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教育的质量与质量保证体系论文

2024-06-09

远程教育的质量与质量保证体系论文(共11篇)

1.远程教育的质量与质量保证体系论文 篇一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包括电大、网大等, 是在我国教育资源有限的条件下提高全国人民科学文化知识和水平的重要途径。随着参与远程开放教育的学生人数的大幅增加, 远程开放教育的质量问题也越来越被大众所关注。教育部在2009年的工作要点中曾明确提出要深入实施高等学校质量工程, 健全高等教育的质量保障体系, 由此可见高等教育质量的受重视程度。对远程开放教育来说, 同样如此。随着电大、网大等教育方式的风靡, 其教育质量也成为了不可忽视的课题。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体现了终身教育的理念, 对于构建学习型社会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从1999年开始, 我国教育部就着手对远程教育进行试点, 至今已有70余所试点高校开展了开放的远程教育。2002年, 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加强高校网络教育学院管理, 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文件, 进一步表示了对远程教育质量的重视。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社会环境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因此现代远程教育质量保证有其自身特点。现在有不少的高校重视网络教学, 不少的学生甚至把某些课程设置为网络教学课, 网络教学的优势显而易见。网络开放课程不受时间、地点限制, 尤其适合成年教育与想进修的人。其次, 网络的海量资源丰富了网络教学的知识结构, 使得学生能更快捷地获得知识和技能。但尽管网络教学有着诸多优势, 但网络教育发展仍存在不少的问题。这主要体现在学生不太适应新型的学习方式和环境、教师的创新性不强以及不合理的网络教学平台设置。

二、全面建设远程开放教育质量保证体系

完善的远程开放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有如下几方面内容:专业课程建设、网络教学环境建设、四支队伍建设、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建设等。

1、专业课程建设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专业课程建设需要注重如下两个方面的内容:课程资源制作与应用和一体化教学设计与施行。首先是课程资源制作与应用。开放教育有一基本特色就是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应用, 因此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课程资源。

中长期的教学资源建设规划和政策的出台能促进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制作、整合和利用, 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上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此外, 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教师制作和应用的多媒体教学资源情形进行考核和评估, 这样能调动教师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的积极性, 提高教学的效率。

2、网络教学环境的建设

远程开放教学是建立在网络资源的基础上开展的教学, 因此其教育质量受网络环境的影响颇大。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基础上, 学生可以进行个体化学习, 也可以接受教师的辅导。在网大、电大等的远程教育中, 现代化的网络教学环境和教学设施是最基本的硬件条件。

在网络教学环境方面, 开办了远程教育的高校要加大相应的投入。如可建立多个独立的公共网络的IP地址, 为学生提供可以点播视频的教学平台, 提供数字图书馆等服务, 以及为师生提供免费的公共邮箱等等。通过优化远程开放教育的网络教学环境, 来提高远程教育的教学质量。

3、一体化教学设计和施行

一体化教学的设计既要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环境的设计, 又要强调各种教学资源对学生“学”的支持。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 要建立一个从自主学习、集中导学等到多维评价和反馈——矫正等为一体的教学主导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的环境下, 教师可以根据自己所教的专业课程特色来设计教学, 并依此开展教学活动。一体化教学设计包括教学要求、资源配置和运用、网上交互、作业和考试等诸多内容。这种主导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设计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效率, 是远程开放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4、加快四支队伍的建设

网大和电大等应当从远程开放教育工作的实际出发, 在本校的教职工当中挑选出一批专业理论扎实、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心的骨干来负责本校远程开放教育中的教学、管理、技术等工作, 及时跟进时代的潮流, 适当调整教学队伍。在壮大教学队伍的过程中, 可以综合运用人才引进和内部培养等方式, 加快引进高职称、高学历和高素质的人才, 加大对教学、管理、技术等各方人才的培训, 提高远程开放教育整体队伍的素质和水平。对于特定的岗位, 要坚持有证上岗, 要求相关人员具备相关的资格证书, 不断调整和优化人员队伍的结构和素质。

5、建设好学习点办学的系统

网大和电大的一大特色就是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环节较多, 因此要提出一些针对性的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电大、网大可以根据城市区域状况、地理人口分布和网路情形等具体实际来因地制宜地设立远程教育的学习点, 建立覆盖城乡的学习点办学系统, 来方便学生就近参加集中导学的活动, 便捷地接受学习支持的服务。

一方面, 学习点办学系统既是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一大特色, 又是远程教育质量建设必须要处理好的问题。为了确保远程开放教学的质量, 开办远程教育的学校应当运用“省级学校——学习点”的管理运行机制, 为学习点配备齐全的教学人员、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等。学习点自身也应当完善校园网络的建设, 与学校的本部网络相连。

三、构建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全程质量监控系统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质量的保证, 不仅需要构建质量保证体系, 还应当建立和健全相应的全城质量监控系统, 这些主要可从组织机构、制度建设等方面着手。

1、组建相应的监控机构

在监控机构方面, 网大、电大等应成立远程教育教学的督导委员会, 来具体负责学校的教学、管理和服务等多方面工作的质量问题;而教学质量保证组织系统则应该包含远程教育学院、教学系、教学评估中心和教育技术中心等职能部门。组建了相应的监控机构之后, 应当定期开展远程开放教学和管理过程的质量检查和考核等工作。

2、完善制度建设

完善制度建设是确保现代远程开放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网大、电大等应当按照教育部的有关规定, 在严格遵行的基础上制定出适合自身网络教学实际的工作制度、管理规范等, 以便远程教学的各项教学和管理得以落实。有关的上级要定期对开办远程开放教学的学校进行教学评估和年度检查和巡考, 学校要建立包括专业课程建设、教学设施、学习和考试管理等在内的系统化的教学质量保证制度, 进而形成教学全程的检查、监督、反馈、改进的质量监控运行机制, 确保远程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有序高效地发挥作用。

3、建立质量监控体系的长效运行机制

现代远程教育的质量问题应当被当作是长久性问题来抓, 因此长效的质量全程监控机制的建立十分必要。质量监控的长效机制的具体运行主要有如下体现:

在教学方面, 学校负责教学的督导委员会和专员等应当通过网上教学检查、资源检查、考试视察, 随机地去网络听课等多种形式来加强对远程教学各个重要环节和支持性的鼓舞工作进行全程的检查和辅导, 以便能够及时发现并解决教学、管理和服务等环节出现的问题;

在学习方面, 负责课程教学的教师、班主任等应当加强对学生的考核, 跟踪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 这可以通过统计学生的在线学习时间、网上资源的点击率和问卷调查等各样形式来全程监控学生在网络的学习情形, 及时掌握学生学习的动态, 帮助学生协调好学习的进度。

四、结语

总之, 在全球网络如此发达的当今社会, 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教育形式由传统的课堂教学扩展到了课外教学、网络教学等在内的综合教学。终生教育理念的普及也使得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成为了更多人的选择。对教师和学生双方来说, 他们所接触到的教育资源极其丰富和多样。为适应现代远程网络教学的要求, 就必须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网络教学质量保证体系。质量是教育的灵魂所在, 只有高质量的教学才能起到应有的教育作用。一套完善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需要学习者拥有现代化的网络技术, 同时也需要学习者拥有自我学习的能力和构建自身知识架构的能力。此外, 远程开放教学质量的保证离不开教育者丰富的教育技能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以及负责创新的教学态度。

不仅如此, 现代远程教育质量体系离不开高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等的密切合作。高校要密切关注和监督教师和学生双方, 并积极配合认证监督机构对本校远程开放教育的检查;教育行政部门则应该负责好网络教学单位的管理和评估。因此,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离不开教育部行政部门、高校、教师和学生这四方的共同努力和密切配合。

摘要: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终生学习理念的深入人心,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越来越普遍。远程教育在大力进步的同时, 其教育质量也受到了人们更多的关注。本文对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质量保证体系构建和实施成果进行了详细探讨。

关键词:远程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构建,实施效果

参考文献

[1]肃穆.基于多角色共建方法的远程教育课程资源建设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 2005 (12) .

[2]许建领.论大众化阶段高的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指向与建构[J].高教探索, 2001 (04) .

[3]艾修永.网络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建构的理论反思[J].山东电大学报, 2008 (04) .

[4]张立国.现代远程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 2004 (04) .

[5]徐旭东.远程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 2006 (08) .

2.远程教育的质量与质量保证体系论文 篇二

关键词:MBA;教育质量;体系

自从哈佛商学院于1908年推出了工商管理硕士(MBA)项目以后,世界各国便陆续效仿推出这种培养项目。MBA教育从诞生之日起,它的培养目标定位就是为工商企业界培养有责任感、有道德的一流经理人才。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行,中国企业急剧增多,对高级管理人才的需求迅猛增长,在这种背景下,1991年MBA教育被引进中国,首批九所高校试办MBA教育,到现在我国MBA教育经历25年的发展,累计招生40余万,授予学位20余万,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为改革开放做出了不可替代的巨大贡献,同时,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但不得不承认,现阶段我国MBA教育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

(1)MBA教育定位问题

MBA教育是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和能力方面的学习与训练,基本是一种职业教育。事实上,除此以外,仍然需要大量的理论知识的教育,应该是通识教育。通过这种教育,要使学生能够有更加宽广的国际观、全球观,学到当前国际上先进的企业管理理论知识。从更高一个层面说,我们还需要加强学生的理想道德教育与社会责任教育,使学生的格局跳脱狭隘的纯粹的物质利益的追求,具有更加宽广的大视野。另外,办学目的的定位还要考虑到学校本身的特色。鲜明的特色既是成功培养职业经理人的必要条件,又是突出本校与别校的差异从而开拓市场的关键。

(2)选拔机制问题

在国外,MBA教育是一个成熟的职业教育,重视学生的综合能力,强调其应用性和实战性。面试是选拔MAB至关重要的一环,通过MBA面试过程来发现真正那些具备企业家素质的人。在国内,面试分值在总成绩中比例不大,虽然有学校通过提前面试或设置A、B线等方式加大面试比重,但对于多数院校,联考成绩还是起着决定性作用。

(3)师资队伍问题

与其他类型专业学位教育相比,MBA教学更注重应用性和实践性;注重案例教学和师生互动;注重有效的教学组织和实践引导。这就要求从事MBA教学的教师的基本条件和素质要高于从事传统研究生教学的师资水平。目前,按照教指委要求,各培养院校符合条件的师资水平差距较大,参差不齐,这些教师“学院派”居多,理论功底雄厚,但缺少对企业微观层次的掌握,实践经验缺乏,由这样的师资很难担起MBA教学工作的重任。

