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航海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必要性论文(精选14篇)
1.构建航海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必要性论文 篇一
航海技术专业的培养方案
基本学制:4年专业类别:交通运输类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符合国际和国家海船船员适任要求的、从事现代化船舶驾驶与管理的高级航海技术人才。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应掌握现代海洋船舶驾驶、营运、管理与维护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包括各种航海技能、导航仪器、海上通信以及模拟器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独立指挥和组织船舶航行和营运的初步能力。
毕业生应:
1、具有一定的人文科学、环境保护知识及职业道德修养;
2、具有较扎实的专业所必须的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知识;
3、系统地掌握专业的技术基础理论、航运法规、航运管理和必要的专业知识;
4、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必要的航海技能训练;
5、具有较好的英语应用能力,达到国家英语四级或以上水平;
6、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信息获取及处理能力;
7、对航海技术领域的新技术和新动态有一定的了解;
8、具有较强的工作适应性,既能适应各种类型船舶的驾驶及管理,也能适应与船舶相关的检验等工作。
三、计划学制、毕业学分、授予学位
计划学制:4年
毕业最低学分:159学分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分布
(一)通识教育课程(44学分)
修读要求:通识教育必修课程,修满44学分。
(二)学科基础课程(40.5学分)
修读要求:修满学科基础课程全部40.5学分。
(三)专业教育课程(65.5学分)
修读要求:专业必修课程,修满49.5学分;专业选修课程,修满16学分。
(四)任意选修课程(6学分)
修读要求:修满6学分。
(五)第二课堂(3学分)
2.构建航海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必要性论文 篇二
加入WTO后, 中国正在逐步向“世界制造中心”转变, 制造业将成为中国的支柱产业。而数控技术是制造业实现自动化、柔性化、集成化生产的基础, 数控技术是关系到国家战略地位和体现国力水平的重要标志, 数控技术的应用是提高制造业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目前生产一线的各种数控人才主要是高职和中职的数控技术专业的毕业生, 他们最大的缺陷就是缺乏工艺经验, 难以满足某些企业对加工、编程和维修一体化的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尽管各高职院校尝试以不同大方式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课时, 增加集中实习实训的时间, 但难以从根本上加以改变。只有构建符合人才培养规律的实践教学体系, 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1 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重专业技能的培养, 轻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将实践教学的目的定位在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上, 而忽略了学生综合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直接导致培养的学生在综合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缺失:
(1) 坚持立足本专业的信念不强, 容易被稳定而平淡的生活、稳速而缓慢的个人成长、嘈杂的工作环境等等因素所左右, 变动工作单位频繁、甚至离开学习多年的专业而从事其他行业。
(2) 专业基础不扎实, 学习过的很多知识停留在课程学习阶段, 未能转化为专业能力, 到工作岗位后还要经过较长时间的锻炼培养后才能得到展示。
(3) 专业核心能力培养还不到位, 数控加工工艺、数控机床编程、数控刀具等知识学生见识浅, 所学知识搬不了家, 脱离老师后胆怯, 不能独立工作。
1.2 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不完善
实践教学的质量监控都还不完善, 缺乏科学、规范的标准, 使得对于实践教学的指标难以评价, 各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各行其是, 随意性较大, 实践教学的质量受到了极大地影响。
2 数控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2.1 数控技术专业岗位需求分析
通过市场、企业调研, 数控技术专业典型的职业岗位、主要工作任务及岗位职业能力需求进行了归纳和分析, 如下表1所示。
2.2 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体系构建
在对数控岗位群职业能力剖析的基础上, 构建与企业进行深度融合, 针对岗位群能力要求, 选取便于组织生产、便于组织教学的典型产品, 进行系统性规划, 实施任务驱动式项目化教学 (岗位能力导向) ;将企业的生产过程与学院的教学过程互融 (工学结合) ;在生产和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和职业道德、职业精神 (双线) , 创建“岗位能力导向, 工学结合, 双线推进”的人才培养模式 (如图1所示) , 与课程体系相协调的实践教学体系, 如图2所示。
2.3 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构建
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 聘请企业专家和行业专家, 参与制订所有实训环节的职业能力考核课程标准和评价体系。采取过程考核与终结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将实训作品质量、实训过程中工作态度、作风纪律、安全意识、设备保养、操作规范、现场卫生维护、团队协作等都纳入到考核范围, 计入总成绩。
2.4 实践教学保障体系构建
2.4.1 管理模式
实践教学的管理实行院、系、实习实习指导教师三级管理模式:教务处、院督导室、院外专家、学术带头人组成学院实践教学委员会负责对全院实践教学的管理;系 (部) 主任、教研室主任、骨干教师组成系 (部) 实践教学委员会负责对本系 (部) 校内、外实践教学进行具体管理, 实习指导教师负责指导班级实践教学的管理。
2.4.2 规章制度建设
建章立制是搞好实践教学的根本保证, 为规范实践教学, 保证实践教学质量, 建立关于实践教学的各项规章制度:《实践教学管理规定》《实践课程标准制定办法》、《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规定》、《顶岗实习管理办法》等。
2.4.3 实训基地建设
(1)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通过校企合作形式, 学院通过免费提供场地和基本设备, 将企业引入到学院, 在校内建立了生产性实训基地。在实训基地内设置与企业生产现场环境相一致的生产车间, 将企业产品引入生产车间内生产, 生产工人即为实训学生, 生产车间的运行管理均按企业化要求进行管理, 企业选派技术、管理骨干指导生产车间的运行, 让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下进行生产实习。
(2)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要与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 尽可能选择专业对口、工艺设备先进、技术力量雄厚、管理水平高、生成任务足的企业建立稳定校外实训基地, 使学生在实际的职业环境中实习。
2.4.4 师资队伍建设
(1) 组织专业教师利用寒暑假时间企业实践锻炼, 确定实践锻炼课题, 到工厂企业学习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 了解企业现代生产、管理过程, 体验企业生产氛围, 探讨解决实践教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完成实践锻炼任务, 提高专业技能素质。
(2) 从合作企业一线职工中选拔聘请能工巧匠、技术骨干为兼职教师, 并加以培养, 帮助其提高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使其成为稳定的校外兼职实践教学指导教师。
(3) 通过校本培训, 储备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后备力量。每年安排有专业兴趣、乐意从事专业实践教学的教师和新入校的教师,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进行校本培训, 提高实践教学技能。
(4) 安排具有副高以上职称、实践教学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 帮助青年教师树立职业教育理念, 传授先进职业教育方法, 对青年教师实践教学备课、教案、教法等实践教学过程进行指导, 切实提高青年教师实践教学水平。
摘要:讨论了高职院校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阐述高职院校数控技术专业基于“岗位能力导向, 工学结合, 双线推进”模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确保高职教育的实践教学质量。
关键词: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邱川宏.建设实训基地的要素与实现[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4-6.
[2]汤振宁, 梁日辉.高职数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讨[J].辽宁高职学报, 2007 (4) :13-14.
[3]罗友兰.数控人才培养现状分析及改革思路[J].职教论坛, 2004 (5) :20-23.
3.构建航海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必要性论文 篇三
近几年来,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各地高职院校不断探索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的新路,初步建立了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当地经济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职业能力训练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要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具备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学生要具有较高的施工图识读和绘制能力,能对建筑材料进行选择和检测,开展建筑施工放线、标高引测和施工观测,能编制单位工程施工技术方案、设计施工组织。同时,他们还应具有编制施工图预算、决算和投标报价的能力,能进行合同管理、施工索赔,理解、审核施工图设计和技术文件,组织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全过程的技术管理,能分析解决施工实际问题和预防、分析处理工程质量事故,有管理、监理建筑工程项目、从事技术开发的初步能力。此外,还应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较强的文字、口头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能利用文献、计算机网络等手段获取信息、使用信息。职业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本文就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职业能力训练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进行了探讨。
一、理论与实践并重,加强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
1.重组课程结构,实行课程综合化”。在能力结构分析的基础上,在实践中根据能力培养要求将课程形成三化:技术基础课“系列化”、专业方向课模块化”、实践课程体系化”。同时,还把计算机应用、外语教学更好地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把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实践课教学中,强化学生的外语阅读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人文素质的培养。
2.整合课程内容,建立能力课程观”。专业方向课中均安排相应的理论和实践课程;彻底打破学科体系的束缚,完善以开展能力课程研宄为目标的5个课程组:建筑基础课程组,测量课程组,施工技术课程组,工程管理课程组和建筑结构课程组。重点进行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的整合,树立新的能力课程教学原则,理论教学注重实践性,实践教学以能力培养为中心。适当调整理论和实践教学学时,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课时之比为1:1,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
3.开发新课程,以便适应能力培养的要求。针对施工技术和工程管理能力培养分别开设建筑施工工艺实训、建筑材料质量检验和建筑工程质量检查与验收实训课程,研宄制定具有高职特色的教学大纲、课程实施方案和指导书,编写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实践教学教材。
1.适当调整理论和实践教学学时。在教学计划中,《钢筋砼结构》、、砌体结构》、、钢结构》三门课程合为一门课《建筑结构》,学时由原来的151学时减为125学时;同时;《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三门课程合为一门课程建筑力学》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
2.开展理论课的现场教学。这样可以将理论课教学场所由教室向试验室、实训室、生产现场过渡。部分课程可安排一定学时的现场教学,学生在现场可以直接参与、观摩,进行互动教学。
3.依据能力课程培养目标的要求对课程考试方式方法进行改革,注重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要改革成绩评定办法,对专业方向课进行能力考核,能力成绩”由各模块课程成绩和集中实践环节成绩组成,各模块成绩又由理论考试成绩、平时成绩和实践课成绩综合评定。同时,结合各课程特点改革考试方法,大量采用面试、总结报告、答辩、技能操作、论文等形式,考核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成绩真正反映出学生掌握专业能力的水平,促使学生对知识消化进行自我检测。
二、技术与人文融通,构建职业能力训练体系
