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设置课堂教学提问地理教学反思

2024-10-16

如何设置课堂教学提问地理教学反思(共19篇)(共19篇)

1.如何设置课堂教学提问地理教学反思 篇一

“老师问,学生答”的传统教学观念根深蒂固。我们的老师在备课时已把问题想得很细,一个一个在教案上列得清清楚楚,教学又以教案为准,不敢越雷池半步,谁去发现问题已由教师包办了。对于学生来说也已经习惯了“老师问,我回答”的模式。

其次,“老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已在实践操作中驾轻就熟,甚至很多教师玩得炉火纯青,学生的思维已被训练得出了定势:问题不是都装在老师的头脑里吗?老师自然要向我们讲明白的,毋须再费心思。或许学生还认为一堂课中老师不提问是件奇怪的事,没有探究意识也就养不成探究习惯,时间长了,学生自然缺失了问题意识。

第三,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都是在一种预设的、固定的、程式化的轨道上运行,老师亦步亦趋,毫无生发开来的胆量,如果学生冒然提出一个问题,有些老师生怕节外生枝,打乱自己的步骤,耽误了时间开明一点老师用“你这个问题提得真好”来夸奖一下,其实不作任何解释。有的老师却满心厌烦,说学生问题奇,与教学无关,并告之“以后不要再胡扯”,弄得学生胆战心惊,以后谁还敢再“胡扯”。

爱因斯坦说:“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更要”。所以,在课改的新形势下,我们应该重新审视“课堂提问”这个教学环节,让我们的学生从被动回答变主动提问,从没有问题变成有问题。我们可以作这样的假设:一堂课中由教师一个人提问比全班学生都参与提问的教学效果,哪者更佳呢?

2.如何设置课堂教学提问地理教学反思 篇二

一、抓住兴趣点提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刚上课时的引导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佳时机。新课伊始,教师通过有目的、有方向的设置问题,提出引人入胜、耐人寻味的问题,引起学生头脑中的认知冲突,留下悬念,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的探究动机,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寻找知识来解决问题。

二、抓住疑难点提问。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提出问题不仅是解决问题的起点,而且这一环节贯穿于科学探究的始终。开放思维是科学创造的阳光雨露,学生的质疑能力一旦被激发出来,必将产生探究知识的无穷力量。课文中的疑点、难点,很容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难而退,抓住疑难点提问,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扫除障碍,化难为易,掌握知识。七年级课本中,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部分,学生容易越学越糊涂,我在教学中抓住以下问题:大豆、小麦等农作物经过播种、萌发、生长、开花、结果,能为我们提供淀粉、蛋白质、脂肪等,而土壤中却没有上述物质,谁能解释一下吗?话音刚落,大家开始议论纷纷,有的看书,有的争论,有的看着窗外,似乎能从土壤中发现什么……此时,我及时鼓励学生对同一问题发表不同的看法和观点,给他们一个宽松的思维空间,引导他们从光合作用的发现、场所、条件、原料、产物逐步分析,最后让大家恍然大悟。

三、要贴近生活,让学生领悟到生活处处皆学问。

新课程特别倡导用具体的、有趣味的、富有挑战性的素材引导学生投入到生物学习活动中。因此,生物课堂教学从创设问题情景到训练题所用素材应尽可能选择生活中学生熟知的实例,且是具有趣味的,富有挑战性的,只有这样,才能使生物课堂教学不再空洞、枯燥,拉近生物与学生生活的距离,让学生亲身感受到生物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来源于生产实践。比如,在学习《细胞的吸水与失水》时,我首先从学生熟知的例子人手,从学生日常生活经验出发,问:“用糖拌番茄或盐拌黄瓜和白菜会发生什么现象?”“这说明了什么?”“细胞内的水分可以出来。”“外面的水能不能进细胞里面呢?”“可以”。“举个例。”“买回家的白菜蔫了,把它放在清水里,它又会变得硬硬的。”师生间的一问一答,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习兴趣倍增。接着对比例中溶液的不同,归纳出细胞吸水的原理,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解释:一次施肥过多为什么会造成烧苗现象?

四、故事启发激兴趣。

简短有趣的故事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学习生物的遗传时,我讲了一个《是弟弟还是儿子》的故事:有一个人,妻子为他生了一个大胖小子,他满心欢喜,非常疼爱。有一天,见周围的人指指点点,隐隐约约听人说他儿子长得像他父亲,他还不在意,回家后对着儿子想到人们的议论,越看越觉得像,从此心里就有了一个解不开的结,沉重的思想负担使他痛不欲生,他求助于医生,妻子所生之子是弟弟还是儿子,如果是他儿子,为什么会像他父亲呢?同学们听了兴趣盎然,很快给这位求助者提供了答案:遗传。

五、图示启发显直观。

图象是一种形象化的语言,巧用直观图示,可形象生动地显现丰富的生物学信息,且能启迪学生灵感,激发学生思维和创造力。学生通过图,很快总结出问题的答案。

六、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教学法一旦触及到学生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中学生的头脑中已经有了一些对生活的认识,当教师提出与他们生活经历相同或相反的现象、相似或相悖的知识背景,引入不平常的现象、奇异的事物及引起矛盾的说法等问题时,他们就会调动自己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开启自己的思维,产生个人独有的观点、主张和强烈的问题意识。例如,在进行《多细胞生物体的组成》一节的教学时,可创设如下问题:用一剥开的橘子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讨论,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探索状态,从而顺利得出结论。此时,教师可不失时机地把问题情景的难度提高:一瓣橘子是器官吗?与学生共同分析找出原因。在共同的探索和求知过程中,课堂气氛热烈,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使重点、难点在愉快的气氛中比较容易地被学生掌握了。

3.如何设置课堂教学提问地理教学反思 篇三

关键词:小学语文;提问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6-0085-02

引言

朱熹曾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探究知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有效的提问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获得知识智慧,并且还能养成善于思考的好习惯。提问的技巧、与问题的质量,对于构建一节高效的语文课堂来说具有重要意义。有价值的问题能启发学生的深刻思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而且还利于引导学生提出新的问题,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促进阅读水平的提升。

一、采用提问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效提问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提问要有目的。一个好的问题绝不是漫无目的、信口开河的,应该是目的明确,与课文学习密切相关的有意义的问题。而且有效的提问还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有效的提问也能有效避免教师一直讲学生一直处在听的这一教学模式中,而且还可以配合情景教学,增强提问的趣味性。例如,在探究《坐井观天》一文中,在上课之前可以先提问让学生谈一谈坐井观天是什么意思,再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坐井观天的后续或者读后感的文章,让他们自己去想应该如何去写,从什么角度去写等,通过这些问题的设立让学生明确这篇文章的学习目标与重难点,而且还有助于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实现由“让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短片等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提问要抓住矛盾,适时追问

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为此,教师就要深入钻研教材,找好突破口,有意地多为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让学生在心理上形成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思维也进行了有效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例如,在教学《月光曲》一文时,在充分细读文章后,学生也会感悟这位盲姑娘酷爱音乐,想实现亲耳听一听贝多芬的钢琴曲的愿望,但是入场券太贵了。哥哥为无法实现妹妹的愿望感到伤心、难受。学生通过阅读也能感受到哥哥的那份无奈之情。教师就可以抓住妹妹话中的矛盾点,及时追问,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去体会妹妹的善良、善解人意的美好品质、以及兄妹之间的情深。(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师:这位盲姑娘那么热爱音乐,而且还是自己梦寐以求的愿望,但是却说是随便说说,这句话是随便说说的吗?

生:不是……

师:那到底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妹妹不想让哥哥伤心,她十分体贴自己的哥哥。

生:因为哥哥整日为一个双眼失明的妹妹忙于生计,已经够劳累了,因此,妹妹也不想再为满足自己的愿望让哥哥难过了。

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盲姑娘呢?

生:是一个善良、体贴、善解人意的盲姑娘。

师:妹妹的体贴和安慰以及哥哥对妹妹的伤心与内疚。都能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这是一对手足情深的兄妹啊!

经过这一番提问,学生对本文的兴趣也会大增,而且都急切地开始阅读起课文,去找寻答案。所以说,抓住契机,富于技巧的提问,则会让学生学的更主动、积极。

三、问变直为曲,引人入胜

在课堂提问时,要切忌直来直去,启發性不强。如果教师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能有效激发学生主动思考。例如,在探究老舍先生的《猫》这篇文章时,文中提到猫有时候很懒,但是学生对猫的这种“懒”的习性很难真正理解。教师就可以换个角度去问:“猫是不是很懒?但是,如果是的话,老舍先生为什么又说它很勤快呢?勤指的又是什么呢?”到这里,学生则会很仔细地去读课文,也就会很容易地知道了“懒”与“勤”主要指的是猫白天睡觉,晚上活动的自然生活习性。这种要拐个弯才能找到答案的问法,既能激发出学生的思维浪花,有时候还能够起到“投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提问的过程中,教师要因势利导,赋予技巧性的提问,这样则能有效锻炼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且还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四、拓展提问,延伸阅读

新课程改革倡导课外阅读。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就不要再抱着教材不放,只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上的文章去获取信息,要主动引导学生开展丰富的课外阅读活动,要把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为学生探究新知识提供更加宽广的阅读平台,组织学生多读多思,这样更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实际需要,提出一些开放性、拓展性的问题,将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向更加宽广的课外中去,比如阅读同类题材不同体裁的文章,或者是同一作者不同题材的文章,让学生在阅读中去思考,在阅读中去比较,这样更利于学生掌握不同作者的不同写作风格,有利于学生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既能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而且还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写作水平的提升。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提问教学时,教师需要注意自己提问的方式,使提出来的问题既能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又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利于学生参与到课堂实践活动当中。在提问教学中,教师也要不断反思教学过程,不断通过学习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使学生在教师具有艺术特色的提问教学中体会语文学科的魅力,体会语文知识的美。

参考文献:

[1]杨清.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初探[J].聚焦长三角,2011(10).

[2]郭海燕.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现状调查及其策略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3]乔红艳.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几点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4(02).

