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设计题

2024-10-22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题(17篇)

1.小学数学教学设计题 篇一

1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巧设问题

设置悬念、猜想,创设问题情境

初中数学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教师通过把设疑、猜想等融入到创设的问题情境中,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另外,通过解疑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处于一种“情愤愤,心悱悱”的状态。当学生处于“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教师恰当的提示、引导、点拨,会使学生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这种教学方法比教师直接平铺直叙来的效果更好,更能提高教学的效率。如:在学习“有理数的乘方”时,我让每位同学都拿出一张纸,然后我们做折纸游戏。一张纸的厚度假设是0.1毫米,那么对折后的厚度是多少?再对折,厚度又是多少?对折20次后,它的高度是多少呢?猜猜看。这个问题情境通过设疑,创设悬念,让学生在惊诧的过程中产生了迫切想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愿望,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大大提高数学教学的课堂效率。

拓展空间,创设开放情境

例如在教学相遇问题中相遇求路程这类题目时,学生解题时容易套用公式“路程=(甲速+乙速)×时间”,我们可以适时地安排一个开放性的练习题:甲乙两人同时从对面走来,甲每分钟走52米,乙每分钟走48米,两人走了10分钟,两地相距多少米?很多同学套用公式完成了此题,但有学生发现此题两人行走的结果不明确,无法解答。双方争论不休,教师就让学生想象会出现哪些情况,加上合理的运动结果后再进行解答。于是就出现了三种情况:相遇;未相遇,还相距一段路;相遇后交叉而过,又相距一段路。就这样,开放性的练习,导致了开放性的学习,克服了学生的思维定势,并把数学实际问题联系起来,培养了学生灵活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结合数学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如:学生在学习“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个公理时,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故事情境:有一次,数学课代表和体育委员都参加了一次趣味运动会,比赛内容是:提水比赛,即从指定地点到河边装水,再提水到另一地点,快者胜,结果跑得快的体育委员却输给了数学课代表,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吗?同学们都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积极主动地去探究,这个问题就被同学们轻而易举掌握了。

2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重视教学中的习题设计

学生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发现他们在解决问题时存在问题,部分学生看不懂题意,没有思路。因此,在课堂教学时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如何弄懂题意、怎样分析、怎样写过程;要根据每个学生自身情况、学习水平严格要求,对应知、应会的内容要反复讲解、练习,做到学一点会一点,对接受能力差的学生课后要加强辅导,及时纠正出现的错误,平时要多小测、多检查;对能力较强的学生要引导他们多做课外习题,适当提高解题难度。教学中选择常见易出错的习题讲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习兴趣

要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课就要上得生动有趣。试想,一堂苍白毫无生气的课,学生毫无学习兴趣,教师讲的是糊里糊涂,学生听的也模模糊糊,能说得上有教学效果吗?如果是一堂生动充满了活力的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空前活跃,与教师紧密配合,那么,学生学起来效果极佳。争强好胜是青少年的天性,教师要广泛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有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在多种尝试中寻求到自己的对应点,一旦发现自己在某些方面表现突出而被别人尊重,便产生了上进心,以这种上进心为契机,从而达到进步、激励的目的。

注重对学生心理训练,加强学困生的辅导

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部分学生听课吃力、成绩始终不能有较大的进步。但他们特别认真,每次也能按时完成学习任务,就是质量不高。究其因,他们没有真正意识到学习是一个努力、尝试、多次失败的过程。因此,首先从思想上教育学生,学习是经过点滴累计而成,不能急于求成,一步到位得出答案;不要怕失败,学习有时有困难,在多次面对失败之后学习才会进步。其次,要给他们制定详细的复习计划,要多肯定、多鼓励,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利用课余时间对他们进行辅导,辅导时要有耐心,心平气和,对不会的知识要多讲几遍,不要怕麻烦,直至弄懂弄会。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心理训练,让他们养成健康心理,不怕麻烦、不怕失败、敢于挑战,一定能使学生学有所获。

3数学课堂教学

1、态度和蔼、语言幽默。前苏联教育家米·斯特洛夫说过:“幽默是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和蔼可亲的态度能清除学生的畏惧感,幽默风趣、绘声绘色讲课风格能调动学生的听课兴趣。例如,初一代数中应用简易方程解应用题,有的学生常忘了假设未知数,我戏称他们“马失前蹄(题)”。又如,讲直线公理前,用一个钉子把一根细木条钉在小黑板上,可以发现木条绕着钉子转动,当我用两个钉子把细木条钉在小黑板时,可以发现细木条被固定住了。我边操作边念道:一点晃悠悠,两点定终身。这些幽默生动的语言,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倍增,立刻进入一种较高的学习意境。

2、巧设提问,启迪思维。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实施启发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好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启迪思维、开发智力。著名数学家G·波利亚指出:“尽量通过问题的选择、提法和安排来激发读者,唤起他处理各种各样的研究对像。”列方程解应用题对初一年学生来说是困难的。例题:要把30克含16%的盐水稀释成含盐0.15%的盐水,需加水多少克?分析时可以提出几个问题:“浓度问题中有几个基本量?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如何?”“浓度为20%的盐水a克,含盐多少?含水多少?”“加水过程中哪些量变化,哪些量没有改变?”“溶液中含盐不变,如何利用这一等量关系来列方程?”学生通过一系列小问题的思考并逐一解决,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3、深入浅出、化难为易。教学中,教师如能引用一些学生熟悉、比较直观的事例做比喻,可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简明。例如,数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讲数轴前,先介绍温度计,再由温度计抽象化成数轴。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知识。4、趣味教学,增加吸引力。初中数学的教材改革之一是在课文中穿插了“想一想”与“谈一谈”等栏目。它对求知欲旺盛的学生具有较强的诱惑力,如“关于圆周率“л”的各种记忆法,引发了学生极大乐趣。可见穿插于课堂的趣味数学,不仅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更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数学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充分利用数学探究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利用数学探究的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小学数学教师要在数学教学中不断地灌输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思想,教师要想办法抓住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的学习动力与他们的求知欲是成正比的,只有动力足了,学生才可能主动地进行数学知识的探索。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和运算速度,掌握运算的技巧和顺序,小学数学教师可以设计“5分钟四则运算比赛”环节,用“接力棒”的形式,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回答,使每个学生都不敢在数学课堂上出现懈怠的状况。设计的数字不要太大,重点使学生掌握方法,同时还可设置抢答比赛。这样的教学形式既有一定的趣味性,又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掘学生潜在的问题意识,这对于学生以后的成长也是具有重要作用的。

植入先进的数学思想

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理论及其数学知识的概念,并且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着重培养学生数量与形体、形状互相结合的思想,从而开拓数形结合的创造性思维。遇到难题可以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而数形结合思想中的创造性思维更是重中之重,只有不断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创造性思维,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才会提高,才能达到新课标的要求。比如在讲三角形的时候,可以联系生活中的自行车架说明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还要让学生清楚地知道勾股定理中数与形的联系,这明显会让学生理解数学题的意义。在帮助学生构建数学思想之后,要不断地进行思想巩固,经过学生个人独立的思考以及小学数学教师的反复引导和帮助,才有利于学生积累数学经验,帮助学生学习新的数学知识,找出新的解题思路,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钻研能力

小学数学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钻研能力,学生在钻研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散他们的思维。例如,在学习长度的数学概念时,会涉及“厘米、分米和米”的教学,为了贯彻直观性教学,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好长度分别为1米、1分米和1厘米的小木棒分发给学生,让他们直观感受这些长度究竟为多少,学生可以通过实际的触摸来理解厘米、分米和米的差距,对长度建立起一个大致的理解,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用一分米的小木棒去与一米的木棒进行比较,看一米能够包含几个分米。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应该多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从而得出问题的答案,通过实际操作钻研所学习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2.小学数学教学设计题 篇二