1.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对人才培养目标、教学环境、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深入分析,探寻提高学生的岗位能力为宗旨的整合策略和方法,对教学目标、内容、条件、组织、评价等方面进行整体研宄,逐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确保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为此,我们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实践教学相对理论教学在形式上独立,这有利于对实践教学的组织、督导、检查和考核;二是在实践性教学内容与进度安排等方面,保持与理论教学的紧密联系,实施以能力课程建设为核心,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实现技术与人文的融通,形成七环节一制度”的实践教学体系。其中七环节”指实验教学、实训教学、实习教学、设计教学、技能训练、社会实践和第二课堂等七个教学环节;‘一制度”指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2.构建职业能力训练体系。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成应用”为主旨构建职业能力训练体系。在构建人才培养方案时,根据市场需求,确立培养目标;围绕培养目标,确立主干课程,形成教学计划;加强课程建设,精心选编和自编教材;按照岗位群所要求的`职业能力,规划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同时,还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加强社会实践,跟踪分析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不断完善职业能力训练体系。此外,以实验教学、实训教学、实习教学、设计教学、技能训练、社会实践和第二课堂等七个教学环节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来保障职业能力训练体系的顺利实施。
在教学组织和学生学习方面建成两体系一环境”,即:实践教学体系、职业能力训练体系和仿真的职业环境。在能力培养方面形成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搭建土木工程基础知识平台,让学生在一年半的时间内完成技术基础理论的学习,辅之以基本技能培训,开展系列化”的技术基础理论课程学习;第二层面,进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一年时间内完成建筑工程专业主要单项技能训练和其必需的理论知识,使学生通过工艺实训和施工实习,在仿真的职业环境和施工现场中进行岗前训练,使专业能力培养课程形成模块化”;第三层面,通过毕业实践,安排学生顶岗锻炼,让学生直接在工地现场技术员的指导下进行实际操作,从而形成综合实践能力,达到毕业就能上岗的要求。
在实际教学中采取阶段式”的实践教学模式。即将实践教学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本专业单工种的基本操作技能训练,这是实践教学的初级阶段;第二阶段是专业技能训练,称为中级阶段;第三阶段是综合能力实训,包括毕业综合实践,称为高级阶段。通过这三个阶段,最终完成职业培训。
三、加强师资队伍和实践基地建设,保障职业能力训练的顺利开展
1.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实现高职培养目标、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是培养和引进高学历、高职称的双师型”教师,形成一支教育观念新、改革意识强、师德高尚、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我们采取各种措施,如选拔部分教师到相关的企事业单位锻炼、顶岗;通过一对一”帮带,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从生产一线引进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承担教学工作任务;通过以上措施,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2.建立校内实训基地。根据专业建设规划,建立健全满足专业实践要求的实验室、实训室。对学生开放部分试验室,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使仪器设备的利用率达到规定要求。此外,根据行业特点,不断更新试验设备,在设备配置方面体现高标准、高起点的特色。
3.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在建设校内实验室、实训基地的同时,积极寻求校外合作伙伴,加大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力度。与当地建筑企业经过协商达成校企合作协议,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校企双方互派相关人员进行业务交流,开展多方面、深层次的学研合作,使专业教师与企业的技术人员紧密联系在一起。特别是在科研上从项目论证、市场调研到技术攻关不断进行交流,使校企双方的产学研工作真正达到了一个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目标。
4.构建航海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必要性论文 篇四
人才培养方案确定是教学改革的关键,通过对企业岗位的调研,更加明确了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生物技术专业需培养学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良好的人文素质、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够运用生物科学理论知识和现代生物技术和方法,开展生物资源利用、农产品生产与加工、食品和医药生产与检验、生态环境保护等相关领域研发、生产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2]。
为了使该培养方案得到实施,相应的课程体系组成为“基础教育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专业任选课+基础教育选修课”五个模块,培养方向包括农业生物技术方向、工业微生物与发酵技术方向、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方向、生物技术制药及检验方向。通过分析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认知规律,构建合理的专业模块和教学模块,目标是能够培养出技能型、销售型及综合素质型三种类型生物技术人才[3]。
1.2生物技术课程模块化设置
课程体系构建需以行业能力素质为核心,包括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等全面素质的培养,课程的形式多样化,按照理论为基础、实验与实践辅助提高安排课程,针对生物技术专业岗位的实际需求,对课程安排进行改进和整合。模块的基本框架见图1。
(1)专业主干课,包括,生物化学、生物化学实验、微生物学、微生物学实验、细胞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实验、分子生物学、免疫学、免疫学实验、发酵工程、发酵工程实验、基因工程、基因工程实验、生物技术综合大实验。
(2)专业选修课,从四个方向对原课程进行改进。农业生物技术方向必修课程为植物细胞工程、植物细胞工程实验、植物栽培学、作物遗传育种、细胞工程综合实验;方向选修课程为植物生理学、植物生理学实验、动物生理学、经济动物养殖、动物传染病学、动物营养与饲料、植物栽培学、植物病理学、能源植物。其中,将原方向选修课程中的动物细胞工程、动物细胞工程实验调整为植物栽培学、作物遗传育种,从而形成系统的农作物课程学习体系。工业微生物与发酵技术方向必修课程为酶工程、酶工程实验、酶工程综合大实验、微生物综合大实验;方向选修课程为生化分离工程、生化分离工程实验、微生物肥料及实验、啤酒酿造技术、白酒生产技术、发酵乳生产技术、食品微生物学、微生物遗传与育种。其中,酶工程实验、酶工程综合大实验理论基础与实验技术相同,故调整为二选一,而将生化分离工程、生化分离工程实验调整为方向必修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的应用与动手能力。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方向必修课程为遗传学、遗传学实验、免疫学;方向选修课程为基因工程综合大实验、分子遗传学、生物类软件的应用、生物信息学、蛋白质组学。在原课程的基础上,将分子生物学实验调整为免疫学,使学习方向更加专业化,并对生物类软件的应用、生物信息学进行整合,避免课程内容上的大量交叉重复。生物技术制药及检验方向必修课程为生物制品学、生物制品学实验、病原生物学、免疫学;方向选修课程为血液
制品学、微生态制剂学、微生物检测技术、免疫学检测技术、生物技术制药、GMP管理与质量控制、病毒学。针对该行业人才岗位需求,增加了免疫学和病毒学,对专业知识进行了扩充。
(3)专业任选课,课程设置包括,数理统计、生物专业英语、生物工程设备、生物工程工厂设计、现代生命科学研究进展、蛋白质工程、仪器分析、仪器分析实验、食用菌栽培学、食用菌栽培实验、食品质量检验。在原课程的基础上,去除了应用动物生物技术、高级生物化学,弱化了纯理论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各种具体的技术学习上。
2生物技术专业模块化教学实施
2.1理论教学内容的优化
理论教学内容的优化,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生物技术专业培养学生在生物产品开发、生产、管理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基本工作能力。以此确定三种类型生物技术人才培养方向:技能型、销售型及综合素质型。每一种方向都有相应的能力要求,技能型要求掌握一些生产、研发相关技能;销售型需要掌握必要的销售技巧和生物学理论知识;综合素质型应该加强科学前沿知识和研发技能的学习。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应围绕专业能力培养目标,不断改善各个子模块的教学大纲,改变以往主干课与选修课“各自为政”的脱节现象,使主干课名副其实地成为专业的“基础”,并按模块建立课程适当选择专业选修课的.学习,突出模块能力的培养。此外为了适应模块化的教学需要,对教材的选择也很重要,一个模块教材可能组合以前多门课程的内容,并加入最新的应用内容,有效地将学科体系与生产实践所需知识相综合,避免讲授知识的重复性。在教学过程中,将善于思考、自我创新意识的培养贯穿学校所有的教学环节,同时引进先进网络课程,并将教师科研成果及时转入到教学内容中。
2.2实践教学平台的完善
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素质能力高、动手能力强的创新人才。为构建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导方向的专业实践课程教学体系[4],需对实践教学平台进行完善。一方面,通过开设开放性实验,不仅有利于学生独立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且能够提高实验场所及实验设备利用率。在实验设计过程中,老师给出实验项目名称,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老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后,对方案进行讨论修改。在实验方案可行的基础上,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并对实验成果进行汇报。从而有效提高学生查找文献寻求解决方法的能力、调整实验方案的能力以及综合分析实验的能力。另一方面,开设研究性实验,充分利用我校教师科研能力强的特点,将教师的科研成果加入教学中,把科研课题转化为学生实验项目,将科研仪器应用于学生实验中。既能培养学生实验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科研思维[5]。此外,可将学生带入到企业中,深入工厂,实地学习,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对相关专业方向有系统的认识,减少理论学习的单一性。
3生物技术专业模块化教学要求
3.1分阶段组织教学
在生物技术课程模块化设置的基础上,有计划、有层次、分步骤组织教学。模块化教学具有多维性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把各模块的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分阶段集中学习,循序渐进。根据我校生物技术专业的具体情况,对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模块可分为以下阶段:(1)基本知识阶段,通过对专业主干课的学习,了解生物技术的基础内容;(2)初级综合实验,主要在老师的指导下;来完成基础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学习基本实验技能,了解实验设计步骤,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3)专业认知阶段,结合专业发展的方向,重点学习专业方向知识技能,提高专业素质[6];(4)中级综合实验,根据专业知识的学习,以学生为主,自主设计和完成实验,重点培养创新能力及应用能力;(5)实习应用阶段,学习生产和实践经验以及生产设计,最后进行毕业实习、实验设计、撰写毕业论文并通过答辩。
3.2师资力量的引入加强
高校师资力量的水平直接关系到专业的发展,学校可从多个方面来提高教师的实践水平。在职教师可利用假期深入单位企业学习,教师在单位企业中与技术人员交流沟通,学习丰富的实践经验,不仅推进了教师的教学能力与企业生产实际紧密相连,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可丰富理论课堂的教学,加强生物技术专业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7]。另外,在校企合作方面,可与相关专业领域的企业相互合作,直接聘请有工作经验的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等专家进校授课,或者举行讲座。使学习更具针对性,将学生的知识学习与就业意向相结合,从而有利于学生稳定就业。
4模块化教学总结
专业模块课程体系的建立有利于应用型院校面向社会需求开设专业、按照实践需要培养学生能力。通过制定专业教学计划提高了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实践证明专业模块的整合,教学效率高、效果好,同时加强了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生物技术专业毕业生的素质有了较大提高,深受用人单位欢迎,毕业生的就业率也逐年增加。
此外还可以从以下方面做出改进:(1)鼓励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是对于专业素质的考查,是按适应职业岗位群的要求来确定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一方面有针对性的提高自身的能力水平,另一方面可以加强实践能力水平的学习,有利于提高就业能力和工作能力[8]。(2)对学生模块学习考核体制的完善。应用型高校的教育应该把培养学生的能力放在第一位,结合专业模块课程体系的建立,应改变以往形式单一、内容单调的考核模式,重点考查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水平。
【参考文献】
[1]邵秀芝,王燕。生物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模块化的构建[J]。广州化工,,4l(21):189-211.
