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校本课程汇报

2024-07-28

特色校本课程汇报(精选8篇)

1.特色校本课程汇报 篇一

华文思源

翰墨书香

------------修武县五里源乡东水寨中心小学书法教育开展材料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我们得天独厚的优势,在这片沃土之上孕育出了一朵朵璀璨的文明之花。书法,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观,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骄傲。隐隐飘溢出墨香的汉字,一点一捺都是中华民族的精髓,怀着对祖国文化的崇敬之心,我校选择将书法教育作为我校的校本课程进行开发。

要开发一项地方课程,并不是简单的事情,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教材的问题。虽然当前书法字帖很多,也有很多字帖顶着小学生专用的噱头,可是我们认为,既然是把书法作为一项课程来开展,那么教材就不能是那些不知从哪里来的字帖,更不能是出自以营利为目的的某些作者之手。经过长时间的寻找和比对,广泛征求了本地书法爱好者的意见之后,我们最终选择了河南省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编写的,《颜真卿《多宝塔》技法练习》作为我们的使用教程,这部书,是以年级为阶段,专门为小学阶段学生编写的书法讲义。我们通过书信,电邮的形式,联系了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的同志,他们给我们免费寄来了两套教材,是免费的。在此基础之上,我们开始了我们的书法教学活动。

解决了教材,接下来的是教师和教法的问题,因为是本校制定的课程,教师们对此不是很重视,学校领导为了引起教师的注意,带头在教职工中间开展书法练习展示的活动,每周都将自己的硬笔书法作品拿出来,让大家品评,并提供书法用具,提倡教师们每日练字,每个月都将教师的练字作品集中起来进行评选,优胜者给以奖励。很快,钢笔字练习已经不能满足教师们的兴趣,有人提出,教师课堂上最常用的是粉笔字,不如大家试试粉笔字功力。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很快我校教师中就掀起了书法热。

接下来,在学生当中开展书法教学活动,就顺理成章了。孩子们虽然习字时间不长,但是对于每天能看到的教师们放在校园里的书法小黑板还是很好奇的,他们模仿老师,并期待老师的肯定。很快,每个班级都有了学生们的作品,我们把这些作品每个月一期,制作成书法版面,在校园里展示,效果出奇的好。有一次开家长会,到会的家长们围着书法版面议论纷纷,颇有几个家长为自己孩子的书法作品能上版面而倍感有面子。

为了推动书法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我们多次举行书法竞赛,在全校范围内,定点,定时,定内容,让学生们现场展示书法作品,并隆重颁奖。

任何努力都是有回报的,很快辛勤的劳动就换来了丰硕的成果。2014年我校参加了省教育厅组织的书法大赛,并荣获“汉字书写大赛优秀组织奖”,这是我校建校以来首次获得的省级荣誉。校园沸腾了,师生学习书法的热情更高了,当自己的努力获得肯定的时候,每个人心里都充满了力量。

现在,每天我们的教职工都会自觉更新一期自己的粉笔字作品,这些作品都会在上午第一节课之前摆放在办公室的门前。学生们也会三三两两来到老师们的作品跟前,虽然他们说不出老师的作品好在哪里,可是他们就是喜欢蹲在老师的小黑板前边指指画画。学生们更期待的是每月一次的书法展示,在那张不大的版面上,有他们的希望和理想。

也许,书法是一种特殊的力量。当整个校园的人都去练习,都去探索的时候,校园的风气就会为之改变。写作业再也不是马马虎虎,潦草敷衍,因为也可能某一次的作业就会变成下一次展评的作品。每两周一次的作业展评,展示的可不仅仅是优秀生的作业,有时候后进生也能凭借工整的文字,整洁的文章成为众人羡慕的对象。

现在,每位教师的办公桌旁都会有厚厚的一摞纸,那都是孩子们练字的足迹,老师们偶尔会拿出几张品评一下,或许有的还很稚嫩,有的还说不上是真正的书法,不过,那一笔笔深深的痕迹,一个个方正的字体,不正代表着一张张朝气蓬勃的稚气面容么。

当然,我们还有很多不足,比如,教师们的书法功底并不深厚,他们也仅仅是能够说一说浅显的书法技能,至于自己的水平可不敢说有多高。而且,我校还是缺少专职的书法教师,只有几位书法不错的老师兼职为孩子们上书法课。那是几位年级比较大的老教师,他们都练习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毛笔字,而大多数的青年教师,他们对钢笔字更熟悉,不过很遗憾,书法作品主要还是用传统技法。学生们的作品,更多的体现在基本的“横平竖直”阶段,真正能够领悟书法真谛的还非常少。但是,我们认为,教育的真谛并不是看到眼前丰硕的成果,而是要为那些后来者引路,为每一个有志于书法艺术的人铺下一块砖,引领他们看到通往前边殿堂的大门的路。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将一如既往的将书法教育开展下去,并将这项课程深深的融入到我们的一言一行当中。

2.特色校本课程汇报 篇二

“校本”从文字层面来理解就是“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有人把它更简练、清晰地表达为三个方面的含义: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关于校本课程的概念,不管哪种说法,它们基本上都有这样一种共识,即它应该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一种补充,是以一线教师为主体开发的课程。也正因为如此,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会带有开设这一课程的教师的个人特色。笔者以所在学校开发校本课程的经验为例,谈几点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和思考。

一、校本课程的开发

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主导思想是:校本课程与学校其他课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有机的整合,而不是孤立的一门课程或搞一项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有整体发展的观念,即,开发的可持续性,必须有整体的学校课程的框架,即,综合和开放的特点。

这一主导思想的确立对教师来说是一个由陌生到熟悉的过程,是我们在学习有关资料、认真讨论的基础上确立的开发观。我们将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视为素质教育在学校深化的过程,视为体现新课改基本理念的过程,

我们从时代发展的需要、师生共同发展的需要、学校特色形成的需要出发对社区教育资源进行了调查分析,对校本课程的需要进行了评估。从而确立了一个中心:学习策略的培养,将培养学生学习策略定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方向。

我们在进行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主要解决中学生如何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阅读习惯的养成、阅读策略的指导和阅读能力的培养等问题。教师在选择阅读材料时,要考虑难易程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年龄与兴趣、是否吸引学生等。同时尽量与新课标任务型教学相结合,注意形式与内容的搭配,逐步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并根据各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合学生的阅读材料。

1. 扩大学生阅读量。

当前,我们已进入了信息化社会,每天都有大量的信息需要我们去接收和处理。所以学生有必要扩大自己的视野、活跃自己的思想。在课堂教学的同时,学生有必要进行扩展阅读,增大自己的阅读量,扩展自己的阅读面,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这样才能不断跟上信息时代的发展步代。

2. 教给学生阅读策略。

阅读策略在很大程度上能影响学生的阅读水平。只有掌握正确的阅读策略,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阅读。我们的研究就是选择一些简便易行、成效显著的阅读策略向学生推荐,使学生的阅读活动有方法可依,能增进他们取得良好阅读效果的信心。

3. 训练学生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是人们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顺利而有效地完成阅读活动的能力,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能力。苏霍姆林斯基称阅读能力为“掌握知识的技能”,学生具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就如拿到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就能受到美的感染和情操的陶冶,同时也能在阅读中大量获取信息,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4. 提高学生阅读水平。

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方法首先在于选择读物,要从易到难逐步增加难度;其次是对理解程度的要求要适当,对同一篇读物,随阅读遍数的增加再提出更高层次的理解要求,使学生经过几遍阅读之后达到较好的理解;第三是对阅读速度的要求,要逐步训练,使学生掌握略读、默读、跳读、扫读、猜读等方法,以提高阅读的速度。同时,要让理解与速度得到很好的协调,和谐发展。

二、校本课程的设置

1. 课程拓展部分,我们选择了游戏课(课程类型:课文改编类)。

立足学生生活,从日常生活实际出发,通过日常口语交际、游戏、歌曲演唱、情景会话等形式,教会学生礼貌待人、文明交际。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会正确评价同学的优缺点,有自己的看法,并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会正确控制自己的情绪,能够进行分组学习,在游戏中培养学生的表达欲望。

2. 综合实践活动,我们设置了探索与创新板块(课程类型:课程改编类)。

一是以教材为基础,结合学生实际,开展教研活动,主要形式包括:开设研究课,组织听课、评课,开展优秀案例分析,撰写心得体会等。提高课题理念的渗透、运用水平,寻找课堂教学的共性。二是学校专人负责校本课程开发的组织协调工作,并制订计划。组织教师开展校本课程的理论学习,搜集、整理有关学习材料,建立校本课程资料库,营造全员参与、分工协作的研究氛围。教师认真钻研校本课程的理论,学习教育科研的方法。校本课程指导小组对班级开展跟踪指导,发现问题,及时反馈,采取措施,予以理论引导与实践指导。

三、校本课程的实施

1. 进一步验证了“利用学习策略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

在校本课程的实施中,我们通过激活学生与文本相关的生活经验,根据学生的阅读经验和学习策略呈现阅读内容,安排教学过程。通过积极调配学生已有的阅读策略、学习策略去理解、把握新的阅读对象、学习内容,建立新的认知体系,提高阅读的热度,引领阅读的深度,拓宽阅读广度,提高学生阅读策略使用能力。