(4)培养模式问题

当前,国内MBA培养模式与管理类硕士研究生的模式基本相同,其教学方式仍然沿用普通硕士的授课方式和内容,课程体系存在“大而统”的现象,课堂教学仍采用“满堂灌”的方式,过于学术化,忽视了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此外,教学案例照搬国外多,缺少原创性的本土化的案例。这导致MBA学员眼高手低、会说不会做,理论分析与实践相脱离。

我国具有MBA招生资质的院校已经达到237家(共十批)。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这是MBA教育的市场机遇,如何抢抓机遇,更新观念,重构模式,以新的面貌参与竞争,更好地为市场经济建设服务,是MBA办学中值得思考的问题。结合国内MBA教育的现状,各培养院校应重新调整办学定位,从师资建设,教学资源整合等多个角度全方位提高MBA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不断总结出适合自身发展的、独具特色的、行之有效的教育质量保证和持续改进体系,以促进我国MBA教育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1)以准确的定位为引领

要把MBA教育办好,首先就应有明确的办学理念。各培养院校应依托自身的优势领域、优势学科,充分发挥地缘优势或行业优势,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对管理人才的需求,立足实际。坚持特色,准确制定差异化的办学定位,才能立信于市场。

(2)以优选的生源为前提

各培养院校应根据对MBA生源质量的要求,组织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和优秀企业家,设计出既能考察考生基础理论知识,又能反映考生实际工作能力的面试办法,适当加大面试在录取成绩中的比重,调整招生门槛,向工作经历和管理实践经验丰富的考生倾斜。根据生师比,适度控制招生规模。

(3)以精选的师资为保障

构建了多元、动态的“双师双能”师资选拔机制。由校内外知名学者与企业高管共同组建高水平、梯队式专业课程团队,建立常规化与动态化考核的调整策略;同时依托学校师资交流学习平台,建立促进教师能力提升的长效激励机制。鼓励任课教师积极投身实践、参与企业研究和咨询活动,以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4)以科学的模式为依托

课程架构方面体现时代最新发展的要求,凸显先进性、系统性和前沿性,构建体验式教学模式,打造以战略思维和管理思辨为引导,理论夯实为基础,实践能力提升为主线,校企联合共创课堂的课程体系,增加选修课程,满足学生在未来成长中的个性化职业发展需求;

教学手段方面推动“互联网+教学”改革,培育慕课、微课、移动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学生工余时间,逐步达到“集中授课、分散吸收,深入理解、融会贯通”的目的。

案例教学方面采用讨论式、启发式、研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教师自编案例来完善案例库建设,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形式方面将课堂讲授、案例研讨、现场调研企业考察、实战模拟、角色扮演、专题研讨、移动课堂等灵活多样的实践项目有机结合,以真实的企业问题和实践场景检验学生课堂所学,力求知行合一。

论文创作方面强调MBA学员要在导师指导下把学科方向前沿的理论和实际工作紧密结合,既解决了学生在工作和学习之间的矛盾冲突,保证了学习时间和论文质量,也提高了论文的实用性和应用价值。在管理上强化质量意识,加强过程管理,实施“节点控制”,建立严格的质量审核标准与保障机制。

(5)以优质的服务为特色

各培养院校应将学员的职业生涯设计与整个教学内容的选择有机融合,在充分了解学员工作背景、未来求职意向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校友网络,帮助学员整合和拓展社会各方资源;举行职业规划研讨会以及职业规划培训,尽最大可能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职业发展指导和帮助。

(6)以畅通的反馈为路径

建立由“学院内部自评—专业督导评估—学生意见反馈—用人单位回访”构成的内外双重监督的多渠道反馈机制,以保证教育质量的持续改进。

3.远程教育的质量与质量保证体系论文 篇三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人才培养质量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基本标准,而教学质量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教育部2007年连续下发两个文件,要求高等院校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实践中建立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教学质量监控是通过一定的组织机构,按照一定的程序,对影响教学质量的各种要素和教学的各个环节或过程,进行积极认真的规划、检查、评价、反馈和调节,以确保学校的教学工作按计划进行,使其达到学校教学质量目标的过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通过对教学过程中影响质量的各环节进行系统监控与评估的体系,它是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课题,科学的、全方位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当前,高等学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若不注重加强对教学质量的管理与监控,就不能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中国农业大学根据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要求,·不断深化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在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教学质量监控的原则

为了确保教学质量监督工作有效运行,发挥其应有功效,中国农业大学在构建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非常注意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一)全程性原则

教学质量是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形成的,涉及到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内容体系,包括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的相应质量。因此,质量监控系统应能对教学各环节的全过程进行全面监控,做到事先监控准备过程,事中监控实施过程,事后监控整改过程。这样才能做到准确地发现问题、反馈问题、解决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可行性原则

在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学校的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以及不同学科教学之间的差异,制定符合学校特色的标准、监控目标和方法,便于组织实施,并依据学校的发展及时调整监控指标体系、监控方法等,使教学质量监控标准和运行机制能够得到有效的执行和运转。

(三)发展性原则

教学质量监控是完善学校的规章制度,提高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构建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要通过各种信息渠道对教学各个环节的信息反馈,及时进行教学诊断,重点放在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全面改进教学工作上。通过质量监控力求使教学工作更加规范化,不断促进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完善,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

二、教学质量监控的探索与实践

中国农业大学将教学质量监控作为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在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确保本科教学质量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逐步建立由组织体系、制度体系、监督体系、反馈系统“四大体系”构成的“三阶段、三环节、三层次”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即在学期初、学期中、考试周三个关键阶段组织教学检查和考试督察;对课堂教学、实习实验教学和毕业实践三个重要环节进行全面监控;通过校院领导、视导组专家和学生信息员三个层次进行监控,形成了自我完善、自我约束的内部质量监控体系,确保了教学的正常运行和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的严格执行,提高了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促进了良好教风和学风的形成。

(一)教学质量监控的组织体系

中国农业大学质量监控的组织体系分为校院领导、视导组专家和学生信息员三个层次,根据管理的职能,在不同层面上实施质量监控。

由学校校院领导组成的决策指挥中心,确定学校的教学质量管理目标与标准,制定有关教育教学活动的政策,指挥与协调学校关于教学质量管理的各项活动,总结学校关于教学质量保障活动的经验与教训;教务处等职能机构和院系的教学管理部门在工作职责范围内进行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的组织和实施。

教学视导组和同行专家处在教学的第一线,负责对学校教学工作的整体状况、各教学单位的教学工作进行检查和指导,可以对教学工作的运行过程及质量状况进行监督指导,发现教学活动中存在的带有一定普遍性的经验和问题,了解教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提出教师改进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学生信息员作为教学的直接参与者,每时每刻都在获取教学信息,他们能够及时反映教师在教学环节的执行情况及学生对学校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二)教学质量监控的制度体系

根据学校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了《中国农业大学本科教学工作规范》和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有效实现了对教学活动的全程质量管理,促进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监控制度体系涵盖了教师备课、上课、听课、考核管理、监考职责、毕业论文(设计)、实习、实验、课程设计、新办专业、优质课程、教材选用、教学检查等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涉及学生选课、转专业、辅修、双学位、科技创新、学科竞赛、违纪处分、本科教学基本规范(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日历、课表等基本文件的制定要求)、教学事故处理、精品课程的建设、教学成果奖的评选与奖励、教育教学评优工作等,在规范教学行为、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对稳定教学秩序、教学运行的有序、规范起到了保证和促进作用。

各学院还根据学校对主要教学环节的规范要求,结合本院特点,补充制定了若干具体的质量标准、考核和管理办法。目前,学校执行的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完善、规范、合理,易于操作,能适应学校各专业、各教学环节的不同特点。

(三)教学质量监控的监督体系

中国农业大学按照质量标准对各教学环节进行严格要求,以质量标准为准绳,在充分依靠广大教师,严格执行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的基础上,通过教学检查、学生评教、领导干部听课等措施,加强质量管理,落实质量标准。经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教学的规范性进一步加强,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具体措施包括:

1.教学检查制度。学校成立校级教学检查领导小组,在学期初、学期中、考试周三个关键阶段组织教学检查和考试巡视,同时辅助不定期检查。通过检查随时把握教学情况,稳定教学秩序,及时发现课堂教学环节、实践教学与毕业论文等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适时调控。

2.本科教学视导组制度。本科教学视导组是监控教学质量的专家组织,在主管校长的领导下开展工作。教学视导组的职责是对教学工作的运行过程及质量状况进行监督指导;发现教学活动中存在的带有一定普遍性的问题,了解教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提出教师改进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通过督教、督学、督管理和专项评估监督对学校教学工作的整体状况、各教学单位的教学工作进行检查和指导。

3.学生信息员制度。教学信息员通过“中国农业大学学生信息员管理系统”及时向教务处反馈有关教师在教学秩序、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辅导答疑等教学环节的执行情况及教书育人和为人师表等方面的信息以和学生在学习态度、学习效果、学习纪律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其他有关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教学信息员制度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监督体系,使学校及时了解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状况,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管理、教学改革的主动性、积极性。

4.领导干部听课制度。校院领导在其中教学检查期间深入课堂听课,了解教学一线的情况。领导干部听课制度营造出全校各级领导都关心教学、重视教学、支持教学、尊重教师、严格教学管理的良好氛围。

5.学生评教制度。组织全体学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评价。学生通过教学评价网进行网上评教。对连续两年评价结果为优秀的课程及任课教师给予通报表扬;学生评教的结果作为年终考核和学校教育教学评优活动的依据之一。

6.教学事故追究制度。对于在课堂环节、考试环节、教学管理等环节因教师、教学辅助人员、教学管理人员等由于责任心不强等原因对正常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造成不良影响的行为,学校依据相关规定严肃处理。教学事故追究制度进一步规范了教学管理,严肃了教学纪律,确保全校正常的教学秩序,提高了教学质量。

(四)教学信息的反馈系统

为及时准确地掌握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不良现象,迅速解决问题,中国农业大学采取一系列措施,建立了快速有效的教学信息反馈系统。教务处定期印发《教务通讯》、《教学信息》,不定期举行师生教学座谈会、教学指导委员座谈会和毕业生教学工作综合评价问卷调查,广泛收集教学信息,加强信息汇总与分析。学生信息员通过登陆教学信息员管理系统向教务处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学生进行网上评教,评价结果由学院领导直接向教师本人反馈,学校和学院均不公开公布教师的评价分数。此外,BBS教学论坛、教务处长信箱、教学管理人员电子信箱、教学投诉电话等也提供了教学信息反馈途径,为全校师生提供了反映意见的渠道。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平台,形成高效的信息管理与反馈机制,保证教学质量信息的及时性、真实性、全面性。

