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说课稿一

2024-06-12

解决问题说课稿一(精选10篇)

1.解决问题说课稿一 篇一

《数的产生》说课稿

张川县恭门中心小学

马小梅 一.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数的产生》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这单元的主题是大数的认识,也是本册教材的起始单元,是在学生认识和掌握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习的。生活中大数广泛存在,对大数的认识既是万以内数的认识的巩固和扩展,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之一。这部分内容包括亿以内数的认识,以及它的读、写、大小比较、近似数等。在学生已初步了解和掌握了大数的一些基本知识以后,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更加熟悉,在此基础上,再安排学习数的产生这部分内容,从教材编排上达到了循序渐进,利用已知的知识了解数的产生,认识就更清楚了,兴趣就更浓厚了。数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教材中列举简单的事例进行说明,使学生对数的产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又展示了古代人们如何记数、如何逐步发明各种计数符号等,直观形象地介绍了数的产生、发展的历史。在此基础上介绍了自然数概念的含义和特点以及十进制计数法。记数方法有多种,十进制计数法是最常用的一种记数方法。这部分内容的安排也为前面大数的认识和亿以内数的读写做了一个拓展与延伸,使学生更清楚的了解数的产生的渊源,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学生的思维,并作为亿以上数认识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根据本节课内容的特点,确定教学重点为数的产生过程,教学难点是理解十进制计数法的意义。

二、学情

经过第一学段数的认识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大量的关于数的认识的直接经验,尤其对万以内数的组成和计数单位等有了较深的了解,这就为将数的知识扩充到万级、亿级做好了铺垫。也为学生了解数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将激起学生了解大数产生过程的兴趣和探究大数产生、发展历史的欲望。加之四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认知水平,能够通过自己查找资料,翻阅书籍了解所学的知识,抓住学生这一特点,在教学中,我将引导学生亲历知识的生成过程,有效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完成目标而采取的活动方式的组合。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思维特点,这节课我根据新课程的理念,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启发开拓思维,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中进行生动、有趣的学习,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以教材定教法,以教法定学法”的策略告诉我们,学法和教法是和谐统一的,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过程中通过多种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亲身体验,诱发他们内在的潜力,使他们善学、乐学,不仅学会,而且会学。在教学中,我营造的是一种平和的宽松的学习氛围,师生平等的对话和交流,把数学教学定在有意和无意之间,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得发展,在理解中获得兴趣,在实践中获得提升!

四、教学目标

1、通过自己搜集资料,了解数的产生以及记数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

2、通过介绍数的产生,给学生建立自然数的概念,并了解自然数的一些性质和特点。

3、理解掌握十进制计数法的含义,认识含有三级数位的数位顺序表及相应的计数单位。

课前准备:学生搜集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同学们平时最喜欢吃的水果有哪些呢?(学生积极踊跃的发言)

2.以小组为单位,把你们喜欢吃的水果做一个统计,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来记录。

3.交流记录的方式。(有文字、对勾、圆圈、笑脸、数字等等)

板书:

数的产生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学生最喜欢吃的水果开始,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参与和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更能激发学生的潜力和求知欲望,从而引发学生善于发现,善于思考。用学生喜欢的方式记录这一环节的设计为了解古时人们如何记数做了铺垫,从而自然地引出数的产生,达到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1.古时候人们是怎样记数的? 学生交流搜集的资料.2.全班交流。

3.教师相机补充内容(课件展示)

用实物记数、结绳计数、刻道记数、符号记数等。

【设计意图: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课程标准学习数学的基本方法。通过交流,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更多、更好、更全面的了解数产生的过程,充分调动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在探索中得到发现,在交流中达到共识。】

(三)运用已知,感受新知。

1.通过以前和现在记数方法的对比,了解自然数。明确自然数的概念以及知道最小自然数。

2.学习十进制计数法

①了解其他进制。

古代有十进制计数法,还有十二进制计数法、十六进制计数法等等。由于十进制计数法比较方便,最后逐渐统一采用十进制计数法。

②运用知识进行迁移,理解十进制计数法的概念。

▲出示已学的计数单位。▲出示新的计数单位。③练习读写大数。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用学生平时所熟知的知识学习新的知识,利用知识的迁移,便于学生理解新的概念。】

(四)回顾总结,拓展延伸。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在生活中,寻找大数,读写大数。

【设计意图:教材的运用需要整体把握,系统设计,在学生认识了大数以后,再了解数的产生,让知识有了层次性,也更易于学习掌握,同时让课堂知识向课外延伸,让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接轨。】

2.《解决问题》说课稿 篇二

教材:六年级上册P20

各位老师,下午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20页的例2《解决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

我要回答的问题有:

1、新课标对问题解决有什么要求?