2. 营造“理解、宽容、平等”的教学氛围。

3.立足特色开发校本课程 篇三

1.相得益彰,整合开发学科课程资源

各学科课程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实现对学科内容的拓展,不仅可以深化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认识与掌握,还能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依托学科课程生成研究主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思想和理念,学生的学习生活是精彩的,收获是巨大的。例如,在学完课文《海伦·凯勒》后,同学们被小海伦不屈不挠的精神感动了,于是教师引导学生开展以“永远的海伦”为主题的研究活动,鼓励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形成一个有机整体,适度整合两者内容,使学科领域的知识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得到延伸。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依托学科教学生成,展现了活动的创造性。

2.搭建平台,充分开展多彩校园活动

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贴近学生的生活,深受孩子的欢迎。依托校园活动生成研究主题,把校园活动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将会大大提高活动的效益。我校一年一度的艺术节,各班围绕艺术节活动开展“晒晒我的艺术特长”“雏鹰展翅”“我为校园添光彩”等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开展书画比赛、手工制作比赛、歌舞比赛等。体育节上我们开展“我为学校出点子”“我是小小摄影师”“我是体育小达人”等主题活动;读书节上我们开展讲故事比赛、书签制作比赛,以及“我读书我快乐”“我的教室我的家”等主题活动。学生在一次次实践尝试中体验、感悟,享受到了实践活动的乐趣与喜悦。另外,我们还把综合实践活动与少先队活动进行整合,开展“我身边的雷锋”“缅怀革命先烈”“同包爱心粽,梦圆端午节”“校园吉尼斯纪录知多少”等活动。这些活动依托校园活动生成,使校园活动和综合实践活动相辅相成,富有成效,富有艺术性;能促进学生个性潜力的开发,培养学生的活动能力和创新能力。

3.因地制宜,有效开发校内设施资源

学校是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投入与创设的主体,在学生、家长、社区力量的积极参与和配合下,因地制宜,选择有学校自身特色的主题,有效开拓校内设施资源。

如我校创立的学生科技园便整合了校内各功能室,开辟了学生开展活动的新阵地。“机器人教室”“三模教室”“手工坊”能让孩子们体验动手操作的快乐,感受成功的喜悦;科学教室里,孩子们亲自实验,领略科学的奥秘,感受科学技术的魅力;陈列室内展出了各学生社团的作品、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成果,孩子们在这里找寻记忆的痕迹,回味童年的快乐。校园一角,学校特意留了一片空地,留给师生成立种植基地,孩子们从丝瓜、西红柿的育苗,到施肥、除虫,到收获,全程参与,不但锻炼了劳动实践能力,还增强了社会责任意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应紧紧抓住“本土”“有效”两个词,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学校的需要,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新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开发出适合学情、便于操作、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才能真正提高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效。■

4.建设以生命教育为特色校本课程 篇四

郑洁、黄山

认识生命、珍爱生命、继承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创建和谐美好的世界,是我校追求的教育理想和目标。通过几年努力,我校初步创建了走进博物馆校本课程,发挥了社会家庭的教育作用,带动了办学联合体的共同发展,促进了教师发展,学生成长。

一、对生命教育内涵的基本理解

生命的出现和发展使地球开始变得生机勃勃,人类使地球充满了灿烂的文明,人类是万物之灵长,但不可以凌驾于其他生命之上,而是要平等对待生命、珍爱生命;人类生命之高贵不仅在于他有具有智慧和理性,更在于他具有的非凡创造力,因而要促使学生认识到,在每个人短暂的生命过程中,要奋发有为,为人类的幸福作出自己最大的贡献。

中学阶段是培养青少年认识生命、珍爱生命的重要时期,是一个人从幼稚走向成熟,从求得师长呵护走向为家庭和社会承担责任,从向他人索取走向不断创造和贡献的过渡时期。因而中学教育不仅每天要进行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更要使学生对生命有深刻的认识,以便在进入社会后,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

“教师富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首医大附中教师队伍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多年来,学校以教育科研为先导,培养研究型中青年教师,提倡以教师成长促进学生成长,以教师成功带动学生成功。教师对生命教育的不断探讨和认识,促使学校在确立以生命教育为特色的办学实践中,逐渐理清办学思路,完善课程体系,建设校本课程、校本教材和学习基地。

国家、地方必修、选修课程,已经从全方位培养教育青少年方面给予了科学的安排,同时《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课程实施与评价,又把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建立课程资源共享机制作为重要内容,建议学校“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充分挖掘并有效利用效能现有课程资源。同时,大力加强校际之间以及学校与社区的合作,努力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我校在全面执行国家、地方课程的基础上,根据生命教育办学理念,开设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构建具有首都医科大学附中特色的充满活力的校本课程体系。

二、对校情的分析

初中部位于右安门外开阳小区一里,学生来源于永定门以西、丽泽桥以东、南至草桥、北至南二环路地区,除北京学生外,还有居住本区的大量外地借读生;高中位于右安门外翠林小区二里,高中生源来源于整个丰台区的北京籍学生,以及具有在丰台区参加中考升学资格北京及外地的学生,学生中考成绩属于丰台区中等左右水平。高中20个教学班,初中16个教学班,学生总计1200人,教职员工近150人。

由于右安门地区与过去的宣武区现在的新西城、过去的崇文区现在的新东城接壤,以南二环路相隔,因而从优势看,与北京核心城区连接,交通便利,核心城区经济、文化资源便于共享。

但劣势也非常明显。从北京生源看,家庭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父母能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不到6%,多数都是在迅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农转非的农民;从初中生源看,外地借读生占到70%以上,而这些外地借读生父母看,高中以上学历的都不到6%。从家庭经济情况看,北京生源学生有近半数以上的学生家长没有较为固定的工作,或者完全没有工作,每班都有五六个学生家庭吃低保;即使有工作也都基本从事服务性行业;从外地生源看,基本上都是打工子弟,还有些是做点小本生意,高中借读生人数较少,占到学生总数4%左右,相对来讲家庭经济较好,肯于投资,但多数就读高中的学生成绩一般。北京一些家庭经济宽裕的学生家长,多数都只满足学生的吃喝穿戴需要,很少在学习内容和学习习惯、学习能力上所帮助。

由于丰台区是北京南部东西向最长的城区,使得我校高中学生来源地域更加广阔,包括了南至与大兴交界的南苑、东高地,西至与房山交界的王佐、长辛店;东至东铁营和方庄地区,包含了复杂的学习生活背景,要想将学生培养成为既全面而又个性的、未来还要适应社会需求多样化的初高中毕业生,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学生家庭缺乏文化资源,很多家庭除了学生教材外,很少还有有字的东西;家长文化水平低,家庭经济困难,造成文化爱好相对较少,视野较为狭窄。学生进入中学阶段,家长更加难于和学生沟通。但多数家长都深感文化水平低带来的困难,他们迫切需要学校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和学习机会,非常重视学校和老师的作用。这就使学校教育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在其人生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促使我们教师的作用得以更大地发挥,促使学校更加努力地探讨适合于培养本校学生群体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课程。

优势主要是,居于北京城南历史文化丰富地区,拥有与北京核心城区交界便于利用政治文化中心资源的便利,更有借助医科大学办学的有利条件。更重要的是我校有一支结构合理、年富力强,积极进取、勇于创新、乐于实践的教职工队伍。

发挥优势、克服劣势、将劣势转化为优势,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为了这一目标的实现我们不仅注重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实施,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努力,而且努力构建符合我校学生学习的校本课程体系。

三、我校生命教育校本课程建设发展过程

新课程的实施,北京市特色高中建设的启动,为我校办学提供了新的思路。我校的校本课程以凸显生命教育为特色,包括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必修两个模 2 块为走进博物馆生命教育课程和红十字会课程。另一个选修模块为结合学科教学开展的兴趣拓展学习课程。

进入21世纪以来,北京的博物馆建设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化,各种主题类的博物馆至今已经达到数百家,无论国家级、市级、区县级、单位级,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博物馆,都争先在北京设立,这种丰富的文化资源是全中国任何一个城市所无法比拟的。同时我校优越的地理位置是许多远郊区县、甚至是本区不少学校所不能相比的,而我校领导和教师在博物馆资源开发利用中积极创新的精神为走进博物馆生命教育课程的建设起到了关键作用。

而现代教育中提倡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终身学习、多方式学习的教育理念,在局限于45人、45分钟、1个黑板、一个屏幕、1个教师站讲台、单一的教学环境中,单一的知识传授是一个好的选择,但更多的教育理念却真的难于实现。而走进博物馆这样的学习方式,则便于现代教育理念更好地实现。

我校走进博物馆课程经历了三个阶段

1、参观式阶段:1998~2005。主要是随着新博物馆的出现,学校组织教师学生丰富知识和学习生活,开展参观活动。比如:20世纪末21世纪初北京新建设和改建的中国科技馆、首都博物馆、北京自然博物馆、北京航空博物馆、中国电影博物馆等等。注重活动中的德育教育,从博物馆展品中自我吸收有益知识。

2、进入式阶段:2005~2009。主要聘请博物馆的相关研究人员、解说人员,先行介绍博物馆展览内容,参观时听解说,主要以博物馆本身的内容介绍为主。如:中国地质博物馆、北京国子监孔庙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北京猿人遗址博物馆、抗日战争博物馆,学生每次写出观后感等。

