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安镇“十二五”人口发展总体思路、工作目标及措施

2024-10-08

问安镇“十二五”人口发展总体思路、工作目标及措施(共6篇)

1.问安镇“十二五”人口发展总体思路、工作目标及措施 篇一

塘坝乡 “十二五”时期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主要目标和四大战略工程

今后五年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农业产业化发展为主导,以城镇化建设为依托,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承接东部企业的转移,引导企业和生产要素向农村集中,实现经济总量的提速发展、快速扩张,努力将塘坝建设成为北部产业发展带上,综合竞争力更强、城镇化建设更快、群众幸福指数更高、社会和谐程度更优的特色精品乡镇。

总体思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强基础、兴产业、重民生、促和谐”的工作思路,以“搞好大招商、抓牢大项目、培育大产业、拉开大框架、改善大民生”为主攻方向,结合实际,立足区位、资源和环境优势,以烤烟、茶叶为支柱产业,依托科技和招商引资,大力发展蓝莓、生姜、香菇、菊花等新鲜特色产业,大力实施产业结构调整。紧紧围绕建设“五个塘坝”(烤烟塘坝、茶叶塘坝、矿业塘坝、产业塘坝、双区塘坝)为总体思路,把招商引资作为加速发展的主动力,大力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以建设“两纵三横”的新集镇规划为重点,以推进特色新兴产业为热点,以抓好“十项重点工程”为焦点,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主要目标是:通过五年的奋斗,实现“116922”目标。即:到十二五期末,实现人均1亩茶、户均1亩烟、财政收入达到600万元、工业增加值实现900万元、农民户均收入达到2万元,城镇人口人均收入达到2万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5‰以内。

四大战略工程:

(一)树立全新招商理念,围绕产业结构调整招大项目。我们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实施项目牵动战略,构筑产业集聚平台。要抓住新的发展机遇,以全新理念创新招商方式,招大商,引大资。恰当设置企业准入门槛,围绕产业发展和自然资源定位,有侧重地进行产业招商。重点引进投资在5000万元以上的产业发展项目;投资在4000万元以上的传统产业优化升级项目;投资在3000万元以上的新型产业支撑项目;投资2000万元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项目、农业基础设施项目,重视引资和引“智”并举,把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产业、人才、资金、技术相结合的有效机制。

(二)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围绕条件改善下狠功夫。一是交通方面,积极争取实施通村公路的油路改造建设,加快通组公路建设,积极开展组级公路的新修、维修和变更建设,实现以村组公路为支撑,覆盖全乡的综合交通网络体系,力争在期末实现80%的村通油路,100%的组路通车的目标。

二是水利方面,紧紧抓住中央《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出台的重要机遇,以解决工程性缺水和人饮安全工程为核心,进一步夯实水利基础,新增解决农村饮水安全2500人,基本实现农村人均半亩口粮田的目标。三是电力方面:以提升电力保障能力为目标,加大全乡安全和稳定电网建设,积极疏通电网建设的各个环境,确保全乡工业和农用电网运行稳定安全。

(三)实施产业兴乡战略,围绕产业结构调整花大力气。一是以生态茶业建设为重点,以菊花、贡米、香菌为平台,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尽快做大产业规模,实现产业聚集,推进产业率先突破,到“十二五”期末,确保产业时农民增收的主渠道;二是大力发展能源工业,围绕建设“能源大乡”目标,以萤石矿、硫铁矿等为重点,抓好现有矿产的开发和利用,加大华新矿产企业精深加工的整合力度,使之成为新的工业经济增长点;三是重点扶持发展畜牧、粮油、果蔬、中药材加工,培育2个左右在有一定影响的特色食品品牌,使其成为产业的品牌代言。

(四)落实城镇化发展战略,依托新镇创新面貌。坚定不移地走城镇化发展战略,进一步完善新区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优化布局,完善配套,健全功能,促进人口集聚。围绕建设“特色塘坝”的战略目标,以新集镇“两纵三横”为重点,坚持“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建设、社会事业、社会保障”五个统筹,加快集镇新区建设,扩充城镇容量,提升城镇承载能力,有序推进城乡一体化。确保到“十二五”期末,全乡集镇人口占40%以上。

2.问安镇“十二五”人口发展总体思路、工作目标及措施 篇二

“十二五”规划的目标及措施

“十二五”规划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完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新阶段。总结过去,筹划未来,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镇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特制订本规划。

一、“十一五”计划执行情况及全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

“十一五”时期,全镇人民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积极响应中央全面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围绕努力打造“工业晋熙”、“活力晋熙”、“和谐晋熙”、“窗口晋熙”目标,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机遇,奋力崛起;统筹安排,协调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十一五”计划预期目标,全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09年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6亿元,占全县生产总值的一半,按同比口径计算,比2005年增长28%。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6亿元,超过十一五期间的总投资。完成财政收入4792万元,年均增长2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400多元,年均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连年增长。预计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30亿元,财政收入60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880元。农业和农村经济在调整结构中稳步发展,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我们以落实支农惠农政策为契机,以调整结构为抓手,大力发展蔬菜、茶业、蚕桑种植;肉鸡、生猪养殖,全镇现有蔬菜种植面积9615亩,规模以上生猪、肉鸡、牛养殖大户280户,优质茶园500亩,园桑2300亩。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序发展,农民综合素质日益提高,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整体加强,村容村貌不断改观,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工业发展实现跨越发展,彰现新活力。全镇现有非公有制企业1300多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5户,实现工业总产值14.9亿元,解决就业人员15000余人。企业改制工作进入尾声,全镇已完成9家老企业改制工作,处置变观企业资产3680万元,安置职工747人,交纳养老保险金1483万元。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显著,为镇域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第三产业在经济中总额比量增大,社会服务业不断发展,旅游业方新未艾,将成为带动镇域经济发展的朝阳行业。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明显。一、二、三产比重由2005年的46:28:26调整为30.7:30.9:38.4,各产业内部比例关系逐趋于合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积极发展茶业、蚕桑、油茶、蔬菜等种植,走多经发展道路模式,稳步推进高效优质农业示范建设,促进农民增收、增效。继续落实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保 护农民切身利益。组织实施好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提高农业风险抵抗能力,切实减少农民损失。工业经济开始转型,企业改制工作全面进行,通过资产的处置,优化资源合理配置、盘活资产,促进企业轻装上阵,逐步向公司制迈进。大力引进民营企业,园区效益日益彰显。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壮大,餐饮服务、物流运输等服务业发展迅速,有力地为县城的发展提供了优质、高效的服务,在推动经济发展、扩大就业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区建设步伐加快。立足县城,服务县城,发展自我。在县委、县政府及县城建设指挥部的安排和部署下,扎实苦干,锐意探索,完成征地4000多亩,拆迁房屋3.6万平方米,重点实施了晋湖路、高坦南路、龙山路、天华路等县县城主干道及五星级宾馆、110指挥中心、邮政物流中心、县计生服务站大楼、检察院大楼、民政福利院、廉租房工程、长河二桥、四面尖道路、五千年文博园、新城中学、污水处理厂、花亭湖水库除险加固、花亭湖纯净水等重点工程建设的征地、拆迁、安置和环境协调工作。为县城建设的发展储备了用地,同时也妥善化解了城市发展中的一些遗留问题。

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十一五期全镇在交通、水利、电力、扶贫、移民、科技、卫生文化等项目128个,共投入资金5000万元。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农村电改全面完成,汪洋、石河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顺利完工,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受益 6000余人。水库移民后期扶持项目全面通过验收,受益人口达10000余人。阳冲、观音、晋阳三个村新农村建设积极实施,有力地推动全镇新农村建设的新高潮。镇卫生院综合大楼投入使用,极大地改善了居民的就医条件。招商引资项目成果喜人,十一期间,全镇共引进招商投资在300万元以上的项目42个,实施了凯达钼业、刘羊采石厂、海豪、众立实业、五千年文博园、双语学校、五星级宾馆、瑞狮建材等一批重点项目,正在规划凯迪生物质发电、花亭湖纯净水、农博园项目,开放领域逐步扩大,初步形成了以“长三角”为核心的招商区域,积极打造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科技工作成效明显,“三下乡”活动蓬勃开展。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积极做好教育债务化解工作,编制完成全镇2009-2018年教育布局调整方案,启动镇内两所中学并校选址工作,为全镇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医疗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5%,服务体系的管理水平极大提高,药品市场管理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得到巩固提高,在连续几年中名列前茅。“五五”普法工作深入开展,以创建“平安晋熙”为抓手,城乡综治防控体系逐步健全,打防控一体化扎实有效开展,社会治安形势喜人。加强双拥和民生工程,十一五期间,全镇低保累计保障11万人次,发放低保等民生福利资金1200 余万元。对解决低收入和特定人群起到了积极的支援作用,缓解了社会矛盾。文化事业不断发展,全面实施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社团工作顺利开展。团委、工会、妇联、武装、残联、老年人、地质灾害、安全生产工作等工作都有新成绩。

总的说来,十一五时期,是宏观形势复杂多变的五年,是农村改革发展事业投入力度最大,发展速度快,创新举措多,惠农政策全的五年,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实现“两阶段、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决战五年。五年来,我们抢抓机遇,趋利避害,稳中求进,加快发展,紧紧围绕实现“两个翻番”(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实现了人口、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十二五规划的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二、“十二五”期间,全镇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问题。

㈠面临的发展机遇。当前,经济全球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区域转移加快,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进入加速发展时期,国家实施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促进产业转移,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为后发地区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同时,随着国家批准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实施,将为我镇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省委、省政府提出“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奋力崛起”口号,充分分析安徽对于整个长三角来说,拥有沟通南北,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和廉价的矿产资源、旅游资产、电力、劳动力等资源优势,要发展优势,积极融入长三角经济圈,实现无缝对接。

我镇位于天柱山、花亭湖精品旅游路线上,居武汉、合肥、南昌中心点位置,是皖、鄂、赣三省的物资集散地和交通输纽中心。

“十一五”以来,我镇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抓经济、优环境、促发展的经验日益丰富,驾驭和调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提高。随着县城的整体规模和档次提升,服务县城,发展自我,这为我镇“十二五”期间的抢占发展机遇,开创新局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㈡存在的主要问题。我镇经济长足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尤其是与先进地区、周边发达镇区相比,我镇在经济增长质量、支柱产业和企业整体素质、竞争能力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距。

一是镇域经济整体实力不强,财力不足,调控能力弱,各项社会事业投入不足,保障体系不够完善,仍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发展的需求。

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二、三产业层次不高,没有形成明显优势的主导产业。农业生产基础薄弱,产业化水平低,龙头企业规模小,未形成产业链;工业经济总量少、规模小,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第三产业整体素质较低,市场竞争力弱,财政贡献率不高。

三是发展意识不强。现代工业文明意识和商业竞争意识不足,创业欲望不强。对外开放程度低,与先进地区相比,在思想观念、体制创新、发展环境等方面,与市场经济的要求不相适应。

面对上述问题,我镇必须立足镇域实际,理清发展思路,抓住新一轮发展机遇,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应对各方面的挑战,以实现我镇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三、“十二五”期全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指导原则和奋斗目标。

㈠总体要求。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核心,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及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我县“五大战略”、“三区建设”和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按照跨越式发展的要求,全力加速镇域经济发展,努力实现“提速、增效、崛起”。

㈡指导原则。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面落实“五个统筹”,实现镇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抢抓机遇,全面推进镇域经济的工业化、城镇经、农业产业化、第三产业规模化的环境生态化建设,促进镇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坚持“工业强镇”战略,加快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以众立实业、今科生物、海豪服饰为龙头,大力发展生产型、劳动密集型工业;以五千年文博园、五星级宾馆为示范,加快旅游产业发展;加大对晋熙工业集聚区建设投入,形成与县经济开发区相呼应的2.17平方公里的承接产业转移基地;加快工业企业引进力度,提升改造传统工业,强化自主发展能力建设,促进经济发展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

——坚持强势招商引资工作。以县经济园区和镇工业集聚区为平台,扩大招商引资。

——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加大各项社会事业投入,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全面建设和谐晋熙。

㈢发展目标。

在优化结构、提升效益的基础上,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协调发展,镇域经济实力进一步加强;在开放合作、协调发展上,促进经济和社会、人和自然和谐发展,资源有效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在加大投入,造福民生,加快推进科技、教育、卫生和人才等建设,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在深化改革上,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加强,“和谐晋熙取得明显成效。

具体主要指标是:

全镇生产总值达到50亿元,平均增长13%;镇财政收入达到9600万元,年均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6500元,农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900元,年均递增15%;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

四、全镇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措施

㈠突出“三区”建设,推动城镇化发展进程。立足县城,服务县城,发展自我,走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二、三产业发展的重要依托和载体。在新城区重点做好四大区工作,一以龙山路、天华路为主的拆迁安置工作(东展),重点建设好县经济开发区和镇工业集聚区,形成功能互补的工业发展基地;二是以高坦路、建设路为主的拆迁安置(续建片),重点建设好朴初大道、莲花公园、晋湖公园、长河三桥、高湖外湖、滨河大道等项目,将新老城连成一片;三是以农博园、五星级宾馆为主的拆迁安置(南拓片),重点发展教育事业,做好建设南路、高坦南路延伸工程,围绕生态县城,在光明水库基础上规划实施好城市公园;四是以建设北路、高坦路为主的北扩拆迁安置,重点做好105国道改线索程,实施好纯净水和新城中学新建项目,规划好物流区,着重发展商业。力争到2015年新城区面积达到15平方公里,为县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需要创造良好 生存、发展空间。老城区为我县古镇,重点在保护的基础上适度开发古镇资源,着力形成古镇旅游观光及农产品集散中心于一体的现代古镇。加大旅游资源开发力度,充分挖掘旅游资源,优化景区环境,加大对梅河、九龙、花亭湖等村自然人文景观的整合开发建设力度,探索以当地居民为主的“农家乐”旅游——住宅一体化项目,加快环库东路及蘑菇岛大桥、五千年文博园、农博园工程进度,规划好湿地公园,建设好花亭湖五星级宾馆项目,提升生活性服务品质,着力打造长三角地区重要的文化旅游休闲基地,创建全国最美旅游乡镇。利用县经济发展园区为发展平台,强势招商引资,发挥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作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我省迄今为止第一个进入国家层面的规划,机遇千载难逢,全镇要锲而不舍地抓好项目申报和产业对接转移工作。要深入研究长三角地区产业资本向区内转移的类型和特点,深入分析我镇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完善更具前瞻性、贴合性的招商引资项目库,提高产业承接的有效性和主动性,促进招商引资由数量规范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积极探索经营城市理念,盘活倒闭企业闲置资产,加大对闲置土地、违法占地的处置力度,挖掘新的财税增长源,强化支出管理,提高财政可持续发展,为城镇化发展营造良好外部环境和提供源源动力。

