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考试(共9篇)(共9篇)
1.自然辩证法考试 篇一
简答题
1.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 答: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人类对生态文明的探索,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表现。生态文明与生态自然观有着紧密的联系,生态文明是生态自然观的应有之义,生态自然观对现今世界生态文明发展及实践有着广泛的指导意义。生态文明的提出,是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人类通过遵守可持续性、共同性和公平性等原则,通过实施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类社会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人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仍应以人类为主体,仍应包括改造自然的内容,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防灾减灾;生态自然界是天然自然界和人工自然界的统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目标,生态文明的提出,是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生态自然观指出,人与自然都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和谐共处、共同促进的关系。人类的发展应该是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协调发展。人类的发展不仅要讲究代内公平,而且要讲究代际之间的公平,不能以当代人的利益为中心,甚至为了当代人的利益而不惜牺牲后代人的利益。而必须讲究生态文明,牢固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观。
2.科学与技术的含义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答:科学是一种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 的知识与知识体系及其相关的活动事业。该定义包括四层含义:第一.科学是一种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 识;第二.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第三.科学是一种探求真理推进知识的活动。科学的上述含义表明,科学正 在从一个简单的知识单元和求知活动变成渗透于社会各个方面的全人类事业。技术通常被认为是为达到某 种目的而采取的手段和方法。构成技术的四要素:1.目的性;2.规则性;3.“工具”性;4.“体系”性。
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1.科学和技术的差别: 第一,任务和形态不同。第二,研究过程和劳动特点不同。第三,社会功能和价值标准不同。2.科学和技术的联系: 第一,根本目标的一致性。第二,科学和技术互为前提。第三,科学和技术相互渗透。
3.创造性思维的特征是什么?科学研究中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
答:(1)思维与想像的有机统一;(2)与创造性活动相联系;(3)常用“灵感”出现;(4)分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相结合;(5)分析思维与直觉思维的统一。其基本特征为敏感性、独特性、流畅性、灵活性、精确性、变通性。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科学探究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培养创新思维的过程。
(一)整合思维的培养。整合思维所追求的目标是:做出正确的选择或者决策,并力求在最短时间内解决问题。
(二)发散思维的培养。发散性思维包括流畅性思维、变通性思维、独创性思维、精致性思维等。
(三)直觉思维的培养。直觉思维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判断或抉择,猜出问题的关键所在。
(四)想象思维的培养。想象性思维是对已有的表现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科学探究是一种创新活动,是推动创新思维的一种强烈和稳定的动力源泉,也是创新教育的关键环节。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充分运用科学探究的方式,采用科学探究的内容,学会发现新问题,发现新思路,形成科学的创新思维培养模式。
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三种形态及其相互关系?
答:系统自然观 是在相对论、量子力学、分子生物学特别是系统科学的基础上形成的。系统自然观主张自然界既存在着又演化着,既有确定性又有随机性,既是简单的、线性的又是复杂的非线性的。自然界是确定性与随机性、简单性与复杂性、线性与非线性的辩证统一。
人工自然观 是在工程技术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人工自然观主张人工自然界是人类通过采取、加工、控制和保障等技术活动创造出来的,它具有目的性、客观物质性、实践性、价值性和中介性等特征,它在总体上经历了一个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它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既遵循天然自然规律,有遵循其自身的特殊规律,它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自然观 是人们面向生态环境问题,依靠生态科学和系统科学形成的。生态自然观主张自然界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非线性的生态系统;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要与自然界和谐相处;人类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类和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生态自然观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理论基础。
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之间的关系:
第一,它们都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各有其侧重点:系统自然观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人工自然观突出并反思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生态自然观站在人类文明的立场,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和发展。
第三,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相互关联:系统自然观通过系统思维方式,为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人工自然观通过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实践性,为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认识论前提;生态自然观通过强调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协调性关系,为系统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
5.如何理解技术的本质?
答: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活动,狭义的技术是指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方法和手段;广义的技术是指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类自身的方法和手段。二是技术成果,包括技术理论、技能技巧、技术工艺与技术产品(物质设备)。
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属于直接生产力,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物质性和精神性、中立性和价值性、主体性和客体性、跃迁性和累积性的统一。
6.怎样认识收敛性思维与发散性思维? 答:发散性思维的特点1.全方位性。2.流畅性。3.变通性。4.独创性。收敛性思维的特点 1.目的性。2.聚合性。3.客观性。4.选择性。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形式,而收敛性思维是理性思维的一种类型,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前者以辐射、扩散、求异为特征,后者则以集聚、合围、求同为特点。发散与收敛思维是辩证统一的,发散是收敛的基础,收敛是发散的目的。不能光强调一种而忽视另一种。发散思维中想象和联想力自由驰骋,收敛思维使想象和联想回到现实。没有发散思维,就很难达到新颖、独特,而没有收敛思维,任何新颖独特的设想也难以具有现实性的品格。因此,为了达到一种平衡,创造性解决问题应训练发散与收敛思维并举。论述题
1.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创新型人才,谈谈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
答: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的一种模式。我国已经是一个经济大国,但还远不是一个经济强国。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前提是更新教育观念。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在以下六个方面更新教育观念。第一,传统教育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现在我们谈教育目标主要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第二,教育不再是简单知识的传递,而是使当代学生获得发展的能力。第三,现代教育反映的是知识经济对人的需求,教育方式、教育过程强调个体化、个性化。第四,现代教育应该突出问题取向的方式,让学生提高面对现代问题的解决能力。第五,现代教育更加强调机会平等、过程平等,是尊重个人发展性的教育。第六,传统教育过程是传授和读书,现代教育强调实践性的过程和创新。如果我们能够把上述思想渗透到创新教育实践中,创新型人才培养必将取得很好的效果。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核心是提高自我发展能力。21世纪最伟大的成就,不只是在征服自然和物质生产方面的科学发展,而应是在终身教育理念指导下,人的潜能的开发,人的自我发展。学习型社会要求,我们的教育不仅要给学生第一次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奠定终身教育、自我发展的牢固基础,后一种功能在当代社会显得愈来愈重要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保证是创新人格。塑造学生创新人格,首先要确立社会责任感。对社会有无责任感,是检验人生境界高低的尺度。要树立正确理想信念,把责任感转化为学习知识、增长本领的实际行动。第二,要培养创新毅力。一个人事业要成功,需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需要自强、自立、自信的奋斗精神,甚至还要面对失败的风险。第三,要培养创新激情。创新型人才要有干事业的激情。第四,要培养团队精神。现在重要的创新活动已经很少靠个人单打独斗,更多的是跨学科“集群”式的创新。个人只有融入到集体之中,才会有个人的全面发展。第五,要培养诚信品德。诚信是关系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是创造个性。创新未必是全能冠军,往往是单向冠军。我们教育制度的设计,应该为学生创造个性留出足够的空间。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性,没有人才。何谓个性,简单说是人的天赋,一般表现为兴趣、爱好、特长。天赋并不是少数人具有,而是潜藏在每个人身上的潜能。只要充分发挥这种潜能,人便能成为不平凡的人。但由于教育问题,人们这种潜能大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这正是今天天才极少的原因所在。个性发展就使一个人独特天赋的充分发挥,就是独特潜能的发挥。
教育的真谛就是发现学生天赋,加以培养,使其获得成功感。可以讲,你喜欢做的事情,往往正是你的天赋所在,你的事业所在。
塑造学生创造个性的目的在健康成才。成才,需要明确方向定位。第一,要适应社会需要。一个人只有具有了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把个人成才追求与社会需要紧密联系起来,其自身的潜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才能成为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第二,要发挥自身优势。对自己要有客观的把握,要有一个准确的定位,找寻自己的优势和长处,选择最能发挥自己专长和兴趣的方面作为自己的成才定位。第三,要利用现实条件,全面分析现实条件提供了哪些有利因素、哪些不利因素,这些因素哪些可以直接利用、哪些能够改善和转化、哪些需要暂时等待、哪些无法克服,在此基础上明确成才定位。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是评价机制。评价机制是导向。现行的评价机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录取学生的标准单一,就是看分数,过分看重考试成绩,分分学生的命根。对学生的评价,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健康、道德、兴趣、爱好。养创新型人才,关键就是改变分数这个指挥棒,跳出分数决定一切的怪圈。
2.结合我国当前经济政治领域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谈谈怎样合理应用科学技术做到可持续发展?
