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系统实验全

2024-07-02

操作系统实验全(精选8篇)

1.操作系统实验全 篇一

物流业务模拟综合实验

实 验 报

姓 名:李林雕 学 号:83110616 年 级:2011级

专 业:物流管理

(二)班 成 绩: 任课教师:姚 舜

二○一四年六月

实验一 基础信息管理

一、实验内容

基本信息管理由资源管理、路由信息维护及异常代码维护三部分组成。

(1)资源管理模块主要包括设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及车辆管理等子模块。

设备管理子模块主要包括对叉车、托盘车、检测设备、加工设备、吊车等的信息录入。其中每个设备录入的信息主要包括设备编码(系统自设),设备类型(叉车、吊车、托盘车、加工设备、检测设备),区别码(企业内唯一识别该设备的显著特征,一般可用内燃机型的发动机号,公司内固定资产编号,或设备厂家型号等,方便管理,),所属单位,载重量,可载货宽,底盘高度,生产厂家,价值,功率,状态,可载货长,可载货高,颜色,购买日期,折旧率,所属类型(本公司亦或外部),燃油类型(柴油、汽油、天然气),动力类型(人力、交流电、直流电池、内燃机)等信息的详细录入。

人力资源子模块主要包括对司机、搬运工、质检员、理货员、库管员、加工员、拣货员、盘点员、临时工、库工、叉车司机、装卸工、货运员等工种类型。添加内容主要包括人员编码,所属机构,姓名,所属单位,出生日期,职务,证件号码,电话,邮箱,备注,区别码(可以使用员工证件上的编号,也可同系统的人员编号码),所属类型,性别,工作日期,证件类型,住址,手机,状态等信息内容的添加。

车辆资源子模块信息内容的添加主要包含车辆编号(系统自设),可载货长,可载货高,最大单项尺寸,车的品牌,车辆所属机构,车牌号,可载货宽,车容,荷载,车辆类型,是否占用等信息的录入添加。

资源管理除包含以上主要信息的录入外,还包含车辆维修、车辆保险、车辆监控、运输工作量查询,车辆保险查询,仓储工作量查询,车辆维修查询等查询或信息维护内容。

二、实验中的问题

此次实验虽然只包含基础信息录入等模拟操作,但是在实际企业运营过程中,基础信息的录入要注意许多问题,由于采用键盘录入数据是件枯燥的工作,也是一个极容易出现错误的工作。为了保证数据质量,需要对数据录入的各环节做到精心管理。主要有:录入前,对录入人员进行详细培训;录入时,对录入人员进行工作检查;录入后,对录入数据进行核实检查。在实践中,由于时间和经费等原因,录入结束后的核实检查一般采取抽样的形式进行,通常是抽取30%左右的样本数据进行核实,以检查数据录入的质量。

在设备管理中,只有需要动力的设备才有选择设备的功能,而对于不需要动力的设备也有选择设备的功能。

三、讨论

1、物流作业中常见的设施设备有哪些?

仓储货架:轻型货架、型货架、重型货架、超市货架、图书货架、托盘货架、精品展柜、音像货架;

立体自动化仓库:托盘单元式自动仓库 高架叉车仓库; 立体停车场:升降横移式、垂直循环式、巷道堆垛式;

输送机械:带式、螺旋式、辊筒式链式、悬挂式、爬坡式、转弯式、升降横移式 垂直循环式 巷道堆垛式;

物流容器:平托盘、网箱托盘、箱式托盘、柱式托盘、轮式托盘、集装袋、仓储笼、周转箱; 起重机械:手拉、塔式起重机、悬臂式起重机、梁式起重机、桥式起重机、门式起重机 集装箱有折叠式、柱式、薄壳式、杂货、散货、开顶集装箱;

工业搬运车辆:托盘、固定平台、自动导向搬运车,对多车、前移式叉车、平衡重式叉车、伸缩臂叉车、车载式叉车、全向式行走叉车、以及防爆叉车、拣选叉车等;

人力搬运车辆:杠杆式手推车、手推台车、登高式手推台车、手动托盘搬运车及手动升降平台车;

自动识别系统:条码扫描器、条码打印机、数据采集终端、条码检测仪、标签、软件、盘点机级MES;

自动分拣系统:堆块式分拣系统、交叉带分拣系统、跪倒台车分拣机、摇臂式分拣系统、垂直式分拣系统;

拣选系统:电子标签拣选系统、通道式分拣系统、无线台式拣选系统、塔式推送拣选系统及拣选叉车系统;

仓储包装:包装材料、捆扎机、包装容积、特种包装;

周边设备:站台登车桥、工业用门、环保车辆级称量装置、电瓶级充电机等;

2、客户管理岗位人员应具备哪些知识结构?

基础知道知识包括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这些知识结构是必不可少的,是宝塔型知识结构的底座,是最基础的,也必须是最牢固的,只有这些只是牢固才能更好的去学习其他知识。

行政专业知识是客户管理人员知识结构的核心内容,这是客户管理人员区别于企业其他人员的依据。行政专业知识包括与行政工作直接挂钩的行政学、组织行为学、人事管理学、公共关系学等学科。

相关知识是指那些与行政管理有密切联系但又不属于行政知识的重要知识,有心理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经济学、档案学、财务管理学等。客户管理人员要有快速掌握新知识、新理念的能力。

实验二 库房管理

一、实验内容

本次实验的主要内容是对处于储存保管状态的货物进行品类管理及针对各自货物的本身储存特性等进行相应的区储位分配。

(一)库房管理信息的录入

录入内容主要包括库房、门信息及库管员信息的录入添加。库房信息包括库房编码、库房名称(库房名称的设定可以按货物类别进行管理业可以按序号进行相应记录,库房名称的设定主要是方便企业自身的管理,无其他特殊要求)库房类型(含露天库房、冷藏库房和普通库房,若委托货物无其他特殊储存要求,一般设置为普通库房,若委托货物为果蔬类或其他有特殊储存要求的货物,则需设置为冷藏库房等)、拼音码(方便管理)、所在区域(内设东北、华北、华南、华中、西南、西北、港澳台等选项)、传真、长度、高度、宽度、通道宽度、面积(根据自设长度、高度系统自动生成)、旋转半径、备注等相应信息的录入;门信息主要包括库房编号、门名称(自行设定,方便管理即可)、宽度、状态、备注、门类型及高度等内容;库管员信息需要在上次实验中进行了相应的人力资源中的库管员的添加,内容主要包括库房编码、库管员姓名、是否当前库管等内容;全部内容添加完毕,便生成了库房信息。

(二)区储位管理的划分 凡是需要在信息系统中跟踪货物状态的区域都需要在系统中录入。库房一般由办公区、存储区、辅助作业区构成,存储区又可按存储方式的不同、货品种类的不同、客户的不同等分为不同区域。这里我们按存储方式分为立库区、托盘货架区等。在区/储位管理中点击新增,录入信息后交即保存。操作内容有库房的选择、区编码、存储功能(班阔补货暂存区、小件存放区、托盘货架区、立体仓库区、电子拣选区、入库缓冲区、出库缓冲区、摘果货架区、平堆区、赠品存放区等选项,一般设置为托盘货架区)、存储方式(内设堆垛区、货架区、托盘区)、存储环境(内设普通区、空调区、冷冻区)、区名称(方便管理为主要考虑因素)、存储类型(按货品类型进行区分)、存储品质类型(正品区、次品区、残品区)等内容。

(三)分配储位的操作

操作流程如下:在区/储位管理中分别选中三个库区,点击分配储位:若存储方式为播种货架区,分别对行数和列数进行定义,如2行,8列,点击生成,再点击保存即退出;若存储方式为托盘货架区,分别对货架数、层数、截面数、通道号(可在下面具体划分通道的起始行和结束行)进行定义,如名为托盘货架区,4个货架,2层,6个截面,0个通道。点击生成再点击保存即退出,再次进入可看到如下储位分配图:再次点击分配储位进入出现如图储位分配图,系统自动对各个储位进行了编号

二、实验中的问题

1、库房建立问题:在实际业务经营过程中,库房的建立是根据3PL所经营的运输货物的性质、企业自身资金能力、经济发展环境政策及企业发展规模所综合决定的。库房在日常管过程中由库管根据相应单据安排作业人员进行相应的出入库、上下架、盘点等其他货物在库管理。

2、库门设置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库房一般有3个门,在具体建立库房的过程中不可能只涉及一个门,这与实际业务不相符合,一般设置一门为专做出库作业,设置一门为入库作业,并另设一门为补货等非常规作业,开立不同的出入口可方便库房管理作业,利于统筹管理。

3、库管职责问题: 库管员岗位职责:每天按时填写库存报表及采购申请工作;严格检验入库货物;为货物选择适当的摆放方式、轻拿轻放、分类明细、摆放整齐;货物入库后马上入账;出库时按有关规定办理手续;做好盘点工作。

三、讨论

1、仓储中的货物储存策略有哪些?货物的分类以及编码对库房管理工作有什么作用?

定位储放:每一项储存货品都有固定储位,货品不能互用储位,因此须规划每一项货品的储位容量不得小於其可能的最大在库量。

随机储放:每一个货品被指派储存的位置都是经由随机的过程所产生的,而且可经常改变;也就是说,任何品项可以被存放在任何可利用的位置。此随机原则一般是由储存人员按习惯来储放,且通常可与靠近出口法则联用,按货品入库的时间顺序储放於靠近出入口的储位。

分类储放:所有的储存货品按照一定特性加以分类,每一类货品都有固定存放的位置,而同属一类的不同货品又按一定的法则来指派储位。分类储放通常按(a)产品相关性(b)流动性(c)产品尺寸、重量(d)产品特性来分类。

分类随机储放:每一类货品有固定存放的储区,但在各类的储区内,每个储位的指派是随机的。

共同储放:在确定知道各货品的进出仓库时刻,不同的货品可共用相同储位的方式称为共同储放。共同储放在管理上虽然较复杂,所的储存空间及搬运时间却更经济。

作用: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工作失误率,有利于成批和大量生产,流水线生产。

2、谈谈你对库房管理业务的认识? 库房管理是对仓储货物的收发,结存等活动有效控制,其目的是为企业保证仓储货物的完好无损,确保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并在此基础上对各类货物的活动状况进行分类记录。库房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环节,而供应链管理的初衷是消除一切无效率的活动。产品在仓储中的组合、妥善配载和流通包装、成组等活动就是为了提高装卸效率,充分利用运输工具,从而降低运输成本的支出。合理和准确的仓储活动会减少商品的换装、流动,减少作业次数,采取机械化和自动化的仓储作业,都有利于降低仓储作业成本。优良的仓储管理,能对商品实施有效的保管和养护,并进行准确的数量控制,从而大大减少仓储的风险。

实验三 入库作业流程

一、实验内容

以仓储调度员或信息管理员的身份,对入库、出库作业计划指定储位、作业资源,打印出储位分配单、入库单、拣货单、出库单;并在库工完成作业后将实际出入库信息进行相应反馈,进行单据等的有序交付,明确责任划分,以防纠纷的发生。

(一)拟定入库订单

进行入库作业的第一个环节应为入库订单的新增,根据客户委托或是企业自身的需求进行入库订单的拟定,填写订单要注意客户指令,订单来源包括电话、传真、邮箱,客户名称根据自己已有的客户信息进行相应的添加,紧急程度分一般、紧急、特急。

订单入库信息包括入库方式暂时只有送货,入库类型包括正常入库、调拨入库、退货入库、租赁、维修入库,货品主要由自身已添加的相应客户的货品类别等。

(二)入库调度

在入库订单生成过后,便可以对订单进行相应的调度处理,如生成作业计划、分配储位、进行作业资源分配等。首先是生成作业计划,作业计划下达给库房后,库房应调配人力和设备资源、安排储位,以完成入库作业。一般由调度员或库房管理员来完成这项工作,在信息系统中发出调度指令,由库工完成实际操作。库工进行相应的货品上架作业,在上架调度页面,在待上架货品中,选中要上架的货品,选择储位编码,填入货品批次、状态和上架数量,点击上架。如对于本次作业计划,将冰箱上架到货架区。进入仓储管理系统仓储管理入库作业入库预处理下,选中刚才生成的作业计划,点击调度,在上架调度页面,在待上架货品中,选中要上架的货品,选择储位编码,填入货品批次、状态和上架数量,点击上架。对于进行条码管理或货签管理的货品,可点击打印托签货签,打印出货品编码或条形码贴在货品上,对于价值较高的,放置在轻型货架的货品可逐一贴签;对于以托盘为单位存放的货品,价值量不高的,可每托贴一签,再与托盘签对应。这里托盘签可以固定不变,也可用指定储位号代替。

(三)入库反馈

理货员、库工等按照上述调度指令完成操作后,会以纸质单据或手持终端数据上传的形式将实际收货信息传递给调度或库管员,要将这些信息录入信息系统。选择仓储管理入库作业入库反馈,系统显示已经调度完成的单据,点击作业计划单反馈,分别对理货、上架等进行反馈。反馈完毕,入库作业流程便宣告结束。

二、实验中的问题

1、入库作业需求来源问题:

对一笔业务进行操作要首先搞清该作业流程的需求来源问题,即为什么要进行该项作业及它的前后项作业环节问题。入库的需求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客户委托3PL进行相应的配送作业,需要3PL先进行入库作业,对货物进行暂时存储,然后在接收到相应的配送通知时再进行相应的出库作业;另一方面入库的需求来源于3PL采购的需求。

2、入库作业过程中涉及的单据转交、打印及流转问题:

纸质单据,打印储位分配单和入库单:如果库工依据纸质单据进行操作的,则需要进 行相应的打印操作,下指令给库工。入库单是库管用来与送货人员交接的,应交给库管如果企业自动化程度、机械化程度高,则应用手持终端设备,下传数据,如果理货员或库工利用手持终端进行操作,则不需打印单据。打印储位分配单,打印入库单可方便入库作业人员等的操作,方便查询。采用RFID 手段可实现自动化操作,人工则需要制单。每个企业用的系统不同,可手工编制订单。

3、贴签、条形码、货品编号问题:

货签,托签贴于托盘上。条形码每个商品有唯一的条形码,国家规定。货品编码(物流码),企业自用,自己设定,易于涉及商业秘密泄露等,不要求统一化标准化。

4、入库单及储位分配单填制问题:

打印入库单:手工填写齐全,给作业人员使用,货位号等等内容需齐全,仓管员收货,涉及责任交付的问题,需有单证予以佐证,易于解决商业纠纷。在实际操作中牵涉到更多责任问题,货物破损率等问题,破损由谁承担责任。储位分配单:给予作业人员,如何作业可知,由库管交给库工。

5、针对不同客户类型涉及的分拣方法的选择问题:

小客户:批量分拣,分拣又分不同形式,有按客户别、路线别区分的,有按其他方式区分的。各公司业务不同,可选择最适合本公司的分拣方式,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6、理货环节相关的问题:

理货:实收过程可能发生问题,要进行理货,增加计划外货品,RFID扫描,进行再次整理,反馈的完成,所有业务流程完成,货物已安全上架,数量、质量等全部符合要求。

7、入库环节涉及的其他问题:

作为实际业务中的作业人员应该熟知每个业务块从哪开始,从哪结束,前后项作业,涉及的单据、作业人员等等。要理顺各项业务的关系、各作业人员的关系处理,如何提高效率,简化流程,降低成本。

三、讨论

1、具体的入库作业流程有哪些?如何进行入库作业优化?

