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技术教育培养方案(20篇)
1.科学与技术教育培养方案 篇一
第三节教育与科学技术
一、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1.什么是科学、技术。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又是探索真理的认识活动,还是一种社会建制,即某种共同的规范和独特的精神气质。技术是根据生产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发展而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它还物化在生产工具、设备中,体现在对生产程序的策划规定上。
2.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科学能够有力地改变教育者的教育观念。教育观念是教育者的教育价值观、教育理想、教育目的的总和。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定时期的科学发展水平。其次,科学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质量。一方面,科学发展及其他在教育上的广泛运用,使教育对象得以扩大,另一方面,科学发展正日益揭示出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从而使教育活动更加遵循这种规律。再者,.科学要渗透到教育活动的所有环节中,为教育资料的更新和发展提供各种必要的思想基础和技术条件。
3.可能的影响转化为现实影响的途径。①科学以理论形态进入教育领域,影响教育者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教育能力,影响教育内容。②科学以物质实体和操作程序的方式进人教育领域,引起教育的物质资料的更新,从而促进教育的发展。③科学以方法,手段的形式进入教育,引起教育方法、手段的更新。
二、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1.教育对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教育是将科学创造的成果经过合理的加工和编排后,传授给更多的人,他们能够掌握前人创造的科学成果,为进行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打下基础。
2.教育推动科学体制化。从17、18世纪开始;出现了职业的科学家和专门的科学研究机构,这被称为“科学的体制化”。它与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有着密切关系,因为最初很多科研机构是建在大学里的。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教育在传播科学知识的同时,也从事着直接的科研工作,这在高校是尤为突出。
4.教育向科学提出将科学成果在教育上应用技术化的要求,从而丰富了科学技术的活动,扩大了科学技术的成果。
三、新科技革命与教育
1.新科技革命对教育改革的意义。以电子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正不断深化,这是一场信息革命。这场革命,正推动着社会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惊人速度向前发展,推动着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意识形态发生巨大的变化。同样,这场革命也对教育提出了巨大挑战,提供了教育发展的新机遇,深刻改变着人们关于教育的旧观念。
2.教育观念的转变。①能力比知识更重要。新科技革命对教育提出的首要课题就是:从知识教育转向能力教育,从结论教育转向方法教育。②教育形式个别化。由于新型教育技术的广泛采用,传递教学内容的途径将发生重大的改变,尤其是电子计算机的普及,能够确保学生在自己方便的时候和方便的地点,学习这些内容。他们可以按照教学要求自订学习进度计划,并且能够利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自我测验和评价。③培养目标个性化更加受到关注。新科技革命使得传统工业的标准化、规格化转向非标准化和多样
化。④强调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科技迅速发展,要求人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应对世界的变化,由此要求教育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科学与技术教育培养方案 篇二
一、人才的社会需求情况
目前, 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主要面向长三角地区庞大的微电子、光电子、光伏和新能源行业, 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基本上是供不应求的。但是也应该注意到电子科学与技术产业的分布不均, 分类较细, 且发展变化较快。另外, 电子科学与技术产业结构具有多样性, 既有劳动密集型的大型企业、大公司, 更多的是小公司和小企业;既有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 更有合资、独资的外企。因此, 社会需求与本专业毕业生的供需矛盾还会继续存在。
二、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定位
本专业培养具备微电子、光电子领域的宽厚专业基础知识, 熟练实验技能, 能掌握电子材料、电子器件、微电子和光电子系统的新工艺、新技术研究开发和设计技能, 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 能够在该领域从事各种电子材料、元器件、光电材料及器件、集成电路的设计、制造和相应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开发和管理工作工程技术人才。并且结合我校“大工程观”人才培养特色, 依据“卓越工程师”教育理念下工程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原则, 培养适应微电子和新兴光电行业乃至区域社会经济建设需求的工程技术型人才。
三、本科培养方案制定的思路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参照工程教育认证的要求, 以及专业下设微电子、光电子材料与器件两个本科培养方向的思路制定。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工程能力, 使毕业生能满足长三角地区微电子、光电子和新能源行业发展的需求。微电子方向的课程设置专注于电子材料与电子器件、集成电路与系统设计方面, 光电子材料与器件方向则偏向于光电信息、光电材料与光电器件方面。
四、本科培养方案的改革探索
要实现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 适应电子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 并结合我校学科发展方向和特色, 对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研究, 并对省内外几所高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调研, 最终形成了富有特色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主要内容如下:
1. 培养方案的模块化设计。
在设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的整体框架时, 根据“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培养能力”和培养工程技术型人才的办学理念下, 专业培养方案分人文与社会科学、专业基础和专业课三个模块, 下设微电子和光电子材料与器件两个专业方向。学生在前两年学习相同的课程, 到大三时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专业方向, 选修各自方向的专业课。由于两个方向的不同培养要求, 因此在专业基础选修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方面设置限选模块, 每个专业方向必须修满相应的学分才能毕业。
2. 改革专业基础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是为专业课程奠定基础, 因此, 在保留了原有电子信息类专业通常所开设的电子类课程外, 增加了与专业相关的课程, 如EDA技术、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物理光学、应用光学、激光原理与技术等课程, 删减了原先与物理类相关的一些课程, 如物理学史、原子物理、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等, 并删减了一些计算机软件类课程, 如C++程序设计、计算机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等。专业基础选修课程分方向限选模块, 两个专业方向对应有不同的专业基础选修课程。
3. 优化专业课程。
专业课程是整个专业教育中的主干部分, 微电子方向的课程设置紧紧围绕半导体和集成电路设计方向, 开设有集成电路设计、微电子工艺原理与技术、工艺与器件可靠性分析、半导体测试技术、现代电子材料及元器件、集成电路工艺与器件模拟等课程。光电子材料与器件方向围绕光电材料和光纤通信方向, 开设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光电检测原理与技术、太阳能电池原理与技术、光纤传感原理与技术、光纤通信技术等课程。另外专业课程里面还设置有专业实验, 通过加强实验环节, 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增强学生的理论知识。
五、与省内外专业人才培养的区别
具有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各大高校分布在不同的地区, 服务于不同的区域经济, 这就要求专业学生的培养具有区域化、差异化。我们分析了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工业大学、苏州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和徐州工程学院这五所不同地区、不同层次高校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方案。不仅使我们能学习到其他高校的先进办学理念、合理的课程设置体系, 也可以发现与其他高校之间的差异。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专业定位。
各个学校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依据自身的师资力量、办学条件、区域经济要求确定专业的发展定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依托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人才培养定位于能从事电子元器件、电子电路乃至电子集成系统的设计和开发等方面工作的工程技术人才。浙江工业大学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主要培养光通信、电子电路系统、集成电路设计等方面的人才。苏州大学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定位在培养能够在电路与系统、集成电路与系统等领域从事各类系统级、板级和芯片级研发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南京理工大学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主要是突出光电技术和微电子与信息处理学科的交叉和融合, 以光电成像探测理论与技术及微电子理论与技术为专业特色。徐州工程学院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主要定位在培养能从事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开发的工程技术人才。而我校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定位于服务长三角地区半导体和新能源行业, 培养能从事集成电路设计与开发、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的研发等工作的工程技术人才。
2. 课程体系。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学生设计、开发电子元器件、电子电路系统、电子集成系统的能力, 在课程设置上开设了通信电子电路、EDA技术、薄膜物理与技术、电子材料与电子器件、电子系统设计与实践、集成电路设计、嵌入式系统原理和应用、现代DSP技术及应用等专业课程。浙江工业大学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学生设计、开发电子电路系统、集成电路系统的能力, 开设了电路原理、模电数电、通信电子线路、集成电路设计、光纤通信原理、光网络技术、数字信号处理等专业课程, 以及电子线路CAD实验、单片机综合实验、通信原理实验、通信电子线路大型实验、微电子基础实验、半导体器件仿真大型实验、集成电路设计大型实验等实验类课程。苏州大学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学生设计与开发电路与系统、集成电路与系统, 从事各类系统级、板级和芯片级研发工作的能力, 开设了信号与系统、电磁场与电磁波、高频电路设计与制作、电子线路CAD、CMOS模拟集成电路设计、VLSI设计基础等专业课程, 以及电子技术基础实验、信号与电路基础实验、电子线路实验、电子系统综合设计实验等实验类课程。南京理工大学培养学生从事光电子器件、光电系统和集成电路的设计、开发、应用的能力, 开设了信号与系统、光学、光电信号处理、光辐射测量、光电子器件、光电成像技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光电子技术、显示技术、光电检测技术、数字图像处理、半导体集成电路、集成电路测试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电子线路、电视原理等专业课程。徐州工程学院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学生设计与开发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的能力, 开设有信号与系统、光电子学、光电子技术、激光原理与技术、光伏材料等专业课程, 以及模拟电路课程设计、数字电路课程设计、单片机原理课程设计等实践性课程。我校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主要培养学生集成电路设计、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的设计与制备能力, 开设有半导体物理学、半导体器件原理、MEMS技术、微电子工艺原理与技术、薄膜材料及制备技术、工艺与器件可靠性分析、集成电路工艺与器件模拟、EDA技术、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光电检测原理与技术、太阳能电池原理与技术、光纤通信技术等专业课程, 以及近代物理实验、专业实验等实验类课程。
3. 人才培养特色。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是注重集成电路设计、系统集成方面能力的培养。浙江工业大学的人才培养注重光纤通信、集成电路设计方面能力的培养。苏州大学的人才培养注重电路与系统设计、集成电路与系统设计方面能力的培养。南京理工大学的人才培养注重光电技术和微电子与信息处理学科的交叉和融合, 以光电成像探测理论与技术及微电子理论与技术为专业特色。徐州工程学院的人才培养注重光电材料与器件方面能力的培养。我校的人才培养注重电子材料与电子器件的设计与开发、集成电路设计方面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陈鹤鸣, 范红, 施伟华, 徐宁.电子科学与技术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探索[A]//电子高等教育年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17-20.
[2]罗胜钦, 王遵彤, 万国春, 张志峰.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初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09, (31) :89.
