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诗词赏析题

2024-09-21

八年级上册诗词赏析题(精选6篇)

1.八年级上册诗词赏析题 篇一

杜甫诗三首 《望岳》:首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泰山到底怎样呢?苍翠的山峦在齐鲁大地连绵不断望不到尽头。写远望泰山时,那种欣喜惊叹仰慕的情形,非常传神。语出惊人,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欣赏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借齐鲁大地、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近望泰山所见的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大自然似乎对泰山情有独钟,把神奇和秀美集中在它身上。高高的山峰,把泰山南北分割成一边亮,一边暗,就好像一边是黄昏,一边是晨晓。虚实结合,化静为动,使静止的山峰充满活力,写出了近望中泰山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钟”字,是聚集的意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将大自然写得有情,形象的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像一把朋大无比的刀,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晨、昏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巍峨高大的形象。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这是细望泰山时所见的景象。进一步写泰山景色及望岳感受。见山中浮云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归鸟投林还巢,时已薄暮,仍目不转睛,故眼眶有似决裂之感。这样望的出神,这种襟怀之浩荡,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丽以及感人力量,同时蕴藏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达了一种对未来的自信和敢于面对困难,攀登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与气概,体现了诗人青年时代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阐明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要高瞻远瞩,有远见卓识。

《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写春望所见: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如此强力的反差怎能不使人触目惊心呢!一座繁华似锦的城市,曾几何时,竟被毁坏到了“无余物”“无余人”的地步,是何等可悲啊!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仿佛目睹国家的残破;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表现了因战乱而荒芜的景象。在写景中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写春望所感。解释一:作者触景生情。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解释二:作者移情于物,将自己的感情赋予景物,并且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花、鸟以人的情感,真切的表达出作者感时伤世的感情。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所盼:自开春以来,战火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急切心情,以及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写所思:面对山河沦陷,烽火遍地,家信不通,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的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伤时、思家的情怀。

《石壕吏》赏析:(略)附练习:借老妪之口道出的关于生死的哲理性思考的句子: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说明战争之惨烈: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说明战争破坏严重的诗句是:出入无完裙。《石壕吏》中描写官民之间的矛盾冲突的句子是: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中暗示老妪已经被抓走的句子是: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主题:这首诗叙述差吏乘夜捉人,连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示深切的同情,含蓄的揭露了统治阶级爪牙的凶横残暴,歌颂了石壕老妪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表明作者支持平叛的战争,希望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归园田居》:“带月荷锄归”一句极富诗的意境:劳作归来的诗人虽独自一人,却有一轮明月相伴。月下,诗人扛着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中,一幅美丽的“月下归耕图”暗示了这种艰辛在作者眼里是快乐的。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点明主旨:虽然劳作艰辛,但这种艰辛是快乐的,因为可以按着自己的意愿生活,不会在污浊的现实世界里失去自我(“愿”的内涵)。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官场黑暗、社会污浊的批判,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态度。反映了作者高洁傲岸、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

陶诗于平淡中又富于情趣。全诗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写自己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要走多远呢?“属国过居延”,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山高路远,诗人觉得自己好像征蓬一样随风而去,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经过长途跋涉,诗人终于“萧关逢候骑”,却没有遇见将官。一问才知道“都护在燕然”:将官正在燕然前线呢!诗歌于此戛然而止,给人留下回味的余地。

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试想,那茫茫无边的沙漠,只有用一个“大”字才能状其景观;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是多么醒目,“孤烟”二字正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纯简净,直入人心。“长河落日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间。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长”字便自然涌上作者心头。而“长河”之上,是那一轮圆圆的落日,这里的“圆”字与前面的“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难以言其妙处。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王国维赞叹为“千古壮观”的名句,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其次,它讲究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线条简约,物态毕现。第三,色彩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目前。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圆”“直”字,不仅准确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入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纵情欣赏,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前句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用游动的视角,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后句著一“入”字,力透纸背,用语贴切。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写完山势与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长江的近景与远景: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写出了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处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诗人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对即将离别的故乡无限留恋,依依难舍。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依恋他:还是故乡的水好啊,把我的船送到万里之外,还不想分别。以浓重的思乡与惜别之情结尾,含蓄之中含有不尽之意。

《登岳阳楼》:诗人凭栏“吊古”,抒发了诗人辗转江湘、颠沛流离之苦,国家瓯缺、中原动荡之忧,以及老大伤悲的落寞情怀。

“洞庭之东江水西”,横空出世,从大处着笔,巧妙运用“东”“西”两个方位词,并以湖、江系之,点出了岳阳楼的位置:在烟波浩淼的洞庭湖的东边,在奔腾浩荡的长江水之西。但第二句却笔锋一转,不再是空阔无边的壮景,而是描绘出一副宁静的画面:暮色苍茫,平静的湖面之上帘旌一动不动;远处,夕阳缓缓西沉,给傍晚平添了些许安宁。“帘旌”为近景,“夕阳”为远景,近景和远景合而为一,诗人视线由近及远,逐渐融入到那苍茫的暮色之中。面对如此美景,诗人不禁感慨万分。

颔联由上句平静的景物描写转而进行强烈的抒情。“登临吴蜀横分地”,既说登临的地理位置,也在回顾历史,当年吴蜀相争的历史似乎再度重现,让诗歌笼罩上了厚重的历史感。“徙倚湖山欲暮时”,写黄昏时分登楼观景,面对满眼的湖光山色,诗人却无心欣赏,独自徘徊,是因为有满怀的愁绪,增添了几许怅惘、落寞之感。忆历史,思往事,感时世,心悲切,诗人的主体形象不经意地、自然而然地出现在诗中,既融情入景,又借景抒怀。

颈联“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万里”、“三年”分别从空间、时间的跨度来叙其遭遇之悲,表现了自己背井离乡,漂泊不定的生涯,收到了双重叠加的艺术效果,读之让人感慨万千。登高望远不但不能减轻心中的悲苦,反而更添几许愁绪。这无边无际的愁绪当“望远”“凭危”时更如一江秋水滚滚而出,无处消解,也无法消解。此句将诗人的悲、伤、哀、痛推向了极致。

尾联“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是诗人的顾影自怜,以无限悲凉的身世之慨收束全篇。但诗人不说因伤今,而言“吊古”,含蓄蕴藉,意味深长;“风霜”明指自然事物,实喻社会现实的严峻形势,语意双关;而“老木苍波”既是眼前实景,更是包含了诗人历经风霜后的憔悴悲愁之绪:在秋寒霜重的季节里,未老先衰头已白的诗人更觉时世如风霜相逼,冷峭之极。那衰老的枯木、那苍凉的湖面,何尝不像自己呢?无限悲恨,尽在不言之中。名句综合运用

生活中,常有艰难险阻后豁然开朗的情形,引用陆游《游山西村》中的诗句应该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农民早出晚归,辛勤劳作,引用《归园田居》中的诗句表达: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表达矢志不移的坚定信念,引用《归园田居》中的诗句最合适的是: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引用《望岳》中的诗句表达应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古诗中劝学的诗句很多,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我们想达到某个目的,又苦于没有途径,可以引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的诗句: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表达豪迈乐观之情,引用《秋词》中的诗句应是: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劝他人要老当益壮,珍惜时间,可引用苏轼《浣溪纱》中诗句: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后古诗词理解性记忆 《长歌行》

1. 诗中劝勉人们珍惜青春,应及时努力的诗句:

2. 诗中通过描写鲜明的色彩来表现春季无限生机和旺盛活力的句子:

3. 诗中暗示美景不是永恒不变的,从而隐喻时光一去不返,人的寿命有限,要倍加珍惜时光之意的一句: 4. 诗中借题发挥,描写阳光普照,万物欣欣向荣的诗句: 5. 诗中通过写季节的变化,隐喻人们要珍惜大好春光的诗句: 6. 诗中通过蕴意深远,水到渠成,极具感染力和劝勉之意的诗句:

7. 古诗词中有许多告诫人们要懂得惜时的名句,请写出你知道的两句,并注明作者和出处。《野望》

1. 诗中通过描写傍晚景色,表现诗人彷徨寂寞之情的诗句: 2. 诗中通过对季节的描写,表现山景萧瑟、寂寞的诗句: 3. 诗中交代牧人、猎者遂愿而归,收获颇丰的诗句:

4. 诗中透露出诗人闲情野趣中隐含彷徨无依的莫名苦闷之情的句子:

5. 诗中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诗句,来表现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之情的诗句:

6. 陶渊明《归园田居》中有诗写道:“相顾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本诗中与其意思相似的诗句: 《早寒江上有怀》

1. 诗中借鸿雁南飞,秋季已至,来表达诗人思归之情的诗句: 2. 诗中表现诗人欲归不得的抑郁之情的诗句:

3. 诗中借“乡泪”、“归帆”表达旅人睹物伤情,思念故乡的诗句:

4.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中有句云:“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此诗中与这两句意境相近的诗句:

5. 诗中能够寄托诗人思归的哀愁和前途渺茫的愁绪的诗句: 6. 诗中交代家乡的位置而自然成对诗句:

7. 古诗词中有许多表现诗人远离他乡的羁旅之情的诗句,请写出其中你最喜欢的两句,并注明作者和出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1. 诗中运用对偶修辞方法,描绘洞庭湖雄伟景象的名句: 2. 诗中表现诗人渴望援引的诗句:

3. 诗中表现水天一色,浑然一体的景色的诗句: 4. 诗中表现诗人不甘寂寞的诗句:

5. 诗中表明作者对自己不能报效君主而深感愧疚的诗句: 6. 诗中表明作者祈望出仕而又心怀内疚的诗句: 7. 诗中表明诗人想投身仕途而又无人举荐的诗句:

8. 诗中形象地描写洞庭湖迷蒙、浩瀚,面积广大,充满活力的诗句: 9. 诗中表明诗人无职可做,寂寞无依之情的诗句:

10. 古诗词中有许多关于水的名句,请写出其中你最喜欢的两句,并注明作者和出处。《黄鹤楼》

1. 诗中诗人从传说入笔,以虚实结合的手法描写景物的诗句:

2. 诗中能够表达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无限感慨之情的诗句: 3. 诗中情景交融,道尽无限思乡之愁的诗句: 4. 诗中表现诗人怀念家乡的惆怅之情的诗句: 5. 诗中能够诗人触景生情而起思乡之愁的诗句: 6. 诗中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意境相似的诗句: 7. 请写出古诗词名句中关于“乡情”的两句诗句,并注明作者和出处。《送友人》

1. 诗中交代送别地点及环境的句子:

2. 诗中借马的萧萧长鸣,表现友人不忍离去的诗句: 3. 诗中比喻友人离家远游,行踪难定的诗句:

4. 诗中借比喻的修辞手法来表达诗人与友人难舍难分之情的诗句:

5. 古诗词中,有许多表现赠别之情的名句,请写出其中你最喜欢的连续两句,并注明作者和出处。《秋词》

1. 诗中能够表现诗人昂扬奋发的创作精神的句子:

2. 诗中体现诗人一反前人的悲秋之作而具有独创新视角的句子: 3. 诗中运用鲜明的对比来表现作者观点的句子: 4. 诗中描写秋天美景的诗句: 5. 诗中热情歌颂秋天的句子:

6. 白居易有诗云:“大抵四时心总苦,就中断肠是秋天。”极言秋之悲凉,本诗中与之情调相反的句子: 7. 诗中能够表现作者推陈出新,赋予秋天新内涵的句子:

8. 除诗外,我国古代诗文中还有许多关于“秋”的脍炙人口的名句,请写出其中你最喜欢的两句,并注明作者和出处。《鲁山山行》

1. 诗中道出群山高低起伏及自己情趣的诗句:

2. 诗中表明山景让步欣赏不够,目不暇接的诗句: 3. 诗中描写秋天空野自然之趣的诗句:

4. 诗中表明山中人烟稀少,游者离山村较远的诗句:

5. 山往往因其巍峨而成为诗人歌咏的对象,请写出古诗中表现山宏伟气魄的两句诗句,并注明作者和出处。《浣溪沙》

1. 词中写作者虽到老年,但仍具有积极、乐观精神的句子: 2. 词中表明环境清新优美、淡雅宁静的词句:

3. 词中使人振奋,且具有深刻的人生哲理的词句:

4. 有诗句:“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此词中,反其意而用之的词句: 5. 词中表达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豁达的胸襟的句子: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 诗中表现诗人有为国戍守边疆的宏愿的诗句:

2. 诗中诗人巧借自然风雨,将实现与梦境联系起来的诗句: 3. 诗中表现诗人至死不忘报国决心的句子: 4. 诗人借梦境表达自己戍边志愿的诗句:

5. 诗中极写诗人老病而孤凄冷清却又念念不忘复国的忧国之心的句子:

6. 陆游《示儿》诗中写道:“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表现了诗人至死不忘复国的决心。本诗中表达与其相同意思的诗句:

7. 曹操《龟虽寿》中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诗句,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本诗中诗句: 8.除本诗外,古诗词中还有许多表达诗人欲为国立功,报效国家的名句。请写出你最欣赏的两句,并注明作者和出处。

2.解答古诗词赏析题有妙招 篇二

一是看题目。看人先看头,赏诗先赏题。读一首诗,第一就是读好诗题。因为诗题中富含诸多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以及诗歌的类型等。所以我们在鉴赏诗歌时应注意从题目中去挖掘有效的信息以帮助我们解读诗词,而且有不少诗歌的考题的设置和题目有关,研读诗歌的题目,往往可以得到暗示。如唐代诗人李华《春行即兴》(“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从题目可以看出以下信息:1.“春行”写的是春天外出时所看到景物;2.“即行”抒发的是对眼前所见到的春天的感触,这里有两种可能,要么是赞春,要么是伤春。通过这样看题目后,我们按照这个思路去把握诗歌的内容与情感,就不会出现偏差了。

二是看作者。鉴赏诗歌最好要“知人论诗”,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人生境遇,有不同的人生体验,有不同的志趣与追求,而诗歌是诗人思想情感的外化。因此不同的诗人就会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如杜甫的诗沉郁顿挫的基调居多,忧国忧民的思想是他的主旋律;而“豪放飘逸”则是李白不变的气度,愤世嫉俗是他人生的观照;“建功报国”是陆游的永恒的主题;“恬淡优美,含蓄生动”是王维的特质;“清丽俊逸”是李商隐的诗风;“苍凉雄健”是“三曹”的共性;李清照的词则大致以宋室南迁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后期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哀愁、孤独、惆怅。如果我们把握了诗人的风格,熟悉诗人的人生感悟,就很容易解读他们的诗歌了。

所以我们在解答这类题目时,一定要看看作者,要借助头脑里已储存的有关该诗人的信息来帮助解读诗歌,这样可以大大降低鉴赏的难度。

3.八年级上册名著导读题 篇三

1.鲁迅,原名_______,字_______,_______人(原籍),是中国现代伟大的_______家、_______家和_______家。

3.鲁迅小时候最喜欢在_______玩耍。

4.《藤野先生》记叙了作者在日本留学时的学习生活,记叙了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分别的几个片段,并说明了在仙台医专时_______这一重要的人生转折。弃医从文

7._______是鲁迅一生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转折点。

8.鲁迅在《二十四孝图》里,针对“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孝道故事做了分析,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

11.“他同情冤魂、惩办恶人,既有同情心又主持公道,既可爱又恐怖。”这是作者笔下的 _______。无常

13.在鲁迅的《朝花夕拾》中,写“宠物”的文章是_______。

15.《朝花夕拾》中刻画的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妇女形象有___和_____。

