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活动理论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探究

2025-01-24

基于活动理论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探究(精选8篇)

1.基于活动理论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探究 篇一

信息化时代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方式探究

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化,网络化的信息爆炸时期,作为初中学生信息技术教授的执行者,首先应该摒弃一些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充分利用新时代提供的一系列有利因素,不断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充实自己的教学理念,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大胆探究出一套符合中学生自身发展需要和喜闻乐见的教学模式,让中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接触新技术,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从而提高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课堂效果。

一、以兴趣为导向吸引学生,激发学习的欲望

兴趣作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的老师,它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初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就指出,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发现他们的特长,然后进行适时地引导。因此,作为初中的信息技术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更是要随时随地发现学生的兴趣特长,并通过适当的引导方式,让他们的身心始终处于一种兴趣被满足的愉悦的状态之下,这样,他们就会更加自觉和自愿地去接受新知识,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当中。比如信息技术教授的老师在备课的时候准备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课堂互动,让学生在讨论他们喜欢的事物的时候,同时也接触到新的知识,这样,他们就不会本能地对新知识产生排斥的心理。毕竟,“信息技术是一门以实践为基础的应用学科”,如果不考虑学生的感受,只是单纯地讲授理论知识,学生就会在思想上产生懈怠,心理上开始排斥[1]。由此可见,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抓住学生的兴趣去开展自己的教学内容,唯有如此,学生才会愿意去学,才会去肯学,才会去乐意学我们所讲授的内容,而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也会得到很大的提升。

二、因材施教,寻找学生接受新事物的契合点

信息技术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产物,由于每个人的生长环境不同,对其的接触也不尽相同。因为,作为初中的信息技术教师,首先要深入学生当中,与学生展开交流沟通,通过交流掌握学生对新媒体的了解和运用水平。然后分阶段,有针对性地对他们教学。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了解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小组,然后根据各个小组学生的实际情况布置不同的课堂任务让他们去完成。在某个小组完成任务之后,对他们给予一定的鼓励,“让学生在自我成就中获得最大的心理满足[2]。”这样,教师既可以保证自己课程教学中所设立的任务得以完成,又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个性差异,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个性特长。作为初中的信息技术的教授者,我们要掌握“因材”这个前提,把控好“施教”这个度,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增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信息和兴趣,提高信息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三、提倡合作探究,在参与中享受学习的乐趣

探究式的信息技术课程教育方式的开展一定要在全面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展开,在营造好合作探究的良好氛围之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周围人的带领下,形成一种“我教人人,人人教我”的合作探究氛围。每个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都可以自作主张,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样,在与他人思维碰撞的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就会更深一层,同时,探究中他人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也可以启迪周围的其他人,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都能得到提升。而且,组织有效的合作探究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

四、充分利用新技术,鼓励学生参与教学当中

面对信息技术这个与当前社会大背景息息相关的课程,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必须不断探索教学的新方法,以提高自己的课程教学效果。比如,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就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症下药,“采取‘任务驱动’教学的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给学生布置相应的任务,让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鼓励学生提出自己操作过程中的困惑,然后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问题展开知识的传授,这样,教师不仅帮学生解答了他的困惑,而且完成了自己的教学任务,可谓是一举两得。除此之外,在信息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还可以采取类比教学法、作品展示法等各种教学方式的综合应用[3]。

