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民的现状与出路

2024-11-17

中国农民的现状与出路(精选9篇)

1.中国农民的现状与出路 篇一

中国生态旅游的现状与发展出路 安徽大学人文与科技素质选修课——生态旅游学

安徽大学09政治学系U00914028罗晓华 联系方式:***Email:U00914028@sina.com

(1)论文摘要………………………………..(1)

(2)关键词…………………………………….(1)

(3)正文…………………………………………(1)

A.生态旅游的起源…………………………(1)

B.生态旅游兴起的原因………………(1)

C.中国生态旅游资源优势凸显…..(2~3)

D.中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2~3)E.中国生态旅游发展应遵循的原则………………………………………………(3)F.中国生态旅游的发展出路 G.论文结束寄语

【摘要】:当代人类社会是飞速发展的关键时刻,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飞跃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作为人类社会的一大新兴产业、无烟工业——旅游业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逐渐从传统的大众旅游中脱离出来,转向层次更高的旅游方式——生态旅游。生态旅游是以回归大自然为基调、以保护自然资源、自然环境、促进区域社会和谐发展为目的,提倡人们在保护环境的过程中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从近年来世界各国掀起的生态旅游热来看,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生态旅游已经成为世界旅游业发展中最为理想、最有前途、最具发展憧憬的新型旅游形式。”在世界各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重要的作用,是当代人们生产生活休闲的一大热门话题。

【关键词】生态旅游;生态旅游资源;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应对对策;发展出路;中国旅游业;旅游主题(口号)。

(一)、生态旅游的起源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起源、发展、终结的统一体。同样,生态旅游也有其最初的起源。至于生态旅游的最初起源这一问题,我们还得从英文学术著作《罗玛丽》(Romeril,1985年)说起,因为在这篇学术著作中,生态旅游(”Ecotourism”)一词第一次映入人们的眼帘。无独有偶,墨西哥生态学家写谢贝洛斯拉斯噶瑞在80年代初期就使用了西班牙词“Ecotouyism”一词。从这一事实可以明显地知道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概念性的术语和一种实践性的东西早在20 世纪80 年代中期就已经超载出来了并且已经存在了。在当时,这一创造性的术语引起了实践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掀起了一次学术界的狂潮,推动了一次实践界的革命。至今影响深远。

(二)、生态旅游兴起的原因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日益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休闲谈论的热门话题,当然,生态旅游的兴起有着其深刻的原因。

政治原因:在总结传统的大众旅游成败的基础上,受国家和地方政府等专业人士的规划和指导,以及从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目标出发,可持续发展势在必行,因此生态旅游的兴起也就有了政策的大力支持以及制度保障。

经济原因:随着生产力车轮的滚滚前进,社会政治、文化、经济、科技得到了快速发展,再加上人们生活条件的日益改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旅游生活提出了更高层次的消费需求,生态旅游的兴起以及迅猛发展也就不足为怪了。

文化意识原因:科技的发展,人们受教育的程度也在不断加深,认识更是不断提升到更高层次,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着突破性的探究,尊重自然、和谐发展的呼声响彻耳畔。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也已经有了觉醒的突破,环保、生态、绿色等观念深入人心。物质原因:人们在开发利用生态景区时就在考虑以一种什么方式和途径进行挖掘,而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促使了人们选择相应的生态旅游产业。

总之,生态旅游的兴起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转变旅游业发展方式的必经之路。,是人们对旅游消费需求的又一个归宿。也是人们认识自然、尊重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表现形式,是人类行为文明程度的重大提升和重要标志。

(三)、中国生态旅游资源优势凸显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是地大物博,精英荟萃的地方,中国自古就有天人合一的政治性说法,在诸子百家中,老子的无为思想、荀子的“知天命而用之”和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思想等都说明了中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世界各国中,我国发展生态旅游的优越性是无可比拟的,一是中国人口众多,这就为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国内客源市场,并且随着生态意识的觉醒以及不断深化,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态旅游的消费需求将不断增长;二是中国拥有非常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这就为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持续的动力和不竭的源泉。下面我们看一个来自中国旅游网的资料:

山景:

1、以五岳佛教、道教为代表,黄山等自然与文化山

2、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如吉林长白山、大小兴安岭、云南西双版纳、湖北神农架等 水景:

1、湖泊生态旅游资源,如长白山天池、肇庆星海、青海湖等

2、冰雪生态旅游资源,如云南丽江玉龙雪山、吉林长白山等

3、漂流生态旅游资源,如湖北神农架等

草景:草原生态旅游资源,如内蒙古呼伦贝尔和锡林郭勒草原等

鸟景:鸟景生态旅游资源,如江西鄱阳湖越冬候鸟自然保护区、青海湖鸟岛等

海景:以海南三亚、广东深圳为代表

地貌景观:珠穆朗玛峰、罗布泊沙漠、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桂林山水、武林源等

1982年,我国在湖南张家界武林源建立了第一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张家界森林公园 1996年底,全国已建立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森林公园811处

2006年底,全国森林公园共有1540处,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达565处。

因此,从上文中的点滴资源来看,我国的生态旅游资源是相当丰富的,我国开发和发展生态旅游的条件也是十分优越和充足的,这也是近些年来生态旅游业乃至整个旅游业快速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

(四)中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我国虽然幅员辽阔、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多样,但作为发展中国家以及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生态旅游发展所存在的问题是严重的,发展形势是不容乐观的。从近年来我国生态旅游发展规划实践来看,我国生态旅游发展主要存在以下几个主要的问题:

1、生态旅游资源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⑴生态旅游景区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不少生态旅游景区工厂、民房、超市林立,破坏了景区原有的景观风貌;

⑵旅游地原始的、独特的、多样化的民族文化遭到了损害,不少生态旅游景区的民族区域文化呈现庸俗化的特点,失去或者缺乏民族原始风味与特色;

⑶生态敏感脆弱地区的生态环境也遭到了破坏,这些地区的环境一旦遭到破坏,将会导致一系列的环境问题,而且往往环境修复难度大、成本高

2、开发和管理方面

⑴资源开发和产品组合力度不够,形式单一;

⑵生态资源参与性、互动性活动比较匮乏;

⑶宣传销售力度不够,生态景区旅游人数较少,难以进行规模化开发与经营

以上的三个方面也是我国生态旅游发展很不平衡的一个重要原因。实际上也是我国生态旅游业乃至整个旅游业发展后续动力缺乏的深层次的原因,值得我们关注。

3、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相对欠缺

生态旅游景区的环境破坏主要是人为原因,其原因包括两方面:一是开发商为了满足自身利益需求最大化而忽视了环保,二是旅游消费者在旅游过程中为了满足自己的某方面需求

自觉不自觉地对环境进行了相应的破坏。

4.、经营方式方面

部分生态旅游景点存在着重开发、轻保护的现象,这种对环境进行掠夺式,粗放型的利用方式无疑会对旅游环境产生巨大的危害,这不仅损害了旅游资源的不可再生性、还降低了旅游质量,使真正的生态旅游难以开发和立足。

5、环境维持和保护方面

由于我国生态旅游兴起相对较晚,加之人每年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还有待提高,在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引导不够、盲目开发,造成生态景区破坏,日益恶化。

6、交通运输方面

由于生态旅游景区绝大部分是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山区、郊区,甚至少数民族地区,而当地交通不便,缺乏旅游交通的配套设施,制约着生态旅游的发展。

7、生态旅游建设的投入方面

拥有开发发展生态旅游的地方往往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当地政府资金缺乏,进而影响到开发规模和投资能力,从而使分散的旅游资源得不到整合,相对应的旅游基础设施长期得不到完善,丰富的资源优势无法快速转化为现实的、实在的经济优势。

8、生态旅游建设精品、品牌方面

虽然我国拥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我国生态旅游业也在迅猛发展,但是由于我国不少地方对生态旅游的内涵、特点和规律把握不到位、开发指导不够、技术指标欠佳、市场定位不明确,造成重复建设,没有个性,最终导致各个景点千篇一律,没有高的、美的欣赏价值。

9、生态旅游区安全保障方面

我国不少地方的生态旅游景区安全保障体系不完善,没有形成完善的安全保障设施,极大地制约了生态旅游业的发展。

10、吸纳当地人的参与方面

由于我国生态旅游景区实行管理经营合一的体系,从而使经营者与当地人的矛盾增多,限制了当地人的参与,致使管理效益大大降低。

(五)中国生态旅游发展应遵循的原则

⑴保护优先原则

⑵效益限制原则

⑶适度规划原则

⑷环境管理原则

⑸法律保障原则

⑹永续利用原则

(六)中国生态旅游的发展出路

我国发展生态旅游的最终目的是使人们进一步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认、保护自然、顺应自然,最终回归自然,只有这样,才会使旅游业者一无烟产业名副其实。

