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团委新闻部规章制度

2024-10-06

校团委新闻部规章制度(精选12篇)

1.校团委新闻部规章制度 篇一

校团委开展“四进四信”活动新闻稿

近日,校团委下发文件,在全校团员青年中开展学习宣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四进四信”活动。将通过“进支部、进社团、进网络、进团课”的“四进”方式,组织开展有形化、经常化的学习实践活动,引导广大团员青年进一步牢固树立对党的科学理论的信仰、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国梦”的信念、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增进对以习XX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信赖。

根据上级团组织所要求的推进步骤,学校团委规划了全年每个月的主要活动任务,分别设计了“宣传月”“学习月”“教育月”“践行月”“深化月”“总结月”。4月,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宣传月”,将广泛利用广播、宣传栏、微博、微信、视频、海报等宣传形式,对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进行集中宣传,在校内掀起学习贯彻讲话精神的热潮,使广大团员青年对讲话精神有所感知、主动感觉、深刻感悟,最后自觉践行。5月,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月”,将通过报告会、座谈会、交流会、培训会等形式,采用原文诵读、专家解读、评论交流、读书笔记等方式,组织广大团员青年对讲话精神进行强化学习。团支部以“三个1”为主要内容开展学习活动,即“开展1次主题团日活动、推荐1批有关学习书籍和、创作1件学习成果文化作品。”各学生社团将通过主题会、分享会、宣讲会等开展形式创新、效果明显的学习活动。6月,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教育月”,将通过主题团日活动、文化艺术活动、志愿服务活动、团校培训活动等同学们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形式,从线上和线下,组织开展学习贯彻教育活动,搭建深刻领会讲话精神的平台和渠道,对广大团员青年进行思想引导和行为教育,号召青年学生积极学习讲话精神,并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在日常学习、生活、工作中主动践行讲话精神。7-8月,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践行月”,学校团委将按照上级团组织的有关要求,继续开展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使青年学生在实践中真正的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9-10月,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化月”,将在XX届新生进校后,在全校范围内再次掀起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热潮,在各基层团支部、学生社团、网络、学生骨干培训班等层面上,重点面向新生,通过线上线下开展内容丰富新颖的主题团日活动,引导和促进广大团员青年深入学习和领会讲话精神,努力成为讲话精神的重视研究者、积极传播者和坚定践行者。11月,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展示月”,将结合“五型”团支部建设、“青春集结号”团支部成长计划和共青团工作“十百千”计划,开展以主题团日活动展示、学习成果文化作品展示、精品《“青春集结号”团支部成长手册》展示、“十百千”计划品牌活动展示、支部特色工作展示等为主要内容的团支部风采展示活动。12月,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总结月”,将组织开展学习贯彻活动“回头看”活动,对全年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梳理和总结,对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个人和集体进行挖掘、推荐、表彰,力争形成一批优秀文化成果、一批先进典型人物、一批明星特色团支部。

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提出了很多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尤其是其中关于青年学生的观点更是与目前广大团员青年的思想实际有机结合,符合学生的成长成才需求。学校团委将将学习宣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四进四信”活动作为今年全校共青团的一项重点工作,要求各级团组织以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核心,结合新时期我校共青团工作的总体安排和青年学生的思想特点,逐月逐项开展好相关活动,教育和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坚定信念、刻苦学习、主动锤炼、努力成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科技大学做出积极贡献。

2.校团委新闻部规章制度 篇二

网络新闻发言人的萌芽与兴起, 是政府新闻发布制度与互联网有机结合的产物, 是政治民主化进程中网络舆论表达与政府社会治理的现实要求。

政府新闻发布制度与互联网的结合, 最早可追溯到政府上网工程的实施。政府上网, 也就是政府职能上网, 政府在网上建立起与公众之间相互交流的桥梁, 为公众提供办事的便利, 并通过网络接受民主监督。1998年底, 中国电信总局和国家47个部委 (直属单位) 信息部门发起“政府上网工程”。到2008年底, 中央政府部门和地方省市一级已全部建立政府门户网站, 地市级和县级政府拥有门户网站的比例分别达到99%和92%。在此基础上, 各级政府领导人和各职能部门负责人纷纷开通了网上信箱, 为民众通过网络反映社会民生问题提供便利, 这类网上信箱可以看作是网络新闻发言人的雏形。

而近年来在各地兴盛起来的网络问政, 则是各级政府以政府网站或主流媒体网站为依托而建立起来的官民沟通新模式。

二、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产生的背景和原因

1、网络舆情催生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

在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 互联网已经成为公民表达利益诉求的重要渠道, 成为思想集散地和舆论放大器。网络被越来越多的民众视作表达自身意愿和对政府政策及社会公共事务发表意见的重要渠道。因此, 构成了对政府的现实压力, 增加了政府工作的难度。

政府要想有效化解此种压力。必须创造一种能够与民众进行良性沟通和互动的方式, 及时回应来自网络的各类质疑与诉求, 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传播手段、规律及互联网技术的优势, 可以比一般的新闻发言人更好更快地了解民意、引导和把握舆论, 从而更好地促进公民社会的建立。“网络新闻发言人”是政府与网民、网络舆论“零距离”接触的尝试, 是在网络舆情下催生的。

2、“网络民意”一旦形成对舆论的走向能起着关键的作用

于此形成网络舆情, 从目前调查到的中国网民数量来看, 网民群体已经是一个庞大的力量。网络舆情一旦形成, 它爆发的突发性对政府的及时反应速度与能力提出了挑战。有些网络舆情偏激、失范。但在近年来发生的网络群体性事件中, 经由网民传播的信息与传统媒体发布的信息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 但最终呈现的事件图景大多证实当初网民对事件的质疑是合理的, 其中折射出来的问题是国家赖以建立其合法性的诸多价值观在传统媒体新闻发言人的一个补充, 以政府信息传播代替人际和群体的信息传播, 更有效地实行政府信息公开。

3、建立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

掌握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主动权。这就要求建立专职与兼职、常任与临时相结合的网络发言人队伍和机制, 定期举办网络新闻发布会, 对群体性事件迅速做出反应, 增强与广大网民的沟通与互动。

三、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涵义

作为传统新闻发言人制度在互联网空间的延伸和拓展, 网络发言人制度的背后实际上有一个完整的团队, 其工作流程主要包括网络信息的收集、整理、汇报、交办、回馈。网络发言人一般是由各地区、单位的班子成员或中层领导担任, 或者由政府各职能部门挑选工作人员代表政府发言。其形式主要是通过发帖、跟帖的形式对网民发布的帖子进行跟踪回复, 旨在通过网络及时、准确地发布权威信息。

四、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设意义

网络新闻发言人的创立, 对于网络时代的民意表达与政府社会治理而言, 都有着相当大的现实意义:

新闻发言人是网络时代官民充分互动的良好范式。政府和公众通过网络平台循环互动, 构建一种双向性的沟通反馈模式, 既是政务信息传播、社情民意沟通的过程, 也是政府实施舆论引导与公众进行舆论监督相互作用的过程。通过这种直接的官民接触, 政府的行政效率和执政能力得以提升, 社会治理结构也更加趋于合理。

网络新闻发言人是网络时代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延展。减少传统媒体的中介环节, 不仅可以迅速及时地对网络民意做出反馈, 节省信息公开的成本, 还可以更加充分地与社会公众进行交流, 更直接地传达政府信息与权威声音, 消解矛盾, 正确导引舆论。而社会公众随时随地的网络舆论表达与社会监督, 又会使政府社会治理更趋规范与合乎民意。

五、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目前的问题

1、网络新闻发言人成为现实发言人的“网络版”

传统的新闻发言人发言普遍存在着不及时、发言打官腔以及不知道该怎么发言的问题, 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现有的新闻发言人制度无法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

2、网络新闻发言人很大程度上是被网络民意“逼”出来的, 缺乏主动性

往往形同虚设。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多半是地方政府为了应对网络舆情, 并不是为了尊重和满足民众的知情权。要取得民众的信赖, 必须切实解决民众提出的问题。也就是要把这一制度落实到实处。

六、对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的进一步思考

要从两个方面考虑, 站在政府层面就是要完善制度建设, 把一切切实可行的践行下去;而从发言人主体考虑就是要提高发言人的综合素质。

1、加强制度建设, 建立强有力的保障和监督机制

规范日常工作机制, 用制度形式明确网络信息的收集、整理、汇报、交办、回复、跟踪等工作程序和人员分工, 规范网络舆情收集与回复机制, 做好与网民的沟通协调, 理顺政群沟通渠道, 消除网民对政府可能存在的偏见, 营造良好的政群关系。建立舆论跟踪反馈机制, 关注与当地政府和部门相关的网络舆论报道, 做好重点、热点问题的分析。及时对外发布权威信息、化解网络谣言。

2、网络新闻发言人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

从工作态度来说, 网络新闻发言人需要增强主动性, 明确自身定位, 积极主动地进行信息发布, 主动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虽然网络新闻发言人设立的初衷是应对公众对一些事件的质疑, 而不是主动满足公众的知情权, 但是, 在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化的进程中, 发言人必须变被动为主动, 方能尽其应尽之责, 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从工作技巧上说, 网络新闻发言人应力求做到两点:一是掌握与网民平等交流的发言方式, 以网民熟悉的、能接受的方式发言, 以网民悦服的方式发言, 而不是类似于领导训话似的发言, 更不是说一通官话、套话;坦诚地与网民进行互动讨论, 真实地表达自己对事件的观点和态度, 做到与网民有来有往, 赢得网民信任, 保障沟通效果。二是把握网络语言与行政语言的有机结合度。网络有一套自己的语言, 有其自身的媒介特性, 发言人必须熟悉, 否则便流于老套死板;同时, 因为发言人的行政功能, 发言必须准确有效, 否则就会流于油滑, 有损“发言人”的应有形象。

摘要:本文通过对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缘起、产生的背景和原因, 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含义、现状, 以及对它目前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做了一个梳理, 从问题中再寻找到一些解决目前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存在的问题的解决思路。

关键词: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网络舆情,民意,政务网站,责任问责制

参考文献

[1]张力.论我国的网络发言人制度[J].新闻爱好者 (上半月) , 2010 (7) .

