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阅读一本书总结(12篇)
1.如何阅读一本书总结 篇一
如何阅读一本书?
现代人有一种感觉,读书好像不像以往那样必要了,高科技的传媒取代了以往由书本所提供的部分功能。这些传媒可以让我们知道这个世界更多的东西,但是,太多的资讯就如同太少的资讯一样,都是一种对理解力的阻碍。因此,书籍依然是获取资讯和增长理解力的重要载体。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今天更需要阅读。
我们做什么事都要有一个目的,读书要么是为了获得资讯;要么是为了消遣;要么是为了理解力的提高、心智的成长。无疑,增进理解力才是最终目标,它需要我们掌握阅读好书的艺术,即增进阅读的技巧。
阅读的四个层次
阅读的收获程度取决于读者的主动程度与技巧。阅读一本书,要提出四个基本问题:整本书到底在谈些什么?作者细部说了些什么,怎么说的?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你越主动,对自己和书籍的要求越多,获得就越多。
阅读分为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四个层次。基础阅读通常是在小学时完成的,是进入更高阅读层次的先决条件。
检视阅读是一种训练有素的快速阅读。方法一为略读:快速地浏览书衣提供的诸如书名、宣传文案、序、目录、索引等讯息,随意翻读内文;方法二为粗读:读一本难读的书,必须从头到尾读完,不停顿思索或查询任何不懂的地方,初步了解书的类别与内容。
分析阅读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依照书的种类与主题来分类,用一个单一的句子,或一小段文字来概括整本书的内容,然后按照顺序与关系,将全书的大纲、各部分的大纲列出来,确定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第二阶段是诊释一本书的内容。包括诊释关键字,由最重要的句子中抓住重要主旨。主旨往往是书中重要论述的段落。在任何一本书中,有许多段落根本没有任何论述,需要你去架构出来,从这一段或那一段中挑选句子出来,整理出前后顺序的主旨,以及组成的论述。你可以在书的空白处作上编号,再加上其他记号,把一些应该排序而读的句子标出来,这样架构一些段落就容易多了。在这项工作中,作者整理的摘要可能帮得上忙。读完整本书后,就能确定作者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哪些没解决。第三阶段是评论一本书。除非已完成大纲架构,也能诠释整本书了,否则不要轻易批评。在评论之前,要区别得出真正的知识与个人观点的不同,能证明作者的知识不足、知识错误、不合逻辑或分析与理由是不完整的。
阅读的最终目标是主题阅读。主题阅读所牵涉的绝不只是一本书,要知道应该读哪些书。在准备阶段,要针对要研究的主题,参考图书馆目录、专家建议与书中的书目索引,设计一份试验性书目,然后浏览这些书,找出最相关的章节,确定哪些与你的主题相关,并就主题建立起清楚的概念,接下来根据主
题创造出一套中立的词汇,建立一个中立的主旨,列出一连串的问题,所有的作者,或者至少大多数的作者都要能提供回答。然后将作者针对各个问题的不同意见整理陈列出来。各个作者之间或之中,不见得一定存在着某个议题。有时候,你需要针对一些不是作者主要关心范围的事情,把他的观点解读,才能建构出这种议题。比较有共通性的议题,要放在比较没有共通性的议题之前,各个议题之间的关系也要清楚地界定出来。
阅读的四种层次是累积渐进的,环环相扣,后一阶段涵容前一阶段的阅读技巧与能力,是完整的螺旋状阅读技巧。
2.如何阅读一本书总结 篇二
读到这本《如何阅读一本书》 (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一版) , 我和译者的心情一样, 既感到羞愧, 也感到幸运。羞愧是因为, 从识字起读书近30年, 对如何阅读我却知之甚少, 徒然走了许多弯路, 很多好书让我错过了, 很多时间叫我浪费了。幸运的是, 这本书教会了我许多阅读的方法、技巧和理念。兹举数例, 与读者分享。
本书序言中, 作者引用了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詹姆斯·黑塞尔教授写于1939年的文章《学校教育的失败》, 给人极深的印象, 不妨转引如下:
学校是否有效地教导过学生如何阅读母语?到了五六年级之前, 整体地说, 阅读是被有效地教导过, 也学习过了……但之后, 阅读的学习曲线就跌入了死寂的水平……许许多多学生进入中学之后成绩很差, 就是因为读不懂书中的意义。中学毕业的时候, 学生都读过不少书了, 但如果他要继续念大学, 那就还得要念更多的书, 不过这个时候他却很可能像是一个可怜而根本不懂得阅读的人。他可以读一点简单的小说, 享受一下。但是如果要他阅读结构严谨的细致作品, 或是精简扼要的论文, 或是需要运用严密思考的章节, 他就没有办法了……就算进了大学, 他的阅读能力也只会停留在小学六年级的程度。
作者艾德勒和范多伦修订《如何阅读一本书》是在1972年, 离这篇文童写作已过去30年。作者认为, 70年代美国的情况仍未改变, 学生没有得到足够的阅读技巧的正式训练, 指导阅读的层次仍然停留在基本水平——直言不讳地说, 中国大陆目前的情况恐怕也是这样。
阅读到底有多重要?美国教育界认为, 指导年轻人阅读, 以最基本的阅读概念来阅读, 是最重要的教育问题。很遗憾, 在中国大陆, 有这样共识的人并不多。
读书是有方法、技巧的, 阅读是需要训练的。我国近代以前的读书人都很重视读书方法, 朱熹读书法、张之洞《书目答问》都是读书方法的总结, 展现了中国读书人的智慧。遗憾的是, 中国当代学者撰写的关于“如何读书”的书却很少。国内关于阅读方法的研究还不多见, 科学而通俗的著作就更少了。尽管《如何阅读一本书》写作于数十年前, 但它提供了一套实用的、有说服力的阅读理念和方法, 足资我们思考和借鉴——
阅读有层次之分。本书把阅读分为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四种层次, 并详加阐述, 书后并附有四种阅读层次的联系与测验。
在阅读不同书籍时, 需要运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速度。该书详细介绍了阅读实用型的书、阅读想象文学、阅读故事、戏剧与诗、阅读历史书、阅读科学与数学、阅读哲学书、阅读社会科学等类别的书的方法。
在阅读一本书时, 要把书进行分类, 要学会透视一本书。一本好书就像一栋好房子, 每个部分都要很有秩序地排列起来。最好的书都有最睿智的架构。
你买了一本书, 就像是买了一项资产。但你要真正完全拥有一本书, 必须把这本书变成你自己的一部分才行, 而最好的方法, 就是要去写下来。
有极少数的书是属于更高层次的书, 你最初阅读时, 这本书的层次就远超于你, 现在你重读时仍然超过你, 未来很可能也一直超过你。因为这是一本真正的好书——我们可以说是伟大的书——所以可以适应不同层次的需要。重读时你会发现, 这本书好像与你一起成长了。好的阅读, 也就是主动的阅读, 不只是对阅读本身有用, 也不只是对我们的工作或事业有帮助, 更能帮助我们的心智保持活力与成长。
像这样的论述, 书中还有许多, 都使人深受启发。
简言之, 阅读是一门艺术, 是每个读书人都必修的一门功课。这本书正是一本“阅读艺术课”的入门导引。
如果你想“让一本书真正属于你自己”, 如果你想从阅读中得到更多, 我建议你去读一读这本书。
3.阅读,从认识一本书开始 篇三
美国《出版周刊》曾做过一个调查,发现读者决定购买一本书有四要素:作者、书名,封面和出版社。这已经很具体地说明了读者在选择图书时,应该先由这四层面对图书做基本的认识。书名、封面是第一眼抓住读者的关键,就像看人:先以外貌的亲和来判断喜不喜欢、值不值得读。但书也如人,是有内涵的,“人不可貌相”同样适用于图书。书的外在结构主要是对制作环节和读者使用科学,强调阅读时的视觉与耐用;图书的内涵适切是读者认为对自己的需求和胃口来说,是否为“好”。
也许对一些人来说,书是书,看起来都一样,其实书也有自己基本身份识别。下面先从图书的外貌来说明一本书。
首先是看封面、封底、书背:它包含了书名、副标和定价的信息,也是触动读者是否可以将眼光多停留在这本书上的关键。这上面还标明了出版社。各出版社都有不同的专业与擅长之处,大陆出版社因为出版区块设定,出版社出版图书门类较清楚,虽然近年因为竞争激烈,大陆出版社纷纷开辟较热门和普及性高的出版门类,但是品牌专业度还是非常强烈。台湾多半为综合性的出版公司,品牌表示出版社经营的信度,小出版公司也不乏佳品,读者可藉由图书接触对出版社产生印象,作为日后对出版社的选择参考。其次是关于作者的介绍和更详尽的出版信息(版权页)。在封面上一般只看到作者大名,如果不是名人、读者熟悉的专业范围,大概许多读者是不认识作者的,可以在书的折口处寻到作者介绍,版权页则是看图书出版时间和刷次,再版刷次多,表示这本书销售情况不错。读者还可就下列图书制作参考,去评断出版社的用心。
关于内涵部份,是台湾很多读书会组织在选书与启动阅读讨论程序中常常运用到的项目(以后有机会笔者将会为读者介绍台湾读书会的组织与进行方式),这些项目与关注方式如下:
1.书名(副标):和书的主题相符否?或者意含是否明晰、深远?