[2]赵世光,薛正莲,杨超英,等。应用型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高师理科学刊,,35(2):47.
[3]崔晶。关于深化职业教育一体化教学改革的研究[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6.
[4]雷生姣,龚大春。以行业需求为导向构建生物工程模块课程体[J]。广州化工,2013,41(18):184-186.
[5]何晓梅,陈存武,陈乃富。应用性本科高校生物工程专业实验课程模块化的探索与实践[J]。安徽农学通报,2014,20(8):175-177.
[6]李蕤,肖厚荣,陈群,等。生物技术专业实验模块化教学创新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8(6):85-87.
[7]杨文婷,吴士筠,乐薇,等。构建生物工程专业模块式课程体系初探[J]。科教导刊,2014,(9):21-23.
5.构建航海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必要性论文 篇五
长期以来,根据国家经济发展和改革的实际,各高等院校围绕培养合格人才的需求,不断进行了实践教学体系的调整和改革。在实践教学理论、现状及体系构建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了实践。但是,仍存在不少重要问题,如教学内容未及时更新,实践教学体系对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够;设计型、综合型、探索型实验比例偏低,学生毕业设计(论文)与技术含量高的生产项目结合不紧密;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无法适应新世纪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等。与此同时,园林企、事业单位对高素质、强能力、广适性的高级园林专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因此,探索新形势下园林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管理模式,已经成为高等院校园林专业教育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河北农业大学园林专业是一个相对年轻的新专业,是在林学专业基础上扩建成立的。与其他农林学科相比较,在基础设施、师资队伍和经费条件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如何在现有基础上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园林专业人才就成了当务之急。近几年,园林与旅游学院开展了基于能力素质培养的园林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改革了实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及实验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提升。经过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思路
园林是一门以规划设计学、建筑工程、花卉树木学、美学等为基础,设计生态学、环境科学、人文地理领域的专业。作为一个立足地方、面向全国的地方院校园林专业,以实践为中心,注重发展,采取符合国家园林建设和学校实际情况的`实践教学模式,努力为园林行业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是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基本思路3。正确的培养模式应该是以实践为中心点传授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建立实践教学的系统工程,全方位、多层次加强实践教学。并且,不断加强实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及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提升,培养一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二、实践教学改革实施措施
(一)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学院园林专业自成立以来,先后7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实践和发展几乎是每一次修订的主题。以实践为中心,构建基本课程教学体系,培养与社会接轨的应用型人才。学院基于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出发,结合学分制,在课程体系方面,完善和改进了“平台+模块”教学模式。学生一、二年级学习公共课程和专业基础课,三、四年级开始专业化方向培养,设“园林规划设计”、“园林树木花卉栽培养护”、“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3大特色模块。首先,将基础课比重从过去的419%提高到5304%,专业课比重由10%调整至1348%,使基础教育得到加强;其次,压缩了总课时数,把专业课教学时数由2600学时压缩到2432学时;再次,减少必修课教学时数,增加选修课数量,由17门增至25门以上,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学习的选择机会。此外,在新的教学课程体系中,实践教学的课时比重加大,由以前的2397%增加到3213%;降低了理论教学环节的比重,由7603%降低到67.87%。改革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二)实践教学平台建设
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也是社会检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为此,学院十分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采取了加强实验室和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改革实习方式和内容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1.加强实验室建设
实验室建设是完成实践教学的基础,有了稳定、开放的专业实验室就能为学生实践创造良好的条件3。为了强化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学院将实践教学的重点放在校内实验室建设上。按照课程的性质对原有的实验室进行调整,成立了园林学院实验室管理中心,先后改建了计算机辅助设计实验室、园林规划设计实验室、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实验室、花卉树木实验室、组织培养室、园林建筑与工程实验室、工程测量实验室、园林画室等。更新了园林规划设计实验室的主要仪器设备。学院所有实验室实行开放式管理,并配备了高职称高学历教师从事实验室的管理和实验指导工作。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进入实验室,独立完成自己设计的实验。这一做法深受学生好评,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他们参与科研实践的兴趣,对提高其实践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2.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
稳定的校内外实践训练基地是建立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办学模式和完成实践教学的良好条件。在校内实践基地建设方面,考虑到扩大招生规模和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需求,学校投入大量资金,建立了多个园林专业实习基地,使学生课堂所学理论知识能在实践中得到验证。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是学院结合自身的科研优势,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和资源,密切与园林企业和事业单位合作。使人才培养与生产有机结合,按照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创建校外实习基地。充分利用园林企业事业单位的先进技术装备,丰富学生实践实训内容,强化学生实践和科研创新能力。近几年来,河北农业大学园林与旅游学院先后在张家口小五台山风景管理局、唐山豪门园林有限公司、沧州园林局、宁夏、河北高邑金色世纪农林工程有限公司等10多个单位建立了校外三结合基地。根据园林单位提出的生产任务,每年派出学生实践小组到三结合基地从事生产研究、解决生产问题。这个环节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园林生产实际的机会,同时,有效的促进了教学水平和学生实践实训能力的不断提高。
3.改革教学实验实习环节
教学实验实习环节是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1]。首先改革了实验课教学。大多数课程减少了验证性、演示性实验,增加了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例如: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课程的杂交育种实验,把实验课时合理安排在长达1年的整个植物生长周期里。学生独立设计实验、选择亲本、采集花粉、去雄、套袋、杂交、栽培管理、种子采收等,直到获得杂交后代。整个实验过程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其次是改革教学实习环节,园林专业的教学实习将原来的1名课程单独分散实习转变为多门课程的综合实习。学院园林专业的综合教学实习主要有2次:第一次实习安排在第六学期,以花卉学、树木学、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建筑、园林工程等为主要实习内容,时间为2周,实习地点在上海、苏州、杭州;第二次安排在第七学期,内容为多门课程的综合性实习,时间1周,地点在承德、北京。教学实习由单一课程的1名教师指导转变为多门课程的多名教师综合指导,这种教学模式可以使教师之间互相交流、互相促进、取长补短。邀请具有丰富生产实践经验的园林专家参与指导教学实习。学生可以在教学实习过程中汲取众家之长,站在更高的平台上成长,实习效果好。
(三)探索“订单式培养”途径
按照用人单位要求选拔学生,学生与用人单位双方共同协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在理论学习期间,学生除了参加日常学校规定的学习之外,专业教师针对用人单位的要求给学生“开小灶”、“吃偏饭”学生在教学实习和毕业实习阶段,用人单位对他们进行针对性的实践技能培训,由学校与用人单位双方共同指导,并完成规定的毕业论文(设计)。实习结束后,学生留在用人单位工作,从而实现单位用人、学校育人与学生就业相结合,达到3方共赢。—,唐山豪门园林有限公司、天津创世园林规划设计公司、河北九鼎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等单位以“订单式培养”方式,共接收学院园林专业学生百余名,多数同学在用人单位工作表现突出,受到单位领导与同事的好评与肯定。
三、实践教学改革与建设的实施成效
1.以学生创新中心为实践教学平台,组织学生参加国内外园林学科竞赛,提高创新能力近几年,园林专业学生在国内外学科竞赛中屡获佳绩,先后有12名同学在全国各类科技作品等比赛获奖,9名同学在省级各类科技作品等比赛获奖,27名同学在市、校级各类科技作品等比赛获奖。,学院百余名师生参加了“20中国西安世博园唐山展区景观设计大赛”,共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优秀创作奖15项。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学院马春阳同学被评为届“全国林科十佳毕业生”3名同学被评为2013届“全国林科优秀毕业生”。
2.以教师科研和社会服务项目为实践平台,组织学生开展调查研究,参与规划设计,锻炼和提高实践能力学院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研究。先后有1000多名学生参加了教师承担的30余项科研课题,学生从规划设计任务的过程中得到了全方位实践锻炼,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学院共承担“小五台自然保护区规划设计”、“保定市园林普查”“河北农业大学新校区景观规划设计”、“唐山市湿地公园资源调查和规划设计”、“藁城市万亩科技生态园区规划设计”等各类横向课题30余项。实践证明:让学生参与教师课题研究的全过程,不仅推动了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更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实践能力3。
3.以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研究为平台,组织学生申报科研项目,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和创业能力近些年,学院组织学生申报由保定市团委和学校团委设立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课题10余项,并写出了高质量的论文和总结,有3篇论文在国家核心刊物上公开发表,其中,2名同学的科技创新计划项目在河北农业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上获得一等奖。通过这项活动的实施,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创新和创业能力。
4.以学生社会实践为平台,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和民众关心的热点调查,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法规为提高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和解决民生的能力,在暑期组织了社会实践小分队,从山区到农村服务,同时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到附近村庄、单位调查、了解,开展宣传。20,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小分队在黄骅市开展了“低碳环保,青年共建绿色家园”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学院学生为纪念第30个世界粮食日这一特殊节日,于10月10日一10月16曰举办了爱粮节粮宣传周系列活动。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与社会的融合。其中,有2支实习小分队先后被评为市级、校级先进实践小分队。
四、结语
