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名著读后感(13篇)
1.高中名著读后感 篇一
《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在学者、批评家、观察家这些头衔之前,她更多的是一位母亲,一位与普通女人无异的,慈爱、唠叨、渴望与孩子交流,却又在孩子的成长中感受著疏离和失落的母亲形象。
书源自于母子之间三年的书信往来,共三十五封,每一封都感情真挚,发人深省。安德烈的观念现在看来与当下的我们并无差异,渴望独立的人格,对前途的茫然,对政治事件的批判,对东西方文化的感知,对父辈观点的质疑等等。我不知道如果是我向母亲提出这样的疑问,她会如何回答我,也许根本没有提出的一天。他们正在老去,而他们所经历的也许比龙应台更多,感触更深但却无法用准确的言语表达,而对孩子的关切与教导就变成了枯燥的说教,或者是野蛮的强制。安德烈是幸运的,她有一个睿智的学者母亲,可以将自己的思考化作一封封书信。或许,这些书信的意义在 于,她写出了许多人想到却道不明的思考。
书中母子间对于各种事物的讨论,颇有争锋相对的意味,也许正是需要这种相对才能让隔离的两代人相对的迈出步子,向了解靠近。安德烈如此幸运,他的妈妈愿意放下中国人所强调的身段,来与他对话;愿意放开中国人所强调的母亲的权力,来与他对话;愿意试图站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与他对话,甚至愿意因为他不同意而不去做让自己觉得应该是由母亲这个身份来做的事情。
一遍遍的阅读也使我一遍遍地思考。在家里,没有知识分子的说理和教条,也绝不是走温馨的母女与父女路线,更像最近播得很火的那则中国移动广告,除却最后那句“不是离不开手机,是离不开你”的煽情桥段。更多时候,是隐藏在说笑和打闹外衣下的交流。
正如龙应台在序言中感慨的那样“人生哪有恒长的厮守”。是的,漫长的人生旅途注定了分离飘零,因为生命本身就是在往死亡迈近,人所追求的,是过程的圆满幸福,尽管在历史的长河里是多么的短暂,真正如沧海一粟,虚无缥缈。而对我而言,更多的体会,是现在无论如何是感受不到的。而我能做的,只有闭上眼睛来幸福想象。
2.高中名著读后感 篇二
然而,当前高中学生语文名著阅读还停留在背背材料、应付考试,甚至高中三年一本名著都没有读完的状态,实在可悲可叹。这完全和语文教改制定“名著阅读”这个版块的初衷背道而驰。
我想,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学生自身素质的原因,曾经问过学生为什么不读名著,学生回答“难读”,“读不下去,都是文言文”,有时候让学生看名著拍成的电视剧或电影,他们也是不感兴趣;有时代原因,他们身处“信息爆炸”时代,电视、电脑、手机上各种铺天盖地的海量信息,经常被“轰炸”得晕头转向、无所适从,根本没办法静下心来好好读一本书;当然也有教师缺乏“导”的原因,很多教师对名著教学基本是放任自由,印发一些材料给他们背。学生虽然要考,但根本不会自觉地读。
针对这种现状,我认为教师必须花心思采取一定措施,让名著阅读真正落到实处。
一、教师必须“先行一步”
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只有自己先读熟、读透要“导”的那本名著,对学生的引导才能游刃有余。一个教师如果有能力像说书人那样每节课给学生说一段名著,势必就会给他们制造很大悬念,激发他们浓厚的兴趣,接下来还怕他们不读名著吗? 然而,很多语文老师对高中规定的几本名著都是半生不熟的,如何给他们讲,难怪名著阅读只能放任自由了。
另外,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必须先从自身做起。一个不能愉快轻松地教语文、爱语文的教师,怎么能把学生引进文学艺术殿堂, 引进民族文化深厚土壤中呢? 曾几何时,很多语文教师心灵的触须已经不再敏感,浪漫情怀和理想主义已渐渐远去。他们的内心早已波澜不惊,终年与之相伴的就是各种教学参考资料和模拟题集, 这其实是语文老师的悲哀。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阅读的良好习惯,首先要从自身做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二、教师做好导读工作,把握“导”的时间
教师先行一步,读熟名著,接下来就可以自信满满地“导”学生。教师的“导”起着关键作用,没有导,学生就没有兴趣读,一切都是白搭。那么怎么做好“导”读工作呢? 一是在平时课堂教学中采用比较阅读或联系拓展方法,由课文自然导入,既可以丰富课堂内容,拓宽学生视野,又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入名著中。二是利用“百家讲坛”等电视、电影及网络媒体的资源,紧扣学生心理导入名著,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兴趣,促进学生对名著的理解和体验,三是把握“导”的时间。在清明、五一、国庆节小长假等节日前和寒暑假前进行导读,时机最好,在这段时间里,学生有足够时间预览名著,对于较短小的名著,学生可以读完,而对于篇幅较长的名著,学生也可以读到爱不释手的章节,回校会挤时间自觉读完。如果把握好“导”的时间,那么名著阅读教学工作就能事半功倍。
三、帮学生制订阅读计划
没有计划,学生就想读就读,不想读就停下来,然而他们大部分时间都处于不想读的时候,所以一个学期下来,一本名著都没有读完。教师应该帮助他们制订阅读计划,并且监督他们完成阅读计划。如《三国演义》一共一百二十回,如果每天坚持读两回,那么两个月就能读完,大概将近半个学期。多了的话,可能完成不了,因为课业负担很重。
当然这有监督落实的问题, 可利用课前三分钟抽查学复述读过章回的故事情节,或者过一段时间进行练习检测,帮学生争取时间阅读。如双休日让学校开放教室,为留校学生提供阅读空间,还可设置每周一节阅读课,让学生有充分时间读名著。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名著阅读活动
在课外阅读中,除了利用一定课时进行常规学习外,还可以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使阅读实践中方式方法更灵活。如读书报告会,放手让学生展现成果。当一篇篇心得、一本本笔记得到老师的赞赏,当自己的介绍引起同学的共鸣时,学生会产生强烈的满足感。如举行名著知识竞赛,比赛永远是一个能激励人奋发向上的形式。再如我校举行的“我与名著”征文比赛,辩论赛《曹操是奸雄》与《曹操是英雄》等。这些都能极大地调动学生阅读名著的积极性。
总之,教师精心指导,帮学生合理安排,已成为名著阅读落到实处的有效途径。名著阅读已成为学生语文学习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不仅因为它是高考考查的内容,而且因为名著是数千年文化的积淀。“闲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它像一条长河涓涓不息地流淌着,滋润着人们的心田;像一首老歌传唱着人类灵动的智慧。我们读它,不仅是文化的传扬,更是心灵的散步、思想的熏陶,让教师引导学生真正闻到名著的“馨香”。
摘要:在教学活动中落实名著阅读课程目标,是摆在每一位语文教师面前任重而道远的教学工作。总的来说,一方面,教师先行一步,做好导读工作,帮学生制订阅读计划并监督落到实处。另一方面,坚持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名著阅读活动,推动他们更努力地阅读。
3.如何指导高中学生阅读经典名著 篇三
一、经典名著不受学生青睐的原因
本人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读起来费劲
由于时代、文化的差异性,使得经典名著与中学生有隔膜感,读起来费劲,还有很多地方读不懂。一位学生说自己曾经翻过《子夜》,看了不到十页就看不下去了,"根本不知道他写些什么";另一位学生也说《巴黎圣母院》中有一章专门介绍建筑,很让人费解。
2、节奏沉重缓慢
经典名著大多篇幅很长,叙述节奏缓慢,不如网络小说和漫画轻松有趣。一位学生曾说 :"经典名著太枯燥了,我们喜欢流行和时尚的作品。或许在你眼里,我们的这种选择,只是庸俗和平凡,只是无用的吸收。但在我们眼里,这是一种无上的享受。它贴近我们的生活,引起我们的兴趣,符合我们的口味,让我们有读下去的欲望,就像我们现在明知道麦当劳、肯德基是'垃圾'食品,但是我们还是会去津津有味地吃它。"
3、怕多花时间,怕影响考试成绩
由于目前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很大程度上还是以考试成绩为主要参照,而经典名著的阅读与考试成绩好坏关系不大,而且占去了相当多的时间,因此很多教师和家长并不鼓励学生阅读经典名著,学生自己也不愿意在名著阅读上多花时间。
二、如何引导学生走进经典
现代流行、时尚的作品虽然让人感染到时代的气息,跟上潮流的步伐,但是经典名著,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能把无数的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给你,能讓我们摆脱平庸,有感于外部世界的精彩、人类历史的厚重、终极道义的神圣、生命涵义的丰富。学生通过不朽的经典名著而认识、感悟到的世界,对真善美、假恶丑的认识和理解,对人生哲理潜移默化的接受,比我们老师肤浅的说教要深刻得多、有效得多。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去品味经典的醇香,从而走近经典。在这方面,本人作了一些探索,也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1、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阅读经典
德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黑塞在谈到名著阅读时曾说:每个人应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欢的作品开始阅读,不要迷信任何模式,"必须走一条爱之路,而非义务之路。"因此,在推荐学生阅读时,我就从比较浅显的、能引起学生兴趣的经典名著入手。首先让他们阅读的是《三国演义》、《雷雨》、《堂•吉柯德》等故事性比较强的作品,同时,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理解作品,我还给他们提供了一些导读材料,材料主要包括作者简介、作品的时代背景、思想内容简析、艺术特点简析等,让学生在读之前对作品先有个大体的了解,从而消除对作品的陌生感。此后,我们经常性地交流阅读心得,我们会抽出课前5分钟,让两三个学生谈谈自己的阅读进程和心得体会,通常两周左右会抽出一节课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这一阶段来的阅读体会。通过开展这项活动,我发现学生不仅在说话的胆量和兴趣上有了提高,而且他们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质量也有了提高。因为其他同学和老师的点评为他提供了参考,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老师和同学的尊重、认可,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2、以电影、电视等媒体引导学生阅读经典