预订储位:货物送达仓库之前,货主应当通过电话、传真、电报或者书面合同的方式预订储位。仓库的主要工作:安排仓容、组织人力、准备收货器材、备足托盘用品 集货:货主将货物送到仓库,仓库接受货物的过程。主要业务:核对凭证、卸货、放置暂存区

收货点验:三核对核对物品条形码、核对物品的件数、核对物品包装商品名、规格、细数。全核对:以单对货,核对所有项目,品名、规格、颜色、等级标准等等,确保单货相符。签发收货单据;收货员验收无误后,签盖回单和在收货基础联盖章并签注日期。物品堆垛:堆垛要求规范,保证物品安全和适应点验、复查的需要。具体要求:物品码托盘时物品标志必须向上,不超过托盘的宽度,不得超高超重,保持平稳,捆扎牢固,每盘物品件数必须标明。

转仓作业:收讫货物后,工作人员应当根据仓库调度的知识进行转仓作业,把月台上的物品方到合理的货位上。

2、在入库作业中涉及到的作业资源有哪些?

货架,工位器具,物流容器(托盘,料箱,堆垛架等),搬运设备

实验四 出库作业流程

一、实验内容 出库作业流程与入库作业流程基本相似,都包括订单的拟定,相应的调度作业、反馈等,只是涉及的单据等的流转方向相反。

(一)填制出库订单

出库订单信息的填制主要包括订单来源、客户信息以及系统自动生成的客户收货人信息(这需要首先进行客户对照信息的添加,在仓储管理配置管理中添加相应的收货人信息)、订单下达时间及相应的货品信息。

(二)出库调度

待出库订单拟定完毕,单据流转至仓管人员,选择仓储管理出库作业,出库预处理,选中刚才的出库订单,在待拣货结果栏,选中要拣货的该条记录,库存栏下会出现该货品的库存记录,显然库存中没有或数量不足的货品是无法出库的,需要紧急入库才能满足该出库订单。

(三)出库反馈

仓储管理出库作业出库反馈,选中刚才的出库单,点击作业计划单反馈,根据拣货和理货的实际操作情况,将实际拣货和理货的数量反馈给信息系统,若数量与订单一致,则不需修改,直接点击反馈完成;如果数量少于订单数量,则应在拣货反馈、理货反馈中录入实出数量,再点击反馈完成,则完成出库操作。

二、实验中的问题 1、3PL关注点问题:

3PL应该尽量降低其货物存储的时间,以降低存储成本,不使自己成为一个储存中心,而应该加速货物的周转,入库后尽快出库,加速周转。

2、出库作业需求来源问题: 出库作业得有需求:客户要求送货,客服人员接需求通知。实际工作中各工作流程不同,客户关系管理可以涵盖订单处理等操作。

3、出库订单涉及的相关问题:

出库订单,谁要求送货,采购订单号按照公司自身需求标注,订单来源(电话、传真)。客户收货人信息,此时实验过程中出现没有客户收货人信息的问题,经研究为软件开发方的升级问题,客户信息管理中,对其进行修改,关联的对象问题,是客户管理中的联系人为收货人,仓储管理配置管理中,自行配置多了自己可操控的内容,播种拣选配置,客户货位对应表。客户对应联系人,客户有专门的项目、货物、储位等,逻辑对即对。

4、出库作业过程中缺货问题:

生成作业计划后进行出库作业,出库预处理,查库存,若库存没货了则需组织再次采购,此时可能牵涉越库操作:不进行入库直接出库。

5、相关单据问题: 拣货单无签字,出库单需签字,所有的打印单据都需要交给作业人员进行处理。电子标签不用打印单,只需按电子标签的指示进行操作。

三、讨论

具体的出库作业流程包括哪些?

出库凭证审核:主要审核以下内容:审核出库凭证的合法性和真实性;核对商品的品名、型号、规格、单价、数量;核对收货单位、到站、银行帐号等是否齐全和准确。

拣货作业:依据客户的订单要求或者配送中心的配送计划,尽可能迅速、准确地将商品从其储位或其他区域挑选出来的作业过程。拣货作业分为两个部分:信息处理和拣货作业订单分货也称为配货,拣货作业完成以后,根据订单或配送路线的不同的组合方式对货品进行分类,这类作业称为分货作业分货作业方式分为人工分货和自动分类机分货两种方式。包装:凡是由仓库分装、改装或拼装的商品,装箱人员要填制装箱单,标明箱内所装的商品的名称、型号、规格、数量以及装箱日期等,由装箱人员签字或盖章以后放入箱内供收货单位查对。选用适宜的包装材料;符合商品的运输要求;严禁互相影响;充分利用包装容 积;要节约包装材料,尽量使用原包装和旧包装物。如何对出库作业流程进行优化?

实验五 联合拣货作业流程

一、实验内容

二、实验中的问题

三、讨论

1、订单处理的方法有哪些?

2、联合拣货作业的优缺点有哪些?

实验六 流通加工作业流程

一、实验内容

二、实验中的问题

三、讨论

1、结合实例说明物流企业如何组织开展流通加工服务。

实验七 盘点作业流程

一、实验内容

二、实验中的问题

三、讨论

1、盘点作业应如何组织?

实验八 配送中心综合业务实训

一、实验内容

二、实验中的问题

三、讨论

1、作为一名配送中心的高级管理人员,应具备如何的素质能力结构?

2.操作系统实验全 篇二

从隧道建设实践来看, 应用于公路隧道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主要是传统的缆式感温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正在推广应用的还有喇曼散射式光纤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光纤光栅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火焰型隧道专用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相关学者在实验室条件下开展了一些测试, 并针对不同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性能及其优缺点进行了一些评述。应该注意的是, 公路隧道多数处于野外环境, 与实验室测试环境有根本性差异。隧道内纵向气流、环境温度等多变的特点, 对隧道火灾探测, 尤其是布置在隧道拱顶的感温型火灾探测系统的实际报警响应效果将产生重大影响;隧道环境污染严重, 车辆穿梭, 也将影响到火焰型火灾探测系统的响应效果。当前, 隧道全尺寸模拟火灾试验研究及其试验数据缺乏, 以实验室数据为依据, 开展隧道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工程应用技术研究缺乏针对性。因此, 在实际隧道内开展全尺寸模拟火灾试验, 对公路隧道火灾探测系统的响应特性及其影响因素、适用条件进行研究, 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笔者针对云南省开展的公路隧道实际运营条件下的全尺寸模拟火灾试验, 运用其结果, 对缆式差定温、喇曼散射式光纤、光纤光栅等感温型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双波长、三波段等火焰型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响应性能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对隧道工程中各类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适用条件、应用技术及验收试验方法进行了探讨。

1 试验概况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响应特性及其影响因素全尺寸模拟火灾试验, 分别在云南省昆安高速公路碧鸡关隧道、平锁高速公路鹰嘴岩1号隧道、水麻高速公路凉风凹1号隧道和老店子1号隧道内实施, 主要由云南省消防总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云南省消防协会、昆明荣成天宇控制系统有限公司以及相关公路建设指挥部等单位合作完成。昆安高速公路碧鸡关隧道高8.2 m, 宽15.2 m, 长1 375 m, 该隧道内主要开展了污损条件下的报警响应试验和其他交通设施辅助火灾报警试验;其余3条隧道为主试验隧道, 隧道横截面均为马蹄形, 高7.1 m, 宽11.2 m, 见图1;鹰嘴岩1号路隧道长1 852 m, 凉风凹1号隧道长2 950 m, 老店子1号隧道长1 110 m, 其平面图见图2。

试验按照不同火源类型、功率及起火点位置, 不同纵向风速, 火源受遮挡等工况进行设计, 共实施45组针对性试验。试验燃料采用了汽油和木垛两种, 试验油盘共5种工况, 即分别使用0.15、0.5、1、2和2.5 m2的油盘进行分组对比试验;对于0.5 m2和1 m2的油盘, 设定了0.3 m和1.2 m两种火源位置, 其余油盘只设定了0.3 m的试验高度;木垛采用统一尺寸的松木条交错摆放后用铁钉固定而成, 共16层, 木条尺寸均为0.60 m× 0.03 m× 0.02 m, 每层均匀放置9根木条。

火源平面位置设计了隧道中央和靠近隧道侧壁2种工况。在基准火源上游20 m至下游50 m区域的隧道拱顶下15~20 cm的空间内, 布置了喇曼散射式光纤、光纤光栅和缆式差定温等3类5个厂家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在基准火源点及其上游25 m、下游25 m的隧道侧壁上, 根据各厂家的设计参数安装3个厂家的隧道专用火焰探测器, 探测器距离隧道行车道约2.5 m。

试验中, 通过射流风机或自然气流的改变, 设计不同的纵向气流流速工况, 并采用风速仪实时记录实验过程中纵向气流流速的变化情况;利用铠装热电偶和热电阻探头对火源上方、隧道拱顶的烟气温度进行测定, 测量区间为上游50 m到下游200 m, 温度探头之间的水平间距均为1 m。

2 结论及建议

2.1 试验结论

通过对试验现象的观察和对试验数据的全面分析, 得到以下结论:

(1) 感温型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响应特性由火场温度、温升速率决定;火焰型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响应特性由生产厂家选择的光特征参数决定。影响隧道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响应特性的因素主要包括:初期火灾火源功率、初期火灾可燃物种类、隧道内纵向气流流速、隧道建筑特征参数、隧道环境条件、起火点位置、物体对起火点的遮挡、环境污染、车辆运行等。

(2) 初期火灾火源功率是影响感温型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响应特性的最主要因素。 同等试验条件下, 系统报警响应时间随火源功率的变化差别较大, 火源功率越大, 报警响应时间越短, 但存在响应极限时间;火焰型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在同类可燃物不同火源功率条件下, 报警响应时间有差别, 但差距较小。

(3) 初期火灾可燃物种类是影响火焰型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报警响应特性的主要因素。 试验中, 可燃物为烃类或者以烃类为原料的产品时, 报警响应时间较快;可燃物为木材等可燃物时, 报警响应时间因探测原理不同, 各类产品稍有差别, 但总体报警响应时间较长, 甚至不报警。感温型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在不同可燃物同等火源功率工况下的报警响应时间相近。

(4) 感温型火灾探测装置受隧道内纵向风速的影响较大, 随着风速的增大, 隧道顶部的绝对温度降低, 温升速率减小, 报警响应时间明显增长, 风速超过3.5 m/s时, 有的甚至不报警。

(5) 隧道净空尺寸变化对感温型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有一定影响, 净空尺寸增大, 报警响应时间相应变

长。隧道平曲面半径变化对火焰型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有一定的影响, 平曲面半径较小时, 因弯道的存在会出现探测盲区。

(6) 隧道环境条件 (如温湿度变化、自然风等) 、坡度和平曲面半径等是隧道内纵向气流流速、流向的影响因素, 设置在大风垭口、高程差变化较大、平曲面半径较大、环境温 (湿) 度变化较大的隧道, 其纵向气流流速变化较大, 简单地采用感温型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存在报警响应不及时或不报警的风险。

(7) 火焰型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受物体 (如车体、车载物品等) 遮挡、隧道内穿梭车流的影响, 因遮挡物的物理尺寸、遮挡位置、车流量大小等因素的不同, 差别较大;对感温式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影响相对较小, 主要与遮挡物热物理特性和车辆对气流的扰动有关。

(8) 针对起火点位置的不同进行了2类试验比较:一是对起火点靠近侧壁处和处于隧道中央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 火源位于隧道侧壁处, 因为火羽流增加了与隧道壁面的传热损失, 导致火羽流的温度下降, 感温火灾探测器的响应时间要比位于隧道中部的长, 而这对于火灾初期增长速率比较慢的木柴火源等则更为明显。二是对设置在1.2、0.3 m的不同高度的起火点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 同等试验条件下, 起火点位置越高, 越有利于感温型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报警响应;而起火点位置较高时, 火灾通常发生在大型车辆上, 其起火点周围通常有遮挡, 对火焰型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报警响应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9) 隧道环境中产生的尾气、灰尘等污染物, 对火焰型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响应效果的影响远大于对感温型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影响。

