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CA循环在导游服务技能大赛指导中的应用

2024-06-17

PDCA循环在导游服务技能大赛指导中的应用(精选9篇)

1.PDCA循环在导游服务技能大赛指导中的应用 篇一

PDCA循环在医疗核心制度落实中的应用

医疗核心制度是确保医疗护理质量,规范医务人员诊疗行为,防范医疗风险,避免或杜绝医疗差错与事故的重要制度,也是医务人员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国家卫计委“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明确要求落实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核心制度。《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1版)》对落实核心制度也提出了要求。医疗核心制度包括首诊负责、三级医师查房、疑难病例讨论、危重患者抢救、会诊、术前讨论、死亡病例讨论、交接班、病历书写基本规范、手术安全核对等。

随着公立医院医改的深入,如何进一步健全并落实医疗核心制度,是医院工作的重点。核心制度贯穿于医疗护理全过程,核心制度落实是医院质量管理的关键。

1、加强医务人员培训

该阶段是Plan(计划)的阶段。医疗核心制度是医师进行诊疗活动的最基本的制度,是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的基石。如果说标准是告诉“该做什么”,那制度就是告诉“该怎么做”。

医院根据医疗核心制度,针对不同类型人员制定培训计划与方案,使每位医务人员做到“个个知晓、人人做到”。通过OA网络在线考试、现场提问、科室访谈等,对医务人员医疗核心制度掌握情况进行考核。此外,医院综合医院评审等为抓手,“以评促改、以评促建”,加深医务人员对医疗核心制度内涵的理解。通过反复培训和教育,树立了医务人员医疗核心制度落实意识,促使医务人员进一步规范诊疗行为,从而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2完善质量管理组织体系 该阶段是Do(执行)的阶段。制度管理是建立长效机制的关键。医院建立健全质量管理组织体系,形成医院、职能部门、科室三级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在医院层面成立全院质量改进与安全委员会,负责医院年度质量改进和医疗安全工作;定期对医疗质量与安全工作进行分析评价,总结经验,提出整改意见;针对发现问题,对薄弱环节、流程缺陷提出整改意见。下设医疗管理委员会、药事管理委员会、院感管理委员会等14个下属委员会,由相关职能部门负责。在经过全院质量改进和安全委员会讨论和确定后,20个领域的质量改进项目在全院范围展开。

医疗管理委员会主要由医务处、质控办、护理部、临床科室等组成,对核心制度落实设定监测指标、定义、频率,如三级医师查房率、疑难病例讨论完成率、会诊完成率和及时性、术前讨论完成率等,并对完成率、正确性、及时性及完成质量进行全方位监控。

质量持续改进理念不要仅停留在医院层面,还应有每个部门的积极参与,形成质量持续改进文化。医院临床科室成立科室质量控制小组,由科主任担任组长。质控小组每月对核心制度落实情况进行自查,分析总结,提出整改意见,列入科室质量与安全工作计划。核心制度未落实的,要求完成PDCA质量改进项目。

3建立督查机制

质量改进和病人安全以数据为基础,但多数医院资源有限,对所有活动进行监控和改进超出人力和资源承受范围。因此,监管医务人员对核心制度“执行得怎么样”非常重要,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合理、长效的监管机制,以确保核心制度严格执行。如果无法正确评价,则无法正确管理,而评价依据来自日常督查数据。医院针对重点环节、重点人员、重点部门对医疗核心制度贯彻落实情况、存在隐患进行梳理,督查结果为进一步整改提供了科学依据。由医务处牵头,综合人事处、教育处,从以下方面进行督查。

3.1医疗文书检查

医疗核心制度是否落实在病史、科室台账中能够体现。医务处、质控办协同临床科室质控员组成督查小组,根据医疗核心制度执行关键环节设计督查表单,定期对病史、科室台账进行督查,以及时发现医疗核心制度落实存在问题并及时改进。如疑难、死亡病例是否进行讨论,讨论是否及时,人员资质是否符合要求;三级查房中主治、主任医师查房是否及时,内容是否齐全;会诊是否及时,人员资质是否符合要求等。

3.2医务人员抽查

医务处、质控办定期走访科室,对重点人员,如研究生、进修生、实习生、新进员工等,进行抽查,了解其对医疗核心制度的掌握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如首诊负责制、病历管理制度、新技术准入制度、查对制度等。

3.3现场督查

医务处、质控办、护理部定期深入临床一线,对交接班制度、手术安全核查制度等医疗核心制度落实情况进行督查。如医务处定期参加临床科室早交班,避免交接班只重形式、不重内容;定期到手术室旁观手术安全核查过程,避免核查“走过场”;定期到急诊部督查首诊负责制落实情况,查看是否存在急诊医生推诿患者现象;定期抽查科室医务人员在接到急会诊呼叫后是否及时到场等。每逢节假日,医务处进行突击“飞行检查”,以避免因医务人员思想懈怠发生医疗差错或事故。

4加强反馈与干预 对于核心制度落实,不仅要有定期督查、监测,还要有及时的反馈和干预。医务处从以下方面展开工作:(1)在院周会、医疗质量简报中对核心制度督查情况进行通报、反馈;(2)针对核心制度落实较差的科室进行深入访谈,由医疗院长、医务处负责人到科室进行“点对点”教育、宣讲;(3)督查结果纳入科室当月绩效考核;(4)针对核心制度落实不到位的个别医师,由医务处进行诫勉谈话,并将督查结果纳入个人考核,落实奖惩。

面对医院日益增长的业务量和繁重的医疗工作,临床一线医务人员往往思想上容易产生懈怠,从而忽略医疗核心制度的落实。每一次监管与督查都不是最终结果,医疗核心制度落实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即使核心制度执行率做到了100%,也不应“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每次的整改结果都是下一阶段质量持续改进的基础,医院必须认真查找原因,制定针对性整改措施,在下次督查中追踪改进效果。

5结语

医疗核心制度落实是医院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严格落实医疗核心制度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而应该常抓不懈。核心制度落实不仅是职能部门的责任,更需要医务人员提高认识、自觉遵守,才能形成一种意识、一种氛围。

总之,医疗核心制度贯穿于医疗护理全过程,是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的重要措施,是医院管理的重中之重。医院应充分运用质量持续改进理念和方法,做好计划、培训和教育,强调落实,做好督查、数据监测,做好反馈、干预和整改。通过PDCA循环使医疗核心制度落实持续改进、螺旋式提高,使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进入良性循环,最终提高医院整体质量管理水平,确保病人安全。

2.PDCA循环在导游服务技能大赛指导中的应用 篇二

为了解某医院医疗收费服务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对医院某日的门急诊患者进行了随机走访,了解其对医院医疗收费服务的满意度和最不满意的地方,发现患者满意指数最低的为静脉采血环节收费问题,我们运用PDCA循环法进行分析解决。

1计划阶段(P阶段)

1.1发现的问题

我们对医疗收费服务中发现的静脉采血收费问题进行了详细询问和调查,发现存在以下情况: 在患者就诊卡没有余额的情况下,患者需要交纳的化验费在收费处按医生开单金额交费后,到静脉采血室采血时还会被告知需要缴纳采血费,患者需要再次到收费处交费,造成患者的不满。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对医院门诊部、静脉采血室、信息处等相关科室进行了咨询,并与他们进行了沟通讨论, 现场查看,了解了实际情况: 患者未采血之前医生开具的只是某项目的化验费,到静脉采血室采血时才会收取采血费,在患者不愿就诊卡中多充值的情况下,收费员根据患者的开单金额收取费用,但收费员在采血之前只能看到医生开具的化验费金额 ( 不包括采血费) ,导致患者采血时还需要再次交纳采血相关费用,造成来回排队奔波的麻烦。

