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用药培训(精选16篇)
1.合理用药培训 篇一
合理用药培训考核试题
科室: 姓名: 成绩:
一、填空题:(每题5分,共30分)
1.抗菌药物是指具有___________活性,主要供全身应用(个别也可局部应用)的各种抗生素以及___________、磺胺类、硝基咪唑类、硝基呋喃类等化学合成药。抗菌药物用于细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__________等所致的感染性疾病,非上述感染原则上不用抗菌药物。
2.医师开具处方和药师调剂处方应当遵循、、、的原则。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包括、、三个因素。3.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包括______________应用抗菌药物和_______________预防用药。
4.不合理处方包括 处方、用药 处方及 处方。5.对不同级别医务人员经培训考核合格后,授予不同级别抗菌药物处方权:骨干级以上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医师可使用 ;责任级以上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可使用。紧急情况下,医师可越级使用抗菌药物,处方量限于 天。
6.《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规定,二级医院抗菌药物品种不得超过 种,医疗机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不得超过,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得超过。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4分,共60分)
1、正确的抗菌治疗方案需考虑()
A、患者感染病情 B、感染的病原菌种类 C、抗菌药作用特点 D、以上3项
2、胆汁中药物浓度最高的头孢菌素类药物是:()
A.头孢曲松 B.头孢氨苄 C.头孢哌酮 D.头孢呋辛
3、下列情况有抗菌药联合用药指征()
A、慢支急性发作 B、病原菌尚未查明的严重细菌感染
C、急性肾盂肾炎 D、急性细菌性肺炎
4、已经感染的病人使用抗菌药物针对感染进行治疗时,应该明确()
A.是否存在感染 B.感染的部位及病原体 C.病原体可能存在的耐药性 D.以上都对
5、下列情况何种是预防用药的适应()
A、昏迷 B、中毒 C、上呼吸道感染 D、人工关节移植手术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口服不吸收药物可以用于胃肠外感染的治疗
B.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时,应根据PK/PD特点,等时分次给药 C.所有青霉素类、头胞菌素类药物都对铜绿假单胞菌都有抗菌作用 D.治疗哺乳期妇女感染,应考虑抗菌药物在乳汁中的分泌可能对婴儿造成的影响
7、接受清洁-污染手术的患者手术时预防用时间应为:()
A.12~24小时 B.24~48小时 C.48~72小时 D.2小时以上
8、抗菌药物疗程因感染不同而异,一般宜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几小时,特殊情况,妥善处理?()
A.24h B.48h C.72~96h D.96h
9、抗菌药分三类管理是为了()
A、规范抗菌药按一、二、三线使用 B、按感染病情轻重分别用药 C、抗菌药合理使用的管理有尽有 D、抗菌药的联合应用
10、引起医院内感染的致病菌主要是:()
A.革兰阳性菌 B.革兰阴性菌 C.真菌 D.支原体
11、抗菌药物的选择及其合理使用是控制和治疗院内感染的关键和重要措施。不符合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原则的是:()
A.病毒性感染者不用
B.尽量避免皮肤粘膜局部使用抗生素 C.联合使用必须有严格指征
D.发热原因不明者若无明显感染的征象可少量应用
12、选用的抗菌药物时,下列哪种做法不正确()
A.了解所选抗菌药物的通用名及所属类别
B.有病原体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时,要优先使用敏感、窄谱、低毒性、价廉、半减期长的药物
C.应避免商品名不同但通用名相同的药物联合使用
D.外科手术前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要选择3代、4代头胞菌素等高档抗菌药物
13、清洁手术的下列哪种情况不考虑预防用药:()
A.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
B.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易造成严重后果者 C.人工关节置换手术
D.术野为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无污染,且不涉及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
14、关于SSI的细菌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最常见的病原菌是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其次是肠道杆菌科细菌(大肠杆菌、肠杆菌属、克雷伯菌属等)。
B.SSI的病原菌可以是内源性或外源性的,大多数是内源性的,即来自患者本身的皮肤、黏膜及空腔脏器内的细菌。
C.手术切开胃肠道、胆道、泌尿道、女性生殖道时,典型的SSI致病菌是革兰阳性菌。
D.在任何部位,手术切口感染大多由葡萄球菌引起。
15、妊娠期可以选用的抗菌药物有()
A、庆大霉素 B、环丙沙星 C、克拉霉素 D、哌拉西林
三、是非题(每题2分,共10分)
1、第一代头孢菌素主要经过肾脏排泄()
2、产ESBLs菌株所致感染的治疗宜选用第四代头孢菌素()
3、肾功能不全时,头孢曲松及头孢哌酮亦需减量应用()
4、对青霉素过敏休克患者,亦可应用头孢菌素()
5、引起过敏性休克最常见的药物为青霉素()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杀菌或抑菌、喹诺酮类、真菌
2.安全、有效、合理、经济、安全3外科围手术期预防、内科系统非手术 4.不规范、不适宜、超常 5.0.5-2 3 24
、有效、经济
6.限制使用级、特殊使用级、1天 7.II 8. 35、60%、20%
二、单项选择题
1---
5、D C B D D 6---10 D B C C B 11---15 D D D C D
三、是非题
1、√
2、×、×
4、×、×
6、×、×
8、√ 3 5 7
2.合理用药培训 篇二
WHO在1985年内罗毕会议上把合理用药定义为:“患者所用药物适合其临床需要, 所用剂量及疗程符合患者个体情况, 所耗经费对患者和社会均属最低。”[1]不合理用药是全世界国家普遍存在的现象。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起, 卫生部药政局号召做好合理用药工作, 1984年的资料表明, 药源性死亡占住院死亡总数的5%~17%[2]合理用药的问题因为其对于社会和个人的重要性, 现在已经受到普遍的重视。
1、我国消费者不合理用药的现状
我国医疗资源的短缺、临床治疗的不合理和患者用药知识的匮乏等都导致了不合理用药的发生。随着国产药、进口药药品数量和种类的增加, 不合理用药问题已经相当突出。
1.1 抗生素的滥用
医生在手术或日常用药中过多使用抗生素或其他昂贵药物, 使药物疗效降低。患者在医生给药和自我给药的过程中也对抗生素形成盲目的依赖, 有的患者会在医生给药时明确指出要求使用抗生素或进口药物, 导致抗生素使用过多, 联合用药过多。
1.2 不合理用药的形式多样
主要有: (1) 违反禁忌症和慎用症用药[3], (2) 用药剂量不准确, (3) 疗程过长或过短, (4) 无明确指证用药。
2、消费者不合理用药的原因分析
造成不合理用药的因素有很多, 不合理用药可分为:患者的、处方医生的、工作环境的、包括生产厂家影响在内的药品供应系统的因素、法规的因素、药物错误的信息因素, 上述几种因素也可能同时存在[4]。我国医疗卫生体系的不健全、药品法规的不完备以及执行不力、企业的不良推销活动都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不合理用药的发生。
分析消费者不合理用药的原因,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讨论:
2.1 家庭环境、收入水平、文化程度等因素影响患者对药物的选择态度和患者对药物治疗的依从性, 部分患者医药知识缺乏, 尤其是农村患者, 因医疗条件限制常出现不合理用药。患者自我诊断和自我用药的情况极易导致不合理用药的发生。
2.2 患者获得的药品信息本身就存在错误的可能, 而且这些信息要么是来自广告宣传, 要么是既往患病使用药物的经验, 而两者往往会导致不合理用药的持续发生。随着药品广告的不断增多, 看广告吃药的人也越来越多。药品广告往往极力突出药品的功效, 对其不良反应则有意回避或含糊其辞, 患者过于轻信药品广告而导致不合理用药。
2.3 患者存在的错误观念是影响合理用药的重要因素。受我国传统的用药观念的影响, 很多人“久病成医”凭以往经验到药店购买药物, 根本不管所用药物是否合适。再者如一般人对慢性病存在侥幸心理, 不依从治疗或自行中断治疗。
3、合理用药知识传播的模式
美国政治学家拉斯维尔认为, 所有的人类传播活动均可分解为五大要素, 概括起来就是, “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对象一传播效果”。在英文里, 这五大要素的表述都含有一个w, 所以, 拉斯韦尔的这个理论就被称为5W理论, 或者叫5W模式[6]。
第一要素是传播主体。任何一个传播过程都离不开传播主体, 合理用药知识传播的主体就是医学与药学主业工作者, 具体说就是医疗机构中从事医学和药学工作的服务人员。
第二个要素是传播内容。合理用药知识的传播内容必须有的放矢, 并寄托于某种表现方式。而用药作为关系到生命安全的内容, 其传播的内容也必须要保证其正确性。
第三个要素是传播媒介。合理用药知识的传播也必须有自己的“阵地”, 借助媒体而“行走”。
第四个要素是传播对象。通过对传播对象的调查、互动可了解他们的需求。
第五个要素是传播效果。合理用药的一般做法是:要通过对传播对象“知信行”变化的评估, 对传播的效果做出客观的评价。
4、针对不合理用药现象的原因, 结合合理用药传播模式, 寻找促进合理用药知识传播的措施
下面是深圳市儿童医院口腔中心进行的调查结果。
4.1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患儿家长获得口腔保健知识途径占最高比例的均是“口腔医务人员”。说明在现阶段医务人员直接传播还是人们获取用药知识的主要途径。因此在传播主体阶段, 加强医学和药学人员的合理用药教育和培训对合理用药的传播是至关重要的。
同时, 百姓用药安全与药店营业员的药学水平关系非常密切, 因此要注重药品销售方面的药学人员的继续教育, 特别是社区和药品零售人员的教育和培训。药店职业药师作为专业性药学服务的提供者, 宣传、推广安全用药知识责无旁贷, 因此其教育培训同样重要。
4.2 合理用药的传播内容方面, 要做到所传播的用药知识的正确性。因此政府要做到:保证市场上销售的非处方药有适当的标签和详细的说明书, 对非专业人员而言, 标签和说明书必须准确、易读、易懂;对广告进行监督和管制, 同时也必须加强对药品广告的宣传和管制;
4.3 在传播媒介方面, 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大众传媒也是人们获得用药知识的重要途径。从表1中可以看出, 患者从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途径获得知识的比例都是相当高的。开展药品的公共教育活动, 通过以报纸、广播、电视等公众媒体为中心的宣传教育活动, 普及基本的药物使用知识, 使消费者具备一般的非处方药使用常识。药品的公共教育活动还可以考虑安排在医学院的课程教育计划中, 也可以与成人教育计划结合起来。
4.4 针对用药知识传播对象的不同, 所应用的传播媒介也应有所区别。从表1中可以看出, 学历为大学以上患儿家长组从报纸杂志途径获得知识所占比例为24.5%, 仅次于口腔医务人员传播途径的24.8%, 位于第二;在学历为高中以下患儿家长组, 从电视广播途径获得知识占16.3%, 仅次于科普宣传, 位于第三。或者说, 在运用不同的传播媒介进行用药知识传播时, 要注意其面对的消费者群体的特征, 如从报纸杂志获得用药知识的多是学历较高的消费者, 因此, 报纸杂志上的软文宣传应着重“以理服人”, 以药理、生理知识来说服消费者。
5、确保合理用药知识能够发挥作用, 以促进消费者合理用药
以上是根据合理用药传播模式的各个要素对合理用药知识的传播提出的一些措施,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客观因素也必须要把关, 以保证合理用药知识能够发挥作用, 达到促进消费者合理用药的目的。
5.1 强化零售药店内部管理,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医药分业势必进一步推进, 作为零售药店来讲, 要从观念上认识到自身在推进消费者合理用药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严格贯彻药品分类管理制度, 强化制度推行, 深化认证管理, 保证药品质量, 从流通环节上为促进合理用药创造条件。职业药师作为专业性药学服务的提供者, 宣传、推广安全用药知识责无旁贷。
5.2 加强医院药事管理改革,
改革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职能, 充分发挥其在促进合理用药中的作用。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应逐步开展药物使用评价、医院处方集制定、职工药学培训、医院药品费用控制等工作, 不断促进合理用药[5]。
5.3 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险体系,
逐步完善我国的医疗保险体系, 通过在医疗保险中建立服务监管和费用控制机制来促进合理用药。我国医疗保险要大力规范和发展商业医疗保险, 利用保险体系的杠杆作用来调节药品价格和使用, 促进合理用药。特别是在国家制定的基本药物目录和治疗指南的基础上制定报销目录和服务监管规范[6]。
5.4 改革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医疗机构及药品生产流通体制。
卫生行政部门严格管理药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工作, 加大力度消除药品购销、使用中的回扣现象, 是药物的流通能够公平、公正, 使消费者真正按照需要合理地使用药物。
结语
鉴于不合理用药现象在我国存在的广泛性和复杂性, 以及消费者一些用药观念的根深蒂固, 要改善消费者不合理用药的现状, 保障全民用药的安全、经济、有效, 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而合理用药知识的传播是其中重要而艰巨的任务。近几年来, 随着公民素质的提高和政府措施的加强, 消费者不合理用药的现象已经得到了逐步的改善, 特别是农村消费者的用药环境已经得到了很大改善, 公众合理用药意识逐渐增强。伴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向前发展, 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的完善和农村新型医疗合作制度的推广, 消费者的用药状况必将得到更大的改善。
摘要:通过分析我国消费者不合理用药现状和原因, 指出患者的心理因素、患者用药常识的有限性以及药品信息的不当传播是导致消费者不合理用药的重要因素。结合合理用药传播模式的各个因素, 提出了能够促进合理用药知识传播的措施。
关键词:合理用药,传播模式,干预措施
参考文献
[1]汪光宝, 张震巍.WHO促进合理用药的核心政策[J].医院管理论坛.2003 (6) :38240.
