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教育孩子的差异(共10篇)
1.城乡教育孩子的差异 篇一
城乡受教育程度差异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促进教育公平是全面推动我们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世界的发展地区间、城乡间教育差距及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是教育公平问题关注的焦点。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家长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教育,孩子的教育已经成为家庭的重要日常事务,而城乡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使城乡教育的差异更加明显。了解现状,找出问题,提出解决方法,为消除城乡教育不均衡,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关键字:
一、城市教育和乡镇教育的界定 教育,是指在城市范围内的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活动的整个过程,也是人类社会生产经验得以继承发扬的关键环节,主要指学校对适龄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广义上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类型有正规教育、成人教育、技术教育、特殊教育、终身教育等。本次研究的城市教育是指丽水市区内的学校教育。乡镇教育,是指遂昌、缙云等县级市以及县级市下面的一些乡村的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活动的整个过程。在本次研究调查中乡镇教育主要锁定为县级以下个各个地区的学校教育。
二、城乡教育的现状
当代科技经济迅速发展、广泛渗透城市、农村己联结成为紧密的一体。随着科技的发展,教育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尽管我国的教育事业在不长的时间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这并不是说我国的教育是均衡发展的。我们认为受教育机会在地区之间、性别之间、民族之间以及城乡之间存在或多或少的不平等现象。特别是城乡之间,农村与城市由于经济、人文、地理等条件的不同,国家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对其也有着不同策略,城市和农村教育方面各自有着自身的发展。国家为了解决我国大部分农村教育问题,实施了免去农村义务教育学费的方针政策。党的十七大胡总书记在报告中的第八条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针: 优先发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规范教育收费,扶持贫困地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但是,长期以来的问题还是一直存在,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农村的师资匮乏,教师结构不合理
学段教师结构不合理。总体上来看,某些年级教师人数不足。因此,为了满足教育的需要,在引进教师存在困难的前提下,学校常常从其他年级抽调教师。因此,造成农村师资力量薄弱,极大地印象了教学的质量,不利于农村高水平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因此,当前农村义务教育的问题在于师资是否充足。不同学科教师结构不合理。当前,农村小学,音乐,美术,体育教师严重缺编,外语,物理,化学教师多是半路出家,身兼多职。因此,农村音体美课面临着难以开齐科目,开足课时的困难。农村中学的物理化学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不高,这些将严重制约着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教师课时负担重教育教学质量也难以得到保证。不同年龄教师结构不合理。由于血多农村教师是民办教师转正,同时收编制所限,缺乏年轻教师的补充,整体上,教师年龄老化严重,缺乏中青年骨干教师。
2、乡镇学校相较城市学校教室条件差,资源分配落后
部分乡镇只有破烂不堪硬件设备和落后的软件设备。与城市先进的多媒体教室形成鲜明的对比,可以明显的看到资源分配的落后。如此的设施怎么进行有效的教学呢?反在城市学校,教学活动多种多样,体育设施和其它教学设备可以说是完善,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使农村少年儿童处在教育资源非常短缺的环境中,而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这不仅严重阻碍农村少年的发展而且使农村青年就业更难。
3、教师培训不够,福利待遇无法保障
由于缺乏费用教师教育培训机会不足,许多教师教育教学观念落后,严重制约新一轮教程改革在农村学校的推行。由于教研室的教育指导演员的培训和进修机会也很缺乏,因此,难以发挥各教研室的在本教师培训的优势。尤其是民办教师由于编制的限制,他们的工资,住房,福利待遇等常常没能得到按时的发放和保障。又由于农村条件较差,无法吸引教师留在农村,倒是教育资源被浪费,少年儿童接受知识的领域变得越来越狭窄。
三、城乡教育差异状况存在的原因
1.国家对乡村教育的经济投入十分有限
由于国家对教育的投入着重在城市教育,这使得很多农村学校缺少运转资金,只得向私人借款维持学校的正常运作。有的学校为达到普九标准向私人借贷修建设施,等到新学年开始就从学杂费中提取一部分支付债务。有些地方主管教育部门不顾农村的现状而要求一些小学、中学一定要达到普九标准,这无异是在让学校背负沉重的债务。更有些学校为应付上级的各种检查,花费巨额的招待费。导致农村教育的发展变得越来越艰难,有很多农村少年儿童无法得到公平受教育机会,更无法使用比较一些先进的设备而城市学校有较多的资金,在保证配备各种多媒体设施之余,用多余的资金开展夏令营等活动充实学生的课余生活。
2.政府政策在乡村难以得到落实
调查中了解到,农村经济发展较落后,农民相对较贫困。政府在财政支出吃紧,教师工资难以发放的情况下,就通过增加学杂费,从中提取一部分发放给教师,以弥补财政亏空。有的学校拿到出版社的回扣,把出版社的一些辅导材料强行要学生购买一些九年义务教育的课程如美术、音乐、手工等因没有师资和条件完成教学如同虚设,但这些书还得学生购买,这些书除了增加他们的负担还有什么用?为了给孩子更好的学习机会和环境,大部分乡村的家长想方设法送孩子去城里接受更好的教育,长此以往,乡村学校的生源流失严重。
3.资源分配不公平在调查中,可以看到资源分配不公平的现象:各政府、电力、交通等资源支配的权力,它们利用部门所掌握的权力最大限度地实现部门利益,或从财政分配计划中优先得到所需资金,他们的办公室及职工住房等都是最好的。而教育资源却少之又少,何况城市人口的教育需要被优先满足,农村人口得到的教育资源就非常有限,远远无法满足农村人口接受教育的需要。在一所农村中学中我看到一种现象:篮球场是黄泥地,足球场是一块荒田,实验室的仪器陈旧的难以利用。如此的设施怎么进行有效的教学呢?
4.在农村关于教育的重要性并未深入人心
很多农村居民并未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对孩子上学问题也没引起重视,相反更多关注的是孩子劳动方面的能力,对孩子逃学、辍学等行为一味的纵容,这使得农村社会的“尚学”之风日渐低落。
四、针对不足,提出解决方法 1.加大政府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各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教育的统筹和投入力度,真正把农村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从思想上要关注农村,行动上倾斜农村,提高办事效率,严格落实相关政策措施。把让农村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尽最大努力实现办学条件的统一化、标准化,让农村孩子和城里孩子一样,平等地享受到先进的教学设施所带来的教育愉悦,农村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是均衡教育发展的物质保障。
2.壮大农村师资队伍,提高农村教师待遇每年都选招新教师加盟教师队伍。
加在教育投入,保障教育经费下达农村。国家及相关政府在加在资金投入在农村教育上,就得坚持科学的法律程序来拔用教育经费,并时行规范使用,各地区要坚决执行财务部及教育部的相关规定,严禁截留、平调、挪用农村教育经费,并建立教育财务、审计的各种监督机制,明确说明滥用教育费用要承担的法律责任。只有建立了完善的教育经费保障制度,才能有效保障教育经费有下达及投入,从而缩小城乡小学教育的差距。培养农村师范生。国家现在就在很多城市大学里设置了免费师范生保送计划,加大了知识青年对师范生的诱惑,并且培养了符合农村师范教育的人才,使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缺乏得以改善,减少优秀教师在农村的流失情况,并建立稳定高质的农村师资队伍,提升农村基础教育的质量改变农村居民的教育观点。在相比城市居民之下,农村居民拥有落后的教育观点和教育意识,而怎样提高农村居民的教育观点和教育意识,我们应大力宣传教育,利用多种途径。现在农村居民大多数人都喜欢看电视,我们可以通过电视媒体传播,甚至是更好的方式进行宣传,在农村的经济文化资源士分有限的情况下,也大力宣传教育的重要作用,并对后代产生影响。
3.制定激励措施,引入竞争机制随着中小学校长竞争机制的不断完善。
校长年轻化彰显着农村教育的生命活力和教育潜力,大多数校长工作热情高涨,严谨务实,理念先进,思路创新,是推动农村教育均衡发展的主力军,是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的行家里手。但在农村中小学校长队伍中,自身素质、管理水平和工作思路参差不齐,有些教育管理理念滞后,不懂教育规律,对自己要求不严谨,缺乏常规管理和科学管理的经验,具有严重的守摊思想和小进即满意识,这些校长的办学思想无疑会成为制约教育健康发展的阻力。因此,应该加大考核力度和完善任用机制,能上能下,动态管理,通过有效机制,让懂教育、明白教学常规、具有创新精神的年轻的一线骨干教师走上领导岗位。
4.搭建成长平台。
全面提升干部和教师的整体素质目前农村中小学校长队伍对农村教育面貌的改善起着强有力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但社会形势、经济形势、教育改革不断发生着变化,素质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校长需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学习应对新形势下的教育管理方法。教师进修学校要加大对教育干部的培训力度,请进来,走出去,拓展培训途径,创新培训模式,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干训工作,为农村教育做好引领示范工作。教师进修学校要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均衡教育为导向,树立坚定的教育引导意识和服务意识;探究与时俱进、追求新知、切合实际的新的教学模式;搞好以教研带培训,以培训促科研,提高培训的多样性,全心全意为农村中小学提供优质服务,卓有成效地发挥教师进修学校的职能作用,为农村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搭建成长的平台。采取多种形式搞好调研,全面了解农村不同层次教师的训需求,掌握培训的第一手资料,增强各类培训的实效性和针对性。结合农村教育现状,探索符合农村学校特点的培训模式,尝试“订单式”培训、现场指导培训、长期培训等模式。加大对新教师的培训力度,制定《新教师三年发展目标》,确保新教师尽快成长。
五、结论