6.构建航海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必要性论文 篇六
通信技术专业的毕业生要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 具备在通信工程中需要的组织、管理、合作能力, 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 系统地掌握现代通信技术, 能够从事交换、传输、宽带接入等方面的工作。
1 当前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首先, 课程体系专业性过强、职业相关性不足。通信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过多地强调专业性, 课程体系中几乎都是本专业的课程, 而不是真正地按照职业岗位 (群) 工作的内容与要求来设置课程, 职业相关性不突出。
其次, 教学计划中课程体系设置规定过于刚性。课程体系设置限制性强、灵活性与选择性不足。不利于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 不利于学生转换专业以及自主性地选择学习课程, 不利于订单式合作培养。
再次, 先理论课程后实践课程、教学与职业工作实践割裂。课程的设置依然是按照学科逻辑结构组织课程, 缺乏有机的整合, 课程的安排顺序依然是从基础到专业、从理论到应用 (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实践课) 。课程的内容主要是陈述性理论知识, 且依然是按照知识的内在逻辑来组织, 难以和具体的职业工作过程相联系, 针对性不够、实用性不强。
2 课程体系构建模式与教学实施
根据教育部第16号文件, 在当前的职业教育中, 要继续强调培养工作岗位能力和就业能力, 同时要逐步加大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突出创造力和创新技能的培养。因此我们设计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可持续发展的网状课程体系。这种网状课程体系包括:专业群共同课程 (组) +专业核心课程 (组) +专业方向 (专门化方向) 课程 (组) +任意选修课程 (组) 。课程体系高度体现了共同化、核心化与个性化并行的原则。如图1所示。
在具体实施时, 课程体系构建要做到与职业岗位真实工作任务相一致, 主要有以下两种模式。
(1) 基于产品制作。以培养学生的产品设计制作能力为主线, 以岗位真实典型的工作任务为载体, 构建项目化的专业主干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中设置的每一门课程都是一类产品的制作训练项目, 学生完成专业的课程学习即获得该专业相关产品的制作能力, 完成一门课程学习即获得某一类产品的制作能力。
(2) 基于课证一体。将职业资格标准引入专业课程建设, 按照岗位不同等级职业资格证书的技能培养要求设置专业主干课程, 构建“课证一体”的课程体系, 学生完成课程学习即可顺利考取相应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
课程教学实施主要采用项目+工作任务的方式。以光纤通信技术课程为例, 如图2所示。
我们在总结和归纳企业大学培训方法的基础之上, 结合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要求, 提炼形成了适合高职课堂教学的任务驱动教学法, 能实现以下几点:任务驱动的引导方式, 模拟岗位职能。让学生通过完成一个个任务, 完成学习历程, 同时也充分了解了自己扮演角色所处岗位的职业要求, 行业规范等等。丰富的企业资源基础, 保证了翔实、贴近工作实际的任务设计。研究型实训模拟职业工作过程。课程教学充分利用实训、实验室的岗位仿真环境, 组建学习小组, 实现研究型实训。模拟企业360度评估体系。评价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点, 自评:自己对自己在完成某一个任务的评价——模拟企业工作总结;互评:同组内成员对自己评价——模拟企业中同事互评;组长对组员的评价——模拟直接领导的评价;老师对学生的评价——模拟高级领导的评价。整个评估体系借鉴和简化了内部员工评价机制, 具有鲜明的企业特征。
3 体验式、情境化的“五阶段”课程教学体系
技术应用类专业课程开发应该贴近生产、贴近技术、贴近工艺。课程目标应根据地方产业结构及其优化升级的需要, 科学合理地设置和调整课程结构, 使其始终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确保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课程内容应密切结合职业岗位的核心技术, 及时反映新技术的发展动态。构建以技术应用为主旨的课程内容, 并力争与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高度统一, 使课程内容始终符合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 (群) 的任职要求。课程实施应根据职业岗位实际流程和要求, 与企业、行业密切合作。通过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到企业顶岗实习等途经, 改革课程实施方法、设计真实教学情景、设计实训项目, 使学生的学习和训练与真实工作相一致。
我们把通信技术专业学生在校期间的课程教学体系从宏观方面设计为五个相互递进、相互支撑、有机融合的阶段。
3.1 第一阶段“感性认知的课程教学”:身入体验、感性认知
运用通信企业传输、交换、接入网设备安装项目或实训项目, 组织学生身入体验、感性认知企业经营与管理活动。知道要“做什么”、学习“怎么做”。支撑课程:现代通信网、校内通信实训基地现场教学、通信企业参观。
3.2 第二阶段“理性深化的课程教学”:学做相联、理论提升
在后续的课程教学中, 以学生所做过的通信网络规划图、通信企业网络规划设计图为背景, 以实际素材和案例为教学载体, 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理解“为什么这样做”和掌握“怎样做更好”的策略性知识。支撑课程:数字数据通信。
3.3 第三阶段:“深入实践的课程教学”:深入实践, 经验积累
再运用各种传输设备 (如中兴S320设备) 、教学软件、或实际的传输业务配置活动、传输网络维护管理活动, 营造情境、深入再实践, 积累“怎么做”的经验和“如何做更好”的策略。支撑课程:光纤通信技术、接入网技术、交换技术。
3.4 第四阶段“综合提升的课程教学”:综合实训, 全面提高
开展专业综合业务实训, 理论、技能、素养与管理能力全面提高。支持课程:接入网工程施工实训和光通信机务员技能鉴定实训。
3.5 第五阶段“准就业顶岗实习的课程教学”:实践应用、反思升华
学生以学生和企业见习员工的双重身份, 到企事业单位专业对口的岗位群顶岗实习, 全面实践、应用、反思。支撑课程:专业综合实训、毕业实习。
4 结语
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面对未来, 要突出创造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真实世界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职业转换能力、创业能力、信息与网络技术应用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态度的培养, 以适应21世纪职场需求。
参考文献
[1]孙琳.产教结合职业教育发展新途径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2]孙文学.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J].职业技术教育, 2005 (4) .
[3]教育部第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2006, 11, 16.
[4]王毅.高等职业教育理论探索与实践[M].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5, 12.
7.构建航海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必要性论文 篇七
周军华 于军
鲁东大学体育学院,山东烟台264025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专家咨询和问卷调查等方法,从学科发展、社会需求和学生个体发展三方面入手,揭示了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学科发展与社会需求,构建了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学改革与发展及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创新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从事武术教学、训练、科研、竞赛组织等工作的复合型体育专门人才。要求学生掌握系统的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能胜任武术专业相关工作。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当代社会,人们开始重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越来越多的人喜欢武术,对武术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这就需要由更多的专业人员来指导,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开设正是为社会提供所需求的人才。本文就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学改革与发展及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提供有益参考。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生源的文化素质水平低
据调查目前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生源不是退役的专业队员,就是来自于民间武术馆校的学生,这些学生从小接受的只是较为专业的武术技术训练,很少经过全日制初中、高中的学校教育。针对这种状况,一些学校也在积极寻找应对措施,如河南大学代表提出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招生应采取“单招”与“普招”相结合的改革思路,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生源质量。河北体育学院代表也持类似观点,并且率先进行了改革,即每年以“普招”的形式从体育教育专业招收有武术专长的高中毕业生50名,放在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培养,这些学生虽然技术水平略逊一筹,但是毕竟经过了正规的全日制学校教育,文化课成绩相对要好得多,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生源的质量。武术精神文化的传承不仅仅单靠该专业的毕业生,而更主要的是依靠他们去影响亿万青少年。因此增设教育学、心理学等师范类课程,也是保证他们今后武术教育传播工作的必备内容。1.2 培养模式思路出现偏差
目前该专业采用培养运动员的方式进行培养,四年下来培养出来的依旧是运动员,这就使得培养出的学生看不到前途,看不到方向,以至于不少该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又不知到何处找工作的现状。只有运用高等教育模式,才能真正开阔学生的视野,改变学生知识结构。进入大学这一综合性较强的学习阶段,对学生的培养应以综合性学习为主,特别是英语、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了解甚至深入其它学科的思维思路,才能不单一的用民族传统体育学习的思路看待问题。在高校的培养课程中,大多以知识理论的教授为主,却忽略了理论与实践的相辅相成,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归根结底还是要归于实践当中。在课程设计上,理论课相对实践课的课时较多,知识学到了却无用武之地。所以,应增加学生实践课,如安排到中小学代课,俱乐部教学。这样在实践过程中让学生逐渐掌握应用所学知识。1.3 整体学科研究框架构建不齐全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学科体系发展缺乏整体构架与整体规划, 各部分研究与构建不平衡, 因而导致学科研究的出发点多被局限于以单科建设或数科存在的情况。学科多以奥运会、亚运会或是其他形式的比赛为重点, 忽视了它的竞技性、娱乐性和表演性并重开发的方针, 与民族传统体育本质相脱离。运动员的特点是专精,即在某项技术方面水平很高,而作为一名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播者则要求广泛摄取各方面的知识,即在专精的基础上求广博,广泛了解民族传统体育各方面知识,对中国武术形成整体认识。现在的高等教育一般采用由西方引进的分科体系,即按西方文化的思维方式,逐步细化,向精深处发展。如武术领域的套路与散打发展,成了几乎没有关联两个独立的技术体系。这些都是受西方文化惯于分解、分析、细化、分化,进行微观层面研究的思维定势影响造成的。这种思维方式的优点在于促使各学科向高、精、尖的方向发展,缺点在于容易使人“一叶障目不见森林”。在充分学习西方先进思想,进行精细化训练和研究的同时,决不能忽视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1.4 就业率低
据调查,目前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就业渠道窄,就业率低,这直接关系到该专业的生死存亡,相关领导必须重视该专业的存在,提高该专业的就业率,这就要求学校与社会上的相关单位密切联系,才能更好的保证就业,否则就业问题仍旧是民族传统体育专业面临的最大的问题。
(1)社会上不公正现象影响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就业。就业歧视在大学生就业的过程中是经常出现的,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甚至部分大学生具有更好的人力资本供给条件,但是这部分大学生由于个人与职业本身没有必要联系的性别、户籍、身体、学历、家庭背景或其他与就业岗位职责无关的条件因素,却遭到用人单位的拒绝或者在求职过程中受到区别对待。
