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诗歌教学浅析

2024-09-09

中学语文诗歌教学浅析(共8篇)

1.中学语文诗歌教学浅析 篇一

中学语文现代诗歌教学方法探索

摘要:现代诗歌教学应当把阅读和理解放在第一位,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体会形象,品味情感,领悟个性应当成为唯一的中心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用心灵和自己的生活参与诗人的创造,让学生在阅读和创造过程中展现自身的本质力量。

关键词:现代诗歌 教学方法 形象 品味

一、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淹没了现代诗歌的澎湃激情

“假如我们对多姿多彩的生活世界感到乏味,那是教育没能在我们的内心开拓理智的以及精神的反映,而这些反映是欣赏万变的生活所必须的。”

多年来,中学语文现代诗歌教学就陷入了这种让教师和学生都感到乏味的悲惨境地,面对那些千古绝唱,我们力不从心,没办法开拓学生的精神世界,没办法让他们欣赏美好的生活,使得诗人的活生生的生命之花在我们苍白生硬的甚至强加于人的讲解之下萎谢凋零。

诗歌是用语言培育的生命,欣赏诗歌要用生命去灌溉每一个灵动的字眼,诗人和读者要有心灵的碰撞。也就是说诗歌是人和人之间建立的一段亲情,是人和人之间建立的一段血缘关系,任何站在这关系之外的居高临下都是装腔作势。

我们中学语文现代诗歌教学还远远没有触摸到诗歌的本质。

首先,支离破碎的讲解分析断送了诗歌美好的意境。如果说世界上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那就是艺术,就是诗歌,把诗歌当作一般意义上的课文来教,就断送诗歌,断送了生活,也断送了学生最美好的想像。一首诗虽然有其特定的表达思想感情的思路和方式,但是仅仅分析段落,明确夸张、比喻、象征、排比等手法对理解诗歌的意境帮助不大。诗是一副完整的画,它的任何一部分都不容割裂,甚至一个虚词一个标点也要放到整个意境之中去理解。完整的诗是美的,点点滴滴都会润物无声地渗入读者心里,支离破碎而又无聊乏味的讲解分析蒸发了学生对诗歌的欣赏情趣。

其次,应试技巧的传授和僵死的机械背诵无助于精神世界的审美。毫无疑问,应试教学是现代诗歌教学最残酷的杀手。通常我们在现代诗歌教学中对考试技巧的研究热情远远超过诗歌本身,宁可花大量的时间学习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直抒胸臆等术语,讨论“把握特色,重点突破;推敲诗题,以明意旨;品味语言,披文入境”等应试技巧,也不愿意带领学生阅读感悟。记诵好诗对积累来说非常必要,但是,如果没有感悟,背诵得再多也没有用处。琅琅书声固然动听,但是忽略了诗歌情境,乃是舍本逐末。

最后,专制的课堂扼杀了学生个性情感。诗歌的学习更注重主体感悟,灌输总是无能的。欣赏诗歌依靠阅读者的艺术修养、生活经验、甚至阅读状态,教师的理解永远替代不了学生的个性感悟。对诗歌的主体感受才是真实的、具体的、感人的,如果我们剥夺了学生的这种权利,也就断送了他们的感情。头脑中传统教育理念使我们看不到诗歌的本质,体会不到诗歌的绚丽多姿,也让学生失掉了良好的教育。“良好的教育一定致力于引领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

诗歌是感情和语言的艺术,是诗人用极富个性的形象表达自己对生活独特认识的精神产品,对生活而言诗人的情感触角非常敏感,表达方式颇具个性,现代诗歌尤其关注诗人个体。我认为,现代诗歌教学应当张扬个性,洋溢想像,飞扬审美情趣。因此,现代诗歌教学应当把阅读和理解放在第一位,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体会形象,品味情感,领悟个性应当成为唯一的中心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用心灵和自己的生活参与诗人的创造,让学生在阅读和创造过程中展现自身的本质力量。

二、现代诗歌特有个性空间,拒绝理性的冷漠

无论教学还是欣赏,现代诗歌需要激情;无论读诗还是写诗,现代诗歌拒绝理性的冷漠,但是,我们在现代诗歌教学的课堂上的确看到了这种冷漠,这种毫无生命力的冷漠。是什么使我们现代诗歌的教学如此面目可憎?

(一)浮躁的社会环境的制约。我们生命中有一种奇妙的“存在的激情”,这种激情表现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当我们想用这种激情感染别人鼓励自己时,它就是诗歌。有生活就有诗歌,有诗歌,生活才有意义。从根本上说,我们目前社会生活不乏诗歌的因素,要不她怎么那么吸引着我们呢!从质量上说,生活的诗意色彩暗淡,你看,社会是多么浮躁啊:不想创造只要享受,不关心人类自己而更关心金钱和利益;不愿踏踏实实感受,不愿为别人和自己负责;没有多彩的想像,甚至没有更深远的思考,这不是一个诗歌的时代。教科书上的现代诗歌与其它文章比起来数量不少,高中语文新教材入选的现代诗歌可能更多些,但是由于我们的冷峻,想要用这些诗歌去春风化雨极其困难。在浮躁的社会大环境下,教师们对诗歌的价值意义和教育意义没有深入认识。

(二)功利主义使我们屈从世俗。教育创造美好的未来生活,而教师就是美好生活的引导者,但是,目前我们的教育活动还须听命于社会、教育机关的管理者和要求单一(升学)的家长,面对生活和升学的压力,我们只好放弃美好的初衷,屈从世俗。诗歌很美,但我们不得不讨论那些乏味的主题、段落和写作手法,结果可想而知。热情的诗歌和严酷的考试是多么不协调啊!但是,在生动和僵死之间,我们不得不选择后者,虽然这样做牺牲了学生的想像、情感和生活能力,我们也只能流露出忧虑的无可奈何的目光。课堂上那毫无意义的讲析是对诗歌本身的极大背叛,这背叛的直接原因就是升学,功利主义让教育束手无策,让我们的生活黯然失色。

(三)平庸的阅读风气冲淡了鉴赏的意兴。现代高中生精神生活简单,阅读浅薄,在他们的书桌里和床头上摆放着两类书籍,一种是情节简单的连环画,一种是望而生畏的各科高考练习书。第二种书他们深恶痛绝,而第一种他们则爱不释手,他们喜欢这种书是因为读起来不用花费力气。平庸的阅读风气直接导致中学生思想幼稚,情感粗糙,他们根本不读现代诗歌,这真让人不寒而栗。教师的阅读情况会好一些吗?他们的品位应该高一些啊!事实上情况更糟糕,一般来说教师根本不读书,连小说都不读,精炼而含蓄的现代诗歌就更不敢读了。教师职业理应激情澎湃,而我们看到的教师形象往往严肃而冷峻,教师们在调侃生活吗?为什么连读诗的激情都没有呢?短浅的阅读视野看不到现代诗作的万丈光芒!海子的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语言通俗,意蕴深厚,感人至深,可是,有教师把它当儿歌唱了。学生不懂诗歌是时代的悲哀,教师不懂诗歌是学生三生倒霉。有谁还希望一个不懂诗的教师能把诗歌欣赏得五彩缤纷呢!诗就是生活,读诗就是读生活,不爱生活的人是不会爱诗的。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有一句名诗:“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诗意的生存就是在生活里到处都能感觉到趣味和美的存在的生存。是的,没有生活热情,怎么会有生活的诗意呢。因此,当教师理性而冷漠地读诗的时候,绝对不会有课堂的精彩。张大千说:“作画如欲脱俗气,洗浮气,除匠气,第一是读书,第二是多读书,第三是有系统有选择地读书。”读书是人们的终生事业,读书越多我们的思想越深刻,感情越丰富,想像越诡异。

三、涵泳体察、读写并举是现代诗歌教学的最好途径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人把吟诵诗歌当作生活技能来看的,可见读诗的重要。一位现代青年教育家说:对一切古老的智慧不是急风暴雨般的浇注就能心领神会的,也不是简单记诵就能得其真传的,它需要反复咀嚼,再三玩味,需要虚心涵咏,切心体察,才能从微言之中晓其大义。他说的难道不是诗歌吗?

“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感受过人性光辉的沐浴,从没有走进过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如果从来没有读到过一本令他激动不已的、百读不厌的读物,从来没有苦苦地思考过一个问题;从来没有一个令他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活动领域,从来没有过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和体验;从来没有对自然界多样与和谐产生过敬畏,从来没有对人类创造的灿烂文化发出过由衷的赞叹„„那么,他就没有受过真正的良好教育。”一首好诗能够让人血脉喷张,激动不已,只有这时,我们才能走进诗人美好而独特的内心世界。把这样的诗当作媒介,诗人与读者以及读者与读者之间也会产生灵魂的碰撞,实现心灵的沟通。有理由相信,现代诗歌教学的课堂可以成为学生的一个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活动领域。现代诗歌教学最能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最能展现个性,解放个性。因为,诗歌是“生命的体验和灵魂的探险”,诗歌创作“常常伴随一种死而复生的快感和审美愉悦”。(熊国华《中学诗歌教学与研究》第2页)读诗也要参与诗人的创作,表现读者的本质力量。在语文课堂上给学生一个涵咏体察、读写兼有的空间,张扬久被压抑的个性,培养鉴赏、审美能力,丰富精神世界是现代诗歌教学的首要任务。

(一)涵泳体察

高中语文新教材现代诗歌单元选编的几首现代诗,已经足够让中学生了解现代诗的特点和表现方法了,但是,对于已经激发出欣赏现代诗强烈渴求的诗样年华的少男少女来说这还远远不够,尤其要学生体味现代诗的个性和激情,这几篇注重文学史地位及其思想性的诗歌,显得稍欠力度。要及时适量地向学生介绍了几首优秀的现代诗歌,强调要涵泳体察想像进入,充分体会这些诗歌的美感。比如:《寻李白》(余光中):“酒入豪肠/七分酿成月光/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多么与众不同的诗句!自称“酒中仙”人称“诗仙”“斗酒诗百篇”的李白那豪放不羁的风格,在月光剑影下飘逸如神仙,一口酒气喷出“半个盛唐”,既具体又概括。夸张的诗句有如重锦叠绣,颇具魅力。

也是余光中的佳作《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朴素而美丽的诗句,含蓄而深厚的情感,简简单单的几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湾”把几十年不同时期抽象的乡愁一层层地形象化。

同样是乡愁,台湾诗人舒兰的《乡色酒》也很有特色:“卅年前/你从柳树梢头望我/我正年少/乡色也好/你圆/人也圆/卅年后/我从椰树梢头望你/你是一杯/乡色酒/你满/乡愁也满。”诗人用拟人手法,抓住“月上柳梢”的典型情景抒写乡愁。人和月,昔日月望我,今日我望月,互诉衷肠,话沧桑,“你圆/人也圆”“你满/乡愁也满”,其中蕴藉了诗人多少酸甜苦辣呀!

诗歌通过形象表达感情,缘情写物,“抓住景物特点,写出诗人独特感受”。学生从别人诗作的描写之中体察景物的使用,在现实生活之中体察自己的情感,这种锤炼是读诗必不可少的过程。

(二)联想想像

诗歌就是创造一个想像空间,诗人和读者在这个特有的空间进行灵魂交流,没有这个空间将是一首诗歌失败的根源。著名诗歌评论家谢冕说:“诗歌的欣赏活动更是一种确切意义上的再创造,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想像。”“诗人通过想像创造出了诗的形象,读者通过想像正确把握住诗人的艺术构思,并且丰富地再现了诗人创造的形象。”读诗写诗离不开联想和想像,有了想像能力,生活才会光辉灿烂,学生才能进入诗歌。

比如,鸥外鸥的《初恋女》:“她从来不习惯带钥匙/可是今天她却买了一把/坚固的锁子/把一个贴上邮票的/男人的心/真假难分地/当作了宝贝/锁在衣箱里”读诗,不能忽视诗题,“初恋女”告诉我们“不习惯带钥匙”描写了少女的天真纯洁。但是,她把一个“贴上邮票的男人的心”“锁在衣箱里”时,少女的温馨、甜蜜和羞涩越发敲击着读者同情而悲凉的心。让学生放开想像的翅膀,体会诗的细节表现的情感,他们会得到世界上最美丽的生活。

驾驭语言诗,因精练含蓄而难读难解,但只要找到金钥匙,诗的美丽之锁就能轻而举地打开。这把金钥匙就是诗歌的句子——极具个性的诗化的词语组合。所谓极具个性的诗化的词语组合,就是诗人千锤百炼出来的一个字、一句诗所表现的新奇的意象,亦即杜甫所说“语不惊人死不休”、贾岛所说“两句三年得,一语双泪流”的境界;通俗地说,就是合情悖理之词,奇思妙想之句。“经过选择、提炼、锻造,诗歌仿如金子般纯粹和沉甸甸。”如:

亚洲铜,亚洲铜

看见了吗?那两只鸽子

是屈原遗落在沙滩上的白鞋子

让我们——我们和河流在一起,穿上它吧

——海子《亚洲铜》

我们惊异于这一奇特的词语“亚洲铜”,它是何等的沉实、雄厚、富有大地和青铜的质量感和色彩感。更奇特的是它的构造,它是一种典型的聚集型词语构造法。它表明中国语言开始向它的传统学习了。它的譬喻:用屈原遣落在沙滩上的白鞋子替代白鸽子,这样一种厚重的文化传承感竟被如此轻巧的比喻给置换,是何等的高明!那么,“让我们——我们和河流在一起,穿上它吧”。我们的诗人,在一种天然的感悟力中,他们懂得怎样构造词语,懂得如何在词语和词语的反衬和同构中取得语言的张力和美感。

(三)读写并举

“诗歌源于灵感,但不等于灵感。灵感是诗歌的一半,随意和惰性无法完成另一半。”“腹有诗书气自华”,生活出灵感,读书出灵感,想像出灵感,情感出灵感。读诗写诗需要想像,需要激情,需要读者、作者将自己的生活凝练成一股精灵之气,融于读写之中,激动地欣赏自己独立的与众不同的情感宣泄。诗歌,拒绝强加于人的僵化,排斥固定僵死的答案,因此,学生学习兴趣大增,读诗写诗的热情不可遏抑。抓住这些富有个性的词语组合品味诗歌,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心戚戚焉有所动,美感油然而生,读诗的兴趣陡然大增。这时候,任何讲析都苍白无力,我们要求学生默读、朗读,重在体会,心有所悟,然后展开讨论。“涧物细无声”,诗歌魅力尽现。有五六十首诗歌烂熟于心,学生写诗的欲望喷薄欲出。写诗不难,写好诗却不容易。光有欲望不行,重要的是生活、感情、节奏、形象和语言简洁。我们要求:激情奔放、形象具体、多多修改——追求个性化诗歌化的词语组合和丰富的内涵。

以读带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广泛交流;现代诗歌教学异彩纷呈。

现代诗歌教学方法谈

激情、入情、怡情、动情

——现代诗歌教学方法谈

赣七中 刘瑷琏

【作者简介】

刘瑷琏:江西省赣州市第七中学高级教师,江西省中学语文学科带头人,全国新课程改革优秀教师。

联系方式:*** 电子邮箱:liuailian2005@163.com

【摘要】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人的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班级是学校的基本组成部分,关注班级,关注班级文化建设是每一个教育者特别是每一个班主任的重要思考内容。

【关键词】

人文精神 文化建设 文化品味 精神气质

一、对现代诗歌教学的认识

“诗歌是人类的母语”。它是一种语言文化最精华的体现,也是最集中体现语言“文学性”的一种样式。当我们一说到汉语是伟大的、是一种具有高度文明价值的语言时,人们马上会举出李白、杜甫、王维等人的诗为例,甚至不用举例,这些精美的的诗句就会自动浮现在我们的记忆中。它们已成为我们的文化记忆,成为我们的审美尺度。所以德国二十世纪哲学家海德格尔这样说:“一种语言的性质要通过诗歌来体现”。那些优秀的诗人和诗篇,总是一个民族、一种语言文化的骄傲和表征。

所以有人称诗歌是文学的骄子,诗是文学的最高形式之一。

诗歌中有真诚、炽热的感情,因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诗歌的本质是抒情。所以不管是诗歌的教还是学都应该是一种高雅的精神活动。这样看来,诗歌教学就必须是一种知识教育(如知识教学、朗读训练),是一种审美教育(如诗趣培养、增强文化底蕴),是一种情感教育(情志熏陶),它承担着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格健全导引的重任。

诗歌教学至少应该有三个层面的活动。一是判读,即运用语言和逻辑识别能力辨别作者说的是什么,是怎么说的。二是对接,即将自己的情感经验,与诗歌中的情感经验进行比较,从而产生共鸣,使之转化为自己的情感内存。比如杜甫的“一览众山小”,写的是登上泰山的感受,你没有登过泰山,但是你登上过“东方明珠”或其他的超高层建筑,照样可以体会那种居高望远、万物人胸的境界。三是抒发,即把既有的感情休验换一种形式(例如充满情感的朗涌、吟哦)对外抒发。如果用电脑的工作程序来比喻,第一层好像扫描,第二层好像处理存盘,第三层相当于调用输出。

(一)、现代诗歌教学的现状——难

一是现代诗歌让学生难学,他们认为诗歌不是故事类的作品,难以唤起中学生的兴趣,并且诗歌本身就难懂,学生读了也不一定能接受。

其次是老师难教,现代诗歌在字面上虽无生僻词语,读了以后有时却让人不知所云,就算是教师也难免会如堕入云雾之中。教师的难处不外乎三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关于诗的知识层面不宽;一个方面是关于诗的品析鉴赏的能力层次不高;一个是关于诗的教学设计缺乏诗味与艺术性。由于它们的限制,诗歌的教学与诗歌本身的韵味之间有着很大的落差。

再者,在文学鉴赏中,诗歌的主题和思想情感是最难把握的。因为诗歌本身蕴涵内容的丰富性及含蓄性,使得解读诗歌也成为极具个性的一种精神活动,不同的读者对同一首诗歌的理解可能会大不相同,这也是教师觉得诗歌不好教的原因之一。

(二)诗歌教学的作用

中国是诗的国度。早在春秋时期,大圣人孔子就说:“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孔子曾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托尔斯泰说艺术的功用在于传染情感,而所传染的情感能和谐人与人的关系。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知”和“情”。“知”,是用理性的逻辑的方式把握世界;“情”,是用审美的艺术的方式把握世界。现在的应试教育只重前者,所以陷入了科学主义的泥潭,使学生功利化,成为缺少情感、缺少理想、缺少想象力的人。一句话,缺少人文素养。进行诗教,就可以弥补人性发展在这一方面的严重缺陷。

诗人是语言的建筑师,诗歌就是以最恰当的语言进行的最恰当的形式的排列。青少年正处于敏感多思、爱诗的黄金时代,诗歌教学可以使他们的审美赏鉴能力、感悟人生能力和文学书写能力得到提高。我们虽不能说“不学诗,无以言”,但是“腹有诗书气自华”却是必然的,所以,在语文教育中应该充分发挥诗歌教学的陶情养性和人文素养的审美与教化作用。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冷落了诗歌,就等于放弃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记忆,就等于淡化了一个民族鲜红的血液,就等于剥夺了我们民族走入一个新的文明进程的权利。

二、对现代诗歌教学方法的探讨

语文学科实在是一座风光无限的艺术之宫,而诗歌就是这座艺术之宫中耀眼的明珠。要让这只明珠在课堂上璀灿起来,就要使语文课堂具有诱人的魅力,就必须强调教学的艺术性。什么是语文教学的艺术呢?就我个人理解,是指语文教师遵循一定的教育思想,经过多元化的思维,在教学课堂中所显示出来的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方法。但语文教学又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这就要求教师要努力成为课堂设计的巧匠,使语文课既有情又有趣。而教学的情趣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苏联教育学家霍姆林基说过:“让学生可以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这样就能使学生在快乐中学到知识。

如何使自己的教学语言具有情感呢?方法大致有三:

一是教学用语要丰富,内容要充实,语言要生动。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二是要有幽默风趣的口语。课堂气氛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一种非理性因素,也是构成课堂教学艺术情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用一些幽默风趣的口语,能行之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精神愉快、思维活跃,积极地参与教学中的思维创造活动,与教师一起把课堂教学搞得有声有色,共同创造出良好的教学艺术效果。特级教师于漪就主张“努力把课上得情趣横溢”,魏书生老师则明确向自己提出“每堂课都要让学生有笑声”。三是要注意综合运用多种语言形式。除了口头表达的语言外,教师还要通过适当得体的身体语言(动作、表情、眼神等)来配合教学,以达到更好的效果。特级教师斯霞就非常讲究用非语言艺术传达感情。

(一)、朗读:文字——形象——声音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读,就是诗歌教学最好的“渔”。读,诗歌教学的根本;读,诗歌教学最有效的方法。“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读中,学生不知不觉地就领悟了诗歌的真谛;在读中,学生不知不觉地就掌握了学习诗歌的方法;在读中,学生不知不觉地就提升了自己的阅读能力。

新教材在每一首现代诗的课后练习中,都有“读”这方面的要求。由此可以看出编者的意图。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都点明了朗诵教学的重要性。叶圣陶先生也曾经说“吟唱的时候,对于探究所得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间,内容与理法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所以诗歌教学应加强朗读,同时还应注意朗诵不应只是教学的开始,而应贯穿于整个诗歌教学过程中,可以说诗歌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了朗诵。

可以根据诗歌的不同风格选择不同的朗读方式:如教师范读、个别朗读、齐声朗读、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等,让学生边读边听,边读边学,边读边思,得到科学而有效的训练。营造朗读的气氛,引导学生渐入佳境。朗诵应讲究方法,教师应加强这方面的指导。如初读,读准字音(查字典及结合课文注释),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再读,整体感悟,把握其节奏及感情, 能够用语音语调的变化来表达不同的感情;能够用不同的停顿的方式和重读方式来表现作品的内容与情感。一般情况下,对于诗歌,应多指导学生大声朗读,读出感情色彩,读得琅琅上口,熟读成诵;需要强调课文中的重点词、重点句、重点段时,应指导学生齐读;让学生领略某篇文章的优美文辞;欣赏其艺术特色时,应指导学生自由读。当然对诗歌更高要求的朗诵,能够根据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个性化的朗读,必定是在对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与把握之后,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诗歌语言而把握诵读的感情,洋溢着朗读的渴望。

(1)通读。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在人脑中产生的对这些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要想让学生关照审美对象,获得审美感觉,就得让学生多朗读、通读。

例如,学生在初步接触何其芳的《秋天》时所获得的只是“幽谷”、“镰刀”、“农家小院”、“稻谷”、“渔船”、“摇桨 ”等个别的、分散的、孤立的事物表象,还不是完整的统一的艺术境界。教师此时就要在学生多次通读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将通读中所感觉到的诸多材料组合起来,通过分析、综合等活动,形成生动完整的审美意象。此时,学生闭目凝思,把诗歌文字还原为图片,一幅幅完整的艺术画面便会在他们的头脑中展现出来。不通读,不感觉,就找不到审美意象,或者把审美意象搞得支离破碎,也就不能获得完整的审美感觉。情感交流也不可能充分而深刻。

学生读时,教师如能给学生一点指导,那么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如余映潮老师上《假如生活欺骗了我》一课的指导:

师:咱们这一次的学习有三个要求:第一,吟诵这首诗;第二自由地背;第三,抒发读诗之后的感受。好,现在自由地、大声地,好象自己在感受这首诗的奥秘。大声地读,开始吧!生:“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自由诵读)

师:注意两个字:“吟诵”,不是念书,再读一下,开始吧!

(生读)

师:这一次呢,有点吟诵的味了。我想这首诗还有另外一种读法。这一首诗是诗人给邻居的一个小女孩的题词,是诗人在流放期间的最艰苦的环境下给邻居的小孩子写的几句话。那么这首诗可以用说话的方式。因为它是说理的,它就是在说话。

当你要劝慰人家的时候,你就得用说话的方式来表达。比如说:“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大家试一下,用说话的方式,互相讲给对方听一下。开始吧。(生试着读)

师:真好。你看,“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过去”。下面我们再来尝试另外一种读法。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当我们遇到挫折的时候,当我们觉得自己的双肩已经扛担不了生活的重担的时候,我们往往会握紧拳头鼓励自己,这个时候有一种内心的独白,悄悄的,鼓励自己。那么这种内心独白的方法,用于诗歌朗诵,适合自己听,鼓励自己,勉励自己。“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试一下,这种“沙沙”的读书声一定会激动我们的心情。试一下。

(生尝试着读)师:有没有点感觉啊?

生:有。

师:有吧,好吧,自由地背。开始。(学生背)

师:好,老师评价你们三个是“很努力”。一起来背一下。这样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作者普希金„„”,“假如„„”,背!

(生背)

师:这一次读要分角色,男生第一次读“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舒缓的,女生:“不要忧伤,不要心急”亮丽的。咱们按照这样的、老师的演示,把它读一遍。我起头:“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作者,普希金。”,你们就接着读下面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男生,第一句啊,“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作者,普希金”(生分角色读)

(2)审读。审读要求教师将学生从“物我两忘”的境界中唤醒,回归现实,带着理性的思考对诗歌进行认真研究,让学生把“情动”发展成“理悟”。

《秋天》这首诗通过描绘不同场景、画面,创造了一种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氛围。它写的是繁忙夏天之后的农闲景象,所以具有清静的氛围;它写的是世处桃源般的生活,不见农家些许的艰难苦恨,所以具有清远的氛围;它写的是少男少女朦胧而纯真的爱情,所以具有清甜的氛围;它像何其芳其他诗作一样专用轻柔之词写清丽意象,避开喧嚣的景境,避开拙重之词,所以具有清柔的氛围。诗中各幅画面,以及画面里的各个意象,无一不和谐地统一;因而这种氛围所赖以形成的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等多方面特点也无一不达于极致。再如《黄河颂》,全诗以辽阔的“黄河”为背景,由“望”字引出一系列的场景:险峡急流、怒涛旋涡、礁石瀑布。由此让我们看到了她的激越飞腾,激情澎湃,气势磅礴。从中我们也就体味到了歌词中澎湃激昂的中华民族感情。有一位老师是这样来组织这篇课文的审读的:

师:哪位同学将你听到的感受说一说?