[4]李锁根.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提问能力[J].科学大众,2012(11):13-14.

[5]王光龙.语文学习方式的选择和运用[J].中学语文.2008(16).

4.课堂提问的教学反思 篇四

克服满堂问,就需要注意课堂提问的实效性。所谓的实效性,就是要求问题要有一定深度,让生有思考的空间。同时,问题需要在学习过程中,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当然,这也对教师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需要我们在备课时,真正能走进教材,从而再走出教材,有方向的引导学生,提高提问的实效性。

在听过的一节余应潮老先生所教授的说明文《说“屏”》一课中,他的教学主要环节相当的简单,第一步:让学生自由选词积累,教师给出建议掌握的词。第二步:教师提出本课所设计的核心问题“假如没有这一段。。。”,让生就此话题展开讨论,看似平常的问题,却把说明文的四要素和文章的内容及其作用,完全融入其中,教学的重点和突破点显而易见。第三步:余老师还与学生共同研读了课文的第一段,以此真正向学生授之以渔。最后,简单的收束了全文。余老师的课,过程看起来很简单,所提问题却少而精练,真正做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这样的阅读指导课,相信是新课改后学生和老师都希望看到的。

5.《设置幻灯片背景》教学反思 篇五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性学科,除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外,更 多的是培养学生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让学生在掌握必备操作技能之余还要重视培养其应用和创造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使每一项教学活动都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设置幻灯片背景》这节课我设计了这样四个环节进行教学:即“创设情境,激情导入”——“自主学习,探究新知”——“巩固新知,展示自我”——“评价小结”。这个设计从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出发,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展现了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在教学中的应用,使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课堂中得以充分应用,整个教学过程真实、扎实、朴实,各环节的学习力求让学生都能亲历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过程,使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都有所感悟、有所收获,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教师定位准确

整节课中,教师不是在做一个说教者,没有刻意地去进行知识的讲授,而是借用书本和学生的探索来进行知识的传授。可以说,老师在本节课中不是一个导演,而是剧中的一个组织者,这样就很好地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

2、教学过程清晰

本节课的内容难度不大,教师在教学结构的设计中主要以学生的兴趣为主,层次清晰。先用展示比较引入主题,然后进行具体的操作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其中的变化,并安排学生自主实践,最后由学生进行交流评价。主要内容层层递进,将不复杂的内容教出了新意,使课堂呈现出轻松活泼的局面。

3、营造情境,激发兴趣

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情境营造不仅在于提高内容的趣味性、增强气氛,更在于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应提倡不断地探究。教师在一开始就通过生动的语言讲授把学生带进希望学习的情景中,在教学中又通过设置各种问题和练习,不断为学生营造学习的环境,诱导学生追踪事件的各个环节,调动学习兴趣。

4、自练自悟、自主学习

《新课标》表现出了对创新能力的极大关注,要求我们在教会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都会导学怎样学习,要从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向建构主义的现代化教学转变。怎样在信息技术课中让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是目前面临的一个重要课程,我们要学会利用好我们的课本,让孩子真正学会看书。在课堂上,我们清楚地看到,学生们不仅会看书,而且看得很认真,并能按照步骤完成操作任务,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5、积极主动,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有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课堂中,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尽可能为学生创造交流学习的条件。在处理书中做一做时,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并由学生汇报学习结果,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而且增强了学有所用的意识和团结互助的精神。

6.如何设置课堂教学提问地理教学反思 篇六

经过对《Word文本框边框底纹的设置》一课的设计与实施,我对教学进行了深入的反思。本课需要在授课过程中有清晰的思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才能让学生熟练掌握操作方法。结合授课的实际情况,我发现了如下的一些问题:

一、填充效果中的图片选项学生操作情况不好

在讲授设置填充效果内容时,学生大多数只尝试了渐变、纹理、图案三种效果,而对图片效果的设置没有深入研究。在我对个别学生进行提醒之后,有学生设置了图片效果,并进行了演示讲解,但是在操作过程中几乎所有学生运用的都是电脑中的示例图片而没有运用我给他们准备的图片素材。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我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将这一内容讲透,再学生示范讲解之后,教师如果能给学生做一次示范操作,提醒学生电脑中还有很多漂亮的图片,学生一定会对图片填充效果的操作掌握的更牢固。

二、没有及时挖掘学生的闪光点。

个别学生在进行操作的时候,用了三维立体效果,使文本框的美化效果增色很多,我也对这些同学的作品进行了展示,但是评价不到位,没有将立体效果和文本框的美化很好的结合起来,所以就不会被学生更好的吸收理解。这一问题我觉得可以通过加强教师的评价语言来解决,在学生评价时已经有学生提出了三维效果,教师应及时强调,三维效果好不好?好在哪里?引导学生深入观察。

三、分层次练习设计的梯度不大。

在最后综合练习的环节我设计了三个梯度的练习,但是基础练习和综合练习的难度差别不大,所以导致了班级大多数学生都选择了综合练习,而只有少数学生选择基础练习,分层效果不明显。

四、评价环节思路不清晰

作品展示综合评价的环节,我采用了学生自评、互评、师评的顺序,并分发了评价表,但是评价表在这节课中作用不大,学生互评和师评也没有起到很好的评价作用。

7.如何设置课堂教学提问地理教学反思 篇七

关键词:提问,教师,学生,主体,主动权,自主学习,独立创新

提问, 作为一种实践“互动、交流、合作、对话”教学理念的常规有效途径, 教师于课堂教学活动中无人不用、无时不用。由于工作需要, 笔者在调研时走进课堂, 听过好多语文教师在新课程、新理念、新课标指导下的公开课、示范课, 发现大多数教师一改过去的“满堂灌”。大胆尝试在上课伊始、开门见山地提一连串问题, 作为给学生的厚重“见面礼”, 整个课堂教学进程中也时时“打问号”, 处处“挖陷阱”。长此以往, 师生都以为教学中教师提问是司空见惯不足怪的。“从来如此理应如此”的最佳教学法, 易使学生陷入一种“问题疲软”、“问题烦恼”状态, 对一切问题“浅思考”、不思考, 直至无动于衷, 麻木不仁, 呆若木鸡。

从课堂教学的提问角度讲, 教学的过程本应是学生作为主体主动向老师提出问题让老师给以点拨、寻求帮助解决的互动交流过程, 因为只有学生自己知道自己最需要什么。我这么说, 也许有人会问:“学生会提问吗?”对, 这就是问题的实质所在, 这里的“会”有两种情况, 一是指学生向老师提问的可能性;二是指学生提问的能力。相信大多数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 学生既不问老师, 也无能力问老师, 特别是高中生。这就引起我们的深思:学生为什么不向老师提问, 不会提问、不敢提问、不善提问?为什么这已成为现代学生的通病?我们的教学, 为什么只教“学答”而不教“学问”?为什么老师既不引发学生“问”的兴趣, 反而先声夺人, 先发制人, 给学生以“下马威”, 用被动的“答”来挫伤学生疑问的嫩苗?———这是否有点“嫩草地上驰马”的味道?难道还为了保持师道尊严的权威性吗?这又是不是有毛泽东曾批评的“装腔作势, 借以吓人”之嫌呢?教师以威严的口气, 严肃的表情, 抛出无数个沉甸甸的“包袱”, 或者干冷馒头让学生去解死扣, 去啃咬, 果真是将学生放到了主体地位, 果真是满足、提供他们的发展所需?经过“权威”的反复考验、千锤百炼———甚而常常是严厉的“审讯”,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果真就被激发调度起来了?这种教学, 诚如钱梦龙先生所指出的“总是以教师为中心进行的, 学生只是被动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表面看似乎思维很活跃, 其实学生学得并不主动。如果问题的质量不高, 又很琐碎, 那就出现了古人所说的‘导而弗牵’的‘牵’的现象:学生的思维在频繁的问问答答中被一个又一个琐碎的问题牵着走, 完全处于被动状态。” (《语文课要实实在在教会学生阅读》, 2005年第7期《中学语文教学》) 在整个教学活动的开展中, 教师自觉不自觉有意无意的充当了主宰, 师生地位不平等, 问题及其结论不是教师预定就是“教师教学用书”预定的, 当然也往往是“钦定”唯一的。实际上, 语文课堂教学中“一以贯之”的应该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育人功能”, “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构建开放、有序的课程”。

心理学研究表明, 问题可以激活思维, 特别是自主问题更带有很强烈的兴趣成份, 更易于激发调动思维神经的兴奋点。所以, 课堂教学中教师最好“简政放权”, 逐渐“隐退”自己, 缩减预先设计的硬性提问, 尽量营造生成问题的宽松和谐氛围, 多诱导学生发问, 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行为”, 让其带着问题进课堂、出课堂, 敢问、会问、善问、勤问。而教师应会答、能答、善答, 并于学生提问之初悉心保护他们的“问”欲“问”胆“问”精神, 积极鼓励他们独立思考之后大胆质疑。循着“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路径”一步步追问教师, 此时的课堂就是“问堂”, 即是“学堂”———本质意义的课堂。这才能达到培养创新人格、创新能力的“立人”“发展人”的高度。

8.新课程美术教学中提问的反思 篇八

关键词 提问 针对性 趣味性 鼓励性

课堂提问是课堂互动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手段,也是有效教学的基本方式,新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与爱好”作为美术教学目的。在教育改革的今天,教师充当的课堂角色,应从以往的传授技能里走出来,课上应该更多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他们的思维和想象空间。以前,在美术课中教师干巴巴地说教是最主要的,学生听课往往垂头丧气,美术教学变成了一次次程序的重复。这样的教学,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而且只能使学生更加厌学。因此,我们应当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習兴趣,并使这种兴趣和主动意识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做到乐学,主动地学,学有所得,越学越爱学。课堂提问是要讲究课堂艺术,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考虑:

一、提问要有针对性,并层层深入

常见课堂提问多,问题肤浅:表面看似热闹,气氛活跃,学生的思索浮躁化,形成热闹有余,求索不足的现象。教师要根据教学的目的、重难点,有设计地安排有效提问。设计系列提问,要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并使学生来有细想机会,使思维向深度和广度开拓发展。因此,根据笔者在美术教学课中的实践,认为,教师在一节课之中的提问,宜设计7—8个系列提问。

教师所提问题有设计,要求目标明确,言简意赅。如果没有目的就失去了方向和思维原点,问题既不能引起思考和讨论。又不能引导课程内容,这样“问” 的价值也就丧失了,更谈不上“解惑”和探讨了。只有提的准,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定向性思维。如何把握住这个“度”呢?教师首先一定要找准教材的重难点,再精心设计出问题,使学生回答后对文章的重难点豁然开朗。如美术鉴赏第一单元第三课感悟式鉴赏《蛙声十里出三泉》重难点就是让学生投入自己的思考、通过联想去理解文人画的笔墨情趣。在课中我先投影出这幅作品,并且配以夏天青蛙鸣叫的田野音乐,随之我抛出第一个问题:大家主要从画面中看到了哪些东西?第二问:从你们看到的东西你们似乎联想到了一些什么?第三问:这样的表达方式让你感受到什么样的意境?