3.科学教育与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三
关键词:创新意识; 实践能力; 实施; 探索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2-110-001
中国青少年学生应试能力强,但动手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较差。影响青少年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很多,所以要培养当前青少年创新能力应把握的原则和对策。在加强青少年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中不仅考虑价值取向、教育改革、人文环境因素,还应遵循个性化、系统性、实践性和协作性原则。我在教授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时抓住孩子的动手意识,合作交流,使每一个孩子能发挥想象,动手实践,在创作中得到感悟。但是我感觉影响孩子创新能力的因素还很多,我们要在以下的几个问题中改善自己。
一、科学教育没有得到全方位的认识
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主流,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从目前的教育体制来看,我们大多数还处在“升学率”引导下,一味地抢抓学生的成绩,难免会使学生产生死记硬背的念头,对待创新就自然失去想法,甚至有的老师把科学课上成语文课,只强调要记要背的概念,没有抓住科学的真正含义, 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专业的科技传播队伍优势,建立青少年“在科学家身边成长”的机制,通过青少年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熏陶,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素养,逐步养成探索科学、热爱科学的习惯,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实践能力。
1.培养一支优秀科技教师队伍
科技教师队伍肩负着培养学生和与科技界的交流学习,把素质文化教育与科技教育结合起来,共同开发出适合青少年科技教育的教育资源,实现文化教育与科技教育的融合跨越。
2.培养青少年实际参与科学研究实践的能力
通过学生亲身参与动手实践,聘请相关专家指导学生,参与实验及数据记录,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组织青少年进行野外实地综合观测考察,互动交流,提高青少年独立思考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3.培养青少年科学思想的形成
通过聆听科学家的故事、走进国家科学实验室实践体验,向青少年传达科学理念,加强科学思想的理解和认识。通过聘请专家设定针对性的科研项目及其研究路线,通过实验设计、数据调查、统计分析等科学方法指导学生参与并完成指定科研项目,提交研究结果和结论,促进青少年科学思想的形成。
二、开展科技活动,丰富校园科技文化生活
学校教育对人的创新能力开发具有重要影响。教育的目的,在于发挥个人的潜能,发挥人的创造力,使之朝向社会目标不断发展,教育不仅促进社会发展,也促进个人的发展。课堂教学创造性思维训练有两个困惑,一是知识教学任务重,不能进行太多的创造性思维训练;二是现行统编教材并不都适用创造性思维训练。所以教学过程以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为中心,以学生创新价值为取向,启发学生灵活运用知识,鼓励学生以自己的方式看问题,强化创造性人格和动机的培养,在五年级学习搭支架、造房子时,我主要是以学生动手为主,尽可能地给他们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发挥想象造出自己心目中的房子。学生认真设计样图,分工进行,我感觉要比我上一节死记硬背的科学课成功多了。学生认真思考,动手实验,也摆脱了学生讲话、开小差这类毛病。在四年级学习养蚕的教学时,那时因为天气较冷还没有蚕,我就让学生看书自己学习,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利用星期天回家查资料,把自己知道的知识讲给同学们听听,看看谁是本班的“智慧星”。这节课上得还算成功,但是因为没有真正的实践,学生还是没有想象的理解得多。所以我觉得经常动手,开设校园科学设计活动还是势在必行的。
课堂教学是进行创造教育的主渠道。我校在语文、数学、科学、活动等课的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意识地贯彻“民主和谐、全面全体、因材施教、主体主导、启发探索”等创造性教学原则,自觉运用创造性教学方法,全面渗透创造性教育原理和策略,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思维及创造能力,教育学生牢固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和全面主动和谐发展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性实践表现能力。
三、社会应该注重科学理念,发扬科学探究精神
从社会系统和青少年生活的具体社会环境看,影响青少年创新能力的社会因素,大致可以分为社会政治上层建筑因素、社会经济基础因素、社会文化观念因素和社会环境交往因素。社会经济基础对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影响。“人们从事的一切活动,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就创新活动的条件而言,经济因素在根本层次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我们认为经济基础是青少年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社会条件和物质利益动因。社会文化观念对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影响。现代的文化观已经超越了仅仅把文化简单地看作是社会意识形态的阶段。社会文化作为人类社会持久性活动及其成果的灵魂和精髓。社会文化交往环境对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影响。人是社会动物,人的一切活动都不能单纯地解释为个体的活动,而是与其所生活存在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空间时刻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单个人的活动也反映着社会的影响,具有社会活动的意义,受到内在和外在的社会规则、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约束、激励和推动,受到其他社会成员的交互影响。人的活动是社会互动的表现形式,所以,青少年所置身其中的社会整体的科学文化素质特别是创新素养的生长发育的现实状态,以及生活于其中的具体社会文化环境和交往情境,就成为青少年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社会条件或制约因素。
参考文献:
http://www.chinaqking.com(小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4.科学与技术教育培养方案 篇四
培 养 方 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系统地掌握本专业包括计算计硬件、软件与应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在科研部门、教育单位、企业、事业、技术和行政管理、服务行业部门从事计算机教学、科学研究和应用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
(一)通识知识要求
1.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民族振兴精神,愿为祖国计算机事业的发展奋斗终生。
2.树立终身学习观念,追求卓越,具有在计算机领域内进一步深造的基础。
3.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能积极探索人类社会中目前还无法解决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问题。
4.遵纪守法,遵守社会主义中国的一切法律法规,遵守软件著作权保护法,了解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面有关的法规。
5.具有较好的人文社科知识和人文素质,以及较强的协调、组织能力;
(二)专业知识要求
1.掌握与计算机科学相关的数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基础知识和科学方法,并能用于指导未来的学习和实践。
2.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3.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方法;
4.具有研究开发计算机软、硬件的基本能力;
5.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动态,具有获取新知识的基本能力;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获取信息的能力。
(三)专业技能要求
1.操作系统
具备对操作系统相关高级理论和实践的专业知识和深入理解,对各种UNIX、Linux、Windows以及多种嵌入式和实时操作系统的体系结构、底层机制和核心技术有广泛深入的研究和透彻的理解。对操作系统理论和技术的发展史、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有着广博的知识和深刻而独到的见解,牢固掌握操作系统开发相关的技术细节。
2.系统管理
具备Windows操作系统在单机和服务器环境的使用和管理知识、UNIX类操作系统在单机和服务器环境的使用和管理知识、Web服务器管理知识和数据库系统管理知识。
3.网络技术
牢固掌握种种网络相关技术,对TCP/IP网络的理论、体系结构和实现有深入透彻的理解,对常用的RFC标准和实现有深入的理解。能在UNIX、Linux、Windows等操作系统平台上进行网络应用开发。
4.数据库技术
牢固掌握关系型数据库和面向对象数据库的相关理论,对Oracle、SQL Server等主流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体系结构和实现机制有较深入的理解。熟练掌握标准SQL语言。
5.企业级技术
对企业级应用的思想和技术要点有深入的理解,熟悉各种中间件技术,熟练掌握.NET等企业级的开发技术。
三、主干学科、课程与特色课程
主干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主干课程:大学物理、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离散数学、C语言程序设计、电路分析、数据结构、数字逻辑、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组成原理、软件工程、编译原理、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算法分析、计算机网络、Java程序设计、嵌入式系统原理与设计、ASP.NET网络编程、计算机体系结构、操作系统、ORACLE数据库管理、医学信息学、软件测试、Linux内核及驱动开发等。
四、学制、成绩考核、毕业要求及学位授予
1.修业年限:标准四年,学习年限4~6年。
2.成绩考核:所修课程均进行考核,具体执行按照《长沙医学院学分制实施办法》、《长沙医学院学籍管理实施细则》和《长沙医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习手册》的有关规定。
5.科学与技术教育培养方案 篇五
换届暨聘任仪式
策
划
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学生会 2013年3月(学生会成员于3月27日(本周三)中午11:40签到就绪,12:00换届暨聘任仪式正式开始,主持人:郑伟。地点暂定于B109)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学生会一直是我们学生实现自治自理的最好平台,是锻炼提高我们能力的最好组织。学生会在我系党总支及团总支的领导管理下,团结一心互助合作,保证了我系各项学生工作积极有效的开展。
根据《蚌埠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学生会换届章程》要求,为保持我系共青团和学生会组织的旺盛生命力,建立一支“政治合格、学习优秀、群众威信高、热心为师生服务”的学生干部队伍,加强学生干部队伍“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基本职能,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同时对为我系学生活动做出积极贡献的第十一届学生会干部进行表彰,我系特于今天进行学生会换届暨聘任仪式。现在我宣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学生会换届暨聘任仪式正式开始 首先请允许我为大家介绍今天到场的领导和嘉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党总支书记:邵 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团总支书记:马 程,计算机系第十一届学生会主席张程,团总支副书记何远宇,副主席王海啸、杨智琦。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领导、老师和历届主席团成员的到来。