生:我听出“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一句最有味道,这句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奔”、“劈”的重读,且四句应该越读越激昂,表现黄河的气势。师:说得好。

生: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伟大坚强!”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生:我就喜欢读“啊!黄河!”这一句。(众生笑)

师:独特的感受。为什么呢?

生:这一句在诗中反复出现,说明了这一句最能体现全诗的感情基调,这句读不好,说明体会不深。

师:精辟。那应怎样读呢? 生:应充满雄浑豪迈之感。师:好,你来试一试。(生读)

师:有其雄浑但缺其“颂”的味道。具体来说,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能再读一下吗?(生再读)

师:这就很好了。这句诗将歌词主体部分分为黄河“养育”、“保卫”、“激励”了中华民族三个层次。我们分三个小组分别读这三节,比一比,看哪组读得更好。(1、2、3小组的同学读,4组的同学评)

生:我觉得第2组的同学还可以把“巨人、英雄”读重一些,“屏障”读得还要有气势。

师:说出了关键,你来试一下好吗?(该生读,同学们自发地鼓掌)

生:第3小组同学把“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读得急,把“发扬滋长”读得高而长,轻重缓急把握得很好。

师:你说得太好了,老师的心真的被同学们精彩的发言拨动了。让老师与你们合作读一遍,好吗?那就由老师读朗诵词,同学们读歌词。(师生联读)

师:诗歌的韵味,伴着我们的声音、我们的情感,敲打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进一步走进诗歌,探究黄河精神。(屏幕出示话题)

“吟诵‘黄河颂’歌”,将学生引入课文情感的波涛,从中感受体味诗中澎湃激昂的颂扬赞美之情。“探究黄河精神”既是文学的,又是理性的;既是语言的,又是人文的。使学生在审美判断中,情感走向成熟与理智。

总之,朗读过程中,要逐渐提高要求:先慢读,指语速要慢,不能漏字或加字;再要求读出诗的节奏,分清轻重缓急;然后进一步要求读出诗味,品出诗情,让学生在读诗中产生共鸣,从而发现其中内含的美。

海外学人刘铭绍先生认为:学诗,除了复古,别无他法。“复古之意,乃背诵也。” 让我们将读进行到底,让我们的课堂时时充满朗朗的读书声吧!

(二)、想象、联想 读诗必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诗人心中之诗——纸上之诗——读者心中之诗。所以鉴赏诗歌首先应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诗歌的内涵,品味诗情画意。这中间有一个关键环节,就是联想和想象。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如教学《天上的街市》,可以让学生闭上双眼,想象迷离的夜景,闪烁的星星,跃动的街灯,牛郎,织女„„还可以用音乐来营造气氛,渐入佳境后,学生脑海中会出现繁星满天的夜空,牛郎织女在天街上闲游„„这个景象给人的感觉是自由、轻松、令人愉悦的。经过这一环节的教学,同学们大多能结合诗歌内容有所想,有所说,当然学生此时所说的已不完全是诗之内容了,而总是带有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感悟了。现代诗歌教学中,通过这样的训练,既活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使他们更好地品味了诗情画意,又培养了他们口头描述的能力。学生在联想和想象中,加进了自己的感悟,又不同程度地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

1、意境再现法

古典诗歌有着优美的意境,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再现诗歌的意境。比如教学完《雨说》后,可让学生用自己优美的语言把诗中的意境表达出来。有位学生是这样写的:少不更事的孩子们啊!不要惊诧,更不要害怕。不要撑起雨伞抗拒我,不要关上门窗放下帘子谢绝我,不要忙着披蓑衣、急着戴斗笠防备我。我是到大地上来亲近你们的,我是四月的客人带来春的洗礼。让我亲一亲吧,跟我一起去看一看春天的新世界吧。

那是一个新的世界。那是一派春回大地的景象。

《星星变奏曲》典型地体现了意境美这一特色。在教学中首先要找出全诗的意象,有位学生这样再现本诗的意境——

多美的意境啊,学生浸润其中,会感受到一种巨大的艺术享受。如果在教学中,我们只是简单地翻译一下了事,那么这道精神大餐,无疑就变成白开水一杯。

2、意境再造法

一些诗歌蕴含着丰富的意象,有着独特的意境,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启发学生在深刻理解本诗意境的基础上,利用多种艺术形式进行合理的发挥,再度创造优美的意境。在教韦应物《滁州西涧》这首诗时,在分析了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意境,学生对此诗掌握差不多的时候,在课堂结尾,我来了个画蛇添足:请同学们拿起自己的彩笔以“野渡无人舟自横”为题,画一幅山水画,请同学们要把握意境,进行合理想像,画出自己的“野渡无人”图来。这一下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课后他们交来很多作品:有画一只孤舟,一个渔人在上面抽烟的;有画一只船,船桨上停息一只小鸟的„„

通过再造意境法,学生对此诗感悟得非常深刻,而且有自己的独特的理解,这无疑为他们提高欣赏水平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引导作用。

诗的意境是千姿百态的,有的雄伟壮阔,有的悲凉凄婉,有的豪放旷达,有的含蓄典雅。一首诗就是一幅或多幅美丽的画卷。因此,在阅读古诗时,必须引导学生根据诗中所提供的信息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去。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一幅悲凉凄婉的秋景图,它要表现的是作者远在天涯、愁肠欲断的情怀。这个意境可以通过枯藤、老树等九个事物所感悟到的,这种感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启发学生想象,即让诗中景、诗中物、诗中人,在学生脑海中浮现加工,展现出一幅立体的画面,引导学生步入诗的意境,使他们如见其景,如见其物,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达到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融。

诗中的想象当然也需通过学生的诵读来实现,教师大可放开手脚,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诗文,对诗中的情与景进行初步分析,然后,鼓励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对诗文不加限制的改写、描摹。那时那物那人那景那情就会跃然纸上,然后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比赛,看谁说的最精彩。如学习《归园田居》一诗时,我就设计了这样一个竞说题目:读

一句,我仿佛看到一幅的景象。当学生能够当堂联想、想象到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时,便是入情入境了。如此诵读,学生既读出了画意,脑中展现了立体的图景,又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诗的意境,开拓了学生的想象,其创造意识也就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读中有想,读懂意象,领会诗歌的意境美

“诗中有画”,诗歌的形象刻画需要高度的凝练和集中,诗给我们描绘出的形象画面在我们的想象中才能构成。通过想象,学生才能品味到诗歌的动态美、色彩美、画面美。教学《我骄傲,我是一棵树》,引导学生想象一棵棵傲岸挺立的树,顶着风霜冒着雨雪,深情地俯瞰着大地„„想象中,达到了“诗人合一”的忘我境界。

(三)、找切入点 诗歌教学的切入点应是诗歌的言语形式。诗歌语言的主要特质是陌生化,陌生化的形式包括语音层面的陌生化和语法修辞层面的陌生化。语法修辞层面的陌生化形式有名词并置、语序错综、抽象词与具象词的嵌合等。在诗歌教学中,应从诗歌陌生化的语言形式入手,学习诗人驾驭语言的技巧,从而培养学生的言语智慧。

1、导课——激情

(1)、声情并茂的讲故事法

《纸船》的导入

师:不知你是否听过这样的一个故事:很久以前,在华山下住着一对相依为命的母子。母亲含辛茹苦地把儿子抚养成人时,自己却累花了眼苦驼了背。一天儿子爱上了一位居住在深山里的姑娘,却不知她是一只千年狐精。一日,两人在湖边散步,姑娘饿了,竟提出要他把他母亲的心捧来给她吃,更想不到的是他竟然一口答应了。儿子跑来,拿起刀,就将睡梦中母亲滚烫的心挖了出来,然后飞奔回去。不料在跨过小沟时,竟被杂草绊了一跤,将心摔出老远老远。这时传来一个声音:“儿呀,快起来。摔疼了吗?”说话的是母亲那颗血淋淋的心。如果说这是一个寓言故事,那么下面的报道却是真实的:波黑战争中,埋在废墟里的母亲,割开自己的静脉,让孩子吸吮鲜血来延续孩子的生命。一位母亲在飞机失事时,用生命护卫着怀里的孩子,至死都没有松开搂抱孩子的手„„。

同学们,不知你在听到这些故事和报道时,你是怎样的一种感受?你联想到了什么?请用一句话或一句诗加以表达。

(2)、作者介绍法

《理想》的导入

有这样一个人,17岁,他就成为了诗坛的一颗新星;26岁,历史给他开了一个玩笑:他被错划为右派,然而他却坚持读诸子百家;35岁,又一个更大的打击降临,他被遣送回乡,然而他却坚持不懈地写作;45岁,“十年浩劫”结束,他重见光明,迎来了文学事业的又一春,写出了一首给人力量的诗篇。他是谁呢?这是一首怎样的诗篇?

他就是著名诗人流沙河,原名余勋坦,这首诗的题目叫《理想》。

流沙河,这位与共和国一同成长的诗人,将中华民族百余年来的追求、奋斗写进了《理想》,将自己饱经磨难、面对人生的思索写进了《理想》,将人类的灿烂明天写进了《理想》,那么,《理想》是一首怎样的诗篇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读这首诗吧(3)提问——深入浅出

《理想》的导入

自由读课文后,请问,文中使用最多的字词是什么?请找出。(生答:理想、是)找出文中含有这两个词的句子。(生答:理想是——)比较两个“是”字句,由此引出对课文的讲解。《天上的街市》导入

师拿出已准备好的碎纸片,从上往下散开,问学生这象什么?由此你联想到了什么?然后教师对想象和联想作出比较,之后再引出课文内容:街灯——星星。

2、制造教学中的留白

诗歌教学的留白艺术来自于诗歌的“空白"艺术

有位评论家这样评说《阿Q正传》的欣赏过程:看第一遍,我们会笑得肚子痛;第二遍,才咂出一点不是笑的成分;第三遍,鄙弃阿Q的为人;第四遍,鄙弃化为同情;第五遍,同情化为深思的眼泪;第六遍,阿Q还是阿Q;第七遍,阿Q向自己身上扑来;第八遍,合而为一;第九遍,又一次化为你的亲戚故旧;第十遍,扩大到你的左邻右舍;十一遍,扩大到全国;十二遍,甚至洋人的国土;十三遍,你觉得它是一面镜子;十四遍,也许是警报器„„十四遍以后读者欣赏到什么评论家没有说,我想只要你继续读下去,新的体会和想法肯定依然会有。诗歌作为异常跳脱的文学艺术,其诗意的不确定性远远超过小说等文学样式,所以,在诗歌教学中进行“留白”更有其必要性和现实意义。(1)、对“留白”的理解

“留白”与“空白”均和书画有关。中国画讲究气韵,讲究虚实相生。中国书法讲究布白,讲究计白当黑。一幅画,一幅书法作品,常常闪烁着创作者的辩证思想,虚与实,白与黑,疏朗与紧密,常会被创作者经营得妥妥帖帖,所以,一个著名的书画家必定是一个布白高手。诗歌与其他文学样式的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的“空白”的艺术创造,这和书画创作极其相似。如:《蝈蝈与蛐蛐》一文,抒写夏日郊外的蝈蝈和冬夜炉边的蟋蟀交替歌唱的情景。这是满与实;但开头疲于暑热的鸟儿,其实是春天的歌手,而蛐蛐生命力最旺盛的时刻,其实是秋季,所以作者在这首诗里明写冬夏,实为暗示春秋,这是空与白。作者以此来赞颂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唱不绝的规律,赞颂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之美,这种美是永恒的。余光中的《乡愁》中有意象与空间位置的闪现,这是满与实,但省却了诗人与亲人离愁别绪的描述,这是空与白。可见,诗需要用形象思维,诗更讲究跳脱与留白。不然,诗写得与文一样就会显得过于死实,过于刻板,令人无法想象,不需想象,也就会索然无味。

另外,语义的多维呈现也是造成诗歌空白的重要因素。稍有阅读经验的人都会感到,诗歌的词语在解读时常常会飘忽不定,很难用一个意义来规范它。而读者对语义把握的不确定性,又常常会刺激他作持续的探究。“诗无达诂”除了说诗的主题很难准确唯一地把握外,还因了诗歌语言意义的很难准确唯一地把握。如《星星变奏曲》中的“像星星落满天空/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初读,觉得有点“错”,仔细想想,写得确实好,这是用通感的方法,分别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写声音的隐约,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温馨迷人的美的意境,表现春天之美,光明之美。这种左见就是因了词语语义的多维呈现。正是有了这些疑问,有了独具只眼的看法,才使得阅读诗歌有了多种的体验和多样的收获。

有一位学生这样叙述阅读顾城《远和近》一诗的心路历程:

附:顾城诗歌赏析

远和近(顾城)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

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

初二时读似乎很明白,那是一种充满绝望的爱情,人在咫尺,心却在天涯;高一时读便很懵懂,这诗中似乎蕴涵着一种现代人的生活状态,一种非正常的生活,一种被扭曲了的人际关系;高二时再读则更加疑惑,诗似乎在诉说着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戒备比之这自然带给人的亲切是多么的微不足道。如果假想初二时的老师一下子就把成年人的见解强加给世事未涉的少年,该学生还会有以后再读的体悟与快乐吗?

