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工程一级学科(精选7篇)
1.软件工程一级学科 篇一
1201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简介
一级学科(中文)名称:管理科学与工程
(英文)名称:Management Science andEngineering
一、学科概况
管理是人类社会组织中一类重要的活动,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的对象正是这类活动的规律。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是以人类社会组织管理活动客观规律及其应用为研究对象,是一门跨自然科学、工程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性交叉学科,具有中国管理学科发展的特色。上世纪50年代中期,由钱学森、许国志等学者大力提倡运筹学,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致力于发展优选法与统筹法,在中国科学院建立了运筹学研究室,开展质量控制、统筹法、线性规划、投入产出等研究。1978年钱学森、许国志、王寿云联名在《文汇报》上发表了题为“组织管理的技术——系统工程”一文,推动了最优化方法、图论、排队论、对策论、可靠性分析、预测技术、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价值工程等方法和技术的普及应用并取得显著效果。1990年后,钱学森等提出了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概念,提出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的方法论,进一步引导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快速发展。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趋势是面向经济与商业社会中更加复杂的系统科学与管理决策问题,研究其基本理论和规律、求解方法以及管理技术。理论方面主要从哲学与数学的再认知角度,研究管理科学的普适性、内在关联性和演化动力性等基本理论;方法与技术方面主要综合信息技术与优化方法,研究组织运作与资源配置及其效率和效益的评价与决策、适应内外环境的体制与模式的选择与优化;研究途径方面主要运用现代的科学研究方法、技术手段和实验环境,针对更加错综复杂和快速发展的决策行为和管理世界问题,解释和发现社会与经济发展演变的客观规律。
二、学科内涵
1、研究对象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为了实现管理目标,应用工程技术学科、数理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等知识,对各种管理问题进行设计、评价、决策、改进、实施和控制。涉及的研究领域主要有管理运筹与优化、信息技术与管理、对策理论及技术、知识管理、供应链管理、决策理论与技术、工业工程、金融工程、管理系统工程、管理复杂性、预测理论与技术、管理科学思想与管理理论、风险管理、评估理论与方法、数量经济理论与方法、服务管理技术、应急管理理论与方法、技术与创新管理、电子商务技术等。
2、基础理论知识
管理科学与工程是自然科学、工程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多种学科相互渗透、交叉融合而形成的综合学科。数学、统计学、行为科学、系统科学、技术科学、认知科学是该学科的理论知识基础。数学主要涉及概率论、运筹学和计算数学等;统计学主要涉及应用统计、随机过程、贝叶斯推断、预测等;行为科学主要涉及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以及领导学等;系统科学主要涉及系统论、控制论、耗散结构理论、协调论等;技术科学主要涉及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工业技术等;认知科学主要涉及脑神经科学、决策行为学等。
3、研究方法
管理科学与工程是理性思维与数量思维结合,主要运用数学建模、数理统计分析、实验、计算仿真、实际调研等方法,研究人类社会管理活动和各种现象的规律,给出管理问题的量化分析结果。
三、学科范围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覆盖面比较广,主要包括的研究方向有:管理科学、管理系统工程、工业工程、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工程管理、服务科学与工程、社会管理工程、管理心理与行为科学,电子商务、科技与创新管理等。
1.管理科学
管理科学是应用逻辑推理、定量分析、实证研究等科学方法,为研究和解决各类管理问题提供基础理论、方法与技术支撑的学科。包括管理科学和管理思想史,一般管理理论与研究方法论,优化理论与方法,决策理论与方法,对策理论与方法,评价理论与方法,预测理论与方法,数量经济理论与方法,管理系统分析与仿真,风险管理技术与方法等研究领域。
2.管理系统工程
管理系统工程是综合运用系统科学、管理科学、经济学、数学,以及信息技术及方法,揭示各类复杂社会经济系统和工程系统的规律,设计、运行和管理各类复杂社会经济系统和工程系统的基本理论、管理技术及方法的学科。它是以复杂系统科学和管理科学为基础,以多学科知识为支撑,利用现代化手段和技术,进行各类社会经济系统和工程系统中的科学决策,以及管理实践中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主要领域是系统分析与建模、综合集成、仿真、复杂管理系统维护等。
3.工业工程
工业工程是研究生产和服务系统有效、经济、安全和协调运作的理论与方法的学科,从系统、集成和创新的视角,对制造业、服务业等企业或组织中的实际管理和工程问题进行定量的分析、优化与设计,以达到系统在效率、效益和质量方面的目标,并获得最佳的社会效益。主要包括:(1)现代工业工程理论与应用:工业工程基础理论方法、先进制造技术等;
(2)运筹学与系统工程:数学规划、排队理论、库存理论、系统仿真、系统评价、马尔科夫决策、应急管理等;(3)生产运作与服务管理:各种生产与服务系统的分析、设计与运行、服务管理、项目管理;(4)人因工程:生理工效学、心理工效学和组织工效学等;(5)质量管理与可靠性;(6)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4.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
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是研究企业和组织中的现代信息系统规划、分析、设计、实施、维护管理和评价、先进信息技术的开发应用、数据资源的开发应用、信息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学科,以系统的观点为指导,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工程技术和行为科学相结合的研究手段,研究并解决各类组织中的信息系统与技术开发应用、数据资源的开发应用、信息管理等问题。主要内容包括(1)信息系统开发:信息系统战略规划、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等;(2)信息系统应用: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互联网与电子商务、知识管理系统;(3)数据资源的开发应用:数据挖掘、商务智能等;(4)组织中的信息管理:信息系统价值评价、信息系统安全与维护、信息系统外包等。研究领域可以分为:信息系统与管理、决策支持系统与知识管理系统、数据挖掘与商务智能等。
5.工程管理
工程管理是对大型工程项目进行统筹系统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评价提供理论、方法和技术支撑的学科。通过对工程系统进行数学建模和求解,解决工程建设领域的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问题,并为决策者选择方案提供定量依据。具体内容:(1)工程投融资决策与评价方法,(2)工程统筹规划理论与方法,(3)工程项目治理及分包管理,(4)工程招标控制理论与方法,(5)工程的风险 与安全管理,(6)工程集成控制技术,(7)工程环境与生态技术,(8)工程信息管理技术。研究领域:工程资源统筹规划管理、项目管理、工程投融资和工程技术管理等。
6.服务科学与工程
服务科学与工程是研究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律、服务系统设计理论、管理技术及方法的一门学科。侧重研究现代服务管理系统理论、服务创新设计、服务需求管理、响应能力管理、运作管理的支持技术与应用等。具体研究内容:信息不对称服务优化技术、服务关系、服务质量、服务创新、服务外包、服务信息共享、服务绩效、服务预测与评估、服务效果及风险等。研究领域:金融工程、交通运输服务管理、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服务信息工程等。
7.社会管理工程
社会管理工程是协调各行为主体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的实践性学科。主要围绕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突发事件和热点问题,利用风险分析与预测、决策和评估、复杂科学等理论和方法进行数学建模与仿真,为不同行为主体决策提供依据。研究领域:事故管理、劳动保护管理、环境及卫生管理、减灾防灾预案、危机管理等。
8.管理心理与行为科学
管理心理与行为科学是通过借鉴自然科学的实验或观察等定量研究方法以及社会科学的深度访谈或文献追踪等质性研究方法来研究生产和工作环境中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从而提高组织生产和工作效率的一门学科。(1)按研究层级来分,可以研究组织个体层面(如人体动机),群体层面(如群体动力学),组织层面(如组织文化与变 革);(2)按研究对象来分,主要是根据组织管理研究的对象特征来区分,如组织中领导者的心理与行为,组织中被领导者的心理与行为,组织外部客户(如消费者)的心理与行为等;(3)按研究领域来分,主要是看其研究主要侧重的领域,如组织生产管理中的劳动者的心理与行为规律,组织营销过程中营销对象的心理与行为规律,组织领导过程中领导与被领导者的心理与行为规律等。
9、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是现代信息技术与管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的交叉学科。电子商务是指在全球各地广泛的商业贸易活动中,利用开放的互联网和其他信息技术实现买卖双方进行的各种商贸、交易、信息服务和金融等活动的新型商业模式。综合运用计算机科学、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和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利用设计科学、理论建模和实证研究的方法,研究基于网络环境下各种商务活动及其相关综合服务活动实现的支撑平台技术和商务模式规律。研究领域可以分为:电子商务战略与模式创新、数字经济、电子市场、网络信誉机制、协作商务、移动商务、电子商务平台系统开发与管理等。
10、科技与创新管理
科技与创新管理涉及技术实施过程的管理和整个创新过程链的管理。它涉及从创意产生、研究、开发到技术/发明的商业化整个创新过程。创新活动不仅包括技术活动,研发活动,而且也包括与这些活动相关的组织管理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创新,以及以技术创新为基础的商业模式创新。它综合运用创新经济学、创新系统学、技术战略、集成创新项目管理等管理理论与管理技术,从国家技术系统宏观管理、产业政策与技术政策、产业技术战略到企业技术与创新项目管理、集成管理、创新战略和创新模式等需求出发,研究领域:国家创新体 系、区域创新体系、企业创新网络等创新体系建设;开放式创新系统、产学研合作联盟、技术产业政策、新产品开发管理、创新联盟、创新战略、专利与知识产权管理、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等。
