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一年级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2024-06-30

数学一年级长度单位教学设计(10篇)

1.数学一年级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篇一

第四课时:确定长度单位

【学习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7页例8 【课程标准描述】

1.在实践活动中,了解要解决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学习目标】

1.体会测量的实质,能选择合适的标准(“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2.在活动中体会合作、交流和表征方式多样性的乐趣,认识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并愿意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重点】

能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学习难点】

通过正确的推理,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评价活动方案】

1.通过做一做环节中选择合适的单位和判断单位长度是否正确等多种活动来评价学习目标1。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针对例8的小组讨论,推测旗杆长度、小鸟脚印长度、来评价学习目标2。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出问题。

前面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你能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长度和1米的长度吗?(学生用手比划。)

教师口头出题,学生比划:2厘米,5厘米,10厘米,20厘米、50厘米。

二、参与活动,探索交流。1.教学例8。(评价目标2)

教师谈话:(多媒体课件出示旗杆。)同学们看,这是我们学校的旗杆,你知道它的高度是多少吗?(让学生猜测。)

降低难度:这样猜测范围太广了,老师给同学们提个问题: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l3米?和你小组的同学互相说说想法。

指名回答,说想法。引导:方法一:排除法。

l厘米只有这么长(用手比划),那么13厘米(在尺子上找)就只有这么长,旗杆不可能这么矮,所以是13米。

方法二:推算法。把旗杆的高度和我们的身高对比一下,我们大约是1米多高,才到旗杆的这个高度,所以旗杆应该是13米高。10个小朋友的身高加起来差不多和旗杆一样高。

方法三:类比法。和身边的13厘米高的物品进行比较,旗杆是不是和这个物品一样高,比如,我们手上的铅笔都不止13厘米长,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

小结:原来要确定答案有这么多种方法,我们在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时要多思多想,最终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2.巩固新知。(评价目标1、2)小明来到百鸟馆,看见了这样一只小鸟(多媒体出示)。

这只小鸟的脚印的长度是1厘米还是1米呢?(学生交流。)指名汇报,说说理由。

让学生自己说说思考的方法,我们的身高大约是1米,小鸟的脚印不可能和我们的身高一样大,所以,小鸟的脚印应该是1厘米。

3.做一做。(评价目标2)出示教材第7页“做一做”题目。

让学生讨论:课桌的宽是60厘米还是60米?

引导:60米是多大?我们的教室长大约是6米,课桌的宽会比教室还大吗?(不会。)所以用厘米比较合适。

让学生自己推算:操场的长是28米。

三、巩固练习,深化认知。

1.辨析题。(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8题)(评价目标1)逐步出示题目,说说下面的长度单位对吗?把不对的改正后写在括号里。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2.选择合适的单位。(评价目标1)我们的教室长6()黑板长2()小明身高124()课桌高90()

四、拓展提升,自主盘点。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这一单元结束了,你学会了什么?

小结:这一单元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并初步认识了线段,学会确定长度单位。

【板书设计】

确定长度单位 旗杆的高度是13米。

【学习目标检测】

1、填空:

1枝铅笔长25()一本书长22()操场的旗杆高10()1根粉笔长约10()

2、这是小明早上写的一篇日记,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早晨,我从2厘米长的床上起床,用15米长的牙刷刷牙,80cm长的毛巾洗脸。吃完早饭,急忙骑上自行车,以每分钟30厘米的速度到离家500厘米远的学校去上学,路上还碰到了身高165米的王老师。到了学校,我马上拿出厚1米的课本看起来。

你为什么笑啊?你说说原因?那应该怎么办呢?你想改哪一个?

2.数学一年级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篇二

1、例2。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2.知道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形成初步的知识体系。

3、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ffkj.net]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教学重点:用厘米量较短的物体。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教学准备:

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纸条。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导入,创设情景

1、同学们我们每天都上数学课,数学课上我们都经常用到些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屏幕上出示:课本、练习本、铅笔、铅笔盒等。

2、我们每天都用它,可以说是在熟悉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ffkj.net不过了,可是你知道它们有多长吗?咱们来量一量好吗?