1.2分析原因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成立了CQI小组,组织全员开展头脑风暴法,集思广益,对该问题可能存在的原因进行分析,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 1) “机”方面主要是系统不完善,针对必需的配套收费项目未设置收费提示功能,患者不能方便地实时查询自己应交的总费用;

( 2) “人”的方面主要是科室人员之间及科室人员与患者之间沟通不到位,部分人员未全面了解收费流程或了解了流程而未及时提醒患者交费情况,或因忙碌而忽视了收费的细节,责任意识有待提高;

( 3) “环”指环境方面由于患者较多医院不能面面俱到,或医院科室之间未站在医院整体的角度考虑为患者提供更方便的服务,相互之间协作衔接不到位; 另外,由于患者在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下焦急的心态加上不了解医院的流程,增加了不满意和投诉的风险;

( 4) “法”方面主要是流程不完善,未从制度建设上规范该项医疗服务流程,让患者享受更加优质的服务。

1.3针对以上原因制定可行的工作方案

( 1) 在现有信息系统短期内无法改变的情况下督促各科室人员强化收费操作的正确性和完整性,减少费用的多收、少收或错收,并履行好提醒义务,避免给患者带来麻烦。

( 2) 加强科室人员的培训和不同科室人员之间的沟通,使其对医院的收费流程熟知于心,对检验类等类似项目能及时提醒患者是否还有其他收费或大致的费用情况, 让患者决定是否需要多充值,以方便就诊。还要提高员工的责任意识,使之树立方便患者和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 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 3) 优化医疗收费服务工作流程。针对检验类或其他需要不同科室同时开单才能执行的项目,开单科室对自己收费外的配套项目有告知患者需要另行交费的义务,收费员也要了解医疗收费情况,实时告知患者要足额充值。

( 4) 针对患者需求的逐步提高和我院门诊量较大的情况,要求员工注重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的提高,使患者有宾至如归的感觉,注重工作细节的改进,站在医院整体的角度为患者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大大减少患者不满意或投诉的概率。

2实施阶段(D阶段)

( 1) 针对患者静脉采血环节的收费问题与医院门诊部、静脉采血室、信息处、收费处等科室进行沟通协调, 按方案执行,理顺了工作思路,优化了工作流程,增强了相关人员的责任意识。

( 2) 对医院收费人员进行了培训督导。使收费人员了解了部分特殊项目的收费问题,并能及时与相关科室沟通协调,为患者提供正确的指引,方便患者; 强化了收费员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水平,要求收费员关注工作细节,对工作精益求精,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收费服务。

( 3) 为改善患者就医环境,减少患者排队等候时间, 收费处实行了弹性工作制,针对不同时间段和患者就诊人数的变化调整收费员的工作时间和工作内容,能适时满足患者交费工作的需要,提高了工作效率。

( 4) 为减少患者就诊过程中多次交费的麻烦,在收费处醒目位置设置了温馨提示,提示患者办卡、收费、退费流程和首次就诊建议充值金额等,大大方便了患者。

3检查阶段(C阶段)

由科室相关人员组成督导检查小组,定期和不定期对医疗收费质量进行督导检查。采取流程测试,现场观察和患者走访的方式,检查了各个医疗收费环节的收费情况, 患者对静脉采血环节收费服务满意度显著提高。除其他工作细节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外,其他运行情况较好,医疗收费服务质量得到提高。

4处理阶段(A阶段)

( 1) 各科室之间的沟通协作加强,收费人员责任意识提高,收费流程得到优化,患者的满意度上升,医院的医疗收费服务质量得到改善,改进措施颇显成效,已发现的问题得到了较好解决。

( 2) 在督导检查过程中,从工作细节等方面发现了其他问题,需要进一步查找原因,并分析解决,进入下一个PDCA循环。

PDCA循环是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对提高医院医疗质量管理至关重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合乎现实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直接关系着医院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在医院建设和发展战略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摘要:PDCA循环是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对提高医院医疗质量管理至关重要。文章将PDCA循环法应用于提高医疗收费服务质量,针对医疗收费服务中存在的静脉采血环节收费患者满意度低的问题进行解决,结果表明患者的满意度上升,医院的医疗收费服务质量得到提高,PDCA循环对于提高医疗收费服务质量具有积极作用。

3.PDCA循环在导游服务技能大赛指导中的应用 篇三

戴明循环称PDSA循环、PDCA循环。戴明循环有时也被称为持续改进螺旋(Continuous Improvement Spiral)或戴明轮(Deming Wheel)。关于戴明循环的研究可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最先是由有着“统计质量控制之父”之称的著名的统计学家沃特·阿曼德·休哈特(Walter A.Shewhart)提出“计划-执行-检查(Plan-Do-See)”的雏形,后来由戴明将休哈特的PDS循环进一步完善,发展成为“计划-执行-检查-处理(Plan-Do-Check/Study-Act)”这样一个质量持续改进模型,并且戴明在推广戴明循环上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PDCA循环简单地可以用图1表示。

戴明循环是一个追求持续改进的模型,它包括的四个循环反复地持续改进与不断学习步骤, 即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Study)、处理(Act)。 其循环递进的过程可用图2表示。

PDCA循环是一个能使任何一项组织活动有效推进的一种合乎逻辑的工作程序,特别是在产品和服务质量管理的过程中有较为广泛地应用。P、D、C、A这四个英文字母所代表的涵义如下,P(Plan)——计划。包括目标和方针的确定以及活动计划的制定;D(DO)——执行。执行就是计划的具体运作,使计划中的内容得以实现;C(Check)——检查。就是要对执行计划的结果进行检查,确定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明确计划执行的效果,并最终找出问题;A(Act)——行动(或处理)。对总结检查的结果进行进一步地处理,其中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并推广,并将其标准化,或者制定工作指导书,便于在以后的工作中遵循;对于失败的方面也要进行总结,以免错误再次出现。对于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在下一个PDCA循环当中去解决。

PDCA是四个英语单词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和Act(行动)的首字母,PDCA循环就是依据这样的顺序进行产品和服务的质量管理,并且不断地将循环进行下去的一套科学的程序。

二 当前我国高校教学管理的现状

1 教育管理理念落后

当前高校大多数都是采取学年制和学分制。学年制是便于管理者的出发点而建立的,其强调的是授课教师在教学中的绝对中心地位,突出的是在教学管理中的统一性与共同性,而在这种传统的群体制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就忽视了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和教学管理活动的灵活性要求。由于对学生个性理解的偏差,学校经常会处在一种错位的境地。

但学分制则要求能够方便学习者,并且能够服务于学习者。高校对学分制的内容、本质、规律和方法的认识往往较为缺乏,传统的学年制当中,以教师授课为主、工作意识和任务导向等观念,仍是目前较为主流的价值取向,因此使学分制不能得到真正有效的贯彻执行,从而出现了对学生的管理有余而服务工作不到位的现象。