通过以上有针对性的三个问题,紧紧联系教学重点,让学生说一说,看一看,想一想,从而让学生通过观察、联想感受到一些东西,理解写意画家追求意境的概括、巧妙的表现手法。理解感悟式欣赏方式的关键所在。所以,良好的提问,把握重难点,抓住关键之处,进行针对性的提问。

二、提问要具有趣味性,讲究艺术性

兴趣是学好每个问题的触发点,好奇之心,人皆有之,而一个问题提出时呆板平淡,既不新颖又不奇特,就不可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反之,如果变换一下角度,使学生有新奇之感,他们就会开动脑筋,积极思维。比如美术鉴赏第三单元《追寻美术家的视线》一课中例举《手和球面镜》作品时,我就问 “如果我们找三位女人:一个非常漂亮、一个长得一般、一个非常难看,映在球面镜前面拍下照片,然后我拿到你们面前,让你辨认出拿一位才是真正的美女,谁有把握说对吗?学生听到这样的问题首先感觉就是非常有趣,而后引出艺术家的眼睛观察事物所具备的特有的观察方式,引出每一位艺术家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在提问的时候就是要求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来激发学生关注美术课堂的情趣,调动学生的思维、创新精神。在听课过程中,我发现有些美术教师的提问问缺乏艺术性,,仅仅重视了知识的传达,却忽视了学生情感的培养。

三、提问要有鼓励性,问题要由浅入深

学生是课堂创新的主体,离开了他们的积极参与,课堂就会失去生气,难以达到教学的目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也就成了空话。如果只有少数学生参与,教学也不能算是成功的。所以,必须调动广大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致。这就需要教师在准备问题时有深有浅,由浅入深。对许多学生提问,要多采用一些鼓励性的话语,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释放他们的思想。谁都知道,每个班级里都有一部分胆小的学生,在叫到他们的时候,他们就会显得非常紧张,更多的是不知道如何去回答,或者难以开口去表达自己的观点和 想法。面对这样的学生,在提问的时候教师首先要尊重他的任何答案,多采用一些鼓励性的话语,多一些提醒,让学生慢慢习惯回答,有了第一次、第二次、很多次,他们的主动性总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提高。对于一部分对问题本身美术兴趣的学生,对于他们的提问要浅,尽量让他们答得上来,由此树立自信,增加其参与的兴趣。而对能力强的学生提问要深一些,要让他们踮起脚尖才能企及。这样的问题能吸引优生,使他们感到刺激,从而激发求知的热情,积极动脑,认真思索,拓展思维,当然对于问题的答案,教师一定要多一些肯定为主,或者作一些必要的解释,因为毕竟课堂教学有更多学生的参与,才能活跃课堂教学,提高上课的效率。对单个的学生提问是如此,在整个一堂课的教学中提问也应如比,坚持由浅入深的提问原则。这样才能环环紧扣,步步深入,使学生不断受到激发,惊喜一个接着一个,在教师的推动下达到创造的高朝。

9.如何设置课堂教学提问地理教学反思 篇九

教材分析

本课是贵州科技出版社《信息技术》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制作多媒体报告中的第4课《设置动画效果》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掌握制作演示文稿的基本方法,本课内容是介绍幻灯片动画效果的设置(整张幻灯片动画设置和幻灯片当中各种对象的动画设置)。

学生分析

该课时的学习对象为六年级的学生,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学习信息技术,已经对信息技术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本学期的前三年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幻灯片的基本操作,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浓厚,积极性高,自学能力和探索能力也很强,都为该课时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但是由于学习的差异性,有的同学对知识的接收要慢一些,所以在课程的设计上老师应用“以优代困”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够了解PowerPoint演示文稿整张幻灯片和幻灯片当中各种对象的动画效果设置的方法;

(2)能够初步学会整张幻灯片动画效果的设置。(3)能够了解“自定义动画”的操作方法。

(二)过程和方法

1、知道整张幻灯片和幻灯片当中各种对象的动画效果设置的方法的操作过程;

2、知道PowerPoint演示文稿“自定义”动画效果的不同表现;

3、知道怎样合理应用动画效果;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培养学生正确操作、探索、比较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合理利用资源的能力 ;

3.鼓励学生与学生之间团结协作,大胆展示作品,自我表现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电脑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幻灯片切换和自定义设置动画的方法。

教学难点

“自定义”设置动画,学生合理使用动事效果和审美情趣的培养

教学方法

设置情境、任务驱动、小组协作、作品点评激励、总结(完成任务)。

学习方法

教师演示:结合课程特点,着重演示重难点,反复多演示几遍难点。

练习法:在问题中逐步了解学习内容,在交流中学会方法。协作法:小组协作,相互帮助,促进自我改进,学会合作。

教 具 网络教室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想看吗?那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小免子乖乖》(播放幻灯片)喜欢吗?这就是用我们上几节课学习的软件powerpoint来制作的,同学们想学吗?那就跟我一起来吧!

出示课题:第4课 设置动画效果

二、讲授新课

师:本节课我们有二个任务:动画命令有“预设动画”、“自定义动画”两个,下面我们先来学习“整张幻灯片”命令的使用。

首先我们先来“热热身”——对“整张幻灯片”动画效果的设置; 学习使用“整张幻灯片”命令

1、教师演示操作并讲解:

①使幻灯片处于浏览视图方式下,并选择“古诗两首演示文稿”;

②选择并单击“幻灯片放映→幻灯片切换”,系统弹出“幻灯片切换”对话框;

③单击“幻灯片切换“对话框上的切换效果选择栏,可以拉出一个下拉菜单,其中提供了30多种动画效果,可根据需要选择其中一种。选择了切换方式后,切换效果预览窗将演示所选的切换效果。

④在幻灯片切换时,如果觉得速度不适合可以点击下三角,有三种选项供你选择。需要加入声音效果,就在声音效果选择栏中选择一种;

⑤切换方式确定后,如果所有的幻灯片都使用相同中的切换方式,则单击“全部应用”按钮,如果只是在当前幻灯片上使用这种切换方式,就选择“应用”按钮;

2、学生操作练习,完成“热身”练习。

① 打开“古诗两首演示文稿”,对整张幻灯片设置动画效果(小组讨论什么效果最适合)。

②单击“幻灯片放映”按钮,观看动画效果。(教师巡视,答疑解困)

3、学生上台演示,表扬奖励。任务一:学习使用“预设动画”命令(1)、教师演示操作并讲解:

①打开“古诗两首演示文稿”,选定标题文字“古诗两首”。提示:“先选定再操作”的顺序,选定文本或图片对象(演示文稿里面的每一项内容),再进行动画设置。

②单击“幻灯片放映”菜单,将指针指向“预设动画”中的“空投” 命令并单击。

③单击“放映幻灯片”按钮,就可以看到标题的动画效果。(2)、学生操作练习,完成任务一。

① 打开“古诗两首演示文稿”,把标题“古诗两首”和图片设置成你喜欢或你认为合适的效果;

②单击“幻灯片放映”按钮,观看动画效果。(3)、学生上台演示,表扬鼓励。任务二:使用“自定义动画”命令

师:既然你们现在会做动画了,那老师请你们做一件事,用“预设动画”的方法,把第二张幻灯片的文字和图片加个相应的动画效果,你们能做到吗?

生:„„

师:老师相信你们一定做得到,加油!(学生操作,教师巡视,答疑解困)

教师演示打开“自定义动画”对话框,简单介绍,学生再次操作、探索。以同桌的二人为一小组,讨论完成任务二。

讨论:如何使第二张幻灯片的文字有动画效果,并有声音,小组间边操作边讨论。

汇报:请同学上台做小老师演示。

师:下面的同学也要注意看,看看我们的小老师有失误的地方没有?

