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与管理(共9篇)
1.人才培养与管理 篇一
一、高职旅游与酒店管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迅速发展,同时带动了酒店服务相关行业的迅速兴起,现代旅游业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尽管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前景比较乐观,但是旅游发展中的很多潜力没有得到充分挖掘,与旅游相关的专业人才缺乏,综合能力较差,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脱节。在学校的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课程设置不合理,实践教学重视不足、教学设施缺乏等问题都制约着我国现代旅游业的发展。
(一)教学模式及课程设置不合理
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一些高等院校师资力量有限,有的院校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更是刚刚成立,对学生的专业培养方案定位不准确,课程设置不完善,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高等素质教育理念愈来愈严格,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市场更加规模化,如果不能及时进行教学体系的改进,培养的专业人才将跟不上行业发展的变化。
(二)对旅游与酒店管理实践教学缺乏重视
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实践、管理以及服务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不能仅仅依靠课堂上理论知识积累,还需要完备的理论实践教学体系和长期的培养计划。学校制定了社会实践的相关制度,但是并未在真正意义上重视,缺乏健全的实训基地,在社会实践的落实和实践经费的重视方面都是很不足,有些学生和家长对实践教学也不重视,导致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想方设法的逃避,使实践教学工作的难度重重。
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是一科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合理的设置实践课程来培养学生的旅游服务、酒店服务技能,很多高校对专业理论课程的教授还算重视,但实践教学落后,学生空有理论知识,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束手束脚,效率低下,错误百出,对学生、企业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三)实践教学基础设施和师资队伍不完善
学校实践教学设备缺乏是很多高校的现状,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方面,受资金和场地的限制,实践教学设施不完善,教学水平和效果不明显。纵观所有的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实习一般都是在大学最后一个学期,时间在半个月到三个月不等,由任课老师或者辅导员带队进行,从开展的时间和方式来看都是不够科学和规范的。毕业实习是每个大学生必须经历的实践,但是很多学校除了毕业实习外没有别的实践教学过程,在培养人才的模式中应该将暑假实践、社会调查、学校志愿者活动等纳入学生的必修课程,综合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
二、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现今,我国教育大力提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但是还没能在深层次上与相关企业建立互惠互利、双赢共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我国旅游与酒店管理行业的发展日趋成熟,对大量掌握创新和服务意识的人才需求量增大,特别是从事酒店经营服务管理和接待服务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更是渴求,这些原因也是我们进行高职旅游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实践教学模式研究的根本原因。
(一)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信息化时代对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实践能力强、专业技能好、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对旅游和酒店管理专业来说,应侧重于旅游、酒店服务和管理能力的培养,实践弥补理论,融入企业文化与职业标准,根据市场需求,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目标进行培养是教学的目标。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必须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对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优化,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认识,重视创新意识的培养,鼓励个性发展,让人才培养方向更贴近市场需要,使每一个学生走出校门,都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展现在实际工作中,体现自己的价值。
(二)适应经济社会市场的要求
人才的培养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市场需要,教学也要面向市场实际情况,仅靠理论教学是不足以满足市场需求的,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将一些实际案例进行讲解分析,适当地可以采用双语教学的模式,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旅游与酒店管理行业的市场行情,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在教学过程中,应坚持与企业管理的要求相一致,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帮助学生了解不同企业的文化和管理模式,权衡经济效益跟社会责任的关系,让学生能具体地了解工作内容,增强学生的从业荣誉感。
(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是为了培养全面性的人才,无论是思想、知识、能力还是道德、性格、体魄等方面都要协调发展,旅游与酒店管理的高校生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可以将平时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验证,如:接待客人、整理房间、处理顾客的投诉等都将在实践中得到本质的提升。在实践教学中学生能慢慢接触我国旅游与酒店管理行业的实际情况,开拓视野,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激发社会和职业的责任感,全面发展成为合格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三、构建旅游与酒店管理实践教学体系
具有一个健全的的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高等学校培养专业化人才的基础,建立系统性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改进理论教学体系中的弊端,通过循序渐进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重视实践教学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师资力量,优化教学课程结构,更好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创新的能力,培养服务意识,给予大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改革教学理念,合理配置设备
旅游与酒店管理的实践教学改革并不是学校单方面就能完成的,只有在全校师生、校方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完成。转变教学观念是实践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从教育根本上转变思想,全面落实教育改革任务,做好思想准备工作才能保障实践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才能将各种改革措施落实,思想准备不足容易造成形式主义。理论联系实践,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完善教学理念。
充足的教学设备和丰富的教学资源是提高教学工作效率的基本前提,鉴于教学设备在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在实践教学改革中,高校应注重教学设施的配置,满足学生基本的学习要求,与时俱进,一些酒店服务中常用的用具,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二)适当调整课程结构,分段教学
学校应加强对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科建设,合理增减课程,完善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拓宽知识范围,为以后的就业做铺垫。就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来说,总的课程应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两类,理论课上对专业文化知识、专业方向理论、基础文化教学进行知识授课,实践课更多的是实训、实习,将理论课所学习的文化知识在实训、实习中亲身实践,得到知识的验证。
理论与实践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在课时安排上应合理,避免偏重现象的出现,利用一年四季旅游特征进行教学,在4-11 月的旅游行业和酒店行业发达时期实行顶岗实习,在旅游淡季则返校学习,分段教学,合理安排,相互促进,综合提高学生专业素质。
(三)将理论用于实践,发现自身不足
在我国旅游旺季的时候进行顶岗实习不仅能解决旅游和酒店服务行业人手短缺,应接不暇的困难,也能让学校的实践教学工作得以顺利展开,同时,学生能在实际工作中验证所学的知识,深入了解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对以后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有一定的了解,培养自身的职业责任感。这样的教学方式能激发学生的自我思考能力,对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进行查漏补缺,寻找平时存在的漏洞,完善自我综合能力。实践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转变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四)创建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的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就是为旅游行业和酒店服务行业提供专业人才,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为了实现教育目标,针对学生的个人特点,可以创建学校和企业合作的一体化教学模式,通过学生和企业的双向选择,按照工作岗位和企业要求进行订单式的教育,可以参照“请进来,走出去”的教育模式,将企业专家请进课堂,分享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和专业技能。还可以在校外建设实训基地,聘请一些业内知名人士和资深人士进行指导交流,开展各种讲座、报告。定期安排学生进行顶岗实习,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强化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实现零距离就业。
四、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实践教学
完善的教学基础设施和教学管理体系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综合提高专业素质的前提。健全的实践教学体系,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对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提高专业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帮助学校培养理论知识和服务意识等方面合格的实用性人才。实践教学模式是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培养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
(一)建立校内实训基地管理体系
在实训基地建设完成后应单独培养实训管理员,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数量和质量要有一定的保障,功能齐全,还要注意固定资金的投入,适当地聘请和旅游与酒店管理行业相关的企业、公司工作中的佼佼者,到学校的实训基地进行专业讲课。学生进行毕业实习或毕业论文时,邀请行业专家进行讲座传授经验,拓宽人才培养的方式。实践教学中所使用的设备和仪器都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要与企业使用的仪器设备相一致,基础设施准备齐全之后,还应建立相关的实训管理体系和制度,良好的管理实践教学。
(二)加强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的强大程度直接决定培养学生的质量,也是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关键。实践教学的讲师应具备一定实践能力,在专业上成绩优秀,比如有的讲师在导游岗位上有过一段工作经历。这样的教学模式能精简机构,大大提高教学效率,符合现代高效的办学原则。为了提高教师的综合水平,学校可以在教师中选拔优秀的教师到国外或者大型的旅行社、酒店进修,学习他们先进的管理经验,对于理论知识水平和操作能力的提高都有很大帮助,可以保证实践教学的课程内容及时更新,跟上行业快速发展的步伐。
五、结语
全国高校之间的生源竞争十分激烈,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教育规模也在继续扩大,高校工作者应该立足市场的需求,准确对大学教育的定位,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为行业输出专业型、应用型的人才。以实践教学为突破口和切入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服务意识,充分体现行业特色。不断完善综合性的教学体系,将理论和实践有效地结合成为教学改革的重点问题。
摘要: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旅游与酒店管理等服务行业迅速发展,市场化的需要对专业学生的综合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实践教学在教学工作中的比重,强调重基础、强能力的素质教育,拓展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教学工作的重点。现就目前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研究与分析,并对部分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旅游与酒店管理,实践教学,研究
参考文献
[1]唐倩.关于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探析[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5(8).