这首诗很像摄影中的推拉镜头,利用“你”、“我”、“云”主观距离的变换,来显示人与人之间习惯的戒惧心理和人对自然原始的亲切感。

这组对比并不是毫无倾向的,它隐含着“我”对人性复归自然的愿望。——顾 城(2)、留白贵在补白的尝试

“举一”为了“反三”,使学生掌握解读诗歌的有效方法。补白是留白以后的目标追求,它既需要教师的先期努力破解,又企望学生的后续追寻,乃至终生解读。教师的补白贮存既是应对学生的追问,也是为了调节留白的教学情景。教师的一次补白放样,可以引发学生的多元求索与补白尝试。如一教师在教余光中的《乡愁》时,故意深情提起诗人对“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个意象的具体情景没作过多描写,需要学生结合诗作情感基调并通过想象作补白尝试。为了作引导,教师率先对“邮票”的情景作想象性描绘:“我们看到一位两鬓斑白的母亲,坐在窗前,看着儿子的来信,眼中泪花闪烁,脸上洋溢着欣慰的笑容。”学生在课后所作的补白的训练中,想象异常丰富,远远超出了老师的预料,恐怕也超出了诗人的意料,留白的收获颇丰。当然除了意象补白外,还可以有情节补白、创作缘由补白等。

许多诗本身着重于虚写,阅读欣赏时需要一种“猜测”的穿透力,要通过意象 的表面呈现,找出它背后的深层意蕴。以艾青的《化石吟》为例:

不幸遇到火山爆发,也可能是地震,你失去自由。

《化石吟》是一首赞颂化石的生动优美的抒情诗,它向我们展示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它热情赞美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3、激趣

(1)以画激趣。

人们经常将“诗情”与“画意”相提并论,这说明诗歌与绘画有很多相通之处。因此教学诗歌可以把画面作为突破口,通过讲解朗读诗句,调动生活积累。将语言中包含的意象借助画面直观地表现出来,即复制再创诗句描绘的画面,将其连缀深入意境,悉心感悟。在这具体的描画中,学生不仅有强烈的兴趣,而且他们所显现出来的审美感悟和再创能力也是令人惊讶的。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良好的艺术修养。而任何形式的艺术和手段从理论上分析都不是纯理性的,甚至必须依靠充沛的情感。

以诗作画给学生们提供可驰骋想象的机会,所以他们感兴趣,有激情,也很认真投入。这样的活动既增强了教学形式的丰富性,又加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也强化了诗歌教学的情感因素,还为师生的交流带来了一个新的平台。如:《秋天》的画面可以这样设计:(见多媒体课件)《纸船》的画面可以这样设计:(见多媒体课件)《雨说》的画面可以这样设计:(见多媒体课件)

(2)以疑激趣。

所谓质疑,就是提出疑问。爱因斯坦曾认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思考问题,才会有所发现和创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中学生精神世界中更为重要。”我们要打破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方式,用质疑解疑的方法激活诗歌的意趣,引导学生在疑问中经历一次情感体验。

4、学写诗歌:模仿写诗,学以致用 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注意诗来源于生活,是诗人对生活的感悟,那么我们也同样可以把对生活的感悟用诗化的语言表述出来,当然这种写作是带有模仿借鉴性质的。仿写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可就例句进行延续性仿写,可就例诗进行整段仿写。仿写时要注意借助联想、想象、比喻、排比等手法来表达自己独特的情感和生活体验。

诗歌毕竟是诗人对生活的艺术再现,是最精粹的文学形式之一。诗歌教学也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工作。讲好一篇诗是一种艺术创造,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提高思想水平和业务能力,发挥独创精神,不断在教学上进行探索、改革,让现代诗歌教学逐步走向科学化、艺术化的轨道。

读《纸船》后的仿写

小时侯,母爱融在乳汁里,吮着它,香甜甜;

长大后,母爱藏在枕头里,枕着它,意绵绵; 寒冬里,母爱织在毛衣里,穿着它,情牵牵;

雨天里,母爱撑在雨伞里,擎着它,泪涟涟。

其实能寄托“母爱”的又何止“纸船”“乳汁”“枕头”“毛衣”“雨伞”呢?请你结合自身体验,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并用诗意的语言来抒发对母亲的爱。试着写一两句诗。上学后,母爱

(生分成四个学习小组开始讨论。)

(评点:师生同写,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阅读既是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又是教师与学生间平等的对话。)

上学后,母爱写在书本里,读着它,情真真。

深夜里,母爱渗在被子里,盖着它,暖烘烘。(全场掌声。)

饥饿时,母爱浸在饭菜里,嚼着它,美滋滋。干渴时,母爱冲在牛奶里,啜着它,热呼呼。

上学后,母爱聚在唠叨里,品着它,爱切切。(雷鸣般的掌声。)求学时,母爱藏在书包里,背着它,沉甸甸。

调皮时,母爱藏在巴掌里,挨着它,热辣辣。(一阵笑声,长时间的掌声)

上学后,母爱嵌在灯光下,看着它,心酸酸。

离家后,母爱镶在相框里,望着它,泪潸潸。(很多老师和同学感动得双眼湿润。长时间的掌声。)

这就是诗啊!是啊,只要做有心人、有情人,你就会发现母爱融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而且从不同的角度看母爱,每人的体验皆不同。

任何文章,没有阅读者的阅读,只是一个没完成的文章。正如易卜生的一句话:不仅作家在创作,而且往往读者比诗人更像诗人。富有诗意的个性化对话,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与思考,受到了情感熏陶。读完《理想》后的仿写:

理想是海,掀起惊涛骇浪;

理想是浪,考验万轮千舟; 理想是舟,载着地球村人;

理想是人,开辟宇宙新天。

书籍是钥匙,打开智慧的大门;

书籍是大门,引领知识的殿堂;

书籍是殿堂,创造人类的财富; 书籍是财富,开创世界的辉煌。

读完《雨说》后的仿写: 桃花见了我笑红了脸啊;

石榴见了我笑破了肚子啊;

小溪见了我笑亮了嗓子啊。

学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写诗:(余映潮)

师:继续我们的乐章,假如生活重新开头。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假如你欺骗了生活,生活都需要重新开头。假如生活重新开头,我们应该怎么样对待新开始的生活?

我们这一步的学习,首先是,你结合生活的体会自由地写诗,然后我们再来欣赏人家写的诗。怎么写?“假如生活重新开头”,第一句话,然后你再写一句话,就是两句诗了,或者再写三句话,就是四句诗了。试一试,展现你们的思想和才华。

生1:假如生活重新开头,不要迷茫,不要不知所去,翰海大地,苍茫天空,哪里都有你生活的意义

当你的灵魂飞离开这虚伪的世界 用婴儿般纯真的笑容迎接你新的开头。

师:生动,精美!多好的诗!他很快,他大概快于你们两分钟吧,首先就举手。好,谁来?

生2:假如生活重新开头 不要骄傲,不要自弃

要让一切恶习不会有生存之地 要让一切优点温暖大地

要热爱一切一切

带来无限欢乐 成为生活的天使。

师:啊,生活是多么的美好!

生3:假如生活重新开头,我们要诚实守信

坚强乐观

新的生活需要不断地努力 只有这样,生活才能更加充实。

师:对,他就是给我们谈心嘛,是不是?谢谢!

生4:假如生活重新开头 要以崭新的面貌去迎接

因为新的生活也是崭新的

假如生活重新开头

要用真诚的心去面对 因为新的生活需要自己去开拓。

师:多好!她用了反复的手法,两个诗节来表达自己的心声。生5:假如生活重新开头

要汲取前车之鉴,要对生活充满希望

要努力去实现你的人生目标

假如生活重新开头 要诚实踏实地过每分每秒

要热情地拥抱它、享有它,要细细地品味它

不要让生活在你的人生中反复重新开头,因为要让自己努力创建一个生活

才是精彩和成功。

师:我最喜欢的一句就是:“不要让你的生活反复地重新开头”。多好!啊,你来。

生6:假如生活重新开头

我不会再哭泣 我要勇敢地前进

我相信生活不再将我抛弃 所以我要更加努力。

生活总要继续 阳光总会来临

拭去眼角的泪

勇敢向前去。

师:啊,你会美丽地长大!

生7:假如生活重新开头

曾经的我欺骗过生活 于是我得到了生活的真谛

诚实踏实

曾经的我被生活欺骗过 于是我得到了生活的启迪

乐观坚强。

师:啊,这个构思实在是太奇妙了,我真是感叹不已啊!好,还有这一位。生8:假如生活重新开头

不要畏缩,不要停留

前进的时光里需要勇气

相信吧,胜利的彼岸已经不久

眼睛永远注视着前方,现在去尝试以往

一切都是暂时 一切都将会变幻

而曾经历过的好好去珍惜。

那将是多么宝贵的美的怀念。

师:多么漂亮的仿写啊!好,还有那一位。

生9:假如生活重新开头

不要心灰,不要意冷

黑暗将会隐退,光明将会出现。

面对美好的明天

请大步向前走,不要畏惧一切

快乐将会成为你的终点。

师:大步地、快乐地、勇敢地向前走!每一位同学都有美好的希望,那么展望未来,我们用我们的脚步,用我们的诚实、我们的奋斗,去实现我们的希望。那么,老师也写了四句话,想念给你们听一下,好不好? 生:好。

师:鼓励一下。

(生鼓掌)

师:我的四句诗是这样的: 假如生活重新开头

新的美景在向我温馨地招手 我欣喜地拥抱我的时光

把两步当作一步走。

中学生多愁善感,情绪易波动,面对青春期莫名的躁动,思想上会出现苦闷压抑的情感。他们惧怕批评厌恶说教。可是用诗歌来宣泄、交流,他们却乐此不疲。诗歌对于喜欢新形式又爱美的中学生而言,尤能激活情趣,扣动心扉。鼓励学生对诗歌进行改写和仿写,有利于拉近学生与作品的情感距离,可以缓解他们思想上的苦闷,释放内心的情感。组织学生仿写或读后写诗,并进行悉心的指导。既净化了他们的灵魂,又能使他们捕捉到人性中的真、善、美的东西。这便是一个感悟升华的过程,一个受到自我教育的过程。这样诗歌便能转化为学生心中雄厚的精神资源。诗便会成为师生交流的一个通道,这种情感关照,这也是教师通过诗歌教学正确引导并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意志、态度与价值观等的一条渠道。

总之,通过学诗和写诗,可以使学生把感受到的意蕴美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成为具体可感的形象或上升到一种思想高度。可以唤起一种美好的情感,培养学生对世对事对人的好奇心和真诚的关怀。

5、比较阅读

1、类比迁移法

每一篇古典诗歌,并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彼此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也不能总是孤立的教某一篇古诗,要尽量进行类比迁移、纵横捭阖、加强比较,通过比较,寻找相似点、共通性;通过比较,体会差异性、多样化。以此来全面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和文学修养。

(1)同类比较

在进行诗歌教学时,我们可以把同一题材、同一风格的诗作摆在一起,通过比较,让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更深刻、更全面,从而归纳出一定的规律。在教毛泽东的《沁园春 雪》这首词时,我把他的另外一首词《沁园春长沙》拿来让学生进行对比分析,通过讨论,学生了解这两首词的一些共同点:一是写法基本上相同,都是上阕写景,下阕抒情,写景的时候,都有一个领起的关键字:一个是“望”,一个是“看”;二是思想内容也差不多,都体现了毛泽东的广阔胸襟和伟大抱负;三是风格上也相似,两首词都是豪放的。通过这样的比较教学,学生对诗歌的认识,并不是一个个孤零零的个体,这样以点串线、由线到面,学生就可以总结出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来。

(2)异类比较

相同风格的诗歌可以摆在一起进行对比教学,其实不同风格、不同内容的诗作也可以摆在上起进行对比教学,通过这样的教学让学生体会到中国古典诗歌的丰富多彩、千姿百态。如教学《假如生活欺骗了我》时,将它与《假如你欺骗了生活》放在一起进行教学,让学生从中找出其不同点,从中得到不同的教益。

师:看大屏幕,咱们今天学习的是诗人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进入诗歌学习的序曲。出现字幕之后,同学们一起读起来。开始了,“他是„„”,读。

生:(读大屏幕)