数学开放题教学的载体是一个个开放性的数学问题, 它的前提, 是要有开放式教学的理念。所以我们首先要好好把握数学开放题的本质、掌握开放题教学的方法, 并在课堂教学中有机地将两者结合起来, 灵活、有弹性地组织教学。而且, 开放题的价值显现于课堂——它引领不同水平层次、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自主尝试, 当有了启发, 获得了与人交流的冲动, 合作学习会成为他们自然而然的学习需求, 学习行为也经由推理、分析、综合等高层次的思维活动变得开放起来。所以我们要多设计“没有固定的解决方法”、“没有固定答案或有很多可能答案”、“不同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解决途径”等有趣味、有挑战性的开放题。当然, 学生的主体性不是天然具有的, 而是通过自觉能动的活动获得和发展的, 所以还需要我们加以唤醒, 引导和培养。本文就开放题教学的尝试谈自己的实践与感悟。

一、变“引”为“放”, 打开学习行为

现在很多时候, 教师们怕学生不懂, 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敲碎, 分成一系列“小步子”, 一步步引领所有学生朝着同一个分向迈进, 去学习那“最好”的一种方法, 学生的学习行为很是被动!其实, 好老师并不如此, 而是“君子讷于言, 而敏于行”, 也就是说好老师要少讲话而多提供资源。

例:探索“0.25×36”算法

计算教学的难点是算理的梳理。与其用一系列的“小步子”一步一步地引, 还不如让学生经历足够的思考、尝试、交流, 直达知识的本质, 从而促成学生学习行为的开放。以下是笔者的组织教学:

师 :想想有什么方法可以使这道题计算简便?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

生1 :用0.25× (30+6) =0.25×30+0.25×6=7.5+1.5=9

生2 :0.25×36=0.25×4×9=1×9=9

学生回答出这两种方法, 就已经完成了本节课教学目标了。但经历了思考与相互的思维碰撞, 学生仍跃跃欲试着。

师:还有方法是吗?谁来说说?

生3急不可耐地站了起来 :还可以= (0.25×4) × (36÷4) =1×9=9

师:哪位同学能看懂这种方法?

生4 :在乘法中一个因数扩大几倍, 另一个因数缩小相同的数, 积不变。

师 :真棒, 不仅方法想得棒, 解释得也很棒, 掌声送给他们!

……

在求异心理促使下, 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储备, 想出了很多计算的方法, 又如, 0.25× (4+4×8) ……此时要注意的是, 要防止相反倾向的出现, 不可将“开放”理解为“放任”, 将“个性化”看做“标新立异”。我们需要在互动开放的课堂中始终把握对话的方向 :你觉得哪种方法更简便?为什么?这样, 在开放性的问、辩中, 学生的学习行为变得开放起来, 最终顺应到知识的本质。

二、顺势而“放”, 开启创造之门

课堂是学生成长的地方, 数学课堂更是启迪智慧的乐园, 一节精彩的课堂是学生思维不断被激发的地方, 是学生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睿智分析、解决问题的地方。这就要求我们还学习自主于学生, 用开放的题目开启学生的学习, 让学生在自由的氛围中学会观察、学会多角度思考、学会在思维碰撞的集体论证中汲取大家的公共财富, 丰富学习的历程。作为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的我们就要为学生设计一些适合探索的问题, 开放题就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教学时必须灵活机动, 边想, 边创造, 让学生在被激发想象力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寻找到一种独特的解题方法。

例 : 在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计算教学中设计这样一个开放题: 198+ □ < 600,

师: □里可以填几?生1: 填0。

生1: 填0。

生2 :还可以填1。生3 :也可以填2。

生3 :也可以填2。

师:真是挺聪明的, 说说你的想法。

生 :198本就比600小很多, 再加个小点的数肯定比600小啊。

师 :这种题有时会提这样的要求, 出示 :□里最 (生答最大) , 对, 最大可以填几?

生4 :我这样想的, 刚才有人先想到了2, 其实198+2=200, 再加上399得到599, 刚好比600少1, 所以□里最大填2+399=401。

师:太棒了, 谁听懂了?

生5 :他先凑成整百数, 再加上399。

师 :是啊, 其实他的方法也可以这样理解, 只要知道198加多少等于 (生答 :599) 就可以了。看来大家都听明白了, 那还可以用 (生答:599-198)

师:这个方法真棒, 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6 :也可以先将 < 看做 = , 用600-198=402, 因为比600小, 所以再减去1就可以了。

师 :他又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方法, 你听懂了吗?其实这种方法也是解决这类题的一种好方法, 谁再来给大家讲讲这种方法。 (生讲解略)

(此时看到有一只小手倔强地举着, 一看又是生7)

生7 :只要比402小的数都可以。

这时生8忽的站起来说 :不对, 老师已经将题目改成□最大填几了!

师:谢谢你们, 当问题是□里可以填哪些数, 生7的总结就很到位, 可当问题改为□里最大填几时, 就只能填一个数了……

都说教育的智慧如水, 放于方器则方 ;放于圆器则圆。开放的设计, 流动灵性的智慧, 一次次的思辨, 一次次的相互作用、相互依赖 ;一次次的激情被点燃、思维被唤醒 ;一次次“旁逸斜出”的美丽而丰富的生成, 都因“开放”而绽放出创新的活力!

三、一“开”再“开”, 绽放思维之光

课堂教学环环相扣, 步步深入, 那是很吸引人的, 在课堂上我们要做一个敏锐的调控者, 需要站在学生的立场有意识地拓一拓、联一联, 由浅入深, 顺着学生的猜想去打开课堂, 让学生在开放的课堂中看到简单背后隐藏的不简单。

例 :六年级复习分数时, 设计了一连串的开放题 :有一个正方形, 用阴影部分表示其—。41

结合观察思考、大胆猜想, 学生会想出不同的方法, 主要有以下几种:

面对如此多的方法, 学生们是沾沾自喜的, 的确几种方法都对, 特别是想出对角线相连的学生尤其兴奋, 于是提炼出又一道开放的问题 :如果将正方形改为长方形, 这里的阴影部分还是1/4吗?

猜测在是与不是间左右摇摆, 于是探索之旅各自开始, 选取几种有代表性的方法:

方法一 :量算出三角形的面积和长方形的面积, 计算得出阴影部分是长方形的1/4;

方法二:将长方形至于方格图中, 得出结论 ;

方法三:用分割的方式直观呈现结论。

学生的精彩展示后第三道开放题顺利登场 :将正方形改为平行四边形, 你能用阴影表示出它的1/4吗?

这样“随意和自由”地构建条件和关系, “开放”了学生的活动, “开放”了学生的思维, 在“激趣、激思、激励”中促使学生形成了有效、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 也有利于学生健全的身心素质和人格品味的提升, 同时还印证了“不同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解决途径”的数学开放题的特点。

数学课堂因开放题而充满生机、充满乐趣, 更充实学生的成长!新的教材中更是增加了很多开放性的问题, 如, 一年级在教学认识1~10的数中就设计了“1还表示什么呢?2、3、4、5呢?”所以让我们多发现、多创设直指数学本质的开放题, 给学生更大的思考和表达空间, 多容纳学生的多元性和差异性, 让开放的数学课堂绽放数学的美妙, 留给学生“一辈子有用的东西”。

参考文献

[1]戴再平等.数学开放题研究[M].桂林:广西教育出版社, 2011 (11) .

[2]戴再平等.开放题——数学教学的新模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

[3]忻再义.从上海新编教材看开放性问题的编制与使用[J].数学教学, 1992, (3) .