答: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稳步上升,特别是最近几年。在稳步的良好经济 的基础上,当前的经济形势保持较好的势头。然而我国仍然面临着严峻的问题,我国的人口 数目大,资源、能源、环境解决好我国的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的重要问题,是实现我国社 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能源战略至少应考虑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如 何确保经济合理的持续的能源供应和高效使用能源,同时解决和能源过程有关的环境问题。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曾在博鳌亚洲论坛中发表讲题为《携手推进亚洲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主旨演讲,强调高度重视科技,支撑实现创新发展,坚持扩大开放,不断实现和谐发展。
科学技术与可持续发展问题是人类走向新文明的问题。传统的自然科学观,把自然界视为僵化的物质,自然界成了一部任人装拆的机器;传统的工程技术观,把自然界视为资源,自然界只是人类改造、征服和利用的原料;传统的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私有制,自然界成了私人所有的财产;传统的社会主义社会,固有公有制,自然界成了大家所有的公共财富。这种传统的科学技术观和传统的社会政治观,已经暴露出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本质。实质上,自然界并不是一台任人宰割的机器,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无限生机的有机体。特别是地球自然界,是一个人类文化世界与其他非人类生态世界的整体。人类社会的可持续最终取决于地球生态系统的可持续。要改变传统的科学观、技术观和社会政治观,实现向人与自然协同进化方向的转轨,这就不仅仅要研究可持续的科学技术形态,而且也要研究可持续科技的社会文明形态。
科学技术与可持续发展,可以理解为两层含义:一是关于科学技术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二是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技术问题。前者,重在科学技术本身内在规律的探究,而后者则重在整个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对科学技术的需求和导向规律。这两大方面包含了非常丰富的内容和发人深省的问题。
科学技术发展既受制于科学家和工程师的自然观和方法论的影响,有其自身的内在规律,也受制于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变化的影响,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这些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和外在规律,在出现全球生态环境问题之前和之后有哪些变化,科学技术是否有一个向生态环境的转向?事实上,科学技术与可持续发展问题,不仅仅存在着科学技术自身内在逻辑和科技哲学观念偏颇的问题,而且也存在着科学技术在应用中缺少生态伦理规范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就要研究科学工作者的责任、义务和任务,进而概括出科技走向可持续发展的伦理导向。试图回答科学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定位和科学技术观念的一系列变革问题。
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产物,脱离社会和经济的科学技术是不存在的。反之,无论是政治发展,还是经济和社会发展,本质上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那么,科学技术如何促进经济、社会和政治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又怎样反作用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要求从“益于人类,促进生态平衡”的双标尺度审视科学技术的结构,以及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建构它们走向可持续发展的相互依存的结构。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也是自然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改造的历史。如何在不破坏自然界提供的自然资源能力的前提下利用各种资源,如何在不超过自然生态阈限的基础上改造自然环境,这就需要研究和确证自然资本和生态资本观。只有明确了自然资本和生态资本的意义和价值,懂得地球本质上是一个生态资本的世界,就能够摆正科学技术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明智地利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科学技术的可持续发展与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密不可分。要研究科学技术发展与人类文明的关系,揭示科学技术的生态观,人类生态的文明史观,以及科学技术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科学发展观。
3.结合现实谈一谈你理解的“科学技术伦理规范”。
答:技术的应用引发了一系列的伦理道德问题,造成了一些较为深远的负面影响, 例如克隆技术,克隆技术的诞生将使人类能够操纵基因,打破种属的界限,人类可以改变物种的基因构成和机能,但是从伦理道德角度来看,克隆人将干预人类自然发展,改变人类亲缘关系,打破人类生育概念和传统生育模式。这些冲突比曾经生命技术带来的冲突更加严重和深刻。
但是我们绝不能因此说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与伦理道德背道而驰,关键是如何正确理解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的关系。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人与科技手段的关系,两者的关系中,人是目的,科学技术是手段,科学技术是为人服务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就是人的发展,人有能力支配科技手段从自然中不断获得自由,与此同时,他也需要尊重工具系统的规律和性能,服从工具操作要求。任何时候都没有绝对的自由,人从自然中获得自由是基于对必然性的认识和遵循。那么人对科技工具的服从,也是对自然规律的遵循,工具系统是以人工装置的方式体现了自然规律。工具技术对人具有一定程度的控制和压抑,这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单方面地发展科学技术,并不能使人一定得到幸福和满足。要缓解和减轻科技手段对人的控制和压抑程度,必须需要伦理道德的关怀。伦理道德表征的是人的主体精神世界。作为人的一种自我意识,人文精神力求发现那些使人成为人或规定人之为人的东西,要穷根究底地追溯人何以作为人存在、人何以会具有那些属人的东西。作为一种主体尺度,伦理道德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积淀和集中表现,它是人作为主体的一切活动的内在根据。它内蕴的是一种以人为本位、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维护人的地位和权利、实现人的目的和理想的人本意识,体征了人类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追求,是人的精神的核心和灵魂。科学技术是中性的,所以科学技术是否运用得当,是否合理,这是科学技术本身所无法解决的,因为这不是一个技术上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它是一个伦理道德和价值观问题。所以,为保证科学技术的合理、正当运用,应该用伦理道德来协调其发展,使其发挥对科技的导向与规范作用,让科技发展真正服务于人类。要全面深刻地把握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的复杂关系,使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共同促进、协调发展。
2.历史辩证法与自然辩证法 篇二
一、卢卡奇的“历史辩证法”概念
刘道明先生曾概括说:“《历史与阶级意识》的主要命题,就是书名中的“历史”和“阶级意识”这两个词。在卢卡奇看来,这两个词实质上是一回事,即历史是由阶级意识所决定的。他认为,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以后,世界革命的客观条件已经具备,而欧洲无产阶级革命之所以未能取得成功,主要原因是由于无产阶级缺乏革命的阶级意识。因此,强调意识的作用至关重要。他认为,强调意识的作用归根到底是一个辩证法即方法论的问题,因此他主张把辩证法看成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心问题。”
二、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概念
(一)“自然辩证法”概念
根据俞吾金教授对该词的考察和研究,“自然辩证法”作为自然界辩证运动的“自然辩证法”,是由杜林(E.K.Duhring,1833-1921)率先提出来的,他在1865年出版了《自然辩证法·科学和哲学的新的逻辑基础》(Naturliche Dialektik.Neue logische Grundlegungen derW issen-schaftund Philosophie)一书中,用“自然辩证法”(其德语表达式是naturliche Dialektik)指称自然界的运动。
(二)恩格斯的自然观
苏平富先生把恩格斯关于自然的较为系统的看法归结为六点:
第一,“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的。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导言中强调,不是把辩证法注入自然界,而是“从自然界中找出这些规律并从自然界里加以阐发”。
第二,自然界的物体“互相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运动。
第三,自然界各种运动形式在一定条件下是“互相转化的”。
第四,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
第五,“对立的运动”即矛盾决定着“自然界的生活”。
第六,自然界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同时也是向人的生成过程。
三、卢卡奇对“自然辩证法”的态度
(一)卢卡奇对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概念的批判
卢卡奇对“自然辩证法”的批判在学界已经有非常多的论述,然而推敲几种有代表性的批判,无论是从“自然界无主体”的角度、“自然是一个社会范畴”,还是“辩证法是主客体的相互作用”的角度来批判,都是同源的。即不同角度的批判其实是互相贯通的。