A、以科学发展观来统筹规划生态旅游的发展。统筹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最终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界,密切注重科学技术在生态旅游发展中的作用。

B、合理规划理性开发利用生态旅游资源。旅游资源是非常珍贵的,具有不可再生性,只有合理规划、理性开发利用生态旅游资源,才能实现资源优势、经济优势、环境效应三者的有机统一。

C、拓宽筹资渠道,对生态旅游景区的开发规划提供强大的财力支撑。开发利用一个地方的生态旅游资源,就必须要有相应的财力支撑,科技的投入,交通运输,服务设施等基础建设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D、加强科学性的有关法律法规制度建设。生态旅游产业必须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只有这样,才能使整个生态旅游产业繁荣昌盛,各项生态旅游活动有序开展。E、发挥教育的职能。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使和谐、环保、绿色、生态等观念深入人心。进而使人们在环境意识、环境道德、环境价值观、环境态度、环境行为和处理问题的技巧方面有所提升和发展。

F、改革现有的生态旅游经营管理模式,积极吸引鼓励当地人民的参与和互动。人民的参与和互动是发展生态旅游的源动力和智力支持的源泉。G、加强国家有关部门的管理,加强指导,确立综合管理体系。转变政府职能,发挥国家政府宏观调控的巨大作用。

H、加强宣传力度,拓宽宣传渠道,进行生态旅游精品文化建设。I、构建生态旅游区发展的利益驱动机制。有效加强对游客的管理,发动针对生态旅游的市场教育、环境教育,建立生态旅游专家规划和指导的辅助系统。

(七)论文结束寄语

简而言之,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既有世界各国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也有不容乐观的缺陷和不足。因此我们应充分发挥优势的作用,弥补缺陷的不足,扬长补短。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充分挖掘人们集体的智慧,为我国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建言献策。最后,真诚地祝愿我国生态旅游业日益繁荣昌盛、蒸蒸日上!

附:参考文献

[1]《生态旅游发展的哲学思考》魏利君中国石油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7年3月

[2]《生态旅游的环境问题及可持续发展探析之旅游发展研究》 倪文新2007年6月

[3]《生态旅游的理论与实践》张广瑞1999年第1期

[4]《新西部》程远清旅游学刊,2007年第十期

[5]《论我国生态旅游的现状》吕华焦作大学学报,2007年7月刊

[6]《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王尔康旅游学刊,1998年第2 期

[7]《我国生态旅游的现状分析》马凌军安阳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刊

[8]中国旅游网中国环保网中国教育网国家旅游资源网

2.中国农民的现状与出路 篇二

1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大中型企业自主创新的现状

全球化背景下企业越来越趋向在开放而非封闭的“全球制造网络”中进行自主创新[3]。在全球背景下的开放式的创新范式下, 企业不是孤立的个体, 而是与其所处的商业生态系统互相作用的有机体, 尤其是对于占据商业生态网络核心位置的企业而言, 从某种程度上来看, 这是一个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有机体系。因此, 对企业自主创新的研究不仅要关注企业如何输送、组织和利用内部产生的创新资源, 也需要关注个体企业对外部创新资源 (如企业间资源、市场资源) 的吸收方式和运用途径, 以此来完整地描述企业在动态的、演化的商业情境中, 如何把握和整合各种资源, 在战略和绩效的驱动下, 进行各种形式的技术创新活动。基于此, 结合对国内典型大中型企业案例进行深入剖析, 本文从技术、战略两个维度提炼出全球开放式创新环境下大中型企业自主创新的四种主要模式。

1.1 技术导向的自主创新模式一:充分激发内源技术的创新

内源技术是指依赖于企业内部资源, 在组织内部产生的革新型和原创型技术, 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集中体现[4]。企业进行自主创新是以充分激发内源技术为核心的, 这个过程不仅是技术创新的过程, 还是创新管理的过程, 即以构建和提高核心能力为中心, 以价值创造和增加为目标, 以技术创新为核心, 与其他组织功能创新有机结合并协同创新。除了技术创新之外, 创新管理还包括了组织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等诸多因素。在调研中发现, 企业之所以在创新领域取得持续地发展, 除了对技术本身进行持续的资金和人力投入外, 还重新构架了组织的部分甚至全部体系, 使资源能够更通畅地流向所需的部门, 并采用了与绩效挂钩的激励制度, 有效地在企业内部形成鼓励创新、激发创新的文化和机制。以士兰微电子为例, 企业建立了股票期权激励计划, 对技术骨干和管理人员进行相应的股权激励, 将员工利益与企业长远利益捆绑在一起, 有利于企业持续地创新推动, 赢得了全球竞争。而杭州机床集团则以每年选拔优秀工人和工程师赴德国aba z&b磨床公司 (杭州机床集团于2006年收购该公司60%股权) 学习交流为激励措施, 有效地刺激了内部员工的学习积极性和工作绩效。

1.2 技术导向的自主创新模式二:高效利用外源技术的创新

内源技术是推动企业创新进步的关键动力, 但是要形成可持续的内源技术具有较大难度, 需要巨额资金的投入, 同时研发周期长, 成功率也难以保障。因此, 技术的“拿来主义”成为很多企业快速摆脱规模小、研发能力弱、研发体制不健全等制约因素, 抢占市场先机的法宝之一。在获取外源技术之后, 企业通过二次创新进行消化、吸收和应用, 将外源技术组合创新为内部知识, 以此作为自主创新的养料, 逐步形成健康的、自我增强型的创新体系[5]。典型企业如杭氧集团通过二次创新自主发展出了世界领先的第七代空分技术[6]。此外, 中国企业在海外申请的专利数与日俱增, 如华为积极开展与国际研发机构的合作, 其2008年《专利合作合约》 (PCT) 专利申请数达到1737件, 排名全世界第一[7]。中国企业PCT专利申请数量的增加表明其研发与创新能力正在向世界水平看齐。

1.3 战略导向的自主创新模式一:基于全球价值链分工和集成的创新

全球价值链上的分工和集成主要体现的是产业升级与企业自主创新的关系[8]。产业升级, 即企业如何从产业中的低附加值业务环节上升到高附加值环节[9]。产业升级既是创新的目的, 也是创新活动所要立足的战略环境动态。通过考察研究发现, 企业为了实现产业升级, 倾向于两种战略选择:一是占据全球价值链的某一特定环节形成专业化规模优势, 如奥克斯集团、雅戈尔集团以及格兰仕最早从OEM起家, 专为跨国公司进行代工生产;二是对全球价值链中的某些环节进行集成, 形成组合的业务模式, 如中集集团通过在欧洲并购研发机构和在美国建立工厂等一系列战略举措, 逐步控制全球价值链的上下游环节, 增强了企业在全球制造网络中的核心地位。综合来看, 越来越多的企业正逐步实现从OEM到ODM和OBM这类高附加值制造的转型。

1.4 战略导向的自主创新模式二:基于全球化战略的创新

全球化与经济一体化对当今的企业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10]。国内以各种形式进行海外投资的企业近年呈逐年上升的明显趋势, 体现了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寻找机遇、占领国际市场的战略和运营思路。以海尔、联想、华为、中兴为代表的中国领军企业的全球化战略, 侧重于战略与资源的匹配性, 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属性的企业特征采取差异化的全球化战略。综合来看, 这些企业都充分利用了跨国公司知识转移的契机和遍布全球的网络优势, 通过多种形式的合资、合作和技术联盟, 实现企业的持续成长。

2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大中型企业自主创新的指导建议

不同类型的企业在创新能力的培育和发展过程中往往存在着各种经验和轨迹。本文总结出了上述四种典型的创新模式和途径, 这对提升大中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具有较好的借鉴和示范作用。大中型企业尽管存在于不同领域和不同环节, 但这些企业已经在各自所属的商业生态系统中占据重要甚至是核心的位置, 具有较为强势的网络辐射能力, 取得了较好的自主创新成果。因此通过对这些企业的研究, 提出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大中型企业自主创新的指导建议, 对于带动整个商业生态系统的创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1 从微观角度来看, 创新型大中企业应该从技术、战略两个维度把握自主创新的方向和进度

技术创新强调企业对内、外部资源整合和运用能力;战略创新要求企业把创新提升到战略的高度, 形成清晰的创新愿景和规划。因此, 对于创新型大中企业而言, 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能再依赖于传统的管理思维, 而应该是这两个维度因素的综合考量。

2.2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 大中型企业的个体创新应充分兼顾其所处的商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创新