2 选课体系不科学,教学资源匮乏

首先,大部分的课程都是必修课,选修课比例非常小,开放课程数量太少。第二,组织部门之间的障碍阻碍了跨学科、跨专业课程设置,阻碍了知识的集成。在分支的选修课中专业课程的主题系统和组织形式,不能参与跨学科、边缘学科和新兴学科,只注意适应要求的高度专业化的知识,而忽视了高度的综合,但也使某些专业逐步淘汰。第三,由于可选的课程未能得到足够的关注,缺乏有效地管理,选修课质量也不高。课程资源的短缺,课程质量不高,大大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3 教学过程考核机制不规范

众所周知,学分制是以学分作为衡量学生学习质量的依据。但是,仅用学分并不能完全衡量出学生学习质量的优劣。在选课过程中,多数学生选课盲目,避难就易、随波逐流,追求市场适用性,不可避免地存在趋易现象,即尽可能选择容易过关或者容易完成学习过程的课程,从而导致学生为了学分而避实就虚地选择一些相对容易的课程。还有一部分是学生原本感兴趣的,因选课学生不足而不能开课,导致学生只能选择其他课程修习。这样学分虽然修满了,但是学习的质量还是下降了。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发展的生命线,高校无论是实行学分制还是学年制,都应将教学质量的稳定和提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建立学习质量考核制度是必要的环节。

4 教学管理过程管理力度不够、评估体系不健全

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说,教学过程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与运行,对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可以起到多方面的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一,可以及时获得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要素、各个环节和工作状态的反馈信息;第二,可以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要素、各个环节和工作状态的质量进行准确客观地评判;第三,可以结合各种评估手段约束和激励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不同成员;第四,可以使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质量持续提高并步入良性循环轨道;第五,可以促使教育教学管理进一步规范化、程序化、科学化。我校目前在教学过程的管理上不能规范地开展工作,制度也不健全,导致一些日常教学工作开展不顺利。一旦到了评估的时候就临时抱佛脚,准备和收集各种材料。对学习遇到问题时不能及时跟进,使问题累积,这种由量变到质变的结果,造成严重后果。评估体系本身是具有规范、导向、促进、诊断、反馈等多种作用,尚未形成科学、有效、简便的适合学校自身的评价方法,使得评估结果不具有可比性和权威性,从而又恶性循环,导致教学过程监管力度和积极性降低。

三 运用PDCA循环理论改善我校的教学管理

1 制定计划

在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上,定期召开学习委员会议,落实各项教学工作。特别是在开学初期,将本学期的重点工作进行安排,列出教学工作的各项事宜及大致开展时间,各班级的学习委员以此为参考,并结合每项工作实际开展时发布的具体通知进行有计划地实施。并且针对各个班级当前的具体情况进行相应地指导。在各班形成以学习委员为中心、班级同学积极配合的良好班风。加强对学习委员的培训,本着对每位同学负责的态度,做好日常工作的通知及总结汇报工作。同时也在与学生的交谈中,灌输每位同学配合学习委员、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正确思想。

2 实施计划

了解学生的认知状态,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和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管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探究教学策略,灵活实现实验探究与教学探究的相互融合。实验探究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边实验、边思考,把观察引向深入,让学生对丰富的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综合、归纳和概括,直至上升到理性认识,理论探究通过对理论探索和演绎来研究,诱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从而获得新概念。

教学管理人员不断提升自我的业务知识和综合素质,采取有效合理的管理方法,进一步完善管理工作体系,健全管理制度。在教学管理工作的对象上要有针对性,执行上要有严格性,明确管理目标,敢于面对棘手问题,时时进行跟踪评价、反馈处理,及时对出现的问题或发生的情况采取措施予以修正,以便实施。

毕业生的毕业率向来是学院高度关注的焦点。为了毕业生能如期顺利毕业,通过对以往毕业生常发生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采取相对应的措施。在学生即将毕业的学年,进行在校期间课程修习情况的总结验收,即提前一年进行毕业资格审核。按照毕业生毕业及获得学位的要求进行对照,将存在问题较多的学生列出,如必修课通过补考或重修仍未通过者、选修课学分修习未能达到毕业要求的、学位绩点不能满足获得学位要求的、曾经有违纪现象者等,将有这些问题的学生一一列举。首先与学生本人核对所罗列信息的准确性,对确实存在以上问题的学生进行日常监督,这些监督通过学习委员或者直接与学生本人进行联系来实现。同时将该信息也通知学生的辅导员和班主任,可以让他们及早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在选课、学习报名及考试报名的日常工作中,提高对这些学生的督促力度。

3 检查效果

根据计划,通过验证、分析以及广泛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来评价、检查计划执行的情况和效果。从评价结果中得出实行的方案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是不是合适的实施方案。然后将反映出来的问题放入下一阶段的PDCA循环中,直至问题最终解决。在与学生的交流中,以班主任的优势及管理学生教学工作的便捷途径,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并收集信息,掌握计划的进展程度,从而可以用最短的时间对整体实施方案进行协调和改进。

教学管理的各项举措经过上一阶段的实施,结果如何可以在这一阶段得到良好检验。结合学生每学期的期末成绩、各项工作开展的情况,完善这阶段工作的开展。例如通过学期跟踪,再一次总结毕业班学生的课程学习情况,部分学生确实已经解决了课程未通过、学分未修满等问题,而尚存问题的学生通过辅导员和班主任老师的共同帮助,也取得了预期的满意效果,将问题学生的数量降至最低甚至使问题学生全部得以解决。在这个过程中,侧重与学生、辅导员和班主任的联系,旨在能够及时发现计划实施中未解决的问题,进而改进实施策略。

4 采取措施,以持续改进过程、提高成效

根据检查的结果进行总结,弄清楚实施过程中哪些方面的工作已圆满完成, 哪些方面的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总结经验和不足,把成功的经验纳入管理制度之中,巩固已经取得的成绩。同时把遗留的问题,转入下一个PDCA循环。

教学管理工作经历了上述四个阶段后,既得到了教学管理质量的提升,又能检查出日常管理工作仍存在的不足之处。每项工作结束的时候,根据本次工作开展的情况进行总结,找出优势和不足,而后分析原因,找出主要问题存在的原因,最后再采取改进措施,如此开始PDCA循环在教学管理工作上的又一个新循环。

参考文献

[1]黄宗德.运用PDCA循环提升高职高专实践教学质量[J].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2(05).

[2]刘颖.基于PDCA管理理念的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质量控制体系研究[J].职教通讯, 2012(23).

[3]张艳凤,徐晓莹.应用PDCA管理法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的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 2012(07).