四、培养目标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是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该学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且具有较高管理素质、合理的知识结构、较强的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1、学士学位
具有扎实的管理专业基础知识和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能胜任基本管理工作的专业人才。具体包括:
1)掌握管理学、统计学、经济学、运筹学、计算机应用技术和系统科学等基本知识;2)熟悉常用的统计分析软件、计量软件和运筹学软件等计算工具;3)具备用系统的管理思想、方法和技术实现对运营管理、工程管理、组织管理和技术管理等问题的量化分析能力;4)掌握一门外国语,能查阅本专业外文资料。
2、硕士学位
具有全面、扎实的管理专业知识和较好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具有学术研究的基本素养和独立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人才。具体包括: 1)对于管理科学的思维方式、方法技术有系统掌握和透彻理解,并能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很好地解决管理实际问题;2)对于本专业的经典著作和国际权威期刊、本领域的研究成果,有全面和深入的掌握,能够独立承担一定的科研任务;3)对于学术研究和学术规范有深刻理解,了解相关学科的知识及发展动态,具有继续学习和提高的潜力;4)掌握一门外国语,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3、博士学位
具有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有很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在某一领域或者方向具备独立从事学术研究和教学的创新型人才。具体包括:
1)具有敏锐的思维和分析能力,能够判断研究问题的价值,跟踪学术前沿,进行理论和知识创新;
2)具有学术研究的感悟力,理解学术研究的真谛,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规范,不断开拓新的领域并做出自己的创造性贡献;
3)对社会经济中的管理现实问题有敏锐的洞察力,并能提炼成管理的科学问题,进行理论升华与创新;
4)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较好的写作能力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五、相关学科
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数学、统计学、控制科学与工程、运筹学与控制论、系统科学、供应链与物流管理、交通运输工程、工商管理、公共与行政管理、农林经济管理、社会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
2.软件工程一级学科 篇二
关键词:统计学,专业建设,实施方案
2011年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8次会议通过了新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 ( 2011 ) 》,原经济学门类“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下的“统计学”二级学科与原理学门类“数学”一级学科下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二级学科合并成为“统计学”一级学科,设在理学门类下,既可以授理学学位,也可以授经济学学位. 这样,统计学就完全从数学和经济学中独立出来,成为名副其实的一级学科. 这既是几代统计学者梦寐以求、为之努力的结果,也是我国统计事业和教育工作的一件大事,对于推动统计学科改革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这次统计一级学科的对应调整,对本科培养院校的规模有了跨越式的发展,必将对高校统计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以及统计人才的培养产生巨大的影响. 因此,在新的形势下,高校统计教学如何来适应统计一级学科建设,这将面临着专业定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师资队伍、教学和教材改革和调整等一系列现实的和可能的问题. 因此,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在作为一级学科的统计学走上发展新轨的同时,统计专业建设如何制定才能实现统计学作为一级学科的改革目标?
一、准确的专业定位
统计学成为一级学科,势必形成新的学科方向或二级学科格局,这对于统计专业培养方向来说既有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作为一级学科的统计学,由哪些学科方向或二级学科构成,目前尚无定论,有待学界的认同与社会的认可. 目前暂定的方向有社会经济统计学、数理统计学、应用统计学、金融统计学、生物与卫生统计学、风险管理与精算学几个方面. 在整个统计学科体系的重构过程中,关于专业的设置,我们遵循以下几方面的指导思想: 首先,通过学科体系的重新构建,进一步明确和强化各二级学科方向的学科地位; 其次,通过研究对象的重新界定,进一步形成和彰显各二级学科方向的学科特色; 第三,通过研究方法的重新梳理,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各二级学科方向的方法体系,其中既有统计学方法的一般性,又有各二级学科自身的独特性.
二、确定统计学专业培养目标
根据前期的调研结果,结合专业定位,立足广西经济发展、联系行业、面向全国,提出具有我院特色的统计学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要强调所培养的统计人才应具备哪些方面的专业技能. 从一级统计学教育出发,统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多方面的. 我们将认真学习一级学科统计专业建设的精神,赴一些高校进行调研,并借鉴他们成功的经验,科学地分析社会需求,正确估价自身的办学实力,制定科学的培养目标. 统计学的培养目标应立足地方和区域经济、联系行业、面向全国,培养满足社会多元化需求的、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和谐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具有扎实的数理、经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基础,并具备熟练地运用计算机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能在统计部门、企事业单位或金融、证券和咨询业从事统计调查、统计数据分析与处理、统计咨询、投资决策、统计信息管理、统计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 此外,我们将聘请知名的统计学专家对我们制定的培养目标进行论证分析,根据交流学习及专家意见,我们统计学专业的骨干教师对调研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总结.
三、改革课程设置,规范课程内容
我们首先收集学科带头人、政府统计部门专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代表、同类学校统计学专业专家代表、本专业及相近专业教师代表和统计学专业毕业学生和在校学生代表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充分调查分析不断变化的市场、社会对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现代经济社会对统计人才的需求来设置课程体系,尤其根据不同的专业设置不同的统计学专业课程. 课程设置应遵循以下原则: ( 1) 目的性原则. 课程设置必须服务于培养目标,因为课程设置作为一种知识投入计划,它直接决定了培养的学生所能具备的才能. ( 2) 衔接性原则. 首先课程设置要与一级统计学科体系相衔接,其次要与社会需求及国际统计教育体系相衔接.( 3) 系统性原则. 保障课程设置具有系统性也是课程设置中比较重要的环节. 在一级学科统计专业课程设置中,课程设置的系统性主要体现在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衔接上. 此外,由于统计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在课程设置时我们应强化实践,突出应用,注重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课程设置要注重实践环节,在保持总学时基本稳定的前提下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 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相结合,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相结合,多层次、全方位地开展实践活动,形成与理论教学体系既相对独立,又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紧密衔接的实践教学体系. 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加强同实习基地的对话联系. 切实利用好现有的实习基地资源,保障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 此外,统计学作为横断性学科,要注重学科交叉,从学科的整体发展与综合化出发,合理构建课程体系,注重与其他学科知识对本学科的影响及在本学科领域中的应用,在精选课程内容、交叉融合和课程整合重组上下功夫.
四、建立一支优秀的统计专业师资队伍
在学校许可的条件下,积极争取引进优秀人才,调整师资队伍结构,选好学科带头人,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梯队,提高现有教师素质. 使教学团队教师可以动态了解专业现状,实时跟踪专业前沿,掌握专业发展趋势,并及时掌握科学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提高科研能力和教学质量.我们拟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整合现有的师资队伍. 将原有的二级学科的经济统计师资和数理统计的师资整合,稳定现有的师资队伍. 第二,加大引进人才的力度,弥补急需的人才以及缺少的学科人才. 全力争取学校有关部门在人才引进方面的政策倾斜.第三,提高教师学历、职称层次. 以提高青年教师的整体素质为中心,以培养高层次统计学教学和科研人才为重点积极鼓励现有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提供进修深造机会,努力建设一支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改革意识、知识结构合理、教风优良的教师队伍. 第四,加强青年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实践的培训和管理. 建立老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帮扶的导师制度,明确责任与义务,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加强青年教师的交流学习和素质培养.