个体企业尤其是网络核心型的企业对构建良好的区域创新体系具有积极的作用。例如, 吉利汽车公司对共500多家配套企业进行整合, 加强与核心供应商的战略联盟, 做到与吉利“同步研发、同步发展”, 积极地促进了汽车产业的区域性创新体系的形成。而区域性创新体系的发展和成熟又将提高吉利产品的生产率和创新性。然而, 网络核心型企业也有可能过分关注企业自身的利益, 为了维持已有的创新优势而拒绝与其它利益相关方进行基于知识互换的交流和合作, 甚至为了遏制竞争对手的行为而蓄意破坏整个商业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状况。这种行为的后果往往增加了系统的风险, 恶化了个体企业乃至整个商业生态系统的创新绩效。因此, 在关注个体企业创新能力培育的过程中, 需要帮助企业建立一种拓展的战略思维, 使它们意识到在网络化联结的经济中运作时应该关注商业生态系统的健康状态。企业的持久成功依赖于在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同时, 为整个系统的繁荣做出贡献。事实上, 已经有企业开始关注到这个领域, 例如2007年杭州西子联合控股集团公布的中国民营企业首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表达了公司与客户、员工、供应商、合作伙伴以及政府共同发展、互相促进的决心, 对其它企业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

2.3 从区域创新体系的健康发展来看, 政府应充分发挥平台、媒介以及监督三大作用, 激发大中型企业的自主创新行为

政府既是区域创新体系的规划者, 也是这个体系健康发展的参与者和协调者。平台作用是指政府以服务为导向, 为企业提供一些开展创新活动所需的共用设施和政策保障, 例如, 宣传和落实国家和地区对创新的鼓励政策;媒介作用是指政府为企业间的沟通和合作牵线搭桥, 由于政府的信息覆盖面广、信息量大、质量高, 往往能帮助企业获取跨地区、跨行业、跨层级的资源和合作伙伴;监督作用是指对企业的个体创新和区域的创新体系进行监控, 促进整个体系的稳定和健康。

2.4 从全球开放式创新视角来看, 中国大中型企业需要积极并且自主地嵌入到全球制造网络中开展创新

当前我国制造业普遍存在着企业知识基础薄弱, 技术能力缺失, 创新能力落后。这一现状决定了我国大中型企业在参与国际先进企业主导的全球制造网络中处于网络边缘化的位置, 为此中国大中型企业需要通过两种形式嵌入全球制造网络: (1) 密切与国际先进企业的联结, 积极学习和获取资源、知识, 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在这一过程中, 主要涉及的是本土企业和国际先进企业之间的交互关系; (2) 试图构建自己主导的全球制造网络, 主要涉及本土企业和全球资源、能力的整合与互动[11]。全球制造网络与我国大中型企业的嵌入模式对于本土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3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大中型企业自主创新面临的主要瓶颈

3.1 在融入全球制造网络开展全时空创新的过程中, 本土企业因联结机制问题而呈现边缘化、低级化的趋势

在全球制造网络中, 中国本土大中型企业会更倾向于与有技术有品牌的国际先进企业建立市场交易关系, 来获取国际先进企业的技术, 于是不惜贡献资源 (例如“以市场换技术”) 以建立并维持这些联系, 结果国际先进企业自然变成了本土大中型企业争相联结的对象, 因此就聚集了更多的资源, 而本土大中型企业则相对被剥削。由于与国际先进企业的联结关系仅仅是单一的市场交易关系, 相当部分的企业放弃了对研发、品牌和渠道的努力, 而将优势资源投入到国际分工中附加值较低的加工制造环节上, 退化成完全做OEM的企业。这造成国际先进企业更加强大, 而周边的中国本土企业则越来越边缘化, 退出了全球产业价值链的核心环节, 两极分化严重[12]。但同时也要看到这是一个产业发展过程中必然发生的特定阶段, 因为从联结机制上来看, 全球制造网络中的结构就是大量联结集中向一个节点, 所以资源会向集结点集中。这种机制下就决定了国际先进企业会越来越强的本质, 而造成这种结构的原因是中国本土企业都想要引进国际先进技术, 而倾向于联结国际先进企业, 使其成为了全球制造网络的资源集结点。

3.2 本地产业生态环境中“龙头企业”创新带动能力弱造成本土企业的群体惰性

特色块状经济是支撑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产业生态环境。当前各地特色块状经济中集群发展水平低、小企业众多、创新能力不强、产品低水平重复仿制、品牌知名度不高及价格过度竞争等带有一定普遍性的问题。而问题的关键在于产业集群中龙头企业的创新带动性太弱, 而大量的中小企业又受制于路径依赖而产生群体惰性。龙头企业在竞争中主要采用的是低成本竞争战略, 出于降低成本的需要, 往往对配套企业有着苛刻的成本控制要求而不注重对配套企业的品质和技术的改进, 导致大批配套企业沦为低级网络供应商, 在这种一味追求低成本且同质竞争剧烈的产业生态环境中企业缺乏创新活力。这些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的企业, 因其技术能力和财政状况差, 难以适应市场和技术的变革, 面临不确定外部环境的时候, 更加容易产生财务危机而被淘汰。而龙头企业靠低成本大规模取胜挣得的收益不是投入创新活动中, 实现自身的升级转型, 而只是维持自身生产现状, 单纯追求规模经济性, 或者将制造资本转而投入到股市楼市等高风险的资本市场中, 导致制造资本转变为投机资本而泡沫化。由于许多大中型企业的金融风险意识差, 因为原料成本、汇率、贸易壁垒、政策调整等问题导致资金链断裂的例子屡见不鲜。

4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大中型企业自主创新的对策出路

4.1 要改变这种边缘化、低级化的倾向, 必须通过教育和政策的力量破解这种制约本土企业的联结机制

对企业教育的力量可以改变企业的这种倾向, 要培养企业的长远发展意识, 培养企业家的预见和战略能力, 主动进行转型升级。要不然就是靠政策创造出更多的集结点, 使中国企业参与的全球制造网络成为资源较平均的多中心网络, 避免集结点过分集中在少数几点上。例如通过招商选资政策引入大量具备品牌优势和技术实力的, 并具备产业带动作用或能够与本地产业链配套, 真正能给本土企业带来正向技术溢出的外资项目。或者靠政策有效减少集结点的资源, 如通过将中外企业捆绑学习的形式有条件地实行市场换技术。中国企业不应只是廉价资源的提供者, 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转型升级、从全球制造网络中不断获取有价值的资源以开展学习和创新的重要性, 努力成为经济增长、新技术和创新活力的重要来源。

4.2 要改变这种整个产业生态环境下的群体惰性, 需要扶持一批创新带动能力强的本地大中型企业, 促进优势资源向龙头企业集聚

对于龙头企业的考核, 不应只看到企业自身的经营绩效, 更应该将其对周边配套企业的创新带动效果整体纳入进来。对于那些具备企业公民意识, 积极谋求升级转型, 并对本地产业集群具有较强创新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 政策应给予大力扶持和补贴。对于本地产业集群中那些还停留在低水平加工制造或者创新带动能力弱的大中企业, 营造优胜劣汰、资源重组的产业生态环境, 政策上创造各种有利条件, 促进传统型大中企业中的优势资源加速向技术能力高、经营业绩好、创新优势强的龙头企业集聚, 改变企业多而不强的情况。

摘要:从技术、战略两个维度提炼出全球开放式创新环境下中国大中型企业自主创新的四种主要模式:充分激发内源技术的创新;高效利用外源技术的创新;基于全球价值链分工和集成的创新;基于全球化战略的创新。随后针对性地提出四点指导建议并探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大中型企业自主创新的主要瓶颈和对策出路。

关键词:全球制造网络,大中型企业,自主创新

参考文献

[1]许庆瑞.全面创新管理——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2]WUX B, LIUX F.Absorptive capacity, network embeddedness andlocal firm's knowledge acquisition in the Global Manufacturing Network[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09, 46 (3/4) :326-343.

[3]ERNSTD, KIML.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s, knowledge diffusion, and local capability formation[J].Research Policy, 2002, 31 (8-9) :1417-1429.

[4]ROMER P M.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0, 98 (5) :S71-S102.

[5]吴晓波.二次创新的进化过程[J].科研管理, 1995, 16 (2) :27-35.

[6]吴晓波, 马如飞, 毛茜敏.基于二次创新过程的组织学习模式演进[J].管理世界, 2009 (2) :152-164.

[7]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全球经济减缓影响2008年国际专利申请量[EB/OL].2009-01-27.www.wipo.int/pressroom/zh/arti-cles/2009/article_0002.html.

[8]GEREFFI G.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in the appar-el commodity chain[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99, 48 (1) :37-70.

[9]FEDOW K.Making the Most of Foreign Factories[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7, March-April:73-88.