现代社会,大众传媒削平了经典作品的意义深度,破坏了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的严格区分,使得学生对经典有一种疏离感。更可恶的是一系列"戏说"、"重拍"使原作的精神面目全非。但我们要面对现实:对抱着电视长大的一代来说,没有什么比电视对他们更有吸引力。很多学生表示:他们往往是先从电影或电视上知道了名著,然后再去阅读名著的。也就是说电影和电视成了学生和名著之间名副其实的"媒介"和"桥梁"。既然如此,我就让它扮好这个角色,为我所用。我一般两周安排观看经典著作改编的影片,同时印发名著赏析,以此引导学生去阅读原著。多数学生都能在看后找原著来一读。当然对影视作品还得有所选择。另外,本人定期给学生播放"读书时间"等电视节目,学生能够从中直接聆听作家以及一些专业学者的论述,从而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
3、"包装"经典,再现历史语境
我们这里的"包装"并不是把经典拍成电影、电视,而是为经典的解读一些相关资料,包括一些历史图片、历史文物、历史场景的纪录等,努力减少跨语境所造成的接受困难。如: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是唐诗单元,在学习这一单元之前,我播放了《唐之韵》,其中出现的许多图片、画面,对学生解读唐诗帮助较大。学生普遍反映看《唐之韵》时,自己宛如置身唐朝,聆听李白对山河雪日的歌咏,傲视王侯的长啸;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心情,悲天悯人的胸怀。
4、以考试引经典
在传统的观念中,一些人会觉得阅读经典名著会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这其实是一种错误的想法。在近几年的不少地方的语文语文试卷中出现有关名著阅读的试题,这样有利于让学生更加重视名著阅读。如2009年的江苏高考语文试卷中第22题: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鲁迅《呐喊•风波》中的九斤老太固守旧制度、旧习惯,她的口头禅是"一代不如一代",这表明她与赵七爷一样,是维护封建统治势力的代表人物。
B.沈从文《边城》叙写了一个情节曲折的爱情故事,描绘了优美的自然景物和独特的民俗风情,歌颂了淳朴善良的人性,洋溢着浓厚的湘西乡土气息。
C.曹禺《雷雨》中有多组戏剧冲突,如周朴园与繁漪之间、周朴园与侍萍之间、周朴园与鲁大海之间,其中以周朴园与繁漪的冲突为中心。
D.《三国演义》中,吕布追赶曹操时,曹操以手遮脸,轻松逃脱;马超紧迫曹操时,曹操"割须弃袍",狼狈不堪。两处描写显示了吕布与马超的不同个性。
E.海明威《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历尽艰辛,捕获了一条特大的马林鱼,归航途中与一群鲨鱼殊死搏斗,终于保住了马林鱼。这是刻画硬汉形象的重要情节。
这道试题均取材于经典名著,涉及五个名著,考查学生对经典的阅读。如果考生平时没有读过这些名著,临场发挥能奏效吗?所以,在平时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定期会出几道文字名著阅读试题,考查学生对所推荐的经典名著的阅读情况。因为有了分数的压力,学生也就会重视去阅读这些经典作品。
三、结语
4.高中名著读后感1000字 篇四
《罗密欧与朱丽叶》这部戏剧,知名度之高是不用细说的。本剧讲述的是二人于舞会一见钟情后方知对方身份,最后二人为了在一起,朱丽叶先假装服毒,醒来后发现罗密欧已经自尽,也相继自尽的故事。两个家族的世仇,导致他们最后没能在一起,而这对伟大的恋人,选择以死来化解两个家族长年积累的矛盾,美好的梦会常被现实所打破。剧中罗密欧与朱丽叶都满怀热忱,憧憬着爱情。而他们这种纯洁的爱情,是与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他们的行为让我们看到了爱情的坚贞,看到了他们的能同封建礼教做斗争的勇敢,宣扬了资产阶级人文主义的生活思想。当然,这凄美的爱情故事也让人深感惋惜。
而《威尼斯商人》,则是一部极具讽刺意味的喜剧作品。在初中的时候,我们已有少量接触。这部戏剧主要是塑造夏洛克这一惟利是图、冷酷无情的典型形象。 威尼斯富商安东尼奥为了成全好友巴萨尼奥的婚事,向夏洛克借债。由于安东尼奥帮助夏洛克的女儿私奔,怀恨在心的夏洛克乘机报复,说如果安东尼奥没在规定的时间内还钱,便将在他身上割下一磅肉。恰巧安东尼奥的商船出事,夏洛克便将他告上了法庭,而巴萨尼奥的未婚妻为了保住安东尼奥,便假扮律师出庭。她答应了夏洛克的要求,但要求他割下一磅肉的时候不能多一点,也不能少一点,并且不能流一滴血。夏洛克无法执行,最终败诉,害人没害成还要赔偿对方一些钱财。所以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要虚浮,金钱是虚假的东西,情感比金钱重要。不要为了一时的满足而抛弃情感,我们要学会看到事情的本质。
5.高中生《简爱》名著读后感 篇五
读完一本书以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中生《简爱》名著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中生《简爱》名著读后感1我去附近的图书馆借了《简爱》这本书。其实我很早就听闻这本书有多优秀的了,只不过一直没机会去看,现在终于能利用假期来读一读,看看这本书是不是徒有虚名。
这本书的作者是英国著名的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而此书也算是她的代表作。书中主要讲述了简爱的勇于反抗的一生。简爱是个孤女,寄住在李德家,并受尽了李德家的各种欺辱。当简爱准备进入渥德学校读书时,李德太太竟撒谎告诉布斯先生说她是个爱撒谎的小孩,然后谣言传布开了,简爱也因此受人排挤,只有田普尔相信她是被冤枉的,并帮他洗刷了冤屈。简爱在渥德学校当了六年的学生,二年的老师,然后离开了这所学校,找了一份家庭教师的职业。
在那里,她受尽了温暖和理想的待遇,并对庄主罗彻先生有了好感。谁知,好景不长,罗彻先生的妻子竟然出现了,而她还背负着悲惨的`婚姻。简爱选择了离开。在她新的旅途中,她认识了约翰、戴安娜、马莉这三兄妹,并受到了他们的照顾。而简爱终究惦记着罗彻先生,并决定重新去找他。她回到了她担任家教的地方,意外地得知罗彻先生那位患有精神病的妻子放火烧了这个庄,罗彻先生也因此眼睛瞎了。然而简爱并没有嫌弃他,她留在他身边照顾了他一身。
看完后,我深深的吸了一口气。这个曲折的故事让我意犹未尽,而简爱倔强的性格,独立的个性更是将我震撼。简爱从小寄人篱下,上学时还被冤枉,受尽了冷眼相待。然而她并没有屈服于现状,而是敢于去面对现实,即使是被折磨,也得挺住。
高中生《简爱》名著读后感2简爱这本书我没太认真的去读,但是,我也对书中的故事略有了解,也领悟出来许多道理。
简爱从令人讨厌的学校毕业,在罗契斯特先生的庄园找了份家教的工作,负责教育罗契斯特先生的女儿,在此过程中两人擦出爱的火花,但在两人结婚当天,意外得知罗契斯特先生的前一位夫人并没有死,而是疯了并且正关在庄园里,于是简爱离开庄园,并碰到自己的表哥表妹,正当简爱犹豫是否与表哥一起离开英国做传教士的妻子时,罗契斯特的庄园由于疯妻纵火毁于一旦,他本人也受伤致盲,心灵有所感应的简爱赶回庄园,两人从此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简爱从小失去父母,寄住在舅妈家,不平等的待遇让她饱受欺凌,小小年纪就承受了别人无法想象的委屈和痛苦。成年后,她成了桑菲尔德贵族庄园的家庭教师,她以真挚的情感和高尚的品德赢得了主人的尊敬和爱恋,谁料命运对她如此残忍,她为这段婚姻又付出了难以计算的代价,但自始至终她都一直坚持着自己的信念,执着自己的理想与追求。
人的最美好的生活是人的尊严加爱,这是我从这部小说中领悟到的,而小说的结局给女主人公安排的就是这样一种生活。虽然我们觉得这样的结局过于完美,但是我依然尊重作者对这种美好生活的理想——就是尊严加爱,毕竟在当今社会,要将人的价值=尊严+爱这道公式付之实现常常离不开金钱的帮助。人们都疯狂到似乎为了金钱和地位而埋没爱情。在穷与富之间选择富,在爱与不爱之间选择不爱。很少有人会像简这样为爱情为人格抛弃所有,而且义无反顾。《简·爱》所展现给我们的正是一种化繁为简,是一种返璞归真,是一种追求全心付出的感觉,是一种不计得失的简化的感情,它犹如一杯冰水,净化每一个读者的心灵,是我们人生追求的二重奏。
高中生《简爱》名著读后感3寒假里,我闲来无事,便拿起了世界名著——《简爱》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
书中的主人公简爱出生于一个穷困的牧师家庭。不久父母又相继去世,幼小的简爱只能寄养在舅父母的家里。可是好景不长,舅父里德先生去世后,简爱的舅母就开始虐待简爱,整日把她视为眼中钉并把她和自己的孩子隔离开来,却在儿子对简爱毒揍时不劝阻。从此,她与简爱的对抗更加的公开·坚决,最终被舅母送进了罗沃德孤儿院,还被那恶毒的舅母说成爱撒谎的孩子。她遇到了这么多的坎坷,可以说是很不幸的了,但是她从不向命运低头,任何困难在她的面前都会感到恐惧。
这本参透这女性独立思想的书另我爱不释手,为简爱一次次的悲惨遭遇而感到伤心;为里德太太的偏心而感到愤怒;为罗切斯特先生失去一只手和一只眼睛而感到同情。
也许世界就是那般的冷酷无情,人类只会向那些身上有着光环的人们投去目光,而导致那些卑微的人们孤独又无助,最终只能选择认输。像简爱那般倔强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
书中还有另外一个人物,她就是简爱在罗沃德学校认识的好朋友海伦彭斯,她的观点和简爱是截然不同的,海伦彭斯主张凡事能忍就忍,她的宽容·忍让以及她那博大的胸怀,是令人佩服的,我们没有必要去评价她的话,至少我们可以从中悟出什么来。我十分喜欢海伦的一句话:“我觉得生命太短促,不值得把它花费在怀恨和记仇上。”只要我们每个人能记住她说的这句话,多多去理解别人体谅别人,关心别人,多看到一些美好的景物,去乐观地对待生活,我们的生活就一定会充满阳光。
6.高中必看边城名著读后感 篇六
读完某一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中必看边城名著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边城》的开头:“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一只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在如今的城市里,这种现象几乎绝迹,所以不难看出,作者沈从文对这种安静祥和的农村生活有着很深的感情以及对此的怀念。