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测量统一长度

(1)我们先来量一量数学课本的宽。

2、(屏显数学课本)你们认为该怎样量呢?(学生说说自己的方法),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身边的物品来量。

同学们,别镇、三角形、和小方块,你们任选一种来量一量数学课本的宽。

学生测量,教师巡视指导。(注意提示学生测量方法)

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

(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3)、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考: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宽,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得出: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4、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2、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 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 ……

引导小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3、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设计意图]:教学从两个方面来组织帮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先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数学书的宽,再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三、拓展运用:

1、判断下面的量法对吗?说明理由。

(1)没对准0刻度线的。

(2)正确的。

(3)不是从零刻度量的。

2、如果尺子的前面断了,看不到0刻度线,怎么办?

3、小组合作量指定物体长度。

4、老师想量手腕一圈的长度,用直尺量不方便,你有好的方法吗?(介绍各种尺子)

5、选择尺子和自己感兴趣的物体量一量。

课外搜集资料:你还知道哪些长度单位?在古代,没有尺子时,人们用什么进行测量?(手脚)回家量一拃、一步的长度。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数学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想说什么?

3.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教案 篇三

1.认识长度单位米,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初步感知1 米的实际长度。

2.知道1 米=10分米=100 厘米,能用米尺或卷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3.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1.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认识1 米=10分米=100 厘米。

2.会测量身边规则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持疑引入

1.复习长度单位厘米、分米:孩子们,前面我们学习了两个长度单位,是哪两个?(厘米、分米)厘米、分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用字母怎样表示呢?(厘米用cm表示,分米用dm表示。)

2.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分米作单位合适吗?课前大家预习了,你觉得用什么作单位好呢?(米)

3.揭示课题。 米是国际长度单位,用字母 m 来表示,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常用米作单位。今天我们就要来认识米(板书课题:用米作单位量长度)。

二、探究疑释

(一)初步感知1米的长度

1. 学生轻轻握住米尺的两端,让学生初步感知1米的长度。教师再抽掉米尺,学生继续感知1米的长度。

2. 学生闭上眼想想1 米有多长。

3.学生比划1米大约有多长。

4.抽生汇报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5.学生汇报交流: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可以选用米做单位。

(二)观察米尺,认识1 米

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观察米尺,并把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

2.集体汇报交流(小组汇报员汇报自己所在小组的发现)。

(1)米尺的长度是1米,

(2)米尺上有100个小格,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厘米,100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00厘米,所以1米=100厘米。

(3)10个小格的长度是1分米,100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0分米,所以1米等于10分米。

(4)1米=10分米=100厘米

(三)用学生尺拼1 米长。

1.教师出示20厘米长的学生尺,学生猜一猜:1 米里面有几把这样长的学生尺?

2.拼一拼。 活动:要求 2 名学生到黑板上来拼啊。其他同学在桌上对着米尺拼一拼。 小结:小朋友们,刚才我们通过拼学生尺,再次知道了 1 米实际有多长。下面,我们以米为单位测量黑板的长度。

(四)量黑板的长和宽

1.学生估一估教室前后的黑板大约有多长有多宽。

2.以小组为单位测量黑板的长和宽

(1)抽生汇报:在测量黑板的长和宽时要注意什么?(卷尺的0刻度要和黑板的一端对齐;卷尺要和黑板的边沿保持平行。)

(2)量黑板的长和宽:一个小组测量教室前面黑板的长和宽,一个小组测量教室后面黑板的长和宽。

(3)抽生汇报测量的结果。

(五)测量小组成员的身高

1.抽生汇报可以用哪些方法测量身高?

2.学生思考测量身高时要注意什么?