[10]SAINSBURY.The Race to the Top:A Review of Government's Sci-ence and Innovation Policies[R].London:Stationery Office, 2007.

[11]吴晓波, 吴东.全球制造网络与我国制造企业嵌入模式[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 (4) :42-44.

3.经营模式与农民出路 篇三

拿自己的土地与生产资料搞自己的农业经营,当事农民会十分操心。我曾请教荷兰牧场主,为什么荷兰农业很发达,特别是乳业很发达,却只愿维持家庭牧场为主的格局?答案很简单:养牛这事不适合招募很多雇员搞大牧场。一头牛发生问题,如果雇员发现并报告老板会影响自己按时下班休息,他十有八九不会报告。老板自己则会时刻观察牛的情形,不论什么时间都会想办法解决问题。我也曾访问过佛山的农场主,其见识与荷兰农民如出一辙。农民实在要雇佣员工,尽可能雇佣年轻夫妻俩,让他们吃住在农场,最好与自己有点亲缘。

美国农场主不容易找到亲戚做雇员,主要是自己干;实在要找人时,会与雇员分享盈利。这种雇员很特殊,不是一般的职工,而是一种合伙人,这样一来,雇员就会上心许多。显然,这种情形下,农业的雇员不能太多;多了就增加监督成本,分享盈利也不容易做到。所以,家庭农场至今是欧美农业的主要组织形式。

拿别人的地搞自己的农业经营,农民的行为就又不相同。我曾在广西听农民说,外地人去他们那里种西瓜,短期经营就走,结果是那块地再种什么都不好。只要是用别人的地经营自己的农业,就容易最大限度地掠夺地力,土地的短期出租常常导致这种结果。

时下对农村土地改革有一种解释,说承包经营权流转只是流转经营权,不是承包权。可是,按这个说法,如果经营权流转时间太短,就不利于保护土地;如果流转时间足够长,其实与承包权流转也没有什么区别了。按这个道理,政策允许承包权流转也未尝不可,只是需要一些约束条件,让这个过程与城市化过程相适应,不至于过于激进。

最不好的是在别人的土地上,给别人种庄稼。南方一个渔业老板讲,他雇佣的工人有一套逃避监督的办法,当他无力监视的时候,工人会把10个鱼塘的食料撒入一个鱼塘了事。这个情形下毕竟还有监督,不至于太糟。如果连老板也不是给自己搞经营,问题就更大了。中国传统集体经济的情形大抵如此。

当然,我不认为人们不能合作,但合作的成功要讲条件。欧洲农民的合作社搞得很大,但有两个基本做法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监督缺席的问题。一是在农业产业链的地头生产环节上维持家庭农场,即确保农民在自己的土地上为自己经营农业,避免了因生产复杂性而产生的监督问题;二是在合作社的管理中实行经理人负责制,职业经理的报酬远超过合作社选举产生的理事长,激励了经理人的监管积极性。相比之下,一些当事人对中国目前的农业经营体制还有很多似是而非的想法,例如,把合作社搞得非常小,以致根本没有能力聘用职业经理人;在地头生产环节又倾向于搞大公司,以致监督成本很高,管理效力很低。

在中国,好的农业经营模式应有这样几个政策调整方向:一是在田间生产环节上,以家庭农场为基本组织形式,按中央的改革精神将农民的土地承包权转变为长久不变的财产权,让农民在自己的土地上种地;二是让农民的主体由兼业农逐步转变为专业农户,使他们在农业领域实现充分就业。对于已经在城市定居并有稳定职业的农民,应允许他们自愿将自己的承包权出售给家乡那些在政府注册的职业农户;三是鼓励农民的合作社做大做强。欧美发达国家的农民合作社都发育得非常强大,欧洲甚至有跨国合作社。合作社规模越大,越容易在农业技术服务与农产品加工、流通领域获得规模经济效益。

4.驾校的现状与出路 篇四

——邯郸交通技师学院

武金希

2013年元月1日起,各驾培机构按照公安部123号令进行了较大幅度的培训、考试程序调整,经过多半年的运行,许多驾校仍然有不同程度的不适应,并且驾培市场出现了多年少有的下滑态势,针对此,我校也应及时做相应工作转变。

一、驾校市场现状及未来走向

1、现在邯郸市已有49所驾校(月内刚增加了3所),与去年同期相比,招生量普遍减少30%~50%,中等驾校一般招生在200~300人/月,出现明显的吃不饱现象。2、123号部令的执行,使考试程序更加规范化,原先投机取巧的买证做法已行不通,绝大多数的驾校和社会学员已认可正规培训、正规考试才能取证的现实。

3、计时培训已列入政府主管部门规范驾培市场的管理日程,随之而来的是培训场地、设施的标准化,教练员队伍的专业化,流程的便捷化,造成驾校的成本提高并促使驾校管理理念不得不进行转变。

由此,汽车驾培机构的走向将是:①、学员办证的行为更加理性化,盲目办证、先办证再学车的现象将越来越少;②、学员就近学车的意愿将更加明显,即:一个驾校的生源将主要来源于以培训场所为中心的附近区域;③、能够使学员自由安排时间、自愿选择学车时段的培训模式将更受到青睐;④、服务项目、服务过程更加人性化和能拓展汽车驾驶相关服务的做法将能吸引更多学员的关注;⑤、专业的驾培基地或中心有可能成为驾培行业细分且适应驾培市场的重要产物,并且很有可能成为比驾校更具有发展空间的驾培实体。

二、相应的措施

在市场普遍出现困境时,努力寻求突破的企业总能获得绝处逢生。我驾校针对上述市场环境应及时调整办学思路和方法。

首先,从占领市场的角度来看,应紧抓时机,以方便交通为出发点,尽可能在生源量较丰富的区域组建训练场地,开展就近培训,占得地利先机。

二是以交通方便为前提条件,积极推行预约、计时培训,使学员能在时间安排上更便利,使学员在不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的情况下,学习并考取驾照。

三是采取收益与学员首次考试通过率挂钩的办法,提高教练员的工作热情和培训效率,通过增加培训设备的辅助效果提高培训质量,通过研究教法、优化教法等手段,提高学员的接受速度。

四是充分利用技师学院的政策优势争取到的土地资源,积极探索成立区域培训基地或中心的方式,为众多驾校提供场地、车辆和培训服务,从而达到借力驾校发展来发展自己的目的。

综上所述,近期我驾校的发展,主要从这几个方面入手,选择合适的地点作为学员就近练车点,将服务前移至客户门口;开展预约计时培训,方便学员时间安排;提高教练员的工作热情,充分调动教练员的积极性,挖掘其教学潜力;积极探索区域驾培基地或中心的建设,做大依托众多驾校发展自己的培训实体。

5.中国农民工问题现状分析 篇五

“农民工”是中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特殊概念,是指户籍身份还是农民、有承包土地,但主要从事非农产业、以工资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人员。狭义的农民工,一般指跨地区外出进城务工人员。广义的农民工,既包括跨地区外出进城务工人员,也包括在县域内二、三产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本报告的研究范围,主要是跨地区外出进城务工人员,同时相关政策建议也适用于县域内二、三产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

农民工这一充满生命力的新生事物,是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重要标志,是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涌现出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也是推动中国经济和社会结构变革的巨大力量。改革开放以来,亿万农民走出田间、走出乡村,进入工厂、进入城市,用辛勤的劳动和汗水,创造着自己的新生活,创造着中国的现在和未来。

农民工伴随着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和改革开放的进程而产生和不断发展。中国涉及农民工(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的政策大致经历了从“自由迁移”到“严格控制”、从“离土不离乡”到“离土又离乡”、从“消极应对”到“积极引导”三个发展阶段。