3、课程式阶段:2009~现在。以生命教育为主线,以教师发展、学生发展为目的,全面进入校本课程建设阶段

四、走进博物馆生命教育课程建设成效

(一)走进博物馆四个主题彰显生命教育内涵

经过几年来的摸索,在北京众多的博物馆中挑选适合于我校学生学习实践活动的主要博物馆,从学生不同年级角度提供学习课程。

1、生命和人类的起源、发展。主要选择北京自然博物馆、中国地质博物馆、北京天文馆、北京猿人遗址博物馆,提供高一和初一学生学习。了解我们生活的宇宙、星球,探寻生命和人类的起源,思考人类与宇宙、与自然、与生活在地球上的动物和植物的关系,加强对自我的认识,从而认识生命、珍爱生命,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2、世界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主要选择中国科技馆、航空博物馆、首都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孔庙及国子监博物馆、中国电影博物馆、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以及一些国外临时特展如:大英博物馆藏品展等(我们期待着中国历 3 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的盛大开展),提供给高二和初二学生。这一时期通过在初

一、高一一年多的学习,又有了新科技文化的知识的积累,再走进博物馆,对世界各民族和中华民族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促使学生更加刻苦地学习前人所创造的成果,激发自身的创造激情。对生命应该怎样珍惜,怎样发挥生命的最大价值有深入的思考。

3、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与我们的使命。选择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圆明园遗址博物馆等,主要结合初、高三毕业教育,深刻认识我是中华民族的一员;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巍然屹立,生生不息,靠的是一代代仁人志士,坚持真理和正义不畏强暴、浴血奋战、前仆后继换来的。今天的中华民族的子孙,不仅要认识生命、珍爱生命、发明创造更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更要担负起保卫祖国捍卫民族独立、维护世界和平推动人类正义事业发展的崇高使命。

4、博物馆课程与学科教学的紧密结合。从各学科角度切入,博物馆参观路线还可以有不同的组合。如结合中国近现代历史教学,可以从北京宣南文化博物馆开始追寻公车上书、戊戌变法仁人志士的足迹,从北京新文化运动博物馆去寻找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的身影,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去回顾中华民族屈辱而抗争的壮烈历史。结合高中政治学科宗教问题的介绍,参观牛街清真寺、北京法源寺、基督教宣武南堂,认识三大宗教,认识人类在科学不发达情况下,以唯心主义的哲学对人生、对宇宙的深入思考所创立的学说,它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高三化学、物理、生物、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史复习,可以去中国科技馆从一层走到四层。

(二)走进博物馆生命教育与社会、家庭、共同体建设结合 1、2008年北京市教委启动了北京市中小学社会大课堂计划,充分利用社会文化资源开展教育活动,我校受到很多启发,注重走进博物馆课程与社会大课堂活动的整合,在2010年观后感征文活动有25名同学分获一、二、三等奖,有四名教师获辅导教师奖,提高了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

2、不仅积极参加学校统一组织的走进博物馆活动,我校还布置寒假、暑假作业,鼓励家长带领学生利用假期经常去各种博物馆参观学习,很多同学带领家人,共同走进博物馆,像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观复博物馆等,不仅提高了我校学生的文化水平,而且带动家长的思想文化水平的提高,使学生家长不仅仅局限于完全倚靠学校的教育,也不仅仅是在物质生活上满足学生需求,而是更多地给予学生精神上的帮助,找到共同的丰富的话题,加强了家长与学生的沟通。

3、我校位居南城,有丰富的人文资源,附近有辽金城垣博物馆、北京宣南文化博物馆、湖广会馆戏剧博物馆、北京牛街清真寺、北京法源寺、基督教北京 4 南堂、中国抗日战争纪念馆、首都医科大学人体解剖室等等,学校教师可以结合所教学科,与相关单位取得联系,经常走进博物馆进行现场教学。

4、在与各单位联系过程中,共同探讨博物馆资源对中学生教育的作用,请研究人员和讲解人员在介绍和讲解中,更有针对性,更加切合学生实际。如:地质博物馆研究员宝石的鉴定、北京猿人介绍、国子监及孔庙博物馆介绍等等。

5、我校在与太平桥学校共同体建设研究中,建议太平桥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在美学特色方面,共同开发利用博物馆资源,使它成为两所学校研究讨论合作的共同话题,并在本学期共同进行了中国科技馆的考察和教材建设。

(三)走进博物馆教材、活动方案建设推动了教师专业发展

我校多年来从全国各地吸收进大量青年教师。从最初从没进过博物馆到现在每学期积极参与到走进博物馆课程建设工作中。大家写活动设计,为学生编写学案,进行参观前的介绍、参观后的学案回收批改、观后感的评比,期末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汇报、评议,指导学生在北京市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平台网上,填写自己走进博物馆学习的观后感等作业,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网上成绩的填写等等一系列工作。

北京的博物馆如雨后春笋,不断出现,现代已经多达数百家,估计教师每学期去两三个,退休前是去不完的。学校为教师的学习提供了非常好经常性的学习机会,积极参加博物馆课程建设的教师越来越多,学校提供车辆和门票,各教研组有计划地派本组教师参加。大家在博物馆中寻找与自己学科紧密相关的学习内容,既丰富自己又提高学生,很多教师学校参观没尽兴,还要自己再去学习研究,假日带家人和孩子经常往来于博物馆。博物馆课程的兴趣性、生成性、活动性、丰富性、开放性为教师专业的成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教师生涯的丰富多彩提供了一条幸福之路。

学校各项活动也有意识地将博物馆资源利用起来,党组织活动到天津参观淮海战役纪念馆;组织近30名教师到广东进行“生本教育”考察时,特别参观了广东省博物馆、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积极鼓励历史教师参加区里组织的平遥古城、悬空寺、应县木塔等文化古迹的考察参观等。

古人云:“行千里路,破万卷书”;我校教师在课堂上常常引入自己参观考察的场景和内容,把学生带到向往的境界。相信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的不断增加,学校办学的不断开放,我校教师到全国、甚至世界各地培训和学习的机会都将不断增加,只有教师领悟的深入,才有学生学习的成功。有了教师水平的提高,才有教育水平的提高,才有国家的兴盛。走进博物馆课程建设,为我们身处北京的教师重新学习、思考、审视自己所教授的学科创造了条件,为伴随社会科学文化发展最前端的成果,丰富自己的知识,编写最适合学生创造性学习活动的教学设 5 计提供了最好的环境;走进博物馆课程的建设是活生生的、变化的、进步的,可以发挥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是不受现有教材和教学内容方法限制的。

共和国领导人反复强调“教师富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社会各个方面都在探讨怎样才能培养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怎样才能落实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教育,我校在努力探讨“走进博物馆生命教育课程”建设为我校教师的创新精神培养,提供了一条可行的道路。

参观周口店猿人遗址后同学在观后感中写道:这次参观,我能够近距离亲近我们祖先曾经生活的地方,了解到祖先过去的生活,对我来说,是一次活动,也是一次教育,更是一种认同,我们一脉相承,秉承过去,继往开来。在新时代,新时期的我们,对于祖先的遗迹感到的是自豪,对于中华民族的未来感到的是希望,它们并没有消失,过去、现在、将来——永远都不会。我们就这样的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继续创造着它的辉煌,传奇!

5.加强校本课程建设 彰显办学特色 篇五

彰显办学特色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成为学校办学的核心思想之一。依据这一理念,我校确立了“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自由全面发展,让每一个家长都能收获希望,将学校办成充满人文活力的书香校园和师生共同的温馨家园”作为学校的办学目标,形成了“和谐、共生、发展”的校园文化特色。

为了进一步彰显学校的文化特色,构建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校本课程,我们深入挖掘学校发展中的优势,分析学生成长的需要,确立了以满足学生整体发展需要和针对不同学生个性化需求的校本课程体系。其中,面向全体学生的校本课程是——“书香校园”和体育学科校本课程——“独轮车”;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的是心理健康校本课程——“烛光工程”。在这些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中,我们全面关注学生身心均衡发展的需要、坚持课内外相结合的原则,为每一位学生全面的、有个性的、可持续的发展奠基。

一、以“书香”浸润心灵,启迪智慧。

2012年,在一次问卷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家长十分关注孩子课外阅读的情况,希望学校在这方面为学生创造条件,引导孩子多读一些有益的课外书。为了满足学生和家长的需要,我们开设了“书香校园”校本课程。

(一)编写《小学生读书指导》校本教材,把课程引入课堂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要有整体的设计,按照计划实施。为此,我们确立了两条实施途径:一是通过课堂教学,指导学生系统学习阅读方法,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二是通过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活动,营造书香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落实课堂教学效果,我们开设了《小学生读书指导》校本课程,同时组织干部教师着手编写教材。首先,制定了《小学生读书指导》课程标准,确定校本课程的目标、内容,形式等。在此基础上,经过反复的修改,最后编写完成了《小学生读书指导》上、下两册教材。这门课程在二、四年级分别开设,每周0.5课时纳入课表,有兼职教师任教,有主管干部监督、指导。在人员、时间、教学内容上都有明确的要求,保证了课程实施的质量。

(二)开展读书展示活动,营造浓郁书香氛围

为了让学生能静下心来读书,充分体会到读书的乐趣,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读书交流展示活动。寒暑假期间每位学生读一本好书,制作了一张读书手抄报,由班级统一整理、装订成册,全校进行评比展示。学生们将印象深刻的人物、精彩的情节以插图的形式画下来;将发现的好词佳句摘录下来;将读书时获得的启示、撰写成读后感。一幅幅图画,一段段文字、透露出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求,对真善美的向往。

