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朗读教案(共14篇)
1.小学朗读教案 篇一
朗读指导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以培养语感。
2、掌握语言朗诵技巧,通过有表现力的朗诵读出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指点、反复诵读,体会句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提高学习国语的积极性。
教学重难点:掌握语言的朗诵技巧,通过有表现力的朗诵读出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每一篇文章中词语的运用,句子的表达都倾注了作者的情感,当我们在读文章是,就是和作者在对话,那如何才能更好的和作者对话呢?今天,我们就来交流一下
二、初探情感
1、我低着头,手搓捻着衣角,不敢抬头看。
学生试着读一读,“我”的心情是怎样的?(害羞、难受的受到批评)你们是从哪里看出来的?这是什么描写?(动作描写)带
着你认为的情感读一读。师生共评议。并随机总结朗读时应注意的细节。
2、我自豪极了,高兴得脸都涨红了,立即跑楼去,找到母亲。这句我的心情如何?从哪里看出来的?“涨红了脸”是什么描写?(神态)同上
3、、“我不行!我会掉下来的!我会摔死的!”我大声哭着说。“你能爬上去,你就能下来,我会给你照亮。”父亲说。“不,我不行,太远了,太困难了!我做不到!”我怒吼着。这是一组对话,从对话中看,“我”的心情是怎样的?(害怕,生气)父亲呢?(平静)注意看老师标红字的部分,这是什么描写?(语言)同上
三、深入情感
朗读时我们需要注意什么?句子的重点词语,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最重要的是发音标准。
1、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用你认为的情感去读,并告诉我们,你为什么要这样读?
2、教师根据学生读的情况进行指导评议
3、母子的对话,先同桌自由对话,再分成两组读,最后全班一起读。
板书设计 朗读技巧
2.小学朗读教案 篇二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朗读的兴趣,学生才能愿读、乐读,久而久之,就养成了良好的朗读习惯。而小学生处在直观感知阶段,只有视觉和听觉的刺激,甚至味觉的接触,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朗读欲望。例如,在指导学生朗读老舍先生的《草原》一课时,我用舒缓的音乐和锡林郭勒草原的精美图片刺激学生的感官,学生刹那间被清澈如镜的蓝天,一碧千里的草原吸引住了,欣赏着课件的同时,展开联想,入情入境地领略草原的无限风光。情绪酝酿到一定程度,学生也就自然而然地想把自己对草原美景的赞叹之情用动听的声音展示出来。针对课型特点,教师运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不断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一定能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二、范读领路,模仿入境
小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不难,但要达到有感情地朗读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直接的方法是范读。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在模仿中自我感悟,培养语感,积累朗读经验,久而久之,朗读能力提高了,读书习惯也养成了。俗话说“熟能生巧”,万理同源,学生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会慢慢读出自己的味道和风格。例如,教学课文《金色的草地》一课描写草地早晨和中午不同情景一段时,我边为学生范读课文,边用手掌做张开、合拢的动作,让学生用心倾听,静静感受。当时,学生一下子被我时而高昂、时而低沉的声音吸引住了,被我惟妙惟肖的动作感染了。接着我给他们开辟出充分的时间模仿,同桌互相点评,并推荐好的学生上讲台表演,慢慢地他们也就进入了文章的境界。
三、形式多样,读中感悟
如果单一式的集体朗读或是指名读,不讲求形式的多样,学生就会感觉到枯燥乏味,提不起朗读的兴趣,所以在朗读时可以采用指名读、自己选段读、小组齐读、分角色读、男女生赛读、小组合作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引读、帮读、领读、配乐朗读……多种形式让学生感受朗读的乐趣,步步深入作者的感情变化中。一般说来,构成画面的美景式课文适合范读后学生自读,培养学生的语感;现代诗文,适合配乐入情朗诵;古诗文,适合教师告诉学生朗读的技巧,范读后,学生有韵味的小组合作读;剧本题材的课文,适于分角色朗读,在情境中领悟人物情感变化;层次结构明显的课文,适合赛读。文章应尽量让学生通过朗读来理解和体会,文章读得越好,越能说明学生理解得越深刻,并受到感染,在不经意间对文中那精妙贴切的语言、错落有致的节奏与奇特严谨的结构拥有深切的体验,进入一个美妙的世界———“文中有我,我中有文,文我两忘”。
四、激励评价,提高质量
朗读的评价,重在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新课标中指出“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和语气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查”。每个学段的侧重点不一样,但无论侧重于什么,教师都应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促进学生的朗读能力的形成。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聆听,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优点,理解和尊重学生的自我感悟,多给予恰当的表扬,少一些批评,多一些微笑和鼓励,少一些单一的评价和评判。应注意将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相结合,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我反思。使学生树立朗读的自信心,启迪学生的智慧,提高他们的朗读质量。
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历久弥新的课题。“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小学语文的朗读要鼓励学生大胆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防止片面追求形式。要让学生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在读中品味语言,感悟情感,培养语感。
3.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篇三
【关键词】朗读教学素质教育
朗读和默读是小学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我们必须转变观念,从应试教学转变过来,把教学立足点转移到以读为主的教学实践上来。将朗读训练贯穿于阅读教学始终,落实到每个环节,做到学前读,学中读,学后读。
学前读。指初读课文,表层性朗读。讲课前,先让学生默读(低年级应朗读)。这时,应由学生自由读,多读几遍,克服那种不给充分时间,只是浮光掠影地读上一、二遍的现象。这一环节应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的“读懂”。为了达到训练目的,必须强化预习的功能,强调初读、整体感千课文,变集体读书为人人参与的读书活动,人人做到三读;一读得正确,结合查字典,清扫阅读障碍;二读得通顺,做到“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三读得流利,做到琅琅上口,了了于心。在整个训练过程中,教师只起指导作用,不对课文内容串讲、串问,只作适当的背景介绍及个别难于理解的词句点拔,以增加学生多练的机会,使其逐步到四会:一会利用工具书读懂词句、读懂课文;二会围绕课后问题边读边想,自己解决问题;三会动笔在读过的文章上圈、点、批、注;四会自己提出疑问,参与讨论。并在读的训练中,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在思考问题中,接着思维品质;在讨论质疑中,发展语言。
学中读。即在第一环节“读懂”后的第二环节“读懂”。要引导学生俯作者是怎样表情达意的。这就要彻底摒弃传统的情节分析法,以语言文字训练为切入口,使学生在获得对全文的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中去领悟閱读或写作的各项基本功,真正做到“从语言表达上理解内容,从写作方法上指导阅读,从语言运用上掌握语言”。其训练过程要注意三点:第一,要紧扣重点,不面面俱到。要根据教材确定重点训练项目的前提下可根据课文的特色适当安排少量的一般基本功训练引导学生自己去品尝、琢磨。第三,要建立整体性观念,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课文是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高度统一,必须从整篇课文着眼,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切忌东一琅头西一棒,孤立进行词、句、段的训练。要引导学生在词句段篇的联系中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弄清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部分与部分之间的联系,获得对全文更透彻的理解,感悟精妙的语言表达形式。
学后读。指理解后读,做到熟读成育。这时更需要时间,因为无论学什么,都要有个练习过程,熟读才能生巧。这时的读书训练应从技巧及形式上给予指导;形式上如个人读,小组读、分角式读等;技巧上如语调的高低、停连处理等。让学生或吟诵、或推敲或揣摩,多角度地去拔动学生的心弦。值得一提的是,在电教媒体进入课堂后,可试用配乐朗读。配乐朗读,就是利用电教媒体播放与课文意境相吻合的音乐,在乐声中声情并茂地朗读的一种教学方法。例如《飞夺泸定桥》一课,为了让学生充分感知红军战士奋不顾身的英雄形象,选择琵琶古曲《十里埋伏》和第八乐段“九里山大战”为课文第七、八自然段(即“攻天险”部分)配乐。这段音乐晕支传统名曲的高潮部分,以其丰富的表现手法和高超的演奏技巧,栩栩如生地展现了古战场刀光剑影,呼号震天,铁骑纵横万军厮杀的激战场面。用在这里,那扣人心弦的旋律,正好形象地反映出红军战士的强大攻势和英雄气概,再配以教师抑扬顿挫的表情朗读,使人仿佛身临其境,受到强烈的形象感染。
4.苏武牧羊朗读指导教案 篇四
高港实验小学孙红梅
教学目标:
1.指导诵读《苏武牧羊》,大体把握意思,想象这段经典爱国歌词描述的情境,体会主人公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2.引导学生通过对这段文字的声调、节奏等诵读技巧,表现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培养学生语感,使学生受到爱国情感的感染和激励,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报国行。
教学重点:
联系历史背景,理解这段词的大意,体会苏武的爱国情怀,通过诵读表现出作者对汉王朝汉、汉天子的忠贞不二。
教学难点:以读促学,赏析歌词的意境。
教学准备:
1、课前带领学生阅读《上下五千年》,了解《苏武牧羊》的故事。
2、教师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雏音小试我能行
1、导入语:前一阶段,我们阅读了大量爱国志士的经典篇章,老师这有几幅图,看你能联想起哪个爱国名人或哪首爱国名篇?敢不敢挑战自己!