4.PDCA循环在导游服务技能大赛指导中的应用 篇四

【摘要】目的:探讨PDCA循环模式在消化内镜护理风险控制中的应用。方法:在胃肠镜检查中存在的护理风险,运用PDCA循环模式针对问题进行质量控制,制定相关措施。结果:在实施PDCA循环模式后,我科室对于岗位管理、护理安全、隔离消毒、仪器器械等评分均有所提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消化内镜护理中实施PDCA循环模式,能有效控制护理风险,保证了护理质量以及患者的安全和隐私,是降低护理风险管理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PDCA循环模式消化内镜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5)01-0238-01

PDCA循环模式又称戴明环,是由美国的质量管理专家哈特提出的,而后由戴明进行宣传和普及,因此被称为戴明环。是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和Act(处理)四个单词的首字母组成,按照此顺序进行全面地质量管理,并且循环进行的科学程序。消化内镜技术在迅猛发展的同时,随之而来的护理风险也在不断增加[1]。为此,我院于2012年1月~2013年1月在消化内镜的护理风险控制中实施PDCA循环模式,评估其对于护理风险控制的效果,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自2012年1月~2013年1月我院消化内镜科室的岗位管理、护理安全、隔离消毒、仪器器械以及急救药品等管理为研究对象,在实施PDCA循环模式的前后1年进行风险管理的质量的对照分析。科室共设有6间胃肠镜检查室,2间胃肠镜微创手术室,1间ERCP检查室,每天平均检查量为180±20人次。科室护士15人,洗消工人8人,护士中男5人、女10人。年龄24~38岁,平均年龄31±5.3岁。主任护师1人,副主任护师2人,主管护师3人,护师5人,护士4人。在研究过程中人员结构无变化。

1.2 方法

1.2.1 计划P

首先对我科室的管理组织体系进行风险护理评估。在岗位管理、护理安全、隔离消毒、仪器器械以及急救药品人员培训等方面所存在的护理风险进行评估。结果显示我科室存在以下问题:①在对部分患者检查前没有按照要求准备。②患者的预约区域以及等候区域不规范。③患者在检查前的三方核查内容过于简单。④检查间的物品准备不足,存放位置不规范。⑤患者跌倒、坠床的风险较高。⑥护理人员缺乏无菌观念,操作不够规范。⑦洗消工人洗消流程不规范。⑧消化内镜仪器以及手术器械等分类不规范。

根据问题制定相关计划和方案:①强化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技能,制定培训与考核计划,例如进行护士职业道德教育、护理风险教育、消化内镜科室感染控制、内镜护理操作规范以及清洗消毒灭菌流程和操作规范等。②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护理过程中的控制标准和考核标准,将制度作为核心内容。③规范科室布局,打造人性化管理氛围。

1.2.2 执行D

根据计划目标,制定如下执行手段:①人员培训管理。由护士长组织对全科室护士每周进行理论与实操培训,在操作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要求人人参与,增强个人责任感与集体荣誉感。②环境管理。将我科室现有区域按照分区内容严格管理,加强绿色通道的分流处理,合理规避交叉感染的风险。各区域内物品、药品以及设备严格按照规范放置,为患者的隐私以及安全作保障。减少患者跌倒、坠床的风险。③完善医疗风险防范机制。落实制度和规范流程,加强执行力度,规范专业化技术操作,使各个环节保证分工合作、责任明确。④医院感染控制管理。要求所有医护人员严格按照控制医院感染的制度法规执行,制定科室内各级人员的职责、量化积分考核标准和奖惩措施等。⑤无菌物品管理。建立专用库房,并实行专人管理,制定物品存放以及消毒杀菌管理细则,将责任落实到个人身上[2]。

1.2.3 检查C

由主任护师以及护士长组成评价体系。每个月末检查1次,护士长进行质量监管,每周不定期进行专项考评,逐层监控,相互补充。在实操学习后及时进行考核,每月组织1次综合测评,对各级人员进行规范性考核,监督其规范程度,考核内容以我科室制定的相关护理质量评估体系为标准,对其进行综合考核,做好记录并留档保存。

1.2.4 处理A

根据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组织开展护理质量报告会,对护理过程中出现的风险进行评估,找出护理风险存在的隐患,提出整改措施,修改完善下一循环中的计划。

1.3 评判标准

将我科室在实施PDCA循环模式的前后做对比分析,对岗位管理、护理安全、隔离消毒、仪器器械、理论考试以及实操考试等方面,根据《医疗质量评价体系与考核标准》的相关要求进行评分比较。分值越高,管理效果越好。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当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对PDCA循环管理前后各项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各项指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PDCA循环管理前后各项指标比较(分,)

讨论

PDCA循环管理模式能够有效提升护理人员的护理风险的防范意识,能够提升整体的管理水平。在实施PDCA循环模式后,我科室对于岗位管理、护理安全、隔离消毒、仪器器械等评分均有所提升,所有护理人员在理论考试以及实操考试的水平有所提高。在循环推进的过程中,管理者不断的发现问题,及时提出解决对策,能够提升管理工作的效率以及护理人员的自身素质。在消化内镜护理中实施PDCA循环模式,能有效控制护理风险,保证了护理质量以及患者的安全和隐私,是降低护理风险管理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5.PDCA循环在导游服务技能大赛指导中的应用 篇五

药学服务是药师应用药学专业知识向公众提供直接的、负责任的、与药物应用有关的服务,以期提高药物治疗的安全、有效、经济和适宜性,改善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1]。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药师的职业观念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以患者为中心”的药学服务已成为全球药师共同的目标和责任[2]。

pdca循环或称戴明循环(deming cycle),由美国著名质量管理专家戴明提出,是管理学中的一个通用模型,它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包括p(plan)-计划,d(do)-执行,c(check)-检查,a(action)-行动(处置)4个阶段[3],是一个循环的、持续向上的、永不停止的过程,因此也被称为持续改进螺旋。医院药学服务逐步引入pdca管理,使医院药学的管理从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发展,能有效提高医院药学工作质量。

在实际工作中,用药错误的情况时有发生。用药错误是指药物使用过程中发生的任何能导致药物错误使用的可预防事件;它可出现于处方、医嘱、药物标签与包装、药物名称、药物混合、配方、发药、给药、用药指导、监测及应用等过程中。伍玉玲等[4]对90例护理不良事件的分析发现,药物使用错误发生最多,占38%,最常见的为药物错误、液体错误和患者错误。我们通过实际病例分析,pdca管理在医院药学服务中的应用,明显降低了用药错误的发生,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我院2013年4月~2014年3月收治的门诊治疗患者16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87例,女73例,年龄21~67岁,用随机抽样法将他们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80例,年龄21~67岁,平均(43.26±1.11)岁,初中以下学历23例,高中42例,大专以上学历15例;观察组80例,年龄21~67岁,平均(43.24±1.12)岁,初中以下学历24例,高中43例,大专以上学历13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基线资料方面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均自愿接受治疗并参与本次研究。

1.2研究方法 对照组实行传统药学服务方法,观察组在药学服务中实行pdca管理。观察组的具体方法是:①p-计划:根据临床诊断,制定治疗方案 对疾病诊断要准确,然后制定治疗目标:一切为了患者身心健康。在对疾病和患者情况充分了解的基础上,以人为本,严格执行诊疗规程,确定最佳治疗方案。治疗方案要综合考虑疾病、患者各方面的情况和药物的药理学特征,按照安全、有效、经济、方便的原则,确定治疗药物、剂型和疗程[5]。②d-执行:治疗方案的实施,进行跟踪观察 在治疗方案的实施中,医师、药师、护师、技师精诚合作。药师充分发挥药学服务的专业技能,主动接触患者,对患者进行用药教育,使药学服务在实施最佳治疗方案中起到很好的作用。③c-检查:对治疗方案实施后取得效果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 肯定取得的效果,在药学服务中推广应用;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制定相应对策。④a-行动:对存在和发现的问题制定整改措施并立即整改 药师在药学服务中,不断总结成功的经验,对发现和存在问题查找原因,制定整改措施,并立即整改。

