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

2024-09-04

语用(精选8篇)

1.语用 篇一

汉语语用标记语的语义、语用分析

本文讨论汉语中的语用标记语,指出它们在话语中的作用主要是语用的.语用标记语的两个区别性特征是:它们没有真值条件意义;它们是以说话人为取向的,表达的是说话人的主观判断.话语标记语/话语联系语和语用标记语所指范围不同,前者只是后者的一种,不能混用.话语标记语是说话人展现他/她对话语单元之间的语义关系的`判断,或者将这种判断清晰化、明朗化的一种手段.其它语用标记语展现说话人对话语命题的主观评价.本文还从言语行为理论、格赖斯理论和关联理论的角度对汉语语用标记语的语用意义进行了分析.

作 者:冯光武 作者单位:[英]雷丁大学刊 名:现代外语 PKU CSSCI英文刊名:MODERN FOREIGN LANGUAGES年,卷(期):27(1)分类号:H030关键词:语用标记语 话语标记语 非真值条件意义 概念意义 说话人取向

2.语用 篇二

随着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 广告已成为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电视广播到报纸杂志, 广告无处不在。它以其鲜明、独特的语言风格受到语言研究学者的关注。Leech在English in Advertising (1969) 一书中就从语言学角度分析了广告包含的各种语言策略。随后, 其他语言学家也从文体、语用等多个方面对广告进行了研究。

中国加入WTO以来, 与全球经济合作日益紧密, 广告的翻译也势必成为跨国贸易中重要的一环。假如一则广告能够吸引外国消费者, 自然能为产品赢得市场。但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 一些广告翻译往往不符合对方的表达习惯而导致营销失败。因此, 从语用学角度对广告翻译的语用等效和语用失误进行探讨, 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 广告的语用翻译

广告作为一种促销手段, 必须引人注目, 具有“注意价值 (attention value) ”和“可读性 (readability) ”, 同时还要有巨大的“说服力 (persuasive power) ”或“推销能力 (selling power) ” (廖, 2002:247) 。广告语通常自然亲切、简洁有力、新颖生动, 是一种鼓动性语言, 翻译时应采用适当的方法使译文具有相同或近似的效果。语言的语用意义是指语言符号与使用者的关系, 是语言符号对人产生的影响, 即联系意义。词语的语用意义即在实际运用中所蕴含的意义, 它与其使用的语境密切相连, 并与其存在的社会文化息息相关 (蒋, 2002) 。因此, 广告翻译也必须考虑到文化差异的影响。语用翻译实际上就是研究翻译等效问题。它可以分为语用语言等效和社会语用等效。语用语言等效类似于Nida的功能对等。在语用语言等效翻译中, 必须注意原语境的语用用意 (pragmatic force) , 它又分为暗含 (implicit) 的言外之意和明说 (explicit) 的字面意义。翻译时要小心分辨语言的言外之意, 使译文具有与原文相同的语用用意。社会语用等效翻译强调译文要符合目的语国家的文化习惯和社会风俗, 从而实现等效翻译 (何, 1997:78) 。当然, 在实际应用中, 这两种方法往往不能完全区分开来。为达到理想的翻译效果, 译者可将它们结合起来, 更好地理解和传达原文的语用用意。

2.1 广告的语用语言等效翻译

为达到广告翻译的语用语言等效, 必须识别暗含的言外之意, 并采用适当的语言形式进行翻译。例如:

[例1]Do your teeth a favor!

There’s not toothpaste around that’s better at fighting cavities than Crest. (徐, 2004:54) .

这则广告采用了一个我们熟悉的英文短语:“do somebody a favor (帮某人一个忙) ”。如果我们将它直译为“帮牙齿一个忙”, 听起来会非常奇怪。从广告的上下文我们可以看出, 这则广告其实是在宣传几种新型口味的佳洁士牙膏, 因此, “do your teeth a favor”实际上也就是“do your teeth a flavor”。为达到语用语言对等, 原文可翻译为:

令您皓齿生香

佳洁士牙膏的防蛀功效比其他任何一种牙膏都好 (徐, 2004:54) 。

[例2]It happens at the Hilton.

同样, 有人或许会将这则广告译为“它发生在希尔顿”。虽然字面上与原文意思相符, 却让人摸不着头脑, 没有任何意义。因为译文并没有抓住原文暗含的意义。希尔顿酒店的这则广告其实是要向人们展示其周全的服务, 让人们觉得所有服务在希尔顿都能得到满足。因此, 它应当译为:

希尔顿酒店有求必应。

从以上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 正确理解广告语言的语用用意对翻译而言是至关重要的。但要实现广告的语用语言等效, 还需选择合适的语言形式。例如:

[例3]We care to provide service above and beyond the call of duty.

殷勤有加, 风雨不改。 (UPS联合快递服务公司)

虽然这则广告中英文版的字面意思和语言形式都大相径庭, 但中译文仍保留了原文暗含之意。译者在识别出原文的语用用意后选择以四字短语进行表达, 符合汉语习惯, 也更加生动简练。若照原句译为“我们愿意提供高于或超出我们责任感的服务”, 显然不如前者更具可读性, 也不方便人们记忆。

2.2 广告的社会语用等效翻译

实现广告翻译的社会语用等效, 译者必须从社会文化交际的角度考察语言的使用。这就要求译者具备跨文化交际的知识, 在原文的语用意义因文化差异不能被译文的读者接受时, 要进行恰当的处理, 避免译文读者难以理解, 甚至误解广告的语用用意。例如:

[例4]此茶产自云南高山云雾之中, 清明前精心采制……

The tea is grown naturally on mountain slopes nourished in clouds and mist.Owing to its slow growth at this altitude, the plants give high quality and pure health tea.The tea is prepared from tender leaves which are picked before early spring, and every drop of its essence is retained in the tender leaves… (徐, 2004:116)

译文中, 译者为达到社会语用等效进行了一些调整。首先, 他将“清明前”译作“before early spring”。对中国人而言, “清明”是一个熟悉的日子。这一时期正值初春, 万物复苏。这时的茶叶嫩绿新鲜, 香气怡人。清明节前采摘的春茶称为明前茶, 保留了茶叶的鲜嫩和营养。这才是原作者想要表达的语用用意。倘若将“清明”译作“Qingming Day”或“the Tomb-sweeping Day”, 反而会弄得外国人一头雾水。因为他们的文化中没有这样的表达, 他们也不知道“清明”到底是什么。如果再慢慢解释, 反而显得罗嗦, 也不符合广告语的特点。因此译文直接纳入“早春 (early spring) ”的概念, 使外国读者能够清楚明白原文的语用用意, 达到社会语用等效。另外, 译者对“高山云雾之中”也作了一定的解释。因为熟悉茶文化的人知道, 生长在高山云雾中的茶叶品质更好, 营养价值更高。但外国人并不了解这一点。译者将其加入广告中, 使外国读者更易了解茶的品质, 同时也使广告更具有说服力。

3 广告翻译的语用失误

语用失误是指人们在言语交际的过程中, 所用句子的符号关系是正确的, 但语言的使用不合时宜, 或方式不妥、表达不合习惯等, 也就是说, 说话人不自觉地违反了人际规范、社会规约, 或者与时间、空间、对象、交际双方的身份、地位、场合等不匹配, 违背目的语特有的文化价值观念, 使语言交际遇到障碍, 交际行为中断或失败, 导致交际不能取得预期效果, 这种错误统称为语用失误。简单地说, 语用失误就是不能理解话语的含义。Jenny Thomas将语用失误分为语用语言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 (Thomas, 1983) 。

3.1 广告翻译的语用语言失误

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语用原则。在广告翻译中, 译者有时忽略了语言上的差异而译出机械生硬的译文, 令目的语读者感到费解。这样的译文就属于语用失误。比如, 有的译文生搬硬套, 用目的语中对应的词来翻译, 字面上看起来是差不多了, 原文暗含的语用用意却没能表达出来, 导致了误解。

[例5]本品可即购即食, 食用方便。

Opening and eating immediately (蒋, 2002) .

