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片段原文及翻译(共10篇)(共10篇)
1.文言文片段原文及翻译 篇一
文言文论语翻译及原文
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译文及注释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 日夜不停。”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注释
子:先生,指孔子。
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复习。
{不亦说乎}乎:语气词。
说:通“悦”,愉快。
愠:生气,发怒。
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吾:人称代词,我。
日:每天。
立:站立,站得住。
惑:迷惑,疑惑。
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简析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的书,由若干篇章组成,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的一般原则。所选十二则,一方面阐述了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和勤学好问、实事求是的精神;另一方面阐述了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对后世的教育理论影响极大。另外,还有关于思想道德修养的问题,教育人为人处世的原则等论述。
2.学奕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篇二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译文】
3.约不可失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篇三
原文
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魏于是首始强。
译文
魏文侯与掌管山泽的官员约好了去打猎的。这天,魏文侯与文武百官开怀畅饮,天下起雨来。魏文侯正要去赴约,周围的官员们说:“今天您喝酒喝得高兴,天又下雨,您将要到什么地方去?”魏文侯说:“我与掌管山泽的官约好了去打猎,虽然现在很高兴,但是怎么可以不遵守约定呢?于是魏文侯亲自前往取消了打猎活动。魏国从此之后就强胜起来。
注释
⑴魏文侯:战国时魏国国君,在诸侯中有美誉,曾任西门豹为邺守。
⑵虞人:掌管山泽的官。
⑶期:约定,约会。
⑷雨:下雨.名词活用动词。
⑸焉:哪里。
⑹之:到……去。
⑺岂:副词。表示反问。可以解释为“难道”、“怎么”。
⑺乃:便。
⑻罢:停止,取消。
⑼是:这。
⑽将:将要,准备。
⑾哉:语气助词,啊。
⑿去:前往。
⒀会:赶赴。
⒁身:亲自。
⒂期:约好。
4.战国策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篇四
秦败楚汉中。楚王入秦,秦王留之。游腾为楚谓秦王曰:“王挟楚王,而与天下攻楚,则伤行矣。不与天下共攻之,则失利矣。王不如与之盟而归之。楚王畏,必不敢倍盟。王因与三国攻之,义也。”
翻译
秦军在汉中把楚军打得太败。楚怀王被骗入秦国,秦昭玉扣留了他。游腾替楚国对秦王说:“如果大王挟持楚王并和天下诸侯一起攻打楚国,那么就有伤大王的德行了。如果不和天下诸侯共同攻打楚国,那么就会使国家利益受到损失了。大王不如与楚玉结盟而放他回国。楚王畏惧秦国,一定不敢背叛盟约,如果背盟,大王趁此联合齐、韩、魏三国攻打它,这才是正义的行动。”
5.《隆中对》文言文原文及翻译赏析 篇五
《隆中对》原名《草庐对》,是中国东汉末年诸葛亮与刘备三顾茅庐时的谈话内容,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史上本无《隆中对》一说,隆中对的标题是后人加的。但《隆中对》提法并非由作者陈寿提出,而是由后人添加。2冬至2春,当时驻军新野的刘备在徐庶建议下,三次到隆中(今襄阳城西30里)(史料记载)拜访诸葛亮,但直到第三次方得见(著名的“三顾茅庐”)。《草庐对》中,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在诸葛亮出山后,没有任何的官职,直到刘备取得荆州四郡时才拜军师中郎将,刘备集团之后的种种攻略皆基于此。
隆中对
亮躬耕陇亩,好(hào)为《梁父(fǔ)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yuè)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duó)德量力,欲信(shen)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chāng jué),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miǎn),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zhòu],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 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隆中对》练习题及答案
一、,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陇亩 lǒng 倾颓tuí 猖蹶chāng jué 存恤xù 因屏人bǐng
夷越yí 胄zhòu 殆 dài 沔 miǎn 诣yì 度德量力 duó
二、文学知识
《隆中对》节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作者陈寿,字承祚(音zuò),是晋朝人,史学 家,所著本书共六十五卷,记载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的历史。对,是回答、应对的意思。
三、重点字词解释:
1、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躬:亲自。陇亩:田地。 好:喜欢。 每:常常。 比于:和……相比。