㈡夯实农业基础,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加快农村改革发展步伐,大力打造我镇特色优势农业板块。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做大做强茶业、蚕桑、油茶、瓜蒌和蔬菜等产业。利用环库优美山水自然环境,发展农业观光产业。形成高科技和观光相结合的生态示范园2000亩。立足梅河、程岭特殊的地理环境,在对传统茶叶、蚕桑改造的基础上,扩大种植面积各500亩,形成一村一品。以福润、海润为产业龙头,加快养鸡、养猪产业发展,培育扶持20家规模养殖,走公司+农户+基地的发展之路,培育、提高主导产业对财政的贡献率,带动农民增收,全面形成富有特色的以生猪、肉鸡、茶叶等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产业发展模式。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加大科技运用,提升农产品品质,培育自己的农产品品牌。注重以水利、交通、移民、能源、扶贫等扶持项目为抓手,夯实农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以村级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建设为主,村级文化活动阵地建设步伐,到十二五末全面建成14个村村部、文化中心、卫生室、培训中心为一体农民综合服务中心。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培育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守法纪的新型农民。科学规划,加强土地整治和管理工作,努力改善农村面貌,树立农村新形象。

㈢搭建发展平台,突出承接转移突破。

大力实施“工业强镇”发展战略,通过县经济园区推动,积极筹建镇工业集聚区。到十二五末,基本上形成“一轴一带”四区的功能布局结构和“五横五纵”的园区干道网络局,努力为企业搭建一个良好的建设平台,按照”集中、集群、集聚”的发展思路,引导同行业企业主相关配套产业集中连片发展,培育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实现规模化发展。积极创新招商方式,继续推行领导招商,重点抓好工业和旅游招商,突出抓好小分队招商,深入推进以商招商,以情招商。围绕县生物质发电项目,做好项目配套工程和源料林基地建设工作,加大宣传和服务力度,争取引进2个超亿元的节能、环保、资源再生利用的企业入园。综合做好引资、民资和融资工作,切实加大激励、扶持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回乡创业力度,优化环境,落实奖惩,建立机制,形成大招商、招大商的浓厚氛围,努力扩大招商引资成果。紧抓参与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建设机遇,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加强研究长三角地区产业的资本流动的新特点,认真把握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加速思想观念、体制机制、政策环境、基础配套、产业发展方面的全对接,实现在承接产业转移上有所突破。超前谋划与武汉经济发展圈的对接,加大交通基础设施投入,修通经济发展快捷通道,融入武汉经济发展圈,力争谋求多向发展。

3.问安镇“十二五”人口发展总体思路、工作目标及措施 篇三

现在,我将xx县XX年重点工作和“十二五”发展目标情况做以汇报。

近年来,xx工业发展从小到大,由弱到强,逐步形成了新型材料、中药制药、化工建材、煤焦化、金属镁、农副产品加工六大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党建为龙头,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招商引资为主题,以工程项目为载体,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全县经济运行平稳健康,回升向好势头明显,总体表现好于预期,为加快转型发展、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今年上半年,全县gdp完成xx亿元,同比增长xx。1—8月份,财政总收入完成xx万元,同比增长xx;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xx亿元,同比增长xx;固定资产投资完成xx亿元,同比增长xx。

一、重点工程项目建设

XX年,我们共规划实施千万元以上项目xx个,总投资xx亿元。其中,生产经营性项目xx,投资xx亿元;非生产经营性项目xx个,投资xx亿元。

生产经营性项目以工业为主,目前建成投产xx个,正在建设xx个,即将开工xx个,正在进行前期准备xx个。

已建成投产的项目xx个,分别是:投资xx亿元的xx扩建项目,与tcl集团合作,建设镁合金压铸件生产线,目前,xx万吨生产线已建成投产,年产值可增加xx亿元,增加税收xx万元.正在建设的项目xx个,分别是:投资xx亿元的汇源xx工厂建设项目,目前土建工程已完工,正在进行设备安装,预计10月份可陆续投产。全部建成投产后,预计年销售收入可达到xx亿元,年实现税收xx万元.即将开工的项目xx个,分别是:投资xx亿元的xx目,投资xx亿元的xx扩建项目,投资xx万元的xx项目,正在进行前期准备的项目xx个,分别是:投资xx亿元的xx公司上市项目,投资xx亿元的xx项目,投资xx万元的xx生产线项目.非生产性项目以基础设施项目为主,目前建成投产xx个,正在建设xx个,即将开工xx个,正在进行前期准备xx个。

已建成投产的项目xx个,分别是:投资xx亿元的xx项目,投资xx万元的污水处理厂xx建设项目。

正在建设的项目xx个,分别是:投资xx万元的xx项目,投资xx万元的xx项目。

即将开工的项目xx个,分别是:投资xx万元的xx项目,投资xx万元的xx项目,投资xx元的xx项目。

正在做前期准备工作的项目xx个,分别是:xx

同时,市委、市政府下达的“两个规划”任务也全部完成。标志性产业规划,投资xx亿元的xx项目即将完工;中小企业发展规划,市定任务为xx个,目前我们已完成xx个,新增xx个化工建材企业。

二、“十二五”发展目标

“十二五”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也是贯彻xx书记讲话精神、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结合xx实际,我们提出“十二五”末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九个翻番”的目标。即:gdp总量力争达到xx亿元,年均增长xx;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xx;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xx;财政总收入完xx;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xx;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x;农民人均纯收入xx。全部实现翻一番。同时,旅游收入和人数翻一番,旅游收入实现xx亿元,旅游人数达到xx万人次;城镇人口翻一番,达到xx人的目标。

为了实现以上规划目标,我们将着力构筑两大载体。

一是以工程项目为载体。紧紧围绕大景区、大片大剧、大企业、大工程和大品牌建设,严格筛选、分类汇总,入选全县“十二五”项目储备库的工程项目共xx个,总投资达xx亿元。

从分行业角度看,工业建设项目xx个,总投资xx亿元;能源电力项目xx个,总投资xx亿元;交通项目xx个,总投资xx亿元;社会事业项目xx个,总投资xx亿元;现代物流项目xx个,总投资xx亿元;基础设施建设项目xx个,总投资xx亿元;农、林、牧、水利项目xx,总投资2xx亿元;旅游项目xx个,总投资xx亿元。

从投资规模看,亿元以下项目xx个,总投资xx亿元,占比xx;亿元以上项目xx个,总投资xx亿元,占比xx。其中:投资百亿元以上的项目xx个,一是国电集团投资100亿元,建设 2×1000兆瓦火力发电厂xx。投资10亿元以上的项目xx个,一是xx

二是以园区扩张为载体。紧紧围绕加快发展、跨越发展这一主线,着力扩张五大园区,做到企业向园区集合、资源向园区集中、项目向园区集聚。一是xx工业园区扩张,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达到2平方公里,形成以xx公司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实现年产值xx亿元;二是xx工业园区扩张,“十二五”末达到3平方公里,打造金属镁工业的航母,实现年产值xx亿元;三是xx化工园区扩张,用五年时间,再造一个xx工园,面积达到2平方公里,形成以xx为龙头的化工建材综合园区,实现年产值xx亿元;四是xx园区扩张,以xx集团为龙头,吸引更多的企业入驻园区,打造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的集群舰队,实现年产值xx亿元;五是构筑文化产业创意园,以xxxx为依托、xx为载体,成立文化产业创意园,实现文化产业换市场、换资本、换项目。五大园区的扩张,必将形成加快发展的集群效应,成为推动跨越发展的强大动力。

综上所述,“十二五”期间,xx亿的工程项目建设,五大园区xx亿的年产值,再加上“两个规划”的实施,完全可以支撑“九个翻番”目标的实现。

4.十一五工作总结及十二五工作思路 篇四

“十一五”工作总结

2006年来,巡田乡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扣县委“旅游立县、工业强县、产业兴农、开放搞活”的发展战略,围绕“抓管理、强基础、调结构、保稳定、促发展、上台阶”这一工作思路,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培植、壮大烤烟这一支柱产业,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农村经济形势喜人,各项事业齐头并进,经济、社会正朝着又好又快的方向健康发展。

一、经济态势发展良好,各项指标圆满完成

五年来,全乡固定资产由3658万元提高到21825万元,增长了496.64%;粮食总产量由16179吨提高到24000吨,增长了48%;农民人均纯收入由785元提高到1268元,增长了62%;劳务收入由9500万元提高到2亿元,增加了110.5%。

二、紧抓发展第一要务,综合实力全面提升

五年来,我们紧扣发展这一主题,用发展凝聚人心、树立形象,营造了浓厚的发展氛围,形成了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

1、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烤烟产业经过不断的发展,种植面积由2006年的1300亩增加到今年的2400多亩,产烟6963担,产值500万元,财政创税近50余万元,已成为我乡农民增收、财政增税的支柱产业。全乡创建了“腊元、桐古”交售烟叶2500担以上的规模种植区,“腊元、桐古”现代烟草农 业示范片更一步完善,石井现代烟草农业求范片全面启动。全乡出现交烟2000担以上的村1个(腊元),交烟1500担至2000担的村1个(石井)。药材种植以优种、优管为导向,着力以百合、菁蒿等种植为主,全乡种植药材2000亩。

2、积极开展土地流转,推动适度规模经营。全乡积极探索土地转新机制,为产业规模发展与项目建设用地提供支撑。腊元桐古村1000亩烟叶实现连片种植,桂山村与新宁县德天农业有限公司在2009年冬季签订了980亩的油茶种植合同,2010年种植276亩,群众种植积极性高涨,形势喜人,明年预计会辐射到周边的大禾、长铺村,有望突破1200亩。

3、通过典型带动,推进畜牧产业化发展。扩大了以长铺、桂山、大禾等村为中心的养殖业,鼓励农户发展猪、牛、羊13万头,新发展养殖大户5000户,其中长铺村冷建华投资200万元兴建的年出栏生猪2500头的建财养猪场,成为我乡新增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新亮点,并不断巩固甘井村雏鸡孵化基地,发展养殖、销售雏鸡大户100余户。

4、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腊元、石井两村成了烤烟生产经济合作社,长铺村成立了志铭香椿种植合作社,同时由巡江村蒋连亘等牵头,在县内成立了新宁县松茯苓种植合作社,各经济合作社为农民提供资金、技术、信息等多方面服务,为我乡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长铺村志铭香椿种植合作社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现已种植香椿273亩,预计今年产值达6万元。以我乡巡江村蒋连亘牵头成立的新宁县松茯苓种植合作社,利用我县马尾松资源丰富的优势,在全县种植松茯苓4000余亩,发展会员200多人,巡田乡境内现已种植400多 亩。

5、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五年来,我们充分利用开发好乡内经济资源,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其中投资500万元的金桂电站于2007年投入生产;投资600万元的双江口电站已建设完毕,即将投产;投资200万元的石井纯净水厂于2009年10月份投产,经济效益可观;投资300万元的西蒋碎石场于2009年7月投产,为207国道改建提供了大量的原材料;投资250万元的大禾冷库建设项目已完成80%,建成后可储藏农副产品700余吨。

6、加大争取落实力度,项目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我们紧抓项目这个经济发展的载体,重点加大基础设施、农田水利、烟叶生产、道路交通等方面项目争取和落实。利用中央扩大内需投资120多万元的巡江、西蒋、石山三村的安全饮水工程于2009年4月份完工并投入使用,解决7000余人的安全饮水;投资50万元的长铺饮水工程于今年7月份完工,解决了干旱地区500余人及300多头大牲畜的饮水问题;2008年开工的腊元桐古千亩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基地于2009年初建成,成为全县连片种植规模最大的区域,全市类似的基地仅三家;今年在石井、石山、西蒋三村实施的石井现代烟草农业示范片项目,现已完成85%的工作量;207国道改造于2009年初动工,现在全线基础工作已经完成,正在实施路面硬化工作;紧抓207国道改造良好时机,积极筹措资金,全面启动了巡江街道改造,整个工程于9月初开工,现在已基本铺好下水管道,预计再等一个多月就能完工,到时巡田的小城镇建设将初现雏形。

三、严抓干部队伍管理,工作作风大力改进

1、坚持严制度管理干部。为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着力打造一支勤政务实、扎实肯干、开拓创新的干部队伍,乡党委政府拟定了“为民兴办实事、为民脱贫致富、为民排忧解难”三个责任榜,进一步建立健全了党政领导轮流值班制、上班签到制、下乡和值夜班制等二十项工作制度,严格照章办事,决不含糊,这样大大规范了干部行为,彻底解决了少数干部中存在的“懒、散、飘、贪”等问题,使干部队伍的组织纪律性、工作积极性、业务熟练性明显加强。

2、转变工作方式触动干部。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突出发展这一主题,自始至终要求干部从指导型向服务型工作方式转变,增强为民服务意识,把干部推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战场,要求党员、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多为群众兴办实事;进一步健全了“三热”服务机制,实行办事公开制、逢周二集中办公制、误工赔偿制等一系列工作制度,深入开展带粮入农户、带被住农户、带书送科技、带钱送温暖、带种下农田及党员干部结对“一帮一”等一系列活动,更好地加强了干部、党员同农户的联系,发挥了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战斗堡垒作用、模范带头作用。

3、推行“以村为主”工作机制激励干部。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村级班子的换届选举工作,全面清理了村级财务,完善了政务、村务公开,组建了一支工作热情高、为民办实事精神强的农村干部队伍。在2006年全面推行了“以村为主”综合考评工作机制,把各项工作纳入“以村为主”量化考核,乡、村干部年终待遇与考核结果直接挂钩。自该机制实行以来,乡、村干部干实事的劲头更足,为民服务的热情更高,促进了干部工作扎实到位、服 务到底。村级班子也已逐步成为建设和谐新农村的坚强核心和战斗堡垒,乱收费、乱办事的现象少了,为民办实事、带民脱贫致富的事迹多了,各项任务完成得更好,年终综合考评中文明村越来越多。

