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金融扶贫工作总结

2024-08-01

个人金融扶贫工作总结(共12篇)

1.个人金融扶贫工作总结 篇一

金融扶贫是社会扶贫体系的重要力量。自20xx年以来,我行按照省分行统一部署,在市、县扶贫办的具体指导下,紧紧围绕县域经济发展大局,进一步深化扶贫开发和惠民行动工作,针对扶贫点现状,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从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着手,充分发挥金融机构行业优势,做到了思想上帮扶、行动上帮扶、感情上帮扶,从开展“献爱心 送温暖”活动,到协助扶贫点解决贫困人口温饱和增加低收入人口经济收入问题,从加强基础设施、发展农村经济到改善村容村貌、倾注真情、竭尽全力地为帮扶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圆满完成了定点帮扶的各项工作计划和任务,为推进扶贫点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受到了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现将定点扶贫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金融扶贫的主要做法

2.个人金融扶贫工作总结 篇二

一、金融支持精准扶贫基本情况

庆阳辖内7县1区, 是六盘山连片特贫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国家扶贫开发的重点区域。截至2015年8月末, 全市贫困人口共计54.86万, 贫困面达20.94%, 扶贫任务十分艰巨。因此, 集中金融资源实施精准扶贫, 具有必要性、现实性和针对性。

(一) 组织领导得力

全市人民银行牵头成立了所在地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 并对辖内金融机构精准扶贫工作进行督查, 开展了金融扶贫示范县、金融支持革命老区建设示范县的创建工作专题调研和专项推动。通过召开金融联席会、信贷工作座谈会, 制定下发了《2015年庆阳市信贷增长指导意见》《关于金融支持庆阳加快扶贫开发的意见》等文件, 引导金融机构重点围绕精准扶贫加大信贷投入力度。

(二) 积极推动落实

庆阳市辖内华池、合水两县积极创建全省精准扶贫示范县, 率先在全市落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办行制度, 涉农金融机构与1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签订了主办行合作协议, 为其提供金融服务, 并累计发放贷款6 240万元。

(三) 加大信贷支持

一是为精准扶贫注入了大量再贷款资金。截至2015年8月末, 人民银行占用支农再贷款限额9.9亿元, 累放支农再贷款9.4亿元。二是积极引导全市金融机构扶贫, 重点加大信贷投入。截至2015年8月末, 全市发放妇女小额担保贷款0.9亿元、双联惠农贷款8.93亿元、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贷款2.39亿元、农耕文明贷款1.12亿元, 助学贷款9万元, 为贫困群体提供了信贷支持。

(四) 缓解贷款难题

在人民银行庆阳市中心支行的推动下, 人民银行、财政部门、法人金融机构积极落实“降、贴、让”措施, 即“及时落实人总行关于降低支农再贷款利率降低一个百分点的优惠政策, 财政部门给予支农贷款适当贴息, 法人金融机构适当降低支农贷款利率”, 通过三方努力, 切实降低了支农贷款利率, 有效缓解了农户贷款贵问题。

二、金融支持精准扶贫存在问题

(一) 部分金融机构对精准扶贫工作的认识不足, 积极性不高

目前, 庆阳市的国有商业银行仍然以强大的实力和悠久的历史, 在金融业以几乎垄断的市场份额占据不可撼动的地位。国有商业银行信贷权限相对集中, 市县分支机构授信额度普遍较低, 因此, 部分国有商业对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充分, 信贷投放的积极性不高, 在工作开展过程中, 表现出不主动、不积极、不配合, 存在被动应付、敷衍了事的现象, 导致支持精准扶贫工作进度缓慢, 工作任务难以完成。

(二) 个别金融机构与地方政府之间缺乏有效沟通

个别县政府扶贫部门与辖内金融机构之间沟通协调较少, 信息共享不全面, 双方存在“雾里看花”现象。即地方政府的一些扶贫措施未及时告知金融机构, 同时, 金融机构信贷支农的工作措施未及时向地方政府汇报。由于缺乏有效沟通和协调, 导致个别县的精准扶贫工作存在时滞, 工作开展情况不甚理想。

(三) 部分金融机构扶贫方式较为单一

目前全市金融机构对精准扶贫的方式多为信贷支持, 主要表现为向贫困群体发放贷款, 利率水平普遍上浮偏高, 并未降至合理区间, 加之担保基金不足, 个别地方政府贴息不到位, 形成银行欠息挂账, 金融机构发放扶贫的积极性受到影响, 导致贫困群体获得实质性的帮助较少, 未达到金融支持精准扶贫的要求。

(四) 金融服务有待创新

目前, 国有商业银行由于受垂直管理体系限制, 市、县分支机构缺少自主创新能力, 因此, 全市金融机构的产品和服务创新主要集中在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如合水县金城村镇银行推出信贷产品“金灿灿”, 惠及果农722户, 发放贷款5 821万元;合水县农村信用联社推出信贷产品“金果宝”, 惠及果农2 406户, 发放贷款11 090万元。尽管地方法人机构大力开发产品、不断创新服务, 但对贫困群体而言, 这些金融服务仍然难以满足贫困地区群众的需求。

三、金融支持精准扶贫对策建议

(一) 建议金融机构高度重视, 提高认识

人民银行应积极引导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 在深刻领会精准脱贫工作会议精神的基础上, 充分认识扶贫攻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坚定决心和信心, 从讲政治和践行社会责任的高度, 提高认识、创新思路、强化措施、精准发力, 把金融精准扶贫放在心上, 落在实处。同时, 对辖内金融机构精准扶贫工作进展情况定期抽查, 及时发现问题, 提出推进措施和意见, 全力促进金融支持精准扶贫工作。

(二) 建议地方政府建立银政协调机制

地方政府应积极搭建与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平台, 如通过召开银政座谈会等形式, 将政府扶贫部门项目告知金融机构, 为扶贫项目争取信贷支持。同时, 使金融机构与地方政府实现信息共享, 加强信息交流, 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此外, 地方政府应对金融扶贫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及时协调解决, 通过银政之间的有效互动, 推动金融支持精准扶贫工作的高效化。

(三) 建议人民银行积极探索金融精准扶贫方式的多样化

人民银行应结合双联行动, 将扶贫村创建为金融精准扶贫示范村。同时, 引导辖内金融机构建立以人、财、物投入为辅, 以信贷支持和提供金融便捷服务为主的“一对三” (即“行对村”“行对企”“行对户”) 的金融支持精准扶贫模式, 严格落实金融精准扶贫主办行制度。同时, 充分利用现有信贷产品或开发新的信贷产品, 加大对示范村涉农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各类经营主体和农户的信贷支持, 并在信贷政策上予以倾斜, 贷款利率予以优惠, 使贷款期限与农业、企业生产周期和农户需求匹配。

(四) 建议金融机构创新服务, 扩大带动效应

建议金融机构做好涉农项目, 提高贴息贷款占比, 积极开展精准扶贫。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应严格落实利用支农再贷款发放的涉农贷款利率县域不得高于5.85%、非县域不得高于6.85%的要求。辖内各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要切实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 重点支持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涉农企业, 发挥辐射带动脱贫致富的作用。同时, 紧密围绕庆阳市“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庆阳民俗文化产业园、岐黄中医药文化生态园等重点项目, 加大信贷投入。

摘要:2015年1月, 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省调研时强调, 坚决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 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2015年5月, 甘肃省老区脱贫致富工作会议在庆阳市召开。处于发展期的庆阳市, 如何借助金融资源实现脱贫致富, 是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笔者在庆阳市金融支持精准扶贫工作开展情况及成效的基础上, 对存在问题深入分析, 部分金融机构对精准扶贫工作认识不足、扶贫方式单一等是影响金融扶贫效果的主要因素。笔者认为可从地方政府、金融机构、人民银行3方面着手, 建立协调机制、创意服务手段。

关键词:精准扶贫,金融支持,金融创新

参考文献

[1]许锡龙.金融支持扶贫攻坚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农村金融, 2013 (09) :9-12.