我知道同学们掌握的爱国经典诗词远不止这些,有的能熟练地背出来的,有的还能唱出来,真好!今天老师又为大家带来了一段经典文字,请看。(出示文字)要想得到它,请先记住老师的秘诀。(点击课件)
二、诵读要领一二三
一读通读准自音,注意停顿
1、自由读,读正确。
2、指名读,相机正音。多音字“难”“教”。
3、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两段文字字数相等,还押韵呐,如果除了标点符号外,会断句的话,读起来更有节奏感,更朗朗上口。
4、师生接读,读完画出停顿记号“/”。句号比逗号停顿时间稍长些,那节与节之间就更应停顿了。
5、生自由读:读对,读顺,读出节奏来。读给同桌听。
二读懂对照注解,读懂大意
1、请大家对照注解默读,相信你一定能读懂这段文字。
2、了解苏武的身份(使者),牧羊时间(19年)、地点(北海)、原因(被匈奴扣留)。【指名说大意】汉朝使节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牧羊19年,历尽艰辛,不辱使命。
三读好想象画面,读出情感
1、请女生读上段,男生读下段。听着这两段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
2、可抓住词语或句子来想象画面,再逐句指导读。
$指导读“雪地又冰天,穷愁十九年”。
环境气候:是啊,匈奴地处北方,气候非常寒冷。(冰天雪地、北风呼啸、人迹罕至、辽阔又荒凉)
评价语:你可真会读书,还知道通过语气的延长来体现时间的漫长。$抓住“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指导读。
北海气候非常寒冷,特别是冬天,北风呼啸,大雪纷飞。
北海荒无人烟,一年到头白雪皑皑,连鸟兽也很难见到。
在这人迹罕至的北海边,举目无亲,唯一与他做伴的就是那群根本不会说话的公羊和那代表汉朝的符节。(评价语:你这样处理,读出了苏武的孤独,真好。)渴了,抓一把雪塞进嘴里;饿了,撕下身上一块羊皮毡片大嚼。你可知道,这实在难以下咽,难以消化,更难以抵御严寒呐。冷了,只能抱着羊儿取取暖。(评价语:通过你的朗读,我听出了苏武生活的艰难。)
【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读,在老师的情境设计下读。】
$指导读“白发娘,望儿归,红妆守空帏,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
你还看到了什么画面?
白发苍苍的老母亲那期盼的眼神,望眼欲穿啊。(引导语:老母亲盼儿归,心急切呀!提示学生语速加快)
是啊,妻子面容憔悴,人比黄花瘦。
苏武岂是铁石心肠,他也是个普普通通,有血有肉的人,他又何尝不思念他的老母亲,还有独守空房的妻子呢!却只能在梦中相见!——无尽的思念,痛苦的思念啊!
【齐读,师范读,同学们,听出来了吗?语速由快到慢,语调逐渐变轻,谁梦谁三个字断开,但音断气不断。生练读再齐读。】
过渡:同学们,苏武在北海牧羊整整19年,6935个日日夜夜啊,寒冷、饥饿、孤独,思念,个中艰难只有苏武自己知道。但他心里想的是什么?(直接出示句子)
$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
指名读【点评:对,关键词就是要重读。】
过渡:单于曾先后派谁和谁来劝苏武归降匈奴?任你单于怎么威逼利诱,我苏武“生是大汉人,死是大汉臣”,绝不归降。(直接出示句子)
$任海枯石烂,大节不稍亏,终教匈(xiōng)奴,心惊胆碎,拱服汉德威!
苏武用坚定的立场,坚贞的意志,让匈奴对汉朝拱手称颂。
【这里可读得激昂些。师边范读边加动作,生齐读。】
3、读到这儿,你想到用哪些词来形容苏武呢?
对,这就叫气节!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4、像我们读过的朱自清、陶渊明等也都具有这样的民族气节,可敬可叹啊!
三、声情并茂有妙招
1、同学们,诗也好,词也罢,如果不能像演奏家那样将它朗诵出来,实在不能体现它的魅力,不足以吸引人。谁愿意让我们领略一下这段文字的魅力。(指名一男一女分读。)
2、知道他们为什么能读好吗?不一定每一篇都读得字字铿锵,句句激昂。(点击课件:标题三)语速有快慢语调有高低语气有轻重
3、过渡:让我们带着敬佩,伴着音乐,一齐声情并茂地诵读这段文字。
5.小学朗读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
1、流畅、感情充沛地朗读课文;
2、了解济南冬天的景物特点;
3、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运用形象化语言描写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
4、培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 :
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初步疏通字词,较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准备朗读录音磁带和幻灯。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春天是昂扬向上的;夏天时热情奔放的;秋天是收获幸福的;谈到冬天,大家都会联想到那凛冽的北风,刺骨的寒流以及那肃杀的气象;谈到冬天,大家又会想起“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辽远,想起那“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孤寂。总而言之,冬天给我们的感受是“寒冷的”、“白色的”,然而在北中国的济南,由于特殊的地形,冬天非但没有一副严酷的面孔,反到是那幺的“慈善”可亲、笑容可掬。今天,就让我们追逐老舍先生的足迹,到济南去感受一下冬天的温馨,欣赏那秀气的山,澄绿的水„„
二、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现代著名作家。是语言大师,被誉为“人民艺术家”。著名作品有:《骆驼祥子》《龙须沟》《茶馆》《四世同堂》等。话剧茶馆被西方人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
2、背景介绍
老舍1930年前后来到山东,曾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对山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山东被他称为“第二故乡”。《济南的冬天》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成的。原为一系列直接描写济南风景名胜的长篇散文《一些印象》中的第五节。此文虽系节选,但能独立成篇。
3、济南(jǐ)伦敦(dūn)镶上(xiāng)奇迹(jì)宽敞(chǎng)看护(kān)贮蓄(zhù)水藻(zǎo)澄清(chéng)髻儿(jì)
三、写景抒情散文的学习方法?
“三问”
1、写什么景?
2、抒什么情?
3、怎样写景抒情?
四、初读课文,赏景悟情。
1、课文写了济南的哪些景物? 景物:阳光、山、雪、水„„
2、济南的景物有个什么特点? 温晴
3、那么济南的冬天之所以温晴的原因是什么呢?
a.天气响晴,有阳光朗照;b 济南三面环山,像是被 “放在小摇篮里” c.山是阳光朗照,薄雪覆盖 d.水是不结冰的,清澈透明 e.济南人的表情、感觉、幻想及心情说明济南的“温晴” ?)
3、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喜爱、赞美
过渡语:老舍极尽笔墨,传神地绘山景、描水色,使得济南冬天的山、水、阳光、白雪„„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在那如诗如画的美景中,浸透着老舍的喜爱、赞美之情。
五、再读课文,赏文析法。
1、细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思考济南的冬天的总体特点是什么?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这一特征的?方法
经过一番比较,令人信服地得出“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情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这个结论,点出“气候温情”这一特点。
3、文章按怎样的顺序描写雪后的山景?