[2]曹艳芬.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研究[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5(8).
2.人才培养与管理 篇二
关键词:信息管理 课程体系 企业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IN9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09(2009)5-0031-01
西安工业大学“信管”专业自2002年招生以来,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条件的建设以及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研究、教学的组织与管理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由于该专业由以往的多专业合并而成,人才培养受原专业的影响,定位不够清晰;从就业情况看,又不太理想,本文从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人才需求的角度出发,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
1 信息化建设人才的需求分析
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生产和经营和管理方面,电子商务软件、ERP软件以及CRM软件已正逐步地被使用,但由于信息部门仅重视软件的技术开发和设备维护,信息资源的管理显得非常薄弱;企业总体的信息规划没有引起重视,不同部门、不同软件的数据信息不能共享,信息孤岛现象严重;一些企业尽管使用了ERP软件,但由于没有专门的信息化管理人才,需求定位出现偏差,使用效果并不理想。
从信息人才使用角度分析,主要是企业缺少既懂经营管理又具备信息系统二次开发和维护的专门信息人才,在应用系统投入之后,仅依靠软件开发公司进行二次开发和维护,不是长久之计;二是缺少高层次的企业信息规划和建设的信息管理人才,企业“信息孤岛”的产生,与企业没有全局的信息规划关系密切。
基于以上分析,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对信息人力资源需求主要分为四大类:
⑴经营管理系统开发和维护人员,该类人员应具备经营管理知识体系,熟悉企业经营
管理业务流程,熟练掌握和应用信息技术,从事系统开发、二次开发和维护工作。
⑵信息系统规划和分析人员,主要从事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工作,该类人员具备良好的交流和沟通能力;熟悉信息技术前沿;具备经营管理知识体系,能熟练应用信息系统需求分析与设计的方法和工具。
⑶信息管理经理(CIO),该职务主要负责企业信息战略和规划,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以及企业信息资源的有效组织,确保信息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该类人员属于高层次人才,应通晓现代企业管理思想,具有完善的信息技术知识体系,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
⑷专业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人员,该类人员除具备经营管理系统开发和维护人员的
确基本素质外,应充分具备信息管理知识体系,对于一些制造类企业,ERP软件的使用较普遍,这类人才对实施ERP的企业来说,需求量较大。
2 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总体目标: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具有现代管理学科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家各级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业人才。
具体目标:以总体目标为前提,以社会需求为驱动,本科阶段主要培养经营管理系统开发和维护人员、信息系统规划和分析人员和专业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人员,其中重点培养承担经营管理系统开发和维护人员和ERP信息系统维护、二次开发的专业人员,研究生教育的重点可放在系统分析员和信息管理经理等高层次人才以及相关的学术研究型人才培养。
3 我校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课程体系建设存在问题
通过对我校前三届(2004-2006)人才培养方案的分析,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来看,存在以下问题:
⑴经济管理和计算机方面的理论课较多,专业应用课较少;
⑵实践环节力度不够,,只注重课内的上机实验,缺乏综合实验,学生无法将经济管理和计算机方面的知识有机结合。
⑶专业应用课课时较少,缺少必要的实训,课程设计的周期较短,其结果是学生仅掌握了专业知识,却没有真正具有相对应的专业技能。
⑷选修课范围太窄,尤其缺乏计算机最新应用技术的相关课程,导致学生知识体系和技能与企业实际应用要求的脱节。
⑸毕业实习流于形式,许多学生并未有效地完成与该专业有关毕业实习,实习专业针对性不足,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4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几点建议
⑴坚持宽基础上应用型专才教育模式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首先应该掌握高等数学、外语、计算机科学和其它信息技术等基础知识,具有宽厚的基础,但不要求学生对各门学科知识都精通。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应以信息科学和信息技术为主干课程,以计算机与管理的相关课程为两翼,对于信息系统开发、信息技术应用(ERP系统)等相关的课程应加大相应教学和实训学时。
⑵加强专业实验室建设,强化模拟实验。
组建诸如知识信息组织、信息系统设计、信息分析模式、信息网络管理等专业实验室,确保实验课程与教学配套,充分利用专业实验室对专业学生开放。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应增加ERP沙盘模拟实验,使学生真正掌握ERP管理思想和业务流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技能。
⑶加快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知识更新
由于该专业属新兴交叉学科,我校的该专业教师队伍来源各不相同,年青教师偏多,因此,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一方面要注重吸引其它院校有关信息管理类专业的硕士生和博士生到学院工作,另一方面可以采取国内和出国进修、青年教师攻读有关信息管理类专业的硕士生和博士生研究生等方式,促进在校青年教师的成长,同时,应为教师创造到企业界进行信息管理时间的机会;教师自己也应注重自身知识结构的更新。
⑷建立毕业实习基地
在教学中需要建立稳固的实习基地。选择实习基地,要注意几点:一是实习单位,要有较好的现代信息技术设备;二是实习单位与本院系要有良好的关系,如长期合作科研项目;三是要互惠互利,能促进双方共同发展。实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到软件公司、网络公司,和各种企事业单位进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运行情况的调查,或直接从事系统开发设计、网络和系统维护、网页设计等等工作,甚至参与管理信息系统或其它管理问题的诊断和创新研究,可安排在第三、四学年的寒暑假进行。
⑸扩大选修课的范围,增加专业应用技术讲座
目前,WEB技术广泛应用于管理信息系统,网站建设的新技术也不断出现,J2EE和.NET技术在企业中广泛应用,在大三和大四年级应增加相应的公选课、技术讲座和学术报告,适应企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使学生毕业后能较快地适应企业实际工作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王学东.面向现代信息技术的信息服务人才培养研究,[J]情报学报,2000,19(5).
[2] 张社民,刘敏.浅谈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发展与教学.[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2(7).
