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世界诗歌

2024-10-02

生命世界诗歌(共10篇)(共10篇)

1.生命世界诗歌 篇一

《生命宽度》诗歌

人生苦短,生命长度哪知早晚?

人生有梦,追求可以梦圆。

人生奇特,只有自己能把生命拓宽。

地球旋转365天

日月星辰亘古不变,我想知道它的奥秘,怎样才能探寻根源?

我想拴住生命的时间,无奈我的权利只把生命拓宽。

2013社会乾坤扭转,贪官污吏官场混乱,学习理论提高素质,苍蝇蚊子一起碾,老百姓望穿双眼,拍手称快就是这一天。

我飞上了蓝天,生命尽在云卷云舒中释然,我下到太平洋海底,珊瑚礁石小鱼都在眼前,我站在了高山之巅观大好河山,谁说生命的质量不能完善。

野生动物园,让我瞪大了双眼,小猴子都有几十种、色彩斑斓

没有看到过的动物让你流连忘返,孔雀开屏、山羊跳舞、鸳鸯依恋,腊梅花怒放暗香满园。

我有一个群团,古砀梨园、开心畅谈

我有一群朋友,摄影旅游聚餐湿地游玩

我有亲情友情爱情,幸福的宽度充分舒展。

科技进步社会发展,我们也不能停下脚步静观,领会新的生活观念,女儿又送手机让我无奈茫然,学习探索更新一一呈现,生命的引力让我融入快节奏的时间链。

网络已经十年,注入了生命的方方面面,掌握不完的科技尖端,融进了喜怒哀乐的情感,健康快乐钟爱大自然,时间生命只有拓宽再拓宽。

2.生命世界诗歌 篇二

一.我字当先———无比强烈的主观精神

李白自信非凡,凡事我字当先,极有强烈的生命主体意识,即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对自我人格的珍视、对自由精神的高扬。李白满腔激情,唯一倾泻之途就是以创作来充分表现自己,所以他总是以充满主观色彩的大笔去涂抹一切,以 “ 我 ” 的目光 、 “ 我 ” 的心胸 、 “我”的思维方式去审视一切、感知一切、再现一切。于是他的诗文就具有异常鲜明而强烈的主观色彩,饱含着主体深厚激越的情感。 据统计,在李白的一千余篇诗文中,直接提到“我” (包括“吾”、 “余”、“予”、“李白”等) 的作品就占了很大比例,可见李白的创作就是要表现其摇曳多姿的自我形象。李白在关注政治和国家的命运 , 抒发自己 的愤懑与 不平时 , “既热情,又泼辣;即执著,又超脱;所表现的内心世界冲突之尖锐,风暴之强烈,波澜之壮阔,是前无古人的”。1游国恩等主编的 《中国文学史》 则具体指出,李白作为“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鲜明的人性自觉意识、自由自主的个性特征在唐代诗人中尤为突出。在物我、人我关系中,李白非常突出 “自我”,“我”仿佛成了世界的中心,万物皆备于“我”,一切事物都围绕在“我”周围,为“我”所设,服从于“我”。王国维 《人间词话》 卷上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着我之色彩。”李白在诗中时刻关注“我”的存在, 例如“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 (《登太白峰》, 《全唐诗》 卷180)、 “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 (《哭宣城善 酿纪叟》, 《全唐诗》 卷184)、“遥传一掬泪,为我达扬州” (《秋浦歌》, 《全唐诗》 卷167) 等。李白为了表明志向、发泄愤懑、感叹不遇,往往采取先入为主的抒情方式,诗句往往“我” 字当头:“我到巫山渚,寻古登阳台” (《古风·五十八》, 《全唐诗》 卷161)、“我浮黄云去京阙,挂席欲进波连山” (《梁园吟》, 《全唐诗》 卷166)、“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 (《沙丘城下 寄杜甫》, 《全唐诗》 卷172)、“我来扬都市, 送客回轻舠” (《送当涂赵少府赴长芦》, 《全唐诗》 卷175)。随便翻检太白诗集,诸如此类诗篇不胜枚举,正如康怀远所说:“古往今来,在差不多所有的诗人中,李白是生命意识最为强烈的诗人之一。 这种强烈的生命意识就在于他的诗歌所表现出来的永恒与不朽。”2

李白自信非凡,这种自信最终化为一种生命的自觉力量,即为 “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 (《梁园吟》, 《全唐诗》 卷166);即为“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 胸怀间 ” (《赠裴十四》, 《全唐诗》 卷168),即为“兴酣落笔摇五 岳 , 诗成笑傲 凌沧洲 ” (《江上吟》, 《全唐诗》 卷166)。 这样的风格使李白的诗歌具有了最本质的感动兴发的内涵———生命气韵。越是伟大的诗人,他们越是用发自心灵的歌唱表达顽强生命的呐喊与奋争。

二.笑傲千古———不畏权贵的铮铮傲骨

李白思想多元,儒、道、侠、 纵横家兼具,才高八斗,浑身是胆,充满激情。可以说,在中国古代文人之中李白最特立独行,因而魅力无穷。李白平交王侯,面对权贵依然傲岸雄伟,心怀四溟,做事磊磊落落。他常以圣贤自比,如其诗:“君看我才能,何似鲁仲尼” (比孔子)、“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比孔子)、“知逢渭川猎, 犹可帝王师” (比吕尚)。李白诗中,管仲、乐毅、贾谊、鲁仲连、 晏子、诸葛亮、谢安等人,更是常比的对象。李白在 《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 一文中展示了自己的理想:“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 (《全唐文》 卷348) 李白在其诗中塑造的自我形象,自信、自傲、自负,蔑视权贵,充满着浩然之气和叛逆精神。 在中国文学史上,将狂傲的个性和过人的才华结合起来聚于一身的, 除了李白之外再也找不出第二人了。就像唐人殷璠 《河岳英灵集》 所称誉的那样:“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 , 鲜有此体 调 。” (王琦 《李太白集注》 卷三十四引) 《松窗杂录》 记载:“会花方繁开,上乘月夜召大真妃以步辇从。诏特选梨园弟子中尤者,得乐十六色。李龟年以歌擅一时之名,手捧板檀, 押众乐前欲歌之。上曰:‘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词为?’遂命龟年持金花笺宣赐翰林学士李白,进 《清平调》 词三章。白欣承诏旨,犹苦宿醒未解,因援笔赋之。” (王琦 《李太白诗集注》 卷三十五引) 可以看出,李白此时备受礼遇,但权宦高力士却在杨贵妃面前攻击李白。声称 《清平调词》 中所写的“可怜飞燕倚新妆”,是借赵飞燕来贬低杨贵妃。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贵妃研墨,力士脱靴”故事表明,李白不畏权贵, 一身傲骨,因而李白的生命气质也凸显出一个傲字。宋人赵德麟 《侯鲭录》 卷六记载了李白在权贵面前的铮铮傲骨:

李白开元中谒宰相,封一版, 上题云:“海上钓鳌客李白。”相问曰:“先生临沧海,钓巨鳌,以何物为钓线?”白曰:“以风浪逸其情,乾坤纵其志,以虹霓为丝, 明月为钩。”相曰:“何物为饵?” 曰:“以天下无义丈夫为饵。”时相悚然。

苏轼曾说李白“戏万乘若僚友,视俦列如草芥”,像李白这样放任不羁、率性而为、不惧权贵的诗人是十分罕见的,但如此特立独行的个性与卓然不群的情怀,使他必然遭受群小的妒忌报复与恶意中伤。但诗人仍保持着尊严的人格和不屈的气概。“一谈一笑失颜色, 苍蝇贝锦喧谤声。” (《酬崔十五见招》, 《全唐诗》 卷178) 尽管谤声四起,如蝇逐臭,但诗人绝不退缩,依然傲骨嶙峋,坚持操守,他声称绝 不 “ 沽名矫节 以耀世 ” (《鸣皋歌送岑征君》, 《全唐诗》 卷166),继续高声吟唱出“一身自潇洒,万物何嚣喧” (《答从弟幼成过西 园见赠》, 《全唐诗》 卷178)、“傲然遂独往 ,长啸开岩扉” (《赠别王山人归布山》, 《全唐诗》 卷174) 等这样弘扬个性 、 蔑视权贵、肯定自我的脍炙人口的诗句来。李白的人格、气骨、气象、气势,都通过他的诗歌淋漓尽致地昭示给读者。李白的傲骨一向为人称道,曹松 《吊李翰林》 称其:“李白虽然成异物,逸名犹与万方传。” (《全唐诗》 卷717) 好友任华在 《杂言寄李白》 中言其 “数十年为客,未尝一日低颜色 。 八咏楼中坦腹眠,五侯门下无心忆。” (《全唐诗》 卷216) 可以说, 李白的诗歌充溢着豪气、逸气、壮气,历经千古而犹然在目。任何时代都有其面临的问题和难以排遣的困惑,一个人不管他所处地位是优越还是卑下,都不可避免地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困难和大小不一、内外各异的威压及种种不开心的烦扰,这就是苏轼所感叹过的人生不得意者十七八。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当人们阅读到李白这些充满傲骨、张扬个性,蔑视权贵、倾泄胸中块垒的诗句时,自然会产生痛快淋漓的生命震撼力。李白的傲骨, 正表现了中国古代文人不阿谀逢迎、不低三下四、正直无私、一身傲骨、不惧邪恶的高尚品格。这就是李白诗文能够激动人心,引起读者千古共鸣的奥秘所在。人性的复归、个性的张扬、精神的舒展是引起读者共鸣与认同的基础,好的文章、诗歌具有陶冶情操,消解烦忧,呼唤自由的审美功用,会给人以精神的陶醉与享受。