3.个人金融扶贫工作总结 篇三

关键词:金融;扶贫开发;实践;思考

我国贫困地区多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普遍受到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薄弱、生态环境脆弱、产业发展不足等多种因素制约,而资金不足是导致贫困地区陷入“贫困恶性循环”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如何充分发挥金融支持与服务作用,探索金融扶贫工作方法和措施,构建金融扶贫路径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一、扶贫开发工作现状

保山市位于云南西部边陲,古称永昌,是云南省开发最早的边疆多民族地区。辖隆阳、施甸、腾冲、龙陵、昌宁一区四县(市),均为滇西边境片区县。全市国土面积1.96万平方公里,山区面积占92%。2014年末总人口258万,少数民族人口25.8万人。

(一)扶贫开发示范项目稳步推进。2011年以来,保山市先后实施了整乡推进项目14个,连片特困地区综合扶贫开发示范项目2个,项目共计规划总投资28.83亿元,覆盖7.48万户,27.83万人,其中贫困户3.35万户,10.51万人。同时,投入资金14.12亿元,组织实施了整村推进项目1329个,实施项目中,除提前下达的2015年度34个行政村整村推进项目在建外,其余1184个项目已全面完工。同时,加快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步伐,全市进行易地扶贫搬迁户达1717户,共计7463人,扶持完成146个乡、563个村、1609个村民小组(自然村)5968户住房困难的农户安居房的建设工程。

(二)扶贫开发资金投入力度不断加大。2011年以来,保山市共投入专项扶贫资金45.84亿元,是“十一五”期间的2.98倍。全市贫困人口从2010年底的65.42万人减少到2014年底的27.11万人,下降了58.56%,贫困发生率由29%减少到12.14%;全市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从2010年的3626元增长到2014年的7626元,4年间累计增加了4000元,增长了2.1倍,年平均增长20.4%;全市生产总值由2010年260.89亿元增加到2014年500.98亿元,累计增长1.92倍,年平均增长17.7%。

(三)产业扶贫开发步伐明显加快。“十二五”以来,保山市共实施产业扶贫项目94个,组建贫困村互助社54个,到户贷款直接扶持农户4.5万户,发展种植业45.39万亩、养殖大牲畜19万头、家禽83万羽、水产40多万公斤。通过项目贷款扶持农业龙头企业66户,培育农民合作社1718个,发展茶叶、核桃等经济作物50多万亩,家禽养殖100万羽,农副产品加工10万吨,辐射带动农户15万户,有力地促进了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带动了贫困群众增收脱贫。

二、金融扶贫工作措施及成效

(一)加大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支持力度

目前,保山市贫困县(区)主要包括隆阳区、施甸县、龙陵县和昌宁县等4县(区),总人口达191.1万人,部分县域自然条件差,生态环境恶劣,工业经济发展滞后,农业生产规模化、现化化水平较低,经济社会发展相对缓慢,是典型的“老、少、边、贫”地区。保山市在推进金融扶贫过程中,结合贫困4县(区)辖区实际情况,通过搭建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园区经济和“三农”发展的沟通交流平台,引导资金注入贫困地区,加大了对农村公路、农田水利、农村饮水工程等基础设施的信贷支持力度。同时,积极支持贫困地区新农村和小城镇建设,切实增强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后劲。截止2015年9月末,保山市金融机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余额75.22亿元,增加20.18亿元,增长36.67%;农田基本建设贷款余额3.49亿元,增加0.44亿元,增长14.38%;水利建设贷款余额4.85亿元,增加0.61亿元,增长14.5%。从贷款的具体的投向看,主要用于支持县乡公路、乡村道路、农田水利、饮水工程等建设项目。

(二)切实改善贫困地区金融服务环境

一是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2010年以来,人行保山中支以改善农村地区支付服务环境为目标,积极推动政府整合财政、金融、通讯部门资源,大力推进惠农支付点、乡镇银行自助设备布放工程建设步伐。截止2015年9月末,保山市惠农支付服务点已建成1,050个,累计办理业务284.92万笔,金额7.61亿元。辖区72个乡镇布放ATM终端842台、POS终端15,706台、发放银行卡395.68万张。使农民群众不出村(寨)就能办理取现、转账、消费、缴费、查询银行卡余额等业务,有效满足了贫困地区农民群众最基本的金融服务需求。二是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机制。在推进金融扶贫工作过程中,为夯实金融扶贫工作基础,人行保山中支以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为切入点,根据农户信用建档覆盖面,在全市72个乡镇中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的创建工作,并根据创建结果,对信用较好的农户给予贷款优惠,切实发挥出农村信用体系在提升贫困地区农户信用等级、降低金融机构支农成本和风险、增加农村经济活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截止2015年11月末,保山市共创建信用乡镇12个、信用村108个,信用农户174,188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30.3%,对已评定的信用农户发放贷款累计19.07亿元,累计优惠贷款利息1,094万元。

(三)充分发挥金融产品的扶贫效应

一是继续推动农户小额贷款产品的运用。从保山市的实际情况看,各农村信用社自行决定小额贷款的额度,对超过农户小额信贷限额,借款人又无法提供有效抵押、担保品的农户贷款,信用社可采取3至5户农民联保的办法发放贷款。农户小额贷款有效地简化了贷款手续,使农户能够在规定的信用额度范围内随时可以获得贷款,为农户生产生营发挥出了有效作用。截止2015年末,保山辖区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余额达28.86亿元,比年初增加1.29亿元,增长4.67%。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占其农户贷款的比重达32.97%,占比较高。二是不断拓宽扶贫贴息贷款覆盖面。按照金融扶贫工作要求,保山市各级金融机构积极配合政府相关部门,认真落实金融扶贫政策措施,加快建立扶贫项目到村到户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扶贫到户小额贷款贴息资金在金融扶贫中的重要作用。截止2015年9月末,保山市金融机构扶贫贴息贷款达3.51亿元,比年初增加403万元,增长1.16%;同比增加0.19亿元,增长6.02%。较2013年增加了0.97亿元,增长38.07%。1—9月,保山市金融机构累计发放扶贫贴息贷款5504笔,金额达2.4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0.32亿元,增长15.18%。

nlc202309010133

三、金融扶贫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经济发展滞后制约着金融的有效需求

目前,保山市隆阳、施甸、昌宁、龙陵等贫困4县(区)经济发展滞后,经济支柱产业优势不明显,经济规模和总量偏小且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多数贫困人口居住在自然条件较差、自然灾害频发、生产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的山区、干热河谷地区以及边境民族地区。受自然条件及生产条件制约,山区脱贫难度大,返贫率高。经济增长中存在产业结构简单,缺乏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高等问题,贫困地区难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优势的产业项目,无法获得更多的信贷资金支持。

(二)贷款成本较高制约着贫困农户的贷款

从实际情况看,贫困农户普遍缺乏生产性和生活性资金,对资金有一定需求,但由于贫困农户自身经济实力较弱,劳动力和抵押物缺乏,增收渠道少,难以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同时,经过调查了解,乡镇政府、金融机构和农户普遍反映扶持额度小和期限短,5万元额度和1年贴息期不能满足农户生产或者创业的实际需求,与农业生产周期不适应;而且下达时间较晚,项目实施中存在“贷款发放时农户不需要、农户需要时贷不到款”的现象。

(三)金融扶贫工作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以保山辖内为例,目前乡镇及以下地区主要存在农村信用社网点和少数农业银行网点以及业务功能单一的邮储银行网点,农业发展银行和有的国有商业银行、地方性商业银行网点未完全覆盖到县级,少数乡镇只有金融流动服务机构。

四、金融扶贫工作政策建议

(一)切实增强县(区)域经济实力

贫困地区要结合当地实际,科学制订“十三五”县域经济产业规划和发展战略,明确经济的主要发展方向,积极实施县(区)域经济一体化,依托主导产业来发展特色经济,改善其弱质性特证,切实提高县(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能力。同时,通过一系列产业政策的制订,形成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竞争力的产业聚集区,增强县域经济对信贷资金的有效需求和吸纳能力。

(二)持续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一是改进信贷管理模式,对贫困地区的机构网点在业务范围、信贷审批、授信额度、利率定价等方面给予特殊政策,同时,加强与当地重点项目和特色产业的对接,有针对性地对扶贫开发进行金融支持,切实提高专业化扶贫水平。二是扩大金融机构网点覆盖面。研究出台鼓励和吸引各类金融机构入驻及设立的办法,对金融机构在当地增设机构网点给予财税优惠,继续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为县域金融服务提供有益补充。同时,继续加大惠农支付服务点和惠农金融综合服务站建设,引导金融机构加快农村地区金融基础设施和硬件服务设施建设步伐。

(三)不断完善金融扶贫政策体系

一是强化政府的引导作用。各级政府要科学制定和推进落实扶贫开发规划,加强对扶贫专项资金的管理和运用,建立与金融部门的沟通协调机制和扶贫信息透明化建设,促进金融机构找准定位,及时跟进,使金融机构能够全面把握金融扶贫的政策和需求。二是切实完善风险补偿机制。在政府层面,应推动设立风险补偿基金,帮助银行业金融机构消化贷款损失。在保险层面,要加强涉农保险的推广,引导和鼓励商业保险公司进入农业保险市场,增加自然灾害、养殖风险等险种,并通过宣传推动、保费补贴等方法,扩大保险覆盖面,分担产业波动风险。

参考文献:

[1]周孟亮.我国连片特困地区金融扶贫体系构建研究,当代经济管理,2015.4.

[2]张广君.金融扶贫模式研究,河北金融,2015.6.

