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下册4.1认识三角形教案(精选4篇)
1.七年级数学下册4.1认识三角形教案 篇一
认识三角形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认识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能指出三角形的边,角,顶点,会辨认三角形的底和相应的高。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小组协调能力和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在相互交流相互评价,自主探索活动中获得情感体验,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准确理解三角形的概念,掌握三角形的外部特征及其特性,学会画三角形的高。
教具准备:课件,三角板,三角形纸板,三角形框架,四边形。
学具准备:三角板,三角形纸板,三角形框架,四边形。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多媒体出示第34页主题图,把学生带入三角形世界,让学生领略了三角形的生活风采并找出图中的三角形。引导学生观察后回答:图中哪些物体的面是三角形?从整体上初步感知三角形,从而自然地导入新课的学习,同时揭示课题并板书课题。(二)、自主探究,感悟新知。
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概念和特征。分为摸一摸、看一看、议一议、练一练4个层次。1、摸一摸,用手触摸三角板的边,角,顶点,初步感知三角形的特征。
2、看一看,课件演示三角形,抽象概括三角形的特征(让学生自己归纳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3、议一议,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出三角形的慨念。在学生得出概念后让学生讨论“围成”能否换成“组成”。板书,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4,练一练,在此我设计了两个练习题,其目的是对三角形的特征和概念进行巩固。
A,画一个三角形,标上它的各部分名称。
B,用课件演示,让学生判断,增加认知面。
第二步:探究三角形的特性课件演示:刚才我们观察的这些桥梁支架,自行车架以及我们身边的很多建筑,设计师为什么要利用到三角形呢?接下来我让学生做一个实验:拿出准备好的四边形和三角形框架,让学生用力拉三角形和四边形的框架,问学生有什么发现。学生通过操作很容易发现:三角形不容易变形,四边形容易变形。这就是三角形一个非常重要的特性——稳定性。
第三步:探究三角形的高。1、折一折: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三角形纸片,按课件演示的方法折一折,折完后互相观摩。看折痕的一端是否过三角形的顶点,另一端是否与顶点的对边相交,折后是否重合,猜一猜折痕与三角形的这条边是什么关系。
2、然后让学生展开被折的三角形,并让学生指着这条折痕,告诉学生这就是三角形的高,用同样的方式教学三角形的底。
3、拓展:当学生初步认识了三角形的底和高之后,让学生探究三角形的另两条边是否可以作为三角形的底,是否能折出另外两条高。以此来巩固和升华学生对三角形底和高的全面认识。
4、继续探究:三角形的底和高的关系。学生可能回答出各种不同的答案,甚至回答不上,此时就可以引导学生用三角板的直角去量一量,使学生得出清晰的认知:三角形的底和高互相垂直。
5、接下来教师演示用三角板画三角形的高。教师示范,学生观察。
6、练一练:(用课件演示)第一组是让学生判断三角形底边上的高是否画正确(即36页第2题)。第二组是为各种不同的三角形标出底和高(即36页第3题),第三组是判断题。
7、知识应用:设计两个图形,让学生画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三边的高。
板书设计
认识三角形
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稳定性
2.七年级数学下册4.1认识三角形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通过把长方形或正方形折、剪、拼等活动,直观认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
2.知道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图形,初步知道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在折图形、剪图形、拼图形等活动中,使学生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对图形的空间想象、能力。
4.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与同学的交往,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
教学难点:
体会图形之间的变换。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正方形、长方形以及圆,今天我们将继续来认识一些平面图形。
二、新授
1.认识三角形
(1)教师出示一张正方形纸,提问:这张纸是什么开头你能把一张正方形对折成一样的两部分吗?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折纸的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你是怎样折的,折出了什么图形?
板书:三角形
(2)出示教材第43页第二组图,教师介绍:下面是生活中见到的三角形(想一想,你还见过哪些有三角形面的物体。)
出示教材40页积木拼搭,认出有三角形面的积木,指一指哪个面是三角形的?
2.平行四边形
(1)拼一拼。
你能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下面的图形吗?
板书:平行四边形
(2)出示教材44页例题说明:下面都是生活中见到的平行四边形,你能从这引起物体上找到平行四边形吗?并把图中的平行四边形涂上颜色。
三、巩固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第1~5。(分小组比赛)
3.七年级数学下册4.1认识三角形教案 篇三
三维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单位“1”和分数单位的含义,经历分数意义的概括过程,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2、使学生在说明分数所表示的意义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的能力,通过课前预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3、感受分数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认识分数单位。
难点:理解、抽象出单位“1”。
教学资源
学生经验:三年级时,学生已初步认识了分数,已经学会把一个物体、一个图形、若干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用几分之一或几分之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
教师准备:小黑板、多媒体课件
学生:水彩笔一枝。
预习作业设计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并说出每个分数各表示什么。
2、阅读书本P36页,思考:
什么是单位“1”?什么样的数叫做分数?什么是分数单位?(在书上划出来)
3、你还知道分数的哪些知识?还有什么疑惑?