在此问题上,张一兵教授的说法很具有概括性:“青年卢卡奇认为,恩格斯的错误主要因之于试图在显然并不存在着自觉的主体的外部的自然界中寻找所谓的“自然辩证法”,而没有主体的外部自然界是绝不可能自发产生革命功能的历史辩证法的。”
卢卡奇认为,辩证法是主客体之间的一种交互作用,那么,没有主体的自然界,就不可能自己生发出辩证法。
(二)对恩格斯的误解的澄清
然而,学界的观点也并非一边倒,近年来出现了重新理解恩格斯的自然观的声音。
如汪信砚先生认为,“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把恩格斯的自然观或恩格斯所系统阐发的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归结为恩格斯在《反杜林论》和《自然辩证法》中所阐述的自然辩证法理论,或者至少是把自然辩证法理论视为恩格斯自然观的最根本、最核心的内容,有的人甚至还由此出发对恩格斯的自然观大加责难,指责恩格斯的自然观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看法既误解了哲学自然观的性质,也误解了恩格斯自然观的本质。”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和唯物史观》一文认为:“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深入地研究了人们的认识、思维问题,在对以往的认识论缺乏唯物史观基础的剖析中。阐明唯物史观是认识问题的基础,从而为创立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准备了条件。恩格斯认为,思维规律与自然规律是一致的,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历史的产物,因为“人的思维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的活动、人所引起的客观世界的变化。而正确认识历史、认识人的活动和人所引起的客观世界的变化,正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和任务。”
对恩格斯的误解的澄清有两点:
第一,恩格斯强调规律是从自然界中提取总结出来的,而不是将规律强加到自然界中去。强调是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第二,恩格斯也不是不讲辩证法的人的因素。自然主义的历史观是形而上学历史观,因而最终是唯心主义的历史观,它至多只能形成机械的唯物主义反映论,而不能形成科学的认识论。恩格斯对以自然主义历史观为基础的认识论的批判,正是对认识论的唯物史观基础的肯定。
(三)卢卡奇对“自然辩证法”概念的改观
卢卡奇的后期思想改变了先前对恩格斯的批评,他曾因为持有社会存在本体论的观点,认为有人的存在才有社会历史,而批驳恩格斯的自然存在本体论(完全没有人的),但后来又在著作中肯定了恩格斯的自然存在是社会历史存在的基础。
四、卢卡奇对“历史辩证法”概念的反思
卢卡奇在晚期即寄居莫斯科期间,做出了勇敢的自我批评,公开承认说至少《历史与阶级意识》的确具有唯心主义的倾向,或者说过于着重强调了主体性和革命性。
然而,并不能据此自我批评就将卢卡奇的哲学定性为唯心主义哲学,更不能将他划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阵营。因为,卢卡奇的哲学虽然可以称为是主体性的哲学,但绝不是唯心主义的哲学。卢卡奇强调的主体性和革命性是由马克思的实践观点发展而来的,只是与恩格斯、列宁走出了不同的路径。不能因为他非常重视“主体”和“意识”,就忽略了他的唯物主义的本质属性。卢卡奇的社会存在本体论承认社会历史的存在,他只是强调了主体性的作用。
比较卢卡奇同恩格斯著作中的对马克思的辩证法的经典陈述,可以发现卢卡奇与恩格斯本质上有相似性,这两个同源的概念只是所强调的重点不同。这两种思想成为了马克思辩证法思想发展的两种不同路向。
参考文献:
[1]刘道明.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J]毛泽东思想研究1998增刊.
[2]苏平富.恩格斯的自然观及施密特的批评.[J].求索.2006.(4).
[3]苏平富.恩格斯的自然观及施密特的批评.[J].求索2006.(4)
[4]张一兵.革命的辩证法与批判的历史唯物主义——解读青年卢卡奇_历史与阶级意识[J]理论探讨2000(2).
[5]汪信砚.论恩格斯的自然观.[J]哲学研究2006(7).
[6]岳新风,宋赛花.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和唯物史观.[J].青海师专学报(社会科学),2001(1).
[7]岳新风,宋赛花.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和唯物史观.[J].青海师专学报(社会科学),2001(1).
3.研究生自然辨证法考试答案 篇三
1、为什么说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产生和发展反映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自然辨证法》深刻揭示了科技自身的发展逻辑,把科技发展作为社会现象来考察,并由此提出了很多独特的思想。自然科学属于一般生产力范畴,科学技术在生产过程中可直接转化为生产力。是社会实践的需要,经济生产发展的需要,科技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所以说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产生和发展反映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必然性.2、自然辩证法的性质、内容和范围是什么?
性质: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的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不仅具有哲学属性,而且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内容:总的来说,有两大方面、一个是自然观,即对自然界的辩证法的研究;一个是自然科学观,或称自然科学论,即对自然科学的辩证法的研究。
范围: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如下广泛的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科学认识论和科学方法论的研究,是自然辩证法研究中最富于成果和最引入注意的领域。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哲学、STS的联系和区别? 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哲学的联系:都以科学技术的整体为研究内容。区别,在对待自然上,后者偏重哲学思考、前者偏重自然观。在对待科技对社会作用上,后者持肯定态度,认为科技促进社会进步。前者则对其作出反思,认为在资本主义之外有更好的社会形态会代替。
自然辩证法和STS的联系:有相同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
科学、技术和社会(STS)主要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追求三者的协调发展。STS研究是自然辩证法关于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作用的深入发展,也可以说自然辩证法是STS研究的重要学科。
4、在了解和思考的基础上,请你谈谈学习自然辩证法将对你的科学技术研究及工作有何帮助?
我认为我们作为一名研究生,是一群走在科研前列的人。特别是作为一名理工科学生,我们研究的是科学技术,自然辩证法指导我们如何进行科学研究是正确的,避免我们犯一些显而易见的错误。自然辩证法能教会我们如何思考科学技术问题,这对我们进行技术研究是十分有帮助的。
此外自然辩证法作为一门哲理论,是一门让人变聪明的学问。世间万物是有联系的,一事通,百事通。不仅仅在科学研究中我们可以运用自然辩证法学到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运用其思想,进行思考和处理问题,这对我们将是一生的收获。
另外,学习自然辩证法可以使我树立辩证自然观,缩短对自然界认识的历程。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强化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传播科学精神,提高理论思维能力,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可以帮助我们提供有效的指导作用。为科研提供认识原则,为我建立和创造新的方法提供指导,为衔接研究中的空白提供指导切合理工科研究生实际的公共理论课,建立一种面对现实问题的自然观和科学观,哲学与科学之间的特殊性与概括性科学研究需要理论思维和辩证思维。所以学习自然辩证法是非常有帮助的。我们应该好好学习它
二、提示:
在《自然辩证法》的“自然界和社会”一文中,恩格斯明确指出:“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简单地通过自身的存在在自然界中引起变化;而人则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这便是人同其他动物的最终的本质的差别,而造成这一差别的是劳动。”接着,恩格斯马上又强调说:“但是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因此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中的;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1995年版,第383-384页)
以上关于我国的碳排放问题及哥本哈根会议之主旨的讨论可以联系以下问题,并结合“马克主义的自然观”来加以展开:
(1)对于恩格斯以上这两段话,你有什么感想?
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但不能违背自然规律的客观性.人类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不能盲目地陶醉于对自然界的暂时的胜利之中。人类必须能够认识到:一方面自然条件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与前提。人类必须保护自然环境,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另一方面,人们可以运用已经获得的对自然界的真理性的认识来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从而达到对自然界的有效改造。但如果人们违背了自然规律,过渡开发自然资源,破坏自然环境,那就会受到自然界的报复。各种自然灾害就有可能频繁爆发,危及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因而人类在破坏和污染自然环境条件下,对自然界的胜利是一种暂时性的胜利,是以长远的损失为代价来换取的暂时的享受。总之,人类必须努力实现人与自己的协调发展,而不能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盲目的胜利。
(2)恩格斯的这些思想对正处于发展中的我国来说,有什么现实意义?