4、深入开展各项实践活动教育干部。五年来,按照县委县政府统一部署安排,乡党委政府从实际出发,加强指导和督促工作,先后开展了“三个代表”实践活动、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作风建设年等各类活动,促使干部进一步加强学习,进一步增强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密切了干群关系,为营造村民安居乐业、村风淳朴和谐的农村社会提供了强有劲的动力。

四、突出协调均衡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1、落实各项惠农、助农政策,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五年来,我们始终围绕促进农民增收开展工作,认真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及时贯彻执行中央全面取消农业税、“两免一补”等减负政策,把粮补及时足额发放到农户,并专门制作了涉农收费公示牌、政务公开栏,在全乡17个行政村完善了村级帐务公开和村帐乡代管制度,从严把关,每年对国土、计育、教育、医疗卫生等部门的收费进行一至两次全面清理和整顿,确保各项惠农政策落实到位。

2、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五年来,我们始终把山、林、水、田、路的综合整治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围绕道路建设、水利整治、村小危改、基础产业、社会事业各个方面,大力争取项目资金投入,取得了一系列成绩。一是加大水利设施建设,共向上级争取资金200多万元,完成人畜引水工程5个,其中大禾村的人畜引水工程是全市亮点工程之一;完成水利 设施建设300处,新修水圳10公里,对乡内2座小Ⅰ型、1座小Ⅱ型水库、303口山塘、5座拦河坝、1万多公里水渠全面进行了整修和硬化,其中甘井水库、腊元代圳在2006年、2007年分别获全县优良工程,石叶冲水库、李家塘水库的加固硬化、石山拦河坝、花田烟水配套工程等作为全乡亮点工程推介,切实提高了旱涝保收能力,确保山塘水库安全运行,五年来未垮一塘一坝。二是加强了交通、通讯设施建设,紧抓西部开发的大好机遇,抢抓上级加大村级道路通畅工程建设资金投入的契机,对全乡17个村进村道路全面进行了整修,新修、整修组道20余条,完成巡石、巡柳、巡桐、巡桂、甘长五大主干村道的水泥硬化通畅工程共30公里,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组组通砂道的环形交通格局;新修客运站1座;新修和改扩建村级活动场所5个,大大改善了村级组织办公条件。与此同时,全乡全面启动了农电网改造工程,完善了通讯设施建设,实现村村通电话、村村有移动、联通信号,村村有有线电视,普及率达95%以上。

3、关心弱势群体,致力构建和谐社会。一直以来,我们把帮助弱势群体列入重要工作议程,一是积极组织乡村干部、党员开展各类帮建活动,共组合资金10万余元帮助贫穷困难户;每年将五保户供养金、特困救助金、双抚资金、军人优待金等上级拨款,全部按时发放到对象手中。二是采取“一帮一”结对帮扶措施,落实责任,重点扶持弱势群体。帮助全乡4户残疾人落实建房资金12000元,帮助重大医疗救助对象落实救助资金近1万元,并多方筹措资金10余万元修建了1座敬老院,确保了33位五保老人晚年生活有保障。三是举办致富技术培训共2万余人,并由农业站牵头,组织 全体干部下村入户作技术指导,让贫困人口的贫困情况得到遏制,生活得到改善。

4、计划生育工作常抓不懈,奖抚政策全面落实。我们谋求人口与发展与经济发展、资源环境相协调,走持续可发展之路,认真落实了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责任制,进一步完善了基层基础工作,规范了收费项目,加大计划生育经费技入,加强了流动人口的管理及计划生育工作队伍建设,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和服务水平。2008年根据我乡计划生育工作降类的严峻形势,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在全乡实施了计划生育乡、村干部联系卡。规定被联系的对象出现计外生育,联系的乡、村干部按县发[2004]1号文件处理,并与年终费用挂钩。目前,全乡人口出生率保持在10.67‰以内,计划生育率在91.3%以上,多孩出生率在0.2‰以下,节育手术到位率达98%。同时,认真全面落实了计划生育奖励抚助政策,采取公平、公正、公开评议等方式,在全乡评选出计划生育家庭户,把奖励扶助金有进发放到位,大大地转变了群众的计划生育观念。

5、狠抓动物防疫、林业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五年来,我们自始至终把动物防疫及禽流感防制工作提升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上抓紧抓实,每年年初都与各村委、驻村干部、防疫员分别签订了工作责任状,强化了防疫工作奖罚措施,做到动物免疫四个“100%”、禽流感防疫到位,并成立了稽查分队,不定期对农户、各市场交易所进行检查,严防疫病发生。

同时,积极推进林权制度改革,五年累计完成退耕还林1万余亩,完成林业抚育面积3万多亩,6、狠抓社会综合治理工作,社会大局保持稳定。稳定压倒一切,我们历来把确保一方平安作为首要任务来抓,逐步加大了对综治工作经费的投入,深入开展“五五”普法活动,强化公民法律意识,“平安乡(村)”创建成效显著。进一步完善了公安、司法、政法、治保调解等一系列防控体系,强化管理;继续推行了“一帮一”刑释帮教工作,重拳出击取缔了“地下六合彩”等赌博行为;重点强化了安全检查和监管,严查农用车违章载人,加大了对非煤矿山和道路交通安全的整治力度,每年对乡内安全隐患的非法矿井、采石场进行一至两次地毯式的清查,没收非法产品和作业工具;加强了危爆物品的审批、管理和使用力度;加强了对非法收看境外电视、电视的卫星地面接收装臵的摸底排查,全部办好接收许可证;全面完成乡内600余台电视卫星地面接收装臵的转星工作,确保电视卫星信号接收正常。同时,充分发挥“夕阳红”综治协会、老年协会等矛盾纠纷调起体系的作用,确保了社会稳定和人民安居乐业,为打造平安、和谐巡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7、文化、教育、卫生等工作有新突破,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我乡本着“发展靠科技,科技靠人才,人才靠教育”的指导思想,每年把教育列入政府日常工作。五年来,学校办学条件、教学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明显改善,就学率、升学率明显增上升,素质教育进一步得到了加强。新建了巡田中学校门、多功能教学楼、宿舍楼、食堂,完成了西蒋小学、柳山小学、八丰小学的修建及金盆小学、桐古小学的危房改造工程,有力改善了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和生活条件。加强了未成年人思想素质教育,并定期在学校开展法制教育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乡 里也新修办公楼1座,设立了专门的文化活动场所,大大改善了干部的办公条件,丰富了干部的文化生活。

疫病防控工作进一步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实施,群众看病难、就医难的困难初步解决。同时,在全乡积极开展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教育,组织了党员、乡、村干部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引导党员、干部克服缺点,自觉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大力进行科技文化教育,通过举办培训班和召开座谈会等形式,组织干部、群众学习先进科学技术,明显改善了村民的知识结构,丰富了全乡人民的精神文化内容。

“十二五”工作思路

今后五年是“十二五”规划实施的关键时期,更是我乡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五年,结合全乡实际,确定今后五年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产业结构调整重实效,项目建设求突破,科技兴乡谋发展,社会稳定促和谐 ”这一主题,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基本目标,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主要任务,以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揽工作全局,认真落实党和国家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强化社会稳定,加大招商引资,全面推进乡域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

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是:农民人平纯收入翻一番;财政收入增长50%以上;“项目兴乡”取得显著成效,除建成“千担村、万担乡”烟叶生产基地,建成香椿、油茶、松茯苓、畜牧养殖等农业产业化基地;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招商引资有新的进展;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加快,精神文明建设迈 上新的台阶;民主政治和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进一步好转;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根据上述工作思路和目标要求,今后五年我们具体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大“三农”工作力度,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为确保乡域经济持续发展,要进一步加大各项支农措施力度,积极转变农业发展思路,继续以烤烟、药材、香椿、油茶生产为龙头,着重抓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1、确保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再上新台阶。认真落实党和中央继续实行的种粮补贴政策,抓好粮食生产,扩大优质稻及其它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突出发展精细种植业,在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的基础上,粮食总产要增长30%以上。

2、做大做强烟叶产业。要继续坚持“以烟兴乡富民”战略目标,实施“千担村”和“联村创片”工程,不断扩大烟叶种植规模,把主攻方向放在发展大村、大户和千亩连片种植上,全力推进烟叶产业再上台阶。要以腊元、桐古千亩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基地为基点,建好石井现代烟草农业求范片,在全乡全面铺开烟叶种植,实现烟叶产量、产值和税收的成倍增长。

3、以点促面,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推进农产品基地建设。完善腊元桐古现代烟草农业基地,加快建成石井现代农业示范区。抓好退耕还林工作,新扩药材种植4000亩;以长铺村现有香椿种植为基础,不断扩大种植范围,使之辐射到桂山、大禾等村,重点要加大投资力度,建成投资规模150万元以上的“产+销+加”一条龙服 务的香椿生产公司;加大资源整合力度,进一步发油茶基地和松茯苓基地。继续推进畜牧养殖业,以长铺建财养殖场为基点,建好猪、牛、羊养殖规模基地,在全乡新发展大牲畜30万头以上;以甘井乳鸡孵化为导向,积极鼓励家禽养殖。乡里要专门成立农业产业化服务中心,为群众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

4、切实抓好“三防一减”工作。要努力实施科技兴乡工程,充分利用各种有效形式,在切实做好农业先进实用技术推广的基础上,落实责任追究制扎实开展水利工程管理、农机推广与安全、“三防一减”等各项工作,要继续坚持防疫就是增收的理念,认真抓好春秋冬季动物防疫工作,加强动物重大疫病防治,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二、着重加强招商引资,抓好财源建设,切实增加财政收入 一是以招商引资为载体,充分利用开发好乡内经济资源,在巩固好现有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的同时,重点搞好龙宫铁矿的矛盾处理。

二是把烤烟生产作为财源建设的重头戏抓紧抓实,继续落实好有关补贴政策,壮大种植规模,建设好连片生产基地。

三是在勤征细管、完善财源管理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采取有效扶持措施,扶持好乡内重点项目的建设,同时强化预算约束,确保收支平,规范财源建设。

三、实施“项目兴乡”战略目标,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要千方百计争项目,重点要加强道路、水利、防汛、农网改造、烟叶生产、药材、招商引资、加工企业、小城镇建设等方面的项目争取和落实;每个项目要成立领导班子,细化工作责任,责任到人; 要立足项目兴乡、项目兴业,把干部力量、工作精力集中到抓项目建设上去。着重完善好各类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搞好通畅工程项目建设;完成腊元土地复垦项目的争取及建设;基本完成全乡的农网改造工程;扩大烟叶、药材、香椿、油茶、养殖等五大产业基地;加大客运站的利用与管理力度;创办一家投资500万元的玉米淀粉加工厂和投资100万元的木业加工厂,达到乡域经济快速发展。同时,在项目建设的带动下,认真完成乡境内207国道改造的各项工作,并以此为契机,要突出小城镇公益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在小城镇建设街道建好垃圾处理池等基础设施,提升小城镇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辐射能力,促进城镇增容,带动乡域经济快速发展。

四、强化责任,切实抓好四大项目建设

1、搞好207国道改造。要按照县委、县政府的部署,集中力量,加大力度,认真完成乡境内207国道改造的各项工作,确保工程如期完工,并以此为契机,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提升小城镇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辐射能力,带动乡域经济快速发展。

2、抓好龙宫铁矿厂建设。龙宫铁矿是我县重点招商引资项目,我们要紧密配合县委、县政府抓好各项筹建工作,确保该厂在顺利投产。

3、建好烟叶收购站。要把责任落实到人,积极配合上级做好征地、矛盾调处等各项工作,全力以赴抓好巡田烟草收购站建设,确保该项目顺利进程。

4、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要围绕特色做亮点,继续抓好县级示范村腊元村建设,以点带面,在全乡17个村全面铺开新农村建设。要大力实施烤烟、药材、养殖等“一村一品”或“一村几品”项目,积极支持农民组建专业合作社及引进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经济基础。要以农业科技示范场、农村现代远程教育为平台,加强对农民就业技能培训,引导农民开阔眼界,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破除陈规陋习,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标准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以开拓创新为动力,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加大沼气能源推广力度,推进改水、改厕、改圈工程,积极开展创建文明村、生态示范村的活动,杜绝滥伐、乱采、乱挖行为,合理、科学、有效地开发和利用现有自然资源,确保人和自然和谐发展。

五、抓好机制保障和责任落实,促进计划生育工作升类进位 根据全乡计划生育工作严峻形势,牢固树立抓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就是抓经济发展的观念,确保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一是继续实施计划生育乡、村干部联系卡,严格落实计划生育工作责任;二是狠抓计生干部队伍管理,以创优质服务为动力,牢牢掌握计生工作主动性;三是抓好基层基础工作,要真正做到节育措施落实到位、社会抚养费征收到位、流动人口管理到位、计划生育优惠政策落实到位“四到位”,切实提高计划生育工作水平。

六、进一步加强综合治理工作,维护社会稳定和谐

一是积极推进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强化依法治乡战略的实施,切实提高党员干部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二是要以队伍建设为重点,抓好乡属各部门和村级安全专干的集中培训,不断提高安全意识和法制意识;继续突出公安、司法、治保、禁黄、禁毒、禁赌、调解及村级巡逻队等一系列防控体系的完善,强化责任,规 范管理,常运作,不停留,为村民生产生活筑牢第一道安全防线,为构建和谐巡田保驾护航。三是要深入开展创建平安巡田系列活动,层层签订落实“保一方平安”社会综合治理责任书,进一步加大对政法办、派出所、司法所的管理力度,规范依法行政行为,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认真做好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净化巡田社会阵容,确保一方稳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优良社会环境。四是进一步抓好安全生产工作,切实加大对场矿、企业的管理、整治力度,精心组织安全生产检查,深入开展安全教育,提高全社会安全意识,坚决杜绝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

七、努力推进农村基层组织、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扎实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是突出抓好薄弱环节,切实加强乡、村两级党组织建设。坚持“以村为主”推进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各项组织制度,加强村干部素质教育工程,改善他们的知识结构与政治素养,培养一批综合素质较强的农村干部队伍。