[2]中华医学会/中国药学会.全国合理用药专题学术讨论会纪要[J].中华医学杂志.1985, 65 (5) :258—263.
[3]葛德元, 张永斌.药物毒副应警示.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 4
[4]MSH, WHO/DA P, Managing D rug Supply, 2nd Ed, Kumarian Press, U SA, 1997:425.
[5]尹运冬等.不同传播途径口腔保健知识传播效果的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05, 21 (5) :354
[6]徐岫茹.心理健康知识传播的实践与探索 (二) [J].中国健康教育.2006, 22 (10) :778
3.合理用药培训 篇三
【关键词】行政干预;药师素质;合理用药
合理用药的概念是安全、有效、适当、经济,凡是违背这四个要素的用药方式都是不合理的用药。不合理用药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和难题,据界卫生组织调查指出,全球的病人有三分之一是死于不合理用药,而不是疾病本身。我国医院的不合理用药情况也相当严重,不合理用药占用药者的12%至32%。特别是基层医院的不合理用药现象尤为突出。临床医师用药行为受到经销商及经济利益的驱动,不合理用药、大处方、滥用抗生素现象很普遍。不合理用药现象急需整治。
我院不合理用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临床抗菌药物使用中的问题:1.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级别太高,多选用三代头孢甚至是四代头孢来作为预防性应用;2.预防用药全部在手术后给予;3.用药时间过长,不能做到及时停药,基本在患者出院时方停止使用抗菌药物。4.内科非手术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率非常高,在80%以上,5.不做药敏试验或虽做但不根据药敏结果调整抗菌药物;6.不必要的联合用药;7.随意更换抗菌药物;8.β内酰胺类药物一日剂量一次给药等。
中药注射剂使用中的问题?: 2.不根据中药的辨证施治原则选择中药注射剂;2.存在重复用药现象;3.超剂量使用(超过说明书用量);4.不根据说明书选择溶媒等。
大量使用辅助治疗药物:我院大量使用的辅助治疗药物有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小牛血提取物注射液等等。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不良反应的发生。
不合理用药有多方面的因素,其中临床医师用药行为受经济利益驱使、医师药品知识的了解不足、行政干预不力、药师主动性不够是主要原因。当然药师地位得不到认可,临床知识不足也是医院不认可药师的一个主要原因,需要大量学习临床知识,不断进行知识的更新,力争给临床提供更全面、更广泛、更新的药学服务。临床药师通过自身的不断学习和努力工作,将直接参与患者的合理用药治疗,改变过去仅仅在药房里调配药物的职业形象。临床药师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加强继续教育,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临床药师的工作也将使患者和医生感受到临床药学存在的价值,提高药学在医院的地位。对不合理用药进行干预我认为医院应该做好以下的工作:
1加大行政干预力度,建立健全药事管理组织系统并建立完善的工作制度和程序。
1.1建立药品品种遴选原则、制度,制定基本用药目录,对新申请品种进行安全性评估。
1.2定期开展合理用药讲座、学习班、研讨会。教育医生和药剂师合理使用药,加强所有医务人员对常见病的正确诊断和处理的培训。
1.3建立激励机制,奖励合理用药科室、医务人员,推广他们的经验。加大不合理用药的处罚力度。
2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药学管理工作模式,开展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工作。
2.1建立由医疗质量管理部门和药学部门共同负责的处方点评制度并有效开展工作,对不合理用药处方进行讨论分析公示。
2.2查阅门诊和住院病人用药情况分析,检查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监测管理等工作。
3.制定药品处方集,规范医院用药。严格控制药品使用范围和剂量。
4建立药品用量动态监测及超常預警制度。 对药品使用总金额和数量排名前10位进行分析,是否超常规,是否合理,定期公示结果,指导医师用药。
5与临床科室加强沟通,促进合理用药。药学科学的迅速发展,大量新药的面市,药师需要不断更新知识,将药学信息收集、整理,通过药讯、不良反应简报等提供临床人员参考,为提高医疗水平和促进合理用药提供有力的保证。
卫生部相继颁发《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处方管理办法(试行)》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三个规范性文件,加强医院药事工作和临床用药管理,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药学管理工作模式,开展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工作,参与临床疾病诊断、治疗,提供药学技术服务,提高医疗质量。特别是《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是建国以来医院药学最重要的药事管理文件,明确规定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和药剂科工作要以服务病人为中心,提出了医院药学的发展方向与定位,明确了医院药学应走向临床,建立临床药师制,面向病人,提供与用药有关的药学技术服务,在安全、有效、经济用药方面发挥药学专业作用。对医院药学的正确发展、药师作用的发挥和医疗机构合理使用药品很有指导作用,受到药学人员的欢迎,也反映出医院药事工作在医院管理中的突出地位。建立医师、药师、护师、病人互补的临床用药监督制约机制,促进合理用药,确保病人用药安全和卫生资源的合理使用是我们药师的奋斗目标。
参考文献
[1]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
[2]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3]吴方建.合理用药现象与干预 中国药师 2009.3 314-316
4.合理用药培训 篇四
为规范医务人员的诊疗行为和用药行为,减轻患者不必要的经济负担,以科学诊治为原则,以合理为核心,以规范行为为目的,以降低费用为目标,重点针对诊治过程中对医疗费用影响较大的检查、用药、耗材及治疗措施制定本制度。
1.某些单纯或典型的疾病,检查项目要适可而止,能不做的检查不做,如最常见的普通感冒,如临床症状典型,胸部摄片检查并非必须。
2.对疑难复杂患者的申请检查应有针对性、阶梯性,可检查可不检查的,尽量不检查或少检查,以减少卫生资源浪费,降低病人不合理检查费用。
3.在诊疗过程中,给病人的检查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检查,费用较低的检查能明确诊断的,不得再进行同一性质的其他检查项目。
4.应酌情有条件地实行“县级以上医院大型医疗设备检查结果共享制度”,尽量为患者节省检查费用。
5.医生在手术和诊疗过程中要有计划地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及低中值耗材,收取价格适中,以减少浪费,降低耗材费用,凡包括在手术费以内的消耗材料,不另行收费。
6.在检查、诊断和手术过程中的特殊材料和高值耗材,应掌握适应症,保证质量,不可滥用,且预先要将使用的必要性和材料的价格向患者和/或家属交代清楚,征得其同意并签字后报医务科审批方可使用。
7.各级各类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对各类药物的使用应坚持“合理用药”的评价指标:安全、有效、简便、及时、经济。对临床用药应进行动态监控。
8.各科室应控制药品收入占业务收入的比例(简称药占比),控制抗菌药物收入占药品总收入的比例。
9.医生应尽量做到早期诊断、正确诊断、正确选用、合理使用,提高药物使用效益,减少浪费,节约资源。同一类或同一性质的药品应严格控制重复使用。
10.医务人员在预防、诊断、治疗疾病的过程中,针对具体病人选用适宜的药物,采用适当的剂量与疗程,在适当的时间,通过适当的给药途径用于人体,达到有效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目的,同时保护人体不受或少受与用药有关的损害。
11.医生在临床诊疗过程中要按照药品说明书所列的适应症、药理作用、用法、用量、禁忌、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等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超出药品使用说明书范围或更改、停用药物,必须在病历上作出分析记录,执行用药方案时要密切观察疗效,注意不良反应,根据必要的指标和检验数据及时修订和完善原定的用药文案。门诊部、急诊科的用药不得超出药品使用说明书规定的范围。
12.医生不得随意扩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适应症等,因医疗创新确需扩展药品使用规定的,应报医院药剂科、医务科审批并签署患者知情同意书;使用中药(含中药饮片、中成药)时,要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注意配伍禁忌,合理选药。