2.作者:作者的作品你是否曾经读过?新作者的资历是否足够专业或学养丰富?(对于较专业图书这一点非常重要。)
3.封面、封底介绍文字:如何介绍书的内容?如何介绍作者?
4.书腰/蝴蝶页/前折封口/后折封口的文字:是宣传还是事实?怎么判断?
5.序文、索引及跋:有没有对你产生提纲重点的作用?
6.目录:可不可以连成全书摘要?与书名一致吗?
7.导读:容不容易懂?是否有条理?
8.推荐文:推荐者知名度或专业度如何?是否可以切中内文?会不会夸大?
除了以上八项之兴趣对书本在其他媒体上的信息进一步收集的读者,还可由下面四个方向去认识图书:
1.媒体评语:在哪些媒体刊出,内容上是追捧还是名符其实。
2.报章杂志评语、连载:可以看出图书主题对读者的感染度。
3.读者评语:现在很多网站上有读者评语,可理解一本书的读者层偏好。
4.销售资料:数据会说话,可参考同类销售情况、同一作者其他作品的销售情况,比方畅销书榜。
以上说的这四个方向,书店采购与出版策划人必须特别关注,采购可以将其作为重点选书与陈列的参考;策划人则不妨从中找寻出读者喜好的主题。如果读者在众多类似书籍的选择,根据上述的方式仍一时拿不定主意,建议对书的内容做简单翻读,再决定花钱购买。这个简单的阅读方式读者可参考《如何阅读一本书》(How to Read a Book,作者:莫提默·艾德勒Mortimer J. Adler、查理·范多伦Charles Van Doren着)做详细的了解,大致分为基础(Elementary)、检视阅读(Inspectional)、分析(Analytical)、主题阅读(Syntopical)四个阶段。在书店读者不可能有这么多的时间,因此可采用三个步骤快速浏览。
步骤一:从目录看起,再看序言、索引及跋,了解图书的大致内容和作者出版的企图。
步骤二:挑有兴趣的章节翻阅,只注意那些比较吸引眼球的讯息,譬如:图表、标题、不同字型的字体、特殊词句、符号和图片等等。
步骤三:自问自答:读者必须自问这本书谈啥、谁需要这本书、为什么需要?接下来才是去考虑价格问题。
以上一系列对书的认识,是比较针对有计划的阅读者,而随性自成一种休闲的阅读,可以将条件稍微放宽一些。过去有很多书在外表结构上不甚讲究,但是图书的内容十分扎实,一样有很多人去阅读;而现在图书设计花俏许多,内容上可能灌水成份不少,也有人爱,这形态还真像对人的认识。不过,即使是随性的,特别偏好的,对于认识图书都是必要的,关键在读者有无需要,能不能满足某种阅读欲望?阅读,从认识一本书开始,如果你已经是一个爱好阅读的人,建议也尝试一下,重新认识你身边的书。
刘筱燕
4.《如何阅读一本书》佳句摘抄 篇四
1、明智的行动就是来自知识。知识可以用在许多方面,不只是控制自然,发明有用的机器或工具,还可以指导人类的行为,在多种技术领域中校正人类的运作技巧。这里我们要举的例子是纯科学与应用科学的区别,或是像通常非常粗糙的那种说法,也就是科学与科技之间的区别 ----莫提默·J· 艾德勒
2、倾听,是从一位出现在你眼前的老师学习,一位活生生的老师!而阅读,却是跟一位缺席的老师学习。
3、对我们这些离开学校的人来说,我们了解到,如果我们还想要继续学习与发现,就必须知道如何能让一本书教导我们。在那样的情况中,“如果”我们想要继续学习,“那么”我们就要知道如何从书中,从一个不在我们身边的老师那儿学习。 ----莫提默·J· 艾德勒
4、人们在读一本好书的时候回打瞌睡,并不是他们不想努力,而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要如何努力。你牵挂着想读的好书太多了。(如果不是牵挂着,也算不上是你觉得的好书。)而除非你能真正起身接触到他们,把自己提升到同样的层次,否则你所牵挂的这些好书只会使你厌倦而已。并不是起身的本身让你疲倦,而是因为你欠缺有效运用自我提升的技巧,在挫败中产生了沮丧,因而才感到疲倦。要保持主动的阅读,你不只是要医院这么做而已,还要有技巧-能战胜最初觉得自己能力不足部分,进而自我提升的艺术。 ----莫提默·J· 艾德勒
5、教育,是一种非常特殊的艺术!
