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国学经典诵读活动计划

2024-08-17

一年级国学经典诵读活动计划(精选19篇)

1.一年级国学经典诵读活动计划 篇一

五年级国学经典诵读计划

军乐镇小学蒋真宽国学经典诵读,在许多方面对孩子的教育成长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培养孩子高尚的道德情操;可以明显、快速地增加识字量;能显著提高孩子的记忆能力;大大提高了孩子的文化素养;促进了学校、家庭的和谐;国学经典诵读是培育优秀子女的法宝,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重要武器。为了更好落实教育局“国学经典诵读计划”,传承中华民族五千年古诗文经典文化,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繁荣校园文化,丰富学生的语文学习生活,本班特制定本学期的诵读计划如下:

第一周 学习第一单元 古典诗词专题诵读:蝶纷飞1、2、3首古诗。第二周学习国学经典诵读:蒙学经典增广贤文

(七)。第三周学习第二单元第 5、6、7 首古诗。

第四周学习增广贤文

(八)。

本学期我们五年级学习蒙学经典准备达到的目标是:①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进行朗读和背诵;②在学习中,帮助学生注意积累文章中优美词语、精彩语句,注意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积累语言材料。

第五周:学习第三单元第9、10、11首古诗词。

第六周:学习增广贤文

(九)第七周:学习第四单元第13、14、15首古诗词。

第八周:期中复习

第九周:学习增广贤文

(十)第十周:学习第五单元第17、18、19首古诗。

第十一周:学习增广贤文

(十一)第十二周:学习第六单元21、22、23首古诗。

第十三周:学习增广贤文

(十二)本学期五年级学生学习古诗词贮备达到的目标是:①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进行朗读和背诵;②能够大体把握诗意,初步理解诗句意思,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熏陶;③能够试着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初步体会诗人的情感;④在学习中,帮助学生注意积累诗词中优美词语、精彩语句,注意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积累语言材料。

以上是我们五年级组两位教师经过交流后制定的国学经典诵读计划,主要分为了〈声律启蒙〉和〈古诗词〉两部分穿插学习,努力使学生博学爱学,并以交换内容的形式保持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一年级国学经典诵读活动计划 篇二

一、创设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践活动是激发学生读书兴趣、克服厌倦情绪的有效手段。实验初期, 低年级学生对经典诗文的诵读不是很感兴趣。那么, 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呢?

我们充分利用橱窗、专栏和黑板报办起了经典诵读墙报专刊。无论在校园还是进入教室, 处处洋溢着浓郁的儒学氛围, 营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一张张诗词小报、一幅幅诗配画手工作品, 展示了学生诵读经典的点滴收获。浓厚的文化气息使学生的心灵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受到感染和熏陶。

针对小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 我们通过讲故事引路, 帮助学生对古诗文有较为浅显的了解。如诵读《三字经》前, 我先组织学生召开故事会, 将“孟母三迁”“窦父教子”“黄香温席”“孔融让梨”等运用图片及多媒体等故事讲给学生听。在诵读唐诗宋词时, 我将作者生平经历、写作背景及诗中所描绘的内容提炼成简单易懂的故事先向学生介绍。另外, 我还向学生宣传介绍了古人“头悬梁”“锥刺骨”刻苦勤学的感人故事, 让学生明白读书的益处, 为他们树立榜样, 培养他们发奋读书的意志和毅力。

成就感可以提高其兴趣。阅读课上, 教师可引导学生展示各自的诵读成果, 如介绍所读经典篇目、展示摘抄的优美词句、背诵精彩片断, 交流读后感等。这样的活动深深地吸引了每个学生, 使得学生兴趣盎然, 激发了学生学习古典文学的潜在意识和能力。

二、科学引导

三岁到十三岁这一阶段的儿童, 正是一生中记忆力最强的黄金阶段, 也是培养文化素养和高尚人格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指导学生诵读经典, 既顺应了儿童求知的天性, 也将为其一生的快速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诵读经典, 让学生在有兴趣的基础上来背诵, 让学生在玩中学。这就要求我们会挤时间, 充分利用时间。每天早晨又是记忆力最好的时候, 教师可让学生利用晨读进行“经典诵读”。虽然每天只有短暂的一、二十分钟时间, 但长此以往, 学生在这有限的时间里可以背诵大量的经典诗文。

除晨读外, 我们还利用课前读、课后读、假期读等方式加强经典诵读复习。如让学生在晚上或周末, 在完成作业之余, 和家长一起诵读国学经典。这样做既能培养了亲子关系, 又能把诵读经典的乐趣和好处与家人分享 , 使家长在监督孩子的同时, 也受到了经典的熏陶, 自身素质得到了提高。这样, 以一个学生带动了一个家庭, 让经典走进了家庭, 让家长与孩子一起诵读国学经典, 成为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而使得孩子与家长共同成长。而且, 语文学习不可能立竿见影, 只有日积月累, 才会厚积薄发。

三、建立制度

评价激励机制应立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激发其道德意识, 将人的发展为评价服务转化为评价为人的成长服务。在经典诵读活动中, 我们注重建立“星级”评价机制 , 坚持进行多元化非正式评价、广泛进行展示性评价。

我们建立了经典诗文诵读三个“一”制度。即有一个诵读合作伙伴, 互助互学, 相互监督、相互进步。有一个导读的机会, 即建立学生轮流导读的制度, 每天引读十到二十分钟。学生既可以引读课本内知识, 也可将一些外知识与同学分享, 并由读到讲, 以此培养口头表达能力。有一个坚持记录经典诗文诵读的习惯。于是, 我将全班学生分为几个小组, 由组长记录诵读情况, 每周总结反馈, 激励促使每个学生进步。除此以外, 我们还应建立学校、家庭、班级相结合的配合协同管理制度 , 建立监督员巡视制度, 建立经典诗文诵读记录卡制度, 以保证经典诵读制度化、经常化。

四、指导方法

我们指导学生开展经典诵读时应始终贯彻“只求熟读, 不求理解”“只奖励, 不苛求”“只表扬, 不批评”的态度, 创建一种良好的诵读氛围, 使每一个学生都沉浸在诵读的环境之中, 通过变换多种形式的诵读方法, 如轮读、小组读、拍手读、降音读、唱读等, 让学生喜欢上经典, 爱上诵读, 激发他们诵读的兴趣, 培养他们诵读的语感。这样, 学生在不知不觉、轻松愉悦的过程中就把内容背诵下来了, 从而摆脱了教师那种强制性、命令式, 将诵读作为一门功课来进行的枯燥单调方式。另外,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循环联系, 反复诵读, 尽量消除学生那种“三分钟热度”的诵读现象。

书一旦吸引了孩子, 你会发现那种发自内心的喜爱, 是千言万语苦口婆心所难以达到的。如六一儿童节时, 学生在学校操场上现场表演了编排的《满江红》《三字经》等经典诵读篇目。很多学生说, 自从学习一些经典诗词, 懂得了很多道理, 爸爸妈妈、老师邻居们都说我长大了。经典诵读活动实施以来, 我校80%以上的学生均能做到对要求诵读的内容熟练背诵。这一活动同时也受到了社会以及家长广大好评。经典诵读实施一段时间后, 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和能力都有了提升, 精神面貌也好了许多, 自身潜能得到了很好的开发和充分的利用, 同时培养了开朗、自信、乐观的性情品德。而且, 学生在享受“与经典为伴, 与圣贤为友”的吟诵乐趣中, 受到了教育和启迪。