为了进一步调动学生的读书兴趣,学校倡导各班建立自己的小书箱。班级书箱里的图书一部分是学校配发给的,另一部分是学生自愿捐献的。各班都建立了图书交换制度,进行有组织的自由借阅,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能。

学校还开展了书香班级的评比活动,鼓励班主任结合本班特点开展各具特色的读书活动,在期末组织专题交流。有的老师,按月确定不同的主题,学生依据主题选择书籍,便于学生针对同一领域的知识和内容进行交流。有的老师结合时事教育组织阅读,当发生重大自然灾害时,指导学生阅读防灾、避险、自救的书籍,提高学生的自救能力;当科技领域有重大突破时,老师指导学生阅读相关领域的科普读物,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活动中,老师和同学们都展现出高度的热情和非凡的创造力。

通过近五年的努力,“书香校园”校本课程初具规模。读书已经成为我校师生生活中不可或缺一部分。

二、“独轮车”运动强健体魄、磨练意志。

独轮车运动在医学界被称为“益智运动”,学生通过骑行独轮车,不仅可以锻炼平衡及神经反射能力,促进小脑发育和心肺循环,增强身体的灵活性和反应速度,又培养学生勇敢、坚韧的心理素质,对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大有益处。同时这项运动对场地和器械的要求不高,因而十分适合在小学生中开展。

我校1995年引进了独轮车这项体育运动项目,成立了独轮车运动队。2003年我校被丰台区体育局、丰台区教委命名为“独轮车特色学校”。2004年,在校长的组织和引导下,学校成立了独轮车课程开发小组。

(一)编写教材,保证课时,做好普及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首,教导主任及体育教师为核心成员,信息技术教师、美术教师共同参与的独轮车运动教材编写小组。该教材共分七个章节,内容涉及独轮车的结构;独轮车的发展历史;独轮车运动在我校的发展历程;独轮车教程;独轮车比赛的规则;中国独轮车技术等级标准等。其中在“教程”一节中,对独轮车的基本功和各种骑行技术的训练要点和指导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说明。这本教材是我校独轮车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成果。不仅为这一课程的发展和建设,起到了推进的作用;同时,为我们今后开发和研究其他的校本课程,建立了信心,积累了经验,其意义是十分深远的。

在编写教材的同时,我们调整了课时计划。从一年级开始,在课表内每周安排0.5课时,由体育教师任教,至今已坚持了7年,循环了一轮。全校有50%的学生能够掌握骑行的技术,有数十名学生自愿购买了独轮车,除了在学校练习外,回家后也利用课余时间练习骑行。学生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已逐渐养成,实现了基本普及。

(二)开设课外小组,提高运动技巧,创造品牌效应

在做好大面积普及的同时,我们还开设了独轮车课外小组,每周活动1小时。在六年多的时间里,不仅小组的人数成倍的增加(从创建之初的十十余人增加到近百人),而且这些学生当中已经有二十余人掌握了独轮车的骑行花样技术,运动的技巧明显提高。近几年我校独轮车队多次参加校内外的大型活动,为社区居民表演,参加丰台区运动会展示,特别是2008年以来,智利共和国驻华大使多次到我校参观,独轮车队的同学们都进行了精彩的表演,连智利奥运代表团的运动员们都想一试身手,主动与小队员们切磋技术。独轮车运动已成为我校办学的一大特色。

三、以“烛光”传递温暖,点亮希望。

“烛光工程”是针对个性心理发展上出现问题的学生,而开展的一项师生携手、结成一对一帮扶关系的助学活动。在实施中,我们从全校学生中筛选出助学对象,采取师生“一对一”的自主双向选择,52名干部、教师与学生结成了“助学伙伴”。师生在相互信赖的基础上大手拉小手,通过各种形式的辅导,帮助孩子解决孩子生活中、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为了对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辅导,我们向学生发放了详细的调查问卷。了解孩子的家庭背景,生活细节。在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中逐渐的走入他们的内心。对孩子的学习、生活、思想、行为进行全方位的关注。每周帮扶的老师都要找孩子谈心,了解他们的生活和学习状况;孩子有了困难或问题,也能主动找到结对的老师倾诉。通过这样经常性的交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和身边的事物,帮助他们建立信心,为他们创造表现的机会。帮扶的老师,在儿童节、新年,或孩子的生日时,为他们送去礼物和祝福。放假前,每位老师都给自己的学生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信,把对孩子的鼓励和期望,融入字里行间。假期里老师们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带孩子们去博物馆、图书馆、公园、电影院,在亲密的接触中、无拘无束的游戏中以朋友的身份进行交流,拉近师生的距离,带给孩子欣喜和满足。近几年在少先队开展的各项评优活动中,就有不少他们的身影,有些还被选为光荣的升旗手。孩子们在期待与鼓励中正在不断进步。

“烛光工程”工作得到了学生、家长的欢迎和上级的肯定,2008年我校被评为丰台区教育创新先进集体、心理教研组被评为丰台区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班组。我们将继续努力,在全校推广班级团体辅导,让更多的孩子受益,使生活在西罗园五小这个大家庭的每一个教师和学生都带着灿烂的笑容,并且把这份健康和快乐传递给每个人。

6.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汇报材料 篇六

——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汇报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首先欢迎大家到实验学校指导工作,感谢大家现场指导学校的校本课程成果展示和课程教学。

在校本课程建设工作中,我们本着学校阳光办学理念,聘请开发顾问,成立课程研究、审议、评价等组织,制订《校本课程规划方案》以及《评价方案》,经过近三年时间探索,确定了34门校本课程,现在各课程教师制订了《课程纲要》,真实备课,引导全体小学生自主参与。

下面我把学校开展校本课程的具体做法和一些想法向各位领导同仁做一汇报,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

一、课程理念:让每一个生命都闪光

校本课程是什么?三年前在我们的心目中和兴趣小组、社团活动没有多大区别。但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在大量进行理论学习之后,我们对校本课程的认识发生了质的变化,对校本课程是什么、为什么有了明晰的认识和准确的定位。

(一)校本课程的定位

在学习了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关于校本课程的20个视频后,我们对校本课程有了拨云见日之感。

什么是校本课程?就是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哲学,在有效实施国家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在这个定义中有几个关键词:一是必须根据学校的教育哲学来确定,也就是学校想培养什么样的人,我们学校想培养阳光自信的学生,这就是我们学校的教育哲学,那么我们的校本课程的开设就不是随意的,应该为阳光学生的培养服务;二是必须对本校学生进行需求评估,学生需要什么样的课程就开设什么样的课程;三是校本课程是多样的,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四是校本课程是学生可以自己选择的课程,不像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是规定动作。

校本课程与兴趣小组和社团活动的不同之处在于校本课程有这样四个要素:有目标、有详实的内容编排(有逻辑顺序)、有实施的组织体制或运行状态(相对稳定)、有课程评价。较之于兴趣小组和社团活动,校本课程更规范、更稳定、更科学,有一定的运行规划和线路,有自己的出发地和目标地。

(二)校本课程的价值取向

校本课程就是国家授权学校做主,设置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的课程,校本课程的价值取向是为了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课程

开设到现在,我们深刻体会出这句话对于校本课程的开设有多么重要,曾经有一段时间,我们想把校本课程的开设和学生的特长培养结合起来,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发现这是非常难做到的,也是不符合校本课程开发规律的。开发校本课程,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尽可能地利用校内和校外的硬件和软件资源,让学生的需求得到满足和发展,丰富学生的人生体验,学生的特长发展只是这一过程中的附属品,而非主要成果。

结合我们学校阳光教育理念,我们开发校本课程的价值取向就是满足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让每一个孩子在课程自中变得阳光、自信,让每一个生命都能在校本课程中闪耀出己独特的光彩。

二、课程设计:力求科学规范

校本课程是国家授权、学校作主的课程,是为了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而设立的课程,只有科学设计、规范运行的课程才能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校本课程,才能真正达成校本课程开设的初衷。因此,在校本课程设计上,学校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从了解和学习校本课程的上位概念入手,规范校本课程设计思路。

(一)以学校教育哲学作为课程设计的出发点

学校新建于2011年上半年,但建校不久,在汤校长、王校长的带领下初步建立起阳光教育文化价值体系,在这个价值体系中,初步将学校的教育哲学定位为培养阳光自信的人,将校训定为“天生我有才”,校风定为“阳光做人,自信做事”。“天生我有才”这一校训是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而设立的。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我们每个人都拥有八种主要智能:语言智能、逻辑一数理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几乎每个人都是聪明的,但聪明的范畴和性质呈现出差异。它给全体师生传递的信息是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才能、才气,只有用心去做、耐心去学,勇于尝试和挑战,每个人都能闪耀出自己独特的光彩。正是本着这样一种理念,学校于2011年起就着手校本课程的开设工作,力求以多样、多彩的课程满足师生的个性发展需求,让的师生都能成为阳光自信的人。

初步有设想,现在形成了比较实用的规划方案。由杨艳艳主任牵头制定。

(二)以需求评估为校本课程的设计提供科学的依据

2012年,在整体文化价值体系的引领下,由王兆梅主任具体负责学校组建了30个社团。2013年,在社团运转情况良好的情况下,我们将其转型为校本课程。转型为校本课程,意味着它不再是兴趣小组,也不再是社团活动。

