次, 倾听智慧具有交往性和即时性。倾听是师生之间的交往和沟通, 是双方精神的“敞开”和“接纳”, 倾听智慧体现的是教师与学生交往和沟通的智慧, 是“瞬间知道该怎么做, 一种与他人相处的临场智慧和才艺”。第三, 倾听智慧具有生成性和创造性。倾听的课堂是师生思想和智慧不断交互生成的过程。教师对学生言说的临场处理只能是依据内隐的“教师个人的理论智慧”进行个性化和创造性的处理, 处理的智慧是动态生成的, 是教师个体的顿悟和决策, 它可以被他人借鉴、模仿, 可以给他人以启示, 但不可以被复制和重现。倾听智慧的创造性在于“通过‘一次性’接近或达到‘意向性’”, 它超越了技术层面, 追求教师的自我认同和自我完善。第四, 倾听智慧是符合规律性与目的性的统一。尽管教师对学生言说的处理是即时的, 但能否称得上智慧, 必须观照是否符合教育的规律, 同时还必须考察是否满足具体倾听情境中“师生的相对性、时间性和价值关涉”, 从根本上看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和谐发展。第五, 倾听智慧追求艺术品质和道德品性。倾听智慧创造的是和谐交往、情感交融和精神际遇的“美”的课堂, 它的教化功能往往是潜移默化的, 是“润物细无声”的, 追求教育的无痕境界, 但还必须彰显教育的道德伦理品性——注重学生的真、善、美的共生共长和发展主体间意义的师生关系, 因为只有道德的根基上才能开出美丽的智慧鲜花。
二二、倾听智慧的表现
(一) 信任
学生的天性是活动的、创造的, 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学生存在着巨大的潜能, 而这种潜能常常被教育者所低估。克莱恩说:“孩子们所拥有的潜力比目前的教育体制所能启发他们的多得多。你必须要从旁协助他们。”推进新课改的今天, 虽然教育者们已经努力给学生创造一定的机会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前者也尽力倾听学生的表达, 但对学生话语权的尊重、信任程度不够仍影响着学生潜能的发挥, 也就无法倾听到学生那独特的思考。
倾听的信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教学设计时, 问题的设计给予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第二, 课堂中提出问题时给予每个学生积极的言语激励、情绪感染和心理暗示。第三, 课堂中给每个学生充分、平等的言说机会、容错机会、更正机会。这样, 倾听教育中的学生就会“发现有人对他们的思想感兴趣, 人们便成为如饥似渴的学习者, 即使在那些以前并不吸引他们的领域, 也同样如此。”这不正是倾听教育所追求的理想课堂状态吗?
(二) 理解
“倾听是一种思维着的理解。”教育活动中, 教师对学生的理解是指“我们不断地进入到学生的思想世界”, 能够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来看问题, 能够“将心比心”, 关怀学生的内心世界, 尊重学生、承认和接受学生的独特性与完整性, 对于学生的不同的观点、见解和思想具有宽容与支持的态度。只有以“理解”为核心的倾听才能让我们发现学生精神世界中那片“独特的风景”, 才能实现学生内部精神世界的敞亮和对教师的真诚接纳, 从而促进学生认知的主动建构与发展、精神世界的丰盈和生命质量的提升, 也为教师的后续反应和行动提供依据。
以“理解”为核心的倾听, 需要教师努力寻找学生言说 (哪怕是错误的) 中的合理因素, 用欣赏的眼光放大合理内核, 不着痕迹地扬弃不合理内容, 将学生的思考向正确的方向指引。这就需要教师有一双“偏爱的耳朵”, “偏听”学生断断续续、词不达意的表达, 努力连贯起语言背后的真义;“偏听”学生非科学化、生活化、儿童化的不严谨叙述, 提炼合理的思维内核;“偏听”学生的“固执己见”、“独创思维”, 寻找固执的归因和独创的价值。唯其如此, 我们的倾听才能迈向智慧的境地。
(三) 等待
