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里的另一种美作文

2024-08-05

音乐里的另一种美作文(共10篇)

1.音乐里的另一种美作文 篇一

渐渐地,随着阳光的照耀,随着云彩缓缓地游荡,随着穹天的蓝渐渐淡化变白,随着车外游人轻快地来往,随着车轮转动得愈来愈缓慢,我一步一步走下了大巴,我稍稍停顿了一下,吸一口清新的气,我一步步向前行走,走向不远处的那座公园,走向那一处处美轮美奂的景观,走向那些似梦般的建筑,我走向它,我渐渐地走进它,而它,曾经的奥运村,如今的奥林匹克公园……

我渐渐地走近了它,走近了国家体育场。我望着绿树衬着它华丽的轮廓,望着它静静立在河畔,望着沉寂的河水缓缓地流淌,倒映着它的水影……奥运会之后的那条小道总显得有那么一点幽静,郁郁葱葱的树下,人们坐在椅上,与老友惬意地畅谈,游人们放缓了脚步,停下来拍照留念。我继续向它走去,奥运会后的它,依旧宏伟。高大的它,静静地耸立在湖畔,一道道钢条纵横交叉,里里外外,自由地伸展,毫无规律,也毫不刻意,粗犷,宏伟,现代。它,有序而又无序,无序而又有序,道道支柱变化万千,折射着耀眼的光茫,无疑是一种美,一种建筑之美,自然之美,美得钢硬而又柔软,美得庞大而又不失玲珑,那是一种凌乱的美,一种无法形容的美,不论怎么说,它将有形而又无形的美,深深传入人们心灵的深处,感化人们的心灵……它默默地站立在那里,望着游人来了又去了,走了又来了。或许它并不知道游人们的心中在想什么,它默默地送走或者迎接每一位浏览者,它从不向别人炫耀自己,它只是默默地听着导游叽哩呱啦地读着它的个人简历,它从不大声喧哗,因为大家都知道它的名字,它叫鸟巢(小名),或许,它自己明白,它坚守的是大中华的未来……

我们为何不能站在它的跑道上,或许是因为我们离它太遥远。它默默地站在那里,望着奥林匹克公园的风光,或许它没有忘记三年前的盛会,也没有忘记四年之前的那些建设者……

……

2.幸福的另一种语境 篇二

来自豆瓣Forrest Gump的日记

昨晚三点睡觉,早晨十一点起床,这是这段时间以来少有的八小时漫长睡眠。醒来以后第一件事就是蹑手蹑脚把房门关起来,有一种做了坏事害怕被发现的内疚感。工作日通常睡六小时,晚上两点睡觉,早晨八点起床,早晨一杯速溶咖啡,中午一瓶红牛,晚上一听冰冻可乐。

前两天一个人在图书馆读书,从中午十二点到晚上十点一直没有出图书馆的门,午饭和晚饭都在图书馆一层的Café里点一份三明治充饥,这期间十个小时都没有和任何活着的生物作任何形式的沟通,那天最后终于小小地崩溃了,感到特别特别强烈的孤独,好像整个星球的繁华与喧嚣都和我彻底无关,又好像每个人都早已经把我忘记了。

后来打开笔电和几个朋友传讯,想要知道从来都比我刻苦十倍的他们在过什么样的生活,难道他们不孤独吗?

Spencer在他的FB上写,「I have 5 things to do this year:1.Application for Oxford-Again.2.Take great care of myself,try to be more independent and optimistic.3.Make myself master of Latin.4.Winter Holiday-Egypt and Turkey,summer holiday-Spain and Italy.5.Stop being so credulous.So far so much.」

认识Spencer的时候是在大一,在当年所有考入北外的考生里,他以英语成绩接近满分的第一名身份被很多人传诵。大学里他的俄语专业课成绩继续飘红,还自学了拉丁语和天体物理学。大学四年,我一直奔波忙碌地从校园东边跑到西边,又从校园南边窜回北边,偶尔在路上见到他,他永远拿着几本书,刚刚自习回来。有一把聊到原版书阅读,他教我说,读书的时候可以先不要理会生词,一定要把喜欢的句子摘抄下来,「我现在已经抄了厚厚的好几本了」。那之后我特地拿出了一本Moleskine当作摘抄本,可是在英国已经接近整整三个月,我只读了不到两本原版小说,摘抄本只抄到第三页,第四页还是空白的。

晓荷和我一样人在大不列颠,在QQ上告诉我说,每天的生活就是「吃饭,上课,自习,睡觉」。

认识晓荷已经有十七年,在我和她频繁到每日都可以见到面的那几年时间里,她不读书,不学习,不背单词,不完成作业,不听讲,不在乎烂到家的考试成绩。我只能想,像她那样漂亮的姑娘大概只要一直美丽着也就够了。可如今她用和我几乎一样的语言成绩来到英国念书,今天她单调到只剩下上课与自习的生活,是用她之前要比很多人都更久且更多的拼命付出换回来的。

工科男张拉翔去到了我最初梦想里的香港,他说,「本想领略大好风光,怎奈这里的风格是Push U to Move,二十年成就亚洲第一校是要付出血泪的」。他早上七点四十五起床,八点十五出发,九点之前到学校,简单吃一口,钻进图书馆。下午两三点吃一口,运动一小时再回图书馆。我问,可是不会觉得孤独吗? 「熬习惯了就好了」,他说。