17.鲁迅先生说起他的儿时生活时,常常出现对迎神赛会、看戏等情节的回忆的文章有________和________。

18.鲁迅寓居的东墙上,一直挂着他的老师________的照片。藤野先生

22.《五猖会》记叙作者儿时父子之间一场微妙的冲突:_难_,表现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___无知和隔膜___,含蓄地批判了_封建思想习俗__的不合理。

23.下面这副挽联是国际友人斯诺悼念鲁迅先生而写的,请将上联补充完整。

译著尚未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_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24.《朝花夕拾》是鲁迅唯一一本_回忆性散文_集。全书十篇文章,是鲁迅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文字。我们学过其中的《______》、《_____》、《_____》等。

5骆驼祥子

1.《骆驼祥子》作者_______,原名_______,_______ 族,_______(籍贯)人,有_______的称号。老舍;舒庆春;满;北京;人民艺术家

2.祥子是老舍的长篇代表作《_______》中的一个人物形象。这部作品描写来自农村的淳朴、健壮的祥子,到北平谋生创业,_______次买车又_______次失去,并终于堕落到生活的谷底的故事。《骆驼祥予》;三;三

3.____是《骆驼祥子》的基本线索,与祥子有着密切关系的女主人公是_______。

4.祥子是老舍笔下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下层劳动者形象,他本是农民,进城后以____为生。虎妞是祥子的妻子,也是车厂主__刘四爷_____的女儿

5.样子的第一辆车被抢走以后,千辛万苦积攒的准备第二次买车的钱被_孙侦探__给洗劫了。

9._______被誉为“抗战前夕中国最佳的长篇小说”。

14.《骆驼祥子》的主人公是_________,_______是他的外号。

15.祥子最大的梦想是___。他买的第二辆车因___而被卖掉。16.1951年,老舍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_______”的称号。

17.《骆驼祥子》中的__小福子_____是一个美丽、要强、勤俭的女子,后因生活所迫沦为娼妓,终因不甘生活的屈辱而含恨自缢。

18.以旧中国北平为背景,描写了人力车夫由人堕落为“兽”的悲惨遭遇的长篇小说是____《骆驼祥子》

20.他是一个“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的上等车夫,为了争取起码的生存权利而奋斗、挣 扎,最终走上了一条自我毁灭的道路。这部作品叫《_______》,与人力车夫相 关的两位女性是_______和_______。

22.《骆驼样子》是老舍最钟爱的作品,讲述的是一个普通的_人力车夫__ 的故事。

23.《骆驼祥子》以二十年代末期的北京市民生活为背景,以人力车夫祥子的坎坷、悲惨 的生活遭遇为主要情节,祥子来自农村,他___老实、健壮、坚忍、自尊好强、吃苦耐劳;____,祥子最大的梦想不过是__拥有一辆自己的车_____。但是他的希望一次又一次破灭,他与命运的抗争最终以惨败告终。到小说结尾,祥子已经变成了__麻木、潦倒、狡猾、好占便宜、吃喝嫖赌、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_____。

24.《骆驼祥子》还写了其他各色人物,如残忍霸道的车主______,大胆泼辣而有点变态的___虎妞____,一步步走向毁灭的__小福子_,以及大学教授曹先生。

26.样子不拉刘四爷的车却能住在人和车厂的原因是()

A.刘四爷想招祥子为女婿B.祥子很勤劳,常帮刘四爷干活 C.虎妞爱上了祥子

D.祥子死皮赖脸硬要住。

27.关于《骆驼祥子》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骆驼祥子》是一部京味小说。B.《骆驼祥子》的语言俗白、亲切。

c.《骆驼祥子》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优秀的长篇小说。

D.《骆驼祥子》的语言是从地道的北京市民口语中提炼出来的文学语言。

28.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初中阶段你读过不少中外名著吧?现请你从 《骆驼祥子》和《格列佛游记》中任选一部,谈一谈阅读这部小说最深的一点感受,并简要介绍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情节。

名著:《》①感受:________②情节:________①在一个寒冷的冬夜,祥子给车夫老马爷孙俩买羊肉包子充饥。(《骆驼祥子》或者:祥子在烈日下和暴雨中历尽艰辛的拉车。②格列佛把敌国的战舰拖入利立浦特国的海港,帮助利立浦特国打败了敌人。《格列佛游记》)

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这段文字出自于名著《》,其作者是。

1.在_.朱赫来_ 的启发和教育下,保尔懂得了许多关于革命工人阶级和阶级斗争的道理。

13.保尔最后的著作是__________。

15.《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通过保尔的成长经历,描绘了从第一次世界大战起,经__命_国内战争到经济恢复时期广阔的社会画面,被誉为“生活教科书”。

19.我们生活在这样的一个年代,可以从保尔身上汲取到什么精神?保尔身上体现出他敢于向命运挑战,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精神,保尔崇高的革命思想、高尚的道德情操、忘我的献身精神、坚强的斗争意志、乐观的生活态度及明确的人生目标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21.《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出来的? .在作者全身瘫痪,双目失明后创作出来的。

24.《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小说给你印象最深的故事是哪一个?用简短的语言概括 出来。毅力克服悲剧命运的打击,开始了为争取归队而进行的斗争、创作等故事。

综合练习

1、名著阅读。(4分)

他计划写一部关于英勇的科托夫斯基骑兵师的中篇小说,书名不假思索就出来了:《暴风雨所诞生的》。从这一天起,他把整个身心扑在这部书的创作上。他缓慢地,一行又一行,一页又一页地写着。他忘却一切,全部身心都沉浸在书中的人物形象当中,也初次尝到了创

作的艰辛。

(1)这段文字出自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是原苏联作家▲,文中的“他”指的是小说主人公▲。(2分)

(2)请你说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书名的含义。(2分)

革命的熔炉中,从一个工人子弟锻炼成长为一名具有钢铁般意志的无产阶级战士的。小说用保尔的成长经历诠释了书名的含义。(2分,要求有一定的内容概括和含义解释,语句通顺)

(1)下面对文学名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B)

A.“孤独勇士绝望岛遇‘星期五’”的情节出自英国作家斯威夫特的小说《格列佛游记》。

B.《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在孩提时代被迫退学后,到餐馆当童工,经常被厨子头毒打,从此历经了生活的种种磨难。

C.《朝花夕拾》中的《无常》既讽刺了庸医,也批评了封建主义的孝道,提出了一种崭新的人道主义观念。

D.《骆驼祥子》中的主人公祥子在经历买车的三起三落之后,从原先的麻木潦倒、好占便宜、自暴自弃变得老实坚忍、自尊好强、吃苦耐劳。

(1)“先生常充左翼先锋,呐喊欲驱长夜黑。”这是一副纪念联的上联,联中纪念的名人是,他的原名叫。

(1)《朝花夕拾》是鲁迅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原题为“”,其中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的散文是《_________》。二十四孝图

(2)初中三年的阅读,一定让你结识了不少名著中的人物。请从下面备选的人物中选择一个,说明出处,并谈谈你对他的评价。(3分)

备选人物:贝多芬保尔·柯察金祥子

人物:作品:评价:

(2)示例:贝多芬《名人传》他面对家庭生活的不幸和社会的排斥,进行不屈不挠的抗争,最终成就了自己的伟大。

保尔·柯察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他勇敢面对人生的一次次挑战,即使是在伤病无情夺走健康的情况下,他仍然以顽强的毅力进行写作,表现出了为理想而献身的高贵品质。祥子 《骆驼祥子》他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辛勤劳作,但是他的希望一次一次破灭,以失败告终。