“教育是慢的艺术”, 倾听需要等待。如果当学生吞吞吐吐、前言不搭后语或其观点与教师的预设不一致时, 教师面露焦急神态甚至打断学生发言, 不仅有可能扼杀一个精彩观念, 更有可能挫伤其自尊心和积极性, 走向消极被动接受。教学过程中很多时候需要教师耐心、温情而富有智慧的等待:有思维含量的问题, 学生需要充分的思考时间时;思想已经清楚、发言已经开始但心里没有组织好语言时;发言中“灵感突现”, 有了优化策略或创新想法要慢慢叙说时;意识到发言中的错误, 想要自我纠正时。因此, 当学生沉默思考但又让我们感受到思维的火花在学生头脑中不断闪现, 我们微笑的表情、期待的目光会给学生营造宽松的心理氛围, 促进其积极大胆地不断探索;当学生发言出错其他同学大喊“错!”时, 我们的一个俯身体态、一个示意安静的手势、一个面向言说者的微笑, 无论对言说者还是对专注的倾听者都是一种无声的呵护和期待;当学生好不容易鼓起勇气站起来回答一个简单的问题但由于紧张而声音低矮、语音含糊, 其他同学表现出不耐烦时, 教师上前一步、手放耳边、眼神专注的倾听状态, 既是对发言者的鼓励, 更是对其他学生无言的倾听教育——倾听别人也就是倾听自我。
等待对教师来说也许是一种挑战, 既是对自己驾驭课堂能力和教学机智的挑战, 又是对自己学识素养的挑战, 甚至是对教学时间和效率的挑战 (因为也许我们等不来精彩观念, 还造成在别人看来时间的浪费和效率的降低, 受到指责) 。但是, 我们只有“在游泳中才能学会游泳”, 在一次次的实践与反思中提升自己的等待智慧。
(四) 回应
伽达默尔说:“言语是在他人的理解中实现的。这样的言语要求一种回答。”这种回答我们称之为倾听者对言说者的回应。回应可以是无声的、非言语的, 也可以是言说的, 因为倾听者也是言说者。倾听是一种主体积极的受动过程。倾听教育中的教师应当根据学生言说的内容、方式、情感等适时予以积极的回应, 才能促进言说的继续和升华, 促进倾听的另一主体 (其他学生) 的思维参与, 引起师生双方思维的共振和情感的共鸣。
1. 关注。
即使教师真的在倾听, 但如果目光游离或翻看课本、教案势必会引起言说者言语状态和情绪状态的变化, 敏感的学生将会因此缩短甚至中断自己的表达。所以, 倾听中的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思维和情感, 用思维同步参与到对学生言语的理解, 用情感去沟通情感。教师对言说者的关注可以是言语性的, 如“对”、“是啊”、“嗯”、“哦”、“请继续说”、“真是这样的吗”、“嗨!有意思”, 表现出作为倾听者的教师对言说者已表达内容的肯定和对将要表达内容的兴趣和期待, 这些言语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被认同的需要, 将激励言说中的学生保持适度的兴奋继续表达, 有利于其表达得更清晰、更完美。非言语性的关注如侧耳倾听的姿势、鼓励的眼神、微笑的表情、会意的点头、邀请继续说的手势等, 这些行为都在向言说者反馈自己积极倾听的意愿、专注的参与和无声的应答。
2. 释义。
释义即公开地说出自己对他人讲话的理解, 以便有意地核对这种理解是否正确。这就要求教师在倾听学生的过程中要进行“思考性倾听”, 并借助于听的记忆力、想像力、选择力等正确理解接收到的信息的真实含义。“要衡量信息的信度, 理解说话人的述说, 思考呈现的思想, 怀疑信息的有效性, 归纳说话人的主题思想, 获知省略的内容, 思考怎样完善信息等。”教师的释义时机有三:一是在言说学生偏离对话的主题甚至走向无效时, 教师通过释义提取言说中有价值的内容, 纠偏入正。二是言说内容不完整 (即学生思考还不完整时) , 通过教师对已陈述内容的纲要式释义, 帮助言说者整理思路, 以便催生学生的继续言说, 完善自己的表达。三是作为倾听者的学生对言说学生的表达感到理解困难、有障碍时, 教师以学生的视角表达对言说内容的理解或提出帮助倾听者理解的问题, 弄清言说者想表达的思想、内容, 既是对言说者的积极认同, 又能激发其他学生的对话参与。
3. 评价。