二是以全面落实村民的四项民主权利为主要内容,加强民主政治建设,重点抓好各村村务、财务公开和“以村为主”推进新农村建设考评机制的完善和落实。

三是以新农村建设乡级“示范村”腊元村为典型,加强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把“示范村”建设作为推动全乡农村思想政治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有力抓手,以村容村貌整治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以规范化管理来实现高效运转,以发挥作用来检验建设成果,充分利用宣传文化阵地,引导农民开阔眼界,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破除陈规陋习,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从 而有效地维护社会稳定,提高农村整体文明程度,达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在今后五年内,新农村建设要在全乡范围内全面铺开,切实建好、管好、用好农村公共设施,力争使乡村环境达到美化、净化、绿化、硬化。

八、抓好生态保护和资源节约,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标准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以开拓创新为动力,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进一步推广沼气能源建设,推进改水、改厕、改圈工程,杜绝滥伐、乱采、乱挖行为,合理、科学、有效地开发和利用现有自然资源,确保人和自然和谐发展。

同时,文化、教育、卫生等各项工作长足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中共巡田乡委员会 巡田乡人民政府

5.问安镇“十二五”人口发展总体思路、工作目标及措施 篇五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于2011年3月29日发布的《“十二五”机械工业发展总体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我国机械工业将主攻高端装备产品、新兴产业装备、民生用机械装备、关键基础产品、基础工艺及技术等五个重点领域、实施主攻高端战略、创新驱动战略、强化基础战略、两化融合战略、“绿色为先”战略等五大发展战略,最终要“由大到强”,力争到十二五“末实现六大目标,将发展目标定位于由机械制造大国转变为机械制造强国。

一、主攻五个重点机械领域

1、高端装备产品

包括先进高效电力设备、大型石化设备、大型冶金及矿山设备、现代化农业装备、高效低排放内燃机、数字化、智能化仪器仪表和自动控制系统等。

2、新兴产业装备

包括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发电设备(核电、风电和其他高效清洁发电设备)、智能电网设备、高档数控机床及精密加工设备、智能印刷设备、海洋工程装备、工业机器人与专用机器人、大型智能工程建设机械、节能环保设备等。

3、民生用机械装备

包括安全应急救灾设备、医疗设备、消费品现代化生产和流通的”完整解决方案“、现代文办设备等。

4、关键基础产品

包括大型及精密铸锻件、关键基础零部件、加工辅具、特种优质专用材料等。

5、基础工艺及技术

重点推进铸造、锻压、焊接、热处理和表面工程等基础工艺的技术攻关,大力推进计算机辅助技术(CAX)等基础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

二、实施五大发展战略

1、主攻高端战略

要主攻高技术产品,加快发展目前严重依赖于进口的高端机械产品,将以前”吃不了“的需求变成”十二五“的增长空间。要致力于传统产品向精品的升级,解决传统产品”做不好“"不做好”的痼疾,提升中国机械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的形象。同时,要力促产业结构高端化,鼓励优势企业兼并重组,做大做强,提高产业集中度;要因势利导,发展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各具特色和优势的产业集聚区。

2、创新驱动战略

“十二五”机械工业必须从过度依赖于能源、资源等要素投入驱动发展,转向更多地依赖于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管理创新和人员素质提高驱动发展。实现“创新驱动”不仅需要加大对产品研发的投入,更重要的是加强行业创新体系的建设,加强对创新人才和创新能力的培育。此外,根据诸多国产化依托工程的成功经验,还要特别注意争取用户和政府主管部门的支持,以更多更好地落实自主创新的市场条件。

3、强化基础战略

改革开放以后,机械工业在许多主机国产化的进程中,实行了先在世界范围内采购关键

零部件和材料,系统集成以满足用户需求的“逆向发展”战略。这一战略成就了主机产业的高速成长。但随着高端主机产业规模的迅速发展,无论是进口零部件的价格、数量、水平还是交货期,都已感受到国际竞争伙伴越来越强烈的有意制约。“十二五”机械工业必须千方百计地强化基础件、基础技术、基础工艺等机械工业的共性基础领域。在加强基础的问题上,要打破原有行业分割,主机行业与零部件行业要发挥各自优码势,相互支持和配合,全力推进。

4、两化融合战略

“两化融合”不仅在于将信息技术融入机械产品之中,加快机械产品向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实现传统机械产品功能的提升和可靠性的提高;也不仅在于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机械企业的经营管理,使研发、生产和企业管理向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发展,大幅度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两化融合”的深度推进更在于可以促进新发展理念的建立,促进研发能力、产品水平、市场模式、服务体系等方面的创新,提升研发设计、加工制造、企业管理及营销服务的效率和效益。

5、“绿色为先”战略

节能减排和环境友好要成为“十二五”期间机械工业自身生产过程必须高度重视的基本要求,尤其是作为机械工业中高耗能环节的热加工企业更要重视节能减排和环境友好。机械工业要积极发展高效节能产品,大力发展新能源装备,为各行各业用户的节能降耗减排提供先进装备。同时,机械产品的设计和制造要更加关注体现全生命周期的绿色理念,“高效、低污染、能回收、资源可重复利用”等因素必须置于优先位置。要发展机械产品再制造,坚持走绿色制造和循环经济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三、重点任务

21、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1)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实现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2)推进节能降耗减排,由传统制造向绿色制造转变;

(3)积极推行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4)加快企业兼并重组,提升产业集中度。

22、优化调整产品结构

(1)大力推进高端装备自主化;

(2)突破关键基础零部件瓶颈约;

(3)抑制产能盲目扩张势头。

23、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1)协助有关部门实施科技重大专项;

(2)推进产品数字化和企业信息;

(3)继续推进行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4)加强行业基础共性技术研究;

(5)完善和提高产品标准体系;

24、加强质量品牌建设

(1)大力提升机械产品质量;

(2)建立和完善产品质量标准体系;

(3)实施精品工程,树立优良品牌形象。

25、培育发展新兴产业

满足国家“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改善民生,推进改革开放”的需要,抓住培育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

新兴产业的契机,大力发展高档数控机床和基础制造装备、高档基础零部件、新能源设备、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设备、海洋工程装备、现代农业装备、工业机器人、现代制造服务和再制造等新增长点。

26、提高国际合作水平

利用境外资源和市场,提高机械工业国际合作水平。充分吸收借鉴境外先进管理经验,有选择地引进先进技术,积极引进科技人才和战略合作者,为海外专业技术人才回国工作创造良好条件,提高我国机械工业技术水平。

围绕提升竞争力、优化资源配置、扩大市场份额等,大力扩大国际间的合作,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兼并重组境外企业和研发机构,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境外投资建厂,充分利用境外资源和市场。

稳定和扩大装备产品出口,推动出口退税政策修改完善,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出口信贷资金投放,支持国内企业承揽国外重大工程,带动成套设备和施工机械出口,提高出口产品技术含量、附加值和成套水平。

四、2015年实现六大发展目标

1、保持平稳健康发展

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速度保持在12%左右,出口创汇年均增长15%左右。经济效益逐步提高,利润增长争取略高于产销增速,总资产贡献率达到15%左右、全员劳动生产率(按工业增加值计)达到25万元/人年左右、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达到

7.5%左右,工业增加值率达到28%左右。

2、产业向高端升级有所突破

产业结构向高端提升,现代制造服务业比重明显上升,机械百强企业现代制造服务业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25%左右。高端装备增长要高于全行业平均增长速度一倍以上,高端装备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要有明显提升。同时,组织结构进一步优化。机械百强企业的生产集中度达到20%左右,汽车前五强企业的生产集中度达到80%左右。

3、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大中型企业研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2.5%左右。掌握一批重大产品的核心技术,重大技术装备的设计和技术水平明显提升,科技重大专项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新产品产值率提高到25%左右,专利数量和质量大幅提升。产品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进出口贸易平衡有余;出口产品结构升级,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所占比重明显上升。

4、产业基础初步夯实

基础严重滞后于主机发展的局面初步改变。高档数控机床和基础制造装备过度进口的状况有所改观,国产高档测试仪器和自动化、智能化控制系统的国内市场满足率明显提高,制约高端装备发展的关键零部件的瓶颈环节有所缓解,数控机床中的数控系统和功能部件、液压挖掘机配套的液压系统、风电设备配套的关键轴承等国产化取得重大突破。基础工艺技术水平明显提升,核心技术和关键工艺取得突破并实现批量生产,核电装备等所需的高端大型铸锻件初步实现国产化。

5、两化融合水平显著提高

优化研发设计流程,推进设计仿真和优化,建立协同创新和集成创新平台,构建数字化研发设计体系。提高企业制造过程信息化水平,提高产品制造加工质量和精度。深化信息技术在机械产品中的渗透融合,推动产品的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提高产品信息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培育一批企业实现全业务流程环节信息化的协同集成。

6、推进绿色制造

机械工业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由2009年的0.425吨标煤下降到2015年的0.31吨标煤左右,年均下降5.9%。大力发展节能机电设备,量大面广的通用机电产品设计效率大幅提升,如中小电机达到95%,风机达到92%-95%,离心泵达到87%-92%,气体压缩机达到85%-90%。内燃机油耗要降低10%,排放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五、2020年发展目标

6.问安镇“十二五”人口发展总体思路、工作目标及措施 篇六

一、前言

‚十二五‛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认真实施《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关键时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攻坚阶段。‚十二五‛期间,福建经济社会发展总的要求是:科学发展,加快建设,先行先试,全面提升,达到东部地区平均水平,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迈上新的台阶。

本规划思路主要阐明‚十二五‛期间福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发展重点和政策取向。

二、‚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回顾

‚十一五‛期间,福建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两个重大战略思想,结合海峡西岸优势,按照建设‚两个先行区‛的发展战略和工作思路,注重以人为本,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开拓创新,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注重统筹兼顾。5年多来,福建发展后劲持续增强,福建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经济结构调整加快推进,发展方式进一步转变,海西建设的效果日益凸显。

(一)‚十一五‛发展成就

1、我省经济持续较快增长。5年多来,福建的主要经济指标增长均高于改革开放30年年均增长速度,是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经济社会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之一。预计‚十一五‛期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1%左右,其中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了比2000年翻一番的目标,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首次超过万亿元,提前两年实现规划目标,预计到2010 年底,福建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将达到1.3万亿元左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008年已达到3万元,首次超过4000美元,提前两年实现比2000年翻一番的规划目标。‚十一五‛前三年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24.4%,早在2007年就提前实现财政总收入超1200亿元、基本实现地方级财政收入超700亿元的规划预期目标。2009年起,我省财政收入增幅可能趋缓。预计到2010年,全省财政总收入有望达到1800亿元。

2、经济结构优化提升。农业生产平稳增长,工业经济支撑有力,服务业发展步伐加快,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经济增长。‚十一五‛期间前三年,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12.8∶48.7∶38.5调整为2008年的10.7∶50.0∶39.3,我省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增强,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品牌化建设,大力实施品牌战略,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育品牌,以品牌拓市场,龙头企业品牌主体作用更突出,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提高。工业化进程加快,主导产业日益凸显,产业竞争力增强,信息化水平继续提高,软件产业增长强劲,创意产业开始起步,动漫游戏、集成电路设计、服务外包等新兴产业取得突破,培育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秀软件产品和在国内具有影响力的骨干软件企业。努力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充分发挥金融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作用,建立了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成为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 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物流发展势头良好,已建成一批现代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从2005年起,其产值每年都保持10%以上的增幅。2008年城镇化水平达到49.9%,比2005年提高2.9个百分点,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县域经济加快发展。

3、三大需求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投资力度加大,消费拉动有所增强,出口保持增长。在投资拉动方面,持续发挥重大项目建设的引擎和带动作用,特别是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空前,2008年底我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5270亿元,预计到2010年将达到6500亿元。重点 项目在巩固夯实农业水利基础、全面提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支撑体系持续壮大、商贸服务业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建设协调推进等五个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截至2009年上半年,全省发电装机容量达2839.6万千瓦,2009年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2000公里,2012年将突破3000公里,形成‚两纵四横‛主通道,到2015年通车里程突破5000公里,提前5年基本建成海西高速公路网,实现县县通高速;铁路已形成4条进出省通道,正在加快建设快速干线铁路。温福铁路通车、福厦、龙厦、厦深、向莆等快速铁路正加快建设。2009年福建省港口货物吞吐量将超过3亿吨,提前一年实现‚十一五‛规划的生产目标;厦门港有望进入亿吨港行列。福建省将依托福州港务集团、湄洲湾港口开发公司、厦门港务控股集团三大主体,分别加大力度,开发福州、湄洲湾、厦门三大港,建设若干个具有鲜明特色、功能合理的现代化港区。机场建设取得新进展,现代综合交通网络不断完善。在消费拉动方面,我省认真贯彻、有效实施扩内需促消费政策,消费品市场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消费的贡献进一步提高,并且呈现农村消费增长较快的特点。在出口贸易方面,福建外贸依存度已达63%,出口依存度为42%;外商直接投资额相当于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的47%,外商投资企业工业增加值约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一半以上;涉外税收约占全省税收收入的三分之一。外经贸已经成长为福建的经济发展引擎。虽然在2008年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我省外贸持续下滑。但在政府支持跨国采购,着力缓解外贸企业融资困难,完善运行预警监测机制,扶持重点企业和出口基地建设,促进闽台经贸合作的各项努力下,推动福建外贸持续稳定发展。2009年9月开始,福建外贸终于全面回暖,实现双位数增长。

4、闽港澳台合作不断拓展。我省认真落实中央促进两岸三地交流合作、惠及港澳台胞的各项政策,积极推出先行先试举措,提升交流,加强合作,促进产业对接,在金融业务、农林业合作和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两岸口岸海上直航、旅游产业合作等 多方面取得新的成效,福建与香港、澳门、台湾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来自港台的外商投资仍然占据全省吸收外资的绝对主导地位,且主导地位不断加强。2008年,全省吸收港、台合同外资60.90亿美元,增长30.8%,占全省合同外资总额的比重达85.2%,较上年提高35.9个百分点,占据全省合同外资的绝对主导地位。其中来自香港和台湾的合同外资分别增长29.6%和38.3%,是福建省外资来源排名前十的国家和地区中合同外资唯一保持增长的两个地区;港、台实际到资26.19亿美元,增长35.6%,占全省实际到资总额的比重46.2%。

5、民生状况得到改善。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196元,实际增长8.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961.45元,实际增长10.8%。覆盖城乡的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形成。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建立了城乡贫困家庭就业援助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市低保动态调整机制的基本社会救助体系。率先将农民工纳入失业保险;全面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积极推进多层次保障性住房建设,完善住房供应结构,增加住房有效供应,基本建立全省市、4 县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制度。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任务基本完成;全面免征农业税,加大对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节能减排与生态建设也取得明显成效。我省持续加强企业节能技术改造,工业污染防治、重点流域整治、污水垃圾处理产业化等各项工作有序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全国先进水平,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保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二)存在的问题