这则广告原本是想要强调食品食用方便。这里的“即”不能译为“immediately”。因为“eating immediately”给人留下的印象是如果食物不马上吃就会坏掉。这当然不符合原文的意图。不如直接将其译为英语惯用的表达“instant food”或是“always ready to serve”, 这样才能在双语转换中达到等值的效果。

另外, 将母语习惯套用到目的语也是造成语用语言失误的一个因素。如果译者过多地受到原语广告写作手法的干扰, 一味考虑原语语言因素, 则可能使广告变得不伦不类, 让译文读者难以理解和接受。

[例6]三十年纺织品和服装出口经验。质量第一, 信誉第一, 友情第一。重合同、守信用、始终一贯。

30 years’experience of textiles and garment export.Quality the Best, Reputation and Friendship the Foremost.Always abide by Contract and Credibility (廖, 2002:259) .

这则广告是典型的逐字翻译, 还不要说其中的语法错误, 这种形式也会令外国读者难以理解, 因为这与他们心目中的广告形式实在大相径庭。广告的目的在于传播信息, 诱导读者购买宣传的产品。广告的翻译不需要在文字和形式上与原文完全相符, 译者的首要任务是复制原文对读者产生的促销效果 (廖259) 。

3.2 广告翻译的社会语用失误

社会语用失误指广告中因不了解或忽视原文读者和译文读者双方的社会文化背景差异而出现的语言表达失误。比如, 在中国, 广告商更倾向于标榜某产品符合大众的口味, 人人都喜爱。北极绒保暖内衣就诏令天下:地球人都知道!这可谓是全中国最知名的广告语了。但在西方国家, 人们却更中意标榜个性而不随波逐流。因此便有了“Cindy Clauford’s Choice”、“Anna Kournikova’s Choice”等广告。当然, 这也是利用了明星效应。但在中国, 同样选择明星为产品代言, 商家却不会直接地说:“北极绒保暖内衣——赵本山的选择!”。

[例8]Make yourself heard. (Ericsson)

理解就是沟通。 (爱立信)

这则译文可以说是原文的改写。如果将它再翻译过去应当是:“Understanding is communication”。这里的改写却是必要的, 因为它避免了社会语用失误。在美国, 人们强调个人的价值, 广告也自然倾向于个人。Make yourself heard就很好地说明了这点。但在中国, 太强调个人会被视为一种炫耀, 甚至有个人中心主义之嫌。中国人更注重合作, 宣扬集体主义。因此, 原文中的单向交流被改为双向交流——相互的理解和沟通, 更好地达到了等效。

4 总结

总之, 语言文化的差异使语用用意极具挑战性。译者在进行广告翻译时应准确传达原文的语用用意, 尽量避免语用失误, 实现语用等效, 这样才能把产品或服务推向市场。从语用学角度研究广告翻译, 或许不能解决广告翻译中存在的所有问题, 但也为我们开拓了思路, 具有现实意义, 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

摘要:广告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 存在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文试图从语用翻译的角度对广告翻译进行探索, 分析广告翻译如何达到等效, 并关注广告翻译中的语用失误问题, 力求提高广告翻译的准确性。

关键词:广告翻译,语用翻译,语用失误

参考文献

[1]Geoffrey Leech.English in Advertising[M].London:Longman Group Limited, 1969.

[2]Thomas, Jenny.‘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J].Applied Linguistics, Vol.4, No.2, OUP, 1983.

[3]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4]贾文波.应用翻译功能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4.

[5]蒋磊.英汉文化差异与广告的语用翻译[J].中国翻译, Vol.23, No.3, 2002.

[6]廖七一编著.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C].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2.

3.语用 篇三

一、语用训练点要“真”:贴近学生生活

【国标苏教版六上《姥姥的剪纸》教学片段】

师:姥姥对“我”充满了思念与期待,“我”的心里又何尝忘记过姥姥呢?(引读)“事实上,我不管走多远,走多久,梦中总不时映现家乡的窗花和村路两侧的四季田野。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忆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从这段文字中,你读出了什么?

学生交流:“我”对姥姥、对家乡的思念……

师:是呀,同学们,剪纸不仅展示了姥姥的心灵手巧、技艺高超,更体现了姥姥对“我”的疼爱与牵挂。我们的姥姥也许不像作者的姥姥那样会剪美丽的窗花,但她们同样勤劳善良,疼爱子孙。也许只是一个微小的动作、一句简单的话语,但这些都值得我们捕捉、记忆。拿起笔来,回忆姥姥的点点滴滴,用你饱含深情的文字写下来。

生:记得在大雪纷飞的隆冬,姥姥坐在长椅上编织围巾,我一边搓着冻僵的小手一边问姥姥:“姥姥,这大冬天的,瞧您的手都有冻疮了,干吗还织围巾呢?”姥姥笑着说:“傻孩子,姥姥还不是怕你冷了,给你织条围巾,瞧,马上就好了!”过了会儿,姥姥站起来,轻轻帮我把围巾围上。顿时,一股暖流涌遍我的全身……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我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引导学生从真实的生活中感受姥姥对自己的关爱呵护。这样,就在生活与文本之间架起一座相互融通的语言文字的桥梁,让学生走进真实的生活,找到表达的支点,真正做到有话可练,有情可抒。

二、语用训练点要“精”:突破文章重点

【国标苏教版五上《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片段】

我引导学生把目光聚焦到信的内容上,抓住关键词句反复体会。

师:文中两个“美好的东西”分别指什么?“给”和“拿”分别是什么意思?高尔基希望儿子做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思考之后交流……)

师:高尔基不仅是个伟大的作家,还是个懂得教育艺术的父亲。他在信中不仅表扬了儿子,而且教育儿子该怎样做人。懂事的儿子读了父亲的信后,肯定有许多的话要和父亲说。假设你现在就是高尔基的儿子,请你代他写一封回信。

(学生交流)

生:爸爸,您的信我收到了,我一定会照着您的话去做的。有人成功时,我会赞扬他:有人伤心时,我会试着安慰他:当别人需要帮助时,我会尽心竭力地去帮助他。虽然我的力量微不足道,但我会把这份珍贵的品质传递下去,这样,世界才会变得更加美好!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我引导学生把目光聚焦到教学重点——高尔基写给儿子的信上,让学生在言语的品味中读懂信的内容,感受高尔基的良苦用心之后引导学生代儿子给高尔基回信,联系信的内容,练习写话。在整个读、悟、写的过程中,我紧扣教学重点,确定落实语言实践的训练点,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三、语用训练点要“巧”:言意相得益彰

【国标苏教版四上《桂花雨》教学片段】

师:是啊,整个村庄不仅沉浸在桂花的香气里,更沉浸在了乡里乡亲间浓浓的乡情里。(老师进行课文内容的拓展)我长大了,随父亲来到杭州(就是作者文中所说的外地)。杭州有一处小山名叫“满觉陇”,开花时节,全是桂花,香飘十里。可每当我从满觉陇带回一大袋桂花给母亲时,母亲常常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同是桂花,难道在不同的地方香味就不一样吗?

学生交流:一样的是梅花香,不一样的是母亲对家乡浓浓的乡情……

师出示言语练习的内容:假如我说:“杭州的泉水真甘甜。”母亲一定会说:“还是____。”

生:还是比不得家乡的泉水。

师:能仿照着这样的句式来写几句吗?

生:假如我说:“上海的生活真舒适。”母亲一定会说:“上海的生活再舒适,还是比不得家乡的生活。”

生:假如我说:“苏州的风景真优美。”母亲一定会说:“苏州的风景再美,还是比不得家乡的风景。”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老师引导学生抓住篇末母亲的话,让学生感受到文字背后蕴藏着母亲对桂花的喜爱以及浓浓的思乡情昧。最后引导学生联系母亲的话进行语言、方法的巧妙迁移,做到了“举三反一”。整个教学过程,既训练了言语的表达,又恰到好处地挖掘了文本蕴含的人文价值,可谓“言意兼得”。

四、语用训练点要“准”:习得表达方法

【国标苏教版五上《黄山奇松》教学片段】

在教学黄山三种松的相关内容时,我引导学生紧扣重点词句品读想象,再现三种松的姿态和顽强的生命力,在边渎边悟中感知表达方式的奇特。

之后小结: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象,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把富有“个性特点”的三大名松写活了,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

之后引导学生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同学们,现在让我们现学现用,任选一种黄山松来写写,可以借鉴书上描写三种松的方法。

(生写之后交流)