对言说给予适时、积极、中肯的评价是教学倾听的重要反馈之一。实践中, 不少教师往往对言说者只是淡淡地说声“嗯”、“请坐”, 会在很大程度上打消言说者的积极性, 并有可能使消极的情绪蔓延至教室内的其他学生, 不利于对话的有效展开。恰当的评价既是对言说者的积极回应, 使其产生继续参与的积极心向, 也是及时强化有效信息、引导思考方向、促进对话深入的有效手段。对表达准确、完整甚至精彩有创见的言说者给予肯定、激励性评价;对表达有合理成份, 但仍需要进一步修正、补充和完善的首先要肯定, 强化合理内容, 含蓄地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对回答偏离甚至错误的, 一方面要委婉地指出其错误, 另一方面要能引导言说者反思自己对问题的理解、思考的过程, 重新审视问题, 使其有可能朝着正确的方向展开思考, 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
三三、倾听智慧的养成途径
(一) 广开言路, 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
教师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取决于其对学生思维潜能的把握与挖掘。而这种把握与挖掘的关键在于教师进行了怎样的教学设计。杜威曾指出:“教学方法上的基本错误, 在于假定学生的经验是可以想当然的。”教学设计不能是教师的一厢情愿和闭门造车, 否则我们从一开始就远离了倾听教育。课前调研是使课堂成为倾听者的课堂的重要前提, 也是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的课堂的前提。因此, 课前教师必须走近学生, 倾听学生对将要学习内容的认识, 了解其认知基础、已有经验和思维潜能, 才有可能在实施课程时进一步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 使课堂绽放生命的精彩, 倾听到学生成长“拔节”的声音。
(二) 师法儿童, 走进儿童的话语系统
耶稣说过最伟大的真理:孩童嘴里出智慧。但这智慧的火花往往是以儿童化的语言予以表达, 很容易被教师忽视甚至被教师误解而浇灭。“教育的智慧性就是一种以儿童为指向的多方面的、复杂的关心的品质”, 所以教师“在儿童面前要抛掉优越感, 俯首倾听儿童”, 以儿童为师, 关注儿童的生活体验, 进入儿童的话语系统, 确立教育过程中的“主体间性”, 达到教育主体间的精神的契合与融通。倾听教育中的教师必须葆有童心、童真、童趣, 浸润于儿童的语言世界, 揣摩与体会儿童言语表达的特质, 理解隐含的信息, 把握言语背后的思想实质, 方能真正理解儿童, 倾听到儿童的“心声”, 真正的教学对话也才可能展开。
在“100以内数的复习”一课中, 教师呈现这样一个问题:改变36的一个数字, 让它变成双数。一名学生这样回答:把30变成20。教师这样理答:题中要求只改变一个数字, 他把两个数字都改变了, 对吗?在教师的牵引下, 不少学生附和:不对!不对!只有少数支持者在下面小声说:26!26!回答者不悦地低着头。正是由于教师的“误听”, 造成对学生的本意曲解。站在儿童的视角, 用儿童的话语系统分析问题, 不难发现:由于对位值原则的大量感性经验的积累, 儿童看到“36”, 头脑中首先反映的不是“3”和“6”, 而是“30”和“6”, 思考个位不变而把十位上的“3”变成“2”时, 也就想成把“30”变成“20”。而表达时, 儿童不会像成人那样先组织起严密的语言再表达思维内容, 脱口说出的“把30变成20”恰恰暴露出其真实的思维过程。如果把握了儿童的内部言语过程, 教师也就能倾听出儿童语言表达背后的思维实质, 作出智慧的理答:你的意思是 (把36) (变成) ……, 根据应答者的反应, 教师作为“助产士”以尽可能少的语言诱发儿童清晰自己的表达。这便形成了师生言语的沟通和思想的交流。儿童也就在教师的理解中“发现我自己”, 无论对应答者还是其他倾听者, 更深层次的对话与倾听将自然展开。