五、以网络为准基,进行互联网大背景下的学科整合

互联网作为一个巨大的资源数据库,可以为各个学科的教学提供信息资料上的支撑。而“初中的信息技术教育也是基于互联网而展开的一门应用性极强的课程教育[4]。”因此,初中的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个资源数据库,与其他学科的老师展开交互性的课程资源整合,可以在备课环节与其他学科教师进行交流,不断充实和优化自己的交叉性知识结构;同时,也可以以多媒体教学学科网站为依托,建立一种大容量、开放性的授课环节的整合等等。这样,在建立学科之间有效联系的前提之下,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的共享。同时,将初中的信息技术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教学进行整合,可以降低学生对这门学科的陌生度,从心理上打消学生的胆怯感,很好地拉近学生与这门学科之间的距离。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需要初中的信息技术教师耐心地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实践性操作性教学的训练。在开展自己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以学生的兴趣为导向,激发学生学习掌握新知识、新技能的欲望,同时,要注意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点和特长,鼓励他们凭借自己的优势参与到教师的课程教学过程之中,从而享受获得新知识的乐趣;鼓励学生开展探究合作的学习模式,在探究中发现问题,在合作中解决问题,最后实现自身素质发展和技能发展的双赢。此外,初中的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不断刺激学生的求知欲,合理运用以互联网为大背景下的学科整合教学模式,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得自己的课堂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基于活动理论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探究 篇二

一、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 突破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一名合格的信息技术课教师在教授学生理论课的时候, 首先要了解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水平, 包括学生的学习能力、接收能力、学习兴趣、记忆理解能力、自我探索能力等;同时还要研究信息技术教材, 把教材的章节内容提炼出精华的知识点, 突出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 才能有的放矢, 才能更好地教学信息课程, 提高教学效率, 为提高学生的信息知识素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创设情景式教学, 提高课堂效率

理论课一般都涉及概念性或者理论性较强的知识点, 并且非常抽象, 难以理解;同时章节安排上也比较密集, 枯燥乏味, 学生鲜有兴趣。加上理论课程基本上都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 教师在讲台上照本宣科地教授, 学生在下面糊里糊涂地听讲, 课堂的效率非常低。这样的理论课教学是行不通的。

笔者认为, 信息技术教师应该以学生的兴趣为导向, 创设情景式教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多举例, 多打比方, 多使用多媒体示范, 化抽象为形象, 这样才能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然而这有一个前提要求, 那就是信息技术课的教师应该精心准备合理的教学材料, 科学地安排教学内容。

信息技术课的教师在教授相关理论的时候, 可以借助现实生活中鲜活的事例, 多举例, 多画图, 多用多媒体展示实例, 实现抽象知识点的贯通。通过打比方、图表或者视频的形式, 把枯燥的理论形象地展示给学生, 帮助学生更好地消化理论基础, 了解理论课的内涵。比如说, 教师在教授EXCEL的时候, 可以通过列举会计做账的事例, 教授学生对求和函数、求平均数函数的掌握。

三、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 加强学生的自主性

信息技术课教学常用的三种方法是:任务驱动法、形象比拟法、分层教学法。

任务驱动法是指学生在信息技术理论课学习的时候, 在教师的引导下, 围绕同一个活动主题, 以解决某一问题为驱动, 积极应用计算机信息完成教学任务。它分为五个环节:提出任务;分析任务, 提出问题;寻找解题方法;完成教学目标;检查任务完成情况。教师要把任务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引子, 可以是一段文字、一篇文章、一张图画、一张表格、一个数据库、一份调查报告等。任务驱动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为完成教学目标搜集素材, 主动从教材中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 探索问题的答案。

形象比拟法是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 利用学生学过的、学会的知识映射出新的知识点, 教会学生用类比的方法掌握新的信息技术知识。信息技术课中的一些概念、理论、原理, 对高中生来说非常不容易掌握, 如果教师能够化抽象为具体, 化枯燥为生动, 学生就会加深对基础理论的理解, 更好地掌握相关的信息技术。

比如说教师在讲授域名、IP地址的时候, 可以这样转换, 域名相当于我们平时叫的名字,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 所以每一台计算机都有自己的域名;IP地址就像我们的身份证号码一样, 名字可以相同, 但是身份证号一定不同, 这就说明有的计算机域名可能是一样的, 但是它们的IP地址肯定是不一样的。

分层教学法就是针对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不同, 采取分层教授的方法。这种方法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全面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它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而且使学生在掌握好新知识点的同时, 可以在别的层次上根据自己的兴趣, 安排新的自主学习活动, 完善自己的信息技术能力。