生:凤凰松姿态独特,枝繁叶茂,从远处望去,好像一只凤凰在风中翩翩起舞,美丽极了。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向上伸去,好像凤凰的脖子,显示着自己的高贵。凤凰松,可真是名副其实啊!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我引导学生紧扣重点词句品读想象,在边读边悟中感知表达方式的奇特。教学完三种松树后,我引导学生任选一种松树进行仿照练写。打造语用型课堂,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运用,这就必须要在文章里走一个来问,既让学生了解感知文本内容,又让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表达方式,从而习得表达方法,提升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4.语用教学 篇四

一、“广积粮”——为语用打基础

积累词语,是为了丰富学生的表达词汇。语文课文中不乏许多好文,美文,词语追求的是量的累积。懂不懂没关系,只要对这个词语有新鲜感,先将其储存起来。词语作为语言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词语进行积累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在小学低年级的语文学习中是追求词语理解的深入还是注重词语累积的数量,虽然需要综合多个因素来考虑,但是没有量的积累肯定是不行的,同时,积累的过程也包含着一定程度的意义认识。

1、立足课本

书本是学生主要的“语言积累”来源,特别是语文教科书,所选篇目文质兼美,是进行语言积累的绝好材料。在一节课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呈现新词,好词,不要贪多,以一两个词作为重点进行了解词义,了解词语使用的语境,通过反复练说,达到学生对词语的内化,积累,日复一日,积累的词语量是相当丰富的。比如:《台湾的蝴蝶谷》,本篇课文就含有很多好词,令人难忘,色彩斑斓,五彩缤纷,翩翩起舞等等,课堂中我抓住这些词语,引导学生进行造句练习,反复练说,我相信这些词能存进学生的脑中。

学习写字时,用字组词也是一个很好积累词语的机会,在组词过程中各种各样的词语,让学生们互相见识,互相学习。

2、拓展阅读

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在一二年级集中识字,基本扫除文字障碍,但这并不意味着小学一二年级语文教学在本质上就是识字教学,集中认字的目的是让小学生尽快掌握文字(含语言)这个工具,从而自如地进入阅读领域。拓展阅读应该从低年级就开始渗透。首先要取的家长的配合,因为学生识字量还是有限的,亲子阅读绘本可以在一年级上学期开始,到一年级下学期,根据学生有一定的识字量,我设计了“我爱看书”家庭阅读表,引导学生每天从故事书中选一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家长签上名字,用累计红花的方式奖励,提高学生积极性。在学校,学生每天下午来校后到第一节上课前,充分利用班级图书角,让学生广泛阅读各种故事书,目前已经试行一年多了,学生在进行组词的时候,就会说出:扫荡、高贵、万里无云、无精打采„„,都是他们在讲故事的时候耳濡目染的,虽然有的意思不太明白,但是词语已在心中了,了解其义,也是即将的事情了。

3、生活积累

教学中最大的障碍还是生活体验问题,学生每天在与不同的人,不同的环境接触,接收到许多的语言信息,让其久而久之就内化成学生的语言。比如一年级下册《识字3》中对子的认识,跟学生举例子说,春联就是对子,学生马上就反映出我家春联是迎春——接福,以后学生自然会关注春联的内容。

二、“授以渔”——为语用架桥梁

学生积累了很多的词语,如果不能使用,那就形同虚设。只有通过运用,才能把这些内储真正变为自己的东西。该怎么用?教师就需要沉下心来教书,先必须“啃教材”,潜心钻研教材,咀嚼教材,只有洞悉教材意图,熟悉教材体系,明确教材重点难点,还必须在吃透教材和吃透学生学习状况的基础上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创造性使用教材,也就是“用教材教”,把课程资源的开发落到实处,让学生掌握语言的基本规律。“一课一得”即根据课文特点,结合单元重点和学生实际,确定利用这篇课文来训练学生某方面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某一篇课文后,能得到一两个方面知识的学习、训练。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即以课内为主,课内以突出段的精读,课外突出篇的训练,课内以名段为主,课外以精品为宜。比如:《沉香救母》这一课中“沉香一想到要去解救妈妈,浑身就增添了力量。”,引导学生先弄清“一„„就„„”的意思后,学着联系生活再说。在学到我会写的字“更”的时候,学生组了个词“更帅”,我就顺势问:“xx同学很帅,谁比他更帅?”有一个男生就回答:“我比他更帅”。学生发言热情顿时高涨,请了一位女同学和我站在一起,引导学生用“更”说话:“xx同学很高,老师比她更高。老师头发很长,xx同学头发比老师更长。”学生在说话中,明白了“更”的使用。

三、“磨铁杵”——为语用创情境

学,是为了用,这是学习语言的基本功能。引导学生把语言置于特定的语境中用恰当,用合适,学以致,以用促学,当然运用训练必须坚持不懈,多法并举,才能真正内化语用。

1、当堂的词语运用操练,还势必促使课堂教学充满无穷的生命活力。老师要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交流环境,引导学生大胆,大声,大方的积极主动参与活动,形成自由有序的语言运用情景。这是非常必要的,否则老师生硬的上课,严肃的批评都导致课堂的冷却,无法形成语用环境,那就只是老师讲,学生听了。

2、通过设计出一些符合学生年龄特征,较具生活性,形象性、真实性和准真实性的具体场合的情形和景象,为语言功能提供充足的实例,并活化所教语言知识的教学,创设的情景越活泼、生动、准确,学生就越能理解所传递的信息,触景生情,激活思维,激发表达思想的欲望,这样就越能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语用能力的目的。

3、重视日常交流语用的渗透。跟学生聊天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比如:看到学生打扮特别漂亮,老师夸一夸他,下次他也懂得夸老师,夸别人了。开假时都跟学生聊聊爸爸妈妈带你去哪玩了,玩的怎么样呀?明天就要春游了,大家心情怎么样?等等。

5.语用语言失误分析 篇五

语用语言失误分析

语用语言失误是指语言规则使用不得体的.一种语言现象.通过对语用语言失误简单的阐述和刻画,借助一些语例,从语言使用者、语用推理和语境等因素对语用语言失误的发生过程进行了探讨,同时分析了语用语言失误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利用语境避免或减少语用语言失误的可能性.

作 者:程文华 许海燕 CHENG Wen-hua XU Hai-yan 作者单位: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外语系,合肥,230601刊 名: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FEI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年,卷(期):25(3)分类号:H31关键词:语用语言失误 失误层面 失误特征 失误原因 语境

6.2014高考最新语用题目 篇六

[例1]某百货商店开业,老板的朋友送来四副贺联,但其中只有一副适合百货商店。这副是

[]。其余三副适合的场合分别是[]

A.茅店月明鸡唱早,板桥霜滑马行迟。

B.五夜早朝声入梦,一江春水暖先知。

C.生意可人春潮涌,财源似水秋果香。

D.一楼风月当歌饮,万里溪山带醉看。

[参考答案]C(A.客店,B.热水袋专卖,D.旅游地)

[例2]补写下列有关节日的两副对联。注意:①内容与节日有关②可以不考虑平仄。⑪端午上联:赛龙舟不忘楚风余韵

⑫中秋下联:明月千里寄相思

[参考答案示例]⑪品糯粽尤思屈子忠魂⑫桂香一缕传遥忆

[例3]依次填入文字横线处的成语或俗语,恰当的一项是

有时候,我们可以用俗语和成语来表达相同的意思,如:“打开窗户说亮话”和“开诚布公”,“ ① ”和“弄巧成拙”,“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和“ ② ”,“ ③ ”和“分道扬镳”等。不过,俗语多流行于人民群众的口头上,保持着通俗的特点;成语则多用作书面语,趋向典雅。

A.①鸡蛋里挑骨头②因小失大③重打锣鼓另开张

B.①偷鸡不成蚀把米②因小失大③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

C.①鸡蛋里挑骨头②舍本逐末③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

D.①偷鸡不成蚀把米②舍本逐末③重打锣鼓另开张

[参考答案]B

[例4]根据下面句子的语境,写出两个适用于句中横线处的熟语(歇后语、俗语或成语均可),答在序号后面。

庄山林说完了,转过身去喝水。可王杏花偏偏有个的习惯,就又追问了一句:“这个消息究竟是从哪里来的?”