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教育问题是常见的。可教育是对孩子起关键作用,孩子是国家的希望、未来,希望教育问题发生了,就能得到解决,特别是农村孩子,要给予农村孩子享受教育的权利及教育公平的机会,能让农村孩子一样在基础教育上和城市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社会、国家发展的基础,而基础教育又是教育的基础,让我们共同关心我国的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村小学,也让城乡小学教育小一些差距。根据贵州乡村特色,可以模拟制定几个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方法。总的来说,当前城乡教育资源仍是不均匀的分配,要想改善目前的现状仍需不断的努力。据调查的情况,当地政府拿出的有限资金来办乡村教育,是不能满足广大农村青少年对教育的需求的。而且有的贫困地区由于财政吃紧还会挪用教育经费。为改变农村教育现状,我们要首先加大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最大限度地改变农村教育资源不足的状况。首先要把教育经费的挪用作为重点抓,把有限的教育资源用到实处。政府要鼓励私人投资办学来补充政府投资教育的不足,建立一个机制对农村教育投资监督。再次,教育管理权限下放学校,增加学校的决策权,并向学校提供良好的办学环境;对农村教师问题要切实做好改变教师的素质,加大师资力量并进行良好的培训,提高师资水平,建立良好的师资队伍,对不合格的民办教师给予辞退,招收有大专学历的毕业生回乡任教,同时对教师的福利等问题要根据实际给予改善。最后是加大农村教育资源分配,当地政府应该把农村教育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在分配资源时着重加大农村教育的经费,为农村教育提供土地资源和其它的设备。这样,也许在几十年之后,农村的教育会得到良好的改善。
六、参考文献
[1] “乡村教师作答情况”用作答的乡村教师数占被调查乡村教师总数的比例来表示;“城镇教师作答情况”用作答的城镇教师数占被调查城镇教师总数的比例来表示
[2] 彭新实日本教师的培训和教师定期流动》
[3] 薛国风《日本教师“定期流动制”对解决我国偏贫地区义务教育师资问题的示》 [期刊论文] ——日本问题研究2002(01)
[4] 韩延明;李春桥《教师资源配置的现行模式与改造》1997(01)
[5] 毕正宇基《础教育师资配置均衡化:教育公平的必然要求》[期刊论文] [6] 刘新凤《云南省义务教育城乡差异的经济分析》 [期刊论文] ——时代金融
[7] 郭朝晖《基于公共选择理论的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建设》 [期刊论文] ——湖师范学院 [8] 瞿志远、王诗宗《城市化进程中的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基于宁波市江北区的研究》[期刊论文]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8(5)
2.城乡教育孩子的差异 篇二
一、家庭收入状况在教育消费投入中的风险分析
高等教育投资作为投资的一种, 会带来巨大收益, 同时也伴随着个体差异不确定性而带来的风险。以风险管理理论为切入点, 从家庭收入状况对高等教育投资的风险进行分析, 透析城乡差异的本源。在高等教育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和大众化教育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 大学生的就业越来越困难, 家庭和个人高等教育投资风险也越来越大。劳动力市场上大学生的供过于求、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获取信息上的不对称性以及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二元分割, 都给家庭高等教育投资不同程度地带来风险。
农村子女在高等教育投资风险方面主要表现为:学业竞争风险、就业竞争风险、信息来源不对称、家庭经济来源相对单一。尤其是靠借贷进行子女高等教育投资的群体, 更增加了投资风险。农村子女在进行高等教育投资中, 由于受到自身及社会多种因素的制约, 其投资风险越发增加, 这就使农村生源在进行高等教育投资决策时犹豫不决, 甚至出现“望而生畏”心理反应, 从而取消教育投资行为。城市家庭的子女情况截然相反。一般城市家庭的父母已经接受过高等教育, 对教育投资抱有积极主动的态度。并且城市家庭收入稳定有保障, 教育投资在家庭消费开支中相对均衡, 父母所提供的教育资金在风险范围之内。所以城市家庭能够接受和重视家庭教育投资。相对发达的城市家庭从0岁就已经开始制定教育方案, 并且享有大量的优质教育资源。
二、城乡大学生再教育消费价值观差异
有针对性的对“90后”大学生价值观城乡差异进行研究, 已经是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的研究, 尤其是在大学生范围, 成长状况的调研在政治、教育与文化研究领域都有着重要影响。本次再教育消费差异的研究能够直接深入的了解目前在校学生的教育消费心理, 以及城乡大学生在面临更多教育路径时候的选择, 以及未来职业生涯的规划方向。
(一) 教育投资回报信心不足。生源地为城镇的大学生其教育回报信心明显高于生源地为农村的信心程度。这是因为来自城镇的大学生较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有更好的资源环境优势, 具有较强的竞争意识, 因而表现出较高的求知欲望。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一方面受到属地文化教育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以及思想开放程度等因素的影响, 导致其整体学习意识和竞争实力相对较低。另一方面由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因其家庭或亲朋所能提供的社会支持有限, 以及特殊的生活背景和生活经历使他们在心理上承担着更多的压力和责任, 对就业顾虑较大, 使得他们在再教育消费投资门前止步。
(二) 职业生涯规划定位不同。城乡大学生对第一份工作月薪期望有明显不同, 来自城乡大学生在对第一份工作月薪期望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即来自城市的大学生的期望月薪水平显著地高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的期望月薪水平。这种心理预期体现出大学生对外来职业规划的差异。城市的学生能放平心态以积累经验, 接触社会为目的不以增加积蓄为目的, 更多的考虑个人发展空间、工作环境、地域, 未来可以更加自如灵活的掌控自己的职业规划。相反, 农村的学生有过重的家庭负担, 比较看重的职业的稳定性以及薪酬待遇, 会放弃有挑战性的职业。
(三) 城乡背景差异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我国的城市与农村在经济条件、文化要素、生活习惯以及人口结构等诸多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 这些差异构成了城乡大学生在教育消费投入的差异。在调查研究中证明, 城乡环境因素的不同形成了城乡大学生价值观的显著差异。
三、城乡差异背景下教育改革的思考及建议
对城乡大学生差异性研究的后续工作需要不断深入, 来自城市和农村的大学生在价值取向的许多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 这些差异背后的更具体因素以及影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是我们坚持要做的工作。随着我国全面改革的不断深入, 城乡二元结构的调整进程也在不断追踪这种社会结构变化与青年人未来发展的关系, 无论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教育, 还是对于社会问题的解决都具有指导意义。
文化建设需要考虑城乡差异, 教育资源需要考虑城乡差异。城乡大学生教育投入价值观的城乡差异是一面镜子, 折射出了教育投入、城乡文化、经济基础对青少年成长的显著影响。教育大发展、大繁荣需要兼容并蓄、各有兼顾。加强对乡镇教育的早期投入, 巩固基础教育平台, 关注农村大学生教育自我投入的引导, 开拓就业渠道, 激发大学生的求知的热情, 对我们开展高等教育有积极的意义。
摘要:高等教育大众化不断深入推进, 我国高教育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 但是在我国城乡二元格局的社会背景下, 高等教育消费投入中城乡差异日趋明显。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消费领域的城乡差异十分明显, 主要表现在:教育消费需求意愿差异、教育投入需求方式差异、教育消费需求结果差异、教育消费需求效用差异四个方面。这些差异的存在深刻影响了城乡学生进行高等教育的层次。本文主要城乡大学生在自我教育及延伸教育的消费投资差异进行探讨。
3.城乡教育孩子的差异 篇三
关键字: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城乡差异
据统计,1998年到2006年,我国高等院校的数量翻了一番,从1022所增加到2263所;入学人数是原来的五倍,毛入学率由1998年的9.8%提升到2010年的26.5%。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更多的城乡学生有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并没有缩小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反而拉大了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近日,笔者查阅了近年来江西省高考招生的有关数据,通过统计分析发现,在目前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城乡学生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上仍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一、城乡学生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上的差异
(一)农村学生家庭贫困,难以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
据江西教育考试院统计,江西普通高考报名人数自2009年后,连续3年呈现递减的局面,2011年普通高考报考人数为288616人,比2010年减少了23035人,同比减少7.39%。除不断下降的适龄高中毕业生、出国留学人数增加等因素外,学生弃考就业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在弃考学生中,农村学生占较大比例。原因是,从1989年至今,我国大学学费增长了至少25倍,涨幅几乎10倍于居民收入的增长;供养一个大学生,需要一个城镇居民4.2年的纯收入,需要一个农民13.6年的纯收入,畸高的大学学费成为大多数农村家庭不能承受之重。 调查显示,1998年,我国城镇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是农村学生的3.95倍;2004-2005年,城镇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是农村学生的1.89倍; 到2010年高达4.65倍(城乡大学生的比例分别是82.3%和17.7% )。