三.狂狷任性———桀骜不驯的一代狂才

李白举手投足间无不彰显其凌厉千古的狂傲之气,在中国古代像李白这样个性张扬和解放的诗人是少有的,他向来以狂名世,如张埜 《前调》 就说:“太白狂歌起舞, 便得腰悬黄金印。” (《御选历代诗余》 卷九十六) 所谓狂,就是指狂荡不羁,倜傥不群,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而绝不是疯狂、颠狂。他狂而有则,荡而不浮,并非放浪形骸,滥醉如泥。如“我本楚狂人, 风歌笑孔丘”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全唐诗》 卷173),诗人摆出一副挑战礼教、儒学传统的姿态。“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 (《送贺宾客归越》, 《全唐诗》 卷176) 李白的挚友贺知章,自号四明狂客。归隐山阴,像王羲之那样,以书法自娱,雅兴岂不浓乎?这里,李白以狂写狂,正突出地显示了他那向往自由的情趣。因此,李白诗风之狂,正是诗人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精神的表现,难怪司空图在 《二十四诗品》 中,把“由道返气,处得以狂”作为“豪放”的一个特点。

李白以狂狷任性之躯为大唐帝国的知识分子树立起了一个光辉的人格典范。这一典范的树立,使我们得以从中窥见唐代进步文士崇尚自由、桀骜不驯、与黑暗势力绝不妥协的时代风貌。李白之狂,狂得个性十足,诚如蒋孔阳先生说:

所谓个性,不是指耳目鼻这类的长相,也不是指饮食男女之类的本能的冲动,而是说一个人的精神上成熟了,能够以独立自主的非意识,来对周围的世界进行独立自主的判断和观赏。个性是从自我的觉醒开始的。一个人,当他意识到自己是人,并且要以自己的生命来保障自己做人的权利的时候,他的个性开始了。这时,他像找到了童话中所说的金钥匙一样,他能以他独有的金钥匙,打开一个新鲜而美好的世界。这个金钥匙,就是个性。3

李白以狂为美,以狂为荣,这就是李白的个性。只有具有高度个性的人,才会具有高度的灵性,也才能大量而准确地发现世界的美。 “ 唐诗之所 以美 , 也在于它 有个性。”4他在 《与韩荆州书》 中不无自豪地说:“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十五好剑术,遍干诸候;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王公大人,许以义气。” (《全唐文》 卷348) 李白之狂狷气魄正如范传正在 《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 中所说:“常欲一鸣惊人,一飞冲天, 彼渐陆迁乔,皆不能也,由是慷慨自负不拘常调。” (王琦 《李太白集注》 卷三十一引) 刘全白 《唐翰林李君碣记》 亦说:“志尚道术, 谓神仙可致,不求小官,以当世之务自负。” (王琦 《李太白集注》 卷三十一引) 李白之狂,令后人景仰不已,激动不休,齐己 《读李白集》 就说:“竭云涛,刳巨鳌,搜括造化空牢牢。冥心入海海神怖, 骊龙不敢为珠主。人间物象不供取,饱饮游神向悬圃。锵金铿玉千馀篇,脍吞炙嚼人口传。须知一一丈夫气,不是绮罗儿女言。” (《全唐诗》 卷847) 李白正因为具备如此的豪气,所以才狂得潇洒。 《唐才子传》 卷二记载:

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曰: “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

李白文武全才,英名远扬,玄宗最终召见,供奉翰林,据李阳冰在 《唐李翰林 草堂集序》 中说 : “天宝中,皇祖下诏,征就金马, 降辇步迎,如见绮皓。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 (《全唐文》 卷437) 可以说,在中国古代文人之中,李白最有狂的资本,他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又浑身是胆,充满侠情,因而他才狂得潇洒,狂得自由,狂得任性。李白, 就是这样一个口出狂言的人,一个个性狂荡的人,一个举止狂放的人,一个喜交狂士 (如贺知章、张旭) 的人,一个狂歌纵饮的人。表现在豪放诗风上,焉得不狂?

3.“幽灵世界”生命希望? 篇三

在已知的行星当中,地球的运气真不错:它环绕一颗稳定的恒星——太阳,太阳给它提供的热量又刚好合适。而沃尔兹冈在22年前发现的系外行星,则没有这么幸运。它们环绕的是一颗脉冲星。脉冲星是一种个头很小、自转迅速的恒星灰烬,它用凶猛的辐射潮涌轰炸身边的行星。受脉冲星发出的粒子风影响,这些行星的天空中可能会有一种永久性极光。一些超高能粒子可能坠落到行星表面,把行星“炸平”。不过,与出生时的暴烈相比,这些行星目前的悲惨根本就不算什么:超新星将自己的“前生”——恒星大部分粉碎掉,产生的温度高达1000亿℃的灰烬最终聚合成行星。

不久前,沃尔兹冈把注意力转向另一类难逃劫数的行星。他开始寻找并研究红巨星周围的世界。红巨星是年迈的恒星,它们几乎已耗尽自己的核燃料。在生命的最后痉挛中,它们肿胀并且非常剧烈地变亮,还甩出巨大的气云。任何环绕红巨星的行星,在此过程中都会被烘烤和冲击。大约50亿年后,地球也可能遭遇如此命运。届时,太阳将加入红巨星的行列。而对于沃尔兹冈正在细查的那些遥远行星来说,这正是它们目前的遭遇。

这些研究领域把沃尔兹冈和其他天文学家截然分开。自从他1992年发现那颗脉冲星以来,其他许多科学家也开始寻找其他恒星周围的世界,但他们的方式几乎都不同于沃尔兹冈的。换句话说,沃尔兹冈在同行中显然有点另类。今天,大多数的“行星猎手”(指致力于寻找系外行星的科学家),聚焦的都是那些与地球类似的行星。事实上,经常都有发现类似地球的系外行星的消息发布,但实际上,这些行星在大小、温度或组成方面,与地球的相似性都很模糊。

沃尔兹冈不关注这些所谓的“类地行星”,而是在意那些濒死的、已经死了的和已经进入不安的“来世”的行星,例如脉冲星周围的行星。不妨把这些行星合称为“幽灵世界”。在舒适度和稳定性方面,它们与地球大相径庭。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已经从一个意义上进入另一个意义上的存在。它们是沃尔兹冈的大多数同仁都视而不见、不屑一顾的怪异天体。不过,正是由于这些因素,让沃尔兹冈对它们情有独钟:它们是极端案例,能测试有关行星怎样形成以及在哪里生存的理论极限。

但必须指出,沃尔兹冈关注的其实也是生命世界,只不过他的切入点与别人正好相反。他指出,恒星衰老过程对行星的影响,关系到行星上生命的长期生存,这当然对我们的地球也有相当的意义。他知道,人类的生存的确面临一些危机,但他探索的那些行星又让他确信,宇宙中真的不乏生命,这就是他既不开心又开心的原因。

“1257”的3颗行星

沃尔兹冈的幽灵世界之旅开始于一段“偷来”的时间。直径超过300米的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位于波多黎各。通常情况下,它的观测时段都被预订得满满的。但当沃尔兹冈1990年1月造访这里时,这座巨大的望远镜正停转检修。他意识到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于是请求执行“盲眼调查”并获准。所谓盲眼调查,就是利用地球的自转,让天空的不同部分依次进入望远镜的视野,然后查看有无任何异常出现。虽然对天空中的每一个区域只有30秒观测时间,但因为这座望远镜如此巨大,所以仍然足以发现许多有趣的东西。沃尔兹冈戏称当时进行的是“牛仔科考”,即边骑马边看。

沃尔兹冈进行了大约10天的巡天,很快就探察到了一种特殊的脉冲星——毫秒脉冲星,即每秒自转数百次的脉冲星。当时,它仅仅是第5颗被发现的这类脉冲星。这颗星如今的正式名称是“PSR B1257+12”,其中“PSR”代表脉冲星,“B1257+12”表示的是它在天球上的坐标。沃尔兹冈则简称它为“1257”。但回想当初,当他试图解释来自这颗城市一般大小的脉冲星的奇异无线电脉冲定时之际,他并未产生这种亲切感,反倒感觉痛苦万分,原因很简单——它根本不符合任何标准模式。难怪他不得不绞尽脑汁,苦苦思考。

沃尔兹冈很快就意识到,如果一颗小天体正在前后拉扯这颗脉冲星,导致它的信号有时候早到一点,有时候晚到一点,那么这些阿雷西博数据就不难理解了。到了1990年6月,他已经确信一颗环绕脉冲星的行星是唯一合理的解释。但又经过了大量非常辛苦、细致的分析,才证明了PSR B1257+12实际上拥有3颗行星,分别是A、B、C。

他知道这一研究结果必须接受同行的详细审议:这些行星是第一批在一般认为不可能存在行星的地方发现的、却又被证实存在的系外行星。难道在公开自己的这个发现之前,沃尔兹冈对它没有任何怀疑?他说“绝对没有”,因为虽然这个结论听起来有点怪异,但脉冲星计时是一种极为准确的方法。

1992年1月,沃尔兹冈在美国天文学学会的一次会议上公布了自己的上述发现。行星B和C的质量都大约是地球的4倍,行星A的质量只有地球的1/50,只比月球的质量大一点点。事实上,它是迄今已知质量最小的系外行星。这一宣布引来了惊奇和困惑的浪潮。从哥白尼到卡尔·萨根(1934~1996年,美国著名天文学家、宇宙学家、天体物理学家和天体生物学家),一系列很宽范围的影响终于让天文学家们确信:星系中必定充满了其他很多很多像太阳系一样的恒星-行星系统。而如今,终于确凿地发现了环绕另一颗恒星的行星,但两者看起来都完全不对劲。毕竟,几乎每个天文学家都以为行星只能环绕“正常的”恒星。怪异的行星环绕怪异的脉冲星?这是怎么回事?