1、福建在海西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作用还不够凸显。自从2004年我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构想以来,我省广大干部群众大胆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创新,上下同心、开拓进取,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才得以气势如虹,全面推进。但纵观整个发展形势,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当前,海西建设和福建发展有着诸多有利条件,但福建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中的主体地位不够凸显、主体作用不够凸显、主体优势不够凸显、主体气势不够凸显,发展中还存在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提升思路显得尤为紧迫。《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加快建设海西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明确了福建在海西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服务周边地区发展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这也明确指明了福建在海西建设中的发展道路。

2、产业层次总体偏低,产业结构提升有待加速。我省劳动密集型产业、传统产业比重高,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档次产品等高新技术产业所占份额低,产业结构整体市场竞争力不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经济增长的速度、质量和效益。我省投资项目属于允许类的偏多,属于鼓励类的偏少,能源消费增幅大,能源消费弹性系数逐年走高,并高于经济增长,而资源利用率、能源自给率却 比较低,经济高速发展遇到了资源、能源等瓶颈约束。除此之外,福建现阶段的产业结构对生态环境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能源、冶金、重化工为主导的工业结构所引起的高排放、高污染,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福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3、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创新环境有待改善。近5年来,我省加快推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试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企业发展对技术创新的依存度显著提高,但从总体上看,我省自主创新能力仍很薄弱。主要表现在: R&D经费投入不足,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不突出;重技术引进轻消化吸收再创新;发明专利总体上技术含量不高;科技领军人才严重短缺,一线创新人才不能满足技术创新的需求;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滞后,产学研合作不密切,企业难以及时获取所需要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激励自主创新的体制和机制尚不完善,科技创新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较为淡薄。由于我省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大大制约了产业结构升级进程,降低了经济增长速度和产业竞争力。

4、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不强,城乡和区域统筹协调发展的任务依然繁重。尽管我省中心城市的实力这几年持续增强,但支撑能力仍较弱,中心城市规模仍较小,特别是沿海一线港口的枢纽作用,还有相当大的潜力没得到挖掘,对省内县域经济和周边省份相邻区的辐射、与周边地区的经济协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区域发展不平衡,贫困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相对滞后,自我发展能力仍不足;城市间在产业结构、基础设施、资源利用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结构趋同、资源浪费等现象,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协调、资金筹措落实难度大,区域协调互动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些领域还相对滞后,特别是农村教育、公共卫生、基本医疗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大投入。

5、资源环境承载压力较大,节能减排形势依然严峻。我省是无油、无气、少煤的能源十分短缺的省份,巨大的能源需求量, 能量来源的不确定性和能源运输等, 都大大增加能源供 应的严峻形势, 因而也突显了节能和减排的艰巨任务。近年来能源消费强度反弹,经济结构调整缓慢, 增长方式依然是粗放型, 对节能减排的许多措施还不到位,随着经济社会发展, 若处理不好, 能源与环境将成为发展的制约因素。因此, 节约能源, 保护环境, 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是我省经济工作的当务之急, 同时也是倡导低碳经济条件下建设绿色海西的长期战略任务,务必引起广泛共识, 并努力实现。

三、福建省‚十二五‛期间发展环境 ‚十二五‛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作为外向度较高的省份,经济社会发展受国内外经贸环境的影响日益增强。综合分析国内外环境和我省的基础条件,我省既面临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

(一)国际环境 ‚十二五‛时期,国际形势将继续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总的来看,需要把握五个方面的发展趋势。

1、世界经济将面临重大调整。在世界各国纷纷采取积极政策共同应对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国际经济形势有所好转,预计‚十一五‛末期全球经济衰退将步入尾声,‚十二五‛初期可能逐渐进入全球经济周期的复苏期。发达国家将面临大规模产业结构调整、企业重组、科技创新和固定资产更新。世界经济结构调整会加快向我国产业转移的步伐,同时也将追逼我国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科技创新步伐,‚十二五‛时期世界经济对我国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要抓住国际产业转移和要素重组的历史机遇,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但是,经济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尚未结束,‚十二五‛中期之前全球经济将面临一个中低速的增长环境;在增长方式上,以美国过度消费、中国等出口导向经济体过度生产为代表的增长方式面临调整。中国加大消费的拉动作用、降低对出口的依赖、调整部分产业的过剩产能是必然趋势。‚十二五‛时期福建要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变压力为动力,发挥比较优势,把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程度。

2、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重新抬头,国际竞争激烈。疲于应对全球经济衰退的各国政府先后实施了诸多贸易壁垒措施,竞相保护本国重要产业,技术贸易壁垒和环保贸易壁垒明显增加并且应对难度加大。福建是出口大省,也是受技术贸易壁垒和环保贸易壁垒影响较大的省份之一,贸易壁垒以及反倾销、反补贴诉讼已经对我省出口造成严重冲击。中国的崛起必然招致西方大国的遏制,对此我们既要有思想准备,也要有积极的作为。‚十二五‛时期必须认真应对全球的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有理、有节地通过谈判协商妥善化解贸易摩擦,积极应诉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同时也应直面发达国家的技术指标和环保指标,积极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和环保标准。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近几年世界各国对遏制温室效应的呼声日益高涨,尽管继《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之后,《哥本哈根协议》未能有法律约束力,但进入‚十二五‛之后终将成为硬约束。美国、法国等国家正准备征收碳税和碳关税,我国二氧化碳减排压力增大,‚十二五‛时期必须重视发展低碳经济。

3、新兴产业呈现强劲的发展趋势。经过这次危机,发达国家传统的支柱产业,如房地产业、金融业,短期内不可能再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传统产业面临加快升级的压力。为应对全球经济结构调整和资源环境压力,发达国家将寻找新的替代产业,为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奠定基础。新材料、新能源、绿色产业、创意产业等作为新兴产业将决定下一轮经济增长周期的产业发展方向,在未来国际竞争中占据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十二五‛时期福建要在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基础上,积极发展新兴产业。

4、国际市场体系面临深刻调整。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劳动力成本低于我国的发展中国家如印度、越南等快速发展,其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势逐渐显现,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劳动者工资水平提高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我国低技术含量的高劳动密集型产业面临严峻竞争。‚十二五‛时期,福建必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高劳 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将逐渐淡出福建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福建必须加快电子信息、光电、石化、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现代农业、物流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

5、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继续加快。金融危机后,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可能迎来新的重组,带动区域内双向贸易和投资的进一步发展。2010年中国与东盟‚10+1‛自由贸易区建成,与东盟原6国率先实现零关税贸易。东盟是一片有5.7亿人口、44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的大区域,与东盟实现自由贸易对福建意义重大。福建在东盟有800多万侨胞,其中不乏实力雄厚的财团。福建与东盟现有贸易额高于毗邻东盟的广西、云南,‚十二五‛时期福建必须重视发展与东盟的经贸关系,同时关注中日、中韩区域经济一体化谈判的进展及其所带来的影响。

(二)国内环境 ‚十二五‛时期,我国仍将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将步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总的来看,需要适应五个转变。

1、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阶段转变的新要求。‚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我国将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存在的重大问题如果在‚十二五‛时期不能遏制原有趋势或出现转折性变化,到‚十三五‛时期五年时间将更加难以扭转趋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得可能不够‚全面‛。因此,要组织研究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一揽子‛战略规划,包括居民消费水平提高、产业转型升级、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市场化改革、落实推进主体功能区战略等诸多方面的战略规划。随着我国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社会利益格局面临诸多新问题,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行业之间的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趋势亟待遏止,必须跨越所谓‚中等收入陷阱‛,实现可持续发展。

2、适应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转变。国际金融危机造成我国的外部需求减弱,加上国内生产要素成本全面上升和生态环境约束全面加剧,以‚大进大出‛和外延扩大再生产为基本特征的传统增长模式必须向内涵扩大再生产的集约型经济 增长方式转变。‚十二五‛时期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 导,由生产主导型的增长方式逐步向消费主导型的增长方式转变,由投资和外需拉动为主逐步向内源驱动为主转变。要逐步改变福建产业层次总体偏低、产品附加值不高、贸易结构不够合理、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要在努力提高经济总量的基础上,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收入占经济总量的比重。要积极引导消费,增强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要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进步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培育新经济增长点。要积极培育第三产业,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为未来十几年福建经济逐渐向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转变奠定基础。

3、适应社会发展形势的转变。‚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等都将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人民对公平正义、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方面的要求越来越强烈,解决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问题会显得更加迫切。传统城乡二元结构向现代社会结构的快速转型,在深刻改变人们生活方式和社会阶层的同时,也会给社会组织和社会管理带来新课题。‚十二五‛时期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努力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积极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增加对低收入居民在住房、养老、医疗等社会福利上的扶持,城乡之间、沿海山区之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当前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要加快建立适应人口老龄化的社会建设模式和社会保障制度。

4、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转变。

‚十二五‛时期,我国区域经济合作将加快发展,在东部发展、西部开发、中部崛起和东北振兴的四大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格局下,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区域经济发展的措施,以小区域经济的开发开放促进大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长三角、珠三角快速发展,对福建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既有辐射,更具虹吸。国务院把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作为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战略部署,福建省 是这一经济区的主体,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中处于重要位臵,应成为对台先行先试区域,成为祖国和平统一的前沿平台。要努力将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为经济持续发展、文化更加繁荣、区域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和谐区域。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为科学发展之区、改革开放之区、文明祥和之区、生态优美之区。

5、适应体制机制的转变。‚十二五‛时期,我国体制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继续深化改革将触及到深层次的利益调整,利益主体多元化,不同利益群体对不同利益的诉求和矛盾可能进一步凸现,社会突发事件增多。城乡差别、收入差别等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必须通过深化改革来解决。全面深化改革,将成为推动经济转型的强大动力。要特别关注城乡二元体制的转换,‚十二五‛时期要逐步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放宽中小城市落户条件,使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加快城镇化步伐,建设海峡西岸城市群。要逐步解决农业劳动力转移和农民进城务工带来的就业、医疗、养老保险等一系列问题。

(三)周边环境

1、与台、港、澳的关系更加密切。当前两岸关系已经出现重大的积极变化,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快发展和开展与台湾地 区合作提供了重要机遇。两岸即将签署经贸合作框架协议,台湾各界对国务院支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倍加关注。处于对台最前沿的福建承担更多的责任,面临更大的机遇。‚十二五‛期间闽台经济融合将不断加强,先进制造业、农业、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对接,形成两岸共同发展的新格局。港澳投资仍然是福建利用外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二五‛期间福建将继续推动闽港、闽澳经济合作,尤其在金融、物流、会展、旅游及专业服务等方面的合作,进一步落实CEPA协议。

2、周边省市竞争发展压力增强。近年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在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等先进地区的角逐挤压 以及中西部省份的竞相追赶下,我省经济总量在全国的位次不断后移,经济发展处于一个‚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尴尬境地。2008年我省经济总量居全国第十二位,被湖北、湖南赶超,与浙江、江苏、广东和山东等发达地区仍有较大的差距。因此,我省必须下大力气、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发展,福建经济才能继续保持在全国的前列,人均GDP到2012年才能达到或接近东部地区的平均水平。

四、‚十二五‛时期福建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构想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维护中华民族核心利益、促进祖国统一的大局出发,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着力推进两岸交流合作,促进两岸互利共赢;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着力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着力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着力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着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以及福建省委的实施意见,将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为经济持续发展、文化更加繁荣、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和谐区域,在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和全国发展大局中发挥更大作用。

(二)基本原则

1、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福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步伐,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培育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推动消费结构调整,充分发挥居民消费潜力。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富民强省。

2、必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深入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和人才强省战略,把经济发展的重心放在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管理创新上来,依靠自主创新培育新经济增长点。

3、必须坚持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推动资源要素配臵市场化,坚持节能降耗减排,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 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4、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解决农业、农村、农民相关的各种问题,缩小山区、沿海发展差距,推进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5、必须深化改革开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推动各个领域的体制改革,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提高资源配臵效率。

6、必须加快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积极扩大就业。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注重民主法制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 义。

(三)战略定位 福建省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居主体地位,与台湾地区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具有对台交往的独特优势。近年来,福建省大力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为进一步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国务院《意见》赋予海西四大战略定位。——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发挥海峡西岸经济区独特的对台优势和工作基础,努力构筑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实施先行先试政策,加强海峡西岸经济区与台湾地区经济的全面对接,推动两岸交流合作向更广范围、更大规模、更高层次迈进。——服务周边地区发展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从服务、引导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出发,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以铁路、高速公路、海空港为主骨架主枢纽的海峡西岸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使之成为服务周边地区发展、拓展两岸交流合作的综合通道。

-——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立足现有制造业基础,加强两岸产业合作,积极对接台湾制造业,大力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产业,加快形成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在全国具有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两岸产业合作基地。——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充分发挥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自然和文化 资源优势,增强武夷山、闽西南土楼、鼓浪屿等景区对两岸游客的吸引力,拓展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等两岸共同文化内涵,突出‚海峡旅游‛主题,使之成为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和富有特色的自然文化旅游中心。

(四)发展目标

1、科学合理设臵经济社会发展的指标体系

我省‚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指标体系必须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依据,紧贴福建实际,按照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决策部署,充分对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并与‚十一五‛规划做好衔接。参照国家目前提出的‚十二五‛规划指标体系的大体设想,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初步构建了由经济发展、结构调整、人民生活、公共服务和资源环境五个方面共计30个指标组成的我省‚十二五‛规划指标体系基本框架,形成既符合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又能体现福建省情特色的比较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经济发展指标。综合反映‚十二五‛期间我省经济增长情况,在这一类指标的设定上,我们选用了地区生产总值、人均GDP、地方财政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出口总额等6项常用的、稳定的经济指标,对全省经济发展的总体状况、地方财力状况和经济的发展后劲进行了综合表述。

结构调整指标。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质的改善状况,经济结构的优化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它对其他子系统起着制约使用。由服务业增加值比重、R&D占GDP比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城镇化率4项指标组成。人民生活指标。反映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基本状况。由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恩格尔系数、总人口、人口自然增长率、居民消 费价格指数6项指标组成。