三、教学质量监控的效果

科学、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充分调动了教师、学生及教学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激活教学过程的各种要素,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人,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强化了本科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

通过对本科教学质量评估和检查,进一步强化了本科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学校高度重视本科教学工作,确保本科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在战略布局上,注重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协调发展。校领导高度重视本科教学,分工联系各个学院,定期深入基层调研走访,督促学院加强教学工作。同时还有效落实各级领导听课制度、考试巡视制度、教学检查制度,始终坚持把本科教学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保障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二)促进了师资队伍水平的提高

对教师进行教学质量评价的过程也是对教师的培养过程。_4通过教学检查、教学督导、学生评教等工作,在反映教师的教学思想、能力、绩效差异的同时,使教师及时的发现自己教学工作中的问题和差距,了解自己的长处。一些教学上成绩卓著的教学工作者受到肯定和表彰,学生评价分数过低、视导组检查认定教学效果较差的个别教师,由各学院安排专人对其进行指导帮助。从近三年的学生评教统计结果看,平均分数明显提高,低分教师不断减少,2007年秋季学期年全校教师平均分92.41分,比上一年同期增加了3个多百分点,课程整体质量不断提高。实践证明,教学质量监控对促进教师改进与提高教学水平起到了非常明显作用。

(三)促进了良好学风的形成教学质量监控工作,不仅鞭策了教师,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反馈对教学的意见和需求,增强和教师的教学交流。基于网络的评教信息反馈及时,学生参与积极性高,2007年秋季学期学生评教参评率达到了83.90%,学生信息员登陆系统4600余次,提供了1600余条有价值的教学信息。严格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的实行,也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动力,激励学生形成刻苦学习、积极向上的良好学风。

(四)增强了学院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多层次的教学质量监督体系,加强了学院在教学管理和监督方面的作用和地位,促进了学院教学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了管理的工作效率。各学院为提高本院的教学质量,结合本院的特点细化教学管理制度、加强教学检查和考试督察、强化对主讲教师的培训和培养,及时发现和整改自身教学环节出现的问题,大大提高了教学管理的效率。

4.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框架论文 篇四

按照国际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结合我国教育实际、高校实际构建的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实际上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的中国化、教育化和学校化的一个操作指南。建立并运行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即教育组织按照国际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形成文件,加以实施和保持,并持续改进其有效性。这是对建立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提出的总要求,或者说是建立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总纲。

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和高校的实际,归纳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八个方面:

1.确立一个中心。即以服务对象为中心。一切以服务对象为关注的焦点,这是由教育质量的内涵决定的。教育组织的生存与发展依存于服务对象,如果没有服务对象就根本谈不上生存和发展。教育组织的质量由谁说了算,当然是服务对象。因此,组织应当理解服务对象当前和未来的需求,满足服务对象的要求并力争超越服务对象的期望。

2二确保两类沟通。沟通不但是信息的传递,而且是思想的交流。沟通有利于相互理解,充分的理解既是做好工作的重要思想基础,也能使工作的目的性更加明确,有利于消除因认识不一致而可能造成的工作结果的偏差。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提出要确保两类沟通:第一类沟通为高校内部沟通,它要求在高校内部建立适当的沟通程序,以确保对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进行沟通。为此,高校应明确沟通方式、沟通内容和沟通渠道。第二类沟通为“与服务对象的沟通”,它要求高等学校应就服务信息、教育教学改革、学生平时表现和考试考评等情况以及具体事项的处理情况等与有关服务对象进行及时沟通,尤其要注重及反馈服务对象投诉的结果。

3建立三道保障机制。为了保障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和持续改进,教育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建立三道保障机制,即内部审核、管理评审和认证评审。

审核是为获得审核证据并对其进行客观评价,以确定满足审核准则的程度所进行的系统的、独立的并形成文件的过程。审核一般分为第一方审核、第二方审核和第三方审核三种。内部审核属于第一方审核,即由组织自己或以组织的名义所进行的审核,它可作为组织自我合格声明的基础。外部审核包括通常所说的“第二方审核”或“第三方审核”。第二方审核由组织的相关方(如顾客),或由其他人以顾客的名义进行审核a第三方审核由外部独立的组织进行,这类组织提供符合要求(如GB/T19001和GB/T24001一1996)的认证或注册,也叫认证审核。

审核过程要求以书面程序加以规定,如“编制内部质量审核程序就是“形成文件的过程”。在审核中按相关准则进行评价时,既要审查是否符合规定,更要重视“有效性”,检查是否达到预定的质量目标。审核中应以有效性为检查重点去发现问题,以便提出的不合格报告有一定深度,能促进组织提高管理水平、改进产品质量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是为了能稳定地提供满足服务对象和法规要求的教育教学服务,最终使服务对象满意。究竟是否达到了这一目的,需要进行评价。顾客和第三方认证机构都可以对高校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进行评价,但最重要的是教育组织必须建立自己的评价机制,对所策划的体系、过程及其实施的符合度和有效性进行评价。

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是自我评价机制的基础,必须予以充分重视,是寻找改进方向的一个重要环节,特别是管理评审,最高领导必须亲自参与,在此基础上发现问题,持续改进。持续改进可以体现在体系的各个环节和任何阶段,PDCA的方法体现了持续改进的思想。持续改进的目的是提高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效率,各高校可以通过减少、防止错误的发生进行日常改进,以期在稳定的状态下取得管理水平的提高,能够始终满足顾客不断变化的要求。

管理评审是对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定期的、系统的评价,提出并确定各种改进和变更的需要,进而确保质量管理体系实现持续改进。管理评审是定期监视和讨论质量管理体系、实施战略决策并跟踪其效果的重要活动。第一、二、三方审核的目的虽各有侧重,但也有共同之处,如总体评价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是三者相同的目的。不过这种评价的最终目的,内外部审核还是不完全一致的。简单的说,第二、第三方审核(外部审核)的目的重在评定受审方的质量管理体系,评定合格则予以认可,签订供货合同(第二方审核)或认证及注册(第三方审核);而第一方审核的目的重在发现问题,采取纠正或预防措施,以期改进质量管理体系,提高教育服务质量,它不存在认可或认证的问题。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审核是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的最后一道防线,是在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基础上进行的审核。从教育组织的角度考虑,主要有准备、迎接、接受认证审核和对审核结论进行处理等几个方面的工作。教育认证审核必须遵守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一般要求。

4.加强四大过程管理。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是以过程为基础的质量管理体系模式,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过程包括与管理活动、资源管理、产品实现和测量分析改进有关的过程。由于一切工作都是通过过程完成的,因而高校的质量管理就应当通过对高校内各种过程进行管理来实现。过程管理主要包括对识别过程、确定过程、控制过程和改进过的管理,即过程是否已被识别并适当规定;职责是否已被分配;程序是否得到实施和保持;过程在实现所要求的结果方面是否有效。

既然教育质量管理体系以过程为基础,因此对每个过程以及整个体系都可以使用过程方法,即PDCA方法。组织在建立、实施、保持质量管理体系并持续改进其有效性时,要求将质量管理体系作为完整过程的闭环管理。这种模式紧密结合了组织管理的实际活动,便于检查过程运行的结果,使质量管理体系得以有效实施。在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的过程中,能否自觉运用过程方法,是衡量组织是否掌握“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精髓的一个重要方面。图1是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四大过程管理要点图。

5.五个层次的文件和制定教育质量方针的五点原则。五个层次的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包括形成文件的教育质量方针和教育质量目标;教育质量管理手册;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所要求的形成文件的程序;组织为确保教育教学过程的有效策划、运行和控制所需要的管理制度、操作指南等文件;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所要求的质量记录。这是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层次与内容。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是以“法治”代替“人治”的一种管理模式,必要的管理文件及其管理文件的层次都是非常明确的。

制定教育质量方针的五点原则,即与教育组织的宗旨相适应;包括对满足质量要求和持续改进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承诺;提供制定和评审教育质量目标的框架;在教育组织内部得到沟通和理解;在持续适宜性方面得到评审。教育质量方针是由教育组织最高管理者正式发布的质量宗旨和方向,其重要性可想而知。

6.构建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六点要求。科学的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必须明确以下要求:一是识别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过程及其在教育组织中的应用。二是确定教育教学过程的顺序和相互作用。三是确定为确保这些过程的有效运行和控制所需的准则和方法。四是确保可以获得必要的资源和信息,以支持教育教学过程的运行和对教育教学过程的监视。五是监视、测量和分析教育教学过程。六是实施必要的措施,以实现对教育教学过程策划的结果进行持续改进。

7.确立教育管理文件拉制的七点要求。教育质量管理和控制的依据是《高校教育质量管理手册》,根据教育质量管理的要求,在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运行中必须遵守以下规定:①文件发放前得到批准,以确保这些文件是充分与适宜的。②必要时对文件进行评审与更新,并再次批准。③确保文件的更改与现行修订状态得到识别④确保在使用处可得到适用文件的现行有效版本。⑤确保文件保持清晰,易于识别。⑥确保外来文件得到识别并控制其分发。⑦防止作废文件的非预期使用,若因任何原因而保留作废文件时,应对这些文件进行适当的标识。

8.遵循教育质量管理的八项原则。在实施教育质量管理时,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以服务对象为关注的焦点。教育组织的生存与发展依存于服务对象,因此,高校应当理解服务对象当前和未来的需求,满足服务对象的当前要求并争取超越服务对象的期望。二是强调领导作用。领导者确定高校统一的宗旨和方向,他们应当创造并保持使教职员工能充分参与实现高校目标的内部环境。三是全员参与。全体教职员工是高校发展的根本只有他们充分参与,才能为高等学校带来收益。四是实施过程管理,将教育活动和相关资源作为过程来管理可以更高效地得到期望的结果。五是采用系统管理的方法,将相互关联的教育教学过程作为系统加以识别、理解和管理,有助于高校提高实现目标的有效性和效率这是系统论在高校管理中的运用。六是持续改进。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高等学校必须把持续改进总体业绩作为高校的一个永恒目标。七是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有效决策应建立在数据和信息分析的基础上,这是实事求是思想在高校管理过程中的运用,这里要强调的是必须加强数据和各种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决策。八是与合作方形成互利的关系。高校不能够生活在真空中,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必须依靠多方合作,因此,高校应当与合作方建立相互依存、互利互惠的关系,互利的关系可增强双方创造价值的能力。