[2]甘纪华.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政府应对网络民意的一种新策略[J].决策与信息 (下旬刊) , 2010 (7) .

[3]侯迎忠.网络新闻发言人刍议[J].现代传播, 2010 (5) .

[4]张力.论我国的网络发言人制度[J].新闻爱好者 (上半月) , 2010 (7) .

3.校团委新闻部规章制度 篇三

1、我是今年刚毕业的,那么(1)我以后要从事研究么?如果是,请你直接申请Mphil(研究硕士);(2)我想靠这个找工作,那就请你做好准备,一年内即使你很努力你也可能会什么都学不到。

2、我从事媒体很多年了,只是想镀镀金,那么这是不错的选择,这里有的学校的课程很轻松。如果一个学院开的专业多的话(利兹大学今年都开Science Communication了),他们的选修课或者必修课往往是交叉的,可以互选。你一定要按照自己的爱好和以后要钻研的方向,选好课。

理论Vs.实践

到英国读授课式硕士,一定要想好自己的目的,如果自己真的想走研究的道路,可以考虑直接申请Mphil,如果读得成功就可以直接升级为PhD;或者你的本科GPA比较高的话,也可直接申请PhD。也有很多英语专业的同学抱着换专业的心态来读授课式硕士(Master by course),进而以后进入新的业界。

侧重实践的课程很实用,比如媒体技术或者翻译实践乃至口译,一年的实践锻炼能让你由新手从而上路。据我所知的,这样的专业有Cardiff University的新闻专业,University of Westminster的国际新闻和TV Pathway专业。

此外,侧重技术的传媒专业好的学校还有Bournemouth University、Royal Holloway(University of London)、Central Saint Martins College of Art & Design以及Bristol University。但是他们的入学条件也很高,往往要求多年的媒体从业经历(比如Royal Holloway),或者很好的本科背景(比如Bristol的新生很多来自北大清华)。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技术好的学校往往前身就是工业技术院校,在上世纪80年代后才被提升为大学,比如University of Westminster。

这里其实想说明的就是,一定要分清理论和实践的概念。就像分清新闻和传播一样,做新闻的核心是实践,不管是什么媒体;而做传播,不排除以后转入业界的可能,但绝大部分,我们在英国学传播的学的大都是晦涩的理论以及社会学、文化研究的交叉科学,当然也有专门研究电影的学校和专业,比如UEA(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东英吉利大学)和 University of Warwick。

所以对一些喜欢当记者的朋友,不要片面地认为英国的新闻传播专业好,从而忽视专业的具体选择,尤其是一些专业名称带有studies的专业,理论性很强。

评分制度

我到英国利兹大学学习传播研究一年了。在这一年里,写了6篇essay, 1篇report, 考了1次笔试,得了两个81分,2个73分,其余的都是65分左右。英国的评分体制很奇怪。虽说也是百分制,但他们往往采取的是一个20~90的标准。也就是说,你的essay写得再天衣无缝,也只能得90分;与之相反,最差也就20分;除非你的论文被认定为剽窃,那必将是0分无疑。

英国大学查处剽窃的制度十分先进,比如利兹大学使用的是一个叫TurnitinUK的软件。在我们学院,写完一篇essay即要交上电子稿,你的first marker, 即你的module tutor,往往很少使用这个软件,而是交给了系里的internal examiner来进行判别。这个软件是基于学院自己的论文数据库以及网络资源,即若发现你的论文中某些段落的结构或者措辞和某些现有的文章相像,就会把你的文章标红。这样下来,如果你被标红的比例超过40%或者50%左右,老师则会很客气地给你一个评语“Inaccurate references”(引述不恰当),其实就是变相地告诉你,他或她认定你的论文属于抄袭。

有关论文

英国的论文引述(References)系统主要是Harvard Style或Numeric Style。这里简单谈谈常用的Harvard Style,这也是一些大的出版社比如SAGE Publications、Routledge、Arnold所采用的。例如:

Madger, T. (2006) “International Agreements and the regulation of world communication? in J. Curran and D. Morley (eds) Media and Cultural Theory,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pp.164-176.

一篇3000字的essay写下来,你一般会用到15~20个references; 如果太少往往会被老师认为“有问题”。有的同学会说,这篇文章是我的“originality”(原创)啊。其实不然,这里的essay讲究的是一个evidence(不管是例证还是理论支持)来证明你的argument。

很多同学惊诧于我essay的两个81分,因为即使对于母语者,他们往往也就70多分。其实不然,这个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术英语(academic English)的独特性。母语者的确英语很好,但是谁见过哪个母语者平时交谈,开口闭口就是:“It is argued by McLuhan that...”或者“There is no evidence to suggest that...”所以只要我们认真学习学术英语,积累学术词汇,在写essay方面也绝对不会差于母语者。

对于学术论文的写作,简要总结如下:

1论文一般分为实验论文和文献论文 实验论文,如果采取问卷方式,通过spss分析,结构为:序言、文献、自己的假想、重点介绍方法、实验结果。文献论文,即通过看书总结提出自己的见解。则需要在序言中阐述简介、文献回顾和方法推介,然后在下面的论述中则形成自己的观点体系。

2一定要确定自己的研究方法 比如我采取文献论文,主要也就是critical approach,你也可以采取comparative approach,总之方法一定要明确,在此过程中一定要明白以下几点:

概念:如何定义要论述的概念,比如全球化,不同人有不同的见解,你到底用哪一个可能对你的论述造成很大的影响。

语境:有很多的理论比如Adorno的文化产业论产生的背景是美国当年大众文化刚刚兴起时,你如果拿这个理论看现在的中国,乃至现在的美国,恐怕都不合适。在此情况下,就有了批判的余地,当然你要明确说明语境,毕竟这是这个领域的经典作品。

图表和数据:尽管是文献论文,但是如果官方的数据能够提供很好的背景分析和论据支持,则一定要充分利用。毕竟我们的母语不是英文,文献论文和实验论文相比,总觉得少了一点科学研究的因素。

3结构的可分性 确定好了自己的Table of contents后,把它们分成几个文档,当做平时的小论文来逐个击破,就会觉得很轻松。

4整体观 一定不要急着下笔,通读几乎所有的经典书籍后,抓住你的出发点,结合一个论点的不同见解而行文。如果别人观点太多了,你要挑出主要的,其余的你可以放在脚注里。这里说明一下,在通常我们所采用的Harvard Style,往往没有怎么提到脚注,其实这个和reference一点也不矛盾,反而能够让你的论述更加全面。当然了,脚注是不能算入论文字数的。

考试

我在英国也就考过一次笔试。在两小时中从10个题目中挑选两个题目做答。我的策略是,分析好思路和结构,找出论据和支持理论,然后尽可能地多写。我写了很多,大概有13页,A4隔行写的,用的是英文圆体。交卷时,旁边的来自美国俄亥俄州的Liz惊诧地说:“ Oh, my gosh!”后来这门考试我得了73分。

4.团委工作汇报新闻 篇四

12月3日下午,我校2012年度共青团工作汇报总结召开。我校团支部书记刁维琼老师出席会议并讲话,全校各班团总支负责人以及学生代表等20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本次汇报会上,刁老师紧扣学校特色,图文并茂地汇报了2012年度共青团组织在自身建设、特色创新、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校园文化等方面开展的具有较强示范性、引导性和带动性的工作项目,系统地总结和梳理了一年来共青团工作的特色与亮点,客观地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她充分肯定了2012年学校共青团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并代表学校对大家一年来的辛勤工作表示感谢。她对团学干部提出了殷切期望,希望大家在2013年还要不断加强学习,紧紧围绕自身建设和行为规范要求两个中心,切实增强自身建设七种意识,着力提高自身建设能力,继续做好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服务工作,为学校的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5.校团委办公室日常值班制度 篇五

为维护正常办公秩序,营造良好办公环境,提高工作效率,依据学校相关规定,特制定本办法:

第一条 校团委办公室是校团委工作人员处理校团委日常事务的重要场所。

第二条 校团委各办公室的分配使用,原则上由校团委书记决定。校团委各办公室的日常管理,由校团委办公室主任(负责人)负责。

第三条 各办公室人员在使用办公室的过程中,应主动爱惜、保护各种设施,合理使用各种器材。设施、器材出现损坏情况时,应及时自行安排修理,并报告校团委办公室主任(负责人)。需要整体更换设施或器材的,必须经过校团委书记批准。

第四条 校团委为工作人员配备办公电脑一台,由使用者负责其日常维护和安全管理。需要临时借用他人的办公电脑的,必须事先征得电脑负责人的同意。

第五条 校团委工作人员在办公过程中应注意保持工作秩序。谢绝在办公室内大声喧哗和嬉笑打闹。谢绝在办公室内抽烟、喝酒。

第六条 校团委工作人员在办公过程中应衣着得体、举止文明。

第七条 校团委工作人员在办公过程中应保持室内的清

洁卫生。每日上班时整理、整顿好自己的办公用具及物品。

第八条 校团委工作人员在办公过程中应及时将带有公章的废弃文件纸及其他不便外传的废弃文件销毁处理。

第九条 校团委工作人员在办公区遇见陌生人时,有义务询问对方是否需要帮助。

第十条 校团委工作人员使用、保管本办公室的一套钥匙,其余钥匙由办公室主任统一保管。校团委工作人员不得将办公室钥匙随意配制、借用给学生或他人。确实因工作需要的,必须事先向校团委办公室主任(负责人)报告。使用者直接从办公室主任(负责人)处登记领取一套钥匙,使用结束后应及时归还钥匙。

第十一条 校团委工作人员下班时离开办公室,应关闭空调、电脑、电灯和饮水机,并锁好门窗。

第十二条 各学生组织、学生团体办公室的使用与管理,比照本规定执行。

第十三条 做好保密工作,尊重别人隐私和学校制度,做到不听、不问、不传。

第十四条 本办法的解释权在校团委办公室。

6.团委部门规章制度 篇六

为了使团委组织部内部管理更具规范性,系统性,合理性,特提出以下几点管理办法,请大家认真阅读并严格遵守.(一)例会管理

1,每次部长通知通知例会,所有成员必须署名回复。

2.每次例会,都要求在签到表上签名.如有特殊情况不能与会者,请事先向常务副部长或副部长请假,连续两次无故缺席例会视为自动放弃组织部工作.3.会议期间保持严肃,遵守纪律。

4.会议表现情况作为干事评论标准

(二)工作记录

1,每次工作记录资料必须保管妥当,并于下次 例会交与常务副部长

2.工作记录资料严格保密,不得私自外泄。

3.每次收集或发放各院资料时,必须严格审核、统计并要求各院负责人登记 相关信息(院名、联系方式、资料名称与数量、各院负责人签字等)

4.对各院考评审核时,必须公平公正。

5.不得私自动用团委组织部名义。

(三)素质要求

1.团委组织部成员必须保证成绩优秀,平均学分绩80分以上。

2.处事冷静、礼貌,注意仪表等个人形象。(遇到难以处理之事必须冷静,向上级汇报,不得破相。见到老师以及各部门团学社干部必须打招呼,如:祝老师好。)

3.懂得一定的安全知识,工作是注意安全。

(四)值班

1,值班地点为新大活109,值班时间为周一到周日晚上.2,值班同学必须按时到达值班室,如有特殊原因不能值班者,可以经过上级同意的情况下,与其它时间值班人员对换,以避免值班无人。

3.值班不得私自迟到早退,如有特殊情况必须于负责人说明,4.值班人员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处理好与其他部内及办公室内人员之间的关系.5.自带书本,空暇时间可以自习,也可以于其他部门人员交流经验。但是不得大声喧哗,不得玩纸牌,手机,电脑等。一经发现,严格公开批评

6.注意自觉清扫办公桌并且保持室内卫生

.该制度自颁发日期施行,如有变动,另行通知

2011年9月17日星期六

7.学校实施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思考 篇七

1、积极应对媒体, 树立良好形象。

学校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不可避免要与媒体建立互动关系, 设立新闻发言人通过媒体向外界宣传, 与社会公众建立良好稳定的互动关系, 促进学校与社会的有效沟通, 为化解危机赢得时机和支持, 提升学校应对危机的能力, 维护学校自身形象, 为学校发展营造融洽的外部环境。

2、加强正面宣传, 赢得处理时机。

学校的机构、人员及文化等内在环境因素很大程度受社会政治或经济因素的影响。突发事件的发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校的正常秩序, 面对突发性事件, 学校新闻发言人应进行正面的宣传和舆论引导, 使之成为危机处理中的第一道屏障, 为危机处理赢得宝贵时机, 赢得社会的理解和宽容。

3、提升应变能力, 维护校园稳定。

学校人群密度大, 加上当前网络的普及, 开放程度加大, 一旦发生危机事件, 恰当、合理的处理需要信息公开、正面疏导和客观辟谣, 封锁信息反而在一定范围内造成人心混乱和恐慌, 对学校不利, 且领导尚要担当被问责的风险。通过学校新闻发言人准确、及时将有关事件的信息整理后向社会公布, 控制事态发展, 消除负面影响, 提高应变突发事件能力。

二、新闻发言人进行信息沟通的原则

学校危机管理中信息沟通应着眼于已发生危机的有效应对, 力求减少或者扭转危机给学校带来的危害。新闻发言人在进行信息沟通时, 应坚持以下原则。

1、快捷原则。

危机具有突发性特征, 一旦发生会在校内外迅速传播, 学生往往成为最大的受害者。危机发生时, 作出快捷反应是解决危机的关键。学校应迅速启动应急预案, 新闻发言人及时掌握信息沟通的主动权, 针对不同对象进行有效沟通, 及时让公众了解危机的真相和学校采取的应对措施, 澄清传言, 化解疑虑, 为危机处理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2、真诚原则。

真诚和信任是危机沟通的基础, 要取得公众和新闻媒介的信任, 必须采取真诚的态度。危机爆发后, 学校新闻发言人应主动向媒体讲明事实的真相, 避免引起公众的好奇、猜测乃至反感, 减少危机的伤害力。

3、主动原则。

危机发生后, 学校不能任凭事态发展, 应迅速成立危机应急处理领导小组, 主动采取应急预案, 有效控制局势。新闻发言人作为危机信息的权威来源和危机信息沟通的指挥者、协调者, 尽可能地搜集数据、事实等信息, 了解危机处理进展情况, 确定沟通方案。

4、策略原则。

学校是思想、言论汇集的场所, 师生的精神需求和心理愿望往往会通过非主流沟通渠道直接、真实地反映。在学校危机管理中, 为提高沟通绩效, 新闻发言人应根据具体情况策略地采取信息沟通方式, 要善于应用非主流渠道如网络论坛等及时了解师生员工的思想, 同时注意防止非主流沟通渠道传播小道消息或谣言, 涉及师生当事人隐私的危机信息则不宜公开发布。

5、规范原则。

危机信息沟通是非正常管理状态下的沟通, 对沟通的时效、质量要求很高, 一旦出现失误很难弥补。因此, 必须建立健全的危机信息沟通制度, 实现危机信息沟通规范化, 保证危机来临时沟通渠道畅通, 从而有效应对危机。危机管理中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将有利于学校及时发现、处理、上报危机, 进行有效的防范和处理。

三、学校实施新闻发言人制度亟待解决的问题

新闻发言人制度是学校的新生事物, 它的建立处于探索阶段, 在实施过程中尚存在着以下几方面问题。

1、专职人员缺乏。

学校新闻发言人不仅要具思维清晰、善于表达、熟悉有关政策文件等基本素质外, 还要具备较广博的知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 具备官员和媒体的双重意识, 能够从容面对记者并与媒体建立恰当关系, 把握好学校的“话语”。通常, 学校很少储备这方面的人才, 培养一批素质过硬, 数量够用的专职新闻发言人已成为学校当务之急。

2、制度不够健全。

当前,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内部都没有形成一套完整、规范、行之有效的新闻发言人制度, 但学校可以借鉴政府部门设立新闻发言人制度的经验, 出台配套的学校新闻发言人制度及相关政策, 并在实施中不断完善。

3、领导不够重视。

目前新闻发言人在学校中的地位不突出, 一些学校领导对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设并不重视, 显然不利于新闻发言人在学校健康成长。

8.校团委新闻部规章制度 篇八

【关键词】新闻;版权;合理使用

【作者单位】陈正明 ,青海广播电视台。

版权合理使用制度的功能是划定权利的边界,以达成专有权与接近作品权之平衡。我国新闻版权合理使用制度的利益不平衡问题由来已久,在互联网技术发展和新媒体兴起的背景下更加显得千疮百孔、捉襟见肘。法律规定的是应然的世界,而非实然的世界,必然会存在实践障碍,所以立法要做出适时调整[1]。但是,1990年以来我国《著作权法》关于新闻版权合理使用的规定未有实质性的变化与修改,其原因在于权利博弈激烈与复杂导致立法机构难以对相关的利益关系做出平衡和取舍。任由不合理的规定继续发挥效力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只能损害法律的尊严与权威,引发更多的质疑,因此,相关领域呼吁变法的浪潮高涨。本文就我国新闻版权合理使用制度存在的问题、症结进行粗浅分析,对制度重构提出建议。