四、建立多元化评价机制, 增强学生自信心

1.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基于信息技术理论课抽象、枯燥、难于理解的特点, 教师在评价学生的时候, 要立足客观实际, 看到学生积极向上的优点, 多多鼓励学生, 不能因为某个概念或知识点没掌握好, 就一味地否定学生。事实上, 理论课的教学往往可以在实践课或应用中不断地加以消化吸收, 从而在真正意义上掌握相关信息技术理论。

所以, 教师应该看到学生的进步和潜力, 对学生予以正面的鼓励, 提升他们的学习自信心。教师要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提高理论课的课堂效率, 激发学生学习理论课的兴趣, 进而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2. 学生之间相互评价

课上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互评, 让他们在互评中相互学习, 学习别人身上的优点, 学会对别人进行欣赏和赞美, 学会真诚地给其他同学提出意见和建议。由于信息技术理论课比较枯燥、乏味, 系统性的知识结构和理论体系掌握起来非常难, 所以教师要鼓励同学善于发现其他同学学习理论课的特长和方法, 互相交流沟通, 提高学习理论课的效率, 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3. 学生的自我评价

学生的自我评价是对自己学习信息技术情况的主观评价。高中生已经比较成熟, 往往能通过自我反省和自我批评发现自身的缺陷和不足, 同时能够探索进步的方法, 为进一步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学生通过自我激励, 调整心态, 培养学习理论课的兴趣, 就可以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素养。

多元化的评价机制体现了整个教学活动的科学性、合理性、民主性, 帮助每一个学生在以后的成长道路上如实地评价自己, 对待他人。

3.基于活动理论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探究 篇三

关键词:微课;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G633.67;G434

引言

对于中小学学生来说,信息技术课相对来说是比较有吸引力的课,尤其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如flash动画的制作。目前,我国某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仍然存在着教学模式落后、互动环节缺失、评价方式单一、教学效率低下等多方面的问题。基于这些问题,本论文运用微课,选择江苏科教版八年级下册中的《初识flash动画》一课进行教学设计,旨在利用微课短小精悍、重难点突出、可重复观看等特点解决传统信息技术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一、目前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信息技术环境建设已经越来越成熟,网络教室是信息技术课必备的教学环境,教师利用电子监控系统加多媒体演示操作的方式来上课,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课堂负担,同时也在一些方面优化了教学,但是,仍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积极性不高

目前信息技术课堂中,很多教师仍然采用讲授操作演示,学生在学生机上观看教师演示,然后再自己进行操作练习,这样的授课方式不仅使得教师自己的课堂任务繁重,而且学生的积极性不高,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教师过于注重演示,忽略了与学生的互动

信息技术课属于操作性较强的课程,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不得不亲自为学生演示操作步骤,所以,课堂就變成了教师在教师机进行操作演示和讲解,学生在学生机上进行观看,教师完全被束缚在电脑面前,没有办法对于学生的课堂动态进行监控和管理,也无法跟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和沟通。

(三)缺乏评价方式,

信息技术学科不属于高考的重点考试科目,所以,很多学校对与信息技术课的重视程度也不高,这就导致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的检验也放松了。从笔者自己中学信息技术课的经历以及作为信息技术实习教师的经历来说,信息技术课都是教师一个人在讲,学生在下面听,甚至有些学生在自己干自己的事,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就在于评价方式的缺乏,信息技术课没有考试,更没有作业。

二、基于微课的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以《初识flash动画》为例

(一)微课

“微课”是“Micro Courses”的英译,又被称为“微课程”。这个术语并不是指为微型教学开发的微内容,而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化成的、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它最早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历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于2008年秋首创。[1]微课不是一整节课或者一课时的教学,它是将一节课的内容划分为一个一个小的知识点,每个知识点录制一段几分钟的教学视频,它具有时间短、内容精、学习目标明确等特点,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