2、例2的编写意图是什么?

3、我是如何进行例2教学的?

先回答的第一个问题:新课标对问题解决有什么要求?

解决问题作为体现小学数学教育“过程与方法”目标,其要求贯穿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过程之中,贯穿于整个数学教学的始终,主要是使学生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目标的实施,按照新课程的要求,结合教学内容,努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四个意识”。

首先,是突出问题意识,要求学生能从具体情境与社会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教学问题,能综合运用一些数学知识加以解决。

第二,是加强策略意识,使学生能探索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获得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第三,是重视合作意识,要求学生从事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活动,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

第四,是提倡评价与反思意识,使学生能初步判断结果的合理性,经历回顾、整理解决问题过程和结果的活动。

我要回答的第二个问题是:

例2的编写意图是什么?

我打算分三步来介绍:

第一步:教材的逻辑起点在哪里?

教材是在学习了例1的知识,理解和掌握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这一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基础上,学习解决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问题,此例题既是对旧知识的延续,又是学习新知识的起点。

第二步:例2的编写思路是怎样的?

教材从绿化造林可以降低噪音这一环保问题引入,出示情境图:公路上汽车的噪音有80分贝,经绿化隔离带后,噪音降低了1/8。从而提出问题:现在听到的声音是多少分贝?

很显然,此例题反映的是整体与部分的比较关系,即知道一个部分量是总量的几分之几,求另一个部分量的问题。

教材呈现了两种基本方法:

一种是先求出一个部分量,再用总量减去这个部分量,求出另一个部分量;另一种是先求出要求的部分量占总量的几分之几,再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求出这个部分量。

第三步:两种解法的区别在哪里?

教材中以一句“两种思路有什么不同?”提示教学中要求学生对两种思路进行比较。发现两种思路体现两种不同的思考方法,不同的解题模型。第一种可以归结为“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的解题模型,第二种可以归结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解题模型。通过比较,使学生加深对两种思考方法的认识,同时培养学生比较、归纳的能力。

我要回答的`第三个问题是你是如何进行例2教学的?

根据新课标对问题解决的要求,我打算分3个步骤进行教学:

一、 情境引入、提出问题,突出问题意识。

根据例2的编写意图,我将例2改为下面两道例题:

1、北京常规双飞六日游原价元,现在降低了1/5,现在的价格是多少元?

2、北京国庆专线双飞五日游原价1800元,现在提高了1/6,现在的价格是多少元?

我这样改写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体现整体与部分量之间的两层关系,即总量减去一个部分量等于另一个部分量;部分量加上部分量等于总量,从而进一步整合例题的教学目标,完善此类问题解决的基本结构,这一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处理,体现了教师应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

在教学中,我先出示两条数学信息:

1、北京常规双飞六日游原价2000元,现在降低了1/5

2、北京国庆专线双飞五日游原价1800元,现在提高了1/6

然后提问:看到这些信息,你最关心的会是什么呢?学生自然就会想到现在的价格会是多少呢?通过让学生根据相关联的信息,提出问题,并将信息和问题完整地叙述出来,同时出示例题。

这一环节,让学生根据信息提出问题是为了加强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能从数学的角度去尝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是基于对学生数学意识的培养。

二、 尝试解决、建立模型,加强策略意识。

首先解决第一个问题,先让同学们尝试画线段图,再来解决问题。画线段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为了培养问题解决的策略意识,因此,这里我想利用线段图辅助理解题意,从而把握数量关系。

同时,我也请两位学生上台进行板演,画出线段图并列式计算。

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的解法可能会出现这样两种,2000-2000*1/5=1600(元) 2000*(1-1/5)=1600(元)

先对第一种方法进行交流:我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在了解了学生的想法之后,要求学生明确第一步(2000*1/5)在算什么?为什么这样算?让生说清楚 2000元是什么,1/5是什么,降低了谁的1/5?同时把“降低了原价的1/5”这句话进行板书,并让多个学生说一说。通过这样一说,使学生明确这种方法先求的是降低的价格,用原价减去降低的价格,求出现在的价格。从而建立了总量减去一个部分量等于另一个部分量的解题模型。