5.关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篇五

党的十八大关于教育的表述简短但内容丰富。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着力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以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更加注重教育内涵发展;坚持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胡锦涛的讲话表明了对教育工作者的希望和要求。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就要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做出自己的贡献。什么是人民满意的教育?当然是好的教育。什么样的教育是好的教育?当然是适合学生的教育。怎样的教育才是适合学生的教育?如何衡量与评价?又如何保障教育的高质量?基于此,广大教育工作者更加关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评价体系的建设,这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

一、提高对全面质量观的认识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前提

不能否认的是,当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特别是社会经济文化多种因素综合形成了强大的升学竞争压力,导致对教育的评价陷入了一个“怪圈”,社会、家长用升入重点学校的人数来衡量学校的办学质量,学校用成绩来衡量教师的业绩,“考考考,仍然是教师的法宝;分分分,还是学生的命根”.升学率成为评价学生、教师、学校的主要标准。这样,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愈演愈烈,违背了教育方针,违背了教育规律,违背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全社会都要提高对全面质量观的认识,尤其是教育部门和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明确素质教育的宗旨是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内涵是培养学生的基本生存能力和完善的人格,也就是说,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必须在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身体和心理等方面的素质都得到均衡发展。在全社会范围内加强全面质量观的引导十分有必要。

二、制定科学的质量标准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

适合学生的教育是好的教育。什么样的教育才是适合学生的教育?这就涉及对教育质量的标准界定的问题。在以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观的指导下,制定适合不同地区的各级各类教育特点和教育规律,体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要求,同时可以量化的有针对性的教育质量标准,换言之,就是明确教育质量的标准。学校就可以在这个标准的规范指引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教学,这也是保障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之所在。

三、科学的、动态的评价机制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

对学校教育质量的评价是多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改革考试评价和招生选拔制度”“建立对地区和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评价机制”.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各地学校教育质量评价开始重视对学生德、智、体、美等各方面素质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适应了素质教育的要求,有力地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实施。但在实施中存在这样两个问题:一是对学校系统质量评价的较多,而对学生主体评价的指标相对较少;二是重点体现了评价目标的统一性,而差异性评价方面的表现不明显。目前,在我国,不同地区学校因经济、文化等方面差异而存在经费投入、设施设备等办学条件方面和教育理念方面的差异,即使是同一地区学校也因学生来源、教师素质等人员构成不同存在着人力资源不平衡,不同学校因历史原因也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这些因素决定了不同地域、类型学校处于不同的发展平台,而我们的教育质量评价往往是一个标准,不能体现学校教育在不同的时间阶段的进步程度,更不能体现教育质量动态的评价。因此,建立科学的动态的评价机制,更有利于体现教育评价的公平,有利于促进优质校、激励薄弱校的不断发展,有利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更有利于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四、贯彻落实质量保障制度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保证

教育质量的有效保障,有赖于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各种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的建立。教育事业“十二五”规划中,对加强教育质量保障有了更加清晰的思路,提出了建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明确目标、主要任务和具体举措。如何将这些目标、任务、举措以更强有力的执行力、更快的步伐落实到位,显得更为重要。近年来,政府在不断地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和完善教育资源的.配置,极大地改变了学校的办学条件,但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软件建设中仍有不得不面对的困境。以义务教育阶段为例,不容否认的是,即使在同一地区仍然会存在“重点校”与“普通校”的分别、师资数量和质量的悬殊,同时,以学生的优劣等级为标准确定生源的流向,因而家长纷纷择校、择师,出现了生源的流动问题。因此说,办人民满意的学校,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各种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势在必行。那么,将这些制度坚决地推广下去、落实下去才是提高教育质量更有效的保障。

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在于教师,学生的健康发展在于教师。教师有好的师德就会减少“差生”数量,教师专业水平高就会减少“学困生”数量,教师德才兼备就会减少“双差生”数量。减少就意味着增加,增加的是“合格生”“进步生”“优秀生”.由此,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师德总是与教师的以身作则行为、对待学生的态度与方式、对待工作的态度与方式直接相关。师德的内涵是教师的身正、向善与爱心。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总是与教师的研究意识和研究状态有关。让教师转变教育观念、以当代教育思想从事教学活动,让教师不安于教学现状、勇于探索进取,一方面需要思想引领,唤醒教师思想觉悟;另一方面需要科研引路,吸引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并想方设法为教师提供教学展示机会,方能提高教师水平。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和责任感。”我们深感优质学校是教育的希望。

6.远程教育的质量与质量保证体系论文 篇六

一、日本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形成的背景

(一)日本社会人口结构特征变化,大学急需摆脱生存危机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人口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少子女化和老龄化进程加快。1992年18岁人口高峰过去后,2009年高等教育进入到全部高中毕生时代,高等教育从“学校选择学生”进入到“学生选择学校”时代。在这种背景下,如何保证研究生教育的生源、提高教学科研的质量以满足社会成员对终身教育的需求成为摆在日本研究生教育面前的新课题。正如日本大学审议会在1996年10月《关于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审议》中指出:为了应对技术革新和知识老化速度的加快,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人要求有机会进入研究生院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术,他们企盼掌握学术理论和实践经验,培养综合判断能力和对未来的洞察力。为应对新世纪生存和发展的挑战,研究生院必须开放门户、整顿学习环境、提高教育与研究质量。

资料来源:広島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開発センター 黄福涛教授.日本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以及改革问题, 中山大学教育科学研究2008年11月28日讲座。

(二)日本经济长期低迷,实现产业振兴任务紧迫

20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经济已经迅速超过英、法、德等西方国家,跃升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强国。但80年代末日本经济陷入低迷期,以IT产业为标志的高科技领域与美国相比处于下风,日本70年代确立的“技术立国”神话破灭。经反思,人们意识到日本经济赖以重振的基础研究和高等教育、特别是研究生教育出了问题。日本大学审议会在《关于21世纪的大学院(研究生院)与今后改革方针政策》报告中指出:“大学院(研究生院)作为所有学术领域基础研究的中心在推进学术研究的同时,担负着培养研究者和具有高度专门能力人才的任务,因此大学院(研究生院)在提高我国学术研究水平与发展社会经济、文化方面承担着极为重要的使命。”通过改革研究生教育以加强基础研究,多出一流研究成果,培养世界顶尖科技人才,是推进日本产业振兴、实现由“日本制造”向“日本创造”转变的战略选择。

(三)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张迅速,质量问题突出

战后日本研究生教育虽然发展很快,但与欧美国家相比还是比较落后。大学审议会在《大学院的飞跃性充实和改革》报告中指出:“我国的研究生数和本科数的比率,比起其他的先进国家还很低。急需从质和量两个方面整备大学院”。扩大研究生规模成为90年代后日本高等教育的主要趋势(图2)。从1990年到1995年硕士扩招5.5%、博士扩招5.4%,2000年到2005年硕士扩招10.3%、博士扩招3.1%。1991日本研究生数量仅为本科生数量的4.8%,2000年为8.3%,2005年达到10.1%,每千人口中研究生数也由0.8人增至1.62人,增幅大大高于英美等发达国家。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展,质量问题日益突出。早在1977年,OECD发表的《关于日本社会科学政策》的调查报告中指出:“日本的研究生院课程欠缺,教育内容陈旧,学部讲座制度僵化。”扩招后出现博士就业前景不佳的“博士过剩”现象。2003年日本共有14 512名课程博士毕业生,其就业率只有54.4%,在近10年来降低了10个百分点。如何保证和提高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成为日本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转变中的日本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体系的基本特征

(一)多样化、高度化的研究生质量建设目标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研究生教育改革围绕“入口”和“出口”两个基本问题展开。前者主要目标是缓解大学的生存危机、满足国民在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对高等教育的广泛需求,实现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制度的“弹性化”和“多样化”。具体措施包括:研究生入学资格、修业年限、学位授予标准的弹性化;研究生院设置类型和学位设置类型多样化等。后者主要目标在于摆脱日本经济长期低迷的困扰局面和实现产业振兴,通过研究生院重点化改革、引进科研补助金制度、创新研究生教育的组织机制、加强大学的基础研究等措施,以培养能够活跃在国际尖端研究领域的精英人才,打造为国际社会作出贡献的高质量的研究生教育,实现高等教育的“高端化”和“高度化”。

(二)从事前评价到事后评估、从内到外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模式

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大学建立了以《大学设置基准》为准则、政府规定统一标准并组织实施的质量保障体系。20世纪90年代以后,日本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发生重大变化。文科省依据1989年新修订的《研究生院设置基准》仍掌握研究生培养单位的设置审批权,以及通过立法、财政途径对评估活动施加间接影响,具体的评估事务则下放给各大学和委托民间组织进行。1991年修改后的《大学设置基准》规定:“为提高大学教育研究水、完成大学的教育研究目的以及社会使命,必须努力对学校的教育研究活动等进行自我检查和评估,检查、评估项目由学校自己设定”。这是首次通过法律形式确立了大学自我评估制度,为以后建立外部评估制度奠定了基础。

至1998年,大学审议会在《关于21世纪的大学和今后的改革方向》报告中建议:“为了让社会更清楚的了解大学的活动状况,有必要专门设置评估机构,实施公开、透明的大学评估制度,建立多元化评估体系。”2000年4月设置大学评价和学位授予机构,第三方评估制度正式形成。2002年日本出台《构建大学质量保障新体系》,其重要举措就是建立和完善一套相应的大学质量外部评估制度。同年学校教育法修正案第69条和70条的相关条文规定了高等教育外部认证评价制度的基本内涵。此外,《独立行政法人通则》规定,国立大学还必须接受国立大学法人评价委员会开展的非认证评估。2005年6月13日,中央教育审议会在《新时代的大学院教育》就保障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再次指出:“要建立事前评价和事后评价相结合的研究生教育评价体系,确保研究生教育质量。”

至此,日本采用从事前审批到事后评估、从内部自评到外部评估、先易后难的方式,运用十几年的时间,逐渐建立了由自我评估、认证评估、法人评估相结合的研究生质量评估体系,标志着日本高等教育步入以多元化评估机制为基本方式的竞争时代。