推断出的有关PSR B1257+12的故事,与太阳系的故事相比,也完全是另一回事。我们的太阳是一颗中等质量的质朴恒星,而演化成脉冲星的恒星一开始就拥有超大质量,而且光彩夺目。地球及其相邻行星都作为太阳诞生时的一部分而形成,环绕脉冲星的行星却诞生于恒星的死亡阶段。

对于脉冲星的行星,沃尔兹冈勾勒出这样的故事。在年轻时,脉冲星PSR B1257+12原来的恒星质量至少是太阳的8倍。在自身的巨大引力作用下,恒星明亮、炽热地燃烧,在仅仅几百万年里就消耗了大部分核能储存。在生命末期,恒星作为超新星爆发,把自己的大部分材料猛烈向外抛。剩下的一切,只是原来恒星核的一个残块。它极度致密,高速自转——它就是脉冲星。在这场超级动荡中,在超新星之前可能存在于轨道中的任何行星,都肯定会被消灭。不过,恒星的转变过程至此并未完成。

不管是起源于附近一颗伴星,还是产生自所谓的超新星坠回材料(恒星抛射材料中因速度不够,而未能逃逸到太空的那部分),一个气体盘围绕脉冲星形成了。气体盘接着凝固,创生一个新行星家族,这些行星由超新星创造的重元素组成。

全新世界

作为继1930年冥王星被发现后再次发现新行星的第一人,沃尔兹冈为自己在教科书中赢得了一席之地。由于冥王星如今已被降格为矮行星,所以也可以说他是继1846年海王星被发现后发现新行星的第一人。但PSR B1257+12的3颗行星很快就淡出人们的视线,因为它们太过怪异,太出乎预料。它们不符合美国宇航局对系外行星的找寻标准,它们的特点并不引人注目。从1995年开始,其他天文学家陆续发现了围绕“正统”恒星(类太阳恒星)的行星。此后,对系外行星的注意力,大部分都很快转到这个方向。

在此背景中,幽灵世界却一直在静悄悄地变得越来越耐人寻味。1993年,当时在加州理工学院工作的斯蒂芬·索赛特辨识了环绕另一颗脉冲星——PSR B1620-26的一颗行星质量的天体,并称之为“行星PSR B1620-26”。它与沃尔兹冈发现的脉冲星的行星完全不同:它的质量是木星的2.5倍,超过PSR B1257+12的3颗行星总质量的100倍。它的轨道也截然不同:它沿着一条100年走完一圈的路径,同时环绕脉冲星和另一颗独立的伴星。它与地球的距离是127亿光年,这让它成为已知最古老的行星,绰号“寿星”。基本上可以肯定,它是一颗“抢”来的行星,是从另一颗伴星那里抢来的。

2011年,由马修·贝尔斯领导的一组澳大利亚射电天文学家(射电天文学是天文学的一个分支,它在无线电频率研究天体),发现了第三个环绕一颗脉冲星“PSR J1719-1438”的行星系统。它与沃尔兹冈和索赛特发现的脉冲星的行星系统都不同:它的质量与木星相仿,密度却是木星的10倍,比铅的密度还高。极高的密度透露了它的起源,没有哪颗正常行星的密度会这么高。最可能的情况是,行星“PSR J1719-1438 b”是一颗近距离环绕脉冲星的恒星的全部残骸。这颗恒星的大部分被脉冲星诞生时的爆炸毁灭,只剩下被高度压缩的星核。如果贝尔斯的猜测无误,这颗行星的外层就可能是由结晶碳组成的。结晶碳的另一个更常见的名称是:钻石。没错,这颗脉冲星的确装饰着一枚巨大的钻石。

除此之外,迄今为止再未发现过其他脉冲星的行星。这就留下了一个奥秘:3个发现,3类完全不同的行星。沃尔兹冈相信,星系中像他的“1257”那样的脉冲星数量很多,但它们的行星个头太小,不能被现有的射电望远镜搜索到。他计划重返阿雷西博寻找它们,但这得花大量观测时间。就目前而言,他把注意力对准另一类个头更大的幽灵世界。

被烤焦的残骸

只有最大质量的恒星才会演变成脉冲星,这类恒星“大佬”毕竟很少见。在银河系中,大约97%的恒星都较小。它们采取另一种演化途径——在变成红巨星之后继续演变。像太阳这样的主流恒星,在衰老过程中逐渐变亮、变热(我们的太阳目前正是如此),直到最终的悸动让它肿胀成一颗红巨星。从天文学意义上说,红巨星很快就会炸掉自己的外层,留下一颗白矮星(基本上就是恒星的内核)。白矮星逐渐降温,直到一切归于永久的黑暗。

如果你想了解大多数濒死、已死或重生的行星,红巨星附近是最佳研究场所。沃尔兹冈已把大部分注意力转到这个方向,还招募了一大群合作者。从2004年起,他们调查了大约1000颗恒星,其中大多数是红巨星。沃尔兹冈指出,通过探索红巨星周围的行星,能够了解行星系统在其环绕的恒星开始演化、失去质量和肿胀等情况下会发生什么。

沃尔兹冈等人已发现了超过40个环绕红巨星的行星系统,这让他们能够估计同样的过程将如何在太阳系里上演。随着太阳变得越来越亮,越来越烫,太阳系的可居住区域将外移。大约10亿年后,地球将变得过热,而火星则将变得风和日丽。到那时,木星和土星的卫星将解冻,其中欧罗巴(木卫二)和泰坦(土卫六)将转变成暂时性的海洋世界。在太阳最为“红光满面”时,其辐射的热量之多,甚至就连冥王星也会变得春风和煦。美国宇航局“新地平线”飞行器(计划2015年抵达冥王星)任务的领导者阿伦·斯特恩认为,这些可能性的确存在。

对于行星的生存来说,红巨星阶段是不成则败的时段。随着恒星抛却其外层,它的质量越来越小,引力也越来越小。作为回应,行星会外移到新轨道,从而有可能让整个恒星-行星系统变得混沌而失去稳定性,发生轨道交叉、行星之间撞击之类的事件。与此同时,恒星持续膨胀,存在吞噬自己的行星“孩子”的可能性。

沃尔兹冈已见过这类后果,见过轨道呈高度椭圆的行星,见过位于恒星外层、幽灵般的气体云。有关数据尚不能确定地球的结局将是其中哪一种,或许它依然会作为一个岩石球存在,但那也将是彻底的不毛之地。那时的水星和金星,几乎可以肯定将被气化。

最近,通过对一颗被称为“BD+48 740”的红巨星的研究,沃尔兹冈及其同事得到了上述两种可能性。研究者们在一篇论文中报告说,“BD+48 740”的表层中有大量的锂。这种元素在行星上常见,在恒星上却几乎不存在。他们把这些锂解读为一颗被焚毁行星的化学残余。与此同时,一颗质量稍大于木星的主要行星依然环绕恒星,但其轨道已被扰动,变成了椭圆形。

生命轮回

故事至此,变得越发迷离。那么,沃尔兹冈等人对宇宙中充满可居住世界的乐观,又从何而来?一篇有关在白矮星周围寻找生命的新论文,可能提供了答案。首先,该论文暗示白矮星周围可能存在可居住的行星,而且是在红巨星“炼狱”之后“没有出路”的阶段。其次,论文的领衔作者是非常著名的哈佛大学理论物理学家阿维·洛柏。由此看来,沃尔兹冈等人的乐观应该也不是无端猜测。

洛柏解释说,白矮星周围很明显有碎屑盘,这些材料原则上可凝固成行星。问题是:如果白矮星周围真的有行星,其中一些还是岩石行星,那么它们是否会支持生命的存在?洛柏指出,在白矮星形成10亿年后,它的温度将与太阳相仿。到那时,它的个头将小得多,亮度也暗得多,但如果行星形成于离白矮星很近(比地球与太阳之间距离近很多)的轨道上,它们就能获得足够的光和热,从而能构成生命存在的条件。这被称为生命的第二起源:新世界从旧世界的灰烬中诞生,新生命从被烤焦的行星系统残骸中浮现。

白矮星持续降温,因此,哪怕它旁边的行星开始时温暖舒适,也会逐渐进入深度冻结。不过,行星的可居住条件依然可能持续足够长时间——至少几亿年,从而让生命有时间重新开始。如果生命从未真正灭绝,那么生命演化过程可能会更快。在一个演化中的行星系统里,生物体可能会从一颗行星或卫星跳跃到另一颗这样的天体,这要么是刻意的移民,要么是通过小行星撞击来实现。在恒星过渡到红巨星的过程中,生命将会向外迁徙,而一旦白矮星出现,生命则一定会向内迁移。

洛柏的上述白矮星理论令人惊讶,但沃尔兹冈有关脉冲星附近行星可能存在生命的理论,更令人大跌眼镜。传统教科书和论文绝对不支持这类生命理论,但沃尔兹冈向来对传统“不太感冒”。在他的说法中,这些行星或许拥有强大的保护性磁场,它们表面的生命可能穿着辐射防护服到处活动。在他看来,生命只是行星的一个特性而已,其他特性则包括大气层、大陆漂移、火山活动、温室效应和与恒星之间的距离合适等等。生命并不一定要取决于行星的初始条件,生命的出现并不一定是一件很复杂的事。即使是在条件严苛的“幽灵世界”里,也不能断定生命无从立足。

射电天文学

射电天文学是指用无线电频率研究天体的天文学分支。首次对来自天体的无线电波进行探测,是在20世纪30年代进行的。当时,美国天文学家卡尔·央斯基观测到了来自银河系的辐射。后来的观测辨识了一系列不同的无线电发射源,其中既有恒星和星系,也有全新类型的天体,例如射电星系、类星体、脉冲星和脉泽。通过射电天文学,科学家发现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这被认为是大爆炸(即宇宙始于大爆炸)理论的证据。射电天文学研究是利用被称作射电望远镜的无线电天线进行的。射电望远镜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与运用无线电干涉测量和孔径合成技术的多座望远镜联用。对干涉测量的使用,让射电天文学能达到很高的角分辨率,这是因为干涉仪的分辨能力决定于其元件之间的距离,而不是取决于元件大小。

在央斯基20世纪30年代观测银河系之前,物理学家猜测来自天体的无线电波可能会被观测到。在19世纪60年代,苏格兰物理学家麦克斯韦的方程组已经证明电磁辐射与电和磁都有关,并且任何波长都可能存在电磁辐射。科学家进行了多次尝试,欲探测来自太阳的无线电发射,但由于实验仪器的技术水平有限,这些尝试都不成功。