(2)缺乏对自身价值的正确认知。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水平在个体的发展历程中处于比较低的水平。面对就业的巨大压力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一小几个方面:急功近利,就是在从择业的趋利避害出发,片面扩大自我利益的追求而缺乏对就业环境的客观评价。自负,这种心理是缺乏客观地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的表现,盲目的主观的自我臆断。依赖,不能主动争取就业机会,依赖学校、依赖家长的心里突出,自立意识不强,缺乏独立承担责任,解决问题的能力。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结构要素 2.1专业知识结构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知识结构主要包括掌握武术、传统体育养生、民族民间体育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这些知识技能是保证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因素,是学生发展的基本基石,这些知识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专业,更加容易踏入工作岗位。对于学生的现在及未来都是至关重要的,2.2社会实践能力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有很强的社会性、实践性。它所包含的专业知识大多数都是可以广泛应用于普通群众中,为社会做贡献的。因此,在注重理论知识的教授中还应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社会实践能力不只是一个口号,不论是学校还是个人,都要积极创造有力的条件促进社会实践的实施。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多安排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与自主教课,课余时间可以帮助学生联系教育实习工作,增加教学实习经验。2.3职业技能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以武术为主体,同时又兼具养生、表演为一体,技能能力要求较高,不仅理论知识要丰富,技能示范、动作教学都要精湛。在实践教学中,不能只局限于现有的武术(长拳、南拳)等传统项目,眼界要开阔,着眼于大众健身养生这方面的技能,这样拥有的职业技能才可以获得更多的认可,得到更多的机会。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3.1 增设公共教育理论课程
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性重任,而文化的传承、精神的弘扬需要具体的实践载体,武术作为理论和实践性很强的载体,只有在亿万青少年中得到广泛传播,才能切实发挥作用。该重任责无旁贷地落到了该专业的毕业生肩上。但是武术精神文化的传承不仅仅单靠该专业的毕业生,而更主要的是依靠他们去影响亿万青少年。因此增设教育学、心理学等师范类课程,是保证他们今后武术教育传播工作的必备内容。3.2 依据社会需求开设、调整与完善课程设置
加强开设课程的理论研究,开设社会喜闻乐见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木兰拳、木兰剑、木兰扇、太极推手、太极柔力球等课程,如果条件适宜可以增加武术演艺、武术动作设计和舞台设计等理论课,提高学生的技术和理论素养。要加强课程培养目标、课程结构体系、学时学分分配各方面的调配和完善。重视民族传统体育学的应用与研究,建立多元的民族传统体育学的技术框架,建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学的课程结构及时分,探索课程的纵向结构和深度结构。3.3 改变技术培养模式
脱离以往培养运动员的模式,运动员的特点是专精,即在某项技术方面水平很高,而作为一名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播者则要求广泛摄取各方面的知识,即在专精的基础上求广博,广泛了解民族传统体育各方面知识,对中国武术形成整体认识。只有运用高等教育的培养模式,才能真正开阔学生的视野,改变学生知识结构。我们的生源一般都具有二级运动员资格,这已经代表了比较高的训练水平,也就是说他们已经进行过了某方面的高精尖训练,因此,进入大学阶段的专业学习应该向广博的方向拓展,努力培养成武术乃至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通才”。3.4 多途径就业
(1)自主创业,建立武术俱乐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大多数人更注重养生及健身,这就给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学生就业创造了很好的前景。各种各样的俱乐部日渐增多,民传专业的学生身体素质好,跆拳道、太极、搏击操等项目都能胜任,因此,可以在俱乐部当教练,进而向私人教练发展。并且,国内存在诸如羽毛球馆、兵乓球馆等体育运动休闲场馆,毕业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毕业生可以自主创业,几人或十几人共同建立武术俱乐部,提供包括太极拳、散打、易筋经等大众喜爱的民族传统运动,既给群众提供了强身健体的体会,又学有所用。
(2)作为武术教师引入中小学。以武术师资的身份进入中小学,是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毕业生最主要的就业方向,这是武术院系的教育工作者应该首先向教育部积极呼吁和争取的工作。第一步是争取教师资格证,第二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是争取武术课在中小学作为单列的必修课。“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不能仅仅是一句口号。目前,就国外而言,韩国的跆拳道课、日本的柔道课在各类学校不仅是必修课,而且是独立于一般体育课之外,与之平行并列开设的课程。我们只有将武术课作为必修课单列,才能切实担当起“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重任,同时也解决了大批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3)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传播者面向国际。1998年1月,全世界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法国巴黎开会时发表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这就说明,目前国外对中国传统文化出现从没有过的重视,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必然是不可缺少的,这也同时对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提供了很好的就业渠道。武术进入孔子学院、高等学府,以及在西方社会广泛传播,正是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发展着眼于国际视野的具体落实,这将需要大批武术师资,将为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拓宽渠道。3 结语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就业、实践一直以来不很乐观,这就要从我们的实践教学体系上来下手。果断摒弃老一套以培养运动员身份为出身的实践教学,增设教育学、心理学等新的教学课程,提高本专业学生的实践素质为前提,提高学生正确广泛的就业观,培养学生“教学”的能力,才能更好的实现就业。
参考文献
[1]董会芳.我国普通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科建设的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8.[2]邵汉明.中国文化研究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10.[3]邱丕相,杨建营.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J].体育学刊,2008,12.[4]杨建营.从20世纪武术的演进历程探讨其发展方向[J].体育科学,2005,25(7):53-58.[5]邱丕相,杨建营.武术套路教学改革的新思路[J].体育学刊,2007,14(7):66-68.[6]蔡丽娟.“东方道德,西方技艺”与日本近代化[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17(1):19-21.[7]邱丕相,杨建营.从历史与现状探析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的发展[J].体育学刊,2008,15(2):89-94.[8]杨建营.对比奥运竞技体育谈中国武术体系的未来发展[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22(1):50-53.[9]邵汉明.中国文化研究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10.[10]吴建民.跨文化交流与主流文化构建[N].文汇报,2007-01-04(12).[11]杨建营,邱丕相.武术的文化进程探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32(2):47-50.通讯地址: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红旗中路186号鲁东大学体育学院 张雷 电话:***
8.构建航海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必要性论文 篇八
环境工程是一门综合性的新兴学科,几乎涉及到自然科学的各个方面,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与环境学科联系非常紧密。针对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就业主要面向政府环境保护与规划管理部门、工矿企业、环境工程公司、科学研究等单位从事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及运行管理,技术研究开发与推广等工作,建立了与之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
1.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总体思路
环境工程专业是理论性和实践性均较强、多学科交叉的专业,围绕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的目标,制定符合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优化、突出实践教学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建立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使其得到实际专业技术的熏陶、提升专业的认同感、对环境工程有更充分、具体的认识;同时也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和学生择业的要求,多途径、多层次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保证学生顺利就业。
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主要围绕几个方面展开:通过确立学生就业去向,搞好 专业定位,合理规划课程体系,确立适合各个年级实践技能要求的教学点及教学内容;建立位于学校、社会、企业的实践教学基地,建立环境工程产学研基地,加强对学生基本技能、专业技能与研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建立互动式的教与学关系;企业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在实践教学中得到充分贯彻和体现;面向就业的毕业实习场所为就业作良好铺垫:学校、院系、教研室、教师间上下一致,良好的办学氛围是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得以贯彻实施的保证。
2.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内容
2.1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基本构成和教学目标
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计划系统地安排了专业技能训练课,实践教学内容与专业人才培养密切相关,各门实践教学课程均有严格的评价考核标准。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主要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认识实习、毕业实习等。
①课程实验包括基础实验、操作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主要课程有《环境监测》、《环境化学》、《化工原理》、《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城市给水管道工程》、《城市排水管道工程》等,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研工作能力;
②课程设计是工科学生必须经历的实践教学环节,以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为目的,《泵与风机》、《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噪声控制工程》等课程中都安排课程设计环节,以加强学生对工程、设备的设计能力;
③认识实习主要是结合课程教学和课程设计来实施,以参观实际工程为主,了解生产中对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的处理与处置方法,使学生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相结合;
④毕业实习是学生毕业前的一次综合实践教学,一般根据自己的意向选取1~2个方向实习,包括环境监理、环境执法、环境监测、环境质量评价、环境工程设计、污染治理等实际生产工作,以进一步学习和实践环境工程的理论,提高实践能力。
学生实践教学除了完成各门实践课程外,还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专业相关的课题研究,一方面可以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实际分析操作技能,另一方面还可以了解最新的科技动态,为环境工程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积累经验。
2.2实习基地的建设情况