(三)多元化评估体系代表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多元利益诉求

研究生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高校、政府、学生、雇主等多个利益相关者,从各自立场和利益出发,不同主体对于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取向和标准取舍必然不同。任何单一的评估制度都难以全面反映研究生教育质量这一复杂的问题。因此,建立多层分类的质量标准、满足不同主体的多样化需求是研究生教育质量建设和质量保障的基点。日本通过十几年的努力,促使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从政府主导型的成功的转向民间评估组织主导型,最终形成了以多元化评估体系为基本机制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模式,这一体系代表和实现了日本社会在研究生教育上的多元价值取向和多元利益格局(图3)。

(四)研究生质量建设和评估导向从学术取向转为社会需求取向

在日本研究生教育多元化评估体系中,大学自我评估制度建立最早。内部评估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自我检查学校的教育研究活动,提高大学的教育研究质量。这一制度能够最大限度地尊重大学自发性、自主性和自立性。日本学术界也一直认为,大学评估应该由熟知学校内情的教师进行,评估标准应重点放在学校教育和研究两大领域,而不应过分强调社会经济效益,表明了教育界人士要求以学校自我评估为主的强烈愿望。

但从90年代后期开始,大学审议会的系列咨询报告开始强调引入外部评估制度的重要性。2002年日本出台《构建大学质量保障新体系》,重点强调日本大学质量保障体系要由传统的“严进宽出”型转为“宽进严出”型,其重要举措就是建立和完善一套相应的大学质量外部评估制度,实现大学质量保障体系从“内部自评”向“外部评估”转换。2006年3月,文科省公布《研究生教育实施纲要》提出从目前到2010年改革和振兴研究生教育的措施,《纲要》再次指出:“推进具有实效性的研究生评估管理工作。在各研究领域进行自我打分、评估的同时,开展引入第三方评估的形式。并且通过调查、公布各研究生院的自我测评结果,鼓励各院积极开展评估工作。”

目前来说,日本高等教育的外部评估制度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评估的“外适性”导向明显,不少的学界以及政界、产业界人士公开提出大学评估目的是为了适应外部社会需要。“近年教育评估更多的是以大学和社会关系的密切联系程度以及资金的严重匮乏为背景,对大学支出的正当性和对社会经济发展作出的贡献程度,即对教育资源的有效分配和使用效果进行评价。”大学评估虽然最终目的在于提高教育和研究质量,但是直接目的是提高大学的责任制,从效率的角度考察大学利用日益紧缺的经费在多大程度上实现目标和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五)建立竞争性科研补助金制度,高利害性评估确保把提高质量落到实处

长期以来,日本高等教育面临着办学效率低下、缺乏竞争力以及教育质量不高的困扰。为此,1998年大学审议会在《21世纪的大学和今后的改革方针》咨询报告中提出研究生院重点化政策:“从积极开展具有世界前沿水平的教育和研究,培养能够适应我国社会与国际社会发展的活跃于诸多领域的优秀人才这一观点出发,有必要支持、形成一批作为高水平教育和研究基地的研究生院。为此,应根据对各大学专攻领域(或研究科)的客观、公正的评价,在一定时间内,集中、重点分配研究费、设备费等资源。”日本政府首批确定以东京大学为首的10所国立大学实施研究生院重点化,到1998年增至12所,这12所大学的研究生院中大约有70个研究科实行重点化改革,文部省在财政上积极支持这12所大学,期望通过重点投资策略和资源倾斜政策,使研究成果和人才培养质量达到国际一流,在21世纪世界高等教育领域中占有领先地位。

为强化大学、研究生院的教育与研究功能,更好的推进日本一流大学建设,2001年日本政府又出台了《21世纪教育新生计划》,引入竞争性科研补助金制度和实施“TOP30”方案。其基本设想是日本要在新世纪建设30所世界一流大学,而且这类大学无论其设置主体是国立、公立、私立中的哪一种类型,均须通过竞争和评估结果产生,并对入选的30所大学给予重点投资,计划在5年内使竞争资金翻一番,研究成果和人才培养质量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后来TOP30计划改称《21世纪COE计划》,COE立项建设中一改过去由政府行政命令式的均摊或者指派的办法,改为以日本学术振兴会为中心、另由大学评价和学位授予机构等共四个机构组成的“21世纪COE计划委员会”实施。该计划于2002年启动,此后在竞争性大学环境中有序开展,使研究生院重点化改革政策落到实处,有效推进了世界一流大学的步伐。到2006年,仅东京大学通过竞争COE项目就建立了28个世界领先水平的教育研究基地。从2007年开始实施的“21世纪COE计划”,将以所有学术领域为对象,力争创建世界一流水准的研究中心。

四、日本研究生教育质量和评估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

日本研究生教育的多元化评估体系历经十多年在21世纪初期基本形成。这打破了日本自战后50多年来长期保持的大学结构单一化以及在学术研究组织管理上的僵化模式所导致的“高等教育的非竞争性发展特质”,意味着日本研究生教育从此步入了以多元化评估机制为基本方式的竞争时代。但是,日本引入高等教育评估制度较晚,有些措施、机制还不完善,甚至出现了一些矛盾,仍需进一步改革、充实和完善。

(一)评估成本高、程序繁杂

日本高等教育管理属于政府——学术人员协调型管理模式。在国立大学法人化改革之前,大学内部学术与事务系统分离,管理权限集中于学部教授会;法人化之后,学术与事务一体化,管理权限集中于以校长为中心的校级行政组织。法人化改革带给研究生培养机构更大的自主权,权力扩大意味着要对教育质量承担更大的责任。对研究生培养单位而言,如果缺乏利益驱动,没有人自愿接受评估,尤其是被认为掌握高深学问的大学教授、教师更是如此。由于日本政府采用诸多杠杆,加之越来越大的社会压力,这促使大学不得不应付名目繁多的各类评估,评估工作量巨大,程序复杂,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对经费日益紧缺的大学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笔负担。而且,评估结果与预算分配直接结合,与大学的发展利害相关,大学对评估活动更是高度紧张,导致对评估结果不服的申诉不断增长。

(二)评估可能导致各大学之间差距增大的风险加大

研究生院重点化以及两个“COE计划”等重点建设政策的出台,一方面促进日本大学之间的竞争意识,有利于大学的成长和发展;另一方面,在一些优秀大学获得国家资金等优惠政策的支持迅速发展的同时,一些地方性大学和研究实力较弱的大学在招生和研究经费方面都陷入了困境。特别是国立大学法人化改革实施后,大学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近半数以上的大学都面临着生存危机。

(三)评估活动与提高教育质量之间的相关性还缺乏有力证据

建立多元化、制度化教育评估体系是日本确保研究生质量的基本机制。但是,以改善教育研究活动为目的的教育评估活动,究竟能为学校提高教育研究水平和资源配置效率起多大作用,目前还没有相关的实证结论。外部评估可以达到认可机构设置、判断教育或研究水平以及实现机构的绩效,但在提高质量方面到底有多大效果,或者如何发现测定这种效果的方式或手段等,都需要进一步的讨论,最重要的是评估能否真正提高大学的教育与研究水平很难判断。

(四)评估的学术取向与社会需求取向的关系还没有理顺

日本大学内部评估主要由学校内部人员自主进行,重点在于改善学校教育和研究活动,不强调社会经济效益;而外部评估制度主要由校外人员进行,最大焦点在获得更多的教育研究资金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改善教育投资环境,评估标准重在衡量社会效果。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在评估目的、评估内容、评估对象、评估人员都各异,如何处理二者的关系,在日本教育评估政策中涉及很少。尤其是没有具体谈到外部评估机制如何综合内部评估结果,使其反映在最终的评估结果中等问题。换言之,在研究生质量建设和评估导向上,日本教育界人士主张学术需求,强调内部评估;政界、产业界人士公开提出大学评估的目的是为了适应社会需求,应以外部评估为主;那么,究竟以谁为主?以谁为辅?这个问题日本还存在争议。

摘要:日本研究生教育改革与日本人口结构变化、科技立国战略和研究生规模扩张紧密相关。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日本以多样化和高度化为研究生教育质量建设目标,采取从内到外、从事前到事后、从政府主导到社会评估的发展道路,最终形成由大学内部自我评估、第三方认证评估、法人绩效评估组成的研究生质量保障日本模式,标志着日本研究生教育进入到以多元化评估机制为基本方式的竞争时代。在新世纪,这一体系还面临着若干急需解决的矛盾。

关键词:日本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多元化评估机制

参考文献

[1]文部科学省生涯学习政策局调查企划课.2007年度学校基本调查(高等教育机构)[EB/OL].文部科学省网站.ht-tp://www.m ext.go.jp.2008-01-09。

[2][日]关正夫.日本高等教育的改革动向[M]陈武元译,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1,126.

7.远程教育的质量与质量保证体系论文 篇七

一、研究背景

1.ISO标准概述

ISO标准,又称ISO9000标准,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制定的最具权威的质量管理科学体系。ISO标准作为已经成熟的理论,目前已在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广泛实施应用,被誉为“走向国际市场的通行证”。截至2013年年底,我国企业组织获得ISO认证证书超过31万,接近全球总数的30%,连续9年世界第一,取得巨大成功。

2.ISO标准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国际标准化组织目前已经制定出不同行业ISO标准1万多个,涉及各行各业各种产品(包括服务产品、知识产品等)的技术规范,适用于农业等39个行业,教育被列为第37类。1996年青岛远洋船员学院率先将ISO标准引入高等教育领域,顺利通过认证并促进了学生就业。据统计,2004年年底,我国已有500多所幼儿园、中小学、高等院校等各类学校及教育机构通过认证。ISO标准能使教育组织的各项复杂的教育活动都处于有计划、有记录的可控状态,极大促进了教育管理向科学化和规范化发展。

3.ISO标准与高职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对接的迫切性

高职教育需要创新发展,但由于高职教育的特殊性,检验高职教育质量有双向标准,一是高等教育质量体系标准,二是企业人才的质量体系标准。目前还缺少一个高效规范的科学化、制度化的质量管理体系。

高职教育要“向管理要效率”“向管理要质量”,将ISO标准与高职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对接十分必要。ISO标准是一个科学、高效的评价标准和管理模式,可以使高职院校既满足国内国际人才市场的需要,又能在管理中不断提高能力,拥有自己的教育特色。实施ISO标准评估、获取质量认证,有助于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实现教育质量持续提升。