一、新聞版权合理使用制度存在的问题

1.作品向公有领域溢出

出于单纯事实消息很难具备作品独创性的考虑,加之对保障公众知情权的权衡,国际版权条约与各国版权法一般把其排除在版权客体之外。但是,新闻作品与纯事实消息不同,是具备作品构成要件的版权法保护对象。由于我国《著作权法》及其配套法规在将“时事新闻”解释为“单纯事实消息”时未有更明确的界定,造成了“时事新闻”“新闻作品”“时事性文章”等概念的混淆,放大了时事新闻的外延,使原本受到授权许可与版权限制规则调整的新闻作品(特别是许多具有明显独创性的新闻图片、照片、视频等)向公有领域溢出,并且使侵权者找到了“搭便车”的借口,损害了作者和新闻媒体的权益。比如,按照《著作权法》第22条第4款的规定,时事性文章的作者可以通过行使保留权发布禁用声明,来阻击其他新闻媒体的利用行为,保护自己的权益。但是,在新闻作品向公有领域溢出的情况下,新闻作品变成了不受版权保护的“单纯事实消息”,作者也就失去了享有与行使保留权的权利。

2.对新媒体的适应性差

2013年8月,德国在《版权法》修正案第87g条规定,非商业性质的搜索引擎和内容聚合服务商,可以通过网络传播报刊作品。英美等国家在处理新闻聚合媒体问题时其本国合理使用制度也展现出相当的灵活性和解释力[2]。从我国《著作权法》第22条第3款至第5款都用了“等媒体”的表述,以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6条未限制主体范围的规定分析,新闻聚合网站、微信平台应该是网络新闻版权合理使用的适格主体。况且,新媒体在网站上刊登、引用作品的功效和报刊、广播电台、电视台是一致的[3]。但是,2015年国家版权局发布的《关于规范网络转载版权秩序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的相关规定,不仅否认了新媒体作为法定许可主体的可能性,也表明新媒体对作品的传播不能适用合理使用规则,而只能采取“授权许可”。在《今日头条》、“一点资讯”等新媒体涉诉的版权纠纷案件中,被告提出的合理使用抗辩理由通常不被法院认可。这些都说明,新媒体不是我国新闻版权合理使用制度的适格主体。

3.媒体利益受到弱保护

基于新闻具备的特殊社会价值,各国版权法在设计合理使用制度时都刻意将利益平衡的准星朝着作品使用者方向做了推移,以保障新闻传播自由和公众的知情权。比如,我国《著作权法》第22条、《条例》第6条就有多项规定是限制新闻版权的。按照《著作权法》第22条第3款、第4款和《条例》第6条第7款(结合《条例》第10条第1款的要求)的规定,如果作者不发表禁用声明,与刊登原创新闻作品有竞争关系的新闻媒体就可以原封不动与逐字照搬原作品,这不利于新闻媒体之间的公平竞争[3]。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条例》第6条的适格主体是开放的,这与《著作权法》第22条第3款、第4款将适格主体限定于“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传统媒体不同,也就是说任何媒体、组织与个人都可以对关于政治、经济问题的时事性文章进行网络传播。《通知》之所以要求互联网媒体对作品的传播适用授权许可,或许是制定《条例》时新闻媒体的版权问题还不是很突出,因而未对适格主体进行限定。

4.保留权的归属不合理

《著作权法》第22条、《条例》第10条规定,保留权由“作者”行使。依据《著作权法》第11条的规定,作者包括“自然人”与“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著作权法》第11条第4款又规定,如无相反证明,在作品上署名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为作者。所以可以推论,无论是自然人作者,还是新闻媒体,谁在新闻作品上署名,保留权就由谁来行使。对于法人新闻作品,保留权的行使主体是明确的。问题在于,大多数新闻作品具有职务性,其署名权属于作者(无论是普通新闻职务作品,还是特殊新闻职务作品),新闻媒体并非保留权的行使主体。那么,如果作者自己不行使保留权,也不授权新闻媒体行使保留权,法律对新闻媒体利益的保护就少了一道屏障。有一种观点认为,对于特殊新闻职务作品,新闻媒体享有当然的保留权,而对于普通新闻职务作品,新闻媒体享有的优先权中就包括保留权。其实不然,我国现行《著作权法》第10条规定的诸项版权中并未囊括保留权,虽然第17款有“应当由著作权人享有的其他权利”的规定,但是指向不明确,不能随意解释与扩张。至于优先权中包括保留权的观点更是无法律根据。

二、新闻版权合理使用制度的症结

1.未能合理平衡利益关系

版权法的永恒主题是决定权利人享有专有权的止境和公众获取作品自由的起点。版权合理使用制度正是划分两者的界限,堪称版权法领域的“斯芬克斯之谜” [4]。我国现行新闻版权合理使用制度既倾向于对作者权利的保护,又侧重于对社会利益的关照。如果说在传统技术条件下,利益关系失衡对新闻媒体造成的影响尚不严重的话,那么在网络环境中则使新闻媒体面临生存的困境。有学者认为,我国错过了对新闻版权制度修订的重要窗口期,竞争生态的恶化,对新闻媒体的影响可谓“招招见血”[5]。目前,立法机关和版权行政管理部门正试图通过变革立法或者出台相关政策使这种状况有所改观。比如,按照《〈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改(送审稿)》第20条第2款“但书”的规定,如果新闻媒体和职工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那么新闻作品的版权归新闻媒体享有,职工只享有署名权。又比如,《通知》要求互联网媒体转载报刊作品,必须经过授权,支付报酬,并排除了网络媒体对报刊转载法定许可的适用。然而,这些规定似乎又在走向另一种极端,即过于突出对新闻媒体利益的保护,这或许会引发利益关系新的不平衡。

nlc202309081518

2.立法模式的守旧与僵化

我国对新闻版权合理使用制度的立法采取了“具体规定模式”,即将合理使用的情形类型化并列出清单,凡是能够对号入座的作品使用行为就属于合理使用。“具体规定模式”的优点是规则清晰,条件容易把握,作品利用者对法律后果有较为准确的预期,而且可以减少法官自由裁量的负面影响。但是,这种立法模式有一个突出的缺点,就是灵活性较差,无法及时适应新媒体、新技术对新闻作品的利用需求。“抽象规定模式”则不同,由于只设定合理使用的判断要素,所以它对新媒体、新技术的适应性较强。一些学者认为,我国《著作权法》第22条第3款、第4款是对新闻作品合理使用的具体规定立法,而《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21条属于抽象规定立法,应同时适用[6]。但是,《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21条只是对《著作权法》第22条的限制性条件,并非合理使用的抽象规定。我国现行版权制度对《著作权法》第22条规定的新闻作品合理使用情形之外的利用作品行为合法性的判断,还无法援引抽象性规定,否则,就违背了立法本意,是“随意造法”。

3.具体规则的模糊与抵触

我国学术界对《著作权法》及其配套法规未能清晰界定“时事新闻”“时事性文章”“新闻作品”等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弊端多有论述与分析。除此之外,法律法规对新闻版权的部分规定之间存在矛盾和相互抵触的问题。比如,《著作权法》第32条第2款没有明确限定作品的内容和类型,应认为泛指能够在报刊上登载的所有作品,包括新闻作品,而这显然与新闻作品纳入《著作權法》第22条第3款、第4款情形下调整的规定不符。又比如,按照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第11条的规定,综合性非新闻单位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要与相关新闻媒体签订协议。虽然有学者认为这只是对新闻传播的行政管理规定,但这与《著作权法》《条例》对新闻作品合理使用的规定是冲突的。此外,在《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中,网站对非国家机关直属新闻单位或省级以下机关直属新闻单位发布的新闻,无论是否产生权利,可以直接转载,没有充分考虑版权法的基本原理[7]。还比如,按照《著作权法》第22条第4款的规定,除非作者发布禁用声明,对宗教问题的时事性文章的使用属于合理使用,但是《条例》第6条第7款却将宗教问题的时事性文章排除在网络合理使用范围之外适用授权许可规则。

三、新闻版权合理使用制度的变革

1.厘清合理使用的范围

创新我国新闻版权合理使用制度必须科学界定不受版权保护的新闻的范围,这个范围既不能过大,以免将新闻作品囊括其中,又不能太小,防止对公众知情权的挤压。从新闻实践看,并非所有的时事新闻都无独创性,非版权客体的时事新闻只涉及包含新闻“5W要素”的单纯事实消息,而非时事新闻的全部。《〈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改(送审稿)》第9条第2款规定,“通过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网络等媒体报道的单纯事实消息”不适用本法,而未直接使用现行《著作权法》第5条第2款“时事新闻”的表述,目的就是将“消息”和“新闻”加以区别,消除所有时事新闻都不是版权法保护对象的偏颇认识与歧义。《通知》第5条照搬了《〈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改(送审稿)》第9条第2款的规定,虽然使用了“时事新闻”,但仅指“单纯事实消息”。同时,《通知》第5条还规定,凡包含了著作权人独创性劳动的消息、通讯、特写、报道等作品均不属于单纯事实消息,从而给区分不受版权保护的时事新闻与新闻作品提供了进一步的依据。但是,这些规定仍然显得模糊,有必要通过相关政策指引予以更明确的解释。