五、改革教学方法
3.0801力学一级学科简介 篇三
一级学科(中文)名称: 力学
(英文)名称: Mechanics
一、学科概况
力学是关于力、运动及其关系的科学。其发展历史可追溯到古希腊时代,阿基米德曾对杠杆平衡、物体重心位置、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等,作了系统研究,确定了它们的基本规律,初步奠定了静力学,即平衡理论的基础。伽利略通过对抛体和落体的研究,提出了惯性定律并用以解释地面上的物体和天体的运动。17世纪末牛顿提出了力学运动的三条基本定律,使经典力学形成系统的理论。此后,力学的研究对象由单个的自由质点,转向受约束的质点和受约束的质点系。这方面的标志是达朗贝尔原理和拉格朗日分析力学。其后,欧拉又进一步把牛顿运动定律用于刚体和理想流体的运动方程,这是连续介质力学创立的开端。纳维、柯西、泊松、斯托克斯等人将运动定律和物性定律两者结合,促使弹性固体力学基本理论和粘性流体力学基本理论建立,使得力学逐渐脱离物理学而成为独立学科。到20世纪初,在流体力学和固体力学中,实际应用跟数学理论的互相结合,使力学蓬勃起来,创立了许多新理论,同时也解决了工程技术中大量关键性问题。从20世纪60年代起,计算机的应用日益广泛,力学无论在应用上或理论上都有了新的进展。力学学科现设固体力学、流体力学、动力学与控制、基础力学与力学交叉、工程力学5个研究方向。
发展至今,力学学科已具有严谨的理论、实验、计算体系。在20世纪,力学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突破,不仅完备了学科体系,同时与其它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推动了交叉学科的形成和发展。为了适应学科发展的要求,培养人才不应仅限于科学研究,还必须具有独立开展高水平研究的能力,具有力学学科理论、计算和实验研究的基本能力且在其中至少一个方面达到精深的专业水平。
二、学科内涵
力学研究介质运动、变形、流动的宏微观行为,揭示力学过程及其与物理、化学、生物学等过程的相互作用规律。力学既是基础科学,又是技术科学。
力学探索自然界运动的普遍规律,它以机理性、定量化地认识自然、生命与工程中的规律为目标。因此,与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学和生物学一起,并列为七大基础学科。它是最早形成科学体系的一门科学,其方法论在自然科学诸学科中有指导性意义。力学又是一门技术科学。土木、水利、机械、船舶、航空、航天、能源、环境、微电子、生物工程等技术和工程领域,不断提出新的力学问题。力学植根于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的各个领域。
力学的主要理论包括:(1)物体运动三定律;(2)达朗贝尔原理;(3)分析力学理论;(4)连续介质力学理论;(5)固体力学基本理论;(6)流体力学基本理论。
力学研究方法遵循认识论的基本法则:实践——理论——实践,理论分析、计算模拟和实验测试是力学研究的三种方法。
三、学科范围
固体力学:
固体力学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固体及结构的变形与破坏理论、计算固体力学、实验固体力学、新型材料力学、以及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及其应用,特别关注微纳米力学、跨尺度关联与多尺度分析、多场耦合力学、生物与仿生力学等。固体及结构的变形与破坏理论主要研究在静、动态载荷作用下固体及结构的变形行为、波动理论及破坏理论。计算固体力学主要研究科学计算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结构与多学科优化等问题。实验固体力学主要研究不同环境、不同尺度下加载、测量与表征的方法。新型材料力学主要研究先进复合材料、功能材料、轻质材料、纳米材料等在环境载荷(力、热、电、磁等)作用下的力学及物理特性。本学科与其他领域相结合产生航空航天材料和结构力学、大型工程结构与工业装备静动力学、爆炸与冲击力学、制造工艺力学等。
流体力学:
流体力学的研究内容从无粘到粘性复杂流动,从定常流到非定常流,从单相流到多相流,从连续流到稀薄流,以及湍流,流动稳定性与转捩,激波、旋涡与分离流,流固耦合等。从学科上讲,流体力学的分支学科有空气动力学,高温气体动力学,稀薄气体力学,生物流体力学,工业流体力学,水动力学,船舶流体力学,海洋工程流体力学,非牛顿流体力学,环境流体力学,多相流体力学,渗流力学,流变学,电磁流体与等离子体动力学,地球物理流体力学,物理化学流体力学等。流体力学在许多科学与实际工程领域里,如航天、航空、船舶、海洋、水利、气象、能源、化工、环境、生物、微电子、微机械等,日益广泛地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动力学与控制:
动力学与控制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非线性动力学与控制、分析力学、多体系统动力学、以及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及其应用,特别关注非线性、非光滑性、随机性、不确定性等问题。非线性动力学主要研究非线性动力系统的分析与控制方法,尤其是系统呈现的分岔、混沌、分形等复杂现象。分析力学主要在已有基础上完善非完整系统理论、伯克霍夫理论及广义哈密顿动力学等。多体系统动力学主要研究包含刚-柔-液耦合、多物理场、多尺度等复杂系统的动态行为。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相结合产生航空航天动力学、转子动力学、车辆动力学、微纳系统动力学、复杂网络动力学等。
基础力学与力学交叉: 基础力学与力学交叉学科的主要分支领域包括物理力学、生物力学、爆炸力学、环境力学以及等离子体力学,通过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力学的新概念、新理论和新方法。物理力学研究集中在极端固体材料性质、高温气体性质、稠密流体性质等。生物力学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细胞-亚细胞-分子生物力学、组织-器官力学、骨-关节力学、心血管工程力学、空间生物力学与重力生物学、生命现象系统化和模型化研究、生物力学新概念、新技术和新方法等。爆炸力学主要研究爆炸、冲击和能量突然聚集等强动载荷下介质、材料和结构的力学响应。环境力学涉及环境力学的基本建模、水环境、岩土体环境、地球内部流动、地球界面过程、环境灾害、工业环境流动、环境多相流动以及环境力学的计算、实验理论和数学化。等离子体力学研究主要包括高温等离子体力学和低温等离子体力学。
工程力学:
工程力学学科的研究范围主要有工程结构力学、矿山工程力学、环境工程力学、爆炸理论及应用、材料工艺力学、海洋工程与船舶动力学、电磁力学、振动、冲击与噪声等。工程力学的研究范围很广,除上述领域以外,还包括诸如计算机辅助设计、专家系统、设计理论、计算工程等支撑系统。
四、培养目标
学士学位:培养具有系统、扎实的数学、物理、力学基础理论、基本实验方法和技能,可进一步深造以从事固体力学、流体力学、动力学与控制、基础力学与力学交叉、工程力学等力学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新技术开发的高级专门人才。
硕士学位:培养具有系统、扎实的数学、物理基础理论,在力学领域内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较熟悉的实验技能,了解本领域发展的前沿和动态,并具备从事高校教育和科研能力的专门人才。博士学位:培养具有系统、扎实的数学、物理基础理论,在力学领域内具有坚实宽厚的理论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和较熟悉的实验技能,掌握力学领域发展的前沿和动态,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能力并能在科学和技术上作出创造性成果的高级人才。
五、相关学科
4.0201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简介 篇四
一级学科(中文)名称:理论经济学(英文)名称:Theoretical Economics
一、学科概况
理论经济学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指导,研究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规律,论述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经济运行和发展的一般规律,探索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及其相应的经济思想的发展历史,通过对经验现实的抽象分析和整体综合实现对经济规律及其基本性质的探索,以对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进行具体的、实际的分析和解释提供理论基础和理论体系。该学科包括政治经济学、经济思想史、经济史、西方经济学、世界经济及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等研究方向。
经济一词源于家庭资源的管理如何满足其需求,含有经济资源配置和“节用”等意义。随着西欧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发展,1615年出现的“政治经济学”一词,研究范围扩展到国家和社会的经济管理,向政府提供管理经济活动以增加国民财富的方法和政策。重农主义以及后续的古典经济学,凸现抽象研究和综合阐述的特点,探索经济过程的“自然秩序”、“自然规律”性质,形成了较有系统的经济学范畴和体系,具有显著的社会科学的特征。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使理论经济学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第一次使这一学科的研究对象不只限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使之扩展到人类社会发展的所有的经济关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演化而不断发展、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确立和完善而不断发展。
随着经济的社会形态的不断发展,经济学的分支学科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扩展、不断丰富。20世纪80年代以前,马克思
