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发展纪实(8篇)
1.大庆发展纪实 篇一
大庆市红岗区检察院精神文明建设纪实
(红检讯王剑)地处大庆油田中部、铁人精神发源地的红岗区人民检察院,近几年来开展了多层次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国家、省、市、区级精神文明工作先进单位相继产生,全体干警用自己的心血浇灌着这些文明之花。大庆市红岗区检察院是一个由50多名干警组成的模范集体,有30年发展历史,经历了艰苦创业、转变调整、改革发展、争创历程、再创辉煌几阶段。回顾这一历史发展过程,红岗区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钟国庆坚定地说,不论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从精神文明建设是精神动力和保证体系,没有精神文明建设,其他工作就不能顺利进行;从手段和目标关系上,精神文明建设不仅是手段,同时也是目的。精神文明是检察事业发展的需要。从钟检的话中理解到红岗区检察院之所以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的原因。正是有了这样的指导思想,红岗区检察院精神文明建设才能在坚持中改进,在改进中加强,并取得成果。
该院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紧密结合党委中心工作大局稳步进行。从总体上,精神文明建设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同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承担保一方平安任务的基层院,精神文明建设紧紧围绕维护社会经济发展稳定进行。他们在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中,充分发挥党员干部骨干带头作用;党支部、共青团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育检察活动,充分调动广大干警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激发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勇气,在全院开展了“立足模范院,做出新贡献”的主题教育,各党支部围绕这个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干警中开展立功竞赛、案件研析讨论会、控辩演讲比赛、“我与检察情”征文及文艺体育活动,激发了干警积极性和创造性。
认真学习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是该院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该院多方位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学习宣传,组织干警利用广播、报纸、电视、专栏等媒体广泛学习公民道德建设的意义、内容、要求;他们将《公民道德建设纲要》细化,制订具体的岗位行为规范,制定了《红岗区检察院精神文明手册》,以实际行动贯彻《纲要》的实施,这些具体措施促进了良好道德风尚形成。
加强培训、提高干警科学文化素质、提高检察队伍的综合素质是提高检察机关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的重要方面。该院在抓思想道德教育的同时加大了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工程的力度。升级了与中国政法大学教育实践基地为研究生培养实践基地,开展继续教育法学研究班。同时结合自己需要,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培训,这些促进了干警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
红岗区检察院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不搞“一刀切、一个模式”,而是立足实际,从实际出发;针对不同人员情况,提出精神文明建设的不同目标。大体可划分为三类:一类是目前人员个体素质情况良好,发展前景好,应加快发展个体素质,培养成为综合型人才。在精神文明建设个体方面的目标要求相应高一些。一类是目前个体素质虽有困难,但有发展前景,应加快个体提升步伐,培养成为专业型人才。精神文明建设重点在引导这类个体正确认识形势,正确认识目前的困难,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快改革步伐,抓住机遇,尽快转换角色,焕发生机。一类是目前因为新旧复杂原因而造成素质低于平均值,因为年龄、身体等各方面原因,靠自身努力很难得到大幅度提升的个体。加强与他们的思
想感情的沟通,关心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尽最大努力帮助解决困难。2010年以来,该院实施“三分法”的人员素质提升机制,制定了加强素质提升过程中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措施,坚持开展持续不断的全员性精神文化活动,让广大干警真正感受到,组织、队伍、精神的感召力和凝聚力。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振奋了人心,鼓舞了土气,对各项检察工作顺利开展起到了良好作用。
正如钟国庆检察长所说,精神文明建设不仅仅是手段,同时也是目的。精神文明建设的目的在于提高自身素质,提高事业发展速度,提高人民群众生活的幸福感。该院因地制宜,改善文化设施、工作区和生活区的环境,绿化美化自己的家园、建设花园式检察院,为精神文明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精神文明建设结出了丰收硕果,制度规范了,设施改善了,秩序整洁了,环境优美了,精神振奋了,干劲倍增了,事业发展了,干警高兴了,群众满意了,而红检人要让精神文明之花在油画之都、百湖之城开放得更加鲜艳夺目,绚丽多彩。
2.大庆发展纪实 篇二
大庆地处松嫩平原, 在全球温带范围内, 它是具有国际意义的草原和湿地的代表。区域内的湿地主要包括闻名的扎龙湿地、龙凤湿地和肇源沿江湿地等宝贵的自然资源, 总面积达到1.2×106 hm2, 约占全国湿地总面积的1/30, 约占大庆市土地总面积的1/6.据大庆市统计局推算, 大庆湿地每年产生的生态价值高达840亿元人民币。湿地内大面积的芦苇、沼泽, 各种湿生、沼生和水生的植被, 丰富的鱼类和各种水禽、野生动物充分体现出了湿地生态系统保持完好、原始性未被破坏的特点。湿地作为大庆市宝贵的自然资源, 不仅具有自然观光等美学方面的功能, 更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教育、科研价值。湿地生态系统、多样的动植物群落、濒危物种等在科研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可以说, 湿地生态系统是大庆生态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湿地是大自然的宝贵财富, 被称为“地球之肾”, 湿地的生态效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湿地为水生动物、水生植物提供了很好的生存场所, 也为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物, 特别是水禽提供了必需的栖息、迁徙、越冬和繁殖场所; (2) 许多湿地地区是地势低洼地带, 与河流相连, 是天然调节洪水的理想场所, 防旱功能十分明显; (3) 导致全球气温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二氧化碳过多, 而湿地却固定了陆地生物圈35%的碳素, 总量为7.7×1010 t, 是温带森林的5倍; (4) 湿地具有很强的降解污染的功能。总之, 湿地不但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还能调节气候、繁衍生物种群, 起到了营养循环的作用, 具有很大的环境调节功能, 并具有一定的生态效益。各种类型的湿地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淡水资源、均化洪水、调节气候、降解污染物和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资源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 湿地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环境保护, 保护湿地自然生态系统是人类寻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恢复湿地本来应有的自然功能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根本手段。保护湿地就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和物质基础。
2 大庆湿地保护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济发展离不开环境保护, 大庆湿地保护工作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主要有以下几点。
2.1 面积逐渐减少, 功能和效益不断下降
城市生态环境恶化是城市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人们的生态环境保护观念淡薄, 没有意识到大自然宝贵资源的重要价值。由于要保证油田开发、城市建设和湿地地区居民的生产生活, 大庆市原来的大面积湿地已被分割, 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目前, 只有杜尔伯特县西北部和林甸县的西部地区还有大面积的原生态湿地环境。此外, 湿地还面临着多种威胁和人为破坏, 比如围湖造田、填湖筑路、滩涂开垦、环境污染、生物资源过度利用等, 这些都导致宝贵的湿地面积在不断减少, 湿地功能和效益在不断下降。其中, 污染问题是大庆湿地面临的最严重的威胁之一, 湿地污染不仅会使水质恶化, 也对会湿地的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危害。目前, 许多天然湿地已经成为了工农业废水、生活污水的承泄区。
2.2 湿地的权属不清, 保护工作力度不够
从事湿地研究和保护工作的人都知道, 湿地的土地权属不清、管理部门多是湿地保护工作的一大显著特点。但是到目前为止, 没有一部关于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专门法律、法规, 没有专门的立法为其提供保障, 所以, 湿地还没有纳入法制化管理的轨道。在已有的相关法律、法规中, 有关湿地保护的条款比较分散, 且不成系统, 出现了无法可依或法条相互交叉、重复的情况, 难以很好地发挥其作用。在执法方面, 执法人员不足, 缺少必要的技术装备和交通、通讯等设施, 影响了正常的执法工作。在国家土地分类中, 没有把湿地作为一个专门的土地类型, 而是把湿地中的河流、湖泊归为不同的土地类型, 至于自然湿地中很重要的沼泽地则归为未利用地, 这从客观上加速了对沼泽等自然湿地的开发, 而忽视了这些重要湿地所拥有的巨大生态功能和社会效益。由于没有为湿地设立专门的土地类型, 湿地就没有明确的法律地位, 在国家许多宏观规划中, 特别是全国土地保护和利用规划中, 无法把湿地作为重点保护对象纳入国家的保护范围。另外, 湿地的景观效益、生态效益等也没有明确的管理部门, 有经济效益和利益抢着管, 没有利益或要承担责任就往外推, 许多地方存在着交叉管理和多头管理的现象。湿地的土地权属不清是导致湿地保护管理工作难以开展的根本症结之一。
2.3 湿地环境影响的评价制度不健全