3.人才培养与管理 篇三
一、知识结构及标准
1、基础知识要求
了解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原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和良好的思想品德,具有诚信、敬业的职业道德;掌握必须的公共文化基础理论;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具有健全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学生体质健康达到合格标准。
2、专业知识要求
全面掌握与本专业有关的基础知识,有较宽的专业基础知识,有一定的社会市场经济知识、管理知识;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专业技能,掌握物流基本理论、运输管理、配送管理、供应链管理、物流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生产运作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知识;掌握与物流专业相关的经济类、计算机类专业知识。
二、能力结构及标准
1、专业能力(指专项能力)要求
物流调研与业务开发能力;物流项目计划组织与实施能力;物流客户关系管理与客户价值提升能力;物流仓储、终端配送、入场物流和物流运输业务组织与实施能力;物流成本控制能力;物流效果评估能力。
2、综合能力要求
参与企业管理能力;撰写专业报告能力;职业迁移能力。
三、素质结构及标准
1、基本素质要求
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身体素质和文化基础,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诚实守信的品德;具有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和积极的进取心、合格的写作和报告能力以及合格的自控能力和抗压能力,能适应工作、生活环境,敢于竞争、迎接挑战;具有熟练地运用计算机网络进行计算机操作和使用办公软件,具有比较突出的英语实战能力,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成本节约意识、关注和满足客户需求的上帝意识、可以用自我行动去影响和引导别人的示范意识、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融资能力,能够自觉和严格地执行公司的程序、制度和流程。
2、职业道德要求
责任意识:具有坚持原则、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具有坚强的执行能力,一定的工作计划能力和业务分析能力,敢于担当责任,并能够熟练运用职业通用工具;遵守职业道德:具有爱岗敬业、忠于职守、诚信的品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保守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协作精神:具有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具有协调工作的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创新精神: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服务意识。
四、专业技能及认证
本专业学习内容的选取参照了物流师职业资格考试要求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毕业生除获得专业学历毕业证外, 通过考试还可获得以下资格证书: ①计算机应用能力等级证书
②英语等级证书
③职业资格证书
在校期必须取得助理物流师职业资格证书,建议取得以下证书:
4.人才培养与管理 篇四
培养问题与解
2016-10-30 20:25 来源:期刊 点击:
1次
摘 要:中国酒店业的迅速发展对中职校的酒店管理专业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遇。但目前中职校酒店管理专业仍旧存在生源质量差、社会舆论不佳、专业定位不准确、软硬件环境不健全、师资队伍欠缺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中职校需要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提升学生职业技能、改革考核制度和教学方法、建设专业教师队伍、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切实培养能够满足社会和酒店需要的人才。关键词:中职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一、中国现代酒店业发展现状
自1987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酒店行业经历了初创期、稳步发展期、飞速发展几个阶段。酒店数量大量增加,设施设备不断完善。由于政府部门的推动,部分省市把旅游业发展当作调整结构、扩大内需的重要抓手,提出每个县必须有一家四星级以上旅游饭店,中心城市、三大主题景区必须有一家以上五星级旅游饭店的要求,这极大推进了中国酒店数量的增长。酒店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岗位分工细致,酒店数量的大量增加扩大了对人才的需求量。
随着社会的发展,酒店对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原先立足于基本服务技能,后来注重交际能力、沟通能力,再到现在重视个性化服务、营销能力、管理能力等。学校教育也应贴合社会岗位的需求。
二、中职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所面临的问题
(一)生源质量问题 中职学校学生素质低,是社会公认的看法,很多中职校录取分数线极低,甚至没有录取线,导致中职生源普遍成绩较差,问题众多。
(二)社会舆论问题
很多中职学校的酒店管理专业招生一再萎缩,除了整个社会生源不足外,很大部分原因是由于学生和家长的观念问题。有些家长禁止学生报考酒店管理专业,他们认为,酒店专业的学生以后就是“端盘子、伺候人”。这导致有些地方中职院校已不再开设酒店管理专业。
(三)专业定位问题
许多中职院校在专业定位上不够明确,将酒店专业和旅游专业混为一谈,合班上课,且课程内容一样。学生在“2+1”培养模式下,很难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消化两个专业方向的课程。2013年,教育部出台文件,将中职学校“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更名为“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笔者认为,中职学校和大专本科院校有别,中职校应以培养一线服务员及基层管理人员为主,注重服务技能的提高和服务意识的培养;而大专、本科院校应培育更高层次的学生。
(四)软硬件环境问题
很多中职校为实训室配备了多媒体设备,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教学效果,但许多学校缺乏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教学环境。大多学校实训室条件简陋,设备不全,如酒店专业的餐旅实训室,仅摆设了两三张圆桌、两三张床铺,实训课上学生只能分批实践,当一些学生操作时,其他学生只能观摩,课堂秩序难以管控,实训效率不高。为解决实训难题,很多学校与酒店签订了合作协议,实际上在正常课时安排学生去酒店实习并不易行,若在酒店经营繁忙期,如周末、寒暑假等,学生在酒店充当了劳动力角色,并不能进行很好地实践。
(五)师资队伍问题
在中职学校中,最需要的就是“双师型”教师。但实际上,很多专职教师大学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缺乏酒店实际工作经验;在“双师型”教师中,真正在企业实践并取得技能证的很少,大多是直接考取技能证,并未真正在酒店进行实践;还有部分专业教师由其他专业转来,对酒店知识缺乏系统性认识。因此,专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很好地指导实践教学。
三、解决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问题的对策
(一)培养职业素养
现代酒店业的人才流失率高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原因有旅游业自身的问题、社会观念问题、酒店自身问题,还有部分原因来自从业者。中职酒店专业的毕业生在上岗就业前没有做好职业心理准备,初入行业时明显感到不适应,易对酒店的约束管理、酒店人事环境、酒店岗位职责等缺乏心理承受力,从而造成从业流失。因此,中职学校在招收酒店专业学生时,应对酒店专业的特点、要求、就业方向、酒店行业特点等进行详细介绍,让学生报考时能有较明确认识。入学初,酒店应开展具有本专业特色的礼仪培训、职业道德培训等,让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比如,开设礼仪课程,要求学生上课时必须着正装、穿皮鞋,男生须打领带,发型及仪容仪表要求完全按照酒店业人士的标准。在行为举止方面,做到彬彬有礼、绅士有范。作为酒店实践的第一步,酒店要安排学生参观高星级酒店,让学生对酒店的工作环境、岗位设置、工作内容、素质要求有大致认识,使学生树立起从事酒店业的信心。
(二)提升职业技能
5.人才培养与管理 篇五
1摘要会展业是一个综合性的行业,涉及到的专业非常之多。不同行业需要的会展人才是完全不同的,这就对会展人才的培养提出了较高的标准。文章从会展人才培养的类型、目标、现状及对策建议四个方面对我国会展人才培养这个问题进行粗略的剖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会展业;人才培养;对策2AbstractExhibition&conferenceindustryisanall-aroundindustry.Involvedtomuchmoremajor.Differentindustriesneedvarityexpertise.Thiswillbringforwardhigherstandardintrainningtheexpertise.Thistextthroughthemanneroftrainexpertise,targetofactualityandcountermeasure,suggestionsfourfactorstoanalysetheexpertiseinChina’sexhibition&conferenceindustry,andbringforwardrelatilycountermeasuresKeywords:
Exhibition&conferenceindustrytrainningtheexpertisecountermeasures3会展业是一个集商品展销、经济洽谈、信息交流、文化交往、旅游观光度假等功能为一体的现代经济产业。由于我国会展业发展起步较晚,相关的教育项目较少,因此,人才问题向来被认为是中国会展业发展的软肋之一。随着现代会展业对专业化人才需求的加大,包括培训和学历教育在内的会展人才培养成为众多培训机构和和高校关注的焦点。目前全国已有很多院校设立了与会展相关的专业或专业方向。然而由于我国的会展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无论是在师资培养还是教材的规范和课程的体系设置方面都不够完善,使得会展人员的培养质量不高。因此了解我国会展人才的培养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和症结,构建会展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对我国会展业的发展将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1]。
一、会展人才分类与能力素质要求
1、会展人才的基本类型①目前,我国会展从业人员数量很多,但基本上都是半路出家,其成长体现出典型的“师傅带徒弟”的特点,从业人员的专业性不强。而国外把会展业人才划分为基本的三类,即会展核心人才、会展辅助人才、会展支持型人才[2]。会展核心人才主要指项目策划、营销和运营管理人才,这部分人才属于会展业高端人才,需要具备较强的组织运营和管理能力,对会展有宏观把握能力,并具有创新精神。他们在行业中层次最高,专业操作能力最强。辅助型人才主要包括设计、搭建、运输、器材生产与销售人才。这类人才的工作较之核心人才更为具体、专业化分工更细。支持型人才主要是为会展活动提供其他相关产品和服务的人员,包括翻译、旅游接待、会务接待等方面的人才,他们对会展工作起着补充的作用。会展业三类人才之间并没有十分严格的界限,三类人才通过相互合作、互为补充共同推动或展活动的顺利开展。
②近年来,许多城市和地区都把会展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急需会展综合管理、会展规划设计、会展操作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既懂会展理论,又有实践经验;既能进行会展管理,又具有会展技术专长;既具备现代经济头脑,又善于开拓进取的复合型人才,将越来越受欢迎。会展人才按需求来说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1)
企业会展人才。不同类型企业需要不同类型的会展人才,有会展管理人才,也有会展工程人才,两者需求量都很大。(2)
会展规划咨询人才。目前很多城市需要会展规划咨询和管理人才,这种复合型人才很紧缺,培养的难度也相当大。(3)
外向型国际会展人才。随着逐步形成世界制造业中心,这就要求精通进出口
贸易、海关业务、采购系统、供应链管理与国际法的外向型会展人才。(4)
会展科研人才。会展需要科学研究,包括会展理论与会展技术。从总体讲,我国的会展理论与会展技术仍然比较落后,这与缺少会展科研人员有关
2、会展人才的能力素质要求会展企业对员工能力素质的总的要求概括为“博、精、深”。其中“博”是指会展从业人员应该有广博的知识,以适应不同内容的会展项目的要求;“精”是指会展人员要熟悉和精通会展业务操作流程;“深”是指会展工作者要深入掌握会展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并具备丰富的实战经验[3]。这是会展人才高质量培养规格的总体要求。
具体而言,会展企业的工作人员应该具备以下几种基本素质:广博的专业知识、良好的4心理素质、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我国会展人才培养现状由于我国的会展教育才刚刚起步,虽然我国会展业有着良好的发展势头,也催生了几轮高校会展教育的热潮。特别经过短暂的孕育期,2004年我国会展学历教育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是要办好会展教育决非易事。目前的会展专业招生、会展教材出版、会展培训等等或多或少都存在“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现象,我国会展人才的培养存在着相当的问题,需要我们冷静的看待。
会展教育是发展我国会展业的基础,学校培养是会展教育的基石。我国的会展人才需要实行分层次培养,分阶段培养。无论是“重教育,轻培训”的观点,还是“重培训,轻教育”的观点,一样都失之偏颇。我们应借鉴旅游行业的经验,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提倡“以做带学,学做结合”,提倡学校教育与在岗培训相结合。在学校教育阶段,要提倡课堂教学与实习实训相结合。将会展教育资源有效的整合在一起,与会展企业合作,学校将优秀会展人才推荐给企业,同时,会展企业也将高校作为自己的“人才库”。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订单式”培养,学校可按企业要求来确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改善和完善我国会展人才的培养模式。
我国高校开设会展专业现状.至2004年秋,我国开设本专科会展类专业的高校已有27所(其中本科3所,2004年已招生的本科仅2所),2004年秋招收新生在2000人以上(其中本科138人)。
现阶段我国会展专业的学历教育具有以下特点:
①学历层次:专科占压倒多数目前我国已开设会展专业的27所高校中,仅有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上海师范大学和复旦大学太平洋金融学院3所有本科专业,而复旦大学太平洋金融学院今年还未见招生。在2000人左右的2004年秋招收新生数中,本科仅招收138人,仅占7%。
②高校类型:以高职院校为主在27所院校中,高职院校为16所,占60%。其他非高职院校也基本上都是招收高职高专层次的学生。
③地区分布:长三角地区领先全国长三角地区的会展高等教育领先于全国,明显超出北京、广州等会展中心区域。上海、杭州、南京3市有16所高校设有会展专业,占全国的60%,且招收本科生的高校悉数在上海。
无庸置疑,上海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会展教育中心。杭州的会展教育也已成气候,不仅其会展专业开办早,且招生数量多而稳定。杭州2004年招生数要占全国的16.5%,明显高于其会展业在全国的地位。
④始招年份:
2004年最多在已明确始招年份的23所高校中,就有17所是2004年才开始招收会展专业新生的,要占总数的3/4。可见2004年是会展教育大发展的一年。
⑤专业开设基础:大体可分4种类型5(1)在原国际贸易类专业基础上开设。如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该校1980年就开设了对外贸易专业,是浙江省最早开设外贸专业的学校)、树人大学、上海外贸学院、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辽宁外经贸学院等等。
(2)在原旅游类专业基础上开设。如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桂林旅游专科学校、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等。
(3)在原艺术类专业基础上开设。如上海电影艺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等。
(4)在原外语类专业基础上或直接从会展类专业起步。如厦门国际会展职业学院等。
3、我国高校相关专业开设会展方向至2004年秋,我国开设本专科各相关专业会展方向的高校已有30所,招收新生应在1500人以上。
4、现阶段我国会展方向的学历教育具有以下特点:
①依托专业以管理类为主,尤以旅游管理专业居多在依托专业中,管理类专业要占一半以上,其中又以旅游管理专业为最常见。这是因为旅游和会展这两大行业本身就具有密切联系,而且旅游人才和会展人才也有不少相通之处。
会展方向所依托的专业很分散。英语、广告、国际贸易、公共事务管理、艺术设计,甚至文秘专业都可开设会展方向。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会展行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的特点。
②方向名称五花八门,各校侧重点不一各校结合自身优势,切入会展的角度各不相同。从方向名称上也可看出其不同的侧重点。
如设计、会务、经营管理、策划管理、会展旅游等等。
③教学组织形式多样,会展专业课程或多或少虽然各地各校差异巨大,但是在教学组织上,“专业课程+会展类课程模块”的做法越来越流行了。然而各校会展课程多的可以开到15门左右,少的却只开1-2门。因此就学生而言,虽然大家学的都是会展方向,但是实际对会展专业的了解和接触差距会很大。
④培养人数不定,走一步看一步与会展专业的培养方式不同,由于大多数学校要在高年级才让学生自己来选定专业方向,因此是否选择会展方向决定权在学生手里。但是由于会展业在我国是一个蓬勃发展的新兴产业,学生选择会展方向的人数应该不会少。
三、会展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
1、会展人才培养模式①正规学位教育。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开设会展管理和会展工程专业和方向本科教育的院校有十多所。另有几所重点高校招收会展管理、会展工程或相关方向的博士、硕士研究生。
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此外,还有广州发展研究院会展产业研究所、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会展经济研究所、中国重庆海钠会展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会展经济研究中心、复旦大学会展与服务经济研究中心、商务部研究院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中心、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会展研究中心、浙江省东方会展产6业研究所、浙江科技学院中德合作贝克会展研究所、北京联合大学会展研究所等十家左右的研究机构。
②会展职业教育培训。在这方面,国内还没有权威的数据,但据初步统计,国内行业协会组织实施的会展短期培训就有十次,培训会展人员近千人。
③有关资格认证体系。国际展览管理协会(IAEM)的注册会展经理(CEM,CertifiedExhibitionManagement)认证培训包括会展经济分析、会展危机管理、会展营销管理、会展项目管理、会展场地选择和规划、会展服务承包商管理、会
展后勤管理等课程,业内反响良好。
2、会展课程设置及师资力量①会展课程设置科学化:由于会展业的发展,会展企业需要不断更新技术,而许多高校专业课程设置老化,授课内容与企业实际应用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课程偏重于原理解释和分析,缺乏对企业会展管理案例的分析,导致部分课程实用性较差;另一方面,由于经费不足和教学设施及条件所限,学生掌握的分析方法和分析工具还远远不够,导致企业招进来的毕业生不能很快进入角色。对会展课程的整合和优化,需要吸收国外最新理论和国内的实践,体现会展的共性和我国的特色。会展的课程设置应遵循几个原则:(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设符合业界需要的课程;(2)符合学科规范,如果你主要培养会展策划与管理方面的人才,那么在基础课上就要以管理学的体系为基础;