五、以身作则, 润物无声

“腹有诗书气自华。”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想和学生一起谈古论今, 激扬文字, 教师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万万不行的。苏静老师凭着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喜爱带领她的一群“弟子”走进了古典诗词的王国, 引导学生与诗词亲密接触。我们也应该从基础做起, 扎扎实实多读一些书。学校应定期组织教师开展读书交流活动, 并抒写读书心得, 读书笔记。鼓励教师多读书, 可把读书作为对教师的一种奖励。其中, 《人一生要读的100本书》《卡尔·威特的教育》等经典书本已成为教师的案头常客。而且, 好书要共享。在课余之时, 我们不少教师经常在一起讨论最近所读的经典篇目, 并通过校园网和大家一起共享。这样, 我们就把读书当成休闲, 当成享受。而且, 师长和学生共读古文经典, 利在百代, 功在千秋。

以前许多家长苦于与孩子沟通的困难 , 孰料每天和孩子一起诵读古诗文, 便可打开孩子的心灵之窗, 真是得来全不费工夫。

3.国学经典诵读之 篇三

【关键词】国学;孟浩然;田园诗;友情

孟浩然的诗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孟诗不事雕饰,伫兴造思,富有超妙自得之趣,而不流于寒俭枯瘠。他善于发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即景会心,写出一时真切的感受。如《秋登万山寄张五》、《夏日南亭怀辛大》、《过故人庄》、《春晓》、《宿建德江》、《夜归鹿门歌》等篇,自然浑成,而意境清迥,韵致流溢。李白称赞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赞叹说:“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里,说他“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义表;灌蔬艺竹,以全高尚”。杜甫说他“清诗句句尽堪传”(《解闷》),又赞叹他“赋诗何必多,往往凌鲍谢”(《遣兴》)。皮日休则称:“先生之作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令龌龊束人口者,涵涵然有干霄之兴,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也”。北齐美萧悫,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先生则有,微云澹河汉,疏雨滴梧桐。乐府美王融,日霁沙屿明,风动甘泉浊;先生则有“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沈德潜称孟浩然的诗“语谈而味终不薄”(唐诗别裁)。的确不薄,语谈仅仅是外表,主客之间的情谊,由谈初到清真最后清切。这是内在的韵味散发出来的醇香,淡中有味,含而不露,细细读来,却是词浅情深,含着悠然不尽的意味。正是谢榛语的那种“清音有余的感觉”。

有关友情的描述,唐朝诗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此句真切的表达了知心朋友,情谊深厚,即便远在天涯,也好像近在眼前。显示出友谊的真挚。胸怀的阔达。可见人生中拥有真诚的朋友,心中便不会孤独,当代人也常说:多一个朋友,便多一条路。是啊,真正的友谊就是不顾及对方的社会地位,富贵贫贱,美貌与丑陋,而注重双方的心有灵犀一点通,注重自然,注重默契。很多唐诗中体现了这种情感:王昌龄的《送魏二》“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王维的《山中送别“除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未见常见天际流。”而最令人欣赏的友谊之情,是孟浩然在《过故人庄》中体现出的那种“淡”“真”“切”的淳朴自然的朋友之情,值得大家细细赏读:

故人具鸡黎,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首句“故人具鸡黎,邀我至田家”。“这”一邀一致,文字上毫无渲染,召之即来,简单而随便,好似小学生在日记本上写的一日行程一样的朴素而平淡,再加上“鸡黎”相邀,既显出田家特有风味,又见待客只简朴而随意,这样,客人和主人彼此的心扉毫不顾及地向对方敞开,客人不嫌弃你农舍之主而降低身份,主人不谄媚你达官显贵而升官发财,那就盘腿而坐,促膝而谈,气氛润恰而平静,不讲虚礼和排场,如此幽静而祥和,这不仅是主任和客人的真挚情谊所至,也有清新愉悦的环境所衬托,你看那外景——“绿色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两句一近一远,近景绿树环抱,自成一统,别有天地。下句荡开笔锋,展示一片开阔的远景:郭外的青山依依相伴,让村庄不显的孤独。一“合一“斜”,静中含动,景都活跃着,人怎能闲坐,于是主客敞开胸怀,娓娓而谈——“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轩窗一开,放眼望去的不仅是主人和客人,而且也将读者的眼球引向这这特定情境当中去,随着主人和客人一起欣赏:强烈的农村风味,劳动生产的气息,映入眼帘,让人心旷神怡,那一片打谷场和菜圃,在绿荫怀抱之中,又给人以宽敞,舒适的感觉。于是,话桑麻中,主人与客人的欢声于笑语都仿佛萦绕在我们耳际,正是在这种情景氛围中,客人忘记了仕途的荆棘丛生,名利得失,他从主人的笑语中寻到了安然,坦率,真实,从他对青山绿树的顾盼中,盼到了已久的向往之地,从他与朋友对酒而共话桑麻中,他心境平和,思绪舒展,举猎灵活,自然省净,这样的环境,谁愿意离去,谁不渴望再来,虽然没有说出自己乐而忘返的想法,但客人和主人的情谊无需再遮掩,淳朴而诚挚溢于言表,于是,再不需客气,我想我做客人既主人,主人即客人,下次的约会,定在了——“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深深为农庄生活所吸引,于是临走时,向主人率真地表示将在秋高气爽的重阳节再来观赏菊花。不请自到,那种率真,那种理直气壮的情怀,好比小女孩在父亲跟前撒娇:“我要,我要,我就要。”古人相待的热情,做客的愉悦。淡淡两句诗,故人相待的热情,作客的愉快,主客之间的亲切融洽,都跃然纸上了。

此句看死信笔写来,却首尾衔接。首句“一邀一致”尾句“还来就菊花”,此外既感到篇法圆紧,有体会到客人的洒脱自然。

当然,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也有用张扬和比喻的手法体现的,如李白的《赠汪伦》:“讨还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中不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清湛,更出动离人的情怀,难忘王伦的深厚情谊,水深轻身自然的联系起来,以比物手法形象的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王伦送李白的情意更有多深呢?李白毫无掩饰的用夸张的手法表达了他与王伦不一般的情意:“不及汪伦送我情。”耐人寻味。清朝的沈德潜很欣赏着一句,他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载》显然,秒就妙哉“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才用比物手法,便无形的情意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有清真。而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与《赠汪伦》相比较,纯属于平淡的叙述至此,没有一句夸张之句没有一个兴奋之词,但到了平头百姓的谈话,让我们觉得这种淡淡的平易进人的风格,与作者描写的场景——朴实的农家田园和谐一致,表现力形式与内容的高度适应,恬淡亲切却又不是平浅枯燥,诗词是在平淡中蕴涵着深藏的情谊,一方面固然是每个句子都几乎不见费力锤炼的痕迹,另一方方面每个句子又都不显得薄弱。比如诗的头两句只写友人邀请,虽只有鸡黍,但那份友谊之情,却一点都不薄,而是主客情深的精妙之处。

一个普通的农庄,一回鸡黍饭的普通款待,将主人与客人之间的情谊演绎的谈中含真,真中含深,深中含切。描写的是眼前景,使用的是口头语,描述的层次也是完全任其自然,笔笔都显得很轻松,连律诗的形式也似乎变得自由和灵便了。你只觉得这种淡淡的平易近人的风格,与他描写的对象——朴实的农家田园和谐一致,表现了形式对内容的高度适应,恬淡亲切却又不是平浅枯燥。

它不同于纯然幻想的桃花源,而是更富有盛唐社会的现实色彩。正是在这样一个天地里,这位曾经慨叹过“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的诗人,不仅把政治追求中所遇到的挫折,把名利得失忘却了,就连隐居中孤独抑郁的情绪也丢开了。从他对青山绿树的顾盼,从他与朋友对酒而共话桑麻,似乎不难想见,他的思绪舒展了,甚至连他的举措都灵活自在了。农庄的环境和气氛,在这里显示了它的征服力,使得孟浩然似乎有几分皈依了。