1.3评价标准 总错误发生率为错误的患者发生率、错误的药物发生率、错误的剂量发生率、错误的途径发生率及错误的时间发生率之和。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18.0软件包对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x±s)表示,对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对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观察错误的总发生率为11.25%,对照组错误的总发生率为31.25%,两组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药学服务是一种实践,不仅仅只停留在理论上,同时必须在患者治疗过程中实施并获得效果。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向患者提供优质的药学服务,指导患者安全合理用药,这是每个药学人员应该仔细思考和解决的问题。而在药学服务中运用pdca管理,对提高公众身心健康和生命质量能起到更好的作用。

有相关研究结果显示,把pdca循环管理应用于医院药物管理过程中,降低了药物使用错误的发生率,提高了医务人员的药物管理意识,促进了各项制度的落实,充分显示了pdca管理模式的优越性[6]。本研究结果与相关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6.PDCA循环在导游服务技能大赛指导中的应用 篇六

关键词:PDCA循环,面砖粘贴,质量控制

1 PDCA循环概述

PDCA循环管理是近年来国外非常流行的一种新型管理理念,受到了企业管理者的欢迎和广泛运用。它是由美国著名质量管理专家戴明(W.E.Deming)首先提出的。该循环主要包括四个阶段: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和处理(Action)阶段,即八个步骤。

第一阶段:计划阶段,通过计划,确定质量管理的方针、目标,以及实现该方针和目标的行动计划和措施。计划阶段包括以下四个步骤:第一步,分析现状,找出存在的质量问题。第二步,分析原因和影响因素。针对找出的质量问题,分析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因素。第三步,找出主要的影响因素。第四步,制定改善质量的措施,提出行动计划,并预计效果。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按照先前的计划进行具体实施。该阶段执行整个循环的第五步,其任务是执行计划或措施。

第三阶段:检查阶段,该阶段执行整个循环的第六步,即对第二阶段所做的工作进行检查,检查计划的执行效果,发现问题及时进行纠正。通过做好自检、互检、工序交接检、专职检查等方式,将执行结果与预定目标对比,认真检查计划的执行结果。

第四阶段:处理阶段,也叫总结阶段。具体包括两个步骤:第七步,总结经验。对检查出来的各种问题进行处理,正确的加以肯定,总结成文,制定标准。第八步,提出尚未解决的问题。通过检查,对效果还不显著,或者效果还不符合要求的一些措施,以及没有得到解决的质量问题,带入下一次的工作中,进行再一次的循环,以达到工作管理水平不断持续提高的目的。

2 面砖质量状况调查(PDCA计划阶段)

通过对抛光砖面层工程楼地面的抽样调查,对出现的质量缺陷进行统计,为明确影响面砖质量的主要因素进行了统计分析,如表1所示。

3 确定面砖质量控制目标

3.1 确定目标

根据表1可知,接缝高低偏差、缝格不平直、空鼓占总缺陷的79.5%,因此该三项缺陷为改进的重点项目:1)接缝高低偏差目标:过程中出现偏差点数控制在10%以内,且不允许偏差4 mm以上的点出现。2)缝格平直度控制目标:过程中出现偏差点数控制在10%以内,且不允许偏差5 mm以上的点出现。3)杜绝大面积空鼓现象的出现,每自然间局部空鼓点数不超过总数的3%。

3.2 目标可行性分析

项目部制定严格的质量管理制度。该工程为创杯项目,公司质量部、技术部对本项目高度重视,并会密切配合项目部开展工作;项目部管理班子及面砖施工、泥工班子具有丰富的相关经验,有能力提高面砖的施工质量。

4 分析面砖质量缺陷原因(PDCA循环第二步)

4.1 接缝高低偏差、缝格不平直原因

工人培训情况差;受教育程度低;板块挑选不严;原材料质量有缺陷;没有拉通线施工;保护不好,过早上人;没有及时拉通线检查;没有按规程进行测量;仪器没及时校验。

4.2 空鼓原因

培训情况差;技术交底不到位;砂浆配合比不当;板块背面浮灰未刷净;铺灰厚度不均,铺灰不饱满,用力不匀;入口未封堵,过早上人;基层清理不干净或浇水湿润不够;搅拌时间不够;没有采用专门的砂浆搅拌机。

4.3 主要原因分析

主要原因:技术交底不到位,因为作业人员多,涉及面广;保护不好,过早上人,因为工程专业多、工期又紧,交叉配合多,成品保护难度大;没有及时拉通线检查,对接缝平整影响较大;砂浆配合比不当,对造成空鼓有直接影响;铺灰不饱满,用力不匀,直接造成空鼓;基层清理不干净或浇水湿润不够,粉刷完成后,落地灰较多,清理较困难;入口未封堵,过早上人,本工程专业多、工期又紧,交叉配合多,成品保护难度大。

非主要原因:培训情况差;板块挑选不严;原材料质量有缺陷;没有拉通线施工;砂浆搅拌时间不够;没有采用专门的砂浆搅拌机;板块背面浮灰未刷净;铺灰厚度不匀;没有按规程进行测量;仪器没及时校验等原因均为非主要原因。

5 制定相应对策并进行实施

5.1 完善技术交底制度

实施前,编制详细可行的面砖层专项施工方案。组织相关成员进行学习,深入了解、熟悉操作步骤及质量控制点。

按方案要求及步骤,与建设单位和监理商定后挑选一房间做好样板地砖。对样板面层施工全过程进行跟踪检查,及时了解方案中的不周之处,并及时完善。方案调整完善后,扩大施工面积,做样板层,然后再找问题,解决问题。方案经不断调整完善并经最终确定后,开始全面铺设施工。

5.2 完善测量检查制度

铺完2行~3行,应随时拉线检查缝格的平直度,如超出规定应立即修整,将缝拨直,并用橡皮锤拍实。此项工作应在结合层凝结之前完成,并分析产生的原因,制定纠正措施,防止再次发生对施工及质量检查情况及时作出记录,留下真实的施工资料。

5.3加强成品保护

推车运料时注意保护已完工地面;每间面层完成后及时封闭房间,并派专人进行管理,等养护满7 d后方准进入;在面层施工前召开生产会议,督促水电、通风、设备安装等相关工序提前完成。

5.4控制砂浆配合比

施工时严格控制配合比,实行定人定机定配合比定使用部位,配合比改变须有施工员出具书面通知。

5.5加强基层清理和浇水湿润工作

将混凝土基层上的杂物清净,剔除楼地面超高部分及砂浆落地灰,用钢丝刷刷掉粘结在基层上的浮浆层,并清扫干净。如基层有油污时,用10%火碱刷净,并用清水及时将其上的碱液冲净在清理好的基层上,用喷壶将地面基层均匀洒水一遍。

5.6控制铺灰厚度和操作方法

结合层采用20 mm~25 mm厚1∶2.5水泥砂浆,铺设厚度要均匀,随铺随用。铺砌时,砖的背面朝上抹粘结砂浆,铺砌到已刷好的水泥砂浆找平层上,砖上楞略高出水平高线,找正、找直、找方后,四指均匀用力压上,砖上板垫木板,用橡皮锤拍实。

6实施效果检查(PDCA检查阶段)

通过以上实施过程中的PDCA循环,面砖铺设施工质量不断提高,工程砖面层质量合格。目标完成情况:1)根据GB 50209-2001建筑地面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要求,分20个检验批进行验收,质量全部一次合格。2)接缝高低差出现偏差的点数频率为9%,且未出现偏差4 mm以上的点。3)缝格平直度出现偏差的点数频率为8%,且未出现偏差5 mm以上的点。4)每层抽查两个房间,房间内面砖全数检查,没有大面积空鼓现象的出现,每自然间局部空鼓点数平均为总数的2%。实际情况与目标值进行比较得出结论:目标完全实现(由此进入PDCA总结阶段)。

参考文献

[1]马成刚.PDCA循环在工程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07(8):34-35.