生:„„

师:让图片先出来,文字后出来是不是更好一点呢?这也就是怎么来改变它们的顺序呢?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4、学生修改自己作品。

5、观看自己的作品

(1)、选择将要播放那一张幻灯片为当前幻灯片。

(2)、在幻灯片视图按钮中单击“幻灯片放映”按钮,将视图切换到幻灯片放映视图,播放即开始。

三、作品展示、评价

通过多媒体电子教室展示部分学生的作品。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知道设置动画效预设动画和自定义动画的方式来进行动画设置,同学们又增长了一项技能,以后还可能有老师请你们帮他们来制作幻灯片呢!希望你们继续探索做出更好的作品。

《设置动画效果》教学反思

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大都学生家中没有电脑,平时对电脑接触的也比较少,那么如何在一周短短的一节课中,让各个学生充分地有效地掌握本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我在教学中一直探索的方向。下面就结合我本节课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几点教学反思。

一、创设情境,情趣导入

抓住学生好奇心重,对新新鲜感兴趣的特点,是从引入新事物开始。让学习在玩中学习到新知识,利用其兴趣适当地引导学习。就比如在用引入《小免乖乖》动画,如果直截了当的说成是学习动画设置,学生的兴趣会大打折扣,学生往往会偷着做他感兴趣的事,所以首先要引吸他们的注意力,让学生认为这就是“玩”一个游戏,促使他们自觉得认真努力地按照老师的引导,完成教学目标。老师利用了这一手段,的确很受用,得到了比较好的效果。学生的兴趣也什么的高。

二、阶梯训练,师引自主,完成任务

这一环节是课堂重点部分,因此,我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完成教学目标。教师通过课程要求设计出问题,抛出一个个任务,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从而促使学生去自我探索、自主学习和团体协作、自我创新,达到掌握操作和使用的目的。同时使用优越有效的也是信息技术学科所特有的激励制度,为任务驱动法注入又一推动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作积极性;有坡度地教学,使得全体学生得到发展,提

高自身操作水平。

在设置的两个任务中,效果也不错,但在解决第一个任务时,有些冷场,课后我反复思考,主要是学生在理题问题的时候,出了问题,主要是教师在语言引导上还不到位,互相交流出了问题。到了第二个任务的时候学习反应情况相当的好,比较积极的进入了学习的状态,让教师感觉到十分轻松的在教学,和学习已经融为一体了。

本课是设置动画效果,但在教学时,有的用语和衔接还不太到位,比如在教学中应该与其它某一学科结合来讲解,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是一门融会贯通的学科,他可以是每一科的学习工具,可以让同学们更好的吸收知识,这是这节课需要改进的地方。信息课如果能和其它学科相接合,不仅有利于其它学科质量的提高,信息技术这门课的学习也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三、互相交流,归纳总结,达成目标

为了检验和促进每个学生达到预期的目标,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是必须的,也是有效的。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完成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建构。交流不仅有利于完成教学目标,而且在情感上也是有利益的,学生从小就应该培养团队协作能力,从而产生集体荣誉感,对他今后的成长奠定一个与人交往的基础。教师的归纳,主要是起到一个梳理的过程,这节课学到了什么,给学生有条理的学习思维,从而认识到自己的进步,完成教学目标。在本节课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促,还是做得比较到位,但在学习的条理性上还得加强。

10.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搞好课堂提问 篇十

如果课堂提问运用得好,能帮助学生学会新知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能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优化语文教学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激发学生的质疑意识,让学生敢问、多问。教师既要给出学生“自己说话”的自由和“说自己话”的权利,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脑袋去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用自己的嘴巴去表达,获得自我满足,还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善于捕捉学生星星点点的智慧火花,并适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使他们时时处处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创造的乐趣。要旁敲侧击,善于启发。在整体把握全篇的基础上,注重前后知识点的联系,巧设问题,吸引学生。有意识地把设问的过程当作开启学生思路的过程,激活他们思维的灵性。在学生思路梗塞时巧言启发,在对立或矛盾中诱其比较,站在新的角度,新的层面锻炼学生的思考力,使他们思维向纵深拓展,感受到思考的乐趣。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一个难的大问题,可以科学地分解为几个容易的小问题,步步诱导,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解决难题。设问要结合学生年龄、科研课题、能力实际,使他们回答问题时可望又可及,既不因为问题过难而使学生望而却步,甚至挫伤学生思考和回答题的积极性,也不因为问题过简单而使学生骄傲自满,思维惰性滋生,这样对于他们素质的提高毫无价值,有序地结合问题,有助于理解和正确利用知识,培养思维的逻辑性,又避免了语文教学杂乱零散的弊病。要适时设问,随机应变。设问的目的在于解决疑难,而不是把学生问倒,更不是作为花絮点缀课堂,创设“学生活动”的形式。是否适时发问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过早发问,造成气氛紧张,学生内心茫然,容易造成课堂冷场;过晚发问,学生勿需思考就能对答如流,使问题成为“瞎子戴眼镜,多余的圈圈”,毫无所值。此外,还要善于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问题的难度,切入的角度,提问的方式,以把握知识要点,训练重点和教学进程。

教师的提问在教学过程中的的主导作用,一方面是课堂调控,另一方面是投石激浪,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所有这些都要讲求技巧性。

一是抓住关键词发问。为了避免问题的空泛和学生思考问题的笼统、粗略,把学生的思维触觉引到家里行问,对文章的言语作深入细致的品味、分析,以形成严谨、实在的思维品质,教师应注意抓住关键词语发问。如:《紫藤萝瀑布》一文的第8小节,教学时就可以抓住“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中的“那时”发问。“那时指什么时候?”“那时”指的就是4年浩劫,那时紫藤萝“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进而就能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紫藤萝的命运,从花儿稀落到如今的繁花似锦,是整个国家命运的写照和象征。可见抓住“那时”一词发问,便抓住了文章的扣子,打通了全文的脉络。

二是寻找比较因素提问。语文教学中的比较因素是很多的,仅阅读教学中就会涉及作者的比较,文体的比较,内容的比较,主题立意的比较,写作技巧的比较等等。同是送别诗,岑参的“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与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以及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所抒发的离别情绪大不相同。通过比较足以建立起信息之间的横向联系,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养成思辨的习惯。

三是递向设问。对于一些学生普遍误解或混淆的问题,不是从正面引导,而是从反而假设,刺激学生递向思维,通过比较,启发联想,分析矛盾来解决问题。在说明文的教学中,“下定义”和“作诠释”两种说明方法学生容易混淆,“早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这一表述,很多学生认为是下定义,实际是作诠释。用概念揭示的办法过于抽象,不利于初中学生接受,我们可以采用递向设问的办法来解释,“同学们现在在骨头和龟甲上刻上字是甲骨文吗?”显然不是。下定义是用简洁的语言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说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前面对甲骨文的解说并不严密,是作诠释而非下定义。递向设问改换了思考的角度,从矛盾的对立面设问,利用矛盾,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

四是平中问奇。语文教学之所以是高难度教学,就是因为学习的内容是母语,语文材料明白如话,似乎不学也懂。教学中就要针对这种心理,独具慧眼,去发现平常中的不平常,挖掘语文课的魅力,提高教学效率,《范进中举》是一篇略读课文,很多老师和学生对这样的文章不屑一顾,无兴趣学习。教学这样的文章,可以提出以下问题。“作品写的范进,当他清醒的时候并不是一个性格外向的人。这对表现他一见报贴喜得疯起来,有什么作用?”“作家借一个报录人之口,设计治疗这种疯病的灵丹妙药是狠狠打他一个嘴巴,这里表现了作家怎样的思想感情?”“课文中哪一处透露像范进那样喜极发疯的并非他一人?”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经过一番阅读,思索和讨论,它涉及文章主题,写作特点等许多重要问题。如果我们按传统教学模式按部就班地讲下去,就不能引起学生积极的思考和热烈讨论的兴趣,也不可能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

11.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提问 篇十一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精心设计;针对性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环节很多,每个环节都不可忽视,其中提问质疑却是这些环节当中的重中之重。好的提问可以引起学生的关注,激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生有兴趣,有好奇心就是整个课堂教学成功了一半。如何做到在课堂教学中有效的提问?我个人认为有几点可以和大家共同讨论。

一、课前精心设计

教学活动的前提要深钻教材文本,只有知道教材的目标,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精心准备核心问题。这种问题一般少而精,有时整个课堂就为这几个问题存在。因此,教师要注意课前的教学设计。那个环节展示什么问题,出示的问题难易程度如何等都要考虑好,要适合学生口味。

二、提问目的明确,层次分明,由易到难

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明确,让学生知道教师问的是什么,并且不能一步到位,要由易到难,层次分明。有些时候老师提出的问题没有人回答,是因为教师提出的问题目的不明确,或者是提出的问题较难。没有层层递进,由易到难。或者是没有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超过了学生的认知水平。所以提问要做到层层递进,循循善诱。

三、提问要有针对性,启发性,不能简单随意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切忌提问学生的问题是“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之类的,很随意,没有激起学生的思考,学生只是在被动的回答。没有效果的提问既耽搁了时间,同时让学生形成不爱思考的坏习惯。

四、注意提问时的语言技巧

教师提问时应注意语言技巧,语气应该委婉亲切,切忌用责问的语气提问学生,更不能用生硬的语气。如此氛围的提问只会让学生恐惧害怕,遏制了学生积极思考的情趣,就不可能回答到你想要的答案。

五、注意倾听,善于等候

任何提问都是要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思考。提而不问的方式只是浪费时间,起不到任何效果,因此,教师提问后要注意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并倾听学生的回答,弄清学生为什么这样回答,不能听到与自己心目当中不同的答案就打断学生的回答。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就是,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只停留1、2秒就开始点名。从实际效果看,学生由于思考时间不充分、精神紧张、准备不足等原因,通常无法回答或者仓促回答导致错误,进而,教师必须花费更多的时间给学生提示或者纠正学生的错误,既不经济又容易招致学生的反感。这样的课堂提问往往是无效的或者是低效的。

因而,有效的课堂提问,一方面要根据问题的难度适当控制提问的等候时间,也就是说,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应该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时间,以提高学生回答的准确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当然,对于等候多长时间为宜,我们认为,自提出问题到指定学生回答,至少应该等待3~5秒钟为宜。如果教师所提的问题是开放性的,那么留给学生的等待时间以10秒左右为宜。

另一方面,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还体现在受益学生的普遍性。有效的课堂提问必须面向全体同学,而不是“一对一”式的问答。理想的课堂提问应该使全班同学都能受益。这是中国大班额教学的必然,更是保障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