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是保障教学质量的硬件因素之一。我系历来重视实践教学,关于建设和利用好校外实习基地,我系亦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几年来,在校内实验条件有限的情况下,我系想方设法,对外拓展,通过多番调查和研究,分别与江门文昌沙水质净化厂、广州绿茵环境工程公司、东莞市塘厦凤凰岗科达水务有限公司塘厦污水处理厂、中山市黄圃食品工业园污水厂、深圳平湖污水处理厂和广州市沥滘污水处理厂等6家单位签订了合作协议,作为我系的校外实习基地。另外,我系还与广州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广州石油化工总厂、广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等10家单位长期合作。通过在实习基地请有丰富经验的现场工程技术人员,介绍现场设备、工艺流程、结构原理和作专题技术讲座等,学生能将在校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对专业知识的认识能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也可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与以后的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我系领导、教师非常重视实践教学,每次实习前都认真讨论内容安排,结合基地具体的经营项目,安排学生参与生产经营业务,充分利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平台,直接到实际中去实践。同时,还选派教师与学生一起到实习基地进行跟踪管理,一方面有利于对学生的管理和实习的控制,另一方面有利于获得实践一线的有关资料,便于学校结合企业意见,对专业课程、教学重点等进行有针对性的整改。而且,为加强实践教学,理论联系实际,我系还专门引进了生产第一线的设计施工人员充实教师队伍(现引进教授级高工1名,高级工程师1 名)。
通过校外实习基地,结合校内的金工实习基地,基本能满足教学计划中的认识实习、课程实习、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等方面的要求,从多方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创新能力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2.3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
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是对学生科研能力、设计能力的系统训练,学生可以选择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可以选择环境工程及相关学科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方法改进、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及环境管理等方面的内容;毕业设计主要在污(废)水治理、废气治理及噪声控制等方面结合工程项目进行。
教师出的论文题目经学术带头人、教研室的讨论、审阅后再发给学生,从论文题目人手,也就从源头上保证了论文质量。在论文题目确定后,于4年级开学初即向毕业生下达毕业论文(毕业设计)任务书,让学生早作准备,尽快进入角色,开始论文的调查、实验、制图等工作。指导教师每周要对学生的纪律表现、进度、质量等方面进行
考核,并填写毕业论文(设计)过程纪录表,作为评定成绩的一个重要依据。
3.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实施效果
环境工程专业200l~2007级一直按照这一体系运作进行实践教学工作。从学生及毕业生用人单位反馈回来的情况表明,我系培养出的本科毕业生,不但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具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科研能力等方面更胜一筹。总体上讲,教学质量较好。2005~2007连续三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1%以上,最终就业率达到98%以上,三届毕业生无论初次就业率还是最终就业率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4.结论
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形成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是一个循环渐进的过程,是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积累,并通过有意识、有计划的培养中逐步形成、逐步实现的。实践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的意义。经过近8年的规划及实践,以就业为导向的环境工程实践教学体系行之有效,促进了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建立了互动式的良好教与学关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提高。通过建立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使学生得到实际专业技术的训练,对环境工程专业有了充分、具体的认识,使学生得到实惠,保证了学生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9.构建航海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必要性论文 篇九
关键词:航海技术专业,实践教学,课程设置,问题
随着我国教育的发展,当前航海技术专业教学有了很大改观,航海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在航海教育总体比重得以增加。但必须承认的是,航海技术专业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实际教学效果与预期的教学目标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教学状况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
一、航海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航海技术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既满足教育部、中宣部、财政部等7部门联合下发的《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中确保理工类专业实践教学不少于25%的要求,又符合2012年《教育部交通运输部关于进一步提高航海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大力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应加强航海类专业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学分(学时)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30%”的精神。
航海技术专业课程实践教学适应了STCW公约和评估大纲要求,实践教学针对航海行业的特点,开设具有很强实用性的技能实训课程,有利于航海技术教育与职业能力、培养目标之间的相互适应。教师能够很好地围绕职业能力设置有针对性的具有专门化功能的教学模块,有利于形成校内实训中心与校外实习基地的一体化。
航海技术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可以让学生校内学习与未来实际工作相对应,做到工作中的专业对口,为学生职业技能训练创造了良好条件,使学生掌握实际操作技能,满足国家海事局签发船员适任证书的必备条件。
二、航海技术专业实践教学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实践课时所占的比例太低,另外实践课的课程结构也很不合理。航海技术专业的特性决定了这一专业应该有大量技能操作课程。一般来说学生在校的六个学期中,实践课时应该占到总课时51.79%的比例。然而实际上专业课程的实践比例只占到实践课时的44.52%,总体来看专业类实践课时只不过了占了总课时23.05%的比例。因此,明显不符合航海技术专业培养方案的规定。这种课程结构往往使课程有效性降低,从而导致学生动手的能力不强,容易出现走上工作岗位后有证而不会操作的现象。
其次就是实践教学的资源匮乏,尤其是软硬资源建设明显不足,这就导致了实践教学课程没有深度。从国内的许多高职院校来看,他们的航海技术专业师资力量普遍薄弱。专业知识较强又具有丰富经验的高级人才微乎其微,政府和院校在师资建设上的投入比例较低成为了制约师资队伍发展的重要因素。另外职业学校的实训基地建设速度缓慢,硬件设备更新不够及时,这就导致了实践教学滞后于国内行业的发展水平。
再次是实践教学资源管理缺乏相应的科学性并且利用率低,还存在着结构性资源闲置的问题。从许多院校来看校内实践教学的设施设备以及实践场所缺乏专业管理人员,这样很容易导致资源闲置浪费。另外教学进程设置缺乏科学论证,使得一段时间内实践课很多,就暴露出了实践资源紧缺的弊端;一段时间内学生又都在进行理论课的学习,就使得实践场所空置。
国内相同种类的院校间缺少相互之间的沟通合作,这样就导致了实践教学资源建设缺乏统筹规划以及有效引导。甚至有的院校在校内各个院系之间的资源建设都标准不一,各院系各自为政,彼此之间缺乏分享和交流,这容易导致重复建设,白白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资源利用范围小、层次低,无法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更难以发挥应有的效果。
此外航海技术专业实践教学课程设置还包括开发模式不科学、课程内容落后、实践教学环节在航海教育中不突出、培育出来的人才不符合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规律等等问题。
三、航海技术专业实践教学课程设置的改进措施
针对上述出现的问题,提出几点改进措施:
针对实践课的课程结构不合理现象,优化课程结构。应该妥善处理好实践课与理论课、课内与课外及教与学等方面的关系。重新审视教学内容,提高教学内容与培养岗位适任能力的符合度。航海专业教育要以职业为向导,要根据海洋船舶驾驶岗位职能的要求去优化重组课程,加大课程整合力度,搭建综合课程平台,提高课程的综合化程度,加大实践课时在总课时中的比例,培养学生的动手与操作能力。
针对实践教学的资源匮乏、软硬资源建设明显不足的问题,要使课程体系改革提供给实践课的教学资源增加。文化基础课要按照“适度、够用”的原则设置,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在课程体系改革的背景下,随着示范性建设的有序开展,要不断探索当前的航海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添置必需的先进教学仪器设备,增加实践课的教学资源,如把BRM作为强制性要求,要求船员医护课程中必须配备教学所需的各种药品等,把这些资源用以完成真实性训练,目的是为了保证受训学生获得相应的技术,这样有利于实现学业和就业的无缝对接。
针对实践教学资源管理缺乏相应的科学性并且利用率低还存在着结构性资源闲置的问题,要改革实践教学管理体制,增加资源利用率,加强实践教学运行管理。在实验实训室的管理方面要做到规章制度上墙,要对实验实训设备技术资料归档完整,不断充实完善实践教学文件,如培训记录册、设备仪器使用及维修记录、耗材申领及管理等都有详细记录。在教学组织方面,可以采用分组教学,对实训基地实行开放式管理,增加开放时间,提高设备的利用率与实训的实效性。加强学校之间的交流合作与教学资源中的交互性,集中开发实践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
针对不科学的开发模式与落后的课程内容这一问题,要确定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模块化,课程内容现代化。要运用CBE/DACUM和MES课程开发模式,科学地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设置课程。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按照功能、模块化基地建设,多方位实践新的实践教学模式和方法,整合原有实践教学资源,在教学中较早地让学生介入专业,培养职业能力要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的始终,以培养学生适应能力为主线,按照船舶各功能来设置课程,打破原有的课程体系,使课程设置趋于模块化。要注重课程内容的改革,研究制定新增或修改内容的实践教学大纲、内容、方法与手段,将航海新知识、新科技、新技能及时地引进课堂。要根据专业特点及社会需要,对课程进行大刀阔斧的综合化改革,大胆地删减一些实用性不强的课程和内容。
要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出符合规律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在实践教学中,要围绕航海技术专业素质的要求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统筹安排,形成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包括参观、现场教学以及各种类型的课程设计、专项技能实训、综合实训课、认识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随着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的大纲、计划、指导书及各项规章制度的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能有效地增加实践教学资源、提高航海专业实践教学的质量,使学生在学习上有更多的自主权,成为自主学习的主宰者和决策者。
四、结语
通过这些实践课程的教学,特别是重点课程的课程设计,使学生能够把课程内容融会贯通,在后续的专业综合实训课中,依据岗位职责进行模拟岗位实训,加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达到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生产一线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黄志,王鸿鹏,张蓓.STCW公约要求下航海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01):106-110.
[2]戴耀存.航海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04):473-476.
10.构建航海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必要性论文 篇十
及时做好实践教学评价,能规范实践教学,为实践教学提供良好的指导,在教学过程中,具体的评价过程分几个阶段进行,在学生实习过程中,对实施进度,任务的落实程度进行评价。对学生能力的检测也要改变单一的考试制度,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主动性,认真落实实践任务,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具体的评价与考核措施包括竞赛制,老师让学生自己选取竞赛题进行答辩,或教师开放考试形式,多选取主观题让学生自由论述。
三、结语
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一个过程,是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摸索的,也需要每一位学生真iH把学习实用知识落到实处,从而不断提高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促进更多专业人才的培养。
