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

2024-09-14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精选13篇)

1.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 篇一

[内容摘要]传统的数学教学:老师照本宣科多,联系生活少;强求一致多,发展个性少;书面作业多,实践作业少。这样的教学,缺乏生机与活力。要改变这种教学状况,就应该落实《数学课程标准》中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基本理念,从根本上改革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要让数学课堂焕发生机,教学中就必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实践活动。从活动中交流数学思维,从活动中获得数学知识,从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数学教学  实践活动创新意识  实践能力

随着小学数学新课标的推进,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应该是现实的、多样化的、有趣的,探索性学习活动应该成为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为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数学学习由被动向主动、枯燥向有趣、单一向丰富的转变,在数学教学中要积极开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不是可上可不上的附属课,要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生动动地发展,就一定要上好数学实践活动课。下面我将谈谈从数学活动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一、活动应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社会生活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

“数学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应用于现实”,是荷兰数学家、教育家氟赖登塔尔提出的“数学现实”原则。基于这个原则,小学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数学教学与现实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从而了解数学价值,培养数学意识,体验生活,认识社会。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是数学学科内的综合实践活动,其活动过程是“做数学”的过程。数学实践活动教学研究中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数学实践活动的“做数学”的过程不是一个独立的学习新知的过程,而是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所以这样的数学实践活动过程应由三部分组成,即首先根据数学现实找出所要研究的对象,其次是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合作交流,最后对活动进行评价小结,进行反思。所以数学实践活动的“做数学”过程是让学生体验数学、应用数学、进行数学反思的过程。

数学实践活动不是脱离学生所学教材的实践活动,要使得数学实践活动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就要使数学实践活动与平时的数学教学进行整合,服务于学生所学习的内容。纵观整个小学数学教材,数学实践活动存在于“与教材密切联系的数与运算和其它概念的发现,空间与图形部分的几何形体的认识,与学习内容密切联系的生活中数学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等”;存在于由生活引发的,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的生活中的问题,说明生活中的某些现象。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不同于一般的数学活动教学,它是以解决问题为抓手,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数学精神。

二、科学选择内容,注重实践应用。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是丰富多彩的,要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就要注重应用,内容开口要小,紧密结合学生学习的数学现实和教材的进度,易于学生操作。这就要求教师要合理地选择内容和时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切实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明确了小学实践活动“做数学”的内涵,我们确定了实践活动的内容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围绕学生所学的课本知识,结合所学内容开展实践活动。这样的内容有书本上提供的,如在教完“人民币的认识”之后进行的实践活动“我去买东西”,让学生通过活动了解人民币在生活中的应用。不管是书上的,还是师生自行设计的,这样的实践活动的特点是时间短、见效快、紧密结合教材;重点是解决单一课堂教学知识点在生活中的应用。这一类的活动一般安排在某一部分教学内容之后,起到巩固知识,加深理解的作用。如二年级下册的《统计》,学生统计20分钟马路上行驶的各种车辆这样的实践活动,有助于加强学生对统计的认识,同时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有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精心组织活动,焕发主体活力。

数学实践活动的主要学习方式是研究性学习。在活动过程中,我逐步摸索出一般性的研究性学习的步骤:一是创设情境,提供背景;二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三是探索研究,解决问题;四是汇报交流,启发深究;五是评价激励,收获成果。

首先做好准备工作,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实践中我们发现一部分学生习惯于老师讲、学生练的学习模式,一开始接触实践活动,显得不知怎么办。这时老师首先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让学生知道应该怎样做,然后老师要就所研究的课题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教给学生合作的方法,防止出现小组内的单干户。

其次,注重发现,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活动的灵魂,是学生主体的第一次体现,也是革新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一环。问题由学生始,才能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有一双数学的眼睛,一颗数学的大脑;才能使学生摆脱过去依赖思想和模仿、记忆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真正“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第三,合作交流,展示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离不开合作交流,在师生、生生,小组与小组,小组与大组等的交流中,学生对知识或活动内容的理解更丰富,更全面。所以在合作交流中要让学生想说、敢说、乐说,畅所欲言。在活动之后让学生把自己的所思所想用数学小论文的形式表达出来,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思想在撞击、知识在整合,在相互启发的过程中思维会实现质的飞跃。

四、活动是张扬个性、体现创新的媒体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个体的张扬不可能完全相同,由此便产生了不同的特点,这便是个性。活动便是使个性外显的一种方式,有个性才可能有创造。就这点来说,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应将“钥匙”交给学生,创造性地教,要解放儿童,让儿童创造性地学。让数学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表现自我的课堂,使学生在这样的课堂里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学会创造。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因此在活动中,我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模式,为学生提供拓展思维的空间和思维发散的可能性,为学生创设自然放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多维度地思考问题,同中求异,异中求优。在活动过程中还要注重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创造性,鼓励学生不拘泥于书本,敢于标新立异,提出新思想、新观点、新思路、新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聪明才智去解决实际问题。

五、活动是开放的天地、实践的场所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从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发展,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环境,提供给学生充分发展的空间。”这一教学理念是针对长期以来的封闭性教学而提出的,其实质是强调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实行开放性的数学活动。只有采用开放性的数学活动,才可以打破以问题为“起点”,以结论为“终点”的封闭性教学过程。构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再发现问题……”的开放性教学过程。因此, 教师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应把自我发展的空间交给学生,使数学活动在教学过程、目标、方法、评价等方面形成自由开放、整体发展的机制,力求使数学活动课成为问题解决的“汇报课”,解决问题的“研究课”,学习动力的“激励课”,知识用于实践的“指导课”。

1、体现活动的开放性,促进全面发展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慧”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从具备多方面的智慧、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应该为每个学生创设五彩缤纷的舞台,以使每个学生的智慧得以展示,潜能得以发掘。因此,开放性的数学实践活动实际上是对学生的开放,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实际需要的开放。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开放的、自主探索的和合作交流的过程。”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不单是教会学生解答,掌握结论,而是让学生在探究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锻炼思维,发展能力,激发兴趣,从而主动寻求和发现新的数学问题。所以,教师在开放性的数学实践活动中,应该尽可能的给每个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和成功机会,能充分调动学生多方面的思维,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潜在的创新意识。例如:教学三年级数学“位置与方向”时,我设计了“为我们的学校设计合理布局图”的实践活动,在教学生初步学会辨认东南西北方位,并会用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位置以后,问学生:你们想成为一名规划设计师吗?请每个小组拿出一张学校平面图和“教学楼”、“操场”、“实验楼”、“厕所”、的图形,请你们想一想,学校的这些设施建在哪里?为什么这样布局?再说说这些设施的方位。由于活动问题的开放,学生们的设计也五花八门,而且非常富有实践性和创造性。

六、突出活动的实践性,培养实践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好的数学教育应该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突出数学活动的实践是培养学生进行主动探索与合作的重要信息途径。”由此可见,新课程是把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摆在了突出的位置。可以这么说,数学的产生和发展依赖于人的实践活动。实践是认识的源泉,也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在数学活动中,突出实践,加强感悟,努力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索解决数学问题的途径,从而解决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果我们教学中忽视了“实践”或实践不到位,那么学生所学知识就不能形成技能,数学教学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例如:教学“体和体积”的概念,教师在一个盛有水的正方体缸里放入一个圆柱形铁块,让学生观察到水面上升了,这样学生就直观地理解了物体具有占据空间这一特征。然后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观察体验,悟出了圆柱形铁块的大小与上升水的体积有关,它们是相等的。从而使学生从感性角度得出计算液体体积的多种方法。由于学生对认识客体的考察没有脱离实践,因此对“体”这种概念的认识就比较深刻,而不是空洞无物的,在认识“体”这一概念以后,学生能主动借助与固体的体积去研究液体的体积。这种对未知事物进行主动探索的愿望及能力在实践中诱发出来,并得到发展。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能大胆想象,积极思维,主动去了解认识新奇未知的事物,探索不同事物的关系,体验探索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真正体会到知识来源于实践,又用于实践,当学生领悟到实践的价值时,就会自觉地萌发出再创造的动力,这样循环往复进行下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就会不断提高,实践能力也会不断发展。

四、活动是课外实践的载体、数学价值的再现

英国教育学家萨德勒认为:“学校以外的事情,甚至比学校以内的事情更重要。”可以说,传统的数学教学,教师特别重视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学生也不善于用数学眼光去思考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造成了知识与生活、知识与能力的脱节。《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景中学习和理解数学”。因此,适当的开展课外的实践活动是数学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是课本知识的延续和拓展。学生从课堂走向生活,走向自然,走向社会,通过查阅资料、搜集数学信息、参观调查、体验生活,增加了许多课本中学不到的知识,这些知识帮助学生提高了判断能力与推理能力,帮助学生提高了综合的数学素养,扩大了学生自由探索的空间,学生的视野开阔了,思考的空间也增大了。在课外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他们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有数学,数学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体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丰富了自己的感性认识,学会了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

我的具体做法是:开展社会调查活动来收集数学信息,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开展数学课外实践活动的重要目标是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学会从生活中收集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充分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这样对于扩大学生的视野,拓宽知识,培养兴趣、爱好,丰富对数学的感性认识,发展数学才能都有着积极的作用。而开展社会调查是数学课外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它可以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书本知识实践化。因此,它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消极应付为积极参与的重要途径。其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社会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我经常结合课程内容有意识地布置学生去到课外收集一些相关信息:例如,教学“可怕的白色污染”,告诉学生“白色污染”是个现实的问题,它对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目的在于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因此,我以环境污染的实例出发,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他们通过网上浏览收集信息、查阅相关书籍等方法了解白色污染的定义、成因、危害等,学生通过自己对网络以及日常生活中各种媒体的接触,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以小组为单位,调查收集平均每个家庭1天使用塑料袋的情况,并利用这个平均值去算一算育红小学学生家庭每天、每周、每年使用塑料袋的个数。学生在课外实践活动中认真地收集与白色污染相关的数据信息进行分析、讨论并得出结论:有的说,我家占地面积大约是120平方米,把全校师生的家庭每年用掉的塑料袋铺开相当于550个家庭的占地面积。有的说,体育场占地面积1公顷,把全校的家庭每年用掉的塑料袋铺开相当于7个体育场的面积等等。各小组根据自己得到的不同数据信息形成学习体会和探究成果:学生体会到白色污染的可怕性,消灭白色污染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在该数学课外实践活动中,调查研究的气氛是合作的、认真的。学生能够根据收集的数学信息大胆的设想,积极参与,敢于发言。充分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感受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教师在整个活动中的任务是组织、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探究,培养了学生的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提高了学生收集和整理数学信息的能力。