为此,我们于2012年6月对全校学生进行了需求评估,对学校

资源和社会资源进行了摸底调查,调查了每个学生的家长、每位老师爱好特长。

在需求评估的基础上,经过反复地推敲和论证,最终确立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几种类型。

教师个人:教师个人开发,这是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形式,这种形式的好处是便于管理和评价;

教师小组开发: 轮滑、陶艺、棋艺属此类种类型,每门课程由两位教师来开发,分学段开课,这种类型的好处是学生年龄段相对集中,教师便于课程设计和管理,目前看来,这种形式是相对科学的一种方式,也是以后学校校本课程的发展方向。

教师全体开发:学校的读书课程属此类,每天中午学生都进行课外阅读,周一三五下午课外活动进行读书交流和汇报。

校内外合作开发:在对学生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后,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及学校师资不足的现状,我们聘请了部分校外辅导员和本校教师一起合作开发了部分课程,软陶、拉丁舞、架子鼓、软笔书法都是这种类型。

师生合作:这是由学生和教师一起合作开发的课程。爵士舞和快乐写作、实践银行、实践超市四门课程都是这种类型。这样的课程基本属于学生自主管理,在学习课程内容的同时,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让学生在自主管理、自主设计课程的过程中形成能力、体验成长。

从开发途径的不同可分为课程选编、课程改编、课程新编三种类型。

课程选编:根据我校部分课程开发能力较缺乏的状况,乒乓球、拉丁舞、架子鼓、软笔书法等课程采用课程选择式开发。

课程改编:学校大部分课程都采用课程改编式,即对已有的课程(或自己的或别人的)进行修改,以形成一门适合自己实际需要的课程。

课程新编:对实践银行和实践超市采用课程新编的方式,在实践中摸索学生自主管理的路径与方法。

对于已确立好的校本课程,我们依据“体系→科目→课题”的思路进行课程内容设计。根据前期调研,共分艺术审美、健康生活、趣味益智、学科拓展四大体系34个科目。

三、课程运行:以师生为主体,以自主为状态

以前我们固定每周二、周四下午最后一节课,为校本课程活动时间。上个月,我们经过一段时间的论证,根据微课堂教学理念,报请区领导指示,把下午的前三节课调整为30分钟,最后两节课为校本活动时间。

课程运行工作中,我们主要以教师和学生作为主体,以自主作为运行的主要方式。

(一)课程纲要教师自主设计

校本课程开发的结构与门类确立后,我们没有着手进行校本教材的编写,而是花费大量精力组织教师编写了课程纲要,使每门课程走上规范稳定的运行状态。

首先,我们进行了校本课程的培训,从对校本课程的基本认识、我们学校的校本课程、如何编写校本课程纲要三方面对各课程辅导教师进行了理论与实践层面的培训,使全体教师明晰了校本课程是什么?为什么要开设校本课程?如何开设校本课程?

在明晰关于校本课程的上位概念后,课程组组织教师着手于校本课程的编写,并采取过关的形式,由课程组对所有的校本课程纲要进行修改,写批注,再次召开修改会进行修改,不合适的进行多次修改,直到达标为止。

为了使校本课程的开发更规范、更科学,我们邀请区教研、教科室领导来校对学校的校本课程规划方案、课程纲要、教学设计进行了详细地辅导。

校本课程纲要的形成,使全体教师明晰了自己的课程将走向何方,如何走,保证了课程的正常稳定运转。

(二)课程科目学生自主选择

在确立了即将开设的校本课程后,为让学生充分了解课程,保证选课环节的客观性,我们做了两方面的工作:一组织教师为自己的课程编写了海报,将海报展示于校内和校外,校外的主要是给家长看,因为参加课程需要家长提供一些物质上的支持,比如轮滑鞋,绘画颜料、舞蹈练功服、羽毛球拍等。二是设计了一张自主选课表,让学生带回去和家长一起选课。学生的自主选课表填完后,学校根据学生的选课志愿进行分课。实行学生自主选课,主要是为了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校本课程真正为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而服务。

(三)课程学习学生自主管理

在课程学习中,我们以自主管理为基本思路,对所有的课程进行了自主管理的分层要求:

第一层是自主管理,面向爵士舞、快乐写作课程的学生,带这两门课程的分别是王兆梅和杨艳艳,是我们学校校本课程研究组的主要管理人员,这两门课程实行学生自主管理,一是出于管理工作的需要,二是学生自主发展的需求。爵士舞课程的学生在2012年时完全处于百分百管理状态,这种管理状态的出现完全是学生自主发展的需求。2012年六·一儿童节上,四年级一班五位女生的爵士舞《千方百计》在初选中一举夺魁,时尚个性的动作、阳光帅气的服装引起了评委的关注,在和孩子们交流后发现:这个舞蹈是孩子们自己根据音乐创编出来的,整个过程没有任何老师参与辅导,就连服装,也是孩子们自己请车友宜的家长买来的。正是因为有了这一事件的启发,2012年9月,学校经过充分论证与思考,建立起近30个社团,并在爵士舞、拉丁舞社团中试行“学生百分百自主管理”,将社团的过程管理、活动展示等全部交给学生来做,教师不再全程负责,必要的时候,学生们可以寻求教师的帮助。2013年,学校将社团转型为校本课程时,为爵士舞课程配备了课程顾问,以使爵士舞课程的发展更健康有序。

快乐写作课程的学生也实行学生自主管理,课程学生共二十八人,分为七个团队,这七个团队的队长是由学生自荐和推荐评选出来的。队长出来后,队员自己选择队长,这样,通过一种最自然的状态组成了课程的七个团队,学生们自己命名了团队名称、团队目标等,比如团队名称分别为:囧战队、鸡牛部队、青冰队、猫咪队、星星队、雪魅队、梦啦啦队,这些由学生自主命名的名称和我们成人设想中的完全不一样,但学生都有自己的诠释和理解,比如青冰队,因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出于水而寒于水”,所以她们取名青冰队,她们的目标是超越管理顾问杨艳艳。雪魅队,她们希望自己写出的作文象雪花那样高洁、充满魅力,囧战队和鸡牛部队的成员全部是男生,囧的含义代表郁闷、悲伤、无奈,而这个团队的含义和目标是战胜囧状,保持一种乐观自信的心态。

第二层是其他课程尝试实行学生自主管理,起初将点名、卫生、纪律维持、卫生打扫等交给学生去做,慢慢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以后再逐渐放手。

自主管理,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个性张扬、风采展现的平台和机会,使师生的自主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也满足了师生自我实现的需要,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师生的课程参与积极性,使校本课程真正成为教师和学生自己作主的课程。

四、课程评价:在表现和赏识中锻造师生自信风采

校本课程的开设,给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多姿的舞台,更给学校的管理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如何管理好新开设的校本课程,是课程研究组讨论最多的话题。经过多次尝试与论证,初步建立起了“制度+人文”的管理模式,以表现性评价和赏识性评价为主要形式,打造师生阳光自信的风采。

(一)在自下而上的制度管理中凸显人文情怀

为了规范教师的课程开设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学校制度了《校本课程管理规定》、《校本课程评价细则》,对教师如何上课、学生如何上课、教师请假如何处理、学生转课如何处理、如何评价辅导教师、如何评价学生等都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在开课过程中,课程研究组根据相关制度进行检查和通报,每次开课都发放检查通报。

制度能规范人的行为,却缺乏人文的情怀与细腻。在制度管理的基础上,课程组注重以情感管理来弥补制度管理的刚硬,使整个课程管理刚柔相济。

课程组成员在制定重大决策前,首先进行调研,了解教师和学生的思想

动态,尽可能让教师和学生作为管理主体出现,使各种制度、决策的形式都来自于教师和学生,既让学生和教师体会到被尊重的成就感,又可以形成制度与规则的价值认同。

(二)以表现性评价为主要形式,在赏识中激励师生自信心的形成

对于校本课程,我们采用的主要形式是表现性评价,如表演、朗诵、作画、捏制、写作等,尽可能地不使用纸笔测试的形式,力求以评价给师生搭建风采展示的舞台。在评价标准上,以赏识性评价为主,重在发现师生在课程中的闪光点、进步处,以激励师生的自信。

五、课程成果:每个生命都绽放异彩

提到课程成果,我们不想单纯地向大家汇报我们有多少作品获奖,有多少学生被评为何级优秀。校本课程开设的初衷是满足孩子个性成长的需求,让学生通过校本课程的学习生成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所无法拥有的体验,找到自己的自信,收获快乐与成长。而这其间,教师作为校本课程的开发者,也会获得专业上的成长与提升。

