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技概论(精选11篇)
1.现代科技概论 篇一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心得
中国,古老而文明的象征,五千年的文明繁衍至今形成了一种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魂!中国的生命中蕴含着两百年前的辉煌,一百年前的耻辱与一百年后的奋争 百年前的炮火轰开了这片古老大地的国门,持有先进武器的列强在我们的土地上纵横驰骋,使我们的民族濒临灭亡。我们依靠民族的意志与精神战胜了苦难,重新屹立于世界优秀民族之林。昔日的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城,今日的十五国联军退守三八线,历史的瞬间让我们为百年战火的耻辱划上了句号百年后的今天,我们不再惧怕武力,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重新实现成为世界强国的梦幻。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发展,掠夺与侵占的内涵变得深远。经济手段的蚕食是一种无形的掠夺与侵占,它虽没有战争那样残酷,但仍会导致一个民族从物质到精神上的逐渐消亡。一个失去民族工业、失去民族文化的国家,在当今的世界里,同样意味着遭受殖民统治似的损失。麦当劳、奔驰汽车、松下电器等等,在带给我们世界先进的产品、先进的管理的同时,也给我们的民族工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经济列强在疯狂掠夺之余嘲笑我们的无知、无能,大量倾销劣质产品,大力宣传所谓的西方文明,在物质与精神上逐渐使我们丧失反击的能力。这是正在我们身边发生的耻辱,一种比武力侵占容易让国人忍让、接受的耻辱。中国人何时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中科人清醒的意识到:竞争的成败在于效益的高低,效益的高低源于现代化管理、领导者的思维及全民素质的提高。中科人自喻为拓荒者,选择了一块提高民族现代化管理水平的土壤,并在这块土地上默默耕耘。多年的辛劳换取的是为社会贡献出的一种现代化管理工具,她的应用可以使国家的现代化管理水平上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她的推广需要众多有识之士加入我们共同的事业与我们携手认同,用我们共同的智慧创造我们民族的未来?
科学发展观唤醒创新基因的特征,创新是一种观念,观念没有理性。创新是博弈中的常数。文化创新是大自然中的无性繁殖,文化创新又类似嫁接,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这个独特形式进行文明的创造,当最终看到创新的结果时,那已经不是原来的文明了。人与他物的合成都属于未来,人的生存道路就是与他人一起创造未来。
《博弈圣经》中说:“博弈的结构,不仅需要自己,还需要另外一个人和一个观众,这是博弈存在的三条件。”任何文化思想的传播都是除自身条件之外,还有两个条件才能构成,因此创新的文化基因也一定是一个三元结构,这样才能构成遗传与生态的文化遗传基因。任何被优先唤醒的科学与博弈的基因模式,都是一种观念思潮,它是科学发展观的源头。
科学发展观就是被唤醒的大自然的基因模式,它不是一个人的文化,里面不存在个人理念,它是大自然自身发展的一条道路。我们的观念一定符合科学与发展,沿着大自然铺设好的这条无形的道路前进,这本身就是科学发展观的主题。
我们的未来该怎么做,从人们首次仰望科学发展观开始,就把这个命题错误地当成了理论进行猜测、评估。社会上一些聪明人开始对科学发展观的背景、起源、本质、内涵、核心等等进行了字面上的解释,结果是众说纷纭。人们凭个人的主观想象,对科学发展观进行更遥远的猜想,好像人人都在谈宇宙的大爆炸、星系的形成、人类的起源、基因的排序、生命的合成等等。一个世纪性命题,是刚刚开始的一部人类文明发展史,一个文化进程也不可能突然被高端人物的智力所理解,也不可能被几句话所解释。
《博弈圣经》里《博弈文化盛宴》一文中说:“领导人的行为一半是道德,一半是博弈。博弈是决策优先,道德是对抗默认。超智慧的领导人知道多少忍让,又何时竞争。他们总是寻找战略主题,制定规则,让他人竞赛。”只有竞赛,人心才会振奋,并被命题统一;只有竞赛,才能显示出文化命题引起壮观的生物秩序。
其实,很多人仍处于一个低级竞争的认识阶段,人与人之间发生的经济竞争行为还是很简单的,大多数人见到利益的时候,本能地表现出原始竞争的自私,用战略的长远眼光看待这种赤裸裸的竞争行为,好像直接扑向食物。或许人们还不能真正简单地认识这些词的意思,如科学、文化、文明、知识、规律、真理、战略、战术、哲学、经济学、感情、爱、爱情、熵、正理、交流、观念、进步、道德、博弈等等。人们还缺乏太多知识,根本不知道科学发展观在传递执行中,需要一个正理均赢论的主线作为度量人力行为的尺子,直接将它引入具体事件中,就会对它产生疑惑。
假如科学发展观是文明的起源,是又一次东方文明的轮回,我们就不应该思考科学发展观的诞生和死亡,而应该考虑它的繁殖和成长。如果东方社会是个大摇篮,科学发展观和它的民众做着的都是幼年的事情。
成长中的科学发展观,就是引导人们用国正论的创新思维分清实体与性质的知识论。在科学发展观可靠、包容的系统中,以人为本,不分领域,不讲智力,不管个人的爱好和兴趣,真正广泛地让每一个人的观点和其他角色建立关联并在改革开放的自由环境中进行文明的创造,以占优之和让更多的个体形成不同的繁盛,和科学发展观时代一起成长,让繁荣的过程在自己身上发生,与时代共荣。
一个时代辉煌的历史,首先是有一个文化命题,《博弈圣经》中说道:“任何一个创新,首先是标题的创新。”任何事情都是先有一个命题,人们因命题集合起来,与命题互动。未来繁荣的社会到处应该看到各式各样大大小小的集体活动和竞赛。成长的第一特征,就是通过竞赛激起的情绪在飞秒瞬间优先唤醒更多人和主题一起呼应,像重大庆典的阅兵式,整齐的方块队伍,用皮鞋踏动大地的声音,最能激起一个民族的兴奋之情,从而自我显得无比强大。因此,我们发现人的精神会融入背景,成为自然实体的一部分。一段时间之后,一部分被优先唤醒的人已经呈现出中心,成了积极分子。在各行业走在前列的人已经成了专家和明星,这都是竞赛的事实。由此得出,离主题越近,越容易成长。科学发展观的发展、成长和繁荣的过程就是把握科学、正理、均赢、连续与创新的博弈过程,也是人类寻找正理的持续发展的过程。或许,不久之后,更多科学家、思想家、发明家、政治家彼此携手去研究这个文化命题,把各行业零星的理论归纳成发展原理、发展观念、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他们会完整地告诉我们关于科学发展观自身的来龙去脉。
我们讲述人类与自然的故事,就是讲述科学发展观创新的故事,也永远讲述着自己成长的故事。
2.现代科技概论 篇二
西南科技大学是以理工类为主的高校, 课程主要由专业学位课、专业选修课和文化素质课等构成, 其中文化素质课主要包括《美学概论》、《音乐欣赏》等。《美学概论》共16学时, 在2008-2012年间每年约有1500名大一至大三的学生选修, 是学校为数不多的大型文化素质课。授课内容以老师讲授为主, 学生参与少, 课程存在着内容封闭、模式单一, 抽象说教为主、学生参与较少等缺陷。针对这一课程多年来的“顽疾”, 我们认为在授课过程中要将美学理论“中国化”、“生活化”, 针对不同专业选择不同内容、不同形式进行授课, 选择合适的授课形式, 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形式进行展示。
1. 美学理论的“中国化”和“生活化”
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的生活世界, 是人的生活的意义和价值世界。”[1]这一世界本来是应当充满生机的, 让人兴味盎然, 然而国内美学界讲授美学时, 却多以理论为主, 缺少相关的生活实例和可感性操作, 在相关教材编纂上多是以建构理论体系为主。因此, 当学生一听到“美学”, 直觉地就认为该门课程是纯理论的、枯燥的, 甚至是“可怕的”, 课程还未进行已被“传说中”的理论压垮。在这种情况下, 如何树立起《美学概论》的可爱、可玩等就必须是授课者要考虑的内容。要改变这一状况, 需要从两方面着手:其一, 将美学进行“中国化”操作;其二, 走向美学的“生活化”。
先说美学理论的“中国化”。美学一直被视作“洋学问”, 然而实际上, “在中国历史上, 审美意识早就有了。如中国新石器时代的陶器, 很明显体现了当时人类的审美意识。美学是审美意识的理论形态, 这在中国, 也是老早就有了, 至少从老子就开始有了。”[2]比较来看, 西方美学体系是显体系, 而中国美学思想则更多是潜体系。在西方对美进行理性思考与审视时, 中国美学则更多以感性方式呈现美的恍惚性, 如老子提出和阐发的“道”、“象”, 孔子的“和”, 道家的“自然”, 佛家的“色空”观等等, 中西方不同文化传统造就了相异的审美形态。但问题在于, 当今高校多是依照西方理论体系设计课程, 很少考虑中国美学的这一现实, 美学课堂尴尬地沦为西方理论的演绎场, 成为最晦涩难懂、枯燥无趣的课程之一。这直接导致课堂教学的枯燥无聊, 学生的厌学、不专心, 文化素质教育却成为空话。因此, 要改变这种尴尬境地, 激活美学课堂, 必然要以中国本土美学文化为基点, 有意识地吸收西方美学理论精华。
次说美学理论的“生活化”。车尔尼雪夫斯基早在19世纪就提出了“美是生活”的概念。但至今为止, 我们并没有完全认识到该概念在美学教学上的意义。前几年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口号喊得很响, 却多局限于理论界的自说自话, 很少向实际的教学、生活迈进。因循“美是生活”的提法, 再来看《美学概论》的授课, 美学并不复杂, 它就存在于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就存在于我们的身边, 从散文美到诗歌美、外表美到心灵美、从花鸟鱼虫到服饰化妆、校园景点到城市建设, 这些都是美的存在方式, 体现着人们的审美观点等。而所谓的美学理论也并不复杂, 它其实就是日常生活中美的看法的集中概括。而当把美学理论“生活化”后, 我们将发现一种本真的生活将向我们敞开, 而一种意义更是在这里诞生。这种美的心态和追求将成为我们应对生活残酷、异化等的利器, 并如海德格尔所说, 以“诗”或“美”的方式, 返归到我们人类的故乡, 找到回家之路, 找到“诗意的栖居地”。将美学理论“生活化”不仅会让学生感觉到美学的可亲, 同时也会让他们在“无为而无不为”中感受到美学的无用之用, 从而在不自觉中, 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美学概论》课程的目的实现。