像农业和医学一样~
医生努力为病人做许多事,但最终结论是:这个病人必须自己好起来!
农夫为他的植物或动物做了许多事,结果是:这些动植物必须自己长大,自己变得更好!
同样的,老师可能用尽了办法教学生,但学生必须自己能学习才行!有句话叫“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6、历史是由古到今的故事。我们感兴趣的是现在-以及未来。有一部分的`未来由现在决定。 ----查尔斯·范多伦
7、就一部论说性的作品来说,通常他会承诺要指导我们做某件事。为了确定他有没有遵守这些承诺,我们就一定要找出他的主旨
8、某些知识领域有一套完整的专门用语,在一本这种主题的书中找出重要的单字,相形之下就很容易了。就积极面来说,只要熟悉一下那个领域,你就能找出这些专门的单字;就消极面来说,你只要看到不是平常惯见的单字,就会知道那些字一定是专门用语。遗憾的是,许多领域都并未建立起完善的专门用语系统。 ----莫提默·J· 艾德勒
9、检视阅读,又称粗略阅读,这种方法可以让你在短时间内清楚了解到一本书是否值得你花时间去看!
一般分为两个步骤进行:
第一,先看书名页,然后如果有序就先看序。
第二,研究目录页。
第三,如果书中附有索引,也要检阅一下。
第四,如果这本书是包着书衣的新书,不防读一下出版者的介绍。
第五,挑几个看来跟主题息息相关的篇章来看
第六,最后一步,把书打开来,东翻翻西翻翻,念个一两段,有时候连续读几页,但不要太多!特别是最后几页。
10、知道一项艺术的规则,跟养成习惯是不同的。我们谈到一个有技术的人时,并不是在说他知道该如何去做那件事,而是他已经养成去做那件事的习惯了。当然,对于规则是否了解得够清楚,是能不能拥有技巧的关键。如果你不知道规则是什么,就根本不可能照规则来行事了。而你不能照规则来做,就不可能养成一种艺术,或任何技能的习惯。 ----莫提默·J· 艾德勒
11、有些书可以浅尝即止,有些书是要生吞活剥,只有少数的书是要咀嚼与消化的! ----弗兰西斯·培根
12、你挂念着想读的好书太多了,而除非你能真正起身接触到他们,把自己提升到同样的层次,否则你所挂念的这些好书只会使你厌倦而已。并不是起身的本身在让你疲倦,而是因为你欠缺有效运用自我提升的技巧,在挫败中产生了沮丧,因而才感到厌倦。 ----莫提默·J· 艾德勒
13、要让知识变成实用,就要有操作的规则。我们一定要超越“知道这是怎么回“如果我们想做些什么,应该怎么利用它”。概括来说,这也就是知与行的区别。理论性的作品是在教你这是什么,实用性的作品在教你如何去做你想要做的事,或你认为应该做的事。 ----莫提默·J· 艾德勒
14、一个人只要学习过一种复杂的技巧,就会知道要学习一项新技巧,一开始的复杂过程是不足为惧的。也知道他用不着担心这些个别的行动,因为只有当他精通这些个别的行动时,才能完成一个整体的行动。 ----莫提默·J· 艾德勒
5.《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 篇五
我看了序言才知道,这本书在1940年就已经有了第一版,现在的版本是1972年的改版,一样是越来越受欢迎。
可以说,单单是看译者和作者的序,就让我有了阅读这本书的兴趣。那就是他们说出了很多我对阅读的看法,其中有一点就是大多数人的阅读水平还只是停留在小学六年级的水平。
1972年的时候,作者所在的国家已经渐渐地扫除了文盲,跟我们现在这个时代也是差不多的一个文化普及的状态,可以说很多人都能看懂书画字报,可是却大部人是看不下去稍微结构严谨的文字,就如一些论文,理论性地文章书籍。不是说字体不认识,可是不能真正地理解。
在看到作者提到这一点的时候,我真的有很深刻地体会。
因为我就发现小时候自己非常喜欢看书,可以不用家长的陪伴也能自己一个人看图画,看拼音,看童话故事,那个时候的阅读量很大,同时也帮到了我写作文。可是到了上初中高中之后,我的课外阅读书籍减了很多,大部分就只是看学习上的书本。
如果说你给我一本小说或者故事的文章,我会看的很入迷,可要是让我看一些解答类的文章,或者大部头的理论的话,就看几眼就不耐烦,一点也看不下去。
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我就看到了自己需要提升的就是学会主动去思考,去阅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让一本书为自己所用。
6.《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 篇六
这本书初版于1940年,多次再版。之所以推荐这本书,不仅因为它是一本历经时间考验的好书,也因为这本书高效的实用性。这本书可以帮助许多爱阅读的人少走很多的冤枉路。对阅读有所感悟的人,也能够通过这本书得到有更深的启发和领悟。
阅读,是一个主动的过程,一个读者对待阅读越主动,收获的知识和感悟就越深刻。根据书中的内容,我可以把此书分为四大部分:做一个自我要求的阅读者;分类阅读:提高阅读效率;分层阅读:增进阅读的理解力;阅读的最终目标:促进心智的成长。
做一个自我要求的读者
做一个自我要求的读者首先要保持清醒,明确自己的读书目标,不管你的目标是获获取资讯,增进理解力还是娱乐消遣,当你明确了自己的目标的那一刻,你就具备了主动阅读的基础。
主动的阅读者要学会提出自己的疑问,以下是四个主要问题:
1、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谈些什么?