2.采用混合性立法技术

网络和新媒体是新闻传播的重要渠道与载体,然而现行版权制度使新媒体对新闻的传播陷入了可操作性较低的“授权许可”制度的窘境。版权不是坝,而是河流[8]。对新媒体传播新闻引发的版权问题与矛盾冲突,一味地限制和打压既平衡不了利益关系,又损害了公众的知情权,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普遍违法”。要解决这个问题,有必要将新闻合理使用制度向网络空间适当延伸,使新媒体有条件地成为合理使用新闻作品的主体。为此,应在坚持对新闻版权合理使用制度采取“具体规定模式”立法的基础上,引入“抽象规定模式”,开展“混合式”立法。一方面,对于认识比较一致、成熟的网络新闻作品合理使用行为,尽量明确列举。另一方面,对于清单之外的新媒体使用新闻作品行为的合理性,适用“三步检验法”等规则判断。“三步检验法”创制于《伯尔尼公约》斯德格尔摩文本第9条第2款,指权利限制只适用于特殊情形、不得与作品的正常使用冲突、不得不合理地损害权利人的合法权益。《〈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改(送审稿)》第43条采用了“一般条款+例外清单”的立法模式,并在第13项增加“其他情形”,这是对“混合立法模式”的吸纳。

3.注重制度细节的设计

规则的具体和详细程度直接影响制度的执行力,我国现行新闻版权合理使用制度在这方面还有许多需要完善之处。比如:对《著作权法》第22条第2款和《条例》第6条第2款中“引用”的数量进行界定;将“宗教问题的时事性文章”增加进《条例》第6条第7款;将新闻划分为“硬新闻”和“软新闻”等类型,施以不同的权利限制规定;针对不同类型的新闻,赋予原创媒体优先传播权;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著作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6条关于“应当注明出处”的规定修改为“应当注明作者姓名和出处”。另外,应解决不易界定特殊职务新闻作品与法人新闻作品的问题。《〈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改(送审稿)》第20条规定职务作品的权利归属采取约定优先原则,从而改变了现行《著作权法》第16条对职务作品权利的法定归属,并且明确规定对于报刊社、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的职工完成的职务作品,若无约定或约定不明,则由新闻媒体享有除署名权之外的所有权利,同时将优先使用权改成专有使用权,更加明确了新闻媒体享有的权利性质。

[1]龙卫球. 民法总论[M]. 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

[2]蔡元臻. 新媒体时代著作权法定许可制度的完善[J]. 法律科学,2015(4):43-51.

[3]李庆保,张艳. 对我国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的反思[J]. 知识产权,2013(7):47-53.

[4]冯晓青. 知识产权法前沿问题研究[M]. 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

[5]向光富. 论我国新闻作品著作权未能调整的认识误区与改进[J].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6(2):142-149.

[6]李国庆. 论新闻报道之著作权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J]. 知识产权,2015(6):53-60.

[7]蒋强. 著作权侵权案件中时事新闻的认定[J]. 科技与法律,2011(3):43-47.

[8]王鑫. 3D打印技术对著作权制度的冲击与回应[J]. 科学技术与产业,2015(5):36-40.

9.校团委学生会办公室管理制度 篇九

一、学生会办公室人员守则

1、团结协作,遵守纪律,努力工作,认真负责。

2、讲求工作质量,注重工作效率,及时反馈情况。

4、爱护公物,讲究卫生,安全防火。

二、学生会档案管理制度

1、档案管理要有专人负责

2、档案管理应分类存放,保证安全

3、档案管理的内容应包括:

(1)每学期计划、总结;

(2)各部门举办活动的计划、总结、协议及有关资料表格;

(3)学生会干部人事档案;

(4)各部门例会记录及考勤;

(5)日常工作文件;

4、各部门举办的活动,要在活动结束后一周内将有关材料(包括协议、宣传资料、照片、有关表格等)交档案管理人员,由档案管理人员存入各部门文件夹或存入电脑。其他有关资料由档案管理人员及时整理存档。

5、各部门如需借阅档案材料,要办理登记手续,用完及时归还。

6、学生会每年换届时,所有档案材料要做好交接手续。

三、办公室设施使用制度

1、学生会办公室每天要有人值班,负责联系、接待、办公等事务,并保持室内的卫生清洁和书刊报纸的整齐。

2、办公室内不得吸烟,不得赌博(包括变相赌博),不得大声喧哗,不得进行其他一切有损学生会形象、秩序和安全的行为。

3、学生会办公室用于学生会日常工作,任何个人都不得将其挪为私用,各部、其它社团或团体有事要使用办公室需由其负责人提出书面申请,并征得办公室主要负责人的同意方可使用。

4、办公室内的物品不得随意移动,使用完毕,各种物品应放回原处,并保持整洁。

四、办公室办公用品责任制

1、办公室负责人,根据本办公室使用情况,可按部门或使用人或使用时间,进一步明确责任人并报办公室登记。

2、办公室定时盘查各办公室的设施,办公用具出现问题及时寻找责任人,并给予维修或增补。

3、.办公室的设施,办公用具损坏或丢失后应及时报告办公室,责任人应主动维修或赔偿(或部分赔偿)。

4、正常工作期内,非学生会成员无事不得在学生会办公室逗留,办公室内要保持良好的工作或学习秩序,不得作为娱乐场所。

6、公室应做到人走灯熄,关好门窗,室内整洁,物品摆放有序。

7、公室由办公室责任人以有利于工作为原则安排办公室内部设施的使用。

指南针校团委学生会办公室

10.校团委新闻部规章制度 篇十

单位:新闻与传播学院 时间:2015年12月6日

目录

一、深化落实共青团思想引领,大力加强学生思想教育………3

1.理想信念教育……………………………………………………3 2.思想道德建设……………………………………………………5 3.举办创新活动……………………………………………………7

二、坚持基本工作理念,推进基层组织建设…………………………10 1.‚学‘习’中成长,新传铸辉煌‛主题团课…………………10 2.团干部交流会,学思想促交流……………………………………10 3.‚我与辽大共成长‛主题团日……………………………………11

三、探索学院育人新思路,扎实推进青年学风建设…………………12 1.落实查课制度,创新管理体制…………………………………12

2.创新思想引导,创业融入实践…………………………………13 3.交流保研经验,树立学习榜样……………………………………………14 4.提升专业素养,彰显学子风貌…………………………………14

四、秉承多元文化原则,有序开展学院学生活动……………………15

1.共创和谐寝室,展现最美风采…………………………………15 2.讲述精彩故事,诠释记者使命…………………………………16

五、积极开展暑期实践活动,展现先进集体风采……………………17

1.重点团队引领,发挥示范作用…………………………………17 2.专项团队辅助,加深社会认知…………………………………17

六、大力加强网络平台建设,努力紧跟新媒体时代浪潮……………18 1.学院媒体初生,展现新传风貌…………………………………18 2.栏目设置新颖,定时更新动态…………………………………19 3.内容分类多样,贴近学生生活…………………………………20 4.审核流程严格,推送方式高效…………………………………20 学校领导亲切关怀下,在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的领导下,在同学们的大力支持和积极配合下,自2014年8月成立以来,经过一年半的不解努力,新闻与传播学院团委探索出新时期的工作模式,突出重点,勇于创新,在思想引领、基层组织建设、学风建设、学院文化、社会实践、网络平台等方面取得了优秀的工作成果,获得了领导们的认可和同学们的支持,成为联系学校和本院青年团员之间的重要思想纽带。现将本学年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深化落实共青团思想引领,大力加强学生思想教育

1、理想信念教育

(1)知党爱党论坛,树立伟大理想

在新闻与传播学院团委开展的‚四进四信,知党爱党‛论坛活动中,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团委书记围绕‚四进四信‛相关内容进行了思想指导,新闻与传播学院分团委副书记分享了自己对‚四进四信‛的心得体会。同学们积极参与,并就相关问题进行交流与记录。

本次活动使同学们真正了解‚四进四信‛的内涵,帮助和引领同学们坚持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头脑,最终树立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理想。

(2)难忘‚九一八‛,历史铭记在心

为了以事实焕发青年对民族精神的认知,唤起学生为和平与正义做出贡献的斗志,新闻与传播学院在‚九一八‛纪念日到来之际,2015年9月17日,学院领导带领几十名优秀学生代表,参观了‚九一八‛事件的历史遗址——‚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当晚又组织学生干部进行‚铭记九一八‛观影活动。同学们通过这次系列活动,真切感受到了当年中国受到的凌侮与残害,更了解了共产党人英勇反抗的伟大,坚定了维护祖国尊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

复兴做出卓越贡献的信念与决心。

(3)校史院情教育活动

2015年9月6日,新闻与传播学院迎来了建院以来的第二届新生。为了让新生对学校情况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当天晚六点各班级助理辅导员带领同学们参观了学校,进行校史院情教育。