(3)要与国际接轨,我们在课程设置时应积极吸收德国等欧洲国家有关协会和高校的相关课程。
②会展课程设置国际化:在会展人才培养中应该摒弃“中国特色”,因为会展本身就是一个国际化程度很高的产业,而且我国加入WTO以后,经济国际一体化程度的提高,我们的人才培养应该立足国际化,而不是本土化,我们培养的人才应该既能经营管理中国的会展企业,也会经营各种中外合资企业和外资企业,而且从长期来看,我们还应该树立更远大的目标,向世界会展业输送人才。当然,强调国际化并不意味着在课程设置方面不体现一些“中国特色”,在具体课程中,我们应该让学生了解中国会展业的发展历史,制度变迁背景,地区布局,资源布局以及中华民族的文化背景等,而这些在“国际化”的课程中往往是学不到的,但在中国举办展览与会议又都是必须了解的。
③会展师资应该中外结合、产学研并进目前参与会展培训的讲师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缺陷,而且没有培训经验,容易造成培训达不到预期效果,而且全国没有一整套会展教育、培训效果评估体系,对会展教育、培训师资更缺乏及时、有效、权威和系统化的评估,这对于会展人才的培养是十分不利的。所以我们要加强对全国性会展人力资源建设的战略性总体规划,建立全国性会展师资资源建设资源共享系统,中外结合、产学研并进,为会展人才的培养打下结实的地基。
四、我国会展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
1、构建“四位一体”的会展教育体系要构建“四位一体”的会展教育体系,即高等教育、职业技术学校、行业协会、企业教育联手,优势互补。不同类型的机构在专业课程设置上要体现出不同的侧重点。高校是核心,7将主要承担会展的学历与学位教育、科学研究、课程规划等任务;职业技术学校主要承担操作业务培训工作,培养具有实际操作技能的会展辅助型人才;而行业协会和企业主要从事的是技能培训短期的在职培训,学员应该具备一定的从业经验。不论是高等院校还是职业技术学院都应该坚持合作办学,走产学研一体化的道路。
国内的会展教育可以考虑与国外的高等教育机构合作办学,以便同国际相关教育接轨。
我国加入WTO后,作为服务贸易的一部分,中国会展业将逐步全方位对外开放,中外合作办学培养会展人才将备受瞩目。同时也可以考虑与国际行业协会合作办学,以充分占用行业发展的最新信息。另外开展校企联合,高校与从事会展策划、经营管理的会展企业开展合作,即为研究工作建立网络,也为教学工作搭建时间平台,从而增强学校教育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2、实施模块化的会展课程设置我国会展教育起步较晚,无论是师资还是教材规范和课程设置都很不完善。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会展产业发展异常迅速,新新岗位不断涌现,会展人才需
求层次越来越丰富。
针对这种情况,会展专业教育必须根据人才市场的实际需要,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随时把握市场脉搏,实现专业教学与社会需求的有机衔接。在课程是指方面可以借鉴德国的经验,实施模块教学[4]。
加大创新性的会展师资队伍的建设应用型人才的教学培养,强调课堂教学与实践环节的结合,它对教师的实践经验和实践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由于目前从事会展教育的教师大多数都属于半路出家,理论水平不系统,实践经验不足,这样培养的学生肯定不能满足社会岗位的需求。在当前会展师资缺乏的情况下,邀请资深的会展经理人加盟会展教育队伍,是解决会展师资却犯的重要途径之一。
同时应该整合兄弟院校的会展师资,联合进行会展课程攻关,提升会展教学研究水平[5]。
6.人才培养与管理 篇六
一、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和思路
培养目标作为人才培养的目的和标准, 反映着独立学院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要求。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 独立学院不能简单照搬母校 (一般是研究型大学或教学研究大学) 的精英教育质量观和质量标准, 要树立大众化教育的人才观、学生观和质量观, 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实践教学比例等具体细节上, 应与母体院校有根本区别。独立学院教学目标定位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这就决定了独立学院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与研究型或教学研究型本科院校有所不同。独立学院应以“注重基础、强化实践、提高素质、增强能力”为指导思想, 培养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急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因此, 独立学院必须以就业为导向, 牢牢把握应用型、实践性、适应性这个人才培养核心目标, 在人才培养方案方面多下功夫, 探索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 主动与人才市场需要对接, 按照人才市场需求设置和调整专业及招生人数;调查分析用人单位对人才的专业素质要求, 采用灵活机动的人才培养方式;在课程设置上, 加强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培养, 及时反映学科发展, 增强学生对科技、管理新动向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问题
(一) 独立学院师资队伍现状
独立学院教育归根到底也要靠人才, 尤其是应用型人才, 更需要应用型师资, 即实践操作能力强的师资队伍。但目前相当一部分独立学院的师资队伍数量不足、结构还不够合理, 又缺乏一批高层次、高素质、高水平的学科 (学术) 带头人, 尤其缺乏教学水平高且实践操作能力强的名师。
目前, 独立学院的教师构成主要有三方面:一是通过社会招聘选聘而来的中青年专职教师, 二是从母校和其他高校以及企业聘用的兼职老师, 三是返聘各高校已退休的老教师。
1. 年轻专职教师。
刚毕业的年轻专职教师有魄力和创新精神, 对独立学院有较强的归属感, 有充足的时间与学生接触, 独立学院内各系各专业许多日常工作是由这部分专职年轻教师承担的。但是, 年轻教师的教学经验不足, 需要比较长时期的培养和锻炼。
2. 兼职教师。
外聘兼职教师在其所属的高校往往承担着较多的教学和科研任务, 到独立学院兼职上课, 须征得所属高校的同意。独立学院选聘兼职教师时, 须严格考察其教育背景和教学能力, 否则可能耽误学生的学业, 影响教学的质量。经过严格选聘的兼职教师能够较好地完成授课任务, 但却无法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与学生作深入交流以及安排答疑解惑。教学型大学 (独立学院) 的教学内容和方式, 与研究型大学或教学研究型大学存在很大差异, 这也是兼职教师难以很好处理的一个问题。
3. 返聘老教师。
由于他们的知识比较老化, 知识结构与现代的知识结构差距甚远, 这样就很难有新的发展潜力、适应新知识发展的趋势和需要。
(二) 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建设
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 已成为独立学院发展的当务之急。具体应按照以下思路进行。
1.积极引进高层次、高素质、高水平的应用型学科学术带头人, 分别负责相应学科的建设、发展和日常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在引进高层次人才时, 要考虑到学校现有知名度对拔尖人才吸引力不强的现实状况, 在待遇方面应高过同类的兄弟院校。要多吸引那些有潜力的优秀中青年教师, 并且在来校后要重点扶持和培养。要针对引进人才的实际情况, 实行“长期引进, 长期聘用”、“短期聘用, 来去自由”、“长期聘用, 加强合作和交流”等多种机制。
2.充分发挥母校现有师资队伍的优势, 利用激励机制, 通过各种途径转变现有师资队伍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 尤其是专业实践操作能力。
3.加强与实际业务部门的横向联系, 建立“双师型”合作机制。独立学院应聘请长期从事技术开发和经营管理工作的成功人士 (即双师型教师, 可聘为专职教师, 也可兼职) 为大学生讲授企业的实际操作, 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因为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的学生, 使得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能够很好地结合起来。
4.独立学院应着眼于长期培养和发展, 通过社会招聘形成自己稳定的年轻师资队伍。对于年轻教师, 要相信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教学能力。他们年龄与大学生的年龄差不多, 理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 能够把心理学知识真正地用在教学中,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而且, 他们的知识结构也是与时俱进的, 能够与时代接轨, 把更新的知识教给学生。年轻教师更注重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有利于将独立学院的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更适应社会发展的新时代的大学生。
独立学院的教师管理应该实行目标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 把教师队伍搞好了也可以为学生管理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三、独立学院教学管理和评价机制
独立学院作为新成立本科院校, 建校时间都不长, 各项机制都不健全, 培养目标定位、培养计划、教学管理、教学评价等各方面都不完善, 应着力建立健全相关制度, 并严格执行。
(一) 加强制度建设, 实现教学管理的规范化
学校一定要制定反映本校特色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课堂教学管理规范、实践教学管理规范, 同时要及时听取广大师生对教学管理制度的意见和要求, 不断补充和完善。