总之,学生实际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高是现代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教师肩负着培育下一代的重任,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我们有责任从自身努力。树立以“活动促进发展”的新型教育观,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教学方式,克服传统教育“偏重书本知识,轻视能力;偏重理论,轻视实践”的弊端,让数学实践活动成为“沟通教育理念彼岸和学生发展此岸的具有转化功能的桥梁。”

2.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 篇二

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 具有独特的优势。地理亦文亦理, 涉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多方面的知识, 综合性、实践性、时代性强, 更能激起学生质疑、探究、想象和创造的欲望。下面结合教学实践, 具体谈谈在地理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利用教材“综合实践活动”内容教学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高中地理新教材中安排了“综合实践活动”内容, 并纳入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由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四部分组成, 其中地理研究性课题的研究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为研究学习的基础。研究性学习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目的, 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和创新实践精神, 着眼于给学生终身受用的知识和能力, 反映了时代对教育的需求。

在教学中, 我十分重视课程中安排的“综合实践活动”内容, 教学时不流于形式, 结合实际, 紧扣“本地”具体情况, 将学生身边的“乡土地理”列为重要教学内容, 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如在讲解《城市的合理规划》一节内容时, 就结合许昌实际让学生讨论几个重要工厂企业如许昌水泥厂、发电厂、柠檬酸厂、卷烟厂、服装厂等的布局是否合理, 并讲出理由, 同时请学生谈谈未来烟城的发展规划, 学生反应热烈, 踊跃发言, 提出了许多较好的建议。通过对“本地”自然、人文地理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 既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技能, 又注重开发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运用丰富多样的课堂组织形式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狭义理解课堂教学就是坐在教室里进行教学。在新世纪, 地理教师不应有这样的理解。地理课堂教学的“课堂”要扩大化。根据教材或者课题的需要, 校园、野外、社会、家庭、网络都可以作为地理教学的课堂。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有多种, 其中状态 (教学欲望) 、策略 (教学方式) 、内容 (教学课题) 、环境 (教学场所) 是主要因素。扩大了的课堂使地理教师有更多更好的选择。

在课本作为唯一教学依据、教室作为唯一教学环境的情形下, 教学活动往往以教师单向讲授为主。而在新世纪新教材新环境下, 师生互动学习将成为重要的教学方式。在互动学习过程中, 学生的活动从以往的个体为主转向个体、个体与小组相结合。我在讲解《门槛人口和中心地》一节时, 就把学生分为若干小组, 分别调查学校所在地餐饮业、个体零售批发店、旅馆、宾馆等的数量、规模, 结合当地人口数量、消费水平和门槛人口理论写一篇小论文。又如在讲解《文化景观》时就让学生过了一把导游瘾;讲解《宗教》内容时则组织学生讨论“宗教和迷信”的关系等。在互动学习过程中, 我们教师传统意义上的“教”和“讲”将日趋减弱, 而领航者的作用将日益加强。学生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得到的不仅是知识技能和观念, 而且培养了科学意识、创新精神、动手能力和愉悦情感。

三、利用先进的地理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出现为地理教育的进步提供了契机。投影、录像, 电脑、多媒体技术和国际信息网络为地理信息时空一体化提供了展现舞台。对地理学科来说, 多媒体和国际信息网络既是地理教学内容的最好表现手段, 也是地理能力和地理观念的最好实践途径。

在教学中, 我十分注重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平时上课尽可能多地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地理素材;把学生带进电脑房, 教会学生如何使用因特网来获得信息;在讲到《城市的合理规划》一节时, 让学生利用电脑中的《模拟城市3000》软件创建一个城市模型;在一次考试中的一个题目就是让学生利用自己申请的电子邮箱给我发一封E-mail等等。通过各种手段, 让学生在不经意中获取了知识, 培养了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操作技能。

3.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 篇三

一、激发兴趣,营造创新氛围

当学生对地理产生兴趣时,积被情感就会从内心迸发出来,并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增强创新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灌输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探索与创新。这样,学生就会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积极思维,驰骋想象,标新立异,打破陈规,努力创新。

为此,教师要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一旦学生创新成功,要及时赞扬鼓励,让学生体验创新的喜悦。例如,在讲中国分区地理的“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时,我把学生分成两个大组,分别代表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然后,在分组讨论的基础上,各组分别派代表列举本区域的发展优势,其他同学可补充。接着,我让学生分别指出对方区域的发展局限,并要求对方提出解决的措施。顿时,教室里热火朝天、此起彼伏,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思维也完全放飞了。整个课堂充满了热烈讨论和积极探究的气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考,在思考中创新,在创新中体会学习的快乐。

二、创设情境,激发创新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适宜的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帮助他们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善于立足新旧知识间的相似点和相同点,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学知识探求新的知识。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识水平,尽可能创造条件,设置情景,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总结,自己得出结论。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问难,鼓励学生自觉探索新事物、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

为达此目标,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让学生去质疑、解疑,并允许学生异想天开,充分发表自己的新观点、新想法。例如,在讲北美洲的气候时,教师在介绍了气候的一般规律后,话锋一转,便问:“北美洲西部为什么温带海洋性气候仅限于西部沿海的狭长地带?”接着又问:“假如北美洲西部的山脉呈东西走向,那么北美洲的气候会和哪个大洲的气候相似呢?”以此引发学生的思考。当学生给出正确的回答时,教师可继续提问:“这说明北美洲的气候受什么因素影响显著?(要求学生讨论)”经过研讨,学生对北美洲气候受地形影响显著的观点,很快就达成了共识。然后用类似方法,教师再引导学生思考有关欧洲的问题:如果阿尔卑斯山脉呈南北走向分布在欧洲西部,那么欧洲的海洋性气候特征还会显著吗?学生经过思考和讨论并给出答案后,教师可让学生自己感受思维创新的成果,享受学习的乐趣。

一节课下来,学生在知识方面收获不少,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思考,知道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但应当强调的是——教师提出什么样的问题让学生探究,而学生又是通过何种途径来探究的——问题的设置很关键。

三、运用多媒体。培养创新能力

现代信息资源多种多样,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去搜集或者制作有用的教学课件。例如,在学习区域位置的时候,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直接呈现给学生——这个地区的视频、文字介绍等现成材料,让学生直接通过观察、倾听等活动认识有关区域,开展探究性学习。可见,多媒体技术不仅辅助教师传授知识,更能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强化了地理认知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地理教学中,读图能力的培养是学生贯于始终的基本技能。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地理知识,而且能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教会学生通过阅读地图来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判断和推理。在多媒体地理教学中,它可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全面的读图、用图乃至制图的重要本领。充分利用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还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例如,在介绍中东地理位置时,可用“闪烁”效果来突出“五海三洲”之地。这样就可以克服传统地图内容繁多、重点不突出的弊病。在介绍中东石油分布时,可用“闪烁”来突出波斯湾、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科威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位置。这样,为学生建立准确地理空间概念,有利于更有效地激活其创新潜力。

四、授人以渔,培养创新能力

教师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课程标准规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教给学生独立探求、索取知识的方法。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习习惯,使学生从有指导的学习转向独立学习,由“学会”向“会学”转变,从而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

我们要开展好课内活动,着重强调学生亲自实践、发现、体验的过程,强调学以致用,教、学、做合一,开展有利于创造性思维发挥的学习活动,如课堂知识竞赛、小组讨论、正反辩论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在体验知识、运用知识中捕捉到创新灵感,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另外,还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课外活动通常具有知识性、科学性、实践性、灵活性、趣味性等特点,在这种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获得创造力发展所需要的良好环境,而且开始了真正的创造活动。作为地理教师,应该大力开展一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比如组织各类兴趣小组、开展演讲和知识竞赛、参观调查、结合实际撰写地理小论文、参加各种公益活动等。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开始了真正的创造性劳动,不仅可以扩大视野、启迪思维,而且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而课堂教学未触及和深入的问题去研究,增强自己的创新能力。

因此,地理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将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归纳、演绎等方法传授给学生,并在教学中做出示范,让学生根据课题要求自己读书读图,独立做笔记,并展开对事实材料的分析、整理,做出新的判断和推论,从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要从各方面培养学生的兴趣以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全过程,并在参与中感受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乐趣。我们还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增强创新能力,健全创新人格。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今后的学习与工作中有所创新、有所发展、有所提高。

4.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 篇四

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教育,要把培养儿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摆在重要地位,这是我们小学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一、培养创新意识要创设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

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必须建立民主平等,友好合作的师生关系,创设能培养和鼓励创造性思维的氛围。

教师要承认每个学生都有创造力。如学生想出了一道数学题的新解法或提出了一个新问题等都是学生创新能力的表现。应当有意识地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创造条件、机遇和氛围,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促进学生创造的发展。如在讲授“一个数除以小数”时,有个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说:“你和课本上都是把除数变成整数,我把被除数变成整数,再移动小数点,一样能算出结果来。”

我首先肯定他的创新精神,表扬他能够独立思考,而且言之有理。这个同学又说:“课本为什么不采用我这种方法?”这时我又出一题:5.2464/1.2,让大家用两种方法来做。通过对比,这位同学知道了课本上的方法更具有普遍意义。

在教学中要给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机会,对于那些看来古怪可笑的念头要有容忍精神,要为学生敢于提出问题的勇气喝彩。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二、培养创新意识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一文中指出:旧学校要求学生太多的“好奇心”,而我们希望学生具有“好奇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学生好奇心的培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主动去探索数学的奥妙。