校史院情教育是激发和培育学生爱校热情的重要内容。在参观校园期间,助理辅导员们对学校的教学楼等事情进行讲解。

此次活动加强了学生对学校的认识,激发了他们对母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2、思想道德建设

(1)‚立德树人工程‛,全力落实育人 辽宁大学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将教书和立德结合起来实施‚共产党员立德树人工程‛。2015年11月24日,新闻与传播学院在方圆楼101教室举办‚2015级学生立德树人对接大会‛。学院积极响应号召,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富有特色的实施方案,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应用到了‚共产党员立德树人工程‛之中。

我院将立德树人工程落到实处,引导同学们形成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全面加强智育、体育、美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5 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使之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主题团日

新闻与传播学院团委为响应习总书记系列讲话,发扬党中央重要精神,全院召开了‚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主题团会,标志着‚四进四信‛活动正式启动。

本次团会共计15个团支部、491名团员参与其中,基本达到学院团员全覆盖。各支部策划了多样有内涵的活动并积极记录和总结,让同学们切身感悟到了‚四进四信‛的精神内涵。

本次团会有助于团员坚定社会主义理想,进一步引导其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践行者,更好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3)品味典故情长,古琴万世流芳

2015年5月14日,我院为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举办了‚古琴•典故情长‛特色活动。整场活动中,五位嘉宾共演奏了七首传统曲目,共同呈现了一场淡泊宁静的听觉盛宴。

此次活动的开展在引领学生了解古琴文化之外,还为他们的学生活增添了一抹宁静致远的美丽。传统文化需要传承和发扬,需要当代青年人将其融入发展变化的现代社会。新闻与传播学院传统文化推广系列活动,引导着新传学子继承源远流长的文化,激发了新传学子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和兴趣,全面提升了学子们的素质。

3、创新活动形式

(1)‚四进四信‛系列活动

2015年5月,新闻与传播学院团委开展了‚微言话四进,微语说四信‛微信微博文字征集活动,并进行‚四进四信‛大学生优秀理论成果文章和优秀项目的遴选工作。

同学们参与活动热情高涨,作品征集收获颇丰,作品内容深刻,围绕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并紧密结合时代特征、抓住时代脉搏、彰显了当代大学生的风采。学院将优秀理论文章在微信平台展示,取得了广泛的关注,实现其教育意义。

‚四进四信‛系列活动的举办,让学生更全面了解了‚四进四信‛的深刻内涵。提高了同学们的思想认识,更加坚定了同学们的理想信念,引领青年学生加强了对讲话精神的系统领会和广泛传播,树立了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2)‚新传人看党政‛,汇集思想感悟

为将专业技术与时政、思想相结合,充分调动当代大学生关于自身思想汇报的积极性,坚定理想信念。2015年11月,新闻与传播学院分团委特此举办‚新传人看党政‛主题思想汇报评比活动。

活动通过传媒的手法解读时政,抒发感悟。以广告、短新闻、现

场新闻、微电影、剧本等媒体形式展示自己对时政的理解以及对思想的总结汇报,充分展现了同学们思想性与专业性的结合。

此次思想汇报评比活动,通过传播学的视角来学习和领会国家的政策和方针,关注社会的时事热点,积极传播社会正能量,坚定中国特色社会8 主义理想信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同学们对时事的关注和理解。

(3)主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微电影大赛

2015年7月,新闻与传播学院团委协同辽宁大学党委宣传部,共青团辽宁大学委员会共同主办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微电影大赛。

本次微电影比赛是紧密围绕我校实施的‚共产党员立德树人工程‛的一项举措,进一步繁荣了校园文化,提升了校园文化品味,丰富了大学文化内涵,为引导广大青年学生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了良好氛围,让广大团员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坚持基本工作理念,推进基层组织建设

1、‚学‘习’中成长,新传铸辉煌‛主题团课

为使学生明确政治使命和责任,培养学生脚踏实地的精神,新闻与传播学院组织2015级全体团员于10月15日开展‚学‘习’中成9 长,新传铸辉煌‛主题交流会。

新闻与传播学院团委书记王泓霖老师出席团课并发表重要讲话,参与团课的同学在讨论与发言中更加明确了自己的使命和任务。

此次团课有效地对团员进行了思想政治教育和团的知识教育,提高了团员思想理论水平和政治素养,是对2015级全体团员的一次思想洗礼,更激发了同学们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政治热情。

2、团干部交流会,学思想促交流

为加强团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团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新闻与传播学院于2015年10月12日举办了2015级团干部经验交流会。

学院团委书记王泓霖老师和分团委副书记段诗哲先后发表了讲话,参与会议的同学也发表了对于未来团工作的感想,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

本次会议的成功召开,促进了各团支部之间的交流,在推动学院团组织建设、增强团支部的凝聚力和工作能力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为有序开展学院工作,有效创建文明班风营造了良好氛围。通过此次会10 议新闻与传播学院必将凝聚一心,扬帆远航。

3、‚我与辽大共成长‛主题团日

为强化团员意识,集中表达对学校、学院的强烈情感和殷切期望。2015年11月30日,新闻与传播学院积极响应校团委的号召,在全院范围内广泛开展了‚我与辽大共成长‛主题团日活动。

同学们以团支部为单位,积极参与,踊跃畅谈。从不同角度,以不同形式表达了对辽大的热爱,为辽大的建设提出了自己的建议,真正契合了‚我与辽大共成长‛的主题。

活动共吸引16个团支部、逾400名团员积极参与,基本实现学院基层团组织的全覆盖。各团支部同学热情高涨,广泛参与;团干部积极动员和号召,做到精心策划、积极组织,并就活动开展情况作以更深层次的总结和升华。在多方面的默契配合下,该活动真正引导学生强化了‚知校、爱校‛意识、团结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大力提升了学院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活动开展取得圆满成功。

三、探索学院育人新思路,扎实推进青年学风建设

1、落实查课制度,创新管理体制

新闻与传播学院成立伊始,为维护教学秩序,推进学院优良学风建设,强化课堂考勤工作,加大考查力度,提高学生们的学习自觉性,经过学院领导和老师们的协商,和全院学生积极的讨论,我院特色的‚专业课考勤制度‛于2014年11月12日正式出台。

自2014年考勤制度成立以来,引得学院领导、老师以及各班同学的高度重视。2015年以来,我院在落实特色考勤制度的基础上实现了形式上、内容上的创新。

这一工作的开展,有效地加强了学院的管理,有利于老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使教学工作得以高效有序的进行。同时,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也得到提升,塑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为新闻与传播学院营造了良好的学风环境。

2、创新思想引导,创业融入实践

为了调动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和创新实践的能力,我院积极号召学生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比赛,并取得了优异成绩。

在2015年5月的挑战杯大赛中,我院《高校校园微信公共账号对青年的影响研究》和《农民工使用新媒体获取就业信息情况调查》分别荣获省级特等奖和省级一等奖。在6月的创客英雄初赛中,我校李叔阳同学荣获大赛第一名。在广告大赛中,我院《小快克吉祥物动漫设计》喜获创意实战类金奖。对活动的前期宣传充分调动了广大同学的参与积极性,活动中同学们将发明与创造融入日常生活,在实践中体会知识的运用与融合,向接触实战迈进崭新台阶。

这些形式新颖,各具特色的比赛,寓教于乐,丰富了同学们的日常生活,培养了同学们的创新意识,营造了学院博学慎思、勇于创新的浓郁氛围。

3、交流保研经验,树立学习榜样 2015年11月23日我院于博雅楼106举办了保研经验交流会。成功保研武汉大学的刘诗萌和杨琳,保研四川大学的赵丽媛,保研浙江大学的董若云,以及保研上海大学的孙倩倩悉数到场与同学们交流经验,传递榜样的力量。

本次活动在大家的掌声中圆满结束,给大家将来保研或是考研提供了借鉴,调动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使同学们将有限的学习精力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推动了我院良好学风的建设工作,有助于我院形成审慎深思,博学笃志的优良学习氛围,为学科建设培育越来越多的高质量人才。

4、提升专业素养,彰显学子风貌

为引导大学生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宗旨,丰富大学生精神生活,增强传媒学子的新闻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提升专业素养,新闻与传播学院组织举办了新闻报道大赛和新闻摄影大赛等一系列比赛。

学院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上交新闻特写作品近百份,入围的精美14 摄影作品达数十份,评选工作还在紧张的进行中。

这一系列比赛的开展,有效地增强了学子研究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促进了专业技能的提升,为其个人的全面发展夯实基础,为学院建设、学科建设培养大批的人才后备军。

四、秉承多元文化原则,有序开展学院学生活动 1.共创和谐寝室,展现最美风采

为了进一步创造和谐的校园环境,营造一个文明、文化、健康、活跃的校园生活氛围。新闻与传播学院于2015年11月举办了‚爱我辽大,和谐新传——最美寝室风采大赛‛。新传学子积极参与活动,精心优化寝室环境,每个寝室都有自己叠主题和设计风格,每个寝室的创意角形式各异,体现了学生们对校园、对寝室的热爱。学院党委书记李玉强带领学院多位老师、学生代表参观了优秀学生寝室。