建国初期,适应快速推进工业化的需要,国家采取了让农村居民向城市自由迁移的政策,大量农村居民进入城市转为工人和城市居民。但这一时期,农业生产力没有相应提高,城市就业机会没有相应增加,城市食品供应出现短缺。以1958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为标志,中国采取了严格控制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政策,由此形成了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后期,中国城市化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农村也丧失了快速发展的机会,农民生活水平普遍低下。到1978年,全国仍有2.5亿人口没有解决温饱问题,也与此有一定的关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土地家庭承包经营,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业生产力,农产品和农业劳动力出现剩余,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大量农民离开土地进入乡镇企业就业,开创了“离土不离乡”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模式。据统计,1983~1988年,乡镇企业共吸纳农村劳动力6300万人。198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通讯》首次出现“农民工”一词,随后这一称谓逐渐被广泛使用。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对外开放和城市改革的深入,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对劳动力提出了旺盛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国家适时调整限制政策,准许农民在不改变身份、不改变城市供给制度的前提下进城务工就业,呈现出农村劳动力“离土又离乡”的新模式。据调查,1989年,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由改革开放初期的不到200万人迅速增加到3000万人。大量跨地区流动就业的农民工春节返乡致使“春运”紧张,每年“春运”都形成蔚为壮观的“民工潮”。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后,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一轮增长期,农民外出务工就业也出现了新的高潮。据调查,1993年全国农民工达到6200多万人,比1989年增加了3200多万人;其中跨省流动的约为2200万人,比1989年翻了一番多。90年代中后期,城市就业面临农民进城务工就业、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三峰叠加”的严峻形势,一些城市对用人单位招用农民工采取了限制性措施,全国农民工数量增长放缓,一些地方出现农民工短期回流。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国家为了统筹城乡发展,解决农民增收难的问题,对农民外出务工采取了积极引导的政策。2003年和2004年国务院办公厅连续两次发出通知,要求各级政府切实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做好管理和服务工作,农民外出务工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最近5年来,全国农民工数量每年增加600万~800万人。

目前中国农民工总量有多少?以2004年为例,国家统计局在全国31个省(区、市)对

6.8万个农村住户和7100多个行政村抽样调查,推算出当年外出就业农民工约为1.18亿人,占农村劳动力的23.8%。农业部根据对1万个农户的跟踪调查,推算出外出农民工约为1

6.论中国现行教育体制的弊端与出路 篇六

墨竹无念(burulunhui)鸟客家园首发

内 容 摘 要

汉字是目前世界上广泛使用的唯一的古老文字;祖冲之计算的圆周率比欧洲早了至少一千年;《春秋》对哈雷彗星的记载比欧洲早了600多年;“神医”华佗创造的麻沸散麻醉法比欧洲早了1600多年„„

英国QS公司在2010年颁布的世界百强大学排行榜中,中国只有清华北大入榜(不含香港),且位居45名之后;2000年8月5日,中日两国青少年夏令营登山比赛中,32%的中国孩子有家长跟着背包去爬山;2009年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全球21个国家进行的调查结果中,中国孩子的想象力倒数一地„„

以上种种数字不由的发人深省:中国的教育究竟怎么了?我们现行的应试教育弊端如何?我们该如何改革现行教育?

关键词:教育,应试教育,改革,弊端,出路

2010年底,教育部及各省市的教育部门对现行中小学语文课本的修订案,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取消《背影》一课,是因为朱自清的父亲穿越月台,有违犯交通规则的嫌疑,且朱自清的爸爸娶小老婆”;“取消《阿Q正传》是语文回归人文的一种表现”„„看到以上的新闻报道,使我不由的想起著名作家叶开先生的一篇文章——《对抗语文》。叶先生在书中提到:“„„题目要求回答三国时期最足智多谋的人是谁。因为刚看完《三国演义》彩图本的乔乔(叶先生的女儿)自信地写下了自己的答案:‘孔明和庞统’。结果当天晚上,孩子就伤心地回来了。语文老师的标准答案是‘诸葛亮’。老师回答,在小学阶段答案只能写诸葛亮或周瑜,写孔明也算错。” 【1】一方面是教材制定者高高在上的说:“语文要回归人文,语文不能丢掉国学,语文要在人性的基础上塑造未来”,另一方面却是施教者对于教材的偏执的死板的教授,原因是中考、高考出题人(也就是教材的制定者)对教材中知识的死板考核。如此一来,学生的学习便一目了然,只

能一味的死学课本里知识,以求在如科举一般的中高考中取得高分。这种一味注重分数的所谓的“素质教育”,与封建时期的“八股科举”又有何区别呢? 当然,我们承认上海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公布的第四次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调查结果,毕竟这个结果是可喜的。报告显示,上海中学生在数学、科学和文化水平三方面的教育水平名列世界第一。要知道,这三个世界第一是怎样的一个世界第一。这与OECD同年发布的另一条消息产生了戏剧化的矛盾:中国孩子的想象力在全世界排倒数第一。

我们的孩子究竟是不是最优秀的?我们的孩子的想象力真的是倒数第一吗?是孩子除了问题?还是教育出了问题?我们究竟该怎么教育孩子?下面,我们对这些问题一一剖析。

一、中国现行的教育机制

中国现行的教育是以高考为代表的应试教育为主,素质教育逐渐起步。应试教育为主导的最大特征就是教育资源相对紧缺,教育管理制度腐旧,学生家长、学校以及整个和教育相关的产业链都围绕着教育机会进行竞争。

(一)、现行教育的由来

“宾兴即大比之年,贤书乃试录之号。鹿鸣宴,款文榜之贤;鹰扬宴,待武科之士„„文章入式,有朱衣以点头;经术既明,即青紫如拾芥。其家初中,谓之破天荒,士人超拔,谓之出头地。„„”【2】可见,中国自古即用科举选士的法子。这个方法被延续使用了一千三百余年。一千年的时间,足以使一种制度像习惯一样在人类的思想认识中变得根深蒂固。而科举选士较其他办法而言有其优越性,可以在表面上做到“公平竞争、择优录取”,所以才会被历朝历代当做取士的首选,并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古代科举分文科和武科两种,三魁分别叫“状元、榜眼、探花”。

科举考试的另一个名字是“大比之年”。由此可见,科举就是天下的文人举子大比试、大比武的时候。获胜者则能够如愿以偿的得到名、利。现今社会的应试教育,与古法的科举制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同样是全部的学子,在同一时间里答同一张试卷,然后按分数择优录取。分数高者即可考中心仪的学校。现今的高考,分文科和理科两种,某省或某市的第一名也被称为文状元、理状元。

可见,中国现行的教育应试教育与传承了1300余年的科举制度是一脉相承的。可谓是科举制度在当今社会的继承与发展。当然,这种教育选拔人才的机制中,暗箱操作及幕后黑手的腐败行为也一并被“传承”下来,这种腐败的继承,无疑成为了当今教育的弊病之一。

(二)、应试教育的弊病

中国目前的教育现状是:考不上高中、大学的学生,不是去工作,就去学大中专。其中一部分师范类的大中专学生毕业后就被分配到各个中小学从事教育工作。考的上师范类大学的学生,毕业后不愿意到中小学教书,感觉自己“大材小用”了。如此一来,用连正规大学都考不上的教师,来培养“将来要上清华北大的预备军”,用打不中靶子的教官来教神枪手,这使我们不得不对中国未来的教育担忧。对于办学理念,朱熹说过一句很有道理的话:“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也就是说:一潭水要保持清洁不腐,就必须不停地补充活水,换掉污水,否则就会成为一潭死水,腐臭不堪。目前中国的教育,便是一滩水。原本清澈的水便是一个个学生,而注入潭中的则是不怎么清洁的非正规军。

即便如此,“假设中国教育的思想理念和教育方针是世界第一完美的。然后用它自己的逻辑来检验和分析它自己,得出来的结论就是:即使这个“世界第一完美”的教育体系曾经存在过,但由于维护人员的严重缺乏基本常识,其维护制度在设计上是不断自我破坏和自我毁灭的。所以,时间越长,就越背离自己的教育原则,最终一定完全无法实现自己原先的教育目标。如果本身设计上就有问题,就更可怕了。”【3】这个可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一味追求文化层面的知识,忽视人性本身的发展

很多学生从小就背《三字经》,《三字经》开篇便是“人之初,性本善”。这个“性”,便是人性、品德、素质。用现在的词汇解释出来,应该包含了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一个新出生的孩子,就像一张白纸一样,究竟在纸上绘制什么图画,就要看父母和老师的教育了。而我们的教育则是,把课本上的知识一股脑的倒给孩子。至于做人上,则告诉孩子什么可以,什么不可以。至于如何做的更好,却没有更多的人愿意给孩子多讲一句话。如果“思想品德课”、“政治”课不是形同虚设的话,如果我们的教师愿意多拿出一分钟的时间与学生多谈谈心,在心理上对孩子进行辅导的话,又怎么可能出现马加爵这种“心理变态”的案例?又怎么会出现“药家鑫肇事杀人案”?