13.医生制定用药方案时应根据药物作用特点,结合患者病情和药敏情况,强调用药个体化。要充分考虑剂量、疗程、给药时间、给药途径,同时考虑药物的成本与疗效比。可用可不用的药物坚决不用,可用低档药的就不用高档药,尽量减少药物对机体功能的不必要的干扰和影响,降低药品费用,用最少的药物达到预期的目的。对较易导致严重耐性药性或不良反应较大以及价格昂贵的药物实行审批制度。
14.抗菌药物使用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执行。各临床科室严格掌握抗菌药物治疗性联合应用和预防应用的指征,严格抗菌药物分类分线管理,严格二线、三线抗菌药物审批签字制度,严格控制抗菌药物滥用和重复使用,并制订相关的管理措施。
15.门诊处方抗菌药物以单用为主,原则上不超过3天量,最多不超过7天(抗结核药除外)。特殊情况下,经诊医生必须在病历上予以记载。其他西药或中成药(包括袋装或瓶装中成药)3—7天量,中药汤剂3—7贴,复诊时可续用。急诊处方不超过3日量。某些慢性病(如心脑血管病、神经系统疾患、溃疡病、肝胆疾病、慢性呼吸道疾病、老年病、盆血等)门诊处方可酌情给7—14天量,但医师必须注明理由。复诊时可酌情续用。相同类药物不重复使用。
16.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和医保病人,医师要按照《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和本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用药目录》合理用药,凡使用自费药品、乙类药品治疗时,必须告知患者家属,并签名同意。
17.检验科应重视病原微生物检测工作,切实提高病原学诊断水平,提高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准确率,为临床医生正确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对住院患者在使用或更改抗菌药物前要采集标本作病原学检查,以明确病原菌和药敏情况,力求做到有样必采。
18.临床药师应参与查房和协助用药方案设计,主动开展专题用药调查和病历用药分析;对重点患者实施治疗药物监测,提出合理用药建议,促进安全、有效、经济使用药物。
19.临床手术科室应严格执行《手术制度》,坚持“小病小治、大病大治”的原则,必须手术的就手术,不必要手术的尽量不要手术。
5.合理用药宣传总结 篇五
合理用药宣传活动总结
根据“ 开展合理用药健康教育主题宣传活动实施方案”,我院领导高度重视,周密部署,认真实施,于9月7日在 镇集市举办了以“合理用药 共享健康”为主题的宣传活动。现将此项活动开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高度重视、精心安排
接到宣传通知后,我院领导高度重视,及时召集相关科室开展专题会议,结合我院工作实际,制定本次宣传活动方案。由健康教育科负责此次宣传活动,药剂科、医务科协调,同时,针对节日放假,我院制定了集中时间,集中精力,集中人员,切合实际的宣传方案,确保了此次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贴近群众、务求实效
宣传活动由我院健康教育科、药剂科、临床医疗组共同参与。活动以群众通俗易懂的形式,通过电子屏滚动播放、镇村两级宣传栏宣传、健康教育巡展巡讲、悬挂横幅、发放宣传资料、医药咨询、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向不同群众介绍了合理使用药品知识以及药品监管法律法规知识,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
此次宣传活动,电子屏滚动播放每天4小时,镇村两级张贴宣传内容共12期,开展健康巡展巡讲10场次,出动宣传人员5人,悬挂标语1条,发放宣传资料116余份,接受群众咨询、义 1 诊达58余人次。通过宣传,使公众进一步了解了合理用药的基本常识,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
三、存在问题:
本次活动,虽然我们向群众宣传了合理使用药品知识以及药品监管法律法规知识,树立医院的公众形象,但是,我们意识到我们工作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我们对合理用药此类宣传活动开展的频次、深度还不够。二是我们掌握的专业知识不精,不能为群众进行更合理、的讲解。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院将加大相关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继续加强合理用药的宣传形式,多措并举切实提高宣传实效,为确保群众合理用药做出应有的贡献。
卫生院
6.合理用药体会 篇六
合理用药对疾病的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总结我们的经验并结合文献,浅谈临床常见的联合用药问题。
中西药联合应用:因疾病治疗的需要,中药与西药合用或先后序贯使用时,由于机体代谢过程中多种因素的影响,可使药物治疗作用增强或减弱、毒副作用减少或增加,从而导致治疗作用加强或不良反应加大等。例如:中和胃酸的碱性药物不宜与丹参片同服,否则碱性药中的钙、镁离子可与丹参有效成分丹参酮形成螯合物,降低丹参的生物利用度而影响疗效。相反,含钙、镁、铝及铁离子的中药如石膏、自然铜、白虎汤、牛黄解毒丸、上清丸等不宜与四环素类抗生素同服,原因是易形成不溶解的螯合物。地高辛与具有抗胆碱作用的中成药华心参片使用可增加前者在肠内停留时间,促进难溶性地高辛的吸收;与具有心肌毒性的中成药六神丸合用可能出现频发室性早搏。高血压患者在服用优降宁期间,不宜合用中药麻黄类药物,因优降宁可抑制体内单胺氧化酶,使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5—羟色胺等胺类神经递质不被破坏,中药麻黄所含的麻黄碱能发挥拟交感胺作用,促使贮存于神经末稍中的单胺类递质大量释放,使患者血压升高,严重者可出现高血压危象。抗生素联合使用:同族抗生素的抗菌机制基本类同,两者(如庆大霉素与链霉素)联用毒性增加,故一般不联用。但两种青霉素药物联用时,其中一种青霉素对能水解青霉素的β—内酰胺酶竞争性抑制而保护了另一种青霉素,因此半合成青霉素并用青霉素是有利的。从理论上讲,青霉素与链霉素等氨基糖甙类联合应用有增强作用,但由于革兰氏阳性球菌与阳性杆菌的细胞壁成分不同,这种联用除对少数混合感染外,一般意义不大,特别是对革兰氏阳性球菌引起的呼吸道急性感染,单用青霉素即可。
强心甙与钙剂联合应用:长期以来,临床认为钙剂对洋地黄的毒性有协同作用,应用强心甙期间忌用钙剂。但我们认为,对伴有低钙的心衰患者,两者合用是完全必要的,因为强心甙的正性肌力作用依赖于钙离子,在心肌兴奋——收缩偶联过程中,钙离子起着关键性作用,细胞外液缺钙时心肌收缩无力,可减弱强心甙的作用,中度高血钙对心肌兴奋性有微弱影响,重度高血钙才增加心肌兴奋性,引起心律失常。当心衰患者伴有明显低钙时,心肌收缩力及强心甙的作用可能减弱,缓慢滴注钙剂有利于纠正上述异常。
7.处方合理性与合理用药调查 篇七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门诊随机抽取取药患者200例, 对其进行调查。选取时间要科学, 要在正常情况下, 以确保数据具有意义。
1.2 方法
1.2.1 制定调查表:
调查表的制定要合理, 应具有目的性和调查性。内容包括: (1) 处方:每例患者几次就诊的平均用药品种数;每次药品所花费用;每次就诊平均使用抗生素占药品的多少;每次所购药品是否用完。 (2) 对药品的了解程度:是否知道正确的使用方法、药品主要功效、针对的主要病症;是否注意了药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 (3) 费用的支付方式:直接付费方式, 无任何福利报销;有合作医疗或公费医疗, 在支付费用时, 可按百分比结算。
1.2.2 调查方式:
调查表制定好之后, 实行对每个项目的实地调查。对前来就诊的患者进行进行现场问卷调查, 以及对其处方和患病资料进行收集, 以便对处方的合理性进行调查。需要注意的是该调查必须确保真实性。
1.3 资料和数据的处理
根据调查数据和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先分析每个调查项目, 然后再进行整体分析。排除特殊情况, 特殊情况要进行合理处理。
2结果
问卷合格率为95%, 应答率为90%。针对的主要问题:药品费用平均150元, 用药品种数平均3种, 抗生素使用占所有药品的百分比平均为35%, 患者了解正确用药率平均70%, 用药不合理的处方平均7%。整体分析发现西药占80%。通常采用的是直接支付方式, 享受医疗福利的人很少。
3讨论
本资料显示:我国医药事业合理性还有待加强, 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不仅需要医师对此有足够的警惕性和高度的重视, 还应加强对患者医学知识方面的宣传和教育, 因此, 要求全国人民的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1]。
本次调查中发现抗生素被广泛应用, 明显高于世界标准。应尽量少用抗生素, 以免使细菌产生抗药性, 进而威胁人类生命健康。总之, 抗生素使用要合理, 医师必须慎重。
药物配伍要合理, 不能出现专业性错误。医疗机构还要有所改良, 使患者具有医疗保障, 减少患者经济负担。加强医师与患者之间的交流, 使其对疾病更加了解, 懂得正确使用药物, 以提高治疗效果[2]。要加强医药知识的宣传和对合理用药方面的重视, 使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王青, 兰奋, 肖爱丽.不合理用药问题及干预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03, 19 (1) :75-78.