下面进行仪式第一项:
颁发聘任证书(有请我系党总支邵峰书记为第十一届学生会主席团成员颁发聘任证书,有请我系团总支书记马程老师为第十一届学生会部长颁发聘任证书)下面进行仪式第二项:
由计算机系第十一届学生会主席张程同学对上一届学生会工作做总结报告,大家掌声欢迎。(结束后:非常感谢张程主席的发言)下面进行仪式第三项:
有请原学生会主席张程宣布新一届学生会主席团名单。团总支副书记:汪方鹏 学生会主席:王明建 副主席:朱海峰 副主席:王相 副主席:张鸿飞 副主席:蒋保军
(结束后: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祝贺他们)。下面进行仪式第四项:
请计算机系第十二届学生会主席王明建和团总支副书记汪方鹏发言。大家掌声欢迎。(结束后:非常感谢王明建主席和汪方鹏副书记精彩的发言)
下面进行仪式第五项:
请王明建主席宣布新一届学生会部长级干部名单。(结束后: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祝贺他们)。下面进行仪式第六项: 请系团总支书记马程老师为新一届学生会做寄语。大家掌声欢迎!(结束后:非常感谢马程对新一届学生会的殷切关怀)下面进行大会第七项:
有请我系党总支书记,邵峰书记为此次学生会换届暨聘任仪式做重要讲话。大家掌声欢迎(结束后:非常感谢邵峰书记的重要讲话,我们相信新一届的学生会在我系党总支及团总支正确领导下,会越办越好)
下面进行大会第八项:
我宣布蚌埠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学生会换届暨聘任仪式圆满结束,全体起立。(待领导和老师离开后:请大家有秩序退场!)附表:会场布置及工作部门 负责部门:学生会所有部门
1、宣传部:负责好前期的海报宣传、会场的黑板标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学生会换届暨聘任”。
2、生活部:负责好领导的饮用水、教室卫生等
3、办公室:负责好会议的人员签到和会议记录
4、信息部:负责会议的通知以及会议照片的采集和新闻稿的及时发送
5、学习部:负责席卡的摆放等工作
6.科学与技术教育培养方案 篇六
3.1 变革管理理念
教育管理的变革显然不能仅仅单纯地依赖于科学技术的简单应用,管理理念的变革才是教育管理人文内涵凸显的根本,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下必须重视思想的革新,才能达成最终的教育管理目标。正是如此,教育管理的变革与发展,必须依赖于顺应时代发展的教育管理理念和思想的确立,依赖于管理理念和管理思想的根本变革。由此,结合时代发展的需要,针对教育管理的目标和需求,考虑人文作用的发挥,无疑是消解人文缺陷,进一步推进教育管理更好地适应培养人、发展人的目标的基本前提。
3.2 进一步发展有利于管理者参与的现代科学技术
既然科学技术应用带来的问题往往并不是科学技术应用自身的问题,而是由于科学技术发展不足和应用的不足而导致的问题。因而,为了进一步推进教育管理更好地适应培养人、发展人的目标,就必须在管理过程中大力发展和应用有利于人的参与。从目前的发展状况而言,管理工作必须引进科学化的技术,充分利用设备优势,做好数据和信息的共享,并从根本上改变单向化的管理模式,全面推进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互动,落实现代科学技术的优势。
3.3 充分发挥各个管理主体的作用
针对科学技术应用价值与科学技术自身发展价值的背离,除了充分认识这种背离的实质,更根本的是必须破除管理模式的设计者和使用者对于科学技术的掌控。因此,建立便于操作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和引导被管理者和被教育者对于管理活动的积极参与就是当前的主要任务。必须把传统意义上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作为新的教育管理活动得以实施,全面提高他们的水平和能力,维护自身在教育活动中的各种权益,实现科学技术应用价值与教育发展目标相一致的价值取向。
4 结语
7.试论科学教育与学生好奇心的培养 篇七
一、好奇心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的作用
“好奇心”是指在认识事物过程中对未知的新奇事物的积极探索的一种心理倾向, 它是促进人智能发展和帮助人认识客观世界的内部动因, 是一种心理倾向和愿望。通常表现为已看见并且留心注意的但无法作出合理解释或做出的解释无法让人满意和信服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1. 好奇心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索、创新的导火索。
好奇心是人们进行创新、创造活动, 给出满意、合理解释的出发点和内在驱动力。它能驱使人们进行创新创造活动, 对觉得存在疑问的事或物能提出观点或问题, 并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和探索。创造性思维是多种不同思维的结合产物, 它需要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通力合作。一个具有创造性问题的提出需要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彼此之间进行循环往复的交替作用和运用。在小学科学教学中, 学生要想提出具有创造性的新问题, 必定会多次用到和发挥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在好奇心的带领和驱动下, 学生会更自觉、主动积极地发动和运转大脑机器, 开发大脑隐藏的无限潜力对未知的事物提出创造性的疑问甚至超前准确的判断。
2. 好奇心是科学问题意识的根源。
由于好奇心在驱动, 驱使孩子们解决疑问, 于是孩子们总有问不完的“为什么”, 对新奇的事物总想探个究竟, 并找到答案, 这是提出问题的根源所在。每个人对生活周边正在或已经发生变化的事物都会存在一定的敏锐性, 但儿童好奇心强于成人, 好奇心增加了孩子对变迁事物的敏锐性和敏感程度, 并且总会对新现象和新变化作出一连串反应, 如发现新问题, 寻找答案和解释, 最后解决问题或是依然存在疑惑。但是, 孩子的经验和常识还不足以解释出现的新现象和新问题, 接下来就会问出一连串千奇百怪、五花八门的问题, 如:还有没有?是不是?怎么样?为什么会这样?……由于好奇心的驱使, 一连串的疑问激发了他们探索新知的欲望, 开始了创新思维和活动。
细读科学史不难发现, 很多伟大的发明或发现都是创造者们在具备强烈的好奇心之后, 在好奇心的驱动下, 对一个现象或变化提出质疑, 然后寻找解决办法, 最后解决问题从而得出伟大的发现或发明。看起来似乎很偶然, 但其实其中都隐含太多的必然:先有强烈的好奇心, 再由好奇心牵引提出问题, 最后解决问题。缺乏好奇心, 必然对外界的信息反应迟钝, 对诸多有意义的现象熟视无睹, 对问题无动于衷, 更遑论创造与发明。
3. 好奇心为小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提供动力。
对周边的事物具有好奇心是儿童与生俱来的天性, 恰恰是这样的天性给学生提供了科学实验活动的动力。他们对所接触的所有事物都很有兴趣探究, 而且能运用感官、方法和工具, 对所感兴趣的世界进行探索研究。小学科学教学课的老师应该引导儿童细心、仔细观察身边的事物, 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科学观察习惯, 并提高他们观察事物、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提高儿童的科学素养和儿童科学探究实验的技能。更应该精心呵护和培养儿童的好奇心, 不让孩子天生好问的天性被埋没。
在课堂教学中, 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需要讲究过程和方法, 而且要激发学生探索生活中每件事物奥秘的兴趣。好奇心为小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小学科学课的教学离不开学生的好奇, 教师要抓住学生具有强烈好奇心这一特点, 适时点拨、指引和激发学生的兴趣,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好奇心, 也有利于教学的开展。
二、科学教育和儿童好奇心之间的关系
小学科学教育是培养小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的一门启蒙课程。科学来源于生活, 学生对生活中的现象感兴趣时, 好奇心会驱使他们弄清楚来龙去脉。以学生好奇心为前提开展源自生活的教学活动, 必将是一堂精彩且成功的教学。
科学教学活动可以唤起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心可以带动学生学习探究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解答自己心中的“为什么”。让学生参与到科学实验中, 了解科学变化的现象及过程, 科学课堂上一个个疑问被慢慢解开, 通过实际参与科学活动既保护孩子的好奇心, 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又解开他们心中的疑问, 从而真正懂得科学的本质。科学课程中的每一次教学都和学生的好奇心存在相互关联和促进的关系, 在满足好奇心的探究活动中汲取科学知识, 科学教育和好奇心同时获得双赢。
三、如何在科学教育中培养学生好奇心
科学教学方法的合理设计和利用不仅有利于教学开展而且有利于儿童好奇心的培养及发展。如何做到有效促进好奇心发展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并解决的问题。
1. 创设贴切儿童的科学探究活动。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在教学中精心设计具有切实可行的操作性、符合生活的科学逻辑性、内容具有开放性和启发性的教学设计可将学生常接触的生活中的例子引入课堂, 引入例子的同时也激起学生的好奇心, 利用学生好奇的特点驱动教学的开展和进行。教师在给足充分时间充分探究的情况下进行适时的指导, 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发挥积极主动性, 从而进行自主且深入的探究, 让他们的疑惑得到解决, 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教师要组织更多更贴切儿童好奇心发展的实验探究活动以便学生亲自经历并充分参与探究的过程, 达到满足好奇心和高效学习的效果。
2. 创造新式教学方法。
老师是陪伴学生成长时间最多的人, 教师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变化, 关注学生的需求, 掌握学生好奇心的发展趋向。积极努力打破照本宣科、知识讲授、“满堂灌”等固有的教学模式, 创造组织课堂科学小实验、小活动等教学方式。让学生亲自经历活动准备、参与实验、小结经验整个过程的新式教育方法,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因为学生才是教育活动的真正主体。并给予疑问表现在好奇心方面的学生更多及时有效的指导和满足, 及时了解学生好奇心的动向, 有意识地、有针对性地启发和引导学生的好奇心, 促进儿童好奇心的发展。
3. 将科学课程的学习与其他学科进行关联。
我国教材的知识体系设计采取了分门别类各自为政的方式, 看似符合知识体系设计的建立逻辑, 其实把整个知识系统分割了, 破坏了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 破坏了科学世界的完整统一性, 导致在教学中没有科学课程与其他学科的关联, 失去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连接, 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导致学习内容的空洞和枯燥难懂, 也就不足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和兴趣。面对这样的现状, 教学者应该如何处置?事实上, 无论哪个学科的教学都应该与其他学科保持连带学习关系, 小学科学课程也不例外。每门课程相辅相成, 相互链接学习, 共同构建知识网络,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让学生真正体会和意识到知识相关联, 意识到在多门课程的学习中需要关联学习其他课程的知识, 以便形成一个无形的知识网络。只有联想到更多的知识点才会有更多的触点激发和促进好奇心的发展。
小学科学教育的开展与儿童的好奇心培养至关重要如何重视和发展儿童好奇心是教育工作者应该关注的。在教学中应极力激发、培养和发展儿童的好奇心, 为教学创造更和谐的氛围和环境。在现实生活开展贴切儿童天性的教学, 激发、培养和发展儿童的好奇心。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采取多种教学手法满足学生, 使其好奇心得到满足, 这同时也是在助推教学的开展。所有努力都是在为好奇心的培养和教学的开展作贡献, 力争做到有效教学和好奇心培养两不误。
摘要:儿童是天生的科学家, 拥有极高可塑性的好奇心。好奇心是引发探究的导火索, 是实验研究的助推器, 是问题意识的根源。好奇心为学生科学学习提供了动机, 紧抓该动机开展科学教育, 让学生的好奇心在科学学习里充分展现所具有的价值。
关键词:科学教育,好奇心,培养方法
参考文献
[1]许颖.浅谈儿童好奇心的发展及其培养[J].辽宁师专学报 (社会科学报) , 2005.02.22.
[2]杨辉.谈大学生对科技好奇心的缺失与重建[J].中国教育学刊, 2013.03.15.
[3]胡可祖.好奇心的理论评述[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2005, 06.
[4]周淑惠.幼稚园幼儿科学课程资源手册[M].台湾“教育部”国民教育司策划出版, 2002:7.
[5]郑三元.儿童与知识—一个值得反思的幼儿园教学哲学问题[J].学前教育研究, 2007 (10) .
[6]王春燕.儿童需要什么样的科学—对我国儿童科学教育价值取向的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 2009.05.01.
