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行测题和答案(共9篇)(共9篇)
1.黑龙江行测题和答案 篇一
2018四川选调生考试行测题及答案:资料分析(1.11)
四川选调生考试行测内容涉及言语理解与表达、常识判断、数量关系、判断推理、资料分析等。
[行测资料分析题] 根据以下资料,回答1-5题。
1.2016年,外商直接投资中,平均每家的实际利用外资额为()万美元。A.197.26 B.169.86 C.179.58 D.177.52 2.2015年,实际利用的外资中,外商直接投资所占的比例为: A.23.09% B.94.75% C.68.68% D.95.68% 3.2016年,中外合资企业实际利用外资的增长率是: A.12.89% B.11.42% C.-11.42% D.-12.89% 4.2015年,在批准外资项目数中,外资企业占外资直接投资项目比例约为: A.74.36% B.68.21% C.84.25% D.23.24% 5.根据上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2016年中外合作企业批准的项目数和实际利用的外资较2015年都有所下降,故中外合作企业平均每个项目利用的外资也有所下降
B.2016年,所有批准的外资项目中,平均每个项目利用的外资较2015年增
加了大约1万美元
C.2015年,批准外资项目中,没有外商对其间接投资
D.2016年,批准的项目中,外商投资股份制企业数增长率最高,故与2015年相比,股份制企业更受外商青睐
【参考解析】 1.【答案】B 解析:根据表格最后一行,2016年,外商直接投资中,平均每家的实际利用外资额为970900÷5716=16X.XX万美元,选B。
2.【答案】B 解析:根据表格倒数第二列,2015年实际利用外资中,外商直接投资所占的比例为858800÷906400<8588÷9000≈95.4%,选择略小的B项。
3.【答案】C 解析:2016年,中外合资企业实际利用外资的增长率是(185400-209300)/209300=-239/2093=-11.XX%,选C。
4.【答案】A 解析:2015年,在批准外资项目数中,外资企业占外资直接投资项目比例为3819/5136=7X.XX%,选A。
5.【答案】B 解析:A项,2016年中外合作企业实际利用外资额的同比增幅(-12.33%)大于批准项目数的同比增幅(-32.08%),故平均每个项目利用的外资同比上升,错误。
B项,计算较为复杂,先跳过。C项,根据表格第七列可知,错误。
D项,2016年批准的项目中,外商投资股份制企业数增长率最高,但其数量远低于其他类型的企业,故错误。直接选B。
验证B项,2016年所有批准的外资项目中平均每个项目利用的外资较2015年增加了1014700/5716-906400/5136≈177.52-176.48≈1万美元,正确。
2.黑龙江行测题和答案 篇二
在2018年河南公务员考试中考生需要的三大考试科目,行测、申论、面试。考生在规划2018年河南公务员考试的备考日程时应注意,笔试中的行测和申论应合理安排,行测分为五大模块:言语理解、数量关系、判断推理、资料分析、常识判断,考生可分模块来备考。达到行测五大模块都充分掌握的效果。今天华图小编教您六种技巧解决你不会做的行测题,希望对您的考试有所帮助。
1、数字推理
数字推理题给出一个数列,但其中缺少一项,要求考生仔细观察这个数列各数字之间的关系,找出其中的排列规律,然后从4个供选择的答案中选出自己认为合适、合理的一个,来填补空缺项,使之符合原数列的排列规律。近年来数字推理题的趋势是越来越难,即需综合利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规律。
在备考该题型时,大家首先要熟记数字的平方、立方,提高对数字的敏感度,看到某个数字就应感觉到它可能是某个数字的平方或立方,例如看到63、65大家就应该想到它可能是8的平方加减1得来的
其次,牢记基本数列如:自然数列、质数列、合数列等。
例如:2,3,5,7,11,13,…… 一看就知道这是一个质数数列
牢记以上两点,不仅提高你的作答速度,而且它也是你破解复合数列的良好基础。
数字推理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a、数列各数项之间差距不大的,就可考虑用加减等规律;
b、如果各数项之间差距明显的,就可考虑用平方、立方、倍数等规律;
c、如果是分数数列,就要通过通分、约分看变化。
2、数学运算
该题型主要是考查考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考生要尽量用心算而避免演算,这样才能加快做题的速度。数学运算中涉及到以下几个问题:
a.四则运算 b.比例分配 c.浓度问题 d.路程问题 e.流水问题 f.工程问题 g.种树问题 h.青蛙跳井问题 i.年龄问题等
数学运算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a、认真审题,因为数量关系的题干极其精练,它的每个字每个词都有它存在的价值,尤其注意题中的一些关键信息,只有这样才能将题意化繁为简。
b、在平时通过训练和细心总结,尽量掌握一些数学运算的技巧、方法和规则,熟悉常用的基本数学知识。
例题 父亲年龄是女儿的4倍,三年前父女年龄之和是49岁,问父女现在各为多少岁?