时:当时。莫之许:就是“莫许之”。许,承认。友善:友好。信然:确实这样。
2、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屯:驻军防守。 器:器重、重视。
谓……曰:对……说。 与俱来:与(之)俱来。俱。一起。
就见:到那里拜访。就,接近,趋向。
屈致:委屈(他)召他来。致:招致,引来。
枉:委屈。 驾:车马,借车马指刘备。 顾:拜访。
3、第3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由是:因此。 遂:于是,就。 诣:去,到。这里是拜访的意思。
凡:总共。 乃见:才见到。 因:于是。 屏;这里是命人退避的意思。
汉室:指汉朝。 倾颓:崩溃、衰败。
奸臣:指董卓、曹操先后专权。窃命:盗用皇帝的命令。
孤:古代王侯的自称。这里是刘备自称。 度德量力: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人)
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伸张。遂:就。 用:因此。猖蹶:这里是失败的意思。
已:停止,罢休。计:计策。 安:疑问代词,怎么。
4、第4段到完,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已来:已,通“以”。 不可胜数:数也数不清。胜,尽。
众寡:人少。意思是兵力薄弱。
非惟天时:不仅 。 抑亦人谋:而且。 谋:筹划(得当)
挟:挟持,控制。 令:号令。诸侯:这里指当时割据一方的军阀。
不可与争锋:争强,争胜。
国险而民附:地势险要,民众归附。援:外援。 图:谋取。
利:物资。尽:全部取得。
此用武之国:这是用兵之地。意思是兵家必争之地。
殆:大概。 资:资助,给予。 险塞:地势险要。
天府之土:指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饶,形势险固的地方。
因之以成帝业:凭借。 成:成就,创建。
暗弱:昏庸懦弱。 殷:兴旺富裕。 存恤:爱抚、爱惜。
胄:后代。信义:信用和道义。著:显明。
总揽:广泛地罗致。揽,这里有招致的意思。
岩阻:险阻,指形势险要的地方。 戎:古时对我国西部各族的称呼。
夷越:这里泛指我国南部各族。 修:治理。 政理:政治。身率益州之众:亲自。
箪食壶浆:用箪(盛着)粮食,用壶(装着)酒水。“箪”和“壶”是名词作动词。箪,用箪盛。壶,用壶装。
诚如是:确实像这样。 日:一天天。
四、词义归类
1、一词多义
谓 ①谓为信然说
②谓先主曰对-----说,告诉
已 ①然志犹未已 停止
②自董卓已来 通“以”
③已历三世已经
信 ①谓为信然确实
②信义著于四海信用
③欲信大义于天下同“伸”,伸张
然 ①谓为信然这样
②然志犹未已 但是
用 ①遂用猖蹶因此
②贤能为之用 任用
此③用武之国 运用
为 ①好为《梁父吟》 唱
②谓为信然 是
③以弱为强者 变为
④贤能为之用 被
⑤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结为、作为
之 ①先主器之代词,他,指代徐庶
②今操已拥百万之众助词,的
③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代词,它,指代益州
④先主解之曰 代词,他们,指代关羽、张飞
⑤孤之有孔明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因 ①因屏人曰于是
②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凭借
于 ①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和、跟
②欲信大义于天下 向
③曹操比于袁绍跟、和
④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从
2、词性活用
箪 名词作动词 用箪盛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壶 名词作动词 用壶装
3、通假字
欲信大义于天下 信,通“伸” 伸张
自董卓已来 已,通“以”
五、翻译句子:
①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我不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人)。想为天下人伸张正义,然而自己的才智和谋略不足,就因此失败,(弄)到今天(这个局面)。
②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现在曹操已经拥有百万大军,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确实是不能够同他争胜。
③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_这个人只可以到他那里去,不可以委屈他,召他上门来。将军应该亲自去拜访他
④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老百姓谁敢不用箪盛饭,用壶盛浆来欢迎将军你呢?
⑤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_这只可以把他结为外援,而不可以谋取他。_
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然而(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你认为应该采取怎样的办法?_
⑦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这大概是上天拿它来资助将军的。将军是否有夺取它的意图呢?
⑧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常常把自己和管仲、乐毅相比,当时的`人不同意这件事。
六、课文内容理解:
1、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说明他什么?
说明他志向远大,自认为有出将入相的才能。
2、为什么“时人莫之许”只有崔州平和徐庶“谓为信然”?
因为当时人们还不了解他,只有跟他十分友好的朋友才知道他确有出将入相的才能。
3、诸葛亮为什么只可“就见”“不可屈致”?