[参考答案示例]①打破沙锅纹(问)到底,②刨根问底

[例5]阅读下面文字,回答①-②题。

登高远眺,俯瞰京城:一边是,红墙内皇宫内院,金碧辉煌,气势恢宏;一边是,一望无际、大大小小的民居院落,在绿树荫里掩应。若在雨中观看,其意境更深,诚是“云里帝城双凤阙,”。

1.文中划线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远眺B.金碧辉煌C.气势恢宏D.掩应

2.下列各句填入文中横线处,对仗最为工整的一项是

A.雨中丛树万人家B.雨中绿树隐千家

C.坊间丛树掩万家D.坊间绿树有人家

[参考答案]1.D,2.A

[例6]下列诗句,与“安得身如芳草多,相随千里车前绿”的送别情怀最相近的是

A.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B.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C.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D.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参考答案]C

[例7]下列选项中的诗句填入《夏日西斋书事》一诗画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榴花映叶未全开,槐影沉沉雨势来。,满庭鸟迹印苍苔。

A.只道林间无人至B.小院地偏人不到

C.门巷深深过客稀D.寒气偏归我一家

[参考答案]B

[例8]请补写出空缺的语句,与前两句构成排比,使语段意思连贯,风格统一。

作一次心灵旅行,就以那一本本零落的古卷残页为车票,感受着穿越时空的欣喜。我与李白共攀蜀道,与辛弃疾拍遍栏杆。无论是漠北黄沙,还是江南水乡,我都一一留下足迹。

[参考答案示例]①与杜甫茅屋听雨,与文天祥零丁抒怀②与王维同撷红豆,与李清照共泛双溪③与屈原上下求索,与李商隐灵犀相通

[例9]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语句,组成前后呼应的三组排比句

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是一道风景;①是一道风景;②是一道风景。可是,你可知道,聪明的你就是一道风景:虽然你没有惊涛拍岸的雄浑,③,*④。但是你有青春的活力,⑤,⑥。

[参考答案示例]①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②杨柳岸,晓风残月,③金戈铁马的豪迈,④晓风残月的旖旎,⑤前进的勇气,⑥友谊的真诚

[例10]余秋雨散文《阳关雪》中有这样一段话:“我曾有缘,在黄昏的江船上仰望过白帝城,顶着浓冽的秋霜登临过黄鹤楼,还在一个冬夜摸到了寒山寺。我的周围,人头济济,差不多绝大多数人的心头,都回荡着那几首不必引述的诗。”

请默写“那几首不必引述的诗”中的一首,并写出作者、朝代和诗题。

[参考答案]①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唐·《早发白帝城》)②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唐·《黄鹤楼》)③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唐·《枫桥夜泊》)

[例11]请在横线上写上一句恰当的古代诗文名句。(任选其二)

①,历史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②,我们这一代人应该,也一定会超过我们的前辈。

③,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④,中央芭蕾舞团居然来到我们偏远的小镇演出。

[参考答案示例]①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按:“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不是古代诗文)②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按“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稍差)③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④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例12]请用对偶句描述下面《红楼梦》中宝黛初会的情景。字数不超过30字。

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

[参考答案示例]①娇黛玉一见惊疑似何处见过宝哥哥;痴宝玉初识欣喜如梦里重逢林妹妹。②神瑛侍者前世邂逅绛珠仙草当木石前盟;颖慧黛玉今生重逢痴情宝玉自心有灵犀。

[例13]“若问渠侬多少恨,数完庭榭堕飘花。一声你好香消散,别院笙箫月影斜。”这首诗末两句写了《红楼梦》中哪两件事?前一件事发生在大观园中什么地方?

[参考答案]黛玉辞世,宝玉、宝钗成亲;潇湘馆

[例14] 2012年4月9日,湖北省“书香荆楚·文化湖北”全民读书月活动正式启动。为配

合这次读书月活动,请从《楚辞》和《史记》两本书中任选一本,写一则阅读宣传语。要求:①联系该书内容;②表达简明得体;③字数不超过40字。

[参考答案示例]①著《离骚》屈子行吟泽畔,书香荆楚传华章;读《楚辞》楚人再诵乡音,文化湖北续辉煌!②史家绝唱,无韵离骚;史学开山,“正史”先河。华夏寻源,荆楚其中;鉴古通今,请读《史记》。

[例15]下面是一副对联的上联,请在横线上对出下联。

荔枝龙眼木瓜,皆是岭南佳果。

[参考答案示例]①月季牡丹金桂,莫非海内奇葩。②屯绿祁红云雾,俱为淮左名茶。

[例16]请为图书馆的对联补拟下联,写在横线上。

学问藏今古。

[参考答案示例]①典籍贯中西②门窗望海天

[例17]下面是一副春联的上联,请在横线上对出下联。

春风十里,长安两路。

[参考答案示例]秋月千年,永定一桥

[例18]用一句古诗名句为下列上联对出下联,写在横线上;并在括号内写出作者姓名。举头望明月;(李白)。()

[参考答案示例]①荡胸生层云(杜甫)②俯身散马蹄(曹植)

[例19]在下面语段的横线处仿写。要求:举出两个带有“半”字的常用语并对其中蕴含的理趣作简要说明。

“半”字是一个很普通的字,可在日常生活中,一个“半”字的巧妙运用,却可以表达出诸多理趣。比如:“行百里者半九十”,意在提醒人们最后的坚持尤为重要。又如,意在再如,意在以上这些话,借助“半”字,生动地道出了耐人寻味的生活体验或人生感悟。

[参考答案示例]①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②对孩子藏起一半爱,③话不投机半句多,④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⑤一瓶子不满半瓶子咣当,⑥女婿好比半个儿,⑦妇女能顶半个天⑧军功章里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

[例20]举出一个北京日常口语词语,并就其形象生动的特点作简要解说。

细琢磨北京日常的口语词语,往往能看出北京人的智慧。说出话来,仿佛看得见,摸得着,非常形象,十分生动。比如,天刚黑,说是“擦黑儿”,刚和“黑”擦个边儿,多有分寸!又如,[参考答案示例]春天,树上长出绿芽,北京人说是“爆芽儿”,“爆”字突出了强劲的生命力,“芽儿”突出了嫩嫩的绿色。既有动态,又有色彩,多么形象生动!

[例21]下列选项是四则“遗失启事”的主要内容,其中表达通顺、得体的一项是

A.本人昨天在体育馆遗失一副红色羽毛球球拍,您若及时联系鄙人,不胜感激之至。

B.昨日本人不慎丢失《随想录》一书于阅览室,期盼拾得者璧还原物,谢谢哟。

C.本人昨日在图书馆不慎丢失黑色眼镜一副,希望拾得者与我联系,不胜感激。

D.昨日本人遗失饭卡于学校饮食服务中心,恳请拾者高抬贵手交还,万分感激。

[参考答案]C

[例22]安晴同学一直想参加学校青年志愿者协会。一天,安晴向转会组织委员李华同学询问相关情况。下面是他们交谈的部分内容,请你补写出其中的空缺部分。

要求:符合情境,简明得体,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安晴:①

李华:当然可以,欢迎你加入!

安晴:②

李华:下周六正好有一个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

安晴:③

李华:我们打算赠送一些书籍、文具,还要给他们辅导功课呢。

安晴:哦,我有一些书,正好可以带过去。

李华:④

安晴:好的,我出个小节目。

[参考答案示例]①你好!我想加入学校青年志愿者协会,可以吗?②请问协会近期有什么活动?③我想参加,有哪些内容呢?④太好了!我们还打算跟他们联欢呢。你能出个节目吗?

[例23]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在画横线处补出得体的话语。

小张和小李住在不同宿舍楼,相约次日天一亮就到操场会合,一起练球。小李睡过了头,迟到了好一会儿。

小张含蓄地批评说:是不是?

小李幽默地回应说:不是,是。

[参考答案示例]①(是不是)睡迷糊了找不到操场?(不是)找不到操场,(是)梦里在操场上打了个加时赛。②(是不是)你闹钟电池没电了?(不是)闹钟电池没电了,(是)我自己没电了。

[例24]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①—②题。

赵老师发现11月的话费突然增至350元,就向居所附近的营业厅查询。负责人小辛核查后发现多收了赵老师200元,他先向办公室程主任当面作了汇报,然后准备登门道歉,把多收的200元钱退给赵老师。

①小辛当面向程主任汇报时,说法最恰当的一项是

A.客户赵老师致电我营业厅,陈述了多收话费之事,经查属实,我们一定妥善处理善后事宜,保证以后不再出错。

B.客户赵老师反映11月份话费比平时多了200多元,她对此很有意见,您看怎么办呀?