8.合理用药防心梗 篇八
心肌梗塞时,在营养心肌的冠状动脉血管壁上会发生斑块硬化及小颗粒附着,使血管管腔狭窄,粗糙不平。尤其在冠状动脉痉挛时,极易使血小板粘附在血管壁上形成栓块,使血管腔更加狭窄,导致心肌缺血即形成临床上的心绞痛,称为冠心病。当血栓块积少成多形成大的栓块时,冠状动脉管腔完全阻塞,使缺血心肌血循环断流,使心肌产生严重而持久性缺血,最终导致心肌坏死,即心肌梗塞,简称心梗。常继发心力衰竭、心律失常或心肌破裂而猝死。
在心梗期间或临床痊愈之后,冠状动脉管腔狭窄依然存在,因此随时还可能出现心绞痛或再次发生心肌梗塞。所以凡患过心梗的病人,在一年内应尽量减少疲劳、避免精神紧张,做到保暖,一定要减轻心脏负担。为达到上述目的,尤其要坚持按时服用扩张冠状动脉和活血化瘀的药物,促进心脏侧支循环的建立。
9.我国合理用药现状综述 篇九
【摘要】:改革开放是个具有历史意义起点,在很多领域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药品领域也无可例外,额外需要掌握的用药准则也越来越多。进入21世纪,我国的老百姓在健康方面加强了空前的重视,这就要求相应的额外基本药物知识需要传播给大众。而基本药物常识的缺乏在我国是个普遍现象,本文就我国部分地区用药状况及合理用药的举措展开综述。【关键词】: 合理用药
医院用药医患
【正文】:WHO定义合理用药为:患者所用药物适合其临床需要,所用剂量及疗程符合患者个体情况,所耗经费对患者和社会均属最低。而九七年WHO又提出了合理用药生物医学标准:药物正确无误;用药指征适宜;疗效,安全性,使用,价格,对病人适宜;剂量,用法,疗程妥当;无禁忌症,用药对象适宜,不良反应小;调配无误;病人顺应性良好①。
看完定义和生物医学标准,我们可以发现周围人群违反该定义的现象比比皆是,现代社会的普通民众,除了没病滥用药物预防疾病外,他们用药时还易犯下列八个错误:轻信朋友熟人推荐购买药;滥用抗生素;迷信中药无毒无副作用;几种药同时吃,中西药混吃;儿童服用成人药;搞混药名,看错包装;保健品当糖吃;洋货一定好过国货(来自新浪微博)。
这就让我们这些医药相关行业的人非常心寒,新药研制是个艰难的任务,各种数据经过成千上万的反复验算,几百次的临床试验,十多年的漫长路程才成就了一款新药的出世,而普通民众却视严格的数据为草芥,形同儿戏,实在令人发指,让我们一起看看部分地区医患用药情况。
有研究者对南京六合区的城市、城镇、乡村的用药状况作了细致的调查① 抽取了六家医院,对960个处方,通过文献法、访谈、问卷调查、对所得的数据进行严格的分析,对药物费用、注射剂、抗生素等使用情况作了统计,发现医生、药师、患者三者都有原因导致不合理用药,医生会受利益驱使、专业水平不够等影响,药师因为不能直接参与临床,患者缺乏相关知识,地区性的政策原因,由此该研究者对百姓提出建议:病人应该根据病情、病人体质和药物的全面情况适当选择药物,真正做到“对症下药”,同时以适当的方法、剂量、时间准确用药。注意该药物的禁忌、不良反应、相互作用等。并且还要注意尽量少花钱。这样就可以做到安全、合理、有效、经济用药了。⑤要做到安全合理选用药品,首先应当确诊患者得的是什么病,然后对症下药,不能只凭患者自我感觉就随便用药。比如发烧、头痛,是许多疾病共有的症状,不能简单地服一些止痛退烧药就完事;又如腹痛,也是一些疾病的共有症状,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地使用止痛药,就会掩盖一些急腹症的症状,贻误病情而造成严重后果,了解药物的性质、特点、适应症、不良反应等,要选用疗效好、毒性低的药物,不合理用药会影响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而卫计委今年2014年用几句简短的话也提出了几点鸡汤:用药要遵循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就不多用;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处方药要严格遵守医嘱,切勿擅自使用;抗菌药物和激素类药物,不能自行调整用量或停用;保健食品不能替代药品。
医院内的相关科室的情况怎样呢?我们看一下相关研究。有消化内科的医生对医院内2000例患者的用药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整理②,并得出相关结论:该医院不合理用药情况主要为抑制胃酸药物使用剂量过大、抗生素使用时间过长、重复用药、联合用药使药效降低、药物拮抗、药物连用毒副作用增强。作者由此提出希冀:消化内科是医院中较大的科室,其合理使用药物是保证患者能够得到良好治疗的前提,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切身利益。因此,医生要采用各种方法,提高临床用药的合理性。
医院药剂科是个重点管理的科室,药剂师应该加强合理用药管理,规范和约束医师的用药行为。医院严格按照《处方管理办法》的要求,对医师的医嘱和处方进行严格的控制,坚决制止大处方、多种类合并用药等不合理用药现象。建立健全处方分析制度,药剂科每天清理出不合格处方,每月对不合格处方进行分析,并上报领导,反馈信息给医师,从而提高处方合格率。加强调剂工作中的审方、配方工作,防范不合理用药。审方能及时检查出医师的错误处方,最大限度地减少因用错药物而对患者造成的损害;发现药物的配伍禁忌,确保合理应用药物;发药时向患者详细交待用药时间、用药方法和用药禁忌,解释用药后可能出现的正常反应,避免患者出现不必要的疑虑。保证调配处方的质量,防止差错事故的发生,保证处方合理用药③。
在护理领域,因为药物使用不当造成的损害也是颇为常见的,诸如粉针剂溶解后放置时间过长、静脉滴注速度不合理、药物存放环境不合理、临床新药联合用药时没注意配伍禁忌、肌肉注射过浅或过深、有些如胰岛素类的药物没有时刻注意临床监测、血糖检测和临床观察护理。
而在特殊人群的用药情况看,则更加不乐观,尤以老年人为典型,④老年人疾病复杂,用药种类多、老年人特殊的病理生理特点和药物效应动力学、药物代谢动力学过程,加上老年人用药依从性不佳及处方中都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在一般人的基础上,开展老年人合理用药评估十分必要,包括:制定中国老年人高风险药品目录,提出高风险药品的风险点和防范措施,建立合理用药评估体系,保证老年患者的用药安全。
目前,我国对已经上市的所有药品都没有明确的风险管理计划⑥。虽然我国正在通过全国性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信息系统,对上市后药品进行风险再评估,但距离一套成熟完善的药物上市后风险管理体系仍有差距。
从以上研究者总结起来,造成用药不合理的原因归纳起来可以是这几点:(1)患者方面:错误的药物信息、信任被误导、不恰当要求。④(2)医生方面:缺少教育和培训、角色不适当、缺少客观的药物信息、经验缺乏、药物疗效的认识被错误引导。(3)医疗机构方面:患者太多、开处方的压力、化验室能力不足、人手不足。(4)药物供应系统方面:不可靠的供应商、药品短缺、供应过期药物。(5)药品法规方面:处方药未正式注册、法规执行不力。(6)企业方面:推销活动、误导消费者
要想解决这些不合理现象或原因,其中一个手段就是临床药师制的建立,它对药学事业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标志着药学人员由传统的对药物的管理到直接面对患者的工作模式的转变,从此,临床药师将活跃于临床各科室,充分利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和他们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技术支持。对提高临床用药水平将产生深远的影响⑦
在广大农村方面,要真正发挥基本药物制度的积极作用,提高基本药物的可获得性,需要政府建立完整的政策体系,各相关部门高度协作,形成良性发展的联动机制]。尤其是村卫生室是公共卫生的基础,更要落实其人员经费和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完善多渠道畅销补偿机制。尤其是在“零差率”的销售机制下,村医收入大幅度减少,部分村医为增加收入可能多开药,甚至开基本药物目录外的药品。所以政府及管理部门应该探索更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调动村医参与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积极性。
对患者则要加强宣传,运用现代媒体例如微博、空间、报纸、手机等进行相关宣传,在进行宣传时,要注意传播主体的权威性和合法性,不能让一些没有医师执业证或药师执业证的人四处宣传未经证实的所谓攻略或偏方,要让百姓正确认识广告产商,保健品等知识;对药品零售商店要进行内部管理的强化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医药分业势必进一步推进,作为零售药店来讲,要从观念上认识到自身在推进消费者合理用药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严格贯彻药品分类管理制度,强化制度推行,深化认证管理,保证药品质量,从流通环节上为促进合理用药创造条件。职业药师作为专业性药学服务的提供者,宣传、推广安全用药知识责无旁贷。【参考文献】:
① 潘希.南京市六合区医院门诊合理用药情况调查研究「D」 硕士论文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1(1-54)② 伍晓剑.消化内科常见不合理用药问题的研究分析「J」当代医学广东省东莞市虎门医院内科 2011,17(33)
③ 王玉兰 刘岭我院门诊处方合理用药指标分析「J」医疗论坛成都市妇幼保健院药剂科No.03 2011 ④ 刘琛,王育琴老年人合理用药研究进展,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药剂科
国家卫生专项201002011编号
⑤ 邹士宗临床药师对临床合理用药的促进作用中国现代药物应用山东省费县人民医院20126(17)
10.医院合理用药管理细则 篇十
一、为加强药事管理工作,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临床用药的安全性、经济性、有效性,避免各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及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全面提高医疗质量,依据《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办法》、《处方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规定制定本细则。
二、成立“临床合理用药监督小组”,负责全院的合理用药监督管理工作。
(一)、“临床合理用药监督小组”组成人员名单 组
长:张长空 副组长:孙玲燕
成员:胡隆芝
马学刚
欧阳欢
(二)“临床合理用药监督小组”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会议,提出本院合理用药的目标和要求;组织对全院临床药物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价;对药物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及时提出改进措施;定期组织医务人员进行合理用药知识宣教,切实推进全院临床合理用药。
(三)各职能科应履行全院合理用药监督管理职责,医务科、质控科应经常深入科室检查临床用药情况,及时反馈临床用药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并提交“临床合理用药监督小组”讨论决策。药剂科应定期公布全院抗菌药品和新特药品的使用情况。
(四)各临床科成员负责对本科医生合理用药的监督管理职责,及时纠正本科室医生临床用药中存在的问题。
三、医生在临床诊疗过程中要按照药品说明书所列的适应症、药理作用、用法、用量、禁忌、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等制定合理用药方案,超出药品使用说明书范围或更改、停用药物,必须在病历上作出分析记录,执行用药方案时要密切观察疗效,注意不良反应,根据必要的指标和检验数据及时修订和完善原定的用药方案。门诊用药不得超出药品使用说明书规定的范围。
四、医生不得随意扩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适应症等,因医疗创新确需扩展药品使用规定的,应报医院药事委员会审批并签署患者知情同意书;使用中药(含中药饮片、中成药)时,要根据中医辩证施治的原则,注意配伍禁忌,合理选药。
五、医生在使用毒性药品时要严格掌握适应症、剂量和疗程,避免滥用。使用肝、肾毒性药品前应先进行肝、肾功能的检查,使用中应定时监测肝、肾功能的变化情况,并根据其变化情况及时调整用药。
六、医生制定用药方案时应根据药物作用特点,结合患者病情和药敏情况,强调用药个体化。要充分考虑剂量、疗程、给药途径,同时考虑药物的成本与疗效比。可用可不用的药物坚决不用,可用低档药的就不用高档药,尽量减少药物对机体功能的不必要的干扰和影响,降低药品费用,用最少的药物达到预期的目的,对较易导致严重耐药性或不良反应较大以及价格昂贵的药物实行审批制度。
(一)严格控制药品收入占业务总收入的比例,医院每年根据药品和诊疗价格的调整情况确定各临床科室药品与诊疗收入的比例。逐年降低药品收入比例,改变医院以药养医的局面。
(二)使用贵重药品、医疗保障患者使用自费药品必须征得患者或家属的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因未取得患者同意引发用药纠纷的,其经济赔偿由责任医生承担。