1)山上——矮松——髻儿白花——日本看护妇 山尖——全白镶银边)山坡——白雪黄草穿花衣)山腰——露粉色 害羞
薄雪覆盖下的山——娇美秀丽 按由高到低的空间顺序,从山上、山尖至山坡、山腰,有层次地写出秀美的山景。2)城外的远山
城内——城外)卧、村庄、雪 小水墨画)狭窄——宽敞
按由里到外的顺序来写。
4、朗读下面的语句并比较它们有何不同?修辞)
A.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象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
B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象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本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夕阳斜照下的粉色的薄雪,拟写为害羞的少女,情态可掬。
C.: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了
D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藻的绿,表现了济南冬天无限生机和冬天里孕育着的无限的春意,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E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全安静不动的低声的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用了新奇、巧妙的比喻,作者把围住济南的小山比喻成小摇篮。济南躺在摇篮里享受母亲的爱抚,这当然是最温暖不过的了,而且山还低声抚慰,这幅小山摇篮图,以其比喻和拟人的巧妙运用,使人感受到小山的脉脉温情。在作者眼里小山是可爱的。
5、读下面的语句,揣摩红色字词的妙处。响晴
小结:我们绘景时,要仔细观察,抓住景物特征,运用合理的顺序(角度),通过极富有表现力的动词、修饰语、限制语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来状写客观之景(形似),另一方面要认真思考,对客观之景要经过内心感受、揣摩,融入主观的情感,使客观的景具有形象美、意境美(神似)。(着重强调写景时不能修辞、词藻等简单堆积)。
六、拓展练习
1、朗读第3——5小节
从3——5节中找出你喜欢的语句并仿写
2、小结仿写的注意点: a符合句式要求,b运用相同修辞手法
c尽可能把原句中意境(情境)仿写出来
8、片段练习:描写夏(秋)一景,注意景物描写的五个注意点。
七、比较阅读
1)比较《春》和《济南的冬天》的异同
同:抓住特征,安排较好的顺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营造了意境,景情交融。
2)异:《春》还从多种角度来描写,另描写的内容不同
八、板书设计
济南的冬天
老舍
总特点
温暖安适
无风
北平朔风(寒)
响晴
伦敦重雾(暗)
温晴
热带毒日(热)
感受:
温暖安适的理想境界
阳光朗照
温静 山
薄雪覆盖
秀气
城外远山
淡雅
水
水藻之绿
6.小学朗读比赛方案 篇六
(一)一、指导思想:
为了激发学生朗读兴趣,提高学生朗诵水平,经校领导研究决定,在我校开展一次朗诵比赛活动。
二、朗诵比赛要求:
1、以班级为单位,各班班主任负责,语文老师认真配合,每位老师必须认真负责,根据评分规则进行精心指导每位学生朗读,推荐最优秀的学生参加比赛。
2、各班参加活动人数1——2名。
3、朗诵内容:各班从本年级本学期语文课本中任意挑选,体裁不限。
三、比赛评分规则:
1、分基础和提高两部分。
2、基础部分分普通话标准、语言流畅和感情充沛这三个评分点;提高部分分仪表得体、台风自然和脱稿朗诵这三个评分点。各评分点分值见附表。
3、评委公平公证打分,班主任不参加本班的打分。
4、分一到三年级和四到六年级两个组别进行评比,每组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各一名,未获奖的参赛学生均发鼓励奖。对荣获一等奖的学生所在的班级颁发优秀指导奖。
5、奖品设置:奖状及学习用品。
四、评委组织:
1、打分:全体教师
2、统计与核算:李丽郭翠
五、活动时间:
11月30号(第13周周五)下午
六、其他:
音响功放:邓群
拍照录音:王存强
奖状填写:潘合朗
附:
横林镇西小学朗诵比赛评分表
小学朗读比赛方案
(二)一、比赛目的:
针对我校学生朗读水平不高,甚至低下的现象,我校开展“宅山中心小学课文朗读比赛”。首先,通过比赛,激发学生读课文的兴趣,养成学生读课文的习惯,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其次,检查课堂朗读教学的成效,引起教师对朗读教学的重视,不断提升自我朗读教学的水平;最后,通过比赛活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二、参赛对象:
全校学生
三、比赛时间:
元旦
四、比赛地点:
学校后操场
五、比赛规则:
1、以班级为单位,全员参加。
2、朗读内容:1——6年级教材(任选)
3、朗读的形式、场景、音响配合等各班自行安排,以突出“朗读竞赛”为主,重点指导学生读正确、流利,读出味道,有一定的感染力。
4、时间不超过10分钟。
5、赛后由评委负责评分及公布获奖班级工作。
六、评分标准(具体情况见表格):
1、使用普通话,声音响亮,语速适中,富有感情,轻重缓急合理,声音能传达出文章的韵味。
2、朗读正确流利,吐字清晰,不破句,停顿恰如其分。
3、举止大方、得体,表情投入,充满自信。
七、奖项设置:
全校分低、中、高年级分别评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
八、注意事项:
1、教师及早做好准备,积极组织学生朗读,保证比赛质量,确保比赛顺畅进行。
2、全体同学脱稿。
3、整个活动过程全校师生均用普通话交流。
九、评分标准:
班级
舞台风貌(10分)
课文内容(20分)
正确流利(20分)
语气感情(30分)
表现形式(20分)
小学朗读比赛方案
(三)一、指导思想
为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营造学生读书的氛围,展现学生个性才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学艺术素养,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二、比赛目的
首先,通过比赛,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养成学生爱读书的习惯,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其次,检查学生课外朗读的成效,引起学生对朗读的重视,不断提升自我朗读的水平;最后,通过比赛活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三、参赛对象:一至六年级(每班推选两名同学)。
四、比赛时间:
10月15日(周五)附:(请各位班主任于10月13日前把参赛名单上教导处)。
五、比赛地点:多媒体教室
六、比赛规则:
1、朗读内容为课外诗歌、散文等朗诵作品为中国古今优秀经典诗文,散文、寓言故事,也可是原创作品,作品要求主题鲜明,内容健康真实,感染力强,弘扬传统文明,体现时代精神。
2、朗读必须使用普通话。
3.朗诵时间:不超过4分钟。
4.能够读出真情实感。
5.赛后由评委负责评分及公布获奖班级工作。
七、评委:
刘福香校长、刁立成校长、孙业斌主任、李景艳主任、顾元宝主任、马博主任、张建华主任。
八、评分标准(见表格)
九、奖项设置:
7.加强小学师生的朗读意识 篇七
一、朗读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一些学生由于先天因素, 发音较迟说话不够流利。一开口就遭来白眼, 要想提高这些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必须重视朗读训练。我班有个学生性格孤僻, 很少和同学交谈, 一说话就“这······、那······”表达不清自己的想法, 同学们哄堂大笑:“他说话还结巴呢!”“他会朗读, 哑巴也会说话了”, “闭嘴”。我制止了这种骚动, 。“别人越瞧不起你, 你越要读给他们听”。我情绪有些激动, 不知是同学的讥笑使他失去了信心, 还是我突入其来的鼓励把他惊呆了, 总之他没有开口。他擎着泪水, 默默地坐下了。那目光分明有一丝希望闪过。周一班会课上我要求全班同学帮助他学会朗读。从那以后, 早读时, 课余时间, 同学们和他一起齐声朗读。过了一段时间, 我又一次点到他, 大家用信任的目光注视着他。“我们家的猫······”“啪啪啪····”我从学生的掌声中回过神来。他又一次留下了热泪, 这一回是激动的。他不但学会了朗读, 而且还爱上了朗读, 一有时间他就尽情地读, 随着朗读水平的提高, 他和同学交谈的机会多了, 说话流利的让人难以置信。由从前一个胆怯的孩子变成了一个活波开朗的学生。
二、朗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课文
要想理解文章, 必须“感之于外, 受之以心”也就是要和作者的心灵发生共振效应, 要了解作者内心的意图和思想, 有声有色的朗读达到这一目的行之有效的途径。《老人与海鸥》这篇文章是很好的朗读材料。抓住表现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和海鸥对老人无限的情的语句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无师自通, 迎刃而解, 既培养了思考能力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珍珠鸟》这一课重点在小鸟和我亲近的过程, 我利用小黑板出示了小鸟的不同动作和我的表现, 学生把动词读得淋漓尽致。一节课下来, 这篇文章已然心中有数了。由此可知, 屏弃朗读, 就好比丢掉了理解记忆课文的工具, 势不可取。