20世纪30年代初,央斯基非常偶然地发现了首个天体无线电来源。当时,作为贝尔电话公司的一名工程师,他正在调查干扰短波跨大西洋声音传输的静电。使用一部定向天线,他注意到自己的模拟纸笔记录器持续记录到未知来源的一个重复信号。由于此信号大约每24小时达到峰值,央斯基起初相信干扰源是干扰定向天线视图的太阳。但进一步的检测表明,干扰源并非精确跟随每天24小时的太阳周期,而是具有每23小时56分钟的重复周期。央斯基向他的朋友、天体物理学家兼教师梅尔文提到这一奇怪现象。后者指出,23小时56分钟正是一个恒星日的精确时长,也就是说,干扰源的确是一个天体!央斯基最终判定,当他的定向天线瞄准人马座中银河系最致密的部分时,辐射源就达到峰值。他认为,由于太阳和其他恒星并非是无线电噪声的主要发射器,因此定向天线遇到的奇异无线电干扰有可能是由银河系中的星际气体和尘埃产生的。(后来才发现,这一干扰是由一个强磁场中的电子发射的,而这一强磁场来自位于这个最致密部分的复杂天体。)

央斯基在1933年公布了自己的发现。他希望更详细地调查来自银河系的无线电波,但贝尔公司指派他去从事另一个项目,所以他没能持续在天文学领域的工作。不过,他在射电天文学领域的先锋工作得到了认可:辐射流密度的基本单位——央斯基,就是用他的名字来命名的。1937年,受央斯基的工作激励,美国科学家雷柏在自家后院建造了一部抛物面射电望远镜。他以重复央斯基的观测为开端,接着在无线电频率进行首次巡天观测。1942年2月27日,英国科学家赫伊对太阳发射的无线电波进行了首次探测。

4.珍爱生命的诗歌 篇四

作者:枪口

我生命的每一天 都在。用滋润的阳光 身边的桃花,脚下的小草 编织,浪漫的生活,在前方 远远地等待,憧憬着,瞬间 怒放的生命,比春天灿烂

我生命的每一天

都在。脚踏黄土,在风里

在雨里,捉虫施肥,侍弄我的庄稼 与粮食深情对话,在季节里倾听 与风调雨顺触膝长谈 用两只笨拙的手,与黄河一起 抒写儿女豪情

我生命的每一天

都在。彻彻底底的放下自己

常常以土地自喻,天当被,地当床 仰望着露珠,透过开满鲜花的月亮 对着山的那一边,吼几嗓子

让回音的涟漪,再一次把我灌醉 再一次把我击碎 让全世界心痛

我生命的每一天

都在。感悟的阶梯上,寻觅着 心动的彩页,幸福的背影 一个温暖的手,一句宽心的话 与我擦肩而过的芬芳 像春雨一样,魔力四射

让大地百花盛开,让生命五彩缤纷 最后,在雷声上 喊一声,我回来了

我生命的每一天

都在。吃喝拉撒,我想过蚯蚓的活法 博采众长,我想过蜜蜂的生活 给世界以温暖,有一颗太阳心多好 像一条河奔波,每天的脚步

如同音乐响起。想夜色一样静静的来想露珠一样悄悄地去 像星星一样,远远地 挂在梦的窗口

﹎﹎﹎﹎﹎﹎﹎﹎﹎﹎

篇二:生命咏叹

作者:几度漂零

不知道 一生

有多少时间 我们

在替自己狂欢

为父母 为子女 为家庭 为社会

我们数不尽的血汗 凝成辛酸 有时 还得承受

没完没了的琐事劳烦

可怜 生命艰难 地震 泥流 战争 坑骗

所有的胆颤心惊背后 我们谨小慎微 瑟缩一团 总耽虑 稍不留意 堕入黑暗

﹎﹎﹎﹎﹎﹎﹎﹎﹎﹎﹎﹎﹎﹎﹎﹎﹎ 篇三:生命的意义

作者:闪亮的日子我无数次地问过我自己 该赋予生命怎样的意义 才不至于在撒手人寰之际很小的时候 读书是我生命的全部意义 可现在

当青春所剩无几 我又该如何定义 曾经豪情万丈 现在却都沦为沧桑 曾经的梦想

已被无情的岁月所伤 不敢谈希望

好像生命只为两个字存在 等待

没有什么比等待更难受

当你连自己在等待什么都不知道的时候 然而 时间从未停止过 因为等待

你将会失去更多 曾经以为自己还年轻 活着是为无休止的折腾 无数次的选择 又无数次的放弃 却仍不知

灵魂的出口在哪里 有人说

我们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 并非为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东西而活着 可他说的活着 已包含太多

本以为自己想要的都在远方 现在发现 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 更远的地方 更加孤独 远方的幸福 又会是多少痛苦 这个世界 不存在梦想 只有现实

你讨厌却不得不承认和接受的现实 回首往昔 自己真的错过很多

错过了花开成了钱的奴隶 有人说

有了钱你就有了一切 可我从来都不相信

等你赚到了所谓的足够的钱 你已失去很多 又何谈拥有一切

探讨生命的意义本身毫无意义 只有自己去经历 人生无需太过认真 太过认真便是针

去经历一次刻骨铭心的友情 去谈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 去拥有和经营一段和谐美满的亲情 总之 用心活出爱 这就够了

﹎﹎﹎﹎﹎﹎﹎﹎﹎﹎﹎ 篇四:生命的尊严

作者:wish 每一个生命都是有尊严的 尊是尊重 严是严肃 现代人 可有的人是 人有多大胆 地有多大产 可以说

每一个人所做所为所说 都是有道理的 都是有逻辑的 都是有规律的 你晓得

人都是以貌取人 你还胡编乱造 你晓得

中国人是传统深入人心 你还挺而走险 你晓得

一个人成绩好而是数学 你晓得

一个人翻译好 是靠压倒一个人 你晓得 一个人要妥协 才能有后代好 你晓得

万物都有灵性的 你却生灵涂地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 生命是有尊严的 如果不想当人 可以没有尊严

﹎﹎﹎﹎﹎﹎﹎﹎﹎ 篇五:生命值得献出 作者:悠悠对小河 站在溪水旁 眼望远方 云儿啊

静静的向天边飘荡 我想 为了真爱就是

像脚下的小草一样死去 也是值得的 有爱的人世间 才会有真情

粗暴的执政 强行的占领 再美的土地上 也会多了仇恨 夏天的阳光呀 也会让人 感到刺骨的寒冷 为了真理而死去 是值得的

因为那样会感动世人 为了幸福的未来 继续抗争篇二:珍爱生命 安全第一的诗歌 悬崖峭壁上一株青松耸立

清风吹不倒

吹不倒威武的松

吹不到平原的边际

悬崖聆听着

你对生命的呼告

聆听着你对生命的执着

忘不了放不下

林中的喧哗

小河的轻呤

告诉你记住他

风的形状雨的身影

孤寂的站着眺望着

悬崖边不弯腰

一直立着不畏惧脚下的死谷

伸展着翅膀

告诉人们

你想要飞翔

告诉世人 生命可贵

+++++++++++++++++++++++++++++++++++++++++++++++++++++++++++++++ 假如生命可以重新开始

我的长辈们我的朋友们

迎着生活的风帆

向阳光的栖居处前进

寻找生命的精彩 不要留下太多伤感

不要让活着的人再为你伤心

假如生命可以重新起航

我亲爱的朋友们

请看准目标勇敢的往前走

道途中风景迷人

为何要贪图一时性情

烟酒能与生命等价吗

假如生活可以重新来过

我心中的姑父——

请告诉活着的亲人

告诉他们阳光的深处 依然晴空万里

抚慰他们别再为你伤心流泪

警告他们——

酒味凝住了您的脚步

酒性停止了您的呼吸

假如生活允许有新的开端

你还会为酒奉献你的生命吗

我们要更珍惜这宝贵的生命

走也要与夕阳同步

一起向新的开始出发

+++++++++++++++++++++++++++++++++++++++++++++++++++++++++++++++ 珍爱生命

生命是如此珍贵,它使你求生勿废。生命是如此憔悴,直使你跳楼自毁。生命中充满磨难,磨难是书,直使你奋起直追!生命是缘,直使你生死相随。啊,朋友,勿要轻视生命,丢掉它有去无回。啊,朋友,珍惜生命,宇宙间唯独有你!生命是如此脆弱,产生中爱护百倍。如果你随便丢弃,爱你的生命痛苦伤悲!朋友啊朋友,快乐每一天,生命每时都闪耀光辉。

+++++++++++++++++++++++++++++++++++++++++++++++++++++++++++++++ 人来世上是偶然的,而走向死亡是必然的。谁都知道生命是宝贵的,但很少有人善待生命。生命是什么?

拥有生命却不善待生命。是碧水青山之侧的精致庄园,是百万富翁餐桌上的如山美味,还是奢侈排场上的弹指万金......生命到底是什么?

人说生命是出生的无知,少年的纯真,青年的成熟,中年的练达,老人的愤世嫉俗。

人说生命是母亲的慈爱,父亲的严厉,爱人的柔情,朋友的关切,是世上一切情感的结合体。人说生命是余辉衬斜阳,青松立峭壁,万里平沙落秋雁,三月阳春映白雪,是宝刀快马,金貂美酒,冷月孤歌的漂泊。

人说生命是爱恨纠缠,恩仇快意,玄机四伏,险象环生的一场轮回。人说生命是用关爱和拼搏铺就的一段精彩的旅程。生命可能绚丽,也可能平淡,但他们的共同点是:能静静的安全的活在世上,享有着生的权利。什么是生命

人来世上是偶然的,而走向死亡是必然的。谁都知道生命是宝贵的,但很少有人善待生命。生命是什么?

拥有生命却不善待生命。是碧水青山之侧的精致庄园,是百万富翁餐桌上的如山美味,还是奢侈排场上的弹指万金....生命到底是什么?