因此, 在《美学概论》课程展开前, 首先要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安排, 这种安排要契合于学生的心理、接受习惯, 兴趣点, 只有在这一前提下, 《美学概论》课程才能吸引学生, 让只感觉到好玩、好学, 并最终实现文化素质中的“美育”目的。
2. 针对不同专业学生设计互动课程内容
首先要纠正一个授课的误区。《美学》与《美学概论》不同, 前者为专业课, 后者为文化素质课, 两者的授课对象、课时安排等有着明显差别。但是在当前西南科技大学的《美学概论》课程中, 专业和文化素质区分的并不清楚, 授课教师大多为专业老师, 课程设置也多根据《美学》简化而来, 没有体现出二者的区别。《美学概论》的授课对象是来自心理学、园林规划、有机化学等十几个专业的学生, 忽略专业差异、一概而论的方法显然不能奏效, 并且也无法达到文化素质教育的目的。
立足于此, 《美学概论》课程开始时应针对选课学生进行调查, 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设计课程内容。美无处不在, 关键的是有没有能够发现美、感悟美的眼睛和心灵。不同学科或专业蕴含着不同的美, 因此, 可以在互动环节设计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背景去感悟美、畅谈美, 园林美、化学美、数字美、生态美等等, 都是美的形态。让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与美亲密接触, 与美进行思想上、行动上的交流。在这样一种教师导演、师生参与、积极思考的过程中, 通过与美对话, 观察美、认识美就不再困难。同时将美学与不同专业背景结合起来, 不仅完成了教学任务, 而且加强了师生互动, 让晦涩的理论不再难懂, 同时激发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新意识。
3. 针对课程内容设计互动形式
美学知识点较多, 对于理论基础薄弱甚至没有理论基础的理工背景学生来说, 虽然不必要求他们对美学理论深究, 但基础的理论知识还是必须掌握的。因此, 教师可针对每个部分的特点设计课堂互动的形式。如在讲崇高这个概念时, 可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 抛出问题:崇高是什么概念?如此引发中西方对崇高定义不同的探讨。如此互动便可以使课堂内容由浅入深, 由抽象到具体, 晦涩难懂的概念变得通俗易懂。如在关于美的本质这一讲, 可以采取结合生活和学习对美的本质进行分组讨论的方式, 讨论结束后每组派一个代表陈述本组的观点。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 回归到美的本质的课题。如此通过学生自己的判断引出教师对于中西方关于美的本质论争的讲解, 教学效果显然事半功倍。另外还可以将美学课程更紧密地结合诗歌、绘画、雕刻、园林、等, 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 课堂互动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4. 利用多媒体及网络促进教学互动
教师对于《美学概论》互动教学的认识也应该在方式和内容上进行革新, 一方面可以突破课堂时间的局限, 不仅限于课堂的面对面交流, 还可以进行远程网上交流。如向学生推荐一些美学课程视频;另一方面, 互动交流的平台、表现形式也可以丰富多样。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与学生进行交流, 如建立美学QQ群、讨论组或网站等交流平台, 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对分享美学学习心得、向老师提问。教师可以通过平台进行答疑、与学生进行互动, 如此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使用多种渠道进行互动, 使用各种先进的教学软件、通过师生课堂外的延续互动让难以理解的美学理论变得生动有趣和易于理解, 激发学生积极进行思考和讨论。最后, 可以鼓励学生匿名在网上进行专题讨论, 使学生在自由的状态下发表对课程的看法, 对学习难度的认识, 不因问题的正确性、理解的深度、反应的时间等因素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保证讨论互动的开放性和有效性。
以西南科技大学《美学概论》课程教学为例, 可以看到该课程要想达到授课效果, 就需要改变授课观念, 在教学方式、方法、多媒体应用方面与时俱进, 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以互动为条件。只有这采用互动的教育方法, 这种文化素质教育课才能得到真正的激活。
参考文献
[1]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16.
3.现代科技概论 篇三
关键词:现代科学技术概论课程;科学素养;STS教育理念
大学专业教育关注的是各学科的、专门的知识和技能,这一教学模式具有很大的专业优势,但不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科学知识体系的联系,造成学科封闭和文理隔离,束缚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而且,课程设置及内容往往落后于科学发展的速度,许多前沿知识难以走进课堂,学生缺乏对“高、新、尖”科技知识及发展历程的基本了解,缺乏对科技发展对社会进步影响的认识。从而影响了他们的科学素养和科学价值观的形成。因此,我们尝试建立由多学科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开设以介绍科学技术前沿专题知识为主线、穿插科学发展观及科技应用探索背景的课程——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形成文理交叉、理工渗透、专业基础与技术应用相结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课程体系,作为对专业教育的重要补充。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课程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方法等进行探索性研究。
一、明确课程目标定位,创新教学理念
1围绕科学与人文教育融合,确立课程教学目标
作为综合性很强的现代科学技术概论课程,其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全面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养(Scientific Literacy)。
科学素养的缺失、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不足,不仅仅在部分文科大学生身上有所反映,在某些理工科学生中也同样存在这方面的问题。科学教育的对象,不仅是文科学生,而应面向全体学生,只是各有侧重。更何况科学与人文本来就是相辅相成的,没有人文的科学是跛脚的,没有科学的人文是盲目的;科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一开始就有着深厚的人文基础。创新能力与开拓精神更多地来源于自然科学和社会人文科学的碰撞与交流。
这就启迪我们要围绕科学与人文教育的融合确立课程教学目标,明确培养当代大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维度:(1)是所获知的科学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科学知识界定问题,获得新知识,解释科学现象,对科学事件做出有科学依据的推论。(2)是明确科学是人类获取知识和进行探究的一种形式,理解科学活动的典型特征。(3)是了解科学和技术如何形成我们的物质世界、智力和文化氛围。(4)是做一个反思型公民,积极主动地从事与科学有关的事件,并有自己独特的科学意识。
对于文、理、工科学生而言,通过对于科学技术前沿的了解,认识和理解科学对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自身的发展所起的影响作用,重点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态度、观察与思考问题的科学性以及科学的批判精神,也包括了解决实际问题的科技能力,学会使用和管理科学与技术以适应现代化的社会生活。对于理工科学生而言,应进一步注重将专业知识与应用技术结合的能力,努力培养应用与创新技术的能力。
2强化“STS”教育理念,深刻认识科技与社会的关系
STS教育即科学、技术、社会教育。在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的同时,全面开发现代科学技术对心灵的教育功能。从当前世界面临的与科技有关的重要问题入手,去探询科学、技术与社会三者问的互动关系,去探询作为一个科学家和决策者对这种互动的影响;使当代大学生对科学、技术与社会以及人、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有着清醒与深刻的认识,树立科学技术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型的价值观,并提高参与社会民主决策的科学素养。
二、把握时代发展脉搏,创新教学内容
1反映科技前沿,创新课程教学体系
根据21世纪科技发展的趋势——跨门类科学与技术整合化,科学与技术一体化,科学技术高度社会化,社会高度科学技术化,建立以科学技术前沿专题为主线,融科学于技术的理论体系。课程教学内容分为自然科学篇、高新技术篇、科技发展战略篇三部分,自然科学部分主要讲授学科结构、重大成就和前沿报告;高新技术部分主要讲授人口健康与现代生物技术、资源与环境技术、光电信息技术、先进制造与建筑技术等;科技发展战略主要讲授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科技创新与强国之路。在整体构架和安排上,充分体现该课程的跨学科性、多元性和前瞻性等特点,及时反映科学技术的前沿动态、热点聚焦,穿插科学发展观及科技应用探索背景,同时又注意不同学科之问的差异性,形成文理交叉、理工渗透、专业基础与技术应用相结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课程体系。引导学生结合专业特点与个人兴趣有选择地开展主题研究,强调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思维方法、探索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2理论联系实践,促进基础知识与应用技术的衔接