8.科学与技术教育培养方案 篇八
在生物教学中,要求学生不仅掌握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懂得这些知识的应用价值。例如,在讲解种子的萌发时,使学生掌握玉米种子萌发的条件对生产的重要性。说明农民在种植玉米时为了提高产量,满足生长期长的需要,尽量促进种子早出苗,都是采用催芽种植。使其增产增收。从而使学生的、知道了生物学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关系,知道了生物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为社会生活服务,培养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知道了生物学是有用的科学。增强了学习生物的积极性,能够主动的参与到生物的教学中来。
科学、技术好社会的教育不仅重视科学知识的学习,还要重视技术的教育强调活学活用。例如,在讲生态系统时,以学校的校园为一个生态系统,使学生认识到生态系统的组成及个个生物之间的相互依赖的关系,從而扩充到生物圈中这一大的生态系统的组成。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圈中的各个生物体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的。通过往、今的对比,使学生认识到乱砍滥伐和毁林耕田,是当今造成风沙、干旱、沙漠增多的主要因素。为了眼前的利益,有的人不顾国家的法律、法令。杀害生物圈中的保护动物,对人们的生活造成的不良影响及危害,使人类负出了巨大的代价。于是,使学生认识到我们要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生态系统——生物圈。不能为眼前的一点点小利,而去破坏它。解决好经济与环境的矛盾。在讲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一章时,利用学生身边的生物事例来说明水的重要作用。如,以近几年来的干旱对农作物的减产,水生动物的减少,以及电视中的科学世界中的介绍的情景,来使学生对水的重要性的理解和掌握,知道水资源是关系到我们生存的主要因素。是地球上的生物赖以生存的主要因素。于是,我们要科学地开发和利用水资源。认识到节约用水刻不容缓,从我做起,珍惜每一滴水。
在探究性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动脑、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的能力。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走出课堂,去查阅资料、进行社会调查、上网等辅助手段去完成,培养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便更好地运用到实践中去。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服务,达到生物课中的科学、技术和社会教育的要求。
9.科学与技术教育培养方案 篇九
活动月”策划方案
秋冬季节是火灾以及其他各类校园安全事故的多发季节,因此,为贯彻、落实省教育厅《关于认真开展学校消防安全和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活动的通知》的文件精神,更好地预防火灾事故的发生,确保广大学生的人身和财物安全,提高广大师生的消防意识和安全意识,进一步推进我院学生的安全建设和文明建设,共建美好和谐校园,学院学工部将于11月1日至11月30日一个月时间内在全院开展“消防安全宣传和活动周”活动。现将活动内容具体安排如下:
一.与学生有关的消防安全知识宣传
1、消防安全知识综合宣传活动。组织学院学生会以及其他有关部门利用校园网络、海报、横幅等多种形式和渠道,结合内蒙古师范大学以及我院近年发生的几起安全事件,向全院学生开展综合消防安全知识宣传活动。
2、消防安全图片巡回展。将各类有代表性的消防安全知识及图片做成展板,在学院人口流动量大的场地集中巡回展出,并印制宣传材料向广大同学发放,并对学生宿舍管理规章制度、防火、灭火、逃生以及防盗常识等进行宣传,增强广大学生的防火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意识,提高警惕性,从而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
3、举行以“建设平安校园”为主题的签名活动。在学院三楼报告厅举行“建设平安校园”大型签名活动,通过签名向大家宣传普及防火知识,让每个人自觉消除身边的安全隐患,做到人人知道火灾自救、灭火、逃生等基本消防知识。
4、向全院学生补发安全材料,并要求和倡议全院学生积极学习消防安全知识和其他安全材料。
二.消防安全培训讲座
1、消防安全知识电影展播。组织全院新生代表观看有关消防安全影片,并合理利用教室多媒体、学生宿舍电视传媒,播放关于消防安全常识的纪录片,使大家通过图、文、声并茂的情景演示,掌握防火、灭火和逃生常识。
2、新生安全规章制度考试。在10月末组织全院新生开展以校园安全知识为主要内容的规章制度考试,考试后对考试成绩较好的院系予以表彰鼓励,对考试成绩不理想的院系以及考试成绩不及格的个人通报批评,并责令有关院系学生再次强化学习有关安全方面的规章制度。
3、消防知识讲座和学习活动。联系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消防大队或其他有关单位在我院开办消防知识讲座,并组织全体学生工作人员学习有关安全防范和应急知识,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学院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文件,提高学工队伍的突发事件应急反应意识和处理能力。
三.消防安全知识竞赛
全院以班级为单位每班选出3—4名同学参加学院范围内的消防安全知识竞赛。由学院学工部针对“消防知识”出题,考察我院学生对消防知识的掌握程度。
四.安全检查及有关措施
1、开展全院范围内的学生宿舍违章用电大检查。组织学生会人员对每间学生宿舍的用电状况进行检查,发现隐患和违纪情形的及时处理,并进行严肃的批评教育,对于违纪情节较为严重或已经有违纪纪律的上报至学工部,由学工部给予严肃的纪律处分。
2、协同学校后勤部和物业部门有关专门人员对学生宿舍楼内的供电线路、消防设施进行排查及维修,杜绝安全隐患。
3、协调有关部门及学生组织绘制学生园区《消防疏散示意图》,在各学生宿舍楼内张贴《消防疏散示意图》,让该园区学生熟悉所住宿舍楼的消防安全疏散通道,明确每个宿舍的紧急疏散路线。
内蒙古师范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学工部
10.科学与技术教育培养方案 篇十
文明养成主题教育的方案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坚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道德观为指导,积极践行科学发展观,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情操,提高文明意识和综合素质,促进我校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根据学校相关部门的通知,结合我院学生的实际情况,决定在我院广大学生中开展以“树新风〃促和谐”为主题的大学生文明养成教育活动。
一、活动目的弘扬“树新风〃促和谐”的良好品质,通过橱窗、展板、图片展、主题班会、演讲比赛等宣传教育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促进我院师生进一步提高道德修养和个人素质,精心培育和大力弘扬优良的校风学风。
二、主题思想
树新风〃促和谐
三、具体时间
2011年9月下旬-10月上旬
四、活动内容
一、“树新风〃促和谐”主题宣传活动
以学院分团委、学生会等部门开展调研为基础,促进学院学生工作一盘棋。要求各专业以专业特色为突破口,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宣传活动。拟在9月28日在材化楼前开展主题为“文明放大镜”图片展教育活动,通过主题倡议、签名活动等形式,为学校开展工作营造良好的氛围。以本次活动为载体,提升广大同学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文明素养,引导学生文明进课堂,文明学习,最终在校内形成朝气蓬勃的校园文化。
二、“树新风〃促和谐”主题辩论赛
拟在9月27日在材化楼四楼会议室由本院分团委、学生会与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分团委、学生会组织实施本次活动,通过班级参与“树新风,促和谐”的辩论赛,扩大学生的参与面,在激烈的语言碰撞中促使学生加强对学风、校风的思考,从而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摆正学习态度,在文明校园的建设中奉献出自己的力量。
三、“树新风〃促和谐”主题演讲比赛
由本院分团委、学生会等部门在9月30号在材化楼四楼会议室联合组织开展一次“讲文明、树新风”的主题演讲比赛。充分整合学院资源,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组织演讲比赛,通过广泛的宣传发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树新风〃促和谐”主题教育的魅力,以转变学分、班风。
四、“树新风〃促和谐”志愿者服务行动
1、参加第三届文化休闲旅游节志愿服务活动
为宣传中心城区旅游形象,展示城市文化魅力,丰富广大市民文化生活,推进中心城区“文化+旅游”产业升级,由章贡区委、区政府和赣州市旅游局共同举办以“相约章贡 畅游赣州”为主题的章贡区第三届文化休闲旅游节暨《赣州市民旅游手册》发放仪式活动。我院组织青年志愿者于9月27日参加章贡区第三届文化休闲旅游节暨《赣州市民旅游手册》发放仪式活动,参加活动主要有如下几项:
(1)开幕式
时间:9月27日(星期二)上午9:30。
地点:赣州市赣州公园。
议程:(1)区领导致欢迎辞;(2)市旅游局领导讲话;(3)市民代表发言;(4)旅游企业代表发言;(5)向各方阵代表赠送《赣州市民旅游手册》及旅游消费券;(6)市领导讲话并宣布章贡区第三届文化休闲旅游节开幕;(7)“相约章贡 畅游赣州”文艺演出。
(2)“休闲章贡 魅力赣州”旅游图片展
时间:9月27日。
地点:赣州公园。
内容:章贡区宣传推介城郊型文化休闲旅游招商项目图片,各A级景区宣传展示本景区旅游观光风景图片,其他旅游企业提供反映本企业特色的图片。
(3)“相约章贡 畅游赣州”旅游推介活动
时间:9月27日。
地点:赣州公园。
内容:各县(市、区)旅游局、A级景区搭设展台,展示特色旅游商品、派发旅游消费券和宣传资料等。
(4)“国庆”黄金周旅游咨询活动
时间:9月27日。
地点:赣州公园。
内容:各景区、旅行社设咨询台与市民零距离交流沟通,为市民推介“国庆”黄金周精品游旅游线路,为出游者解答出行需要了解的有关问题。
我们志愿者于9月27日上午8:30到赣州公园集合(四平家电对面)由于是大型活动所需人员较多要30--50人。活动时间大约2-3小时11:30结束。主要负责开幕式现场的观众秩序维护,发放《赣州市民旅游手册》,及协助相关人员布置图片展架等工作。
2、“文明校园建设”志愿者服务活动
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宗旨的志愿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志愿者“无私奉献”的道德价值观念,也是时代精神和优秀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院拟在9月下旬组织实施“文明校园建设”志愿服务活动:
(1)在校内通过各种形式宣传优秀学生的事迹,激励学生向先进人物看齐;
(2)校园内环境卫生的维护、学习生活的互帮互助;
(3)文明进课堂倡导活动,引领文明学习新风尚。
11.科学与技术教育培养方案 篇十一
那么,在“科学”这一实践性、探究性很强的领域教学中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来优化我们的教学?二者如何更有效整合?首先我们应弄清信息技术在科学领域教学中帮助我们解决什么问题?它是否具有独特的优势?
一、改变创设情境的方式,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一个生动的教学情境能很好地激发学习兴趣。以往在教学情境的创设上,老师真是煞费苦心,如今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能很快地解决这个难题。例如,在认识“序数”的数学活动中,需要一个“商店”的情境,原先教师要搬动桌子、层架在班级里创设一个“商店”,如今利用信息技术就能很快将一个“商店”呈现在孩子面前,还可以运用动画技术设计问题,如小熊到商店去买食物,可是找不到食物在哪里,于是售货员阿姨告诉小熊准确的位置,请孩子们根据售货员的提示帮助小熊找食物,逼真的商店、有趣的动画,走来走去的小熊,售货员阿姨的提问都让孩子们身临其境,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
二、改变内容呈现的方式,更清晰地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每一个活动都有一个核心的经验需要掌握,如,在数学活动《量桌子》中,孩子们要学会正确的测量方法:以用积木作为测量工具为例,测量时要从最左边开始,积木对齐桌子,量一次就在积木的后面做一个记号,第二次从记号处往下量,每量一次都要做记号,从左到右,一直量到末端,最后数数有几个记号,那么桌子就有几块积木的长度。方法比较复杂但每一个要点又无法省略。以往教师总是要将桌子垫高让孩子们都能看清桌子的一条长边,然后左手持积木,右手持笔,边示范边讲解,即使这样仍然发现要让孩子掌握的确有一定困难,很难记住。如果借助多媒体的演示便能有效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将测量方法制作成动画视频,向孩子们展示,如视频中有一张桌子,有一支会动的笔,结合教师的讲解,一步步生动形象地将方法传递给孩子,放大且生动的视频每个孩子都喜欢看,个个乐于接受,学习上的心理障碍没有了,活动的效果自然大大增强。
三、改变经验分享的方式,更好地帮助幼儿分享探究的过程与结果
科学活动十分重视幼儿的探究过程,并鼓励幼儿大胆分享和表达。但往往孩子记不住过程,影响了他们的分享,这时依靠信息技术能真实、动态地再现探究过程,让他们的分享不再是靠回忆,对过程的复述更加有理有据,而教师也能准确了解个别孩子在科学学习中的思维动向。如,科学活动《切蛋》,教师提供了细线、切蛋器、塑料刀等让幼儿尝试多种切蛋的方法,分享切蛋的经验。在分享中以往总是展示幼儿的结果,让幼儿口头描述自己切蛋的过程,由于要靠回忆,因此孩子往往不能全面客观地描述,此时运用录像分享的方法能再现孩子的操作过程,降低讲述难度,孩子们可以看着操作过程边回忆边叙述。除此之外,录像辅助在增强分享交流环节时效性的同时,更为孩子们分享交流时的不完整语言表达做了直观完美补充说明。同时,也能很好地帮助其他孩子直观了解操作中的问题,为幼儿分享提供方便。
四、改变师幼互动的方式,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
信息技术还能很好地结合音效、动画等手段,为幼儿的学习加油鼓劲。孩子在与课件的互动中激发了学习主动性,孩子们饶有兴趣地迎接下一个挑战,都想自己去寻找答案,变得更加自信,乐在其中。
毋庸置疑,信息技术在很多方面超越了传统科学教学活动,但在实际运用中也很容易进入一些误区,造成画蛇添足。如:
(一)课件注重表面,喧宾夺主,忽视效果
有的教师只是简单把教材内容做成多媒体课件,过多使用动画、视频、声效,整个课件只在乎表面的华丽,虽然看起来活泼生动,却很容易分散幼儿的注意力,造成干扰,幼儿很难静下心来思考。这样的课件不但不能体现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其效果也不如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仅达不到教学目标,而且还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
(二)课件替代了幼儿操作,忽略了科学活动的探究特点
有的活动中教师只是用课件来展示实验,而不通过实际的操作让幼儿获得经验,忽视幼儿的动手动脑,幼儿没有了亲身参与探究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显然不符合科学的学科特点和孩子特点。
(三)课件信息量过大,展示速度过快
教师在运用课件时,信息切换过快,停留时间短,没有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幼儿理解看到的信息,孩子只是被动接受。教师原本的目的是本来课件解决活动难点,但是结果相反,五彩缤纷的多媒体信息包围了幼儿,信息呈现的速度让幼儿成为名副其实的“观光客”。
那么,信息技术和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如何有效整合呢?