关于“性”。中国人更是“谈性色变”。几乎没有一个父母愿意坐下来好好和他的孩子谈谈异性,谈谈男孩女孩生理期的变化,谈谈性爱。父母都不会谈的话题,就更别指望哪个教师好好跟孩子谈了。即使是生物课上,老师也都是一两句含糊不清的话便一笔带过了。所以孩子们于性,总是充满了好奇。他们只能通过网络、电视等途径去了解那“神秘”的性。这种好奇心,往往容易催生犯罪。而美国的中学,会对青春期的孩子们详细的讲解两性方面的知识,并讲解避孕套的使用方法。教师会告诉孩子:“如果你被人强暴而不能反抗的时候,那么尽你可能让他带避孕套。”这种做法其实是在告诉孩子,在最大可能的范围内保护自己。而这种两性课,在中国几乎是不可能的。

可见,一味追求分数的应试教育,忽视了孩子心理的发展,造成了孩子人性教育的缺失。

2、内容涵盖广泛的应试教育,造就畸形人才

科举制度结束后,国民党政府认识到自然科学的重要性。遂在全国开展自然科学的教育工作。地理、实用物理、实用化学等学科便被逐一引入课堂。新中国成立

后,政府延续这个教育内容。并在建国后的60余年中,将综合教育科目逐步分为文科、理科两大类。现在高考所说的3+X,这X便指的是文科综合或理科综合。相对于文科学生而言,理科的科目知识只做了解即可。反之,理科生亦然。这就导致很多文科生对理科的科目重视不够,甚至说完全不予理会。此次日本9.0级特大地震引发的福田核电站爆炸,因诸多原因导致我国谣言四起,造成短暂的“盐荒”。对于食用盐的化学名称,一个大学在读的文科类学生告诉我,食盐的化学名称是氯化钾。而核电站的发电原理则是核裂变。更有甚者,很多大学毕业后参加工作的人,居然依然相信夜间坟地里的蓝光是“大仙”显身,而非磷的燃烧。

就目前大学四六级而言,很多考过六级的学生,就常理而言英语应该是相当不错的。最少也能够流利的用英语与母语为英语的外国人进行交流。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当我们培养出一个又一个精通英语时态、语法的高材生时,一个又一个“语盲”也诞生了。即便你根本不想出国发展,但是从小学开始,直到博士研究生结束,英语会一直作为必修必考科目伴随着你。而且即便你认真的去学,你所学的到所谓语法,都是外国人都不会去学的东西。李振道教授在清华大学的演讲中提到:“我不明白,根本不打算出国的你们,为什么一定要学英语?而且要学到硕士、博士?如果把你们学习英语的时间用在你打算专攻的科目上,该是多么的可怕啊!这样一来,全世界都会知道,中国的人才遍地都是!”

事实证明,那些在各项科目中都名列前茅的佼佼者,在当今不能“对口工作”的社会里,很快会忘掉所学的知识。行不能尽其所学,人才同样会被裁人而裁掉。

3、只看学历,不看能力。应试教育作为唯一的出路,滋生大量腐败。

多年来,人们对于知识分子的概念便是中专、大专、大学、研究生。即便在1997年大学扩招之后,这种思想依然根深蒂固。所以很多单位在招聘时都会限制最低学历。尤以公务员考试为主。国家选拔官员都要先看学历,再看能力,那么企业招聘时限制学历也就在情在理了。高学历是找工作的敲门砖,这是目前中国的现状。这个现状左右着中国的教育。

应试教育作为学习的唯一出路,必然惹无数学子竞折腰。竞争,必然是优胜劣汰。然而,除去自然的法则之外,人为手段的干预也屡见不鲜。这便是教育中的腐败。去年海南公务员考试中,三亚社保局局长的千金温聘婷以接近满分的成绩名列第一位。湖南省冷水江市的各个官二代们,大学还没毕业,就已被安排当公务员。除此之外,各地高考是查处的抄袭、舞弊案更是不胜枚举。

可见,当今社会只看学历,不看能力的现状,导致作为学生学习优劣的唯一出路——应试教育,滋生了大量腐败现象。

(三)、素质教育不被重视

建国后,《教育法》的颁布既已将素质教育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1980年邓小平提出做“四有新人”、“五好学生”。这种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记

录的方法在之后逐渐改称“素质教育”。然而,无论是一直提倡素质教育,还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减负”,整个教育机制不改革,那么现行的教育再“减负”也只是换汤不换药。所以,素质教育始终不被重视。那些很早就给孩子报名参加舞蹈班、绘画班、乐器班、体育特长班的父母,也只不过是希冀以一技之长,让孩子在莘莘学子中脱颖而出罢了。

二、中国教育的出路

审视中国现行的教育机制,种种弊端不由得让人忧心。这使我们不得不坐下来好好思考中国教育的出路:

(一)、明确的教育目的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是“在于提高民族素质,造就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四有’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教育目的是明确的,并且是以法律的形式固定的。然而,在教育实际实施的阶段,学校和教师的教育目的却很自然的变成了提高“升学人数”。至于如何提高,则不去参考“四有”的标准,而是“不择手段”的。可见,学校和教师的教育目的与国家教育目的存在很大分歧。而造成分歧的主要原因是我们现行落后的教育评价方式!很显然,目前落后的教育评价成了误导和破坏教育的最主要因素。这是我们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取消单一的“科举”考试

目前所有的升学、就业无一例外的需要进行考试。中考、高考、研究生考试、公务员考试„„除去腐败的因素,通过考试升入高一级的学府算是唯一的出路了。这种腐旧单一的模式造就了中国教育的落后。应试教育致使青年人普遍以功利主义代替了传统的社会责任感和感恩报德心理。

因此,我们有必要借鉴国外的优秀教育模式。以改变现状。如美国高等学府的申请制度加考试制度并存;我国台湾省施行的国中生社会实践、义工学分制;日本将小学必须修特别活动、家庭等课程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等。

自1997年大学扩招以来,大学的门槛就已经降低了。但是,高等学府对社会大众的开放程度依然不够。国家应该继续加强成人再教育的办学强度,放宽社会办学的限制程度。

(三)、考试内容改革

综合诸多的选取方式,笔试高考依然是目前最公平、最有效的选取方式。但是,考试的内容则需要改革。例如英语一科,作为一种语言,我们目前的教育却只局限于书写,而不重视综合的口语交流。且英语四六级考试居然被大学当做取消学生学位证的“撒手锏”,这无疑是教育的悲哀。而中学阶段,历史、地理、政治又被改革为“开卷考试”。这必然会使学生将学习重点转移到语数外上。如此这般,素质教育又何从谈起?所以,我们的考试内容有必要按照素质教育的标准,重新改革。

结语

7.中国农民的现状与出路 篇七

一、农民工随迁子女树立健康财富观的社会意义

财富观是关于财富总的看法和根本态度, 它是人生观和价值观重要的组成部分, 人们在财富的生产、分配和消费的过程中对财富的价值理解和认可。具体包括“如何看待财富”、“如何获取财富”、“如何支配财富”[3]。健康的财富观应包括科学地看待财富、正确地获取财富、合理地支配财富等三个层次的内容。

(一) 科学地对待财富, 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科学的对待财富, 也就是要尊重财富。第一, 要认清财富的本质:财富分为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本文仅指物质财富。财富是物质财产和物质财产的货币表现形式, 金钱仅仅是其代表或度量单位, 财富凝结着人类的智慧、心血与汗水, 是劳动的结晶;财富的拥有是一种能力的表现, 也是人格尊严的最基本保证。第二, 要尊重财富, 要尊重他人的财富、尊重公共财富以及保护自身的财富不受侵犯。由于历史上“不患寡, 只患不均”的小农平均主义思想观念, 也由于中国先富群体中存在着利用法律的漏洞或通过不正当的途径, 随着社会贫富差距的不断拉大, “仇富”、 “嫉富”的心态开始在社会上蔓延, 尊重财富, 要求克服盲目地“仇富”、“嫉富”心理, 尊重他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获取的财富, 爱护社会公共财富, 更是要珍爱自己的财富。

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 物质需要是第一需要, 只有满足了第一需要以后才有可能有其他的。重视财富是人之常情, 拥有必要的财富是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城市生活的基本保障, 也是他们的父辈以及他们为之奋斗的目标之一。农民工随迁子女跟着他们的父辈出于对财富的渴求来到了城市, 但他们在城市中始终处于边缘状态, 他们更能深刻地体会这种贫富差距, 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这种贫富差距而要求均贫富, 对财富的向往, 会使城市中的这一群体竭力地发挥个人的潜能, 积极进取, 主观上为了自身财富的累积, 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

(二) 正确地获取财富, 有利于促进社会稳定

财富的获取就是指致富观, 正确的致富观不光在获取财富的时候要合法合理, 同时也要创造财富。致富观指导人的财富行为, 不同的致富观会导致不同的财富行为。扭曲的致富观会指导人不择手段、不顾一切地聚敛财富, 从而破坏社会秩序的稳定。

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 不少人开始肆无忌惮地追逐个人财富, 并在中国资本原始积累的初期获得了成功。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城市的边缘, 教育、技能的缺失让他们对合法经营、勤劳致富产生了怀疑, 不少人铤而走险, 走上了犯罪之路, 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