学
程
设
计
导
航
策
略
调整反思
一、揭示课题,分享预习成果。
小组内交流预习作业。
一、揭示课题,分享预习成果。
1.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2.学生交流预习作业,老师巡视。
我的想法:
预习单设计遵循“整体预习”理念,让学生充分进行预习,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教学思想。
二、全班交流,提炼建模。
1.分数的意义。
2.抽象出单位“1”,结合例题和生活实例说一说。
3.尝试说一说。
完成书本P37(3),说出每个分数的意义。
4.学生说说什么是分数单位。
师生、生生互动。
二、全班交流,提炼建模。
1.提问:什么样的数叫做分数?
2.追问:你怎么理解单位“1”?
3.说说分数的意义
结合书本P37(3),说出每个分数的意义。
第3题。
师:到底是把“一小时”看作单位“1”还是把“一节课”看作单位“1”呢?
4.提问:通过预习你还知道了什么?(教学分数单位)
(1)师生互动完成练一练。
(2)生生互动:学生说一个分数,其他人说说它的分数单位及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教师追问:你们是怎样找到一个分数的分数单位的?
(3)考考你:,(A、n、m为非0自然数)
5.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还有什么疑惑?
我的想法:
在学生充分预习后,直接抛出本课重点问题,一下子抓住“心脏”展开讨论,在及时的反馈中巩固分数的意义及相关知识。我利用相关信息帮助学生体会学习“分数的意义”的现实意义,练习六第3题的第(3)小题使学生认识的难点,通过画直观的钟面图,让学生认识到一节课的时间与1小时的关系。接着通过师生、生生的互动巩固分数单位的认识,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并通过“考考你”的两题帮助学生抽象出问题的本质,使学生掌握问题的精髓。
三、分层练习,巩固内化。
1、学生完成练习六的2、4、5
第4题:学生交流如何找到
这个点的,方法是什么。
第2题:同样都是,由于被看成单位“1”的桃子的个数不同,表示这样的两份的桃子的个数也就不同。
第5题:
学生说说怎么填的?
三、分层练习,巩固内化。
1、学生完成练习,教师巡视。
2、交流反馈。
第4题:
让学生明确,在直线上,用0到1这段表示单位“1”。
第2题:
提问:同样都是,可为什么涂色的桃子的个数不一样呢?
使学生明确:因为单位“1”不同,所以涂色桃子的个数就不同。
第5题:
提问:这次单位“1”一样吗?那为什么得到的分数却不同呢?
使学生明确:尽管单位“1”一样,由于平均分的份数不同,表示一份的分数也不同。
我的想法:
通过让学生进行书本三道题的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分数的意义的认识,学生在交流中发生碰撞,点燃思维的火花,把本课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数学认知。
四、当堂检测,评价反思。
课堂作业:
1、完成“补充习题”P24页第1、3和第4题。
2、思维拓展:
观察上面的图形,阴影部分占长方形的,占正方形的,占整个图形的。
家庭作业:
《一课一练》P26(2、3、4、智力冲浪)
四、当堂检测,评价反思。
1、教师巡视,辅导学困生。
4.七年级数学下册4.1认识三角形教案 篇四
此次三位一体的教学活动,我们团队教学内容为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第八册第六单元的第一节《三角形的认识》,经过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课堂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较好的实现了课前的预设。现在由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反思。
一、教学效果预测及反思:
本节课大部分同学都有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全体同学都有自己动手实践的机会。同学们都能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牢固的掌握知识点,同时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动手操作的能力也得到了发展和提高,在想象与猜想中发现解决问题,在悬念与比较观察中总结特征,在激励与创造中发展思维张扬个性,在评价与交流中学会学习的方法。这些都是本节课中的闪光之处,当然,课堂教学中也表现出了一些不足和遗憾,学生的思维有时过于活跃,在创造和操作中耽误过多时间等。我相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有效的把握课堂教学时间,在有效的时间内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关注个性差异,感悟数学的课堂魅力。
二、教师的教学机智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可能遇到各种必须解决的问题,需要我们发挥教学机智,做出准确的判断,以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这节课中,老师……
三、对本次三位一体活动的反思
【七年级数学下册4.1认识三角形教案】推荐阅读:
北师大课标版九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1 50年的变化09-24
北师大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7-23
九年级下册数学锐角三角函数知识点06-19
七年级数学下册试卷07-07
七年级下册期末考数学07-26
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路线》教学设计07-28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分数》教学反思08-12
数学一年级下册《认识时间》教学设计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