在那一个格外孤独的瞬间,我明白一切的道理,知道是非曲直,也懂得这一切到底该如何运转下去。可是就算在知道这些在各种方面比我优秀很多,更比我努力拼命的朋友们还在一路往前狂奔,我却在刚开始踉跄小跑这样的事实之下,在那一个瞬间里我还是难以抑制地感到孤独。那是我想要传一条短信,收到一条回复,可天已经黑了,东经一百二十度却还没天亮,我的iPhone有64G,通讯录里有521个联系人,我不知道可以传给谁。

可是张拉翔说,熬习惯了就好了。

我曾经一直都觉得,「幸福」是与「刺激」有关的。人生得意须尽欢,得意尽在少年时。哪怕早一点死掉,我也想要在人生最好的时候体验过一切最刺激的事,最痛苦的,最绝望的,最感官刺激的,最轰轰烈烈的,最痴情的,最傻的,最恐怖的,最辉煌的,都要体验一个遍。

那时候我恳求学姐带我去监狱采访,试着整个深夜在北京城的马路上走,在最诡异的时间点表白,喜欢干锅鸭头和辣子鸡这类重辣的,咸呛的食物。每一天都要试图找到一件新鲜的事情作为线索,可以激活整天的生命线。我没办法埋下头,没办法以一种几乎是静止的、不流动的、规则的、可预期的线状去安排我的日子,觉得这个世界跑得太快了,不离它近一点,一转头就跟不上了。

但那时候,总有无数人在看着你。有人会质疑你,有人对你太高期待,有人怀抱不切实际的幻想,有人打算操纵你,有人时刻跟踪你的每个动态,有人想要毁掉你的生活。可在这里,与过去的所有人,所有事都远隔一千道山一万重水,没有人在乎我,我可以完完整整地隐形成一个透明的框架。

和那时候总是需要借助外界给予才可以体验到的幸福比较起来,现在的幸福,虽然带着一点儿孤独感,却几乎是完全自主的,就像放在自动柜员机里的三明治,随时想要吃,投一个硬币就可以拿得到。

我想要读法布尔的《昆虫记》,想要读《光荣与梦想》,想读《我曾经是野蛮人》,想读《三体》,还有《阿西莫夫科学指南》,我想要入门一下词源学,想要做一个历史上装疯的人物大调查,想要把从国内带来的那本格外厚重的世界史读完再带回去,还想要写一本小说,想要把来到英国之后每一期都有下载但都还没有打开过的《三联》都读个遍,至少把封面故事读掉。

现在的每一天时间都不得不花在GRE上面,其余的零碎时间读一读一辈子也读不完的四门课程书单,可还是会有偷懒的时间比如现在。前一天我读了顾城的遗书和他写给儿子的信,昨天又读了莫言的《白狗秋千架》,在十个小时那么长的时间里,这十五分钟的阅读让我又有了情绪,会悲会感动,合上书只觉得幸福,不是刺激性的,是特别平静,特别微小,连姿势都是一模一样地坐在桌子前的幸福。这一类的幸福,虽然浓度很低,但是密度很高。

在图书馆靠窗坐,眼睛很累的时候把百叶窗帘掀开一条缝隙,可以看到一整片奢侈的秋天和秋天里的松鼠,鸽子和猫,植物郁郁葱葱的浓绿和洋红,桔黄和浅橙色,叠织得几乎不真实。

教授请来了一位大牛过来lecture,大牛不光逻辑格外清晰,观点又新鲜有趣,更操着一口魅力四射的英腔,闭上眼睛好像看到威廉,一个小时都嫌听不过瘾。背到单词gourd,突然莫名其妙想起「葫芦娃」可以翻译成Gourd Baby,一个人傻笑了五分钟。

晚上从图书馆走路两分钟到家里,开火倒油炒个豆芽黄瓜丝,再炒个醋溜大头菜,半个小时做完饭再跑回图书馆,看到在Café里吃Walkers薯片解饿的老外们,突然觉得好像在天堂里。

早晨跑去上课的路上每天都会经过一片有整个北外体育场那么大的草坪,上面没有节外生枝的树,没有喧宾夺主的花,一整片都是绿到发亮的草,一边走就可以闻得到草香。

3.生活的另一种态度作文 篇三

老屋很久没去了,这天我回了一次。

老屋所在的小区正在全面粉刷,那种青瓦灰色和白色相间的外墙,让还没有粉刷完毕的小区陡增几分姿色。青瓦灰色和白色相间是我们这个城市的代表色,很多年前我第一眼看到连成片的这些城市建筑,就热爱上了这个城市。

车停楼下路边,隔着车窗我看到一位中年女人弯腰认真的翻着垃圾筒,我心里不由的反感起来。有些人,明明手脚健全,却不热衷于流汗挣钱,一天数次围着几十个散发恶臭的垃圾筒,翻捡人们丢弃的瓶子硬纸盒等物然后拿到回收站换那么几个小钱,难道他们不觉尴尬?估计他们也会不自在,因为翻捡垃圾筒的人,他们多数戴着帽沿很大的帽子,低眉凝目的依着路边快速的行走。

“妈妈。”我这才注意到垃圾筒另一侧还有个小小的女孩子。她的身高不及垃圾筒,正踮着脚伸着小小的胳膊自豪的向她的母亲递过去一只纸盒儿。

中年女人察觉车内有人注视着她,她试图看清车内,于是她向前走两步又退缩,她小心的牵着孩子靠着路边,一副避车三分的样子,仿佛只有我先离开了她才能继续赶路。

中午女人穿着物业统一的工作服,就是一件男女不分统一的蓝色上衣。女人年龄估计四十多,可是孩子只有六七岁。孩子不合时宜的穿着一件皱皱的长袖小格衬衫,衬衫外面居然套着短袖灰色毛衣。孩子的打扮让我愕然,我断定孩子的衣着可能是母亲垃圾筒内捡来然后洗洗晾晾就套在了孩子身上。