在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下,人们往往认为教学主要是知识的积累过程,因而将掌握知识本身作为学习的最终目的,学习本质上就是增加这些事实材料和解题的技巧,不强调知识在真实情景中的运用。在这样的教学理念下,往往认为学生从学校里获得的抽象知识能够直接迁移到实际应用的新情境中去。显然,这不符合培养应用型人才要求的。为此,在教学中注重通过自然科学以及高新技术的发展过程,研讨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工业生产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目的是激发学生追求科学的热情。注重分析科学技术发展的要素,如市场的需求、科学知识的准备、技术的研发和资金的投入等,告诉学生应去研讨什么和如何进行。重视知识在真实环境中的应用,重点阐述高新技术的科学基础、技术要素等;让学生与教师一起探究科学知识如何与应用结合产生新技术,新技术如何与市场结合形成企业;这是我们采取的又一改革策略。这样不但可以使知识的应用性需求成为促进学生认知发展的动力,更重要的是将学生置于真实的世界之中,建立问题与生活之间的纽带,强化概念、内容与社会、经济以及技术条件间的联系;面向实际,加强实践环节,还可以使学生在共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真正形成知识的应用和创新的体验,强化了科学技术对于广阔世界的现实意义。
3把握科技为“人”的本真属性,实现科技与人文的沟通与重构
在功利主义当道的科技时代中,人文教育之所以重要,乃是因为它直接触及学生价值观的培育。在科学技术教育中强化STS教育,就是尝试将现代科学技术与人文教育进行沟通与重构,注重介绍在科研问题中的各种观点,并通过科技发展过程说明任何科学成果都是社会的产物,并非少数人关在象牙塔中所能得到的。教育学生懂得社会、集体和实践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在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的同时,进行感悟与反思,关注人类为什么去从事科学技术,以什么样的态度去从事科学技术,以什么样的方法去从事科学技术,怎样对待科学技术的结果,如何运用
科学技术等;这一切,涉及作为科学技术主体的人的利益趋向和价值判断,体现了人类对科学技术的人文态度。
在21世纪多元价值并存、多元文化碰撞的时代中,将科学技术教育的精神与人文精神渗透于专业教育之中,为学生建立价值定位,把握科技为“人”的本真属性,使当代大学生成长为新时代有科学理性与远见的知识分子。
4拓展学科领地,突出全球化视野下的本土特色
我们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的信息化社会中,全球化趋势日益壮大。世界各地区间的“相互关联性”与日俱增。全球化趋势对高等教育最大的冲击就是世界各国的大学都直接或间接地卷入全球性的竞争之中,各大学培养的人才将不仅是为满足各国国内的市场需求,更必须能适应全球性就业市场的趋势与要求。相应于这一变革,现代科学技术概论课程就必须拓宽学科领地,在全球化视野下,融入中国本土特色,充分反映世界科技动态的同时,展示中国当代科学技术的最新进展以及民族工业发展现状,激发当代大学生振兴民族工业的信心和斗志。
三、探究与应用结合,创新教学方法
1以专题探究式教学为主,培养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
“教学过程”首先是学生的“学习过程”。“教”意味着更多地控制和支配,而“学”则意味着更多的主动与自由。因而,建立由多学科精英组成的教学团队,有效组织多学科交融的教学;教师在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活动及教学评估等环节中,都努力从“引导”的角度去唤起学生“学”的兴趣与动力。以科技前沿专题为主线,开设若干个专题供学生自由选择。教学中,通过师生互动,营造主动学习的环境与氛围,创设有利于学生达到理性思维彼岸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教学及相应的实践活动。通过学习专题的确定、调研问题的界定、学习方法的选择、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等环节,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学会科学研究方法,培育科学精神。只有通过探究活动,学生才能真正理解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和本质,并对科学技术的理解和科学技术探究的经历内化为科学素养。
2完善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为学生搭建自学平台
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建成了以文本教材、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音视频资料库等丰富l的立体化教学资源;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为学生自学提供信息资源与交流平台。
3以实践活动为拓展,实现科技教育与社会互动
为增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并得到来自实际的体验和感受,我们以科技文化活动为主要载体,在课程教学中安排了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些实践活动既拓展了课堂教学内容,又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科技教育与社会的互动,收到良好效果。
4完善考试与评价方法,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
以作业成绩+课堂讨论成绩+调研报告成绩+笔试成绩汇总,作为对学生学习状况的综合评价。另外,对于在科技服务、科普教育活动中表现特别突出者,对于在科技制作、创新大赛中获奖者,分别予以相应的奖励加分。这种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以及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发展状况的考核方法,虽增加了考核与评价的难度,却为学生提供了有选择的自由发展的空间,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升。
4.现代工业概论考题 篇四
2、按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特点,工业部门又分为哪8大产业?
3、工业生产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4、生态工业的定义、特点、目标各是什么?
5、人类所认识的六种能量形式是什么?
6、能量具有那些性质?
7、天然气水合物生成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8、二次能源的定义及其特点是什么?
9、常用的煤质指标及其含义是什么?
10、常用的原油的分类方法有哪些?
11、什么是石油工业和石化工业?石油工业的上游、中游和下游分别指什么?
12、有机成因说和晚期成油说分别指什么?
13、油气生成的理化条件包括那些?
14、现行的油气勘探程序是什么?
15、石油钻井的概念?
16、什么是直井、水平井和定向井?
17、旋转钻井的分类?
18、影响钻井过程(钻速)的因素有哪些?
19、简述钻井施工工序。20、钻机型号的表示方法
21、石油钻机组成的8大件
22、牙轮钻头及其表示方法
23、钻头选择的考虑因素
24、什么是钻柱?
25、钻进工艺过程是什么?
26、井身结构设计的定义和内容
27、油气井压力控制的基本概念
28、井控技术的基本内容与井控设备
29、何谓固井和固井质量,固井工艺是什么? 30、完井工艺过程与常规完井方法
31、何谓三次采油阶段
32、采油方法主要有那些?
33、抽油机型号表示方法
34、油气集输工作内容
35、什么是油气集输工艺流程
36、原油处理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37、什么是原油稳定?
38、输油管道的组成及其主要设备是什么?
39、海洋钻井平台的分类有哪些? 40、海洋石油钻井典型井身结构及套管程序是什么?
41、简述南海深水导管喷射钻井技术工艺过程。
42、列举海洋石油钻井平台上的主要设备及用途。
43、海洋石油污染的来源是什么?
44、海洋石油污染扩散的两种类型及其概念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69、70、71、72、73、74、75、76、77、78、79、80、81、82、83、84、85、海上溢油的一般处理过程是什么? 几种常见的机床和各自的加工范围。
平面的加工方法有哪些?外圆和内孔的加工方法各有哪些? 什么是热加工和冷加工?
什么是工艺过程和机械加工工艺过程? 机械产品装配工作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什么是装配精度,其与零件精度的关系如何?装配工艺过程是什么? 铸造方法的分类 特种加工方法的分类
与传统的机械加工相比,特种加工的不同点是什么? 电火花加工的物理本质是什么? 激光加工的应用主要有哪些?
海洋结构物装船与海上安装的方法主要有那些? 大型结构物滑移装船作业需要哪些系统?
简述大型结构物海上浮装的主要步骤以及每个步骤的主要内容。
简述大型结构物海上浮装的关键装置DSU与LMU的结构与主要功能。简述汽车的诞生历史。什么是汽车发动机总排量? 简述ABS防抱死制动系统。简述汽车的总体组成和功能。
什么是汽车的整备质量和整备质量利用系数? 汽车的主要技术参数是什么?
汽车的主要性能指标包括哪些方面? 简述汽车信号装置的组成与作用。什么是汽车发动机的涡轮增压技术?
新能源汽车包括哪些种类,各自的原理是什么? 建筑的基本属性有哪些?
都江堰生态水利工程主要包括哪几个部分? 结合都江堰简述建筑工程的工程建设程序。
试以长城、故宫、都江堰和赵州桥为例介绍建筑与文化的关系。什么是冶金工业,冶金的方法有哪些? 炼铁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炼铁的工艺过程是什么? 炼钢的工艺目的是什么? 氧气顶吹转炉炼钢法是什么? 炼钢的工艺过程是什么? 钢型材的生产方法有哪些? 冶金工业的污染有哪些?