由于对湿地保护工作不够重视, 尚未对大庆现有湿地作出有效的环境影响评价, 即使有的地方对湿地环境进行了评价, 但因为缺乏科学、统一的湿地评价体系和指标体系, 不能达到评价的目的。长期以来, 大庆市湿地研究、监测、保护、利用工作缺乏统一的湿地效益评价指标, 所采取的观测和研究方法也不一致, 因此, 对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系统的分析是比较困难的, 再加之以往对湿地功能和效益的评价大多以定性描述为主, 缺乏系统、定量的研究, 对湿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价值评估的研究开展得也比较少, 满足不了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对湿地效益进行全面、系统、科学和准确评价的要求, 极大地影响了湿地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2.4 宣传力度不足, 认识有待提高
长期以来, 我们没有考虑资源过度利用和合理保护的问题。湿地作为公共资源属国家、民族、全人类所有, 牵涉到当代人和后代人的利益, 不能只从局部利益、眼前利益考虑。目前, 对湿地的许多重要功能还没有完全认识, 在这种情况下, 就应该先将其保护起来, 而不是急于开发利用。一些地方直接把建设用地转向湿地, 甚至开始占用国际重要湿地和自然保护区, 这严重影响了湿地保护管理的正常秩序。一些地方甚至打着“保护湿地, 合理利用湿地”的旗号, 大肆进行破坏湿地和侵占湿地资源的行为, 这完全是为自身谋福利, 侵害了其他人的利益, 侵害了后代人的利益。这些都是与湿地保护工作宣传力度不够息息相关的。
3 加强大庆湿地保护工作的建议和对策
生态建设是影响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也是影响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针对我市湿地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以下几点不成熟的建议。
3.1 修建湿地公园
在新城区的核心区域建设湿地公园, 是城市建设和发展很重要的手段。湿地公园就是要在繁华的城市中保留大自然的原生态美。现代化城市的发展缺少的是自然生态系统, 许多城市的生态系统缺少的就是与自然界的交流, 是被完全封闭的。城市要给自然留有一定的余地, 湿地公园的建设不同于一般的公园, 应把湿地公园的建设放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方向上来考虑。人工湿地是惠泽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载体。人工湿地作为缝合城市空间与自然空间的纽带, 为城市提供了与自然相互融合、改善城市形象和彰显当代历史文化的机遇。人工湿地作为城市开放空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其具有生态的独特性和强烈的公众效应, 在城市中的地位和作用是非常关键的。人工湿地是重塑城市形象、增加城市竞争力的关键要素之一。综合研究分析表明, 人工湿地的规划建设是改善城市生态质量、丰富城市市民生活、寓教于乐、重塑城市形象和增强城市竞争力的百年大计。21世纪, 城市之间的竞争从简单的规模竞争、经济竞争转化为城市品质的竞争。因为在倡导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背景下, 人工湿地建设为城市环境带来的改善, 对塑造城市新形象、创造城市品牌、增加投资和赢得举办重要文化体育活动的机会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所以说, 选择人工湿地的建设, 在一定程度上就意味着主动培育人类的未来。
3.2 加强管理力度
加强水资源保护和污水治理力度, 制止随意侵占和破坏湿地的行为, 做好湿地科研和保护、规划、编制工作。
湿地保护离不开相关的水域保护, 加强水资源保护和污水治理力度, 从源头上控制污染, 是湿地保护的根本所在。由于大庆湿地所在水系是松花江水系, 枯水期水质环境质量为劣Ⅴ类, 所以, 必须对松花江源头工业污染和排污进行有效控制。几年来, 国家一直加强松花江沿岸的排污治理工作的力度, 特别是吉林化工厂爆炸带来的消极影响还没有彻底根除, 所以, 加强湿地所在区域的水资源保护任务十分艰巨。
从维护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利益出发, 向子孙后代负责, 必须要坚持“保护优先”的原则, 果断克服“先建设, 后保护”“先侵占, 后恢复”的不当做法。对现有湿地普遍保护, 果断制止随意侵占和破坏湿地的行为。要加快湿地保护和建设的立法步伐, 并争取早日颁布实施, 使湿地保护和建设工作有法可依。对随意占用湿地、改变湿地用途或已完成截污工程后依然向河流排放污水的, 要依法严肃查处。
编制湿地规划是加强湿地保护工作的重要环节, 对湿地的发展十分有益。要开展系统的调查研究, 加强湿地的科学研究工作, 建立湿地资源信息数据治理系统和监测系统, 摸清湿地资源底数, 把握湿地的动态变化, 研究湿地恢复和重建的方式、技术手段。在此基础上, 要抓紧湿地保护规划编制工作, 突出湿地生态城市的理念, 建立规划指标体系, 把湿地保护与建设纳入大庆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和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中。
3.3 开展湿地资源调查、评价和监测
在大庆湿地建设工作过程中, 由于湿地的真实价值还没有体现出来, 而且即使是经济价值, 因为分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和利益群体, 也没有进行过准确的统计, 人们往往只看到了湿地价值很少这一点。因此, 要尽快建立健全的湿地科学研究机构, 培养高素质的技术人才, 开展深入的研究工作。当前, 应尽快建立湿地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有了符合客观情况的指标体系, 才能全面、准确地掌握湿地的各种效益, 才能让广大群众在了解和认识湿地重要功能和价值的同时, 认识到保护湿地的重要作用和意义。要查清大庆湿地资源现状, 对全市湿地进行分类评估, 建立全市湿地资源信息数据管理系统和全市湿地资源监测体系, 掌握湿地变化动态, 为湿地的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要对湿地进行科学的管理和利用, 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进行全市统一规程、统一技术、统一时间、统一汇总的湿地资源调查工作, 收集全市和重点湿地区域的基础数据, 将其纳入国土资源调查的范畴。依据资源调查结果, 评价、确定全市需要优先保护的湿地。 (2) 建立全市湿地资源信息数据库和各类子数据库, 建立以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等技术为基础的湿地信息管理系统, 为湿地的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 (3) 充分发挥现有湿地监测站或生态站的作用, 对重要湿地进行调查、评价和监测。 (4) 编制湿地监测规划, 建立湿地监测制度。采用统一的监测指标和先进技术、方法, 注重监测网站的合理布局等, 实行湿地监测站、点的规范化建设, 为湿地监测和相关管理工作人员编制湿地监测工作指南。 (5) 建立有关湿地信息、数据的共享机制。
3.4 切实加强大庆湿地保护管理工作
严格制订湿地保护区管理办法, 并依法对湿地加强管理, 坚决打击人为破坏行为, 这是加强湿地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保护工作的具体做法如下: (1) 划定范围, 设立标牌。为了明确湿地范围和功能区界限, 需要设置必要的周界、边界性标桩, 限制解说性标牌。在划定范围内, 要依照有关法律、法规严格管理。 (2) 制订办法, 提供保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和省、市有关自然保护区的法律、法规, 从大庆市的实际情况出发, 制订相关法规, 使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3) 明确责任, 加强管理。为了加强对湿地的管理, 应成立由市、县政府牵头, 林业、土地、环保、畜牧、水利和水产部门参加的湿地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相互配合, 真正把保护区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4) 成立组织, 专人负责。为了把湿地管理工作落实好, 建议成立湿地保护区管理委员会, 并由专人负责湿地地区的资源保护和管理工作, 以实现湿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 提高湿地的自养能力, 使湿地资源合理开发, 永续利用。
3.5 大力开展对湿地保护工作的宣传教育工作
湿地保护是一项新兴事业, 目前, 全社会还普遍缺乏湿地保护意识, 对湿地的价值和重要性缺乏认识。湿地保护和宣传、教育工作滞后于经济发展资源保护形势的要求, 宣传教育工作的广度、力度、深度不够。随着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 国务院批准了《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 并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通知》, 开展了湿地保护、宣传教育活动和相关的国际合作, 加强了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这些工作在一定程度上都促进了湿地保护事业的健康发展, 但是, 与湿地的重要性相比, 我们的工作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湿地保护和管理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长久以来, 对湿地的重要功能和价值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其原因主要有三方面: (1) 没有准确揭示湿地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特别是生态效益。过去, 没有提出湿地概念时, 人们自然也不会谈及湿地的各种效益;提出湿地概念后, 湿地的某些效益才逐渐被人们所认识。但在认识的过程中, 人们往往只看到了湿地的直接经济效益, 例如, 从湿地内可获得鱼、芦苇等动植物产品, 这些东西是很容易算出价值的, 但对湿地的生态功能和社会价值一直没有开展过科学、系统的评价和研究, 其生态系统的价值往往被人们忽略。因此, 必须加强湿地保护工作的宣传力度, 使湿地的相关理念深入人心。宣传、普及湿地知识, 提高全民湿地保护意识, 这是中国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为了提高会社会和全民的湿地保护意识, 有关部门应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 大力宣传湿地的功能效益和湿地保护的重要意义。利用“世界湿地日”“爱鸟周”“野生动物保护月”“六·五世界环境日”和大庆湿地文化节等契机, 利用大庆湿地网等媒体, 积极组织、开展宣传活动, 并编辑出版宣传保护湿地的书籍、画册、电影和录像片, 促进全民湿地保护意识的提高。
摘要:大庆湿地具有重要的价值, 是大庆生态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为了大力开展大庆湿地保护工作, 应在新城区的核心区域建设湿地公园, 做好湿地科研和保护、规划、编制工作, 开展湿地资源调查、评价和监测工作, 加强对大庆湿地保护管理和湿地保护工作的宣传、教育。