《狗•猫•鼠》——在这篇文章里,鲁迅先生清算猫的罪行:第一,猫对自己捉到的猎物,总是尽情玩弄够了,才吃下去;第二,它与狮虎同族,却天生一副媚态;第三,它老在配合时嗥叫,令人心烦;第四,它吃了我小时候心爱的一只小隐鼠。虽然后来证实并非猫所害,但我对猫是不会产生好感的,何况它后来确实吃了小兔子!这篇文章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尖锐而又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

《阿长与〈山海经〉》——阿长是鲁迅小时候的保姆。记述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情,充满了尊敬和感激。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二十四孝图》——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鲁迅先生从自己小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揭示了中国儿童可怜《五猖会》——五猖会是一个迎神赛会,在童年的我的心目中是一个节日。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

痛苦的感受。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无常》——无常是个具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的时候,看到母亲哭死去的儿子那么悲伤,决定放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文章在回忆无常的时候,时不时加进几句对现实所谓正人君子的讽刺,虚幻的无常给予当时鲁迅寂寞悲凉的心些许的安慰。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橱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父亲的病》——父亲被庸医治死,一直是埋在鲁迅心中的痛苦。文章重点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锁记》——鲁迅在这篇文章里主要回忆了自己离开绍兴去南京求学的过程。作品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和矿务铁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作者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如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藤野先生》——记录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叙述在仙台医专受日本学生歧视、侮辱和决定弃医从文的经过。作者突出地记述了日本老师藤野先生的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情的怀念。

《范爱农》——追叙作者在日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人物形象

《朝花夕拾》中出现的四个主要人物,是作者的保姆、恩师、朋友和父亲。

长妈妈——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她身上保存着朴实善良的爱,令作者永生难忘。从长妈妈身上,我们看到鲁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感情:他既揭示他们身上愚昧麻木的一面,也歌颂他们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

藤野先生——一位异国医学教授,因为表现出平等待人的态度,因为关心弱国子民的学业,他朴素而伟大的人格令人肃然起敬。他所做的一切都很平凡,如果我们不设身处地地想象鲁迅当时的处境,便很难感受到这位老师的伟大之处。

范爱农——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但是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他无法与狂人一样,最终与这个社会妥协,也无法像N先生一样忘却,所以他的内心痛苦、悲凉,我们和鲁迅先生一样,疑心他是自杀的。

4.八年级上册诗词赏析题 篇四

1、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此联写落日时分边关所见,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之“诗中有画”特色。“大”字写边疆沙漠,浩瀚无边;“孤烟”写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熄火台燃起的那股狼烟显格外醒目,称之“孤”字极言景物单调。“长河”指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那横贯其间渺无尽头的黄河,唯有“长”字才能表达出其给人的视觉印象,“落日圆”,落日,又加是“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一“直”一“长”一“圆”,似几何图形展现天地间,大气浩瀚又沉寂壮美,画面开阔,意境雄浑,所以叹之为“千古壮观”名句。

2、赏析“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洒家”

首句互文见义。两个“笼”字连用,将轻烟、淡月、寒水、细沙四景物融为一体,贴切、传神地描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清冷的景象。给人地种深邃的朦胧之美。

“夜”点明时间。“秦淮”指明地点。“近酒家”指灯红酒绿之地。此句是叙事,交代第一句的景色是夜泊秦淮之所见,并点明诗题“泊秦淮”、“酒家”则开启下句,因为酒家多商女。

前两句写景,叙事,为下句抒情作铺垫。

3、赏析“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前句一语双关,既是咏叹历史上南朝的覆亡,也胡其现实的针对性。表面批评歌女,实际上是批评纵情声色,醉生梦死的颓靡之风,批评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后句一“犹”字形象地表现了晚唐统治者即将重蹈覆辙,正沿着亡国之路走下去的情形,把历史的教训,现实的境况和注定灭亡的命运联系起来,于情景交融的意境中,形象而典型地表现了晚唐的时代气氛,使人从陈后主的荒淫亡国联想到江河日下的晚唐命运,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对现实的深切忧思。借用典故,将矛头直接指向当朝统治者,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4、赏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融比兴与象征为一体,表现了一种明知无望与痛苦仍要作不已的追求的殉情精神。以春蚕吐丝、蜡炬成灰比喻真纯、执著的爱情,在极端伤感中透出热烈和执著,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这两句一说内心感受,一说外部表情,并运用谐音、成功的比喻,巧妙地表达了两相有情人之间生死不渝的爱情。

5、李商隐《无题》的诗眼是什么?诗中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全诗以首句“别”字为通篇的“诗眼”,描写了别离的伤感和别后悠久的思念,表现了诗人对所爱女子执著而缠绵的强烈感情。

6、赏析“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情致缠绵,音调谐婉,对仗工整,宛如天成,前句写出无力挽回逝去的春天,表现了对春光消逝的惆怅情怀;后句表明燕又归来,似曾相识,但这一“归来”表明又过一年,照应上阕的“去年”,是以燕又归来,表达了对时光已逝的伤感。

7、赏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人月无常,自古皆然,人的悲欢离合同月的阴晴圆缺一样,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也正因为认识到了这一点,作者由伤感转入理智,化悲怨为旷达,阐明了人生的哲理。

8、赏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最后这两句是作者的进一步自我解脱。他的不羁的才情与超脱达观的个性,很好地化解了他的苦闷与惆怅,并最终发出了唤起人类普遍情感体验的名句,道尽了千载离人之情。终于释却离怨,从美好的想象中得到人生的慰藉。

9、赏析“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此联写听到消息惊喜的情形。流亡到剑门关以外的四川,生活极为艰辛的杜甫,忽然听到了官军已经收复了叛军的老巢河北东北部地区能不惊喜吗?刚一听到消息,就老泪纵横,洒满了衣衫。一个“满”字跟“初”照应,充分体现了诗人的极大喜悦,突出诗人的爱国情感之深。这里的“泪”是经历了“安史之乱”八年来诗人忍受千辛万苦的泪,既有面对胜利的喜悦,又有对自己长期颠沛流离生活的感慨,是惊喜交加,百感交集之泪。

“剑外”“蓟北”两个地名,表明相隔数千里之遥,“忽传”表现消息来得突然,又极为迅速。“初闻”是刚一听到之意,“涕泪满衣裳”尽写悲喜交加,酸甜共涌之态。

10、赏析“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写诗人扇动想象的翅膀,迅捷如飞,回到了自己的故乡。“即”、“便”二字都表示短时间,重复使用,就更准确有力地表现了诗人归心似箭,渴望还乡的急迫心情和想象之中归途的神速。而且,同义词复用又起着错综变化的美感作用。一个“穿”字形象地写出了巫峡地势的险窄和水流的急速。一个“下”字具体地反映了我国从西向东,由高而低的地形。一个“向”字直接点明了洛阳是诗人的最终目的地。一幅疾速飞驰的画面闪现在我们面前。四个地名间漫长的距离瞬间即至,瞬间即过,表达了诗人迫不及待,归心似箭的心境。

11、《滁州西涧》之景?之寄托?