C.由于我们工作不细致,11月份多收了客户赵老师200元话费,向您检讨讨,一定妥善做好退款工作。

D.客户赵老师11月份的话费比平时多了200元,要求给予答复——有可能是我们部门算错了。

②小辛登门道歉退款时,说法最恰当的一项是

A.赵老师,实在抱歉,多收了您200元钱,请收好,感谢您监督我们的工作。

B.由于我公司工作疏漏,导致多收了您的话费,现如数退还,我们深表遗憾。

C.赵老师,您反映的话费问题经程主任批示,已经弄清。现退还200元钱,并请谅解。

D.这是退给你的200元钱,请收好。希望今后继续帮助我们改进工作。

[参考答案]①C,②A

[例25]改写下面一则通知。(不超过45字)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苏杭一带,游客如云。我地区许多单位纷纷行动,组织参观旅游。现在我们接到上级《关于严禁以参观、学习等名义去风景区游山玩水的通知》,我们认为这个通知是非常及时的,十分必要的。它对于我们纠正不正之风,必将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因此,我们决定将该通知转发给你们,希望我局下属各单位都不要以任何名义组织参观旅游。

[参考答案]接上级《关于严禁以参观、学习等名义去风景区游山玩水的通知》,现转发给你们,望认真执行。

[例26]根据语言环境,用口语方式转述下面书面材料的内容。

材料:①徐凡,男,江苏南京人,②东方大学文学院授。③系我国红学界后起之秀,尤以考证作者身世见长。④专著《曹雪芹家世考》、《大观园人物论》、《<红楼梦>导读》(获

优秀教育图书奖)在海内外享有盛誉。

[参考答案]①徐凡先生是江苏南京人,②东方大学文学院教授。③是我国红学界的研究专家,尤其在考证曹雪芹身世方面有专长。④专著有《曹雪芹家世考》、《大观园人物论》,还有获优秀教育图书奖的《<红楼梦>导读》等,在海内外享有盛誉。

[例27]修改下面一则启事中不够得体的语言。

启事

秋风秋雨愁煞人,没有雨伞愁上愁。

本人仅有的一把雨伞,昨晚不幸遗失在图书馆了。请拾者送往×楼×号,本人将适当给予酬谢。

失者××

×月×日

[参考答案]启事本人不慎在图书馆遗失一把雨伞,请拾者联系×楼×号××,在此致以谢意。失者×××月×日

[例28]下面是一位年轻导游为台湾省某中学生旅行团所作的解说词,表述有不妥之处。请推敲一下,提出3点修改意见。

①先生们,女士们:欢迎大家第一次来中山陵游览!②今天我为大家导游,感到很荣幸。③中山陵是孙中山先生长眠之处,④也是海峡两岸同胞心中的圣地。⑤苍松翠柏环抱着它,⑥霞光丽日辉映着它,⑦青山绿水依傍着它。⑧去年连战先生曾来这里拜谒,⑨表达了对中山先生的缅怀敬仰之情。⑩现在,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登上台阶,故地重游,11赡仰中山先生的陵寝,12重温先生的教诲吧!

[参考答案]称呼:①同学们(朋友们)语序:⑥⑤⑦或⑤⑦⑥删除:故地重游

[例29]下面是周华同学给博物馆金馆长写的一张便条,其中有些词用得不得体,请你帮他修改。

金馆长:

您约我今天下午去贵处谈我班同学光临贵馆参观一事,因我有急事,现决定改期。具体改在何时,另行磋商。

周华5月18日 要求:找出并改正用得不得体的词,有几个找几个。

[参考答案]光临——到(去)现决定——不得不(只好、只能)磋商——商量(商议、商定)

[例30]由于目的不同,对同一事物的说明也应有所不同,根据下面的要求,分别写两段话来说明文具盒(铅笔盒)。

目的㈠:为找回自己的文具盒。

目的㈡:向别人介绍、推荐自己用的这种文具盒。

[参考答案要点]目的㈠应包括文具盒的①质地(材料)、②形状、③色彩(图案)以及④文具盒内的物品。目的㈡应包括文具盒的①质量、②用途、③外观、④价格。

[例31]以下是一家公司发布的招聘信息,请将这一信息改写成正式的招聘启事(以“本公司”开头),要求内容准确、层次清晰、表达得体。不超过75个字(含标点符号,电话号码占两格)。

帅哥靓女,你大学本科毕业不?办公室软件使用熟练不?英语交流顺溜不?有没有驾照?会不会粤语?快来看哦,我这儿找人啦!这是个中日韩三国合资公司,马上要在“2010亚运会”举办的地方广州开业咯。现需要行政秘书3名。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哦!要是有意,可以电话168168,8月31日面试,海心大厦908,不见不散哦。

7.语用 篇七

一、因用而学:明确的学习目标

1. 以目标引发学习兴趣。

让学生享受语文学习的乐趣, 享受语文成长的快乐, 这是阅读教学的指向和动力所在。语文学习的兴趣, 仅靠外部形式的诱发是远远不够的, 须借助语文特有的运用功能, 触发学生心灵深处的需要。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言语实践能力———将语文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能力。这样的目标对学生而言, 看似遥远实则亲近而可见, 看似虚无实则清晰而有形, 它对学生的语文学习, 是一种强大而潜在的认识驱动, 它能触发和引领着学生的认知活动, 让学生朝着目标去努力。为此, 教师要充分挖掘文本与生活的联系, 寻求文本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需要, 为学生竖起运用的标杆, 明晰运用的策略, 以“用”为目标引领教学, 以“用”为主线组织教学, 将字词的学习、情境的再现、情感的体验、道理的感悟蕴含其中, 就能做到学用结合,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教学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三袋麦子》一课时, 课文后要求“分角色朗读课文, 讲讲这个故事”。而“读读课文、讲讲故事”对学生来说司空见惯, 如果只是泛泛读读, 简单讲讲故事, 学生不仅不感兴趣, 而且容易生厌。为促使学生“为用而学”, “为用而练”, 对课后习题不妨这样变通:同学们, 转眼我们已经是三年级学生了, 讲故事对我们来说可谓小菜一碟, 不值一谈。今天, 我们就来个现买现卖, 现场读书, 现场演练, 现场讲述, 限时训练, 在课内把《三袋麦子》这个有趣的故事读好、讲好, 让讲得好的同学在小组、在班级亮相, 好吗?如此引导, 学生肯定会兴趣盎然, 劲头十足。接着, 便按照“读通→读懂→能讲→讲好”的顺序组织教学, 学生一定会积极主动地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 就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 让目标给予心理暗示。

在阅读教学中, 目标的确定要贴近课堂, 贴近学生, 切入到学生最近发展区, 让学生只要通过努力就能成功, 也只有通过努力才能成功, 让运用成为促成心理暗示、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前提。如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东方之珠”》是一篇写景文, 画面感很强, 宜借助朗读再现画面, 让学生置身其中, 借助朗读中语气、动作、神情、语音等合理而自然的变化, 真切地传达自己的感受, 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感情。教学中可以这样引导:

同学们, 1997年7月1日, 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这是中国人民的骄傲, 是全球华人的自豪。香港是著名的旅游城市, 是一颗无比璀璨的“东方之珠”。毕竟香港离我们路途遥远, 亲自前往并非易事。也许编者知道了我们的心思, 他为我们准备了《“东方之珠”》这篇课文, 要把我们带到香港, 去领略她那美丽的风貌。今天, 我们就跟随作者, 去一睹她的风采, 领略她的英姿, 感受她的奇妙。当我们从香港回来的时候, 要能够借助老师提供的画面, 像导游一样, 向人们具体而详实地介绍香港的风貌。

这样引导, 学生心中便能始终惦记着向人们介绍香港的任务。在阅读指导中, 则可以通过朗读想象, 再现语言形象;通过画面穿插, 拓展画面形象;通过现场演练, 展示语言形象。阅读课文后, 可让学生在小组和班内讲述, 进而回家向家人讲述, 还可分组带着相关图片, 利用低年级的课外活动时间, 对他们进行介绍。这样, “用”便成了引领学生的具体、明确而又充满情趣的目标。无论是组内还是在班内, 无论是面对同学、家长还是低年级的小朋友们, 他们始终有一种展示自我、显示能耐的感觉, 有一种自我陶醉、自我享受的感觉。这样的感觉会始终引领和激励着他们为实现“最佳的自己”而努力。