首先,我们必须理解信息技术与学科活动有效整合的本质是把信息技术和现代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将技术作为提高教学效率、改变教学模式的一种辅助教学工具,其目的就是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其次,在整合的同时,我们必须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模式等方面统筹安排,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遵照“适时、适度”的原则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和设备。
1.有效整合的适时原则
“适时”就是指信息技术手段的使用应选择在最有利于学生掌握吸收教学要点,使效果达到最佳的时机。信息技术要用在“精彩”之处,是这节课的亮点,点睛之笔。一般用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之处;用在质疑释疑之处;用在自行获取信息之处。
(1)突出重点之时
信息技术与科学活动有效整合必须以教学内容为载体,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在必要的时候进行。
(2)突破难点之时
有些科学内容比较抽象,孩子很难理解,这是活动突出的难点。特别是在学习动、植物知识时,很多动植物学生平时根本见不到,无法获取感性知识。现代技术的介入可使抽象事物具体化,对难点的化解有着积极作用,达到变难为易的目的,让孩子愿意学、喜欢学。
(3)质疑释疑之时
对一些难理解、抽象的科学现象,教师很难用语言描述解答学生的疑惑,如果用动画和视频的形式展示出来,孩子就很容易理解,生动又形象。
2.有效整合的适度原则
“适度”就是当用则用,不用则弃,信息技术不是“装饰”课堂的新装。我们应该认识到: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应注重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和实际操作进行学科学。因此运用要适度,千万不要为了追求花架子而忽略了科学活动的特点。信息技术作用是“辅助”教学的手段之一,为的是让活动“锦上添花”,它永远无法代替学生自主动手实验操作,因此,在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的有效整合中,通过动手做的必须亲身经历,虚拟的永远比不上真实的。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正在幼儿科学教育中显示出越来越强大的优势,它能更好地解决传统教学难以解决的问题或达到增加活动信息容量,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有效地整合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的整合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必将为幼儿园的科学教学开创一片新天地。
参考文献:
张燕.幼儿园中如何开展科学教育活动[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24).
12.科学与技术教育培养方案 篇十二
关键词:光信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 是指高等学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 为大学生设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怎样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高校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 整合教育教学内容, 优化课程体系, 使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协调发展, 加强基础, 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作为理工科院校的一个重要专业, 其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 富有创新意识, 具备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 可从事相关领域科学研究、产品开发、生产技术或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随着高等院校招生人数的进一步扩大和教学资源利用率的提高, 如何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
教育部推出的《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中, 在谈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结构与就业市场需求存在结构性偏差时, 明确指出:“我国教育偏重于系统的书本知识传授, 人才培养规格过分强调学术性、研究性和规范性,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相对不足。这既造成人才培养与就业市场的脱节, 更不利于培养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在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上, 也存在这种“适应性与竞争力较弱”的问题, 一方面是学生面临就业压力;另一方面是社会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 教学方法单一, 教师大多采用的是单向“灌输式”和“填充式”的教学方法, 这种方法把学生看成是接受知识的容器, 教师主观地选择教学内容、决定教学过程, 向学生灌注现成的知识结论。这种方法忽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理解能力, 使得学生的学习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 培养制度采用的是学年制, 学年制的高度结构化扼杀了学生的个性, 学生必须按学校的统一安排进行学习, 没有自由发展的空间, 使得培养出的人才“千篇一律、千人一面”, 缺乏特色、缺乏个性。针对目前人才培养模式上存在的问题, 笔者结合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特点, 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1 根据行业发展, 调整教学内容
现代知识更新速度很快, 应该将这些更新的知识及时反映在课堂教学中, 将前沿的知识和技术方法讲授给学生, 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整合教学内容, 既要注意避免课程间的重复和脱节, 又要适度把握课程间的交叉和渗透, 突出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内容。
2 根据市场需求, 优化课程体系
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从强调“能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 转变为强调“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采用模块化, 按模块化结构设置专业方向课程。09级以前, 专业分为光纤技术方向、光信息处理方向和光电技术三个方向, 但经过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重新定位后, 我们将专业方向整合为光信息技术和光电子技术这两大类, 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课程设置, 增强学生进入社会的竞争力。
3 利用网络教育, 实行弹性学制
现行学制太刻板, 必修课太多、时间太统一, 压制了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发挥。如果实行弹性学制, 减少统一时间的必修课, 就能让学生更自主灵活地制定大学学习规划。同时, 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 让网络在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 使教育内容和教育过程更加生动, 丰富大学生的学习生活, 拓宽视野。
4 通过多种渠道, 提高教师水平
一方面选拔基础好、潜力大、学风正的年轻教师走出去, 到企业挂职锻炼, 进行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培训, 增加实践经验, 开拓教师思路, 提高其自身的专业技能和教学科研能力;另一方面, 吸纳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 将生产技术的发展动态、企业对一线技术工人综合能力的要求带入课堂, 是学生的学习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同时, 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国家、省、市及本校的各类培训, 相互听课, 取长补短, 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参考文献
[1]芮桂杰, 张军.不同类型院校特色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商情, 2010年第20期:120
13.科学与技术教育培养方案 篇十三
训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作业
简答题:
1.总评估的作用和意义是什么?
总评估的作用和意义:总评估对各分项评估的结论加以综合汇总,对不一致的分项评估结论进行统一协调,对各分项评估加以补充完善,对项目进行修正重组,以及对多种项目方案进行比较选优。
2.什么是国民经济效益分析?
按照资源合理配置的原则,从国家整体角度考察项目的费用和效益,用货物影子价格、影子工资、影子汇率和社会折现率等经济参数分析、计算项目对国民经济的净贡献,从而在宏观上评价项目的经济合理性。
3.什么是财务基础数据估算?
是进行财务评价和开展经济评价的前提和基础,财务基础数据测算的结果是否可靠,直接影响到财务评价和国民经济评价的结论是否合乎实际。
4.什么是建设投资?
是指建设单位在项目建设期与筹建期间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固定资产投资、无形资产投资、开办费、预备费和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
5.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方法有哪些?
14.小学科学教育活动方案 篇十四
1.科学概念目标
土壤上生长着许多植物,土壤表面和土壤里生活着许多动物。
2.科学探究目标
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在土壤表面和土壤中生活的动植物进行细致、全面、有顺序的观察和记录。
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并交流对土壤以及生活在土壤上的动植物的发现。
3.科学态度目标
对探究土壤以及生活在土壤上的动植物感兴趣。
细致观察、乐于表达。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懂得保护生活在土壤上的动植物。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在土壤表面和土壤中生活的动植物进行细致、全面、有顺序的观察和记录。
2.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并交流对土壤以及生活在土壤上的动植物的发现。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土壤,放大镜,橡胶棒,小铲,塑料饲养盒
【教学过程】
一、导入(预设5分钟)
1.出示一盆土壤,提问:土壤里有什么,你知道吗?
学生自由发言,可以从土壤的成分和居住在土壤里的生物两个方面回答。
2.观察土壤
提供放大镜、橡胶棒和一盆土壤,学生分组进行观察。
组织交流,说说自己的观察发现。(说明:没有橡胶棒也可以用筷子、镊子等工具,主要是用来翻看土壤,土壤里有小石块、沙子、黏土、草茎、落叶、蚂蚁等。)
二、聚焦(预设5分钟)
1.聚焦:大家都说,土壤是地球家园的重要资源,那你们知道土壤有什么作用吗?