(一)学生的收获与成长

1.收获快乐的学习状态

开设校本课程之后,学生对校本课程是否喜欢成为课程组重点关注的问题。因为对于校本课程,学生是从自己的兴趣出发自主选课,如果在开设过程中,学生的兴趣得不到很好的保持,学生可能就会产生转课的念头,如果大批量地转课,校本课程就不可以得到持续健康地发展。因此,课程组通过各种渠道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调研,本学期,我们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渠道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调研和监控:一是对一二年级的学生,采取当面访谈的形式进行询问;二是对三至六年级学生,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机会,以《校本课程大家谈》为主题,让学生采访本班同学对于校本课程的感受与看法;三是以书面形式引领二至六年级学生对校本课程进行了中期总结。(展示中期总结图片)这三种方式进行调研后,我们的结果是学生非常喜欢校本课程,许多学生表示下次还要报门课程。我想这是我们最大的成功。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六年级二班的一个孩子,他是班里最跟不上的一个孩子,父母双亡,以前在课堂上经常没有表情、很木然,因为他基本听不懂也插不上嘴,但现在这个学生的脸上经常挂着笑容,在软陶课上,他很专注,很认真,也非常有成就感,中期总结写得满满的,虽然句子中标点缺失很多、也不少,但他想写、敢写了。这种状态,也带到了平时的学习中,有一次上实践课,老师让学生们自能展示,不需举手,直接站起来给大家汇报,诸葛祥轩是第三个站起来汇报的同学,全班同学自发地为他鼓掌。

做陶艺时,有的孩子喊我“师傅”,我也回他一声“徒弟”、“悟空”;有时已经放学了,有的孩子还想做,向我缠着我请求“师傅,您别先让我滚呵,我得做完的。”那种融洽的师徒关系,学生也自在,老师也自在。

2.收获真切的成长体验

真正的成长所指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得,更看重的是学生在能力和情感目标上的实现与达成。许多学生在中期总结中提到了自己在校本课程学习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收获。

三年级三班于润涵在中期总结中写道:“在陶艺课程的学习中,我体会到有些事情看起来简单做起来难,但是如果细心做你就会成功。”

三年级四班奚岩基写道:“我喜欢篮球这门课程,因为可以练习我们的身体,让我们长得更高,学习的过程我感觉很艰难,必须刻苦才能有收获。我的收获是任何事都要刻苦劳动才能有成果。”

五年级二班曹艺馨在烹饪课程中期总结中写道:“我吃着自己炒的鸡蛋,心里乐开了花,俗话话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今天我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终于吃到了幸福的味道。”

老师们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也深刻地体验到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成长,开设手工课程的吴迪老师在中期总结中写道:做手工本来就是一个需要耐心的工作,现在我们班的孩子已经从一开始的坐不住、做一会就烦躁转变成为:‘老师我们可不可以再做一会。’”

3.收获自信的精神风貌

自信从何而来?居里夫人有句名言:自信心是人们成长与成才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的心理品质。而个体的自信心决不是在封闭着的自我意识中自然而然地形成的,而是在与周围的人们交往中,注意他们对自己的态度,想像他们对自己的评价,以此作为素材,并把它作为一个客观标准内化到自己的心理,从而形成自我形象。换句话说,个体的自信心在一定程度上受周围人评价的影响。

在培养阳光自信学生的教育哲学的引领下,学校校本课程的评价以赏识性评价为主,无论是针对辅导教师还是学生,都力求评出自信、评出风采,事实证明,学生们在校本课程的学习中,在赏识性评价中,慢慢地建立起了自信,逐步向着自信阳光的目标迈进。

周传国,一个三年级学习不咋得的、像个“小秃爷”,做陶艺认真度超出我的想象。表扬他为什么能做得好——你很聪明,认真了,听得准确、观察得细致。学习数学时也这样一定能学好!

六年级一班韩涵在合唱课程的学习中期体会中写道:“平时我不敢在别人面前表现,现在终于有机会了,我们园一共不到三十个人,虽然人很少,但要一个一个地起来唱还是有一点紧张,王雪老师不断地鼓励我们要有自信,不要害怕展现自己。这一门课程让我感受到:一个人不论做什么事都要有自信,不敢在别人面前展现自己,要太胆地面对恐惧就能克服害怕。”

三年级四班王梓萌参加的是架子鼓课程,她说:“学架子鼓能在班里很出

色,别人都不会就自己一个人会很光荣。”

赏识性评价需要教师高看学生,而教师放低身段,和学生一起学习,也是生发学生自信的源泉。王宝菲老师是学校架子鼓课程的助教(她自己不会,学校有聘请的校外专业教师),负责管理学生。她在课程中和学生一起学习架子鼓,这种低身段的课程参与形式竟无形中激发了学生的自信心。下面我们一起来分享其中的一个片断:

“陈老师让我作为第一组(3人)来尝试,刚开始我敲得还可以,但到后面我全乱了,该敲四下的我敲了三下,看着在旁边指挥的陈老师向我喊“四下,四下”,我却更加手忙脚乱的敲了五下,也许是陈老师再也忍不下去了,便“咔咔”关上音乐,并指着我说:“你,到旁边站着去!”,这一句话让我浑身冒汗,仿佛一下回到了学生时代。此时,学生都正瞪大眼睛看着我,这目光让我窒息。倘若有个洞我会一头钻进去。后面,在学生的练习中也许有了我这个注意力不集中的反例,站在旁边警示着他们,他们个个学得都很快,敲的也比我准确。最让我哭笑不得的是我们班的一个学生,一个平时各科成绩都在及格边缘徘徊的学生,当他顺利敲完走到我身边,一本正经地对我说:“老师,你要认真,加油”。这可是我平时在课上用来鼓励他说的话。看着他自信的背影,一股说不出的滋味涌上心头。也许正是有了这次的教训,我在架子鼓的学习中更加认真,不敢有丝毫懈怠,只要一有时间我就练一练陈老师教的动作,慢慢的我赶上了,让自己由反例变成了正面的榜样。我终于也能跟学生们一样自信,轻松自如的演奏了。现在孩子们见到我都会兴高采烈地叫我“架子鼓老师”,我也倍感喜欢和珍惜这个称呼。因为在架子鼓的学习中,我和孩子们不仅学到了架子鼓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我们享受了成功的喜悦,让我们在生活和学习中变得更加阳光、自信。”

4.收获专注的学习品质、坚强的意志品格、良好的审美情趣和生活习惯 李旭做陶人,最小的和一粒黄豆一般大,一个小坦克不到2厘米长,一个3厘米大小的泥人用十七八个部件粘合起来;赵振东做的8厘米高的人物,每个手指只有半个大米粒大小,细心地粘合。

篮球、轮滑听起来有趣,但是要反复练习一个运球动作、反复练习一个轮滑姿势时间一长也有些枯燥。——需要坚强。对陶艺班的同学来说,天冷了,我们还敢不敢揉捏那冰凉的陶艺?——让学生体会到做陶泥,不仅能使自己心灵手巧,还能让自己坚强。

陶艺班的孩子现在再看自己最初的作品,往往是嘲笑自己做得难看——“我做得这么难看还得能得奖来。”有的孩子用陶泥做作品,一开始哪怕做的是乌龟或老鼠,都要在背上大大地刻上自己的名字——这是他自己做的,有一种成就感。现在,再做时,哪怕做得很精致,自己也不想再刻名字了——一写上字,就不好看了——这是审美感增强了。从注重成就,到注重审美,这是一个小小质的变化,可以说是一个飞越。

在陶艺班我们有个小要求“纸不揉团平展放”,目的不只是让学生养成讲卫生、节约的习惯,重要的是培养自己耐心做事、不急躁的习惯。我们也建议全体学生注意这一小细节。

生活习惯上,还有一小细节,陶艺上课时要欣赏或用到一些器物,如各种形状的洒瓶、饮料瓶、圆珠笔芯、月饼塑料盒、一次性纸杯、超市发的宣传纸,等等,这些都是让孩子们自己在家中、路上、垃圾堆里淘宝一样淘来的。前段时间远足拉练,一个学生从垃圾袋里拣回一个盛果冻的心形小塑料盒拿回来,兴高采烈,那种满足感——她是如获至宝。——这是一个发现美的过程。

陶艺不光是只做捏泥,让学生了解陶瓷历史、了解中国历史,祖国和民族自豪感在孩子心中真实形成,其爱国情份就有了!CHINA——我为你自豪!让学生背背、抄抄关于陶瓷的诗词、夸夸同伴的作品、搜集、交流陶瓷的图片文字资料,这是一种情趣、一种能力的提高。

我对孩子们讲,我们这个校本课程的名字叫“熠尘陶艺”—— 陶艺能让尘泥闪光,通过做陶艺,我们能让自己闪光。

(二)教师的收获与成长

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我们发现: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但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学生喜欢学习、喜欢老师、喜欢学校,还使参与课程开发的老师在职业状态上发生了质的改变。

1.形成课程意识,提升课程能力

什么是课程?在将社团活动转型为校本课程之前,许多老师说不出所以然,而通过培训与研究,老师们建立起了课程意识,明白了课程与兴趣小组、社团活动不同之处在于:课程必须有目标、有详实的内容编排(有逻辑顺序)、有实施的组织体制或运行状态(相对稳定)、有课程评价。课程的四要素保证了课程的运行不是想当然,而是在科学规范指导之下的教学行为,而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和课程纲要就是进行教学行为指导的“科学和规范”。