3.关于小学数学开放题教学的思考 篇三

【关键词】小学数学 开放题教学 作用 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094-01

小学阶段是学生习得数学知识的基础阶段,故小学数学教学承担着丰富学生数学知识、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创新发展的重担。诚然,数学开放题教育意义十分重大,将开放题渗透于小学数学教学,可构建高效数学课堂,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等的双重发展。

一、小学数学开放题教学的重要作用

(一)激发兴趣,促进创新

小学数学开放题有着一般封闭类题型难以企及的优势。开放题无论是从题型设计、题型角度、题型呈现方式、题型的趣味性、题型答案解析等均具有开放性特征,这些特征吸引了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毋庸置疑,以往机械、单一、枯燥的封闭类数学题目指能挫伤学生数学学习积极性,很难培养其主动参与、自主学习激情,故其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提升,效果甚微。再者,开放题具有思维性、开放性与创新性等特征,极大培养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培养开放与发散思维

对于小学生来说,发散与开放思维的培养十分重要。数学教学引入开放题之后,学生的在完成数学解题时显然不能再按部就班,套用固定模式了,而是需要运用发散思维,将更多知识进行融合,方能得出答案。必然地,这打破了学生解题的固定思维模式,逐渐将学生思维引向了开放、发散与创新。在解决开放题时,小学生需要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全方位进行思考和理解,并且需要调用全部知识储备才能取得一定的解决效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开放与发散性思维便得到了逐步提升。

二、小学数学开放题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依托教材,进行循序渐进的渗透

开放题虽具有灵活性、发散性、开放性、挑战性特点,但其解答最终要基于教材基础知识,基于学生现有的数学学习能力。诚然,对于小学生生来说,数学教材是其获取数学知识的直接来源,是基础来源,无论是多么复杂、多么开放性的题目,期原型答案最终是在数学教材之上。因此,关于开放题教学,教师要能够依托教材,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式渗透与引导。具体来说,教师在平时教授数学概念、公式等基础知识时,可以适当引入开放题,让学生在学习中自主将所学知识点以及系统知识点自觉与开放题解答联系起来。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基础知识,也更加深刻认识与理解开放题,会解开放题。例如,在西师大版小学数学《长方形周长的计算》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讲解概念,以及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a+b)×2时,可以联系日常生活,引入以下开放题:“小明家一个长方形花圃,长是4m,周长是24m,如果在此花圃上截取一个长是3m的小花圃,使其周长是原有花圃周长的一半,那小花圃的宽是多少呢?”这种开放性问题对学生公式学习以及多元思维发展大有裨益。

(二)全方位深入思考,做到举一反三

开放题解答要注重举一反三,全方位、多角度思考。因此,对于小学数学教师来说,要想充分利用开放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开放与创新思维,培养其多角度思考与解决问题的意识很重要。数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教师不能仅仅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讲解与掌握,更要引导学生通过开放性题目对知识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深入思考,挖掘学生身上潜在的探索、质疑与创新精神。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借助一些开放性题目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维训练,鼓励学生举一反三。例如,在学习“简单的乘除法”相关知识时,教师给出了以下基础题:“1100千克油菜籽可以榨油40千克,现在有油菜籽3700千克,可以榨油多少?”这一题目很常见,知识掌握扎实的学生很容易解出,但教师要基于此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例如,只给出题目的前半部分,让学生补充后半部分,并给出相应的问题,这样,由于不同学生思维不同,给出的题目补充与对应问题也不同,这极大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和发散性思维。

(三)实现开放题与现实生活的巧结合

在小学数学教学开展中,存在着“理论知识讲解与现实生活应用相脱节”的现状,这一现象直接导致了两个问题:课堂愈加枯燥乏味,学生积极性骤降;学生产生数学“无用”之思想,不利于推动学生学以致用。开放题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其教育价值之大无可估量,因此,教师要从开放题入手,在开放题设置中渗透生活化元素,或者选择具有生活气息的灵活性开放题,以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学以致用。更具体来说,教师要实现开放题与现实生活的巧妙结合,让学生在解决现实生活问题中习得知识、锻炼思维,提升能力。例如,在学习百分比应用题时,教师可依托现实生活给出以下开放题目:“某公园未庆祝儿童节,特推出以下优惠团票政策:集体买40张及以上打八折;购票满30张,全部八五折优惠;购票满20张全部九折;票數在20张以下的不打折。按原价2元出售。某一个学校五年级学生总共是35人,请问他们总共有几种购票方式,请说出最佳购票方式是什么?”这种贴近生活实际的开放性问题不仅让学生掌握了教材知识,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综上所述,合理利用开放题辅助小学数学教学十分必要和重要。一方面,它极大提升了学生的数学解题兴致,激励着学生不断创新,不断突破自我。另一方面,它活跃了课堂氛围,为教师的教学添砖加瓦,促进教学质量飞速提升。鉴于此,作为小学数学课堂的组织和引导者,教师要善用开放题,巧用开放题,将开放题的重要作用发挥到极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每一位数学教师均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寻找更科学的策略来提升开放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杨传冈.打开数学教育的另一扇窗——论小学数学开放题的独特教学价值[J].辽宁教育,2015.

[2]张岭.张弛有度,收放自如——小学数学开放题的教学思考[J].学子(理论版),2015.

4.小学数学教学设计题 篇四

1.重视表象的过渡

小学生的思维尚处在具体运算阶段(以直观思维为主)向形式运算阶段(以呈现思维为主)逐步发展的过程中,因此,形成数学概念往往有一个从直观到抽象的一个过渡,这个过渡就是“表象阶段”。表象就是对对象的一个整体的“映象”,而在这个“映象”,包含着对象的本质的和非本质的所有属性,包含着对对象的外在认识,也包含着对对象的内在认识,是在直观感知基础上,并在语言(更多的是外部语言)支持下,通过对对象的分析与综合等思考的产物,其基本特征就是还没有真正摆脱对具体对象的依赖,但它是儿童形成概念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在这个过渡的过程中,有三个方面需要引起注意的。第一,在引导学生观察时,要让学生充分地明确自己的观察任务;第二,在学生在感知对象时,加强他们语言的运用;第三,在学生获得感知的基础上,要引导他们及时地归纳。

2.加强数学交流

准确地运用数学概j念是发展数学交流能力的一个条件,而充分的数学交流活动又能促进数学概念的进一步发展。

(1)表述和交流自己的发现(2)解释和说明自己的观点(3)质疑和反驳他人的想法 3.促进数学思维(1)发展观察能力 观察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和描述各种自然现象的一种思维方法。观察是获取感性认识的重要手段。观察能力是指通过数学活动而形成的一种对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形式化知觉的能力。其中“形式化”是指把对象所共有的数学关系和联系用一般的形式结构表示出来。感知一些数学材料,好像具体数据,具体材料都消失了,剩下的仅仅是标志数学关系和联系的骨架。

(2)发展分析比较能力 分析是比较的基础:为了确定不同事物的共同点,就需要把其中每一个事物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各个方面),分别研究其特征。比较是分析的继续和发展,把相应的部分(或方面)的特征经行对比,确定它们哪些是相同的,哪些是不同的。

(3)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5.小学一年级数学计算题 篇五

班别: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成绩:____________

1、12-9=13-6=50+30=90-50=100-60=52+6=26+13=

45+8=52-8=86-24=81-30-7=93-70+60=24+8-12=

2、在O里填上>、<或=。

32+20O22+305+63O7020+60O60+2072O8+243、把下面的数按从小到大排列。1、56、13、27、76、3、36<<<<<<

4、找规律填空数。80、76、72、68、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5、7、9、1、3、5、7、9、____、____、_____、____、____50、45、40、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一个数个位上的数比十位上的数多3,这个数是()。

6、最小两位数比最大的两位数少()。

7、写出十位上是6的数____、____、_____。

8、48里面有()个一,()个十,一个数十位上是7,个位上是5,这个数是(9、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8=1656-()=625-()<1357+()>62

()+73=7576+()=80()-50=4010、100里面有()个十,减数是30,被减数是84,差是()。

11、两个加数的和是43,其中一个加数是20,另一个加数是()。

12、两个加数都是30,和是()。79比19多(),比12多5的数是()。

6.小学三年级数学智力题 篇六

一、计算题

1、在一块正方形场地四周种树,每边都种10棵,并且四个顶点都种有一棵树。这个场地四周共种树( )棵。

2、从济南到北京的长途汽车中共有5个车站,从济南到北京需要为这趟长途汽车备( )种不同的车票。

3、751+752+753+754+755+756+757的和是( )。

4、有若干个同学排成一列横队,从左到右报数时,小强是第5个,从右到左报数时,小强是第3个,这列横队有( )个同学。

5、菜场运来白菜和萝卜共70筐,白菜比萝卜多18筐,那么,运来白菜( )筐,萝卜( )筐。

6、在一个长是10厘米,宽是8厘米的长方形纸上剪一个最大的正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是( )厘米。

7、有两个数分别是340和150,它们的和比它们的差多( )。

8、在一个除法算式里,被除数、除数、商三个数的和是212,已知商是2,那么被除数是( )。

9、给8个学生发铅笔。每人5支还剩下一些,每人6支又不够。剩下的和不够的同样多,一共有( )支铅笔。

10、三年级同学种树80棵,四、五年级种的棵树比三年级种的2倍多14棵,三个年级共种树( )棵。

三、应用题:(每题5分)

1、园林工人要在周长300米的圆形花坛边等距离地栽上树。他们先沿着花坛的边每隔3米挖一坑,当挖完30个坑时,突然接到通知:改为每隔5米栽一棵树。这样,他们还要挖多少个坑才能完成任务?