虽说“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但这个准则对贫困的农村学生来说并不平等。现阶段,我国发展不平衡,城乡居民在收入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经济上的差异影响到他们所占有的文化、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层次,城乡学生所接受的高等教育的地域、学校、层次、专业等选择方面也就存在着差异。由于学费差异,农村学生不得不选择一些学费较低的军校、师范院校和农林院校及一些冷门专业;而出于对高校所在地消费水平的考虑,农村学生不得不选择中西部地区的高校,甚至出现了放弃本科读专科的现象。据统计,2009年,在江西招生的高职(专)院校中,文史类有551所,理工类有605所,其中,有48所文史类和53所理工类高职(专)院校录取分数超过三本线;2010年,在江西招生的高职(专)院校中,文史类有548所,理工类有606所,其中,有39所文史类和92所理工类高职(专)院校的录取分数超过三本线,出现本、专分数倒挂现象,且延续多年。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部分家庭特别是农村家庭感到经济的压力,不能承受三本院校高出高职(专)院校一倍以上的学费。据统计,2009年江西省文理科三本上线人数中共有32802人放弃报考三本志愿;在已录取的三本院校考生中,农村户口的9671人,城镇户口的17847人,两者比例为1:1.85,可见,经济因素造成的影响是明显的。
(二)偏远农村地区学生,几乎与保送无缘。
为了避免优秀考生在高考中发挥欠佳而上不了大学,1988年我国重启保送生制度,(注:1958年,我国开始实行高考保送制度,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时被废止。)至2000年全国保送生达2.5万人。 据教育部“阳光高考”网公示的数据显示,2012年,北大、清华、上海交大等高校拟录取的保送生占该校本科招生计划的10%以上,中科大超过20%。 这些保送生名额基本上被一些“超级中学”所垄断,显现出“中学名校效应”;而就读“超级中学”的大多是城市学生,偏远农村地区学生几乎与保送无缘。据统计,2011年江西省有253名学生拟被保送北大、清华等高校,其中南昌外国语学校133人,南昌二中14人,九江一中12人,江西师大附中11人,鹰潭一中10人,分别占全省拟被保送人数的52.17%,5.53%,4.74%,4.35%和3.95%;2012年江西省拟被保送到北大、清华等高校的270名学生中,有136人来自南昌外国语学校,南昌二中26人,九江一中17人,江西师大附中13人,鹰潭一中13人,分别占全省拟被保送人数的50.37%,9.63%,6.30%,4.81%%和4.81%。数据显示,2011年南昌外国语学校等五所中学拟被保送人数达到全省拟被保送人数的71.15%,2012年该五校拟被保送人数所占比例上升到75.93%。 据调查,目前,家庭所在地为省会城市的学生,获得保送资格的可能性是郊区农村学生的11.1倍,城市学生获得保送的机会是农村学生的17.2倍。 那些穷乡偏壤的学生,他们在小学、中学阶段享受的教育资源本来就较差、较少,如今在高招中再次遭受歧视,这是何等的不公平!教育的不公平使城乡教育的差距越拉越大,新的“读书无用论”又在农村地区抬头,很多农村学生初中毕业就辍学打工。上升通道被阻塞,贫穷代际传递势所必然。
(三)农村学生“先天不足”,难以迈过自主招生这道坎
自主招生是高校为适应选才需要而采取的多元招生录取制度之一,考试内容和范围广博,考试形式灵活多样,要求考生具有扎实的学科知识体系,开阔的视野,丰富的知识储备和生活阅历,较强的分析判断能力、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以及沉着应事的心理质量等。由于农村学生“先天缺陷”,这些方面的能力表现出明显的不足,在自主招生中处于明显劣势。据统计,2011年江西省有601名学生取得自主招生资格,其中新余四中42人,吉安一中37人,新余一中33人,江西师大附中32人、临川一中31人、景德镇一中30人,分别占全省自主招生人数的6.99%,6.16%,5.49%,5.32%,5.16%,4.99%。2012年江西省有592名学生取得自主招生资格,其中南昌二中44人,新余四中38人,萍乡中学35人,景德镇一中34人,江西师大附中34人,临川一中32人,分别占全省自主招生人数的7.43%,6.42%,5.91%,5.74%,5.74%,5.74%。再如,2012年该省萍乡市有43名学生取得自主招生资格,其中萍乡中学35人,占全市取得自主招生资格人数的81.40%,县区莲花中学6人,上栗中学1人,湘东中学1人。而芦溪中学等县直中学竞无一人,福田中学等农村中学就不用说了。 究其原因,我国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与城市学生相比,农村学生享受的教育资源缺乏,知识来源大多仅限于课堂教学、教科书和辅导资料等,在特长发展方面受到严重制约,加之家庭经济条件贫困,他们无力支付竞赛辅导费用,也鲜有竞赛获奖证书,甚至参加自主招生考试的交通费都成问题。他们把希望寄托于学校,但农村学校的师资水平、办学条件都明显落后于城市,农村学生很难通过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等手段来延伸阅读,开拓知识面,实现知识和能力的发展。
二、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城乡差异的几点思考
高考招生是公民享受教育权的一种体现,也是改变人生和家庭命运的重要途径。针对当前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上的城乡差异,笔者认为:
第一,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力度。加大对吸引农村学校的扶持与帮助,完善学校设施,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免费政策和经费保障机制,建立健全学生资助体系,保障经济贫困家庭的子女就学并完成学业;激发和动员社会各界大力关心和支持农村教育事业,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公民个人在资金和物资等方面支持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建立农村教师队伍补充机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教;建立城乡教师交流机制,完善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服务制度,促进城乡学校教师的相互交流;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全面提高农村教师的素质和能力,逐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第二,改革高校自主招生政策。高校自主招生对中学教学有着鲜明的导向作用,在当前高考加分政策收紧的情况下,学科竞赛培训对学生的意义更多体现在自主招生之中,为此,笔者认为,高校自主招生的政策应再宽松一些,标准再多元一些,这样才能从源头上倒逼中学变革人才培养模式。而对农村考生在自主招生中表现出的“先天不足”,高校应对自主招生面试环节进行改革,提高命题的信度和效度,消除不平等的因素,帮助农村考生越过这道坎,避免农村考生因“先天不足”而在面试竞争中被边缘化。
第三,改革高校教育收费制度。目前我国高校教育收费过高且不规范,一般院校与重点院校在级别上分批次等级,但是收费却相差无几;同一个学校不同的专业学费也大体相当。因此,在建立健全学生资助体系的同时,要建立起规范合理的高等教育收费标准,对不同层次和不同教育质量的高校实行不同的、合理的学费标准,让农村学生尤其是贫困学生上得起学。
第四,进一步健全保送生制度。保送生制度的实施,弥补了高考“一张试卷定终身”的缺陷,但由于城乡教育的差异,以及制度自身的不完善,带来了一系列不公平问题。为此,应严格保送资格,规范保送程序,完善保送审核制度,进一步加大信息公开的力度,完善公开透明的保送体系,以搭建城乡考生公平竞争的平台。
第五,为农村考生面试提供方便。目前,高校在自主招生时,都要求考生到所报考院校参加考试,这对于农村家庭特别是贫困家庭来说,是一个沉重的经济负担。为此,高校应考虑在华北、东北、华中等地区或各省会城市设置考点,方便农村考生面试;相关部门应解决农村考生特别是贫困考生的沿途费用及住宿问题,以减轻农村考生的经济负担。
参考文献:
[1]赫志东.把脉沉疴,重塑大学 大学的功能及其问题[N].南方周末,2011(3).
[2]贺永平.大众化背景下区域高等教育公平研究的新视角[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
[3]樊明成.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城乡差异研究[J].教育科学,2008(2).
[4]陈勋玮,胡涛.浅议我国高等教育的公平问题[J].中国成人教育,2010(5).
[5]数据来源:江西省高招办主办.江西高招录取日记《高考天地》2010(1);2011(1);2011(7);2012(7)
[6]晏扬.弊大于利的保送生制度何不取消[N].中国青年报,2012,5,29
4.正视孩子的差异教育随笔 篇四
面对不同的人,我们每个人都会因为自己的喜好,而产生不同的态度,有些人喜欢乖巧的孩子,有些人喜欢活泼的孩子,但我们在面对孩子的时候,一定要做到尽量公平,不要因为自己的喜好,以及其他因素,而产生不公事件的发生!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之间往往存在着很多的差异,而作为教师,我们就要正式这种差异的存在,用体谅和宽容的心态对每个孩子都一视同仁,让他们得到更好的发展。
即使学生是未成年人,他们依然与我们一样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他们的知识、经验和老师还存在差距,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做一个引导者不断的丰富他们的知识、经验。作为教师,我们要用爱心、耐心、责任心来面对每一个学生。
那么,如何能公平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呢?首先,一视同仁、正视差异。就拿我们班的幼儿而言,每一次的教学活动能高高举起小手回答的总是那么几个,当然我会给他们这样的机会来回答,但是对于那些不举手的孩子我同样需要给他们机会来回答、来展示自己。我会有意识的请一些不敢举手的幼儿回答,在这一过程中我会给他们更多的引导以及思考的时间。
其次,体谅和宽容。以我们班适应慢的孩子为例,当教学活动即将开始每个孩子都坐在自己的小椅子上时,你发现有那么一个孩子总是不肯和别的`孩子一样坐好时,作为教师我们该做的并不是责备,而是体谅和宽容,想办法让孩子能够尽快的适应新的生活。当孩子慢慢适应、开始会和别的孩子一样时就给予他鼓励和表扬,让孩子从鼓励和表扬中感受到关心和爱。
最后,学会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没有绝对的好学生,也没有绝对的坏学生,每个孩子都有自己所擅长的方面,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学会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激发其潜能。为他们提供更多样的发展机会。
5.光棍现象城乡差异有什么 篇五
在农村光棍基本上是它的本意。这些光棍在各方面的条件都比较差,如经济条件差的男性,没有能力结婚。相貌不佳,或有残疾等,光棍受文化水平低,由于自身素质和技术能力的限制,不能够正常的融入社会。这就导致了他们的贫困。由于贫困所以没有女性愿意嫁给他们。而且越是在偏远贫穷的农村光棍的数量就越多,甚至出现了光棍村。如湘南水村是一个不到600人的村落,却有近30名、占人口总数5 %的光棍。而在水村二组,多达5个光棍,而这个组只有30 多户人家,就是说每6户人家就有1个光棍汉。
而在城市虽然较下层的人群也有和农村相同的现象但是主要的表现却有很大的不同,首先,在城市对光棍的称呼就有一定的改变,我们一般称他们为“剩男剩女”。在城市“女光棍”——“剩女”所占的比例比较大,而且是越优秀,各方面条件越好的女性单身的越多,这一点和农村的光棍现象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6.城乡孩子差距 篇六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作文,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城市长大的孩子和农村长大的孩子最大的差距在哪里?