(二)基于微课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以《初识flash动画》为例

基于微课的教学设计对于教师在课前的准备环节中挑战极大,教师需要对于整节课进行设计,教学设计包括前段分析(学习者分析、学习需要分析、学习者分析)、目标确定、策略制定、评价设计等四个环节,并写出教学设计方案,依据设计方案搜集、制作资源。而上课的过程其实就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以及针对部分学生进行个别化指导学习的过程。

1.课前准备

首先是微课的制作;根据目标描述将内容划分为一个一个的知识点,并录制相应知识点的讲解视频,即微课;其次,制作课堂任务;教师在每个知识点的微课讲解之后,要为学生设计一个与知识点相关的任务,让学生在加强练习的基础上学会对知识的迁移。最后,制作“学习导航.ppt”;这里的课件不是教师的讲课课件,而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指导的课件,笔者称其为学习导航。学习导航里首先要告知学生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目标描述采用布鲁姆的五要素法,如:(情境)在计算机桌面上,以(行动)点击—打开、双击或在开始菜单中单击flash软件,以此来(LCV)执行打开flash软件。同时,学习导航要指导学生进行视频观看学习并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如:打开“学生素材”文件夹,观看视频“flash的工作界面.WMV”。

2.上课过程

开始上课前,教师先对学生进行异质分组,4个学生为一组进行讨论、协作学习。开始上课后,教师播放一个跳动的小球的小动画来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注意,并激发他们对于本节课学习内容的兴趣。教师将整理好的“学生素材”文件夹发送到每位学生的电脑上,告诉学生打开文件夹中的“学习导航.ppt”进行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一:学生根据提示开始观看“flash的工作界面.WMV”,看完之后小组成员之间相互提问、检验学习效果,遇到不会的地方可以再次观看视频。任务二:请打开并观看“学生素材”文件夹里的“移动的小球制作方法.WMV”,并尝试制作“移动的小球”动画。任务三:根据以上对视频的学习以及简单动画的制作,小组之间讨论、总结出动画制作的三个步骤。任务四:尝试制作一个“移动的小车”flash动画,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协作完成。这个过程中学生完全处于主动,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体现,每位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自主学习。

3.评价设计

据了解,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都是一周一节课,所以教师没有充足的时间去布置并检查学生课后作业,况且,布置了也不一定会有学生愿意花课下时间去完成,所以评价这一方面要尽量在课中进行。本堂课笔者主要采用教师评价和同伴互评这两种方式,对学生在课堂中完成的任务和在讨论学习中的参与度进行评价。

三、基于微课的教学设计优势分析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传统的信息技术课堂中虽然也有教师的个别化指导环节,但是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并不能兼顾到太多的学生,课堂活动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的主体地位不突出。微课教学可以将教师从传统的讲授新知环节中解放出来,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微课视频自主进行学习、探究、任务的完成,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学习更加积极主动,不仅大大提高学习效果,还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支持个性化学习以及教师的个别化辅导

微课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知识的学习情况观看视频,对于自己觉得简单的内容可以快进观看,对于较深入的、没有掌握的重点知识可以重复观看。如果还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向同伴求助,或教师对其进行一对一的指导,有利于學生的个性化发展。

(三)有利于增强课堂互动

微课教学需要教师课前准备资源,并对资源进行设计,虽然会花费比传统备课更长的时间,但是在课堂上,教师有更多的时间观察学生的行为,并对学生的行为和表情给予相应的回应,教师和学生之间有更多的情感沟通和交流,同时,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可以讨论、交流彼此的想法、对知识的理解和看待问题的思路,这样不仅有利于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的发展,还营造了一种轻松的课堂氛围,达到教学效果。

(四)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比于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课堂,微课教学课堂中学生更多的是自己学习,有问题自己思考、探索,并且尝试自己去解决问题。尤其是像flash动画制作这种操作性较强的课程,通过自学,加上教师、同伴的帮助,学生可以更多、更好的完成练习,提升成就感。