三、朗读可以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教育
正确、流利, 只是朗读的基本要求, 有感情才是朗读的具体要求。这种感情不是单一的, 他需要朗读者随情节变化调整。必须将朗读者的感受与作品相联系, 以情带声, 声情并茂。虚假的感情是苍白无力的, 装腔作势更是让人难以接受。真正将作者的感受赋予自身的话, 那么, 作者当时感受到的教育, 明白的道理也就自然在自己心中根深蒂固了。《峨眉道上》作者通过自己走路于挑山工铺路的对比, 用自己的惭愧衬托挑山工的伟大。我让学生用真情朗读“我们走在别人·····也就没有游人的欢乐”, 认真体会“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及三个“没有”的运用。真正了解到作者惭愧的原因, 让挑山工默默奉献的精神永驻心间。
四、朗读可以为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古人尚有“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的经验总结。可见朗读时作文的基础。首先朗读是检查作文中的错别字及不通顺语句的有利工具。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可以使学生即使发现文章中的错别字和一些重复啰嗦或存在语病的句子。予以及时的纠正。其次, 朗读是衡量作文是否将自己的感情发达的淋漓尽致的尺度, 学生的一篇作文“一件感人的事”大致内容是“妈妈带她去姥姥家, 路上她晕车,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给她让座, 并亲切安慰她”。她将过程较详细再现了, 结尾用一句话“这件事感动了我”。我没有马上修改, 而是让她把文章当做别人写的认真朗读, 她立刻意识到少了自己的心理活动变化及真实感受。文章有些虚情假意。修改后的文章犹如画龙点睛, 增色不少。另外, 朗读还是积累作文材料的重要手段。观察是作文的基础, 朗读时作文的前提, 这是作文教学不可违背的规律。通过长期坚持不懈的朗读, 一些常用词语, 优美句段在学生脑海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到了自己作文时, 虽不敢说下笔如有神, 但也不至于无话可说了。
8.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篇八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朗读教学;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包含多方面的内容,朗读教学就是其中的一部分,不容轻视。培养学生朗读能力过去往往不太重视,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深入,朗读成了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课堂上为學生营造良好的朗读氛围,学生们充分地读,投入饱满的热情和激情,绘声绘色地朗诵,一方面可积累词汇,另一方面可培养语感,充分体会文章的情感和主旨,逐步深入分析文章的重点词句和重点段落,为更好地理解全文做准备,也为今后的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作铺垫,还有助于口头表达能力的提升。
一、朗读教学的重要性
谈到语文教学,很多人会想到阅读和作文训练,却忽视了朗读教学,根本就不重视朗读这个环节,认为朗读无法提高阅读和作文水平,无法提高学生成绩。其实不然,语文的学习必须从朗读开始,朗读教学是最基本、最有效的手段,只有把朗读抓好了,才能学习和分析字词句和段落大意,对结构层次等作更进一步的深入钻研。因此,语文课本后面经常会提出对朗读的要求,但大部分教师和学生都做不到这点,从不读课文,或者只是默默地看,这样就完全达不到大纲对学生的要求。殊不知朗读是最容易也是最基本的方法,是学好语文的基础,是阅读写作的垫脚石。
二、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存在的误区分析
1、朗读教学的方法有误区。有些教师上语文课,一开始就让学生将全文先看一遍,然后就开始讲解分析段落大意或是布置让学生回家预习,却从不设置朗读环节,往往是学生还没有读,教师就绘声绘色地把全文通读一遍,过后,让学生学着老师的样子朗读。大部分学生不会大声朗读,没有起到训练朗读的效果。一定要在课堂上留出一部分时间给学生们朗读,让他们尽情发挥,大声朗读。
2、朗读教学的方向有误区。朗读的要求是“准确、流利、富有感情”。这三者是缺一不可、层层递进的关系。但是现在的语文教学往往只重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却忽视了“准确和流利”这两个环节。相当一部分教师用大量时间抓“有感情地朗读”,却漠视了准确和流利这两个先决条件,所以大部分学生没有达到朗读的基本要求。字音要咬准,结合上下文断句必须得当,不能把一个词分开念,切忌断章取义。
朗读教学中存在着种种误区,如何才能更快更好地提高朗读教学的水平?必须认清它的重要性,将过去错误的方法和模式加以改良,吸取好的经验,逐步探索出一条正确的教学方法。
三、朗读教学的改进
1、改进朗读方式。过去“随心所欲”的朗读方式,教师在课堂上说现在开始自己朗读课文,然后学生就都在小声地念着课文。这样貌似在朗读,其实则不然,因为朗读要大声地放开嗓子,全身心地投入进去,而不能开小差。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安排全班同学一起大声地朗读,这样做并不是浪费时间,而是为后面的学习打基础。“磨刀不误砍柴工”,虽然花了些时间,却能事半功倍。朗读的时候一定要全神贯注,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分组朗读,分男女生朗读,对话比较多的课文还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再进行点评:看谁读得好,看谁读得更准确、流利、有感情。
2、扩大朗读的范畴。朗读的文章,不能仅局限在课本上,课外阅读的书籍,各种类型的文章,如散文、记叙文、诗歌、科普著作,都可以作为朗读的好素材。这样学生能够涉猎各门类各学科的文章,不仅从中学到知识,而且通过对各学科的文章的对比找到这类文章的特点,以后做阅读理解题型,碰到各学科的范文时,就会胸有成竹,而不至于手忙脚乱。
3、借鉴和模仿。多听听课堂上语文教师的朗读、电视里播音员的播音、诗歌朗诵等节目,从中吸取充足的养分,多借鉴和模仿他们的语速和语调,注意吐字清晰,轻重音的使用。借鉴和模仿晚会上诗歌朗诵的老艺术家们充沛的感情,全情投入那股精、气、神,融入到朗读中,这样朗读训练才有效果,才会更加富有感情色彩。
4、朗读与感悟相结合。朗读与感悟要相结合,有些意境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一味地机械性地朗读只是能读准字词句,却不能感悟文章的真谛,读的最终目的是要悟出文章的主旨,体会出作者的意图及流露出来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在读的过程中认识生字、生词,在读的过程中培养语感,注重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声情并茂,通过朗读体会文章的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5、朗读与讲评相结合。朗读与讲评是相辅相成的,教师应该加以正确的指导,多组织和开展一些朗诵比赛,让学生各抒己见,自己做评委,大家互相点评,这样既能增加朗读的机会,又能体现出朗读水平,学生的体会更深,最后教师再进行指导性的点评和讲解,这样加深学生的印象。
6、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现代课堂不再是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了,而是结合各种多媒体技术,声音、影像甚至动画相结合的表现形式丰富的课堂。朗读教学恰好能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如放一些朗读的磁带,让学生边听边对比,找出自己朗读课文时的差距,从而提高朗读水平。教师可以多花一些心思,做些课件,让学生能结合画面更直观地感受作者描绘的是一个怎样的意境。如果能播放些带朗读的投影动画,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声音、动画共同构造的一个三维立体的画面,将会达到妙不可言的效果,以后每当朗读这篇文章时学生脑海里就会自然地浮现出一幅三维立体画面,印象深刻。
总之,朗读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适时的引导和有针对性的指导,从思想上对朗读教学要高度重视,必须摒弃过去的一些不好的做法,充分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朗读平台,尽可能多地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在课堂上练习朗读,互相点评优点和不足之处,不断改进,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共同进步,为语文学科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施晓岚.苏教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浅议[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9).
[2] 王筱芳.苏教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的几点新思考[J].读与写杂志,2010,(12).