3.小组成员分工协作,测出本组所有成员的身高。

4.小组汇报员汇报本组成员的身高。

5.教师抽测其中一组,检验他们的测量是否正确。

三、归纳点拨

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可以用什么作单位?1米有多长?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测量物体长度时要注意什么?

四、拓展延伸

1.填空(大屏幕出示练习题目)

2.指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

五、反思总结

孩子们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还存在哪些问题?

六、课后设疑

4.数学一年级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篇四

5000米+7000米=()千米 8厘米=()毫米 90毫米=()厘米 7千米—3000米=()米 20毫米=()厘米 40毫米=()厘米 1千米—600米=()米 4厘米=()毫米 170毫米=()厘米 2千米+1200米=()米 7000米=()千米 3厘米=()分米 1分米-2厘米=()厘米 600毫米=()分米 15米=()分米

二、基础题

2厘米=()毫米

4厘米=()毫米

2分米=()厘米=(20米—15米=()米 8厘米=()分米 40毫米=()厘米 2千米—800米=()米 1厘米=()毫米 1分米=()厘米

100厘米=()分米=()米 1米=()分米

400厘米=()分米=()米 60厘米=()分米 2分米=()厘米 6米=()分米 12米=()厘米 2400厘米=()米

7米—2米=()米=()分米 7分米=()厘米 500厘米=()分米

50毫米=()厘米

80毫米=()厘米)毫米

5分米=()厘米

1米=()分米=()厘米=()毫米

9米=()分米=()厘米=()毫米

10米=()分米=()厘米

从直尺的0——1刻度是()厘米,从直尺的3——8厘米是()厘米。

有余数除法口算练习

22÷3= 14÷3= 7÷2= 9÷2= 19÷3= 20÷3= 20÷3= 29÷5= 37÷5= 36÷5= 14÷4= 18÷4= 12÷5= 16÷5= 9÷5= 10÷3= 12÷5= 14÷3= 16÷3= 3÷2= 20÷6= 24÷7= 28÷6= 32÷6= 15÷6= 32÷9= 4÷3= 6÷4= 8÷3= 14÷3= 22÷3= 22÷3= 22÷5= 32÷5= 32÷5= 4÷3= 8÷3= 12÷5= 16÷3= 9÷2= 10÷6= 12÷7= 14÷8= 16÷8= 13÷3= 21÷4= 22÷4= 25÷4= 34÷4= 17÷5= 16÷3= 27÷2= 36÷5= 45÷7= 36÷7= 17÷5= 10÷7= 12÷7= 12÷7= 18÷7= 22÷7= 34÷7= 6÷4= 8÷5= 54÷7= 15÷6= 18÷4= 21÷8= 24÷9= 12÷8= 56÷9= 12÷5= 18÷5= 24÷5= 49÷5= 26÷6= 12÷5= 17÷5= 26÷5= 35÷6= 35÷6= 42÷5= 49÷5= 56÷5= 10÷7= 9÷5= 18÷5= 27÷5= 36÷5= 14÷5= 30÷7= 36÷7= 42÷5= 48÷7= 20÷7= 7÷5= 14÷5= 21÷5= 28÷5= 28÷5=

40÷6=

48÷9=

56÷6=

64÷9=

5÷2=

45÷8=

54÷8=

63÷8=

32÷9=

15÷4=

8÷3=

16÷3=

24÷5=

32÷5=

9÷5=

7÷2=

14÷5=

21÷6=

28÷5=

27÷5=

54÷7=

63÷8=

72÷7=

31÷7=

30÷8=

25÷6=

30÷7=

35÷7=

40÷7=

42÷8=

4÷3=

8÷3=

15÷4=

16÷3=

13÷2=

45÷7=

54÷8=

63÷8=

22÷5=

9÷2=

8÷5=

16÷5=

24÷5=

32÷5=

5.《长度单位》数学教案设计 篇五

1、经历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学生看一看,记一记,找一找等多种实践活动形式,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逐步建立对1厘米的印象。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了解古代人测量物体的方法。

课件播放教材第2页上的三种古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看了上面的三幅图,我们知道了古代的人们就是选用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标准,用这个标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去测量物体的长度。

2、介绍“1拃”的长度。

⑴、课件出示一个大人和一个小孩用1拃测量课桌宽的图,这样测量出的长度一致吗?