公共服务指标。综合反映科技、教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以及社保、就业的发展状况。由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城镇登记失业率、信息化指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专利授权量、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人数、五年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8项指标组成。

资源环境指标。综合反映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及可持续发展的状况。由森林覆盖率、耕地保有量、单位GDP综合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城市(含县城)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城市(含县城)污水处理率6项指标组成。

表一:‚十二五‛福建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体系框架 指标类别

经济发展(6项)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人均GDP(元)地方财政收入(亿元)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1年1月18日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批准

‚十二五‛时期,是福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是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提前三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决定性时期。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十二五‛规划,对于积极适应新变化,妥善应对新挑战,牢牢抓住新机遇,全面落实新要求,加快推进以福建为主体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凸显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的地位作用,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指标名称 具有重大意义。

《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国务院《意见》)为指导,根据省委八届十次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福建省委关于制定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省委《建议》)编制,主要阐明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是政府依法履行职责、引导市场主体行为、制定实施各级各类规划和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是全省人民为之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目 录

第一章 开创福建跨越发展新局面 〃〃〃〃〃〃〃〃〃〃〃〃〃 21 第一节 ‚十一五‛发展成就 〃〃〃〃〃〃〃〃〃〃〃〃〃 21 第二节 ‚十二五‛发展环境 〃〃〃〃〃〃〃〃〃〃〃〃〃 24

一、面临的机遇 〃〃〃〃〃〃〃〃〃〃〃〃〃〃〃〃〃〃 24

二、面对的挑战 〃〃〃〃〃〃〃〃〃〃〃〃〃〃〃〃〃〃第三节 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 〃〃〃〃〃〃〃〃〃〃〃〃〃

一、指导思想 〃〃〃〃〃〃〃〃〃〃〃〃〃〃〃〃〃〃〃

二、基本要求 〃〃〃〃〃〃〃〃〃〃〃〃〃〃〃〃〃〃〃第四节 发展目标 〃〃〃〃〃〃〃〃〃〃〃〃〃〃〃〃〃〃第二章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第一节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第二节 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第三节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第四节 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 〃〃〃〃〃〃〃〃〃〃〃〃第三章 建设东部沿海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第一节 发展壮大主导产业 〃〃〃〃〃〃〃〃〃〃〃〃〃〃

一、电子信息 〃〃〃〃〃〃〃〃〃〃〃〃〃〃〃〃〃〃〃

二、装备制造 〃〃〃〃〃〃〃〃〃〃〃〃〃〃〃〃〃〃〃第二节 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三节 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第四节 扶持发展大企业大集群 〃〃〃〃〃〃〃〃〃〃〃〃

26 26 27 28 30 30 32 33 35 〃〃〃〃〃〃〃〃〃 37 37 37 38 〃〃〃〃〃〃〃〃〃 39 43 44 第四章 全面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 46 第一节 建设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 〃〃〃〃〃〃〃〃〃〃〃 46 第二节 大力培育现代物流业 〃〃〃〃〃〃〃〃〃〃〃〃〃 48 第三节 打造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 〃〃〃〃〃〃〃〃〃〃〃 49 第四节 壮大提升城市服务经济 〃〃〃〃〃〃〃〃〃〃〃〃 51 第五节 拓宽服务业发展领域 〃〃〃〃〃〃〃〃〃〃〃〃〃第五章 拓展海洋开发新空间 〃〃〃〃〃〃〃〃〃〃〃〃〃〃〃第一节发展现代海洋经济 〃〃〃〃〃〃〃〃〃〃〃〃〃〃〃第二节推进海洋科技创新 〃〃〃〃〃〃〃〃〃〃〃〃〃〃〃第三节提高海洋管理能力 〃〃〃〃〃〃〃〃〃〃〃〃〃〃〃第六章 着力扩大内需 〃〃〃〃〃〃〃〃〃〃〃〃〃〃〃〃〃〃第一节 积极扩大和活跃消费需求 〃〃〃〃〃〃〃〃〃〃〃第二节 充分发挥投资带动作用 〃〃〃〃〃〃〃〃〃〃〃〃第三节 构建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 〃〃〃〃〃〃〃〃〃〃〃第七章 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第一节 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 〃〃〃〃〃〃〃〃〃〃〃第三节 促进区域联动协调发展 〃〃〃〃〃〃〃〃〃〃〃〃第四节 深入开展跨省区域合作 〃〃〃〃〃〃〃〃〃〃〃〃第八章 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 〃〃〃〃〃〃〃〃〃〃〃〃〃〃〃第一节 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 第二节 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第三节 提高小城镇综合承载力 〃〃〃〃〃〃〃〃〃〃〃〃

54 54 55 56 57 57 59 60 61 61 66 68 69 70 73 74

〃〃〃〃〃〃〃〃〃〃第九章 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 75 第一节 做大做强港口群 〃〃〃〃〃〃〃〃〃〃〃〃〃〃〃 75 第二节 建设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 77 第三节 打造东南沿海重要能源基地 〃〃〃〃〃〃〃〃〃〃 81 第四节 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 83 第五节 全面提升信息化水平〃〃〃〃〃〃〃〃〃〃〃〃〃第十章 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第一节 着力提高利用外资质量 〃〃〃〃〃〃〃〃〃〃〃〃第二节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 〃〃〃〃〃〃〃〃〃〃〃〃〃第三节 推动开发区创新发展 〃〃〃〃〃〃〃〃〃〃〃〃〃第四节 深化闽港闽澳合作 〃〃〃〃〃〃〃〃〃〃〃〃〃〃第五节 充分发挥华侨华人作用 〃〃〃〃〃〃〃〃〃〃〃〃第十一章 建设两岸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 〃〃〃〃〃〃〃〃〃第一节 建设两岸经贸合作紧密区域 〃〃〃〃〃〃〃〃〃〃第二节 建设两岸文化交流重要基地 〃〃〃〃〃〃〃〃〃〃第三节 建设两岸直接往来综合枢纽 〃〃〃〃〃〃〃〃〃〃第十二章 加快平潭综合实验区开放开发 〃〃〃〃〃〃〃〃〃第一节 建设两岸交流合作先行先试示范区 第二节 高标准推进综合实验区开发建设 〃〃〃〃〃〃〃第三节 创新综合实验区体制机制 〃〃〃〃〃〃〃〃〃〃第十三章 优先保障和改善民生 〃〃〃〃〃〃〃〃〃〃〃〃〃第一节 积极扩大就业促进创业 〃〃〃〃〃〃〃〃〃〃〃

88 88 89 91 92 93 95 95 97 99 101 101 102 104 105 105

〃〃〃〃〃〃

第三节 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 108 第五节 改善居民住房条件 〃〃〃〃〃〃〃〃〃〃〃〃〃 113 第十四章 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 〃〃〃〃〃〃〃〃〃〃〃〃〃 114 第十五章 深入实施教育和人才强省战略 〃〃〃〃〃〃〃〃〃 119 第十六章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 124 第三节 打造全国重要文化产业基地 第十七章 大力推进生态省建设 〃〃〃〃〃〃〃〃〃〃〃〃〃第十八章 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 〃〃〃〃〃〃〃〃〃〃〃〃〃第十九章 加强社会管理和民主法治建设第二十章 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 20

147

〃〃〃〃〃〃〃〃〃 〃〃〃〃〃〃〃〃〃第一章 开创福建跨越发展新局面

‚十一五‛时期,是极不平凡的五年。我省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认真贯彻国务院《意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功克服重大自然灾害不利影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海西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服务全国发展大局的地位作用明显提升。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央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明确‚充分发挥海峡西岸经济区在推进两岸交流合作中的先行先试作用‛,对福建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寄予新的期望,省委作出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重大决策,福建发展和海西建设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第一节 ‚十一五‛发展成就

‚十一五‛时期,福建紧紧抓住发展第一要务,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扎实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成就。

——综合经济实力持续增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8%,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实现比2005年翻一番,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突破2.7万亿元,超过1949—2005年的总和。城镇化率五年提高5.3个百分点,区域发展的协调性显著增强。

——产业升级步伐持续加快。现代农业稳步发展,闽东南高优农业、闽西北绿色农业、沿海蓝色农业三大特色产业带初具规模;重点产业调整振兴方案有效实施,工业主导作用日益突出,一批重大产业项目相继投产和开工,一批新兴产业基地加快建设;服务业发展水平提升,旅游、物流、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总体规模居全国第4位。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总数超过250个,连续六年位居全国前列。

——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加强。创新型省份建设加快推进,初步建成具有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居全国前列。鼓励企业创新政策有效落实,一批产业化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一批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行业技术开发基地相继建成,中科院海西研究院正式成立。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对接平台作用进一步凸显。‚数字福建‛建设成效明显。

——基础设施建设持续突破。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初具规模,全省铁路在建和运营里程均突破2000公里,福建进入了双线快速运输的动车时代。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起步,福州地铁1号线开工。高速公路总里程突破2400公里,90%以上县市已通或在建高速公路,‚年万里‛农村路网工程提前完成,在实现村村通基础上,向较大自然村延伸。海西港口群加快形成,吞吐能力突破3亿吨,厦门港步入亿吨港行列。沿海重要能源基地加快建设,宁德、福清核电站建设全面铺开,一批火电、气电、风电等项目建成投产,电力装机容量达到3480万千瓦,提前建成电网500千伏大环网。通信综合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水利‚六千‛工程提前完成,防灾减灾能力明显提高。

——闽台交流合作持续拓展。先行先试政策有效实施,率先开通对台海上直航客滚航线、空中直航定期航班和直接通邮邮路,文化交 流日益密切,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功能更加凸显。闽台经贸合作不断加强,五年累计吸引台资71.3亿美元,农业利用台资居全国首位,对台贸易额超过372.6亿美元。我省已有20家企业入岛投资,投资额列大陆各省份之首。海峡论坛、‚5•18‛、台交会等涉台经贸文化活动成效显著。平潭综合实验区开放开发正式启动,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展开。

——改革开放水平持续提升。农村综合改革稳步推进,农村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继续深化。整合组建投资、能源、交通、外贸、华侨实业五大集团,国有资产监管制度不断完善。财税、投资、金融、行政管理、社会事业等领域改革取得新进展。资本、土地、人才要素市场加快发展,民间投资领域扩大,民营经济发展水平继续提高,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66%。厦门经济特区扩大到全市,示范带动作用日益凸显。全方位开放格局进一步形成,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457亿美元,质量明显提高,对外贸易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出口总额比2005年翻一番,贸易结构不断优化,闽港澳侨合作更加密切,侨力资源优势进一步发挥。

——社会事业发展持续推进。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施,学前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居全国前列,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和每万人口在校生数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健全,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覆盖全省城乡居民,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初步形成县、乡、村三级医疗体系,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新闻出版业总体规模进入全国前列,广播电视‚村村通‛提前实现,乡村、社区文化建设明显增强,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 富。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竞技体育成绩不断突破。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省建设全面推进,森林覆盖率保持全国首位。循环经济加快发展,节能减排完成国家下达目标。污染综合整治取得实效,省控重点排污单位全面实施在线监控。主要水系和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水质状况保持优良。城市污水、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不断提高,每个市县分别建成一座以上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连续实现年度耕地占补平衡。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达39个,生态环境质量名列全国前茅。

——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惠民举措逐项落实,率先推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民工失业保险、劳务派遣新模式。就业规模持续扩大,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331万人,全社会创业活力显著增强。人民群众得到实惠增多,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9.5%、8.3%。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住房、汽车、旅游、教育、保健等新兴消费持续升温。‚平安福建‛建设持续深入,人民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稳定。

第二节 ‚十二五‛发展环境

未来五年,世情、国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工业化、城镇化成为发展两大驱动力量,保障和改善民生成为宏观政策重要取向,改革进入全面攻坚阶段。我省既面临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

一、面临的机遇

从国内外看,国家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 在两岸交流合作中发挥先行先试作用,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来闽考察发表重要讲话,希望福建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福建发展和海西建设的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和殷切希望,带来了难得机遇。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有利于促进闽台交流合作先行先试、互利共赢。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产业转移和区域间经济合作不断深化,创造了有利条件。科技创新孕育的新突破,有利于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从省内看,改革开放以来全省经济社会面貌发生历史性巨变,不断增强的经济实力、广阔的市场潜力、逐步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产业配套能力,奠定了持续繁荣的坚实物质基础。一批新兴发展区域和产业集聚区加快形成,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创新型基地加快培育,一批新型服务业态和消费热点加快涌现,增强了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活力。福建发展和海西建设的思路更加明确,社会更加和谐,民生更加改善,合力不断增强,推动跨越发展具备蓄势待发的巨大潜能和良好氛围。

二、面对的挑战

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围绕市场、人才、技术、标准的竞争更加激烈,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加剧。国际、国内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重要性日益突出。国内社会矛盾明显增多,自然灾害影响加剧。国内区域竞相发展,态势强劲。所有这些问题对我省调整经济结构、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和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我省自身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 续的问题仍然突出,消费拉动较弱,投资结构有待进一步提升,产业规模不大、层次较低、集聚度不高。山区与沿海差距较大,城乡区域发展仍不协调。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就业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社会保障不够健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还不能满足群众需求。创新型人才和高层次人才缺乏,有利于人才培养、使用和引进的有效机制有待进一步建立完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攻坚难度加大,政府职能转变有待加快。社会矛盾和问题仍然不少,影响社会安定稳定的因素更趋复杂。

总的来说,我省面临更加开放、与国际经贸联系更加紧密、受国内外影响更加明显的宏观环境,经济社会进入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新时期,必须抢抓发展机遇,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勇于先行先试,敢于改革创新,善于开放开拓,切实解决加快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扎实的作风,开创具有时代特征和福建特色的科学发展新局面。

第三节 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

认真落实省委《建议》,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全省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新期待,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着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国务院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坚持‚先行先试、加快转变、民生优先、党建科学‛,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跨越 发展为主线,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立足点,加快推进改革开放,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促进对台交流合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推动又好又快发展,大力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为提前三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二、基本要求

加快转变、跨越发展,体现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符合中央精神,符合福建实际。加快转变是跨越发展的必由之路,顺应福建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要求;跨越发展是加快转变的必然结果,体现人民群众共同愿望。在转变中实现跨越、在跨越中促进转变,基本要求是:

——坚持先行先试和深化改革。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阔眼界、开阔思路、开阔胸襟,加快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领域改革,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体制机制,增强发展动力活力。