在《边城》里面让我们看到的是人的.淳朴、勤俭、友善、和平的景象。“管理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个老人。活了七十年,从二十岁起便守在这溪边,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多少年。年纪虽那么老了,本来应当休息了,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不能够同这一分生活离开,他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在写到主人公翠翠的时候是:“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鹿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让人称奇的那只小狗格外显得乖巧、懂事:有时又与祖父黄狗一同在船上,过渡时与祖父一同动手,船将岸边,祖父正向客人招呼:“慢点,慢点时”,那只黄狗便口衔绳子,最先一跃而上。
无论是人,还是动物或是植物,好像周围一切的一切都是美丽而又宁静的,但“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打碎给别人看”,
这又好像是为了衬托后来翠翠的不幸遭遇。所以说不同的人不同时间读同一部作品会有不同的感受。
7.高中名著读后感 篇七
关键词:名著导读,阅读兴趣,阅读习惯,名著推介,深层阅读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 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 读好书, 读整本书, 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提高文化品位。课外自读文学名著 (五部以上) 及其他读物, 总量不少于150万字”。这就明确要求高中学生要加强经典名著的阅读, 以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而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 语文必修教材中的“名著导读”内容没有引起师生的充分关注, 教师没有根据新课标要求精心指导, 学生也没有认真阅读新课标推荐的阅读书目, 导致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不开阔, 知识面狭窄, 整体语文素养不高。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如何有效指导学生开展文学名著的阅读, 是语文教学不容忽视的一大难题。
一、因势利导,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1. 在“阅读鉴赏”教学中融入名著精华。
在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 阅读鉴赏始终是教师之“教”与学生之“学”的主旋律。就人教版必修教材1-5编排体例而言, “阅读鉴赏”无疑是这套教材的主要内容。但就篇目而言, 文学类文本所占篇目超过2/3, 而所选篇目基本都是中外文学名篇或中外文学名著的节选, 如《林黛玉进贾府》、《老人与海》、《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边城》、《窦娥冤》、《雷雨》、《哈姆雷特》等。教师在教学时, 可以采用比较阅读或拓展延伸的方法, 把学生带入到丰富多彩的名著世界, 设计一些带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欲望。如在让学生学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 可以用“林冲之死”的故事情节激发学生通过阅读原著了解林冲形象的人生轨迹。这样既可以丰富课堂内容, 拓展学生视野, 又可以在此基础上扩展到名著世界, 引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2. 利用影视资源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影视已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以影视形式来改编文学名著已不是什么新鲜话题, 在对文学名著不断翻拍的当下, 即便同一部名著就出现了不同版本的影视剧作, 加之一些专家学者利用影视媒体对名著进行大众化解读, 影视改编已形成了众声喧哗的局面。在指导学生进行名著导读时, 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影视资源, 一则让学生通过影视剧作对原著有所了解, 激发他们通过阅读原著而知故事原味的欲望;二则让学生把影视作品与原著进行比较, 加深对文学名著的理解, 拓宽对文学名著的阐释空间。如指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 可以利用《三国演义》影视剧片段及百家讲坛“易中天品三国”的一些精彩片段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满足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诉求。
二、开展读书活动, 感受阅读带来的乐趣
1. 开展文学名著推介活动。
在新课程背景下, 把课堂时间与主动权交给学生已成为课堂教学的共识。在语文教学中, 合理组织和利用好课堂前五分钟将大大提高课堂效益。为了极大地调动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堂前五分钟, 让学生走上讲台, 把新近阅读的文学名著推介给全班学生, 通过学生谈自己的阅读感受与收获以激发其他学生阅读的兴趣。学生把名著推介材料整理修订成册, 既作为自己阅读文学名著的成果记录, 又作为学生之间阅读的心得交流材料, 还可作为学生选择阅读文学名著的指南。
2. 进行“名著改编”小剧场演出活动。
名著改编并表演本身就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学鉴赏与创造活动, 但考虑到学生时间与精力及表演条件的限制, 一个学期可以组织一次“名著改编”小剧场演出活动。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阅读范围选择改编篇目, 可以把小说改编成适合学生演出的剧本, 或直接以剧本名著作底本。由于是小剧场表演, 要节选名著最精彩部分, 表演时间不宜过长。其次, 学生自由组织, 安排课外时间排练, 根据需要合理安排人员, 各司其职, 各尽其责, 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并得到锻炼。最后, 小剧场表演, 展示成果, 先班内表演, 优秀者参与全年级或全校性的小剧场演出活动。
三、依托网络平台, 实现资源共享与阅读交流
1. 建立网络图书馆, 实现图书资源共享。
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日益发展、网络资源日益丰富的今天, 人们获取资源的方式逐渐由传统的纸质资源转变为网络数字资源, 渠道更便捷高效。教师可指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优势, 真正实现便捷而高效的文学名著网络阅读。首先, 教师利用学校校园网站建立文学名著阅读平台, 学生利用校园一卡通登录并进行身份验证即可进入此平台。其次, 师生共同开发文学名著数字资源, 依托丰富的网络资源, 下载关于文学名著的电子图书并上传至校园网的文学名著阅读平台。学生只需进入校园网站注册并登录即可进行网上阅读自己需要的名著, 这样既方便又快捷, 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实现了图书资源共享。
2. 建立师生博客群, 实现阅读交流。
学生课外阅读往往表现为一种自由开放的行为, 学生在一个阶段阅读什么名著, 阅读的进展与程度如何, 往往缺乏有效的监控与测评。建立师生博客群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解决这一问题。教师让每个学生建立了自己的个人博客, 分班级形成不同的博客群, 博客开辟了读书书目内容简介、读书心得、阅读摘录、自创文章等栏目, 方便学生相互间的交流评论。教师也可以随时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 并根据学生在博客上表现出来的阅读进展及阅读心得测控学生阅读效果。
四、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中展开深层阅读
在新课程背景下, 研究性学习已经成为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 引起了学校及老师的高度重视。研究性学习主要是以研究课题的形式进行的,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课题的选择、资料收集及研究小论文的撰写, 教师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起到指导者作用, 这为文学名著的深层阅读提供了契机。教师让学生根据阅读的兴趣选择课题, 并在对文学名著的深入阅读基础上收集资料并完成研究心得与小论文的写作。如, 学生在阅读雨果《巴黎圣母院》后, 就确定“被毁灭的美神———爱思美拉达的性格悲剧”, “卡西莫多的形象分析”等研究性学习小课题。读巴金的《家》, 学生可围绕“封建家族的牺牲品———《家》中的女性形象”, “封建家族的逆子———觉慧叛逆性格分析”等撰写研究性学习心得与小论文。学期结束, 可就学生的课题研究成果进行展评, 让学生在竞争与成果展示中去感受阅读的成就感。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 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 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阅读经典名著可以开启人的智慧, 丰富人的思想, 净化人的灵魂, 提升人的境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使学生养成阅读名著的良好习惯, 构建有效开放的名著阅读测评体系, 这些都是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的题中应有之意。虽然“名著导读”的教学才刚刚起步, 处于探索阶段, 但只要在阅读教学中落实“导”、“读”二字, 学生会在文学名著阅读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和文化品位。
参考文献
[1]顾之川.人教版课标教材 (必修) 阅读鉴赏编辑意图与教学建议[J].语文教学通讯:初中 (B) , 2010, (02) .