(1)有才能的人往往恃才傲物,如果不够尊重地请他,他肯定不会来。
(2)亲自前往拜访,才能显示思贤若渴,才能表现对人才的尊重。
4、刘备请诸葛亮出山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是“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欲信大义于天下”但“智术浅短,遂用猖獗”,希望能得到好的计策,实现他的政治理想。
5、在诸葛亮的对策中,他替刘备策划的最终目标是什么?
最终目标是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6、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诸葛亮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
跨有荆、益两州,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刘备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7、诸葛亮是根据什么提出这个战略方针的?
根据当时形势而提出的。
(1)今操已拥百万之众(军事优势),挟天子而令诸侯(政治优势),此诚不可与争锋。(诚字强调要尊重这个客观事实)
(2)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民附,贤能为之用(优越的地理条件和内部团结紧密,地位巩固),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3)荆州是用武之国(兵家必争之地具有战略意义),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4)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经济力量雄厚),但刘潭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刘表、刘璋两个集团内部极不稳定)。
(5)刘备是帝室之胃,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有号召力)
(6)联合少数民族 ----建立巩固的战略后方。联合孙权孤立曹操----使其两面受敌。
诸葛亮的对策从当时的历史条件来看是完全可行的。他在对当前形势分析是都强调了“人谋”的重要性。例如:谈曹操的“以弱为强”时就指出---“非为天时,抑亦人谋”;谈孙权的地位巩固时则指出---“贤能为之用”;向刘备提出总揽英雄建议时表明---尽管刘备目前处境艰难,但只要“人谋”得当,成霸业、兴汉室的愿望还是可以实现的。
统观对策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1、分析曹操、孙权两大集团的状况,分清敌友,采取不同的方针;
2、指出荆、益两州在战略上的重要地位和夺取的可能性;
3、归纳策略上的主要之点并指出光明的前景。
中考试题及答案
4.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因屏人曰 屏(2)欲信大义于天下 信
(3)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日 (4)愿诸君勿复言 愿
5.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犹鱼之有水也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B. 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
C.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唐雎不辱使命》)
D. 曹操比于袁绍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6.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
(1)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3分)
翻译:
(2)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3分)
翻译:
7.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在”隆中对策“前,作者先采用侧面叙写的方式衬托出诸葛亮的与众不同和非凡才智。
B. 诸葛亮以高祖刘邦在益州成就帝业为例提示刘备可以将益州作为建立蜀汉大业的基地。
C. 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既论及地理、经济、军事等因素,又提到了恤民和用贤的重要。
D. 文章通过隆中对策这一核心事件,突出展示了诸葛亮作为政治家和军事家的远见卓识。
答案:
4、(共4分)屏:命人退避 信:(通”伸“)伸张 日:一天天 愿:希望 (一词1分)
5、(3分)A (A项均为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分别为并列关系、修饰关系的连词。C项分别译为”凭借“、”于是“。D项分别为”同“、”在“。)
6、(共6分)(1)这个人值得到他那里去拜访,不能委屈他,召他上门来,将军您应当屈尊亲自去拜访他。(3分,就见1分,枉驾1分,句子意思基本正确1分)
(2)将军亲自统率益州大军从秦川出击,百姓谁敢不用竹筐盛着饭食用壶装着酒水来迎接将军您呢?(3分,”出于秦川“1分,”箪食壶浆"1分,句子意思基本正确1分)
7、(3分)A(应是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译文
诸葛亮亲自在田地中耕种,喜爱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和管仲、乐毅相比,当时人们都不承认这件事。只有博陵的崔州平,颍川的徐庶与诸葛亮关系甚好,说确实是这样。
适逢先帝刘备驻扎在新野(今新野县)。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这个人,是人间卧伏着的龙啊,将军可愿意见他?”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吧。”徐庶说:“这个人只能你去他那里拜访,不可以委屈他,召他上门来,将军你应该屈尊亲自去拜访他。”
因此先帝就去卧龙岗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于是刘备叫旁边的人退下,说:“汉室的统治崩溃,奸邪的臣子盗用政令,皇上蒙受风尘遭难出奔。我不能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任,想要为天下人伸张大义,然而我才智与谋略短浅,就因此失败,弄到今天这个局面。但是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您认为该采取怎样的办法呢?”