结束语

微课是一种新的资源形式,更是一种新型的教学理念,从教师的角度来讲,微课具有短小精悍、方便制作等特点,从学生的角度来讲,微课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有利于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尤其是信息技术这门操作性比较强学科,利用微课进行教学设计,不仅可以帮助教师从机械的操作演示中解放出来,还可以避免部分学生因操作不熟练而无法跟上老师的步骤,从而导致学习效率低下的问题。所以,充分利用微课的教学又是能够更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达到教学效果,让课堂不再是教师“个人表演”的舞台,而是学生自主学习、学生与教师互动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

[参考文献]

[1]郭绍青, 杨滨. 高校微课“趋同进化”教学设计促进翻转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 2014.4(总第327期).

[2]金燕.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J]. 职教论坛, 2014年(23).

4.基于活动理论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探究 篇四

文章针对目前在信息技术授课中存在的问题,比较详细地提出了<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模式、实施策略,强调了在教学中应遵循的原则.

作 者:黄小英 满都拉 作者单位:黄小英(内蒙古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00)

满都拉(内蒙古电力学校,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00)

5.基于活动理论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探究 篇五

教学策略实验研究》文章的读后感

赵晓敏的《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策略实验研究》一文主要包括六个章节,这六个章节涵盖了本实验研究的现状及意义,研究对象和方法以及各个概念的界定,对实验的设计、实施、数据分析、结果都作了很详细的记录。研究方法

本实验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获取多元智能理论的相关知识,通过测量法掌握学生的智能结构,设计相应的教学策略,以准实验法设计教学实验,验证假设,运用文献研究法搜集资料为本论文的研究提供理论和经验的支持。研究内容

本研究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构建符合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策略,以解决目前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智能培养不足的问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1)相关概念及理论的研究。(2)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策略研究。(3)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实验。(4)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研究对象

本实验研究的对象为山东省济南市某重点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实验开始前通过测查,抽取两个总体智力水平基本相当的班级作为被试。四年级五班为实验班,全班共有学生52人,其中男生28人,占53.8%,女生24人,占46.2%;四年级一班为对照班,全班共有学生52人,其中男生29人,占55.8%,女生23人,占44.2%。实验前对两个班的班级特点、学习气氛等进行了比较,认为实验班和对照班具有良好的同质性。

本实验的自变量 X 为教学策略,分为两个自变量水平X1和 X2。X1是在实验班采用的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教学策略;X2是在对照班采用的传统教学策略。本实验的因变量 Y 为学生的多元智能水平的变化,通过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及学生家长接受《多元智能评价量表》测查而得到,考虑到现实条件的限制,本实验的因变量仅包含四种智能的变化:言语智能的变化、身体运动智能的变化、人际交往智能的变化、自然观察智能的变化。

为了实验的准确性,本实验采还对无关变量进行控制:

(1)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人数相等,性别比例大致相等;(2)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采用相同的教材,相同的教学进度和要求;(3)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课堂教学的课时相等。

实验设计

1.教材

本实验采用山东省编教材山东教育出版社于2010年出版的《小学信息技术》(第3 册)进行教学。

2.测量工具

《多元智能评价量表》(学生用)是笔者根据阿姆斯特朗编制的智能测评表《多元智能评价量表》(学生家长用)

3.实验模式

本实验采用教育实验中常用的非对等实验组对照组前后测准实验设计模式。实验数据分析

利用 Excel 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及家长填写的《多元智能评价量表》进

行统计,并采用 Z 检验对两个班的样本均值进行差异性判断。在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差异显著性检验中,采用独立样本 Z检验;在实验班前、后测以及对照班前、后测差异显著性检验中,因此采用Z 检验。