(三)落实用药公示制度、单品种用药总量前十名监控公示制度、医师用药前十名情况监控制度、医师合理用药评价通报制度,定期在本院公布以上监控情况。
(四)对临床用药情况,医院将常规监督检查,并定期和不定期组织人员检查,对无充分依据使用贵重、辅助用药和其它药品的,由医院“临床合理用药监督小组”进行评价,确属不合理用药的,要采取相关措施进行技术干预或行政处理。
七、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管理详见《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实施细则》。
八、.检验科应加强和重视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工作,切实提高病原学的诊断水平。掌握规范的病原微生物培养、分离、鉴定技术,提高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准确率,为临床医生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临床医生对住院患者在使用或更改抗菌药物前要采集标本作病原学检查,以明确病原菌和药敏情况,力求做到有样必采。
九、各药房药剂人员必须按照《处方管理办法》的要求对处方用药进行适宜性和合理性审核,发现不合理用药情况告知开具处方的医师,情况严重的应拒绝调配并向医院合理用药监督小组报告。
11.合理用药的分析 篇十一
选择适宜的制剂是合理用药的重要环节
同一药物、同一剂量、不同的制剂会引起不同的药物效应,这是因为制造工艺不同导致了药物生物利用度的不同。一般而言,口服制剂适用于慢性病,注射制剂适用于急性病,外用制剂适用于外科、皮肤科、伤科病,但这不是绝对的。就疗效而言,口服制剂较慢,注射制剂、外用制剂较快。就疗程而言,口服制剂适宜于长期服用,而注射、外用制剂只宜短期使用。
选择合适的剂量是合理用药的首要原则
为保证用药安全、有效,通常采用最小有效量与达到最大治疗作用但尚未引起不良反应的剂量之间的那一部分剂量作为常用量。临床所规定的常用量一般是指成人(18~60岁)的平均剂量。但不同的人对药物的反应不同,可根据年龄、性别、身体状况、遗传因素等综合考虑。小儿所需剂量较小,依据年龄、体重按成人剂量折算,老人用药可按成人剂量酌减。另外,对于体弱、营养差、肝肾功能不全者用药量也相应减少。
选择对症给药途径是合理用药的基本前提
不同给药途径影响药物在体内的有效浓度,与疗效关系密切,临床主要根据患者情况和药物特点来选择。①口服是最常用的给药方法,具有方便、经济、安全等优点,适用于大多数药物和患者;主要缺点是吸收缓慢而不规则,药物可刺激胃肠道,在到达全身循环之前又可在肝内部分破坏,也不适用于昏迷、呕吐及婴幼儿、精神病等患者。②直肠给药主要适用于易受胃肠液破坏或口服易引起恶心、呕吐等少数药物,但使用不便,吸收受限。③舌下给药只适合于少数用量较小的药物,如硝酸甘油片剂舌下给药治疗心绞痛,可避免胃肠道酸、碱、酶的破坏,吸收迅速,起效快。④注射给药具有吸收迅速而完全、疗效确实可靠等优点。皮下注射吸收均匀缓慢,药效持久,但注射药液量少(1~2ml),并能引起局部疼痛及刺激,故使用受限;肌肉注射吸收较皮下为快,药物的水溶液、混悬液或油制剂均可采用,刺激性药物亦宜选用肌注;静脉注射可使药物迅速、直接、全部入血液生效,特别适用于危重患者,但静脉注射只能使用药物的水溶液,要求较高,较易发生不良反应,有一定的危险性,故需慎用。⑤吸入法给药适用于挥发性或气体药物,如吸入性全身麻醉药。⑥局部表面给药,如擦涂、滴眼、喷雾、湿敷等,主要是在局部发挥作用。
选择恰当的给药时间间隔、用药时间及疗程是合理用药的必要条件
给药时间间隔是维持血药浓度稳定、保证药物无毒而有效的必要条件。给药时间间隔太长,不能维持有效的血药浓度;间隔过短可能会使药物在体内过量,甚至引起中毒。根据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规律,以药物血浆半衰期为时间间隔恒速、恒量给药,4~6个半衰期后血药浓度可达稳态。实际应用中,大多数药物是每天给药3~4次,只有特殊药物在特殊情况下才规定特殊的给药间隔,如洋地黄类药物。对于一些代谢较快的药物可由静脉滴注维持血药浓度恒定,如去甲肾上腺素、催产素等。对于一些受机体生物节律影响的药物应按其节律规定用药时间,如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根据激素清晨分泌最高的特点,选定每天清晨给药以增加疗效,减少不良反应。
药物的服用时间应根据具体药物而定。易受胃酸影响的药物应饭前服,如抗酸药;易对胃肠道有刺激的药物宜饭后服,如阿司匹林、消炎痛等;而镇静催眠药应睡前服,以利其发挥药效,适时入睡。
疗程的长短应视病情而定,一般在症状消失后即可停药,但慢性疾病需长期用药者,应根据规定疗程给药,如抗结核药一般应至少连续应用0.5~1年以上。此外,疗程长短还应根据药物毒性大小而定,如抗癌药物应采用间歇疗法给药。
合理用药不仅要针对适应证还要排除禁忌证
就拿黄芪来说,性甘,微温,功效为补气升阳、托疮生肌、益气固表、利水通肿,能增强机体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对免疫功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能减轻肿瘤放化疗毒不良反应,升高白细胞;有保护肝脏,防止肝糖元减少的作用,促进肝细胞的再生;能显著减少尿中蛋白的量,使肾脏病变减轻,改善肾功能;有强心作用,能明显改善心肌收缩性能,增加冠脉流量;能促进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和红系与粒系细胞分化,对白细胞、血小板等下降有明显的回升作用,促进骨髓的造血功能。另外,黄芪还有明显的抑癌效果。但是,黄芪对于肾病属阴虚,湿热、热毒炽盛者,比如感冒患者,则应謹慎使用。因为阴虚患者服用会助热,易伤阴动血,而湿热、热毒炽盛的患者服用容易滞邪,使病情加重。
总之,医者只有对疾病做出准确的诊断,根据疾病种类、患者状况和药理学理论选择最佳的药物及其制剂,经正确的用药途径,给予适当的剂量,按合理的时间间隔完成正确的疗程,才能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启 事
本刊2012年第3期第390页文章“新生儿住院期间纠纷原因分析及对策”,作者姓名“罗艳萍”,应更正为“罗燕平”(676200云南景东县人民医院)。
12.合理用药培训 篇十二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 观察组:本组60例研究对象为儿科于2009年7月至2010年2月期间收治的患儿, 其中包括33例男性患儿与27例女性患儿, 年龄最大为12岁, 最小未足半岁, 平均为 (6.88±1.96) 岁; (2) 对照组:本组60例研究对象为儿科于2009年1月至2009年6月期间收治的患儿, 其中包括30例男性患儿与30例女性患儿, 年龄最大为12岁, 最小为半岁, 平均年龄为 (7.10±1.62) 岁;经对比, 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 (年龄、性别等) 无明显差异, (P>0.05) 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通过对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 比较两组患儿的用药情况以及不良反应现象的差异情况, 分析儿科用药中存在的问题, 并探讨观察组所采用的的用药合理性管理方法。
1.3 观察指标[2]
观察两组患儿在用药后, 观察患儿有无呕吐、恶心、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有无肝功能不全的症状;有无咳嗽、鼻塞等呼吸系统症状;有无皮疹、泌尿系统受损、急性肾功能衰竭等不良症状。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t或χ2检验两组数据, 以百分比表示儿科用药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 若 (P<0.05) 则表示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研究, 两组患儿在用药治疗后, 均有不同程度的不良症状, 如皮疹、泌尿系统受损、咳嗽、急性肾功能衰竭、肝功能异常以及呕吐、恶心、腹泻等不良反应, 具体情况见表1。
注:观察组n=60, 对照组n=60
由表1可看出, 观察组患儿用药后的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3.1 儿科用药方面存在的问题
(1) 未正确掌握用药剂量:儿科临床医师在选择用药剂量时, 仅依据自身临床诊断经验进行判断, 此为引起用药不良反应的一个主要原因。小儿的胃酸浓度通常较低, 加上胃部排空的时间比较长, 使肠蠕动缺乏一定的规律, 因此在药物吸收方面较为容易。若临床医师未注意到小儿的实际情况调整药物剂量, 易引起泌尿系统受损的情况。 (2) 滥用药物:相比起成人, 儿童生理上尚未完全发育, 因此对于药物的敏感性较高, 相应的对于服用药物的顺从性也较差, 常有用药不稳定的情况, 而临床治疗中, 多种药物共同使用的情况较为多见, 普遍存在滥用药物的情况。如抗生素、解热镇痛药、激素、维生素、微量元素等药物的滥用。此类情况不仅会导致药物的治疗效果降低, 还会提高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此外, 因为大多数药物均是通过肝肾进行排泄, 滥用药物常会导致患儿出现肾功能或是肝功能不全的现象。 (3) 忽视了药物剂型:贴剂、注射液、栓剂、喷雾剂、颗粒冲剂、口服液、分散片、控释片、缓释片等均是临床上较为多见的药物剂型。其中, 部分剂型若分散使用则会导致治疗效果受到一定的影响, 如缓释片等。胶囊剂等剂型较难以进行分量, 容易导致药物剂量过大或是不足的现象, 影响疗效。
3.2 儿科临床用药分析
在临床用药不断进步的环境下, 具有耳毒性、发育毒性等毒性的抗生素在临床上的使用频率逐渐减少, 也降低了用药不良反应情况的发生率。近几年, 有相关医学研究表明, 抗生素可分为3类[3]: (1) 时间依赖类; (2) 浓度依赖类; (3) 时间依赖+浓度依赖类;对于儿科用药而言, 此种分类方法对改变用药的间隔时间、疗效、毒性等起到了直接影响, 成为临床上无法忽视的问题。抗生素的后效应 (Postantibiotic Effect, PAE) 属于抗生素在浓度依赖、时间依赖等方面的最主要影响因素。抗生素的后效应是指细菌接触了抗生素后, 抗生素中的血清浓度的降低值虽然低于抑菌最低浓度或是消失, 但药物对于微生物仍可维持短时间的抑制效果。对于革兰阳性细菌而言, 临床上的抗菌药物通常均具备不同程度的抗生素后效应, 但是多种抗菌药物中, 以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等浓度依赖类抗生素的PAE较为可靠。浓度依赖类抗菌药物的效果由血药峰浓度值所决定, 药物持续时间对于药效的影响不明显。然而, 在儿童的临床治疗中应用浓度依赖型抗菌药物, 引起并发症的可能性较大, 因此现阶段儿科用药中采用浓度依赖型抗菌药物的情况较为少见。对于β-内酰胺类药物等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 药物峰浓度对于药效的影响不大, 儿科临床上多是通过控制用药的间隔时间以及剂量确保用药合理性。
3.3 用药管理措施
从2009年7月起, 我院从三个方面入手, 严格管制儿科的用药情况: (1) 药物选择。在选择药物时, 若仅使用一种药物即可达到治疗的目的, 则不采取联用其他药物的做法, 尤其是抗生素方面, 需准确掌握患儿的适应证, 若患儿受染情况处于可控制状态, 可通过培养细菌后, 对治疗方案进行调整, 在治疗时尽可能使用毒性较低与窄谱的药物; (2) 剂型选择。原则上, 可通过口服给药进行治疗则尽量避免采用注射治疗。积极研制口感较好的药物, 以降低患儿对药物的排斥性。尽量给予患儿半衰期较长的药物, 从而通过缩短用药时间以及用药频率, 增强患儿对口服药物的依从性; (3) 剂量选择。进行用药治疗前, 应指导患儿进行相关检查, 如肝功能、肾功能等方面, 从而掌握患儿的机体情况, 确保用药方面的合理性。如检查出患儿具有肝、肾方面的疾病, 则尽可能不用需要通过肝肾进行排泄的药物或是减少剂量。
摘要:目的 分析儿科用药中存在的不良问题, 并结合问题所在探讨合理用药的有效措施。方法 我院自2009年7月起, 对儿科用药方面的合理性进行严格管制。本研究从我院儿科科室2009年7月至2010年2月期间 (执行用药规范管制后) 收治的患儿中选取60例作为研究对象, 设为观察组, 并选取2009年1月至2009年6月期间 (未执行用药规范管制前) 收治60例患儿设为对照组。通过分析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 对两组患儿的用药情况以及不良反应现象进行对比。结果 经研究, 从患者的用药不良反应以及治疗效果等方面进行比较, 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且观察组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儿科疾病的临床治疗中, 合理应用药物, 对保障药物治疗效果以及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均具有积极影响。
关键词:儿科用药,合理性,不良反应,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姚冰, 潘洁, 王远光, 等.儿科用药现状与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1, 11 (1) :41-44.