2、小强在计算除法时,把除数76写成67,结果得到的商是15还余5。正确的商应该是多少?

3、一个书架有3层书,共有270本,从第一层拿出20本放到第二层,从第三层拿出17本放到第二层,这时三层书架中书的本数相等,原来第一层有多少本书,第二层有多少本书,第三层有多少本书?

4、小方和小强体重共重74千克,小敏和小方体重共重71千克,小敏和小强体重共重67千克,小方、小强、小敏三个人体重各是多少千克?

5、有两根绳子,白绳的长度比红绳的4倍少2米,如果白绳长18米,问红绳长多少米?

6、学校里组织兴趣小组,合唱队的人数是器乐队人数的3倍,舞蹈队的人数比器乐队少8人,舞蹈队有24人,合唱队有多少人?

答案:

一、计算题:

1、(36) 2、(6) 3、(5278) 4、(7) 5、(44和26)

6、(32) 7、(300) 8、(140) 9、(44) 10、(174)

二、应用题:

1、(300-3×30)÷5=42(个)

答:他们还要挖42个坑才能完成任务。

2、67×15+5=1010

1010÷76=13……22

答:正确的商应该是13。

3、270÷3=90

第一层:92+20=110(本)

第二层:90-20-17=53(本)

第三层:90+17=107(本)

答:原来第一层有110本书,第二层有53本书,第三层有107本书。

4、小方体重:(74+71-67)÷2=39(千克)

小强体重:74-39=35(千克)

小敏体重:67-35=32(千克)

答:小方体重39千克,小强体重35千克,小敏体重32千克。

5、(18+2)÷4=20÷4=5(米)

答:红绳长5米。

6、(24+8)×3=32×3=96(人)

答:合唱队有96人。

智力急转弯笑话

1. 一个笼子了养了十只鸟,小马开枪打死了三只,请问还剩多少只小鸟? 【答案:十只三只断气倒地七只活着】

2. 月圆之夜,全世界的鬼魂都聚集在一起开狂欢大会,偏偏只有狼人没有到,为什么? 【答案:狼人是妖怪不是鬼】

3. 小庄终于考上台大,有天晚上在校园里,他竟然看到了一个死去多年的高中同学,为什么? 【答案:那是解剖台上的尸体】

4. 秦始皇斯大林和希特勒一起在地狱受审,同样被判下油锅的酷刑,为什么秦始皇斯大林面前都是一锅滚烫的油,希特勒的却是热开水? 【答案:为他行刑的是犹大人】

5. 监狱里关着两名犯人,一天晚上犯人全都逃跑了,可是第二天看守员打开牢门一看,里面还有一个犯人? 【答案:逃跑的犯人名字叫“全都”】

6. 什么东西要藏起来暗地里用,用完之后再暗地里交给别人?【答案:底片】

7. 什么时候,时代广场的大钟会响下? 【答案:该修理的时候】

8. 一位卡车司机撞倒一个骑摩托车的人,卡车司机受重伤,摩托车手却没事? 【答案:卡车司机当时没有开车】

9. 在古时侯,什么人没当爸爸就先当公公了? 【答案:太监】

10. 小李喝酒,撞伤了脸,回家怕太太知道会责备,去洗手间对着镜子贴上创口贴,可第二天还是被太太骂了一顿,为什么? 【答案:创口贴在镜子上】

11. 如果有人向你问路,你最怕听到哪一句话? 【答案:这里是地球吗?】

12. 哪种比赛,赢的得不到奖品,输的却有奖品?【答案:划拳喝酒】

13. 小张被关在一间没有上锁的房里,可是他使出吃奶的力气也不能把门拉开,这是为什么? 【答案:推开就可以了】

14. 冬瓜黄瓜西瓜南瓜都能吃,什么瓜不能吃? 【答案:傻瓜】

7.小学数学教学设计题 篇七

一、根据学生的兴趣创设问题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根据孩子们的兴趣来创设问题情境能够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集中精神学习数学知识。所以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 通过设置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引导他们在开放性、探究性问题中发现自我, 表现自我,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从中感觉到学习的乐趣, 并认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例如在讲“三角形”一课时, 教师课前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画三角形来找出三角形的特点和性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然后通过教师的提问学生积极的讲出自己对三角形的看法, 然后综合学生的观点, 教师开始认真地投入到新课的讲解上来, 教师并不是从一开始就直导新课, 而是通过一个小组活动把学生带入到学习新课的内容上来, 让他们从一开始就认为这是一堂有趣的课程, 从第一时间就喜欢上这节课, 这样学生就会对这节课留下深刻的印象, 也能够很好掌握新学习的知识。

二、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创设问题情境

在小学的数学课堂上, 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从学生的生活中找到创设问题情境的素材, 使学习生活化, 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从而使学生拉近与数学的距离, 使学生不再对数学产生隔阂感, 而是对它充满学习兴趣, 主动地去探究, 去发问, 去学习。例如, 我们在学习数字的时候, 可以有趣的创设一段有趣的生活情境。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在上课之前放一段有关本节课的视频。小明在去学校的路上买早餐, 总共十元钱, 买了三个两个包子和一杯豆浆, 找给他七块钱的这个情境, 孩子们就会主动地去关注这段视频。进而教师可以通过适当的点拨, 通过提出一些问题, 帮助学生对数字的认识。新课的材料来源学生的生活实际, 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新课的欲望, 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对于数字有了新的认识, 从而为下一步的学习打好基础。

三、利用游戏创设问题情境

小学生正处在成长阶段, 对任何事物充满新鲜感与好奇心, 活泼好动, 充满童真。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课堂上, 利用游戏创设问题情境将会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小学生正处在一个玩耍的年龄阶段, 对于玩游戏是十分的感兴趣, 在课堂上利用游戏来导入新课的学习, 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 可以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新课的学习中来, 调动课堂的学习气氛, 感受学习的快乐。例如在学习了奇数、偶数的相关知识之后, 在对上节课的知识回顾时, 教师可以这样做让学生进入一个游戏环节, 通过猜数的形式, 把学生带到学习过程中来。你左手是奇数, 右手是偶数, 请将左手数乘以1, 右手数乘以4, 在将它们加起来, 报出和是多少, 就能猜出手里是奇数还是偶数。学生被游戏深深地吸引住, 通过游戏地巧妙安排, 使学生自热而然的增加了学习的兴趣。

四、利用猜想和验证来创设问题情境

小学数学的学习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利用猜想和验证来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 使学生产生一种迫切解决问题的心理, 从而促使他们主动地去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从而养成严谨的科学探索精神。例如, 在教年、月、日的新课时, 教师可以这样的导入新课, 在课堂上通过询问学生的年龄和生日, 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提问中来, 使他们对于老师提问的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 学生听了以后, 立即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这时候教师就可以抓住学生迫切求知的心理, 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同时在课堂上, 教师要留给学生一定的自我思考的时间, 形成小组, 对于新知识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交流和讨论, 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 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在活动中的重要性, 自然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五、结语

富有情境的课堂能够增添学生学习的乐趣, 能够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上几种方法对于小学数学课堂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具有很大的帮助, 至于其他创设情境的方法还有有待于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进一步的摸索、改进和提高。

参考文献

[1]朱延春.新课标背景下问题情境创设在小学数学课堂的应用[J].家教世界, 2013 (12) :127-128.