对于老师们来说,课程纲要的编写非常具挑战意义。课程纲要看起来内容不多,行文也不深奥,但要想编写一份实用科学的纲要还是需要下一番功夫的。我们学校纲要的编写实行过关达标制,每份纲要的修改都在三次以上,有的甚至达到了更多,直到过关为止。在多次编写、修改、讨论、调整的过程中,老师们从一个新的高度上对本门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评价进行了重建,使之前想当然、跟着感觉走的课堂状态转变为行之有据,许多老师对这一点有深刻的体会。比如刘俊兰老师,所带的是户外游戏课程。做纲要时一筹莫展,她很勤奋,自己上网搜集了200多个户外游戏,但如何上却没有思路,借助做课程纲要的机会,教科室杨艳艳主任帮她一起进行了梳理,首先确立了课程目标——不是单纯地做游戏,更重要是让学生在做游戏的过程中掌握游戏的规则,形成学生的规则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根据这一目标,她们在这200多个游戏中进行遴选,最终确立了30个适合小学生的游戏,然后对这个30个游戏进行分类,最终整合为六大类。这样一来,每个游戏都有自己的目标与使命,户外游戏也不再停留于好玩、有趣的层面,而是走向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团队合作能力。

课程的反思与重建意识的出现,是校本课程开设过程中教师们的另一成长体现,负责电脑课程的朱孔利在课程中期总结时提出:“在学生电脑画指导方面,由于个人能力所限,在电脑操作方面能对学生进行恰当的指点,但在图画的构思上,布局合理性、颜色搭配等方面则较薄弱,今后的开课过程中,我设想邀请美术组的几位老师来做一些基本美术知识的培训,整合两门课程的资源,在互补中达到课程资源的最优化。”其实,朱孔利设想的这种团队开发、课程整合的形式可以说是校本课程开发中比较理想的一种形式,能使校本课程资源达到最优化,现在这种设想出自于开发教师之口,以一种自然需求的形式出现,下一步的这种开发形式的完善与整合就会有水到渠成之功效。

2.改善职业状态,收获职业的幸福感

校本课程的开设,有效地改变了教师的职业状态,许多老师在课程中体验到与学生交流、共成长的快乐,收获到教师的幸福感。

户外游戏课程刘俊兰老师在中期总结中写道:“通过两个多月的课程学习,在游戏活动中孩子们在慢慢发生着变化,由上课前各玩各的到站齐队伍等我上课;由不听我讲游戏规则玩自己的到能认真听讲并积极回应„„孩子们上课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我感到很欣慰很幸福。

武术课程陈汝琦老师在中期总结中写道:“看到孩子们在不断提高,我在付出努力的同时,也收获了成功和感动:现在天在逐渐变冷,有的学生在和我做游戏的时候发现我的手凉,一下课就拉着我的手给我暖,一直送我到办公室给我推开办公室的门„„诸如此类的小事还有很多,因为感动,所以我会更加努力!”

陈之笑老师作为新毕业教师,带初级轮滑课程给她提出了极大的挑战,课程组检查时经常发现她给孩子穿轮滑鞋,或是搀着孩子一个个地练,她戏称开课之初自己是学生的超级保姆和解决麻烦的超人,课程开设之初陈老师非常累,但付出总有收获,她在辛苦的同时也收获到了学生的喜爱和满满的幸福,她是这样写的:“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现在孩子们都滑得像模像样了,至少穿戴护具和正常滑行都没问题了,这也让我省了不少心。而且孩子们的热情和天真对我很是鼓舞,每次在路上碰见我都冲我喊‘笑笑老师’,有的孩子还经常送我一些折纸之类的小礼物,还有一些小女生每次都非要拉着我让我陪着滑,不然就冲我撒娇。最让我感动的,还是一个叫奚悦的女孩子,每次她滑过来的时候,都噗的一下子抱住我,嘻嘻的笑叫我老师,那种

被需要的感觉真的很幸福。”

幸福是人们生活、生存、学习、工作的终极目标,也是我们开设校本课程的初衷的初衷,相信不在久的将来,每位老师都能象陈之笑老师那样在校本课程开发中体会到快乐和幸福,每一位学生和老师都能在校本课程中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生命光彩!

我们的校本课程开发还不够成熟,还存在许多需要完善之处。如,随着学生的成长、水平的提高,如何将一个科目分为低中高三个学段、其内容又如何综合编排,全体教师的开发水平如何提高,个人开发怎样向团体开发转变,等等,都还有更多的问题去探讨、更长的路摸索。

校本课程建设中,对于我们老师来说,我们是学习者、探索者,在建设中我们提高、成长;对学生来说,我们不是要培养他们要成为专业人才的,虽然我们也给了孩子一点点专业方面的基础,最重要的是我们在过程中让孩子快乐了、自信了、阳光了。在校本课程开发工作上,我用这样的话来鼓励作为基础教育者的我:

给禾苗宽敞的空间,它就会充分地沐浴阳光,何必担心以后能否花艳果硕? 给鸟儿辽阔的蓝天,它就会自由地坚硬翅膀,何必担心以后能否翱翔长空?

7.特色校本课程汇报 篇七

一、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 育人从“心”开始

真正有效的教育, 必然是一种深入人的内心世界、影响其心灵、统摄他们的思想与行为的教育, 其着力点在于内心的改变。基于这样的认识, 学校充分挖掘能激励学生内心的教育资源, 追求体验和实践的育人方式, 不断激发学生的内动力, 铸造学生昂扬向上的精神。从满足每一名学生成长需求出发, 针对实际, 确立了“育人从‘心’开始”的理念, 变“被动教育”为“自我教育”, 变“说教式”为“活动式”。改变传统教育思想, 用心理学的理论统一教师育人思想, 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和年龄特点, 开发并实施了系列的“心育”校本课程, 采用课程普及、个体干预和团队辅导相结合的方式, 全方位对学生心理健康进行呵护。教师作为最重要的心灵疗愈师和陪伴者, 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理解自己、提升适应社会的能力, 陪伴学生度过心理困境, 积累心理资本, 与学生和家长联动, 构建“三位一体”工作模式, 合力陪伴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二、构建多元的“心育”校本课程体系, 全方位呵护学生成长

1.构建了明确的“心育”课程目标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懂得人存在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培养学生责任意识、健全人格、积极心态和抗挫折能力, 为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奠基。让学生认识、适应未来存在的问题, 掌握必备的方法和技能, 提高生存本领。让学生变成一个快乐、积极、热情、有爱心、有自信、有责任心、有价值的人。

2.构建系列化的“心育”课程内容

依据现代学生应具备的素养, 针对学生现存的缺失, 设定了“八个模块”课程内容, 即学会交往、学会自立、学会适应、学会自信、学会自律、学会感恩、学会规划、学会自强。每个模块下设十个主题, 各主题均有不同的设计理念及活动目标。如“学会交往”模块, 通过设计学会尊重、学会沟通、学会交流、学会合作等主题, 让每个学生不仅懂得交往的重要性, 而且学会交往的方法和技巧, 愿意付出自己的爱和友谊。

3.构建多元的课程载体

我们把多元课程作为“心育”工作第一支点, 深度开发“心育”校本课程, 实行“三课”并进。通过每双周一节的“情感体验课”, 让学生形成道德情感, 解决心理认识问题;通过每月一次的“拓展训练课”, 提升学生道德智慧, 开展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辅导;通过开设“教练技术课”, 形成多方育人合力, 解决班主任教师和家长如何开展教育的问题。班主任双周上一节, 家长每月上一节。这“三课”都是围绕“八个模块”主题开展的, 形成协同立体式“心育”模式, 使得育人工作效果显著, 并形成了三套完整的校本教材。

(1) 注重学生内心情感的培养, 开设了“情感体验课”。只有关注学生心灵的教育, 才是最有效的教育。因为, 一旦心的问题解决了, 人就会释放出巨大的行为能量。基于这样的理解, 学校开发了情感体验课程, 探索出开放式“心育”课堂模式。即“参与——体验——交流——分享”。在课堂上, 教师抛弃了传统的“说教式”育人方式, 不是把心理学知识和认识强加给学生, 而是重视情境创设, 将音乐、视频、情景剧、角色互换等引入情感课, 注重学生积极的心理体验, 通过说、唱、画、做、争辩、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等方式展示出来。在活动方式上主要采取“八个一”, 即走一走, 听一听, 查一查, 演一演, 谈一谈, 议一议, 看一看, 做一做等方式, 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 进一步提高他们的道德认知和思维能力, 促进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学会选择正确的行动。然后, 教师会引导学生进行开放式对话, 分享内心的感受, 提升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的好习惯意识在潜移默化中不断生成。

(2) 注重团队辅导, 开设了“拓展训练课”。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组织、沟通、合作、交流能力, 学校在鸡西市外展拓展基地、武警一中队、西郊生态园、动植物园等地建立了拓展训练基地, 利用基地资源, 开展全员拓展训练, 创设了“150”“无敌风火轮”“穿越死亡线”“空中运动会”等50 多个拓展项目。学年、班级、小组的竞赛活动, 让每个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合作的魅力、团队的力量, 既锻炼了学生的心理品质, 又培养了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让学生在体验中做出分析判断, 在实践中提升人生智慧。