人说生命是出生的无知,少年的纯真,青年的成熟,中年的练达,老人的愤世嫉俗。

人说生命是母亲的慈爱,父亲的严厉,爱人的柔情,朋友的关切,是世上一切情感的结合体。人说生命是余辉衬斜阳,青松立峭壁,万里平沙落秋雁,三月阳春映白雪,是宝刀快马,金貂美酒,冷月孤歌的漂泊。

5.关注生命安全诗歌 篇五

关注生命安全诗歌一

工厂多了,企业多了

经济发展起来了

人民的生活小康了

安全隐患越来越猖獗

它像一个冰冷的杀手

一幕幕刀光剑影

电影,新闻,连续剧,纸媒体

人肉搜索

都知道永嘉县的陈彩香

温州莱斯德燃气设备公司的黎小军

因为安全事故,就这样跟着死神走了

一失足酿成千古恨

那鲜血淋漓,触目惊心的画面

像一颗‘安全警示’的种子

在我的脑海里生根发芽

我想租一块田

把安全警示的种子撒下去

等它们长成树苗

移栽到每家每户

只要我能够涉足的地方

我的步伐和思想能到的地方

我都要种上安全的苗

关注生命安全诗歌二

危险随处可见

因为,金钱总是比生命更重要

用命换钱的人,比比皆是

工人们的鲜血,源源不断地,流进

贪官污吏,资本家及其走狗们的酒杯里

变成他们狂欢的美酒

工人们的生命,变成一块又一块的金砖

堆砌出他们的黄金屋,他们梦中的天堂

安全,只不过是一块遮羞布

地球人都知道,那块布的后面

掩盖着的都是些什么

官员们,资本家及其走狗们

每天都在那块布的前面,表演

玩魔术,耍杂技,唱卡拉OK,自娱自乐

而那些冤死的人,他们的哭声

却在地狱里鸣咽,只有鬼能听见

那些喝工人的血,吃工人肉的魔鬼们

早晚会遭到报应,会被上帝打入地狱

他们用无耻的手段,积累起来的财富

总有一天,将会变成埋葬他们的纸钱

在人间,全部火化

6.诗歌让世界更有意义 篇六

五四新文化运动后,诗歌分成了旧体诗 和新诗。 诗、词、 歌、赋、曲多有鲜明格式、有复杂或严格的韵脚。我们一想到诗歌,就会想到押韵,想到整齐的行列。虽因现行普通话的简化处理,去掉了很多复杂的声调,而导致唐诗宋词的一些篇章读来不再押韵,但总体来说,押韵成为普通读者对诗歌的一个共识。但这个共识是错误的,而且渐渐地发展成了一种成见。

中国早期韵文如汉赋 等也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押韵、对仗等规则,使得韵文的创作只能带着镣铐跳舞,到后来,人们就开始突破韵文的约束,而开始创作自由体的散文,从而能够更加直抒胸臆,写人状物。到唐宋时代,自由体散文大家辈出,而为鼎盛。从此,强调押韵的诗歌和不强调押韵的散文,各走向自己的巅峰。但诗与文,也常常是互为咏叹的。例如,唐代大诗人王维在十九岁时就写过杰出的长诗《桃源行》,对应着陶渊明的散文名篇《桃花源记》。而陶渊明自己就另有名诗《桃源行》诗文相配。另外一个例子是天才诗人王勃去南方交趾 (今越南) 探望父亲途中经过江西南昌,参加当时洪州牧阎伯屿滕王阁诗会,以一篇《滕王阁赋》和一首《滕王阁诗》的绝配,冠绝群伦,千古流芳。

以此可知,文章体裁的变化,随时代和现实而变化。在格律、押韵无法满足表达需求的前提下,自由体的散文和小说都出现了。而突破整齐行列的词曲,也在有规律押韵的前提下,调整句式为“长短句”。这些都是文学体裁随时代现实而流变的例子。我们今日读者,其实不必太拘泥于成见,认为诗歌一定要押韵,一定要整齐行列。古人都能突破,以新态度、新胸怀来变化,今人更应该胸怀宽阔、广泛容纳。

王国维先生说:“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是通常的分法。“唐诗宋词元曲”格律鲜明,有自己的规则,韵文的好处,是短小精练,便于记诵。但泥于格式和韵脚,略有些不自由,跟日常话语脱节,渐渐失去活力。而小说类语言则更为通俗,明清以降成为联系日常生活的最重要表达,不同体裁可以说不可代替,各擅胜场。

五四新文化运动至今已 近百年,摆脱韵文约束的新体诗,虽历经种种磨难,仍取得很高成就。新文化运动前后,旧体诗完全割裂的新诗体质尚弱,艰难前行,以胡适之先生为代表的一批先驱者的最初创作实践,还都不太成功。闻一多、徐志摩等著名诗人,到上世纪二十年代末才逐渐成熟。相比之下,与传统文化有直接精神传承的新散文,最早取得突出的成就,而新小说在第二个十年间也出现了较优秀的作品。新诗因为是自由体,并且无法从传统文化中获得能量,一直很难找到自己的位置。只是到了五四之后的第三个十年,因穆旦等新一代诗人的出现,新诗开始有了新气象。此后,他们被中断了三十年,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才重新得到认识。而这个时候,更新一代的诗人,正在萌芽中生长。

新诗虽然没有严格的格律、韵脚,但在长期的探索中,也形成了独特的美学品格。诗歌的语言运用,把各种繁复意象,多变情感,交错在精练、想象力丰富、情景还原力突出的诗句里。在拓展汉语表现力上,在语言世界的表达中,新诗有着卓越的贡献。

新诗题材丰富多变,语言运用自由,意象磅礴充沛,而在评价上很难整齐划一,因此,新诗流派琳琅,当代诗人之间分歧巨大,呈现巨大的差异性和丰富性,这本来是好事,也是诗歌创作力的体现。但这些成就,却无法在现行语文教材中得到体现。

现行的语文主要教学方 式之一,要求教师“教透”课文,要求学生“读透”课文,对一篇课文的字、词、句、段、节、章,无所不至地加以过度阐释,把作家、诗人可能根本没有想到,根本不曾表达的意思,额外地硬加在作品上,从而用“完全消化”的模式来加以“寻章摘句”,来加以考试和评测。这种教法和学法破坏了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特有的完整性,遮掩了惟有这种完整性才能发出的语言和思想的辉光。如此一来,无法被教师和学生在课堂“读透”的、其美学品格和诗意空间丰富层叠、思想趣向复杂多变的当代优秀诗歌因此无法进入语文教材里。正在学习黄金时代的中小学生,也因此被隔绝与当代诗歌的接触。

在与优秀教师进行广泛而充分的交流之后,我编写诗歌分册时,将不按诗歌发展的时间段和流派来选择,而是以某些主题、素材来归类,如诗人描写“季节”一组,描写“风景”一组,描写“时间”一组,描写“爱情”一组,描写“庄稼”一组,描写“动物”一组。这样把不同诗人的不同作品混排在相近的主题下,方便中小学语文教师和学生阅读。

相对而言,中小学教师和学生对当代诗歌缺乏有效阅读经验,对当代诗歌的学习比较困难,很多人一说到当代诗歌,第一反应就是“看不懂”,“不明白”。有一次,我在微信一个教师群里贴出诗人西川的一首诗《请不要取消我的复杂性》,一位语文老师跟着就说,当代诗歌都是垃圾!我的一位朋友、著名语文老师樊阳在私信里跟我说,他不同意那位老师的观点,于是带着这首诗去了学校,他要在自己的一个人文阅读班上为我做实验,看那些初中生们读不读得懂这首诗,排斥不排斥这首诗。第二天,他给我回信说,班上有三十名学生,除了两个孩子不知所云之外,大多数都能说出一点感想。有七八个学生,还能说得很深刻。大家的认识都是:人是复杂的,爸爸妈妈不要取消我们的复杂性,老师不要取消我们的复杂性。

我接到这个回信,心里感到很温暖。阅读当代诗歌,不一定需要想着“读透”,阅读经典作品也一样,要先读起来,在具体的阅读中获得直接的语言和故事的感受。经过一定量的阅读积累,你就会对当代诗歌有一种直接的、细腻的感受。

我个人认为 ,阅读有三个层次:第一层,直接阅读,不要深究;第二层,多次阅读同一部作品并感受作品的用词、结构、人物、叙事的特殊魅力;第三层,深入研究同一类作品并查找、学习、研究、对比各种不同的资料,形成整体的把握和感受。

第一层是普通阅读,第三层是专家阅读。

我们不应该苛求每一个人一开始就作专家阅读,这样会对尚未养成阅读习惯,尚未积累足够的阅读材料的普通学生形成压力,甚至让他们感到乏味。

我一直认为,我们今天的教师和家长,都太忽视学生的理解力,甚至打压他们的理解力,总以为他们这也不懂那也不懂,但孩子们的理解力永远超过我们。他们也许缺乏足够的经验,但是只要我们不打压他们,他们就能磨砺自己的认识,拥有自己的思考天地。

要改变这种“不懂”和“不明白”,需要有效的阅读积累和训练,要先读起来,从具体的语言、意象中,慢慢地感受那跳动中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冲击。不要专门去抓出一个所谓“准确”的理解,也别试图得出标准答案,更不要用“看不懂”作为借口,让自己远离诗歌。从语言上讲,远离诗歌者,就会远离梦想,远离语言的乌托邦。

从春天开始,承受着疑问的目光,我阅读了几千首当代诗歌,我不必挑选诗歌界认为最杰出的诗歌编入这本诗歌分册里,我只要按照相近的主题挑选过了语言基本面的作品,汇聚在这里,事情就做成了。

三十年来,当代诗歌取得了杰出的成就。遗憾的是,这种成就被我们的中小学语文完全抹煞了。从中学毕业之后,千百万新人类怀着对当代诗歌无知且轻蔑的态度,走进了泥潭般的成人世界。

认为当代诗歌毫无价值,是中小学语文教育带给老师和学生的最大成见之一。

语文老师最通常的态度是:读不懂!最激烈的态度是:当代诗歌都是垃圾!最碉堡的态度是:没有押韵算什么诗歌?