[2]刘建民论.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才智, 2013 (31) :151.

8.小学高年级数学探索题教学的策略 篇八

[关键词]小学数学 高年级 探索题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7-046

小学数学高年级的探究题目主要是指那些问题条件已经给出,需要学生经过观察、归纳、猜想、尝试以及探索才能得到解决方案的一类数学题目。探索性的题目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较高,教师要合理运用探索性题目来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力。

一、提供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

教师在给出探究性的题目的同时也要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这样学生才能够对题目有全面的理解。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教学为例。

师:我们之前学习了分数加减法运算规则和乘除法的运算规则,今天就来学习有关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提到四则混合运算,你们想到了什么?

生:想到了整数的四则运算。

师:谁能给我们总结一下整数的四则运算规则?

生1:先进行乘除运算,再进行加减运算;如果有括号先计算括号里面的运算,然后计算括号外面的。

师:在进行分数的混合四则运算的时候也是按照这样的规则。请思考“6/13÷[7/11×(1-3/7)]”这道题如何解。

生2:先计算小括号里面的,要进行通分计算,然后计算中括号里面的乘法,最后计算除法。答案是33/26。

师:说得很好,以后再进行分数四则运算的时候也要按照这样的规则。

在计算一些复杂的计算式时,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在回忆四则运算的基本法则的基础上探究和解决问题,学生的运算能力就会得到提升。

二、渗透数学思想的教学过程

探究性的题目与学生平时解决的数学题目不完全相同,需要学生熟练运用数学思想方法。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圆”的教学为例。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对圆的基本知识进行了学习,了解了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和面积计算公式,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道问题:在相同周长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圆中,哪个图形的面积最大?这道题目涉及哪些知识点?

生1:涉及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圆的面积公式和周长公式这些知识点。

师:现在想想这道题目该如何解决呢?

生:设周长为2,长方形的宽和长分别为x、y,圆半径为r,则长方形:2(x+y)=2,x+y=1,面积=xy≤1/4(当且仅当x=y=1/2时取等号,正方形面积最大为1/4);圆:2×3.14×r=2,得r=1/3.14,面积=r×r×3.14=0.318471>0.25=1/4。所以圆的面积最大,正方形次之,长方形最小。

师:能够利用类比的方法来解决这类问题非常棒!

学生在解决这道探究性的题目时需要用到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需要对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圆的面积公式和周长公式进行回忆,然后再进行相应的计算,这个过程就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过程。

三、注重探究题目的课后反思

在解决探究性题目的过程中,还需要注重总结的过程,帮助学生对知识点和数学思想方法进行归纳。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统计”的教学为例。

师:你们已经对统计知识有了全面的了解,今天要解决的就是综合性的统计问题。我们分成两组来进行统计实践活动:一组统计班上男女同学的身高,并将结果用恰当的统计图表来表示,还要计算出男女同学的平均身高,并将男女同学的身高和六年级学生的标准身高进行对比,计算班级的身高达标率。另一组对近一周来本地区早晚的平均气温进行统计,也需要用恰当的形式表示出来。

生1:我们组是对我们班男女同学的身高进行统计,统计结果是用柱状图来表示的,达标率则是用饼状图来表示的。

生2:我们组是对本地区的早晚气温的平均值进行统计的,统计结果是用折线图来表示的。

师:在对不同的数据进行统计的时候,只有选择合适的统计形式,才能将统计结果清晰地展现在大家的面前,这样才能够起到统计的作用。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学生对整个小学阶段的统计知识进行回忆,而学生在复习总结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己的问题,在将来解决统计题目的时候就能够游刃有余。

综上所述,随着小学生数学知识体系逐渐完善,教师需要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引导,进而提升学生的参与意识,最终提升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

9.小学二年级数学检测题 篇九

一、算一算。(31分)

1、口算(10分)

12-7=   6×5=   5×2=   6×6=   2×6+5=

3×5=   4×2=   4×4=    1×5=  4×5+7=

80-8=   72-50=   9+48=    38-3=  6×4-8=

20+39=  5×5=   6×3=    4×5=   25+17-25=

2、列竖式计算(21分)

①30+28=   ②84-56=   ③27+48=

④43+17-50=   ⑤92-45-28=    ⑥69-23+34=

二、填一填。(30分)

1、△△△△△ △△△△△ △△△△△

加法算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乘法算式:( )×( )=( )或( )×( )=( )

2、把口诀补充完整

二( )得八 三五( ) 四( )二十四 六六( )

3、根据口诀,写乘法算式

三六十八 四五二十 五六三十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4、1米=( )厘米 200厘米=( )米

7厘米+6厘米=( )厘米    42米-20米=( )米

5、在( )里填上适当的.单位

小青身高是1( )29( ) 旗杆高15( ) 数学课本宽15( )

6、在( )里填上“+”“-”或“×”。

5( )6=30 7( )7=0 5( )2=10 4( )3=12

6( )6=12 6( )6=36 60( )6=54 4( )5=20

7、把下面的角按从小到大顺序排列(填序号)

三、估一估:在得数比50小的算式下面画横线。(8分)

①21+23 ②41+20 ③45-30 ④29+20

⑤86-17 ⑥4×4+30 ⑦100-40-12 ⑧4×6+30

四、画一画。(8分)

(1)画一条比10厘米短4厘米的线段。 (2)画一个直角。

五、辨一辨。(下面说法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打“×”)(4分)

1、3个5相加是3+5。…………………………………………( )

2、1米比99厘米短。……………………………………………( )

3、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

10.小学升初中数学判断题复习 篇十

1、同样大的4个小正方体可以拼成一个大正方体。………………()

2、一个长方体,长3.2cm,宽3cm,高2cm,它的棱长之和是(3.2+3+2)×3=24.6(cm3)………………()

3、一个长方体长am,宽bm,高hm,如果高增加1m后,新的长方体体积比原来增加ab m3………………()

4、正方体是由6个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

5、长、宽、高相等的长方体是一个正方体。………………()

6、一个自然数不是质数,就是合数。………………()

7、一个数的约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8、能被2整除的数都是合数。………………()

9、小于100的最大合数是98。………………()10、48既能被8整除,又能被6整除,所以48是8和6的最小公倍数。()

11、长方体最多有4个面的面积相等。………………()

12、任何一个自然数,至少有两个约数。………………()

13、如果a是b的倍数,那么a和b的最大公约数是b。………………()

14、把表面积是6平方分米的正方体木块放在地面上,它的占地面积是1平方分米。………………()

15、输液瓶里装了500毫升的药液,输液瓶的容积是500毫升。……………()

16、表面积相等的两个长方体,体积也一定相等。………………()

17、在自然数中,质数的个数要比合数的个数少。………………()

18、两个奇数的和一定偶数。………………()

19、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一定是它们的最大公约数的倍数。………………()20、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扩大2倍,它的体积扩大4倍。………………()

21、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6厘米,它的体积和表面积相等。………………()

22、因为153=51×3,所以51和3都是153的质因数。………………()

23、棱长6分米的正方体,它的表面积和体积相等………………()

24、因为18=2×3×3,所以2和3都是约数,18是倍数。………………()

25、一个自然数,不是奇数就是偶数,不是质数就是合数。………………()

26、任意两个合数的和一定是合数。………………()

27、一根长方体木料平均截成2段用5分钟,如果平均截成4段要15分钟。()

28、把一个苹果分成3份,每份占这个苹果的13。………………()

29、真分数总是小于假分数。………………()30、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34,则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43。……………()

31、最简分数的分子和分母没有公约数。………………()

32、在 这个分数中,a可以是任意一个整数。………………()

33、两个连续非零自然数一定是互质数。………………()

34、把24分解质因数是24=2×3×4。………………()

35、一个数的约数一定比该数的倍数小。………………()

36、因为5和7没有公约数,所以5和7是互质数。………………()

37、所有非零的偶数都是合数。………………()

38、两个数的公倍数一定比这两个数都大。………………()

39、任何一个自然数,至少有两个约数。………………()

40、如果a是b的倍数,那么a和b的最大公约数是b。………………()