3. 让目标给予压力释放。

“用语文”给学生的感觉应该是目标清晰可行、切实可靠, 每个人都可以集中精力干自己既想干又能干的事, 实实在在地从事“用语文”的事儿。这样, “用”的目标就能释放学生的心理压力。如教学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装满昆虫的衣袋》一课时, 为让学生在感受法布尔对昆虫痴迷的同时, 能运用本文“选择材料、表现人物”的方法写出某人的爱好, 教学时可这样导入:我们身边有不少人对某个事物、某件事情可谓着迷, 你知道的“迷”有哪些呢? (说说班级、学校、家中的“迷”。) ———引导列举, 再现生活;如果我们写某人某方面的“迷”, 怎样围绕“迷”字, 选择材料、叙述事情?除了写本人着迷, 可以写与之相关的人和事吗?———给予时间, 促其思考;当我们细心阅读了《装满昆虫的衣袋》的课文后, 也许这些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引入新课, 指导阅读。

这样, 学生阅读就能始终指向上述问题:课文表现了法布尔怎样的特点, 选择了法布尔的什么事, 还写了与之相关的什么人、什么事, 这些事是怎样叙述的?我写谁, 写他 (她) 什么事, 还可写与之相关的什么人、什么事, 又怎么写?明确的目标指向, 具体的学习活动, 不仅让学生把课堂的紧张感抛之脑后, 课堂的松懈感也会烟消云散。这是因为, 当明确、清晰而又能达成的目标等待他们完成时, 学生的注意力会全部集中在指向目标的学习活动之中, 老师的引导、同学的帮助, 都会成为他们达成目标的条件, 他们的学习便能进入自由而轻松、快乐而有效的境界。

二、以用促学:快捷的学习过程

作为以提升学生言语能力为本质目标的阅读教学, 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言语实践是学生提升言语能力的唯一方法。因此, 确立了“学以致用”的思想后, 还要树立“以用促学”的理念, 让教学目标在言语实践中实施, 让言语能力在言语实践中形成。这样, 以用促学, 才能保证学习过程的高效快捷。

1. 词语内化的快捷。

阅读教学中的“以用促学”, 须充分而有效地运用课堂教学时间, 引领学生参与多种形式的言语活动, 以促进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促进素养的积淀和提升。这样的课堂, “学”为“用”提供基础, “用”为“学”提供基地, “学”与“用”有机融合, 相得益彰。如教学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轮椅上的霍金》一课时, 课文中的一些词语, 对表现人物形象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诸多词语学生是首次见到, 为促使学生在理解中运用, 在运用中理解, 教学中可以这样引导:

师: (出示词语) 通过预习, 你知道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呢?请选择下列词语简单说一说。

悲悯 折服 禁锢 神秘莫测

由衷 尖锐 震颤 顶礼膜拜

唐突 跻身 景仰 众星捧月

生1:轮椅上的霍金能对神秘莫测的宇宙进行探索, 真令人折服。由于他科学研究中的突出成就, 他受到了人们众星捧月般的顶礼膜拜, 面对女记者唐突而尖锐的问题, 他非常坦然, 以真诚的回答给了人们心灵的震颤。

生2:在科学研究上取得突出成就的霍金, 不愿意去接受人们众星捧月般的顶礼膜拜, 而宁愿独自一人静静思考宇宙的命运, 真令人敬佩!

生3:虽然霍金被禁锢在轮椅上, 但他的思维却走进了神秘莫测的宇宙空间, 真叫人不可思议。一位女记者在深深景仰之余向他提出了唐突而尖锐的问题, 但霍金却依然露出恬静的微笑, 他的回答更是出人意料, 人们在心灵震颤之余, 纷纷向他表示由衷的敬意。

借助词语叙述内容, 既是内容的把握, 又是情感的感悟;既是词语的理解, 又是词语的运用。这种运用, 其价值远胜过简单地说词义, 抽象地说理解。有了这样的教学过程, 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就不是抽象的, 而是具体形象的;学生对词语的运用就不是单调的, 而是充满情感的;学生对内容的把握就不是零散的, 而是整体联系的。这种学与用的高度融合,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词语, 把握了内容, 学会了运用。

2. 句式内化的快捷。

阅读教学中, 学生在不断接触陌生词语的同时, 一些新的句式也日益增多。对一些重点句式, 仅仅读懂远远不够, 要采取针对性的训练, 让词语走进学生的言语实践, 成为他们自由运用的语言要素。一些课文由于篇幅的限制, 也由于表述的需要, 课文在内容叙述中, 往往给读者留下一些空白, 给人想象驰骋的空间。教师可以借助句式训练, 引导学生填补这些空白, 充实这些空间, 有效地将阅读宽度的拓展、阅读深度的掘进与语言运用的训练融合一起, 促进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如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我和祖父的园子》的课文中“一切都活了, 要做什么, 就做什么, 要怎么样, 就怎么样, 都是自由的。……黄瓜愿意开一谎花, 就开一谎花, 愿意结一个黄瓜, 就结一个黄瓜。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 它若愿意长上天去, 也没有人管”的句子, 以神奇的想象, 再现了园里生物的蓬勃生机。此类写法, 在学生的言语中难以寻觅, 是阅读迁移的重点。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模仿上述句式, 描述园中其他的景物, 一个学生这样描述:“一切都活了, 要做什么, 就做什么, 要怎么样, 就怎么样, 都是自由的。小草愿意长在路边, 就待在路边, 愿意长在花丛中, 就挤在花丛中。花儿愿意开什么颜色的花, 就开什么颜色的花, 它若开得满园都是, 也没有人管, 它若开到树上去, 也没有人去理会。”

在此基础上,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上述句式, 自己选择某个场景进行描述, 有学生这样描述一个人在家的情景:“独自一人在家, 一切都是自由的, 要做什么, 就做什么, 要怎么样, 就怎么样, 都是自由的。要看电视, 就看电视, 要怎么看, 就怎么看, 要躺在床上看, 就躺在床上看, 要边吃边看, 就边吃边看, 要看哪个频道, 就看那个频道, 要看多长时间, 就看多长时间, 一切都是自己安排, 一切都是自由自在的。”

这样的句式训练, 开阔了学生的阅读背景, 深化了阅读感悟;促进了读写迁移, 强化了言语实践。

3. 选材内化的快捷。

虽然生活丰富多彩, 但不少学生从生活中却难以捕捉到写作材料, 其重要原因是我们未能把他们的眼光引向真实的生活。而教材中的不少课文叙述的正是生活中的细小事情, 这些事情不为人们关注, 而作者却捕捉到了。学生缺乏对生活的敏感, 对生活中的典型材料总是熟视无睹, 其原因便是只注重文本的“读”, 即仅从“读”的角度解读文本;而忽视文本的“写”, 即不从“写”的角度运用教材。所以,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教材中获得“捕捉生活、认识生活、表述生活”的启迪, 进而去发现生活, 开掘生活, 表现生活。如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师恩难忘》一文, 作者回忆了小时候的国文老师, 以讲故事的形式为自己所上的一节国文课, 以及这节课对自己成长产生的影响, 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衷心感激。教师教学课文前, 可让学生以“我的老师”为题尝试写作, 并从学生的习作中以“选材的真实、叙述的真切”两方面来找出问题。然后在教学时采用“比较式评点”, 引导学生把习作与课文比较, 使学生明白课文之所以读来亲切感人, 重要原因就在于作者选择的是真事, 表达的是真情。可见, 要写好作文, 必须关注生活, 攫取真实的材料;要提炼生活, 透视生活的真谛;要叙述生活, 表达真切的感受。在此基础上, 让学生修改或重写习作, 其习作水平一定会有较大的提升。

4. 语言内化的快捷。

学生读书不少, 但无论是口头表达还是书面表达, 书中那些规范的语言、精彩的句子往往难以及时迁移, 化为己有。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 但缺乏“运用”环节的中转, 消极的语言难以转化为积极的语言是重要原因之一。可见, 在阅读教学中, 对精彩的语言, 除引导背诵外, 教师还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训练, 要根据课文特点, 变换角色, 有效地激活语言, 促进语言的运用。如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大自然的文字》一文, 作者以第三人称有选择地介绍了“砧状云”、“石灰石”、“花岗岩”等“文字”的内涵。教学时, 教师可以采取“自读思考, 了解内容;显化文字, 清晰内涵;设身处地, 讲述故事”的方法, 学习介绍“云”、“石灰石”、“花岗岩”的内容, 把重点放在彰显“文字”内涵上, 让学生在“砧状云”、“石灰石”、“花岗岩”三方面自由选择一点, 充当其中角色, 进行自我介绍。

生1:我是积雨云, 多出现在炎热的夏天。我样子像铁匠的铁砧, 所以人们又叫我砧状云。也许从表面看, 你难以看出我的变化, 实际我内部的气流在剧烈地运动, 上升气流每秒通常为30米左右, 甚至达60米, 下沉速度每秒也有10~15米。云中的湍流就像平静的大海下湍急的旋涡, 看到我, 飞行员应立即调转方向, 绕道而行, 否则很容易机毁人亡。

生2:你一定以为我很普通, 只是一块灰色的石头。其实, 我是石灰石, 是由碎贝壳造成的。这就怪了, 贝壳不是海洋的居民吗, 怎么到了建筑工地?是的, 在遥远的古代我就生活在大海里, 而我今天躺着的这地方很久以前正是汪洋大海。随着时间的流逝, 大地的变化, 我竟然躺到陆地上来了。你说怪不怪?这就是“沧海桑田”啊!