2、作者细部讲了什么,怎么说的?
3、这本书说的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
4、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如果是你能从中获取一些资讯,那这些资讯对你的意义是什么?
仅仅学会提问是不够的,要想让一本书真正属于你,你还得学会做笔记。
除了在书中重点下画线、在空白处做星号,在空白处对相同观点编号等7种做笔记的技巧外,书中推荐了三种做笔记的方式:结构性笔记、概念性笔记、辩证性笔记。
结构性笔记关注的重点是全书的架构,以及思考作者提出的问题;概念性笔记即发现作者的观点,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更高层次的笔记则是辩证性笔记,可以和作者进行观点的讨论。这三种方法在分层阅读中的分析阅读中都会使用到。
所谓艺术或技巧,只属于能养成习惯,并按照规则来操作的人。养成阅读的习惯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在学习到方法和规则之后,不断地练习是成为一个专业阅读者的不二选择。
分类阅读:提高阅读的效率
首先是阅读目的分类,作者认为读者阅读的理由可以大体分为三类:获取资讯、增进理解力、娱乐消遣。而增进理解力的书籍是最具有价值也是最难读的,所以作者在阅读的四个层次里,对读这类书的诠释也是最多的。
第二,就是书籍的分类:我们不可能阅读每一本书籍都抱着同样的目的,用同样的方法,那样的话,很多书籍我们是无法读懂的。
按照作者的分类,书籍可以被粗略地分为两大类:虚构性作品与论说性作品。
虚构型作品包括小说、诗歌、戏剧等,这类作品适合全心全意一口气读完,而不是停顿多次非搞清书中某个名词的意思不可,除非这个词影响到整体内容的阅读。
论说性作品又分为实用性和理论性,实用是与某种有效的做法有关,理论关注的则是去明白或了解某件事。简单来说,实用性书籍教你如何去做一件事,理论性则告诉你这件事是什么。
学会给书籍分类只是阅读的开始,接下来的是学会结合阅读的层次来读懂任何一本你想读的书。
分层阅读:增进阅读的理解力
关于阅读层次的叙述占了此书的大部分篇幅,不过作者很贴心的在每一章节的结尾都做了总结,这样一来,我们阅读起来也更加容易一些。作者提出的四个阅读层次分别是: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
1、基础阅读
基础阅读是所有阅读的基础,在这一阅读层次里,读者已经获得理解字符、词、语句含义的能力,能够通读整本书籍并提炼出作者的观点,并且开始学习不同领域与目标的学习法。
我们小学毕业之后就已经具备这种阅读能力,接下来我们就能接触到更高的阅读层次。
2、检视阅读
检视阅读是真正进入阅读的层次,阅读的层次是逐渐积累的,基础阅读也包含在检视阅读中,检视阅读又包含在分析阅读中,主题阅读包含所有的阅读层次。它们的关系就像下图:
检视阅读分为两种,有系统的略读和粗浅的略读。有系统的略读可通过书籍的书名、目录页、出版者介绍、几页书本内容了解此书的整体结构,读书笔记并对书本内容做概括性的解读;而粗浅的阅读则偏重阅读全书,通篇看下来,只要了解书本整体内容即可。检视阅读也可以说是为分析阅读打下基础,事实上有些书籍只需要检视阅读即可,一旦你想要增进自己对事物更深刻的理解,分析阅读就派上用场了!