[3]黄彦菁.我国农村金融扶贫体系构建,北方经贸,2013.2.

4.金融扶贫工作汇报 篇四

当前金融机构精准扶贫的难点

(一)自然条件恶劣,金融扶贫风险增加。

特困地区自然灾害频繁,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加之人口增长、不合理的耕作方式、毁林毁草开荒等不合理开发,水土流失日益严重,有的地方已无地可耕,连最基本的生存条件都难以保障。

这些地区致贫因素多,贫困程度深,灾年返贫、因病返贫现象十分普遍。

(二)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落后,金融扶贫成本增加。

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加上长期投入有限,欠账太多,特困地区水利灌溉程度低,公路覆盖面窄、路况差,住房条件差。

全国有3917个村不通电,380万人无电可用,连片特困地区有3862万农村居民和601万学校师生没有解决饮水安全的问题,近10万个行政村不通水泥沥青路。

(三)农村产业结构单一,金融扶贫难度增加。

特困地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缺乏竞争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产业构成以农业为主,粮食生产占主导地位,经济作物等其他产业比重低,农业生产成本高,生产发展水平低,收成少,一旦遇上自然灾害和市场价格下跌,贫困村农业就处于亏本经营的状态,生活上重返贫困或维持低收入水平,难以实现资本积累。

贫困村生产耕作技术低,支撑产业不强、市场接触少、农业产品量小且市场化程度极低,产业规模小、科技含量低、产业链短,导致贫困村产业市场竞争力不强,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

(四)生态环境差,贫困地区信用评级困难增加。

592个国定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60%,农民医疗支出仅为全国农村平均水平的60%,劳动力、文盲、半文盲的比例比全国高3.6个百分点。

贫困村农民长期处在封闭的环境中生活,缺乏科技知识和市场经济意识,缺少农村实用新知识、新技术,家庭经济脆弱,扩大家庭生产投入困难。

贫困村中有一点技能的青壮年人口往往都外出务工谋出路,留守的是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年龄偏大、生产能力偏弱的“三偏”农民,这部分农民“等、靠、要”的依赖思想更为严重。

(五)认识不一,金融扶贫工作推进力度不足。

地方政府对金融扶贫的认识不统一,存在畏难情绪。

扶贫工作涉及部门多,工作协调难度大。

扶贫资金多为财政性资金,条块管理,专款专用。

财政资金作为风险补偿金占比较小,扶贫资金有限,难以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六)手段乏术,金融生态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足。

由于信息不对称,贫困地区农村生产要素市场发展滞后,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非上市企业股权等“五权二指标”要素无法有效交易和流转,资产评估难、流转难、变现难,要素价格发现功能难以实现,加剧了银行与农户、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抑制了金融资源的及时介入。

信用等级较低,贫困地区生态环境改善、信用体系建设较缓慢,市场主体信用等级偏低,合格的贷款主体较少。

(七)配套不够,金融机构参与扶贫开发工作动力不足。

针对贫困地区的差异化金融监管政策、货币信贷倾斜政策配套不够,金融机构将资金用于贫困地区的动力不足。

专项财政税收扶持政策配套不够,目前还没有针对贫困地区专门的风险补偿、税收优惠、财政奖励、费用补贴等政策。

现有扶贫专项资金专项投入与贫困地区需求配套不够,由于扶贫对象多,有些地方为了兼顾公平,难免存在“撒胡椒面”式的安排资金项目的问题。

(八)认识误区,贫困户的内生需求不足。

贫困地区农户产业发展选择较难,增收渠道单一。

从笔者的调查情况看,贫困地区农户贷款的需求分别为大件生产设备的采购、建房、婚丧嫁娶、大病住院、子女上学等,日常对贷款的需求并不迫切。

有些贫困户仍然抱着依赖政府“输血”式救济的老观念不放,有些贫困户甚至有“金融扶贫是国家救济,可以借钱不还”的错误想法。

金融机构精准扶贫的对策

(一)精准管理,创新扶贫开发体制机制。

着力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三位一体”扶贫格局,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一是充分发挥差别化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的正向激励作用,增加贫困地区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

改进和完善支农、支小再贷款管理方式,发挥再贷款杠杆作用,调动贫困地区农村信用社、邮储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信贷投入的积极性。

加大贫困地区信贷投入,鼓励和支持贫困地区县支行新增可贷资金主要留在当地使用。

建立“政银企”合作平台,与贫困地区当地政府签署扶贫开发合作协议,结合当地产业基础及未来经济发展导向,重点加大对当地龙头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提供专业、系统和全面的金融服务。

二是把深入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办行制度作为开发式扶贫的重要抓手,推动扶贫小额信贷业务增量扩面,着力提升扶贫小额信贷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继续引导金融机构灵活创新信贷管理机制,拓展抵质押范围,大力推进符合贫困地区多样化发展需要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

三是调动多方资本与银行信贷资金协同扶贫。

发挥好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重点是整合各类扶贫资金,创新投入方式,发挥财政资金在信用增进、风险分散、降低成本等方面的.作用。

健全政府资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小微企业和涉农主体担保体系。

探索建立扶贫开发专项基金,基金来源可以参照农田水利建设资金计提办法,按照当年实际土地出让收益的一定比例计提。

(二)精准施策,建立农村扶贫金融组织体系。

一是建立分层次、广覆盖、高效率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加强贫困地区服务渠道和能力建设,适量增加贫困地区营业网点,发挥物理网点+电子银行+代理渠道优势,进一步延伸服务网络,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让贫困地区农户实现“足不出村”的基础金融服务。

二是运用“金融+”,将金融机构自身优势与扶贫政策相结合,探索创新扶贫贷模式,推动信贷资金流向当地产业、农户发展最需要的地方。

三是构建“人在网中走,档在格中建,格格有服务”的金融服务新格局。

积极发挥网络优势,借助政府网格化信息平台,搭建基层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的桥梁。

结合“扶贫贷”推进金融服务网格化,提升扶贫功效,填补服务空白。

(三)精准发力,高标准选定金融支持项目。

一是大力支持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贫困地区农业农村生活条件。

农村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政府财力有限,公路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成为制约地方经济发展的瓶颈。

积极支持特困地区的水利、公路、棚户区改造和整体城镇化建设,着力改善贫困地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二是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贫困地区特色优势产业。

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业小企业,积极支持贫困地区畜禽、茶叶、中药材、蔬菜、水果等特色产业,着力推进优势农产品向优势产业集中、生产加工向龙头企业集中,走“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之路,带动贫困地区农民增收致富。

三是积极支持贫困地区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搞活农产品流通。

(四)精准滴灌,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

一是创新农村生产要素担保方式。

农村“五权二指标”即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水域滩涂养殖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房屋民有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和耕地占补平衡指标。

积极稳妥开展农村“三权”抵押试点,创新“三权”抵质押金融产品。

鼓励将法律法规不禁止、产权归属清晰的农村集体房屋、土地等不动产,机器设备、产成品等农村资产都纳入担保品范围充分激活农村沉睡资产,扩大农业企业抵质品范围。

二是创新易地扶贫搬迁模式。

结合扶贫搬迁项目“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的特点,按照“政府主体、实体承贷、独立审贷、择优选贷”的模式,确保易地搬迁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

以土地为抓手,通过土地增减挂钩政策解决金融扶贫贷款的还款资金来源,将拆旧区具备复垦条件的集镇、村庄、农村居民点和零星分散的宅基地,纳入拆旧区规划,与区位条件好、发展较快的城镇建新区组成挂钩周转项目区,并允许土地培养挂钩指标在省内实现价值互换、有序流转。

三是加强银行、保险、融资担保机构的业务合作,形成三者之间的协同效应,充分发挥政府、市场、中介组织的作用,探索助农贷、助保贷、助贫贷等信贷产品,分散和缓释三农信贷风险,有效支持农村实体经济的发展。

(五)精准搭桥,实施智力式扶贫。

一是提供信息支持。

充分发挥金融机构的客户优势、信息优势,为贫困地区招商引资提供信息、牵线搭桥,搭建“融资+融智”的创富平台,帮助当地引进一批“两型”产业项目,增强发展后劲。

二是大力开展科技培训。

聘请农、林、特、畜牧等专业技术人员,以使用技术培训为重点、以产业扶贫为目标,培训新型农民,达到一户一个科技明白人,积极实施“雨露计划”工程,提高贫困农民外出就业和稳定增收能力。

三是持续开展送金融知识下乡活动。

加大贫困地区金融知识宣传培训力度,捐赠科普、农业、创业、管理等文化书籍和光碟,帮助贫困地区群众提高文化水平,增长金融知识,使农民学会金融致富。

(六)精准扶持,推进贫困地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一是加快贫困地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完善农村信用环境评估体系建设,完善农户信用信息征集与评价,加快建立贫困地区市场经营主体电子信用档案,健全针对市场经营主体的信用评价体系。