A.40 10 B.36 9 C.32 8 D.44 11
解析:正确答案为D。因为三年前父女年龄之和为49岁,因此今年父女年龄之和就应为 49+3×2=55(岁).又因为今年父亲的年龄是女儿的4倍,所以女儿的年龄应为55÷(4+l)=11(岁)。
父亲年龄为 11×4=44(岁)。
以上例题并不难,只要你要弄清楚年龄问题涉及的倍数关系,就不用方程式解题,这样大大提高了做题速度,所以大家一定要熟悉前边所列问题涉及的相关公式,熟悉相关知识。
第二部分 言语理解
1、词语类
词语替换与选词填空题主要考查应试者对同义词和近义词的辨析能力。
词语类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切记一个基本原则:“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注意从整个句子中把握字义、词义。词语类较为简单,在这里不做重点讲解。
2、语句辨析
该题型又分为病句辨析和长句辨析,注重考查考生对于语气、词序、语法结构等言语表达的理解程度。
语句辨析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主要是利用“紧缩法”,即用找句子主干的办法,把长句缩短简化,分出基本成分与连带成分,然后逐项检查其成分是否残缺,搭配是否恰当,次序是否合理,定语修饰的主体是否明确等。
例题 地方法院今天推翻了那条严禁警方执行市长关于不允许在学校附近修建任何等级的剧场的指示的禁令。
地方法院究竟允不允许在学校附近修建剧场?
A允许 B不允许 C同允许和不允许无关 D对允许和不允许不置可否
解析:正确答案是B,即地方法院不允许在学校附近修建剧场。
出题者故意将题意复杂化,大家遇到这种题型用紧缩法:首先把主干成份分析出来,再对各个长定语进行分析即可。本题中,往往使用多重否定扰乱应试者的判断,只要利用“否否得肯”的规律,对长句子的各种成份尤其是定语进行分析,应试者也不难得出正确结论。
3、阅读理解
每道题包含一段短文,重点考查考生对文字材料的准确理解和归纳、分析、提炼的能力。
阅读理解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a、要从总体上把握材料的主题 b、要抓住文中的关键句子和关键词c、对文章的引申含义进行分析和深加工
例题 有一对夫妻,他们有一个儿子。,来了一个陌生人,他说他认识这对夫妻,还说他认识这对夫妻的儿子。给出的四个选项A、新来的人认识这对夫妻和他们的儿子;B、新来的陌生人认识这对夫妻和他们的儿子;C、新来的陌生人认识这对夫妻和他的儿子;D、新来的陌生人自称认识这对夫妻和他们的儿子” 解析:这段话的关键词是什么呢,“陌生人”“认识”,认识什么呢,认识“这对夫妻和他们的儿子”,观察四个选项中D项能准确地复述这段短文意思。
第三部分 判断推理
判断推理主要考查应试者的逻辑推理和判断能力,也是较难的题型。
它主要包括以下五种题型:
1、图形推理
图形推理要求考生从已给图形的排列方式中,找出图形排列的规律。它所使用的图形主要是点、线、面及其组合。答题时,首先观察套图形并找出其规律,然后把这套规律运用于第二套图形。
图形推理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注意观察图形元素量的变化、旋转或移动方向、图形之间是否相互叠加、外形上是否相似等。
2、定义判断
定义判断主要考查应试者运用标准进行判断的能力,在每一道定义判断题中,题干先给出一个概念的定义,然后再给出一组事件或行为的例子,要求应试考生根据题干中给出的定义,从备选项中选出一个符合或不符合该定义的典型事物或行为。
定义判断测验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a、紧扣题目中给出的定义,尤其是定义中那些含有重要内涵的关键词。
作为一个概念的定义,其一般都是相当严密的,对于事件发生的前提条件、成立的必要条件以及终的落脚点即中心语都会给出明确的界定,应试者在看到—个定义时首先就应该标出这些关键词,然后再阅读下面给出的事例选项,一一对应看该事例是否符合定义中的规定。
b、从定义本身入手进行分析和判断,不要凭借自己已有的概念去衡量,特别是当试题的定义与自己头脑中的定义之间存在差异时,应以题目中的定义为准。
例题 漏税:指纳税人并非故意未缴或者少缴税款的行为。对漏税者税务机关应当令其限期照章补缴所漏税款;逾期未缴的,从漏税之日起,按日加收税款滞纳金。根据上述定义,下列情况中属于漏税行为的是:
A.杜×开了一家书店,税务部门规定对他的税款实行查帐征收。当顾客不要求开发票时,他就不开发票;而当有大笔交易并且客户要求开发票时,他就将发票客户联撕下来,客户联与存根联分别填写,客户联上按实际数字填写,而存根联上则填写较小的数字
B.某歌星在某城市举行了一场个人演唱会,票房收入高达40万元,根据演出协议,这位歌星拿到了票房收入的25%约10万元。第二天,该歌星又开赴另一城市演出去了
C.张大伯是一家小商店的店主,主要经营日用百货,税务管理部门核定他每月缴税款500元,他每个月都准时到税务局主动缴纳税款,但上个月由于家中出了事情,几乎没有营业,当然也就没有什么赢利,因此他就没有到税务局去交纳税款