8.关于高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建议 篇八
【关键词】高中语文 名著阅读 教学建议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1.128
名著是高中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中的名著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是各个时代、各个国家的优秀作品,凝聚了人类智慧和情感的结晶。阅读名著相当于与优秀的作家对话,从中能够学习到很多知识,并且有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启迪学生的思维,从而使学生的语文水平和人文素养都能得到提高。名著阅读也是新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有明确规定,“具有广泛多样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自己的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一年内课外自读五部以上文学名著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 150 万字”。
但是在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名著阅读状况却不乐观,高中生对名著的阅读兴趣不大,这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例如高中考试压力大,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都陷于题海,没有时间和精力读书;教师对名著阅读不重视,缺乏系统的引导。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应该意识到名著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在促进学生综合素养方面的重要作用,在教学中探寻名著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和策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认为高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培养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兴趣
无论学习什么东西,对于学生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强调了兴趣的重要性。阅读兴趣有助于提高阅读效果,学生在内在动力的激励下,能够提高阅读效率。很多高中生也许有阅读名著的意识,但是缺乏引导,也就缺乏阅读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进行有效的引导,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鼓励学生多进行阅读,提升自己的阅读素养。
首先,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名著阅读的重要性,领略到名著的魅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与名著多接触,在课堂上向学生推荐和介绍一些著名的作品,以名著独有的魅力吸引学生,对学生进行心理建设。在这个环节中,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有很高要求,教师的讲解要生动、简洁、有趣,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红楼梦》中的人物的名字都有寓意,教师可以从这一点入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另外,教师要让学生明白阅读名著对他们有帮助,能够提升他们的语文水平。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用一些名人名言作为督促自己读书的动力,养成自主的阅读行为习惯。
其次,教师要让学生有自主阅读的权利。有些教师喜欢制定阅读计划,让学生按照自己的计划读书,这显然是不现实的。教师要让学生拥有阅读的权利,可以推荐优秀的书目给学生,但是没有必要要求所有的学生必须完成。每个学生的阅读兴趣是不一样的,教师可以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目,让学生掌握主动性。这样能够让学生体验到自己做主的乐趣,积极主动去读书。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要对学生选择的书目进行审查和把握,给出选书指导和建议,防止学生选择无用或低效的阅读书目。
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名著阅读习惯
习惯一旦养成,对人的行为有约束作用。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果能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名著的习惯,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首先,教师要让学生坚持阅读的习惯。很多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很差,刚开始阅读时兴致勃勃,但往往不能坚持。教师要加强监督和引导,让学生养成坚持阅读的习惯。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安排好阅读时间和阅读量,每天都按照这个阅读计划进行名著阅读。为了保证阅读计划的实施,可以让学生结成学习对子,互相监督,大家一起遵守计划,完成计划。
其次,要让学生养成记读书笔记的习惯。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做读书笔记是一个对学生有很大益处的习惯。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引导和鼓励,让学生通过圈点、批注等方式,做读书笔记。当学生在阅读这些名著的过程中,肯定是有所理解、有所感悟的、这些感悟或是被主人公的事迹而感动,或是被书中人物的经历所激励、当学生有所感所想时,鼓励学生记录下来。这个习惯长期坚持,能够让学生受益良多,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章,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最后,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阅读习惯,那就是边读边思考。宋代朱熹曾经提出阅读要养成三到的习惯,那就是“眼到、口到、心到”,阅读的时候要眼、手、脑多个器官,不仅要记录,更重要的是要思考。不用心的阅读、不思考的阅读只能使阅读流于表象,而不能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在意蕴。因此在名著阅读中,教师要让学生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这样能够帮助学生读书读得更透彻,从中获取的益处也很多。
坏的习惯容易养成,一个好习惯的养成却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要注意这个过程的循序渐进性,使学生良好的名著阅读习惯逐步养成。
三、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阅读指导,让学生掌握适当的阅读方法。这样能够提高名著阅读的效率和效果。不同的阅读材料需要不同的阅读方法,阅读方法也有很多种,例如精读、略读、速读等。教师要让学生掌握每种阅读方法的不同,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或者是文章中的不同部分,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另外,教师还要对名著阅读进行分类指导。在高中阶段,学生接触到的名著类型较多,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等。不同的文体所适合的阅读方法也不同,教师要根据文体,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例如小说类的名著的重点在于人物、情节、环境这三个要素。戏剧类的作品阅读要理解剧情,把握激烈的戏剧冲突。此外,诗歌阅读要重视语言,结构和艺术手法,最重要的是把握诗歌的抒情特色,体会诗歌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和主题。
9.借鉴的高中读名著目送读后感 篇九
在散文《目送》中,龙应台写到: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不断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这是多么令人深思的感悟啊。人的生命是渐行渐远的,是一去不复返的,怎么追都追不上的。所以,现在的我们要珍惜与家人在一起的时间,要和谐相处,不要因小事而与家人争吵。
在散文《为谁》中,龙应台的父母把所有的希望,孤注一掷地投在对她的教育上,她从小就不被要求做家务事。而作为不会干家务事的龙应台在做了母亲之后,却马上变成一个很能干的人,变得很会“有效率”做菜。孩子大了,龙应台发现独自生活的她又变成一个不会烧饭做菜的人。她的儿子安德烈带她去超市买菜,回家后要求龙应台在旁边看他做菜。龙应台看完之后,说了句:“好,我学会了,以后可以做给你吃了。”谁知,安德烈却认认真真地说:“我不是要你做给我吃。你还不明白吗?我是要你学会以后做给你自己吃。”看完这篇散文,我明白题目《为谁》的真正含义。很多时候,父母都是为了孩子,为了他们有一个更好的未来,做了很多很多,会变得很强大很能干,特别是妈妈。在现实生活中,我的妈妈也是这样的,她真的是下得了菜场,上得了课堂,做得了蛋糕,讲得了故事,教得了奥数,讲得了语法,改得了作文,做得了小报,懂得了琴棋,会得了书画……安德烈对龙应台说的那句话,也深深地感动了我,我要向他学习并努力做到和他一样,关心自己的父母,为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10.高中名著读后感 篇十
——题记
家梦
读完《我们仨》本书,我依旧沉浸在作者的回忆中。翻阅着这本温馨的回忆录,每一张都有着许多的美好。我心中五味杂陈,千万条思绪涌上心头,一霎时,却又不知该如何道来。
这是我第二次阅读杨绛先生的文章,第一次是七年级学的《老王》,第二次阅读的则是这本《我们仨》了。《老王》一文是作者对老王无形的愧怍的回忆性散文;而《我们仨》是作者对家人感情的寄托、对家人的思念的一本“回忆录”!这本书应该是我读过最娓娓道来的一本书籍了。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简简单单的八个字,却从心坎儿里道出了对家人离去的悲痛。谁知她心中有多少无奈,多少心酸……
在这本书中,杨绛先生没有用大量且华丽的词句,反而都是一些朴实的语言。或许这是杨绛先生为了让我们更加了解他们一家的生活,也正是说明了他们仨的普通。书后的附录,每张图片都是作者一家的生活点滴。此刻的钱锺书、杨绛、钱媛不是大文豪,而是丈夫、父亲;妻子、母亲;女儿。他们在家中饰演着不同的角色。
“三里河寓所,曾是我的家,以为有了我们仨。我们仨失散了,家就没有了。”
国梦
踏上杨绛先生的时光机,我们来到了“革命”的时期,国家最艰难的时期。
一九三五年七月,钱锺书夫妇同到牛津求学。经过多次辗转,最后来到了巴黎这座美丽的城市,并且在那里迎来了一个新的生命——钱媛(圆圆)。身为母亲的她,将全身最精粹的一切贡献给了这个新生命。阿圆很讨人喜欢,不论是外国的邻居还是家中的亲戚。时间转瞬即逝,阿圆已经长大了。她虽然在外国出生,但是她身上流的是中国的血液,她没有忘记自己是中国人。
他们以国为家,他们眷恋着自己的国家。终于在一九三八年八月间回到了祖国温暖的怀抱。圆圆不仅回到了故乡,还见着了自己的亲人。虽然在沿途上有着一些磨难,但是他们并不害怕。
几十年的风雨兼程,“我们仨”始终不离不弃,相互依存。正如钱老所说:“从今以后,咱们只有死别没有生离。”又如杨绛让钱老最安心的一句话:“不要紧,我会做。”即使杨绛先生自身身体就不太好,但是在钱老和钱媛重病期间,杨绛总是会奔波在两地,那个秋风飒飒的古驿道便是他们亲情枢纽之地。钱老总是会在船上静静的躺着,等着杨绛和女儿;杨绛则总是对两人牵肠挂肚;钱媛,即使是在到了病重时期,还是牵挂着父母。这样的家,虽然总是飘忽不定,但只要有彼此就是咱们的“家”!