(三) 有效参与, 催生学生的精彩观念
课堂教学中的倾听是师生双方交往互动的过程, 单方面的倾听是不存在的。倾听教育中的课堂追求师生互动中智慧的共享和双向的观念创生。为了促进学生的积极言说, 作为倾听者的教师应当积极参与到学生的言说之中。“一个人倾听另一个人的讲话并做出反应的方式, 对于建立相互间的满意关系, 并进而进行有效的交流起关键作用。”参与不是打断、不是催促、更不是替代, 而是积极等待、虚心听取、生成思想、适时介入、机智应对、有效引导, 这样才能催化学生精彩观念的诞生。
一次研究课上, 我让孩子们解决一个问题:一个圆形花坛周长是18.84米, 花坛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一位学生这样解答:18.84÷3.14÷2=3 (米) , 18.84×3÷2=28.26 (平方米) 。这一想法打破了常规思维, 不在我的预设之内。当然, 我更期待精彩观念的表达, 乘机追问:你能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吗?谁料该生涨红了脸、“嗯、嗯”地说不出来。等待既是给言说者也是给倾听者机会:咱们同学也可以考虑一下, 这种想法有没有道理。同学们开始埋头思考, 许多同学一筹莫展。我也正迅速地思考合理的释义, 无意中看到同学翻开的课本上圆面积公式推导时圆片的剪拼示意图, 我恍然大悟, 果断介入, 迅速在黑板上画了这幅图。先前发言的学生快步冲上前, 滔滔不绝地利用图形讲演起来:我决定把算式调整一下, 变成18.84÷2×3, 这样更便于理解。这实际上就是算由圆转化成的长方形的面积……言毕, 掌声雷动。也许该生原来的解决是直觉甚至是巧合, 但教师的有效参与的确催生出学生的精彩观念。
当教师对言说者善意的等待未能赢得应有的回报时, 教师就应当将等待“转嫁”于倾听着的学生, 使更多的学生卷入深度思考的行列, 同时也为教师赢得宝贵的冷静思考时间。如果对群体的等待短时间内很难有所收获, 教师的适时介入、积极引导对于精彩观念的诞生就显得尤为重要。当然, 一些问题的研究可能并非师生课内所能解决, 抑或超出了教师即时处理的能力范畴, 果断巧妙的搁置不仅保证了教学时间的有效利用, 也有利于将学生的思考引向课外, 同时, 也为教师的反思再实践提供了可能。
(四) 积极反馈, 引领学生的智慧对话
只有单方面的信息输出, 对话也就无法展开, 有效教学也就不能形成。因此, 教师对学生的倾听需要予以积极的反馈。当教师不仅向言说的学生积极反馈言语和非言语的信息, 而且真诚地体验言说者的认知和情感历程并对此作出反应时, 双方才能走向情智的共生。当然, 教师对言说者积极的反馈可以而且应当适时转化为倾听着学生的积极反馈, 从而使得生生之间的对话展开成为可能。教师倾听智慧的最高境界便是促成了生生之间的真诚倾听和自由对话, 而教师只是倾听。
(五) 理性反思, 优化倾听的策略选择
教师倾听智慧的生长离不开实践的锤炼, 更需要理性反思自己和同事在倾听的教育情境中临场处理的策略和经验。“在某种情境下个人所看到的和所选择的回应方式有多种可能”, 而反思能够提升教师在倾听情境中的策略选择能力。反思不是一般地回想倾听与对话过程, 而是要通过探究处于倾听回应的决策和技术及伦理等层面的问题以提升倾听的智慧和素养。我们不仅要反思对“突发事件”中基于教育教学经验和聪明机智的“灵机一动”式的瞬时反应, 也要反思在实践中教师积极主动地展示出来的对各种倾听情境进行创造性和艺术化处理背后所蕴藏的高层次的教育智慧, 挖掘智慧背后的信念、方法与价值。当然, 我们更要反思倾听过程中处理不当甚至失败的教学活动, 回顾情境场景, 寻求适合于情境中的学生主体和教师自己个性风格的处理策略, 以积累经验。
13.成为有教学智慧的教师 篇十三
如果说“课程智慧”主要显示为教师“备课”的智慧,那么,教师的“教学智慧”则主要显示为“上课”的智慧。
究竟什么是一堂好课?有不少学者认为这样追问几乎是徒劳,因为一堂好课所隐含的因素过于复杂,甚至不可言说。