41、把表面积是6㎝2的正方体木块放在地面上,占地面积是1㎝2。()

42、输液瓶里装了500毫升的药液,输液瓶的容积是500毫升。()

43、、表面积相等的两个长方体,体积也一定相等。………………()

44、、一个非0自然数不是质数,就是合数。………………()

45、一个数的倍数一定大于它的约数。………………()

46、两个质数的积一定是合数。………………()

47、一个长方体(不含正方体)最多有8条棱相等。………………()

48、大于2的偶数都是合数。………………()

49、两个质数的积一定是合数。………………()

50、大于3/7而小于5/7的分数只有 4/7一个。………………()

51、分子大于分母的分数一定是假分数。………………()

52、棱长是6厘米的正方体的体积与表面积恰好相等。………………()

53、一个数的约数要比这个数的倍数小。………………()

11.小学数学教学设计题 篇十一

关键词 数学教学;读题能力;培养

从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来看,学生在解题时,会出现错误的部分原因是审题不清,而并非没有掌握相应的解题能力。这一现象不仅是在我作为一线教师的过程中遇到过,在其他数学教师的教学过程中也经常出现。因此,我们作为学生的数学启蒙老师,不仅应当注意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培养他们认真听课的习惯,而且还应当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并传授相应的解题技巧给学生,这也是启蒙阶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的关键时期。

固然,评估学生数学素质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学生的计算能力,但却不能因此忽视了对学生读题能力的培养,此外,也应当特别注意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让学生在做题过程前,做到了解提议。特别是我们,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如果能在启蒙阶段,就帮助学生培养出良好的读题习惯的话,将使他们的一生受益。通常来说,小学生都好动、思维比较活跃、耐性少,部分学生甚至在还未审清题意之前就急于下结论。我们不仅是他们的教师,也是他们的长者,应当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因为小学生的上述不足就急于否定他们,而是应当积极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审题习惯,并传授些实用的解题方法和技巧给学生,以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针对如何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笔者经过查阅相关文献以及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后,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阐述:

一、提高读题的准确性

应当读清题目中的每个字,对数字、运算符号以及单位要特别注意。在初为人师时,我不是很提倡学生读计算题,认为这种教学方法是愚昧的,对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没有帮助,但是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后,我发现学生经常会将数字、运算符号看错。所以,在近几年的教学过程中,我都会特别要求学生认真审题,并读出题目,如“77-2+55”这类题目,我特别要求学生将他们读出“先算出77减2的差再加55,求和是多少。”这样的训练看上去好似对提高学生的算数能力没有什么帮助,但是,实践表明,这样的培训确实能够使学生加深对这些数字的认识,进而提高他们的解题的正确率。

二、特别关注关键词

一般来说,数学题都是由数字、文字以及词组合构成,这其中必然就有些关键词会对字、词的组合起到连接作用,表明他们之间的数量关系,这也应当是学生的读题的关键,学生应当对这类关键词特别予以重视,这样才能快速准确的把握题意。某些时候,为了提高题目的难度,出题者往往会出一些幌子来分散学生的集中力,如“小明的妈妈有三个小孩,每个小孩都有5个篮筐,每个篮筐里可以装5斤白菜,一共要多少斤才能装满小明的篮子?题目中的关键点问的小明的篮子要装多少才能装满,这就可以将前面的“小明的妈妈有三个小孩”这个多余的前提条件删除。此外,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圈注出关键词也对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很有帮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应当将关键词、单位、数字等圈注出,以提升自己的注意力。

在这一个教学阶段中,指导学生解读题意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个怪现象,虽然学生能够准确的找出关键词,但是由于知识水平有限,不能很准确的理解关键词的含义。此时,就需要我们这些教师,加强指导,让学生形成“咬文嚼字”的良好习惯,对常见的关键词、字不陌生,能准确理解他们的含义。在今后的过程中,如果他们还遇到相类似的词语,就不会再迷惑,问题就能够圆满的解决了。

三、反复读

第一学段的孩子尚处在形象思维能力为主的阶段,缺乏逻辑推理的能力。他们往往不擅长分析题意,不知道根据问题去寻找所需要的条件,所以需要通过反复读题,来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教学时,可向学生提问: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是什么?要求的问题是什么?……而对于图形题,由于孩子们注意力容易分散,缺乏耐心细致的观察和思考,获取足够信息解决问题的效果就更差了。教师通过带领学生反复读题,教会学生由浅入深地解题,可以加深学生对图形的印象和对题意的理解。

大部分小学生,在这一阶段都还未形成严密的逻辑推理的能力,他们的头脑大多数尚处在以形象思维能力为主的阶段。他们往往不能很好的分析题意,更加不知道该如何根据题意在题目中找到解题的线索,因此要通过反复的读题,以找出解决问题的脉络。特别是小学生由于刚刚迈入校门,好动、且注意力易分散,对题目的题意不能很好的把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找寻已知条件,理解题目中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特别是对一些图形题,由于学生观察能力有限、想象空间不足,他们往往很难通过观察图形就获得足够的解题信息,教师在此生更应当带领学生们反复的读题,让学生准确的理解题意,加深对图形的印象。

除此之外,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也要避免让学生形成定向思维,有很多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常是凭借着经验解决问题,读题也只是读个大概。比如刚学完除法,就让学生去做这样一道题:把12个小朋友分成2队,一队4人,另一队几人?很多学生会写出12、2、6这样的错误答案。这时,如果要求他们再把题目反复读一读,他们就会恍然大悟。而如果学生在读题之后还不能准确地把握题意,教师就要有针对性地加以讲解,主要是培养他们养成反复读题、认真推敲的好习惯。

上述几点是我基于日常教学经验的一些浅显的归纳,但可以肯定的是,加强对读题能力的培养,能使学生获得开启思维大门的钥匙。

参考文献:

[1]李芳.低年级学生读题能力的培养[J].数学大世界:教师适用,2012(8):42-42.

[2]王伟娜.浅谈小学低年级数学读题教学[J].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08(1):45-46.

12.小学数学教学设计题 篇十二

一、读透教材, 理解并积累数学学科中的术语

书读百遍, 其义自现。常用于形容人们反复读一本书之后, 便会对其中的含义理解清楚。数学教材也是如此, 况且教材是许多专家和学者经过商讨研究总结出来的, 都是严谨而有代表性的文字, 学生多读教材, 接受数学语言的熏陶, 对于学生形成数学语感以及读题能力的培养是很有帮助的。数学老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读教材, 分析教材, 长期坚持下去, 可以使学生在大脑中积淀一些描述数学题型的语言, 水到渠成的培养了学生的读题能力。除此之外, 老师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归纳出一些类型题的模型, 这样在做题时, 学生会很惊喜的发现, 一些从内容看上去大相径庭的题目, 实际上都是一类型的题。这样可以加快做题的速度, 大大提高做题的正确率。

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仔细读题的能力

在学生掌握一些数学学科性的语言之后, 老师则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读题习惯。一位数学家说过, 善于解题的人会用一半的时间来审题, 只用一半的时间来完成解答。可见, 学生将题目理解透彻是正确解题的关键。为了更好地教会学生如何让读题, 老师可以进行亲身示范, 起到良好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在给学生讲解概念或者例题时, 老师就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读题的训练。这样不仅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课堂内容, 而且有效地促使学生读题能力的提高。在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时候应注意, 数学语言是高度凝练的, 有时候仅仅是一字之差, 其包含的意义就不同。因此, 在读题时, 学生要学会“咬文嚼字”, 理解透彻。

比如说: (1) 一根长为40米的绳子, 用去了3/4米, 还剩下多少米? (2) 一根长为40米的绳子, 用去了3/4, 还剩下多少米?仅仅一字之差, 答案便是截然不同的。如果学生没有认真读题, 那么很可能便会将这一道简单的题目做错。小学生比较活跃, 在解题时, 大部分的学生不愿意静下心来仔细读题, 显得很毛躁, 甚至对一道题目还一知半解时就急于动笔。因此, 老师应该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 教学生学会读题, 引导学生读题, 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维习惯。由于小学生没有太多的自我反思能力, 可塑性是很强的, 是老师培养良他们好习惯的重要机会, 只要长期坚持, 学生会自然而然的形成习惯。在做题之前仔细阅读题目, 尽量使学生在掌握相关知识之后降低出错率。