4.四年级国学经典诵读上册教学计划 篇四

一、创建的意义

中华民族是古老的礼仪之邦,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五千年的文明积淀下很多文化遗产和教育经典,如《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千字文》、《增广贤文》、《道德经》、《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元曲》等诸多经典,是对儿童进行教育的绝佳教材。《三字经》等蒙学教材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入世界经典蒙学教材。传承中华民族的国学经典是我们每一所学校的神圣使命,实现民族振兴,培养一代新人,必须对儿童进行经典诵读和国学启蒙教育,使他们能继承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培养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尤其在当前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大背景下,小学阶段显得更为重要。

二、创建目的

进行国学经典诵读,在人的一生中有非常深远的意义,儿童在这样的时期接触最具智慧和价值的国学经典,会在儿童幼小的心灵中产生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效果,可以培养儿童仁义敦厚和高尚的人格,会开启儿童未来创新思维的火花,从而奠定一声高远的智慧和优秀的人格基础,使儿童更文雅,更具文化气质。

三、创建实施步骤

1、形成富有鲜明特色的国学班级理念

突出鲜明的主题:国学经典。让国学经典深入学生的心灵,师生形成共识,形成鲜明的班级特色,为这个特色而努力奋斗。

2、营造浓厚的国学经典环境。

环境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班里的一墙一角,晨读和上课预备,都突显一个鲜明的特征:国学经典。让国学经典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既有无声地熏陶和感染,更有有形的地引导和教育,处处凸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让班级书香盎然,国蕴飘香。

3、每学期有计划有选择地完成国学经典诵读任务。

学生在诵读国学经典中增强语感,感受国学经典精华,奠定语文基础。在记忆的黄金时代,增强经典储备,从而扎下语文水平厚实功底。所以,本学期完成背诵唐诗三十首,下学期在继续完成背诵唐诗三十首的基础上,完成论背诵论语名句十则。

4、每周晨读抽出十分钟背诵国学经典,每天中午的课前预备进行国学经典诵读。将背诵国学经典规定为寒暑假作业的一项,做到有布置有检查,把活动落到实处。

5.国学经典诵读计划 篇五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背诵中华经典《古诗词》,初步理解诗词大意,感受祖国语言的魅力,拓展学生的知识层面,汲取知识营养,打下扎实的文字功底,提高学习能力,为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2、通过诵读,使学生阅读经典,亲近书籍,享受阅读的乐趣,美化学生心灵,开发学生心智,在诵读中提升境界。

3、通过诵读,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培育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使学生道德、文化、智能等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提升。激发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采用自读、导读等方法诵读古诗词。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进度

第1——10周《石灰吟》《墨梅》《乡村四月》

第11——14周《书湖阴先生壁》《晚春》《大林寺桃花》

第15周《菊花》《赋菊》《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第16周《逢入京使》《赠花卿》《村晚》

第17——18周《竹枝词》《咏月》《冬夜读书示子律》

第19周《观书有感》《回乡偶书》《秋夕》

6.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总结 篇六

中华民族拥有几千年的灿烂文化,从中感悟到中华民族团结奋进、和谐友善、包容宽厚、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感悟到诚信报恩、精忠爱国,勤俭朴实,互助友爱的传统美德。2013年新学期伊始我校深入开展了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一学年来,我校以经典诵读活动为载体,积极构建学习型校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育特色。

一、加强领导,统一思想,形成共识。

我校把经典诵读作为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抓手,作为提高学生道德情操、文明习惯的重要工程。在经典诵读的实施策略上,我们依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作了如下要求:着眼“熏陶”,注重“感悟”即以激发兴趣、内化行为、陶冶情操为目标。虽提倡探究但不求甚解,只求朗朗上口,熟读成诵、耳熟能详。承认个体差异,不求程度整齐划一。教师在操作中只有鼓励,没有责备。引导学生学习要从易到难、从少到多、循序渐进、积少成多。

二、开展活动,保证实效。

1、课前一吟,熟读成诵。倡导见缝插针,积少成多的诵读方法,充分利用每一节课前一分钟时间,开展“课前一吟”活动,做到读而常吟,“学而时习之”。

2、举办诵诗比赛,激发热情。我校利用每周的班队活动时间以个人、小组或班级为单位进行诵读竞赛。

三、科学评价,促进提高。

我校以班为单位组织了国学经典诵读比赛,促使学生多读书,多搜集资料,了解诗文方面的知识、名篇佳句等,学校评出优秀班级和个人,并给予表彰奖励。

7.诵读国学经典的意义之初探 篇七

一、诵读国学经典, 提高人文素养

国学经典包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 对于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良好的引导作用。孩子学习经典不仅有利于学语文, 而且有益于其他学科的学习。因为, 经典是文化结晶, 具有丰富的文化内容, 孩子可以在其中汲取哲学的、历史的、文学的、艺术的素养, 从而丰富自身的人文学科素养, 促进对历史、政治、地理、音乐、美术等学科的学习。同时, 学生也能从阅读经典中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汲取民族精神的丰富营养, 不断增强对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与自信。并在诵读中提升境界, 丰富内涵、开阔胸襟、净化灵魂、启迪智慧, 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操、崇高志向、自强人格、诚信品质等, 让中华民族智慧的精华引领学生的价值追求。

二、诵读国学经典, 培育高尚道德

据科学研究发现, 世界上但凡成功之人, 80%~90%的人靠的是情商 (即高尚的人格、优秀的道德品质) , 只有10%~20%的人靠的是智商。因此, 要想使孩子成为有用之才, 首先就得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 而诵读经典则是培养其高尚道德品质的一条最好的捷径, 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孔子倡“仁”, 孟子崇“善”, 以及诚信、孝悌、廉耻、礼义等, 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是中国人做人之根, 也是孩子成长的标尺、指针。比如, 我家孩子从2 岁左右开始诵读《三字经》, 当他读完“融四岁, 能让梨, 弟于长, 宜先知”, 听过孔融让梨的故事后, 他明白了谦让, 懂得了分享。在他做事拖沓、不积极时, 我让他背诵“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当他吃饭慢, 总想说话时, 我提醒他“食不言, 寝不语”。经过两年多的读经, 我发现我家孩子在道德礼仪方面明显优于同龄的孩子, 他自己也因此变得自信、勇敢。我的育儿过程也变得省心、省力、省时。

三、诵读国学经典, 提高学习能力

经典对孩子的提升, 不仅局限于人文学科, 更指向孩子整体的学习能力。小学阶段是孩子记忆的巅峰时期, 而智力、情商也处于萌发阶段, 如果有效地开发, 就会发现这是一个极其丰富的矿藏。此时学习经典, 对于他们记忆力的锤炼、智力的开发、专注力的培养等都具有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同时, 诵读国学经典, 也是为孩子一生晕染文化底色。随着年龄的增长, 他们对这些经典的理解会越来越深, 而且会惠及其一生。

8.传承中华文明 诵读国学经典 篇八

[关键词]中华文明 国学经典 诵读诗文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5-001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加强对青少年的传统美德教育,是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古典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让古典诗文丰富语文课堂有其深远的意义。但如何在教学中通过诵读国学经典诗文,传承中华文明,及早让儿童接受传统优良文化的熏习教育,使之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情感得以升华,行为得以内化呢?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在指导学生诵读经典诗文的过程中,采用“激发兴趣—导之以法—引导背诵—课外摘录—灵活运用”的古诗诵读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身心修养。

一、激发兴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出自《论语·雍也》)意思是说,学习知识或本领,知道它的不如爱好它的接受得快,爱好它的不如对它有兴趣的接受得快。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探求知识的原动力,是进行自主学习的前提。因此,我们要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和自读古诗的兴趣。教师可引导学生先读浅显的诗,让他们感到读诗并非难事,以此来调动和激励他们自学和自读古诗的兴趣。我的做法是,让学生把自己能背的古诗背诵给同桌听;然后再把他们接触过的部分简单的诗词抄下来进行背诵。这样,学生背诵起来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他们的自信心就增强了。