(二) 完善教学评估体系, 进行科学管理
独立学院是新生事物, 没有成型、成功的东西可以借鉴, 在独立学院中不完善的评估体系将挫伤教师的积极性, 而且所造成的影响在短期内不容易消除。其中典型的就是学生评教。在独立学院, 由于学生素质的不同, 在给教师的打分中, 部分同学可能是好恶占第一位, 如果所有同学评分都起作用的话, 评价的结果就难以预料, 将影响教师的积极性。
(三) 加强教学过程管理
要重视教育质量的过程管理,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具有专门评价知识的教学质量管理队伍, 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和规章制度、教学质量信息体系、教学质量督导体系、院系两级教学质量监控机制、教学质量评估考核项目及指标, 并将监控和评价体系与奖惩制度结合起来。教学质量监控应覆盖教学的全过程, 如某课程期终考试成绩出现异常, 教师、教研室乃至系领导都会作出反应, 及时总结, 进而找出原因。为及时发现教学偏离倾向, 可以采取多种方式, 如学校的期初、期中、期末教学检查, 不定期的学生座谈会, 教学督导组听课, 同行互评等。
四、应用型特色的培养方案和培养计划
(一) 独立学院培养方案的问题
独立学院毕业的学生走向社会后, 用人单位在使用中必然关注五方面的能力, 一是专业动手能力, 即适用性强、上手快, 具体表现是实践动手能力强, 能解决第一线的技能问题;二是人际沟通能力, 即能协调各方面的业务关系, 独当一面, 高质量完成工作;三是外语应用能力, 即有较强的听说能力和一定的读、写、译能力;四是计算机应用能力, 能熟练运用计算机手段从事业务工作, 提高工作效率;五是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和培养前途, 即发展后劲足。
现阶段, 我国包括独立学院在内的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仍存在许多不合理之处, 不能满足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主要表现在:第一, 通识类课程 (或公共课程) 所占比例较低, 课程设计不够科学, 缺乏某些培养应用型人才所必须的课程;第二, 在选修课方面, 所占学分和学时的比例普遍偏低, 使学生没有选择的余地, 不能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选感兴趣的课程, 学分制名存实亡;第三, 课程内容陈旧的问题也普遍存在;第四, 实践应用性教学较少等。
(二) 独立学院培养方案的完善
独立学院在培养方案设计中, 要凸显社会经济发展和应用型人才就业的需要, 形成特色的课程体系, 并体现以下四大特色:在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上体现基础宽厚, 多学科交叉, 文理渗透, 增强后劲;在知识面的把握上体现宽口径, 专业知识面广, 提高适用性;在实践能力的培养上体现应用型、适用性, 实践环节不断线教学, 强化实践能力;在适应就业需求、提高综合素质培养方面突显数学、外语、计算机的特色教学和行业等级资格证书要求。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 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在教材选择上要适应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 教材的编排要打破传统套路, 保证让应用型本科学生能接受到最新鲜、最前沿的知识。第二, 努力改变原有的“满堂灌”、“填鸭式”、“一言堂”式的教学方法, 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挖掘学生潜能, 培养其主观能动性。讲解理论知识的过程中留出一定的时间让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 有利于快速理解知识的内涵;理论知识讲解完成后, 选择一个经典的案例, 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开动脑筋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然后每组选出一个代表到讲台上阐述他们的观点, 并对他们的观点给与点评, 引导学生科学的运用知识, 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第三, 加强实践教学, 提高实践性学分在整个培养方案中的比例, 整合实践教学资源, 实现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实践教学具体方法包括: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产学研相结合, 在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实习和实训。在实践教学体系内部, 注重各个教学环节的联系和融合, 打破原有的以课程设置实验和按系或专业严格划分实验、实习界限的条块分割局面, 对实践教学进行调整和整合, 既注意到各门课程的独立性, 又考虑各门课程之间的连贯性及专业的系统性, 进行分层次教学, 并把附属于理论课程的实验内容抽出来, 按照不同层次的总体方案进行建设。同时, 要积极探索开展实践教学评价工作, 将实践教学纳入教学质量检查的重点考评内容, 改进实践教学的考核方法, 将实践教学考核成绩纳入学生学期成绩或相关课程总成绩, 有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并为深化教学改革、优化培养过程提供依据。实践教学过程中具体可采用以下方式:进行企业模拟实验, 设定场景与限制条件, 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管理知识与技能, 作出决策, 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或与企业合作, 建立实习基地, 在实习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管理技能。定期举办一些竞赛活动, 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在实践教学过程中, 实验室硬件设施建设和软件选型与配套、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实践性课程体系的设置、实践性教学师资等因素都是影响最终学生培养质量的关键。
五、基于职业适应能力的分层次全过程培养
(一) 独立学院学生特点分析
据调查, 实践动手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以及积极学习、理解他人是用人单位对人才提出的最重要的能力要求。但是, 当前的大学毕业生普遍达不到该要求, 与用人单位的期望存在较大差距。
独立学院的学生大致有以下特点:首先, 家庭条件较好, 思维活跃、具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和社交能力, 渴望从与别人交流中得到信心;其次, 学习能力相对较弱, 没有很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不能全身心地投入书本知识学习;最后, 缺乏学习意识, 不愿意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到学习上, 总是希望能从学习之外的地方提升自我的竞争力。独立学院学生的这种特点, 对教学内容和方式、教学管理与考核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独立学院有不少学生对学业不够重视, 等靠要思想严重, 没有感受到就业形势所带来的压力。学生往往需要辅导员老师和任课教师的严格考核才能保证有良好的到课率和课堂秩序, 他们希望在所有课程中都穿插大量生动活泼的案例或故事, 在理论知识之外, 多结合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学习兴趣普遍不高, 但对课外社团活动却兴趣盎然, 积极性很高。
(二) 构建基于职业适应能力的分层次全过程培养体系
独立学院应针对该层次学生的特点, 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 以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为核心, 加大教育改革力度。在课程设置上, 可以按照教育部要求, 设置《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系列课程, 分年级开设不同的专题。大学一年级让学生对自己的人生有整体规划;大学二年级对职业生涯作出规划;大学三年级了解就业形势和人才市场需求;四年级针对应聘技巧进行训练。通过系列课程, 使大学生认清自我, 给自己有一个清晰的定位, 认识到就业形势的严峻性, 建立危机意识, 促进其提升主动学习的动力。
独立学院还可以在学生管理方面作出新的安排。例如, 针对学生特点, 实行辅导员和班主任双轨制, 辅导员主要负责学生日常行政管理和事务管理, 班主任侧重于从知识学习领域进行引导和给予帮助。班主任的设置, 可以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 确定合理的重点学习方向和学习内容,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独立学院的管理专业学生在努力学好专业知识、抓好实习实践的基础上, 必须注重知识更新、学习方法、交往沟通和理解他人等综合素质的培养, 以增强就业岗位的适应能力。
结束语
独立学院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新生事物, 已经走过了将近10年的大规模发展期, 随着当前高校生源的逐步减少, 独立学院教育教学质量问题成为每所院校必须关注的突出问题。我们认为, 独立学院的教育教学必须立足于学生、立足于就业, 必须更新观念, 在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环节、教学方式、教学管理、师资建设等各个方面, 都必须以就业为导向, 真正体现其“应用型”的本质和特点, 这才有长久生命力, 才能够保证独立学院的长期发展。希望本文能对独立学院相关工作有一定启示。
参考文献
[1]王小青.我院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实践[J].中国西部科技, 2008, (13) .
[2]陈俞飞.独立学院制定人才方案的思考[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4) .
[3]鲍洁, 梁燕.应用性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 2008, (5) .
[4]张洪田, 孟上九, 秦进平, 等.应用性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 2008, (2) .