三、学会画图和利用身边的教具, 将抽象的题目化为具体

数学语言精炼而又抽象的特点, 使理解能力薄弱的小学生对于数学题目有了畏惧感。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习惯具体形象的思维, 老师可以利用直观的图画帮助学生来理解问题, 让学生从抽象的问题当中概括出数量关系, 使学生在面对题目时不至于无从着手, 顾此失彼, 而能快速正确筛选出有用的信息, 为正确解答题目迈出关键的一步。对于涉及运算的题目, 老师可以带动学生利用身边的铅笔或是火柴等教具进行操作, 使学生通过自己亲手摆一摆、看一看, 体会其中的数量关系, 深刻理解题目含义。这样学生的思维与动手能力相结合, 不仅有助于学生对问题进一步了解, 还能培养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例如:甲、乙、丙三个人, 他们行走的速度分别为每分钟30米、40米和50米。甲和乙在A地, 丙在B地同时相向而行。A和B地相距1700米, 问多少分钟后丙恰好在甲和乙两人正中间?对于这类题目, 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而言显然是比较困难的。如何将这些难懂的文字让学生容易懂得, 老师可以采用画图的方法, 将枯燥的题目转化为直观的图画, 让学生更快更容易地解答该类题型。由题意画出线段图, 就是把题目的条件、数量关系生动形象的展示在图上, 为进一步读懂提打下基础, 从而直观地从图上看出解题的方法。因此, 将抽象的题目化为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读懂题意, 针对一些理解性强的题目是关键而又好用的一招。

读题是高效率解决问题的基础和向导, 它不是教学的全部, 但它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关键的环节, 可以帮助学生顺利解题。通过对小学数学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在低年级就形成较强的数学读题能力, 对于学生思维能力和阅读能力的促进也有很大作用。而读题能力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 以达到综合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真正认识到数学读题能力的重要性, 循序渐进的采用有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读题能力, 当然, 数学读题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老师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争取找到更好更实用的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的读题能力, 学习效率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高俊芬.多元化、全方位培养小学生应用题读题能力[J].科学大众 (科学教育) , 2013, (10) :78

13.小学二年级数学上期中试题 篇十三

一、口算(20分)

53+8=5×6=4×5=86-20=()×4=24

4×4=3×3=4×3=5×5=3×()=12

2×4+4=3×6+6=4×4-4=5×4+5=2×3-2=

3×5=2×6=24÷6=16÷4=25÷5=

二、竖式计算(12分)

37+25+16=75-17-24=92-28+13=55+19-27=

三、判断题(5分)

1.3×6和6×3都是用“三六十八”这句口诀来计算……()

2.5个2相加,写成算式是5+2………………………()

3.5×3+3=5×4……………………………………()

4.两个正方形一定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

5.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一定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四、填空题(20分)

1、三()十八()五二十

()三得六()()一十

2、在四边形下面的()里画“√”

()()()()()()

3、小芳有梨6个:

小红有梨10个:

小红比小芳多()个。

小红送给小芳()个后,两人的.梨同样多。

4、有12个苹果

(1)每个盘子放3个苹果,能够放()盘。

(2)将这12个苹果平均分给6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个。

5、5()个()相加

5□+□+□=□

5□×□或□×□

33333

()个()相加

□+□+□+□+□=□

□×□或□×□

五、画一画、填一填(6分)

(1)12个三角形:△△△△△△△△△△△△

平均分到下面三个圆圈里。

(2)在第二行画△,使△比□多3个,△有()个。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解决问题(37分)

1、把下面图形分成一个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2分)

2、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五边形。(6分)

3、

牙膏3元杯子6元肥皂4元

强强买了3块肥皂和2个杯子,一共多少钱?(5分)

4.小明和他的3个小朋友做彩旗,每人做了6面,一共做了多少面?(5分)

5、学校运来一些小树苗,每捆5棵,有4捆(6分)

(1)一共有多少棵小树苗?

(2)已经栽了8棵,还剩多少棵?

6、植树节同学们去公园植树,5个同学一共栽了30棵树,平均每个同学栽了几棵树?(5分)

14.小学三年级数学计算题混合 篇十四

30+6×6= (387-387)+0= 16-16÷8=

7+5+5-7= 9+8-9+8= 25+4+70=

(111+189)×3= 4×3÷4×3= 125×8÷100=

396×25×0= (1+7)×(16-6)= 81×4÷4=

33÷11+4×9= 187+29-29= 587+496=

26+26÷26= 1537÷1537=

32÷(32÷16)= 300-(300-222)=

2、在下面每个条件后面补充合适的问题。

(1)一班有37人,二班有42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辆汽车4小时行驶320千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利拿20元钱去买4元1千克的苹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光每小时生产7个零件,他每天工作8小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每个问题的下面补充解决这个问题所需要的条件。

(1)甲、乙两组一共生产多少台机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辆汽车共行驶多少千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际比原计划多生产多少台电视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生产这批零件一共需要多少小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列式计算。

(1)486与114的和除以2789与2783的差,商是多少?

(2)305减去15乘以18的积,差是多少?

5、应用题。

(1)甲、乙两个单位去植树,甲单位共植树210棵,乙单位25人,平均每人植树6棵,甲、乙两单位一共植树多少棵?

(2)一班有35人,二班有45人,两个班平均每人买了8本练习本,一共买了多少本?

(3)买4本书用了12元钱,买120本同样的书,一共要用多少钱?

(4)一辆汽车3小时行驶270千米,照这样计算,行驶540千米需要几小时?

15.关于数学证明题的教学 篇十五

一、从结论着手, 找出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关系, 解决问题

证明题与其他类型的题有所不同, 有个突出的特点就是目的性明确。针对这个特点, 我向学生讲明:证明题其实比化简题要好做得多, 每一个题明确地指出要达到什么目的, 这样, 只要我们仔细分析条件与结论的关系, 确定所采用的途径, 就可以证明了。

这个等式左式比较复杂, 可作为条件由它推出右式。先看右式, 发现右式的函数是正切函数, 角是半角, 而左式的函数都是正弦函数, 角有整角与倍角, 要想以左式推出右式, 我们发现必须首先把左右两式的角统一起来。这样就有了解决的方法。

二、创造条件, 解决问题

1. 有些题目的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关系并不明显, 这时就有必要对结论进一步进行分析, 找出使结论成立的条件, 然后再把它与题中的条件联系起来, 来确定证明途径。

例如, 若方程 (b-c) x2+ (c-a) x+ (a-b) =0的两根相等, 试证:a、b、c成等差数列.

这个题目的条件与结论的关系就不明显, 所以我们先分析使a、b、c成等差数列的条件, 根据定义可知, 如果a-b=c-b则a、b、c成等差, 进一步还有:如果2b=a·b{或b= (a+b) /2}, 则a、b、c成等差, 而由条件“方程两根相等”, 可得判别式“△=0”.而得到关于a、b、c之间的一个等式, 从中只要得到2b=a+c即可, 所以这个题的证明过程应为:

整理得: (c+a-2b) 2=0即2b=a+c∴a、b、c成等差数列.