二、导之以法

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方法对科学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要想大量诵读古诗文就要掌握一定的方法,这样才能完成一定的背诵数量。因此,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对学生导之以法。

一是学诗授法。以教材中的古诗教学为主,注重指导学生读诗的方法,并逐步让学生领会和掌握。在教学实践中,我摸索出了“细读—精读—感悟”三步骤自读古诗的方法:(1)知诗人,解诗题;(2)抓字眼,明诗意;(3)多诵读,悟诗情。

二是配诗悟法。学完课本里的一首古诗后,教师补充一首易于比较的课外古诗,让学生自学,求同存异,让学生进行自我体会和巩固。如在学习唐代贺知章的《咏柳》时,我引导学生说:这是一首咏物诗,通过赞美柳树,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诗的前三句都是描写柳树的。首句“碧玉妆成一树高”是写整体,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的。用“碧玉”形容柳树的翠绿晶莹,突出它的颜色美。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是写柳枝,下垂披拂的柳枝犹如丝带万千条,突出它的轻柔美。第三句“不知细叶谁裁出”是写柳叶,突出柳叶精巧细致的形态美。三句诗分写了柳树的各部位,句句有特点。而第三句又与第四句构成一个设问句。“不知细叶谁裁出”——自问;“二月春风似剪刀”——自答。这样一问一答,就由柳树巧妙地过渡到春风。春风能裁出这些细巧的柳叶,当然也能裁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它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的创造力的象征。这首诗就是通过赞美柳树,进而赞美春天,讴歌了春天无限的创造力。这样指导,学生就容易领会和掌握诗歌了。

三、引导背诵

指导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读诗方法后,我着重引导学生进行一定数量的古诗背诵。首先,我引导学生总结背诵古诗的一般方法,即通过适当解说,引起学生对内容产生注意和兴趣。教师可选择一些比较浅易的,与学生生活有关的,易于学生接受的内容来引导背诵。这样,学生愿意读,以后也会记得住。教师可采用词组语块背诵法、熟记“诗头”背诵法、联想画面背诵法、抓“诗眼”背诵法等。有了背诵的方法,就可以让学生进行系列的背诵了。之后,教师引导学生互相检查背诵的情况,再适当引入一些与古诗文内容有关的知识,如“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通常借某一事物的特性或记叙事物,或说明事物,或展开议论,相当于现代的杂文,但都是阐述作者对各种问题的见解,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有的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宋代周敦颐的《爱莲说》其实就是说说喜爱莲花的道理。这样理解以后,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就会进行关注并产生兴趣。

四、课外摘录

写读书笔记,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读书时随手摘录文章中的优美词语、名人名言或警句、精彩生动的片断描写等,可以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和记忆原文的内容,丰富和积累词汇,提高认识能力和写作水平。不论是哪一首经典诗文,都经历过漫长的历史长河的冲刷,最终沉淀而形成。作者在遣词造句方面肯定是下足了工夫,所以诵读起来朗朗上口,韵味无穷。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自己诵读,感悟诗意,找出名言名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边引导,边表扬,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学生通过摘录记住了重点词句,再加入对古诗文的理解和感悟,熟读背诵起来就没有多大困难了。

五、灵活运用

在古诗文的诵读学习中,教师应注重联系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生活体验,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活跃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在指导学生进行口头表达和作文练习时,教师可指导学生恰当地运用古诗。但对此我不会作过高的要求,不会作硬性规定,以免学生望“诗”生畏,产生惧怕心理。教学实践证明,这样的指导运用效果甚佳。有部分学生就能引用古诗写出精彩的篇章,有部分学生还能尝试着写诗,并能写出一些小有韵味的古诗来。

如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游山西村》里有一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山路在曲折后出现开朗,让人从中悟到:锲而不舍就会产生希望,就会出现新的境界。理解了诗意后,学生在习作中或在平时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就会想到这句诗,从而将古诗合理地运用于学习生活中。灵活运用这些名言名句既能调动和激励学生学习和自读古诗的兴趣,又能鼓舞学生发愤图强,努力学习,从而达到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的教育目的。

此外,当我们知道学生在大量诵读古诗文时,我们应注意不要增加学生的背诵负担。对此,我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利用早读时间进行“读诗指导”,保证有充分的时间向学生介绍相关诗歌的创作背景及诗歌的大意,还有诗人的思想感情等,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整首诗的理解,增强他们的记忆。二是利用每一节课的课前3分钟时间,让学生读古诗、背古诗。三是利用下课10分钟的时间和课外活动的30分钟时间,让各个语文组长检查同学的古诗背诵情况。有时,我也会搞突然袭击,随时随地对学生进行抽查。每到这个时候,学生们都会争先恐后地跑到我面前说:“老师,检查我。老师,检查我。”看到他们兴致如此高涨,我常常会面带笑容、心情舒畅。

经过几年时间的古诗文诵读,学生们获得了明显的提升。在日常的作文中,学生们的古诗词运用自如。如一个学生在《教师节的礼物》中引用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个学生在日记中写道:“我的同桌经常在课堂上搞小动作,不听老师讲课,写作业时就去抄别人的答案,这不成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吗?”像这样句中有诗、朗朗上口的句子随处可见。

现在,经过几年时间的积累,学生们不但会读经典、诵经典、用经典,而且还能说经典、唱经典、演经典。每个学期,学校都要举行国学经典诵读展示活动。各班学生表演的节目,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让大家受益匪浅。

如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愚昧落后,没有先进文化和科技,就会任人宰割;如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愚昧无知,没有优秀的传统文化,没有民族人文精神,就会虚无和异化,甘为奴隶,受人鄙视。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正是这“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滋养了一代代炎黄子孙,使中华民族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为教育工作者,引导学生背诵国学经典诗文,能让他们知道自己的祖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为自己生活在这样的国度而感到光荣和自豪。作为中华民族的后代,我们时刻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这样,无论身处何方,都不会迷失方向;就算身在他乡,心也会永远装着祖国和人民。所以,我们要更好地引导学生诵读国学经典,让民族精神的血液一代代流淌,永不停息!

[1] 黄桂梅.诵读经典古诗文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J].成才之路,2010(14).

[2] 金延旭.诵读古诗词,增强师范生语言表达能力——谈我校在推普活动中引入古诗词诵读的做法[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3).

9.小学国学经典诵读计划 篇九

(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

一、指导思想

通过开展古诗词、国学经典诵读工程,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使学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传承中华文明,发扬中华文明,提高文化底蕴。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素质,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重点目标

1、抓好诵读活动的经常化、正常化、规范化、课程化、校本化研究工作,全体师生都要参与诵读活动,经常、深入、有效地开展诵读活动,不断改革诵读活动的形式、成果的展示及诵读的评价。

2、诵读的应用特别是与课堂教学的结合上进行研究与探索,大胆地创新,并加强诵读的资料积累。

3、探索国学经典与写字教学相结合的校本化研究。把国学经典与写字教学相结合,编写一套校本教材。

4、本学期将加强教师经典诗文的学习与探讨,教师与学生同背经典诗文,提升教师国学素养。在原读书学习的基础上读1-2本国学经典书籍,背诵古诗不低于30首,并记录国学经典学习笔记。统一背诵内容为国学经典读本必背古诗,形式包含:经典诗文摘抄、经典阅读感悟等。

三、诵读时间

1、早上预备时间10分钟;

2、下午预备10分钟时间自由进行诵读;

3、每周一节的校本课;

4、课内向课外延伸,校内向校外延伸,激励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诵读活动。

四、诵读方法

1、“人人是老师,处处是教室”。只要有热情,能读拼音,就能成为一个诵读老师。

2、“小朋友,跟我念”--诵读的六字真言。带念一遍,再一遍,然后鼓励全班齐念;分组念、个别念、接龙念、默念……,想方法多听多念。并非完全不要理解,了解内容大概即可。