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先让学生观察两组数,这两组数是两位数,而且个位顺序分别是1、2、3……但是第一组数都能被3整除,第二组数都不能被3整除。这时,学生会产生疑问,为什么一组能被3整除,另一组却不能被整除呢?我让学生带着疑问进行下面的操作:在数位表上先用3根小棒摆一摆,看能表示出几个数,(3,30,300,12,120,21,210,102,201……),再计算一下,这几个数能否被3整除。然后,指导学生分别用4根,5根,6根,按照同样的方法摆一摆,算一算。这时,学生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结果,用3根和6根摆出的数都能被3整除,用4根和5根摆出的数不能被3整除。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会进一步的观察分析,思考。久而久之,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会得到培养。

三、培养创新意识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问难。

敢于质疑问难,善于发现问题是创造的.火花。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教师启发引导和学生积极参与的方法。要鼓励,提倡学生大胆质疑,善于发现问题,培养他们敢于标新立异,敢于想象猜测,不束缚自己的创造性思维的创造品格。例如在教学“比的意义”后,有的学生问:“三个数能相比吗?三个数相比也表示三个数相除吗?”提出这样的问题,不仅充分证明了学生的创造能力,而且还把学生的学习引向一个新的领域。

设计发散性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思考问题,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提问,找到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学生来说,这就是创造性思维,长期坚持这样的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一定会得到培养。

四、培养创新意识要精心的设计创造性练习。

练习是发展学生创造思维的极好时机,教师应精心地设计创造性练习,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创造条件。例如,在教学圆锥体的体积计算后,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利用尺子、线绳和一个盛满水的长方形形状的容器,来求圆锥体模型的体积。学生们进行了热烈地讨论,最后制定出各种求这个圆锥体体积的方案。这样的问题,不是单纯的模仿例题,机械地套用公式就能解决的,而是需要学生亲自动手实践,综合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创造性地去解决。只要经常进行这样的练习,必将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5.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五

[摘要] 创意源自生活,小到你平时走路,大到天马行空。孩子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其实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来自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当然也少不了课本里的知识。孩子就像一张洁白无瑕的白纸,他们没有任何点缀的时候,就是创意最丰富的时候,因为他们还没接触这个社会的很多事物,不会有很多已有事物的想法,更多的只是存在他们脑海中的那些虚无缥缈的东西。思考是创新意识最主要的来源,如何培养他们拥有创新意识的思考,便是我们现当下小学科学教育的重点。而我们现在做的最多的便是有意识地引导从而引发的思考,该如何引导,这便是问题的所在。关键词:科学创新、氛围、观察、思考、实践

一、认可

在引导的之前,我们要先做好这一步,那便是认可,我们培养的学生,缺乏创新的意识和超过老师的雄心,我们培养出听话的、考高分的学生,但是难以出大思想家、大科学家、大发明家。我们的高材生只能在很窄的领域钻得很深,或者对外国人的东西进行一些改进而沾沾自喜,难以成为新学科的开拓者、奠基者。在这种教育制度下,苛求我国的学生创新能力超过外国人,无疑是缘木求鱼。这种历史因素沉淀形成的无形的精神枷锁不除,打开创新之门的钥匙是难以得到的。当孩子们有稀奇古怪的想法和做法的时候,在确定安全的前提下,让他们大胆地去想去做。这是很关键的一步。身边人的认可,能很大程度上满足孩子们的成就感。很多家长教育孩子的时候就是因为有很多的不认可,才导致孩子们的创意扼杀在摇篮之中。

二、氛围

我们要营造一种科学创新的氛围,让他们在这种氛围下尽情地发挥。而且他们自身就生活在一个很无忧无虑的氛围,这就在无形中营造了一个很好的环境。“兴趣是创造思维活动成功的先导,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的创造性成果,无一不是在对所研究的问题产生浓厚兴趣的情况下所取得的。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努力激发学生对科技创新的探索与实践行为创造这种氛围,首先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因素。因为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不可忽视,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因此应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

1、教给学生获取信息的方法,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想要在科技上有所创新,就必须在创新之前对此问题的有关信息作一个全面了解,只有了解了这个问题的全部关键点,才可能找到可以有所创新的地方。因为是小学生,获取信息的方法与手段都不是太多,这就需要教师在上课前深挖、吃透所要讲的内容,总结出精辟的大纲与要点,让学生充分了解、熟悉并掌握。小学生可以利用的获取信息的方法还有一些,例如可以到学校的图书室借阅有关科学创新的书籍,努力做到见多识广,多看各方面的书籍充实自己,积累丰富的知识。有了渊博的知识,就易于把各种信息进行多样的组合,形成各种各样的设想。在有了初步的设想之后,就可以到市场上、商店里去转一转、找一找,看有没有与自己设想的东西应用同一原理的商品,仔细观察,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买回家来研究拆卸再组装,搞懂其中所应用的原理,然后用自己的想法去改造,去创新。

2、教给学生如何进行想象力的自我培养。

想象是指通过大脑思维,把原有事物形象地描绘成或创造成新形象的过程。想象在创新思维过程中的具体作用,首先表现为通过想象能综合形成一个创新形象,这对大多数技术创新来说,是必要的。有了一个可供论证和实施的形象方案,才有可能进一步开展工作;其次,想象是一个不受约束、具有很大自由度的思维活动过程,容易诱发灵感和直觉,从而取得创新的突破;第三,想象是最灵活的思维活动,它可以把头脑中的各种信息进行任意组合、类比、联想,从而容易产生新的构思、新的方案。

3、教给学生如何进行创新思维的自我训练

我们进行内在引导,引发创新意识。可以推荐某一组同学,让他们首先提出他们所观察到的和他们所想到的。(假设一个孩子这么说:我们观察到的稻谷颜色是金黄色的,外形像花苞,呈椭圆形的,两头是尖的,摸上去很粗糙,感觉稻谷上面有刺,仔细一看是五条纵向脉纹,稻谷大约长6毫米,宽4毫米。)然后引出“XXX观察的可真仔细呀,他还运用了观察中所用到的看、摸两种方法。还有谁有不同的意见”,从而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动机和主观能动性。

4、重视教学过程,激励创新思维

不同的学生回答同样的事情,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回答,不要过于单一。对于那些有特别新奇的回答却有偏离方向的,给予创新的鼓励,同时引导他正确的方向。可以运用一些“你真棒”、“你观察的可真仔细”、“你的想法很奇特”等词语进行激励孩子们。

第五、在问题设计上要创新。我们要善于观察学生的表现而进行提问,有些平时可能学习能力差的同学在此次活动过程中特别的活跃,我们可以这么来提问“XXX同学在刚才的讨论中非常的活跃,我们请他来讲一讲他说看到的和他想到的。XXX,你愿意与大家一起分享你的成果吗?” 这样设计问题能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自信心。设计问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和灵活度,设问要“有效”,要能引发学生的自由讨论,即设问力求激活学生思维。在课堂中,会出现很多学生的问题,对于学生的问题,可以采用反问式提问学生,让他们自己先进行再思考,让他们进行各自的解答。如有不足之处,我们可以帮忙组织下,通过他们能理解的方式为他们进行解答。从而达到我们想要的引导效果。

三、条件

我们要充分利用身边可以利用的环境,教学过程中,如一些我们不能接触到的东西,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展现。如果我们没有条件,我们可以创造条件。比如我们可以自己制作某些教具,以达到教学效果。也可以是通过某节课的讲解,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制作某些物品。我们的孩子有个特点就是学生容易集中,像城市里的孩子,放学回家后基本很难再碰到面,这样我们就很难实施学生自主学习且很难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比如我们可以适当地增加活动内容,可以让孩子们帮助农民伯伯割稻谷,可以收藏一点点稻谷起来,观察一下稻谷割下来之后会变成什么样的,可以将他们变化的过程画下来,写成一个科学小日记。既可以让孩子们体验生活,让他们明白粮食来之不易,要学会珍惜粮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同时让孩子们养成随时观察,随时记录的习惯。

四、实践

前面做了这么多的铺垫,那么我们必须得动动手。孩子们肯定会好奇稻谷就这样了,还需要动什么?引发好奇只是其中的一个目的,好奇了孩子们就会进行思考,而主要的还是动手实践。我们可以先布置一个作业,将我们没用的稻谷的废物利用起来做个小玩意儿,材料不限。届时我们展览完成的作品,制作者也要做一些介绍。在介绍完了,我们可以展开讨论哪个作品好,好在哪,不好在哪,不好的地方我们可以怎么进行改进。我们在孩子们的点评之中再进行点评。点评完了之后,先夸一夸“孩子们真能干,做出了这么多别出心裁的玩意儿。”之后,我们可以给孩子们观赏一些别人做出来的玩意儿,如果没有成品可以用图片代替,同时让孩子们进行观察,说说他们这些东西又好在哪,不好在哪,不好的地方可以怎么改进。比如有的是把稻谷上面的稻谷可以堆积起来做成一个小饰品,下面的根和茎可以做成麻绳之类的进行点缀,可以将他们摆成一幅创意画。这样还远远不够,你可以继续给他们看一些其他的创意作品。比如每当牙膏用到差不多的时候,有很多人想用很多方法将牙膏一点一点地挤出来。有人就想到了一种可以挤牙膏的牙刷,就是将牙刷手柄的部分镂空,可以套在牙膏上,将牙膏挤干净,实用环保的设计,同时解决了牙刷的放置问题;出门在外遇到口渴时,买一瓶饮料喝再平常不过了。设计师从这一普通的生活场景中受到启发,设计了这款瓶身印有城市地图的饮料瓶。无论是出差在外的商务人士,还是要去陌生地方的当地人,都可以从瓶身上了解目的地的大概位置,既方便又实用。再看过种种的作品后,可以继续让孩子们回去思考,也可以做些简单的玩意,让生活更加地方便和轻松。创新是无处不在的,同时教育创新也要无处不在。每一样东西,每一个地方都有值得它别出心裁的时候,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不可能。