我想到我的孩子,那个成天叫嚣着要买漂亮衣裙的野蛮公主。女儿的衣物隔年就不穿了,折叠整齐紧紧塞满一个衣厨。

中午女人牵着孩子依然路边等着我先过去,我下车。女人惊异的抬起头。可能她正想着以为你要走呢,所以我和孩子只能靠在路边等着让你先走,我们才能走,原来你要下车。孩子看见我害羞的躲到母亲身后。女人目送我走过去,她还没有马上离开的意思,依然小心的避在路边。我折转身:“你是物业新来的?”女人慌忙回答:“是的,我负责扫扫路面。”“孩子是你家的吧,明天我带我女儿的衣服给你,要吗?”女人惊喜的`:“当然当然了,我家这个孩子从小没买过衣服,都是穿别人送的,她不生病,很好养活。嘿嘿,我看孩子在家奶奶照顾不好就带身边了,孩子她奶奶年纪老大……”我走了好远,依然听到那个女人激动的说了好多。

在老屋呆了一会儿,我就改变主意不想把衣物送给翻捡垃圾的女人了。我回想着刚才她惊喜中说着的几句话,似是非常侥幸的炫耀那个孩子从来不需要添置衣服,反正总有别人把穿不完的衣物送给他们。女人的意思就是孩子不需要父母额外花费钞票,她翻翻垃圾筒扫扫马路一月挣上几百块钱足够了,女人有种安于现状的坦然,她并不想为了改善孩子的生活现状再加把力。我觉得女人正是这样想,我为她的不求上进有些生气。

第二天,跟着后面的很多天,我经过那儿遇上女人,都不再理她。倒是那个孩子异常期待的等我会从车里拎出漂亮的衣物来。当然孩子每回都是失望的。

就在我随口一个承诺已全然忘记时,昨夜它就顽固的重回我的脑海,并且让我决定第二天就把女儿七成新的去年衣物,送给那个孩子。

我平时居住的楼下,有个美丽的花园。夜夜饭后,我都会去散步走几圈。公园涌进许多别的小区的老头老太太们,他们阵势洪大的排着队大踏步猛跑几圈出出汗,然后打开他们自带的录音机,起劲的跳着恰恰舞。偶尔我会挤在他们中间,跟着他们一起乐上一回。今晚的空气很闷,我无聊的甩着胳膊看看来往的人。这时有人和我打着招呼,她是老屋那边一个物业管理员,看得出她刚洗了头发,正不断的用手捋着湿乎乎的长发。于是我们说起那个翻捡垃圾筒的女人。

“哦,你说的是她?”长头发说。“那个小孩子不是她的啦,她已经有两个儿子,大儿子读大学,二儿子念高中。她老公是小木匠,供养两个儿子读书很吃力,他们原来日子就不宽裕,谁知道几年前赶集,她又抱回这个孩子。”我说既然条件不充裕她为什么要抱回那个孩子?长头发说:“她那时去赶集,去的时候就看到许多人围着这个孩子,赶完集回来,这个孩子还在那儿哭,当时这个孩子已经哭得不行了。她和这孩子有缘分,别人都没抱回家,就她抱回家了。她说要是孩子饿死太可怜。这一抱回来倒好,日子更难过。”“还好,这孩子跟着她来城里打工后,总有好心的业主给她衣服,不要太多开销。她白天物业扫扫路面,抽空就翻翻垃圾筒,听说一天能捡好几块钱,至少孩子每天吃个冰棍的钱就有了。以前小区有三个捡垃圾筒的,后来这个女人来了,大家知道她的情况,竟然让给她,原来那些人都不来了。”可能这天快下雨了,我闷热得额角渗出汗。

现在,女儿的衣物已翻捡好整整塞了一个大包,中间有几件是崭新的女儿买回又嫌不漂亮的衣裙。我在想,那个孩子看到这么多衣服,又会冲我咧着嘴笑了。想到这儿我竟孩子似的一个人傻笑起来。

一个因收养弃婴生活更加窘迫的女人,教会我原来我们的生活,还有另一种态度。

4.人生的另一种财富 阅读答案 篇四

人生的另一种财富

①我是在贫穷和耻辱中长大的。父亲是一位蹬三轮车的,他每天蹬车送我上学。这令我的同学羡慕不已,他们说你爸妈真疼你,天天雇车送你上学。同学的话提醒了我,如果他们知道送我上学的不是家里雇的,而是我的父亲,他们又该如何议论呢?我一下子被一种耻辱感击垮了。从此,我再也不让父亲送到校门口,在离校门口很远的地方就偷偷下了车。

②我的母亲四处打工,为我攒钱。她坚信,我能考上大学。从我上学开始,每次学校公布成绩的日子就成了我们约定的节日。那天我们会吃上一顿红烧肉,以示庆祝。在我的印象里,红烧肉是最好吃的东西。没想到大学里的一次红烧肉,却给我留下了难以抹去的耻辱记忆。