因此, 要引导农民工随迁子女树立健康的致富观, 引导他们树立“勤劳致富”、“创业致富”、“资本致富”、“技术致富”、“管理致富”意识。激励人们的劳动热情, 促使人们去改变财富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方式, 使其良性互动, 增加个人财富, 推动社会发展, 促进社会稳定。

(三) 合理的支配财富 , 更好地促进社会和谐

财富的支配及消费观, 正确的消费观倡导合理消费、文明消费、健康消费, 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根据自己的消费能力安排消费量, 提倡节俭, 不攀比, 不跟风;二是合理地安排消费结构, 即合理地安排各种消费支出在总消费中所占的比例;三是消费活动要遵守道德和法律规范。

农民工随迁子女每天感受到的是城市的繁华, 他们希望能够真正地拥有这城市的一切, 但他们又没有相应的经济基础, 他们在消费方面有超越自身和家庭的正常消费水平的渴求, 尤以物质消费为甚。他们会因为盲目地追求物质消费而将道德与法律置之度外, 从而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 影响社会的和谐;他们也会因为过分注重物质消费而忽视精神消费, 如为提高自身素质所进行的教育支出, 从而无法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 也让他们的城市融入越来越陷入僵局。为此, 积极地引导农民工随迁子女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有助于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城市更好地立足, 促进城市群体与农民工随迁子女群体的融合, 从而促进城市的和谐统一。

二、困境:农民工随迁子女财富观培育中社会、家庭、学校的严重缺位

(一) 社会现实的强烈冲击

改革开放以前, 受极“左”思潮的影响, 我们倡导“越穷越光荣”;改革开放之后, 邓小平同志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以先富带动后富, 最后实现共同富裕”的方针深入人心, “致富最光荣”成为公众的人生信条。但是现实中, 在利益的驱动下, 不少为富不仁之徒开始置法律和道德不顾, 不择手段地掠夺财富;而且, 先富起来的人开始进行各种炫耀性、浪费性的消费, 这些不良的、极坏的财富思想和言行给整个社会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生活在城市中的农民工随迁子女, 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去见识、去体会这种贫富分化和地位分层, 这自然会对他们的财富观的形成产生不小的冲击。

(二) 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

农民工带着自己的子女离开自己的家乡来到城市, 是为了实现他们的淘金梦, 是为了摆脱贫困, 是为了能够拥有高额的收入、舒适的生活条件和高水平的享受水准的生活状态, 因此, 他们有一种急切的求富心理。他们更加关注的是自己的经济利益, 是老板能否准时发工资, 是自己今天一天赚了多少钱, 是怎样才能挣更多的钱。他们对自己的身体健康、基本权益、子女的教育, 尤其是道德教育根本无暇顾及。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农民工的一言一行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子女, 农民工整天为了赚更多的钱不停地奔波, 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过多地去关注他们的孩子, 往往以物质或金钱交换或奖励的方式来表扬或鼓励孩子, 农民工随迁子女在父母的价值观的影响下, 自然会对自身的财富观的形成造成重大影响。

(三) 学校教育的相对弱化

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融入已是广为关注的课题, 尽管也有不少的相关政策已经关注到这一群体的义务教育阶段, 但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农民工随迁子女跟城市子女的教育仍然属于“同一片蓝天, 不同的颜色”。笔者所在地的绝大部分农民工随迁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以在民工子弟学校入学为主, 笔者走访过不少民工子弟学校, 无论是校舍、师资、教学设备与市区其他学校有很大的差距, 学校做的最多的是文化知识的普及, 无暇顾及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更不用说培养他们的财富观了。即使是在各项设施齐全、师资雄厚的公办学校, 学校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才艺、活动能力的培养, 也无暇顾及健康财富观的培育。

三、出路:基于隐性教育的农民工随迁子女健康财富观的培育路径

财富观的培育有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两种途径, 隐性教育不同于一味地说教、高高在上、灌输式的显性教育模式。它是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 将教育的目的隐藏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中, 隐藏在各类活动及载体中, 受教育者未意识到自己处于被教育的地位, 从而乐于接受, 达到教育目的[4]。鉴于传统的显性教育的内容以枯燥乏味的原理、观念、规范为主, 极易引起受教育者的反感, 收效甚微。本文立足于隐性教育:

(一) 以人文环境为情境熏陶, 生成健康财富观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 “人创造环境, 同样, 环境也创造人”[5]。环境是无言的教育、无声的命令。环境能启发人, 也能教育人, 它对农民工随迁子女财富观的形成是潜移默化的。

1.营造积极向上的、倡导健康财富观的社会舆论氛围

由于平时父母忙于赚钱, 在农民工随迁子女成长的历程中, 业余最多的消遣就是看电视。电视作为大众传媒之一, 它的导向直接影响着这一群体, 也影响着社会风气。令人遗憾的是, 现今很多青少年喜欢的节目都赤裸裸地充斥着“金钱至上”的理念, 很多的电视剧、电影也在宣传着“唯利是图”的价值观, 不难看出, 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跟公众媒介的导向是密不可分的。为此, 要高度重视以电视为主体的传媒的作用, 大众传媒要以一个个健康向上的财富人物、一个个振奋人心的财富故事倡导健康的财富观。为健康财富观的培育营造良好的、负责任的社会舆论环境。

2.加强农民工随迁子女所住社区的建设, 创建积极向上社区情境

农民工随迁子女跟随他们的父母集中在城乡结合部, 有的居住在“城中村”, 更多地居住在城郊的农村, 他们每天感受着城市的繁华和喧嚣, 但他们居住的地方始终是脏、乱、差, 生活的拮据让他们只能望而兴叹。这种强烈的对比极易扭曲他们的价值观。为此, 要积极改进农民工随迁子女所在的社区环境。一方面, 政府各级部门应积极关注这一群体, 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外来农民工保障住房建设, 使农民工随迁子女有良好的家庭居住环境;另一方面, 当地政府部门要将农民工集中居住地列为重点综合治理地区, 缩短其与城市居住社区的差距, 同时也要加强农民工集中居住地的社区文化建设, 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

(二) 以榜样示范为价值导向, 形成健康财富观

1.教师示范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在一个个体的成长初期, 教师是学生直接效仿的榜样, 教师的言行对其影响是极为深远的。因此, 教师除了严谨治学, 更要做学生品德行为的表率, 成为学生健康财富观生成的引路人。

2.家长示范

罗伯特·欧文认为:“人所接受的知识是从周围事物中得出来的, 其中主要是从离他最近的长辈们的榜样和操守中得来的。”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 子女在成长的过程中对周围事物的判断、包括行为标准都是来自自己的父母。为此, 首先, 要提高农民工家长的文化素养, 转变他们的观念, 使他们认识到家长以及家庭在教育中的作用, 从而注意自己的言行;其次, 丰富农民工的文化生活, 改变一下班就“睡觉、吸烟、赌博”的坏习惯。只有农民工家长转变观念, 以身作则, 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才能给予子女以正确的引导。

3.朋辈示范

农民工随迁子女由于自己的父母整天为生计而劳碌, 他们交往最直接、最密切地就是同辈群体。为此, 在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朋辈群体中树立榜样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要树立健康的财富观, 就得从他们当中选出他们身边的人当做榜样。我们可以在农民工随迁子女中开展寻找“凡星”活动, 凡是“自强不息, 艰苦创业, 积极进取”农民工随迁子女, 都可以将其树立为“凡星”, 我们可以树立多个“凡星”, 让他们看到榜样就在周围, 榜样就是身边的某个人, 从而更好地激励他们前进, 最终树立正确的财富观。

(三) 以实践活动为行为导引, 促进健康财富观的最终养成

1.在家庭中, 让农民工随迁子女直接参与家庭财富实践活动

农民工家庭大都生活不是很富裕, 让农民工随迁子女参与家庭财富实践活动, 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让子女掌管家庭财务支出。农民工父母可以将自己一个月的收入交由子女协调分配, 这一个月的收入多少用来储蓄, 多少用来消费, 由子女全权进行分配。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支配父母的一个月的所有收入中, 不由自主地形成理财意识和理财能力;同时也更加理解父母的艰辛、赚钱的不易, 从而更加珍惜财富。

2.在学校里, 开展多种形式的财富实践活动

(1) 小学阶段:

开展与零花钱相关的简单的课外活动。如台州永安民工子弟学校建的“红领巾储蓄银行”, 为每位学生开了一个账户, 鼓励学生将零花钱都存入自己的账户, 待积累到一定金额后, 开展“小小理财家”活动, 由每位学生筹划、规划自己的零用钱怎么花, 各抒己见, 培养他们的理财能力, 形成他们的财富观。

(2) 中学阶段:

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班级财务活动, 比如说班费管理、社团经费开支、大型活动费用开支等, 在班级财务活动中学会财富的合理分配;开展勤工助学活动, 鼓励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勤工助学活动, 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劳动的价值, 享受劳动带来的成就, 从而最终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的致富观。

摘要:农民工随迁子女健康财富观的树立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但社会现实的强烈冲击、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学校教育的相对弱化使得农民工随迁子女财富观的培育陷入困境, 要通过人文情境、榜样示范、实践活动加以培育。

关键词:农民工随迁子女,财富观,培育

参考文献

[1]中新网.中国农民工子弟:在城市与乡村的夹缝里挣扎[EB/OL].http://www.chinagate.com.cn/Chinese/news/35563.htm, 2005-03-23.