二、ISO标准与高职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对接的内容阐述

1.ISO标准的关键术语界定

ISO标准是质量管理的通用标准,引入高职教育时,需要根据自身实际,准确界定关键性术语,这是构建质量管理体系的先决条件。

①产品的概念

ISO标准旨在“用于证实组织具有提供满足顾客要求和适用法规要求的产品的能力”,对于“产品”来说,是指“过程的结果”,有四种通用的类别:服务(如运输)、软件和硬件、流程性材料(如润滑油)。作为高职院校,“产品”是指什么呢?应该定位为“服务”,是在学生身上完成教育教学活动的结果,是作为一种无形产品而存在于知识技能传授和品德休养之中的信息传递方面。这与传统中认为“学校的产品就是学生”的观点不同,将学校教育的重点由“学生个体”转移到学校所提供的“教育教学服务活动”上。这对目前生源质量下滑和生源压力增加的高职教育尤为重要,就如同酒店服务,应该关注我们自身提供的服务是否贴心、是否让消费者满意,而不是抱怨消费者行为如何等。强调高职学校的产品是服务,有助于教师改变师生关系中的强势形象,准确定位自身,注重教育教学服务效果;更有助于高职院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找准自身发展目标,融入市场,走向健康持续发展之路。

②顾客的概念

ISO标准定义顾客为“接受产品的组织或个人”,分为“内部客户”和“外部客户”。内部客户是指高职院校内部的教职员工,如上下级之间构成职级客户关系,职能部门之间构成职能客户关系等。外部客户,主要是指直接接受教育服务的学生,同时从广泛意义上看,还包括为购买教育服务付费的学生家长及政府、接收毕业生就业的用人单位。内部顾客与外部顾客组成供给循环的主体。

③顾客满意的概念

ISO标准定义“顾客满意”为“理解顾客当前和未来的需要,满足顾客要求并争取超越顾客期望”。对于内部客户而言,强调教职员工及教学教辅部门之间相互工作的满意度及和谐度,加强高职院校的内化管理。外部顾客满意,主要是指学生满意,还包括家长满意、用人单位及社会满意。高职院校需要理解并满足学生对专业、课程选择及拥有职业技能、找到满意工作的当前要求,同时还要提供更具前瞻性的教学服务,满足学生未来一生职业发展的需求。

2.ISO标准的八项质量管理原则解读

①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高职院校需要增强“以生为本”的服务意识,根据当前高职学生的需求点,提供优质教育场馆和服务设施,改善服务环境和服务方式,注重对学生满意度的信息监视和测量,持续提高服务能力。当然,由于“顾客”的复杂性和特殊性,高职院校需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对学生进行引导管理、批评教育及评价的职责,同时还需满足家长的期望、企业的需求。

②领导的作用

校领导是一个学校能实现质量管理的最重要基础,负责学校定位和确立办学思想,现代企业制度认为,领导优秀比员工优秀更重要。领导作用不仅表现在制度管理上,还表现在非制度管理上,如领导、决策及沟通的艺术上,优秀的领导能够创造良好的内外环境。

③全员参与

学校的各级人员都是ISO标准的执行者,唯有全体参与才能实现目标。需要整合所有的人力资源要素,落实每个岗位的职责和权限,确保在相关职能和层次上建立质量目标,对照各自的目标评估其业绩状况。

④过程方法

ISO标准要求将教育教学活动本身和多方面的教学资源做动向管理,既注重程序制度体系的规范,又要注重学生个性及教育规律的动态发展。做好过程的策划和评价,让学校所有的活动都能得到分门别类的控制,所有活动都得到识别,在过程中体现服务价值,在过程中改进提升。

⑤管理的系统方法

管理的系统方法要求对高职院校整个教育管理体系进行功能性分类,对每个部门(子系统)的功能进行分析,识别哪些部门可以合并,哪些是学校的支持性部门;把低效率的活动转移到其他部门,以最佳效果和最高效率实现每个部门的评估目标。对大多数公办高职院校来说,有利于精简机构和人员,简化管理环节,克服职能交叉造成的障碍,提高过程运行的效率和持续改进体系。

⑥持续改进

持续改进原则要求高职院校追踪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需求,不断制定改进目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实现改进目标。“教改”是永恒的话题,人才培养目标的修订、师资队伍的培训及教学管理模式的改革等永无止境。学校具有持续改进的能力,是提高教育服务产品质量的关键。

⑦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

科学决策必须基于事实,建立在真实数据和准确分析之上。一所高校的管理水平越高,他的定量化工具就越多,可靠性的数据结果就越准确,与之相伴的教学质量水平就越高。

⑧互利的供方关系

高职院校的产品是教学服务,其“原料”主要是教师的知识、技能及师德,乃至整个学校的管理体系等,所以“供方”主体不如企业明显。

3.ISO标准对接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程序设计

高职院校导入ISO标准体系是一个涉及全局的系统工程,需要精心准备和稳步实施。

①领导决策,制定质量管理方针

ISO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需要学校领导层坚定信心和全权负责,并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建立文件性的特色化质量方针,这是实施质量管理体系的总的宗旨和源动力。

②坚持培训,全员统一思想认识

学校可以根据职位层次和部门类别,分阶段开展相应的培训教育,并将培训贯穿于建立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的全过程。通过培训,提高教职工的质量意识,对建立质量体系的重要性达成共识,同时熟悉ISO标准的基本概念和管理原则,会在实际工作中应用。

③建立体系,编制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学校要针对目前教学质量管理现状,设计管理体系架构,然后层层落实,确定质量体系中各部门的职责及具体运行方案,具有可操作性,做到既不漏项又不重复。各部门需要编写符合实际的教学质量体系文件,一般包含质量手册、所有程序文件、工作文件及质量记录等。

④实施运行,不断完善质量管理体系

各部门需要严格按照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实施,认真记录结果数据,推动整个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有序、良性运行,对于出现的问题要不断解决,持续完善质量管理体系。

⑤积极认证,持续提升教育服务质量

在内部初审合格后,主动邀请国内知名的某家质量认证中心,对高职学校的ISO质量管理体系进行认证。学校通过国家质量认证,势必会进一步提高教职工的质量意识,提升学校管理水平,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信誉度。

三、ISO标准与高职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对接的注意事项

ISO标准是一套非常规范、严格的质量管理模式,目前已经成功应用于国内外的教育领域,这给高职教育引入ISO9000标准提供了良好的示范作用。高职院校实施ISO教学质量管理标准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1.创新理论,克服机械照搬现象

ISO标准最早应用于制造行业,在教育组织中实施,不可避免会出现理解的偏差或使用不当,从而影响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我们需要结合高职教育规律和院校的自身实际,创新理解“产品”“顾客”等基本术语和基本原则,编制教学过程文件,应注意克服过分依赖原始文件的现象。

2.注重实效,克服重视认证而轻视贯标现象

高职院校实施ISO标准,目标在于全方位提升教育服务的质量,全方位提升教职工的质量意识和管理能力,实现向管理要效益的目标。因此,注重实效是根本。但和企业相比,高职院校多属公办单位,和市场的距离相对较远,质量意识不够强烈,所以容易出现重视认证、轻视对ISO标准贯彻执行的现象。

3.持续改进,建立保障质量提升的长效机制。

8.远程教育的质量与质量保证体系论文 篇八

近几年,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院校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工学结合的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特别是不能再单纯地把学校的单一评价作为学生综合能力考核的标准,而应该把企业和学校的综合评价作为考量学生的指标体系,这就要求要建立和完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对学生质量的“双评价”机制。“双评价”机制的评价标准包括评价内容、指标体系以及运行办法等等。建立双评价机制的依据

1.1关于多元智能理论的思考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对正常儿童的基恩那个开发情况与脑残病人的技能丧失情况做深入的研究,同时对超常儿童,白痴学者,患孤独症儿童,学习障碍儿童等特殊人群进行了研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人类的七种智力,分别包括: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语言智能,空间智能,际关系智能,数学逻辑智能和自我认识智能。而由医学界专家进行研究表明,人类的每一种智力都是由大脑的一个部分决定的,例如在大脑右侧的某个位置,主要控制着人类的音乐天赋,影响着人对音乐创作及欣赏的水平。人的智力是由很多功能组成的,各个功能都是独立的个体。因此人类自身的智力是由以上七种智力表现出来的。每一个正常的人都不同程度的具备以上的几个智力,只是人与人之间的智力水平并不相同。有些人在某一个智力上比常人更丰富,他们如果能够充分的发挥出这种智力,就会做出比常人显著的成绩;而有些人在其他的智力上有突出的天赋,经过自己的努力,也会取得成功。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让我们知道:人的智力是由功能不同,但是相对独立的智力组成的;(2)每一个人类个体都具有多重的智力,只是个体与个体间的智力水平不等,(3)每一个个体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智力水平,发挥个人的特长,都能取得成功。

多元智能理论的建立,对于高等职业教育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职业教育应当针对每个人不同的智能状况选择相适应的评价形式,也就是多元的评价体系,即在多元智能理论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学习、实践做出客观的评价,实施以学生个体为中心的教育体系,使教育在每个人身上得到成功,取得最佳效果,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1.2关于职业特殊生的思考在关于学生评价体系的构建过程中,一直都只重视着普通中学的学生评价,从没有重视过对职业学校的学生评价工作。职业学校的评价工作,大多都是在模仿普通学校的学生评价方式,不能根据职业学校的独特点去挖掘新的评价方法,导致目前职业学校的学生评价工作受到各方质疑,其科学性和合理性欠缺。传统的学生评价体系,使得职业学校没有自己的特色,不利于教学质和效率的发展。

目前,在职业学校的学生评价体系中,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甚至有些学校把学生的评价工作成为象征性的形式,根本达不到预期目的。职业学校的学生基础理论知识较为欠缺但实践动手能力较强,如果仍旧以理论学习效果作为评价依据而忽视学生实践教学效果,会造成职业学校只重视理论学习而轻实践的学风,会使职业学校的学生虽然考试分数高,但是实践能力低下,影晌到以后的学生就业。一言以蔽之,现阶段缺乏一个有职业学校特色的、多元的、较为准确的学生评价体系。评价标准的多元化

2.1对学生文化基础知识的评价文化基础知识对学生的发展意义重大,没有文化基础知识的教育称不上职业教育,而是培训教育。文化基础知识的教育应当包括人文知识的积累、文化修养的陶冶等方面。对文化基础知识的掌握,一方面是学生自身素质提高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也是企业用人的重要依据。但是,职业教育的文化基础教育与普通学校的也是不同的,职业学校的学生评价标准不能完全套用普通学校的评价标准,不能以学生的笔试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不同的专业对文化基础的评价标准也不同,对于对文化基础要求较高的专业课适当调高对文化基础的评价标准,但有些专业对文化基础的水平要求低,可以适当的调低对文化基础的要求,但总体而言,应该体现以下几点:(1)对文化基础有一定的掌握或了解,便于在实践中的应用。(2)将该文化基本课程的基本理论与学生所学专业的实际需要,与学生将来毕业后要实现的目标相衔接。这是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程的特色和实际教学中的难点,在评价中应该占有较大比例。