9.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漫谈 篇九
一、新课标对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对朗读教学非常重视。四个学段的阅读部分都率先强调:“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条,贯穿四个学段。此外四个学段各有具体要求:
第一学段:“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第二学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第三学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第四学段(初中):“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在教学建议部分也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还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可见,朗读被认为是贯串于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语文教学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还强调“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和感情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的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由此看出,《语文课程标准》认为朗读不仅仅是一种技能的训练活动,更是一种主体的生命活动。朗读与“理解、把握、体验、领悟”等密不可分,朗读不应外在于这些活动形式,而应包孕于这些活动形式。也就是说,朗读在性质上应从属于“感悟、积累和运用语言的语文实践活动”。
二、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特点
1、注重学生朗读表达具有多元性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学生个体的知识与生活经历不同,其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也各不同。因此,朗读指导中教师不应拿着自己的一套标准要求学生,而应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尊重学生的对文本的多元解读。
2、注重学生朗读能力的发展
无论是哪个学生朗读后,教师对其的指导都应是既肯定优点,又指出存在的不足,而且还要让他反复“再实践”。这样,长年累月下来对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会有实实在在的帮助。
3、注重对学生的朗读评价
具有激励性朗读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朗读水平的提高。评价时,要切实针对每个学生的情况正视他们的差异,在尊重个性,促其发展的前提下,对他们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多一些指导,少一些评判;多一些情趣,少一些教条,尽量采用“激励性”的语言,从正面加以引导,设置朗读水平阶梯。
三、有效朗读指导的方法
(一)强化语音训练,让学生读的入格 新课标对于朗读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确保朗读语音的正确。因此朗读指导过程中国首要要对正字和正音进行严格的要求和把关。朗读作为一种有声语言表达,能够对课文中的思想感情加以生动的表达和展现,吐字清晰和发音准确是表达的首要要求,教师应当对学生发音不准的字和读错的音进行严格及时的纠正和指导,尤其是多音字、形近字以及一些语气助词、儿化音、轻声、变调等加以特别的注意,及时提醒学生。再者就是不能读破词句,在朗读指导过程中要求学生把语句读完整,切不可读断句,合理把握好段与段、句与句之间的间隙,读的速度适中、连贯流畅,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表达出文章作者原本要表达的意思和情感。最后,要注意对朗读强调的纠正,比如用快而小的声音进行的念经式的读书,声意分离,只闻声而不传情且不解意的唱书调,照字念音或者有字无词,再或者是有词无句的念书调等等都是需要教师在朗读指导过程中加以纠正和改善的朗读强调,因为一旦让学生养成上述几种不良的朗读强调习惯,在要求学生把课文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朗读来表现出来就非常难了,甚至是不可能实现的。
(二)重视朗读技巧,让学生读的入情
新课标对于朗读指导提出的最多也是最为重视的一向要求就是要带有感情的朗读,指导学生朗读技巧时,结合文章的内容和故事情节来训练学生对于重音、停顿、语气、语调、语速等变化的掌握。每一种技巧的训练方式是随文训练和分类训练相结合。教师在朗读指导过程加强朗读技巧的指导,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停顿训练。主要针对常用的标点符号的停顿时长和同一个句子中根据语意进行停顿训练,以准确地表达语意。
2.语气训练。主要分为以下四种情况:①对于意境优美的句子,朗读时用柔和的语气;②对于表示着急或愤怒的句子,朗读时用急促的语气;③对于表示兴奋或愤怒的句子,朗读时用急促的语气;④对于表示悲伤、气馁等负面情绪的语句,朗读时用低沉的语气;⑤对于说明文或旁白部分,朗读时用平淡、介绍性的语气。
3.语速训练。主要分为以下三种情况:①对于描写心情激动、着急、愤怒、语意突然发生转折、突发危险的句子,朗读时语速快;②对于描写心情悲伤的句子,朗读时语速稍慢;③对于没有多少感情色彩的句子,朗读时语速适中就可以。
4.语调训练。①表达兴奋、赞美、高兴、喜爱、喜悦的句子,朗读时语调较高,声音洪亮;②表达悲痛的句子,朗读时语调较低,声音低沉;③表达情绪平缓的句子,朗读时语调平缓,音量适中。
5.重音训练。把最能体现句子意思的一个或词语读得重一些,读出抑扬顿挫。通过在需要重读的字词下面加点的方式先让学生做标记,然后再朗读出重音,养成好习惯。
6.变音训练。主要训练儿化音、“一”字的变音、“不”的变音。具体到每篇文章、每段话、每句话、每个词、每个字怎么读,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都结合文章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
根据文体确定朗读基调,说明文或叙述的旁白部分一般适用于平淡、介绍性的语气读。而叙事写人的文章,要根据言故事情节的转折 和感情的跌宕起伏变化来定朗读技巧;写景状物的文章要根据景物的特点及其所暗含的作者的感情来定;诗歌要读出节奏和韵律及感情色彩。
四、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方法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孩子们只有爱上了读书,才能发展语言能力,进而理解力,创作力才能得到提高。因此,阅读教学要落到实处、搞扎实,就必须从最根本的朗读上多下工夫。教学中要从“读”出发,把“读”贯穿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抒发的情感,培养语感。
1、未成曲调先有情
在学生朗读时,教师要先引导学生把握好文本的情感,让学生做到有感情地朗读。每篇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都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在指导朗读时,要选择好训练的“点”,要细读文本,寻求朗读的最佳方法,要因文而异、因情而异且因人而异。在朗读教学中,教师也要讲求一个“精”字,指导学生进行朗读时,要抓住课文的重难点词句或者一些重要的段落精心地进行指导,使学生做到举一反三。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朗读的时候目标更加明确,品悟起来也会更加充分,在朗读中切实提高自己品悟语言的能力。
2、朗读时间要充分,知意悟情
由于一节课的时间有限,教师多重讲解,轻朗读。朗读练习犹如蜻蜓点水,来去匆匆,如在预习时的朗读,教师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呢?学生往往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更别提 读通课文了,认识字词了,朗读俨然成了“花架子”。学生没有得到充裕的时间去朗读课文至读通课文,因此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并不真切,思考并不深刻,感受并不强烈,学生无非是一个个“面塑的听者”,无非是用自己的脑袋去装老师的思想,他们体会到的并不是自己的“情”,悟到的并不是自己的“理”,长此以往如此剥夺学生的朗读时间,学生必然会失去理解的个性。
那么我们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教师应该根据教材特点安排好每节课的朗读时间,要把朗读时间交还给学生,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让全班的学生读完、读好,切不可玩“花架子”“走过场”。要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反复的地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要鼓励学生多读,最为重要的是在朗读教学中教师不能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朗读,一定要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原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多读书,让学生通过所读的文字自己去体会,去领悟,让此时的学生由“听者”变成真正的“读者”,让他们去体会自己的情,领悟自己的理而我们教师给学生担兰“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正如《语文新课标》中提出的:“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感受情感的熏陶”。
3、精读领悟,重在“巧”
朗读如果仅停留在学生的自悟自得上是远不够的,需要教师精心引导,让学生细心品味课文中的语言,让学生在朗读中养成好习惯,领悟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大意。学生的悟在于教师的巧妙、适时的引导。因为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是有限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有重点、有目的地加以点拨和引导。
4、发挥想象,演绎揣摩人物。
学习语文知识时,想象是领悟人物情感的前提,而领悟情感能够深化学生对情境的感知。因此,在朗读教学中,对于能揭示情境的一些词句,如描写神态、动作的词句,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进行再现,让学生迅速进入情境中体悟情感。
5、朗读形式多样,激趣入境。
朗读的形式有很多,有范读、领读、齐读、表演读、分角色读等等。老师需要采用各种形式来激发他们的兴趣。其中范读指导必不可少,由于小学生的模仿性强,所以教师适时的范读是朗读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教师的范读以情感人,使学生身临其境,引起共鸣,从而激发学生朗读的激情。