工程实践、实际火灾案例及全尺寸模拟火灾试验证明, 感温型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中, 定温型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不适合在隧道复杂多变的运营环境中使用;差定温缆式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响应效果因隧道内影响火灾温升速率变化的因素较多, 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喇曼散射式光纤、光纤光栅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能够适时监控设控区域环境温度变化, 较差定温缆式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局限性小, 可以通过温度适时监控、不同季节或者不同运行工况下调整响应阈值等方法适当弥补其局限性。喇曼散射式光纤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从理论上讲, 其分布距离受光脉冲衰减的影响, 会影响其探测效能, 使其探测距离存在局限, 但因云南省没有超过其理论极限的隧道, 故未开展试验研究。光纤光栅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从探测机理来说可不受隧道长度的影响, 但其传感器布置间距, 对其探测响应灵敏度有一定的影响, 并且因不同厂家的传感器、光纤光栅信号处理器及其后端软件开发上的差别, 各厂家的产品也存在一定差异, 在试验中已有表现, 需进一步开展试验研究。

2.2 相关建议

根据试验研究分析, 笔者对隧道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应用技术及验收方法提出如下建议:

(1) 对于隧道初期火灾的探测, 应根据隧道的重要性、火灾危险性, 并进行安全、技术、经济比较后, 确定其产品选型。

(2) 对于海底隧道、越江隧道等火灾风险较大 (主要指火灾后果) 的隧道, 准确探测、及时处置初期火灾是隧道火灾防控的主要目标, 建议采用灵敏度较高、局限性较小的隧道专用火焰型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3) 对于城市道路隧道, 其车流量大, 发生火灾的概率较高, 对探测器的污染较大, 而城市内风向、风速变化相对平稳, 对于中、长隧道以及4 km以内的特长隧道, 建议选择喇曼散射式光纤、光纤光栅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光纤光栅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适用长度可适当增加。

(4) 对于山岭公路隧道, 隧道内纵向气流流速、流向变化较大, 或者纵向气流流速较大 (常年超过3 m/s) , 或超过5 km的特长隧道, 建议采用火焰式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其他隧道建议采用喇曼散射式光纤、光纤光栅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纵向气流流速小于1.5 m/s的中、长隧道可采用差定温缆式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5) 试验结果表明, 隧道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探测区域, 同类产品都存在一定的差异, 需要根据不同厂家设计参数确定。例如, 火焰型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探测区域沿隧道纵向长度50~75 m均为有效区域, 选择50 m较为合适, 探测器与地面夹角以15°~20°为宜, 现场调节以不出现探测空间盲区为原则;感温型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探测区域以沿隧道纵向长度100 m为宜;光纤光栅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一个传感器探测分区为5~8 m, 根据隧道长度、具体产品设计参数等确定;缆式感温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每个探测区域设置一个下位机。

(6)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报警区域的确定需要综合考虑其他消防设施设置, 尤其要考虑防排烟设施设置, 以沿隧道纵向长度1 000 m为宜。

(7) 探测装置的设置。 所有线性感温探测装置均应设置在隧道拱顶或吊顶下方, 居中布置, 距拱顶或吊顶的距离宜为100~200 mm, 支架间距不宜大于1.5 m;缆式感温探测装置距行车道地面高度不宜超过7.5 m, 喇曼散射式光纤、光纤光栅探测装置不宜超过12 m;行车道为双车道及以下隧道, 线性感温探测装置可

单排设置, 行车道为双车道以上隧道, 按照双排布设, 排间距宜为5 m;火焰型探测器宜在距行车道地面高度2.5~3.5 m之间的侧壁上安装, 根据其夹角和探测区域确定, 以不出现探测空间盲区为原则。

(8) 合理挖掘隧道视频监控、一氧化碳 (CO) 检测、能见度 (VI) 检测、风向风速 (WS) 检测等交通工程设施在辅助火灾探测、报警方面的潜力, 通过对检测到的CO、VI、WS异常数据进行甄别分析, 采用隧道视频监控进行确认, 能够有效克服各类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局限性, 提高火灾早期探测、报警效能。

(9) 验收方法。根据云南省多年隧道建设实践经验, 在云南省工程建设消防技术标准《公路隧道消防技术规程》附录F中, 确定了相对于其他建筑较为特殊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验收方法, 采用现场模拟火灾试验实施验收。验收试验抽样点按照报警区域分区域、按比例抽取, 试验以油盘火为火源, 按照1 m2汽油火进行试验, 试验位置应为探测区域的最不利位置, 验收试验时, 隧道内纵向气流不应大于2.5 m/s, 报警响应时间以不超过60 s为合格。

经过近年来的针对性试验和国家交通部的科研成果, 建议对原有验收试验方法进行调整:一是根据小型车辆初期火灾火源功率特点, 降低试验火源功率, 将油盘面积缩减为0.5 m2, 其他试验条件和要求不变;二是对于未经现场试验验证过的新产品、特殊隧道, 在产品选型前先按照验收试验方法测试其响应特性, 报警响应时间考虑到传输耗时等实际, 设定为不超过45 s, 并增加木垛燃料试验、遮挡试验、不同纵向气流试验以及防误报试验等内容。

参考文献

[1]韩直.公路隧道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实验研究[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 2006, 25 (2) :20-24.

[2]毛义永.公路隧道火灾探测器选择探讨[J].仪器仪表与分析监测, 1997, 13 (2) :1-13.

[3]彭辉, 燕科.常用隧道火灾探测器的比较[J].公路交通科技, 2003, 6 (20) :38-39.

[4]徐琳, 张旭.水平隧道火灾通风纵向控制风速的合理确定[J].中国公路学报, 2007, 20 (2) :92-96.

[5]高孟理, 武金明, 孙三详.隧道射流通风与防灾[J].中国公路学报, 1998, 11 (1) :1-5.

[6]戴国平, 田沛哲, 夏永旭.二郎山公路隧道火灾通风对策[J].长安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2, 22 (6) :42-45.

[7]Almand K, Liu Z G, Kashef A.North American road tunnel fire detection research project[C].NRCC-48665, 2n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unnel Safety&Security, Madrid, Spain, 2006.

[8]胡隆华, 霍然, 王浩波, 等.公路隧道内火灾烟气温度及层化高度分布特征试验[J].中国公路学报, 2006, 19 (6) :79-82.

[9]胡隆华.隧道火灾烟气蔓延的热物理特性研究[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6.

[10]Hu L H, Huo R, Yang R X, et al.Full scale experiments on studying smoke spread in a road tunnel[C].Fire Safety Science-Proceedings of The Eigh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Beijing, China, 2005.

[11]杨瑞新.公路隧道初期火灾防控技术试验研究[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5.

3.操作系统实验全 篇三

国家“九五”大科学工程EAST(先进超导托卡马克实验装置)建设项目总负责人万元熙解释说,太阳上面为什么永远发出这样的光,能量永远不会减?在高压高温下面,太阳从里面到表面都在发生聚变反应,正是因为这些聚变反应释放出大量能量,使太阳上亿年源源不断发出光和热。但是太阳上的聚变反应是不可控的,就像在地球上看到的氢弹爆炸,巨大的能量在一瞬间释放出来,只能起到毁灭性的破坏作用。为了让这种能量为我所用,需要将能量释放过程变成一个稳定、持续并且可控制的过程。LAST正是起着这一转化作用,通过磁力线的作用,氢的同位素等离子体被约束在这个“游泳圈”中运行,发生高密度的碰撞,也就是聚变反应。从1升海水中提取的氢的同位素,实现完全的聚变反应,放出来的能量等同于燃烧300公升的汽油所获得的能量。

万元熙说,制造一个装置实现受控热核(聚变)反应,可以得到无穷尽的清洁能源,就相当于人类为自己制造一个或数个小太阳,源源不断从核聚变中得到能量。

EAST工程是国家“九五”重大科学工程,工程总投资近3亿元,在进行一段调试和修改补充工作后,预计2006年七八月份正式运行,进行放电试验。

4.操作系统实验全 篇四

放大镜

放大镜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已经多次使用,早已不是兴趣昂然。因此课堂初,我并没有向他们展示放大镜,而是设计了一个案例引导孩子想到使用放大镜,从而引入课堂。继而询问学生在哪些地方使用了放大镜,为什么利用放大镜。学生们回答了很多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利用放大镜集中热源(如制作太阳能热水器)

二、利用放大镜看书、看报(特别是老人和考古队员);

三、利用放大镜发现事物的细微之处(包括农业专家比较植物种子不同和叶子受虫害的情况)。同时学生也有比较容易翻的错误如将医生用的额镜认作放大镜等等,在这个基础上我进一步整理了他们的想法,完成了书本上的表格部分。第2部分,我演示教授了放大镜的使用方法,发放放大镜让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包括手上的绒毛、纸等等),期间发现学生的观察兴趣不是非常浓,一些学生拿着放大镜对着别人的眼睛,看别人的头(实际上他可能并不一定看的清楚)。对于电视和电脑屏幕的放大技术,我觉得自己解释的不够清楚,如果能利用课件或视频让学生自己观察,动态的一个视频可能能够让学生更加清楚。放大镜的特点,学生在使用过程中早已有所发现,我用平面镜和放大镜的镜片做比较,效果较好。最后,通过各种玻璃容器和水的结合演示,学生能够清晰看到利用玻璃和水的结合,也能制造放大的效果,从而进一步掌握放大镜的特点。

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本课内容放在现在这段时间上着实不太合理,自然界缺少昆虫而且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比较小,观察到结果也不会太明显。学生能够说出的差异也不会太多(主要有

1、能够看到肉眼看不到的东西;

2、可以发现一些细节)因此这节课,我充分地利用了视频《微观世界》,将课本上的内容简单地进行处理后,利用了《微观世界》电影中的部分片段进行教学,同时根据片段中的一些现象设置疑问:让学生在观看电影中不忘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提出了许多有趣的问题:蚂蚁为什么把吃蚜虫的瓢虫赶走?各种昆虫的触角有什么特点?清晰地看到蚜虫为蚂蚁提供食物。蜘蛛如何捕捉食物,蜜蜂和蝴蝶伸出长长地嘴器采蜜等等。因此这样一个视频我觉得能够让学生了解更多地自然知识。当然如果天气和时间都允许,让学生带着放大镜去自然界观察甚至拍下来,效果一定会更好。

3放大镜下的晶体

在教学中,我遇到了一个意料之外的问题,(当然也可以避免发生,但是我忽视了)。我让学生提取晶体,当年学生制成了糖水和盐水两种液体,我随口就说你们随便提取那种晶体吧!好了,有点学生提取盐的晶体,有的学生提取糖的晶体。当时我还暗自得意,这下子学生有收获了。但是事情并没有向着我预料的方向发展:提取盐晶体的小组没有问题,能够提取到白色的晶体,但是提取糖的晶体的小组就不对了,加热的玻璃片开始没有变化,但是随着时间的延长,加热的糖水开始变成咖啡色,慢慢的开始颜色变深,呈褐色了,还有一股香味,学生高兴极了,继续加热并没有出现糖的晶体,继续冒泡,我马上想到生活中的现象了,做红烧肉的时候把糖直接加热就可以溶化了,我犯了一个生活中的错误,这个可怎么办啊?当控制好学生后,我让学生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的?学生说了很多,基本都是停留在推测的表面。具体什么原因,我也把握不准,解释说盐和糖的熔点不同,盐的熔点比较高,而糖的熔点比较低。上帝保佑,希望我解释的对!我又问学生,对于今天的提取晶体的实验,有成功也有失败,你有什么想法?学生说了很多冠冕堂皇的理由,最让我高兴的是有一个学生说:一种提取晶体的方法不能适用于所有的物体,每个物体都应该有独特的提取晶体的方法。我很高兴,学生在科学方法方面有了自己独特的理解。

课后,我上网查阅了资料:盐的熔点:804摄氏度,糖的熔点185--186摄氏度。看来我还是解释对了!感谢上帝!

反思这节课:教学中出现了意料之外的事情,是由于没有认真细致的考虑到材料的特殊性(但有时确实不会考虑到),导致课堂上出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情了,不过这样也有好处,可以把生成的意外当成一种教学资源来进行展开教学,一来让学生知道科学探究本来就不是一帆风顺、很多科学发现都是因为“意外”而被科学家引起重视的,二来也可以让学生探究、了解更多的科学知识,三来可以让学生以科学家的身份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这样的“意外”有何不可?当然,不是所有的意外都是应该的、都是好的,这次,我只是合理的利用了这个“意外”,才没有搞的一团糟,反而还让学生有所收获。哈哈,“意外”也是一种教学资源

4、怎么放得更大反思

本课是在前几课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基础上,探究如何使物体放得更大?其实是引导学生经历人类探索发明显微镜的过程。在前几课的学习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也曾将两把放大镜重叠去观察物体,希望获得更大的图像,当时的这种行为是无意识的,是不知其所以然的。上课初,以学生的这种行为引入,让学生利用两把放大镜对比观察前两课上所观察过的物体,如味精、白糖晶体,如蚂蚁、蝴蝶等昆虫,这样,学生对两把放大镜组合后产生的效果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在交流汇报时,应强调焦距的调整对于看清物体至关重要,可每次调整又很麻烦。出示课前制作的简单显微镜,并讲解示范制作方法:利用一个与放大镜差不多直径的塑料瓶,剪去瓶口瓶底,确定两把放大镜的焦距后,在合适位置固定好放大镜。然后利用实物展台让学生对比观察效果,学生兴趣盎然,跃跃欲试。再提供卡纸、卫生纸筒等材料,让学生马上加工制作简单显微镜进行观察。然后告诉他们所经历的过程就是人类发明显微镜的过程,并阅读教材中“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不少学生很自豪,感觉自己也能像科学家一样思考问题,很有成就感。

在利用自制简易显微镜观察过程中,针对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如光线太暗,物体看不清楚,给学生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议。利用手电筒、镜子,结合五年级学过的光的反射知识,将足够的光反射到物体上,这样看上去就更清楚了。这一教学环节,其实也是为下节课介绍显微镜的结构、使用原理等做下铺垫,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有充足的光线照射和正确的调焦,对于用显微镜看清物体是非常重要的。