3、回家后,由家长带动诵读(亲子诵读)10分钟。

五、诵读内容

诵记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优秀古诗文篇目、中外美文等。

六、具体要求

1、一到六年级全体学生人人参加诵背活动,全体教师共同参与。

2、学期初各班语文教师制定班级诵读计划。

七、资料积累

在诵读过程中,要积累好实验的一系列过程性资料,如:学生诵读情况分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家长意见征询、班级活动的方案、记录照片、及时总结好的做法等等,以利于进一步开展诵读实验研究。

八:活动安排:

三月份:小学生学习国学与经典诵读现状调查与分析

“国学启蒙经典诵读”行动是紧接着得较长的系统性工作,必须着眼长远,谨慎推行,主要摸清如下一些问题:

⑴所指定的篇目是否适合于本年级学生的知识层次; ⑵怎样安排诵读的时间并能收到最大效益; ⑶如何对诵读进行过程管理; ⑷总结出行之有效的诵读策略与措施; ⑸如何呈现诵读的成效; ⑹诵读进度如何安排。

四月份:召开经典诵读与小学语文教学的关系的讨论会,课例展示于研讨。

五月份:师生同背经典诗文主题诵读活动。

“不增加学生负担”是本次诵读行动的首要原则,在诵读过程中不搞过关,不搞考核,鼓励展示。重在平时激发兴趣,重在积少成多,按序先选若干句或一小句,读一读,诵一诵,讲一讲,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让学生在轻松与快乐中为知不觉地熟记诵读篇目。

六月份:国学经典校园文化展示(书面展示),同时对学生国学经典诵读学习的情况进行汇总,并撰写阶段性的研究小结。

10.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方案 篇十

1、传承中华文化。通过诵读活动的开展,使学生感受到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儒家思想博大精深,从经典之作中去吸取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获得古圣先贤的智慧之光。

2、陶冶性情品德。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美心美文,嘉言懿行。在熟读成诵之中潜移默化,培养开朗豁达的性情,自信自强的人格,和善诚信的品质。

3、推进素质教育。读经诵典,培育心灵,吸取营养,开发心智,使学生道德、文化、智能等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丰富“重德崇智、和谐发展、体验成长”的办学思想;营造儒雅高洁的校园文化。

二、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李波

副组长:刘家钰 张岚 张国云

成员:学校中层干部、各班班主任和全体语文教师

(语文教师为我校国学经典诵读辅导教师。各班班主任负责组织本班学生的经典诵读活动。)

三、活动时间:

1、活动筹划:2月

2、活动实施:203月——7月

四、活动内容:

1、诵读的名篇:《劝学》、《论语》、《大学》、《孝经》、《正气歌》、《赤兔之死》《少年中国说》、《尊师》、《三字经》……

2、诵读时间:每周班会课——班级诵读,每周升旗仪式——全校集体诵读,假期独立自读。

3、领诵人:班会课——班主任或指定同学

升旗仪式——语文组选送

4、实施快乐学习法。教师引导学生熟读,让学生在默读、轻声读、分组读、齐读,轮读,示范读、听读等多种形式中水到渠成地熟读成诵。

5、营造氛围,走进校园,处处弥漫着浓郁的书香气。班级精选古诗文、名言警句布置楼道、橱窗。在校园广播、橱窗、板报等媒介开辟国学经典诵读专栏,让学生时时处处沐浴其中,得到熏陶、感染、浸润。

6、集体诵读安排:

时间 地点 诵读文篇 领诵人 备注
第五周 学校操场      
第六周 学校操场      
第七周 学校操场      
第八周 学校操场      
第九周 学校操场      
第十周 学校操场      
第十一周 学校操场      
第十二周 学校操场      
第十三周 学校操场      
第十四周 学校操场      
第十五周 学校操场      
第十六周 学校操场      
第十七周 学校操场      
第十八周 学校操场      

7、成果展示:

(1)、《诵读国学经典资料汇编》

(2)、办一期有关的板报

(3)、学生撰写学习心得

11.诵读国学经典的意义之初探 篇十一

关键词:诵读;国学经典;人文素养;高尚情操

近年来,在全国范围内兴起了“诵读国学经典热”,所谓国学经典,主要包括《三字经》《弟子规》《论语》《道德经》《大学》《中庸》《孟子》等经典著作。通过跟孩子一起诵读,我发现,国学经典教材中充满了对个人修为、为人处世、言谈举止有益的文句,几千年来都是我国学生的教材,它们不但是教人如何做事,更是教人如何做人的经典作品,所以才能源远流长,经久不衰。而读经的目的就是在孩子记忆力最好的时候把中华民族最精华的东西给他们,从而对孩子一生性格和道德养成产生促进作用。诵读国学经典的意义到底何在?

一、诵读国学经典,提高人文素养

国学经典包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对于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良好的引导作用。孩子学习经典不仅有利于学语文,而且有益于其他学科的学习。因为,经典是文化结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容,孩子可以在其中汲取哲学的、历史的、文学的、艺术的素养,从而丰富自身的人文学科素养,促进对历史、政治、地理、音乐、美术等学科的学习。同时,学生也能从阅读经典中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汲取民族精神的丰富营养,不断增强对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与自信。并在诵读中提升境界,丰富内涵、开阔胸襟、净化灵魂、启迪智慧,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操、崇高志向、自强人格、诚信品质等,让中华民族智慧的精华引领学生的价值追求。

二、诵读国学经典,培育高尚道德

据科学研究发现,世界上但凡成功之人,80%~90%的人靠的是情商(即高尚的人格、优秀的道德品质),只有10%~20%的人靠的是智商。因此,要想使孩子成为有用之才,首先就得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而诵读经典则是培养其高尚道德品质的一条最好的捷径,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孔子倡“仁”,孟子崇“善”,以及诚信、孝悌、廉耻、礼义等,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人做人之根,也是孩子成长的标尺、指针。比如,我家孩子从2岁左右开始诵读《三字经》,当他读完“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听过孔融让梨的故事后,他明白了谦让,懂得了分享。在他做事拖沓、不积极时,我让他背诵“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当他吃饭慢,总想说话时,我提醒他“食不言,寝不语”。经过两年多的读经,我发现我家孩子在道德礼仪方面明显优于同龄的孩子,他自己也因此变得自信、勇敢。我的育儿过程也变得省心、省力、省时。

三、诵读国学经典,提高学习能力

经典对孩子的提升,不仅局限于人文学科,更指向孩子整体的学习能力。小学阶段是孩子记忆的巅峰时期,而智力、情商也处于萌发阶段,如果有效地开发,就会发现这是一个极其丰富的矿藏。此时学习经典,对于他们记忆力的锤炼、智力的开发、专注力的培养等都具有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同时,诵读国学经典,也是为孩子一生晕染文化底色。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这些经典的理解会越来越深,而且会惠及其一生。

诵读国学经典的最大收获,对于个人来说,是奠定了做一个有用之人的基础;对家庭来说,是培养了一个让人放心的孩子;对社会来说,是成就了一个栋梁之才。

12.一年级国学经典诵读活动计划 篇十二

1.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注入的国学元素

一个民族的发展,离不开精神力量的支持,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文化根基的扶持是看不到发展希望的, 民族缺乏自身文化内涵也就不会取得进步,无法创新。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将国学教育渗透在方方面面,让小学生的个性得以延伸,精神得以升华,促进小学生思政道德与审美素养的提升,帮助小学生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品格与独立健全的人格, 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小学语文中注入国学元素,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考虑。