[2]申剑丽.谁是儿童保护的主体[N].21世纪经济报道, 2010-06-09 (8) .

[3]宋绍柱.当代人财富观的畸变与失衡[J].学习月刊, 2007, (6) :42.

[4]吴学兵.隐性教育及其内涵探悉[J].中山大学学报, 2005, (5) :63.

8.镇农村专业合作社现状与出路 篇八

一、基本现状

二、存在问题

虽然我镇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有一定的发展,但从调查结果来看,是人数不少,规模不大,范围广泛,集中化程度不够,总的一个特点是各自为战,单打独斗,抗风险能力较弱,对拉动农民增收的作用起的不够充分。

一是发展的氛围尚未形成,镇村两级干部和农民群众对发展合作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于如何发展壮大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社缺乏深入的研究。

二是上级有关部门缺乏具体的指导和出台相关政策,基层组织认识不到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发展优势产业等方面的作用,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些鼓励政策的贯彻和落实,影响到农民的积极性。

三是现有的组织规模小,不规范,带动力不强,覆盖面不广,不能满足农民组织起来走向市场的需求。

四是运作不规范,制度不健全。没有进行登记注册,没有章程,不愿风险共担,与农户之间利益联结不紧密,缺乏有效约束,同农户之间主要还是买卖关系,没有与农民形成真正的经济利益共同体。

五是资金运作困难,外部环境不够宽松。贷款困难,自有资金不足,使得这些组织虽然在运作,但运行不畅,难以发挥较大的作用。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的主要措施与对策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级领导干部要从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发展和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重要性,做到年初有规划,半年有检查,年末有考核。在镇村两极领导班子中有人管事,有章理事,推动农民经济合作组织走上良性发展轨道。

2、建章立制,规范运作。根据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性质和国家有关政策,制定《农民专业合作社章程》,明确“民办、民营、民受益”原则,对合作社的职能,组织机构,社员的权利和义务等作严格的规定。

3、优质服务,重视培训。一是搞好服务合作社有效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主要包括信息服务,技术指导服务,物质供应服务及农产品营销服务等;二是重视技术培训。针对许多农民凭经验、按常规进行生产,不适应现代农业生产和市场需要的状况,合作社要十分重视运用多种方式对农民开展技术培训。

4、提升质量,提高商品率。实行标准化生产,技术人员要把课堂建在田间,手把手传授操作技术,采用统一供种、供药、供肥,分片管理,建立田间档案,实施质量管理追究制度,确保农产品质量。

5、拓宽思路,不断创新。合作社要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向外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范文网

6、因地制宜,形式多样。立足本地优势,积极兴办不同类型的专业合作组织:如中药材、果桑、养殖等专业合作社。

四、农民专业合作社今后在农村所起的作用与成效。

1、可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能力。充分发挥在引领农民进入市场中的组织作用,引导和改变农民的种植品种和种植模式,以开拓市场营销服务拉动产业发展,使分散的农户联合起来闯市场,提高竞争力。

2、可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围绕主导产业,建立健全服务体系,与广大农民建立了风险共担,利益同享的机制。如基地建设、实行标准化生产、统一销售等措施,提高了农产品效益。

9.中国农民的现状与出路 篇九

撤村进市,一步到位

DD中国农村地区的城市化整体设计

小桥流水,百十户人家;男耕女织,百十顷地抱娃娃;天慈人和,粗茶淡饭有文化;天虐人恶,官抢贼盗咽泪花。上述中国传统农村生存方式,已经反反覆覆走了几千年了。它还能够继续走下去吗?它还应该继续走下去吗?

毋庸置疑,中国面临着严峻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目前国家主动的应对之策是发展小城镇,被动的应对之策是允许或容忍部分农民进城打工。对于中国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传统农业大国来说,如何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农民的城市化,农村的生态化,既需要稳妥的步骤,也需要积极的创新。令人鼓舞的是,一段时期以来,从国家到地方,许多省市都在积极进行农村城市化的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大量成功的经验以及失败的教训。

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从创新角度继续探索农村城市化的途径和方式。为此,笔者在“建设百个千万人口大城市”的远景设想,以及“建设生态庄园”的微观设计的基础上(参阅笔者《建立100个1000万人口的大城市》、《生态庄园(农业生态城市)DD未来中国农村的希望》等文),进一步提出“撤村进市,一步到位”的社会发展战略,即农民的出路就在于消灭小农经济的过时的农村,而没有农村的农业才能创造出更先进的生产力,这种战略涉及到中国平原地区的城市化整体发展,亦可借鉴到偏远的山区。

一 、农村城市化的标的

需要指出的是,所谓农村城市化,至少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农民所享受的国民待遇与市民平等,同样享有退休养老、医疗保险、失业帮助、贫困救助(最低生活保障)、国家义务教育(包括义务培训)等基本国民待遇,以及议政、参政、从政的公民权力,例如平等地参加公务员聘任考试。二,农业生产方式和技术水平与城市的工业生产技术及其管理服务水平相当,即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及其管理手段实施农业生产。三,农村的居住生活设施与城市的市政服务水平相当,同样要有便捷的交通和通讯设施,以及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

也就是说,农村城市化进程的目标,实际上是要消除长期存在的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工业与农业差别,因为这三大差别造成了人类社会的分裂和对立。事实上,农业从本质上来说,它实际上是一种利用太阳能的产业,亦即把太阳能加工转变成为生物化学能的工作。因此,当农民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从事太阳能转化的工作时,他们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落后生产方式的农民,而是先进的高科技的太阳能工人,“农民”这个名词也不再是代表着二等国民的身份词。

与此同时,在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的同时,随着农业生产效率的不断提高,农业能够吸纳和容纳的劳动力也在不断减少,这部分农业分流劳动力总量在我国高达数亿计。因此,农村城市化的第四个重要内容,就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农民向非农业工种转移,以及农民生存素质和技能向城市转移。

二 、正在行进中的农村城市化途径

1 、农民以个体形式进城打工,逐渐融入城市,成为市民。目前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是,农民分享社会现代化的强烈欲望及其无序、无助的流动,进城农民的素质不适应城市生活和就业;以及城市政府对进城打工农民的歧视与排斥,不断地清除“盲流”、“三无人员”(他们实际上就是农民的代称),设置户口篱笆、证书篱笆,限制农民在城市里的经济权利和政治权利。

2 、农村就地城市化,一些富起来的农村(通常是靠近城市、土地升值的农村,以及非农业或乡镇企业发达的农村,农业现代化水平高的农村),对原来的农村生活结构就地进行城市化改造,农民住进楼房,农民享受自己给自己的养老、医疗等类似市民的待遇。这种农村就地城市化的发展方向,即建设农业生态庄园,其重要标志乃是农村生产和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以及无公害农产品生产。

3 、县改市,县的行政管理结构转变为市的行政管理结构,由城市政府管理农村事务。目前存在的问题是,所谓县改市,改变的重点是基层干部或公务员的待遇及其官名,并没有触动原有的农村、农业、农民状况,三农问题依然存在。

三 、“撤村进市,一步到位”农村城市化战略

1 、规划试点,让我们以河北省高阳县的情况为例。

高阳县地处华北平原西部,面积472平方公里,人口32万,耕地50万亩。年降水量522毫米,多大风、热风。历史上有高阳国,汉代设置高阳县。历史名人有抗战将领佟麟阁、表演艺术家盖叫天。名胜有留法工艺学校旧址。土特产有高阳布。

在这样一块东西和南北长度不超过30公里的土地上,完全可以在短期内(3~5年左右)把所有的人口都搬迁集中到中心城市区内,撤消原有的村庄、集镇和乡镇的管理机构及其用地,转变为城市居住小区以及社区管理模式。由政府承认农民为太阳能产业工人,与其它城市工商业从业者的身份一样,享受平等的国民待遇。

上一篇:市供电公司纪检监察工作汇报材料下一篇:区行政服务中心服务企业情况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