事实上,一堂好课这个话题虽然复杂,但还是可以从“复杂”中找出一些“简单”的要素。我们借用韩愈的框架,认定一堂好课至少有三个基本要素:传道、授业和引起主动学习。韩愈的原话是:“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的“传道”在这里主要指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培育学生的人格;“授业”在这里主要指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解惑”在这里主要指让学生主动学习并在学生提出自己的困惑之后教师再给予解答。“传道”
对孩子来说,“传道”是影响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关键要素。这里的“传道”是指让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受到激励、唤醒和鼓舞。知识也许是可教的,但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不可教的。教师的“传道”只能显示为感染、熏陶和引导,只能显示为激励、唤醒和鼓舞。好的教师总是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精神气质感染、感化他的学生。对学生来说,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永远是重要的。但是,无论知识和技能多么重要,它从来就不是学生学习的全部内容。教师除了传递知识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使命:让学生成为有独立人格的人。
苏格拉底说:“知识就是回忆”。我们现在无法简单地相信,人“先天地具有知识”,以至于光靠回忆就能够获得知识,但我们至少可以断言,人“先天地具有自由精神”,人一旦发展了这种自由精神,他就能够主动地获得相关知识。从这个意义上说,苏格拉底的命题“知识(学习)就是回忆”可以转换为“知识(学习)就是自由”。教师的基本使命,就是让学生因自由精神和独立人格而主动求知、自由选择并对自己的选择负起责任。“授业”“授业”可以有不同的理解,这里的“授业”主要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业上达到掌握的水平。在重视“笔纸”考试的现实社会中,“授业”可能是中小学教师和家长最关心的主题。
教师是否能够有效地讲解知识,关键在于教师是否能够引起学生的有效学习。而学生的学习是否有效,可以归结为两句话:学习就是打游戏,学习就是认地图。当然,也可以加上另外两句话:“学习就是学说话”和“学习就是学走路”。
第一句话:学习就是“打游戏”,与之相关的概念是“及时反馈与矫正”。中国教师和中国家长目前面临的最头疼的问题是学生接近“无度”地沉溺于“网络游戏”中。学生为什么愿意把自己交付给网络游戏?网络游戏究竟有什么诱惑力?原因可能是,游戏里面隐含了学习的秘密。游戏里面隐含的第一个秘密是,任何游戏总是为游戏者提供及时的反馈。游戏里面隐含的第二个秘密是,任何游戏总是让游戏者满怀希望,无论游戏者经历了多少失败,但只要游戏还在延续,游戏者就有成功的希望。实际上,这两个秘密是相互缠绕的,它让参与者满怀成功的希望,并为参与者提供及时的显示成功或失败的反馈。
第二句话就是“学习就是认地图”,这也是一条教育隐喻。我们可以做一个实验,看看用哪种学习方法能够让学习者在一个星期之内掌握整个北京市地图的所有街道。掌握和理解的标准是:你问“安外大街88号”在哪里,学习者就可以回答出从大兴出发,经过哪些街道就可以抵达那个地方。
最有效的办法是,学习者最好先确定自己在哪里,然后找出“主干道”,比如东西走向有几条主干道,南北走向有几条主干道。掌握了主干道之后,再去学习“分支”和“分岔”的街道,这就是“整体学习”。如果老师一条街道一条街道慢慢地教,那么,学生可能永远都不会掌握和理解北京地图。