景(以情写景,情景交融):隐蔽沉静的野草生长在涧水边,岸上茂密的树林里有黄鹂啼鸣。傍晚带雨的春潮流水更急,无人问津的野渡小舟自然摆横。

寄托:寄托了诗人矛盾无奈的处境和心情。思欲归隐,故独怜幽草,无所作为,恰同时水急舟横。因为诗人是个洁身自好的诗人,也是个关心人民疾苦的好官。在仕宦生涯中常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他为中唐的黑暗政治而忧虑,为百姓生活的贫困而内疚,有志改革而无力,思欲归隐而不能,进退两难,只好不进不退,任其自然,好像要在急剧变化的潮流中去寻求一点自由和安静。自己虽怀知者之忧,但自愧无能,因而仕宦如同遨游,悠然无所作为,常有淡淡的忧伤。

12、赏析“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前句告诉我们,这是江南的梅雨季节,家家都在雨中度过,那是很难捱的日子,单调而寂寞;后句写已经是夜晚了,池塘里蛙声四起,而且只能听到蛙声,更烘托出单调、寂寞的氛围。

这两句用平易畅达的语言,描绘出江南夏夜的常见之景,表达了一个孤寂者深夜等待客人,客人不至的特殊感受。

13、赏析“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前句点明诗题,使一、二两句的景物描绘有了着落。与客原有约定,但是过了夜半还不见人来,无疑是因为“黄梅时节家家雨”的缘故。夜深不寐,足见诗人期待之久,希望之殷,心态之好,语句平易自然,体现了清淡平易的诗风。

后句绝妙,主人是准备和客人对弈来度过这漫长的梅雨之夜的,然而却迟迟不见人来,无意间手拿一颗棋子在棋盘上敲,也不知敲了多长时间,又不知有多轻多重,竞震“落”了“灯花”,把主人约客,久等不至的心境刻画得极为生动。这里面有急,有所气,有失落,有无奈,都在无意的敲中流露出来。堪称揭示内心世界的佳句。

14、赏析“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充分表现女主人活泼好逗,情趣雅致性格。“试问卷帘人”,其实是明知故问,她要逗逗身边的这个憨而粗疏的小丫头。果然灵验,小丫头不意经意地回答“海棠依旧”。这一下,女主人乐了!你知不知道?你知不知道?应该是叶子更绿了,花儿却残了。二字叠句“知否”,把女主人的活泼多情表现了出来。“绿肥红瘦”用了借代和拟人,创造性地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暮春风雨后花叶的神采。仅此四字,表现了女主人不同凡响的文雅情深,为文坛之绝无仅有。(惊世之作)

15、赏析“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水是清的,却充满历史的血泪,既是感慨,也是控诉。“多少行人泪”极写侵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言简而意深。

16、赏析“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向西北方的汴梁(北宋都城)望去,可惜被无数青山遮住了视线。此表达了诗人对北宋盛时的追念和对它的失去感到惋惜。

17、赏析“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青山能遮住北望的视线,却挡不住军民收复失地的决心。作者用“东流去”的赣江水喻军民抗敌收复失地之心,它是不可阻挡的。也是诗人其志。

18、赏析“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5.八年级语文古诗词赏析总复习卷 篇五

望岳

杜 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评析:比较“夫”字的含义“岱宗夫如何”(无义)“夫战,勇气也”(句首发语词)该诗描写了泰山的高大壮美。颔联:用夸张手法突出形容泰山的高,因太高,以至于阳光不能同时照到它的两面,形成一面如同清晨,一面如同傍晚的奇观。尾联:诗的字面意思是(某一天)“我”定要登上泰山,到上面俯视群山,群山就显得渺小了。表现了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这也是想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必备心理条件,所以该诗影响深远,至今还被人们广泛引用以勉励自己──人生如登山,只有不畏艰难险阻,奋力登上“绝顶”,才能享受“一览众山小”的胜利的喜悦。

1、赏析杜甫的《望岳》并答题。

① 齐鲁青未了一句写出了初望泰山时兴奋、惊叹仰慕之情;一个“割”字,炼得极好,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② 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之意愿,道出诗人的雄心和气概的一个名句是:会当临绝顶②一览众山小。

2、下面是杜甫的《望岳》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项是(BD)

A、“望岳”:望,眺望;写诗人远观泰山的感受。“岱宗”泰山,泰山为五岳之首,为诸岳所宗。

B、“青未了”:未了情,表明对齐鲁大地的感情深厚。

C、首两句用疑问的语气,勾勒出泰山在齐鲁大地连绵不断,望不尽头的情景。

D、中间四句以景写景,借景抒情,表现诗人追求高洁的远大志向。

春望

杜 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评析:“感时”和“恨别”是诗的核心内容。第一句,写国都沦陷,国家残破,只有山河尚存但只要山河还在,就有希望!后四句,时局**国事危急造成骨肉分离,烽火不息致使家书断绝,这些都使诗人忧心如焚,而又无可奈何,只能整天抓挠头皮度日如年,以至头发变白而且又越抓越少,难以胜簪了。也隐含一种厌倦战争,思念亲人之情。

1、赏析杜甫的《春望》并答题。

① 全诗从结构看,首联总写望中所见,颔联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颈联通过一封家书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悬想,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诗中用拟人手法写出诗人睹物伤情的句子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用一个细节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阅读杜甫《春望》这首诗,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C)

A、首联写望中所见,山河依旧,世事全非,失陷后的长安,草木丛生,一片凄风苦雨。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

B、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采用拟人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人世间的离别而惊心。

C、“家书抵家书”写出战乱年代,一封普通家信是多么难得,多么值钱啊!急切希望知道家人是否 2平安的消息。

D、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刻画了一个满头白发如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的艺术形象。这一细节描写,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石壕吏

杜 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本诗从内容上看,属于叙事诗,最能概括本诗中心事件的句子是有吏夜捉人。

2、“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中“独”字的作用主要是(A)A、暗示老妇已被抓走。

B、点明儿媳未来送行。

C、暗示老翁家无人过问。

D、交代路上再无行人。

3、下列句中的“夜”字,各说明了什么?

① 有吏夜捉人(B)

② 请从吏夜归(D)

③ 夜久语声绝(A)

A、人在断肠时,倍觉夜难熬

B、深夜堵门捉,更见吏凶恶

C、心有爱国志,白发自请缨。

D、肝肠已寸断,此身何足惜。

4、诗题《石壕吏》,但对起决定作用的小吏却是略写,详写的是老妇人,这是为什么?

答:用老妇人的直接控诉,更能集中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战争政策给劳动人民带来的灾难,更形象地表达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5、赏析杜甫的《石壕吏》并答题。

A、① 表现差吏的横征暴敛和老妇的悲伤痛苦,对比鲜明的二个字是怒、苦

② 揭示战争造成的灾难句子是: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B、① 这是一首流传千古的著名叙事诗,请用自己的话简述其主要内容。

叙述差吏乘夜捉人,连衰年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

② 请列举出最能体现当时兵役之苛酷、战争之惨烈的诗句。

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③ “独与老翁别”中的“独”字暗示了什么?

暗示了老妇已被带走。

④ 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抨击石壕吏的凶暴及冷酷,表达诗人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苦难的深切同情。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评析:颔联写诗人种豆早出晚归的艰辛,虽苦累却满不在乎。描写了一种月下回归的美妙意境。尾联表现了诗人要脱离污浊官场归耕田园的心愿,也隐含祝愿自己的劳动能获利好收成1、赏析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并答题。

① 点明了作者耕种的地点的一句是:种豆南山下。

② 点明了作者耕种的时间的一句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③ 表现作者晚归情趣的一句是:夕露沾我衣。

④ 表现作者归隐耕作目的诗句是: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2、下面是对陶渊明《归园田居》的理解,选出不恰当的一句(C)

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二句,交代了劳动的地点、劳动的内容和豆苗的生长情况。“种豆南山下”是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是幽美的,两者相互衬托,完美而又和谐。

B、“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二句,写早出晚归,辛勤劳动。荒秽,指各种野草。

C、“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承“荷锄归”,写回家途中穿草而行,露沾衣湿。“种豆南山下”和“夕露沾我衣”,用语虽平淡自然,却将归隐的艰难写得极为具体。

D、“衣沾不足惜,但使原无违”二句,抒发感情。表明避开官场的志趣,抒发作者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使至塞上

王 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评析:首尾两联叙事。颔联:借景抒情,把自己比作飘飞不定的蓬草。“归雁”是北归的雁雁往北归,是归家;自己也往北去,与雁同行,却是离家。表达内心的寂寞伤感。(请发挥你的想象,描绘颈联所表现的美景)颈联写景:大漠无边,长天空阔,两相对映,壮阔而单调。在这广阔的背景上,一缕直上青天的轻烟,以及滚滚的黄河呼啸着奔腾而去,在河的尽头,是一轮又红又大的圆圆的落日,好一幅苍凉阔大壮观的大漠黄昏图!