课外要求学生两两合作,将两个放大镜制作成简易显微镜,并利用自制的简易显微镜去观察校园中更多的事物,扩大对事物的认识。学生在课堂上曾设想,将三个放大镜组合,放大效果是否会更好?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可以安排在课外让学生探究尝试一下,这也是一项不错的拓展活动.5、微小世界和我们》教学反思

本课作为单元教学的小结,即回顾单元的观察活动、学习探究过程,也回顾人类伴随着观察工具的发展对物质世界探究的深入过程,从中深切体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巨大作用。

这个回顾与总结,因为学生有着亲身的观察经历与感受,因此交流小结活动的开展还是较为顺利的。教师应该在小结时,应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的进步所带来的对物质世界认识的加深,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大影响,使学生在思维深处产生共鸣。

课前布置学生寻找相关“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进行交流,效果不大。只有极个别学生会按照要求课前搜集准备,更多的学生当了听众。考虑到学生这方面的实际情况,这部分的教学,应该采用另两种教学方式,一是在电脑教室上课,利用互联网络,让学生当场寻找部分成果资料然后进行展示汇报,这样效果比较好。二是教师事先搜集部分图片、文字、视频等资料,在学生汇报交流后进行补充,弥补学生资料搜集准备不充分的不足。总之,这部分教学,重在通过多方面的、生动的实例来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到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反思

本课是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中的第一课。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用眼能直接观察到的物体都称之为是物质,这是不难理解的。但是对于空气、光、声音、电等看不见也摸不到的来说,他们就有些难以理解这些也是物质。为了让他们明白,我采用了演示的方法,比如用塑料带在空中一兜,塑料带会鼓起来,它占据了空间,所以它也是物质;又因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所以声音也是物质等。这样学生就理解了。由此让学生感悟到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物质在变化,应通过各种实例让学生亲身体验到世间万物都在变化,虽然变化的时间不同,速度不同,但每时每刻都在不同程度的变化。为了让学生弄明白物质的变化,我让学生观察易拉罐被压扁,水变成冰和火柴的燃烧,铁与铁锈。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自己明白了有些物质在变化中只是形态、形状、大小变了,但实质没变;而有些物质变化后产生了不同于原物质的物质。但在这里不告诉他们这是什么样的变化。之后重点我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关注“一支蜡烛燃烧时的变化”,在让他们经历探究---发现这一过程中,他们发现了以往不曾关注到的现象。即蜡烛燃烧时不但有形态、长短的变化,又看到某些新物质产生,如灯芯变黑,有难闻的气味等,使学生从另一个层面上感受到了物质变化过程的复杂性,这样为下节课做好了铺垫。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混合实验和加热糖的实验,观察实验中物质发生的变化,总结归纳物质变化的特点,建立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用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是当前科学教育的核心任务,如果设计探究活动,如何引领学生建构科学概念?在教学前是我们需要仔细思考的问题。观察黄豆和沙子的特点,引领学生从多角度去观察事物的特征,混合事物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会留下样本,通过比较分析变化,同时利用搅拌、分离物质,做更细一步的观察比较,最后总结这个实验中物质变化的特点。

在第二个实验中,学生能够轻易说出白糖加热变化的特点,可以看到许多明显的现象,老师在引导时要逐渐让学生比较两个实验中物质变化的区别,同时对于最后的黑色物质和白糖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得出产生新的物质。从而在比较中掌握这种变化的特点,最后教师归纳形成科学概念。

科学概念初步形成后,还需要不断地进行验证和实践,因此让学生回顾实验中还产生的现象,利用已经学习到的科学概念尝试解释实验中的现象发生了哪些变化,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准确引导学生分析实验中的现象,用概念来判断和解释,要抓住主要的变化特点进行鉴别。

更细一步的思考,教材中利用简单的两个实验,是否就能让学生牢牢建立物理和化学变化的概念。混合分离实验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明显的变化(包括物质颜色、透明度、光泽等变化),这种变化对于学生解释后面白糖变化时会有所误导,学生很容易认为颜色、形状、有气味产生就是化学变化。教学前,能否举一些生活中的各种物质变化的现象,让学生尝试解释这些现象,然后再来进入课堂学习。并且,由于白糖和蜡烛以及金属勺都在同时发生化学变化,学生在观察过程中难免会不全面,也影响它对于概念的理解。

最后,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本课内容在问题设置和探究方法的指导上应有所改变,尤其是对于没有经历过科学教育的学生,他们在科学观察习惯、科学思维发展以及动手能力等方面都有着比较明显地区别,教师在指导上应熟悉学生的这些习惯,同时课前应调查孩子们的前概念知识,为教学设计的修补提供更充分的依据,也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掌握形成准确的科学概念。

疑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是在传统教材中需要到初中学习,让小学生学习这样难度教材的内容是否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基础?仅凭借教材中混合分离和加热白糖、蜡烛燃烧的实验,能否让学生建立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准确概念?还有哪些适合的实验可以代替教材中的实验能够让学生更好的形成科学概念,毕竟加热白糖的实验涉及白糖的变化和蜡烛燃烧的变化,学生全面观察的难度比较大,而让学生马上利用刚学的概念来解释物质变化的现象有一定难度,效果也不一定会很好。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是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里的第三课,本节课的所要观察的事物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特别是米饭,学生是太熟悉了,但对米饭的味道却从来没有慢慢品尝过,因为平时我们吃饭时嚼的时候短,而且还有菜的味道,所以“米饭咀嚼时间长了,会变甜。”这个事实学生并不能接受。因此在课前,我让孩子们在中午吃饭时,留下一口白米饭,卫生起见,让他们把米饭放在保鲜袋里。上课了,我要示每位学生把米饭含在嘴里咀嚼时间长一点,孩子们惊奇地发现:口腔内的米饭会出现甜味,这是怎么回事?我由这个日常现象引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探索与米饭、淀粉有关的化学变化。米饭的成分主要是淀粉,碰到碘酒会变蓝紫色,利用淀粉和碘酒反应的颜色变化,我们可以来检验哪些食物中含有淀粉。教科书提供的图中有十多种食物,目的是提醒学生,可以检验的食物很多,要尽量利用实验手段进行检验,增加自己的经验。我让孩子们自己带来食物,尽可能品种多一点,但我们做实验时只要一小片好了,水果、蔬菜、饼干多一点。拿来的东西,实验做好后可以自己吃的。孩子们可高兴了,因为平时老师是不允许带零食来的。本课堂孩子们学得特别开心。

在检验苹果时,我们发现有的苹果变色了,有的苹果没有变色,我让他们自己作一下假设,孩子们就说到苹果品种不一样,苹果的味道也是不同的。苹果里面的成份是并不是单一的。其他的食物也是如此。我们只是判断哪种食物里含的淀粉都一些。

在这里,我们并不要求学生去掌握反应机理,而是观察米饭、淀粉与碘酒反应时出现的现象,认识到这种颜色变化是化学变化的一种形式。利用碘酒与淀粉的特性反应,可以鉴别含有淀粉的食物。小学阶段,对物质化学反应的认识,一般都停留在现象的观察和描述上,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机理。同时,一般学生对化学变化产生的现象都是很感兴趣的,这有助于他们进行有限度的科学探索。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是学生初步明白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后的第一个化学实验,实验不像物质加热或燃烧一样,学生具有一定的认知基础,知道加热过程中一般会产生哪些现象。这个实验涉及到学生不熟悉的小苏打和有些经验的白醋。本课需要让学生观察苏打和白醋的特点,并做好有效记录。同时,观察两者混合后产生的现象,并且要注意混合需要有一定的比例。由于混合现象比较剧烈,有比较明显的泡末产生,学生往往把注意点只放在泡末上,而容易忽视其他的现象。在做实验时,要求学生留下一些样本,混合后迅速地用玻璃片盖住瓶口,只是在实验过程中,一般的玻璃片盖不住烧杯,而使空气混合进来,造成不必要的麻烦。物质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后,学生通过眼睛看(现象),摸(杯壁感受温度),试(杯中空气)等方式综合体验物质反应后所产生的现象。

其中验证杯中的气体是什么物质是本课最难也是最精彩地部分。学生通过看书也许知道里面会有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但是只有比较少的学生能够说出鉴别二氧化碳的方法,当然个别学生会联想到五上我们在鉴别呼出气体成分时做的实验,用燃烧的木条伸进去,看看木条燃烧的情况是否发生变化。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之所以能让燃烧的木条熄灭,是因为二氧化碳沉在杯底部,它的密度要比空气大。从而更多的了解二氧化碳的特点,此时许多孩子也许都认为这就是二氧化碳无疑了。此时,老师仍需要引导我们不应该轻易地下结论,教材上:科学家经过研究,确定这是二氧化碳。重点向学生表达研究的内涵,让学生明白,科学研究时,需要的是证据,而且证据要越充分越好,不能盲目的凭借几个现象就轻易地下判断。最后,让学生观察剩下的物质,并且与样本做比较,认识到在这个过程中,白醋的酸味变淡了,小苏打也溶解并且变少了。最后总结这个变化也是化学变化。

教学中,由于第一次上课时,实验室没有白醋了,我只找到了一些红醋,在实验过程中,反映的速度比较慢,产生的二氧化碳很容易混杂在空气中,而使燃烧的木条不熄灭,缺少明显的变化,使验证结果失败,所以我觉得在做化学实验前,教师都需要亲自实验,才能有效避免一些麻烦,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铁生锈了》的教学反思

一、铁生锈是个复杂的过程,铁的生锈与接触空气中的氧气、水分以及各种酸碱盐等类物质有关。就其实质来说,是铁在接触有关气体或液体时发生了化学反应。铁锈是暗红色疏松的物质,容易剥落。本课以学生熟悉的铁制品生锈为例子,让学生在比较铁与铁锈有何不同过程中,了解铁生锈的原因。

二、课堂中小学生对未知事物有一种好奇心、探索性。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设置“环环相扣,步步深入”且带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进入问题情境,主动参与实践,主动去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追溯知识的动态演变,参与“问题解决”,让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体验成功,在体验成功过程中不断引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第六周在教研组中执教了一节教研课《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本次活动的主题是科学实验记录的有效指导。通过几次试教和正式的上课,收获还真不少。本节课的第一个活动是整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说重点是整节课只安排了这一个实验,说难点是学生是否能通过观察到的现象,寻找足够证据来判断物质的这种变化是否属于化学变化。由于实验室中没有现成的硫酸铜溶液,则需要自己来配置。第一次试教的时候,由于准备时间比较匆忙,我急匆匆地用自来水泡制硫酸铜溶液。由于自来水中的水质问题,配置好的硫酸铜溶液中有很多的沉淀物,影响了实验的效果。后来一想,明白了。自来水中有很多的铁离子,与硫酸铜溶液反应便生成沉淀物,所以,配置硫酸铜溶液时的液体最好是纯净水。

两个班教完后,我改变了策略,耐心地准备材料,用纯净水配置好硫酸铜溶液,准备好铁钉,并且用砂皮打过,使铁透出本来的银白色(也有说灰白色的,纯铁本身的颜色应该是银白的)。

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回顾了加热白糖时是如何记录实验现象的。学生都能回忆起记录实验现象要及时、真实、详细地记录,这也为记录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中的现象作好前期的指导。随后我提出把两种物质接触,铁钉和溶液会有什么变化?三个班的教学后我发现学生除了有一些比较科学的猜想,如:铁的颜色可能会发生改变,溶液可能会变谈等等。还有一些猜想的误区:如认为铁颜色发生改变是生成了铁锈。

我让学生将铁钉放置在溶液中3、4分钟。再取出铁钉,观察铁钉和溶液的变化。多数学生看到了铁钉的颜色变成了暗红色;有些说是红褐色的,像铁锈;有些说是肉色的。学生对颜色的认知差异在课堂中我是允许这种现象存在的,我觉得教师也没有必要去回避这个问题,因为这也是一个真实情况的反应,不同的学生对颜色的敏感程度本来就不一样,教师没有必要去统一这一个颜色上的差异,只要学生理解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中会发生颜色的改变就可以了。

接着,学生观察溶液的变化,说实话,并没有能够看出具有明显的变化,而只有一两个小组认为溶液上有一些沉淀物或表面有一些漂浮物,并且有一个小组观察到溶液颜色似乎变淡了。我肯定了这些发现,表扬了这些学生细致的观察,并且向全班提出了问题:这些沉淀的物质到底是什么呢?溶液颜色变化明显吗?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让溶液颜色变化明显一点呢?