生3:我是花岗岩, 大家一定奇怪, 怎么一个人孤零零地躺到森林里了?谁有这么大的力气把我搬到这里, 我又是怎样穿越茂密的树林的呢?告诉你, 我原住在遥远的北方, 而在更远的北方, 则是冰川的世界。夏天里, 降水丰富, 气温较高, 冰川容易融化。这样, 水就像给冰川下面抹了一层润滑剂, 冰川纷纷从高处向低处移动。一路上, 它们排山倒海, 势不可当, 我们招架不住, 只能跟随它们前行。经过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的长途跋涉, 我们最终就停在了这里。告诉你们, 不知多少年以后, 树木才从我们的身边冒出来了呢。

这样引导, 既是叙述角色的变更, 也是语言角度的转换;既是语言内涵的解读, 也是语言内涵的外显, 能有效地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同步提高。

三、以用测学:及时的教学反馈

1. 词语:在运用中检测。

词语是汉语言的基本元素, 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词语, 且都变成了自己活的库存, 他们说话、习作才具备了能够听凭自己调遣的基本要素。而教学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 学生接触的词语不少, 但言语活动中真正能自由运用的不多, 甚至很少, 因此言语活动中经常出现“入不敷出”的现象, 重要原因就在于“学”与“用”、“学”与“测”的割裂, 使得掌握和运用、积累与盘活成了互不相关的两个方面, 词语往往只能成为“机械库存”, 纵然生活中迫切需要, 他们也感到勉为其难。可见, 让词语的运用成为词语理解的最基本的方法, 则是促进词语进入良性循环渠道的有效途径。如教学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轮椅上的霍金》一课时, 教师可以这样引导:

师:同学们, 学习词语不仅在于把它们贮存于自己的语言仓库之中, 而且还在于让它们成为我们描述生活、表达情感的有效元素。你能选择下面的词语, 联系生活实际写一段话吗? (出示词语, 让学生选择练笔后交流。)

悲悯 折服 禁锢 神秘莫测

由衷 尖锐 震颤 顶礼膜拜

唐突 跻身 景仰 众星捧月

生1:我们身边的一些追星族, 对影星、歌星简直是顶礼膜拜, 一旦遇到这些“星”, 便众星捧月般地把“星”围个水泄不通, 又是要签名, 又是要合影, 简直到了狂热的程度。我觉得, 追星可以, 但不能本末倒置, 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了解他们是怎样借助自己的努力, 成为令人敬佩的“星”的, 这样的追星才有价值。而那些依靠自己的“身价”捞取钱财的“星”根本不值得我们去追。

生2:鞠萍姐姐是我们景仰的节目主持人。那天, 她来我校向我们介绍了自己成长的故事, 她那刻苦学习、不断进取的精神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由衷赞叹。一个普通的孩子, 能够跻身“名主持”的行列, 这里面不仅折射了她的智慧, 更凝聚了她的汗水和心血。

生3:邻居张爷爷, 坚持20多年, 义务负责我们小区的清洁卫生, 从来不要什么报酬, 而且谁要是提到“谢谢”, 他也很生气。对他而言, 他一辈子也不可能得到众星捧月、顶礼膜拜的待遇, 但是他的精神令人景仰, 他的行为给我们深深的震撼, 我由衷地为我们小区有这样的好爷爷而感到自豪!

这样的检测, 能迅速而有效地了解学生对课文中一些重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的情况, 如果发现相关词语理解出错、运用不当, 可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补救, 促进词语与言语实践活动的正常沟通, 促进词语与生活的自由融合。

2. 句式:在运用中检测。

对课文中出现的新的句式, 应该而且必须成为学生重要的言语元素, 就要让学生在与内容理解、情感感悟的紧密联系中, 体会句式与内容叙述、情感表达之间的关系, 感悟语言的魅力。与此同时, 还要构成文内与文外、文本与生活的联系, 构筑句式运用的通道, 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句式运用的方法, 感受句式运用的奥妙, 享受句式运用的乐趣。如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鼎湖山听泉》一文中:“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 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那像琵琶一样清脆的, 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那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的, 是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那像铜管齐鸣一样雄浑磅礴的, 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的句子, 是很具个性的排比句, 分句先用比喻描述事物情态, 再交代事物。为让学生掌握这种句式, 教师要先引导学生进行朗读想象, 描述从画面看到的形象、听到的声音, 建立起“形”与“声”的联系。接着这样引导:如果寂静的夜晚徜徉山间, 你边看边听, 会如何描述刚才的情景呢?

生1:“那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 像小提琴一样轻柔;那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 像琵琶一样清脆;那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 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那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 像铜管齐鸣一样雄浑磅礴……”

在学生基本把握了这样的句式后, 教师进而让学生用上述句式描述情境。

生2:“那‘沙沙沙沙’像春雨淅沥的, 是同学们写字的声音;那‘叮咚叮咚’像溪流流淌的, 是同学们在饮水机前倒茶的声音;那‘咯咯咯咯’像银铃一般清脆的, 是女孩子的笑声;那轻声细语犹如春蚕啃叶的, 是老师与同学交谈的声音……”

最后, 教师又让学生运用上述句式自选内容写片段进行描述。

生3:“雾真大, 走在上学路上, 耳边传来各种声响, 就是看不见丝毫影像:那‘丁零丁零’的, 是自行车清脆的铃声;那‘叽叽喳喳’的, 是小鸟在枝头鸣叫;那‘扑通扑通’的, 是鸭子在水中嬉戏;那‘啪啪啪啪’的, 是人们在河边汰洗衣服……”

这样引导, 就将句式的感知与感受、运用与检测有机融合, 浑然一体。前者为后者的条件和基础, 后者为前者的延伸和深化。如此操作, 相关的句式就能给学生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在此后的生活中, 学生就能根据生活场景, 灵活而准确地调用句式, 迁移于相关、相似、相近的情境之中。这样, 各种类型的句式最终成为学生语言仓库中的重要资源, 并转化为他们语文学习的重要资源。

3. 交际:在运用中检测。

教材中“口语交际”是重要的训练内容, 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教师在重视课堂口语交际训练的同时, 要切实重视“真生活”中的检测。这里的真生活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就地取材, 引导学生从课堂、从学校中寻找与之相关的情境, 使教材中的训练与生活联系, 沟通通道;二是拓展空间, 引导学生借助相关的交际知识, 到生活中进行相关的交际, 在真实的生活中进行检测。如教学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学会安慰”一课时, 教师可以安排三种情形, 要求学生根据提供的情境进行有的放矢的安慰, 并在“安慰”中把握“动真情, 情真意切;说真话, 因需而述”的基本要领。在此基础上, 教师说出自己的烦恼, 让学生“现买现卖”, 对老师进行安慰:

师:可以说, 生活中随时随地都可能遇到烦恼, 遇到烦恼除了自己减压外, 需要身边的人用安慰送去关心, 送去真情。你看, 老师也遇到了烦恼, 昨晚的家庭作业没有批阅, 今天早读课默写的作业没有批阅, 本周的作文一本还没有批阅, 第二节课老师要去听课, 听课后第三节课要评课, 下午有备课组业务活动, 我真恨自己没有分身术。

生1:老师, 听你这么一说, 我心里真的不好受! (老师走上去, 拍拍他的肩膀说:“谢谢你的关心!”) 是的, 我看你成天忙忙碌碌, 几乎没有休息的时候, 真的很着急。我想, 像默写类的作业可以让我们互相批改, 作文也可以先自己改, 再互相改, 最后交给你改, 这样肯定能减轻你的负担。

师:好主意, 谢谢你!