6、培养朗读习惯,受益终生。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训练学生‘‘读到位”“边读边想”外,还要善于发现并且及时纠正学生的一些不良的读书习惯,如唱读、语速过缓、平淡乏味等。二是要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指导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适当地进行圈点勾画,这样能够有效把握阅读内容的重点,还能够找出理解方面的疑难之处。三是要让学生了解并且学会运用速读、跳读、精读、略读、赏读等多种有效的阅读方法,让学生逐渐学会根据自己的阅读需求来选择不同的读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也会让他们终身受益。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效的朗读能 够让学生在品读中去感受文章中的思想情感,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五、形成朗读教学策略。
1、朗读教学策略总要求
一是语言表达的形象化。促使学生对抽象的语言文字具体化、形象化,增强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二是语言表达的准确化。通过反复阅读、揣摩、品尝,对语言文字地把握更为准确,追求一种独到的顿悟。
三是语言表达的整体化。指导学生在依托具体的语境,整体着眼,上下联系,融会贯通。
四是语言表达的想象化。指导学生调动生活积累和生活经验,重组记忆表象,再造相关形象,并逐渐进入作者所描绘的世界,去感受鲜活的人物、动人的场面、秀丽的景色,去体味作者所表达的喜怒哀乐。
2、常态课朗读教学策略。(1)低年级朗读教学策略。
低年级学生朗读基础薄弱,朗读积累较少,要想让他们在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个性,不是单纯地靠朗读技巧的指导所能达到的。我们利用低年级课文有诗歌、童话等孩子们喜闻乐见的诵读材料的特点,进行了朗读教学实践,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教学策略。
①自读识字环节,强调读准字音。
严格要求学生读准字音,尤其注意区分易混淆的平翘舌音和前后鼻音。如“春”不能读成“cun”,“生”不能读成“seng”,“京”不 能读成“jin”等。读准字音,是流利、有感情朗读的基础,在教学的第一大环节中采用多种方式读准生字词,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②合作交流环节,强调读通句子。
学生先读给同桌听,互相检查,然后班内展示。如果有的学生出现断字断词错误时,其他同学给予纠正,确保将句子读通顺。这为读好段落做好了铺垫。
③品读领悟环节,强调不唱读。
有的学生不假思索地读,像唱读,有的拖音严重,甚至一个字一个字地读。针对这种现象,课题组教师主要采取了两种方法:方法一:教会学生划分词语。先教会学生划分句子中的词语这一方法,根据词语的意思和句子意思进行划分,一开始需要有个适应阶段,学生学会后就让他们先做好词语划分,再出声朗读;注意句子的停顿。方法二:教会学生恰当停顿。教会学生认识带逗号、顿号、句号、问号和叹号的句子的停顿时间长短,读出句子的不同停顿和不同语气。
④拓展延伸环节,强调读出感情。
教师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引导学生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读出感情,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们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动情朗读,读出文章的思想感情。主要采用的方法有以下三种:一是教师范读。二是创设情境引读。利用音乐、图片和视频等资源,加上老师的语言引导,为学生的朗读创设情境。三是运用多种形式朗读。根据朗读内容,教师灵活运用齐读、轻声读、大 声读、分角色读、比赛读、表演读、配乐读等形式,有利于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2)中高年级朗读教学策略。
中高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朗读基础,朗读积累较多,朗读目标不仅停留在读正确、读流利的层面上,而是要让他们在朗读中逐步达到熟读,有的文章还要求复述或背诵,将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外在的朗读语言,在品读重使学生加深对文本语言的理解,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我们根据中高年级课文内容和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进行了朗读教学实践,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教学策略。
①预习探究环节,强调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要求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等方法读准字音。在此基础上,读通句子,为流利、有感情朗读打好坚实的基础。对于长句子,让学生在自己容易断字断句出错的地方用竖线做好停顿标记,以提醒自己根据词句的意思确定停顿。对于不同标点符号的句子用不同的语气去读。对于变音,也要读正确。
②合作交流环节,强调读得流利。
学生先在小组内互相检查,如果有的学生出现不流利时,本组其他同学给予纠正,确保将课文读得流利。然后班内展示,评一评谁读得最流利,这为品读课文做好了铺垫。
③品读感悟环节,强调读出感情。
教师想方设法,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读出感情,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引导学生感情 朗读,读出文章的主旨。主要采用的方法有以下三种:一是教师范读。对于比较难理解的段落或句子,教师先范读,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情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朗读技巧,感受文本的感情基调,学生还能感受到朗读的音韵美和意境美,受到美的熏陶,久而久之使学生爱上朗读、善于朗读。我们发现,多数学生模仿老师范读的能力很强,教师范读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二是创设情境引读。利用音乐、图片和视频等资源,加上老师的语言引导,为学生的朗读创设情境。三是运用多种形式朗读。根据朗读内容,教师灵活运用个别读、齐读、领读、轮读、分角色读、比赛读、合作读、想象读、配乐读等形式,有利于思考和感悟。
④拓展延伸环节,强调读出韵味。
在学完整篇课文后,教师引导学生在正确、流利、有感情的基础上读出韵味,教师用深情的语言,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重点段落。
3、课外朗读推荐篇目指导课教学策略。
①课外朗读篇目推荐。精选适合学生认真特点的篇目,印发给全校师生使用,旨在扩大学生的阅读面,通过一定数量的朗读材料,来检验学生的朗读水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朗读一部分,学生自由朗读另一部分,实现朗读能力的迁移,日积月累,最终实现朗读水平的提高。
②课外朗读推荐篇目指导课教学策略
朗读指导课的教学过程分导入揭题、联想指导、指导朗读、朗读总结四个环节,其中导入课题与常态课的导入方式相同,分谈话导入、谜语导入、图片导入、故事导入等方式,指导朗读同常态课品读感悟环节中的操作要领。现重点谈一下联想指导环节和朗读总结环节操作流程。
联想指导环节,联系选编的文本内容,教师引导学生说说如何朗读这篇文章,学生根据自己的朗读经验和文本内容对每个自然段或每个角色发表朗读看法。在此基础上,师生总结出朗读要求和技巧。然后,教师范读,给学生提出倾听要求: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听完你有什么感受?然后全班交流,学生畅所欲言,教师总结,你所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都是联想。有了丰富的联想,学生在朗读时就会把联想融入其中,从而读出感情。这是在指导朗读环节前很重要的一环。
10.小学语文朗读指导方法 篇十
景物描写较为注重结构与层次,初中语文教材中的 篇章经常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描写景物。调动多种感官来描写,不仅能够拓展描写内容,增强景物的形象性,还能够给读者带来较为具体的感受,此种景物描写的方法也非常值得学生效仿。古人云“远观山有色,近听水无声”,这是说非远观无法辨别高山的颜色,非近听无法察觉流水无声,表明景物描写必须要注意变换观察角度。
二、综合运用,从不同角度抒发情怀
在写作前,掌握写作的方法,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描写景物时,可以只使用一两种写景的方法,也可将多种写景的方法進行综合运用。如将从虚实结合或者由点到面等手法结合起来,由此突出景物的特征,更好地表达场景中蕴含的情感,体现文章的美感。例如在学习《沁园春·雪》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重点朗读上阙,学习运用综合手法来描写景物。“北国风光·……分外妖娆”,朗读完毕后,教师就可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师:“你们朗读后认为,上阕中使用了哪些描写景物的方法?能举出例子吗?”
生:“有由远到近,从整体到部分的方法,开头几句就体现出来了。”
在此过程中,学生可能回答得不够完整,教师应当进行及时的补充。
师:“你们说得很好,除了这些手法外,本节还使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就将静止的山与高原看做了舞动的银蛇,奔跑的大象,动感十足。作者在描写景物的过程中,还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增加文章的美感?”
生:“有比喻、拟人以及夸张的修辞手法。”
师:“同学们真棒,除了你们说的修辞手法外,还包含了对偶、互文手法,文中的开头就有体现。”
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景物的描写更加优美,且极好地突出了雪景的魅力,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赞美。此外,词中还使用了大手笔的写法,从点到面,虚实结合等,加上恰当的修辞,展现了雪景磅礴的气势,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三、情景交融,品味生活真谛
自然风光是变幻莫测的,无论是何种景物,何种季节,具体的自然风光本来就在传达一些信息,而景物意义的表达与作者的心境相关。例如在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时,在带领学生朗读诗词后,就可引导学生体会景物描写的细节。
师:“赏夜游之景是较为常见的素材,但在苏轼笔下,却有了丰富的内涵。作者只是将常用字排列组合,就展现了不同的品味。再次阅读文章,用原文说一说,在月夜,苏轼都看到了哪些景物?哪位同学能翻译一下‘庭下如……盖竹柏影也’这句话的意思?”
生:“在清澈的水的庭院,有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与柏树的影子。”
师:“大家认为他翻译的对吗?”