2.2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评价高等职业教育具有应用型的特征,高职学生素质主要体现在具有较高的职业素质。职业素质是指一个人可否进入职业以及能否胜任职业工作的条件,包括有胜任职业的思想品德,文化修养等等。这就要求思想道德教育要与职业素质培养结合起来。首先,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是培养敬业精神,增强服务观念,倡导诚实守信,全心奉献社会。其次,要加强价值取向引导。价值观是人们关于各种价值标准为核心的基本价值信念、理想的观念系统,是人们认识和评价客观事物和现象所持有的内部标准。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是一种行为动力,左右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再次,要提高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职业心理素质是指个体顺利完成其所从事的特定职业所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和心理特征。要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学生充分认识自己,正确估价自己,有自知之明,不自卑不自负。

2.3对学生专业知识的评价对学生的专业知识通过运用纸、笔对答问题,根据对问题回答的具体情况给予相应分数,依据分数的高低对学生做出评价的方式固然有必要,但这种评价只能说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习知识的情况,而难以判断在未来职业活动中的成败。从目前情况看来,用人单位的需求与毕业生实际状况的矛盾较为突出,用人单位普遍感觉毕业生的职业能力较差,缺乏实践活动能力和创新精神,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有较大的差距。这种状况的改变也牵动着对现行的评价方式的改革。基于多元智能理论和职业教育目标,职业学校对于学生的评价方式除运用传统方式外,应更加注重在更接近他们未来的“实际工作情况”条件下进行,即在情境中评价。这种评价能够对学生在未来职业中的最重表现做出较好的预测,学生的智能技巧也是在具体情境中开发和培养出来的,情境中的评价不是一门课程结束或任务完成后才进行的评价,而是学习环境中的一部分,是在个体参与学习过程中轻松进行的,是在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自然进行的,这种评价的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优异的反馈,识别他们的强项和弱项领域,提出应该继续学习有关领域的建议或为他们今后的就业提出有用的建议。

2.4对学生社会能力的评价所谓社会能力,是指在从事职业

活动过程中所需要的社会行为能力,即融入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它强调对社会的适应性,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主要包括交往与合一作能力,塑造自我形象的能力,自我控制能力,自我反省能力,组织执行任务的能力,竞争能力等等。

l社会能力的培养是职业学校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必须培养的,与专业能力并重甚至超过专业能力的一项必备的能力。在实际的职业生涯过程中,职业学校的学生将来不仅要与物(机器)打交道,更多的是与人打交道。一个不善于与人进行沟通和文流的职业学校毕业生在很大程度上也不可能拥有一个成功的人生。从这个意义上讲,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显得尤为重要。社会能力的培养不能完全指望课堂教学,也不能完全按照传统的方式对其获得的效果进行评价。对于社会能力莱说,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透过日常观察或其他渠道实施过程性的评价,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反映学生的能力。评价体系的建立

什么样的大学生最受用人单位的欢迎,通过对来校招聘的多家国有大中型企事业单位、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的调查问卷显示,具备下列八种素质的大学毕业生更容易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①价值吻合(认同企业文化及理念)②忠诚企业(诚信)③较强的学习能力④敬业精神⑤专业技能⑥沟通能力⑦协作能力(团队精神)⑧富有激情(自信力)

我们认为高职学生素质的评价指标体系要坚持以下几个指导思想:一是要力求现实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二是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和适应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为前提,着重评价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业成绩、身心素质和组织、协调、技能等方面的发展素质。三是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评价,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记实与评议相结合、自我评定与互相评定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各类用人单位的调研,可从下列指标中初步判断一个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

(1)基础性素质(占80%)

①思想品德素质(20%),包括诚信素质、行为规范、公益劳动等;②科学文化素质(50%),各门课程考试成绩;③身心素质(10%),体育活动及心理素质等。

(2)发展性素质(占20%)

包括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文体特长、外语与计算机能力、社会实践等。结语

9.远程教育的质量与质量保证体系论文 篇九

① 是参与国际竞争,发展对外贸易的要求

目前,在国际市场上,许多重大工程项目的招标及贸易谈判中,是否按照ISO9000系列标准建立企业质量体系并取得第三方认证证书,已成为投标签约的先决条件。在供需双方的贸易活动中,依据ISO9000系列标准取得体系认证是取需方信任获取订单的前提。如果企业不尽快采取措施,去适应这种国际性趋势,当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时,就会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甚至在国内市场上也难以立足。从而更进一步促使企业管理重整。

②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企业制度是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公司法人制度。其中的管理制度则因企业和产品而异,遵循企业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市场行为的准则,强调以国际惯例为主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贯彻ISO9000系列标准正是为了实现质量管理与质量保证工作的国际接轨,特别是实施以ISO9000系列标准为依据的质量认证制度是国际公认的权威的国际惯例。

③是全面提高企业素质,强化质量管理的手段

ISO9000系列标准它总结了世界上工业发达国家建立质量体系,开展质量管理的宝贵经验,阐述了建立适合市场需求的有效质量体系的原则、要求。实施ISO9000系列标准,对提高企业素质以工作质量保证产品质量,开展全面质量管理,既是重要的管理手段,更是不可缺少的基础工作。

④让企业深化全面质量管理

推行ISO9000可最大程度地减少品质事故,提升系统管理功能,促使品质改善,降低品质成本,实现由TQC TQA TQM的过程。

⑤提升企业管理机能,提高工作效率

推行ISO9000可实现品质管理标准化作业,使企业管理走上制度化的道路;推行ISO9000能提升员工素质、明确管理职责、提供品质保证的客观资料,真正达到管理出效益,追求永绩经营。

企业产品质量认证要看企业出产什么了,在我国,有

CCC认证:即是“中国强制认证”,其英文名称为“China Compulsory Certification”,缩写为CCC。CCC认证的标志为“CCC”,是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根据《强制性产品认证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5号)制定的。CCC认证对涉及到的产品执行国家强制的安全认证。QS认证:QS是英文QUALITY SAFE TY即“质量安全”的缩写。我国的食品安全市场准入制度是国家质检总局在2002年推出的,据介绍,该制度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第一,生产企业必须经过基本生产条件的审查,要有生产该产品的合格条件。第二,产品必须符合国家标准和法律法规规定的要求,是经过检验的合格产品。第三,合格产品到市场出售时,必须有QS标志。

10.远程教育的质量与质量保证体系论文 篇十

关键字:TOPCARES-CDIO人才培养模式 学生发展质量 学生主体地位

【中图分类号】G647

一、背景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高等教育质量成为了中国高等教育界面临的重要问题。十八大报告将提高教育质量视为新时期高等教育转型的核心任务。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到: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在新形势下,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学生的发展质量既是大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也是高等教育新型质量观的体现。

二、TOPCARES-CDIO人才培养模式视角的学生发展质量——对学生的最高关注

东软学院TOPCARES-CDIO(下简称“T-C”)人才培养模式基于CDIO国际工程教育模式,提出培养学生能力的八个一级指标,即T(Technical knowledge and reasoning)-技术知识与推理能力、O(Open minded and innovation)开放式思维与创新、P(Personal and professional skill)个人职业能力、C(Communication and teamwork)沟通表达与团队合作、A(Attitude and manner)态度与习惯、R(Responsibility)责任感、E(Ethical values)价值观、S(Social contribution by application practice)实践构思、设计、实现和运行为社会的贡献。此外,T-C能力指标体系还包含32个二级指标和110个三级指标。各指标分解到专业能力培养目标中,并通过“专业课程”、“实训项目”、“专素活动”等得到具体实现。

面向应用,以适应社会和IT产业需求为核心的T-C人才培养模式重视学生发展质量培养,充分考虑“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实行“1321”的学期设置,即1年3个学期,2个理论课学期和1个实践课学期。学院大力实施T-C项目教学法,构建五级项目教学体系。学生分小组进行团队管理;强调学生“做中学,学中做”,进行项目制作;并通过项目展示的方式进行项目考核。

T-C实现对学生知识、能力、态度一体化培养,充分体现对学生的最高关注,通过教育创造学生价值,帮助学生找到好工作,持续地找到好工作,并帮助别人找到好工作,从而拥有快乐、向上、积极、幸福的精彩人生。

三、重视学生发展质量的高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1、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高等教育质量的利益相关者通常有学生、高校领导、高校教师、家长、企业、社会。高等教育质量实质上是对于高等教育属性是否满足各主体需求,以及满足的程度如何所作出的价值判断。 质量首先是向学生保障的,要让学生知道,自己进的是怎样的学校,进了学校可以得到怎样的培养和训练,毕业时可能成为怎样的人才,在个人和事业方面可能有怎样的发展,学校对学生提供哪些支持,学校对教学质量有什么保障措施,学校如何向学生公开和公示有关的信息等。“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应贯穿于质量准则之始终,成为质量保障的根本。

2、落实“学习产出”和“学生参与”并重的质量评估原则

质量最终是反映在被培养的学生身上的。因此,东软学院的质量评估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到课程大纲的实施,到专业主干课程的设置,再到工程实践条件的配备等是否根据实际需求提供给学生,确保学习和产出。同时,注重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使得投入真正为学生的发展所用,从而确保产出。通过“德(QK1)”、“学(QK2)”、“用(QK3)”三個维度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各维度下又分别设计一级指标:“德(QK1)”包含“道德素质(QK11)、人格品质(QK12)、尊师爱生(QK13)”;“学(QK2)”包含“学习目标 (QK21)、学习投入 (QK22)、学习方法 (QK23)、学习效果 (QK24)”;“用(QK3)”包含“幸福感 (Qk31)、贡献度 (QK32)、实践创新(QK33)”。

3、建设重视学生发展质量培养的有特色的质量保障队伍

东软学院质量保障体系重视队伍建设。质量保障队伍是一大亮点。分管副院长负责顶层构思、规划、协调;质量管理与保障部负责质量标准制定、评估实施;教与学联络组是由学生组成的院级学生组织,该组织联络全校各班学习委员。作为重要的利益相关者代表,教与学联络组参与学院质量监控和意见反馈。可以看出,学院质量保障不仅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更是在质量评估中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根据学生反馈意见,学校各项工作得以改进和提高,另一方面,学生参与质量监控和评估从学生的视角为完善质量评价标准和制度提供有益的,更完整的意见和建议。