发展中国家更要重视环境问题,近年来我国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对于解决环境恶化的问题是非常及时的,在过去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间,我国片面地强调经济的增长,忽略了环境的实际承载力,导致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在痛定思痛,充分认识马克思人与自然在实践活动下的对象性关系之后,贯彻和落实了科学发展观,从而为人们的全面发展、国家协调可持续、社会的稳定提供了理论指引和不竭的动力。
(3)也可从臭氧层空洞的出现及日益增大、自然资源的日益紧张及全球性污染危机的日趋严重、全球气候的变暖等等,来谈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人与自然之间具有一体性.是指人本身具有作为自然的产物并始终归属于、依存于自然的属性。虽然人类同其他生物和无生命的物质相比具有许多不同的特征,特别具有高度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但是人类本身是自然长期进化的结果,而且始终同自然之间保持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没有人类,自然照样存在,即自然不依存于人类;但是人类只有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才能生存,即人类始终依存于自然。
要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在现实中,人们往往只是注意生产行为所引起的较近的后果,而对较远的后果缺乏认识;等到这种较远的后果经过积累而变得相当严重时才引起关注,最终造成巨大损失,甚至难以治理和挽回。这个问题在近代社会已经暴露,欧亚一些地方砍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和自然灾害就是如此。恩格斯对这个问题给予了富有远见的关注,告诫人们要学会预见和控制生产行为干预自然所引起的较远的后果。联想当今世界面临的一系列 2 环境问题,重温恩格斯的教诲和告诫,人们应当有所启示和感悟。
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所谓自然的报复,是一种拟人化的说法。自然是按照客观规律运行,本来不存在什么恩赐和报复。但是因为我们人类宣称要征服和战胜自然,常常违反客观规律,结果遭受损失,在观念中被认为是自然的报复。不论怎样看,人类都需要冷静地反思自己的观念和行为。自然具有无限的广阔性和复杂性,总是存在未知领域,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人类认识、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能力是有限的;自然规律具有客观必然性,无论古代和现代,人类都必须遵循自然规律,违反自然规律最终会自食其果。现代人无需回到过去敬畏自然和盲目崇拜自然的状况,但在自然面前保持谦虚谨慎,虚心向自然学习,在按自然规律办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不失为明智的态度。
第四周: 问题如下,可以选其中一个或多个回答,标题最好鲜明表达自己的观点:
2、科学是不是最可靠的知识?有没有认识论上的特权?即科学是否可以免于怀疑与批判?
3、今天,科学与人文之间的鸿沟还存在吗?如果有,你认为加强科学与人文的融通有无必要,如何实现?(关键词:科学与人文;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科学工作者与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之间的关系)
4、你认为在科学知识的产生过程中,社会性因素的作用有多大?(试举例说明可能受哪些因素影响以及影响程度。)反思科学迷信:
1、什么是科学?如何更好地理解科学?科学是真理性的知识体系?是一种社会建制?一种文化活动?一种信念?还是一种实践方式?等等。请结合自己的背景和理解进行阐述。
科学是崇尚真理和真实的人们的,永无止境地探索、实践,阶段性地趋于逼近真理,阶段性地解释和揭示真理的阶段性、发展性、历史性、辩证性、普遍性、特殊性、信息性等特点,尽可能不包含自相矛盾的知识体系,且是一项永远造福人类社会的高尚事业。
如何更好地理解科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是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第二是了解科技发展史和当今世界科技发展趋势。第三是正确理解科学家。第四是正确理解科学事件。
2、科学不是道貌岸然的传教,也不是天马行空的幻想。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任何“真理”在其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具有绝对的正确性。放眼未来,就整个人类历史长河来说,根本不存在什么绝对的真理。因为人是地球生物,有其天然的局限性。人对世界的理解都是通过感观获取信息,而后通过思维作理性分析做出的结论。人本身的局限性决定了我们的理论永远是与客观事实有差距的。
科学与人文:社会环境对科学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科学与人文从来就不是两个对立面,两者之间也没有什么鸿沟,简单地加以区隔是不可取的。众所周知,科学研究是一项探寻自然和社会未知领域的活动,该活动的最大特征就是求真和真实。其中求真是研究的目的,真实是研究的基础,没有真实就不会有真正的研究。真实求实的社会环境有利于社会发展。
3、我认为现如今科学与人文之间的鸿沟仍然存在,加强科学与人文的融通是有必要的。科学与人文二者自产生以来,就是相互伴随、互相融合,构成人类源远流长的文化历史。从理性、科学的发展和人类的生存三个角度来讲:科学与人文是人类理性精神所开出的两条向路,而科学与人文最终的融合也是人类理性精神的回归;近代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同源,始 于人类的求知精神,科学的发展与人文的变更相互关联,二者统一于人的实践活动中;从人的依赖性社会到物的依赖性社会,再到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人、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发展,是人类生存的需要。
我们今天所要建设的先进文化,应该是高科技精神和社会主义新人文精神的高度融通。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弘扬高科技精神,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动科技进步,使之成为全民的共识和自觉行动。与此同时,我们又要清醒地认识到科学技术并不是万能的,它不能解决人类发展进步中的一切问题,尤其是精神领域的问题;我们还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全社会塑造和弘扬社会主义新人文精神。
4、我认为社会性因素的作用主要有:一,社会生产决定科学技术的发展。二,社会制度制约科学技术的发展。三,社会思想文化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
社会因素是科学知识形成的必要条件,要完全避免一切社会因素的影响是不可能 的。就是说科学知识并不单纯由自然界决定,社会因素是科学知识面貌的影响因子,有时甚至是十分关键的支配性因素。
科学知识具有一定的社会性是不奇怪的。科学认识活动由科学家以及由科学家组成的科学共同体进行,而科学家和科学共同体是充满社会性和主观性的;科学认识活动所运用的工具和方法是人制造或创造的,内化着人的智慧、观念和目的;科学认识活动的对象是经过人的选择或加工过的自然现象或自然过程;作为科学认识活动成果的科学知识的表达所运用的语言是社会的;整个科学认识活动的过程基本上都是在社会中进行的。
如我们对于基因科学的发展,基因图谱可以破译人类生命科学,解决疾病等问题。
但基因科学中关于克隆这个问题,有着很大伦理问题和社会问题,这就有待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第五周: 人类社会从一开始就经历种种的“技术改造”,例如从游猎部落到农业耕种、从手工作坊到机械工厂、从手艺技术到现代技术等过程,在每一种情况下,这种“技术改造”活动都能逐步地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正如现今人们信奉科学技术能使人类生活变得更加美好一样,现代技术在人们眼中是一种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无限力量,它不但深入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改变人直接面对自然的可能性,取而代之的是“人工自然”的生存世界,而且深入到人与人的关系中,改变人类活动的亲缘关系,取而代之的是“游戏规则”的技术化标准
人既是技术的创造者,又是技术的创造物。正如技术的物质问题(自然资源、环境生态、物质材料等方面)日益陷入危机一样,与技术有关的人自身的存在问题(社会幸福感、生存意义、人生价值等等)和文化问题(技术伦理、技术规范、技术风险等等)也同样危机四伏。这就不得不要追问:一种以创造技术为荣的人类何以将自身引向危机四伏之中呢?人类是否有可能化解这些危机而将技术的未来引向人类自身可接受的发展道路上来呢?为此,请大家从技术之本质上进行讨论。
参考书目:F.拉普,《技术哲学导论》,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版。
关于科学技术的价值,人们有不同的看法。产生差异的根源在于对科学技术本质的不同认识。马克思、萨尔顿、海德格尔关于科学技术与人的关系的论述表明,科学技术的本质是展现人的存在本质的一种方式, 是人类本质力量的一种体现,人与自然之和谐统一正是人的本质的存在方式的表现。
科学技术的本质决定科学技术的价值基准。从科学技术的本质出发,以人为中心,从人的立场和视域出发,科学技术才有价值和意义。所以,以人为本,以人为尺度,为人类造福, 应当成为科学技术的价值基准。这个价值基准既体现了发展科学技术的主体目的性,又表明了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与完善的内在要求与价值方向。只有正确认识和展示科学技术的本质, 重构以人为尺度的科学技术价值观,才能规范科学技术向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本质展现的方向发展。
要以人为本的价值基准,坚持人在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实现科技发展与人的协调,要把科学技术发展的目的归结到人的生活本身,在科学技术发展的目标中应包含与人类最佳结合的内容,使得物的尺度与人的尺度达成和谐统一,使科技发展与人的发展保持协调;关注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平衡,这就要求主体在发展和应用科学技术时,关注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的和谐统一。从科技与社会的互动关系考察,衡量科技进步与否的标准,无疑在于科技是否朝着对人类终极关怀的方向发展,是否有利于推动社会的整体进步;要综合协调人、自然和科技的关系,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中必须要树立生态文明意识,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注意科技进步的生态化趋势,实现工业化与生态文明的有机结合。从而为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要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创造精神文明,唤醒其内在的人性觉悟,使人们能更理性地看待自然,看待社会,看待人类自己,更科学地揭示客观规律,更合理地改造世界。依赖科学和理性,对客观规律和人性有正确的认识,促使人的行为合理化,既合乎规律又合乎人的需要和目的。第六周:
科技伦理学是应用伦理学的一个分支,从狭义的角度看,是对科学技术本身进行伦理思考。如科技是不是价值中立的?科技研究有无禁区?从广义来看,除了反思科技本身之外,也要对科学技术在人类生活的诸多领域中的运用进行伦理思考。如生命伦理、网络伦理、环境伦理、工程伦理等。
就科技与伦理的互动来看,一方面表现在科技对伦理的作用,如扩展伦理范围,提出新的伦理问题,提出新的价值观和修正伦理规范的确定;另一方面,是伦理对科学技术的反思和推动,如是否科技层面能做的,就是该做的?应发展什么样的科学技术?等等。
大家可从以下某个问题入手讨论:
1、科技是否是价值中立的?