D.黄兴是一个屠夫,他干这一行已经好多年了,近猪肉紧缺,价格上涨很快,县物价局对猪肉作了高限价。由于购买生猪的价格又很高,他们的利润很低。为此,黄兴对税务征管员说,如果政府不取消限价,他们就不缴纳税款
解析:正确答案B。漏税这一定义十分简单,要做这道题,其实只要注意一点——“并非故意”——就够了。在题中举的四个事例中,都涉及到没有缴纳或拒绝缴纳税款的问题。但是个事例中,杜×显然是故意的,他不是在漏税,而是在逃税;C项中,张大伯因为没有营业而不缴税款,他并不是不知道该缴税款,所以也是故意的;D项中黄兴与C项中的事情有点相似,但他不仅不是漏税,更像是抗税了。只有B项中,该歌星也许是认为举办方已经缴纳了税款。
3、演绎推理
演绎推理主要考察应试者的逻辑推理能力。在这种题型中,每道试题给出一段陈述,大家要注意的是这段陈述被假设为是正确的,不容置疑的。题后的四个备选答案是与这段陈述有关的四个推理,其中有一个是不需要任何附加条件或说明就可以从陈述直接推导出来的,要求应试者选出这个正确答案。
演绎推理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a、紧扣题干内容,不要对题中陈述的事实提出任何怀疑,不要被与题中陈述不一致的常理所干扰;
b、紧紧依靠形式逻辑有关推论法则严格推理,注意大前提、小前提、结论三者间的关系。
c、必要时,可以在草稿纸上根据你设计的符号来表示推论过程,帮助你记住一些重要信息和推出正确结论。
例题 某年中国移动通讯公司曾经投入巨资扩大移动通讯服务覆盖区,结果当年用户增加了25%,但是总利润却下降了10%。可能的原因是()。
A.中国移动新增用户的消费总额相对较低B.中国移动话费大幅度下降了C.中国移动当年的管理出了问题D.中国移动为扩大市场投入的资金过多
解析:正确答案是D。题目中交代了一个隐含条件“曾经投入巨资”,故可以直接得到答案D。A、B、C均没有依据。
4、类比推理
类比推理考查的是考生对词语内在逻辑关系的分析,这种逻辑关系种类繁多,有时很难快速判断出是何种内在逻辑联系。但其中仍然有一定的脉络可寻,较常见的关系有因果、象征、出处、属种、并列、事物与作用、整体与部分等十多种。
类比推理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a、尽可能多地了解两个词语间的常见逻辑关系。因为只有储备了更多知识,才能准确地对类比对象进行分析,找出符合要求的逻辑关系,得到正确结论。
b、答题时要将四个选项看完之后,逐一分析,找到与题干词有多共性,以及在本质属性上为相似的备选项。
3、不要被表面的、非本质的联系所迷惑,一定要透过现象发现本质,找到尽可能多的相同或相似的本质属性。
例题 绿豆:豌豆
A家具:灯具 B蝙蝠:麻雀 c鲨鱼:鲸鱼 D香瓜:西瓜
解析:正确答案为D。题干为同一类属的两个相互并列的概念,考生一定得注意B、c两项,B项蝙蝠不是鸟类,而是哺乳动物,c项鲸鱼不是鱼,也是哺乳动物。
5、事件排序
每题给出五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事件以及五个事件的四种可能发生顺序的四个数字序列,要求以合理的假设来联系和安排这五个事件的发生顺序。
事件排序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首先对事实作必要的补充或假设,然后用排除法设计较为合理的顺序。在这里不作过多阐述。
第四部分 常识判断
常识主要考查考生对常见现象或事物产生的原因及其后果进行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
主要涉及到文学、历史、科技、法律、社会常识等,其中法律常识所占比重近年来越来越大。
常识一般无技巧可寻,平时的观察、思考与积累很重要。
第五部分 资料分析
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试考题的后一部分为资料分析,着重考查考生对文字、图形和表格三种形式的数据性、统计性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与加工的能力。解题时,首先要读懂图、表和文字,然后再用排除法淘汰迷惑性选项。
资料分析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a、答题的直接依据是试题提供的资料,切记不要脱离资料本身所提供的信息,不要凭自己个人的经验或非试题提供的同类信息作出判断。
b、在资料分析中会涉及很多数据,大家一定要注意数据单位,有时问题中的单位和资料中的单位是不一致的。
3.《螳螂》阅读题和答案 篇三