我可以告诉你,这种差距是环境天然产生的,是一种先天的差距。有人会说我是说废话 听我慢慢道来
任何脱离环境谈优劣的行为都是无意义的。
假如现同时落水了水了,具备游泳这种素质比具备跑步这项素质要优等。
同样,农村的孩子可能不是很懂名牌,但是对于地里的昆虫可能认识的比较多。农村的孩子可能不讲卫生,但是在农村的环境下可能10天一洗澡比3天一洗澡更加能适应环境,因为农村的冬天烧水比较费时,所以降低洗澡频率也是为了更好的适应环境。城市孩子会踢球,农村孩子会养猪。对于农村人来说会养猪当然优于会踢球。
所以,如果评价农村人和城市人的优劣。我可以说:农村人在农村优于城市人在农村,城市人在城市优于农村人在城市。
或者说城市人如果全部到农村那么农村就会变成城市,农村人如果全部都到城市城市就会变成农村
好像又是一句废话
不过我只想表明:如果所有的农村人都具备城市人的性格特点生活特点,那么将是一种灾难,假如村里的大妈都开始讲究穿名牌但是经济基础没有跟上,大家都讨论足球而不是讨论怎么养猪,那么是一种错位。如果城市的成功人士来到农村会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其实这只是给了大家的生活一点点所料,如果每个人都这样,无疑会酿成比较坏的结果。如果你觉得上面说的全是废话,现在我开始说结论了:
农村的孩子成长在农村,性格特点,包括很多气质都符合农村的特点,符合周围的环境,城市人也是一样。但是不可否认,社会确实有阶层的差异,从全社会来说,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基本代表了“上层”,但是农村基本代表的“底层”。当农村孩子从底层像上层过度的时候,自然而然就会遇到很多的的问题,凸显很多劣势,这种劣势是环境造成的,因为你毕竟成长在农村,你的前十几年很多的特征都符合农村的环境。
这种劣势,本质上来说是环境变化造成的,是由底层的“农村环境”向上层的“城市环境”过度的时侯表现出来的,本质来说一种不适应性。
从更加宏观的角度来看,城市代表了一种未来文化和生活的方向(因为这里集聚了最优秀的人才,最好的教育,更多的交流等等)。所以农村的孩子可以说就有一种天生的“劣势”。当然这种劣势是一种宏观上来说的,对于个体来说照样会有很多的机会。
如果农村小孩想要融入城市的生活,必须抛弃一些以前自己的技能和思维方式,这对农村小孩来说也是一种很大的时间成本,伴随着价值观的激烈变化。这就相当于在以前的思维大厦上衍生出一种新的形势可以适应目前的环境,发展处新的技能。
好,我再澄清一个概念,当我们说农村的时候,我们不是说的华西村,也是不说的一些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但是就是住在农村的孩子,而是一种大家理解意义的农村。同样当我们说城市的时候,也并不是指的城市的贫民窟。相反,如果你在农村,但是你父母开明素质很高,周围的同学都是很爱读书,老师很好(当然这些都很概率低),那么可以说你接受的是“城市环境的教育”。同样即便你在北京但是你父母都是典型的小农思维,周围的环境也很恶劣,那么你的环境比农村还要恶劣。
我也不是强调一种必然的环境决定论,不过这种影响还是很大的,当然我知道的很多农村有出息的人,基本生长的环境都不是很差,而且自身努力包括运气都很重要。我们不要一味的埋怨环境,但是我们不能无视环境。
所以如果你是农村人想要改变自己的劣势你可以选择:
1:虽然处在农村,但是尽量给自己营造一个比较好的环境,比如:多读书就好像让你天天和高人交流,扩大视野,这比听村口的大爷天天讲故事强多了。
2: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可以说是内部环境。不要给他人带太多的道德枷锁,农村孩子更容易有各种处女情结什么的,更容易用道德评价表人。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尤其是那种小农生活带给自己的,虽然有时候你知道这种思维难以改变,但是你一定要意识到那是错误的,或者不让其影响你。
7.城乡教育孩子的差异 篇七
(一) 地理位置。
广州市是广东省省会, 是广东省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和文化的中心。广州市地处中国大陆南方, 广东省的中南部, 珠江三角洲的北缘, 接近珠江流域下游入海口。广州是中国远洋航运的优良海港, 同时又是京广、广深、广茂和广梅汕的交汇点和华南民用航空交通中心, 因此, 广州有中国“南大门”之称。
(二) 行政区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广州市的行政隶属关系和行政区划设置, 有过几次较大的变动和调整。2005年经国务院批准后的调整了行政区划。调整后的行政区划, 广州市辖越秀区、海珠区、荔湾区、天河区、白云区、黄埔区、花都区、番禺区、南沙区、萝岗区10个区和从化市、增城市2个县级市。
(三) 广州市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2010年广州市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 达10604.48亿元, 同比增长13%, 比“十一五”预期目标增加1105亿元, 比2005年翻了一番多。预计人均生产总值超10万元, 比“十一五”预期目标增加1万元以上, 比2005年增长74%。财政总收入3348亿元, 同比增长26%, 其中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872.65亿元, 同比增长24.2%, 分别是2005年的2.23倍和2.35倍。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23953.96亿元和16284.31亿元, 均比2005年翻了一番多。
二、广州市城乡差异比较与分析
(一) 广州市各区县生产总值比较。
由于2005年广州市从新调整了行政区划, 所以本文采集的数据从2005年开始。
资料来源:广州市各区县政府工作报告。
资料来源:广州市2009年统计年鉴。
从表1、表2数据分析可以得出, 广州市各区县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地区不平衡, 各区县生产总值对于全市生产总值所占的比例相差悬殊。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梯:第一阶梯:越秀区、天河区、萝岗区;第二阶梯:海珠区、荔湾区、白云区、黄浦区、花都区、番禺区;第三阶梯:南沙区、从化市、增城市。
资料来源:广州市2009年统计年鉴。
资料来源:广州市2009年统计年鉴。
资料来源:广州市2009年统计年鉴。
(二) 广州市城乡差异基本指标。
1.广州市产业结构和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结构。
从表2、表3、表4三张表格可以明显的看出, 广州市产业结构以二、三产业为主, 2008年二、三产业生产总值比重占到96.6%, 第一产业生产总值微乎其微。这也与三产从业人数比例相互吻合, 2008年广州市二、三产业从业人数占到总从业人数的88.82%。
资料来源:广州市2009年统计年鉴。
通过横向的比较发现, 广州市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 第一产业相对广东省平均水平低很多, 以2008年的数据为例, 广州市的一产从业人员比重为11.18%, 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7.62个百分点。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 广州市分别比全省高1.22和16.4个百分点。这说明广州市的产业结构中二三产业占绝对的主导地位。
2.城乡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及恩格尔系数。
2008年, 广州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差15488.6元, 恩格尔系数农村居民比城市居民高出8.63个百分点。
3.广州市城乡基础设施概况。
2005~2010年, 广州市共投入2539.3亿元财政资金用于改善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 是“十五”时期的2.35倍;新增就业人数341.6万人;城乡“五险”参保人数和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均比2005年翻了一番多。建设保障性住房8.07万套, 惠及24万多城镇居民。2010年,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658元,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2676元, 分别比“十一五”预期目标增加5658元和2876元, 比2005年分别增长67.6%和79%。
三、广州市城乡一体化进程分析
(一) 广州市城乡一体化评定体系。
根据有关学者的研究成果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 综合测度城乡一体化实现程度各指标的实际意义, 将各指标的运行状态分为3个空间, 具体见表8。
U = 城镇人口数/总人口数× 100%
L=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非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100%
设G为总产值 (或总收入) , L为劳动力总数, G1为农业部门产值 (或收入) , G2为非农业部门产值 (或收入) , L1为农业部门劳动力数, L2为非农业部门劳动力数。又设B1为农业部门比较劳动生产率, B2为非农业部门比较劳动生产率。很显然G1+ G2 = G, L1+ L2 =L。则, 比较劳动生产率的数学计算公式: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00%
E = 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 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
(二) 广州市城乡一体化测度结果。
(1) 城市化水平U。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 广东省常住人口为104303132人, 其中城镇的人口为69027813人, 占66.18%。说明广州市城市化水平处于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化过渡后期。 (2) 城乡二元对比系数L。以2008年年末数据为准, 广州市总产值82, 873, 816万元, 为劳动力总数7, 145, 396人, 农业部门产值1, 691, 849, 为非农业部门产值81, 181, 967万元, 为农业部门劳动力数799, 103人, 非农业部门劳动力数6, 346, 293人。
B1=0.1825;B2=1.1029
L=16.55%<45%。
广州市城乡二元结构明显, 处在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过渡前期。 (1) 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I。以2008年年末数据为准, 广州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差15488.6元。城乡居民收入差异为38.82%。从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异系数来看, 广州市城乡二元结构明显, 处在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过渡前期。 (2) 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差异E。2008年, 广州市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3.7%, 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2.33%, E=8.63%。同样说明了, 广州市城乡二元结构明显, 处在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过渡前期。
参考文献
[1].随佳佳, 张铎.北部湾经济区城乡一体化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营管理者, 2011
[2].广州市统计局.2009年广州市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8.城乡教育孩子的差异 篇八
关键词:收入差距;城乡投资差异;农村投资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0)03-0019-05
一、引言
1978年以来,我国普遍实行的农村家庭承包制改革显著提高了农村的劳动生产率,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状况。农副产品价格的提高以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带来的产量上升大大增加了农村居民的收入,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然而,随着农村改革能量的释放和改革的重点由农村向城市的转移,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又呈现出逐步扩大的趋势。在当前经济危机形势下,农村消费市场的扩容对于启动内需至关重要,但是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低下,农村有效需求不足,直接抑制了农村消费市场的扩容,因此如何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缩小城乡差距,对于拉动内需显得尤为重要。