1.1经 典诵读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融合进国学经典诵读知识,能够在提高学生国学素养的同时,丰富学生人文内涵,同时将小学语文教学内容融入诵读活动,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认知水平,加大学生的新词积累量,增强语感。心理学研究结果显示,人13岁之前的记忆是最好的一段时期,依照这个规律特点,小学过程中的语文学习需要将重点集中在记忆和积累上。新课标规定小学学段学生需要背诵至少古诗文160余篇。小学生诵读不但有助于语感的培养, 而且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更好地感知诗文中所要表达的形象与意境,因此在小学生记忆最好的时期进行经典文化的学习, 能够达到文化熏陶与智慧锻炼的目的。

1.2故事熏陶

我国民族五千余年的文明传承, 留下了大量声情并茂的经典故事,这些故事经过千百年的历史穿越,表达的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集中表现了为人处世的道理与智慧,同时对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揭示历史变化方面有”史书”作用。教师可以在每天上课的前几分钟声情并茂地为学生讲几个故事,让学生感受到国学故事中的精彩之处,从而形成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为其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打下坚实的基础。小学生形象思维发育良好, 教师要为学生讲述一些趣味性强的国学小故事,描述各种国学经典,在轻松快乐的过程中学习,消除因为反复诵读而出现的无聊情绪。所以在日常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借助生动的国学典故,对学生开展国学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积极的学习态度。

2.国学经典的诵读方式

2.1范读引领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实现国学经典诵读的有效融合,范读引领是一种方式。在诵读文言文的时候,不能用诵读现代文的方式诵读,如果缺乏正确的范读引领,学生就无法准确地掌握诵读节奏,更别说语感的积累沉淀了。例如在诵读《老子时,其中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虽然已经有标点断句,但是小学生诵读还是存在一定的难度,会像读三字经一样三字三字一读。但是这句话中的“非常”和日常生活中的“非常”不一样,正确的读法应该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表示的声音延长,“·”表示的是前一个字加重语气,每个分句都是采取的先抑后扬,是一种假设性的预期。范读之后,文言文的内在精髓就出来了,句子大概的意思也更容易明白。

2.2诵 读积累

国学学习的一项基本方式便是诵读, 诵读是古诗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方式,正所谓“三分文章七分读”,尤其是文言经典,当中包含的韵味都是靠“读”出来的,教师为学生示范了正确的范读后, 可以组织学生对诵读段落所表达的大致意思进行谈论,之后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反复诵读。学校每周专门安排一节“经典诵读课程”,每天早晨空出十分钟的早读时间专门进行经典诵读,确保学生有充足的诵读时间。诵读活动中可以由教师领读,也可以挑选几位诵读水平较高的学生,或者专门放名家诵读音频。小学低年级学生可以诵读的作品有《三字经》、《千字文》等,中高年级学生可以选择《四书》、《五经》、《大学》、《中庸》等。

2.3运 用摘录

正所谓“不动笔墨非读书”,国学经典中存在大量传颂千古的名句,例如《论语》中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大学》中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孟子》中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春秋》中的“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等等。在这样的句子学习过程中, 教师应要求学生把名句内容摘抄在笔记本上,不但作为诵读材料积累,这些句子彰显的道理也能在平常写作和与人交际中使用, 帮助学生把一些典籍中学习到的名句转化成自己的语言。

3.结语

13.一年级 经典诵读活动总结 篇十三

谷秀玲

本学期以来,我们学校开设了经典诵读活动,我在学校的组织下认真学习,并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一年级的经典诵读活动——共读国学经典《弟子规》,力求言必行,行必果,使经典文化教学在我们班级开花结果。通过诵读与背诵竞赛,孩子的对是非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能用弟子规来指导自己的言行,同时孩子的语文素养也有了一定的提高,现对本次活动总结如下:

一、总动员,调动孩子诵读古诗文的积极性。

呼吁家长带孩子共读一本书,在群里发送《弟子规》图文版PPT,号召家长利用业余时间共同学习,言传身教,为孩子树好榜样,做好家庭教育。

二、讲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弟子规》字字句句都源自生活,体现着古人教育的智慧,在每句经典的背后都隐含着故事。让孩子听故事,看经典故事动画片,让孩子爱上经典,初步了解经典,从而爱读经典,自觉地用经典。

三、觅方法,加强孩子们的诵读指导。

我本着“直面经典,不求甚解,但求背诵,终生受益”的思想,引导孩子多读,听力语言程度好的孩子可朗朗出声地诵读,也可低唱慢吟地诵读,让孩子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人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完全适合孩子古诗文的诵读方法。在日常教学中我们采用课前三分钟班长领读,每天早上晨读,男女分组读,读的形式多变,既使得朗读既有兴趣,又有意义。

四、多步骤,引发孩子诵读的热情。

针对本次活动,为能有效持续地开展,我们分三步走:①背诵;②讲解;③引用;④表演。以多种多样的形式来引发孩子诵读的热情。

14.国学经典诵读比赛活动方案 篇十四

一、活动目的本次活动,旨在通过组织学生诵读国学经典诗文,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展示学生青春风采。让同学们在诵读过程中获得古诗文经典的熏陶,接受中国传统美德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提高学生阅读和诵读的兴趣,增强学习热情和自信心。

二、活动主题

青春中国梦

三、参加对象及比赛形式

全年级各班每班选送两名选手或组合(限定4人以内)参赛。

三、活动时间及地点

时间:第十三周地点:三楼会议室

四、参赛准备

1、各班选手赛前准备一篇诗文于比赛时进行朗诵,时间不宜超过五分钟。

2、各班于第十二周星期五前将参赛作品及选手名单上报到团委。

3、若有配乐请将其于第十二周星期一前上交到团委种振乾教师处。

4、语文组将提前对各班参赛作品进行验收,时间另行通知。

五、竞赛流程

1、抽签决定次序;

2、自备诗文诵读材料;

3、评委评分并评出名次。

六、奖项设置

评出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二名,三等奖三名,优秀奖五名。

七、评委

语文组全体教师

八、评分标准及细则

(一)评分标准

评分以“公平、公正、公开”为基本原则,本次比赛评分采用10分制,打分时保留两位小数。核分时,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然后再求均值,保留两位小数,即为最终得分。

(二)评分细则

1、内容紧扣诵读与演讲主题。所选作品有意境或感染力,有哲理性或教育意义。(2分)

2、普通话语音标准,声音优美清晰,自然流畅。熟练运用诵读或演讲

3、着装整洁,与作品内容相符合,仪表大方,举止得体,恰当使用肢体语言表情达意,符合比赛时间和参赛人数规定。(2分)

4、能较好展现当代中学生青春风采。(2分)

15.一年级国学经典诵读活动计划 篇十五

一、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中结合国学经典诵读

初中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散文、诗歌、韵文等方面,其本身就是对国学经典的吸收。在两者进行结合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遵循点面结合的原则,遵循从阅读教学到作文教学、从韵文到散文的教学方式。初中语文的教学内容包含了大量的古代诗歌,大都以唐诗、宋词、元曲为主,而它们都具有非常丰富的音韵和美感。因此,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学生对这些诗歌的课堂阅读,并要求学生在课外进行这些诗歌的阅读训练。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使学生的汉语语感和音韵感得到良好的培养。同时,通过阅读大量的诗歌,对于学生阅读潜力和阅读经验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从而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例如,教师在教《论语》这一章节时,可以适当加入四书五经和《史记》等经典的文章片段,让学生进行朗诵,以此来丰富学生的课堂知识。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成长的关键阶段,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他们产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因此,教师的个人修养变得尤为重要。在进行写作时,这些文章经典是非常好的模本和典范,不仅包含了大量的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还具有丰富的意境和思想情感。因此,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这些经典文章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二、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方法中结合国学经典诵读