2、科技研究有无禁区?
3、应发展什么样的科学技术?
4、试从某一案例入手,分析高新科技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哪些伦理问题?(如可选择克隆人、安乐死、器官移植、基因问题、网络交往、高智能犯罪、环保等领域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参考书目: 韩东屏等,《疑难与前沿——科技伦理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食品安全与科技伦理:
我国的食品安全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大问题,事件不断。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不利于身体健康的东西都悄悄地加入食品当中。如双汇瘦肉精事件、甘肃平凉牛奶亚硝酸盐中毒事件、黑芝麻浸泡成“墨汁”疑染色、青岛福尔马林浸泡小银鱼 事件、染色馒头事件、到期面包回炉再造热卖、合肥染色蛋糕事件、陕西榆林学生奶中毒事件、广东中山查获1325公斤“墨汁粉条”、重庆一公司购26吨三聚氰胺奶粉生产雪糕被查获、广州市场现“染色紫菜” 浸泡多次仍掉色、珍珠奶茶 吃珍珠等于吃塑料等,案例非常之多。细数近年来我国出现的各种食品安全事故,其现状令人揪心 伴随科技的发展,部分人在享受着安逸舒适的物质生活的同时,其社会责任感和道德伦理并未同时得到提升。那么到底是什么导致了人类的这种悲哀: 科学技术本身,还是运用科学技术的人类自身呢? 我国食品行业科技伦理缺失之原因主要是:重商业利润轻科技伦理,科技人员社会责任感和科技道德严重缺失,销售商和消费者信息不对称,食品监管部门责任缺失。
我国食品行业科技伦理构建之对策思考:技伦理体系,已经成为历史的必然,也成为运用现代科技造福人类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各级政府、监管机构、生产销售部门等全部参与进来,充分发挥好各自的领导、监督、生产、销售等功能,才能充分改善目前我国食品业的严峻现实,建立起适合我国食品业发展的科技伦理秩序,从根本上保证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安全。
第七周::
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和社会持续进步的决定性因素。它从产生之日起,就以特有的伟力为人类大量谋取福利。20世纪中叶以来,现代科技革命更是以神奇的力量改变着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也理所当然地被视为人类现代文明的组成要素和内在原动力。
然而,凡事必有对。当代科技革命正如一把双刃剑,它并非只是意味着幸福、享乐与希望,也给人们带来了种种忧愁、痛苦和危机。近一二个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伴生着一些消极后果,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全球问题的产生以及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影响。现代科技的负面后果同时又在提醒人们,究竟如何正确地评价科学技术、又该如何对待它?
面对这些问题,不同的学者对新的科技革命的挑战和人类的未来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有的欢呼新的科技革命的到来,认为科技万能,科技发展可以使人类社会进步,也可以克服由于科技进步而造成的任何问题,被称为“乐观派”。而有人则认为科技是罪魁祸首,是“万恶之源”,科技的发展所造成的严重问题是人类自身所无法克服的,认为应停止与限制科学的发展,对人类未来的处境发出哀鸣,这就是“悲观派”。
问题如下:
1、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有哪些?(主要是科技的正面效应,可从物质层面、精神层面、社会变革层面进行分析)
科学技术是蕴涵着价值的社会事业,科学技术的正面价值包括物质文明价值,精神文明价值,经济文明价值,生态文明价值和社会变革价值等
物质层面:物质文明是人类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成果的总和,它在很大程度上是科学技术所导致的物质成果,物质文明的发展集中体现在科学技术作用于生产 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纵观历史我们很清晰就会看到科学技术的物质文明价值。人类的物质文明从石器时代开始—青铜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机时代—电动机时代—原子能和计算机时代。这些都是人类历史上生产力发生重大变革的标志,也是科学技术的物质文明价值重要体现。
精神层面: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其主观世界也得到改造,社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得到发展,这方面的成果就是精神文明。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思维方式的变革,人们的伦理道德观念深刻的变化和科学精神的形成等具有重大影响,由此体现其巨大的精神文明价值。精神文明受到物质文明的影响而不断发生变革,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思维方式发生了变化。在17世纪之前,神论和上帝论仍然占主流,但18世纪以后自然科学在各个领域的不断突破,使唯物主义思维形成了主流。
政治层面:政治文明的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而科技的发展则能使政治科学化,解决科学地政治决策、科学管理的问题,建立科学的政治决策机构、程序和方法,吸收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科学计算成本和收益,尽量避免随意性和主观性。
2、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有哪些表现?
科学技术负面价值表现在对物质文明的损害及表现在对精神文明的危害。科学技术负面价值既表现在对物质文明的损害上,又表现在对精神文明的危害上。科学技术对物质文明的损害是伴随着科技发展及其对自然改造取得巨大成果的同时产生的。现代科技发展也造成对人的异化。现代科技使人类的力量越来越大,而作为个体的人则在逐步退化,作为生物的人的诸如视觉、听觉、身体灵敏度等本能的东西正在弱化甚至丧失,科技的飞速发展反过来造成了对人的异化。正如爱因斯坦所指出那样,“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刀子在人类生活上是有用的,但它也能用来杀人。”
3、如何看待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技术的两面性是指技术既存在满足人类需求,为人类造福的正面价值,它同时也会对人类带来一定的危机、隐患、甚至是灾难的负面影响。
从“一分为二”的哲学观点看,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但是,必然有一面是主导的,这一面就决定了事物的基本特性。一个有用的技术项目或产品,只要它存在价值,仅管它还存在某种危机和隐患,我们仍然要使用它,这就是我们对待两面性的正确态度。
4、科技能否解决一切问题?为什么?说说你的看法。
我们承认今天还有一些科学没有解决的问题,但是它明天可以解决;如果明天它没有解决,那么后天它可以解决;后天它还不能解决,也不要紧,它将来一定可以解决。这是一种信念,因为科学已经给我们带来了那么多的物质上的成就,以至于我们相信它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归根到底,这只是一个唯科学主义的信念。这个信念本来是不可能得到验证的,实际也从来没有被验证过。但是更严重的问题是,这个信念是有害的。
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的问题,既有上层建筑的因素(比如政治、军事、文化方面的因素),也有最根本人的创新因素。上层建筑和人的创新的因素,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物质基础上才能发展的,毕竟这一切都是经济结构决定的。而科学技术,只是一个催发剂,只是在加速社会的生产力的发展,从在,而促进社会的生 7 产关系调整。而各个阶级的政治利益矛盾是不可以用科学技术来解决,只能通过政治的方式来处理。
第八周: 根据一些有识之士的诊断,当代社会的一个突出的困境是“科学”与“人文”之间的紧张或者分裂。根据他们的理由,在教育体制上,专业教育的分科化已使得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互相隔绝;在学科性质上,科学的日益强势和科学自诩的与价值无涉使得受教育者越来越缺少人文关怀,如此等等。然而,“科学”和“人文”究竟分别指的是什么?它们的目标是什么?又在何种意义上说它们之间存在紧张?都没有特别一致的意见。