生2:老师, 我也觉得你太累了, 我认为不是所有课都要去听, 可建议学校, 将听课任务分解开来, 让更多的老师也参与听课, 不要总是几个人去听。

师:好, 我一定把你们的意见告诉学校领导。

生3:老师, 我觉得你对作文批改过于细致, 花费了很多时间。其实, 你可以大致看一看, 了解作文的共性问题, 通过评讲进行修改指导。这样, 既减少了批改时间, 又提高了批改的效果。 (接着,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烦恼, 大家共同安慰, 还要求学生回去根据家庭成员的烦恼, 进行安慰。)

8.语用 篇八

【关键词】语用失误 高中英语教学 语用能力

英语教学的两大主体是:传授语言知识;培养语用能力。在英语教学中,传授一定的语言知识是必要的,但重要的是教会学生熟练地运用所学语言。语言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语用能力的培养。语用能力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语言是交流的工具,其生命力也就在于使用。语言知识是语用的基础,二者互为作用,互为补充。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之后,如何把语言知识转化语用能力,这是英语教学工作者与研究者都无法绕开的课题。现行《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高中英语课程应根据高中学生认知特点和学习发展需要,在进一步发展学生基本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我国高中英语教学有两种趋向,一是把语言教成知识课,忽略语用能力的培养。二是主张外语学习者依靠大量的模仿来获取语言的习得。重听、说,轻读、写,结果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普遍低下。在日常英语教学中,受制于教学任务,教师采用填鸭式教学,争时间、赶内容,偏重词语形式和意义上的讲解,忽略了语境和语言的实际用法,更无暇涉及社会文化知识和交际法则。这些状况,在某种程度上极大削弱了对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偏离了英语教学的目标。

一、语用失误的概念的界定

1983年,英国语言学家托马斯·珍妮(Jenny Thomas)发表的专著《跨文化语用失误》中首次提出“语用失误”概念,并把其分为 “语用语言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语用语言失误”是指学习者所说的目的语不符合该目的语的语用习惯,错误地把源语的表达套用到目的语中;“社交语用失误”指因为不了解双方文化背景的差异,因此在语言形式的选择上导致失误,它与交双方的身份、语域和话语熟悉程度有关。同年,英国语言学家杰弗里利奇(Geoffrey Leech )在《语用学原则》中提出,语用能力可以相应地分为语用语言能力和社交语用能力。语用语言能力以语法能力为基础,涉及语言的使用规则,不仅包括际正确使用语法规则遣词造句的能力,而且还包括在一定的语境中正确使用语言形式以实施某一交际意图的能力。社交语用能力是指遵循语言使用的社会规则进行得体交际的能力,是更高层次上的语用能力。

二、语用失误的类型分析

1.语用语言失误。语用语言失误是指所使用的话语不符合英语本族人的语言习惯,误用了英语的其他表达方式;或者不懂得英语的正确表达方式,而按母语的语言习惯去生成的话语表达。

2.社交语用失误。社交语用失误是指在跨文化交际中,因不了解双方的文化背景差异导致的语言形式选择上的失误,表现在:双方各自按照约定俗成的礼貌规范与准则进行言语交际;在说话分寸把握不当;不注意谈话对象的身份和地位,对熟人和社会地位较低的人使用过于礼貌的表达方式或对陌生人使用过于随便的表达方式。

三、教学中语用失误产生的原因

1.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英语教师大多只关注学生的语法错误,把语法当作英语教学的基本任务,希望学生有一个清晰的语法概念,强调使用完全句子,而忽略语用知识的指导与传授。

2.英语教材的内容也是导致语用失误的一个重要原因。有些英语教材只重视语言形式,忽视语言形式的社会意义,忽视语言在实际场合的应用,教材中就有许多中式表达,或者使用一些在英语国家早已弃用的表达。

3.由于受汉语的影响,中国学生常常忽视英语中部分常用的模糊限制语,结果不仅使表达的语言生硬,甚至有些表达使英语的本族者听后感到不快。

四、语用能力的培养

1.加强对学生语法基础知识的培养。语法知识学得好有助于语用能力的培养,伍兹(Edward Woods)曾指出语法能力已被认为是学生学习交际能力的必要条件,语法能力和语用能力是“知”和“做”的关系。在教学方法上,遵循外语语法体系学习的三种方法,即:有意识的规则学习;系统的操练;无意识的习得。在常规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和学生反应和接受情况灵活应用这三种方法,不能片面强调其中的任意一种。

2.扩大学生词汇量。词汇量的大小直接影响一个人运用语言的能力,其重要性正如英国语言学家威尔金斯(David Wilkins)所说的那样:“没有语法只能传达很少的信息,没有词汇量则什么也无法传达。”

(1)利用构词法进行词汇教学。英语词汇量庞大,浩如烟海,目前英语的词汇量有多达200多万,而且每年都会有近1000个新词出现,固然,英语词汇多而庞杂,但它本身有内在的规律性。掌握基本的构词法有助于学生快速地掌握英语词汇,提高记忆效率。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了解、掌握与运用基本的英语构词法,帮助学生扩展英语词汇,这对学生学习词汇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后缀的用法:用-ful / -ive / -ia /-y等后缀置于名词后可以构成不同类型的形容词;用-en / -ize 等后缀置于形容词之后可以构成动词;用in- / dis- 等前缀可以表达否定意思;转化法构词:He waters the flowers in the garden.The clerk hands the paper to the boss.在上述这两个句子中waters,和hands都是由名词转化为动词的。教师也可以让学生猜测教学中所碰到的合成词,如:postcolonial,input,easy-going,out-of-date。另外,教师也可以尝试让学生了解与认识一些其他的构词法,如:拼缀法 flush( flash + blush);截断法plane(aeroplane)等。(2)以词汇学知识为依托发散式词汇教学。英语词汇的教学,并不是孤立和一成不变的,教师在词汇教学时,以有关词汇学的知识为依托,进行发散式教学就是值得称道的方法。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在根据同义词、反义词、多义词、上下义关系和部分与整体关系等,进行发散式词汇教学。例如:同义词:start/get started,begin,commence;反义词:cheap,与expensive;多义词:fix作为动词的意思有:1)使固定;缚紧。2)钉牢;牢记。3)确定;决定。4)修理等意思,另外fix也作为名词的意思有:1)困境;窘境。2)贿赂;受操纵的事等意思。上下义关系:如,cereal(谷物;谷类植物)为上义词,它的下义词有:wheat(小麦);barley(大麦);rye(黑麦);millet(小米);rice(大米、水稻);corn/maize(小麦);oats(燕麦)等。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如,day (天)为整体词,它的部分词有:dawn(黎明);morning(早晨);noon(中午);afternoon(下午);twilight(黄昏;黎明);evening(傍晚);night(晚上)等。这种遵循词汇学规则的发散式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获取新知和巩固旧知,而且有助于学生理解词汇间的用法上细微差别,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善变能力逻辑,进而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提高学习能力。

3.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仅靠课堂时间是不够的,应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如英语角、模联等社团活动,以加强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和操练;开办形式多样的讲座介绍英美等国家的概况、文化及习俗,特别是其中与中国不同的文化、习俗等方面的知识;收看调频广播、英语录像等,接受原汁原味的表达方式,提高英语听说能力。

五、结束语

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能以英语为交际工具以达到交际的目的。这不仅需要拥有语言知识,还需要了解如何使用语言,从而避免出现语用失误。语用能力的欠缺是导致语用失误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语用能力培养:必须让学生明白,不同文化存在不同的语用原则。但在具体的教学中,这是棘手而又不容易做到的。语用原则系统化的问题仍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无法回避与绕开的重要课题,就目前来说,英语教育者和研究者只能通过实践不断积累,不断总结,从而切实培养和提高学生英语语用能力。

参考文献:

[1]Ellis 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9.

[2]Leech G.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don:Longman,1983.

[3]戴炜栋,杨仙菊.第二语言语用习得的课堂教学模式[J].外语界,2005(1).

[4]何兆熊,等.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5]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6]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上一篇:招商银行个人工作证明下一篇:草虫的村落续写450字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