要弄清这些问题,我们首先要解决的是暗红色的物质是什么的问题,首先我引导学生排除了是铁的可能性,而后我把生锈的铁放置在水中后给学生观察,也排除了这些是铁锈。那么到底是什么呢?学生这个时候有些急切地想知道了,当然这个时候有些学生已经隐约猜测出这是铜,这部分学生其实已经相当厉害了。于是我组织学生阅读书本第33页的相关内容,学生看完后终于明白了这是铜,通过阅读还知道了铜是从硫酸铜中跑出来的,补充说明叫做解析。这样一来,学生知道了覆盖在表面上的是铜,自然对于残留在溶液底部的物质也能很块得出。至于溶液颜色为什么会变淡,我从硫酸铜原来的颜色作手,如果溶质中铜的成分少,自然溶液的颜色也就淡了。如果这时候能拿出放置比较久的铁钉和硫酸铜的溶液,蓝色基本上变成了绿色。这样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会有更大的帮助。

《控制铁生锈的速度》教学反思

本课是第五课《铁生锈了》教学中对铁生锈原因设计实验,进行探究的基础开展的。通过三四天的实验观察,学生在自己设计的对比实验中有了较多的发现,我们的教学就从汇报交流学生在实验中的发现展开。要尽量让学生多汇报,将他们在实验中的记录和发现与全班共享,即是为了肯定他的发现,也是为了能有更多的数据和证据来说明问题。原本担心课外的实验,学生是否能认真完成,在交流检查中,发现每个班均有2/3左右的学生认真进行了实验,还是蛮值得欣慰的。通过众多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寻找不同实验各种结论中的共同之处:在空气和水的共同作用之下,铁最容易生锈。这个结论对于后续的探究活动是有重要指导意义的,应该引导学生明确。因为有的学生会单纯的认为:铁钉接触水越多越容易生锈;铁钉接触空气越多越容易生锈。这种片面的认识应该帮助其纠正。

研究铁生锈的快慢,其实在学生的对比实验中已有所发现,比较生锈的速度,也是为了说明:怎样环境中的铁更容易生锈。为了能使学生有更全面的认识,教师在第五课之后,应该在教室里安排几组对比实验,供学生在今天的课堂上观察思考,尤其是增加“盐水和空气”这一组实验,能使学生对铁生锈现象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有这些认识还不够,学生并未在思想对“铁生锈”这事产生重视,这就需要教师通过一些图片媒体和数据向学生说明:铁生锈的速度虽然较慢,但每年因此而造成的损失是极其惊人的,使学生在思想上震撼,只有在思想上重视了,他才会明白为什么要研究“铁为什么会生锈以?”,才会想着“在生活中如何防止铁生锈?”,从而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体现科学学习的价值所在。在讨论生活中各种防止铁生锈的方法时,学生较多的是想到“涂油漆”,对于其他更多的方法知之甚少,教师应多补充,比如电镀,比如刀具、锅要擦干摆放,比如不能用手直接触摸擦拭某些金属电器或家具,因上手上有汗,汗里有盐份会使金属更快生锈等等。在介绍交流中也应了解“其所以然”,让学生尽可能多的了解生活中防止铁生锈的细节和道理,他才会在生活中予以关注和应用。

物质变化与我们教学反思:.这一课通过总结、整理知识的方法帮助学生构建科学概念,让学生认识到物质变化与人类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人类进行的所有的生产活动和人类的生活,都是利用了物质的变化,体会到科学知识与生活之间是紧密相关的。到课结束,这课的目标基本达成。学生通过动手整理,交流图表,观看视频,多方面参与,本单元知识清晰可见,记忆深刻。有点遗憾的是没有在课堂里让学生亲自制作饮料。把制作放到课外,一个考虑材料不好备,二来考虑到卫生。如果我演示,学生想尝,盛情难却不好拒绝,但每个人都尝是不可能的。不给尝也说不过去,凭我与学生的关系。考虑再三用语言描述,激发学生自己动手的欲望,我还特意介绍制作的饮料放在冰箱里制成冰棒的方法,学生是跃跃欲试,心情激动。这也算弥补这个遗憾了,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制作饮料的热情,不演示实验也行的!

《地球的卫星---月球》是宇宙这一单元的第一课,学生们都既感兴趣又陌生。考虑到这节课的内容主要是引起学生对宇宙知识的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并能通过课外阅读、查找资料等途径收集有关月球的信息,进行整理汇总,最后制作成“月球卡片”,所以,在课前就布置学生们以个人为单位搜集有关月球的资料信息。

教学设计环节上,在了解月球科学知识的同时,我更加着重于对孩子们的探究能力和对信息的分析比较整理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的课前准备还是比较充分的,这就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展开。在关于月球的信息交流讨论这个环节中,我要求每位同学都要发言介绍,并且说明信息的来源,其他同学记录听并记录下有冲突的地方;在有关月球的汇报中,我突出强调了两点:第一,不要收集的材料都介绍,介绍认为对他人最有价值的,每组代表的介绍不超过3分钟;第二,其他同学要认真听,在介绍的时候,要注意,别人介绍过了,你就不要重复。从同学们认真倾听的状态中,我感觉到,孩子们是非常接受这样的汇报会的,效果也非常好。同时也发现了问题:孩子们的信息来源比较单一,大部分都是来源于课本字典,这说明孩子们课余学习有局限性,应该适当扩大知识面。

通过教学,我发现这样以孩子们为主体的教学形式是值得继续研究和实行的,它对培养孩子们学会如何科学的学习、如何交流、如何分析归纳都是行之有效的。科学这门学科不仅仅是学习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好的科学方法。

在这节课中,我对时间的把握还不到位,对孩子们对信息可信度的判断的引导还很欠缺,这说明自己的知识量还有待加强,在平时的工作中要更加努力学习。

《月相变化》

是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的第二课,月相变化是地球上看到的最显著的两个天文现象之一,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密切。本课教学目标与以往自然课的教学目标不同的是不着重于认识月相的成因,而主要是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月相,知道月相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从而产生持续观察月相变化的兴趣。

一、认识月相及画月相。学生在过去的生活中对月亮有一定的观察,通过让学生动手画月亮的样子,说说自己所画的月亮是在什么时候看到的,以挖掘学生的前概念,帮助他们将头脑中零散的影象进行整理,从而知道月亮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就是月相。

二、认识月相的变化规律。月相变化规律的认识是本课的难点,在这个环节中,首先让学生通过观察月相的照片,了解实际生活中的月相是怎样的,知道象那种弯过头的月亮在我们的生活中是不能够看到的。利用月相模拟器通过观察让学生画出从初一到十五的月相变化。在活动后又播放农历上半月的月相变化过程,让学生对月相的变化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为推测下半月的月相变化作好铺垫。学生在观察上半月的月相变化过程中,会发现月相的变化是有规律的,由此,他们可以推测出下半月的月相变化。但学生在画月相的变化规律图时不是那么规范,我想如果在教学本课内容时让学生提前半月观察月相,对月相有了一个直观的感受后再来教学本课内容效果可能要好的多。

《我们来造“环形山”》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让学生根据环形山的特点,思考怎么去造环形山时,大多数的人只能想到用撞击的方法来模拟制造,几乎没人想到用喷水的方法,经过我提醒之后才想到。在造环形山时,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很多人是乱造的,没有一个很好的计划,拿到什么就造;

2、喷水方法要注意不要弄脏桌子等,可是还有个别把座位弄得非常脏,这必须在上课之前重点强调。刚开始学生对环形山的形成还没有一个清晰的画面,看完视频之后,大家就非常清楚了,因此,有些时候看视频比看资料效果好。

日食和月食》 是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宇宙》的第四课。在前面的三课中,主要了解了人类认识月球的过程、月球的基本知识以及月球围绕地球运动而出现月相的周期性变化等。而这一课正是在此前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认识月球在空间中自西向东地围绕地球转动,从而产生了地球上最常见的天文现象——日食和月食的。

在教学这一课之前,我曾与部分同学进行过交谈,发现孩子们都知道有日食和月食的现象,但是对于日食和月食的发生时间,发生时的特征,日食和月食的种类等都知之甚少。在回答这两种天文现象的成因时甚至部分同学只知道日食是月球挡住了太阳光线,对于月食的成因则一无所知。可以说,这种结果反映了绝大多数同学对于这个知识的了解程度。

通常在教学本课时的做法是借助三球仪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看到现象,让学生假想自己在地球仪上的阴影部分中,从而验证日食和月食的产生,但是这种认识还是一种比较表象的,学生并没有深刻理解,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还出现许多疑问。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我认为问题主要是老师在教学本课时知识的定位不够准确。首先,老师理所当然的把教学建立在 “日食是月球挡住了太阳照向地球的光”,所以一上台就做实验,问同学们看到实验现象了吗?看到了就说明是这个原因。也就是说老师对于这个知识已经有了一个预设的答案,直接从这个答案上展开教学,所以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疑问更多。

我在教学时就是摒弃已经固有了的答案,带领学生重新探讨。首先是问同学们见过日食现象吗?基本上没有同学亲眼见过,所以就提出一起来看看日食发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播放了几个不同的日全食视频。然而结合教材中日食过程的图片,把“你发现日食过程有什么共同点”抛给学生,引起他们的思考,并再次播放视频让他们边观察边思考。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会提出以下几点:挡住太阳的物体是圆形或球形;日食发生都是自右边开始往左边结束(空间方位是自西向东);挡住太阳的物体看起来跟太阳差不多大。我还给学生补充一条信息,人们发现日食都是发生在中国农历的三十或者初一。是什么物体能挡住太阳并且同时具备以上特征呢?我带领学生一一排除:云、热气球、空间探测器、金星、水星等,最后只有月球。我们利用已有知识进行分析:月球是球体,在我们看来一个圆形的物体;由于近大远小的原理,月球虽然比太阳小得多但是它离我们太近所以看起来跟太阳差不多大;月球从空间中正是自右向左地围绕地球转动;同时结合月相中所学知识分析,正是农历的三十和初一这两天月球处于太阳和地球之间。因此可以断定,导致日食产生的是月球而不是其它物体,也解释了为什么日食总发生在这两天。

这个时候,利用三球仪很简单的就解释了日食的成因。在我说明成因并强调只有农历的三十或初一这两天才会有日食时,许多同学举手提问:每个月都有初一,为什么不是每个月看到日食呢?我结合月球围绕地球运转轨道的两个特征进行解释,一是月球围绕地球运转的轨道不是水平的而是倾斜的,二是这个轨道不是个正圆而是个椭圆或者说月球离我们地球是有时近有时远的。我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再加以说明,很简单的就解释了学生的问题。同时还清晰的帮助同学们理解了为什么看到的日食会有日全食、日偏食和日环食。

通过这样的教学,我想应该是成功的从根本之处解决了学生的认知问题,是从人类认识事物的基本步骤和角度帮助同学们从实质上理解了日食现象,这样的理解是深刻的,这样的改动也是成功的。在此基础上,再讲解月食的知识就是水到渠成。

太阳系

六年级的学生对于太阳系的认识并不是空白的,他们能说出太阳是恒星,能说出太阳系的几大行星,甚至个别学生还能说出更多的知识。但大多数学生对太阳系的认识是模糊的,浅意识的,尤其对于太阳系其他天体的组成、行星的大小、位置排列等,更是知之甚少。通过本课教学,通过建模活动,使学生建立对太阳系的完整认识,并在建模过程中,认识到太阳系的辽阔,宇宙的浩瀚。

对于太阳系的组成,学生知道八大行星,有的还知道它们离太阳的远近排列顺序,还知道冥王星被降级为矮行星了。我们教学时,应重视这些信息,不要将学生当成一张白纸,应在学生已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开展教学。因此,教学中,对于学生已知就不再强调,对于学生知之甚少或有疑问的,进行补充说明。比如,冥王星是矮行星,那有多少矮行星?这是学生感兴趣的,可以告诉学生有四个矮行星(冥王星,查龙星,齐娜星,谷神星),可以激发学生课外搜索相关信息的兴趣。整个教学中,八大行星、矮行星、小天体的简单介绍,结合图片或视频媒体加以说明,就比较形象生动,易于学生理解了。对于太阳系成员更多的信息,让学生课外再搜集,待单元教学结束时进行小结交流,课堂上就不再一一详细介绍了。

本课的一个重点活动就是建太阳系模型,通过建模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太阳系各行星的大小、距离远近排列,获得最直观形象的感知。这是学生感兴趣的,也是令学生惊讶万分的活动。通过分析教材中的资料数据,按比例将太阳系八大行星缩小进行比较,学生对八大行星谁最大,谁最大,大小差异有多大就一目了然了。

《在星空中

(一)》教学反思

《在星空中

(一)》这一课是教科版六下科学宇宙单元的第六课时的内容,本课学习的重要目标是通过建立北斗七星的模型,让学生客观真实地去认识和了解星座,建立正确的有关星座的概念。通过本课教学,我有一些自己的体会和想法。

浩瀚的星空对学生来说是那么的神秘和好奇,学生对学习星空知识充满了期待,现代化的生活条件和自然环境,却使学生越来越远离满天的繁星,学生缺乏学习本课的生活经验,天文知识和空间想象能力也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

通过几个班的教学,对本课的教学有了较为准确的定位,主要有以下几点:

1、对教材的编排的处理。

《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探究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出发,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探究活动一般应由简单到复杂。在本课的教科书中首先安排了了解星座这一内容,介绍了星座的由来,还出示全天春夏星图;第二部分是建一个“星座”模型;第三部分认识星座,根据大熊星座中的北斗七星寻找北极星;最后组织学生夜间观星。在试教过程中,我曾根据教科书的安排来组织教学,但经过前两个班的教学,发现这样的安排并不是非常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刚开始学生可能感到星座非常有趣,但这份兴趣并没有很好的得到保持。于是在后面的三个班的教学,我对教科书的环节作了一些改动,从学生熟悉的北斗七星入手,通过建立北斗七星的模型树立正确的星座观,最后再到寻找北极星,认识星座。这样由点及面的安排,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有利于保持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对教材重点、难点的把握。

本课是学生第一次学习有关星座的知识,星座的划分和平面概念、以及寻找北极星等环节难度不大,不应成为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如何通过学生的“建模”过程,帮助学生从平面的“星座”一步步走向“立体”的星座,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星座的远近和我们视觉上形成的平面的构图之间的关系,是本课教学的难点,也是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所没有的,更是学生理解最困难的地方,需要教师想办法突破的。学生对星空、星座的了解是十分有限的,对组成星座的各个星球之间的关系的了解更少,学生一般也不会去关注和思考星座中各个星球之间的立体关系。教学中,教师应降低教学难度,以一个星座中各个星球和地球之间的距离为切入口,让学生从自己逐步走向模型,从平面逐步走向立体,从地球逐步走向星空,从而建立起星座的正确概念。

3、对建立一个“星座”模型的改进。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建立模型,树立正确的星座的概念,教科书设计让学生按要求去作纸模,打孔挂线吊小球。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这个环节需要非常多的时间,这样就会减少学生对模型的观察与思考的时间。在教学时,我简化了制作环节。另外学生对北斗七星在星空中的排列一般只是停留在平面上,要一下子让学生凭空“建模”,建立起立体的概念非常难,学生对为什么这样“建模”没有清晰的理解。为什么这颗星要放得远一些?为什么这颗星要放得高一些?道理在哪里?学生一知半解。我把学生“建模”的过程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的内在逻辑,进行分解,从认知“星星”的远近和我们视觉上形成的平面构图的关系开始,先从立体走向平面,再从平面理解立体,从而理解北斗七星的立体构成,学生的理解便水到渠成。这样更有利于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对模型进行观察与思考。