请谈谈你对“科学”和“人文”的理解,试就它们之间的关系阐明你的主张,以及支持特定主张的理由。
参考书目:
肖峰著:《论科学与人文的当代融通》,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科学:即自然科学,指一自然中的客观规律,他们形成不完全以人类为基础,泛指一切脱离人类后,仍能够形成的东西。
人文:即社会科学,指一切随着人类社会的形成而形成的一些衍生物,例如:文学、美学、艺术、宗教、音乐、伦理、法律等。
目标:表面看来,科学是求真,解决对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认识问题,要回答的问题是:“是什么? 为什么?”回答得越符合客观世界及其规律就越真,越科学。而人文是求善,解决精神世界的认识问题,要回答的问题是:“应该是什么?应该如何做?”回答得越有利于人民利益就越善。显然,真为善奠基,善为真导向,两者是可以相辅相成的。都注重客观实际,倡导创造性思维。
毫无疑问,社会发展的最佳状态是使整个社会在科学与人文两方面得到协调而全面的发展。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日益激烈的竞争尤其是只注重对物质财富的占有,导致了普遍存在的只重视科学而忽视人文的现象。其实,离开科学是万万不能的,但是仅有科学也不是万能的,科学必须走向人文。科学与人文虽然在形式上是分离的,但尤其本质而言应该而且是可以统一的,关键是人们是否意识到二者的统一将会给社会来怎样的福音,而二者的分离又将会给人类造成何等的灾难。对于一个人、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来说,科学与人文相融则利,相离则弊。因为科学与人文不是彼此无关的事,科学与人文都有自己明确而强烈的追求,一个追求真,一个追求善,都在追求自己的真理,而真与善的追求往往不可分割。科学与人文都十分重视客观实际,尊重客观规律,努力探索客观存在的奥妙,二者在精神实质上是相通的。科学与人文的发展都离不开创造性思维,而正确的创造性思维都能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区分主次,把握关键,这是科学与人文的共同特征;同时,创造性思维又是一个整体性思维,是逻辑思维加形象思维,无论是科学家还是艺术家,其创造性思维概莫能外。教育应该是科技与人文的一体化教育。第九周: 请大家谈谈自己对“钱学森之问”与“李约瑟难题”的理解。
先看两个人的回答:钱学森认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而对于“李约瑟难题”,李约瑟本人也有过解答。他认为,近代科学之所以没有在中国产生,一是中国没有具备宜于科学成长的自然观;二是中国人太讲究实用,一些发现滞留在了经验阶段;三是中国的科举制度扼杀了人们对自然规律探索的兴趣,八股文扼杀了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致,思想被束缚在古书和名利上,“学而优则仕”成了读书人的第一追求。显然,上述回答不能完全解除人们的疑惑,教育和科技以及人才等到了现代社会已经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的决定性因素,对中国来说,也是在某种程度上落后于西方的病因所在。
“李约瑟难题”和“钱学森之问”的原因透析:
(一)中国君主专制的社会体制扼杀了人们的创新。
(二)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三)中国封闭排外的历史观念丧失了向西方学习的机会。
(四)中国儒家思想的历史传承忽略了对技术的培养。“钱学森之问”当代的“李约瑟难题”及其解决之道:
(一)高校教育去行政化,使其管理体制走向良性轨道。
(二)让学者拥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中国教育最紧要的不是培训技术,不是获取知识,而是人格塑造。
4.初一期末考试作文:亲近大自然 篇四
当太阳爬上小山,第一束阳光照过了村子时,不知是谁家的公鸡“喔!喔!喔——”地叫了起来,这样一来,其他家的公鸡也都百家争鸣似的叫了起来,好似是它们在比歌招亲,叫了好一会儿,而且越叫越响亮。关在牛圈里那老实的黄牛也不紧不慢地“哞——哞——”叫了起来,把鸡笼中的母鸡叫醒了,它“咯,咯,咯”地叫着,召唤它那些心肝宝贝:“孩子们,起床了,快跟着我出去觅觅食,散散步!”小鸡们听到了母亲在叫它们,马上从四周跑去,围在母亲的翅膀下。母鸡见孩子们都到齐了,便发起了“命令”:“一二一,一二一……。”猪儿们也呆不住了,他们望着外面,“噜,噜,噜”地讨着吃的。农民们三三两两地下田了,他们边锄草播种,还边不时地抬起头,向自己的同伴吆喝几句。
中午,太阳升到了正高空。阳光普照着大地,地面上热极了,像一个大火炉似的。知了在树上,“知——知——”地叫着,似乎在说“热死了,热死了!”不一会,他又停止了鸣叫,低头吸着香甜的树汁。农民在树阴下小惬一会儿,老牛还是坚持在田野里耕田,脚踏下泥巴时发出了“吧唧,吧唧”的声音。
到了傍晚,风吹了起来,“沙,沙;”闪电在“咔”的一声中划过了天空,那块幕布像是被划破了,黑夜顿时变成了白昼。雷公也赶到了,他一锤子下去,好像什么被炸开了似的,“轰隆隆”,惊天动地,随之,豆大的雨点也成群地落了下来,“哗哗哗”,那么多响亮而不乱的音乐甚是好听,就像是雄壮的《检阅进行曲》。
雨过后,蛐蛐也“吱吱”地叫了起来,人们都在家里谈论着家常事,不时地大笑起来,那笑声是这么爽朗。
5.〖司考经验〗司法考试功到自然成 篇五
这样看,每天3个小时时间,中间去掉上厕所的时间、走神的时间、听着MP3坐不住板凳的时间等等,时间有效时间估计也就一半儿而已吧,可能估计得有点保守。
周而复始……
结果337分,这种经历很多人都有,而且还可能是好几次,那就是当你真正面对那个可恶的分数时,心中充满了痛苦、不甘、失望、压抑……
我好难受,我也觉得自己付出了好多,可以为什么……
痛定思痛,化悲愤为力量,既然去年用掉3个多月的时间,可以搞定337,那么今年我何不多花一点时间呢?可着一年的时间糟蹋,也比年年复习年年不过要更经济实惠吧!!!
于是,,3月23日的那天晚上,我又背起书包,拿着水杯,驱车来到学校,跟看门大爷说……大爷,我又来了……
东北,这个时候是很冷的!
每天3个小时,照旧!坚持到8月底的时候,我实在是有点顶不住心理上的煎熬,我跟领导请假,请了15个工作日,也就是3周,去学校学习,早8-11点,然后12点到2点,回家休息休息,晚上6点半-9点半或者10点。
于是,我过了……399分,对于司考而言,399=360=500=4xx,没什么区别。
因为自己从痛苦中一路走来,而且伴随着“司考过了就能升职,不过就别人升职”的巨大压力,我这一年生活过得很不好,有幸通过,总结一下自己的路线,希望能给其他朋友带来一点启发吧:
一、司考资料部分
1、我手上根本就没有三大本!用的是的3大本,看了仅一遍,摸不着头绪,所以年没买也没看。
2、我有真题解析全套,2010年的全套,09的也全套
3、我有单元自测(个人认为这个东西谁家的无所谓,有答案并有一些差不多的解析就行)
4、我有考试大网的辅导课程和精选MP3以及讲义
5、我有笔!还有一个已经30周岁不太灵光了的脑子
二、司法考试复习备考心态
实话说,我心态很不好,白天很忙,虽然从事法律工作,但毕竟是银行,每天用的法条极其有限,可以说用来考司考,第3卷都没法及格!我怕我会考不上那个司考,那样我升职无望,那样我还要再考,那样我还要再焦虑一年,真的,我心理状态很不好,甚至把本来已经戒掉的烟又捡了起来,复习的时候,有时候心理上承受不住了,在学校的走廊走来走去的抽烟,半个小时!!这点实在太影响我了,我希望朋友们引以为戒,因为这没有什么好处,耽误时间,浪费精力……
三、司考复习时间
在职人员,每天如果能有3个小时复习时间,就比较难得了,有效时间能达到2个半月的话就比较可贵了,
咱不再是学生了,羡慕他们,去掉身体不适、必要应酬、单位加班、心绪不宁等负面情况,在职还是很辛苦的,所以能提早就提早进入复习。
我3月23日之前的一周就在心理上酝酿,在与心理上的惰性相斗争,呵呵。
四、司考复习顺序
1、没有新资料的时候,就先拿历年真题看,先做,然后对照解析,可以划一划重点部位
2、有10版的考试大网司考辅导课程,其实网校的课程真是挺好的,我不是做广告哦。把网校老师的讲义打印出来,边听边划,重点的地方写一写什么的,算是做个笔记,将来复习还要用到的。
3、听完一科之后我就去做自测题,做完就对照,并简单的看一下解析,但不以此为准,毕竟这玩意的答案不是都完全靠谱,但可以从感性上大概的找到一些自己的疏漏,便于下次看书的时候有个重点。
4、如果MP3的进度快,就抓紧跟着,如果出现了时间上的空余,就再看看真题。千万别跟我说您总有时间,如果您是个学生我就不说什么了,在职人员跟着进度都是比较疲劳的了,很难找到大块的超前时间的。
5、实在有时间的话,把你比较不熟的重点科目拿出来,攻克一下,我总结我去年败在没有充分重视3个诉讼法,再就是行政法严重弱项,于是我主攻了一下诉讼法和行政法。
6、到后期,也就是7、8月份的时候,基本做到诉讼法比较熟,出个题都能想到个思路,做题正确率比较高才行。
7、临到考试前夕,会有关于大题的一些讲义,好好看看。
五、司考取舍间
“得民刑者得司考”“重者恒重”“诉讼法是送分的”这类的话大家都听得腻腻歪歪的了吧,每年都有一堆老师跑出来分析去年的题,都会说一句重者恒重吧!