①有这样一只不知危险、无所畏惧的灰颜色的蝗虫,朝着那只螳螂迎面跳了过去。后者,也就是那只螳螂,立刻表现出异常愤怒的态度,接着,反应十分迅速地做出了一种让人感到特别诧异的姿势,使得那只本来什么也不怕的小蝗虫,此时此刻也充满了恐惧感。螳螂表现出来的这种奇怪的面像,我敢肯定,你从来也没有见到过。螳螂把它的翅膀极度地张开,它的翅竖了起来,并且直立得就好像船帆一样。翅膀竖在它的后背上,螳螂将身体的上端弯曲起来,样子很像一根弯曲着手柄的拐杖,并且不时地上下起落着。不光是动作奇特,与此同时,它还会发出一种声音。那声音特别像毒蛇喷吐气息时发出的声响。螳螂把自己的整个身体全都放置在后足的上面。显然,它已经摆出了一副时刻迎接挑战的姿态。因为,螳螂已经把身体的前半部完全都竖起来了,那对随时准备东挡西杀的前臂也早已张了开来,露出了那种黑白相间的斑点。这样一种姿势,谁能说不是随时备战的姿势呢?
②螳螂在做出这种令谁都惊奇的姿势之后,一动不动,眼睛瞄准它的敌人,死死盯住它的俘虏,准备随时上阵,迎接激烈的战斗。哪怕那只蝗虫轻轻地、稍微移动一点位置,螳螂都会马上转动一下它的头,目光始终不离开蝗虫。螳螂这种死死的盯人战术,其目的是很明显的,主要就是利用对方的惧怕心理,再继续把更大的惊恐纳入这个不久以后就将成为牺牲者的对手心灵深处,造成“火上加油”的效果,给对手施加更重的压力。螳螂希望在战斗未打响之前,就能让面前的敌人因恐惧心理而陷于不利地位,达到使其不战自败的目的。因此,螳螂现在需要虚张声势一番,假装什么凶猛的怪物的架势,利用心理战术,和面前的敌人进行周旋。螳螂真是个心理专家啊!
③看起来,螳螂的这个精心安排设计的作战计划是完全成功的。那个开始天不怕、地不怕的小蝗虫果然中了螳螂的妙计,真的是把它当成什么凶猛的怪物了。当蝗虫看到螳螂的这副奇怪的样子以后,当时就有些吓呆了,紧紧地注视着面前的这个怪里怪气的家伙,一动也不动,在没有弄清来者是谁之前,它是不敢轻易地向对方发起什么攻势的。这样一来,一向擅于蹦来跳去的蝗虫,现在,竟然一下子不知所措了,甚至连马上跳起来逃跑也想不起来了。已经慌了神儿的蝗虫,完全把“三十六计,走为上策”这一招儿忘到脑后去了。可怜的`小蝗虫害怕极了,怯生生地伏在原地,不敢发出半点声响。生怕稍不留神,便会命丧黄泉,在它最害怕的时候,它甚至莫明其妙地向前移动,靠近了螳螂。它居然如此地恐慌,到了自己要去送死的地步。看来螳螂的心理战术是完全成功了。
④当那个可怜的蝗虫移动到螳螂刚好可以碰到它的时候,螳螂就毫不客气,一点儿也不留情地立刻动用它的武器,用它那有力的“掌”重重的地击打那个可怜虫,再用那两条锯子用力地把它压紧。于是,那个小俘虏无论怎样顽强抵抗,也无济于事了。接下来,这个残暴的魔鬼胜利者便开始咀嚼它的战利品了。它肯定是会感到十分得意的。就这样,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地对待敌人,是螳螂永不改变的信条。
13.用简洁连贯的语言概括上文内容。(3分)
14.螳螂是怎样战胜蝗虫的?(4分)
15.“螳螂真是个心理专家啊!”作者为什么这样说?(2分)
16.本文节选自法布尔的《昆虫记》,这部书真实地记载了昆虫的生活,充满了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试从文中找出流露作者这种情感的句子。(至少找出四处,可以在文中标出来。)(2分)
17.法布尔对昆虫世界的描述也折射出他对社会的思考,给人以启迪。从文中你得到哪些启迪?(3分)
参考答案:
13.本文细致地描绘了螳螂利用心理战术扑食的过程。
14.螳螂主要利用心理战术战胜蝗虫:先以“惊奇的姿势”、可怕的声音威胁对方,再用“死死盯人的战术”震慑对方,最后用它的武器制服对方。
15.螳螂作出奇特的动作,发出可怕的声音,是为了虚张声势,利用对方的恐惧心理而战胜它,而小蝗虫正好中计,在螳螂面前不知所措而命丧黄泉。
16.略
4.公共基础知识题和答案 篇四
A.辩证法的观点 B.实践的观点
C.可知论的观点 D.唯物论的观点
2.我国首个目标飞行器是()。
A.探测一号 B.神舟一号
C.天宫一号 D.嫦娥一号
3.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的意大利诗人是()。
A.彼得拉克 B.塞万提斯
C.莎士比亚 D.但丁
4.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
A.脑干 B.小脑皮层
C.脑神经 D.大脑皮层
5.下列属于侵犯复杂客体的犯罪是()。
A.抢劫罪
B.伪造国家有价证券罪
C.故意杀人罪
D.盗窃罪
参考答案
1.【答案】B。中公解析: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实践的观点。故本题答案选B。
2.【答案】C。中公解析: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我国首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这又是我国航天事业的一大创举。故本题答案选C。
3.【答案】A。中公解析:彼得拉克,意大利诗人,最早提出以“人学”对抗“神学”,是西方文艺复兴第一个人文主义者,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故本题答案选A。