4、提供给学生空间想象的支架。

本课的教学,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对空间的想象和理解,学生是有较大困难的。这就需要老师借助具体的实物材料、图片、多媒体课件、动画等手段,在学生出现理解上的困难时,及时提供支架,帮助学生逐步完成概念的建构。

5、对情境创设的取舍。

在备课伊始,我寻找了大量的关于星空的视频与软件,想让学生在动态的过程中进行学习研究,然而教学时我们却发现,第一,这些视频与软件由于容量较大,在使用的过程中并不是很方便。第二,这些视频与软件的使用确实能给学生带来“轰动的效果”,然而学生并没有将这份兴趣带到接下来的学习中,对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正确的星座概念的建立,也没有起什么作用。因此我决定忍痛割爱,回归到真实、扎实、有效的课堂。

在星空中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与原来的教案相比有这样几个不同:

第一,引题既能联系上节课《在星空

(一)》的内容——星,又能自然地引入如何找到一颗星的所在的相应星座问题,也提出了本课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比原来让学生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入手更易引起学生的注意。

第二,本节课更注重让学生利用书上插图找牛郎星、织女星、天津四等星,再让学生找到这些星所处的星座位置,让学生说说如何去找这些星的?先找银河,再找星座,再找要找到的星。通过划、圈和说等途径使学生更易理解掌握找靠近银河系旁星座的方法。但如何没有靠近银河的星呢?自然引入利用星空活动盘找星座的方法。

如何利用星空活动盘找星座,教师带着学生一步一步做,更更易学生的掌握。

从教学效果来看,这样的教学安排比原先教学效果要好些,教学目标更明确,教学节奏更紧凑,节省了教学时间。35分钟完成了原来40分钟的教学内容。不足之处:如果学生课前自己去搜集一些相关的内容,课堂上能多举手发言,讨论的氛围会更加浓厚。

《探索宇宙》教学反思

在认识宇宙的教学中,我通过图片资料给学生视觉冲击,使学生深刻感受到宇宙的迷人,宇宙的神奇,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然后通过一系列数字,震撼学生,使学生认识到宇宙的浩瀚无边。除了教材中介绍的“银河系由1000亿-2000亿颗恒星组成”“发现超过100亿个河外星系”这些资料外,又补充了一些前两节课星空教学中提到过的星座距离地球的距离,如天鹰座的牛郎星距离地球16光年,天琴座的织女星距离地球26光年,这两颗星之间也距离16光年。学生听了感到无比惊讶,没有想到看上去近在咫尺的星星相隔却是如此遥远,一下子深深感受到太阳系的渺小,宇宙的辽阔无边。

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使学生认识到自古以来人类对宇宙探索的不懈努力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同时,我更重点介绍了中国对世界航天事业的巨大贡献以及中国在航天领域所取得的重大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学生对于中国发射的“神舟五号”“神舟六号”“嫦娥一号”的事情有所知,但了解并不多,结合此次教学,通过大量文字、图片、视频让学生重温中国探索宇宙的巨大成就,并展望未来,了解中国将在今年发射“神舟七号”,将首次实现宇航员太空行走;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宇航员还将登月考察!课后,布置学生搜集相关资料,以进一步了解中国探索宇宙的历程以及在航天事业上取得的巨大成就。

一天的垃圾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最大的难处就是一天垃圾的调查情况。如果按教参建议,让学生将家中一天的垃圾带到学校课堂中进行统计分类,可能效果会很好,但随之产生的负面问题也更多,如课堂纪律,如教室卫生等等,学生的思维意识还无法将这种活动定位为科学调查探究,更多的是好玩有趣,因此在活动中也就缺乏组织纪律性,难以调控(一个班实践的体会)。因此,我将此项调查活动调整为课前在家中完成调查统计,要求详细记录一天中产生的所有垃圾项目,每一种的重量学生测量也是有困难的,就要求记录一天垃圾的总重量。课堂教学时,将全班的数据进行汇总,计算得出全班家庭每天日产垃圾量,进而计算一个区、一个市日产垃圾的数量。学生对于日产垃圾N公斤或N吨这个数字可能没有深刻的体会,可以换算成需要多少辆大卡车运送,这样就比较形象,易于学生理解日产垃圾的量是相当惊人的。

如果教师提供一些图片,如学校垃圾箱堆满垃圾的照片,小区垃圾箱堆满垃圾的照片,环卫中转站满车垃圾的照片等,这样会使学生对生活垃圾的产生有更多的感受。总之,这节课的活动重点是让学生意识到每天产生垃圾的数量之多,这样才能更深层次的让学生体会到垃圾对环境的影响之大,体会到处理垃圾的重要性及难度。

《垃圾的处理》教学反思

《垃圾的处理》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课,前一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垃圾进行了简单的归类,了解了垃圾的一些处理方式。填埋是现阶段我国处理垃圾采用的主要方式,大多数的垃圾填埋方式都是简单填埋。通过上一课的学习,学生们都知道垃圾最后是要集中填埋的,但他们没有去想垃圾集中填埋会产生什么问题,这一课就是引导学生们去研究这个问题。

填埋垃圾的模拟实验,操作上并没有什么困难.通过教师演示,学生清楚地看到了瓶子底部的水被污染而变色的过程,也能够明白模拟实验中的各部分分别代表着自然界的什么物体。这个实验要想效果好,有一定震撼力,做实验用的瓶子要大,最好是用大的玻璃水槽,这样有一定的视觉冲击,能极大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实验,学生意识到随意填埋垃圾对环境的污染,由此针对模拟实验中的各个部分进行讨论分析,提出改进措施,设计更为科学合理的垃圾填埋场,学生们的分析头头是道,切中要害,所想到的办法也都是符合现实生活的应用。在此基础上,再向学生们介绍“新型垃圾填埋场”示意图,从而加深理解,也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再引导学生分析垃圾填埋处理的其他问题,如占用土地,分解速度慢等。

对应垃圾填埋方式的优点与缺点,引导学生分析垃圾焚烧方式的优点和缺点,学生也能够较好进行分析归纳,没有什么问题。在总结本课活动时,应该强调“虽然将垃圾填埋或焚烧都有各自的优点,但并不是解决垃圾问题的最佳办法”,由此引发思考:寻找解决垃圾问题更有效的方法。将活动引入下一课教学。

本课教学在学生的讨论交流中,在学生的思维碰撞过程中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看似没有问题,但总感觉缺些什么?缺的是什么?缺的是更多形象的、直观的,能够说明问题的媒体资料,尤其是视频资料!毕竟学生日常生活中是很少有机会接触垃圾填埋场,接触垃圾焚烧厂的,教科书上就两张图片,难以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参配套光盘中的视频片断也太简单。而这方面的资料教师也很难收集。非常需要更多精彩的视频资源来补充课堂教学,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期待能有更多有用的教学资源来丰富我们的课堂教学活动。

《减少丢弃及重新利用》教学反思

处理大量的垃圾是非常困难的,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想办法减少垃圾。因为消减垃圾数量,是解决垃圾问题最有效的措施。《减少丢弃垃圾及重新使用》这节课是六下科学第四单元的第三课,本课主要研究两个问题:一是从商品的生产环节来说,认识怎样从源头减少丢弃;二是从商品正常的使用来说,怎样重新使用发挥“垃圾”的作用。

认识和拒绝过度包装是环境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本部分内容是让学生自行研究商品包装问题,并提出4个问题指引研究和讨论的方向,最后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写下建议。对于“包装盒的观察研究”部分的教学,我主要采用了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带来的包装盒。例如:青春宝的包装盒(简包装和礼品盒包装)、茶叶的包装盒、月饼的各种包装盒等。通过交流,一层一层拆开剥离直至看到商品,数数有几层包装,然后比较一下商品和包装的体积差异,秤一下商品和包装的重量差异。通过活动,学生深有共鸣,一致认为月饼、保健品、酒类等商品的包装是过度的,是浪费资源,使消费者多花了钱,也产生了更多的垃圾而影响着环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提些建议,我们应该给商品的生产厂家如何建议减少包装浪费?我们在购买商品时应该怎么做?将他的思维落实在他的行动上。

在重新使用这个教学环节,书上提示了三种材料:一根包装绳、一个玻璃瓶、一个塑料袋的重新使用的方法。学生想到的答案比我预设的还要多,涉及的面还要广。例如那个瓶子的使用方法,学生们竟想出了三十几种重新利用的好方法。这不得不让我佩服,现在的学生真是见多识广,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

课后,感觉像这样的重新使用可以尝试着在科技活动中举行。例如收集一些废弃物品进行创意制作,不但省钱,还节约资源,减少垃圾,更具特色。毕业班的学生作为同学之间的毕业礼物赠送,也更能表达自己的诚意。

分类和回收利用教学反思

环境是人类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场所,是人类用自己的劳动来利用和改造环境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但是现在,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了人类重视的问题之一。环境污染问题需要政府采取具有强制力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当然,还需要有相应的技术。但这仍不够,还需要有广大公众参与环境保护,而这是最难的。因为这要求公众具有保护环境的认识、自觉、习惯和公德。否则,即使有许多保护环境的技术、办法、规定、法规,也难以有效实行。本节课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强烈的资源意识和环保意识,养成垃圾分类、节约资源的习惯。本节课我首先将教材中的调查活动安排在课前来完成,并只安排小部分同学去做,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如果学生在课上对这部分内容已经有比较多的认识,会削减课后再去实践调查的积极性;二是课上将课文的这部分知识内容让孩子们身边自己的伙伴来讲,比老师的说教要生动,也更具说服力。三是社会调查这样的实践活动需要走出校门,在行动和安全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只安排了小部分同学去做;

四、这样的活动确实很能锻炼学生的能力,能在班级中起到很好的示范和激励作用。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的教学形式应以学生的探究为主,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老师充当合者、引导者的角色。本节课我把大部分时间让学生去说,特别是那些课前准备了相应材料的同学。针对小学生的年年龄特点我还设计了一个游戏环节:让学生用卡片我分给每个小组蓝,红,绿,灰四种颜色的纸片。分别写上你们家的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最先写完的组派代表将你的垃圾投入不同的垃圾回收箱中。课件出示活动方案:1,将分类后的垃圾分别写在四种颜色的卡片上(可回收垃圾:蓝色,厨余垃圾:绿色,有害垃圾:红色,其他垃圾:灰色。最先写完的小组派代表将垃圾(卡片)投入相应的垃圾回收筒中,同时说出垃圾名称。其他小组有不同答案的经老师同意后可上台补充.新课标还指出:学生探究的同时教师应以学生的潜概念(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体验)为基础,加强科学概念的教学,同时引导学生利用科学知识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知道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所经本节课我设计了一个知识运用环节:让学设计一个方案去科学处理自已家里的垃圾。在本节课中我既注重了学生的探究:我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到各种小组活动中去,引导学生与同伴合作交流,产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时间与空间。我又加强对学生科学概念的教学。如:垃圾是怎样分类的。同时我还引导学生利用学到科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进一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垃圾分类的习惯。

本节课的不足:由于学生活动是时间把握的不是很好,最后的制作堆肥箱的活动环节没有完成。在以后的教学中学生活动时间如何去把握值得我去思考。

《一天的生活用水》教学反思

《一天的生活用水》是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中的一课。本课内容包括三部分。

第一部分:我一天用了多少水

第二部分:用水量的比较

第三部分:水资源紧张和我的节水计划

大多数学生都没有在严重缺水情况下生活的体验,而多数学生都知道,地球是一颗水的星球,地球表面的71%被水覆盖。然而,人类真正能够利用的淡水资源仅占地球总水量的约0.2600,有人比喻说,在地球这个大水缸里,我们可以用的水只有一汤匙。我国虽然水系众多,但由于人口多,造成我国人均淡水量并不丰富,是严重缺水的国家之一。打开水龙头,自来水哗哗地流出来,自来水真的是“自来”的吗?我们一天大约要用掉多少水?为什么同学家庭之间用水量相差很多?如何节约用水是学生的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教学的第一环节是记录自己一天的生活用水量。这项活动其实是课前的记录活动。我提前布置任务,讲清要求,教给方法。器具可以是在教师帮助下制作的自制量杯(透明玻璃杯或塑料杯贴上刻度),用自制量杯逐项测量每一次生活用水,再累加起来得出一天用水总量。有些用水难以用量杯测量,就用估计的方法。并让学生找到前几个月家庭水费收据,把记录的数据带到课堂作为教学素材。教学的第二环节是 同学之间用水量的比较。记录的用水量的差距引发学生的讨论:是什么原因使我的一天用水量和他的差那么多?让学生作出一些猜测,如不同的刷牙方法、抽水马桶水箱容量不同等,能在课堂内比较的,可以进行实际比较,如不同的刷牙方法刷一次牙用水相差多少。再让学生讨论哪些方法是比较节约用水的,哪些方法是很浪费水的。

教学的第三环节是制订我的节水计划。结合课件介绍世界和我国水资源紧张状况,学生介绍自己收集来的相关资料。讨论制定自己的节水计划,提示学生从自己可以做到的方法来考虑。关键是让学生把制订的计划变为真正的节水行动。

在这一课的设计中,我有一个“洗脸的对比实验”。也许,大家会觉得一个开着水龙头,一个不开,结果是显而易见,完全没有必要一定得做出来。但我想,孩子虽然能认同这种差异,却不一定能知道这种差异到底有多大,在没有一定感性认知之前,是很难达到“要在行动上引起重视”的共鸣的。所以,我觉得这个实验不能省。课堂上让存在两种用水习惯差异的同学现场来做实验,更有说服力和震憾力。

《污水和污水处理》教学反思

有幸能在本学期上一堂家长公开课,课前我仔细分析了教参,精心设计了教案和课件,并在六(1)班进行了试教,结果还是比较理想的。

《污水和污水处理》是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六课。目前,淡水资源短缺的情况下,人类活动引起的水污染更给人类和其他生物造成了威胁。本课就是引导学生关注水污染,意识到水污染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的,进而树立节约用水、减少污水的意识。