3、分析阅读
分析阅读非常的重要,又分为三个阅读阶段:结构性阅读、概念性阅读、评论性阅读,上面提到的三种做笔记方法就是对应这三个阅读阶段。
结构性阅读我们要做到的是:
①对此书做出分类,并用简短的句子说出整本书在谈什么。
②根据书中提出的顺序与关系,列出书中重要部分,并为其拟定大纲。
③找出作者在问的问题,或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
概念性阅读则是做到:
①诠释书中的关键字,与作者达成共识。
②从关键句抓出作者的主旨。
③找出作者的论述,重新架构论述的因果以明白作者的主张。
④确定作者解决了那些问题,还有哪些没有解决。
结构性阅读和概念性阅读这两个阶段不是按照先后顺序来使用的,这两个阶段会在我们的阅读过程中互相穿插,相辅相成以达到通析全书内容的目标。
接下来的阅读则是位于这两个阶段之后,必须做到对书籍内容的全面了解,才可尝试的读书阶段,即评论性阅读。
对书中观点赞同与否。一般而言,作者提出的观点、对观点论述的深度和广度都是优于读者的,所以我们在评论一本书的观点之前首先要问问自己:是否对这本书的内容完全了解了?如果你给自己的答案是YES,想必你对这本书的内容也有了自己的评判。
如果你赞成一本书的观点,那么你可以问问着自己你赞成的是全部还是部分?
如果你暂时对这本书无法评论,也可以暂缓评论。
如果你不赞成这本书的观点,那么你是否能为你的不赞成提供佐证,例如:
①证明作者知识不足。
②证明作者知识错误。
③证明作者不合逻辑。
④证明作者的分析不完整。
完成了以上三个层次的阅读基本上可以算是很完整的阅读,然而,如果你需要就一个特定的主题而阅读不止一本书,比如做论文、项目研究这种情况,这三种阅读则满足不了你的需要,这个时候,你就要进入主题阅读了。
4、主题阅读
主题阅读是阅读的最高层次,也是阅读数量巨大的一个层次。
主题阅读有几个特点:
①针对特定问题,阅读不止一本书。
②包含前三种层次的阅读。
③不用得出绝对的观点,保持辩证地客观。
主题阅读帮助读者成为书的主人,将书中关于主题的观点与证据提炼出来,并加以利用,是读者输出极为重要的一部分。你看过的知识不一定属于你,但你输出的知识一定属于你,能够对一本书的内容进行合适的输出,才是真正地拥有了这本书。
阅读的最终目标:心智的成长
前面作者有提到,读者的阅读目的可以分为获取资讯、增进理解力、娱乐消遣这三类。
可是读书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浅层面的利益和娱乐,还有更深层次的成长。作者为我们写下这样一本书,不仅是为了帮助我们读懂一本书或很多本书,更重要的是激发我们的内在力量,阅读超越我们头脑的书,帮助我们的思想增长。
一本好书值得一读再读,读一本难懂的书,不但可以增进自己的阅读技巧,同时也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让我们更能够了解这个世界和自己。
7.《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 篇七
作者开篇指明读者对象。如果读书是为了消遣,那这本书不适合你;如果读书是为了资讯,那这本书也不适合你。如果想在读书之后,可以清楚知道:这本书是讲什么?作者的写作架构是如何的?主张/主旨/诉求是什么?和我的关系是什么?那么,这本书可以帮你。
知道这是怎么回事,进而明白如果我们想做出什么,应该怎么利用他们。
这个时代,找到信息/资讯并不难,随手百度/google,即使不是直接的答案,随着相关的搜索结果也或多或少可以找到相关的内容。所以,我们不需要做个“百科全书”,而是要做好准备,随时可以解决问题。怎么准备?目前我找到的答案就是不断自我学习,或者叫“思考”。思考包括观察、记忆、想象、分析以及审思。
如果你不靠自己,只想依赖别人为你作判断,那你就是奴隶,不是自由的人。
8.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篇八