过程工业和离散工业分别指什么,试举例说明? 简述化学工业的特点。
5.现代力学概论学习心得 篇五
以前在我心中力学是一个很抽象的东西,我一直认为凡是与力相关的事物都属于力学范畴,现在通过对现代力学概论的学习让我更清楚、明白了关于力学。我了解到了究竟什么是力,力学究竟从何发展而来,力学究竟研究些什么东西,又是怎样研究的,最后我知道了,力学这一学科更为精细的分类。通过对现代力学概论的学习,知道了更多力学对于我们人类所作出的重要贡献,加深了我对力学的了解和喜爱之情,真是非常感谢为我们工程力学专业的学生开设这门课程。
人类对力学的一些基本原理的认识,一直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在中国古代及古希腊的著作中,已有关于力学的叙述。但在中世纪以前的建筑物是靠经验建造的。1638年3月伽利略出版的著作《关于两门新科学的谈话和数学证明》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本材料力学著作,但他对于粱内应力分布的研究还是很不成熟的。纳维于1819年提出了关于粱的强度及挠度的完整解法。1821年5月14日,纳维在巴黎科学院宣读的论文《在一物体的表面及其内部各点均应成立的平衡及运动的一般方程式》,这被认为是弹性理论的创始。其后,1870年圣维南又发表了关于塑性理论的论文水力学也是一门古老的学科。早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5~前4世纪),墨翟就在《墨经》中叙述过物体所受浮力与其排开的液体体积之间的关系。欧拉提出了理想流体的运动方程式。物体流变学是研究较广义的力学运动的一个新学科。1929年,美国的宾厄姆倡议设立流变学学会,这门学科才受到了普遍的重视。
力学是物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能量和力以及它们与固体、液体及气体的平衡、变形或运动的关系。力学知识最早起源于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在生产劳动中的经验。人们在建筑、灌溉等劳动中使用杠杆、斜面、汲水等器具,逐渐积累起对平衡物体受力情况的认识。古希腊的阿基米德对杠杆平衡、物体重心位置、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等作了系统研究,确定它们的基本规律,初步奠定了静力学即平衡理论的基础。
古代人还从对日、月运行的观察和弓箭、车轮等的使用中,了解一些简单的运动规律,如匀速的移动和转动。但是对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只是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以后才逐渐有了正确的认识。力学在不断的发展中,力学可粗分为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三部分,力学也可按所研究对象区分为固体力学、流体力学和一般力学三个分支,一般力学、固体力学和流体力学这三个主要分支在发展过程中,又因对象或模型的不同出现了一些分支学科和研究领域例如属于一般力学的有理论力学(狭义的),力学在工程技术方面的应用结果形成工程力学或应用力学的各种分支,诸如土力学、岩石力学,力学和其他基础科学的结合也产生一些交又性的分支,最早的是和天文学结合产生的天体力学。
力学是基础学科,又是技术科学,其发展横跨理工,与各行业的结合是非常密切的、与力学相关的基础学科有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球学科及生命科学等,与力学相关的工程学科有机械、土木、航空航天、交通、能源、化工、材料、环境、船舶与海洋等等。
由于相关行业的发展与国名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步,使得力学在其中多项技术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甚至是关键的作用。因此力学专业的学生既可以从事力学教育与研究工作,又可以从事与力学相关的机械、土木、航空航天、交通、能源、化工等工程专业的设计与研究工作,还可以从事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球或生命等基础学科的教育与研究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讲,力学专业培养人才的对口是相当宽的,社会对力学人小的需求也是很多的。
6.现代科学技术概论论文 篇六
本世纪以来,现代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取得了巨大成就。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并且成了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成了国际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果,被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和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改变了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每个人时时处处都感受到了科学技术的巨大威力及带来的恩惠。很难想象,我们社会离开了科学技术将会是什么样子!
高技术是20实际40年代以后发展的新技术群,主要内容包括微电子与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等领域。下面,我将介绍几项高技术的情况。
一、微电子和信息技术
微电子技术是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直接基础。美国贝尔研究所的三位科学家因研制成功第一个结晶体三极管。晶体管成为集成电路技术发展的基础,现代微电子技术就是建立在以集成电路为核心的各种半导体器件基础上的高新电子技术。集成电路的生产始于1959年,其特点是体积小、重量轻、可靠性高、工作速度快。衡量微电子技术进步的标志要在三个方面:一是缩小芯片中器件结构的尺寸,即缩小加工线条的宽度;二是增加芯片中所包含的元器件的数量,即扩大集成规模;三是开拓有针对性的设计应用。
二、生物技术
生物技术是现代生物学发展及其与相关学科交差融和的产物,其核心是以DNA重组技术为中心的基因工程,还包括
一、微生物工程
二、生化工程
三、细胞工程
四、生物制品等领域。
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关系如下:生物技术是以生命科学为基础,利用生物(或生物组织、细胞及其他组成部分)的特性和功能,设计、构建具有预期性能的新物质或新品系,以及与工程原理相结合,加工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的综合性技术。信息技术是研究信息的获取、传输和处理的技术,由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结合而成,即是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利用现代电子通信技术从事信息采集、存储、加工、利用以及相关产品制造、技术开发、信息服务的新学科。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都是高新技术,二者在新经济中并非此消彼长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共同推进21世纪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生物技术一般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和蛋白质工程。
三、新能源技术
据估算,每年辐射到地球上的太阳能为17.8亿千瓦,其中可开发利用500~1000亿度。但因其分布很分散,目前能利用的甚微。地热能资源指陆地下5000米深度内的岩石和水体的总含热量。其中全球陆地部分3公里深度内、150℃以上的高温地热能资源为140万吨标准煤,目前一些国家已着手商业开发利用。世界风能的潜力约3500亿千瓦,因风力断续分散,难以经济地利用,今后输能储能技术如有重大改进,风力利用将会增加。海洋能包括潮汐能、波浪能、海水温差能等,理论储量十分可观。限于技术水平,现尚处于小规模研究阶段。当前由于新能源的利用技术尚不成熟,故只占世界所需总能量的很小部分,今后有很大发展前途。常见的新能源有:太阳能,核能,海洋能,风能,地热能,海洋渗透能。
四、航天技术
航天技术,又称空间技术。是一项探索、开发和利用太空以及地球以外天体的综合性工程技术。是一个国家现代技术综合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军事航天技术,是把航天技术应用于军事领域,为军事目的进入太空和开发利用太空的一门综合性工程技术。
1、民用飞机技术
民用飞机综合航空电子、飞行控制技术;安全及救生技术;民用航空发动机及重要部件;小型、超小型飞机(含无人驾驶飞机)专用发动机及重要部件。无动力运动滑翔机、教练机等除外。
2、空中管制系统
民用航空卫星通信、导航、监视及航空交通管理系统(CNS/ATM)管制工作站系统、CNS/ATM网关系统、飞行流量管理系统和自动化管制系统等;先进的空中管制空域设计与评估系统,数字化放行(PDC)系统,自动终端信息服务(D-ATIS)系统,空中交通进离港排序辅助决策系统,空管监视数据融合处理系统,飞行计划集成系统,卫星导航地面增强系统,自动相关监视系统和多点相关定位系统等。
3、新一代民用航空运行保障系统
新型民用航空综合性公共信息网络平台、安全管理系统、天气观测和预报系统、适航审定系统;新型先进的机场安全检查系统、货物及行李自动运检系统、机场运行保障系统。
4、卫星通信应用系统
通信卫星地面用户终端、便携式多媒体终端、卫星地面上行系统、卫星地面差放站以及采用卫星通信新技术(新协议)的高性价比地面通信系统,宽带/高频/激光卫星通信系统等;与卫星固定通信业务、卫星移动通信业务、电视卫星直播业务(卫星数字音频广播)和互联网宽带接入业务相关的四大业务地面终端设备及关键配套部件;高精度地面终端综合检测仪器与系统。
五、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技术
1、重点行业污染减排和“零排放”关键技术:
2、污水和固体废物回收利用技术:
3、清洁生产关键技术:
4、绿色制造关键技术:
科学技术的起源
科技推动发展,而生产力则是推动着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手段,不同的时期,世界的科技技术总是在不断变化,让我们来透过历史,看一下科学技术的起源看一看它的变迁。
一、古代科学技术形成生产力的源流及世界首次生产力高潮
1、最初的科学劳动
人们在制造工具的过程中,不断地寻求劳动工具与劳动对象的客观规律,这种劳动过程中寻求规律的思考是脑力劳动,也是科学劳动的开端。认识事物、寻求事物发展变化规律,这是由个别到一般,由局部到整体,由实践到理论,由现实到规律的思考过程,正是这个过程推动了人类社会进步。
2、人类的“第一发明”
人类早期社会是靠群体力量进行狩猎活动来维持生存的社会。
3、第一次技术革命
弓箭的推广,导致人们产生利用弓弦绕钻杆来打孔的想法,使往复运动变成回转运动,从而发明了钻具。人增加了生产手段,发明了“制陶”技术。从此,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发生根本变革。“钻木取火”是人类最早的一项技术革命。
4、金属时代
以金属农具为代表的整套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形成了人类史上“第一次浪潮”,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个转折点。
二、世界第二次科技发展——产业革命
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出现飞跃,是科学革命;人类改造客观世界。技术的飞跃,就是技术革命。而科学、技术革命又引起全社会整个物质生产体系的变革,即产业革命。
1、四大发明是催生剂
2、文艺复兴运动是产业革命的先导
3、人类进入“科学实验时代”
4、第二次科技中心的转移
第二次科技中心的转移,发生在17世纪到1830年,世界科学技术中心由意大利转移到到英国,发生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形成世界第二次生产力高潮。
5、蒸汽机改变了世界 英国纺织工业的机械化,带动所有工业部门的机械化。工作机的技术革命,大机器的运转,需要超人力的驱动力。动力机成为机械前进最大障碍,研制动力机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大事。
三、世界第三次科技发展——化工技术革命
世界第三次科技发展,也是第三次科学技术中心的转移,发生在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的英国与德国之间,这次转移使德国成为世界科技与经济的中心。是什么原因使德国发展起来的呢?