11.构建航海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必要性论文 篇十一
新生专业认知教育是大学教育的起点,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基于环境科学现有专业认知教育存在的问题,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满足学生自主化、个性化学习的需要,重点构建立体化的环境科学专业认知课程体系,开创基于就业为导向的专业教育,实现教学方式的深刻变革和教学效益的极大提升。
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对学生开展专业思想教育、专业学习方法、学业与职业规划等为主要内容的专业认知教育是极为重要的。其目标是帮助学生树立专业思想,有效地进行专业学习,指导学生做好学业规划和职业生涯设计,明确大学四年的学习目标和专业成长成才的发展路径,从而让新生了解和喜欢自己所学的专业。近些年来,学校在全校层面针对新生的入学教育开展了一系列且卓有成效的教育活动。但是,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认知教育却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基于环境科学专业认知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困境,初步探索该课程的建设和改革。
1环境科学专业认知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困境
环境科学专业包括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以及固体废物处理和处置等教学方向。多年来,环境科学专业认知教育一直沿袭聘请各个方向的学术带头人做报告和专业实验室参观的模式。从现有课程教学现状看,存在以下的问题与困境。
1.1教学模式单一,形式单调,缺乏实效性和吸引力
环境科学目前的专业认知教育缺少对学生在教育教学中主体地位的尊重,存在与新生认知能力脱节的问题。由于新生对专业的理解和思考相对较少,进入高等学校后对于专业通常缺乏全面、系统地认识。但是,单纯的学术带头人作报告的授课形式缺少具体和感性的指导,没有起到专业教育的效果。而且讲座形式单一,对学生缺少吸引力。
1.2课程内容单一、缺乏系统性、连续性
专业认知教育的基本目标一方面是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另一方面是帮助学生充分认识所学专业的特点和前景,激发学习兴趣,主动投入学习。为此,系统地专业认知教育应结合本专业的特点,向学生介绍大学的教学方法、考核制度、学习要求,提醒学生合理有效地安排学习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育新生明确学习主体的角色转变,把握学习的主动权。但是,目前的专业认知教育内容单一,缺少系统性和连续性。
1.3导向不明确,应以就业为导向
目前的环境科学专业认知教育是以专业介绍为导向的,缺乏实践与深入了解。随着现在就业问题的日益凸显,环境科学的专业认知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引导新生关注就业并做好准备。因此,如何使今天的新生在将来更好的立足于社会,是专业认知教育应认真思考的问题。专业认知应当用发展的眼光,实施面向就业的教育,让新生具有一定的就业紧迫感,进行职业的规划。
2现有环境科学专业认知教育的潜在危害
现有环境科学专业认知教育导致了很多潜在的危害。具体总结如下:
2.1新生专业意识模糊,专业思想淡薄
尽管经历了专业认知教育,但是对于专业依然缺乏全面、系统的认识,甚至对专业产生困惑,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专业情绪。在对大一、大二、大三甚至大四环境科学学生调查中发现:不仅在大学新生中普遍存在专业认知模糊和专业方向不明确等问题,高年级的学生依然存在同样的问题。这些模糊不清的专业理解以及对未来从事工作缺少明确的认识,直接导致学生缺乏对专业的热爱和兴趣。
2.2受到错误信息的指引,导致对专业的错误理解
当获取正确的专业认知途径受到阻碍时,一些明显有商业倾向的信息也会影响学生对某些专业的判断和了解,从而导致盲目的选择和抵触。这也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专业心理。此外,新生对专业的认知大多是从学长的咨询中开始的。而上一级学长对专业的认识也只是一知半解,这样的信息传递是不客观的,也不符合专业认知规律,错误的信息势必让新生对自己的专业产生怀疑和否定。
2.3盲目的转专业趋势
近几年,转专业现象表现得尤为突出。对转换专业的学生进行访谈时发现很多人转专业存在着盲目性。这些非理性源于没有准确理解环境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和未来就业去向。正是无法全面分析、评价各方面因素,面对转专业这一发展机会,专业意识淡薄的新生难以做到非常理性地抉择。因此,如何引导学生认识自己所选择的专业,在环境科学专业认知教育中不容忽视。
3改善环境科学专业认知现状的措施
针对环境科学认知教育的现状,本文提出以下改善措施,构建形式灵活和富有成效地专业认知课程体系:
3.1以完善的课程体系牢固新生的专业观
在专业认知过程中,增加导论性课程内容,聘请本领域学术带头人以及著名学者针对大一新生的认知特点做前瞻性讲座;实现和优秀毕业生零距离接触,以毕业生的切身经历引导大一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在实验室内开展高年级优秀学生、研究生和大一新生的互动接触,从而实现个性引导。形式多样专业认知形式,体现出课程的互动性,使专业认知教育更有效。
3.2以富有吸引力的教学形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
为了避免专家讲座过于单调和专业化而导致的讲座信息和学生理解之间出现真空地带。在收集丰富的专业素材,并整合优秀课程资源后,依据新生认知规律和接受能力建设影音文件。影音文件是基于新生认知规律的再整理,并且具有信息量大,表现形式多样,呈现方式更具吸引力等特点,学生能更轻松地接受,并加以深刻理解。
3.3建立正确的专业认知,合理规划职业,避免专业人才的隐形流失
12.构建航海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必要性论文 篇十二
关键词:高职院校,航海技术,教学管理
0 引言
教学管理是学校办学的重要环节, 对于高等职业院校的航海技术专业的教学管理, 既要适应高职教育的要求, 同时也要适应海运行业的要求, 培养出合格的毕业生。航海技术专业的特殊性在于, 该专业的毕业生必须取得同时取得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 (海船船员适任证书) , 才能在海船上任职。本文针对航海技术专业的教学管理工作, 从教学内容、教学安排、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作探讨。
1 教学内容、教学安排的合理制定
1.1 教学内容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
人才, 航海技术专业则是以培养符合国际和国家海船船员适任标准要求的高级航海技术人才为主要目标的, 航海技术专业的教学内容需要随时紧跟行业的要求和发展, 及时更新, 才能紧跟形势的发展。
因此, 学校需要建立有效的机制, 促进专业教学内容的更新, 包括教材的更新、补充和修改、教学案例的更新、实验实训教学的更新、实验室配套试验实训设备的更新、实习内容的更新。可以采取的方式多种多样, 比如由教研室牵头, 轮流安排专业教师外派上船, 或者引进船长、大副等双师型教师或兼职教师, 加强校际学术交流等, 以助于紧跟航海技术的不断发展, 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1.2 制定合理的教学安排编写适应航海专业要求的教学计划。
航海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符合国际和国家海船船员适任标准要求高级船舶驾驶员, 毕业时学生必须同时取得毕业证书和船员适任证书以及相关一系列专业培训证书。取得这些证书的培训课程都要在学历教育的三年时间内完成, 这些培训课程和学历课程都将统筹安排在三年学历教育的时间内。
一般来说, 高职的航海技术专业教学计划的第一学年会安排公共基础课和少量的专业基础课。从第一学年年末开始, 将会穿插安排基本安全、精通艇筏、精通急救、高级消防、雷达两小证、GMDSS通用操作员证书等一系列专业培训及船员证书培训, 海船船员适任证书评估训练等。到第三学年上半年, 结合专业学历课程, 将完成海船船员适任证书理论考试的课程及考前强化, 并组织学生参加海船船员适任证书全国统考。
因此, 从教学计划的时间安排上来看, 航海技术专业的学历 (专业) 课程和职业培训课程平行进行, 在学历课程开课的同时, 还必需开设海事局规定的专业培训和海证培训课程。因此, 要遵循教学规律、循序渐进、有步骤地安排教学计划, 使得学历专业课程和培训课程能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做到二者的教学相互贯通, 合理衔接。
2 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
2.1 坚持规范日常教学检查工作, 实行教学督导督教机制日常
教学检查是保证教学秩序正常有序的有效手段, 也是必要的监督手段。日常检查主要包括课堂教学的秩序、教学运行、教师教学及学生课堂学习等方面, 只有严格执行教学安排, 规范日常教学, 才能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日常教学检查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
为了更有效率地实现对教学过程的管理和监督, 就需要有效的配套机制, 除了制定日常教学管理的制度规范之外, 还可以引入教学督导制度, 实行教学督导督教。通过教学督导深入课堂听课、指导和规范教师备课上课、监督教务处运行状况, 对整体教学运行进行监督管理, 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2.2 教学管理配套制度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专业建设的
不断推进, 必须不断调整和完善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规范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是实现有序的教学管理的制度保证, 因此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在教学管理工作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教学管理相关制度, 主要包括教学安排、教学、考试、学籍管理等一系列制度。鉴于航海技术专业的特殊性, 教学计划安排、考试等制度, 必须与专业培训相契合。当行业要求发生变化、海事局培训考试要求发生变化时, 教学管理制度也要做出相应调整。
3 师资的管理
在高职院校不断发展、院校竞争不断加剧的形势下, 教师资源的优劣决定了一所学校能否健康可持续发展, 决定了能否培养出符合社会行业需求的合格毕业生。高等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要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和职业性的内在要求, 制定出能够满足学校、专业发展需求的教师队伍建设方案。要不断引进优秀的教师资源, 重视教师队伍的培养和继续教育, 重视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强调“双师型”教师的建设, 是近年高职高专发展的重要内容, 而航海技术专业在这一点上体现得更为明显。目前, 国内高职院校该专业教师基本都持有航海类的专业证书, 一部分教师担任着专业证书培训的教学任务。正因如此, 航海技术专业更强调教学和实践经验的结合。
对于在教师岗位上任教的教师, 需要不定期、有计划地安排其上船工作, 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同时, 可以引进优秀的船长、大副等工作经验丰富的专业人才, 让一些有能力担任教学工作的人才担任专业教师, 提高实践课程环节的教学水平。当然, 还要重视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 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 重视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培训, 强调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 不断提升整体教学水平。
4 航海技术专业教学管理的特色
4.1“双证书”教育学生进入航运行业, 在海船上任职, 必须取
得海事局颁发的海船船员适任证书。为了保证学生在毕业的同时, 能够顺利取得船员适任证书以及其他相关证书, 专业教学计划的安排必须是学历教学和培训教学同步有序进行。同时, 对于实验实训教学的开展, 应该和行业、培训考试要求接轨, 不断改革和更新教学内容。
4.2 引进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进行教学的管理在我国航海
教育领域, 各院校引入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对学校相关部门、各类教学活动进行规范管理。这种管理模式不仅和海运行业管理模式接轨, 也是和国际管理模式相接轨的。质量管理体系的引入, 在航海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 初步实现了人人有专责, 事事有标准, 行为有记录, 奖罚有依据, 大大地提高了学校的管理水平。
4.3“订单班”培养模式的实行订单培养模式是高职高专院校
普遍推广的一种培养模式, 是近年来各地职业院校加强职业教育针对性、满足企业对技能人才需求的重要举措之一。通过学校和船务公司签订“订单班”, 订单班学生毕业之后和对口到企业就业, 而在三年学历教育时间内, 企业根据自身要求配合学校安排课程和实习, 制定有针对性的培养计划。
订单式培养一方面为船务公司等企业提供了稳定优秀的生源, 另一方面, 学校也能和优质的企业建立较为稳定长远的合作关系, 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同时, “订单班”培养模式有助于学校和企业之间的交流, 对于行业的发展和变化, 学校能够更直接的获取信息。所以, 订单培养也是高职院校探索工学结合模式、改革教学的重要途径。
5 结束语
总的说来, 高职院校航海技术专业的教学管理工作既要遵循教学管理的普遍规律, 也要根据高职院校的发展规律、航海行业的发展变化, 勇于革新, 积极探索有特色高效率的教学管理工作模式, 以促进专业办学可持续、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爱萍.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刍议[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 (4) .
[2]姚立宁, 张建平.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实践——论航海教育质量管理体系[J].高教探索.2002 (4) .