实验前测及后测

本研究主要通过测量法获得了学生智能分布情况,利用《多元智能评价量表》(学生用)和《多元智能评价量表》(学生家长用),分别对学生及家长经行相应的前侧。

经过15周共15课时的教学实验,完成本学期教学任务后,在期末考试前组织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填写《多元智能评价量表》(学生用),另外将《多元智能评价量表》(学生家长用)发给学生带回家让家长填写,通过对学生及学生家长填写的《多元智能评价量表》进行统计并计算二者的平均分,从而获得了实验班和对照班所有学生的八种智能后测得分,然后将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在智能结构方面的变化进行比较,加以分析。

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

采用教会学生有效倾听、给学生提供说的机会、讲故事等教学策略可以提;采用分组教学、关注个别学生、游戏教学、精讲多练的教学策略可以提高;采用合作学习、同伴分享的教学策略可以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智能。;采用提供基本的观察内容、观察操作结果、进行更细致的观察的教学策略;学生部分智能水平的提高也会使学生整体智能水平得到提高。(6)不同学生和不同智能的提高情况不同。

由此,我们在以后的信息技术教学中

6.基于分层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的探究 篇六

基于分层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的探究

“分层教学”是在班级制授课条件下依据学生学习的实际程度而施教的一种教学策略.本文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考察了中外运用分层教育理论指导教育教学实践的`基本情况,总结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提出分层教育的基本思想,并概括出实施分层教育应把握的关键环节.

作 者:丁得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徐州机电工程分院,江苏,徐州,221011刊 名:职业教育研究英文刊名:VOCATIONAL EDUCATION RESEARCH年,卷(期):“”(12)分类号:G71关键词:分层理论 分层教育 分层教学 教学实践

7.基于活动理论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探究 篇七

游戏化教学是在对教材内容的把握之上,将教学与游戏有机结合起来的教学方式。游戏化教学注重对学生主体体验的获得与培养,给予学生广阔的发展空间,使其在游戏的合作环节内增强彼此之间的合作能力,强化对思维创造性的培养,进而使学生处于一种张而不弛的学习氛围中,有效缓解了学生的学习压力,教学效果较为理想。

●游戏化教学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的运用

1.游戏化教学锻炼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从本质上讲,教与学的过程,实际上是教师将自己的经验在最短的时间内向学生进行的传递,如何将这种经验性的知识传授得更为透彻,游戏化的教学表现出极大的优越性。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Word软件的应用时,教师可以先对知识点进行理论讲解,然后将接下来的演示过程作为学生竞赛的主要考查内容,学生为了赢得游戏的最终胜利,而全神贯注地铭记教师演示的每个小细节。演示讲解之后,教师以加分制的方式,激发学生踊跃回答问题,进而在有趣的游戏竞赛中使学生掌握知识的运用,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2.利用游戏资源突出课堂的趣味性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初中学生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过渡到理性思维的关键时期,教师必须抓住学生的阶段性特征,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的选择。在此形势下,游戏化的教学无疑成为一种具有实用性与借鉴性的教学方法。例如,在讲授《有效获取信息——信息的管理》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打开游戏环节,老师准备玩的游戏是“坦克大战”,你们想玩吗?想玩的话,请大家注意听,跟老师先学会进入到这个游戏环节的前期文件操作部分。首先,我们必须来新建一个“游戏”文件夹,大家有会独立完成的吗?鼓励一些能力强的学生上来演示。然后再对具体步骤进行演示和讲解。以游戏为学生学习兴趣的切入点,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在强烈的好奇心的引导下,取得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3.将教育的隐形与娱乐的显性有机结合

游戏化的教学方式可以将游戏的过程环节与教学的目标结合起来,使教学成果在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中得到体现。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有效把握课堂内容的基础上,可巧妙地将游戏引入教学,以新颖的方式将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这样既能在轻松愉悦的环境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又能做到知识传递的迅捷有效。例如,在教授《Flash动画补间动画制作》一课时,教师可以巧妙运用“红太狼大变身”游戏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对“变身”Flash软件的动作进行演示,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师生的交流环节,教师可以启发学生独立寻找Flash的制作过程,进而培养其自主学习、独立探索的学习习惯。从而将游戏娱乐的显性作用与教育的隐性内涵巧妙结合,达到寓学于乐的教学目的。