我院最美寝室风采大赛的成功举办升华了自寝室文化节活动开展以来同学们的团结合作精神,增进寝室成员之间的友情。新闻与传播学院一系列寝室活动的开展不仅加强了寝室文化建设,也在保障学15 生安全,规范作息时间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保证了一个安全、文明、舒适、整洁的生活学习环境。

2、讲述精彩故事,诠释记者使命

2014年9月26日,由辽宁省委宣传部和辽宁省三教办联合主办,辽宁广播电视台协办的‚辽宁省新闻战线──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比赛‛决赛在辽宁广播电视台举行,辽宁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学专业、广播电视学专业部分学生到场观摩比赛。

此次活动拉近了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生与新闻记者的距离,对于开阔其新闻视野有重要作用,有利于增强其作为新闻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励着同学们积极践行中国梦,弘扬正能量,做勇敢而善良,肩负使命、勇往直前的新闻事业接班人。

五、积极开展暑期实践活动,展现先进集体风采

1、重点团队引领,发挥示范作用 在学院老师的带领下,五支团队都开展了各具特色的实践活动。学院组建的‚重走抗联路线,弘扬社会主义精神‛团队,历时10天,探索了杨靖宇将军的抗联之路;‚四个全面‛观察团分别在阜新、鞍山等五个地方开展了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美丽中国‛实践团队汇集了全国各地的小组成员,尽力展现中华大地各地的美丽故事;‚心传‛公益志愿服务团队赴北陵小区,进行生活小贴士的宣讲和普及;理论普及宣讲团则亲赴阜新市孙家湾万人坑。五支重点团队各具特色,成果显著,起到了良好的引领示范作用。

图为新闻与传播学院‚心传‛公益志愿服务团队实践活动

2、专项团队辅助,加深社会认知

全院各年级团支部分别围绕‚印象辽宁‛、‚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寻访‛、‚百企百村千人‛、‚学习进行时‛四项内容,组建了48支专项团队。其中,‚印象辽宁‛团队结合辽宁旅游规划和发展需要,深刻挖掘辽宁的红色文化、历史文化。‚百企百村千人‛团队走进企业、深入农村,通过走访了解了企业的发展状况和农村农业的生产情17 况。这次有形化的暑期实践活动,加深了团队成员对国情、民情的了解,提升了自身的专业见解和思考深度。

图为我院大学生志愿者正在做街头问卷调查

本次实践活动参与面广、影响力大、成果丰富、成效显著,得到校内外媒体的高度关注。学院积极利用微信、微博公众平台进行相关推送,获得转发、评论、点赞三百余次,覆盖受众千余人。全院问卷累计发放上千份。本次活动实现学院领导、老师、学生的三联动,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充分体现出师生情,同学谊,有利于把服务的热情和学到的知识更好地运用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中,并荣获2015年沈阳市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集体称号。

六、大力加强网络平台建设,努力紧跟新媒体时代浪潮 1.学院媒体初生,展现新传风貌

辽宁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于2014年正式成立,新闻与传播学院团委官方微信与微博,也于2014年11月正式上线。经过一年的发展,尤其是学院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俨然已经成为学院对院内学生发布消息的重要窗口。2014年11月19日,微信平台发布了第一条推送,18 至今已有粉丝2039个,最高阅读量达到了1388次。

2.栏目设置新颖,定时更新动态

学院团委微信平台分两大栏:我的学业和我的课余。其中我的学业栏中包括秋季校历、课程安排、近期活动、采访专栏四大方面。我的课余栏中又包括辽大食堂、运动健身、情系新传、课后指导四个小分栏。平台开设以来,发布总数约80次,平均每次3条图文消息,固定在每周三和周日发布,对学院老师和学生们起到了至关重要、必不可少的宣传和传播作用。3.内容分类多样,贴近学生生活

新闻与传播学院团委微信与微博平台的推送内容主要分为新闻推送、思想指导、服务同学和学业指导四个方面。学院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方式,对上级下达的精神与相关文件进行宣传与发布。除此之外,新闻与传播学院团委官方微信与微博平台还会不时地推出一些优秀美文和院内学生的获奖作品。2015年4月,由学院生活部主办的寝室文化节相关内容广受关注,大家在平台上可以进行名单揭晓和投票选举,阅读量累计达到10000次以上。2015年5月,‚微言话四进,微语话四信‛文字征集活动扎实开展,通过微博微信平台公布的比赛作品也较受欢迎,得到了全院师生的广泛转载。一方面,微信与微博平台通过线上推送内容的方式服务学生;另一方面,两大平台也为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同学搭建了一个新闻与技术实践的桥梁。

4.审核流程严格,推送方式高效

新闻与传播学院团委官方微信微博,自开始以来就一直属宣传部20 管辖制作。宣传部内分为部长、副部长与部员三部分。其中部长级成员负责进行整体工作分配与策划,副部长带领部员通力合作,将部长下发的工作落到实处,并及时回馈工作进展。一年以来,学院确保平台内容的每一次采访、每一篇文章与图片,都经过严密的审核与指导。在保证工作秩序的同时,也通过这样的工作组织形式提升了工作效率,确保了推送内容的质量。

在官方微信微博平台运作的一年时间里,我院在新媒体宣传上做出了许多不同的尝试,在与传统传播模式相结合的同时,积极创新内容和形式,收获了良好成效。新闻与传播学院团委的官方微信与微博平台的影响力在不断扩大,并且推动着更多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同学参与到校园新媒体研究上来。

新闻与传播学院分团委作为辽宁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基层团委,紧紧围绕学校工作重点,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教育和领导团员着眼于未来,着眼于素质,大力弘扬正气和时代精神,用一切有益于师生健康的活动,占领青年思想文化阵地。积极探索更加科学、有效的管理办法并为学校做出应有贡献。

11.校团委新闻部规章制度 篇十一

【关键词】体育新闻 发言人 制度

我国的新闻发言人制度肇始于八十年代,虽然起步较晚,但是我国政府对于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的推动力度不亚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发达国家。新闻发言人制度不仅是一级政府对外宣传的有力手段,在我国其他各个行业领域也蓬勃兴起。但是与其他各领域的快速发展相比,目前我国体育新闻发言人制度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媒体服务意识,在一系列体育赛事危机事件中的失语,对突发事件的应对不专业等,完善我国体育新闻发言人制度,需要建立和健全体育新闻发言人制度的相关法律法规。同时,要进行体育新闻发言人的专业化培养。而这些都是与我国体育事业飞速发展的现实和国际地位极其不符。因此,在我国建立体育新闻发言人管理制度体系,促使我国体育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完善是非常重要的。

1、体育新闻发言人制度的现状

1.1国外体育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设与现状

国外体育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兴起和建设相对于我国要早很多,这也是国外体育新闻发言人制度发展较为完善的一个重要原因。当代西方普遍采用的政府新闻发布形式,则起始于美国。二战后,媒体的影响力逐渐强大,传媒在西方国家甚至成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之外的第四种力量。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美国在白宫设立了新闻办公室和发言人。此后,各国政府也纷纷效仿,以此引导舆论,树立政府对内对外的形象。美国先后制定了两部涉及知情权的重要法律《信息自由法》和《阳光下的政府法》。这两部法律明确规定政府信息要公开,要免除公开由法律限定,公众有了解和取得文件的权力,要求行政机关向社会公开其除机密以外的文件,接受社会监督。政府部门的新闻发言人在某种程度上掌握着信息发布权,若没有相应法律的制约和监督,可能导致权力的滥用。我们发现它具有以下特点:标榜尊重公民的信息自由权、有一系列法律作保障、是政府公关的重要手段、发言人队伍高度职业化。

1.2我国体育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设及现状

体育新闻发言人是指特定的传播者(新闻官员)就特定的事务(体育组织内部的新闻信息)而承担的特殊任务(与媒体的沟通、协调体育组织与媒体以及公众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通过议程设置隐蔽地引导舆论。满足公众的知情权,有利于体育赛事传播中的危机公关,有利于体育组织和体育赛事的形象建构是其最基本的职责。

对于体育组织和大型体育赛事来说,大众传媒是不可或缺的资源积聚者和舆论影响者,至关重要的营销和传播平台,无可替代的形象塑造者和最终裁决者。正因为媒体关系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体育组织引入了体育新闻发言人制度。

2、我国现行体育新闻发言人制度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相关文献研究我国体育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过程,不难发现一些客观的因素制约着我国体育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完善与发展,如媒体固有观念的影响,媒体只是作为政府宣传的工具和管理国家的手段。这种观念的负面影响体现在以下方面:

2.1 忽视民众对知情权的诉求,不利于体育社会环境的建设;

2.2 忽视媒体商业化发展,不利于我国体育媒体的长远发展;