二是深入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以及“贫困地区示范户”、“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等创建活动,严厉打击各种逃废债行为,不断提高贫困地区各类经济主体的信用意识,营造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

三是培育贫困户珍惜个人信用的意识。

5.金融扶贫工作座谈会总结 篇五

座谈会上,平山、赞皇、灵寿、行唐等4个贫困县以及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建设银行、人保财险等14家金融机构交流了工作开展情况和创新开展金融服务的经验,并围绕当前金融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今年以来,我市有关金融机构积极调整信贷结构,主动服务扶贫工作。平山、赞皇、灵寿、行唐四个贫困县在建立服务体系、搭建融资平台、发展农业保险、推动企业上市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截至8月底,4个贫困县各项贷款余额221.47亿元,同比增长22.6%,高于全市贷款增速4个百分点。全市扶贫小额信贷余额2.17亿元,比年初增加1.77亿元。平山白鹿温泉、灵寿益生环保先后在“新三板”挂牌上市。

与会人员一致认为,我市金融扶贫工作尽管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贫困地区金融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金融扶贫创新能力较弱,经济组织和贫困群众发展产业贷款难等问题。

6.个人金融扶贫工作总结 篇六

在一年工作中,我主要负责扶贫办日常工作,在领导的关心和同事的协助下,上比较圆满地完成了自己所承担的各项工作任务,在政治思想觉悟和业务工作能力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为今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了优良的基础,现将一年来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自身学习,提升个人素质

首先是认真加强思想政治学习,不断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同扶贫办保持一致,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在基层的路线、方针政策,主动参加上级和本单位组织的各种学习活动,把永葆党员先进性与提升自身思想政治素质有机结合起来,坚持“学中改,改中学”。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提高了党性认识、增强了自身政治素质、改进了工作作风。其次是继续加强专业知识学习,不断充实扶贫开发业务知识。进入扶贫办工作后,冲锋在消除贫困的第一线,能够更加直接地为广大贫困群众服务;一方面,虚心向领导和其它同事请教;另一方面,继续学习有关扶贫开发方面的书籍杂志,努力使自己的扶贫业务知识有一个全面的提升。

二、认真履行职责,主动开展工作

扶贫办工作是完全服务性质的工作,工作中要做到“三勤”即嘴勤、手勤、脚勤:在接待群众来访办事时,做到耐心向其解释清楚,或帮其联系驻村干部、经办人,帮其查看档案资料等,树立好政府窗口的形象;在扶贫业务工作上,我主要负责资料整理、各类报表数据统计。数据处理工作任务重、责任大、专业性强,我始终坚持工作不分轻重大小,不分彼此厚薄,都力求用最少的时间,做完做好各项工作。

三、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7.金融扶贫的政策研究 篇七

农村金融扶贫, 就是借助市场的力量, 创造一种新的激励机制和金融机制, 让贫困农户能够依靠自身力量, 有尊严地脱贫致富。这种模式有效地发挥了金融杠杆的作用, 改变传统单一的扶贫模式, 将生活式扶贫转变为生产式扶贫, 将救济式扶贫转变为资本式扶贫, 将对外争取单一式扶贫转变为对外争取和自力更生共建式扶贫。

二、我国选择金融扶贫的原因

(一) 金融扶贫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

近年来虽然我国经济平稳发展, 扶贫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我国仍然是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 拥有7000多万的贫困人口。我国依然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这就决定了我国不可能像发达国家那样采用普惠式的扶贫政策。发达国家的国家财政能力强, 贫困人口少, 采用高福利的普惠式扶贫可以取得良好的减贫效果。而我国贫困人口众多, 国家财政能力有限, 只能利用金融扶贫政策帮助贫困人口脱贫。所以, 现阶段我国实行金融扶贫是符合我国国情和发展实际的。

(二) 产业扶贫导致金融扶贫的产生

我国的贫困人口比较多, 必须依靠产业的发展进行脱贫, 产业的发展必然要依靠政府的指导与金融扶贫的资金支持。资金支持对于偿债能力比较差的贫困户至关重要, 只有有了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 贫困户才能更好的去发展产业, 尽快的脱离贫困。只有真正的将产业扶贫落到实处, 才能帮助贫困人口脱贫, 产业扶贫在初期必要要依靠金融扶贫的支持。

三、金融扶贫的制度保障

金融扶贫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 我国必须建立完整有效的金融扶贫制度, 健全的制度是金融扶贫取得良好效果的保障。

(一) 精准定位扶贫对象是金融扶贫的前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资本的逐利本性使得金融资本不会自动瞄准和流向贫困地区, 并形成天然的“自阻力”。精准定位扶贫对象, 建立贫困人口的档案, 确保资金的准确流向是扶贫工作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金融扶贫能否收到预期的效果, 与基层的村干部建立的贫困档案息息相关, 能否公正、公平的建立贫困档案, 建立合理的贫困人口划分标准与制度是关键。只有找到贫困人口, 找准贫困人口, 才能精准扶贫, 精准扶贫是金融扶贫的前提。

(二) 建立贫困人口的信用担保体系是关键

贫困人口之所以无法取得金融贷款, 关键在于没有信用担保。在金融扶贫过程中创新担保方式是关键, 在担保方面积极采用多户联保、“公司+农户”、自然人担保、林权抵押、房地产抵押等担保方式, 创新贷款担保模式。只有引入多种担保方式才能有力的保障金融扶贫的实施与推行。贫困人口贷款的一大阻力就是偿债能力比较差, 贷款风险比较大, 金融机构往往不愿意将款项贷出。只有创新担保方式, 降低贷款风险, 才能有效的实施金融扶贫。

(三) 加强指导监控是保障

将资金贷给贫困人口, 风险是比较高的, 因为贫困人口的盈利能力比较差。金融机构想要规避风险, 必须加强监督与管理。具体的做法主要包括:一是严格贷款准入, 对不符合该行贷款条件的申请不予受理;二是加强贷前调查和贷中审查, 确保贷款安全发放;三是加强贷后管理和服务, 降低贷款资金风险。同时, 金融机构应安排专人与村干部一起指导监督贷款的使用, 确保贷款的安全与收益性, 真正做到以金融扶贫带动脱贫致富之路。

四、金融扶贫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 过分强调政绩化, 忽视扶贫实效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扶贫工作, 地方的官员往往将本地区盈利能力比较好的贫困户作为脱贫典型进行报导。将扶贫资金用于这些盈利能力比较好的贫困户, 形成自己的脱贫政绩, 忽视了真正的贫困人群。政绩化工程会造成金融扶贫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 造成资源的浪费, 不能做到真扶贫, 扶真贫。

(二) 贫困地区产业发展落后

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落后, 没有自己的特色产品能够实现销售, 从而无法实现自我的脱贫。没有好的开发项目, 金融扶贫的资金都无法运用, 从而无法真正的从“输血”式扶贫走到“造血”式扶贫。真对无法以金融扶贫带动产业扶贫的地区, 不能盲目的推行金融扶贫, 否则只能造成资源浪费, 给金融机构带来大量的不良贷款, 给国家造成巨大的损失。金融扶贫也要因地制宜,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不能盲目。

(三) 农村信用环境差

贫困人口的信用档案尚不健全, 记录系统不完善, 部分农户、涉农企业缺乏诚信意识, 依然有故意逃债的倾向。更重要的是还没有建立系统的农村信用评级机构, 导致金融机构构对农户和涉农企业的信用信息掌握不充分。从而影响金融扶贫的推进。建立贫困人口的信用评级制度, 是金融扶贫的助力器。

五、建议与措施

(一) 金融扶贫资金来源多样性

金融扶贫资金不应当只来源于国家的财政拨款, 还应该来源于社会大众的集资以及企业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多元化的资金组成可以增强扶贫资金的力量, 同时多元化的资金组成还可以有利于扶贫资金使用的监督。同时, 多元化的资金来源可以降低金融扶贫的风险。

(二) 金融扶贫资金使用规范性

金融扶贫资金使用是否规范是能否取得扶贫效果的关键。要做到真扶贫, 扶真贫, 就要让扶贫资金使用规范。要建立专门的部门对扶贫资金进行监督与审计, 保证扶贫资金能够精准化的扶贫。规范的引导金融扶贫可以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 同时可以降低金融扶贫的风险。

(三) 政府应当加强金融扶贫的政策激励

商业金融资金天生具有逐利性, 而将资金运用到贫困地区, 往往与金融机构的盈利性相悖。所以, 在金融扶贫中我们加强对扶贫机构进行政策激励。同时, 加强政策性金融扶贫, 政策性金融不以利润为目标, 不追求利润最大化, 按政府的意图安排金融活动, 具有指令性、公益性、长期性。