3.大庆市关于旅游业发展情况的报告 篇三
2010-02-24 17:44:28来源: 大庆市政府
一、发展现状大庆旅游业经过二十年的培育发展,实现了较快发展。一是加强行业规划,明确产业定位,全面提升旅游业整体发展水平。从宏观上对全市旅游业进行了规划,不断加强政策支持引导,使旅游业整体发展水平明显提升。
二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三大”品牌,特色旅游产业初具规模。紧紧围绕“石油文化、特色温泉、生态湿地”三大旅游品牌,高水平、高档次地规划和开发了“铁人纪念馆”、“当奈湿地”等旅游精品项目9项,旅游基础设施总投入达到5亿元,石油文化、特色温泉、生态湿地三大旅游特色景观布局初步形成。今年上半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旅游者280万人次,同比增长16.7%,旅游总收入6.3亿元,同比增长12.5%,均比上年同期有大幅增长,旅游业已成为大庆市第三产业新的增长点。
三是打造精品线路,强化对外宣传,大庆城市知名度持续提高。立足三大特色资源,全力打造特色品牌,开辟了石油文化、湿地休闲、温泉疗养、民俗风情一日游等十条精品线路。组织开展了“城乡和谐游大庆”活动。以大庆旅游景观为重点的《情系黑土地》龙江西部旅游线路,入选“CCTV完美假期”十佳线路冠军线路,获得“个性之旅”称号。仅今年上半年,先后有两批超过600人的旅游专列进入大庆市。
四是加强市场管理,注重行业规范,旅游接待水平不断提高。围绕实现“三优一满意”的目标,制定各项行业管理制度,加大对旅游市场监管,取缔“黑社”6家,处理违规经营、旅游投诉案件19起,维护了游客的合法权益。通过加强行业规范,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明显提升。
虽然,近年来大庆市旅游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旅游产业的发展只限于起步时期、初级阶段,突显出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一是旅游业总体规模较小;二是“三大”旅游品牌对产业牵动力不够;三是旅游在大庆城市名片中占据位置不高;四是市内景区点规范管理能力不足;五是中介机构及从业人员专业性不强。
二、发展思路
按照大庆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今后,大庆市旅游业总的发展思路是:坚持突出特色,做强精品,打造“石油文化、特色温泉、生态湿地”三大旅游品牌,高水平、高档次地规划和开发旅游项目,完善配套服务功能,发展旅游中介组织,在全国叫响“绿色油化之都”、“天然百湖之城”、“中国温泉之乡”,全面提升大庆知名度,扩大招徕。旅游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成为拉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重点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树立“旅游活市”理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政府主导、企业
主体、市场运作,“在保护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开发”的原则,树立“旅游活市”理念,把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点,发挥优势,打造品牌,整合资源,充分发挥旅游业对相关产业的关联带动作用,实现旅游富民、旅游活市,逐步把大庆建成国内、省内具有较强影响力、辐射力的旅游城市。
(二)明确旅游发展目标和重点。一是“石油文化游”品牌,要做大做强,领先发展。依托“铁人纪念馆”等现有产品,打造融知识性、参与性、教育性为一体的石油文化型旅游品牌,同时,对石油文化旅游资源加以整合包装,构筑大庆在全国石油文化旅游中的龙头地位,叫响大庆旅游业独特品牌;二是“湿地生态游”品牌,要特色鲜明,定位发展。依托大庆市丰富的湿地资源,突出环境保护优先的原则,逐步完善并开发建设当奈湿地人居生态村等项目,增强游客的参与性;三是“地热温泉游”品牌,要提档升级,突破发展。立足优势,突破现有温泉项目产业定位低、服务项目单一,消费空间窄小等瓶颈,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开发北国之春温泉城为依托,辅以浪淘沙温泉度假区等项目,实现温泉资源高效利用,加速温泉旅游提档升级,并向规模化、综合性、产业化方向发展。
(三)完善旅游要素配套。不断完善城市旅游功能,开发和改进一批旅游配套项目,丰富旅游内容。重点开发具有大庆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规划大型旅游商品市场和特色旅游街区;挖掘石油文化内涵,加强旅游与文化的结合;加强景区配套设施建设。
(四)努力提升旅游城市知名度。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重点加大城市整体形象的宣传力度。一是加大在国内外重要旅游市场宣传力度。主动与周边地区以及一些经济发达的省份加强联合,拓展客源市场,重点推出休闲度假游产品;二是积极推进区域旅游形象宣传。联合哈尔滨、齐齐哈尔、黑河等地市推销“情系黑土地”线路,重点推出石油文化、民俗风情旅游产品;三是积极开拓境外客源市场。重点面向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周边国家和地区开展旅游宣传推介活动,推出石油文化、湿地生态、温泉疗养旅游产品;四是充分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扩大客源。扩大对外联系合作,提供政策引导扶持,鼓励旅行社招徕游客,引进专列或包机来大庆旅游。
4.大庆发展纪实 篇四
“十一五”规划
2006年至2010年,是大庆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为使我市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在这五年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促进我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保持社会稳定,按照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及我市建设高科技现代化城市的目标要求,制定《大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一、基本形势和指导方针
(一)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十一五”期间大庆必须着力解决好的重大课题。深化劳动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建立新型的劳动和社会保障制度,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对促进国有企业改革,保持社会稳定,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在当前,随着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在全市范围内的展开,对加快劳动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二)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面临的基本形势突出表现为“五大挑战”:一是国有企业改革和所有制结构调整带来了劳动力结构的大调整,对就业、再就业和失业保险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二是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制度和养老保险基金承受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三是 人们日益增长的医疗消费需求与有限的医疗保险基金的承受能力之间的矛盾突出,对推进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提出了新的挑战;四是随着我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批农民将离开土地,进入城市的二、三产业,这些劳动者最终要被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这对社会保障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五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社会保障制度的“安全网”作用更为突出,我市的社会保障体系也将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五大挑战能否很好应对,不仅关系到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成败,而且关系到21世纪大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前景。
同时,在劳动和社会保障领域还存在着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如就业压力增大;社会保险体系不完善,基金支撑能力弱;劳动关系趋于复杂化,劳动争议案件明显增加;企业工资分配方式和分配结构仍不合理,分配差距不断扩大,分配透明度低,分配秩序比较混乱;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不健全,特别是社会保险体系尚无相应的法律体系支撑等。当然,也应该看到,“十一五”期间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也有许多有利条件,中央关于劳动保障工作的大政方针已经明确,劳动保障事业的方向已经确定,国家、省及市委、市政府对劳动保障工作高度重视,社会各界也十分关心和支持,加上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市综合实力大大增强,这些有利条件为劳动保障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遇。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抓住历史机遇,切实解决好前进中的问题和矛盾,将我市的劳动保障工作推上一个新台阶。
(三)“十一五”期间我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必须坚持的基本方针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出发,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 国情,围绕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这一中心任务,认真贯彻“依法治市”的方针,逐步将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全面推进我市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目标任务
(四)“十一五”期间我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培育发展劳动力市场,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劳动保障制度,特别是建立市场竞争就业机制,以竞争来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经济效率的提高;逐步建立起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基金来源多渠道,管理服务社会化,统一、规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