四、世界第四次科技发展——电力技术革命
世界第四次生产力高潮,也是第四次科学技术中心的转移,大致发生在中国清朝光绪到中华民国这段时间,即世界兴起电力技术革命的1879年到1930年。这个时期,世界科学技术中心由欧洲转移到美国,美国实现了工业化,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
⑴从抓机械技术创新开始。
⑵电力技术革命使美国后来居上。电力革命起源于欧洲,完成在美国。1866年,维·西门子发明电机,1876年贝尔发明了电话,1879年爱迪生发明电灯,这三大发明照亮了人类实现电气化的道路。1882年,爱迪生建成世界第一个发电厂,发电能力为900马力,供7200个灯泡使用,完成了电力工业技术革命。尔后,爱迪生的助手制成了交流发动机和变压器。美国于1886年建成最早的交流发电厂并提供使用。电力技术的成功,使美、欧、日纷纷把电力建设作为国家承建工程的重点,世界范围内兴起了电气化热潮,使人类迎来了“电气化世纪”。
⑶大规模生产方式,使工业进入历史新阶段。美国机械工业取得领先地位,重要原因之一是实现了元部件的标准化、系列化生产。
⑷产业技术革命带来了经济繁荣。首先,美国完成和完善了欧洲的钢铁、化工和电力“三大技术”。1889年,美国的一流技术使钢铁产量超过欧洲,达到400多万吨,占世界第一位,美国的石油化工技术,除化肥工业以外,全部夺得冠军,成为“石油化工技术王国”。其次,美国完成和发展了汽车、飞机和无线电技术这“三大发明”。
五、信息高速发展期
上世纪下叶,世界进入一个综合创新的高技术时代。随着电脑、信息技术的普及,世界的科技发展进入了新的科技发展时期,将世界发展带入了高速的轨道。未来,我们的科技可能会超出我们的想象,让我们一起期待。
学习现代科技的意义
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就是现代科学技术的竞争。“科教兴国”已被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战略,这是关系到中华民族存亡兴败的重大决策;科教兴国的意义不仅在于必须以科学进步带动技术的发展从而提高我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防能力,还在于从根本上提高我国的国民科学文化素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牢牢地站稳脚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增强全民的现代科学意识,是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群体的基础条件。培养人才,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是加强现代科学技术的普及宣传,广泛传播科技知识,提高人们的高科技意识和科学文化水平。
新的时期即将到来,科学技术又经历着新的变革,人们正在迎接未来的机遇和挑战。在新的时期,知识经济的大发展将是世界潮流,科学技术将比以往任何历史时期发挥更加巨大的作用。因此,作为当代大学生,不仅应当具有某一个专门领域的知识和技能,他们还要具有根据经济结构变化而改变工作类型的能力和熟悉生产经营活动所需的多方面知识。关键是通过各种渠道,使不同科学之间发生联系,在相融、共处和合作中相得益彰。我们要整合传统与现实、历史与未来、人文与科学、理论与经验、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使我们获得全面、系统的知识和技能。
最近一个世纪以来,作为中国人民是值得骄傲和自豪的,我们的科学技术起步晚,基础不扎实,但是中国人民凭借着顽强刻苦的钻研精神,努力奋进,一步一步更新自己的能力,追逐世界的脚步,创建超高能乳胶室,获得乐反西格马负超子的发现、粒子物理的层子模型和赝矢量流部分守恒定律以及涛子质量的标定等成就。核物理方面,建成了1.5米重离子加速器,开展了低能重离子核物理研究,首次合成超铀元素锎等。此外还建造了1.5兆电子伏直线感应加速器、同步辐射装置、同位素分离器、受控核聚变装置和扫描隧道显微镜等科学研究设备以及大口径反光望远镜、太阳磁场望远镜、13.7毫米波射电望远镜、氢原子钟等天文仪器„„
氢弹、原子弹、运载火箭等等世界先进技术被我国科学家突破,并成为世界上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而如今,神
六、神七的成功更让我们向宇宙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世界震惊了,我们惊叹,也许不久的将来,太空中会有中国的一面旗帜。
7.现代科技概论 篇七
一、整合教学内容, 理论联系实践, 教材结合产业
要上好一门课, 教学内容是关键。然而无论是为中职还是高职学生提供的《饭店管理概论》教材, 内容都比较单一, 而且理论性较强, 加之出版发行的滞后性, 无法让学生对整个行业有个大致的了解, 更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职业教育应该贴近实际, 贴近市场, 职业教育课程是“不断变化着的课程”。作为职业院校的教师, 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学内容的选择除了具有基础性外, 还应具有时代性和综合性, 体现科学性与人文性。结合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 笔者仅将教材作为参考, 在几个版本的《饭店管理概论》的基础上, 通过各种渠道, 收集了一些实用的资料, 经过整合后, 将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以下几个模块:
1. 饭店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
本模块的内容主要介绍旅游业与饭店业的关系, 中外饭店业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重点分析近期国内旅游统计数据和星级饭店统计公报。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目前我国旅游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使他们懂得将从事的行业是朝阳产业, 激发他们投身于饭店业的热情, 使他们对将来的就业充满信心。
2. 饭店的行业特点
本模块的主要内容包括饭店产品性质、星级饭店的评定标准、影响饭店发展的因素、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就业机会等。让同学们初步了解饭店业的行业特点, 判断自己是否适合从事饭店工作, 了解饭店业就业的机会和风险, 有意识地提高相应的能力。
3. 饭店管理的理论
本模块主要是传统《饭店管理概论》教材的内容。重点讲解各业务部门职能及岗位职责, 人力资源部门的管理理论, 饭店用人原则等, 让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饭店的管理理论。
4. 饭店行业规范
主要内容以最新的《中国旅游饭店行业规范》为参考。让学生掌握饭店与客人的权利与义务, 目的是增强学生的诚信意识、服务意识和维权意识。
5. 国际知名的饭店管理集团介绍
目前国际饭店大举进军中国, 国内高级饭店基本是洋品牌居多。因此, 向同学们介绍国际知名品牌的饭店不可或缺, 让学生了解目前国际国内饭店业的竞争状况。
6. 饭店最新经营理念
为了能够紧跟时代步伐, 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反映当前行业的最新水平, 最新信息。因此教师要及时、快速更新教学内容。本模块主要内容是介绍经济型饭店、产权式饭店、绿色饭店、金钥匙等。
二、创设课堂氛围, 师生以及学生间互动, 倾听与体验结合
有了好的原料, 还要有高超的烹饪技术, 才能做出好的菜肴。课堂教学的组织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教师应该做好教学条件的准备和学习环境的创设。为了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师要尽量创造实践环境, 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和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 在参与中增强自信, 在团队合作的过程中增进同学友谊, 学会人际交流。这里没有理论课与实践课的界限, 知识、能力的学习是同步进行的。
笔者在《饭店管理概论》的课堂组织中, 主要采用了以下手段:
1. 讲解及提问
作为人文学科, 讲解是必要的。但讲解应该新颖, 切忌照本宣科, 应该有吸引力, 切忌平白无味。讲解过程中应该穿插提问, 一方面可以让学生集中注意力, 另一方面可以鼓励学生思考问题。比如, 笔者在讲饭店的历史沿革时, 就提问学生, 让他们说出古今中外有关饭店的称呼有那些?看谁列得多。同学有各种各样的回答。如客栈、旅馆、宾馆、饭店、hotel等, 然后我再一一列举, 并从“新龙门客栈”讲到计划经济时代的招待所, 再到“饭店风云”, 妙趣横生, 同学们兴趣盎然。
2. 讨论
该门课围绕三个问题组织了三次分组讨论。抽签分组, 目的是不让同学们拉小团伙, 必须与他人合作。4人一组, 每组有1人记录, 要求详细记录每人阐述的观点并整理好于下课前上交。讨论的题目是:星级饭店餐厅与高档休闲餐厅的区别 (事先参观过) ;为什么洋快餐在中国“遍地开花”?请为饭店开展绿色经营支招。教师通过观察讨论的情况和上交的讨论记录, 给每个同学打分, 作为平时成绩。
3. 演讲
演讲是一门大学问。通过演讲的方式来学习专业知识, 是教学方式的创新。目的是让学生不但要认真去准备内容 (专业知识) , 还要去推敲语言 (演讲技巧) , 参与者自身的综合能力将得到很大提高, 同时其他同学通过观摩也受益匪浅。笔者举办过两次演讲。由于人数较多, 只好采用报名参加。另外挑选一名主持人, 也给予评分。我们组织过的演讲题目是:客人永远是对的;假如我是饭店老总。课堂非常活跃, 参与者们尽享成功的喜悦。
4. 辩论
辩论, 是教学方式创新的又一大特色。如果说演讲需要语言技巧的话, 辩论不但需要语言技巧, 更需要知识积累和应变能力。这次要求人人参赛, 并用班费准备了奖品。抽签分组, 抽签决定正反方。为了让同学了解辩论知识, 特地让他们观看“亚洲大专辩论赛”实况。辩论的题目分别是:饭店可以谢绝自带酒水;目前中国应该大力发展经济型饭店还是星级饭店?