生:“院子里没有水,但是在月光下像水,他忽略了‘如’这个比喻词。”
在不同的心境下描写景物,表达出的情感也是不同的。同样是圆月,李白因为思念家乡,写出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而苏轼虽然心存悲伤,但仍然较为积极乐观,在月光的衬托下,竹子犹如“水中藻荇交横”,和月光一样安静的寺院,摇曳的竹影,与苏轼的心境契合。充分运用景物描写,才能够展现人物的精神状态,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水平。
11.浅析小学语文朗读教育 篇十一
【关键词】朗读教育 重要性 能力提高
前言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由此可见,朗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往往存在着偏重写的训练,忽视其他方面的训练的现象,其中朗读的训练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其实在课堂教学中,恰当而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
一、朗读有助于强化记忆,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读书百遍而义自见。早在《三国志》,古人就告诉我们读书读得多了,书中之义就自然出现,不待讲解,即明其义矣这个道理。小学低年级阶段机械记忆占主导地位,通过朗读,口、眼、耳、脑、心并用,增加了文章向大脑输送的渠道,强化了学生对文章的记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教案优化设计的教学目标,也要求教师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课文内容。这就要求教师给学生留有一定时间进行课文朗读,让学生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在加深记忆的同时,自然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学生在初学语言时,声音对大脑皮层建立听觉表象的作用尤为重要,可以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语言。这里我以《槐乡五月》(这篇课文语言优美如同一首田园诗)一课为例,简单说下我在教学朗读的三步曲。
(一)初读,正确地读。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要从小处做起,字字清晰,发挥文中的拼音的作用,可结合生字词的正音进行。学生可圈出课文中的生字词,读准字音;接着读通长句子;然后分段读;最后把整篇课文连起来读一读。读前可以听老师范读或听录音。还可以几个同学组成朗读小组,请朗读能力较好的学生带动薄弱的学生或大家比赛读,仔细听,看谁读得正确,待会儿大家再来评一评。这样使初读的目标切切实实落在“正确地读”上。
(二)熟读,流利地读。熟读课文,要求读得流利,琅琅上口,不读破词句。这是朗读课文的第二阶段。这个阶段也可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如《槐乡五月》一课重点介绍花美和人美,在学生初读课文理出课文描写了花美和人美的句子,再抽出这三个自然段重点练习朗读 。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对课文更熟悉,也能使学生在读中感悟。朗读中,我将几个比较难读的句子抽出来训练,读流利了再回到课文中去读,一段一段地读流利,最后全篇课文就能够读流利了。
(三)细读,读出一定的感情。词句的理解可在朗读中进行。实际上“理解词句”和“有感情地朗读”是相辅相成的。也就是说,正确地理解词句就能正确地读出情感,而在读出句子的感情的同时又加深了对词句的理解:如读第一自然段时,我只问学生最喜欢哪句话,为什么?在这个宽泛的问题下,学生们自由的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有的说喜欢第一句,因为花多,有的喜欢玉球,因为很美。有的喜欢整个槐乡都浸在香海中了。因为通过读这一句他能闻见花的香气。在读“有的槐花一条一条地挂满枝头,近看如维吾尔族姑娘披散在肩上的小辫儿”这一句时,我告诉他们要注意“有的……有的……”的用法,更重要的是要读出活跃和欣喜语气。而文中的陈述句当然要读得肯定。
二、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经过精挑细选的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丰富隽永的材料。这里的朗读要分两步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必须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 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字,不减字,不读破词句,要把句子读通顺。《月光曲》是一篇很有意境美的课文。文中“幽静的小路”“断断续续的钢琴声”这样的词语都是极富美感的。例如“好像披上了银纱”“清幽”描写出了清亮如水的月光下,茅屋里的美好景象。这样的美,盖过了茅屋里的穷困和凄凉。我在课前要求学生先把这些美妙的词语先划出来,仔细品味,在头脑中营造那月朦胧、鸟朦胧的境界,真切的感受到了美之后。我再播放《月光曲》这首钢琴曲。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放声朗诵这篇美文。在这美妙的音乐中,皮鞋匠听着贝多芬的琴声,联想到海上明月升起的奇丽画面。刚开始月亮刚从“水天相接”处升起,海面上“洒遍银光”。这是一个平静的大海的月夜。此刻,贝多芬轻轻地按着琴键,音乐轻幽、舒缓。接着,月亮越升越高,天空出现了“一缕缕轻纱似的微云”。随着天气的变化,音乐逐渐增强,曲调出现了波折。随后“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强音乐骤然响起。浪花“涌过来”,气势凶猛,音乐高昂激越,节奏越来越快。这样联想,从侧面描写出了贝多芬的琴声,融进了他心中强烈的感情,美妙动人。在朗读中,同学们能深切的感受到皮鞋匠被贝多芬动人的音乐而强烈震撼的心。因为在朗读中,我们也深切的融入了这绝美的境界中。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文章中人格之美、艺术之美、文字之美。朗读对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极为重要的。
结论
12.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探微 篇十二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能不能“好之”与“乐之”跟兴趣有很大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首先就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参与朗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 示范引路, 培养兴趣。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要善干利用榜样的力量。教师在课外多训练, 练就一身范读的真本领, 在语音、体态、意境、情感等方面给予学生示范和启迪, 作出表率。也可让班上一些朗读能力较强的学生来充当“小老师’, 还可借助现代教育手段 (如音响、录像等) , 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榜样示范, 来激发生学生的朗读兴趣, 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朗读中来。
2. 褒扬为主, 热情鼓励。
“教育的艺术, 首先不在于获得知识的多少, 而在于激励、鼓舞、欣赏。”一味批评, 过于严格, 只能打消他们的积极性, 产生自卑甚至逆反心理, 所以在朗读训练中教师要多表扬少批评, 多鼓励少指责。要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 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要中肯地评价, 热情地鼓舞, 从而消除他们的胆怯、畏难的情绪, 创设一个轻松宽容的环境, 让他们想读、爱读、乐读。
3. 提供机会, 积极参与。
小学生好奇心强, 好玩好动好表现, 应更多地给他们创造朗读的机会, 让他们积极参与, 在不断地实践中锻炼, 提高朗读的水平。
在课堂教学中加大朗读训练量。好的课文, 在课前预习时, 课后复习时, 课堂教学中多组织学生认真地读, 切实保证朗读的量。也可以组织学生针对性地读精彩段落、生动的细节、精美的语言……也可让学生自读、个别读、分角色读、对比朗诵……通过读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通过读来提高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 通过读来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
二、注重朗读指导, 进行有效训练
朗读是一种有声有色的艺术, 是学生由“念”到“读”转化, 不能靠“自学成才”, 应加强训练方法的指导, 进行有效的训练。
1. 加强朗读技术的指导和点拨。
朗读技巧是在读准确、读流利的前提下对朗读的停顿、节奏、重音、速度作艺术的处理。朗读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停顿。段落与段落之间, 句与句之间, 各种标点符号都有不同的停顿, 都要认真地区别。要把一篇文章读生动, 读得意蕴深长就要把握好课文的感情基调。表示激动的场面要读得高昂, 表示沉痛的场面要读得沉重, 表示祥和的场面要读得平稳……这些技巧都要对学生讲清。如果朗读的材料是描绘人物形象的, 应根据人物形象来确定朗读的方法。悲哀、迟钝等话语速度应慢些, 热情、睿智的话语速度应快。教师指导得法, 启发得当, 学生训练到位, 才能有效地提高朗读技术。
2. 创设情境, 生动地训练。
学生的朗读能力是在具体情境的实践中培养出来的, 只有营造一个富有生气、轻松热烈的氛围, 学生才能有双向互动的实践过程, 所以教师应有意识地在课内外创设多种多样的朗读情境, 唤起学生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参与到朗读活动中来。
(1) 画面演示。电教多媒休在课堂中的运用已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青睐, 它能把文章内容变得直观生动、富有情趣、充满吸引力。学生可以从各类形象的直观演示中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 并通过感知、理解、想象去感受作品中的意境。
(2) 借助配乐。一些抒情性极强的散文作品, 借助音乐可以沟通音乐语言与文字语言, 充分调动学生听觉、视觉等器官, 音乐的感染力唤醒学生积极愉悦的情绪情感体验, 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中提高朗读能力。
3. 开展活动, 强化实践。
朗诵能力务必强化实践, 使学生养成正确朗诵的习惯。课内外强化实践的方法很多, 这里略举一二。
(1) 对比朗读。同一篇文章, 通过不同读法的比较, 让学生快读、慢读、舒缓地读、急切地读、高兴地读、悲伤地读……比较不同语调语气的表达效呆, 找出最佳的朗读方法。
(2) 朗读竞赛。小学生好胜心强, 竞赛这种方式符合该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以小组为单位, 推选一位同学上台比赛, 评出优胜者, 当选为擂主, 其他同学进行挑战擂主的活动。刺激学生踊跃参加, 互相学习, 取长补短, 使学生整体朗诵水平向良性方向发展。
(3) 分角色朗读, 排演课本剧。这一方法较适合角色特多的小说或戏剧教学。在学生充分理解人物形象的基础上, 进行角色体验, 分角色朗诵甚至排演一幕课本剧剧, 进行场景表演, 寓教于乐。
13.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篇十三
内容摘要: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朗读就是其中重要的一条,教学中要从“读”出发,把“读”贯穿教学全过程,把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作为阅读教学的根本。它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体现以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同时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理念在朗读教学中的落实。关键词: 朗读形式 看法 指导 作用
人教版小学语文新教材所选篇目,文质兼美,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人文精神,非常适合朗读。学生可以通过朗读理解课文的字、词、句、篇,领会文章的主旨、神韵、风格,受到熏陶感染。其次,朗读有助于语言的积累,在反复的朗读吟诵之中,字、词、句、段、篇能够顺利地进入学生的语言仓库,能锻炼学生用语言描绘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以致能提高听、说和写作水平,加大语文为生活服务的力度。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朗读,检查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感情倾向、认识水平和运用程度。所以,在教学中狠抓朗读,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下面就几种朗读的形式谈谈看法。
一、赏读与创设情境
“赏语言,赏人情,学表达,明事理”,这种朗读方式对于语言和意境较优美的诗歌和散文较适合。文质兼美的课文往往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教师在朗读教学中,以声情并茂的范读创设出浓浓的教学氛围,调动学习的兴趣,指导学生朗读时,在初步感知课文后,就应该让学生沉浸在课文中,去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感悟作品背后所蕴涵的情感,让学生在学习中品析自己喜欢的词句。读出文句中的情感,意境以及“弦外之音”等。学生通过绘声绘色的朗读,才能随着作者感情的跌宕、心潮的起伏、思维的翻腾去心领神会,他们在读中品味语意,在赏析中加以品读,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想象与激发情感
美文佳作都具有极佳的意境美,正所谓“可意会而不可言传”,朗读可将语言文字创设的意境美展示出来,而这意境美是需要借助想象实现的。学生朗读时,不仅要以语感出发,而且还要始终伴随对具体形象的感知、联想、想象,因此也就能从中获得情感体验。德国戏剧家席勒指出:“想象越生动活泼,也就更多引起心灵的活动,激起的情感也就更强烈。”
三、演读与感悟体验
小学语文新教材中有许多故事性很强的课文,如《称赞》《纸船和风筝》《小鸟和牵牛花》《回声》等这样的文章适合于学生的表演。对于这类文章,可以让学生担当课本剧中的角色,进行绘声绘色的表演。学生通过对文中人物说话的语气和表情进行模仿,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了理解,那么再回过头去朗读课文的时候,他们就能很好的把文中的感情表达出来。这时,教师应让学生自由地练习,充分地交流讨论,反复地比较和揣摩,不断地提高认识、加深理解。此时激发学生创造性地朗读,如表演读、诵读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四、评读与促进发展
在多种读的形式中,评读是不可缺少的。课堂中,教师们常用“赛”的方式组织朗读教学,如小组比,男女生比等。既然有赛,就有评。评议时,教师应特别注意评价方法,充分地尊重学生,使每一个学生在评价过程中领略成功的喜悦。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经验,加上阅读材料本身内涵的开放性,不同的学生对文本会作出不同的“解读”。所以,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逐步养成学生看问题能从不同立场、方式、方法的习惯。
朗读的方法灵活多样,这里仅就个别特色的朗读谈谈个人的解。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就能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会学习。实践证明,在课堂上让学生细细地读,理解地读,入情地读,还有助于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同时注重指导方法。
在阅读教学中我是这样进行朗读指导的?