二、文献综述
林毅夫、蔡昉、李周(1999)认为城乡差距和收入分配的不平等,是政府采取的发展战略背离了本地比较优势的结果。[1]李实认为解决城乡收入差距问题,首先应该从体制上解决劳动力市场的分割问题,形成一个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能够使得农民有更多的进城机会,一个平等的就业和公平的收入待遇机会;其次是农村的税费改革有助于缩小收入差距,实行大幅度的税费减免或者完全免除农村的税费;最后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与调整。[2][3]Shi、Guanming、Zheng Yi(2002)运用9个省的健康和营养调查数据考察了收入差距,将不能得到解释的城乡收入差距的42%和小时收入的48%归因于劳动力市场扭曲。[4]Shi、Guanming(2002)用同样的数据进一步研究了户籍制度的影响,发现户籍制度可以直接解释28%的城乡收入差距,而剩余的劳动力市场扭曲的影响则只能由未观察到的因素解释。[5]王永中(2002)认为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日益加剧的根本原因在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作用,其使得农民既缺乏机会公平的权利,也未得到结果公平的权利,要解决城乡收入差距,首先要给农民以国民待遇,其次赋予农民一定的结果公平的权利。[6]World Bank(2003)认为市场的发展有助于削减收入差距,中国早期的农村市场化改革曾迅速提高了农村居民收入,缩小了城乡差距。[7]陆铭、陈钊(2004)基于1987-2001年间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认为城市化对降低统计上的城乡收入差距有显著的作用,地区间人口户籍转换、经济开放、非国有和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参与都是拉大城乡收入差距的因素。[8]王小鲁、樊纲(2005)的研究表明影响城乡收入分配的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增长方面的因素、收入再分配和社会保障、公共产品和基础设施以及制度方面的因素。指出解决贫困和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离不开经济发展带来的收入增加和就业扩大,教育机会不均等是导致收入差距扩大的一个关键因素。目前的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险给中高收入阶层居民带来的收入大于给低收入阶层居民带来的收入,反而扩大了收入差距。政府转移支付对接受地区的农村内和城乡间收入差距有扩大的作用,市场化本身不必然导致收入差距扩大。[9]章奇、米健伟、黄季焜(2007)认为改善社会各阶层实现收入向上流动的机会应该成为农村发展政策的中心,包括帮助农民提供生产率水平和在非农活动中的比较优势、增加人力资本、降低杂费负担等。[10]王少平、欧阳志刚(2007)认为城乡收入差距制约了农村居民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从长期看,我国应着力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投资,一次降低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11]阎大颖(2007)通过二元经济相关理论阐述了市场化进程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积极作用,并通过实证分析得出21世纪以来我国各地区内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与本地区市场化程度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12]尹继东、王秀芝(2008)通过对江西的实证分析显示,由于转移劳动力只能得到其创造财富的较小部分,因而仅有就业转换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不能缩小,反而会扩大城乡收入差距。[13]侯风云(2004)提出并论证了一个人力资本溢出效应城乡两区域模型,从人力资本投资及其溢出的角度对城乡发展差距进行了理论解释。[14]侯风云、付洁、张凤兵(2009)借鉴贝克尔的“家庭收入不平等及世代之间的变动性”理论,构造了一个城乡收入不平等及其动态演化模型,从要素投入的角度将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和政府投入作为基本变量来分析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产生及其动态演变的理论机制。研究表明:转变传统城乡不平衡发展战略,政府加大对农村的人力资本投资将会显著提高当期的农村人均收入;通过逐期传递可以有效缩小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15]
本文认为影响城乡收入差距固然和人力资本投资、劳动力转移、农村税费改革、政府转移支付、社会保障制度、市场化等因素密切相关,但已有的研究都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固定资产投资对拉动地区经济增长和提高地区收入水平的作用,尤其是在“投资拉动型”的我国更是不可忽视固定资产投资这一变量,我国城乡固定资产投资的差异必然会造成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本文就此思路对我国城乡收入差距进行了分析。
三、我国城乡投资和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分析
(一)农村投资和农村收入稳定、快速增长
改革开放30年以来,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提高了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改变了农村的整体面貌。1981年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49.9亿元,2008年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4090.1亿元,不考虑价格因素的影响,28年间,农村固定资产增长了将近100倍,年均增速16.31%。1981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年纯收入223.4亿元,2008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年纯收入4760.62亿元,不考虑价格因素的影响,28年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长了21倍,年均增速11%。 从以上数据和图1可看出,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了蓬勃的生机,给农民带来实惠,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二)城乡固定资产投资和城乡收入不平衡
虽然改革开放来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和农村收入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是近年来,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较低,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城乡固定资产投资差距逐渐拉大。2008年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比2007年增长21.3%,比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分别低4.5和5.3个百分点,农村投资仅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13.9%,而城镇投资占86.1%。 如图2所示,30年来城乡固定资产投资差异总体上呈现出先降低后上升的趋势。城乡固定资产投资的这种差异体现在城乡收入差距上,使得城乡收入差距呈现出和城乡固定资产投资差异比较一致的趋势。
是呈现缩小趋势的,这主要是因为乡镇企业投资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带动了农村投资增长和农民增收。第二个周期是1990-1999年间,城乡投资和城乡收入差距呈现扩大的趋势,这主要因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转移到以城市为中心,全社会投资呈现出以特区投资、沿海地区投资和开发区投资为重点,农村投资被边缘化。第三个周期是2000-2008年间,城乡投资差异和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这一周期有一点需注意,从2004年开始,城乡投资差异呈现出越来越大的差异,而且这种差异的速度是逐年递增的,但是同期城乡收入差距却保持相对的稳定。出现此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随着城市改革的深入和资源在城市的集聚,城镇投资对拉动城镇居民收入的作用越来越弱,城镇投资的边际收益经历了十几年的递增期后开始出现递减的趋势。由此可初步得出结论:目前在农村投资不足的情况下,适当的将资源从城市转移到农村,不仅不会降低城镇居民的收入,而且能够促进农村居民的增收,即我国现阶段投资和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着越来越大的帕累托改进余地。
四、实证分析
(一)指标的设计和数据来源
1.城乡投资差距。城乡投资差距=城镇固定资产投资
/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目前,在以城市为导向的经济政策下,固定资产投资主要集中在城镇,导致农村投资萎缩,农村经济增长缺乏有力的推动力。农村经济无法提升,农民收入水平上不去,最直接的后果即是导致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
2.经济的开放水平。经济开放度=FDI/GDP。经济开放度越高,地区的收入水平也越高。但FDI主要集中在城镇,它的发展有利于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从而扩大地区差异。
3.就业的所有制结构。就业的所有制结构=(全社会从业人员-国有单位从业人员)/全社会从业人员。乡镇企业的发展有效的吸纳了农业剩余劳动力,有利于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16]私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但考虑到我国私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主要集中在城市,因此私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的发展会导致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
4.政府参与经济资源分配的程度。政府参与经济资源分配的程度=财政收入/GDP。目前,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经济政策都是向城市倾斜的,财政收入越高,政府投向城市的资源越多,城乡收入差距也越大。
5.基本建设支出比重。基本建设支出比重=基本建设支出/财政支出。我国的基本建设大量用于城市建设支出,这将导致两个方面的结果:一方面城市大量建设都是由农民工完成的,这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另一方面,城市基础设施的改善又有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提高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这又会扩大城乡收入差距。该指标的系数取决于这两方面的共同作用。
6.财政支农比例。财政支农比例=财政用于三农支出/财政支出。财政用于三农支出比例越高,越有利于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但是在以城市为导向的经济政策下,总体而言我国财政支农比例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这也导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
7.财政用于科教文卫支出比例。财政用于科教文卫支出比例=财政用于科教文卫支出/财政支出。我国政府科教文卫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因此这一指标的比重上升会导致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
8.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劳动力转移从理论而言是进城务工的农村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但是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定义: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农村居民纯收入。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主要来源于非农收入,因此预计该比例的上升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9.城市化水平。城市化水平=城镇总人口/全国总人口。城市化进程总体上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