“①他是俄国诗人,他的创作对俄国文学和语言的发展影响很大。

②他的一生创作了近800首优秀的抒情诗篇。

③他的诗歌,像太阳一样照耀着十九世纪的文坛,他被喻为“诗歌的太阳”。

④他的说理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问世后成为许多人激励自己的座右铭。他就是诗人普希金。”

师:初步地了解了作品,然后咱们开始课文的学习。进入课文学习的第一乐章。在进入课文学习之前呢,我想向大家念几个语言的片段。这是现在的成人、长大了的人,他们童年的时候或者少年的时候学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感受,现在回忆起来的感受。有个人这么说了:“十四岁那年,我读到了《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第一次读这首诗的时候我就知道,我不会忘了这首诗,它将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另一位说“我十七岁的时候最喜欢的普希金的诗句是‘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还有一位说,“这一首诗已陪我度过许多难过的时刻,我喜欢这首诗。”还有人说“这是第一首吸引我的诗,初中时候我读到它,很感动”。那么,咱们今天来学习这首诗,咱们青年、咱们少年来学习这首诗有什么感受呢?先把诗歌读起来。

咱们这一次的学习有三个要求:第一,吟诵这首诗;第二自由地背;第三,抒发读诗之后的感受。好,现在自由地、大声地,好象自己在感受这首诗的奥秘。大声地读,开始吧!„„

面我们来看一看这一首诗给我们的启迪。一起说,应该是什么呀?给我们的启迪,一句话,四个字。两个字,其实是:

生:乐观。师:还有两个字。

师、生:坚强。

看看是不是,告诉我们,坚强。

„„

师:好,咱们再来看第二乐章,《假如你欺骗了生活》,我们来看,这是中国诗人宫玺写的一首短的说理诗,他的诗是这样的:(教师朗读《假如你欺骗了生活》)假如你欺骗了生活

以为神鬼不知,心安理得

且慢,生活并没有到此为止 有一天,它会教你向它认错

大地的心是诚实的 孩子的眼睛是诚实的

人生只有一步一个脚印 才会有无憾的付出无愧的收获

(要求学生自由读)

(再次自由地读)

师:好,再一次地静静地、静静地思考,这一首诗里面有哪两个词,它的含义是需要好好地咀嚼、体会的?思考。

(生思考)

师:好,把你思考的结果告诉大家,可以说一个字,可以说两个词。

生1:我觉得是“无憾”和“无愧”,因为我觉得就是,不是说一步一个脚印吗,所以做人要脚踏实地吧,所以做人才无愧。

师:首先是呼喊:付出是值得的,无愧了,收获也是值得的。很好,继续来。你的认为。他有他的认为,你有你的认为。请你来。

生2:我觉得,我就说一个,就是“诚实”这个词,因为我觉得它重复了两遍,而且都非常的深。

师:嗯,你看,他看出来,这个词反复了两遍,因此这个词有力度。“诚实”,“大地”,“大地的心是诚实的”,应该说,我们的世界都应该是诚实的,孩子的眼睛是诚实的,孩子看世界是纯真的。说得好,还有,那位!

生3:我要说的也是诚实。和他刚才说的一样,因为它重复了两次,并且我觉得只要人是诚实的,他就觉得心安理得,就可以用那种心情来面对付出以及收获,我觉得那才是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

师:诚实应该是人生最重要、最重要的修养之一。生4:我也想说诚实。因为我觉得一个人做人的根本就应该是诚实。只有这个人诚实,才能够可信。然后得到的结果才是有意义的。

师: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成果。好,继续来。

生5:我觉得是“无憾”和“无愧”。因为你只有“无憾”地付出,然后不欺骗生活,然后付出了,然后你收获的时候才会感觉当之无愧。

师:这首诗,它很紧密地有了关系。好,你来。

生6:我觉得关键的词应该是“付出”和“收获”,因为我觉得付出和收获,如果说你是坦然地去做这件事的话,那么付出和收获一定是成正比的,而且在这里讲如果你是诚实的,不管你是做事还是做人,就会不但人生会脚踏实地,而且得到的结果也是和你的付出成正比的。

师:嗯,很好,她是从一个中心的词语,假设我们说“无憾的付出”,而“无憾的”是个修饰,“付出”是重要的,收获也是“付出”之后的所得。这么理解也可以。

生7:我认为也是诚实。我觉得只有做到了每一个人都是诚实,而且都是真诚的,我觉得就能够做到无憾和无悔。

师:前提是诚实,接着就要付出和收获。大家再看,诗歌的标题就是诗歌的眼睛。

生8:我觉得应该是“诚实”和“欺骗”。首先,诚实和欺骗是相对的词,当然“欺骗”都知道是贬义的,“诚实”是褒义的。人都需要诚实,才能脚踏实地做人。

师:对,我们不要欺骗生活,这是从否定的方面,我们要诚实地面对生活,去创造生活,这是从正面的。这首短诗里,刚才大家应该说都有自己的体会,都答得有一定的深度。但是我认为,一个“诚实”,一个“欺骗”,从两个角度告诉我,应该怎么做。很多词都可以领会,重点领会“欺骗”和“诚实”。很好。

那么,这样两次的品读活动,老师给一个这样的评价:很投入。做得非常好。师:再来看,这首诗给我们的启迪是什么?

这个刚才大家都说了,要怎么样啊? 生:诚实;

师:一步一步地走呢? 师、生:踏实。

师:多好,要诚实、要踏实。

师:继续我们的乐章,假如生活重新开头。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假如你欺骗了生活,生活都需要重新开头。假如生活重新开头,我们应该怎么样对待新开始的生活?

我们这一步的学习,首先是,你结合生活的体会自由地写诗,然后我们再来欣赏人家写的诗。怎么写?“假如生活重新开头”,第一句话,然后你再写一句话,就是两句诗了,或者再写三句话,就是四句诗了。试一试,展现你们的思想和才华。

诗歌作为一种纯粹精微的文学样式,是培养中学生审美趣味的“最好的媒介”。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到近代教育家陶行知等都非常重视诗歌的教化作用。孔子曾经这样教化他的儿子孔鲤“不学诗,无以言”。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主张用诗的真善美来办教育,要把育才办成一个诗的学校,让每个学生过着诗的生活。当今有识之士更是大声呼吁:“让中华诗歌大步走进中小学校园”。而现在的社会上,兴舞蹈,热音乐,冷诗歌,语文课本上少诗歌,平时训练不写诗歌,高考作文也是除诗歌外体裁不限。教师缺乏教诗的热情,学生也没有学诗的兴趣。语文教学要适应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上,要培养学生纯正的审美趣味,应该把诗歌教学放到重要的地位。

余秋雨先生说得好:在欧洲,作为古代经典最醒目的标志,是一尊尊名扬天下的雕塑和一座座屹立千百年的建筑。中国历史上毁灭性的战乱太多,只有一种难以烧毁的经典保存完好,那就是古代诗文经典。但愿所有的语文老师,回归“诗教”的家园,将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进行一代接一代的传递性的诵读,真正让学生栖居在绵延不绝的经典长廊里

2.中学语文诗歌教学浅析 篇二

一、激发、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诗歌产生兴趣,才能步入诗歌的大门。教师怎样激发学生的诗歌学习兴趣呢?

(一)介绍写作背景时适时穿插一些故事、传说。

中学生爱玩、好动,对故事、传说比较感兴趣,而很多诗歌的作者或者诗歌本身就有很动听的故事或者传说。因此,在教学诗歌时,有必要详细介绍写作背景,适时穿插一些故事、传说,以引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二)引导学生带着自我生活体验读诗,激发学习兴趣。

真实是指诗歌的现实性。一首贴近生活、引起共鸣的诗,会让人领略到诗歌不可言传的妙处。我们可以身边的事物为引导,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生活和情感体验进入诗歌。如春天来了,一句“红杏枝头春意闹”,让人感受到春天挡不住的生机和热闹;秋天来了,一句“无边落木萧萧下”,又让人领略到秋天的萧索和悲凉。

此外,教师还应有意识地增加学生接触诗歌的机会。比如开展课前两分钟诗歌欣赏会、诗歌朗诵会、诗歌鉴赏会,组建诗歌爱好社团等活动,让诗歌真正走进他们的生活。在活动中所选诗歌既可以是古诗,又可以是现代诗,还可以搜集一些讽刺社会不良现象的打油诗,以及一些名篇佳作更应该拿来欣赏。

二、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诗歌是高度浓缩的艺术精品,它的语言凝练而富有形象性,具有节奏美与韵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奇葩。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有利于中学生正确地理解、运用语言,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诗歌鉴赏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诗歌意境。

意境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诗歌,无论是写景还是叙事,无论是咏物还是怀古,都会寄寓着诗人一定的思想感情。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如陶渊明《归园田居》描绘出一种清新自然、安谧美好的农村劳动生活场景,淡泊宁静的心情就蕴含在这种生活的场景中。这种包含着作者感情的场景,就构成了这首诗的意境。

(二)艺术手法。

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在中学诗歌鉴赏中的作用最为重要,但却是常常被忽略的。诗歌的艺术特色一般可以从下面几个角度入手:(1)从炼字角度:着重分析该字词的表达效果,对主旨所起的作用;(2)从名句角度:着重分析该句的情感哲理所在,对主旨所起的作用。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等这些蕴含哲理的句子;(3)从修辞的角度。重点讲解该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达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常见的修辞手法有这样一些: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反复、反问、设问、借代、双关、互文。如余光中《乡愁》把不同年龄阶段的乡愁分别比喻为“一枚小小的邮票”、“一张窄窄的船票”、“一方矮矮的坟墓”、“一湾浅浅的海峡”,把“乡愁”具体化了;(4)从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5)从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想象联想、烘托或对比衬托(动静相衬、以有声衬无声等)、托物言志、化用典故比喻象征等。

三、培养学生写诗能力

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和诗歌鉴赏能力,并不是终极目的,运用诗歌表达感情才是根本。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写诗能力呢?

(一)加强仿写能力的培养。

诗歌是诱人的玫瑰,大家都喜欢,但写诗并不是容易的事情,所以语文教师要在丰厚的理论积累的基础上,由易到难地进行系统训练,把学生引上诗歌创作的道路。

如台州一位老师在一节诗歌写作课上安排了这样一道题目:

请大家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为下面的语句补写一句以上带有诗歌意味的句子。

1. 清清的小溪,躲藏在森林深处,%%%%%%%%%%%%。

2. 夕阳啊,%%%%%%%%%%%%。

教师先做了示范:1.清清的小溪,躲藏在森林深处,但耐不住海洋的呼唤,驾着小河,驰着大江,奔腾着奔腾着,投身于海洋的怀抱里。

在教师的分析引导下,学生的写诗兴趣被调动起来,这节课出现了不少佳句。如:“夕阳啊,/消失了今天的光明亮丽,/是为了创造明日的光辉。”“那颗最亮的,/是我童年的回忆;/它一闪一闪犹如摇篮一般,/摇回了我童年的故事。/那颗最远的,金灿灿亮闪闪,/是我期待着的未来。”等。

教师也可以精选(有水平的也可以自创)一些典范的诗词鉴赏片断提供给学生,以作为学生的范例。我相信:通过多次这样的系统训练,学生一定能消除写诗的畏惧心理,提高诗歌的写作能力。

(二)教师要想方设法增强学生写诗的信心。

1. 经常鼓励、夸奖学生。

对学生写的诗歌里运用得好的手法或写得好的诗句,要提出表扬;对其中不太好的地方也要找出可取之处,对学生进行鼓励。经常对学生和他们的诗歌进行鼓励、表扬可以极大地增强学生写诗的信心。

2. 推荐发表。

教师应及时发现、培养诗歌爱好者。在发现他们的优秀作品后,教师可向诗刊、报社推荐,为学生争取发表的机会。试想一下,一个学生的诗歌作品被刊登发表出来,这是对他继续诗歌创作多么大的鼓励。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使学生在学习诗歌的实践中体验到学习诗歌的快乐之处,并对学习诗歌产生持久的学习热情,进而激发他们写诗的热情,是语文教师的责任。

摘要:进入现代,我国诗歌在中外文化的碰撞交融中创造了优秀的新诗文化。中学语文课本收入很多优秀的古诗和新诗,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源。语文教师在诗歌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努力培养学生的写诗热情和能力。

3.中学诗歌教学法浅析 篇三

一、克服语言困难,弄懂每字每句的含义

课堂教学的一般规律,即学生的认知规律,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诗歌教学尤其要遵循这一规律。因为,诗歌,特别是古代诗歌,其语言极为凝练、言简意丰,加之距离中学生时代久远,所以,阅读古诗常常会先遇到语言障碍。如果不清除这些拦路虎,很难再深入学习下去。因而,学习诗歌第一步是疏通文字。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学生可以自读,教师也可串讲。不仅要弄懂每一字每一句的确切含义,还要弄懂一些疑难字的读音。这样,文字障碍清除了,学生就会大致感知到诗歌的内容,难度也就有所降低。