5. 实地参观
实地参观, 这对刚接触专业课的学生来说, 是最好的教学方式, 也是让他们认识饭店最好的方法。我们前后安排学生参观了本地的五星级饭店和一家高级的时尚餐厅。每一次参观后都有相应的课业布置。学生不但要用眼睛看, 还要动脑筋想。
6. 业界专家讲座
听业界专家讲座, 也是了解饭店的好方法。最好是请饭店人力资源部经理或培训部经理讲课, 介绍饭店的用人原则, 员工招聘及饭店的激励措施等, 让学生了解将来所从事的工作对员工的要求, 明白饭店员工的奋斗目标, 从而在以后的学习中有意识地提高相应的能力。
7. 多媒体应用
多媒体教学是最重要的现代教学手段。比如, 我们在讲解星级酒店的划分标准时, 除了文字的陈述外, 还展示了相关级别的酒店图片, 很直观地显示了不同级别酒店的区别, 效果很好。又如我们播放“世界十大豪华饭店”, 让学生对将来良好的工作环境充满向往, 从而激发他们对饭店的热爱之情。
三、改革评价体系, 知识与能力并重, 自评与他评结合
对学生的考评是教学的重要环节。职业教育就是素质教育, 我们对学生的考评应该体现其知识、能力、思想品德, 人文修养等综合素质, 而不是以单纯的考试作为唯一的考核依据。针对饭店管理概论, 笔者以平时的课业, 课堂表现, 课外表现及测试成绩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考评。至于各部分的分值是在充分的师生讨论后确定的。总评成绩的构成如下:
总评成绩=课业占30%+课堂表现占30%+测试占30%+课外表现占10%针对考评体系, 作如下说明:
1. 关于课业
我们提课业, 就是为了区别于过去的作业, 二者有本质的不同。传统的作业, 主要是考察学生对老师上课内容的掌握情况。而课业, 重在考察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获取知识的能力, 与人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言以蔽之, 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我们建议学生制作一本活页册子, 把每一次的课业插入其中。课业的内容, 除了按单元模块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外, 还力求选题真实, 知识能力目标明确, 具有实践性、可操作性和可核查性。完成课业的过程, 就是学生思考的过程, 与人合作的过程, 人际沟通的过程, 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课业的设计非常讲究, 本门课的课业内容主要包括:课业题目 (调查题目还有完成的步骤过程记录) ;学生的自我评价, 同学互评和教师评价。 (见“课业设计参考”)
本门课布置了10次课业, 举例如下:
(1) (听完某饭店人力资源部经理的讲座后) 你认为饭店服务员应具备怎样的素质?
(2) 自己想办法去某饭店消费, 或在本地参观某饭店, 分别完成以下任务:
(1) 你去哪家饭店消费了?感觉那里的服务怎样?如果是你做服务员, 你将怎样做?
(2) 课业设计参考
(3) 分组 (每组3-4人) 完成1-5星级饭店的区别。用表格反映出来。
(4) 上网收集资料:某知名国际饭店在中国的扩张情况。
(5) 突发事件 (战争、瘟疫、恐怖活动) 对饭店业有怎样的影响?
说明:凡是上网收集资料, 都用电子邮件的方式上交课业。并有具体的文字处理要求, 旨在锻炼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关于课业中的教师评价, 除了评语外, 分数是综合自评和同学评价的成绩。若学生对自己的课业成绩不满意, 可以重做, 用最好的成绩作为该次课业的成绩。目的是鼓励学生在不断修正中掌握知识, 提高能力。由于课业考核了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 体现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因此在总评中占有较重的比例。
2. 关于课堂表现
课堂表现主要是考核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及表现的优劣、合作意识、服从意识 (比如在上实操课时仪容仪表是否按照岗位要求去做) 、出勤情况等方面。由于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思考、合作, 知识、能力在课堂表现中充显示。而我们的评价体系也是注重学习的整个过程而不是单纯的结果, 注重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 而不是单纯的分数, 因此课堂表现在总评中也占有较重的比例。
3. 关于课外表现
职业意识和职业习惯的培养是职业教育的灵魂。教师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 还要注重职业意识和职业习惯的培养, 而职业意识和职业习惯的培养不仅体现在课堂, 而且延伸到课外, 比如服务意识, 服从意识, 礼貌礼节, 仪容仪表, 言谈举止等, 这些素质对饭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尤为重要, 否则综合素质无从谈起。为此, 我们也学习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强制规范学生行为的做法, 学生一进校就被要求:必须每天把教室和宿舍打扫得干干净净;在教室决不允许不雅穿戴;教室里决不允许吃东西;看到老师必须恭敬地喊“老师好”……这些规定可能每个学校都有, 但我们强制学生做到, 并把它作为考核的内容之一, 意在规范学生礼仪的同时, 培养学生的服从意识, 适应将来饭店的要求。这一内容的考核主要是老师考评和学生互评。
4. 关于考试
我们的考试不搞“背多分”, 也没有考前辅导和复习内容圈定, 一般都是应用分析题。比如, 请分析我校“大船餐吧”生意清淡的原因并提出建议。因此, 即便是考试, 我们也是着重考核学生的分析应用能力,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结语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 职业教育“要使学生在掌握必需的文化知识的同时, 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一技之长”只能勉强求生存, 只有“一专多能”才能求发展。作为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师, 我们必须改, 改落后的教学和育人观念, 改陈旧的教学内容, 改简单的教学手段, 改片面的教学评价。只有这样, 才不会误人子弟。
摘要:概论课是每个专业的基础和入门课程。该专业学生是否热爱这个行业, 是否认真学习今后的专业课程, 都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这门课的教学是否让学生了解了行业的基本情况, 尤其是行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前景。因此概论课程的教学十分重要。然而, 单纯依靠教材不可能让学生了解整个行业, 老一套的教学方法也不利于学生适应将来的工作。于是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文章从教学内容、课堂组织和评价体系三个方面探讨了概论课改革的方法。
关键词:饭店管理概论,课业,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北京市劲松职业高中.国际饭店管理专业教学文件汇编 (内部资料) [Z].2002-12.
8.艺术概论:另类准则 篇八
“华茂一楼”是一个自主性的艺术机构,这里的成员并不以艺术家作为唯一身份,他们还有着策展人、批评家、商人、观众等身份。每个人的思考和创作都构成一个具有向心力的“场”,在没有严格预设、彼此平等的条件下共同发出声音,每个人不同的思考、概念及创造在无形的约束下延伸和成型,相互交织和碰撞。这里是介于艺术家私人工作室和公共展览空间(如通常意义下的美术馆机制)的一个中间地带。在这里,艺术的私人性将在一定程度上变得可以被言说、递进和证伪。在一个日益世俗化的艺术生态里,这样的氛围就更显得珍贵。
“艺术概论”作为“华茂一楼”的第一个项目,仅就标题本身而言,就有着很多值得解读的话题。这个标题最容易被误认为是一种针对官方或学院艺术的谐谑或戏仿,因为它作为一门课程或一本教材已经被学院中掌握话语权的人不断重复和篡改,使它失去了原来的语境,已经成为僵化的符号。而作为理论概念的“艺术概论”在今天已经完全被边缘化和彻底的无视了。正因如此,当我们以一个展览的概念去谈及它的时候,任何不严肃的玩笑和调侃都显得廉价,它是值得我们去认真思考的。当代艺术中已经不再缺少解构和消解,也不缺少对各种形式和理念的颠覆,但与之相对的,我们现在缺少的恰恰是一种建构的精神和能力。从某种程度上,破坏和颠覆是轻而易举的,但是打破旧世界后能不能建设一个令人满意的新世界才是“颠覆”行动的最终极命题。所以说,“艺术概论”这个项目的初衷是严谨的,我们尝试着把那些生锈的逻辑拿出来,放在一个价值已经非常含混的艺术现实下去应用和检验。艺术家以艺术的名义去做任何事情,似乎在艺术的系统里都是合法的。以此作为理由我们好像可以放弃一切的方法论,然后似是而非地自证自我的一个体系。但是,如果我们去找一个标准或者方法去重新观看我们的工作时,我们会有怎样的结论呢?或者说,我们在一个宏观的艺术史框架里去找寻自己的位置,这样的努力是不是有效的?“艺术概论”这个项目为我们的自我反思提供了实践和论证的可能。