——坚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把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建立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推动三次产业在更高层次上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强化产业群、城市群和港口群支撑,增强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坚持科技进步和创新引领。深入实施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战略,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强化科技与人才对发展的重要支撑。

——坚持优先保障和改善民生。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 点和落脚点,明确目标任务,加大推进力度。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确保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群众。

——坚持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强生态省建设,提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增强生态发展优势,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坚持实施全方位大开放战略。把握国内外市场需求新变化,拓展开放空间,提高开放质量,在更高层次上融入国际经济发展,增创开放型经济新优势,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第四节 发展目标

力争到2015年,全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赶超东部地区平均水平,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目标。

——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超过2.5万亿元,力争比2010年翻一番;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6.6万元以上;财政总收入超过3623亿元,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达2029亿元以上,实现比2010年翻一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8%以上,比2010年翻一番,五年累计突破7万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4%。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贡献率进一步提升。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调整为7∶51∶42。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5%,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2.2%。城镇化率达60.1%。

——人民生活全面改善。大幅度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努力实现居 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基本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1%。总人口控制在3801万人以内。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完成国家下达任务。价格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参与国际经济合作能力显著增强,年均实际利用外资80亿美元,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9%以上。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基本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760万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全省,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5%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8%,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300万人。财政教育支出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比重达21%,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13.3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8%,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0%。人力资本投资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3%。文化强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生态环境继续优化。生态省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生态文明理念不断增强,森林覆盖率继续位居全国首位,森林蓄积量达5.22亿立方米,耕地保有量不低于国家下达的指标;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国家下达的指标内;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

力争到2020年,经济总量进一步壮大,向更高更好目标迈进,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超过4万亿元,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更加完善,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富裕,建成科学发展之区、改革开放之区、文明祥和之区、生态优美之区,在区域竞争中赢得主动,在全国发展格局中发挥重要作用,更好地服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为全局作出更大贡献。

第二章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是加快转变、跨越发展的重要基础。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完善强农惠农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第一节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坚持用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发展,创新农业经营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加快建设闽东南高优农业、闽西北绿色农业、沿海蓝色农业产业带。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5%以上,粮食总产量稳定在650万吨以上。

一、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

建立健全农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确保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保障粮食安全,切实加强‚米袋子‛、‚菜篮子‛工程,落实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任务,强化粮食储备设施和副食品基地建设。加强农村土地整理复垦,高标准建设旱涝保收农田,提高土地产出率。推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组织实施高优农林作物和养殖动物良种创新、高效种养技术创新、高值 农副产品加工创新和农村科技优先发展示范支撑工程,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促进农机农艺融合。扎实开展农村实用技术远程培训,推动农业‚五新‛进村入户,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二、发展特色优势农业。

完善农业现代产业体系,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推进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开发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新品种,推动良种繁育产业基地建设,做大做强现代种业。优化提升四大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十大特色农产品。园艺业重点发展茶叶、水果、花卉、蔬菜、食用菌、中药材等特色产品,建设种苗繁育基地和标准化生产基地;林竹业重点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短周期工业原料林、丰产竹林、珍贵树种、大径材、种苗与花卉、名特优经济林、森林食品、森林药材、生物质原料林等,加快示范基地建设;畜牧业重点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加快生猪生产,加快发展草食动物和禽业生产,推进蛋禽、肉兔、乳牛产业化发展,因地制宜发展肉牛、肉羊生产;水产业重点拓展浅海湾外和内陆大水面养殖,建设生态型健康养殖基地,发展深水海域底播养殖和以贝藻类海水养殖业为主体的碳汇渔业,强化主要养殖品种原良种保种、选育以及苗种繁育生产基地建设。力争十大特色农产品产值占农林牧渔总产值85%以上。

三、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和流通业,加快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生产经营。实施农产品加工提升工程,延长

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现代农业、农业产业化示范区,打造现代农业基地。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积极发展订单农业,大力推广‚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等经营模式,力争全省60%以上农户参与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成多样化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强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培育特色明显的专业村、专业乡镇。大力发展品牌农业,鼓励争创知名品牌。积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实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发展一批影响力大的品牌企业和农产品。力争形成15个年产值超50亿元的龙头企业,主要农产品深加工率达到45%,大宗农产品优质率达到80%。

第二节 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按照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要求,推动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综合治理,改善农村面貌。

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全面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大幅度增加投入,加快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改造工程,完善建设和管护机制,推进农田节水灌溉工程、高标准农田、土地整理、标准池塘、烟田基础设施及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达0.53。推进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搞好抗旱水源工程建设。全面完成规划内农村饮水安全建设任务。继续推进农村公路网络化建设,实现较大自然村通硬化公路。积极发展农村公共交通,加快建设乡镇、村公交站点,增设农村客运线路,提高城乡公共交通一体化水平。加强农村能源建设,加快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因地制宜推广清洁能源技术。完善农村

邮政服务,推进农村通信设施建设。完善农村流通设施,发展农产品大市场大流通。加强农村社区综合维修服务体系建设。统筹城乡建设布局,以中心村和农村社区为重点,科学引导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生态修复和环境美化,改善农村住房条件,全面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和灾后重建,引导农民建设安全节能节地环保型住房。

二、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加强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强化土壤污染防治监督管理,加快形成污染土壤修复机制。控制农药、化肥和农膜等面源污染,加大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力度。开发应用适合农村污水垃圾处理新技术,加快推进处理设施建设,逐步建立农户分类堆放、村庄集中收集、乡镇中转、县级处理为主的垃圾收集清运与处理体系。防止城市和工业污染向农村扩散。深入开展‚新农村试点示范‛建设、农村‚家园清洁行动‛、‚创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行动和生态家园富民工程。

第三节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持续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继续实施农民增收‚八大工程‛,多措并举增加农民收入,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努力促进农民收入增长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同步。

一、巩固提高经营性收入。

合理开发农业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投入产出效率,优化种养结构,拓展延伸农村生态、文化、旅游和休闲功能,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高效农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农村服务业,使农民在农业功能拓展中获得更多收益。健全农产品价格保护机制,稳步提高主要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完善大宗农产品临时收储政策。

二、努力增加工资性收入。

推进农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实施科普惠农工程,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大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加强就业信息引导,开展劳务输出对接,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平稳有序外出务工,五年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力争达到200万人。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建立健全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努力实现农民工与城镇就业人员同工同酬,提高农民工工资水平。结合新农村建设,扩大以工代赈规模,促进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增加农民劳务收入。积极引导农民自主创业,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

三、大力增加转移性收入。

落实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坚持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继续实行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臵补贴,完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逐步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增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和报销标准,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加大扶贫投入,加快推进扶贫开发。

四、创造条件增加财产性收入。

搞好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依法保障农民对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确保农民分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收益。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严格宅基地管理,依法保障农户宅基地使用权和收益权。严格界定公益性和经营性建设用地,缩小征地范围,提高征地补偿标准,逐步实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同权同价并保障农民合法权益。探索迁入城市定居的农民工承包地和宅基

地有偿退出机制。拓宽租金、股金、红利等财产性收入增长渠道。

第四节 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

深化农村改革,创新农村工作机制,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优化农村发展环境,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一、深化农村综合配套改革。

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久稳定不变。在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基础上,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规范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支持发展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完善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加快生产要素向农村合理流动配臵,促进土地增值收益和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深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深化集体林权制度综合配套改革,推进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促进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有序流转。推进水域滩涂使用权改革。推进水利工程供水价格改革和农村水利体制改革。继续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增强县乡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拓展和创新农村金融体系,扩大农业保险范围,建立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分担机制。

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加快建立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支持供销社、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等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建设一批农副产品专业批发市场,构建农副产品绿色通道,实现农副产品无障碍流通。

完善覆盖全省的农业综合信息网络与平台。建立以省级为中心、市级为骨干、县级为依托,可追溯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强化从生产源头到餐桌消费的农产品质量全程监管。

三、创新农村工作机制。

创新服务‚三农‛长效机制,完善干部驻村任职、农村‚六大员‛、科技特派员等制度。稳步推进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继续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探索建立农村社会工作者队伍。整合乡村服务力量,加强乡镇‚三农‛服务中心、村级综合服务场所等公共服务基础平台建设,探索建立新型农村社区管理体制,提高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能力。健全村民自治制度,保障农民参与政治事务、公共管理和公益事业的合法权益。

专栏3: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相关概念

1.农业‚五新‛:新品种、新技术、新肥料、新农药、新机具。2.四大优势产业:园艺、林竹、畜牧、水产。

3.十大特色农产品:茶叶、花卉、蔬菜、水果、食用菌、笋竹、烤烟、中药材、畜禽、水产品。

4.农村‚家园清洁行动‛:以农村垃圾污染治理为主要内容,同时积极开展农村污水治理工作,逐步实现管网通、沟渠通、道路通和集中收集垃圾、集中汇集污水、集中无害化处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5.‚创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行动:以增加农民收入和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以加快非规划林地造林、创建园林式乡村为抓手,以绿化促美化、促文明、促致富,推进全省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6.生态家园富民工程:以沼气建设为核心,以农户庭院为依托,综合利用可再生能源技术、农村节能技术、生态农业技术,实施‚改厕、改圈、改厨、改院‛等配套工程,实现农户‚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态无害化‛。

7.农民增收‚八大工程‛:粮食生产‚一稳两高‛、经济作物提升、畜牧水产健康养殖、林竹产业挖潜、农村服务拓展、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民就业创业、扶贫开发到户。

8.农村‚六大员‛:确保每个建制村有农民技术员、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协管员、计划生育管理员、国土资源和规划建设环保协管员、乡村医生、文化协管员。

第三章 建设东部沿海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

建设东部沿海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是加快转变、跨越发展的有力支撑。围绕构建产业群,建设大项目、培育大企业、发展大产业、打造大基地、塑造大品牌,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高新技术产业化、新兴产业规模化,努力打造福建‚制造与创造‛的双重优势。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大力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第一节 发展壮大主导产业

继续推进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等主导产业做大做强,促进产业链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环节延伸,提高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发挥更大的带动效应。

一、电子信息

重点推进新型平板显示、计算机及外设、新一代网络及高端通讯

设备、软件与信息服务等产业发展壮大。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由加工组装为主向集研发、生产、服务、应用为一体转化。以福厦沿海国家信息产业基地建设为重点,做强厦门光电显示、福州显示器件、厦漳半导体照明、泉州微波通信等国家级产业园区,壮大马尾物联网、泉州光伏、漳州和莆田光电等一批新兴特色产业园区,培育平潭综合实验区信息产业园,形成海西计算机和通信、新型显示、半导体照明和光伏、物联网等千亿元级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业集群。

二、装备制造

重点推进船舶修造、汽车制造、工程机械、电工电器、环保设备、飞机维修等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发展壮大,大力发展轻纺、电线电缆、建材、冶金、石化等机电一体化产业装备和海洋工程装备、大功率风机、港口机械等,推动基础装备、基础工艺、基础零部件技术提升,增强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建设竞争力强的工程机械制造基地。加快建设省汽集团汽车工程研究院,开发新车型和新能源汽车,扎实推进福州汽车、厦门汽车、泉州轨道客车、漳州汽车汽配产业基地和龙岩、三明商用车基地等建设,加快建设竞争力强的汽车制造基地。建立现代造船模式,发展大型船舶、特种船舶、游艇和海洋工程装备等,加快建设船舶产业集中区,推进国家级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建设。推动兴化湾南岸、罗源湾南岸等装备制造业后备基地规划建设。

三、石油化工

坚持炼化一体化、园区化、集约化发展,引导炼油乙烯、重油裂解等龙头项目合理布局,推进项目前期工作和加快建设;进一步延伸发展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及其后加工、新型化工材料、新

型纺织原料等石化中下游产业,打造大石化产业链。做大做强湄洲湾和古雷石化产业基地,推进福建联合石化改扩建、中化(泉州)炼化、古雷炼化一体化、三都澳海西宁德工业区、福州江阴化工新材料专区等项目建设,力争到2015年形成年加工3000万吨以上炼油、200万吨以上乙烯生产能力,建设国内领先的大型石化基地。

第二节 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大力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与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海洋高新产业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突出抓好17个领域,主攻新型平板显示、新一代网络和高端通信设备、生物医药、半导体照明(LED)和太阳能光伏、节能环保技术及装备5个重点,加快物联网产业发展,培育形成新的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力争产值年均增长20%,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10%以上。

一、推动重点领域加快发展。推进产业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加快规模化和集聚化,统筹技术开发、标准制定、市场运用等环节,组织实施若干产业创新发展工程。重点发展新型平板显示、新一代网络和高端通信设备、物联网、生物工程、新医药、新型光电材料、功能稀土材料、新一代轻纺化工材料、半导体照明(LED)和太阳能光伏、动力与储能电池、新一代生物质能、节能环保技术及装备、智能化装备、专用装备、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水综合利用等领域,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突破性发展。

二、打造新兴产业集聚基地。以引进大项目、培育大基地为导向,发挥福州、厦门、泉州国家级和一批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以及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的载体作用,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布局,吸引

资金、技术、人才等向优势企业、产业园区和基地集中。突出区域特色,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性相对集聚平台。发挥骨干企业辐射和带动作用,加强专业化配套协调,引导中小企业集聚,实现企业规模化发展。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创业环境好、特色突出、集聚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和集群。

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产业投资基金,支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促进新兴科技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度融合。扩大政府新兴产业创业投资资金规模,引导和带动社会资金投向创业早中期阶段的创新型企业。全面落实自主创新税收激励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建立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特点的信贷管理和贷款评审制度。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或发行债券融资,积极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构建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

专栏4: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及17个领域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1.新型平板显示产业:薄膜场效应晶体显示(TFT-LCD)、新型显示器制造及配套的背光模组、触控屏、导电玻璃等,有机发光柔性显示(OLED)、电子书(E-paper)、背光源(FED)、三维图形(3D)等新一代显示器产业。

2.新一代网络和高端通信设备产业:微波通信、移动通信系统、关键配套件、移动通信基站、直放站设备等;应用软件及集成电路设计;核心网设备、接入设备、终端设备、测试仪器、面向三网融合应