对第二种方法的交流:在教学中,我让该生先向大家介绍一下方法,然后抓住重点进行提问:1-1/5在算什么?希望学生说出“现价是原价的几分之几”,并让多个学生说一说“降价1/5,就表示现价是原价的1-1/5,即4/5。”通过师生间的互动交流,使学生明白,要求现在的价格,就是求原价的1-1/5是多少?所以先求“现价是原价的几分之几”,再用分数乘法的意义求出现在的价格。在充分经历解题思路复述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交流与合作的意识。

对于第二个问题,我想重点应突出两个功能:一、巩固强化以上两种不同的解题方法,建立两种不同的解题模型;二、加强求比“1”多(少)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两种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的对比。

因此,在教学中我想可以让同学们像刚才一样,先试着画线段图来解决,然后和同桌交流想法。

在反馈交流过程中,学生也会提到以上两种方法。对于第一种方法:我会重点突出提价1/6的具体含义,使学生明确其实就是提高了原价的1/6。再用原价加上提高的价格等于现在的价格。

而第二种方法,使学生明白,要求现在的价格,就是求原价的1+1/6是多少?所以先求“现价是原价的几分之几”,再用分数乘法的意义求出现在的价格。

由于两种方法和第一个问题相类似,这里不再赘述。

三、比较分析、加深认识,增强学生的反思意识。

这里的比较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我让学生对两种解题方法进行比较,其次对两种题目类型进行比较。

对于两种方法的比较:是在以上两种解法梳理的基础上,我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让学生明确两种方法都是把原来价看做单位“1”,都需要求原价的几分之几。第一种方法是根据已知条件先求出原价的1/5是多少,即降价多少,再求出现在的价格。第二种方法是根据问题直接求现在的价格是原价的几分之几,再求出现在的价格。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体现了两种不同的数量关系,就有了两种不同的解题方法。通过比较增强学生的反思意识,达到对两种方法的真正理解。

3.《用除法解决问题》说课稿 篇三

1、使学生学会运用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初步理解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

2、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并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重点: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提出并解决用乘除两步运算的数学问题。

难点:初步分析用乘除两步解决的问题的数量关系。

教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同学们,看今天的数学课,老师为你们带来了谁?

(课件出示一个导游姐姐)

今天我们就跟着她去春游,好不好?同学们,春游中也有许多数学问题,今天老师就与大家一起去研究,好吗?你们看,在去春游的车上,这个导游姐姐想出几道题考考我们,你们愿意吗?请同学们注意看题。

(课件出示题目:

1、今天我们有48个同学坐车,6人坐一排座位,需要几排座位?

2、参加春游的男同学今天打算分组活动,他们分成了7组,每组4人,参加春游的男同学共有几人?)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导游姐姐出的题目一点也难不倒我们,是不是?我们都非常高兴,一路上说说笑笑,旅游车很快就来到了游乐场,这时,我们发现有所学校一年级的小朋友也去春游了,他们玩了一些什么项目呢?猜猜他们先玩了什么,再玩了什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可是,他们在玩的时候遇到了困难,是什么困难呢?你们能帮这些小弟弟、小妹妹解决吗?

1、出示图画,让学生看图,说信息。

(1)先观察两幅图,前、后两人互说信息。

(2)派代表在班上汇报图意。然后让学生思考:我们这么多人,是指哪些人呢?

(3)先独立思考再前、后两人讨论:要想知道需要几辆碰碰车?必须先求出什么呢?

(4)派代表交流讨论情况。那么我们可以从哪里知道他们有多少人呢?学生尝试解答整个问题并分别请不同方法的同学汇报,然后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最后引导学生小结刚才是怎样解决问题的并揭示课题。

2、学习脱式以及运算顺序

(1)如果有学生列出了综合式:463=8(辆),则按下面步骤学习脱式写法:首先告诉学生这个式子的计算还有另一种书写格式,请大家看课本59页自学,然后问:谁愿意教老师怎么写?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板书时故意对着4写=,看学生是否有意见,等学生提出修改意见,可再强调一下:原来等号要往前写一格,再用彩笔板书。