主义经济学,特别以其中的资本主义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经济学为理论经济学的主体。现在,理论经济学包含了更为广泛的内容,除了构成理论经济学核心和基础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中国理论经济学的范围有了重要扩展,政治经济学、经济思想史、经济史和世界经济等传统的研究方向有了新的发展,取得了理论体系和方法创新上的一系列新成就;在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研究方向创立并日臻完善,成为理论经济学的新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古典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等西方各种流派经济学理论的引入,对中国原有的理论经济学格局有了显著调整,形成西方经济学,成为理论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理论经济学的发展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指导,在中国经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不断借鉴成熟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和现代的经济学的有益成就,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经济学,使得理论经济学与当代中国和世界经济关系发展的实际更为密切地结合起来,更为有效地发挥理论经济学在整个经济学科中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的作用。
理论经济学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创新和发展,成为中国理论经济学学科研究和发展的重要特征;(2)理论经济学内各研究方向之间的相互借鉴、渗透、交叉的趋势,以及理论经济学学科与其它学科之间的跨学科研究、交叉学科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加强;(3)理论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宽,新的研究方向和分支学科,如行为经济学、实验经济学有新的发展;(4)随着理论经济学学科规范程度的提高,计量方法、数理方法、计算机模拟等方法,作为理论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和工具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
二、学科内涵
理论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规律,论述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经济运行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科。
理论经济学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指导,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需要,根据推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建设的要求,根据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哲学社会科学的要求,借鉴现代西方经济学发展的成果,不断地进行理论观点、学科体系和研究方法的发展和创新。理论经济学以对人类各经济的社会形态发展的科学认知、思想发展的历史知识,以及与哲学、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数学、心理学等学科相关的基础理论作为自己的知识基础。
理论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范式,以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和制度分析为主的历史的和社会的方法;(2)新古典经济学研究范式,以实证和定量分析为主、以规范和定性分析为辅助的研究方法;(3)其他注重制度分析、演化分析、心理分析等研究范式的方法;(4)各范式中运用的数理和数量方法。
三、学科范围
理论经济学包括政治经济学、经济思想史、经济史、西方经济学、世界经济以及人口、资源与环境学等研究方向。
政治经济学是理论经济学乃至整个经济学科的基础学科。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诞生,实现了政治经济学科学革命。政治经济学同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对我国的经济改革和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经济思想史是研究古今中外经济思想和学说产生、演变和发展的历史的学科。经济思想史研究有关人类社会经济制度、经济关系变迁的思想的历史,研究人类社会经济体制和重大经济政策演变的思想的历史,是广义上的人类文化思想在经济领域的思想反映的历史,同时也是人类文化思想的重要构成部分。
经济史是研究历史上各经济的社会形态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以及经济运行的特点和规律的学科。经济史不仅对于认识经济现
状,而且对于经济学学科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史学科更加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完整和准确的理解,拓展新的研究领域,丰富研究方法与手段,该学科得到了蓬勃发展。
西方经济学主要研究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理论与经济政策。现代西方经济学从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凯恩斯经济学等几大体系发展而来,几乎涵盖了经济学的各个领域或流派。近年来,西方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宽,新的研究方向和分支学科逐渐增多。在方法上,现代西方经济学越来越突出数量分析和数学模型的应用。
世界经济学科是以世界经济作为其研究对象的一门经济学科。世界经济在对世界经济总体认识的基础上,力图揭示世界经济领域中的特殊矛盾及世界经济发展运动的规律。世界经济学科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世界经济的构成,即各国经济;国际经济联系;世界经济整体。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以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之间相互关系及可持续发展为主要内容,重点研究人口增长、经济发展、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环境问题治理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机制和变化规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和政策环境。
四、培养目标
1.博士学位
在博士培养层面,本学科培养基础扎实、素质全面、理论和实践能力强,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理论经济学相关学科的高级专门人才。本学科的博士学位获得者应具有独立的科研能力,能胜任和理论经济学相关学科的教学、科研和实际工作。
本学科所培养的博士研究生应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
本学科博士研究生的具体培养目标包括:具有坚实的马克思主义
经济学理论基础,深刻理解并系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能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评价和学习西方经济学理论;全面完整地理解经济学思想发展的历史与现状,通晓西方经济学、前沿和发展趋势,熟悉当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的理论和政策主张,系统、深入地掌握西方经济学理论;熟悉国内外经济理论的新发展和新问题,清楚地了解国内外经济发展和经济运行的进展和趋势,特别是对国内外经济理论和经济实践中的重大问题有深入的理解;能够熟练运用经济理论和现代经济分析方法,独立地、创造性地研究经济问题;具有较好的高等数学基础和计算机操作能力;至少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够阅读与本学科相关的外文资料,具有独立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具有良好的科研素质和独立研究能力,能够理论联系实践,解决与社会经济相关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能够熟练地撰写本学科的科研论文和报告。
2.硕士学位
在硕士培养层面,本学科培养具有较为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和基本功底,知识面宽、结构合理,具有一定的独立研究和实践能力的中等层次的专门人才。
本学科培养的硕士研究生应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优良的道德品质和学术修养。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具体培养目标包括: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较为完整地理解并把握经济思想发展的历史脉络,理解经济学发展历史上形成的重要理论观点,较为全面地掌握西方经济学理论和其他经济学知识,了解经济学发展的前沿及其趋势;对于国内外经济理论和经济实践中的重大问题有较清楚的了解;了解本学科国内外学术动态,有从事学术研究的基本能力,能够独立进行科学研究。能够运用现代经济分析方法和技术研究理论和现实问题;至少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能够熟练地阅读本学科的外文资料。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心理素质以及良好的身体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学士学位
本学科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理论经济学方面的基础人才。
本学科培养的本科生应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基本的学术修养。
本学科本科生的具体培养目标包括: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中的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和基本理论。全面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了解本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能够阅读本学科的研究成果和资料。至少掌握一门外语,能够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道德修养,具有较强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五、相关学科