[2]张法.儿科用药存在的问题与合理用药[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 4 (18) :179-180.
13.合理用药宣传活动总结 篇十三
一、高度重视、精心安排
接到宣传通知后,我院领导高度重视,及时召集相关科室开展专题会议,结合我院工作实际,制定本次宣传活动方案。由健康教育科负责此次宣传活动,药剂科、医务科协调,同时,针对节日放假,我院制定了集中时间,集中精力,集中人员,切合实际的宣传方案,确保了此次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贴近群众、务求实效
宣传活动由我院健康教育科、药剂科、临床医疗组共同参与。活动以群众通俗易懂的形式,通过电子屏滚动播放、镇村两级宣传栏宣传、健康教育巡展巡讲、悬挂横幅、发放宣传资料、医药咨询、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向不同群众介绍了合理使用药品知识以及药品监管法律法规知识,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
此次宣传活动,电子屏滚动播放每天4小时,镇村两级张贴宣传内容共12期,开展健康巡展巡讲10场次,出动宣传人员5人,悬挂标语1条,发放宣传资料116余份,接受群众咨询、义诊达58余人次。通过宣传,使公众进一步了解了合理用药的基本常识,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
三、存在问题:
14.临床不合理用药分析 篇十四
【病史摘要】 患者,男,78岁。患“原发性肺癌”胸部剧痛,给予吗啡控释片掰开后口服。
【处方】
吗啡控释片 1/2片 1/d 口服
【分析】近年来上市的控释、缓释片剂药物越来越多。因为它能起到长效作用,减少服药次数,给病人服药带来了方便。控释、缓释制剂是在生产时加入了特殊的材料,药片内所含的药物成分被分成速释和缓释两部分,然后通过特殊成分形成的隔膜控制药物的释放速度,以达到控释、缓释和速效、长效的目的。缓控制剂是否可以掰开使用主要看其释药技术和原理。如果中间有刻痕的通常可以掰开服用,若临床要求分剂量使用,则可以按药物上的划痕给药。
骨架型盐酸吗啡缓释片,采用固体分散技术,以疏水脂质材料为缓释骨架材料,释放时以骨架溶蚀及扩散方式进行,其正确服用方式为:整片吞服,不可截开,成人每隔12h服用1次,用量应根据疼痛的严重程度、年龄及服用镇痛药史选择不同规格的药片。不能掰开使用的缓控制剂被掰开后控释膜被破坏,药物会迅速释放出,就达不到控释缓释和速效长效的目了,有时还可以引起体内药物浓度骤然上升,造成药物中毒。吗啡的控释制剂,服用后使疼痛大大减轻,如果将1片分成2份,老年人1次服用半片,其结果就有可能引起吗啡中毒。
盐酸曲马多缓释片采用的是特殊缓释技术,片剂中间有刻痕,但只能沿刻痕掰开,半粒使用。这样设计是因为曲马多为强力中枢镇痛药,在强调三阶梯镇痛疗法时,是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大剂量。半粒的用法是经常采用的,这样能方便患者及时调整用药剂量。
【建议】 吗啡控释片不可掰开服用。必须整片吞服。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高渗葡萄糖注射液
【病史摘要】 患者,男,34岁,因“口服氧化乐果20分钟”入院。诊断:急性口服有机磷(氧化乐果)重度中毒。在洗胃后给予阿托品、碘解磷定静脉注射,同时给高渗葡萄糖静脉滴注。
【处方】
阿托品注射液 3mg 静脉注射 每15分钟1次 50%葡萄糖注射液 40ml 碘解磷定注射液 1.0g 静脉注射 每2h1次 10%葡萄糖注射液 3000ml 静脉滴注
【分析】 有机磷酸酯类毒性是由于亲电子性的磷与体内胆碱酯酶结合,形成磷酰化胆碱酯酶,从而失去了水解乙酰胆碱的能力,使乙酰胆碱在体内大量蓄积,引起了以乙酰胆碱为递质的胆碱能神经过度兴奋,产生一系列毒性症状。阿托品为抗胆碱药,对抗乙酰胆碱对M胆碱受体的兴奋作用。碘解磷定为胆碱酯酶重活化剂,能与磷酰化胆碱酯酶中的磷酰基结合,恢复胆碱酯酶的活力。抢救中大量输入高渗葡萄糖液,滴速又快,这样一方面可使体内碘解磷定及阿托品的有效血药浓度被稀释;另一方面葡萄糖也影响被激活的胆碱酯酶活力。有实验比较证明,用复方氯化钠注射液与10%葡萄糖液各1000ml经静脉输入后,测定胆碱酯酶活力,其结果是不同的。复方氯化钠注射液使之下降2~3U,而10%葡萄糖液却下降7~9U,再者,体内合成乙酰胆碱需要有乙酰辅酶A参与。而葡萄糖在体内降解时的中间产物为丙酮酸,它能在线粒体内经氧化脱羧生成乙酰辅酶A。所以输入高渗葡萄糖就等于提
供合成乙酰胆碱的物质基础,结果增加了乙酰胆碱的毒性症状。
【建议】 有机磷农药中毒时,输液以氯化钠注射液、5%葡萄糖液、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为宜,不应使用10%或50%高渗葡萄糖液。在使用阿托品与碘解磷定时不宜大量补液,以免抢救药物浓度被稀释,影响疗效。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辅酶A、胞磷胆碱、碘解磷定
【病史摘要】 患者,男,2岁,因“误服敌敌畏2h”入院。诊断:急性有机磷农药(敌敌畏)重度中毒。在洗胃后给予阿托品、碘解磷定,同时给予三磷酸腺苷、辅酶A、胞磷胆碱静滴,共应用碘解磷定8d。
【处方】
阿托品注射液 3mg 静脉注射 每30分钟1次 10%葡萄糖液 100ml 碘解磷定注射液 0.25g 静脉滴注 每6h1次 10%葡萄糖液 200ml 三磷酸腺苷注射液 40mg 注射用辅酶A 100U 胞磷胆碱注射液 0.25g 静脉滴注 1/d 【分析】 有机磷农药中毒体内乙酰胆碱蓄积过量。辅酶A为体内乙酰化反应的辅酶,外源性补充辅酶A,可生成更多的乙酰辅酶A,最后生成乙酰胆碱。胞磷胆碱能促进体内卵磷脂合成,卵磷脂分解能提高血浆中游离胆碱水平和脑中胆碱浓度,进而促进胆碱能突触处乙酰胆碱的利用和释放。急性有机磷中毒时如给予辅酶A、胞磷胆碱,可使体内乙酰胆碱含量进一步增加,不利于有机磷中毒的抢救。
胆碱酯酶复能剂对形成不久的磷酰化胆碱酯酶易于再活化,不能使已老化的胆碱酯酶复活,故用药越早越好。若已老化再给过量的胆碱酯酶重活化剂反而使胆碱酯酶被抑制,并可与磷酰化中毒酶形成有毒的磷酰肟。中毒超过3d,胆碱酯酶已老化,不宜应用胆碱酯酶复能剂。首次足量给药,不但疗效好,恢复快,而且重复用药次数和药物总用量少。中重度中毒患者应采用静脉注射给药,不宜采用静脉滴注,因所给药物不易达到有效血药浓度。复能剂的半衰期为1~1.5h,必须重复用药,以巩固疗效。然而,应根据病人病情重复用药,不宜机械定时地重复用药,以免引起药物过量中毒或药量不足的不良后果。重度中毒应用重活化剂应每h给药1次。本例应用重活化剂采用静脉滴注和机械定时给药,重复用药间隔时间太长(6h),用药长达8d,导致起效慢,疗效差,副作用大,花费多。
【建议】 在体内胆碱酯酶活力未恢复前、中毒症状未消除时,不宜应用辅酶A、胞磷胆碱及含有辅酶A的能量制剂。
15.浅析小儿合理用药 篇十五
小儿是处于生长发育期过程中的特殊人群, 许多脏器发育不完全, 因此儿科用药不合理现象依然存在, 现对小儿如何合理用药做一探讨。
1合理使用抗生素并掌握其原则
1.1病毒性疾病或估计是病毒性的不宜用, 如普通的上呼吸道感染, 病毒性肠炎等。
1.2发热不明者不宜用, 应尽早确诊后再对因治疗。
1.3对细菌感染患儿, 选用适宜抗生素适当的剂量和疗程, 合理用药途径和合理的间隔时间。
2小儿不宜用的抗生素[1]
2.1四环素类抗生素, 能与新生长的牙齿中的钙结合形成黄色结合物沉着, 俗称四环素牙, 此类药物还能与骨中的钙结合抑制婴儿的骨骼生长, 故8岁以下儿童禁用。
2.2氯霉素类易引起早产儿和新生儿循环系统衰竭俗称灰婴综合征, 此药还可以抑制骨髓造血, 导致儿童发生不可逆再生障碍性贫血。
2.3 6岁以下儿童禁用氨基糖苷抗生素, 因这些药物可导致儿童不可逆性耳聋。
2.4磺胺类药物能引起早产儿和新生儿黄疸, 粒细胞减少等。
2.5喹诺酮类12岁以下的儿童禁用18岁前慎用, 所有喹诺酮类药物有软骨霉素, 能够损坏属于发育阶段儿童的关节软骨。
2.6第一代头孢菌素类儿童不可大剂量使用, 因为此类药物肾毒性较大, 可引起小儿血尿, 肾组织坏死。
2.7克林霉素主要经肝脏代谢, 而新生儿肝功能尚不健全, 一个月以内新生儿不宜应用。
3解热镇痛药的合理使用
发热是指婴儿最常见的病症之一, 解热药是儿科常用药, 原则上3个月以下的小儿发热应慎重用解热药, 扑热息痛和布洛芬是小儿解热药中最安全的品种。
4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合理应用
4.1维生素类药物虽然毒性小, 但长期使用也会产生体内维生素不平衡, 造成维生素在体内的蓄积过多而中毒, 维生素AD过量可出现全身不适胃肠道症状, 头痛等慢性中毒症状。
4.2凡有过敏体质患儿应慎用维生素B12
4.3维生素B1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维生素类药物, 用于维持心肌神经及消化系统的正常功能, 需要时用前皮试[2]。
4.4维生素C具有氧化反应还原功能, 广泛参与细胞间质的合成于解毒国产增强机体的抗感染能力, 并有抗组胺作用, 而大剂量或长期应用则会产生一系列不良反应, 如出现头痛, 疲倦, 失眠, 恶心, 呕吐, 腹泻胃酸增多, 可致泌尿系统结石[2]。服用时忌吃猪肝。
4.5维生素k1小儿慎用, 可致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及黄疸。
5严格掌握适应证
精心挑选疗效确切, 安全, 不良反应小, 服用方便, 价格低廉的药物。对中枢神经系肝肾功能有损害的药物, 尽可能少用或者不用[3]。
综上所述:由于小儿在体格和器官功能各方面都处于不断发育的时期, 中枢神经系统, 胃肠道功能, 肝肾功能和内分泌系统发育都未健全。其药物动力学和药效学特征与成人的差异较明显。因此, 小儿用药必须服从小儿的解剖, 生理学, 病理学、特征, 甚至幼儿心理学结合起来, 严格掌握适应证慎重选药, 减少不良反应, 以达到合理用药的目的[3]。
参考文献
[1]金智敏.健康宣教对儿童抗生素不合理用药干预和讨论, 浙江临床医学, 2008, 10 (5) :625.