现代诗歌的学习也是一样。虽然作者所处时代与学生相距不远,甚至与学生是同时代的人,语言习惯较为接近,但文字障碍依旧存在,疏通文字仍然不可忽略。另外,词义、词的感情色彩在诗歌中也常常发生变化,因此,熟读诗歌,不论是古代诗还是现代诗,教师必须注重文字的疏通,这是学习诗歌极为关键的一步,千万不可省略。

二、 把握诗歌意象,明确诗歌所写的内容

诗歌是通过描摹意象来创造意境、进而抒发感情、表达主旨的。所以,诗的字、句表面含义弄懂之后,就需要把握诗歌中的意象了。

意象即作者塑造的具体形象。诗人在创作时,他的意念、感情和客观物象,以想象为中介融合而成为诗歌形象。诗歌的主旨及作者的情感就是借助作者所塑造的形象来传达的。诗歌的意象大致分为三类:人、物、景。

一首诗中,作者塑造的形象可以是一个,但更多的诗歌中的意象则是多个,它们可以是一个种类,也可以是多个种类。例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一诗中,就塑造了多种多个意象,有人:“独立”江边的抒情主人公、“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有物:高飞的“鹰”、游动的“鱼”、“竞自由”的“万类”;有景:“山”、“林”、“江”、“舸”。这些不同种类的意象共同构成了全诗的内容。由此可见,明确了一首诗中的意象,也就基本掌握了这一首诗的浅层内容。这种做法有利于学生把握诗歌的整体内容。所以,学习诗歌的时候,要让学生善于从诗句中把一个个独立的个体形象摘出来。这是教诗歌的一个重要环节。

三、 分析诗歌意象的特点,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意象明了之后,并不能理解诗歌的深层内涵。因为,意象只是一个个不带感情色彩和思想意义的客观事物。只有加入了作者的理解,经过再认识、再创造,才能传达出一个情感和思想。所以,作者笔下的意象究竟有什么特点,作者是如何塑造这一意象的,为何塑造这一意象?沿着这一思路深入探究下去,就可挖掘到诗歌的深层内涵了。

人们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往往是由感官传导,在大脑中自行构成想象描摹的情景。与作者创作的先有想法、情感,再托物抒情正好相反。可以说,诗歌中的意象都是饱含了作者创作意图和情感的典型之物。所以,分析诗歌中意象的特点、揣摩作者如何刻画一个普通的形象,使之染上作者的主观感受,是体验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主旨的一把钥匙。

四、 品味诗歌的整体意境,领悟作品的主旨

诗歌的意境,不单纯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一个意象所构成的境界,更主要是指全诗所描写的所有意象,它们因具有某种共同的特点而形成一个丰富多彩的立体画面,这是诗歌的整体意境。只有深入品味诗歌的整体意境,才能对全诗所流露出的诗人情怀及主旨准确地把握。从语文教学的各种文体看,诗歌常常爱打破人们对人、事、物的一般认知规律,而显其个性化。所以讲诗词,一定要结合诗词中的整体意境去把握其内涵。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诗人创一种风格。故了解作者的创作风格是把握诗作整体意境特点的一个切入点,大有陶渊明遗风的诗人王维,渴望隐居,喜欢远离尘俗。这样一位淡泊名利的人所描写的山水诗,其意境一定清幽明丽。《山居秋暝》就是一个证明,诗人仅用淡淡的几笔就勾画出一幅雨后山村晚景图。所以,抓住诗中所描写意象的华丽特征,细细品味揣摩,作品的主旨、诗人的情怀就会不言而喻了。

五、 运用联想和想象品味诗歌,加深对诗歌内涵的理解

“想象”,心理学上指在直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联想”也是一种心理过程,是指“由于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的相关的人或事。”世上万事万物本来就有这样那样的联系,但不经思索,就不易发现,只有善于联想和想象,才能够避免孤立地看待事物,才能够了解事物间的联系,深刻地认识到事物的本质。阅读诗歌,如果能展开丰富而恰当的联想和想象,将诗歌意象、意境与我们已有的生活体验联系在一起去品味,就一定能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4.浅析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五优化 篇四

素质教育有三个要求:一是面向全体学生,二是全面发展的教育,三是主动发展的教育。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抓好了课堂教学,也就掌握了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如何实现且掌握素质教育的这些要求和主动权,关键在优化课堂教学上下功夫。

一、优化备课方案

备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有备好课,才有可能上好课。

1、精心制定计划。语文教师的教学活动必须按照学期语文教学计划进行。制定计划首先因领会大纲、明确教学目的、了解教学内容、掌握教学要求;其次要通读教材、了解其全貌。掌握每篇课文在全册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此外,还要尽可能浏览全套课本,以便在制定计划是考虑上下相承、前后衔接的关系。再次是逐步了解班级情况。知道授课班级的学生数、男生比例、学习劲头和纪律是怎样的、听说读写能力又是如何。

2、多方了解学生。备课要吃透“两头”,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精通教材是解决语文教师人与教材之间的矛盾;了解学生则是解决教和学之间的矛盾。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做远期备课的一般了解和近期备课的特殊了解。除此之外还应了解本年级学生与上下年级学生的学习态度、习惯的不同,各个班的学生差异、男生的特点,对程度不同学生的要求等等。通过课前、课上、课外多种途径来了解学生。

3、刻苦钻研教材。钻研教材是备课的中心环节。此前所做的一系列工作都为钻研教材而打基础、做准备。因此在钻研教材的过程中力求突出针对性、体现精细性、把握综合性、发挥创造性。把作品语言文字转化为教学语言,从而引导学生吸收与转化。这样再经过“三环六步”法程序来实现“鸳鸯绣取从君看,金针还须度与人”。最终实现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不教。让学生自己掌握“金针”,自己去刺绣最新最美的图画。

4、科学设计教学。语文教学设计是语文教师统筹规划自己教学活动的总体设想。科学的设计,能使教学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和目的性,可保证教学活动有计划、有步骤的展开。固而能有效避免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盲目性和随便性,从而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因此设计教学大纲、语文教学的特点、学生的学习基础来安排教学程序制定课时课题设计。

5、精心编写教案。教案是钻研教材、设计教学的书面方案,是教师施教的蓝本。它包括“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三个方面。它使教学目标明晰化、教学内容条理化、教学过程序列化、教学方法科学化,从而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同时它也是教师总结经验、改进教学的宝贵资料。

二、优化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方向盘”和“指南针”,也是教学的起始和归宿。对此教师应以素质教育为指导、制定切实教学目标。

1、制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制定一要明确、二要具体。即要提出课堂教学结束应达到的具体要求;三要恰当。要保证教学大纲、教材的基本要求,又要使绝大部分学生经过努力后达到;四要完整、各个目标齐全且在教学中将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因素整体优化、融为一体。

2、落实教学目标。落实教学目标首先以认识为主线,分层落实、揭示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形成完善的认识结构。避免课堂中的“一刀切”现象。教学做到即面向全体学生、又因材施教;然后以智能目标为核心、主动发展。将教师的主动培养和学生的主动提高结合起来。

三、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同优化整个课堂教学是密切相关的。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要在素质教育的前提下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材为主源、以练习为主线、以发展为主旨、以教师为主导的五主原则。因此教师在优化课堂结构、合理分配时间的同时应做到以下几点;

1、导语设计,巧妙新颖。在传授新知识之前,教师都应有目的、有计划的精心设计一段教学语言。我们知道巧妙新颖的导语往往能抓住学生的心灵、唤起注意力、创造良好的情境、氛围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导入新课,通前联后。素质教育的主体中,导入新课应体现“温故知新的原则”。在讲授新课之前教师将与此相关的内容联系起来。例如我在讲授鲁迅的作品《孔乙己》时,针对不同文章的题材将他的所有作品进行分类归结。再根据每篇文章出处的不同将它们分类。让学生在理解、分析的基础上加以识记。

3、传授新知,主体参与。传授新知是教学工作中的中心环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教学的主角人物。因此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参与探究新知识的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动手、动口、动脑。将学生的外部学习活动转化为学生自身的智力活动,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的协调发展。

4、巩固练习,多种角度。教师设置练习应有“质”与“量”两个方面的要求。练习紧扣中心、难点,有要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分析。应用客观性试题与主观性试题进行测试量化。用多种形式、多种角度让学生说理、讨论、操作。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知识和技能,且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

5、课堂总结,高度浓缩。课临近结束的短短几分钟内,教师要对整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高度浓缩、提纲挈领的归纳概括,给学生以精要深刻的印象。引起帮助学生整理思维、加深理解、巩固记忆的作用。

6、板书设计,精、简、明、新

好的板书能配合教学直观形象揭示课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色。学生通过它能够提纲挈领的掌握文章中心和结构。可以依据它有条理地复述课文,而且可以记好笔记,有利于课后的巩固复习。因而有人将板书比喻为开启思想的钥匙、引导形式进入知识胜境的导游图。从教师方面来说,板书设计如何,就能看出教师对教材把握的程度,甚至可以反映出钻研精神、工作态度。因此板书设计又成了优化课堂教学的另一举措。

四、优化教学方法

1、着眼于诱导 变“苦学”为“乐学”。在素质教育中,教师应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正确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使探究新知的认识活动变为学生的心理需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

2、着力于引导,变“死学”为“活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材的知识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恰当的根据教材分为层层递进的若干问题,引发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发现结论、总结规律,使学生获得“真知”形成自己的“营养品”。使被动的学习变成主动的学习,变“苦学”为“乐学”。例如我在讲《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课文的时候,首先让学生找出课文中的几个叙述事例,然后让学生试说几个事例中描写的中心人物是谁。他们各代表了一种什么样的精神。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们就很快的翻阅课本、查寻资料,自己开始琢磨、自己开始推敲。把教师的这种引导力转化成了自己的驱动力。

3、着力于疏导 变“难学”为“易学”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当教师指出一个比较难的问题时,学生往往思维受阻或偏差。此时教师应指点迷津。拨开疑云,在学生“山重水复”时利用疏导的方式使他们获得“柳暗花明”的境界。在化难为易中扩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4、着手于指导 变“学会”为“会学”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进行以上“三导”之外,还应着手对学生的学法和认知策路进行指导、使学生获取新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心智技能得到协调发展。将表面的知识转化为学生自身的能力。

五、优化教学环境

“环境造就人”,良好的教学环境对提高学生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和心理素质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优化课堂教学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途径。

1、艺术化的教学语言。教师的教学语言包括口头语言、板书语言、体态语言三种。它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手段,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因此,教师的语言必须讲究艺术性。在课堂上教师的口头语言力求作到;精练准确、条理清晰、生动形象、抑扬顿挫;板书语言力求做道;文字规范、布局合理、简洁美观、条理分明;教师的体态语言力求做道;整洁大方的穿着、精神抖擞的面貌、端庄稳重的举止、和蔼可亲的态度、恰到好处的教态。

2、融洽的师生关系。“人非草木、熟能无情”。教师只有对学生充满尊重、关心和期待,以一颗爱心去包容学生,学生反过来也会给教师以相应的、积极的情感回报。当这种情感达到一定程度时会产生情感上的迁移,从而“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又促进学生情感的健康发展和健全人格、思想品德的形成。

3、合理化的课堂管理。“活而不乱、静而不死”一向是课堂管理的科学体系。因此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合理化的课堂管理势在必行。施教过程中教师只有科学、合理的组织课堂,依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及语文学科的特点来实现教学的目的,让学生在愉快的课堂活动中学新知、探新知。把学生组织成一个温暖且富有上进性的“战斗部队”,把课堂组织成一个和谐、轻松愉快的“大家庭”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为顺利开展各项教学活动而作铺垫。

4、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从事教育事业的人都明白,教学过程是一个由教学任务、教师、学生、和教学手段构成的运动过程。更新教学手段、引进现代教育技术,已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趋势。对中学语文教师来说,应根据教学内容、设备条件、尽可能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的优化组织,实现抽象问题的具体化、枯燥问题的趣味化、静止问题的动态化

5.中学语文诗歌教学浅析 篇五

有不少人认为中学语文教育最大的缺陷就是脱离时代,生活在象牙塔内,陈腐保守,不思进取,所以语文教育改革首先要从紧贴时代入手,反映最新的时代浪潮。这是一种非常要命的误解。实质上中学语文教育必须要有专属自己的精神特质,而不是什么形而上的意识形态或形而下的技能技术。这种精神特质便是人文精神。

一、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教育的现状

书籍是引领人类从洪荒到启蒙的捷径。而对今天身在校园的孩子来说,健康的贴近他们心灵的课外书,对他们个人气质、智慧、修养、能力的提高,对他们人文精神的提升,必然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北京青少年读书办公室针对北京部分8岁至16岁孩子的读书情况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83%的孩子有阅读课外书的愿望,77%的孩子喜欢阅读小说类书籍,16%的孩子喜欢诗歌、散文类书籍。但现在孩子手中“课外书”76%都是考试类书籍。

事实上,当前学生人文精神缺失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重的。但可以肯定,学生阅读面的狭窄,阅读层次的浅薄,是学生人文精神匮乏的重要原因。其实,学生人文素养仅仅依靠中学语文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而且,现行中学语文教材本身,打着深深的知识性、政治性烙印,也比较缺乏人文元素。加上中学语文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是一种被语法、词汇和结构等因素肢解的机械僵化的知识与技术教育,很难给学生带来思想陶冶和人文情怀。

二、什么是人文精神?