(五)“十一五”期间我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三个重点、两个确保、一个推进”。即以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新生劳动力、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为重点,确保城镇劳动者得到比较充分的就业和基本的社会保险,确保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发放,推进社会保险的社会化管理。
(六)按照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的要求,“十一五”期间我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要实现的主要目标是:
——期末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社会保险覆盖面达到85%以上。——基本养老金社会发放率达到100%。——职工平均工资年均实际增长9%以上。
——全市累计培养高技能人才5.5万人、其它技能人才7.5万人。
三、政策措施 就业和再就业
(七)切实保障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促进其再就业。通过加强职业培训、职业介绍、职业指导等促进其再就业。积极稳妥开展好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工作,实现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向失业保险并轨。
(八)结合所有制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大力开发就业岗位。逐步完善市场导向就业机制,进一步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改善就业环境,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按照“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拓宽就业渠道,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中小企业和非国有经济,鼓励下岗失业人员从事社区服务业,落实好各项再就业优惠政策等,支持他们更多地通过自谋职业来实现就业。采取购买或政府补贴形式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群体就业。
(九)加大再就业优惠政策落实力度。鼓励下岗失业人员从事享受税费减免个体经营。审核认定服务型、商贸企业,鼓励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落实职业介绍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培训补贴、灵活就业补贴,推进小额担保贷款发放。
(十)遵循“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大力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建立健全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的就业服务体系,开展职业指导业务,进一步规范劳动者、用人单位和社会中介组织的市场行为,维护劳动力市场秩序,初步建立起统一开放、竞争、有序、服务完善城乡一体的现代劳动力市场。加快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同时发布劳动力市场供求分析,指导职业中介活动,优化配置劳动力资源。探索新型劳动用工管理模式。
(十一)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劳务输出力度,逐步完善配套措施,引导和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流动,促进跨地区就业。
(十二)探索研究市场化模式管理培训实体,依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结构,形成技能培训、技能鉴定、职业介绍三位一体的就业格局,注重培养高技能人才。制定总体创业培训规划,加强师资队伍管理,深入开展创办业培训工作,探索政府、企业、个人多层次承担培训费用的培训模式,健全完善创业项目库内容,组建专家志愿团强化后续支持服务功能,提高创业培训成效。
养老保险
(十三)进一步深化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市区和四县要在覆盖范围、缴费基数、待遇计发办法、离退休人员管理等方面实现全市统一。继续完善配套政策,规范个人账户管理,建立起比较规范和完善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十四)依法扩大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将城镇各类企业及其所有职工、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及其所有职工、城镇个体工商户及个体劳动者(包括进城务工人员)等全部纳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落实扩面目标责任制,将其列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工作实绩考核内容,同各项奖惩挂钩。
(十五)坚决贯彻国务院《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发挥税务征收优势,强化基金征缴工作。认真开展社会保险执法检查,规范企业缴费行为;采取切实措施,促使欠缴养老保险费的企业全额补缴,增强养老保险基金的支撑能力,保证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
5(十六)研究多渠道开辟养老保险基金来源的办法,并就基金保值增值、减少基金风险等关系到养老保险制度长远健康运行的关键性问题进行前瞻性的研究。失业保险
(十七)认真贯彻国务院《失业保险条例》,完善失业保险制度。进一步扩大失业保险覆盖面,按照省、市政府规定,将城镇所有企事业单位及其职工、社会团体及其专职人员、民办非企业及其职工、城镇私营企业及其员工都纳入覆盖范围。进一步强化基金征缴,增强基金承受能力。
(十八)建立失业保险待遇与缴费适当挂钩的机制。根据用人单位和个人缴费情况,核定失业人员失业保险金待遇,以促进基金征缴和维护失业人员权益。健全和发展失业保险促进再就业功能,在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的同时,通过将失业保险基金按比例提取用于职业培训、职业介绍的补助费用等途径,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
医疗保险
(十九)进一步完善多层次的医疗保障制度和相关的配套政策。健全完善城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随着经济的发展,各方面承受能力的增强,适时提高用人单位缴费率,不断提高参保人员的医疗保障水平,基本建立与我市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逐步覆盖全体社会成员的医疗保障体系。
(二十)加强医疗保险基金的运营管理,实现医疗保险基金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目标。
(二十一)进一步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重点是尚未参保的私营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及非公有制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积极探索建立农民工、城镇职工家属和在校大学生医疗保障社会统筹办法。“十一五”期间,力争全市医疗保险和社会医疗救助覆盖面达到市区城市人口的65%以上,基金收缴率达到90%以上,基金支出控制在90%以下。
(二十二)健全完善医、患、保三方合作、诚信、和谐、服务的管理机制,进一步强化定点机构服务协议管理,规范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服务行为,规范参保人员就医购药行为,减少医疗保险基金的流失和浪费。进一步提高医保经办机构的经办业务能力,完善公开办事制度,为参保人员提供放心满意的经办服务,提高医疗保险的社会化服务和管理水平。
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
(二十三)进一步完善差别费率和浮动费率、工伤职工就医管理办法等工伤保险政策,稳步扩大工伤保险覆盖面,促进工伤保险制度稳健运行。积极创造条件理顺工伤保险管理体制,将石油企业行使的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等职能还权于政府职能部门。实施工伤保险市级统筹,提高互助共济,共同抵御事故风险能力及社会化管理服务水平。进一步强化工伤保险基金管理,努力实现基金当年收支基本平衡。探索建立工伤保险与事故预防、职业康复相结合的运行机制。
(二十四)尽快落实社会保险属地管理原则,将石油、石化企业封闭运行的企业内部社会保险统筹纳入地方统一管理,将社会保险经办等职能还权于政府。不断提高社会保险的社会化管理与服务水平。完善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充分发挥现代化管理手段在社会保险管理与服务工作中的作用。加强企业用工管理,尤其农民工的管理,依法加大农 7 民工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监督处罚力度,从根上维护其合法权益。
“十一五”期间,全市工伤保险参保缴费人数要达到35万人以上,基金收缴率达95%以上,基金结余率稳定在10%左右。
(二十五)积极推进生育保险制度改革,完善生育保险配套政策及管理办法。实施生育保险覆盖范围,适时实现生育保险市级统筹,推进市辖四县建立和完善生育保险制度,使全市所有用人单位应保尽保,切实保障参保人员生育期间的基本生活和医疗待遇。进一步规范生育保险待遇项目给付条件和给付标准,强化基金管理,控制不合理支出。适时提高生育保险保障能力和待遇支付水平。
“十一五”期间,力争全市的生育保险覆盖面达到应参保人员的90%左右,基金收缴率达到98%以上,参保单位缴费率控制在工资总额的0.6%—1%。
社会保险管理
(二十六)积极推进社会保险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坚持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实行社会化发放,不断提高社区管理人数,逐步将退休人员从企业分离出来。切实保障企业离休干部生活待遇,努力把退休人员活动场所纳入市政府建设规划。
劳动关系调整
(二十七)紧密配合国有企业改革,完善调整劳动关系有关政策措施,指导改制企业与职工依法签订、变更、续订、解除、终止劳动合同,维护改制企业与职工双方合法权益。引导企业根据有关法规政策,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合理、8 规范的劳动合同管理方面有关章程制度,以保障职工合法权益和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序进行。