为了拓展我们的视野、教会我们怎样好好地阅读一本书,进一步提升我们的思想政治素质、知识素养,我们集体就《如何阅读一本书》进行了学习研究。阅读过这本书的人都说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希望我们能用心的去看,从中学会一些我们所不知道的东西,能够使我们在平常的阅读中专心一点、速度提高一点,而且还要在速度快的基础上要有一定的质量,要理解他到底是在给我们讲些什么,但是正如我开篇说的那样,当我刚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那确实引不起我多大的兴趣,不仅如此,反而觉得是枯燥乏味。因为我觉得这里面写得太死板了,一看就是那种叫人很快入睡的书,不过,随着阅读的深入,没想到的是,我不仅把它给看完了,而且还有一种意犹未尽之感,很值得人回味,最重要的是,从这本书里我了解到了许多关于如何阅读一本书的方法,是我增加了许多见识于不同的观念。通过阅读和分析,认识到正像作者看待的那样,每本书都像一个人,美丽的封面之下都有着一套自己的骨架,肌肉包裹着骨头,衣服包裹着肌肉,盛装而来,而作为读者的我们,需要有一双犀利的透视眼,看到盛装下的骨架,这是了解一本书、掌握其内涵的基础。
本书第一章的第一句话就说“这是一本为阅读的人,或是想要成为阅读的人而写的书。尤其是想要阅读书的人。说得更具体一点,这本书就是为那些想把读书的主要目的当作是增进理解能力的人而写。”他这首先就让我们了解到本书是为何而写的,让我们为能够进一步的阅读打下一个基础。本书中提到阅读的规则就是:努力越多,效果越好。阅读,就像是非辅助性的自我发现学习。而且阅读应该分层次而阅读,阅读共分为四层——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主要讲解针对一本好书我们该怎样阅读,讲求的是利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达到阅读的目的,展开来说吧,阅读的目的就是提升心智的活力和成长,就此呢,作者作了很深刻的讲解:“如果我们没有内在的生命力量,我们的智力、品德和心灵就会停止成长。当我们停止成长时,也就迈向了死亡。”
如果说每本书都是一条幽黑的通道,通向一个神奇的地方,这本《如何阅读一本书》便是寻宝指南,使你顺利抵达,满载而归,不至于迷失途中。它时刻提醒人们,要做一个主动的读者。就像棒球比赛中的捕手,尽可能接住投手投来的任何球,捕捉作者传递过来的每一个讯息。至此,读书才成为一种有意义的智力游戏,成为与作者的心灵交流。这是本工具书,在指导人们提高阅读能力的过程中,亦贯穿着作者关于读书的理念。
9.如何阅读一本书心得体会 篇九
振兴街小学 郝瑞丽
这本书督导一半时,我觉得有很多感触。特别是在这本书的四篇二十一章中,引人思考、让人感悟的的章节还真不少,例如:书中谈到的这样几个观点引我共鸣:
1、读书的速度。读书的速度不是越快越好,也不是越慢越好,读不同的书应该有不同速度;甚至读同一本书,也不能自始至终采取同样的速度。要达到阅读的所有目的,就必须在阅读不同书籍的时候,运用适当的不同速度。
2、要主动阅读。阅读越主动,效果越好。这个读者比另一个读者更主动一些,他在阅读世界里面的探索能力就更强一些,收获更多一些,因而也更高明一些。
现在的人有一种感觉,读书这件事好像已经不再像以往那样必要了。电视,特别是手机,取代了以往由书本所提供的部分功能。我们不得不承认,电视有部分的功能确实很惊人,譬如对新闻事件的影像处理,就有极大的影响力。但在这中间还是有一个严肃的议题:到底这些新时代的传播媒体是否真能增进我们对自己世界的了解?换句话说,现代的媒体正以压倒性的泛滥资讯阻碍了我们的理解力。他们直接将包装过后的观点装进自己的脑海中,就像录影机愿意接受录影带一样自然,还可以说就像鸭子不得不被动吞下填鸭工人硬塞进来的食物一样。这些精美包装的资讯效率实在太高了,让观众、听众根本用不着自己做结论。相反的,他只要按一个钮,根本不用思考就能找到他所需要的适当言论。
难怪妈妈常说:“从早到晚的只看电视会把人看傻的,多读读书,写写文章、多运动运动多好呀!”