[2]赵志刚.临床安全性合理用药案例分析500例.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6.
16.合理用药十大核心信息 篇十六
一、合理用药是指安全、有效、经济地使用药物。优先使用基本药物是合理用药的重要措施。不合理用药会影响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解读:早在1985年,内罗毕国际合理用药专家会议就提出,合理用药的要求包括:对症开药,供药及时,价格低廉,配药准确,以及剂量、给药间隔和时间均正确无误,药品必须有效,质量合格,安全无害。
1987年,WHO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合理用药的标准:①处方适宜的药物;②在适宜的时间,以公众能支付的价格保证药品供应;③正确的调剂处方;④按准确的剂量、正确的用法和用药天数用药;⑤确保药品质量及安全有效。
从以上合理用药的要求可以看出,合理用药包括安全、有效、经济三个基本要素。其中安全性是选择药物的前提,是指要求获取最大治疗效果而承受最小风险,避免或降低药物性损害;有效性是指药物治疗的效果,一般包括显效、好转、预防、降低死亡率等;经济性主要是考虑治疗费用,期望用尽可能低的医药费用获得尽可能高的治疗效果。
合理用药是医患共同追求的目标。在治疗过程中,用药是否合理主要包含以下6个方面:①正确的药物。指根据疾病情况选择针对性强、疗效高、副作用小的药物。②正确的剂量。应尽量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肝肾功能以及遗传因素等生理病理状况做到个体化用药。③正确的剂型和给药途径。每种药物都有其相适应的剂型和给药途径,同一药物的不同剂型及给药途径也可能引起不同的药物效应。④正确的用药频次,即单位时间段内的用药次数。应根据药物的特点及患者和疾病状况确定。⑤正确的用药时间。同一种药物、同一剂量,在一天中的不同时间服用,其疗效和毒性可能相差几倍,因此,要依据人体的生物节律和药物作用的时辰节律来选择最佳用药时间、确定给药方案。⑥良好的用药依从性。指患者能够遵从医师确定的治疗方案用药。
“基本药物”的概念,是由世界卫生组织于1977年提出的,是指能够满足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剂型适宜、保证供应、基层能够配备、国民能够公平获得的药品,主要特征是安全、必需、有效、性价比高。我国的基本药物是指由国家制定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的药品,是从我国目前临床应用的各类药物中遴选出的适应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剂型适宜,价格合理,公众可公平获得的药品。有人误以为基本药物就是廉价药,其实基本药物强调的是性价比。因此,通俗地说,基本药物就是相对物美价廉的常用药。基本药物的普遍使用从某种意义上说可以提高用药的合理性。
老百姓常说“是药三分毒”。据WHO统计,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高达10%~20%。这里指的药物不良反应除了药物正常使用时发生的不良反应,还包括选药不当、剂量不当、药品质量不合格等原因所致的药品不良事件。我国不合理用药情况相当严重,据估算,不合理用药比例高达12%~32%,已成为卫生领域的焦点问题。
二、用药要遵循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就不多用,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的原则。
解读:任何药物都有不良反应,所以要谨慎用药。有些疾病并不需要服用药物,如普通病毒性感冒自然病程多为1周左右,应通过休息、多饮水等方法自愈;如早期高血压、动脉硬化等通过及时纠正不良的生活方式,戒烟酒、低盐低脂饮食等就有望不药而愈。
服药时应避免同时服用多种药物,这是因为药物的不同成分之间有可能会发生相互作用,有些药物也许会因此而失效,不仅影响原有的疗效,而且可能会危害身体健康。据报道,联合用药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当合用药品种数为2~5种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4%;当合用药品种数为6~10种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0%;当合用药品种数为11~15种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28%;当合用药品种数为16~20种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54%。因此,用药要遵循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就不多用的原则。
常用的给药方式包括口服给药和注射给药。注射给药又包括皮下注射、肌肉注射和静脉注射等。
口服是最常用,也是相对最安全、最方便、最经济的给药方法。但该途径有不少限制,如食物和一些其它的药物等可能影响药物吸收。同时,这种给药方式起效相对较慢,有些药品还可能会刺激胃肠道。因此,某些药物必须空腹服而另一些则需餐后服药。部分药物因为对消化酶不稳定等不能制成口服剂型,某些特殊情况如胃肠道大手术后,不能进食,必需使用注射等给药途径。
老百姓不管大病小病,总希望医生开吊瓶(静脉输液),其实这是不对的。静脉输液无吸收过程直接进入全身循环,虽见效快,但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要高于其他给药途径,严重者可导致休克,甚至危及生命。因此,输液主要用于危重病人或特殊病人的治疗。我国患者人均输液瓶数大大超过发达国家,中西部地区也明显超过上海等发达地区,这与医务人员合理用药意识有关,某些程度上也反映出老百姓对输液治疗的依赖,尤其是儿童患者的过度输液治疗值得大家关注。
三、购买药品要到合法的医疗机构和药店,注意区分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处方药必须凭执业医师处方购买。
解读:所谓处方药是指需经过医生处方才能从药房或药店得到,并要在医生监控或指导下使用的药物。
处方药一般包括:刚上市的新药(对其活性、副作用还需要进一步观察);可产生依赖性的某些药物(如吗啡类镇痛药及某些镇静催眠药物等);药物本身毒性较大(如抗癌药物等);某些疾病必须由医生和实验室进行确诊,使用药物需医生处方,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如胰岛素以及注射药物等。
非处方药是不需要凭医生处方,消费者就可以在药店购买和使用的药品。
非处方药根据安全性的不同,又划分为甲类非处方药和乙类非处方药。甲类非处方药包装盒上“OTC”标志的底色为红色,只能在具有《药品经营许可证》,并配有执业药师或药师以上药学专业人员的社会药店、医疗机构药房购买。乙类非处方药包装盒上“OTC”标志的底色为绿色,除社会药店和医疗机构药房外,还可以在经过批准的普通商业企业零售。
nlc202309042226
目前一些药店尽管将处方药放在非开放的柜台中管理,但一般不需要医师处方都可以买到。这是违反处方药管理规定的,无疑会增加用药风险,建议老百姓对未标注“OTC”字样的药品,不要随意购买和使用,应咨询药师或医师后再使用。
四、阅读药品说明书是正确用药的前提,特别要注意药物的禁忌、慎用、注意事项、不良反应和药物间的相互作用等事项。如有疑问要及时咨询药师或医生。
解读:药品说明书是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核准,指导医生和患者选择、使用药品的重要参考,也是保障用药安全的重要依据,是具有医学和法律意义的文书。药品说明书主要包括警示语、药品名称、适应证、用法用量、禁忌、注意事项、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和保存条件等。
警示语是指对药品严重不良反应及其潜在的安全性问题的警告,也可以包括药品禁忌、注意事项及剂量过量等需提示用药人群特别注意的事项。禁忌一般是指禁止使用,是最严厉的警告。说明书中列出的禁忌应严格遵守。此外,还有慎用、忌用等,消费者在用药时也需特别注意。
适应证是指本药品所直接对应的疾病,一般是经过临床试验证实该药品对所指疾病具有治疗作用。
剂量和用法是指每一种疾病所需要服用的剂量和服用的方法,因个体差异的不同,医生可对用量进行适当调整。
不良反应需列出根据药物特性推测及新药临床试验中观察到的药品不良反应,药品上市后使用过程中发生的不良反应也应及时收集,并在说明书更新时加以补充。一般来说,不良反应列举比较详细的药物在前期临床研究时已经对其性质了解得比较透彻,有些患者看到说明书上列举了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就不敢使用,其实是错误的,有些不良反应只是万分之一甚至十万分之一的发生率,列举在说明书中是为了提醒医务人员及患者。对那些不良反应资料不全的药物也应该谨慎使用。
用法用量,用量如无特殊说明,一般指成人剂量,即18~60岁年龄段人的用量。用法一般有口服、肌肉注射、静脉用药、外用等,需要根据说明书来执行。
五、处方药要严格遵医嘱,切勿擅自使用。特别是抗菌药物和激素类药物,不能自行调整用量或停用。
解读:以上讲了将有些药品列为处方药的原因,比如未知的副作用、比如依赖性等等,因此处方药不可擅自使用、停用或增减剂量,否则可能引起严重后果。
抗菌药物是指具有杀灭细菌或抑制细菌生长作用的药物,包括各种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四环素类、头孢菌素类等)以及化学合成的抗菌药物(如磺胺类、咪唑类、喹诺酮类等)。使用抗菌药要严格按医嘱用药,首先必须按时、按量使用。因为抗菌药物需在血液或感染部位达到一定浓度并维持一定时间才能杀菌、抑菌,不规律的用药不仅达不到治疗效果,还会给细菌带来喘息和繁殖的机会;其次一定要按照处方规定的疗程服用。因为抗菌药物完全杀灭或抑制细菌需要一定的时间,如果没有按疗程服用,易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疾病难以治愈。此外,要根据抗菌药物的抗菌谱、疾病的临床诊断及细菌学检查等条件选择用药。能用窄谱的就不用广谱的,能用低级的就不用高级的,用一种能解决问题的就不用两种,轻度或中度感染一般不联合使用抗菌药物。可用可不用的尽量不用。生活中错误地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比较多见:一是不该用的用了,如普通感冒滥用抗菌药物很常见,其实感冒一般是由病毒引起的,抗菌药物对病毒无效,所以不需要使用抗菌药物;二是该用的没有用,如明确的急性肺炎、细菌感染引起败血症必需及时使用抗菌药物。