学生自由回答,比如可以用来盖房子,制作砖瓦、陶瓷,另外还可以给植物提供营养,给动物提供栖息地等。
2.过渡:今天我们将到校园里进行观察,看看生活中那里的动物和植物。
三、探索(预设20分钟)
1.讨论活动要求和注意事项
提问:你们觉得,校园土壤居民会有哪些呢?我们去观察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学生自由推测和发言。
2.教师进行活动提示:细致,全面,有顺序,不伤害
(细致是指能够耐心、仔细地观察土壤中动植物的特点。全面是指能够全方位地观察土壤上的动植物,包含土壤上的和土壤里面的。有顺序是指能够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比如先观察土壤上直接可见的,再观察落叶下的,最后观察土壤里面的,观察动植物可以先观察整体再观察局部。不伤害是指不要伤害小动物和植物。)
3.学生到校园里进行观察,及时记录。
校园观察活动指导提示:
(1)携带材料:学生活动手册人手一份,放大镜、橡胶棒和小铲小组一份,观察时小组同学有机合作使用。
(2)活动场地:教师提前踩点安排,选择有多种植物和小动物的土壤,并事先对该场地的植物进行识别,以便学生提问时可以答复。
(3)分组要求:以组长为首,小组成员集中在某个点进行观察,禁止单独行动和胡乱奔跑。
(4)观察顺序:先观察土壤上直接可见的,再观察落叶下的,最后观察土壤里面的,观察动植物可以先观察整体再观察局部。
(5)记录要求:在学生活动手册上记录动植物的名称、数量和发现地点,遇见不认识的动物或植物,可以记录特征或画简图记录。
15.科学与技术教育培养方案 篇十五
一、信息社会需要的计算机人才类型
(一) 工程型的计算机专业人才
工程型的专业人才主要从事的是计算机软硬件产品的开发工作, 且这种开发是工程性质的, 需要计算机专业人员能够熟练运用技术, 创造性地进行开发工作。此外, 要有职业道德作为支撑, 使软硬件产品的工程开发始终向着良性方向发展。
(二) 研究型的计算机专业人才
研究型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工作重点在于对计算机理论及相关技术的研究, 为计算机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研究型人才自身必须必备扎实的理论基本功, 并且要有高学历的保障, 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 能够借用自己学到的知识来进行引申, 提出新的理论。
(三) 应用型的计算机专业人才
应用型的计算机专业人才要有精湛的计算机技术, 要对计算机系统的工作原理了如指掌。这类人才从事的工作多为单位内部的计算机系统维护、管理或者信息建设工作, 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整个单位的信息技术水平, 因而作为应用型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必须要在技术方面具备较高水准。
(四) 教育型的计算机专业人才
教育型的计算机专业人才主要是从事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工作。对于这类人才来说, 除了具备计算机方面的专业知识之外, 还要拥有教育知识, 掌握计算机方面的教学方法, 利用自己的专业来为社会培养更多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
二、建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方法
(一) 构建多维分流的培养框架
多维分流的框架模式利于学校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与培养。对于高校学生来说, 可以将他们通过横向与纵向的方式来进行分流, 横向指的是为学生提供不同的课程选择方向, 如软件工程、基础理论或是网络技术等, 而纵向则是根据学生毕业后的计划来进行分流, 如有的学生选择直接就业, 而有的学生选择考研, 继续深造。在一二年级学校可以统一开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础教学, 三年级开始分流, 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课程的教学, 四年级则更多关注实习和毕业设计。
(二) 深化课程体系改革
通过对课程体系的研究与改革, 能够为计算机专业教学提供有效指导, 为人才培养创造良好条件。在深化课程改革的过程中, 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基础课程引起足够的重视, 通过线性代数、电子线路、大学物理等课程的学习来使学生形成抽象思维, 通过汇编语言、数据结构、软件工程等必修课的学习来确保学生掌握专业思想与方法。其次, 要从社会需求出发, 根据计算机科学的发展来进行选修课程的设定。第三, 要重视人文类课程的教学, 使学生在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指导下来开展学习活动, 确保学生能够利用所学专业来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 避免学生误入歧途。第四点就是要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促使学生掌握更多其他学科的知识, 涉猎如新闻、管理、教育类的课程, 使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三) 加强实践力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除了具备理论知识外, 具备良好的实践能力也同样重要。学校在培养实用型人才时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要拓展实验教学, 增加实验课程的比例。在实验课上让学生充分掌握基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并根据社会发展需求来加强教学的实时性, 加强LINUX、ORAC LE等主流系统的实验力度。其次, 要引导学生们多多参加各类计算机科技竞赛, 使学生们借竞赛之力来灵活运用学到的知识, 拓展视野, 提高独立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并通过此类竞赛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第三, 不能忽略毕业论文的重要性, 毕业论文是学生四年来学习成果的体现,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教师在进行论文指导时, 要着重加强学生的分析、设计、运用能力, 确保学生通过毕业论文的撰写来提升综合能力。
结束语:
通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能够使人才的知识结构更加完备, 更加符合社会的信息技术发展需求。作为社会及高校应该时刻把握教育目标, 从目标出发来构建培养框架, 深化课程改革以及引导学生加强实践, 通过这些方法的运用来培养各类专业型的人才, 促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 从总体上提升我国的信息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
[1]王莉.民族院校计算机基础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1 (22) .
[2]王素坤, 刘东升.关于师范院校计算机多元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 2011 (21) .
16.科学与技术教育培养方案 篇十六
项目资助:常州大学2014年校教育教学研究课题资助;项目名称: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下的给水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的教育探索(GJY2014010)
摘 要:在给水排水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模式下,针对当前教学方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相应的措施与建议,建立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加强学生工程实践教学环节。
关键词:给水排水工程;卓越工程师;实践教学;校企合作
Education exploration for excellent water and wastewater engineers training mode
Wei Yong, Dong Liangfei,Zhang fenge
(School of environmental and safety engineering , Changzhou University, 213164,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raining model of excellent water and wastewater engineer education and some disadvantages that exist in the current teaching methods, It will be proposed appropriate measures and advices, which include establishing training mode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enhancing students' engineering practice teaching.
Key words: Water and wastewater engineering; Excellent engineers; Practice Teaching;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在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实施卓越工程师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是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主要内容之一。为贯彻落实“纲要”精神,教育部率先启动了高等学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工程师”),其主要目标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1]。我国的给水排水工程专业从1952年正式命名,至今已经在高校开设了60年,为水行业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建设培养了大量高级人才。多年以来,从传统意义上的水量输送,到以水质为核心的水工业概念的提出,该学科研究的对象和内涵发生了很大变化。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也对该学科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满足新形势下社会的需求,响应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出高质量的给水排水工程技术人才,是给排水学科需要考虑的紧迫问题。
1 实践教学存在问题
按照给排水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体系和教学的阶段要求,实践教学可以分为课程实践和工程实践两种类型,其中课程实践一般包括教学实验和课程实习、课程设计3种类型,围绕相关课程的理论教学展开,其主要目的在与强化理论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对具体知识节点的掌握和实际运用;工程实践则以本专业涉及的实际工程为内容,强调理论知识在实际背景下的工程实现,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初步应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工程实践的形式包括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与课程实践相比较,工程实践更多地强调了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与原有给排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比,“卓越工程师”计划对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
1.1 工程实践教学基地体系建设不够完善
目前的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教学体系侧重于理论教学,在实践教学方面相对薄弱,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由于实习经费紧张,导致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困难,一般来说,一个企业作为高校的实习基地特別是对于和给水排水相关的企业单位,例如给水处理厂、污水处理厂等,并不会带来什么效益,因此企业对于成为高校实习基地没什么积极性。许多企业之所以同意接纳高校学生到单位进行实习活动,常常是出于企业负责人和高校教师之间的个人关系。当企业或者高校因人事变动而影响到这种联系时,就会给后续的实践教学带来很大不便。
1.2 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环节相对薄弱
从本科生培养来说,目前针对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学生的教学,在基础理论知识方面一般比较完善,但对于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相对薄弱。由于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本身就不高,学生接触工程实践的机会也很少,即使到生产单位进行实习,也多为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出于安全等多种因素的考虑,企业很少给在校学生提供实战的机会,这些都限制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要求对学生的培养采用双导师制,这就对企业方的指导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企业内不乏具有经验的高级工程师,但在对于如何教育学生方面,却没有多少经验。另外,企业指导教师对于学生的指导要付出很多辛劳,相应的费用和报酬问题如何解决还有待于落实。
1.3 教师队伍的工程实践能力有限
许多教师由于本身工程实践经验匮乏,对于分析和解决工程实践中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了解不多,影响了对学生的指导。特别是青年教师,在工程实践能力方面尤为欠缺。目前,大多数高校要求青年教师具有硕士、博士学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单位人才的进入。早年进入高校的企业人员,经过在学校的教学工作后,既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又具有教学经验,但是这方面的人才在高校内十分少见。并且,由于行业的生产技术日新月异,曾经在企业工作过的教师,由于教学和科研的压力,多年不再和原行业接触,难免对行业最新工程技术了解得不够全面。没有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上课容易照本宣科,使得学生兴趣不大。endprint
2 卓越工程师教育教学改革探索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正是针对我国工程教育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借鉴其他先进国家高等工程教育的成功经验,创建具有中国特色工程教育模式,通过高校和企业的合作,以實际工程为背景,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和企业发展需要的各种类型优秀工程师。
2.1企业参与制定专业标准和培养方案
给水排水专业建设核心目标,紧密结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培养方案建设及课程设置建设过程中,注重经济发展趋势,社会需求变化,采用到用人单位调研共议、毕业生意见反馈调查等方法,以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为标准,进行已有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的改革,制定和构建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3,4]。组织行业企业专家参与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工作,承担课程教学、开设系列讲座、指导毕业设计、指导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等。企业根据实际需要,提出相关研究课题,由企业和学校共同组成导师团队,指导大学生以创新训练课题的方式开展科技攻关。不但可以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可提高教师的实际工程和研发能力,增加教师实际工程经验,同时更进一步加强、深化和密切校企联盟。
2.2完善课程建设
通过课程的精心设计,借助于电教中心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减少课程理论教学学时数,增加实践教学学时数;专业核心课程要尽可能安排实验内容,并设置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由企业工程师参与设置前沿研究方向和热点问题专题讨论课程。立足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强调学生能力和素质培养,充分发挥课程教学在卓越工程师培养中的主战场作用[5]。在教学中,跟踪学科发展前沿,依托企业优势和科学研究,坚持教学、科研与产业化相结合。将水处理理论与技术、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水资源与水环境系统理论和最优化方法、水污染控制技术和污水资源化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及时地充实于教学过程中,更新落后的教学内容。
2.3强化实践教学并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鼓励学生以毕业设计课题研究的形式参与企业运行中去。选派和从企业聘请有工程经验的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担任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同时结合“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要求联合毕业设计(论文),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具体见下图1,2),探索学生个性化培养的新途径[6]。
图1 校企人力资源分析
图2 大学生人才成长过程
从图1校企业人力资源构成可以看出,在“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理念指导下成立校企联合培养,学校可以聘任企业优秀工程师为兼职教师,补充学校工程教育所需“双师型”师资;企业通过聘请学校教师担任兼职工程师,同时补充大学生作为机动研究人员,扩充了企业的研发队伍。通过这种形式,校企双方人力资源实现了互补双赢。从图2大学生毕业—就业—成才的人才成长过程可以看到,传统模式中,大学生毕业后经过企业招聘进入企业,一般需要较长的适应期,一部分适应企业文化及环境的学生成长为企业骨干人才,一部分不适应企业的学生转岗分流或离开企业。通过实施校企联合培养,企业在大学生毕业前介入培养环节,通过在企业实习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等实际工作环境考察学生,通过选聘代替招聘吸纳优秀学生进入企业工作,学生在企业的适应期大大缩短,绝大部分学生可以成长为企业骨干人才。
3 结束语
培养出高质量的具有创新能力和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给水排水工程技术人才,不仅是给水排水工程学科教育工作者的任务,也是整个给水排水工程行业肩负的重要责任。通过校企通力合作,按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要求,做好本学科体系的每一个环节,才能保障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培养一批创新能力强、适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优秀后备工程师,为国家和地方的建设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和综合国力。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批准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的通知[R].教高函[2010]7 号
[2] 陈启元.对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训计划”工作中几个问题的认识[J].中国大学教学,2012(1):4-6.
[3] 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训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2):47-55.
[4] 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再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4):10-17.
[5] 林健.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5):1-9.
[6] 林健.校企全程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7-23.