3、读书的目的:A.为了获得资讯;B.为了消遣;C.为了理解力的提高、心智的成长。无疑,最后一个是最终目标,是我等读书人兼教书人均应该追求的。
4、四种不同层次的阅读
A、基础阅读。也可以用其他的名称,如初级阅读、基本阅读或初步阅读。一个人只要熟练这个层次的阅读,就摆脱了文盲的状态,至少已经开始认字了。这个阅读层次的学习通常是在小学时完成的。
B、检视阅读。特点在强调相对短时间内进行阅读。通过系统化的略读或粗读,掌握一本书的概况包括总体框架,主题等等.通过检视阅读,来确定该书是否值得深入阅读。但由于时间太短,通常很难掌握一本书所有重点。学习到光是书的表象所教给你的一切。这笔交易通常是很划得来的。
C、分析阅读。比起前面所说的两种阅读,这要更复杂,更系统化。它不受时间的限制, 分析阅读就是在无限的时间里,最好也最完整的阅读。是优质的阅读。
弗兰西斯·培根曾经说过:“有些书可以浅尝即止,有些书是要生吞活剥,只有少数的书是要咀嚼与消化的。”分析阅读就是要咀嚼与消化一本书。
D、主题阅读。也是最高层次的阅读。这是所有阅读中最复杂也最系统化的阅读。还叫比较阅读,即围绕特定主题,阅读不止一本书,这是研究型的阅读。
主题阅读却可能是所有阅读活动中最有收获的。就是因为你会获益良多,所以绝对值得你努力学习如何做到这样的阅读。
总之,这本书从阅读的层次、如何开始接触一本书、如何分析阅读一本书、如何就某一主题展开阅读、阅读不同类型的书一些特别的技巧和注意事项等都有一些梳理和指导,让我很多阅读过程无意识和潜意识的行为变成了有意识的行为。
10.《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篇十
童年凭兴趣读了很多书,喜欢的书也会读很多遍,厚厚的安徒生全集重的连当时的自己抬起来都费力,没人指导,没人要求,纯粹依靠兴趣,这样的读书和学习或许是更自然且效率更高的吧。
阅读的目标:为获得资讯而读,以及为求得理解而读。
其实任何学习都不该没有活力,就像任何阅读都不该死气沉沉。
不管你学到的是有关这本书的知识或有关世界的知识,如果你运用的只是你的记忆力,其实你除了那些讯息之外一无所获。你并没有被启发。要能被启发,除了知道作者所说的话之外,还要明白他的意思,懂得他为什么会这么说。
如果你问一位活生生的老师一个问题,他可能会回答你。如果你还是不懂他说的话,你可以再问他问题,省下自己思考的时间。然而,如果你问一本书一个问题,你就必须自己回答这个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这本书就跟自然或世界一样。当你提出问题时,只有等你自己作了思考与分析之后,才会在书本上找到答案。
11.《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 篇十一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还有无穷无尽的智慧和你想要的一切。花了6个半小时读完了这本书,也做了一些笔记,虽然“浪费了时间,但是没有浪费人生”“引用是魔杖”引用文章不仅可以增加说服力,还更容易组织文章。
读书不再是“随随便便”地读,而是带着明确的目的、充满主动性地去读,真正消化书中的信息并加以运用转化成为属于自己无形的财富。从最初说到的如何选书:选择自己喜欢读的书。如何购书:怎样买到对自己真正有益的书。如何读书:加深理解,深入思考。如何活用:运用书中获得的知识。再到后面的“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摘抄”和“评论”并存的特征,正如菜中鱼肉和大葱的关系一样。摘抄的第一个好处是可以促进、加深对书的记忆。第二个好处:加深理解,在摘抄的过程中你很容易能发现作者的反复思考、藏在文章里的机锋。评论的好处是:把自己读书时的感想、一闪而过的想法立即落实到纸上,哪怕只是一句话。
写几句“好棒”“什么”也未尝不可,如果一不小心想写得完美,只会让自己越来越难下笔如果说读书是为了丰富自己的思想,那么读书笔记的作用就是让自己更有深度。
12.《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 篇十二
这本书有点阅读门槛,提到的各类书,如果有过接触更利于理解作者的相关介绍和阅读技法。而且本书涉猎的内容很难一朝一夕全部消化,更适合目前遇到哪方面问题就先在实践中具体试试看,一步步来。以不同阅读方法接触不同读物,说到底读书是很个性化的事,阅读方法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主动阅读,明确目标,提出问题并在阅读过程中尝试去回答问题,专心致志,边读边思考。这本书总体在谈些什么,想办法找出作者的想法和论点,做出自己的判断,他说的有道理吗?这本书和你有怎样的关系?~阅读越主动,效果越好,对书籍内容探索更强,收获也更多。说到更加有效地理解掌握一本书,最好的方法是做笔记做笔记做笔记,现在越发觉得不做笔记就像没读过一样。做笔记除了帮助记忆、锻炼表达能力,还能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保持头脑清醒,促进主动阅读。有时读完一本书,我们觉得自己有被触动到,内心有所感悟有想法,但就是说不出来写不出来,其实这只能说明你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而阅读效率和理解程度&阅读速度两者有关,多数人是可以比目前速度再提高一些的。读不同书用不同速度,根据书的性质和复杂程度采取不同阅读速度。每一种书有适合的速度,太快或太慢都会影响到效率。
【如何阅读一本书总结】推荐阅读:
读《如何阅读一本书》有感06-12
读书技巧:如何阅读一本书07-13
一年级家长会发言稿:如何让孩子爱上阅读08-02
托福阅读如何顺利备考06-29
如何培养幼儿阅读兴趣07-24
教师如何阅读教育名著08-24
如何打造阅读精品课07-17
如何有效提高阅读教学效率09-06
如何培养小班的阅读兴趣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