4.【答案】D。中公解析:脑干位于大脑的下方和小脑的前方,它的最下面与脊髓相连,脑干的灰质中含有一些调节人体基本生命活动的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A项不选;小脑的主要功能是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的平衡,B项不选;脑神经属于周围神经系统,C项不选;大脑皮层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比较重要的中枢有:躯体运动中枢、躯体感觉中枢、语言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等,D项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D。
5.《短文》基础知识题和答案 篇五
1、给下列汉字注音:
陋( ) 馨( ) 儒( ) 牍( ) 案( ) 苔( )
2、读拼音写汉字:
甚fán( ) yū泥( ) zhuó清涟( ) xiè玩( ) 隐yì( )
xiǎn有闻( )
3、形近字组词:
儒 懦
隐 稳
植 值
龙 尤
4、解释下列画线的字:
⑴ 惟吾德馨( )
⑵ 阅金经( )
⑶ 谈笑有鸿儒( )
⑷ 亭亭净植( )
⑸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⑹ 斯是陋室( )
⑺ 濯清涟而不妖( )
⑻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
⑼ 陶后鲜有闻( )
⑽ 宜乎众矣( )
5、指出句中“之”字的用法:
⑴ 孔子云:“何陋之有?”
⑵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⑶ 无案牍之劳形
⑷ 无丝竹之乱耳
⑸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⑹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6、填空:
⑴ 《陋室铭》作者 ,是 朝诗人。
⑵ 《陋室铭》中押韵的字是名、 、 、青、 、 经、 和 。
⑶ 《爱莲说》的作者是 ,字 ,宋代 家,学者称他 先生。
⑷ 《爱莲说》以 和 衬托莲。
⑸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 或者 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 。
⑹ “ , ”写出了陋室的环境。
⑺ 予独爱莲之 , ,中通外直, 。
7、翻译下列句子:
⑴ 孔子云:“何陋之有?”
⑵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⑶ 无案牍之劳形。
⑷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⑸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8、指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
⑴ 同予者何人?( )
⑵ 菊,花之隐逸者;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
⑶ 莲,花之君子者也。( )
⑷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
答案
1、òu xīn rú dú àn tái
2、蕃 淤 濯 亵 逸 鲜
3、形近字组词:
⑴ 儒家 懦弱
⑵ 隐藏 稳重
⑶ 植树 价值
⑷ 龙灯 尤其
4、解释下列画线的字:
⑴ 惟──只 馨──香气,指品德高尚
⑵ 指佛经
⑶ 有学问的人
⑷ 树立
⑸ 亲近而不庄重
⑹ 这
⑺ 洗涤
⑻ 认为
⑼ 少
⑽ 应当
5、指出句中“之”字的用法:
⑴ 宾语前置的标志,有强调作用
⑵ 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⑶ 放在主谓结构中,取消句子独立性,舒缓语气,协调音节
⑷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⑸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⑹ 结构助词“的”
6、填空:
⑴ 刘禹锡 唐
⑵ 灵 馨 丁 形 亭
⑶ 周敦颐 茂叔 哲学 濂溪
⑷ 菊 牡丹
⑸ 警戒自己 称述功德 文体
⑹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⑺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不蔓不枝
7、翻译下列句子:
⑴ 孔子说:“(虽然是陋室,但只要君子住在里面,)有什
么简陋的呢?”