参考文献

8.个人金融扶贫工作总结 篇八

从2013年开始,科左中旗扶贫办连续5年每年拿出1000万元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用于科左中旗“金融扶贫富民工程”贷款的补偿担保本金,选定有实力的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左中分行合作,将按担保补偿金总额10倍左右放大贷款额度。2013-2017年,科左中旗安排“金融扶贫富民工程”贷款平均每年不低于1亿元,以后逐年递增,主要用于贫困地区发展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

从2013年起把全旗现有的《省级领导干部联系贫困旗县扶贫开发(2013—2017年)》所选定的贫困嘎查村和自治区、通辽市批复的扶贫龙头企业作为重点,进行扶贫贷款专项投放。首先在旗委政府初步指定的36个贫困嘎查村,倾斜于养殖小区、养殖大户、曾经扶持建有棚舍户,同时在2014年“三到村三到户”项目嘎查村进行试点发放,启动实施“金融扶贫富民工程”,并逐步扩大辐射面。

一、贷款原则

一是有优势主导产业,带动作用强,有适合于贫困家庭为单元进行生产经营的短、平、快项目。二是坚持整村推进,不撒胡椒面,结合新农村建设,以曾经扶持但又缺乏后续发展资金的嘎查村及2014年开始实施“三到村三到户”项目嘎查村为重点。三是选择两委班子团结务实、工作积极主动、有较强工作能力,现具备棚舍窖池,有一定养殖基础的嘎查村。四是乡风民俗淳朴,村民有良好借贷信誉,资金放得出、收得回、转得开、效益好,所贷资金能够全部用在生产发展上。贷款额度主要根据客户提供抵押担保情况、生产经营状况、偿债能力、贷款真实需求、信用状况等因素确定。扶贫龙头企业最多可贷3000万元;养羊单户1—3万元;养牛单户3—5万元。根据贷款项目生产周期、销售周期和贷款对象综合还款能力等因素,合理确定,一般不超过3年,并可随借随还、周转使用。

二、贷款流程和担保方式

“富农贷”业务的基本流程为:一是农户自愿申请,村委会受理、推荐,乡镇核查、推荐;二是旗扶贫办审定、推荐、旗农行排查“征信”后,组建的工作队入户调查、确定贷款户名单;三是农行左中支行审查审批、发放贷款;四是扶贫办配合左中支行开展贷后管理,农行左中支行回收贷款;五是嘎查村的书记、村长、会计以自然人的身份与农行签订协议实施担保;六是嘎查村村长与农户签订反担保协议书,有效降低贷款风险;七是贷款户每3—5户自愿结成一个互助联保小组,每个互助组至少有一户特困户,管理和操作“金融扶贫富民工程”贷款的保证按期回收。

自2013年12月份至今,该旗已发放金融扶贫富民贷款11129万元,率先完成金融扶贫富民工程第一批贷款发放工作,投放总量全区排名第一。其中“富农贷”累计发放贷款7129万元,覆盖20个嘎查村、1764个农牧户;“强农贷”累计发放4000万元,支持企业2家,现已购进基础母牛超过3000头、基础母羊超过12000只。同时,该旗在100个“三到村三到户”项目嘎查村,启动第二批次金融扶贫贷款工程,目前,正在做前期准备。

三、采取的措施

(一)加强领导。为全力做好该旗金融扶贫富民工程,旗委旗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金融扶贫富民工程”工作,结合实际制定《科左中旗金融扶贫富民工程实施方案》,成立由旗长为组长、副书记、副旗长为副组长,扶贫、财政、金融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全旗“金融扶贫富民工程”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具体负责“金融扶贫富民工程”协调与管理工作,对全旗“金融扶贫富民工程”实行专项推进。

(二)强化配合。旗扶贫办与旗农行积极协作,对金融扶贫项目嘎查村的干部和苏木乡镇分管扶贫工作的领导进行业务培训,为顺利开展此项工作打好基础。旗扶贫办考虑到项目嘎查村申请办理贷款时发生的旅差费,采取报销期间发生的油费措施,减轻项目嘎查村经费压力。并协调相关苏木镇,选派1—2名干部或村官,幫助旗农行办理贷款业务,从而加快贷款发放速度;为降低贷款风险,提示嘎查村贷款户要采取反担保、小组互联保和贷款户全体联保等担保形式,确保资金安全运行,真正发挥扶贫专项资金的“杠杆”和引导作用。

(三)明确责任。按照“政府主导,扶贫承担、农行支持”的原则,苏木乡镇实施具体工作。旗扶贫办、旗农行与相关苏木乡镇、嘎查村签订四方协议书,明确责任和义务,保障金融扶贫贷款运行流畅有效;由旗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牵头,组织扶贫办、财政局、农业银行、监督部门等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部署相关工作计划,统一具体宣传内容和口径,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和困难。

9.扶贫个人工作总结 篇九

一、扎实做好“双向对比制度”。为了确保建档立卡贫困学生能及时享受资助政策,开学前,教体局根据上期对比数据要求学校通知其学生和家长本学段应享受的教育资助政策,特别是县域外就读的学生,避免出现错助,漏助的现象发生。开学后进一步和扶贫数据进行对比,确保未申请和新增建档学生及时落实资助政策。目前此项工作正在开展中。

二、扎实做好资助政策宣传,为确保资助政策宣传无死角,各学校在每个村、每所学校张贴资助政策宣传海报,并定期检查,及时进行更换。同时要求各学校严格落实“两课”“两封信”“两回执”,切实做到资助政策宣传全覆盖。

三、扎实做好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分包制度,为了确保教育扶贫政策落到实处,教体局制定了分包制度,各党组和相关股室包学区和县直校,学校包村、教师包户,做到了每个贫困户都有一名教师分包,帮助其讲解政策、落实政策。

四、扎实做好大家访活动,为进一步落实教育扶贫工作,切实推动教育扶贫工作更加精准到位,教育系统每学期开展一次“教育扶贫大家访”活动,对所有建档立卡学生做到摸实情、零漏助;要补弱点,切实提高群众对教育扶贫政策的知晓度和满意度。

五、扎实做好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工作,加强部门联动联控,加强对残疾儿童、学习困难或厌学学生、农村留守儿童和孤困境儿童的关爱和教育,防止学生失学;合理办好农村小规模学校,严格学校撤并,防止因上学远和上学难失学。加强家庭教育,发挥家长委员会作用,履行监护责任,推进家校共育。

10.扶贫攻坚工作个人总结 篇十

扶贫攻坚工作个人总结1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中国百年未有之大飞跃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交汇于此……

根据分析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强决心,更高举起改革开放大旗

在这里用了更高两个字,能够看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强决心,并在后续用一个个鲜活的例子表明了坚定态度。站在改革开放40周年这个历史节点上,对改革开放的最大致敬,就是创造新的更大奇迹;对历史的最好纪念,就是书写新的辉煌历史。

二:以“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战略定力,心无旁骛推动高质量发展

纵观中国经济,“定力”二字贯穿始终。保持定力,要有高瞻远瞩的战略判断。有定力,就能沉得住气、稳得住神,不为外界所扰。有定力,就能全神贯注、专心致志,不计一时得失。这样中国的经济肌体在新陈代谢中充满活力,中国经济巨轮在劈波斩浪中行稳致远。

三:以“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深厚情怀,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总书记的心永远和人民牵动在一起,从吃饱穿暖,到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从强调物质增长到注重公平正义……民生工程扎实推进,不断织就人民幸福线。

四: 以“弄潮儿向涛头立”的使命担当,为伟大事业掌舵领航

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时刻,总书记率领8900多万中国共产党人以一往无前的担当精神,在风雷激荡的时代大潮中续写百年大党自我革命的壮丽篇章。理想信念不变,以最高规格大会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反腐决心不变,前三季度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处分40.6万人;担当作风不变,脱贫攻坚、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等各条战线涌现更多共产党员攻坚克难身影……

五:以“风物长宜放眼量”的宏阔格局,开辟大国外交新境界

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眺望新的奋斗征程,一个个重要时间节点,是我们继续前行的坐标。坚信,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沿着100年伟大复兴之路、70年社会主义建设之路、40年改革开放之路接力探索、接续奋斗,一定能够再次写下无愧于历史的答卷。

扶贫攻坚工作个人总结2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也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年。脱贫攻坚战已经打响,这是一场硬仗,也是一次对我们党员干部的重要考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扶贫开发同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真正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只有做实党建工作,以基层党建为引领,脱贫攻坚工作才能形成强大合力,发挥好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力量引领精准扶贫,才能确保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是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进一步推动各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冲在一线、英勇奋斗,进一步推动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先锋模范作用,确保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二是要注重基层党组织建设,创新村干部培养选拔机制,可以从致富能手、农民经纪人、外出务工返乡农民党员等人群中选拔优秀人才担任贫困村的村党支部书记。积极选派第一书记到贫困村任职,深入开展服务型党组织创建活动。要加强对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的再教育,组织政策再学习、村情再了解、民情再熟悉、贫情再研判,推动问题整改见底清零。人才帮扶到位,选拔优秀干部,选调扶贫优秀队伍深入脱贫攻坚主战场,出实招,谋新路,探索稳定长效的脱贫致富之路。