1、赏析王维的《使至塞上》并答题。

① 本诗从体裁看是五律诗,从内容看,文学史上称之为“边塞”诗;诗中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表明内心情感的句子是: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② 以传神之笔刻画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对(唐)王维《使至塞上》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故乡水;诗人自己。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怀念故乡,热爱故乡感情。“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常用它来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

B、诗人以浓郁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单车欲问边”,写自已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属国过居延”,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C、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感受。“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D、尾联用典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这个典故隐含在“燕然”两字中。

渡荆门送别

李 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

送行舟。

评析:首联:诗是送别诗,可送别的对象不是别人而是诗人自己。尾联:把江水(故乡水)作为给自己送别的友人来写,以这样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故乡的热爱和眷恋之情。构思独出心裁。

1、欣赏李白的《渡荆门送别》,选出有错的一项(C)

A、“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景象是立足于行舟上的所见。

B、“天镜”与“海楼”分别指的是水中明月和海市蜃楼。

C、这首五言律诗是一首送别诗。写的是诗人送别友人。

D、“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表达式了诗人对故乡的留恋。

2、赏析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并答题。

① 本诗从体裁看是五律诗,从内容看是送别诗,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对偶。

② 诗中描绘过荆门入楚地时所见景色的诗句是: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抒发思乡之情的诗句是: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游山西村

陆 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评析:首联:写诗人到山西村做客受到热情招待,描写了淳朴的风俗、善良的农民、美丽的风景。颔联:意境优美而含蓄。诗句的字面意思是山西村山环水绕,正当诗人觉得无路可走的时候,看见前边绿柳飘飘,花团簇拥,一个村庄出现在了他的眼前。现在用来比喻人在遇到困境时,豁然开朗,突然生出许多希望(突然想到了解决困难的办法)。尾联:中“若许”两字表达了矛盾的心情──今后,如果允许的话自己将要在这里隐居悠游了;可是自己的良心和责任感能允许吗?

1、赏析陆游的《游山西村》并答题。

① 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一个“疑”写出曲折多变的景色,点明这变化的景色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所致。

② 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的句子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下面是对《游山西村》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C)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A、这首诗紧扣“游”字,按时间推移展开叙述,记叙了当地的风俗以及得到山西村主人的盛情款待。

B、三、四两句流传最广,写了村庄周围的景色。山西村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簇拥的景象。现在作为成语富有生活哲理。指遇到困难,前途渺茫时,不丧气,只要坚持不懈,会生出许多希望。

C、这首诗结尾与开头呼应,写如果有机会要“闲乘月”“夜叩门”,但说得不肯定,说明再也没有希望了。

D、这首诗描写了游山西村古朴的民风,也表达诗人的向往之情。虽是写游的诗,未必与政治无关,因为当时世风衰颓,跟山西村这种古朴的风尚形成鲜明的对比。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臵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评析:前四句,写诗人因被贬23年,受沉重打击,内心愤愤不平、凄凉伤感。后四句情调变高昂,一方面讽刺了那些善于见风使舵往上爬的人,另一方面又表示不能如此消沉还得挺起腰板来。颈联:本意是比喻在自己被贬谪边地好像沉舟病树般奄奄一息之时,有多少人却飞黄腾达爬了上去。后来引申出“新事物终究要取代旧事物”这一客观规律和真理。有个成语叫“破釜沉舟”形容做事下定决心干到底宁死不退的意思。这里的“沉舟”和诗中的“沉舟”不同,“破釜沉舟”中指“凿沉船只”,诗中指“沉没的船”

1、赏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并答题:

① 叙述自己被贬时间之长、被贬之地边远的句子是: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慨叹世事的变化而产生的生疏、怅惆之情的诗句是: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② 摆脱现实处境。展望未来风光,借景物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的诗句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下列对诗词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A、“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这两句意思是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二十三年了。表明作者谪居生活的艰苦和遭遇贬居的痛苦,给全诗定下了感 情的基调。

B、“怀旧空吟闻迪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后一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谪居时间的长久,又表明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

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作者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既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

D、“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这两句表现出坚忍不拔的意志,与常人所用的“借酒消愁”形成鲜明的对比。

赤壁

杜 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评析:该诗是怀古咏史诗(以古人古事作题材,发表自己的见解或抒发自己的感慨)。该诗作者(见解)①认为:曹操之败是因为受了火攻,周瑜之胜也是因为用了火攻;火攻的成功又是得力于及时风力相助。②孙刘联军失败了。(用假设的、委婉的、生动形象的诗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来表明。)

1、阅读杜牧《赤壁》这首诗,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B)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A、作者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B“折戟沉沙铁未销”,是说折断的兵器埋没在沙土中还没有锈蚀。因为该兵器埋入沙土 的年代不久,时间不长。

C、“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用假设的口气说的。假如当时的天气、风向不给周郎以方便,赤壁之战就有可能被曹操取胜,那么“二乔”就可能被关在铜雀台了。

D、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在今湖北蒲圻西北长江南岸,但诗人所咏之赤壁并非此处,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杜牧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

2、赏析杜牧的《赤壁》并答题。

① 从体裁看这是一首七绝诗,从内容看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中前两句由折戟引出“认前朝”──“三国赤壁”,为后两句作铺垫。

② 后两句议论感慨,一反传统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可能就是曹操,表达了作者认为不以成败论英雄(或是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的政治见解和独到的史识。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评析:首联回顾自己大半生的经历,特别是四年抗元斗争经历。

二、三联抒发祖国即将沦亡、自己虽竭尽全力挽救然而邱峰被俘无力回天的无限悲愤与痛苦心情。尾联:表明自己誓死不屈以身殉国的必死决心,及对自己为国尽忠为民效命必将留名青史的自信。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为正义事业从容就义。

1、赏析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并答题。

① “起一经”和“四周星”六个字写出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一是他因科举而入仕 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风飘絮”和“雨打萍”六个字形象地写出了国家山河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

② 诗中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既表明形势恶劣,又说明作者境况危苦的句子是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表明自己以死明志、舍生取义的决心,堪称千古传诵的名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阅读文天祥《过零丁洋》这首诗,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C)

A、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事:一是在他21岁时,明经入仕,因科举而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B、颔联把个人命运与山河命运紧密相连,个人浮沉紧系着祖国的安危。

C、颈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抒发陷入绝境的沉痛心情。

D、尾联直抒胸臆,表明自已以死明志的决心,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水调歌头

苏 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评析:这是一首世代相传的“中秋词”,是作者任密州知州时写的。那时,苏轼与王安石政见不合,离开朝廷,来到“寂寞山城”密州已经整五年了。政治失意,妻子亡故,弟弟远在他乡 诗人十分苦闷,于是借询天问月排遣愁绪。

全篇上阕写景(望月),下阕议论、抒情(怀人),天上人间虚实并述,将写景叙事议论抒情融为一体,既表现了词人对当时社会的不满,也再现了他心胸旷远,毫不悲观的性格。

1、赏析苏轼《水调歌头》并答题:

① 词的上片问天;下片问月;但归根结底是问人生。

② 词中用自然规律来说明社会人生的句子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最能体现人间真情和美好祝愿的千古名句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对下列诗歌理解正确的项是:(全对)

A、“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首句陡然发问,这是诗人酒酣之时,对着皎洁的月亮所产生的遐思。

B、“我欲乘风归云,又恐琼楼玉宇”,这两句设想,暗示了中秋之夜月色的明丽,夜气的清寒,又透露了作者对人间终不忍弃绝的复杂心情。

C、“转朱阁,低倚户,照无眠”。──月光的移运,都是“无眠”者眼里看到的,可见“无眠”者久久不能入睡。

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禅娟”此句称得上是水到渠成。若是能够健康长久地生活着,那么,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够共赏明月而得到些许安慰吧。这也正是作者的进一步自我解脱。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蹰。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思考:诗人是为“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而“伤心”吗?