(2)如果没有学生列出综合算式解答,则引导:能将这两个算式合成一个算式吗?接着再按(1)那样学习脱式写法。

三、巩固练习,应用提高

1、小导游对大家刚才乐于帮助小朋友的表现相当的满意,接下来就带我们去玩游乐场所有的项目。

(课件出示整个游乐场的玩项并且每项都标有价钱)

(1)你最喜欢玩什么项目?你想玩几次?让学生尽情地说说。

(2)现在老师要聘请一位小当家,谁敢来试一试,敢进入小当家的面试挑战吗?出示第1题,让学生解答,然后叫个别学生说说思路。

(3)看来同学们都很棒,但是只解决一个问题是不能成为一名成功的小当家的。同学们还有信心再接受挑战吗?那你们还能提出其他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解决的问题吗?出示最后一题,两人一人提问题,一人解答,互相考考。然后把全班分成红、黄两队来出题互考展示刚才两人考的成果。

2、通过挑战,红、黄两队个个都成为小当家了。导游姐姐说:刚才我们玩了那么多项目又解决了那么多问题,同学们一定很渴了吧?那导游姐姐现在就带你们去分水喝,好吗?

出示60页第2题。解完后让用不同方法的学生交流方法与思路。

四、总结升华

4.《解决问题的策略》的说课稿 篇四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说课稿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解决问题的策略》说课稿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单元,旨在突出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形成策略这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解决问题必要的一种问题解决思想方法,它是正确、合理、灵活地进行问题解决的思维素质,掌握得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既能使学生掌握整理信息的常用方法,又能体会整理信息的意义与作用,内化成自觉、灵活地整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从而将学生无序思维有序化、数学化、规范化。也为以后学习用列表等方法来解答求两积之和(差)等的实际问题奠定知识、思维和思想方法的基础。为此,我根据农村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实际情况及本课的知识特点,预设如下几个部分展开学习。

(一) 联系生活,激趣引新: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去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遵循这一理念,课始我设计了根据2分钟写12个字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这个学生熟知的信息来引导新课,让学生知晓什么是策略,然后出示如书上65页主题图,并组织学生整理信息。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类似归一的实际问题生活中素材很多。学生在生活中也有购物的经验,用学生熟悉的事情引入新知,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交流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为下面的探究呈现素材。】

(二)合作探索,领悟内涵:

1、感知列表整理的方法

(1)我组织学生观察并交流从上述情景中得到的数学信息,引导学生自主提可以解决的问题。借助学生可能提到的小华用去多少元这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随即整理条件及所要解决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生成如书本65页上的表格,并合作填写。

(2)引导学生观察所填表格,小组交流表里有些什么,体会个人买的本数与用去的钱数是紧密联系的数量,寻求问题解决的思维策略,初步感知用列表的方法收集、整理信息对问题解决的作用。

【设计意图:什么都可代替,唯有思维不可代替。教师应充分让学生自主活动,合理选择相关信息列表整理,经历列表整理的全过程,一方面在现实情境中收集数学信息,另一方面找到各个数量在表格中的位置。并使学生理解表格的结构和内容,是为了积累学生用列表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经验。这样有助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数量关系的分析。体现了策略的多样化。】

2、感受列表的价值

(1)围绕小华用去多少元这个问题,我组织学生结合表格所整理的信息,独立思考解题方法,并在小组中讨论。在此基础上,组织全班反馈。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可能从买3本用去18元这组数量,求出每本笔记本的价钱,从而求出小华买5本用去的价钱;或直接从小华买5本需要的钱中反推出要先求出每本的价钱。结合这些反馈信息,引导学生思考,列式计算出问题,并组织学生交流反馈,从而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引导学生对计算的结果进行检验。通过不同检验方法的交流反馈,使学生进一步认定正确的解题思路。

(3)教师提出小军用42元买笔记本,能买多少本这个问题时,逐步引导学生把条件与问题填入已设计好的表格里;在两个问题都解答以后,还让学生根据解答的结果填出括号里的数,进一步体会数量间的对应关系,感受表格清晰地整理了这些对应关系。