12.如何设置课堂教学提问地理教学反思 篇十二

关键词:课堂教学改革,学生提问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广普及, 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也要不断改革, 与时俱进。可是, 一旦深入老师的课堂, 就不难发现, 新课程改革仍然只是停留在起步阶段上。因为在课堂中老师扮演的仍然是主角, 只不过是形式更为隐蔽而已。课堂上看似很热闹, 老师不停地提出问题, 然后学生分组讨论, 后提出问题的答案。看起来学生很主动, 但是学生的思维还是掌握在老师手中。老师总是不敢真正地放手给学生去提问。学生并没有真正实现自己的主体地位, 没有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如何将老师问转变为学生问,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也是我在教学中不断探索的问题, 正如爱因斯坦所言“学生提出一个问题, 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培根也曾经说过:“如果以肯定开始, 必将以问题而告终;如果以问题开始, 必将以肯定而结束。”可见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的重要性。而我们老师目前传统的备课思路还是在思考如何教, 如何设置一个个精致的问题让学生思考, 进而解决问题。很显然这样的改革是不够深入的。我们应该思考:如何让学生尽情发问, 从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然后讨论问题, 解决问题。这就应该对自己的备课思维来一个彻底的改革, 不去思考老师如何教, 而去思考学生如何学, 因为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说, 首先是学生学, 而不是老师教。课堂教学过程中, 我也努力把自己“教”的过程转变为学生“学”的过程。基于这样的认识, 我在教学中不断尝试, 颇有收获。

例如在教学“公司的类型”时, 我便尝试将课堂完全还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来提问。学生就在课堂上提出了很多的问题:如什么是公司?公司有哪些类型?更有学生提出了联系实际的问题:我县有哪些公司?这样的经营方式有何优点?这些问题的提出, 其实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前要做好充足的准备, 防备学生可能带来的各种各样的“袭击”。由此可见, 发动学生来提出问题无疑对老师的压力是加大了。

当然, 学生要能提出问题, 这也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我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 就不断地给学生讲一些提出问题的方法:如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学习这个知识有何用?如何用?等等。

提出问题, 只是课堂教学的开始, 同样重要的是解惑的过程, 这个过程并不是简单的学生问, 老师答。相反, 老师这时应时刻提醒自己, 不能包办代替, 只要学生能解决的问题, 老师坚决要把“机会”留给学生,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让他们尽情展现自己的风采。当然, 这并不意味着老师是旁观者、可有可无的人物。此时的老师思维应该更敏捷, 去捕捉学生探讨过程存在的问题, 并把教学的重点加以解决。此刻的老师才是一个真正的开发者、引导者、组织者, 这样的教学过程也才真正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比如, 在谈到我县鲜禾制鞋有限公司的有关情况时, 让学生讨论, 这个公司是股份有限公司还是有限责任公司, 学生争论很大, 后来在老师指导下, 学生继续进行自主讨论, 课堂气氛特别浓厚, 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答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一个探索者的成就, 获得自主探索的成就感。

13.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如何有效提问 篇十三

学习任何一种语言都需要大量阅读,学习英语也需要大量阅读。阅读教学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在激发兴趣、锻练思维、发展个性、培养能力、提高人文素养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新课程标准规定小学阶段英语阅读量要达到累计10-12万字,要达到这样的目标,没有足够的语言输入量是不行的,成功的英语教学要依赖大量的语言材料和语言实践。对于小学英语教学来说,首先要培养的是学生的听、说能力,当学生有了一定的听说基础之后,就要不失时机地加强阅读教学。简单机械的复现和输入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如何有效地开展阅读教学,真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这是很多教师感到困惑的问题。1,如今的小学英语教材种类繁多,都有相相应的配套录音,很多教师上阅读课时把大量的精力放在读上,英语是需要反复操练的,但重要的是如何兴趣地读。有的教师上课时让学生跟录音机读,跟教师读,然后是小组或个人读,如此简单的重复,兴趣被慢慢磨掉,使读变得枯燥乏味,学生对阅读就失去了兴趣。内容过于单调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2,英语学得好的同学,一般来说,都读过相当数量的书。教师对阅读材料中出现的语言点给予过多的重视,花大量时间讲解和操练,而忽略了对学生阅读的引导,学生感觉不到阅读的乐趣,进而失去了对阅读的喜爱,反之只有阅读比较多的人才能真正学好英语。教师注重知识的讲解,忽略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是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又一问题。

3,有教师这样说:每次让学生阅读材料后,提出问题总是得不到学生的积极响应。有如“一潭死水”,有的干脆就不看,好象阅读与英语学习无关。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局面?这正是由于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对问题的设计把握不到位而造成的。首先,问题过于简单,有的问题只要学生回答“YES”,“NO”,“OK”,“Right”,学生们并没有真正地思考,问题一晃而过,并没有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半点印象,看似效果不错,其实学生并没有真正进入思考状态。其次,问题难度较大,小学英语是起始阶段,小学生的英语词汇量有限,知识有限,理解能力有限,对复杂的问题不知道怎么回答,容易产生挫败感,一旦失去兴趣就会严重影响学习英语的兴趣。再次,有的问题是针对优等生的,却忽略了差等生。阅读理解对差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和挑战性的。问题一提出来,优等生抢着举手回答问题,教师也习惯让优等生回答问题,看似圆满成功,皆大欢喜,可实质上差等生仍旧未得到任何的提升,久而久之,会打击差等生学习的积极性。可见问题的设计在小学英语阅读中的位置是很重要的。

教师的问题设计在阅读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引导作用,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

如何让问题满足不同层面学生的需要:首先,提问对象要普遍,对不同性质,不同程度的问题要适当地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来回答。英语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某一类学生。只有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感,才能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教师应当尊重每个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尝试,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其次,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尽可能的满足不同阶段学生的学习需要,在关注基础薄弱学生的同时,也积极创造条件,满足有更大学习潜力的学生的需要。例如:《PEP小学英语》六年级下册Recycle2 part6 Let’s Read部分,教师可以设计关于背景知识的问题:Are they having a parting? What’s the name of the party?学生会说出很多party的名称,如:A Christmas Party, A New Year’s Party, A Birthday Party, A Farewell Party等。此时,教师可以追问:Why are they having the party?引导学生进行猜测,如:The new year is coming.It’s Ben’s birthday today.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人们可以用举办晚会的形式庆祝一些特殊的时刻。这篇阅读材料中讲到了刘云由于生病而不能去参加聚会,所以打电话向教师请假,在电话中教师说道:Don’t be sad.We will give you a surprise.这是一个很关健的句子,教师可以根据这个句子设计有深层内涵的问题:Can you guess what the surprise will be? Why will the teacher and other students give Liu Yun a surprise?通过这样的提问向学生传达了师生情谊和同学友谊。

如何利用问题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合理设计问题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启发学生的思维。例如:学生在学习《牛津小学英语》5A Unit2 A new house 一课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来回答:Who live in a new house? Where is the new house? Do they like the new house? 通过这样设计提问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既锻炼了学生的听力,又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最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回答就能够对本课加深印象。

现在小学英语教材中的阅读材料都配有相应的插图,插图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阅读材料,教师可以就插图中的情境或角色设计问题。例如:《PEP小学英语》5A Unit6 In a nature Park中的阅读材料都突出了用There be 句型对环境的描述。教师可以根据插图设计问题,例如:Is there a river/lake/bridge,,,in the park? Are there any tall buildings? Are there any fish in the river? What can you see beside the river?学生所注意力就会集中到插图上,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了整篇文章。人教社《英语》(灵通版)第四册中有一则题为The mail mouse 的连续性故事阅读材料,讲述的是Mr mouse环游世界的趣闻轶事,教师可以以这样的问题切入:Which country is Mr mouse going to visit? What will Mr mouse see? What will happen to Mr mouse? Will Mr mouse get presents from his friend?这些问题能帮助学生在故事情节之间建立联系,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而且也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14.如何设置课堂教学提问地理教学反思 篇十四

从事教学的老师大都有这样的感受,大多数学生都不善于,甚至不会提问。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习惯了接受式教学,主动发现问题的能力十分薄弱,大多数学生只会读出课本中的问题,自己提不出问题。提出问题、大胆猜想是科学探究的开端。

一、对以往生物教学方法的反思

高中生物教学是从高二年级开始的,内容多,课时少,为了尽量多讲,每节课教师活动几乎占到40分钟的时间。到高三复习时,就像百米赛跑时的冲刺一样,教师在前,学生在后,重复书中的知识点,紧跟着通过大量做题巩固。尽管教育改革的春风已吹过多年,但人才的选拔方式(高考)没改变,长期以来的教育方法已成习惯,再加之条件有限,所以素质教育的宗旨并不是在所有地方都能真正落实,应试教育下的填鸭式、一言堂等教学方法还没有在生物课堂上得到根本改变。

常听同行发出这样的牢骚:一节课下来累死了,实际收效甚至微。教学是一个双向的活动,教师的教学应该采用恰当、科学的方法;学生的学习也得讲究方式方法。教师应成为课堂的引导者、组织者,而学生才是课堂的主导者、实施者。在两种角色扮演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不仅要认真听,更要主动想,还要大胆地去质疑、去联想,再提出问题。思想是一个人的灵魂,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必备的内心活动只有经历了思与想,都有可能发现新的问题,进而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和动力,才有可能将这些知识转化为具体的行动,由此可引发新的思路,来解决问题。

二、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1、问题产生于特定的情境

问题一般产生于特点的情境。这些特点的情境可以是图画、声音、动画、历史等情境,教师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展开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质疑,向老师“挑战”,多问“为什么”,积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敢于提出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探究“植物浸出液在用心爱心专心 1

盆栽水仙中的运用”实验课题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主动地查阅资料,获得了日本园艺科研人员倡导的“酶栽培法”的相关信息,但同时他们也发现,可能出于专利或技术保密的原因,资料中并未提供诸如用于制备酶制剂的植物除考虑单子叶植物外是否还应包括双子叶植物?选用处于亚极端生境的植物所制备的制剂的活力是否更大些?因为实验的目的是观察和验证制剂对水仙花朵大小及株高的影响,所以是否应分别取材于不同植物的花被与全株等等。最后提出了多种假设,设计了不同的实验方案在围绕这系列问题的小组讨论中,学生积极投入思维活跃,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老师则注意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为背景富有一定的挑战性,为大多数学生感兴趣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及一定思维能力。但很多学生由于受到所学知识的限制,不会用生物概念来提问,当学生提出的问题表达不规范或不容易理解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用更科学的词语来表达。让学生提问时,要给予学生提出问题的情境和范围。没有情境,就无法激发学生提问的欲望,提不出好问题来。因此创设一种特定的情境对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2、要结合教材,把握时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刚上课时的引导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佳时机。因此,要上好一堂课,教师务必高度重视新课的导入。设问导入法是新课导入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新课开始,教师通过有目的、有方向的设置问题,提出引人入胜、耐人寻味的问题,引起学生头脑中的认知冲突,留下悬念,刺激学生的求知欲,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释疑而探究的动机,进而导入新课。例如,在讲“植物的呼吸作用”时,可以这样设问导入新课:我们知道,水果储存太久后就没有甜美的滋味了;萝卜放久后会空心;过了冬的蒜瓣会变轻,这是为什么?把手伸进潮湿的种子堆里,会有烫手的感觉这又是为什么?这些问题提出后,会引起全体学生极大的兴趣,使学生听课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学生凭着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这些问题会做出一定的反应,在此基础上,老师顺势将学生引导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上。每章的第一堂课都是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最佳时机,因为它是学习各种生物现象的开始,而且学生有丰富的亲身体验和感受,只要