⑵、教师示范1拃(从大拇指到中指的长度叫做“1拃”),学生亲自动手体会“1拃”。

⑶、讨论

①、量的都是课桌的长,为什么测量结果不一样呢?

(因为有的同学手大,有的同学手小,所以导致测量的结果不一样。)

②、当测量相同的物体出现测量结果不一致,那该怎么办呢?

观察故事图片

请学生叙述每张图片的意思,然后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3、统一长度单位。

6.数学一年级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篇六

第3课时“简单的单位换算”教学设计

南七小学 岳婉英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长度单位换算方法的探索过程,理解已学过的长度单位中相邻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换算。

2、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测量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教学难点:能说出换算时的思考过程。

教学准备:课件(自己制作外加电脑上的一些人物图片)、尺子。教学过程:

一、复习(课件演示)

(1)、前面我们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 米、分米、厘米、毫米

(2)、请你用手势分别表示出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3)、说说它们之间的进率。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使同学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

二、情境导入:(图片)

由于同学们表现不错,老师想给大家讲个故事,你们想听吗?

在一个晴朗的下午,碧空万里无云。一只小兔和一只小猫在林间追逐嬉戏,突然、小兔停下来对小猫说:“猫老弟咱们比赛跳远吧,看谁跳得远”,小猫: “好啊、好啊!”。这时,只见小兔纵身一跃(9分米),小猫也早已按赖不住了,只听得“嗖”的一声...(80厘米)。小兔说:“看看、我跳得远吧!”,小猫说:“哼、你才跳了9分米,我跳了80厘米,我才跳得远呢!”。两个小动物你不让我,我不让你,争论不休。(师板书:小兔:9分米;小猫:80厘米)

问:小兔和小猫谁跳得远呢?(学生自由说)

到底谁跳得远呢?我们学了“简单的单位换算”后,就能找到答案了!好、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简单的单位换算》吧!(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讲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1〉厘米和毫米之间的换算。出示教材5角硬币的图片。

提问:从图中我们知道一个5角硬币的直径长度是多少?(板书:2厘米)如果换成用毫米作单位又是多少呢?

板书:2厘米=()毫米 我们可以怎样想?根据提示讨论。(1)1厘米是()毫米?(2)2厘米是()个10毫米?(3)就是()毫米?

让学生讨论,并指名回答。(让同学连起来说一说。)

(4)学生回答2厘米就是2个10毫米,即20毫米厚,组织学生动手量一量,验证2厘米与20毫米的长度关系。2〉厘米与分米之间的换算。

出示教材课桌图片。谈话:从图中我们知道了课桌的高度是80厘米,它以厘米为单位,这样的长度如果以分米为单位,是几分米?你们能按照刚才换算厘米和毫米的步骤来说一说80厘米=()分米

学生独立思考后,讨论交流,教师提问:

(1)10厘米是1分米,80厘米有()个10厘米?(2)()个10厘米就是()分米?(3)80厘米等于()分米?

(4)在学生回答了80厘米里面有8个10厘米,即8分米后,组织学生动手量一量,验证80厘米与8分米之间的长度关系。

【设计意图:适当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养成仔细审题的良好习惯。】

3、归纳总结。(课件)

提问:比较刚刚学习的厘米换算成毫米与厘米换算成分米的情况,它们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点?你发现了什么?