5.软件工程一级学科 篇五
近来,教育部高等学校旅游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起草编制《旅游管理类专业本科专业教学质是国家标准》,其中争议最大的就是旅游管理类专业核心课程设置问题。根据现场讨论的情况可以看出,形成分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各高等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发展所依托的学科背景差异,有的依托地理学起源发展,有的依托管理学而生存,有的依托历史学而演变。专业开办时的学科背景多元化,必然导致师资队伍的多样化和最初课程设置的差异性,开办专业时的课程设置路径依赖难免会引起对开设新课的抵触情绪。二是高等院校的办学层次差异,在开设旅游管理类专业的高校中,既有985、211高校,也有普通高等院校,其专业定位与学生目标群体也不尽相同,课程设置的需求也必然存在差异。如985高校强调专业理论教学,而普通高校重视职业技能教育,在课程设置上的分歧非常明显。三是对旅游管理类专业本身的认识差异。目前旅游管理类专业包括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和会展经济与管理3个本科专业,这3个专业无论是在国内外的教学实践中,还是在学术研究领域本身就存在较大的差异,而现在要对涵盖这3个专业的共同核心课程进行强制性规定,必然会存在分歧。但是,从深层次来讲,这种分歧是由于旅游管理学科体系不成熟以及大家对旅游管理高等教育定位认识差异造成的。本文拟就从旅游管理一级学科建设的视角来探讨分析核心课程设置问题。
一、关于旅游学科的认识
尽管国内外关于旅游是否成为一门学科有很多争议,但总体来看,大家基本上倾向于认为,旅游尚不足成为一门学科或者最多只能算是“前学科”,但正朝着一级学科的方向发展。如何才能形成一级学科,其关键是寻找形成旅游学科的“逻辑起点”,或者说建立核心概念体系与确定明确的研究对象。根据笔者对文献的了解及对现象的观察(鉴于笔谈的性质,此处不展开论证),笔者认为“体验”、“非惯常环境”、“流动性”、“生产性消费”等几个核心概念可能成为旅游学的逻辑起点,围绕这些核心概念进行旅游研究与教育,有利于加快旅游学一级学科共识的形成。
关于旅游体验,谢彦君教授等人(2013)认为其是旅游学科成立的“逻辑起点”,并且得到了学界多人的回应与支持,旅游体验的内涵与意义在此不赘述。张凌云教授(2013)提出的“非惯常环境”是旅游学的核心概念,但笔者认为还应该具体分解为“非工作时间”和“非惯常空间”才能更好地表达旅游的本质特征。关于“流动性”(mobility),近年来在地理学里研究颇多,也越来越多地用于旅游领域,几乎没有人会否认旅游者具有“流动性”特征,因此这一概念也应该是旅游学的核心概念。至于“生产性消费”,这一概念在旅游研究中很少提及,但笔者认为,旅游不仅是一种非生产性消费,从人的精神与精力的生产和恢复而言,旅游也是一种生产性消费,或者说旅游既具有生产性消费特征,也具有非生产性消费特征,这是旅游的独特特征,因此也可以成为旅游学的核心概念。
基于以上核心概念的探讨,可以认为旅游学是一门研究人在非工作时间与非惯常空间进行的流动、消费及其引起的现象总和的学科。换言之,旅游学是研究“人(非工作时间与非惯常空间的人)”在“空间的流动”和“目的地活动”的“体验”,以及如何对他们这种活动进行管理以提高这种体验,还包括这些活动引起的社会经济文化领域所产生的响应等现象的学科。
二、面向旅游学一级学科设置核心课程
旅游学科建设有赖于学术研究的成熟,但旅游教育却依赖学科建设才能不断提升,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发展30年,目前已经成为一级专业门类,但学界尚难以就本科专业的核心课程形成共识,表面上的原因如前所述,但从本质上讲是大家对旅游学科的概念体系与研究对象认识不一,在课程设置问题上往往根据行业分类而不是知识结构来进行课程与专业设置。基于前文笔者提出的旅游学的核心概念与研究对象,围绕建设旅游学一级学科,笔者提出如表1所示的课程体系作为大家讨论与批评的基础。
根据核心概念设置二级学科或者核心主干课程。体验是旅游者活动的核心,因此可以围绕旅游者分类、旅游动机、旅游心理、旅游消费行为、体验质量(满意度)等角度进行研究或者设置课程。非惯常环境(或者具体分为非工作时间、非惯常空间)主要是关注旅游者活动所在空间,因此,可以围绕旅游者在目的地上的活动以及空间场域所发生的响应进行课程设置,如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旅游目的地营销、旅游地社区管理、旅游信息化、旅游影响(旅游效应)等。消费者的流动性是旅游服务管理区别于其他服务的核心特征,如何提高旅游者的体验质量,对服务的全过程进行管理是旅游学的另一方面的重要问题,围绕这一问题,可以开设服务运营管理、服务营销、服务质量管理等课程。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的消费及其引起的效应是旅游学关注的产业领域的问题,围绕这一问题可以形成休闲服务经济学,开设旅游统计学、旅游经济学等课程。
6.软件工程一级学科 篇六
长期以来, 艺术学隶属文学门类, 与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并列为一级学科。此次艺术学获批成为独立学科门类, 标志着艺术学类毕业生将获取艺术学学位, 而不再是此前的文学学位。艺术学成为一级学科后将有利于我国艺术学的发展, 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
一、艺术学可以得到足够的重视
1、艺术理论研究的滞后现状将有所缓解
以往我国艺术学隶属于文学门类, 使得艺术学属下的各二级学科的专业特性不能得到突出和表现。作为二级学科的艺术学, 没有得到社会的足够重视。这必然造成理论人才没有受到应有的关注从而流失严重。理论队伍不健全, 人才形不成梯队, 导致艺术理论研究滞后。而且以往的艺术理论研究过分借重于文学理论, 没有摆脱文学理论的框架, 艺术门类的特性总结过于表象化。由于艺术学科的基础理论长期依赖于文学理论, 导致了艺术理论的基础薄弱。艺术学成为一级学科以后, 可以得到社会足够的重视, 理论研究的滞后现状将有所缓解。
2、艺术实践将有更大的发展
以往艺术理论的基础薄弱, 导致了理论的先导作用不能发挥, 使得艺术实践、艺术创作由于缺少理论指导、理性意识与自省意识而难以产生飞跃性发展, 更难以产生在艺术上卓有成就的大师。艺术学成为一级学科后, 理论研究的滞后现状将有所缓解, 以良好的理论指导下的艺术实践将会有更大的发展。
二、艺术学学科建设将不断完善
1、艺术学与亲缘学科将做到更好的兼容
艺术学无法摆脱美学、文艺学、门类艺术学 (诸如美术学、音乐学、戏剧戏曲学、设计艺术学、电影学、广播电视艺术学) 等亲缘学科的“纠缠”。因为艺术学研究的并不是一个从没有其他学科涉足的新兴领域, 在研究艺术现象和艺术活动的现代学科丛林里, 已经活跃着诸多学科的身影, 比如上述亲缘学科, 它们率先占领了艺术研究的领地。因此, 作为闯入艺术研究领域里的“不速之客”, 艺术学首先遭遇的就是如何理顺与上述亲缘学科的关系问题。既然已有一组亲缘学科 (美学、文艺学、门类艺术学) 都在从事艺术研究, 为什么还要设立一门叫艺术学的学科?也就是说, 艺术学在设立之初, 即面临着和亲缘学科“争夺地盘”的问题, 其学科合法性是受到亲缘学科强烈挑战。
从与亲缘学科层的关系看, 艺术学具有跨门类艺术和门类艺术学的综合性特征。这种跨门类艺术的特征, 使得其区别于门类艺术学。我国艺术学奠基者之一张道一先生曾以经纬作比形象地说明两者之间的关系, “用艺术的总体共性和总的特征之经线对各式各样五花八门的门类艺术之纬线进行贯穿和组织, 方能织出艺术学的彩锦”。强调对艺术一般的共性研究, 并不是凭空臆想, 而是克服对艺术仅作分门别类研究之局限提出的必然要求。其针对是以往艺术学科各自为政、四分五裂混沌无序状况。而这种状况, 客观上造成了这些学科在蓬勃发展的艺术现实面前的弱小和“失语”地位。比如艺术本身的跨越边界和扩容现象。其一表现为艺术门类的边界被突破, 诸如各种艺术媒介之间的交叉、渗透、重组, 后现代艺术打破生活和艺术的界限, 强调与观众的互动, 艺术与网络技术的紧密结合等。其二表现为艺术的跨民族、跨国界现象越来越明显, 例如影像、绘画、雕塑、时装秀、动漫形象在全球各地的传播和消费等。上述问题由于在门类艺术学中被分割为不同学科的研究对象, 彼此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交流, 因此人为的让学科割裂了问题的整一性, 造成知识的碎片化、片段化, 也必然造成问题的“缺解”。这说明, 艺术学在跨门类艺术中必然进一步走向跨门类艺术学的综合性道路。“它所阐发的艺术学原理既需要顾及所有艺术门类, 符合具体的艺术门类的实际, 它同样还要适用于理论学科本身的要求, 能够兼容各个学科。”
2、艺术学下研究方向将更加明晰
艺术学设为一级学科之前, 艺术学自身学科的分化已较为明晰。比如, 原来艺术学已经分化出了艺术发生学、艺术创作论、艺术类型学、艺术创作学、艺术批评学等, 再次是艺术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 产生如艺术市场学、艺术管理学、艺术教育学、艺术传播学、艺术法学、艺术人类学等。另外, 艺术学众多的学科还有不同对象层次上的差别, 如在哲学层次不断反省艺术学科性质的学科有艺术哲学、艺术美学、艺术文化学、艺术史哲学等, 如在实践层次上、满足艺术发展需求的艺术教育学、艺术营销学等。艺术学设为一级学科后, 艺术学下研究方向会在原来分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变得更加明晰更加科学, 并进一步成为二级学科。
三、艺术学人才的综合素质将不断提高
以往在艺术学科发展中, 人们把它主要理解为一种技能培训, 长期以来, 我国的艺术院校教育主要以培养艺术技能为主, 这存在着艺术人才培养失衡现象, 重视技术素质, 轻视人文素质, 这已成为艺术培养中的严重缺陷, 真正影响艺术人才的培养。出于技能培训性质的学科, 不把它作为从事理论学科建设的对象, 就出现了这样的问题。这样, 艺术学作为学科建设的任务就无法被提出来, 这值得我们深思。作为研究生来说, 艺术教育对于研究生科学素质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艺术教育是研究生科学创新能力培养的最佳切入点之一。艺术不仅仅是陶冶情操, 给人以美的享受, 它还可以开发思维。因此, 我们要有逻辑思维, 也要有创造思维, 这两个思维结合起来才能有大的作为。当然艺术教育不可能包揽一切, 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是为了确立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有不少人认为, 未来的竞争表面上看来是科技竞争, 但归根结底是人才素质的竞争, 成功地进行综合艺术教育势必对艺术学人才素质的提高发挥起着重要作用。
四、结语
艺术学成为一级学科后, 有了良好的定位, 这有利于我国艺术学的发展, 表现在艺术学将得到社会广泛的关注, 其学科建设将更加完善, 艺术学人才的综合素质也将不断提高。艺术学成为一级学科固然会面临一些挑战, 但把握住这良好的定位, 定能有更加深入的发展, 这是毋庸置疑的。
参考文献
[1]金丹元, 曹琼.艺术与艺术学的跨出边界及其所引发的思考—兼涉艺术学学科建设的一个新起点[J].东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3.