(二)模型设计
为了实证分析城乡投资差异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本文设定如下的回归方程:
其中:id表示城乡收入差距,即城镇居民收入水平与农村居民纯收入的比例;cxinv表示城乡投资差异,即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与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B表示各个控制变量,其中包含经济的开放水平、就业的所有制结构、政府参与经济资源分配的程度、基本建设支出比重、财政支农比例、财政用于科教文卫支出比例、农村劳动力转移以及城市化水平。在回归过程中,采用逐步回归法找出最能解释我国城乡收入差异的模型。
结合表1的统计结果和统计计量判断标准,本文认为应该选择模型9,但在模型9中,B3、B4、B6、B7在统计上不显著,且D-W值为1.61,模型可能存在着多重共线性。因此本文在模型9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计量回归,采用逐步删除该4个指标的方法,得到的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可知,各个指标的统计是显著的,且不存在多重共线性,因此本文认为用该模型来反应城乡投资差异视角下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是合适的。
(三)实证结论
1.X系数为0.49,在1%水平上显著。在控制其他相关变量下,城乡投资差异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影响是显著的,即当前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政策下,固定资产投资主要集中在城市导致了城乡收入差距的持续扩大。
2.B1系数为8.44,在5%水平上显著。由于FDI主要集中在城市,因此经济开放水平越高,城市居民收入水平越高,城乡收入差距越大。
3. B2系数为3.89,在1%水平上显著。笔者认为乡镇企业的发展有利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缩小,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发展导致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从B2的系数可看出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对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作用力超过乡镇企业对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
4.B3系数为6.47,在1%水平上显著。政府参与经济资源分配的比重越大,政府的财力越雄厚,但是由于政府财政支出主要用于城市,因此财政收入越多,用于城市的支出越多,从而城乡收入差距越大。
5.B5系数为-0.056,在10%水平上显著。政府用于三农的支出,可以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财政支农比例越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越高,城乡收入差距就会缩小。
6.B6系数为2.56,在5%水平上显著。科教文卫支出比例越高,城乡收入差距越高,主要因为城市集中了科教文卫的资源。
7.B8系数为-3.69,在10%水平上显著。城市化水平越高,城乡收入差距越小。
五、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政策建议
(一)加大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力度,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固定资产投资是促进地方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当前我国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不足是限制农村经济增长、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因此,政府应该转移投资重点,加大对农村的投资力度,促进农民增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二)加大对农村的科教文卫支出,即加大对农村的人力资本投资的力度
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投资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固然和固定资产投资不足存在密切的关系,和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不足、农村教育落后也是密不可分的。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是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产生高效益的保证。
(三)加快城市化速度的同时提高城市化的水平
一般来说,一国的城市化水平是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关的,但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却远远落后与经济发展水平。由于我国经济存在着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城市化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有影响,但如果打破这种“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提高城市化的水平,是可以在更大程度上促进城乡收入差距缩小的。
(四)政府要适当兼顾农村经济,平衡城乡的经济政策
当前我国财政支出主要集中在城市,特别典型的是投资以城市为中心,如当前经济危机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如火如荼的进行,但农村投资依然是“冷清清”,这种典型的城乡经济政策的不平衡是造成城乡收入差距的最核心的因素。因此在实行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政策的同时,政府经济政策应当适当的扶持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缩小城乡差距。
参考文献:
[1]林毅夫,蔡昉,李周.比较优势与发展战略——对“东亚奇迹”的再解释[J].中国社会科学,1999(5).
[2]李实.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与收入增长和分配[J].中国社会科学,1999(2).
[3]李实,岳希明.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世界最高[J].理论参考,2005(4).
[4]Shi,Guanming, Zheng Yi.Changes in income inequality and welfare under economic transition: evidence from urban China.[J]. Applied Economics Letters, 2002.
[5]Shi, Guanming. A Directed Search Model of Inequality with Heterogeneous Skills and Skill–Biased Technology[J].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2002.
[6]王永中.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日益加剧的制度成因与对策选择[J].山东经济,2002(11).
[7]World Bank. Globalization,Growth and Poverty[R].Washington D.C: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
[8][16]陆铭,陈钊.城市化——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与城乡收入差距[J].经济研究,2004(6).
[9]王小鲁,樊纲.中国收入差距的走势和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研究,2005(10).
[10]章奇,米健伟,黄季焜.收入流动性和收入分配:来自中国农村的经验证据[J].经济研究,2007(11).
[11]王少平,欧阳志刚.The threshold effect ofthe urban-ruralincome disparity on real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Vol. XXIX, No. 3, August 2007.
[12]阎大颖.中国市场化进程与各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内在联系与影响机制[J].当代财经,2007(10).
[13]尹继东,王秀芝.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基于江西的实证[J].南昌大学学报,2008(5).
[14]侯风云.中国农村人力资本收益率研究[J].经济研究,2004(12).
[15]侯风云,付洁,张凤兵.城乡收入不平等及其动态演化模型构建——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变化的理论机制[J].财经研究,2009(1).
The Study of China's urban-rural income gap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fference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Investment
ZHENG Qun-feng
(Zhong 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Hubei Wuhan,430073 China)
Abstract: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 urban-rural income gap experience the process of narrowed to the overall expansion. This paper selects the 1981 - 2008 dat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fference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investment, studies th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The relevant control variables in the control, based on the empirical analysis, this paper makes conclusion: the differences investment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s one of the main factors that affects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The other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also include open standards, ownership structure, and financial support for agriculture, and so on.
9.城乡教育孩子的差异 篇九
这是一个非常有经验的老师的经验之谈和肺腑之言。“孩子之间的竞争,归根道理是家长综合素质和付出心力的竞争。”“所谓智力,就是阅读能力,而读书是一辈子的事情,重要的是日不间断和兴致勃勃”。每一点都非常赞同。
这些或许就是一个班级孩子差异的真正原因:
1、同一个班级,孩子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家长综合素质和付出心力的竞争。平时不闻不问,考差了大发雷霆,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2、当人们说这个孩子和哪个孩子的不同的时候,其实主要是指这个家长和那个家长的不同。
3、同在一个班级,教是一样的教。如果你没有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没有尽到做家长的责任,不要向孩子提学习要求,更没有资格责备他们。
4、当你觉得付出没有得到充分回报的时候,要这样想:如果我不做,孩子的潜能将更不能发掘。然后心平气和做该做的事。
5、作为教育者,要想让孩子爱学习,必须自己先做读书人。教师如此,家长也是如此。
6、如果希望孩子好,那就先成为读书型的父母,从今晚做起,和孩子一道安静地看书。如果你不能在书桌前坐半个钟头,又如何要求孩子每天从早到晚坚持五六个小时的艰苦学习呢?