永远的梦
把目光放到自己的生活中,处于青春期的我们不免有些叛逆。但也请我们多为自己的父母思考吧。父母养育我们这么多年,常常为我们牵肠挂肚。想让我们飞得更高,却又害怕我们受伤。
亲爱的同学们,你仔细地看过你父母的脸了吗?他们脸上多添了多少皱纹吗?你仔细地看过你父母的头发了吗?你知道他们满头乌发变已经变得斑白了吗?龙应台就曾这样说过:“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不必追。”
而此刻我想说的是我们一定要追,父母陪我们长大,我们要伴父母变老,家永远是你最暖的港湾。
二零一六年五月二十五日,杨绛先生永远地离开了人世,她去与钱老、圆圆相聚了。
11.高中名著读后感 篇十一
一、英语教学中引入英美文学名著的意义
1.普及文学知识,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
文学作品是反映社会的一面镜子,传达作者的感情,隐含作者对日常平凡生活的思考,对高中生人文素养的形成至关重要。高中生面临升学的压力,很少有时间阅读英美文学名著,教师可以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加以引导,在讲授课文时,适当进行英美戏剧与诗歌等知识的渗透,让学生最大限度地了解英美历史和文化,这样既有利于教师的讲解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丰富学生的情感,促进英美文学知识的普及。
2.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很多老师对于英语课堂中的沉闷气氛无计可施,无休止的单词背诵、乏味的语法学习,让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一点点的消磨殆尽。很多高中生都特别喜欢“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这句话,在自己的QQ空间里、微博上都用它当个性签名。但是许多学生并不知道这是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诗句,所以教师在讲授《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这一课时,可以将诗人雪莱所生活的时代背景、生活环境等引入课堂,在学生“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的齐声朗读中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3.扩大词汇量,提高阅读能力
英美文学名著中包含着大量的词汇和语法,通过阅读和欣赏文学作品,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扩大学生的词汇量,让学生学会规范的英语表达方式,提高语言应用能力。然而,要正确理解词汇的含义,就要对英美文学名著有一定的了解。很多英美文学名著的内容引人入胜,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好载体,因此,让学生在阅读中记忆、在阅读中回顾,能够收到触类旁通的学习效果。《圣经》是英美文学的经典,包含着很多的词汇,并且每个词汇背后都有一个精彩的故事,如“旧瓶装新酒(put new wine into the old bottles)”词汇背后的意义妙不可言。当学生了解了词汇的含义与它所蕴涵的智慧后,学习英语的兴趣自然而然会得到提高。
二、如何在教学中传授英美文学知识
1.在阅读中欣赏
英美文学名著的教学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在阅读中欣赏是基本的方法之一。课前阅读可以让学生对讨论的文本有一定的印象;课中教师贯彻精讲的原则,将新的信息介绍给学生,让学生掌握文学鉴赏的方法;课后鼓励学生多读完整的作品,加深对作品章节的理解。学生产生共鸣后,必然想去了解作品,并自觉地进行阅读鉴赏了。
2.观看英美文学名著改编的电影
虽然英语听力测试在高考中已经取消,但是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依然是学好英语的关键。观看英美文学名著改编的电影,为学生了解英美国家的真实情况提供了一个直观的感受,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电影声情并茂的形式也增强了学生对文学原著的理解,有利于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语言知识。此外,英美影片中的语言一般难度适中、音准较高、简单易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轻松自如地掌握一些简单的英语对话。
3.将表演引入课堂
如今的高中生思维活跃、活泼好动,喜欢生动有趣的学习方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节选经典的英美文学名著的片段,采用研读、分角色读、朗读等方式进行练习,体悟作家对语言的巧妙运用。此外,很多英美文学名著是通过戏剧的形式出现的,这就为教师组织英语戏剧表演提供了方便。参加表演的学生精心准备,台词必然烂熟于心,在表演中自然而然地提高了英语水平。
总之,走近英美文学,对学生了解英美文化、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和文学鉴赏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当学生真正走进英美文学名著就会发现,自己已经生活在一个真实的英语世界里了。
12.高中名著读后感 篇十二
教育部制订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扩大阅读面, 增加阅读量, 提倡少做题, 多读书, 好读书, 读好书, 读整本书”。
2003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在第二部分《课程目标·必修课程》《阅读与鉴赏》一款下明确提出:高中学生应该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 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 读好书, 读整本书, 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提高文化品位。课外自读文学名著 (五部以上) 及其他读物, 总量不少于150万字。
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高考也将着眼于对学生阅读量、阅读面及阅读能力的考查。笔者作为一名工作多年的语文教师, 也深刻的体会到:语文学科承载着特殊的使命, 它不仅仅是一门工具性学科, 更是一门人文学科。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 必须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熏陶。其中, 引导学生进行名著阅读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名著是数千年文化的积淀, 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文学名著在审美和教育方面有着巨大影响和作用, 阅读一本文学名著, 既是一次文学审美的教化和熏陶, 也是一种精彩而非凡的人生之旅, 对于现在成长和发展阶段的中学生而言, 能否及时的、深刻的阅读到与之相应的名著作品, 显得极其重要。在学生时代阅读大量名著, 对于一个人一生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名著阅读中, 有千万个接触点是与课堂所学的教材相通的。通过课外对名著的阅读, 学生获得了综合性的知识, 不仅有自然知识, 更有大量的社会知识。名著阅读的越多, 越有利于将课内知识巩固、加深、改造和系统化, 从而积累大量的作文材料和语言材料。积累的语言材料越多, 底气充盈, 写起文章来自然得心应手, 运用自如,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从这一点上来说, 要想学好语文就离不开名著阅读。
二、现状的分析
为了更好的了解学生名著阅读的实际情况, 笔者在所任教的两个班级中进行了访谈调查。调查统计情况是, 大部分的中学生表示对文学名著及其他文学作品“都愿意去涉猎”, 但每周用于名著阅读的时间却少之又少, 真正热衷阅读名著的人不多。
在问及为何不喜欢阅读文学名著时, 同学的回答大致分为以下几类:1.认为文学名著的语言枯燥、晦涩, 让人不易读懂, 提不起阅读兴趣;2.学习压力过重, 学习任务过大, 没有太多的时间去阅读;3.名著内容与现实联系不大, 不够亲切, 因而不喜欢去阅读, 感觉它离自己的生活太遥远;4.阅读名著太耗时间, 会影响自己的正常学习。更有同学坦言, 大家平时讨论交流的内容很少涉及名著, 就算偶尔自己打算读读书了, 也更容易被一些流行的杂志、小说所吸引。
以上种种情况归根究底还是因为学生对名著的认识不够, 对名著缺乏足够的兴趣和热情。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没有了兴趣作引, 名著自然就少有人问津了。因此,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激发学生对于名著阅读的兴趣。在此基础上, 我们再辅以阅读方法的指导, 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名著阅读兴趣的激发
(一) 利用影视资源
用影视资源提高中学生阅读的趣味性。现在大多学生看电视的兴致要高于读书的兴致。观赏名著影视, 虽不能等同于原著, 但它具有高度浓缩性和立体感, 可以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名著的内容。
现在, 不少中外名著都已成功地搬上银幕, 如《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等, 教师可以利用媒体的作用因势利导, 指导学生将阅读原著与观看影视结合起来, 引导学生将原著与影视进行比较。教师还可组织影评征文、座谈等活动, 以巩固其效果。这样灵活生动的方式有助于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 得到更多的启迪。
(二) 巧妙联系课堂
名著阅读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文学素养, 我们应指导学生将名著阅读与日常的语文学习有机地联系起来。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 不少便是名著节选, 教学时, 可以用课堂悬念法吊起学生阅读的胃口。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讲一讲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名著的精彩情节, 讲到在精彩之处戛然而止, 留出悬念, 并留作一项作业由学生完成, 便会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使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如, 讲授《三国演义》节选时, 也可以讲一讲诸葛亮七擒孟获的传奇, 讲完前三擒, 后面的留待学生自行阅知, 还可邀请几位同学给大家讲述剩下的故事, 从而激发大家阅读探究的兴趣。
(三) 融入竞争意识
利用学生的竞争意识, 激发学生阅读的渴望。
教师可以定期举办名著故事演讲大赛, 让学生从所阅读的名著中选一个章节, 比一比谁讲得精彩, 教师对表现好的要给予鼓励, 使学生体验到读书的成就感, 以此来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同时也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举办名著知识竞赛, 让热烈的赛场气氛促使学生更加积极的阅读名著。
(四) 快乐角色扮演
定期的举办名著角色扮演活动, 让学生们换个方式去“阅读”。
角色扮演可以让学生以一个更为立体、丰富、活泼、真实的角度去感受和理解名著。如《空城计》一幕中, 怎样更好地去表现诸葛亮和司马懿当时应有的状态, 在观众同学和演员同学共同的研究和琢磨中, 不仅能让大家找到合适的方式方法, 而且更能加深所有学生对原著的理解和感悟。
四、名著阅读方法的指导
中学生的功课紧、任务重, 阅读长篇名著的时间比较有限, 漫无目的的阅读往往会事倍功半, 教师的阅读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 阅读书目的指导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并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推荐名著的篇目。以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为主, 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不断提高作品难度。
(二) 阅读计划的制定
“凡事预则立”, 计划要具体、详实, 具有可操作性。每天都要有计划。教师要要求学生严格执行计划, 不可一曝十寒。教师可将名著阅读作为一项常规的家庭作业, 让学生按计划每天、每周阅读, 并做好读书笔记, 方便教师教师督促检查。
(三) 阅读时间的指导
中学生的学习生活比较紧张, 可以用来课外阅读的时间很少, 因此在利用好学校阅读课的同时, 更要想办法利用好点滴时间, 学会见缝插针, 挤时间阅读, 比如每天的午饭、晚饭后的休息时间, 晚上临睡前的时间。双休日、五一、国庆长假、寒暑假等是学生读课外书的黄金时间, 更应要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好。
(四) 阅读方法的指导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 读书一定要做好批注、摘抄和读书笔记, 写好读后感, 加深对名著的理解和体会。有相当一部分中学生有这样的体验, 书读了很多, 但是要引经据典时, 却要搜肠刮肚, 主要原因是没有做好读书笔记。所以教师要在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上多下功夫, 使学生养成读书做笔记的好习惯。
另外, 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以精读与略读相结合的方法来阅读名著。
首先采用略读的形式, 略读前可先让学生找一些有关作品的内容梗概、名家评点来读读, 这样学生便可先粗知大体内容。略读时教师要特别注意训练学生的速度, 要让学生养成默读的习惯, 真正达到“阅读一般现代文名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的速度要求, 并且要逐步提高, 力争做到“一目十行”。
然后再具体指导学生细读、精读。细读和精读主要是对文学名著中一些重要的章节和片段所采取的阅读方式, 如《三国演义》、《红楼梦》这些章回体小说, 可适当选择一些重要的章节指导学生细读精读, 教师还可以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 从而让学生更好的去理解文章并予以指导。
另外, 我们还可指导学生尝试运用“三遍阅读法”。茅盾说:“读名著起码要读三遍, 第一遍最好很快地把它读完, 这好像在飞机上鸟瞰桂林城全景;第二遍要慢慢地读, 细细地咀嚼, 注意到各章各段的结构;第三遍, 就要细细地一段段地读, 领会、运用, 这时要注意到它的炼字炼句。”
五、反思
新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原本就是一种个人行为, 个性化是阅读活动的应有之义。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 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权, 尊重每个学生对名著的个人理解和感受, 让学生在亲身的阅读实践中领会汉语言的规律, 提高他们的认读能力、理解能力、吸收能力和鉴赏能力。
中学生需要阅读名著, 阅读本应该是件快乐的事, 但在实践中往往一不小心就把阅读变成了学生的另一件学习任务和负担。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有教育体制本身的, 有学校的, 有教师的, 也有学生本人的, 还有家庭和社会的因素。如何将学生的阅读快乐还给学生?这是一个值得教学所有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胡冬云.更新阅读观念, 提高中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J].《中小学图书情报界》, 2005. (2) .