8.基于活动理论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探究 篇八

【关键词】“四基”理论、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分类号】G633.6

2011年,教育部在新制定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首次明确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将原有的“双基”(基礎知识、基本技能)教学理论发展成为“四基”教学理论,从而实现了初中数学教学的一次新飞跃。全新的理论已经提出,但是如何开展相应的数学教学实践呢?笔者拟针对这一课题作粗浅探究。

一、“四基”理论的定义和特征

“四基”教学理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新型教学体系。与传统的“双基”教学理论相比,“四基”教学理论在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系统等四方面都有了全新的特征:

(一)更加注重教学对象的具体性。“四基”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更要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活动经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对学生的知识储备、学习能力、兴趣爱好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门别类地加以教导。

(二)更加注重教学目标的明确性。在“四基”教学理论中,教师必须严格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来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不仅完成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这两大显性目标,而且完成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这两大隐性目标。

(三)更加注重教学过程的发展性。从“双基”发展到“四基”,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因此在“四基”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要提升知识水平、教学技能、专业素养,以适应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教学新环境和新要求。

(四)更加注重教学系统的整体性。“四基”教学理论本身就是一套完善的理论体系,因此它不仅注重夯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注重渗透基本思想、积累基本经验,四者有机统一于教学实践之中,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二、基于“四基”理论的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研究

为更加直观地展示“四基”教学理论的应用价值,笔者以九年级下册《二次函数》为教学案例,分析“四基”教学理论的具体应用。

(一)明确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二次函数的概念、性质,从问题中提取二次函数的关系式、画出二次函数的图像,并理解二次函数背后的实际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独立探究问题—合作解决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掌握知识要点”等学习步骤,掌握数形结合的思维方法、方程与函数的转化思想,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求知欲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的精神,涵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问题找规律的辩证思维。

(二)强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考虑到二次函数这个知识点的抽象复杂性,笔者在上课之前首先对此前所学的知识点进行了回顾,为讲授新知识做好铺垫。通过温故知新,学生们进一步掌握了二次函数的极值算法和将实际生活问题转化为抽象数学模型的技能。

(三)渗透基本思想

这里,笔者主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传递数形结合、数学建模的思想,以解决生活中碰到的实际问题:

课堂问题:光明中学校外有一座小桥,桥洞截面边缘是如下图所示的抛物线,当水面宽度为10米时,测得桥洞顶点与水面的距离为4米。

(1)建立适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

求出桥洞的函数解析式。

(2)一只宽2米,高2.5米的小船

能否通过小桥?为什么?

(四)积累基本活动经验

以“船过桥洞”为例,笔者和学生一起总结了利用二次函数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首先将实际问题通过数学知识转化为数学模型;其次通过数形结合进行求解;最后检验结果是否符合实际情况。

之后,笔者又设计了学生生活中经常会碰到的若干问题情境,来对学生的基本数学活动经验进行强化和积累,以有效提升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五)课堂总结

最后,笔者带着学生们对本次课堂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一是掌握了二次函数的基础知识;二是学会了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基本技能;三是强化了数形结合、数学建模的基本思想;四是归纳了利用二次函数解决生活问题的一般步骤,积累了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经验。

从“双基”到“四基”,是数学教学理论一次质的跃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传授学生基础知识,更要注重帮助学生培养科学的思维习惯、积累丰富的活动经验。唯有此,“以人为本”的新型教学理念才能真正得到贯彻落实,我们的教学才更加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孙小天.“四基”:十年数学课程改革最重要的收获.[J].基础教育课程.2011.7-8

[2]顾佩.数学基础教育中的“双基”如何发展成“四基”.[J].数学教育学报.2012.2

上一篇:高中生诚信友善的小故事5则范文下一篇:三级干部会议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