7.人才培养与管理 篇七
关键词:酒店;人才流失;人才培养
一、酒店人才流失与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选择的客观现状
饭店业是我国较早对外开放的行业之一,早在1982年就诞生了中国第一家合作饭店——北京建国饭店。后整个行业规模一直在不断扩大,中国酒店业已经具有相当规模的产业,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的发展,酒店需求增长较快,据统计大概每年都有10%以上的增长水平。这说明不管从市场需求还是人才储备的角度来说,酒店业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酒店的就业前景是十分广阔的。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国各大高校开始开设酒店管理专业或者扩大专业招生人数,培养酒店管理人才。统计表明,北京、上海、广东等地的酒店员工平均流动率在30%左右,有些酒店甚至高达45% ,其中高学历人才即高职院校培养的专业人才的流动率最高。是什么原因导致学校培养目标与实际毕业生选择相矛盾,这与目前中高职院校的专业培养的缺陷有很大的关系。酒店管理教育亟待完善。
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不愿选择对口就业的原因
(一)个人缺乏正确的职业道德观。
由于酒店行业的特殊性,学生毕业后不管学历如何到酒店工作均需从一线服务员做起。一些学生认为自己所从事的服务工作低人一等,认为自己有学历还是要做服务员,感到自尊心受到伤害,因而部分学生还没有毕业就已经决定不从事酒店行业,而一部分选择做酒店行业的毕业生也是一旦有机会,就会想方设法转行到更“体面”的行业去,哪怕工作环境差一点,工资低一点也无所谓,只要不当面伺候人就行。另有相当多的人家长认为认为,酒店是一种青春职业,服务员到了一定的年龄自然会被淘汰,受当前酒店管理上经营方面出现的不良现象影响,使很多家长产生一种认为酒店管理专业是一个低贱的行业所以即使学生自己喜欢酒店行业,但是在家长的干涉下放弃到酒店行业就业。此外,面对服务对象的高消费,一些服务员时常产生心理失衡,这导致部分优秀的年轻服务员在刚有一些经验时便另谋高就。再加上现在独生子女较多,他们在家里被人照顾惯了,在酒店里却要照顾别人,感到很不舒服。在这些观念的支配下,很多中高职院校培养的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不愿到对口的酒店行业就业。
(二)酒店企业的原因。
首先,激励机制不健全。目前酒店业的员工工资水平较其他行业而言,相对偏低。并且酒店员工的工作时间较其他行业的工作时间长,休息时间少,遇到长假和传统节日,享受不到其他业员工的长假待遇。另外我国酒店业普遍存在社会保障不健全的严重现象,许多酒店对员工的养老、医疗、住房等福利待遇不能像其他行业那样执行到位,员工有后顾之忧,这也是导致酒店员工招不到、留不住学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次,缺乏良好的企业文化及氛围。在一些酒店中,员工之间缺乏一种团结协作的精神,有的甚至还缺乏基本的职业责任、职业纪律、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在这样的企业氛围下,一些刚毕业的学生或实习生受到老员工的排挤、歧视,出现客人投诉时,老员工往往把责任推给同小组的实习生或新来员工,而不明实际情况的领班往往听从老员工的反映,认为新员工或实习生由于经验不足造成的失误,结果受委屈的也只有新员工或实习生。
(三)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面的缺陷。
在酒店业,不管你是多么高级的人才,都要从服务员做起,这些最基层的工作必须要经历。酒店管理人员需要知识,但更注重经历。但是很多中高职院校在培养专业人才时忽视了灌输这种思想,特别是传统的大学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往往与酒店的实际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很多院校把精力主要集中在管理理论知识的讲授上,而忽视实践教学环节,导致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与酒店行业用人规律相矛盾。很多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产生过高的期望值,认为自己是有学历的,毕业走上社会后就可以做个管理者,结果进入酒店行业后发现自己还是得和所有人一样做服务员,自己的愿望与实际有较大的距离,从而形成巨大的心理反差,难以安心做好本职工作,从而产生离职的念头。同时由于部分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仅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思想、职业道德、人格塑造方面的教育,导致酒店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有较为明显的缺陷,当遇到挫折时选择离开酒店行业。
三、做好酒店管理人才培养减少酒店人才流失的对策
(一)加强高职院校酒店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
目前很多中高职院校培养的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在酒店工作中碰到挫折或困难时产生离职或转行的念头,是职业道德意志薄弱和职业道德信念不牢固的表现,这就要求我们中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时必须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
首先,在学生入学初对其进行初步调查,了解学生报读酒店专业的初衷,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好专业思想教育。要向学生展示美好的专业前途,引导其对酒店行业的兴趣,从而激发其专业学习兴趣,提升专业认识,培育其专业情感,职业兴趣,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
其次,学校应发挥职业道德课主渠道的作用,针对酒店行业的从业人员应具备的职业道德修开设《酒店管理职业道德》课程。从学校实际、学生实际出发,以正确的人生价值教育为主线,围绕“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教育,以及意志品质、适应能力、合作精神、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进行职业选择、职业理想、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的理论教育。要通过职业道德课的学习与实践,使学生掌握职业规范与要求。
同时也要注重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提升基础道德水平。职业道德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职业道德品质形成为目标,以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基本规范和行业职业道德规范为内容,培养学生良好职业行为习惯的教育。在平时教学要教育学生从小事做起,培养良好的文明习惯;强化遵章守纪意识,培养良好职业习惯;促进行为规范的形成,注重培养对酒店职业的正义感、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和幸福感。
当然,酒店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不是仅仅依靠校内的课堂教学就能提高的,要想使学生真正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就必须要充分利用一切机会和场所。例如酒店专业的实习基地也是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训练的重要课堂。学校必须通过与酒店充分的沟通和合作,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职业氛围,引导并教育他们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成为优秀的酒店人才。
(二)加强对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心理辅导。
在目前就业形势非常严峻的情况下,所有的高职院校均把毕业生就业放在首要的位置,加强了就业指导,但是学校把就业指导的重心放在就业推荐和政策讲解上,往往忽视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不少学生在进入酒店企业后心理准备不足,自我期望值过高,拈轻怕重,缺乏恒心和毅力。这些毕业生没有认识到从事酒店工作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这段过程中,既是个人获得经验 、展现才能的时机,又是酒店考察、选拔人才的绝佳机会,只有通过对酒店运营全面的了解,才有可能谈到谋求进一步的职业发展。因此,学校应该在开发学生智商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商,改进他们待人处事的能力,使他们的心智得到磨炼,正确面对挫折,把逃避不利的境地的心理转化为勇于克服困境的精神。面对落差能够自我分析,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投身到酒店这样一个几十年来一直保持高速发展的行业中,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的。
(三)提高专业教师队伍的素质。
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应率先做到。这不仅包括教师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也包括教师本身的专业知识能力。但有一些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不注重自身的言行举止。比如:有的教师上讲台前不认真备课。课堂上讲一些不该讲的话,向学生传递一些有背职业道德的错误观念等,这些思想和行为在学生中产生了巨大的负面效应。同时目前大部分专业教师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即理论知识相对扎实,但是实际操作技能却相对缺乏,这就要求教师本身要先将技能提高,例如教师可以申请到酒店一线部门进行挂职锻炼。只有合格的专业教师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专业人才出来。
(作者单位:广东省商业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陈方荚.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简论[J].泰安师专学报,2001,(5).
[2]唐湘辉.酒店员工的职业道德与酒店服务管理[J].湖南商学院学报,2OO4,(1).
[3]常向鹏.酒店人才流失原因与对策探析[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4]胡晓涛.浅谈酒店管理专业的职业道德教育[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7.
[5]刘江海.高职酒店专业职业化人才培养浅见[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8,(7).