⑵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⑶ 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⑷ 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⑸ 我惟独喜爱莲花(从)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污染,(在)清
水里洗过但(并)不(显得)妖媚
8、指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
⑴ 反问
⑵ 排比
⑶ 比喻
⑷ 对比
初二语文试题栏目
《爱莲说》阅读测试题
阅读短文,完成后面的练习: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苦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2、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表现出对仙人生活的羡慕和追求
B、表现了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C、表现了身居陋室而怡然由得的心情
D、表现了以古代名贤自比的志趣。
3、用原文回答问题:
⑴ 能反映作者对世俗生活厌弃的一句是。
⑵ 渲染了居室恬静的气氛的句子是。
4、找出全文的点睛之笔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6.《城市牛哞》的阅读题和答案 篇六
15.首先写牛被运到城市屠宰和吞噬;然后写我这头“牛”进入城市的行为及反思;最后表达自己用“牛粪”给城市上“底肥”的决心。(每点2分,共6分)
16.①我无法对牛提供帮助;②我离开了乡村来到城市生活;③我为了融进城市丢失了自己的本色。(每点1分,共3分)
7.《水缸里的文学》阅读题和答案 篇七
水缸里的文学①我始终认为,我的文学梦,最初是从一口水缸里萌芽的。
②我幼年时期自来水还没有普及,一条街道上的居民共用一个水龙头,因此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储水的水缸,我们家的水缸雄踞在厨房一角,像一个冰凉的大肚子巨人,也像一个傲慢的家庭成员。记得去水站挑水的大多是我的两个姐姐,她们用两只白铁皮水桶接满水,歪着肩膀把水挑回家,哗哗地倒入缸中,我自然是袖手旁观,看见水缸里的水转眼之间涨起来,清水吞没了褐色的缸壁,我便有一种莫名的亢奋。现在回忆起来,亢奋是因为我有秘密,秘密的核心事关水缸深处的一只河蚌。学#科网
③请原谅我向大人们重复一遍这个过于天真的故事,故事说一个贫穷而善良的青年在河边捡到一只被人丢弃的河蚌,他怜惜地把它带回家,养在唯一的水缸里。按照童话的讲述规则,那河蚌自然不是一只普通的河蚌,蚌里住着人,是一个仙女!也许是报知遇之恩,仙女每天在青年外出劳作的时候从水缸里跳出来,变成一个能干的女子,给青年做好了饭菜放在桌上,然后回到水缸钻进蚌里去。而那贫穷的吃了上顿没下顿的青年,从此丰衣足食,在莫名其妙中摆脱了贫困。
④我现在还羞于分析,小时候听大人们说了那么多光怪陆离的童话故事,为什么独独对那个蚌壳里的仙女的故事那么钟情?如果不是天性中有好逸恶劳的基因,就可能有等待天上掉馅饼的庸众心理。我至今还在怀念打开水缸盖的那些瞬间,缸盖揭开的时候,一个虚妄而热烈的梦想也展开了:我盼望看见河蚌在缸底打开,那个仙女从蚌壳里钻出来,一开始像一颗珍珠那么大,在水缸里上升,上升,渐渐变大,爬出来的时候已经是一个正规仙女的模样了。然后是一个动人而实惠的细节,那仙女直奔我家的八仙桌,简单清扫一下,她开始往来于桌子和水缸之间,从水里搬出一盘盘美味佳肴,一盘鸡,一盘鸭,一盘炒猪肝,还有一大碗酱汁四溢香喷喷的红烧肉!(仙女的菜肴中没有鱼,因为我从小就不爱吃鱼。)