(1)它们之间的进率都是10。

(2)厘米换算成毫米,是将高级单位换算成低级单位计量,换算时乘以单位间的进率。

(3)厘米换算成分米,是将低级单位换算成高级单位计量,换算时除以单位间的进率。

总结: 大单位×进率=小单位 小单位÷进率=大单位 口诀: 大变小,乘才好。小变大,除一下。【设计意图:通过比较,总结出单位换算的方法技巧。发展和提高学生总结问题的能力。】

四、反馈完善(课件)

师:那现在你们知道小兔和小猫,谁跳得远了吗?(指名回答,师板书:9分米=90厘米 90厘米>80厘米,所以小兔跳得远)

师:同学们、有没有勇气继续闯关呢?

课本23页的做一做.找3个同学上黑板完成.之后集体订正.打开课本练习五中的第4和第8题,你们都能做对吗

(第4题,主要是由学生小组讨论完成。第8题由学生自己独立探索完成, 待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通过单位换算的对比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长度单位间的进率,进一步掌握长度单位的换算方法。】

五、全课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简单的长度单位的换算,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

公式: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7.“第一单元长度单位”介绍 篇七

一、教学内容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

2.认识线段

二、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l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 =100厘米;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3.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三、编排特点

1.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数学是人类经过曲折的探索过程建构起来的,但以前的教材在出现某个数学概念时,常常省略了产生发展的曲折过程,以非常概括、严谨、抽象的形式展现出来。小学生由于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所以学习起来会感到抽象、困难。根据课标的精神,作为教学内容的数学,在呈现时,应该按照儿童学习数学的特点,还原数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类似的创造过程,用自己的活动建构对人类已有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如本单元的长度单位,以往都是直接告诉学生“量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量”,现在要让学生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

2.重视长度观念的建立。

米和厘米是两个最基本的长度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它们进行估测或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教材采取了这样一些措施:

(1)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

(2)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长度的机会。

(3)培养估测意识。

3.改变了线段的编排。

线段与直线有着密切的联系,过去把直线和线段编排在一起,并利用“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来引出线段。但直线的概念比较抽象,其“无限长”的特点学生不容易理解,也无法借助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因此教材在这里不教学直线,只教学线段,并采取给出线段的图形直接描述的方式说明什么是线段。

四、具体编排

1.长度单位

例1(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重点是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知识的来源。

(2)从量化的角度测量物体的长度:选一个物品作测量标准,了解所测物体有多少个测量标准那么长。

(3)通过两方面体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① 用不同的测量标准测量同一长度,得到的测量标准数不同。(左上图)

② 用不同的测量标准测量不同长度,得到的测量标准数可能相同。(右上图)

得出结论:用同一测量标准度量同一长度,得到的测量标准数量相同,用同一测量标准度量不同长度,得到的测量标准数不同。所以,在测量、比较长度时,必须使用同一测量标准。

(4)教材中使用了很多测量标准,最后统一到1厘米见方的正方体,一是学生的学具里都有1厘米见方的正方体,二是为了后面引出1厘米的概念。在实际生活中,根据测量、比较的需要,可以选用不同的测量标准。不同的国家选用的测量标准也经常是不同的。

做一做

三个题目都是让学生估计或测量每种物品大约有多少个长度单位,由直观逐步抽象。

第1题,方格是一个一个排列起来的,学生能够通过观察直观地估计出来。

第2题,学生不再使用多个测量标准与被量物体进行比较,而是使用一个测量标准进行测量,测量时要求学生量完一次后,从前一次量的终点开始测量。

第3题,逐渐过渡到用1厘米的单位长度进行度量,为引出长度单位“厘米”做准备。估计时,比第1题难度加深,要求学生在头脑中完成用正方体测量的过程。

认识厘米

(1)例1中已经引出了将正方体作为统一的单位长度,但每次都拿正方体不方便,由此引出直尺,使学生理解直尺是人们为了方便测量而发明的,尺上的刻度都是统一的。并用一条线段引出1厘米的长度。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① 把正方体、直尺、线段放在一起,使学生初步感受1厘米有多长,同时也为用直尺测量长度做准备。