(3) 强化“心育”合力作用, 开设了“教练技术课”。教师和家长是学生心灵导师, 家校互动是育人的重要途径, 因此学校通过每月一堂家长心理和家庭教育培训课, 提升家长对孩子心理规律的认识, 指导家长掌握家庭教育的方法和技巧, 保持和学校教育的一致性, 发挥家庭教育应用的作用。学校围绕鼓励欣赏策略、民主管理策略、情感沟通策略、自我管理策略等“八大主题”, 开展班主任专题培训, 全年十五期。采用开放式、对话式的培训模式, 极大地提高了班主任的育人智慧。同时,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 走近专家, 走近实践, 四年来学校聘请心理学专家到校讲学13人次, 学校专兼职教师全员参加市级培训, 一半专兼职教师参加过省级或国家级培训, 具备市级以上心理辅导资格, 有两人取得了国家三级心理培训师资格。同时, 在相关部门组织下, 有6名教师先后在晨星中学、职教中心、兴凯中学、鸡西二中等多所学校送课;葛琼、刘鑫鑫两位教师在国家教科院心理健康科研年会所上展示课, 得到与会专家一致好评;李雪、付文霞老师多次在全市上示范课和展示课。在每年的全市心理健康课堂大赛中, 我校参赛的教师都能获得大赛一等奖。

三、多渠道开展“心育”活动, 及时排解学生心理困惑

一是个体咨询与辅导。学校按照省内一流标准建立心理咨询室, 经历了近8年的摸索与发展, 形成了科学、系统和特色化的心理辅导工作体系, 创建了学校心理管理系统, 建立了预防、预警、干预“三预”保障机制。建立了学校心理网站, 通过网络心理普查、异常筛查预警、建立心理档案、网上心理咨询、心理训练 (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反应等训练) 、问卷调研、心理案例分析、群体比较描述、方差计算等方法, 为学校教科研提供了支撑平台, 保障了心理健康工作开展的深度和广度, 促进了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化和迅速发展, 做到了专业引领、操作规范、诚信守密, 成为学生欢迎、家长放心的心灵家园。心理咨询室等功能教室全天向学生开放, 每学期心理咨询室接待个体学生心理辅导200人次。

二是团体咨询与辅导。让学生在团体的情境中学习探索自我, 学会人际互动, 了解自己与自己、自己与他人、自己与世界的关系。为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 每年“心育中心”都设计了学会适应、学会交往、释放压力、高效学习、心灵成长、规划与未来、高考考前心理调适等团体心理辅导课程, 在团体训练中, 学生的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适应能力等都有很大的提升。

三是预防与普及。预防和普及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两项重要内容。除运用心理课堂、个体咨询、团体辅导进行预防和普及外, 我校还通过新生心理普查, 心理健康宣传栏, 心理健康知识讲座, 学生心灵成长俱乐部等形式积极开展预防和普及工作。

四是教育研究。我校承担的“十一五”国家课题子课题《体验式心育活动研究与实践》顺利结题。学校老师的《构建心育活动课程体系, 开创特色化育人工作新模式》《不让学生在否定中成长》《做情绪的主人》等多篇论文获得省级一等奖。

四、强化管理, 加大保障投入

一是建立了良好的工作机制, 保障“心育”工作健康有序开展。学校制定了三年心理健康教育规划, 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工作守则、课程计划、工作方案, 并严格按照计划实施和落实。成立了由校长为组长, 主管副校长为副组长的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 设立了“心育”工作室, 配备了两名专职教师和20 名兼职教师, 以满足全校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在教师培训上每年足额报销心理教师外出学习费用, 近三年达15万之多, 保障了工作顺利开展。

二是学校投入30万元改扩建了一个150平方米的“心育”活动中心, 投入了15万元改扩建了心理咨询室、心灵宣泄室、沙盘游艺室、心灵阅读室。购进了国内最为先进的音乐放松系统, 为师生提供了先进的诊疗设备。购置了宣泄器、减压投篮机、减压健身单车、标准的干湿沙盘系统和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器材箱等先进的心理健康诊疗和辅导器材, 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保障。

五、“心育”成果显著, 影响不断扩大

8.特色校本课程汇报 篇八

一、对校本特色课程开发的认识与定位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明确指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课程方案赋予了学校充分的课程自主权,为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开发学校特色课程和学生有效选择课程提供了保障。

首先,高中是学生个性和才能显露与发展的关键阶段。开发具有实践性、可选择性的校本课程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有利于学校坚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

其次,校本课程的开发能够促进学校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和风格,对教师提高钻研精神、专业知识,发挥教师个性特长有重要意义。

二、校本特色课程开发的现实条件

历史因素。我校前身是玉溪师范学校,多年来曾致力于师范教育,为当地社会培养了大批品学兼优的小学、幼儿教师,也留下了雄厚的体艺教育和教师资源。

物质基础。学校拥有全省一流的体艺设施,有音乐楼、艺体楼、乒乓球馆、羽毛球馆、篮球馆及游泳池、室外篮球场、排球场、田径场等场馆,拥有钢琴房、声乐教室、舞蹈教室、美术(书法)专用教室、健美操室、艺术作品展览室等,配置有价值四十多万元的管乐器材。

师资条件。体艺教师队伍充足,有专职艺术教师、专职体育教师、外聘艺术教师队伍,数量远超其他普通高中体艺教师编制标准。

总之,我校体艺设施和艺术师资均为省内前茅,丰厚的教学设施、师资力量为学校进行体艺校本课程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校本特色课程的设置与管理

第一,课程理论依据与社会文化背景。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体育艺术本质上是一种认知活动,它能够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促进学生各方面的思维发展和人格培养,让学生能对真善美的事物和行为进行不断地追寻,在体育活动、艺术教育过程中升华其身心健康水平。学校以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与实施为依托,将体艺特色课程作为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审美素养、人文情操、健康意识的载体和创建特色学校的突破口,逐步建立起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课程体系。

第二,多元校本特色课程设置。建设和发展特色课程关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潜能释放,课程设置应具有丰富性和实践性。为此,学校将校本特色课程分为艺术、体育两大类,涵盖体音美3个学科,开设了钢琴、古筝、葫芦丝、管乐、声乐、舞蹈、书法(硬笔,软笔)、中国画、素描、水彩画、版画及篆刻、雕塑等艺术类选修课和健美操、游泳、羽毛球、乒乓球、篮球、足球等体育类选修课。

第三,多元自选课与课程管理。学生结合个人兴趣与专长,每个学期自主选择一门艺术类和一门体育类选修课进行学习。学校打破行政班级管理模式,实行走班式教学。做到学生选课差异显著,知识结构、素养气质各具特色,一人一张课表,全体学生掌握“两技之长”。艺术类、体育类选修课安排在高一、高二年级,每周各设两节。各学科教师根据《校本课程实施与管理方案》申报本学科的校本特色课程,形成特色选修课课程标准、课程内容、课时安排、考核评价等课程框架,在此基础上不断丰富教学内容,编写课程讲义,开发出特色课程的校本教材。

四、校本特色课程改革的成效与影响

我校从2005年秋季学期启动校本课程试点工作,2007年全面推开特色校本课程建设,早于省内其他普通高中实施新课程改革。主动进行课程改革,提早收获课改成效。

一是完成校本特色课程体系建设的阶段目标。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学校制定并实施《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与管理方案》、《选修课指导手册》等选课制度,完成了20门体艺特色选修课的设置,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选修课课程管理制度,制定了课程说明、选修课课程标准、开设课时及评价标准,编写出特色课程校本教材。

二是逐步推进校本课程课题研究。各学科教师围绕特色学校及校本课程建设等主题申报了多个课题项目,如《聂耳与国歌》、《冼星海和他的<黄河大合唱>》、《不朽的黄河》、《李家山青铜文化》、《走进李家山》、《色彩与生活》等。这些课题使教师在课题研究中实现专业发展,调动教师参与各类教育科研活动和课题研究工作的积极性,加深了教师对课程本质、课程标准的认识,编撰讲义和教材的能力有了较大提高。

三是有力带动学校社团活动的蓬勃发展。校本特色课程改革为学校体艺教育提供了广阔空间,学生得到更多的学习和体验机会,个人才华得以充分展示。学校每年都组织艺术节文艺展演、书画摄影作品展、英语戏剧周晚会等文艺活动和田径运动会、趣味体育比赛、球类比赛等体育活动。同时,组建有合唱团、动漫社、篮球社、英语社等各类社团,还成立了全市唯一的中学生管乐团。

四是学校特色文化得到彰显和认同。学校以普通高中特色化发展建设为契机,围绕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探寻普通高中特色化发展的中心工作,坚持“追求办优质+特色学校”、“育优质+特长学生”的办学目标,满足学生充满个性差异的智慧潜能发展和释放的需要,让每个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带着一门特长迈进大学校门。形成以体艺特色课程为核心,心理健康教育、英语文化等为载体的校本特色教育,并得到长足发展,使学校办学特色更加鲜明突出。

五、校本特色课程改革的经验与思考

一是课程改革具有提高教育质量的正能量。在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日益提高的今天,校本课程理应成为普通高中办学特色的重要内容。眼下不少普通高中还纠结升学率的巨大压力,特色办学是解决普通高中必须既要应对高考任务、又能多样化培养人才的矛盾的好办法。课程关乎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的丰富性与多元性可以调节学生的学习状态;基于兴趣的有选择的课程,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不会成为学生的学习负担。

二是校本课程改革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在推动新课程的过程中,并非扬弃以往课程改革的经验和成果,而是在继承基础上的改进与创新。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前提下继承,使课程改革具有坚实的现实基础。学校要根据时代的发展需求,确立符合时代精神的办学思想和课程改革目标。创新特色课程体系,全面发展充实学校特色课程内涵,满足学生充满个性差异的智慧潜能发展和释放的需要,努力做到“人人有才,人人成才”的目标。

上一篇:济南地铁方案下一篇:利用多媒体技术 优化英语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