(4)教师引导学生对上面两道题进行比较,组织学生观察、讨论、找出思考过程和计算方法上的异同点。在学生充分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形成有价值的发现和体会,如:小明买3本用了18元,小华买5本用了30元,小军买7本用了42元,每本练习本的单价是相同的;求小华用去多少元和小军买了多少本,都要先算练习本的单价;买的练习本多(少),用的钱也多(少)等。这些发现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清楚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初步感受函数关系,为以后学习正比例的知识打下基础。此外,我还针对学生呈现的各种信息,组织学生及时评价,引导学生随即小结解题规律。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把信息有序地填入表格,学会整理条件与问题的方法,体会列表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是本单元教学的关键。教师应为学生创设充分自主探究的空间,学生经历两次填表整理讨论思路列式解答的活动过程,初步体会了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增强了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5.“用除法解决问题”数学说课稿 篇五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会了用表内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掌握了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以及有余数除法的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能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让学生感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同时通过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对余数意义的理解,巩固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也为后面学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两位数及相关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根据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操作、思考,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解决与按规律排列有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2、经历应用有余数的除法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全过程,进一步体会解决问题策略与方法的多样化,发展应用意识。

3、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积累解决问题的基本经验。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在解决与按规律排列有关的问题中的作用与含义并解决问题。

二、说学情:

小学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正逐渐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主要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学习中需要借助直观的手段来解决学生认知上的困难。课堂上,通过让学生摆一摆、想一想、写一写等活动帮助他们理解余数在解决与按规律排列有关的问题中的作用与含义并解决问题。

三、说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教学中,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发现知识,形成技能。”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以谈话启发、引导发现等方法为辅的教法,并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多个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四、说学法:

课堂上,引导学生观察、猜测、动手操作、小组交流、汇报展示,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主动获取新知识。引导学生理解余数在解决与按规律排列有关的问题中的作用与含义并解决问题。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能最大化的落实教学目标,有效地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一)课前交流

猜谜语

设计意图:通过猜谜语的活动,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游戏导入

玩游戏“你说我找”。

设计意图:在游戏中给学生留下悬念,用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并顺势揭示课题。

(三)探究新知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找规律

(2)提出问题:第16面小旗是什么颜色?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规范语言的完整性、准确性。同时,也为解决问题扫清障碍。

2、探究解答方法

(1)想(2)摆

汇报:第16面是哪一面?用语言来描述。

(3)列算式:

你能结合题意说说这道算式的含义吗?

第17面小旗是什么颜色?怎样来列算式?

第18面小旗是什么颜色?怎样来列算式?

3、归纳:余数是几,答案就是这一组中的第几个;没有余数说明正好分完,答案是这一组中的最后一个。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再小组交流想法,然后个别汇报,符合数学新课标指出的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的要求: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四)、巩固练习

1、“我说你找”21会落在哪个手指上?30呢?

2、确定气球的形状。

3、按学号的顺序读“我爱汉滨小学”,你应该读哪个字?

设计意图:设计这几道练习题,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还对学生渗透心怀爱心的思想教育。总之,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应用意识,让学生明白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教学理念。

(五)、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谈收获,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六、反思

总体上看,完成了教学任务,达成了教学目标。可是,我觉地本节课存在很多问题,有很多地方都需要优化。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我的态度端正,但可以更最端正。“态度决定成败”

2、话太多。不放心学生,引导的内容太多,还有自己不该重复孩子说的话,应该找其他学生来说。

3、备学生不够细致。最后一道练习题,我高估了学生口算有余数除法的水平,导致说错的现象较多。要是让他们把算式写在练习本上,再来起来说估计效果会更好。

4、个别学生回答问题的语言不够完整,也不够简洁。说明平时训练得少,以后要加强这方面的培养。

6.解决问题说课稿一 篇六

(二)》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百分数运用

(二)》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百分数的运用》第二课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解决“比一个数增加百分之几的数”和“比一个数减少百分之几的数”的实际问题。通过解答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可以加深学生对百分数的认识,提高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能力。

本课教学是以列车提速为情景,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让数学成为学生发展的动力源泉,这样更会体现课堂教学“以生为本”、以“发展为本”和教师由“教教材”向创造性的“用教材”的新理念。

二、学情现状分析:

用线段图表示题目的数量关系有助于学生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再通过“想”帮助学生弄清,要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就是求多造林的公顷数是原计划造林公顷数的百分之几。然后鼓励学生寻找不同的解决方法,这样既开拓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又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的改变题中的问题,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这类百分数应用题的认识,看到题里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也促进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在反复挖掘教材的基础上,依据新课标的理念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目标:进一步理解“增加百分之几”“和减少百分之几” 的意义,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解决“比一个数增加百分之几的数”和“比一个数减少百分之几的数”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说教法与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现有的知识储备的基础上,本节课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尝试教学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用以前学过的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分数应用题引入新课。通过提出问题、画出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学好、用好数学的信心。