17.科学与技术教育培养方案 篇十七
考核方案
为了加强我校教育信息技术与装备在教育教学中的管理和应用,全面提高我校教育信息技术与装备工作的质量和效益,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逐步建立健全我校教育信息技术与装备工作的服务体系,促进工作交流,提高应用效益,特制定本办法:
一、考核目的
1、提高我校教育信息技术与装备工作服务教学,方便教学,促进教学的意识。
2、坚持以学生的能力发展为宗旨,以学科教学水平及教师能力提高为根本。
3、促进我校全面发展,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
二、教师考核
1、中青年教师必须按上级规定参加现代教育技术以及信息技术培训,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培训任务,争取优良成绩。
2、认真参加学校组织的种培训,认真完成学习任务,达到培训目标。
3、选送培训的教师必须认真完成相应专题的培训,并承担学校安排的相关工作。
4、中青年教师要积极运用有关资源,实现电子备课。要积极运用网络进行学科整合教学改革。对自己所制作有质量的课件能及时上传,以便资源共享。
5、自觉遵守学校在电脑网络方面的使用规定。
三、考核方式
1、采取全面普查和重点抽查打分方式,采用听课了解、查记录、问卷调查等方法进行综合考核。
2、对不使用现代远程教育设备和资源进行教学的教师要适缓职务评聘、晋职晋级,不得评优、评骨干教师。
三、教师奖励
1、在教育信息化方面做出突出成绩的老师,优先给予评优评先晋级。
2、在教育信息化研究运用方面取得显著成绩,或取得研究成果的给予奖励。额度参照教办规定。
3、在培养指导学生方面取得成绩的给予奖励。
4、对教师自己所制作的获奖课件,根据级别给予相应奖励。
18.科学与技术教育培养方案 篇十八
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2008年12月
一、培养目标和要求
计算机技术领域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是面向大中型企业、西北地区、国防军工部门,培养复合式、应用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培养要求为:
(一)工程硕士学位获得者应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积极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二)工程硕士学位获得者应掌握所从事计算机技术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门知识以及管理知识;掌握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化技术手段;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担负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工作的能力。
(三)掌握一门外国语,要求熟练地阅读专业领域的外文资料。
(四)具有健康的体魄。
二、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一)计算机技术领域工程硕士采用课程学习和论文工作相结合的培养方式。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在职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一般采取进校不离岗的学习方式,课程学习时间最长为1年半,但要求在学校学习时间累计不少于半年,其中,课程学习中的实验部分,论文工作中的选题报告、中期汇报、论文写作与答辩等主要环节必须在校内完成;
来自我校应届本科毕业生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课程学习时间一般为1年,在校内完成,其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工作要在工作站完成。
工程硕士研究生在学完必修课程学分的一半后,可申请论文选题。论文研究工作时间(从选题报告通过之日起至论文送评阅前止)一般不少于一年半。
(二)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5年。
三、适用领域
计算机技术领域包括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软件、计算机应用技术等学科。
四、学分要求
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需获得学位要求学分不少于30学分,其中考试学分不少于22学分。具体如下:
(一)必修课程学分不少于23学分;
(二)选修课程学分不少于6学分;(三)必修环节1学分。
五、课程设置
(一)必修课程(不少于23学分,其中考试学分不少于20学分)1.自然辩证法2.工程硕士英语
3.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4.计算机学科前沿讲座
5.基础理论课(不少于3学分) 组合数学 工程硕士数学
算法与算法复杂性理论
6.专业基础和专业课(不少于12学分) 数据库系统设计与原理 多媒体计算机及应用 计算机图形技术 C++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密码学与网络安全 数字图象处理学 VHDL与集成电路设计 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 软件工程技术和设计 分布式数据库系统 高等计算机系统结构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分布式多媒体系统与技术 微计算机系统设计 计算机控制理论及应用 语音信号数字处理
高性能路由器体系结构与高速信息网络技术
(60610012)(60648003)(82558001)(69998012)
60240013)60428004)70240193)
(70248013)(80248013)(80248023)(70248033)(80248033)(80240163)(70248003)(70248023)(60240033)(70240063)(70240013)(70240023)(70240203)(70240233)(70240043)(70240123)(80240143)
2学分(考试)3学分(考试)1学分(考查)2学分(考查)
3学分(考试)4学分(考试)3学分
(考试)
3学分(考试)3学分(考试)3学分(考试)3学分(考试)3学分(考试)3学分(考试)3学分(考试)3学分(考试)3学分(考试)3学分(考试)3学分(考试)3学分(考试)3学分(考试)3学分(考试)3学分(考试)3学分(考试)3学分
(考试)
((( 软件项目管理 下一代互连网
(80240203)(80240173)
3学分 3学分
(考试)(考试)
●根据企业的培养方向,可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中选课。(二)选修课程(不少于6学分,其中考试学分不少于2学分,可由专业基础和专业课代替) 软件项目管理 知识工程 市场营销 管理经济学
(80240203)(70240103)(70510073)(70160183)
3学分 3学分 3学分 3学分
(考查)(考试)(考试)(考查)
●根据企业培养方向,还可从电子、管理、环境、社科、经济类专业方向选课
(三)必修环节(1学分)1.文献综述与选题报告2.中期汇报
(四)补修课程
凡在本领域上欠缺本科层次业务基础的硕士研究生,应补修2门主干课程。补修课程学分不计入学位要求学分。
离散数学(1)
(20240013)
(69990021)(69998000)
1学分(考查)
(考查)
离散数学(2)(20240023) 操作系统
(30240243)
信号处理原理(30240063) 程序设计基础(30240233)
六、学位论文工作要求
论文工作应包括选题、文献阅读(阅读20篇以上的文献)及调研,完成5千字以上的选题报告并由专家组考核通过;完成系统的设计、系统的实现、系统运行;论文的撰写与答辩。
(一)论文选题
工程硕士学位论文选题要求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背景,研究成果有实际应用价值。工程硕士研究生也可选择校内导师有明确工程背景的研究课题(应在学校完成)。论文拟解决的问题应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和一定的计算机软件或硬件实现的工作量;论文要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先进性。论文应选择适合于研究生独立完成的难度和范围适中的课题。
(二)论文指导
在企业进行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工作的研究生,应有两位论文指导教师,企业的联合教师 和校内导师。校内导师负责确定工程硕士生论文选题、组织中期汇报、指导论文撰写和组织答辩;应
定期听取汇报,给予指导,要对论文的水平和质量把关。
联合指导教师负责协助校内导师确定工程硕士生论文选题,对论文工作进行具体指导,定期听取汇报和协助解决工作中反映出的问题。
在校内进行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工作的研究生,按校内硕士研究生论文指导的要求。
(三)论文答辩
论文的评阅、答辩的审批、答辩、学位授予等执行清华大学研究生院的有关规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分 学 位 委 员 会 主席
19.科学与技术教育培养方案 篇十九
(一)我国实施“大工程教育”的背景
1996年国家教委工程教育考察团赴美考察,中国开始接触“大工程观”的教育理念。2006年6月,教育部战略研究重大专项“面向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中国工程教育改革”研讨会提出,要使课程设置从单一的“工程专业课程”传授转变为“大工程观、大系统观”为指导的课程架构体系,标志着“大工程观”的教育理念已成为高等工程教育院校教改的上下共识。
(二)“大工程教育”的内涵
“大工程教育”是二十世纪末美国工程教育界”回归工程“的直接产物。其含义是将人类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工程教育回归到更加重视工程实际,以及工程本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上来,让学生接触到大规模复杂系统的分析和管理过程,从而培养具有集成知识、系统方法和工程实践的人才。
(三)大工程教育的性质
大工程观是人类关于工程活动的主观意识和基本理念。现代工程的科学性、社会性、系统性等特点日渐突出,工程活动对生态环境、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十分巨大,需要树立“大工程观”。高等本科工程教育性质就是培养从事工程师工作的人才的专业教育。
2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EDC-CDIO工程教育培养模式探索
近几年,我们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进行了工程教育培养模式探索,初步建立了“大工程观”指导下的专业工程人才培养体系,实施了以“大工程观”教育理念引领的EDC-CDIO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
2.1 EDC-CDIO工程教育模式简述
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 n)、实现(Im plem ent)和运作(Operate),CDIO的理念不仅继承和发展了欧美20多年来工程教育改革的理念,更重要的是系统地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能力培养、全面实施以及检验测评的12条标准。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通过CDIO工程教育模式理论与实践探索,提出了适合本专业的EDC-CDIO工程教育模式。E、D、C分别代表道德(Ethic)、踏实(Dependable)、专注(Concentrate),即在进行CDIO工程教育的同时,要加强对学生进行良好的道德修养、踏实的工作作风、专注的科学精神的品质培养。
2.2 EDC-CDIO工程教育模式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2.2.1 培养目标
培养掌握信息与计算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良好的数学素养,受到系统的计算机软件应用、设计与实际开发训练,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较强“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能够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生产与管理部门从事信息处理、计算机软件研发的信息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2.2.2 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
知识结构:具有通识知识、学科知识、条件知识、实践性知识。
能力结构:具有较强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将数学思想方法应用于实际领域;能进行算法分析、设计和相关应用软件开发;有较强的团队沟通和协作能力。
素质结构:具有良好的思想和道德素质、健康的身心素质、较强的专业素养、良好的文化修养。
2.2.3 课程体系
根据CDIO标准体系要求,我们把课程体系分为五种类型:素质拓展类课程、数学类课程,信息学科与计算机学科类课程,信息学科与计算机学科实践,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设计。“基础+理论+技能+实践环节”构成了本专业工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2.3 EDC-CDIO工程教育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2.3.1 课程体系改革
(1)建立了模块化的课程体系。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把课程分为五种类型:素质拓展类课程、数学类课程、信息学科与计算机学科类课程、信息学科与计算机学科实践、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设计。课程体系承前启后,避免了课程模块教学的独立性和脱节性。
(2)实行了“理论与实践并行”的课程体系。“理论与实践并行”的课程体系体现了用理论提升实践,让实践能力在理论中得到升华。
(3)设计了“信息、软件工程类课程体系”。
(1)在“基础数学与应用数学”板块中:《离散数学》与“信息与计算机理论”板块紧密结合,《计算方法》、《数学实验与数学建模》与编程类课程相辅相成。
(2)“信息和计算机科学的基础与理论”板块设计了计算机导论与应用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基础、离散数学、算法与数据结构、软件工程、建模语言UML、编译原理、信息科学基础、计算机网络基础原理与应用、密码学等课程。
(3)“信息与计算机实践,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设计”板块体现了应用数学、计算机知识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的培养,在此板块设计了数学实验与数学建模、软件设计及数据库应用、企业资源规划(ERP)、用信息安全、计算机图形学等课程。任选“软件测试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网络通信技术。
(4)增加了实践课程时间。为了更好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更多接触工程实际,在每学期的课程设计中我们增加了两周课程设计课,毕业实习由两个月增加到四个月。
(5)调整了素质拓展课程。在素质拓展类课程中我们增加了专业工程人才需要的“工程技术导论”、“管理学”、“会计学”等课程。
(6)不断更新课程和课程内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知识更新快,我们注意使用新教材,经常深入企业,根据企业最新需求,增加部分课程。
2.3.2 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1)实行“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培养同步进行的研究型教学模式”。在课程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给学生安排专门时间进行课程设计。
(2)采用“软件项目模拟工厂”教学模式,将理论和实践有机融合。
(1)该模式适用于基础理论教学,更适用于实践性环节教学。对于基础理论教学环节,侧重于软件效果演示、系统分解和局部实现。
(2)从第二到第四学期,安排最后两周作为课程设计实践环节,实行全封闭式课程设计。要求每个学生课题不同,并完成一个完整项目的分析和设计。
(3)在课程教学安排中,把“编程语言”类课程和“数据库类”课程进行整合,改革成“C/S架构网络编程基础”、“WEB技术原理与技术”和“移动智能设备应用程序开发”三门课程。通过实现不同架构的编程来讲解语言和数据库开发技术。
(4)在开发工具的选择上,选择java或.net两个主流平台作为教学工具,数据库采用MS Sql Server或Oracle。
(3)将“编程语言教学”融合到“软件项目的架构开发教学”之中
把“编程语言”类课程和“数据库类”课程进行整合,改革成“C/S架构网络编程基础”、“WEB技术原理与技术”和“移动智能设备应用程序开发基础”三门课程。
(4)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有效教学。进行了问题解决、任务驱动、分步课程设计、综合性课程设计等教学方法的尝试和研究,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意识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能力。
2.3.3 以“大工程观”理念指导毕业设计过程