2. 反证法是数学中一种重要的证明方法, 有些题借用反证法要比其他方法简单得多了。

关于这种方法学生感觉到比较困难的地方是:什么样的题适合用此方法? (此处需要给学生讲明白反证法实际上是利用“原命题”与“逆否命题”之间的等价关系) 。一般是直接去证明“原命题”太复杂, 而其“逆否命题”比较容易证明时采用反证法。有时所要证明的命题结论包含很多方面, 对这些方面必须一一加以证明时, 也可采用反证法。用反证法证明时, 如果在保证你证明的过程没出现错误的情况下, 当推出与原条件或其他事实相矛盾结论时, 就可以结束证明, 并说明原命题是正确的。

3. 数学归纳法是利用自然数集的性质来完成无限递推的过程, 达到证明的目的, 它是一种完全归纳法。

学生借用这种方法进行证明题时, 感到困难的地方就在第二步的证明上, 不会将要证的结论与假设有机联系起来。在这里要给学生讲清第二步中的假设与要证明的部分是一个整体, 命题假设是条件, 要证明的是结论。在证明过程中必须用到假设的结论, 如果没用到假设, 而得到的证明必定是错误的证明。在利用假设的条件进行证明时, 必须要进行比较, 明确它们的异与同, 然后采取相应的方法, 进行证明。

要提高证明题的能力, 还需要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及一定逻辑思维能力。

摘要:为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必须抓好数学课证明题的教学。证明题是数学教学中的一块比较重要的教学内容, 证明题最主要的就是要找到相互之间的关系, 找到每个条件相互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简单举了几个例题, 以此找到证明题教学中的一些方法。

关键词:数学,证明题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林秀珍.如何提高数学几何证明题的解题能力[J].中学数学参考, 2012 (25) :80.

16.小学数学教学设计题 篇十六

【关键词】新课标 小学数学 计算题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136-01

数学科目的学习在各个学习阶段都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其要求学生具备多方面的能力。就目前而言,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还存在过于注重卷面成绩,忽视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一现状明显与新课标提出的要求相悖。具体的数学学习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问题的计算,积极探究小学数学计算题的教学方法对改善当前的数学教学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一、更新小学数学传统教学观念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认为简单的为学生讲明白一些计算公式,学生就可以恰当运用到具体的计算题中,缺乏与学生的互动;另一方面,在讲解计算题的过程中,也是片面进行填鸭式教育,对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认识不足。课堂上的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接受能力与接受状况,是许多教师容易出现的错误。小学教师要提升教学质量,就需要根据新课标的具体要求,及时改进自己的传统教学观念,将学生放在第一位,同时提升自己讲课的艺术性,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具体来讲,教师应该将自己放在一个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而不是高高在上,唯我独尊。要考虑到小学生思考问题的局限性,并合理适当地根据这些可能出现的状况及时调整,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只有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并尊重他们的想法,这样才能真正使学生爱上数学。

二、引导学生合理利用错误资源

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出现一些错误是在所难免的,尤其是数学这一相对来说难度较高的学科。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时,由于逻辑思维尚未养成,考虑问题不全面等诸多因素,在解决计算问题时常会犯一些错误。对于这些错误若不能正确对待,将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打折扣,其学习数学的动力也会有所减弱。小学数学的学习中学生容易对数学提不起兴趣,出现错误后,往往不去探究其产生的原因,而是按照正确答案改正自己的错误,这样一来学生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忽视自己学习中产生的错误,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有不利影响。为此,教师要培养学生合理利用错误资源的意识,首先应该让学生正视错误,看到错误的价值;其次引导学生对每一环节进行推理核算,查出哪里出了问题;最后使学生加以改进并吸取教训。在学习一些几何体面积计算的时候,小学生往往计算比较着急,一来二去就忽视了一些细节,如常常将圆柱体的侧面积当成表面积或者忽视底面面积。出现这种错误后,教师可以一步一步进行综合计算,引导学生发现自己在计算中出现的失误,进而让小学生明白自己错在何处,并加强记忆,以免重蹈覆辙。学生检查错误能力的提升,可以促使其深入思考犯错的原因,这对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大有裨益,同时也符合新课标对新时期数学教学的要求。

三、结合实际问题进行计算教学

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数学课程标准》中就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学生将数学理论应用于实际生活对其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有很大帮助。目前的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学生的知识学习多停留在书本层面,与实际生活严重脱节,学生偏重于追求考试成绩,这也使得学生对于学习只局限于课堂上的45分钟。学生对于实际生活缺乏具体的感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对于一些问题的理解也不够透彻。对此,教师要注意培养小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学生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有机结合,进而切实提高数学水平。教师可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入一些生活元素,例如生活中买卖东西的单价与数量问题,并且可以具体设置一些交易情境让学生进行模拟。另外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时,也可以侧重具体实际方面,这也有利于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充满成就感和实现感。

四、小结

总之,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深入使得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更多的关注,也更加注重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因而教师在教学中具体方法的改进也成为了当前数学教学中应该考虑的问题之一。在小学数学计算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要格外重视,这不仅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水平的必由之路。小学生刚刚开始数学科目的学习,其可塑性较强,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爱上数学,从数学学习中获得乐趣,并去思考现实中的数学问题,进而不断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7.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经典计算题 篇十七

一、竖式:三位数乘两位数

135×45

108×25

54×312

47×210

138×54

126×89

203×32

312×25

437×28

82×403

208×24

36×137

406×23

460×23

305×56

624×78

46×589

353×56

45×240

479×85

二、竖式: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验算

336÷21

858÷39

918÷27

888÷37

645÷32

432÷46

966÷23

731÷79

980÷28

828÷36

689÷34

618÷88

372÷45

294÷29

328÷42

395÷56

765÷74

840÷35

630÷31

961÷19

三、简便计算

1.加法交换结合律:

48+25+175

578+143+22+57

128+89+72

357+288+143

129+235+171+165

378+527+73

167+289+33

58+39+42+61

75+34+125+366

125+75+320

153+38+162

163+32+137+268

158+395+105

822+197+78

2.乘法交换结合律

(一): ×125×32=

(15×25)×4=

38×25×4=

35×2×5=

(60×25)×4=

(125×5)×8=

25×17×4=

(25×125)×(8×4)=

38×125×8×3=

5×289×2=

125×5×8×2=

9×8×125=

43×25×4=

125×50×2=

42×125×8=

60×25×4=

125×5×8=

25×17×4=

37×8×125=

3.乘法交换结合律

(二):

125×32

24×125

125×56

125×72

125×16

48×125

×6

425×36

25×32

25×16

4.乘法分配律

(一):

34×72+34×28

7×48+7×52

35×37+65×37

85×82+82×15

25×97+25×3

76×25+25×24 16×17+16×23

27×36+27×64

73×36+36×27

64×23+36×23

43×36+57×36

19×67+19×33

57×35+43×35

18×72+72×182

46×46+46×54

31×69+31×31

34×13-34 ×3

5.乘法分配律

(二):

38×99+38

75× 299+75

99×128 +128

27+99×27

6.乘法分配律

(三):

125×(8+80)

(80+4)×25

×(200+3)

(125+17)×8

(100+2)×99

102×(100-1)

99×(100+1)

(125+40)×8

(125+25)×8

×(100+7)

7.乘法分配律

(四):

46×102

48×101

99×46

107×16

108×15

125×88

102×99+102

39+9×39 34+199×34

35×99+35 8×(125+9)

(20+4)×25 25×(40+4)

(25+100)×4 8 ×(125+7)

(30+25)×4 102×42

103×31

88×102

102×99

39×101

25×41

48×101

201 ×24

302×43

102×13

8.商不变的规律:

300÷25

4000÷125

240÷5

600÷25

3200÷50 400÷25

150÷25

800÷25

2000÷125

9000÷125

四、混合运算

672-672÷12×7

210×[520÷(240-227)] 30×(320-170)÷90

630×[840÷(240-212)]

864÷[(27-23)×12]

240-140÷5×3

104×48+272÷16

240+180÷30×2

146-(34+420÷70)

(77-21÷7)×691

987÷(345-298)×65

340-240÷20×5 [458-(85+28)]÷23

408÷[512-(178+283)](105×12-635)÷25

360-260÷20×5

35+65÷5-20

450÷30+20×3 624÷[(27-14)×4]

(165-65÷5)×5

840÷[(120+195)÷15]

[557-(186+26)]÷23

375÷(25-10)×15

(659-34)?(280?40)

720?[(12+24)?20]

15×27-200÷8

(324-285)×12 ÷26

336÷[(36-29)×6]

35×(320-170)÷50

150÷[90÷(67-52)]

182÷[36÷(12+6)]

(160-48÷12)×4 62×(300-145÷5)

(36×54-984)÷24 659-34?(280?40)

上一篇:柏拉图的思想核心下一篇:《皇帝的新装》中学生读后感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