[参考文献] 儿童教育心理学

6.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 篇六

一、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创新态度,体育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改变以往习惯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改变教师的角色和上课的节奏。要培养创新性的学生,体育教师首先成为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只有自身具有创新精神、富有创造力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的学生。其次,体育教师应具备先进的教育思想,才能产生教改意识,才能用自己的生命和才智在教育改革中不断获得更新和发展。再次,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技能和较强的授课技巧来作为实践的基础,把理论升华为实践的高度来指导教学实施,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二、体育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1、建立民主的师生,培养创新意识

传统的体育教学中师生关系是专断的,教学氛围沉闷,学生精神抑郁,学习处于被动状态。在新型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营造一种自由、活泼、宽松、有趣的教学氛围,师生之间形成一种平等、和谐、民主的关系,学生会对教师产生信赖感和亲切感,从而形成有益于课堂教学的亲和力,使学生感受到对教师的期待和爱,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上好每一节课,让学生从教师的一举一动中受到激励,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老师在期待我”,教师充分利用自己的眼神、语调、微笑和肢休语言来表达对学生的鼓励和爱。只有在这样轻松愉快的教学中学生才能得到充分尊重和信任,只有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他们才能乐于参与教学过程,为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打好基础。

2、树立成功教育意识,培养创新精神。

奥托曾说:“我们所有的人都有惊人的创造力。只不过它埋藏在人的较为深层的自我里,只有付出辛劳且常常去挖掘才能得到它。或多或少,人人都有创新能力,但往往缺乏创新精神,精神源于动机,要想培养创新精神必须激发学生创新动机,树立成功意识。在体育教学中每当教师在示范一个新的动作时,有的学生跃跃欲试去模仿动作;有的学生心理也想上去做动作,但不外露;也有学生因怕做不好,表现得很被动,作为教师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即使是后一种学生虽然他们好像是要逃避练习,但他们内心也会有一种想做好的想法。例如:学习实心球时,有的学生扔得比较远;有的学生动作比较好;有的学生能够利用腰部力量等;教师用鼓励的语言激励学生,使学生都能体会成功的乐趣,于是学生都能积极投入练习,正是这种意识推动着他们去思考、去创新。

3、改革体育教学模式,培养创新精神。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学习是获取人类知识、经验、文化的手段,一个人从出生到生命终点也离不开学习。如果在学生走出课堂,离开学校时,变的讨厌教育,厌恶学习的话,就说明我们的教育失败了。”任何学科都是一样,枯燥的学习,不断重复的动作练习,再加上还要不可避免的付出自己的体力,有时甚至是超越极限的体力,往往只会让学生对学习望而止步。兴趣则可以唤起学生废寝忘食地钻研,成为打开学习体育成功大门的钥匙。人们常说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兴趣更是学生探索、创新的力量源泉,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的前提,是教学中重要的手段。在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讲解→示范→分组练习→巡回指导→终结评价”。这种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者发令,学者强应,身顺心违”,这种教学模式存在着教学目标单一,组织教学形式僵化,忽视学法,个体差异,能力培养,学生处于被动状态等不足,与当前的素质教育相差太远。因此我们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要改进教学方法,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思维方式,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在篮球教学比赛中,可以采用让深入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把所学的动作进行创新,编排出多种新颖而巧妙的配合和技术动作,改过去学生按照教师或教材编定的组合方式进行练习的状况,并让其出演示,学生进行评价,教师充分鼓励,提出建议。这样的教学方法无疑会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发展。

4、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4.

1、问题教学法

爱因斯坦提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中,经常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和困难。例如:体育锻炼的方法;提高成绩的途径;各种体育项目的战术、技术、规则、练习方法、场地器材等,教师要鼓励诱导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提高—假设—推理—验证”五步思维法对问题反复地进行探索、实践,逐步形成勤思好问的良好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4.

2、情境教学法

通过各种教学手段,以生活展现情境,以实物演示情景,以图画、录像、多媒体再现情境,以语言描述情境。例如:各种体育单项比赛、球类比赛、野外训练等激励学生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体育教材,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提高。4.

3、讨论法

讨论法就是不拘泥于教师“满堂灌”,学生“盲目练”,而是创设条件,有目的、有计划地激发学生的兴趣,着眼于各种不同结论的选择讨论。例如篮球教学比赛中,学生利用各种技术和小配合,然后分组讨论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再次练习,再讨论反复几次,逐步总结提高,在练习中掌握规律,并熟练运用。这种团体练习,使个体在小组中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创新能力,在讨论中达到知识的掌握和思维的开发。4.

4、体育游戏法

体育游戏是一种特殊的课堂活动和运动练习方法,体育游戏是由一定的情节、形式、规则和结果等几个部分组成的,具有特殊目的综合性活动。如“信任后倒”、“拦网捕鱼”、“老鹰抓小鸡”等游戏。学生在可行范围内可以自己摸索或小组讨论取胜对手的方法,充满公平竟争获胜的气氛,同时把可让学生自己和教师共同创编体育游戏。学生一旦参与积极性极高,可以有效地激发团队精神,合作精神,有利于智力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全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1、右脑潜力的开发 科学实验证明:人的创造力和右脑功能有着密切的关联,只有大脑左右脑的功能得到平衡发展,人的创造力才能得到高度发展。因此智力开发很大程度上是对大脑右半球机能的培育提高,并使之完善和达到高度。所以加强左侧身体练习就可以促进右脑机能的发育,从而使右脑潜在的智力得到开发,那么其创造力也就相应提高,这是智力开发的重要标志,所以在体育课中应加强左侧练习,如篮球左手投篮;排球的左手发球等。

2、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在教学中应将学生按性别、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不同,实行区别对待,因材实教。让每一个学生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得到切实的提高,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某一区域得到成功。这样素质好的、能力强的学生增加距离,提高要求,充分锻炼;体质稍差的学生缩短距离,降低要求,使他们也能与素质好的学生一起完成练习,充分发挥和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体育课才是名副其实的现代体育课。

3、创设优美的课堂环境。

优美的课堂环境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创造性人才的需要,因此教师在设计一堂课时,要适当从美学的角度考虑。如场地是否整洁;器材是否有序;队形是否均衡;教师是否大方等。教师要贯彻教学审美化的原则做到语言美、教法美、动作示范美、形体美等,创造美的课堂教学环境,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条件。

7.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 篇七

一、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在我的数学教学中,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 我采用多种手段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景, 提供活动材料, 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充分调动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使学生处于“心欲求而不得, 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 从而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活动之中, 自觉的去探索、去发现。使学生对世间万物充满了好奇和求知欲望, 从而也就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

良好的观察力引导人们的猜测与创新。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给学生留下一个较大的观察和思考的空间。具有审美直觉的问题情境是开发学生观察力的良好契机。在课堂上, 不要交给学生现成的结论, 准确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复杂的问题需要设计观察程序。对于学生来说, 没有观察就没有学习。观察力是在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只有通过对事物进行系统的, 周密的, 精确的观察, 才能获得有意义的材料, 才能探索出事物的规律。人的观察力并非与生俱来一成不变的, 而是可以再学习中得到发展的。如果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那么就能使它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观察往往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的, 每一位学生观察的角度, 方向各不相同, 所获得的结论也就不同。因而在观察过后, 不能急于给学生下结论, 而应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进行分析讨论, 让学生知道观察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 使他们在下一次进行观察时能有效的提高观察效率, 获得成功。

三、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

探究式教学注重学生的探究、思考的过程, 就必须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 发挥创造性, 就必须克服过去课堂上老师是主角, 少数学生是配角, 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 实现由“教”向“学”过渡, 转变了教师的角色, 由单一知识传授者转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与合作者, 营造了一种教学民主气氛, 建立了一个平等、民主、尊重、信任、友好与合作的师生、同学之间的人际天系, 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 给学生保留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 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 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教学环境, 使学生的思维进入主动性、开放性、灵活性的状态;学生的情感处于自由、宽松、友好、积极的心理状态, 从而使学生探究性学习进入一个自由驰骋的心里空间。

四、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有助于克服那种单一、刻板和封闭的思维方式, 使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 我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常常采用的方法有, 首先, 采用“变式”的方法。变式教学应用于解题, 就是通常所说的“一题多解”。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 能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考, 扩展思维的空间。其次, 提供错误的反例。为了帮助学生从事物变化的表象中去揭示变化的实质, 从多方面进行思考, 我从正面讲清概念后, 可适当举出一些相反的错误实例, 供学生进行辨析, 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引导学生进行多向思维活动。

五、在课堂中注重对学生形象思维的培养

形象思维能力集中体现为联想和猜想的能力。它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品质之一, 主要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进行培养:首先, 要想增强学生的联想能力, 关键在于让学生把知识经验以信息的方式井然有序地储存在大脑里。其次, 在教学活动中, 我努力设置情景触发学生的联想。在学生的学习中, 思维活动常以联想的形式出现, 学生的联想力越强, 思路就越广阔, 思维效果就越好。最后, 为了使学生的学习获得最佳效果, 让联想导致创造, 我指导学生经常有意识地对输入大脑的信息进行加工编码, 使信息纳入已有的知识网络, 或组成新的网络, 在头脑中构成无数信息的链。

8.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 篇八

关键词:小学科学; 创新意识和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獻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3-053-001

小学科学是义务教育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小学科学的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教学中,教师结合学生实际,把握探究内容及目标,组织引导学生参与科学探究,亲历过程,自主充分地开展活动,逐渐培养小学生的科学创新意识和能力。

一、课堂“民主化”,促进学生建立自主探究能力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探究是科学学习的目标,也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学生创新意识的建立,要在自主探究能力建立的基础上,通过“民主化”课堂,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如学习《太阳和影子》一课,这课以探究太阳运动和影子移动、变化的规律为重点内容,它改变了室内试验的研究方式,让学生到室外以太阳光为光源进行实验,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新型的探究形式,感觉到科学就在身边,只要愿意随时能进行科学探究,让他们利用自身的跑去研究影子的变化,通过讨论形成四个活动:1.找影子(找到哪些影子);2.藏影子(想办法把自己的影子藏起来);3.变影子(变化你的影子,你有什么样的发现);4.踩影子(尽量踩到别人的影子,而不要让别人踩到自己的影子)。这些无形中的比较,让孩子们毫不费力地发现了影子变化的基本规律:我背朝着太阳,影子就在我前面;要是太阳在东面,那影子就在西面······