(二十八)推进和完善劳动合同制度,重点是推动非国有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依法签订劳动合同,使城镇私营企业和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比重达90%以上。
(二十九)建立健全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调动协调劳动关系三方会议机制发挥实效。各类企业(含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都应建立集体协商机制,探索实行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协商订立集体合同制度,建立健全履约监督保障机制和集体协商争议处理制度,使实行集体合同制度的企业户数占本地区企业总数的75%以上;积极发挥协调劳动关系三方会议机制作用,定期分析本地区劳动关系发展态势,协调解决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工作重大问题。
(三十)认真贯彻国家劳动法律、法规,依法建立三级劳动监察组织网络,劳动监察专门机构组建率达到100%。全方位开展劳动监察执法活动。建立完善集体劳动纠纷预警工作机制和预案制度,实现劳动监察向侧重事前、事中预防劳动争议和协调劳动关系的转变,充分发挥劳动监察在调整劳动关系中的作用。
(三十一)进一步完善劳动争议处理体制,积极探索多层次、多渠道处理劳动争议的制度。按照“重在源头预防、重在基层调解”的方针,加强劳动争议预防和调解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多渠道、多层次的劳动争议调解制度,把企业调解、信访行政调解和劳动争议仲裁调解等多个层面的调解体系有机衔接;健全各级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充分发挥三方办案机制的作用,改进办案方式,努力提高办案质量和结案率。积极预防、及时处理因劳动争议引发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完 善处理程序和方法。加强对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业务指导,在乡镇企业比较集中的地区,使95%以上的劳动争议解决在基层;争取各级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结案率保持在95%以上。同时积极探索和改进工作模式,进一步形成与“十一五”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劳动保障信访仲裁工作新格局。
(三十二)完善信访信息沟通机制,积极预防群体性事件,及时有效处理好群众信访问题。进一步完善情况通报和信息沟通机制,及时全面搜集本地区存在的不稳定因素,加强对重点地区和企业的监控,对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不稳定问题做到迅速报送,确保信访矛盾调处的针对性和及时性。落实好信访工作责任制,完善工作预案,不继畅通信访渠道,积极探索改进信访工作的新途径,为我市经济发展创造宽松稳定的社会环境。
(三十三)加大劳动合同鉴证力度,进一步推进和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把劳动合同条款是否完备、双方的责任权利义务是否明确可行作为审查的重要内容,加强对劳动合同当事人的资格、合同内容合法性和真实性的审查。定期深入基层企业,加大宣传,提高企业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的法律意识。在加强县、区劳动合同鉴证监督指导工作的同时,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共同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有效预防劳动争议的发生。
工资收入分配
(三十四)建立完善适应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企业工资收入分配宏观调控体系。继续完善工资指导线制度,探索实行行业工资指导线;完善定期发布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制度、人工成本预测预警制度;贯彻执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使之成为企业合理确定工资水平和各类人员工资标准以及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的重要参考依据。
(三十五)贯彻执行国家和省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制定和发布我市非全日制就业者小时最低工资标准,建立和完善适应用人单位灵活用工和劳动者自主择业需要的非全日制用工制度,规范用人单位非全日制用工行为,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我市非全日制就业健康发展。
(三十六)逐步建立以工资集体协商为主要形式的各类企业工资决定机制,规范企业工资协议的程序和内容,探索实行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办法,使实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企业占本地区企业户数的70%以上。
(三十七)建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激励机制,促进分配制度改革的深化、分配机制的简化和分配格局的优化;健全国有企业工资内外收入监督检查制度,进一步规范分配程序。
(三十八)改进国有企业经营者年薪制激励机制,完善以企业经济效益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等评价指标体系,以科学有效地考核经营者经营能力和实际业绩,合理确定经营者工资收入水平。
职业技能开发
(三十九)大力加强职业技能开发,进一步完善以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促进就业和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以职业分类和职业技能标准为依据,直接有效地为就业和发展经济服务的职业技能开发体系。大力加强职业指导教育和再就业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全面实施劳动预备制度,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实行就业准入制度。
11(四十)加强对技工学校等各类培训实体的管理。对全市技工学校进行结构调整,“抓大转小”集中力量办好骨干学校和特色学校。加快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模式,强化素质教育。
(四十一)按照“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参与,加快培养各级各类技术工人,加强技师、高级技师的培训和考评工作,在全市技术工人中,技师占25%,高级技师占技师的10%,技术工人中高级、中级、初级工的比例达到4:5:6,使我市技术工人队伍素质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四十二)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健全全市职业技能鉴定网络,形成全市职业技能鉴定社会化管理格局,使职业技能鉴定的覆盖面明显扩大,鉴定质量明显提高,使职业技能鉴定资格证书的权威明显增强,逐步实现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文凭并重,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就业制度相衔接。从事技术复杂、通用性强、涉及国家财产、人民健康安全和消费者切身利益的职业(工种),按照国家规定,实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四、支撑保障 法制建设
(四十三)全面、系统、深入地开展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十一五”期间,根据国家《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险法》、《促进就业法》以及《集体合同规定》、《最低工资规定》等法律法规,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注重实效、急需先立、逐步完善”的原则,制定我市具体的实施办法。强化普法工作,进一步提高劳动和社会保障系统广 大干部的法治观念和依法行政水平。同时,通过多种形式的法制宣传,全面提高用人单位和广大劳动者的劳动和社会保险法制意识,进一步推动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步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四十四)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或行政执法工作。进一步完善劳动保障监察制度,规范监察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水平;建立健全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机制,采取日常巡视检查、专项检查、群众举报监察、会同有关部门共同检查以及年度检查等多种工作方式,依法行使监督检查权,依法处理各种违反劳动和社会保险法律、法规的行为。
(四十五)建立健全劳动保障行政执法监督制度,推进依法行政。积极开展行政复议、听证、集体讨论决定、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执法案件评查等行政执法监督工作,有针对性地加强对行政处罚、行政决定的执法监督。加强对劳动和社会保险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经常性检查,促进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机关依法行使管理职能。
信息网络建设
(四十六)改革现行的统计指标,建立以抽样调查为主,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和必要的全面定期报表为辅,多种统计调查方法有机结合,不断提高统计信息的时效性、准确性和针对性。加强统计监督,充分利用统计信息,监测有关法律、法规、政策的贯彻执行情况,强化综合分析预测,掌握趋势和动态,为科学决策提供全面、及时、准确的统计信息支持。加快统计信息现代化建设,实现常规统计信息网络一体化管理。提高统计信息处理和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四十七)加强信息系统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开发与应用等方面的规划,并制定相应的实施步骤和实施计划,加快构筑劳动和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框架。建立健全劳动和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制度、标准、规范体系。加快市级劳动保障网络中心的局域网建设,建立网络管理系统和网络安全体系,逐步实现以中心城市为数据资源基础的整个网络系统的管理模式。
干部队伍建设