三是要继续整合帮扶队伍。划分片区,落实包保责任,精心组织开展帮扶干部培训工作,提高帮扶实效。要全力整合社会力量。协调各级帮扶单位进村入户帮办民生实事,深入开展帮扶活动,在技术、人才等方面给予支持保障。

四是要坚持调度督导相结合,加紧组织有关力量开展实地督导,目前脱贫攻坚中还存在作风不实现象,有的拖拖拉拉,情况弄不清、工作没思路;有的敷衍应付,工作抓而不细、抓而不实,仍然在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组织纪检部门要深化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推进脱贫攻坚做实做细,决战之际,绝不允许任何形式的虚假脱贫、数字脱贫;同时要把基层减负各项决策落到实处,让脱贫攻坚一线干部心无旁骛干事创业。党建发力,继续强化组织建设,全力整合各方资源,持续加强作风建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立愚公开山之志,下足绣花之功,尽锐出战攻克脱贫攻坚大决战。

脱贫攻坚战是检验党员干部政治忠诚的试金石,是彰显初心使命的考试卷、发扬斗争精神的主战场,广大党员干部要认清形势,强化政治担当,对标对表、砥砺践行、攻坚克难,将抓党建促决战决胜脱贫做实做细,抓好抓牢。

扶贫攻坚工作个人总结3

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脱贫攻坚越到最后越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抓党建促脱贫攻坚是组织部门的职责所在,责任所在,要在抓党建促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中彰显组织力量组织担当组织优势,为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抓党建促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要践初心担使命,扛起决战决胜的政治责任。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完善和落实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制度机制,加强贫困地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进一步推动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先锋模范作用,确保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抓党建促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要育人才聚贤能,打造担当作为的干部队伍。要激励引导广大干部勇于担当、凝心聚力投入脱贫攻坚的战斗。重视在脱贫攻坚一线考察、识别干部,着眼实战加强脱贫攻坚干部培训。强化基层人才支撑,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调优调强基层两委班子,充分发挥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作用,多措并举强化能力建设、组织建设,建立起一支责任心强、战斗力高的脱贫攻坚人才队伍。

抓党建促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要加强作风建设。“脱贫攻坚,从严从实是要领。”打赢这场硬仗,坚持从严抓好基层党组织作风建设是关键。工作扎不扎实、作风硬不硬气,群众满意度始终是衡量的重要标尺,脱贫工作既是体现一级党组织能力水平的政治任务,更是检验基层党员干部作风的时代考题。决战之际,推进脱贫攻坚做实做细,绝不允许任何形式的虚假脱贫、数字脱贫;同时要把基层减负各项决策落到实处,让脱贫攻坚一线干部心无旁骛干事创业。

扶贫攻坚工作个人总结4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在这个决定胜败的紧要时刻,要打赢脱贫攻坚战,就需要纪检监察机关铁一般的担当,铁一般的纪律,铁一般的手腕把监督抓实抓细抓到位,才能够取得脱贫攻坚最后的胜利。

一要督促政策措施落实到位。重点加强对“两不愁三保障”特别是“三保障”、脱贫摘帽后“四不摘”、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易地搬迁后续扶持,以及复工复产中优先使用贫困地区劳动力等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推动保持脱贫政策连续性稳定性,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影响。

二要继续加强扶贫领域腐败和“四风”问题的专项治理工作。将工作重点聚焦于作风建设,重点解决脱贫攻坚全过程中的“四个意识”不强、责任落实不明确、工作措施不精准、工作作风不扎实、资金使用不规范、考核评估不严格等突出问题。以作风建设为抓手,全面开展脱贫攻坚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的专项治理工作,着重解决不作为不担当、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虚假脱贫、数字脱贫等突出问题。加强对专项资金使用的监督,推动落实资金项目使用公示制度,完善资金绩效考核,提高使用效率和效益,将资金使用阳光化,消除微腐败根源。

三要继续加强监督查处力度。广开监督渠道,广泛收集线索,切实做好脱贫攻坚重点领域的督察督办,对每一笔扶贫资金,每一个扶贫项目,每一个扶贫政策进行全覆盖式的监督。对有的地方出现的盲目乐观、松口气、歇歇脚的现象,要加强监督检查和谈话提醒。对群众反映强烈的腐败问题,要以零容忍的态度快查严处。对违纪违法人员点名道姓通报曝光,并实施“一案双查”充分发挥警示震慑作用,警醒众人心存敬畏,切实维护群众利益。脱贫是全面小康的重中之重,是必须完成的硬任务。为保障脱贫攻坚取得最后的胜利,实现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

纪检监察机关要做好脱贫攻坚工作的监管,切实履行监督职责,把监督抓到底抓到位,确保脱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为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保障。

扶贫攻坚工作个人总结5

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指出,今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要千方百计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脱贫攻坚已经到了攻克最后堡垒的阶段,要巩固好当前脱贫成果,各级各部门要立足职能职责,紧紧围绕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各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强化监督、全程监督,切实把监督抓到底、抓到位,确保脱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为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保障。

强化监督,压实责任。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党全国全社会共同努力下,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当前,脱贫攻坚进入冲刺阶段,每一天都是倒计时,时间紧,任务重,各项工作任务更重、要求更高,更加需要党员干部坚定信心、埋头苦干。各级党委要把脱贫攻坚作为检验“四个意识”强不强、践行“两个维护”觉悟高不高的一把标尺,坚持问题导向,加强精准监督,推动有关部门层层传导压力、落实落细责任,推动各项政策措施落地生根。

督促落实,巩固成果。重点加强对“两不愁三保障”特别是“三保障”、脱贫摘帽后“四不摘”、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易地搬迁后续扶持,以及复工复产中优先使用贫困地区劳动力等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推动保持脱贫政策连续性稳定性,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影响。对政策落实情况,要跟踪评估考核,提高群众监督参与度,使监督更有力、更精准,保证群众受益。及时纠治“虚假式”脱贫、“算账式”脱贫、“指标式”脱贫、“游走式”脱贫等问题。

坚定信心,时不待我。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越到紧要关头,越要坚定必胜信心,越要有一鼓作气的决心,尽锐出战、攻坚克难,不获全胜决不收兵。脱贫攻坚任务能否如期完成,脱贫攻坚战果能否持续巩固扩大?在越是冲刺之际、越是收官之时,就越要咬紧牙关坚持到底,善始善终、善作善成,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劲,坚持问题导向,履行好监督责任,增强监督实效,推动脱贫攻坚政策措施不折不扣落到实处,以担当作为的扎实行动保障脱贫攻坚决战决胜。

11.扶贫金融试水市场化 篇十一

这种特殊的招聘标准,正是中和农信把握贷款风险控制的秘诀之一。自成立以来,中和农信目前拥有客户16万,累计向国内农户发放了50多亿元贷款,至今拖欠未还的不到700万元,不良率远低于四大国有银行。

但是在十多年前,中和农信和国内其他的扶贫机构并没有什么两样。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国务院扶贫办启动金融扶贫改革试点,尝试对依靠政府资金生存的输血式扶贫模式进行改革,探索一种可持续发展的造血式扶贫,中国扶贫基金会小额贷款项目这才应运而生,2008年该项目部被“转制改企”为中和农信。

中和农信市场化扶贫经验,已经引起相关部门注意。在今年10月15日召开的“新时期金融扶贫论坛上,国务院扶贫办主任范小建表达了对中和农信模式的认可,同时表示深化扶贫贴息贷款改革,大力支持小额信贷。

金融贷款改革在即

《中国新闻周刊》从多个渠道获悉,政府将在近期考虑让开放村镇银行、民营小额贷款公司运作扶贫贴息贷款,并先行在部分地区建立信用户、信用村试点,让民间机构在金融扶贫中料将发挥更大作用。这意味着过去数十年来,以政府为主导的金融扶贫思路即便迎来大调整。

中国的扶贫任务仍然艰巨。按照政府划定的人均年收入2300元的贫困线,截至2012年,中国农村地区的贫困人口仍有9899万人之多。在整个扶贫工作中,金融扶贫的难度尤为突出,资金从农村流出的速度依然很快。据银监会估算,从1994至2006年,农村资金净流出数量达1.2万亿元。

中国扶贫基金会会长段应碧对《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表示,国内外经验证明,要想为贫困群体提供金融服务,就必须有区别于传统金融体系的创新思路和做法,也必须得有创新的扶持政策与发展环境。