③到我上大学的时候,母亲被巨大的学费数额吓呆了,她拿出了全部的积蓄,也仅够我一个学期的费用。我只好向学校提出了特困助学申请。

④上学没几天,全班都知道了我是特困生,因为我被安排住在便宜而破旧的老楼里。与众不同的我成了他们着重注意的人。他们用好奇和怜悯的眼光看我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上学一年多,前后左右的惊异的目光,让我如万箭穿心。我经常找一个角落,狼吞虎咽地噎进去一个没有菜的馒头。我用读书来消解难熬的孤独。书是不挑人的,它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个打开它的人们。但有一个奢侈的行为我却一直不肯放弃,就是每月一次和中学几个好朋友的网上聊天,它给了我孤独的生活极大的安慰。有一次我在网吧遇上了一个同班同学,他当时惊诧极了。再有就是我在大学里过第一个生日时,我奢侈地买了一份红烧肉……

⑤后来就到了让我终生难忘的那个耻辱的日子。那是一次团活动,大家讨论帮助特困学生的事。有同学当时就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们说,特困生应该得到我们的帮助,可我们班有的特困生还上网吧,吃红烧肉……我无地自容。我这才发现了贫穷不在于它本身,更大程度上是对人的精神折磨。我无法忍受这种被打入另类的感觉。

⑥当帮助变成了一种施舍,我宁愿不要。我在忍受现实还是退学之间犹豫了很久。我想起了父亲的后背,我想起了母亲在我接到的录取通知书时四处奔走相告的情景,我想起了当时自己的决心……我忽然感到,我无权选择放弃。贫穷本身不是罪过,因贫穷而放弃了自己生存的尊严,这才是罪过。

⑦第二天是写作课,老师的作业是感受你生活中的爱。许多同学充满激情地念起了自己的作文,他们感激父母为他们带来的幸福,为他们创造的条件……老师不做一声,直到最后,才失望地问:“还有没有同学要说?”我举起了手,讲了父亲的后背,冬天落在上面的雪和夏天流着的汗;我讲了母亲为我攒钱的情景。我讲了小时候吃苹果,父母把苹果细细地削掉了皮,一口一口地喂我吃,而削下的苹果皮,他们却谦让着,谁也不吃,最后,母亲又用它给我煮了苹果水。我说我很庆幸,贫穷只让我们生活更艰难些,但它却不能剥夺我们爱的权利,我感谢父母的爱。我为小时候对父亲的伤害而忏悔……

⑧教室里响起一片抽泣的声音。

⑨下课时老师对我说,我非常感谢你,你比我更清楚地告诉了大家,什么是爱的真谛和尊严的意义。

⑩从这时起,我走出了耻辱,我用一种正常而不是自卑的心态与同学们相处了。我不再为只有一个馒头的午饭而难为情了,我能坦然地穿着陈旧的衣服走在青春靓丽时尚流行的校园里。在那一个假期到来的时候,我给父母写了一封信……

15.阅读全文,回答“人生的另一种财富”是什么?(3分)

16.请写出文中你最欣赏的一句话,并谈谈理由。(4分)

句子:

理由:

17.文章第④段加点词“噎”用得好,好在哪里?(3分)

18.下面两题任选一题。(4分)

(1)阅读第④段,请简要回答“我”为什么要上网吧聊天?

(2)仔细阅读文章的最后一段,假如你是文中的“我”,会在给父母的信中写些什么内容?(只写内容要点)

答案:15.耻辱是人生的另一种财富。或贫穷是人生的另一种财富。或贫穷和耻辱是人生的另一种财富。

16.例:贫穷本身不是罪过,因贫穷而放弃了自己生存的尊严,这才是罪过。

理由: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我们没有理由选择放弃,无视和放弃生命是一种罪过;父母和家庭的贫穷是由多种原因造成 的,它不是自己的罪过,假如自己选择放弃生存,那是对家庭和社会的不负责任,即是一种罪过,再说父母和家庭是不能选择的,但、生活是可以改变的,选择了放弃就等于放弃了改变的机会。

17.“噎”字形象地写出了“我”吃没菜的馒头,怕同学看见,饿了“狼吞虎咽”却又难以咽下时的难受样子。

18.(1)因为网上聊天给了“我”大学孤独的生活极大的安慰。

(2)①告诉到家时间;②让父亲蹬三轮车来接;③告诉父母自己在学校的情况;④向父母道歉;⑤表明自己对未来生活的

5.我的另一种浪漫作文900字 篇五

前几天就想写这样一份东西,记下四年级不平常的生活,却不知道这种浪漫该如何书写。期中考的硝烟慢慢散去,我终于可以平静下来,回忆当时的心情。窗外的喜鹊在喳喳地闹着,抬头眼望,万木葱茏,一片绿意。眼前的景色让我突然有一种欲哭的冲动。

期中考试没过多久,开始准备期末考······我像一个落伍的老太婆,对一下子突增的作业感到头疼。而且,老师叫你做习题,刚开始做,老师就讲了,我听得吃力,经常把“平行四边形”的这个单元弄错,老师骂我笨。

笨?没错!暑假里吃得饱,睡得好,妈妈给我找的补习班里闹得翻天覆地。可以开学,下课不是往厕所跑,就是被别人拉去打······

我该怎么办?

我们的规矩是学完一个单元一大考,如果你不在考试前提前上厕所,你就会紧张得尿裤子。一连几次大考,我的`数学滑出了班上前十名!语文、数学、思想品德作业,我总是把数学放到最后才写,别人在奋斗,我为什么不前进,超过他们?