用的终端产品等。

3.物联网产业:电子标签、传感器、智能识读机、智能卡、核心芯片等;视频监控终端、智能控制系统等安防监控产业。

生物与新医药产业

4.生物工程产业:酶工程、发酵工程等技术研究及产品开发,工业催化、生物改性、生物转化等酶产品;高端生物保健食品、药品、生物基础材料、粮食作物、畜禽生物育种等。

5.新医药产业:活性蛋白、人源化治疗抗体、药用聚乙二醇(PEG)重组等;预防、诊断重大传染病的新型疫苗、诊断试剂和器械;心脑血管、抗肿瘤、抗乙肝病毒、抗艾滋病等药物;治疗肿瘤、免疫功能性疾病、病毒性疾病和老年性疾病的中成药。

新材料产业

6.新型光电材料:微电子、光电子、半导体照明、平板显示、柔性显示等材料及器件;晶体、有机导电、发光和光伏、光刻胶和高纯化学试剂等精细加工材料;封装材料、光纤材料、电子陶瓷材料、微电子互连材料、集成电路板材等。

7.功能稀土材料:稀土冶炼分离技术及稀土金属、合金;稀土磁性材料及稀土电机、稀土贮氢材料及应用产品、稀土荧光粉及照明器件、稀土功能助剂、稀土转换膜、超大磁致伸缩材料、稀土硫化物涂料及颜料等。

8.新一代轻纺化工材料:新型工程塑料、工程纤维、无纺布等;电子电工、汽车与机械、造纸与包装等各类特种用途的化工新材料;陶瓷纤维材料、氧化铝纤维、竹纤维、新型差别化纤维或功能化纤维

等。

新能源产业

9.LED和太阳能光伏产业:LED上游衬底材料、外延、芯片及大功率、模块化封装工艺研发;照明、背光源、屏幕显示产品等;太阳能级多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及发电系统。

10.动力与储能电池产业:动力聚合物锂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等;风能、太阳能储能电池。

11.新一代生物质能:生物质气化和液化系统设备、生物质液体燃料原料。

节能环保产业

12.节能环保技术及装备:高效节能型电机、变压器、锅炉及电站锅炉、烧结机脱硫技术与装备、紫外C消毒、废水膜治理回用等;高效节能照明产品、节能电器;工业固体废弃物回收利用、生活垃圾及污泥资源化处理、噪声与振动治理技术设备等。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13.智能化装备:高档数控机床,钢铁、石化、建材、轻纺、食品、包装等行业智能化控制系统和装备以及大型工程施工设备等。

14.专用装备:超高压输变电设备,燃料电池、混合动力、太阳能等新能源汽车,民用航空维修,遥感及导航系统终端等。

海洋高新产业

15.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海洋糖工程、蛋白工程、海洋生物毒素和海洋微生物高特异活性物等。

16.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上储油设施及海上钻井与海洋重型装

备制造。

17.海水综合利用:海水淡化利用设施、海水化学元素的提取及深度利用等。

第三节 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广泛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加快技术装备更新、工艺优化和新产品开发,推进企业重组和淘汰落后产能,增强品牌创建能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一、轻工。支持食品、制鞋、工艺美术、塑料等产业调整和振兴,加快发展绿色照明、包装等产业,鼓励沿海传统轻工产业向山区有序转移,支持优势品牌企业通过技术改造或并购重组做大做强,着力培育区域特色明显、竞争力强的轻工业产业集群。

二、纺织。突出品牌服装带动面料发展,加快化纤纺丝、织造、印染等关键环节技术改造升级,发展高档服装面料;应用高性能新型纤维以及纺粘、水刺、针刺及复合非织造等新型技术,拓展产业用纺织品新领域;加快建成集研发、设计、制造和服务等为一体的我国纺织服装中心。推进湄洲湾大型粘胶纤维项目建设。加快晋江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建设,做大做强泉州、长乐等纺织产业集群,培育发展南平、三明、长汀等纺织产业集群。

三、冶金。科学开发省内金属矿资源,积极利用国内外矿产资源,推动龙头企业加快发展;争取建设沿海千万吨级钢铁基地;加快推进罗源湾、漳州等不锈钢项目,建设500万吨以上大型不锈钢生产基地;发展南平等铝制品生产加工;推进上杭铜业循环经济园和长汀稀土产业园建设,发展铜和稀土精深加工。

四、建材。重点发展新型节能节材的墙体材料、建筑陶瓷和节能节水高档卫生洁具、特种玻璃及深加工产品等,建设漳州光伏玻璃及新材料产业基地。提升泉州等石材、建筑陶瓷、水暖卫浴基地发展水平。加快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进一步优化发展新型干法水泥,重点扶持大型水泥生产企业协同处臵城市生活垃圾、污泥生产线和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示范线的建设。

五、建筑。优化建筑业产业结构,扶持企业做大做强,引导企业调增资质、晋升等级,拓宽业务领域和范围,提升企业竞争力。鼓励企业拓展省外、境外市场。完善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实施施工安全文明标准化和质量安全动态监管,提升工程质量安全整体水平。

六、林产。重点提升木竹加工、林产化工、制浆造纸、家具制造等发展水平,整合闽西北、闽东南林产业,形成若干林产业集群。推进林浆纸和林板一体化,加快建设临港大型浆纸项目,加快莆田木材加工区建设,形成全国重要的木材加工、贸易中心和进出口基地。

第四节 扶持发展大企业大集群

以产业链条为纽带,以产业园区为载体,培育一批专业特色鲜明、品牌形象突出、服务平台完备、劳动力素质高的现代产业集群,打造50家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企业,建成10个以上产值超千亿元产业集群或基地。

一、培育大公司大集团。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发展总部经济,以福建为总部跨区域发展,支持优势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鼓励支持企业加大投入,盘活存量资产,通过参与国内外大企业

合作、嫁接央企、改制上市或发行债券等方式实现快速扩张。支持企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先进装备技术加强改造、创新管理,推广集成制造、敏捷制造、柔性制造、精密制造等先进制造方式。鼓励制造业向现代服务业延伸,引导有条件的企业从提供设备向提供设计、承接项目、实施工程、项目控制、设施维护和管理运营等一体化服务转变,支持大型装备企业开展总集成总承包服务。鼓励企业加强工业产品设计和创新设计,大力发展自主品牌,塑造区域品牌,培育国际名牌,力争到2015年中国驰名商标200件以上。

二、壮大重点产业集群(基地)。加快推进传统产业集群转型升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提高协作配套能力、原材料产业集群延伸产业链、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扩大发展规模。加快新增长区域和园区产业集聚,推进重大产业项目带动配套、发展产业集群,加快建设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高标准推进重点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动企业加速向专业园区集聚、沿海劳动密集型企业向山区转移。

专栏5:重点产业集群(基地)

超千亿元产值产业集群(基地):

1、福州光电显示产业集群;

2、厦门光电产业集群;

3、厦门计算机及通信产业集群;

4、湄洲湾石化产业基地;

5、漳州古雷石化产业基地;

6、福州金属及深加工产业基地;

7、漳州金属及深加工产业基地;

8、泉州纺织服装产业集群;

9、长乐纺织化纤产业集群;

10、泉州体育用品产业集群。

500-1000亿元产值产业集群(基地):

1、漳州光伏玻璃及新材料产业基地;

2、福州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

3、厦门汽车及工程机

械产业集群;

4、龙岩工程机械及专用设备产业基地;

5、泉州机械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6、三明机械装备产业集群;

7、闽东电机电器产业集群;

8、福州江阴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

9、三明金属及深加工产业集群;

10、龙岩铜和稀土深加工产业基地;

11、莆田纺织鞋服产业集群;

12、漳州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

13、泉州休闲食品产业集群;

14、泉州建陶及水暖器材产业集群;

15、莆田木材加工及浆纸产业集群;

16、南平林产加工及浆纸产业集群。

第四章 全面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

全面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是加快转变、跨越发展的战略重点。加快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向研发创新和物流销售两端延伸,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协调发展,不断拓展新领域,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把旅游和现代物流业培育成为带动国民经济发展新的主导产业。力争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14%以上,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2%,服务业就业比重达40%以上。

第一节 建设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

优化旅游发展环境,延伸旅游产业链,加强旅游、文化、科技融合,构建大旅游格局,努力建设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和富有特色的自然文化旅游中心。到2015年,全省国内外旅游人数累计突破2亿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2600亿元,均比2010年翻一番。

一、塑造海峡旅游品牌。突出‚海峡旅游‛主题,整合、保护、开发滨海、生态、文化、红色四大优势旅游资源,形成连线成片、特色鲜明、服务优质的大旅游格局。树立培育大项目、塑造大品牌、形

成大产业的观念,加快建设四个十大精品旅游项目,积极发展乡村旅游、温泉旅游、森林旅游、体育休闲旅游和海上旅游,精心培育旅游新业态,加快形成以厦门、福州、武夷山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发展的旅游经济区域。优化提升武夷山、厦门鼓浪屿、泰宁丹霞、妈祖信俗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国内知名品牌,完善丰富福建土楼、古田会址、漳州滨海火山、宁德世界地质公园、连城冠豸山等日趋成熟的品牌,培育壮大福州三坊七巷和温泉古都、泉州和漳州海丝文化、平潭海坛景区、东山生态旅游岛等新兴发展的品牌。

二、提升旅游设施开发水平。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打造一批精品旅游项目,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全面推进A级景区创建提升,建设一批国家5A级、4A级旅游景区,打造一批中国最佳城市旅游和中国最佳乡村旅游目的地。加强旅游集散中心建设和管理,加大景区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到2015年,实现重点旅游景区通高速公路,全省所有国家级、省级风景名胜区及A级景区形成比较完善的旅游交通、旅游标识和游客服务体系。

三、大力拓展旅游市场。积极发展入境旅游,规范发展出境旅游,努力拓展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国内市场和台港澳及日韩、东南亚等境外市场,精心策划特色旅游产品和精品线路。培育和壮大一批旅行社、旅游饭店等大中型骨干旅游企业,完善营销服务。大力开发特色旅游商品。推进旅游信息化工程,提升旅游数字化水平,发展智能旅游。强化旅游宣传,借助电视、网络、平面等媒体平台和各类旅游节庆活动,全面提升海峡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积极推动香港(澳门)—台湾—厦门邮轮航线开通,实现两岸‚一程多站‛旅游,全力

打造海峡旅游共同市场。

专栏6:四个十大精品旅游项目

1.十大生态旅游精品:武夷山、泰宁、冠豸山、宁德世界地质公园、永安桃源洞、福州鼓山、厦门园博苑、漳州花博园、仙游九鲤湖(九龙谷)、德化石牛山。

2.十大滨海旅游精品:鼓浪屿风景旅游、平潭岛国际旅游、湄洲岛国家旅游度假区、惠安崇武滨海旅游、东山生态旅游岛、漳州滨海火山地质公园、嵛山海岛生态旅游、英雄三岛(大嶝、小嶝和角屿)旅游、三都澳海上渔城旅游、环马祖澳旅游。

3.十大文化旅游精品:武夷山‚双世遗‛、福建土楼、泉州清源山(海上丝绸之路)、湄洲妈祖、宁化世界客家始祖文化园、三坊七巷文化历史街区、马尾船政文化、福州昙石山遗址、南安郑成功史迹文化旅游、福建茶文化。

4.十大红色旅游精品:上杭古田会议旧址、省革命历史纪念馆、龙岩红色旅游系列景区、三明红色旅游系列景区、漳州红色旅游系列景区、闽北红色旅游系列景区、闽东红色旅游系列景区、中共闽粤边区特委旧址、闽浙赣游击纵队闽中支队司令部旧址、长汀红色‚小上海‛。

第二节 大力培育现代物流业

依托综合运输枢纽,运用先进运输组织方式,培育物流龙头企业,建设连接两岸的现代物流中心,力争物流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左右,占服务业比重达到20%以上。

一、着力抓好现代物流载体建设。依托中心城市、产业集聚区、48 货物集散地、综合运输枢纽和港口资源,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厦门、福州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和其他设区市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石化等产业聚集区和纺织、煤炭、钢铁、重要矿产品、建材、粮食、水产等专业化及规模经营优势突出的地区,建设一批现代化专业物流中心、大型专业批发市场、配送中心,推进和完善‚物流节点-物流园区-物流配送中心‛三级物流运作设施网络,大力发展甩挂运输、集装箱、多式联运等先进运输组织方式。

二、大力引进和培育现代物流企业。充分发挥跨国公司、央属物流企业品牌和网络优势,加强与国际知名物流企业和央属物流企业的合作。引导物流企业采取参股、控股、兼并、联合、合资、合作等形式,与省内外物流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规模大的物流企业集团,提高市场集中度和占有率。积极发展冷链物流。引导传统运输、仓储企业向第三方物流企业转型,大力推动制造业与现代物流业联动发展,在重点地区、重要产业集群和重要工农业产品生产基地,扶持一批第三方物流示范企业。

三、加快推进物流信息化、标准化建设。加快建设全省性、区域性和行业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推动建立物流信息采集、处理和服务的交换共享机制和物流信息数据中心。加快物联网技术在物流业的推广和运用,逐步实现物品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鼓励物流企业参与国家、行业和地方物流标准的制定与实施工作,积极开展现代物流业标准化试点,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物流业标准化试点项目,推动物流企业在关键环节实行标准化管理和运作。

第三节 打造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

推进闽台金融合作先行先试,打造集聚辐射能力强的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力争到2015年金融业达全国中上水平,增加值2000亿元以上,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比2010年提高2个百分点。

一、推动各类金融机构健康发展。支持现有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合理增加分支机构与营业网点,扩大地域覆盖面;大力吸引省外、境外各类金融机构来闽设点展业,升格分支机构;加快推动具备条件的农村信用社改组成农村商业银行或合作银行,扶持发展农村小额信贷,加快培育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组织,稳步推进小额贷款公司试点;争取设立若干个注册地在我省的保险、证券等新的金融机构或地区总部。大力发展股权投资基金、金融控股公司、资产管理公司、金融租赁公司、财务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支持兴业银行向金融控股集团发展。鼓励创办并规范发展法律、审计、融资担保、资产评估、信用评级等各类金融中介机构,发展典当、证券投资咨询、保险经纪代理、专业理财服务。规范与促进民间金融发展。加强金融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金融现代化电子支付系统。

【问安镇“十二五”人口发展总体思路、工作目标及措施】推荐阅读:

2022年上半年泰安镇综治及平安建设工作汇报08-13

永安镇妇幼卫生工作培训总结09-11

争创平安镇方案12-12

镇创建“平安镇”活动经验交流材料09-25

上一篇:办学模式创新下一篇:人教版小学语文必背古诗词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