[2]傅谨.建构向下兼容的艺术学理论体系[J].艺术教育, 2008, 9.
[3]张道一.艺术学研究之经[J].山东社会科学, 2005, 7.
7.软件工程一级学科 篇七
郑州大学第五届学位评定委员会
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 2016年1月15日
学科门类:10 医学
一级学科:1004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第一部分
学科概况和发展趋势
一、学科概况和发展趋势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是以人群为主要研究对象,从预防医学为主的视角,探讨生物、遗传因素,物理与化学等环境自然因素以及心理、行为、社会等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规律,研究健康促进与疾病预防策略与技术的学科。
公共卫生的目标旨在通过公共政策的形成,法律、法规的保证,创造一个促进和维护人群健康的环境,以达到保护与改善人群健康,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预防医学是医学的一个领域和范畴,关注人群的健康、疾病发生及其影响因素,应用宏观与微观的技术手段,研究健康影响因素及其作用规律,通过干预措施进行疾病预防与健康促进。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主要包括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职业卫生学、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儿少卫生学、妇幼保健学、卫生毒理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学、卫生检验学以及军事预防医学等范畴。
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人类健康正在面临许多新的问题与挑战,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也将迎来新的使命和发展机遇。人类生存所面临的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加剧、人口老龄化、社会经济变化、人们生活方式改变等均可对人类健康带来新的问题,如环境变化和生物病原变异使得已控制的传染病复燃,新的传染性疾病不断出现,生活方式改变使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率逐年升高,精神性疾病、伤害、各类特殊人群健康问题不断增多,公共卫生安全管理以及健康服务水平和措施需要进一步完善等。与此同时,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研究范
围也日益扩展,医学与非医学学科深层次的交叉融合;在社会与行为科学、政策与管理、环境科学等宏观领域不断扩展;新型的科研设计方法与统计分析技术不断涌现,现代实验技术手段被广泛应用,宏观与微观的结合更加紧密;在健康促进与社区保健方面,更加关注心理、精神和行为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将疾病防控与社区动员、政策支持和环境改善等密切结合。
二、学科历史、发展现状及培养方向
(一)学科历史及发展现状
郑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是河南省培养公共卫生事业高级专业人才的学院。郑州大学卫生学教育源起于1928年的国立第五中山大学(即国立开封中山大学,1942年改为国立河南大学),1949年建立卫生学系,1956年卫生学系更名为卫生学教研组,历经河南医学院卫生学教研室、卫生系,河南医科大学预防医学系(院)、公共卫生学院,郑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学院1978年招收首届5年制本科预防医学专业学生;1985年开始培养硕士研究生,1996年开始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2003年获得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博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获得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博士学位授予权,并获得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和公共卫生硕士(MPH)专业学位授予权;2011年获得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同年增设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和生物信息学两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2007年设立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预防医学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郑州大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是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建设学科。
目前郑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在编职工86人,其中副高级以上职称教师55人,中级职称23人。在师资队伍中,有双聘院士1人,长
江学者1人,国家杰青2人,省级特聘教授岗位3人,博士生导师18人,硕士生导师80人(含外聘导师22人)。专任教师中52人具有博士学位,19人具有硕士学位。
学院设有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系、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儿童少年卫生与妇幼保健学系、卫生毒理学系、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学系、卫生化学教研室和预防医学教学实验中心。依托学院设有河南省肿瘤流行病学重点实验室、河南省肿瘤流行病国际联合实验室、河南省高等学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河南省高等学校分子医学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河南省卫生厅公共卫生监测技术与应用实验室、郑州市肿瘤蛋白质组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设有郑州大学预防医学研究所、营养食品研究中心、蛋白质组学应用研究中心和卫生发展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
(二)学科方向 1.博士学位授权学科
(1)100401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是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一个二级学科,是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原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二个二级学科调整合并而成。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治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卫生统计学是运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原理、方法,结合医学实际,研究数字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和推断的一门学科。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是现代医学的基础学科和方法学,同时也是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一门重要应用学科。培养方向:分子流行病学、慢性病流行病学、恶性肿瘤流行病学、医学信息统计与处理、医学数据管理与挖掘。(2)100402 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
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是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它是由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科、环境卫生学科合并而成,它主要研究自然环境、生活环境和生产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和职业性有害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并研究利用有利环境因素,控制不利环境因素和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对策,预防与环境有关的疾病和职业病,以保障人群健康。培养方向:尘肺病与免疫毒理学、环境相关疾病与污染控制、环境污染控制技术。(3)100403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预防医学一个重要的二级学科,本学科分为两个部分,即营养学和食品卫生学。营养学是研究人体营养规律及其改善措施的科学;食品卫生学是研究可能威胁人体健康的有害因素及其预防措施,以提高食品的卫生质量、保护食用者饮食安全的科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同预防医学其他学科,如: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等一样,在预防我国居民疾病发生、促进人民身心健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在改善居民营养状况、预防食源性疾病发生,增强国民体质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本学科培养的人才还可以在食品、轻工、化工、农业等不同行业发挥作用。培养方向:妇幼营养学、营养相关疾病防治研究、微量营养素与健康。
(4)1004Z1 生物信息学
生物信息学是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一个二级学科,本学科是利用生物学、计算机科学、数学、统计学、物理、化学等相结合的方法,对生物数据进行采集、存储、管理、传播,使用各学科的方法对生物数据进行分析,为生物问题的探索与发展提供基础和方向,立足于数据挖掘的交叉性学科。本学科广泛应用于公共卫生、医疗、制药、农
业、食品、生态和环境等领域,是一门涉及多学科、多应用、发展迅速的新兴学科。培养方向:表观基因组学与红系发育系统生物学、生物遗传多样性保护与基因资源挖掘、免疫分子与创新药物。2.硕士学位授权学科
(1)100401 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是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一个二级学科,是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原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二个二级学科调整合并而成。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治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卫生统计学是运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原理、方法,结合医学实际,研究数字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和推断的一门学科。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是现代医学的基础学科和方法学,同时也是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一门重要应用学科。培养方向:分子流行病学、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流行病学、恶性肿瘤流行病学、生物医学信息统计方法与应用、医学数据管理与挖掘。
(2)100402 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