老师创设的情境适当,必然能引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提出问题也就能水到渠成。

还有课堂教学最后十分钟也是学生提问的最佳时机,因为“一般来说,中学生的注意只能维持35分钟左右,课堂尾声的10分钟以内学生有疲倦感,注意力易分散。”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高效率,克服虎头虎蛇尾现象,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课堂教学在临近尾声时掀起高潮,可以用学生提问法来解决这一问题,就象爱因斯坦说:“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我只不过是喜欢寻根问底追求问题罢了。”因此在课堂结尾,除了老师对学生提问质疑外,有必要让学生大胆地向课本知识、老师授课内容质疑。这样既能增强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又提高他们的好奇心和判断力,促进他们的求异思维。如在“光合作用”教学中,有学生提出:“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完整单位是否与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相矛盾”类似问题,不在乎大小,它显现的是学生积极学习、大胆求证的结果,教师应首先肯定。再者,老师要及时解答相关问题。若自己不能回答,要诚实、有勇气地面对,切不可模糊不清、不懂装懂、敷衍塞责。让学生在新课结束后提出问题,老师的权威就受到挑战。老师不可只熟悉教材和教学内容,还要不断进行学习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业务素质,了解生物学和相关学科的历史、现状和最新进展。惟有如盯,才能接受挑战,提高质量。

3、时间合理,充分交流

课堂教学中,除了创设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外,还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特别是刚开始的几次课,学生还不会提问,应把思考的时间延长些,这样才能达到提高学生提问能力的目的。老师可要求学生先把问题写在书本上,然后再举手把自己的问题讲出来,全班同学一起交流。通过交流让学生进行对比,相互取长补短。既培养了学生的提问能力,也拓宽了学生的思路,收效显着。一节课只有45分钟,时间的安排成了探究备课和教学中的难点,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觉:探究的突出问题是时间不够用。

现在教材中的内容很少,但课程标准要求不低,却一节课要完成的教学任务繁重,而探究活

动要花费很多的时间,一节课下来教学任务经常无法完成。

例如:高中生物第二册中的第六章包括五节教材:第一节《遗传的物质基础》;第二节《遗传的基本规律》;第三节《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第四节《生物的变异》;第五节《人类遗传病与优生》。第一节教材和第二教材分别需用6课时和5课时教学,第三节教材需要1课时教学,第四节教材需用4课时教学,第五节教材需用1课时教学。此外,本章有一个学生实习,一个研究性课题。若按照这样的安排去上课,这一章的教学任务繁重,学生也没有较多的时间去思考问题,来提出问题;由此可见,给予学生的时间过多是一种浪费,它降低了教学的效率;给予学生的时间太少,则不能激发学生的提问和探究的欲望,久而久之会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为教学的改革者,更要学会找到完成教学任务与学生充分体验探究过程之间的时间平衡点。

在课外也要重视学生的提问,学生在课余时间向老师请教问题时,即使有的问题简单明了,或者是课堂上已多次反复问题简单明了,我们也应该认真地给予解答。千万不能有不悦之色,更不能:“你怎么这么笨?这么简单的你都不知道?回去想一想。”老师好似严格要求,但往往事与愿违,学生以后可能再也不会找老师问问题。所以,对于主动请求帮助的学生,我们应该认真辅导,帮助他们提高学习兴趣,使他们不断地向老师提出问题。

4、对提出问题的学生及时表扬

表扬不仅仅是对个别学生的鼓励,也是对其他学生的鞭策。每个学生在回答一个问题后,都渴望听到老师和学生的评价,特别是得到老师的肯定。对于那些提出不着边际的问题的学生,老师要给予合理的评价,教会他们如何把问题表达得更清楚、更准确。老师可以通过对比学生提出的问题,对表现好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表扬”这个手段如何用的恰当对学习生物的举乃至整个班级的教学都会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

15.如何设置课堂教学提问地理教学反思 篇十五

一、围绕教学目标, 依据文本, 紧扣教学的重难点设计问题

课堂时间是有限的, 只有目标明确, 问在学生 需要学习的核心内 容上, 问在能使 学生提高 能力的关 键点上, 才能使阅读教学的提问更有效, 语文课堂才会更高效。“对学生来说, 课堂知识的重点, 往往也是他们学习的困难点、疑点, 也可以说是学生学习的兴趣 点。让学生自己一步一步攻克难点, 他们会充满快乐、满足和自豪。”教师围绕教学目标, 依据文本, 紧扣教学的 重难点设计好问题, 在教学内容的重点处提问, 便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重点知识的印象, 掌握应该掌握的内容, 同时, 通过逐渐引导学生理解分析知识的重点, 也可以逐渐培养学生学会找寻重点, 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例如《故都的秋》一 文的教学, 紧扣散文 教学的特点, 确立教学目标 为: (1) 学习掌握 抒情散文 的选材特点; (2) 理解本文“以情驭景, 以景显情, 情景一体”的艺术手法。教学重点:以情选景, 在景物的细致描 写中渗透作者的主观感情。

第一步设计以下问题, 让学生在阅读全文后思考探讨: (1) 这篇文章写了什么?为表现什么情感而写?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2) 郁达夫眼中的故都的秋有什么特点?

第二步可以让学生在朗读之后思考探讨以下问题: (1) 作者捕捉了哪些意象来描摹故都的秋?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2) 你最喜欢哪一段?为什么?通过探讨这些问题, 让学生在整体把握文本的基础上, 再引导他们理解怎么样以情选景, 怎么样以情驭景, 怎么样以景显情, 从而突破重点。

二、依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设计问题

张志公先生曾这样说:“问得平直, 太浅易, 学生想都不必想就 答出来, 这种问题 的用处不 大。问得太 迂曲, 太深奥, 学生想半天连问题的要点还弄不明白, 这像猜谜语, 也没有什么好处。”阅读教学中的提问 要有效, 问题设计就要合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根据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要让学生跳一跳能把果子摘下来。在授课中运用、展现学生尚不能理解的事物, 使学生感到惊讶、疑惑或矛盾, 从而产生认知冲突唤起求知欲。并且这个问题也是学生经过探究能够解决的, 这样学生才会学得有兴趣, 有信心。反之, 所提问题太简单, 学生轻易就能解决, 就达不到提问的目的;太难, 学生的思维受阻, 就会失去思考 的兴趣, 丧失学习的信心。具体来说, 我们可以根据杰尔·布洛菲和汤姆·古德对问题进行的研究, 确定课堂提问的难度, 问题的设计要体现出不同的难度层级, 要能满足不同个性、不同程度学生的发展需求, 能为大部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供条件, 从而使课堂更高效。

例如, 教学李煜的《虞 美人·春 花秋月何 时了》一词, 可以设计以下问题:

(1) “春花秋月”本是美好 的事物, 作者为什 么希望它结束呢?

(2) “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 “只是朱颜改”中的“改”具有怎样的表现力?

(4)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 春水向东 流”一句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这四个问题, 前面两个问题只要认 真阅读, 联系作者写这一首词时的背景, 大多数学生都能解答出来;第三和第四个问题相对稍难, 需要学生借助诸如语言、修辞、写作手法等方面的知识积累, 但经过“跳一跳”是能解决的。因此, 这样设计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上都有所收获。

三、根据文本的特点, 从整体上设计问题, 注意问题的相关性和渐进性

阅读教学中, 有效提问必须是教师通过深入研究文本, 整体把握文本, 确立教学目标和重点, 然后依据自己的阅读和理解, 把有关的教学内容和自己的理解结合起来, 最后设计成问题的。整节课所提的问题应该是一个链条式的整体, 要考虑问题在全文、全课教学中的整体化、立体化效能。同时, 要注意问题与问题之间 的相关性和渐进性, 讲求问题编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从而使提问更有效。

例如《鸿门宴》一课的教学, 依据教材、学情、培养目标确定“品味语言, 体会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与语言运用之妙”为教学目标之一, 在疏通了文意, 分析了故事情节后, 着重分析人物性格。在分析项羽的性格时, 可以提出以下的问题: (1) 读了课文之后, 你对项羽的性格有何评价?请结合具体的语句谈谈。 (2) 在学生读了第一段之后, 再提出:宴会前, 项羽大怒:“旦日……为击破沛公军!”项羽“怒”的原因有哪些呢?“破”字可不可以去掉?为什么? (3) 这段话是在什么背景、场合下说的?这三个问题中, 第一个问题是从宏观上引导学生探究。第二个问题中包含了两个子问题, 这两个子问题其实体现了渐进性, 因为“破”字体现了“怒”的不可遏的程度, 也体现了“击”的结果, 这两个字充分体现了项羽的自负、狂妄、轻敌。第三个问题把思路引向深入, 再次指向 人物性格的分析这一目标和重点。这三个问题既从整体上设问, 又注意了问题的相关性和渐进性。