在我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中,积累了很多好的教学方法,在当前初中语文教学方法不断进行改进过程中,可以借鉴这些方法。对古代的教学方法进行借鉴和改进,可以有效推动初中语文教学的发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对意境的把握能力。我国古代文学艺术特别强调诗画同源,注重意境。古代的文人贤士通常喜欢通过文字的书写来展现具有丰富意境的画面,使读者对其表达的思想情感产生共鸣。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想加强学生对诗文表达意境的理解,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如何把诗文联想成画面。实事求是地讲,初中语文教材所选用的课文都是经过精挑细选,有众多古代圣贤、领袖英雄、仁人志士的典范事迹、精辟论述、格言警句等折射着人文精神光芒的材料,教师要善于从教材中积极地汲取人文教育因素,并且从中提炼出精华。

例如,教师在教《诗经》这一章节时,由于诗文中有很多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类具有丰富意境的诗句,教师可以通过运用多媒体视频与音乐播放与课文相关的视频或片段,再加以形象性地解说,将学生逐渐引入诗文的意境中。通过这样的方式,对于学生表现意境和文字勾勒画面的能力培养有很大帮助,从而使学生的文学修养得到有效提高。

三、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国学经典诵读的环境

在教育方面环境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古时候就有孟母三迁的故事,其目的就是为了给孟子选择良好的学习环境。因此,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是创设国学经典诵读的良好环境,搭建结合的平台。学校可以通过加强传统文化因素,将国学经典用有声语言进行广泛传播。例如,定期在学校开展国学经典诗文的朗诵比赛,或通过学校的广播选择合适时段对国学经典进行播放,通过这样的形式来为学生创设学习国学经典的良好环境,塑造书香校园。同时,还可以通过培养家长的观念和传统文化知识,使家长能够注重培养学生的国学经典意识。另外, 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大纲来选择适合初中生学习的国学经典读物,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并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指导。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使学生在充满古代优秀文化的校园氛围中,激发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学习兴趣,并促进学生加强对语文知识的学习, 从而使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得到有效提高。同时,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应该加强学生对诗文的诵读,在课堂上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诵读环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古代的诗歌和文章都具有很强的韵味,非常适合学生诵读。因此,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诵读方法,指导学生如何把握抑扬顿挫的诵读节奏。例如,教师在教《天净沙·秋思》这首古诗时,可以先播放这首诗的朗诵背景音乐,使学生快速地融入到学习中来,然后教师可以示范朗诵一遍,再要求学生集体朗诵。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朗诵方法, 还可以加强学生对古诗内容的掌握。

16.小学生如何进行国学经典诵读 篇十六

小学生怎样进行国学经典诵读?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关键在于强记

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目的在于积累、传承、弘扬国学经典文化精髓。小学生缺乏古汉语知识,很难理解国学经典中的深刻内涵,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正处于记忆力黄金时期的特点,把时间还给孩子,把重心放在诵读和背诵上,引导他们反复诵读,熟读成诵,博闻强识,让他们大量地存储国学经典篇目,完成量的积累。

一名小学毕业多年的学生对我说:“小学时诵读‘鱼与熊掌,二者不可得兼’这句话,只是朦朦胧胧地知道字面意思,不能深刻体会其含义。后来,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我常常要面临取舍问题,逼着自己做出选择,渐渐地明白了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它与‘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们指导小学生诵读国学经典,犹如播下文明的种子,期待着未来的收获。这些种子会慢慢发芽,成长,开花,结果,我们在传承中华文化的同时,也成就了孩子们一生的发展与幸福。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组织学生诵读的基础上,教师用国学经典的精髓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教学目标,用国学中的知识引导学生改善言行举止。如用儒家的仁、孝、礼、义、信等精神,引导学生养成文明的好习惯;以道家的清静、淡泊、和谐、自然等精神,滋养学生的心灵,提高他们的人格修养。

国学经典中有大量的名言警句,或蕴含深刻的哲理,或寄寓传统的美德,或彰显母语的魅力,这些句子或对仗工整,或合辙押韵,读来朗朗上口,容易理解并便于记忆。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等等,我们可以要求学生背诵、体会、效仿,以此启迪学生,弘扬传统美德。

此外,我们还可以编排文艺节目,让学生在兴致勃勃的表演中去理解国学经典的深刻内涵。如,我班的学生在近几年的国学经典朗诵活动课上,自编自导了《南辕北辙》《自相矛盾》《守株待兔》《郑人买履》等节目,学生竞相展示才艺,在表演中收获了快乐。

三、榜样示范引领

要开展好小学生诵读国学经典的活动,教师就必须掌握更多的国学经典内容,从而体现良好的言行风范,为学生做出表率。

教师诵读不是将学生诵读的内容先行备课,而是把握国学经典的核心精神,有选择地进行诵读。近几年我一直在研读《孟子》《老子》《三字经》《弟子规》等书,每次研读我都会有新的认识和理解。

教师在诵读的同时,要自觉地感悟国学经典的深刻内涵,改善自己的言行,从而在学生面前展示良好的师德、文雅的语言和优雅的体态。

四、尊重经典

有的老师和家长担心,国学经典中有些内容体现出封建色彩或统治阶级的功利思想,对学生身心会产生不良的影响。这种担忧可以理解,如何处理好精华与糟粕的问题,也是我们指导学生进行国学诵读的一个重要环节。打个比喻,打开了窗户,我们能呼吸到新鲜空气,但同时进来了几只苍蝇。难道我们就再也不打开窗户了吗?不,我们既要呼吸新鲜空气,又要截住趁机而入的苍蝇,所以我们给窗户加了窗纱。我们指导学生诵读国学经典,应该进行如下处理。

1.必须诵读经典原著,不必躲躲闪闪。这样能整体把握其原著面貌,又体现出对国学经典文化的尊重。不同朝代著作中的所谓糟粕内容都有其历史的原因,作为教师,要指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这也体现了对历史的尊重。

17.~诵读国学经典活动总结 篇十七

一、活动时间:11月30号

活动地点:由各班自定

活动人员:以班级为单位,全体同学

二、活动总结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国学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繁荣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动力,是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针对当代学生对国学的陌生,为使同学们更好的了解国学的博大精深,提高学院同学的文化素养、道德品质,使2011级新生树立更好的道德观与思想观。11月30号,建筑与规划学院对11级新生开展了关于“国学经典”的党团活动。推动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在我校的广泛开展,提高师生人文素养,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

此次活动主要是以班级为单位举行,各班同学对于“国学经典”这个话题畅所欲言,以班会等各种形式开展,自定地点,自定形式,在诵读国学经典活动中各班认真准备、积极参与,同学认真听讲,踊跃参与活动,现场气氛活跃。活动结束后,各班呈交一份活动报告,报告内容翔实,图文并茂,部分团支部还上交了有关国学经典的视频。深刻学习和认识了国学经典在当今社会下的重要意义。

通过此次活动,使11级新生纷纷表示对中国传承数年的国学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并且会用优秀的思想来提高我们的道德品质、人文素养,完善我们的人格修养。本次活动有益于传承中华民族五千年精神文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之果、精神之花,它承载历史、传承文明,是我们精神生活的重要资源。广泛开展诵读经典活动,能够引领大家在诵读中亲近经典,在亲近中热爱经典,热爱中弘扬中华文化,这是我们薪火相传、万世一系的历史使命。诵读国学经典有利于提高人文素质。文以载道,经典中有哲学、有智慧、有历史、有道德、有文化、有美学,浸透着优秀的人文精神基因,对于提升人的境界、丰富人的内涵、开阔人的胸襟、净化人的灵魂、启迪人的智慧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学们也深刻认识到国学是从古至今的文化积淀,是经过一层层洗礼传承的文化瑰宝,它对我们每个人都有重要意义。

18.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方案 篇十八

一、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重要意义

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有益于传承中华文化。在诵读中亲近经典,感受到民族文化渊远流长;在亲近中热爱经典,从经典中去吸取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在热爱中弘扬中华文化,不断增强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与自信。