一、善于设计朗读形式,因材施读。朗读形式应根据不同性质的课文来设计。突破朗读难点,帮助学生加深对重点段落与词语的理解。为了突出重点,加强识记,对思想性较强的课文有关主要段落应加大力度齐读,帮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写作意图。为了诱发灵感,活跃气氛,凝聚感情,对句意连贯,内在联系紧密的课文,可采用层层点拨设问,步步引读。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读懂、读通课文。使朗读训练落到实处,发挥出读的效果。
二、认真把握朗读的整体性和层次性。指导朗读不能急功近利,应服从于全册教材、单元及课文的整体要求。根据课文内容的深浅程度,应按学生的思维,经过由具体到概括,再由概括到具体的过程。层次分明地指导学生朗读。
三、充分保证朗读时间。阅读教学应留有充裕时间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朗读训练,使课堂教学体现读书为主与训练为主的有机结合。学生带着不同的问题去朗读,并要求学生读课文时做到:用心,求准确,认清楚,有感情。从而使指导、反馈贯穿教学全过程。
四、进行朗读指导的若干注意点。
1、勤读代替多问。
2、借助直觉思维带读,通过看图片、实物、资料、板画或者参观、访问、表演让直觉思维诱发朗读情趣。
在《语文新课程标准》正式实施,新课程中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更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综上所述,我认为在实际教学中应特别重视朗读教学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及在具体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一)朗读能力是学生形成其它各项语文能力的基础,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促进作用。
1.朗读是学生发展智力、学会做人的重要途径。在朗读能力形成与提高过程中,学生会读到许多文质优美的典范作品。朗读这些作品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还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想像能力等重要的智力因素得到了锻炼和提高。琅琅上口的语句使学生感受到作者睿智、鲜活的思想,俯瞰到深刻的生活哲理,学会做人的道理,正所谓读书可以明智。
2.朗读能力是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在信息社会中要获得新的信息就必须善于交际,“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良好的口才始于朗读,会说从会读开始。朗读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概括能力和组织语言的能力。
(二)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朗读是培养语感的主要途径:所谓语感,一是指具有个性特征的言语。例如人们见到“落叶”二字时,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说不尽的意味;二是指对以抽象共性形式存在的语言法则、结构的敏感。例如人们听到“我和姐姐一起漂亮”就会自然的反应到“一起”换为“都”才正确。语感是学好语文的重要基础,培养语感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便是朗读。朗读让学生感受语言的同时对语言进行感知判断,受其潜移默化的影响。
总之,朗读是识字的重要途径,能提高听话、说话和写作能力,增长知识,发展智力,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和美的熏陶。俯瞰到深刻的生活哲理,学会做人的道理,正所谓读书可以明智。
参考文献:《小学语文教学法》
14.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实施策略 篇十四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朗读教学一直作为教学开展的主要内容,其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和影响深远。目前,我国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朗读时间开展不够、不充分以及教学评价单一等。针对朗读教学的开展进行具体分析,进而提出改善的可行性措施。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朗读教学;优化策略
一、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
朗读在小学语文教育中非常重要,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文章,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但是,目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1)朗读时间少,未能达到预期效果。(2)朗读目的不明确,学生容易养成坏习惯。(3)朗读参与面狭窄,造成部分学生失去信心与机会。(4)朗读指导方法单一化,学生不能真正掌握朗读技巧,缺失范读,无法起到激励作用。因此,优化朗读教学势在必行。
二、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优化策略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朗读积极性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朗读的效果好与不好,完全取决于教师对朗读教学的态度。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还要让学生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一般情况下,教师常常用到的就是创设情境法和朗读表演法。创设情境法是指教师通过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或者具有感染力的情境,进而刺激学生的视觉或者感觉等,快速地将学生带入情境中来,达到一定的效果。而朗读表演法是指通过角色朗读扮演的方法促使学生对人物的性格以及思想了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结合学生学段、文章文体的特点提高朗读技巧
小学语文教师在朗读指导过程中,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年龄、知识结构等特点,对不同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比如,朗读选择标准的普通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也需要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侧重点或者采用不同的训练方式。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其掌握的词汇量有限,而且小学生对句子结构没有全面的概念。对此,教师应该不用过多地注重语言的分析和解释。教师首要做的就是能够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理解文章内容,并且促进朗读效果。低年级的学生适合反复的朗读并且背诵,也适合图文并茂的方法令其感知事物,指导朗读。
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而言,其语言基础水平略高于低年级学生,也有了基本的理解能力,词汇量也有所提高。对此,教师就要适当地关注文体培养,对一些优美语句、经典语句等进行反复朗读,强调咏读,指导学生用心去读,用心感悟每一个字、每一个词以及每一句话。小学语文阅读教材中设计的文体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诗歌、寓言以及童话等,对于不同的文体教师采用不同的朗读技巧引导。比如,在学习童话或者寓言文体时,对于人物形象的表述大部分都是采用拟人化的小动物形象,大概在一个到两个之间。教师可以采用夸张、幽默的语言方法,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内容。将学生进行分组或者分角色地扮演课文内容,寓言课文侧重于对道理的描述,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让学生懂得深刻的道路。诗歌课文侧重于内容的节律性、情感性以及神韵性,其作为朗读教材最好的内容需要教师给予学生更多的指导,培养学生达到朗朗上口的最佳效果。朗读过程中,学生对音节、音律等存在差异,教师要适当地给予引导,鼓励学生向个性化方向发展,深刻理解诗歌等文体的情感表达,进而体会内容的深层次含义。
3.强化朗读评价
教学评价是任何一个教学过程都不能缺乏的重要部分,朗读教学亦如此。在评价体系中,朗读评价可以是艺术性的评价,也可以是激励性的评价。艺术性的评价是指对学生的朗读表现不直接做出评价语言,而是通过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做出的信息反馈之后,引导学生深层次领悟文章内容,促使学生形成一种高于一般性评价的自我评价。所谓的激励性评价是指通过学生对朗读内容的表现,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本着肯定学生、激励学生的原则,对学生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语言。目的在于鼓舞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已经看到学生的优点和表现,促使学生增强自信心,鼓励学生不断努力改进。例如,学生的朗读表现并不如何好,但是教师依然可以夸赞学生朗读的认真、声音响亮等其他优点,促使学生大胆地表现自己。教师面对这样的学生要给予充分的关爱以及期待之情,促使学生不断地努力提高自身的朗读技能。但是,教师也要适度地应用激励语言,要科学合理地利用,不能让学生产生自愧蒙羞、自愧不如的感觉。教师要尽量靠近真实性、艺术性的表达,带给学生更加真实、舒服的感受。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要彻底摒弃传统教学理念,不断改革创新,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小学朗读教案】推荐阅读:
小学古诗词朗读09-14
农村小学语文朗读教学10-20
小学语文朗读训练研究01-19
小学生朗读指导方法07-05
培养小学生朗读能力初探06-17
浅谈小学文言文朗读指导12-17
小学生古诗词70首朗读07-09
3分钟的小学生朗读会主持词01-13
《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对策》实施方案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