爸爸回来了,他从贵港带回了一些小玩意儿。爸爸是我精神的支柱,爸爸回来了,我就有了继续奋斗的勇气。

加油!别趴下。在这几个星期里,我默默地对自己说。

既然选择如此的浪漫,我就要义无反顾,况且,已根本没有退路。

班里还活跃着这么一帮同学,每天捧着本子到处去向别人求签名。此同学们的眼神代表什么意思,他们都是开心果,我真纳闷为什么他们能这么开心,也许是家里有钱吧。

我只能靠自己。我一天的日程是这样安排的:早上6:45起床;6:55到7:15吃早餐;7:15到7:30复习;7:30出门;7:40到校;到校又要交作业、扫地,知道7:50分;8:00早读语文,趁老师不注意,偷偷看两眼数学;中午放学回家,吃完饭,睡觉,免得精神不好,下午5:15回到家,开电视看我的动画片,6:00到7:00吃饭,写完作业已经将近10点了,然后一夜无梦······

班里的尖生子考试都很好,他们都有保障,可是,我还要走独木桥。谁叫我没能耐呢?拼吧!

·妈妈说我辛苦,其实不然,而是“心苦”!我累极了,看见练习卷就想吐。

体育测试结束了,我的跳远成绩在全班才得了第15名!

6.《廊桥遗梦》幸福的另一种可能 篇六

31记得当初《廊桥遗梦》在美国上映的时候,我还是个小屁孩,当时看国内媒体提及本片时,都是一副生怕被这部“美化婚外恋”的片子误导人民的架势。那时的我从 小受类似教育多年,但凡看到文艺作品中有婚外恋情节,无不深深同情被戴帽者,对偷人者深恶痛绝。渐渐地,怀疑开始了,伴随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对于婚外恋,我也认识到它没有那么简单,就如今天再看当时由于在媒体的到道德评判下,我简直不屑的《廊桥遗梦》,感觉更是不同寻常。

将《廊桥遗梦》看作一部“美化婚外恋”的电影是粗俗的,将《廊桥遗梦》看作一部“和谐社会,回归家庭”的电影又是肤浅的,它更多表现的是一种抉择,一种个 人幸福与道德枷锁下的挣扎。在我渐渐成长的岁月中,我越发感觉,婚姻本质不是为了让人幸福,它的作用是为了维系社会组织,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甚至可以 说,它是反人性的。其实,本来社会要协作,一些人性的东西势必要作些控制,所以,婚姻制度以及其配套道德体系来了,我需要它来将一对对男女以法律的名义结 合(捆绑)在一起,这样对社会的正常运转是有很大益处的。所以,婚姻并不神圣,如果神圣,干吗要法律认可?搬到一起住不拉到了,那是因为社会的示范,我们 都要有个“名份”。好在,现在的婚姻在自由恋爱的基础上,有了更多幸福的可能,但是问题也来了,当两个人踏上婚姻殿堂时,他们常常是处于爱情幸福的阶段,情投意合,甜蜜无比,但是,人总在变化,两人要想保持这样的幸福感,无疑要以一种适宜的节奏变化,这样才能将幸福感保持,我们知道,这样的概率已经开始大 大降低。更何况,在任何阶段,总有个社会习惯下的结婚“标准年龄”,比如,当前的中国城市,25到30岁最为普遍,你说怎么就这么巧,偏偏那个能让你终身 幸福的,陪着你变化保持幸福的人就在那个年龄段出现?好了,()婚姻幸福的概率进一步下降。

看上去,我是个婚姻悲观论着,没错,确实如此,但是悲观并不一定必然是种消极情绪,正是悲观下,我们需要以悲观的心揣度对方,了解对方可能正在变化,去沟 通,去了解,去寻找适宜的节奏。在《廊桥遗梦》中,我们看到,女主角弗朗西丝卡回忆到,当初答应丈夫的爱情时,也是一脸幸福,到一个友好的小镇,带着平淡 生活的憧憬,却渐渐成为一个为琐事烦恼的家庭主妇,她感到枯燥、无聊、无奈,却无法与丈夫分享,因为这很难说出口,因为婚姻“不是就该这样吗?”,此时的 她已经开始变化,而丈夫或许已经有所察觉,但是在婚姻惯性的缘故下,他们只能这样默默的过日子,此时的弗朗西丝卡只待另一种变化的点燃。摄影师罗伯特的出 现,()与弗朗西丝卡说俗点,就是干材遇上烈火,本来嘛,弗朗西丝卡起初就是被爱情滋润的青春之树,到最后渐渐失去这样的滋润,成为干材,于是,罗伯特来了,他曾经历婚姻的失败,长期四处游走,他见多识广,风趣幽默,他向长期在小镇带着的弗朗西丝卡带来外面世界的精彩,也终于与寂寞的她从投机到暧昧,直到相 恋。