8.管理与经济学部培养计划 篇八
大连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是改革开放以后国内最早引入发达国家先进管理理念与方法(1980年)和最早开展工商管理教育(1980年)的学部,已经培养各类毕业生1万余人。多年来,学部本着“笃行厚学”的办学传统,形成了注重质量、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的鲜明办学特色和严谨务实的学风,培养的人才深受社会欢迎。
学部前身管理工程系于1980年8月成立。1985年11月经教育部批准,联合系统工程研究所(1978年由教育部批准成立)、图书情报专业教研室,以管理工程系为基础组建成立了管理学院。1998年6月,为培育经济学科,设立经济研究中心,2002年11月成立经济系,与经济研究中心合署。为加强经济学科的发展,2004年7月,经济系与管理学院分离,独立建制。2010年7月31日,为加强资源整合、集成学科群体优势、搭建创新大平台,促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学校在原管理学院、经济系基础上,组建成立了管理与经济学部,下设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工商管理学院、经济学院、MBA/EMBA教育中心。学部现有专任教师134人,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讲座教授)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9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计划百人层次10人,博士生导师33名,教授35名(含德国教授1名),副教授55名。
学部设有系统工程研究所、技术经济研究所、产业经济研究所、中国大企业研究所等12个研究所,学科领域横跨管理学、经济学、工学和理学4个学科门类,涉及6个一级学科,20个二级学科,其中,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一级学科辽宁省重点学科2个、辽宁省重点学科1个。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4个,同时还具有MBA、EMBA、MPAcc、ME、MEM和MFE等6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
学部注重国际化发展,目前已与美国、加拿大、法国、荷兰、日本、澳大利亚以及台湾、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的多所大学建立了学术交流、合作研究与合作办学等广泛的合作关系。争取国际认证是学部的主要发展战略之一,学部于2009年10月正式成为国际精英商学院协会(AACSB)会员,目前正在积极推进AACSB认证工作,计划在未来2-3年内取得AACSB认证。
学部按照工商管理类和经济学类两个大类招生。在新生入学一~两年内按大类教学,之后将参考大学学习成绩、高考成绩及个人志愿进行专业分流。工商管理类包括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物流管理、工商管理等三个专业,经济学类包括国际经济与贸易(英语强化)、金融学(英语强化)等两个专业。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该专业主要学习管理科学、系统科学和信息科学技术等理论知识,掌握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的分析方法与实现技术,具有信息组织、分析、开发与利用能力,能从事企事业单位信息系统的规划、建设与管理等相关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专业主干课程:管理学原理、经济学原理、大学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语言、运筹学、管理统计方法、数据库技术及应用、数据结构与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原理与应用、信息资源管理。
毕业生可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信息产业等部门从事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以及各类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开发、维护等工作,也可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从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该专业有权授予博士和硕士学位,并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物流管理专业
该专业主要学习管理科学、经济科学、工商管理科学和信息技术等理论知识,掌握现代物流管理实务与理论研究的方法和技术,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能在工商企业、高等学校及政府部门从事企业管理、企业物流管理、物流企业管理、物流业务咨询服务、教学以及科研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专业主干课程:管理学原理、经济学原理、现代物流导论、运营管理、供应链管理、物流企业与企业物流管理、运输与配送管理、采购管理与库存控制、物流信息管理、物流设施规划与设计等。
毕业生可在大型工商企业集团、商贸和物流企业从事企业管理、物流管理、物流系统分析、规划与设计等工作,在政府部门从事社会和工业区物流规划和业务管理等相关工作,也可以在高校和科研机构从事企业管理、物流管理等教学与研究工作。
该专业有权授予博士和硕士学位,并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工商管理专业
该专业主要学习管理科学、经济科学及系统科学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企业管理方法与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系统地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经济科学等基础理论,熟练掌握工商管理领域的理论知识与技术方法,具有较高外语水平、良好的人际沟通和组织管理能力,一定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管理、教学或科学研究等相关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专业主干课程:管理学原理、经济学原理、管理统计方法、运筹学、财务会计、财务管理、成本管理、运营管理、市场营销学、企业战略等。
毕业生可在国家各级政府、各类企事业单位的相关部门从事管理工作,也可在高校和科研机构从事企业管理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该专业有权授予博士和硕士学位,并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英语强化)
该专业培养知识面宽、思维灵活,满足国际贸易、国际金融、跨国公司管理,以及政府相关部门中从事国际经贸管理合作需求的人才。该专业学生具备系统、全面的国际经济贸易理论和国际管理基础知识,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分析方法,有较高外语水平,能熟练操作计算机,具有理论分析与实务操作的基本技能。
专业主干课程:经济学原理、国际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实务、世界经济概论、外贸函电、服务贸易、国际结算、国际财务管理等。
毕业生可在国家各级贸易管理部门、跨国公司、金融机构和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经济分析、调研、经营策划等工作,也可以在国际经济与贸易领域从事国际贸易工作,或在高校和科研单位从事相应教学和研究工作。
该专业只招收英语语种考生。
该专业有权授予硕士学位,并可培养博士研究生。
金融学专业(英语强化)
该专业培养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勤奋踏实,具有较好的创新意识与理性分析思维,能够满足银行、证券、投资、保险和政府相关经济管理部门与岗位需求的金融人才。该专业学生具备扎实而系统的经济学和金融学理论基础,了解宏观金融与微观金融的理论发展前沿,熟悉银行、证券、投资与保险等方面的专业分析方法,掌握处理相关业务的基本技能,能熟练运用外语和计算机应用技术。
专业主干课程:经济学原理、国际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学、公司金融、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保险学、国际结算、投资银行学等。
毕业生可在银行、证券、投资、保险、期货,以及相关政府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业从事经济分析、金融分析与预测、经济统计与管理及金融营销策划等,也可在相关部门从事资金运营与管理等实务工作,或在高校和科研单位从事相应教学和研究工作。
该专业只招收英语语种考生。
9.人才培养与管理 篇九
1、大规模建设项目数量增加
现如今,我国正在越来越多的参与到国际事务当中,而为了能够更好的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进行适应,很多大型项目立项上马,例如,为了能够使得我国经济增长对点需求的缺口进行满足,对长江三峡水电工程进行了开工建设;而为了能够更好的承办奥运会,也专门对水立方、鸟巢等工程进行了建设,我们能够看到,复杂性、大规模都是这些工程的重要特点,这样的特点也对工程项目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也使得管理人员负担了更大的责任,对其素质提出了更高的需求。
2、现代工程建设项目提高了对科技的需求
与传统的工程建设项目进行比较我们能够看到,高科技元素在现代工程建设项目当中得到了十分突出的体现,与此同时,在现代工程建设项目当中科技的含量以及数量正在不断的提高。这样的特点,也对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管理人员应对加强对科学技术的认识,对以往的管理方法进行积极的变更,从而在现代工程项目建设施工活动当中承担更多的责任。
3、项目管理的重要性不断提高
在传统的工程项目建设过程当中,工程施工进度、工程施工质量等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并组成了施工绩效的主要指标。但是,目前的市场竞争正在变得愈加激烈,不管是承包商还是设计单位都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因此,对工程施工进度进行提高,能够对市场实现有效的占领,并使得企业的工程风险得到有效的降低。由于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作用,很多企业也对其产生了越来越高的重视,想要更好的对工程项目的进度进行更提升,就需要管理人员能够对各种活动进行合理的安排,对先进的管理技术进行应用,从而使得工期最短化。
二、提升适应现代工程项目管理发展需求的管理人才建议
当前,我国工程项目管理人才的教育工作仍然存在这一定的滞后性,难以与当前的时代发展情况进行很好的结合。而培训机构也很少对学院就专门应对管理问题的技能进行培训,与此同时,学生对于即将面临的挑战也缺乏一定积极性。在下文当中,本文根据新时期对工程建设的需求,提出了两点建议。
1、对教学活动进行及时调整
从高校的角度来看,对工程项目的时代特征以及变化需求进行反应,是高校开设工程管理专业的重要原则。高校应利用科学的方法对教学计划进行制定并不断完善,保证知识结构体系的合理设置,从而培养出在市场当中具有较高竞争力的管理人才。而在对管理人才的培育过程当中,还应对课程的均衡性进行注重,保证管理、工程等不同学科之间的均衡发展。目前,我国对该专业的开设对于工程并不重视,这样的情况缺乏这相应的合理性。不管是工程管理专业当中的任何教学,都应该注重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使得学生能够成为高素质的人才,从而对工程管理挑战进行更好的适应。
2、注重应用教学方法
在工程专业的教学过程当中,对教学方法应用以及改变的注重,就是要将学生的理论与实际进行有效的结合,使得学生能够善于对问题进行思考以及发现,并使得学生对问题的解决能力进行有效的提高。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比较深,因此我国的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普遍对理论应用能力的培养较为欠缺。现如今,我们也能够看到一些相关的研究学者提出将协作教学、问题启发等方法应用在工程教学当中,这些教学方法的利用,都能够有效的提高工程类课程教学的教学效果。例如,写作教学方法的使用,能够使得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改变,而竞争学习的方法则能够使得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使得学生更好的对正确的学习态度进行形成,并培育学生的沟通能力,使得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当中建立起自信。
三、结束语
工程管理专业有对具有技术、法律的相关人才进行培养的重要任务,而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素质则对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的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力。近些年来,我国的工程项目管理发展正在出现一定的变化,本文针对这样的情况,提出了工程管理知识专业教学的一些建议,希望能够将教育与实践进行衔接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
参考文献:
[1]刘畅.项目管理在轨道交通制造项目中的应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6)
[2]刘明峰.项目管理在汽车研发中的应用[J].统计与管理.2013(01)
[3]刘芳玲.试论对于建筑建设项目管理的创新[J].科技与企业.2013(11)
[4]郑楠,王丹.移动办公在IT项目管理中的应用与作用[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2(11)
【人才培养与管理】推荐阅读: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要求09-29
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06-26
创新教育与人才培养10-19
家庭教育与人才培养08-18
人才培养与土木工程论文09-09
建工系人才培养与就业前景06-18
SMT技术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07-09
高职订单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11-03
管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