2.3 对信息时代的媒体缺乏本质的理解,相应的带来现代信息管理效率的低下。

2.4我国传媒教育不够成熟;体育媒体法律、法规不够健全等。

一系列体育赛事危机事件中的失语,媒体服务意识的缺乏,不能满足媒体信息需求,要求体育新闻从业人员的素质必须提高。

近几年来由于人民的要求、信息技术的推动以及国际压力等,我国政府有意识地扩大了政府信息的公开程度,通过诸如部分政府政务的公开,部分政府以往资料的解秘等。但是由于缺少相应的法律法规对有关问题进行规范和明确,许多所谓的公开只是停留于形式。目前在我国,没有一套明确的法律规定相关的事宜,以规范该制度的实施。新闻发言人可以披露哪些消息,披露消息的具体程序应该怎样,披露的对象是谁,新闻发言人享有哪些权利,承担哪些义务和责任,都没有一部相应的法律或法规来规范和调整。实施中的无法可依,监督机制的不健全,将导致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形同虚设。并且我国体育新闻发言人对突发事件的应对也相当的不专业。

3、通过对比中西方体育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异同,探讨我国体育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的对策

3.1 进行体育新闻发言人的专业化培养及体育新闻发言后备人才的培养;

3.2 体育新闻发言人的聘任制及组织化;

3.3 建立和健全体育新闻发言人制度的相关法律法规;

3.4 正确定位政府和媒体的关系,淡化“官员意识”,强化新闻传播的职能。新闻发言人要逐步建立相应的问责制度。

4、小结

随着我国体育媒体产业化的发展、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矛盾加深带来的体育突发事件的增多、国民对体育信息的强烈需求、我国争取国际话语权、文化国际传播的需要,我国需要建立完善、有效、灵活的新闻发言人机制。这就需要加强培养体育新闻人才和制定相关的法律政策,以及研究学习国际新闻传播的经验等。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改变以往体育行政系统依靠掌握信息的特权来行使行政权力,而忽视公民的基本权力的做法。体育新闻报道应该在文化差异影响的背景下,扬长避短,在竞争中不断发展,更好的服务于体育观众,利用自身潜移默化传播文化的媒体优势,传播优秀的中华文化,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从而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参考文献】

[1]杨正泉.新闻发言人理论与实践[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2]李博.我国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现状研究[J]. NEWSWORD,2010.

[3]王培智.我国设立体育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可行性研究[J]. 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7.12.

[4]吴非.传媒批判力[ M].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12.校团委新闻部规章制度 篇十二

新闻检查是各国专制政府控制报业的重要手段, 是政府机构对报纸、杂志等大众传播媒介的传播内容所进行的检查以预防危险的或反政府的内容。宋代定本制度的出现, 使中国古代有了最早的新闻检查的雏形。

(一) 宋代定本制度的出现

从中国历史上看, 新闻检查这一控制形式最早出现于宋代。因为“定本制”是仅针对邸报的审稿制度, 对“定本制”是中国最早的新闻检查制度这一观点, 学界仍存在争议。但不可否认“定本制”的出现, 使中国有了最早的新闻检查制度的雏形, “定本制”在形式上接近于现代的新闻检查制度。

宋代邸报有一套完整的审稿制度, 而且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而历经变革。宋朝制度规定, 各地官员的奏章及申禀文书均通过进奏院转递, 同时要经皇帝审批。再由进奏院判定该奏疏是否应在邸报中抄发, 这就是当时所谓的“判报”。

据《文献通考》记载, 约在宋真宗咸平二年 (公元999年) , 皇帝下诏, 要进奏院将所供报状, 每五日一次, 抄送枢密院, 由枢密院最后批准决定是否向各地抄报, 称为“定本”制度。进奏院向地方发布的官报, 即以“定本”为准, 不得擅自增减1。后持续了整整七十年。定本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加强了当时统治者对邸报对控制, 迫使进奏官们只能按照当局允许发布的内容进行传报活动, 使邸报能够更好地贯彻皇帝和重臣的意图。

(二) 元明清新闻检查制度的传承

元朝由于统治者是蒙古贵族, 不习汉文, 所以不存在由中枢部门统一发布的汉文官方报纸, 定本制也因此取消。故由于没有官报发布制度, 新闻检查制度就无法形成。

到了明朝时期, 宋朝的传报制度得以恢复。明朝严厉控制抄传这一环节, 没有无判报等环节和“定本”制度, 大权集中于皇帝。2这导致许多章奏不能发抄, 广大依靠邸报获知朝政和国家大事的官员们耳目闭塞, 信息不灵。由此可见, 明朝的新闻检查制度与宋朝一脉相承, 都对邸报予以严格的控制, 其目的都是为了强化中央专制统治。

明朝的官报形式在清朝前期得到了延续。为加强皇帝的专权, 清代封建官报的发行方式经由通政使司 (收受臣僚题奏) 、六科 (负责谕旨和章奏的发抄) 、提塘 (官报的抄传发行) 等三个环节。中央通过对人员的任命, 进而对奏章的审阅工作加以控制。此外, 官报的抄发内容等相关事项都由皇帝作最后决定。由此看出, 清朝前期有一套严密的新闻检查制度, 它渗透在报纸抄写传送的每一个环节。

清朝初期, 无专门控制新闻出版的法律法规, 《大清律例》中刑律“盗贼”类的“造妖书妖言”一条是清政府用来处理有关报纸案件以及迫害民间出版物和办报人的主要法律依据3。

清末, 清政府在推行“新政”的进程中, 首次制定颁布了五个近代意义上的新闻法规, 《大清印刷物专律》、《报章应守规则》9条、《报馆暂行条规》10条) 、《大清报律》和《钦定报律》。清末报律表面上用法律的形式确立了言论出版自由, 而实际上是清政府用来控制报馆、保证其变法政策得到贯彻和推行的工具。在这些报律的背后, 新闻检查制度依然存在。如作为我国近代第一部新闻出版法的《大清印刷物专律》对报刊的注册、审批、出版等都作出严格的规定。如实行注册登记制度, 凡印刷物及新闻记载均须向所在地巡警衙门呈请, 报交京师印刷总局注册等4。其他四个报律以此为典范, 在限制言论、出版自由方面均有详细规定。

由此可见, 清末颁布的几个报律表现出对言论、出版自由的控制逐步强化的趋势。

二、思考当今我国的新闻检查制度

考察中国古代的出版禁令和新闻检查, 除了以历史的角度, 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出发来看待其作用以外, 从新闻专业主义视角更应看到其对新闻自由的限制, 无论是言禁还是“定本制”, 无论哪个朝代的何种新闻检查, 都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新闻自由的原则。反观我国当今时代的新闻检查, 无论称为“审查制度”还是“检查制度”, 我们都不得不承认新闻出版的自由是受到了限制的。

我国对现行新闻检查制度的表述是“出版自由和事后审查制度”“在实行事后审查制度的同时, 继续实行出版计划和选题计划的申报备案制度”, 虽然已不像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实行严厉的言论和出版控制, 但不得否认我国在新闻自由的实现上和新闻检查实际操作中, 亦存在明显的缺失。

对意图泄露国家机密、危害国家安全的言论思想和出版物进行检查, 必要时进行处分是合乎公众和国家利益的, 诸如我国政府对法轮功邪教组织的非法宣传册进行封查、对意图分裂国家的藏“独”电台的屏蔽等等。但是实际情况确实, 这种审查的范围往往严重的扩大化, 审查的边界趋近模糊, 有时则成为维护党派团体甚至是个人利益的监察武器。检察机关非但处于无监控的状况之下, 有时还成为了某些官员封锁消息、统一口径的合法工具。

另一方面, 主旋律、宣传思想和新闻价值排位的设置往往限定媒体的宣传重点和方向, 进而间接限制了让民众对公共议题的获知, 使得追逐网络信源、街谈巷议成为对信息获取饥渴的人们抢占信息先机的仅有途径, 这不仅是对新闻工作者的专业禁锢, 也是对民众的不信任。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 越是这种信息检查罅隙里深处的信息, 往往会激起公众探讨的热情, 进而口口相传, 事件也就在不断地言论大漠中变得面目全非。

当年清朝的邸报、京报曾经一度辉煌, 为朝野人士所倚重, 但没多久便逐渐趋于没落, 究其原因, 很大程度上在于官方对这类报纸控制过严, 不能满足社会上日益增长的信息方面的需求。我们应该从此类事实中看到, 政府对新闻自由干涉过多, 会阻碍到报业的发展, 也不能很好地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 使公众与政府不能形成良好的沟通关系, 这不仅不利于营造一个平等自由、开放民主的社会舆论环境, 也不利于社会的长治久安。

我们不希望看到新闻检查成为新闻自由的绊脚石, 代替新闻检查制度的应是让公民自身的自律、社会监督和新闻法治的建设, 有法律的权威取代监察机关、行政检察官的威严。我们期望看到一个政府与公众良性循环意见反馈机制;是政府为自己也为人民开辟一条出版与表达真正自由的道路——政府敢于直视异见, 通过真诚沟通、虚心反馈, 人民敢言、乐言的自由表达与出版的真实社会。

注释

11《.中国历史上的报刊检查制度》, 何萍,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2007年, 第24卷第五期。

22.《中国古代新闻检查制度综述》, 刘琰, 马征, 东南传播, 2009 (3) 。

上一篇:现代教育学校督导评估整改报告下一篇:新形势下小学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及其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