二、设计新颖的教学内容,精心设问,培养创新意识

敢于提出新问题,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提出新问题、大胆猜想。学生提的新问题可以很发散,学生提出假设结论的教学环节,也为学生创造了独立思考问题的宽松环境,因为他们明确了这种结论是假设的,所以就会积极地进行发散思维,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这就鼓励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如教学《电产生热》一课时,要求学生用一根铁丝把一节电池的正负极连接起来,并摸一摸铁丝,手有什么感觉?这个实验本身效果不明显,可是有的学生的效果却很突出——手很烫,原来他是用了三节电池。虽然他与实验的要求不一致,但恰恰由于这一个不一致,使他发现了电热效果明显的一种方法。因此,这时教师切不可训斥否定学生,否则就把学生创新的萌芽扼杀在摇篮里,教师应该大力表扬,并以此为契机进行启发,唤起创新意识:“除了增加电池,还有哪些办法也能使电热效果更明显呢?请你自己设计实验动手试试。”这时学生创新的意识则更强烈。正像“苏科版”自然教材主编徐康毅同志所说:“孩子能想别人没想过的,说别人没说过的,做别人没做过的,这是一种创新行为的表现,我们不仅不能批评,反而应大加称赞······

三、将科学活动渗入生活,随时发现创新

1.开展家庭小实验活动,在活动中促进学生发现创新

家庭小实验除了具有课堂教学实验所拥有的一些益处外,如帮助学生建构相关科学概念,发现相关科学规律,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和创造思维能力等。家庭小实验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实施灵活方便、时间不受严格限制,以及自主性强等特点,所以能实现因趣而宜,因能而宜,因时而宜,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时间,自主选择实验的内容,自主控制实验的难度,自主调剂实验的时间。如擅长实验操作的,则进行相关实验活动;擅长科技制作的,则进行相关制作活动;喜欢饲养小动物的,则进行小动物的养殖;喜欢种植活动的,则可进行种植活动等。其实,学生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能力,设计出适合家庭开展的小实验,只不过因学生平时不善于观察,观察到了不善于提炼罢了。如果教师能鼓励学生勤于观察,培养学生善于提炼,那学生一定能设计出适合自己研究的课题。如适时举行“异想天开”活动,经常让学生述说生活中遇到的、书本上看到的,他们感到疑惑、惊奇的事物或现象,并鼓励学生使之问题化、课题化,从而设计出理想的,适合家庭开展的小实验。如有学生在泡茶时,发现茶叶总是先浮后沉,以及茶叶在不同水温中下沉速度不一样的现象后,对此展开研究,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又如煮水饺子时的先沉后浮现象,就是学生自己发现,并对此进行研究找到问题的答案。

2.联系生活实验加深对知识掌握

科学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教学中许多科技创新都是在生活中发明创造的,最终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如果能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创设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情景,引发学生观察思考,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运动方式》一课中,我联系学生生活中的打篮球、玩风车、荡秋千、玩跷跷板、玩滑梯……一系列的生活情景,引导学生掌握运动的方式,从而加深学生对物体运动的掌握,同时也培养学生探究、创新能力。总之,科学即生活,教师只有将科学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学生体验一个科学的生活世界,才能够在一种互动与发展的氛围中想学、乐学、学会、会学,学生才会更加热爱科学、创新学习,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3.开展科学专题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科学专题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重视科学性和严谨性,鼓励学生从身边的科学现象或自然现象入手,选择科学问题进行探究,力所能及地探究科学奥秘。以“水”为例,四年级一班的4个小伙伴组建了研究团队。从语文角度,孩子们研究了“水”字的甲骨文、金文、小篆和楷体写法,明白了从象形字到现在写法的历程;从数学角度,孩子们发现,水可以测量不规则物体的容积,例如灯泡,明白了“做事不但能用直接方法,还要学会用间接方法”;从科学角度,孩子们研究了水的固、液、气形态,明白了“一种物质在不同条件下,会有不同的表现”……研究完成,他们认真填写了“研究报告”,各学科老师“验收”后,给他们印上了各具特色的印章。“原来觉得科学研究离我们很远,是很复杂的事,但现在我们也能做研究了,还能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锻炼,创新意识逐渐建立。

总之,在科学教学中,通过各种途径,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创造能力,就会为以后培养出创造性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9.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 篇九

来源: 西南大学科学教育研究中心转载于才智 2009年第21期 作者: 劳金娜

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学的创新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师的任务是在简单平凡的日常教学中,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发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激发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欲望。使之达到不同层次的创新能力培养目标。学生在自己“探索”生命规律的实验过程中可以把动手和动脑结合起来,锻炼和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下面,就在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消除心理障碍,激励学生创新

谈到创新,学生往往有一种神秘感和可望而不可及的恐惧心理,认为那是科学家的事,自己没有资格也没有能力去创新。其实,人人都有创新的潜能。陶行知先生曾说:“人人是创造之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在教学中,笔者常常穿插讲一些生物发现方面的小故事,如代列尔发现噬菌体等,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树立创新的信心。当然,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可能提出重大问题,但只要在传授知识时精心设置教学情境,展现知识形成过程,让学生积极参与,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就能促使学生在领悟知识的同时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可能这个见解对于整个人类来讲并不新颖,但对中学生来说却是新的,教师要对之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

二、发挥学生想象,开发创新潜能

想象是人们在头脑中把原有的表象加工改造成为新的表象的思维方法。想象能使人跳过某些思维的阶段,推测出最终的结果,这是想象具有创造性的缘由。康德说“:想象力是一种创造性的认识功能。”想象力是人们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在实践活动中,从一定意义上讲它是科学发明和艺术创作的源泉,富尔顿发明汽船、莱特兄弟发明飞机,都是事先应用想象,预想了他们的劳动成果。想象活动又是与分析、推理相结合的,例如,在学习“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一节内容时,叶绿体是微观的知识,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在学习过程中难度大,理解困难,笔者在教学中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把一片绿叶比做一个制造有机物的大工厂,那么叶肉细胞就是生产有机物的车间,每个叶绿体就是一台加工有机物的机器,而使用的原料则是导管运输来的水和气孔运输来的二氧化碳,水分和二氧化碳在叶绿体这台机器上加工成有机物,再由筛管运输出去。这样学生就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便于理解和记忆,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解决有关问题。

三、开展探究性实验,培养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说过:“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我只不过是喜欢寻根问底的追究问题罢了。”道出了科学创新必须有强烈的探究意识以及锲而不舍的探究精神。实验是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重要方式,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活动。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时,从学生的体验出发,通过品尝馒头,提出探究问题,然后商讨探究计划,在这一系列活动中,学生学会了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如设置对照实验,设置重复组等。通过学习活动,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探究性实验活动和交流的空间,让学生更主动的体验知识的探究过程,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探究能力在知识的探究过程中逐渐增长,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培养动手能力,促进创新能力发展

《标准》要求突出能力培养,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在生物教学中必须加强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一个人不仅能动脑,同时又能动手;不仅善于研究探索,又能勇于实践;不仅有知识创新,还有技术、工艺方法的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是让他们有什么新的发明创造,而是让其独立思考探索,发现,这种发现就是创新,就是创造。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思维从动作开始,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因而,教师要重视实践操作活动,真正放手让学生操作,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让新知在操作中探索发现,让创新意识在操作中萌发。例如,在观察制作“花的结构”时,有的学生把准备材料粘贴成花的标本,有的把材料拼成各种图画,有的直接用笔画花的结构,有的小组图文并茂,告诉大家:“鲜花虽美,不可独享。”以及“保护环境”等。培养了创新能力以及科学思维方法。

五、通过合作学习,展示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教学中给学生留出思维的空间,启发学生去发现、去创新。在探究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组成一个研讨、交流、创作的集体,引发思维的火花。

例如,在“观察花的结构”教学中,组织学生分组观察花。通过分组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观察、分析、交流、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观察的方法上:有的由外到内,有的由内而外,有的自下到上;有的对照课本观察实物,有的先看图,再观察实物。在观察形式上:有的小组二人一起观察,有的全组观察,有的独自观察,再小组二或三人讨论。记录方式多样:有的文字记录,有的画图方式记录,有的实物粘贴记录。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一起讨论,其中不乏奇思妙想,为学生的个性学习提供了较为充分的空间,为教师创造性的开展教学活动留有了余地。形成科学的概念和解决问题的途径,彼此的启发或思维碰撞,引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学生在小组的讨论中,体会到了共同学习的快乐,学生在全班的交流学习中,体会到了分享学习的快乐,从中得到自我提高。

六、课内课外活动的结合,培养创新能力

教学活动中,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或各种科技活动,很好的巩固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和爱好,在实践中创造奇迹。通过课前查阅资料,分析诗句,画图,讨论实验方案,设计实验记录表,学生自我小结等,教师多提供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让每位学生在课堂上都能

充分活动,在活动中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像伯乐,慧眼识英才;要善于循循善诱,因材施教;要善于鼓励创新,允许打破常规,超越程序。创新是人类的一个永恒主题,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的一个根本动力源泉。教师要大胆改革,锐意进取,创新的教,学生创新的学,一定会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启迪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实施素质的主要内容和目的,试从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等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生物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中国分类号:G633.91文献编号:100-291(200)0-007-0

新世纪人才的成长不仅要求有较为全面的素质结构,而且需要具备创新的活力,以适应知识经济社会的需要,承担知识创新的重担,这就对培养人才的学校提出了挑战,任何一门学科,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都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如何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探索了以下几种途径。