教与学联络组由学习部、宣传部、网络部、调研部等部门构成,主要职责为:进行教与学调研,开展教学质量信息调查;加强学院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联系;质量文化宣传。

四、重视学生发展质量的高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具体实施

上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学习产出”和“学生参与”并重的评估原则、有特色的质量保障队伍都体现着东软学院TOPCARES-CDIO人才培养模式下质量保障体系关注学生的发展质量,强调学生体验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基于此,在教与学运行过程中,学院质量保障体系是怎样具体实施的呢?endprint

1、学生评教

东软学院质量保障体系结构流程中“教师评价(T)”包括德、教、学三个维度。其中,“学(TK3)”,即“学生评教”占比到半,可见,基于TOPCARES-CDIO培养模式的教师评价体系充分尊重学生的话语权,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2、学习投入度调查和学生满意度调查

为了解在校生学习动机,掌握学习投入状况,发现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学校支持和学生两方面为改善学生的学习性参与提出相应策略,学院组织开展了学习投入度调查。调查问卷包含11个闭合问题:是否有自己的学习计划;学习动机;课程成绩主要分布区间;上课状态;向任课教师请教课程中遇到的问题的频率;能否独立完成作业;每学期阅读与课程相关的参考书数量;每天上自习的时间;每周去图书馆的频率;晚上的课余时间安排情况;晚上几点睡觉。另有1个开放式问题:你觉得如何才能促进学生努力学习。

学院进行了在校生和毕业生满意度调查,由专业满意度、课程满意度、重新选择该校的意愿(忠诚度)等多项指标构成学生总体满意度。

学院及各系部每学期通过“领导会诊”形式,组织学生对专业培养、教学、学生管理等各方面工作进行满意度调查,充分听取学生意见,不断促进各项工作更好为学生服务,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学院在人才培养方案审定、专业规划答辩等教学管理相关工作开展过程中,也鼓励学生代表参与,并充分吸纳学生的意见和建议。

3、质量文化培育

学院教与学联络组的主要工作职责之一是学院质量文化的培育和宣传。结合T-C人才培养八大能力的要求,教与学联络组分专题组织学习讨论活动,并向院报持续投稿宣传。营造良好学习氛围,提高工科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与学联络组组织撰写《质量文化手册》,在全院范围传播学生成长成果,营造良好质量文化氛围。

教与学联络组组织学院“为梦想而读书”、“优秀大学生巡回报告”等宣传学生发展成果的活动,活动覆盖面广,影响力大,充分调动全校参与质量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极大促进了学院学风建设,充分体现了学院重视学生发展质量的培养。

五、进一步思考

高等教育质量评价分为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本文探讨的重视学生发展质量的高校教育質量保障体系是东软学院进行的TOPCARES-CDIO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对内部质量保障和评价进行的探索。这也是对高等教育进入“质量教育”的响应。探讨内部保障和评价的同时,外部对高等教育机构进行评估的过程中,怎么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怎么将学生的学习性参与和学生的发展作为评估的重点内容,而不仅仅关注条件、师资、投入等。这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朱红.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估新范式——学生发展理论的视角[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9).

【2】王丽霞.基于学生参与度视角的本科教学评估路径思考[J].中国农业教育,2012,(3).

【3】陈婷.基于学生主体的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探讨[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11.远程教育的质量与质量保证体系论文 篇十一

高校的成人教育, 大都是在学校普教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实施教学和管理工作。学生素质、师资力量、教学设施、学校政策等方面都影响着成人教育的教学质量。要控制好教学质量, 就要对这些因素进行全方位的监控, 并及时反馈加以修正, 建立起适合学校自身特点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加以监督和管理, 才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达到教学目的。按照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方针和目标, 将质量监控体系从内部监控体系和外部监控体系两个方面理解, 两者相辅相成, 形成一个能够保障教学质量的有机体系。具体而言, 其内容理解如下:

( 一) 内部监控体系

成人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是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中心环节, 是实现教学目的, 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 一是学校行政管理部门、实施教学的学院、生活管理和服务工作部门等提供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二是专业设置、课程要求、新生录取、学生管理相关文件、教学管理文件、教学计划、教学任务下达、毕业论文要求、毕业生就业信息等教学质量目标和评价体系。三是任课教师是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关键, 任课教师的教学质量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质量, 当然管理人员队伍和其他服务人员队伍的质量也是同样需要重视的。人员队伍的质量控制通过培训、聘任、考核、提升等途径实现。四是树立全面质量观念, 提高人才素质的培养, 优化课程结构, 实现终身教育等相关的思想意识来实现质量控制。

( 二) 外部监控体系

影响成人教育教学质量的外部因素很多, 包括国家、政府及各级教学主管部门所指定的政策和管理制度, 社会相关部门所提供的支持等, 这些外部因素对教学质量方针和目标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 有必要建立与之相对接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包括建立组织学习、贯彻政府颁布的有关管理制度、发展方针等宏观导向、制度监控体系; 及时分析掌握人才市场和用人单位的动态, 根据毕业生所学知识在用人单位的运用操作相关信息的反馈, 调整教学方向和教学质量目标等工作体系。

二、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的意义

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快速发展促进成人高等教育成为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中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成人高等教育教育教学体系日趋规范, 教学质量得到基本保障; 日渐激烈的社会竞争也促进了成人高教办学机构不断重视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与此同时, 由于一些办学机构重视办学经济效益, 忽略社会效益; 随着招生规模的逐渐壮大, 教学点 ( 函授站) 的设立审核不严格, 教学场地和设施条件差、教学管理松散; 教学点任课教师在教学质量方面的意识欠缺, 生源质量参差不齐等一系列因素, 制约了成人高教教学的整体质量水平的提高。由此可见, 没有科学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来保证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 将会严重影响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的完成。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 “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测和保障体系, 是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基本制度保障。”高等学校办学就如同企业的生产线, 产品质量是企业保持竞争力的根本, 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竞争力的有力保证。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应当始终把它作为教学管理的一项重要的常规工作, 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操作, 保持思想上的高度重视, 才能使成人教育的教学质量切实提高。

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 对教学管理部门、教师以及管理制度都产生积极的影响。首先, 通过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 教学管理部门对影响教学质量的诸多因素进行系统的调整和提升, 从而使教学进程得以优化、保证教学质量的目的得以实现; 其次,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对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教学效果的提高有重要的意义; 再次, 原有的教学管理制度不合理、不科学的部分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将得以完善和规范, 从而提高服务意识、提升管理水平, 优化管理手段; 最后, 通过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 促使成人高等教育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激发他们学习的意识:“活到老学到老”, 否则将为社会所淘汰。

三、构建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方法

( 一) 树立全面质量管理和质量监控的意识

质量问题是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和改革的重点, 高校的教育管理模式与新时期成人教育改革发展的矛盾凸现出来。首先, 随着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 高校越发感觉到提高教学质量任务的艰巨性, 深深体会到“质量就是核心, 就是生命线”。由此可见, 全面质量管理意识是高校确保成人教育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其次, 由于高校在成人教育方面投入的经费相当有限, 用全面质量管理的意识来保证日常教学质量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提高了管理效率, 使得教育效益得以优化。全面质量管理是解决高校成人教育经费不足问题的有效手段和措施之一。因此, 树立全面质量管理意识是很有必要的。

强化质量监控意识, 制定详细的监控标准。根据教学活动各个环节的监控点可分为显性监控点和隐性监控点。显性监控点是指教学计划、授课考试、毕业论文等指标; 隐性监控点是指教师的责任心、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方法等指标。

( 二) 建立合理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

目前, 从多数高校制定的现有教学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来看, 理论性较强, 对影响教学质量的行为如何处理尚未做出更多的表述, 应当进一步对原有制度进行细化。当然, 在制定惩罚措施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奖励机制的建立。对在教学工作中有较强责任心和较高的业务素质的教师应给予一定的奖励, 还可以组织教师进行经验交流会, 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互相交流共享, 从而使教师的整体水平有所提高。

( 三) 强化教学实施的质量管理, 完善监控环节

对教学实施环节的监控, 包括对教学过程质量的监控以及教学设施质量的监控。教学过程质量的监控包括对招生阶段的生源质量、开课前阶段的教学计划质量、授课阶段教师队伍的质量、日常管理阶段教学管理等的质量监控, 教学过程质量的保证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 教学设施质量的监控包括教学场所、仪器设备的维护和更新、图文信息资料的投入、实验室和实践基地的建设等, 教学设施质量的保证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有力支撑。

( 四) 聘请教学督导, 加强教学质量监控

目前, 普通高校的教务处都下设质量监督机构, 负责对全日制学生的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和管理, 对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过程、教学辅助过程进行质量管理, 通过收集教学质量信息, 进行分析、研究, 提出加强教学质量管理的具体建议。

成人高等教育也应当同理, 高校成立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督导组, 由继续教育管理部门聘请专人担任教学督导, 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学院执行教学计划的情况进行检查, 督导实行轮流听课, 最终将每位督导的意见进行汇总, 查找其中的问题, 并及时反馈给学院, 当然教学点也是重点进行教学检查的对象。有了教学督导, 可以对教学工作进行全面监控、客观评估, 了解教师的教学过程以及学生的学习动态, 便于分析问题, 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并加以反馈, 有效促进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

( 五) 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除了对教学过程的质量进行监控, 还需要及时对教学效果进行了解, 这也是评价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指标。例如: 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让学生对每门课程的任课教师打分、对学生期末考试成绩做分析统计、对学生毕业论文 ( 毕业设计) 进行抽查等, 形成由专家和学生共同组成的评估体系, 实现教学咨询和教学指导, 及时发现和改进其中的问题。对于评估, 要进行综合分析, 形成客观、科学的评估结果, 并及时反馈给教师, 加以改进, 促进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随着成人教育的日趋饱和, 竞争将越来越激烈, 要在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 就必须更加注重内涵建设, 将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放在首要位置。只有教学质量提高了, 才能使人才培养质量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1]唐大光.构建完善的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J].成人教育, 2009 (7) :62.

[2]胡静.对构建高等学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思考[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4) :45.

[3]刘慧英.成人高教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研究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 2011 (1) :30.

上一篇:孔子与庄子治国思想比较研究下一篇:经济学考研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