四、教学程序设计:

(一)、创境激疑:让学生通过解决分数运用题回顾“求比一个数增加或减少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方法。然后把题目中的分数换成百分数,来引出课题,让学生明确本节课主要是学习百分数的运用题。

(二)、互动解疑:首先引导学生读题,让学生独立思考找出题目中的单位“1”,然后让学生理解“比原来提高了50%”是什么意思?之后让学生经历与小组成员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在汇报展示环节,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体验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相信自己能够学好数学。让学生知道解决运用题的思路。

(三)、启思导疑:让学生自己尝试把上面的知识运用到解决问题中,引导学生通过与上一题的对比探索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有效方法,了解掘金问题的多样性。归纳出“求比一个数增加或减少百分之几是多少”的方法。

(四)、实践运用:结合本节课内容我设计了看图列式,数学诊所,决解问题,来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让学生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数学的价值。

(五)、总结评价: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并说说自己的收获。

五、板书设计:我的板书主要反应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百分数的运用

(二)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数是多少? 180×50%=90(千米)180×(1+50%)180+90=270(千米)=180×150%

=270(千米)单位“1”的量+单位“1”的量×多(少)几% 单位“1”的量×(1±多几%)

7.解决稍复杂分数实际问题的说课稿 篇七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节课所教学的内容在学生已经熟悉分数乘法的意义以及初步掌握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让学生利用对“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数量关系的已有认识来解答一些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实际问题。这种类型的应用题实际是一个数乘分数意义的应用,是分数应用题中最基本的类型,不仅分数除法应用题以它为基础,很多复合的分百应用题也是在它的基础上扩展的。学生掌握这种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2、学情分析:

知识方面:学生已经掌握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具体地说就是能够抓住分率句找准单位“1”,分析分率所表示的意义,并能根据分率对应关系求出分率所对应的数量。

能力方面:学生能够根据数量关系画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应用题的线段图。

本节课是一般的两步计算应用题,它的数量关系是在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应用题基础上,再增加一步,进一步探究求一个数的(1-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应用题,在教法上我采用了学生根据数学信息自主提出问题、依据已有的知识基础尝试探究的方式,体现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在两种解法的比较中,突出了教学重难点,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三、说教学思路及设计意图

本课的教学过程主要分为复习铺垫,创设情景、探究新知,巩固练习(模仿练习,拓展练习,深化练习)三部分、课堂总结及作业。

1、课前激取导入:本节课我首先根据本班实际情况分男女队,看谁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回忆所学的分数知识解答问题,这样就为新知识做出铺垫。

2、创设情景,探究新知:(1)根据运动会创设的情景提供了信息,让学生根据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教师及时将学生所提的问题板书出来再分析问题。(2)在分析问题中让学生找到关键句子,重点理解在理解中让他们动手操作,画图,在理解。(3)通过分析问题学生发现有的问题是以前学过的有的问题没有学过,从而引出新知,这样学生在巩固旧知的同时学习了新知。在教学时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操作、交流等活动,在充分感知信息的基础上,借助自己已有的经验,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时,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解题方法。(4)比较问题:当学生展示出两种解法时,教师适时地进行指导,学生自己感悟理解解题思路。通过这两种解法的比较,教师小结:两种解法都可以,但是难易有些不同。学习情况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能理解的算法,这样可以促进学生更好的利用已有的解决问题的知识和经验,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3、巩固练习:(1)设计了与例题类似的练习并分男女队完成。(指名板演)(2)设计了看图列算式(3)拓展联系让学生独立完成。

4、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又学习了哪些新知识?在解决时要注意什么?