1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鼓励大胆质疑和评价夯学学生创新的基础

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为培养创新能力夯实基础,教师要善于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愉快的学习环境,创设一个妙趣横生,以趣激情由情达理的学习氛围,“教”与“学”是一个统一体,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是为学生的求知,成长服务的,教师的本分是“主导”,所谓导师,善导之师也。这就要求他要导出“趣”,导出“情”,导出“能力”。

一个没有自主性,缺乏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学习中的问题,通过疑问,思考,解疑的思维锻炼,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学会分析,归纳,应用,迁移和创新,我们应当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提问,或与同学们讨论,争论或与教师辩论,鼓励他们发表独特的见解,勇于批判,善于评价,例如,在“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教学中,当学生分别做完了质壁分离与复员实验后,教师适时设疑:“应该如何根据本实验测出某洋葱表皮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呢?”让学生把问题带回家,认真准备,充分酝酿,然后回到课堂,畅所欲言,教师穿针引线,因势利导,及时给予必要的引导,启发和点拨,让学生的创造思维迸出朵朵璀璨的火花。

2创设民主进取和开放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平等,相互尊重,信任和理解的教学氛围,允许学生对教师的讲课大胆提出异议,形成师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对学生提出的异议要鼓励和表扬,使学生形成探索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激发学生创新的意识,例如,教师在课堂上组织一些生活垃圾入如何处理、克隆及珍惜动植物的保护等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或辩论会,师生随意交流辩论,在这种自由宽松的氛围中进行思想交流,常使学生超越教师,对某些问题产生新的观点和方法,这些观点和想法对专业人士来说也许是陈旧的,甚至有时还显得幼稚,但是对学生来说却是难能可贵的创新思想的“火花”,教师应积极鼓励,支持和肯定,通过开展诸如此类的课堂活动,既拓宽了思路,又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同时还极大地诱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实在是一举多得。

3尊重学生人格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

教师要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创新精神,在生物课堂教学活动中,随时观察学生的心理状态,诸如学习的信心,决心,恒心。乐观以及抗挫折能力等有关个人素质的情商因素,“情商”是与“智商”相对的心理学概念,所谓情商是指人得人格素质,是个体最重要的一种生存能力,直接影响着学习的各个层面,主要由情绪的自我认识,自我驱动,自我超越,自我调控等能力组成的,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曾指出:“研究表明人生的成就,最多只有20%归于智商,而80%则受情商影响。”情商决定着每个人的性格基调,影响着人生的发展和事业的成就,一位好的老师,应当鼓励学生屡败屡战,愈战愈勇,始终拥抱着对自己未来的憧憬,美国乔瑟夫。摩菲博士说:“好比一座冰山,浮出水面的小部分是意识,而潜意识则隐藏在水下”实践证明,奇迹源于潜意识的创造能力,而人人都有这种潜在的能力,所以从理论上说,人人都能创造奇迹。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在生物教学中,常常鼓励学生不自卑,不自贬,实现人格自尊,进而发挥生命潜能,解放思想,开启心灵,做到“一不唯书,二不唯上”所谓不“唯书”是指不迷信教材,善于从教材,或从人们“确信无疑”的结论和答案中发现疑问和破绽;所谓“不唯上”,是指不盲从教师,甚至权威,追求真理,独树一帜,例如,对学生在思索中生代的恐龙为何会灭绝,外星人是否存在,验证生命起源的“米勒实验”“一切酶都是蛋白质”等问题时大有裨益,虽是不求甚解,但这种强烈的求知欲和勇往直前的探索精神,无疑是创新的萌芽,创造的铺垫,素质与应试之异轨殊途,由此可窥见一斑。

4引入现代技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

现代技术,现代理论和现代科技成果的应用(尤其是多媒体技术),优化了中学生物课堂教学结构,更新了教学手段,为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创设了理想的教学情景,它有利于学生充分利用现代教学媒体进行自主学习,在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得到强化的前提下,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也就有了更大的保证,同时,它也有利于生物教师以多种形式(实物,标本,挂图,幻灯,录像和多媒体技术等)主导教学活动,这样,就会出现课堂活动多样化,趣味化,科学化,和民主化,为思维训练,能力培养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的氛围,图文声像,异彩纷呈,不仅加大了教学量而且也提高了教学的质,现代技术打破了传统生物课堂教学,在时间和空间,微观和宏观等方面都受到的限制,让学生的思维在广阔的范围内自由驰骋,它有利于进一步开发大脑潜能,提高思维的品味,诸如发散思维,标新立异等。

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它是相对于集中思维(又称求同思维)的一种形式,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大特点,研究表明,创新能力的大小与发散思维能力成正比。同其他学科一样,生物学科中的新观念,新概念和新方法也多得益于发散思维,而标新立异就是不受思维定势的束缚,另辟新径,独创己见,所谓八仙过海,红杏出墙,不作统一标准的答案。

生物教师可以在多种现代教学媒体直观展示下,辅以一些生物科学家的发现,或创新事例的介绍,强化创新意识的训练,例如,介绍达尔文,摩尔根和李时珍生平事迹,让学生明白,任何发明,发现和创造都来之不易的。总而言之,生物课堂教学的改革要持之以恒地进行,学生的思维要训练,要激活,要深化。当然,这些激活和深化,还不是问题的全部。另外,创新能力同辨证分析的关系也十分密切。仅就思维而言,除了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以外,还应有逻辑思维和直觉思维,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等等,其中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在创造能力的培养上的作用也不可低估。

5培养学生辨证思维观念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辨证思维强调一分为二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分观点,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去分析问题,才能全面地认识问题,避免片面性。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正面,也要看到反面。例如,在讲授“人类基因组计划”时,教师既要指出它能够造福人类的一面,又要指出它也能给人类带来灾难的另一面。人类只有一个基因组,不存在黄种人基因组,白种人基因组之分,一个基因被鉴定,分离,进而被申请专利,等于全人类的这一基因被专利,截至目前为止,美国的相关专利申请就已经达到近万个,欧洲公司也有几千个。这些“人体密码”一旦被商人控制,就会成为他们牟取暴利的工具,因为人们不可能不生病,一个人的“全基因组”可以记录在一张光盘上,将来人们去医院看病时带的不再是病例卡,而是一张光盘。诊断时,医生先打开光盘,对一些“候选基因”进行检查,即可对症下药。从现代科学角度来看,人类所有疾病几乎都与基因有关。由于基因检测能轻而易举地推断一个胎儿是否含有缺陷基因,甚至能推断其出生后的智力和容貌是否超群等,这种高技术的优生学对当今的婚姻,生育,家庭等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伦理道德是个巨大的冲击,另外,假如未来的雇主,保险公司可像现在验看身份证那样随便去检查个人的基因资料,那些被认为有缺陷的人无疑将受到歧视。

直觉思维往往是提出新问题,新设想的先导,它是以大量的生物观察为前提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走出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生物第二课堂活动,把这些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或补充,而形象思维在创新思维种主要是指创造想象,没有创造想象,没有形象思维也就没有创新能力。因此,中学生物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时,也应当重视辨证的分析,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等与创新能力密切相关的因素。总之,生物教学过程种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新思维,创造能力为主要目标,寓创新意识于生物教学中,学生的创造才能和创造潜力才能得以充分发挥和发掘,生物的教学改革才能结出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⑴王玲,生物课堂创新教学模式探析(J),中学生物学,200,1():6-

⑵汪志明,在生物学教学中进行创新的尝试(J),生物学教学,2000,2():8-

中学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几种途

中学生物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当今世界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尤其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的竞争。培养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创新人才,已成为当今乃至今后教育教学的人才目标。这要求教育应由传授基础知识为主向以培养创新思维能力为主,各方面协调综合发展的创新教育转变。21世纪是生物科学的世纪,作为自然科学,是以实验、实践为基础不断创新发展的科学,生物学研究问题的结构原理和科学方法囊括了人类尝试各种创新活动的途径、思想和方法,生物学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创新发展的历史。生物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上具有独特的优势,应当担负起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任,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科学研究方法教育,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创新方法,通过优化教学方法,重视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等综合发展。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科学研究方法教育,使学生初步掌握创新思想和方法

科学方法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因而在生物教学中应注重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知识教育是方法教育的载体”,应把方法教育渗透于知识教育当中,在中学生物知识体系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研究方法。生物学科中,有专门的研究方法:如原子示踪法、纸层析法、原子物理学中的加速器的运用、化学中的滴定法。也包括和其他学科有共同的规律性方法:如观察方法、实验方法、数学方法、比较方法、归纳方法、分析和归纳方法。还包括以哲学原理、范畴、规律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在课堂教学应以渗透方式作为科学方法教育的主要途

1.1 对教学过程设计注重科学认识的顺序。科学发现的程序与学生认知过程的一致性使科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成为可能。它们一般具有以下的关系。

科学发现的程序:发现或提出问题??搜集、整理资料??分析、归纳、推理??提出假设??逻辑或实验验证??理论综合发现过程。学生认知(思维过程):感性认识(直观形象思维)??理性认识(抽象逻辑思维)??结论(创造性思维)

主要科学方法:观察、实验??数学、分类??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类比??演绎、模型、假设??逻辑

由上可知,科学发现的方法程序符合学生认知和思维的阶段性和延续性规律,使科学方法教育依据于教学过程成为可能。如:高中生物教材“植物细胞吸水原理”部分可进行这样的教学设计:提出问题(根据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规律)??引导分析细胞结构模拟实验(根据模型通过比较认识原型)??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假设)??直接得出结论。这样,力求注重对学生进行探求知识过程的教育,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全面性。

1.2 在生物学科学知识中讲解渗透科学方法。科学方法对于生物学科知识是隐性的教学内容,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把具体的科学方法渗透到概念的教学,生理过程的分析,生物规律的获得等知识的传授中去,化隐为显。如:在设计实验证明ATP在细胞培养液中处于动态稳定状态,就可用P标记磷酸,并向细胞培养液中同时加入ADP,定时测定ATP的总量和放射性就可得出结论,把同位素示踪法的应用渗透于知识讲解中。深入分析科学家运用极其精巧简单的研究手段解决重大的生物学问题,对思维创造性的启迪极为有效。以恩吉尔曼用水绵做实验材料,借助好氧性细菌和极细光束来确立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为例,让学生了解实验程序的基础上,对实验取材、实验条件的控制、对比实验的设计、实验结果的分析等方面深入的剖析,学生在惊叹之余,更会体验到思维创造性的巨大价值,使学生能有意识地掌握科学研究方法,为创新能力的发挥打下基础。