学习就是打游戏,学习就是认地图。这两个隐喻提示我们:及时反馈与整体学习这两条原则是多么的重要。
如果说“传道”是一堂好课的第一个标志,有效地解决知识困惑是一堂好课的第二个标志,那么,教师引起学生主动地学习,这是一堂好课的最高境界或终极使命。帮助学生是教师的天职,但真正的帮助是让学生“摆脱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依附”。
有关主动学习最恰当的教育隐喻是“学走路”。“学走路”意味着没有人能够代替你走路,你只能自己经过爬行,跌跌撞撞,然后就学会了直立走路。尝试、摸索、跌倒、摔跤之类的错误是成长的正常代价,如果不付出尝试、摸索、跌倒、摔跤的代价,人就不会掌握走路的技巧。学习是自己的事,别人只能提供帮助,但无法代替。成人在某个时候可以“牵”着孩子的手往前走,但这种“牵手”也是需要克制的,在必要的时候要“放手”。这个秘密至少在叶圣陶那里已经被识破。1962年,叶圣陶在给教师的通信中提出,教学如“扶孩走路,虽小心扶持,而时时不忘放手也。我近来常以一语语人,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
黄武雄先生曾经讲过一个“父亲的脚后跟”的故事。主动学习究竟有多重要,这个故事大体可以提供一些解释:
小时候我曾住在丰原东边的山里,父亲常带着我入城。这条路很长,走起来总要两三个钟头。每次父亲走在前边,我跟在后头,他的步伐大而且快,我必须两脚不停地划,眼睛不停地盯住他那双破旧的布鞋,一路不停地赶。
有一次,天色向晚,路过一道铁桥,一根根枕木的间隔比我的步子还宽。平常父亲总会歇下来等着我爬过去,或索性抱着我过去,但那天他心里不知牵挂些什么,等到我爬过桥,抬头一看,他已经“失踪”了。
突然,我涌起一阵恐惧:“这条路来回已跟着父亲走过二三十趟了,怎么一下子变得如此陌生?”我哭着等在桥端的田埂上,几个钟头在黑夜里又饿又怕。我甚至分不清家的方向。我苦苦思忆,但呈现的总是父亲那双不停晃动的布鞋。午夜时分,总算由远而近,传来了母亲苛责父亲的声音。后来我才知道父亲回到家竟还不知我早在半途就已走失。
今天,很多教师在上课时,不告诉学生“我们去哪里”,从不指出大体的方向。一开始就下定义,一味要学生一步步陷在“推理”的泥坑里,以为这便是思考训练,这便是“教学”,其实这只是教学的“形式”。
演示解题时也是一样,一步步非常严密,非常工整,每写一行就问学生一句:“对不对?”学生的回答也是非常合作:“对。”这样热烈的上课情绪,该说是天衣无缝了。若效果不好,只好怪学生素质不佳或教材不当了?
事实是:学生看到的不是“路该怎么走”,他们只看到了“布鞋不停地晃动”,简单的“左-右-左-右……”的换脚规则是知道的,但一旦没有“布鞋”在前面带路,便觉一片陌生。家在何方?路怎么走?
我深深相信,当时父亲如果像赶牛一样让我走在前头,出城的时候便用手指明家的方向,然后问我:“吴厝的大榕树,旧厝的土地庙,阿公溪上的铁桥,南坑阿婆家后的小径……你认不认得?”而在我点头之后,叫我逐一带路走过。我必定在走过一趟,回到家之后便会十分熟悉整条路径。
如果父亲是最最上乘的教育家,也许他在指明家的方向后,便要我带路,他在后头宁可随我多走一点冤枉路,一边加以修正。其后并画图比较近路与远路,如此我不仅能熟悉家城之间的路径,城东郊的地理我必也在走过一遭后便了如指掌,再也不愁迷路,甚至可以常常代我父亲跑腿办事。
可是我不敢苛求,我仍该感谢父亲,毕竟他不会抱着或背着我走,使得我尚有一丝镇定,能在漫长的四五个钟头里守在同一个地方等着他与母亲回来找到我。
【教师的智慧读后感】推荐阅读:
小学教师《发现班主任智慧》读后感01-08
做智慧的教师12-05
《教师教学智慧》学习计划10-07
智慧型教师文章12-31
学做智慧型教师08-14
努力做一名智慧型教师08-22
智慧小天使幼儿教师教育随笔08-14
个人反思、个人学习与教学实践-教师实践智慧提升的重要途径11-23
如何做一位智慧型教师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