诸葛亮回答道:“自董卓独掌大权以来,各地豪杰同时起兵,占据州、郡的人数不胜数。曹操与袁绍相比,声望小人又少,然而曹操最终之所以能打败袁绍,凭借弱小的力量战胜强大的原因,不仅依靠的是天时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现在曹操已拥有百万大军,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确实不能与他争强。孙权占据江东,已经历三世了,地势险要,民众归附,又任用了有才能的人,孙权这方面只可以把他作为外援,但是不可谋取他。荆州北靠汉水、沔水,一直到南海的物资都能得到,东面和吴郡、会稽郡相连,西边和巴郡、蜀郡相通,这是大家都要争夺的地方,但是它的主人却没有能力守住它,这大概是天拿它用来资助将军的,将军你可有占领它的意思呢?益州地势险要,有广阔肥沃的土地,自然条件优越,高祖凭借它建立了帝业。刘璋昏庸懦弱,张鲁在北面占据汉中,那里人民殷实富裕,物产丰富,刘璋却不知道爱惜,有才能的人都渴望得到贤明的君主。将军既是皇室的后代,而且声望很高,闻名天下,广泛地罗致英雄,思慕贤才,如饥似渴,如果能占据荆、益两州,守住险要的地方,和西边的各个民族和好,又安抚南边的少数民族,对外联合孙权,对内革新政治;一旦天下形势发生了变化,就派一员上将率领荆州的军队直指中原一带,将军您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向秦川出击,老百姓谁敢不用竹篮盛着饭食,用壶装着酒来欢迎将军您呢?如果真能这样做,那么称霸的事业就可以成功,汉室天下就可以复兴了。”
刘备说:“好!”从此与诸葛亮的关系一天天亲密起来。
关羽、张飞等人不高兴了,刘备劝解他们说:“我有了孔明,就像鱼得到水一样。希望你们不要再说什么了。”关羽、张飞于是不再说什么了。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正面描写,简述诸葛亮的为人。
第二部分(2)侧面描写,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第三部分(3-5)写诸葛亮隆中对策。诸葛亮扼要地分析了当时天下的形势以及推测了未来形势的发展(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第四部分(6)侧面描写,写刘备对诸葛亮的重视和器重。
人物形象
诸葛亮:才能非凡,目光长远,洞察时局,远大抱负,不趋炎附势。
6.《史蝤尸谏》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篇六
卫灵公之时,蘧伯玉贤而不用,弥子瑕不肖而任事。卫大夫史蝤患之,数以谏灵公而不听。史蝤病且死,谓其子曰:“我即死,治丧于北堂。吾不能进蘧伯玉而退弥子瑕,是不能正君也,生不能正君者,死不当成礼,置尸于北堂,于我足矣。”史蝤死,灵公往吊,见丧在北堂,问其故?其子以父言对灵公。灵公蹴然易容,寤然失位曰:“夫子生则欲进贤而退不肖,死且不懈,又以尸谏,可谓忠而不衰矣。”
于是乃召蘧伯玉,而进之以为卿,退弥子瑕。徙丧正堂,成礼而后返,卫国以治。
译文:
卫灵公在位的时候,蘧伯玉贤德而不被任用,弥子瑕无才却担任重要的职务。卫国的大夫史官担虑这件事,多次拿这件事去规劝卫灵公,但是他不听从史官的建议。史官生病将死时,对他的儿子说,我如果死了在北堂治丧,我不能使蘧伯玉担任官职,并且使弥子瑕被罢黜,这不是一个正直的大夫做法。活着的时候不能做一个正直的大夫,死了以后也不能用大夫之礼行丧事,在北堂办丧事,这对于我足够了。史官死后,卫灵公前去凭吊,见丧事置于北堂,问这样做的原因。他的`儿子把父亲的话详细地告诉了卫灵公。卫灵公面容顿时变得十分恭敬的样子,惊慌失措的想离座。并且说:“你活着的时候想让贤德的人被重用并且让无德的人被罢黜,死了也不放弃,甚至又用尸体来进谏,真可以说是至始至终的忠心耿耿呀。”
7.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篇七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臵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宝贵。”其言之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译文】
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表字。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用它做了自己的号。他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和利禄。喜欢读书,不过分在字句上下功夫,每当对书中意旨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他有嗜酒的天性,家里穷,经常没有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情况,有时摆了酒叫他来喝。他一来就要喝得尽兴,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去,并不装模作样,说走就走。简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遮不住风和阳光。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安之若素。经常写文章来消遣时光,从文中也稍微透出自己的志趣。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