② 学生初步认识“1厘米”的实际长度后,设计了估计图钉的长大约是1厘米和量量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两个活动,使用多种直观物体帮助学生巩固1厘米的长度观念,形成1厘米的表象。

例2(用厘米量)

教材中给出了量纸条长度的正确方法,但只是其中一种方法,教学时如果学生能够发现更多的方法,要给以鼓励。

认识米

(1)米尺的引入不再像以前那样直接给出,而是让学生通过用学生尺量黑板,感觉到很麻烦,很自然地引出。

(2)与“1厘米”的认识一样,教材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

① 实际观察米尺

② 量身高

③ 量臂展

例3(米和厘米的关系)

(1)通过用不同的工具量1米长的绳子,让学生通过活动,自己去发现米和厘米的关系。

(2)教材上开始出现卷尺、皮尺(做一做),让学生认识更多的测量工具,并理解根据不同的测量需要可以选用不同的测量工具。

2.线段

认识线段

教材的编排有所变化,原通用教材:先讲直线,再引出线段:“在直线上点两个点,这两个点间的一段叫做线段”。实验教材:用三个直观图直接形象描述出线段的两个特征:直、有两个端点。

接下来,教材说明线段是可以量出长度的,并让学生量一量线段的长度,学生已经具备了测量纸条长度的能力,测量线段的长度就迎刃而解了。

画线段

与量长度一样,教材只是给出了最基本的画线段的方法,学生如果有其他方法也可以。

五、教学建议

1.注意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2.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教学时应注意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1厘米、1米大致有多长,从而初步建立起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

3.把握好线段的教学要求。

过去线段是从“线段是直线上两点间的一段”来教学的,现在教材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行了改编。因此教学线段时,不应再从线段与直线的关系来教学,而应采取直接描述的方式。如果教师要补充线段的练习,尽量不要将直线与线段进行对比。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介绍 来自数学网的精品推荐。小学数学说课稿 sxsk/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介绍来自数学网的精品推荐。数学说课稿 sxsk/

8.二年级长度单位换算 篇八

一、复习导入

问题:我们生活中常用的质量单位有哪些?生:克、千克、吨。“那它们三兄弟中,谁是老大?谁是老二?谁又是老三呢?” “为什么这样说呢?它们各表示什么呢?”(克一般表示比较轻的物体如乒乓球、鸡蛋、面包、饼干等的重量;千克一般表示一般重的物体如小羊、小牛、小狗等动物的体重;吨就表示特别重的物体如大象、大鲸等的体重。)

物体不同,要用的质量单位也不同,你们会为他们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吗?好,我们一起来做一下。

一个樱桃重5()一只鸭子重4()卡车载重2()

一袋奶重220()小明重25()一头鲸鱼重50()

二、吨与千克之间的换算

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3吨=()千克; 6000千克=()吨 1600千克-600千克=()吨 1吨-400千克=()千克

2800千克-800千克=()吨 4020千克-20千克=()吨

1吨-500千克=()千克 2吨-500千克=()千克

练习题

1.长度单位换算

3厘米=()毫米()厘米=5分米 3厘米5毫米=()毫米 6千米=()米 100毫米=()厘米()米=4千米 40毫米=()厘米 10千米=()米 100毫米=()分米 6千米300米=()米

2.质量单位换算

1吨=()千克()千克=5000克 4吨=()千克 9000千克=()吨()吨= 2000千克 3000克=()千克

3.填上合适的单位。一瓶酱油重1()卡车载重8()

三年级学生重30()机场跑道长约3()

桌子高85()大头针长22()

4.明明绕学校操场跑两圈是400米,还差()正好是1千米。

5.量数学课本的厚度,最好用()作单位,量学校操场的长度,最好用(位。

6.一张白纸约重3(),一头大象约重2(),一个西瓜约重4()。

7.人们测量较小的长度时常用()作单位,测量下面线段的长度。

长()