[2]单凤儒.管理学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87-188.

7.PDCA循环在导游服务技能大赛指导中的应用 篇七

1 PDCA循环的内涵及其应用背景

PDCA循环又叫质量环,是管理学中的一个通用模型,最早由休哈特(Walter A.Shewhart)于1930年构想,后来被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W·Edwards·Deming)博士在1950年再度挖掘出来,并加以广泛宣传和运用于持续改善产品质量的过程中,它是全面质量管理(TQM,Total Quality Management)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PDCA的含义为:P(Plan)--计划,根据任务的目标和要求,制定科学的计划;D(Do)--执行,实施计划;C(Check)--检查,检查计划实施的结果与目标是否一致;A(Action)—反馈,处理,对总结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并适当推广,失败的教训加以总结,未解决的问题放到下一个PDCA循环里。

2 PDCA循环在医院等级评审中的应用原理及实例阐述

新一轮评审的特点包括引入新的评审理念和评价方法(PDCA循环),推进医院持续质量改进,实现全面质量管理。深刻领会PDCA循进有进一步的认识与理解。在此,结合昆明市某三级医院在等级医院带教评审过程中运用PDCA进行质量改进项目——《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审方质量持续改进》为例进行阐述。

2.1 项目背景

静脉用药集中调配是指药学部门根据医师处方或用药医嘱,经药师适宜性审核,在洁净环境下对静脉用药进行调配,可直接供临床使用的操作全过程,是“药品调剂”的组成部分。该院目前静脉药物配置中心(PIVAS)负责36个病区的静脉输液配置,每日配置量为3500份。使用PIVAS-mate软件系统分析后发现,审方差错在内部总差错中占比较大,达23.7%。

2.2 PDCA循环过程

2.2.1 成立质量控制(QC)小组,

对审方差错成因进行调查分析,以期减少审方差错,促使审方质量持续改进。

2.2.2 制定时间表,2012年3

月5日召开QC小组成立及协调会,制定包括现场调研、制定流程和流程实施在内的计划。

2.2.3 现场调研及原因分析。

2012年3月6日-3月9日,组织相关人员对审方过程及发生错误的原因进行检查,发现有以下因素导致审方错误。

审方药师原因:业务能力不强,对药物药理活性不够清楚,给药次序出问题;用药知识学习不够(配伍、浓度、溶媒选择等);工作态度不认真、责任心不强;药师人手不够,无法做到真正意义的审核处方。

软件原因:软件开发过于注重所谓的输液计数功能,而在处方审核方面有较大缺陷;药品更新换代日新月异,由于受技术限制,资料库无法实时升级更新,导致资料的时效性下降;浓度换算无法彻底解决,依然需要人工换算。软件自身存在漏洞,需要修改。

环境因素:中心存在“高压力,高风险,高强度”;环境噪音,空调机,打印机,电话铃声等;打印纸气味难闻等。

2.2.4 制定整改措施。

首先,进一步与工程师进行沟通,把软件的开放度加大,建议不断升级版本。其次,定期对药师进行系统化培训学习,定期考核。最后,将环境因素的干扰降至最低,更换打印机,增添空调等。

2.2.5 效果检查。

PIVAS通过硬件、软件、人员等多方面因素的提升,对3、4月份的审方差错与2月份进行持续比较分析,发现审方差错占总差错的比例持续下降:由2月份占比23.7%下降到3月份的15.9%、4月份的12.8%。

2.2.6 成效分析。

整改后审方错误在持续下降。改进方面有硬件改善,打印设备更换,空调配套;药师教育培训形成系统化、定期化,工作热情、责任心较以往有所改善。不足:软件升级依然存在难点,药师与临床医生、护士的沟通依然不足,人员少的问题未能解决。

2.2.7 下一步措施。

进行科室层面人员调整,以避免药师压力继续过大;硬件继续改善,拟安装音响系统,营造轻松环境;科室正合作开发药学人员与临床医护人员的网上沟通平台,进一步促进医药交流;结合中心运行实际,给软件工程师提出可行性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新版本开发能体现出个性化、可持续的特点。

上述PDCA阶段和步骤的分析能诠释其对等级医院评审的独特作用,也正基于此,卫生部制定的评分说明才遵循PDCA循环原理。有研究发现,在缺乏激励的环境中,员工的潜力只发挥出20%-30%。但在适宜的激励下,同样的员工却能发挥出其潜力的80%-90%。任何管理的关键环节都是管人,人的管理完善了,工作就能做好。由于PDCA强调全员参与,在此过程中每个人既是检查者,同时又是被检查者,促进了医务人员及其他所有职工的自我完善和提高,通过不间断的循环反馈,每个人都有目标、有压力、有动力。

摘要:新一轮医院等级评审工作已经全面展开,PDCA循环作为评分遵循的原理被应用,能推进医院实现全面质量管理,实现医疗质量和安全的持续改进。深刻领会PDCA循环中计划、执行、监督、行动四个环节的内容与内涵,会在等级医院评审中起到明显作用,还会给医院管理带来实质效果。

关键词:医院评审,PDCA循环,全面质量管理,改进

参考文献

[1]张宗久,代瑾.医院评审将进入新阶段[J].中国医院院长,2011(1):40.

[2]潘学田.开展医院评审,不断提升医院质量[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0,17(6):1-3.

[3]PDCA循环.[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529300.htm,2012-09-15.

[4]李岩.卫生部《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1年版)》解读与准备[EB/OL].http://www.docin.com/p-428478074.html,2012-09-15.

[5]应岚,贺晓鸣.对持续质量改进的认识与思考[J].医院管理论坛,2012,3(29):41-42.

[6]候秀欣,刘皎.运用PDCA循环提高护理病历书写质量分析[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6,20(1):105.

[7]黄芳.运用PDCA循环理论提升医院护理管理质量的研究[D].导师:赖瑞南.杭州:浙江大学,2008,08.

[8]楼士梅,杨丽琴,郭小红.PDCA循环管理法在糖尿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5,5(4):85-86.

[9]陈颉.质量管理宗师[J].企业管理.2004(7):79-81.