什么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源于古代希腊,是在文艺复兴中同基督神学的斗争中成长起来,形成完整的理论和哲学思想。中国古代因甚少自由的人的观念,人文精神极为淡薄。

所谓人文精神,是一种形而上的范畴,一般指的是对人的终极关怀,比如对人的价值、权力、命运等问题的思考与探索,它是人的灵魂的食粮,没有它,人的灵魂也就不复存在。李政涛曾提出“有灵魂的教育”,他将之解释为:追求无限广阔的精神生活,追求人类永恒的终极价值:智慧、美、真、公正、自由、希望和爱,以及建立与此有关的信仰,真正的教育理应成为负载人类终极关怀的有信仰的教育,它的使命是给予并塑造学生的终极价值,使他们成为有灵魂有信仰的人,而不只是热爱学习和具有特长的准职业者①。即认为人必须超出现象世界进入实体世界,即从小我成为本体世界之大我。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人精神境界的提高和人格的发展与完善。②这些都是对人文精神的较好阐述。

三、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

语文教育应是美好记忆的传输,它的核心便是人文精神。站在这一个世纪的台阶上,面对新的社会形势,中国的每一个教育者都应该意识到:该是呼唤人文精神复归的时候了。语文教育工作者尤其要带着忧患意识身体力行。

1.通过教材引导学生吸纳人文精华。文学宝库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博大精深的人文世界,这些名著名篇中融会了世态百相,凝聚了人间真情,沉淀了历史精华,囊括了大地沧桑,是人文教育的极好教材,除了课堂的教材外,还要广闻博记,感受语文本色。如今在全国推广的语文新教材给了我们一个机会。长久以来,语文课本被等同于政治普及读物,学生得不到美的享受,自然不感兴趣。而新教材强调选文的作品属性,淡化其应用性、政策阐释性。像全套书中文学作品约占60%,其中高二全是文学作品。第三册甚至一口气选录了32首古今中外的诗歌。学生第一次正式有了文学欣赏的权利,而教师也第一次正式有了从文学角度讲解课文的权利。”③这就意味着我们有了解析人文精神的最好途径

2、通过多种途径与方式,及时地、经常地向中学生推荐经典的、民族的、优秀的视听材料,让中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多民族、多国家的多元文(下转第126页)(上接第124页)化,开拓视野,并在比较、撞击中逐步培养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培养愿意、乐意接受多元的优秀的文化熏陶的习惯和自觉鉴别精选视听材料的能力。这对于净化中学生的“听”“读”信息源,丰富中学生的“理想世界”现实世界“虚拟世界”具有重要意义。多与经典的、民族的、优秀的视听信息零距离接触,本质上就是打破时空界限,在与仁人志士、智者哲人、语言大师进行精神的对话、心灵的沟通,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使中学生在树立理想和确立人生的起点就站在人文精神的制高点,这对中学生的终生学习与长远发展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

3、与时俱进,积极改革中学语文的“教法”与“学法”,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自主学习”;在高中学生中因人制宜、因文制宜、因地制宜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最大限度地发掘教材以及其他教学资源中的人文精神宝藏。中学语文教材选入了对高尚情操的陶冶、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对未知世界的探求的美文,它们能启迪学生追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给学生的“理想世界”与“现实世界”以生命的亮色;选入了重在美好人性开发与启蒙的美文,它们能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尊严、生命的价值和生命的美好,引导学生建立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选入了优美的神话传奇、寓言、诗歌、科幻作品,它们能激发学生对人类智慧、想像精神的领悟,在给学生以丰富美感享受的同时开发他们的想像力……

当然如何让中学语文教育中失落已久的人文精神复归,这是一个宏大的课题。在观念杂出、变革纷仍的现代社会里保证我们的青少年人格精神的完善健康,这是关系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生存发展的重大问题。本文试从人文精神的原则内涵以及教师的素质进行了初步的论述。粗浅之论,权作引玉之用。真心希望我们语文界更多的专家学者一齐来出谋划策,使人文精神的复归早日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李政涛:《没有灵魂的教育》,《方法》1998年12期。

[2]转引自《人文精神寻踪》,高瑞泉、袁进、张汝伦、李天纲,《读书》1994年4期

6.中学诗歌教学研究综述 篇六

摘要:近年来,中学诗歌教学研究成果层出不穷。诗歌教学的概念有了明确界定,在新课标的指引下,以教师为主导的诗歌教学也逐渐开始关注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诸多教学方法各具特色。但总体看来,诗歌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在具体教学中存在一些误区。诗歌教学研究也存在诸多不足,如没有将培养学生解答高考诗歌鉴赏题的能力完全融入日常的诗歌教学中,课堂诗歌教学受到时间、空间局限没有延展性等。这些都值得进一步思考。关键词:中学

诗歌教学

教学方法

综述

中国诗歌具有悠久的历史,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在中学阶段学习诗歌,有利于我们继承和发扬这种文化,古为今用,为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诗歌教学研究能够传承优秀文化,涵养人文精神,顺应教育改革,解决教学问题。与新课标的要求相比,总体看来诗歌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在具体教学中存在一些误区。诗歌教学研究也存在诸多不足,值得进一步研究。

一、诗歌及诗歌教学的概念界定

诗歌是文化的先河。最早的诗歌与音乐、舞蹈是合为一体的,但当时的诗与歌都有各自特定的含义。不合乐者称为“诗”,合乐者称为“歌”。后来,随着社会生活的日益繁复和历史的发展,“诗”与“歌”逐渐合流,统称“诗歌”或“诗”。古代的诗歌包括律诗、词、曲等诸种文学样式,当代的诗歌专指词曲以外的狭义的诗歌,是一种与小说、散文、戏剧并列的文学题材。湖南的李丽文在《高中诗歌教学初探》中这样定义:诗歌是一种饱含情感和想象,以富于节奏和韵律的语言精练反映社会生活、抒发情感的文学体裁。1

在新课标指导下,重庆谭浩在《新课标下高中诗歌教学的界定》中这样界定诗歌的教学:

一、诗歌教学是引导学生思索人生、丰富情感的过程;

二、诗歌教学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2探究能力的过程;

三、诗歌教学是师生共享审美愉悦、精神畅游的过程。谭浩还特别提出:诗歌教学应让学生思考文本的哲理美。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唤醒他们处于沉睡状态的哲学思维。他指出,对诗歌的解读、鉴赏最根本的需要就是哲学眼光。比如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关于“幸福”的哲学思考;郑愁予《错误》关于愿望与现实“错位”的哲学思考„„这些深邃的内涵是人在真诚的心灵深入生活作深刻体验后撞击出的思想火花,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沉下心去感受诗作中的真、善、美,以学生的健康、和谐发展为中心,建构起支撑他们精神生活的美好家园。

二、诗歌教学的研究内容

(一)诗歌教学的现状调查

新课标确定后,高中语文教科书作了全面修订,诗歌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被大量的安排在各个版本的语文教科书和语文读本上。可见,诗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是越来越重要了。

然而与高中语文新课标要求不相协调的是,在当今的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忽视诗歌的现象。就此问题,江西的孙亦平、薛狄韦对南昌市的几所中学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写成《高中诗歌比较研究教学初探》。问卷调查的对象是各中学高一年级的学生,有重点中学的学生,也有普通中学和职高的学生,总人数为 654人。调查结果显示:喜欢古典诗歌的占 36.8%,喜欢现代诗的占 12.3%,喜欢外国诗的 6.5%,有近半数的学生对诗歌毫无兴趣,这种对诗歌漠视的现象实在令人惊讶。3笔者还对各中学的部分高中语文老师进行了访谈。他们大多只重视古诗的教学,对现当代及外国诗歌都不重视,并认为现当代诗歌没什么好教的,尤其是外国诗歌,时代背景、文化差异和翻译等问题使得教学难以展开和深入,学生也难以理解 和喜爱。

在江苏省,上海中学的火观民先生也在高中生中做过一项调查,写成《中学古诗词教学调查》。结果显示,只有2.9%的人认为中学的诗词教学现象很好,有44.9%的人认为较差和很差,55.2%认为较好和一般。4

(二)诗歌教学存在误区

四川的张文敏认为,目前的诗词教学存在四个误区:其一,重翻译轻朗诵;其二,重理性注解,轻意境感受;其三,以点带面,缺乏变通;其四,拘泥单篇,缺乏张力。5广东的戎振刚的《关于高中古典诗词教学的反思》认为诗词教学已蜕变为抽象的分析、词句的串讲,成了应对高考的策略,学生只是掌握了一些孤立的知识点和术语,独立分析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并不强。6老师讲授为主,单篇教学为主,高三复习时才匆忙系统介绍诗词鉴赏的一般规律,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欠缺发挥学生主体意识,缺乏自觉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鉴赏诗歌方法策略,导致诗歌鉴赏成了学生最害怕的试题之一。

孙亦平、薛狄韦在《高中诗歌比较研究教学初探》中针对诗歌教学所出现的问题归纳出两点原因:首先是教学理念上不够重视。长期以来传统教育理念是重双基,加之长期的应试教育的束缚,使得许多语文教师的理念中关注的重点是学生的字、词、句、篇的学习与掌握,而忽视语文学科特有的审美情趣与文化意蕴的培养。所以教师对篇章短小的诗歌不重视。其次是教学视野的狭窄。根据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学语文诗歌教学已进行了多方面改革。已经改变了过去诗歌教学中的注重词句分析、语言知识的传授等陈旧教学方法,而转向引领学生透过诗歌整体去体味揣摩“言外之意”,通过诵读指导学生感受和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内涵,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尽管这样,学生对诗歌的淡漠情形依然普遍存在。从现在的诗歌教学来看,教师只关注单纯的作品教学本身,而不具备开阔的多元文化视野,教古诗只教古诗,教现代诗只教现代诗,而没有文化意识和比较意识。这也直接导致无法提高学生学习诗歌的热情

(三)以教师为主导的诗歌教学方法

湖南的李丽文在《高中诗歌教学初探》中根据诗歌这一文学体裁的特点归纳出三点诗歌课堂教学的方法:

一、必要的背景介绍。诗歌大多短小精悍,却蕴涵着丰富的情感。要准确体会作者写作意图及情感,就必须对写作背景有详细了解。

二、加强诵读。诗歌语言具有音乐美,教师要精心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声调、停顿、强弱、长短的错综变化与节拍音乐的美感;要读出诗人的情绪;要读懂字词句与诗人的情怀。

三、仔细揣摩诗歌意境,通过欣赏诗人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去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首先要运用语言描述诗的内容,把学生带进诗的意境。其次,运用联想和想象再现诗歌的形象,把握诗歌的意境。7

河北的臧亚洁在《浅谈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一些关于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心得体会。其一,进行有效的课堂导入。具体有效的导入方法有:朗读导入、多媒体导入、表演导入。其二,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具体方法如对比学习。我国诗歌数量数不胜数,很多诗歌题材相同,但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却不一样。教师可以让学生对同一题材的诗歌进行比较学习,进一步深刻理解不同诗人所要表达的不同情感。8

孙亦平提出将多元文化比较方法的引入诗歌教学。9用意象比较丰富学生的审美情趣,用影响研究开拓学生的艺术领域,用互动原则提高学生认知水平。将比较文学的一些基本理念运用到诗歌教学当中,借此探索诗歌教学的新突破。

(四)以学生为主导的诗歌教学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诗歌教学不能一直由教师主导,还应该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臧亚洁在《浅谈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提出让学生自学。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相关的资料和学习网站,让学生先自学诗篇,然后再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和疑惑的地方,学生在小组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再提出了全班共同解决。对于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应及 时讲解。10从文雁在《对高中诗歌鉴赏教学的几点想法》中提出利用班级的教学园地,开展诗歌上墙活动。要求园地内每天都有新摘录的诗歌名作及相应解析,扩展阅读涉猎范围,鼓励对摘抄的诗歌谈不同的见解。同时鼓励学生作诗,开展诗歌朗诵比赛,通过交流心得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11舒浩珍在《合作学习法在诗歌教学中的运用——高中诗歌教学浅探》中

12提出在诗歌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法。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将学生进行分组,一般情况下2-6人为一组。分好组之后,教师开对各个小组进行任务分配。小组的每个成员负责总任务的一部分,并把自己所学教给其他的组员,并与其他组员进行讨论总结。合作学习主要通过小组成员间的互动和知识交流,促进他们的学业的发展。而组员之间的接纳、关怀、鼓励和欣赏,会提高他们的自我观,建立对学习的信心。