赞曰: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心忡忡,不热中于发财做官。”从
8.预浩造塔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篇八
【原文】
开宝寺塔,在京师诸塔中最高,而制度甚精,都料匠喻皓所造也。塔初成,望之不正而势倾西北。
人怪而问之,皓曰: 京师地平无山,而多西北风,吹之上百年,当正也。
其用心之精益如此!国朝以来木工一人而已,至今木工皆以预都料为法,有《木经》三卷行于世。世传浩惟一女,年十余岁,每卧,则交手于胸为结构状,如此越年,撰成《木经》三卷,今行于世者是也。
【注释】
第①选自《归田录》。,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书法家。
第②开宝寺塔:宝塔名,建在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八角十三层,高三百六十尺(宋时一尺约合3072厘米),是我国古代建筑史上一座有名的木质结构的琉璃宝塔。该塔于宋仁宗庆历年间焚毁。
第③在京师诸塔中最高:在京城所有的宝塔中最高。京师,京城,这里指汴京。诸,众,所有。
第④而制度甚精:而且设计很精巧。制度,规划,设计。
第⑤都料匠预浩所造也:是都料匠预浩负责建造的。都料匠,官名,掌管设计及施工的土木工程总负责人。喻皓:亦作预浩、预皓、喻浩、喻晧,北宋初的著名建筑师,擅长建筑宝塔和楼阁。浙东人,曾任杭州都料匠。所著《木经》三卷,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建筑专著,已佚。
第⑥初:刚。
第⑦望之不正而势倾西北:远远看去,塔身不正,有点儿向西北倾斜。之,它,指开宝寺塔。倾,斜。
第⑧人怪而问之:人们感到奇怪,就问他(这是怎么回事)。之,他,指预浩。
第⑨吹之不百年,当正也:风不断吹它,用不了一百年,塔身就会正了。之,它,指开宝寺塔。
第⑩其用心之精益如此:他建塔时的考虑问题,就是这样的精密周到。其,他,代预皓。如此,这样。
【翻译】
9.超然台记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篇九
苏轼调任密州知州第二年,修复了一座残破的楼台,他的弟弟苏辙为这座台起名叫“超然”。苏轼便写了这篇《超然台记》,以表明超然物外、无往而不乐的思想,我们看看下面的超然台记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超然台记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凡物皆有可观(1)。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
哺(2)糟啜(3)醨(4)皆可以醉(5);果蔬草木,皆可以饱(6)。推此类也,吾安往而(7)不乐?
夫所为求褔而(8)辞祸者(9),以褔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10),美恶之辨战乎中,而(11)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褔。夫求祸而辞褔,岂人之情也哉?(12)物有以(13)盖(14)之矣。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挟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复,如隙中之观斗,又焉(15)知胜负之所在。是以美恶横(16)生,而(17)忧乐出焉(18),可不大哀乎!
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19)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20),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全(21)之计。
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22)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23),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注释
(1) 凡物皆有可观,省略“者”即可观者,值得观赏的地方。
(2) 哺:吃。
(3) 啜:喝。
(4) 醨:米酒。
(5) 醉:使……醉。
(6) 饱:使……饱。
(7) 吾安往而不乐,而,表承接;该句指“吾往安而不乐”。
(8) 求褔而辞祸,“而”表并列,并且。
(9) 求褔而辞祸者。者:……的原因。
(10) 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而可以足吾欲之物者有尽,译为“但是能满足我们欲望的东西却是有限的”。
(11) 而:表并列。
(12) 岂:难道;情:心愿。
(13) 有以:可以用来。
(14) 盖:蒙蔽。
(15) 焉:哪里。
(16) 横:意外发生。
(17) 而:表承接,随后。
(18) 焉:于此。
(19) 背:远离。
(20) 比:连续,常常;登:丰收。
(21)苟全:大致完备。
(22) 庶几:表希望或推测。
(23)遗烈:前辈留下来的功业。
(25)葺[qì]:原指用茅草覆盖房子,后泛指修理房屋
(26)撷[xié]:摘下,取下
(27)秫shú:黏高粱,可以做烧酒。有的地区就指高粱。
(28)瀹[yuè]:煮
译文
任何事物都有可观赏的地方。如有可观赏的地方,那么都可使人有快乐,不必一定要是怪异、新奇、雄伟、瑰丽的景观。吃酒糟、喝薄酒,都可以使人醉,水果蔬菜草木,都可以充饥。以此类推,我到哪儿会不快乐呢?