在课前,我布置了一个任务,要求学生回去调查家里一天产生多少污水,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对污水情况取得初步的了解。在课堂上,我让学生汇报数据并提供杭州市一天产生的污水资料,使学生充分意识到污水问题已经迫在眉睫。

教学初,我从网上收集了一些有关水污染的图片和短视频。在课堂上,将这些资料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内心产生共鸣,从而引入新课。学生产生了想研究的兴趣后,这节课就成功了一半。

课前,我给每个小组准备了2杯水:一杯生活污水,一杯自来水。在课堂上,我要求学生用已经掌握的观察方法比较观察这两杯水有什么不同,并给学生提供实验表格,分别从颜色、气味、沉淀物、透明度等方面去比较。在实验中,有些学生观察得非常仔细,还补充了浑浊度等其他几点不同。实验后,基本能达成共识:生活污水中不仅有泥沙,还存在油污等其他杂质。接下来,要求学生用想到两种处理污水的方法:沉淀和过滤法对污水进行净化。在六(1)班试教时,由于污水提前准备,等沉淀实验开始,污水经过一段时间的静置,相对比较干净,与过滤后的水质没多大区别。所以在上公开课时,我事先将污水搅浑浊再分配给学生进行实验。过滤实验,在试教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教科书上要求学生用废旧的可乐瓶做容器,用细沙子做过滤材料。由于细沙中存在着一定的脏物,刚开始滴出来的水比较浑浊,颜色也比较浓。针对这种情况,在第二次上课时,我给学生准备了一个小烧杯用于接取刚开始的污水。经过这样的设计后,实验的效果比较令人满意,学生得出的结论也比较完善。

在讨论污染源这个环节中,有个细节存在着一些瑕疵。在幻灯片设计当中,我事先将想到的污染源做进幻灯片中,学生回答一个,我就展示一个,结果课堂上,学生回答出了其他的答案。对于这点,我觉得还是板书比较合适,毕竟,有时学生的想法是非常活跃的,他们得出的答案可能出乎我们意料之外。

最后在污水的处理这个教学内容上,我让学生自行阅读污水处理系统示意图。之后给学生补充加细菌群的生物处理方法和加氯的化学处理方法。学生取得印象也不是很深刻。由于种种原因,组织学生参观污水处理厂这个活动不能落实,这也是这节课比较遗憾的地方。

这节课中,还存在着几点不足之处:教学语言不够精炼,教学过渡语设计得也不是很完美,这些缺点有待于日后改善。

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教学反思

在关注了日常生活用水,污水和污水处理这些问题之后,本课希望学生通过实地考察,了解家乡自然水域的状况:是否受到污染?是什么原因造成污染?并在考察了解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建议。由于受到各方面条件的制约,无法在教学时间带着学生实地考察,只能安排学生在课外自行考察,最终的考察效果可能会受到影响,但也是无奈之举,现行教育制度使我们常常无法按自己的美好设想实施。因为考察时没有教师的亲自带领和指导,因此考察之前的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将此课分为两教时教学,第一教学指导如何考察,要注意哪些事项,如何制定考察计划,如何填写考察报告;第二教时进行汇报交流,补充相关图片录像进行介绍。在第一课时指导环节,尤其要强调安全事项,建议同学结伴而行,建议在父母陪同下一起考察。安全问题要时刻提醒学生,以免发生意外。同时建议学生取水样进行对比观察,可以拿到学校借用实验室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取水样时也要注意安全,要有技巧。根据调查访问情况,完成作业本中的调查记录.说实话,任务布置完之后,自己心里也没底,不知道有多少学生能在课外按教师要求进行认真细致地考察活动,非常担心这课外的考察活动会流于形式,会限于纸上谈兵。同时也希望一个班中能有1/3学生认真进行考察,那么下一节课的汇报交流就能正常开展了。事实上,学生们给了我一个惊喜,每个班大部分学生均进行了考察活动,其中约有1/2学生的考察活动开展地较为认真,所记录的考察报告也非常详细完整,因此提出的建议也更有针对性,说明学生是认真思考过的,说明这次课外考察活动还是富有成效的。

通过此次实地走访考察活动,学生对家长水域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也将所学知识联系生活实际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科学课,应该多走出课堂,多到大自然大社会的课堂中进行教学!可惜,限于现行教育体制和制度,很多想法还不可行不敢行……

《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教学反思

《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是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环境和我们》单元中最后一课的内容。本课的“科学概念”是:.当前突出的环境问题有大气污染、白色污染、物种灭绝速度加快等,人类正着力于相应的环境保护行动。“过程与方法”是:通过阅读加深对有关环境问题的理解做污水净化实验。“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加深对人与环境关系的认识,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这一课内容分三个部分。分别用文字和图片介绍一个个环境问题。第一部分:大气污染问题;第二部分:白色污染;第三部分:物种灭绝速度加快。我觉得这一课的重点是通过大量的事实(图片、文字、视频资料)拓宽学生对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的了解,更好地理解环境与我们的关系。通过这三个突出的环境问题,按照现状--原因--对策的结构来阐述。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巨大影响。同时,通过每一个环境问题的相应对策,使学生看到希望,从而乐观、积极地对待当今世界复杂的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所以课前教师的资料准备比较重要。为了不让科学课上得像品社课,我主要从这几个方面准备:

第一部分:大气污染问题。空气污染的种类:

1.汽车尾气---光化学烟雾污染; 2.烟尘等可吸入颗粒物; 3.臭氧层破坏(氟里昂); 4.温室效应(二氧化碳); 5.酸雨(空气中二氧化硫过多)。第二部分:白色污染; 除了刚我们看到的“白色垃圾”对我们的“视觉污染”之外,它对我们更存在“潜在危害”。“潜在危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塑料地膜废弃物在土壤中大面积残留,长期积累,造成土壤板结,影响农作物吸收养分和水分,导致农作物减产。

2、抛弃在陆地上或水体中的塑料废弃物,被动物当作食物吞食,导致动物死亡。

3、进入生活垃圾中的塑料废弃物质量轻、体积大,很难处理。如果将其填埋会占用大量土地,且长时间难以降解。

塑料从发明至今已经100年多了。在塑料百年“诞辰”纪念的时候,它竟然被评为20世纪人类“最糟糕的发明”。

第三部分:物种灭绝速度加快。

我首先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物种灭绝:物种灭绝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原因使生物物种从世界上逐渐消失的现象。生物物种与其他任何事物一样,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到灭亡的过程。在自然状态下,一种物种消亡了,新的物种又产生发展了,从而使地球上保持生物物种的多样性。但是,由于人为的干预,物种消失的速度会大大加快。物种灭绝是生物基因库的巨大损失,直接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和自然界的生态平衡。防止物种灭绝已成为全球性的紧迫任务。然后在出示一些珍稀的动植物图片……。

5.选课系统全分析 篇五

一、系统功能及需求分析

(一)系统功能

选课系统含登录验证模块、学生选课模块、管理员模块。学生通过本系统,可透过浏览器查询课程安排、教师及选课情况等;管理员通过本系统,可对全校学生进行选修课的统筹管理,如修改、添加、查询、删除等,从而为教务工作提供决策信息。

(二)需求分析

分析一:系统应该满足以下几个方面需求:

1.某些选修课程因为前序课程或者教学管理资源的限制,要求系统能对课程选修人数、选修学生年级、专业等进行限制。

2.选课过程需具有时效性,系统要能在短时间内响应大量学生的查询和选课要求,並及时处理。

3.教务部门能及时掌握课程选修情况,系统界面直观,操作简单,学生不需经任何培训即可操作。

4.系统要提供数据输出接口以供教务员作后期处理及保存。包括作为以后查询和评估使用的资料。

分析二:系统要实现的功能分为二大模块:

管理员模块:

1.负责统一管理,包括课程的查询、添加、修改和删除;

2.限制选修条件的管理,包括条件的添加、修改和删除;

3.统一管理用户,包括管理员和学生用户的管理;

4.系统公告的管理;

5.数据的管理和数据导出;

6.管理员密码管理和学生密码的初始化操作。

学生选课模块: 1.从课程列表中选择所要选修的课程;

2.查询已选课程及其相关信息,包括上课时间及地点;

3.修改自己的登录密码。

(三)系统功能模块划分

系统功能框图

四、系统模块分析与用户界面设计

(一)系统模

(二)系统模块说明 根据用户需求分析和数据字典设计,把系统模块划分为:三大模块和三个子模块。它们分别是登录验证模块、管理员模块、学生选课模块三大模块以及管理员模块下的选修课程管理子模块、用户管理子模块和数据导出、导入子模块。

1.登录验证模块

该模块用于检查用户的登录,管理员、学生的登录。确保只有合法的用户才能

作。

2.管理员模块

管理员模块是该系统中功能最为强大的一个模块,管理员可在此完成对整个系统的管理以及维护,课程的添加,新学生的登记也都要通过该模块完成。

在管理员模块中,管理人员可进行管理账号的添加、删除等操作,还可以分别对学生、课程进行管理。在学生、课程管理中,都具有相同的功能:查询、添加、修改、删除,只是根据各自情况的不同,实现了查询或添加。例如:在学生管理中可以通过班级、学生姓名等不同条件进行查询,在课程管理中提供了专门的页面对大量的课程信息进行录入。

(1)选修课程管理子模块

该模块用于管理员对选修课程进行添加、修改、删除、查询等操作。

选修课程的添加分两个步骤:第一步是输入基本信息;第二步是录入选修课程的限选条件。

为了更全面掌握学生的选课情况,管理员可以对学生进行选课情况查询与退选的操作。当然这些操作都是特殊情况下由管理员进行的,具体实现是在“学生选修情况查看”的界面中完成。

(2)用户管理子模块

用户管理模块可具体分为管理员的管理和对学生用户的管理两种功能,其中管理员的管理功能较为简单,功能包括修改信息、密码的修改。

而对学生的管理功能,除了信息、密码的修改之外,因为学生数据可能存在着误差,在选课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部分学生名单不在该系统或学生所属专业不正确,而最终造成学生不能选课或所选课程与所在专业的课程不一致的情况出现,所以要提供管理员添加学生、修改学生和修改班别或专业的功能。

(3)数据导出、导入子模块

因为选修课是一种实际的上课过程,在上课过程中我们需要点名考勤和成绩打印,所以本系统提供数据导出功能,管理员把数据导出成EXCEL文件让教务员进行处理,让老师掌握课程的学生人数和姓名,方便日后教学工作的正常展开。另因为学生的数据量较大,所以系统提供了数据接口来对学生数据进行导入。

3.学生选课模块

学生选课模块是系统最主要的功能,因为选课系统平台的大部分数据输入都是由大量学生的选课操作获得的。选课模块的设计虽然并不复杂,但是对稳定性的要求相对较高,这要求在设计上尽量少的占用系统资源,以防止出来因服务器系统资料不足而导致无法正常运行的情况。

登录系统主界面后,用户查看可选的课程名称列表,然后点击“选修”。因而显示直观,并会显示限定选修人数和已经选修人数,如果选修人数满或该课程取消,不会显示“选修”两字。正常情况下用户只需点击“选修”就可以完成选课程序。

因为选课操作是一项最重要也最容易出问题的操作,所以,为防止数据出现混乱,在这一步骤中需要采取严格的判断与验证措施。

下列情况将无法通过验证:

页面显示验证(无法显示“选课成功”页面);

(1)课程已经到达限选人数;

(2)重复选取该课程。

页面提交验证(无法提交到数据库)

(1)从外部提交数据

(2)超时登录

严格的验证保证了数据的准备可靠,不至于出现选课数据和实际情况不符的现象。

六、总结及说明

(一)开发总结

选课系统已经在校园网上的运行了一段时间並成为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系统受到老师们和同学们的普遍欢迎,因为系统避免了复杂的课程安排,也方便了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情况自由选课。它在使用中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只要在校内的任何一台终端均可登录本系统。该系统不仅给学生创造了良好的选课环境,也方便了教师对学生情况的了解和管理。

但是,在使用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或多或少影响到系统的使用效果和用户的使用体验。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系统对学生选课的控制策略尚不够完善。

例如不能提示学生那类选修课还没有进行选取,无法控制哪些学生不能选择某些课程等。如果某个专业的学生本学期是不用上选修课,系统也无法阻止该学生登录系统。总而言之,系统的控制策略部分仍不完善,这是本系统的一个比较大的缺陷。

2.系统运行速度不稳定。

由于我校是采用集中选课,当几百名学生同时登录系统进行选课操作,服务器会呈现死机状态,往往发生一些严重的数据错误。

解决方案:(1)进一步优化数据库设计和程序代码,使其占用更少量的系统资源;(2)改善服务器配置

3.数据的安全性不高。

因为本系统是挂靠在校园网站的服务器上运行的,该服务器使用了多项服务,内容庞杂,管理不够严格,所以数据的保密性并不良好。4.与学校成绩录入系统的接口还没有实现。

6.操作系统实验全 篇六

第一条

严格遵守劳动纪律、工艺纪律、操作纪律、工作纪律,生产岗位安生产岗位安全操作规程 全操作规程。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巡回检查制度,禁止脱岗,禁止与生产无关的一切活动。

第二条

认真执行岗位安全操作细则,防止刀伤、碰伤、棒伤、砸伤、烫伤、踩膜跌倒及身体被卷入转动设备等人身事故和设备事故的发生。

第三条

开机前,必须全面检查设备有无异常,对转动设备,应确认无卡死现象、安全保护设施完好、无缺相漏电等相关条件,并确认无人在设备作业,方能启动运转,管理制度《生产岗位安生产岗位安全操作规程 全操作规程》。启动后如发现异常,应立即检查原因,及时反映,在紧急情况下,应按有关规程采取果断措施或立即停车。