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是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它是由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科、环境卫生学科合并而成,它主要研究自然环境、生活环境和生产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和职业性有害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并研究利用有利环境因素,控制不利环境因素和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对策,预防与环境有关的疾病和职业病,以保障人群健康。培养方向:职业相关疾病与职业卫生评价、职业肿瘤学、卫生监督、环境健康风险评价、环境相关疾病与生物标志。(3)100403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预防医学一个重要的二级学科,本学科分为两个部分,即营养学和食品卫生学。营养学是研究人体营养规律及其改善措施的科学;食品卫生学是研究可能威胁人体健康的有害因素及其预防措施,以提高食品的卫生质量、保护食用者饮食安全的科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同预防医学其他学科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等一样,在预防我国居民疾病发生、促进人民身心健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在改善我国居民营养状况、预防食源性疾病发生,增强国民体质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本学科培养的人才还可以在食品、轻工、化工、农业等不同行业发挥作用。培养方向:营养与相关疾病、公共营养、妇幼营养学、微量营养素与健康。
(4)100404 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
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是涵盖了儿童少年卫生、妇女保健与儿童保健三个学科的学科体系,是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儿童少年卫生学(简称儿少卫生)是一门保护和促进儿童少年身心健康的学科,主要研究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身心健康问题及其干预措施,包括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儿童青少年健康状况监测,常见病预防,以及教学过程卫生、教学环境卫生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等内容。妇幼保健学是以妇女和儿童为对象,以保健为中心,针对妇女不同生理期与儿童不同发育期的生理、心理等特点和保健需求,综合运用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和技术,保护和促进妇女儿童健康的学科。儿少卫生研究生的培养方向:生长发育及发育期疾病、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妇幼保健。(5)100405 卫生毒理学
毒理学的传统定义是研究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损害作用的学科。
现代毒理学超越了这一简单定义,它以化学物质为研究工具,在实验医学和治疗学的基础上,发展为研究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机体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危险度评价和危险度管理的科学。现代毒理学吸收了生物化学、生物学、化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数学、医学、药理学、生理学和物理学等各分支学科的知识和技术,研究化学物等有害因素对生物体的毒性作用和毒作用机制,阐明有害因素与生物体之间的交互作用及造成的不良效应的性质和剂量-反应(效应)关系,为指导化学物、物理因素的安全使用和防治有害作用提供依据。毒理学既是一门有明确服务对象的应用学科,又是化学工业、药理、法医、预防医学等专业的基础学科。现代毒理学的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在多学科得到广泛应用。培养方向:分子与遗传毒理学、放射毒理学及工业毒理学等。
(6)107401 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
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是预防医学一个重要的二级学科,本学科分为两个部分,即社会医学和卫生事业管理学。社会医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是研究社会因素与健康及疾病之间相互联系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它综合了生物医学、社会科学、心理学、管理学、行为科学等诸多人文科学的研究方法及成果,研究社会因素,包括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社会保障、环境保护、行为生活方式以及卫生服务等众多因素与个体及群体健康的相互作用及其规律,制订相应的社会卫生措施,提高生活质量与环境质量,充分发挥健康的社会功能,保护和增进人群的身心健康。卫生事业管理学是根据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人民群众对卫生服务的需求,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研究国内外卫生事业管理的基本规律,合理地筹集、分配和利用有限的卫生资源,提高卫生服务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而提高人民群
众健康水平的系统科学。本学科培养的人才可以在卫生行政管理、疾病预防控制、医院管理、医疗保险管理等不同行业发挥作用。培养方向:卫生事业管理、卫生资源配置与卫生服务研究、医疗保健制度研究、居民健康评价、社会因素与健康、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医院管理研究、卫生经济研究等。
三、自身特色及发展思路
(一)自身特色
本学科形成了“以高密度人群突出公共卫生问题为研究对象,注重分子医学前沿技术融入群体防治研究、教学、科研与公共卫生社会服务相结合”的鲜明特色。
(二)发展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指导,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河南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加快学科建设,提升专业内涵。重点是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目的,以提升科研创新能力为关键,以高水平导师队伍建设为核心,以研究生管理体制改革和培养机制创新为动力,着力强化学科特色、加强课程建设、优化生源结构、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助推特色鲜明的研究型学院建设。
四、发展目标
围绕建设研究型大学的目标,推进公共卫生学院向研究型学院转型发展。按照优势专业与时俱进、特色专业发展壮大、新兴交叉专业奋进突起、社会与基础专业方向重点突破的发展目标,构建结构合理、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一级学科专业体系,实现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在“十三五”期间,社会服务能力、学科发展潜力和社会影响力等综合实力有较大提升。
第二部分
博士学位的基本标准
一、获得本学科博士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及结构
博士生应在掌握医学理论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系统地掌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深入掌握所学专业的前沿理论与知识,开展专题科学研究。
(一)基础知识及技能
博士生通过学习基础医学及临床医学知识,了解人体的健康与疾病的本质及其规律,提高对疾病尤其是流行病的病因、诊治水平和防控能力;掌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社会医学、卫生事业管理等。
(二)专业知识及相关知识和技能
博士生应掌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主要包括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儿童青少年卫生学、妇幼卫生学、职业卫生学、环境卫生学、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卫生毒理学、卫生检验等;学习和了解其他相关学科,如实验分析、生物技术、计算机应用、统计分析技术等前沿知识和技能,为开展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研究提供必要的方法和技术支撑,具备创新性科学研究的基础。
二、获得本学科博士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素质
(一)学术素养
掌握本学科相关的知识,具备开展学术研究所必需的能力。具有从事本学科工作的才智与涵养,具有批判性思维,具备深入探索科学问题与学术创新精神,具备运用专业知识开展创新研究的综合素质。
扎实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及相关学科的理论基础和创新性研究能力也是博士生学术素养的重要构成要素。本学科与相关学科具有交叉性,如环境科学、生物学、人文科学、经济学等,博士生应掌握
相关学科知识,尤其是与自己主攻方向密切联系学科知识应有较深入的了解;具备科学研究计划的制定能力、人群调查和试验分析、综合评价能力,博士生应具备良好的团队精神及组织协作能力。
(二)学术道德
博士生应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保护知识产权,严谨治学,探求真理,维护科学诚信,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和技术权益;严格遵守学术研究和学术活动的基本规范,认真执行学术刊物引文规范,杜绝弄虚作假、抄袭剽窃;正确对待学术研究和学术活动中的名利与收益,严禁沽名钓誉、损人利己行为,反对急功近利、粗制滥造,积极维护优良的学术氛围。
三、获得本学科博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学术能力
(一)获取知识的能力
博士生应具备本学科相关专业宽广而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应具有从各种文献资料中获取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相关前沿动态的能力,掌握快速有效获取所需的相关知识和研究方法,并能够正确理解与运用,探究知识的来源,进行研究方法的推导。能够深入了解相应学科的现状、发展方向及国际学术研究前沿,了解相关学科的重大进展。
(二)学术鉴别能力
博士生应具有较强的学术鉴别能力,包括对已有研究成果科学性的判断能力;对公共卫生与预防卫生已有问题力求更简洁地描述和概括,判别已有研究成果及可能出现的公共卫生与人群健康问题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中的地位,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博士生应具有相应的科学批判性思维,对涉及本学科的研究课题、研究过程以及研究成果,具有良好的学术鉴别能力,并能对其做出正确评价。
(三)科学研究能力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科学研究能力包括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问题应包括对已有研究的评判,了解学科发展的内在要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和问题解决的可能性。博士生应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具备较强的信息检索与文献阅读能力,能够发现有价值的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研究技术路线的确定、研究方法的选择、现场及实验研究的质量控制、数据获取,分析和综合得出研究结论等,博士生应熟练运用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对各种疾病和健康相关问题进行项目选题、设计、组织协调、实施管理,熟悉基本的现场调查技术和实验室操作技术,较熟练地运用计算机软件工具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对研究结果进行科学的解读、总结与学术交流。
(四)学术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指能够在所从事的研究领域提出独到见解,开展创新性思考、创新性科学研究和取得创新性成果的能力。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研究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发现新的健康问题及促进健康途径;获取有价值的数据和掌握获取数据的新方法;发现新的影响因素及其新的作用途径;建立新的疾病预防控制模型以及对已有模型的改进;建立新的理论以及对已有理论的修正完善;解决社会问题所做出的具有价值的研究等。博士生应具有在以上几个方面或其他创新性研究的能力。