这三种态度如浓重的雾 霾一样,遮蔽了当代诗歌创作的光辉。

容我一条一条地与各位读者交流,为此我要付出一整年的代价。而你们,你们只需要一个积极的、开朗的态度:不要事先排斥,要抱着开放的态度,宽阔的心胸,要相信交流的力量。

首先做一个小测验,各位知道世界上最短的诗是哪一首吗?

不要看答案噢。

好吧,时间到!

这首诗的名字叫做《生活》,作者叫北岛,原名叫赵振开,大多数人只知道他叫北岛。用北岛这个名字,赵振开几乎走遍了世界———他和他的诗歌形影相随,前后跟脚,在北欧、在南非,用诗歌播种下汉语种子,等待有一天发芽开花。

北岛写过很多诗歌,还写过几个短篇小说,出过几部散文集。

但北岛最厉害的地方,是他创作出了一首古今中外最短的诗。

拖延了这么多段落,你们可能一眼看不见下面的答案了吧?

好,谜底揭晓了。

生活

你们答对了没有?

读到这首诗,读者可能立即分为两批:一种敬畏,一种不屑。

不屑者大概会立即反应说:这也叫做诗?如果这也能叫做诗,那我也会写!生活:虫。生活:土。生活:谷。生活:牛。生活 :空……好吧,你可以无限地列下去,而叫做“生活:网”的这首诗的作者只能有一个:北岛。是他先把这两样东西联系在一起的。所有其他的模仿,都是跟屁虫。

2012年诗人乌青的一首“神作” 《对白云的赞美》在网络上流行:“天上的白云真白啊/ 真的,很白很白/ 非常白/ 非常非常十分白/ 特别白特白/ 极其白/ 贼白/ 简直白死了/ 啊———”

无数从来不读诗的网民都被这首诗激怒了。

网络上对这首诗一片怒火。

“这也叫诗?”“诗可以这样写?”“这样的诗我一天可以写一百首!”

就在这种愤怒中,乌青童鞋像一个坏蛋一样爬上了高高的枣树去掏鸟蛋。鲁迅家院子的门前有两棵树,一颗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你们可以继续想下去:一棵枣树上什么也没有,另一棵枣树上有一个鸟窝,以及鸟窝下的一个“鸟人”。

鲁迅这个广为传播的句子,也挑战了几乎所有读者的忍耐力。

有没有人去质疑鲁迅呢?现在没有,过去很多。现在很多人崇拜,过去很多人不屑。现在很多人分析,过去很多人不屑一顾。这样的句子,我们一天可以写出一百句:我家门前有两块石头,一块是鹅卵石,另一块也是鹅卵石。诸如此类。很抱歉,你写了一百句,你也不是鲁迅。同样很抱歉的是,在乌青童鞋写出这首诗,写出这些句子如“非常非常十分白/ 特别白特白”之前,你一句也写不出来。为什么呢?因为你从来不敢挑战语言的等级秩序,你不敢冒犯那些石头的尊严不敢得罪语言稽查官。乌青童鞋帮你干掉了这些语言的看门人,你才发现原来那个神秘、恐怖、威慑的庄园可以长驱直入。

不过,在你们长驱直入时,先驱者乌青童鞋爬上了枣树。如果他不爬上去,就被你们踩扁了,被你们跺成白色的肉酱啦。语言的暴徒和语言的魔术师,差别就在这里。

你可以不喜欢《对 白云的赞美》,但别吹牛说你一天能写出一百首这样的诗。实际上,到现在为止,你们仍然也一首都没有写出来。

人们之所以感到被乌青 这首“口水诗”的“冒犯”,并进而愤怒,是因为他们对诗歌拥有一种顽固的“定见”。人们会把一些固定的看法强加给诗歌,例如这些词汇:庄严、高雅、严肃、悲愤、忧伤、大气、祖国、歌颂等等,形成对诗歌的整体“偏见”式认知。一些过于严肃的诗人,也把自己对诗歌的一些顽固见解,强加到诗歌的整体上,强迫所有诗歌都要“严肃”、“庄严”、“高雅”———而在所有这些强有力的严肃词汇面前,戏谑的、不严肃的诗歌撒了一泡尿,走了。

乌青就是这样的人,他的诗歌就是对着“庄严”撒的一泡尿。

如果读者认真去看,会发现乌青对诗歌的分行非常“狡诈”,他选择的词汇也极其“坏蛋”,这样一些“贫乏的复沓”,撕下了严肃者的面皮,让他们感到疼痛。从写诗的角度,我认为是很成功的。不知道是谁规定诗歌必须优雅、庄严、肃穆的,为何不能游戏呢?

虽然谁也不愿意把乌青童鞋跟鲁迅先生放在一起比较,但他们写出的这些带着轻蔑和冒犯的句子而遭到唾骂的现象,是有极大相似性的。乌青童鞋可能永远不能得到鲁迅先生这样的名声,但他写出的诗歌所激起的愤怒,与鲁迅先生的句子造成的“伤害”是一样的。

乌青用如 此“贫乏 的语言”———敏感的读者肯定立即就想到不久之前那些更加贫乏的“革命 话语”,而乌青这首诗也是对这些贫乏革命话语的有趣反讽———就激发了各种情绪,这就是语言的力量。

且不管是哪一种能量,正能量或负能量,就此诗所激发的现象,可以看到语言运用的威力。而我们如果深入地思考诗歌、语言和社会互动的力量,从这首或许是有意“贫乏”的诗歌中,我们也可以这么想:难道这不是对我们贫乏的日常生活、无趣的精神世界的深刻反讽吗?

诗歌语言、或者说诗性语言就像一把梯子,让普通人可以从地板爬到阁楼上,让不同距离的事物,在瞬间就被联接到一起。

一旦拥有了梯子,你立即可以爬上很多地方。

但拥有翅膀的鸟,却对此不屑一顾。

从鸟的视角 ,人是多么愚 笨啊。他们连爬上一堵墙,都需要一架梯子。他们过一条小河,都需要一座桥。他们爬一座小山,也要开一条路。而对于飞鸟,它们只要张开翅膀,整个天空都是道路。

好吧,我不小心把“天空”和“道路”这两个事物联系在一起了。人类模仿鸟儿飞翔,以现代科学技术创造了金属的飞机。用各种不同金属造成,通过螺旋桨、喷气发动机推动、展开僵硬翅膀爬行在空气上的飞机,是一种没有生命的假鸟,但假鸟的身体里,却藏有许多有生命的人类。这样想想,也真的很有趣。

这个世界太复杂了,只有诗歌魔法才能打破复杂事物之间的藩篱。优秀诗人才能自由穿行在各种事物的边界之间,才能打破成见的障碍,如同飞鸟在空中飞翔。飞鸟如同一枚魔法的缝衣针飞来飞去,把天空、白云、风、森林、河流、草地,全都缝在了一起。

诗歌,打破事物之间固有的藩篱,是一种语言魔法。

但在一个麻瓜世界里,人们不懂魔法、不知道魔法、不相信魔法、甚至讨厌魔法。这石化的心灵,是无法接受新鲜事物的。

“麻瓜”这个词是风靡全球的魔法小说《哈利波特》里最了不起的发明,专门指那些没有特殊能力、也不懂魔法的普通人。这些普通人自以为是、无知无畏,内心和身体跟神奇魔法都无缘。他们就像一块顽石,永远都不可能开窍。但普通家庭偶尔也会生出一位有特殊魔法能力的人,小说里女学霸赫敏就是这样一个“家庭出身不好”的女巫师。赫敏热爱学习到了疯狂的程度,有一次竟动了时间魔法,在同一时间听了三门课。

生而为麻瓜不要紧,出生在麻瓜家庭也不要紧,关键是要有开放的心灵,要有接受新生事物、感知未知事物的能力,对自己不懂的魔法要有好奇,要敬畏未知世界。

天生不懂魔法的普通人,如何通过一堵墙的阻隔?在我们这个平凡的物质社会,人与人之间,门与门之间,都隔着一堵很大的墙,连门也都是一扇墙,阻隔的功能大于通行功能。

有一天,我一早上班,忘记带钥匙了。

站在门前,盯着门上的钥 匙孔,我想尽办法仍不得其门而入。站了一阵,忽然觉得整件事情很荒谬。如果懂魔法多好,我只要对这把锁说:芝麻开门!它就开了。带钥匙神马的,多麻烦啊。阿拉伯故事集《一千零一夜》里的,阿里巴巴只是说了一句“芝麻开门”,就进入一个堆满稀世珍宝的山洞。如果我也能用一个口令就打开房门该有多好。接着我想,在冬天,那些被关在什么地方的花朵,是听到谁的口令,全都开放的呢?是春风的指令,还是基因的决定?这些思考跳脱了事物的限制,应该都算是诗的意境了。于是,在四月十四日,被门挡在了门外,我写了一首诗。其中一段如下:

什么口令可以瞬间解开

被冬日禁闭着的枝叶

在春天的每一个早晨

所有树木花草都听到了

整装待发的命令

我们通常认为,树木花草是不会听什么“整装待发的命令”,但谁真的明白万事万物的核心秘密吗?植物们一定听到了我们听不到的某些声音,有耳朵听到的,不用耳朵也能听到。不用耳朵听到的,有耳朵不一定能听到。

“整装待发”通常形容列队出发的队伍,但我们可以用来比喻植物的生长。

这是一种词语让不同事物互通的简例,也是词语之间直接转换的简例。

好吧,不让我进,我就转身走开,去延安路绿地,我在汽车发出震耳欲聋噪声的高架路路边,看到了一株白色的花树,正在旁若无人地开放。让我们几乎无法忍受的巨大噪声,对这棵花树似乎毫无影响。它就这么自然而然地开了,跟春天有关,跟雨季有关,但无关噪声,无关高架路,一棵花树有自己的秘密。这些秘密,就是诗,是诗意,是诗歌。当你对这样的秘密产生好奇,诗歌就诞生了。

诗歌是好奇心的甜美果实。

所以,读者也应该保有好 奇心,宽容心,打开自己的心结。

而你也可以说,语言、词语、句子,这些组合的文字游戏,也可以是很有意思的诗。例如“平仄”这个很普通的词,在诗人张小波2011年7月写的一首极短诗《献给平》里,产生了新的意义:

仄仄仄仄

仄仄仄仄仄仄仄仄

仄仄

仄仄仄

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平仄

啊, 平。

好吧,别着急,别那什么。诗人写这首诗是“献给平”的,他在“仄”的节奏里,发现了“平”的秘密。可以说,“平”的意义,是通过这一连串长长短短的“仄”的铺垫呈现出来的。“平”的出现,可谓“千呼万唤始出来”。如果你是一个女孩,如果你是“平”,那该多好。———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平仄/ 啊,平。———这就是节奏感。

九十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变化,当代诗歌也产生了大变化,由此前第一第二代诗人关心宏大主题,例如国家、民族、土地之类,转向小世界,如个人、内心、私事。小叙事、日常生活进入了诗歌叙事。语言选择上,更加中性,更加平静,而不再采用色彩浓烈的词语,如“热爱”“奉献”等。这跟中小学语文里的一些“诗歌”的趣味,几乎完全相反,从这里开始,我们开始进入阅读。

最后,请允许我引用著名诗人顾城的一首诗作为结尾: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7.生命美丽,世界才美丽 篇七

假花可以装扮得和真花一模一样,但是它没有上天的密码,不能生长,甚至连枯萎都不能。

诗是树叶,比秋天短,比世界长。

一个彻底诚实的人是从不面对选择的,那条路永远会清楚无二地呈现在你面前,这和你的憧憬无关,就像你是一棵苹果树,你憧憬结橘子,但是你还是诚实地结出苹果一样。

西方爱情是强烈开放的花朵,东方爱情是两朵花之间微妙的芳香。

自由并不是你不知道干什么好,也不是你干什么都可以不坐牢;自由是你清楚自己要干什么,不裝蒜,不矫揉造作,无论什么功利结果,会不会坐牢或者送死,都不在话下了。对于惶惑不知道干什么的人来说,自由是不存在的;对于瞻前顾后、患得患失的人来说,自由是不可及的。

一个人,生活可以变得好,也可以变得坏;可以活得久,也可以活得不久;可以做一个艺术家,也可以锯木头,没有多大的区别。但是有一点是重要的,就是他不能面目全非,他不能变成一个鬼,他不能说鬼话、说谎言,他不能在醒来的时候看见自己觉得不堪入目。一个人应该活的是自己并且干净。

命运不是风来回吹,命运是大地,走到哪里你都在命中。

从叶到花或从花到叶,于科研是一个过程,而于生命自身则永远只在此刻。花和叶都是一种记忆方式,果子同时也是种子。生命是闪耀的此刻,不是过程,就像芳香不需要道路一样。

中国人创造了两个理想:一个是山中的桃花源,一个是墙里的大观园。我的笑话不过是把大观园搬到了山里,忘了林黛玉的药锄是葬花用的。

我到了新西兰一个小岛上,把身体交给了劳动。四年之后,有一天,我忽然看见黑色的鸟停在月亮里,树上的花早就开了,红花已经落了满地。这时候我才感到我从文化中间、文字中间走了出来。万物清清楚楚地呈现在你的心里,一阵风吹过,鸟就开始叫了,树就开始响了。这个时候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在你生命美丽的时候,世界才是美丽的。

8.生命礼赞诗歌 篇八

牵着手儿

——编织成一片片花毯

松柏,能竖立在悬崖绝壁上

——撑起一把把绿伞

海鸥,会乘风嬉浪

——追逐波涛,随意翻卷

苍鹰,能逾越险阻,穿云破雾

——在山巅盘旋

企鹅,可在南极的冰川上

不畏长夜,不惧严寒

——摇摇摆摆,曼舞翩翩

海豚,能在深海中

——随意游动,自由撒欢

胡杨,抗风沙,斗干旱

——坚强地挺立在荒漠沙原

雪莲,攀爬在冰峰雪岭上

——绽放出晶莹迷人的笑脸

我们应向她们学习

我们应向她们致敬

学会坚强

追求勇敢

奏响自己的“生命之歌”

9.诗歌教学如何面对生命之痛 篇九

20年前的一个黄昏,海子把自己关在了春天之外、生命之外,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青春岁月,他的诗歌也永远是青春的歌咏。这个来自安徽农村的孩子,15岁就考上了北大,19岁就成为大学教师。这本身就有一种传奇色彩。“海子在七年中尤其是1984-1989年的5年中,写下了200余首高水平的抒情诗和七部长诗,他将这些长诗归入《太阳》,全书没有写完,而七部成品有主干性,可称为《太阳·七部书》,他的生和死都与《太阳·七部书》有关。在这一点上,他的生涯等于亚瑟王传奇中最辉煌的取圣杯的年轻骑士:这个年轻人专为获取圣杯而骤现,唯他青春的手可拿下圣杯,圣杯在手便骤然死去,一生便告完结。”

自从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首次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以来,便深深地吸引了广大师生,对青少年了解海子,起到了很大作用。我们也发现,这首诗的教学也普遍遇到了一些难题。在此,我们以卢冀川老师的教学实录为例,谈一些思考。

卢老师《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教学过程大致是这样的:

首先从诗歌的题目入手,让学生谈对“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八个字的感觉,重视学生的初感。然后通过朗读,把握诗句的重音,进一步让学生感受诗歌的情感基调,发现诗中的矛盾。三段诗逐段展开,方式相同。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尝试,找出重音,如“从明天起”“每一个人”“幸福”“幸福的闪电”“温暖”“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等。其中特别注意了对比性词语“从明天起”和“昨天与今天”的对比;三个“愿你”和“我只愿”的对比。最后,在学生发现了诗歌中的矛盾之后,水到渠成地介绍海子的生平。

在教学中,卢老师非常注重诗歌鉴赏方法的指导,特别注意朗读,具体来说就是对诗歌重音的把握。在朗读中,通过对重音的把握,使学生逐步深入诗歌内部。同时,还注意教学情境的营造。但我以为还有以下问题值得探讨:

一、对诗歌只是致力于意蕴的把握

这堂课虽然通过朗读的方式对语言进行了品味,但是海子诗歌的语言特点,并没有读出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语言如此单纯、朴素,甚至可以说直白,毫无做作、隐晦之态。诗人苇岸回忆道:“我曾写过一首关于麦田的诗,其中最后一节为:‘麦田被道路切割/麦田把村庄环绕/居住在麦田之内/便是居住在贫匾之外’。海子看后,认为不如将‘贫匾’改为‘贫穷’。他的指点,使我恍然明白应该怎样使字词或诗本身从矫情的‘文化’,回到实地的‘生活’。在海子的诗中,麦田是被直呼为麦地的。”因为海子诗歌语言的这种特点,所以可以考虑把课文和《麦地》一诗作比较阅读。

海子诗歌的语言简朴、单纯,甚至很少用形容词。这源自他思想的单纯,诗人苇岸曾说:“海子涉世简单,阅读渊博,像海水一样,单纯而深厚。他走到哪里都会受到喜欢,他也会很快和任何一个人交上朋友。海子给我的印象,让我想起惠特曼的一句话:‘我想凡是我在路上遇见的我都喜欢,无论谁看到了我,也将爱我。’”

二、对“幸福的闪电”的理解,强度似乎还不够

教师在学生只看到“闪电”表现幸福“短暂”时,指出了“但也是强烈的内心感受”。我认为,这是一个重点,还可以进一步强调,以突出“幸福的闪电”给诗人带来的那种强烈的心灵感受。我个人认为,海子在这里的重点不是表示“闪电”之“快”,而是强调其强烈。

海子一定有过生命的高峰体验。在他阅读《梵高传》的时候,一定有强烈的“熟稔感”,感到梵高是自己精神上的知音。(《梵高传》是美国著名传记作家欧文·斯通的作品,原作题为“对生活的渴望”。)他在诗歌中亲切地把梵高称为“瘦哥哥”。从生活道路到艺术追求,梵高都对海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海子写过许多有关梵高的诗篇,这些诗篇大都是在阅读了梵高的传记或者是欣赏了梵高的绘画作品后写下的。从这些诗中可以明显地看出梵高的生活道路和艺术追求对海子的震撼和启示。如《阿尔的太阳——给我的瘦哥哥》《死亡之诗(之二:采摘葵花)——给梵高的小叙事:自杀过程》。在海子简陋的宿舍里,挂着梵高的《向日葵》,门厅里迎面贴着一幅梵高油画《阿尔疗养院的庭院》的印刷品。

他体验过爱情。爱情,并不因其短暂而失去价值,尤其是对于诗人的价值。也许就是失不可得的爱情,更给了诗人一种充分的想象空间,加强了渴望的成分和美感。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精练地表述了一种体验:我们所能感受到的“幸福”,往往是在一瞬间,如同闪电一般地短暂;而就在“幸福”的那个瞬间,那种感受却如同闪电般地直击心灵,带来巨大的冲击。

海子可以说是为诗而生,为诗而死的。所以“诗”的创作构思过程一定会给他带来不同凡响的、强烈的生命体验。也许灵感袭来的一瞬,就如“幸福的闪电”,让他热泪盈眶或者坐立不安!所以,从这个词中我们读出了诗人真正的幸福感,这种幸福感,使诗人不能自己,不能独自享受,一定要和别人一起分享,这又足以说明这“幸福”的强烈程度!