二、我会连

一座桥长 15米

数学书厚 125厘米

小青的身高 5千米

一幢楼房高 8毫米

三、谁是谁非

1.一枝铅笔长18米。

()2.数学书宽约17厘米。

()3.一座三层楼房高约10分米。

()4.一辆长安小货车载重1吨。

()5.新城小学到万江汽车总站约4千米。

()6.一头猪重100千克。

()7.一头成年蓝鲸重30千克。

()

四、我会画

1.画一条长42毫米的线段。2.画一条长1分米2厘米的线段。3.画一条比7厘米短5毫米的线段。)作单

五、计算

1.计算。

6吨200千克=()千克 1米—3分米=()分米 7千米—5000米=()米 8毫米 + 2毫米=()厘米 82厘米—52厘米=()分米 3厘米 + 2毫米=()毫米 1吨—700千克=()千克 6吨—2000千克=()千克 5200千克—3200千克=()吨 200千克+1800千克=()吨

2.3.在()里填上“=”、“<”、“>”。

2吨()960千克 1000克()3千克 45克()3千克

2050克()2049千克 4千米()4200米 100毫米()1分米 15吨()15千克 5000千克()5吨

六、快乐ABC

1.最轻的是()。

A.7000克

B.2吨

C.2千克 2.飞机每小时大约飞行800()

A.米

B.分米

C.千米 3.2袋水泥重100()

A.千克

B.克

C.吨 4.我步行1小时能走5()

A.千米

B.分米

C.厘米 5.1吨铁和1吨木材相比()

A.铁重些

B.木材重些

C.一样重

七、生活多彩园

1.在一辆载重2吨的货车上,装有3个集装箱,每个集装箱重600千克,这辆车超载了吗?

2.菜店运来6吨大白菜,上午卖出3000千克,下午全部卖完。下午卖出大白菜多少千克?

9.数学一年级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篇九

③1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④9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⑤6平方米=()平方分米 ⑥5平方米-3平方米=()平方米

⑦400平方分米+20平方分米=()平方分米 ⑧400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⑨5000平方分米=()平方米 ⑩2米3分米=()分米 ⑪5分米4厘米=()厘米 ⑫14厘米=()分米()厘米

⑬3米20厘米+2米3厘米=()米()厘米 ⑭500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⑮80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⑯15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10.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 篇十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二年级)

新学期刚开学,二年级数学就碰到了难题——长度单位。虽然他们在去年一年的学习中有触及到关于“米”或“厘米”这类的词语,但是他们真正的意思还是不知道的,这是他们第一次正式的学习长度单位。这对于他们是新知识,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又是老经验了。所以这样的课我希望能做到以下几点:

1、在原来知识经验基础上构建新知识的框架,发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和我们很近。

2、纠正老经验的错误认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3、两者建立联系,能用新知识去测量生活中的物体。能用老经验检验和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于是根据以上的认知我将这单元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确定为:

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同一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在第一课时,我主要让学生先观察我用不同的标准测量长度相等的彩带,通过发现得出的结论不同从而引发“为什么同样长的彩带,结果会不一样?”让学生感知“统一测量标准的必要性”。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同桌合作去验证我们共同得出的结论。

2、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我分三步走:先让学生认识尺子,明确尺子上0到1是1厘米。再让学生再在尺子上找一找其他的1厘米。比如1到2、2到3.最后寻找身边的1厘米,比如手指甲、图钉等。借助具体的食物构建好1厘米的长度单位观念。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两物体的长度。因为没有实物投影仪,没有请学生上来演示测量的方法,厘米太小了,在黑板上画是看不到的。所以我只好采取了自己正确示范、学生模仿和自己错误示范、学生纠正两种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雪深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在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力估量的教学,在测量之前我都要求学生先估量。以此来培养和提高学生估量的方法和准确度。

5、是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我主要选用同桌互相合作的方式。一个画好之后,要求同桌再帮他测量一下,以保证对方画线段的正确。

上一篇:以理性为话题的作文下一篇:多媒体技术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