我们常常对爱情极力美化,歌颂,但是如果这个爱情有了婚姻外的前提,便改变了态度,哪怕它再真诚,再浓烈,所以,在婚姻上,从精神到肉体,直到整个情感各 个阶段分别出轨的人想必不少,但是真正踏出关键一步的人总是很少,以私奔这样绝决的方式踏出的更是艰难。真如弗朗西丝卡所说,哪怕与丈夫没有了感情,但是 对善良的丈夫她并不忍心伤害,她更不忍心抛弃自己的孩子,不忍心看着自己的离去,让家人蒙受耻辱。()当感性碰上理性,激情碰上道德,痛苦的挣扎总是难免,所 以,本片在一种慢慢的节奏、淡淡的情愫下进行到后部,终于开始了充满张力的高潮,走,还是不走,对一个女人,这更加困难,因为在世俗中,出轨的男人或许会 受些谴责,但是却常常伴随微妙的其他人的“羡慕”和对其“能耐”的认可,而女人就不同了,往往是彻底的鄙夷,何况小镇已经有一个出轨女人的“示范”。弗朗 西丝不愿家人蒙休,不愿孩子们痛苦,她选择留下,哪怕只是一瞬,哪怕片刻她又有所犹豫,但是却已经无法再赶上罗伯特远离的车痕,这痕迹,带走的是她改变生 活的一次机会,幸福的一种可能。

7.读《幸福的另一种含义》心得感悟 篇七

然而读完整本书之后我不得不承认,内心是有一点失望的。书的前半部分一直是在设置悬念,让读者心中充满了疑问与好奇,中间几章的描述并没有揭开悬念,一直到了最后三章才真相大白,虽然结局比较圆满且充满意外,但还是有点匆匆收场的感觉而且个别细节不能自圆其说,没有给我带来期待中的震撼与共鸣。当然这部小说的构思还是比较巧妙的,文笔也比较细腻,读了之后还是有收获的,从中也看到美国社会的黑暗之处。

这是一部公路式小说,全文以女主角阿加莎的逃亡为主线展开,阿加莎,真实的名字是“汉娜”,“阿加莎”是她姐姐的名字,为了不让怀孕的姐姐入狱,为了外甥女能有一个好的成长环境,更为了她深爱的男人(PS:姐姐怀的是她深爱着的男人的孩子),她毅然选择了冒名代替自己的姐姐服役,那时她才只有二十几岁,而且这一服就是30年,其中各种心酸与挣扎可想而知,她是勇敢的,也是令人敬佩的,牺牲了自己成全了他人,却无怨无悔,爱情与亲情的伟大令人感叹!

书中有几句让我颇有感慨且比较认同的话,摘抄如下:

“世间并无任何偶然,所有的相遇早已注定”

“那些我们深爱的人,只要我们把他们放在心底,他们就永远也不会死去”

8.九年级日记:失败的另一种诠释 篇八

感谢莎士比亚说过的一句话,凡是无法逃避的事情,如果光害怕.着急,那只能算是幼稚.软弱。失败了,卧薪尝胆再来!是能根据一次失败就去否定一个人呢?我已有所醒悟:不为那一张纸的荣誉,不为光宗耀祖,只为了证明我是一匹好马。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是啊,鹰有时的确比鸡飞得还低,可鸡呢,却从来不以一飞冲天而闻名。

9.音乐里的另一种美作文 篇九

学校课程必须围绕关心来重新组织,学校必须充分重视学生发展的多样性,建立一个充满关心而不是竞争的环境,对学生的各种兴趣和才能予以开发和培养。围绕这一主旨,书中详尽阐述了学校的主要目的在于教育学生学会关心――关心自己,关心身边最亲近的人,关心动物、植物和自然环境,关心人类制造出来的物品,以及关心知识和学问,关心人类创造的物质以及精神世界。她应用大量实例,特别是来自数学和艺术教学过程中的实例,来阐述她的观点。

对于身为教师的我,一直觉得现在中国的教育有很大的问题,犹如诺丁斯尖锐地指出的一样:年轻人正在接受的是一个“道德上贫困的教育”。但是我们自己却又无法提出什么有建设性的意见,而她所认为的“在培养学生学术竞争力的同时,不能忽视学生本身,不能忽视他们的目的、焦虑和身处的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给我指明了方向。

中国的教育经历了一种可悲的变化:所有的学生被强迫灌输一个统一的标准课程,并且接受统一的标准化的考试。虽然遭到众多富有远见的教育理论家的反对,考试机构仍然控制着我们的学校生活。因此,社会、家长对学校的评价影响着我们的学校生活。

在学校里我们会过多的强调学习。所有的话题都离不开学生的学习。这样过多的强调就在无形之中加深了孩子对成年人的不满,他们抱怨大人们不关心他们。在任何地方都会听到这样的说法:教育是国家的根本,孩子是国家的未来等等。可是现在我们的教育是以学科教育为主,很难再花很多的时间去关心一下孩子本身。所以当我们的孩子遇到火灾的时候,他到底会不会自己逃脱危险?我们可能也没有真正去关心过。所有的防灾演习都是应付性的,让领导可以推脱责任的做法,而孩子们真正掌握与否则不在考虑的范围内了。

“一个合乎道德的教育政策同人类兴趣和能力的多样性。我们不应该以民主和机会平等的名义而试图让所有的人都上大学。相反,应该教育所有学生尊重一切诚实劳动。为劳动而准备,为养育孩子而准备,为尽公民义务而准备,这是对每一个学生都重要的事情。”(第4-5页)我们今天的中考、高考,似乎已经在“应该教育所有学生尊重一切诚实劳动”这一方面,渐渐地忽视了。中考、高考,渐渐成为可能决定一种社会地位、阶级层次乃至财富资源分配的必需的渠道,是一个魔力巨大的筛选容器。残酷的升学应试的竞争,学会关心只是变成了关心自我的前途与利益!学生们很少去想过别人的感受,甚至家人,也没有考虑过,更何况老师、同学!这是不是当代中国教育的失败?!