四、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可以根据文体、问 题提出所 处的教学环节等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 使同一类问题可以采用多种 问法的变 式, 尽量避免 老用“是不 是”“为什么”“是什么”等刻板的句式设疑, 注意增强提问的趣味性, 以使学生注意力集中, 提高答问的积极性, 从而使提问更有效。比如, 可以用故设悬念的技巧来吸引学生, 让他们集中注意力, 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可以用情境式提问, 把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结合起来, 根据内容设置情境, 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思考, 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在的状态转入活跃状态;还可以用点拨式提问, 在教学中抓住课堂中生成的有价值的问题或有价值问题的诱因进行点拨提问, 加以重锤敲击, 从而激起共鸣, 碰撞智慧。

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 用, 让 学 生 学 会 自 己 提出问题

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美国 学者布鲁 巴也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学生有了强烈的质疑精神, 才会发现自己的观点或认知结构中存在的某些不足和不协调的过程, 才会突破思维惰性和思维定式的局限。因此,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要注意促进学生思考、质疑、提问。在教学 过程中, 教师要通过自己解读文本, 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的范例, 让学生学会面对文本应该从哪些方面去思考, 从哪些角度发问。具体来说, 要让学生明白, 不管怎样 的文本, 问题源都会涉及内容和形式两大方面, 从这两大方面发问, 可以提出很多问题。在内容方面, 教会学生就文本“写了什么”“为什么写”发问, 可由整体的探讨再向局部、细节发问;在形式方面, 可以引导学生从“怎么写”这一角度, 着眼文章的语言、表现手法、结构思路等方面提出问题;还可以让学生就“为什么要这么写”提出问题, 探讨形式怎样为表现内容服务。

16.谈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巧妙提问 篇十六

关键词:语文教学 提问艺术

“教师当然须教,而尤致力于导”,这里的“导”,很大程度上要靠设疑提问来实现。提问是教师重要的语言活动,是教师全部教学技能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这番话不仅道出了提问的重要意义,而且强调了“巧问”。巧问的精髓在于“问在此而意在彼”,这种提问方式容易激发学生思考兴趣,而空泛、难度大的问题,或如“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之类的问题,尽量少问,不问。要善于把各种纷繁复杂的问题加以归纳整理,抓住要害,重点突破。因此,有效的课堂提问应从实际出发,根据教学的知识内容与思想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来精心设问、发问。

一、抓住突破口,设置问题的障碍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决这些“冲突”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水到渠成。如我教《故都的秋》一文,就抓住“清、静、悲凉”这一“文眼”为切入点,设置以下练习:

①散文“形散而神不散”,同学们阅读第一、二段,找出本文这个“眼”

②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出这个“眼”?

③有几幅画面,并用四个字给每幅画起个名。

④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心中的北国的秋为什么“清、静、悲凉”?

这几个问题都是围绕着“文眼”设计的,弄清了这些问题,就能深刻理解课文蕴涵的深意。

二、注意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文似看山不喜平”,写文章讲究波澜起伏,设置问题也要悬念、意外等,这引起读者一种好奇心。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就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导学过程中调整设问的序列,使学生明白构思的妙处,疑难问题才能迎刃而解。如《项链》一文有这样一道思考题:“作者刻画路瓦栽夫人在当时有什么现实意义?”此问题太难太大,一提出,学生默然。于是我换了一种方式,问道:“路瓦栽夫人是怎样一个人?”学生很快答道:“是一个追求享受,梦想过上豪华生活的小资产阶级妇女。”我紧设一问:“法国当时的社会现实怎样?”学生答:“当时的法国生产力的发展,资产阶级的豪华奢侈、讲排场、爱虚荣之风盛行。” 这样,就把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解决了。

有一位骨干教师在执教《愚公移山》时,解释“愚公年且九十”的“且”字,没有直问其意,而是问:“愚公九十几岁?”学生稍感疑惑之余,顿悟“且”为“将近”之意。这种要拐个弯才能找到答案的问法,不仅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有时甚至产生“投石击破水底天”的教学效果。因此,因势利导、富于技巧性的提问,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各种综合能力,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三、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要上好一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者站在高处,从整节、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教者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肯定乐于接受。我执教《囚绿记》时,就是这样设计问题的:首先,就“标题”提问,“囚”、“绿”、“囚绿”的字面意义和书面意义分别是什么?其次,要学生找文中哪几段是写“囚绿”,“囚绿”前后又写些什么;接着,找出文中体现作者喜欢绿的语段,自由朗读;最后,说说作者为什么喜欢绿进而要囚住绿,请你从文中找出表明原因的语句。一个难的大问题,进而科学地分解为几个容易的小问题,步步诱导,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解决难题,使他们觉得问题的解决是可望而又可及的,既不因问题过难望而却步,甚至挫伤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也不因问题过于简单而导致学生骄傲自满,滋生思维惰性。这样有序地设计问题,有助于理解和正确利用知识,培养思维的逻辑性,又避免了语文教学杂乱零散的弊病。

此外,提问要适量,有启发性,不能随意超出教学内容。提问后要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等等。提问既要科学,又要艺术,教师教得称心,学生学得如意。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我们要善于从教学的实际出发,随机而变,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俗话说:学问学问,不仅要学,而且也要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但很多时候都不能主动的把问题提出来,这时,就需要老师运用提问来引导学生,帮助他们解决疑惑。

参考文献:

①孟献华《促进课堂有效提问的视角分析》

②王耀平《课堂提问的“是“与”“非”》(《语文教学通讯》2009.3)

17.如何设置课堂教学提问地理教学反思 篇十七

课堂提问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必要手段之一。也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恰如其分的提问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而且可以开启学生心灵,诱发学生思考,开发学生智能,调节学生思维节奏,与学生作情感的双向交流。通过提问,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回忆、对比、分析、综合和概括,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下面从七个方面来探讨这一问题。

一、提问是最好的反馈方式

通过提问所接收到的语言反馈信息,比其它形式的反馈信息具有准确性、具体性、即时性和简洁性。它可以使教师当堂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从而及时地调控教学程序,改变教学策略,使学生能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二、提问可以提高学生听课的注意力

如果注意力集中,大脑中只有一个学习兴奋中心,听课效果就比较理想。学生在答问时精力集中,而在听讲时有时散漫。教师光靠静讲、维持课堂纪律来保证学生的注意力是达不到要求的,而应以授课的内容来吸引学生,用一个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问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地把学生的思维钳住,激发学习兴趣,赋予学习动机。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提问可以让学生自己理解数学概念

例如有天上《平移和旋转》,课的开始孩子们便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我问他们“什么叫平移和旋转”,他们调动起全身所有的神经和细胞,一边搜寻着学过的词语一边展示着丰富的肢体语言。只为了向我描述他们心中的理解,生怕老师不能体会他的意思。有的说:平移嘛就是平平的动。有的说平移嘛就是这样直直的自己不能动的移动,边说边站起来,站的笔直。旋转嘛就是这样转嘛,边说边用手画着圈。另一个人马上起来说,还有这样自己转嘛,表演着自己原地旋转。我微笑着看着他们,满心喜悦,我知道他们已经了解了什么是平移和旋转,虽然他们所说的并不是标准的名词解释,而我所需要的也并不是字典上的解释,我要的就是当下孩子们那积极的说的欲望。接下来的举例,让我更加的欣喜。其实课前我就已经想好了许多的运动,为它们都定下了合理的解释,到底属于平移还是旋转。可是孩子们的世界真是太丰富了,那一刻,每一样事物都是数学。有孩子说:推拉抽屉是平移。打开电冰箱冰箱的门在旋转。银行的门是平移。公共汽车的门有的是平移有的是旋转。打开我的茶杯盖子是旋转。拔钢笔套时是平移。踢毽子时毽子是平移。又有孩子说:火车是平移,马上有人反驳火车也要转弯的。有人说打算盘时算盘珠子是平移,有人反驳珠子有时也会转的。我佩服他们质疑书本的勇气,因为这是书上举出的例子。有人说坐过山车有平移有旋转,说着还用手比画那段是平移那段是旋转。有人说打开开关是平移,我说不对吧,因为学校里的开关是两头翘的那种。马上有人补充说,那种按的开关还有水龙头就是平移嘛。又有人有补充说那种一拧的开关呢,不就是旋转吗。我几乎不用说些什么,他们都在兴奋的想告诉我他们所发现的平移和旋转,当遇到有疑义的地方,我还没开口,便有人马上站起来解释或反驳。他们恨不得能用这两个词来解释生活中所见过的所有事物的运动。所以提问可以诱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自己理解数学概念,这样对提高学习效率、突破教学难点很有用。特别是在学生一般认为理当如此的地方,可提出与常规看法相悖的问题,展开深入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独特性和创新意识。同时引导学生对已解决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索,或以题目的本身提出疑问或变换题目的条件,来拓宽学生的视野,诱发学生发散思维,增强学生的应变能力,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四、提问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观察能力

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总是和语言分不开的,课堂提问便是培养学生正确地掌握学科语言表达能力的契机。如在教师板演解题的过程中,采用边做边提问让学生回答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提问学生和由学生发问,可以通过对话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也是一种重要的能力,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设疑,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冷静考虑,合理处置。

通过提问,教师可直接表达关心学生的思想情感。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和发现的喜悦,有利于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信息交流。通过提问,能够发现作业、考试中的错误现象,以便在教学中及时解决。

五、提问中常出现的一些误区及对策

有些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在提问方面可能存在这样一些误区:(1)整堂课只管自己讲,不提一个问题,“满堂灌”。(2)什么都要问,低级的、重复的、漫无边际的、模模糊糊的问题。(3)所提问题与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距离较远,偏离了主题。(4)只提好学生,不提差生;专提一小部分学生,冷落了大多数学生;或对差生进行惩罚性提问,给学生难堪。(5)提问没有层次性,难易问题无阶梯。(6)提问表达不言简意赅,有时不知所云,学生无法回答。(7)对学生的回答不置可否,对学生的提问不理不睬。(8)提问随意,东拉西扯,越扯越远。(9)不能灵活应变,针对课堂气氛、学生的回答和反应,追问下去,扩大战果。等等。