(四十八)全面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抓好干部队伍建设。在劳动和社会保障系统深入开展“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党性党风党纪教育,提高广大干部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结合劳动保障工作实际,在全系统形成讲团结、求实效、重人才、争奉献的良好风气,增强全局观念,强化服务意识,发扬务实作风,树立劳动保障部门良好的社会形象。
(四十九)加强业务知识学习,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对全系统的干部普遍进行比较系统的业务培训,使广大干部职工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水平得到明显改善,为依法行政、维护社会稳定提供保证。深入开展“三优”活动,逐步造就一支思想作风过硬、业务素质较高、廉洁高效,团结、务实、亲民、创新的干部队伍。
5.中学发展纪实 篇五
------XX中学发展纪实
董团中学位于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上饶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学校创建于1958年9月,校园面积40余亩,现有22个教学班,教职工86人,在校学生1223人,是上饶县规模较大的农村二类初中。近年来,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先后被评为上饶市先进学校、上饶市普法先进学校、上饶市文明单位、德育示范学校、安全示范学校,被县教体局授予“AAAAA”(5A)学校。
“三生教育”为孩子成长保驾护航
自2007年来,我校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第一要务”的办学思想,始终贯穿“明主、科学、情感、辅助”的管理理念,深入开展以“生命、生存、生活”为核心的“三生”特色教育,目的是让学生“尊重生命、学会生存、懂得生活”。
1、打造教育团队。学校组建了由班主任、学生家长、社会有关方面人士、学生代表等构成的“三生教育”教学团队,共同研究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分工合作问题,着力实现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学校生活与家庭生活、教师指导与学生自学、认知教育与行为实践的有机统一。
2、抓实“三个一”。一是上一堂专题课。如青春期教育、心理教育、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禁毒教育和预防疾病教育、法制教育等的专题教育课。二是开展一次实践活动。
如今年三月,结合“弘扬雷锋精神”这一主题,学校开展了“弘扬雷锋精神,创建和谐校园”为主题的一系列活动,让学生走向社区、敬老院等,参与社会公益劳动。开展了“三八妇女节,亲情暖人心”感恩实践活动和“缅怀革命先烈”等实践活动。三是写一篇心得笔记,要求学生把参与社会活动的感受写成书面材料,由学校德育处负责评出优秀作品并进行颁奖。
3、密切家校联系。根据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大众的不同特点,学校还不定期召开学生家长座谈会,在家长中作问卷调查,组织班主任进行家访,大力宣传实施“三生教育”的意义、目的和内容,帮助帮助学生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选择适合的家庭教育内容,掌握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理解、支持并配合学校主动参与“三生教育”。此外,学校主动争取当地派出所、村委会等大力配合,整合各种社会教育资源,共同推进“三生教育”,使学生懂得了生命的价值、生存的方式、生活的意义,从而珍爱生命、学会生存、快乐生活。
“心灵驿站”给孩子一个栖息的港湾
学校是一所农村初级中学,多数孩子是留守儿童,父母亲长时间地离开,情感体验的过度缺失,使得他们的心智不能全面提升。因此,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1、开设心理辅导课。每个月的最后一周班主任利用班会课根据本班具体情况开展心理活动课。成立心理咨询室—
—心灵驿站,配备了两位专业心理咨询教师,接受以学生个体或小组为对象的咨询,对在校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开放时间和场所相对固定。
2、办好“心语信箱”。以便个别学生羞于启齿,可以利用写信的方式和学校的心理老师进行沟通、预约咨询,一般的问题由心理老师转交班主任回复,特殊的由心理辅导老师进行个别咨询。
3、开展心理辅导。利用学校宣传阵地宣传心理知识,举办专题讲座,以“点”带“面”,对个别案例进行解析,对一些常识性的问题进行解答,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随时保持正常的心态。
4、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利用家长学校、家长开放日,家长会等多种途径,坚持不懈地向家长提出各种建议,指导家长开展小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疏导,孩子们的心理明朗了,目标明确了,笑容洋溢脸上,学习生活的热情由此高涨,学校也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
“三心”教学给孩子插上腾飞的翅膀
“教之始也身必备之”,一流的学校必须依靠一流的教师来支撑,学校的发展必须建立在教师发展的基础之上。基于这样的认识,学校制订了校本培训计划、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方案,经过3—5年的努力,先后有20余人次被评为市、县级的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师德先进个人、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建设起了一支理念先进、师德高尚、知识丰富、勤于育人、精于教书、善于创新、团结和谐的教师群体。在课堂实施过程中,学校要求每位上课教师要做到“三心”。
1、课前,教师要“热心”。我们始终坚信:每一个孩子都是可塑之才。课前,教师要有足够的热情,即热心于教学,认真参与集体备课,集思广益,在热烈的“争吵”与“揭短”中提升课堂设计的质量,带着满怀的热情进入课堂。
2、课中,教师要“多心”。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应该是没有疑问的。那么,老师在课堂内充当什么角色呢?是不是可有可无?当然不是。实际上,无论课堂结构怎么改变,课堂教学始终是教与学的融合与渗透。新形势下的课堂,教师只是角色发生了转变,其重要性依旧一如从前。教师从权威的讲台上走进学生,从以往单一的讲授者转变成了课堂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从这个层面上说,教师的重要性不但没有降低,反而提升了。所以,教师在课堂实施中应该从多角度对学生进行引导,真正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合理使用教学技法,努力实现课堂高效。
3、课后,教师要“耐心”。课堂结束并不是教学的终点,每节课结束,教师都应该认真总结反思,对学困生进行耐心的指导,力求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走进课堂,展示自我,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情如沧海沃桃李,节似劲竹励后昆”,“三心教学”
6.曹跃公司发展纪实 篇六
曹跃公司自新成立组建以来,各项工作积极开展,矿区一片欣欣向荣之象。作为曹跃的一份子,对此深感自豪和光荣,因为在曹窑矿工作了半辈子啦,在这片土地上洒满了挚爱的汗水,我对曹跃公司充满感情,与她同荣辱共甘苦。一路走来,度过了举步艰难的日子,同样,更迎来了曹跃公司新成立,高规划,大建设的新篇章。新的党政领导班子团结进取,求是务新,开拓进取,科学规划,是带领我们强势起步、强势腾飞的可靠保障。新的公司机制,新的管理模式是我们曹跃公司强劲发展的可靠保障。新的公司蓝图,新的矿区发展规划是我们发展的强大引擎。更有我们不怕吃苦,无私奉献的全体员工是我们发展的不竭动力。新公司的宏伟蓝图已经构建,矿区的一期规划工程正在进行,作为企业的一员,我只有参与到企业之中,将自己的灵魂与企业兴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工作中就必须增强超前意识,超前思维,善于预见矛盾、预见困难,才能超前防范、未雨绸缪。又一期棚改政策的落实,这一切的一切,都让我兴奋不已,我已经看到了曹跃公司的明天。还等什么呢,让我们动起手来,团结奋进,开拓进取,紧密的团结新的党政领导班子下,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企业献言献策,立足本职工作,扎实提高业务技术知识,为曹跃公司的新明天而努力奋斗。为此,我要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投入的我公司的改革发展中去,一是自己要加强学习,学习国家大政方针和集团公司战略目标及我公司的远景目标,二是抓好安全生产工作切实做到不安全不生产,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结合我队实际情况,作为井下辅助队,一个服务单位,深知肩上的责任重大,关系
着井下车皮、材料、原煤的运输工作。所以我认为如何提高自己的服务质量,如何又好又快的用我们的服务,加快车皮周转,服务好一线单位,才是我们现在最需要考虑的。结合工作实际,我谈两点认识:
第一、一切服务于生产,狠抓安全质量关:。
作为井下服务单位,好的服务,只能体现于细节之中。在此公司强势跨越之际,我认为如何配合我们广大职工,让他们可以安心生产,工作才是最重要的。举例来讲,因为我们煤矿工作的特殊性,我们运输队职工都是三班倒,工作在一线,那么我在工作的时候就要主动了解他们的作息时间,配合他们的时间进行工作,比方说上四点的,一旦发现他们没休息好,喝酒或者带情绪上班,立即让之歇班休息。基本要求是 1 不耽误他们的正常休息 2 要使他安心工作。有些小事情,可能我们的职工们由于繁重的工作没有注意到,那么如果我能够抢先一步洞悉他们的需求并满足他们,最大限度的推出更多的“细节服务”用自己的真诚为我们的职工解决他们所遇到的问题,我想即便遇到很复杂的问题难以解决,我们也能用自己的态度获取他们的谅解。所以说服务体现于细节,细节展示形象。只要我们用心去做,看似不经意的一个细节问题的处理,往往会让我们的工作得到最好的结果。
第二、服务需要创新
我们作为井下辅助单位,现在运输队和以前的工作所改
变我要在保证井下各单位用车上下功夫。由于企业性质的关系,在服务上我们缺乏竞争,工作干得好,干得坏,都是我们自己的事情。但是这里我要指出的是,虽然在服务质量上,我们没有竞争对手,但是恰恰是这样,我们才更
要提高对自己的要求,保证各单位的用车,不断地进行服务创新。把自己当做自己的对手,来提升自己的服务。服务创新对于我们服务性单位来说,我认为是服务性单位发展的永久需求,只有你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你的服务才有存在下去的价值。
服务创新是我们提高自己的服务水平,服务质量的关键所在。在真诚服务的基础上,保证各单位车皮材料的如数及时供应是对自己的最终要求。
我队紧紧围绕公司下达的各项目标,以安全生产为重点,加大职工的安全教育力度,狠抓“三违”治理工作,全面推行精细化管理模式,加强质量标准化,值班队干要切实监督到位,做到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不被别人伤害,达到上标准岗,干标准活,确保安全工作顺利进行。