答:不是,由“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可知是为古往今来的老百姓伤心。隐含对百姓的同情,对封建统治者的讽刺。

1、赏析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并答题: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① 一个“聚”字写出了潼关的雄伟气势。

② 归结全篇主旨,揭示了统治者剥削人民、压迫人民的本质的句子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2、对下列诗歌理解正确的项是:(全对)

A、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了一个历史的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

B、“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写潼关的雄伟气势,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潼关的险峻,然后用“山河表里”一语收住,暗示了它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由此自然引出下一层的感慨内容。C、“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写作者路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想。这一层看起来只是回顾历史,而没有提到战争,然而历代改朝换代的战争的惨烈图景却跃然纸上。

D、“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此四句一语道破了封建社会朝代兴亡的本质。从历史的变革中,以兴亡的对比里,作者把人民的悲惨命运提示出来,既是历史的概括,也是现实的反映,深化了全曲的思想内容。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评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了作者那种超然世外、了无挂牵、漠视名利、自得其乐的处世态度与志向情趣。诗人居住在人多的地方,却不感到喧哗嘈杂,原因是“心远”,心中没有任何牵挂,所感受到的是,大自然的美景,生活中有酒即醉,采菊花,看飞鸟,望南山,悠闲自在,与世无争。“忘言”二字是贪图到“真意”的表现。

仔细阅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回答下列问题:

1、前二句诗刻画了诗人自己的形象,请你说一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中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悠闲自得的诗人形象。写一个“采菊”的动作不是一般人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俗尘世,热爱自然的志趣。

2、把“悠然见南山”的“见”字改这“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是不是一样?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写?

“见”是无意中看见,如熟友相见,把人和物融为一体。“看”或“望”好像是有意地远看,使人和物拉开一段距离。效果不一样。

3、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说说后二句景物描写的含义。这种描写与前二句的人物描写有什么联系?

表面上是写太阳下山了,倦鸟也知道还家,实质上是劝告人们不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要返回到这美好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

4、赏析陶渊明的《饮酒》并答题:

① 写诗人悠闲自得的一句诗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② 表现这首诗思想内容的一个词是:心远

5、选出对陶渊明《饮酒》赏析有误的一项是(B)

A、本诗开头四句道出了自己的心境和生活的真谛。其中“心远”二字是这首诗的思想内容之关键,它表明一切自然乐趣都是由于自己的心灵超脱世俗才能感受到的。

B、“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实际上是说,由于诗人眼中的景色是如此的美丽,因此让人只顾得上去细细观赏,却忘记了用语言表达出来。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中的“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情。而“望”字则很好地体现出诗人看到山不是有为之,而是在采菊之间无意中山的形象映入眼帘。

D、《饮酒》是一首五言律诗,共二十首,本诗是其中最有名的第五首,写出了诗人在欣赏自然景物中所体会到的一种特有的生活情趣与美的享受。

《行路难》(其一)

李 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评析:开头四句形象描绘了苦闷彷徨的情形:金杯玉盘,佳肴美酒,身为酒鬼却无法下咽,坐立不安这。“渡黄河”“登太行”比喻努力实现自己的大抱负大目标,可是却四面碰壁是,道路不通,令人沮丧。7、8两句,精神又昂扬起来:当年姜太公、伊尹不是先苦后甜终成大业么?9句写面对现实,不由得痛苦而消沉。不过,诗人最后并没丧失信心。最后两句,充满了自信与对理想不屈的追求:终有一天,我会乘风破浪横渡沧海。全诗感情激越,几伏几起。

1、赏析李白的《行路难(其一)》并答题。

① 诗中表现诗人内心苦闷抑郁和感情激荡变化的四个动作是:停 投 拔 顾

② 作者唱出的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展望的两句诗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选出对《行路难》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A、“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中“停、投、拔、顾”四个连续动作,形象地表现出了诗人在酒宴时,即将离开朋友而产生的无限依恋之情,连平时号称“酒仙”的他难以豪饮而醉。

B、“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巧用典故“吕尚垂钓”“伊尹乘舟日边”表明自己虽然有着决意和无奈,但并没有就此消沉,想到政治上也曾尽坎坷的吕尚和伊尹,他们的经历又增强了诗人的信心和信念。

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诗人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总有一天会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彼岸,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D、李白这首诗跳荡纵横,一波三折,强烈地表达了诗人苦闷彷徨,抑郁不安,但又不甘寂寞,通往直前的起伏变化的思想历程,让人们强烈地感受到诗人的倔强、自信,执著地追求理想的强大精神力量。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 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胃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人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方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评析:诗中茅屋即现在的杜甫草堂。全诗通过自家茅屋为秋风吹破、大雨如注、长夜难眠,推己及人,联想到国家命运、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抒发了诗人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本诗选材典型,生活气息浓郁,篇末的感慨和憧憬有深厚的生活基础。(即前面部分的叙事、描写的内容,不是空喊口号)语言通俗朴素,明白如话,但又韵味十足,平淡中见神奇。句型打破七言和骈偶的形式束缚,兼用长短句和奇句,便于刻画形象和抒发感情。

1、赏析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并答题。

A、① 第一节中写暴风对茅屋肆虐的几个动词是:卷 飞渡 洒 挂罥 飘转

② 诗中升华精神,最能表现诗人关心社会、兼济天下的胸怀的两句诗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B、① 本诗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诗中有描写,有叙事,有抒情,请在诗中各找出一个例子写在下面横线上。

描写:

;叙事:

;抒情:。

如:第一节开头两句是叙事,以下三句是描写;第二节全部是叙事;第三节开头两句是描写,最后一句是抒情,其余都是叙事;第四节全部是抒情,兼有议论(以上答案供参考,答出一点即可)。

② 仔细品读该诗,用简练的语言说说杜甫在这首诗中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表现了杜甫一种饱览民生饥苦、体察人间冷暖的关心社会、兼济天下的济世情怀。

2、下面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A、“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意思是忍心能够当面做贼,公开抢抱着自己的屋上茅草钻入竹林。

B、“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自从丧乱以来已不知有过多少个这样的夜晚,洒泪沾襟又有什么用呢?

C、“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这是诗人的理想,这是一种饱览民生饥苦,本察人间冷暖的情怀,就像他在兵荒马乱中写“三吏”、“三别”一样。

D、本文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连续的频繁的韵角体现了“歌”的特点,单行散句乃至长短句的错落搭配,又体现了“行”的动感。全诗先叙事,后议论抒情,既写了诗人贫穷甚至恼羞成怒的窘状,也表达了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 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臵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评析:前十句写“壮丽的雪景”,后八句写“送别”。惜别之情融会在雪景的描绘中(情景交融)。

三、四两句用比喻描绘雪景而不是梨花,生动形象。指:一夜之间,突然春风吹拂,万千树木全都像开满了梨花。

1、赏析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并答题:

题一:

① 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边塞风光奇美的名句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用互文写出边塞奇寒的诗句是: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②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表达了作者因朋友返京而无限惆怅的思想感情。

题二:

① 妙用比喻,描写雪后美景的句子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② 巧用对偶,极写边塞苦寒的句子是: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③ 承上启下,酝酿送别气氛的句子是:翰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④ 意境深远,书写悠悠情思的句子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2、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诗人的联想:诗人望着披上银妆的树木,忽然觉得置身于大好的春光之中,仿佛是强劲的春风,一夜之间催开了千树万树的梨花。这个新奇的联想,表现了诗人的开阔胸襟,又写出了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