三、建议用文本分析的方法,先找出文本的矛盾,然后再还原

孙绍振先生提出了文本分析的理论,分析的前提是矛盾的揭示。他认为,文本分析的“还原”,首先要“去蔽”,还原到文本本身。“去蔽”就是“去概念化”“去一般化”“去他人化”。

实际上,学生在朗读中已经发现了诗歌的矛盾之处:学生知道了“从明天起”应该重读,教师在此应该特别强调出来。卢老师不自觉地运用了这种方法。如果再把这种方法提升一步的话,可以学习和借鉴文本分析和还原的方法,变无意识的为有意识的文学鉴赏方法。

分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意蕴,要抓住两个关键词,“从明天起”和“我只愿”。这里,有两个矛盾:一是既然是做一个幸福的人,为什么不从今天起,非要从明天起?二是为什么给别人那么多祝愿,自己“只愿”面朝大海,给世界一个孤独的背影?“从明天起”和“我只愿”两者也是矛盾的,既然决定从明天起追求尘世的幸福,为什么最后又决绝地表示“我只愿”?这其实反映了诗人心中的矛盾:可能刚写这首诗的时候还是以那个“从明天起”的决定为主要情绪,可是他写着写着情绪又回到了原处,本来有些解脱,但是不行!就是说服不了自己啊!这些恰是这首诗的魅力所在,因为它艺术而真实地再现了一种情绪。一向只关心存在问题的海子似乎开始关心生存问题了,他似乎试图在尘世中找到幸福。诗歌的表达很有层次感。洋溢的幸福在荡漾,在扩展,从自身传达给他人,而且幸福的力度如此强烈,要把幸福的感觉告诉每一个人,还要让每一条河每一座山温暖起来,因为春天就要来了啊,连陌生的人都会受到祝福,而且是一连三个祝福。一个“我只愿”很决绝地把自身从幸福或幸福

的幻想中抽出来。为什么会这样?

要进行文本“还原”,就不能不触及诗人的生平背景及其他诗作。“《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令人产生幸福想象的表面之下,隐藏着不安定的因素,隐藏着威胁着这个美丽世界的因素。反向阅读不可避免地会触及这些因素”。

在不了解作者的情况下,对海子诗歌的意蕴很难做出较确切的解读。在此,对于海子的主动赴死,我们语文教学其实无法逃避。卢老师在教学中,没有回避这问题。在介绍完作者以后,再次回到诗歌的朗读中,这次的朗读学生读出了诗歌的深层意蕴,读出了诗人的渴望与孤独、春天中的阵阵寒冷。

如何对待这种冷色的情绪甚或死亡的意象,如何对待诗歌中表现出来的生命的孤独、伤痛,如何理解诗人对自身肉体生命的极端行为?

《人民教育》杂志曾就郑逸农老师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教学实录展开讨论。有的一线教师认为,教师不该在教学中介绍海子卧轨自杀和海子的诗与死的内容,因为它们容易对学生产生误导。学生很难从海子的自杀中悟到正确的人生观,不介绍海子的自杀并不影响学习这首诗。

我认为,讲还是不讲,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定。我在网上和语文期刊上看到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教案或实录,几乎都提到了海子自杀的背景,涉及了海子的生平。在卢老师的教学实录中,我们也看到了大胆的介绍。卢老师没有回避对海子自杀及其原因的分析,而且用了十几分钟的时间来讲述。

事实上,如果没有关于诗人的背景材料,很可能表面化地把《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理解成为阳光灿烂、温暖如春的诗。

10.生命世界诗歌 篇十

读了来自重庆酉阳大山里的诗人崔荣德的诗, 我感受到了诗人灵魂的疼痛和痛后的快乐, 并感受到了他诗歌在我胸口的震动。一口气读了崔荣德30多首诗, 被他诗歌思想的厚重, 对人生对生活体悟的深刻, 语言的灵动, 意境完美的感染力, 所征服。我仿佛看见了诗人昂着高傲的头颅, 像一棵树, 把根深深扎在家乡的泥土里, 而那树的躯干和树梢, 正像自己飘逸的头发和勤劳的双手, 拥抱阳光和风雨, 唱着美好的生活。在崔荣德的诗歌里, 我们感受到的是生活的美好, 人生的向上, 还有一个诗人对艰辛生活的乐观和洒脱。《把爱和文字一路抛撒》开篇这样写道:要是哪家的屋顶冒着炊烟/要是哪家的书橱爬满文字/要是哪家的阳台花枝招展/我都要去/不管自己的脸皮有多厚/不管自己的肌肤有多黑/也不管自己的衣服/是否遮得住羞耻/在主人明明暗暗的天空/喝足了水填平了肚皮/望着人家念书的孩子赏一个笑脸/望着人家书橱上跳动的文字/搓揉红肿的眼晴然后/趁人不注意回过头来/望着人家阳台上水淋淋的花朵/作一个意味深长的哑谜……

从这些诗句里, 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诗人在炊烟里的尴尬, 在泥土里的戏谑和无奈。一句“作一个意味深长的哑谜”, 我们似乎同样有一种无语的辛酸。

再看:赶场的日子我从不上街/街上琳琅满目的商品/见到我像避瘟神一样躲开/一旦被钉鞋匠逮住/我仅有的生活/就眼睁睁地钉进了鞋底/理发师最不喜欢我/他硬要砍掉我的长发/还得剃掉我多年的积蓄/书店和邮局是我的避风港/在这里为了一本好书/或寄走一叠书稿/微笑中我慷慨地/付出三十年青春年华

现在我们不得不交代一下诗人的生活背景。诗人原来在城市里生活, 后来回到家乡支教, 因此家庭生活和物质生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 诗人并没有绝望, 而是乐观地在贫瘠的土地上寻找诗歌和粮食。诗人在家乡贫瘠的土地上, 获取的是诗句, 抛洒的是对家乡对孩子的真实挚爱。

雷抒雁在一次讲课的时候说, 现在的诗有浮躁感, 轻轻飘飘, 没有生活的沉淀、凝重感, 诗要像清澈的水中石头, 冲不走, 却能够让人们看到耀眼的景致。走下去, 感受生活, 和在自己的小屋里摸着小小的伤口发出的感叹是不一样的。看不明白, 太实话, 都不是诗。感受生活中的呐喊、浪漫、温柔等, 那是一种冲击力。要热情拥抱生活, 冷静思考, 创作出群众能记住的诗篇, 它才能永恒。

读崔荣德的诗歌, 他诗句里的生活气息, 迎面扑来, 生活中的细枝末节, 都在他的手里, 变成了灵动的诗句, 感染我们, 滋润我们, 让我们都为生活的美好和艰辛而感动。更为重要的是, 他的诗歌, 看似写生活, 而最后落笔关键处, 写的是对生活思考后的思想结晶。看他的《烤烟地里我看见烟农在打顶抹芽》:嫩绿的烤烟地里/我看见朴素如烟叶的农民/在烈日的炙烤下/正一株一株地为烟苗/打顶抹芽/他们认真不苟意在言外的动作/令我这种与孩子打交道的人/沉默不语/烟农打顶抹芽/培养了优质烟叶/这个过程就好比园艺师/只要精心地修正果枝/就能结出丰硕的果实/现在我终于明白/围在我们身边的孩子/我们该怎样修正他们

我们生活在自然界和社会中, 在某一时刻, 在一定的空间里, 某一事物只要富有诗意, 我们都可以用诗歌来表达感情, 成为诗歌的主题。万事万物, 茫茫宇宙, 何处不是诗歌的源泉呢?在崔荣德的诗歌里, 我们就会找到他那些信手拈来的佳句。在《致母亲》中有这样的诗句:摊开农业的手掌/芭茅花把伛偻的母亲/摇曳成岁月的河床/母亲啊请给我一块土壤/沿着乡亲们犁铧的歌唱/我要播种我要收获勤劳和善良……

崔荣德善于借景寓意, 借物抒情, 睹物拟人, 用技巧手法, 达到诗歌要表达的最佳意境, 如此充分自如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怀。故此, 从天到地、从蚂蚁到鸟、从山到水、从月亮到太阳、从乡村到城市……等等, 崔荣德都选材后精雕细刻成了诗歌。《蚂蚁我乡下的亲戚》:/太阳还没落山/一只小蚂蚁/好不容易来到我的身上/我不厌烦它/它不像嗡嗡乱飞的蚊子/总是要我为它做点什么/这只蚂蚁憨厚纯朴/它只不过想念我了/才从大老远的乡下/跑来看我/有时还为我带来/家乡的泥土气息/蚂蚁我乡下的穷亲戚/它虽然渺小不善言辞/甚至衣衫褴褛土里土气/但我非常爱它/我希望它常来常往/因为我明白/哪一天我倒了/肯定又要回到它们中间

然而, 任何事物的表象是靠人去接触的, 必须有人的参与。一个优秀的诗人无论在何时都能准确地把握自己的情感主线这是必要的, 诗人的灵感在写作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但仅靠灵感写作也不行, 当灵感枯竭了的时候, 又靠什么来写作?就像聂鲁达说:“一个诗人如果他不是现实主义者就会毁灭。如果他仅仅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也会毁灭。”所以说, 靠灵感写诗不行, 没有灵感写诗也不行。崔荣德在这方面表现得就很清醒也很冷静, 他能准确地把握自己的情绪, 做到拿得起放得下, 就像风筝在手里放出去再收回来。例如:

《四季轮回的家园》:沿着春天的小径走过庭院/花儿缤纷眨眨惺忪的睡眼/蝴蝶飞走鸟又飞来/风雨中父亲是一棵沧桑的古树/我们是一群小小蜜蜂/朝朝暮暮绕古树嘤嘤而鸣/男人外出打工夏天说来就来/放逐思念锁好门窗/村庄倒在女人的怀里/宁静而安详满怀嫉妒的百合/在向阳的山坡用白嫩嫩的身体/套住路人的目光/撵走麻雀草们也躲进山野/风后的稻子低垂沉重的头颅/它们在回忆青青岁月/祥和的家园该怎样/用自己金黄的语言/填补日渐凹陷的时光/山路是一条长长的线/一头系着故乡/一头系着蓝天/倦于漂泊的羽毛像我/雪花般泊过山重水复/亲亲山路就抵达了/宁静的家园

崔荣德写了很多让人看后难以忘怀的好诗, 这是非常可贵的, 如果别人看了记不住他的诗歌, 那是可怕的。用布罗斯基的话说:“写诗的人写诗, 并不是因为他指望死后的荣光, 虽然他也时常希冀一首诗能比他活得更长, 哪怕稍长一些。”我希望今后崔荣德能继续坚持写下去, 写出更多更脍炙人口的好诗, 以飧读者。

上一篇:一名平庸程序员的自白下一篇:职校美术老师学期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