8.PDCA循环在导游服务技能大赛指导中的应用 篇八

关键词:建筑项目,PDCA,5M1E,探析

建筑工程项目大多是露天施工、立体交叉作业、工序交接频繁, 受地质、自然条件的影响大, 设计要求、施工条件及施工工艺差别较大。因此, 在施工过程中, 上道工序可能很快被下道工序掩盖, 一旦有缺陷被覆盖就有可能导致责任事故。本文针对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结合项目质量管理实际, 从质量计划的建立、过程质量控制方面分析了影响建设项目质量的5M1E因素, 提出了相应的改善措施, 旨在强化建筑工程项目全过程的动态质量监控[1,2]。所以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 动态质量控制是项目质量管理的根本, 因此, 建筑工程项目质量动态控制的PDCA方法及应用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1 PDCA循环方法简介

PDCA循环又叫戴明环, 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首先提出的,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传入日本,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传入我国, 开始运用于全面质量管理, 它在现场质量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由计划 (Plan) 、执行 (Do) 、检查 (Check) 和处理 (Action) 的4个英文字母组成, 它是全面质量管理的科学程序。也是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的全部过程, 就是质量计划的制订和组织实现的过程, 这个过程就是按照PDCA循环, 不停顿地周而复始地运转的。PDCA是英语单词PDCA循环就是按照这样的顺序进行质量管理, 并且循环不止地进行科学程序。

PDCA循环是提高产品质量, 改善现场管理的重要方法, 也是是质量保证体系运转的基本方式。在建筑企业现场管理中, 通过众多小小的变革可能实现对整个项目的持久改善, 从而获得巨大的成效。是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的全部过程, 是质量计划的制订和组织实现的过程, 这个过程就是按照PDCA循环, 不停顿地周而复始地运转的。依据全面质量管理原理建立起来的PDCA (计划、实施、检查、处理) 循环方法是建筑企业质量管理中一种有效的工作方法。

1.1 计划阶段 (Plan)

为了达到确定的质量目标, 项目需要从事一定的质量管理过程。质量管理过程是由不同的成员在不同时段里进行的。为保证施工质量管理相互协调地进行。为此, 必须进行科学的分工。计划的编制将项目质量管理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详细的分解, 从而为科学分工提供了依据。

1.2 执行阶段 (Do)

执行就是具体运作、实施计划中的内容, 对建筑企业来说, 根据质量管理计划, 在机械设备的选择方面, 应本着因地制宜, 按照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生产上适用、性能上可靠、使用上安全、操作和维修上方便等原则。

1.3 检查阶段 (Check)

根据计划与目标, 检查计划的执行情况和实施效果, 并及时总结计划执行过程中的经验教训, 明确效果, 找出问题。项目质量检验就是借助于某种手段或方法, 测定工程的质量特性, 然后把测定结果同规定的质量标准相比较, 对该分部或分项作出合格或不合格的判断;在不合格的情况下还要作出适用的判断。前者一般由质检员负责, 后者则应由高一级的技术负责人或质量监督部门负责作出结论。 (1) 保证的职能, 即把关的职能。 (2) 预防的职能。 (3) 报告的职能。

1.4 总结经验纳入标准 (Action)

PDCA循环的关键环节是总结阶段, 对总结结果进行处理。通过项目质量管理的PDCA动态方法, 不但要实现预期的质量目标, 而且其管理者的质量意识和管理水平都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解决问题的信心也会进一步加强, 通过循环取得经验经过总结写了方法并纳入标准。

2 影响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的因素

主要包括人、机器、材料、方法和环境五大方面。对这五大因素的控制是保证施工项目质量的关键。

2.1 人的控制

指直接参与项目的组织者、指挥者和操作者。人, 作为控制的对象, 是要避免产生失误;作为控制的动力, 是要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 发挥人的主导作用。因此, 应提高人的素质, 健全岗位责任制, 改善劳动条件, 公平合理地激励劳动热情;应根据项目的特点, 从确保质量出发, 在人的技术水平、生理缺陷、心理行为、错误行为等方面控制人的使用;更为重要的是提高人的质量意识, 形成人人重视质量的项目环境。施工现场对人的控制, 主要有以下措施和途径:以项目经理的管理目标和职责为中心, 合理组建项目管理机构, 贯彻因事设岗, 配备合适的管理人员;严格实行分包单位的资质审查, 控制分包单位的整体素质, 包括技术质、管理素质、服务念度和社会信誉等。严禁分包工程的转包, 以防资质失控;坚持作业人员持证上岗, 特别是重要找术工种、特殊工种、高空作业等, 必须做到有资质者上岗。对某些要求严格的工序和操作, 先分析人员的心理状态、控制人员思想活动、稳定人员情绪:对具有危险源的现场作业应控制人的错误行为;加强对现场管理和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教育及技术培, 开展保证质量的研讨交流活动;严格现场管理制度和生产纪律, 规范人的作业技术和管理行为, 对图省事、有意违章的行为必须及时制止。

2.2 材料的控制

主要包括原材料、成品、半成品、构配件等。对材料的控制主要通过严格检查验收, 正确合理地使用, 避免将不合格的原材料用到工程上。

2.3 设备控制

设备包括项目使用的机械设备、工具、仪器仪表等。对设备的控制, 应根据项目的不同特点, 合理选择、正确使用、管理和保养。

2.4 方法控制

包括项目实施方案、工艺、组织设计、技术措施等。对方法的控制, 主要是通过合理选择、动态管理等环节加以实现。合理选择就是根据项目特点选择技术可行、经济合理、有利于保证项目质量、加快项目进度、降低项目费用的实施方法[5]。动态管理就是在项目进行过程中正确应用, 并随着条件的变化不断地进行调整。必须以保证质量为为目的严加控制。

2.5 环境控制

影响项目质量的环境因素很多, 有项目技术环境, 如实现项目的各种技术、工艺等;项目管理环境, 如质量保证体系, 管理制度等, 劳动环境, 如劳动组合、作业场所、施工环境、管理环境等。根据项目的特点和具体条件, 采取相应有效措施, 对影响质量的环境因素进行控制。

结束语

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 采用5M1E分析引起建筑质量问题的原因, 运用PDCA循环方法分析项目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从而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为强化建筑工程项目全过程的动态质量监控, 通过提高公司现场管理总体水平, 增强其综合竞争力, 在此基础上扩大影响, 提高建筑企业质量管理效率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9.PDCA循环在导游服务技能大赛指导中的应用 篇九

会计电算化是以计算机作为工具代替手工记账、算账、报账, 以及部分代替人脑完成对会计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和预测的过程。它极大地减轻了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 提高了会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促进了会计职能的转变。随着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企业管理信息化日益普遍, 能够顺利地在计算机环境下从事会计工作, 成为会计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的专业胜任能力。会计电算化课程作为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等专业的必修课, 主要讲授会计电算化基本原理、会计电算化的组织、会计软件常用模块的应用方法、会计电算化的实施、会计软件与企业资源计划系统 (ERP) 的关系、会计电算化后的管理等知识, 也日益受到重视。由于会计电算化课程是计算机科学技术与会计学相结合的一门新兴的边缘科学, 涵盖了会计学、信息技术、数据库和计算机技术多个专业的知识, 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提高教学效率与效果, 成为一个亟待研究的教学难题。

2 PDCA循环的特点

PDCA循环是应用于项目管理领域的一种科学的工作程序, 1930年由美国的休哈特 (Shewhart) 博士提出, 后经戴明 (Deming) 博士推广应用, 因此又称“戴明环”。其工作过程依次为P (plan) ———D (do) ———C (check) ———A (act) , 即计划———执行———检查———处理四个阶段, 而每一个阶段又分别包括一定的步骤要求。计划阶段, 要分析情况、找出重点、拟定计划;执行阶段, 要通过各种措施保证工作的顺利实施;检查阶段, 可以采用检查、评估、打分等方式对执行效果进行评价;处理阶段, 要对成功的经验进行总结, 出现的问题进行梳理, 同时遗留的问题会自动进入下一个PD-CA循环。这四个阶段形成一个周而复始的封闭系统, 一个循环结束后便进入下一个循环, 这样阶梯式上升, 从而实现管理的有效提高。PDCA循环具有如下的主要特点。