1.3 生物科学史渗透科学方法的重要途径。教学中可充分利用生物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历史事实和生物科学新成果,与学生共同探讨他人是如何提出新方案,取得新成果,建立新理论的2生物教学中优化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

创新意识是指创新的欲望和动机,它有两个层面的含义:

一、是使学生有创新的愿望和习惯,即创新意识的培养。

二、是使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尽可能展现其新思路、新方法、甚至新发现,即创造能力训练。要激发创新意识就必须培养学生想学和探究的好奇和兴趣,在教学中采用以下方法。

2.1 创设生动、富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好奇心、培养创新意识。好奇是一种不必经奖励与强化而自觉激励自己,不断进行某种探究活动的动机,对创新思维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启发和导向的功能,是发掘创新思维、推动创新的原动力。在教学中通过创设生动、富有探索性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复习生态系统知识结构时,首先呈现典型的普通农业生态系统简图,如图可描述为:种田吃饭,养鸡吃蛋。

提问问题:从生态系统成分分析,图中缺少那些成分?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什么?该生态系统维持的主导因素是什么?动物粪便中的养料是如何被农作物利用的?请从生态因素角度,谈谈可以采用那些措施提高农作物产量以及采取这些措施的理论依据,同时揭示出新问题:同学有没有发现在这种典型农业生产模式下农村发展中遇到

哪些问题?如提醒学生发现现实生活中,因粮价低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导致农业生产效益较差,制约着农民收入的提高。提出问题:如何才能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最终通过学生讨论初步形成一些方法。如:调整农业种、养殖结构及品种;创造规模效益和特色农业;农副产品进行深加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利用作物秸杆生产沼气;种埴食用菌;充分利用能量,实现农田林网化;,促进生态环境的好转,改变施肥方式等等。据此,只要不墨守成规,能别出心裁,标新立异地提出合乎事物发展规律的新观点,新设想和新方法都说明创新意识已嫁接到学生的脑海中。再如,学习了密码子后,告诉学生第一个被破译的密码子是UUU(苯丙氨酸),接着启发学生思考怎样知道UUU是决定苯丙氨酸的。学生可能感到无从下手,这时介绍尼伦伯格的实验,人工合成一段仅由鸟嘧啶核苷酸构成的RNA(```UUUUUUUUU```),以此为模板合成一段仅由苯丙氨酸连接而成的多肽。至此,学生自然体会到尼伦伯格的试验的巧妙之处,产生出“我也能,我也行”的创新信念,激发出学生的创新热情、创新意愿。

2.2 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的思维具开放、具创造性。

创造离不开想象,创造必须以想象为基础。在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中,鼓励学生打开思维想象空间,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打破成规的训练。教师应珍惜他们的好奇心,要努力把学生的想象振兴起来,通过一系列具有逻辑因果关系的想象活动,改善学生的思维空间,实现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促使学生想象能力的增长。如:2001年2月12日“人类基因组草图”基本信息一公布,立即将这一信息告诉学生,并补充1990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时科学家对该计划工作内容及预计时间的估计,通过比较发现计划中预计和实测结果之间有符合的方面:如碱基对的总量,但也有相差较大的:如人体细胞中有3万~3.5万个基因,且其中编码蛋白质的基因只占2%,而原先预计的人体细胞含大约10万个基因。学生非常想知道为什么。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让学生猜猜估测细胞中染色体上DNA碱基的方法,引导分析得出碱基对的估算是建立在规则双螺旋结构基础上。而人体细胞中编码蛋白质基因很少但蛋白质种类很多这一事实对“一个基因控制合成一种蛋白质”的遗传学理论提出挑战,再让学生根据对蛋白质合成过程的认识,猜测可能在哪个环节出问题,从而导致一个基因可以控制多种蛋白质。从而化复杂为简洁、变抽象为具体、转深奥为浅显、为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遨游创新的天地。教学中还可采用假设、猜想、设计实验等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还可以在解题训练中模拟假设:过程假设、状态假设、条件假设、结论假设等。如学习生命起源这部分内容时,一开始就可启发学生想象几个问题:地球上的原始生命形成应具备哪些条件?原始生命是怎样形成的?在讲完生物的进化时,可以给学生留下余味无穷的问题:现代人还会进化吗?经过亿万年后,人类会变得怎样?是否会有外星人?````可以使学生冲破所有的框框的局限,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潜能,并有所创新。

通过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要鼓励学生勇于面对失败,承受“磨难”之苦。“失败乃成功之母”,善于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科学并不都是成功者创立,它是成功者和失败者共同创立的。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教授在文革期间顶住政治压力,在水稻扬花的中午,冒着烈日,仔细寻找着几万分之一的雄性不育水稻。当极其难得的几棵雄性不育水稻被“红卫兵小将”们夺走后,他还是继续寻找和研究。就是凭着这种顽强的意志,培育成了高产优质的杂交水稻。再如,年轻的助教班丁在发现胰岛素的过程中,同样克服了极大的困难:实验室潮湿、闷热,多数实验狗由于伤口感染死亡;由于经费枯竭,他为了实验连生活费都搭上;仅有两位本科在校生助手,其中的一位还中途辞别,更糟的是班丁的女友在承受不了这种压力的情况下离他而去。班丁就是在这样的逆境中坚持实验,最后终于发现了胰岛素而获得了1923年诺贝尔生理学奖。可以想象,如果没有顽强的创新意志,再新颖的创新也会半途而废。敢于面对失败,善于从失败中吸

取教训正是具有创新思维能力必须具备的科学品质,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和开发蕴藏在学生身上潜在的创造性思维品质,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2.3 重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

科学创新离不开实验,实验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基地,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通过实践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树立创新的科学态度等方面综合创新能力,通过实验过程的生动情景和素材,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其主动探究学习,通过实验可以使学生在实验中碰到问题,培养其创造性到“想”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从实验中体验创新思想和方法,因此在教学中应创设条件,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亲自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

2.3.1 改演示实验为家庭实验,提高创新素质。在生物学教材只安排的演示实验,都有相当的基础性、目的性、典型性和指导性。只要教师能以熟练的实验技能技巧、规范标准的实验操作、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去指导学生,并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到观察、实践、思考、讨论活动中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也是能得到提高的。但是,有些演示实验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得出结果,有些材料获得过程是学生可以参与的等等,受课堂时间限制,教师不可能将实验全过程向学生逐个展示,这样往往会引起学生对实验结果的怀疑。如教材中渗透作用的演示实验,由教师来单独演示,现象明显直观,但学生对渗透作用原理的理解却不够深刻。改这一演示实验为家庭实验,学生首先遇到的问题是缺乏装置,那么,他们就得创造性的想出替代装置或改变装置,结果器材使用五花八门:烧杯、罐头瓶、可乐瓶等,材料选择多种多样:玻璃纸、卵壳膜、肠衣等,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发散思维只体验创新的灵活性、求异性、独创性和灵感性。同时,学生的实验方法也不拘一格:有照书做的、也有自行设计的、如有的组增设了对照实验,甲组照书做,乙组变玻璃纸为棉布,丙组变内外有别(内蔗糖外清水)为内外无别(内外同为清水或同浓度蔗糖),而其他条件不变,经过实验学生极容易理解典型的渗透装置必备条件是具有半透膜、半透膜两侧溶液具有浓度差。改演示实验为家庭实验,无形中使实验室的有限空间得到拓展,使课堂教学的有限时间得到延长,更重要的是这些实验既活跃学生课余生活,使他们自觉增长生物学知识,又能让学生深刻领悟到:生物学就在生活中,生命现象就在家庭中,生物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家庭实验既促使学生人人参与人人动手,又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增强科学态度,提高创新素质,起着一箭双雕的作用。还可以改变课堂老师做演示实验为学生随堂动手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亲身实验获取直观感性材料,体验生物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如“比较过氧化氢酶和三价铁离子的催化效率及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实验,不仅让学生充分发挥了主体作用,而且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也得到加强。

2.3.2 改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追求原知的实践创新能力。探索性实验就是挖掘书本已有的实验内容的新意境新内容,在学生不知道结论的情况下,通过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的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实验设计、实验操作、思考分析而得出结论。这种实验教学把学生引入科学探索的新起点、新境界、新高度,让他们亲历“探索”过程,发现新问题,解决新矛盾,猎取新成果,从中体会成功的喜悦与失败的考验,激发并维持旺盛的创新激情,形成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如,在进行“叶绿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前,布置学生思考:(1)提取液除丙酮外还可用哪些药品?(2)划滤液细线的方法还有哪些?(3)不同绿叶所含色素的种类及含量一样吗?(4)实验装置怎样改进?并鼓励学生设计探索实验方案,而后在实验课上分组探索。在教学过程教师要帮助学生改变追求统一结果的习惯,引导他们关注探究过程,要求学生边实验边记录,课堂上有的改丙酮为酒精作为提取液,有的用载玻片、盖玻片、细棉线划滤液细线,也有采来各种绿叶作实验材料的,教师一一给予赞赏。指导时,可以全面巡视与个别深入相结合,有效控制全局。实验结束前还应做好分析与总结,让学生在充分比较、讨论、交流中选出最佳的几总种设计方案,从而认识到:设计方案中的巧妙构思即创新思维(如实验方法、操作设计、材料选择等)是科学探索的灵魂,只要抓住这一灵魂,每个同学都可以成为创新者。这样看来,实验的目的是验证性的,但实验的过程都是学生在边探索、边设计、边思考中进行学习的,使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和科学素质得到提高。

2.3.3 重视课外实践和小实验、小制作活动。利用课外时间开展调查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植物有性杂交实验、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实验探索精神。在实践中,加深对实验思想和实验方法的领悟能力。

10.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 篇十

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大学英语是我国在校大学生学习人数最多、课时最多、任务最重、历时最长的一门必修课.如何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创新大学英语教学方法,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英语创新思维能力,是每一位英语教师都应该关注的问题.