“如果一个学校要有一个主要的目标,用这个主要目标来建立和协调其他目标,那么,这个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们成为健康的、有能力的、有道德的人。这是一个伟大的任务,其他所有任务都应该为其服务。在培养学们学术竞争力的同时,我们不能忽略学生本身,他们的目的、焦虑和处身的各种各样人际关系。我的观点没有反智主义的倾向,而是有关重新确定轻重缓急的问题。智力开发当然是重要的,但它不能成为学校的首要任务。”(第18页)百育德为先。德育在我校也是相当看重的,但是我们德育的目标如果和当下的应试教育相冲突的时候,毫无疑问,现在总是选择后者的。而我个人认:“健康的、有能力的、有道德的人”,这比单纯考试成绩100分要更加重要!

“教室应该成为这样一个地方:学生们在其中合法自由地展示和探索他们多种多样的人生。伴随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求欲,教师和学生共同生活和成长。我们必须追求人的全面发展,这种追求不会压抑和阻碍学生的智力发展。即使有这种妨碍的可能性,我们也应该愿意冒这种风险,因为我们更愿意看到学校培养出这样的人:他们能够与别人和平相处;他们善待自然环境;他们待人接物都追求一种理智与和谐。为了真正地改革教育,为了摆脱那种钟摆似地循环往复,我们必须抛弃视学校首要任务为开发智力这样地陈词滥调。我们也必须放弃那种认为任何机构――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企业――都只有一个稳定的主要目标的观点。”(第20页)

教室不仅是学习知识的场所,也是合法自由地展示与探索多样人生的空间,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生活和成长的乐园。这样一种理想境界,在应试教育甚嚣尘上的今天,是一种奢望。当学生成为了吞吐习题试卷的机器,当教师成为一种传授应试技巧和标准答案的工具,人的全面发展,异化为了考试学科的全面发展,甚至心理辅导与成功励志也蜕变为考取高分上名牌大学的宣教手段。当教师孜孜不倦地为开发学生应试智力而奋斗时,人的全面发展,就成了水中月、镜中花。在如山似海的应试训练中,我们能保护学习者的好奇心和探求欲吗?由此,我们不得不追问,当代的教育的目的在于什么?仅仅是为了考取理想的大学吗?

学校要致力于将每一个孩子养育成人。诺丁斯将学校工作比作养育一个由不同孩子组成的大家庭,关心成为这个过程的基础和核心。每一个教师的主要任务就如同父母的责任――将每一个孩子养育成人。学校也不能只顾学术而忽略其他目标,哺育学生们的精神也相当重要。诺丁斯指出,如果不重视满足孩子们对关心的需要,学校也难于实现其在学术上的目标。如果我们要使每一个孩子都学会关心,关心我们认为值得关心的事物,那么,我们必须首先关心每一个孩子。教育必须立足于培养有能力、关心人、爱人也值得人爱的人。

关心是人类的一种存在形式。关心是对生命的同情,是一瞬间的怜悯,是人世间所有的担心、忧患和苦痛。但诺丁斯更强调:关心,意味着一种关系,它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是两个人之间的一种连接或接触。两个人中,一方付出关心,另一方接受关心。要使这种关系成为一种关心关系,当事人双方都必须满足某些条件。无论是付出关心的一方还是接受关心的一方,任何一方出了问题,关心关系就会遭到破坏。

学会关心的首要秘诀在于专注。专注在此并不意味着疯狂或者痴迷,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和接受。当真正关心一个人,就会认真去倾听他、观察他、感受他,愿意接受他传递的一切信息。这种专注或者关注可能仅仅持续片刻,以后可能出现也可能不出现,但在任何关心的交流过程中,它都是关键因素。诺丁斯说:当一个陌生人向我问路,我们之间的交流就可能变成一种关心关系,即使这种交流的时间很有限。我专注地倾听他的问题和需要,然后认真地回答他。当他接受了我的专注、认真和答案,这种关心的关系就完成了。

诺丁斯还批判了现代人的关心现状:不关心(对任何人或事物都漠然视之),部分关心(关心知识、伟大事业、物质世界、动植物,却对同类缺乏同情),伪关心(以关心的名义干危害他人的事情)。在此基础上,她赋予关心全面的含义:关心自己,关心身边最亲近的人,关心与自己有各种关系的人,关心与自己没有关系的人,关心植物和自然环境,关心人类制造出来的物品以及关心知识和学问,关心自己的精神生活。她还坚定的说:毫无疑问,作为教育者,我们的责任包括正视精神信仰问题。

无疑,诺丁斯是在用“关心”来治疗千疮百孔的教育。她认为,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让人类活得智慧、道德和幸福。

如何具体地实践关心教育?诺丁斯告诉我们,需要因地因人采用不同的策略:或严厉或温柔;对严肃者要敬慕和尊重,对温柔随和的人可以通过拥抱;有时,关心只需几分钟的注意,有时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她提醒我们,智力上的注意力并非就能转移到人际关系中去,很多智力高度发达的人对其他人和其他生命形式毫无兴趣,漠不关心。

首先,以关心为基础的教育并不反对智力开发。现在的问题是,由于语文、数学、外语和科学已经成为普通高中录取招生的工具,沦为选拔工具的课程变得越来越难;为使学生学习这些课程,学校压缩、取消了一些“非考试科目”,而强迫所有学生专注于学习考试科目。教师也仅仅是为教本身而教。诺丁斯认为,这是一种控制哲学,它没有教育上的根据。