一是合理布置设计任务,保证各个题目的相对完整和独立;二是要加强实验过程管理。为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应该让学生尽可能地了解一个实际软件工程项目的全过程,因此,设计任务我们坚持一定要安排合理,尽可能地保证各个题目的相对完整和独立,尤其是软件工程开发的设计题目。
2.3.4 EDC品质培养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在对学生进行工程技术教育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Ethic)修养、踏实(Dependable)的工作作风、专注(Concentrate)的科学精神。
2.4 EDC-CDIO工程教育模式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不足
2.4.1 取得的成效
09年,主持国家级教改项目《信息与计算科学理论与实践教学融合性研究与实践》1项;10年,被学校评为特色建设专业;11年,被评为广东省教学成果培育项目;12年获得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2009年7月,被邀请在教育部主办的“第六届全国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暨骨干教师培训班”上作大会经验报告;2011年,成都信息工程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团队来我校交流学习。
2.4.2 存在的不足
(1)有软件工程开发背景的教师少。(2)合适的专业实习基地建设艰难。(3)学生工程综合素质培养和专业能力培养还存在“两层皮”问题。(4)课程体系设计还不尽科学、合理。
20.科学与技术教育培养方案 篇二十
摘要:本文以内蒙古大学“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为重点,总结了6年来建设的经验,提出发挥特色产业优势,依据高校定位明确培养目标,以学科建设提升科研工作来带动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突出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实践体系创新,及时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内容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
关键词: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创新能力
一、发挥特色产业优势,依据高校定位明确培养目标
没有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就难以构建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也就难以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应根据高校自身的科学定位确定,不应千篇一律。
我校“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以下简称生物技术基地)是经教育部、国家计委批准设立的全国首批36个国家级生物技术基地之一,是国家在少数民族自治区建立的唯一的国家级生物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创建于2002年。在少数民族自治区创办国家级生物技术人才培养基地,我们始终坚持结合地区产业优势和学科重点,突出特色办基地。根据教育部提出的基地建设的总体思路,始终秉承首任校长乌兰夫提出的“面向草原、旁及农林”的办学方针,坚持“立足边疆、服务内蒙、面向全国”的办学理念。结合内蒙古自治区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中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在确定生物技术基地教育理念时,我们紧密结合内蒙古特色产业实际,以畜牧业、草业、乳品业、生物制药、食品加工业等与生物技术专业密切相关的产业为重点。借助国家“21 1工程”和“省部共建”的机遇,发挥“草地生态学与农牧业生物技术”的学科优势,以生物技术基地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改革为中心,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新途径。通过生物技术基地建设,强化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能够系统掌握生物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实验技能,能从事生物技术及其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教学及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成为自治区以及国家相关领域的高素质生物技术专门人才。
二、以学科建设促进科研工作带动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
1、学科建设促进科研工作
学科建设是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对人才培养质量有重要影响。我校实施国家“211工程”和“省部共建”过程中,始终将生命学科作为优先建设领域。依托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动物学国家重点学科、哺乳动物生殖生物学及生物技术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内蒙古草地生态学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牧草与特色作物生物技术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学科优势,不断提升我院科研工作。近年来,学院教师承担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逐年提高。2008年由长江学者李光鹏教授主持的“高产转基因肉牛新品种培育”项目和由刘东军教授主持的“高产绒量转基因绒山羊新品种选育”获得国家转基因生物新品种重大专项资助,2007年张若芳教授主持的“内蒙古马铃薯产业发展中关键技术的研究”获得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资助,仅此3项资助金额总计约9200万元,带动人才培养。“十五”期间,生物技术实验平台建设有了长足进步,为生物技术基地学生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保障。其间学校共投入建设经费2200万元用于教学科研平台建设,大大改善了教学科研条件。学科建设为生物技术基地人才培养提供了软硬件保障,有力带动带动了生物技术基地人才培养。
2、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为生物技术基地发展提供保障
与内地省市高校相比,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一直是制约我校发展的主要瓶颈。因此,在师资队伍建设中,兼顾自身培养、提高现有人才素质和引进高水平人才相结合,着力优化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注重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培养,始终坚持从企业、行政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聘任兼职教师。目前,生物技术基地在编的专职教学科研人员43人,其中具有教授、副教授的教师占69.77%,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占76.74%。教师平均年龄有所降低,学缘结构明显改善,外缘者占47.6%。有博士生导师24人,硕士生导师34人。在产学研基地建设中培养了一批双师型教师,聘请了实习基地相关企业的技术负责人担当兼职教师,定期给基地学生讲授企业生产流程、技术创新及企业的经营管理,使学生眼界大开。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为生物技术基地学生培养提供了人才保障,推动了教学内容的改革。目前本专业已形成了以旭日干院士、长江学者李光鹏教授为学科带头人的一支高素质师资队伍。
三、生物技术人才培养基地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改革
1、优化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
培养目标是决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首要因素,而不同定位的高校培养目标是多样化的,这就决定了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即便是同类型高校也应根据自身优势,学科发展趋势,以及社会发展对行业人才需求的变化,适时调整课程体系,与时俱进更新教学内容,这样才能培养出特色鲜明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我们不断根据创新人才培养目标调整优化课程体系,增加学科交叉的综合性课程,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2006年新修订的教学计划中生物技术基地人才培养方案由必修课、选修课、教学实习和生产实习(毕业论文)组成,总学分164。必修课由理科基础平台课、通识教育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构成,共126学分。包括通识教育必修课48学分,理科基础平台课29学分,学科专业基础课30学分,专业必修课19学分。选修课28学分:其中全校通识教育选修课8学分,专业选修课20学分。实习和毕业论文10学分:其中专业实习2学分,学年论文2学分,毕业论文6学分。近年来,为拓展学生专业视野,为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开设了“现代生物技术进展”和“生物安全”等课程。
2、以区域特色为基础建设创新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分为实验教学、专业实习、科研训练三个阶段。其中实验教学包括基础实验、中级实验和能力提高实验3个层次,重在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技能。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比超过1:1,形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教学新体系。
生物学基础实验面向全院本科生开设。中级实验以综合性实验为主,包括“生化大实验”、“植物生理学实验”、“动物生理学实验”、“细胞工程大实验”和“基因工程大实验”5个模块。能力提高实验开设“现代生殖生物技术大实验”、“微生物发酵大实验”、“组织培养大实验”和“药用植物化学实验”4个模块,实验内容以递进式模拟科研过程。近年加强了精品实验课程内容的创新,如“基因工程大实验”在内容设计上,通过克隆一个基因直到最终表达出该基因产物的整个过程,让学生在独立实践操作中体会和学习基因工程的基本研究方法和严密的逻辑理念。所用的实验材料和目的基因都是学院教师的科研成果,具有前沿性和发展性。“现代生殖生物学大实验”利用实验动物研究中心和两个实习基地,
开展了一系列内容相互关联、技术相对独立的综合性科学实验训练内容,包括胚胎冷冻技术、小鼠胚胎手术移植等高难度实验。
我院一贯重视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努力探索校企联合互利新的合作方式,目前已经签订协议的生物技术校外实习基地10个,为生物技术基地学生实践教学提供有力保障。实习方式改变以往的以课程实习为主,转变为生物技术综合大实习,不同专业教师共同指导,在3年级夏季小学期进行。实习单位主要是内蒙古的一些知名企业,实习内容围绕生物制药、乳品业、传统发酵产品和动植物生物技术进行。通过深入车间,使学生参与到企业的生产过程和研发过程中。承担实习的教师均为相关专业领域的学术骨干,同时聘请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实习指导。实习结束要求学生撰写实习报告。
3、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建立和完善学年论文制度,学年论文的选题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完成。加强对毕业论文主要指导环节的管理,鼓励毕业论文选题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完成,论文选题多来源于特色产业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保证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的同时各方面能力得锻炼和培养。为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完成毕业论文,3年级即可进入毕业论文教学环节,实行学生和教师双向选择。为保证生物技术基地生源质量,我院按生物学大类招生,推行滚动激励机制,一年级期末进行选拔,前30名进入“基地”,二、三年级实行淘汰制,以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在培养方案、教学计划的设置上着力体现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在培养方案制订、教学实习和生产实习(毕业论文)实施中充分发挥兼职教师的作用。针对生物技术及相关行业发展的趋势,不断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加强基础理论课及实践教学环节建设。以“211工程”建设为契机,加强生物技术核心课程、综合大实验、实践教学基地和产学研基地建设。及时将我院取得的科研成果融入相关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中,将长期形成的学科特色直接反映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制定具有特色的教学计划。四、生物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成效
经过6年不断探索,针对边疆民族地区产业特点,围绕培养目标、培养方案、产学研基地和创新体系,形成以下阶段成果:(1)立足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创新教育理念,明确培养目标,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建设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2)培养方案优化与课程体系创新,加强骨干基础课程建设,拓宽专业口径,注重特色学科方向培育,建立以本科生学年论文——创新基金项目——毕业论文为一体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3)实践体系创新,构建“实验教学一实践教学一技能训练一毕业论文”四位一体的网络实践体系。以科研成果与企业联合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形成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互动的良好局面。通过6年来的努力与耕耘,生物技术基地为自治区和西部地区的建设与发展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为自治区和民族地区的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起到了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
2007年生命学院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国家级本科教学示范中心。2006年生物技术专业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品牌专业。2007年“边疆民族地区生物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被评为首批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动物学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2007年生物学一级重点学科成为自治区重点。动物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生物学综合实习和普通生态学为内蒙古自治区精品课程。
项目来源:“内蒙古大学生物技术专业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NGYG06021)”和国家“边疆民族地区生物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资助项目
【科学与技术教育培养方案】推荐阅读:
电大本科小学教育《科学与技术》试题及答案08-30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08-02
遥感科学与技术排名09-27
科学与技术的起源11-04
关于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07-28
电子科学与技术简单题10-20
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12-01
黑龙江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培训2013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专业课作业08-05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见习报告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