⑤很显然,凝视水缸是我最早的阅读方式,也是我至今最怀念的阅读方式。这样的阅读一方面充满诗意,另一方面充满空虚,无论是诗意还是空虚,都要用时间去体会。我从来没有在我家的水缸里看见童话的再现,去别人家揭别人家的水缸也一样,除了水,都没有蚌壳,更不见仙女。偶尔地我母亲从市场上买回河蚌,准备烧豆腐,我却对河蚌的归宿另有想法,我总是觉得应该把河蚌放到水缸里试验一下,我试过一次,由于河蚌在水里散发的腥味影响水质,试验很快被发现,家里人把河蚌从缸底捞出来扔了,说,水缸里怎么养河蚌?你看看,辛辛苦苦挑来的水,不能喝了,你这孩子,聪明面孔笨肚肠。
⑥我童年时仅有的科学幻想都局限于各种飞行器,我渴望阅读,但是身边没有多少适合少年儿童的书,我想吃得好穿得光鲜,但我的家庭只能提供给我简陋贫困的物质生活。这样的先天不足是我童年生活的基本写照,今天反过来看,恰好也是一种特别的恩赐,因为一无所有,所以我们格外好奇。我们家家都有水缸,一只水缸足以让一个孩子的梦想在其中畅游,像一条鱼。孩子眼里的世界与孩子身体一样有待发育,现实是未知的,如同未来一样,刺激想象,刺激智力,我感激那只水缸对我的刺激。
⑦我一直相信,所有成人一本正经的艺术创作与童年生活的好奇心可能是互动的。对于普通的成年人来说,好奇心是广袤天空中可有可无的一片云彩,这云彩有时灿烂明亮,有时阴郁发黑,有时则碎若游丝,残存在成年人身上所有的好奇心都变得功利而深奥,有的直接发展为知识和技术。对人事纠缠的好奇心导致了历史哲学等等人文科学,对物的无限好奇导致了无数科学学科和科技发明。而所谓的作家,他们的好奇心都化为了有用或无用的文字,被淘汰,或者被挽留。这是一个与现代文明若即若离的族群,他们阅读,多半是出于对别人的好奇,他们创作,多半是出于对自己的好奇。在好奇心方面,他们扮演的角色最幸运也最蹊跷,似乎同时拥有幸运和不幸,他们的好奇心包罗万象,因为没有实用价值和具体方向而略显模糊,凭借一颗模糊的好奇心,却要对现实世界做出最锋利的解剖和说明,因此这职业有时让我觉得是宿命,是挑战,更是一个奇迹。
⑧一个奇迹般的职业是需要奇迹支撑的,我童年时期对奇迹的向往都维系在一只水缸上了,时光流逝,带走了水缸,也带走了一部分奇迹。我从不喜欢过度美化童年的生活,也不愿意坐在回忆的大树上卖弄泛滥的情感,但我绝不忍心抛弃童年时代那水缸的记忆。这么多年来,我其实一直在写作生活中重复那个揭开水缸的动作,谁知道这是等待的动作还是追求的动作呢?从一只水缸看不见人生,却可以看见那只河蚌,从河蚌里看不见钻出蚌壳的仙女,却可以看见奇迹的光芒。
(取材于苏童的同名散文)
1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们家的水缸雄踞在厨房一角 雄踞:颇有气势地蹲坐。
B.一个虚妄而热烈的梦想也展开了 热烈:热闹,眼花缭乱。
C.爬出来的时候已经是一个正规仙女的模样了 正规:与想象的标准吻合。
D.卖弄泛滥的情感 泛滥:过度,不加节制。
1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②段把水缸比作“傲慢的家庭成员”,形象地写出了在孩子眼里水缸是家里一个了不起的重要角色。
B.文章第⑤段中“聪明面孔笨肚肠”写出了大人对“我”行为的嗔怪,反映了成人对孩子纯真心理的不理解。
C.第⑦段承接上文,从对童年生活和梦想的感悟转向对成人好奇心的议论,最后揭示了好奇心与文学创作的关系。
D.作者很怀念过去一无所有的生活,因为简陋贫困的物质生活是一种特别的恩赐,只有这样的生活才能刺激想象。
20.文章第④段对河蚌仙女梦想的描述与第③段的童话故事相比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5分)
21.本文题目“水缸里的文学”意蕴丰富,综观全文,你如何理解其中的寓意?以此为题有怎样的表达效果?(6分)
22.作者说:“凝视水缸是我最早的阅读方式,也是我至今最怀念的阅读方式。”实际上,像这样非书本的“阅读”在生活中多种多样。结合你的经历,谈谈你对这类“阅读”的体会。要求:写出具体的“阅读”对象以及获得的体验和感悟。(6分)
试题答案:
18.B
19.D
20.内容上:
第三段童话故事中仙女为报知遇之恩,从水缸中出现然后端出饭菜,帮助救她的青年摆脱贫困,表明了很多人心中的好逸恶劳,期待天上掉馅饼的心理。第四段中我想象的自家水缸里的仙女则是增添了很多细节,直奔作者家中,清扫、做美味等,表明了贫困生活中的儿时作者对仙女的幻想和对美味的期待。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
手法上:
两段通过对比表现孩童时期的我因好奇心而生发的想象力,而这些好奇心与想象力也成就了物质匮乏时期的我与文学的联系。
结构上:承接上文回忆童年河蚌的秘密,引出下文凝视水缸是作者最早的阅读方式。
21.寓意:水缸与我童年密切相伴,是我童年认识世界,体味人生,引发文学梦的主要对象;水缸引发了关于河蚌故事的论述,激发了作者诗意的想象,是作者阅读和体会世界的方式;因为小时候物质所限,作者渴望但无法阅读儿童书,水缸刺激作者的想象、智力;水缸是作者童年时期的记忆,保留了作者的好奇心,保留了我奇迹般的创造力。
表达效果:贯穿全文的线索,激发了读者的想象力,作者通过幼年与水缸的关系,以及对水缸的好奇和想象来表达对文学创作的看法,保持好奇心,面对社会现实,从平凡的生活中去刺激孩子的智力,探索现实中的未知,让孩子找到寄托物,去创造奇迹,揭示文章主旨,吸引读者兴趣。
22.略
8.黑龙江行测题和答案 篇八
吴松①道中二首(其一)
晁补之
停舟傍河浒,四顾尽荒原。
日落狐鸣冢,天寒犬吠村。
系帆凌震泽②,抢雨入盘门③。
怅望夫差事,吴山閟④楚魂。
[注]①吴松:即“吴淞”,江名,太湖最大的支流。②震泽:太湖的古称。③盘门:苏州城西南门名,是迄今仅存的古代水陆城门,始建于前5(春秋吴王阖闾元年)伍子胥筑城时。④閟(bì):掩蔽。
1.这首诗前两联运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氛围?请简要分析。(5分)
2.这首诗的尾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抒发怀古之幽情?请加以赏析。(6分)
参考答案
1.思路:诗人行船吴淞江,借“荒原”“落日”“鸣狐”“寒天”“吠犬”诸意象,描写了泊舟所见之景。(写出4个意象即得2分)一个深秋的黄昏,诗人所乘之舟傍河停泊。纵目四顾,日落、荒原,不见人迹,唯闻狐狸在坟墓旁鸣叫着;不时从远处村庄传来阵阵犬吠声,营造了冷清萧条的氛围(展开描述并加以概括2分),寄托着作者的羁旅愁思并为下文抒发怀古之幽做了铺垫。(有相应的感情表述得1分,是否写出怀古之幽铺垫不做要求)
2.这首诗尾联用典抒发怀古之幽情(用典2分)。徘徊在盘门中,观看着这并列的水陆两门,诗人想起了当初建此盘门的伍子胥。楚魂指伍子胥,夫差重用伍子胥大败越兵,可此后夫差非但不听伍子胥的忠谏,以至身死国灭。诗人因此感慨夫差固然咎由自取,而可惜那伍子胥的忠魂还依恋着吴山。对忠臣的死于非命,诗人表露了他的深沉怅惋之情,一抒幽思。(指出夫差、伍子胥来解释诗句和典故2分,指明作者的感情2分)
赏析:
这两首诗是诗人行船在吴淞江上时所写。诗中的“天寒”、“叶飘”、“雁声急”、“岁晚”、“霜月”诸语,点明季节已是晚秋。
9.鸟孩子小学阅读题和答案 篇九
树公公,树婆婆,
从早到晚乐呵呵。
它们的孩子最美丽,
蓝、绿、红、黄、花、白、褐。
它们的孩子最活泼,
飞来飞去唱着歌。
千千万万鸟孩子,
最爱树公公树婆婆。
1.儿歌共有____句话。
2.用“____”画出儿歌中表示颜色的词。
3.树公公、树婆婆为什么从早到晚乐呵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鸟孩子为什么爱树公公和树婆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4
2.绿 红 黄 花白褐
3.因为它们有一群美丽、活泼的`鸟孩子。
【黑龙江行测题和答案】推荐阅读:
黑龙江自考会计基础的试卷及答案11-17
2018黑龙江高考英语试题【Word真题试卷】(附答案)07-19
2015黑龙江省党员干部答题答案07-12
黑龙江电大《地域文化》平时作业三参考答案08-24
黑龙江省领导干部理论知识网上测试答案12-25
黑龙江新闻02-03
黑龙江面试题09-30
黑龙江经济发展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