7、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越应当阅读。
8、无论是基础知识,阅读还是写作,提高能力的根本途径都是课外阅读。
9、所谓智力,就是阅读能力。
10、一次考试分数的高低是偶然的,可是家长是否负责任,却必然地决定了孩子发展的方向。教师的一视同仁总是相对的。对于教育责任感特别强、能与教师紧密配合的家长,教师对他的孩子自然要特别关注一些――这很公平。因为没有家庭配合,教师努力全然是做无用功。
11、学生取得优秀成绩所依赖的,除了天分,更多的是自控力、专注性和求知欲,这些素质,对于孩子的成长,太重要。
12、作为教师,我们比谁都知道分数的重要性。可是,那比分数更重要的,我们时刻不敢忘记。第一,身心健康;第二,正直勤勉;第三,面对困难,具有独立战胜的勇气和能力。
13、对于那些多动和富于攻击性的孩子而言,最不幸的是他们自己,天长日久,他们会成为人群中不受欢迎的孤独者。当然,教师会竭尽全力,不让这种情况发生。作为家长,对此更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家很任性”这实在是家长自己应当深刻检讨的事情。现在的孩子,性格成型早。希望父母高度重视,及时扭转。否则,学校教育的效果只能被抵消。
14、“对于教师而言,真正的志同道合者,存在于家长中。当大家都动起来,群策群力了,这才叫厉害!”有人说老师带的不是一个班,而是两个,一个是学生班,一个是家长班。
15、三分之一的家长积极行动,步步紧跟;三分之一的`家长虎头蛇尾,勉强应付;三分之一的家长基本没有能力跟得上。而这,就是及格、良好、优秀拉开档次的主要原因。”
16、孩子学习是艰辛的,这是一个爬坡过程,一旦上了路,对于您的家庭、对于教师,都是一件幸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自然要竭尽全力引导、帮助他们,如果能再得到家长的帮助,那孩子将多么幸福。
17、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看起来没有差别,六年之后,他们将会很不同。
18、不要着急,不要攀比,不要企望一口吃胖,不要提出超越孩子接受能力的要求。读书是一辈子的事情,重要的是日不间断和兴致勃勃。只要他在读,只要他这周比上周进步就值得高兴,就应当鼓励。
19、一天一小步,一周一大步,一月长一截――一学期就在全然不同的两个档次了。资质相同的孩子,摊上不同的父母,其发展也就不一样。
20、家长都希望教师多提问自己孩子,惟恐孩子发言表现的机会比别人少。其实,对于孩子来说,首先需要学会的是倾听――这才是学会学习的关键。没有了静听和沉思为前提,所谓“积极发言”,只是为表现而表现的低效闹腾而已。
21、一次考试的分数不重要,重要的是知识掌握了没有,更重要的是孩子是否喜欢读书。即使从应试的角度考虑,从长远来看,读书也是所有功课植根的土壤,他的贫瘠与丰厚,关系实在重大。
22、让学生直面学习中的困难,打破快乐轻松学习的神话,这是每一个明智的师长要做的事情。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收获的,将不仅是知识,更有毅力、恒心,克服困难的勇气等重要的非智力因素。
23、养育养育,在物质条件相对富足的今天――父母责任更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抚养。
10.城乡教育差距拉大的困惑与思考 篇十
——对耒阳市城乡教育情况的调查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它不仅联系着千家万户,而且关系到一个民族的命运,乃至一个国家的兴衰。近20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城乡教育得到了飞速发展。但由于城乡贫富等差距的日趋扩大,城乡教育差距也有拉大的趋势。最近,耒阳市城调队对我市城乡教育的现状开展了一次重点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城乡教育的现状不均,存在的问题较多,特别是实施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困难重重。
一、耒阳城乡教育的概况
耒阳市现有各级各类学校512所,在校学生156197人,其中农村438所,占85.5%;义务教育阶段学校504所,在校学生136411人;其中:初中76所,在校学生57692人,小学427所,在校学生78719人。把农村义务教育单列出来,则有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436所,占86.5%;在校学生93753人,占68.7%;其中:初中58所,占76.3%;在校学生40266人,占69.8%;小学378所,占88.5%;在校学生53487人,占67.9%。高中属于非义务教育,目前我市现有高中10所,其中农村只有2所,仅占20%。全市现有教职员工10160人,在职教职员工9086人,其中初中教师4918人,小学教师3456人。
据调查了解,耒阳市基础教育的发展,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于1998年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与此同时,素质教育全面推进,高中教育取得重大突破,民办教育蓬勃发展,教研教改及其他工作均取得了显著成效,我市教育总体上呈现出良性发展的态势。去年,城乡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7—15周岁残疾儿童入学559人,入学率达90%;小学生年辍学率为0.5%,巩固率达99.5%,初中年辍学率控制在2.8%以内。但是,由于我市教育基础差、底子薄,加之由于受有关农村经济政策的调整与改革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农村教育仍然是整个教育的薄弱环节,特别是义务教育举步维艰,现有高中办学条件很难适应扩招需要等诸多问题,给我市农村教育工作蒙上了一层阴影。
二、城乡教育的现状
近几年来,耒我市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各种原因,目前城乡教育存在的问题较多,其形势不容乐观。
据调查,当前我市城乡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教育经费运转难以为继。一是农村教育经费因政策性减免无法弥补。农村税费改革后,取消了农村教育费附加、教育集资、教育“口子费”,每年减收6000余万元,这笔原由农民承担的教育经费无任何补充渠道。二是教育投入相对不足。尽管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在逐年增长,但从支出结构看,投入的绝大部分是用在“保工资”上,教育投入涨幅逐年递减,教育投入的增长赶不上教育支出的增加。如2003年教育经费总投入较2002年增长8.87%,其中市本级财政拨款增长仅0.6%;2005年,我市财政对教育的预算总额为10248.5万元,其中工资9532.9万元,占93%;专项经费480.3万元(其中包括“危改”资金245万元),只占5%。三是教育负债严重。目前,我市农村中小学规模普遍较小,学校“一无两有”现象越来越严重;教师待遇偏低。2003年全市负债学校达31.2%;2004年全市教育负债总额达4600余万元,其中两所省示范性高中即一、二中负债均在千万元以上。四是拖欠教职工工资现象严重。2003年全市拖欠教职工工资1818万元,到2004年4月止,市财政累计拖欠教职工工资9262.57万元。五是公用经费入不敷出。税费改革后,市财政在安排教育经费时,未安排学校及教育局机关的办公经费,教育局只有集中中小学的专项经费用于学校的重点工程建设和教职工福利,致使公用经费年年亏空。
——农村教师队伍现状堪忧。一是农村教师队伍青黄不接。2005年,全市农村小学教师45周岁以上共计2628人,占整个小学教师总数的52.5%,这批人将陆续退休。40周岁以下的共计1613人,占总数的33.2%。这足以说明,农村小学教师年龄严重老化。二是农村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我市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组成是“三分天下”:即民办教师,招工、补员、军转、双招教师,大专院校毕业生三种途径进入教师队伍。三是农村教师结构极不合理。目前,我市农村中、小学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等学科专任教师严重短缺,外语、物理、化学教师多是“半路出家”。这种现象造成了农村中、小学音、体、美、信息等课程难以正常开齐,理、化、外等课程教学质量无法保证。四是高中教师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我市现有高中教师794人,按省普通高中教师和学生的配置比例为1:13计算,以2005年下期为例,全市初三毕业学生,按比例升入普高6982人,加上原有的高中学生8531人,共计15513人,需高中教师1193人,当年缺编420人,这种现象在农村中学尤甚。农村中学拔高用人现象普遍,一大批中专生正在挑起初中教学的大梁,有的甚至一拔再拔进入高中课堂教学。五是骨干教师外流严重。外流有四种,即外调、外借、考研和离职。2004年,我市教
师外调到党政机关及外县市共82人,外借到科局39人,此外,每年全市考研外流教师20余人,全市已累计擅自离职到外地谋高薪职业120余人。六是教师分布极不平衡。我市教师队伍分布存在四大怪圈现象,即“城区堡垒圈”,“城郊挤压圈”,“中心地带富余圈”,“边远山区奇缺圈”。七是教师健康状况令人担忧。我市大多数教师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以2004年为例,每学期请病假人员达120余人,在职死亡人数13人;教师职业病发病率呈上升势头,“有病拖医”的现象大量存在。
——农村教育质量提高遭遇壁垒。一是德育工作滞后,学生道德水准下降。在应试教育惯性心理的影响下,我市95%以上的农村初中学校都未按要求开展德育活动,把德育活动贯穿于整个教学全过程的学校更是微乎其微,再加之我市家庭教育、社会公德教育水平不高,致使部分学生的道德品质下降,在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下,误入歧途者不少。小学受办学条件的制约,德育活动的开展率更低。二是素质教育未能深入推进,教育教学质量不高。目前,我市教育在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双重夹击下,渐成畸形:高中教育完全以应付高考为最终目标,初中教育以升重高为主,最严重的是小学教育缺乏导向。一方面在素质教育的推动下,大多数学校已不再高度重视学生文化成绩的好坏;另一方面受师资等因素的制约,素质教育流于形式。这样一来,就形成了小学教育管理松散、学生文化素质普遍偏低,个性得不到良好发展的局面。以2004年小学毕业素质测评为例,我市总及格率只有37.3%,总优秀率只有1.84%。而小学教学质量的低下几乎断了我市教育教学质量整体提高的后路。
——农村学生中途辍学现象存在。近几年来,“读书无用论”思想在农村家庭有所抬头。几乎所有的农村学生家长把读书当作跳出“农门”的一种捷径。然而,受教育乱收费、特别是高校高额收费、“不包分配”的教育分配体制等原因的影响,许多农村学生家长只求子女混个初中文凭即可,而对读重高甚至升大学只能望“校”兴叹,不敢奢求。因此,部分农村中小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甚至中途辍学,过早流入社会或者进入外出务工经商的行列。近几年来,我市农村初中学生的辍学率每年均达2.8%,无法达到衡阳市提出的初中在校生年辍学率控制在2%以内的目标。
——农村教育形势整体下滑。由于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学生人数减少等因素的影响,农村中小学校规模呈逐年下滑趋势。据了解,目前一些村小学、乡中学因学生家长进城务工经商导致学生人数锐减而不得不裁班并校,少数村原有的村小学已名存实亡。
三、城乡教育差距拉大的困惑
据调查,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农村教育质量因势下滑,城乡教育差距呈逐渐拉大的趋势。当前,响应党中央亲民政策的号召,我省将农村免费义务教育纳入省政府“十一五”规划,并
将从2007年起开始组织实施,但就耒阳市当前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教育基础而言,尤其是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实行完全免费义务教育不可避免地将引发一定的“阵痛”,实施过程中也将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主要表现为:
1、现有经费运行机制将面临崩溃。税费改革前,农村教育投入的渠道有:中央及省补助资金、地方财政拨款、城乡教育费附加、教育捐款集资、学校勤工俭学收入、学杂费收入、其它专项补助资金、地方教育基金等,其中主要是中央及省市补助资金,地方财政拨款、城乡教育费附加、教育捐款集资四条主要渠道。目前,农村学校的经费来源主要有三个:杂费收入、寄宿生生活费、勤工俭学收入(主要是商店)。作为农村学校建设和危房改造经费主要来源的城乡教育费附加和教育集资已被取消,在实行“以县为主”的教育投入体制框架内,县级财政成了“吃饭”财政,乡镇教育投入几乎为零,在生源大量减少,勤工俭学收入微乎其微的情况下,学杂费收入成了教育部门和各学校保持运转的主要渠道。还没有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农村绝大部分中小学校都已经是负债运行,为了弥补公用经费不足,教育部门不得不挪用一定专项经费进行开支。如果实行免费义务教育,政府的财政压力是相当大的。
2、农村教育资源矛盾将更加突出。首先,办学条件的改善将举步维艰。学校在保运转、保基本福利都力不从心的情况下,根本不可能拿出钱来进行学校基本建设。当前,农村学校大都建于20世纪70、80年代,以土木结构为主,历经风雨,相当一部分已成为危房。尽管年年搞“危改”,但还是力不从心。中央、省市转移支付资金对于点多、线长、面广的学校基本建设和危房改造只能是杯水车薪。
其次,信息化和现代化建设将任重道远。实行城、乡教育均衡协调发展是教育界当前的紧迫任务。农村义务教育本来就落后于城区义务教育,要帮助农村义务教育赶上城市义务教育的步伐,加快农村义务教育信息化建设,抢占现代教育制高点,促进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共享,是实现农村义务教育跨越式发展的便捷途径。这需要实现农村义务教育的技术和装备现代化,在办学条件本来就落后的广大农村这是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需要强大的教育资金作后盾。如果是实行完全免费义务教育,这笔装备资金得不到可靠保证,农村义务教育的信息化和现代化建设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此外,学校布局调整与资源配置也等米下锅。随着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的有效实施,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推进,农村义务教育过去那种一村一所小学、几个村一所初中的格局必须打破。尽管我市通过几年的努力,撤并了一大批学校,整合了分散的教育资源,但是问题也层出不穷,一方面撤销的学校人去楼空,形成了资源浪费。另一方面保留的学校规模扩大,重复建设,加之偏远山区孩子就近入学不方便,护送孩子上学需要
添置设施设备,还要建设寄宿制小学等等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我市新一轮布局调整的任务还相当艰巨。如果实行免费义务教育,新一轮布局调整与资源配置所需经费投入理当形成有效的保障机制。
3、农村教育教学质量将因势下滑。耒阳市现有的教师队伍已存在多种不良境况。推行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后,师资将更难以保证。首当其冲的是边远山区教师将奇缺。在城镇化进程中,许多农村教师流向了城区,我市农村学校尤其是偏远山区学校教师编制已严重不足,许多偏远山区学校不得不自行聘请少量代课教师以满足需要。至2007年,随着初中生源高峰的回落,新一轮小学生源高峰的到来,部分山区学校学生人数将会增加。加之实行免费教育,农村学校的生源还会有大的回流,而教师数量没有增加,相反因为经费来源切断,不但不能聘请新的代课老师,现有代课教师也不得不清除。我市农村小学教师将大量缺编,师资与学生人数及教育发展的矛盾将更加突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根本没有保障。
边远山区学校本就自然环境差,生源不足,如果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学校经费会更加紧张,工作会更辛苦,生活会更清苦,教师福利待遇会更低,积极性更难以调动,又会形成新一轮教师流失。即使没有门路能够留下来的教师也会因为工作任务重,没有时间和专项经费参加学习培训,而变得知识老化、观念陈旧、思想保守、技术缺乏。面对风起云涌的素质教育、课程改革、教学创新和信息化世界,他们会感到束手无策和无所适从,从而导致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在农村中小学实施起来困难重重,农村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将更难以提高。
四、建议与对策
针对耒阳城乡教育差距拉大及实行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须未雨绸缪,通盘考虑,并在经费保障、教师队伍建设、教育管理、机制改革等方面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以确保农村学校平稳过渡到免费义务教育阶段,并促进全市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落实农村免费义务教育的政府责任。市委、市政府要在全市范围内营造“人民教育政府办”的舆论环境,督促各级政府切实担负起发展义务教育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各级政府领导特别是主要领导要充分认识办好农村义务教育的重要作用,要明确优先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是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各级政府要强化主要领导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意识,要像抓经济工作一样建立任期义务教育发展目标责任制;要将一个地方教育发展的水平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水平结合起来作为考核一届政府和班子政绩、奖惩和任免官员的重要依据。对那些任期教育发展目标未完成或完成不好的政府官员要实行责任追究。只有这样,才能建立比较完备的农村义务教育发展责任体系,才能真正落实“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农村义务教育办学体制和“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除此之外,还要对全市教育工作者进行理念洗脑,形成正确的导向,督促他们将教育发展重心向义务教育阶段倾斜。各教育单位要通过完善制度,加强管理,立足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以家长为本,切实降低义务教育成本。比如对接受农村义务教育的学生年龄、地域、就读学校做出明确界定,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回流到农村学校就读,原则上应该回到其户籍所在乡镇、村级学校就读,对辍学后返读的,应界定其入学年龄。城市户口到农村学校就读应严加控制。要规范各学校招生秩序,严禁跨片、跨地域招收学生。要建立规范完整的在校学生及流动学生档案。
2、建立农村免费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要实行完全意义上的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关键还是在于建立合理完善的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保障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切实解决义务教育长期投入不足的问题。要建立这种保障体系,必须建立与现行财税体制相适应的各级政府分级合理负担的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新机制。一是要争取上级转移支付资金向农村义务教育倾斜。主要是要调整县级以上政府的财政支出结构,争取上级资金对市本级危房改造及其他重大教育项目建设的支持。在此基础上建立规范的发展农村义务教育专项转移支付制度,以确保全额用于农村教育。二是要建立各级政府在发展农村义务教育中的投入分担机制。主要是制定市、县、乡(镇)三级地方政府用于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比例和最低标准,促使他们依法担负起发展农村免费义务教育的责任。三是要坚持依法筹资办学。我们在认真落实各级政府办学责任的同时,还要积极发动社会力量捐资助学、捐款兴教,充分吸纳民间资本,用于学校基本建设和危房改造。四是要增强教育的自身“造血”功能。根据我市教育底子薄、基础差的特点,教育部门和各学校应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发展勤工俭学事业,做大做强校办产业,借助市场力量,弥补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不足。五是要作好教育经费预算,加大投入保运转。要在确保农村义务教育投入逐年提高的基础上,把推行农村免费义务教育所形成的公用经费缺口及未按规定拨付的生均公用经费纳入市财政预算。六是要完善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监督机制,提高资金投入效益。要加强审计,通过审计加强对学校经费的监管。七是要澄清学校债务底子,千方百计地为学校消赤减债。实行全免费后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要保持正常运转,就得建立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债务的有效机制,务必要在实行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前采取奖、罚、补等各种软硬措施帮助各学校清老欠、断新欠;在清理债务上,要克服阵痛,不留后患。
3、优化农村免费义务教育的发展环境。如何为农村免费义务教育保驾护航,明确责任是前提,加大投入是关键,优化环境是保障。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相对较差,首先是地方政府重视程度不够,义务教育发展氛围受到影响,导致部门支教、群众兴教助教的热情受影响;其次是教育部门受制约因素多,在义务教育经费本身难以为继的情况下,向教育部门摊派、罚款
等伸手要“钱”的多,学校是任何“诸侯”也得罪不起,只好花钱消灾,义务教育长期处于弱势地位;再次是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受到周边环境干扰的因素多,地痞地霸、黑恶势力强揽建设项目,插手学校食堂商店经营、违规开设网吧、电游室,甚至侮辱殴打教师学生,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损害学校教师、学生合法权益。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优化义务教育发展环境。一是要加大教育执法力度,营造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舆论氛围,形成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正确导向。二是要规范职能部门的执法行为。任何部门和单位都要把兴教作为己任。三是要制定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建设危房改造和危房改造用地、基建项目审批等有关优惠政策。四是要重拳整治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周边环境。市公安、文化、监察、环保等部门要采取联合行动,定期不定期地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周边的各种娱乐场所及污染源进行清理整治,市劳动部门要严格查处本市区城内各企业招收童工的事件,并严厉处分。乡镇办事处派出所要对冲击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人员进行严厉打击,维护学校稳定。
【城乡教育孩子的差异】推荐阅读:
我国城乡教育差异性研究08-26
关注孩子的个别差异教育随笔09-24
义务教育城乡均衡07-24
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2014年度甲级城乡规划编制资质核定结果的公告09-07
中俄两国教育体制的差异及学术交流09-24
城乡规划的社会学06-24
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城乡一体化07-13
浅析中西方教育差异09-06
中美家庭教育差异论文09-14
中西方教育理念差异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