通过总结让学生再次加深对解题思路的理解。

四、说教学理念

1、注重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利用学生身边的事例,充分地体现出数学源于生活,又要回归于生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深深地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2、以学生发展为本,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8.解决问题说课稿一 篇八

一,教材: 1,教学内容:

用百分比来解决问题,是九年义务小学数学六年级对本书内容,本课教学在例子3的第93页,以及相关的培训。这是基于对方法的十进制,分数,相互的百分比和应用的一般分数的研究,应用学习的更深入的扩展可以看作是前段的分数应用教学巩固和深化,也可以被视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和实际生活的研究也比较容易接受。2,教学目标:

作为基础自然学科,小学数学在一类教学中,我们必须努力完成知识传播,能力训练,情绪激励和习惯的发展等任务。根据教材和学生实践,我设定了以下三个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应用程序中的一种类型的问题的百分比百分比;然后继续问问题,让学生回头看百分比的含义-一个数字是另一个数百%的百分比。然后我指出:为了比较数字的大小,经常需要得分,百分比,分数相互,然后产生两个交叉主题,命名为学生完成答案。然后我在课程的计算和应用的生命中提出了一组共同??的分数,让学生分析,思考和命名学生的口语风格,在黑板上演算,让老的知识,也为新的教学必要的床上用品(C)新课程的引入:我使用类型的转换方式来完成,将评分2分在一个百分比内,我们成为今天学习新内容-----寻求一定百分比有多少应用的问题,产生的问题,新类的介绍和黑板问题的问题情景导致下一个学习链接。

(四)探索新知识:

1,出实例4,引导学生在董事会后独立思考。让学生揭示关系的数量,并在自己的练习中回答,在完成集体校正和评价之后,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学习。这部分学生参加每个学生的学习,以取代教会突出学生的主要作用,使学生在轻松的心态获得知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与回顾问题2相比,寻找同一点和不同点。在学生成功完成案例4之后,指导学生分析比较例4和评论2中的两种类型的应用问题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让学生组讨论讨论,然后命名答案,然后显示结果与课件------也是同一点:单位1相同,同样的问题。差异:实施例4的第二已知条件表示为百分比 而Review 2的第二已知条件表示为分数。这种安排,不仅突出了本课的重点,而且也拓展了知识的深化,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感应力,及其表达口语的能力。3,转换问题激发学生思考更深,回答。案例将被改编成几个百分之几的申请问题的数量,以指导学生回答。这是示范教学的进一步扩展,只是学会寻求少数几个应用的问题,抓住学生有经验,引导学生思考更深入。激励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4,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学习应用的问题,回答思路,方法一般归纳。让学生小组讨论合作,后面的名字的答案,显示-------学习的几个百分之几是少数。它是以前的研究中的少数几个是多少含义是一样的,在解的方法是一样的,是通过乘法计算。在答案找到谁是单位1金额,谁是金额相应金额的几个百分比直接用:单位1金额×百分比=相应金额的数量(让学生读出来,深化印象。)

(4)巩固实践:做93做一(一板,个人辅导,集体纠正后)。完成基本教学任务后,进行练习,组织学生练习课,使教会学习知识要应用。这不仅使学生能够应用新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而且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学习和使用的意义,并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5)总结评价:教会的教训通过知识,类型特点,解决方案,预防措施等,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简要评估。并重新展示------学习寻求几个少数是多少。它是以前的研究中的少数几个是多少含义是一样的,在解的方法是一样的,是通过乘法计算。在答案中发现谁是单位1金额,谁是金额相应金额的几个百分比直接用:

单位1的金额×百分比=相应金额的百分之几,让学生再次阅读以加深印象。

9.解决问题说课稿一 篇九

在第一个环节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新课改中“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我就结合学生比较有兴趣的体育活动话题来创设主题,谈话引入新课。

在第二个环节中,我让学生根据主题图自己提出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主要体现了新课程中提出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教学理念。这里能让各个层次的学生从本身的能力出发去接受问题,理解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体现了课题中激发学生主动思维的观点。

在第三个环节中,我主要让学生独立思考,采用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在学生说出每种方法时,我又通过课件进行引导,因为让学生充分理解算理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这样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空间,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学法上把独立思考和小组的合作交流有效的结合在一起,这样做真正把学习的权利交给了孩子,促使孩子在课堂教学中不断的迸发出思维的火花!体现了新课标提出的算法多样化。以及课题中通过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给学生自由解答权,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性的观点。另外,通过比较发现异同,小结交流经验收获。不但能加深学生对算理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探究分析,总结概括的.能力。另外通过比较让学生在无意中明白我们在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的同时,也应该注意方法的优化,这才是最合理的学习方法。

在第四个环节中,我合理利用材料,发散学生的思维。尽可能做到让每个学生都能学到自己的数学,充分体现新课改理念。另外,在第一个练习中,也体现了课题中通过一题多变,启发学生思维灵活性的观点。