段应碧所说的创新的政策的环境,主要是相对过去以政府和国有机构为主导的扶贫思路而言,他主张引入民间力量、特别是民间资本,采用市场化的方式扶贫。

但改革的步伐并未大踏步迈开。财政部曾在2001年出台《扶贫贴息贷款管理实施办法》,提出扶贫贴息贷款主要用于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支持能够带动低收入贫困人口增加收入的种养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市场流通企业,以及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此后,中国农业银行被授权独家运作扶贫贴息贷款,国内金融扶贫的资金格局也大致形成:以扶贫贴息贷款为主体、小额信贷和其他资金互助形式为补充。不过,这项办法的实施效果并不如人意,贴息贷款规模一直做不大,最低的时候,一年还不到100亿元,农户也很难直接获益。

7年后,扶贫办会同财政部、人民银行和银监会全面改革了扶贫貼息贷款管理制度,决定下放管理权限,扶贫贷款和贴息资金从由中央管理,改为由省、县管理。同时,地方可自主选择金融机构,金融机构由过去独家承担扶贫贷款任务的农业银行,扩大到所有自愿参与扶贫工作的银行业金融机构。

围绕着扶贫贴息贷款的两次的改革,都是以政府和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为主导,尽管此间,扶贫贴息贷款成倍增长,但是农村资金面总体紧缺的情况并未得到根本改观。

据《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2012》,截至2012年底,国内金融机构农村贷款余额仅占全国各项贷款的23%,其中,农户贷款在农村贷款余额的比重不足四分之一。范小建认为,农村可贷资金总体规模仍然偏小,农户贷款门槛高,审批程序多,程序复杂,贷款难的问题仍然存在。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在制定“非公经济36条”时(2005年初颁布),草稿中曾建议允许民间资金发起设立各种股份制的小型金融机构,用于对小企业、微企业发放贷款,特别是解决农户贷款难,重点是贫困地区农户贷款难的问题。但在最后的定稿中,“发起”变成了“参股”,错失让民营企业搭建农村小微金融网的机遇。

转机直到2013年才再次出现。今年6月28日,新一届政府召开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第一次前提会议,进一步提出了完善金融服务,推进农村微型金融工作的新思路。10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要积极探索政府购买社会服务,金融机构等参与扶贫开发的有效做法。

“最低端的金融”如何做?

中和农信或将成为下一步改革的样本。

“我们面向的客户都是商业银行不愿意、也难以服务到的人群。”中国扶贫基金会副秘书长、中和农信总经理刘冬文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记者。中和农信目前是国内唯一一家把主要客户定位在农村中低收入人群的小额贷款公司。刘冬文笑称,自己从事的是最低端的金融。

最低端的金融,也是最难做的金融。

由于贫困农户居住分散,单笔贷款额度小,又缺乏合格抵押品或公职人员担保,成本高,风险大,一般商业性金融机构都不愿意接手。即使是这几年迅速发展的小额贷款公司,因其商业性特点,出于盈利考虑,也只是在县城给一些大户和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支持。

中国农业银行农村产业金融部副总经理张俊峰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贫困地区尚未形成分工合作的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小额信贷、保险、担保、产业发展基金等多层次、全方位金融体系,导致现行农村金融服务难以覆盖更多的贫困群体,产品和服务方式与贫困地区的金融需求存在一定的错位。

中和农信成立之初,由于有着中国扶贫基金会的半官方背景,绝大部分资金都是来自政府资金、商业银行贷款,以及中国扶贫基金拨付的捐款。但是如果一直依赖于捐赠和政府机构输送资金,也就丧失了市场化改革的初衷和意义。

眼下,来自中国农业银行、北京银行、招商银行、渣打银行的商业批发贷款占了企业资金来源的60%以上。在刘冬文看来,一家公益性小额贷款公司的能否按照市场化的方式持续运营,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就是看它的资金来源的商业途径的占比,占比越高,说明在市场上的生存能力越强。

目前,中和农信从商业银行获取的贷款利率,基本上是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上浮10%,加上支付给担保公司的相当于贷款额1%到1.5%担保费用,以及公司的管理运营成本,最终向农户发放贷款的年利一般在13%到14%,且均为无抵押信用贷款。

尽管与农户从中和农信获取的贷款利率看似较高,但是对于过去贷款无门的情况,仍属进步,而且,中和农信的贷款利率普遍低于市场上小额贷款利率。据甘肃扶贫办调查,由于县域及以下金融机构少,农民不仅难以获得贷款,涉农贷款利率更高,普遍上浮过50%,有的贫困村十几年没有获得国有银行贷款。

目前,中和农信对农户贷款的单笔贷款金额平均不足万元,而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小额贷款公司的平均单笔贷款额度超过100万元。目前,中和农信的小额信贷业务已经覆盖了全国15个省的90个县,其中绝大部分为国家级贫困县。

高昂贷后管理成本,是小额贷款另一大特点,要求其需要制订严密的风险控制措施。刘冬文透露,中和农信的风险控制措施,主要依靠一系列技术手段来控制,首先是控制单笔贷款金额,一般规定是不超过16000元。此外,还需要对业务数据进行实时监测,比如某信贷员的这个月的信贷放量过快或者过慢,都会引发系统报警。

2011年6月,国际知名小额信贷评级机构沛丰评级,受邀为中和农信小额信贷项目社会效果进行评估,经过实地走访评级给中和农信的评价为B+,位于全球小额信贷机构前20%的序列。

中和農信则计划把业务覆盖到更大的范围,一些地方政府也看好这一模式。今年9月26日,中和农信与内蒙古自治区扶贫办签订了开展小额信贷扶贫项目的协议,计划在内蒙古成立70周年之际,实现小额信贷扶贫项目覆盖全区贫困旗县和连片特困地区。

难以复制的特例

但是要想在更大范围内复制中和农信模式,仍有相当困难。

作为中国扶贫基金会发起成立的社会企业,中和农信所具有的半官方背景,使得后来者难以获得与之类似的政策支持力度。

到目前为止,中国农业银行已经向中和农信累计授信约3亿元。2008年,渣打银行向中国扶贫基金会发放2000万批发贷款时,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与时任英国首相布朗共同出席签字仪式。此外,中和农信还享受税收减免等多方面的优惠。

除中和农信外,目前中国农业银行等少数几家国有商业银行,仍然是贴息扶贫贷款的主要运作方,绝大多数民间小贷公司既无意愿、也无能力进入农村贫困地区。

然而,中和农信也有自己的烦恼。

国家开发银行原副行长、中国小额信贷机构联席会会长刘克崮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当前对于中和农信这样的机构来说,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无法获得村镇银行、农信社都有中央银行的支农再贷款。

12.个人金融扶贫工作总结 篇十二

截至2013年末,全区还有157万贫困人口没有解决温饱,这些贫困农牧民主要分布在全区边境沿线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蒙东丘陵山区沙区贫困地区、阴山风蚀沙化区贫困地区、黄土高原沟 壑区贫困地区四个区域。贫困人群大部分生活在生态环境脆弱和自然条件恶劣地区,贫困程度深,发展条件差,发展能力弱,因灾致贫返贫现象比较严重。另外,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维持温饱费用高。产业结构单一,非农收入比重小。基础设施发展滞后,公共服务明显不足,出行难、吃水难、住房难、就医难等问题十分突出。因地广人稀、居住分散、交通不便、严寒等因素造成的农牧民生产生活成本大,维持温饱费用明显偏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 一 ) 自然条件的限制

贫困农牧户主要分布在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老、少、边地区,由于这些地区交通闭塞、技术落后、信息不畅、经济开发缓慢、生产力水平低下,严重制约了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提高,农牧民无法也没有能力接受先进的生产方式,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占据了他们生产、生活的主导地位。因此,农牧民没有更多的收入来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 二 ) 农村牧区人口素质不高

目前,我区对农村牧区劳动力的专业技术培训十分薄弱,很多农牧民没有接受过职业培训,也没有参加过任何培训活动,农村、牧区贫困人口的文化素质跟不上先进技术发展的水平,创收不易,难以摆脱贫穷困境。对大多数农村牧区劳动力而言,接受专业技能培训提升素质具有重要意义。一般的农业科技培训的内容多是农牧业适用技术,掌握了这些技术,农牧民可以提高种植和养殖水平,直接促进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从而达到农牧业增产、农牧民增收的目的。

( 三 ) 农村牧区经济体制不完善

往往把农区体制转轨的方式照搬到牧区,在牧区采取“一刀切”的牲畜户有户养的体制转轨模式。另外,因人口数量增长造成文盲半文盲人口增多、身体素质差以外,贫困农牧户还存在因循守旧、商品经济观念淡薄,接受新事物、新技术能力弱和小富即安的自我满足心理,而这往往又是劳动生产率低、经济效益差的最重要根源。