B、“狐裘不暖”,“锦衾薄”,“角弓不得控”,“铁衣冷难着”,都生动地说明了边地雪天的奇寒叫人难以忍受。C、“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渗淡万里凝”,“百丈冰”是夸张的写法,极言奇寒,也暗寓“行路难” 之意;“愁云惨淡”是为了写气氛。这一幅图景跟开关的那一幅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显示了诗人思想感情上的矛盾:一方面他热爱边地特有的风光,另一方面武判官的“归京”又牵动着他的乡土之思。

D、“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山回路转”,是说一直走到“山回路转”处人马不见为止;“雪上空留马行处”是说所见惟有马蹄痕迹而已,其中最传神的是一个“空„字,诗人的种种情态俱在其中。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评析:后两句用比喻,表示自己虽然已成“落红”甚至“化为春泥”但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并不因此减退,今后仍将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尽自己的责任。境界高远,比喻精妙。

1、赏析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并答题。

① 直抒作者心境的一个短语是:浩荡离愁

② 诗中表达作者心志的诗句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阅读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选出这首诗词句理解不当的一项(D)

A、“浩荡离愁”,指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浩荡:无限。

B、“吟鞭”指诗人马鞭。“东指”指东方故里。“天涯”指离京都遥远。

C、“落红”指落花。此句暗喻自己是有爱国情怀的志士。D、“更护花”的“花”喻青少年,此句表明作者要为培养下一代做出牺牲。

6.八年级上册思品第一单元检测题 篇六

班级: 姓名: 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

1、亲情化作水,滴滴润幼雏。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父母为子女所做的一切是无私的付出,无悔的奉献 B 父母为子女所做的一切是为了将来的索取 C 父母为子女所做的一切是不得已而为之的 D 父母为子女所做的一切说明他们很傻,很不值得

2、在大庭广众之下,看到为了生计正在拣拾废品的母亲,响亮地叫一声“妈妈”,这是()

①将自己与母亲联结在一起的心灵之链 ②同呼吸、共患难的家庭责任感的体现 ③不顾及母亲面子的表现 ④有损自尊心的举动

A ①②③ B ①② C ①③④ D ③④

3、以下情况会产生冲突的是()

①父母“专制独裁”,过分干预子女的学习生活 ②子女做了错事主动检讨 ③子女常保守秘密,不与父母谈心 ④子女我行我素,有事不与父母商量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4、毛泽东说:“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是()

A 过河就要搭桥 B 冷静是沟通的前提 C 与父母发生矛盾或误解要从现实中架起沟通的桥梁 D与父母产生矛盾要先过一条河再来解决

5、孔融让梨这一典故,告诉我们的道理是在家庭交往中要()A 学会谦让 B 学会做人 C 孝敬父母 D 不贪小便宜

6、下列不属于中国传统节日的是()

A 端午节 B 七夕节 C 重阳节 D 感恩节

7、下列属于青春期逆反心理表现的有()

① 明知爸爸不喜欢,小白故意在一只耳朵上穿个耳环 ② 妈妈偷看小琪的日记后,她故意一个星期没有理妈妈 ③ 面对爸爸严厉的批评,小扬愤然离家出走 ④ 妈妈的说教让小玲很不耐烦,她冲妈妈说:“麻烦!恶心!”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8、在追星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星光”的美丽应该是()A 华丽的外表B 汗水的闪烁和内在美的光华 C 狂热的掌声 D 娱乐媒体的追逐炒作

9、小明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碰到有人手持匕首向七年级的同学要钱,而持匕首的那个人恰好是他家隔壁辍学在家的小刚。假如公安机关来调查,小明应该()

A 保守秘密,因为拥有个人秘密是正常的 B 如实反映情况,因为对违法犯罪行为而言,知情不报是法律不允许的 C 保守秘密,因为他有这个权利 D 如实反映情况,因为公民不能有个人秘密

10、青春期是一个人生理迅速发展的时期,处于青春期的我们面对的问题和困惑也增多了。适当的倾诉可以()

①帮助我们保持心理健康 ② 帮助我们缓解心理压力 ③ 消除我们的秘密 ④使我们从他人那里获得帮助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11、我爱我家,因为()

①家是成长的摇篮 ② 家是心灵的港湾 ③ 家是我的第一所学校 ④家让人尽享亲情和温暖 A ①② B ①②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12、与父母交往的窍门有()

① 赞赏父母 ②认真聆听 ③帮助父母 ④ 不必太计较 A ②③④ B ①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13、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相互选择的结果,要想扩大人际交往圈,就不能()A 敞开心扉 B 封闭自己 C 积极交往 D 开放自我

14、男女生正常交往的原则有()

①既要相互尊重,又要自尊自爱 ② 既要开放自己,又要掌握分寸 ③ 要主动热情,不需要注意场合 ④ 真诚待人,坦然大方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①② D ①②③④

15、下列属于走出逆反困境的有()

①培养多向思维 ②设身处地地分析 ③学会控制情绪 ④与父母顶撞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二、情境练习,他(她)该怎样做?(每小题5分,共20分)

16、丽丽的父亲在一家建筑公司做工,母亲所在的企业因亏损倒闭,去年下岗了,家庭非常贫困。丽丽:

17、小霞班上的一个男生放学后来她家借笔记本,他们一块聊了一些班上的事情,小霞的妈妈非常紧张,一个劲追问那个男生是谁,聊什么。小霞:

18、小华喜欢班上的小丽,但他知道现在的首要任务是学习,不能让这件事情分心,可是放在心里,他真的好累。小华:

19、其他同学都有名牌鞋,小明也想要一双,因为他觉得自己如果没有,在同学面前没有面子。小明:

三、歌曲欣赏:(16分)《让爱住我家》感动了无数的家庭:

女儿:我爱我的家,弟弟爸爸妈妈,爱是不吵架常常陪我玩耍 妈妈:我爱我的家,儿子女儿我亲爱的他,爱就是忍耐家庭所有繁杂 爸爸:我爱我的家,儿子女儿我亲爱的她,爱就是付出让家不缺乏„„ 让爱天天住我家,不分日夜秋冬春夏,全心全意爱我们的家„„ 20、从家庭结构看,歌词反映的家庭属于何种类型?(2分)

21、根据歌词,谈谈家最重要的特点是什么?(至少写出两点)(4分)

22、为了“让爱天天住我家”,爸爸妈妈都做了些什么?(至少写出三点)(6分)

23、为了“让爱天天住我家”,你认为你能为家庭做出的最大贡献是什么?(至少写出两点)(4分)

四、阅读思考: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突然觉得自己家的空间变小了。难道是我的个子长高了,才感到家里的天花板给了我一种压抑感?我说不清楚为什么,反正觉得自己越来越像一只关在笼子里的小鸟,毫无自由。父母与我朝夕相处,却根本不懂我的心,不了解我的需求,也不清楚我的困惑。他们对我总是斥责多于鼓励、要求多于倾听,我已经明显感受到我和他们之间的隔阂了,现在,我和父母要么不搭理,要么就是激烈争吵,我该怎么办呢?

24、读了这封信,我想对那位女儿说:

五、实践与探究:

八年级某班学生在学习了“成长根据地”的有关内容后,决定召开一次“关爱父母,从现在做起”的主题班会,活动分两个环节:

(1)你说我说:有人说现在我们还是中学生,没有经济来源,谈赡养扶助父母还为时过早,那应该是长大之后的事。要求针对此观点进行辩论。如果请你发言,你准备对上述观点如何进行驳斥?

(2)赡养父母应落实到行动,班会组织者列出了以下几种情境供同学们讨论发言,请写出你的处理方法。

①你的父母只要你读书,不要你做家务活,你该怎么做? ②假如你的父母在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你该怎么做?

上一篇:32《兰兰过桥》教学设计之三-教学教案下一篇:中国梦的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