[2]蒋蓉.加强中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思考与建议[J].《当代教育论坛》, 2005. (2) .
[3]崔茂新.个性阅读:代表一种文化力量[N].《中国教育报》, 2006.6.8, 第5版.
[4]李浩.学生课外阅读动机及教师指导对策探析.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3. (6) .
[5]李晓文.学生自我发展之心理学探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6]彭振杰.《扩大阅读视野提高阅读质量——中学生阅读状况的调查报告》[J].载《作文报高考版》, 2005. (3) .
13.名著《家》高中复习 篇十三
丘八打了学生,觉慧不假思索地加入情谊队伍,可是督军署无人接见,后来出来位科长说了几句无关痛痒的话就进去了,天下起了大雨,学生们只好先回去。两天后学生开始罢课,并成立了学生联合会。觉慧热切投入到这场运动中去。
高老太爷压制运动
丘八打学生,学生们请愿罢课,觉慧热切投身与运动中。觉慧的活动触怒了高老太爷,把觉慧叫去用又干燥又严厉的声音进行训话,伴着冷笑,用威严的眼光在觉慧的脸上扫来扫去。严厉斥责后就把觉慧禁闭在家里,不许出去。觉慧只好通过看报纸了解外面的情况。被困的觉慧不禁大喊:“家,什么家!不过是一个‘狭的笼!’”最后还是偷偷的跑出去参加活动。
简介《家》中家庭禁锢青年思想的两个方面。
答:
一、封建旧家庭和专制制度,以高老太爷和克明为代表的卫道者,竭力奉持着礼教和家训,压制一切新的事物,甚至不惜以牺牲青年为代价。
二、封建礼教及迷信对生命的迫害,在《家》中,有梅的悒郁致死,瑞珏的惨痛命运,鸣凤的投湖悲剧,婉儿的被逼出嫁,这些青年女性的不幸遭遇,无不是封建制度以及礼教、迷信迫害的结果
两人出走 觉民逃婚
1、高老太爷为攀附权贵,要觉民娶冯乐山的侄孙女。正在与琴处于热恋中的觉民当即表示反对。反对无效后在觉慧的帮助下逃婚。逃婚后,觉民与琴互相鼓励,互相支持。特别是梅的死,更加坚定了他们反抗的决心,觉民写信给觉新,表示决不让琴做第二个梅。要为自己的幸福抗争到底。最后迫使高老太爷在临死前作出让步而胜利告终。
2、逼婚:冯乐山在高老太爷66岁的生日宴席上向高家提起一门亲事——要把自己的侄孙女许配给觉民,高老太爷一口应允。正在与琴处于热恋中的觉民当即表示反对。大哥觉新感到左右为难,三弟觉慧支持二哥觉民进行反抗。高老太爷道:“我说是对的,那个敢说不对?我要怎样做,就要怎样做!”在紧急关头,觉慧帮助觉民逃婚。
3、觉民逃婚,高老太爷勃然大怒。无论怎样劝说,觉慧都坚决不说出觉民的地址。觉新在这件事上采取不抵抗主义,觉慧骂他是懦夫。觉民写信给觉新,表示决不让琴做第二个梅。觉新不断受到良心的谴责,他壮着胆子到祖父面前为觉民说情,却遭到祖父的狂怒斥责。祖父最后说,如果月底觉民还不回家就叫觉慧顶替。觉新不得已回头又要三弟劝二弟屈服,觉慧十分气愤,想:“如果牺牲是必需的话,做牺牲品的决不是我。”
觉慧出走
瑞珏的死更加坚定了觉慧脱离这个家的信念,他向大哥宣布“我要走”。瑞珏的死也使觉新明白了“这个家需要一个叛徒”,他满过长辈为觉慧筹划路费,并决心以后负责给觉慧寄生活费。在觉新和朋友的帮助下,觉慧终于踏上驶向上海的航船,开始了新的生活。
三场爱情
觉新和梅的爱情悲剧。
觉新和表妹钱梅芬青梅竹马,但梅的母亲和觉新的继母周氏在牌桌子上有了意见,就拿拒婚来报复。觉新屈从于父亲的意志与瑞珏结婚。不久,梅出嫁。不到一年便守了寡回到了娘家。军阀开战,梅跟着张太太和琴来高公馆避难,与觉新重逢,两人都不能忘情。在矛盾痛苦中,钱梅芬抑郁成疾,吐血而死。觉新成婚(觉新是高家长房长孙。自小聪慧,学业好。他曾有自己的理想追求,和梅表妹青梅竹马。但他屈从父命,于一个用拈阄儿的方法选取的陌生少女瑞珏由冯乐山做媒、高老太爷做主结婚。过后,只得凭借梅花来慰藉那颗受伤的心,然而梅却终被折磨得香消玉殒、“零落成泥”。)
鸣凤反抗(高老太爷要把17岁的鸣凤嫁给孔教会的头面人物60多岁的冯乐山做姨太太。鸣凤深深爱着觉慧,只希望伺候他一辈子。鸣凤出嫁的事,觉慧一点也不知道。出嫁前的一个晚上鸣凤怀着最后的希望去找觉慧,觉慧由于赶着写稿的缘故,他没有听完鸣凤的衷诉就把她遣走了,鸣凤在绝望中投湖自尽。等觉慧知道事情的真相,四处寻找,但是已经太迟了。
四个死亡
丧事:觉新与梅两小无猜,却人为的劳燕分飞。梅被迫远嫁。出嫁后不久,又成了寡妇,最后抑郁而死。觉新受到极大的刺激,他怀着及其悲痛的心情料理了梅的后事,他明白从此他和她之间永远隔着一个“永恒”。在向灵柩告别时,觉慧没有哭,也没有悲哀,他有的是满腹的愤怒。他的话是用一种交织着爱和恨的声音说出来的:“一些哭声,一些话,一些眼泪,就把这个可爱的年轻的生命埋葬了。梅表姐,我恨不能把你从棺材里拉出来,让你睁开眼睛看个明白:你是怎样给人杀死的!”