值此曹跃公司综采工作面的投产,强力皮带的运转是我公司强势发展的大好时期,就我们运输队而言,我认为只有认识到自己的工作的重要性,认识到自己肩负的是怎样的责任。才能促使自己去认真,负责的工作。虽然我不能和一线工人一样战斗在公司大发展的最前线,但我将在日常工作中将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到尽善尽美,为我们曹跃公司大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为曹跃公司灿烂的明天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范再良
7.电业局改革发展纪实 篇七
***电业局成立于1983年,是***电力(集团)公司直属的中型供电企业,肩负着巴彦淖尔市境内7个旗(县、区)6.4万平方公里的电力供应、电网规划和用电管理任务。企业拥有220千伏变电站7座,110千伏变电站21座,35千伏变电站46座,总容量为2506兆伏安;110千
伏及以上输电线路1727.84公里;固定资产17.4亿元,年销售收入10亿元;职工2984人。近年来,***电业局按照国家电网公司“一强三优”发展战略,“三抓一创”工作思路和“四个服务”宗旨,紧紧抓住***电力(集团)公司高速发展的有利时机,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发展,加快自我发展步伐,使企业在安全生产、电网建设、供售电量、队伍建设、优质服务、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均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并先后荣获“国家一流供电企业”、“全国文明单位”、“国家电网公司双文明单位”、“全国安康杯竞赛优胜企业”、“全国职工安全生产教育工作先进单位”、“***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状”等荣誉称号。真诚服务赢民心
近年来,该局以全面实施服务承诺制为切入点,积极开展“蒙电服务进万家”活动,不折不扣地践行国家电网公司供电服务“十项承诺”,向社会公开投诉电话,坚持走访客户,定期召开客户座谈会,实行领导接待日制度,广泛征求客户对电力服务的意见或建议。在供电营业场所公开电价、收费标准和服务程序,让广大电力客户用上了明白电、放心电。统一和规范了全局的业扩报装流程,报装流程进一步简化,如居民用电从申请用电到装表接电在一日内完成的已占居民报装总数的89以上,大大缩短了服务承诺的时限,加快了报装速度,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由于高载能工业的迅猛发展,对拉动地方经济和提高电力企业经济效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帮助客户早投产用电,对重点项目实行领导分片包干制和领导负责制,指定专人协调处理供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千方百计抢时间、赶进度,缩短工期,保证客户早日正常生产用电。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通过测评,社会各界对巴彦淖尔电业局供电服务质量的满意率达到了98.62,并连续四年在全市的行风评议中名列第一,在河套平原上树立起了蒙电服务进万家的良好品牌形象。
多措并举保安全
该局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和国家电网公司1号令,深入落实国网公司十八项电网重大反事故措施,实行超前控制,开展安全性评价和标准化作业,保证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结合“管理效益年”活动和红旗变电站建设,强化电网安全生产管理,采取六项措施应对电网迎峰度夏高峰负荷的到来。一是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全面、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四全”安全生产监督保证体系,各级安全第一责任人真正上岗到位,亲自抓落实,努力实现安全的可控、在控、能控;二是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严格电网调度管理,认真开展事故预想和反事故演习,制定电网事故应急预案,沉着应对电网突发事故情况下的事故处理,严防误操作事故的发生;三是加强对设备的巡视检查,积极开展状态检修、后夜检修和带电作业,采用先进的科学手段加强设备的在线运行监测,确保重要场所和重要用户不间断供电。全面推行现场标准化作业,严把贯彻落实关,实现工作流程的标准化、程序化、集约化,努力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四是加强集控站和红旗站建设,年内要达到4座集控站,同时还要有6座变电站建成综自站或接入集控站,7座220KV变电站建成电力公司红旗变电站,进一步提升电网自动化运行水平;五是认真做好夏季大负荷到来时的迎峰度夏工作,加强输变电设备的运行巡视和防洪、防汛检查,不定期的对变电站设备大电流接头进行红外线测温检查,及时查出负荷发热故障,确保设备零缺陷运行;六是继续开展大规模的护线宣传活动,广泛宣传电力法律、法规和安全用电知识,增强人民群众保护电力设施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推行举报奖励制度,积极取得地方公安部门的支持与配合,共同打击盗窃破坏电力设施的案件和违法行为,保证电网安全可靠运行。
管理创新促发展
加强基础管理,实现制度创新。该局以建设“国电一流供电企业”为依托,深入开展制度管理年活动,进一步强化建设,在全局上下全面实行综合目标、综合线损、安全生产、电费回收、行风建设五大责任制,促进了全局基础管理水平的提高。为了进一步提升基层的管理水平,该局依据国网公司规范化供电所管理标准及考核办法,积极开展规范化管理活动,全局65个供电所全部通过内蒙古电力(集团)公司规范化供电所考核验收,其中,7个供电所被授予“内蒙古电力(集团)公司供电营业规范化服务先进窗口单位”荣誉称号,3个供电所被国家电网公司授予“规范化服务示范窗口”荣誉称号。
从提高全局安全、质量管理水平入手,该局启动了以安全生产健康、环境、质量体系为主要内
容的“三标一体”贯标工作,全面推行现场标准化作业,深化现场作业标准化指导书的应用,减少作业过程中的人为因素,提高作业质量。在实现“国电一流供电企业”创建目标基础上,以突出企业安全、质量效益为重点,运用“标杆”管理,激励全局上下学先进、找差距。同时该局还坚持高起步,推进关键技术创新,打造先进数字电网,建立了全局互联信息网络系统,全面
推广应用了调动信息自动化系统、营销信息系统、综合NIS查询系统,实现了业务处理流程化,操作记录无纸化、信息传递网络化、台帐管理电子化。
电网建设助腾飞
针对****部分区域存在的电网网架结构薄弱、供电可靠性不高、老旧设备较多等问题,为了有效缓减电力负荷不断上升给建设较为滞后的巴市电网带来的巨大压力,更好地实现电力资源的优化配置。****电业局着眼长远,抓住全区电力大发展的有利时机,进一步加快全市电网发展和网架建设步伐,全力提升供电能力,积极应对电力供应紧缺的挑战。通过加强骨干电网建设和城乡电网的建设和改造,全市电力供应网络逐步得以完善,电力供给通道主网架基本形成。2005年该局提前实现了平均每个旗县一座220千伏变电站的奋斗目标。大大提高电网的技术含量和健康水平,增强电网运行可靠性、安全性,而且供电能力较之以前将显著提高,为巴彦淖尔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充足安全可靠的电力支持。
文明建设普新篇
为了进一步推动企业的发展步伐,****电业局努力弘扬“团结、敬业、务实、创新”精神,并以创建“全国文明单位”为目标,全面加强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努力营造安全可靠、优质高效的供用电环境和团结和谐、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三个文明协调发展,企业出现了兴旺发达,蒸蒸日上的新面貌。在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过程中,坚持面向社会、服务用户,在群众满意、政府放心上下功夫,强化服务意识,深化服务内容,认真履行服务承诺,不断规范服务行为,使全局精神文明创建过程成为服务群众的过程,成为服务社会的过程,大力推进“真诚服务”和“蒙电服务进万家”工程,在各窗口单位深入开展了行风建设“零”投诉、业务报装“零”差错;安全生产“零”事故、电费回收“零”欠费、廉政建设“零”违纪的优质服务“五零”竞赛活动。
8.县财政局发展纪实 篇八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1980年国家下放财权,对税收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和改革,完成两步“利改税”,在预算管理体制上实行“划分收支, 分级包干”, 俗称“分灶吃饭”体制,进一步调整分配关系,使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地方和企业管家理财的积极性不断增强。1983年,国家对国营企业进行第一步利改税改革,我县从1月1日起开征国营企业所得税,10月1日起开征建筑税。1984年国家对国营企业进行第二步利改税改革,将原来的工商税依纳税对象划分为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和盐税,我县从10月1日起办理征收,其中城市维护建设税于1985年1月1日起征收。经过1983年、1984年两步“利改税”改革后, 税收成为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1985年实行了“划分税种, 核定收支, 总额分成”的财政管理体制,农业税专项资金按农业税收入总额38%比例上解省。1987年—1993年普遍推行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逐步把国有企业引入市场。1989年改为“划分收支、核定基数、定额包干”的财政管理体制,总额上解以上年总额上解为基数,增长部分10%上解省,农业税专项上解额仍按当年农业税收入数比例上解。
1985年,县内实际开征税种16种,其中国家税种有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资源税、盐税、国营企业所得税、调节税、集体企业所得税、个体工商户所得税、奖金税和建筑税11种;地方税种有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屠宰税、牲畜交易税5种。未开征税种有中外合资企业所得税、外资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烧油特别税、工资调节税、土地使用税和集市交易税7种。税种增加后,国营、集体企业的工商各税自计自交,由银行转账;个体工商户应缴税款直接交纳或由批发部门代扣代缴,农村个体工商户的税款由当地税务部门巡回征收。
1994年启动了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分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可以用“三分一转一返还”来概括: 以法规的形式明确中央与地方事权的划分、中央与地方收入划分, 同时分设中央和地方两套税务机构, 分别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筹集收入;明确中央财政对地方财政税收返还数额和过渡时期的转移支付办法。与分税制财政体制相适应,对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制度继续进行改革,合理调整和规范国家与企业的利润分配关系。取消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不含外资企业)在所得税方面的差别,统一按国家规定的33%税率缴纳所得税,取消各种包税的做法。企业固定资产贷款的利息列入成本,本金一律用企业留用资金归还。取消对国有企业征收的能源交通重点建设基金和预算调节基金。逐步建立国有资产投资收益按股分红、按资分利。对1993年以前注册的多数国有全资老企业实行税后利润不上交的办法,同时微利企业缴纳的所得税也不退库。经过约10年时间实施债转股、技改贴息和政策性关闭破产、豁免财政周转金等政策,着力解决国有企业走向市场以后暴露出来的社会负担重、历史性挂账多、企业冗员严重等制约改革和发展的问题。