(五)学术交流能力
博士生应具备科学和规范的撰写学术论文、学术报告的能力,能够在专业期刊或会议上展示学术成果;同时应具备在专题学术研讨会、国际和国内学术会议等场合熟练地进行学术交流、表达学术思想
和学术成果的能力。
(六)其他能力
博士生应具备较强的人际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熟练掌握一门以上外外语,具有较强的外语应用与学术交流能力。
四、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
学位论文工作是博士生培养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本学科博士生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博士学位论文必须体现出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和良好的科学作风;鼓励博士生在研究课题中参加现场工作。博士学位论文应在科学或专业技术上做出创新性成果;应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以及解决人群重大健康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为本学科的发展有所贡献。
(一)选题与文献综述要求
论文选题应符合科学发展和社会需要,对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具有理论意义或实用价值,并需要进行充分的论证。
研究综述是进行选题论证的一种重要方式。综述应体现作者对本课题领域内的国内外发展有充分的掌握,对重要文献资料应有全面的了解和评述,具有文献审读、总结、归纳的能力,能够反映出作者在本课题领域掌握了较为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根据研究需要,综述需要阅读大量的国内、外文献进行学术研究命题,其中近5年文献不少于50%;技术发展研究命题应进行文献检索,重视文献中的国内外专利文献。综述全文不少于5000字,参考文献不少于50篇。
综述应至少包括如下几个部分:研究问题在人群健康中的地位与作用、科学价值或对社会发展和学科发展的意义;研究问题的历史沿
革或提出背景,阶段性进展或已有基础;尚未解决的问题及其原因与展望未来发展趋势的思路。
(二)规范性要求
学位论文需要遵守授予权单位规定的学位论文基本格式。论文立题依据充分,目的明确,研究内容与方法介绍全面,研究结果表述正确,分析方法合理,图表规范,讨论充分,结论明确。论文结构完整,格式规范,论文撰写语句通顺,条理清楚,重点突出。
此外,学位论文中涉及人群干预试验研究应标明伦理学许可、知情同意或临床注册号,动物实验应标明动物品系及合格证编号;生物或病源生物、植物名首次出现时标明拉丁名,化合物采用化学命名,首次出现时列出分子式,特殊情况还需注明结构式;所有研究和分析需采用标准或规定的分析方法,并注明出处;新方法需详细描述操作程序,所用化学药品需标明试剂公司和纯度,试剂盒需提供生产厂家及编号,所用仪器需标明厂家和出厂年份;样本分析需配有标准样品内标和分析质量控制说明;所用分析数据必须保留到分析方法或仪器检测限的最小有效位数,研究数据需采用统计分析或显著性检验,所有结论必须有统计显著性结果支撑;除了本一级学科惯用缩略语外,文中缩略语必须在第一次出现时注明全称;全文缩略语用单独列表形式排出,列在文前或参考文献后。学位论文各章应配有图表若干,并附有中英文标题。博士学位论文应有专门的一章进行所有各项研究结果的综合分析和讨论,应避免对各种结果的简单罗列。对各种结果进行交叉和互为印证的讨论,并进行适当的提炼,说明研究结果的科学意义或发现,提出进一步研究设想和问题,以供深入探讨或后人参考。
(三)成果创新性要求
论文从立题、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应具有创新性,研究成
果能够达到本学科学术前沿水平,或能明显促进医学成果转化,或有助于解决重大公共卫生实际问题。
博士生以学位论文研究内容为基础,必须以郑州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以第一作者身份在所属学科及相关学科领域内发表1篇SCI收录学术论文(IF≥2.0),或SCI收录论文累计IF≥2.5。
第三部分
硕士学位的基本要求
一、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
硕士生应在掌握一般医学理论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系统掌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所学专业的前沿理论知识,系统了解科学研究工作过程,并具有一定的开展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掌握的基本知识应包括医学相关知识、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基本知识、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知识和相关交叉学科知识。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基础知识课程为本学科硕士生必修课程,包括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健康教育学与健康促进等。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知识课程包括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环境卫生学、职业卫生学、儿少卫生与妇幼卫生学、卫生检验学、卫生毒理学等。
相关交叉学科知识课程,如高等数学、统计方法应用、生物学技术、心理学等;以及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现场调查和资料收集的知识和技能。
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一定的外语应用交流能力。
二、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一)学术素养
掌握开展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工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具有为人
类健康服务的意识,具备不断学习、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硕士生应具有较好的才智、涵养和创新精神,较强的理论研究兴趣、学术悟性和语言表达能力,具备一定的学习和实践能力。能够将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理论研究与人群健康问题结合起来思考问题,具备一定的学术洞察力、较好的学术潜力和创新意识。此外,应掌握并尊重与本学科相关的知识产权,在研究过程中,要对本领域相关成果的获得者、相关观点的提出者进行明确而又准确的表述。遵循学术研究伦理,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借助学科知识服务于社会发展和人类健康事业。
(二)学术道德
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具有严谨求实的学风和良好的学术道德与行为规范。能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和技术权益,严格遵守学术研究和学术活动的基本规范。维护优良的学术氛围,杜绝剽窃、篡改、假造、选择性使用实验和观测数据。
三、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学术能力
(一)获取知识的能力
硕士生应具备在导师指导下,有效地获取所需的知识,了解本学科发展的历史背景、现状及进展。通过研究动态分析、生产实践调查、科研活动和学术交流等各种方式和渠道了解学科学术研究前沿问题,避免盲目选题,并通过系统的课程学习有效获取研究所需知识和方法的能力。
充分了解本学科的发展趋势,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实践中打下良好的基础;认真研读相关的研究成果,在科学研究、逻辑推理等方面锻炼自己的研究能力。
(二)科学研究能力
硕士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学习、实践和掌握开展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基本技能,具备一定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硕士生应具备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包括信息检索与文献阅读能力,发现或提出研究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针对科学问题,提出研究思路、设计技术路线及研究过程,开展现场调查和实验室分析,较熟练地运用计算机软件工具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并在获取第一手数据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科学严谨的分析和推理,通过清晰的语言表达和逻辑严谨的归纳总结论证科学问题的解决过程。
硕士生通过学习和实践,能运用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开展疾病、健康及其相关因素开展调查研究,了解或基本掌握科研及项目的选题、设计、组织协调、实施管理,结果总结与学术交流等。
(三)实践能力
硕士生应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在开展学术研究或应用技术探索方面具有较强的本领。在学术研究方面能独立完成文献综述、运用已有知识、技能去发现、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主要包括现场调查研究和实验研究能力。研究生应具备相关专业方向的实验设计、实验准备和实验技能,能较为独立的应用仪器设备开展实验研究。认真细致地参加现场调查,熟悉现场调查的流程、具备解决公共卫生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并能与他人良好配合,具有团队协作精神。
(四)学术交流能力
硕士生应具备良好的学术表达和交流能力,善于表达学术思想、阐述研究思路和技术手段、展示自己的学术成果。学术思想的表达主要体现在运用特定的语言进行准确、清晰而富有层次的口头表达和文字表达。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各种校内外、国内外学术活动,了解本
领域的前沿工作,拓宽学术视野;通过研究生综述报告及学术论文交流会,能够较准确、科学、严谨地表达与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
(五)其他能力
硕士生应具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善于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解决现场调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问题和技术需求;积极参与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领域的科研活动或生产实践活动,并熟悉科研工作的一般流程和规范;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掌握一门外语,有一定的外语应用交流能力。
四、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实践部分,是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全面训练,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
(一)规范性要求
学位论文写作规范,论文撰写的具体内容应包括目录、中文摘要、英文摘要、符号(或缩略语说明)、前言(引言、序言)、正文(包括材料与方法、结果、讨论、结论等部分)、附录(包括图片及说明、声像资料等)、参考文献、文献综述、致谢、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等、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声明。要求硕士研究生的研究成果公开发表。要符合郑州大学学位论文写作规范。
(二)论文质量要求
学位论文应科学求实,文字简洁,条理清晰,分析严谨,理论推导和计算准确无误。研究内容与方法介绍全面,研究结果表述正确,分析方法合理,图表规范,讨论充分,结论明确。论文撰写语句通顺,条理清楚,重点突出,具有一定的新见解。
硕士学位研究生在申请学位前,必须以郑州大学为第一作者单
【软件工程一级学科】推荐阅读:
一级消防工程师科目10-18
一级消防工程师对比表09-27
软件工程实践报告07-06
软件工程考研复习09-04
软件工程学习报告10-08
软件工程导论教学10-13
软件工程导论试题12-22
计算机软件学院软件工程简历模版10-16
软件工程施工日志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