激素类药物包括天然激素,以及结构和功能与天然激素类似的人工合成品,具有多重药理作用,可治疗多种疾病,但如使用不当,有可能导致严重不良反应。因此,激素类药物应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同时要特别注意逐步减量原则,不能突然停药。
六、任何药物都有不良反应,非处方药长期、大量使用也会导致不良后果。用药过程中如有不适要及时咨询医生或药师。
解读:药品不良反应(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药品不良反应是药品固有特性所引起的,任何药品都有可能引起不良反应。药品不良反应既不是药品质量问题,也不属于医疗事故。
药品不良反应主要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过敏反应、特异质反应和致畸作用等。
副作用是指在使用治疗剂量的药物时,伴随出现的与治疗疾病目的无关而又必然发生的其它作用。
毒性反应是指药物引起机体比较严重的功能紊乱,甚至造成器官组织病理变化的一种比较严重的不良反应。除了个别属于体质特别敏感外,毒性反应大多数是由于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而引起的,其轻重程度与药物剂量及用药时间长短密切相关。当然,即使在常用剂量下,有的患者也由于种种原因而出现毒性反应。
过敏反应也叫变态反应,是指有特异体质的患者使用某种药物后产生的不良反应,如瘙痒、各种类型的皮疹、荨麻疹及过敏性休克等。
特异质反应是指极少数人应用某些药物后产生与药理作用毫不相关的反应。这种特异质反应有先天性特点,常存在遗传性酶缺陷,平时无表现,仅在应用某种药后才发病。
致畸作用是指妊娠妇女服药后对胚胎或胎儿的不良反应,所引起的反应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妊娠妇女服药时的妊娠阶段。妊娠期的前3个月,药物对胎儿的影响最大,容易引起胎儿畸形。
此外,非处方药虽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低,但长期、大量使用也可能会引起不良反应。人与人之间存在个体差异,不同的人对同一种药的不良反应可能有很大差别。所以,非处方药也要严格按照说明书的规定使用,并需观察用药后的反应。有人认为中药作用温和,不会发生不良反应,其实近年由于使用中药引起不良反应的报道也不少,特别是长期使用中药保健品引起的肝肾损害,当然,其中不少是由于药材污染引起的。
七、孕期及哺乳期妇女用药要注意禁忌;儿童、老人和有肝脏、肾脏等方面疾病的患者,用药应谨慎,用药后要注意观察;从事驾驶、高空作业等特殊职业者要注意药物对工作的影响。
nlc202309042226
解读:老年人、婴幼儿、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等部分特殊人群,他们在生理生化功能上与普通人有很大的差异,一般认为,老年人、妇女、儿童和有肝脏、肾脏、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等疾病的人,容易发生药品不良反应。另外,孕妇、哺乳期妇女服用某些药物还可能影响胎儿、乳儿的健康。对于这些特殊人群用药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老年人应避免一次服用多种药物。一般来说,老年人往往身患一种以上的疾病,很容易服用多种药物。而且,老年人的生理功能在逐渐衰退,适应和耐受能力也差,影响了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会相对增加。因此,老年人要尽量避免一次服用多种药物。
儿童不宜服用成人药、补药。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机体尚未发育成熟,对药物反应与成年人不同。儿童用药的选择无论从品种,还是剂型、剂量,都需要考虑该年龄段的发育特点,不能随意参照成年人用药。另外,儿童不宜用补药。某些药物或保健品中含有激素或类激素成分,长期服用会造成儿童性早熟。
妊娠期(特别是妊娠的第1~3个月)妇女要尽量少用或不用药。某些药物可以透过胎盘损害胎儿的生长发育。原则上,孕妇在整个怀孕期间尽量少用或不用药,包括中药及外用药。
哺乳期妇女不能随意用药。哺乳期妇女用药后,某些药品的成分能随乳母的乳汁排出,乳儿吸食了这样的乳汁,容易出现不良反应。婴儿出生后1个月内,乳母应尽量避免使用药物。
月经期妇女应慎用抗凝药、止血药。行经前盆腔器官会充血,经期纤溶功能较凝血功能相对亢进,抗凝血药可引起经期延长甚至月经周期紊乱,月经过多,甚至大出血,比如华法林、肝素、阿司匹林、香豆素、溶栓剂等具有抗凝或抑制血小板功能。同样,活血化瘀类中药可抗凝血、扩张血管、加速血液流动,也会造成月经量过多。而相反地,使用具有较强止血作用的药物如安络血、维生素K等,能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促使毛细血管收缩,使用后会引起经血不畅。
此外,由于肝脏和肾脏是药物代谢和排泄的重要器官。有肝、肾疾病的患者就医时要主动告知医师,用药前要认真阅读药品说明书,或向医师、药师咨询,避免或减少使用对肝脏和肾脏有毒性的药物,适当减少用药剂量,用药期间注意监测肝肾功能,发现问题应及时停药并咨询医师、药师。
在从事驾驶、操纵机器和高空作业前避免使用抗组胺药和镇静催眠药等药物。因为服用这类药物后易出现嗜睡、眩晕、反应迟钝、注意力分散等症状,严重影响工作,危害人身安全。从事上述工作的人员就医时应主动告知医师。因抗感冒药中大多含有抗组胺成分,所以要特别注意。
八、药品存放要科学、妥善,防止因存放不当导致药物变质或失效;谨防儿童及精神异常者接触,一旦误服、误用,及时携带药品及包装就医。
解读:在贮存保管药品时,空气、光线、湿度、温度和时间5大因素都影响着药品质量。因此,在保管药品时要注意以下4个方面:
1.注意密闭密封隔绝空气。在存放药品时,要选择适当的容器,如密封盒、玻璃瓶等。把药品放进去后要尽量作密闭、密封或熔封处理,避免空气、水分的侵袭。
2.注意干燥阴凉避光。有些药品说明书明确地说明了药品保存的温度,要根据说明书妥善保管。常温保存的药品夏天要置阴凉处,冬天要避免放在暖气片附近。
3.有些药品遇光易变色、沉淀,在贮存时要注意避光,最好用棕色玻璃容器包装,也可以用黑布包裹玻璃容器。
4.抗生素、胰岛素、疫苗、活菌制剂等在高温下容易变质,要采用低温冷藏贮存,可以放在冰箱冷藏室,但是不能用冷冻贮存。
此外,对于保存的药品要注意有效期与失效期,过了有效期便不能再使用,否则会影响疗效,甚至会带来不良后果。在服用时还要注意外观变化,如片剂产生松散、变色;糖衣片的糖衣粘连或开裂;胶囊剂的胶囊粘连、开裂等等,出现变质的现象时就不能再用。
九、接种疫苗是预防一些传染病最有效、最经济的措施,国家免费提供一类疫苗。
解读:前段时间吵得沸沸扬扬的乙肝疫苗事件,让部分公众对乙肝疫苗的安全性产生了质疑,甚至有些地方出现疫苗接种大幅下降的现象,在此要提醒各位家长的是接种疫苗不能“因噎废食”,对于国家倡导的一类疫苗一定要接种,不接种疫苗,会增大将来患流行性疾病的风险,同时,若群体性不接种,可能引起传染病疫情的暴发。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最有效、最经济的手段。
疫苗分为两类。第一类疫苗,是指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公民应当依照政府的规定受种的疫苗,目前第一类疫苗以儿童常规免疫疫苗为主,包括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减毒活疫苗、乙脑疫苗等,此外还包括对重点人群接种的出血热疫苗和应急接种的炭疽疫苗、钩体疫苗。第二类疫苗是指由公民自费并且自愿受种的其他疫苗,如流感、水痘、肺炎疫苗等。公众可以根据经济状况、个体的身体素质,选择接种第二类疫苗。
接种疫苗后,有时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主要为接种部位的疼痛、红肿、硬结等局部反应,以及发热、倦怠、乏力等全身反应。一般无需就医,只要加强护理,对症治疗,可自行消失。但是,如果出现较严重的反应如高热、过敏等,一定要及时就医,并向医生说明接种情况。
十、保健食品不能替代药品。
解读:保健食品指具有特定保健功能,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的食品。卫生行政部门对审查合格的保健食品发给《保健食品批准证书》,获得《保健食品批准证书》的食品准许使用保健食品标志。保健食品标签和说明书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要求。
保健品和药品有着明显的区别,但有的产品如维生素、矿物质元素类产品有的是药品,有的却是保健品。那么,药品和保健品有什么区别呢?
首先,国家对药品生产管理更严格。其次,在治疗方面,作为药品,是经过大量的临床验证,并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审查批准,有严格的适应证,治疗疾病有一定疗效;而作为食品的保健品,则没有治疗的作用,不需要经过临床验证,仅仅检验污染物、细菌限量等卫生指标,合格就可以上市销售。所以消费者如果是“小病自治”应选择药品,为了确保安全,最好选择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准的标有“OTC”(非处方药)字样的药品,在购买时看看是否附有详细说明书,并严格按说明书所推荐的剂量服用,不要超剂量服用。如果只是以保健为目的,可以选择保健食品。
目前,国家药品批准文号格式为“国药准(试)字+1位汉语拼音字母+8位阿拉伯数字”其中“准”字代表国家批准正式生产的药品,“试”字代表国家批准试生产的药品。
保健食品在2003年7月前由国家卫生部(原)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审批,核发批准文号,批准文号格式为“(省份)卫食健字[年份]4位数字”,进口保健食品的批准文号格式是“卫进食健字××号”。2003年7月以后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审批,核发批准文号,批准文号格式为“国食健字G年份+4位数字”,进口保健食品的批准文号格式是“国食健字J××”。
【合理用药培训】推荐阅读:
合理用药培训记录07-30
合理用药培训工作总结09-17
合理用药培训班意义09-23
合理用药系统介绍08-04
合理用药宣传制度10-10
区域合理用药实施方案09-16
年度合理用药监测情况总结09-24
医院合理用药监督管理制度06-22
20240505围手术期合理用药检查07-08
医院第二季度合理用药分析及对策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