1986年至今,县对乡镇财政管理体制进行了5次改革。1986年1月**县政府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1983年10月下发的《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文件精神,印发了《**县关于组建乡级财政工作的意见》,明确了乡财政的性质、职权、任务和收支范围、财政体制、机构设置及人员分工,实行“核定收支、一年一定、收入上交、超收分成、支出下拨、节余留用”的管理办法,在全县18个乡镇(不包括**镇)都成立了财政所,标志着**县乡镇财政正式成立。1988年7月—1993年,实行“划分范围、核定基数、收支挂钩、超收分成、一年一定”的管理办法。1988年7月,全县18个乡镇建立国家金库,乡镇实现的收入缴入乡镇国库,支出从本额中列支,改变了过去由县统收统支的状况。从1988年—1993年,乡镇财政收入累计完成5,115万元,平均每年以16.3%的速度递增,乡镇累计分成328万元,壮大了乡镇财力,支持了乡镇的经济发展。1994—1998年,实行“核定基数、定收定支、收支包干、定额上解或定额补贴、一定五年”的管理办法,极大的调动了乡镇政府当家理财的积极性,都把发展经济、培植财源、千方百计增加财政收入纳入了本级政
府的重要议事日程。1994—1998年,乡镇本级财政收入完成14,258万元,平均年递增14.6%,乡镇累计分成560万元,乡镇本级支出累计完成12,660万元,平均年递增10%。1999-2000年,实行“核定收支基数、定额上解或定额补贴、超收分成、短收超支不补、一定一年”的管理办法。2000年,乡镇本级收入累计完成4,095万
元,增长29.4%;乡镇本级支出累计完成4,329万元,递增39.6%。2000年全县18个乡镇合并为13个,乡镇所相应减少,名称更为乡镇财税办。从分税制体制开始到2004年全部免除农业税止,全县乡镇级财政收入达到36,549万元,年均财政收入3,655万元,是1993年财政收入的两倍还多,财政收入超500万的乡镇2个。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乡镇财政一度辉煌。由于我县是农业大县,基础产业以农业为主,农业税收入是财力的重要基石,从1985年至2004年我县累计向省上解农业税收入1.6亿元,为各项事业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2004]1号文件出台,确定了**省为免征农业税试点省份,我县率先免除农业税。取消农业税是具有跨时代意义的一件大事,是一项利国利民的重大举措,是惠及亿万农民的一大德政,特别是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根据改革需要,我县出台了《**县全部免征农业税改革工作实施方案》、《**县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关于成立乡镇财政管理局和乡镇财政所的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首先财政局把乡财股和农业税局合并,成立乡镇财政管理局;其次各乡镇财税办机构和人员上划县财政局管理,并更名为财政所;再次乡镇财政职能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由原来的收入征管为主转变为服务农民的支出型财政。国家拿出钱来真真正正的补贴农民并且补贴项目越来越多,数额越来越大。乡镇财政管理体制也变更为“划分支出范围、核定支出基数、收入全额上解、支出下拨、工资统发、超支不补、结余留用、一年一定”,乡镇财政管理方式改变为“乡财乡用县监管”,村级财务管理方式改革为“村财民理乡代管”。农业税取消后,乡镇金库随之取消,乡镇财政所作为财政局派出机构,主要职能是代理编制乡镇预决算、监督乡镇预算执行、代理财务核算、直接发放涉农补贴资金等。2008年**县发放粮食补贴23,785万元,农村五保424万元,农村优抚补助132万元,水库移民资金579万元,农村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239万元,补助村委会支出757万元,还有农村低保、计划生育奖励扶助资金、退耕还林补贴等10数种补贴,为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社会稳定和农民收入的稳步提高做出了很大贡献。
在国家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的背景下,我县充分发挥预算管理职能,保证财政经济运行平稳,财政收入实现了快速稳定增长,财政收支年年实现平衡。1978年我县财政总收入为1,293万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为1,276万元。1987年财政总收入3,767万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为2,880万元,第一个10年财政总收入年均递增12.6%,一般预算收入年均递增9.5%;1988年财政总收入为5,426万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为3,118万元,1997年财政总收入为17,420万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为10,238万元,第二个10年财政总收入年均递增13.8%,一般预算收入年均递增14.1%,1991年,全县总财政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1998年财政总收入为17,332万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为11,158万元,2007年财政总收入为59,391万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为9,296万元,第三个10年财政总收入年均递增14.7%,一般预算收入剔除农业税因素年均递增6.2%;2007年财政总收入为1978年的46倍,一般预算收入为18倍(剔除农业税因素)。
随着财政收入的不断增长,财政支出体系也不断完善。在积极支持就业再就业工作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方面,推进了基本养老保障制度改革,建立失业保险制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和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规范和强化社会保障资金管理。在支持教育事业发展方面,1998年我县通过了“两基”(基本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国检验收,“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100%。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跨入了全面普及的历史新阶段。在支持农业发展方面,始终坚持与时俱进,支农力度不断加大。市场化取向逐步增强,从直接支持农产品生产经营为主向支持农产品生产经营和农业市场体系完善并重转变,重点放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农业科技进步、生态建设、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农业救灾抗灾方面。财政收入的持续快速增长,使全县在保障基本支出的前提下,支持城乡统筹发展日趋显现,有力地支持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文化等事业的发展。全县1978年一般预算支出为966万元,1987年为2,450万元,第一个10年的年均递增10.9%;1988年为4,236万元,1997年为11,110万元,第二个10年的年均递增11.3%;1998年为13,600万元,2007年为59,173万元,第三个10年的年均递增17.7%;2007年为1978年的61倍。其中:
(一)教育支出,1978年为169万元,1987年为585万元,第一个10年的年均递增14.8%;1988年为752万元,1997年为2,834万元,第二个10年年均递增15.9%;1998年为3,353万元,2007年为15,168万元,第三个10年的年均递增18.3%;2007年为1978年的90倍。
(二)医疗卫生支出,1978年为66万元,1987年为136万元,第一个10年的年均递增8.3%;1988年为167万元,1997年为687万元,第二个10年的年均递增17%;1998年为703万元,2007年为3,642万元,第三个10年的年均递增20.1%;2007年为1978年的55倍。
(三)科技支出,1978年为0.2万元,1987年为1.6万元,第一个10年的年均递增26%;1988年为4万元,1997年为34万元,第二个10年的年均递增27.2%;1998年为37万元,2007年为203万元,第三个10年的年均递增20.8%;2007年为1978年的1015倍。
(四)文化体育传媒支出,1978年为11万元,1987年为19万元,第一个10年的年均递增6.7%;1988年为22万元,1997年为43万元,第二个10年的年均递增7.7%;1998年为316万元,2007年为865万元,第三个10年的年均递增11.8%;2007年为1978年的79倍。
30年财政改革的实践证明了一个道理:改革是发展的最大动力,是发展的必由之路。财政改革在解决一个个现实问题的基础之上逐步推进。随着国民经济的蓬勃发展,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公共财政阳光普照,有力地支持了社会、经济、文化各项事业健康发展。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财政制度建设责任越来越大,任务越来越重,成效也越来越显著。县财政相继成立政府采购办、国库股、机关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心、预算编审中心、非税收入管理局、财政投资评审中心、国际金融办等机构,顺利实行了国库集中支付、政府收支分类改革,财政资金的去向和效率更有效得到监督,从机制上解决了传统制度存在的预算执行过程不能有效监控、难以预防资金使用中的违法违纪问题、预算执行透明度不高、无法为财政管理和宏观调控提供完整准确及时的信息、资金多环节分散运行导致运行效率较低等弊端,有效地防止利用财政资金谋取私利等腐败现象的发生,从而使财政依法理财能力明显增强。实践见证了财政体制改革从建设型财政迈向公共财政的大跨越,通过财政体制的不断演变, 财权“放”与“收”、“集中”与“分散”的变化,以及各项税收体制的改革,财政政策适时调整,财政调控水平逐步提高,财政收入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财政收入持续稳步增强,支出重点转向公共领域,财政宏观调控体系不断健全,财政体制改革也逐步深化。
1978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14,655万元,1997年实现了593,625万元,增长40倍。第一二三产业分别由1978年的9,539万元、2,320万**2,796万元增长到1997年的226,870万元、99,210万**150,077万元,分别增长24倍、43倍和54倍。县域经济的阔步发展,使农业农村和谐进步,工业整体水平提升,就业保障逐步完善,城市功能更加齐全,精神生活更加丰富,人民生活更加富裕。
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全县财政干部将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攻坚克难,全面改革,求真务实,奋发有为,为建设更加美好的新**做出更大的贡献。