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有利于提高人文素质。能够引导学生接受优秀文化和人文精神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境界,丰富内涵、净化灵魂、启迪智慧,为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是学校教育引领社会教育的有效途径。能够在广大学生中打下良好的中华传统美德基础,并通过学生影响家庭、影响社会,使学生关系、生生关系及家庭、社会的人际关系得到明显改善,纯净社会风气、提振精神信心、构建和谐社会。

二、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基本原则

1、坚持以德为本、德智兼修。开展国学经典诵读,不仅要提升全体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要使广大学生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德,形成文明生活的基本素养,教他们学会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学会互相尊重、互相关怀、互相照顾、互相合作。

2、坚持贴近生活、身体力行。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既要体现优良传统,又要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心灵。要针对不同年龄对象的特点及接受能力,从他们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浅出,循序渐进,长期坚持。要注意实践教育、养成教育,注重自觉实践、自主参与,引导广大学生在读经典的同时,自觉遵循传统道德规范,自觉在生活中运用。

3、坚持汲取精神精华、反对生搬硬套。要把经典诵读与坚持汲取当代生活、科学精神和革命传统相衔接。

4、坚持合力推进、典型引路。正确处理好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者关系,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引领社会教育的功能,鼓励和组织广大学生在家庭和社区组织开展诵读活动。充分挖掘人民群众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在全社会营造国学经典教育的良好氛围,要注意培养和发现好的典型,积极扶持,大力倡导,以点带面,深入推进。

三、经典诵读活动的对象和内容

全校各年级学生统一参与经典诵读活动。每学期诵读一本经典。诵读内容为《弟子规》。

四、诵读活动的基本方法

假期诵读,提倡学生和家长一起诵读,有条件的可做到把读经典与看讲座和家庭讨论结合起来。

在校期间诵读要做到以下四点:

(1)诵读:每天10分钟集体诵读《弟子规》原文。

(2)讲座:每周一个课外活动开展讲座,或组织学生观看专家视频讲座,或由学校教师开展专题讲座,以解难答疑。

(3)对照座谈:每周开展一次学用国学经典讨论会。以班为单位,组织学生对照经典要求,反思自身言行。亦可组织学生把学用经典给自己和家人带来的变化写出来,在讨论会上交流。

(4)展示与检查:每学期一次。以班单位,每学期组织一次学生经典诵读成果(体会)竞赛展演或经典诵读演讲;每学期开展一次“经典诵读大家谈”征文竞赛和一次国学经典知识统一考试。还可通过音乐、美术、舞蹈等多种艺术手段,组织演出,突出国学经典的文化韵味和教育内涵。

五、切实加强领导,确保经典诵读活动取得实效

1、建立机构,强化领导。学校成立国学经典诵读活动领导小组。校长XX

任组长,XX

任副组长,学校班主任为成员。各班要高度重视,并精心组织,和常规工作一道统筹安排,一并检查。

2、明确责任,全面展开。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各班要结合本班实际,认真制订实施方案;要组织相关老师开展经典教学与研究;要建立相关制度,确保人员及活动经费。诵读原文学校免费提供,不得向学生收取费用。要形成教务处具体抓、班主任和语文教师天天抓、全体教师共同抓、所有学生都参与的活动格局。

19.一年级国学经典诵读活动计划 篇十九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诵读;国学经典

近年来,各地小学语文教学掀起了一股诵读国学经典的热潮。让小学生们诵读国学经典,既可以提高孩子们的语文水平增强文学素养,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国学涵养。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课程目标就是“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传统民族的精神智慧”,因此小学语文教育中应注入适当的国学元素,不仅是新课标的要求,更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一、发扬,把握国学内涵

关于国学,每个人对国学的理解都不相同,每个人对国学内涵也有不同的定义,都有着自己的见解。但从根本来探讨,国学是一门需要仔细体会的学问,是一个国家文化艺术的总称,它包括的范围十分广泛,从天文地理,到琴棋书画,再到儒学道家等思想学派,以及历史政治经济艺术等诸多方面。国学所蕴含的内涵不是只言片语就可以概括的,几千年的发展使文化与哲学包括了各个层面,发掘出的价值十分珍贵。传统国学可以整体提高国人的文化素养和道德素质,使国人提升自豪感,增强国家对人民的影响力。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国学更是民族文化中的翘楚,将国学经典增加到小学课本中,可以提高小学生们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爱国精神。现代小学语文的教学需要国学经典的熏陶,当国学经典走进小学语文课堂,能让学生们的心灵得到满足从中受益,也恰恰达到了现代小学语文教学追求的教学效果和目标。

二、实践,体会国学精神

曾有一个对小学语文教材的粗略统计表明,六年小学语文学习过程中,共需要学习12本教材,包括412篇文章,其中,有关国学材料的文章篇幅达到了40篇,接近了整套教材内容的百分之十。并且这些内容大部分出现在课后的回顾拓展及语文园地部分,这样的排布可以使小学生们在6年的学习生活中更多地了解学习和传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并增强自身的文学素养。

理解小学语文国学教材的内容主要包括几个方面。

第一,诵读课文。诵读国学经典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们的文化底蕴,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们的识字量、积淀学生们的语感。另外,根据研究表明,十三岁之前是人脑记忆力的黄金期,在这一段时间内进行小学语文国学经典的诵读可以增强小学生们对国学经典的记忆力,教师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加强学生们对国学经典的积累,无疑能达到智慧培养和人格锻炼的教学目的。

第二,故事熏陶。小学生们都喜欢听教师讲故事,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有许多关于文学经典的典故传说。尤其是“滥竿充数”、“两小儿辩日”等形象生动的小故事,這些故事经历了几千年的传承,饱经沧桑,代代相传历久弥新,浓厚的历史感足以吸引学生们对国学经典的兴趣。这些小故事浓缩了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和祖祖辈辈们流传下的美德,给学生们讲述故事,可以培养学生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可以加强他们对国学经典的感悟和理解。以这样的形式学习国学经典,不仅减轻了学生们学习的枯燥感,而且营造了师生间的良好氛围,为促进学生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起到了良好作用。

第三,琴棋书画。对于国学经典诵读的实践不仅在于学习先人们已得到的,更是要自己参与其中的活动。琴棋书画是国学精粹,例如王羲之的书法、徐悲鸿的字画,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书法等能净化学生们的心灵,使他们静下心来感悟国学经典,在文化熏陶中感悟国学经典,对学生们的精神世界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第四,游历名胜。万里长城、秦始皇兵马俑等都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生们可以在假期参观历史的名胜古迹,或是在周末参观历史博物馆等陈列国学精粹的地点。通过激发学生们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引导出学生们学习国学经典的兴趣,寓教于乐。

三、理解,感悟国学价值

国学在当代最重要的价值之一就是教育,通过从小对小学生们的文化培养和熏陶,可以潜移默化地改变他们对中国国学文化的认知,提升国学文化在人民群众心里的地位。开设小学语文国学课堂可以使小学生们以实践的方式领悟到国学文化的真正价值,从小就不自觉地产生这种强烈的爱国心理,塑造了小学生们的爱国品质。教师也可在课外开展有关的教学活动,例如进行国学经典讲座,并邀请家长与学生一同倾听。也可以组织有关国学经典知识的竞赛,以分组比赛的形式展开来,利用小学生们的求胜心,督促他们查阅国学经典相关的材料进行学习。让小学生们了解国学,体会国学价值,感受国学本身的魅力,享受国学经典给学生们带来的乐趣。国学价值不仅体现在五千年内流传下来的书籍字画,更体现在发展新一代儿童对国学价值的理解上,让学生们传承弘扬中国国学经典文化并将其发展下去。

上一篇:2015美容院开业促销活动七大步骤下一篇:大型团队拓展训练搞哪些拓展项目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