可是,却真的挺对的吧!我主攻的有:民法、刑法、民诉、刑诉、行政法、行诉,后期重点看了一下三国我基本放弃的有宪法、法理、职业道德,完整放弃了法制史重点还是诉讼法!!过于不过关键可能就在这了。
六、过了司考之后呢?
其实19号晚上就有途径可以查分,貌似需要电信的电话,反正我知道了399,但自己无法确认,带着一点疑惑入睡,第二天还要带孩子去早教班,那也按捺不住,网上查了一下,呵呵但并没有像之前设想的那样高兴,因为……哥哥我在10月底跳槽了,这玩意儿不再影响什么升职的问题了,呵呵过了司考,走在街上也没人知道,也没人多看我一眼,也不好意思到处去宣扬这事儿总之,我还是我,没啥变化。老婆的说法是:你不觉得高兴,但你应该能想象到如果你没过的时候是多么不高兴,此消彼长,还是有很大差距地。
贡献给司法部那么多的考务费,终于不用再报名考试了,呵呵希望朋友们都能圆梦,早日过关。
6.自然辩证法考试 篇六
会议审议了通过六届理事会工作报告、财务报告和研究会章程修改草案,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理事会和常务理事会。教育部原副部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主任吴启迪当选第七届理事会理事长,瞿振元、王基铭、邓勇、冯俊、张彦英等13位同志任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教授尚智丛任秘书长。
吴启迪表示,新一届理事会将坚持和发扬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的光荣传统,紧紧抓住当前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大好时机,积极响应中国科协“提升学会能力”的倡议,切实落实陈希书记在3月“中国科协学术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主动作为,努力提升研究会服务能力,将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建设成为具有学术影响力、社会公信力、会员凝聚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的现代科技团体。
此外,大会还表彰了各地先进单位,讨论和决定本届理事会期间的工作方针、任务和工作要点等。大会向两位德高望重,为自然辩证法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老前辈于光远和朱训同志,颁发了荣誉理事长证书。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于1977年由中国科协提出申请,次年1月经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同志批准,筹备3年正式成立。研究会旨在倡导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学习、研究和应用,促进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联盟,为我国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30年来,研究会在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反对迷信和伪科学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7.自然辩证法考试 篇七
11.我国气温、太阳辐射和降水最高值:
A.我国夏季最热地方---吐鲁番盆地,成因:
① 海拔为-155米,是我国地势最低的地方,周围地形闭塞,热量不易散发;② 降水稀少、空气干燥、日照强烈。
B.我国“火炉”---如:重庆、武汉、南京,成因:
① 梅雨过后,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移,长江中下游地区位于该高压脊线控制之下,空气以下沉气流为主,难以成云致雨,形成伏旱,天气干旱清朗,烈日烘烤土地,气温升高;② 位于长江沿岸河谷中,海拔较低,地形闭塞,热量不易散发;
③ 这里河湖密布,烈日照射下水分蒸发旺盛,空气湿度大,人出汗后不易散发,会有热而闷之感。
C.吐鲁番盆地夏季最热原因:
① 夏季正午太阳高度较高;
② 白昼长,日照时间长;
③ 多晴天,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少,太阳辐射强;
④ 盆地地形,不易散热,且外边气流越过山地下沉时,增温作用强,形成焚风;⑤ 沙漠广布,增温快。
D.青藏高原是我国太阳辐射最强的地区的原因:
① 青藏高原海拔高,大气稀薄洁净,云量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② 海拔高,太阳辐射穿越大气层的路程也短,削弱作用也小;
③ 海拔高,日照时间长;
④ 纬度较低,太阳辐射强。
E.我国西北内陆太阳辐射强的原因: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晴天多,日照时间长;
F.我国年降水量最多的地方---台湾火烧寮,原因:
① 火烧寮位于台湾山脉东北端,除西南方海拔较高外,其西、北、东、东南等地势逐渐向外倾斜,有利于地形雨的形成,每年夏、秋季的台风,冬季的东北季风、夏季的东南季风都会在这里形成地形雨;
② 火烧寮是夏季风必经之路,深受夏季风的影响。
12.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分布和成因:
① 热带雨林气候:
分布:大致在南北纬10°之间,主要位于非洲刚果河流域、南美亚马孙河流域和亚洲印度尼西亚等。
成因、特点:终年受赤道低压控制,对流旺盛,终年高温多雨。
特例:远离赤道的热带雨林气候--“来自海洋的信风+ 地形迎风坡+沿岸暖流”
远离赤道的地区,只要气温、降水量等达到一定数值也可以形成热带雨林气候。这样的地方在地球上有4处,即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高原东南部和中美洲东北部。
成因:主要是来自海洋的信风带来暖湿气流,受地形(山地)的影响,在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其次沿岸有暖流经过。
② 热带草原气候:
分布:大致在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如非洲中部大部分地区,澳大利亚大陆北部和东部,南美巴西等地。
特点:处于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地区,干湿季节交替明显。
特例:赤道地区的热带草原气候--“地势高”
赤道穿过东非高原,本地区理应为热带雨林气候,但由于东非高原地势较高,改变了此处的气温和降水状况,从而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简化:地势较高,气温低,对流弱,降水少,不具备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的条件)③ 热带季风气候:
分布:大致在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东岸,以亚洲中南半岛、印度半岛最为显著。
特点:受季风影响突出,终年高温,具有明显的雨季和旱季。
④ 热带沙漠气候:
分布:大致在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0°之间的大陆内部和西岸,如非洲北部大沙漠区、亚洲阿拉伯半岛和澳大利亚大沙漠区。
特点:在副热带高压带或信风带控制下,盛行热带大陆气团,常年高温,干旱少雨。日照强烈,气温日较差大。
⑤ 亚热带季风气候:
分布:主要分布于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东岸,如我国秦岭以南,北美大陆、南美大陆和澳大利亚大陆东南部等地。
特点:夏季受海洋气团影响,高温多雨;冬季受大陆气团控制,温暖少雨。
⑥ 地中海气候:
分布:主要分布于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如地中海沿岸,南北美洲大陆西部沿海,澳大利亚大陆和非洲大陆西南角等地。
特点: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炎热干燥;冬季受西风影响,温和多雨。
⑦ 温带季风气候:
分布:主要分布于南北纬40°~60°之间亚洲大陆东部,如我国的华北、东北,俄罗斯远东地区,日本和朝鲜半岛。
特点:夏季受海洋气团影响,高温多雨;冬季受大陆气团控制,寒冷干燥。⑧ 温带大陆性气候:
主要分布于南北纬40°~60°之间的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内陆地区。受大陆气团控制,冬冷夏热,常年干旱少雨。
特例:西风带内的温带大陆性气候--“西风带内安第斯山脉的背风坡”
南美巴塔哥尼亚高原位于安第斯山脉东侧,并处于西风带内,但该地处于安第斯山脉东侧的背风地带,受山地阻挡而降水稀少,因此形了干燥少雨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⑨ 温带海洋性气候:
分布:主要分布于南北纬40°~60°之间的西欧、北美和南美大陆西岸狭长地带。特点:终年受盛行西风控制,终年温和多雨。
⑩ 极地气候:终年受极地高压控制,常年酷寒,干旱少雨。
13.地域分异规律:
① 纬度地带性:即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各自然带大体呈东西延伸,南北更替。以热量为基础。
② 经度地带性:即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各自然带大体呈南北延伸,东西更替。以水分为基础。
③ 垂直地带性:各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呈垂直变化。基带植被与山地所在地域一致。以水分、热量的变化为基础。
④ 非地带性:(影响因素如洋流、地形等)
14.几种特殊自然现象
① 非洲缺失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原因:非洲同纬度是海洋---非地带性现象
② 南半球缺失苔原带的原因:南半球同纬度是海洋---非地带性现象
③ 天山南坡有无林带 无,原因为:地处来自大西洋和北冰洋水汽的背风坡,降水量少;而北坡地处来自大西洋和北冰洋水汽的迎风坡,降水量多。
④ 亚寒带针叶林在大陆东岸南缘偏南的原因:主要是东岸为寒流,西岸为暖流;其次东岸受来自大陆内部风的影响,西岸相反。
15.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雪线是指存在冰雪下线的海拔高度),主要影响因素有: 一是气温(阳坡气温高,阴坡气温低,阳坡雪线高于阴坡;
二是降水量的大小(影响降水量的因素是坡向,即迎风坡降水量大,雪线低),因此,喜马拉雅山的南坡比北坡雪线低。
16.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
一是山地所处的纬度(纬度越高带谱越简单);
二是山地的相对高度,相对高度越大,垂直带谱可能越复杂)。
另外,影响同一带谱的海拔高度主要取决于热量(即阳坡高和阴坡低)。
【例】台湾森林资源丰富的原因:纬度较低,且山地高差较大。
8.自然辩证法考试 篇八
然要被歧视
近来,多家运营商争相推出了低价流量服务,最优惠的可达到1元购1G的全国流量。但这样的服务却大都与老用户无关。对老用户的质疑,多家运营商均表示老用户目前确实无法办理。工信部也关注到了老用户的互联网套餐需求,明确要求基础电信企业为用户提供方便,通过人工处理的方式为用户办理套餐的变更相关手续。(11月8日中新网)对于手机用户而言,手机号码并不单纯是一串由11个阿拉伯数字组成的字符串,它更是一个人与外界联系的纽带,而在手机号码已经实名制的今天,它甚至是与个人身份信息一样须臾不可分离的、被用来实现身份识别的标志。一个使用多年的手机号与自己的名字一样,无法轻易更换——因为,一旦更换,就意味着你留在朋友、银行、网站等处的信息都要一并更新,否则就会带来一系列的麻烦。
手机号对老用户是如此的重要,所以,即使继续使用这个手机号的成本相对于新用户来说高上不少,只要仍然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老用户就会选择继续使用原号码、原套餐,而不会为了几块或十几块钱的优惠而去更换号码,将自己置于换号带来的一大堆麻烦之中。
严格来说,这还不能称作“价格歧视”,因为毕竟新用户与老用户所购买的套餐内容存在一定差别,给不同的套餐制定不同的价格也符合市场经济中商品定价的基本规则。问题在于,在老套餐向新套餐转换的过程中,运营商却设置了重重障碍,甚至是无法突破的障碍——虽然他们也都讲了很多不能换的理由,但归结起来不外是两个字——“不行”!其实,谁都知道,能不能转换,只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让不让转换,则是一个赤裸裸的利益问题。所以,在歧视老用户这一问题上,最值得关注的地方在于,为什么几大运营商都不约而同地执行着这一不成文的歧视性规定,都在不断地推出新套餐以吸引新用户,又都在歧视作为忠实消费者的老用户呢?这里边有没有共同的约定,不得而知,但至少是有共同默契的。
在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上,用户的需求就是创新的动力,通过创新满足用户的需求才是致胜王道。所以,这种默契之所以没有被打破,这种歧视老用户的风气之所以一直存在,并且是在老用户多年来一直强烈的抱怨声中坚挺地存在着,本身就说明了这个市场的垄断性,和垄断对创新的钳制。
如果抛开社会责任、商业伦理、职业道德之类的因素,单纯从追求经济利益的角度来看,确实不能也没有必要让新优惠惠及老用户。但是,一举一动都关系着千千万万用户的运营商们,岂能只顾追求经济利益不顾社会责任、商业伦理和职业道德?
如今,工信部已经提出了要求,不知道运营商们是继续执着于经济利益,继续忽视老用户的呼声,还是顺应时代的变化,顺应消费者的需求,赶紧改变一下呢?让我们拭目以待。
9.把自然还给自然 篇九
九年拼搏硕果累累
身为环保工作者,浙江水美以高新技术及先进设备来改善我们所生活的环境品质。坚持“把自然还给自然”的理念,贡献自身所长,为社会的永续发展作出贡献。公司成立9年来,共完成环保工程项目80余项,主要是造纸、啤酒、染整、化工、制药、钢铁、洗毛、涂装、汽车制造等领域中的工业废水处理和用水处理,以及市政污水和生活污水处理。工程项目遍及我国华东、华北、中南、西南及东南亚地区。
浙江水美在为经济发展服务,从事环境保护的同时,求得了自身发展。8年来,从一个只有5名员工,租用办公用房,资本额为100万元人民币的小公司逐步发展成如今有40多名员工、数百平方米自有写字楼,资本额为1000万元的省内外有影响的环保企业。九年来,产值和利润逐年稳步上升。近两年,达到人均年产值近100余万元,人均年净利润5万余元。年投资回报率一般为20%左右,最高年份达到60%。较好地实现了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同经济效益相统一。
立足高科技抢占制高点
浙江水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了自身发展的支点:立足高科技,抢占制高点。
公司从成立之日起就认定立足于高新环保技术去开拓市场,公司经由台湾水美公司引进了国外90年代的废水处理先进技术,如:荷兰PAQUESBV公司的UASB(上流式厌氧污泥床)技术,用于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液;美国KRUGER公司的A/O处理技术,用于废水生物处理的微生物筛选技术等。1995年,公司将这些技术应用在杭州中策啤酒(股份)有限公司的废水处理工程中,获得成功。由水美工程总包的中外合资宁波中华纸业有限公司废水处理工程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造纸废水处理工程之一。达到国家一级排放标准。出水清澈透明,已经加用于绿化、冲洗、消防等用水。水美在宁波中华纸业废水处理工程中为我国造纸废水特别是废纸造纸废水处理提供了成功的先例,促进了我国造纸废水处理工作的进展。九十年代后期,水美公司经由意大利TCM公司,在济南齐鲁——安替比奥制药有限公司废水处理工程中,引进了高浓度抗生素废水处理技术,使难生物降解的抗生素生产废水得到了处理,出水达标排放,这是我国抗生素制药废水处理的成功先例。
水美在引进应用国外先进技术与国外先进环保设备时,注意消化吸收,同我国国情结合。着重是工艺技术的引进,而设备的配置上因厂而宜,因地制宜地加以考虑。这样既有工艺技术上的先进性,又考虑了经济上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实践证明,环保高新技术为依托去开拓市场,使水美在激烈竞争的环保工程市场中站住了脚,赢得了属于水美的一片环保市场份额。
以人为本苦练内功
科技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掌握科学技术的人是实现第一生产力的关键。未来企业的竞争,关键是人力资源的竞争。
水美成立之初就注意培养和建设一支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技术素质的员工队伍。他们先后六次向省内外招聘贤才。特别是从公司成立之初就打破狭隘的地域观念,承担人才使用上“违反”政策之风险,不拘一格地聘用外地优秀人才来公司工作。目前,浙江水美的大学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占70%,教授级高工和高级工程师占30%,技术力量雄厚。他们还比较注重对员工的教育培训,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对员工进行再培训和知识更新。每年有计划地邀请美国、欧洲等国家和香港、台湾地区的环保专家来公司作专题学术报告和技术交流,派遣技术业务骨干参加国际性的技术交流和研讨会,选拔优秀的青年专业技术人员到浙大深造进修。员工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环保工作的需要。浙江水美的员工特别能工作、能吃苦、有为环保事业服务的精神。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增加了水美自身强大的“造血”功能。
以质量求生产以客户为中心
【自然辩证法考试】推荐阅读:
论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10-06
上海大学自然辩证法考试题10-23
期中考试语文作文:我爱大自然07-08
《谈谈辩证法》09-22
哲学生活辩证法部分10-07
辩证法三大规律人生10-13
辩证法与人生智慧哲学07-16
考研政治冲刺 辩证法考点概括09-13
《道德经》中的辩证法浅析11-19
自然辩证法论述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