“华茂一楼”的存在为“艺术概论”的实验设定了一个略显个人化的背景,似乎缩小了这个概念外延的可能性。这里一共有七个成员,这样的实践似乎仅限于“茶杯里的风暴”。但是反过来看,“艺术概论”项目的展开事实上确定了“华茂一楼”的一个工作立场:去除物理意义上的局限性(较小的空间和较少的群体),营造一个有无限可能性的概念场域。任何经验或者思考片段的公共性或者自生长性在艺术家个人那里都是不稳定的,当不同的观点或者概念在一个语境里相遇和交织的时候,那些可以言说和不可言说的部分都可能会让个人更加清晰,并且获得一定意义上的思考的稳定性。从这个意义上,“华茂一楼”也就成了成员的一个知识“加工厂”。基于这样的初衷,我们为“艺术概论”项目设定了一个游戏规则:每个人都要做一个个展,然后你要面对另外几个成员的发问甚至是质疑。当一个话题被讨论的时候,它就有可能超越一个个人话题而升华成为一个概念,这些概念就在“华茂一楼”的系统中不断生发,形成一个概念群。“华茂一楼”本身的边界是模糊的,它的存在依赖于成员的合作性,它的价值取决于这里生发的事件本身的价值。这些是“华茂一楼”获得创造力和生命力的前提,即成员个人的创造性的最大化和观点交锋时的新的可能性,这不是一个所谓现代意义上科学的组织结构,而是一个“活的”、正在生长的有机体。“艺术概论”发生在这样一个城市核心区域的居民区内,似乎天然地应该与公众产生一些什么联系。但是在一个“日常化”有点泛滥过头的今天,我们宁愿很谨慎又略显牵强地把自身具有完整性的艺术概念和展览形态嵌入居民住宅和他们的生活中。标题中“艺术”两个字常常成为市民进入“华茂一楼”的诱饵,他们无法理解这样一个地方和艺术有什么关系,并且不断地发现更多不可理解的东西出现在他们视线里。有时候,这种方式可能是艺术与现实之间关系最真实的范本:艺术依然在现实中突兀地存在着,“华茂一楼”突兀地存在于居民社区中,艺术家们也突兀地存在于这个现实和群体中。一切都是突兀而自然地存在着。
附:由于知识背景和认知体系的不同,即使面对同一概念,成员之间也会有相异甚至相左的理解和解释。但正是价值观和知识结构的不同才更易于摩擦和碰撞出深刻、有意义的可能性。以下是“华茂一楼”成员对于“艺术概论”的不同阐释:
高雷:因为它包含了许多关于艺术的“对”的道理。而在现实中我得到的教训是:越是别人告诉我正确的东西,越需要我去质疑和思考。
盛剑峰:“艺术概论”这个命题其实是一个看似没有任何问题的命题。我们越想绞尽脑汁找它的问题,越容易进入一种悖论,使我们被动。如果把“艺术概论”解构成诸如权威、纲领、方法、话语权、代表、范本、理论、标准、教科书等,这时我们似乎更容易找到问题。正是因为这个命题是没有问题的命题,这恰恰才是真的问题所在。
彭涛:大学时候《艺术概论》被我垫桌脚了,没读过,也不想读。书中所谓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辩证唯物主义原理与历史唯物主义原则,所谓科学性、现实性和完整性,所谓对二十世纪以来的艺术问题所做出的“正面”阐释,令人唏嘘。与这种生硬、刻板的大学教科书相比,我觉得一本艺术启蒙读物应该更像诗歌、散文、童话那样带给读者美的启发和感悟,因为阅读本身就是一种美的体验。
陈洁:在我看来,针对“艺术概论”的讨论,最终能做出什么并不重要,这个过程会是很有趣的。对于这个多数人不屑的文本的研究,可能更像是对我们自身艺术思考本源的整理。
卞卡:“艺术概论”在这个时候的出现似乎显得很突兀,但是它的行文及其风格显示出了一种有趣的魅力:关于事物的一般性、普遍性的描述及无限中庸的立场。这些东西本身可能不构成有价值的理论体系,但是作为一个观看世界的方式,似乎具有一些今天中国当代艺术所匮乏的品质。
iRRi Art:我们初次听说《艺术概论》这样的书时感到很奇怪:一本仅有200多页内容的书,却要像八股文一样,被那些所谓有话语权的人来规定哪些属于艺术范畴,哪些不是,并以此来主宰艺术的生成方式和艺术史的写作形式。反观“艺术概论”,它对当代艺术领域拓展的影响作用还是不容小觑的。对我们来讲,艺术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综合体,是活的、不断变化着的概念。它的定义和所指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随着人与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因为艺术本身即是社会变化的一面镜子。
9.《现代物流概论课程论文》要求 篇九
一、论文的要求
1.在论文写作中,要求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课程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分析物流的具体问题,通过调查分析问题现状,研究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撰写出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论文,以巩固、深化和掌握所学过的课程知识。
2.论文的形式可以多样化,理论研究、调查报告、案例分析等均可,但不论采取何种形式,都必须有观点、有材料、有论据、有论证和明确的结论,做到论点明确、观点正确、材料翔实、论证有力、层次清楚。
3.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要求掌握论文写作的基本方法,诸如调查研究的方法、文献资料的查阅与使用,语言表述准确,文字通顺,句子流畅,不应带入口语中不规范的语词。
4.在论文的写作中,要树立正确的方法论,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扎实严谨的学风。论文应运用理论解释问题但不强调建立自己的模式或解决方案。以解释为主,运用所学过的某一方面理论,分析、阐述某个现象。
5.论文不得抄袭他人已发表的学术论文,需要引用时,应在参考文献中注明引文出处。
6.论文资料包括:封面、摘要、关键词、正文、结论、参考文献,正文字数要求在3000字左右,论文一律按照统一规定的格式和规格打印。
三、论文的题目
正确、恰当的选题是做好论文的前提,选题应针对物流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并结合实际提出自己的见解。选题应坚持以下原则:
1.应遵循理论结合实际的原则,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分析问题,使所学知识得到比较全面的应用。
2.题目范围适宜,难易适度,工作量适当,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3.立题细小,集中阐述某个现象或观点。
四、论文成绩评定
10.重庆科技学院冶金工程概论论文 篇十
(2011-2012-2)-BG11191-320105-课程类别:
公选课
《冶金工程概论》课程考核
(课程论文)
题目:冶金企业生产流程及电气自动化技术在冶金行业中的应用
作 者: 学 号: 授课教师: 班 级:
XXX XXX XXX XXX
重庆科技学院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院 XX年XX月
中国
重庆
摘要: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由于市场需求,冶金行业蓬勃发展,因此冶金技术也在不断提高。冶金是一门研究如何经济地从矿石或其他原料中提取金属或其化合物,并用各种加工方法制成具有一定性能的金属材料的科学。冶金学因此发展而来,其研究领域分为提取冶金和物理冶金两门学科。现代工业上习惯把金属分为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两大类,铁,锰,铬属黑色金属,其他的为有色金属。因此,冶金工业按照金属的两大类别通常分为黑色金属冶金工业和有色金属冶金工业两大类。前者包括铁,钢及铁合金的生产,故又称钢铁冶金。后者包括各种有色金属的生产,统称为有色金属冶金。本文主要论述钢铁冶金联合企业主要有那些生产环节?每一个生产环节的主要过程、主要设备、生产方法及特点。并浅谈电气自动化技术在冶金行业的应用。
关键词:冶金,电气技术应用
简介钢铁冶金联合企业生产流程及设备
“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要想生产出产品,没有各种冶金设备是不行的。现在,就简略介绍一下生产过程中需要的设备。通过设备的介绍,串起钢铁冶金联合企业的生产流程。
1.烧结机:对应生产流程为烧结。在烧结车间中,制备铁矿石。铁矿石被压碎碾成标准化的颗粒,被烧结或粘合在一起。烧结的铁矿石随后被压碎,并按一层焦炭、一层矿石的交替方式,被加入高炉中。焦炭是是从富炭煤蒸馏出的固体残渣,极易燃烧。
2.高炉:此为一竖立的炉体。通过高炉进行炼铁,其过程发生在高炉本体封闭体系。矿石,焦炭从炉顶装入,在炉内热风下燃烧成煤气流加热下降的炉料,吸水蒸发,被加热到800-1000摄氏度。铁矿石被CO还原,进入1000°以上高温区,在1200-1400摄氏度高温下进一步还原。得到铁。然后融化为铁水,积存于炉缸后排出。
3.焦炉:对应炼焦炉工序。将配好的煤料装入炼焦炉炭化室,在隔绝空气条件下,通过两侧燃烧室加热干馏,经过一段时间,形成焦炭。
4.转炉:在转炉中,生铁转换成钢铁。熔化的生铁会被倒在一层铁屑上。碳和残渣等不需要的物质都会通过注入纯净的氧气燃烧掉,从而生产出粗钢。然后,残渣或者炉渣就会被撇去。粗钢然后倒入桶内。
5.电炉:对应工序为电弧熔炉。将达到标准的废铁在电炉中融化,变为钢水。整个过程由电弧驱动。
6.连铸机:对应连续铸造工序。钢液经过连续铸钢机直接生产钢坯。
7.轧机等:将坯料转变为最终成品。此时,扁钢锭被转轧制成薄板。扁钢锭首先在炉中被再加热。这使它具有更好的延展性,促进拔出和成形。坯料通过了台架的轧辊而逐渐变薄。
浅谈电气自动化技术在冶金行业的应用
自动化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其在钢铁行业中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钢铁生产中实了自动化控制,显著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效率,而且一些自动化安全设备也大大提高了钢铁生产的安全性。既节省开资,提高经济性,又促进了钢铁行业的快速发展。
电气自动化原件的应用:①高压断路器②高压负荷开关③互感器④高压熔断器⑤继电器。
㈠高压断路器不仅可以切断和接通正常情况下高压电路中的空载电流和负荷电流,还可以在系统发生故障事与保护装置及自动装置相配合,迅速切断故障电源,防止事故扩大,保证系统的安全运行。㈡高压负荷开关是一种功能介于高压断路器和高压隔离开关之间的电器,高压负荷开关常与高压熔断器串联配合使用;用于控制电力变压器。高压负荷开关具有简单的灭弧装置,因为能通断一定的负荷电流和过负荷电流。但是它不能断开短路电流,所以它一般与高压熔断器串联使用,借助熔断器来进行短路保护。㈢互感器是按比例变换电压或电流的设备。其功能主要是将高电压或大电流按比例变换成标准低电压或标准小电流,以便实现测量仪表、保护设备及自动控制设备的标准化、小型化。同时互感器还可用来隔开高电压系统,以保证人身和设备的安全。按比例变换电压或电流的设备。㈣其结构一般包括熔丝管、接触导电部分、支持绝缘子和底座等部分,熔丝管中填充用于灭弧的石英砂细粒。熔件是利用熔点较低的金属材料制成的金属丝或金属片,串联在被保护电路中,当电路或电路中的设备过载或发生故障时,熔件发热而熔化,从而切断电路,达到保护电路或设备的目的。㈤继电器是一种电控制器件,是当输入量的变化达到规定要求时,在电气输出电路中使被控量发生预定的阶跃变化的一种电器。它具有控制系统和被控制系统之间的互动关系。通常应用于自动化的控制电路中,它实际上是用小电流去控制大电流运作的一种“自动开关”。故在电路中起着自动调节、安全保护、转换电路等作用。