13.构建航海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必要性论文 篇十三
【摘要】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护理人才成长规律,实训内容从简单到复杂,训练项目从单一到综合;以基本职业素养、基本护理能力、专科护理能力、综合护理能力、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基于校内实训、临床见习、顶岗实习三位一体递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并不断优化实践内容,规范实践教学管理,细化实践教学考核,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高职护理;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32-0099-02
护理界公认21世纪护理人才应具备的首要核心能力就是实际操作能力。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环节,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因此,对于高职护理教育而言,加强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护理学院以湖北省护理品牌专业建设为契机,依托湖北省护理职业教育集团,开展行业、医院调研,明确护理岗位职业能力,以此为依据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并认真组织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构建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为了科学定位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践教学目标,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适用性,护理学院专业教学团队依托湖北省护理职业教育集团,深入行业、医院调研,明确高职护理专业就业岗位、岗位工作任务、岗位职业能力,以此为依据,确定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养目标和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基本护理功底、娴熟的专科护理技巧、规范的综合护理能力、良好的职业素养及胜任一般护理岗位的职业能力。
二、构建实践教学框架体系
护理专业实践教学不仅强调“硬实践”,也就是动手能力、操作能力,更强调知识运用,临床思维、心智技能的形成及实践经验的积累等“软实践”活动。因此,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实践教学总目标,明确各实践教学环节的技能与素质目标,与行业专家一道构建五个模块、三个平台递进式的实践教学总体框架。
1.五模块包括职业素养模块、基本护理技能模块、专科护理技能模块、综合护理技能模块、岗位职业能力模块
模块一:职业素养模块。护士的人文素质主要是通过医学软科学课程设置来培养的,为此,我们增加了人文课程设置,主要包括“护理导论”“护理心理”“护理伦理与卫生法规”“护理人际沟通”等专业必修与选修课程的实训与社会实践,通过该模块的训练,使学生对护理专业有初步的认知,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及积极的职业情感,提高学生的人际交流能力及伦理法律意识。
模块二:基本护理技能模块,包括基础护理、基础医学、健康评估等课程实训。通过该模块的实训,促进学生理解医学基础知识,初步建立理论联系实际及整体护理的观念,培养学生的医学直观思维及基本操作技能。
模块三:专科护理技能模块,包括急救护理,内、外、妇、儿、精神科护理等专业课程实训项目。根据各专科护理岗位特点,以工作任务或案例为载体,在仿真或真实的工作情境下完成教学活动,使学生通过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熟练掌握常用的专科护理技术,获得过程性知识,进一步强化职业素质。
模块四:综合护理技能模块,包括10个综合实训项目。项目以案例为基础,内容包括基础护理、内、外、妇、儿等专科护理内容,案例由简单到复杂,由小综合到大综合。在学生学完了前期课程,顶岗实习前,以小组为单位,在校内模拟病房进行综合技能训练。首先小组讨论,分析案例,找出患者存在的主要护理问题,然后制订护理措施,运用前期学习的单项护理技术,解决患者的健康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强化单项护理技能,培养临床思维及形成整体护理的观念,为临床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模块五:岗位职业能力模块,即在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习36周。制定顶岗实习课程标准,明确各科室实习目标、时数、内容、考核要点。在校外实训基地,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在带教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真实的工作任务,通过完成工作任务形成岗位职业能力,实现由护生到护士的过渡。
2.三平台包括校内实训、教学见习与社会实践、顶岗实习
校内实训平台:按照“环境真实性、设备先进性、功能多样性、资源共享性、使用开放性”的原则,依据真实医院环境建成基础医学、基础护理、专科护理等五大实训区。购置一批先进教学设备如呼吸机、心电监护仪等,配备有危重病人监护急救仿真系统。除了加强实训平台硬件建设之外,还注重实训基地的文化建设,在实训室墙壁悬挂护理职业道德名言名句、南丁格尔及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事迹介绍、护士文明用语、护士服务忌语、护士行为礼仪守则、护理操作规程等宣传牌,以营造职业氛围,对学生进行职业熏陶。模块一、二、三、四均能在校内实训平台完成。
教学见习近平台:根据“三早一重”即“早接触、早了解、早融入,重人文精神”的培养原则,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分别于第二学期与第三学期分别安排1周的集中见习。通过见习使学生了解医院文化、护理工作任务、工作模式,理论联系实际,巩固专业知识,熟悉常见病的症状、护理常规。
校外实训平台:实习医院的等级越高,相对而言临床带教能力、操作的`规范程度及提供的实习岗位等综合能力越高。目前,学院与中国人民解放军301医院、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孝感市中心医院等30家三级甲等医院签订了实习协议,为学生实习实训、教师的临床顶岗实践和学生的就业提供平台。
三、优化实践教学内容
实践教学内容是实现实践教学目标的载体。为了提高实践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适用性,在内容选取方面进行了三个方面的改革。一是以服务专业课程为目标,整合医学基础实训项目。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教师联合教研,明确基础医学与护理专业课之间的技能衔接点,按护理专业教学要求优化基础医学实训项目。二是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优化实训项目。护理专业教学团队依托湖北省护理职业集团,对集团内24所医疗机构近3年护理操作的使用频次进行调研分析,删除过时的实训项目,引入临床新业务、新技术,丰富实训教学内容。同时还根据临床设备及耗材的更新,不断优化操作流程。三是以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为中心,开发综合实训项目。综合实训项目以案例为基础,融基础护理、外科护理、内科护理、急救护理等专科护理内容于一体。整个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由184个实训项目,2周临床见习和36周顶岗实习组成。逐步形成基本护理能力、专科护理能力、综合护理能力和职业岗位能力,实现了护理能力的逐级提升,最终实现零距离上岗。
四、构建以职业能力考核为中心的“四级、三方、多元“的考核评价体系
为了全面考核学生的职业能力,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构建了“四级、三方、多元“的考核评价体系。“四级”即:一级考核是课程学习中,每项操作学完后由小组长进行单项技能考核;二级考核是课程结业时由任课教师组织的小综合技能考核;三级考核是实习前培训后,由护理学院组织的综合技能考核;四级考核是实习结束毕业时由医院带教老师对学生进行综合职业能力的考核。“三方”即学生、学校、医院;“多元”指评价内容多元,包括知识、技能、安全、沟通能力、创新意识、合作精神及人文关怀理念等素质。
通过对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重构、实训项目的认真实施和系统的技能训练,学生技能水平有较大的提升,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 陈燕.护理综合技能[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2] 张静,张小芳.应用型护理高等职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J].护理研究,2016,30(10):3795-3798.
[3] 刘雪琴,孔卫丰.高职护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6(1):81.
[4] 田玉风,陈泽新.从课程设置中看中美护士人文素质的差异[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31(10):75-76.
[5] 赵蓓.高职护理专业实践教学的设计与实施[J].中国护理管理,.15(8):951-953.
14.构建航海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必要性论文 篇十四
(一)职业性原则。学前教育专业是指在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下,培养面向幼儿园的一线教师的职业教育,这便要求在构建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时,必须注意职业性原则。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范性是区别于其他职业性教育的基本准则,因此在构建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过程中应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如学前教育专业基础知识、教育心理学理论知识、教学技能技法等,使学生具有扎实的职业实践能力。
(二)整体性原则。在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的新形势下,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要达到有机的整合,从而成为教学一体化、知识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整体性构建原则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为在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过程中应注重整体性,在逐年的学习中将学习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从而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另一方面为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有机结合,这便要求在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中合理分配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比重,在充分学习学前教育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具有开放性的综合实践教学比重,使学生的专业知识更加扎实,学前教育专业的开展更具成效。
(三)目标性原则。构建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具有明确的目标性,既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具有全面学前教学专业知识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新型幼儿教师。因此,在构建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的过程中,应始终坚持该人才培养目标,在巩固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使学生成为具有全面学前教育工作能力的新型人才。
(四)多样性原则。根据构建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多样性原则,在学前教育专业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打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的固有弊端,使实践教学的内容、形式、方法更具多样性,如增加职业见习实习机会、亲身参与亲子活动或参加儿童读物出版、玩具制造等与学前教育专业相关的实践活动,又如采用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
二、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在实施中面临的问题
(一)尚未形成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整体性和多样性构建原则表明,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一个以理论知识为基础,以实践活动为媒介,以培养新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为目标的整体系统。
(二)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不明确。随着学前教育这一专业学科的发展,其理论课程系统的建立已较为成熟,但实践教学环节依然薄弱。与国外师范类专业多达72周的实际环境教学相比,虽然我国很多学校已越来越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但依然存在实践时间短、实践形式单一的问题,从而造成了实践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成为理论教学的检验与补充的结果。
(三)学前教育专业师资力量不足。学前教育专业是新兴的应用型专业,但由于社会需求的不断扩大,教师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专业的发展需要,这种情况使一些高校为了满足专业发展需要不得不从相关的院系部门或社会单位抽调教师,但这些教师大多并未接受过专业的学前教育知识培训,不仅缺乏相关的理论知识,对学前教育这一专业的社会需求与发展情况也不够了解,从而使该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无法得到明显提高。
(四)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不完善。学前教育作为新兴专业,历史经验相对薄弱,校内外的实习基地达不到统一的水平。一方面,许多学校只重视校外实习,而忽视了校内实习,没有开设相关的`实践课程与实践实训室,使学生的校内外实习脱节,缺乏统一平衡性,实践能力明显不足。另一方面,学校在与社会学前教育机构合作时缺乏对其资质能力的评定与考察,使校外实习的形式化现象愈发严重。
三、构建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主要途径
(一)实施合理有效的实践教学课程。实施合理有效的教学课程是构建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培养新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学校通过开展一系列适应社会发展、符合社会人才需求的课程,以训练学生的职业应用技能、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如开设与实践内容紧密相关的理论课程、评析具有代表性的学前教育机构范例、根据不同的项目问题进行现场实践教学、为学前教育机构设计活动、情景模拟演练等应用型实践教学课程。
(二)推进学前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中的引导者,随着学前教育专业学科的不断发展,专业教师的数量与素质远远达不到专业发展的需求。为了有效提升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要求各高校积极推进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要聘用具有扎实学前教育专业知识的高校毕业生,另一方面要吸收具有丰富社会实践经验的优秀人才,或对学校内部的教师进行再教育,使教师充分了解社会对专业教育的需求。
(三)完善学前教育专业考核评价体系。传统的考核评价模式只能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无法检验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这便要求学校通过开展专业技能展示、实践应用能力、情景模拟演练等创新型考核评价体系来完善学前教育专业的考核评价体系。结语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可以营造实际工作情况中的职业氛围、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促进校内专业培训与社会工作需求的有机结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新型人才培养具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杜燕红。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课程教材教法,,(2):11—15。
[2]官瑞娜,贾玉霞。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模式探索[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9—13。
【构建航海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必要性论文】推荐阅读:
关于航海技术专业的就业前景10-27
论述商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论文08-31
艺术设计专业群工作室模式教学体系的构建10-31
航海类论文10-31
基于TOPCARES-CDIO培养模式的 游戏艺术设计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06-12
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10-08
卓越会计人才培养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探析10-29
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探索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