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学好我们教的任何东西,任何教学都应该从学生的目的、兴趣和能力出发。应该保证教好对这些学科怀有特别兴趣的孩子,但不应该将这些课程强加给所有孩子。作为一个数学教师,她说:“我不会根据一个人的数学才能去评判他的人生价值,也不相信有关微积分的知识是良好公民素质所不可缺少的。无数好人、优秀公民都不喜欢数学,都在数学面前犯难,那么为什么让所有学生,不管他们的能力高低、爱好异同以及对未来的计划如何,都在几何与代数课程里挣扎呢?”不要一味地问,为什么没有更多的学生对数学感兴趣,应该问的是他们对什么感兴趣和为什么。

多么值得尊敬的一位老师啊,也是多么超然的一位老师啊!同是身为老师的我,不敢这么去评判孩子,因为我自己的工作的评价就是体现在学生的成绩上,如果学生考不好了,我自己可就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了。怎么还能这样超然地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抱着关心的名义,说现在的一切学习都是为了让你们将来不后悔。“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样的感慨,有关心的成分在,但是却真实地更多的是先从自身利益出发的!试想,明知道很多学生让他们都去学四门所谓的主课,而放弃了他们真正有发展潜力的,能让今后人生更有用的`优势科目,但是为了升学率,你必须要鼓动所有的学生去考普高,去考大学。呵呵~多么讽刺的关心啊!无力啊!现在的老师!

10.人生赢家的另一种选择随笔 篇十

王赛长得黑,他开玩笑说是因为老家在山西忻州,小时候从煤矿里滚出来的。长到9岁,他带着这身“黑皮肤”跟随家人移民加拿大,开始晒“国外的太阳”,黑皮肤里好像也嵌进了阳光沙滩的洋气劲儿。

他曾就读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巴黎政治学院与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攻读国际关系学,并以罗德奖学金学者身份在牛津大学获得公共政策硕士学位。

罗德奖学金被美国《时代》杂志称为“世界上最高荣誉奖学金”,在过去100年里,曾经颁发给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青霉素的发现者、诺贝尔奖获得者霍华德·华特·弗洛里,以及麦肯锡全球总裁鲍达民等人。如今,这张烫了金的名单里又添上了王赛的名字。

他像“别人家的孩子”一样,拥有“开了挂”的人生。最近,哈佛大学法学院的录取通知书,给这条“人生赢家”的道路又辟出新的捷径。

但当王赛手攥着这张通往“成功”的“请柬”时,他却把头转向了另一边。这张黑色的面孔,准备再吸收一轮故乡的“紫外线”,回到北京做公益。

“一个好的教育的价值,是容许你去承担更大的风险,去做一些你自己感觉有意义的事情。如果你只想通过教育,走更安全的、传统的成功之路,我觉得可惜。”7月份的一次活动中,他站在一群已经手握牛津大学录取信的.同学们面前说,投影仪的光把他的脸衬得更黑了。

本科时,同学坐在象牙塔里谈国与国的关系,他跑去非洲做义工,在耶路撒冷研究中东的冲突。大一的暑假,他去了肯尼亚,目睹两个部落打仗,前一秒大家还是邻居,后一秒就举着刀厮杀。白天结识的朋友,夜里可能就成了故人。

本来,父母期待他走上一条华人最正统的“成功”路径——读工程师、商科,拿全额奖学金,做好项目,“我妈就说选择了这些,一辈子就稳定了。但我有自己的想法,我想学国际关系,想了解世界是怎样的。”

王赛的姥姥有3个孩子,姥爷在矿里的职位需要有人来顶时,姥姥最终选择了二姨。那个没上完学的姑娘每天的工作是去矿上点灯,后来随着煤矿的倒闭而失业。她的姐妹,王赛的妈妈,则幸运地考上了大学并移民。

“有一次照镜子,忽然觉得很疑惑,我的行为、说话跟外国朋友很像,但长得不一样,我到底是谁,世界公民是个很好的理想,但先要探索自己的根。”王赛说。这片“黑色的叶子”后来找到了“根”。王赛在牛津大学读书期间,有一次实习机会,他选择回到北京,在丰台的一个公益律师事务所给农民工做法律援助。“我意识到虽然中国在各方面越来越好,但是社会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不管是城市里的农民工,还是村里的留守儿童,又或者雾霾、食品安全、教育、医疗等问题,”王赛说,“我们这一代有多少人愿意站起来解决这个问题?”

回到牛津,王赛拿到哈佛大学法学院的录取信,他推迟了入学,选择回北大读一年中文,其间又去了云南,负责一个支教项目。

作这个决定,王赛犹豫了两个月。父亲一个月没跟他说话。姥姥在越洋电话里像个孩子似的一直重复“你答应过我要去哈佛的,你答应过我要去哈佛的”。

但是,王赛那张已经沉淀了牛津的日光、非洲的日照、中东艳阳的黑色面孔,也想晒一晒云南的太阳。

面临许多种人生选择的王赛,也曾被人问过为什么选择这条路,他经常想起足以改变命运的那个秋天的晚上,王赛进入罗德奖学金的最后一轮面试。在一栋华丽的高楼里,十位候选人看上去都很不凡,王赛十分紧张,看着他们一个个走进会议室,最后一个才轮到自己。面试中王赛必须面对各种各样的刁钻问题,但让他印象最深的问题,来自一位年轻的面试官,他问他,“如果你的一生只能被人们记住一件事情,你希望是什么?”

上一篇:古代文学教育与发展论文下一篇:传染病预防及控制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