传感器在钢铁行业中的应用:分别有①压力传感器②流量传感器③温度传感器。㈠压力传感器根据压力的变化转变为电流或电压的变化,在煤的装运和高炉的上煤处都用到压力传感器,实现对用煤的统计和上煤的测量和控制。㈡流量传感器用于检测锅炉炉体的温度和高炉炉体温度的检测和控制。㈢温度传感器应用于锅炉中送风管道、产生的蒸汽管道、给水管道„„用于测量流体在管道中的流量,流速。便于检测和控制。流动信号采集处理,温度信号采集处理,压力信号采集处理,料位信号采集处理,安全保护光幕,电容电感接近传感器,按钮开关及塔式警式灯等等,将钢铁在冶炼环节当中所需要采集的信号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在钢厂的顺序控制、过程控制、传动控制以及运动控制结合在一起。
继电保护在钢铁行业中的应用:当电力系统中发生故障时,通过自动化控制装置将故障部分电路可靠地切除电力系统。从而预防事故或缩小事故范围来提高系统运行的可靠性,最大限度地保证向用户安全连续供电。
PLC在钢铁行业中的应用:随着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PLC以其强大的功能和高度的可靠性在火电厂控制系统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它的可靠性关系到火电厂各大系统的安全运行,甚至影响到机组和电网运行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其中铁水脱硫处理、连铸、转炉的加料、吹氧、出碴、除尘、水循环等各个环节都采用PLC自动控制系统,实现各个工艺环节的自动控制,电网的波动和中断会影响炼钢的质量。
变频器在钢铁行业中的应用:变频器是利用电力半导体器件的通断作用将工频电源变换为另一频率的电能控制装置。它的主电路都采用交-直-交电路。变频器在锅炉中的应用:锅炉变频补水设备:利用变频器代替老旧的压力罐,可以达到精确的补水压力,节省空间,节省电能。主要材料:空气开关,远传压力表。变频器,接触器,电动机保护器,按钮,指示灯等。锅炉主循环泵变频控制系统:主要利用变频器精确调节主管道的压力,防止爆管。节能节电。锅炉风机的变频调节系统:利用传感器,自动稳定在设定的风压值,让锅炉可以更加完全的燃烧,减少电力,煤炭的浪费。炉排变频调速系统:代替原来的电磁调速电机,节约电力。
通过这10周的学习,我了解了钢铁冶金联合企业是如何进行生产的。安全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由于安全等问题的频出,造成大量的人员死亡以及财产损失。企业引入电气自动化技术后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与安全性。做到了安全生产,节约了人力,降低了成本,为企业赢得更多的利润。钢铁企业还将迎来新一轮发展高峰,电气自动化技术的进一步增强也十分有必要。
11.高三物理复习概论 篇十一
关键词:物理考纲分析;高考预测;高考复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7
高中阶段,物理是一门既重要而又十分难学的基础性学科。特别是在高考复习中,怎样才能提高物理复习的效率和质量,从而为高考的胜利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笔者根据多年的高考复习实践,在高考物理复习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明确高考考什么?二是研究高考怎么考?三是弄清学生怎么错。四是确定老师怎么做。
一.高考考什么:
要想搞清这个问题必须进行三个方面的研究:一是研究考钢,二是研究新课程标准,三是研究近几年新课标高考试题。
1.考纲分析:《考试大纲》规定在新课标理综试卷中物理的满分为110分,分为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两类,必考共有4个模块,包括必修1、必修2 、3-1 、3-2 ,这部分内容基本和旧教材一致,满分值为95分。必考内容四个模块共包括61个知识点,和11个实验。其中一级要求35个,二级要求26个。除必考内容外,考生还必须从3-3 、3-4 、3-5 三个模块中选择一个模块作为自己的考试内容,分值为15分,这部分内容也和旧教材一致只是按照新课标的内容体系进行了重新划分而已。其中3-3中知识点15个,实验1个,全部一级要求。3-4中知识点20个,实验3个,一级要求16个,二级要求4个。3-5中知识点12个,实验1个,一级要求11个,二级要求1个。
2.新课标相对大钢版新增内容及考纲对新增内容的要求:①《万有引力》一章增加考点:“经典时空观和相对论时空观 ”考纲要求Ⅰ,近三年新课标高考无命题。②《恒定电流》一章增加了 “简单的逻辑电路”考纲无要求。③《电磁感应》一章新增“涡流 电磁阻尼和电磁驱动, ”考纲只对涡流要求Ⅰ,近三年新课标高考无命题。④新课标新增《传感器》一章,考纲删掉了对这一章的考查⑤《机械振动》一章新增考点:“简谐运动的公式”考纲要求Ⅱ,近三年新课标高考无命题。⑥新课标增《相对论简介》一章,考纲要求Ⅰ,近三年新课标高考无命题。
3.从知识模块上看近三年全国新课标卷试题分布:必考内容: 共80分,包括选择题、实验题、计算题三部分。①选择题:共8道题,48分。三年全考的有三个:万有引力、机械能、静电场。三年两考的五个:相互作用物体平衡、牛顿定律、磁场、电磁感应、物理學史。三年一考的两个:稳恒电流、交流电。三年没考的两个:直线运动、曲线运动。②实验题:每年两个实验都是一个力学一个电学,共15分,采用一大带一小形式,电路实验每年必考,力学实验纸带问题应是重点,还有基本仪器的使用和读数。③计算题:共两道32分。一个力学一个电磁学。第一道计算题三年中全出在力学,第二道计算题全出在磁场。
选考内容:选考内容共15分。近三年均为一道选择题一道计算题,选择占5-6分,计算占9-10分,至今还没有考过实验题。3-3计算题都出在了气态方程。3-4机械波和几何光学各出一题,光的折射每年必考,另一题则出在振动和波。3-5计算题均为动量和能量的综合。
4.近三年全国新课标卷考点分布: 近三年高考共涉及考点56个,其中一级考点12个,二级考点 44个,二级考点约占80%,可以看到二级考点占有绝对优势。
二.高考怎么考:通过对历年高考试题的分析发现高考试题有如下特点
1.突出主干知识、基本概念和规律的考查,注重命题的基础性。
2.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更加注重过程分析,体现新课程理念。
3.注重以实际问题为原型,考查建模能力。
4.联系学生经验和科技、生活、社会实际,巧设问题情景。
5.注重实验仪器使用,考查迁移和创新能力,注重实验方法和实验数据处理方法的考查。
6.选考部分难度降低,突出考查“Ⅱ级要求”考点。
三.怎么错:通过平时作业和考试发现学生在答题中存在以下问题
1.概念不清,原理模糊 。
2.知识零乱,考虑不全。
3.思路不通,不会建模。
4.实验不熟,方法不会。
5.漏洞百出,处处失分。
6.时间失控,留有空白。
四.怎么做:
1.明确难度结构特点,找出复习主攻方向:高考是集基础性、选拔性于一体的大众化考试,其命题难度结构有一定梯度,分析历年物理试卷结构可知,易、中、难的比例大约为3:5:2。容易题约30% ,中档题约50%,即80%的题目侧重于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基本能力。难度较大的题约20%。难题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做的,它仅对特优生有意义。所以,应对高考要瞄准80%不太难的题,降低容易题的失误率,提高中低档题的正确率,是复习的主攻方向。
2.分析考点,把握命题趋势:越是接近高考越要分析历年高考试题,只有认真分析高考试题才能从中找到灵感,才能把握高考的脉博,特别是对每年必考内容一定要特别重视,认真分析,这些考点连考了三年今年是否还会考?如果考的话能从哪个角度去考?比如第一年以理解能力的形式考,第二年以推理能力的形式考,第三年可能以综合分析能力的形式考或以不同的情景或不同的角度设问考查。同时还要想一想,如果不考的话为了达到考查的目的它会向那个方向转移呢?
3.慎重选择选考内容:首先分析一下三个选考模块考点分布情况,最简单的应是3-3,但由于气态方程等知识删去好多年了,老师们对教材不熟,大多不愿选,但从考纲上看这个模块应是最简单,要求全是一级要求。不见得出太难的题目。对3-4和3-5笔者还是倾向选3-5,首先从内容上看3-4中知识点20个实验3个,一级要求16个,二级要求4个。3-5中知识点12个,实验1个,一级要求11个,二级要求1个。3-4比3-5多了10个知识点,并且3-4又增加了振动方程,振动和波的难度明显加大,另外对于光的折射问题,涉及几何学,大多数学校数学又不会选修这一模块,学生数学知识跟不上。而3-5中二级要求只有一个动量,计算题一定也是关于动量和能量的综合题,以前是20分左右的分值,当然要有一定难度,现在变成了10分左右,难度自然会降低不少。它不可能会出和电磁学相联系的跨模块的综合题,同时讲动量的过程也是对前面力学知识的复习,是对前面知识的提升,使整个力学体系更加完整。
【现代科技概论】推荐阅读:
现代工业概论10-20
现代管理学概论作业08-11
现代工业概论考试思考题10-24
感受现代科技复习设计07-18
《现代企业管理概论》教学大纲11-19
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发展规划07-18
建设现代农业迫切需要农业科技创新11-01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06-30
浅谈现代教学中学生科技意识的培养08-12
科技特派员助力农牧业现代化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