人们之所以要追求幸福,避开灾祸,因为幸福可使人欢喜,而灾祸却使人悲伤。人的欲望是无穷的,而能满足我们欲望的东西却是有限的。如果美好和丑恶的区别在胸中激荡,选取和舍弃的选择在眼前交织,那么能使人快活的东西就很少了,而令人悲哀的事就很多,这叫做求祸避福。追求灾祸,躲避幸福,难道是人们的心愿吗?这是外物蒙蔽人呀!他们这些人局限在事物之中,而不能自由驰骋在事物之外;事物本无大小之别,如果人拘于从它内部来看待它,那么没有一物不是高大的。它以高大的形象横在我们面前,那么我常常会眼花缭乱反复不定了,就象在缝隙中看人争斗,又哪里能知道谁胜谁负呢?因此,心中充满美好和丑恶的区别,忧愁也就由此产生了;这不令人非常悲哀吗!
我从杭州调移到密州任知州,放弃了乘船的舒适快乐,而承受坐车骑马的劳累;放弃墙壁雕绘的华美漂亮的住宅,而蔽身在粗木造的屋舍里;远离杭州湖光山色的美景,来到桑麻丛生的荒野。刚到之时,连年收成不好,盗贼到处都有,案件也多不胜数;而厨房里空荡无物,每天都以野菜充饥,人们一定都怀疑我会不快乐。可我在这里住了一年后,面腴体丰,头发白的地方,也一天天变黑了。我既喜欢这里风俗的淳朴,这里的官吏百姓也习惯了我的愚拙无能。于是,在这里修整花园菜圃,打扫干净庭院屋宇,砍伐安丘、高密的树木,用来修补破败的房屋,以便勉强度日。 在园子的.北面,靠着城墙筑起的高台已经很旧了,稍加整修,让它焕然一新。
我不时和大家一起登台观览,在那儿尽情游玩。从台上向南望去,马耳、常山时隐时现,有时似乎很近,有时又似乎很远,或许有隐士住在那里吧?台的东面就是卢山,秦人卢敖就是在那里隐遁的。向西望去是穆陵关,隐隐约约象一道城墙,姜太公、齐桓公的英雄业绩,尚有留存。向北俯视潍水,不禁慨叹万分,想起了淮阴侯韩信的赫赫战功,又哀叹他不得善终。这台虽然高,但却非常安稳;这台上居室幽深,却又明亮,夏凉冬暖。雨落雪飞的早晨,风清月明的夜晚,我没有不在那里的,朋友们也没有不在这里跟随着我的。我们采摘园子里的蔬菜,钓取池塘里的游鱼,酿米酒,煮糙米,大家一边吃一面赞叹:“多么快活的游乐啊!”
10.文言文《桑中生李》原文及翻译 篇十
南顿张助于田中植禾,见李核,欲持去,顾见空桑中有土,因植种,以余浆灌溉,后人见桑中复生李,转相告语。有病目痛者息阴下,言:“李君令我目愈,谢以一豚。”目痛乃小疾,亦行自愈。闻者传语:“盲者得视。”众犬吠声,远近翕赫,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间一岁余,张助远出来还,见之惊云:“此有何神,乃我所种耳。”因就斫之。(选自晋·干宝《搜神记》)
译文:
南顿有个叫张助的人,在田里种庄稼时发现一颗李子的核,本想拿走,回头看见空心的桑洞里有泥土,就把李核种在那里,用剩下的水浇了一些。后来,有人看见桑树中又长出李树来,对此感到十分惊奇,就互相传说开来。
正好有个眼睛患有小毛病的人,在李树下休息,向李树祷告说:“李树您如果能让我的眼睛变好,我就把小猪献给您。”眼痛这种小病,不久就会康复。众人随声传闻,李树因为能使瞎了的人可以看见,所以远近闻名。而远近的人听到这消息都很轰动,那树下常有数千辆马车,大家纷纷前来敬祭,酒肉很多,绵绵不断。
【文言文片段原文及翻译】推荐阅读:
《晋书何琦传》文言文原文及翻译07-07
治国安民文言文原文及翻译09-12
《梁书·王亮传》文言文原文及翻译10-02
苏教版高中文言文原文及翻译07-18
文言文《清史稿·李清时传》原文及翻译12-13
文言文唐睢不辱使命原文翻译08-25
文言文《义犬》阅读答案及原文08-13
简短文言文译文及原文对照11-15
《新唐书·杨炎传》文言文原文及译文10-19
陈禾文言文及翻译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