宋兰今在《关于优化高中诗歌教学手段的探索》提出教师需要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手段,如探索“互动型”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导。13优化诗歌教学过程,培养并激发学生的悟性和想象力,使学生学习到“诗化”的语言,才能提高交际技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诗歌教学研究存在的问题

古诗与现代诗相比,存在诸多差异。古诗教学与现代诗的教学也不尽相同。在诗歌教学中,如何把古诗教学和现代诗教学区分开,值得我们研究。

在班级授课制的模式下,教学时间是规定的,教学空间是限定的,面积有限的教室里其陈设也经常“千室一面”。这样单一的诗歌体验情境,必然制约束缚对涵盖古今、包举宇内、寄寓情感的诗歌内容的感悟。诗歌鉴赏活动的个体自主性、直观体悟性和境域依赖性,很不适合班级授课制下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由此极易造成高中诗歌教学的困窘局面。如何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进行课堂教学的延展,还需要进一步思考。

在高考语文试卷中,诗歌鉴赏题所占分值不高,但是得分率较低。如何在平时的诗歌教学中贯彻诗歌鉴赏题的解题技巧,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而不是在考试前进行速成式讲解,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究。

参考文献:

[1]李丽文.高中诗歌教学初探[J].语文教学2009(5)

[2]谭浩.新课标下高中诗歌教学的界定[J].语文教研2006(22)

[3]孙亦平,薛狄薇.高中诗歌比较研究教学初探[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6(10)[4]火观民.中学古诗词教学调查[J].语文学习2001(7)[5]张文敏.浅谈诗歌教学的问题与策略[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6)[6]戎振刚.关于高中古诗词教学的反思[J].广东教育2007(7-8)[7]李丽文.高中诗歌教学初探[J].语文教学2009(5)[8]臧亚洁.浅谈高中语文诗歌教学[J].教学研究2011(2)

7.中学语文诗歌教学浅析 篇七

一、抓住现代诗歌的特点开展教学

中学语文教师必须对现代诗歌有深刻的认识, 对现代诗歌的起源、发展、分类、特点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特别要注重现代诗歌的特点, 要抓住现代诗歌在外形和内在精神上的独特性, 并从这种特点入手, 引导学生深挖诗歌的内涵特质, 让学生在感受现代诗歌形式美和内涵美的基础上实现美的熏陶。现代诗歌特点较多, 在此仅以现代诗歌形式的自由性特点为例来分析思考, 如艾青的 《 我爱这土地》 一诗: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 ? 因为我对 这土地爱 得深沉 … …

教师在讲解该诗时就要让学生抓住该诗自由( 没有固定节律, 不押韵) 的特点,并让学生明白这样的目的和好处: 没有严格的格式和韵律的限定, 诗人就可以完全以自 己的情绪 来自由支 配诗行、诗段,并且可以按自己情绪的旋律来安排诗的节奏、韵律,让诗歌的每一句都服从自己表情达意的需要。 而学生在充分感受它简短而自由的句子时, 也要尽量去理解作者在字里行间对土地的眷念,对祖国的挚爱。 管中窥豹,在教学中怎样让诗歌的特点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以及从现代诗歌特点入手让学生抓住诗歌的形象和情感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借鉴古典诗歌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

现代诗歌到底怎么教学? 可以借鉴古典诗歌的教学经验和方法, 毕竟不管古典诗歌还是现代诗歌都是诗人表情达意的工具, 万变不离其宗, 这是诗歌这种抒情性文学体裁的特点决定的。

(一)“知人论世”的方法

再好的诗歌也是人写的,作者生平背景就是打开一首诗歌的 “ 钥匙”。 我们教学时一定要涉及诗人的生平思想和流派, 以及作品的时代背景、写作背景。以徐志摩的《 再别康桥》 为例,如果学生对徐志摩的个人思想和经历、与康桥的关系都不清楚, 那么不管教师在这首诗歌本身上怎么努力地教, 学生理解起来也是会像隔了一层朦胧的纱。 其实徐志摩本人就对自己和康桥的关系作了很好的阐述,他在《 吸烟与文化》 里说:“ 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可见康桥经历是作者生命历程中最重要的栖息, 我们教学就不得脱离诗人与康桥的关系, 不能脱离徐志摩这个个体的成长路线和思想变化以及康桥对他生命的滋养。 不了解徐志摩,不了解康桥, 不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 我们就很难对全诗有多么深刻的理解。

(二)以意逆志的方法

同古典诗歌一样, 现代诗歌也多用意象来表达诗人的主观情感体验, 教师在现代诗歌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把握现代诗歌的意象, 从而让学生进入诗人创造的艺术境界之中, 最后与诗人在情感上达到共鸣, 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得到丰富, 实现诗歌教学目标。 下面重点谈一下对现代诗歌意象教学方法的思考:

1.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建立对意象的直观感受

诗歌教学与小说、 散文的教学差异性较大, 诗歌本身表达情感自由,规律性的结构较少,在现代诗歌的发展的前期, 诗人为了突破古代诗歌的严谨往往形式和格律都不太讲究,越往后发展,诗人借鉴古典诗歌, 在音韵和形式上都取得长足进步。 中学语文课文选取的现代诗歌都是成熟作家的成熟作品, 朗诵起来都能朗朗上口, 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反复朗诵诗歌是诗歌教学最实际和有效的手段。 如在徐志摩的 《 再别康桥》 教学中,首先教师应引导学生多次诵读,即使学生对该诗背景、 作者一无所知的情况下, 通过诵读也能对诗歌的情感感知一二。 特别是文中那些精挑细选的意象 “ 金柳 ”、“ 艳影 ”、“ 青荇 ”、“ 彩虹 ”、 “ 云彩 ”、“ 夕阳 ”、“ 青草 ”、“ 星辉 ” 等词语, 在初次诵读的过程中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感受到康桥的美, 对这首诗歌建立起美好的印象, 并能够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通过想象来描绘一下自己心中 的康桥会 是一个怎 样的地方。 让学生通过联想进入诗人精神世界的画面里。

2.引导学生把握诗歌语言,通过意象感受诗歌意境

在现代诗歌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把握诗歌意象来感受诗歌文本独特的美。 意象是诗人联系自我世界和外在世界之间的桥梁,学生只有通过把握意象, 才能完全理解诗歌的意境, 体会作者丰富的感情世界。 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诗歌意象的时候,要注意全诗意象的布局, 往往现代诗歌的意象不是单一的, 诗人常常借助很多意象来表达情感,正是不同的意象组合成就了诗歌整体意境,学生只有进入意境,入情入境, 才能完全体会诗歌的神奇曼妙。 又如《 再别康桥》 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找出诗里的意象后, 还得再次引导学生进入诗人由这些意象营造的一个爱、 美、自由的意境世界,教师应带着学生逐一分析这些意象的特色, 根据这些意象让学生理解诗人为何如此留恋康桥, 为何如此不舍又不得不舍的惆怅和伤感, 学生由意象的画面进入到诗歌意境的更高层次里, 就能充分体会诗人在眼前 和未来的 杂糅中对 人生美、自然美的眷恋和期盼。

3.引导学生强化意象概念,升华对现代诗歌思想感情的认识

现代诗歌虽然不同于古典诗歌, 但也不能脱离古典诗歌的影响, 在诗歌创造中往往会向古典诗歌一样将自己的情感深埋在一些意象之中,讲求一种含蓄美。由于中学生知识结构水平和认知水平的局限性, 并不能轻松准确把握住诗歌的内在情感。 我们以余光中《 乡愁》 一诗的教学为例,由于中学生缺乏实际的生活体验, 已很难明白乡愁是怎样的一番滋味, 于是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把握“ 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等四个意象成了教学的突破点。 了解选取这些意象的原因以及它们和诗人的内在联系, 与母亲的生离死别,与新娘的不能相聚,与祖国大陆的分离等等在诗人心里是怎样的一种情感, 教师就从这些意象入手, 不断挖掘这些意象背后的内在联系, 引导学生探索理解诗人 心中的乡 愁是怎样 发展的, 最后再尽量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 把诗歌内化为自己情感体验的一部分, 那么现代诗歌教学的意义也就显现出来了。

8.中学语文诗歌教学浅析 篇八

一、情景交融——从“如画”到“融情”

诗人情感的表达主要靠景物来表现的,抒情作品具有一种对画面的依赖性,正如艾略特所说的“如画性’,是一种生动的直观。把诗的形象呈现在学生面前形象是意境的基础,诗的意境是靠形象构成的。如果我们能把诗的形象生动地再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引起他们的思索和联想。从画面中解构情感。如:《再别康桥》中绚丽斑斓的绘画美,诗人非常注重对诗歌的绘画追求,讲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理想境界。诗的每一节都可以称得上一幅迷人的图画,如诗的第二节就是一幅康河晚照图,诗的第五节就是一幅星底泛舟图,诗人敏锐地抓住“金柳”、“波光”、“星辉”等具体而生动的景象,巧妙地把气氛、感情、景象三者融合在一起,既写景又写意,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创造了耐人寻味的意境。如果在诗歌教学中可引导学生从画面中感受作者的情感从而体验诗歌所传达出来的意境,真正品读出诗味来。

二、虚实相生——感悟意境的内在本质与精神

让学生从中领悟到更多、更深远的东西中国的诗歌传统,特别讲究含蓄不露,宋人梅尧臣说:“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 [欧阳修《六一诗话》]这就强调“象外之旨”、“弦外之音”、“言外之意”。诗人在作品中描绘的形象,不只是要求“形似”,而且要求“神似”。这种“神似”的形象,已经不是生活形象的原型,而是诗人按照自己的美学理想,对生活现象“去粗取精”之后所创造出来的。因此,虽然任何一首诗的形象总是有限的,但它反映出来的生活内容却是无限的。我们在分析诗的形象时,就不能仅仅局限于形象本身,要开拓和诱发学生的审美想象空间,也就是“诗意的空间”一方面将原有画面在联想中延伸和扩大。另一方面又要伴随着这种联想而产生的情感的体味和感悟。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诗歌中的乌衣巷是当时金陵东南的一条街。这是个很古老的地名。东晋时江南巨族都居住在朱雀门外,而当时不可一世的豪门世族王导、谢安的宅邸便在乌衣巷。六朝以前,石头城一直为六朝古都,历史上金粉楼台曾极一时之盛,但这一切均随着六朝的灭亡,成为过眼云烟,六朝故地、王谢旧址已是一片荒凉,诗人自眼前的实景写起,又经过一系列的联想,不知不觉便把读者引入对历史的沉思。所以在教学中应更多的让学生看到“象外之旨”、听到“弦外之音”、悟出“言外之意”。

三、生命律动——体悟意境展示的生命本真的幽情壮采

宗白华认为,意境中“物象呈现着灵魂生命的时候,是美感诞生的时候”揭示形象中蕴涵的哲理。让学生从中受到启示。以提高思想认识水平诗歌的重心在抒情言志,体味到生命节奏,生命律动便是意境的本质特征,意境中固然是要描写景物的,然而“意境是使客观景象作我主观情思的注脚”。诗人心中情思起伏,波澜变化,只有用大自然全幅生动的山川草木,云烟明海,才能表达。“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云破月来花弄影”“红杏枝头春意闹”,这种将客观景物拟人化的结果使得读者在审美过程中体验到生命本真的美,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他显然主张诗人应当表达最诚挚的情感,甚至不惜蘸着生命的鲜血而凝为诗情,这样才能表现生命的律动,才算有意境,诗人心中情思起伏,波澜变化,只有用大自然的全幅生动的山川草木,云烟明晦,才能表达,所以景物成为抒情的媒介,意境作为一个诗意的空间,不是空旷无物更不是一片死寂的净土,而是一个充满了人的宇宙意识和生命情调的空间,唯其动态千钟,方能显示生命的律动,意境的魅力!“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在诗歌教学中这种化静为动便是意境丰富的重要手法,颜色无论怎样说都是不动的,但刘禹锡为了表达苍苔的生命律动,竟然让它有了“行动”,有了意念,增添了“飞动之趣”,从而把苍绿色的苔藓鲜嫩可爱的生命写活了,在教学中,要通过景物化动为静的写法体味作品中活跃着生命律动的审美空间。好的诗歌作品妙在它能够余音袅袅,这也就是师生要共同品评的“韵味”。“韵味”是指意境中蕴含的那种咀嚼不尽的美的因素和效果。总之,意境作为抒情文学的高级形态,这一点要在诗歌教学中不断的引导学生去体会,也可以将其用到写作当中,从而拓展和衍生诗歌的学习空间。

意境是中国古代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学生在诗歌的学习过程中如果能逐步渗透意境的体味方法,这不仅能提高在诗歌学习中的审美情趣,也有利于学生体味抒情类散文的主旨与内涵,扩大视野。

【参考文献】

[1]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三联书店1984年版

[2]皎然.《诗议》.《中国历代文论选》第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3]钱钟书.《管锥编》第4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

[4]王国维.《人间词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

[5]朱光潜.《诗论》.《朱光潜全集》第3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上一篇:师德师风工作总结宋云权下一篇:医院宣传科2012年上半年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