请对《家》中鸣凤之死的情节作简要介绍
鸣凤被逼嫁给冯乐山,出嫁前的一个晚上她去找觉慧。觉慧赶着写稿,没有听完鸣凤的衷诉就把她遣走了。鸣凤含泪离开了觉慧的住处。鸣凤刚离开,觉民来告诉了事情的真相,觉慧急得几乎发疯,四处寻找鸣凤,但太迟了。鸣凤绝望中,怀着对觉慧深深的爱,投进了晶莹的湖水中。
高老太爷的死
觉民逃婚,儿子克定和克安胡作非为,高老太爷被气得病倒了,躺在床上呻吟。好事的陈姨太请来了巫师捉鬼,搞得整个公馆鸡犬不宁。觉新明知没有鬼,可为了表示“孝”心,在端公捉鬼时,也跟着凑热闹;觉慧厌恶地看着这出闹剧,最后忍无可忍站出来,指斥这些人的荒谬、糊涂,“你们要把他活活气死、吓死”。
珏:觉新明媒正娶的妻子,在即将生产时被高老太爷的陈姨太以避血光之灾为由赶到郊外生产,懦弱的丈夫觉新和平地接受了,他没有说一句反抗的话,瑞珏也只能用她的哭来表示反抗。最后因照顾不周,难产而死。瑞珏的死使觉新明白了真正的凶手和自己的无力与懦弱。
五处描写
1、环境描写
呼啸的北风挟裹着鹅毛般的雪片铺天盖地的飞舞着。天渐渐的黑了下来,路旁的灯火还没有燃起。行人踩在雪地上的脚步声同凄厉的风声混合在一起,成为一种古怪的音乐,这音乐似乎在警告人们:风雪会长久地统治着世界,明媚的春天不会回来了。
(整个寒意逼人,巴金以一幅日暮风雪图振起全文,用大写意的笔法奠定了这个家族悲剧故事的苍凉基调。那些风雪仿佛就是专横冷酷、狂妄自大、任意摆弄弱小者的封建专制势力的化身,给人一种不祥的感觉。)
2、心理描写 鸣凤善良 处处为他人着想
鸣凤在太太处哭诉无效后,怀着最后的希望想见觉慧,希望觉慧能解救自己,可是觉慧又太忙,鸣凤又觉得不能耽误觉慧的时间。下了决心真的闯进觉慧屋中,想说的话又被觉慧岔过去;她想说出自己的处境,极度的悲哀和矛盾压迫着她;她始终没能说出口。(鸣凤临睡前的“灵魂一隅”)
鸣凤临睡前的“灵魂一隅”、临死之前的内心独白等。临死之前的心理分析:鸣凤之死带给人一种心灵的震撼。小说中这位生活在社会最低层的美丽少女历尽了生活的磨难,长久地处于希望和失望之中,但当她要诀别人世时,她又意识到生活的美好,她体味得如此之少,不禁又去意徘徊,小说生动地描写了鸣凤临死前的复杂哀伤的心情,更增添了作品的悲剧气氛。
鸣凤临死的心理描写
鸣凤最后的希望也破灭了。站在花园湖边,她早有死的打算,这时又迟疑了,她想,自己得到的比别人少,却要最先离开世界;自己聪明漂亮,却没有生存的权力;自己爱一切,却没有享受爱的权力;别人都有明天,有光明,自己却只有黑暗„„可她明白自己和觉慧间有一堵墙,她必须消失,不能妨碍觉慧。最后凄楚地喊着觉慧的名字纵身跳进了湖里。
(临死之前的心理分析:鸣凤之死带给人一种心灵的震撼。小说中这位生活在社会最低层的美丽少女历尽了生活的磨难,长久地处于希望和失望之中,但当她要诀别人世时,她又意识到生活的美好,她体味得如此之少,不禁又去意徘徊,小说生动地描写了鸣凤临死前的复杂哀伤的心情,更增添了作品的悲剧气氛。)
狂热而幼稚新旧军阀战争结束后,觉慧瞒着家人参加《黎明周报》的工作,撰文介绍新文化运动,攻击旧制度旧思想。他干得如火如荼,逐渐地进到新的园地里去,他觉得在他的前面还有一个广大的世界,在那里他的青年的热血可以找到发泄的地方,在那里才有值得他献身的工作。
3、情景描写 难忘的感动的情景
除夕夜,高家一派节日的喜庆,一家人谈笑喝酒。散席后,觉慧带着酒意在大门口看见一个讨饭的小孩在哭,就摸出两个半元的银币,放在小孩的手里。静寂中好像有人在他耳边大声说:“你这个伪善的人道主义者!”
例如:《家》中觉慧和鸣凤在大年夜祝福的见面情景令人感动。在节日的气氛中,这一对年轻纯洁的恋人怀着紧张的心情在接近,他们先与别人行过礼之后,再羞涩又庄重地行他们之间的祝福礼,他们甜蜜地微笑着,心意互通。小说细腻而微妙地写出了初恋男女的心灵默契和爱情的纯真无邪。
简述高家吃年饭的情景。
答:除夕的前一天是高家规定的吃“团年”——年饭的日子。吃年饭的时候,根据辈份分上下两桌,座位有严格的安排,连上菜的仆人也是指定的、最有身份的老仆人。大家小心翼翼。高老太爷望着满堂子孙,想到这个家“四世同堂”,脸上浮起了笑容。一家人看到老太爷笑了,才放松地谈笑吃酒,高家一派喜庆。
放烟火、看龙灯
觉新是封建家庭和旧礼教毒害下人格分裂的悲剧人物。他奉行“无抵抗主义”和“作揖哲学”,是一个能清醒认识到自己的悲剧命运却怯于行动的人,由于他凡事任人摆弄,一味敷衍,致使昔日恋人梅含恨而死,妻子也因避丧城外,难产而死,最终独自一人面对凄苦的结局。
试分析觉新的形象
高觉新是高家的长房长孙,是一个“有两重性格的人”。一方面,他是一个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的青年;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个深受封建伦理道德熏陶的地主少爷。
他的性格善良而又懦弱,他认为反抗是徒然。以致在“五四”新思潮中,他选取的是无抵抗主义和作揖哲学,作为他行为的理论根据。就两重性格而言,这后一面占主导地位。这是一个复杂的性格,一个悲剧的性格。
他是巴金在《激流三部曲》中塑造最丰满、最感人的艺术典型。高觉新声于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家庭中,也受到传统的教育和五四新思潮的影响。长房长孙的特殊地位使他处于大家庭斗争的旋涡中,使他形成温良懦弱的悲剧任务。作品通过这一形象,揭露封建礼教制度的吃人的本质,也向读者指出大胆反封建的道路。
觉新“作揖主义”“无抵抗主义”试从家中举三个事例说明觉新的这种人生准则。
答:在婚姻上觉新“作揖主义”“无抵抗主义”人生准则,本来跟梅的恋爱,却听从长辈安排与李家小姐结婚。在处理弟弟的事上也是这样人生准则,如觉慧参加闹**被高太爷知道,只好把觉慧禁留在家中,觉民的婚姻问题也一样,想要觉民遵循长辈安排;在妻子生孩子上也这样人生准则,明知长辈陈姨太“血光”的无理,明知瑞珏分娩有危险,也听之任之,造成瑞珏的悲剧。
觉民的性格介于觉新和觉慧之间,他性格温和稳健,不好激动,不爱参加社会活动,对学生运动缺乏应有的关注。但作为五四新思潮唤醒的年轻一代,他也向往民主自由,当祖父为他一手包办婚姻的时候,他毅然离家出走,公开反抗,表现了不妥协的斗争精神,和琴成为小说中唯一的一对胜利者。试分析觉民的形象
觉民起初是稳健温和的人。他虽然逃过婚,但却只是单纯地为争取自己生活的权利和幸福。他的长辈们的不义行为,使他认清了“在两代人中间妥协简直是不可能的”他才决心完全走上反对旧家庭的叛逆的道路。他也拥有进步思想,但不坚定,是处在守旧与进步之间的一个物。
觉慧,这是高家年轻一代中最激进、最富有斗争精神的人,是封建家庭中一个幼稚而大胆的叛徒。他是五四时代的觉醒青年,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创办进步刊物,公开支持觉民抗婚,大胆地和丫头鸣凤恋爱,最后义无返顾地冲出家的囚笼,奔赴上海,走上彻底叛逆的道路。
试分析觉慧的形象
例一:觉慧是受“五四”思想冲击的新生的、民主力量的代表,是封建礼教的塑造者,是投进高家这个死气沉沉大家庭的一颗火种。大胆、幼稚是觉慧性格的主要特征。他积极参加“五四”爱国学生运动;反对封建家长压制青年,主张年青人应该主宰自己的命运;反对大哥的作揖哲学,鄙视克安、无定荒淫无耻的生活,追求一种文明的生活方式;反对封建迷信,反对把瑞珏搬到城外分娩;同情下层人,主张人格平等,爱仆人鸣凤。他最后离家出走揭示了他反抗的坚定性,他的幼稚主要表现在对周围的一切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认为旧家庭里一切就是一个复杂的“结”,没有办法把它解开。
例二:觉慧是大胆而幼稚的封建大家庭的叛逆者,《家》中具有民主主义觉悟的年轻一代代表,是“五四”进步新青年。他的民主义义觉醒有一个发展过程。他的思想基础是民主主主义、个性主义、人道主义。
高觉慧的形象。
高觉慧是巴金在《家》中塑造的大胆而幼稚的叛逆形象。他出生于没落的封建大家庭中,深受五四新思潮的影响,追求光明、自由幸福,彻底否定封建礼教制度。如支持觉民逃婚,与丫头相爱,最后又从封建大家庭走出去。但他有时也有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狂热性。他身上寄托着作家的希望,闪烁着时代的光芒。
参加《黎明周报》的工作新旧军阀战争结束后,觉慧瞒着家人参加《黎明周报》的工作,撰文介绍新文化运动,攻击旧制度旧思想。他干得如火如荼,逐渐地进到新的园地里去,他觉得在他的前面还有一个广大的世界,在那里他的青年的热血可以找到发泄的地方,在那里才有值得他献身的工作。觉慧拒捉鬼