10.《用百分数解决问题》说课稿 篇十

数学(六年级上册)

《用百分数解决问题》说课稿

各位评委,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用百分数解决问题》。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法、说教学过程这三方面展开。

一、说教材

《用百分数解决问题》中的例3,它是在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发展。通过解答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可以加深学生对百分数的认识,提高解答百分数应用题的能力。

通过以上的分析,并在反复挖掘教材的基础上,依据新课标的理念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知识目标:在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基础上,通过迁移类推使学生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在认真观察和积极思考中发展思维能力,从中体会到学习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教学难点: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理解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含义。

二、说教法与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现有的知识储备的基础上,本节课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尝试教学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用上节课学过的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引入新课。通过提出问题、画出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信心。教育部审定2013义务教育教科书

数学(六年级上册)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导语:“同学们,随着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出示课件一)让学生通过画面感受环境恶化对人类生存造成的影响。“现在,人们为了改善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做了很多的努力,植树造林就是其中之一(出示课件二),植树造林对治理沙化耕地,控制水土流失,防风固沙,增加土壤蓄水能力都有积极的作用”。“瞧!在另一个植树造林示范乡试验站,一位记者正在采访植树工人(出示课件三),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根据植树工人的介绍提出用百分数解决的问题”。

学生可能会提:

1、原计划造林是实际造林的百分之几?

2、实际造林是原计划造林的百分之几?

3、实际造林比原计划造林增加了百分之几?

4、原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百分之几?

让学生先解决前两个问题,个别汇报后集体评订。通过这两个问题的解决,提醒学生注意单位“1”的量。

(设计意图:通过有关植树造林的情境图,了解植树造林的作用和意义,引起学生对植树造林的关心。通过前两个问题的解决,为旧知识向新知识迁移做好必要的准备。)

(二)、自主参与,新课探索。

1、让学生自主解决“实际造林比原计划造林增加了百分之几”的问题(1)、分析数量关系

让学生自己尝试把数量关系用线段图表示出来。然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说说是怎样理解“实际造林比原计划造林增加了百分之几”的,在全班交流后,出示课件点拔,让学生明确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增加百分之几,就是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增加的公顷数占原计划造林公顷数的百分之几,原计划造林的公顷数是单位“1”。(2)、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

让学生根据分析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列式计算出结果,再组织交流自己的方法。出示课件组织交流,教师适时点拔及板书。

教育部审定2013义务教育教科书

数学(六年级上册)

(设计意图:在理解题意,弄清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独立解题,并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答,使学生体验解题策略的多样性。)

2、观察比较,引导学生思考“原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百分之几?”

学生很可能会回答“原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16.7%”,教师暂不作评价。启发提问:“这个问题又是把哪两个数量进行比较?比较时以哪个数量作为单位1?要求“原计划造林比实际少百分之几”,就是求哪个数量是哪个数量的百分之几?你打算怎样列式解答?还能列出不同的算式吗?

学生列式计算后讨论:这个答案与此前的回答一样吗?为什么不一样? 通过讨论,帮助学生总结规律:问题中是谁和谁比?谁是单位“1”?使学生体会到,用百分数解决问题和用分数解决问题一样要注意找准单位“1”。(设计意图:通过猜测、比较、计算、验证,进一步认识百分数的意义和百分数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分析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概括应用

教师指出: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常用“增加百分之几”“减少百分之几”“节约百分之几”……来表达增加、减少的幅度。让学生举例说说这些话的含义。

(三)、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出示课件(教材第89页做一做、学以致用)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加深理解、消化本节课的知识,并知道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课堂总结反思

同学们,学了这节课,你还有什么疑问吗?能谈谈你的收获吗?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归纳、整理,帮助学生更灵活、更深刻地掌握所学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五)、作业布置:

教材第92页练习十九第1、2、3、4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及时掌握所学的知识,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做到及时消化吸收。)

(六)、板书设计:突出两种方法的比较,简明概括。

百分数的应用

教育部审定2013义务教育教科书

数学(六年级上册)

某地原计划造林12公顷,实际造林14公顷。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增加了百分之几?

方法一:(14-12)÷12

方法二:14÷12-1 =2÷12

≈1.167-1 ≈0.167

=0.167 =16.7%

=16.7%

答: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16.7%。

上一篇:网络管理员实习日志下一篇:寒假日记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