针对上述问题,我认为提问中应处理好这样四个关系:(1)点与面的关系。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课堂提问应有较大的辐射面。既要照顾点又要照顾面,以点带面,培养优生,转化差生,达到共同提高。(2)难与易的关系。教学内容有难有易,提问应当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对于较难的问题应力求深入浅出、化难为易,切忌过深过难而造成冷场。(3)曲与直的关系。提问题不能只问“是什么”、“对不对”,问题要富有启发性,否则学生会感到单调乏味。(4)多与少的关系。授课时不在于多问,而在于善问、巧问。教师切不可为提问而提问。提问过多过滥,学生应接不暇,没有思考的余地,必然会影响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学习兴趣。提问过少,难以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势必造成学生厌倦反感,效果必然很差。

六、提问常采用的几种具体方式

同一数学问题,可以从不同侧面提出,提问的角度不同,效果往往不一样。课堂上,教师若能根据具体的情况形成各种不同的问题情境,就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特定的事物、现象、专题或概念上来,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目的。

“设疑式”可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和独立思考;“逗趣式”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深思;“对比式”可以诱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共性、区别个性、加深理解,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刨根式”能帮助学生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促使学生对问题认识的深化;“比喻式”能帮助学生发生联想、想象,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提高;“辐射式”能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分析解决问题,有利于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求同式”能引导学生从相异的事物中,找出相同的特征,有利于学生头脑中形成一定的思维模式;“伏笔式”能铺路架桥,暗示出事物的途径或方向,为研究新理论留下伏笔;“自成靶子式”的提问,会使学生的思维处于“高度警戒”的敏锐状态,从而从反面锻炼了其思维的判断能力,培养了探索和追求真理的精神。一次提问能否获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问、怎样问。“层递式”提问是指对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问题进行分层次由浅入深的提问方式。通过一环扣一环、一层进一层的提问,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发展。通过层层剖析、循序推进、最终到达解决问题的彼岸和释疑明理的高峰。“分割式”提问是指把整体性较强的内容分割成几个并列的或递进的小问题来提问的方法。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范围太大,学生不容易回答完整,教师可以化整为零,各个击破的分割式提问,把一个个小问题解决了,整个问题自然也就解决了。“扩展式”提问是指把现在所学内容与相关内容联系在一起提问的方法,能够起到以新带旧、温故知新、融会贯通的作用。“直问”是指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以便直接寻找答案,可使学生迅速进入思考状态,使教师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曲问”是一种迂回设问的方法,问在此而意在彼,针对学生疏漏、模糊处,抓住关键词为突破口进行曲问,会使学生番然醒悟,从而对正确的结论印象更深。

课堂提问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和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在设计提问时要注意经常变换手法,切忌僵化采用一个固定的模式,即使是同一个内容,在不同的场合下进行提问,也要注意转换角度,让学生有一种新鲜感。要能使学生看到老师是如何提出问题的这对学生学会自己提出问题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七、提问对象的选择和时机的把握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多数情况下提问后要停顿一会儿。有经验的教师常在提问后环顾全班,一些非语言的暗示也可告诉教师,学生对问题的反应:如学生举手则表明他想回答这个问题。每当一个学生准备回答问题时,他便会嘴微张,身体稍前倾,眼睛也睁得更大一些,或许会抬起头微笑,这表明他对回答这个问题比较有把握;而对听到问题后低头或躲避教师的目光者,则可能他对这一问题不会。因此,在教师提出问题后停顿期间,要寻找这些表现。当学生对问题不能正确回答时,提示与探询是必要手段。对学生答案中出现的错误或不确切的内容,或者思维方法上的不足,要及时给以提示。要善于运用探询的方法帮助学生更深入地思考,给出更完整的答案,要运用追问、解释等帮助学生回答。最终达到满意的效果。

总之,教师的课堂提问是一门学问,又是一门艺术,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要不断实践,不断摸索,就会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充分发挥提问的教学功能。

浅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问

黄冕乡中心校

18.关于如何设置前置作业的反思 篇十八

我通过前置性作业布置的实验,有了一些收获但更多的是发现了自己存在的问题,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详尽的掌握,我几乎每天都有前置性作业,但一段时间下来,却发现学生的前置性作业完成质量一日不如一日,学生前置性作业兴趣也没以前高,更可怕的是课堂上学生无精打彩的汇报和与此同时表现出来的不良倾听习惯,让我好好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课堂,我发现自己的前置性作业布置的太多而且要求太笼统,学生不知道该了解什么、思考什么,这样导致第二天的课堂汇报交流抓不住重点,知识点的突破就更谈不上了。再者,无效的前置性作业时间长了,会让学生的课前先学留于形式,不仅成为了学生的负担,甚至引起学生和家长的忽视。

在探索的过程中,我认识到前置性学习首先是为了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课外的充分研究可以让课内的学习更具深入,课内的交流更具宽泛。不是每门学科都需要前置性学习,前置性学习的设计就不同学科层面应该是“体现学科特点”,但都指向“学的研究”;研究容量我认为应该是“少而精”,可根据每个教学内容的特点选择性布置,数学一般新授课和复习整理课比较适宜布置前置性作业;前置性作业内容一定要适中,就学生心理层面应该是“接受并喜欢”,千万不能成为学生的负担;同时,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知识及年龄特点,选择课前和课中相结合的前置性作业形式,可课前先学,也可课中先学,做到形式为内容服务,为学生的学服务。就教师设计层面应该是“开放并具价值”,前置性作业设计绝对不是简单问题、相应习题的堆砌。

同时,我也认识到设计前置性作业对教师的要求:熟悉并吃透教材,领悟相应的重难点,教学目标要定位准确。如果教师布置前置性作业时对目标把握的不明确、不准确,那么课堂上学生的交流也只能停留在泛泛而谈的浅层次上,教师更不能引领学生进行有效交流。我认为数学老师应依据本学科的特点,把握住清晰、准确、合适的目标定位,在不改变现行教材编排的基础上一是要考虑如何精心设计前置性学习的内容;二是要思考哪些具有开放且有价值的问题需要学生充分的探索与研究。在布置前置性作业和备课的过程中向学生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只有有了问题的开放,才有可能带来探索的开放,继而形成思维的开放。科学的前置性作业的完成,使得课内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得到进一步拓展,同时也使得例如数学学习的思维性、开放性、逻辑化等问题都能得到有效解决。让学生有备而来的学,这也才是生命的课堂、平等的课堂。

我是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的不同,采用了三种形式:①直接让学生自学课本例题,用在书上作批注、作记号、提问题的方式,布置前置性作业在书本上完成。

②同时我还给我班学生每人准备了一个小研究本,有时我让学生在小研究本上完成前置性作业,格式如下:

1、自学内容

2、我学会了

3、我要举例

4、我想提问

19.如何设置课堂教学提问地理教学反思 篇十九

一、交叉使用提问类型

展示性问题和参考性问题属于课堂教学中两种比较常见的问题类型。Thompson (1997) 认为, 展示性问题可以使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而参考性问题可以使用课堂的交际性更强, 缩小课堂环境与真实交际环境的距离, 由此更加有利于第二语言的习得。在Long和Sato (1984) 的课堂研究中, 79%的课堂问题属于展示性问题。Barnes (1969) 、White和Lightbrown (1984) 的研究中也提到, 在课堂中老师会比较喜欢提问一些有现成答案的问题, 而参考性问题出现的比率较小。

多数教师会选择展示性问题, 因为这类问题可以检验学生对讲过知识的理解程度, 但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多地组织自己的语言, 课堂上也适当增加参考性问题的数量。教师可以对于一些交流水平一般的学生进行展示性问题的提问, 这样使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之中。对于一些基础较好、口语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 应对其提出一些参考性问题, 使之进行高水平的交流, 以创设更接近真实的英语环境。

二、多元化的提问方式

任何一种提问方式都有它的优势和缺陷, 所以教师应在一堂课中采用多种提问方式, 营造一种良好的课堂环境, 并使学生进行深刻的思考。一般情况下,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是教师问和学生齐答或者教师问学生单独回答较多, 其特征是课堂环节进行的比较流畅, 不影响课堂纪律等。但是如果全部问题都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 未免比较单一, 一节课中有些同学可能不会被提问到, 会令一部分学生没有参与到课堂互动中去, 注意力容易转移, 失去学习兴趣。教师可以交叉使用结对活动或小组活动的形式去完成一部分课堂提问, 这样可以使更多同学参与到其中, 使更多的同学进行目标语言的操练, 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

三、适当的提问时机和等待时间

提问不仅是课堂教学中考察学生学习状态的手段, 也是管理课堂、控制学生注意力的有效工具。在课堂教学中正确地把握提问时机, 可以有效组织教学, 使学生积极主动思考。讲解过的问题应根据课文内容的走向, 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在讲完课文后的复习式提问中, 应能够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每个学生的思考时间或多或少不尽相同, 教师应给其充分的时间思考。尤其是小组讨论和全部讨论时, 应根据提问的难易程度给予充分的时间。如果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 教师最好给予5秒左右的等待回答时间。

四、给予及时反馈

及时反馈是指学生在回答问题后给予的一种不相同的、有针对性的评价。教师在课堂反馈中也应注意自己的言辞, 多给学生正面的、积极的肯定。如遇到回答不正确的学生, 在对学生进行纠错时应不伤害到学生的自尊, 并且给予恰当的鼓励。

参考文献

[1]Barnes, D.Language in the Secondary Classroom[M].Harmondsworth:Penguin, 1969.

[2]Barnes, D.Language in the secondary classroom[A].in Barnes, D.Britton, J, &Torbe, M. (eds.) Language, the learner and the school[C]Harmondsworth:Penguin, 1969.

[3]Long, M.&Sato.C Methodological issues in interlanguage studies:An interactionist perspective[A].In Davies, A, Criper, C&Howatt, A (edus.) .Interlanguage[C]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1984:104.

[4]Richard J&Lockhart C.Reflective Teaching in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5]Thompson, G.Training Teachers to ask Questions[J].ELT Journal, 1997, 51 (02) :99-105.

[6]White J&Lightbown P M.Asking and Answering in ESL Classes[J].Canadian Modern Language Review, 1984:40.

上一篇:顶岗实习表册下一篇:师爱是班主任工作永恒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