答:高老太爷病了,一次捉鬼不够,第二次再捉鬼,把高府闹的满室乌瘅,当到觉房室时,觉慧拒绝开门,并与长辈项起嘴来,打开门后,当觉慧以不可抗拒态度并以指责克明、觉新的无理,喧称谁进房间就先给谁一巴掌,迫使长辈退去,也是觉慧反封建的一次大获全胜面告终。
2、高老太爷因克安、叔克定瞒着他偷偷在外面过着荒淫无耻的生活气得一病不起。陈姨先请道士到作法,又叫端公捉鬼,闹得家宅不宁。留过学的克明、读过进步书报的觉新都不敢出来反对,只有觉慧挺身而出痛骂陈姨太和众人。
觉慧是个封建专制的叛逆者典型,请用一个具体情节或事件加以说明。
答:①反抗祖父。觉慧背着祖父参加学生联合会的活动,上街游行,散发传单。陈姨太向高老太爷告知此事,于是他被叫来训话,遭到高老太爷严厉训斥,声称不许他再出去参加学生运动。觉慧没有屈服于祖父的不合理要求,据理力争,高老太爷勃然大怒。
②向鸣凤示爱。高公馆的三少爷觉慧勇敢地向、丫环鸣凤表达爱意。他冲破了封建礼教的枷锁,真挚而热烈地爱着鸣凤。在觉慧的眼中,鸣凤是那般美好,美丽、聪明、贤惠,觉慧在心里默默地如痴如醉地爱着她,已经完全超越了主仆的等级界限。
③揭穿“捉鬼,行孝的丑剧。高老太爷病重,生命垂危,奄奄一息。这个封建大家族迷信神灵,在陈姨太的提议下,开始为高老太爷捉鬼治病。整个高公馆都笼罩在浓重的祈神活动之中,虔诚地企盼高老太爷的康复。而觉慧则第一个无畏地戳穿了这个鬼把戏。
高老太爷和克明代表封建旧家庭和专制制度的卫道者,竭力奉持着礼教和家训,压制一切新的事物,甚至不惜以牺牲青年为代价。他们利用封建礼教及迷信对生命进行迫害,在《家》中,有梅的悒郁致死,瑞珏的惨痛命运,鸣凤的投湖悲剧,婉儿的被逼出嫁,这些青年女性的不幸遭遇,无不是封建制度以及礼教、迷信迫害的结果。
体现高老太爷专横的一件事
冯乐山在生日宴席上向高家提起了亲事——要把自己的侄孙女许配给觉民,高老太爷一口应允。正在与琴处于热恋中的觉民当即表示反对。觉新把觉民的意见向祖父解释了一下,祖父立刻生气地驳斥道:“我说是对的,那个敢说不对?我要怎样做,就要怎样做!”。
分析高老太爷形象
例一:高老太爷是封建制度的代表。一方面,他年轻时的荒唐、衰朽时的胡闹,正体现了封建腐朽灵魂的全部德行与特征;另一方面,他专制、冷酷,想以他的意志来建构一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于是,酿成了一桩桩血泪故事。自然,作为大家庭的创业者,他也有慈祥、温和、宽宏的一面,但这一切最终也是为了维护和延续这个摇摇欲坠的大家庭。
例二:高老太爷是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代表。他的主要性格特征是专制。但他也有慈祥、温和、富有人情味的一面。老太爷这性格矛盾的两面,统一于他的维持、发展“四世同堂”的封建大家庭的人生理想,高老太爷是封建制度行将崩溃时期封建家长制的代表人物,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3、《家》中的高公馆是封建地主大家庭的黑暗王国,高老太爷就是统治这个王国的暴君。他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表和封建礼教的维护者。他的人生理想是维护和发展四世同堂的封建大家庭。他表面上道貌岸然,以卫道者自居,对子孙“教导戒淫”,反对一切新生事物,处处讲道德说仁义,以风雅自命。其实是个放荡不羁,生活腐化的封建顽固派,他年轻时荒唐,衰朽之年还玩戏子,娶姨太太。他是高家罪恶的根源,是封建制度和传统道德的残忍性的人格化体现。为挽救封建大家庭的崩溃,他竭尽全力弹压家中以高觉慧为代表的反封建的民主力量。虽然拼命挣扎,但也力不从心,无法阻挡和挽救旧制度、旧家庭必然崩溃的历史命运。
高老太爷封建专制性格特征的答:①“嫁丫环”。孔教会会长冯乐山向高公馆要一个丫环作妾,高老太爷满口答应,就在他的所有、丫环中任意选了一个作为人情送给他,这个被选中的人就是鸣凤。可是鸣凤心里只有三少爷觉慧,生性刚烈的她以死抗争,绝望地投湖自尽。
②“抱重孙”。正当觉新期待着朦胧爱情的时候,他父亲带给他一个晴天霹雳:“你爷爷希望有个重孙。”于是,父辈用拈阄的办法为他定了门亲事,匆匆完婚。从此,觉新不得不断绝了与心上人梅的爱情之路,这件事毁掉了梅一生的幸福。
你怎样理解《家》中高老太爷临死之前的忏悔?
看法可以多种。一般认为高老太爷临死前的忏悔与他面临高家败落的严峻事实有关,高老太爷最大的希望是“长宜子孙”,让这个家“一天天地兴盛发达下去”。但儿子克定、克安的胡作非为令他感到失望和孤寂。为力挽颓势,高老太爷将维持这个家的希望寄托到孙子辈的身上,对觉慧说出“你很好”,并放弃了包办觉民的婚事,这是一个垂死制度的挣扎。
试分析琴的形象
琴是富家小姐,与高家算是门当户对,就算原本家长们不打算让他们成亲,处境也要比鸣凤和觉慧好得多。琴想剪去束着她的长发,却缺乏必要的勇气——不是她怕流言的讥讽,而是她怕爱她的母亲。她羡慕许倩如的潇洒,可她必须去面对一个封建礼教下的家庭。琴也没有屈服,她甚至看到了千百年中国女子所走的血路。一种渴望正义的感情在琴体内发生了,“牺牲,这样的牺牲究竟给谁带来了幸福呢?”她了解了鸣凤的悲剧,领悟了梅和瑞珏的哀伤;她明白了不能企盼别人,应该自己拯救 自己!琴和鸣凤一样看到了“宿命”,但她唾弃这个“宿命”!“我不走那条路。我要做一个人,一个跟男人一样的人。„„我不走那条路,我要走新的路,我要走新的路”。谁能否认琴是书中最亮丽的色彩?她和觉民为了爱情,为了目标,对这个大家庭实行不了懈的反抗。终于琴记得了自己的幸福。
请用有关故事情节简述琴敢于争取自由和个性解放的性格特征。
进男学堂。琴不顾亲戚们的闲话,在母亲的袒护下进学堂读书。五四新文化涌入中国,觉民兄弟所在的学堂已经开始招收女学生。得知这个消息的琴,便向母亲强烈要求报考男学堂。这一次,母亲坚决反对她的要求。
试分析鸣凤的形象
鸣凤本是一个安守“天命”的仆人。对现实毫无反抗意识。她和觉慧少爷相爱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一次次冲击着这个单纯天真的女孩。在鸣凤面临着要成为冯乐山的小妾的危机时,她开始要反抗,当她意识到觉慧已经不能给她真正的爱情时,鸣凤便 毅然选择用死亡来证明自己对爱情的执着与忠贞。
请简述《家》的时代背景。
《家》写作于1931年,但反映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1920年至1921年间的社会生活。二十年代初期的中国社会,以“五四”运动为开端,中国革命进入了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代,人民大众和帝国主义的矛盾更加尖锐,斗争更加激烈。
谈谈《家》的思想成就
《家》是巴金《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也是其主要代表作,是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广泛影响的名著。它以二十年代初期四川成都生活为背景,真实描写了正在崩溃中的地主阶级的封建大家庭的悲欢离合之事。具有较高的思想成就:
1、愤怒地控诉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深刻揭露封建礼教制度吃人的本质。
2、历史地再现了五四新一代的觉醒与反抗,歌颂了反封建青年的叛逆精神。
3、预示了封建大家庭必然崩溃的命运,公开宣布一个不合理制度的死刑。
简述《家》的主题思想。
《家》描写20年代初期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以祖孙两代的矛盾冲突为线索,通过梅、鸣风、瑞珏三个女性的血泪悲剧沉痛地控诉了封建制度对年轻生命的摧残,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及其腐朽没落,同时热情地歌颂了青年一代民主主义的觉醒及其反封建斗争。
家》是如何表现反封建的主题思想的。
【高中名著读后感】推荐阅读:
高中人间失格名著读后感作文06-20
高中语文必读名著目录07-06
阅读心得800字名著高中06-19
高中英语名著阅读感悟07-03
高中生文学名著阅读08-06
高中语文四大名著常考知识点汇总09-16
名著读后感300007-09
数学名著读后感08-29
课外阅读名著读后感07-01
文学名著读后感作文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