2.1 目标导向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 计划必须基于明确的目标, 无目标就无计划。有了前期的计划, 后面的执行、检查及处理才有意义。“戴明十四条”中的首条就明确指出长期目标的极端重要性, 诠释了目标导向和计划的意义。

2.2 聚焦不足

问题意识是PDCA循环的关键, 如果不能在循环中聚焦不足, 就不能及时找出运行及计划执行中的偏差, 无法采取有针对性的可行措施加以修正、改进和提高, 一次循环就成了“空转”, PDCA就失去了运行意义。查找不足需要“检查工作标准有效性的程序”, 这样的查找才能有据可依, 才能真正到位。

2.3 着眼改进

PDCA循环四个过程不是运行一次就结束, 而是周而复始地进行、螺旋式地上升。在每一轮的循环中, 最具成功意义的环节在于最后的处理 (Action) 环节。通过对失败教训和成功经验的有效总结, 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同时将未解决的问题放到下一个PDCA循环里, 这样一来, 每一循环都在长期目标引领下, 有新的具体目标和内容;解决了一些问题, 获得了新的进步。

3 根据PDCA循环构建会计电算化教学模式

PDCA循环的目标导向、聚焦不足、着眼改进等质量改进的特点高度地切合了提高会计电算化教学的效率与效果的需求, 完全有可能应用于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实践之中。

3.1 计划阶段

计划的前提是要有希望达到的教学目标。电算化会计的教学目标应该是使学生理解电算系统结构的设计、运行原理, 能够掌握常用财务软件基本的操作, 具备一定的电算环境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计划阶段, 要根据教学目标, 明确电算化会计课程的教学模块, 通常包括, 电算化会计产生与发展的历史, 与ERP的关系;电算化会计系统的规划、分析与设计原理;电算化会计的账务处理流程;账务系统的初始化;凭证管理;出纳管理;报表处理与分析;项目核算与管理;账务系统与其他系统的数据传递;销售与收款系统的流程分析、结构设计、初始设置、业务处理;采购与付款系统的流程分析、结构设计、初始设置、业务处理;存货系统的需求分析、功能设计、初始设置、日常核算;电算系统的选择、实施、日常维护和管理;电算化系统的审计。

3.2 执行阶段

电算化会计教学的执行有两种选择。一是单人全程综合模拟, 二是小组分角色的综合模拟。单人全程综合模拟, 是由一个人承担不同会计岗位的职能, 一个人独立完成建账、初始化、日常各种业务处理及报表编制与分析的全部过程, 其优点是熟悉整个账务流程与数据之间的关联, 其缺点是无法建立信息化条件下的内部控制的概念。小组分角色的综合模拟, 以小组为单位, 对小组成员进行岗位分工, 明确各岗位的权限及职责, 分工协作, 相互配合, 共同完成整个账务处理流程。在执行阶段, 结合业务模式, 设计好一整套初始数据和各项经济业务至关重要。

3.3 检查阶段

检查是对执行工作的评价。如果采用单人全程综合模拟方式, 要在整个流程中设置检查的环节和时间点, 及时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如果采用小组分角色的综合模拟方式, 可以先进行组内的自我评价, 再进行组外的测评。

3.4 处理阶段

在检查阶段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进行反馈和纠正。有效的纠错, 能够培养学生在电算环境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举个例子。假定企业采用全月一次加权平均法结转已售产品的成本, 购销存核算模块、总账模块都已启用, 检查表明, 核算模块结转已售产品成本的记账凭证上的金额错误。发现错误以后, 需要引导学生找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企业采用的是加权平均成本, 加权平均成本的计算取决于期初数据及本期入库数据, 如果期初数据录入出错, 那就需要调整期初数据, 重新进行初始化工作, 如果本期入库数据不正确, 那就需要修改入库单。如果平均成本没有发现错误, 那么已售产品成本出现错误的原因就是售出数量有误, 这就需要修改销售发票、出库单了。如果发现已售产品成本错误的原因在于采购入库单有误, 而且这张入库单已与采购发票进行过采购结算, 并已审核记账, 这时应采取的措施是, 首先在核算系统删除凭证, 然后恢复月末处理, 接着取消正常单据记账, 然后在库存系统取消采购入库单审核, 再在采购系统取消采购结算, 最后修改采购入库单。一旦找到并修正了错误的源头, 接下来的工作是进行正常的后续操作, 即根据采购入库单进行采购结算、审核、正常单据记账、月末处理 (即计算售出产品成本) 、购销单据制单。

4 应用PDCA循环需要注意的问题

通过教学实践发现, PDCA循环四个环节中分别存在不同方面的问题需要引起注意。

4.1 计划阶段

在计划阶段可能遇到的一个问题是目标不明确。由于电算化会计使用了信息技术, 需不需要讲授计算机系统的开发过程和开发工具是许多电算化教学中要面临的选择。笔者认为, 对于普通的财会专业学生, 即, 会计信息系统的使用者, 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开发过程有助于理解计算机环境下的内部控制和系统以后的日常维护与管理, 有必要进行讲解, 但是不需要过于深入地讲解。在计划阶段可能遇到的另一个问题是灵活性不强。对于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学生, 教学中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增加或减少部分模块。比如, 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 可以考虑增加工资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生产管理等模块内容。再比如, 对于非会计专业的学生, 可以考虑简化初始化模块。

4.2 执行阶段

在执行阶段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可操作性不强。由于电算化会计课程涉及的内容比较多, 处理的业务会同时涉及多个模块, 许多内容环环相扣、相互影响, 在执行阶段, 如果采用单人全程综合模拟方式, 不能就事论事, 要充分考虑业务间的交叉影响, 需要在不同模块间进行切换, 如果模拟的内容太过简单, 达不到预定的综合效果;如果模拟的内容太过复杂, 操作起来会迷失方向。

4.3 检查阶段

在检查阶段可能遇到的问题是时效性不强。由于电算化会计课程中各个教学模块之间紧密关联, 一旦某个模块出错, 要么无法进行后续的处理, 要么错误会传递到其他相关模块, 需要花费很多时间修复前期错误, 甚至推倒重来。比如, 在期末进行自动转账的操作, 一旦出错会产生大量错误的记账凭证, 处理起来比较麻烦。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需要及时进行检查, 尽早发现错误。

4.4 处理阶段

在处理阶段可能遇到的问题是针对性不强。如果采用小组分角色的综合模拟方式, 由于大家是分工协作的, 一旦出现问题, 难于诊断问题的出处。比如, 编制出来的资产负债表不平衡, 有可能是初始化数据不平衡, 也有可能是操作顺序与取数公式不匹配, 还有可能是取数公式本身不对。再比如, 报表间的数据钩稽关系出错, 有可能是单张报表出错, 还有可能是多张报表同时出错。无论出现哪种情形, 都需要小组成员的内部沟通与交流, 如果小组内部的沟通不畅, 难于及时诊断和排查错误。

摘要:PDCA是英文单词Plan (计划) 、Do (执行) 、Check (检查) 和Action (处理) 的第一个字母, 因而被称为PDCA循环 (亦称戴明循环) 。PDCA循环的提出对质量管理有着较强的理论指导意义。在分析PDCA循环的特点的基础上, 根据PDCA循环理论构建了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模式, 并对应用PDCA循环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PDCA循环,会计电算化,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卢燕.以案例教学创新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3, 16 (1) :83-86.

上一篇:成都装修施工合同下一篇:路基工程课程设计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