第四条

严格遵守特种设备管理制度,禁止无证操作。正确使用特种设备,开机时必须注意检查,发现不安全因素应立即停止使用并挂上故障牌。吊机操作者作业时要避开重物,禁止乱摔、乱碰斜吊重物等野蛮操作。

第五条

不准超高、超重装运钢材原料,不准超高准放物料,防止倾斜倒塌伤人。

第六条

按章作业,有权拒绝上级或其他部门的违章指令,并可在向直接上级报告无效后越级向上反映。

第七条

搞好岗位安全文明生产,认真贯彻“十字操作法”,发现隐患(特别对因泄漏而易引起火灾的危险部位)应及时处理及上报。及时清理杂物、油污及物料,切实做到安全消防通道畅通无阻。

第八条

7.操作系统实验全 篇七

快速成形技术在口腔医学中的应用早期主要集中于颌面修复外科。Nadine等[1]利用快速成形技术可直接批量制作金属全冠和基底冠。吕培军等[2]利用SLA技术进行了可摘局部义齿支架铸型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作。由此可见, 快速成形技术在口腔修复体的制作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和发展空间。

3DP工艺采用粉末材料成形, 如树脂粉末、石膏粉末、金属粉末等。材料粉末通过喷头用粘接剂 (如硅胶) 将零件的截面“印刷”在材料粉末上面。具体工艺为:上一层粘结完毕后, 成型缸下降一个距离 (等于层厚:0.013~0.1mm) , 供粉缸上升一高度, 推出若干粉末, 并被铺粉辊推到成型缸, 铺平并被压实。喷头在计算机控制下, 按照建造截面的成形数据有选择地喷射粘结剂建造层面。铺粉辊铺粉时多余的粉末被集粉装置收集。如此周而复始地送粉、铺粉和喷射粘结剂, 最终完成一个三维粉体的粘结成形。未被喷射粘结剂的地方为干粉, 在成形过程中起支撑作用, 且成形结束后, 比较容易去除, 该工艺的特点是成形速度快, 成形材料价格低, 并且可以在粘结剂中添加颜料, 制作彩色原型。

本研究将利用3DP技术制作全口义齿装胶前的石膏阴模, 手工插入人工牙后完成全口义齿的制作。

2 标准无牙颌模型三维重建及全口义齿数字化排牙

选择牙槽嵴丰满、颌间关系正常的无牙颌患者一名, 用二次印模法制取无牙颌印模, 灌制石膏模型, 确定并用牙合蜡记录颌间关系。

利用D.02-L三维点激光扫描仪分次扫描上、下无牙颌牙槽嵴石膏模型及由口腔医生临床制取的个性化牙合堤, 用模型关系定位器记录颌间关系数据。利用逆向软件Imageware 11, 应用预先记录的颌间关系数据, 定量平移和旋转单颌扫描数据, 获得具有个性化颌间关系的上、下无牙颌牙槽嵴及牙合堤三维数字模型。

基于数字化口腔修复理论[3]进行全口义齿数字化排牙。首先在无牙颌三维数字模型上建立牙合平面和全局坐标系, 可通过捕捉牙合堤切缘线与面部中线的交点创建与牙合堤平行的平面来实现。然后创建排牙线, 可通过提取患者牙列的曲率特征、上下牙合牙列间的覆合覆盖关系及牙列与牙合平面的空间关系获得。最后进行数字化排牙, 可根据牙齿结构和排列的差异, 以上牙合前牙、下牙合前牙、上牙合后牙、下牙合后牙顺序实现数字化排牙。

3 全口义齿装胶前阴模CAD

基于之前完成的全口义齿数字模型, 以全口义齿磨光面和组织面分别作为装胶前阴模的上下功能面。阴模的上功能面包括基托磨光面和人工牙“龈上”部分表面数据, 下功能面包括无牙颌牙槽嵴表面、基托边缘面和人工牙“龈下”部分表面数据。应用空间等比缩放工具等比放大基托外边界线约5mm, 创建与牙合平面垂直的轴面和与牙合平面平行的底平面。可获得上颌上下、下颌上下全口义齿装胶前阴模, 如图1所示。

4 装胶前石膏阴模的快速成形加工

应用Z-Printer 310 Plus三维立体打印机以Z corp公司提供的白色石膏粉为成型材料制作全口义齿装胶前石膏阴模[4]。为满足后期装胶后加压成型时对石膏阴模机械强度的要求, 同时确保能将其放入普通型盒中, 石膏阴模应具有适合的厚度。经过反复试验发现, 在装胶前阴模的设计中, 将阴模的厚度设计为大于等于5mm, 并且在加工完成后进行结构加强处理后可以满足强度要求并且在装入普通型盒中时打磨量最小。此外, 3DP工艺制作出来的石膏阴模会有一定比例的收缩, 需要在设计时进行软件预补偿。

将装胶前阴模CAD数字模型以STL文件格式导入Z-Printer 310 plus控制软件中, 利用软件检测模型三角面片法向是否一致, 是否有漏洞、是否有间隙等问题, 然后自动修复。如果问题比较严重, 可进行手动修复, 直至模型成为没有干涉、间隙、漏洞的封闭实体。沿牙合平面的法向分层, 层厚设为0.1mm, 由此将3D模型转换成一系列的2D图层。准备材料箱和成形箱。最后连接控制软件和打印设备, 逐层进行成形。单个石膏阴模的加工时间约20分钟, 加工完成的实物存在7%的收缩率。利用技工室用模型白石膏将石膏阴模固定在传统型盒中, 手工逐一插入设计所用型号的人工牙如图2所示, 常规装胶、压盒、煮盒、开盒、打磨及抛光完成全口义齿的制作。

将制作完成的全口义齿在无牙颌石膏模型上试戴, 修复体就位顺利, 边缘密贴, 咬合关系符合设计要求。

5 结语

利用3DP工艺制作全口义齿石膏阴模有多方面的优势。石膏是全口义齿装盒的固定材料, 应用同种材质可以使结合部的强度达到要求;制作出来的石膏阴模在开盒时较容易去除, 避免了对全口义齿的过度打磨和损伤, 使制作出来的全口义齿与CAD设计结果保持一致;此外, 石膏价格低廉, 适合于今后在临床的推广使用。

摘要:本研究将三维印刷工艺 (3DP) 这一高新技术引入全口义齿制作领域, 通过标准无牙颌模型的数据扫描、三维重建, 装胶前虚拟型盒的生成, 以及石膏阴模的快速成形加工, 建立一种基于数字化模型和快速成形技术的全口义齿新型加工方法。

关键词:快速成形,全口义齿,计算机辅助制造

参考文献

[1]Nadine Coulon, Pascal Aubry, PatrickTeulet, New trends in laser sintering:analysis of the process and newapplications.Laser Materials ProcessingConference, 2005:286~295.

[2]吴琳, 吕培军, 王勇, 等.可摘局部义齿支架铸型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作[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06, 41 (7) :432~435.

[3]韩景云, 孙玉春.全口义齿数字化设计系统[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2009, 35 (5) :587~591.

8.《赤壁》生产系统全解析 篇八

对于初次进入《赤壁》的新手玩家来说,当看见一些高等级玩家身穿全身紫色装备与紫色武器招摇过市的时候,纷纷询问如何才能获得这些紫色装备,更有许多玩家询问究竟打什么BOSS才会掉落这些装备。

其实,在《赤壁》中,每一个玩家都可以自己生产紫色装备,而这就是我们下面要介绍到的《赤壁》生产系统。

《赤壁》中的生产系统,除了在暂时还未开放的工匠技能之外,目前玩家能够学习的共有采集、烹饪、铁匠、裁缝、急救、药师、巧匠七种。从功能上划分的话,我们可以将其视为三大类,分别是装备生产、补给生产与装备强化。

装备生产

通过采集、铁匠与裁缝三个技能,我们可以生产出包括武器、衣服、护腿、护肩、鞋、腰带、护腕共七种装备。七种除了武器要由铁匠技能生产之外,其他的所有防御类装备都由裁缝技能生产,而采集技能则负责提供生产武器与防御装备所需要的材料。

玩家第一个可以学习的技能就是采集技能。在达到5级之后,玩家就可以在河北(354,-349)处与陈牧对话领取采集技能的任务了。此后,我们就可以使用完成任务之后获得的矿铲来开采矿石了,而在以后采集技能的等级提升之后,还可以使用药锄来收集药草。不过,通过采集矿石是无法提升采集的技能经验,只有通过采集技能下的冶炼或者纺织来提升采集的技能经验。

在采集技能的界面,我们可以看到冶炼与纺织下面有我们已经学会的配方列表,点击该配方之后就会出现生产所需要的材料。将采集到的黄铜矿石放上去之后,再放上从NPC处购买的所需辅料,我们就可以生产黄铜锭了。同样的,通过打怪过程中获得的粗麻线和NPC出售的纺锤,我们就可以生产麻布了。

在完成生产后,我们就会发现自己的采集经验值获得了一定的提升,只要玩家的等级达到一定程度,并且该生产技能也达到满经验之后,我们就可以在指定的NPC处学习下一级的生产技能了。需要注意的是,配方列表会出现三种不同的颜色,分别是灰色、绿色与黄色,当我们生产灰色配方的时候,生产技能经验值不会得到增长;当配方颜色是绿色的时候,就有可能增长生产技能经验值;而当我们生产的配方是黄色时,就一定会提升生产技能的经验值。因此,大家在修炼自己的生产技能经验时,一定要注意选择合适的配方。

在玩家等级达到8级之后,就可以学习铁匠技能与裁缝技能了,学习的地点则是河北的邓家庄。只要我们学习了武器的,就能够通过铁匠技能生产游戏中的所有18种武器。铁匠的生产需要铜锭和石砂。其中铜锭可以通过之前的采集技能进行生产,而石砂则可以在NPC处购买所得。只要放入需求的材料,就可以生产出我们想要的武器了。裁缝技能与铁匠技能相近,布类由纺织获得,而针类则可以在商店购买。

那么,究竟怎么样才能生产紫色装备呢?其实,细心的玩家在生产时会发现,当我们在生产武器或者服装的时候,生产成品的位置除了主要成品之外,还会出现次要成品。如果我们使用的都是普通材料的话,那么主要成品就会是白色装备,而次要成本则会是绿色装备。也就是说,在我们进行装备生产的时候,会有一定的几率生产出高一级的装备出来。因此,我们放入的材料越好,生产出的装备也就可能会越好。

以裁缝的二阶装备皮革甲为例,该配方需要青铜锭类一个、棉布类三个、尖针一个。如果我们希望生产质量更好的皮革甲的话,就需要更好的青铜锭与棉布。其中,青铜锭类最好的是真铜锭,而棉布类最好的则是棉纺。要想生产这两样东西,我们就必须在冶炼与纺织时使用更好的辅料,如木炭类的香木碳、纺锤类的象牙纺锤等,这些辅料我们可以在游戏的商城中使用元宝进行购买。接下来,我们就可以使用香木碳+青铜矿石生产真铜锭,用象牙纺锤+细棉线生产棉纺,然后再用真铜锭和棉纺外的体力。

急救技能能够生产药膏,其材料也需要通过打怪获得,生产的成品都是用来回复体力。药膏与食物的区别在于,食物必须在非战斗模式下使用,而药膏则可以在战斗中使用。

药师技能生产的成品是药丸,其原料需要通过采集药材获得。药丸是能够在战斗中回复体力的,并且回复速度比急救更加的迅速。急救生产的药膏,都是在一定时间内每隔1秒钟回复一部分生命值,而药师技能生产的药丸则可以在使用后瞬间回复自己的生命值。

在游戏中,药丸和药膏使用不同的冷却时间,因此大家在自己面临极度危险的时候,可以首先使用药丸迅速回复自己的体力,然后跟着用药膏来持续回复。

同铁匠、裁缝技能相同的是,我们也可以在商城处使用元宝购买生产烹饪、急救与药师的辅材,使用了辅材之后,生产出来的成品将会拥有更好的品质。

强化生产

在我们的等级达到22级之后,就可以在西凉城的赵灵处学习巧匠技能。

巧匠技能可以生产强刃石、坚甲片与护腿板。其中,强刃石可以用来增加二阶以上武器的攻击力,而坚甲片和护腿板则可以增强二阶以上衣服和护腿的防御能力。

巧匠技能生产产品所需的原料必须通过在巧匠NPC处分解二阶以上的装备获得。其中,分解装备的品质越好,则所得的原料也就越好。例如,绿色二阶装备分解可以得到绿色的原料,而分解紫色装备则可以获得紫色的原料。而在生产成品时,原料的品质越好,所得的强化装备的性能也就越好。

在生产出了强化装备之后,我们就可以在巧匠NPC处使用装备强化功能来强化自己的装备了。强化后的装备不仅属性会有提升,而且还会发光的效果,非常的漂亮。

此外,巧匠技能在升级之后,还能够生产各种首饰道具,比如戒指、护心镜与披风等。

除了已经开放的七种生产技能之外,尚未开放的工匠系统更是让我们充满了期待。

根据某些资料显示,《赤壁》中的工匠系统主要方向为制作各类工具与器械,而这些工具与器械究竟会是什么样子呢?我们也只有猜测了。不过,在已经公布的《赤壁》游戏图片中,我们曾经看到过投石车、冲车这些大规模战争时才会使用到的武器,这些武器在进行攻城战、战场时据说会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工匠技能是否就是生产这些武器的来源呢?我们也只有等到工匠系统开放之后才能一窥究竟了。

在中国的历史上,大多数著名的武将都有自己出名的武器或者盔甲,如吕布的方天画戟、关羽的青龙偃月刀等。而在《赤壁》中,想要主导三国局势的你,现在也有机会亲手打造一套属于自己的装备,并用这些装备来帮助自己在魏蜀吴三国争霸的乱世中扬名于天下。初定三分天下的赤壁之战,会否因为你的加入,从而改变历史的近程?

上一篇:学生会竞选策划案下一篇:在全省组织部门干部监督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