( 四 ) 生产力发展不平衡

贫困农牧户的产业结构单一,消费主要依赖传统的种养业收入。在种养业收入中,又有很大部分用来满足自身消费,一般很少转化为现金收入。商品率低下,既影响农民当年的消费,也影响下一年度用于扩大再生产的积累,农牧业生产只能处于传统经济的循环中。

(五)资金投入不足

虽然自治区对扶贫工作高度重视,近几年来不断加大对扶贫工作的投入力度,2013年中央和自治区两级共投入财政专项资金达到20.3亿元,其中自治区本级财政投入达到12亿元。但是,由于我区贫困区域面宽,贫困程度深,扶贫的体制机制障碍还没有有效破除,资金的瞄准机制不健全,剩下的贫困人口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脱贫的难度依然很大。总的来看,人均投入强度仍然不足,资金管理制度不健全,扶贫效益发挥最大化不理想,要实现在2017年整体脱贫的任务十分艰巨。

二、内蒙古开展金融扶贫的 背景依据

为实现《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 (2011-2020年 )》提出的奋斗目标,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13年12月18日印发了《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全国各地必须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将扶贫开发工作摆到更加重要、更为突出的位置,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着力消除体制机制障碍,增强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加大扶持力度,集中力量解决突出问题,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深化改革,创新扶贫开发工作机制。

《意见》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扶贫开发工作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思路,深化改革,创新机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更加广泛、更为有效地动员社会力量,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大扶贫开发格局,在全国范围内整合配置扶贫开发资源,形成扶贫开发合力。在扶贫机制创新方面提出 :一是改进贫困县考核机制 ;二是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 ;三是健全干部驻村帮扶机制 ;四是改革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机制 ;五是完善金融服务机制 ;六是创新社会参与机制。

围绕《意见》要求,内蒙古结合本地区实际,提出我区的扶贫开发工作要以“8337”发展思路为主线,以自治区省级领导干部联系贫困旗县为龙头,以旗县为主体,以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三位一体”为支撑,构建大扶贫工作格局,实现一个目标,抓住三个重点,实施四大工程,推进五项措施。

一个目标 :到2017年自治区成立70周年之际,266.6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的目标。三个重点 :一是突出连片特困地区。二是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把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作为脱贫致富的根本出路。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 脱贫致富的关键措施。四大工程 :一是围绕“五个基地”建设,实施连片开发工程。二是围绕两个屏障建设,实施扶贫搬迁工程。三是围绕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整村推进工程。四是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实施产业化扶贫工程。五项措施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二是多渠道增加投入。三是加大农牧民培训力度。四是推进行业扶贫工作。五是动员社会力量扶贫攻坚。

三、内蒙古开展金融扶贫的 具体措施

为认真贯彻中央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深化改革、简政放权、实施精准扶贫的精神,确保到2017年实现全区基本解决贫困问题,自治区扶贫办积极谋划深化扶贫改革的具体方案措施,将扶贫工作重心下移,不断总结典型经验,从破除体制机制上下功夫,积极探索用市场手段解决扶贫投入不足的问题,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支持和肯定下,不断在金融扶贫方面大胆探索,积极创新金融扶贫的形式和手段,归纳起来主要开展了以下几种模式 :

(一)积极实施金融扶贫富民工程

为了进一步做好扶贫开发,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和小康社会进程,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了在57个贫困旗县开展“金融扶贫富民工程”,这是自治区党委、政府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8337”发展思路的一项重要举措和惠及自治区千万百姓的重大民生工程,这一思路与农总行“实现强农、惠农、富农服务新突破”的要求高度契合。自治区政府与农行全面合作,自2013-2017年每年为省级领导干部联系的38个重点扶贫旗县每个投入1000万元、为其他19个自治区级贫困旗县每个旗县投入500万元扶贫专项资金,5年合计投入23.75亿元,专户存储在农行,用于对发放农牧户、扶贫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贷款的风险补偿。农行开展的“金融扶贫富民贷款”系列产品,包括“金融扶贫富民农户贷”和“金融扶贫富民产业贷”两项子产品,是农行内蒙古分行针对“工程”需要,专门配套研发分别用于支持个人类和公司类客户的专属产品,主要支持38个重点旗县和其它19个贫困旗县贫困嘎查村有生产经营能力的农牧户、扶贫龙头企业、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重点扶持乳、肉、绒、薯、菜、粮油、饲 草、瓜果、药材、旅游及民族用品等十大扶贫产业以及能够安置大量贫困农牧民就业的其他劳动密集型产业。有效满足集中连片、产业链带动、专业大户 (家庭农场)、合作社带动下的农牧户和县域涉农法人客户融资需求,提供包括结算、理财等业务产品在内的全方位、综合化的一揽子金融服务,并本着“保本微利、让利于农”的原则,实施优惠利率。

(二)不断拓展小额信贷扶贫业务

目前我区各金融部门农村牧区的金融产品不少,但在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贴近农牧民的终端金融产品供给不足,是制约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我区小额信贷扶贫项目是从2008年开始设点示范 , 在中国扶贫基金会的全力支持下,首先在通辽市库伦旗设立中和农信小额信贷农户自立服务社,项目以服务贫困农牧户为目标,无需抵押,无需公职人员担保,电话上门服务,不仅提供资金支持,而且提供生产技术、经营管理培训、市场信息等服务。项目的实施,有效提高了贫困农牧户的自信心、契约意识和自我发展能力,受到了库伦旗各方面的广泛好评。为了加快小额信贷扶贫项目推广,2011年自治区扶贫办与中国扶贫基金会正式签署《关于合作开展小额信贷扶贫项目的协议》,双方同意“十二五”期间,在内蒙古启动20个小额信贷项目旗县。通过3年的推广示范,小额信贷扶贫项目在内蒙古受到旗县及农牧民的极大欢迎,发展十分迅速。到2013年全区小额信贷扶贫示范旗县已达到21个,取得了良好的扶贫效果,在实践中已经找到了一条适合内蒙古农村牧区特色、运用专业化及市场化方式,解决贫困农牧户贷款难的金融扶贫新路子。按照自治区党委“8337”发展思路的要求,为进一步加快小额信贷扶贫工作的步伐,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从2013年开始将小额信贷扶贫工作列入《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扶贫开发实施方案》,与中国扶贫基金会深度合作,到2017年,实现小额信贷扶贫项目在内蒙古贫困旗县和连片特困地区全部覆盖,让内蒙古所有贫困旗县的低收入群体都能够享受到小额信贷给家庭带来的好处。

( 三 ) 互助资金扶贫有序开展

近年来,我区各级扶贫部门严格执行国务院扶贫办、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做好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 国开办发 [2009]103号 ) 文件精神,从2011年至今,陆续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贫困嘎查村互助资金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贫困嘎查村互助资金操作手册》《贫困嘎查村互 助资金知识问答》,协商组织部共同印发《贫困嘎查村互助资金与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将三类嘎查村纳入互助资金重点扶持》《互助资金绩效考评细 则》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截至2013年底,已在全区80个旗县 ( 市、区 ) 中的1110多个嘎查村开展了互助资金试点项目工作。资金总规模累计2.3亿元,其中 :中央财政扶贫资金2685万元,自治区财政扶贫资金18675万元,农牧户缴纳入社资金及其他资金2000多万元,已有10万农牧户加入了互助组织。其中 :贫困户6.4万户,占64%,组建互助小组1.3万多个,累计借款18万人次,累计发放借款5.4亿元,其中,贫困户借款3.05亿元,占总借款的59.6%,年平均占用费率8%,累计还款5.38亿元,到期还款率达到98%。借款资金主要用于种、养业等生产性项目。入社农牧户人均增收400元以上。

四、金融扶贫工作中存在的 问题和对策建议

虽然我们在通过安排专项扶贫资金投入贫困地区作为扶贫贷款的担保放大扶贫资金的效应、促进财政扶贫资金贴息政策为贫困地区特色龙头企业提供 优惠贷款、发展灵活多样的小额信贷、探索社区发展基金和村级互助资金合作组织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积累了很多行之有效的经验,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我们还应清醒地看到,贫困地区金融服务仍然严重滞后,难以满足产业发展需要 :一是可贷资金总体规模仍然偏小 ;二是金融机构贷款门槛高,审批程序较多,手续繁杂,导致农户和企业很难满足其条件 ; 三是小额信贷扶贫的贷款利率相对偏高,贫困农牧民贷款成本增加,生产生活负担加重 ;四是互助资金运行仍待进一步规范,注册登记难的问题在一些地区还没有效解决,实施和运行的法律依据不充分 ;五是相关政策法规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新阶段的产业扶贫,完善和改进贫困地区金融服务仍是主要任务。

上一篇:消防队安全职责下一篇:保安公司考核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