作 者:王玲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大学外语教学部,河南,开封,475004 刊 名:河南教育(高校版) 英文刊名:HENAN JIAOYU 年,卷(期):2008 “”(9) 分类号:H3 关键词:创新教育理念   创新思维   创新个性   创新意识  

11.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 篇十一

素质教育的今天,谈起创新已经不再是新意的名词,那么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将是我国现代教育和未来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目标。如何引导才能使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培养他们创造性学习心理品质呢?

一、导“趣”,培养浓厚兴趣

“趣”即学习的兴趣、动机。作为教师应善于寻找空白,从而做到恰当地补充。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如《詹天佑》一课,教学前我先出示图像:“同学们,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学生凝视图像摇头。我趁机告诉大家:他就是詹天佑(板书课题:詹天佑),是主持修筑我国自建第一条铁路的爱国工程师。是他粉碎了帝国主义的侵略阴谋,并使铁路提前两年竣工,为国家节约了两万多两白银。寥寥数语,拨动了学生心灵的琴弦,激起感情上的浪花。大家对课文主人公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都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詹天佑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怎样修建我国第一条铁路的,有哪些杰出人才。从而具备了最佳的阅读心境和阅读方向性。

二、导“读”,注重深刻的理解

教师指导学生对所学课文,进行理解性自读、朗读和默读,不仅是一项最经常最重要的基本功训练,也是学生熟悉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的基本途径。指导学生朗读或默读,不仅仅是读的基本功训练,也不仅仅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途径,而且是发展学生思维、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训练,因为理解性地阅读或默读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所以,我在教学中,特别重视读的指导和训练。例如:教学《穷人》一课时,我让学生分角色表演读,在兴趣盎然中练习朗读,学习朗读技巧,提高朗读水平,使读书成为一种智力活动,一种艺术享受。我觉得这样指导学生认真地读课文,是理解性的训练,而不是机械性的训练,久而久之,学生便可以养成自能读书的习惯。

三、导“思”,训练创造性思维

爱因斯坦说:“要是没有独立思维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力的个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象。”导思,即凭借课文内容,启发学生开动脑筋,认真思考。实践使我感到:启发学生动脑思考是学生自行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受到思想教育的桥梁。如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时,书中这样描写内洞景物:“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景物。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色,一条青色,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像’。”这是我提问:“洞内的双龙叶老看罢说:‘有点像’,到底像还是不像呢?”学生各抒己见,争论得十分激烈。我提示说:“像与不像,不是凭你们的主管臆断,而是结合课文内容,具体的语言文字进行分析,来体会叶老的感受。”通过讨论最后意见、认识会趋于一致的,不必老师奉送正确答案。学生在课堂上经常这样分析、推理、判断,就会逐渐克服解答问题时的盲目从众心理和不合逻辑的猜测,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思维的逻辑性、推理的严密性。

四、导“法”,掌握科学的方法

叶老师说过:教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教师的主导作用最重要的是交给学生学习方法。这种作用最好超前发挥,超前交给学生学习方法,在学习之前先教学法。使学生掌握方法、步骤,更自觉主动地进行。如:以写人为主的文章,一般都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的描写来表现其思想品质。教学中我就引导学生抓住这些描写来学习。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回忆学习过程,体会、总结学习方法。如教《黄继光》一课时,,我先讓学生找出“前进”、“爬去”、“挪动”、“站起”、“举起”、“张开”、“扑”、“堵”这些写黄继光战斗动作的词,然后让学生画句、读句,从中体会黄继光的顽强战斗精神。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来说说黄继光的崇高品质是用什么方法体会到的。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大部分有总起句和总结句。教学中,我就帮助学生掌握抓总起句、总结句读懂课文的方法。

12.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 篇十二

(一) 大胆突破现行教学模式, 打破框框套套

教育工作者面对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 他们有思想有情感有个性, 多少个脑袋就有多少种想法。这就要求教育者能因势利导, 因材施教, 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 培养他们的独创性。课堂教学设计应把创造力培养列为头条目标, 并对实施方式进行精心构思。课堂教学上要打破传统的教学套路, 教师本身就应该在教学实践上体现一定的独创性, 力求做到每堂课都有新颖独到之处。例如在讲到《三块钱国币》时, 这篇文章人物不多, 剧情又不太复杂, 很适合表演, 于是笔者尝试着让学生表演, 并把这个任务安排给班委会和语文课代表。令人吃惊的是:刚过两天, 语文课代表就来找我, “老师什么时候演?”“准备好了吗?”“那就今天下午吧。”说好就干, 学生把教室的桌子拉到一边, 中间空出一个地方来, 就这样表演开始了。学生把用学生桌、学生凳、矿泉水瓶还有学生把身上的外衣脱下来当道具。这时“吴太太”和“杨长雄”上场了, 那熟练的台词, 活灵活现的表演引起了学生阵阵掌声。即便是“成众”、“李嫂”和“警士”这些配角学生也演得一丝不苟。值得一提的是, 学生在表演完这幕剧后, 又即兴表演了自己编导的《三块钱国币》, 说的是猛和腾 (学生的名字) 在宿舍发生的一件事, 猛不小心打坏了腾的暖瓶, 猛要还腾三块钱国币, 腾说什么也不要这三快钱国币, 中间也穿插了些引人发笑的情节。和丁西林的剧作内容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

这次的活动太成功了, 它的意义远远超过了剧作本身, 它不但使学生的思想受到一次再教育, 也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一次培养, 意义是深远的。由这次活动, 笔者深刻感受到: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可低估, 有巨大的潜力可挖, 没有做不到的, 只有想不到的。

(二)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敢于向权威叫板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新课标的要求。教师课堂上鼓励学生质疑, 就是激发学生创新潜能的良好手段。我们知道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求知欲是从质疑开始的。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 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题, 多质疑。因为, 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末知的心理触角, 是创新意识的具体体现。比如在对课文思想内容的分析上, 启发引导学生各抒已见, 敢于提出自已的见解, 而不给他们设定标准答案。只要言之成理, 自圆其说, 有创新价值的, 哪怕只是一点创新的火花, 都予以肯定与表扬, 以提高他们的创新积极性。记得在一次公开课上, 当学生回答了一个和老师准备的答案不一致问题时, 那位老师毫不留情地说道:“你回答得不对, 坐下。”这位学生的创造力就在这一声“不对”中给扼杀了。温伯格曾说过:“不要安于书本上给你的答案, 而要尝试发现什么与书本上不同的东西, 这种素质可能比智力更重要。”其实这就是要鼓励学生质疑。

(三) 启发学生想象, 开拓创新之路

想像力是人类所独有的思维能力, 它能够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而发散正是创新的基础, 也是一切发现和发明的基石。对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异想天开”的学生应给予肯定和鼓励。同时,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多给学生提供机会, 精心选择一些发散点, 培养学生创造想象的能力, 比如讲完莫泊桑的《项链》后, 让学生当堂想象玛蒂尔德以后的生活状况, 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 有的说:“江山易改, 本性难易, 她还会爱慕虚荣的”, 有的说:“经过生活的磨练, 她成了一个远离虚幻遐想, 有明确生活目标的女性”, 还有的说:“玛蒂尔德把她的朋友告上了法庭 (哄堂大笑) , 因为她的朋友隐瞒了实情”……应该说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想像力方面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我们且不可放过锻炼的机会。再如对有些充满诗情画意的诗歌, 就可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象, 画一幅能够表达出诗意的图画。例如王维诗的特点是诗中有画, 他的一首诗往往就是一幅山水画。因此, 理解好诗句, 就能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美妙的画面。然而, 从文字到图象, 需要思维的加工过程。不同的学生, 对画面会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和不同的构图布局。让学生通过理解表现自已脑海中诗的画面, 可以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

13.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 篇十三

摘要:面对21世纪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体育教学融入教育改革大潮的需要,是迎接知识经济时代挑战的需要。因此,本文主要简单论述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与方法,以便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体育教学 创新能力 途径与方法

一、引言

创新能力是指人在顺利完成以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的创建新事物的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潜在的心理品质。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必须把增强民族的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养民族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使命”。体育学科是学校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它不仅与学校的其他课程在很多方面具有一致性,更具有自身的鲜明特性。体育学科为学生提供了独有的、开阔的学习和活动环境,以及充分的观察、思维、操作、实践的表现机会,对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提高,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优势。面对21世纪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体育教学融入教育改革大潮的需要,是迎接知识经济时代挑战的需要

二、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利用体育教材内容价值 创新能力是人脑高级心理机能,其形成和发展都受到人脑生长发育水平及活动特点的影响。毛泽东说:“体

提出改进建议。这样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活动,无疑会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增加体育游戏活动 体育游戏是一种特殊的课堂活动和运动练习方法,体育游戏是由一定的情节、形式、规则和结果等几个部分组成的综合性活动。学生在可行范围内可以自己摸索或小组讨论取胜对手的方法;充满公平竞争、冒险获胜的气氛。同时也可让学生自己或分组创编体育游戏,由师生共同评价孰优孰劣。学生一旦参与积极性极高,可以有效地激发团队精神、合作精神,有利于智力发展和创新能力提高。

三、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

1.发现法 发现法用于体育教学,其突出特点是,不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让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知识和经验,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较快地掌握所学技术动作和有关知识、方法及原理。

2.问题教学法 爱因斯坦提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中,会遇到种种困难和问题。如体育锻炼的方法,提高成绩途径,各体育项目的技术、战术、规则、练习方式、场地器材等,老师要鼓励诱导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并可以解释性地回答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提问——假设——推理——验证”五步思维法对问题反复地、持续地进行探究、实践,逐步养成善思勤问好学的良好习惯,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上一篇:《圆的面积》说课稿下一篇:华为ospf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